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资源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9 11:13:00

网络资源

网络资源范文篇1

新课标要求要努力扩宽语文学习和应用的领域,网络资源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领域已经在网络时代下形成一定的影响力。在校园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具有新颖、共享、迅速等的特点,已经逐渐成为学校学生学习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优势,把合理、科学、有价值的网络资源及时地应用到作文教学过程中去,对学生加以引导和教育,以达到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和写作水平的目的。

二、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应用网络资源的意义

1.促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教师在作文课堂中引用新型的网络教学可以进一步丰富教学课堂,提高教学的生动性。利用网络资源的优势性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去采集有用的写作素材,针对资料中的现象各抒己见,在学生之间相互的智慧碰撞中,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写作热情,让学生在生动的作文课堂中展现自己的个性。2.为作文课堂增添活力。网络资源为作文教学课堂提供了源源不断地教学资源,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在作文课堂教学中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投放图片、视频、文字等可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唤醒自己敏锐的观察力和对生活的热情,进而保证学生在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中快乐地学习,增添课堂活跃度。另外,网络资源的应用还能让学生接触到外界生活的体验,帮助学生积累到相应的写作素材,并可以为学生提供优秀的写作范文,让学生在增添活力的写作课堂中克服对写作的恐惧。

三、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有效利用网络资源的措施

1.结合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小学作文的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以根据学生阶段特点,利用多媒体或Flash动画等网络技术来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丰富自身的情感体验,并帮助学生正确地把握作文的主题和写作方向。比如,教师布置“春天的雨”这一篇作文时,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体会相关的春雨的视频或音频,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的触动下真正地理解和感受春雨的魅力,从而产生一定的写作思路,启发学生的写作的欲望。2.引导学生查找网络资料,实现思维迁移。学生在写作中往往出现文章内容空洞、单调,没有重点等的现象,这通常时由于学生没有正确对字词进行迁移与拓展。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积累到大量的优秀片段或语句,在写作中却很少使用就是典型的知识内容不懂得迁移的例子。在语文课堂中不能单单强调优秀句子的背诵,更是要让学生懂得如何去用?在什么样的写作条件下能用?所以,在作文的教学中根据写作的内容,要让学生自己去查找相关的写作素材,并让学生认识到事例的内涵。比如说,在讲到“抗日英雄杨靖宇”这一课时,学生要正确地认识到杨靖宇先生为国勇于献身的精神,要明白杨靖宇先生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并要掌握到英雄的意义以及其他相关的爱国人士的英雄事迹。3.社交软件微信、QQ建群。在信息时代的迅速发展下,出现了各种社交、聊天的软件。尤其是QQ、微信的出现更是把个人与集体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微信或QQ等社交软件来建立班级群,利用网络的优势把学生们联系在一起,并在班级群内分享有用的写作素材、美文等,并允许学生把自己的观点或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分享出来,活跃班级群成员的发言,让学生在聊天中掌握相关的知识内容,为写作积累素材,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4.创建作文交流网站,共享远程教育。利用网络资源来创建校园作文交流网站,不仅可以让学生在校内外都能掌握到优秀的写作素材,为学生提供范文和写作技巧,而且还有效地帮学生过滤掉不健康的网络信息,保证让学生在健康、和谐的校园网站中快乐地掌握知识。另外,创建作文交流网站为学生之间的写作交流提供了便利,学生可以相互之间再现提交和批改作文,让学生们相互取长补短、吸其精华。除此之外,作文交流网站还可以为广大的师生提供在线交流的平台,教师针对学生的在线写作整体情况可以对学生进行在线远程教育,学生也可以在网站内搜索到相关的写作资源。在这样的写作教育平台下可以实现教育教学的多元化和开放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合理运用网络资源是丰富写作素材,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关键。在小学作文课堂中引入网络资源不仅可以使教学课堂气氛更加地充满活力,而且还有助于良好的学习氛围的形成。在小学作文教学中运用结合情境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通过网络查找相关资料实现思维迁移以及创建作文交流网站来实现远程教育的共享等措施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培养学生学习写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小学作文课堂注入新的血液。

【参考文献】

【1】赖淑珍.网络环境下小学习作教学资源开发与实施的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5(14)

【2】曹庆波.小学作文教学与情感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6(07)

网络资源范文篇2

【关键词】家庭网络资源;新型家庭;家庭教育模式;教育支持

信息社会下,互联网的运用逐渐呈现家庭化、大众化、低龄化等特征,且对人们的学习、生活、思维等造成一定的影响。同时,对身心正处于发展阶段的学生而言,是否能合理、正确面对逐渐普及的家庭网络资源造成的有利或不利影响,并将家庭的网络资源逐渐转变成促使其发展的因素,需要对家庭的网络资源实施有效且科学地引导与管理。需促进学校、社会、家庭三者通力合作,深化教育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发展,以促使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得到有效强化,并使父母的信息资源管理方式得到有效综合,从而促使家庭的网络资源管理能实现教育支持。

一、家庭网络资源管理的意义

(一)丰富家庭网络的资源管理理论。学生通常对新鲜的事物具有浓厚的兴趣,如果学校与教师开展的教育无法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大部分学生就会通过网络途径对自己的好奇心进行满足。但是,互联网传播的信息通常纷繁复杂,有大量的不良信息充斥其中,这就会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而我国对于网络资源的教育研究很少,对教育支持的内容也比较少。而通过对家庭网络的资源管理进行探究,不仅能实现理论知识的丰富,而且能教育支持,并使家长在实施家庭教育时能够有据可查,而不会盲目开展,从而保证学生通过家庭网络学习具有积极的作用。与此同时,家庭网络的资源管理还能使家庭成员媒介素养得到有效提升,将家庭网络的资源管理需求作为视角,不仅是对网络背景下的家庭教育理论的丰富,还能满足家庭教育需求。(二)完善家庭网络的资源管理教育支撑体系。家庭网络的资源管理教育通常是家校合作,根据全部的家庭成员开展教育的过程。虽然家庭网络存在的问题已经备受社会重视,国家完善网络管理措施,但是,在家庭,通常偏向于社区或者社会辅助机构的帮扶教育,在政策的制定与教育内容、法规的出台方面也仅仅停留于草案时期。这就使高效、科学的家庭网络的教育无法获得保障,并使学生受到网络的负面影响,对其思想道德以及身心发展都造成不利的影响。因此,家庭网络资源管理中,需对每个家庭成员想要实现的教育目标、教育需求等进行详细了解,并制定具有计划性与针对性的支持体系,根据学生状况,实施社区辅导、家校合作、社会机构帮扶,以促使学生媒介素养得到有效提升,减少沉迷于网络的现象。同时,对学生家长还需进行互联网技术的培训以及家庭网络的教育指导,并构建将社区作为中心、社会机构为辅的教育体系,确保每个家庭成员都实现良好发展。

二、家庭网络的资源管理的发展现状

目前,家庭网络的资源管理运用中,仍有一定的问题,具体表现为:(1)对学生的上网内容缺乏有效把控与监督。调查显示,学生在家中上网的内容通常是家长最难有效管理的部分。随着网络资源的不断丰富,大量的不良信息充斥。而学生家长无法对其网络浏览内容进行有效把控与科学规划,这些都是家长担心的地方。只有对学生进行科学管理,高效引导学生使用网络,才能减少网络中不良信息对学生造成的伤害,并确保网络具备的正向功能得到充分发挥[1]。(2)对学生的上网时间缺乏合理安排。学生在家中上网的时间也是家长比较关心的问题。大部分家长明白信息化时代下互联网运用的重要性,让学生直接和互联网隔绝通常是不现实、不科学的。但是,应试教育下,大部分学生的课业繁重,再让网络影响学生的学习,也是学生家长关心的问题。对学生在家中的上网时间实施管理极为重要。(3)对学生的家庭网络的教育缺乏科学方法。目前,我国家长与学生对于家庭网络的资源管理具有教育支持需求。调查与研究显示,学生家长对于家庭网络的资源管理服务于教育有着强烈的需求,但是,由于服务渠道还没有得到充分开发,不论是社会渠道,还是学校渠道,这种状况下,学生家长不仅承担着家庭生活当中的责任,还承担着学生在家中的教育责任,同时,与家庭的经济生活情况对应,家庭网络的资源管理中,家长对其服务于教育也有需求。因此,不论是国家的官方组织以及社区的培训机构,还是相对专业化的家庭网络的教育讲座、教育管理组织、家长的集会研讨等,都需要将家庭网络的教育方法给学生家长宣传。

三、家庭网络资源管理教育支持策略

(一)社会、家庭、学校的通力合作。社会系统:首先,需强化家庭网络信息应用以及普及。把家庭网络的资源管理教育融入基础教育,需充分注重家庭与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强化贫困区域家庭的网络基础的技能教育,在社区当中实施信息资源的管理教育,加大社区的基础性投入,并配合互联网设备,促使社区居民能够在闲暇的时间开展学习。其次,注重教育方法的科学创设。经济相对发达的区域,已实现了家庭网络知识配备,再加上网络资源的复杂纷繁,不仅学生无法选择,还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利影响,特别是家庭网络的资源管理的教育技能极其重要[2]。教育目标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媒介素养,还能通过科学的管理手段,科学选择与运用信息资源。注重网络资源的优化,强化专业引领。职能部门对网络中的不良信息进行监督,通过监督力度的增加,由专业人才对优秀网络资源实施制作,对有害信息的传播进行依法处理,从而确保学生安全上网。家庭系统:根据特殊家庭存在的问题进行辅助治疗,在政府或者社会的教育机构当中实施集体教育,但是,在面对特殊的家庭时,给予辅导教育,通常更有针对性。在面对网瘾家长或者少年时,可通过提供情感的支持、提供建议与资讯、短暂且集中等层面实施家庭介入。学校系统:学校给予家庭网络的资源管理的教育支持,通常起合作或者辅助作用。除此之外,学校需注重在线课堂的开设,加强家校、师生互动交流,以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避免网络暴力、色情等信息对学生的影响与侵害,从而运用网络实现高效学习。(二)注重信息技术和教育公平的融合发展。教育公平作为国家一直重点关注的工程,互联网背景下,将互联网技术和学生的教育有效结合,教育公平的问题也受到影响。有关文献表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相对比较高的学生通常可以从信息技术的运用中获得显著收益,而处境相对较差的学生则从中获取的收益相对较少。由此可知,教育信息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因此,想要促使教育公平与互联网的共同发展,首要的条件是强化互联网设备的普及,并逐渐减少其差异,从而使网络化教育能够在广泛实行。特别是以此作为基础,更加注重家庭条件比较差的学生,并对其运用互联网的能力、方法、时间、偏好等实施调查,确保为学生营造有效的互联网的教育环境,特别是指导学生的网络能力和教育知识的有效结合。

综上所述,家庭成员在接受家庭网络的资源管理教育后,不仅可以使媒介素养得到有效提升,还能促使家庭关系融洽,从而为学生实现互联网学习奠定基础。同时,学生家长通过媒介素养的增强,通常可以使学生的竞争力得到有效提升,实现家庭品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周洪宇.构建社会支持网络系统共同推进家庭教育[N].检察日报,2019-11-11(005).

