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世代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5 20:23:22

网络世代

网络世代范文篇1

网络世代的到来,代表的是生活形态的改变。作为家庭之中的一员,尤其是父母的角色,将面对子女而改变,作为公司的成员,尤其是经营者与员工将相对改变生活的态度,取得资讯的方式、交朋友的方式、对工作娱乐休闲的看法等等将会有根本的改变。由此看来未来产品设计的方向将是实体和虚拟世界的整合<Real-WorldIntegration>产品设计工作将是为人们找出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障碍、难题,依靠互联网这项科技的特性和功能,创造出为人们排除障碍解决问题的产品。

由于小孩喜爱互动式的网络电脑,使得今天的小孩看电视的时间比五年前少,比起其父母在和他们同年龄时的看电视时间更少,因此称他们为网络世代<NetGeneraton>简称N时代。这个概念所反映的是1999年时2岁-22岁间的孩子们,所以不仅仅包括了目前正活跃于网络空间者。

随着网络社会的发展,网络世代将成为新世纪的新主流。他们具备了这个时代所赋予他们的独有特征:

<1>数字式行为;他们对于电子媒体是熟悉的,网络生活就在身边,他们不用多想就可以了解数字行为,因为他们是在这个过程中成长的。

<2>更多的DIY;个人电脑的发展改变了人类行为,赋予每个使用者更大的权限DoItYouself的观念越来越普及。自己动手的特征,代表网络世代使用数字式产品的数量,会比非网络世代更多。

<3>反权威;网络具有权力下放的性质,在数字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信息渠道多,流通快,具有怀疑精神和创造力是很自然的。

<4>世界观;网络有助于世界和平,通过电子邮件可以加强世界各国孩子之间的了解,人们互相影响,增进了解,使网络世代具有全球意识。

<5>效率观;电子邮件的快捷是无庸至疑,也就是说,效率是一种行为习惯,网络社会让网络世代形成效率的观念与习惯。

<6>更多元的知识;网络会增加孩子接触外界的机会,每次接触都是开启知识之门。

这时产品设计所研究的功能与形态问题必然要遵循网络世代自身的消费特点:

<A>要求多样化的选择;网络世代惯于按钮方式以及网络无穷无尽的漫游路径,他们认为无止境的选择几乎是理所当然的事。

<B>要求量身订做;市场上的激烈竟争带来无穷尽的选择,网络也使得一对一性变得空前容易。

<C>希望能随时改变心意;只要轻按滑鼠,网络世代就可以随时修正刚才的错误。

<D>科技不会让他们目眩神迷,产品所提供的价值与传达给他们的感受变得十分重要。

因此,在这些特定的氛围和网络时代中,产品设计的亲和性成为网络世代产品设计的重要特征,这是网络世代产品设计所特有的含义。正所谓功能优势未必造型优势,亲和性在网络世代的产品中不仅仅表现为拟人化的外形设计,柔和的色彩,同时还将体现着一种特有的功能实现,它将满足网络世代的特征与消费观念,从而使亲和性的功能与造型结合在一起,传达给使用者,真正满足网络世代的新需要。最终它所体现的应当是一种人文精神,是人与产品完美和谐的结合,亲和性使得产品将不是身外之物,而成为网络世代自身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网络世代产品功能的亲和性是通过互联网技术所提供的可能加以实现的。网络技术可以包括运算、电讯、娱乐、出版及其他科技。将数字化的文字、音效、影像及视讯有效的传播,并迅速纳入其他的资讯格式,如肢体的回馈<亦即系统为你提供可以感觉到的触碰回馈>甚至嗅觉的资讯(只要按及嗅觉即可)。每当有新事物被载入网络中时,所谓的网络空间也将随之扩展。网络技术影响着网络世代的这批青年,使得他们对网络的依赖由一种新奇转向为一种生活必须。从1995年—2000年间家庭存取网络的比例由10%上升到46%;此时亲和性的功能就象老人与拐杖,婴儿与奶瓶一样,他们之间的关系亲切自然,功能明确而需求自然,相反则会感到生硬与陌生,正所谓功能错位。再者50岁以上的人对于电视的亲和感就等于网络世代青年对电脑的亲和感受一样,是难以替代和比较的。产品功能上的传达是受亲和性所制约的。

飞利浦公司最近设计的热情的徽章(HotBadges)是通过徽章所提供的一种功能,来打破人们之间的沉默,促进交流的一种产品。人们可将自己喜欢的对方的特点输入徽章,如爱好、样貌兴趣等,平时佩带在身上,当不同的人所佩戴的徽章中存储的信息相同或相近时,一旦两人相遇便会同时发出提示,证明以找到了自己喜欢的人。它所提供功能的亲和感是借助网络技术的电讯间传播与反馈来实现的。同时也是网络世代利用网络交流和认识朋友的一种需求。飞利浦是利用新技术来解决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需求,实质未变(即人们渴望互相认识了解和个体趋向于群体的本性)但通过新的方式和技术提供给人们一种实现方式,因而人们未感到陌生反而更感亲切和称心。

然而一些较为普遍的附加性功能设计,则是相反,它源于人们早期对高科技的原始认识,即功能按钮越多越体现科技化(购买者越感实惠)原本功能明晰的家用录像机,录像与放像是其主要功能,而附加的记忆存储编程定时字幕等一些让人难以学会的功能按钮却干扰了正确使用录像机的功能,(可能为了某种宣传促销或附加值等)相反用户要排除一些不必要的功能按钮再去使用必要的功能,甚至要学习很久说明书才会使用,时间一久便会淡漠了那些附加的功能按钮,使人们失去了对那部分功能的亲和感,进而影响了对整个产品的使用效率。

网络世代产品功能的亲和性正式体现了网络世代自身的时代特色,因而它倡导功能的明确性,使用的高效率,以及多样化和自主性,减少程式化的功能方式,提供给人们广阔的使用空间。报纸杂志是一种传统的阅读信息了解知识的载体和媒介,然而进入网络世代,网络世代的青年需要筛选信息存储删除下载相关内容,同时要便于携带,利于环保,因此飞利浦开发了电子杂志(ElectronicJournal)它是由柔韧的液晶屏幕构成,可折卷展开携带方便,满足了网络世代在网络社会中的需求,传统的媒介通过全新的方式技术提供给人们,就象人们从穿布鞋到穿皮鞋,从奔腾3代升级到奔腾4代一样未感到陌生与冰冷。这正是网络世代产品亲和性所具有的特属含义。

在任何世代功能与形态是密不可分的,亲和性的功能同样也需要亲和性的造型来传达给使用者,进而表达功能的含义。产品造型设计是通过色彩、形态、材质、结构等语言传达给人们的。1998年全新的IMAC电脑再次证明了亲和性设计的成功魅力,从外形上看,它那一体化整体,好似半透明的玻璃鱼,奇特的半透明的圆形鼠标令人爱不释手,它对P

C产生了巨大的冲击,随之而来的联想天禧,实达天梦,TCL钛金系列,以及针对青年和老年人开发的电脑,使得相对人群增加了产品的亲和感。人们真正感到了技术的发展,普及与人的需求之间的和谐共处。

人们对于形态亲和性的感受最深的要算孩子了,有这样一个例子可以充分证明这一点;辛辛最喜欢搭积木了。三岁时叔叔送给他一套木制彩色积木,上面描绘着美丽的图案。他真是爱不释手,一年下来积木的油漆剥落,显得很旧了。于是爸爸特意送给他一套木本色的积木,价格当然不菲。但是爸爸渐渐发现辛辛很少玩这套新积木,爸爸百思不得其解,于是问其原因,辛辛答曰,没有颜色不好玩!功能基本相同的积木而色彩却决定了儿童对它的独爱。这说明在人的各种感知活动中视觉占主导地位,人们可以通过红色去想象太阳、彩旗、红花。可以通过绿色去想象树木、草坪等。而无色的事物却难以满足人们的渴望。亲和性的造型因素正是提供充分的想象空间,人们一但在思想中拥有这个空间,便对产品产生了亲和感。

网络世代所独特的好奇心强烈的自我主张,多样化的选择等特征,体现了他们在追求功能第一的前提后,所注重的造型语言所表达给他们的感受和所提供的空间,亲和性的语言就如同儿童面对光亮与黑暗所产生的情绪一样,亲和性带给人们的是无尽的想象空间和容易感受的事物,相反压抑恐惧与陌生会迫使人们远离它。在1999年LG产品设计大赛中<E-LIGHT>之所以取胜正是它抓住了亲和性的特征,使得人们在现有的台灯上借助网络技术实现了网络浏览的可能,,无形中扩延了人们的思维。他将电子笔和笔筒演变为花瓶和花束,将冰冷的科技感远离人们,相反植物鲜花台灯等生活气息浓厚的形态拉近了人们与科技的距离,使人倍感亲切。

正是因为亲和性的造型给人们提供了想象的空间,相反的也体现出了一定的造型语言,对于空气清新器,人们立刻会想到青的山,绿的水,蓝的天,广阔的森林草地等景象。因而LG大赛中有这样一个设计<BioAirCleaner>空气清新器,它以叶子的形态为造型语言,将感性和期待加以深化,使人们从亲和的叶子形态感受到了自然的气息,同时加之色彩的烘托使亲新自然的感受悠然而生。毫无疑义,未来网络世代产品设计的亲和性将具有更加全面的内涵,同时也将跨越过去所有局限的人与物的关系认识,向时间、空间、生理感官和心理方向发展,同时借助互联网等数字化形成加以扩延。

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通过语言来沟通的,物与人之间是通过物的功能及形态来传达的。人们在创造产品功能的同时,也赋予了它一定的形态,而形态可以表现一定的性格,就如同它从此有了生命力。人们在使用物的过程中,会得到种种信息,引起不同情感,这是人对外界事物产生的直观认识,一般称为认识的感性阶段。当设计使产品在外观、肌理、触觉对人的感觉是一种美与和谐的体验时,产品此时便有了亲和性。现代产品一般给人传递两种信息,一种是知识即理性信息,如常提到的产品功能、材料、工艺等,另一种是感性信息,如产品的造型、色彩、使用方式等,产品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人服务,运用科学技术创造人的生活和工作所需要的物。物与物组成环境,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环境又组成了社会。所以设计的目的就是使人与物、人与环境、人与人、人与社会相协调。

长期以来,我国的产品形态大多采用几十年一贯的面孔,近二十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力提高,物产丰富,许多日用产品已从供不应求转变为供过于求。许多产品不仅以质量可靠,经久耐用,去争取市场得份额,而且在外观上也有了很大的改变。其实从人的本性来看,人的感性要多于理性,从这个角度出发,冰冷而机械味十足得不友善不亲和的产品可以说是生产者强加于人们去使用的,是违背了人的本性而不符合人的生理及心理习惯的。

网络世代所生活的互连网时代是一种文化的时代,这个平台承载了有史以来所有人类文明结晶,其中包括技术、经验、知识、创意、艺术、沟通设计及人性。互联网时代的发生与发展是一种文化的发展,技术的更新提倡在复杂与冰冷的外形下加强与人的亲和性。.这是人的自身需求,同时也是网络世代产品设计的必要需求。这种亲和性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文化的需求,实际上是人们通过互连网在消费一种文化,它平衡着人类社会整体之内,以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网络世代并不计较互联网这种文化在消费什么,因为他们作为个体更多的时候是依靠感性在消费,因而这种文化本质会时常在市场行为中表现出来,影响着产品设计的方向。

文化消费的最大特征之一就是个体变化的测不准原则和整体的可能性几率相伴随。不可能由于网络世代的文化消费的不确定因素导致整体社会行业可以忽视理性的指导。只有需求的产生才能使产品成为商品,而这种商品并不会使所有的人接受,因为它并不是必需品,所以这种商品只能使那些对此产生亲和感需求的人接受。

把握了网络世代产品的文化消费本质,也就把握住了在思考很多具体产品设计与推出的时候进行决策的本质。换句话说技术效果,人机工程都已不再是最关键的,最关键的还是需求的把握,这是一切文化消费品的最大特征。

产品的亲和性设计在网络世代中具有许多不确定因素,很难衡量人与物的理性量与感性量的比例,对此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分析研究实现产品亲和性的因素与途径,以便更好的把握网络世代产品设计亲和性的必要;

(1)亲和性设计首先要体现使用产品时的暗示性;即通过色彩、造型;材质等因素来暗示人们该产品功能的使用方式。

<a>通过色彩的合理使用近而使人与物的关系更加亲切,减少了冷漠感,以<HandPoweredToy>为例,本设计主要以粉色、紫红色和金属银色构成,通过柔和的色调称托儿童玩具的特色。用三中色彩的对比区别划分了三个主要功能区,粉色为摇杆充电功能区,紫色为主体,银色为按钮区,合理的色彩划分使儿童很容易分清不同的功能的位置和使用方法。

<b>以长柱形手柄和侧面凹凸槽纹为造型语言,更加明确了转动摇杆的功能暗视。在紫色主体上的多孔造型暗示儿童音箱的概念。

<c>在转钮侧增加的凹凸横纹,强化了手感,在视觉上产生的这种粗糟感和质感的不同,使儿童一见到这个玩具便会亲切自然的去调节它,从而实现转钮的功能。

结合色彩、造型、材质的亲和性组合,使手动能源玩具的概念明确的传达给了儿童,娱乐时亲切自然。

(2)亲和性设计还应表现出产品的延伸性。这主要体现在网络世代产品的品味,生活方式和趣味性。

飞利浦新推出的<PersonalTouch>系列产品,力求通过这些设计来展望未来人类生活方式的一面,热情的徽章,情绪的容器,珠宝耳机系列,魔法钢笔等以亲和形态和色彩展现了未来网络社会的生活方式即追求生活的品味、高效率、趣味化、情趣化的生活方式,使产品带给人们一种崭新的生活方式,反映了人们对新生活方式和个性化的追求与渴望。在高速发展的今天网络世代的人们更加注重生活的品质

