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6 10:45:38

文本范文篇1

一、学的角度:文体知识及有关表达知识的建构不系统

文学作品主要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文学等四种体裁。一直以来,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都集中在散文和小说上。2011年全国17套高考试卷,考查散文阅读的有8套,考查小说阅读有9套。虽同为文学类文本阅读,但二者所需要的知识支撑却不尽相同。拿小说阅读来说,小说阅读试题一般都紧紧围绕小说的“三要素”和主题思想来设置,考生如果不能很好地掌握“三要素”等知识,就不太可能全面而准确地回答相关问题。例如全国新课标卷文学类文本阅读选用的材料是林海音的小说《血的故事》,第(2)题考查的是情节中“细节”的作用:“小说一开始就写乘凉会上的‘南腔北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考生假如不了解小说情节的发展是为塑造人物和表现主题服务的,就很难回答出“表明乘凉会上的人们的外省人身份”(形象塑造作用)、“揭示小说‘中华民族血浓于水,应该一家亲’的主题及解读路径”(表现主题作用)和“照应下文出现的各种方言”(情节自身的作用)。第(3)题考查的是人物形象,题目直接设问:“‘外省郎’彭先生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一般说来,概括人物特征、分析典型性格,离不开人物形象塑造的知识。比如:可以直接从人物语言、动作看性格,从肖像描写看性格,从神态特点看性格,从心理活动看性格等;还可以通过作者的议论或者作品中其他人物的评价等间接地看性格。考生如果缺乏这些“人物”知识,一般很难准确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就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直接设题或间接设题的就更多了。如广东卷《严冬海猎》第16题:“阅读文中两处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请分别说明作者描写的意图。”江苏卷《这是你的战争》第14题:“请探究文中自然景物叙写的深刻寓意,以及对表现人物的作用。”浙江卷《第九节车厢》的第14题:“赏析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江西卷《晚秋》的第16题:“请指出小说开头画线部分景物描写的主要作用。”回答这类问题,只有熟知景物描写的一般作用,如揭示时令、渲染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等,才可能根据具体的景物描写,有针对性地答题。否则就只能信口开河,不得要领。文学类文本阅读就有关表达知识直接设题的也很多。如浙江卷《第9车厢》第13题:“故事的主体部分采用第几人称叙述?有什么效果?”湖南卷《想飞》第17题:“谈谈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第二人称的好处。”考生如果没有较好地掌握人称使用知识,回答问题就很难答到点子上,也难免答得不够全面。掌握知识是形成能力的前提和基础。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尽管以考查考生的分析综合能力、鉴赏评价能力和探究能力为主,但考生如果缺乏必要的文体及表达知识,分析就可能抓不住要点,综合就容易挂一漏十,鉴赏评价或许就不知从何入手,探究就更难找到路径。当然,“死”的知识必须同“活”的材料紧密结合,才能使答案有骨架、有血肉,否则只能是贴标签、述名词,也同样会失分。

二、考的角度:命题专家深度研读和考生浅层理解不匹配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考查考生的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和探究能力都是通过考生对文本的阅读理解来实现的。命题专家在对文本进行深入研读的基础上,根据考点要求,设置相应的考题并提供参考答案,拟定参考答案也是挖空心思和集思广益。而考生在考场这个特殊的空间和极为短暂的时间里,阅读文本只能浅尝辄止,对文本理解的深度和广度与命题专家很难相提并论。所以,考生在回答命题专家命制的高考试题时,难免失分。例如全国大纲卷《针挑土》第16题:“文中反复出现的‘针挑土’有哪些丰富的内涵?”回答这个问题,需要考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找到文中出现“针挑土”的地方,并加以分析、综合。第一次出现“针挑土”是在文章的开头,主要句子是“黑妮就是在针挑土”。这句中的“针挑土”,“揭示了黑妮的工作状态,从一点一滴做起,持之以恒,积土成山”(参考答案)。再一次出现“针挑土”是在文章的最后,主要句子是,“我查了针挑土的俗语,原来是这样说的,‘成家好似针挑土,败家好似水推沙’,‘赚钱好似针挑土,花钱好似水推沙’”。这里“针挑土”的内涵,参考答案提供的是“水滴石穿、永不言败的精神象征世世代代生生不息”。考生能够理解到这样的深度并概括出这两点来,实在不易。更不容易的还在于参考答案的另一点,是作为第二小点呈现的,即“‘湘援游’现状的隐喻:苗族传统文化正在慢慢消退,要促使湘西生态和文化可持续发展,如针挑土”。可以说,这个参考答案有点莫名其妙。一是文本叙述“湘援游”时,根本就没有出现“针挑土”这个词,与题干“反复出现”的表述不符;二是参考答案所挖掘的“内涵”,是小说中间部分情节的内涵,而不是“针挑土”的内涵。(怀疑在删改时删掉了某个带有“针挑土”的句子)考生如何能答出这一点呢?此题赋分6分。也就是说,考生回答得再好,也只能得4分,另两分几乎没有得到的可能。再如福建卷《走进腾格里》第15题:“文章第輯輥訛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谈谈你的看法。”可以说,命题专家对这段文字不知道读了多少遍,并在集体智慧的基础上,结晶出非常完美的三点答案:①对城市“物资”生活的不满和批判(“用自来水冲洗身上的汗渍和沙粒”“用汉堡包、用啤酒填塞肠胃”“用灯光和电视照耀空余的生活”“诅咒过的物资”);②对沙漠的不舍和不得不离开的无奈(“像一根骆驼刺把根扎在这里”“像一匹骆驼”“把这里的天空,这里的沙漠,这里的夜装进胸间,带回去”“我还得回到那个世界里去”“我没有办法……”);③对未来生活的希望(“让他照亮我的精神”“让灵魂有个呼吸的地方”)。笔者不知道评分细则是什么,但知道考生如果仅答出其中的一点或两点,绝不可能得到满分6分。如果要求考生必须回答出其中的两点或三点才能得满分的话,也应该给考生一个提示,把题干改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这样的话,考生的回答就可能不只局限于其中的某一种情感了,失分的几率就相对少些。考生对文学类文本探究类试题的回答,和命题专家的深度探究所得差距更大。如浙江卷第15题:“第9节车厢的故事带给你哪些思考?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参考答案提供的示例是这样的:①疏于管理、不负责任的工作作风会给他人带来麻烦和伤害,乘务员、列车长、摘车厢的人似乎都在纠正差错,可差错却越变越大,个中原因正是工作作风的问题;②判断问题勿机械武断,解决问题勿依赖惯性思维,错挂两节车厢造成的差错之所以迟迟未能得到纠正,和列车长、摘车厢的人思想僵化、缺乏独立思考精神是分不开的。这两点“思考”当然没有问题。可小说为我们提供的思考也许远不止这些。难道第9节车厢的乘客就没有值得让人思考的地方?如果考生写出参考答案之外的思考,恐怕很难得分。

三、改的角度:苛刻执行参考答案和评分细则不变通

文本范文篇2

一、抗战时期贵州期刊的发展概况

抗战时期贵州期刊密集创办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1世纪末20世纪初,维新改良派与民主革命派等思想传入贵州,启迪了民智,为期刊的创办提供了一定的创办基础;二是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贵州迁入了大量的优秀文化人才和高质量的文教机构,为贵州期刊集中创办提供了建设条件。如贵州最早的期刊《白话报》创刊于6年,同年创办了《贵州教育官报》。随着贵州期刊的发展进程,创刊数量不断增加,种类不断丰富,既有文艺期刊《抗建文艺》《艺风》《每周文艺》《民声周刊》等,也有地方性行政刊物[2]。不过,抗战时期贵州的音乐期刊并不多见。通过对《民国时期期刊全文数据库(—14)》进行检索,仅有《新歌曲》是唯一的专业音乐期刊。当然,抗战时期的贵州期刊数量较多,也有不少期刊涉及了音乐内容。总体来看,抗战时期的贵州音乐期刊(包含非专业期刊的音乐文本)与重庆、广西等其他抗战大后方地区相比,其专业音乐期刊种类与期刊出版数量相对较少。

二、抗战时期贵州期刊中的音乐文本分析

抗战时期,音乐是鼓舞人心、宣传抗战思想的重要方式之一。而音乐期刊则是传播抗战音乐的最重要载体。抗战时期,贵州创办的期刊通过刊登种类丰富的音乐文本,为贵州人民提供音乐精神食粮,也是在音乐教材匮乏的情况下,弥补音乐教材的重要方式。本文拟对抗战时期贵州最具代表性的5本期刊中音乐文本进行分析研究。

(一)《新歌曲》

《新歌曲》,许庆民编,141年7月在贵阳创刊,是抗战时期贵州专门刊登歌曲的重要专业刊物,也是现今唯一能找到的抗战时期贵州音乐专业期刊[3]。该刊存续时间不长,其创刊与停刊在同一年,出版周期为月刊,存见第1卷1、3、4期,具体停刊时间不详。该刊共刊载24首音乐作品,分别有军民合作、保家卫国、故土眷念等题材。体现军民合作的歌曲有《播种之歌》(仁荪词,张锐曲)、《春耕歌》(孙慎曲)、《垦春泥》(田汉词,贺绿汀曲)等作品。歌曲描绘了一幅“日出东来又到西,军民合作种粮食,敌人铁蹄波浪来,共同结成铁长堤的画面”;保家卫国的歌曲主要有《短歌》《南归雁》(杨友群词,汪秋逸曲)、《巩固统一》(张元群词,苏崖曲)、《民族之上》(吕痒词,苏崖曲)、《远征轰炸歌》(光未然词,夏之秋曲)等。通过歌曲号召群众百姓,只有坚决抗战、战胜敌人,才能当家作主。作品多采用刚健豪迈的旋律、坚定有力的节奏,表达抗战必胜的信念;故土眷念的音乐作品主要有汪秋逸创作的江南三曲:《淡淡江南月》《烟雨满江南》《夜夜梦江南》等。通过优美、流畅的曲调,自由舒展的节奏,诉说作者对沦于敌手的故土无限的思念,细腻的情感唱出战争中流离失所的广大同胞的心声[4]。另外,还有一些音乐作品还涉及义演捐赠、抗战环境描写、西方歌曲介绍等。从《新歌曲》刊载的音乐作品来看,该期刊不仅是抗战时期贵州唯一的音乐专业期刊,并且是一本专门刊登抗战歌曲的歌曲刊物。该期刊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作用和特点:第一,缓解了贵州“音乐教材荒”问题。抗战期间,纸张匮乏、印刷条件恶劣,引发了“教材荒”的现象。音乐教材因期印刷难度较大,更为匮乏,不少地方被迫采用各类歌曲集作为音乐教材。在抗战时期,《新歌曲》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贵州缺乏音乐教材的问题,为当时的师生提供了宝贵的音乐教学素材;第二,《新歌曲》刊登的作品体裁多样,包含独唱、重唱、合唱多种形式,推动了抗战音乐活动的多样化发展。期刊是歌曲传播的重要载体,通过期刊发表的形式,比歌曲教唱、口口相传的方式传播地域更广,并且有利于多层次传播。《新歌曲》刊登的独唱、重唱、合唱各类歌曲,促进了贵州抗战歌咏活动多层次、广地域的发展;第三,《新歌曲》中的歌曲内容对抗战环境、抗战主体、抗战主题等多角度描写,记录了抗战时期贵州音乐活动的时代特点。这些内容记录了抗战胜利的奋斗过程、记录了贵州抗战歌曲的发展历程,为人们研究贵州、大后方抗战音乐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二)《贵州征训》

