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服务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6 03:08:23

体育服务

体育服务范文篇1

关键词:江苏省;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资金;健身意识

美国著名乡村社会学家罗杰斯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国家要想取得长远发展,必须对农民问题进行研究.很多国家的规划发展失败其根本原因即是因为缺乏对农民的了解”[1].公共体育服务可以为农民健康提供有效保障.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体育需求也在逐年上升.之所以会产生此种情况,原因主要如下:(1)近年来我国群众体育的深入发展;(2)农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在农民体育需求不断上升的同时,我国在公共体育的服务供给方面却存在一定不足.基于此种情况,本文主要以江苏省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为研究对象,希望能对该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

1江苏省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取得的成就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属于农村公共服务的重要基本组成部分[2].近年来,江苏省始终致力于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发展工作,在此方面做出很多努力,因此也取得很多成就,具体如下:

1.1打造品牌农民体育活动

江苏省通过多年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工作,打造出一大批品牌化农民体育活动,这些品牌农民体育活动的打造为江苏省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赋予了更多特色.以江阴市为例,江阴市近年来依据“因地制宜、业余自愿、小型多样、就近就便”的基本原则,坚持“一镇一品”农民体育活动品牌的打造.如,利港镇的龙狮活动、徐霞客镇的攀岩活动、新桥镇的海澜马术舞步活动、月城镇的中华龙舟大赛等农民体育活动均具有鲜明特色.

1.2体育设施建设初期取得的成效

通过多年农村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江苏省在农村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方面业已初步取得成效.仍以江阴市为例,2010年江阴市65%以上的乡镇均建立体育馆,40%的自然村均建有灯光球类场地,在江苏省内率先完成农村体育健身工程.截止2015年,江阴市的农村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则更上一个新的台阶.张家港市在农村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方面也不甘落后.截止2015年7月23日,张家港各乡镇积极实施新一轮的乡镇体育中心建设,下辖10个乡镇中的6个乡镇已经初步完成文体中心建设,并陆续投入使用.除此之外,还新建一干河生态廊道带状公园、农博园、梅花公园、运动公园及香山湖公园等五个体育公园.

1.3公共体育软件服务升级

江苏省在农村公共体育硬件设施建设不断得到保障的同时,在农村公共体育的软件服务方面也不甘落后.以海门市为例,近年来海门市不断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教育培训工作,在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志愿服务比例方面取得了优秀成果.各乡镇均成立老年人体育协会、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及乡镇级体育总会等单项体育协会.除此之外,在各行政村还配备社会体育指导员.截至目前为止,海门市农村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比例大约为每万人配备30名社会体育指导员.大量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涌入,为海门市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升级做出了巨大贡献.另外,为提高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质量,海门市还积极鼓励优秀退役运动员参与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利用退役运动员的专业知识有效促进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质量的升级.

2江苏省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存在的问题

江苏省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在取得上述成就的同时,也不可避免会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江苏省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未来发展.

2.1资金投入有限导致体育设施建设不足

依据全国第五次体育场地普查数据显示:江苏省农村标准体育场地的数量仅占据全部标准体育场地数量的4.2%.非标准体育场地数量占据全部体育场地的比例也未超过8.4%.由此可见,江苏省农村公共体育场地建设投入欠账过多,严重影响了江苏省农村公共体育的服务质量.目前,江苏省农村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资金主要由地方政府拨付,部分地区的农村体育公共设施建设主要由村镇负责.用于农村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资金有很大部分来自各市体育局的公益资金.由于投入资金有限,再加上无法有效吸引民间资本的参与,由此造成江苏省很多农村地区的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数量不足、不全,且环境不佳.这种情况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江苏省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发展.以江苏省常熟市为例,到目前为止常熟市下辖十个乡镇已经全部建有乡镇级体育中心,所属224个村业已建成500个左右的农民健身工程,室外健身器材的投放数量已达万件之多,晨晚连点的数量也高达700多个.虽然如此,常熟市目前的农村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与庞大的人口数量相比,仍无法有效满足当地农民的体育需求.

2.2部分体育活动阵地与设施被占用搁置

近年来,江苏省在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方面做出很多努力,在农村建设有大量体育设施,但令人遗憾的是:江苏省部分农村体育活动阵地与设施却不同程度上存在被占用或搁置现象.以南通市为例,南通市相关部门在对部分乡镇、行政村的体育公共服务情况进行调查时发现:部分乡镇、行政村的体育活动场地存在被占用情况.有的体育活动场所堆放有大量谷物和草垛,有的体育活动场所变成居民打牌的地方.除此之外,还有部分乡镇、行政村的体育活动场地无人管理,场地内杂草丛生,满目苍夷.

2.3宣传力度不够导致农民健身意识不强

虽然江苏省在农村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及其它方面做出很多努力,但农民的健身意识却并不强,究竟原因主要是宣传力度不够造成的.2015年11月笔者曾对290名农村居民实施问卷调查,问卷调查结果表明:89.23%的农村居民均表示自身的健身意识不强.很多农村居民在空闲时大都会进行打牌、看电视等传统休闲娱乐活动,对体育锻炼并不“感冒”.基于此种情况,江苏省各地政府在未来必须继续加强宣传,让农村居民更多的了解体育锻炼的好处,从而不断提高他们的健身意识,提高农民的体育文化素质和体育健身意识[3].

3促进江苏省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的对策

为有效解决江苏省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存在的上述问题,不断提高江苏省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质量,特提出如下发展建议:

3.1加大农村体育设施的资金投入

为满足江苏省农村居民的体育需求,必须不断加大江苏省农村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力度,具体可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1)各地方体育局及政府应不断加大农村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并出台相应辅助政策,积极采用以奖代补的方式,对那些严格依据相关标准进行农村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村镇实施有效奖励.要求村委所在地必须建设至少一个全民健身工程,其它自然村必须建设至少一个体育活动场地,乡镇政府所在处必须建设至少一个体育中心.除此之外,江苏省各地还应不断加快农村健身器材的新一轮布局,使农村地区实现健身器材的全覆盖.在具体的体育公共设施资金投入方面,可采用市、县、镇、村同比例分摊的方式,即市政府出1/4,县政府出1/4,镇政府出1/4,各村出1/4.对于部分较为贫困的村镇,市政府和县政府应各出一半,有效减轻贫困地区镇政府及各村的资金压力.农村公共体育器材应由各市体育局统一进行采购,并实施统一安装.为防止部分体育局从中克扣经费,相关部门必须对其采购过程实施严密监督.(2)农村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中应充分发挥各乡镇财政投入的积极主导作用.各乡镇财政收入的同比例增长应有效投入到农村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当中,具体资金可用于组织农村体育运动会、加强公共体育设施维护及管理、公共体育设施的增添等方面.(3)农村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应积极吸引民间资本的有效参与,让社会各界力量普遍参与到农村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当中.为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融入农村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对投资建设农村公共体育设施的民营企业,政府可以对其企业实施一定的税收优惠,还可以将该工程以投资企业家的名字进行命名.

3.2在资源整合基础上优化阵地建设

为不断优化江苏省农村公共体育服务,防止部分体育活动设施被占用、搁置,建议将农村公共体育设施资源与其它文化信息资源有效整合起来,打造一个多功能的文体活动中心.进行资源整合后,当地政府即可选派退休教师、部分具有专业知识水平的大学生及其它志愿者等对活动中心实施专门化管理,从而对农村公共体育活动的开展实施有序指导,有效确保农村公共体育活动场地设施不被损坏、占用或搁置.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对管理人员的工资待遇方面必须做好充分保障.唯有保障管理人员的工资待遇,他们方能更加积极的投入到农村公共体育服务阵地的建设和管理中去.3.3在加强宣传基础上提升健身意识为提高江苏省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质量,必须不断加强宣传,让更多农村居民了解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要做到这一点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定期举办一些农村居民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不断提高农村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2)通过开展体育培训等方式,为农村培养一批体育爱好者,让这些体育爱好者逐步带动全体村民的体育锻炼热情,提高他们的健身意识.(3)充分利用各大媒体及农村宣传栏等方式,向农村居民宣传体育锻炼的好处,引导农村居民从传统休闲娱乐活动转向体育健身活动中来,帮助农村居民树立更加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

4结语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对提高农村居民的健康水平极为重要.江苏省通过多年努力在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方面已取得很多成就,为农村居民提供了良好服务.在未来发展之路上,江苏省各地政府应不断对自身在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方面所做的工作进行反思总结,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唯有如此方能不断提高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质量,赢得更多农村居民的满意.

作者:金亦婷 单位:常州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罗杰斯.乡村社会变迁[M].宁波: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320

体育服务范文篇2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创新是建设与完善民族地区农村体育服务体系和满足农民体育需求的动力。一是农村体育服务体系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创新的有效载体;二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创新又能满足现代农民的体育生活需要。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建设的根本问题。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并不是一种过去的文化残存,它总是以文化传承的形式存在于现在,又以求新变更的姿态向着未来开放,它是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根基,是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创新和发展的源泉。世界休闲组织宪章第五条规定“政府应当通过维护本国自然、社会和文化环境来确保公民未来开展休闲活动的可行性”。[5]民族地区有许多千百年积淀下来的体育项目,还有一些大型的标志性体育休闲、交流活动(如民族传统体育节庆),都是提高群众健康水平、塑造人格、形成民族精神的主要载体。随着民族地区农民对本民族传统体育功能和价值认识的不断深入,有必要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由过去满足农民的生存需要的体育风俗习惯,逐步向农民休闲、娱乐、健身、陶冶情操的体育生活方式创新,让生活中孕育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以全民性为主体特征、以终身性为行为特征,以人为本的理念和以健康为目的的的创新形式,回归大众、回归生活。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以满足人类的生存需要进而发展成为满足人类的享受需要,这是一个很大的飞跃。因此,只有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创新具有普遍的生活化意义,适应农民体育需求新变化新要求,成为农民生活中新的生存价值标准和生活方式,从而使经常性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行为成为农民生活的基本内容和习以为常的生活习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才可能成为农民终身的体育生活需要。马克斯指出“需要是同满足需要的手段一同发展的,并且依靠这些手段发展的”。[6]民族地区农村体育服务体系是满足农民体育需要而发展的手段,也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创新发展的有效载体。符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若干意见》提出的“大力开展群众性少数民族文化活动,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尊重、继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大力推动少数民族文化创新”的精神。

