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教学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7 23:05:35

舞蹈教学

舞蹈教学范文篇1

【关键词】幼儿舞蹈;舞蹈教学;兴趣

幼儿是祖国未来建设的希望,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要从幼儿教育开始抓起。幼儿舞蹈是幼儿音乐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优质的舞蹈教学能够使幼儿的身心得到启迪与教育,还能够提升幼儿的智力,激发幼儿身体的灵活性,在幼儿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当前的幼儿舞蹈教学中,因为各方面的原因特别是受到传统舞蹈教学方式的影响,教师在幼儿舞蹈教学中太注重舞蹈形式的教育,而在本质上忽略了对幼儿舞蹈兴趣的培养,也就是说很多时候我们为了保证所谓的“高品质”教学,背离了幼儿的兴趣所向。笔者从事幼儿舞蹈教学工作十余年,认为幼儿舞蹈教学工作者应该在舞蹈教育过程中积极主动了解幼儿的需求,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幼儿对舞蹈的兴趣,为幼儿营造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让他们在欢快的舞蹈世界里得到快乐的教育。

一、幼儿学习舞蹈的积极作用及当前舞蹈教学存在的问题

幼儿舞蹈是幼儿音乐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幼儿的身体素质,开发幼儿的智力。在幼儿教育中,培养幼儿的意志力至关重要,幼儿舞蹈教学能够让幼儿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感受音乐,并在舞蹈学习的过程中培养自己良好的意志力,还可以通过舞蹈学习明白许多在平时生活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例如,幼儿在学习舞蹈《十一点半》时,通过在舞蹈中练习排队洗手、排队吃饭等动作,在潜移默化中明白了吃饭之前要洗手,还要排队,在吃饭的过程中不挑食,从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然而,在幼儿练习舞蹈的过程中,部分教师喜欢刻意给幼儿教授比较难的舞蹈动作。一直以来,教师为了拿奖、为了争第一,尽可能给孩子编排高难度的动作,难道每个小舞蹈演员都是奥运赛场上的夺金选手吗?且挑选的舞蹈配乐深奥、晦涩、难懂,大多是“高大上”的世界经典名曲,孩子们不知所谓,再加上一成不变的道具、刻板的灯光……真不知我们是在跳舞,还是在练杂技,亦或是排练世界级舞剧?跳舞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件快乐而简单的事,我们在舞蹈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让孩子的心动起来,随着音乐起舞,用孩子喜欢的音乐、用孩子喜欢的情景、用孩子喜欢的服装、用孩子喜欢的小道具,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真正喜欢上舞蹈,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培养审美能力,在自由的舞蹈环境中开发智力,增强学习自信心。

二、在幼儿舞蹈教学中培养幼儿兴趣的策略

(一)选用合适的舞蹈教材。音乐是舞蹈的灵魂,教师在幼儿舞蹈教学中应该选用合适的音乐来作为舞蹈教学的模板。在选用音乐时,最好是选用幼儿熟悉并喜爱、符合幼儿年龄阶段特征的歌曲,只有歌曲充满趣味性,才能让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到兴趣。如今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喜欢选用一些流行的网络音乐,例如《小苹果》这类歌曲,这类歌曲并不是说不好,而是幼儿年龄还太小,对歌词中表达的含义还不能够完全理解,所以选用舞蹈音乐时还是儿童歌曲比较适用。在幼儿的心理与生理还不完全成熟的阶段,教师可以通过合理的音乐选择,通过对幼儿舞蹈学习的正确引导,帮助幼儿建立一个完整的舞蹈学习氛围。在选择舞蹈教学的教材时,要选用能让幼儿通俗易懂的音乐,例如,原创舞蹈《欢乐的北部湾》里有大量的幼儿即兴动作创编:可爱的小海豚不再用蒙脸表示羞涩,而是调皮地左右摇摆呆萌萌地笑着;小海龟用摔跤来表达亲昵;一群美人鱼吐着五彩泡泡围绕在奏着独弦琴的京族小姑娘身旁;银白色的沙滩上,灯光不断地翻滚,打造了一个极具动漫风格的“海底总动员”。教师选用这首幼儿喜爱的歌曲,可以让幼儿在舞蹈中尽情地放飞自己。又如,在舞蹈《小猪》中,孩子们认为小猪最大的特点除了肥以外,就是懒,在如何表现“懒”这一“猪性”上,孩子们可谓兴奋到了极点,七嘴八舌地讨论:“它睡觉应该会打呼噜。”“它应该会梦游吃西瓜。”“它还会流口水。”“猪八戒是小猪的祖爷爷。”“小猪为什么一定是男的呢?”最后,孩子们在舞蹈表演中向人们展现了一群带着小猪八戒面具、扛着钉钯、穿着天鹅裙的“猪公主”。另外,在舞蹈《茶壶精灵》中,十几个肚子大大、嘴儿长长、戴着一顶瓜皮小帽、围着火堆睡觉的小茶壶因为妈妈不在家,就要“大闹天宫”了。这些充满童趣的舞蹈音乐,激发了幼儿在舞蹈练习过程中的兴趣,舞蹈因为有了幼儿的想象和创新而具有了生命力。因为“乐趣多多”,孩子们不再惧怕基本功训练的疼痛和枯燥,为了更好地表现舞蹈的张力,孩子们付出了成人难以想象的刻苦。所以,教师选用合适的舞蹈教材,激发孩子的舞蹈兴趣,才能让这些可爱的孩子在浴火重生般的训练中坚持下来,找到舞蹈的快乐。(二)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幼儿在舞蹈学习过程中,因为年龄不相同,所以舞蹈学习能力也不相同,教师需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为幼儿编制适合的舞蹈。在进行舞蹈教学时,教师要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关注幼儿的学习进度,培养幼儿学习舞蹈的兴趣,这样幼儿在学习过程中才不会觉得枯燥。例如,在对舞蹈《采蘑菇的小姑娘》进行编排的过程中,教师要从最基本的动作教起,可以先向孩子们教授采蘑菇最基本的手指动作,再给孩子们亲身示范采蘑菇的整个过程,展示采蘑菇的整个场景,便于孩子们学习。教师的亲身示范可以让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对舞蹈动作有实际全面的了解,这样的教学方法更能让幼儿接受,更好地培养幼儿对舞蹈学习的兴趣。幼儿学习舞蹈可能有千万种理由,但是能让他们真正投入其中的原因,一定是因为热爱,所以教师需要找到幼儿身上的这把钥匙,为他们打开“热爱”的大门,培养幼儿在学习舞蹈过程中的兴趣。(三)注重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关注幼儿对舞蹈动作的掌握,却忽略了幼儿对舞蹈动作的理解。教师在进行舞蹈教学时,应该让幼儿多理解舞蹈动作的含义,给予幼儿足够的想象空间,让幼儿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提高对舞蹈学习的积极性。例如,笔者给孩子编排舞蹈《十一点半》的过程中,其中有一段是吃饭的情景,因为吃饭是一个自由性较强的动作,而且每个孩子吃饭的姿势和表情都不一样,所以在这点上笔者没有刻意编排舞蹈动作,而是让孩子们通过自己的想象力自由地进行发挥,虽然每个孩子的舞蹈动作都不一样,但是他们都按照舞蹈的要求做,在舞蹈过程中表演非常投入。所以,我们在为幼儿编排舞蹈动作时,不一定非要刻意安排每一个动作,而要让孩子根据自己的想象力练习舞蹈,把舞蹈还给孩子,让孩子用自己的想象力进行舞蹈学习,以此培养孩子对舞蹈学习的兴趣。

舞蹈教学范文篇2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发展,当前我国幼师专业的要求在不断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家庭孩子数量的减少,都使得家长在孩子教育问题上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重。因此,幼师舞蹈教学中,对教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我国幼师专业起源于清末民初,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逐渐完善。学生通过舞蹈学习,能够提高自身的审美情趣,帮助他们提升自身的身体素质,为今后的学习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我国在建国后制订了一系列关于幼儿园教育的规定和草案,最终达到国家教学的目的,提升幼儿的整体素质和水平。尤其是在舞蹈教学上,教师不仅需要了解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要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良好的把握,这样才可以保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幼师舞蹈教学需要教师学习更多的内容,比如幼儿的心理,幼儿的生理状况,在这些知识的学习中,教师可以更好的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以及学习状况,针对学生的个人状况,帮助他们进行舞蹈的学习。教师通过对幼儿进行舞蹈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对舞蹈的认识,感受舞蹈的魅力,提升他们的审美水平。不同的舞蹈会展现出不同的美,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享受生活。但是当前我国许多幼儿教师在舞蹈教学上存在一些认识问题,对学生的内心不够了解,在教学中过于严苛,从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一些教师在舞蹈教学中过于专业,学生在学习上会感到吃力,这样也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幼师舞蹈教学中,需要教师考虑学生自身的身体状况。而且在幼儿舞蹈教学中,多以模仿动作为主,然后通过艺术加工和处理,让学生在舞蹈中感受到生活的美,提高他们观察生活的积极性。所以说幼师专业和其他专业的人才培养有很大不同,尤其是在幼师舞蹈教学上,他们的教学对象、教学目的以及教学手段都与专业舞蹈培训有着较低的差别。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认识到舞蹈的重要性,在舞蹈中学会认识自我、展现自我,为今后的学习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所以说幼师舞蹈教学需要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保证教学质量,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内心,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舞蹈知识,掌握学习技巧,在生活中发现舞蹈的魅力,最终实现舞蹈教学的目的。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可以发现学生的学习与教师的引导紧密相连,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关心孩子的想法,让他们在舞蹈中学会学习、学会思考,为他们今后的舞蹈学习奠定基础。

