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生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0 17:27:47

体育生

体育生范文篇1

关键词:体育教学;学生体育能力;体育教学作用

体育教育是给学生讲解一些体育理论方面的相关知识,并给学生传授一些体育方面的技能和体育上存在的技术技巧。体育教育的任务就是使得学生对体育方面的技能能够有一定的了解,让学生在把握体育技巧的基础上能够积极锻炼,有拼搏向上的竞赛精神。该篇文章讲述了体育能力的概念,学校应该对培养学生体育能力加以重视,以及体育教育对体育能力培养的作用,并着重介绍了在体育教育中能够培养学生体育运动方面的能力、自我锻炼方面的能力和理论知识教育的能力三个方面的能力,具体作出以下论述。

1对体育能力的认知

1.1什么是体育能力

我们通常所说的在体育方面的技能就是学生在掌握一定的体育方面的理论知识和相关的技能知识的基础上科学地进行锻炼,这样学生在学校里或者是进入社会参加工作之后都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并结合自己的身体状况来进行自我锻炼,从而能够更加科学合理地进行锻炼,促进自身健康发展。

1.2学校应该高度重视体育能力

学校体育方面不断地进行改革,人们也对在设置体育课程方面进行了多次探讨并做了很多研究工作,因为每所学校对体育的相关理论知识有着不同的认知,学校使用的教材也大都会受到教学大纲的制约,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体育能力的培养方式还不够完善,对学生体育能力培养方面的重视程度也有所不同,所以学校应该高度重视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在体育教学中采用多种方式来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到相关学习中。

1.3体育教育对学生体育能力培养的作用

能力是指一个人在成功地完成一项活动的时候呈现出的身体和心理相互统一的状态。将能力按照性质来区分,可以分成特殊能力和一般能力两个类别,而体育能力就类属于人的特殊能力。体育能力是将一个人具有的体育方面的理论知识、体育方面的能力、在体育上存在的智慧、在体育上存在的技术和技能等方面的综合体。对学生进行体育能力培养,一般就是对学生进行体育教学,使学生了解体育方面的相关理论知识,从而使学生对体育更加了解,产生对体育的兴趣,将锻炼变成一种习惯,在掌握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对体育进行理解,自己去感受体育的魅力所在,从一次次实践中总结经验,掌握体育锻炼的正确方式,提高学生能够进行独立锻炼的能力。学校可以通过系统地科学教学来提高学生在体育锻炼方面的能力,使得学生能够掌握几个运动项目的要点,从而产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培养运动的习惯。学校对学生体育教学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使学生明白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加积极地投入体育锻炼。所以学校在开设体育课堂时,应该采用更加丰富,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让学生找到自己喜欢的体育运动,并能积极地参与进去,还可以在学校设置专门的篮球队、足球队、排球队等,培养学生的集体感和团队协作能力。体育老师在课堂上进行教学时也应该认真进行备课,并可以将体育器材带到教室中,给学生讲解该项运动的发展史、运动要点和注意事项,必要时教师可以做出示范动作,从而发掘学生在体育上的潜力,使学生能够在德智体上全面发展,将学生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2实现在体育教育中培养学生体育能力的路径

2.1在体育教育中培养学生体育运动方面的能力

在体育教育中要培养学生在运动方面的能力,所谓的运动能力是指人们在有一定的体育方面理论知识、体育方面相关技术和技能的基础上,可以参加多项运动的能力。学校要想将学生的体育能力培养好,就要高度重视对学生的体育教学。但我国在体育教学方面常常存在的问题就是体育老师在课堂讲解的时候只注重相关体育理论知识,而忽视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全面掌握体育运动的能力。体育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育人,在课堂上讲解体育知识是育人的方法,给学生传授体育技术是育人的手段,所以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不断总结经验,对体育教学的方式不断完善,并对体育教学的内容不断丰富,使学生能够在教学课堂中找到几项自己喜欢的运动,从而培养学生的运动习惯,在运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

2.2在体育教育中培养学生自我锻炼方面的能力

在传统的教育中,对学生体育上的教育大多学校都采用的是“注人式”,在体育课堂中大多都是教师不断地进行讲解,学生被迫接受,这种方式下教师主要起着主导作用,课堂上一般都会有一种死气沉沉的感觉,学生的积极性并不高,这就非常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各种研究表明,要想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第一件要做的就是必须得改变学生上课的气氛,学校应该给学生创造一种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要彻底消除死气沉沉的气氛,将教师的主导地位逐渐弱化,增强学生之间的互动性,为学生提高自身的体育能力创造良好的环境。其次要做的就是要注重对学生灵敏反应能力、学生身体各部位力量、学生的耐力以及学生的运动速度等方面能力的培养,在对学生体育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并不是让学生重复一个动作重复的次数越多越好,相反,总是让学生重复一个运动动作会使得学生感到无聊与枯燥,从而大大降低学生对该项体育运动的兴趣,所以总是重复一个运动动作也并不见得有效果,还有可能对学生造成身体的损伤,甚至使学生产生一定的心理阴影,给学生的身心带来危害。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想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自我锻炼方面的能力。

2.3在体育教育中培养学生理论知识教育

多年以来,体育教学一直在进行改革,改革的真正意图就是不断寻求科学的、系统的方法来增强学生在体育方面的能力,使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时能够有正确的方法作为指导的同时,能够进一步地对体育运动有较深层次的认知和理解,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加积极、更加主动地投身到体育锻炼之中,培养成体育锻炼的好习惯。学校在进行体育教学时,体育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加强对学生体育理论的教育,让学生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明白理论知识有多么重要,并给学生讲解体育对学生的日常生活、学生的健康、未来的工作的重要作用,使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功效有进一步地了解,并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了解运动对于人的一生的重大作用,从而调动学生对体育理论知识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学校进行体育理论知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着重给学生讲述如何正确地进行相关的锻炼,在各项运动中存在的注意事项,各项运动正确的锻炼方法以及如何根据学生自身的身体状况来制定科学的锻炼方法,从而使学生在理论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各项运动的技术和在运动中存在的技巧,并可以使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

3结语

人们在注重提高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应该对自己的健康加以重视,更需要用运动来保持自身的健康,但是体育锻炼不能盲目地进行,要多多学习体育方面的理论知识,以它为指导科学地进行锻炼。该篇文章讲述了体育能力的概念,学校应该对培养学生体育能力加以重视,以及体育教育对体育能力培养的作用,并着重介绍了在体育教育中能够培养学生体育运动方面的能力、自我锻炼方面的能力和理论知识教育的能力三个方面的能力。在体育教育中要培养学生在运动方面的能力,学校要想将学生的体育能力培养好,就要高度重视对学生的体育教学。但我国在体育教学方面常常存在的问题就是体育老师在课堂讲解的时候只注重相关体育理论知识,而忽视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全面掌握体育运动的能力,所以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不断总结经验,着重于培养学生运动方面的能力。其次,在体育教育中应该培养学生能够自我锻炼方面的能力,在传统的教育中,课堂中大多都是教师不断地进行讲解,学生被迫接受,这种方式下教师主要起着主导作用,课堂上一般都会有一种死气沉沉的感觉,学生的积极性并不高,这就非常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要想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就必须要改变学生上课的气氛,学校应该给学生创造一种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要彻底消除死气沉沉的气氛,增强学生之间的互动性,为学生提高自身的体育能力创造良好的环境。最后就是要在体育教育中培养学生理论知识教育,使得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时能够有正确的方法作为指导,从而可以正确地进行体育锻炼,学校在进行体育教学时,体育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加强对学生体育理论的教育,使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功效有进一步地了解,并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了解运动对于人的一生的重大作用,从而调动学生对体育理论知识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作者:贾玲 王庆斌 单位:吉林大学珠海学院

参考文献:

