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伤害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6 05:11:10

体育伤害

体育伤害范文篇1

1.1动作难度大,危险系数高

现器械体操的技术动作对小学生的身体协调性、力量素质、平衡能力等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分腿腾跃山羊、跳上成支撑、前翻下等一些技术动作,虽然锻炼价值高,但要求小学生要有较好的速度、力量、柔韧素质和体能。而目前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能难以达到这样的要求。这就使普通小学生在动作技术的学练过程中,时常会发生一些小伤害、小碰擦,如擦破皮、身体撞到柱子上、局部摔伤等。教师眼中的一些“小伤害”,在部分家长看来就是“大事故”,这些伤害事故的频发会妨碍体育教师的正常工作。因此,在实践中,高危险性是器械体操教学淡化的主要原因。这种高危险性使体育教师放弃了器械体操的教学,甚至有的学校把单杠、双杠、肋木等器材都拆掉,和山羊、跳箱等被“打入冷宫”。

1.2保障体系不健全

据笔者了解,目前由于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对学生意外伤害保险没有硬性规定,所以小学生参加意外伤害保险的比例不高。小学生在学校体育课上受到意外伤害后,即使参加了保险,由于某些原因也难以得到理赔。一般的原则是在学校领导的直接调解下进行内部处理。由体育教师负担一部分医疗费用,学校负担一部分,家长自己负担一部分。而有些家长则直接要求学校和教师负担全部的医疗费。学校学生众多,发生体育伤害事故的几率大。如果都要学校和教师来负担全部医疗费,那么学校和教师的压力实在太大;同时学校也无力承担如此之多的费用。我国公立学校的办学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这些有限的经费主要用于学校教学开支与教职工的福利待遇。学校不可能承担学生意外伤害的所有医疗费用。因此,在保障体系不健全的前提下,教师们为了避免意外伤害的发生,就把器械体操排除在体育教学内容之外,使得器械体操教学被淡化。这也是学校和体育教师的无奈之举。

1.3技术动作差,保护帮助水平低

部分小学体育教师,在高校进行器械体操专业学习的时候,动作掌握不熟练。参加工作后,工作量大外加学校的其他事务,出现动作技能退化的现象。教学时,示范能力下降或者干脆做不出示范动作。这导致其在器械体操教学过程中抓不住教材的重点与难点。另外,教师不熟悉教材,因此就不知道从何处下手对学生进行保护与帮助。在组织学生练习时,体育教师对学生的保护与帮助方法不当,容易造成学生受伤的现象。

2对策探析

2.1改编技术动作,增加辅助练习

器械体操的动作难度较大,对小学生来说,不易完成且造成伤害的可能性非常大。但是,体育教师可以把一些动作做简化处理。在不影响其锻炼价值的前提下,把动作的难度降低,再把辅助性的动作技术教给学生。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使学生由最简单的辅助性动作开始练习,逐渐增加难度,让学生有一个适应的过程。

2.2健全保障机制,解除后顾之忧

首先,学校成立安全管理领导小组,专门处理小学生在学校体育课上的意外伤害事故。笔者所在学校就成立了由副校长任组长、教导主任和各班主任为组员的学生意外伤害处理小组,专门处理学生在校发生的意外伤害事故。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体育教师的心理负担,有利于器械体操教学的正常开展。其次,制订相关的制度和规章,规范伤害事故处理的程序和步骤。通过这些组织和规章制度,解除体育教师的后顾之忧,让体育教师能够大胆选择器械体操作为教学内容,进行器械体操的教学。

2.3加大培训力度,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

体育教师在器械体操方面的诸多欠缺是有目共睹的。这些欠缺要求各级研训部门在这方面加大对体育教师的培训力度。同时体育教师自己也应该重视起来,不断参加锻炼,不断提高自己在示范、保护与帮助等方面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体育教师不能害怕伤害事故的发生就取消器械体操的教学。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才能在体育教学中不断进步。有了困难不是采取回避的态度,而应该迎难而上,积极采取措施克服困难。

3结语

体育伤害范文篇2

关键词:学校体育;伤害事故;防范;处理

激烈的竞争性是体育运动的特点之一,在竞争与对抗的运动情境中受到伤害是很难完全预测与避免的.在学校体育领域,不管是体育教学还是课外体育活动,均存在一定概率的运动伤害,根据教育部、公安部、卫生部的调查统计,体育运动伤害亦占到学生伤害事件的首位[1].但我们不能因为在体育运动中会发生运动伤害,而不去参与体育运动.我们所要做的是如何减少和防范体育事故的发生,以及在伤害事故发生后如何公正合理地进行处理.然而,由于我国在防范与处理学生伤害事故上缺乏完善的制度保障与法制体系支撑,故而学校体育伤害事故频发,在具体的事故处理中很难做到有理有据有节,各方对处理意见也很难达到一致的满意.甚至出现有些学校为了避免体育伤害事故的发生,有意弱化体育教学与课余体育锻炼等活动,在校内比赛中取消一些风险较大的项目,如三铁、长距离跑等.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防范与处理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并积极借鉴国外相关经验,结合我国学校体育运动实践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措施,以保障我国学校体育的健康发展.

1国外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防范与处理

美国是世界体育强国,不管是学校体育、社会体育还是竞技体育都位于世界先进行列,且三者紧密相连,相互促进,和谐发展,共同推动着美国体育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学校体育不仅为社会体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还为竞技体育培养了大量的后备人才,是美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而学校体育的健康发展又得益于社会化的体育管理体制与完善的体育法规法制建设,以及美国人的体育情节与将体育运动作为生活一部分的价值观念.美国的学生、教师、家长等都对体育运动的价值与存在的风险有较理性的认知,一方面积极地引导学生参与体育运动,以培养其优秀的社会品质与终身体育能力,另一方面通过一系列安全教育与制度保障等减少运动伤害的发生,并依靠其发达的体育保险业,将体育运动风险有效地转移和化解.在美国,体育保险充分涵盖了学校体育领域,包括中学体育保险、学生意外保险和大学体育保险等,对学生参加校内外各种体育活动中的意外伤害提供强制保险[2].而我国在体育保险方面正处于发展阶段,尚未形成完善的学校体育保险体系,仍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在处理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归责原则上,美国主要以过错责任原则为主,其构成要件包括:(1)学校依法负有某义务而事实上未履行;(2)体育伤害事故实际发生,(3)学校未履行该法定义务与发生的体育伤害之间为近因关系,即存在实质性的因果关系,且学校只对教职工的职务行为负责[3].国内对于处理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归责原则上尚未形成统一的定论,主要集中在学校在事故处理中应承担怎样的责任问题上,有学者建议以过错责任原则为主,以公平责任原则为辅,以减轻学生及家庭所承受的损失[4].加拿大在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防范上,以安全教育为主,并以行政法规的方式来强化安全教育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地位.通过专门的安全教育课程以及体育运动安全与风险教育,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一定的安全教育与风险预防及处理知识,以减少体育运动及其他伤害事故的发生.如各级各类学校成立的“健康与安全委员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健康与安全课程内容,积极开展针对性极强的健康安全培训活动[5].在处理学校体育伤害事故上,加拿大更加谨慎与细致,在适用的归责原则上也更有特色,如细心父母原则、替代性原则、共同责任原则等[6].加拿大在具体判断伤害事故的责任时,按照事故出现的场域将学生体育伤害分为两类情况,即操场受伤和运动损伤两种情况.如果学生是在操场上参与体育运动时受伤,则需要考虑是否有充分的监管系统、教师是否充分履行职责以及场地器材是否存在安全隐患等,并根据调查取证情况,来判断学校和教师是否应承担相关责任.此外,他们还会考虑很多细节因素,例如师生比、天气情况、体育活动性质、地理状态等.根据这三个基本原则,法律部门判断学校与教师在校园体育伤害事故中有无过错以及过错的程度,来断定各方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并依此进行追责.同时,即使使用细心父母原则,法官也会认为体育老师基于职业特性应该承担更高的注意义务,如关于学生的运动能力、身体状况、运动特点以及器材设备情况等,体育教师应进行更为详尽的了解和把握[7].可见,加拿大对体育教师的要求非常高,不仅要求其具备一定的体育教学能力与素养,还要求具备一定的风险管控能力.此外,在学校体育伤害事故赔偿问题上,加拿大组建了专门的教育保险公司,并给予专项资助经费,帮助公司非赢利运作,以解决学生伤害事故处置的理赔问题,如目前加拿大全国50%以上的高校在加拿大大学互惠保险公司投保[8].作为世界体育强国的日本,非常注重相关立法,通过法律条文来规范体育教育过程与体育环境设施建设,并对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处理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如《日本学校安全法》、《体育振兴法》等均有明确的规定.由于日本特殊的自然地理位置,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频发,使得日本学校体育教育中十分重视安全教育.而安全教育的内容主要是讲授各类伤害事故的预防及应急措施等,涵盖了自然灾害、人为事故等各种体育致害风险的防范和应对[9].在日本,学校与社区联系密切,场地器材建设非常完善,能够满足居民与学生的体育需求,且场地设施质量非常高,管理严格.故而因体育环境设施质量不合格导致的体育伤害事故比例不高,主要为自然灾害、体育教师不够尽心以及学生自身存在问题等导致的体育伤害事故.因此,教育部门对体育教师要求非常严格,他们不仅要教授体育知识技能,还要教授基本的安全教育.在出现体育运动伤害事故时,首先会考虑体育教师是否尽到职责.如果体育教师在教学或训练中进行了“危险预见”、“危险避免”的工作以及在事故发生后处理及时得当,即教师在工作上不存在失误,则不承担责任,反之,则需承担责任.在事故赔偿问题上,日本早在1960年就建立了学校事故互助保险制度,主要通过各类体育保险来实现.日本学校体育保险体系非常完善,并具有明显的普及型与公益性,如体育安全保险、学生教育研究灾害伤害保险、学校灾害互助支付制度、都道府县立学校管理者赔偿责任保险和社会体育设施保险等,保险项目多样、保险范围较广[10].由于日本自然地理环境以及对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重视等原因,使得日本绝大多数学校都加入了学校灾害互助保险,通过互助保险等来解决事故的赔偿问题.可见,美、加、日三国在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防范与处理上,都非常重视法制建设,并通过安全教育和制度建设来防范和规避伤害事故的发生,在事故的处理上,均依靠完善的体育保险体系予以转移与化解,有效地降低了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发生率,缓解了事故处理过程中的多方矛盾问题.