二、幼师专业学生需具备的综合素质

1.综合素质的内涵及组成

人的发展需要综合素质的支撑,这样才可以保证今后的生存。综合素质的进步需要不断的进行学习,最终达到社会需求。综合素质的提升有助于社会进步,可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但是一个人的素质不是天生就有的,它也需要后天的培养,比如家庭的教育,教师的引导以及社会的影响等。同时还需要自身不断进行社会实践,这样才可以更好的保证素质,有利于今后的发展。综合素质的提升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是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人们要想在今后的生活中更优越,就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包括的方面比较多,知识文化水平、思想道德水平,动手实践水平等。但是这些素质之间都有着紧密的联系,人要想更好的发展就要明确各个素质之间的关系,不断提升自身发展水平,为今后的学习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样要想保证幼师的教学质量,就要保证幼师的综合素质,因为他们的行为以及思想将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成长,影响到他们的学习生活。因此幼师工作非常重要,需要教师认识到自身行为的重要性。教书育人,会对许多学生产生影响,不仅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还会影响到他们的思想与生活。尤其是对于幼儿教师来说,他们的影响作用更大。在对幼师进行素质培养时,首先应该要端正他们的政治素养,保持正确的政治倾向,坚持社会主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高尚的思想道德和优良的传统美德,遵纪守法,为幼儿做出表率,同时也为他们今后的工作奠定基础。也只有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才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价值观。幼师职业与其他职业相比,它具有更多的责任。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应该要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帮助他们克服学习和生活上的问题。尤其是在舞蹈教学上,幼儿的身体还没有发育完全,身体结构也比较特殊,有一些舞蹈动作需要教师的指导,这样才可以更好的保证学生的身体健康,利于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但是当前我国幼师学生的专业素质比较低,学生的文化水平也比较低,这些都可能会造成我国幼师专业的发展困境,他们在文化上不够充足,在教育幼儿时出现许多的问题,最终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除此之外,我国幼儿教师在专业能力的培养上不足,许多学校在教育上过于重视幼师专业学生的教学方法,但是却忽略了学生人格的培养。学生在参加工作后没有意识到素质的重要性,过于强调自身的教学成绩,最终会导致自身教学的失败。

2.当前职校幼师学生综合素质问题及对策

①幼师学生价值观取向模糊。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许多外来思想对我国传统思想的冲击越来越大。尤其是一些腐朽思想的影响冲击着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幼师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自身的抗诱惑能力比较低,在学习中没有认识到自身将要从事工作的重要性。没有树立正确的政治信念和理想抱负,生活和学习中比较关心自身的利益,从而忽视了他人利益。在面对一些问题时不能够摆正自己的心态和位置,在一些关键问题上没有认识到政治觉悟的重要性。他们在平时的生活中认为政治觉悟和自己的关系不大,对电视新闻不够关心,但是却比较关心一些娱乐性的节目。这样的价值观会影响到他们今后的工作。同时他们在生活中不能够关心他人,个人主义比较强,集体意识差,只讲究所求,不讲究奉献,这些都会对他们的学习生活造成不良影响。

②道德素质较为低下。

幼师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相关专业知识时,应该要重视自身道德素质的培养,讲道德、讲文明。这样才可以凸显幼师风范,为今后的工作奠定基础。但是在现实中,当代学生大部分生活在温室,没有经历过比较大的苦难,而且大多为90后,独生子女也比较多,家庭上没有让他们受到太多的挫折,父母的溺爱,最终会导致他们道德素质的下降。主要表现在,生活上不懂得父母的艰辛,花钱大手大脚;不懂得关心和孝敬父母,经常与其他同学进行攀比;集体生活中不关心集体只重视个人利益。同时学生在道德思修课上表现不积极,他们认为当前社会需要的是技术性的人才,道德修养可有可无,但是当参加工作后就会受到他人的排挤,在工作中屡屡受挫。

③文化基础差。

当前我国职业学校幼师学生的整体文化素质比较低,许多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认为上学只是为了今后工作的一种手段,从而忽视了知识在今后工作中的重要性。面对学习时,他们缺乏兴趣,也缺乏相应的自信。遇到挫折和困难就放弃,最终导致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下降,文化基础比较薄弱。但是幼师工作必须要学生具有良好的文化知识,在工作中能够回答幼儿的一些问题,掌握学生的心理,最终达到幼儿教学的目标。但是我国许多职业学校的幼师学生,在进行文化知识学习时,敷衍了事,缺乏学习的积极性。文化课程是每一位学生都应该好好学习的课程,只有掌握更多的文化知识,才能够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工作奠定基础。在学习中学生应该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样才可以更好的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提高他们的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与幼儿进行沟通交流,最终达到自身教学的目标和要求。

三、幼师舞蹈教学新途径探讨

1.舞蹈教学中的分层教学

①分层目的。

教学中如果只是按照成绩好的学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可能会导致成绩差的同学跟不上,从而打击学生的学习信心以及积极性;如果教学模式按照成绩差的学生进行教学可能会使成绩好的学生学不到太多真正的知识。所以要给予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在进行分层教学之前需要与学生讲清分层教学的目的:对于基础知识不同和接受能力不同的学生需要制定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目标,争取使每个学生都可以得到充分发展,避免出现成绩好的学生学不够,成绩差的学生学不会的现象出现,更要避免出现差学生失去学习积极性的现象。

②分层教学实施。

第一,学生进行分层,主要分成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基本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接受能力等都十分优秀的学生;第二阶段针对在各方面相对于第一阶段的学生来说较差的学生;第三阶段相对于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学生来说较差的学生,但是第三阶段的学生在某一方面比较突出,比如学习主动性、舞蹈潜力等单一方面比较优势的学生;第四阶段就是相对于前三个阶段最差的学生,甚至于有厌学的学生。在学生分层结束之后,根据每个阶段学生实际情况的不同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模式。第二,新时期下的学生教学,教师已经从课堂的主宰者变为课堂学生的学习引导者和教导者,在这种情况下,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分层之后,还需要进行分层备课和分层教学。对于分层备课来说,根据每个阶段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备课,要做到备课的内容是针对每个阶段学生都可以轻易接受但又可以学到新知识的;在进行分层教学时,针对不同学生制定的不同的教学模式,如果学生在课堂表现优秀的话,可以对教学备课和教学模式进行简略变更,在变更中不断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第三,不论是哪个阶段的学生都会有好学生和差学生,对于好学生老师可以完全放心其学习,但是对于差学生,为了不使学生功课落下以及失去学习积极性,就需要对学生进行辅导、开小灶。辅导主要采用定时、定人和定内容这三定,根据辅导学生实际情况制定适合的辅导计划。对于不同阶段的学生制定不同的辅导计划,使学生舞蹈能力可以跟得上其他学生,同时又可以提升其他方面的能力。第四,在进行教学考核时,需要针对不同阶段的不同学生进行精心设置,要让学生既能体会到考核成功的喜悦,又能根据考核结果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质量,对于成绩优秀的学生可以给予褒奖,对于成绩普通的学生需要进行打气鼓励。在进行考核结果评价时,需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兴趣、性格等给予不同的评价,分别进行性格评价、激励性评价和赏识性评价。幼师舞蹈教学需要教师认识到学生体质的不同,同时还要关心和了解学生的心理,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保证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分层教学中学生可以更好的掌握舞蹈学习技巧,根据自身的状况来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教师通过分层教学可以看到学生的特点,找到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最终达到教学的目的。但是在分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任务会加重,需要教师利用更多的时间进行舞蹈课程的备课,最终实现幼师教学目标。

2.舞蹈教学中的示范教学在进行幼儿舞蹈教学时,不仅需要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状况,还要学会去感受学生的内心,积极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在舞蹈学习上的困难,最终帮助他们进行舞蹈知识的学习。而示范教学能够更好的满足教学的需求,满足幼儿舞蹈学习的需要。通过示范教学,教师可以从动作中让学生了解舞蹈的精髓,感受舞蹈教学的魅力,最终提高幼儿学习舞蹈的积极性。幼儿教师在进行舞蹈的教学时,首先需要了解舞蹈动作,自己亲身体会舞蹈动作所要表达的内涵,这样才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该舞蹈动作的关键,让他们找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但是在教学时,教师应该要循序人体学规律,认识到科学的重要性,最终达到教师舞蹈教学的目的。在舞蹈教学中,教师要了解不同舞蹈的动作要领,在体验中帮助学生的学习。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再加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世界文化交流不断增多,越来越多的外国舞蹈文化进入我国。因此幼儿教师在进行舞蹈教学时,应该要认识到不同舞蹈之间的共性和差异,帮助学生进行这些舞蹈的学习,树立他们正确的舞蹈意识,为今后孩子的舞蹈学习奠定基础。每个民族的舞蹈都有自己的特点,因此舞蹈教师在进行舞蹈教学时,不仅要向学生讲解舞蹈动作的要领,还应该向学生讲解该民族的文化、民风以及习俗等,让学生更加全面的了解这一个民族,提高自身的文化知识。同时学生在这样的学习中可以提升学习舞蹈的兴趣,感受不同民族之间的差异,掌握不同民族音乐的魅力。比如教师在向学生展示蒙古民族的舞蹈时,可以让学生先观看内蒙古草原的一些视频,感受草原文化中孕育的舞蹈魅力。这样的舞蹈中会带有大量的民族文化元素,如草原人民的粗犷、豪放以及热情。在蒙古族的舞蹈中,我们就可以看到这些民族文化的烙印,如大气的动作形式,看出该民族的热情。蒙古族人民也喜欢摔跤,在许多的舞蹈动作中,有许多都与摔跤动作有关。而我国南方舞蹈形式则与北方的舞蹈形式截然相反,南方的舞蹈多委婉轻柔。在这样的舞蹈动作中,可以让人们尽情感受南方的温婉。如“小桥流水人家”,倒映在轻轻的湖水中,更多的展现出南方的婉约。所以南方的舞蹈中,更多的就是柔美。孩子们通过这些文化知识的补充,可以认识到舞蹈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找到学习舞蹈动作的要领,为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在科学的示范中,学生能够提升自身学习的积极性和效率。所以教师在示范舞蹈动作时应该要准确到位,这样才可以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良好的环境。示范时,教师要把握好舞蹈动作的节奏和准确性。不同的舞蹈动作在发力时都会存在很大的不同,需要教师掌握自身的舞蹈理解能力,尽量为学生展现舞蹈动作精髓。比如,教师在向学生示范新疆舞蹈的跺步滑冲步时,首先要向学生整体展现该套舞蹈动作,然后再分步向学生展示。这样的动作主要是在脚上,因此教师应该多向学生展现步伐的节奏,帮助学生认识到该动作学习的关键,降低他们学习舞蹈动作的难度,增加他们学习兴趣。但是由于当前我国幼师整体素质还不是太高,在教学时会出现许多的问题,这就需要职业学校加大幼师专业学生的教育,提高他们对自身职业的认识,在校学习期间,努力学好专业知识,为今后的幼师教学奠定基础。教师除了利用舞蹈动作示范教学外,还可以用丰富的语言来进行教学。幼儿时期的学生都比较贪玩,而且对身边的事物都充满好奇,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提高他们学习舞蹈的积极性,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语言不仅是一个交流的工具,同时也是一种艺术。因此教师在进行舞蹈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语言来帮助学生进行舞蹈知识的学习。舞蹈动作的示范,有时候不能够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教师需要对其进行解释。如果教师采用的语言方式不当,可能会影响到学生对舞蹈的理解。但是如果教师采用比较丰富的语言技巧来进行舞蹈教学,则可以让舞蹈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学生学习舞蹈知识的积极性大大提升。比如教师在进行一些舞蹈的教学时,可以先向学生介绍该舞蹈的历史以及所要表达的含义,让孩子们在语言中感受到舞蹈的魅力,找到学习舞蹈的兴趣,最终提升他们学习舞蹈的主动性。再配上音乐节奏,学生在教师的舞蹈动作中找到与其相关的知识,不仅拓宽了他们的视野,也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所以幼师在今后的舞蹈教学中,应该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语言作用,努力提高学生学习舞蹈的兴趣。在教学中积极与孩子沟通交流,了解孩子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让他们学会去感悟舞蹈,去主动进行舞蹈知识的学习。

