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系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0 01:27:02

体育系

体育系范文篇1

实习时间:200*年9月5日至200*年10月28日

实习人数:27

实习学校分布:无锡外国语学校(3人)、无锡河埒中学(3人)、无锡五爱小学(3人)、镇江第一中学(1人)、无锡商业学校(1人)、无锡城市建设学校(2人)、无锡师范附属小学(1人)、无锡东林中学初中部(3人)、无锡东林中学高中部(3人)、无锡影视学院(2人)、无锡广播电大(1人)、苏州东山实验小学(2人)、苏州农业技术学校(1人)、无锡科技职业技术学院(1人)

实习指导小组:陈海波、衡延笃、徐志毅、吴平等

实习指导带队老师:体育专业术科教研室:庄容、于建兰

一、基本情况

(一)见习阶段

1.成立系教育实习领导小组,对参加实习的班级作实习前的思想动员,明确要求.

2.制定修改《江南大学体育系教育实习计划》、《江南大学体育系教育实习纲要》等

2.以实习小组为单位,于6、7月间进行基本功练习、教育实习教案规范练习等。

(二)准备阶段

1.由系专业教学秘书联系有关实习学校,布置实习生的分组工作以及具体安排。

2.教育实习主要面向中小学,让学生进一步熟悉教材,结合所学的教学技能写出初步的教案,制作一些课件,进行预讲,分成组在本系师生面前试讲,并由教师组织讨论.

3.让实习生了解班主任工作和课堂控制的基本常识,练好普通话、板书和专业技能等“基本功”。

4.做好实习前的思想动员和教育工作,让实习生明确实习的意义和具体要求。

5.按《教育实习具体日程安排》进行

(三)实习阶段

1.到校第一周。请实习学校的领导、教研室组长和任课教师介绍有关情况,提出要求。实习生跟班听课学习,了解教学进度和班级学生情况;修改整理各自的教案、熟悉教案、各自试讲,并在试教前将教案交实习学校指导教师和带队指导教师批阅,获得同意后,实习生在小组中作第二次试讲,及时发现问题,确保顺利上好课。

2.课堂教学(到校后第2--7周)

课堂教学:实习生完成上课节数(次),每节课都做到“课前试讲、课后评议”,及时总结,共同提高。

班主任工作:协助原班主任管理好所在班的日常工作,如早读、自修、读报、编黑板报、文体及班会活动、家访等。

课外体育工作:协助实习学校做好早操、课间操、课外活动、运动队训练和运动会的组织开展工作等。

3.实习指导小组管理工作

在实习生实习期间,实习指导小组到各实习学校看课,做好看课记录,课后及时评议,提出意见和建议。

(四)总结阶段(第8周)

1.实习生做好总结:检查自己在实习中的态度和表现、成绩及问题所在,提出努力的方向;在个人总结的基础上,实习小组进行评议,整理出小组的书面总结和实习生的鉴定。

2.实习学校的领导、教研室组长和任课教师对这次实习做总结.指出实习生的优、缺点,提供合理建议。

3.回校系实习指导小组作总结报告;确定实习成绩.

二、主要收获

1.我系实习指导小组各成员认真负责和积极指导实习工作。一方面认真做好实习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帮助学生解决各种困难。另一方面严格要求学生,端正态度,教育学生认真对待实习工作,结合本校学生的特点,提出更高的教学要求,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学生的教学能力得到极大地提高,能较好地把握教材内容、控制课堂气氛;教态自然大方;课堂气氛活跃。

3.本期教育实习27名实习学生中实习成绩被评定为“优秀”的人,占%;“良好”的人,占%;及格率为

4.优秀学员具有一定的改革和创新意识。据我们实际考察和各实习点反馈的信息来看,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表现出他们的独特性,一方面他们能使用现代教学理念进行教学;另外一方面他们能站在知识的前沿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创新。

5.绝大多数实习学生对教育实习比较重视,目的明确,态度端正。能虚心请教、能按指导教师的意见修改教案,精心试讲,认真记听课笔记,大胆评议。工作任劳任怨、踏实肯干,具有较强的自觉性和组织纪律性,这一切赢得了实习单位领导的一致好评,在社会上为我们体育系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三、经验和体会

通过这次教育实习,我们有以下的经验的体会:

1.领导重视是搞好教育实习的前提。

为加强对教育实习工作的领导,我系成立了教育实习领导小组,从组织上保证了此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2.严格管理是搞好教育实习的基本要求。

实习期间,加强了监督、检查,抽调人员赴各实习学校了解实习情况,掌握动态,及时处理发现的问题,保证了教育实习有条不紊地进行。

3.指导教师认真负责、选择合理是教育实习顺利进行的关键

指导教师是实习活动的指挥者和组织者,对实习学生的教学活动、纪律考勤、成绩评定等都负有直接责任。一个实习小组教育实习搞得如何,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指导教师的组织能力和工作责任心。我系选派了工作认真,具有一定经验的教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担任指导教师,他们对实习学生敢于严格要求和管理,受到实习学生的好评。

四、存在的问题

这届教育实习,也存在一些问题,部分学生的教学基本功较差,专业素质还存在不少问题。如部分学生的普通话不过关,有的学生对教材体系、教材重点和难点把握不准,不能从整体上理解知识结构及教法特点,不能按教育规律、教材特点、学生特点科学地组织教育教学活动。

五、今后的设想

鉴于存在以上的问题,我们认为应加大改革的力度,认真总结教育实习工作,吸取教训,推广经验,弥补不足,为今后的工作提供一些有益的经验和做法,以利培养合格的中学师资。我们建议:

1.加强对学生的素质训练,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通过实施新的教学计划,优化课程体系,从根本上解决教学质量与培养目标、规格不相一致的问题。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适应中等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转变的要求。

2.逐步建立稳定的教育实习基地,使教育实习具有连贯性,切实提高实习质量。

体育系范文篇2

在过去的一年当中,我系学生会在院党委、系党政领导的正确指导下,在各方面都取得了较优异的成绩。为了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努力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充分发挥学生会的职能作用,配合学院中心工作,迎接本科评估,立足于我系实际,以安全稳定为基础,以教育管理为手段,以学生成才为目标。在XX年年中开展积极有效的各项活动,坚持“为广大师生服务”的宗旨,为学生工作的稳定开展创造良好的条件,现将本学期的工作要点安排如下:

一、深化思想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我系学生会将紧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展工作,增强团的凝聚力。发挥党员、团员先锋模范作用,认真学习党的“十六大精神”,更好的带动同学们的政治学习热情,做好“学生党支部”的创建工作,发挥党支部和团总支的政治优势,提高学生政治思想素质,做好入团、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考察工作,认真负责的完成“推优”入党的任务。

二、学生会各部门加强配合,认真负责的完成好日常工作。各部门紧扣本年度工作计划,有步骤的完成。同时浓厚我系的学习风气,加强学风建设,提高同学们的专业水平:

