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时代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7 13:04:34

微博时代

微博时代范文篇1

1微博时代新闻摄影的优势

近年,随着数码影像摄取的普及,传输的便捷,摄影在以网络技术为中心的“新媒体时代”产生了前所未有的能量。微博、博客、播客、论坛、即时通讯等以网络为平台,与手机、IPad、平板电脑等移动媒介的高度结合,在新闻及信息传播方面表现突出。在许多新闻事件的报道中,多角度、多视点的报道,吸引了众多网民的关注,掀起了引领时代的风潮。仔细分析,微博时效便捷,短小精悍的基本特征契合了当下的时代需求,其能量巨大,优势明显。

1.1微博新闻摄影操作:更便捷

微博新闻摄影的时效性,突出表现在拍摄者在新闻现场随拍随发,受众随即接收,没有事先策划,没有复杂的编辑制作过程,更没有把关人的审查,所以传播快速高效。新闻摄影从拍摄到晒上网,只有短短的几秒、几分钟时间。当事件发生以后,谁刚好碰上并拍了传了是关键。2011年7月5日,北京地铁四号线动物园站电梯乘客摔倒,导致人员死伤事件。许多网友通过微博第一时间和接收了这一新闻及有关现场图片,“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事故中,微博图片再一次走上前台,微博图片比其它媒体早10多个小时。在新媒体上传播的新闻信息及新闻摄影图片,弥补着传统媒体的滞后及缺位,充当着为公众提供一定的证据和满足公众知晓权等作用。不在乎是否专业,而在乎谁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把照片发到网络上。尤其在突发事件的报道中,微博图片的表现更加突出。

1.2微博新闻摄影的传播:更广泛

在移动互联网应用日益普及的今天,普通公民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一按”定格事件,再“一键”上传微博。一旦微博图片,该博主的微博用户,该博主的粉丝都会收到该信息,只要这张图像能激起大家的兴趣,或认为该图片有价值,他们就会转发。这样该图片的受众数量,就会在短时间呈几何倍数增长。微博图像信息的裂变式传播就像核裂变一样,一个重原子的原子核分裂为两个,两个再分裂为更多,并在分裂中释放出巨大能量,不断扩大传递范围,不断地增加能量。

1.3微博新闻摄影的内容:更真切

微博新闻摄影报道往往用“第一人称”,作为“当事人”给受众带来了无与伦比的真实感、体验感。受众对新闻事件现场感同身受,这超越了任何传统媒体新闻摄影图片的报道模式,显示出无法比拟的优势。在重大新闻事件报道中,新媒体的代表微博新闻摄影报道,新闻要件充分,拍摄者和传播者就是新闻现场的当事人、目击者。在新媒体新闻信息传播过程中,摄影图片的使用,成为确保新闻信息真实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现代人许多知识的来源,已经不仅仅是阅读,更多的是通过“观看”的方式获得的。影像对现实的扁平化呈现,更直接地还原了现实生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呈现生活世界的图像是在语言和文字之前发生的文化事件。它所揭示的是最根源世界中的景象,是真理原初发生的情形,所以说摄影图像对于语言和文字有着在先的“超越”意义。”

1.4微博新闻摄影视角:更多元

现代社会,人们有了追问事实真相,崇尚价值观的多元化的可能。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对新闻事实的全面客观了解,更利于对事物或事件作出准确判断,从而希望避免局限性的叙述和评价各种新闻事件。新的传播方式,以其方便、快捷、高效、新颖、时尚而极具吸引力,摄影的优势也正在于此。人们不仅仅表现出对互联网技术应用方面的关心,更多地体现在对发生在身边事件的全新思考。在互联网时代,人人可以利用数码相机、手机、DV、平板电脑拍照、摄像,为人们提供一个参与和交流的空间。这里不分年龄,不分职业,不论资排辈,也不论拍照人使用的工具,无需专业技巧,只要自己愿意,就能将身边发生的事,用图片形式记录下来,通过发送帖子、彩信或电子邮件,以最快的速度,将照片、视频到网上与大家分享。这是改写摄影发展史的奇迹。尽管每个人所处的位置角度不同,但大家话语权相对平等,信息来源丰富多元,每个人提供的影像片段,经过网络传播的汇聚整合,最终就可以还原新闻事实相对完整的原貌。

2微博时代新闻摄影的走向

2.1微博时代新闻摄影的队伍:专业与非专业并存

今天,数字技术能将各种传播工具和媒介进行有效整合,使得信息的传播达到了几何数的增长,其中互联网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新媒体时代,新闻信息的传播平台除了传统媒体,普通公民也可以利用新媒体传播新闻信息。2010年11月15日,上海静安区胶州路高层住宅楼发生火灾,无数人用手机或相机记录下当时的情境,并在第一时间上传微博。普通公民是微博新闻报道、新闻摄影的核心力量。公民微博新闻摄影者,在某些重大事件的摄影报道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不仅作为传统媒体新闻报道的线索和有益补充,而且在当今中国的新闻信息传播中,将形成与传统媒体的有机融合,报道质量将会进一步得到提升和深化。

2.2微博时代新闻摄影话语:多边表达

微博新闻摄影从诞生初,就作为传统媒体的有益补充。微博新闻摄影,往往更关注那些被主流媒体或价值观,有意或无意忽略的一些社会想象和新闻事实,即使是同样的新闻事件,微博新闻摄影所呈现出来的情景或现场,也往往是主流媒体少见的情节、细节或视角。微博新闻摄影更倾向原汁原味,还原事实,见证现场,而较少考虑传统媒体的宣传功能。微博新闻摄影图片的拍摄者,多数没有经过系统摄影学习和训练,拍摄动机、拍摄行为也较简单和直接,他们一心想的是“清楚地拍下所看到的事件和人物”,用图片来佐证自己的微博文字内容的真实性。微博作为新媒体最具有活力的媒介载体,微博新闻往往成为传统媒体的新闻线索,在网络新媒体传播的基础上,通过传统大众传媒的再传播,微博新闻的效应会被进一步放大,往往能够升级为媒体事件。而微博新闻摄影图片也往往是报刊、电视、网站等媒体对新闻事件进行再报道时的重要影像素材。