当下,民族地区农村正经历生活方式的现代转型,农民越来越重视体育,传统的政府一元化供给模式已经不能有效地完成农村体育服务供给,必须重视农民体育协会等组织、企业和个人在农村体育服务中的作用。“现代社会是由政府、企业和非政府组织三个支点共同支撑的,他们分别构成了健全社会的政治资本、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只有三个支点同步发展,达到了三足鼎立的态势,一个和谐稳定的公平社会才能出现”。[7]与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必须坚持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统筹兼顾、动态协调的原则,完善社会管理格局,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形成社会管理和服务合力”的精神相一致。若依据民族地区农村体育服务需求的位序结构、供给重点和方向的变化态势,对农村体育服务供给趋势、需求优先序进行分析判断,不难发现,民族地区农村体育服务的供给主体(政府部门、市场部门和非营利部门)和供给方式,应该是政府部门根据自己的职能提供体育服务并保障农民平等地享有这些服务;市场部门按照市场机制提供某些体育服务,满足农民在基本体育服务之外的诸多不同体育需求;非营利部门则对政府缺位和市场失灵的领域提供某些体育服务,既辅助政府使农民享有更好的体育服务,又努力地满足农民的体育需求。政府则通过财政税收政策支持市场部门和非营利部门提供体育服务。符合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改革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引入竞争机制,扩大购买服务,实现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多元化。推进非基本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放宽市场准入,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方式参与,增强多层次供给能力,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的精神。因此,要建立高效完善的民族地区农村体育服务体系,迫切需要形成政府部门、市场部门和非营利部门之间多元互补所形成的多层次、多功能的服务体系。第一,政府部门担负着组织并提供民族地区农村体育服务的职能,但其主要应该局限在提供体育政策、法规服务,监督、保障体育服务体系的正常运行等方面。因为“提供服务并不是政府的义务,政府的义务是保证服务提供并得以实现。[8]也就是说政府应由体育公共服务的垄断者,逐渐向为农民提供基本而有效的体育公共服务和管理的监督者、促进者和合作者转变,主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提供或创造一个保障民族地区农村体育服务体系实现的良好环境。第二,市场部门在民族地区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体系中所占的份额最少,但由于其强大的生产能力与市场竞争力,在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及某些具体产品的生产中又具备着比政府、体育事业单位及非营利部门更多的优势,所以常参与到体育服务之中,承担具体的体育服务项目,是民族地区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延伸。第三,非营利部门是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补充,也是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主要参与者,当前这一组织群体在民族地区农村还处于起步阶段,比重还很小,但随着民族地区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非营利部门将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建立积极有效的政策引导和保障机制,拓宽非营利部门的准入范围,鼓励和引导社会体育资源参与农村体育服务。

从本质上来讲,民族地区农村体育服务体系是以政府为主导、以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产品为主要任务、以农民分享改革发展成果为基本目标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其内容包括政策法规、组织机构、人力资源、资金保障、场地设施、信息服务、服务内容形式和评估、监督八个子体系。各子体系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决定着民族地区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性质、特征和功能,并对民族地区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整体及局部运行发挥着重要作用。1.政策法规体系。民族地区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的政策法规主要以《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农村体育工作暂行规定》等一系列国家颁布的法律性文件为主,农村体育建设方面的地方法规比较欠缺,关于新农村体育建设的政策散见于地方发展规划或全民健身条例中,乡(镇)、村一级农村体育建设方面的配套法规、文件、制度极其鲜见。政策法规体系是民族地区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的法规保证,作为民族地区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基石,需要得到进一步加强。2.组织机构体系。民族地区农村体育组织机构体系的基本框架尚未形成,无论是农村行政基层组织、体育社团组织、公益性体育组织都还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乡(镇)中没有群众体育机构、村里没有干部分管体育、公益性群众体育组织较少。乡镇是上传下达、连接县和村级体育的枢纽,村委会是落实农村体育政策,开展农村体育活动的执行者。2000年国家体育总局颁布的《2001—2010年体育改革发展纲要》明确提出“农村体育以乡镇为龙头,村民委员会为基础,农民体协为纽带,形成有辐射力的组织网络”。[9]可见,建立健全统一登记、各司其职、协调配合、分级负责、依法监管的农村乡(镇)、村体育组织机构体系是开展农村体育的有效载体和必要的组织依托。3.人力资源体系。人力资源主要是指民族地区农村体育教师、对体育活动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的乡(镇)、村干部,他们的整体素质决定了农村体育的发展速度,也影响着农村群众体育的发展方向。由于民族地区农村体育人力资源非常缺乏,有必要将一些了解体育的退休人员、在城市工作、学习回家能发挥体育活动效应的相关人员和学生,作为体育人力资源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另外,体育人力资源体系不仅包括参与农村体育服务的各种人才,更重要的是建设一整套吸引人才、帮助人才创出业绩的良好的制度,为人才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这样才能保证民族地区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的人力资源得到不断发展。4.资金保障体系。民族地区农村体育经费来源主要依靠政府拨款、体育公益金、社会渠道、体育系统创收等。经费资源是民族地区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的保障,也是农村体育公共服务资源开发的重点、难点,是农村体育事业健康发展的潜力所在,农村体育经费投入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关,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水平。农村体育经费投入也与政府和社会的支持程度有关。国内外经验表明,只有政府公共财政对民族地区农村体育进行有限度的投入,引导更多的企业和社会公众对体育进行投资,通过资金筹资渠道的多样化、社会化,才能达到民族地区农村体育服务资金保障体系的良性运转,为民族地区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提供资金保证。5.场地设施体系。民族地区农村体育场地设施主要集中在乡(镇)机关、农村学校,村一级的体育场地设施较为匮乏,而乡(镇)机关、农村学校又都履行着不同的社会职责。因此,在整合乡(镇)机关、农村学校体育场地资源时,必须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制度,要在不损害主体利益的条件下,缓解村级体育场地设施不足的问题,实现体育场地设施资源共享。另外,农民体育锻炼的地点多在非正规的场所,这与农村体育场地设施的宏观配置有关,要结合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有规划、有目标地建设和改善农村体育设施。只有不断整合、开发利用农村的体育场地设施资源,才能形成一个合理布局的体育场地设施体系,为民族地区农村体育公共服务提供物质保障。6.信息服务体系。由于民族地区农村信息性公共体育服务的物资条件不足,有线电视没有普及,大多数农村没有开通互联网,不能享受信息化的体育服务,农民无法获得必要的、科学的体育服务信息,而乡(镇)文化站及村委会只有通过广播、标语、会议等形式向农民进行体育方面的宣传教育。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等惠民政策的实施,农村社会经济开始良性发展,重视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建设、运用、管理,通过互联网对体育信息的收集、分析、,让农民直接了解体育服务的内容、程序、方式、地点等相关信息,是民族地区农村体育信息服务体系的发展趋势。浦北娟袁华亭:7.内容、形式体系。民族地区农村体育活动的时间段大多都在农闲季节,具有一定的季节性;一般乡(镇)、村组织活动的频率较高,农民自发组织的体育活动较少,活动内容主要以群众性的体育竞赛活动、民族体育表演活动、群众性的健身活动为主。值得注意的是,在现代体育项目不断受到青少年热捧的同时,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仍然受到民众的喜爱;另外,生活在同一地区、不同民族的农民对体育有着不相同的需求,因此,要统筹规划民族地区农村体育公共服务内容、形式,要在确保所有成员享受体育服务的基础上,满足不同消费人群的需求,要强调不可忽视弱势群体的利益。8.评估、监督体系。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是否满足了农民的体育需求、实现了农民体育的权益,需要一套科学、完整、可量化、可衡量的指标体系。这套体系必须涵盖民族地区农村体育服务的各个方面,政府要依据县文体局、乡(镇)文化站或文体站的评估、监督结果,以能否为民族地区农民提供丰富的体育公共服务为标准,以民族地区农民对体育公共服务的满意度作为衡量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体系质量高低、效果优劣的重要依据,对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执行情况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制,从而保证农民享受到真正的体育服务。

民族地区农村体育公共服务水平相对滞后,与日益增长的农民体育需求还有较大的差距。民族地区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研究,是对民族地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理论和研究内容的进一步延伸和完善;也是对我国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研究理论和研究内容的进一步延伸和完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各民族悠久历史发展的产物,民族地区农村体育事业发展,离不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创新。创新是中国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全球化语境中表现出的新的发展观,能成为中国经验应对全球化的应有之义。

本文作者:浦北娟袁华亭工作单位:武汉职业技术学院

体育服务范文篇3

关键词:公共体育服务;公共体育资源;服务理念;困境;评价;策略

1.我国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困境阐述

1.1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应总量不足。我国公共体育服务是指体育相关部门以及社会中的相关组织或个人为了满足公民最基本的体育需求而无偿提供的一种公共服务。然而,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水平有限,再加上一些传统思想与观念的影响,我国公共体育服务的供应仍然存在总量不足的问题。目前与国外体育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公共体育服务的供应上还有很大的差距。另外,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逐渐提高,随之而来的是人们健康意识的逐步增强,人们对于体育锻炼的需求也在进一步增加,但是我国在公共体育服务的供应方面还存在资金投入不足、场地设施建设与体育产品服务供应量不足等现象,这些都远远无法满足当前人们越来越多的体育需求。1.2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应结构不均衡。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应结构存在不均衡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经济水平的高低对我国公共体育服务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由于我国目前中部、西部与东部区域的经济水平发展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就决定了我国公共体育服务在供给方面存在区域不均衡的问题。其次,除了区域发展不平衡之外,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在城乡之间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尤其是我国的农村地区或者城市郊外地区表现得更加明显,在这些地区,人们能够进行有组织的体育锻炼的机会非常有限,一些地方的体育资源的配置存在着严重的城乡结构不均衡的问题。最后,我国公共体育服务在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的供给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一系列的问题严重限制了我国公共体育服务的均等化发展。1.3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应主客体不合理。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应主客体存在不合理的问题,首先,我国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主要要来源于政府部门,政府部门主要对公共体育服务进行资金分配与投入,是公共体育服务资金的主要来源主体,体育资金由中央财政经过重重财政体系最终落实到当地的地方政府,在我国各个基层政府中用于公共事业发展的资金本身就有限,而用于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资金更是少之又少,另外,由于政府在进行体育资源配置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政绩性,通常是按照一定的标准或者某一指标来进行的,很少切身走入群众,实地了解群众对体育服务的实际需求。其次,尽管国家对于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与制度,但是作为政策最终执行者的基层政府,在体育相关政策具体落实的过程中,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导致其政策落实不到位、政策执行力度有所欠缺等现象。最后,一些基层政府在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具体实际中,对国民体质的监测仍然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往往是为了应付式地完成任务,只是走个形式,这对于我国全民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极为不利。