3.舞蹈教学中的多元化教学

①引导入门,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对学生进行幼师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进度进行规划,根据学生的舞蹈学习状况对学生进行适当指导,保证学生能够积极完成舞蹈教学任务,尽快适应幼师舞蹈教学环境。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观看舞蹈录像或视频,让学生通过画面实现对舞蹈的立体感知。通过画面中优雅、健美的舞蹈身姿、舞蹈动作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幼师舞蹈学习的认知和好奇心。在该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通过入门指导教学和鼓励,使学生自愿参与到学习中,激发学生的舞蹈兴趣,激励学生产生舞蹈愿望。例如,在进行《扎西桑狼》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搜索西藏人民在广场中舞蹈的视频,在课堂中向学生播放,让学生通过动态的画面了解舞蹈的美丽和魅力。播放完成后,教师可以询问学生:“同学们,西藏人的广场舞好不好看?你们有没有感觉到非常美?同学们你们想模仿他们吗?想不想自己跳好看的舞蹈?……”通过上述询问,唤起学生对舞蹈的求职欲望,为学生舞蹈学习创造良好的契机,引导学生进入幼师舞蹈教学。

②相互观审,提高学习质量。

学生在进行舞蹈动作的学习时,经常会出现动作不到位的现象,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纠正,就会影响到学生的舞蹈表演质量,但是由于受到身体以及视线的影响,学生的一些舞蹈动作自己根本就看不到,因此就要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审视,这样才可以更好的提升他们的学习质量,为今后的舞蹈学习奠定基础。在相互观审中,学生可以很容易的发现对方动作的不足,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对方的舞蹈质量,也可以找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减少错误的出现。比如学生在学习蒙古族的舞蹈时,主要的柔臂动作就难以掌握,一些学生在学习时由于肌肉的原因,抖动出来的动作就显得比较僵硬,缺乏相应的舞蹈美。通过相互观审的方法,学习能力比较差的学生就可以向动作做的比较到位的学生进行学习,观审他们舞蹈动作时的摆动姿势,掌握摆动的技巧,努力改正自身存在的不足。同时也可以邀请其他学生来观看自己的表演,让同学指出自己动作中的不足,找到这些不足出现的原因,提高自己舞蹈动作的质量。

③鼓励式教学法。

幼儿的心理与成人的心理存在很大的不同,在遇到挫折时,他们可能会失去学习的兴趣与爱好。因此教师在舞蹈教学中应该以鼓励为主,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舞蹈知识的学习,提高他们学习舞蹈的积极性。孩子也是有自尊心的,学生在遇到自己不会的舞蹈动作时,教师要给予他积极的鼓励和支持,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满足他们的自尊心理,最终达到教学的目标。而且孩子的心理一般也比较脆弱,他们不敢和教师沟通,尤其是对于舞蹈教师来说,教师的要求会比较多,长期在这样缺乏沟通的环境下学习,教师不了解学生,学生也害怕老师,最终会导致舞蹈课堂教学质量的下降。通过鼓励式教学,学生能够提高自身的学习兴趣,找到学习舞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学习中敢于和教师进行沟通,而教师也可以通过交流找到自身教学存在的问题。同时在这样轻松的课堂上进行舞蹈知识的学习,能够使学生全身心放松,这有利于孩子们舞蹈的学习,能够让他们更好的掌握舞蹈动作技巧。除此之外,教师在这样的教学方法中,可以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培养学生学习舞蹈的信念和信心,使他们在今后的舞蹈学习中感受到舞蹈的魅力,提升学习舞蹈的兴趣爱好。因此,教师在对孩子进行舞蹈教学时,应该要充分尊重他们的心理,鼓励他们进行舞蹈知识的学习,最终达到舞蹈教学的目的。

4.舞蹈教学中的合作教学

①教师与学生的合作。

舞蹈不是单独性的,不是个体的舞蹈,它也是一项集体的工作。要想舞蹈更加和谐,更加动人,就需要集体的合作,相互配合,相互协调,这样才可以让更多人感受到舞蹈动作的美。同样在幼儿舞蹈教学中,需要教师进行合作化教学,从而在提高教学的质量同时也可以提升教学的效率。这种合作式的教学方法,不仅仅是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还可以是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通过多方面的合作,每一位教师能够认识到自身教学上的不足,学生也可以通过合作提高自身的合作精神,树立团队意识,为今后的舞蹈学习奠定基础。在合作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要树立平等的教学观念,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孩子们的内心想法,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真正与孩子进行交心,这样才可以赢得学生的喜爱和尊重。孩子们在平等的课堂氛围中学习,可以更好的与教师进行合作,按照教师的要求来进行舞蹈动作的学习,感受教师给自己的关爱,遇到问题时敢于和老师沟通,只有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与教师才能够共同提高,最终达到教学的目标。

②学生与学生的合作。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同学之间的沟通合作。比如教师在教大家集体舞时,需要孩子们团结一心,这样能够保持舞蹈的整体质量,提高舞蹈的美感。如果学生的合作精神不强,在跳舞时只顾自己,就会导致舞蹈的质量下降。除此之外,提高孩子们的合作意识,首先就要采用小组式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结成几个小组,通过小组之间的学习,找到自身舞蹈动作中的不足。在合作教学中,教师也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来提升学生的合作意识。幼儿园的孩子一般年龄比较小,如果教师长期在枯燥的课堂中让学生进行舞蹈动作的学习,就会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教师可以利用游戏的形式来增添学生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在游戏中感受舞蹈的魅力。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模仿”游戏,即每一个学生要做出一个舞蹈动作,其他学生来猜该同学所模仿的动作的出处。学生通过这样的游戏,既能够掌握舞蹈的动作要领,还能够在团结合作中进行舞蹈知识的学习。但是教师在合作教学中,应该要掌握孩子的心理,为他们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孩子们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每一个舞蹈的学习都是比较复杂的,教师在进行新知识的讲解后,学生不一定能够充分吸收,如果孩子当时没有学会,课下又没有教师的讲解,这样会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质量。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就能够相互帮助、相互学习,掌握教师课堂讲解的内容,为他们今后舞蹈的学习奠定基础。

③教师与教师的合作。

教师之间的合作也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在舞蹈教学中,它需要教师之间的配合。正如学生之间舞蹈学习需要合作一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需要合作,找到自身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为今后的教工作提供良好支撑。由于当前我国许多幼师的合作意识比较差,综合素质比较低,最终会影响到他们的工作。因此教师在相互配合之中,可以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帮助学生进行舞蹈知识的学习。除此之外,教师在合作之中,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分享教学经验,为自身的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舞蹈教学中的合作教学符合当前幼儿舞蹈教学要求,能够满足教学发展需求,最终提高我国幼儿舞蹈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四、总结

舞蹈教学范文篇3

【关键词】幼师;舞蹈教学;情感;身心合一;形神兼备

在幼师学校的课程设置中,舞蹈作为一门专业必修课,其教学目标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幼儿舞蹈职业教育的技能、适应幼儿园舞蹈教育工作外,还要求对学生开展美育,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在幼师的舞蹈教学中,应渗透情感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领悟舞蹈之美,学会由内至外、从丰富的内心世界出发,带动躯体去展现舞蹈作品。《中国艺术百科辞典》记载:“舞蹈之美,在于运用富于生命活力的人体——即由富有审美价值的动作、姿态造型、技巧、表情和心态所组成的人体运动形式,创造出身心合一、形神兼备、诗情洋溢、饱含乐感的动态形象,是一种富有生命活力、变化万千、转瞬即逝的人体动态美。”由此可见,要想展现舞蹈之美就必须学会“身心合一、形神兼备”,也就是“舞由心生”。美国著名舞蹈家肖恩说过:“真正的舞蹈教育也是人的全面教育——他的身、心、情、感将在舞蹈中得到滋养、熏陶以及锻炼。”在舞蹈课程的设置上,主要从加强学生的舞蹈基本功训练、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和幼儿舞蹈三大教学部分入手。在实际的招生过程中,入校的新生大部分都来自农村乡镇或是县城,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对舞蹈接触甚少,了解不多,且在情感表达上太过于害羞,不敢与老师交流。甚至有些学生因为自身舞蹈素质或身体素质(肥胖、柔韧度不佳等)原因,从而失去信心,这给舞蹈教学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困难。因此,作为一名幼师的舞蹈教师,要从身、心、情、感四个方面来训练和培养学生,使学生在一种愉悦的状态下激发情感,建立自信,让学生内心萌发出对作品或组合的理解,从而达到身心合一、形神兼备、舞由心生。