1.办公室做好例会会议记录,认真评估、监督各部门的工作开展,完成好上传下达的任务。对各部门工作情况的反馈,下阶段工作的开展计划及遇到的困难记录在案,使活动能更好的开展,能更好的为同学们服务。

2.学习部狠抓学风建设,加强同各班级学习委员的交流,经常性的联系讲座来提高同学们的学习风气,严格管理使同学们的纪律得到加强。

3.公关策划部加强同校团委、各系学生会的联系,促进我系学生会在与外界的交流中不断吸取进步经验。扩大我系知名度。

4.社会实践部要以“创新、开拓”的实干精神,配合校学生会实践部实施校内外的实践活动的开展,尽心尽力的为同学们迫切渴望实践机会的希望得以实现。

5.宣教部组织好各班级出好班级版报,开展版报评比活动,对外宣传我系的活动成果,并注意加强宣传的规范性。以积极、热情的完成好任务。

6.体育部应组织同学们进行经常性的锻炼,组织开展各项比赛,使同学们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得到放松。

7.文艺部与校、各系的文娱团体加强联系,培养我系文艺骨干,以便开展工作,让活动的丰富多彩,开创我系文艺工作的新局面。

8.女生部积极组织开展适合女生特点的各项活动,丰富女生生活,深入关心女同学的学习和生活,及时向系院有关部门和老师反映女同学的要求、意见和建议;做好本系礼仪队的组织和建设,加强本系对外形象宣传工作。

9.科创部做好例行每月一次的宿舍卫生检查,并监督同学们的日常生活,做好记录评比结果,强化与校宿管科,自律会的联系,争创更多的“文明班级”,“文明宿舍”。

10.编辑部和记者团负责系报和信息的对外,并且进行一期积极向上的征文。

11.青年志愿者部将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日”、“便民服务”和“市区交通执勤”等活动。

三、强化学生会管理工作

1.调整和完善学生会原有的规章制度,切实加强学生会成员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充分调动其活动的积极性。

2.严格执行《体育系学生会成员行为准则及赏罚制度》和《体育系学生会财务管理制度》,真正做到公平、公正、权责分明,提高工作效率。

3.加强落实学生会每周一次的主席团例会,两周一次的学生会全体例会制度。

4.各部在举办活动时应做好工作计划及总结,并上报存档。

四、加强工作交流

1.积极配合院团委、院学生会、院社团联合会及各兄弟学生会的各项工作。

体育系范文篇3

论文摘要:学校体育学课程的改革包括课程内容改革和蓑学方法改革.要注t培养和曩高学生的蓑学能力,以增强学生对社套需要的适应性。

学校体育学是体育科学与教育科学交叉的一门专业性基础理论学科,它研究与揭示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规律,阐明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在教育部领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体育专业目录》中,均把学校体育学列为体育教育专业的主要课程之一几十年来,学校体育学课程为培养合格的体育教师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我们培养人才的思路和模式变化很小,培养出来的人才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适应加大高等学校教育改革力度的要求,作为体育教育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的学校体育学,应走在改革的前列.为此,就我校学校体育学课程改革情况与同仁进行初步探讨.

从1997年9月到200。年5月,分别对我系1998届、1999届和2000届毕业班学校体育学课程教法进行改革.1998届学生的学校体育学课程教学,沿袭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和课堂组织形式,即以教师的讲授为主,个别章节的个别间题进行集体讨论,仅仅对“体育课的密度与负荷”一节,运用讲授法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这种课堂组织形式不可避免地出现“满堂灌”的现象,教学评估和教学实习均不尽人意.针对这种现状,系领导汇集任课教师,进行认真分析、讨论和研究.认为教学方法单调,教学组织形式缺少吸引力是导致学生学业成绩一般,教学能力低下的直接原因,并及时研究对策,在优化课程内容、结构和课时分配的荃础上,提出了教学改革方案.

1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

课程内容改革: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开设特色课,专门讲述教材与教法,内容主要包括现代教学论与体育教学,体育课教学方法的特点与作用,体育课堂教学技艺,体育教学模式的结构与设计,体育课场地器材分布的合理性探讨等.

教学方法改革:把原课程教材和特色课同步进行,同时,把斑级分成5}fi个学习小组,把一周的6节课分成3次进行.第一次上理论课,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师提出本次课的教学目标,结合教材,圈绕实现目标提出4}5个问题,供学习小组自学和讨论,每组推荐一名学生上讲台讲解,最后由教师总结并给学生当场打分,该分参与学期成绩评定.第二次上实践课,结合第一次课程的内容和目标,各学习小组自已设计一节实践课,并推荐一名学生上课,各小组交叉进行观摩.第三次上评讲课,在交叉看课的基础上,分别进行认真评价,最后由教师总结并打分,该分同样参与学期成绩评定.本教学改革方案分别在我系1999届.2000届毕业班进行实践,并取得了明显效果,我系学生并在学校举行的19”届、200。届毕业生教学能力大奖赛上连续两次取得第二名的好成绩.

2注盆教学能力的培养

C1〕加强实践环节,增强教学能力培养的力度.21世纪的中等体育教育要求高师生的教学能力趋向高质量、多元化,这势必要求改革现有的教学和实践模式.首先是增加学生实验和实习时间,拓宽实习内容,其次是实践形式多元化,根据学生教学能力内涵的不同要求,采用多种有针对性的实践形式,如针对学生教学设计能力普遍较差的状况,增加“说课”环节,从而将学生的教学设计实践由原来的个体封闭式操作变为开放的、透明的、有较强的研究与指导性操作.针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差这一状况,增加课后集体评课,让所有看课的学生各抒已见,从而培养学生观察间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及语言逻辑思维的能力.另外,针对学生组织和指导课外体育活动能力普遍较差及不了解中学体育实际等情况,我系与市内体育设施较好的学校长期保持联系,一方面让学生了解中学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通过观摩体育课提高自身教学素质的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让学生适量承担一些中学体育的辅助性工作,培养他们的组织和指导能力.

C2)增加指导性、渗透性及示范性.在学生的素质教育和教学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指导.教师的正确指导对学生的教学能力素质形成与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针对过去学生教学能力素质的培养仅靠学校体育学任课教师个人指导的状况,我们采取了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由全系教师担任指导教师,负责每小组学生的备课、上课及相关事项,并定期对学生的教学能力进行量化考核,形成了广大教师共同关心并切实参与学生教学能力素质培养的良好机制.

现代教育理论及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学生的教学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复杂且缓慢的过程.除了有计划有目的的专项理论教学与实践外,高师教育的诸环节、诸方面,对学生的教学能力的形成与发展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我们把对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渗透到高师教育的各个方面,如举办形式多样的教学知识竞赛,在社会调查中注重对中学体育现状的调查,经常参加中学体育竞赛的组织和裁判工作等。

C3)注重科学研究,促进教学能力素质向高层次发展.在注重对学生教学能力培养的同时,还加强学生对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如写“说课”稿、评课稿,举办体育教学研讨会等.对一些有价值的体育教学研究成果在实践中进行普遍推广和应用,并给予一定的荣誉,从而形成了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

3增强学生对社会需要的适应性

(1)加强学生的师德教育,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使每个学生都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乐于教书育人,为人师表.通过学习和掌握现代教育理论,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让学生站在大教育的角度上,调查研究中学体育现状,为以后进一步实施中学素质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C2)通过学习,掌握体育与健康方面宽广厚实的业务知识、技能,围绕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健康的核心目标,不断提高业务素质,积极参与教育、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提高学生的教育、教学的实际水平.