2.3微博时代新闻摄影传播:日渐规范

微博时代范文篇2

(一)普通民众发起的“微公益”活动普通民众作为微博时代微公益理念社会化的主力军广泛地参与到了活动当中,积极主动地发挥着自己的作用。借助微博平台,集思广益,以方便、快捷的方式进行着各种创新性的活动。简世成和张才路是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驻村的两名大学生村官,两年来利用自己所学知识和专长想方设法推动农村发展。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他们提出了“微博卖板栗”的想法,计划利用微博平台,板栗活动信息,并将活动过程中的精彩瞬间通过微博以视频和图片等形式向外传播。在帮助农民优价销售板栗、增加收入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农民IT技术培训、筹建“农民合作网吧”,并通过互联网特别是微博平台长期推销生态农产品、争取各界扶贫资源;同时,组织消费者团购、乡村生态旅游等城乡互动活动,适时推动成立农民电脑协会、板栗协会或生态果蔬协会等合作组织,为长远发展打基础。两名大学生村官更是将微博卖板栗申请成一个微公益项目,参加了联想“微公益”大赛,项目参赛后,以其独特的创意和切实的可行性,受到了广大网友和嘉宾的青睐[4]。(二)民间志愿组织发起的“微公益”活动民间志愿组织作为为社会服务、促进社会进步、传播公益理念的民间草根力量,在微博平台和微公益活动的开展中,更是突出了自己的优势,广泛地号召志愿者,以核裂变式的方式迅速传播微公益理念。宝贝回家志愿者协会以“宝贝回家寻子网”为协会的主要活动平台,汇集了许多的爱心力量帮助孩子找到回家的路。自2008年创办至今,志愿者队伍也从最初的70多名发展到2万多人。该协会的宗旨是:关爱儿童,共筑和谐。“宝贝回家寻子网”网站有近3000万注册的家长和志愿者,腾讯公益与宝贝回家志愿者协会联合发起“宝贝回家关爱行动”,希望借助微博,帮助走失、被拐和流浪的儿童回到父母身边,同时,呼吁网友见到街头乞讨的儿童时请拍照或录像,连同时间、详细地点等到腾讯微博。宝贝回家志愿者队伍建立了90多个寻子QQ群,截至目前已有75491位爱心人士参与本活动,已有449人通过该活动找到亲人,目前还有家寻宝贝11021人,宝贝寻家5478人[5]。(三)网络媒体发起的“微公益”活动网络媒体通过“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的传播方式,凝聚人心、积聚力量、把微公益的理念转化为随手可行的行动,渗入每个网民的意识中。网络媒体在微公益活动中,不仅起着监督监管的作用,而且担负起捐赠主体的作用。2009年12月,一家微公益互动微博社区———“茶缸微博”在上海成立。“积少成多、聚米为谷”是茶缸倡导的精神。茶缸承诺,网友只要注册成为该网站的会员,就等于捐献了10粒米。网友每发表一篇微博,网站又会再捐1粒米,推荐1名会员,网站将捐献10粒米,网友参与1份问卷网站将捐献100粒米。此外,网友在该网站使用微博可以获得积分,每200积分就可以换成5000粒米。“茶缸网”随时都会更新捐米的数据,每当统计捐米量达到5公斤后,专门的爱心米小组就会去市场买回一袋等量的米,再通过与慈善机构合作捐给贫困家庭。截至2011年2月底,“茶缸”网已有1.4万余名注册会员。到目前为止,“茶缸”已经捐出了527.5公斤大米,攒米约116.25公斤。捐米行动由“茶友”发起组织并参与执行,“茶友”每次活动都会拍下照片,全程记录,并撰写博客,公布给全体“茶友”。茶缸将微公益融入了企业文化之中,将网友的每一个行为都转化为一份爱心放大并传递出去[6]。(四)名人发起的“微公益”活动名人参与微公益活动,不仅提高了自己的社会形象,同时也尽了作为一个社会公民应尽的责任。在微博时代,通过实时互动,微公益理念的传播效应和网友的爱心聚焦效应迅速增长。“名人效应+网友推广”的方式具有超强的号召力和感染力,是微博模式下的爱心微公益理念传播的典范。2011年3月,梁咏琪(GiGi)生日到来之际,她提前说出自己的生日愿望,希望帮助中国有需要的家庭和小孩,平安渡过难关,以及得到更多医疗与教育上的帮助;而每转发一次此微博,GiGi就会捐出一元到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将祝福转送给有需要的人。短短数天,已有391695次转发,而Gi-Gi亦守诺捐赠40万元给该慈善机构。虽然三天的生日微博转发期已过,但仍有不少网友继续转发,令GiGi大为感动,她说:“生日做有意义的事是我的宗旨,多谢大家送这生日礼物给我,我将继续把慈善讯息宣扬出去。”[7](五)企业发起的“微公益”活动微博时代,企业发起的微公益活动不仅履行了其本身应尽的社会责任,增加了爱心公益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而且增加了企业与公众信息的交互能力,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企业带头、全民参与的微公益活动方式,在扩大了公益活动参与者范围的同时,将微公益的理念广泛地传播到社会中。企业在活动中的创新性吸引了更多的公众对公益事业的关注和兴趣。中国平安作为国内领先的综合金融集团之一,从2009年10月开通新浪官方微博至今,现已拥有接近10万的忠实粉丝。为了呼吁更多的人关注这些地区的贫困儿童,让更多“渴”望的孩子喝上干净的饮用水,中国平安官方微博发起了“一次转发一瓶水”为主题的公益活动。参与者只需在6月1日至6月15日间转发活动微博,每转发一次,中国平安即向旱区的平安希望小学捐赠1瓶饮用水,每增加1位粉丝则再捐饮用水2瓶。自活动开展以来,这种别样的爱心传递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截至活动结束,此条公益微博的转发量超过23万次,平安官博粉丝新增近3万人。最终,平安共计送出28.5万瓶品牌饮用水,同时,平安根据学校的一些具体需求,追加赠送了价值约40万元的雨衣、教辅书籍和课桌椅等。该活动获得了包括平安客户、员工、社会热心人士的积极参与,网友们强大的力量使爱心公益的影响力呈几何级数地扩大[8]。(六)政府发起的“微公益”活动政府一直都是以“亲民、爱民”的形象作为公益事业的支持者和推动者。在微公益迅速发展的今天,政府更是借助微博平台,发挥其主体效应,带动和号召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和企业积极开展微公益活动,关注社会中的弱势人群,传递公益理念,树立良好形象。2011年11月15日,由共青团陕西省委、陕西省实施希望工程办公室主办的“红‘围脖’暖三秦”微公益活动启动,主要内容是“送温暖、送关爱、送文化”,运用微博平台发起资助,以一个家庭、社团及企业资助一个孩子或者一所学校的模式,帮助农民工子女和弱势青少年群体远离寒冷,忘却孤独,延续亲情,在互相关爱的氛围中健康成长。活动募集到来自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及企业捐赠的物品价值逾千万元。捐赠的电子学习产品价值1000多万元,将在陕西107个县市区及36个省级重点示范镇援建“希望工程—爱心家园”,260多个主要服务对象是品学兼优的进城农民工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目前,已有多家企业为贫困地区学校捐赠了电脑、乐器、体育器材及围巾、手套等过冬用品[9]。

微博平台下的“微公益”理念社会化分析

(一)基于利他主义视角下的分析利他主义一词,源于拉丁语alter,意为他人的。19世纪法国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实证主义创始人孔德首先把这个概念引进伦理学体系。他认为,人类既有利己的冲动,又有利他的冲动,利他又必然以利己为基础。所谓利他主义,就是一个个体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以牺牲自己的适应性来增加、促进和提高另一个个体适应性的表现。在西方伦理思想发展过程中,利他主义曾有过两种典型的表现形式,即仁爱的利他主义和利己的利他主义。仁爱的利他主义认为,利他人的仁爱心或仁慈情感是人的本性,仁爱心作为道德的基础和标准,要求人无私地去利他人和促进人类的共同福利。利己的利他主义认为,人的本性是利己的,同时又有同情心、与人类成为一体的社会情感、利他人的社会本能。任何人都以追求私利作为行为的出发点。由于利他人的本能,又最终使人以利他人和社会的共同福利作为行为的目标,其行为的结果则使个人利益得以实现。利己的利他主义得到了学界的支持和认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变快,经济负担、心理负担加剧,时间成本上升,虽然从小受到中华传统美德的熏陶,但是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不得不望而却步。但是,微博时代的微公益适应了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的这些特征,降低了参与的门槛,捐赠途径也更加简单易操作。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微公益的主体,选择自己能力范围之内的感兴趣的公益活动,通过符合自身经济状况的形式表达仁爱之心。“儒家的修身是一个推己及人的过程,首先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勿以善小而不为。”[10]人的经济能力有大小,但是“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都有利他的社会本能,人的本质正是他的社会性。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竞争中,利己主义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微公益理念的社会化,使更多的人认识到只有利他才能获得他人和社会的回报,获得更大的利益。儒家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发展过程和目标,“修身”是人生发展的起点,也是人生成功的必备条件。充分调动人们利他的本能从而加强公民自身的道德修养,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就会提高,社会才能更好更快的发展,这样人和人的关系就会更加融洽和谐,个人生活水平也会逐步提高。利己的利他主义是微公益理念社会化过程中的人们内心博弈的一种平衡,也是微公益发展的推动力。(二)基于基本需求层次理论下的分析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提出。该理论将需求分为五种,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需求层次理论有两个基本出发点:一是人人都有需要,某层需要获得满足后,另一层需要才出现;二是在多种需要未获满足前,首先满足迫切需要,该需要满足后,后面的需要才显示出其激励作用[11]。一般来说,某一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追求更高一层次的需要就成为驱使行为的动力。相应的,获得基本满足的需要就不再是一股激励力量。五种需要可以分为两级,其中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和感情上的需要都属于低一级的需要,这些需要通过外部条件就可以满足;而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高级需要,他们是通过内部因素才能满足的,而且一个人对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无止境的。一个国家多数人的需要层次结构,是同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文化和人民受教育的程度直接相关的。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还很落后,中国社会最直接的发展目标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摆脱贫困状态。而在进入21世纪后,市场经济快速发展,贫富差距逐步拉大,导致价值尺度扭曲、伦理准则变形、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恶化。中国的道德分配问题日益突出,影响着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所谓道德分配,是指在社会舆论、良心谴责、正义感、同情心等道德精神力量驱使下,人们自觉参与社会产品分配和再分配的一种分配形式。”我们逐渐认识到:充分发挥公益事业的力量调节道德分配中的问题,成为和谐社会中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的一种有效途径。正如马斯诺在需求层次理论中所说,人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有通过外部条件可以满足的低一级的需要,如物质生活的需求,也有通过内部因素才能满足的高一级的需要,如精神生活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要。伴随着改革开放后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的生理需求逐渐得到满足,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自我实现的需求。微公益赋予了公众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自主的参与方式和道德选择模式,当参与主体的这些公益行为得到实践并被赋予良好的道德评价时,他们会自然地实现微公益理念的吸收和内化,并同时满足自身追求自我完善的精神需求。这种精神上自我完善的需求,正是道德分配中公民对他人、社会、国家有道德责任意识和社会使命等意识的体现。微公益在不占用个人很多资源甚至从长远来看对个人有利的情况下帮助了别人,也获得了个人完善自我的精神需求。可见,微博时代下微公益理念的社会化契合了现代人对生活思考的理念,得以在社会的良性互动中逐步实现着公众思想道德和价值品质的内化。

微博时代的微公益理念社会化的价值

微博时代范文篇3

关键词:微博时代;旅游微博;旅游

微博营销在网络科技迅速发展的当下,人们所使用的社交媒介也呈现出多样化。微博作为一个自媒体时代下的社交工具,正逐渐被更多的人作为全面展示自己的平台,对于旅游者而言,更是如此。随时随地通过图片、文字、视频等方式分享自己的出游心得已成普遍现象。同时,在出游前寻找旅游目的地信息,制定出游计划也成为旅游者中常见的媒介使用行为。因此,各地旅游门户机构应大力推广以微博为主的网络营销渠道。就目前的旅游微博营销来看,针对理论研究还相对滞后。本文基于旅游微博营销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探讨旅游界相关部门该如何有效地利用微博进行营销。

一、界定概念

(一)微博营销。微博,即微型博客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信息的平台,用户能实现随时随地的信息分享。微博营销是微博时代下推出的一个新型的网络营销模式,随着大量用户注册使用催生了相关的营销方式。这种营销为企业开辟了新市场,打破了传统的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协商模式,尽可能的通过线上平台实现产品的宣传推广。(二)旅游微博营销。旅游微博营销是旅游界或个人以微博为平台,通过图文、视频等形式推介旅游信息或分享自己在旅游过程中的所见所想,从而实现旅游产品的宣传。旅游微博营销的兴起拥有潜在的商机。将微博与旅游相结合的营销手段,已被当前众多旅游机构所认可。这样的网络营销模式赢得了更多的消费者,已经成为一种新型营销方案。