[1]熊景辉.终身体育视阈下长沙市区中学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体育生范文篇2

【关键词】湖南文理学院;非体育专业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

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现状是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体现,是当代大学生业余兴趣爱好之一,也是大学生拓展素质、增进健康的重要途径。但是目前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形势不容乐观,大学生对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影响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也有很多相对复杂的原因,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必须要致力解决的。本研究运用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每班抽取10人,一共抽取120非体育专业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通过对调查的数据进行整理,进而对影响湖南文理学院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影响因素及现状进行分析与研究。旨在使大学生体育意识得到提升,促进更多的大学生参加到体育锻炼中来,促进终身体育锻炼思维的形成与发展,为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提供动力。本研究对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湖南文理学院非体育专业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现状

1.非体育专业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年级、性别由表1明显可知,湖南文理学院非体育专业学生在调查人数中,有63%的男生认为课外体育锻炼非常有必要,女生仅仅占到37%,男生性格相对开朗敢于为树造健硕的体格而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女生性格较男生内敛在公共体育场馆设施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动机容易受到影响。从湖南文理学院实际情况来看,女生总人数比重大于男生,然而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男生比重却要大于女生,女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引导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不仅如此,文理学院每年新生男女比永远是女生居多,而参与课余锻炼的女生却不多,这意味着文理学院校园比较安静,也反映出学校举行的社团活动不多。雄厚的师资力量有助于提升学校的教育水平。但由于学校之间存在差异性,一些学校体育教师严重缺乏,无法满足体育社团开展的需要,导致不得不由其他学科的教师担任体育教师的工作,而缺乏体育教师独有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将直接导致教师无法正确地指导学生进行社团体育活动,同时也加重了其他学科教师的工作负担。从表2中还可以看出,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各年级间存在很大差异,其中大一年级占到调查总人数的52%,大二占33%,大三、大四分别为13%、3%。大一、大二年级学生占比较大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刚从中学升学至大学需要一个空间环境适应的过程,高中学习任务繁重,学习压力大,自由支配学习时间少,进入大学后学习可自由自配时间多,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动力强。大三、大四年级学生所占调查人数总比例有大幅度下降,调查了解到主要是由于进入大学后两年面临就业,校外实践和学习任务加重导致锻炼时间减少。2.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时间长度和时间段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时间段和强度容易受到课务的影响,性别差异也存在很大不同。从表3可以看出,湖南文理学院非体育专业女生锻炼时间超过30分钟的占31%,而男生则占到36%,说明性别不同,在锻炼强度的选择上有很大不同。在锻炼时间选则上,从表4可以得知,32%男生选择喜欢在下午锻炼,而24%女生则选择有晚上锻炼的嗜好。由于男女之间的性格差异,以及对情感表达方面的差异,在课外锻炼时间段的选择上存在不同,属于正常情况。3.湖南文理学院非体育专业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频次从表5可以看出,25%的男生每周参加课外锻炼在1-3次之间,能够达到3次以上的仅为11%,没有固定周期的高达16%。女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没有固定周期的高达19%,一周5-7次的也占有15%。由于湖南文理学院非体育专业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随意性突出、锻炼强度不足的状况,学校应该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这些问题,使湖南文理学院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强度得到明显提升,身体机能得到进一步的增强。4.湖南文理学院非体育专业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项目表6 湖南文理学院非体育专业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项目(N=从表6可以看出27%湖南文理学院非体育专业男生选择球类运动作为课外体育锻炼项目,其次是占到13%的田径类项目。女生有32%喜欢选择体操舞蹈类锻炼项目,比例居次的是田径类锻炼项目。从表中也可以得知除了传统项目得到青睐之外,时下流行的新颖体育项目也越来越受到湖南文理学院非体育专业学生的追捧。

二、湖南文理学院非体育专业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影响因素

1.体育场地、设施的影响课外体育作为学校体育重要的一部分,体育设施的完善是十分关键的环节。从表7可以看出,有45%的学生认为我校体育设施存在不够用的现象。湖南文理学院作为湖南北部一所综合性高等院校,在校大学生达到20000多人。然而,体育设施场地无论从人均还是总体上都存在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体育场地的总量不足,文理学院承载着学生项目服务的场地仅有足球、篮球、和少量排球场地,而室内的体育馆又不对外开放,不仅如此,操场还是传统的300米跑道;二是开展体育项目的场地不足,从场地情况可以看出,现在文理学院供非体育专业学生进行锻炼的项目仅有足篮排三项,女生不爱好激烈对抗运动,羽毛球场地却又没有,这大大阻碍了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三是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作为开展学校体育工作、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物质基础和保障,在学校体育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由于各地区之间经济条件差异较大,地方政府资金投入不够,学校场地空间受限以及校领导重视不够等原因,导致许多学校缺乏完善的体育场地和器材设施,严重阻碍了体育社团活动的开展。这也是影响非体育专业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因素之一。2.体育消费水平的影响表8 湖南文理学院非体育专业学生每学期体育消费水平(N=从表8我们可以看出,有62%的学生还处在很低的体育消费阶段,100-200元消费水平的占调查比例31%,能够接近全国500元/年的体育消费水平的比例也很低,只占7%。大学生没有经济收入,大多数学生会花费大量时间去进行兼职,空闲时间越多,参与兼职的学生也就越多,而大一、大二的学生则是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学习、参加社团活动上,根本就没有空余的时间进行锻炼,生活消费水平不高也是影响体育消费水平的原因之一,体育消费水平也制约着湖南文理学院非体育专业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3.锻炼后情感状况的影响爱因斯坦认为:“对一切来讲,只有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兴趣的培养和激发是其参与活动、事物成败的关键。但是,经过研究发现,许多学校在开展体育社团活动的过程中,由于所设项目单一,内容缺乏创新,导致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不高,难免产生对体育项目的厌烦情绪,因此失去对该项目的兴趣,影响社团活动的效果。从表9我们可以看出,有68%的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后感觉非常轻松愉悦,很乐意接受这种锻炼后的情感收获;而占到21%的学生锻炼后感觉心旷神怡,能接受这种情感收获;感觉锻炼后无力疲惫持反感态度的也占到了8%的比例;感觉痛苦极度反感的学生占有3%。从心理对行为起支配作用的角度出发,课外体育锻炼后心理情感体验也是影响湖南文理学院非体育专业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因素之一。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1)大一、大二年级学生刚从中学升学至大学,需要一个空间环境转换的过程,高中学习任务繁重,学习压力大,自由支配学习时间少。大三、大四年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大幅度下降,主要原因是面临就业压力加大,社会实践等增多导致锻炼时间减少。(2)湖南文理学院非体育专业学生在锻炼强度的选择上有很大不同,在锻炼时间选则上也存在很大差异。(3)湖南文理学院非体育专业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积极性较高,但是存在的共性是锻炼随意性突出,锻炼强度低。(4)有45%的湖南文理学院非体育专业学生认为我校体育设施存在不够,是影响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因素之一。(5)大学生已经初步树立了体育消费的观念,超过一半的学生还处在较低的体育消费水平段。2.建议(1)积极倡导高年级(大三、大四)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课程学习的同时也应该组织引导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形成一个高年级学生指导低年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低年级学生呼唤高年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良性模式。一方面,通过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因地制宜地增减体育社团活动项目,建立符合学校实际且有特色的体育社团;另一方面,建议引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开办特色教学课程,这样不仅有利于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还能够开阔学生视野,丰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再一方面,指导教师在活动过程中应该注意增加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互动,通过以比赛的形式,使学生更加投入。(2)注重女同学性格培养工作,引导选择合理的锻炼时间段。(3)体育教师努力营造课内体育课的氛围,适量加大课内体育锻炼的强度,加强体育锻炼强度功能的宣传工作。(4)采用开源截流的方法,进一步加大对学校体育设施的完善与补充,注重新颖体育项目的推广,特别是一些对体育场地设施要求较低的项目如(轮滑等),学校领导要加强对文理学院体育社团活动的重视,并善于发现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提高综合素养。(5)倡导学生参加课余时间兼职增加收入的同时,可以开展体育消费相关的宣传讲座等。(6)进一步加强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与疏导,学生通过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自身的心理素质得到充分强化,朝健康积极状态发展。

【参考文献】

[1]唐征宇.自尊、自信、自我有效感与体育运动[J].体育学刊,2000,13(1):104-106.