,纯功能实用主义相对淡化,随之而来的是情趣化亲和性的产品设计方式。其形态多是拟人化的,仿生的,使人联想到自己可爱的宠物,色彩丰富和谐而不再是黑白灰,功能更偏重于人们的情感。如热情的徽章提供给网络世代新的交友方式,珠宝耳机系列给人们增添了不同的时尚色彩,魔法钢笔为上网和桌面工具提供了新的可能。人们对于产品情感因素的增长表明了亲和性产品设计的重要性,同时也丰富了产品本身的延伸性。

(3)亲和性产品设计还要充分利用色彩、造型、材质的不同,准确表达产品功能的含义。针对不人群、不同年龄及不同文化背景准确恰当的将亲和的感受传达给人们,科学的增加产品设计中的亲和性因素。

随着GSM移动电话的发展,移动电话的体积日益小巧,功能越来越多,在设计上更加注重亲和性。从爱立信388-398单纯的功能化设计,诺基亚8110秀丽柔和的造型,到5110和3210才可随心换的时尚,人们真正感到高科技的发展,普及与人的需求之间的和谐与亲和性。联想针对青少年开发了未来先锋电脑,锐利至酷的骑士盾外形,传奇音箱银色弧线闪亮夺目,给年轻人一份不同的感动。面对老年人的上网问题和对电脑操作上的陌生感,开发了新一代触摸屏网络电脑--天乐。它是联想为满足中老年人上网需求,创新地结合触摸屏技术、手写识别技术、嵌入技术符合中老年人操作简单、直观要求的高品质网络产品。天乐拉近了老年人与网络科技的距离,如同鸟儿面对森林、鱼儿面对海洋一样具有亲切感,同时体现了时代的特色和生活方式。

人类进入网络时代,,新的生活方式诞生了,新的文化背景产生了,因而影响着人们对产品的需求,,半透明时尚,金属质感的家电,卡通化的生活用品,家电化的电脑产品,多色彩的造型组合等,唯有在这个时代才显得与人们如此贴切。个性化的生活空间,宠物化的个人产品,颇具儿童化的时尚用品,返朴归真的亲和性因素在今天乃至未来网络世代的产品设计中地位更明显更重要。

美国著名的ZIBA设计公司认为“没有好的或坏的设计,只有适合的设计、恰当的设计。"从这个观念中我们可以看到亲和性设计作为网络世代产品设计时尚已不断拓展。未来亲和性的产品设计更加全方位、多元化,它将远远超越过我们过去所局限的人与产品关系的认识,向着时空、文化、心理情感、情趣化生活方式发展延伸。亲和性的产品设计将成为网络世代的时尚和扩延方向。

参考资料:

1.《数位达尔文主义》(美*埃文.施瓦茨著\台*陈正平译)企业管理出版社出版发行

网络世代范文篇2

关键词:Z世代;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差异

一、前言

“Z世代”主要指出生于1995—2009之间的人,这个概念最早由欧美国家提出,因为这代人的成长伴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因此他们也被称为网络世代。当代高校大学生作为“Z世代”中的一分子,他们自幼生活在各种科技产物包围的环境中,与网络有着天然的亲近感,无论是生活、学习、购物、娱乐都离不开网络的环绕。网络充斥着他们生活的每一寸空间,他们身心发展各个方面也都离不开网络的影响,因此在他们一代人成长发展的过程中,心理逐渐呈现出了与众不同的发展特点,展现出独属于他们一代人的特色。作为“Z世代”的大学生,相较“前辈们”,他们更愿意通过网络的途径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展现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网络中释放真实的自我。在心理健康方面,与“80后”“90后”大学生谈“心理”色变不同,他们愿意通过网络分享自己心理状况,偏好通过网络寻找各类心理知识信息,对心理知识展现了一定的兴趣性,对心理也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喜欢根据自己掌握的心理知识,对照自身特点为自己的心理状况进行“定义”,也乐于通过公共社交平台展现个人当前与众不同的心理健康特点,体现自己的独特性。比如在社交平台展示自己心理科就诊检查单、服用的药物、自我伤害的照片等。这些特点的呈现,让“Z世代”的心理健康教育与过往相比有着相当的差异,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高校心理工作实践中发现,传统高校心理健康凭借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加心理预约咨询双线作业的心理健康模式已经完全无法满足“Z世代”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精细化指导的需要,也无法及时发现他们在网络中呈现的各类新型心理问题,因而难以进行及时、有效的干预,给当前高校心理健康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与此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也越来越被重视。良好的心理健康关乎大学生能否拥有坚强、自信的人格,能否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否积极应对挫折,能否自主调试压力,能否积极迈入社会,面对不断变换的人生挑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教党﹝2017﹞62号)指出,要切实构建“网络”“心理”等“十大育人”体系[1]。《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教党﹝2018﹞41号)中提出:“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统一,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规范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更好地适应和满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需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义和利、群和己、成和败、得和失,培育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2]。”因此,面对“Z世代”大学生变化的心理健康发展特征,及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模式中呈现出的不足,我们有必要根据他们的发展特点,寻找其与过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差异,最终构建符合“Z世代”大学还是那个心理特征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二、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内涵

近年来,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目光投向了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但是绝大多数研究者还是局限地将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看作利用网络工具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仅有少部分研究者将网络心理教育看作一个开放且动态的概念,认为网络不仅是心理健康教育媒介,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环境,更是它的一种资源,还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对象[3]。因此,网络信息技术作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前提,滋养了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但是,究其本质,心理健康教育其实是教育的一种理念,这种本质在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中也能体现出来[4]。因此,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将心理健康教育从线下照搬到线上,更多的还是伴随网络发展出现的一种形成的新型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与模式,较普通心理健康教育有着较大的不同与发展。

三、Z世代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Z世代”大学生作为伴随网络信息技术发展成长的一代人,他们的心理发展受到了网络的巨大影响,呈现出自我意识偏差、网络道德意识弱化、视野开阔等特点。

(一)自我意识出现偏差

自我意识是个体在社会活动中对自身身心状态况的认识,以及对自己和他人关系的觉察与认知[5]。在自由的网络环境中徜徉,极大程度上促进了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但是因为缺乏足够的约束,过于自由的虚拟网络环境,也让很多当代大学生随心所欲、过度放纵,逐渐自我迷失,导致自我意识出现偏差。很多学生因为虚拟网络具有隐蔽性,会将在日常生活中无法释放的诉求在网络中释放,获得心理上的满足,逐渐将网络变为自己的避难所,逐渐沉迷其中无法自拔。也有一些同学因为长期身处虚拟世界,逐渐难以分清虚拟与现实之间的界限,从而出现自我认知混乱。

(二)网络道德意识弱化

由于当前网络环境中相关法律法规目前还不完善,所以网络中行为的规范需要网民自我约束、自我管理。但是作为思想意识及自律能力尚不完善的大学生来说,他们尚未形成成熟的道德责任意识,加之网络环境没有强有力的行为约束,无法促进学生形成有效的网络克制能力。久而久之,大多数大学生都无法形成正确的网络道德意识,容易在网络中放纵自己的行为,出现网络污言秽语甚至出现诈骗等相关情况。

(三)视野逐渐开阔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缩小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让学生不出家门也能了解全世界,网络中丰富的信息,让当代大学生生活在信息的海洋中,视野不断被开拓。

四、Z世代大学生网络心理与过往的差异分析

“Z世代”大学生因其生活环境与过往大学生的区别,让他们在心理健康等方面与“前辈”有着差异化的表现,而在网络心理方面则表现得更加突出,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

(一)直面感提升

与过往大学生闻“心理问题”“心理疾病”如猛虎不同,当代大学生对心理问题的接受度大大高于过往,他们生长的网络环境为他们提供了大量的心理健康基础知识,使得他们对心理有着一定的了解与认识,也乐于通过网络查询各类心理健康知识。因此,他们对“心理疾病”有着自己的了解,当个人心理状态发生变化后,他们能及时察觉出变化,并敢于直面自己的问题,对个人情况进行自我的初步判定。通过多途径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必要时更愿意得到外界的力量支持。

(二)暴露性增加

在过去经验中,很多大学生在面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时,往往会逃避这个问题,即便正在接受治疗,也会小心翼翼地保护这个“秘密”,唯恐被周围的人发现,用异样的眼光看待自己,将心理问题当成最大的耻辱。当代大学生与之前相比,却表现出截然不同的一面,很多“Z世代”大学生乐于在社交平台展示自己的方方面面,包括晒出自己心理科室就诊的各类材料、药物,用心理问题体现自己的独特性。部分同学还会将“抑郁”变成自己的“奖章”,成为自己处理日常问题的挡箭牌。

(三)孤独感更强

“Z世代”大学生他们习惯以QQ、微博和微信进行交流,网络交流逐渐成为他们交流的主要渠道。在新媒体网络背景下,越约越多的新型网络交流平台层出不穷,抖音、哔哩哔哩等短视频平台也逐渐充斥年轻人的生活。在这些传统或新型的媒体中人与人交流不受年龄、性别、肤色、口音、经济条件、地域等外在约束,在网络中可畅所欲言,尽情释放内心想法,慢慢很多同学沉溺其中,减少了与现实中与人的交流相处,失去现实人际交往能力,性格也越发孤僻。网络中交流越活跃,往往现实生活越孤独。

五、“Z世代”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Z世代”大学生与过往大学生之间网络心理的差异导致过往的心理教育模式已经不再适用于现在的高校,出现了各种问题,影响心理教育成效。

(一)滞后于大学生心理发展实际

当前各大高校虽然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放在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开设了各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了专业的心理健康中心,拥有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处理学生心理危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逐步走向了规范化、制度化和专业化,但是其中仍旧存在着许多问题。伴随着被网络所包围的“Z时代”走入大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滞后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实际。虽然很多高校已经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但此类课程普遍集中低年级,且大多以大班授课形式开展,课时量偏少,内容过多,所以教师讲解时大多泛泛而谈,学生无法深入理解相关知识,无法接受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张雪(2019)调查发现,67.3%的大学生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无法给予自己帮助与成长[6],也说明了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偏向理论授课,无法准确把握当代大学生的实际需求,无法有针对性地给予学生指导,这更导致生长在网络时代的“Z世代”大学生转向网络世界寻求解脱,进而引起更多得网络心理问题。

(二)片面地将网络视作心理健康教育工具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心理教育其实早已逐步走入人们的视野,但是对大多数高校而言,网络在更大程度上只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新平台。比如,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将线下面对面的心理课程,调整为线上视频课,扩大心理知识宣传面。或者利用网络平台,推广部分心理健康知识,而不是将网络看作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虽然伴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但是网络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绝不仅仅只是工具和内容的关系。崔景贵(2006)认为网络与心理教育有五重关系,除去是心理教育的工具外,也是心理教育的环境、资源、内容和系统,要从网络教育思想、网络教育原则和专门的网络教育活动三个层次来思考理解网络心理教育[3]。

(三)没有被广泛重视运用

虽然当前已有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将网络信息手段与心理教育逐渐融合,设立心理健康线上预约平台,推出心理主题公众号等。但是更多的学校还停留在传统的网络心理网站或者视频心理课程方面,对网络心理教育的关注还远远不够。

(四)缺乏足够专业心理教育人员

《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教党﹝2018﹞41号)要求:“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要具有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学历和专业资质,要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4000配备,每校至少配备2名[2]。”但是在高校实际工作中,想要做好学生心理教育工作,除去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外,还有学生心理咨询,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心理教育活动开展、应急危机处理、辅导员心理培训等繁杂工作,现有的工作已经让少量的心理教师疲于奔命,很难抽出时间进行网络心理教育改革与创新。同时部分高校的心理从业者并非专业出身,系参加相关培训后转做此工作,缺乏足够的专业性,难以满足网络心理教育改革的需要。

六、“Z世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探索

“Z世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呈现出的特点与变化,以及实践中发现的当前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着的问题,给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重重压力。因为要做好“Z世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必须针对他们的心理健康特点,构建合适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促进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有效开展。

(一)明确“Z世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构建“Z世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首先要明确“Z世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特点,了解他们心理健康发展的需求,分析他们与过往大学生心理发展直接的区别,有针对性地树立“Z世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然后运用当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将各类心理健康技术、理论、资源传递给他们,实现对大学生心理知识的丰富,心理潜能的挖掘,为他们的心理赋能,从而确保他们的心理能够积极健康向上发展。

(二)完善“Z世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协调

互助机制高校要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首先高校心理健康中心要完善自身功能,建立专门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小组,研究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全面把握大学生复杂多变的心理健康发展动态。根据学生心理变化发展,不断调整心理健康知识、教育方法等,保证心理教育实时性。定期对二级学院心理工作者、辅导员进行培训,提升他们的网络心理技术,更新其心理健康知识。协调学校、学院力量及时把握大学生网络言行,分析其中蕴含的问题与变化,及时给予学院指导,帮助解决大学生实际心理问题,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三)健全“Z世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引导与监管机制

虚拟的网络环境,自由且开放,缺乏足够的监督机制,因此各类未经筛选的复杂信息充斥在其中,在网络中徜徉的大学生在其中不仅能够接收到各种最新的文化知识、技术,也会受到各种负面信息影响,出现网络道德问题。所以,高校要加强“Z世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必须建立健全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监督引导机制。利用学生党员、学生骨干力量,做好学生网络信息动态收集,出现异常情况及时上报,确保学院及时把握学生网络心理动态。熟练掌握网络信息技术的专业心理教师,及时、有效与学生线上联系、交流,敏锐掌握学生心理状况,给予学生积极正向的引导,避免大学生受外界负面信息的干扰。同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大学生的网络自律能力及网络信息辨别能力,养成良好的网络行为习惯,协助“Z世代”大学生拥有积极向上的网络心理。

(四)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环境

“Z世代”的生活世界,充斥着各种网络环境,QQ、微信、微博、抖音也逐渐成为高校文化传播的重要平台。在这些多彩的平台中,高校可以利用文字、图片、视频、语音等各种形式传播知识与同学互动,让高校自己的网络平台成为大学生们网络徜徉的优先选择。在网络信息中,高校在把握主旋律的同时,要紧跟时代潮流,利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正能量的知识,做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同时及时把握大学生喜好变化,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营造受欢迎、积极、向上的网络环境。

(五)打造专业化网络心理教育师资队伍

高校开展心理教育的有效开展离不开专业的心理师资队伍,同样“Z世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准确把握需要高校拥有一支熟练掌握网络信息技术,心理知识扎实的心理健康教师队伍,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心理健康课程,开展有效的心理活动,建立良好的网络联系,建设丰富多彩的网络信息宣传平台。高校还应该积极为心理健康教师定期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加强与兄弟院校的联系交流,多渠道、多途径、多层次不断提升心理教师工作能力,为高校网络心理教育活动开展提供坚实人才基础。

七、结语

“Z世代”在从小享受网络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接收着网络带来的各类负面影响,因此对“Z世代”大学生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必不可少,这既是时展的需求,也是解决帮助他们积极健康成长的必然需要。因此,研究“Z世代”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特点,对比他们与过往大学生心理差异,从而找寻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存在的短板,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探讨如何有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通过不断尝试、改进,找寻出符合“Z世代”大学生心理特点的教育方法。不断归类总结,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组建专业的心理教师团队,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监管和引导,高校心理健康中心协调互助,共同为大学生创造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逐步优化总结形成符合当代高校学生心理特点、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促进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积极、向上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教育部党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Z].2017-12-04.