二、旅游微博营销的必要性

(一)市场需转变营销模式。当前旅游市场不断打开,传统模式的营销手段很难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核心地位。旅游业的竞争主要表现在产品、价格和宣传等方面,而微博这一平台恰好能在宣传竞争中发挥作用。微博营销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营销成本低、技术门槛低,操作灵活,可以通过关注者的转发实现产品信息广泛传播的目的。(二)创新消费观的需求。年轻的消费群体正在为消费市场注入新鲜的活力,特别是旅游市场。80、90后逐渐成为主流消费群体,了解这个群体的消费喜好是认清现代消费市场潮流趋势的关键。旅游微博营销正是迎合了他们的需求,在帮助制定旅游线路的同时,也为他们传递情感信息搭建了平台。微博营销手段带给这个群体一个潮流的消费体验。

三、旅游微博营销的可行性

(一)微博时代的来临。据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分析显示,截止2017年6月,中国的网民规模已经达到7.51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4.3%,手机网民规模达7.24亿,移动互联网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2017微博用户发展报告》对2017年微博用户的发展进行盘点,诠释了微博用户的整体发展状况。截止2017年9月,微博月活跃人数共3.76亿,与2016年同期相比增长了27%,微博月活跃用户中,30岁以下用户超过八成。这些数据已经清晰的反映出互联网时代、微博时代的来临。(二)旅游产品的营销需要。旅游产品具有无形化特点,微博营销可以运用声音、视频、图片、文字等将其有形化,让旅游者通过微博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这种动态的传播形式相比较静态宣传而言更能引起旅游者的兴趣。

四、旅游微博营销的策略建议

(一)打造专业的微博运营团。旅游微博营销已成为一种全新的营销模式,正在改变着人的出游方式。政府旅游机构、企业都应将传统营销和网络营销相结合,增强微博营销意识,打造专业的微博运营团队。明确组织内部分工,做好危机公关,与微博评论者建立良好的互动交流。按时更新微博内容,开发热点话题,吸引媒体与用户的参与,尽可能的在短时间内引起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二)优质的微博内容。用户是微博营销的基础,如何能在短时间内吸引浏览者的阅读兴趣,就需要旅游机构、企业在的内容里下功夫,创意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旅游业火爆的今天,每逢节假日,知名景点门庭若市,冷门景点却是无人问津。难得从繁忙的城市中逃离出来的人们更倾向于卸下疲惫,拥抱大自然。这就启发旅游机构发掘一些风景优美且不为大众所熟知的冷门景点。(三)开展线上活动。旅游微博营销不仅仅是要推介资源,而且要适当的开发线上活动。抽奖活动、有奖转发等都是不错的营销活动。抽奖活动一定要说明规则,用户只需照做,就有机会获取奖品。同时也要利用微博@功能,说明只需关注微博账号及@好友转发,就有中奖机会,获得免费住宿或者优惠打折。也可以考虑结伴游玩的需求,奖品可与好友共享等。促销活动的信息要极具诱惑力,另配精美图片,这样更能增加关注度、转发量。目前已经有很多政府旅游机构、景区、旅行社等,开展多样的优惠活动,如通过微博客户端报名景区活动,可免费领取精美小礼品等,都深受用户关注。在增强用户忠诚度的同时也达到了营销的目的。

总之,在网络信息不断发达的今天,微博作为一个开放自由的自媒体平台,已被众多年轻群体所追捧。相信随着微博用户量的不断增长和旅游业的发展,微博营销将会成为一个重要的营销手段。如何更好的运用旅游微博营销使其发挥最大的商业价值,还需在运营过程中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孙莹.微时代旅游营销的新模式---旅游微博营销[J].新媒体,2013(1).

[2]吴金铃.网络营销背景下关于“旅游微博热”想象的思考[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1(61).

[3]金晓春金永成.微博与旅游营销策略[J].新闻界,2012(21).

微博时代范文篇4

微博用户的信息既可以面向所有人,也可以“一对多”与特定的群体传递信息,甚至“一对一”、“点对点”传递。任何一位网民都有可能成为话题的发起者,成为舆论领袖、舆论源头,舆论领袖在网络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网络舆论在促进事件的解决和方向的变革方面的作用是双向的,分为正作用和反作用。舆论领袖信息、转发给“关注者”或“粉丝”、发表观点和评论,采用主观断言、信息重复、情感诉求等多种方式推动或“妖魔化”事件。

1.推动事件解决的模式

微博舆论展现多方针锋相对的思想,普通人的多重自我得到实现。网络舆论给网民带来了便利、无障碍的表达自由,给弱势群体维权和申诉提供了平台,也为表达民意,反应社情民情,扩大公众知情权,促进政府和组织决策公开透明化提供了主要阵地。舆论领袖的信息和观点可以直接推动事情的解决,也可以扩散到相关人和相关部门,加速舆论的形成,让事情的真相逐渐浮现在公众的视野中,促进公共决策的进程,对社会进行有力监督。如2010年江西宜黄拆迁自焚事件中,记者(意见领袖)对此过程进行了实时微博“直播”,使事件就此成为一起备受关注的重大公共事件,此后,当事人钟家姐妹也开通了自己的微博来公布事件最新情况,而媒体的持续关注终究促成了相关方对该事件的处理。余秀才[6]在2010年对160个重大网络舆论事件解析,通过各种检索工具,追踪事件发展过程以及最终解决结果。其中,起正向作用的案例106起,比例为66%,起中性作用的比例为24%。这些数据显示,起正向作用的网络舆论占绝大多数,其正面的积极的意义十分明显。如2007年厦门PX事件、2009年番禺垃圾焚烧事件等,都是因网络舆论的强烈抵制,迫使地方政府修改决议。

2.舆论领袖的二级传播和多级传播

舆论不是公众意见的简单叠加,也不是单向的、单线条的,而是一个多向的、多线条的动态和快速过程,众多意见经过多次来回的交流、碰撞、整合,反馈,并在外部环境和力量的综合作用下产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动态和阶段性过程中,舆论领袖全程参与其中,进行着二级传播和多级传播,舆论领袖的关注圈和粉丝圈中,不仅仅有众多的普通网民,而且还有其他意见领袖,意见领袖相互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和频繁的互动,由此一个意见领袖的信息和意见很容易被其他意见领袖所转发、评论,舆论就这样得到更大范围的快速扩散。在多线条的传播过程中,传播内容不断地被复制、修改和补充,舆论领袖在这个过程中将大量个体意见逐步集中,并加以提炼和升华,形成相对有倾向性的意见。舆论领袖在这个信息流反复扩散和反馈的过程中,在关键或合适的时候,以震撼的话语或者代表性的言论,引导意见和舆论的效果。

3.舆论领袖的传播进路“反馈”

舆论领袖在网络舆论中的反馈有两部分,一方面舆论领袖对掩盖事件真相并在扩散传播过程中加入个人恶意观点、炮制谣言、误导民众,“妖魔化”事件。舆论领袖利用社会热点话题事件,借题发挥,扰乱公共秩序,更有甚者引发群体性事件。舆论领袖用新闻性的表达语言、片面和夸张的事实细节、用匿名或模糊的身份,快速传播网络谣言。早已养成了思维惰性的网民在看到此类信息时,判断力下降,加上澄清信息的模糊与滞后性,网民容易偏听偏信,选择相信并传播谣言。谎言重复一千遍也会变成真理,舆论领袖为了自己的目的在网络上将谣言通过数以万计的网民转发、转载、链接,从而让谣言直接反作用于新闻事件,使得事实真相被掩盖。另一方面,舆论本身作用于舆论领袖的反馈。网络舆论场中的舆论领袖都有自身独特的标签,代表一种身份、职业和关注范围,他们的自我认知集中体现在其的微博内容上,特别是对于大V用户,数量众多的粉丝,舆论领袖的观点被放大、影响力和传播范围被扩大,众多粉丝过高的期待和“被认定”、“被标签”,并将这种期待反馈给博主,反作用于他们,影响他们的行为。比如,明星王菲之所以在微博中离婚事宜,是因为网民对于此事情的关注度高,这也是网民对博主的一种反作用力。

二、“凸显”与“消解”:舆论领袖传播进路的深层次审视

微博作为一种传播媒介,生成和反映舆论。舆论领袖监督和引导舆论,在舆论的形成发展以及升华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当前,我国处于经济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容易引发突发性、群体性事件,要尽可能早地掌握舆情民意,提前建立预警机制和应对策略,才不至于出现网络谣言满天飞,让事情的进展不受控制。微博舆论环境的净化需要技术、法律、教育等多方“发力”。

1.法律和制度:永远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运用网络技术手段,给微博信息加一个“过滤网”,设定一些“关键词”或“敏感词语”,如要发表言论须审核后才能发送成功,达到过滤作用。同时,健全的网络法律体系,是保障网络舆论健康发展的基础性工程。对微博中歪曲事实,散布谣言、恶意诽谤或利用信息实施相关犯罪行为进行控制,充分保障公民表达权和监督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于2013年9月9日公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五千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五百次以上的”,应当认定为诽谤行为“情节严重”,从而为诽谤罪设定了非常严格的量化入罪标准。这能在一定程度上给网络造谣者一定的规范警示,并让犯罪行为的认定有法可依。充分利用法律和技术手段,加强网络媒体自律和主流网络媒体的建设,及时消除网络舆论中的疑惑,让微博中的谣言舆论不攻自破。