[2]许磊.河南省普通本科院校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D]河南大学,2008.

[3]姚德一.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积极性因素探析[J].科技信息,2011,(09)14-23.

[4]陈炳辉.大学生体育态度和体育行为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6,9(22):54-57.

体育生范文篇3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社团;主体内化;学校体育

高校体育社团是高校大学生们由于喜爱某种体育运动项目自发的组织在一起(不分年级、不论院系),在学校团委指导下社团成员自愿遵守组织内部的章程,并定期开展体育社团活动的非盈利性群体[1]。大学生体育社团是学校体育文化的扩展与延伸,它是一种富有成效的体育活动,不仅能够提高大学生的身心素质的发展,而且也会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改善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大学生体育社团是现代体育体制下一种重要的体育组织形式,尤其在培养校园文化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研究采用文献法、调查法和访谈法,在赣州三大高校随机抽取15个体育社团,300名学生为调查对象,采取现场发放与回收的形式,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份,收回295份,对赣州高校体育社团现状及对体育文化主体内化的影响进行研究。

1赣州高校体育社团现状

调查发现,赣州各大高校体育社团包括:篮球协会、健美操协会、羽毛球协会、武术协会、排球协会、乒乓球协会、网球协会、舞龙舞狮协会、体育舞蹈协会等等。参加体育社团的学生主要以大二大三的学生为主力军,并且有充足的新生力量可以加入社团。各大高校体育社团项目具有民族性、大众化、时尚化、易开展等特点,如舞龙舞狮、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等运动项目。1.1赣州高校体育社团特点。1.1.1自发性特点。赣州市高校体育社团所开展的运动项目一般均兼具民族性、娱乐性、观赏性和竞技性特点,是由全校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发组织起来相互学习与交流。其次,对不同项目同一运动明星的崇拜,如勒布朗²詹姆斯、费德勒、克里斯蒂亚诺²罗纳尔多等,驱使学生自发形成特定群体,参与运动项目,进行体育锻炼。再次,大学生自身所具备的活力和朝气,使得最初由体育特长生参与的运动项目逐渐扩展为以班级为单位、以院级为单位,最终吸纳全校志同道合的学生自发参与,学生参与体育社团的自发性行为是促使体育社团不断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促使体育社团活动由点及面、由少及多、由内到外,在校园文化中不断获得丰富和发展。1.1.2时代性特点。随着社会和时代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使得各大高校对人才培养模式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高校不再把分数当作评判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因为现在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社会更加看重的不再是个人的智商,而是对情商、社会适应能力、为人处事等各个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大学生参加体育社团活动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运动能力,强身健体,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并且还可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锻炼组织协调应变能力。体育社团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会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呈现时代性特点,体育社团时代性的特征,促使校园文化不断发展,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进步0。1.1.3多元化特点。调查发现,学生对参与体育社团活动所带给自身的体验和价值取向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其中43%的学生认为参加社团活动可以带来快乐感和满足感;27%的学生认为参加社团活动可以减轻压力、放松心情;15%的学生认为社团活动可以提高自身运动技能,完善自身运动技术;不过也有7%的学生认为社团活动是浪费时间。学生参与社团活动所带给大学生多元化的特点,不仅可以丰富大学生活,提高校园体育热情,促进体育社团的进一步发展又对体育社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社团活动要不断适应学生需求,满足学生日益发展的需要,促进社团活动更加丰富多彩。1.2体育社团成员结构特征。如图1,调查显示,高校体育社团成员主要是大二大三的学生,大一刚进校门的新生,他们对新鲜事物比较感兴趣,并且拥有极大的热情,且每届新生报到时许多社团刚好是期刚好招募新成员的时候。大一学生对各种目不暇接的体育社团充满浓厚的兴趣,其中大部分社团招新时为了拉拢人气,往往没有过多特别的要求,只要有兴趣,都可以自愿参加,因而往往一个学生通常会参加多个社团,新生过多加入虽然一方面会为社团补充新鲜的血液,但另一方面也会造成很多问题,需要引起社团管理人员的注意。就目前来说,高校还没有实行体育社团的锻炼与实质性的体育教学相联系起来,训练效果不明显,没有相应完善的奖惩措施,导致后期随着积极性的降低,社团真正的发展会遇到瓶颈。因缺乏学分激励,积极性的降低,往往历练过的学生不愿继续留下来,导致社团发展出现青黄不接的局面。而到临近毕业的学生他们纷纷忙于专业论文以及找工作等,没有过多时间考虑社团的事情,也基本不会继续呆在社团了,就算有留下来的,也只是负责简单的传、帮、带等辅助性的帮助,导致体育社团活动开展以及继续发展会遇到许多困难,如何正确处理体育社团新生和老生问题是社团发展亟待解决的难题,这会深深制约社团的进一步发展。1.3体育社团核心成员产生方式。体育社团核心成员的产生,对高校体育社团的管理起到非常重要的辅助作用,核心成员是社团活动有序开展以及促进社团进步的参与者、建设者,他们一方面要负责日常体育活动的组织,另一方面还要为社团发展出谋划策,并且核心成员还在教导学生主动地承担相应责任,自觉履行相应义务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调查发现,赣州主要的三大高校体育社团的核心成员产生方式基本都是通过自荐或者他荐产生的,辅之于推荐或者学校任命和学校相关部门任命而产生的。1.4赣州高校大学生主要从事的体育社团运动项目一般而言,体育社团活动的开展受学校体育设施、专业老师以及环境所影响较大。因此三大高校的大学生在所从事的体育项目上存在一定差别。从表1可知,江西理工大学属于工科类院校,男生居多,多喜欢从事一些带有对抗性的运动项目,且近年来学校发展势头正猛,体育设施逐渐完善,并且学校健美操专业闻名全国,因此,学校的篮球、健美操、以及舞龙舞狮等运动项目学生参与性居多;赣南师范大学属于师范类院校,且最近刚刚由学院改名为大学,师资力量比较雄厚,体育氛围比较浓厚,因此该校的竞技类运动项目相对来说学生参与更多,如羽毛球、篮球等;而赣南医学院属于医学类院校,学生一般而言比较内敛,他们更喜欢安静一点的运动项目,如瑜伽、羽毛球等。这也恰恰也可以用来评定不同院校所培养的学生个性以及体育设施完善以否的指标。

2参与体育社团对大学生体育素养形成的影响

2.1体育社团是学校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精神的核心就是校园文化,大学校园体育文化是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彰显大学独特文化品位和精神的重要载体,有着独特的教育功能。体育社团在校园文化及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高校体育社团作为一种文化传播的媒介,已经日益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开展的最具活力和影响力的工具,成为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中心。利用体育社团这个重要载体,对于活跃、传播、丰富校园文化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优势,既可以满足学生对体育活动多样化的需求,又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有利于大学生体育素养的养成。2.2体育社团是学校体育教育一体化的载体。学校体育是以学生为主要活动对象、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要目标、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为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发展,把学生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而开展的体育活动。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必须发挥体育社团在学校体育教育一体化当中的建设性作用,体育社团不仅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运动素质和身体素质的提高,而且还有利于学生基本运动技能的掌握与完善;既提高了学校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又培养了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且体育社团骨干还是体育老师的得力帮手,不仅有利于体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而且还可以培养一些优秀社团成员,帮助体育老师进行有效的体育管理。总的来说,体育社团进一步丰富了学生的体育文化生活,使得学生的校园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活跃了学校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3参与体育社团对大学生交往能力的影响