《贵州征训》月刊,140年8月创刊于贵阳,由国民政府贵州省军管区司令部创办,是抗战时期贵州重要的征兵训练的刊物。本刊收集并发表的内容有国际形势分析、国内外时事评论、兵役军训政训之理论与实际、敌情剖析及抗战文艺等[5],期刊只出版到第二期(馆藏现存2期),期刊发行时间相对较短。从刊登的内容来看,《贵州征训》以军事政治为主,其中涉及一首音乐作品,是为激励士兵抗战而作,即《征兵歌》[6]。其歌词里详细讲述了征兵的目的、征兵的方法、征兵的对象、征兵的数目、征兵的监督机制以及逃避征兵的处罚措施等。一方面,该歌曲体现了时代性,为宣传征兵抗战而创作,在一定程度上为抗战宣传起到了的作用;另一方面,歌曲在词谱方面没有体现出太多艺术性,歌词在押韵上与旋律上较欠缺,感召力不强。最后歌词实际上还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丑恶的征兵制度,批判了官僚阶级享有的特权,揭示了广大人民所承受的灾难。

(三)《贵州省政府公报》

《贵州省政府公报》,127年创刊,是贵州省地方行政刊物。期刊以刊登训令、法规、会议录、各机关文告为主要内容[7]。其刊登的音乐相关内容主要有:《采用注音符号小册》《中小学课程暂行标准》《中小学课程暂行标准(第二册):初级中学之部》《中小学课程暂行标准(第五册)(高级中学师范之科部)(音乐学)》《中小学课程暂行标准:高级中学师范科之部》《令发常识教材要点》《中小学课程暂行标准(第三册)(表)》《中小学课程暂行标准》《通令各中学校照章授课》《中央法规:二年制短期小学课程标准总纲(附表)》(1)等内容[8]。从上述整理的内容来看,该刊涉及的音乐内容主要为教育方面。如音乐教育中的音乐符号、教材使用标准、音乐授课进程规范等。其时间段主要停留在抗战初期,是抗战时期贵州地方政府针对学校音乐教育中的音乐课程内容、课时设置等方面的法令法规。通过刊物公开发行的方式将音乐教育法令法规公布于大众,有利于音乐教育政策的影响范围扩大。在这方面,该刊推动了贵州地区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提高了抗战时期贵州音乐文化水平。

(四)《贵州新生活运动促进会会刊》

《贵州新生活运动促进会会刊》创刊于6年,是抗战时期贵州地方政治性刊物。该刊以“阐扬新运意义,灵通新运消息,以促进新运为宗旨,载有该会各种章则条例、文告、会议记录、统计图表”等内容。期刊中关于音乐内容的记载主要有《音乐训练纲要》与《新生活运动歌》(6)等[]。其中《音乐训练纲要》中描述了抗战时期贵州学校音乐课的具体教授形式。即“用听唱法的方式进行教学、侧重唱歌词,并对歌词扼要解释。歌词的情感由教师充分暗示,歌曲的曲调在于重听轻唱”[]。《新生活运动歌》是抗战时期贵州地方政府为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和劳动技能而创作推广的歌曲,以此倡议“新生活运动”。通过梳理该刊发表的音乐文本可知,抗战时期贵州的音乐教育重视歌词的掌握,旋律主要强调“多听”,这种方式为贵州抗战歌曲的创作及群众歌咏活动的开展积累了丰富经验。在这种氛围下,贵州地区的群众歌咏的曲目主要表现出了通俗易懂的特点。从推动抗战群众歌咏发展的角度来说,通过教唱通俗易懂的抗战歌曲,也是弥补抗战时期专业音乐资源稀缺的重要手段。(五)《贵州文献汇刊》《贵州文献汇刊》,140年创刊于贵阳,是《贵州文献季刊》的再版,是抗战时期贵州的地方文献刊物。该刊以发表贵州前贤遗稿为宗旨,主要栏目有文录、撰著、词录、遗作、诗录等[11]。该刊中收录的音乐文本主要有年刊发的《遗稿十零(一):诗类:京师太学石经歌》《雷公山八景歌(并序)》《白木耳歌》与140年刊发的《洞仙歌》《倒崖歌寄覃生》等。其刊发的词曲注重押韵,篇幅较长,歌词多以文言文的形式进行创作,文学性较强,传播广度受限。歌曲的创作素材分别有爱情故事、自然环境描写等。如歌曲《倒崖歌寄覃生》中阐述男女主人公因抗战导致两地分隔,指出战争对百姓生活造成严重的破坏[12]。相同创作方式的歌曲还有《洞仙歌》与《白木耳歌》,歌曲通过对贵州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描写,指出战争等原因对人们生活、生存方式的改变。

三、抗战时期贵州期刊中音乐文本的价值和意义

抗战时期,由于学校、文化人才等大量内迁,贵州的文化事业发展迎来了一个高峰。其中,期刊数量的大幅度增加就是一个显性指标。随着各类期刊的增多,尤其是专业音乐期刊《新歌曲》创刊之后,刊登的音乐文本不断丰富。这些音乐文本通过期刊广泛的传播,推动了抗战音乐的发展。音乐作为抗战中的特殊文化武器,对凝聚贵州各族人民团结抗战,增强抗战必胜信念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梳理、研究抗战时期贵州期刊中的音乐文本,可以进一步全面认识抗战时期贵州的音乐活动。其中有关抗战时期贵州期刊中的音乐文本涉及多个方面:如,有团结各方人士,为抗战胜利凝聚力量的抗战歌曲;有着力进行音乐技能推广,为人民大众提供音乐学习平台,促进贵州地方音乐活动开展,推动贵州音乐理论与音乐实践进步;另外,还有各类特载、专载、业务研究、文艺、通讯、法令等。这些内容为人们呈现出抗战时期贵州音乐文化的多样性,可以为研究者提供不同的研究侧面。抗战时期贵州期刊中的音乐文本在特定环境下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抗战时期,贵州期刊中音乐文本扮演了多种重要角色。第一,促进了贵州地方音乐的融合发展。贵州少数民族音乐资源丰富,不过长期以来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抗战全面爆发后,随着各种人才流向贵州,贵州地方音乐获得了一个快速融合发展的机遇。期刊则为贵州地方音乐融合发展提供了一个平台,通过刊物,对贵州传统音乐有改造、丰富和冲击的作用,创作出抗战时期贵州人民大众性、普及性和革命性,充满战斗精神和鼓舞作用的抗战音乐,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第二,起到了促进音乐教育的作用。前文提到,由于“教材荒”,期刊中的音乐文本内容担负了一定的音乐教材功能,贵州期刊中的音乐内容为贵州民众学习音乐提供素材,为提高贵州民众的音乐素质,促使民族爱国情感形成,起到了特殊的作用;第三,直接推动了贵州抗战音乐活动的开展,起到了抗战宣传的作用,为后期贵州群众演唱的歌咏活动奠定基础。抗战时期,贵州期刊中的音乐文本几乎都和“抗战”相关,既有号召奋起反抗的激昂曲调,又有对家乡沦陷的痛苦回忆及怀念。并且,通过传播独唱、合唱、重唱等不同体裁的歌曲,多层次地推动抗战音乐活动的开展,用音乐的手段,引领民众积极抗战。因此,研究抗战时期贵州期刊中的音乐文本,对抗战时期贵州部分人群的音乐素质的提高、民族爱国情感的升华产生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党的领导下,贵州人民不仅丰富省内期刊种类,同时为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巨大的贡献。

文本范文篇3

关键词:翻译;目的论;汽车

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需求不断上升。这将导致两个结果:一是中国汽车产业将蓬勃发展,在汽车行业的出口进口方面需要大量优秀译者。二是汽车用户也需要具备特定的翻译技巧,才能更好地理解国外汽车结构、性能等要素,使得驾驶更加安全。本文以《汽车专业英语读译教程》[1]第11单元为例,探讨目的论指导下汽车英语文本的翻译技巧,为译者提供一些实用性建议。

一、目的论综述

目的论由德国功能学家尤金·奈达提出,他认为在翻译过程中应该首先确定文本目的,还要考虑读者需求。[2]汽车英语有特定的表达规范。翻译好汽车英语文本事关人身安全,因此译者不能只是简单追求还原原文字面意思,更加要注意翻译目的是准确还原出原文应有的准确性和规范性。目的论学者提出了翻译过程中应遵循的三大法则,即“目的法则”(译文的交际目的),“连贯法则”(译文必须符合“语内连贯”的标准,即译文必须让接受者理解,具有可读性,并在语文化及交际环境中有意义)和“忠实法则”(即对原作和原作者的忠实)。[3]

二、汽车英语的特点

汽车英语是科技英语的一个分支。靳静波先生提出,科技英语的常见特点有7种:(1)大量使用名词化结构;(2)广泛使用被动语句;(3)第三人称句多;(4)非限定动词的应用和大量使用后置定语;(5)大量使用常用句型;(6)为了描述事物精确,使用长句多;(7)大量使用复合词与缩略词。[4]本文主要研究第1、2、3、4、6种。为论证靳静波先生所说的科技英语文本的特点汽车英语是否同样具有,本文特将《汽车专业英语读译教程》第11单元的3篇长文分解成句子单位,合计233句。5种词汇或句法的出现频率如表1所示:统计发现以上5种词汇或句法,在233个句子单元中,出现频率较高,不容忽视。名词化结构,是以短语形式来表达一个句子,结构言简意赅,内部组织严密,而且可以把更多的信息结构融于一体,使彼此的逻辑关系更明确,表达得更细密。[5]例如文中的“areductionof,anyupordownmovementof,steeringwheelmanipulation”,等等。汽车英语多用被动语态,因为科技英语描述的主体往往是客观的事物、现象或过程,而客体往往是从事某项工作的人或装置,使用被动语态比较客观,可以使读者的注意力集中在描述的事物、现象或过程,即主体上溯。而且并不是所有符合be+p.p.的被动形式都表示被动结构,它还有可能表示静态结构。科技英语的被动语态有静态结构和被动结构之分。[6]因此,遇到被动语态时,大多数情况下不能译为汉语的被动语态。第三人称句,指的是有it,they,that,this等指代词的句子,比例高达18.0%。这些词能否直接译为它,它们,那,这,多数情况需要联系上下文。非限定动词包括不定式、过去分词和现在分词等,出现频率比较高,这些词要么表目的、因果、承接,或是作为句子的修饰成分,类似于定语从句的作用。后置定语的翻译,一般可以考虑采用倒序法、拆句法。长句是指句子成分复杂、所含单词多的句子。遇到长句的时候,不能不假思索就从前往后译,需要先分析句子的成分,必要时可以将长句拆分成若干个短句,分析各部分的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等成分。

