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企业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8 07:32:13

铁路企业

铁路企业范文篇1

一、铁路企业文化的基本现状

铁路企业文化集中体现在管理文化、安全文化、服务文化和经营文化四个方面。

(一)管理文化强调集中统一

铁路管理文化强调集中统一,保障运输效率最大化,这是由铁路行业特点决定的。从自然结构看,铁路点多线长、纵横成网,具有规模型、范围型经济和网络结构的特点;从运输管理上看,涉及机、车、工、电、供、通、客等多部门联劳协作;从社会职能上看,铁路作为国民经济的大动脉,担负着国计民生重大运输任务,还承担着专运特运等特殊任务。由此,铁路企业文化深深烙印了本行业的特色,即强调全路“一盘棋”、高度集中、统一指挥。每一名职工都是整个运输生产过程的中的重要一环,听从集中统一指挥,服从企业安排管理,遵守安全规章制度,养成了标准作业的行为习惯。

(二)安全文化高度重视安全

安全是铁路的生命线,铁路企业如果失去了生命线,就等于丢了立身之本,这是长期生产实践的经验。铁路企业历来注重安全理念熏陶,在继承已有的安全文化理念的基础上,提出了“在岗一分钟,安全60秒”“安全责任大如天”“安全第一”等口号;在作业过程中培育联防互控的“你错我纠”联控理念;在安全典型选树上挖掘身边事例,形成对安全、对生命的敬畏意识。同时,随着高铁时代的到来,高铁“高标准、严要求”的安全意识和新疆反恐维稳的特殊区情,也给铁路企业的安全意识注入新的元素,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机制,依托互联网+安全风险管理,利用微信平台延伸安全管控触角。

(三)服务文化立足以人为本

铁路企业服务文化建设立足以人为本。从旅客视角看,以往铁路部门列车运行图编排主要考虑方便运输组织,现在考虑方便旅客出行;从货主角度来看,为满足企业特殊需求开设货运专线班列等,铁路服务文化日趋人本化,这种人本化从根本上讲就是要不断满足市场需求多样化,这也是新时期“人民铁路为人民”服务理念的重点所在。比如开发了“坐着火车游新疆”“大美新疆”旅游专列,整合交通、旅游、区域等多方资源,实现一线多景、车沿景走、车随客行的新模式,出行时间编排更合理,极大满足了旅客长途便捷游的需求,体现了以旅客为导向的顾客本位理念。

(四)经营文化凸显市场导向

企业文化与企业经营密不可分,先进的企业文化可以推动企业的生产经营。铁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建立与铁路改革、发展相适应的经营理念、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体系,经营文化就是企业文化实质内容的动态反应及综合体现。《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了新一轮国企改革的基本目标。值得注意的是,在推进市场化改革、向现代企业转型过程中,铁路运输企业和非运输企业的经营文化表征稍有不同。

1.铁路运输企业风险意识强,但缺乏市场意识

铁路运输企业文化建设的传统理念是把重点放在安全文化建设上,从而形成了较强的风险意识。当前,买方市场不断扩大,但航空、公路交通运输行业挤压市场份额,新型业务竞争激烈,这些带来的新挑战、新问题仍然不少,这势必要求铁路企业进一步面向市场、拥抱市场。有部分企业职工不能适应市场主体角色转变,从“以铁路为中心”到“以市场用户为中心”的角色转换滞后,存在市场调研参与性不够,新业务开发积极性不高等问题。

2.非运输企业对运输企业依附性强,竞争意识较弱

铁路非运输企业生产经营还留有计划经济时代的烙印,对运输企业依附性强。在经历了依附站段、区域重组、回归站段、专业重组的调整后,没能够完全转变经营理念,仍然需要依托运输业资源、依靠运输企业扶持,缺乏核心竞争力,存在市场竞争意识弱、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由此可见,铁路企业在市场化改革进程中,既有对原文化理念“集中统一”“重视安全”的继承,又有人本化、市场化现代企业文化新模式的形成和发展,同时还暴露出运输企业缺乏市场意识,非运输企业夹杂着依附性、竞争意识淡薄等问题。铁路这种传统和现代因素并存的企业文化,与历史传统、现行体制、企业职工等因素密不可分。

二、传统与现代因素并存的企业文化成因

1.宏观层面———历史传统及行业体制的影响

我国铁路实行半军事化管理。从货运来讲,需要优先保证关系国计民生的能源、原材料、粮食等重点物资运输,运价低,有限的运能用于重点物资。铁路总公司成立以后,铁路企业兼顾公益性与经营性决定了铁路企业文化中传统与现代因素共存。

2.中观层面———现行经营管理方式的制约

当前我国国企改革进入深化期,铁路企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仍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在长期的经营管理过程中,运输企业和非运输企业被分离为“主业”和“辅业”,“辅业”即辅助运输业,依靠主业的业务往来,“坐等靠”思想突出,加之部分资产划分不清,产权不明,给运输企业带来沉重的负担。与此同时,“辅业”为了适应市场化发展,也需要减员增效,接纳安置运输业富余人员与其自身减员存在矛盾。实际上,这种粗放的经营管理方式、不合理的运行机制、模糊的资产权限及清算方式等因素使铁路企业经营文化夹杂着传统因素。

3.微观层面———部分职工思想观念保守封闭

企业文化是在继承基础上的整合,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思维惯性,大部分铁路职工在思维方式上更多地倾向求稳、强调求同,在铁路这个小型社会里,思想相对封闭保守,不易接受新生事物、不愿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有的铁路企业管理者认为,企业文化属于思想政治工作范畴,把企业文化建设归纳到政治工作上,没有与市场经济因素相联系,或者虽然不叫思想政治工作,但是把企业文化工作划分到党团组织工作中,依然带有政治色彩,市场意识、竞争意识不足。

三、铁路企业文化建设的实现路径

1.企业文化建设应适应国企改革变化

首先,铁路企业文化建设应强调管理文化、安全文化、服务文化和经营文化的有机统一,以安全理念为基础、以人本化服务为创新点、以市场化经营为核心突破口,人本化促市场化,市场化反作用带动人本化,以符合社会、经济及企业自身发展的需求。其次,消除“主辅分离”“孰重孰轻”的认识,运输企业和非运输企业是一个有机系统,都是铁路局的经营单元,进一步赋予铁路运输企业与非运输企业的自主经营权,加快对非运输企业转型的扶持力度,实现运输业与非运输业优势互补。具体来说,规范运输企业与非运输企业经济关系,以协议形式明确双方权责利界限,完善生产经营配套制度,规范财务核算操作,建立规范的资产投入和回报制度;实施集约化管理,把经营成本压下来,减少铁路系统内耗,“省下就是赚了”的市场经营理念要融入企业全过程管理。

2.完善企业文化建设的支持体系

从外部支持来看,应该争取政府公益性运输补贴。铁路企业实际承担公益性服务,包括以国土开发、消除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加强和巩固民族团结、满足军事需要、运输抢险救灾物资等非经济性的铁路建设项目和运输服务,这些服务难以从市场中获得正常经营收益,因此,应该争取政府公共产品公益补贴。从内部支持来看,面对铁路企业经营文化薄弱、市场竞争意识不足的问题,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继续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支持体系,这种支持不仅在硬件方面要完善铁路服务设备设施、提高服务产品开发能力,而且还应该在软件文化方面,完善与企业文化相适应的奖惩制度、人事制度,健全与经营服务相关的措施和应急预案,加强企业文化落地的制度保障。

3.充分注重“人”的因素

铁路企业范文篇2

(一)财务管理信息化以及知识化的层次不高现代铁路企业不仅要具有会计资本,还与知识资本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总的来说,铁路企业是两种资本的有机组合。但是实践中所有者投入资本,只是具备了会计资本,并不代表知识资本的同步到位。企业人员素质的低下,知识更新不能与时俱进,导致企业知识资本的低下,从而使企业管理质量层次不高,运行效率不高。

(二)财务管理理论与现代知识经济的要求不相适应

现代的铁路企业不管是在管理理论上还是在管理内容上都存在着很大的问题,铁路企业没有清楚的认识到一些比较先进以及现代化的概念,比如专利权以及计算机程序管理等概念,培养人才素质以及进行产品创新的步伐已经难以跟上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还有群众对于铁路企业的期待与要求。总体来说,不管是在无形资产的创造方面还是无形资产的管理方面,铁路企业都存在着较大的不足。铁路企业在现实的财务管理中重视无形资产的程度还存在着较大的欠缺,根本没有对无形资产的重要意义进行清楚的认识和仔细的研究,低估了无形资产的价值。(四)铁路企业没有较强的成本管理意识铁路企业有其独特的资金流动方式,单向流动是它资金流动的特点,这就造成铁路企业中的各个单位没有较强的成本意识以及成本观念,上级单位对指标的下达进行相关的重视,而下级单位只对指标的完成进行重视,最终导致指标管理代替了成本管理。下级单位为了想在上级单位那边获得更多的拨款,有些时候甚至会发生虚报或者谎报的情况,从而丧失了以往实事求是的做事风格。这些不良的工作习惯以及工作态度造成目前铁路企业中的工作人员工作效率低下,没有办法使集约式的管理方式得以实施。

