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课程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2 08:04:18

统计学课程

统计学课程范文篇1

关键词:CDIO模式;医学统计学;教学改革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这些年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2000年以来,麻省理工学院与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四所大学组成的跨国研究组织,经过四年的研究摸索,创立了CDIO工程教育理念,同时也成立了名为CDIO的国际合作组织。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它以产品的研发到运行的周期为载体,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实践学习工程的理论和技术、经验,这样可以和课程之间有机地联系起来。我们应该转变对人才观的认识,以往是单从个体的角度,现在要转变成为从个体、团队、组织和社会的多个角度、更加全面地认识人才。

一、医学统计学课程现状

医学统计学是运用概率统计的原理与方法,根据医学需要,对收集的实验数据进行整理,然后再进行分析与推断的一门学科。只有先对实验数据进行收集、然后进行整理和分析,才能科学推断不确定性的数据,进一步揭示医学研究中掩盖在偶然因素中的本质规律,从而可以为解决医学方面的问题提供科学有利的依据。医学统计学是掌握医学特征非常必要的工具,被大量用于研究人类健康的水平、衡量卫生等工作的效果、分析医学研究中的实验成果。医学统计学是高职院校的一门注重应用的学科,是医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工具。21世纪人类社会已经步入了信息化的时代,各式各样的高科技在不停地发展,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统计学,然而医学生的统计学素质比较薄弱,会妨碍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多媒体盛行的时代,随着计算机的广泛运用将会影响教学的各个方面,例如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但是,由于医学统计学的理论基础是概率统计,思维比较抽象,而医学专业的学生更习惯于具体形象的思维,因此学习过程中有些困难,并且逻辑性的推理又多,计算比较复杂,计算量很大,加上高职学生数学的基础比较弱,高数的基础知识几乎没有。

二、CDIO理念下《医学统计学》教学改革的内容

CDIO教育模式将学生的主动实践与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它强调的是“做中学”,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自身的知识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终生学习的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沟通交流的能力。CDIO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地去思考并进行创新,学生通过给出的已知条件,主动去思考、积极地去设计、根据设计去试着实现、运行。1.调整《医学统计学》的课程结构。由于医学教育在与世界逐渐接轨,现代社会对高职人才的培养作出了全新的要求,更加重视学生的能力提高,这就对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课程内容体系、教学方法是一个新的挑战。传统的数学教学更加强调系统的理论知识,严密的逻辑推理,准确的计算;在CDIO教学模式下,主要倡导培养学生的能力,《医学统计学》注重实践性、应用性的统计,CDIO模式下能够让学生发现问题,学生应用医学统计学的知识解决医学方面问题的能力将得到提高,从而使职业核心竞争的能力得到提高。CDIO教育的理念是非常先进的,可以让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提升的一种教学理念,将CDIO教学理念引入《医学统计学》的教学中是改革的必然趋势。《医学统计学》课程结构由于理论知识,计算复杂,课程结构完整,但是学生却感觉非常枯燥,依据CDIO模式的教育理念调整原有的课程结构,通过医学实例来引出问题,运用数学建模的方式来分析问题、建立统计模型、解决实际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带动理论的教学。2.调整教学内容。在医学统计学的教学过程中注重本学科系统性的理论,其内容太过僵硬、没有创新,不能充分体现统计的应用、实践的特点,忽略了其发展变化,造成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的能力严重脱节:学生上课听得懂,考试成绩还好,可是遇到医学实际问题下不了手。教学重点虽是医学统计,但是对统计的指标、统计方法的理论推导过多,而对于实际应用、操作的实践太少。教学内容缺乏实践操作,不但会使教学无效和浪费资源,还会降低学生的求知热情,丧失学习信心。授课模式以抽象的统计学概念、逻辑推理讲授为主的“灌输式”模式,印象深刻的多媒体演示以及医学案例启发讨论式的教学过少,缺乏医学实际应用的课外教学实践模式,造成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的应用统计能力薄弱。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应该把教学重点放在对医学统计学方法的理解和运用上,对统计学公式的推导等理论内容的讲解应该尽量简化,重点要培养学生的统计思维能力,让学生真正感觉到统计学就是解决医学实际问题的一种思维艺术,只有让学生体会到了医学统计思维以及推理的乐趣,才能够真正地学会医学统计学的方法。3.加强对研究设计的教学。调查、实验研究的设计是需要科学性和严密性的,医学统计学知识是否应用得当直接影响研究设计的质量,甚至影响科研工作的成败。但是在大多数非预防医学专业的统计教材中,对研究设计这方面介绍的太少,授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常是简单带过。由于研究设计的重要性,因此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应当增加调查、实验研究设计的内容,从而可以加强培养学生在实验设计、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等能力。这样可以让学生在遇到实验研究时能够做出合理的实验设计,对于不同的统计实验要求能够选择合适的统计方法。假设有同性别、体重在一定范围内的健康动物20头,按体重的轻重依次编为1、2……20号,试用完全随机的方法把它们分成2组。此实验可以通过随机数目表的方式完成。随机数目表使用时可以从任意数值开始,可以横用,也可以纵用,比如我们从第7行开始,单数代表甲组,双数代表乙组,结果列入甲组的动物共11头,列入乙组动物共9头,如表1所示。4.增加spss统计软件的上机操作课时。进入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在飞速地发展。统计工具由计算器发展到现在以计算机为主,运用相应的统计软件处理医学研究中的数据已经成为医学工作者必备的一项能力。运用统计软件,不仅可以让统计数据的计算变得简单而且准确,还会使统计的教学从抽象复杂变得简单轻松、从枯燥无趣变成趣味无穷。由于统计软件非常直观、容易理解,可以带有趣味性地解答医学统计中的案例,理论推导减少了,又能非常直观地阐述统计方法的应用背景以及前提条件,重点根据统计检验的结果对结论做出合理的解释。增加上机操作课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让学生能够掌握类型不同的医学资料的分析方法,学生运用医学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来解决医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将会得到提高,为今后的工作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于医学统计学中假设检验的内容,先讲解t检验、方差分析、卡方检验、秩和检验的理论知识,让学生先理解每一个假设检验的原理以及计算方法,然后带学生到机房用spss统计软件操作如何进行假设检验,指导学生学会看软件计算出来的结果。比如理论讲解时,计算出来的是P值,而软件计算出来的是sig值,从而告知学生理论计算和软件计算结果之间的区别。通过软件操作加深对假设检验的理解,更利于知识的掌握。从教师讲授为主的观念转变为学生为中心的新观念,从学生被动学习引导为主动学习,制定以项目为导向的新的培养计划。学生对医学统计学课程有害怕的情绪,缺乏一定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求知的欲望。大多数医学生在学习统计学课程的过程中普遍感到思维很难开展、碰到问题入手困难、选择方法难,而且部分医学生的基础薄弱、有些甚至有厌学的情绪,致使在学习过程中没有主动的求知欲望,几乎学习是被动地接受,不能很好地激发出学生的兴趣,学习的效果自然不理想。在CDIO模式下,更加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通过团队协作、小组讨论、实践操作等形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出学生的潜在能力,点燃学生求知欲的火焰,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创新的能力。从以专业科学知识为主转变为重视实验操作训练,从以讲授专业知识为主转变为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根据CDIO教育模式构建新的课程体系,特别是增加团队设计项目。

三、结语

我国社会和经济更广泛地融入到国际当中,使得人才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由以往只注重个体方面的素质转变为不只注重单个个体的学识与经验,更加重视人才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创新决策的能力。CDIO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模式,它改革了传统的思路与教学方法,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式。

参考文献:

[1]顾佩华等.重新认识工程教育——国际CDIO培养模式与方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王芳楷.基于CDIO的单片机课程教学研究[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

统计学课程范文篇2

关键词:高职应用统计学;教学改革;互联网调查平台

1在高职应用统计学课程教学中增加对于互联网调查平台应用的原因

1.1对于教学对象的分析。鉴于本课程的授课对象为非统计专业学生,对相应理论的学习有限,且学生的数学基础相对薄弱。就即将开始上统计学课程的学生进行调查,包含了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以及不同学届的授课对象进行调查。所回收的141份问卷中显示,认为统计学课程较枯燥11.35%;非常枯燥的占18.44%,一般的占52.48%;认为统计学课程较有趣的为27.66%,认为非常有趣的比例为1.42%。从调查结果和之后的随访来看,在许多学生看来,统计学的许多内容较枯燥。当然,对于其中52.48%抱着“一般”态度的同学,他们愿意投入“一般”的时间进行学习,“考试通过就好”,并没有更多的学习兴趣。之所以会有一半以上的学生选择这个答案,也主要缘于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人们已感受到数据带来的便捷,日常生活中也对统计有了越来越多的了解。加之授课对象在以往不同学习阶段都或多或少地了解、学习过一定统计基础知识。虽然学生对统计学有一定了解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学习中的畏难情绪,但是仍然无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很多时候反而会影响对课程中更为关键的重点和难点的进一步学习。另外,认为统计学课程较有趣的为27.66%,认为非常有趣的比例为1.42%。两者之和为29.08%,所占比例不到1/3。这少部分学生主要通过阅读和社会实践,或者是中职阶段专业学习了解了更多统计学知识,对于课程内容有着较为准确、深入的认识。有些同学甚至直接或间接地参与过统计调查、统计图表等方面的实践环节,因此他们对课程学习较有兴趣。无论属于上述哪一种情况,就学生自身而言,他们很难对统计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产生兴趣,当然也就不利于在课程学习中进一步深入学习和应用。传统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的模式不利于学生熟练掌握统计学相应知识与技能,即使最终通过死记硬背公式或是“搭便车”通过了课程考核,学习结束之后也很难将统计学知识直接迁移到实际的工作与生活领域中,更不用说灵活应用了。在对印象中的统计学课程学习难易程度的调查中,排在第一和第二位的答案是“一般”和“较难掌握”,占比分别是51.6%和21.9%,远高于其它答案。可见,即使是统计学课程改革已从多角度着手,并在实践中推进了多轮,仍然有相当大比重的学生在课程学习之前认为这门课程较为枯燥且难度较高。这一问题也是笔者进行高职统计学课程改革中主要考虑的因素。1.2增加对于对于互联网调查平台应用的优势。为了改变统计学课程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效果不佳的现状,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进行高职应用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改革。结合教学目标、岗位需求等诸多方面因素考虑,应用互联网调查平台开展课程实践项目,并将其做为“理实一体化”教学的重要内容并侧重其考核,成效显著。实践证明,课程教学中增加围绕互联网调查平台应用开展的课程实践项目可有效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充分发挥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这一现代化教学理念的作用;也有助于学生掌握统计学相应内容的信息化处理方法与理念。最终可以更好地实现培养学生的统计专业技能与素养的目标。在应用统计学课程改革中,增加对于对于互联网调查平台应用的直接作用体现在:一是降低学生畏难情绪,使学生感到容易入门;二是互联网本身已具有很多新型服务平台具有较多实用且专业的功能,将这部分内容融于教学内容中同样对于增强学生实践能力;三是有助于培养学生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即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统计问题并应用所学知识加以解决的能力。

