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组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5 12:38:45

网络组织

网络组织范文篇1

网络贸易组织没有传统意义上的组织载体,最极端、最为抽象的通常也就是一间屋子、几台电脑、一部电话机、几把椅子等等简单的有型设备。当然,在现代社会中,各国网络贸易组织都已经逐渐形成较为成熟的组织结构和组织形式,归纳起来主要包括虚拟专卖店、虚拟网上专卖市场、虚拟网上超市等,其中包括的虚拟葡萄园、1989年成立的美国的Peapod公司等等着名企业。

一、中国网络贸易组织的现状

中国网络贸易组织的发展起步较晚,但是近十年来的发展态势非常喜人,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网络贸易组织发展迅速

从1999年下半年到现在,由于电子商务,尤其是B2C业务的增长,我国网络贸易组织也得到了迅猛发展。商务部副部长廖晓淇在2006年指出,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我国主要网络贸易组织总销售额达7400亿元,比2004年同期增长了50%;同时网上购物的用户数量达到了2200万户,比上2004年同期增加了600万户。而且网络贸易组织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

(二)出现具有代表性的网络贸易组织

我国网络贸易组织刚刚起步,所以为数不多。但令人高兴的是目前已经出现几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网络贸易组织,这些组织形态各异,在经营上各有千秋,例如当当网、卓越网、腾讯等。为我国网络贸易组织的发展树立了楷模。

(三)网络贸易组织的规模偏小当前我国网络贸易组织数量急剧增加,但是普遍来看,规模偏小,可供消费者选购的商品种类数量偏少且大部分商品的价值含量低,难以满足消费者挑选比较和一站式购物的要求,对消费者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同时,由于规模偏小,技术不完善,管理落后,营销理念欠缺等问题也随之出现。

总的来说,我国网络贸易组织还处于一个尝试和起步阶段。

二、网络贸易组织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计算机及网络技能普及面窄

拥有计算机和网络是消费者参与B2C、实现网上购物的前提,并且B2C的效益也直接影响到网络贸易组织的效益。据CNNIC第18次调查报告显示,截止2006年6月30日,中国大陆上网计算机数仅5450万台,31.8%的非网民“不具备上网条件”,我国的网民渗透率仅为9.4%,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同时,消费者参与网络贸易组织的交易必须具备相应的计算机和网络知识。而我国在空间结构上,农村消费者计算机、网络应用知识缺乏;在年龄结构上,中老年消费者计算机、网络应用水平低;在性别结构上,女性的计算机和网络应用能力略低于男性。计算机及网络技能普及面对我国的网络购物平民化产生了很大的障碍,从而直接阻碍了我国网络贸易组织规模的扩大。

(二)网上交易风险大网络的不安全

网上商务交易的不安全是消费者面临的两大不安全因素,比如在交易中,消费者承担了支付风险(包括两个方面:付了钱没收到货、网上银行信用卡账号泄密造成损失)、商品风险(即所购买商品的质量问题:商品实样与网上图样出入大、商品在配送过程中被损坏、丢失等)、维权风险(消费者维权法律不完善所造成的)。这些风险都加大了消费者网上消费的成本,也在无形中减少了网上交易的规模,从而制约了网络贸易组织的发展。

(三)物流配送与售后服务体系不完善

物流配送是将货物由商家送达消费者的独立体系。物流配送效率决定着网络贸易组织运做的效率,物流成本也直接影响着商品的价格。在我国,物流业刚起步,处于发展初期,还存在技术不完善、规模小、服务欠规范等问题,导致网络贸易组织所经营的商品在配送过程中成本高而效率低效益差。

除了配送体系之外网络交易方式的独特性也增加了售后服务的难度。目前,大多数企业一般只考虑到消费者需要退、换货的情况,并要求消费者必须将商品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邮寄的方式返回网上企业,因此导致了消费者时间成本和精神成本的增加;而商品在使用过程中的售后服务问题大多数网上企业都未作说明;同时,由于网上商店的区域性特点导致企业的售后服务地域性差异非常明显。

(四)网上商店经营意识及技术比较落后

在我国,许多企业虽然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但是仅仅停留在简单的企业介绍型网站或者是客户支持型网站的水平上,还没有过渡到网站建设的最高阶段—产品销售型网站的程度,众多同行往往集中在同一平台(如阿里巴巴)上竞争,无形中降低了交易效率。另外,技术工具手段的落后,也使得一些即便意识到B2C重要性的网上企业也无法实施网店的构建理想。

三、网络贸易组织的创新与发展的建议

21世纪是网络的时代,网络贸易的发展是大势所趋,因此网络贸易组织的创新与发展也迫在眉睫,。本人认为要解决上述我国网络贸易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改善现状,就必须要政府、社会、企业及消费者的共同努力。本人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建议。

(一)政府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

在网络贸易的发展过程中,政府应充分发挥其服务职能,为网络贸易企业营造一个良好的运营环境。

首先,网络贸易的发展需要一个良好的电子商务基础平台,它属于网络经济的基础建设范畴,政府有责任、有能力进行电子商务基础建设的投资以改善我国网络贸易企业的运营环境,从根本上解决由于网络规模小、消费者计算机和网络知识缺乏、技术落后等对其发展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本人认为我国政府可以责成某个部门机构如高等学校或鼓励某些企业如电信企业具体操办这些基础建设事宜,政府再对这些部门或企业进行一定的补偿,这样不仅可以实现“多赢”的目的,还可以促进这些部门的共同发展。

其次,网上交易是以双方相互信任为前提的。政府应该将信用体系的建设纳入国家基础建设范畴,在中央政府的主导下,以地方政府为主,联合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在3个标准(个人标准、企业标准和政府标准)指导下对全国个人、企业和各级政府的资信进行调查、分析和评估,利用网络向全社会公开,免费提供,从而达到降低信用风险,促进消费者的网络消费及网络贸易组织发展的目的。

再次,电子商务法律是用以维护电子商务交易的正常秩序和交易主体的正常利益的。我国目前的网络贸易相关法律与法规跟不上其发展,甚至有的领域出现法律的真空。鉴于这一点,我国立法部门应加大力度来健全和完善我国有关网络方面的法律和法规,消除那些善于钻法律空子的投机分子的可乘之机,同时保护当事人的利益,让消费者放心网上消费。

(二)网络贸易组织应开展“创新性”网络营销

无论网络贸易企业的形式如何,要想获得竞争力就必须在多方面进行创新,企业在网络营销过程中与传统商务活动一样,必须遵循“以市场为中心”的原则,通过有规划的网上营销活动达到“吸引——满足——留住”消费者的目的。

首先,网上商店可以在宣传手段上创新,例如进行广告宣传,建立网络社区,张贴海报等方法,吸引消费者并使其“接受网上消费”。其次,产品创新是吸引客户的根本因素,因此企业必须调查分析网上需求,并确定网上销售的商品种类和数量,使消费者“乐于网上消费”。同时,由于网上商店的虚拟性,并不是所有的商品都适合在网上销售,因此企业必须事前对市场进行调查和分析以确定适宜品种,并尽可能的增加网上销售商品的数量。再次,网上商店要提高经营效率,就必须在管理上不断突破。管理创新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提高和完善网上商店本身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目的在于保证网上商店的安全性和提高订单处理效率;二是完善企业的售后服务体系,尽可能多地为顾客提供方便,解决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和维修过程中的后顾之忧。

(三)配送及售后服务应不断完善

在网络贸易中,物流配的发展水平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网络贸易组织的效率和规模。因此本文认为可以尝试建立权威、统一、与世界认证标准接轨的安全认证中心;提高银行安全技术和支付效。率以满足客户对安全及“即时支付”的需求;通过扩大物流企业规模、更新设备、提高管理水平等手段来消除我国网络贸易组织发展的物流瓶颈。

针对售后服务相对落后这个瓶颈,本人认为网络贸易组织应该加强售后方面的服务,可以尝试与第三方物流企业配合起来,在物流把货物送达消费者手中后进行售后的关怀,更重要的是企业可以通过电话,或是E-mail询问顾客是否满意,从而让人们认同这个品牌,形成品牌的忠诚度。

(四)消费者应加强网上消费意识

网络组织范文篇2

关键词:广播组织权;媒体融合;网络转播;广播组织;利益冲突

2014年媒体融合成为国家发展战略以来,我国媒介融合进程和数字媒体产业飞速发展。网络技术和新媒体的广泛应用,迫使传统广播组织权制度在权利主体、内容和客体上向网络环境延伸。作为数字化时代背景下媒体发展的最新趋势,媒体融合经历了微视频报道、VLOG、VR和AR报道、人工智能合成主播等多种信息传播的关键性阶段。2019年8月,首款获得中国5G终端电信设备进网许可证的华为手机正式开售,也就是说,媒体融合即将迎来5G移动通信技术的突破性应用,这无疑是对传统广播组织权制度的新一轮冲击。在媒体融合已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当前,融媒体时代下广播组织权制度应如何向网络环境延伸,值得深入探讨。

一、媒体融合与传统广播组织权制度的冲撞

由于当今时代的媒体融合是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和管理手段互通互融的深度融合,因此,媒体融合在推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对广播组织权制度具有极强的渗透力,其权利主体、内容和客体都在媒体融合的进程中发生着主动或者被动的变化。依据《传媒蓝皮书: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2019》显示的数据,网络视听行业市场规模在2018年第一次超过广播电视广告,这是中国网络视听行业的历史性时刻,同时以字节跳动为代表的互联网新势力崛起,5G传媒应用潜能巨大,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在加速融合的进程中分化也越来越明显。在数字经济、网络空间、5G、人工智能的技术冲击下,广播组织权向网络环境的延伸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权利扩张与限制之间的撕裂。(一)广播组织权制度向网络环境扩张阻碍重重。互联网传播技术广泛应用于广播领域,成为媒体融合时代公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对传统广播而言,网络广播是广播发展的产物,弥补了传统广播的不足之处。然而,由于网络广播的迅猛发展,产生于20世纪初的广播组织权制度一次次面临挑战,融媒体浪潮下网络广播组织将何去何从,网络广播中的网络转播行为是否属于广播组织权制度中“转播权”的调整范畴,是当前我国《著作权法》修订和WIPO版权与相关权常设委员会(下称“SCCR”)极为关注的问题。1.流媒体技术下网络转播行为难以规制媒体融合的实现依赖于数字流媒体技术的运用,使得数字化的信息可以跨越传播媒介进行无障碍流转,对网络广播技术的产生具有奠基作用。网络广播可以细分为重播、转播、点播和网络同步广播等多种形式,而一旦利用互联网实时传递广播信息变得简单起来,网络盗播行为便悄然登场,因此网络转播行为与广播组织“转播权”的关系变得值得探讨。依据我国现行《著作权法》第45条的规定①,广播组织权利人对其播放的广播、电视有权禁止他人转播,而随着互联网宽带业务的增加,在线网络成为普遍的信息获取渠道,大量用户摈弃传统的广播、电视而通过网络实时观看电视节目。例如,时下进行得如火如荼的足球世界杯比赛,该赛事的原始信号是由瑞士的苏黎世进行电视转播,转播权再通过足联下设的电视部门负责授权给世界各国的广播组织,将球赛呈献给各国观众,那么此时互联网网站在收到电视节目信号后未经授权而通过互联网进行同步转播的行为是否受广播组织权规制呢?我国现行著作权法中广播组织权的规定深受《罗马公约》的影响,而《罗马公约》是以20世纪初期“无线电广播”为背景制定的,因而它在广播组织权规定中只涉及到“无线电广播”,而没有“有线广播”“数字广播”和“网络广播”的相关内容。同时《罗马公约》中的转播也仅限于同时广播的情境[1],即《罗马公约》中的“转播权”无法涵盖网络转播[2]。此外,将作为邻接权的广播组织权中的“转播”与著作权人广播权中的“转播”进行对比,我国《著作权法》第十条第二款第(十一项)规定了著作权人的广播权②,其中转播权也仅限于以有线传播或转播的方式进行的广播作品传播。由于该条款主要是借鉴20世纪70年代《伯尔尼公约》的,而彼时互联网还没有出现,因而可以认定广播权中的“转播”也无法规制当前的网络转播行为[3]。而依据邻接权保护水平不能超过著作权的基本原理,可以认定广播组织权中的“转播”无法涵盖网络转播行为[4]。2.网络广播组织身份不明就广播组织权的权利主体而言,结合《罗马公约》的时代背景,“广播组织”只能是“无线广播组织”,这在我国《著作权法》中规定为“广播电台、电视台”。结合《广播电视管理条例》的规定,可以认为,我国仅“无线”和“有线”广播组织可以作为广播组织权的主体,而不包括“网络广播组织”;同时,我国对广播电台、电视台的设立实行行政审批制度,单纯的网络广播组织难以获得许可。此外,2001年我国修改著作权法时,赋予了表演者和录音录像制作者“信息网络传播权”,但并没有将此项权利赋予广播组织,同时也没有兜底条款穷尽其权利范畴[5]。在SCCR集合各国讨论和意见中提出的有关广播组织权保护的最新法律文本《WIPO保护广播组织条约草案》(以下简称《条约草案》)(SCCR/15/2)和我国已加入的有关邻接权的国际互联网条约WPPT中,网络环境,尤其是融媒体背景下广播组织权制度的相关内容也较为模糊[6]。此外,在SCCR会议中就网络广播组织能否纳入广播组织范畴这一问题存在巨大的分歧,网络信息技术水平较高的发达国家与网络信息技术水平有限的发展中国家对此难以达成统一,而与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一样,我国尚无明确的法律依据能够对网络广播组织提供保护。(二)广播组织权与社会公益和其他权利冲突加剧。广播组织权制度在媒体融合冲击下主动或被动向网络环境延伸,一方面,为网络广播组织和传统广播组织的网络转播行为提供了生长的土壤,另一方面也对包括著作权在内的其他权利主体产生了冲击,尤其阻碍了互联网时代公众的信息获取权利和创作者的著作权利的实现,以致广播组织权在向网络环境延伸,利益冲突化解机制却没有同步匹配。1.广播组织权与公共利益的冲突今年2月,在中央政治局就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做大做强主流舆论”。信息传播的政策性导向,决定了广播组织权制度的设计不仅关系到广播组织本身,更是与公共利益衡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20年第1期的保护密不可分。互联网是目前社会公众获得信息的重要渠道,广播组织在整个信息传播格局中具有显著的公益地位,因而广播组织权的制度设计及权利扩张应当以公共利益为基准。媒体融合背景下,个人对视听节目的复制与下载、传播与共享的能力得到空前的提升,而广播组织权利范围越大,满足大众自由获取信息的需求以及促进社会文化繁荣发展的公共领域就越窄,广播组织权制度向网络环境的扩张日益模糊了个人合理使用的界限和公共领域的范畴[7]。同时,广播组织广泛运用的技术保护措施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合理使用的范围,为阻碍网络盗播的泛滥,技术保护措施被广泛运用,访问控制和使用控制措施在给广播组织权带来全方位保护的同时,使得普遍公众接受广播电视信息都需获得广播组织的许可,不仅会极大地扩大交易成本,还将影响公众的信息获得权。2.广播组织网络转播权与著作权的冲撞广播组织权是以对作品的传播为存在基础,其权利的设定必然影响着著作权的内容,保护范围和效力也不应超越著作权范畴。是否承认传统广播组织的网络转播权,将对作者的信息网络传播权和获取报酬权等权利产生巨大影响。2018年我国网络视听行业市场规模首次超过广播电视广告,其中网络转播权在实现作品经济利益过程中发挥了主导作用。为避免信息传播者与创作者双方的权利交叉,我国著作权法第45条采用了禁止性设权模式,一方面迫使网络转播产业在实践中自发形成以合同方式向广播组织请求信号转播的行业习惯,巨额的许可费与广播组织权的实质扩张加剧了与著作权的冲突;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出现重复维权的资源浪费,广播组织基于法定的禁止权与著作权人基于对作品的著作财产权,针对同一盗播行为可能招致成百上千个维权主体,不仅司法裁判工作量巨大,裁判结果也难以统一[8]。