一、开展基本能力训练教学,调动学生身体的积极性

舞蹈是一种人体动作的艺术,它以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来展示人内心的精神世界,表现舞者的审美情感。如细腻的情感、深刻的思想和鲜明的性格。对于舞蹈课程的认识,很多学生在入校前从未接触过真正的、规范的、深层次的舞蹈,不知道什么是古典舞、什么是民间舞、什么是幼儿舞。因此,教师在第一节课的课堂上就要向学生介绍什么是舞蹈,以及舞蹈的种类。如舞蹈分为生活舞蹈和艺术舞蹈两大类。而其中生活舞蹈又包括习俗舞蹈、宗教祭祀舞蹈、社交舞蹈、自娱舞蹈、体育舞蹈和教育舞蹈。艺术舞蹈则根据不同的风格特点分为古典舞蹈、民间舞蹈、现代舞蹈和新创作舞蹈等。并且教师要着重介绍两方面:一是古典舞蹈的表现手段——“身韵”,即“形神兼备、内外统一、身心并用”,通过“身韵”的训练达到“以神领形、以形传神”的目的。二是民间舞蹈的风格和特点迥然不同:温暖的地方,舞蹈韵味委婉、婀娜多姿;寒冷干燥的地方,舞蹈风格粗犷、豪迈凝重;海边的舞蹈,热情娇俏;草原的舞蹈,舒放开朗。因此,在学生入校最初的舞蹈课中,首先,可以通过影像资料和舞蹈杂志的形式让学生基本了解舞蹈的种类。其次,在基本功教学中主要解决学生身体的软、开度以及腿部能力的训练。通过中国古典舞的训练,学生可以认识到什么是含、腆、迎,什么是姿态造型,等等。最后,在上民间舞课时,让学生分组模仿老师所示范的组合进行表演,并互相加以点评,可以通过组合中个别元素动作的重、难点,来让学生进行分析。例如,通过蒙古族民间舞——柔臂的练习,让学生明白手臂动作时发力点应该是由肩发力,然后带动大臂到肘、到小臂、到腕,最后延伸到指尖。通过以上的学习和模仿尝试,学生对舞蹈科目有一定的了解,基本掌握肢体,能控制每块肌肉的力量,并保持有一种探究的心态,提高学习舞蹈的兴致以及积极性,同时建立自信。

二、教学中情绪美的启发,引入学生动作的规范性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身韵课的教学是通过规范的训练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以神领形、以形传神”其中的韵味。例如,在课堂上给学生教授古典舞基训中最为常见的连接动作“风火轮”,在整套动作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动作规范中可对学生提出以下两点要求:一是这个动作由双臂造成身前一个立圆,身后一个立圆,通过腰的横拧、敞仰、倾伏的连贯运动过程综合而成。二是除了横拧、敞仰、倾伏的腰部条件外,弓箭步、扑步和大八字步都要有极好的基础。让学生在明确动作规范的情况下进行“风火轮”的练习。整个练习过程中,有学生只是在耍膀子,表情呆滞,而且手臂动作生硬,没有产生如“风”啸啸、“火”腾腾、“轮”滚滚的动作要求。就以上情况,可对学生提出如下要求:首先,让学生在脑中联想汽车轮子快速转动时的景象;其次,让学生在把自我化作飞速的车轮,飞驰在熊熊烈火之上,使双臂的动作发力猛、速度快,而脚下步位大、幅度深,只要单臂产生“轮”感,双臂才能有“风”和“火”的感觉,并且可以根据不同的节奏和音乐情感表达出不一样舞蹈韵味。通过教师的启发教学,学生在接下来的练习中,从动作的规范性到教学情绪的变化都有较良性的提升,并使动作完美地呈现了“风”啸啸、“火”腾腾、“轮”滚滚的动感形象。

三、实施情感启发法,促进学生建立表演欲望

在中国民族民间舞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使用课堂讲授法外,还可实施情感启发法配套进行教学。所谓情感启发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丰富的直观材料、形象生动的语言,启发学生在学习各种动作过程中努力辨别不同时空变化与着力方式,以及内心深处的心理变化,尽可能通过身体将它完全表现出来,从而达到对某个地域与某个民族舞蹈情感表达的认同。例如,在教授蒙古族民间舞中的“柔臂”动作时,教师首先指出动作规范的要求,是以肩部动作的延续和波浪形伸展,它是整个臂部关节大幅度变化的动作。大部分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会出现手臂肘关节僵直的状态,两臂动作生硬,无肩部动作的延续,更无波浪形的伸展。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让学生联想自己就好比草原上一只飞驰的雄鹰,自由自在地在蓝天上翱翔,从而使得手臂、肩关节得到松弛,使动作更加延续、伸展。而在马步动作的学习中,学生只是单一地进行脚下步伐的练习,而忽略上身人骑在马上的神态,使上下身的动作失去了协调,毫无美感而言。在长跑马步和走马步的练习中,为了更好地区别两者之间的不同,让学生用走马步模仿牧民骑马走在草原上,惬意地欣赏着无边的草原。然后再用跑马步模仿马的奔跑、跳跃的形式来展现蒙古族牧民悍健有力、热情奔放的性格。以上两种方式让学生得到启发,能更好地模仿动作,把情感融入动作中,达到形神兼备的教学目的。

四、游戏与音乐融合,拉近师生关系,使学生“舞由心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间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舞蹈学习的教学质量,如果师生关系融洽,就可以把单调、枯燥的课堂学习变成一种美的互动和享受;反之,则可能使整个课堂变得枯燥乏味,使学生感到厌倦和不耐烦,甚至可能产生抗拒心理。对此,可尝试把游戏与音乐融合在一起,以此来优化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跳舞时产生舒畅、愉悦的心情,形成一个良性互动的教学状态。课余期,闲暇时融入学生生活学习,寻找共同兴趣爱好,谈论话题,了解学生喜欢的舞蹈,等等。拉近师生关系首先使学生厌倦、抗拒等不良心理得到放松,使师生间产生心理共鸣,由此可让学生情不自禁地投入到教学当中。由“心”生出舞蹈。在课堂教学中,仅仅采用生动、形象、直观的方法向学生讲述最基本的练习技巧是不可能达到良好效果的,而更多的应是循序渐进地通过一些难度较小、旋律优美、蕴情丰富的舞蹈组合学习尝试来培养学生,建立良好的舞蹈“内心感觉”,这不但能培养学生具体认识舞蹈之美,并且通过感受简单的基础训练和良好的心理状态相结合,由此让学生学会用肢体表达感情,用情感带动动作,用音乐感化心灵。例如,在古典舞身韵元素——含、腆、迎的短句训练中,首先在音乐上可选用民乐《春江花月夜》作为伴奏。授课前先让学生欣赏音乐,并引导学生把情绪溶入音乐中,想象自己漫步在湖边,用含蓄的身形欣赏着美丽的倒影,抬头迎风呼吸着清新的空气。然后再学习元素动作。经过这样的练习,学生能很好地根据“内心感觉”在音乐中用情感带动肢体来表现短句的训练。在幼师的舞蹈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把学生的身体通过训练使之能达到一定的柔软度、开度,从而能更好地完成动作的规范性,还要教会学生学会从内心领悟舞蹈的含义,对动作、音乐要有自己的见解。

总之,学生要在舞蹈时抒发自己的情感,不管是对舞蹈风格还是韵律都要有自己的认识,把自己对舞蹈动作、韵律的理解与音乐融合在一起,用心去支配肢体,这样才能将感觉融入其中,发自内心地释放,只有这样由心的摆动肢体,跳出的舞蹈才能吸引观众眼球,甚至撼动观众的心,由此达到身心合一、形神兼备、舞由心生。

【参考文献】

[1]民间舞蹈[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

[2]艺术卷[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

[3]中国艺术百科辞典•舞蹈卷[K].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4]舞蹈知识手册[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5]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6]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舞蹈教学范文篇4

关键词:舞蹈组合;舞蹈教学

舞蹈艺术是人体的造型艺术,是通过人体动作表达思想感情和塑造艺术形象的一种艺术形式。当今,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舞蹈艺术在提高学生的美感,提高学生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舞蹈教学的目的就是通过教师的身授言传,加强学生的基本训练和感觉训练,使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肢体语言表达情感,让学生的可塑性得到一定的提升。在舞蹈教学中舞蹈教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材的质量直接决定着舞蹈教学的质量。一个优秀的舞蹈教学教材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并且其在音乐的选取上应该与舞蹈的默契度非常高。利用舞蹈教材能够让学生掌握舞蹈的基本技巧和动作,这样在以后的舞蹈实践中学生就可以熟练地运用出来。舞蹈教学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学生能否熟练地运用肢体表达思想感情和塑造艺术形象。舞蹈组合是舞蹈教学一个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内容。它可以有效提高舞蹈教程的训练价值。所谓舞蹈教学组合即在音乐和某种节奏的伴奏下,经过科学和艺术的构思,将若干动作串联、组织起来的一种短小的训练型小品。

