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1 15:19:11

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范文篇1

在现代社会中,公民具有独立的人格,从法律上的概念出发,所谓公民,一般指“具有一个国家的国籍,并根据该国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的人”。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框架内,公民得以平等的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公共生活。公民还是一个权利与义务的统一体,体现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公民教育是汉语中的一个舶来品,与公民概念一样,也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在古希腊,公民教育主要通过传播自由的理念和平等精神,培养城邦政治生活中的“合格公民”;在古罗马共和国,公民教育的本质则是教育和铸造公民的民主共和精神。在经历宗教改革及启蒙运动之后,民主与平等深入人心,人们的思想得到了解放,至18世纪,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导致西方近代以来的以自由、平等、民主为核心的自由主义的公民教育思想形成了,这是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形成相契合的现代公民教育。但真实意义上的现代公民教育却始于近代。公民教育一般指的是培养公民行为,造就良好公民的教育,是具有国家意识形态性的。综合国内外学者对公民教育的内涵的解释,公民教育是一个跨学科、跨领域的概念。德国教育家凯兴斯坦纳认为公民教育是为国家的存在和发展而培养合格的公民。他被一些学者认为是第一个提出“公民教育”并论证公民教育理论的人。台湾学者张秀雄曾简要地揭示过公民教育的内涵:“所有国家的教育体系,都是灌溉未来公民政治秩序的基本概念与价值。所以,培养未来公民养成一个国家政治价值的系统性教育,就是公民教育的意涵。在这个教育过程中,其任务就在于使未来公民能够产生维护政治秩序与社会现状的意识”。

2思想政治教育之源起与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与公民教育有所差别,它是我们人类进入到阶级社会以来就一直存在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其实我国从古至今都有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但并没有出现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术语。而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的出现是在无产阶级政党的活动中,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后逐步才形成和确立的。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专门的术语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实践活动中慢慢形成的。它从“政治工作”、“思想工作”“政治思想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政治思想教育”等概念开始演变,最终演变成“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现在被指代或部分指代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内涵,开始于1847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同盟的章程中提出“宣传工作”。1902年前后,在建立创立布尔什维克党时,列宁就提出了“政治教育工作”和“政治工作”这两个概念。到了1934年,在《在党的第十七代表大会上关于联共(布)中央工作的总结报告》中,斯大林于提出了“政治思想工作”和“思想工作”这两个概念。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中国共产党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建设时,都用以上各种不一样的提法。

当马克思主义刚在中国传播时,主要用“政治工作”以指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一直到建国后,才改变了这一概念的使用。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形成标志是古田会议的召开,同志在古田会议决议中清楚的提出要政治化和科学化中共党员的思想和生活。同志于1934年指出:“政治工作是红军的生命线”。1949年钱俊瑞同志在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到:“根据各地经验,为了有效地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第一,理论学习必须密切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即把理论学习作为改造思想的武器,改造思想作为理论学习的直接目的”。而“思想政治工作”这一概念正是刘少奇同志于1951年在第一次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提出来的。在20世纪50年代时期,其他各个领域都交错使用或同时使用“思想政治工作”、“政治思想工作”、“思想工作”、“政治工作”等术语,只有军队使用“政治工作”。而“政治思想工作”成为思想政治工作领域较为统一的标准术语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1978年,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正式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他特别强调:“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但这并不是说要把大量的课时用于思想政治教育。”这样,就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在概念上更趋向科学性和规范性。

当前,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学者们各抒己见。在国家教委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一书中提出,“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社会实践活动,就是一定的阶级或政治集团,为实现一定的政治目标,有目的地对人们施加意识形态的影响,以期转变人们的思想,进而指导人们行动的社会行为”。孙其昂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政党或集团组织开展的,对所属成员进行以政治为核心的思想教育,培育新人,动员大家为当前和长远目标而奋斗的社会实践活动”。张耀灿、郑永廷等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遵循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从各位学者的解释中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既倾向于突出思想教育的政治性,又侧重于政治制约的思想,是综合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3思想政治教育与公民教育的交叉与分野

思想政治教育和公民教育是一种教育活动,对两者进行比较研究,这有助于更好的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涵义,并提高了其实效性。总揽思想政治教育与公民教育的内涵与外延,二者既有交叉、契合,又有分野、差异。