2我国学校体育伤害事故防范与处理的思考

2.1完善体育伤害事故处理的法律法规.目前,我国尚未制定国家层面的关于学校体育伤害事故方面的法律条文,虽然2002年教育部出台了《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但从法律层次角度上讲,《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仅为部委规章,法律效力有限,无法与民法通则的法律效力相提并论.而各省市也先后制订一些有关的地方立法,例如《上海市中小学校学生伤害事故处理条例》等,而同样法律效力层级低,且具有一定的地域约束效力,仅适用本地范围.而事实上,目前我国在处理学校体育伤害事故上一般采用民法通则的相关条文或原则.但体育运动因其本质特征,体育参与者一般呈现出自甘风险的特点,民法通则并不能解决所有的学校体育伤害事故,而《体育法》也并没有相关的具体条文,因此,需要尽快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文件.在具体事故处理过程中,一般采用过程责任原则,符合法理,但在具体问题上尚未体现出公平责任原则.对于损失巨大而又非常贫困的家庭来说,校方出于道德和情感应进行一定的赔偿,以缓解体育伤害事故对家庭带来的沉重负担.而《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中只是规定校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本着自愿和可能的原则,对受伤害学生给予适当的帮助,而并未给出明确的规定,具体细节问题也没有给出具体的回答.另外,《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该办法没有具体区分适用对象,统一适用于各级各类学校,显然中小学学生与大学学生应区别开来;对“情节严重”和“重大伤亡事故”没有明确的衡量标准,对于报告的及时性要求也没有可量化的时间指标等.此外,也没有具体的法律条文对教师的责任与义务进行明确的规定,以及对场地器材设施等也没有具体的规定,各校均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通过低价竞标来选择产品和施工方,产品和施工质量难以保证.鉴于此,笔者认为,针对学校体育教育伤害事故出台一部专门性法律规范,明确学校、教师以及学生在事故中的责任与义务,对于具体细节问题应做出明确的规定,对场地器材设施提出明确的要求,并明确规定体育设施供给方在因设施问题而造成的伤害事故中承担一定的责任.2.2加强安全教育与体育伤害事故防范制度建设.以日、美、加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均十分注重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制定了完善的安全教育制度与详细的教育内容,以保障学生在参与体育教学、训练及其他体育活动过程中的安全,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发生.事实上,在我国安全教育本就属于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学校、教师、家长之间相互推诿,缺乏明确的责任规定以及严格的监督制度.应对学生进行定期的安全教育,严格规定安全教育课时量,并进行教学监督检查,以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防范于未然.在体育伤害事故的防范上,学校应将预防体育教育伤害事故应当履行的职责和义务以制度形式加以明确.如完善学校体育教学设施管理制度、校内外体育活动规程、各类体育运动伤害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在体育教学与训练设施管理上,应制定详细的管理制度,明确规定使用时间与使用办法,并定期对体育场地和设施状况进行检查维修,及时排除事故隐患.体育教师作为教学训练的组织者,应加强体育伤害事故的防范意识,在体育运动之前对场地和设施等进行详细了解,做好组织安排,在体育运动中强调和提醒学生正确使用器材,遵守纪律,保证安全等[11].在体育竞赛活动中,应主动与校医院或医务室联系,申请医护人员到场,以及时正确地处理伤害事故.此外,在体育伤害事故防范的具体事宜上,学校应建立学生健康档案,及时了解学生的生理心理等健康状况,并通过积极推进体质健康测试工作,对学生的体质状况进行动态监测,以了解学生身心的具体情况,在教学和训练中做到区别对待.在体育教学与训练的项目设施上,应对体育项目进行安全评估,对于高风险项目进行严格控制;对于激烈对抗的项目,教师应严格要求,规范技术动作,杜绝恶意犯规.体育教师应加强安全教育、防范知识以及各种急救知识与损伤处理方法的学习;在教学与训练内容安排上,合理地安排运动量与运动强度,做好练习前的准备活动,并及时地观察学生运动后的情况,做好体育伤害事故的防范工作.2.3建立与完善.“强制与自愿”相结合的学校体育保险体系“有风险、找保险”是对保险作用的生动描述,体育运动的高风险理应需要保险来予以保障.美、加、日等发达国家均已用发达的保险来保障体育运动参与,体育保险已成为一个专项保险项目,并建立了相对完善的体育保险体系,既有专门的体育保险公司也有体育保险中介公司.在学校体育领域,各国采用或强制保险或是公益性保险等方式,基本上覆盖了学校体育教育活动,在处理学校体育伤害事故上主要承担事故赔偿问题,有效地转嫁了事故中各方赔偿问题上的矛盾.我国的体育保险业正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缺少专门性的体育保险公司,体育保险产品亦是少见,运动员竞赛保险也是商业保险公司根据要求而推出的体育保险产品.体育保险法律法规更是缺失,国家体育总局2002年制定的《优秀运动员伤残互助保险试行办法》以及要求参赛运动员参加意外伤害保险的规定,仅停留在政策规定的层面,并未上升至法律保障层次,且该办法仅适用于运动员,对于学校学生的体育保险法律规定仍然空白.《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中仅提出鼓励中小学参加学校责任保险、提倡学生自愿参加意外伤害保险,并没有强制性要求,故而大多数学校和学生选择不参加保险.因此,首先应从立法层面,出台相应的体育保险法律,将体育保险上升到法律高度.其次,借鉴国外成熟的体育保险体系,根据学校体育伤害的责任类型及构成元素等设计出多种体育保险产品,如学生体育运动意外保险、体育教师教学训练保险、运动比赛参与保险等.最后,推行“强制与自愿”相结合的学校体育保险制度,对于存在较大风险的教学、训练、比赛等实行强制保险,并从学校活动经费中划拨专项经费用于缴纳保险费;对于风险程度较低的项目与活动可推行自愿保险,以有效缓解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处理中的各方矛盾,促进学校体育健康持续发展.

3结语

学校体育伤害事故是影响学校体育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各国政府都非常重视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防范与处理.从国际经验上看,美、加、日三国都非常注重立法保护,均建立了非常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并对学校体育设施环境建设以及体育教师的素养等提出了非常严格的要求,以尽可能地减少或降低体育伤害事故的发生;在归责原则上趋向于过错责任原则,在事故赔偿问题上均利用其完善的体育保险业予以解决,或采用强制保险或公益性保险等.在借鉴国外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处理与防范经验上,我国应结合学校体育教育的现实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一系列政策或措施来防范体育伤害事故的发生,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以在处理事故时做到有理有据有节;进一步加强安全教育与体育伤害事故防范制度建设,加强学校体育保险建设,设立多种体育保险产品,推行“强制与自愿”相结合的学校体育保险制度,以有效地规避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发生以及事故处理中的赔偿问题.

参考文献:

[1]凌平,王清.论体育运动的风险与体育保险[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5):596-597.

[2]张国斌.中国与发达国家学校体育保险比较研究[J].宜春学院学报,2009(8):41-43.

[3]童宪明.美日加中幼儿园事故法律责任的比较研究[J].早期教育,2009(4):21-22.

[4]汤卫东.学校在学校体育伤害事故中的归责原则及法律责任[J].体育学刊,2002,9(3):1-3.

[5]刘寿堂.加拿大的职业卫生与安全教育[J].教育评论,2011(06):163-165.

[6]童宪明,徐裕菊.中外校园事故归责原则的比较分析[J].教学与管理,2008(06):57-59.

[7]曾庆欣.国外学校体育伤害的防范处理对我国的启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13(08):52-55.

[8]张驰,韩强.学校法律治理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9]刘显.普通高校体育活动安全现状及对策[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0(04):54-56.

[10]周爱光.日本学校体育保险现状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5(06):70-73+95.

体育伤害范文篇3

1我国规制竞技体育中伤害行为的立法梳理

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以来,我国体育事业一路突飞猛进,但是相关的立法工作却相对滞后,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也仅有第36条规定:“国家鼓励、支持体育社会团体按照其章程,组织和开展体育活动,推动体育事业的发展。”第49条规定:“在竞技体育中从事弄虚作假等违反纪委和体育规则的行为,由体育社会团体按照章程规定给子处罚;对国家工作人员中的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在体育法法律责任一章中,并没有明确规定竞技体育伤害行为的法律责任。我国理论界通常以正当业务行为作违法阻却事由[1],排除了竞技体育伤害行为的犯罪性,但在恶意伤害行为与正当业务行为的界限区分上,仍未有详实的论述使之与我国现行的刑法相协调。这致使许多竞技体育中的恶意伤害行为因界定标准模糊,被笼统划入正当业务行为之列,而难以追究其法律责任。

2刑法规制竞技体育中伤害行为的原则

对于竞技体育中的伤害行为规制的问题,应当优先适用竞技体育内部的行业规范,刑法为维护社会秩序的“最后一道防线”具有最后手段性,只有穷尽行业规范以及民法、行政法等其他法律法规手段的情况下才予以介入[2]。为此有必要将竞技体育中的伤害行为进行分层,按照伤害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由低到高可分为:超越体育规则所容许的竞技风险、超越民法和行政法所容许的竞技风险以及超越刑法所容许的竞技风险。三个层级作为一个严密的逻辑整体,在处罚力度上呈层层递进关系,明确划分出了刑法对竞技行为规制的具体情况。2.1超越行业规范所容许的竞技风险行为。是指运动员违反了比赛规则,但并未对其他运动员造成伤害或只造成了显著轻微损伤的行为。例如篮球比赛中的“推人、打手、阻挡”等犯规动作;足球竞赛中的“拉扯对方队员、冲撞对方队员”等犯规动作。该行为定性为普通犯规行为,只需用比赛规则进行内部调整和处罚即可。例如在国际篮联的比赛中,运动员打手会被裁判记录为普通犯规一次,当普通犯规累计达到5次时便会被驱离出场。2.2超越民法、行政法所容许的竞技风险行为。前者是指违反了比赛规则并产生了伤害结果,但对伤害结果的发生持过失心理态度的行为。例如足球运动中“背后铲人”犯规,致他人骨骼断裂。除了当场受到比赛规则的处罚外,场下也只要需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后者是指漠视体育道德的技术性犯规。例如篮球比赛中辱骂裁判员,拳击比赛采用臂部肘部攻击、膝部顶击。该行为除受到职业道德上的谴责和比赛规则的处罚外,还需要在比赛结束后对其进行一定行政处罚,例如给与罚款、禁赛、取消参赛资格等处罚。该层竞技风险行为可定性为一般违法行为,社会危害程度并不严重,仍未超出民法和体育法的调整范畴,由法院令其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或有关行政主体做出相应的处罚即可。2.3不被刑法所容许的竞技风险行为。是指故意违反比赛规则并造成了重大损害结果,且对伤害结果的发生持故意心理态度的行为。该行为可定性为犯罪行为,社会危害性严重,远远超出比赛规则的可控范围,唯有刑法介入才可予以惩治。界定此类伤害行为,除了从结果的损害程度上加以判断之外,还应当考察行为人的主观方面,只有明知自己的行为会造成损害的结果,仍希望或放任行为且制造了这种风险,才可定性为此层风险的伤害行为。将竞技体育中的伤害行为进行分层,能够兼顾内部救济和外部法律调控,构建了一个由内向外、自外而内的互补式体系。在明确了比赛规则可控范围的同时,为民法、行政法以及刑法的介入疏通了渠道,从而更好地保护了运动员的个人权益及体育事业的有序发展。