舞蹈教学组合都有着自身独特的训练方式和结构,在帮助学生理解舞蹈动作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这种舞蹈组合的方式对于学生而言是非常有吸引力的。舞蹈教学组合也是提高舞蹈教学质量的一种重要方法,舞蹈教师在舞蹈教学过程中将“教”与“学”贯穿于课堂中间,通过组合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舞蹈的热情,一个优秀的舞蹈教学组合需要教师认真探讨组合的方式和内容,对提高自己的舞蹈教学质量具有极大的帮助,有利于教师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也有利于学生充分吸收所学的知识。因此,在舞蹈教学中为了要让学生充分理解教学活动的目的,明确教学活动树立的目标,加强对舞蹈教学组合的研究尤为重要。在舞蹈教学的过程中还要具有一定的结构性和层次性。因此在开展舞蹈教学活动时要有条理,就如同芭蕾舞中富有变化的节奏一样,在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同时,还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设计舞蹈教学组合的过程中,首先要做好编排工作,要充分展现组合在层次处理和结构上的艺术效果。教师应当根据舞蹈教学组合课程的需要,注重教学组合编排的内容,制定好各种形式,做好层次处理的工作。组合的结构要严谨、材料布局要合理,要有明显的层次,开始和结束都要体现艺术的魅力。只有这样,才能通过教学组合的内容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教学组合产生好奇,从而对舞蹈教学产生兴趣。另外在设计组合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尝试加一些其他的元素到组合里去,例如现代的组合元素,因为添加新的元素不仅能够丰富组合的内容,还让学生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可以有更多的思维空间,因为思维是不受限制的,这样让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了发挥,学生在学习舞蹈中就能够体会到舞蹈的魅力所在,感受到学习带来的快乐。由此可以看出舞蹈教学组合的应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还能够让学生保持对舞蹈的一份好奇心和对学习的热情。其次教师在设计组合的过程中,还要注意舞蹈和音乐的完美统一。在设计舞蹈过程中要注意与音乐的紧密结合,使每一个舞蹈动作都要有准确的小节,从而实现舞蹈音乐的韵味和节奏的统一。在设计时要将音乐的速度与节奏保持一致,情调与风格保持一致,层次和结构上要追求统一。

舞蹈教学范文篇5

关键词:高校舞蹈教学;舞蹈表现力;培养

所谓舞蹈表现力,是指在熟练掌握舞蹈技巧、领会舞蹈内涵基础上,将舞蹈动作形象的表现出来,能够让观众充分体会到舞蹈所传达内容的一种技巧,一种能力。培养学生舞蹈表现力是现代高校舞蹈教学目标之一,也是教学改革的一个应然要求。

一、舞蹈教学中学生舞蹈表现力的影响因素

(一)先天方面

我们经常说某人在某方面具有天赋,这是对先天条件的一种客观陈述,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先天条件对一个人学习某种技能的影响和重要,高校舞蹈教学学生舞蹈表现力的培养亦是同样道理。即影响学生舞蹈表现力的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先天条件是主要影响因素之一1。有些学生天生具备舞蹈表现方面的才能,舞蹈知识一点就通,对于舞蹈节奏感的准确把握也相对轻松。另外,对于天生具备良好舞蹈身体素质的学生而言,他们的舞蹈表现力可能会更加突出一些,但在情感和技巧等的培养方面同样需要依靠后天努力。相比于这些有天赋的学生,他们从一开始就占据一定的优势,而这些优势对他们舞蹈表现力的培养具有重要影响,可以帮助他们提升舞蹈表现力。

(二)后天方面

后天方面主要是指学生生长的家庭环境、生活方式、学校师资力量、教师舞蹈教学水平以及学生本身努力程度等对学生在舞蹈学习方面所产生的影响。若学生家庭环境艺术氛围浓厚,父母有舞蹈基础或一直从事与舞蹈相关的事业,那么该学生在舞蹈表现力上往往也会做出较好的成绩2。学校舞蹈教师师资力量强大,教师教学水平高,那么学生舞蹈表现力培养也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成果。学生本身努力学习舞蹈,长期坚持不懈相信也会使自身舞蹈表现力得到一定提升。由此可见,后天方面因素也会对高校舞蹈教学学生舞蹈表现力的培养产生巨大影响。

二、高校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舞蹈表现力的有效措施

(一)扎实基础,规范动作

扎实舞蹈基础、规范舞蹈动作非常重要,它是一切舞蹈能力培养和提升的前提基础与基本保障。因此,高校舞蹈教师应充分重视起对舞蹈基础训练的强化,切实提高每一位学生的舞蹈基础,在日常训练过程中有意识的引导学生经常反复练习舞蹈基础,扎实舞蹈基础,并对学生舞蹈动作进行指导,纠正错误或不到位的动作行为,确保学生做出的每一个舞蹈动作都是标准的、规范的、正确到位的,以便为舞蹈表现力的培养打下坚实基础3。舞蹈基础作为舞蹈基本功,对学生身体平衡能力、协调能力以及思维敏捷性要求较高,教师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设置一些有利于学生关节、韧带、逻辑思维锻炼的舞蹈训练项目,强调舞蹈动作必须要做到位,做到标准规范。通过长期的训练,相信学生的身体力量、协调能力以及反应能力等都会得到一定的提升,舞蹈基础也会得到一定的加强,进而使舞蹈表现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二)提升情感,丰富想象

舞蹈不仅是高校的一门课程,更是一种艺术,它需要学习者投入一定的情感,这样表演出来的舞蹈才会吸引人,才会富有生命力与韵味,才能达到良好的舞蹈表现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舞蹈教学过程中,转变以往过于重视舞蹈技能培养的观念,加强对学生舞蹈情感培养的重要性认识,强化学生舞蹈作品内涵与作者情感理解训练,提升学生对舞蹈的学习情感与情感的投入,增强学生舞蹈内涵领悟鉴赏能力。对于舞蹈情感的培养,关键在于学生对舞蹈内容的理解,只有真正理解了舞蹈的内容才能领悟舞蹈所表现出的情感4。在这方面,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各种经典的、优秀的舞蹈作品供学生欣赏解析,要求学生通过观赏提升舞蹈理解能力,在理解过程中发现舞蹈的魅力,进而产生对舞蹈的强烈情感。另外,丰富学生的艺术想象力也非常重要,它可以帮助学生容易对舞蹈内容进行理解。教师应加强舞蹈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生应加强对生活的体验与观察,丰富自身的艺术想象力,将从生活中所产生的感受、情感体验融入舞蹈训练当中,丰富舞蹈表现力。

(三)把握节奏,深化表现

舞蹈与音乐是形影相随,相互搭配的,舞蹈表演离不开音乐,音乐有了舞蹈而更加精彩,音乐是舞蹈的灵魂,是舞蹈艺术魅力与情感表现的重要媒介,而节奏感则是音乐的灵魂所在。进行舞蹈教学时,教师应将学生音乐节奏感的培养作为教学中的重要训练项目,选取一些音乐节奏感强烈明显的舞蹈作品对学生节奏感进行专项训练。在节奏鲜明、旋律悠扬的音乐伴奏下,学生可以尽情的表演舞蹈,尽致的投入舞蹈情感,通过对节奏感的准确把握,将舞蹈动作、音乐、情感有效融合起来,从而达到良好的舞蹈表现力5。事实上,关于音乐节奏感与舞蹈表现力之间的关系,大量实际教学案例证明,准确的节奏感把握能力可以促进舞蹈表现力的提升,因为学生能够对音乐节奏感进行准确把握会增加其对舞蹈学习与表演的自信,在自信的驱使下学生容易做出良好的舞蹈表现力,而且节奏感准确把握本身就会为舞蹈表现力的提升创造有利条件。所以,教师可以通过强化音乐节奏感训练来深化学生舞蹈表现力。

三、总结

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课程,舞蹈教学及舞蹈表现力培养应引起高校的高度重视,以学生为中心,不断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舞蹈表现力。通过舞蹈表现力的提升,培养出更多优秀的舞蹈专业人才,这对推动我国高校舞蹈教学,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作者:莫艳 单位:华南师范大学

注释:

1.王紫涵.浅析高校舞蹈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舞蹈表现力[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4(22):208+157.

2.朱晓红,刘生贵.艺术表现力在高校体育舞蹈教学中的培养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4(20):111+113.

3.宋萌.试析高校体育舞蹈选项课学生艺术表现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0(29):213-214.