二、应否将网络转播权赋予传统广播组织

针对当前我国广播组织权制度无法应对日益复杂的网络环境这一现状,从我国当前法律逻辑体系、立法政策和利益衡量等角度分析可以发现,赋予我国传统广播组织网络转播权不存在明显的冲突或不利后果,传统广播组织“转播权”向网络环境延伸具有相当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一)“转播权”的规定不应完全参照国际标准。兴起于19世纪80年代的知识产权国际制度,是国际经济、文化和贸易等领域中的一种法律秩序。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目前已经形成了与TRIPS协定要求基本一致的著作权制度[9]。通过缔结、修改有关国际条约,确立和规范知识产权保护的基本原则、最低要求和一般要求仅仅是知识产权保护的基础和前提,因为国际层面的协定往往是各国利益平衡和妥协的结果,而绝非长远的持平状态,因此,我国知识产权制度还应当与国际国内新形势发展需求相一致,同时需要根据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进行调整。从当前有关广播组织权的国际公约的相关规定来看,《罗马公约》和TRIPS协定均未适应当信息技术发展水平,远落后于国际层面的立法潮流[10]。2017年10月,SCCR在第三十五届会议中了《数字环境对2006年至2016年期间通过的版权立法的影响范围界定研究》这一研究报告,目的是查明成员国在2006年至2016年间为使其版权立法适应数字环境而遵循的总体趋势和策略。报告显示,“大多数成员国都通过了应对数字环境挑战的条款,不论是为了涵盖诸如计算机程序、数据库和数字权利管理这样的技术要素,还是为了涵盖数字环境下的复制权和向公众提供的权利,以及限制与例外,包括临时复制”,同时“54%的成员国(51个)颁布了规定,着眼于数字环境修改了向公众传播的权利和/或向公众提供的权利”③。显然,在相关国际条约对数字网络环境下新型传播方式和传播手段熟视无睹的情况下,相当一部分国家和地区已经开始主动适应新的传播格局以求顺应时展的步伐。就SCCR近年来历次会议的文件来看,专家委员会就广播组织享有网络转播权基本达成了共识,因为《罗马公约》的最低要求早已不符合当前国际立法潮流。在2017年SCCR第三十四届会议中专家委员会通过的报告显示,委员会已经表达了一些在线广播相关服务范围尤其是联播和追看电视服务的保护意愿,但明确排除纯视频点播服务;同时,案文首次包含了第三次传输的定义,将保护扩展到同步和近同步传输,但该定义依然需要委员会的进一步意见;特别是关于转播的定义,新案文也作出了进一步的完善,删去了关于“转播”的备选方案之一[11],将转播对象以“载有节目的信号广播”来表示,而不限于有线或无线广播④。直至2019年第三十八届会议,SCCR基本沿用该观点,并批准了相关报告草案,因而在我国当前广播转播体系较为完备,播送能力与发达国家距离进一步缩小的情况下,若仍适用《罗马公约》下的最低保护标准,则对我国网络环境下广播电视业务的保护和新型转播手段的规制都是不利的。(二)《著作权法修订草案(送审稿)》扩张了广播组织转播权的范围。依据前文所述邻接权保护水平不能超越著作权的基本原理,基于我国现行《著作权法》中著作权人的“广播权”无法涵盖网络转播行为,因而司法实践中对广播组织权中的“网络转播”往往无能为力,因此,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改变当前“广播权”的权利范畴。随着《著作权法》的修订,可以在《著作权法修订草案(送审稿)》中以“播放权”替代“广播权”,用于规制以任何技术手段实施的非交互式传播,从而为广播组织转播权适用于互联网环境清除了障碍[12]。《著作权法修订草案(送审稿)》沿用第二稿的规定,在第13条第3款第6项和第7项规定“播放权”和“信息网络传播权”⑤,分别适用于非交互式和交互式传播,即播放权中的“转播”涵盖任何形式的非交互传播,包括通过互联网进行的有线或无线转播[13]。相应地,广播组织权转播权中的“转播”也应扩张至包括通过互联网进行的有线或无线转播,同时符合技术中立的要求。(三)专有权模式下各方利益冲突或将得到缓解。随着著作权法第三次修订工作的开展,《著作权法修订草案(送审稿)》第42条⑥首次将广播组织权以专有权模式予以规定,使之拥有将广播信号授权给其他平台同步播出的专有权,这与SCCR《广播组织条约草案》中的规定同步。在这样的专有权模式下,一方面,广播组织对信号传播付出的劳动价值得以保障,便于广播组织与著作权人之间通过法定许可等途径展开利益分配;另一方面制度的激励也进一步强化了广播组织的信号传播的热情,进而有效满足社会公众对网络转播电视和节目的消费需求和互联网平台对信号转播的商业需求[14],最终使广播组织者与社会公众、著作权人和其他传播者的利益与需求达到相当的平衡。

三、应否将网络广播组织纳入广播组织主体范畴

我国《著作法》之所以对传统广播组织予以邻接权保护,目的在于保护广播组织对载有节目信号的节目进行编排和时间安排上的付出及相应广播设备等方面的投资,而网络传播不同于传统信息传播方式,具有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传播手法多样、传播主体广泛等特点,并且互联网时代每个网民都可能从事网络广播,单纯的网络广播无论是否有内容编排,在设备投资上都是远不及传统广播组织的,这也是反对将网络广播组织纳入广播组织范畴的主要原因[15]。但随着互联网业务的普及,传统广播组织也开始利用互联网开展广播业务,此时该广播组织不仅是对节目进行编排付出和投资的传统广播组织,同时也是网络广播组织,其利用网络进行传输时形成的网络数据流,能否作为网络广播信号受广播组织权保护值得探究。(一)SCCR广播组织界定中未排除具有实体的网络广播组织。通过近30年的努力,SCCR在《条约草案》的基础上提出一系列议案,对广播组织权制度中“广播”“转播”的定义和广播组织权保护的客体、权利范畴等问题基本达成共识,在对“广播组织”的界定上和对网络广播组织的定位上,SC-CR也已达成初步共识,即不排除将利用计算机网络传输节目信号且符合实体要件的网络广播组织纳入广播组织范畴。依据2017年SCCR在第三十五届会议主持编拟的《经修订的关于定义、保护对象、所授权利以及其他问题的合并案文》(以下简称《合并案文》)中对“广播组织”的界定⑦,基于“广播”的定义仍然难以确定,因而案文仍然采用一个备选方案,将有线广播组织作为备选,但案文中删除了之前版本中“计算机网络传输不被视为广播”的提案,而将第30届会议编拟的《合并案文》中有关计算机网络传输的谅解纳入定义,即仅通过计算机网络发送其载有节目的信号的实体不属于“广播组织”,同时删除先前版本中“不论播送采用何种技术”这一要件,以消除计算机网络传输技术也可以作为广播技术之一从而一律认可网络广播组织的歧义[16]。此外,SCCR第三十四届会议委员会的报告也对此进行了澄清:“通过数字传输提供服务的广播和可能的有线广播组织将受到其他实体的保护。换句话说,与传统广播无关的非线性服务将不受保护,如纯视频点播服务”⑧。在2019年SCCR第三十八届会议中,委员会还商定向产权组织大会提出建议:考虑到SCCR最近几届会议取得的稳步进展,产权组织大会以期在2020-2021两年期召开一次关于通过保护广播组织条约的外交会议,前提是成员国在SCCR上就具体范围、保护对象和所授权利等基本问题达成共识⑨。据此,当前SCCR就广播组织的界定为成员国提供了如下路径:首先,任何广播组织都应满足“主动”和“负有编辑责任”的要件,其中包括但不限于对节目的组合和时间安排;其次,计算机网络传输只是一种信号传输技术,若被满足前述条件的广播组织运用,则可以作为网络信号而受保护,此时的广播主体便可以称为网络广播组织而纳入广播组织范畴[17];反之,若计算机网络传输技术被不符合前述要件、以非主动进行编排和时间安排的方式进行利用以传送节目的、无法对节目承担法律和编辑责任的个人或其他实体,则尽管运用了网络技术,也无法称之为网络广播组织,更不可能纳入广播组织范畴受邻接权保护。(二)广播主体的政策限制与私法规范路径并行不悖。尽管上述国际条约的解释为网络广播组织纳入广播组织提供了《著作权法》上的合理路径,但当前我国网络广播组织合法化面临的最大阻碍是国家的行政监管和政策限制,突出表现为我国广播电台、电视台设立的行政审批制度以及当前信息传播领域业务拆分的政策要求,因此,我国网络广播组织身份的认定要在私法规范与行政规制的平衡寻找突破口。SCCR在2019年第三十八届会议编拟的《合并文案》中增加了关于“广播组织”定义的议定声明,即“在本条约中,广播组织的定义不影响缔约方用于广播活动的国内监管框架”。我国《著作权法》仅规定广播组织为广播电台、电视台,且没有相关的定义,而在《广播电视管理条例》中进行了规定,且仅赋予相关行政部门设立广播电台、电视台的权限⑩。因而有观点认为,网络广播组织既非通过“有线或无线方式”播放节目,又难以取得行政许可,自然无法纳入广播组织范畴,这显然是将民事主体概念与行政规制中的市场准入规则混为一谈。结合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著作权法》保护的“广播组织”应当是对载有节目信号的节目进行编排和时间安排上的付出且进行的投资的民事主体,不应以行政审批为要件。而《广播电视管理条例》作为行政法规,其对广播电台、电视台的定义和设立要求是行政法上政府监管和市场准入的体现[18]。就像违禁作品的著作权保护问题,作品自创作完成之日便受著作权法保护的同时要面临国家对作品的出版、传播依法进行监督管理,当作品的出版传播违法宪法和法律或者与公共利益相冲突时,私权的行使必然要附以公法上的限制。同理,包括网络广播组织在内的任何广播组织,只要对节目进行合理编排和时间安排,对节目信号播送负有法律和编辑责任,即受著作权法保护,而未经行政审批并非其不受邻接权保护的理由,毕竟传统广播组织也存在未经审批的可能,即著作权法对广播组织的民事赋权和行政法上的监管和审批是相互并行不悖的两条路径,赋予网络广播邻接权主体地位不应受行政规制的阻碍。此外,基于市场监管的需要和社会公共利益的考量,我国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对各类视听业务进行了拆分和限制。近年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台系列文件⑪,对从事交互式网络电视(IPTV)传输服务、集成播控服务、互联网电视(OTT)传输的主体准入条件、业务类别、传输网络和接收终端等进行拆分,例如电信运营商不可从事公网业务,直播、回看业务仅限IPTV,禁止OTT从事直播和回看业务,但抛开政策限制,不同广播主体间的业务范畴不仅存在交叉部分,在业务内容上相同也都是可以实现的。网络广播组织或传统广播组织超出自身业务范畴进行节目传播当然构成违法,但也并非是其不受邻接权保护的理由[19]。对网络广播组织的相关政策限制实际上是市场利益分配和维护公共利益的需要,体现的是一个国家的立法价值取向。SCCR在关于广播组织定义的议定声明中也明确表明成员国可以规定国内监管框架,国内监管体系与SCCR关于广播组织的定义不会发生冲突⑫。网络广播组织在行政审批和业务领域上面临重重关卡,是市场监管秩序的合理体现,但这不应成为其不受私法规范保护的理由[20]。我们认为,利用计算机网络传输节目信号且符合实体要件的网络广播组织应当纳入广播组织范畴,有必要通过《著作权法》的修订将广播组织权利内容延伸至网络环境,与《广播电视管理条例》中的相关规定划清界限。

四、结语

网络组织范文篇3

【摘要题】企业信息建设

【关键词】社会网络/社会资本/社会网络分析/知识管理/隐性知识共享

【正文】

知识成为21世纪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一切来源。其中,隐性知识的交流和共享是知识创造的基础,因此,隐性知识是企业财富的最主要源泉,隐性知识的有效交流和共享成为企业知识化运营、发展的关键。但隐性知识的内隐性、复杂性以及隐性知识共享中的障碍性因素使隐性知识共享的可操作度大大降低。知识管理研究领域开始分析知识共享的机理和对策,并且形成以下较为成熟的研究领域:隐性知识共享的组织结构分析、隐性知识共享的组织文化分析、隐性知识共享的技术支持分析和隐性知识共享的激励制度分析。但知识管理理论的价值在于其在组织中的应用,有关隐性知识共享的各种分析和结论也必须以实践为最终目的,这恰恰是目前研究中的弱点,甚至是盲点。研究者将目光过多地投向定性和理论分析上,忽略了隐性知识共享必须依靠有效的操作工具和实践指导,造成理论无法提升实践绩效。本文在以往研究的支撑下,借助“社会网络分析”这一具体工具,提出一种有效的组织隐性知识共享操作工具,解决目前研究中面临的“说和做”的两难境地。本文与以往研究的不同之处在于其定量方法基础上的分析方法构建,试图为组织隐性知识共享提供具体的操作工具。

1社会网络理论与知识管理

社会网络理论20世纪50-60年代开始出现,长期以来主要被用于社会学问题的研究。目前已有学者将社会网络理论的研究从纯社会学的范畴扩大到企业,利用社会网络的理论来解释企业资源获取和企业成长的问题,利用社会网络理论协助企业开展竞争情报活动。本文的主旨不是单纯的阐述社会网络理论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而是探讨社会网络理论与知识管理的关系,探讨社会网络理论如何应用在隐性知识共享中。