2对于围绕互联网调查平台应用开展实践项目进行教学设计的依据

2.1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和未来就业需求。统计学是关于收集数据资料,数据整理、数据分析,进而探索数据的内在规律性的一门学科。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信息化技术的发展,统计学已越来越广泛应用在各个行业中,其重要作用日益突显。应用统计学的思维和数据处理方法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特别是应用信息化技术解决相应统计问题,在各个领域都有较多的工作需求。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初步分析……这些能力与素养不再仅仅是针对统计专业人才的要求;而是众多行业人才所应兼具的要求。特别是对于高职财经类专业学生的教育,更应突出这部分能力和素养的培养。关于收集数据资料,数据整理等内容,在统计学课程中所占篇幅较大,所涉及的概念、方法等内容较多。即使有一定基础,要全面掌握相应内容仍然难度较高。在传统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清楚某些理论和方法的内涵,老师会花费大量时间去讲解这些知识,学生课后复习负担较重,相应的传统理念考核也不利于学生统计素养的形成。因此,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初步分析这部分教学内容不仅是高职应用统计学课程教学的重点,也是最有必要开展实践性教学,并增加考核占比的部分。也就是说,在教学中,学生不仅应掌握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的必备理论知识;还需通过“理实一体化”教学实践环节来加深对所学内容的感性认识和体验;增进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熟练相应操作技能,并树立起应用信息化技术处理统计问题的思想。2.2符合高职教育中“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借鉴姜大元教授“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模式被证明在大多数情况更为科学。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与工作过程相适应的专业课程体系,分析工作过程中涉及的知识与技能,设置或模拟工作过程情境组织教学,引入衡量工作任务完成标准的教学评价体系,以使学生获得职业岗位或岗位群职业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案。现代统计工作过程注重强调统计设计、数据收集、数据整理与显示、数据分析四个主要环节,其中前三环节的应用,包括第四环节中的数据初步分析,都可以在围绕互联网调查平台应用课程项目中得以学习和实践。关于数据分析中的深入分析,则主要指应用推断统计的方法对现象进行深入的描述、预测和分析。考虑到教学主体的学习基础、专业特点、教学课时等方面因素,将这部分内容作为本课程实践项目考核的选做环节。其要点以其它形式进行考核。而在本课程围绕互联网调查平台应用开展实践项目中,主要侧重引导学生围绕项目实施数据收集、整理与显示、初步分析并形成统计调查报告的成果。对于选做内容,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与教师互动,在完成项目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统计方法进行更加深入的拓展性研究。在高职应用统计学课程改革中,将在围绕互联网调查平台应用课程项目作为重点考核内容,在评分标准中赋予60%或以上的较大比重,在教学中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完成相关工作环节的基本内容,以此来推动学生发挥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积极性。教师则主要帮助学生确立课程研究项目;引导学生们通过自行研究、小组讨论、集体讨论等方法独立解决问题;并最终完成课程项目。2.3符合统计学课程性质及其对“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要求。与其他学科不同,统计学是一门方法论学科。正是基于这样特殊性,学生本课程开展学习的过程中,不仅仅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对相关统计学基础知识、计算方法等内容的学习,更应该通过亲身实践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等方法和技能全面掌握。因此,在开展教学中必须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将实践教学真正摆在与理论知识同等的位置。统计学是处理现实中“数据”的一门学科,统计本身就包含了统计工作的涵义,或者说统计就可以指统计实践。因此,统计学课程也具有实践性的要求,在高职应用统计学课程教学中更是如此。当前,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统计工作的效率,使许多传统中需花大量人力和时间的统计工作可以高效、准确地完成,这些新的工作方法有必要让学生们在课程学习中有所了解进而加以应用,从而降低畏难情绪,更好发挥主观能动性,更扎实地学习和应用课程内容。随着本课程改革的进行,围绕互联网调查平台应用开展实践项目被证明可使绝大多数学生畏难情绪显著降低。上课前和课程中能够积极针对课程项目开展学习,并能够积极参与到各项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环节。教学改革后的成绩分析也可证明围绕互联网调查平台应用开展实践项目的改革是有效的,同样也是便于推广的。

3对于围绕互联网调查平台应用开展实践项目进行教学设计的应用

3.1教学改革理念。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应用统计学课程在教学实际中,以培养学生能力,提升学生素质为主要目标,并以此为中心进行课程设计。统计学课程的专业技能与素养主要体现在统计设计、数据收集和数据初步分析处理能力等方面。基于工作过程设计教学过程,教师在学生实践过程中进行必要的方向性指导,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提高学习兴趣,进而改进教学效果。3.2改进教学方式。高职应用统计学课程改革,要彻底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积极探索适合学生发展需要,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教学方法。围绕互联网调查平台应用开展实践项目本身属于项目驱动法的应用,同时适时结合讨论法,合作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等等现代教学方法,有助于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相长,更好地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创造性应用能力。3.3主要实施步骤。第一步,围绕学生熟悉和关心的学习、生活等领域,或者是熟悉的企业统计工作领域来给定的综合项目选题。如大学生课余生活调查、大学生幸福感调查、大学生节能环保情况/意识调查等共15项参考选题,要求学生在与老师互动的前提下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选题。第二步,要求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讨论等形式学习如问卷网这样的网络调查平台以及课程项目所涉及的内容,最终以组为单位在互联网调查平台设计问卷,并按要求收集不少于30份的数据。第三步,基于互联网调查平台所生成的数据,引导学生分工完成数据分析和综合分析,最终完成统计调查报告。第四步,结合成果交流、互评与自评等环节,由教师根据考核标准给出本实践项目最终考核成绩。

4结语

综上所述,鉴于高职统计学传统教学过程易使学生感到枯燥难懂,且不利于实现学生技能与素养的培养目标。在课程教学中增加围绕互联网调查平台应用开展的实践项目具有显著优势,并且易于推广,能够更好地满足教学需求,更好地实现改进教学效果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刘逸萱.高职财经类专业“应用统计学”课程改革探究———在互联网实训环境下完善课程改革[J].教育现代化,2016(10).

[2]杨宇.以问题为导向的经济统计学教学改革探索[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6).

统计学课程范文篇3

关键词:生物统计学;精品课程;教学改革

一、引言

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只有定性的结论已不能满足实践的需要,实现生物科学结论定量化是人们长期追求探索的目标;生物统计学是生物学科定量化的重要分析理论与方法,生物统计学是生物学科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素质,与生命活动有关的各种现象中普遍存在着随机现象,大到森林陆地生态系统,小至分子水平,均受到许多随机因素的影响,表现为各种各样的随机现象,而生物统计学正是从数量方面揭示大量随机现象中存在的必然规律的学科。因此,生物统计学是一门在实践中应用十分广泛的工具学科,它是生命科学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对后续生命科学课程学习和生物科研有重要作用。

同时,生物统计作为数理统计在生物学领域的应用,是教学难度较大的一门课程。因此,在生物统计学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针对各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因材施教,更新教育理念,加强实践训练,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进行改革和大胆探索。

二、二十一世纪对生物统计学课程的重新定位。

(一)新世纪对生物统计学课程提出的新要求。

二十世纪上半叶农业和遗传统计学首先获得了发展,在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生物统计学、统计流行病学、随机化临床试验学已经成为攻克人类疾病的一个里程碑。这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显著提高了人类的期望寿命。

21世纪人类基因组,基因芯片等实验科学产生出的巨量数据,需要新工具来组织和提取重要信息。

将数据转化为信息需要统计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洞察力、技术和训练。

未来的生物统计学将会与信息技术密切结合,较少侧重传统数理统计,而会更多注意数据分析,尤其是大型数据库的处理。生物统计学越来越不同于其它数学领域,计算机和信息科学工具至少和概率论一样重要。

(二)生物统计学对大学生素质培养的作用。

生物统计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通过样本来推断和估计总体,这样得到的结论有很大的可靠性但有一定的错误率,这是统计分析的基本特点,因此在生物统计课程的学习中培养了一种新的思维方法———从不肯定性或概率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和分析科学试验的结果。

生物统计学是通过个别的试验研究得出其一般性结论,属于归纳推理的范畴。但其有别于简单枚举法和科学归纳法,是一种或然性归纳推理或者概率归纳推理。在生命科学的研究中绝大多数涉及到的是随机事件,因此,生物统计学不仅是试验设计与统计方法的教学,更重要的还是大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这对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很有必要。

生物统计学包括试验设计和统计方法两个有机联系的组成部分。通过试验设计的教学可提高大学生设计研究课题试验方案的能力,使之明确课题的研究目的、试验因素与水平以及试验设计方法等方面的内容。通过统计方法的教学除让学生弄清各种统计方法的内涵外,还需要使学生能够正确地选择最适合的统计方法,以揭示资料潜在的信息,达到研究的最终目的,从而提高大学生科学研究素质。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一)加强电子课件及网络平台建设。

生物统计学是应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原理研究生物界数量变化的学科,而概率统计的理论和思维方法对本科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加之课程学时的减少(由原来的60-70学时,降到现在的40学时左右),如何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入门,并使学生在了解概率统计思想的基础上,掌握常用统计分析方法的应用及使用条件是课程的教学难点。为此,我们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了与教材配套的课件,通过在课堂上把抽象内容形象化与直观化,收到了良好教学效果。建设了一个生物统计学教学网络支撑平台,现有课程简介、教学大纲、师资力量、授课教案、电子版《生物统计学》教材、课程录像、实习指导、在线测试题、参考文献、其它教学资源等栏目,免费向全校师生开放。

(二)将多媒体教学优势与学生的认知规律有机结合,用较少的学时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多媒体具有信息量大、形象化、直观化的特点。

但是如果不能很好地将多媒体这些特点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相结合,多媒体教学就可能会带来一些弊端诸如:(1)内容多,幻灯片变换快,由照本宣科变为照屏宣科,为新的“满堂灌”;(2)课件图片多,内容以展示为主,缺乏启发性;(3)教学内容常用满屏的方式显示(即所谓“死屏”),老师照着屏幕上的内容给学生讲解,失去了传统教学方法,老师边讲边板书能给学生留下比较深刻印象的特点,缺乏吸引力。

