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管理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1 15:39:33

体育管理

体育管理范文篇1

2.教师上课所用器材,需办理登记手续,课后按数按量归还,放回原处。未经体育室管理人员的同意,不准任何人进入室内拿玩体育器材。

3.课余时间,需用器材,应办理借出手续,并按时送还,如有遗失损坏,追查责任按价赔偿。

4.体育器材及场地设施器械,任何人不得随意损坏。违者,一经发现,追究赔偿责任。

5.体育器材,每学期全面查点一次。逐年购置和自制,保证按省规定的器材达标。

体育管理范文篇2

关键词:阳光体育运动;高校体育;管理工作;有效开展

自从“阳光体育”教学被提出来之后,引起了各大高校的重视,加大了高校学生健康管理的关注,加强健康体育教学的管理,以及加大了各大健康体育教学的宣传力度。由此可知,在对我国高校的阳光体育教学管理工作进行分析,并且对不良的教学管理现象加以改进和完善,可以让我国教育教学发展越来越好。

一、高校体育开展的管理工作内容

(一)高校体育教学工作分析

在健康体育运动教学过程中,要想做好高校体育教学工作,高校的的相关教育工作者就要对高校的实际情况、教师情况、高校的设施以及学生的发展特点进行深入了解,然后再制定出有效的教学方案,这样才能够顺应学生的发展特点和社会对各大高校学生的需求。并且,这样针对性的教学方案更加有利于教学中学生的差异化发展以及教学国力工作的顺利进行[1]。

(二)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分析

在健康体育运动教学过程中,要想做好高校体育教学管理,高校就要对学生的教学课程做出合理的安排,以及能够制定出合理有效的教学规划,并且对高校之前的教学管理制度进行修正[2]。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得到充分的锻炼,还能够形成良好的思想观念,这样让学生在动态的学习过程中收获不一样的知识。同时,健康的阳关体育也是对学生身心健康也是一种提升,并且能够让学生养成主动积极学习的能力,对他们的性格品质也有着积极的影响[3]。

(三)高校体育活动教学分析

在健康体育运动教学过程中,要想做好高校体育活动教学,高校就要加大对体育教学的重视,毕竟课外的活动是高校体育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也是对学生有趣的课余生活的补充。并且在课外的阳光体育教学中,更能维护好生命安全,并且有效的科学指导更加有利于学生健康的发展[4]。

(四)高校管理学生的分析

在健康体育运动教学过程中,要想做好高校的学生管理,就要给学生合理的教学安排,让学生真正做到劳逸结合,在紧张疲惫的学习之余,让体育学习成为放松身心和解除疲劳的有利方式[5]。另外,高校的体育教学人员要具备一些专业的体育教学能力,能对学生的问题进行专业和通俗的回答,这样学生也能更好的理解。同时,在高校的体育教学人员在对高校学生的发展特点进行了解时,也要制定出科学和合理的管理方案,在深入了解学生心理活动之后要对管理的制度进行细致化分析,这样才能有针对性的实施,这样高校对学生的管理才更加全面[6]。

二、高校阳光体育管理工作开展的情况分析

(一)高校阳光体育管理概念

高校阳光体育管理,其实就是高校在素质教育中,对高校体育的管理工作积极开展提出的最新理念,也是为了更好地对阳关教学管理进行传承。其中,当代的高校阳光体育管理理念就是:(1)保持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激情,让高校大学生树立良好的体育意识,这样更加有利于他们的健康发展[7]。(2)高校开展阳光体育教学活动,始终要以健康为前提,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健康运动习惯为主要的目的,这样更加符合阳光体育教学宗旨。(3)在高校开展阳光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始终让学生在教学中应当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主要引导地位,这样使得学生得到更多的重视,也有利于培养他们主动健康运动的习惯。(4)在高校开展阳光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始终观察每个学生的发展特点以及健康习性,这样才能更好地对每个学生进行专业的指导[8]。

(二)高校阳光体育管理主题

在健康体育运动教学过程中,要牢记高校阳光体育管理主题,就是健康、阳光以及快乐,这也是当今体育管理工作的一大目标,使得高校阳光体育管理工作更加的全面,并且也能够很好的应多那些影响管理工作开展的因素,例如:教育的政策、教师的教学水平、高校的教学设施以及教育的经费等等,这些作为高校阳光体育管理工作的主要影响因素,相关的管理人员要提高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工作者的师资水平以及完善高校的体育教学相关制度等等[9]。

三、高校阳光体育管理工作有效开展的对策

(一)加强学生体能锻炼,有利于高校阳光体育管理工作开展

为了加强学生体能锻炼,促进高校阳光体育管理工作,就是增强学生的体质,让高校学生的“素质教学”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另外,在当今高校大学生的体质测试评价中,参照体测数据可知,当代的很多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不容乐观,而且根据数据显示已经有明显的身体素质降低现象出现这让当今社会更加担忧高校大学生的健康情况[10]。此外,就是高校大学生整体素质降低体现在:高校大学生的视力下降严重、亚健康情况严重以及体重超标人数增加等情况非常普遍。与此同时,在一些偏远的并且经济比较落后的地方,他们会因为营养和发育不良的状况出现,就会引发一些可避免的疾病发生[11]。由此可知,让学生增强体质,就要多参与一些体育运动,这样就会有更多的青春活力。同时,在阳光体育的参与之后,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关注、理解以及关爱,这样可以让学生进行品质的培养,还能够提高学生之间的交流,培养他们的积极生活态度以及良好的社会交际能力[12]。

(二)营造更加和谐的氛围,有利于高校阳光体育管理工作开展

为了营造更加和谐的氛围,促进高校阳光体育管理工作的开展,就要在让学生在接受体育教学的同时,高校大学生的个性和性格特点也会得到更好的发展,所以,营造更加和谐的氛围在高校阳光体育开展管理工作中是非常重要的[13]。另外,就是在开展高校阳光体育管理工作时,要让学生和教师一起遵从全新的教育理念:学生在教学中应当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主要引导地位,这样更加能够推动整个阳光体育教学管理的开展以及有利于高校阳光体育教学的宣传,同时也能够鼓舞其他有兴趣的同学积极参与到其中,并且对整个周边人群也有着积极的运动影响作用[14]。由此可知,伴随着当前高校阳光体育教学管理的发展,阳光运动和关爱健康的运动宣传也越发多,让更多的相关教学工作者和教育管理人士更加重视在高校阳光体育开展管理工作,更加促进了其他学生和教师参与到阳光体育的行列之中。

(三)完善教学评价体制,有利于高校阳光体育管理工作

为了完善教学评价体制,促进高校阳光体育管理工作,就要营造出一个更加阳光、和谐的体育教学环境,同时也要积极开展阳光体育教学运动,这样就需要制定出更加支持阳光体育活动的体系。另外,在当前的管理策略之中,要认真对教学的实施制定出更加合理的方案,也是对阳光体育管理工作的效果进行评价,制定出一套全新的合理的有效的评价方案。同时,在之后的教学体育运动的开展要制定一系列鼓励和评价体制:(1)制定出更加完善的评价体系,一直以来,在高校的阳光教育管理工作开展中,最重要的教育评价体系就是其中最重要的环节,这样努力地设定出有效的科学的体育管理效果评定机制。同时,高校的阳光体育教学体系应该做出合理的评价指标,例如:高校教师、高校管理员、体育课程、高校学生以及高校体育竞技,有效地对这五个指标制定出合理的有效评价标准,所以更加需要科学地完善评价体系。(2)制定出更加完善的鼓励体系,就要对高效的阳光体育教学拟定出更加细致化的制度规章,这样可以很好地激发管理工作人员、学生和教师的责任心,并且能够促进管理人员更加积极地工作。同时,高校还可以运用阳光教学的特性来调起学生的主动和积极性,以及提高他们的健康意识。

(四)增加学生体育学习热情,有利于高校阳光体育管理工作

为了增加学生体育学习热情,促进高校阳光体育管理工作,就要对学生的体育运动意识、教师教学乐趣化以及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进行培养:(1)提高学生的体育运动意识,让学生在体育教学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并且在学生学习的基础之上能够为开展阳光体育教学的管理工作做好准备。(2)将教师教学乐趣化,这样就需要教师对教学的内容进行充分观察,并且能够将体育教学和娱乐进行结合,这样才能让阳光体育进行结合。比如:对户外运动的开展,并且这些户外运动的开展都非常具有吸引力以及对社会的积极影响。与此同时,教师和学生也可以通过这个户外运动的开展,可以让学生发现自己的运动爱好是什么,教师爷可以明确了解学生在运动方面的特长以及性格特点,这样的相互了解可以增进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感情,并且能够培养学生的意志力,有利于他们今后的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结合当前高校大学生的身体健康素质和体育学习发展特点,可以很好地对阳光的体育教学工作以及管理大力开展,只有在不断的实践当中,我们才能更加清楚地认知到阳光体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工作开展的不足之处。同时,相关的体育教学工作者和体育教师更应该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不良情况制定出有效的解决方针,在改善中让阳关体育管理工作开展得更加顺利。

作者:黄陆 单位:韦绍华

参考文献:

[1]徐梅.促进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高校体育考核评价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2,29(22):2064-2065.

[2]徐泽民.“阳光体育”背景下高校体育管理改革的思考[J].运动,2014,12(08):115-116.

[3]张艳.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吉林大学学生群体活动开展现状与分析[D].吉林大学,2014,293(28):314-365.

[4]田春娟,刘志红,王安军.“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普通高校开展啦啦操教学的思考[C].第二届全民健身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2015,28(10):113-115.

[5]唐克己.山东省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3,15(11):102-103.

[6]胡桃,张占平.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江苏高校体育开展现状调查分析[J].科技信息,2011,14(28):211-212.

[7]李春田.普通高校阳光体育运动有效开展的影响因素分析[J].科技资讯,2011,12(20):239-239.

[8]王文丽,刘春明,黄跃华.“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大学生体育活动现状分析[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2,10(4):423-426.

[9]孙兰.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高校体育教育和谐发展之我见[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2,57(25):102-104.