3刑法规制体育竞技恶意伤害行为的适用规则

3.1明确竞技恶意伤害行为特征。竞技体育中的伤害行为形式多样,所侵害的法益也不尽相同,对于该伤害行为的识别和认定,可以从以下5个特征进行把握。3.1.1前提性。指伤害行为必须发生在合法的对抗性竞技体育比赛中[3]。竞技体育分为技巧性竞技和对抗性竞技,前者像羽毛球、跳水、体操因没有直接的身体接触,在此不在讨论范围内。此外伤害行为还必须发生在合法的体育竞技中,如果是非法的体育竞技,例如双方相约用击剑决斗解决个人恩怨,出现伤亡的情况应直接以故意伤害罪或故意杀人罪论处。3.1.2时空性。指的是伤害行为必须发生在比赛场地内和正在进行的比赛中。对于比赛期间在替补席发生的冲突,或是在赛前场内热身阶段发生的冲突,都因不符合限定的场合而被排除在外。3.1.3对象性。这要求恶意伤害行为必须发生于进行体育竞技的运动员之间[4]。这里的运动员不包括场下的替补运动员,此外教练、裁判、观众他们不直接参与体育竞技,也不能成为竞技恶意伤害的主体。例如NBA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奥本山宫打架事件,这种由球员与球迷之间的冲突而引起的群殴事件,不以竞技体育中的恶意伤害行为论处。3.1.4重大损害性。是指伤害行为必须造成重大损害结果。这里的重大损害结果包括轻伤害、重伤害和伤害致死。将轻伤害也算作重大损害结果,是出于对运动员个人法益的特殊保护。伤病可谓运动员职业的“天敌”,有时轻伤害也会严重威胁到运动员的职业生涯。但如果行为只制造成了轻微伤害,则可按照刑法的相关规定不追究其刑事责任。3.1.5有意性。要求实施伤害行为的运动员,主观上持故意违反比赛规则的心理态度,且在对伤害结果的发生和损害程度有一定认识的情况下,仍然积极达成这种伤害的发生。有意性是判别恶意竞技伤害的重要标志,下文会做出详细的证明标准。3.2排除体育竞技过失伤害的刑法规制。一方面从竞技体育自身的特点出发,其项目普遍带有极强的对抗性和竞争性,在激烈的对抗和竞技中,运动员之间的身体接触在所难免,极易因情绪紧张或过度疲劳而误伤对方。另一方面对比同属正当业务之列的医疗行为,我国刑法上就有专门的医疗事故犯罪的设立,国外也普遍规制医疗过失致人伤亡的行为,但对于竞技体育过失伤害行为却均未做出构成犯罪的规定。究其原因,首先从实现目的方面比较,医疗行为的目的是为了恢复病人的健康,挽救病人的生命,该行为直接关乎的是他人的生命健康权。反观体育竞技行为则是为了实现“更高、更快、更强”的个人突破,以及为所属团队赢得比赛的胜利。相比医疗行为体育竞技行为的更强调对个人、集体价值的实现。其次从活动方式方面相比较,医疗行为多为脑力活动,例如诊断、手术、临床观察与研究。而体育竞技行为在进行战术比拼的同时,更侧重运动员力量的角逐和体力的较量,更多的是一种体力活动。与医疗行为相比,体育竞技这种强调力量的动态的活动更容易产生误伤。最后从行为的实施环境上看,医疗行为多在隔音、封闭的空间中有条不紊的进行。而体育竞技多在体育场、体育馆中激情上演,场馆内通常都设有观众席,其环境相对嘈杂和开放。相比医疗从业人员,运动员的情绪和判断力更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误伤他人。总之体育竞技因其行业特点而更加富有“激情”,刑法应当容许这种因过失而碰撞出的“激情火花”。当然刑法上的“宽恕”并不意味着体育竞技过失伤害无需承担其他法律责任。如前所述,当运动员违反比赛规则,对其他运动员构成身体上的伤害时,应当追究其民事侵权责任。例如德国体育法就明确规定了该行为的民事责任,如果一个运动员以莽撞的技术动作造成了另一运动员的身体伤害,那么这个运动员的行为应当被认定为《德国民法典》第823条第一款意义上的侵权行为,我国侵权行为法也有相似的规定。综上所述,竞技体育中只有恶意伤害行为才应纳入刑法规制体系,对于那些过失伤害行为,仅仅需要承担相应的民事侵权责任。这不仅是基于刑法的谦抑性原则,更是对竞技体育自身对抗性和竞争性必要容许。3.3建立竞技恶意伤害的证明标准。随着现场录像技术的日臻成熟,以“鹰眼”为代表的各类即时回放追踪系统,在越来越多的体育竞技项目中得到应用,这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视野范围,克服了人眼的盲点,能够有效地捕捉竞技体育中各类伤害行为。但是那些经验丰富的运动员,往往会利用特定场景作掩护,以具有竞技外观的动作极为隐晦的实施伤害行为,这要比一般伤害行为的认定更加困难。对于伤害行为的主观方面考察,在有客观事实做基础的同时,还要辅以以下3个认定标准,以便更加准确地对伤害行为进行定性。3.3.1运动员的资历和技术风格。资历是衡量运动员专业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一般情况下运动员的从业时间越长,技术动作会更加规范,在比赛中会注重安全因素,在自我保护的同时,会更多的考虑到对手的安全。另外在长期的训练和比赛中,运动员往往会形成比较固定的技术风格,这因运动员的性格和身体素质的迥异各有不同。例如有的运动员擅长身体对抗,有的运动员则以灵巧致胜。如果灵巧型的运动员突然一反常态,主动利用身体做出致人受伤的动作,主观上往往带有一定的故意。3.3.2运动技术动作的效果和质量。这首先表现在动作的规范性上,各项体育竞赛规则都会对运动技术动作做出基本的规范,例如篮球规则就明确必须用手持球,而不允许用头顶球、脚踢球。其次表现为动作的有效性,是以获取比赛优势为目的,还是直接针对人身进行恶意的攻击。例如在篮球比赛中,在防守犯规的判别上,用行话讲“看犯规动作是冲着球去的还是冲着人去的”。如果是为了夺取球权,则属于普通犯规行为,如果针对人身进行打击报复,则属于恶意伤害行为。3.3.3伤害行为的起因。竞技体育中的恶意伤害行为往往是矛盾激化的结果,因此在考察运动员的主观方面,还需要考虑伤害行为前的冲突情节,通常表现为言语或者肢体的冲突,这些情节都有升级为恶意伤害行为的可能。有冲突情节在先的情况下,一方运动员对于与自己发生矛盾的运动员施加伤害行为,往往带有一定的恶意。例如2013年1月18日,在CBA联赛第24轮北京主场对阵青岛的比赛中,吉喆远投得分后对麦蒂摇手指以示挑衅,后来遭到了麦蒂的肘击报复[5]。吉喆的做法固然应受到道德谴责,但这里麦蒂的肘击报复就带有明显的主观故意。上述的3个标准更多是从经验层面上讨论的,在复杂竞技体育伤害行为面前,单凭以上3个标准并不足有力的证明伤害的故意,还需要结合的竞技项目的对抗限度、体育场馆的环境(主客场)、运动员个人的技术统计等更多客观因素综合进行判别。竞技体育并非法律的真空地带,面对其中错综复杂的伤害行为,单靠行业规范和比赛规则的约束力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辅以适当的外部法律调控,尤其对其中的恶意竞技伤害行为,需要辅以一定的刑法规制。本文提出的刑法规制的适用规则,尚且缺少相关法律法规和刑法解释与之配套,还需要在司法实践中不断检验和完善。

作者:李烁 单位:天津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马克昌.犯罪通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821.

[2]莫洪宪,郭玉川.体育竞技伤害行为入罪问题研究[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9(5):73.

[3]曲伶俐,吴玉萍.竞技体育暴力行为的刑法解读[J].山东社会科学,2010(3):84.

体育伤害范文篇4

小学体育教学中伤害事故产生的因素主要有学校、教师、学生和体育运动项目四个方面。

(一)学校方面的因素

(1)学校的管理制度不健全

由于学校领导对体育工作的重视不够,造成小学体育管理理念落后,管理制度不完善,体育教学混乱而且松散,存在很大的随意性。部分小学体育管理制度只是形式和摆设,并未努力去执行,甚至某些学校连体育管理制度都不存在。一些农村小学体育场地杂草丛生,体育器材简陋的仅有垫子、哑铃、篮球、乒乓球、口哨。体育设施极其陈旧、老化,一个学校体育室都没有设定,体育器材就直接放在体育老师的房间内。小学体育制度不健全,体育场地、器材、设施都如此不完整,更谈不上对学生每天使用的体育场地、器材、设施定期检查、修理和更换,这就导致体育器材设施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如:某小学三年级在低单杠练习时,因单杠有点陈旧,固定高度的螺丝有点松动,在做杠上斜身引体时单杠一端突然下滑,导致伤害事故的发生。如果学校体育管理制度健全,对场地、器材进行定人、定时负责检查,体育教学中就可以避免很多伤害事故的发生[1]。

(2)学校的经费投入不足

学校体育经费的来源主要包括政府拨款、学校自筹和社会资助。然而大部分小学体育经费来源相当单一,仅靠政府拨款。小学体育经费主要是用于购买体育教学中所需的体育器材,维修陈旧的体育器材,还有就是组织体育竞赛活动。但是一些小学教育经费开支中居然没有体育经费这一项,即使有,也并未专款专用,开支的随意性大,常常被占用。小学体育经费的不足和被占用导致教学所需的体育器材残缺不全,体育设施得不到补充,老化的体育器材也不能进行及时的维修和更新,体育场地、跑道出现坑坑洼洼,且常年没有维修。体育教师只能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利用仅有条件进行体育教学,极易导致小学生伤害事故的发生。由于经费投入不足,体育场地、器材没有及时改善,造成学生伤害事故的案例层出不穷,如:山东某小学的体育教学中,学生正在打篮球时,篮球架突然翻到,学生躲闪不及时,篮板砸中一学生头部,送往医院的途中死亡。所以,必须加大小学体育经费的投入,保障体育经费的落实,提高体育经费的利用效率,确保体育场地器材的安全。

(3)缺乏安全知识教育和对伤害事故的分析总结

随着我国体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校园安全事故的不断出现,独生子女家庭的不断增加,中小学生的安全教育逐渐受到社会的关注和国家的重视。中小学安全教育确实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与我们的邻国日本相比,小学安全教育仍然存在很多的漏洞和不足。比如:小学安全教育的内容多为形式,讲解的内容太多,而实践操作性活动缺乏,甚至有些小学根本没有教学,仅直接把安全教育的书发给学生,让其自学。小学生的生理、心理机能正在发展,对伤害事故的预见能力,认知能力都有限,自我防范能力差,所以小学安全教育,特别是体育安全教育尤其重要,我们必须针对小学生的特点,制定出相应的教学内容,且严格执行。如:1至2年级学生可以从基本的身体活动人手,学习健身的方法,掌握浅易的自我保护的技能,而3至5年级学生可以从发展基本活动能力为主,学习健身的安全常识和部分生存技能与方法,尝试合作与帮助,明白健身、保健和安全等所必备的常识[4]。大部分小学在出现伤害事故后,学校并没有立刻分析造成伤害事故的原因,也没有制定出相应的预防措施,用以避免类似伤害事故的发生。这与教育的宗旨,教师的道德都相违背,是一种不负责的表现。

(4)学校对于特异体质或者特殊疾病的学生重视不够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第十四条规定“学校应当建立学生健康管理制度,根据条件定期对学生进行体格检查,建立学生体质健康卡片,纳入学生档案”。[2]目前国内学生长跑猝死的案例屡见不鲜,无论是大学、中学、小学都有出现,猝死往往是因自身疾病所致,如缺血性心脏病、肥厚型心肌病等,运动超负荷和感冒等疾病常常是主要诱发因素。所以学校应对学生的健康状况非常熟悉,了解学生之间的差异,并要区别对待。然而许多学校把入校体检作为一种形式,检查记录完后从不制定进一步的措施,造成学生体质监测数据贫乏,体育教师对学生的健康状况一无所知或了解不够,教学时没有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二)教师方面的因素

(1)教师职业道德问题

教师的职业道德主要表现在职业态度上,体育教师要爱岗敬业,应该把这份工作看作是自己的事业。但是,有部分小学体育教师不把心思放在教学上,不履行教师的职责,不爱惜自己的工作,在外面做兼职,甚至想要改行。也有部分老师不写教案,凭借自己的经验上课,写教案也是为了评职称完成任务。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无故离岗的现象是常有的事,甚至某些教师居然根本不到岗。教师的这种态度使课堂组织散乱,对危险项目教学区没有进行检查和排除事故隐患,都可能引起伤害事故的发生。如:2005年某小学乒乓球的授课中,教师安排学生练习时,教师离开岗位到办公室和同事说话,两位学生互相扭打,使一学生后脑勺正好磕在乒乓球台边角,造成重伤。还有个别教师职业道德较低,师生关系不和谐,经常辱骂和体罚学生,给学生造成精神伤害,给教师形象带来负面影响,同时,也给体育教学造成不良后果。

(2)教师基本素养问题

体育教师的基本素养主要包括学科知识素养、学科技能素养、教学策略素养和教学研究素养。小学体育教师是师范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的教师并不多,兼职体育教师队伍十分庞大,特别是在农村小学,部分体育教师是由运动队退役后和部队退伍后分配到学校的。所以小学体育教师的基本素养存在严重的问题,他们对学科知识都不了解,更不用说对学科技能和教学研究了。这也导致小学体育教学“流行”一个哨子两个球,教师和学生都自由的教学现象。即使某些兼职体育教师工作敬业,也由于没有接受过教育学原理、运动生理学、教育心理学等知识的系统学习,他们的教学能力与体育专业毕业的专职体育教师相比也相差甚远。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安全意识不强,没有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及体育教学规律,严格按大纲内容、教学步骤组织教学,这都可能造成伤害事故的发生。如:准备活动不充分,就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身体的各器官不能得到良好的动员以致不能进入工作状态,就可能导致学生在进行负荷大内容练习时发生运动伤害事故。