三、从目的论看汽车英语文本翻译技巧

目的论提出,译者在翻译文本时,需要遵从“目的法则”“连贯法则”“忠实法则”。“目的法则”,即译者最终目标是要让读者读懂自己译文的意思,且自己的译文必须逻辑清晰、语篇连贯、符合规范并能够正确表达英语原文的意思。它是译者最终的目的,统领其他两大法则。“连贯法则”也是十分重要的,要求译者不但要译出原文字面意思,还要使译文逻辑清晰,行文流畅,符合行业规范,给人一种美感。最后是“忠实法则”,译者的译文必须准确还原原文意思,做不到这一点,也就无法实现目的法则。下文从词汇和句法两个层面分析目的论指导下的汽车英语文本翻译技巧。

(一)词汇

词汇是构成句子和篇章的最小单元,对于译文质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翻译汽车英语文本,需要处理的词汇问题多体现在三个方面:一词多义;词性转换;指代词。如果不能处理好这3个问题,译文即使字面意思正确,也很难达到“目的法则”和“忠实法则”的要求。一个单词翻译错误,都会造成严重过失。例如transmission,汽车英语的意思是“变速器”,而译者译为了“传送”,后果可想而知。1.一词多义由于汽车英语专业性极强,没有接受特殊训练和积累一定知识,很难处理好词汇问题。遇到多义词,可根据上下文进行推敲,然后根据逻辑思维和生活常识判断。例如:“Eventhoughthetiresandwheelsmustfollowtheroadcontour,thebodyshouldbeinfluencedaslittleaspossible.”句子中的body,常见意思是“身体”。在这种情况下,需要联系上下文,而不能轻易下结论。如果不知道是“谁”的“身体”,透过定冠词the(表特指),说明上文或许已经出现,这时候可以联系上下文,看看能否根据线索推敲出来。上文的“Ifavehicle'saxleswerebolteddirectlytoitsframeorbody”,下文的“Avehicle'sframeorbodymustfor...”已经能够让人联想到“车身”(vehicle'sbody)的含义。2.词性转换英语中用动词等表示的内容,汽车英语多用名词来表达。名词化结构较多使用抽象名词表达动作和状态。汉语与之相反,习惯用动词表示物体运动的状态。汉译时,英语的名词多转换成汉语的动词。例如:“Theirmainadvantageovercoilspringsisthattheyallowareductioninspringratetosoftenvehicleridequality.”这句话如果直译,会非常生硬和不合逻辑。“areduction”译成名词“一个减少”显然不行,只有译成动词“减少”才讲得通。“allow...to...”这个结构经常出现在汽车英语文本翻译中,直接译为“允许”也太生硬,一般译成“使得……能够……”,这是根据语境采用意译策略。“softenvehicleridequality”如果直译,就成了“软化汽车驾驶质量”“使得驾驶质量舒适化”,让中国读者读起来很不符合逻辑,因此根据语境,应当译为“使得汽车环境舒适”。全句译为:“在线圈弹簧中,它们的主要优点是减少弹簧系数以使得汽车环境舒适。”这体现了“连贯法则”。3.指代词英语人称代词的汉译应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合适的方式,不能笼统地谈显化和隐化,要看具体的语言现象。[7]“显化”指还原汉语译文还原出指代词的含义,“隐化”指直接译为字面意思,例如“It”译成“它”。过分强调“显化”,会使得原文信息量增多,显得累赘且加重读者的阅读负担;而过分强调“隐化”,则会造成所指意思模糊,不明确。而科技英语(汽车英语)强调译文要精确清晰,因此汽车英语文本中的指代词,多还原出具体所指意思。例如:“Positivecastertendstoforcethewheelstotravelinastraightaheadposition.Italsoassistsinrecovery(wheelsturningbacktostraightaheadposition)aftermakingaturn.”“It”如果直接译为“它”,虽然意思没问题,读者也能理解具体所指,但是汽车英语强调结构的严整,故而译成“这种作用”更加能使得译文更加明晰。全句译为“正后倾角可能驱使车轮沿直进位置行驶。这种作用也有助于在转弯之后恢复正常状态(车轮回到直进位置行驶状态)”。但是也要看情况,在必要时候,也可以使用“隐化”手段。这体现了“忠实法则”。

(二)句法

翻译长句时,思路不能局限于直译或是顺译法。还可以考虑倒序法、增译法、减译法、语态转换等方式。译者遇到的问题主要有三种:语序处理;语态转换;后置定语。1.语序处理汽车英语文本多长难句,里面可能包含定语、状语、倒装、同位语等成分。由于中文读者的语言习惯与英语读者不同,汉译时需调整语序,使原文通顺连贯。例如:“Powersteeringisdesignedtoreducetheeffortsneededtoturnthesteeringwheelbyutilizinghydraulicpressuretobolster(strengthen)thenormaltorquedevelopedbythesteeringgear.”误译为:“动力转向系统被设计来减少力①,需要用来转动转向轮②,通过使用液压来加强正常的扭矩③,被转向齿轮产生④。”习惯性地从前往后译,会发现句子离散不成逻辑。其实这很好处理,遇到句子无法按照顺序译下去的时候,有意识地调整语序,就可以解决这一问题,译文就会流畅规范起来。遇到“...by...”、“...through...”、定语从句、现在和过去分词的时候,尤其要注意这种可能性。全句译为:“动力转向系统的作用是通过使用液压加强转向齿轮所产生的正常扭矩,以减少转动传向轮所需要的力。”这体现了“连贯法则”。2.语态转换汽车英语多用被动语态,而汉语则多采用主动语态。遇到被动语态要下意识考虑语态转换。例如:“Ifavehicle'saxleswerebolteddirectlytoitsframeorbody,everyroughspotintheroadwouldtransmitajarringforcethroughthevehicle.”误译:“如果一辆汽车的车桥被直接与车架或车身用螺栓拴住,那么道路上的每个坑洼都会向汽车传输一种震动力。”误译有两个明显的特点:逐字逐句翻译;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显得拗口。那么要如何让译文流畅通顺,合乎逻辑呢?首先是英语的被动语态,在汉译时要变成主动语态。也就是说“如果一辆汽车的车桥被直接与车架或车身用螺栓拴住”,应当修改成“如果一辆汽车的车桥与车架或车身直接用螺栓拴住”。这体现了“目的法则”。其次是采用减译法。“everyroughspot”中的every更多是指正常状态下产生的情况,译成“每个坑洼”不符合中文语言习惯。“每个”去掉即可传达汽车会产生震动的结果。最后是采用意译。“transmitajarringforcetransmit”译成“传输”,让中文读者不禁疑惑:“传输一种震动力?”可以调整一下,使译文符合中文读者习惯,可以运用到词性转换,译成“产生震动”。全句译为:“如果一辆汽车的车桥与车架或车身直接用螺栓拴住,道路上的坑洼会使得汽车产生震动。”3.后置定语汽车英语多用后置定语,翻译时必须转换成汉语的“前置定语”,即采用倒序法,然后分析句子各成分,从而翻译出来。如句子过长,可将句子拆分成多个短句。例如:“Somesuspensionsystemsincorporatetwoadjustableairshockabsorbersthatareattachedtotherearsuspensionandconnectedtoanairvalvewithflexibletubing.”这是定语从句,引导词“that”指的是“空气减震器”,为了使句子连贯清晰,可以将句子拆分成两个短句。全句译为:“有些悬架系统安装两个可调整的空气减震器。空气减震器安装在后悬架并且通过一个挠性管与空气阀相连。”另外,遇到非限定动词作后置定语,还要注意可以转换表达方式,将其译为目的、因果、并列等关系的句子也有可能。这体现了”连贯法则“。

四、结语

本文以《汽车专业英语读译教程》第11单元的翻译实践为例,探究汽车英语文本的特点,主要研究了“五多”:名词化结构多,被动语句多,第三人称句多,非限定动词和后置定语多,长句多。在了解汽车英语特点的基础上,广泛参考目的论及各类翻译技巧,建议以目的论的“目的法则”“连贯法则”和“忠实法则”指导汽车英语文本的汉译,使译文具有准确性和规范性。本文立足教材实际,从词汇和句法两个层面剖析了汽车英语文本的翻译技巧。

参考文献:

[1]宋进桂.汽车专业英语读译教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209-224.

[2]陈柯,吴芷蕾.目的论视角下科技术语的翻译研究[J].轻工科技,2019(6):125-126.

[3]旷秋兰,岳喜华.从目的论看科技文本的翻译策略[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9):152-154.

[4]靳静波.科技英语文体特征及翻译技巧[J].科技信息,2009(7):193-230.

[5]李丙午,燕静敏.科技英语的名词化结构及其翻译[J].中国科技翻译,2002(1):5-7.

[6]孙梅琳.科技英语静态结构和被动结构及其翻译[J].上海科技翻译,1998(3):25-26.

文本范文篇4

【关键词】师德规范;中美;比较

一、我国师德规范文本

我国现行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下简称《规范》)为2008年9月由教育部颁布实施,新颁布的《规范》基本内容继承了我国的优秀师德传统,并充分反映了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对中小学教师应有的道德品质和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新的《规范》共6条,可将其分为基本原则、如何对待学生、社会角色要求和自我要求四个方面。基本原则是指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包括第一条“爱国守法”和第二条“爱岗敬业”。教育工作的本质在于培养国家建设事业的接班人,教育工作者都必须做到“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同时,“爱岗敬业”是教育工作的内在要求,也是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如何对待学生是指在教育工作中对待学生的行为规范,具体包括第三条“关爱学生”和第四条“教书育人”。在这部分中对教师的角色进行了定位:要求教师“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对教师的行为进行了规范:“关爱全体学生,不得体罚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并进一步要求教师“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因材施教,不得以分数评价学生”。社会角色要求是教师社会角色的内在要求,指第5条“为人师表”。在中国教师具有崇高的社会地位,究其原因,不仅在于教师传授给了学生专业知识,更是在无形中透过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的品行及价值观,教师应正确处理与各种社会角色的关系,并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自我要求是指教师对自己的要求,指第六条“终生学习”。社会不断进步发展,科学知识日新月异,教育工作者应当传授给学生的是先进的科学知识。教育工作的这一内在要求,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自身应该坚持终生学习的理念。

二、美国师德规范文本

美国现代教育体制形成较早,现行的《教育专业伦理规范》(以下简称《伦理规范》)是由美国教育协会于1975年通过并实施至今的,主要分为“序言”、“原则一:对学生的义务”和“原则二:对专业的义务”三个部分。序言部分只对《伦理规范》的总体说明,对教师的基本要求进行了阐明;对本《伦理规范》的意义进行了说明。原则一规定了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对待学生的基本义务,即“力争帮助每个学生实现其潜能,使之成为有价值而又有效率的社会成员”。具体规定了教师不得逾越的行为:不得阻碍学生独立行动,不得阻止学生接触不同观点,不得阻止学生接触进步教材,不得使学生处于危险之中等。原则二规定了教师的专业义务:“教育工作者必须竭尽全力提高专业标准,促进鼓励运用专业判断力的风气,争取条件以吸引值得信赖者步入教育生涯,并且帮助阻止不合格者从事教育专业”。这一部分强调公众赋予教育工作者信赖和责任,因此规定了教育工作者专业义务方面的8方面的职业道德要求。总的来说,《伦理规范》在对待学生方面更注重学生的独立精神的培养,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定位偏向于服务和引导,对教师的行为要求和专业要求详细列出了规范。

三、中美师德规范对比

基本原则:中国的《规范》从国家整体意识出发,将“爱国守法”和“爱岗敬业”作为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美国的《伦理规范》认为“相信每个人的尊严,认为追求真理、力争卓越和培养民主信念,具有至高无上的重要性”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何如对待学生:中国的教师角色定位上偏向于教育和传授,要求教师因材施教,严慈相济;美国的教师角色定位偏向于服务和引导,具体规范了教师不得阻碍学生自发获取知识的行为,对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公平提出了很多具体的要求。对教师自身的要求:中国的《规范》对教师的社会定位和专业要求两方面提出了要求,前者要求教师正确处理好社会关系,并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社会榜样,后者要求教师“终生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结构;美国的《伦理规范》仅对教师的专业要求提出了规定,而且详细规定了教师专业义务方面不可有的具体行为。从中美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具体内容来看,中国师德建设注重总体概括和总体要求,而美国则更注重具体行为规范。

四、结论

综上所述,中美师德规范各具特色同时也存在着诸多的差异,而且存在多方面、深层次的原因。我们应正视差异的存在并从这些深层次的影响因素着手,改变我国师德规范、师德建设的现状。在学习借鉴美国规范建设内容与方法的同时,应理性思考其原因和前提,切忌生搬硬套,只有实事求是,从我国国情出发,才能真正探寻到适合促进我国师德规范建设水平的正确道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S].2008.