[10]朱石燕,周倩怡,陆华忠.大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实施方案的构建与有效开展———以华南农业大学为例[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2,20(16):119-111.

[11]刘海燕.“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的高校健美操教学改革[J].贵州体育科技,2013,12(12):169-172.

[12]唐艳婕.普通高校实施阳光体育若干问题与优化对策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13(06):254-255.

体育管理范文篇3

为促进体育事业的繁荣、发展,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的身体素质,保护体育消费者的利益,推动体育市场的健康发展,加强体育市场的行业管理,特通知如下:

一、体育市场是以体育服务为宗旨、体育经营为手段,体育活动为主要内容的专门市场。体育市场的经营和管理,必须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的方针、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方向。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鼓励健康有益的体育经营活动。

本通知所指体育活动是,国际体育组织认定和国家体委批准。开展的体育运动项目,以及带有体育性质的民族、民间体育竞赛、体育健身、娱乐等项目。

二、本通知所指的体育市场包括以下内容:

1、营业性的体育健身、娱乐;

2、营业性的体育竞赛、表演;

3、营业性的体育培训;.

4、营业性的体育技术信息;

5、营业性的体育活动场所;

6、其他体育集资、赞助和经营活动。

三、从事体育经营活动,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有必要的资金和相应的设备;

2、有符合治安、消防、卫生和环保条件的适宜场所。体育场地、体育器材应符合国家体委颁布的设施和器材标准。

3、有经过岗位培训,具备专业知识的从业人员;

4、经营内容有益健康,禁止有损健康、渲染暴力和封建迷信的体育经营活动。

5、对于射击、探险、攀岩、登山、漂流、热气球、横渡江河、海滨游泳、水下娱乐、滑稽体育表演等体育项目的经营者必须提供详细的可行性报告,并接受场地、器材设施、通讯、安全、人员等情况的严格审查,以确保活动的安全性。

6、法律、法规规定的应具备的其它条件。

四、体育市场实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h各级政府体育行政机关是体育市场的主管部门。国家体委负责对全国体育市场进行宏观控制和管理,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全国体育市场政策、法规,管理以商品形式进入流通领域的体育经营活动。各级体育行政管理机关应建立专门的体育市场管理工作机构,按管辖地域和活动级别,加强体育市场管理。

五、凡举办全国、省、市、县级的各项营业性体育竞赛、表演、各类体育培训班(国家计划内除外),必须向相应同级政府体育行政管理机关申报,经审核批准后方可经营,各地经营国际性、全国性、跨省市的营业性体育竞赛、表演,需经当地人民政府同意,报国家体委审核批准。

凡从事体育培训、体育信息咨询的人员必须符合国家体委颁布的各项专业技术标准,并到当地政府体育行政管理机关进行资格认定,以确保培训质量。

对于体育市场中反映突出的问题,各地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对进行营业性体育竞赛、表演的单位和个人,营业性体育活动场所实行许可证制度。以鼓励健康有益的经营活动,保障消费者利益。

体育管理范文篇4

第一条为加强裁判员队伍的建设,保证体育竞赛公正有序进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国务院体育行政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体育行政部门根据裁判员的技术等级和业务水平,对裁判员实行分级审批、分级注册、分级管理。

第三条国务院体育行政部门授权全国性单项体育协会对本项目的部级以上裁判员进行考核和注册;地方各级体育行政部门对本地区、本部门审批的裁判员进行考核和注册。

第二章裁判员委员会

第四条全国性单项体育协会成立裁判员委员会(以下简称裁委会)。裁委会在各单项体育协会领导下,学习研究、准确把握国际规则并负责本项目裁判员的培训和管理工作。

第五条裁委会由主任一人,副主任四至六人,委员若干人组成。裁委会成员必须是国际级或部级裁判员,并由参加本项目裁判员代表大会的部级裁判员选举产生,全国单项体育协会批准。裁委会主任、副主任名单须报国务院体育行政部门备案。

第六条裁委会负责协助全国单项体育协会制定本项目裁判员发展规划;负责组织裁判员学习、考核、注册;按规定举办裁判员晋级考试。对本项目裁判员的奖惩提出具体意见;修订本项目裁判法和规则。

第七条地方各级体育行政部门可以根据本地区、本系统裁判员规模,成立裁委会。不具备成立裁委会条件的地区和部门,可以由本地区体育行政部门或单项体育协会代行裁委会职责。

第三章技术等级的申报与审批

第八条裁判员的技术等级分为国际级、部级、一级、二级、三级,另设荣誉裁判员。

第九条掌握和正确运用本项目竞赛规则和裁判法,能够胜任裁判工作,经县级体育行政部门培训并考核合格者,可以申报三级裁判员,由县级体育行政部门审批。

第十条熟悉本项目竞赛规则和裁判法,能够比较准确运用,具有一定的裁判工作经验;任三级裁判员满两年,并且至少三次在县级体育比赛中担任裁判工作的,可以申报本项目二级裁判员,由地、市级体育行政部门审批。

第十一条熟练掌握和运用本项目竞赛规则和裁判法;具有丰富的临场执法经验和组织该项竞赛裁判员工作的能力;任二级裁判员满三年,并且曾两次担任省级以上比赛裁判员或至少两次在地、市级比赛中担任副裁判长以上职务的,可以申报本项目一级裁判员,由各省级体育行政部门审批。

第十二条精通本项目竞赛规则和裁判法,并能准确、熟练运用;具有较高的裁判理论水平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具有组织该项目竞赛的裁判工作能力;掌握本项目竞赛编排方法和外文规则;任一级裁判员满三年,并且曾两次任全国性比赛裁判员或至少两次在省级比赛中任副裁判长以上职务的,可以申报本项目部级裁判员,由国务院体育行政部门审批。

第十三条至少两次在全国性比赛中任副裁判长以上职务的部级裁判员,经国务院体育行政部门批准后,方可申报国际级裁判员,由国际单项体育协会审批。

第十四条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国性行业体育协会和国务院体育行政部门直属体育院校经国务院体育行政部门授权后,可以审批各项目或部分项目一级以下(含一级)裁判员。直属体育院校批准的裁判员应当报所在省级体育行政部门备案。

第十五条部级裁判员或少数具有突出贡献的一级裁判员,从事裁判工作二十年以上(如有杰出贡献者,在符合其它申报标准的前提下,其申报年限可适当放宽)。积极参加该项竟赛裁判工作,在全国性比赛及国际比赛中未出现明显错判,至少十次在全国性比赛中任裁判员,年龄在50岁以上,可以由省级体育行政部门推荐,全国性单项体育协会裁委会评议,报国务院体育行政部门批准,授予荣誉裁判员称号。

第十六条各级体育行政部门不得跨地域、跨系统审批裁判员。一级以下(含一级)裁判员由于工作调动,可持审批单位证明和本人裁判员证书到所在地方相应的体育行政部门更换裁判员证书。部级裁判员调离所在省份或系统,须报全国性单项体育协会备案。

第十七条申报各级裁判员必须严格遵守技术等级制度的规定。全国性单项体育协会根据本项目具体情况,并经国务院体育行政部门批准,可以将本项目部级裁判员划分为若干档次,规定本项目各级裁判员申报年龄和临场裁判员的最高年龄。

第十八条各级裁判员审批单位必须至少每两年举办一次裁判员晋级考试。通过考试者应当将裁判员等级申报表和本人裁判员证书一同交审批单位,并申报相应的裁判员技术等级称号。

第四章裁判员注册

第十九条各级裁判员审批部门每两年必须对所批准的裁判员进行注册,荣誉裁判员可以不进行注册。每偶数年的*月*日至次年二月五日为各项目裁判员的注册期,全国性单项体育协会报经国务院体育行政部门批准后,可以根据本项目的特点另行确定裁判员注册期。

第二十条国际级、部级裁判员应当到全国性单项体育协会进行注册,每人交纳注册费50元;个别项目因特殊情况需要提高收费标准的,应当由全国性单项体育协会报国务院体育行政部门批准后施行。

第二十一条一级裁判员由省级体育行政部门或国务院体育行政部门授权的单位进行注册,并报全国性单项体育协会备案。

第二十二条二、三级裁判员由各地、县级体育行政部门进行注册,并报省级体育行政部门备案。

第二十三条裁判员有下列情节者,暂停注册一次:

(一)受到赛区或审批单位处罚;

(二)考核不合格;

(三)两年内未担任裁判工作和未参加裁判学习。

第二十四条各级裁判员必须持有经过注册的裁判员等级证书方能参加全国体育竞赛裁判员临场执法工作;连续两次未经审批单位注册的裁判员,技术等级称号自动取消,其裁判员证书失效。

第五章裁判员选派

第二十五条体育竟赛的主办单位负责选派和聘请该次比赛的裁判员。

第二十六条全国性比赛,副裁判长以上职务由部级以上裁判员担任,临场裁判员技术等级为一级以上;省级比赛,副裁判长以上职务由一级以上裁判员担任,临场裁判员技术等级为二级以上;地、县级比赛,副裁判长以上职务分别由一级和二级以上裁判员担任,地、县级比赛临场裁判员技术等级为三级以上。

第二十七条裁判员的选派应当遵循公开、公正的原则。

全国单项竞赛就近选派裁判员,其数量不超过该次比赛裁判总数(不含辅助裁判)的四分之三,不足部分由承办单位按规定补充。

全国综合性运动会裁判员的选派,采取省级体育行政部门推荐,全国性单项体育协会审核,报国务院体育行政部门批准的办法,具体比例不受限制。

第二十八条辅助裁判员的技术等级可以适当放宽,具体要求由主办单位与承办单位商定。

第二十九条竞赛的主办单位应当责成总裁判长于赛前认真审核裁判员证书的注册登记情况。如裁判员未能出示符合规定的裁判员证书。竟赛组委会必须立即停止其裁判工作,所有费用赛区不予承担。

第六章截判员权利和义务

第三十条各级裁判员享有以下权利:

(一)参加全国各级各类竞赛裁判工作;

(二)参加审批部门组织的裁判员学习的培训;

(三)监督本级裁判组织执行各项裁判员制度;