3.1体育社团是培养学生干部的基地。体育社团是造就优秀学生,为高校培育多才多艺的人材的主要阵地,其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办事”的构造目标和“门生之家,干部之校,师生之桥”的角色定位而展开的运动。无论是在丰富校园课余生活,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还是在保护学生切身利益,维持校园融洽稳固方面,都发挥着积极有力的作用。深入挖掘高校体育社团的发展潜质,切实提高体育社团干部的综合能力,有利于打造和发展高校人材培育基地,有利于带动整个大学生群体综合素质的普遍提高。3.2体育社团是学生之间良性互动的中介。高校体育社团作为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进行互动与交流的重要平台,在促进师生情感交流中扮演重要角色,并且体育社团还具备调节功能、服务功能和监督功能等,是学校管理学生的重要衔接点。体育社团可以充分发挥其导向作用,通过长期性的社团活动,在社团内部成员之间、社团与学校之间进行有效沟通,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体育社团活动已成为各大高校领会大学生思想动态需求的最主要、最真实的载体。体育社团的进步,有利于高校精确的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转变工作的思路,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性,不断完善校园文化工作效率与成效。3.3参加体育社团可以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调查发现,学生通过参与社团活动,有助于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由于大学生在体育社团中可以接触到很多本专业之外的同学,这样可以扩大学生的人际视野,丰富人生阅历。学生在社团活动中可以学会如何与人交往、学会如何互动创新、学会公平竞争、学会如何做人,从而极大的培养了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有利于他们在今后工作学习生活中少走弯路,更好的融入社会这个大家庭去。

4参加体育社团对大学生心理方面的影响

4.1体育活动可以调节学生的生活节奏。大学生参加体育社团活动对于提高学生对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创造性,促进体育教育事业改革的进步与深人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和作用,同时它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体育精神与体育价值,改变学生对社团文化的认识,有助于活跃校园文化气氛,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节奏与作息、学习规律。总的来说,体育社团文化这已成为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4.2消除疲劳,疏导心理。体育社团活动生动地体现了作为文化传播载体的健康性、互动性和娱乐性的同时,但也不缺乏竞技性和观赏性。学生通过参加体育社团活动,可以使学生将学习上的压力与生活当中的不愉快转移到社团活动中,因而能使部分生理和心理机体得到暂时的调整与休息,从而消除学生的疲劳、减轻学生生理和心理压力、以及消除学生心理障碍等方面有着重要的益处。4.3体验乐趣,缓解压力。(上接第154页)学生参加社团活动大部分都是因为对社团充满好奇,并且在体育社团当中可以充分释放自我,加上没有考试压力以及不需要直接和老师进行交接工作等一系列障碍与压力,因而学生往往可以获得很多体育课中所得不到的自在感与获得感,学生也更容易体验到运动所带来的快感,从而使自己身心得到愉悦。通过对参加体育社团的学生的抽查发现,大部分同学表示通过参加体育社团使自己性格更开朗、心态更加平和,为人处事更加得体。学生既体验了乐趣,又能够舒缓压力。4.4可以帮助和调节学生的自闭行为。自卑心理是指一种性格的缺陷,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和实力评价太低,害怕面对新生事物,同时还偶尔伴有一些特殊的情绪的一种行为。众所周知,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个性,不同的个性会引导不同的人格,自闭行为很大部分原因是由于学生缺乏自信所导致的,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在生活中所缺乏的自信可以通过体育社团活动加以弥补,且体育社团活动可以改变学生的人际交往模式,培养良好的自信,使学生正确的审视自己。

5建议

加强大学生体育社团的专业指导,使社团活动正规化。体育社团的管理部门应为大学生体育社团配备指导教师,对体育社团所开展的活动提供指导与改进意见,促进社团活动更加有序健康地开展。拓宽体育社团组织形式,培养学生参与体育的兴趣。提供物质保障,满足大学生健身娱乐对于场地设施的需求,为开展各项体育活动提供良好地外环境。高雅的体育文化氛围和深刻的体育实践体验,濡化体育人文知识和精神,通过大学生主体的感知、选择、整合、内化为其在人格、品德、审美及社会化方面的发展。利于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观念和行为,利于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太原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社团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中北大学,2017.

[2]钱宏颖.高校体育社团活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浙江体育科学,2005.

[3]冯宇等.新时期黑龙江高校体育社团发展路径初探[J].体育科技,2014,35(3):12-13.

[4]俞宏建.高校体育社团产生的背景及其特征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23-24.

[5]曲天敏,李巧灵.河南省高校体育社团的管理模式—基于组织资源的配置研究[J].体育学刊,2008(5):68-71.

体育生范文篇4

关键词:大学体育;体育活动;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研究

新时代大学生的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占得先机,实现自我价值,具备良好的核心素养很重要。发展大学生核心素养是贯彻《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和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1]。大学生核心素养不单是专业素养,也有参与社会生活的其他素养,如吃苦耐劳、勇于担当、团结协作、追求卓越、敢为人先等素质,这些人格要素对他们走向社会、适应未来工作与生活起到十分重要作用。充分开发体育教育资源,培养大学生这些核心素养显得尤为重要。

1大学生的核心素质

大学生核心素养是指大学生参与社会生活和终身发展应具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2]。它包括丰富的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学习能力和健康生活态度、以及社会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能力[3]六个方面。

2大学体育对提升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作用

2.1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审美能力

一是发现美和鉴别美的能力,体育运动是弘扬美、展示美的大舞台,在体育运动中体味运动员的气质美、运动技巧美、运动服饰和场地设施美,一定会使参与者获得美的陶冶,审美能力一定会得到提升;二是运动员的形体美,表现为体格体型匀称,骨骼发达,肌肉结实,肤色光泽洁净,气质轩昂[4],这是自然之美、人性之美,是大众所崇尚的人体美,一定会激发参与者热爱生命与坚毅果敢的意志品格美,一定会塑造参与者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2.2涵养大学生良好的文化底蕴

长期以来,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相对重视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忽视学生的身心发展,不重视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在课程安排上体现的尤为明显,体育属于人文范畴,每一个项目起源与发展,都与该项目特定的地域文化环境相关联,是特定地域下的文化现象。同时各个体育项目中都蕴含着丰富的育人素材,诸如武术、跆拳道、射箭和网球等项目的特定运动礼仪和项目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对运动参与者起到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对于涵养大学生良好的文化底蕴起到积极作用。

2.3培养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大学是学生处于社会化的重要时期,走进大学需要适应大学生活,如大学里的同学、大学的师长等,同时还要走出校门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接触社会上人和事,体育运动具有集群性和开放性特点,参加体育活动与体育竞赛不但要与队友互动,还会接触到对手、裁判、观众和工作人员,要了解和掌握赛事的组织策划,善于与队友合作战胜对手,这一系列活动对于培养参与者自我展示能力,如何正确对待观众、裁判和对手,即学会与人相处、促成自身的社会化具有积极作用,毫无疑问,这种社会能力的培养,对于参与者参加社会生活,成为一个真正的社会人意义重大。

2.4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

体育运动既是身体活动,也是脑力活动[4]。在体育运动中适当运用新思想和新方法,不断可以对落后的学习方法提出质疑,还可以大胆提出自己新的想法,如对运动装备进行革新,使其好用,并产生好的训练或比赛效应;在运动场上为了战胜对手,需要改善技术,提高运动效能,在比赛中需要创新战术,以己之长,克他之短,进而战胜对手。这就是说做一个好的运动参与者需要有创新意识,这也是体育运动的魅力之所在。

2.5培养大学生社会交往能力

大学生在课外体育活动中具有极高的参与和角色塑造感,参与者在活动过程中可接触如队友、裁判、对手和观众,包括兴趣相投的玩伴,一起训练、比赛和开展活动,彼此之间就会产生人际交往,大家在有形和无形中都会开展自我推销,让他人了解自己、认识自己,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这种借助体育运动平台进行的互动,可以培养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和自信心,积累人脉,为未来参与社会积累了重要社会资源[5]。

