物流管理专业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2 08:46:16

物流管理专业

物流管理专业范文篇1

[关键词]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多样化

毕业设计(论文)是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方案中重要的实践教学内容,是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综合运用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综合技能的重要手段,更是对学生将来工作的实践准备。

一、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现状

目前,南通科技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主要就是结合实际工作岗位完成毕业论文。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论文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摸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学生的毕业论文在省级优秀毕业论文评比中取得过三等奖和优秀团队奖等较好成绩。但是目前依然存在很多学生的毕业论文是抄袭、拼凑完成的,个人观点比较少,毕业论文的整体质量比较低。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设计的形式只有毕业论文一种,学生为了完成任务而写论文的被动局面长期存在,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为此必须要加快毕业设计(论文)多样化的研究。

二、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存在问题

多年的毕业论文指导工作深深的体会到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虽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毕业设计(论文)形式单一

南通科技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主要形式就是毕业论文。在近几年毕业论文的写作中,提出了很多要求,如必须结合跟岗实习和顶岗实习的岗位来确定毕业论文题目,毕业论文不得直接从网下抄袭,不得直接拼凑,虽然对毕业论文指导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新标准,但是毕业论文质量还不是特别的高。目前,南通科技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形式只有一种,就是完成毕业论文,这极大地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无法充分调动学生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积极性。

(二)毕业设计(论文)不能及时按计划完成

南通科技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往往安排在第5学期学生跟岗实习结束后至第6学期学生顶岗实习期间,这一段时间学生主要在企业实习,又要忙于找工作,压力特别大,自然很少将心思放在毕业设计(论文)上,根本不可能想办法创新毕业设计(论文)形式;由于压力大、工作忙,学生就不能按照计划及时完成写作任务,总是一拖再拖,最后只好在论文答辩前、中、后的几天内匆匆选题、匆匆完成论文。

(三)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比较差

南通科技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往往安排在第5学期学生跟岗实习结束后至第6学期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在这期间学生忙于实习和找工作,无法有充足的时间考虑论文主题,往往随便确定主题,也无法有充足的时间安心完成毕业论文,只能在答辩前一周,甚至在答辩时匆匆上网下载资料,直接拼凑论文,根本不考虑论文主题是否合适,严重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

三、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形式单一化根源分析

纵观近几年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具体情况,不难发现目前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完成中只有毕业论文一种形式。综合分析,这是有一定原因的。

(一)创新、进取意识薄弱

南通科技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目前只有毕业论文一种形式,这主要原因就是指导老师和学生缺乏创新意识。指导老师由于教育教学、科研、班主任等工作,再加上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在全系专业中还是比较优秀的,有些老师就安于现状,缺乏创新和进取意识,所以很少考虑毕业设计(论文)形式改革。学生由于在企业实习,又要忙于找工作,根本无法花时间想法创新毕业设计(论文)形式,只是安于现状,按老师的要求为毕业论文的完成准备资料,甚至有学生还无法按计划及时完成相关任务。

(二)思想上不够重视

南通科技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形式单一,这是由于思想不够重视造成的。学生认为毕业设计(论文)虽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但是它与能否顺利毕业,能否顺利找到工作,没有多大的关系,所以学生降低了对毕业设计(论文)的要求,不考虑毕业设计(论文)的多样性、时效性,也不考虑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指导老师认为毕业设计(论文)虽是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但认为其不同于课程教学,院系对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考核又不严格,所以很少考虑如何改进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工作;甚至有些老师认为大专生没有必要做毕业设计(论文),做毕业设计(论文)纯粹是浪费时间,思想上不重视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工作,只是安于现状,按老模式完成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工作。

(三)管理机制不够健全

南通科技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管理机制不够健全。一方面没有健全的制度约束、规范学生完成毕业设计(论文),也没有激励机制刺激学生改进毕业设计(论文)的形式,学生往往在跟岗实习后返校的两天内与老师进行交流,形成相关的论文思路,然后在如此漫长的4-5个月的时间内,就没有健全的制度约束、规范、激励学生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另一方面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工作缺乏科学、健全的考核制度,对老师的指导工作没有明确的考核要求、考核标准和激励制度,最终导致指导工作不规范,指导老师安于现状,不思进取。

四、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形式多样化思考

(一)毕业论文形式

毕业论文是物流管理专业目前采用的最普遍的形式。对于物流管理专业中的专接本学生,由于其第5学期和第6学期没有参加跟岗实习和顶岗实习,在校的时间比较长,用来学习的时间也比较充足,与老师交流接触的机会也比较多,对于这部分学生可以选择毕业论文的形式完成毕业设计(论文)。这部分学生可以随时与老师沟通交流,一起形成写作思路,一起确定论文题目,一起罗列论文提纲,能及时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论文初稿、二稿、三稿等,这样可以切实提升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

(二)专业技能测试形式

专业技能测试就是以物流专业的核心技能为基础,依据企业、行业、岗位的需要,由物流专业老师制定出一些具体的能够达到毕业设计(论文)培养要求的专业技能测试项目,由学生选取相应项目来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目前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在第三学年多数都在企业实习,用于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时间比较少,为此在毕业设计(论文)的完成中,一部分专业技能比较娴熟的学生可采取专业技能测试的形式完成毕业设计(论文),这部分学生的专业技能测试成绩就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的成绩。

(三)现代物流作业方案设计和实施形式

现代物流企业方案设计和实施就是根据具体工作岗位的要求,结合江苏省的现代物流技能大赛,依靠学院的软件资源,可让学生根据给定的企业背景资料、货物、设施设备情况、作业成本等要求,制订作业方案;然后按照作业方案,在模拟仓储和运输环境中,完成现场完整的作业流程,以检验方案的可行性。一部分过去参加过现代物流技能大赛训练和参赛的学生,可采取现代物流作业方案设计和实施的形式完成毕业设计(论文),这部分学生的作业方案和方案实施情况的具体成绩就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的成绩。

(四)实习报告形式

实习报告就是学生结合实习的企业、岗位的具体情况,分析企业、职业岗位中存在的问题,剖析企业、职业岗位中存在问题的根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想法,最终形成实习报告,以此作为毕业设计(论文)。一些经过一年实习,对企业、职业岗位比较熟悉的,又有想法和思考的学生,可以采取实习报告的形式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实习报告的成绩就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的成绩。毕业设计(论文)是高职高专教育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解决实践问题的重要环节。只要师生高度重视,不断创新,锐意改革,健全管理,规范指导,严格考核,定能使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更上一步。

[参考文献]

[1]倪莉莉.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探讨[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3(1):127-131

[2]曹海红,王宏军.高职学生毕业设计模式多样化的探索与实践[J].电子测试,2015(7):73-75

[3]周同旭,宋蔚.应用型本科高校毕业设计(论文)形式的多元化管理模式[J].教育文化论坛,2015(2):57-60

物流管理专业范文篇2

【关键词】高职教育;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大众创业、推进制造强国建设和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取得蓬勃发展,然而受体制机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在结构和质量上仍不够完善,其中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已经严重影响当前职业教育的发展。本文以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为例,提出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分析高职物流专业实践教学中的突出问题,探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建设的内容,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进一步发展进行反思。

一、高职物流专业实践教学中的突出问题

(一)理论与实践教学相互分离。现阶段,我国有不少高职院校在课程的设置上将理论与实践课程分成两个部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不仅在被编成相互分离的两本教材,而且在教学计划的安排上,理论与实践教学也是相互分离的。具体来说就是在教学上将理论与实践教学作为两门截然不同的课程,由不同的教师负责;而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有的高职院校甚至将理论教学安排在两个学期中,先进行理论教学,在进行实践教学。这种相互分离的状态带来的影响是理论与实践教学难以实现有效的衔接,物流专业的理论知识对于实践的指导作用难以发挥出来。因此,理论与实践教学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脱节,教学和实践难以实现有效的融合。(二)实践教学模式僵化难以体现物流的流程。在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的实践教学中,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存在着诸多的弊端。在实践教学中,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践的比例不合理,校内实训的比重大,校外实践不仅课时少,而且由于校企合作的开展不够深入,缺少进行校外实践的有效途径。在培训质量上,校外实训是面对企业真实生产环境的任务式培养模式,更加贴近社会生产活动和真实岗位,相较于校内实训优势明显。而部分高职院校受制于机制体制等因素的影响,无法深入开展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实践教学模式僵化,从而影响到高职物流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三)校企合作水平影响到专业实习的效果。目前,校企合作的水平比较低,没有形成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企业在学校实践教学之中的作用难以发挥出来。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学校和企业之间在合作上存在着一定的利益冲突,企业的主要目的是盈利。目前的校企合作模式下,企业从中获得的效益有限,而且也缺乏有效的保障机制,导致校企之间的合作难以深入。这给学校的顶岗实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仅有少量学生能够到企业中进行实习,而且岗位与就业也难以保障。