2.媒介素养:现代公民素养的基线和准则

数字技术的突飞猛进,推动人类同时进入了“信息化”、“媒介化”时代,一个“人人都是记者”的时代。但是,我国公民曾经一度视媒体报道为指导性文件,他们是很好的媒介信息接收者,但不是合格的媒介信息分析者和评判者。微博具有爆炸性的传播能量,有些信息就像病毒一样,人们不可能删掉所有的微博,更没办法做到事先审查再,这更加需要每个微博用户特别是舆论领袖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和自律水平。微博时代下,媒介素养不仅是专业传媒人的需要,还应该是所有阅听人和社会公众的基本素养。培养现代公民对网络信息的解读能力、判断甄别能力势在必行,让他们成为媒介信息的主动“获取者”和“解读者”,一方面能够抵制媒体不良信息,消减负面影响;另一方面能够合理利用媒介对信息资源的占有和支配能力,真正成为微博时代下清醒的“媒介公民”,积极营造文明健康的网络环境。

3.舆论领袖的叠加传播:传播进路的再考量

舆论领袖是能说会道、一语中的、有独到见解之士,他们的言论很容易引起其他网民的共鸣和附和。在网络虚拟的空间里,充分发挥舆论领袖的影响力,在互动交流和多级传播过程中影响和感染其他网民,积极引导舆论。现在很多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都有自己的官方微博。打造品牌微博,提高公信力,适时有针对性地培养一些舆论领袖,加强议程设置,是各官方微博努力的方向。舆论领袖有意识地将现实生活中人们关注的事件设置为主题,使它成为公众议论的话题,并逐渐形成舆论。在此过程中舆论领袖积极参与其中,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将舆论引向既定的方向。此外,还应加强与传统媒体的沟通,对于突发性、群体性等公共事件,要掌握议题设置的主动权,在第一时间引导网络舆论向积极方向发展。舆论领袖只有积极与传统新闻媒体互动,综合各个媒体的优势,实行舆论立体化、全面化引导,才能充分发挥舆论合力作用。

三、结束语

微博时代范文篇5

关键词:微博;体育;思想道德教育

思想道德教育管理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认真抓好体育类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管理,对于办好体育专业是极为重要的。特别是在现在的新形势下,结合现在学生的热点来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随着博客的普及,微博也很快融入了我们的生活,它和博客相比拥有很多不同之处。1.字数的限制,众所周知每一条微博最多只能容量140个字;2.表达方式简单,用简单的几个字或者几个句子来表达我们喜悦和难忘的心情;3.节约用户时间,微博跟博客不一样,可以随时随地将自己的所思所想,通过微博的方式出来供大家分享,发表的信息具有碎片化特征。另外,微博由于受到字数容量有限,需要更加精炼地反映出当时的心情,与对待某事的想法。“随着国家政策的积极推广,学校微博得到了极其快速的发张”。这句话是在《2012年学校微博发展报告》中提到的。微博关注度的不断提升和社会地位的提高,媒体有着功不可没的作用。体育类专业的相关教学人员和管理负责人要跟着时代的步伐,充分利用微博这样新型的教学工具,保质保量的完成体育类学生的教育和教学工作,培养体育类学生优良的思想道德素质。

一、微博时代体育类专业思想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

言论自由、及时反馈信息、信息传播速度快和传播主体大众化是微博的主要特点。此外,随着电脑网络和手机网络的不断发展,微博正于各种各样的形式来表达用户遇到一些难忘的事情时的心情。如微博利用视频、图片和文字,可使传播的信息更加真实、更具有说服力、更形象。据调查从2010年到2011年年底,我国微博用户达到了2.5亿,与2010年相比增长了296%,这比我国四个直辖市的人口还要多出很多(2009人口调查:北京3074万人,天津932万人,上海1888.46万人,重庆3144.23万人)。同时,使用人数还在不断地呈爆发式增长。

信息传播的即时性是微博的主要特征之一。在信息传播的媒体和媒介中,正因为微博在传播时间上的即时性。老师、学生可以通过微博实时传递自己身边的信息,这种传播方式完全颠覆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媒体主导式。微博传递信息的即时性,满足了青少年人信息传播需求。同时,他们人格魅力在微博中也能很好地展现出来,但是,他们在微博中也有可能碰到一些错误的信息和消极的思想。体育思想教育工作常常会面临着很多尴尬,如我们所讲授的东西,很多青年人通过微博早就知道,甚至他们知道的还比老师多出许多。很多新名词和新鲜事老师都不知道。这种新的方式对思想教育工作者思想的传播和学生思想道德的提高,提出了新的要求。

微博裂变化的传播方式对体育类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出了新挑战。微博以一种裂变式方式将一些好的信息和或者坏的信息传播到世界各地、传播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实际生活中,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捏造虚假信息,并将这些不真实的消息通过微博平台散布和传播出去夸大事态严重性,以混淆视听。这种不健康、不真实的信息传播方式给互联网环境带来严重的考验,同时这种方式也被人们称为病毒式传播。然而,在当下,怎样规范、监督和阻止谣言与谎言在微博平台上散布和传播,让人们在真实的信息下交流,是社会各阶层管理人士、学校教学管理者和体育教育工作,应该思考与探索的课题。

微博是一种新兴的传播媒介。基于微博的单一性和受到字符的限制,传递出的信息很有限,大部分信息都是琐碎的和碎片化的。每条单独的微博只能对我们生活的细节、新闻事态进行和热门话题进行简单描述,传递出的信息十分有限。由于微博内容与信息传递的琐碎化,导致网络信息的内容与教育者想要表达的信息有所差异,甚至相反。这对体育类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有可能引起学生的疑惑、混乱。大学生是微博用户的主力军,也是微博最忠实的粉丝,对新鲜事物充满热情与好奇是他们的主要特点。学生常常被微博上海量的信息所吸引,他们可以通过微博关注着国际事件的动态,也可以通过微博表达自己心里的想法和对某事件的看法。为了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及时性和实效性,体育教育管理工作者可充分利用微博信息传播的裂变性,让其认识到微博这一全新的传播方式即“裂变传播”,有助于增强学生思想教育的时效性。便捷的操作方式、新颖的表达形式、直观形象的表现模式和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等都是微博的主要特点。教育者可以借助微博轻松的氛围,在教学中实现潜移默化的教育导向作用。教育工作者可以运用微博轻松幽默、喜闻乐见的方式跟学生进行交流,这样可以让思想道德教育变得不再那么烦躁无聊,使得思想道德教育成为一种放松的交流方式,彻底改变传统枯燥乏味的思想道德教育模式。

二、微博时代加强体育类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建议

学生政治立场不坚定、理想模糊、社会责任感欠佳、人际关系冷漠与心理素质差等,是新时期学生身上共有的特点,这一点在体育类学生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让很多学校的教育者感到非常头疼。对于这些体育类学生如何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怎样让他们能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学校就必须下定决心,通过“微博控”来做好这类学生心理辅导工作“出于为了塑造优秀人才的出发,出于为了塑造有用人才出发”,加强对体育类学生的思想意识教育,引导学生珍惜生命和热爱生活,培养他们面对挫折的能力与社会责任感。

对于体育类专业教学管理负责人来说,为了能够准确地掌握体育类学生的内心世界,并且有针对性地对于体育类学生进行引导和帮助,可以通过一些工作网站对其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为学生心理辅导提供更好的帮助。例如,学校可以通过微博建立校园网络论坛,设立交流区、留言区和讨论区,学生运用匿名的形式进行交流和讨论。这样老师、学生都能对于社会的一些潮流问题、交点问题进行探讨,同时,学生还能够自由地吐露一下个人想法。通过学生的交流区、留言区和讨论区的发言、交流以及留言,体育类专业教学管理负责人也可以快速了解到学生的所思、所想,以及心中的一些问题,便于体育类专业教学管理负责人的疏导和引导与教育。在处理学生的各种问题时,从内心深处出发,尊重学生、处事公平、公正、公开。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让学生党员、团员做好模范作用,率先垂范,让广大青年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出更大潜力。

参考文献

〔1〕窦倩,苏倩倩,王雅然,等.微博对沟通模式的新拓展〔J〕.文学界(理论版),2010,32(09):115-119.

〔2〕吴可佳.新时期大众传媒发展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宣传的挑战〔J〕.学理论,2010,(02).

〔3〕叶政.略论信息网络化条件下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5).