二、应对铁路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相关措施

(一)加大宣传铁路企业中财务管理重要性的力度

在现阶段很多企业职工仍然没有开始高度重视财务管理制度,普遍不能对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加以清楚的认识,毫无疑问这是不利于企业中各项经济业务发展的。根据这些现象笔者认为目前加强宣传铁路企业财务管理重要性的力度是十分必要的,这种方法可以帮助企业内部的全体员工对于铁路企业财务管理形成更加深刻以及全面的认识。具体而言,有下面两种宣传措施:首先,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该对相关的宣传活动进行组织开展,鼓励铁路企业将一些传统的观念加以转变,通过制定出合理有效的管理财务的方法,使财务管理工作可以对企业中的各环节工作进行渗透,最终使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得到有效的提高。其次,铁路企业应该不断组织与开展相关的宣传活动,引导企业内部的全体员工对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进行准确的认识。除此以外,还应该对企业中的会计环境加大控制力度,促使企业会计进入规范发展的渠道。

(二)加强会计核算的能力,强化铁路企业在企业内部进行自我约束和监督的能力

在进行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的工作中,会计从业人员以及会计机构是主体内容。会计从业人员以及会计机构应该将会计的核算以及监督当成是自己的职责与义务,更加应该清楚的认识到这是法律赋予给他们的基本权利,他们应该从行动方面将会计的核算以及监督工作做好。铁路企业的领导以及其他人员应该对会计从业人员以及财务管理机构在遵守法律法规的基本前提下进行会计核算以及会计监督提供支持。要学会用更科学的方法来保证会计从业人员的职权不被他人侵犯以及损害。要更好地学习如何运用会计核算以及会计监督才能够保证会计资料的合法性、真实性、准确性以及完整性。

(三)对相关的法律法规认真的遵守,确保会计工作规范有效的进行

铁路企业应该对铁路会计工作中所要遵守的基本工作规范高效的执行,因为这是保证会计工作能够顺利展开的基本前提。除此之外,还要与企业单位本身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建立并健全会计中的标准制度以及开展会计工作的相关规范。与此同时,相关的部门以及相关负责人应该及时的组织相关人员对有关的法律法规进行认真的学习,对财经制度以及相关法律进行认真的学习,使遵守法律法规的意识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会计机构应该鼓励广大的会计从业人员参加所组织的各种培训活动,还可以采取竞聘上岗的方式。这些途径都能够有效的使会计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以及能力的到提升。

(四)对会计风险意识及观念进行强化

不断进行深化改革的铁路系统给铁路企业注入了新的发展生机以及活力,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负面影响,因为这种新的生机与活力加大了企业系统运行中的风险。所以要求铁路企业必须对企业中全体员工的风险管理意识进一步加强,特别是身处在领导地位的企业人员,更要对计划经济时代中一些铁老大的思想作风加以摒弃。要依据新的时代背景以及新的社会需求及时的转变观念以及调整思路,培养会计从业人员适应新环境以及新思路的能力,及时的对知识结构进行更新,使他们在工作中具有能够捕捉风险的敏锐洞察力,同时还要拥有衡量并防范风险的能力。

(五)形成成本会计的模式

铁路企业为了更好地对现代成本会计中的基本要求加以适应,就一定要及时对会计成本的组织机构加以完善,建立并且健全成本会计中的基本规范以及规章制度,全面的在企业的内部实行成本管理机制,保证成本管理的高质量与全方位。全体人员都应该朝着全员以及全过程的成本管理方向努力。身处决策地位的人员应该对成本的重要意义加以重视,做到企业上下人人都能关心成本,提高企业中全体工作人员的成本观念以及成本意识。管理企业成本的人员不仅应该会计职业的基本职业道德,还应该对各项经营以及管理工作达到精通的程度,特别是要对生产的技术流程以及工艺加以熟悉。一定要学会对成本优化以及价值工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进行有效的运用。同时,不仅要熟悉现代化的成本会计理论以及方法,还要对他们进行良好的掌握,学会进行科学的预测、决策与控制。

三、结束语

铁路企业范文篇3

关键词:品牌营销;市场化订单;市场营销

上海铁路物资有限公司自2009年成立以来,坚持“创业经营、创新发展”的工作理念,以“物流配送、市场营销、资产运作”为3大经营板块。在市场营销方面,公司开发了多种市场化订单产品,取得了贴牌生产,推广路局使用的初步成果。然而,铁路相关部门采购物资公司的市场化订单产品的时候,往往不是冲着品牌,而只是需要物资公司代为采购该类物资,物资公司的销售优势不明显。

1品牌营销的概念

1.1品牌的定义。品牌是确认一类卖方的商品信息或服务信息,同时用于商业竞争的较为特别的标识、名字、称号或者设计的总和。品牌的形成其实就是某个企业或者产品拥有了自己独特的标识、名字、称号或者设计。可见,品牌是一个被人们广为关注的名词。大卫•奥格威发表《品牌形象论》之后,全世界对于品牌的关注度显著提升,并将其列入商业竞争的重要工具。1.2企业品牌。企业品牌可以从很多角度来进行理解,比如说通过消费者这个角度来理解,企业品牌倾向于消费者使用和心理上的一种感受,还有就是消费者对于商品或服务的一种期望。从品牌形成的角度来理解,企业品牌是商品的各种外在体现与独特性的展示,是服务的一种特殊标识。如果从最初的生产者角度来理解,企业品牌是这个企业在商业竞争对于消费者的一种独特的保证与承诺,也是一种创新思维的标识。1.3品牌营销的概念。品牌营销顾名思义它是企业的一种营销手段,但是这种营销手段所运用到的工具是消费者对于品牌的一种理念,甚至是对于品牌的一种需求。企业通过一定的操作形成了自己在品牌上的有效优势,并最终形成可观的效益。品牌营销的具体操作主要在商品的推销过程中,采取各种各样切实可行的策略和手段,让消费者牢牢记住品牌并形成一定的认可度,取得强有力的信任关系,从而强化企业的品牌意识和品牌理念,为后期的商品销售打下坚实的市场基础。1.4铁路品牌营销。随着我国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铁路物资企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市场化操作理念,迫切需要建立一系列有效的品牌营销战略,这是现在市场竞争的重要环节。其中主要考虑的因素是质量、定位、诚信、特色和宣传;其次,品牌营销战略是建立在商品本身和商品价格的基础上,最终的目的就是增加销售收入,形成更高的效益。一旦消费者牢牢记住品牌并形成了一定的认同后,消费者就会在选择同类商品的过程中,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品牌倾向,进而保证品牌商品的销售优势。所以,铁路物资企业在品牌营销过程中,需要给予目标顾客更加优质的服务,把产品优势和特色全面展示给顾客,取得顾客的最高满意度,让顾客得到宾至如归的感受。品牌营销的细致操作让消费者的心中对品牌商品形成一种潜意识的选择偏好,认为选择该商品是一种正确的选择。

2品牌营销的意义

品牌营销已然成功现代企业谋求快速发展的高效手段,这是现代市场竞争的必然趋势,实施铁路物资企业品牌营销战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品牌不仅可以成为铁路物资企业产品或服务的标识,更是反映其综合实力和服务水平的坚实基础,在市场化不断深入的形势下具有重要的作用。2.1实施品牌营销战略,有利于促进产品的销售。品牌营销战略的目的就是扩大销售规模,提高销售收入。品牌是商品的有力名片,可以让消费者对企业形成较为深刻的认知,这也是企业形象的外在体现,这对于商品的销售业绩也是一种强有力的催化剂。在现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强有力的品牌形象能够使铁路物资企业长期保持优势地位。2.2实施品牌营销战略,有利于保证产品的品质。品牌不是一个单纯的标识,它往往代表丰富的内容,其中包括产品的质量,产品的后期服务,产品的技术支持以及企业的信誉保证等一系列信息。因此,铁路物资企业要构建一个更加受欢迎的品牌,需要更加优质的商品和服务,还要有企业多方面长期不懈的辛勤努力。一旦品牌形成了,企业必须对品牌所反映的商品质量和服务水平负责。2.3实施品牌营销战略,有利于实现规模经济效益。品牌可以使铁路物资企业通过大批量销售品牌产品来发挥企业的规模效益,品牌营销是一种长期的工作。随着企业品牌的深入人心,品牌的认可度也会不断提升,同时,可以带动商品销售战略的转变,向着效益更高的方向发展,提高企业销售收益的水平。依托铁路市场,优质的品牌能够增加消费者对铁路物资企业产品的需求,保证企业的未来收入,而且还可以在企业出现危机时提供特殊支持。