1.1社会网络理论与方法

所谓社会网络(socialnetwork),实质上就是为达到特定目的,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关系网。它基本上由结点和联系两大部分构成。结点是网络中的人或机构;联系则是交流的方式和内容。[1]社会网络理论就是研究行为者(Actor)彼此之间的关系(Borgatti,1998),所谓的行为者可以是个人、组织或是家庭,通过对行为者之间的关系与联结情况进行分析,能够显露出行为者的社会网络信息,甚至进一步了解行为者的社会网络特征。而透过社会网络除了能显示个人的社会网络特征以外,还可以了解许多社会现象,因为社会网络在实体组织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无形角色,当人们在解决问题或是寻求合作伙伴时都是依循所拥有的社会网络来寻找最可能帮助的对象(Kautz,1997)[2]。

社会网络分析(socialnetworkanalysis)是社会网络理论中的一个具体工具,就是对人与人之间、群体之间、组织之间、计算机之间,或者是其他信息、知识处理实体之间的关系进行描述,并对其价值进行估量的这么一个过程。[3]网络中的结点(nodes)是人或群体,网络中的联系(links)表示结点之间的关系或者是相互之间的流动方向。社会网络分析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供了视觉上的和数学上的分析工具,管理者将这种方法应用于商业客户,进而称之为“组织网络分析”(organizationalnetworkanalysis)。了解网络及其参与者的方法之一就是对行为者(Actor)在网络中的位置进行评价,进而得出一个结点的中心性(centrality),而中心性决定着结点在网络中的地位和权力大小。程度中心性(degreecentrality)、中介中心性(betweencentrality)和靠近中心性(closenesscentrality)是社会网络中心性分析的三个主要指标。程度中心性指结点拥有的直接联系数量;中介中心性指失去此结点,结点之间将失去联系;靠近中心性指结点之间距离的远近程度。社会网络分析通过定量计算得出各个结点的中心性,以此作为分析的基础。

社会网络理论将人际关系上升到科学的高度,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了科学严谨的理论指导,更有利于人们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人际网络分析则是在此理论指导下的一个定量分析工具,具有极强的分析性和图示性。目前社会网络分析的应用领域包括:[4]发现区域经济的创新网络;分析图书销售模式来对新书进行市场定位;发现组织内各领域的知识专家;提高项目团队的绩效;帮助大型组织安排员工工作位置;通过电子邮件得出经理人的人际交往圈;定位技术工程组织中的技术专家和联系专家的途径;分析因特网的有用浏览模式;以研究出版物为基础揭示跨领域知识流动。

1.2社会网络理论与方法在知识管理中的应用

目前,许多研究知识管理的学者把研究的注意力放在了知识的产生、传递和应用所赖以存在的组织网络之上,通过对这些组织网络的观察与分析来认识知识活动的基本规律。把知识共享纳入到社会网络中进行观察的重要依据是知识共享行为主体都嵌入在一个具体、实时的联系系统中,并且知识也是包容在网络与社区之中。知识管理的主体是人,知识交流、知识共享都离不开人的参与。一个组织能否完全实现其知识的交流和共享,取决于其成员之间联系的强弱。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成为知识管理的隐形网络。目前组织知识共享,尤其是隐性知识共享中最大的难题就是缺乏有力的工具和方法。社会网络理论与方法从知识管理的隐形网络入手,为知识管理,主要是知识管理中隐性知识共享提供了理论和方法上的指导。

社会网络理论认为,组织的创新能力、生产力和员工满意度依赖于其成员之间关系的强弱;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规则、价值观以及共享的理念统称为“社会资本(socialcapital)”。对于企业成功而言,社会资本与结构资本、顾客资本和智力资本具有同样的重要性。[5]社会网络分析是收集、分析组织内人际关系模式的数据的一种图表工具。应用于知识管理,SNA可以确立组织内各种关系的模式,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平均联系数量、亚群体的数量和质量、信息瓶颈和知识经纪人。SNA对于人际网络的分析视角为知识管理者提供了以下工具:改善知识和信息的流动;确认思想领导者和关键的信息瓶颈;找到最具影响力的增强知识流动的机会。

社会网络分析不是传统的知识管理工具的替代品,比如知识库、知识门户。它的意义在于为企业更好地实施知识管理提供一个蓝图和出发点,作为知识管理战略规划的组成部分,社会网络分析能够帮助企业找到核心人员并建立各种机制——实践社区等,从而使核心人员能够将知识向其他员工传递。

综上,社会网络理论赋予人际关系新的含义和价值,认为以人际关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资本是企业的重要财富,与结构资本、顾客资本和智力资本共同构成了组织的知识资本。社会网络分析解决了如何提升组织内部知识流动的问题,为隐性知识共享提供了实践操作的蓝图。而且,社会网络分析可以使组织对内部交流中存在的“鸿沟”有清楚的了解,同时有效地预防知识流失(DisappearingKnowledge)。[10]

2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在隐性知识共享中的应用

2.1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步骤

社会网络分析项目首先要有问题陈述,即设定目标,明确要从社会网络分析中获得什么。典型的SNA目标有以下三个:[5](1)增强组织创新、应对挑战以及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的能力。对现有社会网络的分析可以使组织意识到可以提高知识共享和人际交流的措施。(2)评价组织重组前后组织结构的效率。对非正式结构的观察能够揭示知识如何在不同群体间的流动,有助于发现能使组织重组顺利进行的关键人员。(3)优化项目团队或组织的人员结构。找到网络中信息流动的关键人物,分配其合适的职位或角色人物体现其“中介角色”,以此提升其员工满意度和忠诚度。

明确目标有助于确定参与社会网络分析项目的群体以及调查问题的设计。比如想要构建一个有利于隐性知识共享的紧密的知识网络——在此网络中,组织成员之间能够快速、便捷地找到所需知识的拥有者并进行交流,那么问题设计就应该与知识有关,例如:你对他人的技能和经验知晓、了解如何?此人拥有的知识对你的工作是否重要?当你需要帮助时是否能够方便与之沟通?

在明确目标、设计问题之后,根据结果进行分析,并按照分析结果制成图示。

2.2实例分析

以A公司为背景,项目组Q(人员:q12q3q4q5q6q7q8)、客户服务部门M(m1m2m3m4)、技术支持部门N(nln2)为群体分析对象,应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析其中隐性知识交流、共享的情况。目的是分析隐性知识共享现状,找到提升知识共享和人际交流的措施。前期调查的问题设计包括:交流对象、交流途径、交流内容。沟通对象分析得出图1。2.3分析结果

本文在进行图表和数据设计分析时,为了方便解释和计算,简化了实际可能存在的结点数和联系。实际上,现实组织中人际关系要比上文描述的复杂得多。从以上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项目组内部的人际网络中,Q1的程度中心性最高,他处在网络的中心,从某种意义上讲,他是该网络的知识和权利的中心;Q8的中介中心性最高,没有Q8项目组与技术部就失去了联系,尽管他不是知识和权利的中心,但是却处在网络最具战略意义的位置,没有这个结点,该网络就与外部失去了联系;Q5和Q6的靠近中心性最高,他们与其他结点之间的距离最近,这表明他们可以最快地和网络中的其他成员联系,在第一时间获得有关他们的信息。

(2)对于项目组Q、客户服务部门M和技术部门N而言,各个网络内部的联系都是较为紧密的;但网络之间的联系较为松散,项目组、客户服务部门和技术部门之间缺乏经常性和专门性的联系,实际上组织任何一个项目都应以客户的需求为导向,技术部门更应该主动于其他部门联系,使其技术知识和技能迅速有效的传递给其他组织成员。

(3)各个网络内部以及之间的联系多为自发性的、间断性的非正式联系,如交谈、电子邮件、MSN等即时通讯方式。交流的内容具有多样性:个人信息、工作信息、组织群体信息、外部信息等。

2.4基于实例的组织隐性知识共享策略分析

组织内显性知识共享较为容易,可以依靠各种文档和数据库;隐性知识共享却存在着诸多的困难,其中最为突出的是路径和对象问题。组织内社会网络分析为解决路径和对象问题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通过对现有网络的分析,揭示现有隐形知识交流网络结构,发现其中的瓶颈和制约因素,进而为改善组织的隐形知识共享提供有效的改进方法。结合上文实例分析提出以下策略:

(1)确认网络中的关键人物(如Q1),分析其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尽可能将其显性化,避免因为核心人物的离开而造成组织内交流的瘫痪以及组织知识资本的流失;优化其他成员与之交流的途径,扩大其隐性知识在网络内的扩散;采取相应的绩效评估和激励制度,鼓励核心人员于其他成员进行知识交流,提升其员工忠诚度。

(2)确认网络与外部联系的节点(如Q8),分析其与外部交流的渠道、内容和紧密程度,并以此为依据扩大对外联系的强度,包括增加对外联系的结点、内容、频率和方式,促进知识在不同网络群体中流动。

(3)确认网络中的“灵活人物”(如Q5和Q6),他们是加快网络知识流动的催化剂,他们与其他成员的交流活动可以大大促进网络内隐性知识的交流。对于这类结点,应通过职位或工作性质的安排来充分实现其价值,并可以将其交流技巧和方式进行推广。

(4)找到网络中的盲点,即没有与其它结点发生联系的结点,帮助其实现对外的知识交流,进而理顺网络路径,最大限度上实现结点间的最短联系和无盲点联系,缩短知识交流的路径。

(5)对于网络之间的联系,可以从任务和流程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从具体的任务出发,比如上文中的项目组与客户服务部门和技术部门,这三个网络之间的交流就主要应以任务为导向,知识的交流以满足特定的任务需求为目标。网络联系方式可以作如下设计:任务支持部门(如客户服务、技术)在任务执行部门(如项目组)派驻长期成员,随时解决相关问题;任务执行部门和支持部门之间定期召开联合会议,对有关问题进行集中讨论和解决;部门之间建立日常联系机制,部门之间开放相关的信息和知识来源。

(6)鼓励成员之间进行多种形式的非正式交流,并为这种非正式交流提供便利条件,如设立专门的讨论区、创建相关议题的博客,鼓励跨部门之间的员工交流。

3组织社会网络中隐性知识共享的成本分析

研究表明,组织中人们更偏好向其他人求助,而不是文本信息。这样,组织中的社会网络就变成了行为主体进行知识搜寻的主要路径与平台。因此,主体间知识的交流和共享就受社会网络中各因素的制约。[7]

在组织的社会网络中,发生关联的行为主体间的伙伴依赖性、双方的交流能力、接触的频率、知识交流的经验、相互信任程度、个人关系、知识存量的相容性及互补性、双方核心业务的相似性等构成了隐性知识共享的认知成本。而隐性知识共享的激励、相关的酬薪体系、共享的意愿、寻求知识互惠、树立声誉地位、消除防范心理、提高信任等则构成知识共享的激励成本。另外,因双方的背景不同,知识的编码和解码产生了差异,导致了双方的误解,因此需要双方沟通和额外的检查,并产生了沟通成本和额外的检查费用。并且激励知识共享双方还需依赖时间的过程,产生时间成本。以上这几种成本之间是相互关联的。组织中不同行为主体处理网络结点关系和知识共享方面的问题时具有不同的意图,由此造成了组织内解决不同知识共享认知成本问题的不同方法,而这些不同的方法造成了激励成本。

一般来讲,组织中社会网络的规模越大,联结时间越长,网络紧密程度越高,网络的文化距离就会越小,知识的复杂性会越小,部门网络间合作协调经验会越丰富,知识共享的成本就会降低。总之,社会网络的联系渠道、网络结构、网络中的制度文化因素、人力资源活动及流动、知识产权保护等共同构成组织社会网络中知识共享所产生的各种情境成本。[7]

【参考文献】

1包昌火,谢新洲,申宁.人际网络分析.情报学报,2003(6):365-374

2张秀仪.利用全国博硕士论文资料库自动化建构知识来源映射图.高雄:国立中山大学资讯管理研究所硕士论文,2004:11

/sna.html[2005-9-24]

/sna.html[2005-9-24]

5http:///xq/asp/sid.45D056BE-8625-11D7-9D4D-00508B44AB3A/articleid.F79B4E31-7854-4B6A-9202-164FB18672D3/qx/display.btm[2005-9-25]

网络组织范文篇4

【摘要题】信息资源建设

【关键词】网络信息资源组织/网络信息资源整序/研究进展

笔者通过普查大量国内外期刊论文及有关出版物、分析相关网站,进而总结与回顾20世纪90年代以来网络信息资源组织的理论与实践,以期有助于优化其网络信息资源组织与揭示方法,促进该领域研究的蓬勃开展。本文着重总结网络信息资源组织的研究进展,有关其揭示方法将在另文总结。

1用于组织网络信息的搜索引擎方式

(1)关于搜索引擎组织方式。

对于搜索引擎而言,网络信息组织采用主题树和数据库两种方式,也有称使用语词组织知识和使用分类法组织知识。所谓主题树组织方式,就是将信息资源按照某种事先确定的概念体系,分门别类地逐层加以组织,用户通过浏览的方式层层遍历,直到找到所需的信息线索,再通过信息线索联接到相应的网络信息资源。现有的提供目录分类式(或称主题指南、列表浏览)查询功能的搜索引擎就采用这种方法组织信息。而数据库组织方式,就是将所有已获得的网络信息资源以固定的记录格式存储,用户通过关键词及其组配查询,就可找到所需要的信息线索(即相关站点链接),并通过信息线索直接连接到相应的网络信息资源。

(2)关于搜索引擎的比较研究。

①搜索引擎的性能比较研究。早期研究大量集中在概要性介绍方面。殷雪松、徐斌分别介绍了12个大陆地区的中文搜索引擎网易、天网、华好网景、搜狐、四通方利、常青藤、北极星、悠游、搜索客、司南、我是野虎、若比邻等,港台地区茉莉之窗、哇塞、蕃薯藤等和5个国外的中文搜索引擎Yahoo雅虎中文、AltaVista(中文版)、Globepage(中文版)、华页指南、中文查寻。

王忠、周士波分别介绍了独立搜索引擎Altavista、Hotbot、Infoseek、Excite、Webcrawler、元搜索引擎Cyber411、Dogpile、Highway61、InferenceFind、Mamma、Profusion、Savvysearch、All4one和网络英文搜索引擎Webcompass、Copernic98,并对6种主要搜索引擎的基本查寻、高级查寻、限定查寻、结果排序、结果输出等检索性能进行比较分析。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重点转入到了搜索引擎性能的比较上。孙丽等选取了北极星、常青藤、搜狐、中经网信息导航、网现引擎5个中文搜索引擎,从数据库类型、规模、库更新频率、抓取方式、日抓取页面数、抓取深度、<Meta>tag、显示方式、信息排序依据、信息描述质量、界面友好程度、用户欢迎程度等分析它们的优劣。徐建华等从数据库规模、信息采集方式、标引内容、检索功能、结果显示格式、结果排序规则、数据库更新频率等7个方面对Altavista、Excite、Go、Hotbot、Lycos、Yahoo这6个搜索引擎逐一进行分析。