3.1两者的教育性质一致,但产生的历史背景不同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还是公民教育,其教育性质都是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各个国家的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总是坚持用自己的意志去培养人,宣扬统治阶级所倡导的观念、理念,以期使教育对象认同其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思想政治教育与公民教育都不是凭空产生的,两者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与公民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也有所不同。公民教育产生于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也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西方资本主义的兴起以及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诞生导致了公民教育的产生。它是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而发展的,与民主政治相辅相成,以培养和塑造合格公民为主要目标。其最基本的体现是民主政治的倡导与实践、市场经济的萌芽与发展、国家的城市化、国家民主与法制建设等方面。大力开展公民教育,以维持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的良好运转,逐渐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各阶层的共识。而思想政治教育也在一定的历史中形成和发展的。在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共产主义者同盟时,在章程中“宣传工作”这一概念就被提出了。这可以说是“思想政治教育”这个概念的雏形。当马克思主义传入我国时,在不同的时期所用的名称并不统一。到20世纪50年代时期,全国出现了“思想政治工作”、“政治思想工作”、“思想工作”、“政治工作”等术语交替使用或并用的局面。1978年,召开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于是,在这一历史条件下,在概念上“政治思想工作”被“思想政治工作“或”思想政治教育“取代了。

3.2两者的微观环境都受到重视,但两者的教育方法不同所有受教育的对象的思想、行为的发展、变化,主要受所处的微观环境的影响。不管是公民教育还是思想政治教育,都很重视微观环境对其的影响,也都注意发挥教育合力的作用。两者合力涉及的范围和途径,主要来自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甚至终生都受到这种合力的影响。在教育的方法上,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可谓是截然不同。特别是在价值观教育方面。西方的很多国家主张价值澄清学派,强调人的道德和价值观的获得是经过自由选择、反省和行动澄清出来的。教育者更加注重的是受教育者个体意识的发扬与独立个性的发挥,并且在培养公民参与能力时,总是通过协商、讨论、辩论等方式表现出来。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西方的公民教育是一种隐性教育,通过各种活动把阶级性给隐藏起来,使公民毫无知觉的接受统治阶级意识形态。这是一种自愿的行为,而不是通过强制性的权威来迫使人们接受的。相反的,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则是长期坚持了列宁的“灌输理论”,主要以正面教育的方式为主,将共产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外面灌输到人们的头脑中。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显性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范文篇2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艺术教育;融合;机制

一、新形势下高校开展教育实践的新要求

党的报告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1]同时,在报告中给新时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新要求。这为高校的人才培养点明了目标,围绕这个新要求开展教育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这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是一个内养的慢活,内隐于心,要从教育入手。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思想理论政治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要把知识教育同价值观教育、能力教育结合起来,把思想引导和价值观塑造融入每一门课的教学之中。”这一论述,明确每门课程在传播知识的同时,引导价值内化也是应有之意。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大学是政治教育关键期,而思政工作攸关方向。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新时代人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多形式的教育实践活动。2014年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艺术要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抒写,提出要改造国人的精神世界,要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首推文艺。高校的艺术教育同样有着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孔子有“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的言论。《乐记》所谓“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外在“礼”的规范下,内在“仁”的养成,通过“乐”导人心志,逐渐向理想完美的人格发展。2016年北京师范大学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提出了六大素养,十八个基本点,主体人格的发展,有清晰的道德导向和审美要求。艺术和人内心情感的连接是直接而又内敛的。每一艺术都有其社会基础,都存在一种文化之中。把艺术教育融入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也符合全国思政课上有关思政理论课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要求。