3加强品牌营销的具体对策

3.1强化市场化订单产品的品牌意识。如果铁路物资企业时刻想着使自己的市场化订单产品打出名气来,使自己的市场化订单产品成为名牌产品,使市场化订单产品与品牌之间形成良性互动的品牌效应,即当人们看到品牌时会想到铁路物资企业和市场化订单产品;或当人们看到铁路物资企业或市场化订单产品时会想到品牌,那么,企业的品牌意识就比较强了。3.2科学的品牌意识和成功的品牌定位是铁路物资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只有以科学的品牌意识作导向,才能做出正确的品牌定位,从而为铁路物资企业制定品牌战略和铸就强势品牌提供坚实的基础。铁路物资企业在日常的经营活动中,必须加强业务员以及分管领导的自主品牌意识,大力推销自己的品牌产品,不单单是推销市场化订单产品,更重要的是将品牌牢牢凝聚在产品上。3.3重视市场化订单产品的商标设计。商标是品牌最直接的认知载体,也是促成品牌效应的首要设计环节。由于铁路物资企业涉及的产品复杂和多样,以往对于商标的重视程度还有所欠缺。在市场化订单产品品牌营销战略中,铁路物资企业务必要重视商标设计。随着铁路物资企业市场经营的不断深入,迫切需要将自己的商标放在每一个市场化订单产品上,这也是宣传铁路物资企业专业化经营的一种重要手段。3.4维持品牌质量。品牌的建立需要一定的时间,后期品牌质量则需要更长久的维护。如高铁引以为傲的“和谐号”“复兴号”,就是我国在国际上宣扬国力的重要品牌。铁路物资企业品牌的维持,必须依靠市场化订单产品的质量、外观以及相关服务。此外,品牌营销创新包含丰富的内涵,既包括宣传方法,也包括维持手段;既包括经营模式,也包括设计创意;既包括市场化订单产品本身,也包括服务系统。加强品牌效应的营造,保持品牌质量,可以促进铁路物资企业的市场化订单产品销量和市场份额持续增加。

4结论

铁路物资企业要不断倡导创新经营、创新发展,运用品牌营销推动市场化订单产品销售,在积极拓宽铁路市场的同时,筑牢在铁路物资供应市场的专业地位。

参考文献:

1郭洪.品牌营销学[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5.

2秦仲篪.品牌营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

3沈一.我国品牌营销管理发展新趋势[J].财讯,2017,19.

铁路企业范文篇4

一、薪酬激励原理的概述

管理学中对激励的解释为激发鼓励,指的是激发关联者的热情和积极性。从诱导因素及强化的主张来看,激励的作用是能把外部给予的刺激变化成内部的动力,进一步达成人类行为的加强或减弱。基于此因素的影响,激励理论在管理学中得以形成。在企业管理的进程中,激励的本质作用就是应用合理的方法将人们对应的需求及渴望激发出来,并且对其加以引导,从而在预期的计划内快速发展,最后实现个体需要的同时达成下达的工作。随着社会的进步,企业管理的模式也出现了对应的改变,为符合市场的需求,新型的管理形式不断被开发。在铁路行业职工进步的时候,为了达成希望的激励成效,需要领导者合理使用激励手段,促进成员间团结合作,达到期望的效果。

二、薪酬激励运用在铁路企业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一)薪酬结构不平衡。铁路行业现在实行的岗位职能工资制度是突显职能工资效能、岗位工资构建起来的薪资制度。为了突显出岗位的效能,增设局岗位薪金,加大岗位工作参与薪资分配的比例,对比于按照等级支付酬劳的薪资制度,其打破了平均主义,推动劳动倾斜于一线劳动强度大、技术高、责任重的岗位,但是因为过度放大静态酬劳在薪酬单元内占有的比例,使得薪酬的分配弹性不够充足,无法发挥出薪酬激励的作用。(二)行政干预影响分配策略的落实。铁路企业的薪资来源于运输业的收入,因为其特别的地位和环境,内部工资的计算关系较为复杂,基础工作人员的收入主要靠内部进行清算。为了达到运输的指标,基础单位每年在年初时都制定各种增收增运的方案,激发员工超指标、保安全的工作能动性,但是在季度和年度结算后,基础单位并没有自由支配工资结余清算的权利,清算结余需要经过多层审核,年终清算的结余不能随意动用,乃至一个行政指令就能够暂停基础单位的工资清算,基础单位制订的工资绩效分配方案或者内部分配方案没有办法落实,将对员工的积极主动性产生直接的影响作用,使其对企业失去信赖感。(三)平均主义带来的不良影响。为了在分流减员的同时确保富余员工的稳定,铁路单位给富余员工制定比较高的薪资政策后,引发员工提交申请要求变成富余职工的奇怪情形,导致人减工资不减,在岗职工与下岗员工报酬的不平衡。为了防止发生矛盾,每个站段都采用一次性奖励一视同仁的手段,平均就相当于没有激励,不但发挥不出激励的作用,相反的还滋长员工干活不干都要奖励的不良风气。建立和谐的铁路行业不等同薪酬的平均分配,平均分配只会让在岗及岗下的矛盾更激烈,对铁路的健康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四)缺乏职业上升渠道。薪资分配时存在职务重于岗位、重于绩效,身份高固定薪资高及各种分级责任制奖励也多的问题,会产生为升职而努力拼命工作的现象,尽管在能力方面有一定的考虑,但也只和职务等静态考核指标相关,加薪渠道受阻,致使官本位思想浓重,用职务的高低评定业绩的多少。员工将晋升到高层管理职位作为工作的奋斗目标,从而误导综合素质优良的员工把全部精力放置在职位的晋升上。(五)绩效与薪酬关联不强。薪酬管理过程中,实施动态薪酬的宗旨是让员工的薪资和企业的经营效益、个人业绩关联起来,以达到员工和企业共担风险、共享利用的目标,但是因为基层单位的自主权限制以及绩效考核缺乏合理科学性等,致使薪酬激励效果较差,对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产生严重影响[3]。只揣摩人不揣摩事、溜须拍马、能力差的员工薪资反而高,特别是针对一般的管理人员,担任技术项目的专业人员和同科室的其他员工薪资酬劳差别不大,工作效率高的员工得不到领导的认可及奖励,多种现象的发生是由于绩效考核制度的不完善,薪资分配落实不到位,降低员工的工作热情及积极性,使得动态薪酬的制度流于形式。(六)薪酬激励不够及时。由于部门领导缺少有效激励属员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减少薪酬激励实行的有效性,当员工经过自身努力,对企业做出杰出贡献时,部门领导没有给予及时的肯定和奖励,会严重打击职工的工作热情以及积极性,一样是奖励,但是过几个月再兑现,其作用会事倍功半,对其余员工的模范作用亦会大打折扣。

三、薪酬激励原理有效应用的策略

(一)给予基础单位清算工资的自主权。良好的内部薪资分配制度需靠资金作为保障,铁路行业的薪资水平和运输收入的指标有直接关系。为确保薪酬激励的有效及时性,上级单位需及时兑现结余清算,同时赋予基础单位进行支付的权利,严禁行政干预清算。职工及时拿到清算,会大大激励其工作热情,将更多的心思投放到工作中,会对企业的发展带来有利影响,使企业和员工间建立和谐的发展关系。(二)建设适宜的企业文化。企业管理在某种程度上是应用特别的文化去塑造人,企业文化是人类自由一个很重要的机制,唯有将企业文化真实地融于每位员工的价值观中时,员工才会将企业的发展目标当作自身奋斗的目标。只有构造出薪资高度看绩效的气氛,才可将薪酬支付的策略顺利实行,如果将薪酬支付的结构进行调整,把固定的薪资单元划入绩效考核,冲破薪酬分配平均主义的思想,将能有效激发员工爱岗敬业的热情与积极性。(三)完善公平、精准的激励制度。激励制度需要先呈现出公平的准则,应在征求员工建议的基础上制定大部分人认同的制度,同时将该制度公布于众,严格按照制定执行薪酬管理并且长期坚持下去;其次需将考核制度相结合到一起,全面掌握员工的工作能力的高低和需求,依照实际情况的变化、目标的转变制订相对应的策略,加强分配力度,使薪酬激励真正发挥作用,以激发员工相互之间的竞争意识,让外部的促进力量转变为自我奋斗的动力,让员工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四)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薪酬激励制度。应用多样灵活的激励手段,是依照不同的个体、不一样的工作性质制定出不一样的制度,不能从一而终使用一种激励制度[6]。合理利用工作激励,尽量将员工调配到适合其能力发挥的岗位上。对于专业技术人员的特异性,可以让做出突出贡献的技术员工的奖金、薪资比其上级高,而不是某一个或者两个人负责开发项目,众人、特别是上级领导共享成果,以此让高科技人员、专业技术人才放心致力于现在的工作,不是花尽心思往管理岗位上奋斗,不再觉得只有当官才能将自身价值体现出来,将全部才能和精力投放到合适自身的工作当中,进而为企业创造出最大化的效益以及绩效。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铁路企业的薪酬问题,会对职工的工作质量产生直接影响。薪酬管理是一门科学,亦是一门艺术,是通过采用科学的方法,灵活的管理制度调动员工的热情及积极性,不管是什么性质的企业,其发展都需要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因此,铁路企业需重视薪酬激励的实施作用,采用合理的激励制度,将激励的目标和方法相结合,转变平均主义的思想形式,建立适宜铁路企业特性的薪酬体系,充分发挥激励人才的杠杆作用,将人才的积极性和热情充分调动起来,以促进铁路企业达成的战略目标,同时实现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闫淑梅.铁路企业薪酬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外企业家,2016(15):125.