(四)接受体育竞赛主办单位支付的劳动报酬;

(五)对于本项目裁判队伍中的不良现象有检举权;

(六)对于本级裁判组织做出的技术处罚,有向上一级裁判主管部门申诉的权利。

第三十一条各级裁判员应当承担下列义务:

(一)培养和坚持良好的职业道德,在竞赛工作中公正执法;

(二)钻研本项目规则和裁判法;

(三)培训和指导下一级裁判员;

(四)承担审批单位指派的裁判任务及担任下一级体育比赛裁判工作;

(五)配合裁判组织进行有关裁判员执法情况的调查。

第七章裁判员管理

第三十二条裁判员参加竞赛执法实行回避制度。从裁判员到赛区开始,就要遵守不与外界,特别是运动队联系的规定。条件成熟的项目,可以采用比赛开始前30分钟明确执场裁判员的办法,以保证裁判员公正执法。

第三十三条各级裁判员审批单位至少每两年举办一次裁判员培训,并对本单位审批的裁判员进行考核。各级体育比赛的裁判长和副裁判长,应当对参加比赛裁判工作的裁判员进行考核,并在其裁判员证书内填写考核意见。

第三十四条各级裁判员审批部门每四年举办一次优秀裁判员评选活动。国务院体育行政部门表彰部级以上或有特殊贡献的优秀裁判员。各单项体育协会至少每三年举办一次本项目优秀裁判员评选活动,并对优秀裁判员予以奖励。

第三十五条对裁判员的处罚分为:警告,取消该次比赛(合联赛)裁判资格,停止裁判工作两年,撤销技术等级称号并终身停止裁判工作。

第三十六条对裁判员的警告和取消该次比赛裁判资格的处罚,由竞赛组委会做出,并报该裁判员审批单位备案;裁判员被停止裁判工作两年、撤销技术等级称号并终身停止裁判工作的处罚由竞赛组委会报该裁判员审批单位批准,由该审批单位发出通报。

第三十七条受到赛区处分的裁判员,由该次比赛的裁判长在该裁判员证书内注明。在赛区工作期间,不遵守赛区纪律或在临场执法中出现漏判、错判者,给予警告。凡在同一比赛中(含联赛)受到两次警告或在赛区酗酒滋事的裁判员,取消该次比赛裁判资格。凡在比赛中执法不公,有意偏袒一方,妨碍公正执法者,停止裁判工作两年。

第三十八条凡裁判员有下列情节者,给予撤销技术等级称号,终身停止裁判工作的处分:

(一)行贿受贿,执法不公;

体育管理范文篇5

一、首先熟悉和精通教学大纲和教材

教师接受教学任务后,应当在担任这门课之前,对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教学进度以及课时数分布情况,通读全部教材,做到心中有数,挖掘教材的内在联系和教材的特性,对教材的专门性、辅助性练习及分组练习要仔细推敲,分析教材的内容,根据学生实际水平订出课的目的、任务、教学要求、重点、难点、组织形式、练习手段、教法指示、可能出现的错误和纠正方法等。教师对教材和教学大纲理解越深越透,重点就抓地越准,难点就容易突破,学生就容易听懂、领会、练习和掌握。同时,体育教师应经常温习和查阅有关体育科学知识,掌握和钻研各项体育运动技术、技能和练习方法,随时注意积累资料,多阅读体育书刊、报纸和有关电视广播,多参加教学活动和教学交流,积累教学先进经验和最优教学训练方法,随时收集加以保存,以备备课时可以翻阅。

二、认真处理好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两方面的关系

由于教师存在着“教材、技术教法、教师、场地”为中心的教学旧观念,忘了以学生为主体的主要根据,应树立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指导思想,根据学生的整体体育能力、体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水平科学、合理、有效、积极地安排课的内容,加强学生科学思维、锻炼方法的训练、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自学,独立工作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自锻自导能力、交往能力、表达能力、总结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在备课时必须认真研究,合理安排。另外,在备课时必须考虑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精选最优教学方法和节奏,善于从教材的基本理论知识和运动技术、技能的科学性、实用性、挖掘趣味性、竞争性,注重以生动的手段说明体育“三基”强身健体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教学备课的目的不是单纯教会学生某些“三基”知识,它更重要的是通过“三基”的传授,教会学生独立思考,学会科学的锻炼身体的方法,不断地更新知识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如何更好地发挥课后效应。

三、备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是指自发地影响人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条件的综合,就其内涵来说,包括诸如校际和班际交往、人际关系、学习气氛、课余生活、教学管理等社会性环境气氛。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凝集成一种较为稳定的风气,也是潜在的教学和教育因素。有人把这种教学和教育因素称为“潜在课程”。教学环境与体育教学效果是紧密相关,相互制约的,良好的教学环境是取得最优教学效果的前提。因此,在备课时,绝不可轻视教学环境的影响,设计的内容和方案要有助于加深和扩大其所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促进学生多种能力的发展,所以在考虑课的设计时,要充分选择和利用教学环境,并与环境保持“动态平衡”,才能使备好的课发挥其整体功能。

四、集体备课,集思广益

体育管理范文篇6

【摘要题】地域文化

体育管理体制是一定历史时期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与体育发展内在规律相互作用的产物。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体育体制对该国或地区体育运动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决定性的影响。同时也可以从体育管理体制反映出该国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体育运动的推展与活动过程。

由于历史的原因,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海峡两岸分属于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更由于祖国大陆(以下简称大陆)和台湾地区(以下简称台湾)不同的政治主张与措施,使同宗、同语、同文化的两岸同胞长期处在分裂状态之中,两岸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而两岸体育分别在这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和社会背景下发展,深受其影响。长期以来,两岸形成各自的体育组织管理体系,在体育体制及运行机制上也存在着差异。本文运用文献资料研究、专家访谈和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探讨在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与背景下两岸体育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的发展状况与特点,力图揭示两岸现行体育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的各自优势与不足,为全面推动两岸体育的交流,促进两岸体育的协调发展提供参考。

1大陆体育组织机构概述

1.1政府体育组织机构

大陆政府体育组织机构中,包括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和解放军体育指导委员会。

国家体育总局是全国体育工作的主管行政部门。在1998年3月开始进行的国务院机构改革中,原国家体委改组成国家体育总局,并由国务院组成部门改变为国务院直属机构,负责统一领导、协调和监督全国的体育工作。其职责也产生了一些变化,运行机制也已从政府“办”体育逐步向政府“管”体育转变,主要发挥其领导、协调、监督和服务的功能[1]。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是属于司局级的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的管理机构,主要负责全国学校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的管理工作。其主要职则是:宏观指导学校体育、卫生健康和艺术教育工作,制定有关体育、卫生、艺术教育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协调大中小学校及学生参加国际体育竞赛和艺术教育等交流活动;规划并指导有关的专业教材建设、专业师资培训;指导并协调学校国防教育和学生军训工作。

解放军体育指导委员会是管理军队体育的职能机构。它由军委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联合组成,负责开展军队体育活动,组织运动训练和竞赛,参加国际军事体育大赛等。

1.2社会体育组织机构

大陆社会体育组织机构主要有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和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等。

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原与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为同一单位。1954年国际奥委会承认中华体育总会为中国奥委会;1958年大陆退出国际奥委会;1973年在得到亚洲奥委会的承认后,大陆另行成立中国奥委会;1979年10月25日,国际奥委会接受了中国奥委会的提案,在国际奥委会“名古屋”执委会上通过恢复中国在奥委会的合法席位,使中国重新回到国际奥运大家庭[2]。

中国奥委会的最高权力机构为全体委员会会议,执委会之下设秘书处、国际联络部、宣传部、竞赛部、港澳台办公室等;其业务一般由国家体育总局对外联络司兼任。

中华全国体育总会自新中国成立后,在原“中华体育协进会”的基础上改进而成。该会属于群众性的体育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体育工作者的纽带。全国委员会为最高权力机构,委员每届任期5年。目前,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与国家体育总局是一个机构,两块牌子。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及其活动,接受其业务主管单位国家体育总局及社团登记管理机关民政部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是体育科技工作者所组成的学术性群众团体,接受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国家体育总局和民政部的三重领导。该会与1980年12月15日成立,最高的权力机构是全国代表大会,5年召开一次,下设有理事会、常务理事会及其分支机构等。

2台湾体育组织机构概述

2.1政府体育组织机构

台湾政府体育组织机构有“行政院体育委员会”、“教育部”体育司和“国军体育总会”。

“行政院体育委员会”(简称体委会)是目前台湾主管体育的最高行政机构。在1997年7月台湾“体委会”成立以前,台湾体育行政权长期由“教育部”体育司行使。1997年6月26日,台湾“行政院”通过“行政院体育委员会暂行组织规程”及“行政院体育委员会组织条例草案”,“体委会”被确立为部会级的体育行政机构。1997年7月16日“体委会”正式挂牌运作,成为台湾有史以来最高体育行政管理机构,改变了以往由“教育部”体育司领导台湾体育工作的格局。奉“行政院”指示及“体委会”与“教育部”体育司两度业务协商结果:全民体育、竞技体育、社会体育及国际体育,由体委会办理。“教育部”体育司专门负责学校体育推广,学生体能检测,以及各级学校运动联赛的规划与执行。“体委会”则全面策划和管理台湾地区的体育事业,包括各级学校的优秀运动选手培养,专任教练调训工作,以及国际体育和两岸体育交流等,在体育法令修改部分,也由其主政,并配合修正[3]。

“体委会”成立以后,负责统筹台湾地区的体育事务,其体育运动的政策是以推展全民运动为基础,以提升竞技化运动水准为目标[4]。“体委会”内设有综合计划处、全民运动处,竞技运动处,国际体育处,运动设施处五个专业管理机构和身心障碍国民运动委员会、法规委员会、诉愿委员会等三个委员会。台湾“体委会”的主要职能是:

(1)关于体育政策、制度、法规的综合研拟、推动及协调等事项;(2)关于全民体育运动的发展政策、方针与提升国民体能计划的规划、推动及协调等事项;(3)关于竞技运动发展政策与方针的规划、运动项目的推动及协调事项;(4)关于学校、军中体育及职业运动组织与选手培训的协调、联系及辅助事项。(6)关于奥运会与亚运会竞赛运动选手的选拔、训练、参赛工作的监督、联系、推动及辅助事项;(7)关于国际及两岸体育交流政策与方针的规划、推动及协调事项;(8)关于体育学术、运动科学研究与发展事项。(9)关于运动设施发展政策与方针的规划、推动及协调事项。(10)其它有关体育运动工作相关的事项等[5]。

“教育部”体育司。台湾体育过去长期由“教育部”主政。“教育部”下设国民体育委员会,研拟台湾体育政策,指导台湾的体育活动。1973年“教育部”修改教育基本法,并于同年10月31日成立体育司。体育司内设三个科,分别掌管学校体育、社会体育与全民体育等[3]。省(市)政府教育厅(局)、县(市)政府教育局设体育专管单位,乡(镇、县辖市、区)公所置体育专业人员,负责辖区内国民体育活动的规划辅导及推动事项。“教育部”体育司成立以后,原国民体育委员会依然存在,但其主要任务是体育政策的研拟,体育活动的指导、协调、咨询、研究等事项。1997年7月,台湾“体委会”成立以后,“教育部”国民体育委员会组织条例才由“教育部”报请“行政院”废止。体育司则以发展学校体育与学校卫生为主,一方面落实推展学校运动风气,全面提升学生体能,培育学生终身运动习惯与鉴赏运动能力;另一方面发展学校卫生保健,维护增进学生健康,奠定国民健康基础。

体育司在学校体育管理中的主要任务是:

(1)研究制定学校体育发展的目标与规划事项;(2)研究制定学校体育教学策划、督导与考核事项;(3)研究制定学校课余体育活动的策划、督导与考核事项;(4)研究制定学校课余体育运动训练的策划、督导与考核事项;(5)研究制定体育专业人员培养、进修的策划与辅导事宜;(6)研究制定学校体育的法规、法制建设并监督实施[6]。

“国军体育总会”。台湾“国防部”为增进官兵身心健康,研究发展并协调推进军中体育活动,于1958年成立“国军体育总会”。“国军体育总会”设会长1名,由参谋总长兼任,副会长2名,由副参总谋长(执行官)及主管体育业务的副参总谋长兼任。政策委员6人,有海、陆、空、联勤、海巡各总司令及总政治作战部主任兼任。下设执行委员会,置主任委员1人,由作战参谋次长兼任。总干事1人,由作战参谋次长室主管体育业务的副处长兼任。该会分设计划组和执行组,各设组长1名,干事3-5人。该会的主要职责如下:

(1)研究“国军”体育的改进;(2)发展“国军”各级单位的体育业务;(3)推行“国军”体育活动与竞赛;(4)办理“国军”对社会及国际间的体育活动[7]。

2.2社会体育组织机构

台湾社会体育组织机构主要有中国台北奥委会、“中华民国体育运动总会”,以及其它民间体育社团组织。

中国台北奥委会。1949年,国民党政府迁往台湾后一直沿用“中国奥委会”,1973年被迫改为“中华民国奥林匹克委员会”。1979年10月25日,国际奥委会接受了中国奥委会的提案,在国际奥委会“名古屋”执委会上通过恢复中国大陆在国际奥委会中合法席位的决议。国际奥委会确认以“中国奥委会”的名称承认设在北京的奥林匹克委员会,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国歌;以“中国台北奥委会”的名称承认设在台北的奥林匹克委员会,条件是中国台北奥委会的旗帜和歌曲都必须有别于他到目前为止所使用的旗和歌。台湾方面在经过一年多的抵制之后,最终在世界潮流的压力下不得不接受国际奥委会决议中规定的条件。1981年3月23日,国际奥委会宣布,台湾奥委会同意改为中国台北奥林匹克委员会,并改变原来使用的旗和徽[1]。

中国台北奥委会以推展全民运动、发扬奥林匹克精神、加强与国际奥委会、祖国大陆,以及其它国外各运动团体联系为宗旨,推展与完成其奥委会职责权限内的各项任务[8]。

“中华民国体育运动总会”。“中华民国体育运动总会”(简称体总)的前身为1924年8月在南京成立的“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1973年更名为“中华民国体育协进会”,1999年12月更名为“中华民国体育运动总会”。“中华民国体育运动总会”是台湾地区社会体育的领导单位,以推进全民体育、发扬业余运动精神、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加强国际体育联系与活动为宗旨。“中华民国体育运动总会”的主要任务是:推展全民体育运动;设置运动训练中心,培养优秀运动选手,提高运动竞技水准,加强国际体育运动竞赛;辅导各会员单位的会务及业务的推展和规划台湾地区运动会,并辅导全民运动联赛等[9]。

台湾其它民间体育社团组织。台湾民间体育团体依台湾地区“人民团体法”的规定,同台湾“内政部”申请成立。民间体育团体的业务活动除了受主管机关“内政部”的指导与监督外,并受目的事业主管机关“行政院体委会”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与监督。目前,台湾地区向“内政部”登记的“全国性”民间体育团体有422个。大体上可分为七类,主要有:(1)综合类,如中国台北奥林匹克委员会、“中华民国体育运动总会”、“中华民国大专院校体育总会”和“中华民国高级中等学校体育总会”等。(2)学术类,如“中华民国体育学会”、“中华民国运动医学学会”等。(3)运动类,如“中华民国田径协会”、台北市旅游协会等[7]。

3海峡两岸体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比较分析

在管理体制方面,由于组织与社会制度的不同,政府与民间组织系统产生性质、内容、结构各异的行政组织体系与管理体制。按照权力和利益的归属,可分为政府管理型、社会管理型和混合管理型等三种类型[7]。

目前,两岸体育体制均属于混合型管理体制,即由政府和社会体育团体共同管理体育事务;但其混合管理体制各有所侧重。同时,由于两岸体育在特定的历史与社会背景下发展,受其政治、经济、文化及教育环境的影响,两岸在体育改革路径、社会基础、意识形态等方面存在着较明显的差异。

3.1大陆体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分析

新中国成立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大陆体育体制实行的是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举国体制”。这种管理体制经过40余年的运作,其基本特征是:政府以计划经济手段配置体育资源,以行政手段管理体育;政府既是“办”体育的主体,也是“管”体育的主体。历史地看,“举国体制”在新中国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是必然的,也是合乎规律的,表现出对体育管理目标、管理功能、管理形态等方面的一体化的特征,即“思想一盘棋”、“目标一体化”、“组织一条龙”。“举国体制”体现出强烈而鲜明的国家意志,缺点是缺乏社会自主性和运行机制的灵活性;但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它有利于集中有限的人力、财力、物力更快地发展体育运动,特别是竞技体育在国际体坛中更能发挥其优势。大陆竞技体育优于台湾,就是与政府集中管理体制下的特有运作机制有关,如目标明确、单一,局部服从大局,有利于调动社会各方资源。但是长期实行这种由上至下、政府集中式领导的体育管理体制也容易产生种种弊端,如思想过分僵化,权利过分集中,行动过分统一,限制社会对体育的参与和支持,政府体育经费负担过重,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发展比例失调等。大陆改革开放以后,体育事业生存与发展的内外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使原有体育体制与转型中的经济体制出现异质矛盾,政府包办一切体育事务的管理方式难以为继;二是体育事业规模不断扩大,结构日益复杂,人民群众对体育的需求水平进一步提高,且呈现多样化、差别化的发展态势。这时,旧体制的不适应性开始显露,主要表现为体育事业发展经费不足和体育行政部门管、办矛盾突出两个方面。因此,通过80年代和90年代对旧体制的改革,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符合现代体育发展规律的新型体育体制与运行机制;彻底打破了体委系统独家办体育的集中式组织管理制度,并开始推动体育社会化、科学化、产业化和职业化,籍以促进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在改革过程中,大陆体育体制逐步由政府集中型管理体制向政府与社会结合型管理体制过渡,力图改变原有体制过度强化政府的权利,抑制社会组织参与体育管理和发展体育的积极性,而造成体育社会组织极度萎缩的弊端。大陆在体育改革中,不断进行体育体制创新,积极寻求社会支持的渠道,扩大社会组织对体育管理与发展的参与程度,充分发挥社会办体育的实效。

2001年,在全国体育局长会议上,提出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举国体制”,即“举全国之力,集全民之智”的体育事业组织与管理方式,形成政府、社会、个人共同举办,财政和市场双重推动的体育事业运行机制,这是一种着眼于新世纪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体制创新。这一新型“举国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对新世纪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10]。

就大陆目前的体育运行机制而言,还处在一个两种体制并存的阶段。是一种旧的体制逐渐弱化,一种新的但不完整的体制逐渐诞生、强化的混合时期。在体制转轨时期,旧的运行体制已被打破,过去某些运作机制已不适应现实的要求,而新的运作机制尚未完全建立起来,新旧两种体育运行机制并存交替局面将会持续一个较长的时期。如在“单位制”弱化的同时,开展社会体育的相应组织、机构、制度尚不健全,或处于空白,或整合力度不够,而使社会体育的发展受阻。从管理学的角度看,机制就其本性而言,要求完整。只有完整,其子系统才能通过阈值、传导、自动控制达到协调,整个系统的状态才能优化。如果一旦某一个环节被破坏,很可能整个系统的状态就被破坏。如大陆在竞技体育方面优于台湾,这与集中管理体制下的特有运作机制有关,即在特定的时期,有利于调动社会各方资源,实现竞技体育的发展目标。对社会体育的发展而言,台湾则明显优于大陆,这也与其社会体育组织、机构、制度等方面发展比较成熟有关,而大陆则刚刚起步,尚未建立良好的社会体育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