微博时代范文篇6

1、微博

微博是对传统信息工具的彻底革新,它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可以说它是博客的升级版本,它使“博客”变得更加平民化。用户可以将身边的大事小事都写入微博,这已经成为不少人的生活习惯。微博既可以记录用户的某一时间的状态或者心情,表达个人情感;而且人们还可以报道一些重大的事件,公布一些新鲜的信息,这对于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也是很有帮助的。

2、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指管理人员通过一些正确的方法,解决员工的问题,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使其可以积极的参与生活,投入工作,促进企业工作全面正常开展,从而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健康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思想动力,在新的时期,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提升企业发展活力,提升员工工作积极性,而且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

二、在微博时代建筑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构建思路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建筑企业发展迅速,在发展的同时要求搞好其思想政治工作,不断的探索、寻求其有效的途径,以改善建筑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现状,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1、紧握微博时代,转变思想政治工作观念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发展的思想保证,是一种文化力量,有助于促进企业规范其自身行为,尤其是在微博时代下,我们要充分发挥微博的网络监督作用,严格规范自身行为。在新形势下,企业思想政治部门工作者,一定要及时的改变自身的观念,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根据在工作中出现的特定情况,根据新形势把握全局,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根据市场信息,不断的探索开展微博时代下,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方法。

2、面对新要求,丰富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

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不是一尘不变的,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内容,也有相同的要求,对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员工来说,要紧握时代脉搏,根据不同时代,及时的更新工作内容,做到与时俱进。在微博时代,人民参与的积极性空前提高,要将“以人为本”的思想贯穿到整个思想政治工作当中,从人民群众的角度、立场出发,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作用。立足实践,解决员工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解决员工的后顾之忧,真正为员工办实事,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3、面对新情况,改变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

新形势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遇到的情况是不同的,面对不断出现的新情况,企业相关的部门要不断的改变工作方法,具体的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循循善诱,耐心教导思想政治工作,本质上就是思想教育,提高员工的思想道德修养,因此要注意教育的方式方法,讲求艺术性,对于员工以及领导在思想上的问题,要耐心教导,做到循循善诱,使其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改变落后的或者错误的观念。②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传统上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是单一的教育方法。在新时期,要树立创新意识,将思想政治工作与其他工作结合起来,更要与员工的生活结合起来,让员工在放松的氛围中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思想政治工作的员工要不断的创新工作的方式,开创多样的思想教育活动,全面的提高职工的思想道德修养。③真心真意的投入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最重要的就是要真心真意,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时,要以情感人,互相去关心,而不是敷衍了事,真正去帮助员工解决解决生活中困难的部分,用真心去感动他们,使其敞开心扉,这样思想政治工作才能顺利开展。④领导干部要发挥带头示范作用在思想政治工作中,领导干部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可以说这是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同时也是最有利的说服条件。在工作中凡是要求员工做到的,领导干部必须首先做到,禁止别人做的,领导干部必须自行禁止自己去做,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为员工做好榜样示范作用。

三、微博时代建筑施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意义作用

微博时代下,对于企业的监督越来越平民化,再加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不断的发展,要求企业不断的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同时这也是对我们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我认为微博时代下,建筑施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意义和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

1、有利于企业其他工作的正常开展,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其他工作的基础,它与其他的工作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企业必须要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不断的提高员工的思想道德修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同时思想政治工作的相关职工,必须要紧紧围绕企业健康发展,从企业的大局出发,将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各项工作之中,为企业发展提供思想保障;

2、有利于推动企业改革,促进企业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不断的发展,许多的企业都在推进转企改制工作,对于我们建筑施工企业也是一样的,也要积极推进改革。思想政治工作可以全面协调企业内部各个方面的利益,为企业改革解决后顾之忧,全面推进企业改革,为企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提供改革的精神动力。

3、有利于培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之间的相互竞争是异常激烈的,而且来要面对外来企业的冲击,因此企业要想在市场中立足,就必须要有较强的企业核心竞争力,而我们思想政治工作就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有利于企业打造自己的品牌,实现品牌效应,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企业可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4、有利于培养企业精神,弘扬企业文化

微博时代范文篇7

一、门槛低、即时性吸引了不同层次的人群,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积极融入微博时代

微博注册和使用门槛低,它打通了固定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之间的限制,几乎可在任何通信设备上读取。注册微博账户后,可以在有手机信号的任何地方阅读、微博。这个优势是目前任何其他传播媒介无法比拟的。同时,它的匿名性和随时随地记录、表达和传播的即时性特点非常适合充满怀疑、抗拒和速食的网络时代。它成为不同层次的人们表现自我、发泄自我的最好空间。微博文化是文化发展的一种新形态和新趋势。对微博文化的产生、存在和发展不能忽视、不能回避、更不能否定。微博甚至已经开始推进我国民主政治的进程,并改变着政府的执政方式和理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站在时展的前列,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和融入这新的文化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有利用微博开展工作的意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妨通过微博大规模地、主动地、快速地传播自己的思想、理论、政策。届时,工作舞台和对象、教育方式和手段、信息获取和传播途径等,都有机会得到突破。微博文化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应对微博时代的挑战。

二、平等、开放和自媒体特点强化了人们的自主意识,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珍惜一切教育资源,探索新的教育手段

在微博空间,社会地位的悬殊、经济收入的差距、文化层次的高低等等,已不再是妨碍人际交往的因素。每个微博主都可以成为中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相对平等。遵循信息共享原则的微博,允许任何一个人在微博里根据自己的意愿去自由访问其他人的微博空间,去和微博世界里的任何人进行交流;任何一件事,只要在微博里公布,立刻就可以传遍网络和现实世界。同时,微博是一个内容自创和传播的平台,每个人都是新闻和观点的制造者、评论者和传播者。在微博里,每个人都可以拥有“自媒体”,以自己的观点影响自己的受众。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生命线。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通过课堂讲授、个别谈心等大众传播媒体来进行的。这些方式都具有可控性的特点,教育者可以有意识地向教育对象传播含有特定内容的信息,促进教育对象的思想转变,收到教育效果。在微博时代,教育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信息的传播在一定程度失去了可控性,比如微博世界。又由于网络的“匿名性”,无法确定“问题者”的真实身份,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明显降低,由此使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更加复杂化。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尤其是微博时代的来临,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阵地和手段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微博时代在呼唤思想政治工作手段的现代化、信息化、网络化。在本质上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人与人之间进行的一种交往式的实践活动。为什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懂微博?简言之,因为要了解社会、了解教育对象,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打破自身的思想禁锢,研究、探索并善于使用微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习惯微博式交流,充分利用微博、空间、“说说”等。总之,在网络虚拟功能的支撑下,可以设置多种多样的思想政治工作情境,使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更为丰富,形式更为活跃,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由一维向多维、由平面向立体、由收敛性向发散性转变。珍惜和利用一切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必要的和可行的。微博文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只是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事情,严格说来,每一个人,乃至网络虚拟社区中的“伙伴”都是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例如,新浪微博发起的“微博救助拐卖儿童”“微博救助流浪动物”等活动在社会上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微博主们通过拍流浪儿童或者乞讨儿童的照片,在微博上,大量的网友以转发的形式扩大其传播范围。媒体对其密切关注,警方也介入其中,并解救了一批被拐卖儿童,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这个案例就是“勿以善小而不为”的教育素材。

三、互动和人群效应使社会热点问题更加突出,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巩固网络阵地,加强微博监管

在Internet,网民做出的任何一次选择,都能得到回应。网民不仅是信息资源的消费者,也是信息资源的生产者和提供者。这种信息交流方式突破了人类传统信息交流的单向模式,表现出多方向、大范围、深层次的特征。微博传播方式的互动性更是得到极大发挥。它跟传统媒体及博客、论坛等新媒介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双向互动传播。尽管微博字数限制为140字,但通过超链接、图片和视频,每条微博都可以有丰富的延伸。微博创造出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新型的、超越地域的“虚拟社区文化”,以“关注”、“粉丝”、“微群”的形式便捷、快速地聚集人群。微博为用户提供的庞大的社区性服务不仅让很多人聚集起来同时关注一件事,而且这种扩散力和影响力是以几何倍数增长的,力量不容小视。以2011年3月7日日本大地震并引发海啸、核爆炸等衍生灾难为例,当灾难发生后,有V字名人微博第一时间了日本海啸场面和电影《2012》中灾难场面的对比图,宣扬了2012即将到来、人类将会灭亡的不良信息,给人们带来了恐慌。这种恐慌的背景下,有不良商家趁机推动舆论说核辐射将要对我国沿海海域造成污染,会导致以后生产出来的食盐不能再吃。谣言一起,出现了全国性的抢购食盐闹剧。更为严重的是,有不怀好意的职业网络将日本地震后国民的震后反应和我国2008年汶川地震后国民反应对比,极力鼓吹日本资本主义民主国家的优越性和国民的高素质。这种微博言论受到不明真相的微博主的赞同和积极转发,在较大范围内对民众产生不良影响,使其价值观产生动摇和倾斜。传播学认为,信息流动异常状态的主要形式之一是流言,即一种信源不明、无法得到确认的消息或言论。流言通常发生在社会环境具有较高不确定性、正规传播渠道不畅通或者功能减弱的时期。网络流言猛于虎,因此务必使社会主义微博文化牢牢掌握网络舆论传播的主动权。网络信息时代,谁掌握了信息传播源和信息传播载体、控制了因特网,谁就有能力影响整个社会的大多数。面对西方国家敌对势力利用互联网对我们进行西化和分化的强大攻势,我们必须发出自己的声音,打破西方的“信息霸权”。为此,构建中国特色的微博文化宣传阵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微博文化是当务之急。

微博时代范文篇8

一、记者在微博上大规模亮相

在媒介技术发展位居世界前列的美国,早在上世纪末就出现了一批“博客记者”,即在自己的博客而非传统大众传媒上新闻的新闻工作者。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拉链门”事件就是被博客记者率先披露。其后,随着微博技术的发展,其影响力逐步取代博客,以Twitter为代表的微博客在网上传播新闻信息,“微博记者”(TwitterJournalists)也应运而生。这些都对传统新闻传播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在我国,微博于2009年开始流行。“新浪微博”内测版于2009年8月启动,是国内首个提供微博服务的门户网站。尽管在微博引入中国的阶段,我国曾经出现过饭否、嘀咕、叽歪等中国式微博网站,但新浪公司通过邀请明星、名人、记者开设微博的方式推广微博,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明星效应加上热点议题,使得普通网民对微博的关注和参与迅速升温。新浪微博的数据显示,到2011年2月,新浪微博的用户已经超过1亿人。在新浪微博的带动下,一个微博时代在我国悄然来临。现在,我国不仅有综合门户网站微博,还有新闻网站微博、电子商务微博、独立微博客网等各种形式的微博提供给受众。2009年12月22日,人民网也推出了微博服务“人民微博”,意图将其打造成一个网络问政的新兴平台。2010年2月22日,“人民微博”上出现了国家主席的名字。“胡主席‘开’微博了”的消息成为网友热议的焦点。仅仅一天的时间,该微博的注册粉丝数量就达到8088人①。