网络资源范文篇3

关键词网络资源教学模式学习过程

一、引言

(一)基于网络资源的教学模式变革的必然性

21世纪正在形成的数字化生存环境对我们的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和要求,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开放式学习、多元化学习、终身学习的出现促使传统的教学模式从根本上发生变革,创建新型的教学模式是时展的必然要求。信息社会的发展,不仅要求提高人们的技术和能力,而且要求调整人们的社会能力,“社会能力”对人的一生具有重要意义,它包括:1.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认识所承担业务和工作内在联系的能力3.在工作范围内发挥主观能动性,自我发展和独立进取的能力4.在工作过程中,独立、有效的组织能力5.在工作领域协调与协作的能力6.把握新信息、新技术的能力7.驾驭媒体,高效利用学习资源,促进学习过程优化的能力因此,教育机构面临的任务之一,是培养适应21世纪的新型人才,正视不断发展的社会现实,不断探索教学过程的新改善,引导学生优化自己的学习过程,掌握好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学习技术,具备很强的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及信息表达能力,即学会高效率学习的能力;任务之二,是利用有限的资源为越来越多有着不同知识背景的人提供最高质量的教育信息服务,利用互联网集结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学习者提供最有效的学习。为此,教育界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来回应这些变化,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研究以学生为核心的教与学的策略。在这种情况下,有不少人开始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与学模式即基于网络资源的教学过程进行研究。

(二)基于网络资源的教学模式提出的主要依据

基于网络资源的教学模式的提出主要依据现代教育技术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基本指导思想,即依靠各种各样的学习资源,以个别化学习为核心,采用系统方法来促进教学的顺利进行。AECT94定义中明确指出,教育技术领域实践和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将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理念是人们对教育技术发展的正确反映,也是认知心理学取代行为心理学占据教育技术理论基础主导地位的必然结果。以认知主义为指导的教育技术更侧重将学生引入“学会学习”的方向。进入80年代后,国际教育技术界对“学”的关注由教学资源进一步扩展到教学过程,把教学过程看作是系统组织的教学资源、教学内容和学习者的有机整体。可见,教育技术研究对象的重新确立,为我们提出基于资源的教学模式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

(三)基于网络资源的教学模式开展的技术支持

随着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用于信息传递和交流的媒体技术日益丰富和成熟。现代化传播媒体是当代教学活动的重要特点,其优势之一是不仅拓展了教学的时空观,而且将学生从大量繁琐的基础性学习活动中解脱出来,学习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得到了有效加强,认知能力和操作技能可同步发展。优势之二是为教学过程研究的重心从“教”转移到“学”创造了条件,逐步实现从以“教师为主导”过渡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总之,媒体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育领域内的广泛应用,无论是从教学内容上还是从教学方法上,都为新型教学模式的产生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网络资源对教学过程支持的四大优势:交互性强、资源丰富,不受时空限制和以学为主。其一,网络教育的魅力之一在于其后台的海量资源库,通过校园网络,可以学习其他院系学科知识,可以接受来自其他名校名师的指点;其二,网络非实时的交流既可以避免教师与学生直面的某种尴尬,也可以避免学生对提问的顾虑和担心;其三,网络使学生可以自己决定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根据实际情况学习,避免了传统教育时空的限制;网络资源为学习者提供了没有约束的学习环境。创造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和学的环境。

(四)网络环境支持教学过程服务

“授人以渔”是网络教学发展的原动力,采用多种途径为支助教学过程服务:其一,利用校园网,提供“研究性学习”和“协作式学习”的教与学实时交互,学生在线学习的同时可以查询、提问、讨论。其二,利用网上教学和教学管理平台,实现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非实时交互,用来答疑、辅导、讨论、选课、提交作业等。其三,将课件压缩成光盘发给学生,使他们能方便地自主选择学习时间、地点和进度。其四,应用多种导学方式,给学生提供学习的思路和方法。其五,设立“学生学习指导”专栏,对学生晓之以理,讲思路、讲方法,而且开展政治思想教育、心理咨询等。人文关怀,给学生创造人性化的网络学习资助环境,在技术性网络之外织造服务性“人网”。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及时、准确、全方位的引导、指导、督导,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疑难,直至顺利学习,是网络环境下教学过程重要内容。

二、基于网络资源的教学模式设计

(一)基于网络的教学资源

网络资源应用于教育、教学过程的一般体现为网络课程、网络课件和网络环境,它们是网络教学和网络学习得以进行的物质技术基础。网络应用于教育领域,给人们提供了大量便捷的学习机会、丰富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使学习活动更加自主化、个性化,使教育的适应性大大加强。网络课程就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其中网络教学支撑环境特指支持网络教学的软件工具、教学资源以及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实施的教学活动。总而言之,网络课程要充分体现网络的这一特点,构建多媒体化的接近真实生活的自主、协作学习情境,能充分利用网络的资源开放性。

(二)基于资源的学习

基于资源的学习是“学习者借助各种类型的学习资源进行探索和实践,以获取课程知识和信息读写能力的学习过程”(DirectoryofOnlineResourcesforInformationLiterary,1997)。基于资源的学习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生以信息搜集者和翻译者的身份使用信息工具解决实际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完成知识的建构;教师在学习过程中则是以学习的督促者和帮助者的身份出现的;学习结果是将“信息读写能力”养成为一种积极有效的学习能力。基于资源的学习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灵活性,即能适用于不同的学习风格和课程领域;二是自主性,指学生主动控制学习过程,通过积极参与各种主题任务研究来进行学习。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多媒体材料来学习并不等同于基于资源的学习,学生必须亲自通过问题解决的经验来完成主题任务。与教师控制的传授教学相比,这种学习模式将学习过程变成学习者个人的探索与发现过程。

(三)基于资源的学习环境

基于资源的学习涉及到多种媒体资源的使用(书、杂志、报纸、多媒体、网络、社区以及人等),各种类型的学习资源是构成学习环境的主体。基于资源的学习环境可以看作是由多种教和学的资源精心设置成的学习环境。这个环境包括四种类型的学习资源,即基础性资源、组织性资源、经验性资源和评价反馈资源。基于资源的学习环境支持学生使用广泛的学习资源来解决问题。在这种学习环境中,教学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授人以渔),而不仅仅是积累知识(授人以鱼)。基于资源的学习环境就是要学生学会在信息海洋中游泳的本领,也就是培养学生具备未来社会(数字化生存环境)所要求的信息读写能力(InformationLiteracy)。

三、基于网络资源的教学过程的设计

为保证基于资源的教学模式能顺利进行,除要建构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之外,还应对教学过程进行精心设计。

(一)分析学习者为了保证基于网络资源的教学能够有效地进行,需首先对学习者的学习准备进行分析,包括:(1)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2)学生使用学习资源的能力;(3)学习风格。其中,对学习风格的分析要侧重对学生支持同质分组或者异质分组的适应能力的分析,以便于确定学习组织形式。

(二)确立教学主题基于资源的教学通过研究主题将教学内容与学生信息技能的培养联系在一起,因此要对教学主题进行精心设计,并依此确定出教与学过程中可能用到的资源。教学主题一般选取与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生活等密切相关的社会问题,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完成知识和技能的迁移。

(三)创建教学资源环境教学资源环境的创建包括三个步骤:首先是选择恰当的教学资源,然后对这些资源进行适当处理,如对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最后是在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将这些资源组建为教学环境。

(四)设计学习与传递策略在策略设计中,要侧重对学习组织方式(分组学习或是个别化学习)、交互学习活动以及学习资源的传递方式等进行设计。在设计中,一般采用对学生进行分组的方法,以促进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注意实时交流和非实时交流的设计)。

网络资源范文篇4

关键词:网络资源;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创造力;想象力;教学效果

随着社会的进步,特别是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教师应当充分把握时机,利用信息化优势,开展更加科学、高效的教学活动。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借助网络资源开展教学工作,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拓宽学生学习领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高美术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美术素养。本文就网络资源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展开论述。

一、优化网络资源应用,丰富美术教学内容

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模型、图片、视频等视觉上的教学资源是必不可少的,而在传统的美术课堂教学中,比较常见的是教材中的图片和文字,以及一些有限的教学模型。这些有限的教学资源不能较好地满足学生的创作需求,需要借助网络资源的优势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在网络平台上,教师可以搜集到很多美术资源,例如图片、影像、动态模型、动画和音乐等,这些资源能够使美术教学变得更加生动形象、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同时,这些网络资源还可以使教学内容“活”起来,因为教师可以借助网络资源创设一个更加富有意境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欣赏和创作。例如,在教学“偶戏”这一内容时,教材中呈现给学生的只有几张静态的图片,教师如果仅仅利用教材资源进行教学,就不能使学生深入了解偶戏的制作。在这种情况下,网络资源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教师可以从网络平台上搜集偶戏表演时的录像以及偶戏的制作过程,在课堂上向学生进行展示。在观看视频后,学生就能了解到偶戏的制作过程和表演方法,而且印象深刻。

二、优化网络资源应用,培养学生美术创作能力

小学阶段的美术教学对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具有重要的启蒙作用,想要取得好的启蒙效果,就要正确认识美术教学工作。小学美术课程不是让学生毫无目的地乱涂乱画,而是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欣赏能力和感知能力,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美术教师要意识到美术教学的重要性,端正美术教学态度,切实提高美术教学质量。在选择网络资源时,教师要考虑材料的启发性,要让网络资源起到激发学生创造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的作用。对于美术基础知识部分,教师应当选择较为基础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对美术知识特点和框架结构一目了然,帮助学生夯实美术基本功。教师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鼓励学生发挥自身优势,形成自己的绘画风格。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可利用网络平台上的丰富资源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优势并加以充分利用。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出现个别学生的个性化问题,教师不要打击学生,可将问题汇总起来进行特殊处理,并巧妙地将其转化为教学资源,帮助学生解决在美术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三、优化网络资源应用,提升美术教学成效

在借助网络资源开展美术教学时,教师应当从学生的认知情况和思维特点出发,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对网络资源进行筛选后,再将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以下问题。第一,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一般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有限,但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较强。因此,教师在选择网络资源时要充分考虑内容的科学性、趣味性和易理解性。

例如,卡通化的设计风格、儿童版的视频资源等,都能够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引导学生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第二,应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进行资源的选择。教师在网络平台上搜集教学资源时,应当充分考虑课堂教学需要和学生发展需求,不要因为追求趣味性而与实际教学内容脱轨。第三,应完善学校的网络平台建设。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教学优势,需要学校网络系统的支持。为此,学校应当完善网络资源管理系统与数字化教学平台,最好能够实现学校内部教学资源的共享。除此之外,学校还应当鼓励师生在学校的网络平台上建立自己的个人主页,使之成为师生交流的桥梁和纽带。

总之,在新时代科技发展的背景下,将现代化的网络资源应用到美术课堂教学大有裨益。一方面,网络资源能够极大地丰富美术教学内容,开阔学生视野,使美术教学更加生动、形象。另一方面,教师可利用网络资源对学生美术创作进行引导,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让学生创造性地进行美术学习和创作,这对于学生艺术方面的启蒙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曹珍.浅谈网络资源在小学美术课堂中的运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3(12).

[2]翁小玉.让信息技术之花在美术教学中绽放光彩[J].成才之路,2013(08).