[2]中共教育部党组.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Z].2018-07-04.

[3][7]崔景贵.网络心理教育的内涵、优势与问题[J].江西教育研,2006(4):22-24.

[4]姜巧玲,胡凯.我国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概况及展望[J].学术探索,2011(12):134-137.

[5]王佳利.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积极模式研究[J].心理健康教育,2016(543),58-60.

网络世代范文篇3

关键词:网络世代;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

一、网络世代:网络社会的主体

作为新兴事物,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最大,反过来,青少年对网络的影响也是最大,尤其对网络的未来发展更是如此。有人甚至称网络是年青人的世界,他们占了上网人数的绝大部分,他们是互联网世界的领袖人物。一句话,年青人领导互联网的未来,互联网是年青人的世界。

享有“数字经济之父”之称的美国著名数字未来学家唐·泰普斯科特在《数字化成长—网络世代的崛起》一书中,提出了“网络世代”的概念,深刻地表征了这一基本事实。在泰普斯科特那里,网络世代是指美国继1946^-1964年的婴儿潮、1965^-1976年的婴儿潮

解体期之后,1977年开始出现的又一次婴儿潮。他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婴儿潮曾经是人类历史上最庞大的增生世代,网络世代的兴起则有取而代之的趋势。他的理论的一个重要特色在于他把世代的更替与科技、媒体发展联系起来。

泰普斯科特称从1977年至今出生的人为网络世代(NetGeneration,简称N世代)。网络世代正在迎接数字革命的到来,接受数字革命的洗礼,这场革命彻底改变了当前社会所有的倾向。正如泰普斯科特指出:“网络世代的兴起不仅是人口数字的增长,更是社会转型的产物”。就像电视是婴儿潮世代生活的一部分,网络是网络世代生活的一部分。但是,对婴儿潮世代而言,网络基本上是一种工具,而不像电视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他们必须面对强大竞争压力和威胁,不得不转向电脑和信息技术,电脑网络是个人与经济的生存工具,因为这是一次革命性的转变,不管他们是否做好准备,都必须面对这种变化。对网络世代而言,使用电脑网络就好像呼吸一样自然。因为网络世代根本就是与网络技术一起诞生,他们与网络技术一起进化。

泰普斯科特描述的虽然是美国的情况,但基本反映了世界网络发展的状况.我国的情况也大致如此。

互联网对青少年的影响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互联网为青少年学习知识提供了新的课堂.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互联网上虚拟学校也将越来越多。目前,虚拟学校在发达国家大、中学校中已成为一种日趋流行的教育模式。我国在这方面也不甘落后,网上大学已不再是梦想。

(2)互联网为青少年获取信息提供了新的渠道.互联网是一个信息的海洋,这里拥有各种各样的信息,而且更新非常之快,为青少年查询信息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机会.青少年处于身心发育的特殊时期,求知欲和好奇心强,希望知道外面的各种信息.因此,获取信息是青少年上网的一个重要目的。

(3)互联网为青少年加强人际交流和沟通拓展了新的空间。由于青少年活动范围的局限性,他们与外界交流的机会较窄,但他们了解他人、与人交流的愿望非常强烈。网络空间已成为人们交流的第二空间,网络的互动性和参与性能恰当地满足这些愿望。

(4)互联网为增强青少年参与社会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互助友爱精神提供了新的机会。网络具有自由、共享、开放、民主、平等等精神气质,在这里人们的言论和行为具有更大的自由度,尤其是为弱势人群表达自己的声音提供了快捷便利的机会。

(5)互联网为青少年提高各种技能提供了新的平台。众所周知,计算机技能是青少年所必须掌握的五项基本技能之一。互联网是一个全新的世界,需要充分发挥青少年的潜能去适应它、开发它和发掘它。这不仅增强了青少年获取信息等技术能力,而且增强了青少年人机交流、社会参与的能力。不仅增强了青少年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而且提高了他们对事物的分析力和判断力。

二、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紧迫性

随着越来越多的青少年逐渐接触和深入网络空间,网络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日趋凸现。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互联网对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构成潜在威胁。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过程之中,辨别能力、抵抗能力不强。互联网是一个无所不包的网络,内容良莠不齐,色情的、暴力恐怖的、迷信的信息在互联网中不难找到。青少年在互联网上难免不浏览和寻找具有刺激性、内容不健康的信息,甚至反动信息。这样,难免不影响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健康发展。

(2)互联网为青少年实施犯罪和青少年遭受侵害提供了新的场所。由于不正确的宣传和青少年富有冒险性,导致一些青少年效仿骇客行为,甚至挺而走险实施网络犯罪。今年来,关于青少年网络犯罪的报道日渐增多,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重视。另一方面,由于青少年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较差,使他们常常成为某些人实施犯罪的对象,成为网络犯罪的牺牲品。

(3)互联网对青少年的社会化进程构成威胁。互联网的虚拟性、交互性和匿名性使许多青少年在其中常常流连忘返,不能自拔。互联网使许多青少年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脱离现实,也使一些青少年荒废学业。青少年正处于社会化的最佳时期,长期寓于网络虚拟世界,无疑会减少他们与真实社会的人和事的接触,导致不健康人格的形成,严重者就会阻碍其社会化进程,这是极不利于青少年成长的。

三、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

随着国际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普及化,上网的青少年人数和时间将日益增多,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也将越来越大。如果对其负面影响重视不够,可能造成更大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积极寻求应对措施,采取有效的措施,使青少年既能充分享受现代科技带来的便利,又不致深受其害。

第一,政府、社会各界应当高度重视青少年网络道德的教育,把握网上育人主动权。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把握了青少年就把握的国家的未来。因此,应当将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提到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工作的议事日程上来,作为一件大事来抓。

第二,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规范的制订和实施。互联网缺乏明确的道德规范,成为人们常常讨论的议题,我们必须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制订出符合网络精神和传统、切实可行的网络道德规范。

第三,积极探索开展青少年网络教育的模式和活动方案.网络道德教育切忌生硬说教的方式,这样只会增加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因此,探索有效的开展网络道德教育的模式和方案就成为我们不得不重视的问题。如果模式和方案不恰当,再好的文明公约都可能难以贯彻实施.要做好广泛宣传,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刊、黑板报等媒体,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的成功经验,营造推进网络道德教育的氛围。必须探索和采取适合青少年身心特点、多形式的活动,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

第四,网络道德教育必须与学校经常性教育工作紧密结合。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是青少年德育工作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应当把网络道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将网络道德教育列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通过德育课程和多种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进一步发挥课堂教学对青少年学生加强网络道德建设的重要作用,增强网络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有条件的大学,应当开设网络道德和安全教育课程,在计算机专业开设《计算机伦理学》必修课或选修课,将网络道德教育纳人正常的课程体系之中。

第五,将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和网络安全教育结合起来。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容易被认为是对青少年上网行为的苛求,造成社会关注他们的义务甚于关注他们的权利的印象。这种权利义务不对等的错觉,容易导致青少年对网络道德教育的抵制,因此,应当更多地从保护他们的权益人手,通过传授网络安全知识,保护他们的网上安全等方式,进行网络道德教育,这样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网络世代范文篇4

业界组织协会调研显示因特网跃居电视之上成为美国年轻人最青睐的媒介

在人类传播的发展史上,新的传媒手段、媒介的诞生,总是会对原有的传播手段、媒介造成冲击。诚如加拿大著名媒介理论家麦克卢汉所说,“媒介作为我们感官的延伸不但导致我们个人的感官中产生新的比例,而且也导致媒介之间产生新的比例。”[2]由于新媒介的问世总是昭示着社会传播格局的变动,在因特网于20世纪90年代起以咄咄逼人的崛起势头介入大众传播后,90年代中期,国内外学术界和业界都曾就网络时代大众传媒的未来展开热烈讨论,发表种种推测、看法。由于当时尚处于因特网介入大众传播、传媒建立网站的初期,因而在当时,不论是认为大众传媒将在因特网的冲击下归于消失的观点,还是认为大众传媒可以通过应对因特网的挑战而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同网络媒介共存互补的观点,可说都是主要以逻辑推理为基础的预言。如今,因特网介入大众传播的实践已有了10来个年头的历史,学术界跟踪网络传播实践发展进行的有关研究也有了相当的积累,可以为进一步探讨网络时代因特网渗透进大众传播领域后其与传统的大众传媒的关系、传媒消费市场上的受众选择现状,提供扎扎实实的调查研究所得的数据。

最近(2004年9月21日),美国的在线发行人协会发表了其在FrankN.MagicAssociates公司的协作下展开的“世代传媒研究”的调查报告。在展开“世代传媒研究”过程中,该协会调查了美国18-24岁、25-34岁和35-54岁三个年龄群中的1235名人士(按人口分布决定比例)。《世代传媒业研究》以今年(2004年)3月到6月期间美国在线人协会对18—34岁的美国人的传媒使用行为展开的连续3次研究的成果为背景,进行了进一步的调查研究。其研究获得的数据表明,因特网和电视是调查对象最为青睐的传媒,而因特网更是已跃居电视之上:有关“如果在你的生活中你只能使用两种传媒,你会使用哪两种”的问题,调查对象的回答中,因特网占据榜首,回答以因特网为首选媒介的调查对象达45.6%,回答以因特网为第二选择的调查对象达32.1%;电视尾随其后屈居第二,回答以电视为首选媒介的调查对象达34.6%,回答以电视为第二选择的调查对象达27.8%。18-24岁年龄群的调查对象视因特网为最为青睐的传媒的百分比更高:回答以因特网为首选传媒和二选传媒的调查对象在这一年龄群中分别占50.5%和30.7%。

以下三张图表分别显示调查对象的传媒选择,以及不同年龄群的调查对象中分别以因特网和电视为首选、二选媒介者所占比例:[3]

在线发行人协会开展的《世代传媒业研究》还发现,因特网的优势在于其既提供信息又提供玩乐的效能;在调查对象中,年轻人明显地偏爱将因特网用作新闻的首要来源。此外,在《世代传媒业研究》的上述提到的3次前期研究中,曾发现18-34岁的调查对象常常将媒介串联使用,例如,他(她)们可能边看电视体育报道边在提供体育信息的网站上冲浪以获取更多的体育信息。由于目前18-34岁的美国人基本上是伴随网络的发展而成长为成年人的,而且作为年轻人其传媒消费行为将在传媒消费市场上占据日益重要的地位,因此,他(她)们的媒介选择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也成为研究界有关调查的热点课题。

当然,在线发行人协会是美国互联网络行业界的一个组织,其研究数据固然可以为人们了解因特网在美国人媒介消费中的地位提供参考,但是毕竟由于互联网络行业界的自身利益卷入其中而可能容易使人感到对其研究结果需要进一步验证。更易令人信服的,是独立于互联网络行业界和传统传媒业界之外的研究机构的调研结果,后者对于人们深入了解当前社会传播格局中因特网与传统传媒各自的地位变化趋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著名高校研究机构的调研显示因特网在媒介使用时间上对电视造成冲击

就独立于业界之外的、学界的研究机构的有关调研而言,2004年9月,美国南加州大学安南伯格传播学院(AnnenbergSchoolforCommunication)新近成立的数字化未来研究中心了“世界因特网研究项目”的分项目“数字化未来”的第四年度报告《环视数字化未来》(SurveyingtheDigitalFuture),这一报告提供的数据显示:就公众的媒介使用时间而言,以往曾以技术新颖、视听兼备、传播迅速而笑傲传媒领域的电视正收到来自因特网冲击波的影响。而公众的媒介使用时间的分布,可以说正是衡量各种传媒在社会传播格局中的地位及其在社会信息市场上的竞争状况的指标之一。根据“数字化未来”第四年度研究的结果,美国网络用户观看电视的时间平均每周比非网络用户少4.6小时。而且,该报告中根据用户的网络使用年限细分的数据表明,老资格的网络用户(上网经历达7年或7年以上)比新用户(上网经历不到1年)更易产生少看电视的倾向:老资格的网络用户平均每周观看电视的时间是11.3小时,比非网络用户的平均每周16.2少4.9小时;而网络新用户平均每周观看电视的时间是13.5小时,比非网络用户少2.7小时。[4]对于“世界因特网研究项目”的分项目“数字化未来”来说,这种发现并非首次,而是四个年度中都有类似的发现。“世界因特网研究项目”起始于2000年,本是由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传播政策研究中心发起主持的全球性研究项目,2004年美国南加州大学安南伯格传播学院成立数字化未来研究中心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传播政策研究中心成员带着其研究项目参与其中,从而使“世界因特网研究项目”在此后变为归南加州大学安南伯格传播学院数字化未来研究中心主持。这是一项耗时四年的大型研究课题,曾得到一系列机构的鼎力相助,其中包括美国全国科学基金委员会、美国在线、微软公司、太平洋贝尔、安得森咨询公司、美国全国有线电视协会,等等。该项目归南加州大学安南伯格传播学院数字化未来研究中心主持以来,研究工作除了得到安南伯格基金会的支持外,也得到了惠普公司、Accenture公司、时代华纳旗下的TimeWarnerCompanies、微软公司、索尼公司等8家机构的鼎立相助。