[2]王锦宣.激励理论及其在铁路系统员工薪酬管理中的运用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6(11):82.

[3]刘颖.激励机制在铁路系统员工薪酬管理中的运用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10):63.

[4]张志坚.浅析铁路企业薪酬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5(06):19.

[5]侯凯翔.企业薪酬管理激励制度的建立与应用[J].中外企业家,2017(02):139.

铁路企业范文篇5

1.坚持以人为本

尊重人、开发人、塑造人、用心沟通、快乐工作是以人为本的管理工作特点。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就是要通过各种宣传手段如刊物、板报、标语、宣传栏等等,将安全生产的理念作为一种文化渗透到每个职工的头脑中,将安全文化的深厚优势宣传到位,使安全生产的精神牢牢根植于干职的心里。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在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将关心和解决职工的工作、生活问题作为落脚点,让职工体会到工作的乐趣,最大化地减轻和消除领导与职工的对立,才能提高职工的工作积极性,稳定人心,为安全生产运输提供有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2.做好安全投入

铁路企业只有做好硬件投入,逐步实现安保设施的现代化,将传统的人保用设备安保来代替才能获得好的安全生产的效果。所谓安全第一,就是要求安保的投入水平足以保证生产运输的安全,不然就会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降低生产效率。因此,铁路企业首先要在制定自身的安保措施的时候进行统筹思考,在保证所制定的安保措施能够提供生产运输的安全保障的前提下考虑可否减少一些投入,实现用最少的投入取得最大化安保效果的目标。

二、建立高效的安全管理制度

1.实事求是,提高制度实效性

安全管理工作必须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切实提高所订制的每一条规定和制度的实效性、可行性,强化规章管理、制度建设,对制度进行定期的检查、更正和清理,将那些不能给企业带来实效的、过时的、操作性差的管理制度及时清除掉,才能保证我们的安全管理工作不会因噎废食,不会成为生产运输的负担。因此,我们必须避免文件泛滥,而是要建立具有严肃性和可行性的管理制度,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强化群体安全管理建设

要强化基层班组建设,首先要提高基层班组相互之间的凝聚力,加强班组成员之间的沟通交流和相互关心,多组织一些有意义的活动,使班组成员能够相互了解、互帮互助。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良好的班组人际关系,为各项安全生产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其次,要切实提高班组长的个人素质和能力,通过对班组长的带队能力、工作水平、管理手段等不断加压,加强对班组长的奖优惩劣、绩效考核,才能真正发挥班组长的生产指挥、有效管理、协调各方、带好队伍的功用,实现机制的创新。再者,要建设自控型班组,就必须培养职工尽职尽责的职业精神,使职工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组织自律性进行生产作业,自觉学习各项业务技术知识,自觉遵守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才能真正提高班组的整体自控能力,落实标准化作业,完善好作业程序。最后,一定要抓好标准化作业工作。为此,要坚持班前预想、坚持班中控制、坚持交好班、坚持作业标准、坚持班后总结,落实岗位的工作定量化。如果在工作中发生问题,一定要当面指出、当即整改,卡好作业的关键性环节和重要人员,防止作业的过程中出现任何漏洞。

三、加强技术培训

要制定具有针对性的一系列教学方案,通过现场教学、理论引导、实际检验等形式强化对职工的安全技术培训,使职工在了解设备基本原理、性能和生产的基本状况的基础上,提高自身的业务技术水平和在施工现场作业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通过组织技术讲座等,使职工对设备安全、施工作业安保等强化认识。要以具有较大影响力和较强说服力的事故为例对职工进行安全教育,告诫职工在生产中严格安全防范措施,努力提高自身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将安全生产的理念落实到日常的基本工作中去。安全生产中需要的操作技能等必须以每日一问、每月一练、定期化考核,一体化检测等形式进行过硬的培训。在班组里,要形成日常学习、相互结对、互教互助、共同提高的良好学习氛围,为建立自控型班组,提高安全生产水平等提供重要的保证。

四、小结

铁路企业范文篇6

【关键词】企业;精神;文化

在社会环境深刻变化,铁路运输生产力快速发展,铁路改革深入推进的今天,铁路事业的发展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严峻挑战。“安全优质、兴路强国”这个新时期铁路精神的提炼、确立,必将会增强全路干部职工爱国、爱路、爱岗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必然会实现思想政治工作与业务素质的同步提升。

1正确的铁路精神是确保中国铁路发展壮大的根本保证

企业文化是企业全体员工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所培育形成的并被全体员工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标、价值体系、基本信念及行为规范的总和。就此定义而言,它的核心是全体员工共同为统一的目标而奋斗,并主动为了目标的实现而规范自己的行为。而企业精神是社会群体判断社会事务时依据的是非标准,遵循的行为准则。由此可见,企业文化与企业精神是一致的,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从理论上讲,一个人的精神支柱将决定一个人的努力方向和最终目标。这种精神的形成,绝不是与生俱来的,是依靠日常的教育、引导而最终培养出来的个人主导意识。从大的方面讲,什么样的精神,决定着整个民族、整个社会的发展方向;从小的方面讲,它决定着一个人的品质和其能为社会、为企业做出多大的贡献。如果企业中每一个人的精神寄托是正确的,那么这个群体就是不可战胜的。我们铁路的企业精神,是决定铁路企业能否发展、能否壮大、能否向更高、更强迈进的根本保障。如果我们的干部职工都将企业精神定位在金钱和名利的追求上,那么,列车上的勒、拿、卡、要和利用手中的权利来谋取私利的现象必将遍地开花,服务社会、服务群众就是一句空话;如果我们的干部职工都将企业精神定位在得过且过和混日子上,那么,现场的作业标准和服务质量必将一塌糊涂;如果我们的干部职工都将企业精神定位在只拿工资不做奉献上,那么,我们的铁路企业必将失去勃勃生机和运输市场竞争力。由此可见,一个人如果偏离了正确的人生轨道,他所追求的理想和目标将是不健康的,连最起码的做人准则都有可能丧失,甚至最终走向社会的反面,谈何为社会、为企业积极奉献?“安全优质、兴路强国”这种企业精神的形成,要靠我们全体铁路人共同的努力,特别是党员干部的正确引导和悉心培养,最终使这种精神真真切切的扎根在职工心上,实实在在的体现在具体行动上。如果我们每一个铁路人都能够把企业精神定位在以上几点,并且为之而付出不懈的努力,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恪尽职守,积极奉献,那么,中国铁路必将是鲜花盛开的春天,并取得累累硕果!