(3)培养学生的学习自觉性,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了解教育信息,丰富学生的教育、教学手段.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研究.较好地掌握教学科研方法,培养学生善于总结经验和教训及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地运用教学手段和方法的能力.

4建议

目前我校体育系课程教学改革正处于探讨之中.面向21世纪,培养素质全面发展、教学能力较强的体育师资是高等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教育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应继续加强专业课程建设.开设特色课和改革课程教学方法.为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C1)充分认识课程建设的重要性,正确理解教师、教材、学生、教法、知识、能力的辩证关系,抓着解决间题的主要矛盾.

(2)认清当前社会发展的动态变化和社会对人才需要的变化,认真开展教学研究活动.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培养大学生的自学能力.

体育系范文篇4

回想我刚到我的实习学校林口中学时,看着陌生的校园,操场,教学楼以及陌生的面孔,我既紧张又兴奋。一路走来,颇多留恋,诸多感慨。在实习期间,我既是学生,又是教师。作为学生,我虚心求教,不耻下问;作为人师,我兢兢业业,倍感骄傲。我付出了很多,同时收获了更多。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实习期间,我以做一名高素质的优秀体育教师为目标,全面严格要求自己,不断追求进步,不断完善自己,不断超越自己。一个学期的实习,使我真正体会到做为一位老师的乐趣,同时,也使我的教学理论变成了现实,使虚拟教学变为真正的面对面的教学。回想这一学期的实习生活,每一秒都充满了汗水和感动。当我漫步在实习校园里,那出自学生一声声的真诚问候掩盖这段日子遇到的所有委屈,最后剩下的只有数不清的欣喜。

我在实习期间正好赶上学校的广播体操,而我从未接触过这套体操,必须从头开始学习,为了尽快适应教学,准确的将这一套体操传授给学生,我经常在休息时间和学校的其他体育老师一起讨论,研究体操视频,独自练习,虽然开始上课时比较仓促,但是我还是慢慢的适应过来了。来到学校经过短暂的观摩后我独自走上了讲台,虽然刚开始心情特别紧张,由于经验不足和应变能力不强,课堂出现了示范动作不熟练,分解带操动作迟缓,口号不流利,底气不足,但我还是完完整整地把课上了下来。期间我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我反思,不断的改进自己,同时也得到了学校其他老师的指点。他们无私的奉献和帮助,使我体会到了教师这个大家庭的温暖。

体育系范文篇5

第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调研,围绕科学发展开展解放思想讨论。通过深入学习调研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组织领导班子和党员领导干部,联系工作实际,采取灵活有效的方式,认真组织好学习活动,开展好“解放思想大讨论”和“我为院、系科学发展建言献策”活动。通过学习,更新观念,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紧密联系体育系工作实际,不断解放思想,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旧观念,着力解决教学管理过程中反映的突出问题,进一步统一全系党员干部思想,为努力做好体育系各项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主要任务。

第一阶段活动从2009年3月1日开始,4月10结束。具体工作有以下四项。

(一)前期准备工作。

1、成立领导小组,制定方案。认真传达学习省委、省教工委和院党委关于学习实践活动的有关精神和要求,召开专题会议,成立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明确工作职责和成员分工。搞好前期调研,研究制定符合体育系实际的实施方案和阶段工作安排,确保活动有章可循,顺利开展。

2、统一认识,做好宣传动员工作。体育系在院学习实践活动动员大会召开在基础上,于3月11日召开全系党员动员会。充分利用各种形式广泛宣传,大造声势,形成浓厚的活动氛围,使全系党员教师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二)搞好学习培训

1、明确学习内容。组织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形成领导带头、广大党员干部、教职员工积极投入、全员热情参与的良好态势,为学习培训奠定基础。根据体育系际情况,重点组织党员认真学习党的*精神,重点学习《、邓小平、论科学发展》和《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以及中央、省委领导关于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要讲话。处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还要认真学习《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干部学习文件选编》。

2、创新学习方法。在学习方法上,采取全系集中学习、教研室集中学习、个人自学、研讨交流、案例剖析等形式,调动党员教师学习科学发展观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3、保证学习效果。建立考勤制度,严格执行学习纪律,切实做到学习有计划、有资料、有记录。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认真撰写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学习要有针对性、目的性,把学习和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带着问题去学,真正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

(三)深入调查研究。

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为切入点,深入开展调查研究,重点在如何建设美好和谐的体育系这方面进行系统调研,着力使影响和制约专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得到较好解决,促进专业发展的工作思路进一步明确,规划进一步完善。

1、确定调研课题。紧密结合实际,围绕我系各专业协调发展这一任务,确定调研课题。要把如何创新专业发展思路,如何制定有利于我系快速发展的措施作为调研重点。

2、广泛征求意见。在认真组织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把征求各方面意见贯穿到学习实践活动的始终。通过发放征求意见表、召开座谈会、设置意见箱等方式,广泛征求各个层面的意见和建议。

3、确保调研质量。各教研室要有针对性和目的性,要带着问题去调研。领导班子成员要带队调研,深入研究本单位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具体问题,认真撰写调研报告,交流调研成果,为下一阶段进一步制定整改措施提供依据。

(四)开展好讨论。

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紧密联系实际,围绕“要不要科学发展、能不能科学发展、怎么样科学发展”等重大问题,组织全体党员、领导班子和党员领导干部开展解放思想讨论活动,引导全系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把思想认识从违背科学发展观要求的观念、做法和体制机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克服满足现状、因循守旧等思想,开创思想解放的新境界,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紧迫感和自觉性、坚定性。

三、第一阶段活动的要求。

1、高度重视。第一阶段是开局阶段,是否起好步,开好局,关系到整个学习实践活动的全面开展,意义重大。把学习实践活动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抓紧抓好。主要领导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职责,认真抓好每个阶段、每个环节的工作。

体育系范文篇6

一、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体育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不错,都有一定的功底。在篮球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先编写准备活动教案并且让其实践,而后让学生完成整堂课的教案编写。此外,教师给定范围,让学生写有关篮球运动的小论文,教师给予及时的指导;也可以让学生写课堂总结,在参加或者观看比赛后写赛后观感等。

二、培养学生的讲解示范和纠错能力

在上普修课<<教育学>>时我们就知道,讲解法、示范法是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教学方法。体育系篮球专选的学生没有经过特殊的长期的正规的训练所以对技术动作的规范性掌握的不好,想要培养学生的讲解示范和纠错能力,首先要让其知道和掌握技术动作的规范和正确性,然后再进行讲解和纠错能力的培养。体育院校体育专业学生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不仅要进行教学,还要经常组织训练,两者也是相辅相承,相互影响的。因此,组织训练能力的培养也对教学能力的提高有一定的影响。组织训练能力上去了,教学能力必然也会更上一层楼。