网络资源范文篇5

论文关键词: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库SCORM共享

1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国内各高校纷纷响应教育部的号召,大规模进行精品课程及其网络化建设。然而,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的共享性和复用性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一方面,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分散且孤立,严重阻碍课程资源在高层次、大尺度上的共享和交流:另一方面,各高校都根据自己的需求定义出系统内部的资源描述格式或者使用己有的资源格式,并以不同方式组合,直接导致现有的精品课程可移植性差,造成教育资源重复建设、开发的局面。

因此,要想在最大限度上利用现有的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必须在共享资源的制作和管理上遵循标准化原则,实现资源复用和协同操作。基于知识管理的SCORM(SharableContentObjectReferenceModel,可共享内容对象参考模型)标准及相关技术为实现此目标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2知识管理视野下的SCORM规范

JerenmyGalbreath将教育领域的知识管理定义为;知识管理就是应用技术工具和程序来处理数字化存储教育领域的知识和智慧,并通过网络使整个教育领域的知识和经验得到传播、共享和访问。

SCORM是在己有的网络教育技术标准的基础上建立的具有可访问性、协作性、持久性和可重用性的特定模型fa7。通过对学习内容单元的元数据在开放系统进行登记,允许人们通过开放机制对其进行搜索、链接、组合、交换,以支持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学习系统自动智能地发现、组建、共享和扩展教育资源,方便地实现知识的管理。

3系统设计

3.1课程设计及制作

1)课程学习对象的制作。学习对象的制作包含学习内容的制作和学习对象’的元数据描述。许多软件已经具备将课程资源制作成学习对象元数据的功能,如Thesis(它支持MicrosoftOffice.Flash.DreamWeaver)3,ReloadEditor2004等应用软件,不仅可以用来创建和配置符合SCORM标准的多媒体学习内容,而且内容可以在任何符合SCORM标准的学习管理系统上运行。

2)课程学习对象开发。课程学习对象开发包括交互代码嵌入和学习对象包装。交互代码包括AP工,提供学习者交互信息的表单和传递javascript的函数。学习对象的包装主要为学习对象创建元数据文件、内容清单文件和包交换文件。学习者可以从其中提取必要信息注册到学习资源注册系统,而学习对象本身则存储在某个LMS(LearningManagementSystem,学习管理系统)的学习资源库中。

3)课程包装。课程包装是把整个网络课程看作一个学习对象,为其构建元数据文件、内容清单文件和包装交换文件。课程包装的操作可以参照上述学习对象包装,但是在构建内容清单时最好采用子内容清单的方法构建。

4)课程与LMS集成(图1)。LMS提供学习内容传送,跟踪、报告、管理学习内容和学生学习进度、学生交互等一整套功能}4aoSCORM中LMS被看做是一个智能化服务端,由它决定传送什么课程资源,何时传送以及进行学习管理。将精品课程与支持学习对象标准的LMS集成能更好地适应不同学习者需要以及跨平台等特性。集成时可以将整个网络课程的包交换文件直接导入,也可以分学习对象逐个导入,LMS通过解析内容清单文件即可生成课程目录。

3.2数据库设计数据库采用SQLServer2003,分为3大部分,即基本信息库、XML数据库和课程库。基本信息库用来存储课程和用户的基本信息;XML数据库是对学习者学习过程进行记录的数据库,其中每门课程、课程的每个SCO都有自己的XML文件;课程库则存储所有的课程。

3.3系统结构设计如图2所示,资源库系统采用B/S多层模式结构,软件层采用J2EE平台及JSP}--Servlet十JavaBean的开发结构,从而保证系统具有良好的可维护性、可扩展性。

4关键技术的实现

4.1SCO与LMS间接口的技术实现在对SCO进行Wrapper时,建立APIWrapper.js这样一个javascript文件,分别对应上述APIAdapter的API函数建立相应的function,示例如下:

FunctiondoLMSInitialize(){Varapi=getAPIHandle();

If(api==null){Alert“无法完成LMS的API启动”);

Return"false";}

Varresult=api.LMSInitialize(““);//此处调用Adapter和LMS间的通信

If(result.toString()!=”true”){Var

err=ErrorHandler();}

Returnresult.toString();}

在建立好相应的AP工Wrapper.js后,就可以在制作的学习对象中实现对这些function的调用,以完成SCO与Adapter间的通信。例如,在可执行学习对象中加入这样一段javascript:

javascript:……

Varresult=doLMSInitialize();

If(result!一true){..…}

Result:=ReadURL(“javascript:

doLMSInitialize()”,100)

这样就初步实现SCO与APIAdapter间的通信,也为LMS的Launch工作做了初始化。但是对于LMS还是无法使用和显示,因为APIWrapper.js只是对SCO的一个打包过程,使它符合DataModel,并没有实现与Server端的LMS进行通信。要实现这一步,需要在Server端建立一个APIAdapter.java来完成Adapter与ServerLMS的通信,实现DataModelSCE的数据传送。

4.2学习对象显示

接口的技术实现APIAdapterApplet.java是一个严格按照标准制定的类,通过编写该类实现sco在LMS中的通信和共享所需要的符合SCORM规范的API。该Applet在LMS启动时自动启动,在该类中实现全部的API函数,以LMSInitialize为例:

PublicStringLMSInitialize(Stringparam)//SCO调用的第一个且唯一调用的API

{Stringresult;

Result=cmiBooleanFalse;//初始化为未启动

StringtempParm=String.value0f(param);

If((tempParm.equals("null”)日tempParm.

equals(“”))!二true){

This.1msErrorManager.

SetCurrentErrorCode("201");

Returnresult;}

网络资源范文篇6

(一)基于网络资源的教学模式变革的必然性

21世纪正在形成的数字化生存环境对我们的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和要求,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开放式学习、多元化学习、终身学习的出现促使传统的教学模式从根本上发生变革,创建新型的教学模式是时展的必然要求。信息社会的发展,不仅要求提高人们的技术和能力,而且要求调整人们的社会能力,“社会能力”对人的一生具有重要意义,它包括:1.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认识所承担业务和工作内在联系的能力3.在工作范围内发挥主观能动性,自我发展和独立进取的能力4.在工作过程中,独立、有效的组织能力5.在工作领域协调与协作的能力6.把握新信息、新技术的能力7.驾驭媒体,高效利用学习资源,促进学习过程优化的能力因此,教育机构面临的任务之一,是培养适应21世纪的新型人才,正视不断发展的社会现实,不断探索教学过程的新改善,引导学生优化自己的学习过程,掌握好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学习技术,具备很强的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及信息表达能力,即学会高效率学习的能力;任务之二,是利用有限的资源为越来越多有着不同知识背景的人提供最高质量的教育信息服务,利用互联网集结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学习者提供最有效的学习。为此,教育界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来回应这些变化,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研究以学生为核心的教与学的策略。在这种情况下,有不少人开始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与学模式即基于网络资源的教学过程进行研究。

(二)基于网络资源的教学模式提出的主要依据

基于网络资源的教学模式的提出主要依据现代教育技术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基本发表思想,即依靠各种各样的学习资源,以个别化学习为核心,采用系统方法来促进教学的顺利进行。AECT94定义中明确指出,教育技术领域实践和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将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理念是人们对教育技术发展的正确反映,也是认知心理学取代行为心理学占据教育技术理论基础主导地位的必然结果。以认知主义为发表的教育技术更侧重将学生引入“学会学习”的方向。进入80年代后,国际教育技术界对“学”的关注由教学资源进一步扩展到教学过程,把教学过程看作是系统组织的教学资源、教学内容和学习者的有机整体。可见,教育技术研究对象的重新确立,为我们提出基于资源的教学模式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

(三)基于网络资源的教学模式开展的技术支持

随着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用于信息传递和交流的媒体技术日益丰富和成熟。现代化传播媒体是当代教学活动的重要特点,其优势之一是不仅拓展了教学的时空观,而且将学生从大量繁琐的基础性学习活动中解脱出来,学习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得到了有效加强,认知能力和操作技能可同步发展。优势之二是为教学过程研究的重心从“教”转移到“学”创造了条件,逐步实现从以“教师为主导”过渡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总之,媒体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育领域内的广泛应用,无论是从教学内容上还是从教学方法上,都为新型教学模式的产生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网络资源对教学过程支持的四大优势:交互性强、资源丰富,不受时空限制和以学为主。其一,网络教育的魅力之一在于其后台的海量资源库,通过校园网络,可以学习其他院系学科知识,可以接受来自其他名校名师的指点;其二,网络非实时的交流既可以避免教师与学生直面的某种尴尬,也可以避免学生对提问的顾虑和担心;其三,网络使学生可以自己决定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根据实际情况学习,避免了传统教育时空的限制;网络资源为学习者提供了没有约束的学习环境。创造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和学的环境。

(四)网络环境支持教学过程服务

“授人以渔”是网络教学发展的原动力,采用多种途径为支助教学过程服务:其一,利用校园网,提供“研究性学习”和“协作式学习”的教与学实时交互,学生在线学习的同时可以查询、提问、讨论。其二,利用网上教学和教学管理平台,实现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非实时交互,用来答疑、辅导、讨论、选课、提交作业等。其三,将课件压缩成光盘发给学生,使他们能方便地自主选择学习时间、地点和进度。其四,应用多种导学方式,给学生提供学习的思路和方法。其五,设立“学生学习发表”专栏,对学生晓之以理,讲思路、讲方法,而且开展政治思想教育、心理咨询等。人文关怀,给学生创造人性化的网络学习资助环境,在技术性网络之外织造服务性“人网”。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及时、准确、全方位的引导、发表、督导,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疑难,直至顺利学习,是网络环境下教学过程重要内容。

二、基于网络资源的教学模式设计

(一)基于网络的教学资源

网络资源应用于教育、教学过程的一般体现为网络课程、网络课件和网络环境,它们是网络教学和网络学习得以进行的物质技术基础。网络应用于教育领域,给人们提供了大量便捷的学习机会、丰富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使学习活动更加自主化、个性化,使教育的适应性大大加强。网络课程就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其中网络教学支撑环境特指支持网络教学的软件工具、教学资源以及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实施的教学活动。总而言之,网络课程要充分体现网络的这一特点,构建多媒体化的接近真实生活的自主、协作学习情境,能充分利用网络的资源开放性。

(二)基于资源的学习

基于资源的学习是“学习者借助各种类型的学习资源进行探索和实践,以获取课程知识和信息读写能力的学习过程”(DirectoryofOnlineResourcesforInformationLiterary,1997)。基于资源的学习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生以信息搜集者和翻译者的身份使用信息工具解决实际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完成知识的建构;教师在学习过程中则是以学习的督促者和帮助者的身份出现的;学习结果是将“信息读写能力”养成为一种积极有效的学习能力。基于资源的学习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灵活性,即能适用于不同的学习风格和课程领域;二是自主性,指学生主动控制学习过程,通过积极参与各种主题任务研究来进行学习。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师的发表下使用多媒体材料来学习并不等同于基于资源的学习,学生必须亲自通过问题解决的经验来完成主题任务。与教师控制的传授教学相比,这种学习模式将学习过程变成学习者个人的探索与发现过程。

(三)基于资源的学习环境

基于资源的学习涉及到多种媒体资源的使用(书、杂志、报纸、多媒体、网络、社区以及人等),各种类型的学习资源是构成学习环境的主体。基于资源的学习环境可以看作是由多种教和学的资源精心设置成的学习环境。这个环境包括四种类型的学习资源,即基础性资源、组织性资源、经验性资源和评价反馈资源。基于资源的学习环境支持学生使用广泛的学习资源来解决问题。在这种学习环境中,教学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授人以渔),而不仅仅是积累知识(授人以鱼)。基于资源的学习环境就是要学生学会在信息海洋中游泳的本领,也就是培养学生具备未来社会(数字化生存环境)所要求的信息读写能力(InformationLiteracy)。

三、基于网络资源的教学过程的设计

为保证基于资源的教学模式能顺利进行,除要建构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之外,还应对教学过程进行精心设计。

(一)分析学习者为了保证基于网络资源的教学能够有效地进行,需首先对学习者的学习准备进行分析,包括:(1)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2)学生使用学习资源的能力;(3)学习风格。其中,对学习风格的分析要侧重对学生支持同质分组或者异质分组的适应能力的分析,以便于确定学习组织形式。

(二)确立教学主题基于资源的教学通过研究主题将教学内容与学生信息技能的培养联系在一起,因此要对教学主题进行精心设计,并依此确定出教与学过程中可能用到的资源。教学主题一般选取与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生活等密切相关的社会问题,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完成知识和技能的迁移。

(三)创建教学资源环境教学资源环境的创建包括三个步骤:首先是选择恰当的教学资源,然后对这些资源进行适当处理,如对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最后是在教育思想的发表下将这些资源组建为教学环境。