2铁路企业文化是促进干部职工凝心聚力的源泉

企业文化业是一个大概念。什么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与企业形象的关系如何?企业文化和品牌的关系是什么?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布局的关系如何?企业文化如何与企业制度如互相协调?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环节有哪些?如何将理念转化为行动?如何有效进行人本管理?企业文化变革如何推进等等,都是推进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对于铁路企业文化来说,我理解为:就是每一个职工都明白怎样做是对我们企业有利的,怎么做能有一个稳定的工作岗位,承担起家庭的责任感,自觉自愿地这样做,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种习惯,再经过一定时间积淀后,将这种习惯变成自然,由此成为广大职工头脑中一种牢固的“观念”。这种“观念”一旦形成,将会约束大家的行为,逐渐以遵守规章制度、道德规范的形式成为职工共同的“行为准则”。这种自觉形成的“行为准则”,扎根在职工心里,被广大职工认可并自觉接受。这种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要好于铁路企业的规章制度。我们的规章制度是依靠外力的强制力,通过检查监督等行政手段来最终实现有效控制。这种被动的执行和主观上的自觉履行,所产生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所以,铁路企业文化建设,处在铁路企业生存发展的重中之重位置,忽视了铁路企业文化建设,就等于阻碍了铁路企业的前进步伐。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应该看到,企业文化建设这一项巨大而伟大的工程,需要时间的积累,需要我们全体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要靠坚持不懈,必须要持之以恒才能完成。虽然我们在各个行业有典型,但铁路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还有待于提高仍是不争的事实,为此,我们必须要把企业文化建设列入日程、长远谋划。只有具备了先进的企业文化,并形成浓厚的良好氛围,才能使全路职工做到真正的凝心聚力,并为他们赖以生存的企业心甘情愿的奉献所有,贡献力量。这是一种意境、一种情操,在这种力量的推进下,中国铁路大发展的目标一定会实现。

3新时期铁路精神是铁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和发展方向

如上所述,新时期铁路精神和铁路企业文化是相辅相成的,是密不可分的,是互相促进的。失去了企业精神,铁路企业文化就会失去灵魂;没有灵魂的企业文化,这个企业必然会颓废,直至被淘汰。在铁路事业的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在每一个平凡的岗位上,无时无刻不体现着这样的精神,正是因为在铁路人心中燃烧着这样的精神追求,才能在很短的时间内一举跨过发达国家高铁40年的发展道路,创造出后来居上、自主创新、领跑世界的奇迹。所以说,新时期铁路精神是铁路企业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是铁路企业文化的灵魂,铁路企业文化建设必须体现新时期铁路精神,紧紧围绕新时期铁路精神开展,并通过体现新时期铁路精神的文化建设的深入开展,使新时期铁路精神在每一名铁路员工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从而为铁路事业的发展注入无穷的动力。因此,在铁路企业文化的建设上,必须要把培养新时期铁路精神放在一定的位置,这是铁路企业文化的根本与核心。根本出现动摇,核心出现偏移,企业文化的最终目标将无法实现。虽然,企业精神的形成与优秀企业文化的形成需要时间的积累,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的管理方式需要我们全体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

铁路企业范文篇7

所谓攀比,在这里有着特定的含义,它是指人们在生活待遇上向高标准看齐,而工作上、贡献上向低标准看齐,不顾实际超前消费,甚至盲目追求外国生活水平的一种社会现象。它是个人主义、利已主义在分配中的一种表现,因此必须克服。正象党的十三大报告所指出的那样:“当前分配中的主要倾向,仍然是吃大锅饭,搞平均主义,互相攀比,必须继续在思想上和实际工作中加以克服”。

相互攀比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的产生有着比较复杂的社会原因,有思想上的问题,也有实际问题。因此,具体的分析产生攀比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方法进行解决,是当前思想战线上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相互攀比产生的种种原因

马克思主义认为,原因和结果是对立统一的。没有无结果的原因,也没有无原因的结果,原因总是一定结果的原因,结果总是有一定原因产生的结果。正象马克思所说的:“在世界上无原因的结果和无结果的原因是根本不存在的”。运用马克思主义这一原理,来分析当前社会上相互攀比的社会现象所产生的主客以原因,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平均主主思想的影响。平均主义作为一种思潮的存在,已经由来已久了,它产生于我国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历史上,它对消除贫富悬殊、遏制封建地主阶级的横征暴敛,曾起过积极作用。但是到了商品生产时代,它已经不适合社会的需要,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了。由于我国具有几千年的封建历史,因此,平均主义的影响还是根深蒂固的。尤其是建国三十多年来我们几次受“左”的思想的影响,以及带有平均主义色彩的工资关系,致使在分配中存在着一种误解,仅乎社会主义就是要平均。因此,稍要拉开分配的档次,一些人就有意见了;一提让一部分先富起来或者收入有较大的差别,就被指责成搞“资本主义”了。正是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有些人把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并不具有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东西,当作“社会主义原则”加以固守。甚至把社会主义要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错误理解成为,共同富裕就是平均富裕或同步富裕。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分配一有差距人们就受不了啦,不管贡献大小、能力高低、劳动简每繁,结果是后勤与一线比,女同志与男同志比,甲单位与乙单位比,总觉得自己吃了亏,一肚子牢骚不满意。铁路企业中也是这样,虽然各单位、各工种间贡献大小不同,劳动简繁各异,,但有些人一到发奖金就互相打问,总觉得不满足,好象是谁欠了他的帐。可见,平均主义、“大锅饭”是形成相互攀比的思想根源之一。

第二。“一切向钱看”腐朽思想的侵蚀。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我们对外交往增多了,一股新鲜空气破门而入,但也飞进来一些“苍蝇”、“蚊子”。特别是资产阶级的唯利是图、一切向钱看的腐朽思想,开始侵入了人们健康的肌体。工作中有钱就干,没钱不干,钱多大干,钱少少干的现象出现了。因此就使一些人不比贡献比收入;不比工作比奖金。甚至于当领导布置一些任务的时候,有的人先问“给多少钱”,把人与人之间同志的关系,变成了雇佣关系、金钱关系。在这种思想的腐蚀下,有的人艰苦奋斗不要了,优良传统丢掉了。甚至对“大公无私”、“毫不利已、专门利人”这些庄严的革命口号也进行了讨伐和批判。这股错误思潮对铁路企业也有影响。尤其是铁道部对国家实行全行业经济承包之后,有一些单位和个人利用铁路处于卖方市场的特殊地位,有的敲榨勒索旅客货主,乱涨价、乱收费;有的为了赚钱,减少服务项目、降低服务质量,在夏天的客车上不送执水卖汽水,不开电扇卖扇子;有的把服务内的项目转交给“多经”办理,想方设法地从旅客货主口代里掏钱。这种种做法引起了旅客货主的不满,讥讽他们是要钱不要脸。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单位来说,生怕个人收入不如他人,几块钱也斤斤计较。个别单位甚至出现了干部用钱管、工人为钱干的情况。相互攀比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一个严重问题了。

第三,思想落后于改革的实际。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在各个方面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分配方式上也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探索。例如,实行了股份分红;经营者收入的风险补偿;凭债权取得利息;按照按劳分配的原则适当地拉开档次等。这些确保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形式,对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是有益的。但是有些人不能适应这种变化了的形势,思想仍然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因此,不仅表现在对政策的挑剔上,而是表现在分配中的攀比上。不看别人做了多大的努力,付出了多在的牺牲,担负着多大风险,而是仅仅看到别人的收入增多了,报酬丰厚了,生活富裕了等。正象同志所说的:“然而思想落后于实际的事是常有的,这是因为人的认识受了许多社会条件的限制的缘故”。铁路企业的情况也是如此。几年来,为打破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大锅饭”,许多单位都实行了增大活工资因素、减少死工资因素的尝试。有的把原有工资作为档案工资,分配实行与工作量挂钩的全额浮动;有的把奖金、浮动工资和部分基本工资捆在一起作为奖金使用。但却引起了强烈的反响,遇到了一些人的抵触和反对。有的说:这样做国家的劳保条例怎么落实;有的说:这种做法纯粹是变着法地整我们老工人;有的说,我们干了一辈子还不如刚上岗的小青年,这是那家的理?等等。表现了思想落后于形势,也是产生相互攀比的原因之一。

第四,企业分配中个人收入增长过快,吊高了人们的胃口。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决定分配,分配反作用于生产。近几年来,随着铁路经济承包的深化,总运量平均每年增长7.5%,在这种情况下,提高职工的一些收入是完全正确的。但是,在有些单位积累和消费比例失调,出现了不顾生产发展的速度,乱发奖金,乱发实物的情况。据了解,一个单位把以往数年积累的资金一次都发完了。这种离开生产力发展的分配上的膨胀,使单位之间的攀比更严重了,人们比着发奖金、发实物,开始了奖大竞赛。为了多发奖,单位千方百计向上面要款源;职工不管本单位过去发了多少,别的单位一发就呼吁。据有关资料统计,近几年,国民经济年平均增长率为10%左右,可是城乡居民生活消费的增长却在15%以上。现在的情况是,奖金已不再是超额劳动的报酬,其中很大一部分(如浮动工资)实际上成了按平均主义的原则发放的附加工资。即使在去年企业工资套改以后,奖金水平仍然继续上涨。奖金越发越多,职工的胃口越吊越高,过去发个几十元就满足了。现在是发两位数就摇头,发三位数才点头。这种状况的发展,不仅使奖金的实际激励作用在递减,而且加剧了人们心理上的攀比倾向。另外,这样下去,势必造成工资奖金轮番上涨,消费基金失控,给国家经济发展带来严惩后果。所以,职工个人收入增长过快,实际是造成攀比心理的一个诱发因素。

第五、单位、部门、工种和职工之间不合理的收入差距拉大。不断深化的改革,在打破分配上的大锅饭和平均主义方面,迈出了可喜的步伐,逐渐拉开了不同单位、不同工咱、不同人员的收入差距,向着按劳分配前进了一步。各铁路单位在这方面也作了多种形式的探索,这些对