而多媒体在教学中只能充当工具的角色,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将多媒体信息量大、形象化、直观化的特点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紧密结合在一起。在制作课件时,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精炼教学内容,模仿传统教学书写板书的过程,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采用逐字、逐句、逐段显示教学内容的动画方式。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仍然保持传统教学方法的教姿教态,在授课的过程中与学生保持互动,根据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知识的能力,掌握屏幕上显示内容的速度,必要时辅以板书进行讲解。这样做既发挥了多媒体教学的特点,又充分照顾到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内容没有缩减,学时减少近三分之一的情况下,仍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长期坚持教育教学方法及教学规律的研究。

生物统计学的理论基础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从这个层面上讲,它有非常浓的数学味道,但是它又有别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生物统计学更主要强调的是概率论及数理统计的思想和方法在解决生命科学中一些具体问题的应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存在一个“度”的把握问题,如果将概率论及数理统计的原理讲得太多,一是学时不允许,二是学生难以消化,得不到好的教学效果;如果只注重方法的讲解,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就会误入乱套公式的歧途。经过将教学的重点放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重点掌握统计方法的功能与用途,方法与步骤,防止各类方法的误用,淡化定理的证明与公式的推导。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采用“保干削枝”,即在学时减少很多的情况下,将一些次要的统计方法去掉,也要保证有足够的学时讲授理论分布与抽样分布、统计假设测验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掌握生物统计学中所蕴含的概率论及数理统计的思想精髓,从而避免学生乱套统计公式。

(四)密切跟踪生命科学发展的前沿动向,探索生物统计学解决前沿问题的理论与方法。

统计学在生物学中的应用已有长远的历史,许多统计的理论与方法也是自生物上的应用发展而来,而且生物统计是一个极重要的跨生命科学各研究领域的平台。现在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与生物信息学的蓬勃发展,使得生物统计在这些突破性生物科技领域上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在课程建设中,随时注意纳入生物统计学在前沿领域研究应用的内容,增强课程的活力,提高教师和学生面向生物产业主战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生物统计学要不要开实验课,怎样开实验课,一直存在争议,在此认为生物统计学不仅应该开设实验课,而且还要将实践教学的重点放在计算机技术和统计软件的应用上,让学生不仅掌握统计方法,而且加深对原理的认识,获得就业或升学的必备计算机统计技能,提高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一)开展统计软件的实习,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素质。

20世纪20年展起来的多元统计方法虽然对于处理多变量的种类数据问题具有很大的优越性,但由于计算工作量大,使得这些有效的统计分析方法一开始并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很好推广开来。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诞生与发展,使得复杂的数据处理工作变得非常容易,所以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技术,通过计算机软件将统计方法中复杂难懂的计算过程屏障起来,让用户直接看到统计输出结果与有关解释,从而使统计方法的普及变得非常容易。在课程体系改革中,各课程的教学时数与达到培养目标所需完成的教学内容相比还是不足的。为此,可以通过标准的统计软件的教学实习来达到以点带面,扩大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素质。

为此我们建立了一个专用于实习教学的生物统计电脑实验室。现共有50余台电脑,并连接到校园网。实验室配备有指导教师,负责对上机的学生答疑。除按教学计划进行的正常实习教学外,实验室还对优秀学生免费开放,鼓励他们结合教师的科研活动,应用所学生物统计学知识,学习新的生物统计学知识,掌握应用计算机解决生物统计学问题的技能。

(二)全方位、多层次的实践教学。

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必须将本课程的实践教学活动延伸到课堂教学外,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实践教学。

在原绵阳农专期间,主要在作物育种、作物栽培、动物营养等课程实验与实习中,根据相关内容加入了试验设计方法以及数据统计分析的相关内容。

组建了西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以后,由原来的单一农科专业变成了理、工、农三大学科均有专业的格局。虽然专业的学科归属不同,但有一点是相通的,其内涵均属于生命科学的范畴。以科学研究的方法进行划分,均属于实验科学。

掌握正确的实验设计方法,从不确定性数据中挖掘事物的客观规律,是实验科学工作者必备的技能。因此,我们将原来只是在农科专业上延伸实践教学的作法推广到全院的所有专业,结合实验课教学的改革,对发酵工艺学实验、植物细胞工程实验、食用菌实验、微生物学实验等课程的内容全部或部分改为用生物统计学指导学生自主进行实验设计,把过去单一的实验流程、样品观察或检测实验改变为试验条件的优化试验,提出在不同条件下对样品测定的比较试验设计、单因素试验设计、多因素试验设计、正交试验设计、均匀试验设计,对试验结果要求学生使用统计学的方法对进行分析和讨论,最后得出最佳试验条件。

这样的实验教学改革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从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的角度看,改验证性实验为设计型、综合性实验,增强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从生物统计学角度看,将课程的教学实践延伸到课程外,弥补了学时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学生将自己学到的统计学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知识得到很好的内化。

此外,在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中指导学生选用正确的实验设计和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提升科技作品的档次;在毕业论文(设计)中要求学生采用恰当的生物统计学方法进行设计与分析,写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设计)。

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训练了学生的统计思维能力,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掌握生物统计学这一工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了学生学好用好这门工具的信心,提高了学生从复杂的生命现象中挖掘事物客观发展规律的能力。

精品课程是集科学性、先进性、教育性、整体性、有效性和示范性于一身的优秀课程。作为精品课程的载体,应具有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学管理等特点。与之相比,我们在生物统计学精品课程的建设上,才刚刚起步,今后还要在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加大力度,将生物统计学建设成体现现代教育教学思想、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和适应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深受学生欢迎的一门课程。

参考文献:

[1]何风华,李明辉。生物统计学多媒体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综合),2004,25(6):25~27

[2]洪伟,吴承祯,陈辉,等。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学科、队伍建设与科学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4,6:50~51.

[3]崔相学。提高学生统计分析素质的实践与探讨[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6(2):67~68.

[4]邓华玲,傅丽芳,孟军,等。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改革与实践[J].大学数学,2004,20(1):34~37.

统计学课程范文篇4

关键词:数理统计;应用统计学;Python程序设计语言;人才培养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数理统计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管理科学及人文社会科学中得到越来越广泛应用。对于该课程传统的重理论轻应用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已成为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风向标,结合大数据时代现状的发展需要,培养数理统计分析处理方面的人才更是大势所趋。数理统计作为数学的一个分支,其以概率论为基础,研究大量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性,由于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使得数理统计在理论研究和应用已渗透到许多科学领域,并已成为科学研究不可缺少的工具[1]。但是,当前数理统计课程教学过程中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却存在严重的问题。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将当前主流计算机语言用于在应用层面揭示各数理统计知识点的内涵,并使得学生能够熟练使用计算工具处理具体的数理统计问题,进而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探索,以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全面培养是当前该课程面对的首要问题。

一、数理统计课程现状分析

本文以应用统计学专业为例,结合多年教学经验对数理统计课程、教学现状、课程工具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简单介绍分析。

(一)数理统计课程简介

数理统计课程作为应用统计学专业的学科基础与专业核心课程是多元统计分析、贝叶斯统计、非参数统计和数据挖掘技术与应用等课程的基础。应用统计学专业旨在培养人格健全、统计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方法理论扎实、数据处理实践能力强、勇于创新,能在工程、经济、管理、商务等领域从事数据采集、清洗、整理等实际工作,解决数据挖掘与分析中涉及的复杂统计方法问题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而该课程是在概率论的基础上对于统计知识的深入详细讲解,主要涉及统计量与抽样分布、点估计、区间估计、假设检验和分布的检验等内容。该课程主要是为了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数理统计学的基本思想、理论和方法,初步学会在实际工作中实现对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二)数理统计课程现状

该课程是数据统计分析的基础,大多数高校的相关专业针对学生数据统计分析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这一门课来实现基础内容的讲解,而将概率论(48学时)和数理统计(48学时)分别单独课设主要在统计学相关专业居多。不论是从课程的单独开设,还是课时的安排都足以体现出该课程对于统计学专业学生的重要性。但是在高校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该课程重要性的认识不足,仅把该课程看作是一般的公共类数学课,对自己的要求只是考试通过的层面,并没有把该课程当成统计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也并未意识到该课程的内容会高频率的出现在后续的专业课中,从而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另外,由于该课程内容抽象,且包含了大量的复杂理论,使得教学难度较大,并且学生的数学基础较差,理解能力也存在差异,从而加大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并且,大多数该课程的教学只是对理论知识进行讲解,虽然也有很多人意识到需要将计算机软件实现和应用环节的教学相关结合,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并未真正落实。依然给学生留下了枯燥乏味的印象,使得学生无法直观形象的理解知识点的本质内容和应用场景,也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三)课程工具使用情况

虽然当今国内众多高校在教学过程中逐渐意识到,理论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的重要性,并且想要实现快速计算、良好的可视化和教学效果,必须将其与实际应用背景以及较好的计算工具相结合,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使得学生深刻理解知识点的应用场景和具体操作。但是,对于数理统计相关知识的教学较多的仍然在使用SPSS、Mathematica、MATLAB和R等传统统计工具和分析软件[2-5],也有部分教师考虑到Python软件的简洁清晰,功能强大且容易上手,可视化功能强大等优势,将其用于教学活动作为计算工具[6],但是其重点却在概率论部分。

二、Python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在应用统计学人才培养方案中,Python程序设计语言是在数理统计课程之前课设的计算机语言课程,并已成为应用统计学专业所需的主流语言软件,该软件工具广泛应用于统计分析、数据挖掘、机器学习和大数据可视化等专业方向课程内容的实现,在应用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将数理统计课程与Python和应用统计学专业方向课程有效接轨,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数理统计知识并能熟练使用Python实现相关统计问题,从而保证人才培养过程的延续性。

(一)Python语言的特点

Python程序设计语言作为数据统计分析的流行语言,其在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等数据统计分处理方面有着很好的优势,其主要特点有:(1)Python是一门跨平台、开源、免费的解释型高级动态编程语言,是一种通用编程语言;(2)Python语言语法简洁清晰,功能强大且易学,最重要的是拥有大量的几乎支持所有领域应用开发的成熟扩展库;(3)Python语言除了可以解释执行以外,还支持命令式编程和函数式编程两种方式,完全支持面向对象程序设计;(4)Python功能强大,可以实现C、C++和Matlab等多种不同语言的程序融合到一起实现无缝拼接,更好地发挥不同语言和工具的优势,以满足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鉴于Python程序设计语言的各种优势,已广泛应用于统计分析、科学计算可视化、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数据爬取与大数据处理等多个专业和领域。

