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训练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0 00:58:53

听说训练

听说训练范文篇1

我们知道,所谓“侧听说训练”,顾名思义,就是以听说为侧重点,培养学生“听”与“说”能力的训练。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认为“侧听说训练”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创导法

语文教师,肩负着提高学生听说能力的重任。现代化的社会,人们的交往和思想、信息、技术的交流,广播通讯事业的日益发展,这一切就要求每一位学生都具有较强的听说能力。因此,每一位教师应努力创导加强听说能力的训练,结合课文大力宣传侧听说能力训练的重要和必要。如初中第一册语文课本第5课侧听说训练课文《要说普通话》,强调了说普通话的重要和不说普通话的危害,从道理上向学生灌输说普通话的重要,提倡在校内用普通话交谈,从而达到侧听说训练的目的。同时可利用学校广播大力宣传普通话是校园语言,在校内、在课堂提倡讲普通话。语文教师必须带头用普通话教学。这样,在校内努力创设一个良好的侧听说语言环境。

二、定规法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加强侧听说训练的外部条件具备了,并不等于侧听说训练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作为语文教师必须制订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训练制度、考核办法,并认真加以落实实施,从制度上对侧听说训练的数量和质量加以保证。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和思考,认为要系统地有成效地进行侧听说训练,一定要充分利用激励机制,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具体可以实行分步到位,期末奖励的方法。侧听说训练的形成、要求及评分规则详见下表:

学生的每一次侧听说参与,教师都要详细的加以记载,学生到期中达到考核成绩50分,期末达到100分,则平时成绩得满分,其余以此类推。另外,在期中期末考试时加入侧听说内容,可以分为口试和笔试两部分。具体计分标准为:

三、示范法

加强侧听说能力训练,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作为教师就应该注意加强自身的语言修养。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的语言,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语文教师要抓住一切提高自身语言水平的机会。同时在课堂上加强有意识的示范。可有意识地加以范读,让学生听清每一个字音、每一种语调、每一个轻重音、每一次停顿。朗读和讲解是孪生姐妹。如果朗读能使学生增加感受,那么讲解就能使学生加强理解。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注意讲解,力求言简意赅、清楚准确、生动有趣。同时,教师可让学生“范”读、复述、概述课文内容。如《送牛奶的好爷爷》一文,可以让学生“范”读后对课文内容进行概述。另外,也可以利用现代化教学媒体,听课文录音,欣赏唱片。通过一系列全方位的示范,让学生的听说能力在各种侧听说训练形式中得到进一步提高。

四、强化法

听说能力的提高非一朝一夕之功。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抓住一切语文教学因素和一切听说训练的机会,对学生实行强化训练。如表一中的三分钟演讲、一分钟自我介绍,古诗诵读等都应作为常规进行强化训练。同时还应充利用教材中的侧听说课文,采用各种不同方式,进行有意识有目的的强化训练,结合侧听说课文,强化训练可分为三步:

第一,主要加强学生的复述训练,提高学生的复述能力。如《纸的故事》等课文,先让学生听课文录音,然后分小组进行轮流复述,人人参与。优胜者参加班级交流。并由学生做评委评出一二三等奖。这样,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更锻炼了学生的听说能力。

第二,主要是利用课文题材进行概述。开始可在放录音前提出概述要求,让学生明确要求,听后加以概述。随着学生听说能力的提高,可逐步提高概述要求。

第三,利用课文题材进行创作、深化,然后再进行复述。如《送牛奶的好爷爷》一文,可利用课后练习,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想象,进行再创作,然后再加以讲述。

听说训练范文篇2

近年来小学语文教学重“文”轻“语”现象有所扭转,然而盲目地进行听说技能训练的现象比较普遍。现就如何确定听说训练点的问题提出一些看法。

所谓听说训练点,实际是听说训练的知识点和能力点。对于听说训练这个系统工程而言,训练点是其中的一个单位或一个部位。总括地说,听说训练点是从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和教材要求出发,以社会实践需求出发,依据学生知识实际和能力水所确定的听说训练单位或听说训练部位。确定训练点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从大纲入手。大纲是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是教学工作必须遵循的。它把语文能力培养、语言训练的内容与方法,具体到每个年级。笔者以为,大纲所规定的听说训练目标是符合小学生听说基本能力结构的。

听说训练范文篇3

侧听说训练,是省编义务教育初中语文课本增加的新内容,这种训练方式,打破了传统语文教学重教“文”而轻“语”的模式,使学生听说能力的训练得到了具体落实。可要真正使学生听说能力得到训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必须有一套侧听说训练的具体方式和措施。只有方法对头、措施得力,才能真正达到教学目的。

我们知道,所谓“侧听说训练”,顾名思义,就是以听说为侧重点,培养学生“听”与“说”能力的训练。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认为“侧听说训练”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创导法

语文教师,肩负着提高学生听说能力的重任。现代化的社会,人们的交往和思想、信息、技术的交流,广播通讯事业的日益发展,这一切就要求每一位学生都具有较强的听说能力。因此,每一位教师应努力创导加强听说能力的训练,结合课文大力宣传侧听说能力训练的重要和必要。如初中第一册语文课本第5课侧听说训练课文《要说普通话》,强调了说普通话的重要和不说普通话的危害,从道理上向学生灌输说普通话的重要,提倡在校内用普通话交谈,从而达到侧听说训练的目的。同时可利用学校广播大力宣传普通话是校园语言,在校内、在课堂提倡讲普通话。语文教师必须带头用普通话教学。这样,在校内努力创设一个良好的侧听说语言环境。

二、定规法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加强侧听说训练的外部条件具备了,并不等于侧听说训练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作为语文教师必须制订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训练制度、考核办法,并认真加以落实实施,从制度上对侧听说训练的数量和质量加以保证。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和思考,认为要系统地有成效地进行侧听说训练,一定要充分利用激励机制,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具体可以实行分步到位,期末奖励的方法。侧听说训练的形成、要求及评分规则详见下表:

(附图{图})

学生的每一次侧听说参与,教师都要详细的加以记载,学生到期中达到考核成绩50分,期末达到100分,则平时成绩得满分,其余以此类推。另外,在期中期末考试时加入侧听说内容,可以分为口试和笔试两部分。具体计分标准为:

(附图{图})

三、示范法

加强侧听说能力训练,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作为教师就应该注意加强自身的语言修养。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的语言,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语文教师要抓住一切提高自身语言水平的机会。同时在课堂上加强有意识的示范。可有意识地加以范读,让学生听清每一个字音、每一种语调、每一个轻重音、每一次停顿。朗读和讲解是孪生姐妹。如果朗读能使学生增加感受,那么讲解就能使学生加强理解。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注意讲解,力求言简意赅、清楚准确、生动有趣。同时,教师可让学生“范”读、复述、概述课文内容。如《送牛奶的好爷爷》一文,可以让学生“范”读后对课文内容进行概述。另外,也可以利用现代化教学媒体,听课文录音,欣赏唱片。通过一系列全方位的示范,让学生的听说能力在各种侧听说训练形式中得到进一步提高。