[page_break]

“世界因特网研究项目”下一开始就设立了“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因特网研究项目”分项目,在美国各地调查了2000多户人家(2000年调查了2096户人家;2001年调查了2006户人家;2002年调查了2000多户人家),对网络用户和非网络用户进行比较研究。美国南加州大学安南伯格传播学院数字化未来研究中心此次的“数字化未来”研究即是前三年的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因特网研究项目的延续。在第四年度报告之前,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传播政策研究中心曾于2000年11月、2001年11年和2003年2月三度发表同样题为“环视数字化未来”(SurveyingtheDigitalFuture)的研究报告。2000年的报告显示,网络用户观看电视的时间比非网络用户少28%(每周4.6小时)。2001年11月和2003年2月该研究中心的其项目第二、三年度研究报告也有相似的发现:2001年美国网络用户每周观看电视的时间比非网络用户少4.5小时;2002年美国网络用户每周观看电视的时间比非网络用户少4.8小时。而且,根据用户的网络使用年限细分的数据表明,老资格的网络用户比新用户更易产生看电视时间减少的倾向:2001年,老资格用户(上网经历达5年或5年以上)中观看电视时间少于非网络用户的比例达34.7%;而在网络新用户(上网经历不到1年)中这个比例则是29.9%;2002年,老资格的网络用户平均每周观看电视的时间比非用户少5.8小时,网络新用户平均每周观看电视的时间比非网络用户少2.8小时,而且观看电视的时间少于非网络用户的比例在老资格的用户中也远大于在新用户中,前者是后者的两倍多。[5]

根据“数字化未来”第四年度报告,就调查对象的媒介使用时间而言,在“世界因特网研究项目”考察的16个国家和地区中,关于每周观看电视和上网时间的数据都显示出类似的此消彼长的迹象。[6]

“数字化未来”第四年度报告还根据研究所得的数据资料归纳了最近10年来美国因特网发展的10个趋势/动态,它们是:

1.在美国,随着因特网的普及,数字化鸿沟正在缩小,但并未结束,因为出现了新的鸿沟/差异,如出现了宽带上网用户和电话拨号上网用户之间的鸿沟/差异。

2.美国人的传媒(使用)习惯已产生变化,并正在继续演变。以往50年间,美国人在家的时间由观看电视主导,但在最近10年中,因特网用户越来越趋向于从过去用于观看电视的时间中“赢得”时间上网。

(关于这个倾向,“世界因特网研究项目”考察的16个国家和地区中,研究所得的数据都有类似发现。)

3.尽管因特网在美国在用户中的可信度总体而言颇高,但是从研究项目的第三个年度起有所下降,第四年度继续下跌。

4.研究者开始发现网上购物中的(心理)变化。尽管在美国人们对于网上购物时的信用卡安全的担忧度仍然甚高,但这种担忧的强度正在下降:三年前这一研究项目的研究结果发现,2/3的因特网用户对网上购物时的个人信息保密性非常担忧,但在第四年度的研究中,该比例下降到了46%。

5.视因特网用户为“怪人—网迷”的看法已被抛弃。因特网已进入2/3的美国家庭;3/4的美国人已成为因特网用户。

6.隐私和安全:担忧仍在,但其程度正在发生变化。

7.在美国,因特网正在成为网络用户的首要信息源。

8.在美国,因特网对于儿童的利和弊的问题,依然是人们关注的一个聚焦点。

9.电子邮件往来在美国依然在上网用途中排名第一,但垃圾电子邮件、电子邮箱超载和对电子邮件作复耗时过多又使电子邮件令用户恼怒。第四年度的研究结果发现,已开始出现迹象表明,老资格的因特网用户对电子邮件作复的频繁度将会低于其以往;有关对电子邮件作复的速度,因特网新用户认为对电子邮件应尽快作复或在1天内作复的比例明显高于老资格的因特网用户。

10.宽带上网将带来因特网的大变革。[7]

上述讨论说明,美国业界和学术界有关公众媒介使用、媒介消费行为的两项最新调查都显示因特网作为新兴复合型媒介已在美国传媒消费市场上站住脚,在其同传统传媒的此消彼长的竞争中,因特网在美国已经并不呈显弱态而是势头强劲。当然,笔者在此并不想夸大因特网在社会传播领域的地位和影响。事实上,在传媒发展史上,新媒介对原有的传播手段、媒介的冲击的结果,一般并不是造成后者的消失,而是导致社会传播格局中传媒地位分布的变化,“传媒之间的比例”的变化。传统的传媒面对因特网迅速扩张的现状并不需要妄自菲薄地担心自己一定会被淘汰出局。而且仅凭几次调研所得的数据,是无法就目前因特网的发展对社会传播格局中传媒地位分布的变化问题、对其带给电视在传媒领域的主导地位的冲击问题,给出普遍性结论的。况且,世界各国总体实力不同,因特网目前在世界上不同地区和国家的普及率和发展程度也不一样;因特网的发源地、世界头号经济强国美国在因特网发展中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其传媒消费市场上因特网的地位之高目前还不能代表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有关现状。

结合我国的因特网发展情况来说,目前,我国大陆因特网用户数为8700万(2004年6月底的数据),其中宽带用户3110万;上网计算机总数达3630万。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从我国网民在13亿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来看,因特网在我国的普及率依然颇低。在这种情况下,因特网在我国当然尚未在整个社会公众中构成对电视地位的挑战。尽管如此,对来自美国的这些最新因特网调查报告的数据,我们还是值得重视,这是基于下面三种原因:一、美国作为因特网强国,其因特网发展的趋势常常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虽然往往会在一定的时间差之后);二、不论在世界上哪个国家或地区,有一个情况是共同的,那就是:随着网络的发展,电视不再拥有传媒中最新成员的特殊地位,它不应也无法对来自手段更先进的因特网的挑战视而不见,在传媒消费市场的竞争中,从市场竞争的“差别化”规律的角度来说,由于电视同因特网相似之处较多,所以从长远来看,电视在市场竞争中在“差别化”这一点上同因特网竞争的任务也许较其他传统的大众传媒更为更艰巨;三、就年龄分布而言,在中国同样出现了因特网的影响力在年轻人中较高的趋势。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4年7月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在我国大陆的网络用户中30以下者所占的比例共计达70.5%,因此在未来的传媒消费市场中因特网将具有强大的影响力潜势。更为细分的我国大陆网络用户的年龄分布如下表所示:[8]

中国大陆网络用户的年龄分布:18岁以下18-24岁25-30岁31-35岁36-40岁41-50岁51-60岁60岁以上

17.3%36.8%16.4%11.5%7.3%6.7%3.3%0.7%

鉴于以上三点原因,上述国外最新研究报告对我们显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电视等传统传媒的未来取决于其对传媒消费市场动态的高度关注和正确应策。

注释:

[1]这里指的是1994年出现了第一批由传媒机构自身建立的网站。但是,在此之前,美国个别报刊在已开始尝试依托别的网络服务主站上网电子版,美国《圣何塞信使新闻报》依托美国在线电子版即是著名的一例。尽管如此,笔者从美国的编辑与发行者网站、欧洲的Nua公司(以开展网络调查著称)等若干信息源获得的信息表明,最早出现传媒建立的网站,发生在1994年。

网络世代范文篇5

2002年,张艺谋导演的首部国产大片《英雄》的出现,意味着国产电影迈出了营销的第一步。该片全面学习了好莱坞的营销模式,极大地调动了观众的观影热情。此后,“电影需要营销,营销大于电影”的观念逐渐深入电影界,成为一种普遍的观念①。可以说,营销观念的改变是中国电影新世纪以来产业化进程中的一大进步,尤其是国产大片,在取得了骄人成绩的同时,也带动了国产电影营销的整体积极性。近几年,有关电影观众的调查发现:当代电影院的观众正向年轻化发展,其中又以“80后”和“90后”(统称“新生代”)为电影市场的消费主力。“80后”是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后中国第一代,如今已迈入或即将迈入而立之年,逐渐进入人生消费的高峰期;“90后”成长于经济高速发展、中西文化剧烈碰撞、网络虚拟生活方式盛行的年代,并于2008年开始陆续进入大学校园,他们的消费潜能不可小觑。可以说,“80后”与“90后”的电影消费观念正改变着中国电影的市场规则。事实上,一些国产大片的制作和发行已经开始注意到这个趋势,并在电影营销的各个环节加入了观众喜闻乐见的元素。以《建国大业》为例,基于对新生代观众群体的考虑,导演班子有意识地在影片创作的重要环节引入两位80前后出生的青年参与。首先,特设前所未有的文学副导演的职位,引进79年生人董哲挂职,因为“年轻人路子野,可能很多想法会和传统不同”(导演韩三平语),正因为此,影片中许多情节才能与处于相同年龄段的新生代产生心理共鸣;其次,起用从未独立剪辑过一部电影的27岁年轻人许宏宇担纲《建国大业》的剪辑,此举收效颇大,影片突破了以往主旋律电影刻板范式,增强了娱乐性,满足了新生代的观影需求②。“80后”与“90后”的电影消费偏好特点使得我们不能不仔细考虑他们“想看什么”“想通过看电影获得什么”“口味发生了什么变化”等一系列的问题③。但遗憾的是,学界关于“80后”与“90后”电影消费行为的研究还很鲜见,将两群消费者的观影行为进行比较研究更是无人涉足。本文将在这方面做出尝试,比较“80后”和“90后”在电影大片消费偏好上的差异,以期把握中国新生代电影大片消费的变化趋势,从而有利于电影从业人员开展更富针对性的电影营销。

二、文献回顾

(一)电影消费研究回顾

通过文献搜索不难发现,已有的关于电影消费的研究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用定性(思辨)的方法研究电影消费现象。例如,姜申(2008)探讨了电影怀旧与消费文化的关联④;何水静、但璇璇(2009)分析了动画电影对于成人的消费价值⑤;蓝爱国、马薇薇(2009)则指出,消费者对某种电影产品的消费归根到底是受电影产品自身及与其有关的营销行为中所承载的文化因素的影响⑥。另一类是对电影消费的某几个方面问题进行简单的频数分析。例如,方亚琴(2004)对观众“在哪里看电影”、“为什么看电影”、“为什么要去电影院看电影”等做了调查⑦;戴新民、李顺来和李安惟(2005)初步考察了电影观众的消费频率、电影产地偏好、类型偏好和观看同伴等问题⑧;朱丹华、朱静雅、朱墨等(2005)对大学生看电影的方式、去电影院看电影的频率以及与此相关的制约因素等进行了调查与讨论⑨。朱墨、朱静雅、史姝琳等(2006)指出,电视和音像制品以及BT下载是大学生最常用的观影方式,说明当代大学生是最重要的电影关注群体,但仍不是重要的影院消费群体⑩。曹春明(2009)则对农村电影观众“一年愿意花多少钱看电影”“喜欢看哪国的电影”“电影好看的标准”等问题做了分析?;可见,至今尚未有专门以“80后”或“90后”为研究对象的电影消费行为研究。

(二)世代消费差异研究回顾

消费世代(Generation)实际上是以年龄为变量的市场细分,属于人口统计细分法的一种。消费世论的基本假设是:出生于同一时代的人经历过共同的社会、政治、历史和经济环境,因此会产生相似的观念和行为?。卢泰宏、张红明、阳翼(2004)提出中国消费者世代五分法,即1945年以前出生的社会主义信仰者一代(TheSocialistGeneration);1945—1960年出生的失落的一代(TheLostGeneration);1960—1970年出生的幸运的一代(TheLuckyGeneration);1970—1980年出生的转型的一代(TheTransformGeneration);1980年以后出生的独生代(TheOnly-ChildGeneration)?。其后,阳翼从价值观的视角,用实证的方法对城镇独生代和传统世代做了纵向比较,发现独生代在三个方面有着与传统世代显著差异的消费行为特征,即“有钱就花、行乐及时”,“崇尚品牌、追求时尚”,以及“个性自我、享受人生”?。阳翼、关昱则认为,1980年以后出生的新生代已跨越30年,若仅用“独生代”概之已略显粗糙,因此进一步把“独生代”细分为“80后”与“90后”,并纵向比较了两代人的消费者行为异同,发现他们在电子产品和旅游消费,网络购物、媒介接触以及消费观念等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但迄今为止,尚未有学者对“80后”与“90后”的电影消费行为做过比较研究。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的调查问卷共设16个问题,内容涉及电影大片的类型偏好、产地偏好、档期偏好和消费动机等方面。采用纸质版和电子版两种途径进行问卷发放,分为两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预调查阶段.在设计好问卷初稿后,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发放纸质版和电子版问卷共40份,根据填答情况及受访者的建议,修改了部分问题和选项;第二阶段为正式调查阶段,2010年12月下旬,笔者以广州为主,兼顾北京、上海、深圳和少数几个省会城市,利用圣诞节和元旦档期大片放映的集中时段进行大规模问卷调查。纸质版问卷的发放以在广州的几家电影院拦截访问为主,每位受访者都会收到我们的一份答谢礼物(魔方、手机挂饰等),共发放纸质版问卷700份,回收688份,回收率为98.3%;通过网络滚雪球的方式发放电子版问卷380份,回收309份,回收率为81.3%。通过两种方式共计发放问卷1080份,回收问卷997份,总回收率为92.3%,剔除无效问卷127份,得到有效问卷为870份,有效回收率为80.6%,其中“80后”579份“,90后”291份。由于“80后”与“90后”的比例大致为2:1,样本量差异较大,不利于进行比较分析,故进行第二次抽样,随机从579份“80后”样本中抽取364份,最终得到本文的分析样本,总计655份(样本分布见表1)。使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统计方法包括频数统计、交叉分析和卡方检验等。