(二)Python在数理统计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Python作为一种被广泛使用的免费开源软件,将其应用于数理统计教学全过程,对各个知识点内容进行实现,使得学生更好理解知识点的内涵本质。(1)统计量与抽样分布:当讲授统计量时,可以通过Python语言导入第三方numpy模块重命名为np,即命令:importnumpyasnp,并调用函数np.mean()、np.var()、np.std()、np.corr()求得总体或者样本均值、方差、标准差、相关系数矩阵等,编程实现不仅可以提高计算效率还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也可导入matplotlib.pyplot模块对于常见抽样分布作图,使学生直观感受分布的特点。(2)点估计:主要包括:矩估计、极大似然估计,可通过自定义函数实现极大似然估计的求解,例如设总体X~Nμ,σ2(),x1,x2,…,xn()是来自总体X的一组样本值,可通过Python模拟服正态分布的数据,然后使用sympy库和numpy中prod函数得到似然函数,并通过sympy.log()去自然对数、sympy.diff()求偏导数,然后求解sympy.diff()得到总体中参数μ,σ的极大似然估计。(3)区间估计:对于参数的区间估计,其本质是希望给出参数取值的一个范围,并确定该范围包含参数真值的可靠程度,该范围通常以区间形式给出。因此,对于不同的正态分布、T分布和χ2分布均可调用scipy.stats.norm.interval(confidence,loc=sample_mean,scale=sample_std)实现,其中输入参数包括置信度(confidence)、样本均值(loc)、样本标准差(scale)和自由度(df)可根据具体分布确定是否省略。(4)假设检验:关于假设检验问题主要包括:步骤1:确定问题,其中包括确定原假设(H0)与备选假设(H1),然后根据问题背景和样本数据特点判断假设检验类型,进一步根据抽样分布类型和假设检验的方向;步骤2:在原假设成立的情形下,计算所选的检验统计量和p值;步骤3:根据显著性水平α大小以及检验方向,做出是否接受原假设的判断。例如方差σ2未知时,均值的单边检验问题,即H0:μμ0,H1:μ<μ0,可考虑使用统计模块(stats),并调用单独样本t检验函数stats.ttest_1samp(data,pop_mean),其中输入参数data表示样本数据集,pop_mean表示总体均值μ0,该函数将返回输出参数t表示检验统计量的值和双尾检验的p值,进而确定单位检验的p值与显著性水平α进行比较,从而做出判断。(5)方差分析:方差分析(AnalysisofVariance,ANOVA)又称“变异数分析”或“F检验”,是由Fisher提出的用于两个及两个以上样本均数差别的显著性检验,其原理是认为不同处理组的均数间的差别基本来源于组间差异和组内差异。对单因素方差分析,在满足独立、正态、方差齐性的前提条件下,可用scipy库,并通过输入参数为样本数据的函数stats.f_oneway(),可得到F值和p值,然后与查表得到的原假设下检验问题的临界值作比较,若F值大于等于检验临界值,则拒绝原假设H0,否则接受H0;对于双因素方差分析,基本思想和方法与单因素的方差分析相似,在同样的前提条件下,可从statsmodels.stats.anova中导入用于多因素方差分析的函数anova_lm()可得到方差分析表,进而用于对检验进行判断。

三、课程教学改革

在数理统计课程中引入Python软件对重要知识点进行实现是应用统计学专业课程改革的一部分,关于该课程更全面高效的改革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一)教师队伍改革

应用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不仅要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更要注重对学生利用所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重点在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此基础上加强统计学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特别是Python软件操作能力,案例挖掘能力和数理统计知识点与Python软件的融合能力等方面的改革工作,应多鼓励教师队伍走出去多与企业多交流,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进一步调整改革教学及学生技能培训的侧重点。另外,引入新的教学方法和先进教学理念,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真正将应用型人才培养落到实处。

(二)加强实践教学改革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数理统计课程中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能够将所学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因此,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适量增加上机实验课对培养学生利用Python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后续专业方向类课程打好坚实基础。

(三)优化考核方法

数理统计课程的期末考核方法目前大多数都是闭卷考试,其中主要题型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和应用题。学生的最终成绩由平时成绩(30%)和期末卷面成绩(70%)。为了实现科学且过程化考核,考核可细分为平时成绩(30%)、实验成绩(20%)和期末卷面成绩(50%),其中实验成绩部分主要考查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的掌握、操作的规范性、实验报告格式的规范性、结果的正确性和描述的严谨性。通过全过程化考核方式既能考查学生的平时课堂表现,也能通过实验课程成绩评价学生使用Python软件解决实际的能力,还能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四、结语

数理统计课程作为应用统计学专业的基础课在整个人才培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因此,本文主要通过引入Python软件实现对数理统计课程的教学改革,首先对该课程的特点、现状以及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单分析;然后,对Python软件的特点以及结合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对Python软件与知识点的融入进行了详细的介绍,给出课堂教学改革的切入点和问题求解的过程;最后,从教师队伍建设、实践教学改革和课程考核方式等方面给出该课程的改革意见。通过一系列的改革举措的落实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加深学生对知识理解,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操作能力,从而真正落实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陈希孺.本世纪以来数理统计发展的历史和现状的若干问题[J].华中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80(01):83-89.

[2]李荣华,姜英,吕炜,等.变量间的相关系数及其SPSS中计算[J].教育现代化,2020,7(21):107-108.

[3]解博丽,雷英杰,杨丽,等.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引入MATLAB实验教学手段的必要性[J].教育教学论坛,2020(23):280-282.

[4]章美月.基于Mathematica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大学数学,2020,36(05):49-56.

[5]汪浩,李莹.大数据/人工智能背景下IT专业基于R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改革[J].计算机教育,2021(03):180-184.

统计学课程范文篇5

关键词:课程认知;认知差异;统计学;课程改革

课程认知是对课程的总体认识和感受,是学生学习课程和老师教授课程的基础。因此,准确的课程认知、全面了解学生的课程认知差异对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也已经引起国内外学者对认知与教学、学习问题的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国外对于认知与教学、认识与学习问题的研究主要是从心理学的视角研究教学任务、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及个人学习行为等问题。比如,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教学理论。国内学者对于此问题的研究主要是把认知理论与教学设计结合进行探讨。比如,毛景焕(2000)从认知结构理论探讨了教学设计的原理;王艳萍(2004)、王旭红(2008)等人运用情景认知理论研究双语教学、英语教学;王文智(2009)、赵立影(2010)基于认知负荷理论分析多媒体教学、复杂学习中各种教学策略。但是,目前国内外专门就学生认知差异与课程教学的相关研究并不太多。从国内研究成果来看,对于此问题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总揽性研究,比如邱侠(2003)、林俊(2008)等分析了认知差异对教学的影响;(2)具体课程教学研究,比如王妍莉(2009)、成小明(2002)、程勤风(2005)等分别基于学生认知差异研究了信息化教学、政治理论课教学、双语教学。目前国内没有基于学生认知差异研究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的研究成果,更没有对数学、应用性较强的统计学进行教学研究,因此,本文从学生认知差异的角度研究统计学课程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革具有一定的创新。

1统计学课程认知表征

1.1统计学课程认知类型

根据统计学课程的内容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我们可以把学生对统计学课程的认知类型分为以下四种类型:(1)学科认知。学科认知是指学生对学科特点、性质的认知,主要包括课程特点、课程用途和先导课程等认知,是对统计学总体概貌的初探。(2)能力认知。能力认知是指学生对课程学习预先储备能力的认知,主要包括能力基础、学习压力等认知,是在学习统计学课程之前对学生实际能力和目标能力的初始判断。(3)方法认知。方法认知是学生对课程学习方法和手段的认知,主要包括统计实践、软件操作等认知,是对统计学课程学习方法的初步认识。(4)效果认知。效果认知是指学生对课程教学质量、学习效果的认知,主要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方式、教学工具、学习兴趣等认知,是在学习统计学课程后对教学满意度的评价。

1.2统计学认知共性与个性

本文主要从上述四个方面进行问卷设计和调查分析,力求全面、准确地了解学生对统计学课程的认知,为提高统计学教学质量提供现实依据。通过对学生课程认知的调查发现以下共性和个性特征:从统计学认知共性而言,统计学是一门基础应用科学,对以后学习、生活和工作有帮助。统计学课程需要有高等数学、概率论、经济学、计算机基础等预备知识,需要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综合能力,这是学好统计学的关键因素。由于文科生数学基础不扎实,对统计学有恐惧感,压力较大。在学习过程中,绝大部分学生希望掌握统计调查方法、数据分析方法和软件运用。从统计学认知的个性而言,不同学生对统计学课程特点、课程用途认知模糊,差异度较大。对于学习统计学课程的能力基础,认知差异度比较大。不少学生认为逻辑思维能力、综合能力是学好统计学的关键能力,但也有少部分学生认为计算能力和记忆能力是关键。在学习过程中,知识点的理解难度、教学方式的需求、跟不上老师教学进度的原因、学习主动性以及课堂学习的专注时间,不同学生的认知差异显著。

2学生认知差异对教学的影响

2.1对教学着力点的影响

62.58%的学生认为回归分析是难以理解的内容;38.71%的学生认为参数估计难以理解;42.58%的学生认为时间序列分析是最难理解的内容。这说明数学推理和计算有关的知识点成为难点,这也是34.84%的学生因为数学基础不好而认为统计学难的原因。大部分学生认为统计调查方法、问卷设计、描述统计和回归分析对将来是有所帮助的。因此,知识点的理解难度、重要程度决定了教学的着力点和时间分配。

2.2对教学方式的影响

70.32%的学生认为课堂教学,师生互动能容易接受;50.32%的学生认为案例分析能容易接受新知识,而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讲解的比重不足30%。这也为统计学教学指明了教学模式的方向。

2.3对教学设计的影响

60.87%的学生对统计学课程的学习有压力;33.55%的学生认为课程内容太难,教材看不懂;40%的学生因为上课听不懂而不愿学。这对深入浅出、由难化简、化解恐惧的教学设计提出了要求。

2.4对教学技巧的影响

50%的学生不会课后主动学习统计学,68.75%的学生因为不感兴趣无法专注听课而跟不上老师上课的进度,这也致使后续知识点越来越难以掌握。近90%的学生不能专注听完两节课。这也决定了教师要熟练运用教学技巧,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习兴趣方面下功夫。

2.5对教学模块的影响

在统计学学习中,76.67%的学生认为将统计学软件的介绍融入到统计学理论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把理论运用于实践的教学效果较好。因此,这为统计学教师的教学模块设计提供了现实依据,要注重软件操作,强调动手能力。

3提高统计学教学质量的对策

根据学生的课程认知,统计学教学要“抓住共性,突出个性”,通过多种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