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促进生产力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在拉开分配档次、扩大人们之间收入差距方面,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于分配机制不合理造成的。比如,当前铁路普遍实行的“鞭打快牛水平法”就是这样。它缺乏科学的测算和应有的依据,靠经验或者拍脑门来分配工资基数,一般采取在往年实际的基础上再加上某一个数字,就作为今年的编制计划。这是指上级对下级而言。另外,单位与单位之间,由于所处的客观条件不同,即使付出了同样的劳动,所得的收入也不相同。甚至存在着投入的劳动少而收益大、投入的劳动大而收益少的情况2。单位的效益和职工的收入不能真实地反映劳动量,这种情况2在不同工种之间也存在着。其结果违背了按劳分配的原则,造成了站段之间、工种之间的牢骚和埋怨,同时对相互攀比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不利作用。

综上所述,造成相互攀比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因思想问题产生的,也有因实际问题诱发的。但概括起来说不外乎两个方面:一由由于分配中不合理的因素造成的,一是错误思想影响引起的。不管原因如何。相互攀比作为一种思想倾向来说,都是错误的,并且在实际生活中是十分有害的。因为这种攀比不是比贡献、比工作,而是比收入、比待遇,正象同志曾经批评过的一种现象,叫做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升级时。心管攀比可能产生激励一些激励一些人竞争意识的作用,但是,它所激励的只是为了个人主义奋斗,为了个人或小集团的私利而竞争。因此,是毫无积极作用的。那种认为相互攀比也有积极一面的认识,是站不住脚的。

相互攀比的思想起着涣散人们的斗志,影响人们的团结,挫伤职工积极性和有碍深化企业改革的不良作用,它是思想上的一种腐蚀剂,必须认真对待和解决。因此,党的十三大报告中明确地指出,对于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和互相攀比等“必须继续在思想上和实际工作中加以克服”。

(二)解决相互攀比问题的几个办法

从上面对相互攀比五个原因的分析可以看出,造成攀比的原因是不尽将相同的。因此,必须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正象同志指出的那样:“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也就是要从实际出发,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对症下药。

那么用什么办法解决当前相互攀比的问题呢?我认为应当采取以下四个方面的措施:

第一、进行疏导,提高人们对改革的认识和心理承受能力。《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对于在改革中出现的偏差和错误,除了严重违法乱纪必须依法处理外,都要采取疏导的方针,批评教育帮助的方针,......。”这个方针同样适合解决相互攀比的问题。一般来讲,相互攀比的问题属思想范畴的问题,而相当一部分源于对改革的目的、意义等认识不足。思想认识方面的问题不能压服,而只能靠疏导教育的方法来解决。首先,要加强对改革目的、意义、方针、政策方面的宣传教育,讲平均主义、“大锅饭”的危害性,讲为什么要进行分配制度方面的改革,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改革的活生生的事例反复教育,使人们认识到改革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弄清积累和消费之间的辩证关系,弄清什么是社会主义的东西应当坚持,什么是资产阶级腐朽的东西应当反对,划清是非阶限,从思想上平均主义、“大锅饭”决裂,积极投身到改革中来。其次,要引导人们正确对待改革的具体措施。改革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人们权力和利益的再调整,就其总体目的和发展趋势来讲,是要解决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不相适应的部分,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但是改革的具体措施不可能同时给所有的人都带来利益。因此教育人民正确对待从整体上有利而一时对部分人不利的改革措施,在整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矛盾的时候,要自觉地维护整体利益,推进改革的深化。再次,引导人们正确对待改革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比如乱发奖金,乱发实物的问题,这不是改革必然带来的后果和改革所要求的,不要去盲目睥赶潮流去效仿,而应努力通过改革的实践去克服、去解决。同时还要向大家讲清,如果消费基金增长过猛,会使我国经济的发展缺少后劲,甚至物价上涨,这是不符合广大职工根本利益的。总之,通过对改革目的、意义、措施等方面的疏导教育,就能够克服一些错误的思想,提高人们对改革的认识和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大量的事实说明,改革要改变一切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旧制度以及由此产生的旧习惯、旧观念。在这样一种大变革中,如果人们的思想没有充分的认识和强大的承受力,那是不可想象的。而人们认识的提高和承受力的增强,很重要的来源是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因此,要通过疏导教育,以人们对改革的认识的提高和承受力的增强来抵御相互攀比思想的影响和干扰。

第二、理想导航,克服个人主义。正象上面所分析的,造成相互攀比的原因之一是一切向钱看的影响和个人主义作怪。因此我们要大力进行理想教育,引导人们为着共同的理想奋斗。对此小平同志曾经明确指出:“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生命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有了共同的理想,也就有了铁的纪律。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理想是一种信仰、信念,人们不可缺少理想。如果没有理想、没有信念,就等于没有灵魂,就失去了精神支柱,就失去了力量的源泉和前进的向。因此共产党员要有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人民群众要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共同理想。总之要树立革命理想,并且立足本职,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埋头苦干,为实现自己的伟大理想而奋斗。有理想就具有牺牲精神,有理想就档会只为金钱而斤斤计较。这样的事例是举不枚举的。为了推翻旧中国、保护自己的战友而舍身炸碉堡;为了取得一次战斗的胜利、进而保家卫国而任熊熊烈火烧身;雷锋为了建设社会主义而舍已为人、助人为乐等等,充分证明理想是抵制个人主义的强大思想武器。为此,我们要用理想导航,宣传老山前线将士“牺牲我一个、幸福十亿人”的自我牺牲精神,宣传铁路行业许多先进人物不争名利争贡献,不为个人为国家的先进事迹,并组织职工对照英雄找差距,制订措施赶先进。这样造成浓厚的政治空气,培育职工安全、正点、尊客爱货,优秀服务的职业道德,就能够把人们的思想统一到实现远大理想的共同点上来,自觉抵制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在思想上筑起防御个人主义的钢铁长城。例如石家庄铁路分局利用舍已救人的定县站服务员宋增娣这个典型,在全分局广泛开展了“学习宋增娣,做四有职工,建设文明分局”的活动,在宋增娣精神的影响和带动下,人们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不仅服务质量提高了,每年都为旅客货主做好事20多万件,而且涌现了许多拒礼、拒贿的动人事迹。

第三、宏观控制,避免超前消费。当前出现失控,乱发奖金、实物,是促使人们相互攀比的重要因素,而发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在改革的情况下,宏观控制不力。为此,必须加强它,防止一切部门、单位的突击发奖、乱发实物。这在我们铁路单位高度分散的情况下显得更为重要。解决这个问题的总的指导思想,就是要插好笼子放开绳子。即不是说改革停步了,权力要回收了。而是要在改革中完善管理机制。比如讲运用法律手段控制,督促个人收入调节税上缴;行政实行归口管理,避免政出多门,采用“一支笔”批奖,严肃财经纪律,加强审计监督,对于发生的问题从严处理。另外还可以采取一些行政强令性的规定措施。例如石家庄铁路分局这几年在每次发放一次奖时,都规定了领导干部的奖金不能超过职工平均奖金的10%,立功受奖单位领导不能超过20%;日常各项奖金的发放不能超过职工平均奖的两倍等等,还对每个站段都规定了工资发放最高限额。这些措施在宏观控制上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使个人消费基金的膨胀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第四、深化改革,解决分配中不合理的因素。由于不合理收入差距的拉大所带来的攀比心理,仅靠思想教育是不能解决的,而必须改革产生不合理的实际因素,即通过改革来理顺关系。党的十三大报告中指出:要克服互相攀比,有条件的单位,“都应当在严格质量管理和定额管理的前提下,积极推行计件工资制和定额工资制。”最近中央政治局会议也明确的提出了要解决在改革中不可回避的工资问题。对此,可以在两个方面进行探索:

铁路企业范文篇8

一、钢铁企业铁路运输发展的时代背景

1.何为低碳经济。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2.低碳经济是钢铁企业铁路运输发展的必然趋势。气候变暖和环境污染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了巨大影响,其中能源使用而造成的碳排放问题是气候变暖和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面对生存的挑战和压力,我国提出可持续性发展理论,这对于气候和环境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方向和目标。钢铁企业铁路运输要积极顺应时展和理论导向,务必在生产和运输中认真执行节能减排政策,全力部署低能耗、低污染的技术,实现低碳经济的良性循环发展。钢铁企业铁路运输发展低碳经济,首先积极承担环境保护使命,全力实现企业节能减排指标的部署;其次要转变经济结构模式,加强能源使用效率,创新运输方式,搭建绿色运输平台。促使传统粗放型运输模式向现代集约型增长模式转变。钢铁企业铁路运输实现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既是符合时展潮流的选择,又是企业符合自身发展和转变的必然趋势。