四、发现与讨论

(一)电影大片喜好度比较由表2可知,“80后”和“90后”均有接近八成的受访者喜欢看电影大片,两者无显著差异(χ2=1.437,df=4,p=0.838)。事实上,“80后”与“90后”均成长于改革开放的大好环境中,经济条件相对富足,生活方式也更为丰富多彩,看电影大片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休闲活动。

(二)电影大片类型偏好比较表3显示,喜剧片是“80后”与“90后”最喜欢的电影大片类型,78.4%的“90后”喜欢喜剧片,高于“80后”的65.9%(χ2=12.222,df=1,p=0.000<0.01);59.8%的“90后”喜欢爱情片,也高于“80后”的49.5%(χ2=6.966,df=1,p=0.008<0.01);而对于伦理片和名人传记片,“80后”的兴趣要大于“90后”:10.4%的“80后”喜欢伦理片,“90后”仅有4.8%(χ2=7.010,df=1,p=0.008<0.01);“80后”中有11.5%的人喜欢名人传记片,也高于“90后”的6.9%(χ2=4.053,df=1,p=0.044<0.05)。可见,年龄更大、阅历更丰富的“80后”表现出对思想性更强的伦理片和名人传记片有更大的兴趣,“90后”则对较为轻松的喜剧片和爱情片更为喜爱。

(三)电影大片产地偏好比较从表4可知,美国大片最受新生代欢迎,有高达83%的“80后”喜欢美国大片,高于“90后”的73.5%(χ2=8.597,df=1,p=0.003<0.01);“80后”中有47%的人喜欢港台片,低于“90后”的56%(χ2=5.283,df=1,p=0.022<0.05);16.8%的“80后”喜欢日韩片,低于“90后”的26.8%(χ2=13.049,df=1,p=0.000<0.01)。

(四)电影大片观看频率比较从表5可以看出,“80后”与“90后”每月平均观看电影大片的数量没有显著差异,超过9成的受访者表示每月至少看一部电影大片。

(五)获取电影大片资讯渠道比较表6显示,有40.9%的“90后”通过电视了解电影大片的相关信息,远高于“80后”的29.1%(χ2=9.939,df=1,p=0.002<0.01);9.3%的“90后”通过广播了解影片信息,也高于“80后”的5.2%(χ2=4.079,df=1,p=0.043<0.05);通过网络了解影片信息的“80后”高达92.6%,高于“90后”的84.2%(χ2=11.495,df=1,p=0.001<0.01);通过户外广告了解影片信息的“80后”有29.7%,高于“90后”的22.0%(χ2=4.922,df=1,p=0.027<0.05);通过地铁、公交等移动电视了解影片信息的“80后”占29.1%“,90后”占21.3%(χ2=5.179,df=1,p=0.023<0.05)。可见,相比之下,“80后”比“90后”更多地利用网络等新媒体了解电影信息,而“90后”则比“80后”更多地通过传统媒体了解影片信息。

(六)电影大片观看渠道比较表7显示,网络是“80后”和“90后”最主要的观看电影大片的渠道,其次才是电影院,74.2%的“80后”会去电影院观看电影大片,高于“90后”的63.2%(χ2=9.109,df=1,p=0.003<0.01);而通过碟片观看电影大片的“90后”(20.3%)要高于“80后”(14.3%)(χ2=4.121,df=1,p=0.042<0.05);通过电视看电影大片的“90后”有23.4%,也高于“80后”的14.8%(χ2=7.768,df=1,p=0.005<0.01)。可见,已工作并有稳定收入的“80后”比“90后”更倾向于去电影院看电影,而“90后”有相当一部分是在读学生,经济能力有限,相比之下更倾向于通过碟片和电视观看影片。

(七)是否去过电影院看电影由表8可知,有89.0%的“80后”去过电影院,高于“90后”的80.4%(χ2=9.477,df=1,p=0.002<0.01)。这与“80后”都已经走上工作岗位,有了自己的收入,而“90后”多为在校学生,尚未具备独立的经济能力有关。表9显示,在不去电影院的原因方面,“80后”与“90后”在“电影票价太贵”这一点上有显著差异(χ2=4.422,df=1,p=0.035<0.05):有高达61.8%的“90后”不去电影院的原因之一是电影票价太贵,而选择这个原因的“80后”仅有40.0%。

(八)电影大片档期偏好比较由表10可知,有72.2%的“80后”认为“有好电影就看,档期无所谓”,高于“90后”的62.7%(χ2=5.696,df=1,p=0.017<0.05)。在元旦、春节、情人节、七夕节、国庆节等电影档期,“90后”去电影院的比率均显著高于“80后”。可见,总体而言“90后”比“80后”更重视电影档期。

(九)观影时间段选择偏好比较从表11可以看出,“80后”与“90后”在工作日的晚上和通宵这两个时间段的选择上有显著差异:有44.1%的“80后”会选择在晚上(18点以后)去电影院看电影,“90后”却只有33.1%(χ2=7.023,df=1,p=0.008<0.01);而选择通宵时段的“90后”有7.6%,远高于“80后”的0.6%(χ2=19.482,df=1,p=0.000<0.01)。在周末,“80后”与“90后”时段的选择也不尽一致(如表12所示):选择上午去电影院的“90后”有6.8%,高于“80后”的3.1%(χ2=4.172,df=1,p=0.041<0.05);选择通宵时段的“90后”有3.0%,也高于“80后”的0.3%(χ2=6.822,df=1,p=0.009<0.01)。综合工作日和周末的情况来看“,90后”比“80后”更倾向于选择早上和通宵时段看电影,这些时段都是优惠较多的时段,由此可见,“90后”比“80后”对电影票的价格更为敏感。

(十)能接受的最高票价比较表13显示,“80后”与“90后”能接受的最高票价有显著差异(χ2=12.873,df=5,p=0.025<0.05):仅有27.1%的“90后”能接受60元以上的电影票,而“80后”则有38.3%。

(十一)电影票购买渠道比较从表14可以看出,绝大多数“80后”与“90后”都会选择在电影院售票处购票,其中“80后”有90.7%,低于“90后”的95.3%(χ2=4.255,df=1,p=0.039<0.05);而通过网络订购的“80后”有24.7%,高于“90后”的11.9%(χ2=14.432,df=1,p=0.000<0.01)。

(十二)电影院选择的影响因素比较由表15可知,在所有电影院选择影响因素中,“80后”与“90后”仅在“就近,交通便捷”这一因素上有显著差异:57.1%的“80后”会考虑此因素,高于“90后”的46.6%(χ2=6.026,df=1,p=0.014<0.05)。这说明已经工作的“80后”比“90后”更有时间观念,不愿在去电影院的路上花费太多时间。

(十三)观影同伴的选择比较表16显示,有五成左右的“80后”与“90后”会跟男(女)朋友一同看电影;有67.9%的“80后”会跟普通朋友、同事或同学一起去看电影,显著低于“90后”的78.8%(χ2=8.155,df=1,p=0.004<0.01);而“80后”选择一个人去看电影的比例要显著高于“90后”,“80后”有12.0%,而“90后”仅有5.9%(χ2=5.939,df=1,p=0.015<0.05)。

(十四)去电影院看电影大片的动机比较由表17可知,为了获得高质量的观影体验是“80后”与“90后”去电影院看电影大片最主要的目的,选择此因素的“80后”有64.8%,高于“90后”的55.1%(χ2=5.420,df=1,p=0.020<0.05),说明“80后”比“90后”对观影体验有更高的要求。

五、结论与营销启示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作为中国新生代消费者,“80后”和“90后”对电影大片的消费偏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同时也呈现出许多差异。根据这些相似点和差异点,电影厂商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两者一致的方面,可将其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营销;而在两者有显著差异的方面,则应适当对其进行市场细分,并有针对性的开展差异化营销。

(一)产品策略: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提升国产大片影响力

调查显示,国产大片在“80后”与“90后”消费者中的喜好度排名相对靠后。为了吸引更多的年轻观众来到电影院观看国产大片,电影工作者应在电影创意、电影语言、电影科技和电影营销等方面更多地借鉴欧美、日韩和港台等电影业较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甚至可以采取国际联合制片的方式,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创作出中国年轻一代爱看的好电影。此外,中国电影业还应改变电影类型稀少的现状,不但要继续创作新生代(尤其是“90后”)特别喜爱的喜剧片、动作片和爱情片,还要根据他们的观影需求,更多地涉足科幻片和动画片等类型的电影;再者,“80后”与“90后”去电影院看电影是为了“获得高质量的观影体验”和“放松心情”,因此电影剧情应少一些说教,多一些轻松和娱乐。只有电影类型更为丰富,题材更为多样,表现手法更为新颖,剧情更为轻松娱乐,国产大片在中国新生代消费者中才能更有竞争力。

(二)定价策略:灵活定价机制,适当降低票价

调查显示,超过六成的“90后”不去电影院看电影的原因是“票价太贵”;仅有两成多的“90后”能接受60元以上的票价。可见,当前电影票的定价是更多年轻人进入电影院观看电影大片的一大障碍。此外,调查还显示,“90后”比“80后”更倾向于在早上和午夜看电影,更倾向于跟普通朋友、同事或同学一起去看电影,因此,电影院可以适当提高早上和午夜这两个时段学生票的折扣比例,也可以适当延长优惠时段,还可以为他们提供优惠套票;对提前预定票也可以较低的价格出票……这些优惠举措无疑都将对价格敏感的“90后”消费者产生巨大的吸引力。通过灵活的定价机制,把他们从电视机前,DVD旁和电脑网络上拉回到银幕前。

(三)渠道策略:完善网络售票机制,增加网络销售份额

调查显示,“80后”与“90后”通过网络购票的分别占24.7%和11.9%,这一方面说明新生代消费者热衷于网络消费,另一方面也说明网络购票在票房总销售的份额仍可提高。电影院线应根据新生代的消费偏好特点,完善网络售票机制,方便消费者购买;针对他们喜欢网络团购的特点,还可以用优惠的价格将多部电影捆绑进行网络销售,这样一方面可以减少他们排队等候的时间,另一方面又可以较为优惠的团购价格吸引更多的年轻人进入电影院看电影,增加观众人次,提升票房收入。

(四)传播策略:重视网络推广,巧借口碑营销

数据显示,“80后”与“90后”获取电影资讯的主要途径是网络,“80后”尤其如此。因此,在电影营销传播策划中,要特别注重网络的推广,在各类站点如官方网站、门户网站的电影频道、在线视频网站、电影点评网站及各大社区、论坛中进行影片推广宣传,引起“80后”与“90后”的兴趣,进而激发口碑传播效应,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和消费。事实上,好莱坞在网络推广上有着非常成功的经验,他们的电影网络营销通常从影片策划阶段开始,就通过官网的形式跟网友、影迷互动,完成影片创意征集、内容宣传覆盖、电影品牌建设、衍生品销售以及电影观众调查等一系列工作。相比之下,国内的官网通常在影片上映前一个月作为影片整体营销活动的一个环节推出,且一片一网、只具备简单的资讯功能,无法形成跟目标观众深入、持久的互动。

网络世代范文篇6

一、推进“世代服务”体系转型,提升服务品牌形象

(一)加快人口和家庭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已完成人口和家庭公共服务中心建设的吕四、寅阳、海复、南阳、惠萍镇服务站,要增挂人口和家庭公共服务中心牌子。汇龙、东海、近海、北新、合作5个镇,必须按照省人口家庭公共服务中心的建设标准,加快建设步伐。南、北城区、开发区、启隆乡也要参照省建设标准,建立面积达300-400平方米、可不设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但必须建立婴幼儿早期发展、青春健康教育、家庭营养指导、老年保健等服务职能的人口家庭公共服务中心。

(二)推进“世代服务”数字化建设。按照要求,2013年,市、镇二级服务机构完成“世代服务”数字化建设,实现信息化服务和管理。以数字化建设提升科技服务水平,延伸科技服务范围,为群众提供更加优质、便捷、高效的服务。

(三)扎实开展争先创优活动。全面开展创建国家和省优质服务示范站活动,拓展服务职能,提升“世代服务”品牌。市宣传指导站、南阳镇中心站创建为部级优质服务示范站,吕四、惠萍镇服务站创建为省级优质服务示范站。

(四)拓展职能,提升质量和效益。在完善综合服务职能的基础上,延伸人口计生优质服务链条,全面实施家庭健康促进计划,在实施避孕节育服务和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的基础上,拓展儿童早期发展、青春健康援助、家庭营养指导、老年健康保健等服务职能。深化避孕节育服务,推广手动负压吸引+心语疏导术、臭氧雾化治疗等计划生育、生殖健康适宜技术,拓展服务,业务量年递增5%以上,业务收入人均达1.5元以上,实现服务质量和效益双提升。

二、推进“家庭健康促进”行动计划,深化优质服务内涵

(一)强化避孕节育服务。深入推进避孕节育服务,规范开展避孕节育知情选择,倡导落实长效避孕措施,按照随访服务要求,做好镇、村二级随访服务。期内综合避孕措施落实率达95%以上、知情选率、随访服务率达90%以上。在避孕节育常态化管理和服务的基础上,开展优质服务月活动。5月、10月作为优质服务月,全面向服务对象开展一次避孕节育知识宣传、送上一份计划生育宣传资料和避孕药具、签订知情同意书、进行一次随访服务的送知识、送药具、送服务的“三送”服务,不断提高服务效果。

(二)开展RTI综合防治。3-4月份,全面开展RTI综合防治,采取到站或下村等方式,组织实施RTI综合防治,RTI年综合防治率达30%以上。在开展RTI防治工程中,做到“三个结合”:即与落实避孕节育措施相结合;与查环查孕加强随访服务相结合;与普及育龄群众生殖健康知识、提高群众自我保健意识相结合,切实为提高群众生殖健康水平。加强与卫生部门配合,延伸生殖健康筛查服务,开展RTI综合防治与“两癌”筛查相结合的生殖健康服务。