(1)准确把握重难点,合理分配时间。统计学教学应该根据学生的理解难点重点施教,并且在设计数学相关的统计学知识点时更倾向于对统计学基本思想、原理和逻辑思路的解析,更注重对统计学方法运用的讲解而不一味关注数学推理,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提高数据分析能力。

(2)活跃课堂气氛,增强教学效果。教学风格幽默风趣,使课程具有感染力。通过课前歌曲播放、课中统计学视频播放使学生身心放松;讲课过程中教师始终精力充沛,富有激情;适当穿插有趣的故事、数据和案例,增强娱乐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教学方法多样。教学方式和方法要灵活多样,才能显著提高教学效果。我们既坚持传统的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也要适当运用小组讨论模式,辅之于课外练习、软件实践等多种教学方式。在教学活动中,正确运用师生互动,能有效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促使师生达到教与学的最佳状态。①因此,把理论知识与统计实践相结合、运用教学互动与案例分析结合的方法,尽量避免“填鸭式”、“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法,深入浅出,由难化简地教授统计学,使学生克服恐惧心理,在放松的氛围中不仅能够较好地掌握理论知识,也能提高实践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4)重视实践应用。传统的统计学教学偏向于理论知识的讲授,学生动手机会较少。我们要不仅在课堂上讲解统计学软件的应用,而且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操作、处理和分析数据的机会,强调学生“学完就能用”,提高学生数据处理能力。

(5)运用现代技术,建设网络交流平台。建设课程网页,把统计学电子书、教案、课件和参考资料等各种教学资源全部上网,供学生下载和阅读。建立题库和试卷自测系统,可以很方便地随时抽选各类题目,组成不同试卷,供考试和自测之用。为学生申请超大存储空间的网络云盘,把统计学相关学习资源上传到云盘,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学生也可以上传各类学习资源,充实网盘资源,共享学习资源,为师生构建开放式教学平台。运用微信公众号、QQ、邮箱,随时推送学习信息和资源,为学生提供随时随地自主学习的平台。

作者:李杰 单位:湖北民族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毛景焕,李蓓春.认知结构理论的教学设计原理初探[J].外国教育研究,2000(4).

[2]王艳萍.基于情境认知理论的双语教学策略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3]王旭红.情境认知理论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8(10).

[4]王文智.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多媒体教学呈现原则探讨[J].远程教育杂志,2009(2).

[5]赵立影,吴庆麟.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复杂学习教学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2010(4).

[6]邱侠.学生的认知差异及其对教学工作的影响[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7]林俊.学生认知差异:有效教学的重要课程资源[J].教学与管理,2008(26).

[8]王妍莉,田健,王文君“.信息化教学设计”教学中师生认知差异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09(4).

统计学课程范文篇6

关键词:课程整合;生物统计学;素质能力

一、生物统计学的教育现状

随着生命科学研究的飞速发展,生物统计的重要性日趋彰显。2014年LinkedIn对全球超过3.3亿用户的工作经历和技能进行分析,在公布的最受雇主喜欢及关注的25项技能中,统计分析和数据挖掘位列榜首。生物统计学是运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原理和方法,分析和解释生物界各种现象和实验调查资料的一门学科[1],是众多高等院校中生物学、医学、药学和农学等专业的必修课程。生物统计学的教学内容前后章节关系密切,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具有内容多、公式多、概念多的特点。学生在学习中感到晦涩难懂,容易产生难学、厌学的思想。同时,目前生物统计学的教育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1)试验设计在教学中所占比例不足。生物统计学与试验设计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主要向人们讲授了从事科学研究的试验方法和对收集到的试验结果进行分析整理的方法。凯尔文勋爵(LordKelvin)曾说过:“当你能够衡量你所谈论的事物,并能以数字来表达它时,可以说你对它有了一些了解;而当你不能衡量或不能用数字表达时,你对它的知识就是肤浅的和不能令人满意的”。由此可见,生物统计学作为量化事物的工具和手段在科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该课程的设置上忽视了新形势下的教学导向,偏重统计基本方法和基本理论的介绍,忽视了试验设计的介绍。(2)生物统计学理论和社会实践的脱节,学生缺少将统计理论应用到实践中的能力。在生物统计学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偏重理论知识的讲解,使得教学内容空洞而枯燥。同时,在课程设置中未将生物统计学与专业实践课联系在一起教学,使得学生脱离了社会实践,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3)生物统计学和医学基础课之间的分离。在课程设置上,没有将这两个学科整合在一起,学生既没有形成自己的知识框架,又没有将生物统计学的知识应用到医学基础课的学习中。

二、课程整合理论对生物统计学教学的启示

基于上述课程设置及教育中的问题,南方医科大学生物统计学系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构建了“课程整合”体系。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杜威(JohnDewey)发起的进步教育运动中,就有了一种综合课程的思想,他强调在理论与实践中倡导课程整合。ParkW.J.在参考了各类界定的基础上,认为整合的课程是超越单门学科有目的地组合知识、观点和探究问题,以达到学习者对学习内容更深层的理解[2]。根据目前生物统计学的教学环境和条件,深化生物统计学课程整合涉及到课程形式、教学模式和教学资源三个方面。

(一)课程形式的整合

以南方医科大学的五年制临床医学本科课程设置为例(其它学校基本类似),主要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公共选修课和实践教学五类。公共课程包括大学语文、外语和体育等;专业基础课程为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课程;专业课指从事本专业或相近专业工作所需的相关课程和专业学习的延伸课程,主要培养学生从事相应领域临床实践的初级思维和能力;公共选修课为面向全校所有本科专业开设的选修课程;实践教学分为课内和课外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在课程整合中主要有:(1)生物统计学的理论课程和实践教学课程的整合,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对生物统计将来的应用领域有一个大概了解,能够正确理解和合理解释应用领域的问题,面对统计咨询对象时能和其它专业人士进行较好的沟通。(2)整合生物统计学中的应用软件和专业基础课程,如SPSS软件与生物统计学,STATA软件与流行病学,RevMan和循证医学等,通过在一个学期同时开设两门课程,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应用软件的实用性,有助于对一些抽象的计算方法的理解,提高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教学模式的整合

南方医科大学生物统计学系实施了导师制教育,每位导师指导3到6名本科生,从三年级开始指导学生参加科研活动和统计咨询与数据处理实践。导师制教育的实施整合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变教师“主讲”为“主导”,学生“被动”为“主动”。导师制教育是运用任务驱动法,以实际案例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方法,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实际应用统计学知识的能力[3]。学生在实际案例的教学情境下学习统计学有多重好处:第一,丰富的生活案例或科研案例激发了学生学习统计学的兴趣,驱动着学生进行不断学习,培养了学生的文献查阅能力、团体合作的能力、克服困难的能力,以及在解决案例后的自我认同感。第二,案例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这样的教学模式整合中,突出了学生主体的地位。学生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在完成各项小任务的过程中,逐步完善各个主题的知识体系的构建,促进知识的吸收和应用。第三,案例教学培养了学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激发了学生的科研兴趣。几年的实践表明导师制教育的执行不仅提高学生专业统计学软件的学习成绩,同时学生真正学会了生物统计学的应用能力,能够有机地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资源的整合

生物统计学教学资源整合包括:教材资源的整合和网络资源的整合两方面。教材资源的整合要考虑到教材的规范性、可靠性、时代性和针对性,使学生在学习中举一反三,有效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在教材的选择采纳上,除了使用中文的本科生规划教材外,还选取了部分英文教材如《FundamentalsofBiostatistics》(RosnerB,2006,6thEdit)、《UsingMultivariateStatistics)(TabachnickBG&FidellLS,2007,5thEdit)等。网络资源的整合为生物统计学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空间,利用“微信墙”增强学生的参与和互动,突出因材施教和个性发展。同时,利用网络资源,按照“自评他评结合、堂内堂外结合”的原则,综合运用现代先进技术,注重对学生日常学习表现作出发展性评价,逐步推动形成性评价体系建设。

三、结束语

医学课程改革中的“学科细分”和“课程整合”并不矛盾,课程整合的主要目的是消除各学科教学间的壁垒,促进学术的交流;同时,课程整合有利于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在高等医学院校,我们要着眼于未来,实现基础与临床、医学与人文、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的有机整合。

作者:关 颖 张国霞 单位:南方医科大学

参考文献

[1]叶子弘,陈春.生物统计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2.

统计学课程范文篇7

[关键词]以学生为中心;旅游统计学;混合式教学;教学改革

旅游统计学是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该课程系统地介绍了统计学的基本思想、原理、方法及其在旅游管理领域中的应用,着重探究如何收集、整理、分析数据。本课程重在培养本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科研能力及创新能力。学好旅游统计学可以为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生撰写毕业论文及进行前沿学科研究打下牢固的基础。然而,旅游统计作为数理统计在旅游学领域的应用,有逻辑性强、概念多、公式多的特点,对学生的数学基础要求高,课程教学难度相对较大。同时,传统的统计教学模式往往更注重理论知识,忽略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进入大数据时代,旅游市场需要更多具有统计分析能力的应用技术型人才,现行教学模式下培养的学生已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如何提高旅游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培养具有创新型统计思维的旅游人才已迫在眉睫,旅游统计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笔者结合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需求,对旅游统计学教学改革的思路和方法等进行了一些尝试。在教学理念上,从传统的课堂讲授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在课堂中思考、参与、实践;在教学手段方面,依托互交式的教学网络平台,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增进师生交流、协作;在教学方法方面,采用项目式教学、研究设计、学生上机实操、阅读文献、文献述评、撰写综述及课程论文等多元化的教法;在教学内容方面,基于系统化的工作流程对旅游统计的学习内容进行了整合重置,删除了复杂的计算公式,注重应用性和创新性。

一、基于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建构

(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1]。建构以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混合式教学模式需体现以下几方面的特点。一是强调以学生的发展和学习为中心。在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方面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考虑学生的自主探索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小组协作学习以及项目化实践学习,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和实践活动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激励学生积极探索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二是注重师生之间的角色转变,加强互动与交流并强调有效教学。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将以教师为主体的“教”的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的模式,教师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学习指导。同时,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利用信息手段动态监测学生的学习过程,掌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三是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由于学习基础、能力、兴趣等方面的不同,学习效果存在差异性,教师应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不同层次的个性化学习引导[2]。

四是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以网络教学平台为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技术