二、钢铁企业铁路运输实现低碳化发展应遵循的原则

1.节能减排原则。钢铁企业铁路运输要确保在运输中保护环境、节约能源。要想实现运输低碳化就要对现有运输方式进行改革,添加新技术的应用,优化运输结构,使铁路运输和能源消耗降低,从而逐步实现节能目标,以达成节能减排的效果。2.良性循环原则。钢铁企业铁路运输中要实现能源的循环利用,首先要降低能源损耗。在确保运输能力的情况下,合理制定运输路线,实现运输流动效率的提高,尽量减少空车的现象发生。其次要加强运输检修及运输管理,强化精准的检修方式,确保运输中实现最佳工作状态,促使燃烧状态和机车性能保持在良性状态。最后要加强废弃物管理工作,对运检修期间的废油等能源并做好循环利用准备工作。3.成本控制原则。钢铁企业铁路运输要提高集约化经营模式,重点凸显绿色运输经营。在运输实际操作上,改革技术创新,运用电子化管理和指挥手段,实现运输过程的效率最大化,以达到控制成本的目标。成本控制是实现低碳理念的重要措施。

三、钢铁企业铁路运输发展实现低碳经济的措施

1.鼓励低碳技术的研究和开发。钢铁企业铁路运输要想实现低碳经济,首先要提高铁路运输与低碳技术的结合与研发,通过实验分析和实际调查找到运输中降低碳排放的方法和技术,并逐渐提升在实际运输的应用功能。其次积极鼓励员工参与低碳技术的研究和讨论,开发员工的低碳创新意识,并根据效果合理推广及应用。最后要加强向低碳研究部门“取经”,以取得先进的低碳运输管理经验和理念,这对于企业提升自身管理和经济效益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2.提高运输效率。钢铁企业铁路运输要坚持内涵扩大再生产方式,提高运输技术新突破,重新调整运输产业布局,从而提高管理效率和运输效率,进而优化运输资源配置。而且还要改革创新运输结构,确保车循环、轮乘制,最大限度地利用铁路资源整体能力。在运输中还要加强钢铁企业工人的工作效率和工作热情,加强工人的定期培训,使员工具备在运输中面对不同问题的处理能力,从而在运输工作中情绪高涨地高效完成运输任务。3.改善能源利用结构。钢铁企业铁路运输实现低碳的首要目标就是降低能源消耗和废气的排放。所以在运输中要及时更新现有运输工具,逐步淘汰传统的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等重污染机车,而且还要加大对运输设施的升级改造。4.将低碳经济行为纳入绩效考核标准。钢铁企业铁路运输中低碳行为的实现,离不开员工的工作热情,只有让员工真正参与到企业低碳经济目标中来,才会促使运输中低碳经济的全面实现,所以钢铁企业可以将低碳经济行为纳入到绩效考核中来,使员工参与的积极性增强,确保工作的可持续开展。5.设立低碳运输专项管理机构。钢铁企业铁路运输要建立低碳运输专项管理机构,负责对运输环保进行监督,并制定相关政策以保证低碳和环保政策的宣传和贯彻。钢铁企业管理层要加强对低碳经济运输的重视,使专项管理机构能够真正发挥功效,使企业运输中逐步完善低碳行为。

总之,可持续发展观明确地指明了钢铁企业铁路运输未来发展的方向,那就是实施低碳经济运输,钢铁企业要加强认识,合理改革,通过积极的手段部署改变现在对环境污染所造成的状况。只要坚持发展原则,稳定实施低碳改革方案,在运输工作中及时发现问题并合理解决,相信钢铁企业铁路运输实现绿色进程将很快会实现。

作者:靖玉利 单位:山东钢铁股份有限公司莱芜分公司运输部

参考文献

铁路企业范文篇9

铁路应急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应急管理认识存在差距部分基层站段安于多年的平安无事,忧患意识不强,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分不清责任主体和相关部门的职责,不仅延误先期处置时间,也给次生危机的产生带来重大隐患。部分基层站段领导重发展、轻安全,重进度、轻风险,重眼前、轻长远,注重任期内的业绩,忽略长治久安,尤其是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思想准备不足,缺乏如履薄冰的备勤状态,在“测、报、防、抗、救、援”关键环节上应对乏力。应急管理工作机构薄弱按照北京铁路局《关于设立应急管理工作机构的通知》要求,铁路局管内各单位必须比照铁路局对应成立应急管理办公室,统一设在各单位办公室,并明确一名专职人员负责应急管理的基础工作。实际调研时发现,有的站段虽有应急管理办公室的牌子,但既无专门编制也无专职人员,值班轮流转,有事抽人干。例如,一些基层站段将应急管理工作放在运输科、调度室等生产科室,对应上级部门有运输处、调度所和铁路局总值班室(应急办公室),属于典型的“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这种状况难以承担日益繁重的应急管理工作。部门单位联动机制不健全在出现突发事件时,往往会“牵一发而动全身”,需要不同地区和不同专业部门协同动作,快速处理,任何孤立的或局部的行为只会增加事故处理的难度与成本。从近几年铁路局管内应急救援演练的总体情况看,普遍存在专项演练多、总体演练少;单一预案多、综合预案少的“两多两少”现象,站段层面的日常演练和应急预案还需要不断充实完善和规范细化,以提高处置突发事件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应急管理处置能力不强有些应急预案编制过于原则、模式化,针对性不强,专业和部门之间缺乏有机衔接,操作时难以联动。一些站段存在应急预案“预而不用”、应急处置和预案“两张皮”等现象。有的应急处置程序不够规范,严重影响应急决策和效能。一些站段对突发事件信息流程、传递渠道和联系方式不明确,信息要素缺项,现场处置滞后;个别站段还存在迟报、漏报,甚至瞒报现象。应急管理人员的危机管理能力普遍缺位,专职少、兼职多,培训少、报表多。一些站段过于依赖预案,忽视现场作业人员实战应变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遇紧急情况临时抓兵点将,变“应对”为“应付”。值守应急与保障能力不足发生突发事件后,有的事故责任方或参与救援单位信息报告不及时,出动不快速,作用不突出;甚至还存在重要信息瞒报、漏报、不报,以及救援过程中推诿、扯皮等消极现象,直接影响应急处置的决策部署和救援进度。另外,全铁路局应急物资储备规模小、种类少、布局不尽合理等问题依然存在,不能完全适应规模较大、突发性强的应急处置物资供应需求。

加强铁路应急管理工作的措施

铁路企业范文篇10

关键词:固定资产;绩效审计;铁路企业

铁路企业为重资产单位,固定资产占总资产比重较大。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和技术发展,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持续处于高位水平,至2019年已超8000亿元。加强固定资产绩效审计,对规范固定资产管理、保障固定资产安全完整、提高固定资产投资效益、实现固定资产保值增值、增强企业竞争力有着重要作用。

一、开展固定资产绩效审计的必要性和意义

传统的固定资产审计主要从财务账簿入手,重点关注固定资产投资资金管理和使用的安全性、合规性、固定资产的完整性、价值计量、折旧计提等核算的正确性,对固定资产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关注较少,难以适应新时代审计工作的要求[1]。2018年,审计署颁布了《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令第11号令),明确内部审计应对本单位,以及所属单位经济管理和效益情况进行审计,使内部审计职能逐步由查错纠弊向防范风险和增加企业价值转变。2021年6月,中央审计委员会办公室和审计署印发了《“十四五”国家审计工作发展规划》,这是中央审计委员会成立后的第一个审计工作发展规划,对发挥好审计监督作用具有重要意义。规划中明确指出,要持续开展川藏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跟踪审计,促进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确定的重大工程项目和相关政策落实,提高投资绩效;围绕国有企业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重点关注国有企业重大投资项目、资产处置及风险防控等情况,提高经营管理绩效和国有资产(资本)保值增值[2]。同时,随着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铁路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持续高位运行,使得铁路企业背负了大量债务。从2005年到2020年,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铁集团)总负债从4768亿元增加到5.57万亿元,资产负债率也较其他央企高。2021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单位关于进一步做好铁路规划建设工作意见的通知,是近年来首次从运营效率、能力利用率等角度对铁路建设项目提出限制性要求。由此可见,国家对效益性的关注越来越高,固定资产绩效审计的需求不断增加。固定资产绩效审计是指对被审计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和使用的有效性进行检查和评价的活动,主要包括对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三个方面的审计[3]。开展固定资产绩效审计,能够缓解资金、资源相对于投资需求的稀缺性矛盾,有助于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降低成本;能够促进固定资产保值增值、增强企业竞争力;能够通过揭露决策失误、损失浪费和腐败行为等,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强化领导人员和有关部门的责任意识和绩效意识。

二、铁路企业固定资产绩效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按照铁路企业管理相关办法,固定资产是指使用寿命超过一年,单位价值(含增值税)在5000元及以上,为铁路运输、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有形资产[4],按其结构和性能分为十七大类,主要包括机车车辆、线路、房屋建筑物、通信信号设备、高价互换配件等。近年来,铁路企业通过采取完善制度办法、开展专项检查等措施,固定资产管理水平有了较大提升,但仍存在效能低下、闲置浪费等问题,在审计中应重点关注。