3.2台湾体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分析

台湾体育管理体制属于混合型管理体制,此种体制的优点是政府可以发挥主导作用,亦可鼓励社会对体育的参与和支持,缺点是权责不容易划分清楚。台湾早期的管理体制大多采取与民间社会团体分权管理体育,而近年来已开始逐步强化政府的管理职能。其原因是:在台湾早期的体育理念里,体育是教育的一环。在1997年7月台湾“体委会”成立以前,依照当时“国民体育法”的规定,由“教育部”体育司主管台湾体育行政工作,办理台湾体育的规划、辅导与考核事项。因此,台湾体育行政组织隶属于教育行政体系之内。在“教育部”体育司主管台湾体育工作期间,各级政府对学校体育非常重视,将其列为体育工作的首位,其学校体育管理体制也比较健全,使学校体育得到较好的发展。但台湾早期的竞技体育与社会(国民)体育管理体制却不够健全,由于体育主管机关的层级不高,专业工作人员缺乏,政府偏向于与民间社会团体分权管理体育,许多业务由民间体育社团组织。如,台湾竞技运动选手的选、训、赛工作,教育部“体育司”就委托给台湾体育运动总会(原体协)主办。这种“委办”形式在管理上存在一定的缺陷,如操作过程中,“体总”在人力、财力、物力及管理方面都难以得到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强有力的管理权限,难以解决选、训、赛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难题,以至台湾地区运动训练与竞赛水平不高,这也是台湾竞技体育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据报道,在台湾奥运和亚运体育代表团中有3成以上是中学生选手,这说明了台湾竞技体育人才严重匮乏,究其原因,也是其竞技体育管理体制不完善而造成的。客观地说,中学生选手无论是在其代表资格,或是竞技运动水平上均存在争议,也很难有所作为。在社会体育管理方面,依台湾地区“人民团体法”成立的民间体育团体与组织,是以“内政部”为主管机构,业务则接受体育专业主管机关的指导与监督。“体委会”与台湾各体育社会团体组织之间并无直接隶属关系,只存在财政补助与业务指导、监督方面的关系;各体育社会团体其内部实行民主管理,不受“体委会”的制约。台湾地方政府对社会体育团体组织的管理也是采用立法或经济补贴等方式间接地进行管理,此种多头马车式的领导管理体制给台湾早期社会体育的开展带来诸多不利因素,如政府统筹不够,行政管理效能低,社会体育活动不活跃,体育运动设施利用率不高,造成大量社会体育资源的浪费等,这种尴尬局面直到1997年7月台湾“体委会”成立后才逐渐结束。

就台湾体育运行机制而言,目前也是处在一个新旧两种体制及运行机制并存的阶段。一方面台湾主管体育行政工作的最高机构是“体委会”。但“体委会”在台湾省(市)、县(市)、乡(镇)等地方政府中并无体育管理机构。由于“体委会”缺乏其基层体育管理机构,“中央”、地方与民间体育社会组织均无法直接衔接。因此,其业务仍然依赖教育部门的专职体育管理机构及相关社会体育团体组织推展。另一方面,台湾“全国性”民间体育组织业务重叠性较高,其组织的自主性不足,且社会体育组织的主管机构是“内务部”,而“体委会”与它们之间的关系只是业务指导关系。因此,其业务也难以推展。加上社会体育组织、教育行政机构及体育行政主管单位之间缺乏密切联系,甚至带有浓厚的官方及派系色彩,在执行业务或发挥政府权力时,经常会因为权责、法令、制度、经费预算及人事运作等方面的问题,造成业务中断或政策执行不力,产生不必要的困扰与障碍。所以台湾地区体育行政管理政令不畅,体育运动无法做到有效地推展、监督与管理。这种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也使台湾社会体育、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及国际体育等相关组织机构与资源无法得到有效整合。这也是导致台湾地区竞技体育运动水平不高和社会体育人口比例较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4研究结论

两岸分别在两种不同社会制度下发展,所形成的体育管理体制均属于“混合管理型”,但在实际操作中各有所侧重。台湾体育管理体制过去偏向于与社会团体分权管理体育的混合型管理体制,但近几年来却开始逐步强化其政府的管理职能;大陆体育管理体制是由政府集中式管理体制向政府与社会共同管理体育的混合型管理体制过渡,倡导社会组织参与体育管理。目前,这两种体制在各自的社会背景下均发挥了各自的作用,促进了各自体育运动的发展。具体来说,大陆应在竞技体育管理上保持“举国体制”的优势,而在社会体育、体育产业、两岸体育交流等方面应发挥社会组织与民间团体的力量,争取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台湾应该继续加强政府对体育的统筹管理,特别是对政策的制定、法规的推行、运行机制的改革,以及竞技体育管理等方面加强其政府行为。

两岸体育管理体制改革都是采取渐进的方式进行,新旧双重体制并存局面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且新旧两种体育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并存交替局面将会持续一个较长的时期。因此,两岸在体育交流中,应做到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在互动过程中,对细节和操作层面上的把握,应注重方法、手段与方式的灵活性,以积极的心态避免泛政治化倾向,淡化意识形态的分歧,积极推动两岸全方位的体育交流合作,不断扩大体育交流层面,并形成良性互动,以促进两岸体育和两岸关系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任绍祖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史(综合卷)[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9:421~422.

[2]体育史教材编写组.体育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314~316.

[3]体委会主导体育政策,教育部推广学校体育[N].台湾:民生报,体育天地版,1998.3.4.

[4]台湾“体委会”出台跨世纪体育规划[N].台湾:民生报,体育天地版,1997.7.23.

[5]台湾“体育委员会”简介[EB].台湾“体委会”网站资料2002.6

[6]台湾“教育部”体育司简介[EB].台湾“教育部”网站资料2002.6

[7]曾贤亮,王同茂,詹德基,等.我国体育组织制度的现况及发展策略[R].台湾“体委会”委托研究计划,1999.

[8]中国台北奥林匹克委员会简介[EB].台湾奥委会网站资料2002.7(网址http//).

[9]“中华民国体育运动总会”简介[EB].“中华民国体育运动总会”网站资料2002.8(网址http//www.ncpfs.gov.tw).

体育管理范文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体育课;安全教育;管理;探析

在我国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当中,体育课的全教育和安全管理普遍存在着欠缺的状态,同时也说明了高职院校对于体育教学的安全教育和管理工作不够重视,这种安全教育和管理上的缺失,将导致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存在着诸多的安全隐患,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高职院校整体的发展,所以高职院校在体育教学当中,要重视体育课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保证教学教学和学生学习训练的安全,同时也能推进高职院校的发展和进步。

1高职院校体育课安全教育和管理的意义

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中,体育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对于高职院校来说,体育教学是对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的一种完善,对于学生来说,不仅仅可以使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并为毕业之后步入社会做准备。而在高职院校体育课当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因素导致体育教学当中存在着许多的安全问题和隐患,这些存在的问题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极大的影响着其办学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对于学生来说,可能会在学生上体育课时因为发生一些意外的伤害和事故,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课程进度,同时这也说明了我国普遍高职院校体育课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意识不足。在高职院校体育课中进行并且做好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体育教学的正常进行,并且可以将在体育教学中一些不可控的安全事故和隐患的伤害降到最低,高职院校建立完善的体育课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可以在体育教学当中使安全事故的发生大大减少,同时当体育课当中有体育事故的发生时可以及时的去进行救治,将体育事故所带来的伤害降到最低,保证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以及各类体育活动的正常进行。

2高职院校体育课安全事故的原因

在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当中,会因为各种外界以及个人的因素发生安全事故,这些安全事故极大的影响着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和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并且会对学生的生命安全产生一定的威胁,所以说高职院校的体育课安全事故与体育课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是息息相关的。下面对高职院校体育课安全事故发生的内在因素以及外在因素进行分析。2.1体育设施的问题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当中,体育设施是进行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的基础,只有保证体育设施的质量才能够保证体育教学,体育活动以及体育训练的正常进行。但是在国部分高职院校的体育设施建设当中,普遍存在着质量良莠不齐的情况[1]。首先,高职院校的体育场以及塑胶泡道没有及时的清理和维修,上面存在着一些杂物或者破坏,学生在进行跑步或者其他训练师可能会因为一些杂物或者跑道的损害,产生摔伤的安全事故。而且在体育场中,足球球框以及羽毛球网等硬件设施,存在着长期没有维护和保养的情况,很有可能内部已经老化和损坏,给正在进行体育活动和体育比赛的学生以及教师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另外高职院校的体育器材也存在着没有定期维护保养的情况,当学生在使用体育器材时,可能会因为器材的内部损坏和老化产生一些安全事故。2.2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能力不足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高职院校的开办和发展也越来越快。但是在我国的高职院校,大多数都是民办的高职院校,相对来说整体的办学教学质量不高,并且大多以盈利为最终目的。而在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个人能力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甚至一些民办的高职院校仍然停留在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并没有聘请专业的体育教师,而是由校内的教师替代体育教师进行体育教学,而相对来说有一些具备专业素养的体育教师,因为民办高职院校对于教师的管理不是很严格,造成体育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当中,对于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不重视,不能很好的预防体育课当中安全事故的发生,以及当体育课当中安全事故发生时不能够及时有效地处理[2]。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当中,由于自身专业素养的和自身能力不足,不仅不能给学生进行专业的体育项目知识和技能的正确传授,同时也给体育课中学生的学习和训练造成了很大的安全隐患。2.3学生因素学生自身的因素也是造成安全事故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高职院校中部分的学生由于没有受到高等素质教育,导致其不能很好的按照体育教师的教学进度来进行上课,部分学生会在体育课中出现嬉戏打闹,自行使用体育器材等行为,不能很好的遵守课堂的纪律。比如说,学生在嬉戏打闹时会可能会导致产生一些矛盾,滋生打架斗殴的情况出现,极大的伤害学生的身体健康,甚至会给学生造成心理阴影。

3高职院校体育课安全教育和管理的对策

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教学工作,只有保证体育课的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才能够保证学生的发展以及高职院校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下面对高职院校体育课安全教育和管理的对策进行分析。3.1加强对教师的管理力度高职院校首先需要加强对体育教师的管理力度,在聘用体育教师中,一定要严格按照教学标准和其自身能力进行严格筛选,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个人能力。其次高职院校的管理工作人员要加强对体育教师的管理,培养和提高体育教师的责任感,可以通过一些教学评比来让教师之间形成良好的工作风气,其次要对教师进行定期的培训和教育,不断的提升专业素养和个人能力。3.2加强安全教育高职院校要加强体育教学的安全教育,不仅仅是对体育教师进行定期的安全教育,对于学生也要进行大力的宣传和安全教育,让其真正的认识到体育安全的重要性以及体育安全问题所带来的危害,进而使教师和学生可以从自身的角度出发,预防体育安全事故的发生,如果有体育事故发生时,也可以及时的进行有效处理,将伤害降到最低[3]。3.3改革教学方式,加强对学生的管理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当中,要改变观念以及对体育教学的认识,在体育教学方式中,要根据学生的情况选择尽可能适合的体育教学方式,提高教师的的教学效率和质量。教师还应该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在体育课当中要严格管理和监督可能会出现安全事故的体育项目和活动。

4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职院校中,体育课的安全教育和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不仅关系着高职院校的整体教学质量水平,同时关系着学生的安全问题以及全面发展,所以要重视高职院校体育课的安全教育和管理。通过对加强对教师以及学生的安全教育和管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预防体育课安全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李金保.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创新问题探析[J].职教论坛,2016(1):43-47.

