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民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1 12:07:15

为民范文篇1

所谓政绩,就是从政的成绩。我们党一再强调,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就要弄清什么是政绩,怎样树政绩,为谁树政绩,也就是要认识到“政绩之本在于为民”。

政绩的本质是为民。从执政党角度看,广义的政绩是指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所建树的功绩。而我们通常所说的政绩,是指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履行职责过程中所做出的业绩。作为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无论从党的性质、宗旨的要求来说,还是从自己肩负的使命、责任来说,都必须有所作为,做出成绩。共产党人所创的政绩,说到底是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人民创政绩,应该是每个人民公仆的终身追求。为人民创政绩,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为人民创政绩,才能推动党的事业发展。政绩真实地反映着领导干部的综合素质以及其所负责的地区或部门的工作成就。领导干部通过扎实工作、锐意进取,创造了政绩,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为人民群众办了好事实事,这是对事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表现,也是有才华和能力的表现。

实现政绩的根本目的是为民。每位领导干部都应该经常想一想,党和人民把自己放在一定的岗位上,是为了什么?自己怎么做,才能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湖有句名言,“牢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义,珍惜好用好人民赋予的权力”,道出了领导干部从政为官、履行好领导职责的根本,就是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必须明白,我们所要的政绩,是对党和人民的事业高度负责,经得起群众、实践和历史检验的实绩,是勤奋工作、埋头苦干、求真务实得来的实绩,而不是出于一己私利或其他不正当目的,图虚名务虚功的假政绩,更不是劳民伤财、祸国殃民的假政绩。每位领导干部都必须摆正权力与责任、政绩与服务的关系,清醒地认识到为民做出政绩是自己责无旁贷的份内之事。人民把权力与责任交给了我们,把信任与期望寄托于我们,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尽心竭力地为人民工作,干出成绩呢?

评价政绩的最高标准是为民。政绩是主观努力同客观绩效的统一。“群众心里有杆秤”,考察领导干部政绩的科学标准是人民群众的认同度。我们的任何决策、我们的每一项工作,都要以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标准,我们的干部有没有政绩,政绩大小,最终要由人民群众来评判。要用群众的观点看待政绩,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追求政绩的最高目的,作为创造政绩的重要内容,作为评价政绩的根本尺度。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在看待和评价政绩问题上,也要相信和依靠群众,坚持走群众路线。有些干部,为了哗众取宠、讨好上级、捞取政治资本,不惜以牺牲群众利益为代价,树立自己的所谓“政绩”。这样的“政绩”,这种弄虚作假的态度和做法,不仅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群众毫无益处,而且最终也会毁了自己。各级领导干部只有始终不渝地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扎扎实实地把党和国家各项决策和工作落到实处,才能创造出党和人民满意的政绩。

政绩的取得归功于民。个人的才智和能力总是有限的,人民群众中蕴含着无穷的智慧和创造力。作为个人,领导干部做出了一定的政绩,固然与本人的德才素质有关,但从根本上说,是因为他的所作所为符合人民群众的要求,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只有顺民意、谋民利,才能得民心,才能集中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成就事业,创造政绩。政之所兴,在顺民意;政之所废,在逆民愿。如果我们的政策、决策违背了人民的意愿和要求,损害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就不可能得到人民的支持。在这种情况下,岂会有领导者个人的政绩?只有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意愿,集中群众智慧,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只有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团结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把科学的正确的决策落到实处,我们的领导干部才能“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才能在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懈奋斗的过程中建功立业,不断成长进步。

为民范文篇2

二、为民服务制度,是指乡镇、村、组三级组织以无偿的形式,通过内部协调运作,依法为群众提供优质服务的一种工作制度。乡镇成立为民服务中心,抽调3-4人具体负责工作;村成立为民服务受理室,确定2名村干部具体负责工作;部分偏远的村民小组设立党员中心户代办点,确定1名党员干部具体负责代办工作。

三、为民服务的项目有:协助办理农民建房用地审批手续、招商引资有关证明、个体工商户证照、企业申请登记、林权证、户口转迁、流动人口婚育证明、二胎准生证、独生子女证、人口出生登记、身份证、残疾证;办理外出务工信息咨询、就业介绍、三农政策法律法规咨询、法律咨询服务、科技服务、党团关系转接等服务事项。乡镇可结合实际增加代办项目。

对群众申办的事项,均要予以受理;对属于乡镇、村职权范围内的事项,均要予以协调办理;对不属于乡镇、村职权范围内的事项,做好指导、服务工作。

四、为民服务工作,必须坚持"便民、公开、依法、无偿、高效"的原则。

便民原则。即凡是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事项,都可列入范围。

公开原则。即公开服务项目、办事程序、承诺时限、监督机构,做到公开透明。

依法原则。即认真贯彻执行《行政许可法》,严格依法有关事项,严格按程序管理和办理,既要热情服务、方便群众,又要按规矩办事。

无偿原则。即为群众的所有事项,除国家明文规定的费用外,一律不收取费或其他手续费。

高效原则。即对每一件的事项都要承诺办结时间,做到随时受理,限期办结。

五、为民服务的基本程序主要由受理、承办和回复三个环节组成。

受理。凡群众需要办理的事项,可向为民服务中心(受理室)口头或书面申请,并提供有关文书资料。为民服务中心(受理室)对属于受理范围内的事项,均要予以受理。对不属于受理范围的事项,告知申办人向有关单位申请办理。为民服务中心(受理室)接到受理申请后,填写《为民服务登记表》,告知申办人的权利、义务,承诺办理期限。

承办。为民服务中心(受理室)接到群众申请后,凡能直接办理的,要即时协调办理:不能直接办理的,由为民服务中心(受理室)按承诺时限进行服务办理;不能办理的,向申办人解释说明原因。

回复。承办事项办结后,由为民服务中心(受理室)填写《为民服务回复单》送达申办人。

六、申办人可按三种方式申办服务项目,即向村民小组党员中心户代办点申请,由代办员代办服务;向村受理室申请,由村受理室服务办理;向乡镇为民服务中心申请,由乡镇为民服务中心服务办理。

乡镇为民服务中心、村为民服务受理室建立统一的登记表和回复单,做到件件有记录、有答复。

七、乡镇为民服务中心、村为民服务受理室受理群众申办事项实行首问首办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