(3)教师缺乏对伤害事故的预见能力

体育教学中有的危险是难以预测的,如学生隐性疾病等。而大部分的危险,体育教师都可以凭借经验预见到,并能加以有效的防范。小学体育教师这方面的能力极其缺乏,部分教师始终认为体育课就是教师的“休闲课”和学生的“玩课”,甚至有教师觉得体育课就是副科,可有可无。这些体育老师否定了体育学科的价值和功能,也正是这种随意性和松散性,使他们在体育教学中根本不会对场地、器械进行俭查,对学生的服装进行检查,尤其对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服装过细地俭查,甚至连口袋、裤带和鞋带都问一问。不允许身带刀片、硬物和易使身体致伤的东西。北京市某小学低年级学生在体育课上,教授的内容是前滚翻,学生在进行练习的过程中,一名女生被裤兜里装的钩针扎伤小腹,造成重伤。教师在课前应对小学生携带物品做一定的要求和提醒,体育教师对潜在危险要具有一定的预见能力。如果体育教师具备对危险的预见能力,那么这起伤害事故完全可以避免。

(三)学生方面的因素

(1)学生身心特点

小学生的身心特点也是造成伤害事故的原因。小学生正处在长身体的时候,同时,他们的心理能力也在迅速发展。此时的学生拥有强烈的好奇心,不仅爱表现而且好胜心也强,多动、调皮、但是自控能力差。在运动中不知疲劳,不知冷热。常常累的大汗淋漓、大喘、咳嗽、面红耳赤[3]。由于学生的年龄比较小,心血管机能尚不完善,如果不节制大运动量,容易导致身体伤害。所以体育教学中学生的运动量不能过大。

(2)不遵守上课纪律,安全意识淡薄

小学生生心理发育还不够完善,且注意力易分散。不遵守上课纪律,集合站在队伍中经常互相推拉,防伤害意识薄弱,安全隐患辨别能力也差,却喜欢盲目或冒失地参加活动,这往往是发生运动伤害的重要成因。如:某小学四年级学生在上体育课(前掷实心球),在老师指令下,一组投掷,一组听哨音后再捡回球,有一同学急着冲上前去,结果被一球砸中。这就是典型的不遵守纪律,安全意识淡薄。

(3)心理素质差或自我保护能力差

教师教学的方法并无不妥,但有些小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容易紧张。而有的小学生在突发的情况下,不懂得自我保护或自我保护能力差,这也是造成伤害事故的一大因素。如:某小学五年级一女生在山羊分腿腾越练习中,由于心里害怕,双手没支撑器械直接飞身腾越,一脚被山羊绊了一下,结果该同学直接用手支撑导致手臂骨折。如果学生有自我保护意识,并能用自我保护的技能,头脑冷静,在落地时顺势团身滚动,就能减轻受伤程度[4]。

(4)体育运动项目的因素

体育教学中学生在踢足球或打篮球时,如果两名学生同时为了争球,在跑动中发生碰撞或身体接触,就很容易撞伤或摔伤。根据运动项目的特点,在教学比赛中发生身体接触是难免的,有的甚至犯规都不是,规则允许的合理接触。有些伤害事故是学校不管怎样谨慎也无法避免的。如:2007年10月,北京市海淀区某学校学生王某和同学们在操场上踢足球,王某在做带球转身动作时,被对方防守队员踢中支撑脚的脚跟部,王某左脚跟腱被踢断。这起伤害事故的主要原因就是运动项目的特点是具有对抗性和竞争性属于意外伤害。而这时学校就不能因噎废食,减少体育活动、拆除容易造成伤害的运动器械,这与素质教育精神相悖。

二小学体育教学中伤害事故的防范

(一)加强体育安全教育,提高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防范意识

体育安全教育要伴随着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学校和体育教师必须教育学生在思想上有清楚的认识,要明确伤害事故的重要性,不断提高体育安全意识以及对运动危险的预见能力。特别是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生理、心理机能水平尚未成熟,个体认知水平低,自我防范能力差,更容易受到伤害和发生意外安全事故[5]。因此,应提高小学的安全教育工作,尤其是体育教师,应加安全教育的宣传力度,使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的能力不断提高。

(二)加大小学体育经费投入,确保体育设施的安全

小学必须要拓宽体育经费的来源,不仅依靠政府拨款,而且要组织学校自筹和社会资助,这样才能加大经费的投入。并且确保体育经费专款专用,有效的利用体育经费。加强对体育设施安全的检查、维修和更新,努力完善体育器材,创造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这样才能确保体育设施的安全,使体育教学中的伤害事故防范于未然。

(三)完善体育管理制度,区别对待特异体质学生

由于小学生防范意识薄弱,不知道自己是否属于特异体质学生,即使知道,也不能确定自己不能参与某项运动,甚至都清楚,也有可能难以启齿,不敢告知老师。所以学校要建立学生健康档案,清楚掌握学生是否有不适宜剧烈运动的疾病,以便在教学中安排体育活动时区别对待。学校和家长要进行交流,共同保障学生健康。

(四)加大体育教师的引入和培训,提高体育教师的基本素养

小学兼职体育教师队伍十分庞大,所以必须强化小学体育的师资力量,加大专职体育教师的配置和加强在职体育教师的培训,使体育教师的基本素质和基本素养进一步提高,体育教学进入规范化和专职化。

(五)提高小学生自我保护技能,消除对运动项目的恐惧心理

小学生生心理发育不够完善,防范事故意识薄弱,而运动伤害事故与自我保护能力有密切的相关。所以,在小学体育课教学中,加强学生自我保护技能的学习与训练。教师要细心观察和研究学生产生恐惧心理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防范,这样可以积极地消除或减轻学生的恐惧心理,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

三正确的处理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伤害事故

作为教师,发生意外事故时一定要沉着冷静地处理突发事件,不要因自己的惊慌而贻误时机,教师此时的表现往往左右着事态的发展。教师必须在第一时间内把发生的事情如实地报告给相关的领导,以便学校及时拿出合理的解决方案。随后迅速通知家长,如实说明情况,避免发生误会。后期的安抚工作非常重要。它不仅可以打动家长的心,还可以温暖孩子的心。

四结语

体育伤害范文篇5

关键词:高校体育伤害事故责任对策研究

1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概念、范围

1.1高校体育伤害事故的概念

高校体育中学生伤害事故属于学生伤害事故的一个特殊类型,它是指在高校体育教学、体育课外活动、体育运动训练和体育竞赛中发生的致使学生死亡、伤残、组织器官损伤等人身后果。它具有多样性、突发性和复杂性的特点。

1.2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范围

2002年出台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二条规定了学生伤害事故的范围:在学校实施的教育教学活动或学校规定组织的校外活动中,以及在学校负有管理责任的校舍、场地、其他教育教学设施、生活设施内发生的,造成在校学生人身损害后果的事故。学校体育伤害事故也适用这一范围。

2体育伤害事故之“校方责任”确立的法理分析

2.1适用于高校体育伤害事故的责任认定原则

我国《民法通则》所规定的三种归责原则(过错责任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公平责任原则)是否都适用与解释体育伤害事故呢?有的学者认为三种归责原则均有适用的余地;有的学者认为应适用过错原则和公平责任原则。后者的观点也就是我国法律界目前处理校园体育伤害事故时普遍使用的归责原则。所谓公平责任原则,又称衡平责任,是指当事人在对造成损害均无过错的情况下,由人民法院根据公平的观念,在考虑当事人的财产状况及其他情况的基础上,责令加害人对受害人的损失给予适当补偿〔‘〕。现代各国的侵权行为法大多是过错责任原则与无过错责任原则并存,而公平责任原则是产生于这两个归责原则之后的另一个归责原则,已经逐渐被各国立法所采用。

目前就公平原则的适用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分歧与困境。首先,我国\}民法通则》规定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的只有国家机关侵权责任、产品责任、高度危险作业责任、污染环境等几种情形,其中并没有学校伤害事故责任LZ」。因此,由于没有法律的明文规定,学校在体育伤害事故中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就没有法律依据。此外,过错责任原则的适用存在着巨大的弊端,也不符合国际上一般做法,因而存在着法律漏洞和适法困境,必须进行全面考察,合理规范。也就是说,学校不应当依据无过错责任原则承担民事责任。其次,从各国立法情况看,公平责任原则虽然与无过错责任一样不以行为人的主观过错为承担责任的条件,但公平责任原则又是与过错责任原则和无过错责任原则有着本质的区别。过错责任原则是一般责任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只适用于法律特别有规定的情况,而公平责任原则只适用于法律没有规定适用无过错责任,但根据过错责任原则处理又显失公平的案件。可见,公平责任原则的设定,弥补了过错责任原则和无过错责任原则的缺陷,更有利于受害者。作为高校体育伤害事件的受害人—学生而言,在整个事件中往往处于“弱势”地位,所以,在适用公平责任时,法官所要考虑的因素不是当事人的行为,而是当事人的损害程度和负担能力。在学校一般比个人有更强的赔付能力的情况下,即使学校没有责任也应根据公平原则承担一部分赔偿。然而,在应用公平责任原则时,往往会造成学校有无过错都要赔付的局面,从而给学校带来不必要的经济负担,其实际效果是对学校的不公平。因此,在当前我国处理体育伤害事故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的情况下,适用公平原则。那么随着专项法的产生,是否仍然要使用公平原则就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最后,一般来说,我国在处理校园体育伤害事件都依据过错责任原则,同样,美国也将学生伤害事故责任的性质界定为过错责任,法院并不是对每一起学生伤害事故去追究学校的责任,而仅仅追究由于学校的故意或者过失而导致学生受伤害的责任川。简单的说,构成过错责任的必要条件只能是过错,而不是损害的结果:有过错就有责任,无过错就无责任;过错的大小与责任的范围相一致。

当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发生后,如何确定双方当事人的责任成为最棘手也是最为敏感的问题,责任的确立也为后续的赔偿奠定了法律依据。在责任确立的过程中既要遵循《民法》中有关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同时还涉及到了许多其他方面的问题,因此在司法解释还有许多分歧的情况下,确定主体的责任大小仍是个难题。

2.2高校体育伤害事故之侵权行为的确立

我国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意见(试行)》第160条规定了原则性规定:在幼儿园、学校生活、学习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在精神病院治疗的精神病人,受到伤害或者给他人造成伤害,单位有过错的,可以责令这些单位适当给予赔偿。由此可见,我国在处理未成年学生在校人身伤害事件中是按照一般侵权行为追究学校责任的。但是,高等学校的学生已经是成年人,与中小学生显然在法律上是有明显区别的。于是就有人认为这样做一是对学校的责任规定明显过轻,不能使受害人获得完整的赔偿,有违侵权行为法的公平原则川:另外,高校的有完全行为能力人受到的伤害或是给他人造成的损害时学校应负的责任没有做出规定,从而导致司法实践中屡屡突破该司法解释的适用范围。所以在确定侵权行为后,就应该根据具体的事故发生情况来进行责任与赔偿确定。

2.3确定责任之明确高等学校的性质

无论应用哪一种归责原则,有一点我们一定要清楚,那就是当前我国学校的性质决定了它不可能承担过多的责任和行使过多的权利。在某种情况下权利的大小决定了责任的大小,学校作为从事教育活动的公益机构,其民事权利能力是要受到一定的法律限制的。比如在一些法律法规中明确规定学校等以公益为目的的事业单位,不得作为保证人,其财产也不得抵押,其目的就是保护这些公益机构的稳定性CsC。因此,如果一所高校因为体育意外伤害事故不断的赔偿,势必会给体育教学带来不小的影响,而且在《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体育法》关于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民事责任只字不提,对是否承担其他法律责任也未及一笔。显然是为了保护学校这样的公益性教育机构。所以,以此为出发点,在学校无过错的前提下,体育伤害事故中公平原则的适用显然是充满矛盾的。