[2]张美云,李.高职院校生存教育视域下的体育教学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3):94-96.

体育管理范文篇8

关键词:大学体育;教育管理;瓶颈探析

在大学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体育教育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它决定了整个大学体育教学的质量,所以大学在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认识到大学体育教育管理的作用,积极地提升大学体育教育管理的水准。随着教育变革的不断深入,大学的体育教学模式、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都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因此大学体育教育管理也应该紧跟时代的变化,不断对自身进行变革和发展,构建大学特色的体育教学管理体系,通过大学体育教育管理的变革不断促进大学管理模式的创新发展。

1大学体育教育管理的重要作用探究

在大学教学的环节中,大学体育教学是非常特殊的一个教学科目,它和其他科目的教学方式有着很大的不同。大学要想全面地发挥出大学体育教育管理的作用,就必须要结合大学实际发展的情况设置科学合理的体育教学目标,然后以此为基础,让学生掌握必要的体育技能和体育能力,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形成主动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格,最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在大学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进行体育教育管理可以保障体育教学能够有序化、系统化地进行,在遵循学校体育实际状况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体育教学的每个环节进行变革,保障体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一般大学体育教育管理主要指的就是对体育教学的目标和计划进行管理、对体育教学的过程进行管理以及对教学的秩序、质量和实施进行管理,构建大学特色的体育教育管理系统,让整个大学的体育教学工作有序开展,保障体育教学可以有计划地实施并且落实下去。

2大学体育教育管理的瓶颈探究

2.1体育教育管理的理念落后

在大学体育教育管理实施的过程中,遇到非常大的一个瓶颈就是大学体育教育管理的理念比较落后,无法适应新时期大学体育教育管理工作的要求。现在很多的大学依然没有认识到大学体育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忽视了体育教育管理工作的作用和意义,造成体育教育管理工作在实施的过程中,缺少足够的资金扶持和帮助,缺少体育教学需要的设施和场地,无法有序地开展体育教学,而且很多大学体育教学不具备完善的体育教育管理体系,在体育教育管理的过程中态度不端正,管理理念很难满足新时期的发展。这些学校还在把管理的重心放在对学生的管理工作中去,没有将体育教学目标列为管理对象,造成管理理念的认识非常肤浅。即便有一些大学设置了体育教学目标,但是在设置的过程中没有遵循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导致教学目标的设置不合理,实施起来也经常出现问题,大学体育教学的质量难以保障。

2.2大学体育教育管理的方式落后

在大学体育教学开展体育教育管理的过程中,还有一个瓶颈就是大学体育教育管理的方式比较落后。在设置大学体育教育管理体系的过程中,很多领导管理人员没有考虑到教师和学生的状况,而是从自身的角度出发设置大学体育教育管理体系,导致很多大学体育教育管理体系脱离于教学工作,教师无法在体育教学中发挥出自己的引导作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被压制。在这种状况下,很容易导致体育教学的质量低下,学生在这种体育教育管理的体系中,也无法提升对于体育的兴趣爱好,体育教学的目标也就无法完成。

2.3教学评价方式不合理

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开展体育教育管理还存在一个瓶颈就是大学体育教育管理的教学评价方式非常不合理。很多的大学在进行教学评价的过程中,对于教学过程的管理非常重视,反而对教育管理的结果没有给予过多的重视。大学的体育教学内容非常多,很多教师只能够对重点的体育课程进行讲解,然后学生在课下练习,但是这种方式没有遵循教学目标,学生的实际成绩在考核中无法以教学目标作为参照标准,而且大学对于体育教育管理的忽视导致很多教师在体育教学中非常随意,不能严格按照教学目标开展体育教学,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难以保障。

3提升大学体育教育管理水平具体方式

3.1提升大学体育教育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准

大学体育教育管理人员对于大学体育教育管理的水平和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所以大学必须要不断提升大学体育教育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准,加强对大学体育教育管理人员的培训与学习,更新大学体育教育管理人员的观念,创新大学体育教育管理人员的模式和方法,提高管理人员的心理素质和综合素质,切实地保障大学体育教育管理工作有效全面实施。进入新时期以来,计算机技术在各个行业都得到了应用发展,作为大学体育教育管理人员也要具备计算机使用的能力,通过使用计算机提升大学体育教育管理的现代化水平,促进大学体育教育管理效率的提升。

3.2充分认识到大学体育教育管理的作用

大学的领导管理人员一定要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充分认识到大学体育教育管理的作用,对大学体育教育管理有自己独特的认知。首先作为大学的管理人员,必须要深刻认识大学体育教育管理对大学体育教学开展的作用,然后增加对体育教学的扶持和帮助,尤其是要加大对体育教学的资金补助,完善大学体育教学的场地和基础设施建设,从而更好的适应新时期大学体育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最后,大学领导管理人员还不断强化自己的管理意识和监督意识,加强对体育教师教学的监督,设置合理的政策和考核机制,提升大学体育教育管理的水平和质量。

3.3对大学体育教育管理模式进行创新

最后一定要对传统的大学体育教育管理模式和管理制度进行创新,构建有自身学校特色的体育教育管理体系,提升大学的体育教育管理水平与质量。大学领导管理人员可以吸取其他大学成功的体育教育管理经验和模式,结合学校自身的发展特点,从而探索建设处一套适合自身学校使用的大学体育教育管理模式,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保障管理工作能够落到实处,确保大学体育教学工作有序开展,除此之外,还应该构建完善的评价体系,加强对教师能力的考核和评价,保障体育教学的质量。

4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是我国开展素质教育非常重要的一个场所,而大学体育教育管理又是大学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随着教育变革的不断深入,大学的体育教学模式、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都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因此大学体育教育管理也应该紧跟时代的变化,不断对自身进行变革和发展,构建大学特色的体育教学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朱铁峰.关于大学体育教育管理的瓶颈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5(26):205-206.

[2]王贺.大学体育教学管理的发展与瓶颈探究[J].读与写,2015(18):243.

[3]王宗友.论大学体育教育管理的瓶颈[J].中文信息,2015(2):266.

[4]董利升.大学体育教育管理的瓶颈解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3):48-50.

体育管理范文篇9

1颠球技术的考核研究

对颠球技术的考核主要是为了检验在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对球性的熟悉程度。在所调查的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足球普修课颠球部分的考核都是以学生颠球的数量为评判标准,各院校设置的颠球达标次数大致相同,大部分为8个,少数几个院校设置10个为达标数。颠球的考核形式也都相似,大致是脚背正面连续颠球。这种考核形式和方法较为合理,通过实践证明可以很好的考察学生对球的性能的控制能力。但是该考核方法下的结果对学生学习效果的体现不够精确,在各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足球普修课的教学大纲里,对脚背正面颠球的技术达标要求明确,有利于操作,但是没有对脚背正面颠球技术评定的具体要求。以广州体育学院为例,脚背正面颠球部分的达标考试的评分标准是:8次及格,每增加1次增加分值1分,28次以上每增加1次增加分值2分,38次为满分,而对技术评定的标准和分值量化没有具体规定。在现行的足球普修课脚背正面颠球的技术评定中,大部分学校是根据任课教师对学生的平时和考场技术表现的直观印象来评定的,并没有具体的量化标准。这样结果就导致“印象分”的含量过高,对学生的技术评定不够准确,有的学生采用“腱子颠球法”(单脚连续颠球)也能拿到较高的分数,任课老师明知此颠球方法并不能衡量学生球性的好坏,可由于没有具体的量化方法进行评判,多数也徒叹奈何。根据查阅的资料进行相关的研究,对脚背正面颠球技术评定的量化标准可以有以下设想。脚背正面颠球:必须是双脚脚背正面连续交替颠球;以单脚连续颠球不累计次数,其它部位可做调整但不累计次数;必须在直径3m的圈内进行,颠球高度不得超过1m。以100分为基分,连续3次用同一只脚颠球者扣减10分;颠球者出圈1次,扣减10分;颠球高度超过1m,一次扣减5分。

2运球与射门考核研究

绝大部分受调查院校将运球绕杆和脚背正面射门结合在一起,主要是为了考察学生完成普修课学习后运球和射门能力。此部分考核的方式各院校设置不一,有部分院校采用运球绕过固定障距(2m)、固定直线上的障碍物若干(为5个或5个以上),然后在规定距离内脚背正面射门。也有部分院校采用绕过不同障距且,并不在一条直线上的障碍物若干,比如有的院校将障碍物设置成固定的曲线线路,且障碍物间距有1m、2m、3m、4m,学生需按规定路线绕过这些障碍物再按规定用脚背正面射门。此种形式和方法的考核能较好的考察学生运球和射门能力,专家一致认为是普修阶段检验学生运球和射门能力的较理想方法。除了在规定范围的时间内完成运球绕杆然后脚背正面射球进门的达标成绩外,本着技评标准量化的原则,可以将运球绕杆射门考核作以下量化要求:运球绕杆必须是双脚交替进行、身体与球均不得碰杆、不得用脚内侧射门、起脚射门时不得超过规定的距离界限。以100分为基分,没有双脚交替运球者,一次扣减5分;人或球碰杆者,一次扣减10分,用脚内侧或以地滚球射门者扣减10分。