2.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困境的原因

2.1体育行政管理相关部门缺乏公共服务意识,垄断公共体育资源配置。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过程中,需要相关认识和部门进行高度重视,要具有高度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然而事实则与此相悖,在体育事务的管理过程中,一些体育相关管理人士和部门往往只是注重自身利益的多少、权力的大小以及政绩的提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官僚主义,缺乏足够的服务意识和高度的责任感,对于民众参加体育锻炼的具体实际情况很少进行实地考察,很少积极主动地了解和掌握对于体育运动的实际需求,大多数体育相关管理人士和部门只是喊着空口号,敷衍应付,走过场,注重形式化,并没有真正地体现出服务理念。另外,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过程中,还存在着相关部门对公共体育资源的配置进行垄断的现象,导致供给主体的单一化,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限制了当前我国其他体育组织的发展,指示社会上其他一些体育组织不能很好地发挥其供给公共体育服务的作用。除此之外,我国对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有些偏向于竞技体育,而轻视了对群众体育服务的供给,导致供给结构的不均衡,从而间接地导致公共体育各项资源配置的缺乏。综上一系列的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均等化,这极其不利于当前我国公共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2.2公共体育服务供求信息不对称,缺乏公众对公共体育服务参与的主体动力。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还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公众缺乏主体参与意识,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我国大多数人缺乏公共体育服务的主体参与意识,对于公共体育服务的参与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由于传统思想文化观念的影响,很多人并没有对公共体育服务的享有权力的形成正确的认识。其次,由于我国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很多人对于国家和政府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如果相关公共体育服务主体对于公众体育需求信息的把握缺乏有效性、及时性和准确性,并没有提供应有的解决措施,那么大部分人就严重缺乏竹筒参与公共体育服务的动力。最后,我国部分人缺乏无私的共享精神,当自己在付出一定时间和精力参与到体育服务中,发现自己所得到的好处要与别人分享时,就不再心甘情愿地进行奉献,二是坐享其成,宁愿让别人来为自己提供公共体育服务信息。目前我国人民群众对于公共体育的需求已逐渐呈现出多样化的倾向,然而有效的体育资源并不能全面满足公众多样化的体育需求,从而导致一些人并没有享受到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所带来的利益,从而失去了主动参与公共体育服务的兴趣。2.3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缺乏科学健全的评价机制,公众缺乏对公共体育服务的监督。在我国,体育行政部门除了作为体育工作的实施者之外,还扮演着体育工作效果的评价者,他们对于体育工作的具体实施情况脱离社会工作的评判,二是直接由上级来进行评价的。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我国公共体育服务的评价机制还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和健全性。另外,我国在体育评价标准与评级制度方面往往偏向于竞技体育,其主要原因是因为受到西方竞技体育精神的影响,所以渐渐忽视了我国体育事业中以促进全面健身为核心的评价理念。因此,由于我国群众对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缺乏有力的监督,公共体育服务供给评价机制缺乏一定的科学性,这间接导致了政府和相关部门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自身约束力和自制力的下降,从而也就无形中放纵了相关体育部门对自己利益的扩大。一直以来,我国公共体育服务的相关部门对于约束机制和监督机制的建设缺乏足够的重视与力度。政府和相关体育部门对于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效率更多地取决于其自身的自觉性。尽管我国成立了相关纪检委组织,但这样的组织缺乏足够的独立性,在履行职能的过程中也只是我国政府和一些体育部门对自我进行监控的一种方式,并不能真正起到特别明显的监督作用。总而言之,我国政府和相关的体育部门在公共体育管理理念、公共体育管理手段、公共体育服务资源配置、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评价机制等职责的履行都往往过于依赖行政制,很难取得真正有效的成果,也就更加难以满足我国公民公共体育信息的多样化需求。所以说,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评价机制缺乏科学性和健全性以及我国公民缺乏对政府和相关体育部门缺乏有力的监督机制,这是导致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出现困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3.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困境的突破策略

3.1转变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理念,促进我国公共体育服务的发展。我国公共体育服务的出现与发展是随着政府及相关部门职能对体育发展战略的调整而渐渐演化的过程,科学的发展理念,有利于公共体育服务的更快、更好的发展。因此,转变体育发展理念就显得非常重要。由于受到一些传统社会观念的影响,导致我国有些社会公众对于体育事业的发展存在认知上的偏差,制约了我国公共体育服务的发展,这种体育发展理念的转变并不仅仅局限于体育管理部分,而且还包括普通大众。我国公共体育的发展应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城乡区域服务能科学有效的对接起来,政府及普通大众要充分认识到体育公共服务发展与当地的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的关联性与重要性,转变体育发展理念,自觉的参与其中,共同维护公共体育服务的发展环境。只有全社会形成正确的公共体育服务理念,才可以妥善解决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困境的局面。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曾经指出,实践决定认识,但是认识对于实践有着促进或者阻碍的反作用,只有认识是符合社会实践的时候,其才可以起到推动社会发展的目的。若个体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受到错误的认识的指导,可能会阻碍社会实践的发展。所以说,转变体育发展的理念,使我国公共体育服务在发展过程中有着正确的理念指导,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公共体育的发展,其发展理念在实践中也会得到不断地丰富。3.2丰富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主体,促进我国公共体育服务的发展。在上面分析导致我国公共体育服务出现供给困境的原因时,我们已经认识到,当前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主要由政府财政支出。这种单一的供给主体必然满足不了大众对公共体育的需求。应该丰富我国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主体,将社会团体力量,其他公众领域组织都纳入到其中,构建我国公共体育服务多元化的供给主体,在这种多元化供给主体模式的作用下,加强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合作,推进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多元化,提供高效、优质的公共体育服务。实现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等共同提供服务,合作中政府部门对相关组织进行监督和管理,这对于我国公共体育服务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3.3健全公共体育服务供给评价机制,提升公众对其供给的满意度。要想提升公众对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满意度,就必须健全科学的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评价机制。相关部门要制定合理的激励政策与之相配合,才能达到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现实目标。实现这个目标,相关部门要深入做好公众满意度的评价工作,从长远发展来看,公众满意度的评价工作是一项持续有效的改革路径。这项工作的实施,首先应纠正一直以来以竞技体育为衡量标准的错误做法,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深入市场调查及评价,高度重视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平衡发展,以体育强国为目标,深入开展全民健身工作,并以此作为衡量相关体育部门政绩的重要指标;其次是要完善评价制度,区分领域和公众满意测评,实时了解公共体育服务的情况,做好公众对公共体育服务的需求回应措施,合理运用激励政策带动公众参与的积极性,通过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科学评价机制,提升公众对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满意程度。

参考文献:

[1]金涛,张凤彪,周超.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困境及原因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12).

[2]姜同仁.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现状与结构优化对策[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5(03).

[3]闫静,刘晓艳,赵丽妍.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5(09).

体育服务范文篇4

1.1研究对象

以鲁西北(主要包括德州、滨州、聊城三地)的农村地区公共体育服务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期刊网及山东省各级政府网站查阅与山东省全民健身及公共体育服务相关政策信息、文献资料、报纸资料、地方年鉴等,为研究提供有力的理论基础。

1.2.2问卷调查法

采用分层分级随机抽样和简单随机抽样法,对鲁西北部地区(重点德州、滨州、聊城三市)发送农民问卷220份,收回212份,回收率96.4%,剔除8份无效问卷,剩余有效问卷204份,有效率96.2%;发送村委会、体育工作者问卷55份,收回50份,回收率90.9%,有效率100%。

1.2.3实地考察法

深入鲁西北农村地区,对其公共体育服务场地设施、活动内容以及后续保障反馈工作等方面进行考察,实地调研、了解鲁西北地区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现状,进一步夯实研究基础。

1.2.4逻辑分析法

对所搜集所有数据进行逻辑分析。

1.2.5专家访谈法

通过电话、面谈等方式与山东省公共体育服务部门的相关人员、研究人员交谈并做记录,针对鲁西北农村地区公共体育服务目标、管理与组织、保障、运行机制、供给等方面重点探讨。

1.2.6数理统计法

对调查的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现状

2.1.1农村体育场地设施现状

鲁西北地区大部分农民选择体育锻炼场所依次为村委会公共体育场所、自家庭院、公园、学校体育场地、企业或公司体育场地,所占比例依次为:29.9%、19.6%、17.6%、12.3%、9.8%。此外,1.0%选择政府部门体育场地,2.0%选择收费俱乐部,1.0%选择收费运动场馆,1.0%选择文体中心。首先,当地公共体育服务的场地场馆和设施主要是通过政府供给实现,政府绝对垄断的地位并未发生根本性转变,传统意义上的政府单一供给模式还未被打破。其次,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尚未得到有效激发,作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中三方部门中非常重要的社会营利性机构,组织在表1中只占3%的比例,这一微不足道的比重显然与其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中的地位是不相符的。第三,NGO对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硬件提供的贡献率为零。NGO作为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第三方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NGO本身的天然属性决定了自身不可能成为硬件设施提供的主要方面,但是应该可以看到其自身所具备的优势依然能为本地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设施建设发挥重要作用,特别是加强与社会营利性机构和组织的互动、联动作用,一方面能发挥其作用,另一方面带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拓宽了硬件设施的供给渠道。

2.1.2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知识、信息供给途径现状

在调查的镇(村)中,7.8%的镇(村)健身指导员或者体育工作者会经常宣传有关全民健身知识,62.8%的镇(村)健身指导员或者体育工作者会有少量宣传有关全民健身知识,29.4%的镇(村)健身指导员或者体育工作者从来没有宣传有关全民健身知识。在本地区农民获取体育锻炼知识、信息途径的调查中,有超过半数(78.5%)的被调查人群通过电视、互联网等媒体获取体育服务信息,仅9.3%的调查人群通过体育信息宣传员获取有效服务信息,8.3%的人从文化站处获得的信息,3.9%的人通过其他渠道获取体育服务的信息。

2.1.3农村居民参与体育活动内容现状

在调查的镇(村)中,农村居民锻炼项目选择广播操的79人占38.7%,选择徒手操的193人占94.6%,选择气功、太极的34人占16.7%,自编健身项目的67人占32.8%,选择具有地方特色体育项目的108人占52.9%,选择爬山、跑步的145人占71.7%。,选择其他的67人占32.8%(见表4)。表中可以看出,由于农村公共体育活动内容单一,软硬件条件差等方面因素的限制,鲁西北地区农村居民大部分喜欢简单易学的徒手操、广播操、气功、太极等徒手进行锻炼的运动项目。鲁西北部地区有12%农民经常参与体育法规的宣传,58%的农民偶尔参与,30%的农民从来没有参加。可见,法律法规作为农村居民获取合法权利的最重要保障,相关职能部门并未在当前背景下将其作为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建设的重要工作来抓,故当地政府部门应该转变正确思想,重视农村居民公共体育服务需求的法律权益的宣传,这也是农村居民对其合理的公共体育服务诉求表达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政府部门对于开启农村居民体育锻炼权利意识,落实农村各项体育事务开展的重要举措和根本途径。