文本范文篇5

许多职业女性不够注重自己的身份,夏天的时候。穿起颇为性感的服饰。这样你智慧和才干便会被埋没,甚至还会被看成轻浮。因此,再热的天气也应注重自己仪表的整洁大方。

因此工作制服只适宜在工作岗位上穿着,工作制服是为体现身份或者方便工作的服装。下班后应立即换上便装,不要衣着制服逛街、就餐、娱乐,尤其是公职人员更要注意。工服的衣着方面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细节常有餐厅工作人员,甚至是厨师衣着工作服进出公共厕所。这样不只会令顾客对餐厅的印象大打折扣,也是不符合食品卫生规范的此外,美容、餐饮等对卫生要求较高行业的从业人员去公共厕所前也都应先换下工作制服。而且还要注意,不要衣着工作服到商场、车站这类人员密集的场所。

但是职业场所还是应该坚持一定的稳重形象,虽然女性应该坚持年轻的心态。不宜为了使自己看起来年轻而以可爱款式的娃娃装”来装扮自己,幼稚、职业化的服装更容易被大家接受。

礼仪细节之手机

工作时间忌用搞笑彩铃

手机在职场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有的人往往忽略手机的使用礼仪,这主要体现在手机不分场合地响起铃声以及在与人交谈中频频接打电话。此外,不恰当的铃声设置和彩铃也会令你失礼于人。公务员、公司管理人员等由于岗位性质的需要,应该以稳重的形象示人,因此在工作场合中,如果响起“爸爸,接电话”、“汪、汪”这样的手机铃声不仅会显得很不严肃,而且与自身身份不符。同样,在工作期间,如果有人拨打手机联系公事时,却听到“我就不接电话呀,我就不接电话,别人的电话我都接,我就不接你电话”这样的搞笑彩铃也是会令人反感的。

外出随身携带手机的最佳位置是放入公文包里,最好不要放在衣服兜里,至少不要别在腰上或放在裤子后兜。女士则要注意,手机就算再好看和小巧,也别把它挂在脖子上。

由于手机话费相对较高,而且通讯属于个人私事和个人秘密,因此联系不熟悉的人时可先拨打其办公室座机,有急事需拨打手机时则应注意讲话言简意赅。如果需要长时间通话,应主动询问对方是否需要拨打其座机电话。

礼仪细节之手势

用手示意别用指头指

在工作中,人们常会忽略手势礼仪,常常因一个小动作而失礼,暴露出自己礼仪修养的不足。其中最常用的举手示意手势却常被不规范使用,显得对人有失敬意。正确的示意手势应该是除拇指外四指合拢,伸出手掌用指尖所指的方向示意,而不能直接伸出食指、用一个指头进行指示,尤其是在相互介绍的场合,最忌讳用一个指头指着人向第三方介绍。假如用手指直接指向对方就更加不礼貌了,甚至会引起对方的反感。此外,一些人习惯性地用手中正在使用的笔指点对方或做示意,也不符合礼仪规范。

文本范文篇6

一、文学外部环境因素

(一)时代、政治的需求和影响

“”结束后,整个民族和国家都沉浸在对“”倒行逆施的控诉和对“”运动的反思之中。在时代情绪影响下,展示十年浩劫中人们遭受的肉体和心灵的双重创伤,在展示创伤的同时给人们以心灵的抚慰,成为这一时期文学的基本主题。“”期间,激进派推行的“”文艺路线把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文艺看做是、反社会主义的资产阶级的文艺黑线,彻底否定了“十七年”时期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造成了社会主义文艺“百花凋零”的局面。“”结束后,“”文艺路线被废止及“肃清”,“坚持的革命文艺路线,贯彻执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成为党指导文艺的政治方针。贯彻“双百方针”被视为文艺上的拨乱反正、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正确道路,即文艺“只能‘放’,不能‘收”[1]。

(二)读者因素

“伤痕文学”时期的读者都是“”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也是“”浩劫的受害者。“伤痕文学”对灾难的展示和批判以及作者所具有的社会责任感获得了读者的认同,契合着读者的阅读期待。中国作协和《人民文学》编辑部从1978年起开始举办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评选活动,重要参考之一就是读者的推荐。读者在推荐信的附言中对作品予以肯定,指出“近年来出现的短篇小说佳作,反映了人民的生活,表达了人民的心声,以革命的锐气提出并回答了广大人民普遍关心的问题”[2]。1979年的小说评选活动,读者热情更加高涨,“被称为‘选票’的优秀作品推荐表,像雪片一样从四面八方向编辑部飞来……一百天内共收到‘选票’二十五万七千八百张,比上一年增长十二倍以上,推荐小说两千篇”[3]。

二、创作者的主体性因素

创作者的主体性因态。同样,对于创作群体来说,相同或者相近的主体性因素会直接对文坛的创作趋势产生影响,甚至引发一个时期的文学思潮。“伤痕文学”就是由主体性因素相同或相近的创作主体共同演绎而成的,创作主体的创作水平和创作态度对“伤痕文学”的文本形态有着直接的影响。

(一)创作水平

构成“伤痕文学”创作主体的大多是知青作家,比如冯骥才、卢新华、金河、孔捷生等,这一群知青作家多数都是因为“”而中断了学业,当过知青,有的还参加过红卫兵,经历过“”的残酷。与现代文学,尤其是“五四文学”相比,他们的创作水平普遍较低。陈国凯曾说自己“是一个学识庸浅的工人作者,在工厂里干了20年活……由于水平低、工作忙,担心写出来的东西会被编辑同志丢到字纸篓里”[4]。郑义在谈到创作《枫》时说自己“没有什么创作经验”[5]。卢新华是“学起作小说来的,有着极低的政治水平和文学水平”[6]。在《伤痕》发表之后,卢新华曾经坦言:“我可以坦白地说,我于写它之初,还根本不懂得诸多的文学技巧、繁琐高深的文艺理论,只是初步意识到文学作品应该真实地描绘人的感情和思想,作者应该交给读者一颗真诚的热烈的心。”[7]

(二)创作态度

“伤痕文学”作者有着“”残酷年代的切身体验,“”结束后,他们仍然面对着成堆的社会问题,这些切身体验影响着他们的创作态度。刘心武在谈到《班主任》时曾说:“创作是出于对十年‘’动乱积存已久的腹诽,集中地体现在对‘’文化专制主义的不满。”[8]卢新华在创作体会中说:“在现实生活中,我越来越产生这样一个想法,这就是,我感到有必要用我的笔诉诸我的同志们,让他们通过活生生的画面和铁一样的事实,更进一步地认识‘’确是地地道道的我们社会的最大祸害……”[6]孔捷生在谈到写作《姻缘》的起因时也说,作为一名工人,他1972年开始学习文艺创作,“但是很快就对那时那套虚假的文学感到了厌倦”[9]。粉碎“”以后,“又重新拿起笨拙的笔……感到有很多话要说,于是就用文字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9]。这群知青作者热爱文学,满怀激情和使命感。但是他们学养的根基大都源于“十七年”时期,并且不可避免地受到“”文艺创作观念的影响。在观照现实生活时,由于对生活的投视距离太近,受到阅历、经验以及理论水平的限制,当他们拿起笔来回首“”岁月时,所呈现给读者的就成为我们今天所见到的“伤痕文学”的文本形态了。

三、规训与认同

(一)规训与惩罚

米歇尔•福柯对“规训与惩罚”有着详尽的论述,在其著作《规训与惩罚》中,他详尽地描述了17、18世纪的“理想的士兵”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强制性训练一点点适应军人的职业习惯,当这种“强制性”在不知不觉间变成了“习惯性动作”时,“规训”的过程也就完成,“理想的士兵”形象也就被塑造出来了。“惩罚”是针对罪犯做出的裁决,在惩罚机构看来,“犯罪者”“在内部打击社会”,他们较之来自外部的异己力量更有可能损害社会利益,因此被视为社会的“公敌”而受到惩戒。由于犯罪使个人处于整个社会的对立面,这使得“惩罚”具有了公开、正义、合法的特性。大家就“惩罚原则”达成了一种契约关系,久而久之便成了一种成规。国家意识形态对“伤痕文学”采用的多是以内在方式实施的“规训”手段,而非外在的“惩罚”暴力形式。这种内在的“规训”主要体现在文学制度层面,包括一系列的文学会议及其制定的文学政策、文学评奖、文学出版等方面。

1.文学会议、文学政策“”后国家各项工作的恢复与开展都是以揭批“”、反思“”为开端的,“英明领袖华主席指出,揭批‘’是我们当前工作的纲,是实现新时期的总任务的推动力量”[10]。当时召开的一系列与文艺有关的会议,负责文艺工作的领导人都在讲话中对文艺工作有过指示。时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文化部部长的黄镇曾指出:“文艺界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头等大事,仍然是高举的伟大旗帜,把揭批‘’的斗争进行到底……在文艺战线上打一场声势浩大的人民战争,冲破重重阻力,把‘’制造的种种混乱加以澄清,把被‘’颠倒了的一切是非统统纠正过来。”[11]中国作协主办的官方文艺刊物《文艺报》也配合着文艺会议先后在北京和上海召开了短篇小说创作座谈会。在北京的座谈会上,时任全国文联党组副书记、文化部副部长的陈荒煤指出:“、‘’对青年一代的危害那么深,不可能不在文艺上反映出来,作家不反映,那是失职。揭批‘’的作品在新时期需要大力提倡,如果要作家回避这些问题,那是当了逃兵。我们亲身经历和感受极深的东西,不写怎么行?”[10]在上海的座谈会上,与会者一致认为:“文艺作品完全应该起揭露批判‘’的作用,现在的文艺作品暴露‘’的罪行还不很够,很不深,这也是我们作家需要努力去做的。”[12]文学会议及制定的文学政策是国家意识形态对文学的权力化表达。“政策是根据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制定的,是集中地反映和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作家在观察和描写生活的时侯,必须以党和国家的政策为指南。他对生活中的任何现象都必须从政策的观点来加以估量”[13]。文学政策对意识形态的合法性起着建构和维护的作用,实现了对文学的直接制约和主导,引导和规范着作家的创作内容和创作方向。