四、强化法

听说能力的提高非一朝一夕之功。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抓住一切语文教学因素和一切听说训练的机会,对学生实行强化训练。如表一中的三分钟演讲、一分钟自我介绍,古诗诵读等都应作为常规进行强化训练。同时还应充利用教材中的侧听说课文,采用各种不同方式,进行有意识有目的的强化训练,结合侧听说课文,强化训练可分为三步:

第一,主要加强学生的复述训练,提高学生的复述能力。如《纸的故事》等课文,先让学生听课文录音,然后分小组进行轮流复述,人人参与。优胜者参加班级交流。并由学生做评委评出一二三等奖。这样,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更锻炼了学生的听说能力。

第二,主要是利用课文题材进行概述。开始可在放录音前提出概述要求,让学生明确要求,听后加以概述。随着学生听说能力的提高,可逐步提高概述要求。

第三,利用课文题材进行创作、深化,然后再进行复述。如《送牛奶的好爷爷》一文,可利用课后练习,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想象,进行再创作,然后再加以讲述。

听说训练范文篇4

首先,从系统论角度看,听说读写是一个以思维为核心的相对完整的可调控系统。作为一个言语活动的心理过程,它们之间的联系表现在内部语言(思维过程)与外部语言的相互转换关系上。听和读是由外部语言到内部语言的转换,说和写是由内部语言到外部语言的转换。在思维这一核心联结中,“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马克思语)。而听说读写则在语言与思维的统一中构成了交错相通的网络系统。

其次,从信息论的角度看,听读与说写是一个承载信息的双向流动过程,人们通过口头语言的听和书面语言的读输入信息,在感知、理解和运用过程中,完成信息的加工、储存、转换,再用说(口头语言)和写(书面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即信息输出。说写对信息的编码输入与听读对信息的译码输入彼此循环,构成了言语的双向交流活动。

可见,无论是从系统论的角度,还是从信息论的角度,听说读写都是一个有机的、互为促进的整体。叶圣陶先生就曾说过:“接受和发表,表现在口头是听(听人说)和说(自己说),表现在书面是读和写。在接受方面,听和读同样重要;在发表方面,说和写同样重要。”又说:“不善于听未必善于读,不善于说未必善于写。”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上,听说读写可有异曲同工之效。人们在对聋哑人的思维发展的研究中发现,由于丧失了听说能力,聋哑人的思维发展,特别是抽象思维能力,道德行为认识明显低于健全人。因此,听说能力的培养也是育人教育中不可或缺的。

既然听说读写之间存在着彼此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既然主要用于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教学活动与主要用于提高听话和说话能力的教学训练同属于一个完整的系统,那么,也就只有使这些结构部分在发挥各自功能、相互配合的基础上,才可能完成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这便为我们在现有课时紧、教学任务重的困难中,协调好听说读写训练的关系,寻求解决听说训练的时间和方法提供了某种启示:即打破以往相对单一的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程式,从提高语文能力的总目标出发,将听说训练与阅读写作训练结合,在思维能力这一结合点上促成能力间的迁移、转换。也就是说,在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的基本前提下,重新调配训练的方式,以听说训练配合阅读和写作教学;结合读写教学和相关内容,选取听说的内容和形式,以听说促读写,以读写带听说,充分发挥听说读写的对流作用。这样,一方面能解决课时紧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可部分解决听说训练所需的材料,更主要的则是促使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发展和能力结构的合理化。

其实,听说训练与阅读写作教学结合并不难,这不仅因为它们有思维这一核心的联结,还因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本身就离不开听与说。但这里讲的结合绝不仅仅是指在阅读或写作指导中学生对教师“教”的听与答,而是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有指导、有评价的听说训练同阅读写作训练的交叉运用和协调统一。内容、重点不同,具体结合的形式亦有所不同。我们不妨将其分成四种简单的对应关系,看一看在实施教学中具体的结合问题。

一、听—读

听和读都是信息收集的主要渠道。据心理学研究证明,人们在日常交往中对信息的接收,听占45%,读占16%,听是摄取信息的主要方式。从人类语言和个体语言能力的发展看,听在读之先,读在听之后。就学习能力的发展看,听亦是读的前提条件和能力基础。因而听的训练不只可以培养学生对口头语言的接受、辨识、理解能力,而且可以促进对书面语言的认知、理解、鉴赏能力。在诗歌、戏剧类文体的阅读教学中,听读结合的效果尤佳。因为诗歌的音韵、节律的美感与戏剧人物语言的口语化的特点,单凭读是很难有深刻体会的。在其它文体的阅读教学中,听也是一种很好的辅助训练形式。因为听话过程中语言即逝性的特点,使得学生不能像阅读那样可以反复再三,而是必须及时、准确地接受语言信息。这样,以听代读在刺激学生大脑的反映速度,提高阅读时对信息的快速筛选、理解等方面,都可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例如,在讲《信陵君窃符救赵》一文前,先请学生听一篇这段历史的白话故事。听前教师明确听的任务与要求,听后学生分析人物与情节。在听话训练初步完成了对故事的整体认识后,再让学生阅读《史记》原文。由于有了前面听的基础,阅读中学生对文言文语言障碍的克服明显优于直接阅读;对文章有关人物、情节、语言等的分析,也因前面听的训练而更显深度。如此,不但没有因为听而多费时间,而且加速了教学进程。

二、说—读

言语作为思维的载体,与思维密不可分。人们将言语从形式上分为口头的、书面的和内在的三种。如果说阅读中的分析、理解主要借助于内在言语进行的话,那么将阅读的结果表现出来就必须把内在言语转化为口头(或书面)言语。阅读教学中常见的学生对学习内容心中明白、嘴上说不清的现象,正是由于思维的内部运行向外在表现的转化遇到障碍所致。因而教给学生借助已有的语言功力和表达技巧,顺利完成思维的运行和转化,正是说的训练任务。同时,内在言语作为阅读中思维的媒介,也只有通过外在言语的训练才能得以提高,因而说的训练对于读就显得十分必要和重要了。

说与读结合的方式有许多种,除了课堂教学中最为常见的问答外,还有复述、讨论、辩论等。以复述而论,实质上它是一个信息输入后的再输出过程。由于它必须建立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上,且可加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记忆,因此对阅读有着极好的促进作用。比如,《崇高的理想》是陶铸为60年代的青年作的一篇演讲,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领会文章的观点和思路,使教育与教学有机地结合,可将学生分成两组。一组要求在不改变原作论点、分论点和论述顺序的前提下,适当添加些关联语句,对课文进行概括性复述;另一组则让他们以90年代中学生的身份,谈谈面对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应如何树立崇高的理想,在不改变原作观点、思路的基础上结合新形势、新问题进行创造性复述。这样进行说话训练,既是对阅读的检查,又是对阅读的扩展;既可完成阅读教学和说话训练的任务,又对学生进行了革命理想的教育;同时,因为原作是演讲稿,所以在进行创造性复述中还可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演进在语言表达和形式上的个性特点。可谓一举多得。