二、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建设的内容

(一)依托校企合作构建实践教学管理机制。实践教学管理机制是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管理机制的过程中重点关注校企合作方面的内容。鼓励校企合作、引企入校,吸引优势企业与学校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通过校企合作联席会议制度,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研究实践教学和校企合作的重大事项,推行面向真实生产环境的任务式培养模式。为了更加健全实践教学管理机制,还应该由校企双方共同参与制定相关的实践教学管理规章和条例,为日常的管理工作和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提供依据。(二)构建多层次的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根据物流专业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设计多层次的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根据多层次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规律,设计出涵盖基本操作实训、专项业务技能、综合业务技能以及岗位技能的多层次实践教学内容体系。首先,基本操作实训的培养。在学生的基本操作实训培养中,利用理实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模式来完成。以《仓储管理实务》的实践教学为例,模拟货物堆码、货物验收以及仓位选择等工作流程,利用学校的仓储实训室进行现场实训教学,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来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其次,专项业务技能的培养。以任务为驱动构建是构建专项业务技能实践教学的重要途径,在实践教学中以具体的物流管理任务项目为载体,通过让学生完成相关的任务来完成实践教学过程。以货物出库专项技能为例,通过设计货物出库专项任务,将与货物出库相关的技能融入到任务当中,使学生在仿真货物出库环境下进行实践训练,达到培养学生专项业务技能的目的。再次,综合业务技能的培养。通过将训练和比赛有机融合起来开展实践教学,对于学生进行综合业务技能的培养。在仓储配送实务综合技能的实践教学中,首先将学生分成团队,让团队的成员进行岗位角色的划分,进行计划单列实训教学。然后在实训成绩的考核中,通过团队竞赛的方式来进行,在考核学生实训效果的同时决出优胜团队,直接获得下一级别的竞赛资格。最后,岗位技能的培养。在高职教育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岗位技能可以通过工学交替教学模式来进行。可以通过暑假和寒假的社会实践、校内兼职实习以及顶岗实习等形式来进行。(三)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队伍的构建。高素质的实践教学队伍是高职院校进行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保障,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中应该紧紧依托校企合作的平台来培养实践教学力量。一方面,高职院校在职教师,可以定期到一线企业实践锻炼。学校可以组织由企业的专业人才和本校教师组成的交流会和研讨会,共同探讨物流行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方向,通过企业的工作经验来提高教师的认知水平。另一方面,通过校企共建的人力资源库,学校可以聘请企业的物流管理专家到学校中任教,组建起专职和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在实践教学中充分发挥企业专业人才的优势,提高学校的实践教学效果。(四)物流管理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实训基地是支撑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完善的实训教育基地是实践教学水平全面提升的重要依托。在物流管理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中,除了不断完善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以外,还应该通过校企合作平台共建校外实训基地,不断提高实践教学的水平。实训基地的建设应该注意与多层次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相匹配,满足基本操作实训、专项业务技能、综合业务技能以及岗位技能训练的需求。

三、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进一步发展的思考

(一)专项技能实践教学要贴近现实。仿真教学是当前进行专项技能实践教学的重要途径,这种方式给学校的实践教学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但其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仿真只是对相关技能和工作流程的高度模仿,虽然其在最大限度上还原了相关的技能和工作流程。但是,仿真毕竟不能等同于真实,因此在今后的专项技能实践教学中应该尽可能将其由仿真教学转变成真实的操作。让专业技能实践教学走出模拟室,进入到企业的实际操作,从而使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技能实践教学更加贴近于岗位工作的现实,实现教学与工作的无缝衔接。(二)对于学生的定岗实习进行合理的引导。定岗实习是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但是与普通的实践教学相比,顶岗实习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可能使学生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出现一定的心理障碍,影响到顶岗实习的顺利进行。在定岗实习之前,学校应该先组织学生进行集中教育,让学生了解定岗实习的整个过程,同时要求相关的企业和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让学生提前了解定岗实习企业的基本情况,做好心理上的准备。而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也必须进行跟踪,根据学生表现出来的心理状况进行心理干预,开展心理疏导。消除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出现的厌倦、抗拒心理,避免出现半途而废、违反纪律的情况的出现,确保顶岗实习的效果。(三)维护企业的利益,深化校企合作。在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中,校企合作平台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企业在其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因此,应该保护企业的合理利益,在推动学校实践教学开展时也为企业的发展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益,至少确保不会损害企业的合法权益。在深化校企合作的过程中,校企双方必须签署长期的合作协议,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通过合作协议明确校企双方在实践教学中的责任和权利,合理划分校企双方的分工,不断探索符合校企双方共同利益的合作模式。从而使校企合作从学校单方面的意愿变成校企双方积极主动的配合。

总之,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教学的效果会直接影响到学校人才培养的效果。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需要由企业和学校共同配合,需要由教师去具体实施,通过学生来体现出来。

【参考文献】

[1]王伟,罗成.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研究,2014(10)

[2]黄浩,王敏军.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点、线、面、体"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建设[J].交通职业教育,2014(2)

物流管理专业范文篇3

一、当前物流管理专业校企业合作存在的问题

1、政府对校企合作的宏观环境营造乏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缺乏强有力的法律体系和宏观政策支持,国家还没有出台具有操作性的对合作企业减免税等优惠政策,几部委还没有联合下发关于鼓励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有关文件,导致校企合作出现院校“一头热”现象,难以深度合作;二是各级政府部门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纸面上,参与度不高,组织、领导、协调和监督作用发挥不好;三是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虽然国家对职业教育加大了投入,但其在教育资源的分配仍中仍处于劣势,无论是办学经费,还是其他社会资源,职业教育都是处于劣势。

2、学校对校企合作的认识不足,合作流于“形式”。学校只注重校企合作协议的签订,而忽视了校企合作过程中双方如何操作或实施等具体条款的签订。院校一方简单地认为把学生推到社会上实习就是“工学结合”,把最常见的“放羊式”项岗实习等同于“工学结合”。再加之由于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是一个新兴专业,办学时间较短,师资大部分是经短期培训后改行的,缺乏物流管理实践经验和技能,在科研和技术方面积累的也不多,能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的能力有限,缺乏吸引力,因而限制了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校企业合作只能停留在表面的形式上,限制了校企合作朝更高、更深层次的方向发展。

3、企业对校企合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参与积极性不高。一是物流企业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没有把职业教育的育人功能融入企业价值链中,物流企业尚未认识到合作教育带来的益处,总是狭隘的认为物流企业的主要任务是搞好物流服务,培养人才是高职院校天经地义份内的事,企业没有义务和责任,企业没有必要花较大的成本与高职院校合作,导致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不足。二是物流企业缺乏成熟的合作意识,把校企合作只当成选择人才的途径,很少关注物流人才培养过程,对学校的支持力度不够。三是高职院校物流人才培养质量与物流企业岗位工作要求的差距较大,学生难以真正顶岗,导致企业对工学结合的积极性不高。由于顾及成本问题,只能安排学生在低层次的跟岗实习,学生得不到应有的锻炼,规范且成熟的职业能力得不到培养。

4、“双师型”教师队伍数量不足,质量不够。“院校”拥有一支足够数量的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开展校企业合作的先决条件,也是办好高职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健。然而由于物流管理专业是一个新兴专业,其“双师型”教师队伍面临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专业教师数量明显不足,职称明显偏低,实践经验严重匮乏,师资结构突出表现为“重理论,轻实践”,不利于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二是兼职教师数量不足且不稳定,由于校企业合作制度上缺失及认识上的不足,一些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级物流专业人才跟本请不动,只有一些实践经验不足的物流专业人员在其主管领导不知情的情况下暗地里做兼职教师,或高级物流管理人才碍于人情面子让其业务不精干的手下做兼职教师,这样从质量和数量很难保证教学的连续性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三是由于院校经费有限,培训机会少,加之繁重的教学任务使专业教师没机会和时间参加培训,不利于“双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由于上述原因,即使院校与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但由于多种原因,教师的实践还是停留在表面的形式上,进入实质性的校企合作的不多,影响了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持续有效推进。