张燕,惠佳颖就10个检索提问,从检索功能(布尔检索、邻近检索、截词检索等)、查准率、用户负担、输出方式对搜索引擎Google和AskJeeves进行详细比较,测试结果显示Google在查准率以及输出方式上明显优于AskJeeves,在检索功能及用户负担上两者各有特色。

②关于搜索引擎的质量评价指标。搜索引擎评价指标多种多样。1973年Lancaster和Fayen提出了6条关于信息检索系统效果评价指标:即覆盖范围、查全率、查准率、响应时间、用户负担及检索结果输出格式。这一评价指标影响甚广,许多学者在其基础上进行细化与扩充,提出搜索引擎质量评价标准。

储荷婷提出5条标准:A.索引构成(取决于标引数量、标引范围、索引词抽取法和索引更新频率);B.检索功能;C.检索效果(由查全率、查准率和检索时间衡量);D.检索结果显示(显示内容、显示数量以及是否按相关性排序);E.用户所需努力(从用户界面和帮助介绍材料)。

孙丽等提出的评价体系:A.数据库指标(数据库大小、类型、更新频率和信息抓取方式等);B.检索结果输出格式;C.检索性能完善程度(类目检索、关键词检索、短语检索、截词检索、布尔检索、概念检索、自然语言检索、指定字段检索、包含或排除检索等);D.响应时间;E.查全率;F.查准率;G.用户负担。

曾民族提出评价指标:A.数据库规模和内容(覆盖范围、索引组成、更新周期);B.索引方法(自动索引、人工索引、用户登录);C.检索功能(布尔查找、复杂布尔操作、相邻或相邻查询、截词查找、字段查找、概念检索、词语加权、词语限定、中断退出、上下文关键词等);D.检索结果(相关性排序、显示内容、输出数量选择、显示格式选择);E.用户界面(帮助文件、数据库和检索功能说明、查询举例);G.查准率及响应时间。

曹东等从检准率和检全率出发,提出搜索引擎的评价指标:A.收集网络站点数目的广泛性;B.搜索结果的满意度;C.数据库更新的频度和时效性;D.使用的便利性;E.目录设置的合理性和分类的深度及广度;G.内码转换的准确性。

贺亚锋就7个有代表性的主题进行测试,提出的评估准则有:A.命中率——查询主题的网页反应;B.检准率——首10个网页中切合主题的网页数目的比率;C.重复出现率——首10个网页中重复网页数目的比率(镜象点除外);D.不切题比率——相对于检准率。

尚克聪、杨立英提出的评价指标体系:A.数据库(从收录范围的明确性、收录相关内容的全面性及更新速度评价);B.检索软件,从智能化程度(由人—机接口、检索过程、检索结果输出、检索结果的反馈等指标衡量)、提供相关链接的程度、响应时间、提供各种检索途径;C.检索效率(综合使用查准率和查全率考察)。

黄如花提出的评价指标:A.收录范围(地域范围、语言范围、资源类型范围、专业范围);B.分类(分类方式、分类级次、交叉显示、类名是否规范、各类的内容说明);C.检索功能与效果(完善的检索手段、范围限制的功能、满足网上动态信息检索的要求、对检索结果的处理等,查准率、查全率、搜索条件频率、响应速度);D.结果处理;E.页面组织;F.其它功能与服务。

可见,数据库、检索功能、查准率、用户负担和检索结果输出方式是目前评价搜索引擎较普遍采用的基本指标。

(3)搜索引擎分类体系研究。

目前,一些大型搜索引擎普遍建立了指南型分类系统,对其分类体系进行研究逐步受到重视。陈树年在《搜索引擎及网络信息资源的分类组织》一文论述了综合性搜索引擎具备的功能;对网络信息进行组织使用的语言;网络信息的组织模式;中文搜索引擎与传统分类法的比较;建构网上知识分类体系的原则和技术等,可称为这方面研究的一篇力作。

马张华、张宇萌认为网络分类体系与传统的文献分类体系的不同点在于:①重视以事物为中心设置类目;②类目收录的对象范围宽泛;③采用多重列类、重复反映方式揭示类目;排列方式简便;④直接以语词组织信息;⑤结合屏幕显示分类体系;⑥修订迅速。其不足是:类目设置缺乏规律性;类目归属存在不合理现象;同位类排列不能揭示相关性;横向关系揭示上存在不一致;部分类名不确切;分类规则有待完善等。马张华还对分类搜索引擎的类目体系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深入到类目结构的编制依据、大类结构、类目体系的特点等,并探讨了存在的问题。搜索引擎分类体系应遵守基本的逻辑规则,解决好类目的排列问题及横向类目的处理问题。研究者还对某一具体搜索引擎的信息组织方式进行了探讨。如,对Yahoo、搜狐等搜索引擎分类体系进行研究。

(4)搜索引擎功能的完善。

网络信息分类体系类目设置缺乏科学性、逻辑性,知识领域不全,知识体系不严密,分类标准、引用次序缺乏规律性。关键词式搜索引擎多为非控关键词索引,其检准率低。人们逐渐认识到搜索引擎应该以完善的情报检索语言原理为基础。曹东等提出:要运用分类检索语言的原理与方法;加强因特网信息资源分类表和电子化叙词表的理论研究,对自然语言实施控制机制;建立后控词表等情报检索语言的原理与方法来完善搜索引擎功能。

目前理想的网络信息资源组织模式应当是分类主题一体化。其组成为:①一个结构简明的知识分类体系,通过对信息的系统分类,实现对信息知识领域的宏观控制;②一个智能化的控制词表,实施对作者语言与用户语言的控制与转换;③建立分类体系与控制词表的系统联系,将标引语言纳入分类体系,实现自然语言检索和类与语词的组配检索。

2虚拟图书馆(专题指引库)

虚拟图书馆是因特网上组织信息资源的一种有效而又经济的形式。具体说来,虚拟图书馆就是根据特定的目标,选定信息资源的学科领域,对有关的网站网页进行搜索和收集,加以鉴定核实,并对核实后的网址进行合理组织,使之能够提供检索、浏览和链接的信息集合。与搜索引擎的主要区别在于,它属于专题性和学科专业性的,系统性和易用性强。虚拟图书馆对网络资源组织是优越于搜索引擎的关键环节。该环节由专业图书馆员把关,在自动系统的协助下,利用某种分类法和主题词表,对收集来的原始资源进行描述和组织,改善了搜索引擎采用自然语言标引的根本缺点。这方面实践和研究集中在:

(1)重点学科导航库建设。

研究者主要对导航库建设、更新与维护的技术与方法以及存在问题进行研究。重点学科导航库以学科为单元对因特网的相关学术资源进行搜集、评价、分类、组织的序化整理,并对其进行简要的内容揭示,建立分类目录式资源组织体系、动态链接的学科资源数据库的检索平台于网上,为用户提供网络学科信息资源导引的检索线索的导航系统。我国“211工程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CALIS)提出构建重点学科导航库系统,建议其内容可分为7项:研究机构;相关电子出版物、电子文献等;相关国际会议预告;其它相关机构信息介绍;本学科与行业的相关标准、规范、协议等;主要新产品与市场;新成果、新创造与发明、专利等。规定各子项目必须有分类浏览功能,以主题树浏览方式组织信息。

(2)专业网络资源导航库建设。

所谓指引库是指所建立的数据库中,从物理上讲并不存储各种实际的信息资源,但对其进行访问却可以检索到有关数据库的实际资源,即指引用户到特定的地址获取信息。其原理与方法是把因特网上与某一或某些主题相关的节点进行集中,按方便用户检索的原则,向用户提供这些资源的分布情况,指引用户查找指引库中的信息。指引库采用主题树方式组织资源。研究者们探讨了专业网络导航库建设中专业网络信息资源收集的手段与方法、导航库的构成、更新与维护问题。

(3)热门站点链接或相关站点推荐。

这是因持网上被广泛使用的最简单、最直接的信息组织与开发利用模式。

3文献分类法在网络信息资源组织中的应用研究

(1)传统文献分类法改进研究。

国内外学者就图书馆分类法特性、具体分类法与搜索引擎分类体系比较(类目涵盖范围、揭示深度、类表结构和功能)进行研究。认为传统分类法知识系统性和标识语言的通用性以及族性检索能力和扩检、缩检功能,是其它情报检索语言所不具备的。它在网络中的应用主要表现:①用于联机浏览检索;②用于非文本信息的组织;③用于超文本系统的管理;④作为网络信息组织的通用工具;⑤促进分类主题一体化。

基于网络信息资源组织用的传统分类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造:①多维揭示;②适当降低分类难度(增加直观性、透明性);③提高分类法类目标题语词的表达性和现时性,选择、积累、增添终端用户检索时自然语词,及时反映网络资源建设和利用中的新主题:④重视分面分类思想和方法;⑤扩展同主题法即主题词表的联系;⑥粗分类原则,采用分面分析方法、建立强大的参照系统、加强标引深度,打破传统的线性资源组织方式,走分类主题一体化道路;⑦分类法应当解决机读化和网络化、兼容性和国际通用性:分类—主题—自然语言一体化;⑧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方法(超文本技术、分面分析方法)改造原有的分类法,提高分类法描述网上信息主题的能力。(2)文献分类法用于网络信息资源组织研究。

以文献分类法为工具的网络资源检索服务系统,从学科角度揭示网络信息,成为组织网上学术性知识内容的主要应用模式。国外在这方面的理论与实践均走在我国的前列。早在1994年10月23~25日,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第36届阿勒顿研究会上,与会者围绕电子时代图书馆分类法的新角色与新地位这一主题进行研讨;欧洲科研与教育信息服务发展计划DESIRE(DevelopmentofaEuropeanServiceforInformationonResearchandEducation)在“因特网资源描述与发现”的专题研究报告(RE1004,1997年8月)中,全面介绍、总结了分类法在因特网资源组织中的应用情况:17个网上服务系统使用DDC组织资源,5个使用UC,5个使用LCC。

1997年,NacyJ.Williamson对38个使用分类法组织资源的网站进行调查,记录每一网站所使用分类法名称、联机分类法索引展示形式、主题树的特点、类目使用级次、分类法的变通、结果显示方式以及应用上的特点,并选取9个网站(其中使用DDC、UDC、LCC各3个)以及一些未采用分类法组织资源的网站,对艺术、历史、健康和旅游方面的信息进行检索,用以分析与确定运用分类法的特点、趋势和存在问题。结果显示:绝大多数网站仅使用一至二级类目,二级或三级以上不采用分类方式,而以字母或其它的顺序。最引人注目的实验是:使用DDC的CYBERDEWEY,使用LC的WWWVirtualLibrary和早期使用UDC的BUBL''''s。研究表明,分类法能够提供组织网络资源框架。

GerryMcKiernan对分类法用于组织网络资源进行全面研究,报道了分类法应用于主题网关(subjectGateways)的情况。使用UDC的有:①DirectoryofNetworkedResources:UDC“Shelfmstk”Order(NISSInformationGateway);②GERHARD:GermanHarvestAutomatedRetrievalandDirectory;③InformazioniClassificateperDiscipline;④TampereenYliopistonVirtuaikirjasto:AiheetUDK—Jarjestyksessa;⑤WWWSubjectTreeofWAISDatabase(NordicWAIS/WorldWideWebProject)。使用LCC的有:①CooperativeOnliceResourceCatalog(CORC);②CyberStacks;③ICRC:InternetCollegiateReferenceCollection;④On—LineBooksPage:CallNumbers/Subjects;⑤ReadyReferenceUsingtheInternet;⑥ScoutReportSignpost;⑦WebResourcesArrangedbytheLibraryofCongressClassificationSystem。

DDC是在因特网资源组织中应用最广的分类法。HamidSaeedandAbdusSattarChaudry在GerryMcKiernan报道运用DDC组织网络资源的19家网站基础上增加了5家,共有24家网站应用DDC:①ADAM:Art,Design,Architecture&MediaInformationGateway;②BlueWeb''''nBrowsebySubjectArea;③BrowseLINKbyDDC(BUBL);④CanadianInformationbySubject(NationalLibraryofCanada);⑤Cataloguer''''sVirtualReferenceShelf;⑥Co—operativeOnlineResourceCatalog(CORC);⑦CyberDewey;⑧InternetPublicLibraryOnlineTextsCollection;⑨TheInternetResource(NapierUniversity);⑩Mt.LaurelHartfordSchool''''sLibraryWithoutWalls;(11)NetSitesbytheNumbers(TempePublicLibrary);(12)NewAthenaeum:InternetResourceGuideDevelopedbyLibraries;(13)PICK:QualityInternetResourcesinLibraryandInformationScience;(14)ScienceNet:Subject (TorontoPublicLibrary,已终止使用);(15)SORT:School''''sOnlineResourcesforTeachers:Browse;(16)xmITree:DirectoryofContent;(17)WWlibBrowseInterface;(18)DewPoint;(19)IowaVirtualLibrary;(20)DeweyBrowse;(21)DeweyDecimalHomePage;(22)TheMathematicalAtlas;(23)Webrary;(24)UnitedStatesEmbassy,Israel。

HamidSaeedandAbdusSattarChaudry对每个网站现状、受控词汇、检索选择、主题范围及类目级次进行了调查。结果近50%的网站只局限于使用一级类目;显示标记符号与类名,其类名未作修改,内涵不好理解;绝大多数网站仅提供浏览功能,不具备语词检索能力。尽管如此,目前的实验及研究结果显示,DDC作为网络环境下的浏览工具已经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

马张华对文献分类法在网络资源组织中的应用进行总结,认为其特点在于:收入资源大多经过精选;对类目进行必要调整;对类目体系的深度进行控制;加强类下说明;多种检索途径界面;显示形式、处理层次多样、编制方式多样。这是我国在此领域研究的最早的一篇文献。

我国有学者提出,在虚拟图书馆中,为了使文献资源分类一致,可结合网站的特点,使用图书分类法,如,用《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将这些网址进行分类管理,使其有序化。