(一)投资论证不充分,部分固定资产使用效率较低

铁路企业部分投资项目论证不充分,存在投产后实际产能与预计产能差异较大、使用效率偏低的问题。例如,未充分考虑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密度等,部分线路运输密度低、盈利能力差、运输收入无法弥补运输成本;未结合国家政策、周围环境、配套基础设施状况等统筹考量,部分货场到达量、发送量远未达到设计目标;未结合自身技术能力、实际生产安排等进行综合考量,部分移动设备使用条件与生产组织不匹配,对部分检修工装缺乏操作能力,造成固定资产购置后无法使用。

(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控制不到位

铁路企业实行“收支两条线”的管理模式,具备一定计划经济的特色。国铁集团每年向所属企业下达年度运输设施设备技术改造、大修项目及投资计划。其中,技术改造投资计划规模主要与所属企业固定资产计提折旧金额有关,大修资金由国铁集团和所属企业各负担一部分。由此可见,投资计划规模的控制与实际需求联系不够密切。且投资计划一定时期内有效,不使用或未使用完就会被取消。所属企业为充分使用投资计划,就会编制不紧急、不必要、甚至虚假的投资项目占用投资计划额度,造成固定资产投资浪费,投入产出比低下,且存在廉政风险。

(三)过量采购,产生闲置浪费

铁路运输企业将为运输设备等固定资产修理而储备的价值较高、使用期限较长且可反复修理使用的高价互换配件作为固定资产管理。近些年,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铁路运输企业新购置较多的运输设备,随之也购置了大量的高价互换配件。部分高价互换配件库存数量远超储备定额和实际需求,存放多年未投入使用,形成闲置,不仅占用库存,降低资金周转率,还产生高额的维护保养支出。另外,随着技术升级,部分高价互换配件已不再适用,往往产生浪费。

(四)缺乏固定资产绩效评价机制

固定资产投产后的绩效评价是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环节,也是挖掘资产潜力、优化资源配置、实现提质增效的重要手段。但大部分铁路企业未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和评价体系,也未开展固定资产绩效评价工作,使得固定资产管理未形成有效闭环,因此,这部分铁路企业无法衡量固定资产管理的质量和效率。此外,铁路企业也未将固定资产的投入产出比、固定资产使用效率等指标作为领导人员和企业的考核指标,未建立相关激励约束机制,企业负责人与有关部门提高固定资产绩效的主观能动性不强。

三、铁路企业固定资产绩效审计的思路和方法

(一)固定资产立项环节审计

铁路企业的固定资产价值高、投入大,因此审计前期工作应达到一定的深度,审计时要注意查看决策过程的合规性、合理性、科学性等。一方面,检查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情况,是否对固定资产购建的必要性、可行性、效益性进行论证,论证采用的方法是否科学,数据是否真实、合理、充分,与社会环境、经济状况、技术能力、生产组织、发展趋势等是否相符;技术标准是否符合规定,概算金额是否合理;是否明确了资金来源。另一方面,检查项目是否按规定权限、程序履行了论证、审批手续;投资规模较大的项目是否有专门机构或专家参与评议;属于“三重一大”事项的是否履行了“三重一大”决策程序;最终方案是否落实了各审议决策程序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二)固定资产购建环节审计

一方面,在固定资产采购环节中,招标是高风险领域,易发生廉政问题,因此铁路企业要紧盯关键环节、关键流程和关键岗位。要检查采购程序的合规性,应公开招标的是否公开招标;招标平台的选取、招标时间是否符合规定;招标文件编制是否规范,招标条件设置是否合规、是否有排他性或倾向性条款,招标底价设置是否合理、依据是否充分、是否突破概算;招标机构及评标委员会成员的选取是否合规;招标过程性资料记录是否完整,评标委员会签字是否齐全,打分是否客观或与实际情况相符,对异议是否有合理说明;对因流标等改变招标方式的,要检查是否按规定履行决策程序[5]。此外,要检查合同签订情况。审计是否按规定签订合同;标的物、价格等内容是否与招标结果一致,价款支付方式是否合理;合同条款是否完整,权责是否清晰;是否按合同约定的内容执行。另一方面,固定资产建造环节涉及的领域较多,工序复杂,专业性强,设计文件是顺利推进这些环节根本。审计人员可通过核对验工计价资料、监理日志、施工日志、施工单位材料收发台账等与设计文件的一致性、到现场勘测等方法,判断施工单位是否严格按设计施工,是否存在虚报冒领等问题。通过检查材料合格证、检测记录、验收记录等资料,判断是否存在以次充好等问题。此外,要加强对设计变更的关注,重点检查设计变更是否按规定履行审批、决策程序;设计变更的理由是否充分;是否存在责任方,若存在,是否追究相关单位、人员责任;是否存在违规合并、拆分变更设计,费用分担与合同约定是否相符等问题。

(三)固定资产使用环节审计

在固定资产使用环节,审计人员应重点关注固定资产利用情况,可通过查看相关生产系统和数据、填制审计调查表等方式,检查固定资产利用率是否与设计目标差距较大,并分析差距原因;判断生产任务安排、固定资产配置和使用是否合理,能否满足生产需要;备用固定资产是否设置科学的储备定额,实际备用数量是否合理。此外,要关注闲置固定资产管理情况:通过座谈等方式了解闲置原因;检查被审计单位是否采取调拨、上报等方式解决闲置问题;是否按规定储存、保养闲置固定资产。

(四)固定资产大修、维修环节审计

铁路企业线路、机车车辆等固定资产需要定期进行大修、维修,且每年支出较大。审计时,应检查大修、维修依据是否充分,防止出现过度维修问题。首先,通过查看相关生产信息系统、技术台账等资料,分析判断施修时通过总重、走行里程等技术指标是否达到修规、修程的规定;若未达到,是否有其他鉴定材料能够证明有必要进行大修、维修,要防止提前施修。其次,对规模较大的项目,查看是否开展了可行性、必要性论证,是否按规定权限履行了审批、决策程序。通过查看合同、费用结算单等资料,检查大修、维修内容是否与修规、修程相符,防止超范围施修。再次,查看固定资产入修和修竣时间,分析修时是否在规定时间内,是否存在因修时过长影响固定资产使用效率的问题;委外维修时超期时,是否按合同约定收取承修单位违约金。最后,检查修理过程中换下废旧配件的处置方式,是否纳入账簿核算或抵减修理费用,若无相关账项或约定,则应进一步查明原因,防范“小金库”风险。同时,应查看固定资产大修、维修所用材料的库存和购置情况,检查是否存在未充分利用旧配件的问题;查看大修、维修后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检查是否存在大修、维修后闲置,或者产生经济效益较低的问题。

(五)固定资产出租、出借、报废环节审计

铁路企业固定资产具有数量多、地点分散、管理难度大的特点。审计固定资产出租、出借情况时,应重点关注决策过程、收入确认完整性等问题。首先,查看会议资料、合同联签单、招商资料等,检查固定资产出租、出借是否履行了审批、决策程序,商铺等出租是否按规定组织招商。其次,检查固定资产出租、出借收入是否入账时,可对比分析合同台账、收入台账及财务账簿是否相符;对于房屋、建筑物等固定资产,可对照固定资产台账进行实地查看;对于机车车辆等移动设备,可通过相关信息系统查看固定资产所在位置,通过生产台账等查看固定资产使用情况,进而分析判断是否存在出租、出借收入未入账问题。最后,通过对比市场价格、成本支出等数据,分析出租、出借收入是否合理,是否存在价格过低等问题,防范廉政风险。另外,发生减免租金时,要重点检查是否履行决策程序,减免依据是否充分,减免金额是否正确。除此之外,固定资产报废环节要检查报废手续是否齐全,是否有相关部门的鉴定、审批意见,处置收入是否合理,相关收入、费用是否及时入账。综上,随着社会经济、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和企业治理能力的提高,铁路企业固定资产绩效状况逐渐引起各方关注。为防止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产生低效、腐败等问题,开展固定资产绩效审计是有效手段和必然趋势。本文重点从业务流程和内部控制入手,对固定资产立项、构建、使用、修理、处置等管理全过程的绩效审计思路和方法进行探讨,希望能为新时代铁路企业内部审计发展提供一定参考。

参考文献

[1]何梅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计的创新与研究[J].财会学习,2020(34):139-140.

[2]李珊珊.政府公共工程投资绩效审计可操作性研究[D].四川:西南交通大学,2018:43

[3]马鑫.高校如何开展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效益审计[J].财经界,2019(18):147.

[4]王世琼.加强铁路运输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探讨[J].当代会计,2020(11):14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