由于课程本身的复杂性和枯燥性,管理类的学生很难对旅游统计学知识产生兴趣。特别是对于一些数学基础薄弱、自主学习能力较差的生来说,如果在课程结束后,没有为其搭建一个沟通想法的平台或相互交流的渠道,很多学生就会为了上课而去上课。遇到问题时也只是限于与本班的同学交流,不会过多思考、探究自己还没有掌握的知识。学生的课外沟通机会减少会减弱其对统计学的分析能力。现代教育手段的不断发展为提高学生的主动积极性、师生教学相长提供了有力的帮助[3]。在实践教学中,可为学生搭建一个交互式的旅游统计学网络教学平台,从而为其提供一个开放式的教学环境,增强学生掌握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三位一体”的培养目标

目前,教师所面对的是90后或00后的大学生,他们获取知识的方式相比过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他们喜欢刷“抖音”和朋友圈的趋势就可以看出,手机已经成为学生日常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们对课程学习的预期呈现出智能化、多样化的需求。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学目标应从单一的知识传授,逐渐转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目标上来。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应在实践中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学生主动学习、探索学习提供平台,使学生带着“脑子”学习、使他们通过团队合作和沟通交流获取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4]。另一方面,应重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责任心、创新创造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四)复合式教学评价体系

以学生为中心的混合式教学,应和教学大纲及每节课的目标一一对应,以知识传播为依托,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应注重以过程性考核为主的复合式评价体系,对学生每一节课、每一学期的效果进行评估,并不断反馈改进[5]。具体来说,首先,对学习效果的评价标准应该是多元化的,课程除了出勤、平时作业、课程论文等平时成绩及期末成绩外,更多的还应该关注学生的表达能力、合作能力、探索能力及创新能力等素质,不断鼓励学生,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欲望。其次,评价的形式也应该是多元化的。一方面,线上评价与线下评价相结合。线上,通过平台数据对学生在线上的学习时间和学习效果进行监测,关注学生在线上的活跃性并及时排名进行激励。同时,评估学生的线上作业。线下,针对学生线上学习情况及提出的疑难问题进行点评和解答。另一方面,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最后,评价的主体也是应多元化的,包括同学互评、教师评价、同行评价。在平台上的作业,有利于学生间借鉴学习,学生可通过互评的方式发现他人的优点和自身的不足。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该设计相应问卷,通过对问卷的分析了解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度和满意度,从而及时根据学生需求改善教学策略;教师也可以根据公开课中同行甚至是业内专家提出的建议对课程进行调整、设计和完善,如图1所示。

二、以提升学习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方法与活动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情景

将理论知识与具体情景相结合,是混合式教学中学生吸收知识的基础。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收者,而是知识的主动构建者。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灵活运用所学到的知识,获得技能、解决问题。学习情况来源于实践,与学习任务一一相对应。同时,学习情景又与教学内容密切联系。学习情景的设立,是为了让学生感知到具有挑战性的、真实的情景,学生可以在具体的情境中分析、解决问题,从而真正的理解理论知识,获得相应的技能,并享受攻破问题的幸福感[5]。如何对接具体的知识,创立有意义并使学生感兴趣的情景,是学习情景的关键所在。值得注意的是,学习情景来源于教学内容,而又不同于传统的分散的知识。在教学设计时,应打破原有的知识体系,在不断总结的基础上对课程内容进行设计和调整。首先,整个情景应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考虑学生的参与性和获得感,系统设计教学环节。其次,将所有知识点进行整合、归纳,尽可能地以一条工作主线贯穿其中。再次,对照教学目标,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工作技能,使得理论知识能够灵活地运用其中。最后,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确立能够激发青年学生工作热情的、能培养他们进取心和自信心的实践内容。

(二)师生双向互动的教学方法

以学生为中心的混合式教学模式,鼓励教师以知识传授为出发点,更多地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从而使知识传播更加有效[6]。在这种模型式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需要“带着脑袋”来上课,即认真听取关键知识,通过讨论、实践、提问等过程,完成对知识的内化,这是从教师单一的“教”,到教师“教”与学生“学”双向互动的转变。

(三)小组合作小组合作、同伴互动的课堂组织形式

在混合式教学中,小组合作、同伴互动是重要的组织形式。通过合作、互动的形式可以明确学习目标,以成果为导向,同学之间合作、讨论完成项目,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首先,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同时,这还有利于学生间交往能力的提升。其次,同学间的合作互动交流,有利于从被动的接受者向主动的学习者转变,在这样的学习情景中,学生间各尽其职、优劣互补,能提高其主动参与的机会,也能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运用技术处理信息的能力。再次,通过小组合作完成项目,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合作、监督,小组之间争先恐后的意识,保证了小组学习的有效组织开展[7]。

(四)混合式教学过程

传统的教学过程往往只关注课堂教师“教”的质量,而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中,更注重学生如何获取知识,学生“学”得怎么样。基于以上的教学情景、教学方法、组织形式,我们设计了线上、线上相结合,贯穿课前、课中、课后,融合“教”与“学”双向互动的三个环节(如图2所示)。课前环节。教师整合相关学习资料(课件、视频、需要预习的内容、学习目标、参考资料等),上传至学习平台供学生自学。学生可通过推送的信息进行有目的的线上学习。课中环节。首先,教师通过雨课堂、超星学习通等平台推送问题,检测学生的预习效果。其次,教师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对拟教授知识进行甄别和分层,精讲疑难部分。再次,教师布置练习任务,并进行个别辅导。学生可采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的方式、向教师提问的方式进入学习情景。最后,各组学生可归纳总结学习成果,并相互分享、评价。课后环节。教师可以将知识的重、难点汇总成思维导图,发送给学生,让学生复习知识并进行学习反思。同时,教师结合学生的能力,布置相应的作业,起到巩固实践的作用。学生可将作业分享到平台上,形成学生间的相互学习和集中点评。针对有些缺乏自信心,上课不敢提问的学生,网络平台可以起到畅所欲言的作用。答疑一方面有助于教师精准地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学生和教师的情感交流与双向互动,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三、结语

针对旅游管理专业统计学课程本身内容抽象、理论难掌握的特点,应转变教学理念,不断探索教学模式的改革。在教学改革过程中要综合考虑课程的特点和学生发展的需求,在实际教学中要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为基础,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让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走进旅游统计学的课堂,让现代化的互动式学习发挥作用,让多元化考核形式代替传统的笔试,让学生在机房和课外掌握对旅游统计学理论知识的应用,给学生充分的机会展示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团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教学改革任重道远,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和实践,以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庆海,李鹏.财经类高校本科生统计学教学改革研究[J].大学教育,2016(12):45-46.

[2]陈春华.“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在职业院校教学管理中的运用[J].教育现代化,2018(34):255-256.

[3]段春媚.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统计学教学改革尝试[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5):42-45.

[4]官丽辉,吴占福,马旭平,等.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生物统计学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8(4):38-40.

[5]陈绍刚,黄廷祝.基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概率统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大学数学,2018(2):176-179.

[6]石秀丽.经管专业统计学教学改革与创新[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12):19-20.

统计学课程范文篇8

自1998年之后,统计学课程两次被教育部列为高等学校经济学类各专业的八大共同核心课程和工商管理类各专业的九门核心课程之一。2000年,教育部还专门组织力量进行研究,为统计学课程的教学确定了基本教学要求、具体教学内容和教学要点,指出统计学“不是着重于统计方法数学原理的推导,而是侧重于阐明统计方法背后隐含的统计思想,以及这些方法在实际各领域中的具体应用②”。至此,统计学的主要教学内容也被明确了下来,主要包括绪论、描述统计、推断统计、经济管理中采用的统计方法和国民经济统计基础知识等。在教育部的指挥棒下,统计学教师开始了统计学教学的研究探索、实验论证和改革创新。统计学也由此开始肩负起培养学生统计知识方面的基本技能和应用统计方法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之重任。

二、当前高校统计学课程的教学现状

一提到统计学,学生普遍反映难学、难懂、难理解,广大教师也倍感难讲、难教、难入心。教育部虽然统一确定了统计学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和基本教学要求,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提出了课程性质和地位、教学任务及总体要求,但是各高校在开展统计学教学过程中还应结合本校实际对其提出具体要求或做出适当调整。可是遗憾的是,在调查中笔者发现许多高校生搬硬套,从而导致当前统计学课程教学中仍存在以下共性问题。

第一,教材选用的针对性不强,教材建设落后于实践需要。许多教师在教材选用过程中完全不考虑学校层次、生源质量、专业设置、师资结构等实际情况的差异而盲目选择,甚至出现了一本、二本和三本院校选用同一本统计学教材的怪相。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只能随机自行删减、调整内容,基本教学要求根本得不到保证。另外,目前国内有些统计学教材完全忽视从应用层面上介绍统计学在专业领域的运用,从而导致有些学生把统计学课程当成了一门高等数学课程,把统计学教材当作一本数学书籍。

第二,教学大纲设计严重滞后,学时少、内容多的矛盾尖锐。许多高校现有的统计学教学大纲,除了绪论外,基本上都是以描述统计、推断统计为重点,辅以介绍相关与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和统计指数的内容,弱化甚至省略了统计决策、产品质量统计管理和国民经济统计基础知识等应用性很强的内容教学。这样的教学大纲设计严重滞后于统计学的学科发展和实际应用,无法充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统计学作为必修的学科基础课在低年级开设,有些高校对教学时数进行了不适当地压缩,总课时通常设计为48~64学时不等,鲜少有高校能达到教育部规定的72学时要求。在有限的时间里,教师也无法系统地讲授统计学知识,学生更不可能掌握和消化越来越多的“统计学”内容。内容多而学时少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统计学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也随之下降。

第三,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应用,与后继专业课程结合不够紧密。重理论、轻应用的教学只能导致学生在遇到问题时不知从何入手,更无法帮助学生运用统计学这一工具发现、分析和解决本专业领域的各种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统计学的实用性,将其当作一种思维方法教给学生。此外,统计学与各个专业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尤其是在后继专业课程的分析应用中,教师不但要根据后继专业学习的需要合理选择教学内容,还要根据统计学在专业领域的实际应用巧妙设置教学案例。

第四,教学方法多用讲授灌输,教学环节设计陈旧且简单。在统计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普遍采用传统的灌输式课堂讲授方法。虽然迫于课程中需要处理的数据较多、信息量大,统计学课堂中也常见以多媒体为主的讲授,偶尔也有板书授课。但这都没有改变以教师为主角的现状,学生仍然是教学中的被动接收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唱独角戏,没有与学生的互动。即使通过考勤点名、课堂提问、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方式督促学生认真上课,也难以保证学生主动学习。在教学环节设计中,一贯的“前课复习→本课导入→理论讲解→例题解答”等简单陈旧的模式,进一步打击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限制了学生主动思考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第五,实验教学重视力度不够,教师过度依赖统计软件。由于时间短、内容多、难度大,教师往往把重点放在理论教学上,只讲教材内容,对实践教学环节不够重视,很少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项目,有的高校甚至没有安排实验教学环节。学生课后能自主结合本专业进行研究和实践操作的也寥寥无几,致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和现实生活严重脱节。随着实验教学环境的改善,不少高校开设了统计学实验教学,但很多教师过度依赖统计软件,仅满足于对软件处理结果的追求和对结果的解释,完全忽略了对统计思想、统计方法及其应用的讲解。