二、解决当前高职物流管理校企业合作问题的途径

1、政府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与政策,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政府要出台校企合作的法律性文件,以立法形式保障校企合作机制的运行,并制定相应的宏观政策,明确校企合作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尤其是要明确企业接收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校企合作共建的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享受校办产业相关优惠的政策。同时,加大对学校的投入力度及开展相关的研究,指导校企合作工作的开展。

2、学校要更新教育思想观念,牢固树立“校企合作”的办学理念。高职院校要从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及自身生存发展的高度,深刻认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在培养高技能人才中的重要作用,要认识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经济发展对高职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高职院校自身生存发展的内在需求。高职院校要把合作伙伴的兴衰看作自己的事情予以关心和重视,要善于引导企业从社会进步和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认识校企合作的长期效益,找准校企双方的利益趋同点。只要是有利于双方效益提升,有利于人才培养,各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形式都可以尝试。要树立为企业服务的理念和强烈的使命感,担负起应尽责任,保证教育行为与企业的需求不错位,主动融入企业发展的产业价值链。

3、寻求互惠多赢的动力机制,实现多方共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是推动校企合作顺利和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力机制,是校企合作良性循环的纽带。只有激发学校、企业共同发展的需求与愿望,才会形成校企合作的动力,校企合作才会更有生命力。否则,校企合作协议只能是一纸空文,合作只是半途而废,或虎头蛇尾。院校的动力机制,包括院校管理层的动力问题、教师的动力问题和学生的动力问题。参与合作企业的动力机制,包括企业管理层的动力问题、实习基地督导教师的动力问题。要搞好校企合作,就必须形成一整套动力机制,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各方互利互惠、院校、行业、企业、学生和社会多方共赢的局面。

4、认真审核校企合作的可能性,扎实搞好校企合作。为了避免校企合作流于形式,对合作双方的可能性及实现校企合作双方应具备的条件,进行可能性审核。首先,院校一方要审核本身专业性及在行业内的认可度。如果物流管理专业本身专业性强、行业内认可度高就要与规模较大、比较注重员工基本素质、企业长远经济利益的物流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否则,只能与规模较小、对员工基本素质要求相对较低的物流企业合作,即所谓的强强联合;其次,院校要根据确定的校企合作对象,签订校企合作协议。院校专业教师要根据学生已具备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素质,有的放矢的制订切实可行的校企合作教学工作计划,并协同企业参与管理并组织实施;第三,院校和企业要根据组织实施的结果,进行总结、分析、评价。同时,还要根据双方合作的基础,对合作协议进行完善和提升,并寻求其他合作项目,力争扩大合作范围和合作深度。

5、建设满足“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要求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只有“双师结构”型的教师队伍,才能满足校企合作下的教学需要。因此,要从如下方面建立一支符合校企合作需求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以满足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需要。一是建立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工作机制、考核机制和保障机制。通过校内人事分配制度、教师聘用制度等相关制度,建立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对教师定期到企业进行学习和培训情况做出相应的考核。同时,将考核结果与职称评定、工资收益、职务晋升等挂钩,引入末位淘汰的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以激活教师队伍。二是重视校企平台的搭建,加大教师的培训力度,鼓励教师取得“物流师”、“高级物流师”或“注册物流师”职业资格证书,实现在物流岗位一线培训教师,培养教师现场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以培训在职教师为主,从行业、企业、引进具有“双师型”条件的人才是有效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辅助途径。引进企业中那些博学善讲、既有教师素质、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员,不仅能满足教学需要,还能够为学校课程建设带来生机。

三、我院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实践

1、学校成立校企合作领导机构,加强物流管理类专业校企合作。为了保证物流专业的人才培养的质量,使校企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我院成立了校企合作处,制定了校企合作制度,编制了校企合作标准协议,规定了合作内容、合作形式,完善了校企合作内容要求,校企合作共建专业的机制不断完善。在学校校企合作总体框架下经管系认真与物流企业开展合作,使物流管理专业合作企业数量达到30多家,在人才培养、技术咨询与服务、企业员工培训等方面进行了深度的合作。

2、校企合作,共建校内生产性物流实训基地,建立真实或仿真的物流企业环境。学校与北京络捷斯特公司合作共建了仓储管理等校内仿真性实训基地8处,为培养技能型管理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校企双方互聘骨干人员。学校聘请物流企业技术骨干与核心管理人员来校承担实践技能课程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物流职业能力;聘请物流企业技术骨干与核心管理人员在企业指导顶岗实习学生,培养学生物流管理实际工作能力。企业聘请学校的教师为企业技术咨询与管理顾问,指导企业生产经营实践。

物流管理专业范文篇4

了解高校学生管理的现状须先明确高校学生管理的内涵,陈瑜认为高校学生管理在内涵上界定为:高等学校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非事务性及课外活动等方式对学生施加影响,以教育、管理、指导和服务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组织活动。本研究认为高校学生管理就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学生日常活动、非事务性管理等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促进其全面发展。随着我国高教改革的速度加快,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不断深化,学生的思想观念日益复杂。目前高校学生管理中管理制度不够健全、程序不够规范,思想工作体制相对滞后,专门针对创业而进行的学生管理更是少之又少,国内外针对这一方面的研究也较为欠缺。通过学生管理引导学生创新创业在高校中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对学生的创业引导多停留在举办创业活动或简单的政策宣传的层面,在这一方面也缺乏完善的体系。学生管理是学生除了教学外接触最多的一种教育形式,在此所研究的是借助学生管理的平台来引导学生创新创业,通过学生管理来引导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进行创业。

二、规范学生管理对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创业的意义

高校的学生事务管理正处于逐渐成熟阶段,随着社会发展,教育体制改革,学生事务管理已经拓展到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就业指导、后勤服务等领域。在学生管理方面若只是有事才进行教育或者毫无目的的教育,不形成系统性,这样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效果并不明显。学生创业培训不应只停留在专业教育上,如果在学生管理上对此加以教育,将会对学生的创业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高校可以通过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心理教育培养学生创业激情、创业意识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通过安全教育让学生认识到社会上的安全隐患,增强创业的危机意识;通过就业指导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鼓励学生创业。有目的的以创业创新为导向进行教育,通过长期的培训,多方面的引导和熏陶,以此增强大学生的创业创新意识,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创业素质。

三、高校大学生创业需具备的素质

1.良好的身体、心理素质是创业的重要保障

在创业之初,受资金、环境等各方面的条件限制,许多事情都需要创业者身体力行、亲力亲为,加上工作时间长、所承受的风险和压力巨大,如果没有充沛的体力、旺盛的精力,必然会力不从心,难以承受创业的重任。在创业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诸多挫折、压力甚至失败,这需要创业者具备非常强的心理调控能力,能够持续保持一种积极、沉稳、自信、刚强和果断的心态面对创业过程中的各种困难。

2.创业意识、激情以及良好的竞争意识是创业成功的推动力

创业者自我实现、追求成功的强烈创业意识和激情能帮助创业者克服创业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树立人生奋斗目标,拥有激情,创业者才能不断地挖掘和寻找创业资源,不断地去解决经营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当今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创业者若缺乏竞争意识就等于放弃了自己的生存权利。创业者只有敢于竞争、勇于竞争、善于竞争才能取得成功。创业者在创业之初就要面临一个充满压力的市场,如果缺乏竞争的心理准备,甚至害怕竞争,那将会一事无成。

3.丰富的创业知识对创业的成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创业者要进行创造性思维,作出正确的决策,必须掌握广博的知识,具有一专多能的知识结构。具体来说,创业者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知识:了解政策,依法行事,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了解经营管理的知识和方法,善于经营和管理创业团队;掌握本行业相关的科学技术知识;还需具备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国际金融等知识。

4.诚信是创业者创业成功的有利保障

当今社会上出现很多道德素质问题,例如人们的道德自律意识弱化,在不少人眼里诚信不再是必须恪守的做人准则。在创业中,诚信是创业之本,创业者要做到言出必行,追求质量,诚信做人,如果不讲信誉,得不到别人的认可,创业就举步维艰,无法成功。