2.1.4农村体育活动组织与管理

在调查的镇(村)中,农村居民对政府公共体育服务组织与管理工作满意度为:满意的占4%、比较满意的占39.2%、有点不满意的占23.5%、完全不满意的占19.6%、弃权票占13.7%;对体育社团协会公共体育服务的组织与管理工作满意度依次为2%、33.3%、29.4%、25.5%、9.8%;对企事业单位公共体育服务组织与管理工作满意度依次为2%、31.4%、33.3%、23.5%、9.8%(表6)。数据显示:有一半多的农村居民对政府公共体育服务组织与管理、体育社团协会公共体育服务的组织与本企事业单位公共体育服务的组织与管理工作满意度普遍较低。

2.2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存在的问题

2.2.1体育场地设施缺乏及技术保障不足

场所是公共体育服务得以顺利实施的物质基础条件设施,体育场地设施实效性、安全性的保障直接影响锻炼者参与体育锻炼的质量。2011年以来,鲁西北部地区公共体育服务场地设施建设取得一定进展,但呈现场地设施技术保障环节缺失,健身器材损坏严重;广大农村居民对于体育健身消费意识低;公共体育服务设施覆盖严重地区不均衡,特别是被调查的鲁西北二、三线地区;公共体育服务设施配置差;场地设施覆盖率、技术保障效绩评估体系建设不健全,使得地区场地设施虽出现了问题,却找不到问题源头及解决办法。

2.2.2地方特色体育项目发展不充分

2011年以来我省持续深入开展了全民健身活动,各单项体育运动协会、行业体协、人群体育协会、各项目管理中心以及其他体育社团,要加强本项目的文化建设和传播,打造本项目的品牌赛事、品牌活动。通过对鲁西北地区锻炼项目数据显示,山东省二三线地区特色项目开展缓慢,没有把地方特色项目作为自己主要参加项目,甚至有些地方没有地方特色体育项目,也没有举行特色体育项目比赛等;对有些地方特色体育文化、体育项目没有很好的开发利用。

2.2.3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与组织运行

真正能反应管理与组织机制的有效性关键在于受益群体对其的满意效果。通过调查农村居民对体育服务组织与管理满意度说明了,不管是政府管理与组织机构、盈利性和非营利性管理与组织机构均没有对调查地区农村居民实施有效的行动;政府倾向的单一的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原则服务对象有限,不能满足大部分农村居民的需求,导致了农村居民对其满意度较低;体育工作者职能缺失,不能真实有效的指导、教授农村居民参与体育锻炼活动;公共体育服务相关管理与组织部门或个人,对其效绩评估指标没有切实做到督促各组织与管理部门或个人做出切实有效的行动。

2.2.4现实困难阻碍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工作开展

通过调查,50名村委会干部及体育工作者认为阻碍本地区开展农村体育存在的困难度依次为缺乏资金—缺乏场地设施—缺乏统一管理—缺乏技术指导—缺乏健身器材—其他。说明:山东省政府对于公共体育服务的资金投入、场地设施建设、管理与组织缺乏针对性,特别是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的二三线地区;据统计山东省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总数已经突破16万人,但体育指导员及体育工作者分布不均衡,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技术指导服务不能满足需求;地方村委会干部缺乏必要的科学健身方法的知识储备及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3对策

3.1实施针对性的公共体育服务有效供给模式与保障机制

针对性的实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与保障机制是在多元化、分区域的基础上,针对公共体育服务建设落后地区实行特殊的供给与保障方式。目前,山东省公共服务开展好的地区大都是经济发展水平较快的地区,这说明山东省公共服务开展的好坏与地区经济的发展水平呈正比例关系。1)针对性的资金投入。由于鲁西北地区为鲁经济发展较落后的地区,农村更落后,地区市场与各种非政府机构应加大对其公共体育服务建设资金投入的投入力度。2)完善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模式和保障机制。进一步加快“市县镇村”四级健身工程建设,增加健身活动中心数量及健身活动中心技术、维护、管理人员;充分利用地方特色文化,加强有关部门的横向联合,大力推进特色工程建设。3)加大健身指导、体育信息供给力度与重视服务保障。按区域划分,增加体育健身指导培训机构、网络电视信息服务平台及文化站数量,定期对村委会干部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知识培训,以确保应对不同情况的突发事件,切实发挥“全民健身宣讲团”的作用;加大区域内体育工作者与技术人员投入,实行区域内体育信息供给与保障责任制,加强后期保障质量;提高村委会干部及体育工作者工作效率,使科学的体育信息及时传达到农村居民手中并及表6农村居民对体育服务组织与管理满意度调查表(N=204)时得到所需求的帮助。

3.2建立与完善公共体育服务评价体系

完善的、可操作的、持续的公共体育服务评价体系是行使公共体育服务权利的后期保障,是评价政府、企业、非营利组织对于公共体育服务的标准。1)完善法律法规及宣传评价标准。完善公共体育服务相关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把宣传法律法规次数及宣传质量作为评价标准。2)建立公共体育服务问责制。明确各级政府、体育工作者、村委骨干的服务职责,实现农村居民行使公共体育服务的权利;要建立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基层干部绩效考核制度,把农村居民对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满意度作为干部绩效考核的重要因素[1]。3)建立基层干部绩效考核制度。建立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基层干部绩效考核制度,把农村居民对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满意度作为干部绩效考核的重要因素[1]。

3.3完善城乡公共体育服务一体化模式

体育服务范文篇5

关键词:体育公共服务治理;公平正义;主体多元化;结构网络化;法治化;科学化;执行力

国家主席在党的报告中提出,“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体育公共服务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的重要部分,直接关系健康中国2030目标的实现与否,直接关系到能否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体育文化需求,以及广大人民群众能否共享改革开放发展成果。本文从对治理的内涵及政府治理现代化的分析入手,提出体育公共服务治理现代化的路径,为体育公共服务治理现代化实践提供借鉴。

1治理的内涵

治理是个人或者机构用不同方式经营管理某事物的总称,其是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得以调和,且能够联合持续采取行动的过程,它是一种有权迫使人们服从的正式机构和规章制度,以及种种非正式安排[1]。在治理过程中,各主体的目标是一致的,但治理的主体不是单一的,即某一社会事物的治理主体不仅仅局限于政府,实现目标的方式也不是唯一的。从内涵上来讲,治理行政与管制行政有着较大的差异。第一,政府是管制行政权威的来源,然而治理的权威来自于多方面,其权威并不能被政府垄断[2]。治理行政需要非政府组织与政府之间的协调配合与合作,是私人机构和公共部门的配合与合作,其是一种强制与自愿的合作。第二,权力运行的向度不一样。自上而下、向度单一是管制行政权力运行的主要特征,其对公共事务的管理一般通过利用政治权威发号施令、制定和实施政策;然而治理行政通过纵向之间的互动,使私人机构、非政府组织与政府之间通过合作实现共同目标,其权力向度更趋于多元化,社会力量在公共事务治理中的作用明显增强,通过正常途径,自下而上地对政府施加影响。

2政府治理现代化

自18世纪以来,现代化成为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变化。现代化的核心内涵在于善于吸取众长以适应现代状况,并顺应未来趋势。善于吸取众长,即“集大成”的过程,吸取过去与现代之长,抛弃过去与现代之短[3]。政府治理现代化的表现多种多样,但可归纳为民主化、分权化、法治化和科学化,政府治理现代化的价值取向应是公平正义,制度执行力是政府治理现代化的保障。政府治理现代化是一个国家现代化总进程中的重要内容,并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4]。历史实践充分证明,没有科学高效的政府治理,社会和经济都不可能得到良好的发展。所以,政府治理现代化的推进要与现代化建设的基本要求相适应,政府需全面提升科学行政水平、民主行政水平与依法行政水平,同时加强制度化、规范化与程序化。