(3)建立我国网络信息资源分类法研究。

现有众多的中文搜索引擎均采用各自分类体系组织网络资源,用户必须熟悉不同的分类体系才能较快地检索信息,这样给用户带来极大不便。专家们提出,要建立网络信息分类法,提供网络资源用的统一分类体系。陈树年提出建立网上信息的知识分类系统的基本结构与编制方法:有一个涵盖各知识领域、结构清晰、层次简明、能满足网上信息组织需要的分类体系;采用等级结构展示知识的系统联系,构成枝干分类的主题树或脉络清晰的地图;应采用对用户最有利的排列次序等并提出了中文信息分类大纲。在《文献分类学》一书中,他从知识分类体系的构建、类目的划分与设置、类目交叉关系的处理、类目与信息的排列、类目注释和说明、用户界面等对网络分类法的编制进行了详细讨论。

邓均华提出要编制我国数字化分类法,应以我国信息组织推荐标准《中图法》为蓝本,综合国内外优秀的分类法及现代各种搜索引擎分类体系的长处,充分利用超文本技术的特征来表现分类法的体系特点。

卜书庆提出从数字信息资源词频统计出发,从国际通用数据交换格式的研制出发,从最终用户检索需求出发,从适应新技术环境出发的主要思路,改造中国传统文献分类法主题法《中国分类主题词表》,用于组织数字信息资源。

4主题法在网络信息资源组织中的应用研究

近年来,国内外的一些学者及研究机构已认识到主题法在网络信息组织中的重要作用,在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

(1)关键词法的应用。由于关键词法具备:①在标引时不必查表,选词、标引速度快,成本低;②不依赖专职标引人员,可由作者或机器自动标引;③不存在人为性或滞后性,能及时应用最新的提法以及最新词汇等优点,因而,目前由搜索引擎软件自动建立的网络信息资源索引数据库所支持的就是关键词检索。但是,由于关键词法未进行同义词及反义词控制,未能揭示词间关系,这种关键词检索的致命缺点就是检准率太低。人们提出网络信息检索应导入受控语言机制,使用后控词表即“标引不控制检索控制”模式是改进关键词法性能的比较有效的措施之一。

(2)主题词表的应用。少数搜索引擎中提供主题词检索方式,在用户界面上,可直接浏览主题词表,从中选中主题词,作为搜索引擎的检索提问。用户可以在检索界面中修改检索提问,也可返回到主题词表界面重新选择主题词。其共同的特征是:词表内超文本导航。

(3)标题词表的应用。标题词表在网络信息组织中的应用可以分为两种情况:①检索前使用。即通过标题词表规范用户的检索表达式。用户可以首先在网络信息组织工具提供的词表中检索到标准标题词及相关联的词汇。以该词作为检索词,点击表中超链接即可得到检索结果。②检索后使用。即在给出用户所用检索表达式,得出检索结果的同时,提供相关词作为用户进一步检索的线索,用户可自由进行扩检和缩检,从而提高检索效率。

5窗口(专题)方式组织网络资源

即提供检索窗口,进行多元检索(主题词、著者、机构、地区等),用户只要在窗口输入查找信息的相关的词(或词之间的组配提问式),即可找到所需信息线索(相关站点的链接)或资料。如,《中国学术期刊网》采取了这种方式。

【参考文献】

1张俊.略论网络信息资源的组织.图书情报知识,1998(2):32~35

2董慧,余传明.基于Internet的信息组织研究.情报学报,2001,20(1):54~60

3殷雪松,徐斌.漫谈中文搜索工具.情报理论与实践,1999,22(2):130~133

4王忠,周士波.Internet英文搜索引擎评价.图书情报工作,1999(4):33~37

5孙丽,陈通宝,乔晓东.网上中文检索工具的比较研究.情报学报,1999,18(3):225~234

6徐建华,伍宪,胡燕菘.国外六个著名搜索引擎的特征和评析.现代图书情报检索技术,2001(1):48~51

7张燕,惠佳颖.网络搜索引擎评价.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1(4):34~36,58

8储荷婷.国际互联网检索工具:特点、比较和发展方向.大学图书馆学报,1997,15(3):6~11,14

9曾民族.网络信息检索现状和性能评价.情报学报,1997,16(2):90~99

10曹东,韩全惜,庄军.运用情报检索语言理论与方法完善搜索引擎的功能.情报理论与实践,2000,23(1):58~61

11贺亚锋.Web资源虚拟图书馆与搜索引擎的比较研究.情报学报,2000,19(6):574~577

12尚克聪,杨立英.网络环境下情报检索系统性能评价研究.图书情报工作,2002(1):68~71

13黄如华.网络信息的检索与利用.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14陈树年.搜索引擎及网络信息资源的分类组织.图书情报工作,2000(4):31~37

15马张华,张宇萌.指南型网络分类体系初探.大学图书馆学报,2000(3):22~25

16马张华.分类搜索引擎类目体系研究.图书情报工作,2001(2):36~40

17陈笑辉,范晓虹.Yahoo的分类体系结构及原理探微.图书情报工作,1999(9)

18黄建年.网络信息分类浅议.情报学报,1999,18(6):514~518

19张莉扬.Yahoo的信息组织方式及其在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中的应用.图书情报知识,2001(3):48~50

20陈光祚.论“图书情报学虚拟图书馆”的建设.中国图书馆学报,2000(1):19~23

21贺亚锋,张颖.Web资源虚拟图书馆研究.大学图书馆学报,2000(5):31~34

22徐佳宁,卞丽.我国高校“网络资源学科导航系统”建设现状调查分析.大学图书馆学报,2001(3):56~59

23楼宏青.高校重点学科导航库建设探析.大学图书馆学报,2001(4):30~33

24陈梅华.探索网络信息资源建设的关键技术.情报学报,1997,16(2):104~108

25隋利玲,郭瑜.Internet上专业性网络资源导航库的建设.现代图书情报技术,1997(2)

26刘静.建立Internet电子专业网络资源导航库的构想.图书与情报工作,1998(1):6~9

27司莉.因特网上的图书馆虚拟文库建设.图书情报知识,1999(1):51~53

28王德英,季颖斐,周蓉.学科信息导航系统开发初探.图书馆杂志,2002,21(3):41~43

29洪漪,梁树柏.分类法在信息网络中的应用.情报学报,1998,17(1):19~22

30管计锁,梁胜利.网络信息分类体系与传统分类法的比较研究.四川图书馆学报,2001(1):71~74

31柳晓春,左少凝.传统图书馆分类法的网络适用性研究.情报科学,2001,19(12):1270~1271,1322

32黄晓倩.网络环境下分类法改进初探.图书馆建设,2000(2):40~42

33包冬梅.检索语言应用于INTERNET信息资源组织之前景分析.图书馆杂志,2001(6):8~10

34P.A.Cochrane.NewRolesforClassificationinLibrariesandInformationNetwork.Catalog&ClassificationQuarterly,1996,21(2):1~2

35T.Koch.TheRoleofClassificationSchemesinInternetResourceDescriptionandDiscovery.http://www.ub.lu.se/desire/radar/reports/D3.2.3/class-v10.html[2002—07—27]

36NacyJ.Williamson.KnowledgeStructuresandtheInternet.InKnowledgeOrganizationforInformationRetrieval.Proceedingofthe6[th]InternationalStudyConferenceontheClassificationResearch.TheHague:FID,1997:23~27

37GerryMcKiernan.BeyondBookmarks:SchemesforOrganizingtheWeb.http://www.public.iastate.edu/~CYBERSTACKS/CTW.htm[2002—07—27]

38HamidSaeed,AbdusSatterChaudry.PotentialofBibliographicToolstoOrganizeKnowledgeontheInternet:TheUseofDeweyDecimalClassificationSchemeforOrganizingWeb-basedInformation resources.KnowledgeOrganization,2001,28(1):17~26

39马张华.文献分类法在网络资源组织中的应用.图书情报工作,1999(12):24~29

40秦明,吴家玲.目录方法在因特网信息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图书情报知识,2000(1):48~49

41俞君立,陈树年.文献分类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42卜书庆.试论数字信息资源的组织方法.国家图书馆学刊,2001(4):46~49

43邓均华.数字图书馆与数字分类法.中国图书馆学报,2001(4):76~77

44杨涛.主题法在网络信息组织中的应用.图书馆建设,2002(1):50~52

网络组织范文篇5

分类组织方式是网络信息资源组织的一种重要方式。目前,大多数提供网络信息服务的搜索引擎或门户网站都采用自编的分类体系进行信息组织。这些分类体系虽然充分考虑了用户的需求和网络信息的特点,突出了个性,方便了使用,但这些体系仍然存在许多有待改进的问题。

1.1学科大类设置不全,知识体系不完整

以中文雅虎(Yahoo)为例,它将网络信息分为14个宽泛的类目,每个大类又分出若干二级类,二级类目下细分出三级类目,可根据需要细分出四、五级类目。可以说,Yahoo采取的是一种逐层扩充的方法,以使知识的覆盖面越来越全。但是,从Yahoo分类每年都发生的明显变化和迅速增长的网络信息资源我们可以看到,仅仅设置这14个大类是难以涵盖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又如搜狐(sohu),将网络信息分为18个大类,网易()将网络信息分为19个大类,都有类似情况。总之,由于各种原因,现在的网站分类设置还不完善。知识覆盖不全,体系过于简单。几乎所有的中文搜索引擎的分类体系都存在着知识残缺不全、体系设计不完整的通病。

1.2类目划分标准不够合理

信息资源在同一层次下划分的标准不够统一,有时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划分标准的现象。具体来讲,同一层次类目在选择上存在的问题有:一方面,网站为了突出当今的热门和主流信息,将一些下级类目提升到大类中,如大多数中文网站把“电脑网络”或“计算机与网络技术”与“科学技术”并列为大类;又如网易将“体育竞技”和“少儿乐园”放在大类中。另一方面,子类的设置的标准问题,如Yahoo的“科学”这一大类下设有“电脑与信息技术”、“活动”、“教育”、“科普”、“酷站”、“能源”、“字典”、“组织”等等的二级类目。此外,在大类的展开中常出现整体不包含局部的违反逻辑规则的现象。

1.3各网站采用的分类标准不同,各行其是,导致了用户在使用时无所适从

以网络信息资源为基础建立类目体系,虽有较好的实用性,但类目划分的规律性不强,从而造成了各搜索引擎的分类不一致,体系也不太严密、科学,类名不规范,各个搜索引擎设立分类目录时力图突出的是自己的特色。

如新浪设立了“少儿搜索”大类,搜狐把“公司企业”单独列为一个大类,这就使得用户在使用时必须对某个搜索引擎的类目比较熟悉,否则当人工的分类有时与某些用户的习惯不一致时,会造成这些用户无法在正常的路径中找到资料。

1.4类目名称设置不够规范合理,不能全面反映类目的内容,给用户查找易造成误解

类名有时不能确切地概括类目的内涵,有时只有象征意义。此外,由于类目的下位类范围较宽,上位类有时很难有效限定其含义,再加上网络自编分类体系一般不使用注释揭示类目内涵,容易使一些类目的含义和范围难以确定。

设置好类目名称关键是选好类日用词。很多网络分类体系中采用一些含义模糊的语词,而且没有注释,这就使用户很难判断该类目的外延。如“网易”的“另类科学”,“搜狐”的“生活情趣”等类名,如果没有注释,根本就无法明白该类的内容包括什么。

1.5类目排列缺乏逻辑性

目前,中文网站总的来讲类目排列比较随意,外延常常有交叉重叠。几乎所有的中文搜索引擎的分类体系都存在着类目排列混乱的通病。如新浪、网易、搜狐、中华网在线等,都把“文学”与“艺术”、“电脑网络”与“科学技术”、“经济”与“文化”及“政治”等原本密切的大类,却人为地分割开来。又如网易对“文学”大类之下15个二级类目的排列,逻辑性不是很强。再如新浪对”文学”大类之下30个二级类目的排列,即便是按类目的使用频率或访问量序列排列,也使人感到排列次序不规律,不易查找。

1.6从事网络信息分类组织的人员都大多是非专业的分类人员,缺乏专业知识

随着网络信息资源的迅速增长以及信息需求的不断加大,网站业务量也快速攀升,而建立一个优秀的中文搜索引擎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技术、设备、人力、财力的投入上都有比较高的要求。因此,许多网站扩大了工作人员的招收数量和范围,与此同时,许多网站却忽视了引进有信息处理专业知识的人才,因此造成了许多诸如以上提到的网络信息分类组织方面的问题。

面对海量网络信息,其分类体系的诸多弊端为用户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开发共享网络资源带来严重困难。因此,构建规范合理的网络信息分类体系,实现网络信息分类组织标准化已是大势所趋。

2国内有关学者的研究观点

从1998年开始,国内对网络信息分类组织的研究此起彼伏。其中,有许多学者表达了网络信息组织“标准化”的思想。如黄如花在文献1中指出要“信息描述标准化”;又如郑福根在文献2中认为网络信息组织的原则之一就是“标准化原则”;再如张林龙在文献3中指出“建立统一的网络信息分类标准成为网络信息分类组织的迫切需要”等等。此外,从近几年的研究成果来看,要编制一部适用于网络信息分类组织的分类法已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此说法可从刘延章、余义芳在文献4中对1998年~2002年这5年间160余篇有关网络信息分类组织研究的一些结果中略见一二。下面是文献4中的部分观点:

(1)关于网络信息、网络信息用户、网络信息技术环境特点方面的研究成果极大地提高了我们对网络信息分类检索工具的标引对象、使用对象、所处环境的认识,为编制高质量的网络信息分类法打下了认识基础。

(2)关于网络信息分类法与传统文献分类法方面的比较研究为我们借鉴二者各自的特点、编表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提供了便利,从而为编制高质量的网络信息分类法打下了理论基础。

(3)关于传统分类法应用于网络信息分类组织方面的研究虽然有助于传统分类法特别是《中图法》自身的调整和改造,使之适应于网络信息分类组织的需要,但也为更好地编制网络信息分类法打下了方法基础。

(4)关于现代技术应用于网络信息分类组织方面的研究为编制高质量的网络信息分类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5)关于中文网络信息分类体系的特点、问题及其改进方面的研究对于编制高质量的网络信息分类法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6)关于统一的中文网络信息分类法编制方面的研究对编制高质量的网络信息分类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从上述研究结果可以看出,我国编制一部高质量的网络信息分类法具备了一定的理论研究基础和技术实现条件,为实现网络信息分类组织标准化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3对网络信息组织标准化的构想

通过以上分析,要实现网络信息组织标准化,编制一部适于网络信息组织的《分类法》是非常紧迫,也是切实可行的。但网络环境下的信息分类体系与传统文献分类体系相比存在着许多差异:①网络分类是以事物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为中心列类;②网络信息分类是以网络资源为分类的基本对象,类目收录对象的范围更广;③采用了更多的信息技术;④直接采用语词进行信息标引;⑤传统分类是以线性方式展开类目,而网络分类是以网状方式进行超文本链接;⑥更新速度快。因此,编制网络信息分类法应考虑以下两大方面。