2.文学评奖“奖励制度是鼓励文学艺术创作发展繁荣的重要机制之一,也是意识形态按照自己的意图,以权威的形式对文学意识的导引和召唤。因此,文学艺术的奖励制度具有明确的意识形态性,权力话语以隐蔽的方式与此发生联系,它毫不掩饰地表达着主流意识形态的意图和标准,它通过奖励制度喻示着自己的主张和原则”[14]。为了促进短篇小说创作的繁荣与发展,适应广大人民群众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对文艺的需求,同时为了配合国家开展拨乱反正和经济建设工作,中国作协会同《人民文学》举办了一系列的全国优秀小说评选活动,并将这种评选活动规范化、制度化。国家在制度层面设立评奖机制鼓励作家创作,“评奖就是对我们的作家们的出色的创造性劳动的一种鼓励……通过评奖,表示我们对这些作家们辛勤劳动和心血结晶的酬谢和评价,让更多的读者来注视这些大都是后起之秀的作者,鉴赏他们的创作”[15]。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作家可以随心所欲地进行创作,文学评奖制度既是对作家创作的鼓励,也是对作家创作的规范和引导。“我们的评论和评奖要鼓励文艺创作沿着革命现实主义(其中也包括革命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前进,要鼓励作家敢于接触和反映生活中各种矛盾和斗争,敢于和善于描写尖锐的斗争题材”[16]。那些不符合要求的作品不但不能入选,而且还会遭到不同程度的批评。“我们的文学创作和文学工作,确实存在不少缺点,甚至严重的缺点,远不能适应新时期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兴味和要求。少数作品和文章,也曾造成不良的社会效果,引起群众不满。这是亟待改进的。我们的评奖工作,连同我们当前的整个文学工作,都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群众的检验”[17]。周扬曾说:“对一个作家来说,最大的荣誉,最大的鞭策,最大的鼓励和安慰,莫过于他的作品在人民中间得到承认,得到赏识,引起共鸣而又能起到鼓舞和教育人民的作用。”[15]“”前的评奖活动都是由官方单方面实施的,新时期的评奖引入了读者评价(选票)作为参考依据。在某种程度上,读者的喜好与官方对作品的要求是一致的。可以说,作家的创作兴趣跟读者的欣赏趣味以及官方的意识形态要求三者之间达成了一种默契。

文本范文篇7

一、加强审题意识,提高应变能力

每年都“换脸”的文学类文本阅读题的设问,在给学生以新鲜感的同时,更多的是陌生感与突兀感,往往会让学生产生“不知从何说起”的困惑。这些设问本身也是在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因此,教师应加强学生的审题意识,提高他们的应变能力。具体而言,应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一)圈点关键词,注意问题设问小点的增减

在学生接触的模拟题中,更多的是传统的问法、常见的设题角度,当然,问题中也会有一些细微的变化,这些地方正是需要学生仔细加以分辨的。教师应强调对问题中的关键词以及设问小点的增减的分析。不妨比较两个问题的“题干要求”:《马罗大叔》一文要求分析画线句的“表达特色”,《在城市纪念那些农具》一文要求分析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一般而言,分析表达特色是以找出具有特点的表现手法、修辞手法、语言特色等为主;而如果直接要求分析表达效果,那就应该在指出特色后将回答的重点移到效果的分析。在学生的实际答题过程中,恰恰有许多学生疏忽了这点,导致回答不全面,或者答得不到位,流于泛泛。

(二)把握关键词含义,关注限定内容

综观三年来的江苏语文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题除了设问变化无穷这一特点之外,设问的切入点小,题目的限制度高,也是一大特色。比如,《溜索》中的设问,“本文用不少笔墨写牛,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各有什么作用”;《这是你的战争!》中的设问,“孟弗之与蒋姓学生、萧子蔚与澹台玮的对话场景,对比鲜明,请从学生形象和对话场景两个方面加以分析”。这两个问题,给学生规定了分析的角度、答题的方向,学生一定要按照其指向作答,结合文本的具体内容进行切实的分析,不能拿出老方法、老模式,简单地迁移。

(三)正确理解问题,学会转换问法

《上善若水》中,有这样一问:“文中说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作者这样评价的理由是什么?”对此问,可逐步转换问法,从而正确作答。第一次转换:“评价的理由是什么”也可以表述为“为什么这样说”。读过文章,会发现,文中少有直接陈述理由的文字,更多的是对都江堰的情况介绍与赞美。据此,可以进行第二次转换:“都江堰的哪些特点表现出人类的智慧?”此时,再去文中寻找相关信息,相对就容易得多了。

(四)不惧新问法,通过比较寻找突破口

《这是你的战争!》的问题:“文中第③小节师生问答的内容,与上下文的人、事叙写有何关联?”问法虽新,其实就是问第③小节师生问答的内容的作用,仍旧是传统的问法,不过加上了“上下文的人、事叙写”的限制而已。

二、充分利用文本,找准探究意向

文本范文篇8

关键词礼学乡土社会礼俗

作为传统文化的精髓,“礼”文化承载着儒家关于国家与社会治理的理想。“礼”文化内容丰富,包含着“礼学”、“礼制”、“礼俗”三个主要方面豍。在漫长的历史之中,镌刻在书本上的“礼学”思想影响着现实政治制度的建构与社会秩序的形成,由此形成了传统社会的“礼制”体系与触及社会生活的“礼俗”体系。作为传统中国的主要社会形势,“乡土社会”秩序同样受到“礼”文化的影响。这种影响是通过“礼”文化凭借其内在的道德约束通过礼仪与礼俗的途径来约束与规范这一熟人社会中的个体的行为来实现对乡土社会秩序的构建。这一过程的本质就是在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熟人社会中,“礼”文化在其演变过程中所具有的外在行为约束力与内在的道德约束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释”礼

“礼”首先是社会生活中相互交往的一种行为规范。儒家的“礼”是指涵盖与社会各个方面的,以宗法制度为核心的政治制度、等级观念、道德行为规范及各种礼节仪式。所以,在传统社会中,“礼”既是修身齐家的基本准则,又是治国平天下的根本纲领;既是道德评判与法律制裁的最终依据,又可以是社会机构运作中的一切精神的体现。

现在一般认为“礼”起源于远古时期仙人的原始宗教,与原始的祭祀有关,如《说文》释礼。“礼,履也,所以事鬼神致福也。从示从丰”;同时也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始诸饮食,本于婚”豎。至周朝,周公“援德入礼”对远古流传下来的原始礼仪及传统习俗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理与改造,使之系统化、制度化,成为一套完整的以维护宗法等级制度为中心的行为规范以及相配套的典章制度,这就是所谓的周礼。这使礼成为“宗法之礼”。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以孔子为代表,儒家重“礼”。“克己复礼为仁”豏,孔子“援仁入礼”实现了以人自身道德情感为内在依据的,由外在向内在的理智与德治的价值转换,使礼“宗法之礼”转变为“人伦之礼”。同时,孔子开启了礼学发展的“内圣”、“外王”两种路径,并分别为孟子、荀子所发展。孟子则“援义入礼”,直接秉承了孔子“以仁释礼”。此时,礼更多是源于人的内心道德。而荀子“援法入礼”,提出了隆礼重法的主张,更强调礼的外在的规范原则和行为准则的含义。

总之,传统思想中,“礼”首先是一种约束人的行为的社会规范,这种规范既有外在的规则(礼仪、礼俗)或制度的形势,也有作为内在规范的道德判断的内涵。“礼”的之一内涵特征,规定了“礼”文化对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乡土社会”的影响形式,即通过“礼”文化凭借其内在的道德约束和通过“礼仪”、“礼俗”外在的行为规则来约束与规范个体的行为,以来实现对乡土社会的秩序的影响。

二、“礼”文化与“乡土社会”

“乡土社会”这个概念是费孝通先生在其著名的《乡土中国》一书中提出来的,是对传统中国社会基层形态的一种描述。豑在其书中,费孝通先生强调儒家的“礼”在乡土社会中构建社会秩序的作用,认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有很多方面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同的……这是一个‘无法’的社会,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厦门大学董建辉教授认为乡土社会并非只有无“法”虽与费孝通先生的观点虽有不同,强调不能忽视“法”在乡土社会中的作用,但是仍同意“礼”是乡土社会秩序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豓更多的学者认为乡土社会中社会秩序是“礼法合治”的产物,以礼为主。其实,在荀子的思想中,“礼”、“法”是分不开的,“礼仪者,治之始也”、“法者,治之端也”豖,认为礼是起着指导作用的一般原则,而法是实现这个原则的一般手段。但是,儒家的“礼”文化是怎样影响乡土社会的秩序,以至于被称为“礼治”社会?下面,本文就从乡村的“礼仪”、“礼俗”的文化根源、社会作用等方面来回答这一问题。

其一,“礼”文化对乡土社会的秩序的影响是从有关人的生老病死、婚丧嫁娶典礼的仪式开始的。乡土社会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豗,在这缺乏变动的文化环境里,人的生老病死和婚丧嫁娶都是人们生活中的大事。这些典礼,每一种都有着严格的礼仪要求,以葬礼(汉族)为例,乡村中的葬礼主要分殓、殡、葬三个阶段进行。殓就是更衣下棺,分为小殓和大殓两步;殡是葬礼的主体,殡期长短不一,少则3天,多则30天,分为奔丧、吊丧;其中吊丧之中,宾客需按照其与死者不同的血缘与地缘关系行不同的叩拜礼;葬,就是出殡,需要本村身强力壮的男子把棺椁抬到墓地安葬。殡葬的进行更是有多重的礼节,包括出殡送葬人的排序,丧服的类型,每个环节的长短等等。此外,还有宾客的招待、就餐的顺序,座位的排序等等。“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这些古老的礼俗蕴含了丰富的“礼”文化。

首先,就乡土社会中主要典礼的历史根源来看:作为一种文化传统,典礼的礼仪是历史之中“礼”文化中“礼俗”的一种传承;就其与“礼”学的关系而言,其有着文本的依据,因为作为“礼”文化的主要文本著作之一,《仪礼》之中详细记载了冠、婚、丧祭、朝聘、射乡五项典礼仪节,这些礼仪经时代变迁,形势虽有所变迁,但在乡土社会之中依然有着较为系统的保存与发展。