(四)设计学习与传递策略在策略设计中,要侧重对学习组织方式(分组学习或是个别化学习)、交互学习活动以及学习资源的传递方式等进行设计。在设计中,一般采用对学生进行分组的方法,以促进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注意实时交流和非实时交流的设计)。

(五)设计评价信息这部分的设计内容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包括教学内容的范围、学习材料的深度以及网上的形势和方法等,还要特别注意所选资源的学习效果;二是对学生适应学习环境能力的评价,包括学生控制环境的能力,信息读写能力等。基于网络资源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通过自我评价来完成知识的建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不断对自己的知识、技能和学习能力进行评价,并及时做出调整。

(六)设计导学栏目在导学栏目要给学生提供明确的学习思路和方法。利用导学栏目帮助学习者解决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提供“人性化服务”。例如设立“学生学习发表”专栏,对学生晓之以理,讲思路、讲方法,还可以开展政治思想教育、心理咨询等。创设人文关怀,给学生以人性化的网络学习资助环境,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及时、准确、全方位的引导、发表、督导,帮助学生解决各种疑难,直至顺利学习,也是网络环境下教学过程重要内容。

四、结束语

网络资源范文篇7

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今,硬件终端技术及互联网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为信息生产与流通提供多样化载体与平台,并逐步改变大众的信息搜索、信息获取以及信息交流方networkresources;citationanalysis;openrepository式。本世纪初,布达佩斯、比塞斯达和柏林三个重要宣言及一系列行动纲要和倡议的提出,引发国际学术界对基于互联网的学术交流的讨论。美国科学家吉姆•格雷《第四范式:数据密集型科学发现》中指出,互联网能把所有科学与文献联系在一起,创建一个数据和文献均能够交互操作的世界,以提情报科学第38卷第4期2020年4月高科学的‘信息速率’,促进研究人员的科研生产力【1】。在开放获取运动的深化发展、科技革命快速进步的背景下,基于社交媒体资源的学术研究和学术信息传播活动开始兴起【2】。学术界正将其纳入学术研究和学术传播的重要信息资源和传输渠道【3】。研究表明活跃于社交媒体的研究人员,相较于其他研究人员,阅读更多的学术资料和内容【4】。一项针对美国五所大学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研究人员期刊阅读模式的调研发现,各类社交网络和媒体的发展促使研究人员采用更多样的信息搜索方式。此外,1977—2012年,研究人员的论文年阅读量不断攀升,且从2005年起增速加快【5】,一方面源于互联网和终端设备的升级及图书馆数据库订阅资源的丰富;另一方面,博客、邮件和社交媒体等应用和软件为学者获取学术资源提供便捷的途径【6】。基于互联网的学术资源和信息的阅读以及交流行为,为研究人员进行科学研究提供重要信息和文献参考。网络资源指在文本中及参考文献列表中带有统一资源定位符(URL)的网络信息【7】。正式出版物在引用该类资源时,需标明资源链接,读者可直接点击链接获取内容。本研究使用文献计量法与内容分析方法,对图书情报领域十本核心期刊2014—2018年所使用的网络资源进行调研和计量,从纵向与横向探究图书情报领域研究人员对网络资源的使用现状和趋势,以及被使用的网络资源的内容和类别,揭示研究人员对网络资源的认同规律,并提出对未来开放学术资源引用规范的展望。

2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本研究选取图情领域的权威期刊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期刊论文参考文献中网络资源的年度分布和总体占比情况、网络资源分类情况及引用网络资源的论文关键词分布情况,以期探究国内学界对网络资源的利用现状和开发趋势。“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是中国三大核心期刊体系之一,遵循文献计量学的基本规律,采取定量和定性手段从全国学术性期刊中精选出学术性强、编辑审核规范的期刊作为来源期刊【8】。本研究将CSSCI(2017—2018年)收录的图情学科期刊按照复合影响因子和综合影响因子排序,选取其中的TOP10期刊作为研究对象。期刊分别为《中国图书馆学报》、《图书情报知识》、《图书情报工作》、《图书与情报》、《国家图书馆学刊》、《大学图书馆学报》、《情报理论与实践》、《情报杂志》、《图书馆论坛》、《情报资料工作》。本研究结合中国知网及十本期刊的官网进行基础数据收集和整理,采集十本期刊近五年(2014-2018年)来共计9450篇论文题录形成数据集,利用Python工具抓取所有论文的参考文献,提取其中带有网络统一资源识别符(URL)的参考文献条目逐个点击链接查看,选取其中可直接打开并可获取资源的条目作为网络资源进行分类整理,并利用Citespace对引用网络资源的论文进行关键词分析。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文献占比与期刊分布。学术期刊引文的时序变化情况是衡量该学科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9】。针对学术期刊的网络资源引用情况进行纵向统计分析,对认知网络资源作为图情领域参考文献的地位和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全面调查法,对抓取的9450篇选文进行引文分析,筛选出在正文脚注和参考文献列表中引用一条以上(含一条在内)网络资源的期刊论文,结果如图1所示。2014—2018年间,十本样本期刊年发文总量分别为1953篇、1929篇、1889篇、1867篇和1812篇,论文总数呈现下降趋势,这一现象符合学术领域精简期刊体量,提高论文质量的发展态势。样本期刊中在正文脚注和参考文献列表中引用一条以上(含引用一条在内)网络资源的论文数从976篇逐步上升到1196篇,占刊载论文总量的比例从49.97%稳步增长至66%,在2016—2017年,增长量达到10.05%。图12014-2018年引用网络资源论文占比趋势图针对引用网络资源的5291篇论文进行引文分析,统计其网络资源引用量和参考文献引用总量得出图2结果。由图2可知,2014-2018年期间,学术期刊的网络资源引用量呈波动上升态势,占年参考文献总量的比重维持在20%以上,网络资源在学术论文参考文献中占据一席之地。网络资源逐步赢得学术期刊作者的认可,成为学术论文参考文献的重要来源。本研究对十本期刊样本分别进行网络资源引文统计分析,探究各样本之间使引用网络资源的差异,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从期刊分布角度看,十本期刊引用网络资源的论文比例均超过刊载论文总量的40%,其中八本期刊超过50%,表明图书情报领域学术期刊在一定程度上认可网络资源的可信性和权威性;虽然每本期刊中引用网络资源的论文占比均保持在较高水平,但各个期刊平均每篇论文使用网络资源的数量却存在着一定差异,十本期刊中仅《图书与情报》平均每篇论文使用网络资源超过十条,八本期刊超过五条,而《情报资料工作》虽然引用网络资源的论文占比较高,但平均每篇论文使用的网络资源数量仅为2.61条;十本期刊中共有三本期刊平均每篇论文网络资源占参考文献比例超过30%,七本超过20%,《情报理论与实践》为十本期刊中最低值,仅为14.96%。3.2网络资源的类别分布。为进一步了解被引用的网络资源类型,本研究将收集的网址整理分类,并依次点击查看网站,依据域名、网页内容以及网站功能将网络资源划分为如下(表2)八种类型,并统计每种类型的具体数量及占比情况。网络资源来源渠道多元,从用户和网站资源属性来看,可分为学术型网络资源网站与大众型网络资源网站。学术型网络资源网站包括学术型社区、学术搜索引擎、专业性学科网站、开放仓储和学术博客与论坛,网站资源以学术信息及科研人员信息为主,其用户以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学生、老师和科研工作者为主。大众型网络资源网站对用户年龄、职业、学科等属性不限,网站内容和形式多样,学术资源仅是其中一个部分。本研究将这类网站分为协同编辑型平台、多媒体资源共享型平台和其他类别平台。分类中将学术型社区与学术博客与论坛进行了区分,原因在于学术型社区主要的学术资源为学者自行上传的未发表、已发表、会议、海报等论文资源,也包括服务于科学研究的问卷、提问、图书推荐、寻求学术合作等信息。学术博客和论坛更强调平台的社交属性,用户通过非正式出版和发表的博客、短评和提问进行知识交流。此外该类网站也提供学术会议、境内外交流学习、学习经验等各阶段和层次研究人员或在校师生关心的内容和资讯。两类网站在网站内容、属性及服务对象上存在一定差异,因而将其进行划分。开放仓储主要包括机构仓储和主题仓储。机构仓储中包含高校图书馆的知识库以及各类机构知识库。其余类型网站和典型平台均如表2所示,不再进行赘述。由表2可知,学术型网络资源占据来源渠道的主流,其中开放仓储成为学者获取网络资源的首选渠道,专业学术网站和学术博客论坛在学者获得网络资源时具有重要作用。多媒体资源共享型平台作为大众型网络资源网站,以其社交性和多元化的特征影响学者的学术资源搜集行为。学术型社区、学术搜索引擎及协同编辑型网站的可用性和可信性有待提高,在学者获取网络资源时使用频率较低。各期刊不同类型网络资源使用比例如图3所示,图书情报领域研究人员倾向于使用开放仓储、专业性学科网站、学术博客与论坛以及多媒体资源共享型平台的资源,四类平台资源在各期刊网络资源引文中的占比超过80%,个别期刊如《图书情报知识》达到94.6%。协同编辑型平台、学术搜索引擎、学术型社区及其他类型网站资源则使用较少。图3各期刊不同类型网络资源使用占比情况从统计数据来看,图书情报领域科研人员倾向于使用开放仓储中的网络资源,十本期刊中,六本期刊的开放仓储资源使用占比最高。试究其原因,主要有二。首先,开放仓储作为开放获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人员可即时免费下载和使用仓储中的网络资源。且近年来,高校开始自建和推广仓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仓储数量、资源与影响力发展。其次,收录在开放仓储中的资源多已正式出版,此类资源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学术性。大众型网络资源网站中多媒体资源共享型网站引用量较高,表明学术期刊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大众化社交媒体平台网络资源的有效性和权威性。学术型网络资源网站中学术社区和学术搜索引擎使用量较低,此类网站主要作为资源搜索与获取工具,便于研究人员了解如名称、作者、出版商等基本信息,并进入其他网站获取资源的具体内容。协同编辑型平台与其他类别平台使用量最低,从具体引用内容来看,使用该两类资源的研究具有一定特殊性,或与行业条例相关,或与特定互联网产品相关。3.3网络资源高引用量样本论文关键词分布。文献资料由不同功能和性质的自然语言词汇通过科学组织构成一个整体。从文献正文中抽出的能够反映文献核心内容、表达文献主题概念的词汇为关键词(或主题词)。特定时期内某一学术领域中大量文献的关键词合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该领域学术研究的特征与趋势【11】。Citespace软件通过一定算法和可视化功能呈现一组文献的关键词频次及关键词聚类情况。本研究选取参考文献中网络资源占比过半的期刊论文作为网络资源高引用量样本进行关键词分析,探究引用网络资源的论文的主题类型。3.3.1高频关键词将参考文献中网络资源占比过半的共计889篇期刊论文作为citespace提取关键词的样本选文。运行citespace时将阈值设置为top50,并以一年为一个时间切片,得到样本选文的关键词频次和中心性,关键词共有228个,大多数关键词中心性小于0.01,表3所示中心性和频次排名Top20的关键词。由表3可知:①大数据高居关键词中心性和词频序列表榜首,开放数据、数据管理、政府数据等居于关键词中心性和词频排序前列,说明五年来高频使用网络资源的论文作者重点关注数据的获取、存储、管理和分析。②美国和英国作为地域和国别标签出现的频率较高,其中美国出现频次仅次于大数据,说明五年来我国学者利用国外、境外网络资源进行国外图书情报概况调研,网络资源的出现和利用降低了国内学者获取国外图书情报信息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③样本选文依旧围绕图书馆这一核心主题展开,以图书馆为载体、以新媒体为渠道的移动图书馆、数字图书馆等主题研究是引用网络资源的分支领域。3.3.2主题分布与变迁依托citespace导出2014-2018年样本选文的关键词时区图(图4)。“#数字”表示运行LLR算法提取的关键词聚类词,共五个聚类,分别是公共图书馆、数据科学、高校图书馆、大数据、政府数据。各聚类间存在交叉,编号越小表示该聚类的关联性越高。图中每一个节点表示一个关键词,节点间共现关系用连线表示,节点的大小表示关键词频次和中心性的高低。图5中聚类词和节点较大的关键词分布在大数据、开放数据、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政府数据、移动图书馆等领域,这一现象与关键词序列表中呈现的结果基本吻合。由关键词共现时区图可知,国内高频引用网络资源的期刊论文的主题随着时间推移产生变化。2014—2015年样本选文的研究主题相对集中,聚焦在图书馆及相关实践活动,大数据成为样本选文的着眼点。从2016年开始,高频使用网络资源的论文作者逐渐把视野聚焦数据的获取、存储、管理和分析,开放数据、科研数据、数据素养、小数据、政府数据等热点相继出现。图书馆学与情报学研究内容包含图书与档案的类目编码,图书馆与档案馆服务,图书馆与档案馆管理,图书馆与档案馆的空间结构,比较图书馆学与比较档案学等。从网络资源高引用量的样本选文的关键词频次及中心性统计和关键词共现时区图来看,主要涉及图书馆服务和比较图书馆学两大领域,可将具体的论文主题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1)数据资源利用研究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推广促使图书馆建设迈入数字化进程,云时代的到来将图书馆学研究引入新境地,数据的获取、存储、管理和分析成为图书情报领域关注的焦点。“大数据”作为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来适应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12】,与图书情报研究自然结合。围绕“大数据”和“开放数据”的聚类囊括开放获取、数据管理、数据科学、数据素养、政府数据开放、数据服务等主题。网络资源扩宽学者视野,成为学者研究数据资源发展的重要参考文献来源。(2)国(境)内外图情比较研究图情比较研究是图情学科中的重要分支,打破图情学科时空限制,将不同国别、不同文史背景、不同社会环境下的图情学科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比较研究手法探究各研究主体间的异同,从国际视域一览各国各地图情事业现状,为本国本地图情事业发展提出推动性建议【13】。随着网络资源的推广,学者收集国(境)外图情研究信息的成本下降,获取信息资源的范围扩大。美国等国图书馆发展历史悠久,图情研究的基础理论和学科体系完善,为国内图书馆学科建设提供理论和实践层面的可借鉴因素。样本选文就美国图书馆、美国图书馆协会、美国公共图书馆、纽约公共图书馆等主题研讨美国图书情报领域现状和发展趋势。(3)图书馆学基础研究图书馆研究是图情研究中的基础方向,样本选文依旧基于该主题展开。高校(大学)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及学术图书馆是图书馆的下设分类,各种细分图书馆之间也存在交叉。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及学术图书馆的机构数据库收集大量相关文献资料及信息资源,并以网络资源的形式呈现,方便学者研讨各分支图书馆的服务与管理模式。围绕图书馆研究主题,高频引用网络资源的样本选文密切关注数字图书馆、移动图书馆、智慧图书馆等依托新媒体技术和开放数字资源的新型图书馆形式,并就这些图书馆的创新服务进行探究。在探究过程中,论文作者引用开放仓储及专业性图情学科网站的网络资源完善研究内容。