2.6培养大学生的领导力

体育运动不但能够强健体魄,还能培养参与者的组织协调与领导能力[6]。在体育活动中,人们需要具备团队意识和团体荣誉感,通过互动就会培养学生协作意识;其次开展体育活动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等资源投入,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组织者具备配置资源、善于组织规划设计;三是体育运动,尤其是竞赛活动需要高度组织性,为了完成任务,实现目标,需要组织者具备高超的领导艺术,体育活动平台可以有效提供这些要素。

3调查结果分析

3.1大学生对核心素质的认知

表1调查学生对核心素质概念的认知情况(N=178)由表1可以看出,56.74%的大学生了解核心素质概念,43.26%不知道。这一结果虽说大多数学生对核心素质概念清楚,但43.26%的学生不知道也是不容忽视。所以学校应在学生进校就开始对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宣传,让学生进校就认清就业形势,自觉培养自己就业所需的各方面的能力与素质。

3.2大学生对体育功能的认识

据调查了解,96.63%的学生认为大学体育可以增强体质,85.39%认为可以休闲放松,75.28%认为可以学习体育技能,78.65%认为可以培养责任担当品质,79.78%认为可以培养积极进取精神,74.16认为可以培养公平守则品质,64.04%认为可以提高审美情趣,66.29%认为可以培养组织沟通能力,60.67%认为可以培养参与者的创新能力,82.02%认为可以培养参与者社会交往能力,70.22%认为可以提高心理素质,61.24%的学生认为可以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75.28%认为可培养吃苦耐劳精神。以上数据说明大多数学生对体育功能的认可度较高。

3.3制约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因素

调查了解制约学生参加对体育活动的有个人兴趣、领导重视、体育氛围、同学影响等,数据显示:57.87%的学生喜欢参加体育活动,38.2%兴趣一般,3.93%的不喜欢;有53.93%的学生认为学校领导重视,5.62%认为学校领导不重视,有40.45%的认为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一般,还有67.98%的学生认为因学业繁重,64.04的学生%认为锻炼习惯没有养成,有56.74%的是因场地少简陋,有46.63%的学生认为是受同学(体育氛围)影响,有42.13%的认为缺乏专业人指导,39.33%的是自身条件限制。以上数据说明,过半的大学生对参加体育活动是喜欢的,不喜欢的只有3.93%,但38.2%兴趣一般的学生变数大,他们参加体育活动会因为体育活动场地有限,造成参与程度不高,其次是他们虽明白体育的功能与作用,但不愿付出辛苦,其三学校体育氛围也是影响因素,其四领导重视尤为重要。

4促进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见与建议

4.1强化大学生体育认知,养成锻炼习惯

首先是让学生认识体育在大学生成长中的作用;其次是认识体育的政治、经济、文化功能(社会功能);其三是加强体育理论课教学,通过各种途径,如利用校园广播、校报、宣传窗、校园网等宣传手段,加强体育知识和体育活动宣传。培养大学生“健康第一”、“运动生命周期”和“体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观念,其四,教会大学生至少一项运动技能,且能运用所学技能进行自我锻炼,养成体育锻炼意识和体育锻炼习惯。

4.2争取学校领导的重视

学校领导的体育教育价值观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形成意义重大;学校在体育经费投入、体育教师待遇保障、体育教师培训、场馆设施建设、甚至是学校体育活动开展,以及校运动队建设上高度重视、纳入学校发展规划,制定出科学的、合理的、操作性强的学校体育工作规划,并加以完善和执行;体育教师也要加强自己的业务学习,提高职业素养,认真上好每一节体育课,开展好课外体育活动。只有上下同心,齐抓共管才能真正为学生提供好的体育锻炼和学习环境。

4.3建立课外体育活动评价机制

体育运动不仅可以增强体质,习得技能,还可优化身体形态等;另外,大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中还学会自律、学会控制情绪、学会忍受、学会克服困难、学会领导、学会协作、学会共情、学会融入和接纳、学会自我推销等能力。鉴于此,建议学校将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纳入体育课程考核中,设定一定的学分,并对学生的完成学分情况进行考核。同时,还要形成规章制度,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并实行学分制管理,建立起大学生能力素质培养的长效机制。

4.4注重体育场地和设施建设

学校的体育场馆和运动器械是学生开展体育教学、运动竞赛和开展课外身体锻炼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要尽量拨出一些经费或多方筹集经费添置体育设施和购置体育器械,尽量满足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

4.5营造良好的体育活动环境

学校应重视课外体育锻炼,鼓励各班级、各年级举办特色运动会,并将运动竞赛成绩纳入评优、评模中去,以赛促进体育活动的开展,形成人人重健康,人人爱运动,人人会技能的学校体育格局,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活动氛围,有效落实教育部提出的“教会、勤练、常赛”的指示精神。

结束语

大学体育活动对增强大学生体质健康,完善大学生健康人格,促进其全面发展,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意义重大,即学校育人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他任何学科都不能代替的。因此学校领导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在资源配置、管理机制上下足功夫;我们的体育教师应该深刻认识大学体育在育人中的重要作用,要具备家国情怀,树立为国育人的意识,打造自己高尚的师德,练就过硬的业务素质,这样才能够把体育育人工作做实做细,做出特色。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EB/OL].(2014-04-08)[2021-6-27].

[2]张华.论核心素养的内涵[J].全球教育展望,2016(04):10-23.

[3]王为民,赵国祥.当代中国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基于普通本科院校开学典礼寄语文本分析[J].大学教育科学,2018(04):18-26.

[4]马众,何思雨.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提升对策研究[J].新校园(上旬),2016(04):137.

[5]黄新敏,胡晓敏,宗晓晓.基于现代书院制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核心能力素质提升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39(03):3-5.

体育生范文篇5

结果与分析

本研究受访者以男性较多,占62%,以一、二年级的学生占多数,有九成以上的受访者(93%)拥有愉快的运动经验,每周的运动次数以一次及二次为多(72%),三次以上的有25%,运动伙伴则以同学最多(82%)。由以上的结果可知,福清市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多数均会参与运动。最常与受访者一起运动的伙伴是同学,此也说明在学生的运动世界中,同学的影响力最大。在体育课体验上,学生感受最为深刻的是情感体验,第二是行动体验,第三是思考及关联体验,最后是感官体验。体育行为上则是愿意再修习体育课程的行为较高。为了解学生的体育课体验对体育行为的影响,本研究以体育行为为依变项,以体育课体验的五个构面为依变项,进行回归分析,所得结果如表1及表2所示,由表1可看出在修习体育课程意愿上,五个体验构面对于修习体育课程意愿的整体的R2达到0.371,F值为48.85(p<.05),表示学生的体育课体验对修习体育课程意愿有显著的预测力。若以个别预测力来看,有三个体验构面达到显著,预测力最高的为情感体验(t=7.21),第二是行动体验。t=3.11),第三是关联体验(t=2.21)。由表2可看出在参加体育活动意愿上,五个体验构面对于参加体育活动意愿的整体的R2达到0.239F值为27.94(p<.05),表示学生的体育课体验对参加体育活动意愿也有显著的预测力。若以个别预测力来看,有三个体验构面达到显著,预测力最高的为思考体验(t=2.95),第二是情感体验(t=2.51),第三是关联体验(t=2.29)。研究发现,中职体育课程体验可正向影响学生的体育行为,即若提高学生的体育课程体验,可使大学生有更佳的体育行为,此发现与许多相关研究发现相同,故中职体育推广单位可借由体育课体验的提升,达到增进大学生体育行为的效果。在各体验构面与体育行为的影响上,不同的体育行为目标,也受到不同的体验的影响。在修习体育课程意愿上,预测力由高至低的顺序是情感体验、行动体验及关联体验,此表示要提升学生的修习体育课程意愿可由提升其体育课体验着手,但在提升的顺序上可先将资源放置在情感体验的提升上,第二才是行动体验及关联体验的提升,此也说明中职体育课程的进行中,使用乐趣化体育教学,营造有趣且具运动气氛的环境,对体育教学的效果,有相当重要的帮助。另外,在参加体育活动意愿上,预测力由高至低的顺序是思考体验、情感体验及关联体验,此表示要提升学生的体育活动意愿可由提升其体育课体验着手,但在提升的顺序上可先将资源放置在思考体验的提升上,第二才是情感体验及关联体验的提升,此也说明中职体育课程的进行中,进行运动知识的传授并引发学生思考,对其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效果,有相当重要的帮助。