微博被逐步培育成反映社会问题、设置公共议题的重要舆论场域,其影响力连传统媒体都不能小觑。对此,传统媒体作出了积极的回应,包括在新浪等综合门户网站开设微博账号,将其作为信息的平台之一,以及在自己的电子媒体上推出微博版等。如2010年2月,羊城晚报与新浪网、金羊网合作推出“两会微博”,同时开辟“微博版”,“短短6天时间,超过1.3万名网友关注并发表数百条评论”。作为新的媒介技术,微博受到受众的欢迎与积极参与。媒介融合技术正逐步将政治信息传播带入社会网络(Socialnetwork)时代,改变政治信息的传播方式与民众参政议政的社会路径。受众欢迎权力社会化过程中逐步提升的公民权②。传媒与记者必然要尝试以更为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吸引受众注意,传递有效信息。对此,记者在这个过程中也自觉不自觉地参与进来。一些记者的个人微博甚至成为争议性报道与争议性话题的发源地。这一点,在2010年两会期间表现得尤为突出。在2010年两会期间,不少在会场上进行新闻采访的记者在现场直接将各种突发事件上载到自己的微博。如果事件的公共性比较明显,其同行以及其他媒体人还会广泛转发。在一些焦点事件的微博报道过程中,记者在微博上出现了集体亮相的盛况。有研究者发现,在微博的介入与传播特征下,新闻事件“完成一个公共话题所必须的社会情绪酝酿和发酵”,并成为一次“公民动员”,每个环节都只需要24个小时③。传媒人作为意见领袖在微博上积极信息,而其微博影响的受众面又极为广泛,再加上传媒人之间的转发与关注,其推动的舆论风暴往往会成为改变事情发展的关键因素。当然,和所有社会公民一样,记者可以选择匿名或者实名微博信息。因此,微博上记者的媒介使用行为可以分为实名与匿名两种。但是,在社会热点事件的微博信息传播活动中,记者往往选择实名的方式进行。可以说,记者对于微博的使用仍然是具有职业性的,而以其身份特征的差异,我们可以将这些实名的记者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其一,在新闻单位自己的官方微博上进行信息传递的记者,如在新华社等传统媒体自己的微博上,为大家提供第一手报道的记者;其二,以私人身份开设实名微博,随时将自己的所见所闻上传微博的记者。其微博上传播内容不囿于公共事件信息,也包括个人感言,例如曾子墨利用手机,在自己的新浪微博上分享了许多难以见诸传统媒体甚至媒体微博的新闻事件相关信息。

二、微博上记者身份混淆带来职业伦理困惑

记者使用微博存在着使用媒体的官方微博和个人使用私人微博两种情况。在前一种情况下,记者假以媒体的公共身份进行信息传播活动,其行为必然受到新闻伦理法规的约束。但是在后一种情况下,记者在商业网站的微博如新浪微博上新闻信息,其媒介使用行为是否依然需要受到新闻伦理与职业道德的约束,在多大程度上需要遵守新闻伦理与职业道德呢?出现在商业网站微博上的记者,既以记者的身份发言,也常常以一个普通网名的身份发表议论。对于非自己采访报道的事件,记者往往以“转发+评论”的方式将信息发散传播。而对于自己采访报道的事件,不少记者也选择在商业微博如新浪或腾讯微博上第一时间信息。目前,国内最受关注的两个商业微博新浪微博与腾讯微博,均采用实名认证的方式,将记者以加“V”的方式推向信息交流的前沿,让记者成为比普通用户更易为人关注以发挥其舆论影响力的公众人物。如此一来,在这些商业微博上加V的实名认证者不仅以其私人身份在传递信息,更携带其公共身份而成为一个个信息平台。用一个比喻来形容他们,他们每个个体其实已经成为自己所属媒体的一个个子报、子台、子网站。作为一种职业,“记者”可以简单地定义为媒体从业人员,即从事信息采集和新闻报道工作的人。一方面,作为一个自由的个体,职业身份只是他个人身份中的一个部分。他们当然有权利在自己的微博中记载生活随感等非职业活动内容,其个人微博的私人性应该得到承认并受到尊重。另一方面,他们的确是以实名的身份在微博上活动,从而聚集起数量众多且快速递增的粉丝。而且,他们在微博中发表了大量报道性信息,这完全可以视为他们的职业活动的延续,我们也有理由从职业上将其与普通微博用户个体区分开来,并对他们的新闻活动提出相应的职业伦理期望。

但是,商业网站微博上信息的记者毕竟是以个人的身份进行信息传递活动,这种身份上的困惑很容易使其陷入媒介伦理的困境。一方面,出于一种职业习惯,记者都想尽可能地利用社会化网络的特质,让信息更为自由地流动;另一方面,作为一个个体使用微博信息,记者毕竟不用再面对“把关人”的束缚,会不由自主地放松信息传播的职业要求,甚至会出现被情绪控制而在非理性状态下的信息。这种职业身份与个人身份混乱导致的伦理困境部分源于存在已久的媒介职业角色的两难困境,而这种困境在网络时代的媒介融合浪潮中得到激化。麦奎尔(2006)曾指出媒介职业角色的困境包括三方面:积极地参与与中立地传输信息之间的矛盾,创造性和独立性与机制的日常运作之间的矛盾,传播的目的与迎合消费者需求之间的矛盾①。而在记者使用个人微博的行为中,积极参与与中立传递信息之间的矛盾最为明显。因为社会性媒体与自媒体都倾向于削弱记者的职业身份、强化他们的个人身份,但同时又依赖社会性媒体与自媒体用户的新闻活动来发挥重大影响。对于记者所面对的这种身份困境,与网络新闻伦理相关的各项研究已经多有关注。《网络新闻评论》在对网络新闻伦理的分析中认为,网络新闻报道其实归根结底与传统新闻伦理没有差别②。它们的基本要求依然是客观、可信、公正,且尽量避免伤害。大卫•布鲁维(DavidBrewer,2010)则提出,记者使用微博时需要特别注意几条传播伦理的原则:准确可靠、不偏不倚、公平开放、敢于挑战、廉直无私和隐私处理,并对它们在微博情景下的具体含义进行了阐释③。路透社在2010年版《路透社报道手册》中则特别添加了《网络报道守则》部分,其中对路透社记者在媒体微博和个人微博两种情景下的活动,都提出了细致和可操作化的系列规定④。不过,尽管行业协会和一些媒介组织已经针对微博使用的媒介伦理问题制定了规则或手册,但它们更多的为了媒介组织的机构利益,进行应对之策的探索,非学理性探究。要提出符合这类微博记者双重身份的伦理规范,清晰地界定他们在微博上的自由限度,还需要对他们的实践操作与职业伦理之间的矛盾进行更为深入地概括与分析。

三、记者使用商业微博进行信息传播面对的媒介伦理问题

当记者使用个人微博时,记者常常摆脱“把关人”对他们的群体束缚,而展现出高度的个体自由。受众/用户往往对微博上的记者摆脱“把关人”后,揭露非官方报道的敏感性议题,及其个性化表述展现出更高的关注热情,不少受众还会积极评论并转发,从而更加刺激媒体人更多选择这种方式信息。另一方面,传媒人之间也通过便利的“转发”形成联动,并最终汇成意见领袖的集合。这种“转发+评论”模式能迅速掀起舆论风暴。黄朔(2010)从传播模式的视角对微博的这种全新的多级传播过程及强大的传播功能作出分析⑤。种种研究发现,微博使得记者不再仅仅通过揭露事实来展现力量,而是成为一些行动的直接发起者。但是,记者的这种微博使用行为在下面三个方面构成媒介伦理争议。

(一)微博的技术特征是否有利于记者客观全面报道事实

微博是140字以内的信息平台。它的传播技术特征决定了它限制每条微博的文本长度,且对时效性特别强调。而每一条微博限制在140字内,这只是常见的硬新闻导语的长度。很多微博的长度还不及此上限的一半,其内容相当于标准的“一句话新闻”,甚至是标题新闻。这就难免会带来新闻的碎片化报道问题。在字数的刚性规定下,记者几乎不可能依靠单条信息的文本展现复杂的事件全貌。但是,要做到“报道的是事实而非传言”,记者又必须以充分的证据支撑己方,尽可能多地提供相关事实供受众判断。在这种矛盾之下,为了避免发出的微博信息被人片段式解读,有的记者选择以连续发数条微博的形式,将完整的新闻稿放入微博。但即便如此,在每一条140字的信息发出之后,记者仍没法保证每一条信息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证据链能连贯地传递给微博上的受众,因为每一条已经的信息都有自己的信息流动方向,是相对独立的一段信息传播过程。受众完全有可能根据任何一条单一信息进行片面的阅读,甚至误读。或者出于某种情绪的影响,受众只关注甚至转发记者一系列微博中符合自己对事实想象的部分,而忽略其他内容。当群体性事件出现,而传统媒体又习惯性失声时,这种情况就更容易出现①。此外,微博的技术特征凸显很强的时效性。由于受众每一次刷屏都有可能看到新的新闻内容,因此记者更期望在最快时间发出新闻,成为新闻事件中传递信息的第一人。这种对时效性的关注有时会削弱记者一贯审慎的新闻伦理判断。而且,由于在微博上信息不再需要编辑的把关,记者其实同时兼任了编辑的职务,这就使得准确真实信息成为作为个体的记者自我把握的对象。他们只能依靠自省与自律去完成,而缺少了编辑的协助与提醒。此时,在对时效性的争夺之下,仓促发出未经反复核对的信息,就变得比较容易发生。因此,一些学者宣称微博开创的不仅是“全民记者时代”,还有“谣言时代”②。