4结论与展望

网络资源范文篇8

【摘要题】信息资源建设

【关键词】网络信息资源组织/网络信息资源整序/研究进展

笔者通过普查大量国内外期刊论文及有关出版物、分析相关网站,进而总结与回顾20世纪90年代以来网络信息资源组织的理论与实践,以期有助于优化其网络信息资源组织与揭示方法,促进该领域研究的蓬勃开展。本文着重总结网络信息资源组织的研究进展,有关其揭示方法将在另文总结。

1用于组织网络信息的搜索引擎方式

(1)关于搜索引擎组织方式。

对于搜索引擎而言,网络信息组织采用主题树和数据库两种方式,也有称使用语词组织知识和使用分类法组织知识。所谓主题树组织方式,就是将信息资源按照某种事先确定的概念体系,分门别类地逐层加以组织,用户通过浏览的方式层层遍历,直到找到所需的信息线索,再通过信息线索联接到相应的网络信息资源。现有的提供目录分类式(或称主题指南、列表浏览)查询功能的搜索引擎就采用这种方法组织信息。而数据库组织方式,就是将所有已获得的网络信息资源以固定的记录格式存储,用户通过关键词及其组配查询,就可找到所需要的信息线索(即相关站点链接),并通过信息线索直接连接到相应的网络信息资源。

(2)关于搜索引擎的比较研究。

①搜索引擎的性能比较研究。早期研究大量集中在概要性介绍方面。殷雪松、徐斌分别介绍了12个大陆地区的中文搜索引擎网易、天网、华好网景、搜狐、四通方利、常青藤、北极星、悠游、搜索客、司南、我是野虎、若比邻等,港台地区茉莉之窗、哇塞、蕃薯藤等和5个国外的中文搜索引擎Yahoo雅虎中文、AltaVista(中文版)、Globepage(中文版)、华页指南、中文查寻。

王忠、周士波分别介绍了独立搜索引擎Altavista、Hotbot、Infoseek、Excite、Webcrawler、元搜索引擎Cyber411、Dogpile、Highway61、InferenceFind、Mamma、Profusion、Savvysearch、All4one和网络英文搜索引擎Webcompass、Copernic98,并对6种主要搜索引擎的基本查寻、高级查寻、限定查寻、结果排序、结果输出等检索性能进行比较分析。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重点转入到了搜索引擎性能的比较上。孙丽等选取了北极星、常青藤、搜狐、中经网信息导航、网现引擎5个中文搜索引擎,从数据库类型、规模、库更新频率、抓取方式、日抓取页面数、抓取深度、<Meta>tag、显示方式、信息排序依据、信息描述质量、界面友好程度、用户欢迎程度等分析它们的优劣。徐建华等从数据库规模、信息采集方式、标引内容、检索功能、结果显示格式、结果排序规则、数据库更新频率等7个方面对Altavista、Excite、Go、Hotbot、Lycos、Yahoo这6个搜索引擎逐一进行分析。

张燕,惠佳颖就10个检索提问,从检索功能(布尔检索、邻近检索、截词检索等)、查准率、用户负担、输出方式对搜索引擎Google和AskJeeves进行详细比较,测试结果显示Google在查准率以及输出方式上明显优于AskJeeves,在检索功能及用户负担上两者各有特色。

②关于搜索引擎的质量评价指标。搜索引擎评价指标多种多样。1973年Lancaster和Fayen提出了6条关于信息检索系统效果评价指标:即覆盖范围、查全率、查准率、响应时间、用户负担及检索结果输出格式。这一评价指标影响甚广,许多学者在其基础上进行细化与扩充,提出搜索引擎质量评价标准。

储荷婷提出5条标准:A.索引构成(取决于标引数量、标引范围、索引词抽取法和索引更新频率);B.检索功能;C.检索效果(由查全率、查准率和检索时间衡量);D.检索结果显示(显示内容、显示数量以及是否按相关性排序);E.用户所需努力(从用户界面和帮助介绍材料)。

孙丽等提出的评价体系:A.数据库指标(数据库大小、类型、更新频率和信息抓取方式等);B.检索结果输出格式;C.检索性能完善程度(类目检索、关键词检索、短语检索、截词检索、布尔检索、概念检索、自然语言检索、指定字段检索、包含或排除检索等);D.响应时间;E.查全率;F.查准率;G.用户负担。

曾民族提出评价指标:A.数据库规模和内容(覆盖范围、索引组成、更新周期);B.索引方法(自动索引、人工索引、用户登录);C.检索功能(布尔查找、复杂布尔操作、相邻或相邻查询、截词查找、字段查找、概念检索、词语加权、词语限定、中断退出、上下文关键词等);D.检索结果(相关性排序、显示内容、输出数量选择、显示格式选择);E.用户界面(帮助文件、数据库和检索功能说明、查询举例);G.查准率及响应时间。

曹东等从检准率和检全率出发,提出搜索引擎的评价指标:A.收集网络站点数目的广泛性;B.搜索结果的满意度;C.数据库更新的频度和时效性;D.使用的便利性;E.目录设置的合理性和分类的深度及广度;G.内码转换的准确性。

贺亚锋就7个有代表性的主题进行测试,提出的评估准则有:A.命中率——查询主题的网页反应;B.检准率——首10个网页中切合主题的网页数目的比率;C.重复出现率——首10个网页中重复网页数目的比率(镜象点除外);D.不切题比率——相对于检准率。

尚克聪、杨立英提出的评价指标体系:A.数据库(从收录范围的明确性、收录相关内容的全面性及更新速度评价);B.检索软件,从智能化程度(由人—机接口、检索过程、检索结果输出、检索结果的反馈等指标衡量)、提供相关链接的程度、响应时间、提供各种检索途径;C.检索效率(综合使用查准率和查全率考察)。

黄如花提出的评价指标:A.收录范围(地域范围、语言范围、资源类型范围、专业范围);B.分类(分类方式、分类级次、交叉显示、类名是否规范、各类的内容说明);C.检索功能与效果(完善的检索手段、范围限制的功能、满足网上动态信息检索的要求、对检索结果的处理等,查准率、查全率、搜索条件频率、响应速度);D.结果处理;E.页面组织;F.其它功能与服务。

可见,数据库、检索功能、查准率、用户负担和检索结果输出方式是目前评价搜索引擎较普遍采用的基本指标。

(3)搜索引擎分类体系研究。

目前,一些大型搜索引擎普遍建立了指南型分类系统,对其分类体系进行研究逐步受到重视。陈树年在《搜索引擎及网络信息资源的分类组织》一文论述了综合性搜索引擎具备的功能;对网络信息进行组织使用的语言;网络信息的组织模式;中文搜索引擎与传统分类法的比较;建构网上知识分类体系的原则和技术等,可称为这方面研究的一篇力作。

马张华、张宇萌认为网络分类体系与传统的文献分类体系的不同点在于:①重视以事物为中心设置类目;②类目收录的对象范围宽泛;③采用多重列类、重复反映方式揭示类目;排列方式简便;④直接以语词组织信息;⑤结合屏幕显示分类体系;⑥修订迅速。其不足是:类目设置缺乏规律性;类目归属存在不合理现象;同位类排列不能揭示相关性;横向关系揭示上存在不一致;部分类名不确切;分类规则有待完善等。马张华还对分类搜索引擎的类目体系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深入到类目结构的编制依据、大类结构、类目体系的特点等,并探讨了存在的问题。搜索引擎分类体系应遵守基本的逻辑规则,解决好类目的排列问题及横向类目的处理问题。研究者还对某一具体搜索引擎的信息组织方式进行了探讨。如,对Yahoo、搜狐等搜索引擎分类体系进行研究。

(4)搜索引擎功能的完善。

网络信息分类体系类目设置缺乏科学性、逻辑性,知识领域不全,知识体系不严密,分类标准、引用次序缺乏规律性。关键词式搜索引擎多为非控关键词索引,其检准率低。人们逐渐认识到搜索引擎应该以完善的情报检索语言原理为基础。曹东等提出:要运用分类检索语言的原理与方法;加强因特网信息资源分类表和电子化叙词表的理论研究,对自然语言实施控制机制;建立后控词表等情报检索语言的原理与方法来完善搜索引擎功能。

目前理想的网络信息资源组织模式应当是分类主题一体化。其组成为:①一个结构简明的知识分类体系,通过对信息的系统分类,实现对信息知识领域的宏观控制;②一个智能化的控制词表,实施对作者语言与用户语言的控制与转换;③建立分类体系与控制词表的系统联系,将标引语言纳入分类体系,实现自然语言检索和类与语词的组配检索。