三、听—写

作文教学中常采用以读带写的训练方式,其基本原理是依据对某一范文的阅读,输入此类文章在选材、立意、结构、角度、语言、手法等多方面可资借鉴的信息内容,再以同型发散的方式输出新的内容、信息。我们已经知道,听和读同为语言信息的接收方式,只是形式有所不同罢了。如果以读带写作为一种作文训练的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收到较明显的训练效果的话,那么以听带写也可起到大体相同的作用。而以听带写还有着以读带写所不具有的优势。因为人们对信息的收集主要借助于听的方式,而只有善于听的人才能从生活中采撷到更多更好的写作素材。所以在写作训练中进行听话训练,使学生学会善于捕捉话语的重点,体悟话语的深层含义,进而对话语品评、质疑,对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将大有裨益。

听与写的结合,除了用于作文指导时以听启思、设制情境、激发联想外,还可用于作文讲评时的听评、听改。比如对有些语句或段落,听比读更容易发现问题或感受语言魅力,这时用听的方式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听析能力,而且还可节省时间,强化学生的语感能力。像长短句、排比句等在语言节律上的特点,听就比读的感受更为直接。

四、说—写

听说训练范文篇5

关键词:小学英语;听说教学;认识与训练

小学是学习英语的开端阶段,也是学生学习语言最好的时期。英语作为一门世界通用语言,和汉语一样,都是有声的,都离不开说和听,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在意学生对英语说和听的掌握。教育部门对英语听和说的掌握也高度重视。那么,如何将小学英语中的听和说落到实处,是每一个小学英语教师应该思考和努力的方向。

一、小学英语听说教学的认识

(一)听是小学生英语信息获取的能力。听,是一种信息的输入,是小学生英语信息获取的能力。小学阶段是小学生初步接触英语的阶段,他们对英语还不具备自己认识的能力,需要靠教师的输入,而听就是学生获得英语信息的能力。听也是学习英语的第一步,只有先听得懂教师念的内容,才能看得懂书上的英语单词及课文等,将英语说出来。心理学研究表明,听是一个主动而积极地对信息进行提取、认知、加工的过程,这是一种主动的行为,而不是被动的解释,因此,要先学会听,学会获取知识的能力,才能够在此基础上学会写和读。(二)说是小学英语信息的输出。说,是小学英语信息的输出,学习了英语这门语言,最终就是要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要将自己学会的东西从口里说出来。说,是人类交往的一种方式,通过说,我们能够进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能够明白彼此之间的想法,每个人对待一件事情都有不同的思考方式和思维模式。说就是一种信息的输出,将自己心中的想法输出,与别人互换信息。当然,说,要说得准确,要说得合适,要在合适的地点、合适的人群中说合适的话语,就是需要在特定的环境中情不自禁地说。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应该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在上课时,应该设置一些特定的场景,引导学生把学会的英语说出来。我们的日常交流都是使用汉语,使用英语的时刻很少,也不会刻意地去使用英语,所以,对于英语的应用需要教师创设特定的场景,并且告诉和引导学生要用英语说出来和表达出来。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给学生一个特定的话题,让他们围绕这个话题自由发挥,展开想象,只要是使用的英语进行交流就可以,不要限制学生的思维,阻碍学生的想象,要留给学生一定的发挥空间,然后在有错误时引导学生说出正确的就可以。教师也要鼓励学生在平时用英语进行对话和交流,通过这种有意识、有目的的对话和交流来培养学生说的技巧和技能。

二、小学英语听说训练的影响因素

语言,作为沟通的桥梁,最先受到影响的便是语言环境,也就是所谓的沟通环境。如同样是见面,汉语中习惯从“你吃了吗?”开始,而英语习惯从“今天天气怎么样?(What'stheweatherliketoday?)”开始,这便是中英两种语言环境所产生的差异。而在小学听说训练中,我们不仅仅要为学生创造表达的环境,还要关注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真正理解英语的意思。其次,便是学生的生理条件。从人的一生来说,其青少年阶段相当于语言学习的黄金时间段。这个阶段的学生能够更快地掌握口语,而可能在书写上存在相对滞后性,即可能会说不会写。因此,在小学阶段的听说训练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口语特性,发挥小学生天分,帮助其更好地掌握英语的口语。最后是教材的影响。一般来说,教材的编写影响着教师教学开展的内容,但并不是决定。教师需要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需求出发,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和完善。加强学生听说能力的训练,使学生在“听、说”英语中切切实实地掌握好英语。但是在目前我国小学听说课教学的开展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亟待解决。一方面,我国很多小学在落实听说课教程中,对于听说课的开展重视程度不够,依旧依靠读写教学来保证学生的英语学习成绩,没有意识到听说教学对于学生的重要意义,这就影响了小学英语听说教学的开展。另一方面,在小学开展英语听说教学时,还存在着部分小学英语教师素养较差的问题,在开展听说教学时,首先要保证教师自身的发音标准,但是有很多教师的英语发音以及部分轻重音的咬字上并不标准,这不仅导致了学生不能够接受专业的听说教学,更影响了小学英语听说教学的开展。除此以外,小学英语听说教学在开展的过程中,由于部分学校的教学资金等问题,对于小学英语听说教学所需的教学设备等没有落实,尤其是学校内宽带设施的落实与维护以及供听说课使用的专业多媒体教学等,有的学校受到条件限制,这些听说教学所必需的设施根本不具备,这样的情况下,小学英语听说教学的开展根本无从谈起,自然就影响了小学英语听说教学的效率。

三、小学生英语听说训练策略

(一)课程呈现方法的多样化。课堂的教学情境和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效果,小学生还没有很好的自我学习能力,不能够长时间地在一件事情上集中注意力,因此,为了保持学生课堂上全程集中注意力,教师应该注意课堂呈现手法的多样性,利用不同的呈现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动机来看,可以用到以下几种方式:①通过视频、多媒体课件等信息方式,视频具有直观、生动、形象的特点,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②通过录音与图片的方式一起呈现,教师一边播放录音,一边展示与录音有关的图片,然后向学生提问相关内容,从试听相结合的角度入手,结合“提问”,让学生有一种“紧迫感”,能够集中注意力在课堂上,用心去学习、去听;③通过表演的方式进行课文的呈现,小学课本里课文大多都是一些情景对话,教师可以设计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人物进行实地的教学对话,进行表演,既让课文的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更加真实,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感。(二)创设语言环境。听说训练都需要在特定的语言场景中,因为平时的交流大多都是用汉语,学生只有在课堂上短短的时间里才能够说英语,而其他时间都没有说出英语和听到过英语,因此,为了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教师需要创设特定的语言环境,让学生能够在这样的氛围中说出英语和听到英语。创设语言环境可以分为课堂内和课堂外。课堂内,一是唱英文歌,这不仅仅是在课堂上唱英文歌,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后的时候通过唱歌的方式来温习英语,听说英语;二是以小组为单位阅读课文并分角色朗读课文,其他小组同学则负责听和纠正错误,既锻炼了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三是猜英语小谜语,这主要需要教师的配合,教师准备一些简单易懂的英语谜语,用在课堂上,既可以活跃课堂氛围,又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的英语能力。而课外主要的训练方式就是英语角,在一个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这个地点是属于英语交流的,只要在这个时间点来到这里的人,都一定要用英语交流,哪怕英语不是特别好,也要努力说出英语和听其他人说英语。在这样一个特定的语言环境里学习英语,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有很大的提升。(三)单词与句型训练要点。单词是学生学习英语的基础,简单的句型是学生进行沟通的基础。最主要的是要全体学生都能够将英语说出来。首先可以全班同学一起读,教师注意观察学生,一定要让所有学生都参与进来,特别是还没有很好掌握的同学,由于掌握得不是很好,就不愿意开口说,但是越是这样,越需要教师鼓励其参与进来,懂得开口说,努力开口说。然后试着分组,将全班分成一个个小组,彼此之间相互纠正,善于发现他人的问题,从而也自我鞭策,教师就负责纠正学生不正确的发音。最后,可以一个一个进行说,减轻学生的紧张感,教师应该尽可能多地鼓励学生开口说。(四)以激励为主“说”英语。小学生的学习动机不一致,但是有一个相同的特点就是,他们都喜欢被夸奖,得到教师的鼓励,这能够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一门语言最重要的就是要说出来,将学习到的东西都表达出来,只有说出来,才能够更好地掌握这门语言。而对于小学生来说,英语这门外语是比较陌生的,他们“不敢”说出来,一是怕说错,二是日常生活中运用不多,因此,教师要采取一定的方式鼓励学生说出来,哪怕学生说错了也不要紧,只要敢于说,勇于说,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只要敢于说出来,哪怕不是很标准也不重要,说出来才有机会进行改正,才能说出正确的英语发音。(五)寓教于乐。将游戏和英语听说训练结合起来是小学英语教师经常使用的有效方法,在鼓励学生说出英语的同时也提高了英语课堂效率。“传话”游戏是在英语课堂中使用得比较多的一种教学方式。教师给出一句话,让第一个同学看到后再向后进行传递,只能通过说的方式传递,不能通过写的形式,几个小组同时进行,直到最后一个同学,将正确的读音大声地说出来,说得准确的小组给予奖励。另外“传声筒”游戏也很适合在英语教学中使用,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即可。