(二)记者在微博上信息的操作手法是否忽略了客观主义的报道方式

随着商业报刊兴起,客观主义成为西方新闻界的一种主流伦理规范并保持至今。它要求新闻工作者站在中立的立场,不带个人偏见地、客观地反映事实报道新闻;同时,新闻工作者在进行“把关”时要按照“新闻价值”的中立标准而非个人好恶进行选择。我国新闻传播思想一直对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予以极大的重视。客观主义已渐渐被新闻行业纳入职业规范体系,视为“专业主义”精神的体现。记者群体对自己的角色定位也越来越重视“新闻专业人士”这一角色。在传统大众传媒机构里,一系列的操作守则和“第二人核查”等把关流程努力维护着客观主义的实现。但在记者使用个人微博的情景中,记者往往会在摆脱媒介组织的结构性约束后,对新闻事件的微博呈现不再局限于客观的事实描述,而是以个人姿态发表观点与意见。例如,某记者在新浪个人微博对两会的报道中有这样一条(2010/3/8),“来看看我们国家最年轻少将的理论水平。某某曾说,解决腐败问题,要进行长期整风,重温‘防止糖衣炮弹的进攻’。他还深情背诵了《蝶恋花•答李淑一》,以劝诫贪官。”③这样的笔调清晰地传递出她的否定态度,而非拘泥于对事实的简单呈现。这种带有鲜明主观情感色彩,甚至夹叙夹议式的报道在记者个人微博中普遍存在,使我们难以将之归为记者偶然的操作性失误。实际上,一些记者在使用微博时,已经偏离了一个中立观察者的角色定位,而是有意无意地介入新闻事件,成为了积极参与者。从中立到介入,记者在媒介组织内原有的角色平衡被打断。而这正源于我们前文所说的记者在使用微博时的身份困惑。当记者以记者的实名身份活跃于微博,却以普通公民的身份对待新闻信息传播活动时,记者忽视了在传统媒介机构之外开展职业活动也应遵守新闻伦理的重要性。当然,记者个人使用微博进行新闻事件的描述时,也可能产生新的报道方式与手段,从而形成新的客观主义报道形式。而且记者摆脱了客观主义规范的约束,也可能使他们能更多地展现个人特征与创造性,这包括更富个性化的语言、更加自主化的信息筛选。这些都会极大地获得受众的共鸣。但是,当我们在欢呼由记者个体的这种解放而获得的关注力及相随而来的广泛影响力时,我们依然要警惕,记者以实名的方式出现在微博上时,受众并不是以一个普通公民的标准来看待他们传递的新闻信息。在微博上进行非客观主义的、非专业主义的报道,这种方式最终会不会给新闻业的存在基础带来致命的损伤?

(三)微博上的记者是否存在传播公权力滥用的行为

2010年时,凤凰卫视台主持人曾子墨在新浪微博上的粉丝数为228596,而她所属的凤凰卫视台的新浪微博所拥有的粉丝也不过是199046(2010/11/24)。这个有趣的现象虽然可以从曾子墨独有的个人魅力等方面获得解释,但不应该使我们忽视另一个因素———那就是她个人微博的影响力是借力于她所属媒体影响力之上的。这一点在“非名记”身上表现的尤为突出。诚如麦奎尔(2006)所说,“如果没有大众媒介的配合,要在网络上出名并不容易。”①记者在个人微博中的职业活动显示出一种非专业主义倾向,因为记者在使用微博时假设自己是以个人身份而非职业身份开展信息传播活动。但如上文所示,记者毕竟不是凌空的个体,或普通的受众。他们在微博这一新媒体上呈现的力量依托于所在媒体的机构性权力。在记者撰写私人微博突出个体性时,受众/用户所关注的并不仅是其个人身份,同样也在考量记者的职业身份及其所属传媒平台的公信度、影响力。因此,许多记者以实名身份出现在微博上,一些记者还会在名字前署上所属媒体。由于记者个体使用微博时,其实是享受了职业身份带来的影响力,延续了传统媒体发挥公权力的方式,因此当他们对新闻事件进行有立场的评析时,就涉及到了公权力的使用问题。记者过去常被视为观察员,现在则被越来越多地比作“法官”。尽管他们没有裁决的权力,但确实像法官一样听取各方甚至还有陪审员(舆论)的“申辩”,然后将事实呈现在媒体上。然而在事件没有全面呈现之前,记者先个体主观判断的现象在微博上并不罕见。记者的这种主动参与还能制造媒体事件,更为严重者则直接造成了媒介审判。

微博时代范文篇9

微博时代的网络舆情对高校的影响

微博成为网络舆情新阵地,其两面性是显而易见的。网络的开放性,有时会凸显或放大某些矛盾,使局部问题变成全局问题,把一般问题变成社会问题,把地区性问题变成全国性甚至国际性问题,酿成危机事件,威胁社会稳定。微博独特而富于吸引力的传播特征,带来了公民表达的泉涌,同时也使不实信息和偏激情绪有了滋生的机会,有时甚至成为突发事件和热点事件的舆论中心,给社会安全和稳定带来很大的影响。据统计,“新浪微博47%的用户是22岁以下的年轻人,在校大学生是微博的主力军”[3]。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的发展和应用为大学生使用微博提供了便捷的条件,目前3000万左右在校大学生,70%左右是微博用户。微博为大学生提供了平等交流的平台,微博上的海量信息,满足了大学生的探求欲,微博的新媒体特性与大学生的猎奇心理、从众心理相契合,大学生通过微博参与媒体事件彰显其单纯、理想、有活力、热血的青春个性,与此同时,网络表达的情绪化、非理性等特点在大学生用户中也很明显。因此,微博时代的网络舆情对高校的稳定有着重要的影响。1.网络舆论多元化的影响微博主体的平民化导致微博舆论的多元化。俗话说,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近3亿的微博用户中不乏素质低下、围观看热闹、甚至趁机捣乱者。微博用户身份、状态的虚拟性使其可以匿名信息,这种状况会膨胀正处于心理不稳定时期的大学生的不健康情绪。分析众多微博事件可以发现,抛开当事者,广大粉丝群体在微博热点话题的参与上仅仅是为了满足强烈的现场体验,展示出一种猎奇心态与传播欲望,导致在微博的平台上,真相与流言难以分辨。2.信息表达不完整的影响微博140字的内容有时不能完整表达信息,更无法呈现事实完整真相。一些事件的来龙去脉、深度解读无法用它来完成。一些想说的话、想表达的观点也说不清楚。瞬间爆发的大量信息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管理和正确引导,一旦别有用心的人通过微博传播恶意信息,不但会制造大量的网络垃圾,浪费网络资源,同时也对网络安全带来更多挑战。比之其他群体,大学生的热情好奇使其更易受碎片化信息的影响。3.信息传播高速度的影响微博的简便性和手机等设备的移动性、实时性相结合,让信息的变得不费吹灰之力,因而微博在大学生群体中很受欢迎。与传统媒体的线性传播不同,微博病毒式传播的放大效应非常明显。假如一个人拥有1万个粉丝,每个粉丝再有100个关注者,仅仅两次传播,影响就能达到百万量级。微博影响力如此之大,无论正面效应还是负面效应,都会呈几何级数放大,瞬间聚集起巨大的舆论能量。微博在高速度传播信息的同时,也正在成为虚假信息滋生和泛滥的温床。4.自媒体把关人缺失的影响微博是一种“自媒体”。微博用户都具有记者、编辑和读者的多重身份。这个遍布全国的拥有近3亿人的自媒体采编团队,特别是其中近2亿的手机用户,几乎可以不眠不休,随时随地上传各种形式及内容的“报道”,他们可以让信息在几个小时之内传遍全国甚至全球每一个角落。但是,这种拥有极速传播力量的自媒体有一种非常独特且无法改变的特性,那就是没有统一的传播标准,更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把关人。传统媒体有版面负责人,网站、论坛有管理员,微博什么也没有,传统媒体对信息的垄断和对舆论的控制格局被彻底打破。微博对网络安全提出了新的挑战。在这种自由而无序的传播状态下,其时而闪现出的破坏力就像飓风,往往让遭遇者措手不及。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郭美美事件”,一个“不懂事”的小女孩在网上实名炫富的行为,几乎给几十年来受人尊崇的中国红十字会带来了灭顶之灾。正如全国政协委员翟惠生同志所说:“管理得好,微博就是‘威博’,在联系政府和群众中发挥巨大威力,管理不好,微博就变成‘危博’,在政府和群众中埋下危险的种子。”[4]总之,微博给高校安全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用好微博加强宣传,避免微博上的不实信息、非理性情绪走向极端和蔓延到网下,是高校安全维稳工作的重要课题。