结论与建议

经回归程序的分析后,本研究发现中职体育课程的体验会正向影响其体育行为,故中职体育推广单位如欲提升学生的体育行为表现,即可由提升学生的体育课体验着手。经由以上的研究结果分析讨论,可有以下的建议:第一,在中职体育的体验应用作法上,本研究发现增强大学生的体育课体验,会有更佳的体育行为,故中职体育推广单位可使用体育课程的课程特性,在体育课程的进行中,努力塑造充满乐趣的课程气氛及体育思考机会,加深学生的情感及思考体验,对不同的体育行为目的,也要创造适当的体验组合,如欲提升修习体育课程意愿,可增进大学体育课的情感、行动及关联体验。如欲提升参加体育活动意愿,则可增进大学体育课的思考、情感及关联体验。第二,在后续研究的建议上,本研究探讨大学体育课程体验与体育行为的关系已得到支持,未来的研究应可于此关系模式中加入不同的中介变项,探讨关系模式的应用性,使整个关系模式在运动服务产业的应用更加完整。

本文作者:朱志强工作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体育生范文篇6

下面将我部09年上学期的工作简要列举如下,如有不足还望各位给予补充:

一;女子篮球赛;

(1)为活跃校园文化生活,积极参与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我们学生会体育部决定举办"彩虹杯"女子篮球赛。

(2)组织形式:

各班各派出一只求队,每队10人,统一队服。采取抽签进行分组.小组赛以单循环方式进行,半决赛实行单淘汰方式进行.

(3)具体活动安排:宣传,开幕,比赛,闭幕式暨颁奖典礼,活动经费预算,奖励办法,都将于明年公布.

二;趣味篮球赛

为进一步活跃我校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增强学生的体质,增进各班级之间的友谊和交流,为使学生以饱满的精神,十足的干劲,立足本校,多做贡献,为推动学校的快速发展创氛围、凝人气、聚力量,校工会特举办“鼓劲杯”趣味篮球比赛活动。

本次活动的主题为:健身体、促交流、鼓干劲,立足本职,为加快长沙建筑工程学校发展再做新贡献。

各班采取班级报名方式,各班限报名男女共15人.

比赛方法:

1、每队五男、五女运动员在罚球区投篮,每人十次,不得。

2、每进一球为一分,每队累计分为总分。

3、积分相同队名次并列,不设附加赛。

4、参赛运动员须于开赛前10分钟到场,比赛开始时未到场者视为弃权。参赛运动员须服从指挥。

七、奖励办法:

录取参赛队的前30%为优胜奖,凡参赛者均发给纪念品。

活动具体安排于09年上学期予以公布.

三;拔河比赛

为了增强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以组织比赛的形式为平时缺乏体育锻炼的大学生们创造运动机会,提供展现集体风采的舞台,通过拔河比赛发扬团队精神,增强凝聚力,使学生们集合集体的力量,,以提高我校学生团体合作和坚忍不拔的精神.举办"力量型"拔河比赛.

1.活动名称:拔河友谊赛

2.活动宗旨:增进同学之间的交流,集体荣誉感及凝聚力.

3.活动目的:丰富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增强师生之间的相互了解.促进同学之间的友好相处,使得校园气氛更加活跃,加强各届同学间的交流.

4.活动对象:全体各班学生

5.活动地点:校田径场

6.参赛要求:

1>以班级为单位组成各参赛队伍

2>每班限报一队每队共20人,男生×人,女生×人,并任命一名队长.

3>参赛队员必须是本班学生,期于人不得参加.

7活动具体安排予以明年公布.

四创新工作;

体育生范文篇7

1.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不安全据调查,造成郑州市中职生体育伤害事故的原因之一是校园体育场地、器材等设施不安全,约占伤害事故的6.8%。目前,部分中职院校体育场地设施、器材的管理人员专业素质不高,无法对室外单双杠、爬竿等体育器材进行必要的保养和维修。

2.校园安全教育落实不到位调查发现,没有接受过安全教育的中职生比例占25.9%,仅有9.5%的中职生经常会接受到校园安全教育,可见,部分中职院校的安全教育落实不到位。

3.体育教师责任心不强部分体育教师对校园体育伤害事故在思想上认识不足、对学生的责任心不强,在教学中不能够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体育教学大纲、教学步骤等进行教学,在课前、课后没有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防止伤害事故的发生。

4.中职生体育运动安全意识淡薄学生在参加体育运动时思想上麻痹大意、安全意识较差,继而造成体育伤害。调查发现,从不做准备活动的学生占11.8%,有38.9%的学生每次都做,但不够规范、认真。在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和运动竞赛时,部分中职生不按照体育教师的要求进行练习、比赛,最终导致体育伤害事故。可见,中职生的体育运动安全意识很淡薄。

5.中职生对体育运动的基本常识和自救措施认识不足调查结果显示,郑州市中职院校学生体育运动伤害事故多数发生在课外体育活动时,这是因为很多学校没有安排专业体育教师对课外体育活动进行监督指导,加上部分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基本常识认识不足,没有掌握一些自救措施,从而导致校园体育伤害事故较为集中在课外体育活动时间段。

二、中职院校学生体育伤害事故的预防措施

一是高度重视,加强管理,制定出较为健全的制度。要认真贯彻《体育卫生工作条例》,把增进学生身体健康、预防伤害事故的发生作为学校的一件大事来抓。二是将学校内所有的体育设施责任到人,定期组织相关人员对体育设施,特别是一些室外器材进行检查和保养,发现安全隐患及时进行维修,将校园内因体育设施造成的体育伤害降到最低。三是每学期开学要对全校师生进行安全教育,特别要重视增强体育教师责任心,提高体育教师业务水平。体育教师必须严格依照《教学大纲》进行有计划的教学。要妥善安排好身体有疾病的学生;运动会前要对学生运动员进行必要的体检;注重加强学生纪律观念教育;提高学生自我防范事故的能力。

三、中职院校学生体育伤害事故处理建议

第一,在校园内发生体育伤害事故时,校方要积极采取救治,避免因救治不及时导致严重后果。校方要从各个方面关心、照顾、安慰受伤害的学生和家长,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他们给予必要的帮助,这样也有利于伤害事故问题的解决。

第二,校方要注意体育伤害事故发生后的责任分析,及时明确事故的责任方,以便于及时处理。

体育生范文篇8

关键词:全民健身中学生体育投入人才

1前言

国务院于1995年6月20日正式批准和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这是一个由国家领导、社会支持、动员全民积极参与的体育健身计划。

它从面向21世纪,提高国民素质战略高度出发,对我国全民健身的目标、任务、措施提出了新的明确要求。《纲要》明确提出:“以全国人民为实施对象,以青少年和儿童为重点”。而中学作为培养青少年的场所,如何有针对性地进行体育教学,中学生对体育的认识、投入以及目前的健康状况如何?体育教学中存在哪些问题?体育教学如何与全民健身计划相结合?如何改变旧的教学模式,树立全新教育体系,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培养?本文在调研的基础上,对以上问题进行分析探讨,提出对策,以达到增强学生体质和提高教学质量之目的。

2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郴州市宜章县、北湖区、资兴市、安仁县、桂东县等5个县、市、区10所普通中学200名学生,其中男生108人,女生92人。