四、通过学生管理培养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创业创新素质

1.创造浓郁的创业气氛,多种方式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激情

创业意识和激情是创业成功的前提,大部分学生的创业激情是在面临就业时才开始萌发,提早激发学生的创业激情,可以让大学生尽早为创业做准备,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激情。(1)将创业意识教育纳入大学生入学教育模块,从入学起开始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和激情每一届新生入学后都要进行“新生入学教育”,选择将“创业教育”作为一个内容纳入其中,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激情。可以邀请成功的创业人士开讲座,优秀创业毕业生开展座谈会和观看创业视频等多种形式进行创业意识教育,旨在使物流新生对创业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对创业产生向往、期待,从而达到培养物流专业学生创业意识和激情和目的。(2)结合就业指导课,培养“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就业思想,引导学生积极创业目前有创业目标的大学生仍占少数,大多数学生因为创业知识贫乏,资金短缺等而畏惧创业。如今物流行业飞速发展,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国家在政策上也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便利,例如大学生创业贷款优惠政策等,因而在学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上应该让学生了解形势、政策,减轻学生对创业的恐惧,普及基本的创业知识,引导学生将创业作为毕业后的重要出路之一。

2.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锻炼物流专业学生健康的体魄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更是创业过程中完成工作身体力行的前提,因而需要在学生管理中加强对学生的体育锻炼,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1)开展晨跑活动,鼓励有创业梦想的学生积极加入其中现今很多大学生都是“半夜三更不睡,日上三竿不起”,严重缺乏锻炼,身体素质呈现日益下降的趋势。坚持长期锻炼,在学生日常管理中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晨跑活动,将晨跑列入创业协会日常活动中的一项,创业协会的成员每周定期参加晨跑,并鼓励广大有创业梦想的学生加入其中。(2)丰富学院文体活动,在娱乐中锻炼体魄除晨跑外,可开展多彩的锻炼方式吸引广大学生参与其中,如学院趣味运动会、班级文艺汇演、各类球赛等活动。通过系列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同时让学生在活动中锻炼身体,增强体魄。

3.加强心理疏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创业心理素质

定期开展“创业大学生业心理素质提升培训班”,以授课为主、素质拓展为辅,目的是培养大学生自信、积极、勇敢的素质,提高大学生的心理承受力和抗压能力。培训班将邀请校内外资深的心理专家进行讲学,选择开设诸如“人际关系心理学”“增强抗压能力,提高抗挫折心理”等课程,通过学习这些课程,使学生以健康的心理状态面对将来创业过程中巨大的挑战。

4.开展“创业能力提升培训班”,丰富大学生创业知识

大学生要想创业取得成功,必须拥有扎实的创业方面的知识,这就要求专业课与学生管理教育相结合,教师队伍和学工队伍协同育人,共同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在学生管理的层面上,可以开展“创业能力提升培训班”,根据创业方案策划、自我营销策略、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创业安全及法律陷阱应对等方面展开培训,在培训中巩固物流专业学生的创业知识,提高综合能力,进一步促进大学生创业创新。

5.开展丰富的创业型比赛,在活动中检验大学生创业能力

大学生创业绝大多数停留在理论和想像阶段,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缺乏锻炼的平台,为了让学生在模拟的创业型比赛中检验自己的能力,可以在学生管理中打造一个学生创业模拟实践的平台。(1)举办“物流规划大赛”和“创业设计暨沙盘模拟经营大赛”等活动增强学生的专业能力,举办“物流规划大赛”,将物流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策划能力、协调组织能力,树立科技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多方位了解物流就业、创业技能,从而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创业设计暨沙盘模拟经营大赛”模拟训练以制造企业为原型,构建一个企业运行的环境,学生以企业经营者的身份,在变化的市场竞争条件下,模拟企业6年的经营全过程,体验中学习管理知识、感悟企业经营管理,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2)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锻炼大学生创业能力除了创业模拟比赛之外,可以适当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借助学校创业基地的平台,让学生撰写创业方案,对创业计划进行可行性分析,对于切实可行的就业方案可以真正投入到创业实践当中。

6.做好思想教育引领工作,帮助学生树立诚信友善等优良品质

(1)树立学生诚信模范,创设诚信教育的浓郁氛围环境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要加强校园道德氛围建设,在学生群体当中树立诚信学生的模范,并做好宣传,优化诚信教育的环境,使学生在思想上受到启迪,情操上得到陶冶,从而使学生的诚信品质得到升华,利于今后创业过程中诚实守信。(2)从班级入手,创设班级诚信的环境氛围除学校创设诚信的环境氛围外,更要从班级入手,创设班级诚信环境氛围。在班级文化的建设方面,班级手抄报、班训、专栏等都可以围绕诚信的内容,班上还可以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班会,发出诚信倡议书、借助考试等契机进行诚信宣誓;也可以举行“诚信”为主题的演讲、征文比赛等活动,多方面地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让诚信真正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习惯。

五、结束语

物流管理专业范文篇5

关键词:物流管理专业;高职教育衔接专业课程;开发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升,社会文化发展的趋势也逐渐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教育是社会人才的培养渠道,也是社会文化发展的必然条件,我国现代教育实施全面深化改革,并逐步在现有基础上进行教育内容的开发。物流管理专业是伴随社会电子商务平台产生的专业,做好新型人才专业理论与操作技术全面化发展,发挥物流管理专业教育开展的实际作用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特征

物流管理专业主要针对电子商务运行的产品运输、检验、存储等第三方商品管理,物流管理不仅是企业经营成本的主要部分,同时也是线上销售与线下运输合理配合的重要部分,随着社会电子商务平台的逐步拓展,物流管理专业化操作,是保障管理队伍整合的有力措施,因此,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内容的特征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特征,进一步开发现代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必须把握物流管理专业的特点,灵活处理传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为社会物流产业的发展提供专业型人才。

二、当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开发中的阻碍

物流管理与现代新型产业之间具有直接关联。由于我国物流管理专业的起步较晚,在实际教学中依旧存在一些不足,对我国物流管理人才培养带来了供应阻碍。一方面,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内容缺失。由于高职学生的在校时间较短,物流管理课程内容较多,实际开展教学时,仅仅对学生进行较为简单的主体理论教学,学生无法将物流管理的专业知识完善地连接为一个整体[2],在后期实践中,对工作的认识具有局限性,经常出现物流管理方式缺乏规律,物流仓储的信息记录不全,使社会物流管理工作的对接情况状况频频。另一方面,高职教育课程教学的开展缺乏新意。物流管理专业是现代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主要部分,但高职专业课程开展中,教师没有抓住课程的创新点,教学内容依旧是一板一眼的课堂教学,这与我国高职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理念相背离,无法发挥物流管理专业的优势,也影响了现代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开展价值。此外,物流管理专业内容中包括成本。如货物管理、质量检验等等方面,理论性和实践性都较强,需要在课程教学中相融合,但从实际教学来看,部分高职院校开展教学期间,往往过于侧重某一部分,忽略另一部分,导致现代高职教育的课程开发失去作用。

三、发挥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开发的渠道

1.合理规划专业课程。高职教育是我国教育人才培养的主要部分,也是高等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过渡对接的主要保障。高职教育不仅可以利用较短的时间进行人才专业化训练,同样也要注重高职教育专业人才的质量。做好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开发,实现有限的时间中开展无限的教学。例如,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开展实施专业课程知识的压缩,课程内容压缩并不等同于课程内容的残缺,而是选择物流管理专业的知识内容要精益求精,实现现代高职专业管理内容丰富,教学知识紧凑,为学生未来物流管理工作的开展,带来更具有逻辑性和连贯性的物流管理理论保障;其次,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育课程的开展,是循序渐进的,依据高职学生的专业基础水平,可以将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为不同的教学水平,例如,某高等院校将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开展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部分,在每一阶段,分别设定不同的专业课程教育目标,课程开展由浅入深,做好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知识理论与实践的完善过渡,推进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改革与开发。2.教学形式多元化。我国高职物流管理专业适合现代教育开展多元化发展,是提高现代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与物流专业相对完善的必然性保障。例如,我国实施现代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知识教学中,包含物流运输、货物存储、仓库分配以及货物验收四部分,高职院校进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中,善于借助多媒体等软件,为学生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提供一整套完整的课堂实践软件,将物流管理专业知识融合在教学系统中,实现现代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工作开展形式多样,课程教学内容也丰富多样;另一方面,物流管理专业实施课程教学开展形式多样,发挥学生的内在作用,例如,教师在现代物流管理课堂教学中,不仅有理论教学,同时也是课堂情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主要渠道,进一步为学生的能力发展带来有力的发展空间,推进现代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适应社会人才供应的发展需求。3.教学理论联系实际。物流管理专业是社会电子商务平台工作管理的主要部分,为使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实施发挥其作用,必须保障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例如,某高职院校进行教学课程开发中[5],与当地大型物流企业进行教学联合,实施现代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应用相适应,学生可以在学习相应的理论知识后,在企业进行实际的上岗实践,为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物流管理专业能力提供了良好的渠道。