3.1宏观构想

编制网络信息分类法,实现网络信息组织标准化,应体现以下主要原则:

(1)科学性原则。网络信息分类法应结合网络信息资源的特点,在充分揭示各学科之间内在联系和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将学科分类与事物分类相结合,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网络分类体系。

(2)继承性原则。网络信息分类法应吸收传统分类法的精华,吸收目前各中文网站分类体系的优点,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来共同建造。对传统的东西不能全盘抛弃,也不能全盘吸收,应在吸收借鉴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发展。

(3)动态性原则。由于互联网是一个多元、开放的信息系统,因此,网络信息资源具有范围广、数量大、动态性强的特点。这就要求网络信息分类也要随着互联网内容的变化及时调整,使各种类型的网络信息资源都能在分类法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4)实用性原则。网络信息分类法应考虑网络环境下用户需求的特点。在类目的设置上,既要体现分类体系的相对稳定性,又要方便用户快速查询。类目数量控制在20~25个,类目层次展开至3~4级为宜。

(5)多维性原则。传统分类法以线性方式揭示文献信息内容,而网络信息分类法要尽可能全面而深入地揭示网络信息的内容和形式,多层次、多途径、全方位、多角度地进行信息揭示和描述,用超文本链接技术,变线性方式为网状方式,构建新型网络信息分类体系。

(6)开放性原则。网络信息分类体系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网络信息资源的开放性和动态性决定了网络分类体系也要随时增添新的内容。同时,不断吸收新思想、新技术,进一步满足和适应社会以及科技发展的需要。

3.2微观构想

根据上述对网络信息分类法宏观构想原则,结合传统分类法和现有网络信息分类体系的研究成果,笔者针对网络信息资源中的一类资源——综合性网站的框架构建了5大板块,对其中内容相对稳定的休闲娱乐、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综合信息四大板快设计了22个一级类目。该分类体系以主题为主要聚类标准,充分体现网络信息组织分类——主题一体化思想。具体如下:

一级类目

热门追踪板块:考研聊天室游戏同学录人物明星下载专区招聘动漫flash......

休闲娱乐板块:新闻与媒体娱乐与休闲体育与健康旅游与交通生活与服务

社会科学板块:社会文化哲学与宗教政治与法律军事与战争经济与金融教育与就业人文与艺术历史与地理

自然科学板块:自然科学医疗与卫生农业科学计算机与网络工程技术环境科学

综合信息板块:国家与地区参考资料综合网站

上述各板块中,热门追踪板块内容不固定,根据网上热点话题的变化而变化,其余四个板块的内容相对稳定,即休闲娱乐板块包括5个一级类目;社会科学板块包括8个一级类目;自然科学板块包括6个一级类目;综合信息板块包括3个一级类目。

Internet是一个开放、动态的网络体系,对其分类体系的构建,实现网络信息分类组织标准化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本文所探讨的分类体系也需要进一步细化和发展,相信经过不断的努力和实践,实现网络信息分类组织标准化的这一天不会太晚。

【参考文献】

1黄如花.网络信息组织的发展趋势.中国图书馆学报,2003(4)

2郑福根.网络信息组织的理论与方法探讨.现代情报,2004(6)

3张林龙.网络环境下的信息组织.情报杂志,2003(10)

4刘延章,余义芳.近五年来网络信息分类组织研究的现状及其展望.情报学报,2004(4)

5王知津,肖洪.网络信息组织对传统信息组织的借鉴.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3(4)

6陈树年.搜索引擎及网络信息资源的分类组织.图书情报工作,2000(4)

7董琳.网络信息分类组织的发展趋势与标准化.图书情报知识,2004(4)

8王本欣.网络信息资源组织研究.图书馆学研究,2004(5).

9宋剑祥.从国外分类法看《中图法》对网络信息资源的组织.图书与情报,2004(2)

10宋蓓玲.浅析构建网络信息分类体系.情报业务研究,2004(8)

网络组织范文篇6

关键词:组织再造电子商务组织结构虚拟企业

面对电子商务环境,传统企业组织结构不能够适应急剧变化的环境、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多变的顾客要求。因此,企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新模式的诞生提供了极为有利的软硬环境,新的组织模式将在这种背景下孕育而生。信息技术促进着组织创新的进行,而组织又不断进行着自身的改造与创新,去适应电子商务的经营环境,在这种良性的双向互动中企业的发展被推向新的高度。

创建面向市场的组织

网络经济中企业竞争的中心已向服务竞争转移,优质的、个性化的服务成为企业的竞争优势。因此,现代企业应树立新的企业营销观念,创建面向市场的组织。信息技术为创建面向市场的组织提供了条件。企业电子商务系统使企业的各子系统活动都紧紧围绕市场,以市场的需求与企业的目标来协调与规范组织的各项活动。

在电子商务的环境下,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首先使内部组织的有效市场化成为可能,它打破了官僚主义的官本位,破除了传统组织信息沟通不畅的弊端,使结构更加精简、扁平,但这种组织结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扁平化,而是根据企业再造的思想将企业内部业务流程和企业间业务流程的重新设计与整合。

企业内部组织的整合创新

在进行企业再造的过程中,企业的各子系统如生产、营销、研发、财务、后勤服务等业务部门的功能将重新调整,它们之间的关系也将因此而改变。

传统组织基本上是按照管理职能的专业分工而进行部门化设计和职能部门设置。进入信息时代,企业电子商务系统能智能化地实现大部分的组织管理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因此组织内部的分工方式将发生革命性的变化,由职能分工型的组织结构向任务分工型的组织结构转变。企业组织将是由价值链上的若干“任务系统”集成的组织系统,即每一任务系统功能是实现市场价值的一部分。企业的主要任务系统包括:营销系统、开发系统、生产系统、物流系统等。

从组织结构看,组织按业务流程进行设计,打破了传统的多层次、官本位式的等级组织模式,大部分中层管理机构将被分解到各业务系统,彻底地改变了组织的活动流程。通过建立起包括从市场研究、开发与设计、供应、生产到销售等业务流程的面向用户的快速反应组织系统,满足了激烈竞争下的市场需求多元化的需要。

(一)加强企业营销组织建设

在电子商务时代,企业将面向国际化的大市场进行营销管理。由于互联网的存在,中间商将逐步向物流机构转变,对于大多数的企业来说,营销系统的职能已由大力构建营销网络,转变为重点加强网络营销。通过建立网络营销机构,利用电子商务系统,企业可以在Intranet(企业内部网)上迅速进行市场信息交换、跟踪定单。市场营销人员在世界的任何地方可以访问公司负责维护的最新客户资料库。另外通过与客户在网络上的直接交流,企业能够对客户需求作出快速响应,并可以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个性化服务。顾客在与企业双向互动的沟通中得到了最大的程度满意,而企业也可根据市场信息随时调整自己的营销战略规划。

(二)创新企业的研发系统

企业电子商务系统不仅为研发系统提供了市场信息、需求信息,而且提供国内外科技方面与新产品方面的资讯,进而为确定研发方向、科研规划、新产品上市计划提供帮助。研发系统的组织可建立以核心能力与科研人员为基础的网络化科研队伍,实施国际化的研发战略和技术开发战略联盟。企业的研发系统通过内部网络与营销系统、生产系统紧密关联,使营销、开发、生产成为一体化的流程组织,避免了传统组织难以协调与资源浪费的现象。

(三)转变企业生产运作方式

在生产系统方面,企业的生产运作方式将由原来的存货生产方式转变为订货生产方式。通过因特网消费者可以直接参与自己所需产品的设计,厂家也可以利用三维动画的方式向用户展示自己现有的商品,使用户真正实现足不出户的网上购物。一般意义的电子商务与ERP等的紧密结合构成企业电子商务系统,它的内端使生产计划、控制等生产管理活动全都在企业内部网上实现,管理人员可通过采集各环节的数据对生产能力及生产状态进行实时分析,对生产过程进行实时管理。

此外,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传统的财务部门和新兴的信息中心将从企业的一般职能部门晋升到企业的战略决策层。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传统的财务核算功能逐步由电子会计取代,而财务管理的负责人将更多地在决策层从事企业投资、融资等分析与资本运作活动。信息管理负责人则扮演愈来愈重要的角色,不但对外界信息进行收集,处理、分析、整合后提供给CEO作决策参考,而且使决策信息畅通无阻地传达到各环节员工,并进行双向沟通,使信息这一战略资源发挥其应有作用。企业组织的外部创新

虚拟企业、战略联盟等组织形式和概念的出现。超越了传统企业的边界,使企业在利用品牌、网络和资本优势的基础上,充分整合社会资源。在降低交易费用的同时,取得超常的发展。

虚拟企业是以核心企业为龙头,为实现某种市场机会,将拥有实现该机会所需资源的若干企业集结而成的一种网络化的动态组织。当市场机会不存在时,虚拟企业则自行解体。虚拟公司的主要特征是:信息高速公路网络连接;成员间的相互信任与合作;成员企业具有核心能力;随市场机遇而存在;无严格的公司边界。这种企业形式充分整合了面向Intranet的全球资源,达到了及时满足顾客需求的目的但又未改变原成员企业的产权结构。

战略联盟是指多个具有对等经营实力的企业,为达到共同拥有市场、共同利用资源等战略目标,通过各种协议、契约而形成的优势互长、风险共控的网络组织。与虚拟企业相比,它更强调一种行业的战略性,着眼于长期的合作与发展,并非某个短期的市场机会;他们可以避免两败俱伤的对抗性竞争,达到动态博弃的协同合作的双赢结果。这样使得每个联盟企业专注于自己的核心能力的发展,共享各自的资源,巩固自己的市场地位。

柔性化组织结构模式将是21世纪企业组织的主流。柔性化组织模式则是一个超越组织边界的概念,它是围绕核心企业,融合虚拟企业、战略联盟、网络化组织的基本组织方式,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动态的功能网络结构模式,以适应复杂性、动态性、交叉性的经营环境,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

企业组织创新中需解决的问题

企业要用现代的经营理念对员工实现观念重建。将现代企业的经营思想、价值观、信念、精神等通过各种方法移植于员工的脑海中,培养员工对组织目标的认同,增加对组织创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在总体系统思想指导下进行流程重组,这也是组织再造的核心过程。最后完成组织重建,以达到对组织单元、组织结构、员工角色转换的组织创新的最终目的。

在企业电子商务平台上的组织创新需要信息管理技术的支持。企业应建立用于帮助在新型组织中承担新任务的管理人员的决策支持系统,如基于Intranet的MIS、DSS和EIS;用于支持组织单元决策自动化的信息系统,如专家系统(ES);利用数据库和数据挖掘技术的管理软件;组织之间以及组织间的通信与协调机制等。

企业文化创新。放在社会的大背景中,企业文化的改革和完善是社会整体改革的前奏和量化积累。就企业本身而言,企业文化是以企业家精神为核心的独特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企业形象。是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并为全体员工遵守和奉行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审美理念的集合反映。因此,企业实施组织创新之际,应重视组织文化的建设,打破原有的保护带,建立与新的组织结构相适应的保护带,使得组织的历史文化不会成为企业组织创新的阻碍,而成为企业组织创新的强大推动力。

参考文献:

网络组织范文篇7

关键词:网络经济;企业;组织环境;经营模式;变化和变革

在“互联网+”的时代,网络信息逐渐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在不同的时间段内加速传播,不仅大大提升了资源的利用效率,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蔓延。同时,企业在时代的变革中也需要做出积极的应对措施,在网络经济的冲击之下,需要不断调整自身的组织黄金,和经营模式,从而促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1网络经济的特征分析

从宏观上来看,网络经济也就是以电子计算机为基本载体,以现代通信技术为依托的一本全新的经济发展态势;从微观上来看,网络进击则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通过网络资源不断促进传统产业和传统经济的发展和变革。基于此,网络经济基本包含以下特征:首先,它能够有效消除时空的局限,使人们的经济信息能够在最有效的时间内以最科学的方式进行传输。其次,网络经济能够利用外包技术,将不同行业之间的信息有机地整合起来,从而实现一种互利互惠的经济市场发展模式,如银行预约、在线急诊等。再次,能够有效节约互联网信息的使用成本,从而扩大互联网经济的市场占有率,促进社会效益。最后,网络经济能够促进互联网经济信息的即时共享,甚至可以为信息科技提供更有效的技术支持。

2网络经济下企业组织环境的变化分析

2.1资源的约束不断软化。互联网具有灵活性和延展性的基本特征,能够使各种资源和地理位置等对企业实行必要的软约束,使得经济市场可以延伸到任何地方,甚至渗透到各个时间段。同时,该经济市场也对全行业中的企业开放,每一个行业或是个体企业都可以面对与之前完全不同的竞争对手和客户,从而促进自身服务流程和服务质量的升级优化。例如,企业利用互联网,可以更加快速和准确地掌握客户对产品的喜好和需求,甚至可以有效掌握潜在消费者的近期消费欲望,从而为其制定个性化的产品需求和供应链,并将企业内外部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机整合,从而缩短产品的流通周期,有效避免库存的浪费,促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1]。2.2有效促进产品服务的拓展和延伸。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企业中适合用户需求的产品质量逐渐提升,同时,个性化需求和定制功能也得到了升级和该站。互联网信息技术提供的核心价值也不断从以厂商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逐渐蔓延,企业当前的文化价值均已客户为主导,产品和服务的指向也以客户需求为核心,企业所创造的价值也成为产品升级和服务功能优化的唯一导向。这样一来,产品的升级和增殖服务可以发挥出产品的差别化优势,在提升客户满意度的同时,也能提升其忠诚度,从而提高企业在行业中的竞争实力。2.3企业内部关系要素不断简化。网络经济所塑造的是一种虚拟世界,实体经济市场中的报价、问价、比较购买以及签约等流程都能够在互联网中得到实现。同时,这种业务流程也大大提升了产品购买和比较的效率,逐渐改革了企业经营所需要的资源产品结构类型以及人与人之间劳动组合的关系,在促进信息资源利用效率的同时,也能够促进管理流程和管理框架的简约化,从而促进现代化企业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在这样的管理模式下,一个大型的企业可能只需要几十名员工就能运行,一切经营活动都可以在虚拟世界中运行。不仅使简单重复的工作大幅减少,同时也解放出更多人力资源去从事创造性活动。企业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逐渐明朗化,各要素环节也更加明确具体。2.4突出了人力资本的作用。在网络经济时代,劳动密集型企业中各生产环节越来越简化,质量控制和生产管理变得更加简单和方便,劳动密集生产线中的劳动力不断减少。而营销、设计、决策、技术开发等专业人才的比重却不断提升。尤其是企业对专业领域的职业经理人的需求不断提高,这样不仅改善了企业原有的工作形式和内容,同时也变更了传统企业的法人结构,其不再是企业内部结构治理的管理者和决策者,而是完善处理企业内部资本运行和人力资源管理的领导人。由此可见。网络经济的发展,企业对人才资源的更新,以及人力信息资源的需要越来越突出。2.5运作机制的不断变化。在网络经济的发展态势下,传统一家企业垄断全行业的局面将不再重现。当前产品逐渐以价值链的形式而存在,除了一些必要的终端产品之外,基本上每一个产品类型都会有后续的产品研发和关联产品与之配套,不同企业之间在产品类型划分的工作中也各有侧重。同时,企业在竞争中你死我活的情况也被兼并所代替,市场的竞争逐渐变成以人才和知识为导向的竞争类型。划分企业实力的标准以其盈利模式为导向。市场的监管,税制的改革以及企业创新标准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升级和优化。现代化企业只有积极应对这些变化和升级,才能在网络经济的浪潮中获得利润,从而促进自身的改革,满足市场和受众的需求。