3政府治理现代化视域下体育公共服务治理路径分析

如前所述,治理与统治和管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既有共同又有不同,治理的强制力与非强制力共存,治理可以理解为介于统治与管理之间的活动。通常认为,治理的基本要素包括治理目标、治理方式、治理主体、治理客体、治理价值与治理结构。毋容置疑,体育公共服务治理现代化是政府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方面,过去的体育公共服务治理存在供给主体单一、体育公共产品质量与数量不尽如人意、供非所需与供给不足、供给不均衡等问题,在政府治理现代化的理念下,体育公共服务治理也必须向现代化推进。体育公共服务治理现代化应包括以下几点:一是体育公共服务治理的制度化、规则化、规范化与法治化;二是体育公共服务治理主体的多元化;三是体育公共服务治理价值取向应更多关注社会公平与正义;四是体育公共服务治理手段的网络化。由此,体育公共服务的治理主体须由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治理手段由刚性管制向柔性服务转变,治理空间由平面化向网络化转变,治理目的由工具化向价值化转变。3.1体育公共服务治理应坚持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从实践来看,世界上所有国家的治理都存在一定的价值取向。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并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5],其中公平正义是重要的内容,这也成为体育公共服务治理现代化的价值取向。从目前来看,体育公共服务呈现出严重的不均等现象,在城乡之间、人群之间、区域之间产生的体育公共服务非均等供给导致了体育公共服务享有权利的不公平性。提出的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价值理念,有利于改变仅有一部分人享有体育公共服务权利的现状,使全体公民都能拥有公平享有体育公共服务的机会,并且在结果上大致均等。3.2体育公共服务治理应坚持主体多元化。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全能型政府”是体育公共服务的唯一供给主体,对体育公共服务的供给大包大揽、自上而下,单中心供给导致的结果就是效率低下,信息不对称造成供给过剩与供给不足,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体育公共服务需求。“全能型”政府存在政府失灵,市场的趋利性也会造成“市场失灵”,非营利组织也会出现“组织失灵”[6],但政府、市场和社会组织在各自的领域都有着自身的优势,因此,在体育公共服务的供给中,要充分发挥多元化主体的各自优势,使它们有机协调、互相配合,才能解决当下体育公共服务面临的种种问题。这也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提出国家治理应坚持主体多元化,科学界定政府、市场、社会组织与公民间的关系,能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由社会组织提供,能由市场提供的由市场提供的原因。3.3体育公共服务治理应坚持结构网络化。网络化治理指在民主协商的基础上,通过政府、社会组织和公民的合作,让各种体育公共服务的资源与信息得到共享,从而实现治理目标的过程。体育公共服务治理网络化的本质是一种高程度的公私合作,并且有着对公私合作网络较强的管理能力。当下,无论是政府还是社会,都不可能对所有的知识和信息进行垄断,也没有能力单独使用所有知识和信息,每一个治理主体都存在某一领域里的优势,而体育公共服务的治理就需要各主体发挥优势、各尽所能,因此要对各主体进行平等赋权,保证主体之间地位平等[7]。体育公共服务传统的垂直治理结构向网络化结构转型,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要求。政府垄断式的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模式无法真实有效地反映所有居民的真实体育需求,一方面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另一方面由于所供非所需造成供给“过剩”,致使体育公共服务供求结构不平衡。社会在不断分化,利益主体不断多元化,老百姓体育需求呈现出多元化特征,政府能力的有限性决定了其不能是体育公共服务的唯一供给主体,体育公共服务网络化治理结构是其现代化治理的必然选择[8]。3.4体育公共服务治理应坚持法治化。党的提出,“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必须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法治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方式,体育公共服务治理现代化同样离不开法治建立与完善。从实践来看,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非均等化十分突出,体育健身设施的建设问题无论在各级政府体育制度层面,还是在城市与社区建设层面都有相应的要求,甚至建设标准,但问题依然长期存在,这不仅仅是因为体育公共服务政府投入不足,更重要的是诸如《体育公共服务基本法》法律缺失导致无法可依,更无法做到有法必依和违法必究。体育公共服务治理法治化是实现体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及居民体育基本权利的重要保障,没有法治保障,体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就仅仅是一个梦想。3.4.1充分发挥法治的价值判断功能法治强调公平正义、秩序安全、人权尊严、民主自由、平等诚信等价值理念。全球治理委员会作为倡导与推行全球治理的国际组织,在《我们的全球之家》中呼吁,要提高治理的质量,就须信守对生命、公平正义等核心价值的尊重,可见全球治理与法治追求所倡导的许多核心价值都是一致的,因此,根据法治的基本价值、运用法治手段来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是重要的选择。体育公共服务相关法律的建设不仅仅是体育公共服务的行为规范体系,还是体育公共服务的价值判断体系,是体育公共服务主流价值的制度体现。我国体育公共服务法律体系要依据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等国情来构建,让体育公共服务治理通过法治推行公平、正义、人权、平等等基本价值,传播法治理念与法治精神[9]。3.4.2充分发挥法治的规范功能法治最基本的特征就是规范性,它通过授权性规范、禁止性规范以及允许性规范等形式明确告诉具有法律关系的主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从而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在促进体育公共服务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法治同样能利用其规范功能发挥作用[10]。一是通过体育公共服务相关法律的完善与实施,保证体育公共服务治理制度体系建设和治理能力提升;二是通过法律来规定各主体的权力与责任、权利与义务、体育公共服务治理行为模式与后果,让体育公共服务治理的制度要素与制度创新得以固定;三是通过体育公共服务法律的完善,使体育公共服务治理能够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不断提升体育公共服务治理制度体系的执行力与权威性。3.4.3充分发挥法治的强制功能强制性是法律的重要特征之一,法律体现了一种国家意志,这种国家意志由国家强制力(警察、法庭、监狱甚至军队)来保证实施,我国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通过立法程序成为一定的社会规范。如果法律主体不履行法律义务、不承担法律责任甚至违法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11]。通过法治的强制功能来推进体育公共服务治理现代化,一方面,把体育公共服务治理体系中有关法律条款的立、改、废纳入法治程序,加强体育公共服务治理制度创新,依法废除不合时宜或阻碍体育公共服务治理的体制机制,如某些行政审批事项;另一方面,借助法治的强制性,保证体育公共服务治理的有效实施,增强体育公共服务治理法律制度的执行力。3.4.4充分发挥科学立法功能体育公共服务相关法律的建设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路线政策的具体化与法律化的表现形式,是体育改革发展的规范化与制度化[12]。体育公共服务法律的建设是党领导人民通过立法程序在体育公共服务领域分配正义的过程,也是广大人民群众表达自身体育权利和利益诉求的过程。立法是构建国家体育公共服务法律制度,实现体育公共服务治理现代化的主要途径,其对体育公共服务现代化治理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体育公共服务治理观念的创新,要把体育公共服务治理现代化纳入法治轨道,体育公共服务的治理一定要先有法再治理,做到重大治理改革于法有据,治理行为照章办事;二是把体育公共服务治理制度创新同立法决策相结合,通过立法程序使其成为国家意志,确保体育公共服务治理的合法性;三是通过立、改、废等手段,及时创新体育公共服务法律法规,提升体育公共服务治理体系的规范性、有效性。3.5体育公共服务治理应坚持科学化。体育公共服务治理现代化应坚持科学化。《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和《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2015—2020年)》提出,要“建立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机制,及时准确搜集群众文化需求,制定公共文化服务目录,开展菜单式、订单式服务。”体育公共服务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内容,体育公共服务的治理也要坚持从群众需求出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以人为本,根据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差异、受教育程度、地域特点等实际,提供老百姓真正需要的体育公共服务和产品,防止一刀切式的供给,保证所供给的体育公共服务是百姓的真实需求。建立群众体育公共服务需求表达机制,健全群众体育需求表达渠道并保持畅通,以群众满意度为依据加强评估,保证体育公共服务的质量。3.6体育公共服务治理应以制度执行力为保障。执行力表现为人在执行某项制度时候的力量、速度与效果。制度执行力就是制度执行者的能力。只有体育公共服务的相关制度得到真正的执行,才能发挥其规范与引导作用,体育公共服务治理能力才能得到展现。具体来说,首先要加大对现有体育公共服务制度的执行力度,尽管当前现有的体育公共服务制度还存在不完善,但总的来说,有关体育公共服务的法律法规还比较系统,虽然没有专门的公共服务或体育公共服务基本法,但《体育法》对相关主体的责任和义务都有明确的规定,所以需要进一步加大执行力度,消除实践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现象。其次要不断完善体育公共服务制度,建立监督体系和问责制度,同时在体育公共服务制度的执行过程中使体育公共服务治理能力得以提升。

4结语

体育服务范文篇6

天津作为沿海开放城市,有着良好的国际语言氛围,是中外交流的重要港湾,络绎不绝的外国游人,纷繁的国际公司落户天津,众多翻译公司的齐聚,以及频频举办的国际赛事,都为天津国际体育语言交流服务中心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先决条件。作为直辖市的天津,拥有55所高校,其中不乏综合性的重点大学如天津大学、南开大学;专攻外语与交流的天津外国语大学和专业性较强的天津体育学院等等。几乎每所大学都开设了英语专业,近4000人在读英语。随着天津在国家政策下逐步迈入国际舞台的契机来到,大型体育赛事频繁在津举办,比如:2007年女足世界杯(分赛场)、2008年奥运会足球赛(分赛场)、2012年大学生运动会、2013年第六届东亚运动会、国际女子网球巡回赛、2017年的全国运动会等等。随着大型赛事陆续在天津的成功举办,加上近几年世界达沃斯论坛在天津的召开,天津在全国乃至世界的知名度不断提高。

2成立国际体育交流语言服务中心必要性分析

纵观全国,体育国际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从体育活动对外封闭到频繁参加国际体育赛事再到进入奥林匹克大家庭,中国体育惯例逐步转化成了国际体育惯例。由于参与国际体育和进入奥林匹克大家庭而把中国体育惯例逐步转化成国际体育惯例的过程,其实质就是体育准则的国际化。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一是沟通阶段;二是协调阶段;三是规范和统一阶段,即实行与国际体育惯例相同的标准化体育规则、通用语言,使中国体育融入到国际体育行列。如今中国正在经历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各项赛事,诸如北京奥运会、广州亚运会、南京青奥会的成功举办,既带动了举办城市迅速发展,也促进了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再把目光投视到天津,随着国家对天津的环渤海经济区中心的定位规划,整座城市进入了大跨步的新时代,逐步朝着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科教发达、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目标发展。特别是体育方面,近几年天津成功举办和即将举办的大型赛事如:2007年女足世界杯(分赛场)、2008年奥运会足球赛(分赛场)、2012年大学生运动会、2013年第六届东亚运动会、国际女子网球巡回赛、2017年的全国运动会等等。东亚运动会期间,由于资金等因素影响,体育语言专业人才大都是从天津外国语大学和天津师范大学英语专业中选拔出来的,这些学生承担了繁重而复杂的语言服务工作。技术官员和各代表团以及教练员、运动员的接待都需要大量的专业语言服务人员提供服务,另外对卷宗和竞赛技术手册等文件翻译是特别重要的工作。然而由于前期准备和翻译人员的能力有限,出现了含糊其词的含义,导致比赛中出现问题后,不能及时解决。东亚运动会的足球比赛,由于韩国和日本积分相同,由于技术手册翻译的不很明确,技术官员多次和亚足联进行沟通,根据国际惯例,才确定韩国第二,日本第三。导致比赛结果推迟一个多小时才公布。可见,专业体育语言服务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因为语言或风俗习惯引起的麻烦,成立该服务中心十分必要。

3成立体育语言交流服务中心存在的问题

3.1体育语言服务存在的普遍问题通过查阅大量文献,我们发现,国内体育赛事志愿者的语言服务还不成熟,存在很多不完善的问题,如缺乏对其的深入研究和行之有效的指导及管理,缺乏系统、科学、规范、客观的翻译人才,翻译机构准入和评估机制,翻译人才缺口巨大,师资严重匮乏等。相比举办过奥运会、亚运会等的直辖市与未举办过国际重大体育比赛的城市有较大的差距。目前各大体育高校均致力于培养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熟悉体育英语、能从事体育外事、体育新闻、教育等领域的应用型及复合型人才,具备包括对外体育交流、体育运动项目口译与笔译、体育信息与赛事组织等能力。通过走访第六届东亚运动会组委会与诸多高校,发现当前“学与用”依旧存在很大衔接裂缝。第一,高校开展外语专业,涉及体育方面者少之又少;第二,专业教学偏重理论,偏重教学,偏离最初的治学目的;第三,学校无法提供体育英语方面的实习与实践机会,人不能尽其用。而建立“国际体育交流语言服务中心”恰恰可以解决相应的难题。该项目主要面向国际大型体育赛事和市内众多翻译公司、翻译工程;项目重在有机结合发挥天津作为直辖市承办大型赛事的业务资源条件和市内拥有很多体育英语专业方向的大学生人才资源,具有突出性和不可替代性。

3.2实践中发现的专业问题经过实地参加第六届东亚运动会翻译工作和一年多的调查发现,体育赛事志愿者的专业语言服务问题有下以几方面。

(1)对体育英语专业术语掌握不够,例如在排球运动中,block一词是“拦网”的意思,而在篮球运动中,“block”译为“盖帽”,而“blocking”又译为“阻挡”。