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开发,是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的重要体现。对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开发的研究,主要从高职教育课程开发角度进行分析,实现现代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配合,为建立协调稳定的电子商务新平台提供人才供应。

作者:姜萍 邓小乐 单位:新疆商贸经济学校

参考文献:

物流管理专业范文篇6

关键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开设具有普遍性,该专业的设置是为了适应我国物流业的发展,为我国培养更加优秀的物流人才,促进我国的现代物流跟上时展的步伐。物流管理的专业知识具有复杂性,不仅需要学生掌握过硬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达到物流管理专业的相关要求。这些年来,我国的物流发展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在物流专业的教学中,各高职院校也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积极寻求培养学生物流实践能力的创新策略,希望能够通过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物流综合素质的提高。

1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意义

1.1改善了教学方式

能否利用科学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方式,一直是我国广大学校在教育中做出的重要工作,这也是提高教育水平的必要途径。在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中,通过展开实践教学,就是一种改善教学方式的体现。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为现代物流教育注入新的活力。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优秀的人才,展开实践教学,并创新实践教学的方式,能够达到更加高效的教学效果。

1.2丰富了教学内容

物流管理专业知识具备复杂性,除了理论知识,学生还需要掌握一定的实践知识,才能够在实际的物流活动中减少工作失误,达到良好的效果。通过在物流管理专业中加入实践教学的环节,能够丰富物流管理教学的内容,对于一些难以通过语言来进行表达的实践性内容,都可以通过实践教学得到明确的展示,这样也有利于加强学生对有关实践知识的理解与记忆。虽然我国在物流管理专业中也适当加入了实践教学的成分,但是其效果并不明显。通过创新实践教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改善物流管理教学的现状。

1.3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物流管理专业的特性决定了在该专业的教育中,需要通过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物流管理专业本来就是一项与实践相挂钩的专业,既需要学生拥有过硬的专业知识,也需要学生具备足够的实践能力。在现代物流教育中,加入实践性教学,是改善当前不良教育状况的重要举措。学生接受物流管理知识的教育,对某些实践性强的知识,在理解上存在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物流管理专业教育中进行实践教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物流实践能力。

1.4提高了物流教育水平

改善教育方式,是提高教育水平的重要途径。对于物流教育来讲,提高学生的物流实践能力,就是改善物流教育情况的重中之重。根据调查研究,在我国高校中,对物流教育普遍存在实践教育不足的现象,导致学生难以利用自身所学的理论知识,展开高效的物流活动,在发生物流事故时,难以利用自身所学的知识解决具体问题,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在我国教育发展的新时期,通过在物流专业教育中采用实践教学的方式,能够解决教育实践不足的问题,促进我国物流管理教育水平的提高。

2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教育的发展也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各个学校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才能够跟上时展的步伐,促进教育发展的现代化。实施创新教学战略,是每一个学校在教育中需要做出的重要工作,也是提高教育发展水平与质量的重要途径。但是在我国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育中,存在创新教学不足的问题。特别是在实践教学这一环节,创新不足的问题表现的非常明显。实践创新的不足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就无法改变不利的教学状况,难以提高我国物流管理专业教育的发展层次。具体来讲,物流管理专业创新实践不足主要体现在认知实践不足、实践平台建设不合理、实习形式化严重等方面。高职物流管理专业需要首先加强对学生物流实践重要性的认识,让学生从思想上重视实践的重要意义。但是在很多高校,并没有将认知实践作为加强学生对实践重要性认识的第一步,缺少了这一步骤,学生就难以在后期的学习中做到脚踏实地。认知实践是学生进行物流知识学习的重要基础,在现代物流管理教育中,已经逐渐成为了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但是认知实践在各个高校实行的效果并不理想,难以对学生物流管理专业的学习起到实质性效果。其次,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创新实践中存在实践平台建设不合理的问题。建设物流实践平台,是还原某些物流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加强学生对物流管理专业知识理解的良好方式,如果能够建设科学合理的实践平台,将能够对学生物流管理专业的学习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尽管实践平台的建设具有诸多积极影响,但是仍然存在许多高校没有认识到实践平台建设的重要性,没有通过完善物流相关的基础设施,为学生提供展开物流实践活动的具体条件。很多高校并没有完善与物流实践活动相关的各种系统,导致学生在进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最后,实习形式化严重也是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创新实践不足的体现。由于受到了传统教育思想的不良影响,我国很多高校对于实习存在错误的理解。在物流管理专业实习中,仍然难以克服形式化的问题。高校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没有充分考虑学生们的利益,形式化严重的实习难以让学生学习到有用的知识。

3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对策分析

针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分析得出的问题,高职院校可通过以下对策进行改善。

3.1进行认知实践

在实践教育的过程中,学生对实践知识的认识,需要经历一定的阶段,才能够加强对实践活动的重视。为了更好更快地帮助学生加强对实践活动的理解,在教育之初,展开认知实践活动,是创新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第一步。进行认知实践活动,具体体现为物流活动的演练、观看视频等方面,通过这项活动,让学生深刻感受到现代物流活动的重要性以及意义。从而加强学生对物流实践活动的重视,认知实践活动的进行能够初步提高学生的物流实践行动力,作为学生后期参与物流实践活动的推动力量。

3.2进行校企合作

近些年来,广大高校为了提高教育发展质量,逐渐引入了校企合作的教育发展模式。校企合作的教育发展模式主要是通过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满足学校与企业双方的发展需求。在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育中,进行实践教学,采用校企合作的教育方式,是一个良好的途径。为了增加教育的深度,促进物流管理专业教育某些疑难性问题的解决,学校可以派遣优秀教师到企业进行考察,将在企业学到的知识传达给学生,学校也可以邀请企业的管理人员为学生讲解物流的相关知识,增加学生对物流知识的理解。

3.3建设实践平台

在实践性强的专业教育中,需要通过展开具体的实践活动,才能够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我国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育需要融入实践活动,才能够将某些知识进行还原,既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又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育进行实践教育就需要建设实践平台,为实践活动的进行提供足够的条件。建设实践平台,就是要完善有关物流活动的各种系统,比如货物储存系统、运输系统、物流信息系统等。建设实践平台,是在物流管理专业教育中融入实践教育的关键步骤。

3.4参与实习

在我国的各项教育活动中,让学生参与实习,是锻炼自身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参与实习,学生能够有效利用自身所学的知识,解决具体问题,做到学以致用。我国的物流管理专业教育也应当通过实习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我国各个高校应当对实习活动给予足够的重视,特别是物流管理专业,由于物流管理专业对实践能力要求较高,所以就应当特别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加强实习锻炼,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促进学生对物流知识的深入理解,在实习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

4结论

在教育发展的新时期,必须重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我国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需要利用实践活动,才能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各个高校必须加强对实践教学的重视,采取相应对策,为我国物流管理教育积累更多的经验,促进我国物流管理专业教育的良性发展。

作者:郑学敏 单位:山西管理职业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孟庆亮.情景教学理论视角下的高职物流管理教学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3).

物流管理专业范文篇7

关键词:物流管理;线上教学资源;线上课程平台

1研究背景

配合国家经济发展需要,物流管理专业的线上教学管理平台在课程方面进行了相关的准备,并完善了教学资源。与此同时,国家还提出要结合当地线上教学平台和各校实际,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国家网络云课堂、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国家开放大学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高等教育出版社爱课程等免费平台,指导学生在线学习。“线上教学”对于很多高校教师来说,无疑是一次挑战,但同时也是对我国“互联网+教育”模式建设情况的考验,对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推动力。在慕课中资源分配不甚合理,如教育学专业等方面的慕课种类相对繁多,而物流方面的课程资源就少了很多。甚至于慕课上物流专业网课概念模糊,很多慕课并没有明确标注物流课程[1]。物流管理专业开设时间较短,2001年的时候全国只有一所高校招收物流管理专业本科生;虽然全国招收物流本科专业、高职高专的高校在不断增加,并逐步形成了“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完善的物流高等教育体系,但其课程体系发展还不完善,给线上教学的实施造成了很大的阻力[2]。本文主要对物流管理专业利用各公共平台进行线上教学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

2物流管理专业线上课程开设需求情况

根据教育部的《高等职业学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标准》《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及各个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立物流管理专业需要开设的专业理论教学课程共13门,具体如表1所示。

3线上课程平台提供情况

对于物流专业而言,在不能进行线下讲授的情况下,教育部并不赞同每位老师进行线上直播授课,而是主张推出一系列优秀网课对学生进行传授,以节省教学资源[3]。表2是线上课程平台的统计。