八、对受理事项实行限时办理。能立即办理的,当即予以办理;对在乡镇、村职权范围内的,并需要做好协调工作的,一般不超过三天:对一些国家有明文规定时限的办理事项,按规定时限办理。

九、根据申办人所申办的项目,按照国家规定的收费标准收取费用。为民服务中心(受理室、代办点)不得以任何名义索取费和其他手续费。

十、采取设立举报箱、意见箱、监督电话、配备义务监督员等形式,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防止和克服违规、失职渎职和吃、拿、卡、要等现象的发生。采取分级管理的办法,县、乡镇、村以不定期抽查方式加强监督。

十一、乡镇党委具体负责乡镇为民服务中心、村受理室的管理工作。为民服务中心(受理室)每季度对服务事项进行公布,接受监督。县、乡镇对为民服务工作实施情况进行平时抽查和年底考核,将检查情况在一定范围内向群众通报。

十二、对为民服务工作人员由乡镇、村可给予一定补助,表现突出的,给予通报表彰和奖励,并作为培养提拔使用的重点对象。对未按要求履行为民服务职责的,群众满意和基本满意率达不到90%的,给予通报批评等处理。

十三、本制度由县委组织部、基层办负责解释。

1、为民服务中心的主要职责

(1)直接办理权限范围内的简易事项;

(2)代办需上级审批的事项;

(3)对申请人提供咨询、留言、陪同和转告等服务事项;

(4)围绕农民增收、发展经济等方面提供信息、咨询服务等;

(5)做好群众思想工作,处理来信来访;

(6)其他工作。

2、为民服务中心的办事原则

一是便民原则。让干部成为群众办事的人,让群众进了为民服务中心,就能及时或在时限内办结需办理的事项。

二是公开原则。结合政务公开制度,实行服务项目、服务对象、责任单位、申报材料、办事程序、承诺时限、收费标准、监督办法和全程人公开。

三是依法原则。坚持依法办事。

四是高效原则。按工作职责,不推、不滑、不拖,随时受理,在承诺时限内办结。

3、为民服务中心"四制"办理制度

(1)一般事项直接办理制:对程序简单,可当场或当天办结的一般事项,服务中心即收即办,直接办理。

(2)特殊事项承诺办理制:涉及多个职能部门办理的,经审核和现场踏勘后由服务中心作出承诺,严格按承诺时限办理。

(3)上报事项负责办理制:需上级审批的事项,服务中心将协调有关部门在一定时限内积极帮助办理。

(4)控制事项明确答复制:国家明令禁止、不符合有关法律法规的事项和不属于服务中心受理范围内的,服务中心不予受理并作出明确答复。

4、为民服务中心服务时限

(1)对简易事项,能当天办理的,及时办理;

(2)对服务中心能办理的事项,原则上不超过3天;

(3)对分管领导职权内能办理的事项,原则上不超过10天;

(4)在上级主管部门职权范围内协助办理的,原则上不超过30天。

5、为民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服务规范

(1)服务语言

接待服务对象时,要使用"您好"、"请"、"对不起"、"您慢走、再见"等文明用语。

(2)服务态度

微笑服务;热情接待服务对象,做到"三个一样"即:领导与群众一个样、生人与熟人一个样、本地人与外地人一个样,做到"三声"即:来有迎声、问有答声、走有送声;

接待办理时,必须做到"五个一"的要求,即:一张笑脸相迎、一声亲切问候、一杯热茶端上、一把椅子让座、一番耐心解释;

(3)服务仪表

工作时间着装必须朴素大方,并佩带上岗证持证上岗。仪表举止要端庄、大方、文明、自然,站、坐姿势要端正。

(4)服务设施

为群众提供清洁、方便、舒适的服务环境,并配备有与服务事项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政策以及农村科技服务方面的书籍,以便做好宣传与解答。

(5)服务质量

应一次与书面形式告知服务对象其申报事项所需的全部资料;主动向服务对象提供申报资料的范本与样表;书写的批文、单据等应表述完整,字迹清楚、准确无误;尽可能做到早办件、快办件,缩短承诺期限,提高办事效率,要做到件件有办理答复结果。

6、为民服务中心运行机制

(1)建立带班领导责任制。带班领导负责处理好带班期间的重大事项,并对带班期间未处理完的事项进行跟踪督办直至办结。

(2)建立全天候为民服务制。不论节假日或休息期间,为民服务中心都要有工作人员24小时全天候值班。值班期间遇有突发性事件,值班人员需立即报告带班领导,带班领导做到24小时通讯畅通并及时赶赴现场处置。

7、首问责任制

1、凡是群众通过电话、传真等通讯工具或本人来访所接触的第一人为首问责任人。

2、首问责任人热情接待所前来办事的群众,做到文明、礼貌,不得态度冷漠。自觉使用文明用语,禁止使用伤害对来办事的群众感情,损害政府形象,影响服务效果语气。

3、首问责任人要了解对方的基本情况和要求;按照工作职责属于自己职责范围内能够立即解决的,应立即协调、办理,不能立即解决,应向对方交代清楚解决问题的日期。自己不能解决的,要及时向上级汇报;不属于自己职责范围的,要指引到相应的职能部门,不能简单的避而不答或一推了之,对待来访群众,要按规定引导到指定的部门处理,不能激化矛盾,置之不理。

4、首问责任人因回避、扣压或忘记向主办人交代清楚,而造成不良后果的,视其情节严重给予批评和相应的处分。

8、服务承诺制

1、举止:文明礼貌,用语规范,仪表端庄,态度热情。

2、接待:首问责任,百问不厌,百帮负责,一帮到底。

3、咨询:提供电话、网址,当面咨询服务。

4、一次性说明需提交材料7个工作日内办成材料齐全的登记事项。

5、公开:实行机构、职责、人员公开、办事程序公开、监督机制公开。

9、限时办结制

1、限时办结制是指在符合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手续齐全的前提下,承办人应在服务承诺的承诺期限内办结服务对象所申办事项。

2、承办人应认真地受理职责范围内的各种事项,热情主动地接待来办事的单位和群众。

3、承办人对来办事的单位和群众提出的属于职责范围内的各类事项,严格按照限时办结的具体时限办结,对办结事项,在手续完备、材料齐全、符合规定的情况下,要立即予以办理;对限时办理的事项,无正当理由不准延时办理;如有特殊情况许延时办理的,承办人要按照职权规定报领导审批,并高知当事人延时办理的理由。