2.4确定责任之明确高等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

按照我国法律规定,学校作为实施教育教学的场所,其基本职能是实施教育管理,传授文化科学知识,因此,学校的法律地位较其他法人、单位、机构特殊,这是它鲜明的公益性决定的。所以,高校与学生只能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学校应当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应当提供符合国家安全标准的教育教学设施,促进学生在体质、品德方面的和谐发展。高校作为教育机构,既要有责任使在校学生接受良好的教育,又要保护学生在活动中的人身安全和健康,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在学校有人员管理的场所,比如运动会、体育课中受到伤害,学校有过错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但是,一般的说,以享受闲暇时光作为一种兴趣参与体育活动的参与者与学校之间不产生基于合同法上的特别关系。因此若出现伤害时,就要根据我国民法中的过错原则和过错推定原则确定赔偿主体。当然,还有许多J情况下,学校与学生的关系不能单纯的理解为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如学生代表学校参加比赛时受伤,就需要事前签定合同,从而产生基于合同法上的特别关系。因此,有学者认为高校与学生还应该是合同关系,合同一旦生效将在当事人之间产生法律约束力〔s7,双方当事人各自承担教育与被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可见,在高校体育伤害事故引发的民事责任中,存在着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的竟合关系。日本的《民法》是处理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经济索赔时依据的主要法律之一。其《民法》第415条是关于债务不履行责任,其中规定:“债务者未能按照其本旨履行债务,债权者可以要求其赔偿损失。关于这一条文,不少日木学者认为,校方相当于债务者,学生相当于债权者川。因此学校负有保证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的健康、生命安全以及对物、人、环境完备的义务,学生在学校中发生包括体育伤害事故在内的事故,说明学校没有完全履行义务,应当承担债务不履行的责任。因此,学校与学生的关系应该是处理体育伤害事故责任主体的前提条件。2.5确定责任之明确高校事故中承担的责任

在高校体育伤害事故中一般都是根据《民法》的规则进行处理,将伤害事故定为一般侵权责任事故,之后的责任认定原则与赔偿也都是按照侵权责任来进行。对于一般的体育伤害事故而言多数适用于侵权行为解释,但是在判断高校体育伤害事故的责任时还应有其他法律责任,那就是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a}。刑事责任适用于情节严重,事故后果影响比较大,带有故意人身伤害的事件,具体的司法定义与处理有待于法院的判定。对于行政责任就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行政责任就是有过错的学校及教师对国家和社会承担的法律责任。具体而言就是高校及其教师因违反《教育法》、《教师法》、《高等教育法》、《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和不履行行政义务而承担的法律责任。这种行政责任的追究也适用过错责任原则,对于过错的判断就是看高校及其教师是否违反了有关法律法规,是否履行了义务。其中学校有过错的,对学校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分别给予相应的行政处分。

2.6高校体育伤害事故的分类与责任承担

2.6.1高校体育的特点

高校体育具有群众性、对抗性、人身危险性和开放性。此外,高校体育伤害事故相当部分都是意外发生,因此根据其特点高校在承担责任时分为直接责任、间接责任与无责任事故。

2.6.2高校直接责任事故

学校的过失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是学校承担责任的客观依据。对于这类事故,学校要承担主要甚至全部的责任:(1)学校有关人员玩忽职守,致使运动场馆倒塌;(2)体育教师体罚学生或变相体罚学生;<3)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校未能落实安全保护措施,或教师违反教学大纲、教学常规:<4l在学校组织的课外社会体育实践活动中,指导教师实施了错误的指导:<5)学校体育设施、设备陈旧老化或处置不当;<6)在正常体育教学时间内,教育人员撤离工作岗位。

2.6.3高校间接责任事故

这类事故一般不在学校内发生,而是在学生之间,或学生本人,或其他一些非学校因素等,但在事故发生过程中,学校由于某些过错或措施不利,客观上为事故的发生或伤害程度的加重提供了条件,对于这类事故主要由肇事方承担责任,学校可以视具体情况承担责任。此种情况有:(1)学校或有关人员在教育过程中有某些过失,但不直接导致学生伤害:(2)在正常的体育教学时间内,教师让学生随意离开;(3)在学校组织的校外体育活动中,事故的直接责任为校外部门,但是学校组织管理措施有不完善之处;<4)有关人员对学校组织的体育活动和场馆管理不善,导致学生受到伤害。

2.6.4学校无责任事故

有些情况之下学校没有任何过错,因此不承担任何责任:(1)活动中不能预见、不可避免并不能克服的情况;(2)学生体质特殊或疾病复发,学校事先又未得到家长和学生的通知;(3)学生在教学场地内自伤、自杀;(4)学生在往返活动场所的路上发生交通事故;(5)无论是学校组织的课外体育活动还是教学,在学校与教师完全尽到管理监护的条件下,由于校外人员造成学生伤害。

3安全对策

在我国传统经济体制下,缺乏其他社会救济手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我国逐渐建立起社会保险制度,在这样的条件下,再让无过错的学校承担赔偿责任,显然是不公平的。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应该树立这样的意识:社会是有风险的,体育运动由于特殊性所具有的风险更大,只能风险降低到最低程度,但不能消灭风险。因此最好的解决途径就是保险,要通过社会保险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解决体育伤害事故所带来的风险学校体育的安全性包括很多方面:体育场地、设施、器材的安全检查;教师对学生身体健康状况的了解;教师对授课内容的充分掌握;体育教学要遵循体育、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等,要定期对涉及学校体育的教学以及活动的场地器材做安全性的检查,教师要避免主观错误带来的伤害事故,同时尽量减少客观造成的风险,引导学生活动时采用正确的活动操作方法。

体育伤害范文篇6

关键词:学校;体育教学;意外伤害;措施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全民族的素质,同时,因为学校体育的特殊性,它不同于室内理论课教学,易发各种各样的意外伤害,有些意外伤害如摔伤等不可避免;而有些则完全可以做到事先防范,防患于未然。

1.学校体育教学意外伤害的成因

1.1准备活动不充分。因为准备活动不充分造成的体育教学意外伤害事故时有发生,而许多伤害其实是可以避免的。准备活动本身就是体育课教学的正常组成部分,中小学一般占每节课的10-15分钟,大学一般占每节课的30分钟,具体的时间长短工具教学内容和天气会有所变化。因准备活动不充分,学生机体温度不够,关节韧带活性差,肌肉僵硬,稍有剧烈的冲撞和倒地等动作,就会发生韧带拉伤、骨折、抽筋、肌肉损伤等。1.2器材设施故障。器材设施故障也是近几年造成学校体育教学伤害事故的原因之一。比如:单双杠不牢固造成的体操教学伤害;篮球架足球门倒塌造成的伤害;跳高架跨栏故障造成的田径教学损伤等等。近年来,很多学校注重教学楼和教学实验仪器的更新与维修,但忽视了体育器材设施的质量问题,导致了意外伤害的发生。1.3缺乏医务监督。因缺乏医务监督造成的伤害也时有发生,主要发生在长距离跑等项目上。长距离跑时,教师没能及时准确地观察学生的表情、动作、呼吸、脸色的变化,也没有因此而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失去良机,造成了许多学生在长跑时发生意外伤害甚至猝死等悲剧。许多学校讳疾忌医,因此就取消了运动会的长距离跑和冬季越野赛等项目。其实,只要注意加强医务监督,许多伤害可以避免发生。1.4授课内容安排不当。授课内容的安排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等来安排,如果在这方面疏忽,也可能造成意外伤害事故。比如,让小学生进行长时间大运动量的练习、让女生进行对抗性强的力量练习等,田径教学时,投掷器材的重量、跳跃项目的高度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来安排,否则,都有可能造成损伤。1.5队形、场地安排不合理。很多学校由于受时间、场地、师资的限制,有多个班级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上体育课。如果体育教师没有采用较好的教学组织形式,很容易使班级与班级之间发生相互干扰,从而导致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例如2003年11月26日下午,保定市第17中学组织高一年级学生举行篮球运球折返跑接力赛,每个班各占一条1.2米宽的跑道。11班学生杨某与相向而行的12班学生王某在比赛中相撞杨某右眼受伤,经保定市法医鉴定中心鉴定杨某右眼损伤属7级伤残。保定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审理此案法院认为,学校在赛前未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也未在可预见的范围内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使用的场地不完全适合于篮球运动,因此,根据法规规定及本案的实际情况应由学校、王某、杨某三方分担民事责任[1]。1.6其它原因。比如,完全是由于体育本身故有的风险性、对抗性等特点而导致的体育意外伤害事故,这种事故完全是由于意外导致,而非他人责任。还有,因第三人的故意或过失而导致的体育意外伤害事故,这类事故的发生原因并非由于事故双方导致,而是由于事故双方之外的第三人由于故意或过失而导致的[2]。

2.学校体育意外伤害事故的应对策略

2.1准备活动要充分。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特别是天气状况来安排准备活动,一般而言,教学内容有剧烈活动的,气温稍低的,则准备活动时间较长。学生机体充分预热,关节韧带和肌肉的延展性加强,这样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意外事故的发生。至于准备活动是否充分合理,这要靠授课教师的观察和询问,学生若微微出汗、面色红润、兴奋度高,则基本表明准备活动到位,可以进行课堂的正式内容。2.2加强器材设备的维护。无论是体育教学的固定设备(单双杠、篮球架、足球门)还是移动设备(跨栏架、跳马、跳箱),体育教师都要定期检查巡视,虽然体育教师对仪器设备不负有维护和修理责任,但若发生意外伤害,体育教师都是首要责任人。所以,体育教师要经常观察,一旦发现有安全隐患,要及时上报校方,并督促校领导进行维护,必要时淘汰旧设备。2.3加强医务监督。如前文所述,中长跑、越野赛是学校体育教育和竞赛的必要组成部分,不能因害怕事故的发生就取消这些项目。那么,加强医务监督就非常必要。无论课堂教学,还是运动会、越野赛,教师在事先要做好询问与调查,对有心脏病等先天性疾病者,禁止其参加长距离跑比赛,消除隐患。在比赛过程中,教师和裁判还要及时观察学生的反映,包括面色、动作协调性、呼吸等,一旦发现有危险预兆,要立即停止这些同学的比赛,安排休息。即便在赛后,也不能掉以轻心,要让学生反馈信息,保持练习。2.4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也能避免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合理安排,视学生的性别、年龄、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等综合考虑。同时,不能拔苗助长,如有的体育教师为了让学生早出成绩快出成绩,让小学生从事大强度的深蹲杠铃训练,让中学生练习投掷项目时,使用成人重量标准的器材,让女生和男生进行激烈的肢体对抗,凡此种种,都有可能造成可怕的意外伤害,甚至给运动员造成终身的运动伤害。2.5做好保护与帮助。某些项目如体操属于伤害事故高发的项目,而做好保护与帮助则可避免很多伤害的发生。事实上,保护帮助本身就是体操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不但自己要做好此项工作,还要教会学生这个内容,在训练比赛时,使学生之间互相保护帮助,如练习跳马或跳山羊时,保护同学要站在器械的两侧或正面,以防训练同学摔倒。另外,体操、跳高教学和比赛时,垫子的厚度放置位置也很关键,某校在举办运动会时,因跳高垫位置放置不合理,造成学生落地后颈部骨折。2.6建立安全教育制度。学生在体育课上接受的不仅是体育技能,还要掌握从事该项运动的自我保护能力。学校应该在学期之初对学生开设学校体育安全教育课程,可以通过教学课件、案例选编等形式对学生进行体育安全教育,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3]。2.7建立体育意外伤害事故预警和应急机制。由于意外伤害事故具有突发性,因此应建立体育伤害事故应急预案,建立应急处理机制。预案应包括指挥系统的建立,各部门职责,特别是快速启动应急处理程序,能保证在事故发生的最短时间内,各部门迅速到位,各负其责,让事故处在有序控制之下。另外,一些学校将过去的土操场固化,改为水泥场地,固然没有了扬尘和泥水,但却因此导致很多体育课伤害事故的发生。若学校因资金困难等问题还暂时不能在操场铺设人工草坪,体育教师在授课是一定要因地制宜,科学选择授课地点,比如水泥场地绝不能进行足球、田径等内容的教学和比赛。

参考文献:

[1]杨欢.体育教学中意外伤害事故的原因分析[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09):16-17.

[2]程园园.校园体育活动意外伤害原因分析及风险控制[J].赤峰教育学院学报2015(06):58-63.