(2)对体育专业背景知识的不熟悉,例如在排球运动中,“自由人”和“轮转换位”是极其独特的项目特点;篮球运动中,“走步违例、得分后卫”等也是其他运动所没有的,而很多体育赛事志愿者并不理解这些体育专业背景知识,不利于志愿者的语言服务的进行。

(3)体育志愿者的语言服务质量参差不齐,英语普及程度不高。体育志愿者一部分来自于体育专业或体育爱好者,他们对语言的掌握,特别是外语的掌握程度并不高,所以造成懂体育专业的志愿者语言程度不够,语言程度高的志愿者又存在对体育专业知识不熟的问题。

(4)跨文化交流意识较为薄弱。文化多元意识和跨文化交流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有待在外语教育的长期目标和日常实践中得到增强,也需要成为跨文化交际志愿者培训的必要内容。

3.3可能出现的问题通过暑假课题组成员对各翻译公司和外国语大学相关老师和同学进行交流,谈一下在项目开展时可能会遇到的一些问题。

3.3.1专业人才培养能力有限虽然在国家不断提高对外语教学的重视的情况下,语言实际应用方面的人才济济。然而大学中高水平体育专业语言教师相对急缺。加上没有相对应的实践单位联合培养,导致该专业的学生能力有限,无法达到大型赛事和专业体育公司和企业要求的水平。

3.3.2难以进行社会推广高校成立实体、大学生自主创业,虽是国家鼓励,但在实际操作中会面临着很多问题。比如:专业教师没有社会资源和创业经验,难以指导学生很好的自主创业;大型赛事的组织和承办是政府行为,学校如果想开展好该项目,必须和体育局等有关部门建立联系,在目前国家形势下有点难度。

3.3.3开拓市场难度较大由于项目属于学生自主创业,经费一般有限,难以承担巨额广告费用,在缺乏社会影响力的情况下,开拓市场很难;同时,天津不乏众多翻译公司,如何在众多翻译公司中创立自己的品牌,将成为服务中心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4应用对策研究

面临严峻的专业体育语言服务人才短缺现象,在天津建立“国际体育交流语言服务中心”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迫切的。依托国家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政策,借助天津体育学院外语教研室专业力量,可由1~2名教师牵头,带领在校大学生开展该项目,联合天津外国语大学和天津市各翻译公司,共同搭建人才培育平台。既可解决用人企业的迫切需求,又可以推动体育学院自身发展与品牌创建,还可以满足大型体育赛事以及体育活动对语言服务的需求,完善天津市专业语言培养机制。在具体执行时,结合以上发现的问题,提出以下应对策略。

4.1改革校内人才培养机制面临当今大学生巨大就业压力形势,大学生的培养必须进行改革。以前,大学生的培养不考虑学生的就业,只是作为基础教育培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校方的人才培养,必须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这是很简单的道理,但是,很多大学还没有转变过来,或者说没有了解社会及企业的人才需求。而要想培养专业体育语言服务人才,有必要减少基础理论学习,加大到社会专业岗位的实践,才能更好的、尽快的适应社会。大多数生活在象牙塔内的学子缺乏实践经验,无法做到知行统一。以培养体育类翻译人才为例,大学四年没出去一次真正做过或从事体育方面的翻译机会,很难在激烈的竞争中找到理想的工作。所以,学校应积极对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和当地政府建立联系,寻求良好的大学生实践环境。大学生只有通过熟悉官方活动,多听、多看、多学、多练,才能逐步成为懂外语、懂外事、懂体育等多领域技能的语言服务正规军,才能更好地为政府和企事业单位服务。

4.2校际联动机制天津拥有27所本科、28所专科院校,每个学校都有大学英语教学,每个学校也不乏有对体育语言服务感兴趣的同学,尤其是外国语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大学和天津南开大学等学校。项目成立以后,可以建立一个校际联动机制,整合各大学资源,依托各自的优势特色学科及优势学科群,开展校际协调合作,着重探索建立优质资源共享、协调合作新的高校战略联盟,进一步创新协同机制,共同搭建体育语言交流服务人才培养平台,为培养高质量的体育语言服务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且有助于提高天津体育学院的知名度。

4.3依托北京,立足本市,面向全国发展北京拥有近500家的翻译公司,高水平翻译人才更是数以万计。北京奥运会后,许多优势资源得以保留,我们有必要依托北京优势资源,充分发挥天津直辖市的作用,又快又好地增强与北京翻译公司建立联动机制,同时抓住在京开展的诸多国际体育赛事的机会,以此项目为契机,增强天津市与北京市乃至全国各地关于体育赛事以及体育语言交流服务方向的专业交流和人才流动,搞好合作,提升业务水平,促进人力资源能力提高,扩大项目的影响范围。将有益于天津市语言服务人才的推而广之,兼容并包,共同发展。

4.4积极与国际并轨随着世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国际惯例也在不断完善,而作为国际语言交流服务中心,必须与世界接轨,时刻关注国际体育动态,并与各洲和国际体育组织建立联系,以保证服务水平的不断提升。而目前,很多语言服务要求同声传译,而学校没有这个能力和设备,必须和有实力的国际组织和语言服务供应商合作,才能保证语言服务沟通无障碍。

4.5建立“语言服务人才库”项目成立以后,应积极建立“语言服务人才库”,尤其是小语种人才库,以备不时之需。对于国际大型赛事,可能会需要很多种语言服务的志愿者,为了保证人尽其用,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优势和力量,不断丰富“语言服务人才库”建设。

5结语

体育服务范文篇7

一、根据中央、省委、州委的统一安排和部署,认真开展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根据中央、省委、州委的统一部署和《中共委关于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实施意见》及《第一批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方案》的有关要求,全州体育系统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紧扣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主题,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坚定性这个主题,把“深化学习、提高认识贯穿始终,把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贯穿始终,把领导带头、典型示范贯穿始终,把解决问题、完善制度贯穿始终,把依靠群众、发扬民主贯穿始终”“五个贯穿始终”和“着力改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着力提高推进改革创新、领导科学化能力,着力开创我州体育事业发展的新局面”“五个着力”的落实,统一认识,深化学习,破解发展难题,创新体制,提高执政水平,推动科学发展“六个认识”。一是州县体育系统认真制定切实可行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方案》,成立了领导小组和负责学习实践活动日常工作的办公室,确保学习实践活动的有序开展。二是精心组织,狠抓学习培训。自3月底以来,全州体育系统以《邓小平论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省委书记白恩培努力做一名党和人民满意的领导干部署名文章为主要教材,积极践行“一面旗、一团火、一盘棋”要求,请专家讲课,观看录像,学习研讨,采用自学与集中学习,专题讲座相结合,通过学习,提高全体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对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重大意义的认识,充分调动全体党员、干部参加学习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三是深入基层一线,开展专题调研,按照州委的要求,结合州体育局党组确定的“实现‘二次跨越’,体育怎么办?”的调研课题,分别赴全州四县、部分乡镇、学校、村委会,社区开展专题调研,先后撰写调研报告16篇,学习心得体会22篇,为实现体育健康发展提出了发展的主要思路,找出了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原因。四是认真组织开展案例分析和大家谈活动,充分发挥典型案例的示范引导作用,引导全州体育系统干部职工落实科学发展观,有效推进学习实践活动的开展,切实提高学习实践活动的效果。五是认真组织开展征求意见和建议活动,先后发放征求意见表166份,收回162份,经梳理,意见建议241条。六是精心组织召开党员组织生活会和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党员领导干部认真撰写了专题民主生活会发言提纲,开展交心谈心活动,在专题民主生活会上领导班子成员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原则,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问题,宗旨意识、工作能力、责任意识、廉洁自律等方面查找问题,分析原因,勇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民主生活会会风务实,气氛热烈。七是认真起草分析检查报告和班子成员分析检查材料,认真剖析存在的原因,提出今后发展目标、思路和措施。八是精心组织群众进行评议,根据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对分析材料再完善,并在全州体育系统范围内进行公开通报。九是撰写了整改落实方案,集中解决突出问题,完善体制机制,进行了群众满意度测评,满意度达100%。

二、把实施阳光政府四项制度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并纳入重要议事日程。

为进一步转变行政职能,提高行政活动的透明度,努力实现决策科学化、公众民主化、落实规范化、监督制度化、信息查询便捷化目标,根据《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切实做好阳光政府四项制度有关工作的通知》(怒府办[]65号)精神,结合实际,制定《体育系统阳光政府四项制度实施方案》,积极推进阳光政府四项制度的实施,把阳光政府四项制度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一是依法依规,严格以法律法规、政策规定和省、州有关文件为依据,切实规范重大决策听证、重要事项公示、重点工作通报、政务信息查询制度。二是公开透明、重大决策制定、重要项目实施、重点工作进展以及政务信息都将实行全程公开,确保人民群众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三是便捷高效,切实提高行政效能,多方式、多渠道为社会公众参与重大决策听证、重要事项公示、重点工作通报和政务信息查询提供最大方便,提高公众参与度。四是突出重点,坚持以人为本,把突出体育工作涉及民生的事项作为推动阳光政府四项制度的重点,同时制定了《体育局重大决策听证重要事项公示重点工作通报政府信息查询制度实施细则》,确保体育系统实施阳光政府四项制度各项工作稳步推进。截至年11月,共重点工作通报4篇,录入基础信息22条。

三、组织了丰富多彩的群众体育活动。

为充分调动各单项运动协会、行业体协、社会力量的积极性,进一步巩固和扩展“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活动成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体育工作全局,积极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体育健身的热情,全州上下联动,利用节假日、双休日组织举办各种体育活动,如登埂“澡堂会”民族射弩、秋千、上刀杆、下火海、“尚旺节”民族传统运动会,大兴地乡篮球运动会,六库地区“迎五四”青年篮球运动会,县第四届“财政杯”职工运动会,“乃仍节”民族射弩比赛,县“路警共建交通安全杯”篮球运动会,兰坪金顶“二月会”、通甸“锣锅箐”东方情人节、石登端午节“雪门坎”、“大羊场”民族体育盛会,六库地区“烟草杯”篮球运动会、第三届“烟草杯”篮球运动会、六库地区“敬老节”离退休职工运动会,老年人太极剑、太极扇、健身秧歌、柔力球、乒乓球、健身气功、门球比赛活动,活动人数114228人(次)。组队参加了年北京东城区门球赛,省老年人乒乓球运动会,年省老年人柔力球比赛,省第一届全国老年人体育健身大会象棋选拔赛,年“体彩杯”省四种健身气功交流展示大赛,获铜牌一枚,优秀组织奖2个,既锻炼了队伍,竞技体育水平也得到提高。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553人,体质监测各类人员521人。