三、学生组织训练能力的培养

1.培养学生独立带队训练的能力。

体育系学生在这点上可以说是一片空白,由于体育系学生大都是在高三一年的简单训练后进入体院的,所以在这点上知识和经验比较匾乏。这种能力的培养,课堂上的讲解只是打基础重要的是学生在初步掌握了篮球组织训练方面的理论后,必须将其灵活运用到具体实践中去。

2.培养学生技战术运用和比赛现场指导能力。

老师经常组织体育系篮球专选的学生和外校的系院队进行比赛,还和少体校和运动系打过比赛,因此可以利用这点,经常组织通过篮球教学比赛使学生具备比赛现场运用技战术和临场正确的指挥能力。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

(l)技术、战术教学和比赛相结合。南京体育学院是一所“三位一体”的学院,所以学生可以利用这个优势,比如观看运动队训练,和少体校等队伍打教学比赛,以次来提高学生的技术战术和比赛结合的能力。

(2)模拟讨论和观看指导相结合。南京体育学院有运动员和少年体校,运动水平很高,观看他们训练和比赛能够提高学生的能力,教师应该好好利用这一优势,经常的带学生观摩他们训练和比赛。

(3)培养学生组织竞赛和裁判能力。体育系篮球专选学生的组织竞赛和裁判能力普遍不高。每年体育系都会举行体育系篮球联赛,参赛队伍多,参赛人数也多,因此可以利用这个条件培养学生的组织裁判能力,而篮球专选学生确实也这样做了,经过几轮比赛的锻炼,学生的组织竞赛和裁判能力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体育系范文篇7

一、课程设置

在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体现了“四性一体”的要求。所谓“四性”:一是体现基础教育学习的完善性;二是建立合理的学科课程体系,体现高等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共性———大学普通教育(即开设“通识教育课程”),通识教育课程包括基础文化课程、基本技能课程、教育类课程。课程设置充分体现小学教育的特点,要求学生掌握小学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三是体现高等师范专业课程设置的个性———“教师教育”或“双专业教育”(即专业课同时开设“体育专业课程”与“教育专业课程”);四是体现小学体育教育专业的特性———“综合培养、有所侧重”课程培养模式。“一体”即按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化要求与职业特点,在六年课程体系中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于一体,即:整合学科专业课程、重视通识教育课程、拓宽教育专业课程、强化教育实践课程,适应了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需要,着眼于培养全科型小学教师。从课程体系来看,一师范体育系课程是由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限选课程、专业任选课程、实践教学课程、专业辅修课程六大部分组成。其中通识课程,包括文化课程(高中所有科目文化课程)、教师技能课程(普通话训练、教师口语、音乐基础、基础钢琴、形体舞蹈、美术基础、小学实用美术、书法、体育与健康、计算机操作、现代教育技术等)、教育课程(小学生心理学、小学教育学、小学教育心理学、小学课程与教学论、教育研究方法基础、中外教学思想史、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与指导、小学班级管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法规学)、实践教学课程(入学教育、军训、社团活动、俱乐部、课外文化活动、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专题调查研究、社会实践、毕业论文等)。其中通识课程占总学分的58.8%,专业课程占16.5%,选修课程占9%,实践课占15.9%。第一师范体育系初中起点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体育方向)教学计划表从课程结构的课时分配比例上看,通识教育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育实践课、选修课程程的学时比为:8:3:2:1,通过通识类课程、学科类课程与教育类课程的综合,着力于学生基础知识教育的积累,同时注重学生教育教学素养和教学研究能力。一师范体育系教育实践活动主要有体育实践课、技术动作分析课、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各类小体育竞赛组织工作、裁判工作、常见运动创伤的处理与预防知识咨询、常见体育教学实验与研究的设计、典型的小学体育教学案例分析等,通过这些实习活动有利于使教师做到体育专业理论知识与运动技能相统一;教育理论知识与小学体育教学实践相统一;教育研究与小学体育教育活动相统一,不断提高教师自我创新,自我探究的能力。

二、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学历小学体育教师培养模式的策略建议

1优化课程设置,增加课程的科学性与实用性初中起点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体育方向)课程的安排与一师范体育系培三年制、四年制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课程设置没有明显区别,没有突出其培养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的特殊性。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1教学资源有待优化整合通识类课程、教育类课程授课教师来自于学院各个系部教师,对于六年制课程任课教师应设置相应的“教学部”统一管理:对课程有机编排,对教学计划统筹安排,注意交叉学科的资源整合调整,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和教育资源的浪费,保证教育类课程教学的有序衔接。教育类课程的开设,应考虑教师技能形成的特殊性,遵循集中编排、避免重复、相互协调、递进提升的方式[4]。1.2专业理论课时偏少,不能覆盖小学体育教育的理论知识体系,开课顺序有待调整教学计划仅开设了6门与体育教师职业相关的课程,不能涵盖体育基础理论知识,而且学专业学科构建不能反映农村小学体育教育专业理论知识系统化的特点,不利于学生职后的发展,建议增加《体育史》、《体育伦理学》、《体育营养》课程,以增加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的积累。开设的《学校体育学》、《小学体育教学论》针对学生学校体育授课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课程,应在调整到大学三年级(这个阶段学生具备完善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结构)开设,教学计划中把《学校体育学》放在大二第一学期,而且六年制的课程计划与一师范体育系培养三年制、四年制课程计划没有太大区别,学生用书相同,不能体现初中起点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的培养特点。2加强师资建设学科授课教师深入中小学基础教育(尤其是农村基础教育)不够,基本上都是从理论角度传授教育理论知识,缺乏知识的实用性。因此,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学历小学体育教师在培养过程中应加强与中小学学校,特别是农村小学的沟通与合作,创造更多机会让学生了解小学体育教学的现状与中小学学校体育前沿发展动态;同时只有注重教师培训与学历的提升,全面提升系部教师的专业素养,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农村小学体育教师。3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育实习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够有一理论联系实践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使他们不再仅仅只是从受教育者的角度来理解教育、教学,而是从教育者的角度来理解教育、教学,来感受教师这一角色,为将来更好、更快地进入角色打下基础,因此小学体育教师的实践性知识获得尤为重要。如体育实践课、技术动作分析课、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各类小体育竞赛组织工作、裁判工作、常见运动创伤的处理与预防知识咨询、常见体育教学实验与研究的设计、典型的小学体育教学案例分析等,通过这些实习活动有利于使教师做到体育专业理论知识与运动技能相统一;教育理论知识与小学体育教学实践相统一;教育研究与小学体育教育活动相统一,不断提高教师自我创新,自我探究的能力。4注重学生师德培养,实行人性化管理初中起点培养本科学历农村小学教师是第一师范就初中起点免费培养农村小学教师采取的培养模式,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免交学费、住宿费等一切费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压力相对较小,而且体育专业的学生性格外向、容易冲动,正确的引导管理就尤为重要。因此,要对学生实行人性化管理,尤其是在强化师范生从教思想、职业道德修养方面,同时也要加强对学生的励志教育,增强学生从事农村教育事业的决心和信念。