10、责任追究制

1、为民服务中心受理室工作人员不得接受办事人的馈赠或吃请,一经发现,进行批评教育,并责令如数退回馈赠物品或付清吃请费用。

2、承办人因工作效率不高,未在承诺时限内办结承办事项,必须向群众道歉,并采取补救措施,尽快办理承办事项。

3、承办人因工作责任心不强,导致办事群众提供材料损毁或丢失而延误办事,或办事费用超出规定标准,第一次责令写书面检查,第二次给予待岗处理,并追究为民服务中心主任相应的领导责任。

11、A、B岗工作制

1、AB岗工作制度是为确保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首问责任制和"一次性告知"制度执行到位,在重要工作岗位确定A岗责任人(业务主办人员)和B岗责任人(协办人员)的工作制度,以确保该岗位不因缺位、空岗,使办事缓办、延误。

2、窗口应对外公示每个工作岗位AB岗工作人员的主要职责,接受群众监督。

3、AB岗工作人员应加强协调和配合。A岗负责人应故不能到岗的,须提前一天做好业务交接工作,遇特殊情况不能提前移交的,B岗责任人应主动承办并认真履行工作职责,不得影响办事效率。A、B岗责任人不得同时外出。

4、工作人员应加强业务学习,不仅要精通主办工作的业务,而且要热衷协办工作的业务,提高自己的业务工作能力。

5、对违反本制度,影响群众办事和政府形象的有关人员,视情节严重给予告戒教育或通报批评。

12、为民服务中心的监督管理

为民范文篇3

开展“解放思想、为民、务实、清廉”主题教育活动,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弘扬总书记倡导的“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切实加强党员干部的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建设,进一步推进“创新实干、跨越发展”总要求的贯彻落实。

要通过活动的开展,收到三的方面的效果:一是进一步增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意识,真正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思考问题和开展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二是进一步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自觉把工作着力点放到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上,引导党员干部在攻坚克难上下功夫、在改革创新上下功夫、在狠抓落实上下功夫。三是进一步增强严于律己、廉洁奉公的法纪观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重点解决的突出问题

全体党员干部要紧密结合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中查摆出的问题,围绕“解放思想、为民、务实、清廉”这个主题,立足实际,重点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在解放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着力解决思想不够解放,缺乏创新意识,观念落后,脱离实际,做表面文章等问题。

2、在解放思想、贯彻民主集中制方面,着力解决民主集中制观念不强,民主意识不强,团结合作意识不强和以集体研究为借口,不愿负责、不敢负责、推卸责任等问题。

3、在解放思想、履行职能方面,着力解决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思想保守和精神作风懈怠,对工作不负责任,效率低下,利用职权谋取私利,方法简单等问题。

4、在解放思想、维护群众利益方面,着力解决作风漂浮,脱离群众,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和困难漠不关心,甚至故意刁难,侵害群众利益等问题。

5、在解放思想、尊纪守法和遵守规章制度方面,着力解决法制观念和纪律观念淡薄,违法违纪,部门主义、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好人主义严重等问题。

6、在解放思想、严肃生活作风方面,着力解决讲排场,奢侈浪费,道德情操低俗等问题。

7、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方面,着力解决思维狭隘,思想僵化,小进即满,小富即安的小生产者心态等问题。

8、在解放思想、创优环境方面,着力解决体制机制不顺,本位至上,不顾大局,公共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个人化等问题。

三、教育活动步骤

这次主题教育活动从5月份开始到8月份结束,主要有四个步骤:

第一、学习动员。召开动员大会,宣传教育活动的指导思想、目的意义和方法步骤,抓好党员干部的理论学习,每周五下午为集中学习时间,要针对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中查摆出的问题,列出必读篇目,进行有针对性、有重点的学习,要做到有学习计划、有考勤记录、有学习笔记、有学习体会。

第二、查摆问题。召开领导班子作风建设分析会,组织党员干部从创新实干、跨越发展的需要出发,深入分析存在问题的表现及其产生原因。

第三、整改提高。结合大讨论活动和领导班子作风建设分析会查摆出的主要问题,制定有针对性的便于操作的整改方案,认真加以整改,要进一步探索加强党员干部作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建立完善长效机制。

第四、总结和“回头看”。全体党员干部要利用半个月左右的时间对活动开展情况进行“回头看”,搞好查漏补缺,认真总结经验。

四、保障措施

为民范文篇4

大家好!我是来自公安局的一名普通民警,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忠诚可靠践使命竭诚奉献为人民》。

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地球。阿基米德没有找到这个支点,他也没有撬起地球。可是,苦难的中国在90年前就找到了拯救中国的支点,那就是中国共产党。我们不会忘记,90年前嘉兴南湖上那激动人心的时刻,中国革命从此翻起崭新的一页;我们不会忘记,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迎风破浪,战胜一次又一次的惊涛,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八年抗日战争,四年解放战争,推翻三座大山,1949年10月1日,同志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向世界庄严的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我们不会忘记,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伴随着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走过了62年的风雨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发展成就,使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90年的风雨历程,90年的艰苦奋斗,谱写了一曲波澜壮阔的中国史诗,掀开了一幅壮美无比的美丽画卷,走进了一个前程似锦的辉煌时代,铸就了一座永不退色的历史丰碑!

如果说我们的党是一座傲然挺立的大厦,那么我们每一个党员就是其中一块坚硬的基石;如果说我们的党是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流,那么我们每一个党员就是晶莹剔透的一颗水珠。和平年代,我们要用自己的信念和实际行动与党的事业联系起来,坚持信念,践行使命,敬业尽责,默默奉献。

从年入警以来,我在县政府政务服务中心从事行政审批工作年了。作为公安行政服务的一个窗口,或许没有横刀立马、舍我其谁的豪迈,没有高山流水、谈笑鸿儒的清雅,也没有刀光剑影、血染疆场的悲壮,有的只是对警察事业的执着,有的只是时刻听党召唤的忠诚,有的只是情系天下百姓的大爱。公安行政审批工作,任务重、程序多、要求严,可能任何一个环节出了纰漏都有可能影响工作效率,给群众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对此,参加工作以来,我总是这样要求自己:遇事多想一些,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走一步,多帮一把,多尽一份心、多出一把力,尽可能让办事群众少跑几趟,最大限度的提高工作效率,以一名办事群众的心去感受我们的服务。

年的工作实践,使我深深感到,只要热爱本职,无私奉献,认真对待每一名办事的群众,最大限度把工作做实、把工作做细,就能赢得群众的认可和满意;只要心中有群众,从点滴做起,从细微做起,站在群众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尽最大可能的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困难,就能赢得群众的尊重和爱戴。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褒奖。心中有爱,温度自来,用心的温度传递春天般的暖意,让群众感受我们的付出,理解我们的工作,他们回应微笑,反馈满意,甚至报以感恩,同时,我们也在收获快乐!