四、切实做好年“全民健身日”系列活动

根据省体育局《关于组织开展“全民健身日”系列活动的通知》(云体发〔〕79号)、全民健身指导协调委员会《关于组织开展“全民健身日”系列活动的通知》(怒健字〔〕1号)文件通知要求,8月8日至9月18日,在州府六库、四县县城所在地、乡镇、农村、社区、晨晚练点、学校,全州联动,历时40天组织声势浩大、内容丰富、点面结合、特色浓郁的全民健身活动,活动项目设省十套少数民族健身操、老年人太极拳(剑)、健身气功、八套民族健身舞、柔力球、乒乓球、象棋、排球、围棋、门球、射弩、拔河、跳大绳、篮球、万人健步走、登山、飞渡等项目,运动员、裁判员、工作人员共43286人,仅省少数民族健身操指导员达459人。目前,省十套少数民族健身操已在全州农村、机关、企事业单位、乡(镇)、社区、晨晚练点全面普及。

五、进一步加大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和资金的投入。

为从根本上改变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建设落后的局面,为农村体育工作的发展提供平台,夯实基础,有效提升体育基础设施的数量和档次,以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为契机,全州各县继续加大对体育基础设施的投入,仅县已完成“农民体育健身工程”19个,新建篮球场25块、乒乓球桌9台、价值10万元的健身路径1条、投资120万元的登山路径1条、投资80万元对州体育局灯光球场进行了修缮,为广大市民营造了一个安全舒适的体育健身活动环境。全年共投入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经费355万元。

五、狠抓落实,体育产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

发展体育产业,不仅是优化产业结构,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的各项需求,也是实现“以体养体”,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健身需求。半年来,全州体育系统以体育销售为龙头,继续加大对体育销售的宣传力度,坚持“安全为本、销量第一”的原则,加强管理,截止11月30日,全州共销售体育6092.4万元,其中即开型销售3471.54万元,预计年底完成6350万元。同时,积极引导社会投资和大众消费体育,以体育健身服务为基础,突出体育与休闲、健身娱乐、体育培训,发展相关产业,盘活体育有形产业,积极发展体育无形资产,推进体育竞赛社会化。茶马古道ATV摩托车赛俱乐部在兰坪成立,标志着我州体育产业迈出新的步伐。

六、切实抓好业余训练,推动竞技体育水平逐步提高。

竞技体育发展水平的高低,是体现一个国家和地区国民素质、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综合实力强劲的主要标志之一。因此,全州体育系统,针对明年举行的省十三届运动会,省九届民运会,把发展竞技体育、提高竞技体育水平作为全州体育一项重点工作抓紧抓实,依托传统项目学校、走“体教结合”之路,举全州之力,上下联动、竭尽全力、有针对性抓好赛前训练,思想上、组织上、保障和各方面准备工作已及早进入状态,对预赛和各阶段的指挥,协调、训练、保障思想教育等各个环节的工作进行了周密计划,系统安排、精心落实,为省运会取得较好成绩打下了基础。组队参加了省省第九届残运会暨第三届特奥会,获金牌2枚、银牌5枚、铜牌2枚;组队参加了省第十三届运动会田径、举重、击剑、柔道、中长跑各项目的预赛,共有20人取得决赛资格。

七、存在的问题

一是群众体育工作的开展还不够深入。由于我州地域的差异与发展不平衡,致使个别县的群众体育工作难以开展;

群众体育忽冷忽热、时续时断,群众体育的区域性、民族性、特色性不够突出;二是个别单位领导对参与体育活动意识还不够强,存在“不是政府组织就不参加的态度”,社会办体育的路子还不宽;三是农村体育仍然是我州体育工作的薄弱环节,由于经费、场地原因,缺活动、缺场地的现象依然存在;四是公共服务供给和群众体育健身需求矛盾日益显现,竞技体育名列全省倒数第一位,进一步提升实力和水平任务艰巨;五是体育自身建设还需加强。

八、年主要工作要点:

(一)完成州民族体育馆施工图设计、招标投标各项工作,启动州民族体育馆建设。

(二)精心组织、积极备战,组队参加省第十三届运动会田径、举重、柔道、竞走、击剑五个项目的比赛,力争取得好成绩。

(三)与州民委协调配合,积极做好省第九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各项训练与参赛工作,组织举办全州射弩锦标赛。

(四)加强对体育销售管理工作,切实做好体育分级管理,理顺关系,确保体育销售稳中有升,积极引导社会投资和大众消费,体育突出体育与休闲、健身娱乐、体育培训发展相关产业,盘活体育有形产业,积极发展体育无形资产。

(五)进一步加大对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和资金的投入,完成县12个,县9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和6个乡镇“全民体育健身路径”,夯实基础,有力提升体育基础设施的数量和档次。

(六)完成中国体育“雪炭工程”县民族体育场遮雨棚改造项目。

(七)组织举办好节假日、双休日各项体育比赛。

(八)组织举办第四届“烟草杯”篮球运动会。

(九)完成体育志编篆工作。

(十)继续抓好“阳光政府”四项制度、行政问责办法等四项制度、政府信息公开工作。

体育服务范文篇8

关键词:多中心治理理论;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来宾市

目前,我国公共服务建设还没形成完整体系,尚有供需不匹配、供给主体单一和东西部差距大这三个矛盾。尚有“经济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由谁来提供”、“多元供给主体之间如何协同发展”等系列问题。

1多中心治理理论的基本内涵

多中心治理理论核心内容认为政府不应该成为公共服务供给的单一主体,而是要和企业、非营利组织、社区乃至个人等独立的主体要素相互协作,使各方相互博弈、相互调适,形成多样化的公共服务治理模式[1]。

2来宾市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分析

2.1来宾市农村体育服务多元供给主体发展的成果分析。第一,推进体育产业基地建设,建立健全现代体育市场体系,探索成立体育产业集团。2015年2月,在区体育工作会议中获表彰。其次,各级党委、政府充分重视,在建设“一村一篮球场”活动中,市委、市政府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把此活动列为为民办实事、全市年度目标管理考核内容之一。第三,加快场馆运营机制改革,探索政府购买方式。引入竞争机制,加快场馆免费开放工作的进度,规范免费开放工作和管理制度,规范免费开放工作正常进行和长久推行。第四,多方筹资,资金来源多元化。来宾市政府通过争取上级项目、帮扶部门、市县财政以及农民自筹等多种方式筹集资金建设体育事业。2.2来宾农村政府与非营利性组织的合作分析。以服务于农村社会保障事业或组织成员为目的非营利单位都可以称为农村非营利组织[2]。来宾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合作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种方式为特许经营,来宾市政府加强体育场馆开放力度,落实县财政场馆公共服务资金,特许县级体育公共场馆、设施面向群众以低价或免费开放的形式进行场馆运营。第二种方式为政策优抚,来宾市针对体育场馆设施开放工作中消耗的水、电,供水、供电公司(企业)尽可能按照最优惠价格标准执行等政策优抚。第三种方式为合同承包,来宾市在体育社团发展试点工作中,把中小型体育场馆以签订合同的方式交由体育社团管理运营,让体育社团参与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2.3来宾农村非营利性组织与企业的合作分析。非营利组织和企业在服务的目的和价值上有着本质的不同,即使这样也不影响二者合作的进行公共服务的供给[3]。来宾市为“世界体操王子”李宁的家乡,“李宁基金会”的名义捐助了50万元,建设了10个标准篮球场,支持来宾“三求”文化惠农工程。2.4来宾农村集体筹资分析。来宾市武宣县通挽镇尚满村,全村有村民70多户没有收取任何补偿,让出95件杂房建设文艺舞台和篮球场等公共体育设施。在如象州县平镇谢官村,全村共130户都投工投劳,23个水泥匠全部投身体育设施建设。2.5来宾农村其他供给形式的分析。第一,非营利性组织独立供给,在现阶段可行性不高、来宾市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也并没有涉及此类供给形式。其次,农村企业自主供给分析,这种模式在江苏南部的一些比较富庶村落中比较常见,而来宾市农村企业较少并不能依靠村内企业对群众体育进行供给。第三,个人捐赠,来宾群众体育经费来源主要有三个渠道:政府拨款、社会捐助和群众自筹。社会人士也纷纷响应,各企事业单位、社会各界人士、热心群众等纷纷出钱出力,累计捐款捐物达1365万元[4]。

3来宾市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不足之处

3.1政府过于干预民间体育组织,供给形式需创新。目前,政府和各个体育组织依旧是“自上而下”的关系,对民间的体育组织仍然是管制多于服务,对于民间体育组织政府采用资助、拨款、购买和委托等方式进行合作。运用市场机制的形式上还需要进一步创新如:创新金融衍生品、私营资本引入等。3.2多元化供给模式有待形成,需进一步引入民间资本。来宾市农村体育特别是群众体育领域中,新型的现代化体育场馆还较少,全民健身活动中心覆盖面偏窄,体育公共资源相对集中于各类学校和事业单位,利用率不足。3.3供给的总量不足,无效供给多。来宾市体育产品的供给多侧重在灯光篮球场和乒乓球台等体育设施上,没有充分挖掘针对留守妇女、儿童的体育项目和设施。因此,在公共体育服务总量供给并不充分的基础上,有衍生出有效供需的新矛盾。3.4供给结构失衡,软环境供给不足。来宾市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存在着重资金、基础设施等物质性供给现象,宣传信息、人力资源和法规制度建设还应加强。在供给过程中大量本应该提供的公共体育服务成为人们必须交费才能获得的“经济性”服务产品。政府投资与社会投资比例失衡。