作者:钟小燕石岩单位: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体育系湖北大学体育学院

体育系范文篇8

在东大筹建时业已议定:南高师自1921年不再招生,待高师学生全部毕业,南高师即与东大合并,停办高师,专办大学。因此,在东大刚建立时,高师与东大是不分彼此的,两校共用一个校园,出现了三四年时间的“一校两治”的事实。1923年7月3日,东大校长办公处通告:校行政委员会决议即将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牌撤去;附属中小学同时改为东南大学附属中小学,属东大教育科领导。[2]这也宣告南高师的历史使命已经结束。东大成立时,以高师的四个专修科改归大学,各本科(文理科诸系)仍由高师办理。东大四科分别为:教育科、农科、工科和商科,其中教育科是以教育专修科和体育专修科为基础组成的,下设教育系、心理系和体育系。在南高师与东大合并后,学校实力大增,在原先四科的基础上,又增设文理科,使学校的学科更加齐全,达到5科27系。美国著名教育家、世界教育会亚洲部主任孟禄博士在考察了中国各主要大学之后,称赞东大“为中国政府设立的第一所有希望的现代高等学府”。当时的东大荟集了一大批留学归来的著名学者,时任教育科主任的陶行知就是其中的一位。他在1914年毕业于金陵大学,赴美留学,获伊利诺大学政治学硕士学位,后师从著名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获哥伦比亚大学都市学务总监资格凭证。1917年归国后受聘于南高师,先后担任教务主任、教务主任等职,后又兼任东大教育科主任和教育系主任,直至1923年,后由徐养秋继任。东大的体育系起源于南高师的体育专修科,以培养中等以上各学校体育教员、地方公共体育场体育主任及管理员为宗旨。东大成立之初,学校决定学制由过去的三年增至四年,高等体育教育的学制更加完善,学生的质量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1922年起开始招收四年制学生,原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副主席、北京市政协副主席夏翔教授就是该届毕业生。[3]东大的体育系主任由美籍体育学者饶冰斯、麦克乐先后担任,其中麦克乐对当时学校的体育教育影响最大。1922年11月北洋政府教育部颁布《壬戌学制》(即学校系统改革案),次年全国教育联合会公布了《新学制课程标准》,正式把“体操科”改为“体育科”,废除了学校兵操。这次体育课程改革是我国近代体育课程发展过程中的一次最重要的变革。根据变革的要求和麦克乐等人的努力下,大量的西方竞技体育项目进入到东大的体育课程中来,体育课变的生动活泼,自然体育思想在东南大学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播。体育系的课程设置较以前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包括体育系在内的所有教育科的学生必须共同必修39学分的普通学程,包括英文、国文、生物学、社会学大意等,而且还要共同必修教育通论、教育统计等专修课程。此外,还开设主、辅系学程,其选体育为主系者,须于体育系所开学程中学习67学分。同时,凡教育科学生必须于辅系学程中选20学分[4]。由此可知,当时体育系的课程已经比较全面,课程设置也向科学化和现代化的方向发展。此外,学校对体育的硬件设施也非常重视。在经济条件极其困难的情况下,1923年8月12日,发表《东南大学体育馆设备及附设游泳池募捐启》。在《启》中说:“我国需要体育亟矣……民力柔靡,国力何恃?今日之青年再无良好之体育训练则异日之国民即无健全之体格与品性,其关系岂不重乎。本校提倡体育最早,养成体育人才,普及体育学识,亦粗有成效……祗以设备不周,现正建筑一新式体育馆……”[5]。可见,学校对体育的重视已到无可复加的程度。在学校和社会各界的努力下,体育馆终于建成,满足了广大师生对体育运动的需求。

2国立东南大学主要的体育思想

在东大的体育教育中,时任教育科主任的陶行知先生和体育系主任的麦克乐教授的体育思想对东大体育教育的影响最大。他们的体育思想甚至对我国的学校体育乃至中国近代体育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1陶行知先生的体育思想

陶行知先生不仅对教育科下的体育系的建设高度重视,其本人的体育思想也非常丰富,是其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非常重视“三育并重”,并格外重视体育,认为“有识道德而无健全之身躯,则筋骨不能劳,体肤不能饿,心意不能困,咸施夸毗之病夫,又何能运起学识道德,以树不世之业,而为人类造莫大之福哉”。他在一次报告实施德智体的教育时说:“体育为德智二育基本,没有体育,德智就无从谈起,故教育应以养成坚强之体魄,充实之精神为标准”[6]。他的一些体育思想对后来的学校体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第一,在国家处于危难、人民体质孱弱之时,他提出了“健康第一”的口号。他认为,强健的体格应该是人格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要培养健全的人格,就必须要把体格的培养和锻炼作为重要的内容。他还在《教育的改进》一文中提到,一个完整的人要具备三种要素,其中一个要素就是健康的身体,这样才能保证我们在物质的环境中站稳脚。他主张“体育注重自强”,学生要养成健康之体魄,形成“健康之堡垒”,健康的体魄是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象征[7]。可以看出他的“健康第一”的体育思想具有浓厚的爱国主义精神。第二,体育与卫生保健相结合,既重视身体锻炼,又重视卫生保健。他指出:“要用科学的卫生方法,好好的调节自己的身体,不使生病,这就要加强科学卫生教育,懂科学,讲卫生……保证健康第一的胜利”。他认为,体育锻炼可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养成科学的卫生习惯也能减少疾病,保持健康,二者缺一不可。第三,“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理论的核心内容,他提出“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上的需要而教育”的教育思想。在他的生活教育理论中,包含了终身教育的思想,而体育作为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由此也孕育了终身体育的思想。

2.2麦克乐的自然体育思想

麦克乐是哈佛大学体育专科的毕业生,获美国玛利阿大学硕士学位,1913年起作为美国基督教青年会体育干事在华传播西方近代体育,后担任东大的体育系主任。自1919年,杜威访华后,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基于实用主义的自然主义体育思想,也被国人所认可、接受。麦氏长期在华讲学并推行体育,他将实用主义教育的精神引入体育界,并大肆宣导,对我国自然体育的产生具有直接的影响,成为首度正式将民主思想引入体育领域的人。第一,麦克乐认为体育教学,不仅要重视身体的健康,也要人格的教育,将人格教育的精神融入到体育活动中,并落实于平时生活之中。传统的体操和兵操过于呆板,应该多从事一些激烈竞争的游戏与运动,这样可以培养个人的进取精神、创造精神以及民主精神等等。他以身心一元论为基础,指出体育教育不应该偏重身体或精神任何一个方面,而应该向“三育”的目标前进。第二,麦克乐受自然主义思想的“以儿童为本位”的教育思想的影响,他认为学校体育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应该以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点。体育课程的设计必须要考虑到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要以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发展规律为依据,并使学生自主操控及自由发挥有一定的空间。麦氏的自然体育精神在学生本位的基础之上,他认为应该打破传统的体操和兵操式体育课,把“兴趣”纳入到影响体育教学效果的因素之中。体育教学内容和教材的选取,教学方法的采用,都应该重视学生的兴趣。否则,即便是教学内容和方法从生理学的角度很有价值,也不可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也要从心理学的角度去研究。第三,适应社会生活是麦氏自然体育思想的另一主张。他认为学校体育所发挥的功能不但要适应个人,同时还要适应社会,学校体育必须和现实的社会生活集结在一起,以求适应真正生活上的需求[8]。