2虚拟图书馆(专题指引库)

虚拟图书馆是因特网上组织信息资源的一种有效而又经济的形式。具体说来,虚拟图书馆就是根据特定的目标,选定信息资源的学科领域,对有关的网站网页进行搜索和收集,加以鉴定核实,并对核实后的网址进行合理组织,使之能够提供检索、浏览和链接的信息集合。与搜索引擎的主要区别在于,它属于专题性和学科专业性的,系统性和易用性强。虚拟图书馆对网络资源组织是优越于搜索引擎的关键环节。该环节由专业图书馆员把关,在自动系统的协助下,利用某种分类法和主题词表,对收集来的原始资源进行描述和组织,改善了搜索引擎采用自然语言标引的根本缺点。这方面实践和研究集中在:

(1)重点学科导航库建设。

研究者主要对导航库建设、更新与维护的技术与方法以及存在问题进行研究。重点学科导航库以学科为单元对因特网的相关学术资源进行搜集、评价、分类、组织的序化整理,并对其进行简要的内容揭示,建立分类目录式资源组织体系、动态链接的学科资源数据库的检索平台于网上,为用户提供网络学科信息资源导引的检索线索的导航系统。我国“211工程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CALIS)提出构建重点学科导航库系统,建议其内容可分为7项:研究机构;相关电子出版物、电子文献等;相关国际会议预告;其它相关机构信息介绍;本学科与行业的相关标准、规范、协议等;主要新产品与市场;新成果、新创造与发明、专利等。规定各子项目必须有分类浏览功能,以主题树浏览方式组织信息。

(2)专业网络资源导航库建设。

所谓指引库是指所建立的数据库中,从物理上讲并不存储各种实际的信息资源,但对其进行访问却可以检索到有关数据库的实际资源,即指引用户到特定的地址获取信息。其原理与方法是把因特网上与某一或某些主题相关的节点进行集中,按方便用户检索的原则,向用户提供这些资源的分布情况,指引用户查找指引库中的信息。指引库采用主题树方式组织资源。研究者们探讨了专业网络导航库建设中专业网络信息资源收集的手段与方法、导航库的构成、更新与维护问题。

(3)热门站点链接或相关站点推荐。

这是因持网上被广泛使用的最简单、最直接的信息组织与开发利用模式。

3文献分类法在网络信息资源组织中的应用研究

(1)传统文献分类法改进研究。

国内外学者就图书馆分类法特性、具体分类法与搜索引擎分类体系比较(类目涵盖范围、揭示深度、类表结构和功能)进行研究。认为传统分类法知识系统性和标识语言的通用性以及族性检索能力和扩检、缩检功能,是其它情报检索语言所不具备的。它在网络中的应用主要表现:①用于联机浏览检索;②用于非文本信息的组织;③用于超文本系统的管理;④作为网络信息组织的通用工具;⑤促进分类主题一体化。

基于网络信息资源组织用的传统分类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造:①多维揭示;②适当降低分类难度(增加直观性、透明性);③提高分类法类目标题语词的表达性和现时性,选择、积累、增添终端用户检索时自然语词,及时反映网络资源建设和利用中的新主题:④重视分面分类思想和方法;⑤扩展同主题法即主题词表的联系;⑥粗分类原则,采用分面分析方法、建立强大的参照系统、加强标引深度,打破传统的线性资源组织方式,走分类主题一体化道路;⑦分类法应当解决机读化和网络化、兼容性和国际通用性:分类—主题—自然语言一体化;⑧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方法(超文本技术、分面分析方法)改造原有的分类法,提高分类法描述网上信息主题的能力。(2)文献分类法用于网络信息资源组织研究。

以文献分类法为工具的网络资源检索服务系统,从学科角度揭示网络信息,成为组织网上学术性知识内容的主要应用模式。国外在这方面的理论与实践均走在我国的前列。早在1994年10月23~25日,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第36届阿勒顿研究会上,与会者围绕电子时代图书馆分类法的新角色与新地位这一主题进行研讨;欧洲科研与教育信息服务发展计划DESIRE(DevelopmentofaEuropeanServiceforInformationonResearchandEducation)在“因特网资源描述与发现”的专题研究报告(RE1004,1997年8月)中,全面介绍、总结了分类法在因特网资源组织中的应用情况:17个网上服务系统使用DDC组织资源,5个使用UC,5个使用LCC。

1997年,NacyJ.Williamson对38个使用分类法组织资源的网站进行调查,记录每一网站所使用分类法名称、联机分类法索引展示形式、主题树的特点、类目使用级次、分类法的变通、结果显示方式以及应用上的特点,并选取9个网站(其中使用DDC、UDC、LCC各3个)以及一些未采用分类法组织资源的网站,对艺术、历史、健康和旅游方面的信息进行检索,用以分析与确定运用分类法的特点、趋势和存在问题。结果显示:绝大多数网站仅使用一至二级类目,二级或三级以上不采用分类方式,而以字母或其它的顺序。最引人注目的实验是:使用DDC的CYBERDEWEY,使用LC的WWWVirtualLibrary和早期使用UDC的BUBL''''s。研究表明,分类法能够提供组织网络资源框架。

GerryMcKiernan对分类法用于组织网络资源进行全面研究,报道了分类法应用于主题网关(subjectGateways)的情况。使用UDC的有:①DirectoryofNetworkedResources:UDC“Shelfmstk”Order(NISSInformationGateway);②GERHARD:GermanHarvestAutomatedRetrievalandDirectory;③InformazioniClassificateperDiscipline;④TampereenYliopistonVirtuaikirjasto:AiheetUDK—Jarjestyksessa;⑤WWWSubjectTreeofWAISDatabase(NordicWAIS/WorldWideWebProject)。使用LCC的有:①CooperativeOnliceResourceCatalog(CORC);②CyberStacks;③ICRC:InternetCollegiateReferenceCollection;④On—LineBooksPage:CallNumbers/Subjects;⑤ReadyReferenceUsingtheInternet;⑥ScoutReportSignpost;⑦WebResourcesArrangedbytheLibraryofCongressClassificationSystem。

DDC是在因特网资源组织中应用最广的分类法。HamidSaeedandAbdusSattarChaudry在GerryMcKiernan报道运用DDC组织网络资源的19家网站基础上增加了5家,共有24家网站应用DDC:①ADAM:Art,Design,Architecture&MediaInformationGateway;②BlueWeb''''nBrowsebySubjectArea;③BrowseLINKbyDDC(BUBL);④CanadianInformationbySubject(NationalLibraryofCanada);⑤Cataloguer''''sVirtualReferenceShelf;⑥Co—operativeOnlineResourceCatalog(CORC);⑦CyberDewey;⑧InternetPublicLibraryOnlineTextsCollection;⑨TheInternetResource(NapierUniversity);⑩Mt.LaurelHartfordSchool''''sLibraryWithoutWalls;(11)NetSitesbytheNumbers(TempePublicLibrary);(12)NewAthenaeum:InternetResourceGuideDevelopedbyLibraries;(13)PICK:QualityInternetResourcesinLibraryandInformationScience;(14)ScienceNet:Subject (TorontoPublicLibrary,已终止使用);(15)SORT:School''''sOnlineResourcesforTeachers:Browse;(16)xmITree:DirectoryofContent;(17)WWlibBrowseInterface;(18)DewPoint;(19)IowaVirtualLibrary;(20)DeweyBrowse;(21)DeweyDecimalHomePage;(22)TheMathematicalAtlas;(23)Webrary;(24)UnitedStatesEmbassy,Israel。

HamidSaeedandAbdusSattarChaudry对每个网站现状、受控词汇、检索选择、主题范围及类目级次进行了调查。结果近50%的网站只局限于使用一级类目;显示标记符号与类名,其类名未作修改,内涵不好理解;绝大多数网站仅提供浏览功能,不具备语词检索能力。尽管如此,目前的实验及研究结果显示,DDC作为网络环境下的浏览工具已经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

马张华对文献分类法在网络资源组织中的应用进行总结,认为其特点在于:收入资源大多经过精选;对类目进行必要调整;对类目体系的深度进行控制;加强类下说明;多种检索途径界面;显示形式、处理层次多样、编制方式多样。这是我国在此领域研究的最早的一篇文献。

我国有学者提出,在虚拟图书馆中,为了使文献资源分类一致,可结合网站的特点,使用图书分类法,如,用《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将这些网址进行分类管理,使其有序化。

(3)建立我国网络信息资源分类法研究。

现有众多的中文搜索引擎均采用各自分类体系组织网络资源,用户必须熟悉不同的分类体系才能较快地检索信息,这样给用户带来极大不便。专家们提出,要建立网络信息分类法,提供网络资源用的统一分类体系。陈树年提出建立网上信息的知识分类系统的基本结构与编制方法:有一个涵盖各知识领域、结构清晰、层次简明、能满足网上信息组织需要的分类体系;采用等级结构展示知识的系统联系,构成枝干分类的主题树或脉络清晰的地图;应采用对用户最有利的排列次序等并提出了中文信息分类大纲。在《文献分类学》一书中,他从知识分类体系的构建、类目的划分与设置、类目交叉关系的处理、类目与信息的排列、类目注释和说明、用户界面等对网络分类法的编制进行了详细讨论。

邓均华提出要编制我国数字化分类法,应以我国信息组织推荐标准《中图法》为蓝本,综合国内外优秀的分类法及现代各种搜索引擎分类体系的长处,充分利用超文本技术的特征来表现分类法的体系特点。

卜书庆提出从数字信息资源词频统计出发,从国际通用数据交换格式的研制出发,从最终用户检索需求出发,从适应新技术环境出发的主要思路,改造中国传统文献分类法主题法《中国分类主题词表》,用于组织数字信息资源。

4主题法在网络信息资源组织中的应用研究

近年来,国内外的一些学者及研究机构已认识到主题法在网络信息组织中的重要作用,在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

(1)关键词法的应用。由于关键词法具备:①在标引时不必查表,选词、标引速度快,成本低;②不依赖专职标引人员,可由作者或机器自动标引;③不存在人为性或滞后性,能及时应用最新的提法以及最新词汇等优点,因而,目前由搜索引擎软件自动建立的网络信息资源索引数据库所支持的就是关键词检索。但是,由于关键词法未进行同义词及反义词控制,未能揭示词间关系,这种关键词检索的致命缺点就是检准率太低。人们提出网络信息检索应导入受控语言机制,使用后控词表即“标引不控制检索控制”模式是改进关键词法性能的比较有效的措施之一。

(2)主题词表的应用。少数搜索引擎中提供主题词检索方式,在用户界面上,可直接浏览主题词表,从中选中主题词,作为搜索引擎的检索提问。用户可以在检索界面中修改检索提问,也可返回到主题词表界面重新选择主题词。其共同的特征是:词表内超文本导航。

(3)标题词表的应用。标题词表在网络信息组织中的应用可以分为两种情况:①检索前使用。即通过标题词表规范用户的检索表达式。用户可以首先在网络信息组织工具提供的词表中检索到标准标题词及相关联的词汇。以该词作为检索词,点击表中超链接即可得到检索结果。②检索后使用。即在给出用户所用检索表达式,得出检索结果的同时,提供相关词作为用户进一步检索的线索,用户可自由进行扩检和缩检,从而提高检索效率。

5窗口(专题)方式组织网络资源

即提供检索窗口,进行多元检索(主题词、著者、机构、地区等),用户只要在窗口输入查找信息的相关的词(或词之间的组配提问式),即可找到所需信息线索(相关站点的链接)或资料。如,《中国学术期刊网》采取了这种方式。