其次,这些“礼仪”不仅成为人们处理这些“大事”的准则,而且是维持乡土社会秩序的关键。具体原因在于,这些礼俗是村民互助的一种形式。如此隆重的典礼,无论是喜事还是丧事,都将耗费巨大的钱财,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这些耗费往往能够是一般的农民无法直接承担的,必将对其正常的生活产生冲击。但是,这些礼仪中的一些礼节的存在,巧妙的规避了这一情况的发生:一方面,这些典礼之中都有“随礼”的礼节,就是参加这些典礼的宾客,都会按照习俗,依照其与这一家庭的血缘与地缘关系的远近,送来一些数额不大的钱或物,称为“礼金”。这样,较大的花费就通过这些“礼金”得以汇聚,这样,典礼的费用实际上是由有血缘与地缘关系的人共同承担;另一方面,典礼的进行,需要大量的人力,家族内的成员或地缘上较近的邻居就会按照礼俗承担起典礼的各种工作,比如为宾客提供食宿,接送宾客,典礼所需物品的收集、购买与管理等等,使典礼顺利进行。总之,在这样的典礼中,村民的互助是至为关键的,而这些礼节就为村民提供了户主的规则。而这些源于传统的礼俗的互助形式,又在村民日常生活中得以体现,比如,农忙季节,村民会自发的彼此帮助是的农作物能够及时的收割或耕种,谁家遇到歉收、意外事故或子女上学,会得到村民主动帮助,共度难关。

如上所言,村民在这些典礼之中的角色是很据其在血缘与地缘上的关系来确定的,也就是费孝通先生所说的“差序格局”,即是,血缘与地缘关系越近的需要承担越大的责任,就是拿更多的礼金或干更多的活。当村民意识到这一血缘与地缘关系的存在是,为了在遇到大事之时有更多的人提供更多的帮助,村民的行为就会有两个取向:

其一,团结并扩大本家族的范围。

其二,搞好与其他村民的关系。

其二,“礼”文化影响着乡土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的范围以及发生形式。在乡土社会之中,主要的人际关系分为血缘与地缘两种,但这两种关系的展开方式在传统的“礼”文化中渊源深远。《礼记祭统》中讲了十伦,即鬼神、君臣、父子、贵贱、亲疏、爵赏、夫妇、政事、长幼、上下,这包含了乡土社会全部人际关系的种类,但同时这些“伦”在乡土社会中其实就是一种以“己”为中心,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差序格局。人的权利与义务依据人在此格局中的地位、身份而定。乡土社会即是典型的身份社会。在《中庸》中,孔子最注重的就是这种以自己为中心的伦常的推广。在乡土社会中,每一个人在另一个人面前都有一种明确的血缘上或地缘上的身份,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以这种具体的身份来确定自己的角色与行为。

“礼”文化不仅限定了乡土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的内容与形式,而且影响了人们在交往时的原则。这个原则就是某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良好保持的标准与方法。《礼记》中有言“仁者,人也,亲亲为大”豙,《论语》中有言“孝悌者也,其为仁之本与?”豛表现在儒家的理学思想之中即是如此,一个人必须首先面对家庭关系,并以“孝”、“悌”为标准规范自己的行为;而在家庭之外的社会关系中,彼此之间的往来不是直接的利益关系,而很大程度上是“人情”往来豜,这种“人情”关系是很难具体算清的,所以,家庭外的社会关系的原则是“礼尚往来”,即是“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豝。

文本范文篇9

________市___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________国________________市____外贸公司(下称外贸公司)与____国______________市公司(下称公司)签定本合同如下:

第一条合同标的和价格

________外贸公司在____国界车上交货条件下按本合同附件1向________公司提供商品。商品以美元计价,系____国界车上交货价,包括包皮、包装和标记的费用。

根据附件1由________国向____国供货的总值为________美元。

________公司相应地在____国界车上交货条件下按本合同附件2________向外贸公司提供商品。商品以美元计价,系____国界车上交货价,包括包皮、包装和标记的费用。

根据附件2由____国向____国供货的总值为________美元。

第二条供货期

售方应在本合同附件规定的期限内交货。售方有权按双方商定的数量和金额提前供货。购方有义务按合同规定接收货物。

第三条结算

本合同所供货物之价款,在易货基础上以美元计价,不通过银行记帐。货物交接后,由售方商务代表到购方结算,或将结算凭证寄给购方进行结算,并凭下列单据办理:

1.发货帐单2份;

2.盖有发货站戳记的铁路运单副本1份;

3.明细单2份;

4.品质证明书1份。

购方接到上述单据核对无误后给售方出以等值易货贸易结算凭证予以确认。

第四条包装

卖方应在包装货物时采取所有预防措施以保证货物在储存、海运、陆运、吊装时完好无损。

第五条商品的品质和保证

所供商品的品质应由品质证明书加以确认,该证书确认商品品质符合生产国的技术条件和国家标准。

所供商品的品质性能应与标准样品相一致,标准样品在签定合同时交给买方,在保证期内留存买方并在对供货品质发生争议的情况下供双方使用。

保证期为供货后9个月。

第六条索赔

购方可按________________(两国贸易文件或协定)所规定的期限和程序在下列方面提出索赔。

1.货物的数量

如货物数量与明细单注明的数量不符,在包装完整和没有外部损伤(内部短缺)的情况下,购方有权凭检验证书提出索赔。

如果货物的发运系按发货人确定的重量发出,而国境交接站双方铁路交接中发现不足,并不属铁路方面的过失,可根据双方铁路方面编制的商务记录提出索赔。

2.货物的质量

如货物品质与合同规定不符时,可根据商品检证或无利害关系的权威机关的代表参与制成的记录提出异议。

如售方所供货物的品质,不符合合同规定的技术条件或与双方确认的样品不符时,购方有权要求售方或者削价、或者更换货物。如果售方自收到异议之日起60天内不作最后决定,或不同意检验证书中确定的削价百分比时,则购方有权将品质不合格的货物按售方提供的地址退给售方。售方应在本合同规定的异议审理期限内将退货地址通知购方。

如果在每批货物中发现残次品占20%以上,收货人则将退回全部货物。由于质量原因退回货物时所产生的全部费用由售方承担。

在这种情况下,售方没有免除向购方补发数量相同并符合合同规定的货物责任。

在终点站检验货物的数量和/或质量所需要的一切费用由购方承担。

第七条不可抗力条款

由于发生不可抗力情况,而直接影响本合同的履行时,售方对本合同受不可抗力影响的部分义务或全部义务无法履行的责任不予承担。经双方协商,履行本合同义务的期限也可相应推迟。发生不可抗力情况一方应自灾情结束之日起10日内将有关发生不可抗力的性质、毁坏程度及影响合同履行的情况书面通知对方。如对方有异议,发生不可抗力情况一方凭其所在国有权机关的认证书豁免责任。

第八条仲裁

由本合同所产生或与本合同有关的一切纠纷,应尽可能通过双方谈判解决。如双方不能达成协议,则提交____国对外经济贸易仲裁机关仲裁。

第九条其他条件

本合同未尽事宜均按____________________(两国贸易协定)办理。

本合同一式____份,以____、____两种文字书就,两种文字具有同等效力。

第十条双方法定地址

售方:____________________购方:____________________

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

电报挂号:____________________电报挂号:____________________

电传:____________________电传:____________________

传真:____________________传真:____________________

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_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_

国际电报:____________________国际电报:____________________

运输地址

发货人:____________________收货人:____________________

发站:____________________到站:____________________公务员之家,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代表签字:____________________代表签字:____________________

B外贸合同书(现汇)

________公司(以下简称卖方)与________公司(以下简称买方)订立合同如下:

第一条合同标的

卖方卖出、买方购入商品。商品应符合下文第四条中所确定的清单No1.该清单为本合同的附件,是本合同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第二条价格和合同总金额

在清单No1中所载明的商品价格,以美元计价。本合同总金额为__________.

商品价格包括抵____的一切费用,同时包括在买方国境外预付的包装、标记、保管、装运、保险的费用。

第三条供货期限和日期

商品应在卖方银行通知保兑的、与第二条所列金额相符的有效信用证时起60天内从公司运往________.

卖方有权提前供货,也有权视情况一次或几次供货。

第四条商品品质公务员之家,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商品品质和数量由买卖双方以书面协议确定,在本合同附件清单No1中载明。清单No1附在本合同上(见第一条)。

第五条包装和标记

商品包装应符合规定的标准和技术条件,保证货物在运输中完好无损。

每件货物上应有以下标记:

________到达站名称;

________卖方名称;

________买方名称;

________货件号;

________毛重;

________净重:体积(用立方米表示)。

第六条支付

买方应在本合同签订后20个工作日内开立以卖方为受益人、不可撤销的、可分割的、可转让的跟单信用证。该信用证的总金额在合同第二条中载明,其有效期至少80天。

信用证由卖方选择的、法律上承认的________银行开立并确认。以信用证付款凭卖方向银行提交以下单据进行:

________发票一式三份;

________全套买方名义下的运输单;

________包装单一式三份;

________本合同副本;

________在买方国境内的一切银行费用由买方负担,在买方国境外的一切费用由卖方负担。

第七条商品的交接

所有商品应由检查人员进行必要的数量和品质检查。

检查人员的结论是最终结论,买卖双方不得对此有争议。

余下部分买方可以拒收和退还,买方应单独保管其拒收的商品,并对此承担责任,便于卖方、供货人和检查人员进行可能的检查。如果确定拒收成立,对商品的责任自动转移给卖方,由卖方自行决定商品的处理,商品的保管费由供货人支付。

第八条保险

根据上文第二条由________对商品在运抵________港之前进行保险。

第九条品质保证

商品品质应符合清单No1.买方没有义务接收不符合清单No1的商品。

买方可以不加解释和不出示证据退还未被接收的商品(见下文第十条)。

根据下文第十条,卖方应在收到买方理由充分的索赔时起30天内如数更换未被接收的商品,以保证完全按照本合同规定运送货物。

第十条索赔

商品运到时,买方有权就商品的数量向卖方提出索赔(见第七条),反之,买方接收共同指定的检查员确定的数量的商品。买方可以就商品品质不合格向卖方提出索赔。所有运抵的商品如果没有以适当的方式拒收或退回,都被认为买方已经接收。

有充分理由退还的拒收商品都被认为卖方供货不足,同时免除对买方就拒收商品的支付或赔偿提出任何异议。检查员最终确定有充分理由拒收和退回商品的数量。

在商品原封不动或无损坏退还卖方的情况下,未超出检查员确定的界限的商品的拒收,无需经商品不合格证明,在规定的期限内,根据必需的手续,应由卖方无条件承认。

买方索赔函用挂号信寄给卖方。

就某一批商品提出索赔,不能成为双方拒收和拒付根据本合同所规定的其他供应商品的理由。

第十一条不可抗力

出现不可抗力,即火灾、自然灾害、封锁、禁止进出口和其他合同双方人力不可抗拒的情况造成合同某一方不能完全或部分履行合同义务时,按不可抗力与其后果存在的时间推迟履行合同义务。

如果上述情况与其后果持续达三个月以上,任何一方都有权拒绝履行本合同项下的义务。在此情况下,任何一方都无权要求补偿可能的损失。

由不可抗力造成不能履行合同义务的一方应尽快将妨碍履行义务的不可抗力的出现和终止情况通知另一方。由卖方或买方国有关商会出具的证明是上述不可抗力情况出现的必需证明。

第十二条罚则

如违反本合同规定的货物抵达期限,卖方应向买方支付罚金。罚金数额规定如下:

1.在最初三周内每过期一个日历周支付未交商品总金额的1%;

2.以后每过期一个日历周支付未交商品总金额的2%,但罚金总额不能超过未交商品总金额的15%。

第十三条其他条件

任何一方在没有征得另一方书面同意的情况下不得将自己对本合同的权利和义务转让给第三者。

对合同的一切修改和补充意见只有以书面形式形成并经双方签字后才有效。

在买方国境内的一切费用和规费,包括海关规费和关税,与订立、履行本合同有关的费用,由买方承担,在买方国境外,则由卖方承担。

本合同用________两种文字书就,两种文本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第十四条仲裁

由本合同派生或与本合同有关的一切争议和分歧由国际仲裁机构审理。

第十五条双方法定地址

卖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址:____________邮码______电话______

买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址:____________邮码______电话______

C外贸合同书(现汇)

供方:……公司(以下简称供方),由……代表。

购方:……公司(以下简称购方),由……代表。

第一条合同标的

供方同意出售,购方同意购买________.(详见本合同附件1,该附件为本合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第二条技术资料

供方应向购方提供设备使用及维修技术资料一份。

第三条供货条件、包装和标记

供方应在设备全额信用证开立之后的____个月内用密封集装箱或其他包皮包装从________发运设备。

供方有权从任何对其方便的港口发运设备。

供方应把设备运至商定的________________港。

自设备从船舷运抵________________港口时起灭失和(或)损坏的风险由供方转移到购方。

供方承担设备运输的一切费用及运抵________港口前的保险费。

设备从________________港口继续运到安装地的一切费用由购方承担。

发货前____天内供方应向购方通知发运情况,明确交通工具的种类和名称、计划发运日期及其他有关信息。

购方应支付履行海关手续的所有费用和一切与设备运入________境内有关的开支。

设备和技术资料用密封集装箱(或其他包皮)装运并附具包装清单,标记使用英语刷写。

发货单证包括:

1)发货帐单(三份)

2)海运提单

3)装箱单

4)保险单

第四条设备质量

按本合同所供设备的质量应符合生产厂家的技术条件。如生产厂家有保证书,应用保证书加以确认。

第五条合同价格和支付条件

所供设备的总额为________美元(CIF价)。购方应在合同签定后的____天内开立以供方为受益人的不可撤销的保兑信用证。该信用证在开立时起的____天内有效。

开证行应为________银行或________________银行。

一切与在开证行开立信用证有关的费用由购方承担,而一切与议付行收取信用证有关的费用由供方承担。

支付在向议付行提交下列单据后进行:

1)发货帐单(3份)

2)海运提单

3)装箱单

4)保险单

第六条保证

供方保证所供设备在投入使用日起的____个月内,但不超过发货日起的____月内正常工作。

第七条不可抗力

在发生不可抗力情况致使合同一方不能全部或部分履行本合同的义务时,按此种不可抗力情况存在的时间推迟履行合同义务。

不可抗力情况是指双方不能预见或预测的由于非常事件而出现的情况,即:影响履行所承担义务的火灾、风暴、地震和其他自然现象,以及战争、任何性质的军事行动,各国政府的封锁与制裁等。

因不可抗力情况而不能履行义务的一方,应在不可抗力情况发生和停止的20天内书面通知另一方关于其发生和停止的情况。收信人所在国邮局在收到通知函日加盖的日期作为得悉该信息的日期。

协约双方国商会出具的证明书将成为证明上述情况发生及延续时间的必要证据。

如这些情况延续3个月,每一方都有权拒绝继续履行本合同义务,同时任何一方都无权要求对方赔偿可能发生的损失。

第八条仲裁

所有可能由本合同产生的纠纷或分歧均应由合同双方友好协商。

如果无法解决纠纷,则该纠纷应提交________________仲裁委员会按其仲裁规则仲裁,该委员会的裁决对于双方均为终局裁决,必须执行。

第九条通知

一切通知等双方均应按本合同条件以书面形式进行。

第十条语言

本合同用_____文书就。供方提供________文的全部技术资料和供货单证。

第十一条其他条件

自本合同签署之日起所有在此以前的有关谈判和往来信函均告失效。

对本合同的任何修改和补充只有在以书面形式形成并经双方全权代表签字后方能生效。

任何一方都无权在未征得对方书面同意之前将自己对合同的权利和义务转让给第三者。

本合同于____年____月____日在________签署。一式两份,两份具有同等效力。

第十二条双方法定地址

供方:________地址________电话________传真________邮码________

购方:________地址________电话________传真________邮码________

供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购方__________________

代表人____________(签字)代表人___________(签字)

附件1

本附件为____和____于____签订的第____号购货合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按照合同规定的条件:____________供应下列设备:

----------------------------------------------------------------

|顺序号码|商品(设备)名称|计量单位|单位|数量|每批价格|货币名称|

|--------|----------------|--------|----|----|--------|--------|

|1|2|3|4|5|6|7|

|--------|----------------|--------|----|----|--------|--------|

||||||||

||||||||

甲方:(供货商)

乙方:(零售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及安徽省地方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甲、乙双方本着平等、自愿、公平、互惠互利和诚实守信的原则,就商品购销交易中的相关事宜协商后订立本合同。

第一条商品

本合同有效期内,甲方提供乙方经营范围允许的商品。

1.商品相关资讯必须真实、齐全、合法;包括商品类别、品名、品牌、规格、生产厂厂名及厂址、等级、质量标准、包装要求、计量单位及单价等。《具体详见本合同附件一内容》。

2.甲方必须是独立法人或合法委托人,签订本合同时应向乙方提供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等自身主体资格的证明,同时提交所供商品的生产、、批发或进口许可、卫生检疫等有关附件文本,甲乙双方交换营业执照复印件。

3.商品价格应体现公开、合理、合法以及地域性特点。经双方协商确立进销价格。在双方合作过程中,如因原材料价格、生产经营成本、市场供求关系及汇率发生变化,导致合同期内商品价格变化,变动价格一方应在变动前15天书面通知对方,经双方代表确认签字后,方可执行变动价格,价格变动自确认之日起生效,并执行于确认之日后的新订单。交易双方未经协商无权变动价格。(促销、特价商品、特殊商品、非正常销售商品应另立文书文本,不属此列)。

4.乙方对需要特别说明的(或特供)商品,在签订本合同前应提供实物样品及相关说明书。试销商品应提供说明试产、试销批文等材料。

文本范文篇10

1文本概念及反拨意义

文本阅读是以“文本世界的探索”作为基本目标的。那么,什么是文本?应该如何解释文本这一概念?从运用文本概念来进行艺术理论建构和文本阅读与批评研究的情况来看,对它持有多种不同的认识:有的把文本作为独立自主的存在物,而阅读就是自足地对文本内涵的诠释。如新批评理论认为单从文本中即能达到对世界本体的把握,阅读只要专注于作品本身就能找到其存在的意义。所以,这种理论主张对具体单个文本的“细读”,强调如果从作者和读者的角度阅读文本,不仅无助于理解,反而会陷入作者的“意图谬误”和读者的“感受迷误”。也有的认为文本并不是语言的意义本身,而是作品的语言特征和结构系统。如结构主义理论不关心对具体单个文本的细读,只注重对一个结构系统中文本的共同语言特征的共时研究。结构主义者以索绪尔语言学为基础,从对作品的语言系统分析出发,对文本进行结构系统研究,认为社会历史文化现象本来并不具备什么本质,而是由其内在结构规定其意义,它们处在什么样的结构关系中,就会有什么样的本质。还有的把文本当做一种“互文”。互文这一概念最早由女权主义批评家克丽斯特娃提出,被解构主义广泛运用。他们认为一个文本无法离开其他文本而存在,文本的意义不仅超出自身所示,处于游离状态,而且具有多义性。文本是一个无中心的网络过程,它没有什么固定不变的结构,而是一种活动、一个过程,即意义构造过程,它永远没有确定的终极意义。

文本的意义存在于文本与文本的相互作用之中。解构主义的文本概念在打破文本的固定结构系统的同时,也打破了文本意义的确定性。在解构主义看来,文本的意义并不在作者那里,不在文本或文本系统中,而是在文本与文本的相互作用关系即“互文性”之中。从以上所述可见,在当代艺术理论建构和文本阅读与批评中,文本概念是以反传统的姿态出现的。传统的文本阅读与研究注重作者和作品的外部因素的探讨,作者的传记和创作风格、作品与社会环境和文学史的关系,成为文本阅读与文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文学作品被视为作者精神的物质外化,文学作品对于作者来说无独立意义可言。同时,作品对于读者来说,又是一种固定存在物,是作者思想情感观念的客观表达。读者的意义在于力求在作品中把握作者要表达的客观意图,谁理解得越接近于作者的创作意图和目的,谁就是好的读者。而文本概念显然不同,文本对于作者来说具有独立自主性,文本一旦形成,就独立于作者的主观意图;同时,文本对于读者来说,又是一种客观的可能性。读者在文本中面对的是独立于作者之外的语言实体。文本自身具有多种可能性,读者的阅读活动才使文本由“可能的存在”而达到“现实的存在”。因此,读者的阅读过程也是一个再创作、再建构的过程。总而言之,文本概念对传统文学观的反拨意义极为明显,它把作品作为一种具有自主性的个体进行独立考察,认为文本是一个自足的意义客体和语言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生产过程,是一个有待读者完成的“生产—接受”的复合体,从而把读者引入文学本体构成的过程,即以“作者—作品—读者”这种三维体制,打破了作者全知全能一统天下的局面,这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恢复了读者本来应有的地位。对文本概念与传统意义上的作品的区别,有的专家作过比较分析:(1)传统意义上的作品是指相互分离的装订在书皮之间的实体,而文本则被看做是语言活动的一个领域。(2)传统意义上的作品是固定不变的实体,而文本则是由各种不同的单一的线织成的,并和其他文本紧紧编织在一起,因而产生了互为文本意义。(3)传统意义上的作品存在于一种父子式的关系状态中和连续性的系列中,即作者是作品的父亲,作品是作者的后代,而文本犹如私生子来到世上一样,是一种独立自足的形成物,作者在文本整个结构中最多只是“一个纸上形象或者一个客人”,文本的秩序不是父系序列,而类于诸关系结成的网状系统。(4)在传统意义上的作品所处的整个结构里,创作过程和阅读过程是截然分开的,而对文本来说,创作与阅读完全是一个过程,创作(即作品)就像一部乐谱一样,它需要演奏者(即读者)将其具体化为活生生流动着的音乐。创作作品既非是文学活动的终点,也非是文学活动的目的。相反,作品是为读者而创作,文学的惟一对象是读者,作品创作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实现其意义和价值。(5)符号学把一个语言符号分为所指和能指两个部分。巴德斯认为作品是以所指为目标的,按语义学的说法,传统意义上的作品总是在表达某种东西,而文本则密切相关于能指本身,是以能指为目标的。从这种对比性区别中可以看出,文本概念是把作品作为一种存在方式扎根于世界,“它有如存在的洞穴,可以洞察世界内在的深邃的奥秘。文本存在的展开活动,可以看成是这个世界中的‘在世’事物的自我领会以及对世界的领会。世界上的其他事物都有隐蔽的意向———沉入语言的隐晦黑暗之中,正是文本使‘事物’显露出来,它使事物的存在置身于世界的光亮(中心)之处,毋宁说世界是通过文本的(展开活动)呈现出来。”