总之,英语作为一门世界通用语言,对于中国学生来说,是一门新的语言,同时也是未来公民必备的一门语言,语言是用来交往、沟通的,因此,英语的听说训练显得尤为重要。小学英语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方法,提高学生听说的水平和能力,从而提高小学英语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让学生勇于开口说、敢于开口说。

参考文献:

[1]夏彬斌.论听说教学在小学英语中的应用策略[J].农家参谋,2018(23).

听说训练范文篇6

(一)听话、说话教学的要求

《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试用)对初中阶段听话与说话教学要求是这样提的:

听话能力

听新闻广播和一般性发言,听读深浅适度的文章,能复述基本内容,说出要点和中心。参加讨论,能听出不同意见的分歧所在,会作听讲笔记。养成专心听话的习惯。

说话能力

说普通话。回答交谈,讲述见闻,介绍事物,发表意见,做到语音清晰,意思明白,条理清楚,态度自然。养成有礼貌说话的习惯。

我们应当怎样理解和把握上述教学要求呢?

语言交际中的听话与说话,涉及到语言心理学、言语交际学、社会语言学等多学科知识,又包含辩论术、讲演术,以及谈话、说理的艺术等等。听说之学应当说是广泛而高深的。但是,从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培养目标和语文课的特点出发,应明确把握听话、说话教学的最基本的要求。

“大纲”所列的听话与说话训练的要求,是基础性的要求,是一个人听说能力最根本的要求。这些基础能力练得扎实,用得熟练,成了自己的本能和习惯,才能生发出高一层次的听说能力。例如要求“做到语音清晰”就是十分重要的基础;有不少人一生也没做到“语音清晰”。

“大纲”所列的听话与说话训练的要求是“少而精”的。所列各点,明确具体,易于操作。每点都包含着丰富的内容。例如“参加讨论,能听出不同意见的分歧所在”,其中就包含准确的语音感知,语言的瞬间记忆与语义的理解,对所听到的各种语言信息的比较、分析和判断,以及自己的知识、理论水平等一系列因素。

“大纲”所列听话与说话训练的要求,体现了德育与智育的统一。德育的重要内容是为人的态度修养与良好行为的养成。“大纲”在听话能力中,专列“养成专心听话的习惯”,在说话能力中,专列“养成有礼貌说话的习惯”,都体现出在能力训练中贯穿着为人修养的教育。

“大纲”所列听话在与说话训练的要求,也体现出训练能力与发展智力的统一。例如说话要求“条理清楚”。做到“条理清楚”,除语言表达技巧训练,还必须有很好的逻辑思维的训练,而且对所表述事物的内在矛盾与联系要有明晰的认识。条理清楚的口语表达过程,必然包含着明晰的逻辑思维。

此外,我们还应看到,听话与说话训练要求应把普遍性与特殊性结合起来。同是一个班的学生,听说能力差别可能很大。有的可能讲起话来滔滔不绝,颇富鼓动性,有的可能吃吃讷于言表。由于各种原因,在听说能力上个性差异十分明显。有的长于描述,有的长于论辩;有的说起话来眉飞色舞、多彩多姿,有的冷峻简约,点到为止。因此,基础性的要求应普遍训练严格训练,同时要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听话与说话训练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

(二)听话、说话训练的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在“教学内容”中规定:

听话训练

与人交谈,耐心、专注的倾听别人说话,了解对方的意思

听新闻广播和一般性发言,抓住中心和要点

听读记叙性的文章,听清楚所写的人和事

听读说明性的文章,抓住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听读议论性的文章,听出作者的观点和理由

听课、听报告,能作记录,不遗漏主要内容

参加讨论,听出不同意见的分歧所在

说话训练

说普通话

当众说话,语音清晰,音量适当,态度自然

说话语句连贯,意思完整、明白

说话注意对象和场合,用语文明、得体

课堂答问,参加讨论,积极主动,说话比较简要,有针对性

讲述见闻,内容具体,有条理性,用比较恰当的语调表达感情

按一定的顺序,用恰当的方法,口头介绍事物的特征

扣住话题发表意见,观点清楚,有一定的说服力

从事不同工作的人,在听说训练方面有不同的要求。外交人员、节目主持人、广播员、公关人员、思想宣传工作者、商业营销人员……在听说能力上,都应进行适合于其专业需要的训练。其训练内容层次较高,也较为专门化。而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课中的听说训练,其内容应是基础性的。因为听说能力是公民素质中的一种必要的、不可或缺的能力,应据此确定训练内容。这种训练十分重要。学生投身社会生活后,不论作什么,都用得着。即使今后需要特殊的听说能力,也要以这种训练为基础。

1.听话训练内容举要

(1)听话的态度

听话是在人际交往中通过听觉分析器,接受有声语言吸取信息的过程。因为这个过程是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的,而口语又具有一闪即逝的流动性的特点,所以听话的态度十分重要。“大纲”提出“与人交谈,耐心、专注的倾听别人说话,了解对方的意思”,融德育于听话训练之中,很有指导意义。

“耐心、专注的倾听别人说话”,是与人交往中应有的礼貌。但在社会生活中,却常见一些人听别人说话左顾右盼、漫不经心;或心浮气躁不待人讲完,随便插嘴;或人们集中谈论某一话题,有人心不在焉随意插上另一话题,等等。这些表现都有意无意流露对说话人的不尊重和不礼貌,给人一种缺少教养的印象。这样一种听话态度,也很难理解别人的意思。