4线上课程平台与物流管理专业线上课程供需匹配分析

通过进入上述22个线上课程平台官网(其中“高校一体化教学平台”登陆需要权限,不作为此次分析之列),搜索关键字“物流”进行模糊匹配,需要强调的是,有些平台的模糊搜索结果未包含课程名称中无“物流”二字的课程,所以还需要进一步按照“表1物流管理专业需要开设的线上课程”一一进行搜索。结果如下。人卫慕课、华文慕课、中国高校外语慕课平台、高校邦、人民网公开课、正保云课堂、实验空间——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共享平台、EduCoder在线实践教学平台与物流相关课程为0;超星尔雅网络通识课平台、融优学堂有1门匹配课程,同为运筹学;优学院有2门匹配课程,为物流信息系统、电子商务概论;好大学在线有2门匹配课程,为仓储与配送管理、电子商务物流;重庆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平台有3门匹配课程,分别为物流学、运筹学、电子商务概论[4]。智慧职教,与“物流”相关的课程结果共64条记录,包括同一课程的不同版本。其中包括“表1物流管理专业需要开设的线上课程”共12门,占总需求课程的92.3%。其中专业基础课程4门,占比100%;专业核心课6门,占比100%;专业方向课2门,占比66.7%。爱课程(中国大学MOOC)平台,与“物流”相关的课程结果共10页200条记录,包括同一课程的不同版本。其中包括“表1物流管理专业需要开设的线上课程”共8门,占总需求课程的61.5%。其中专业基础课程3门,占比75%;专业核心课4门,占比66.7%;专业方向课1门,占比33.3%。平台未开设的需求课程主要有货物学、物流信息系统、物流成本管理、电子商务物流、物流经济学[5]。超星学银在线平台,与“物流”相关的课程结果共3页30条记录,包括同一课程的不同版本。其中包括“表1物流管理专业需要开设的线上课程”共8门,占总需求课程的61.5%。其中专业基础课程3门,占比75%;专业核心课4门,占比66.7%;专业方向课1门,占比33.3%。平台未开设的需求课程主要有货物学、采购管理与库存控制、物流成本管理、国际物流、物流经济学。智慧树网,与“物流”相关的课程结果共18条记录,包括同一课程的不同版本。其中包括“表1物流管理专业需要开设的线上课程”共6门,具体为物流学、运筹学、电子商务概论、仓储与配送管理、供应链管理、国际物流,占总需求课程的46.2%。其中专业基础课程3门,占比75%;专业核心课2门,占比33.3%;专业方向课1门,占比33.3%。浙江省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共享平台,与“物流”相关的课程结果共33条记录,包括同一课程的不同版本。其中包括“表1物流管理专业需要开设的线上课程”共6门,占总需求课程的46.2%。其中专业基础课程1门,占比25%;专业核心课4门,占比66.7%;专业方向课1门,占比33.3%。安徽省网络课程学习中心平台,与“物流”相关的课程结果共31条记录,包括同一课程的不同版本。其中包括“表1物流管理专业需要开设的线上课程”共6门,占总需求课程的46.2%。其中专业基础课程3门,占比75%;专业核心课3门,占比50%;专业方向课0门。优课联盟,与“物流”相关的课程结果共42条记录,包括同一课程的不同版本。其中包括“表1物流管理专业需要开设的线上课程”共5门,具体为物流学、运筹学、运输管理、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物流,占总需求课程的38.5%。其中专业基础课程2门,占比50%;专业核心课2门,占比33.3%;专业方向课1门,占比33.3%。学堂在线平台,与“物流”相关的课程结果共30条记录,包括同一课程的不同版本。其中包括“表1物流管理专业需要开设的线上课程”共4门,具体为物流学、运筹学、电子商务概论、供应链管理,占总需求课程的30.8%。其中专业基础课程3门,占比75%;专业核心课1门,占比16.7%;专业方向课0门。根据上述统计结果,可知线上课程平台可提供的物流管理课程数在3门以上的共有8个平台,但可提供课程超过一半的仅有3个平台;根据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程的满足率较高,达到75%以上的有6个平台,专业方向课满足率最低,甚至为0门。

总体来说,物流学、运筹学、电子商务概论这些基础物流课程的线上提供情况较好,为物流管理专业“停课不停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然而物流成本管理、物流信息系统、采购管理与库存控制等核心课程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线上精品课程建设,完成物流管理专业线上教学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许力.独立学院视角下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J].物流科技,2017(7):160-161.

[2]严敏如,叶翀.中外高校物流专业课程设置比较与思考[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7,39(9):186-188.

[3]杨倩霞,姜鹏.产业需求视角下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探究[J].产业创新研究,2019(12):282-285

.[4]朱亚先,周立亚,张树永,郑兰荪.延期开学期间化学类专业线上教学情况调研分析与建议,大学化学,2020,35:1-9.

物流管理专业范文篇8

关键词:新常态;物流专业群;物流管理;物流金融管理

经济新常态是指经济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甚至低速增长的一种态势,此时经济结构需不断升级,需实行创新驱动战略促进经济增长。自2014年9月开始,物流业的发展表现为明显的“新常态”:从全年社会物流总额来看,2014年为210万亿元,2015年为220万亿元,只增长了4.76%,而往年基本都是增长8%。从行业发展结构来看,速递快运、电商物流、冷链物流等生活消费性物流增长快速,铁路货运加快向现代物流的转型升级;在增长放缓情况下,物流企业普遍通过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管理创新,创新新的商业模式。物流行业要适应新常态下的要求,打造“主动适应、服务发展”的物流专业群显得日益必要。

1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发展

1.1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诞生

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推动高职高专教育的持续发展,规范专业管理,教育部2003年2月成立“全国高职高专指导性专业目录”课题组,并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国高职高专指导性专业目录研究工作的通知》(教高司〔2003〕8号文)。此时的高职专业的划分,其特色是职业性与学科性相结合,遵循了“以职业岗位群为主兼顾学科分类”的原则。物流管理专业划分为一级大类“12财经类”中的二级类“1205工商管理”下的三级专业目录,其专业代码为120506,是“1205工商管理”下6个专业之一,自此,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正式诞生。

1.2物流管理专业的发展

2004年教育部教高〔2004〕3号文《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的通知》中,要求从2005年起高职高专教育的招生和统计等工作使用该试行的目录,而之前高职高专教育在校生仍按原专业培养至毕业。《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中,物流管理专业划分为“62财经大类”中的“6205工商管理类”,专业名称仍为“物流管理”,专业代码变为620505。但是,二级类中的“6205工商管理类”的专业变化却很大,如表1所示。以后的10年,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进入了高速发展期,其专业名称及代码再也没有变化。

2新常态下物流管理专业群的形成

2.1新常态下物流管理专业的升级

作为培养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而言,高职专业设置就要坚持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的需要。同时也要适应各地、各行业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适应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因此,在新的形势和新常态经济发展形势下,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群正式形成。以发展的观点来看,物流管理专业群的形成就是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产物。简而言之,物流管理专业群的发展经过了三个发展阶段。

2.2新常态下物流管理专业群的形成

从教职成〔2015〕10号文《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和〈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年)〉的通知》开始,物流类专业群正式形成。不但成为二级专业类,并且有7个专业组成,分别为物流工程技术、物流信息技术、物流管理、物流金融管理、工程物流管理、冷链物流技术与管理、采购与供应管理。这7个专业是在原来12个专业的基础上整合而来的。唯一新增的专业是“物流金融管理”;原属于电子信息大类的目录外专业“物流信息技术”和原属于制造大类的目录外专业“物流工程技术”正式调整进入“物流类”。由此,说明此次的高职专业目录调整更具科学性和系统性,更符合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也是新常态下专业转型升级的结果。

3新常态下物流管理专业群的建设

3.1新常态下物流管理专业群建设的时机

掌握人才培养具有天然的滞后性,这就要求在物流管理专业群的建设上需要具有前瞻性。在申报一个新专业过程中,教师团队会对社会需求和企业的需求作出广泛的调研与分析。若看不准某一专业人才需求的苗头,等到人才需求很旺盛的时候,再申报专业就晚了,这是因为从专业申报到学生毕业,最少也需要4年的时间。因此,要适应新常态下物流行业的发展,就要把握住物流发展的前沿及方向,适时申报新的专业,进而成为专业群。