舞蹈教学范文篇6

一、职业院校舞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民间舞蹈内涵欠缺全面认知。由于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形成了多样化的民间舞蹈文化,但是,由于以往对于民间舞蹈在我国历史文化发展中的地位不够重视,导致了对于民族文化内涵的认识不够清晰,主要表现在:第一,未能认清民间舞蹈内涵的特殊性因素。民间舞蹈由于其在历史上是通过自发的民间组织创作出来的,其传承也主要是靠口述、当面教导等方式,未能形成完整的舞蹈体系。另外,由于其对于表演者的身体素质、专业能力要求较高,使得民间舞蹈的传承较为困难。第二,未能认清民间舞蹈内涵的历史性因素。自古以来,民间舞蹈只是作为地方人民的一种娱乐方式,统治阶级对于这种舞蹈形式不够重视,未能给予其发展的支持和传承方面的保护,导致了现在许多民间舞蹈未能被流传下来。第三,近些年来,人们开始重视历史文化和风俗民情,其中,民间舞蹈作为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文化形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一些节日晚会、活动开闭幕式上,民间舞蹈已经占据了一席之地。但是,由于民间舞蹈本身具备一些其他舞蹈所没有的特性,如舞蹈的创作呈现一种“短”、“频”、“快”的特点,而且作品的质量良莠不齐,而观众则是追求欣赏舞蹈时带给自己的视觉冲击和心灵享受,却很少有人能去深入体会其中的内涵。(二)教学过程中忽略了舞蹈实践环节。舞蹈的表演和创作,对于职业院校的舞蹈学生要求比较高,不仅是要求其具有良好的舞台表现力、娴熟的舞蹈技巧,同时,也要求其具备不断创新的能力。然而,目前职业院校在舞蹈教学方面,只是注重学生们模仿舞蹈的效果,忽视了学生们在实际表演中的能力,这就使得很多舞蹈学生在校期间可以轻松地学会舞蹈课程,但是真正参与到舞台表演时,容易出现各种问题,并且严重缺乏新作品创作能力。(三)实践和理论未能紧密结合。当前,职业院校舞蹈教学,明显地与社会对于舞蹈人才的需求脱节,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以下几点:其一,教材无法满足当前教学要求。舞蹈包含的种类多种多样,但是职业院校却缺少专门针对于民间舞蹈的教材。因此教师在进行知识传授的时候,没有可靠的理论依据,这就使得民间舞蹈的教学难以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很难达到期望中的教学效果。其二,教师的教育和指导工作不到位。在舞蹈教学中,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无可替代。但是,目前职业院校的舞蹈课堂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的教育和指导还远远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这主要是因为教师本身对于民间舞蹈的理解程度有限,而且在教学时,其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也受到自身条件的限制,对于学生的指引作用不强,另外,由于教学过程主要是教师表演学生模仿,对于学生发散思维进行创作,有一定的束缚作用。其三,未能将文化元素融入其中。民间舞蹈不仅是一种舞蹈形式,它更大的作用是民族文化的传播。但是在职业院校舞蹈教学中,往往强调的是舞蹈表演的技巧,而没有向学生教授关于民族文化的相关内容,使得学生们所学习的民间舞蹈,只有内容而没有内涵,导致民间舞蹈失去了其文化灵魂。(四)忽视了舞蹈的美与审美、社会功能。民间舞蹈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具有其特殊的功能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舞蹈的美与审美。民间舞蹈的美,包括其表达内容的美以及表演形式的美,它的美,表现在对观众视觉和心灵的冲击。第二,舞蹈的社会功能。民间舞蹈能够陶冶人们的情操,对于社会形成一种无形却有力的影响,让社会不断朝着文化氛围浓厚,人员素质高的方向发展。但在职业院校舞蹈教学中,却忽视了这两种功能,使得民间舞蹈失去了其重要的传承意义。

二、民间舞蹈与职业院校舞蹈教学的融合策略

舞蹈教学范文篇7

【关键词】情景教学模式;高校舞蹈教学;应用研究

一、情境教学模式的内涵

情境教学模式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念的新模式,是指由教师创设出一个与学习内容密切相关的、真实可感的情境。在这个情境中,学生的学习情绪和热情会得到极大的激发,自觉将认知和情感相统一,让舞蹈成为一个情之所至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目前,情境创设的途径主要包含以下六种。第一是生活展示情境。即直接将学生带入大自然、带入社会,将真实生活直观展现在学生面前;第二是实物演示情境。可以选择某一个情境中具有代表性的多个实物,引导学生从实物展开联想,完成情境构建;第三是图像再现情景。教师可以利用图片、视频等对情境进行展示,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第四是音乐渲染情境。音乐可以作用于学生的听觉,通过通感原理感受情境;第五是表演体验情境。教师可以让学生成为学习内容中的主人公,扮演其中的某个角色,获得感同身受的体验;第六是语言表述情境。教师可以通过精心组织的语言让学生在脑海中浮现出相应的画面,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到情境。可以看出,情境教学模式既有科学的学习理论作为指导,又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更适用于舞蹈教学,因此应该得到教师的充分重视。通过对该模式的有效运用,既可以提升教学质量,更利于将学生培养成具有较强综合素质的舞蹈人才。

二、情境教学模式应用于高校舞蹈教学的必要性

(一)舞蹈艺术的特点使然

艺术来源于生活,舞蹈艺术也不例外。以中国的民族民间舞为例,其很多动作都是以生活、劳动中的动作为原型变化发展而来的,舞蹈作品的主题也与人们的节庆、祭祀等活动密切相关。所以对于这门舞蹈的学习,并不能仅从知识和技能的角度入手,而是将其还原到生活这个母体中,才能真正做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感受和表现才能更真切。所以情境本身就是舞蹈艺术固有属性。

(二)高校舞蹈教学的需要

长期以来,受到历史等因素的影响,高校舞蹈教学将知识和技能目标放在了首位,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学生难有学习兴趣和热情可言,教学质量的提升也遇到了瓶颈。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情境的创设和营造,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主动进行感悟和体验,而在获得了相应的情感触动后,舞蹈也就成为了一个情之所至的结果,这种状态下的表演也一定是高质量的、富含艺术感染力的。所以运用情景模式,可以让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升。

三、情境教学模式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运用路径

(一)场地环境营造

很多舞蹈在历史发展中是没有舞台概念的,树林里,溪水旁,谷堆下,篝火边,都是人们舞蹈的大舞台。这既是舞蹈源于生活的特点所致,也构成了舞蹈独有的艺术风格。所以在舞蹈教学中,教师也应该对场地环境进行构建和复现,以此作为学生体验作品的切入点。对此可以从以下两个渠道入手。首先是经常开展一些采风活动。中国舞蹈艺术历史悠久,类型丰富,各个地区都有代表性的舞蹈形式,很多还入选了省级、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面对这些重要的学习对象,教师完全可以采用现场教学的方式,带领学生来到舞蹈艺术的发源地,了解其起源和发展,观看老艺人们的演出、体验相关的民俗活动等,真正体验到这门舞蹈艺术的内涵。有了这种体验,今后无论演出环境发生怎样的变化,学生的脑海中仍然是他们实地采风的情境,而不会受到一些外界因素的干扰,同时也避免了演出时紧张、焦虑等状况的发生。其次是灵活运用新媒体设备。如果因为客观原因不能亲临现场,教师则可以对新媒体设备予以灵活运用。比如收集和展示一些与舞蹈内容相关的视频、观看一些自媒体的直播等,都是有效的了解和体验方式。以对傣族孔雀舞的学习为例,为什么在万千动物中,傣族人民偏偏要模仿孔雀。通过场地环境的营造中可以知道,傣族人民普遍信仰小乘佛教,而孔雀则是圣物之一。对孔雀的模仿其实是一种宗教信仰,表演起来则需要充满虔诚之感。可见,以场地为切入点,可以让学生对为什么和怎样做这两个基本问题有深刻认识,为表演舞蹈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角色环境营造

一方面,舞蹈作为一门以情感为灵魂的艺术,是以第一人称为视角的,即舞台上的表演者就是舞蹈作品的主人公;另一方面,舞蹈中的角色也是各式各样的,也由此展示出了这门艺术本身的丰富性。以东北秧歌为例,就分为鼓子、棒褪等五种角色。鼓子的动作风格以风趣幽默为主,棒褪的动作风格则是矫健利落。所以在舞蹈表演之前,必须对角色有深入了解,把握其特点和风格,并融入整个舞蹈作品中。在这个过程中,情境创设仍然是不可或缺的。首先,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舞蹈作品进行全面分析,包含创作者为什么要推出这部作品,作品中的人和事是否在生活中可以找到原型,自己是否可以通过采风或收集各类材料,对人物特点进行更加深刻的体验。特别是要对舞蹈形象的特点进行总结,并详细梳理其动作特点和风格。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自己想象为作品的主人公。比如可以通过服饰装扮、实地采风等方式,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自己就是这个角色。如果主人公在现实生活中难以找到原型,则需要通过文字、音视频等资料,对主人公及其生活场景、社会背景等进行复现。再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暗示。要学会自己与自己对话,特别是在受到客观条件限制而不能获得感同身受的体验时,就要自己告诉自己,我就是这个角色。以舞蹈作品中常见的母亲角色的塑造为例。因为表演者没有过结婚生子的经历,所以怀抱婴儿的动作十分生硬。这时候就要暗示自己,眼前的这个道具就是自己的亲生骨肉,自己要尽一切力量呵护他。虽然会带有几分夸张和变形,但是举手投足间所表现出来的情感都是真切的,都是可以与观众的情感共鸣的。所以角色情境的构建同样十分重要,对是否能够塑造出真实可感的艺术形象起到决定性作用。

(三)虚拟情境营造

21世纪以来,伴随着新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虚拟现实(VR)已经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在舞蹈方面,早在2012年的春晚,作品《雀之恋》便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创作者通过多媒体装置技术,在舞台上营造出了一个真实的森林奇境。这里古树参天,树叶繁茂,鸟语花香,凤尾竹在月光的照射下随风轻摆,两只孔雀便是在这里相知相恋。这个虚拟情境对于舞蹈表演和欣赏带来的变革堪称是革命性的。但是在舞蹈教学领域,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虚拟现实技术还未广泛普及开来。首先,要及时引进现有的技术和资源。目前在美国、英国等高校,已经研发出了名为“舞蹈空间(DanceSpace)”的系统,该系统既可以储存多个舞蹈场景,还可以根据表演者的动作风格生成相应的场景,并进行即兴配乐。学生的表演可以全程录制,便于表演完后进行查看。像这类技术和资源,可以积极引入到教学中来。其次,要将虚拟现实情境与传统教学有效结合。虚拟现实情境固然能够给教学带来多方面的帮助,但是口传心授仍然是舞蹈最基本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不能过度依赖虚拟现实情境,仍然要对学生进行全程指导。比如对情境来源的讲解、对舞蹈代表性风格的把握、对系统的高效运用等,都需要教师的及时讲解与示范。再次,要结合实际对虚拟现实情境进行扩展和优化。教师要针对教学的实际需要,对虚拟现实情境进行扩展和优化。比如加入附加切合的情境资源、利用该技术360度展示的优势进行动作分析、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进行微课录制等,最大化地为我所用,达到高效教学的目的。同时,虚拟情境的营造也对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新要求。需要教师对各类媒体、软件技术等进行专项学习和运用,并善于结合教学实际予以灵活运用,使其价值和意义得到最大化的发挥。