2.2研究方法

①问卷调查:有效答卷回收率95.2%:②访问面谈。对部分县、市、区的体育教师进行访谈。

2.3调查内容

根据《一二一启动工程》实施办法的要求和中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调查问卷,其内容为:对《纲要》的了解情况,每天锻炼时间、锻炼目的、锻炼方法、影响锻炼的因素、喜欢的项目、体育消费和体育书刊等8项。

3结果与分析

3.1对中学生体育意识、健身意识及体育能力的调查分析调查结果表明25.5%的中学生对《纲要》根本不了解,这说明全民健身计划在中学的宣传力度不够。84%的中学生对体育较正确的认识,他们认为参加体育活动是为了增强体质、增进健康。这说明,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目的是明确的,其动机主流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他们仅注重于参加锻炼的直接动机——体育活动本身,而缺乏间接动机—体育活动的结果,而间接动机一旦形成就会产生大的积极性和持久性。如何引导学生的直接动机向间接动机升华,这是值得我们每个中学体育教师在教学上认真考虑的问题,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女生中有28.3%是为了保持体型苗条,说明女中学生更有追求美的心理倾向。调查中还发现,大部分学生仅掌握了1—2种锻炼方法,体育能力差,这与几十年一贯制的以运动技术为重点的教学形成反差,同时说明,体育教育应该从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体育教学需要不断改革和不断完善。

3.2阻碍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

阻碍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调查结果表明,53.5%的学生认为锻炼条件差是影响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据有关资料表明,郴州市没有一所中学的运动场、馆符合国家规定的要求,体育器材符合《配齐目录》的也没几所。场地器材的严重不足直接影响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需要。此外,因学习任务而自动放弃体育锻炼的占22.5%,属于外界干扰慢慢地脱离锻炼的占17.5%,两项合计占调查总数的4096,这大都是初三、高三的学生,说明受“应试”影响还很严重。59.5%的中学生最喜欢球类运动,15%的喜欢武术,而对田径、素质、器械体操等项目感兴趣,表示喜欢的人分别只占6%、7.5%、10%。由于学生对项目的偏爱,加上锻炼时间又集中在课外活动,势必会对场地、器材的使用造成一定的压力。要缓解这一矛盾,必须对学生的体育兴趣进行疏导。

3.3中学生体育投入少

中学生体育投入包括时间投入和物力投入两个方面。

3.3.1中学生体育投入时间少

据调查,200人平均每天锻炼时间为19分钟,而锻炼时间在30分钟以下的有168人,占总数的84%;40分钟以上的只有32人,占16%。这根本达不到国家教委规定的每人每天必须有一小时的锻炼时间的要求,且从初一到初三,从高一到高三的体育锻炼时间呈递减趋势。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主观上对健康标准的定位不准确,认为无病就是健康,对于获得适应能力应是长期锻炼的结果认识不够,从而缺乏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由于学校对体育工作重视不够。导致“两操两活动”开展不正常或缺乏严格的组织与管理;三是应试教育还很严重,导致学生学习任务加重,致使初三、高三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机会减少。加上学生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把全部时间用于学习上或宁愿将多余时间白白地浪费,也不愿投入到体育锻炼中去。

调查表明中学生体育消费水平很低,年平均每人消费22.5元。86%的中学生年体育消费在30元以下,而这些消费主要用于购买运动鞋。14%的中学生年体育消费在40.80元之间,这与有关资料显示的我国年消费百元以上的占16.02%相比差距还很大。总之,如何正确引导他们对体育进行合理的应用投资尚需认真对待。中学生具有一定知识,然而对体育的知识知之甚少,报刊杂志平均拥有量为0.38%有79.596的学生根本没有体育书刊杂志,除了必备的教材外,较少问津其它的体育书刊。

4发展对策

4.1加大《纲要》的宣传力度。

《纲要》颁布实施以来,有74.5%的中学生不了解。因此,学校要进行宣传,体育教师应该利用每学期开学的第一堂课和雨天教室室内课组织学生学习,并利用黑板报、宣传窗每月出一期《纲要》的专刊,使“纲要”知识人人皆知。

4.2中学生的体育健康意识较强,但运动能力及参与意识较差。

根据《纲要》的要求,学生体育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技能,使他们逐步形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要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无论为了获得健康体质还是为了获得健康心理,都要将体育锻炼作为“不是别人要我练,而是为了健康自觉练”的高度自觉行动,牢固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把体育锻炼放在人生发展的重要位置上。

4.3中学生锻炼时间减少引起体质下降及整体素质的下降的现象应引起我们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学校体育工作要按照《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要求,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的锻炼时间。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并形成传统,成立多种体育兴趣小组,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带动全体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鼓励学生增加体育投入。

4.4大力推行素质教育,把全面培养提高学生素质,发展个性,为国家培养新型人才放在首位,让素质教育在各校生根、开花、结果。

4.5学校环境差阻碍了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因此各级学校领导要重视体育场馆的建设,教育行政部门应增加这方面的投入。学校也要在现有的条件下,以改造旧设施为重点,在高效益、少投入的原则指导下进行扩建和改建,以适应学生的需要。

参考文献

体育生范文篇9

一、学习雷锋精神活动

为了培养我院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加强我们学生思想道德情操。我院团委、学生会计划在下学期3月份组织系列学习雷锋精神的活动,主要是开展有关方面的大会学习,组织学生参加义务劳动等等。

二、体育科学学院共青团委员会的日常工作

为了更进一步的发挥我院共青团委员会的作用,我院在每学期的开学阶段都要按时完成团委的日常工作:

(一)收纳团费。

(二)核实各班团员学生的团组织关系。

(三)组织“推优”工作。

三、第三届体育专业技能大赛

为了增强体质,增进我院学生的友谊,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给我院的学生提供更多交流、沟通、学习和展现才华的舞台,为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增添更多亮丽的风采,我院每学年都举办一次体育专业技能大赛。我院将于2008年4月初举办第三届专业技能大赛。

四、第四届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演讲”大赛

演讲大赛,一直都是我院学生业余文化生活的一部分。通过演讲比赛,增强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增进了不同年级学生之间的交流、学习和沟通的机会。也为那些善于演讲、口述能力强、有才艺的学生提供了一个表现自我的机会。我院将于2009年4月下旬举办第四届“大学生职业生涯演讲”比赛。

五、“五四杯”排球友谊联赛

为了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加强交流、沟通,增强专业技术能力,绽放大学生的青春活力。我院将于2009年5月份组织“五四杯”排球友联谊。

六、大学生辩论赛

配合大理学院每年都举办的大学生辩论赛,我院将于5月份举办第六届大学生辩论赛的初赛活动,组织优秀的学员参加大学生辩论赛的决赛。

七、协办大学生校园“三独”比赛和“校园之星”歌手大赛等活动

为了加强我院学生“德、智、体、美、劳”各方面才能的全面发展。我院每年都配合其他学院举办“三独”比赛、“校园之星”歌手大赛等系列活动的预选赛。选拔推荐一些有才华的学生代表我院参加比赛。

八、团委、学生会干部队伍建设

为了让我们这个“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服务”的组织更具凝聚力、生命力。每学年我们都组织一系列干部队伍自身建设的活动,我们将于2009年5月到6月组织团委、学生会的讨论学习活动,坚持在每个星期天的例会结束后讨论学习。通过讨论学习,更进一步加强我们学生干部的组织能力,口述能力等,不断完善和健全我们团委、学生会这支干部队伍,从而培养更多的“勤于学习、善于创新、乐于奉献、甘于服务”的学生干部。

九、团委、学生会联谊活动

为了更进一步加强我院与其他二级学院的交流、沟通,互相借鉴工作方法与管理理念,我院将于2009年5月中旬举行同其他二级学院团委、学生会的联谊活动。

十、2009届毕业生文艺晚会

随着我院毕业生人数的剧增,更多的同学都希望在毕业之际能更进一步与新生成员加强交流、沟通。同时让我们的毕业生在离校之际留下一段美好的大学生活回忆,我院将于2009年6月份举办2009届毕业生文艺晚会,使全院的师生共享多姿多彩的文艺晚会盛宴。