3.2充分利用新常态下物流专业群的建设

基础建设一个专业群,需要经过充分调研、认真分析,打牢基础。以我院为例,现有条件下物流管理专业的各项条件是最扎实的。首先,物流管理专业是广西优质专业,也是学院建设国家骨干示范高职院校过程中重点建设专业,近三年,招生规模位于广西首位,一次就业率达98%以上,据麦可思对企业以及毕业生的调查,企业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满意度达到91%,学生对专业的满意度达到94%;物流管理专业具有功能完备的中央财政支持的“物流管理专业实训基地”,也是中国物流学会产学研基地,已承办三次省级大赛,集装箱运输实务取得国家资源共享课项目,物流信息技术获得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等等。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无论师资队伍建设、实训条件,还是课程体系建设,该专业都具有良好的基础,非常适宜打造成专业群。

3.3把握物流行业动态,适时申报新专业

在现有基础上,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团队一直在进行广泛而持续的调研,主要包括毕业生就业质量、物流企业人才需求调研、兼职教师教学质量调研、校外实习调研等等。笔者在近几年的调研中,发现物流金融管理和冷链物流管理领域对人才需求非常旺盛。新常态下,物流金融平台风起云涌,物流业与商贸业、金融业、制造业等“多业联动”,产业方面的合作也从传统的仓储、运输、配送等业务向集中采购、订单管理、物流金融、流通加工、仓配一体化等高附加值的增值业务、个性化创新服务拓展延伸,物流金融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作为一种创新型的第三方物流服务产品,物流金融管理为金融机构、供应链企业以及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商业间的紧密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是可以达到双赢目的。经济新常态下,物流金融管理主要包括发生在物流业务过程中的各种存款、贷款、租赁业务、投融资、信托、仓单质压、货物抵押、贴现、保险、有价证券发行与交易,以及金融机构所办理的各类涉及物流业的中间业务等。物流金融为物流产业的发展和企业转型升级提供资金融通、结算、保险等服务的金融业务,它是伴随着物流产业的发展而产生。通过近三年的企业人才需求调研发现,在物流企业内部有36.78%的人员在从事与物流金融岗位相关的工作,最常见的工作岗位是会计、出纳、信托、抵押、仓单等票据管理与借贷、有价证券质押、原始凭证填制与审核等等工作。因此,申报物流金融管理专业是建设物流管理专业群的必需举措之一。

3.4适应新常态,整合既有专业,实现专业转型升级

经济新常态下,创新驱动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而物流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则会大幅降低物流成本,提高企业物流效率。尤其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在物流行业的广泛应用,更是需要物流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当前,嵌入物联网技术的物流设施设备快速发展,车联网技术从传统的车辆定位向车队管理、车辆维修、智能调度、金融服务延伸。云计算服务为广大中小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带来巨大的好处。大数据分析帮助快递物流企业预测运力需求,缓解了“双11”等高峰时期的“爆仓”问题。2015年,由菜鸟网络牵头,国内主流快递企业全部普及使用电子面单,快递基础业务的信息化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加上国家发改委支持冷链物流、粮食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和物流诚信建设;交通运输部重视物流通道建设;商务部开展城市共同配送示范试点,商贸物流标准化、电子商务与快递协同发展试点;工信部加强物流信息化引导,开展物流供应链推进工作;邮政局全面开放国内包裹快递市场等等措施,都与物流信息技术密切相关,因此物流信息技术专业的人才需求在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趋于稳定需求的状态。结合这一现实,可以对现有物流类专业进行整合、转型、升级,从而形成适应经济新常态的、可持续发展的物流管理专业群。

4小结

新常态下经济增长的放缓,势必影响物流产业的发展,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职院校来说,建设服务经济发展、提升学生就业水平的物流管理专业群显得日益必要。而基于现有专业基础、整合既有资源、适时申报新专业是现阶段建设物流管理专业群的最好选择。

作者:吴砚峰 单位:广西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物流管理专业范文篇9

关键词:中职物流管理专业;就业导向;教学策略

在现阶段我国中职教育教学发展中,伴随着受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自身教育教学水平同样也需要不断提升,避免因为传统滞后的教学模式,导致中职教育价值受损。对于中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而言,物流行业作为当今社会发展比较重要的一个行业,必然也需要引起高度关注,要求能够促使该专业的毕业生可以更好服务于物流行业,为行业有序运营和发展提供必要助力。从学生教育培养角度来看,为了凸显中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价值,注重引入践行以就业为导向的基本教学原则至关重要,具备较高研究意义。

一、中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现状分析

结合当前我国中职物流管理专业教育教学基本状况进行分析,虽然伴随着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该专业的受重视程度同样也越来越高,无论是教师数量,还是学生报考数量,都呈现出了不断增长趋势。但是从具体教育教学效果上来看,依然表现出了较为明显的问题和缺陷,无法适应现阶段物流行业发展诉求,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不足。比如从中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方面来看,现阶段很多学生都不具备较高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应付心态相对较为明显,听课效率相对比较低,无法在课堂学习中表现出较高的投入度,自然也就无法取得良好的学习和成长效果;从教师队伍方面来看,虽然师资力量正在不断提升,教师数量同样也基本满足该专业教学要求,但是很多教师往往只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缺乏足够的实践经验,如此也就必然在教育教学中表现出了明显缺陷,致使学生所学知识缺乏实践性,难以达到较为理想的学以致用效果;从课程体系设置方面来看,虽然现阶段也存在一些中职物流管理专业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但是因为相关实操课程开展难度相对较大,涉及到的因素同样较多,如此也就必然容易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应付现象,学生可以直接参与的实操项目较少,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必然也就会受到影响。

二、物流行业对中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由上述分析可见,现阶段中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模式的应用确实存在多方面问题,最终也就难以保障相应学生在毕业后具备和行业要求相匹配的资质和能力,相应教育教学价值受到明显影响,应该在未来予以及时调整和创新转变。为了较好促使中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水平得到较好提升,必然需要首先明确教学要求和具体目标,这也就需要从物流行业入手进行分析,了解当前物流行业发展对于学生提出的新要求,进而才能够匹配性予以教育和指导,促使相应学生能够更好适应于物流管理行业的发展趋势。从学生角度来看,这也是以就业为导向基本原则的体现,需要促使该专业学生在毕业后具备良好的岗位胜任力,避免在中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中仅仅关注理论知识的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相应教学改革转变需要引起高度关注。如此才能够促使培养的学生在就业后体现较高竞争力,避免出现“毕业即失业”问题。物流行业相对而言较为复杂,往往涉及到了多个环节,也和诸多产业存在密切关联,作为劳动力以及技术较为密集的结合型产业,物流行业对于相应从业人员同样也提出了较高要求,这也就需要在中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中予以适应性体现,以求能够更好培养符合行业发展所需的综合性人才。总的来看,物流行业在当前的发展应该注重从文化素质以及操作技能两个角度进行从业人员的把关,要求相应从业者既能够对于物流行业及其相关理论知识具备充分了解,同样也能够掌握一些先进操作技术手段,尤其是对于最新的一些信息化技术,更是需要注重有效培养,确保学生能够在入职后具备更强适应性。