第六,考核方式过于传统单一,理论考核远大于应用考核。当前绝大多数高校所设置的统计学考核方式与别的理论基础学科考核方式一样,仍沿用“期末统一考试+平时过程考核”的传统方式。这种考核模式忽视了对学生实际操作应用能力的考查,导致学生只重视对理论部分的学习,重新回到应试考试的学习循环之中,脱离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既不能完全准确地检查学生的学习质量,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三、统计学课程教学的改革思路

要改变高校统计学目前的教学现状,扭转教师和学生对统计学的“三难感知”(即教师的难讲、难教、难入心,学生的难学、难懂、难理解),就必须从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实验的练和实践的用等四个方面全面深入地改革统计学教学的各个方面。首先要改革教师的“教”。教师应在教育部对统计学相关教学统一规定的指导下,根据学生之间不同的差异角度设置教学体系,开展差异化教学,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必须选择学生之间的某一差异最大的角度进行教学体系的设计,并据此有差别地选择教材,根据不同的教材制定差异化的教学大纲,安排差异化的教学内容,并配以差异化的教学方法,最后通过差异化的考核体系检验教学效果。其次要改革学生的“学”。学生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被动学习的角色,成为学习的主动者,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和后继课程的学习要求,在全面认知统计学基本框架的前提下,着重了解和掌握相关统计方法的应用,尤其是解决本专业和自身感兴趣的领域的有关问题时所应用的统计方法。如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可加强对统计指数的深入学习,为其后继专业课程学习相关财务指标的知识奠定基础。再次要改革实验的“练”。虽然目前许多高校实验条件有所改善,增设了统计学专用实验室,但是实验教学的目的往往停留在数据的处理结果上,忘记了实验的本质在于追求统计方法的实际应用上。在实验中可以结合教学进度逐步引入Excel、Spss、Eviews、Stata、SAS、R等软件开展上机教学,让学生体会现代统计软件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通过实验的多练,加强学生对统计软件的应用能力。最后要改革实践的“用”。统计学课程教学并不仅仅是要求学生掌握统计知识方面的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实践中能够应用统计方法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因此,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检验,教师应带着学生一起将学习的统计方法应用到不同的领域开展社会实践项目的调查和研究,如组织学生开展市场调查或者参与人口普查、收视率调查,亦或开展统计数据文案研究,等等。

四、结语

统计学课程范文篇9

[关键词]以学生为中心;旅游统计学;混合式教学;教学改革

旅游统计学是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该课程系统地介绍了统计学的基本思想、原理、方法及其在旅游管理领域中的应用,着重探究如何收集、整理、分析数据。本课程重在培养本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科研能力及创新能力。学好旅游统计学可以为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生撰写毕业论文及进行前沿学科研究打下牢固的基础。然而,旅游统计作为数理统计在旅游学领域的应用,有逻辑性强、概念多、公式多的特点,对学生的数学基础要求高,课程教学难度相对较大。同时,传统的统计教学模式往往更注重理论知识,忽略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进入大数据时代,旅游市场需要更多具有统计分析能力的应用技术型人才,现行教学模式下培养的学生已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如何提高旅游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培养具有创新型统计思维的旅游人才已迫在眉睫,旅游统计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笔者结合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需求,对旅游统计学教学改革的思路和方法等进行了一些尝试。在教学理念上,从传统的课堂讲授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在课堂中思考、参与、实践;在教学手段方面,依托互交式的教学网络平台,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增进师生交流、协作;在教学方法方面,采用项目式教学、研究设计、学生上机实操、阅读文献、文献述评、撰写综述及课程论文等多元化的教法;在教学内容方面,基于系统化的工作流程对旅游统计的学习内容进行了整合重置,删除了复杂的计算公式,注重应用性和创新性。

一、基于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建构

(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1]。建构以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混合式教学模式需体现以下几方面的特点。一是强调以学生的发展和学习为中心。在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方面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考虑学生的自主探索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小组协作学习以及项目化实践学习,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和实践活动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激励学生积极探索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二是注重师生之间的角色转变,加强互动与交流并强调有效教学。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将以教师为主体的“教”的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的模式,教师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学习指导。同时,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利用信息手段动态监测学生的学习过程,掌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三是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由于学习基础、能力、兴趣等方面的不同,学习效果存在差异性,教师应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不同层次的个性化学习引导[2]。

四是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以网络教学平台为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技术

由于课程本身的复杂性和枯燥性,管理类的学生很难对旅游统计学知识产生兴趣。特别是对于一些数学基础薄弱、自主学习能力较差的生来说,如果在课程结束后,没有为其搭建一个沟通想法的平台或相互交流的渠道,很多学生就会为了上课而去上课。遇到问题时也只是限于与本班的同学交流,不会过多思考、探究自己还没有掌握的知识。学生的课外沟通机会减少会减弱其对统计学的分析能力。现代教育手段的不断发展为提高学生的主动积极性、师生教学相长提供了有力的帮助[3]。在实践教学中,可为学生搭建一个交互式的旅游统计学网络教学平台,从而为其提供一个开放式的教学环境,增强学生掌握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三位一体”的培养目标

目前,教师所面对的是90后或00后的大学生,他们获取知识的方式相比过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他们喜欢刷“抖音”和朋友圈的趋势就可以看出,手机已经成为学生日常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们对课程学习的预期呈现出智能化、多样化的需求。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学目标应从单一的知识传授,逐渐转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目标上来。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应在实践中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学生主动学习、探索学习提供平台,使学生带着“脑子”学习、使他们通过团队合作和沟通交流获取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4]。另一方面,应重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责任心、创新创造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四)复合式教学评价体系

以学生为中心的混合式教学,应和教学大纲及每节课的目标一一对应,以知识传播为依托,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应注重以过程性考核为主的复合式评价体系,对学生每一节课、每一学期的效果进行评估,并不断反馈改进[5]。具体来说,首先,对学习效果的评价标准应该是多元化的,课程除了出勤、平时作业、课程论文等平时成绩及期末成绩外,更多的还应该关注学生的表达能力、合作能力、探索能力及创新能力等素质,不断鼓励学生,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欲望。其次,评价的形式也应该是多元化的。一方面,线上评价与线下评价相结合。线上,通过平台数据对学生在线上的学习时间和学习效果进行监测,关注学生在线上的活跃性并及时排名进行激励。同时,评估学生的线上作业。线下,针对学生线上学习情况及提出的疑难问题进行点评和解答。另一方面,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最后,评价的主体也是应多元化的,包括同学互评、教师评价、同行评价。在平台上的作业,有利于学生间借鉴学习,学生可通过互评的方式发现他人的优点和自身的不足。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该设计相应问卷,通过对问卷的分析了解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度和满意度,从而及时根据学生需求改善教学策略;教师也可以根据公开课中同行甚至是业内专家提出的建议对课程进行调整、设计和完善,如图1所示。

二、以提升学习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方法与活动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情景

将理论知识与具体情景相结合,是混合式教学中学生吸收知识的基础。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收者,而是知识的主动构建者。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灵活运用所学到的知识,获得技能、解决问题。学习情况来源于实践,与学习任务一一相对应。同时,学习情景又与教学内容密切联系。学习情景的设立,是为了让学生感知到具有挑战性的、真实的情景,学生可以在具体的情境中分析、解决问题,从而真正的理解理论知识,获得相应的技能,并享受攻破问题的幸福感[5]。如何对接具体的知识,创立有意义并使学生感兴趣的情景,是学习情景的关键所在。值得注意的是,学习情景来源于教学内容,而又不同于传统的分散的知识。在教学设计时,应打破原有的知识体系,在不断总结的基础上对课程内容进行设计和调整。首先,整个情景应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考虑学生的参与性和获得感,系统设计教学环节。其次,将所有知识点进行整合、归纳,尽可能地以一条工作主线贯穿其中。再次,对照教学目标,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工作技能,使得理论知识能够灵活地运用其中。最后,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确立能够激发青年学生工作热情的、能培养他们进取心和自信心的实践内容。

(二)师生双向互动的教学方法

以学生为中心的混合式教学模式,鼓励教师以知识传授为出发点,更多地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从而使知识传播更加有效[6]。在这种模型式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需要“带着脑袋”来上课,即认真听取关键知识,通过讨论、实践、提问等过程,完成对知识的内化,这是从教师单一的“教”,到教师“教”与学生“学”双向互动的转变。

(三)小组合作小组合作、同伴互动的课堂组织形式

在混合式教学中,小组合作、同伴互动是重要的组织形式。通过合作、互动的形式可以明确学习目标,以成果为导向,同学之间合作、讨论完成项目,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首先,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同时,这还有利于学生间交往能力的提升。其次,同学间的合作互动交流,有利于从被动的接受者向主动的学习者转变,在这样的学习情景中,学生间各尽其职、优劣互补,能提高其主动参与的机会,也能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运用技术处理信息的能力。再次,通过小组合作完成项目,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合作、监督,小组之间争先恐后的意识,保证了小组学习的有效组织开展[7]。

(四)混合式教学过程

传统的教学过程往往只关注课堂教师“教”的质量,而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中,更注重学生如何获取知识,学生“学”得怎么样。基于以上的教学情景、教学方法、组织形式,我们设计了线上、线上相结合,贯穿课前、课中、课后,融合“教”与“学”双向互动的三个环节(如图2所示)。课前环节。教师整合相关学习资料(课件、视频、需要预习的内容、学习目标、参考资料等),上传至学习平台供学生自学。学生可通过推送的信息进行有目的的线上学习。课中环节。首先,教师通过雨课堂、超星学习通等平台推送问题,检测学生的预习效果。其次,教师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对拟教授知识进行甄别和分层,精讲疑难部分。再次,教师布置练习任务,并进行个别辅导。学生可采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的方式、向教师提问的方式进入学习情景。最后,各组学生可归纳总结学习成果,并相互分享、评价。课后环节。教师可以将知识的重、难点汇总成思维导图,发送给学生,让学生复习知识并进行学习反思。同时,教师结合学生的能力,布置相应的作业,起到巩固实践的作用。学生可将作业分享到平台上,形成学生间的相互学习和集中点评。针对有些缺乏自信心,上课不敢提问的学生,网络平台可以起到畅所欲言的作用。答疑一方面有助于教师精准地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学生和教师的情感交流与双向互动,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三、结语

针对旅游管理专业统计学课程本身内容抽象、理论难掌握的特点,应转变教学理念,不断探索教学模式的改革。在教学改革过程中要综合考虑课程的特点和学生发展的需求,在实际教学中要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为基础,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让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走进旅游统计学的课堂,让现代化的互动式学习发挥作用,让多元化考核形式代替传统的笔试,让学生在机房和课外掌握对旅游统计学理论知识的应用,给学生充分的机会展示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团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教学改革任重道远,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和实践,以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庆海,李鹏.财经类高校本科生统计学教学改革研究[J].大学教育,2016(12):45-46.