与人交谈,应当专注于谈话内容,以诚恳的态度,侧耳倾听。尤其是较重要的谈话,更应如此。集中注意力于对方的谈话,是诚挚的尊重。这种态度会唤起对方共鸣,从而实现良好交流。听别人讲话,应仪态大方,眼神、神态,都要与谈话者形成交流,使说话者感到你“听进去了”。要注意:不要随意打断对方的话,不要用“啊?”或其他方式要求说者重复一遍。可以在对方说完一个相对完整意思后,提出自己的问题或看法。

“耐心”,是一种修养。特别是对自己不爱听的话,与自己意见相左的话,批评自己甚至是挨骂的话,要冷静克制,让人说完,自己也应认认真真地听。哪怕是你要反驳的话,总是把说话者的意思弄明白搞准确才好。“耐心”听别人谈话,实在是一种了不起的修养。

作到“耐心、专注的听人谈话”的过程,就是提高人的注意品质的过程,也是将注意应用于听话的过程。

听话中要善于集中注意力,善于保持注意的持续和稳定,克服注意的分散;听话过程中顺利实现注意的转移,话题的转移,包括在不同的说话人间的转移;听话中要善于分配自己的注意力,以兼顾一个听话过程中的若干要素,如边听边观察周围环境,边听边抓住重点,或边听边记录。听话中还要善于排除干扰,排除说与听之间的难免产生的客观的和主观的干扰。

“了解地方的意思”,是指听别人说话应有一种客观的、求实的态度。听,坚持客观性,方能达到准确无误的了解。听别人谈话,有自己的感受和评价,这是自然的;听别人谈话引起自己感情的冲动和变化,也常常是难免的。主观性较强的人,听别人谈话的过程中,往往不知不觉就掺进了自己的东西,或是感受或是理解,或联想与想象,一边听,一边染上或浓或淡的个人色彩。于是我们常听见这样一类争执:甲说你是这样说的,乙说我不是这样说的,我是那样说的,你歪曲了我的意思。为一句话、一个词双方争执不休。所以,我们听人说话,应客观地、如实地将语言信息传达到大脑,在记忆中保持“原汁原味”。主观的评价与判断是第二层次的事。听话之中,客观性与准确性是联系在一起的。

(2)听话的能力

听话能力,是人对有声语言的感知和理解能力。只要没有听觉残疾,人在生理上都有听力,但听话能力不仅仅是听力。听话能力包含着复杂的智力活动,而且与人的知识水平、生活阅历、为人修养有着密切的联系。把听话能力只看作是一种生理机能,看作是自然而然形成的能力,因而忽视学生听话能力的培养,显然是不对的。听话能力更需着力于后天的培养和锻炼。在初中阶段尤其应注意给学生打好这方面的基础。

①语音辨识的能力

语音是以说话者的发音器官所发出的声音为载体的,含有一定意义的信息流。对听话者来说,就是用听觉器官接受语音载体,以吸收、分析和理解说话者所发出的信息。听话者首先接触的是语音,人的听觉分析器对语音的辨识是听话的第一道关口。辨识能力是听话能力构成的重要因素。

语音辨识能力,是指对特定语音序列和构成语音各要素的辩别和感知能力,如对音素(元音和辅音)、音位和音节组合规则的感知和辨别,对语音音波(音高、音强、音长、音色)的感知和辩别。这种对语音的感知和辩别应当是准确和敏锐的。我们训练学生的听话的能力,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训练他们语音识别的准确性和敏锐性。

识别语音是一个复杂的动态变化的过程,要受主客观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辨别语音要受上下文关系的影响。每一语音都处在系列之中,都是相联系相比较而存在的。词语要放在句子中,放在与其他词的搭配和联系中来辨识。语音中的抑扬顿挫对语音辨识有很大影响。句法、句义也对语音辨识产生影响。其他如语速、方言等,也会对语音辨识产生不同的影响。听话在人的主观因素,对语音辨识也有很大影响,如注意力是否集中,能否熟练地领悟语词间的联系搭配,能否准确辨别方音影响等。

语音辨识过程中的主客观因素,其影响有消极的,也有积极的。训练学生辨识语音的能力,就是要利用这些因素中的积极方面,限制克服其消极方面。

②听话的记忆能力

听话的记忆能力,是听话能力的重要构成因素。听到的话若不能记住,“一只耳朵进,一只耳朵出”,听话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听别人说话能迅速作有意识记,把外部语言材料所负载的信息转化成一种心理形式输入大脑并储存起来;听话者一边通过语音吸收其负载的信息,一边记住,不断地听,不断地记住,使记忆的材料形成网络和系统,这样,听话才是有意义的。我们正是要训练学生具有这样一种听话的记忆力。

听话中记忆与理解是不可分的。外部信息只有纳入记忆中已有的信息网络,才是可以理解和记忆的。记忆中的已有知识,是理解新听到的话的基础;理解又是记忆的前提。听话中的记忆,不仅仅停留在记住词语的听觉编码,更重要的是以语言的听觉编码为桥梁,达到深层次的意义编码。据心理学家研究,在大脑中,语言的表层形式和它所表征的意义,是分别储存的。由语言的表层形式建起“意义”,这个“意义”被记住,而语言的表层形式渐被“淡忘”。需要表达这个“意义”的时候,会用储备的语言材料生成相应的语句,来表达这个“意义”。新生成的语句不一定与原来的语句形式相同。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听话记忆是和理解密不可分的。当然,如果是以记住语句为目的,如背诵,贴近原文的复述,记住讲演辞等,那就又当别论了。

听话要记住“意义”,不等于说词语不重要。利用词语进行记忆,是人类独有的本领。词语标志事物本身,又是一种信号,有极强的概括力。听话时利用关键词语进行记忆是一条捷径。听话时着重记住说话人的观点和提法,着重记住对重点场景的描述,对重要事物估量的分寸等等,都能强化听话的记忆。

从语文学习的角度看,语言本身的记忆是重要的。人们从听话中积累词汇,掌握多种句式,培养和增强语感,可见,语言表达能力是建筑在丰富的语言材料的感受基础之上的。因此要重视学生在听话之中学习说话。

③听话的理解能力

听话的理解力是听话能力的核心。听话,就是为了理解说话人的意思。

听话的过程,是听者接受了说话者发出的语音,结合自己的已有知识,对其语言信息进行解释,揭示说话者发出的语音的含义的过程。由语音感知提供的输入信息与已有的知识结构相互作用,由此产生对说话者说的话的理解。这个理解,既包括对话的含义的理解,又包括对其说话的意图、情感色彩的揣度。这个理解,不是消极的“翻译”,而是加进了听话者的推论、联想。所以说,听话者是处在积极的思索、领悟和揣度的状况中。

培养学生听话理解力,就是使他们具有通过说话人的外部语言,追溯其内部语言的能力。这个能力包括对词义的理解,对句子的理解,也包括对段与篇的理解。听的时候必须前后照顾,互相呼应,抓住其外在条理和内在联系。若是一篇讲话,必须把各个部分,“各个零件”进行整体组合,进而理解其主旨。