3网络经济下企业经营模式的变革

3.1从大规模的生产到大规模的制定。在计划经济时期,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的距离是非常近的,生产者需要无条件制作出消费者需要的产品。到了新型工业经济时期,专业化和集约化的生产模式大大提升了企业的劳动生产效率,不仅在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情况下制作出了高质量产品,也降低了生产成本,并形成规模经济。这样一来虽然生产流程的分工越来越细,生产流通环节越来越精确化,但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距离却愈来愈远,消费者的需求不在作为企业生产的导向。这样从生产观念到产品观念的演化可以看出,规模生产和拉近与消费者之间距离不可兼容[2]。但是在网络经济时代,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企业的生产方式带来了巨大冲击,不仅影响了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同时也转变了企业的生产导向。企业通过构建互联网交流渠道,可以在最有效的时间内了解到全球消费者的信息需求,并提出必要的反馈意见以及订单,为消费者制定个性化的商品。这样既融合了计划经济时代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的关系,也实现了工业经济时代大规模生产的集约化程度,不仅可以享有更加低廉的成本,同时还能有效促进经济市场的良性发展。3.2从产品经济到服务经济。从宏观的角度来说,传统经济向网络经济时代的转变,其产业结构的重心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转移和裂变。第三产业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使企业的产出和社会的就业趋势趋同,也逐渐占据着社会主导地位。从微观上来讲,企业在网络经济时代,竞争模式从产品质量上升到服务质量上,旨在满足不同领域消费者的需求。正如比尔盖茨所说的那样,微软将会用80%的利润作为产生售后升级和新产品开发的领域中。只有20%的利润作为生产产品本身,尤其可见,在网络进击时代,人们更关注的不再是企业提供服务本身,而是对企业的服务质量进行比较。3.3从实体经营到虚拟经营。网络经济的发展,从两个方面为虚拟经营提供了可能。第一是国际互联网业的发展为虚拟经营提供了基本的物质保障,使企业在利用较少的资源下,就能保持必要的竞争优势,并保留企业必要的经营功能和属性,通过外包或委托等外力支持的方式,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第二,随着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以及企业间竞争方式的逐渐改变,虚拟经营在一定程度上也需要不断调整内在的需求模式,以不断适应富有弹性的市场组织结构。同时,虚拟市场在运行和发展的过程中,具有有利于资源重新整合、开拓新的资源市场、精简机构等优势,能够为企业的发展降低资源成本。3.4从互相竞争到合作共赢。计划经济在向市场经济转换再到如今的网络经济时代,企业的竞争模式从惨烈竞争到合作共赢,具体表现为方式多种多样,合资、融资、兼并等逐渐成为企业合作发展的主要联盟手段;服务对象也多样化发展,客户、供应商以及竞争对手都随着市场的变动呈现出多样化发展的态势。同时,网络技术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信息化思路,利用互联网为其他企业和整个行业提供有效信息,从而促进市场信息资源的实时共享,促进产品开发、营销和售后的一条龙发展模式[3]。

4网络经济下企业竞争策略的转变

首先是全球化。国际市场在互联网的发展影响,逐渐朝着一体化模式的发展,企业也应该顺应时代潮流,所拓展的新兴领域也需要与国际市场接轨,利用有效的国际市场资源,不断拓展企业自身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中的占有率,从而提升国际影响力。其次是联盟化。在面对全球化市场的冲击之下,大型企业需要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积极转变经营和发展模式,形成以网络经营主体为核心的全新组织结构。并不断联合中小企业,结成联盟系统,在有效整合国际经济信息和资源的情况下,发挥各自领域的不同优势,获得共同的发展。最后是专业化。在全球化和联盟化的组织结构中,企业需要形成新的组织结构类型才能应对网络经济的挑战,并依据各自的位置和节点,实施专业化和集约化的发展战略。在发挥各自角色优势的同时,成为网络发展中不可替代的成员,提升企业乃至整个行业的竞争力。

5结语

在网络经济时代,企业想要提升自身的经营实力和竞争实力,最重要的就是要积极应对组织环境的各种变化,并不断推进自身经营模式的变革,在有效整合国际市场中有效的信息资源的基础上,通过完善内部机制,调整经营战略等方式,提升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满足基本的规模生产,不断拉近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从而实现自身发展的社会效益,并不断促进经济市场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丹.网络经济下企业组织环境的变化与经营模式的变革[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8(1).

[2]郑吉昌.网络经济下企业组织环境的变化与经营模式的变革[J].价值工程,2003(4).

网络组织范文篇8

(一)传统贸易组织的电子化、网络化

实际上,由于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许多传统的贸易组织早已开始探讨如何形成自己的新的竞争力,而组织形式的创新,是这种探讨的主要方向。概括起来,传统贸易组织的创新主要是大量地、系统地利用电子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建立直营(与其供应商)、直销(对消费者)体系。对消费者的直销体系实际就是在保有原有传统组织的前提下,将业务同时在网上展开。沃尔—马特的网络经营模式是这方面的典型。

1.协调预测和补充体系(注:EfraimTurban.JaeLee,DavidKing,H.MichaelChung:ElectronicCommerce:amanageridl

perspective.P63,P437,NewJersey,Prentice-Hall,2000.)。整体化的网络和计算机的运用正在改变着全世界的商业模式,沃尔—马特是第一批利用电子信息技术进行组织内外整合的企业,也是传统贸易组织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最成功的企业之一。沃尔—马特利用计算机、网络、特殊的软件来整合它的内部运作,使生产、营销、筹融资等协调起来,努力提供有成本优势的产品或服务。然而,这种整合还不够,为了超越,沃尔—马特认识到它应该把它的努力与它的供应商和客户的努力进行更高级的整合。进行这种整合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需求预测的困难,这对存货管理和配送安排是一个关键。通常,零售商做出自己的预测,供应商也做出自己的预测,但由于原有系统的低效,仍然会有差别,从而导致存货过量或产品断档,失去机会和竞争上的优势。在沃尔—马特的领导下,主要的零售商们,首创了协调预测和补充(CFAR,CollaborativeForestingandReplenishment)模式,以帮助零售商自己及他们的供应商们协调进行短期的预测,然后锁定这一预测,进行工作安排,使波动更小、存货更少而又不至于造成产品断档的想法变成现实。

2.“反应性的电子百货商场”(ReactiveElectronicDepartmentStores)(注:EfraimTurban.JaeLee,DavidKing.H.MichaelChung:ElectronicCommerce:amanageridl

perspective.P63.P437,NewJersey.Prentice-Hall,2000.)。以Wal-Mart为代表,大多数世界级的百货商场和折扣店——英国的Marks&Spencer、法国的LaRedoute、日本的Jusco、美国的NordstromandMacys和韩国的LotteandHyundaiDepartmentStores——都在互联网上开设了反应性的在线百货商场,接受网上订单和在线支付。Wal-Mart1998年在互联网上就提供了8万多种商品。与纯粹的、网上业务先行的电子商场如Amazon相比较,这类实体百货商场的网上战略可以被称为部分的、反应性的电子百货商场(PartialandReactiveElectronicDepartmentStores)。目的是跟上潮流,把握任何机会,但只是将这种经营方式作为总体战略的一部分。

(二)虚拟贸易组织

虚拟贸易组织是指利用互联网完成其商品和服务销售全过程的零售、批发、中介等商业组织。其基本特征是:没有传统意义上的组织载体,如店铺、大量的人员、仓库、运输工具等,甚至也没有经营客体商品和服务本身。如果一定要说这种组织有什么有形的东西的话,那么也就是它的几台电脑、一部电话机、一间屋子、几把椅子。当然,这是最极端、最抽象的虚拟贸易组织。归纳起来,虚拟贸易组织有以下类型:

1.虚拟专卖店。这类组织有可能就是上述最抽象的虚拟贸易组织。比如,美国一对双胞胎兄弟在自己家里设立一家光盘唱片公司,销售美国发行的所有光盘及两万张进口光盘,透过互联网接受客户订货。通常在24小时内即将光盘送到客户家里。这家公司不需店面成本,也没有库存成本,因为该公司是在接受订单之后,通过经销商将货物送出去。加上网站上的广告收入,这家公司在1996年营业额达600万美元,营业毛利率18%。(注:参见:台湾《中国时报》1997年4月13日。)

2.虚拟网上专卖市场。与虚拟专卖店相比,虚拟网上专卖市场的特点是它有多名销售者。比如,国际上有名的虚拟葡萄园()是一家专为互联网上那些葡萄酒爱好者提供在线购买服务的在线零售商。虚拟葡萄园把加盟网站的酿酒商的不同产品和价格、相关的资料和品尝表格都放在网上。酒的最低价格是10元。顾客一旦决定购买,就可输入经过加密处理的信用卡付款资料。这些资料以电子方式传送给虚拟葡萄园的伙伴银行。通过该银行的私人子网络,银行从客户的信用卡账号转账。一收到款项之后,虚拟葡萄园就从其仓库完成订单的后续处理步骤。

对小的酿酒商而言,虚拟葡萄园的存在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些小型公司通常是2-3人经营,根本没有销售预算和处理订单的时间。而虚拟葡萄园就能够以经济的方式提供特殊的信息给客户,这种服务可以使复杂的程序更容易驾驭。

3.虚拟网上超市。这类贸易组织有一定的物理载体,特别是其强大的配送体系,可以有效地实现其网上经营的目的。Amazon是人们常举的一个例子。这里我们提供另外一个成功的例子:美国的Peapod公司。公司1989年创立,是一家领先性的互联网超市,给顾客提供大量的产品和当地送货服务,其送货地点包括芝加哥、旧金山和波士顿地区的七个大城市市场,接受服务的对象有103000人。Peapod公司1989年建立的时候,是提供电话和商品目录服务的。它的经营格言是:“25000种食品和杂货:为匆忙的人们提供便捷的购物帮助”。Peapod拥有超过25000个杂货和药店产品项目的在线数据库,顾客可以寻找更便宜的价格、更好的营养成份。Peapod还提供了电子折价券、顾客折扣和其他例如食谱、小偏方和信息服务等,会员还可享受送货到户的服务。此外,Peapod拥有专业采购员、农产品专家和完成订单的送货人员。其网址提供图片、营养内容、过去的购买记录和食物烹饪法,以鼓励重复性的购买。购物者在线发出订单,附近的伙伴超市包装起所订之物,在90分钟或在指定的时间内送货。如果额外付费,可以提出30分钟内的特快送货。货物处理和送货费是6.95美元外加购物总值的5%,每月还有4.95美元的会员费。尽管有额外的费用,顾客保持率却超过80%。主要的优点是节省时间,用户是中上阶层的人。

(三)电子中介

1.少不了的中介。有人说:现在消费者与生产者可以通过网络直接接触,使得两者之间的中间商消失,互联网贸易抢走了经纪人、销售代表和售货员自以为保险的生意。所有的批发商、中间商和零售商将逐渐消失。(注:《参考消息》2000年5月16日。)“在线经济威胁着中间商的存在价值,比如配送公司、证券商和批发商。几年前Wal-Mart开始要求销售商直接通过EDI进行产品和订单事宜的沟通时,这种现象就已浮现出来。如此一来,Wal-Mart就把传统执行产品信息更新的生产商的业务代表摒除在销售流程之外。”(注:[美]RaviKalakota等:《电子商务管理指南》,第215页,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中间人没有了吗?实际上,人们利用的是新一代中间人。现在工作是“由一些人来管理,但却是由电脑来制导的”,这家杂志称之为“电脑中间人”,(注:《参考消息》1999年6月15日。)或电子中介。也就是说,老式的中间人消失,新型的中介人产生。前者叫“中介排除”(disintermediation),(注:EfraimTurban.JaeLee.DavidKing.H.MichaelChung:ElectronicCommerce:amanageridl

perspective.P63.P437,NewJersey,Prentice-Hall.2000.)意指在一个既定的价值链中,把承担一定的中介任务的组织或经营运作层排除掉。在传统的分销渠道中,在制造商和顾客之间,有许多批发商、经销商、零售商这样的中介层。由于有了互联网作为经营和产品选择的媒介,当顾客在理论上能够从制造商那里直接得到同样的产品时,他们就开始质疑由中介经销商所提供的价值。如果制造商能够直接与顾客联系,缩短他们过去经常依赖的传统的经销链,那么消除掉当前结构中的低效率就是可能的。对“中介排除”的一个必然选择是“中介重建”(reintermediation),(注:EfraimTurban.JaeLee.DavidKing.H.MichaelChung:ElectronicCommerce:amanageridl

perspective.P63.P437,NewJersey,Prentice-Hall.2000.)这实际上是指转变中介的功能,而不是完全消除中介。在电子商务时代,类似电子商场、目录及搜索引擎服务和购买比选人,能够创造“中介重建”的功能,这些新的中介取代了传统中介层的角色。

2.电子中介与电子分销商的区别。在电子中介者中,需要区分电子分销商和电子中间人,区分的根据是电子中介是否有义务完成订单和担保。电子分销商承担起全部责任,完成订单,收回贷款。相比之下,电子中间人仅帮助寻找合适的产品和它的卖主。由卖主去处理顾客正在寻找的东西。中间人不需要完成订单、保证以及收回货款。当订单传给卖主后,中间人可以从卖主那儿接受佣金。