体育伤害范文篇7

关键词:学校体育伤害事故;主体;空间;原因;损害后果

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相关问题的研究是学生伤害事故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涉及体育学和教育学两个学科,产生了许多研究成果,对现实中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预防,及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引发的纠纷的解决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我国目前并没有关于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专门立法,也没有专门性的法律条款,所以,实践中对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认定,主要是参照了教育部2002年6月25日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的规定。笔者赞同学校体育伤害事故是学生伤害事故的一种具体表现,二者之间是一种种属关系;但是,对学校体育伤害事故范围的认定,笔者认为应从“体育”本身出发,避免被泛化为与体育有关的伤害事故。

一、主体范围

所谓主体范围,这里指的是请求权主体的范围,即受害人的范围。在对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研究中,学者们对于学校体育伤害事故中的受害人主要提出了四种主张。第一种主张从《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37条的规定出发,认为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受害主体必须是学生,并且是在国家或者社会力量举办的全日制的中小学(含特殊教育学校、民办学校)、各类中等职业学校、高等学校及学前教育学校中全日制就读的学生。[1]具体应符合两个条件:一是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取得学籍;二是全日制就读。[2]第二种主张从《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39条第2款的规定出发,认为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受害人不仅包括全日制的在校学生,也包括非全日制的在校学生。[3]第三种主张从《侵权责任法》第38条、第39条的规定出发,认为学校体育伤害事故中的学生,主要指中小学中的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和无民事行为能力人。[4]因为,法律确定学生伤害事故概念,其立意不在于保护一般的学生,而是着意保护在校学习的未成年人,以及被在校学习的未成年人侵害权利的其他人。[5]第四种主张是从伤害事故发生的场所出发,认为学校体育伤害事故既包括学生本人的人身伤害事故和死亡事故,也包括学生造成的他人的人身伤害事故和死亡事故。[6]笔者认为,本质上学校体育伤害事故是学生伤害事故的一种现象,不过是由于体育运动本身具有的危险性,所以,发生在体育课、体育训练和竞赛、体育锻炼过程中的伤害事故较学校的其他场合更多。同时,学术研究中,体育的专业性也使得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研究成为学生伤害事故研究中一个相对独立的领域。但是,这些并不影响到对学校体育伤害事故进行预防和救济的根本目的在于,保护学生人身安全。所以,笔者认为,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受害方只能是学生,不应扩大到学校体育教学活动中受到伤害的其他人。这里的“学生”主要指三种情况:首先是在国家或者社会力量举办的全日制的中小学校(含特殊教育学校)、各类中等职业学校、高等学校取得学籍,全日制就读的学生;其次是在学校注册学籍的非全日制学生,如高等学校招收的函授生、自考生等,他们也会参加学校组织的体育训练、竞赛等活动;最后是在各种教育培训机构学习的学生,他们在参加培训机构组织的体育活动中受到伤害的,亦属于学校体育伤害事故。此外,学校体育伤害事故中受伤害的学生并不仅限于本校学生,参与本校组织的体育锻炼、竞赛的其他学校学生亦包括在内。

二、时间与空间范围

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发生的时间范围和空间范围学者们也有着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学校体育伤害事故是指发生在校内与体育教育教学相关的活动期间。[7]此观点主要强调了两点,一是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在空间上专指校内发生的体育伤害事故;二是应与体育教育教学有关。第二种观点认为,就时间层面而言,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应当发生在学校组织的课内外体育活动或学生自发进行的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否则不构成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就空间层面而言,既包括在学校内发生的,也包括在学校组织的校外体育活动场所发生的事故。[8]第三种观点认为,从时间要素看,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必须是发生在学校组织的体育课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和体育竞赛的过程中,其前提是必须与学校组织的体育教育教学活动的关联性;从地点要素看,不能以校园来简单界定,学校的管理责任贯穿于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和体育竞赛(包括学校在校外组织的)的始终。笔者认为,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发生时间、空间范围的认定不应被局限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例如,只能是在校期间,或是在学校的范围内。而应考虑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体育活动是否由学校组织。凡在学校组织的体育教学或其他体育活动中发生的伤害事故,不论是在校内还是校外,均构成学校体育伤害事故。二是学校是否负有管理义务。例如,学生在校内自发进行的课外体育活动,由于学校对体育场地、器材负有的管理义务,所发生的伤害事故亦可构成学校体育伤害事故。

三、原因范围

所谓原因范围,是指导致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发生的各种因素。学者们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对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致害原因做了划分。有学者根据过错,将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发生原因分为:学校管理不善(学校过错);学生自身过错;第三人过错;[9]意外事故。[10]其中,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存在安全隐患;安全管理和卫生保健制度不健全;体育教师未尽其义务或是违背职业道德等被认为是属于学校过错。学生不遵守课堂纪律;违反学校规章制度;隐瞒自身特异体质等被认为属于学生过错。在体育教学或其他学校体育活动中,因第三人故意或过失造成的学生伤害被认为属于第三人过错。而由一些主观上无法预见,客观上即使预见到也无法避免的事件(如天气等自然原因),或是因体育运动本身的危险性等造成的伤害,被认为属于意外事故。还有学者根据事故致因理论、前人的经验以及实证研究的结果,将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致因结构归为四类:(1)人的因素——包括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因素;(2)物的因素——指体育场馆设施以及运动环境;(3)管理因素——包括对人的管理和对物的管理;(4)社会因素——包括国家和家庭两个层面。[11]笔者认为,造成伤害事故的原因是判断是否构成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主要依据,同时,也是学校体育伤害事故与一般学生伤害事故的区别所在。只有所造成的伤害与体育运动本身具有直接的关联,才构成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研究中,有学者混淆了体育伤害事故与一般的学生伤害事故。如有学者将体育教师上课时对学生进行体罚而造成的伤害也归入到体育伤害事故之中,[12]这种观点有失偏颇。体罚与体育运动本身并无直接关联,不能因其发生在体育教学中即认为属体育伤害事故,它同其他教学场合发生的体罚行为并无二致,均为一般的学生伤害事故。此外,还有一些事故容易被误判为体育伤害事故。案例一,某校学生在校篮球馆上体育课时,天花板上固定吊灯的一颗螺帽脱落,致使一名学生头部受伤。案例二,某校学生体育课上在做引体向上时,单杠一端突然脱落,致使该学生右手腕处骨折。案例三,某校足球队在乘本校校车外出参加比赛途中遭遇车祸,造成多名学生受伤。三个案例中,案例二构成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因为,体育课上教师负有检查器械的职责,该伤害事故是由体育运动本身所造成。而案例一和案例三为一般学生伤害事故。因为,这两起事故与体育运动本身并无直接联系,并非所有在学校体育活动中发生的伤害事故都是体育伤害事故。

四、损害范围

损害范围,是指学校体育伤害事故造成的损害后果。对此,学术研究中主要形成以下共识。第一,学校体育伤害事故是人身伤害事故,主要是指学生的人身损害,包括致伤、致残、死亡,以及因人身伤害而产生的精神损害,只造成财产损失的不构成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第二,对于在体育教学或课外体育活动中,由于身体接触而导致的轻微扭伤、搓伤、拉伤、碰伤、摔伤等体育运动中常见的损伤,若非故意侵犯所致,都不应列入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讨论和研究范畴。[13]是否存在损害后果是判断是否构成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首要前提,损害后果本身是个客观事实,对损害的判断在法律上同现实生活中有所不同,法律上所指的“损害”是能够产生法律责任的“损害”,因而,一些我们现实中所认为的损害并不都构成法律上的“损害”。学校体育伤害事故认定的目的在于,一是通过对造成伤害事故的原因的分析,规范体育教学管理,尽可能地避免意外伤害的发生;二是分清责任,使受伤害学生得到有效的救助。所以,从学术研究的角度讲,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损害后果应是指能够引起法律责任的“损害”,一般的,可容忍范围内的轻微损伤并不构成学校体育伤害事故。构成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损害后果应符合以下特征。第一,仅指身体上的伤害,包括对肢体完整性的损伤,以及对器官正常功能的损伤,单纯的财产性损害和精神损害不包括在内。第二,损害是合法权益受侵害的后果,对它的补救符合公平和正义。第三,对所造成的损害,能够通过现行法律责任体系予以补救。

五、结论

明确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范围有助于实践中对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认定,分清学校体育教学活动中发生的学生受伤事件,哪些属于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哪些不属于学校体育伤害事故,进而判断各方责任,使受伤害学生获得及时有效的救助。综上分析,笔者认为,学校体育伤害事故是指,在学校组织的体育教学、训练、竞赛活动中,或是由学校组织参加的其他单位举办的体育训练、竞赛中发生的,因为管理不善或体育运动本身的风险或体育场地、器材的原因等造成的,依法能够产生法律责任的学生身体受到伤害的事件。

作者:王岩芳 高晓春 单位:甘肃政法学院体育部 甘肃政法学院民商经济法学院

参考文献:

[1]费杰.学校体育伤害事故民事责任免责制度[J].体育科研,2002(1):49-53.

[2]谭小勇,向会英,姜熙.学校体育伤害事故责任制度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1(6):521-526.

[3]赵子建,李捷.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风险规避与应对策略[J].中州体育•少林与太极,2012(3):18-21.

[4]韩勇.侵权法视角下的学校体育伤害[J].体育学刊,2010(11):39-45.[5]杨立新.学生伤害事故及其责任研究[J].审判丛刊,2002(5):1-8.

[6]张杰,何珍泉,杨洪云.普通高校体育伤害事故的民事法律责任研究[J].武汉公安干部学院学报,2010(3):49-53.

[7]白莉,曹士云等.关于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处理的若干法律问题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5):25-28.

[8]王小平.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法律对策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2.

[9]张陵,刘苏.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法律分析与预警干预机制[J].经济研究导刊,2013(6):324-329.

[10]谭静.试析学生体育伤害事故的防范与处理[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8):90-94.

[11]王岩,姚蕾,李红娟.学校体育伤害事故致因结构质性研究——以北京市海淀区S学校为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3):99-105.

体育伤害范文篇8

关键词:高校体育;伤害事故;法律责任

体育运动是一项挑战自我、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等关系的一项活动,体育伤害事故的产生从某种层面上来讲是不可回避的一种现象,根据相关文献资料显示,我姑哦高校体育伤害事故最为普遍的为常见性运动损伤,而这其中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现象最为常见,占体育伤害事故的60%左右,开放性软组织损伤事故占到了25%左右,危害性体育伤害事故占到了5%左右,其他类型的体育伤害事故占到了10%左右,体育伤害对于学生的身体威胁主要以下肢为主,一半以上的体育伤害事故都表现为下肢损伤,如脚踝、膝关节、单踝关节损伤等,而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方式的不断创新发展,体育伤害事故的类型以及发生率也不断增加,体育伤害事故的产生不仅会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严重的还会影响到体育活动的正常开展,面对这样的现状,必须在保证体育教学质量的前提下,以法学为基础,逐步的明确的体育伤害事故的范围,明确界定事故范围以及伤害事故主体间的法律关系,进而为高校体育伤害事故的责任划分以及承担提供可靠地法律依据,更好的维护各主体的合法权益[1]。

1.高校体育伤害事故

1.1体育伤害事故概念。对于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界定,国家教育部从2002年正是开始有了明确的规定,2002-06-25国家教育部正式颁布了《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教育部这一次颁布的伤害事故处理办法正式的以规章制度的形式对学生伤害事故进行了明确界定[2]。体育伤害事故就是学生在开展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学校体育课程教学、体育活动、体育训练以及体育运动竞赛等类型的体育运动过程中所发生的实质性的人身伤害、死亡甚至是对不同主体造成的人身伤害、死亡等事故。实际上,学生体育伤害事故在高校体育活动中比较常见,从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角度来分析,学校为了丰富学生的体育运动方式,更好的培养学生良好的身体素质以及对于体育运动的热情,通常会创新体育课程教学,举办多种类型的体育竞赛活动,而在这些教学以及竞赛活动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因学生自身或者他人过失而导致的人身伤害行为[3]。1.2高校体育伤害事故的类型。学下体育伤害事故的发生基本上都与体育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其类型主要分为四种:其一是在高校正常的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所产生的并且对学生身体造成伤害的事故;其二是在体育活动过程中由于校方管理失职所导致的伤害事故;其三是校方组织的体育课程以外的体育活动、训练以及运动比赛过程中产生的并且对学生身体造成伤害的事故;其四是在开展体育锻炼等活动过程中,由于体育教师的不当教育方式所导致的学生体育伤害事故。所以归结起来看,学生伤害事故的产生可能出现在体育课程中,也可能出现在课程以外的场合;可能是由于学生自己的过失导致的伤害事故,也可能是由于其他责任方的过失导致的伤害事故,所以对于学生体育伤害事故的法律责任追究必须要从体育伤害事故的类型出发,明确真正的责任方[4]。1.3高校体育伤害事故产生的原因。通常情况下,学校出现体育伤害事故都是在体育活动中发生的,而这个过程中所导致的学生人身伤害通常都是由于过失造成的,从不同的责任主体来看,伤害事故产生的原因也有所不同。首先从学生主体来讲,多数情况下体育活动伤害事故都是由于个人原因导致的,例如学生在开展体育课程教学活动的古城中,没有严格的按照校方以及教师所规定的制度进行,不听从体育教师的课程安排,不遵守体育活动纪律等,还有一些伤害事故的发生和学生的个人身体素质有很大的联系,如学生带病参加体育活动和课堂锻炼,但是却没有事先和教师沟通,原本不能参加剧烈运动,由于没有告知教师,进而导致伤害事故[5]。还有一些学生自我主义太强,完全不按照课堂纪律开展体育活动,再加上自身缺乏必要的安全保护意识,个人情绪主义左右体育活动,如篮球课堂一味地想表现,做一些像灌篮危险的动作,由于升高或者起跳不够导致骨折,这些现象都与学生个体原因有很大的关系。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体育伤害事故都是由于学生或者教师安全意识缺失导致的,高校体育教学设施的安全性对于保证学生体育活动良好开展也有很大的关系,高校的体育教学硬件设施例如足球场、篮球设施等是每一个班级学生都会用到的体育设施,如果这些设施或者场地出现一些不安全的因素,很容易引起伤害事故。同时如果学校不定期的对学生进行体检,做完善的健康检查,也会由于不能及时的了解学生的身体状况而导致体育伤害事故。