微博时代高校如何应对

加强网络宣传,避免微博上的不实信息、非理性情绪走向极端和蔓延到网下,是高校安全维稳工作的重要研究课题。蝴蝶效应告诉我们:巴西一只蝴蝶翅膀的拍打可能使美国得克萨斯州产生一场龙卷风。如果一只蝴蝶的一次拍打能够产生一场龙卷风,它应该同样也能抑制一场龙卷风。在极具“蝴蝶效应”的微博传播中,能否规避微博新社群几近放纵的“震惊体验”,能否找到抑制一场龙卷风的那一只“蝴蝶翅膀”,并恰到好处轻轻一拍,平息一场网络风暴?微博时代做好高校网络安全工作,关键在于正确引导网上舆论,快速应对网络舆情,及时有效处理网络危机。1.理性面对,建立高校官方微博当今社会,很多事件发生后,管理者还不知道,就已经传开了。如果通过传统手段去关注,难度很大。管理者如果不能及时获得相关有效信息,就不利于危机处理。只有及时关注,了解情况,才能在关键时刻引导舆论。因此,信息时代,高校必须学会走网上群众路线,扬长避短,因势利导地做好信息沟通和舆论引导,通过微博通达民意、汇集民智。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的《2011年新浪政务微博报告》,截止2011年11月初,通过新浪微博认证的各领域政府机构及官员微博已经达到19104个,其中政府机构微博10271个,在地域上已经全面覆盖全国3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特别行政区。这些官方微博,一开通便以实用、公开、快速、亲切给网民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其重要的功能———权威、遏制谣言,则在危机发生时更加凸显。在2010年的霸王洗发水事件中,霸王集团开通了“官方微博”,在近4个小时内,连续17条微博,极大地化解了舆情危机压力[5]。可见,用微博应对微博舆情,不失为一条捷径。目前,很多名高校如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等211高校都开通了官方微博。利用微博第一时间信息,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处理问题,积极引导网络舆论。微博成为师生情绪的减压阀,干群关系的润滑剂。但是,到目前为止,开通官方微博的高校仍是少数。经常出现的情况是,有些问题,师生中已传得沸沸扬扬,管理者却一无所知,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沟通,导致矛盾升级,酿成危机事件,影响学校安全。高校网络舆情是高校安全的晴雨表。学校是一个小社会,难免会有各种各样的负面舆论影响学生的情绪和学校的管理,传统的一味封堵,不仅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会由于无端的猜测带来更大程度的不稳定。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的王梅珍院长在其微博上说,对于网络舆情,“与其做把头埋在沙里的鸵鸟,不如主动引导,适时疏导”[6]。2.认真维护,用好高校官方微博与高校官方微博不断增加相呼应的,是学生对学校官方微博的积极关注。但是,与学生的关注热情不相适应的是,不少高校虽然开通了微博,但运行状况并不乐观。据了解,目前开通的不少高校官方微博不同程度地存在信息更新不规律、缺少鲜明的个性、缺乏足够的互动、应对突发事件能力不足等问题。微博是信息时代的产物,即时性是微博最大的特点,如果开通了微博不能即时更新维护,微博的功能就无法发挥。开通微博是第一步,用好微博更重要,要注意打造好几个平台。一是打造信息传播和形象展示平台。定时、高质量地更新微博,学校动态、校园生活等,占领舆论高地,掌握话语权,提高学校的知名度,提升学校的形象。校园的第一手新闻、紧急通知等,除了在官网,还应通过微博,可以大大提高信息的覆盖率。二是打造民意收集和沟通服务平台。利用微博提供师生发表言论、表达意见、释放情绪的便利通道。学生对学校有什么意见、建议,甚至抱怨、不满,都可以通过微博向学校进行反映。负责微博的人可以定时收集学生的意见,集中反映,学校各部门可以了解自身工作的不足之处。还可以通过微博评论回复及时解答师生反映的问题,为师生服务。三是打造舆情监测和舆论引导平台。通过微博了解师生思想动态、校园热点问题,监测校园网络舆情。在学校遇到舆论炒作、谣言攻击的时候,第一时间权威信息,用客观公正的信息引导学校舆论。3.积极引导,培养高校“意见领袖”网络舆情是网络传播的结果。美国传播学者拉扎斯菲尔德“二级传播理论”告诉我们,在传播的过程中,有少数人是消息和影响的重要来源,这部分人频繁接触媒体,比一般人更留心媒体信息,对有关事情有更多的了解,他们在一般网民中发表一些信息和表达看法,能影响其他人,这就是“意见领袖”。意见领袖往往是网络世界中的舆论主宰和引导者,在网络舆论表达中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和感染力[7]。在网络舆论的形成过程中,意见领袖的作用和影响力非常明显。要发挥高校官方微博在高校安全中的作用,就要注重培养高校自己的“意见领袖”。微博中的意见领袖一般分为两种:一是在现实社会中具有一定的身份和地位,凭借已有的名气可在微博上拥有大量粉丝;二是处于信息源上端,能最快捷、最权威的信息。因此要注重培养高校自己的“意见领袖”,可以邀请权威机构、相关官员、知名专家学者、媒体人士及学生中的草根名人,在微博上设置议程,发表权威性言论,引导微博舆论。同时要要团结微博上的意见领袖,加强与他们的交流和沟通,在应对重大的突发舆情时,即时向意见领袖提供信息,共同设置公共舆论议题,做好舆论的引导工作。对于高校来讲,网络环境的和谐、网络文化的健康、网络舆论的正确与否将直接关系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和教学秩序的正常稳定。

本文作者:陈正群工作单位:盐城工学院

微博时代范文篇10

微博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微博作为一种新型的传播媒介,具有即时性、自由性、广泛性、便捷性及互动性等特点,成为很多大学生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微博的发展,影响了大学生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人际交往等,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了一个新平台。

(一)微博丰富了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容

微博上的海量信息,拓宽了大学生的视野,让学生能在第一时间了解到国内外形势、社会热点、方针政策等,丰富了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形式与内容。

(二)微博的双向交流,拉近了师生距离

师生在不受任何干扰的情况下可以互相收听,并能随意发表自己的观点。通过这种真实的交流,教育工作者可以及时掌握大学生的真实思想动态,有利于开展针对性的引导和教育。在平常生活中,大学生往往会把当前社会的热点话题、对大事件的观点甚至个人的思想动态等问题到自己的微博上,以引起别人的收听和关注。教育工作者通过收听、关注甚至转发和评论等方法,与学生开展良性互动,合理引导学生,就能够有效地开展思想教育工作。教育工作者在微博上一些能引起大学生关注的话题,也能引起大学生的收听和关注,引起学生的讨论。这样就能把一些积极乐观的思想传输给学生,让他们在轻松、欢愉的气氛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二、微博带给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挑战

(一)不良信息影响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

在微博上,每个成员都可以信息,这样就会造成信息的泛滥,甚至污染。一些消极、腐朽的思想和文化,淫秽、色情、暴力、迷信等不良信息也夹杂其中,给大学生带来不良影响,动摇了他们的价值观念,削弱了他们的责任意识和道德意识。

(二)微博对教育工作者的信息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微博这一新媒介上,教育工作者和大学生在信息获取方面的地位是一样的,甚至大学生比教育者获取的信息更新、更多。我们教育工作者面临新的形势,必须与时俱进,努力提高自身信息素质,以适应微博时代的新特点、新要求。

(三)过度依赖微博,影响和谐人际关系

当前,智能手机的普及,大学生能够随时随地登陆微博。一部分学生把大量的时间花在微博上,沉湎于虚拟世界的社交,远离同学和老师,影响了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与交往。

(四)影响学习,导致成绩下滑

有些大学生自制力较差,不论在课堂上还是在宿舍里,总是自觉不自觉地“织围脖”,长期沉湎于其中,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无心学习,导致成绩后退。严重者还可能产生心理疾病。

三、微博在创新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的应用

创新是教育的灵魂,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方式、方法,才能保持思想道德建设的生机和活力。随着微博时代的发展,教育工作者要及时转变观念,把握微博的特征和规律,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微博的优势,就能有效地提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效性。

(一)组建“班级微博群”,开展“微活动”

在高职院校,辅导员可以引导学生组建以班为单位的“微博班级”。辅导员在“微博班级”中扮演“领头雁”角色,指好方向带好路,敏锐把握并一些社会热点、国家的大政方针等话题,让学生在微博上开展轻松活泼、健康向上的讨论,在“润物细无声”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二)组建“校园榜样微博群”,开展争优树先活动

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掘学校资源,组建优秀学生、知名校友等先进个人的“校园榜样微博群”,发挥优秀学生、知名学友等个人微博的榜样作用,吸引学生收听和关注榜样人物,引起情感共鸣,产生教育、鼓舞和鞭策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榜样的愿望,开展争优树先活动,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三)设置微博心理健康教育专栏,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高职院校可以利用微博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专栏,开展心理咨询、心理问题矫正等活动。让心理咨询师和心理辅导对象,一起交流、讨论大家共同关心的心理话题,对学生常见心理问题进行疏导,培养学生健全理想的人格。

(四)利用微博开展校园维稳工作

高职院校利用微博的即时性传播特点,开展维护校园稳定工作。学校利用微博及时地向大学生传递校园动态,可以在敏感时期、重大节日、遭遇突出公共事件等情况下,编发专题微博信息,帮助学生提高思想认识,营造良好气氛,自觉维护校园稳定,构建和谐校园。

(五)提高教育工作者和大学生的信息素质

一是教育工作者要主动进行网络理论学习,掌握微博的传播方式,能熟练地使用微博,让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活动更形象、更生动、更有吸引力。二是强化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的信息自控能力和使用能力,使其合理使用微博。三是强化网络道德教育。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网络行为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一味抵制,要引导大学生正确上网,提高网络道德意识,培养网络道德情感,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甄选能力,自觉抵御不良信息的诱惑。

(六)利用微博建立思想道德建设长效激励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