曾经有一个朋友天真的问我:“你们警察对国家、对社会真的有那么大的贡献吗?”我淡淡一笑,因为只有我们警察自己知道,我们的头上,是国家的主权;我们的肩上,是法律的尊严;我们的眼前,是罪犯的末路;我们的背后,是人民的幸福。

大爱无言,誓言无声,从警无悔,人生无憾。在警察队伍中,也许我们只是普普通通的一粒砂,但我们心手相连就是金戈铁马,我们并肩耸立就是绿色长城!

为民范文篇5

一、“为民”思想的内涵及实质

2002年12月,在西柏坡考察时深刻指出:“全党特别是领导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宗旨,始终不渝地为广大人民谋利益。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倾听群众的呼声,关心群众的疾苦,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带领人民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学者们认为,的讲话精神,思想明确,内涵丰富,寓意深刻,意义重大,概括起来看,其“为民”思想的内涵及实质,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为民”思想扩大了“人民”的内涵和外延

研究“为民”思想的内涵,首先应该弄清和正确理解“人民”的内涵。“人民”既是一个历史概念,又是一个政治概念,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和外延。对此,学者们一致认为,“为民”思想扩大了“人民”的内涵和外延。但是,目前学者们在如何理解“人民”的内涵和外延问题时,又有着不同的认识。

第一,有的学者认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社会阶层和结构发生了复杂的变化,出现了个体户、私营企业主、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者等社会阶层,他们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都属于人民的范畴。[1]

第二,有的学者则认为,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历史时期,凡是守法的中国公民都是人民。所以“人民”又是个社会概念,这是相对于公职人员来说的,“人民”的概念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史上最广的。[2]

第三,还有学者认为,我国现阶段所说的人民,就是所讲的“中国最广大人民”这个概念的含义,是指所有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以及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所结合而成的最大群体,所指范围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广泛。[3]

2.“为民”思想是一个完整的价值观念体系

学者们认为,“为人民服务”是衡量当代社会是非曲直的理性标尺,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永恒主题。中国共产党把人民作为主人,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我们工作价值的最高标准;把是否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利益看作是判断社会是非曲直的基本准绳。中国共产党80多年的一切奋斗,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4]而的“为民”思想则是一个完整的价值观念体系,是马克思主义领导学的新理念,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要素。学者们认为,的“为民”思想作为一种价值观念体系的整体涉及三种价值观:一是权力观,提出了人民权力观念,表达了遵从人民意志、忠诚地运用权力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二是情感观,提出了人民情感观念,表达了心中装着人民群众、时刻情系人民群众安危冷暖的精神;三是利益观,提出了人民利益观念,表达了根据人民需要、忠实地为人民群众谋取利益的精神。人民权力之用是基本手段,人民情感之系是基本动力,人民利益之谋是基本目的,三者不可缺一,相互贯通,有机统一。[5]

3.“为民”思想的核心和精髓是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学者们认为,“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是政治宗旨与道德核心的辩证统一。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为人民服务的具体内容和形式将会发生巨大变化。不仅为我们党确立了“为民”的指导思想,而且丰富了传统“为民”思想的内涵,深化和细化了“为民”的规范,凸显了我们党新一代领导集体的“平民政治”思想。“为民”思想的核心和精髓就是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其中,权为民所用起决定作用,只有权为民所用才能谈得上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利为民所谋是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情为民所系是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思想感情基础,只有对人民群众充满了深厚感情,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掌好权、谋好利。[6]

二、“为民”思想的理论渊源

任何一种思想的形成和发展都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都有其深刻的理论根源,“为民”思想的产生和形成也不例外。学者们认为,“为民”思想也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概括起来说,“为民”思想的理论渊源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是“为民”思想的理论基础。学者们认为,“为民”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中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论断,[7]是对恩格斯的“历史动力论”的继承。首先把人民群众作为国家的主人,高度重视用人民赋予的权力服务于人民。其次强调党和人民群众的情感因素对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重要性,将党和人民群众的情感问题放在党的工作的重要位置。最后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8]

第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主义”思想是“为民”思想形成的民族文化前提和社会心理基础。学者们认为,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民本”观念,中华文明历来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党的“为民”思想有着中华文明的深厚根基。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是对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传承与超越。[9]党的领导人既吸收了传统的民本思想的精华,又克服了其消极性和被动性,形成了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体系。而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则把以民为本的思想推向了高峰。[10]

第三,对西方文化中的人本主义思想精华的借鉴是以人为本思想形成的重要思想资料。学者们认为,在西方文化中,也具有源远流长的人本主义思想传统。西方历史上的人本主义传统以及当代西方发展理论是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都强调人在社会历史动力中的价值核心地位,以人的发展程度作为衡量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最高标准,其内涵成为以人为本思想的科学发展观批判借鉴的重要思想资料。[11]

第四,“为民”思想是对、邓小平、“为民”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学者们认为,从到,党的几代领导人都坚持和传播着为民思想。是为民思想体系的奠基者,建立了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为民思想体系;邓小平是为民思想的完善者,坚持“三个有利于”的评价标准;是为民思想的重大发展者,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为民思想的积极实践者,要求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以实际行动落实立党为公、执政为民。、邓小平、、的为民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后者是前者的继承和发展。[12]由此可见,由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到的“群众利益无小事”、“亲民、爱民、惜民”和“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其内涵从比较抽象到比较具体,体现了新一代领导人的求真务实、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的马克思主义政治价值观,[13]充分展现了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以民为本和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的思想境界。[14]