3国立东南大学体育教育对中国近代体育的贡献

3.1提出了“健康第一”的体育思想,“生活教育”观已深入人心

陶行知先生提出了“健康第一”的口号,他的教育思想的核心是“生活教育”。他的体育思想起源于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并很好的与当时的中国的国情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式的自然体育思想。他提出的“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时隔近百年之后,“健康第一”的思想成为了我国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虽然当时健康的含义与当今的健康的含义不尽相同,但是在那个时代能提出这样的观点,其先进性就不言而喻了。他的“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上而教育”的教育思想对后来的教育乃至学校体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首都经贸大学长城旅游学院“以体育课程改革为龙头,全面开展学院的教学改革”。该学院用一个“拓展运动会”来说明、展示和诠释这一观点,并在运动会上提出了一个“标语口号”系列,其中在主席台北侧的标语就是“给生活以体育,用生活来体育,为生活向上而体育”[9],这很明显就是将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具体化。不可否认,陶先生为我国近代学校体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3.2推动体育的科学研究,开启体育学术化风气

麦克乐在华期间,一方面通过体育教学和译著体育书籍来介绍西方的体育科学理论,另一方面还进行了许多体育科学研究工作。他编写的《体操释名》,第一次基本规范和统一了我国近代的体育术语,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一部体育专门用语书。麦氏还编著、翻译了一些体育教科书等,如《田竞赛运动》、《篮球》、《体育教育系统之基础》等,在当时我国的体育科学研究发展非常落后,文献量非常少,填补了我国体育科学研究的许多空白,而这些著作也都作为当时的体育教科书或体育教师的参考用书。此外,麦克乐于1922年还在中国创办了《体育季刊》,由东大体育系刊社负责编辑发行,实际主持编辑人员为麦克乐,后来该期刊更名为《体育与卫生》[10]。麦氏还指出,体育科学研究应该在体育的实践中进行,而不只是注重书面上,要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研究体育与卫生教育方法。其方法就是不凭空推理与猜测,而是要反复“凭实地研究”[11]。在麦克乐的研究中,影响和成就最大的就是人体测量方面的研究。1921年他编制“竞技运动能力检验之用途及其分数表”、“体育审定标准”、“运动技术标准”、“体重与体高和胸围的对照表”、“测量肺部的研究”、“检查身体方法”等。1924年,他指导东南大学师生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包括人体测定和身体检查、对少数运动项目的研究、精确研究运动的测量标准等。麦克乐本人的大量研究和他所指导的研究,有力地推动了我国体育的科学的发展,开创了我国体育学术的新局面。陶行知先生曾在民国十三年《中国教育状况》一文中对麦克乐如此评价:“由麦克乐教授指导的大量研究,或许是今年进行过的最重要的研究”[11]。

3.3促进体育运动在中国的普及

麦克乐认为,民主国家的主权是属于国民的,体育是每个人都应该有的权利,体育不分贫富贵贱,要提倡全民体育。麦氏极力反对二十年代在学校体育中普遍存在的“选手运动”倾向。他认为,“若一个学校之内只有选手运动,而无全校普及运动,就难以培养学生的德谟拉克西(民主)精神。1921年4月30日,中华业余联合运动联合会于北京青年会正式成立。麦氏在担任中华业余联合会书记期间,即呼吁成立地方体育联合会。同时为了帮助地方体育联合会的成立,他还带领大家借鉴参考国外体育联合会的成立和发展情况。在麦氏等人的努力下,我国各项运动竞赛活动渐次推展,同时各种体育团体相继成立。麦克乐普及体育运动的思想以资产阶级“平等、民主”为基础,推动体育运动的普及和全民化,把从事体育运动提高到了民众权利的高度,这客观上与我国当时的新文化运动联系在一起[8]。

3.4为我国培育了大批优秀体育人才

东大体育系非常重视体育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为加强师资力量建设,不仅引进饶冰斯、麦克乐等外籍体育教授,而且还派中国教员到国外进修,如曾派卢颂恩到美国春田大学进行学习。在大学成立之初,学校决定学制由过去的三年增至四年,高等体育教育的学制更加完善,学生的质量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麦克乐对体育人才的培养更是不遗余力。为了普及体育运动,他积极推行体育干事训练班,借以培养急需的社会体育人才。如,他曾参与举办了江苏省的六十余县的公共体育场干事训练班。他在东南大学任主任期间,培养了大量的体育工作者和学生,他们中有许多对我国的体育教育和运动界的发展颇有贡献,其中比较著名的有郝更生、袁敦礼、吴蕴瑞、程登科、周伯平等[10]。

4结语

体育系范文篇9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用科学发展观这一理论来武装全党特别是党员干部,既是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迫切需要,也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是学校进入二次创业,实现内涵“升本”,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基层系科建设和发展的需要。

特别是学校领导班子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提出:以促进发展为目标,以深化改革为契机,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队伍建设为根本,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以开源增收为基础,按照“扩规模、上水平、创特色、建一流”的要求,认清形势,抓住机遇,顽强拼搏,两年完成“转变、调整、理顺”,五年完成教育部的达标评估,经过十年的奋斗,把保山学院建成特色鲜明、在省内同类学校一流的州市本科院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体育系作为基础学科系,我们应要抓住学校发展的机遇,切实做到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坚持不懈地走科学发展道路,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系内改革发展稳定的强大力量,促进全系和谐建设,不断提高教师党员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然而,在学校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体育系还存在着“发展不协调、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不高、服务社会能力不强、体制机制不灵活、管理和服务水平不高”等突出问题。要切实解决好我系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就必须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提高认识,解放思想,深化改革。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省第八次党代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做到:高举一面旗帜,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突出一个主题,就是科学发展、质量强校、服务社会;围绕一个总要求,就是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师生学习有心得。

(二)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解放思想。把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贯穿学习实践活动的始终,继续坚持用解放思想推动科学发展,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解放思想,引导全系广大党员在新的起点上进一步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积极探索推进学校科学发展的新途径、新举措。二是坚持正面教育。要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实事求是查找存在的问题,正视新问题,剖析新问题,深刻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从而明确努力方向。三是突出实践特色。要把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与贯彻落实党的相关会议精神和学校的中心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与总结系内科学发展的典型经验结合起来。通过学习推动实践,在实践中深化学习。四是贯彻群众路线。要充分发扬民主,吸收全系师生全程参与,认真听取师生意见和建议,虚心向师生学习,真诚接受师生监督,发挥师生员工的主体作用。五是做到实事求是。要紧密围绕“建设什么样的特色系,怎样建设体育系”这一中心工作,紧密结合学校的发展要求,进一步更新发展观念、转变发展思路,完善制度建设,使思想和行动更符合实事求是的思想。