电子中间人所需要的专门技能包括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安全以及寻找能力。电子中间人也可以连接世界范围的电子百货商店,比如,包括了3万多家的百货商场,连接了世界范围的多家公司。相比之下,电子分销商所需的专门技能是推销、迅速的保证和顾客服务。因此,电子分销商通常涉及的商品范围要小得多,只关注能够保持竞争力的特殊化的商品种类。比如,Amazon专卖书,CDNow专卖音乐制品,1-800-专卖花,VirtualVineyard专卖酒。

3.电子中介人的功能。电脑中介人为买卖双方之间增添附加值,同时也为买卖双方进行调节。在企业对消费者的市场中,中介人的主要作用是将分散的买家和卖家聚集在一起。他们聚集供应商的货物,简化搜寻合适的买主。反过来,中介人将潜在的买主聚集给商家,从而使商家寻找客户的负担减少。电子中介人模式要求具有买卖双方两个方面的商业功能,同时要具有买卖双方之间进行调节的先进的市场运作功能。

总之,中间人在网络世界里并没有消失,相反,他们通过提供以前得不到的信息,为某一完美解决方案聚集各种资源和服务,为买卖双方创造价值而获得了新生。

(四)制造业的网上直销——一种新型的混业模式

网络带给制造业的最大好处是使制造商可以在网上直接和消费者见面,而不需要再经过中间商甚至零售商,特别是当零售商过分地剥夺制造商的权力的时候。这样就形成了一种新型的网上混业形式。这种混业不论是对没有实施网络经营或实施得不太好的传统企业,还是对专门的电子贸易组织都是一个冲击或挑战。因为这些企业往往有雄厚的资源和强大的竞争力,进行网上直销,只会使他们的经营锦上添花。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如:以法国网铁制造商犹齐诺——洛林公司为例,该公司因为采用了电子邮件和世界范围的订货系统,从而把加工时间从15天缩短到24小时。该公司通过内部网与汽车制造商建立联系,从而能在对方提出需求后及时把钢材送到对方的生产线上。公司负责人说:“很清楚,这种互联网技术将使我们的商业关系发生深刻的变化。”

网络组织范文篇9

互联网已经成为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新兴媒体,也是各种社会思潮、各种利益诉求的集散地和意识形态较量的一个战场。互联网容量大,传播速度快,对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正在产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网络不仅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的影响越来越大,而且也必然对组织人事工作产生巨大影响。

最近媒体披露的几件事充分说明了这一点:(1)三月底,媒体披露了安徽阜阳中院腐败窝案中众多行贿买官者未被追究,界首、颍上两地法院院长行贿15次,在窝案判决后仍获得连任的消息,引起了舆论的强烈愤慨。近日,界首市和颍上县人大常委会分别决定,将界首市人民法院院长何涛和颍上县人民法院院长李松涛调离司法岗位,另行安排工作。(2)山西临汾市尧都区黑砖窑案被撤官员复出任命已被废止。山西黑窑工案被撤官员段春霞在处分期内复出一事曝光后,引起强烈反响。不仅《南方都市报》、《新民晚报》等上百家报刊转载,在新浪、搜狐等门户网站上更是热议如潮。读者在对段春霞蹊跷复出的内幕做出种种猜测的同时,还对当地组织部门选拔任用干部的公正性以及透明度提出质疑。后经该市市委责成尧都区委立即废止对段春霞区长助理的任命。(3)山东团省委副书记张晖,28岁,副厅级,被网站称为中国最牛的公务员。上述事件影响到组织部门的形象,人们对组织工作的公正性产生质疑。

对策与建议

组织部门要加强对新型媒体的利用,通过建立网站,开发网络资源,占领网络阵地。

更新观念,树立现代政治意识。高科技时代,信息传播几乎无所不能、无所不至,越防越易引发更多流言。从中国政府高层来看,经过“非典”、“禽流感”、“松花江水污染”等几次重大公共危机事件的考验,已认识和接受了“公开是应对危机的最好办法”的理念。但有些领导的思想还停留在前信息时代,迷信“防”和“堵”的手段,有的地方甚至提出“防火防盗防记者”的口号,这是很愚蠢的办法。组织部门的同志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直面媒体,把媒体当作真正的朋友,利用媒体做好正面宣传,把握舆论导向。

建立党务网站,打造属于自己的网络主流媒体阵地。党务网站是推行党务公开的一项重要手段。党务公开是党内民主的前提。近年来,随着村务公开、厂务公开、政务公开快速发展,广大党员对实行党务公开、增强组织工作透明度的要求也日益迫切。中组部要利用网络公开党代表大会情况、中央关于组织建设的重要决定、选拔任用干部的方针政策、人才强国的战略思想等。具体操作上,可考虑:组建中国组织网,把信息中心改为网络信息中心,归部里直接管理;普及办公自动化,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实现机关文件、档案、简报、会议、督办、信息查询等办公业务的网络化;网上审批中管干部工资,备案干部工作网络化;建立党务网站,构架党委与百姓的“电子桥梁”。通过网络公布重大党务信息,实行网上党务公开,使网站成为扩大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渠道;

网络组织范文篇10

论文关键词:网络组织形态组织结构知识

一、引言

信息技术正极大的影响着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改变着我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数字革命给人类带来了以精确的数字方法处理信息的方法,并将利用其高度精确性传递的特点,实现其做出正确决策的指导作用;Internet的迅猛发展,则极大地扩展了人类的生活圈子,无论是物资原料、资金资本还是人力资源,都需要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配置。这些促成了全球的经济一体化,改变着全球的商务运作模式。现代企业面对这个瞬息万变的国际市场和激烈的国际竞争,都必须把管理系统放置到国际大环境中,在灵活、迅速的反应中寻求组织生存的机遇。为此,从组织形态的角度讲,传统企业组织形式不适合新形势的变化,组织形态必须随着形势的变化而改变。

二、企业组织形态设计的基本方法—组织结构动态设计

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组织结构形态。在一定条件下,某种组织形态可能具有显著的优越性,可一旦条件发生变化,优势就可能失去。影响和制约组织结构设计和建立的因素主要来自信息沟通、技术特点、经营战略、管理体制、企业规模和环境变化六个方面。一个好的组织结构应该能够使信息高效有序地传输,并且服从于企业的经营战略,与外面环境相适应。另外,这个时代,“变”才是唯一不变的,各种内外部因素总是处于不断变动之中,只有及时发现组织结构产生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实施组织结构的局部或整体调整,才能保持组织的高效运转。所以,在对Internet环境下的企业组织形态进行变革,应主要依据组织结构动态设计原理,注意对其组织结构进行科学化、规范化的动态设计,以适应和支持企业的成长和发展,避免企业的老化和衰亡;强调在企业持续生产经营过程中,根据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变化,对企业已经存在的组织结构进行不断的调整,以保证企业组织结构对环境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三、目前企业组织形态存在的问题

哈罗德·孔茨曾经说过,组织职能的目的是设计和维持一种职务结构,以便使人们能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而有效地工作。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特别是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市场竞争的加剧,目前通用的H型,U型,M型等金字塔型的组织结构,其弊端已日益显露。这种金字塔型的结构处于顶端的是有绝对权威的高层管理者,部门领导和中层管理人员在下面紧跟,操作人员在最底层。这种组织结构让企业缺乏组织创新能力,难以适应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

从企业的外部环境来看,信息化、全球化、科技发展高新化的知识经济时代,大规模生产、大规模消费的时代已经结束,需求日益个性化、多样化,使得生产必须变为多品种、小批量。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传统组织模式必然导致组织规模日益庞大,机构臃肿、人员膨胀,灵敏性降低,其存在的逻辑受到严峻挑战。

从企业内部看,权利集中在上层,下属自主性小,参与决策的程度低,创造潜能难以释放。上层领导和基层群众相距甚远,不便交流,不易沟通。此外,新一代的劳动者受到了更多的教育,个性更强,参与意识也更激烈,不愿长期从事单调的工作。

从企业运作的角度来看,目前大部分企业的组织形态结构仍是以传统的部门方式分工为主。在这种组织结构下,一方面能明确成员的权利和责任,但另一方面却促成了成员在一定程度上只看到本部门的工作,缺乏组织上的全局观。而这种局部观对组织的整体运作可能是一种障碍,每个成员都有固定的位置,在任何给定的时间,它只能做一件事。比如对于新产品的开发,研究部门只负责研究,然后交给生产部门。生产部门只负责生产,然后交给营销部门。这里没有丰富的信息传递,三个部门缺乏必要的沟通,常常会出现一些生产的产品不符合市场需求的企业经营悲剧。

四、企业组织形态设计的基本要求

依据未来信息发展的预测,综合考虑内外因素的影响,利用组织结构动态设计方法,重新对企业的组织形态进行设计。为了满足发展的需要,在设计Internet环境下的企业组织形态时我们必须考虑以下问题:

1.组织形态要有利于信息的高速传输与交流。企业活动置于Internet环境下,其信息流的有效运动决定着物流、资金流的调配和聚散,企业尤其对时常需求的响应速度有较高要求。为此必须考虑到信息流在整个管理活动过程中的传输及交流的通道,要让信息的沟通渠道尽可能的便捷、高效;让组织中的每个成员都能清楚了解各自的信息沟通对象、内容、方式和渠道;让信息按既定路线和层次进行有序传递。

2甲组织形态要有利于内部资源的整合。企业活动的有效展开,其基础是充分整合内部人、财、物、技术、时间、信息等类型资源。在Internet环境下,影响人与物关系协调的因素很多,这就要求企业组织结构向充分体现人性化、品位化的格局转移,实现以目标为核心的资源整合,达到企业内部资源的有效利用。

3.组织形态有利于外部资源的整合。在产品和服务网络系统的竞争环境中,任何一个特大型企业都不具备及时地向市场提供一整套网络系统中所有产品和服务的能力,任何一个企业的资源都是有限的。因此企业应通过对企业组织结构的改进,适应新的信息管理模式的发展。建立企业外部的客户资源、技术资源、项目资源、人才资源、生产要素资源等的网络体系,与其他企业形成战略联盟,实现企业活动超时空、跨地域的发展。

4.组织形态有利于实现利润最大化。企业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没有利润就没有企业生存的空间。所以企业的组织形态应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的前提下,精简结构,精简环节,精简流程,降低生产成本,从而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

五、构建网络时代企业新型组织形态

现代的网络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使得传统的等级管理能向全员参与、模块组织、水平组织等新型组织模式转变,管理幅度可以冲破传统管理模式的限制。为此在网络时代构建企业新的组织形态,组织结构划分以工作流程分工为主,同时保留一些后台支撑的职能部门为辅助如图1。

这种基于学习型组织的网络形组织形态使企业由单一决策中心发展到多个决策中心,首先它将一般的经营管理决策权下放给分散在各地的经营单位,而将某些重要的权限和暂需总部来办的事情仍保留在总部。如将产品销售、市场开发、产品开发等权利下放,而将重要的人事权、技术研究与开发、共同的产品制造、职工培训和教育、公司长期发展战略研究等职能部门仍保留在公司总部,形成相对集中决策的组织结构模式。这种组织形态下,垂直的层级组织中大量的中间层被取消,企业内部上下级之间的距离大为缩短,组织结构向扁平化方向发展。

每个部门按工作流程所需配备自己所需的人员,假设事业项目部主要负责公司某种产品的开发,则依据产品开发的流程,主要由市场、技术、管理三类职能人员组成(如图2)。其中市场人员负责传达市场的需求以及进行后期的市场支持;技术人员负责产品的设计,开发,测试;管理人员负责人事,财务等与后台支撑部门的配合服务工作。这样在部门内,职能间交流渠道畅通,分工明确,每个成员能明白自己的职责.能快速对变化中的市场做出及时响应。后台的支撑部门的存在,给予各个事业部门有力的支持,保障公司的运作正常。由于在部门内都设有管理职能人员,在职责上,他们属于后台的支撑部门,摘过环型的结构,部门间信息传输渠道畅通,整个公司渠道通畅,交流便捷,信息可以得到高速的交流和传输,能够最大范围地利用好信息资源。

此外,利用网络技术和信息手段构建的公司内部网络结构,是对目前组织结构的有益补充,共同构成了企业管理的新型组织形态。利用这个网络,无论是管理者,还是员工,甚至是公司的客户和供应商都可以得到最好的信息知识服务,有利于内部成员和外部客户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公司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如图3)。

现代社会,只有不断地吸收新的知识,才可以保证企业的持续发展。这个组织形态是个基于学习型组织特点构建的新型组织形态,它能够让企业有意识、系统和持续地通过不断创造、积累和利用知识资源,努力改变或重新设计自身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内外环境,从而保持可持续竞争优势的组织。在该网络环境下,传统的以面对面交流为主要手段的管理协调职能发生了变迁,企业内部沟通和协调不再受地理位置的限制,内部协调更加高效,成本更为低廉,同时这种协调方式也为区域性企业向全国甚至全球范围扩张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这种新的组织形态,可以为企业提供J更加快捷、方便的服务手段,解决企业面临的目前关系企业经营成败的服务的代价问题,企业的客户与供应商都可以直接通过网络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甚至还可以为顾客提供的即时服务,增强客户满意度。另外,这种组织方式可以减少传统的顾客服务方式受到服务时间和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减少顾客服务代价。

六、网络时代企业新型组织形态优势分析

1.为企业和企业成员进步提供了强大动力。信息网络技术实现了组织扁平化,给个人留出更大的责任和自由余地,使得组织成员拥有较强的挑战感和更多的决策机会,他们愿意去自觉学习,获取成就感,提高素质。另一方面,信息化下的新型组织形态要求企业删除繁文缉节,取而代之以大原则、目标、方针和政策,给管理者留下适当的自由处置的余地,增加了公司应变的能力,也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

2.有利于成员明确目标,促进企业进步。在新的组织形态下;企业利用网络可以提供很多诸如BBS、网上调查、网上讨论等等沟通方式,这些都有利于加强团队建设,有利于建立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团结互助的工作关系和宽松的工作环境,有助于个人发展多方面的知识、技能和管理能力。同时,网络环境,也为成员提供了最为丰富的学习资源,企业成员可以在目标明确的情况下,通过网络搜索获取自己所需的知识,加强自己的学习。同时,网络上所拥有的学习资源让企业可以获取最新最快资讯,紧跟时展的步伐,促进企业的发展。

3.有利于成员明确定位,提高企业整体竞争力。在网络环境下构建的组织,以任务为中心,通过信息的广泛交流,每个成员应如何协调,在企业中应如何定位,成员都会更清楚,于是针对自己的出人口信息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成员都有一种紧张感去学习、工作。企业领导者再给予一定程度上的宏观指导,可以使整个组织的素质得以提高。学习能力会成为企业的核心能力,这种能力保障了企业的整体竞争实力,在面对竞争激烈的社会时,这种能力能让企业不断创新、不断进步,造就企业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