(四)课堂情境营造

舞蹈教学情境的构建并不局限于舞蹈作品本身,还包含课堂教学情境。只有在一个和谐、民主、愉悦的氛围中,才能保证情境教学模式有效运用。所以从这个角度而言,课堂情境正是舞蹈情境的基础所在。具体来说,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首先是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因舞蹈带有鲜明的技能性特点,加之以口传心授的教学方式为主,所以在无形中形成了教师的权威性,让师生之间产生了较大的隔阂。而现代教育理念则主张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教学权威,而是学生的合作者和帮助者。所以教师要转变自己的定位,先跟学生做朋友,让学生对自己产生亲切感和信任感,并给予每一个学生以针对性的指导,真正做到亲其师信其道。其次是教师的身体力行。教师在教学中是否投入,是被每一个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的。有的教师在队伍中走来走去,对动作不规范的学生予以纠正。有的教师则站在队伍的最前面,认真地做着每一次示范。两者相比,显然是后者更能够产生强大的感染力,学生也会自觉去效仿。所以在舞蹈教学中,“做”永远要比“说”的效果更好。最后是实践环节的丰富。情景构建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了在舞蹈实践中有良好的发挥。针对当下学生实践素质较为薄弱的情况,教师要多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和平台,并对学生的实践情况进行及时评价,让每一次实践都成为了历练和提高的过程,实现情境教学的初衷。

(五)音乐情境营造

舞蹈长于抒情而拙于叙事,特别是在难以用语言和文字进行呈现时,音乐便成为了最适合的叙事方式。两者均以情感表现为灵魂,音乐取其声,舞蹈取其形,在互为弥补的同时也让情感表现得到了强化。所以自舞蹈艺术诞生以来,音乐始终是相伴相生的。这一点在我国古代的音乐典籍《吕氏春秋》《毛诗序》中均有明确的记载。在西方历史上同样也是如此,比如圆舞曲、小步舞曲、回旋曲等,都是音乐和舞蹈作品通用的体裁和名称,正是两者互为生命的直接体现。所以在高校舞蹈教学中,音乐情境的营造也应该成为一个重要的切入点,并从以下几个方面使其作用得到充分发挥。首先是帮助学生把握舞蹈节奏。音乐可以以听觉的方式将舞蹈节奏呈现出来,成为学生解读和把握舞蹈作品的重要助手。比如如果音乐节奏是快速、活跃的,那么舞蹈动作一定是欢快、兴奋的;音乐节奏是缓慢、唯美的,舞蹈动作也一定是柔美和抒情的。相比于教师的讲解和示范,让音乐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听觉,显然是更加高效。其次是帮助学生展示舞蹈风格。风格呈现是舞蹈教学和表演的重要目标。很多学生虽然能够熟练表现作品,但是却缺乏艺术表现力,很难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正是艺术缺失的直接表现。而舞蹈音乐中的每一个乐句和音符都是与舞蹈动作紧密融合的,正是学生走进作品的一把金钥匙。比如在表演傣族舞蹈时,如果迟迟找不到灵感,则可以聆听葫芦丝名曲《月光下的凤尾竹》,凤尾竹在月光下摇曳的姿态,与傣族舞蹈的风格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这种状态下,学生便会形成相应的表演欲望和冲动,让整个表演成为情由心生的过程,继而从本质上提升了艺术表现力。最后是帮助师生营造教学氛围。舞蹈学习是紧张和艰苦的,很多时候都会让师生感到身心俱疲。这时候则需要音乐这支调味剂,使原本紧张的气氛和情绪得到适度的缓解,很多教学矛盾也被化解在无形中。综上所述,近年来,高校舞蹈教学所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也先后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舞蹈人才。但是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需要深刻认识到,整个教学过程中仍然有多个环节需要革新和优化,而教学模式正是其中重要的一项。受到历史等因素的影响,口传心授模式仍然是当下舞蹈教学的主流模式,这种单一的模式既不符合舞蹈艺术的本质规律,也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甚至成为了教学的瓶颈。所以应该对包含情境教学在内的新理念、新模式有充分的重视,并及时、灵活地将其运用于教学中,实现舞蹈教学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出与时俱进的优秀舞蹈人才。

参考文献:

[1]朱昭洲.情境式教学法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传播力研究,2020,(14):182-183.

[2]王常琳,褚雪菲.舞蹈科学理念在高校舞蹈教学发展中的实践研究[J].戏剧之家,2021,(01):131-132.

[3]王诗涵.论舞蹈创作中人物形象的动作外化[D].山东艺术学院,2016.36.

舞蹈教学范文篇8

【关键词】民族舞蹈;幼儿园;舞蹈教学;融入研究

我国少数民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发挥出聪明智慧,创造出许多的优秀文化。其中,少数民族舞蹈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形式富有少数民族的传统习俗、文化内涵以及生活习惯,经过多年的发展绽放出璀璨的光芒,将其融入幼儿舞蹈教学中有着重要意义。以下主要围绕着少数民族舞蹈在幼儿舞蹈教学中融入的措施,展开分析与探讨。

一、创设出良好的民族舞蹈教学氛围

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对于提升幼儿舞蹈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让幼儿放下心理戒备,还能够调动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至课堂教学之中。因此,在舞蹈教学之中教师要保持微笑,给予幼儿的积极的肯定与鼓励,从而增强幼儿的舞蹈学习信心。教师要根据幼儿的性格特点与心理状态等选择具有感染力的民族舞蹈音乐,不仅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激发出幼儿的兴趣。同时,为了增加民族舞蹈教学的趣味性,教师可以综合应用视频播放、游戏以及讲故事等多种教学方式。以《巴依热》的民族舞蹈教学为例子,教师可以以多媒体视频播放的功能,在课堂教学中播放关于蒙古族舞蹈发展历史的视频,促使学生初步认识少数民族舞蹈,使其认识到民族行舞蹈与现代舞蹈的不同,激发幼儿学习民族舞蹈的热情。

二、将少数民族舞蹈融入至教学各个环节中

教师在幼儿园舞蹈教学各个环节之中可以巧妙地融入少数民族舞蹈,增强幼儿对民族舞蹈的认识,实现对民族舞蹈的继承与发展。比如,教师可以在游戏环节之中带领幼儿学习民族舞蹈基本动作,引领学生亲身感悟民族舞蹈内涵与文化,一般来说,在表演、手工课以及知识学习环节之中,教师可以适当地加入关于少数民族舞蹈的知识。在表演环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表演民族舞蹈,为了让学生认识到民族舞蹈的博大精深,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可以为学生准备民族舞蹈所需要的相关的服装与头饰等。通过幼儿自主性的表演,使幼儿感受到民族舞蹈的绚丽多姿,点燃幼儿学习民族舞蹈的热情。在知识学习环节之中,教师可以通过加入民族舞蹈元素,从而让学生认识世界。比如,在介绍云南省时,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云南省的少数民族,如傣族等,尤其是要介绍傣族富有民族的特殊的傣族舞蹈,并向学生播放相关的舞蹈视频,使学生可以全面的认识傣族舞。总之,在知识学习过程中加入民族舞蹈,加深学生对民族舞的认识,进而为舞蹈教学质量提供重要保障。在手工课环节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收集多姿多彩的民族服饰、照片以及乐器等,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可以让学生提前准备装饰材料,并在课堂上指导学生简单制作少数民族服饰,不仅可以锻炼到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可以深化学生对民族风俗文化的认识。对于难度较大的处理步骤,教师要给予必要的指导与鼓励,增强幼儿的手工制作的信心。在作品展示环节中,对于幼儿的手工作品,教师要给予肯定与表扬,点燃学生对民族舞蹈的热情。

三、发挥家长的引导教育作用

家庭教育在幼儿的成长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为此,教师要注重保持与幼儿家长的联系与交流,纠正家长不正确的教育理念,使家长认识到民族舞蹈教育对幼儿的意义,共同为幼儿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比如,教师要定期的组织开展家长会,让家长与幼儿进行亲子活动。除此之外,教师可以在多种活动之中向学生介绍与少数民族舞蹈相关的知识,帮助幼儿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点燃幼儿对少数民族舞蹈的热情。此外,教师要引导家长对幼儿实施正确的家庭教育,在平时生活中向幼儿渗透民族舞蹈知识,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向家长传传播民族舞蹈的相关知识,使其认识到民族舞蹈内容与要求;第二,从思想层面上引起家长对民族舞蹈的重视,使其认识到民族舞蹈在促进幼儿健康成长的作用;第三,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统一,为幼儿创设出良好的学习环境,从而实现对幼儿的全方位的培养。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幼儿舞蹈教学过程之中,教师可以加入少数民族舞蹈,这样对于幼儿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不仅可以提升幼儿的思想认识,而且可以推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在幼儿舞蹈教学之中要重视创设出良好的学习氛围,将民族舞蹈融入至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从而提高幼儿舞蹈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韵葳.关于在幼儿舞蹈教学中融入少数民族舞蹈的思考[J].戏剧之家,2015,(19):228.

[2]张瑞霞.多媒体技术在幼儿园舞蹈教学中的优势探讨[J].科技视界,2014,(26):252.

[3]庞志娟.浅谈怎样在幼儿舞蹈教学中融入少数民族舞蹈[J].艺术科技,2014,(06):27.