三、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策略

(一)教材更新。中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中以就业为导向教学原则的体现,需要首先关注于教材的更新,要求教材同样也能够表现出该特点。在教材内容更新前,往往应该注重调查了解物流行业的新要求,能够结合物流行业运行中涉及到的各个环节进行分析,了解其对于学生就业能力的各方面诉求,如此也就可以较好实现对于教材内容的有效更新,避免教材中出现较多不符合学生成长要求的内容。对于中职院校而言,在选购相应教材时,不仅仅要注重时效性,力求能够密切结合时展而发展,避免沿用滞后教材;还需要注重体现实践性,要求教材可以贴近物流专业实际状况,具备较强实践指导价值。中职物流管理专业除了在教材选购中应该遵循上述要求予以更新外,往往还应该借助于其它手段来丰富教材内容,以求更好弥补固定教材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这也就需要教师能够根据教学实际需求和行业发展特点,灵活适宜地为学生提供相匹配的补充材料,以此实现对于教材的完善,提升教材内容的就业导向特点。(二)课程改革。中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改革发展中,往往还需要重点关注于课程体系的合理设置,要求能够在课程中凸显实践性特点,能够密切结合物流行业及其具体岗位需求,确保课程具备契合性特点。针对以往中职物流管理专业中过多讲述传统理论知识的课程,应该逐步予以缩减,减少该方面课时,逐步增加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课程内容,并且予以细化,促使相应课程具备更强实用价值。当然,在实训课程增加的同时,往往还需要注重促使其和理论课程具备密切联系,尽量将相关联的理论课程和实训课程进行有机结合,如此也就能够促使学生在掌握了相关理论知识后,可以直接在实训中进行灵活运用,以便达到知行结合的效果,更加便于未来学生就业后的能力体现。这也就必然对于课程改革设计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打破传统的实训课程设置模式,能够促使其表现出更高的灵活性,以此实现对于课程体系的转变,促使其具备更高的就业导向特点。(三)授课模式创新。中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原则下,传统授课模式更是需要不断创新转变,逐步抛弃传统讲授式教学方法,逐步引入一些新型教学手段,力求在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基础上,达到更为理想的教学效果。比如项目教学法在中职物流管理专业中的应用就能够表现出良好作用,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思考,同时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的密切结合,达到较为理想的学以致用效果。在项目教学法的引入应用中,教师可以首先将班级学生分为人数相当的若干小组,然后让学生能够在小组内完成后续教学任务;教师根据中职物流管理专业相关教学任务和内容,恰当选择相匹配的项目,让各个小组围绕着该项目进行探索和分析,力求在完成项目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教学任务的完成,并且可以体现就业导向特点,便于学生在未来就业后具备更强适应性。当然,在中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中,多媒体教学方法的应用更是不容忽视,教师应该注重凸显多媒体素材的选用价值,促使这些教学素材能够密切契合中职物流管理专业未来就业内容,尤其是对于物流企业相关的一些实践案例以及信息资料,更是可以借助于多媒体技术予以呈现,以便学生更为直观了解相关实际状况,便于自身后续就业后更快熟悉物流企业运营管理流程。(四)校企合作教学。在未来中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发展中,为了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基本原则,积极推动校企合作教学模式至关重要。校企合作教学能够有效解决以往传统教学模式应用中存在的明显实操不足问题,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为充分的实践机会,便于其后续就业适应。对于物流行业的发展而言,虽然近年来的发展越来越快,规模同样也越来越大,但是其作为新兴行业,在很多方面依然存在不足,需要在实践中予以探索,尤其是对于一些理论知识的运用,更是需要借助于实践予以验证和调整,这也就凸显了实操教学的重要性。中职院校应该寻求恰当的物流企业作为合作伙伴,以便共同完成对于学生的培养,促使学生更好满足当前物流行业在理论以及技术两个方面的高要求,同时还可以为物流企业人才储备做出贡献。中职院校在选择企业时,需要尽量选择一些实力较强的物流企业,避免学生在物流企业内无法学到真东西。对于物流企业而言,应该重点结合物流管理专业需要应该掌握的技术进行有目的地培养,避免仅仅将其当作简单的劳动力,尽量安排专门的在职人员予以带教,杜绝流于形式。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中职物流管理专业教育教学工作在现阶段依然存在着较为明显的问题和缺陷,学生实操机会较少,就业后的岗位胜任力同样不够理想,进而也就需要践行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新模式,注重做好教材更新以及课程改革,积极探索新的授课方式,引入校企合作教学手段,为培养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服务。当然,在此过程中必然也就需要引导教师进行教学思维转变,力求体现教学实效性,树立明确的就业导向理念,适应于新型教育教学模式的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林艳辉,柯燕青.浅谈中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中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J].学周刊,2020(23):19-20.

[2]赵竟池.项目教学法在中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中的运用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9(36):234.

[3]何远川.中职物流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9(16):46-47.

[4]汤婷.中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方法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8(23):413.

物流管理专业范文篇10

关键词:物流管理人才培养

一、我国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现状

现代物流是支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是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然而,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实行严格的计划经济体制,缺乏相关的物流管理类专业学科,导致物流行业从业人员知识结构单一、片面、能力不强、素质不高。同时,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建立和完善、加入WTO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社会对物流管理类人才的需求急剧上涨,且呈多样化趋势,2005年物流人才已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这就存在着一方面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加剧,另一方面物流人才特别是高级物流管理人才匮乏的不协调现象,因此,国内教育界的重点研究问题是迫切需要加快物流管理专业教育的系统研究,制定切实有效的目标,培养出符合市场需要的具有独特技能和优势的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

二、我国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物流学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物流系统由运输、仓储、装卸搬运、流通加工、包装、配送和信息处理等七大系统构成。从物流工作的活动范围上看,可分为国内物流和国外物流;从物流业务性质上分,又可分为物流管理、物流设计规划、物流技术等三方面。所以,物流人才应该是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的人才。由于物流业务和技术跨度较大,物流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在确定培养层次的基础上选择一定的专业范围进行准确定位。如,物流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具有较强的学习和交流能力,扎实的经济和管理理论基础,坚实的外语、数学和计算机基础,系统了解和掌握国内外物流业发展的动态、最新物流概念、物流管理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具有物流管理和经营的实际运作能力,能在物流业及各类工商企业、跨国公司从事物流管理、仓储管理、运输管理、供应链管理等工作;既能适应现代物流管理的需要,又能从事物流系统优化设计和物流经营、管理、决策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2.课程体系建设。(1)课程设置:针对目前国内物流行业的发展现状,以及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情况,我们在课程设置的时候,要从社会需求入手,不能设置一些与社会需求相差太远的专业课程,这个方面可以采取市场调研和问卷的形式来完成。另外针对物流管理人才的特点,在培养的过程中,要结合本学校的特点,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将来就业领域的先进技术和了解企业现状方面,而不能让学生把时间只耗在纯理论探索等领域。

(2)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针对专业学科特点、课程特点和实践应用需要,尽可能多地使用符合企业需要的教材和教具;还可以多开展案例教学,通过多媒体技术和视频网络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加速物流知识的传播和更新。

(3)在教学的时间安排上,要增加应用课程的比重,加大社会实践教学的力度。要根除本科教育纯理论化的痼疾,加大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比重,减少课程的课堂授课时间,使学生有足够的实验和社会实践时间,把书本知识变为实际工作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3.师资队伍建设。构建具有专业特色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有一支适应高校物流教育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一项难度很大、费时较长的系统工程。为了让教师队伍朝“双师型”方向发展,坚持培养与引进相结合。一方面要在理论上进一步深造,选送一些优秀的中青年教师到国内外物流专业办得成功的院校进修学习,引进一些高层次的物流专业人才;另一方面要积极支持和鼓励教师参加物流实践活动,为教师构筑一个实践的平台。例如,选择现代化程度较高的物流企业,让教师深入到企业的各个工作环节参与一定的业务管理工作;或者利用科研和教学实习活动进行现场调查研究,增强教师的物流实践能力。

4.专业教材建设。纵观目前市面上各种介绍物流学、物流管理或物流的某个方面的书籍,大多在内容上存在相互重叠。如物流概念、物流的产生与发展、物流的要素、不同行业的企业物流(生产物流、供应物流、销售物流、回收物流)、物流中心建设、第三方物流、供应链管理等都是重复率较高的内容,几乎在大部分的书籍中都有论述。其他的如物流自动化技术、物流信息技术、物流系统的设计等,基本上也会出现在多种类型的物流书籍中,并且都占据了相当大的篇幅。这些书大都体系完整,看一本便能知物流之大概。教学内容要避免相互“撞车”,关键还在教材的选取。这就要求有可选之教材,一要在数量上可供选择,二要在质量上可以入选。所以,组织相关专家、学者编写体系、结构、内容合理的物流系列配套教材。

5.实训环节建设。物流专业环节多、系统性强、科技含量高、理论与实践联系紧密等特点,高校的物流教育需要注重学生实际业务操作能力的培养。传统的物流教育在只注重传授理论知识的情况下,学生实用技能的培养显得较为薄弱。未来物流人才必须要突出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具体体现就是要让学生掌握物流管理实践的实用性技能;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操作能力,以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解决物流管理专业学习与专业知识脱钩的矛盾,未来的物流教育必须改进教学模式,增加实践课,在实际操作中去理解理论知识;掌握实际技能。也就是说,加强物流管理教学,必须要加强实验基地和实验室建设,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具体可采用:聘请企业管理人员进行综合案例教学、建立校内模拟实验室以及建立校外参观、实习基地等方法。

三、结束语

目前,中国的物流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国外先进水平还有较大差距,物流教育有待于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因此,只有把物流教育和物流人才培养放在战略地位上考虑,充分借鉴国外的教育经验,并经物流实体企业和教育科研机构的共同努力,才能有利于物流教育培养优秀的物流管理人才,反之,物流管理人才又促进物流教育的加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