【参考文献】

1张俊.略论网络信息资源的组织.图书情报知识,1998(2):32~35

2董慧,余传明.基于Internet的信息组织研究.情报学报,2001,20(1):54~60

3殷雪松,徐斌.漫谈中文搜索工具.情报理论与实践,1999,22(2):130~133

4王忠,周士波.Internet英文搜索引擎评价.图书情报工作,1999(4):33~37

5孙丽,陈通宝,乔晓东.网上中文检索工具的比较研究.情报学报,1999,18(3):225~234

6徐建华,伍宪,胡燕菘.国外六个著名搜索引擎的特征和评析.现代图书情报检索技术,2001(1):48~51

7张燕,惠佳颖.网络搜索引擎评价.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1(4):34~36,58

8储荷婷.国际互联网检索工具:特点、比较和发展方向.大学图书馆学报,1997,15(3):6~11,14

9曾民族.网络信息检索现状和性能评价.情报学报,1997,16(2):90~99

10曹东,韩全惜,庄军.运用情报检索语言理论与方法完善搜索引擎的功能.情报理论与实践,2000,23(1):58~61

11贺亚锋.Web资源虚拟图书馆与搜索引擎的比较研究.情报学报,2000,19(6):574~577

12尚克聪,杨立英.网络环境下情报检索系统性能评价研究.图书情报工作,2002(1):68~71

13黄如华.网络信息的检索与利用.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14陈树年.搜索引擎及网络信息资源的分类组织.图书情报工作,2000(4):31~37

15马张华,张宇萌.指南型网络分类体系初探.大学图书馆学报,2000(3):22~25

16马张华.分类搜索引擎类目体系研究.图书情报工作,2001(2):36~40

17陈笑辉,范晓虹.Yahoo的分类体系结构及原理探微.图书情报工作,1999(9)

18黄建年.网络信息分类浅议.情报学报,1999,18(6):514~518

19张莉扬.Yahoo的信息组织方式及其在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中的应用.图书情报知识,2001(3):48~50

20陈光祚.论“图书情报学虚拟图书馆”的建设.中国图书馆学报,2000(1):19~23

21贺亚锋,张颖.Web资源虚拟图书馆研究.大学图书馆学报,2000(5):31~34

22徐佳宁,卞丽.我国高校“网络资源学科导航系统”建设现状调查分析.大学图书馆学报,2001(3):56~59

23楼宏青.高校重点学科导航库建设探析.大学图书馆学报,2001(4):30~33

24陈梅华.探索网络信息资源建设的关键技术.情报学报,1997,16(2):104~108

25隋利玲,郭瑜.Internet上专业性网络资源导航库的建设.现代图书情报技术,1997(2)

26刘静.建立Internet电子专业网络资源导航库的构想.图书与情报工作,1998(1):6~9

27司莉.因特网上的图书馆虚拟文库建设.图书情报知识,1999(1):51~53

28王德英,季颖斐,周蓉.学科信息导航系统开发初探.图书馆杂志,2002,21(3):41~43

29洪漪,梁树柏.分类法在信息网络中的应用.情报学报,1998,17(1):19~22

30管计锁,梁胜利.网络信息分类体系与传统分类法的比较研究.四川图书馆学报,2001(1):71~74

31柳晓春,左少凝.传统图书馆分类法的网络适用性研究.情报科学,2001,19(12):1270~1271,1322

32黄晓倩.网络环境下分类法改进初探.图书馆建设,2000(2):40~42

33包冬梅.检索语言应用于INTERNET信息资源组织之前景分析.图书馆杂志,2001(6):8~10

34P.A.Cochrane.NewRolesforClassificationinLibrariesandInformationNetwork.Catalog&ClassificationQuarterly,1996,21(2):1~2

35T.Koch.TheRoleofClassificationSchemesinInternetResourceDescriptionandDiscovery.http://www.ub.lu.se/desire/radar/reports/D3.2.3/class-v10.html[2002—07—27]

36NacyJ.Williamson.KnowledgeStructuresandtheInternet.InKnowledgeOrganizationforInformationRetrieval.Proceedingofthe6[th]InternationalStudyConferenceontheClassificationResearch.TheHague:FID,1997:23~27

37GerryMcKiernan.BeyondBookmarks:SchemesforOrganizingtheWeb.http://www.public.iastate.edu/~CYBERSTACKS/CTW.htm[2002—07—27]

38HamidSaeed,AbdusSatterChaudry.PotentialofBibliographicToolstoOrganizeKnowledgeontheInternet:TheUseofDeweyDecimalClassificationSchemeforOrganizingWeb-basedInformation resources.KnowledgeOrganization,2001,28(1):17~26

39马张华.文献分类法在网络资源组织中的应用.图书情报工作,1999(12):24~29

40秦明,吴家玲.目录方法在因特网信息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图书情报知识,2000(1):48~49

41俞君立,陈树年.文献分类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42卜书庆.试论数字信息资源的组织方法.国家图书馆学刊,2001(4):46~49

43邓均华.数字图书馆与数字分类法.中国图书馆学报,2001(4):76~77

44杨涛.主题法在网络信息组织中的应用.图书馆建设,2002(1):50~52

网络资源范文篇9

关键词:保险公司;网络资源;网络开发

保险公司经营包括承保、核保、投资、售后服务和理赔等环节,也包括公司之间的业务往来与信息共享。其中和消费者产生直接互动、消费者最关心、涉及双方直接利益的环节是承保、售后服务和理赔。提高这三个环节的简易度、运行速度和透明度将有助于保险公司业务量的增长和公司价值的提升。保险公司之间的互动也要依赖网络才能有效地进行。随着网络技术和网民的快速发展,网络已成为保险公司不可离开的工具。但目前保险公司对于网络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和网络所能提供的功能尚不匹配。在承保、售后服务和理赔等直接贴近消费者的领域,在保险公司之间的业务共享领域,都须加大网络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深度。

一、保险承保与网络开发

承保是保险公司经营环节的第一步,是保险商品成交的过程。在此之前,存在着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保险销售准备工作,包括保险公司自身品牌的宣传,对潜在客户群的开发。保险公司传统的宣传方式是户外广告和电视等媒体广告,对网络虽有利用,但利用不足。而到2006年底,中国网民已达到1.37亿。在门户网站上进行保险宣传,对于提高公司的知名度,争取潜在的客户已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网络宣传的效果从某种程度上说要超过户外广告,因为网络具有开放性,面对的是亿万全球网民,且网民大都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易于接受保险产品。而户外广告只能面对特定的人群,普及面小。

目前,承保前的网络宣传尚未引起保险公司的足够重视。充其量只是在保险公司自己的网页上宣传。这和人们对网络保险的认识是分不开的。网络保险是在网上成交的保险销售方式。目前虽然呼声很高,但实际效果却不佳,这是由保险商品的特性决定的。保险商品的无形性和消费的不确定性以及人们对风险的投机性,使得现实的面对面的保险销售已非常不易,何况在网络上实现销售?所以许多保险公司对网络保险的热情不高,进而也影响了对网络的开发和利用。然而,较难在网上直接实现保险商品的销售并不等于网上没有销售资源和销售机会。实际上,网民就是一个巨大的潜在消费群。保险的网上宣传将有利于配合现实销售,从而将潜在客户群变为现实客户群。

二、保险售后服务与网络开发

保险公司的售后服务是指保单出售后的风险管理、培训、咨询、续缴保费及其他增进保户与保险公司联系的一系列后续服务。优良的后续服务比承保前的宣传对于公司业务量的增长和价值的提升更为有效。因为人们不仅要看保险公司说了什么,更要看它做了什么。长期以来,国内的保险公司重销售、轻售后服务,这一行为不仅削弱了潜在客户的投保积极性,而且损害了保险公司的声誉,阻碍了保险业务量的增长。保险公司加强售后服务工作已迫在眉睫。保险公司的售后服务包括提供便利的账户查询服务、风险管理服务、业务咨询服务、续缴保费服务和对客户感情投资的其他服务。上述服务通过网络将能方便地提供。如客户的账户查询服务,保户只要在网络系统的终端输入自己的用户名和密码便可随时随地便捷地查询自己账户实有金额、投资金额等信息。又如,业务咨询服务,保户可以在网上在线咨询,也可以用电子邮件咨询,保险公司还可将保户遇到的常见问题归类后置于网页上供客户查询。再如续缴保费服务,现在很多长期寿险保单在承保后,业务员离开公司,而成为孤儿保单。保户每到续缴保费时,只有自己主动办理,从而易产生被冷落的感觉。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开发一种软件,在客户每年该缴保费时,系统自动给经常上网的保户寄发一封电子邮件,问候并提醒其缴费;对于不常上网的保户系统也主动提示保险公司工作人员主动电话通知或寄信通知,或登门拜访。另外在缴费方式上,保险公司可以和网上银行合作,通过网上银行实现支付。这样不但会为客户节省时间,而且免除了客户到银行排队等候之苦。此外,保险公司还可利用网络邮件的群发功能在节日发电子贺卡给客户,增进与客户的感情联系和客户对公司的认同。群发电子贺卡的方式比起传统的邮寄贺卡既节约了时间,也节约了成本。这样保险公司通过网络对客户表达尊重和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会赢得客户的信赖,从而有利于稳住老客户群,吸收新客户群。

三、保险理赔与网络开发

获得理赔服务是投保人投保的最终目的,尽管获得理赔的条件是投保人不希望发生的。理赔也是保险公司经营环节的最后一部分。目前,在理赔环节,保险公司与保户发生的争议最多,以致于有人常说“投保容易,索赔难”。理赔中的争议主要来源于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有时是保户对保险条款的理解发生偏差,有时是保险公司的营销员因过失或故意误导了客户对保险条款的理解,乃至夸大了条款的保障范围,或者明知被保险人为非可保对象,为了保费收入,仍力劝其投保。除对赔与不赔发生争议外,保险公司与客户间在赔付的时间和金额上也时常发生争议。为减少或避免争议的发生,加强理赔的速度和效果,保险公司可以加大对网络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一是把保险条款和投保须知以简明易懂的形式公布在网页上,供投保人随时查询。二是开设在线理赔争议处理平台。保户如果对基层公司的理赔服务不满,可能通过网络平台,反映给上级公司,直至总公司。上级公司或总公司对有争议的理赔事项进行专家会诊,提出明确意见。三是保险公司可以网上设立索赔信息系统,提供索赔的申请服务和所需表格、资料的下载服务。当被保险人遭受保险范围内的事故发生损失时,如生病住院,可以在网上办理索赔申请,保险公司核赔后,也可通过网上银行支付保险赔付款。四、保险公司间的合作与网络开发

在许多场合,保险公司之间都要进行业务合作与信息交流,重复保险、共同保险与再保险是三个保险公司间合作的典型领域。重复保险是多家保险公司共同承保一个基于共同利益的保险标的,保险金额总和大于保险标的价值的保险。在重复保险中,如果保险公司间缺乏信息交流,被保险人极有可能因一次保险标的受损而从多家保险公司获得累计超过其保险标的价值的赔款。倘若真是如此,骗保便会盛行。但保险公司间及时沟通后,被保险人出险就最多仅能获得其损失部分不超过保险金额的补偿。网络技术为保险公司的这种信息交流与信息共享提供了极大便利。目前有的保险公司已经着手利用网络平台构建反重复保险中的骗赔行为体系,如中国人保财险、太平洋财险、平安财险、中华联合财险、大地财险、华泰财险、永安财险等七家保险公司在京分公司2006年11月22采取信息共享方式启动“打击骗赔百日行动”。行动过程中集中各家保险公司的车险理赔信息,与网络技术公司合作,加大力量打击车险理赔中虚假赔案。但保险公司之间的合作仍然存在覆盖范围小的问题。保监会可以组建一个保险业务信息查询平台,全国所有财产保险公司均与该平台连通,该平台涵盖所有公司的所有客户信息。当一家公司遇到客户索赔时,它便可以进入该系统查询该客户有无在其他保险公司重复投保的信息。为了保护各家商业保险公司的秘密,须设立屏闭装置,使得某公司只能看到本公司客户在其他所有公司中的投保信息,但无权查看别的公司的其他客户信息。如果这一系统平台能够建立,将会有效地遏制利用重复保险骗赔的现象。

共同保险是为了承保巨额业务,几家保险公司联合对某一标的进行承保的保险。共同保险要求保险公司在承保前就要共享保险标的的信息。达成共同承保意向的保险公司可将了解到的保险标的的风险状况、承保比例等信息,通过网络相互交流,特别是国内外的保险公司同时承保一项保险标的时,因为相距遥远,更需要通过网络交换信息。

再保险是受承保能力的限制,保险公司在已承保的业务设定自留额后,将超过自留额的部分分保给一家或多家再保险公司。在再保险业务办理中,原保险公司对再保险公司信息的收集、再保险公司对原保险公司信息的收集,原保险公司与再保险公司之间的数据传输,通过内部网络都将变得轻而易举。

当前,网民增长速度很快,上网人数平均每个季度递增8%。网民逐步显现出年轻化、知识化的特征,并且平均收入水平较高。这些网民观念新,乐意选择优秀的保险品种,有利于网络保险业务的开展。网络的发展为保险提供了一个高效、便捷的运行平台。通过网络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保险公司必将密切与广大消费者的联系,扩大潜在客户群,增加现实客户群。同时,将促进保险公司运行效率的提高、成本的降低,促进保险公司由传统经营模式向现代电子商务的转型。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7,(1).