2文本构成体制的探究

何为文本的构成体制?简言之,就是文本多维多层的构造系统。作为文本的构成形式,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文本内在的各种内容要素的结构方式,即所谓“内形式”;二是表现内容和内形式的外部特征与形态,即所谓“外形式”,这种外形式是内容及内形式的物化形态。探究文本的这种构成体制,揭示文本生成与构成的特征与规律,是文本阅读把握自己的对象———进行“文本的探索”的主要内容。需要指出的是,文本阅读对文本构成体制的研究,并不是在文本意义与其构成形式相割裂的性质上谈论文本体制问题,而是把文本形式的形成过程同时看做是文本意义展开的过程,始终在二者相互融洽、相互作用的意义上来分析和探究文本的生成与构成规律,透视文本存在的内部结构。这就是说,文本阅读对文本构成体制的探究,并非是单一性的文本形式诠释———把文本构成系统及其内在的稳定性的联系割裂分解开来,化为一肢一爪、一截一块,而是把文本作为一种“完形”整体,探索文本构成体制的内部奥秘,透视作品本体构成的规律性。著名现象学美学理论家罗曼•英加登在他的《文学的艺术作品》中曾经指出,文学文本是以一种层次构造的方式存在的,一个文本即是一个“多层次的结构”,一个由四种异质的层次构成的有机整体。第一个结构层次是“字音和建立在字音基础上的高一级的语言构造”,即语音层次。这可以说是“语言学的声音现象学层次”,包括韵律、音步、声型等。声音属于现实存在世界,而不是理念世界。它包括这样两个方面:单词的声音单位和句子以及句子系列的声音组合,声音本身所具有的特性———音响、节奏和音速。单凭具体话语的声音并不能构成艺术作品,它只不过是创作过程的产物。第二个结构层次是“不同等级的意义单元”,也叫做意义系列层次或“意群”层次。有意义的句子和句子系列展现出具体环境中的世界———由人物和事件构成的特定的有机世界。意义乃是艺术家、诗人、作家的意识作用创作出来的。意义通过意向性“意指”客体,并明确客体(朦胧、含混的意义在外)。在英加登看来,意义既不是一种物质实体,但也不是精神的东西。意义虽是艺术家、作家意识作用的产物,但它都超越这种作用。因为意义并不随产生它的作家、艺术家的具体意识作用的消失而消失。第三个结构层次是“由多种图式化观相、观相连续体和观相系列构成的层次”,简单一点说,这是一个“系统方向层次”,它指的是作品描绘的世界。第四个结构层次是“由再现的客体及其各种变化构成的层次”。英加登特别指出,这个层次包括这样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进行再现的意向性的句子对应物(特别是事态)的‘方面’;另一方面是在这些句子对应物中完成再现客体及其各种变化的‘方面’。”这是一个纯意向性的客体,它与它所反映(或者叫做表现、再现)的实在世界并不存在完全的对应关系。这是一个靠艺术作品的内在结构建立起来的“艺术世界”。作家、艺术家只给这个艺术世界提供了一个基本的骨架,它还需要读者积极参与,把他们各自的经验汇合在一起,共同参与这个意向性的综合运动。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四个结构层次之间的关系不是并列的,也不是简单相加,而是层层递进。第二个层次是由第一个层次组成的;第三个层次又是由第一、第二两个层次组成的;最后一个层次则是由前三个层次组成的。从其整体构成形式来说,是一种层叠式的动态结构。

英加登的这种多层次结构理论,显然强调文本构成的内在秩序性与整体性。秩序性体现着文本构成体制的规律及其可知性,而整体性则揭示文本各构成层次之间的有机联系及其在文本结构体制的整体中所起的构成作用。这就告诉我们在文本阅读中对文本构成体制的探究,必须强化对作品本体的分析,透视文本的营造系统,即着力于对文本的构成特征、表现层次与深层结构进行艺术把握。我们知道,叙述学批评家葛立曼“在语义的小世界里,建立起意义的基本构架”,找到了两个分析层次,即“内在叙述结构的层次与表现的层次”。

葛立曼把非时间性的关系称之为深层叙述结构,把事件发生的前后顺序称之为表层的表现结构。这种表层的表现结构一般是作者自觉构思的结果,有些阅读者常常停留在这个层次的追问上而不能把握文本的深层世界;而深层的叙述结构则往往是作者所未意识的,即所谓“内在机制的投射”,但恰恰是这个层次对文本整体的美学效果起着决定作用,它才是阅读所应该致力探寻和把握的根本所在。不过,需要指出的是新批评理论由于排斥文本的表现层次,而专注于深层的叙述结构,遂走入神秘主义。一般来说,文本的表层结构更多地体现着共时性的特征,而深层结构则更趋向于历时性,体现着文本意义的某些延续性。所以,对这两种层次的结构,在阅读中要注意辩证分析和综合把握。有位美学家曾经说,艺术品不等于从一扇透明的窗子看到外部世界的景象,而是一种独特的人类观看世界的方式。因此,一个作家选择什么样的结构形式,归根结底还是受制于作家自身选择和同化审美对象的思维方式。从这个角度说,任何一个文本都存在一种内层的思维模式结构,即作品潜在的思维状态。这虽然是抽象的、动态的,但又潜示着文本发展的多种可能性,是作家主体审美心理的一种物化过程。因此,在文本构成系统的艺术分析中,我们要力求揭示这种内在的思维模式结构,以更深入地把握它所制约的文本内在的组构规范。文本的构造系统是一个颇有意味的世界。在阅读中我们进入这个世界便可发现,文本的生成与构成是有其规范可寻的,文本的秩序与体制是可以分析和把握的。如孙荪的《云赋》,作者笔墨挥洒,构想天姿天色,创造了一种恢宏壮丽而又和谐的文境美。在这篇散文文本的阅读中,我们加以深入地探究与分析可见,其文境构成的艺术美的规范与奥秘有二:其一,是物境的三结合。先是将云景和天景结合,云浮而有幻想,天借云而生姿,构成了一种浩渺阔大的独特景象。继之将动景和静景结合,乌云进攻,游云溃散,都是动;彩云幻象,玉月停飞,这是静。这样,动静相生,不但文字跌宕,且意境幽深,曲屈有致。再是将实境与仙境结合,写乌云,有神煞妖魔之形;写淡云,有仙画银羽之姿;写彩云,有天宫天物之状。由此在实境上笼罩上一层仙境的光辉,显示了意境恢宏的神韵。其二,是情境的三种状态。作者写乌云、游云处处有“我”在,“我”时而焦急,时而慨叹,这是“以我观物”,是“有我之境”。写淡云、彩云,也写“我”像驾着祥云遨游九天的神仙,既有“我”在,又有“我”形,是“忘我之境”。写云外青天,则意出尘表,既无云在,又无“我”在,只画出青天月牙图,超然旷观,此谓之“无我之境”。“有我”、“无我”、“忘我”这三种境界融为一体,显示了文境的丰富蕴涵和纵深发展的层次性。在阅读中这样深入地分析文境构造系统,显然,不仅能够揭示文境的生成与创构特征,而且能深层透视出文本构成体制的规范和奥秘。

3文本信息系统的诠释

我们知道,文本作为一种艺术交流形式,它是对作者的生活体验和心灵情感的传达,文本阅读就是通过这种传达而实现的主体之间的对话。文本的传达系统包括三个子系统:一是语言组合体系,二是艺术形象体系,三是表现形式体系。它们分别给读者的神经系统传输三种类型的信息,即语义信息、象征信息和结构信息。诠释文本的这种信息传达系统,揭示文本的意义和价值,也是文本阅读把握自己的对象———进行“文本的探索”的重要内容。语义信息的诠释,就是对文本的物质载体自身信息的诠释。任何一种文本信息系统的构成,其基本材料都是语言。一首诗,一篇散文,或是一部小说,首先是一个特殊的语言符号系统。作为客观、独立的语言实体,它们自我虚构出完整自足的审美世界。故此,每一个文本都是一个语言体式,即语言材料的组合方式。绘画用色彩和线条构造世界,音乐以音响和节奏为表现手段,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自然把语言当做建构自身大厦的材料。所以,文本的语义信息,其实就是指语言载体自身所包含的意义。如对构成文本的字、词、句或成语典故,以及某些语段、修辞手法的诠释等,就是对语义信息的诠释。这种诠释对不同文本的意义和作用是不同的,对不同时代的作品的意义和作用也不相同。古代文学作品,离开了这种语言的载体性的诠释,有些几乎是不可能读懂的。而对其他品类的作品而言,如浅显易懂的现代白话文小说、散文,语义信息的诠释就不是那么重要了。不过,不管其内容和意义如何,这类诠释可以统称为技术性的诠释。一个阅读者如果连这些信息也诠释不了,那就等于成了钱钟书笔下的“文盲”。但从文本阅读来说,这种语义信息的诠释并不属于文本的艺术范畴或审美范畴,它是一种非文学性的诠释,其作用主要是为文本信息系统的整体诠释服务。象征信息的诠释,就是指透视文本的物质载体所形成的艺术形象中蕴涵的情感与生命,即通过艺术形象的创造而表现的内容、意蕴、感受、情绪、精神、氛围、思想、意义等等。这些都是象征信息诠释的对象,文本阅读的诠释功能由此而进入文本的艺术范畴。但是,这种诠释不是单纯的社会学的诠释,更不是单纯的政治学、经济学或历史学的诠释,当然也不是简单的生活诠释。因为这些诠释都不属于文本阅读对文本的探索范畴。许多人从鲁迅的小说《药》中找出华老栓时代的社会生活状况和背景,不可谓不具慧眼,但那只能是历史学和社会学的慧眼,而不是文学阅读的慧眼。在文本阅读中对文本象征信息的诠释当然也免不了要涉及这些因素,但不能只限于这样的阅读范畴。文本阅读对文本象征信息的诠释是艺术性诠释,是从文本信息系统的营构着眼,探讨文本象征信息的传达规律。具体些来说,这种诠释应该说明,在一个特定的艺术形象中,包容着客观现实、创造主体及艺术形象本身三个方面的哪些艺术因素和审美关系,这些艺术因素和审美关系是通过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和手段来表现的。如莫言的《红高粱》,阅读中对这篇小说象征信息的诠释,就不仅要说明它写了一个抗日故事或写了什么抗日英雄,呈现了一片鲜红的血腥气,意味着战争的残酷,意味着抗战的艰辛,还意味着诸如人性本色、英雄气概等等的审美因素,而且还应当指出这是作者采取意绪性编配的艺术营构方式(这种意绪性编配是一种把主体的意向性情绪文字符号化的生成程序),不追求诸如故事的完整、人物的丰满之类的叙事性内容,而着意于追求意绪化,呈现作品的情绪色彩。这样的诠释才能真正切合文本信息系统构成的本质特征,才能有助于深层揭示文本的意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