三、学习实践活动各阶段的具体安排和要求

开展学习实践活动,要认真做好准备工作。在学习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按照学校的有关要求,突出抓好“三层学习(领导干部、教师党员、学生党员)、做好实践、明确重点(切实解决我系改革发展稳定中存在的问题)”。

学习实践活动与学校基本同步。实施方案从4月上旬开始至8月中旬结束,具体分为学习调研、分析检查、整改落实三个阶段进行。

(一)第一阶段:学习调研(4月上旬至4月中下旬,30天左右)

1、召开全系师生党员的动员部署会

全系师生党员的动员部署会拟定于4月1日晚8:00召开,系内全体教师(学生党员另做安排)参加会议,通过动员会把全系党员干部和师生动员起来,统一思想,自觉投身到学习实践活动中来。并成立体育系党(总)支部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结合系内实际,制定实施方案,于4月1日前报送到领导小组办公室(日新楼517室)。

2、组织一次集中学习培训

(1)自学。全体师生党员主要学习十七大精神、《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系内领导干部主要学习《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干部学习文件汇编》及有关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文件和领导讲话精神,就自己选取的学习内容要求写出读书笔记。

(2)集中学习。党(总)支部计划对教师党员安排两次专题学习,学生党员集中安排一次学习。学习过程中,要联系实际,使科学发展观进课堂、进教材、进教师和学生头脑,改进教师教风、改进学生学风、改进管理服务作风。

3、开展一次系内专题调研

专题调研分系和班级两个层次进行。系层面由系领导牵头,围绕党组织建设、专业升本建设、制度建设、师资队伍及学科建设等问题进行调研;班级层面由班主任负责,围绕教育教学工作、学生思想动态、安全教育管理、和谐建系等问题进行专题调研,形成调研文字总结和报告。调研以制作问卷、座谈讨论、个别谈话等形式进行。以上调研活动及文字总结于4月15日前完成,由负责人报体育系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系办公室)。系调研报告报学校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4、组织一次“解放思想、科学发展”讨论活动

(1)在专题调研的基础上,围绕系内科学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专业升本、制度建设),在4月25日前组织开展“解放思想、科学发展”讨论活动,并形成书面材料。

(2)活动同时要在体育系网页上做好学习实践活动的宣传。

5、撰写一篇学习体会或心得

全系干部和党员要根据学习的内容,撰写一篇学习体会或心得。系领导的学习体会于5月10日前交领导小组办公室,其他党员的学习体会于5月8日前交系党(总)支部。学校领导小组办公室将组织专家对学习体会进行评选优秀学习体会结集出版。

(二)第二阶段:分析检查(5月上旬至6月中旬,35天左右)

1、进一步征求群众意见

系党(总)支部领导小组将以调研的报告和总结为基础,结合征集情况,以研讨会和提出书面个人议案的方式,进一步征求群众意见,切实把“群体意愿”体现到体育系的改革和发展中去。

2、进行分析总结

在开好系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和党员组织生活会的基础上,重点围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凝聚力、创新力、执行力等方面进行分析,形成体育系领导班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情况的分析检查报告;系领导干部要结合各自岗位工作实际,从政绩观、权力观、利益观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认真写出个人分析材料;每个教师党员要认真查摆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问题,深刻分析主客观原因,明确努力方向,写出个人分析材料。系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和个人分析材料于6月5日前完成,交学校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教师党员个人分析材料交体育系党(总)支部。

3、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

由体育系党(总)支部领导班子计划于6月15日前召开一次专题民主生活会,学生党支部要组织一次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主题的组织生活会。主要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主题内容为个人规划与系的发展、正确的评价自己优缺点,深入剖析影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检查自身存在的不足,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4、组织群众评议

体育系党(总)支部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由各党(总)支部组织部分师生党员和群众代表进行评议。评议着重从对科学发展观认识深不深、查找问题准不准、原因分析透不透、发展思路清不清、工作措施可行不可行等方面进行评议,采取书面评议的形式进行。根据群众评议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分析检查报告,并在系内一定范围内公开。

(三)第三阶段:整改落实(7月上旬至8月中旬,45天左右)

1、制定整改方案

结合系内调研的内容和针对群体反映比较集中的意见和查找出来的突出问题,在听取意见和深入研究分析报告的基础上,制定整改方案,做到“四明确、一承诺”,明确整改落实的项目,明确整改落实目标和时限要求,明确整改落实的具体措施,明确领导分工和个人岗位的责任。形成的整改落实方案。整改方案在7月10日前完成,报学校领导小组办公室。

开展“我为体育系科学发展献一策”主题活动,广泛发动全系师生就学校发展大局的前提下体育系发展中的问题献计献策。学校领导小组办公室将组织专家对师生的意见、建议进行评审,对被学校采用的意见建议进行奖励。

2、集中解决突出问题

对照学校的要求,结合我系的实际情况,主要集中解决以下几个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体育系内发展的思路和建设问题、系内教师队伍及班主任管理制度问题、系内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学生思想教育问题。

3、健全完善保障机制

在专题调研和征求意见的基础上,进一步修订完善系内相关的规章制度,着力健全系内“党建、教学、班主任、学生”方面的管理制度。

4、做好总结测评工作

学习实践活动基本完成时,由体育系党(总)支部对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情况、主要做法特点、取得的经验和成效、存在的不足和努力方向等进行认真总结,形成总结报告并在系内一定范围内向党员群众通报。总结报告于8月15日前形成,修改后报学校领导小组办公室。

学校汇总后于8月底组织对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实际效果、解决影响和制约学校科学发展突出问题情况进行满意度测评。

四、加强系内的组织领导

1、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发挥系领导的带头作用

学习实践活动在学校党委的指导下及系内统一安排下进行,全系党员领导干部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积极参与,严格按实施方案及时间段要求完成,党(总)支部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班子成员要明确责任分工,带头开展学习,调查研究,分析检查,创新实践,为全系党员师生作出表率。

2、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

活动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根据体育系的特点和不同岗位,分类提出具体要求,统筹安排学习实践活动,讲求学习实践活动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体育系范文篇10

1民国时期重庆体育期刊出版概况

据调查,民国时期重庆体育期刊共计8种,出版概况如表1所示。《体育季刊》,无实物,仅有文献记载,无法确定其是否真的存在。《国民体育季刊》等7种期刊,保存在重庆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等地,现已完成数字化。

2民国时期重庆体育期刊出版特征

2.1期刊出版时间集中在国民政府迁都重庆时期

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前,重庆仅出版《体育世界周报》《重庆体育报》两种体育报纸,无体育期刊。国民政府迁都重庆期间,一共有7种体育期刊在重庆出版。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后至新中国成立前,仅1种体育期刊,即《重光体育季刊》在重庆出版。这表明,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大大促进了重庆体育事业的发展。