(三)推进家庭营养指导服务。一是加强硬件设施投入。中心站配置超声波体检器,南阳、吕四配置科学点餐设施。南、北城区、开发区、启隆乡结合人口和家庭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建立家庭营养指导室,制作居民膳食宝塔、孕妇营养指南等。向示范户配发“小盐勺、标有刻度的盛油器”。二是举办家庭营养专题讲座。邀请市营养学会专家,围绕“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与“孕妇、乳母的营养与健康”举办二期专题讲座。人口计生委在各镇(乡)举办二期“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肥胖”健康饮食知识讲座,乡镇每年组织不少于二次家庭营养指导知识讲座。三是开展知识问答和烹饪模拟竞赛活动。6月份,在今日组织一次“平衡膳食,均衡营养”有奖知识问答;10月份,开展一次“合理饮食,增进健康”的烹饪模拟竞赛活动。

三、扎实推进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提高目标人群覆盖率

(一)加强宣传倡导。充分发挥报刊、电视、网络作用,强化新闻媒体宣传,做好宣传品发放和上门入户面对面宣传工作,使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的目的、意义深入人心,积极引导目标人群全面了解、主动接受孕前优生健康检查。

(二)掌握目标人群。采用“村摸底、镇汇总、审核”的方式,准确掌握计划怀孕夫妇底数,及时将新婚、再生育人群纳入服务范围;村(居)计生专干要联合组级计生信息员,摸清拟婚对象信息,及时纳入服务范围。对外出务工、经商的目标人群,要掌握其流向及联系方式,加强联系,提前告知服务对象检查内容和服务流程,使其配合做好检查前准备。

(三)强化目标考核。根据本委下达的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工作指标,将目标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各村(居),建立考核奖惩机制,促进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工作扎实推进,10月底前,完成下达任务90%以上。实行孕前优生健康检查一票否决制,凡完成率低于80%的镇(乡、街道),年终不得评为先进单位。

网络世代范文篇7

1、“单独两孩”新政平稳有序实施。一是摸清底数。自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后,我委于年初及时组织对符合政策的4372对目标人群进行调查摸底、登记造册,做到底数清、情况明。二是组织培训。我省于3月28日开始实施“单独两孩”新政,4月3日组织委机关、镇街(园区)、村居三级计生工作人员参加培训,随后各镇街、园区分层举办中心户长及相关人员培训,对具体执行中的政策口径和相关工作要求进行解读和培训。三是宣传新政。充分发挥计生系统网络、宣传阵地和新闻媒体等优势,加强对新政的宣传和解读,引导群众理性生育、优生优育、错开生育高峰、减缓生育集聚。10块新政宣传展板镇街、村居巡展,5000份宣传折页送到群众手中,3次大型广场宣传咨询活动营造深厚氛围。四是方便群众。开通“单独两孩”绿色通道,提供一条龙服务,对申请再生育夫妻实施“三统一”:统一申请材料清单,统一受理公示规定,统一审批简易程序,并落实首接责任制、一次性告知和限时办结制。我区发出全省首张“单独两孩”生育证。截止6月15日,我区共受理审批165对“单独两孩”生育申请,新政实施平稳有序、措施到位、群众满意。

2、奖励扶助政策落实长效机制。继农奖、特奖建立“资格确认、资金管理、资金发放、社会监督”长效机制后,持证退休职工和城镇非从业居民一次性奖励工作政府形成会议纪要,于每年6月底兑现上一年度一次性奖励。经审核确认,2013年度2307名退休职工和101名城镇非从业居民将享受到每人3000元的一次性奖励,共需资金722.4万元。今年上半年新增农奖510人、特奖72人,上半年共有农奖4441人、特奖650人(伤残家庭249人、死亡家庭401人),共发放资金393.228万元。关注帮扶计划生育失独家庭、手术并发症家庭和困难家庭,发放慰问金近3万元。

3、世代服务提质提速。进一步建好、用好、管好基层服务阵地,世代服务体系在“六位一体”(宣传教育、技术服务、药具发放、人员培训、信息管理、行政服务)的基础上向人口和家庭公共服务体系转型。强化孕环情监测和随访服务,强化孕前优生项目全程质量控制,“两癌筛查”赢得广泛好评。区计生指导站依托“人口综合信息平台”、“人口网”等资源,建立网上办事大厅,实现咨询、预约、查询、告知、随访、提醒、投诉、满意度调查等事项的电子化运作。

4、流动人口动态监测四到位。一是目标责任到位。制定实施方案,抽调调查人员,组织业务培训,明确职责要求,有序推进各阶段目标工作。二是调查摸底到位。对样本点城东街道宫涵、东城社区以及城北街道北山、稻河社区的流动人口进行详细的调查摸底,编制调查对象花名册,确保入户调查顺利进行。三是问卷调查到位。对抽取的调查对象采取“预约”的方式,约定时间和地点,逐一进行入户走访,发放致《流动人口的一封信》,向调查对象讲解监测调查目的,提高流动人口主动配合调查、自觉提供真实信息的责任意识,做好核对信息、现场调查和问卷填写工作,并赠送小礼品。四是督查把关到位。严格问卷录入程序,强化对样本点的业务指导,及时解决工作的疏漏和不足,确保填写信息调查表“不漏人、不漏项、不漏信息”,做到调查信息准确、完整,提高录入数据的准确率。

5、作风效能大提升。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全面推行“一线工作法”,问计到一线,评议到一线,指导到一线,维权到一线;切实把群众路线贯穿于人口计生工作全过程,在利益导向中优待群众,在生殖健康中服务群众,在依法行政中保障群众,在移风易俗中引领群众,在家庭发展中惠及群众,在转变作风中方便群众;认真查找“四风”方面存在的各种问题,从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做起,从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规范基础台账,简化办证程序,推行政务公开,畅通诉求渠道,促进事业发展。

二、存在问题

1、机构改革即将推开,基层基础工作存在薄弱环节。属地化和网格化管理存在盲区,基层执法难度加大,流动人口管理难到位,服务机构专业人才缺乏,部分村级计生专干待遇偏低。

2、齐抓共管不到位,大部分是人口计生部门在唱独角戏,综合治理人口问题大多停留在会议上、文件上、形式上。

三、下半年工作思路

1、强化宣传导向。一是针对部分领导对新时期人口计生工作的重要性、艰巨性和复杂性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有所下降这一现状,实施高层倡导,切实做到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推动各项工作落实。二是针对相当部分群众对“单独两孩”新政存在的误区,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做好政策解读、咨询服务等工作,让群众明白计划生育新政内容而不是放开二孩。同时,引导群众避开生育高峰理性生育,减缓生育集聚,避免因生育政策调整对低生育水平的冲击。

2、推进优质服务。继续将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纳入“农村为民办实事工程”,进一步强化宣传倡导,做好目标人群生育咨询、指导和服务;严格质量监管和实验室质量控制,提升孕前优生服务能力工作质量,确保目标人群覆盖率达90%以上。关注照顾再生育以及有流引产史等重点人群,坚持“主动服务、上门服务、落实到人”,提高随访服务的可及性。全面落实免费计划生育基本技术服务项目,提高避孕措施的安全性、有效性,减少非意外妊娠。

3、开展示范创建。继续开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示范企业创建活动,推进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流动人口工作水平。紧紧围绕“落实基本服务均等化、建立计生服务网络、完善信息采集管理、创新流动人口服务方式”等创建重点,精心打造示范企业,确保新增5家示范企业达到“八个有”标准,即有管理人员、有管理网络、有宣传资料、有服务公示、有世代服务室、有自动取套机、有协会组织、有信息平台。

网络世代范文篇8

一、坚持高层倡导,组织保障得到新加强

强化目标责任管理。下发《全市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考核细则》,合理分解、细化2012年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任务。年初,组织召开了全市人口计生工作会议,市政府与各镇(区)和市各相关部门,各镇(区)与各村(居)、企事业单位层层签订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书,落实任务,加强考核,确保责任落实到位。

坚持部门综合治理。市人口计生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特别是各职能部门,坚持“党政领导、部门协作、优势互补、各负其责”的工作方针,在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社会抚养费征收、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及计划生育“一票否决”等方面,严格履行职责,强化综合治理,形成了齐抓共管、综合服务的良好格局。

推进基层群众自治。积极按照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基层群众自治规范》,坚持先行示范、以点带面、整体推进思路,加强计划生育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和载体建设,积极参与计划生育基层群众自治“百村示范”活动。开展全市村(居)计生协会换届选举工作,强化协会组织建设,全市所有村(居)全面完成协会换届选举工作,呈现班子新、思路清的良好工作格局。抓紧抓好企业计生协会和流动人口计生协会组织建设,新建流动人口计生协会25个,组建率达70%以上。

二、坚持融入渗透,生育文化呈现新亮点

开展志愿服务行动。结合市关于“学雷锋好榜样——志愿有我,文明”活动,积极组织志愿者开展家庭文化宣传服务和育龄群众生殖保健服务活动。积极开展“幸福家庭”志愿者队伍巡回宣传活动,将婚育新风全方位、多渠道融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之中。

开展新农村新家庭活动。成功召开了新农村新家庭计划推进会暨计生家庭科技致富现场观摩会,进一步推进了新农村新家庭计划活动。

开展人口文化建设联创活动。运用多种形式积极推进人口文化进家庭、青春健康进校园、人口理论进党校。组织实施“9.25人口家庭文化宣传月”活动,启动“阳光花季行动”,与市教育局、文明办联合在市职教中心建立市青春健康教育基地,进一步拓展青春健康教育。

推进对外宣传工作。截止目前为止,完成部级报道2篇,省级报道36篇,《时报》计生专版四期。省人口网站宣传信息59条,人口网站宣传信息427条,《中国》门户网站宣传信息176条。

三、坚持规范高效,依法行政落实新举措

狠抓管理规范。一是抓好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按照上级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要求,对2001年以来的规范性文件进行了清理。共清理规范性文件12件,其中失效7件、保留3件、修改2件。二是规范社会抚养费征收案卷。对“十一五”以来的社会抚养费征收案卷,按照省人口计生委有关社会抚养费案卷评比要求,进行了再规范、再完善。1—11月,共开具征收社会抚养费决定书680份。三是做好照顾再生育一孩的审批工作。根据工作实际,对申报照顾再生育一孩的相关文书格式进行了修改完善,更方便基层干部的实际操作,提高了依法行政水平。1—11月,共办理照顾再生育一个孩子1804份。四是规范“三合一”平台运行。所有依法行政事项全部实现“三合一”平台操作,1-11月,网上办件共有4027件。

推行便民措施。继续在全市推广“计划生育零距离服务”及“诚信计生,阳光服务”品牌化服务等做法,完善市人口计生便民维权热线电话语音系统、印制便民维权知识折页,方便群众咨询和办事。

加强整治“两非”力度。今年5月,联合药监、卫生部门抽查了12家医疗保健机构、1家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和2家药品批发、零售企业,并对利康药业公司和市东方医院的整治情况实行回头看,规范了行业行为;先后与安徽、浙江、湖南等20多个县(市)签定了打击“两非”信息通报、联合查案、协同执法协议书,进一步巩固了集中整治“两非”专项行动成果。

四、坚持优质服务,重点工程彰显新成效

实施家庭健康促进工程。扎实推进“幸福家庭健康促进工程”。一是打造人口和家庭公共服务平台。市计生指导站、埭头、天目湖等镇正进行阵地改造,其它镇也已完成阵地改造设计,下一步将推进世代服务机构向人口家庭公共服务中心转型。二是继续推进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1—11月,目标人群优生优育知识知晓率达96.6%,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对孕前保健工作的认知程度达98.8%,完成1900对待孕夫妇健康检查工作。

开展避孕节育服务工程。积极实施规范化的知情选择和随访服务,目标人群期内综合避孕率达98.2%、知情选择率达95.3%、随访服务率达96.8%;创新随访服务模式,建立随访服务对象QQ群,实现面访、电访、信访、网络访视多种形式相结合的随访服务新格局;全面建立避孕药具不良反应/不良事件监测预警机制,今年1-11月份共报告避孕药具不良反应/不良事件480例,综合防治率达100%。

开展生殖健康筛查项目。积极探索生殖健康筛查项目实施新模式,建立了“生殖健康筛查项目”与“妇女健康促进工程”相融合、与孕/环情监测相结合的工作模式。今年以来,我市计卫联手共完成RTI服务、乳腺癌、宫颈癌筛查113880人次,筛查率78%,有力保障了育龄群众的身心健康。

五、坚持以人为本,利导机制实现新完善

继续实施奖扶制度。继续实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及企业职工一次性奖励制度,在新增人员的资格确认中,做到公正、公平、公开,不错登、不漏登。今年,新增奖励扶助对象1927人,全市累计享受奖励扶助人员6641人;新增特别扶助对象65人,全市累计享受特别扶助人员485人;享受一次性奖励1186人。

落实扶助新政策。根据国家、省及市有关规定,落实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提标和将计生手术并发症人员纳入计划生育特别扶助制度。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标准从每月60元/人提高到每月80元/人;手术并发症二级人员2人,每月享受200元/人;三级人员365人,每月享受100元/人,全年,共发放奖励扶助金519.26万元,特别扶助金79.97万元,一次性奖励金427.88万元。

开展生育关怀行动。以“争当五会会员,展示会员风采”活动为契机,深入推进生育关怀行动,在全市建立了3个生育关怀基地,通过基地致富带头人的帮扶,为130多户计生贫困家庭安排就业,发展生产,增加收入,平均每户年收入增加8000多元,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同时,各基层协会还组织各地有资金、有技术、有特长的协会会员和志愿者与计生贫困家庭结成帮扶对子,开展结对帮扶工作,收到明显成效。