[2]陈春华.“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在职业院校教学管理中的运用[J].教育现代化,2018(34):255-256.

[3]段春媚.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统计学教学改革尝试[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5):42-45.

[4]官丽辉,吴占福,马旭平,等.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生物统计学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8(4):38-40.

[5]陈绍刚,黄廷祝.基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概率统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大学数学,2018(2):176-179.

[6]石秀丽.经管专业统计学教学改革与创新[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12):19-20.

统计学课程范文篇10

[关键词]统计学;经管类专业;教学项目;精细化

对于经济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来说,在学习和以后的工作中,都会遇到经济、管理方面的数据。面对大数据的发展,当今社会迫切需要大量的数据处理人才。而统计学是收集、处理、分析、解释数据并从数据中得出结论的科学[1]。因此,作为经管类专业基础课的核心课程,统计学教学如何实现实践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相关研究的文献较多,如要加强数据的透视化教学[2];加强课程实验教学[3];建设基于网络的统计学慕课[4];建立案例分析教学方法[5];深化数学建模思想,引导学生把实际问题“数学化”[6]等。不可否认,案例及统计软件在教学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是通常所说的案例都是示例式案例,即题目将相关的数据和分析过程均作为已知条件给出,需要学生分析判断的环节很少涉及,学生在理解知识点的同时,往往只需要规范化地套用公式和统计分析软件即可。但是与问题相关的数据是通过什么方法获得的?实际数据的变量类型是如何确定的?有了数据如何选择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的相应分析方法?如何系统地对一个实际问题进行统计分析?只有案例是解决不了以上问题的。在每个知识点给定数据的前提下,学生单纯依靠软件分析不会有感性的理解和认识,也无法系统地了解整个统计分析过程的框架和脉络。同时,经管专业的学生是文理兼收的,特别是许多文科背景的学生数学基础较差,看着满篇的数学公式和数字,在上课前已经对课程产生了抵触情绪、畏惧心理,如果再直接利用案例的数据套用软件分析,学生会滋生一定的厌学情绪,学习兴趣极低,导致最后教学效果非常不理想。因此,统计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在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前提下,研究如何有效地锻炼学生的统计思维,让学生学会使用各种统计方法和统计分析软件积极地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这对培养学以致用的实践创新性人才,以及提高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都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本文基于经管类统计学课程的教学经验,研究教学项目同步实施的精细化环节,为实现统计学教学目标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教学项目同步教学

此教学的特点在于教学项目与同步两个方面。教学项目是指应用在教学过程中的有完整统计解答的实际问题。它与教学案例的相同点在于两者都是基于实际问题出发的;不同之处是,教学案例通常是已经给出了相关实际问题的数据,由学生利用这些数据,根据统计学的知识和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并且每个案例一般只与所讲的知识点匹配,与其他内容无关;而教学项目则提出一个实际问题,由学生自己根据这一问题通过各种方式去收集原始数据或二手数据,收集到的数据将与统计学课程的整个知识体系紧密联系。详细地说,教学项目同步教学是指开课后由任课教师给出项目备选题目,或者由学生自己提出项目主题后经教师认可;学生收集到数据后,根据课程内容的逻辑性逐步展开,结合统计分析软件,同步选择相应的统计方法分析项目数据,各阶段的分析结果分别由任课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评价,课程结束时以综合报告的形式提交项目的成果。通过项目和理论教学的同步进行,学生可以真正系统地掌握用统计学方法和统计软件解决一个实际问题的完整过程,包括设计收集数据的方案、调查抽样和采集数据、处理数据、选择分析方法、撰写分析报告等,这个过程培养了学生的统计思维和综合实际分析能力。教学项目就像一根线,将统计学的数据获得、描述统计方法、推断统计方法等分散的“珍珠”串在了一起。统计学课程教学项目的实施,必须要保证理论课和软件应用实验课交叉进行,即讲完一个统计分析方法,就安排相应的实验课实践。统计软件将贯穿教学项目始终,保证教学项目完美的同步进行。同时,在每个知识点讲授结束后,需要一定的教学案例,尤其是与专业相关的教学案例来解释教学内容,引导和帮助学生理解相应的知识点。所以教学项目的安排并不排斥各章教学案例的存在。课程具体逻辑结构如图1所示。

二、教学项目同步精细化实施

(一)教学项目的导入安排。项目是项目教学的起点,是决定项目教学实施成败的关键因素[7]。因此,在实施项目之前,教师要明确具体的项目教学目的,制订详细的教学计划,精心设计教学项目实施的每个环节。在讲完统计学的研究框架及其应用领域后,教师就可以安排教学项目的实施。项目可以由任课教师结合所讲授的内容提出一个实际问题,或者由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经过任课教师认可。如果教学项目需要获取原始数据,则可能要涉及问卷调查,并且后期需要数据整理和分析等内容,完成整个教学项目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因此需将每班的学生按照4~6人为一组的规模进行分组,以组为单位完成教学项目。每组确定一名小组长和一个教学项目选题,组长根据选题的内容将任务分配给各个组员,要求各组的题目不重复。教学项目选题确定后,每个小组将围绕这一选题进行以后的统计学方法和软件应用的学习和实践。由于统计学一般是在大二的第二学期开设,学生们本身开设的课程多,并且已经涉及一定数量的专业课,因此任课教师在制定教学项目的题目时,可以适当结合财务管理专业、经济学专业当前的热点或者教师自己的科研课题,但是专业性不能太强;若要调查,则其内容和任务不能太繁重,否则学生会力不从心。例如备选题目可以为某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影响因素分析、大学生日常收入与消费状况的调查分析、关于图书馆利用状况的调查分析等。不管是教师制定项目备选题目,还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主题,任课教师都要认真审核其可行性,包括调查实施的可操作性和应用调查结果数据进行统计方法分析的可实现性。任课教师安排教学项目选题的时候,更多地要利用课下时间,通过电话、微信、课程网络平台等方式与各小组成员多沟通,按照计划的时间点确定好选题。在设置项目备选题目时,教师要尽量保证各专业每个班级中各组项目问题涉及的调查和分析的工作量基本一致,例如根据项目选题,某班的一个小组需要进行问卷调查,则这个班的其他小组都尽量做问卷调查的选题;但是如果有的小组结合自己的选题一定要收集二手数据,也未尝不可,这时候任课教师就要控制好衡量学生工作量的标准。否则各小组工作量不一致,课程考核时无法对学生进行统一的评价。(二)教学项目数据收集方案设计。在讲完怎么获得统计数据的内容后,任课教师可以安排各小组收集二手数据或制定统计调查方案获取原始数据。调查方案包括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调查单位、调查方式、调查时间、调查期限以及问卷内容等。为了保证学生的安全,调查应尽量选择在校园内,或通过电子问卷的方式进行。若要设计调查问卷,问卷的题目数量一定不能多,题目涉及的变量足够进行后期的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分析即可。教师必须把握各问题的标准和方向。学生制定问卷雏形后,要经过教师审核通过才能开始调查。数据收集的过程需要学生花费一定的精力和课余时间。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积极了解各小组的动态,及时帮助学生解决碰到的问题外,一定要在相应的教学计划时间段内将数据收集完毕,不能影响接下来的录入数据和整理等环节。(三)教学项目数据录入教学项目数据录入、整理及分析。数据收集完毕,要将数据及时地录入软件,并且要在讲解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分析方法之前完成。随着教学内容的逐步展开,任课教师在讲授完参数估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线性回归分析、时间序列预测等各知识点后,在每个内容结束时,立即安排各小组成员思考如何结合项目收集的数据应用相应的统计知识分析,随后就在实验课上操作完成,统计结果,并结合问题的实际意义讨论结果。在实验课上,安排各小组成员相邻而坐,并合作录入本小组收集的数据。数据录入并整理完成,在学习、理解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每一阶段的理论知识和教学案例之后,教师一定要及时插入各阶段的实验课,引导各组学生用统计软件相应的方法分析录入的项目数据,并组织先在小组内部讨论分析结果;给定时间讨论完毕后,再由各小组的选派代表在班级上发言,各小组之间展开公开讨论。在以学生为主的讨论过程中,教师要仔细观察和听取每个小组的讨论情况和公开发言,并在讨论结束后及时进行归纳和总结。教师的总结不能只是简单地评价结果的对与错,而是要指出分析项目数据的理论依据、分析问题的思路,指出每次讨论的精彩之处和有待提高的地方。教师应对每位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多多表扬学生所做的工作,并激励学生在下一个环节中更积极地参加讨论。当学生们按照统计学课程的逻辑内容完成教学项目各阶段的分析后,教师要强调将各阶段的结果及时保存,每个小组最后整理递交一份完整的教学项目统计报告,作为平时成绩评价的一部分。教师要及时记录好每个阶段学生的各种表现,作为最后给定学生平时成绩的依据。学生平时成绩构成比例可以是,收集数据和录入数据占10%,发言情况占20%,软件操作及应用占20%,统计报告占40%,剩下的10%是平时作业的完成情况。(四)教学项目同步精细化实施应解决的关键问题。1.提高教师素质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时数一般是48~54个课时[8],其中包括实验课时。教学项目要与理论教学同步实施,整个课程内容多,课时少,任务较重。如何协调好各个教学环节,及时安排好各环节的任务,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保证教学项目的完整实现,无疑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统计学的授课教师,在明确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标前提下,要不断钻研业务知识,优化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基础理论水平以及统计软件操作能力,及时将科学前沿、研究热点的实际问题引入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有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教学项目实施的各逻辑环节中;教师应适时抛开较难理解的理论和公式推导,把课时更多地投入到培养学生的统计思维和统计能力上;课上、课下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能耐心解答项目分析中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2.加强小组讨论教学项目的引入要实现以学生为教学中心的转变。因此,学生在项目分析中应积极地发言和讨论。为了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项目的讨论环节,每次的小组代表必须更换,其发言和表现的好与坏,将代表整个小组的水平。这样可以保证每位学生都有均等的机会展现自己的水平,激励学生之间互相监督和帮助,并避免有些不努力、偷懒的同学坐享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