2.高校体育伤害事故的归责原则

一直以来,我国学术界和理论界对于高校体育伤害事故的原则适用问题争议颇多,而这些争议都离不开3个观点:首先是认为体育伤害事故的追求应该坚持过错责任原则;其次是体育伤害事故应当体现公平责任原则;再者认为高校的体育伤害事故应当使用无过错责任。2.1过错责任原则。首先所谓过错责任具体指的是过错行为人违反了民事义务,并且其行为给他人造成损害的应当按照过错作为责任基础来确认责任范围,按照这种说法,如果行为人并没有过错,例如加害行为如果是由于不可抗力所导致的,尽管有的伤害已经产生,但是行为人也不用负责任,所以说过错责任原则主要是以行为人的过错为判定标准,简单来讲就是没有过错就没有责任[6]。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106条第2款明确规定:我国公民以及法人如果由于过错侵害了国家、集体、他人财产的行为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侵权责任法》第6条第1款明确规定:行为人如果因为过错侵害了他人的民事权益的行为必须承担相应的其安全责任,从民法通则和侵权法中可以看出,对于过错责任原则的界定,我国已经从民事立法法律的形式将其固定,并且将过错责任确定为一般归责原则,以此为基础对于过错责任的认识也可以重新理解[7]。其一,主要以行为人的过错作为主要的责任构成依据,行为人在主观上需要由过失或者故意才能够承担一定的侵权责任;其二,过错责任范围的界定需要根据行为人过错行为的程度来划分,过错责任中举证责任的承担应该严格的按照“谁主张、谁举证”原则进行。我国教育部出台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8条也明确的规定,因为学校、学生或者是其他的当事人过错所导致的体育伤害事故,对应的当事人应当按照过错程度比例以及和损害后多的关系来承担相应的过错责任。从以上提到的这些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和法律的规定中可以确定,对于高校体育伤害事故问题的解决可以按照过错责任原则来执行。2.2公平责任原则。所谓公平责任就是当事人对于损害的产生都没有过错,不能按照无过错责任来要求行为人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但是如果受害人的损失得不到赔偿则体现不了公平,这种情况下则需要人民法院根据当事人实际受损状况来责令行为人对受害人的损失做出适当的补偿。我国《民法通则》第132条规定,公平责任原则使用在侵权责任领域,然而合同法对于这种责任形态并没有明确的规定。我国《侵权责任法》第24条规定,如果受害人和行为人对于损害事故的产生双方都没有过错的情况,则双方可以根据实际状况来共同分担损失[8]。从以上的这些规定可以看出,公平责任原则相对于过错责任原则来讲,更加注重保护受害人的个人利益,而通常会在认识高校和学生关系的过程中,将学生看作是弱势的一方,所以从法律意识的角度出发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可以使用公平责任原则来处理体育伤害事故,这种特殊的情况如学生从维护集体利益出发而受到损害,并且校方和学生都没有过错的可以适用公平责任原则2.3不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所谓无过错责任原则就是不管行为人是否存在主观层面的过错,都按照实际发生的损害结果追究其侵权赔偿责任[9]。现阶段很多学者和理论界人士都提倡使用这种原则,他们认为首先学生在学校中进行体育活动,那么学校就是学生的监护人,所以作为监护人的学校必须依法的承担无过错责任,其次他们认为按照《民法通则》第121条规定中阐明的国家机关以及相应的工作人员职务侵权责任的界定在运用到校方的时候,学校同样应该承担无过错责任,但是实际上以上的这2条根据都不成立,高校的学生通常都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所以双方是不存在监护人问题的,后者的延伸同样无法立足,因为我国最高人民法院《意见》中第160条以及《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8条已经明确规定了学校的过错责任。所以,不论是从法律规定,还是从理论上,体育伤害事故高校应该承担责任无过错责任的说法并不成立,所以这种原则并不适合处理高校体育伤害事故[10]。

3.高校体育伤害事故法律责任认定

前面提到高校体育伤害事故的主体就是高校和学生,而对于体育伤害事故的责任认定则需要按照过错责任原则以及公平责任原则,将高校应当承担的责任程度作为划分的依据,以此来进行责任认定,具体来讲有以下几种情况。(1)承担全部责任。高校作为体育伤害事故涉事主体之一应当承担全部法律责任,教师亦或是高校在应当了解或者是已经知道自身行为会产生不同程度后果的情况下,仍然违反自身的职责规定,并且其行为造成了体育伤害事故的产生,对于这种情况高校需要承担体育伤害事故的全部法律责任,简单来讲例如在体育课程教学环节,体育教师没有按照规定的教学大纲进行,或者高校没有严格的按照国家和教育部门规定为学生提供安全的体育设施等[11]。(2)承担部分责任。高校应当承担体育伤害事故的部分法律责任。如果高校和教师在体育活动和教学过程中,存在明显的管理疏漏,进而导致体育伤害事故发生,则作为涉事主体必须承担主要的法律责任,例如体育课堂教学化解,由于体育教师的疏忽大意造成学生伤害事故的,校方和教师应当承担部分法律责任。因为这种情况下学校和教师并不是承担全部法律责任,所以必然有一部分责任是由学生来承担的,如校方主体的违规行为和学生的行为对于体育伤害事故的产生作用平等,这种情况下双方都应当承担各自的责任[12]。如果教师或者校方在体育伤害事故中其过失都不是事故产生的主要原因,而仅仅是事故产生的一种基础条件的话,则教师或校方就应当承担次要法律责任。(3)不承担责任。《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12条规定,校方在已然履行自身职责情况下,并且行为并没有不当的前提下出现的伤害事故不需要承担法律责任。如有外界不可抗力导致的伤害事故,还有对于一些具有特定疾病或者异常心理状态的学生,校方本身不了解的情况等[13]。

4.高校体育伤害事故的责任承担方式

在出现了体育伤害事故的情况下,如果是学生有相应的责任的话,则需要按照过错责任以及公平责任原则来承担对应的民事法律责任,但是对于教师以及学校来讲,需要按照法律责任认定来承担相应的责任,或全部、或部分。4.1民事法律责任。按照我国《民法通则》以及《侵权责任法》的规定以及基本精神,高校体育伤害事故属于民事侵权法律调整的范围,不论是高校还是学生同样都属于平等的民事主体,因而高校体育伤害事故所涉及到的就是这两个平等民事主体的侵权法律问题以及双方的法律关系[14]。如果学校作为平等民事主体以及伤害事故涉事主体的一方,在发生体育伤害事故的情况下没有尽到相应的义务,也就是说学校存在过错,那么就需要承担相应的民事法律责任。4.2行政法律责任。我国《学校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中第32条规定,学校在出现体育伤害事故的情况下,如果学校负有直接的责任,并且情节比较严重的话,则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需要根据相关规定,对校方负直接责任的管理人员以及行政人员给予对应的行政处理[15]。并且《学校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中第34条还规定,如果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没有认真的履行自身职责,在高校体育伤害事故中负有责任的,则相关部门对于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负直接责任的管理人员以及行政人员给予对应的行政处理。这2条规定表明,一旦出现了高校体育伤害事故,并且学生的合法权益受到了侵害,则涉事主体如学校或教师都应当受到行政处分或者是行政处罚[16]。4.3刑事法律责任。我国《刑法》第138条规定,校方或者教师在明知教室、场地以及教学设施存在安全隐患的情况下,仍然不采取有效地措施或者不及时报告,由此导致重大伤亡事故,则对于事故直接责任人需处于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处罚,如果伤害事故情节特别严重的情况,则对于事故直接责任人处于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17]。从《刑法》的规定中可以看出,高校体育伤害事故需要承担刑事法律责任的主体其处罚程度也有严格的规定,如果高校体育伤害事故责任方符合《刑法》第138条规定,并且已经达到“重大伤亡事故”的程度,则需要对高校相关负责人追求刑事责任。

5.结论

体育伤害范文篇9

关键词: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归责原则;保险制度

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父母的寄托。学生的学习成长和健康安全,受到全社会的关注。现行《宪法》第46条第2款明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因此,其被称作为受教育权条款。作为学校教育工作重要组成部分的学校体育工作,应肩负起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体质健康方面的重任。1990年3月12日国家教育委员会令第8号、国家体育会员会令第11号了《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在其第1章总则部分的第3条就释明了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任务,即“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增强学生体质;使学生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培养学生体育运动能力和习惯;提高学生运动技术水平,为国家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增强组织纪律性,培养学生的勇敢、顽强、进取精神[1]。”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学校体育工作的进一步强化与深入推进,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却并未得到有效遏制。因此而生之民事纠纷,不仅给当事学生、家长带来身心伤害和经济损失,同时也给学校及其教师造成不安与困惑[2]。由于有关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处理的相关法律法规的薄弱,使得安全问题“紧箍”学校体育,很多学校的学校体育工作因“过度安全”而堕入“低级化”、“幼稚化”、“放任化”[3]。学校体育教育活动的内容和范围变得单调和狭窄,学校体育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在实践中萎缩,此种“温室教育”显与素质教育相背离,极不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长此以往,势必殃及整个民族素质,影响中国的国际竞争力。有鉴于此,为推进学校体育工作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法学的审视至关重要。笔者在查阅相关期刊论文和硕博士学位论文以及相关专著的基础之上,对其进行筛选与分类,以“概念界定———归责原则———责任保险制度构建”为脉络并按照其现有研究的数量与成熟水平进行删减,后作归纳与评述。

1.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概念界定

1.1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概念之争

概念是思维的逻辑细胞,对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在其概念的认识上产生错误和混乱,必然不利于确定当事各方在学校体育伤害事故中的责任与责任认定后赔偿原则的适用以及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科学合理解决。目前,学界针对学校体育伤害事故概念的界定有所差异,主要观点如下:张厚福等(2001)认为,学校体育伤害事故是在体育教学或课外活动、运动训练、学校体育竞赛中发生意外伤害,造成重伤、残疾、死亡等的重大事故[4]。邓国良(2004)认为,学校体育伤害事故是学生在学校体育活动中,所发生的学生实质性的人身伤害或死亡事故[5]。郭修金等(2005)认为,学校体育伤害事故是学校组织实施的校内外体育活动,以及在学校负有管理责任的体育场馆和其他设施内发生的造成在校学生人身损害后果的事故[6]。韩勇(2009)认为,学校体育伤害事故是指中小学校在校学生在学校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运动训练、体育竞赛和学生在校自发进行的体育活动中发生的人身伤害或者死亡事故[7]。李娟(2012)认为,学校体育伤害事故是指在学校组织实施的体育教育教学活动中,以及在学校负有管理责任的体育场馆和其他体育设施内发生的,造成在校学生人身损害后果的体育伤害事故[8]。