六、坚持综合治理,新市民服务得到新推进

实施信息化管理。全面启用流动人口管理子系统,督促镇级做好流动关系的确认、网络化协作的接收、协查管理的反馈及流动人口个案登记、协查项目等事项的递交工作,并充分利用公安部门系统数据进行信息核对,加强信息录入工作。

开展“六免两优惠”服务。全面推进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试点工作,制订出台实施方案,编印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条例及“六免两优惠”知识折页,并精心组织专项培训和专项督查,落实省级评估要求及“六免两优惠”内容,开展为流入育龄妇女免费健康体检及咨询服务,进一步提升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水平。

扩大区域协作。在以往与外省市签订双向协议书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流动人口一盘棋工作格局,新签订了4个县市,截止目前,已与38个外省市签订了双向协议书,重点开展信息通报反馈协作、孕检服务协作、证件办理协作和社会抚养费征收协作。

七、坚持信息共享,“数字人口”得到新拓展

打造信息应用平台。稳步推行省综合平台3.0版的升级应用,指导并督促各镇、村(居)信息服务终端建设,目前,已完成省、市、市、镇、村(居)的五级联网信息互通。推进信息平台整合拓展,根据业务需求和基层现状,在全面推进省综合信息平台升级版应用的同时,利用好市全员人口信息系统2.0,对各类信息数据逐一核查,保证了综合信息平台V3.0的数据准确完整。

实现部门信息共享。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积极推进与相关部门信息资源的共享与互通,明确不同层级对部门共享信息的收集、流转、核对职责和流程,探索建立部门信息共享的长效机制。

建立世代服务信息体系。开展市世代服务机构数字站建设----“世代服务信息平台”,深化人口和家庭公共服务体系信息化应用,完善实体机构与虚拟网络相结合的服务模式。目前,已完成前期的调研工作,并与河海大学分校签定了合作意向书,下一步将根据工作要求开发服务体系管理软件,实现管理数字化、服务智能化、平台网络化。

八、坚持岗位练兵,干部队伍实现新提升

开展基层调研。开展局领导干部下基层“三解三促”活动,结合实际制定实施方案,局领导按照结对的村及社区开展走访活动,全面了解村级困难,听取群众对人口计生工作的建议和意见,走访慰问计生困难家庭;做好“双挂双促”工作,帮助挂钩村抓好经济发展。

抓好学习培训。通过召开全系统干部会议、定期举办条线工作培训班、举办全市人口计生干部专题培训班、参加专业进修培训等多种形式,不断提升人口计生干部的思想认识水平和业务工作能力;通过开展局机关公务员职业道德教育、读书征文、重温入党誓言等活动,提升局机关干部队伍素质;组织市镇两级人口计生干部赴金坛、江阴、武进、宜兴等地参观学习,对标找差,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对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网络世代范文篇9

今年以来,我市以党的十七大和中央《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为指针,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在苏州市人口计生委悉心指导下,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的工作要求,结合实际,开拓创新、狠抓落实,较好地实现了预期的工作目标。1~5月,全市出生2060人,计划生育率为99.95%,依法行政规范落实率98%,出生缺陷干预率达92.8%,生殖道感染综合防治率97%,随访服务率达96%,信息网络覆盖率100%。上半年,我们重点抓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围绕中心任务,营造促进人口计生工作健康发展的环境。

半年来,围绕深入开展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中央《决定》,抓住时机,一着不让,及时展开宣传教育活动,努力营造氛围,大力传播知识,倾力传承文明,全力推进新型人口文化建设。先后围绕全市人口计生工作会议、计生干部先进事迹报告会、非户籍人口管理服务卡制度和持《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企业退休人员一次性奖励等中心工作组织宣传报道,着力反映全市人口计生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和工作推进的情况。在省人口计生委向市委、市政府发来贺信时,及时在《日报》出版头条文章宣传我市的人口计生工作。并从婚育新风吹进万家、办好实事服务百姓和“四同”惠及新人等方面作了系列长篇报道。启动了创作节目汇编,开展了婚育道德与家庭幸福征文、欢乐宝宝动漫创作、计生干部PPT制作和幸福家庭DV拍摄。《中国人口报》、《江苏人口信息》专版,分别宣传报道了我市人口计生工作。在汶川地震发生后,编发《同心携手战胜震灾》文章,并以黑头发刊,以志哀悼及动员赈灾。为营造“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氛围,作出了积极的努力。

(二)围绕优质服务,扎实推进“世代服务”品牌建设工程。

今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转变服务理念,以群众满意为目标,加快“世代服务”机构的改造建设步伐,依托各级服务阵地,开展以知情选择、随访服务、生殖道感染综合防治、出生缺陷干预及青少年生殖健康为重点的优质服务。到目前为止,全市应建12个世代服务机构,已建成11个,在建1个。上半年,各镇依托计生技术服务阵地,为19.76万名已婚育龄群众提供了国家规定项目的免费技术服务,有效地保护了妇女的身心健康。积极开展优生咨询指导、孕前保健、围产期保健、产前筛查等技术服务,全面实施干预工程,不断满足群众生育健康孩子、建设和谐家庭的需求,并取得了较好成效。1-5月,全市婚检率95.3%,围产期保健服务率99.13%,新生儿疾病筛查率95.84%,产前筛查率达96.03%,优生优育疾病险参保率95.9%,全市人口出生缺陷发生率从2005年的8.74‰,下降到目前的6.05‰。

(三)围绕依法行政,充分体现民生计生的国策形象。

严守“八项工作纪律”,认真履行行政职责,强化法制宣传,严格依法办事。一是严格把关,按照《省条例》规定依法审批,坚持公正、公开、公平,做好528个符合条件再生育一个孩子的审批工作。二是切实保障群众的合法权益。做好了979名“伤残死亡家庭扶助对像”扶助金的发放工作;开展了持《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企业退休人员一次性奖励的相关工作,至6月30日,为19621人办理登记手续,目前已进入初审对比阶段;对各镇2007年度独生子女父母奖励金的兑付情况进行了督查,确保了独生子女父母奖励金的兑付率达98%以上;规范申报公益基金救助手续,做好了116个计划生育公益基金享受对象的审核工作,并督促基层做好发放工作,合计发放总额18.15万元;按照有关规定为87个家庭办理了有无子女的相关证明;对335个不符合享受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的对象的信息进行了变更审核。三是做好社会抚养费征收工作。半年来,对往年18例不符合法律法规规定条件生育的对象征收社会抚养费,征收社会抚养费24.7万余元。在征收过程中始终做到征收对象明确,调查材料真实,告知当事人权利清楚,征收程序规范,适用条款恰当,做到既能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又依法办事,未产生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案件。四是畅通渠道,依法做好来信来访的查处、接待工作。充分利用电子信箱向群众宣传计划生育政策法规,帮助解决疑难问题,开通“计划生育政策法规语音咨询系统”,有效地将宣传政策和解决问题结合起来。今年来,共受理各类信访100余件(其中来信12件),目前已全部结案,结案率达100%。同时争取公安部门的支持,出台了《关于在市户籍准入登记中出具计划生育相关证明的意见》,规范出证办理手续。

(四)围绕数字计生,着力发挥统计数据作用。

一是继续实施完善“四五六”工程,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开展人口计生信息网络整理改造、性能提升工作,提高人口计生信息网络安全等级,不断提升信息化建设的质量,为我市《非户籍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卡》、特别扶助试点工作、企业持证退休职工一次性奖励等新制度的实施以及世代服务机构开展优质服务工作提供技术保障。二是积极推进人口计生统计改革,按照《省人口计生事业统计制度实施方案》,制订下发了《市人口计生统计工作规范》,积极开展全市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统计工作。走访公安、卫生等部门,对2006年以来的出生人口数据进行专题调研,形成了我市人口形势分析报告,为各级领导提供决策参考,得到了市领导的好评。三是着力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改进人口计生统计考核、督查方式,加强对统计质量的跟踪核实力度,落实统计数据责任追究,每季抽查各镇统计信息变更正确率,切实提高统计数据的真实程度。

(五)围绕属地管理,全面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工作。

一是深入开展“春风行动”。今年1-3月份,市、镇两级计生部门以落实流动人口便民维权措施,保障流动人口合法权益为目标,专门设立宣传点,全程参与劳动部门29场“春风行动”招聘专场,为流动人口发放《苏州市计划生育定点服务机构分布图》1000份,《致新人折页》、《人口和计划生育法律法规汇编》等各类宣传材料3万多份,现场共为1.4万育龄群众提供咨询服务,免费发放避孕药具1万多盒。二是全面推行《管理服务卡》制度。按照苏州市建立城乡统一的“非户籍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卡制度”要求,制订出台《市实施〈苏州市非户籍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卡〉制度的意见》,并以服装城为试点单位,探索、总结《管理服务卡》办理和发放办法。4月28日,《管理服务卡》制度在全市全面推行。为提高办证率,全市共在流动人口集中地张挂横幅147条,张贴《办理使用告知》6238张,发放《办理使用须知》宣传折页15049份。海虞、辛庄等镇联合外管办进入大型企业,提供办理暂住证、发放《管理服务卡》一条龙服务。尚湖镇专门编写了小品《计生绿卡》,到流入人口较集中的村、企业进行宣传演出。到目前为止,全市已有符合条件的6912名已婚流动人口育龄妇女办理了《管理服务卡》,已提供了3265人次的同城待遇服务。三是实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监管方案。今年,市政府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监管列入依法治市十大实事之一。为把这一实事落到实处,各镇场依据《市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监管实施方案》,扎实开展工作。半年来,全市共查验婚育证明3808人,发现无婚育证明830人,发现流动人口怀孕333人,及时将涉嫌违法怀孕215例信息通过全国信息平台全部通报到户籍地,发《限期补办婚育证明告知书》265份,落实补救措施11人。联合卫生部门,处罚、取缔开展“两非”的地下诊所两家。同时,我们加强与户籍地的双向协作,同河南永城市签订《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双向服务管理协议》,协助流动人口户籍地办案,同他们建立了良好的协作关系。

(六)围绕释放活力,扎实提高计生协会建设水平。

一是稳步推进早教工作,成立了市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指导委员会。各镇加大工作力度,加快推进早教基地建设,认真选址,落实师资。辛庄、董浜、海虞、服装城邀请上海市及市妇保所的早教专家为本镇的0-3岁婴幼儿家长举办科学育儿知识讲座,受到了家长们的热烈欢迎。目前,虞山镇方塔管理区、大义管理区,碧溪镇江枫苑社区和浒浦集镇社区,沙家浜镇的科学育儿指导基地已经开班。二是顺利完成市级协会换届,回顾总结了市计生协会过去五年的工作,明确了今后五年计生协会的工作目标和任务。并对五年来全市各级协会涌现出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选举产生了新一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会、会长、副会长,聘任了秘书长和协会名誉会长。全市各基层组织推荐的146名会员代表参加了大会,创了历次换届到会率之最。三是深入开展生育关怀行动,建立生育关怀对象家庭档案,各地充分发挥基层协会的作用,开展具有针对性的生育关怀主题活动。虞山镇邀请市新区医院妇产科医生,开展生殖保健知识培训;古里镇联合镇妇联、团委慰问独生子女贫困学生45名,送上5000多元慰问金及文具用品、玩具等;辛庄镇组织40位退休老计生干部“逛园区,喜看家乡新面貌”活动;市、镇计生协会发动计生会员和志愿者开展“情系灾区抗震救灾”爱心捐款行动,累计捐款达15万多元。

(七)围绕作风效能,狠抓机关的全面建设。

今年来,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中央《决定》精神,进一步提高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行政管理效率,降低行政管理成本,规范行政管理秩序,我委继续对人口计生工作实施了项目化管理,市审计局对我委的的这一做法也给予了充分肯定。另外,为进一步强化“干在实处、走在前头”的人口计生作风,开创我市人口计生工作又快又好发展的新局面,我们以据中共市委《关于加强机关作风和效能建设的工作意见》,就强化机关作风效能建设,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和效能建设的意见》,并推荐市指导站、市计划生育协会参加市级“双十佳”评比。

二、下半年工作打算

今年下半年,我委将继续以稳定低生育水平,以人的全面发展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为指导,深化优质服务,规范依法行政,维护群众权益,切实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注重人口发展研究,全面提升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整体水平,努力实现人口计生工作的又好又快发展,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做好“十一五”人口计生中期评估工作,在促进事业发展上见实效。省“十一五”人口计生工作中期评估,实质上就是创建人口协调发展先进县(市)中期评估。全市各级计生干部务必高度重视,要全面理解目标管理责任制和创建人口协调发展先进县(市)各个责任指标的概念,并扎扎实实按照指标体系抓好落实,确保每一个评估指标都能按要求完成,确保顺利通过省“十一五”中期评估,为“十一五”期末创建省人口协调发展先进县(市)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继续加强基础建设,在稳定低生育水平上见实效。半年来,各镇按照年初全市工作会议精神,想方设法,积极落实相关措施,加强基层基础建设。绝大部分镇场通过出台相关文件,制订了对村(居)党政一把手、计生干部和信息员的考核奖惩办法,配齐配强信息员队伍,健全信息网络,实行计生干部分片包干制度,落实信息员例会制度,提高信息员待遇,加强知识技能培训等方式方法夯实基础,取得了一定效果。表现在信息员工作主动性得到加强,发现的孕情信息比较及时。但打基础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各镇还是要从“抓计划生育率、抓计生队伍建设、抓信息管理、抓能力培训、抓工作主动”五个方面入手,尽最大的努力,稳固基层基础,依法做好社会扶养费征收工作,切实稳定低生育水平。

(三)落实利益导向政策和社会保障措施,在注重民生计生上见实效。继续实施和完善独生子女父母奖励金、计划生育免费基本技术服务、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特别扶助、公益金等制度,组织开展企业独生子女父母奖励金落实情况专题调查,加大对企业兑现奖励政策的督促力度,及时兑现企业持证退休职工的一性次奖励,深入开展“生育关怀行动”,切实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群众计划生育生育合法权益。公务员之家