舞蹈教学范文篇9

(一)舞蹈教学的目标设置不够明确

舞蹈教学最主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因为,舞蹈是一种与空间和时间相互融合的艺术形式,其主要是通过人体的动作表现,来实现人们对美的理解、对相应情节的表达、对情感的宣泄等。然而,要表达这些不同层次的内容,不仅需要舞者具备良好的审美情趣,还需要很好地把握音乐的节奏、韵律等。当前,在进行舞蹈教学的过程中,由于大部分学校对舞蹈学习的目的理解不够明确,因此有的教师过分强调对学生舞蹈动作或舞蹈基本功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基本舞蹈鉴赏和审美能力的培养;而另一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则对学生进行差别对待,将关注点放在身材好、长相气质出众、舞蹈基础好的学生上,忽略了大部分普通学生的舞蹈学习。这样的教学方式显然并不符合学校开展舞蹈课程学习的初衷,这也同提升全体学生综合素质发展需求的教育相违背。

(二)舞蹈教学过程缺乏创新性,不能适应时展的需求

首先,当前很多学校在开展舞蹈教学的过程中,设置或编排的舞蹈内容其实并不符合学生的发展需求。特别是对于非专业的学生来说,由于其本身所能利用的教材资料就比较少,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前,进行教材的自编工作,这对于非专业教师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此外,还有部分教师大都是科班出身,常年接受的都是专业的舞蹈学习。这就使得他们在进行教材编写的过程不自觉地加入过多的专业内容和专业知识,而这不利于非舞蹈专业学生的学习;其次,由于大部分学校都将舞蹈作为兴趣课来进行教学,这种情况下教师所使用的教材更新速度便很慢,且课程设置的时间也较少或缺乏合理性,这便会导致学生逐渐丧失对舞蹈的学习兴趣。

(三)舞蹈教学的方式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

当下,大部分教师在进行舞蹈教学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方法普遍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首先,在舞蹈课程的设置上,很多学校都将舞蹈课程设置为选修课,而学生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更多的舞蹈知识,显然并不符合课程发展规律。这样的课程设置形式无法为学生提供一个系统学习舞蹈的机会,更不必谈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了;其次,部分教师在进行舞蹈教学的过程中,只注重对学生舞蹈动作的传授,单纯要求学生对自己的动作进行模仿。这样机械的教学方式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得学生对舞蹈学习的理解始终停留在较为肤浅的层面上。

(四)舞蹈教师的自身素质不高,影响教学任务的开展

当下,我国部分舞蹈教师的自身素质不高,直接影响了舞蹈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首先,部分舞蹈教师一旦进入工作岗位后就缺乏了继续学习的动力,且在工作中也有畏难情绪,不愿意进行自主创新。长年累月教授的都是同一套舞蹈,学生早已失去了舞蹈学习的动力;其次,部分学校的舞蹈教师还要担任教务方面的一些工作,这些繁重的工作往往使得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而舞蹈这门艺术的发展却是日新月异的,故而教师有限的储备无法满足时代的发展需求。

二、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艺术表演能力的主要对策

(一)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引导学生树立舞蹈艺术表演的思想意识

学生想要具备良好的舞蹈艺术表演能力,就必须在教学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艺术表演意识,加深学生对舞蹈艺术表演能力的相应认识。首先,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带领学生积极的参加到整个舞蹈的编排过程中。让学生在这个编排的过程中,自己寻找舞蹈的艺术主题;其次,还可以认真地体会舞蹈动作的各个细节,充分让学生对舞蹈中的艺术养分进行有效吸收。例如,在编排一套以空灵、宁静为主要意境的民族舞蹈时,教师首先可以让学生对舞蹈的主题进行深入探讨,让学生在心中对这支舞蹈的艺术表现力有一个初步的定位。然后,教师通过反复播放伴奏音乐,让学生一起对舞蹈的动作编排,并提出自己的意见建议,对舞蹈中的技巧和动作进行细致推敲。最后再让学生学习一整套的舞蹈动作,这样的方式便能使学生对舞蹈有深入的认识与理解,在学习的过程中才能展示出良好的舞蹈艺术表演力,而通过学生的艺术和表演思想意识,使舞蹈的美感被淋漓尽致地展示出来。

(二)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增强艺术表演的实践性与参与性

教师在进行舞蹈的教学过程中,要想提升学生的艺术表演力,学生亲身的实践与参与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舞蹈艺术表演力的学习没有捷径可走,也只有通过反复多次的实践才能使得学生对于舞蹈动作的艺术表演力得以充分的理解和领悟。例如,教师可以应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为学生播放舞蹈的视频,让学生进行视频实践,结合视频为学生讲解舞蹈动作中的艺术表演。通过视频实践,学生对舞蹈中蕴含的艺术表现力、舞蹈动作技巧等都有了深入的感悟。然后,教师开始引导学生进行下一步的音乐实践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音乐感悟舞蹈中想传达的情感意境。教师结合音乐的韵律为学生重点讲解音乐中的情感因素,使得学生对于舞蹈的配乐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最后,通过图片,教师对舞蹈者的动作进行一一分解,让学生对各个动作的来源和艺术表现力都有着更好的认识,并在展示舞蹈艺术的前提下,使得学生的艺术表演力得以提升。

(三)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舞台形式培养学生的艺术表演力

舞台是舞者展示自己的艺术表演力的最主要平台,因此,舞蹈教师应该根据自身学校的情况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等,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到各种类型的舞蹈比赛中去。不管是集体舞蹈还是个人舞蹈,都是对舞蹈艺术表演的一种最好诠释。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舞蹈收获到很多其他渠道不能获得的表演经验,并在大赛气氛的熏陶下,大幅度地提升自己的艺术表演力。例如,教师带领学生参加舞蹈比赛,学生可以在备战的过程中感受到大赛的进展与刺激,进而使得舞蹈学习的效率和效果比以往提升很多。同时,有比赛作为激励,学生在练习舞蹈的时候也会对舞蹈中的艺术表演力进行着重揣摩,最终通过舞蹈动作将舞蹈需要传达的艺术表演力传达出来。这些都可以在无形中促进学生艺术表演力的提升。

三、结束语

舞蹈教学范文篇10

一、民间舞蹈的风格性产生过程

在舞蹈教学中更为注重欣赏上的宽泛、内容上的升华、效果上的凸显,进而体现民间舞蹈的特色。接下来,笔者对民间舞蹈的风格性进行简要分析,通常来说,可以分为五个方面:第一,文化的积累;第二,剖析动作;第三,经典动作的掌握;第四,情景教学;第五,情感的升华。通常情况下,将实际动作作为民间舞蹈教学的依据进行论证。而教师方面,则需要在风格教学中,完成相应的要求以及规范。具体要求为:理论研究、语文表达、舞蹈表演、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能力,在教学中,强调舞者的舞蹈技能以及专业知识的提升,进而达到风格性教学的目的。

二、风格性教学与文化的融合

将本地区的文化和民族风格舞蹈相互融合,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舞蹈的风格性。换句话说,通过民族文化,对舞蹈风格进行融入以及舞蹈文化与舞蹈律动的融合,进而体现出多样化的民族风格,使民族风格教学得到有效凸显,民间舞蹈风格性教学,主要通过风格性的教学方法实现。中国文化博大精深,56个民族的融合彰显了民族风格的不同,而每个民族都有着自身的文化习惯、文化特点,这也是民族的象征性标志。在这样的条件下,民间舞蹈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民族间的生活追求、文化形成,而身为一名优秀的舞蹈教育者,在这样如此多样化的舞蹈风格教学时,怎样更好的凸显不同风格性教学,成为舞蹈教育首要问题之一。民族舞蹈的风格性表达,无论是在外部还是内涵情感上都要有所体现。

三、舞蹈的风格性和地区环境的联系

不同的舞蹈风格能够体现出不同地域的人文环境、性格习惯、审美等文化状态。因此,舞蹈的风格性与本地区的人文环境,有着重要的联系,通过当地的舞蹈风格,我们就能够知道该地区的文化环境。例如:晋南地区是中国舞蹈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地鼓舞是一种民众较为喜爱的舞蹈形式之一。笔者通过对晋南地区的地域环境以及历史背景,对鼓舞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从中寻找到鼓舞教学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精神。舞蹈发展至今,从混沌的状态发展为情感的表达,经过了岁月的沉淀和文化的发展。民间舞蹈的产生,多数是劳动人民创造的,进而传承、发扬光大。晋南地区的民间舞蹈也不例外,随着人们的进化以及社会的发展,在一定的环境中产生了特有的舞蹈形式。在众多舞蹈风格中,以“鼓”为主,并且在晋南区域广为流传。晋南地区的鼓舞具有节奏感强、舞蹈矫健、热烈的特点,彰显晋南人们的率真、直爽、淳朴的性格。因此,在舞蹈风格教学中,要注重性格特点的凸显,同时反映出该地区的民间舞蹈风格特色。

四、民间舞蹈的风格性和舞蹈教学任务

民间舞蹈,作为民族文化象征,其舞蹈创作灵感源于民间舞蹈。但是在舞蹈教学中,一些舞者不能将民间舞蹈特色充分的展现出来,只是在身体动作上的模仿,致使舞蹈看起来较为僵硬。民间舞蹈教学的目的是:掌握民间舞蹈的风格特点,如特有的律动方式等,将不同区域间的舞蹈特点进行感性和理性的分析。那么,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方法上有一定的技巧性,学会交叉性教学,通过理论和实践的对比,进而风格上的深化、理解,进而掌握民间舞蹈中存在的不同性。而舞蹈教学中,问题的方法在于屈伸,将其作为出发点,循序渐进式练习;然后,进行民间舞蹈的融合,其中民间舞蹈的教学,要注重风格性和节奏上掌握;最后,将其进行融合,相辅相成,充分展现出教学的风格性。例如:威风锣鼓,它是第一批进入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鼓舞,有着“天下第一鼓”的赞誉。威风锣鼓之所以被称为威风,主要是它音乐的嘹亮,气势的壮阔以及表演者的豪放,能够达到惊天地泣鬼神的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注意舞蹈动作的同时,也要掌握律动的节奏,时而缓慢,时而跳跃,在进行场地教学时,教学核心在于队形的变化,要体现出艺术美感,根据不同的乐曲,进而相应的变化,主要变化形式有:满天星、三梅花等;在行进表演中,教学精髓在于人员要能够在一定的队形中,跟着音乐的变化,边走边敲,在表演的过程中,无需队形的变化,当队伍到达目的地时,直接变化成为结束队形即可。

五、结语

总而言之,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经过岁月的演变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而民间舞蹈的形成也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在民间舞蹈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不同的风格性特点,并且将风格性延续发展,进而实现超群的创新能力,推动民间舞蹈的今后发展,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

作者:黎娜 单位:运城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晓君.浅谈民间舞蹈文化与民间舞蹈教学的有机结合[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