三、“为民”思想提出的历史必然性

任何一种理论的产生,都是一定社会历史和现实条件的产物。“为民”思想的提出也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迫切的时代要求和丰富的实践依据,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学者们认为,“为民”思想提出的历史必然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国际复杂的形势有着“为民”的紧迫要求。学者们认为,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我国面临的国际环境发生重大变化。一是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我国面临着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科技占优势的巨大压力。二是国际局势总体缓和的基础上,局部紧张、动荡的态势仍将继续。三是以高科技为先导,以经济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四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较量和斗争依然是长期、复杂的,有时甚至是非常尖锐的。正如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所说,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将长期面对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因此,要在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关注民心、民意、民企、民盼、民求,就必须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第二,国内的基本国情有着“为民”的急迫要求。学者们认为,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建设和发展,我国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社会的主要矛盾。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这些深刻的变化给党的建设带来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在中纪委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特别要求,我们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一定要坚持从基本国情这一最大实际出发,“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领导干部都要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自觉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来检验自己的工作和政绩,做到凡是为民造福的事情就一定要千方百计办好,凡是损害广大群众利益的事情就坚决不办”。

第三,共产党的执政规律有着“为民”的根本要求。学者们认为,从中国共产党的自身状况看,从建党初期只有几十个党员的小党,成为现在拥有七千多万党员的大党,总的来看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广大党员干部求真务实、真抓实干,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但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由于许多制度的不完善,再加上某些腐朽思想的侵蚀,一些党员干部放松世界观改造,理想信念动摇,革命意志衰退,党员干部队伍中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认为,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致使一些本来可以做好的事情没有做好,一些本来应该解决的问题久拖不决,一些本来可以缓解的矛盾进一步激化。不良风气如不坚决刹住,势必损害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最终势必妨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胜利实现。因此,党的执政规律、党的根本任务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切实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只有这样,我们的党才能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好工作,扎扎实实地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前进。[15]

四、党建理论中的“为民”思想

党的建设是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则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党执政后的全部实践活动,都是围绕着执政展开的,都是围绕着提高执政水平、增强执政能力、完成执政使命来进行的。正如所说:我们党是执政党,党的各方面建设,最终都要体现到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上来。事实上,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自党的十六大以来,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党的建设,在党的政治建设、组织建设、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等方面,特别是在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党的先进性建设方面,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研究,都作出了新的理论贡献。的党建理论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始终贯串着“为民”思想。对此,学者们认为,党建理论中的“为民”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目标看,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强调要把党建设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对此,学者们认为:

第一,所谓“执政为民”,从根本上讲就是要求我们党的一切执政活动,都要从人民的愿望和利益出发,把为人民谋取利益当作最根本的目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16]

第二,执政为民就是指党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了群众,党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执政为民中,对党而言,执政是手段,为民是目的;对于各级领导干部来说,职位是手段,服务是目的。“执政为民”有四大要素:(1)执政为民的主体,即“立党者、执政者”。具体地说,就是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2)执政为民的客体——“民”,即人民群众;(3)执政为民的目的,即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4)执政为民的手段,即依靠人民群众赋予的权力,通过制定和执行符合人民群众利益的方针政策与规章制度,来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17]

第三,坚持执政为民,必须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和检验执政党一切决策和决策执行成效的标准。[18]

第四,执政为民的实践路径——根据提出的三个“必须落实到”的精神,实践执政为民应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1)以“放权、亮权、制权”为原则,架设保证公共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的运行轨道。(2)以“人民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答应不答应”为标准,制定和执行符合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方针政策。(3)以“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要求,建设一支能真心实践执政为民的领导干部队伍,为人民群众诚心诚意谋利益,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19]

2.从加强党的建设的目的看,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党全部奋斗的最高目的。正如所说:“对于马克思主义执政大党来说,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来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始终是最紧要的。全国各族人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人民群众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是我们事业成功的保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全部奋斗的最高目的。”[20]3.从党执政的主要经验看,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强调只有一心为民,执政才能执得好。认为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党只有一心为公,立党才能立得牢;只有一心为民,执政才能执得好。作为执政党,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和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和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和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把他们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我们党才能不断经受新的考验,夺取新的胜利,创造新的辉煌。[21]

4.从党的执政理念看,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明确提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精辟地回答了为谁执政的问题。执政为民既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着眼点,又是我们一切工作的立足点和着力点。[22]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以及全部工作,只有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23]

5.从党的作风建设看,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学者们认为,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强调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最根本的要求是必须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的道理,把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落实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工作中去。强调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必须体现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上,体现在做好群众生产生活的各项工作上,体现在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上。[24]

五、治国理政实践中的“为民”思想

“为民”思想不仅贯串在党的建设理论中,而且体现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对此,学者们也进行了积极的探讨和认真的研究,认为治国理政实践中的“为民”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强调“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学者们认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本质上就是我们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这一宗旨的体现。在当代中国,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就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的包括其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为本。[25]科学发展观深刻地回答了“为谁发展”和“靠谁发展”的问题,进一步明确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宗旨和基本动力。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和归宿。[26]

2.设计了执政为民的机制

学者们认为,将执政为民的理念与科学的制度设计紧密结合,注重从制度层面认真落实和努力践行执政为民的理念,是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方面的重大突破,标志着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执政能力建设上更加注重实效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27]

第一,设计了执政为民的决策机制。学者们认为,自党的十六大以来,为深入贯彻“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执政为民思想,多次作出具体的指示和论述,逐步形成了他的执政为民思想得以实现的决策机制。执政为民的决策机制就是要把“以民为本”贯彻到党和国家的决策,即方针政策的制定中去,即建立以民为本的决策机制,认为必须要特别关注以下几点:一是要以人民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赞成不赞成、满意不满意作为我们一切决策的衡量标准和出发点。二是要把以人民根本利益为依据、统筹兼顾各个方面的具体利益作为决策的基本原则。以民为本的决策机制有两方面内容:一是在进行决策时要坚持做到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二是在进行决策时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28]

第二,设计了执政为民的执行机制。学者们认为,执政为民的执行机制就是把“以民为本”、执政为民的思想贯彻到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执行中去,贯彻到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具体实践中去。党的十六大以来对执政为民的执行机制非常重视,他反复强调建立执政为民的执行机制,其侧重点在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把执政为民落实到干部的思想和行动中去。二是把执政为民落实到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中去。[29]