十一、积极组织暑期社会实践工作

为了让我院的学生更进一步的了解社会生活、服务社会和走进社会,我院将在2009年学期末组织一支学生志愿者队伍参加2009年的暑期社会实践。

体育生范文篇10

关键词:社会体育团体;学生体育社团;高校体育教育

在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高校体育如何服务社会体育成为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研究课题之一。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二者协同发展有利于全民健身项目在高校的推广与普及,亦可为社会体育人才的合作培养提供良好环境。高校学生体育社团与社会体育团体深度合作,能够为大学生社会体育实践提供有效保障,同时为社会体育走进高校提供便利。因此,“学校体育应该围绕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教育思想展开,培养的人才必须面向社会,与社会接轨,高校体育必须与全民健身计划,社会体育目标一致”。

1.高校学生体育社团与社会体育团体合作中的主要问题

社团体育活动是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的重要形式之一,是在高校中推进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的重要载体。高校社团体育活动和社会体育团体活动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具有广阔的合作发展前景。但双方在合作开展相关活动过程中,也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1.1高校正常教学秩序的保障问题。目前,我国高校关于学生体育社团与社会体育团体合作发展的改革实践中,一般是按照项目相同(或相似、相近)的原则,引导和组织学生体育社团与地方社会体育团体进行对接合作。在对接合作中,由于学生体育社团数量较多,因此各个项目类社会体育活动频繁走进校园,客观上给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保持带来了一定压力。1.2大学生参加社会体育实践中的风险管控问题。大学生走出校门进行社会体育实践是高校体育服务社会体育、培养社会体育人才的必然要求,在高校实施大学生社会体育实践计划过程中,必须制定和完善相应的风险管控管理规章制度。欧美国家高校普遍比较重视学生体育社团外出参加活动的风险管控问题。例如,美国哈佛大学“对社团活动中出现的风险有着清醒的认识,学校对外出活动严格把控。在活动中学校对责任予以明确,还对社团活动中出现的紧急情况进行预案。”从目前情况看,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协同发展正处于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阶段,学校关于学生体育社团外出参加社会体育活动的风险管控管理规章制度不完善(甚至是滞后性缺失)。1.3校地体育设施资源共享问题。高校体育设施资源的所有权及管理权十分明确,而地方体育设施资源的所有权和管理权分布比较复杂,客观上导致校地体育设施资源共享难以实现。在高校学生体育社团与地方社会体育团体合作开展活动过程中,主要是利用校内体育设施开展活动,对地方体育设施资源的利用偏少。1.4学生体育社团参加社会体育实践的资金保障问题。活动资金保障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国高校学生体育社团发展的瓶颈问题。“收取会员会费是目前多数高校体育俱乐部活动经费的主要来源”,“学校的财政拨款对于社团创办活动的花费杯水车薪,而商业赞助也由于活动自身的级别和宣传,造成赞助商能够提供的物质帮助变的有限。”

2.南阳理工学院学生体育社团与社会体育团体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17年10月,南阳理工学院与南阳市体育总会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启动了学生体育社团与南阳市社会体育团体对接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工作。目前,南阳理工学院部分学生体育社团已开始了与南阳市社会体育团体的实际性对接工作,合作开展“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宣传”、“全民健身项目推广”、“社会体育志愿服务”以及承接“群众性体育赛事”等合作项目计划。2.1预期目标。到“十三五”末期,在全面深化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进程中,通过新型学生社团体育活动体系的再构建,努力实现学生体育社团与地方社会体育团体的全面对接合作,成功构建旨在合作培养社会体育人才、人才资源和体育设施资源共享以及学生社团体育活动与地方群众性体育活动良好互动的新模式。2.2重点合作项目。为实现预期目标,着力促成以下几个重点合作项目:2.2.1社会体育人才培养基地建设项目。由校团委和体育教学部共同代表学校,积极与南阳市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协商,在校园建设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基地。形成有固定场所、有较为完善管理规章制度、有明确工作计划、有专职(兼职)人员负责推进相关工作的主要针对在校大学生的社会体育人才培养工作新格局。2.2.2社会体育人才进校园项目。在学校人事部门的支持下,由体育教学部主导,学生体育社团干部积极参与,聘请南阳市社会体育团体骨干担任学生体育社团指导教师(可与体育教学部选派的体育教师联合担任指导教师)。借助社会体育人才优势,在校园推广普及全民健身项目,传播优秀传统体育文化。2.2.3高校体育服务社会体育项目。建立长期有效机制,有计划实施高校体育人才服务社会体育活动计划。在学生体育社团与地方社会体育团体签订对接合作协议的基础上,学生体育社团指导教师带领骨干学生会员走进社会体育团体,在健身项目技能指导、健身知识咨询、体育文化宣传与交流、体育赛事组织、健身项目研究等方面提供志愿服务。2.2.4体育社团骨干培训项目。一是针对学生体育社团骨干开展培训,二是借助高校专业人才优势针对社会体育团体骨干开展培训。针对学生体育社团骨干的培训侧重体育项目技能培训和体育项目竞赛组织、裁判能力培训(例如,等级教练员培训、等级裁判员培训等)。针对社会体育团体骨干的培训侧重健身理论知识培训(例如,举办健身知识讲座、运动营养保健知识讲座、运动损伤的急救与处理讲座、运动训练原理讲座等)。2.2.5大学生社会体育实践项目。由校团委和体育教学部共同负责组织协调,在学生所在教学院的支持下,选派学生体育社团骨干会员参与社会体育团体事物管理、活动组织与服务、技术支持等,为大学生社会体育实践和志愿服务搭建平台。2.2.6品牌体育赛事项目。由体育教学部代表学校与社会体育团体沟通协商,引进比较具有影响力的群众性体育赛事,校地联合打造品牌体育赛事。在赛事活动中,吸纳学生社团骨干会员参与赛事宣传、赛事筹划与组织、赛事服务等。

3.关于高校学生体育社团与社会体育团体合作的几点建议

“社会体育的发展需要得到高校体育的有力支持,而高校体育的发展,同样需要良好的社会体育环境作支撑”。在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互动发展过程中,会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通过阶段性总结南阳理工学院在“高校学生体育社团与社会体育团体合作模式构建”中的实践经验,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3.1建立健全相关管理规章制度。高校实施大学生社会体育实践计划,必须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规章制度。在学生外出参加社会体育实践活动的报备审批、组织管理、风险评估与管控、权益保障、人身安全、效果评价等方面建立健全管理规章制度,确保大学生社会体育实践活动合法依规、安全有序。3.2建立高校与地方社会体育团体有效沟通协商机制。合作双方协商制定年度活动计划,做好每次活动的组织安排工作,确保在不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前提下,引导社会体育活动有序走入校园。3.3争取专项资金支持。资金支持是学生体育社团与社会体育团体合作计划的有效实施的前提性保障。从校方的角度,研究出台关于支持学生社团体育活动的专项资金划拨政策,用以支持学生社团与社会体育团体联合开展合作项目计划。3.4合理调配学校体育设施资源。在确保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计划有序实施的前提下,合理调配校内体育设施资源,为学生体育社团和社会体育团体合作开展活动提供体育设施资源支持。

参考文献:

[1]朱奇志,黄尊兵,岑人军,黄志华.21世纪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的研究[J].体育科技,2015,36(6):82—84.

[2]卜苏利.美国三所知名高校体育社团管理模式及启示[D].无锡:江南大学,2015.

[3]焦建华.高校体育俱乐部运行机制的分析研究[J].体育教育,2017,161:71—72.

[4]陈添巧,沈克印.武汉市高校体育社团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6,24(7):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