4来宾市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发展对策

4.1加强体育管理的信息、法制、科学化,跟进“互联网+”。来宾市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进一步推进,应结合“互联网+体育”在体育相关法规的标准下,创建诸如“来宾体育”云平台等网络应用。此类公共体育服务平台的基础应为“互联网+”概念,打造体育公共服务线上和线下相连通的便捷的新型服务平台,如:“韵动株洲2.0”——具有株洲本土特色的文体云平台,截止2018年10月27日,该平台已注册会员20多万人,访客超过1600万人次[5]。“韵动株洲2.0”几乎同当地文体部门无缝对接,能够提供最专业、便利的本地文体信息和时政新闻;能够显示百余家免费或促销场馆,并直观的提供其预订电话、详细地址和场馆详细信息等。除此之外平台还内置支付宝钱包等支付平台,便捷充值缴费,流程简单易行。4.2基于“大群体”的思路,推进公共体育服务网络化治理的实现。夯实“大群体”工作格局,重点需要完善理论机制、督导检查机制、部门协同机制、宣传发动机制、师范引导机制、评价激励机制等六大机制。就目前的实施效果而言,“大群体”的依旧停留在体育行政系统内部。应发挥县级体育行政部门和体育协会的抓手作用,推动农村公共体育服务项目的多元化发展,形成“目标明确、资源共享、机构功能整合”的形态,实现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从政策层面到现实发展的转变。“一体多用”的方式,高效率的利用相关设施、广泛融汇各个部门的资源,以达到有效的互补,进一步推动农村体育的发展。4.3民俗、节庆发展模式,开发本土体育优势项目。第一,结合地区特色发展体育品牌。广西少数民族众多,可以打造区域群众体育品牌,“一区一品”“一县一品”发展地方特色。如:壮乡武鸣的歌圩节。第二,发展群众体育,促进本土优秀体育项目传承。就调研结果来看,“现代体育项目进村”引入农村常会遇到文化障碍。而本土性的、传统型的体育活动却不乏锻炼着的身影4.4集约化、整合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管理体系。第一,建立类似乡镇服务委员会的大部制机构。体育协会等民间组织也应发挥其积极功能,在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发展中,同样需要借助工会、共青团、妇联系统等多元智力主体的积极能力。形成机构多元整合的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管理体系。第二,推广村级公共服务中心。自治区预计建设村级公共中心1500个,都是按“5个一”的标准进行规划,即每村建设一个篮球场、一个舞台、一栋综合楼、一直农民篮球队和一支农民文艺队的标准进行建设。4.5“校社互动”、场馆开放模式。第一,校社互动。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校舍互动”模式就是以学术界以前提出的“学区体育”的概念。第二,场馆开放。本着资源共享的原则,将中小学和体育健身场馆在课余、非竞赛时间段向全体村民开放,提高体育场地设施的利用效率。

参考文献

[1]王志刚.多中心治理理论的起源、发展与演变[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12.

[2]陈春萍.公共物品供给中的非营利组织角色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8:45.

[3]詹姆斯•P•盖拉特.非营利组织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109.

[4]来宾市人民政府,中共来宾市委员会.来宾市创建全国“全民健身示范城市”工作情况汇报[R].2015-3-1.

体育服务范文篇9

二、进一步推行政务公开。向社会公开体育部门工作范围、工作职能,公开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和工作纪律,公开行政审批项目和有关规定,公开办事依据、办事程序、办事时限、办事结果,公开行政性收费依据收费项目、收费标准,公开廉政规定和监督、服务电话。

三、简政放权,转变职能。凡省体育局和市政府已明确取消或下放的审批事项,不作任何保留或变相执行。进一步从严清理体育行政审批事项,能取消的坚决取消,能下放的坚决下放,对保留的体育行政审批事项,公开办理程序,简化审批手续,改进服务态度。坚持“便民、高效、公开、公正”的服务宗旨和“宁可自己麻烦百次,不让群众麻烦一次”的服务理念,坚决做到“符合条件立即办,材料不全帮着办,外来投资优先办,上报协助办,群众有难上门办”,努力为群众提供优质服务。

四、实行限期办结制度。在办理体育运动员、裁判员、社会体育指导员等行政审批事项中,凡符合条件,手续、资料齐全的,严格按有关规定和承诺时限办结,不得无故拖延。

五、严格执行国家和省、市核定的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坚决制止超范围、超标准收费和搭车收费。

体育服务范文篇10

关键词:武陵山片区;农村;公共体育服务

研究显示慢性病已成为我国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发病人数快速上升,疾病负担日益沉重。我国现有慢性病确诊患者2.6亿人,占总人口的19.1%,慢性病死亡占总死亡的比例由1991年的73.8%上升至2011年的85%,导致的疾病负担占总疾病负担的70%[1]。武陵山片区农村,由于公共健康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突出,健康问题已经成为武陵山片区扶贫攻坚艰巨任务。发展贫困地区农村居民公共体育服务是满足武陵山片区农村居民的健康服务需求,提高农民健康水平,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重要内容。本文旨在探讨武陵山片区农村公共同服务的困境,以及如何有效推进武陵山片区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开展。

1武陵山片区农村公共服务的困境

1.1人口的空心化。长期以来由于武陵山片区农村受到自然环境限制,土地收益低,许多农村年轻人为了生活离开原来生活的农村涌向城市务工或经商。农村知识水平较高、能力较强的年轻人大量流向城市,导致农村人口下降,青壮年人口比例下降。而武陵山片区留下来的人多为无法外出的老年人、儿童、妇女。人口空心化导致武陵山片区农村生产建设和公共服务管理力量不足和智力支持严重缺乏,农村医疗卫生、体育文化等农村基本公共物品和建设的缺乏导致一些农村居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公共体育文化活动面临无人组织、无人参与的局面严重影响了武陵山片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1.2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碎片化。公共服务供给的碎片化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自上而下条块分割的项目制供给方式所致[2]。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涉及多个政府部门如文体活动属于文化部门负责,体育场地设施由体育部门负责,涉及卫生保健由卫生部门负责。这些供给主体在农村的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中很多时候并不能形成协同合力,而是各自为政,造成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碎片化,供给效率低,无法满足农村居民的需求。1.3体育公共服务需求表达不畅。社区体育公共服务需求是供给的源动力,需求的量及结构同时决定了体育公共服务供给内容、方式和主体[3]。我国体育公共服务供给都是由上向下的,上级部门政府制定公共服务供给的产品。如国家体育总局开展的“雪碳工程”、“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等,这些公共服务供给虽然改变了一些农村体育场地设施情况,但由于政府在提供公共体育服务时出现信息不对称,与农村居民的实际需求有很大差距。武陵山片区一些村寨虽然建有篮球场、乒乓球台和健身路径,现在的村庄大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儿童大多时间在学校,老人和妇女很少参与篮球和乒乓球运动,导致体育场地设施无人问津、长期闲置。现有的农村公共体育服务需求表达机制不能满足农村居民多样的公共体育服务需求,造成了武陵山片区农村居民公共体育服务需求表达不及时、不完整、不正规,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效率低。1.4供给组织体系弱化。我国体育公共服务之前一直由体育部门负责,机构改革后武陵山片区市、县一级的体育部门一般与教育部门合并或与文化部门合并。合并后的教体局或文体局群众体育活动部门都已弱化,人员也偏少,只能开展一些城市群体活动,对于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关注很少。乡镇一般会设文体干事,但大多还是兼任,只能组织乡镇的常规文体活动。村或社区基层干部大多精力关注农村经济发展建设方面事物,无暇关注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这些情况导致农村缺乏完整的公共体育服务组织体系,很难为农村居民提供多样的公共体育服务。1.5资金来源单一,资金投入不足。经过调查了解武陵山片区公共体育服务资金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靠政府投入,主要是中央地方政府利用体育公益金的投入;二是来源于村民集资,主要是一些乡村精英在外获得成功后回村对公共体育服务进行投入;三是来源于村财政补贴,主要是一些先发展起来的村委会或社区有了一定资金开始投入公共体育服务。大部分农村主要靠政府投入,但由于长期以来我国体育投资主要集中于竞技体育,群众体育投入也主要集中于城市,因此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资金投入普遍不足。

2发展武陵山片区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相关政策分析

“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健康问题,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表1)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这些政策的制定引领武陵山片区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发展,保障公共体育服务开展,如《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通知中特别对贫困地区农村提出:依法保障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推动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向农村延伸,以乡镇、农村社区为重点促进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兜底线、可持续、因地制宜的原则,重点扶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全民健身事业。

3发展武陵山片区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对策

3.1完善政策执行机制,强化监督控制。我国公共体育服务政策要逐级经历中央、省、市、县、乡(镇)治理场域,最后才能落实到行政村。这个冗长的政策实施链条大大增加了公共体育服务政策执行的难度。因此,要制定各级政府可行的标准,并对照标准检查政策执行效果,及时发现偏差,防止政策执行效果不佳和执行满意度不高的问题。同时,要建立科学、公平、有效的监督反馈体系,在公共体育服务政策的实施过程和效果两方面加强常态化巡视、督导和检查以及社会监督,实现对政策执行过程的有效监督。3.2推进新型城镇化为公共体育服务开展提供基础。小城镇脱胎于乡村,又反过来带动乡村发展[4]。党的十八大为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提出了更高目标,强调“要科学规划城市规模和布局,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集聚功能,促进城乡共同繁荣”[5]。在当下扶贫攻坚的关键时刻,以小城镇建设为载体的农村城镇化,是推动武陵山片区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途径,对于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具有重要作用。城镇化一方面可以人口、资金、技术、信息等各种要素有效聚集,有利于公共体育服务集中供给,改变一些村寨由于交通不便、居民少公共体育服务无法供给局面。另一方面城镇化可以有效提高农村居民参与民主管理的意识和能力,有利于形成相对完备的社区组织为居民提供公共体育服务。3.3大力发展社会组织提供多元的公共体育服务。市场和社会组织供给在一定程度可以弥补政府供给效率低的问题,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商业价值和利润少,因此无法通过市场提供供给。社会组织作为一种新型的服务载体,不以利润最大化为服务供给的终极目标,而是致力于提高服务+服务对象(即民众)的自由选择权[6]。提升社会组织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效率,满足农村居民多样的公共体育服务需求。3.4加强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宣传的力度,提高农村居民对公共体育服务的认识水平。通过对一些农村居民的调查,了解到他们对于公共体育服务不是很重视,但提到公共卫生服务大家都很关心。村民没有认识和了解体育公共服务可以有效的预防疾病提高身体健康,体育活动对于一些慢性疾病康复也有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要利用多渠道、多形式、多角度宣传体育在健康促进中的重要作用,使农村居民逐渐树立“科学健身、健康生活”的理念,提升居民的健康素养。3.5建立公共服务需求表达机制。一方面要积极宣传公共服务方面的相关政策法规,引导与规范农村居民参与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决策;另一方面完善表达渠道,如利用现代网络等手段积极让农村居民参与到公共服务的供给中来,让村民充分表达自己的需求。政府或相关组织提供公共体育服务时,根据收集的居民需求信息,提高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效率。

参考文献

[1]李滔,王秀峰.健康中国的内涵与实现路径[J].卫生经济研究,2016,345(1):4-10.

[2]杜春林,张新文.乡村公共服务供给:从“碎片化”到“整体性”[J].农业经济问题,2015(7):9-18.

[3]彭英,唐刚.基于需求与满意度耦合视角的“村改社”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研究——以成渝实验区为例[J].中国体育科技,2016,52(3):3-12.

[4]罗淳,罗玲.以小城镇发展深化新农村建设之思考[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8(3):92-96.

[5]王志章,孙晗霖.西南地区新型特色小城镇建设的对策[J].经济纵横,2016(1):7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