3脚背内侧踢准技术的考核研究

脚背内侧踢球是体育教育专业足球普修课技术部分考核的重要内容。脚背内侧踢球的特点是踢球腿的摆动幅度大、摆速快、踢球力量大。另外助跑方向和支撑选位的灵活性也较大,脚触球的部位点较多,能提出多种弧线和旋转等不同性质的球。学生对脚背内侧踢球动作的掌握与否在很大程度上能说明足球普修阶段学生足球技能掌握的好坏,是衡量学生学习提高程度和技能掌握的一个重要标准。传统的也是目前各院校采用的脚背内侧踢球考核形式为:以一点为圆心,以1m、2m、3m为半径分别画三个同心圆,圆心处插一根约1.5m高并系有彩色小旗的标志杆作为踢准的目标。以25m为半径,从圆心向踢球点画一条5m长的弧线为踢球限制线。测试者将球放在限制线上,用脚背内侧踢球将球踢向同心圆,每人连踢5次,每踢入3m、2m、1m半径圈内一次,分别得5分、3分、2分(如图1)。由于脚背内侧踢球技术动作复杂、脚法多变,学习要求学生自身素质相对较高,而普修阶段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的现实导致了学生对脚背内侧踢球技术的掌握程度有高、有低,也形成了学生在考核中成绩两极分化的现象。实践发现,足球普修课技术部分脚背内侧踢球考核中,技术基础好的部分学生成绩很好很突出,而部分足球基础薄弱的学生无法达到基本达标成绩。技术好和技术差的学生面对考核时心理反差强烈。另外通过研究发现,这种以同心圆做落点区域的考核方法,对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只要把球踢向目标范围,就很可能落在规定的区域得分,其成绩的取得偶然性较大,成绩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临场的发挥,其考核结果未能反映出学生对此项技术的掌握程度。即有一定足球基础的学生其考试成绩未必比初学者高,甚至出现初学者由于临场发挥出色而得分更高的现象。从全部54学时的足球普修课教学进度来看,脚背内侧踢球的教学时数最多6~8学时,初学者不可能完全熟练地掌握脚背内侧踢球的技术动作,而这种传统的以同心圆做落点区的脚背内侧踢远踢准的方法并不能合理的反映学生的学习成绩,对其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改变是十分必要的。北京师范大学朴哲松、孟繁斌在《体育院系足球考核方法研究》中提出新的脚背内侧考核方法,本研究认为值得各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足球普修课技术考核的借鉴。该方法在常规踢准、踢远测试的基础上,结合足球比赛“近则打点,远则打区”的战术原则和指导思想,将踢准的区域大小根据距离的远近划分,离踢球点近的得分区域相对较小,而且得分值较低。随着踢远距离的增加,得分区域适宜扩大,所得分值也相应增加。通过实验,发现学生在这种新方法的考核中成绩好于传统的同心圆考核。原因是落点的区域面积新方法大于旧方法,学生意识到经过勤学苦练可以取得较为理想的成绩,解除了他们考试的心理负担,有利于学生的临场发挥。而且此种方法更符合足球比赛的规律,更能反映学生的比赛和实践能力,这些应该引起从事高校足球教学人士的关注。目前,国内采用这种方法进行脚背内侧踢球技术考核的院校极少。

作者:和光磊工作单位:河南农业大学体育学院

第二篇

1球类课程的培养目标

教育部在2003年印发的关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的通知(教体艺[2003]7号)中强调,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的培养目标就是要培养出一批既能够胜任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训练及竞赛工作,又能够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管理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球类课程是体育教育专业的主干课程,所以球类教学的目标也就应该紧扣这一培养目标。一直以来,球类项目的活动和比赛是社会群众体育最容易开展的项目,如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等比赛经久不衰。需要大量的比赛,组织,裁判等人才,所以,我们想通过对榆林学院球类教学改革的研究,来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人才。

2球类课程的教学现状

球类课程的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的实施和改革需要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和教研室各位教师的全心投入和共同研究下才能得以实现。学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培养方案的和每门课程教学大纲的合理制定都对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学业结构产生着影响。一段时间以来,我院体育系学生的综合能力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表现在参与球类比赛的技术水平不高,裁判水平一般,组织比赛过程衔接的连续性不够。究其原因,与学校体育教学及管理缺乏严格的约束力有着直接的关系。作为约束力体现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学大纲是用来总结教学经验、整合教学资源,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科学、可行,相对统一和稳定的教学内容。教学大纲的合理制定是实现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环节。目前,我院的体育专业的学生生源来自于不同的省市和地区,由于地域差异的原因,致使球类项目在当地的普及程度也有所差异,学生对球类项目的了解不同。但是,随着我国对体育事业的推广及全民健身理念的深入人心,各地对各种体育赛事和球类比赛项目的电视转播和实践活动也不断增多,这就促使学生在观看这些赛事的同时加深了该运动项目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对项目所涉及的技术和战术也有了进一步的领悟。这些积极的方面都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但是也对学生产生了一些负面的、消极的影响。比如,学生虽然热衷于某项活动,却忽略了该活动基础动作的学习而热衷于模仿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动作,但是由于学生当时自身的身体素质的限制和对某些技术领悟的不透彻等原因,学生很难真正地掌握该技术。而到了学生把该项活动当作专业课程来学习的时候,学生基础知识的匮乏很快就表现出了它的限制性,使得学生很难真正地掌握该项目的技术。以此,我们在制定教学大纲的时候,应该把学生的这类问题考虑在内,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应该进行整体设计和改革,对教学的目标、任务、内容、方法等做出最优化的选择,来提高教学效率。

3球类课程教学体系的完善

鉴于球类课程的教学现状,对球类课程教学体系的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就很有必要了。笔者认为,对其的改进和完善可以通过对球类课程目标的正确定位,对课程教学内容的适当调整以及建立更为科学和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等三方面来完成。

3.1课程目标的定位课程目标的定位应该明确地体

现在课程知识学习、课程价值开发和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等几方面。在这几方面当中,让学生在课程学习的过程当中掌握课程学习的知识是其核心目标。球类运动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其课程学习必须掌握基础的运动知识和运动方法,具备基础的运动技术和技能。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适应今后工作当中的需求,在课程教学过程当中还要注意加强对学生们实践技能的培养和训练,要求学生不仅会做,还要会讲、会写,会传授。在球类运动的课程学习目标当中,文化目标又是其基础目标。众所周知,作为校园体育文化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球类运动,一直是学生在最为热衷的课余活动的形式之一。因此,当我们把球类运动作为一门课程学习时,就应该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融入人文精神的内容,使学生在课程学习的同时得以运动文化的熏陶,从而使得教、学的双方都能在这个过程当中更好地感受、理解和领悟这项活动。在编写课程纲要时,要明确地提出运动文化的目标,强调学科内容、学习者的经验及体验以及目标计划到过程本身的价值。在球类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活泼趣味、积极的运动环境,让学生在感受球类活动对抗、多变等特点的同时,体会到体育的协同和凝聚作用,从而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体育素养,也促进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3.2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的教学内容是课程的核心

因素,它的选择对该门课程的课程目标的实现及学习活动形式的安排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球类课程的教学内容相对繁多,选择和设计合理的教学内容不仅是课程学习的核心问题,也是课程纲要的编写中亟待解决的关键。好的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不仅要考虑到培养目标和学生素质的基本结构状况,更要具有一定的时代性,要符合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要求;不仅要注重知识结构的科学性与基础性,还要使之适用于所有学生,有助于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在突出球类运动特点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顽强拼搏的优良品质;既要理论联系实践,加强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以此来适应社会需求,又要考虑到学校的实际办学条件并充分发挥学校的特色和优点。

3.3球类教学课程评价课程评价指的是通过一定的

系统调查、收集资料数据,就课程学习对社会和学习个体的需求程度做出判定,并根据调查及判定的结果来决定该课程及特定的教科书的接受、改进以及排除的过程,是教育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新的课程教学纲与之前的纲要相比进行了较大的改动,它不再局限于教师对学生的单纯评价方面,而是使之更加合理、科学。新的球类运动的课程评价更加注重评价的激励作用及反馈作用,在强调课程评价与教学目标相结合的同时,评价的主体也由一元转向多元,评价的方法也采取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鉴于各校的实际情况及参考纲要内容与比例的不同,各校可以自行确定具体的考核办法。考核的内容在原则上应该包括理论、实践技术及裁判能力及自我评价等几个方面的考核。

4小结

当然,对球类课程教学的改革,并不意味对过去的教学内容全盘否定,它只是改变了以往的单纯以技术教学为中心,转向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在新的课程教学当中,我们应该把对学生的素质培养和能力培养作为教学指导思想的中心,并结合培养方案的基本需求根据培养方案的基本要求,力争构建与完善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的教学目标体系。通过加强对学生综合体育能力的培养,促使体育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不仅掌握了球类运动相关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并且能够挖掘、胜任球类项目的社会组织,裁判工作等。就新的球类课程目标的制定,则需要它不但能良好地体现出球类课程的知识价值,还要体现出球类运动所蕴含的文化价值以及球类项目的社会实践价值。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我们要求它既要与学校的教学条件相符合,又要充分展示不同院校的院校优势和办学特点,让其更好地引导校园体育文化,发展为校园传统体育优势项目。针对球类课程的评价体系,各院校在参照纲要的基础内容和比例的同时,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与之符合的考核办法;就学生而言,则应该在原有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开展自我评价以及学生间的相互评价。这种积极的评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课程学习目标的认识,又可以激发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还有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并构建正确的人际交往关系。