以上,都要求在听话过程中,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思维的严密性、逻辑性以及联想力和想象力。

对话语的理解,还应包含一种深层次的组合,就是在听话时,要联系背景材料,要了解说话者的目的性和针对性,要思索说话者的本义和言外之意,要领悟和探寻其深层次的含义。因此在听话训练中还要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和深刻性。

④听话中的语感

语感是人对语言的一种直觉,一种对语言的敏锐的感觉;感觉语言的正误、文野、雅俗、工拙、庄谐,以及语言风格中的种种特色。听话是培养语感的主要渠道;而人具有良好的语感,又必然会大大提高他的听话能力和水准。

以上四点,是关于听话能力训练内容必须首先加以考虑的。

2.说话训练内容举要

(1)说话的态度

听说训练范文篇7

侧听说训练,是省编义务教育初中语文课本增加的新内容,这种训练方式,打破了传统语文教学重教“文”而轻“语”的模式,使学生听说能力的训练得到了具体落实。可要真正使学生听说能力得到训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必须有一套侧听说训练的具体方式和措施。只有方法对头、措施得力,才能真正达到教学目的。

我们知道,所谓“侧听说训练”,顾名思义,就是以听说为侧重点,培养学生“听”与“说”能力的训练。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认为“侧听说训练”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创导法

语文教师,肩负着提高学生听说能力的重任。现代化的社会,人们的交往和思想、信息、技术的交流,广播通讯事业的日益发展,这一切就要求每一位学生都具有较强的听说能力。因此,每一位教师应努力创导加强听说能力的训练,结合课文大力宣传侧听说能力训练的重要和必要。如初中第一册语文课本第5课侧听说训练课文《要说普通话》,强调了说普通话的重要和不说普通话的危害,从道理上向学生灌输说普通话的重要,提倡在校内用普通话交谈,从而达到侧听说训练的目的。同时可利用学校广播大力宣传普通话是校园语言,在校内、在课堂提倡讲普通话。语文教师必须带头用普通话教学。这样,在校内努力创设一个良好的侧听说语言环境。

二、定规法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加强侧听说训练的外部条件具备了,并不等于侧听说训练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作为语文教师必须制订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训练制度、考核办法,并认真加以落实实施,从制度上对侧听说训练的数量和质量加以保证。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和思考,认为要系统地有成效地进行侧听说训练,一定要充分利用激励机制,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具体可以实行分步到位,期末奖励的方法。侧听说训练的形成、要求及评分规则详见下表:

(附图{图})

学生的每一次侧听说参与,教师都要详细的加以记载,学生到期中达到考核成绩50分,期末达到100分,则平时成绩得满分,其余以此类推。另外,在期中期末考试时加入侧听说内容,可以分为口试和笔试两部分。具体计分标准为:

(附图{图})

三、示范法

加强侧听说能力训练,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作为教师就应该注意加强自身的语言修养。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的语言,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语文教师要抓住一切提高自身语言水平的机会。同时在课堂上加强有意识的示范。可有意识地加以范读,让学生听清每一个字音、每一种语调、每一个轻重音、每一次停顿。朗读和讲解是孪生姐妹。如果朗读能使学生增加感受,那么讲解就能使学生加强理解。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注意讲解,力求言简意赅、清楚准确、生动有趣。同时,教师可让学生“范”读、复述、概述课文内容。如《送牛奶的好爷爷》一文,可以让学生“范”读后对课文内容进行概述。另外,也可以利用现代化教学媒体,听课文录音,欣赏唱片。通过一系列全方位的示范,让学生的听说能力在各种侧听说训练形式中得到进一步提高。

四、强化法

听说能力的提高非一朝一夕之功。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抓住一切语文教学因素和一切听说训练的机会,对学生实行强化训练。如表一中的三分钟演讲、一分钟自我介绍,古诗诵读等都应作为常规进行强化训练。同时还应充利用教材中的侧听说课文,采用各种不同方式,进行有意识有目的的强化训练,结合侧听说课文,强化训练可分为三步:

第一,主要加强学生的复述训练,提高学生的复述能力。如《纸的故事》等课文,先让学生听课文录音,然后分小组进行轮流复述,人人参与。优胜者参加班级交流。并由学生做评委评出一二三等奖。这样,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更锻炼了学生的听说能力。

第二,主要是利用课文题材进行概述。开始可在放录音前提出概述要求,让学生明确要求,听后加以概述。随着学生听说能力的提高,可逐步提高概述要求。

第三,利用课文题材进行创作、深化,然后再进行复述。如《送牛奶的好爷爷》一文,可利用课后练习,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想象,进行再创作,然后再加以讲述。

听说训练范文篇8

注意循序渐进性

开始阶段,可以先由教师示范讲几则有趣的成语故事,以激发学生讲成语故事的兴趣;然后挑选几位优秀学生讲,而且事先老师必须做好辅导工作,以便讲得更有效、更生动,为其他同学树立“讲好”的榜样。接着老师可出示10-20个的成语,可以是我们经常接触的或以前曾经学过的成语,让学生们自由挑选,时间安排在每节语文课的课前3分钟。如果已经能顺利讲完这些成语故事,就可以进入“自选”阶段,即自由挑选作最感兴趣的一则成语故事,讲给大家听。

明确讲话的要求

每个同学讲话水平都存在着差异性。有的学生讲起来条理清楚,绘声绘色;有的学生讲起来平淡无奇,杂乱无章。所以,教师给学生一个明确的讲故事要求,可以降低讲话的难度。初讲时,让学生按“说题──讲故事情节──说说比喻义”三步走,重在有条理。第二次讲时,要求把故事情节讲生动,比喻义讲明确,还能用一二句话谈谈自己的感受,重在讲生动。第三次讲时,要求故事简单化,用几句话讲清楚故事内容,用更多的时间来谈谈看了这则故事后自己的认识,重在谈体会。

提供丰富的素材

要把成语故事讲具体、讲生动,首先得有资料参考。可以发动学生到图书馆里找有关资料,也可“集思广义”,收集同学们的图书杂志或发动学生去购买此类书籍,然后统一置于班级图书箱内,以供大家查找自己所需的故事内容。学生解决了“无米”之苦,便会乐于完成这项训练。否则,很多学生苦于无从下手,便会“知难而退”,要把故事讲好更是无从谈起。所以,为他们提供丰富的素材也是讲好成语故事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

给学生适当的评价

学生讲完故事,都充满期待,期待同学的肯定,期待老师的称赞,尤其是后者。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评价,可以满足学生付出劳动而得到肯定的喜悦,又可以明确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同时也让其他学生取长补短,以使轮到自己时能讲得更好,这也是进行口语训练的主要目的。所以应该有所评,而且应每次评。评价的方式可以是老师评、学生评,也可以自己评;可用赞扬式、启发式、鼓励式、批评式;可以评讲话的仪态、语气,内容组织是否有逻辑性、条理性等。

听说训练范文篇9

一、听说训练教学目标的研究

中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在初一年级才开始得以训练培养,但初高中不同年级的听说训练,是有其层级区别的。高中英语听说训练更应该是一种有明确目标、有系统程序、有科学方法的训练。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按英语大纲及英语高考说明要求,对听说训练教学目标的研究作了以下几方面的实践:

1.语音训练:会听会说,语音正确。

2.语调训练:注意语调的高低升降,音量的抑扬顿挫,音量的大小变化等,学会并掌握重音、停顿、语气、速度等说话技巧。

3.语流训练:说话流畅,有条理,前后连贯,层次清楚。

4.语意训练:语言表意清楚,生动朴实,简洁流畅。

5.语体训练:语言要考虑适应不同场合的要求,无论是对话、讲述、议论、说明、描述等都得体合适。

6.语态训练:态度谦和,有礼貌,有感情,能以适当体态、表情、手势帮助说话。

二、听说训练教学形式的研究

听说训练内容的丰富性,决定了教学形式的多样性,而听说教学形式的研究,又直接关系到听说教学效益的提高,因此,它理所当然地成了听说训练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针对高中英语教学现状,我们主要进行了以下几种教学形式的研究:

1.直观性听说训练。主要形式有看图说话,看实物说话,观察大自然说话,观察场面说话,创设情境说话等。

2.模仿性听说训练。主要形式有模仿句式说话(变换句式、变换语气等),听故事,课后复述,仿课文写法练说,描摹声音说话等。

例如,变换句式:Youcanseethecoastwhichisveryfaraway.也可以这样说:Youcanseeasfarasthecoast.(前一句话老师说,后一句话叫学生说)

3.创造性听说训练。主要形式有:求异回答问题,假设性练说,创造性复述故事,评说事物,小组议论等。

4.实践性听说训练。主要形式有教材中的人物对话分角色说话,做某一实验说话,做某一游戏说话等。

5.交际性听说训练。主要形式有自我介绍,口述见闻,工作学习情况汇报,祝贺感谢,求助别人,争辩问题,主持讨论会等。

通过这些英语听说训练教学形式的实践,丰富了学生听说训练内容,提高了学生英语会话能力,促进了学生的书面表达,收到较好效果。

三、听说训练教学方法的研究

听说训练必须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方法要多变,更要科学。确定教法,决不能不顾教学对象的实际,而应有意识地采用有利于发展学生能力的方法。我们在英语教学实践中,努力应用了以下几种适合于听说训练的教法:

1.情境教学法。即以画片、实物、语言、动作、环境布置等手段创设听说的某一特定情境,以提高训练的形象性、生动性和情感性。

2.演练教学法。即通过演示、表演等提供听说材料或形式。

3.范例教学法。即提供听说范例,然后要求学生举一反三进行仿说。

4.电化教学法。即运用录音、幻灯、录像、电影等电化音像手段进行听说训练。

5.比较教学法。听说比较两句或两段话的异同正误、优劣等,培养听说能力。如听说比较下列两句:

ItisinthisschoolthatIknewhim.

ItistheschoolwhereIknewhim.

这二句话的意义差不多,(就在这所学校里我认识了他。)第一句是强调结构,第二句where引导的是定语从句,若把第二句的where改成that,那就犯了原则性错误,通过教师反复说Itisin…that…是强调结构,而Itisthe…were…不是强调结构,反复比较,找出异同,学习效果较好。

6.伙伴教学法。即运用小小组ingroupsorinpairs等学生群体,进行分散的听说训练,并在小小组中得到伙伴的帮助订正,以扩大课堂内听说的训练面。

7.活动教学法。在课前或课内组织相应活动,作为听说训练的直接材料,培养听说能力。

由于教学方法具有工具化特点,其他学科的许多教学方法也适用于听说训练;又由于方法具有综合性,在一堂听说训练课中,我们努力因时、因地、因事、因人地择优选用几种教法,做到一法为主,多法辅助,努力提高教学效益,达到有法而无定法的境界。

四、听说训练与阅读教学关系的研究

听说读写能力结构的整体性,决定了听说训练必须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才能提高效率。在阅读教学中,我们注意了以下几方面的听说训练:1.把听说训练贯穿于词、句的教学之中。

2.把听说训练贯穿于分析课文之中。

3.把听说训练贯穿于对课文主要内容的分析概括、综合之中。

4.闭书听读,抓要点,理层次,复述、借鉴优美语言。

如,可以把SeniorEnglishforChina第二册(上)的L、2(WaltDisney)的阅读课上成听说课,先由教师把课文读二遍,要求学生闭书听教师读,读毕,让学生口头说出课文要点。

5.凭借听力,想象课文意境,凭借说话再现课文意境。

从英语教学现状看,这方面关系的研究实践,内容杂,难度大,要求高,必须持之以恒,行之有度,循序渐进,严格训练,才能收到实效。

五、听说训练与信息论原理关系的研究

听说训练过程的信息传输是在老师——学生——表达的封闭回路中振荡、运动的,最终目的是使信息在学生实践中形成系统的、科学性的、能随时表达的信息流。对这方面的研究,我们的做法是:

1.训练学生正确地传递信息,如在规定时间里传递消息,内容摘要等。

2.详实地记录信息。如教师说一组有联系的词或一段话,让学生口述或记录。

3.巧妙地联系信息。如教师说一个词,学生迅速说出与此有关的事物,或近义、反义词等。

4.合理地仿造信息。如根据一句话、一段话或一篇短文,很快联想到其他事物,也仿说一句话、一段话或一篇短文。

5.具体地描述信息。如观察实物、环境,看——想——说——评,进行具体述说。

6.严谨地承接信息。如教师提出话题,让学生迅速接说。

7.灵活地对流信息,如由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互相对话。

8.灵敏地选择信息。如教师说一句或一段要填空的话,让学生选择合适的内容填充完整。

9.仔细地辨析信息。如教师说一句或一段话,有意造成错误,设置误区,要求学生边听边辨边纠正。

如:Teachersays:HeshouldpractisetospeakEnglishmoreoften.要求学生听后纠正:HeshouldpractisespeakingEnglishmoreoften.

听说训练范文篇10

我们知道,语文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是学习和生活的工具,它具有工具性;而说出的话,写出的文章,又总要反映一定的思想,它又具有思想性。工具性和思想性是语文学科所反映出的两种基本属性。

但是,如果我们从更深层的本质来看,就会发现,语文学科之所以能够反映出工具性和思想性,是因为语文包含着语言和思维这两个更核心的因素,是这两个核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语文为什么能充当交流思想的工具?就是因为它一靠语言,二靠思维。无论是说给别人听,或是听别人说,无论是写文章给别人读,或是读别人写的文章,都是既要靠语言,又要靠思维。就是说,语文是靠着语言和思维这两个核心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才有了听说读写的思想交流过程,才表现出了它的工具性。语文为什么又能表现出思想性?也是因为它一靠语言,二靠思维。人们说出的话,写出的文章,都是一种思想的表达。而这种思想是靠语言和思维的共同作用才产生的。当一个人在生活实践中遇到了某个问题,他就会在头脑中针对这个问题以语言为工具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思维加工,最后形成一种认识,这就是思想。可见,离开了语言和思维,也就不可能形成思想,语文也就不会具有思想性。由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工具性和思想性是语文学科的两种基本属性,但它们又是通过语言和思维这两个核心因素的相互作用才表现出来的;因此,语文学科更深层的本质或根本属性,是语言和思维相互作用的辩证统一。

我们了解了语文学科的这一根本属性,也就明确了语言和思维训练在整个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在语文教学中,需要对学生进行的训练是多方面的,人们过去把最基本的训练归纳为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听说读写既然是人们以语文为工具进行思想交流的四种基本过程,也是语言能力表现的四个基本方面。听说读写的能力提高了,整体的语文能力也就提高了。但是,我们还应该更深一层地思考,听说读写这四种能力又是由什么决定的?是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无论听说,还是读写,它所表现出的还只是一种外在的能力,而决定这四种外在能力的内在的、核心的东西是学生实际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认识了这一点,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就不能单纯地就听说读写去训练听说读写的能力,而应该重视语言和思维的训练;同时,也不能把听说读写的训练和语言思维的训练看成是同一层面的东西,而应该以语言和思维训练为核心,去带动听说读写的训练。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怎样来体现语言和思维训练的核心作用呢?