(四)拓展优质服务内涵,在提高群众满意度上见实效。全面完成人口出生缺陷社会化干预工程三年工作目标,继续开展产前筛查和新生儿疾病筛查,做好优生健康险的推广工作,提高孕前保健的服务量,努力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加快步伐,全市年内要全面完成世代服务品牌改造建设任务,力争率先在苏州大市范围内建成世代服务体系。召开全市0-3岁科学育儿工作现场推进会,全力推动0-3岁科学育儿工作深入开展,全面完成“市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活动中心(市欢乐宝宝活动中心)——各镇世代服务中心(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活动分中心)、幼托机构活动点——村委会、居委会(社区)为一体的三级网络”的目标任务。提倡开展秋季服务,尽力为全市育龄群众提供一年二次的优质服务,切实提高育龄群众的健康水平。

(五)继续加大工作力度,在完善流动人口计生管理新体制上见实效。继续实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监管方案,深入开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专项整治行动,加大《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的查验力度,提高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的持证率,联合卫生部门坚决取缔开展“两非”的医疗机构和地下诊所,努力降低流动人口性别比。继续推进《非户籍人口管理服务卡》制度的实施,提高《非户籍人口管理服务卡》办卡率,提高为持卡对象提供优质服务的服务量,保障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合法权益。研究计卫联手有效通报制度,与浙江、安徽等经常性协作单位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加大行政执法力度。

(六)深化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在建设新型生育文化上见实效。加快推进生育文化园建设,完成宝岩生态园、蒋巷村等重点区域的生育文化园建设。以婚育道德和家庭幸福为主题,组织开展市第五届生育文化节。通过文艺演出、幸福家庭才艺展、婚育道德征文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广泛宣传在婚、育、性方面的道德规范,弘扬新的道德风尚,积极推动人口文化和婚育文化发展。

网络世代范文篇10

关键词:虚拟数字人;网络视听;演化探索;行业前瞻

1概念成长演化

2021年被看作元宇宙元年,也是互联网的“转型窗口期”。元宇宙的概念就是通过数字化构建一个虚拟世界。虚拟世界是现实世界的镜像,价值与想象空间巨大,而虚拟人则是虚拟世界的核心资产。网络世界的虚拟人对应现实世界的各种角色衍生出数字化的虚拟人IP,其中包括虚拟演员、虚歌手、虚拟主播和虚拟网红等。虚拟偶像作为一种新兴大众文化产物,围绕着与他们相对应的文化、娱乐、服务、社交等虚拟内容,构筑成一个主流的新世界。虚拟偶像不再是曾经的“纸片人”,而是打破次元界限,具有自身价值属性,与受众建立关联性较强关系的明星符号。2016年,日本的动漫企业已经开始进军虚拟偶像产业,凭借面部捕捉、动作捕捉、声音处理等一系列技术优势,将真人的表情行为映射到动漫人物,让角色行为更拟人化。其中,名为“绊爱”的虚拟UP主是首位拥有百万粉丝的虚拟偶像,以原创的AI人格设定深受大众喜爱,她经常参与电视台和动漫展等演出,成为行业先行者,引爆了虚拟偶像热潮。随后,日本的虚拟偶像行业呈井喷式发展,2018年更被称为日本的虚拟偶像元年。在我国,虚拟偶像产业爆发期是2020年前后。虚拟化行业在技术和解决方案上取得一系列突破,使虚拟偶像制作成本下降,加上直播电商、短视频等内容行业爆发增长的大环境,虚拟偶像纷纷上线推出。在年轻世代高度聚集的文化社区“哔哩哔哩”视频平台上,2020年上半年,每个月就有4000多个虚拟主播开播。目前,腾讯、字节跳动和爱奇艺等国内互联网巨头也都相继布局虚拟世界的偶像市场。这无疑是一个比现实世界更广阔的新世界。

2多元技术赋能

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虚拟偶像逐渐摆脱传统冷冰冰的“机器人”印象,他们在外形上契合流行审美爱好,能够以更逼真、更人性、更自然的形象出现在大家面前。虚拟形象的强大表现力得益于近年发展迅速的人工智能技术。AI表演动画技术使虚拟人的表情、眼神、姿态更趋真实,协同制作技术为智能特效引擎的渲染管理提供自动化流程控制。结合强大的算力和三维捕捉,令虚拟偶像从局部到整体都拥有细腻的表达。成熟的工业化流程促进了产业的蓬勃发展,技术优化升级加速了虚拟人的破次元进程。虚拟偶像产业的多元发展,使受众群体从纯二次元文化核心,延伸到受动漫、游戏、直播、综艺、演出、追星等泛二次元娱乐内容影响的新一代年轻人。近两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线上娱乐增长迅猛,催生了新的观众市场,增加了虚拟偶像的消费需求。目前,网络虚拟偶像已广泛出现在新闻、综艺、游戏、短视频和直播带货等各种不同应用场景。尤其是在新闻传播方面,上至央媒、下至地方媒体,都纷纷推出了形象鲜明、应用侧重又各具特色的网络虚拟主播。

2.1虚拟主播

2018年11月,新华社研发制作的虚拟主持人“新小浩”,首次亮相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新小浩”是全球首个全仿真智能AI节目主持人。在随后召开的全国两会期间,虚拟主持人“新小浩”和他搭档“新小萌”正式上岗主持节目。此外,还有人民网研发制作的虚拟主持人“小晴”,澎湃新闻研发制作的虚拟主持人“小菲”,央视网研发制作的虚拟主持人“小智”,《光明日报》、光明网研发制作的虚拟主持人“小明”等网络数字化主播。以新闻主播身份出现的虚拟偶像,融合了尖端技术,推动了节目形态创新。虚拟主播侧重于实时语音生成和交互能力,通过先进的学习技术,能基于文本实时自动生成高质量的语音和动画数据,实现了从简单的语音助手到有形象可交互的虚拟数字助手的转变。虚拟主播不仅能够在日常的新闻报道中,提升新闻内容制作的效率,降低制作成本,还能在突发的新闻报道中,快速地生成新闻视频,提高新闻报道时效性和新闻质量。基于智能语音合成技术,虚拟主播具备多音字自我纠正、变速、数字纠错和韵律纠错等能力,还能自动完成场景音效配乐等工作。此外,通过机器深度学习,虚拟主播可以掌握基于时政、体育、娱乐、财经等不同领域的常识和专业术语,并应用在不同报道场景中。2021年,北京广播电视台研发了我国首个广播级智能交互数字人“时间小妮”。她区别于其他虚拟主播,侧重于用户服务功能,以人工智能和情景对话的形式为用户奉上贴心服务。

2.2虚拟歌手

虚拟数字人应用在综艺娱乐方面,较为经典的是日本的虚拟偶像“初音未来”。“初音未来”拥有强大的技术研发后盾,结合前端渠道运营,除了活跃在网络空间,还以虚拟现实的方式参加综艺节目,代言各种产品,举办个人演唱会等,人气甚至高于许多真人明星。国内的虚拟歌手“洛天依”的核心技术是使用雅马哈公司的VOCA-LOID音乐制作语音合成引擎,以甜美治愈的声线,配合一身中国元素造型,迅速抓住年轻网友的心。VOCALOID歌声引擎经过了20多年的技术研发,5个版本的升级迭代,在业界享有很好的口碑。VOCALOID是用预先录制的声音为基础制作音色库,结合歌词、旋律就可以合成歌曲音频。“洛天依”曾数次登台各大卫视献演,解锁时尚双刊封面。2021年,“洛天依”登上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的大舞台,与王源等艺人为全国观众演唱和送上了新春祝福。2022年,在江苏卫视跨年演唱会上,“洛天依”与“硬糖少女303”同台演出,为广大观众带来虚实梦幻的全新娱乐体验。2022年,广东广播电视台音乐之声频率率先在粤港澳大湾区推出第一个元宇宙超写实虚拟偶像歌手“叙白”,如图1所示,这也是元音链传播板块的虚拟偶像。2022年1月23日,广东广播电视台音乐之声31周年台庆当天,由这位虚拟偶像歌手演唱的第一首歌曲《锁定未来》上线。这是新生代虚拟唱作人“叙白”的音乐之旅,这位虚拟少年人从另一个平行宇宙破风而来,用歌声奔赴闪耀的未来与梦想。广东音乐之声频率本次打造的数字虚拟偶像歌手,目标为实现创新模式和商务经纪平台的愿景,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的元宇宙世界。

2.3虚拟代言人

虚拟明星不仅霸屏国内的娱乐舞台,商业代言也被虚拟偶像拿捏了。越来越多的商业品牌方注意到了虚拟偶像的潜在代言价值,开始将商业的目光放到虚拟代言人身上。以前,以现实世界的明星作为品牌代言人,通过明星的个人魅力加深大众对品牌的印象,能够轻易取得目标受众人群的对产品的好感和对商家的信赖。但近些年,顶流明星“翻车”的消息不绝于耳,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品牌解约事件和明星影视作品遭遇禁播、删减、打码等。各种各样爆炸性的明星负面事件充斥网络的同时,虚拟世界的品牌代言人却能在许多方面弥补真人明星的缺陷。虚拟代言人相比真人明星广告费用成本更低,还能避免明星“塌房”风险,企业能够直接与虚拟偶像公司合作,或者推出自己独创的虚拟形象。例如,麦当劳的“开心姐姐”、天猫的“千喵”、屈臣氏的“屈晨曦”、欧莱雅的“M姐”等。除了熟知的商业品牌,湖南卫视的《你好星期六》也启用了虚拟主持人“小漾”作为品牌代言人。虚拟主持人“小漾”不但外形表情生动、形态逼真,还运用了先进的技术模拟完成节目主持人的工作,受到年轻电视观众的追捧。

3产业运营风险

虚拟偶像作为二次元、粉丝文化和创新技术成功碰撞的产物,在众多领域中得以应用并崭露头角,坐拥庞大的流量热度和粉丝群体。但目前,虚拟偶像行业仍处于探索阶段,在技术更新迭代的同时,资本已跑出了加速度,这难免会带来一些风险。首先,在虚拟偶像产业链的上游,经过数十年的技术迭代,让虚拟人从二次元走向三次元,但技术层面仍存在诸多不稳定因素。网络上的粉丝对虚拟偶像的“完美表演”期待很高,不能承受虚拟偶像呈现出来的各种缺陷情况。虚拟偶像的完美光环,往往容易因为一些技术故障而幻灭。例如,某网红和某虚拟偶像同台直播的时候就出现过“翻车”事故。该虚拟偶像在表演期间因为系统错误没有声音,观众只能尴尬地看着她哑唱。这件事情发生后,许多网友调侃说假唱“实锤”,纷纷表示要“脱粉”,这无疑对虚拟偶像和代言的品牌方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其次,在产业链中游,品质把控决定了虚拟偶像的社会价值。随着技术的成熟,虚拟人变得更像真人,甚至代替真人活跃在大中小屏各式舞台,让主流受众熟悉他们。资本注入带来的行业“过热”导致恶性竞争,站在虚拟产业风口的部分企业为了抢占市场盲目求新求变,为了提升运营IP流量和转化力,刻意为虚拟偶像产品引入不健康元素。例如,有些造型过于露骨,通过言语传递不良价值观等。虚拟人比真人容易被操控,可以轻松实现运营者的目的。虚拟偶像的流量至上、畸形审美风气给年轻人带来不切实际的幻想,误导青少年的思想观念。有些企业没有严格审查用于机器学习的素材库,不良信息污染了虚拟偶像的对话模型,结果在互动时出现不当言论。例如,“Hololive事件”就是因为敏感言论导致惹祸上身,甚至失去中国大陆市场。再次,虚拟偶像本质是人为塑造的,是以虚拟的真实形象实现粉丝的幻想投射。在产业链的下游,与受众的连接关系决定了虚拟偶像的商业价值。在颜值经济的驱动下,俊美的外形结合精准的情感输出,让虚拟偶像走进粉丝内心,为受众带来高度满足感。有些运营者为了谋取利益,利用这一特质,透过虚拟偶像引导粉丝群体,使商业价值凌驾于社会价值之上。虚拟偶像受到负文化圈群的影响,出现虚假宣传、恶性营销等情况,使受众对产品或事件产生错误认知,扰乱网络舆论秩序。最后,元宇宙概念充斥着大量泡沫,资本操控、行业垄断、产业内卷等都会给虚拟偶像行业带来风险。因此,初入局的企业更需理性对待,通过政府的引导建立正确的发展理念和认知。虚拟偶像的运营难度远远超过想象,因为他们不像真人明星那样会自我成长,他们缺少真实的人生故事,更缺乏原生态的人性特点和性格魅力,唯有依托于人设,输出优质原创内容才是根本。虽然伴随着软硬件技术的提高、行业整体环境向好,给我们带来了无限憧憬,但虚拟偶像要做到理想的完美程度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4行业持续发展

网络虚拟偶像产业是支撑我国数字经济未来发展、实现数字强国目标的重要分支产业。虚拟偶像的研发推动了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发展。2021年,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的《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十四五”科技发展规划》,已经明确提出要“推动虚拟主播、动画手语广泛应用于新闻播报、天气预报、综艺科教等节目生产,创新节目形态,提高制播效率和智能化水平”。目前,传统的广电媒体行业进入虚拟偶像领域无疑是迎合风口,为争取Z世代受众展开贴身近战。虚拟偶像产业作为文化新业态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各项配套政策尚未完善,相关的政策连续性也还没有跟上,这些都将成为网络虚拟数字人未来发展的风险点。因此,在追逐热点和创新的过程中,避免负文化的侵蚀与过度商业化带来的庸俗化、低俗化,必须要制定配套的法规,严格规范市场秩序。同时,大力在虚拟数字人的内容生产和表现形式上下功夫,既确保该产业的发展有正确的价值引领和审美引导,又不乏新颖有趣的生动形象以打造品牌。如此,方可形成健康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和未来元宇宙虚拟世界的无限风光。

参考文献:

[1]何强.人工智能在新闻领域应用的新突破——从全球首个“AI合成主播”谈起[J].新闻与写作,2019(5):9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