作者:姜东工作单位:榆林学院体育系

第三篇

一、高校体育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育模式滞后

为了更好地提升高校体育专业的“成绩”,教师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仍是倾向于“精英教育”,对体育的强身健体功能有所忽视。在教学内容上,比较单一,教材内容与社会需求存在很多背离的地方,以至于学生难以尽快适应未来的社会发展。在教学方式上,仍是未能重视方法的指导功效,学生常常是被动地练习者简单的机械式动作。在教育评价方面,依然侧重于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调动以及兴趣培养。

(二)教师队伍发展缓慢

尽管在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和自主性,但是,教师的作用亦是不容忽视的。只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体育人才,才能真正地提高教学的整体质量。目前,国内多数的体育教师队伍都存在综合素质偏低问题,这已经严重地影响到学生体育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学生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高校的体育教育过程中,很多学生对教学内容并不热衷,尤其是女生,更是“能躲则躲”。长期下去,学生的身体素质将会明显下降。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包括:教师缺乏适当的引导,教学内容枯燥,学生对其兴趣不高。

(四)缺乏完善的教学器材

随着高校的连年扩招,高校的基础设施配备情况不容乐观。在经济条件的束缚下,高校的体育配套设施已经很难满足高校的整体需求。高校不仅很少增添现代化的体育教学器材,就连诸如篮球场、足球场等常规的体育配套设施都已经在部分高校“捉襟见肘”,并且,很多原有配备的设备逐渐呈现出“老化”问题。

(五)体育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国内高校体育管理模式仍是沿袭传统的管理模式,监控教学作用无法得到有效发挥,严重地制约了高校的教育管理水平提高。例如:相应的规章制度缺乏完善性;激励机制以及聘任机制常常缺乏公正性;课堂资源未能得到有效开发;教育过程评价内容单一,不能全面反映出学生的综合体育素质;高校的体育教育资源存在一定的浪费问题,进而更加引起了学生的强烈不满,对教育的公平性产生质疑。

(六)理论教育有待加强

理论与实践是相辅相成。一旦理论教育内容薄弱,则势必会影响到实践教育的指导效果。通常情况下,理论教育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实践执行方法,并有效解决实际中存在的学习问题。然而,在目前的高校体育教育过程中,很多教师并不注重理论课,其多是将某些教学动作边讲解、边演示给学生,然后,就让学生自己反复地加以练习。而很少会给学生灌输体育精神或者体育的发展趋势等方面的知识。如此一来,学生并不了解国内外先进的体育理论,其依然沿袭着中学阶段的学习模式。这种模式与网络游戏相比,自然就让学生“兴趣缺缺”。

(七)现代教育技术发展滞后

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广泛应用,能够大幅度提高高校的体育教育质量,并且,有助于教师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然而,由于配套的现代网络教育设施有待完备以及教师的设备使用技术有待加强等因素影响,国内高校的现代教育技术发展还是较为缓慢的。

二、高校体育教育改革

(一)转变教育观念

1.将教育技术的“从属论”彻底摒弃

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并不仅仅是为了实现教学环境改善的目标。其更多的是为了打破传统的教学理念,促进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其是当前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目标实现的关键所在。

2.打破“以教为中心”的片面认识

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具有交互性、人本性以及开放性等特征,其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有助于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而传统的“以教为中心”则会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处于被动地位,进而影响到素质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所以,要坚决打破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倡导现代化的素质教育理念。

3.为现代教育技术创造良好的应用环境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环境主要是体育教学过程中运用到的信息技术配套设施。要想真正地将现代化的教育理念运用到教育过程中,就必须加强这方面的环境建设。例如:硬件方面的多媒体教室、电子阅览室以及CAI研制中心等;软件方面有与硬件设备培养的软件系统、数字化体育教育资源库以及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软件等。

(二)加强高校体育教师的整体素质

1.注重教师的职前与职后教育

师范类院校在培养体育教师的过程中,要打破传统的学科壁垒,更好地推动同综合类院校的资源共享机制,提升体育教师的职前教育水平。同时,师范院校应借助强大的网络教育系统,为在职体育教师提高便捷、高效的继续教育平台,使其自身的职业素质不断加强,进而更好地实现教育理念创新。不仅如此,各个综合院校间也应该加强沟通与交流,力争借助各种资源共享模式,培养出更多的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

2.实现职前与职后教育的有效沟通

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并不是单纯地依靠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就能良好实现的。良好的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沟通,能够有效地避免教育的隔裂性,才能推动高校体育教师的终身教育理念形成,进而将这种终身教育理念传递给学生。所以,要充分借助“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将教育网络迅速推广到全国的每一个城市,进而大幅度推动职前与职后教育教育的高效沟通。

(三)加强信息技术与高校体育教学的整合

在实践中应加强对信息技术与体育教学整合内涵与外延的认识;重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正确对待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实现现代教育技术与高校体育教学真正意义上的整合。

(四)建立与完善高校体育教育管理信息系统

1.硬件平台

系统所需要的硬件环境要求能够满足全方位的需求,必须具有较高的可用性和可扩展性。系统硬件环境拟采用三台服务器,分别用作数据库服务器、安全服务器和WEB应用服务器,另外由一台HUB进行连接,同时内部网通过路由器接入校园网。系统中配置数据库服务器,并用安装主数据库管理系统,用来存储和管理整个信息系统的重要信息。WEB服务器对系统的1/0要求相对较高,由于校园网用户数量有限,系统实时响应能力和FO能力要求不会剧烈增加。因此,系统的可用性大大提高。安全服务器不但起到信息安全及服务的作用,而且还起到防火墙的作用,防止恶意访问及网络入侵。

2.软件平台

系统内部网的数据库服务器使用。MirosoftWindows2000serve:作为操作平台,数据库平台是MicrosoftSQLServer2000。web服务设计采用MierosoftWindows2000Server+Tomeat,以JSP作为前端开发工具,业务处理端采用BorlandDelphi7.0作为开发工具。

(五)建设有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

1.内容方面

一方面要开设体育教学、健身方法、锻炼常识等学生希望了解的内容外,如开设健身、健美方法等;体育卫生保健、养生、营养等内容;体育课所学技术要领;校内、外体育新闻;常见运动项目规则;群体活动计划;本地区特色体育项目等。另一方面要树立服务意识,及时更新网站内容。依托校园网,建立体育文化主页的主要目的在于服务教学,服务学生,使师生通过上网浏览及时了解体育动态、找出自己需要的信息资料。

2.形式方面

在建立体育文化主页的形式方面,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形象、直观、生动、图文并茂、色彩艳丽的特点,将相关体育教育内容制作成多媒体课件放到校园体育文化主页上。另外,使用Flash等软件,制作一些小的教学动画,如足球规则中越位是较难理解的,可将比赛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越位实例制作成动画,放到主页_匕也是很好的方法。

三、结论

体育管理范文篇10

1.管理模式过于僵硬

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在大学体育教育管理中,老师是管理的主体,学生是被管理者。这样的一种管理体制,刚性太强,管理模式过于僵硬,不利于对大学体育的教学。正是因为这样大学生在学学体育的时候是以一种消极、应付的姿态来完成课程教学,不管是在平时的训练中,还是在学术上的学习与研究。这样很不利于我国大学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

2.教学计划与教学目标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

因为对大学体育教学的不重视,所以在体育教学体制上我国高校始终都是新瓶装旧酒。虽然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不断的调整教学计划,因为教学计划必须要能够与教学大纲相配套。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学的内容并不与教学计划相同,所以就导致了教学计划于教学目标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

3.教育教学效果难以评价

在大学体育教学中,教学效果是很难评价的。因为对于体育课程安排的课时非常少,远远不能满足教学计划的要求,所以大学体育教师往往在教学计划中选择几个重要的教育事项完成,敷衍了事,自然在最后的期末成绩评定中,因为很多的教学内容都没有进行教学,所以学生的成绩都带有很大的水分。但这也是老师的无奈之举。而且在课程评价这块,大学内部往往没有专业的体育老师,而是从校外聘请一些人员过来监督,实行外行监督内行的做法,也极大的打击了教师的积极性。

二、大学体育教育管理的瓶颈

1.教育管理理念滞后

虽然近些年来我国一直在强调柔性管理,但是在大学体育教学这里,始终没有实现由刚性管理向柔性管理的过渡。没有实现良好的过渡的原因在于我国大学的行政化色彩过浓,有“权力”的体育教师,不用干什么事,最后的教学评价中一般较好,而没有“权力”的老师,即使平时教学认真负责,在最后的评价中依然是成绩平平。正是这样的一种教育管理观念,使得大学的体育教师纷纷不愿意积极教学,管理效果就差。

2.缺乏领导重视

虽然从根本上来说,大学体育教育管理的好坏以及管理的方式取决于社会政治及经济状态,但是高校的领导是否重视体育教育管理则是管理工作能否落到实处的关键性因素。如果领导不重视,或者虽然重视,但是因为各种原因无法在财政、经济上予以支持,那么即使有再好的计划,也不能落到实处。大学体育教育管理的工作就无法得到正常开展。

3.教育经费和管理人员的素质问题

从目前教育实践来看,制约我国大学体育教育管理的最主要因素就缺乏经费。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对教育成果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且社会的发展也日益复杂化,所以在大学体育教育上也呈现出日益复杂的状态。这些都要求在体育教育管理中投入更多的经费,同时在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上也会更高。但是,事实上,我国体育教育管理工作人员的管理水平仍然是停留在低水平管理上。

三、突破大学体育教育管理瓶颈的措施

1.转变观念,加强思想重视

思想观念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不管是在哪个时代,我们都会被强调思想观念的重要性,这也就是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思想派别。思想观念的转变是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大学体育教育管理瓶颈的必然要求。在转变观念的过程中,我们尤其是要改变一些领导人员的思想观念,加强领导对体育教育事业的重视,加大对学校体育教育管理的投入。

2.提升管理人员的素质,加大资金投入

显而易见,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资金的投入决定了一项体育教育管理的水平与质量。大学体育教育管理水平低,和管理人员的素质低是分不开的,因为管理人员没有先进的管理理念,也不具备先进的管理手段,所以只能采取僵硬的管理方式。“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没有资金的支持,没有足够的经费购买相关的器材,即使有再好的管理理念,再优秀的管理人员也没办法落到实处。

四、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