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要体现语言和思维训练的核心作用,主要应该处理好以下几种基本关系:

一:处理好语言和思维训练同听说读写之间的关系。

如上所述,听说读写是人们进行思想交流的四种基本过程。它从现象上看,是凭借语言的一种交流,而实际上语言承载着思维的信息,是语言和思维在共同起着作用。而听说读写又是语言和思维共同作用下的外在表现形式,离开听说读写,语言和思维便失去了得以外化并与他人进行思想交流的条件,它只能永远保留在自己的头脑中。

正因为听说读写和语言思维存在着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就应该将语言和思维的训练同听说读写密切地结合在一起。要做到二者的结合,我们又必须注意以下两点:

(一)要注意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必须突出语言和思维的训练。

在实际教学中,往往有这样两种不正确的认识:一是认为只要让学生多听多说多读多写,听说读写能力自然便会提高。事实证明,如果忽视了听说读写过程中语言和思维的训练,去一味强调学生多听多说多读多写,则必然事倍功半,不能收到好的效果。比如阅读,即使每篇课文学生都可以背出来,但生吞活剥,不求甚解,既不懂得文章的语言好在什么地方,又不懂得作者是如何思考问题的,学生仍然不会学到什么东西,形不成什么能力。二是认为既然语言和思维与听说读写有着密切的关系,那么抓好听说读写也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语言和思维的能力。这种认识也是不对的。语言和思维能力的提高是要靠听说读写,但只有在听说读写过程中有意识地强化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语言和思维能力才能提高。比如写作,如果不在语言和思维方面提出要求,学生当然也要思考,也要用语言来表达,但毕竟是不自觉的,盲目的,他的进步也必定是缓慢的。因此,我们必须克服以上两种不正确的认识,在听说读写过程中有意识地突出语言和思维的训练。这就需要我们在每次的听说读写活动中都必须在语言和思维两个方面提出明确的训练目的和要求,提出具体的训练方法和措施,通过听说读写活动使学生的语言和思维都得到很好的训练。

(二)要注意语言和思维的训练必须结合听说读写活动来进行。

我们说要以语言和思维训练为核心,并不意味着去孤立地搞语言和思维的训练,而必须将语言和思维的训练紧密结合到听说读写活动的过程中。在80年代一些地方曾出现过把思维训练与听说读写割裂开来,孤立地去搞所谓思维训练的倾向,这种做法是违背语文课思维训练规律的。如果把语言和思维的训练与听说读写搞成两张皮,非但语言和思维的训练会流于形式,而且听说读写也不会收到好的效果。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要突出语言和思维的训练,而语言和思维的训练又必须贯穿于听说读写的过程中,这才是正确的认识。

二:处理好语言和思维训练同知识经验的积累和非智力因素发展的关系。

首先说说知识经验对语言和思维发展的重要性。有人误认为强调开发智力、发展思维便可以忽视知识经验的学习和积累,这是不对的。知识经验是思维的材料,思维即是对知识经验的认识加工。试想,如果学生写作文,头脑空空,既没有感性的生活经验,也没有理性的知识材料,凭借什么来思维呢?正因为知识经验对思维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既不能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思维的训练,也不能脱离知识经验而孤立地去搞思维训练。正确的认识是,只有重视学生知识经验的学习和积累,才能从丰富思维材料上为思维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这才是真正体现语言和思维的核心作用。为此,在教学中一要让学生养成平时勤于观察、留意生活的习惯,注意积累感性的经验。同时,要让学生在观察中勤于动脑,学会分析事物,并能用准确的语言把所见所闻表达出来。这样,学生的感性经验丰富了,语言和思维也得到了训练。二是要让学生养成自觉阅读的习惯。注意积累知识性的材料。目前学生阅读量不足是个大问题,这是造成学生文章思路狭窄、空洞乏味的一个重要原因。要让学生有东西可写,有内容可思考,必须重视扩大阅读量。同观察的要求一样,也要让学生在阅读中勤于动脑,多加思考,向作者学语言,学思维。这样,学生的知识材料丰富了,语言和思维也得到了锻炼。

其次说说非智力因素对语言和思维发展的重要性。非智力因素包括情感、兴趣、动机、意志等。在80年代中期,有些地方出现过片面强调开发智力、发展思维,而忽视非智力因素培养的问题。我们且不说语文教学负有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责任,即从学生语言和思维的发展来说,非智力因素也是影响其发展的一个前提条件。以兴趣为例,如果教师教法不得力,激发不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学生便会因为缺乏动力而处于被动状态,语言和思维的训练自然难以收到好的效果。再如情感,记叙文和文学作品的阅读和写作都离不开情感性的语言和情感性的思维,如果学生的情感不能得到健康的充分的发展,那么他们的情感性的语言和思维的发展也必然会受到限制。所以为着学生语言和思维的发展,我们还必须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三:处理好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彼此之间的关系。

要体现语言和思维训练的核心作用,除了要处理好以上诸关系外,关键还在于处理好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核心内部二者之间的关系。在总体要求上,我们既要防止脱离思维训练去单搞语言训练的倾向,也要防止脱离语言训练去单搞思维训练的倾向,做到两种训练的有机结合。语言训练之所以要同思维训练很好的结合,就是因为学生的思维对语言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学生作文中出现的用词不当或句子不通的问题,从形式上看是语言的问题,而从内容上看则是思维的问题,是学生还不能正确地理解和运用概念,还不能对事物作出合乎逻辑的判断。事实证明,学生的语言总是随着其思维的发展而向前发展的。如果不重视思维的训练,学生不止思维的发展要受影响,语言的发展也会是不健全的。因此,我们应该在语言训练的同时抓好思维的训练,并且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在词语训练中就应该很好地渗透概念方面的内容,在句子的训练中就应该很好地渗透判断方面的内容,在论证方法的训练中就应该很好地渗透推理方面的内容。不论听学生回答问题还是看学生的作文,不仅要注意到学生语言方面的问题,而且应该从语言的问题中看到思维方面的问题,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语言能力以及思维能力都得到提高。

思维训练之所以要同语言训练很好的结合,也因为学生的语言对思维的发展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语文的思维是一种以语言为工具的思维。在大脑中,要以语言为工具进行思考;思维的结果即思想,也要以语言为工具表达出来。可以说,离开了语言,便不成其为语文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