1.2简要评述

上述观点之差异是建立在对学校体育伤害事故范围的不同理解基础上的,其侧重点有所不同。参照2002年9月1日起施行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颁布部门为教育部,立法层级属部门规章)并结合学校体育的特殊性,笔者认为,学校体育伤害事故是指在依靠国家或社会力量举办的全日制的中小学、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组织实施的校内外体育教学教育竞赛活动过程中以及在学校对体育场馆和其他体育设施负有管理责任期间内因故意、过失或意外引发的在校学生人身损害的事故。

2.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归责原则

2.1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归责原则之争

归责原则,顾名思义,是关于侵权责任“归责”的基本规则。归责的含义,是指在行为人因其行为或者物件致他人损害的事实发生以后,应以何种根据使之负责,此种根据体现了法律的价值判断,即法律应以行为人的过错还是应以已发生的损害结果,抑或是公平等作为价值判断标准,而使行为人承担侵权责任[9]。学界针对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归责原则的适用问题,主要观点如下:张厚福等(2001)认为,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归责原则有三种,即过错责任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学校承担补偿责任)和公平责任原则[10]。韩勇(2001)在其稍早的作品中认为,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归责原则应以过错责任为基础,以公平责任为补充[11]。汤卫东(2002)认为,学校在学校体育伤害事故中的归责原则只能适用过错责任原则和公平责任原则,我国《民法通则》规定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的只有国家机关侵权责任、产品责任、高度危险作业责任、污染环境责任等几种情形,其中并不包括学校体育伤害事故责任,因而不能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12]。韩勇(2010)在其稍后的作品中则指出,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应以过错责任原则为一般归责原则,过错推定责任原则为例外,严格适用公平责任原则[13]。谭小勇等(2011)针对我国学校体育伤害事故责任归责原则适用的现状,认为学校体育伤害事故责任归责原则以过错责任原则为主,较多的采用了公平责任原则,在特殊的情况下适用了过错推定原则[14]。刘乃宝等(2015)认为,学生在学校发生体育伤害事故学校承担的是过错责任,简单地说就是有过错就赔偿,无过错不赔偿[15]。

2.2简要评述综观上述观点,学校承担学生体育伤害事故赔偿责任应适用

哪些归责原则,以前在理论探讨中存有较大争议。但是,在《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施行之后,尤其是《侵权责任法》公布实施之后,意见趋于统一。现代社会已经成为了风险社会,事故频发,风险无处不在,随时可能发生。笔者认为,身处学校的学生一旦发生了体育伤害事故,无论是对于当事双方的自然人及其亲属,还是受伤学生所在之学校,亦或是伤害事故中双方当事人未达一致处理意见诉诸法院后的承审法官,为寻得此起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归责原则,均须遵循以下基本路径:首先,确认事故中所涉在校学生的民事行为能力类属;其次,谨慎地对发生事故的时空范围作出定性;再次,准确地就事故中学生受伤情形作出认定;复次,适时针对事故中学校是否尽责、学校是否为受益方、受伤学生是否具有过错、事故中是否存有具有过错的侵害人等问题作出分析与判断;最后,依据《侵权责任法》第38条至第40条有关学生伤害事故责任的规定,正确选定适用于此次事故的归责原则。

3.学校体育伤害事故责任保险制度的构建

3.1针对建立学校体育伤害事故责任保险制度的呼吁

体育运动中的风险是固有的,人类只能使其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但不能彻底消灭之。一方面,学校体育伤害事故中的受害者需要得到赔偿或补偿;另一方面,具有公益性质的教育机构不能过多地赔偿或补偿。如何消解这一现实困境,一条有益的路径就是保险,因为保险的经营对象即风险。学界针对建立学校体育伤害事故责任保险制度的呼吁主要有:张厚福等(2001)建议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同社会保险机构共同研究,建立健全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学校体育伤害的意外保险制度以解决现有地方保险机构针对学生意外伤害业务中存在的宣传不够、保险范围不广、赔付数额少、索赔艰难等问题[16]。白莉等(2003)倡导学生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通过对学生的人身意外伤害进行投保,使学生和其监护人在经济上得到“双保险”的利益保障[17]。宋军生等(2004)建议保险公司应在险种设计、保金类别、资金援助等方面积极做到与学生和家庭的需求相适应[18]。周爱光(2005)在把日本学校体育保险的法律基础划分为一般法律、学校法律、体育法律这三种类型的基础上,较为系统的介绍了日本处理学校体育伤害事故赔偿及保险的相关法律,为完善我国学校体育伤害事故责任保险制度提供了极其有益的参考[19]。郭修金等(2005)建议我们要借鉴国外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处理办法及补偿制度,尽快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学校体育伤害事故法律法规,将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处理纳入社会保障体系,通过建立体育保险解决学生与学校的后顾之忧。由国家、社会、学校、家长共同支付其费用,减轻学校和教师因意外事故而造成的经济负担[20]。王荷英(2012)建议设立学校体育医疗补充险与体育活动基金险从而使参保险种尽可能多元化。国家还应制定《体育保险法》、《学校体育风险保险法》使其与现行的《保险法》配套,从而使保险政策具体化。我国应建立体育保险中介人才市场准入职业资格制度,使其很好地分担保险公司的具体工作,进而更好地开发学校体育伤害事故责任险。各级学校、政府应进行参保宣传,告知学生和家长在学校体育活动中存在的运动伤害及其预防,并使其知晓参保后保费的去处与可享受的权益[21]。徐士韦等(2013)呼吁建立学校体育强制保险模式,具体而言:根据学段特征设计学生人身意外保险、设立学校体育团体意外险、设立法定节假日学生体育旅游保险、设立学校体育社团保险、设立体育教师特别险、设立高风险项目的特别险、设计学校体育设施第三方人身事故险、设立学校体育器材设施险[22]。刘乃宝等(2015)提倡根据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类型和构成要素来进行多元险种的设计,从而“依法治体”式地去保障学校体育科学的发展[23]。

3.2简要评述

通过对学者们建言学校体育伤害事故责任保险制度构建的梳理,大多数学者具体而微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虽其所期冀的保险制度与现实国情存有需跨越的鸿沟,但其观点本身值得肯定。同时,也有一小部分学者在其文章中泛泛而谈,只希冀理想的制度,避而不谈现实中需要考量的种种因素,使其呼吁无法具有掷地有声的力度,进而无法产生影响。

4.结语

体育伤害范文篇10

关键词:小学生;体育伤害事故;原因;影响;对策

近年来,我国小学生校园体育伤害事故频繁发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体育伤害事故不仅危害了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也给教师带来了心理压力,还给教育部门带来了管理难题。为了确保学生安全,有些学校减少体育活动以规避体育运动风险,这对培养小学生健康体质不利。根据《学校体育运动风险防控暂行办法(2015)》,学校应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为目的积极开展体育活动,同时应加强体育风险的防控。如何在提高小学生体质与体育安全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难题。本文结合案例分析了小学体育伤害事故发生的原因,阐述了事故的不良影响,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几点预防对策。

1.体育伤害事故的原因

1.1体育运动存在危险性。体育运动具有肢体动作多、对抗性强的特点。小学生对身体的掌控能力不高,无论是奔跑还是跳跃都潜藏着危险因素。例如:某小学四年级学生在体育课上练习跳绳,首先,学生在教师要求下做完准备活动,然后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练习跳绳。不料学生张某不慎被绳绊倒,导致手腕受伤,这是典型的不可控因素导致的体育意外伤害事故。另外,一些对抗性强、竞争较激烈的体育项目存在更多的危险因素,例如,在足球比赛中,学生的注意力只集中在足球上,在争抢过程就会产生身体对抗,特别容易引发伤害事故。1.2学校方面的原因。体育教学一般情况下在室外进行,运动场地的不规范和器材故障都会对学生对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例如:某小学六年级在体育课上进行50米短跑练习,由于运动场地为水泥地,而且地面上有沙子,学生谌某不小心滑到,不幸造成腿部摔伤。通过本案例我们可以看到,硬水泥地面及其沙子是导致学生受伤的主要原因,而运动场地的提供者属于学校。所以,学校有一定的责任。1.3教师方面的原因。体育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和责任心与体育安全密不可分。小学生年纪小,安全意识模糊,老师必须对学生、对课堂高度负责。在课堂开始前,要对体育器材和运动场地进行详细的检查以确保安全。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加强监督指导。如果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监督不力,就极易发生体育伤害事故。如某小学五年级体育课自由活动期间,学生王某趁教师不注意跑到双杠处玩耍,不慎跌落导致手臂受伤。本案例中,尽管学生王某私自离队不对,但小学生缺乏安全意识,老师对学生监督不到位需要承担一定的责任。1.4学生自身的原因。由于体育课堂空间范围大,而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自控能力差、好奇心强的特点,容易不顾老师的规定,违反课程纪律。如某小学体育课期间,一年级学生陈某突然推了前面同学一把,导致该同学手掌着地而手腕扭伤。本案例中学生陈某推搡是导致本次事故的根本原因。因该生年纪小,不知道自己的莽撞行为会给他人造成伤害。因此,学生有一定的责任。此外,有些学生体质较弱,健康存在问题,如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学生,在激烈运动情况下可能会出现一些危险状况,从而导致体育伤害事故的发生。

2.体育伤害事故的不良影响

发生校园体育伤害事故,最直接的影响是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不便,严重的会危害学生的身心健康,给家庭带来沉重负担,给学生和家长带来痛苦和不幸。对于学校,体育伤害事故会给体育工作带来难题,在增强学生体质与体育安全之间难以平衡。此外,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新闻会被不断曝光,给学校声誉造成不良影响。而且,体育伤害事故会造成家长和学校之间的矛盾,甚至会上升为法律诉讼问题。对于体育教师,体育伤害事故会影响教师的教学热情,对其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在困惑和不安中体育教学工作将变成一种负担,难以贯彻执行《体育与健康》课程倡导“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只能采取确保安全的教学策略,在体育测试中也降低标准,这将直接影响体育课堂教学质量,导致学生身体素质逐渐下降。这是值得教育部门思考的重要问题。

3.体育伤害事故的预防对策

发生校园体育伤害事故既有学校和老师的责任,也有学生自身的责任。但是,作为教育部门和教育者要尽最大努力保障学生的体育安全,预防和减少体育伤害事故责无旁贷。3.1教育部门要加强体育安全管理。3.1.1强化教育督导职能,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国家要制定出相关制度,对相关安全要求进行明确,并监督执行;3.1.2落实体育器材和运动场地的安全管理。校方应对校内所有的体育器材分区管辖,设置专门的检查小组,并对体育场地和运动器材进行维护和修缮,对特定的运动区域设立警示牌,消除安全隐患,给学生们提供一个安全的运动环境;3.1.3定期向师生普及体育安全知识,增强师生体育安全意识。将体育安全培训列入学校重点工作计划,充实体育老师和学生的安全知识,使其明确自身的责任;3.1.4建立完善的学生体质健康档案,以便对体质较弱或患有特殊疾病的学生给予特殊对待,减少特殊学生的体育伤害事故。3.2提高体育教师业务水平。3.2.1加强教师的责任心。体育教师在安排体育活动前,要对学生进行体育安全教育、强化学生纪律观念,要认真检查场地和体育器材,检查学生的着装,避免携带钥匙类硬质尖锐物品,消除安全隐患。注意观察学生的身体状况,对于特殊学生适当调整活动难度。3.2.2提高课堂组织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要组织好课堂,严格要求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做动作,强调课堂纪律,要求学生运动前做好热身准备,再进行体育锻炼,降低体育运动的风险性。3.2.3学习急救常识,增强对体育伤害事故的应急处理能力。3.2.4向学生普及安全防护技巧,尽可能地减小运动伤害。3.3家长做好榜样。小学阶段的学生不具有民事行为能力,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受到家长的影响,家长须重视孩子的良好习惯培养,并掌握一定体育安全方面的知识。家长应多与学校沟通,参与体育安全管理,协助教师教育孩子遵守纪律,听从教学安排,不做教师要求以外的危险动作和游戏,共同保障学生体育课的安全进行。

4.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