2.七家保险公司联手大力打击骗赔.人民网-国际金融报,2006-11-23.

3.产业观察:中国网络保险业机遇与威胁并存.金羊网—通信信息报,2005-10-26.

4.季玥辰.我国网上保险的现状及发展趋势.金融理论与实践,2006,(7).

5.鲍洪峰.浅议我国互联网用户的构成对网络保险营销的影响.上海保险,2006,(4).

6.卓志.我国保险业:回顾、现状与展望.保险研究,2006,(1).

7.孙蓉、兰虹.保险学原理.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8.颜清、刘袆.2005年世界保险市场概况及中国近十年保险业务发展情况统计.保险研究,2006,(8).

9.孟昭亿.论发展我国保险业的关键问题.保险研究,2000,(6).

10.刘茂山.保险发展学.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11.刘子操.保险企业自身道德风险的成因及治理措施.上海保险,2006,(8).

网络资源范文篇10

关键词:保险公司;网络资源;网络开发

保险公司经营包括承保、核保、投资、售后服务和理赔等环节,也包括公司之间的业务往来与信息共享。其中和消费者产生直接互动、消费者最关心、涉及双方直接利益的环节是承保、售后服务和理赔。提高这三个环节的简易度、运行速度和透明度将有助于保险公司业务量的增长和公司价值的提升。保险公司之间的互动也要依赖网络才能有效地进行。随着网络技术和网民的快速发展,网络已成为保险公司不可离开的工具。但目前保险公司对于网络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和网络所能提供的功能尚不匹配。在承保、售后服务和理赔等直接贴近消费者的领域,在保险公司之间的业务共享领域,都须加大网络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深度。

一、保险承保与网络开发

承保是保险公司经营环节的第一步,是保险商品成交的过程。在此之前,存在着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保险销售准备工作,包括保险公司自身品牌的宣传,对潜在客户群的开发。保险公司传统的宣传方式是户外广告和电视等媒体广告,对网络虽有利用,但利用不足。而到2006年底,中国网民已达到1.37亿。在门户网站上进行保险宣传,对于提高公司的知名度,争取潜在的客户已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网络宣传的效果从某种程度上说要超过户外广告,因为网络具有开放性,面对的是亿万全球网民,且网民大都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易于接受保险产品。而户外广告只能面对特定的人群,普及面小。

目前,承保前的网络宣传尚未引起保险公司的足够重视。充其量只是在保险公司自己的网页上宣传。这和人们对网络保险的认识是分不开的。网络保险是在网上成交的保险销售方式。目前虽然呼声很高,但实际效果却不佳,这是由保险商品的特性决定的。保险商品的无形性和消费的不确定性以及人们对风险的投机性,使得现实的面对面的保险销售已非常不易,何况在网络上实现销售?所以许多保险公司对网络保险的热情不高,进而也影响了对网络的开发和利用。然而,较难在网上直接实现保险商品的销售并不等于网上没有销售资源和销售机会。实际上,网民就是一个巨大的潜在消费群。保险的网上宣传将有利于配合现实销售,从而将潜在客户群变为现实客户群。

二、保险售后服务与网络开发

保险公司的售后服务是指保单出售后的风险管理、培训、咨询、续缴保费及其他增进保户与保险公司联系的一系列后续服务。优良的后续服务比承保前的宣传对于公司业务量的增长和价值的提升更为有效。因为人们不仅要看保险公司说了什么,更要看它做了什么。长期以来,国内的保险公司重销售、轻售后服务,这一行为不仅削弱了潜在客户的投保积极性,而且损害了保险公司的声誉,阻碍了保险业务量的增长。保险公司加强售后服务工作已迫在眉睫。保险公司的售后服务包括提供便利的账户查询服务、风险管理服务、业务咨询服务、续缴保费服务和对客户感情投资的其他服务。上述服务通过网络将能方便地提供。如客户的账户查询服务,保户只要在网络系统的终端输入自己的用户名和密码便可随时随地便捷地查询自己账户实有金额、投资金额等信息。又如,业务咨询服务,保户可以在网上在线咨询,也可以用电子邮件咨询,保险公司还可将保户遇到的常见问题归类后置于网页上供客户查询。再如续缴保费服务,现在很多长期寿险保单在承保后,业务员离开公司,而成为孤儿保单。保户每到续缴保费时,只有自己主动办理,从而易产生被冷落的感觉。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开发一种软件,在客户每年该缴保费时,系统自动给经常上网的保户寄发一封电子邮件,问候并提醒其缴费;对于不常上网的保户系统也主动提示保险公司工作人员主动电话通知或寄信通知,或登门拜访。另外在缴费方式上,保险公司可以和网上银行合作,通过网上银行实现支付。这样不但会为客户节省时间,而且免除了客户到银行排队等候之苦。此外,保险公司还可利用网络邮件的群发功能在节日发电子贺卡给客户,增进与客户的感情联系和客户对公司的认同。群发电子贺卡的方式比起传统的邮寄贺卡既节约了时间,也节约了成本。这样保险公司通过网络对客户表达尊重和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会赢得客户的信赖,从而有利于稳住老客户群,吸收新客户群。

三、保险理赔与网络开发

获得理赔服务是投保人投保的最终目的,尽管获得理赔的条件是投保人不希望发生的。理赔也是保险公司经营环节的最后一部分。目前,在理赔环节,保险公司与保户发生的争议最多,以致于有人常说“投保容易,索赔难”。理赔中的争议主要来源于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有时是保户对保险条款的理解发生偏差,有时是保险公司的营销员因过失或故意误导了客户对保险条款的理解,乃至夸大了条款的保障范围,或者明知被保险人为非可保对象,为了保费收入,仍力劝其投保。除对赔与不赔发生争议外,保险公司与客户间在赔付的时间和金额上也时常发生争议。为减少或避免争议的发生,加强理赔的速度和效果,保险公司可以加大对网络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一是把保险条款和投保须知以简明易懂的形式公布在网页上,供投保人随时查询。二是开设在线理赔争议处理平台。保户如果对基层公司的理赔服务不满,可能通过网络平台,反映给上级公司,直至总公司。上级公司或总公司对有争议的理赔事项进行专家会诊,提出明确意见。三是保险公司可以网上设立索赔信息系统,提供索赔的申请服务和所需表格、资料的下载服务。当被保险人遭受保险范围内的事故发生损失时,如生病住院,可以在网上办理索赔申请,保险公司核赔后,也可通过网上银行支付保险赔付款。四、保险公司间的合作与网络开发

在许多场合,保险公司之间都要进行业务合作与信息交流,重复保险、共同保险与再保险是三个保险公司间合作的典型领域。重复保险是多家保险公司共同承保一个基于共同利益的保险标的,保险金额总和大于保险标的价值的保险。在重复保险中,如果保险公司间缺乏信息交流,被保险人极有可能因一次保险标的受损而从多家保险公司获得累计超过其保险标的价值的赔款。倘若真是如此,骗保便会盛行。但保险公司间及时沟通后,被保险人出险就最多仅能获得其损失部分不超过保险金额的补偿。网络技术为保险公司的这种信息交流与信息共享提供了极大便利。目前有的保险公司已经着手利用网络平台构建反重复保险中的骗赔行为体系,如中国人保财险、太平洋财险、平安财险、中华联合财险、大地财险、华泰财险、永安财险等七家保险公司在京分公司2006年11月22采取信息共享方式启动“打击骗赔百日行动”。行动过程中集中各家保险公司的车险理赔信息,与网络技术公司合作,加大力量打击车险理赔中虚假赔案。但保险公司之间的合作仍然存在覆盖范围小的问题。保监会可以组建一个保险业务信息查询平台,全国所有财产保险公司均与该平台连通,该平台涵盖所有公司的所有客户信息。当一家公司遇到客户索赔时,它便可以进入该系统查询该客户有无在其他保险公司重复投保的信息。为了保护各家商业保险公司的秘密,须设立屏闭装置,使得某公司只能看到本公司客户在其他所有公司中的投保信息,但无权查看别的公司的其他客户信息。如果这一系统平台能够建立,将会有效地遏制利用重复保险骗赔的现象。

共同保险是为了承保巨额业务,几家保险公司联合对某一标的进行承保的保险。共同保险要求保险公司在承保前就要共享保险标的的信息。达成共同承保意向的保险公司可将了解到的保险标的的风险状况、承保比例等信息,通过网络相互交流,特别是国内外的保险公司同时承保一项保险标的时,因为相距遥远,更需要通过网络交换信息。

再保险是受承保能力的限制,保险公司在已承保的业务设定自留额后,将超过自留额的部分分保给一家或多家再保险公司。在再保险业务办理中,原保险公司对再保险公司信息的收集、再保险公司对原保险公司信息的收集,原保险公司与再保险公司之间的数据传输,通过内部网络都将变得轻而易举。

当前,网民增长速度很快,上网人数平均每个季度递增8%。网民逐步显现出年轻化、知识化的特征,并且平均收入水平较高。这些网民观念新,乐意选择优秀的保险品种,有利于网络保险业务的开展。网络的发展为保险提供了一个高效、便捷的运行平台。通过网络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保险公司必将密切与广大消费者的联系,扩大潜在客户群,增加现实客户群。同时,将促进保险公司运行效率的提高、成本的降低,促进保险公司由传统经营模式向现代电子商务的转型。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7,(1).

2.七家保险公司联手大力打击骗赔.人民网-国际金融报,2006-11-23.

3.产业观察:中国网络保险业机遇与威胁并存.金羊网—通信信息报,2005-10-26.

4.季玥辰.我国网上保险的现状及发展趋势.金融理论与实践,2006,(7).

5.鲍洪峰.浅议我国互联网用户的构成对网络保险营销的影响.上海保险,2006,(4).

6.卓志.我国保险业:回顾、现状与展望.保险研究,2006,(1).

7.孙蓉、兰虹.保险学原理.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8.颜清、刘袆.2005年世界保险市场概况及中国近十年保险业务发展情况统计.保险研究,2006,(8).

9.孟昭亿.论发展我国保险业的关键问题.保险研究,2000,(6).

10.刘茂山.保险发展学.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11.刘子操.保险企业自身道德风险的成因及治理措施.上海保险,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