3.把改善民生作为党和国家的工作目标任务

重视和改善民生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关系到人民对执政党的认同,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学者们认为,执政为民,涵盖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工作任务,但最根本的任务是改善民生。党的十七大的突出成就之一就是明确提出今后五年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强调全党的工作要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上,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如此鲜明、具体、全面地把人民的幸福安康初步加以细化,并且作为党和国家的工作目标任务,在我们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上作出决议,这在党的事业发展史上还是第一次。[30]

4.树立了“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的荣辱观

关于“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的荣辱观是对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总结,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发展,也是我们的行动指南。[31]学者们认为,八荣八耻的每一方面,都和人民利益息息相关。其荣,就在于它是为了人民,有益了人民,体现人民利益的;其耻,就在于它是背离人民,危害人民,损害人民利益的。为人民服务,荣;背离人民,耻;这就是荣与耻的根本分界线。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核心,也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32]

六、“为民”思想的创新和发展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为民”是共产党人必须追求的根本目的。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不仅为我们党确立了“为民”思想,而且丰富了传统“为民”思想的内涵,深化和细化了“为民”的规范,凸显了我们党新一代领导集体的“平民政治”的思想。概括起来说,“为民”思想的创新和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学者们认为,“为民”思想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赋予它们鲜明的时代精神和实践要求,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权力观、情意观和利益观。把权力观、情意观和利益观同坚持党的群众观点联系在一起,上升到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高度,上升到党的指导思想的高度,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33]其创新和发展在于:一是“为民”思想是对党的宗旨和基本原理的运用和阐发,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利益理论的新的概括;二是“为民”思想为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不断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提出了理论要求;三是“为民”思想向我们提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群众利益的实践要求。[34]

2.丰富和发展了党的执政理念

学者们认为,执政为民的理念是在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过程中,根据时展的需要,从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一是他从公共权力的属性层面揭示了我们党为谁执政、权为谁所用的执政本质;二是从执政党与人民的关联性层面解释了我们党怎么执政、执政靠谁的执政基源;三是从执政党执政的出发点和归宿层面揭示了我们党为什么执政的根本目的。[35]

3.丰富和发展了党的根本宗旨

学者们认为,“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论述,是党的“为民”思想的新发展,是新时期党的“为民”工作的行动指南,丰富和发展了党的根本宗旨。其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简明,清楚明确地阐释了党的根本宗旨的丰富内涵;二是具体,把党的根本宗旨的抽象概念具体化,明确了为人民服务达到全心全意的三个努力方向,在工作和生活中便于实践;三是丰富,“为民”思想提到的“权、情、利”,涵盖了“全心全意”的广泛而又深邃的内容,对每个共产党员干部的作为评判无不出于这三个方面的衡量;四是突出,“为民”思想在为人民服务的多种途径中指出了三个重点途径,抓住了关键环节,保证了为人民服务的实效。[36]

4.丰富和发展了中国传统民本思想

学者们认为,以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本着执政为民理念所提出的“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思想,是与时俱进的“民本观”,是民本思想在新的历史时期的超越和升华,体现了民本本位的真正回归,具有传统的民本思想所不具有的独特性,[37]赋予了马克思主义“民本思想”新的时代内涵,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超越。一是“以人为本”比“以民为本”的内涵更丰富;二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三是以人为本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四是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38]

总之,“为民”思想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同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传,又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以新的思想、观点、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是指导我们在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重大战略思想和强大思想武器。

注释:

[1]高立平.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突破和发展[J].理论观察,2007(5):9-10.

[2]任菊香.为人民服务风雨60年[J].兵团建设,2005(4):52.

[3]孔令华,刘滨.论以“人民”为本[J].经济师,2007(9):37-38.

[4]陈树裕.“为人民服务”的时代诠释--重读的《为人民服务》[J].唯实,2005(6):29-31.

[5]郝侠君.试论倡导的“三民”精神[J].党政干部论坛,2003(11):10-12.

[6]朱风国,慕媛.坚持“三为民”的执政理念[J].共产党员,2006(12):20.

[7]朱树彬,张书林.的执政为民思想论析[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07(6):5-9.

[8][28][29]胡怀亮.“三民”思想研究[J].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05(1):7-9.

[9]李鸿才.执政为民: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传承与超越[J].理论导刊,2006(11):41-43.

[10]宋芳.从民本思想到执政为民的传承和质变[J].船山学刊,2004(3):175-177.

[11]黄明哲.以人为本思想探析[J].学习与实践,2007(9):66-76.

[12]丁少峰.试论党的为民思想的继承和发展[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5(8):7-9.

[13]阎成俭.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对科学执政规律的探索[J].科学社会主义,2007(6):60-62.

[14]张曙光,李晶.“民本”思想和“执政为民”理念探讨[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20-22.

[15][34]朱其训.论同志的“为民”思想[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4(1):1-4.

[16]全太碧.对“执政为民”重要思想的几点思考[J].铜仁地位党校学报,2005(5):21-23.

[17][19]温敬元.论执政为民的内涵、影响因素和实践路径[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4(6):36-39.

[18]蔡霞.执政为民——党的执政理念内涵初探[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04(11):4-7.

[20].在纪念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3-12-27(1).

[21]李伟杰.论执政为民的依据、内涵和实践路径[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5(4):22-24.

[22]徐保珠.浅谈执政为民的内涵与践行[J].胜利油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3):4-5.

[23].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3-07-02(1).

[24]左吉祥.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党建理论的丰富与发展[J].学习论坛,2007(2):28-31.

[25]李慎明.以人为本、科学发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008(3):3-14.

[26]虞云耀.科学发展观是实现又快又好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J].中国共产党,2005(12):14-19.

[27]方世南.执政为民:从执政理念到科学的制度设计[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12-18.

[30]侯保善.改善民生--执政为民的根本任务[J].学习论坛,2008(4):17-19.

[31]陈巧玲.建立“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奖惩保障机制探讨[J].集团经济研究,2006(12):292-293.

[32]臧乐源.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核心[J].理论学习,2007(1):57.

[33]李聪明、张乃娟.“为民”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J].中国劳动关系学报,2006(5):75-79.

[35]齐光文.“三个为民”: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根本所在[J].岭南学刊,2004(1):9-12.

[36]许圣元.“三为民”思想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3(6):43-44.