2.2期刊出版者以体育团体、体育学校和体育个人为主

教育部体育委员会、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中华体育学会等各种体育学会及其重庆分会,出版体育期刊数量为7种,是创办体育期刊的主体。国立中央大学体育系的江良规、吴蕴瑞、俞晋祥等学者和国立重庆大学体育科的高敬武、黄启宇等学者,是各体育学会的主力,对体育期刊的创办和体育学术的研究做出重大贡献。还有陈立夫、郝更生、顾毓琇、吴蕴瑞、吴邦伟、金宝善、张之江、章辑五等关心体育事业的专家和学者,也在积极推动重庆体育事业发展。

2.3期刊生存期较短,出版期数较少,出版周期变化大

《国民体育季刊》《中华体育》《重光体育季刊》3种期刊的生存期均不超过半年,出版期数均不超过4期。《健与力》在重庆出版3年多,整个生存期近9年,是民国时期为数不多的生存期较长的体育期刊。《体育通讯》作为半月刊,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出版37期,是出版期数最多的重庆体育期刊。出版周期变化大,主要表现在期刊经常没有按时出版,甚至改变出版周期,如《中国滑翔》原定为双月刊,最终定为季刊,出版几期后,又改为双月刊。生存期短暂、出版期数较少、出版周期变化大,是民国体育期刊甚至民国期刊普遍存在的问题,这是由于当时时局混乱,人力、财力、物力都得不到保障,使得期刊被迫改变出版时间,甚至停刊。

2.4期刊栏目众多,但都以办刊宗旨为中心

《中华体育》《重光体育季刊》《健与力》三种期刊没有设置栏目。《国民体育季刊》和《中国青年体育》设置常规栏目,每期变动较小。《国民体育季刊》设特载、研究论著、专题讨论、教材教法、体育史料、体育动态、体育法令等栏目。《中国青年体育》设论著、研究、训练、行政、历史、体育专家、报道、读者信箱等栏目。《中国滑翔》和《体育通讯》是动态设置栏目,即根据出版内容选择设置栏目,每期栏目不尽相同。具有鲜明的办刊宗旨,是期刊得以存续的重要条件。重庆体育期刊栏目众多,内容多元,但都围绕自身的办刊宗旨展开。《国民体育季刊》《中国滑翔》《健与力》等7种重庆体育期刊均在创刊初期就阐明了办刊宗旨,详见表1的“办刊宗旨”。

2.5期刊关注西洋体育,关注新兴体育

重庆体育期刊介绍了很多西洋体育知识,如《国民体育季刊》阐述了德国和日本的体育概况;《中国滑翔》介绍了瑞士的金属制高性能滑翔机、日本的动力滑翔机、各国滑翔机种、世界滑翔记录情况表等国外滑翔概况;《健与力》介绍了德国、苏联、古希腊、英国、美国等各国健身运动的相关情况。同时,重庆体育期刊介绍了种类繁多、内容丰富的新兴体育项目,如体操、垒球、篮球、踢踏舞、蛙式游泳、举重、跳跃、短跑、网球、溜冰、滑雪、拔河、板羽球、铅球、橄榄球、垫上运动等,还进一步探讨新兴体育项目的训练方法和教材编制等。

3民国时期重庆体育期刊的社会影响

3.1重视体育理论研究,促进抗战胜利

抗战时期,重庆体育界的专家和学者进行体育理论研究,探讨体育与国家、民族、抗战胜利的关系,主张加强体育训练,促进国家强大和抗战最后胜利。“恢复民族体育与抗战最后胜利”“以体育配合国防”“滑翔与国防”“从国防的观点论体育”等文,都对体育与抗战、体育与国防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强调体育对个人、国家、民族的重要性。这些观点不仅在抗战时期,在抗战后建设新中国时期,甚至在今天都具有一定实践意义。为丰富体育理论研究内容,赋予体育理论研究活力,中央团部体育指导委员会还举办了两次青年体育论文比赛。《中国青年体育》记录了两次比赛的作者、文章、奖金等情况。

3.2重视学校体育,促进学校体育发展

(1)论述学校体育系概况。论述国立中央大学体育系、国立重庆大学体育专修科、国立女子师范学院体育系、西北师范学院体育系等学校体育系组成和发展情况,并指出其缺点及改进措施。(2)探讨体育教材教法。研究内容包括:篮球、铅球、足球、体操等体育项目的教材教法;普通学校、童子军、军队等使用的体育教材;小学、初中、高中等各阶段的体育课程标准;注入式等各种教学法;教学宣传纲要的制定等。(3)关注体育师资队伍发展。强调体育人才队伍建设对于体育发展的重要性,指出体育人才缺乏的原因,并提出急救办法,“应急需设立短期体育师资训练班及专修科以达到扩充数量之目标外,亟宜打破师范教育学院办法,在各大学校设有文理科者,加增教育学程,组织体育系一举数得”[7]。

3.3关注社会体育,促进社会体育进步

社会体育,指学校体育以外的各种体育活动。民国时期,体育的目的开始朝着强身健体、休闲娱乐、体育竞赛等方面发展。重庆体育期刊促进社会体育进步,一是刊登有关社会体育的法令,如《教育部颁布之体育法令十四种:奖励民众体育团体实施要项》。二是记录民众体育、工人体育、农民体育、军队体育等各种社会体育的举办情况,如记录1944年度全市篮球锦标赛、1944年8月13日的重庆网球会、1944年9月3日的全市游泳比赛大会、重庆市第四届运动会等社会体育概况。三是寻找提升社会体育的技能,如“床上体操”“药球操——一个人人可用的健身运动”“妇女的特色体育训练:增进生殖功能的体操”等文。四是指出社会体育的重要性,分析现状,指出缺点,提出改进办法。

3.4重视搜集体育信息,促进巴渝地区体育文化事业发展

重庆体育期刊促进巴渝地区体育文化事业发展。(1)保存体育史料。重庆体育期刊设专栏保存体育史料,如体育史料、史料、历史等栏目。(2)保存各地体育动态消息。如《国民体育季刊》设“体育动态”栏目,在第1期和第2期刊登了教育部国民体育委员会工作概况和四川、湖南、甘肃、贵州等省市的体育消息。《体育通讯》的“各地通讯”栏目,几乎每期都有,主要刊登国内的重庆、成都、昆明、贵州、沔县、绥远、西安、宁夏、兰州等地和国外的加城等地的体育消息。(3)记录巴渝地区各类体育活动概况。如《中国滑翔》杂志,在1943年第2卷第3期刊登的“沙磁区飞翔模型竞赛”一文详细记录了在沙磁区举行的飞翔模型竞赛概况,“五月三十日,在新落成的高滩岩滑翔场上,有个飞翔模型竞赛;因为这还是沙磁区,也可以说是整个重庆市区的第一次创举……”[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