为民范文篇6

实行为民服务全程制,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农村综合改革的需要,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我镇从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把为民服务全程作为“一把手”工程、民心工程,强力推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基本情况

**镇位于**县的南大门,是我县三个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辖13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41个基层党组织,其中村党总支8个,村支部25个,现有人口50453人,党员1069人。

二、主要做法

1、成立组织:为加强此项工作的领导,镇成立了为民服务全程工作领导小组,党委书记*同志任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专人办公。

2、宣传发动:充分用会议、广播广泛宣传为民服务全程有关事宜,致群众的一封信发到户,服务手册发到村,村干部人手一册,群众10户一册。

3、完善了网络建设:镇设立为民服务全程室,村设立了为民服务全程收点,做到“四有”:即有牌子、有办公场所、有工作制度、有必要设施。

4、人员落实:镇为民服务全程室实行主任带班制,4名业务精通的工作人员任员,村两委员成员都是村级员,轮流值班,早九点晚五点。

5、遵循原则:本着为民、公开、法治、效能、求实原则进行为民服务全程,村一级,镇二级,县三级。

6、服务项目:为民服务全程服务项目共分二类,即a类,全程项目108项;b类,咨询服务类项目167项。

7、把握四个环节,镇村在为民服务全程中,着重把握四个环节,受理、登记、转送、回复,责任到人,充分尊重群众意愿,不搞强行“”,“强制”服务,能够在镇办结的为二级,一般17个工作日内办结。所有项目,均坚持免费无偿,群众有需要的急办件,也可到县、镇服务中心直接办理。

三、取得成效

为民范文篇7

“没有金刚钻,揽不了瓷器活。”有了真“功夫”,服务群众才能对症下药,应对情况才能游刃有余;没有真“功夫”,花拳绣腿,难免栽跟头、吃苦头。要练好真“功夫”,不经过一番摔打不行。

“练功”讲究的是心静和心诚,要求心无旁骛,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否则很容易“前功尽弃”,甚至“走火入魔”。领导干部要想练得一身为民办实事、行好事的真“功夫”,要一门心思用在“民”上,始终做到心中有民,发展惠民,服务为民。如果背离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有了唯领导是瞻、唯利是图等私心杂念,就练不成为民服务的真“功夫”。

“练功”必须真刀真枪,实战苦战,不能眼高手低,光说不练。站在岸边是永远学不会游泳的。领导干部的为民情怀必须落实到具体的每一件为民的实事中,要甘于沉下身子,放下架子,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困难解决问题,如果成天浮在上面开会、发文、批字,呆在办公室里作决策、搞指挥,不能与群众打成一片,不能与群众保持血肉联系和鱼水关系,怕吃苦,怕惹麻烦,怕担责任,再好看的把式也是假把式,再漂亮的政绩也是虚政绩,是经不起群众、实践和历史检验的。

为民范文篇8

一、指导思想

推行为民服务制,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着眼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坚持执政为民、以人为本,以提供全方位服务为核心,以为手段,通过建立有效机制,在社区对群众需要办理的事情实行全程服务,为群众提供各类方便、快捷、高效的党务、政务和生活服务,更加有效地解决人民群众在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密切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二、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服务群众。要以群众的需求为导向,以群众满意为标准,让群众在推行为民服务制中得到方便和实惠,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

2、激发活力、挖掘资源。要激发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内在活力,充分挖掘社区内的各种资源,为群众提供全面服务,为全区的改革发展稳定提供保障。

3、因地制宜、逐步完善。要从群众最需要解决的事情抓起,从最容易办到的事情做起,紧密结合实际,针对不同情况,突出特色,分步实施,不断完善,深入推进。

4、发展继承、持续创新。要在坚持社区事务受理中心、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原有体制的基础上,紧跟形势发展和群众需求,丰富内容,拓展领域,创新方式,推进为民服务工作持续开展。

三、具体内容

(一)事项

主要包括党务、政务、生活。

1、党务,主要指党务服务方面可的事项。主要包括:年老体弱、行动不便党员党组织关系转接,在职党员的联络,流动党员《党员证》的办理,社区党员志愿者的登记,受理党员和群众的意见建议等。

2、政务,主要指政务服务方面可的事项。主要包括:对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临时困难救助服务,就业安置、医疗卫生服务,计划生育相关证件、老年人优待证、社会孤老医药费报销等。

3、生活,主要指生活服务方面可的事项。主要包括:政策法律咨询、家政服务信息服务,特殊老年人的居家养老送时服务,社区自助和互助服务,代收代缴水费、电费、煤气费等各类生活费用,以及与居民日常生活相关的其它需的项目。

(二)对象

党务类主要面向年老体弱、行动不便的党员,在职党员和流动党员;政务类主要面向年老体弱、生活困难的社区居民;生活类主要面向社区居民。

(三)机构

社区设立“社区为民服务站”。社区为民服务站设在社区事务受理中心内,在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有一名社区工作者兼任站主任,每个社区通过内部人员调剂,配备1-2名代办员,负责范围内的各类服务事项。为民服务站可与社区民情窗口和党员365工作窗口结合,倾听、收集社情民意并向上级党组织和政府部门反馈;对需街道或区有关部门终结办理的事务,可到有关部门办理。

(四)程序

事务程序由受理、、回复、督办四个环节组成。

1、受理。凡群众到机构办理有关服务事项的,需向机构提交办事申请,并提供相关材料。机构对属于服务范围内的事项,均予受理。对于申请材料齐全,可当场办结的,即受即办;对于申请材料不齐的,待申请人补齐材料后受理;对于不能办的申请事项,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对于不属于范围的事项,告知申请人向有关单位申请办理。对群众因特殊原因没有时间或因年迈及腿脚不便难以到机构申请的,由社区为民服务站派遣服务人员登门受理需办事项。

2、。机构经过受理登记,确定该事项的全程人后,该事项进入运行程序,由全程人代表申请人负责并跟踪全过程办理。

3、回复。办理完毕,全程人复核签字后交回机构,再由机构将办理结果通知申请人。

4、督办。机构接受事项申请后,将有关材料及承办单交全程人;全程人根据工作性质,将材料转给具体办理人;具体办理人必须在承办单上对办理情况进行签字,形成机构监督全程人、全程人监督具体办理人、具体办理人和受理人向机构负责的约束制度。

四、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各街道要将为民服务工作作为深化和谐社区建设的重要实践活动,统一思想认识,强化工作措施,党工委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靠上抓,周密安排,精心组织,明确责任分工,细化工作流程,切实加强工作的领导和指导。

2、强化队伍建设。要高度重视为民服务工作队伍建设,把思想好、党性强、业务精的人员调整充实到为民服务机构中来,加强人员的业务培训和思想道德建设,并不断完善为民服务制的各项工作机制。

为民范文篇9

过去的工作经历,让我深切的体会到,人民司法事业,是怎样的光荣,又担负着怎样的责任。今天的中国,正坚定的向法治迈进,社会转型阶段的利益重组过程中,是否有公正、高效的审判体系尤为重要!它关乎稳定大局,关乎民心向背,关乎法治事业的走向和进程。就象德沃金在其不朽名著《法律帝国》中的描述:“法律帝国的首都是法院,而法官们,则是帝国的王侯。”所以说,今天的法院,所面对的,是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是前所未有的时代挑战、前所未有的历史责任。今天的我们,工作在人民法院,是一种光荣,我们平凡的工作背后,是崇高的事业,神圣的使命。与光荣同在的,是责任!肖扬院长的论断振聋发聩:“人民群众是司法公正的最大受益者,人民群众也是司法不公的最大受害者。”我们是人民共和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建立法院,不是为了建一座宏伟壮观的“帝国之都”,人民赋予法官审判大权,也不是为了法官们的尊荣显贵。如果不能用手中的法槌敲出公平与正义的时代最强音,如果不能以信念之火的铸冶让法律在现实中熠熠生辉,法院与法官,就会在法治时代,失去存在的价值。面对肩负重大使命的光荣,面对实现公平、正义这一大得无法想象的责任,人民法院责无旁贷,人民法官义不容辞。

司法事业[本文转载自[关系的,岂止是我们个人或者法院的荣辱?作为法律实现的最终环节,人民权利保护的最后屏障,法院生杀予夺大权之下的,是当事人的身家性命,是公众的道德情感,是社会的是非标准。司法的后果往往连法官都会为之不安,英国大法官培根的比喻尽人皆知:一次不公的裁判的恶果超过十次犯罪,犯罪只是触犯法律,好比弄脏了水流,而不公的裁判却毁坏了法律,好比污染了水的源头。在他眼中,失败的司法,竟然是比犯罪更大的邪恶!诚非虚言,中国古代的司法就不乏这样的例子,很多时候,“屈死不告状”竟然成了经验之谈,这经验背后,有多少惊心动魄而又无人问津的苦难?明朝成化年间的刑部尚书刘铁斋号称铁石心肠,但他在看到三法司门前以头抢地、辗转呼号的百姓时,也不禁为之动容,叹一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司法公正所具有的巨大的社会价值,要求我们为之付出全部心血。而在现实中,尽管人民法院的公正高效有目共睹,公众高度评价,但并非尽善尽美。人民群众的期望与司法环境的滞后、司法体制本身的缺憾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特殊情况下,还会激发。前一时间发生的“宝马车撞人案”就是一个尖锐的例子,公众对司法公正的关注,超出了司法界的想象,汹涌民意,隐含着对人民法院工作的更高要求。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人民有要求,法院就必须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去回应。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最根本利益,就是我们义无反顾的选择和使命!于是,就有了司法为民的要求,从最高法院的提出,到省法院的落实,无不体现人民法院的人民意识;从人民群众的热切反应,到两会代表的高度评价,无不彰显人民司法的人民本质。

目标确立后,行动就是关键。司法为民不是一个装点门面的宣传口号,公正与效率也决不是一张空头支票,它需要我们用热血和汗水去兑现。抓住机遇,直面挑战,是人民法院的时代责任!落实司法为民,捍卫司法公正,是人民法官的神圣使命!

落实司法为民,人民意识是行动指南。如果说司法为民是一首交响乐,那么,人民意识就是它的第一乐章。正如周溯院长所言:“裁判不公、效率不高,问题的思想根源就在于背弃了应有的政治立场。”我们的法院是人民法院,我们的法官是人民法官,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是我们的天职!惟其如此,才能沿着人民司法的方向高歌猛进。

落实司法为民,制度落实是核心。孟子曰:“徒善不足以为政。”邓小平同志也说过:“制度问题具有根本性。”对于系统而言,制度从内部决定其运行方式;对于个人而言,好的制度能够避免人性的弱点。法院作为一个庞大的系统,全局性的问题不能简单的归因于成员的个人品质或者是主观意识。法院在制度性的运行机制上确保公正与[本文转载自[高效,人民的利益,自然就会得到实现,司法为民的落实,自然就会水到渠成。

为民范文篇10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全党要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特别强调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反对和防止腐败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保证,必须贯穿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过程。历史和现实一再告诉我们,党风廉政建设关乎党的事业全局。党的事业要顺利发展,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具备优良的作风。党员领导干部要提高对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认识,自觉端正自己的作风,切实做到为民务实清廉。

为民。就是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自己思考问题和开展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忠实地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当好人民公仆,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务实。就是坚持勤奋工作、埋头苦干,对党和人民的事业高度负责,坚持不懈地带领群众艰苦创业,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工作。

清廉。就是要坚持严于律己、廉洁奉公,时刻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严格遵守党纪国法,坚持高尚的精神追求,永葆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切实做到拒腐蚀、永不沾。

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失去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党的一切工作就无从谈起。我们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必须靠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奋斗。坚持群众观点,代表群众利益,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根本工作路线和方法,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才能取得胜利。群众在我们心里的分量有多重,我们在群众心里的分量就有多重。只有时刻把群众的冷暖安危挂在心上,才能得到群众的衷心拥护。

“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党员干部是群众的父母官,心里要始终装着群众,凡事总是想着群众,多与群众交朋友,努力在感情上贴近群众,做到爱民、为民、富民,不断加强同群众的联系。

群众利益无小事,为群众解决困难件件是大事。我们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就必须关心解决群众生产生活问题的看来是“琐碎”的事情。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看上去琐碎,却是事关一家一户生计的大事。凡是涉及群众利益的事情,都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诚心诚意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使群众不断从经济社会发展中得到更多的实惠。

要特别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作风。生活作风绝不是小事。领导干部有什么样的生活情趣、生活格调和生活品位,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事实证明,一些领导干部走上腐败犯罪的道路,大都是从生活作风不检点开始的。也就造成一些群众对党员干部的不满情绪。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坚持正确的生活态度,追求高尚的生活情趣,带头弘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模范遵守法律法规和廉洁自律规定,从生活上防微杜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