二、思政教育和艺术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一)基于高校艺术教育困境的反思。报告指出文艺要给人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艺术工作者自身的思想水平、业务水平、道德水平是根本,要强化教育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传播者。艺术和道德是人类生命活动的精神本源,两者的内在有着必然的同一性。从美学的角度来看,道德性与审美性关系到美和善的两个方面的定义,它标明了生命美学的发展方向;从审美的角度来诠释,把生命中善和美、自由和德性的特质提炼出来,让审美的人充分享受生命的幸福和自由,同时充分拓展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历史上曾有以斯温伯恩、王尔德为主要代表的,宣扬艺术与道德无涉、“艺术至上”的唯美主义理论。雷默在国际音乐教育界有很重要的学术地位,他提出艺术追求审美价值,是自足的本体,不应受道德或其他事物的约束。其实,人不单单是生物层面的人,也是社会层面的人,与生活脱节的唯美作品无法满足人们对于生活深层了解的渴求。人们的审美是建立在联想、认知的一系列的心理活动之上的,是一种综合性的心理体验,也牵涉到道德范畴。艺术活动建立在道德基础之上才能体现出生命的正确的价值理念。艺术教育的根本是正确审美。审美是道德的前提,道德是审美的目的,将道德与审美合二为一,这样既未背离本质,又遵循了教育自身的规律。当前艺术教育实践的技艺化与功利化倾向互相倾轧,导致艺术教育实践与“美善相谐”教育理念有所背离。另外,受时下社会环境的娱乐化的倾向,也助长了这一现象的泛滥。极端功利化的行为,会使艺术全然失去了审美的功能,艺术教育就丧失了它的教育的特性,更难实现从艺术的滋养中得到人格层面、道德层面的升华。强调艺术要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抒写,提出要改造国人的精神世界,要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首推文艺。人类智慧最高形式的体现就是艺术创造,艺术教育的要实现真正的目要促使人们对知识技能进行转化,转化成促进个体成长的生存智慧和艺术能力。(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困境的反思。首先是社会困境。伴随全球化而来的价值观念多元所引发的社会性道德危机与个体信仰的失落极易使大学生生成“两面人”。近代由于自我意识的逐渐回归,受西方思潮影响,个人主义的膨胀使其社会根基弱化,走上了利已主义的道路。极端的利己主义是虚无、相对主义的基础。否定伦理道德的观念来自于社会与理性,使善恶美丑的标准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误入了唯心主义的范畴,最终发展成为道德的相对主义或虚无主义。其次在社会转型的时期,主流的价值体系与道德标准尚未巩固,各种思想价值观剧烈撞击,金钱至上的原则成了部分人应对事物的价值标准,过度依赖和追求物质,空虚精神,信仰缺失。大学生主体审美人格的丢失,也是重要原因。教育内容没有经过受教者审美性、艺术性的内心体验、道德的感受以及心灵层面的洗礼,缺乏理想精神空,有回避崇高意志低沉等现象。(三)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教育相融合是摆脱教育困境、提升文化原创力的有效途径。艺术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两者的结合,有助于大学生发展出积极健康的人格,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达成审美与理念、道德性与目标性的统一。艺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为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吸引力与感染力,把思想政治教育比较抽象化的教育方式与内容,和艺术教育中形象的美感整合起来,让枯燥、抽象的教育内容变得具体而形象,有利于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其次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切意远、形真理蕴的审美特点,借着艺术的形象创造出美的蕴意,美的情感得到了抒发,摆脱了知性与功利主义的约束,让学生在美的氛围中轻松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达到艺术道德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化的目的。促使学生进一步形成美的追求和美的人格,构建人生之美。第三,将道德与审美的情感与认知结合在一起,切实发挥价值引领。知识导向需要价值的支撑。用思政理论的视角来阐释艺术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丰富内涵,在艺术创作、赏析中反思历史和哲学理论,两者之间互相促进、取长补短、互相交融,促使学生在情感的丰富方面、审美能力与创造力方面得到均衡与协调性发展,为学生成长成才打下扎实的价值底色,真正培养出与时代的要求相适应的全方位发展的高端人才。

三、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教育融合的理路梳理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教育之间的相互融合的理论基石。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马克思曾经说过“人通过全面的方式存在,成为一名完整的人,并使自己全部本质得到解释,实现所有人和谐、完整、平等的发展[2]。他提出,人类发展依次为人的依赖阶段、物的依赖阶段以及人的全面发展阶段三个阶段。人的全面发展是一种人类本质全部实现、人的素质的全面提升、人的需要的全面满足的、人的个性自由全面发展的过程。依据马克思提出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需要全面的教育,并与人的生产实践相联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实践,就应该有什么样的教育。这对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教育的融合工作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教育之间的相互融合的实现是以人的全面发展目标为载体的,将两者融合于丰富的教学实践中,使人类本质属性得到更好地表达,为人类素质的全面提升创造更好的条件。2.思想政治教育美学观。最早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美学展开研究的为北京师范大学的檀传宝教授,这一思想对国内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历程具有突破性的意义。思想政治教育美学观是一种由思想政治教育与美学相互融合交叉后形成的理论产物。它为人类内在的审美需求得到充分地满足,思想政治教育真善美的融合与统一的达成提供了良方,为文化领域、教育哲学以及思想政治哲学的立场建立并规范思想政治教育审美的提供了基本标准。思想政治教育美学观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及艺术教育两者间的融合铺垫了十分坚固的理论基地,它把审美精神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观中的核心内容,同时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进行了进一步阐述。艺术教育是美育中的关键环节,通过对个各种审美活动的善性作用,反映出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两者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美学观为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教育两者的融合融合创造了一种十分合理的阐述方式,同时也为其打下了坚固的理论基地。3.融合内化论。融合内化论起源于实教育心理学中的“无意识理论”以及“暗示理论”。融合是教育过程中常见的教育方式,不仅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载体的融合,同时也包括由载体中隐藏的教育内容向人的思想的融合。内化则是一种接受教育的方式和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特别是哲学理论本身具有极高的思辨性与抽象性。短时间内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必须采取针对性措施。2017年11月上海大学进行了一场“时代音画”公开课。教师通过梳理近代以来九首国歌如何一路走来,让学生感受中国近现代史上那段血与火的难忘历史,引导学生关注国家、民族的命运,树立信念。特色的思政课程让学生入耳入脑入心。通过多元艺术手段进行教学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累积知识,内化价值,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创新的形式,赋予理论性较强的思政理论更鲜活的生命力。(二)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教育融合的研究基础檀传宝教授以审美活动在道德方面起到的促进作用为出发点,将审美活动概括为储善性、导善性和立善性”。“通过艺术手段的应用、日常德育活动开展和形式的创新、师生关系的审美化重构,引导人类朝着道德最高点发展。”[3]杨波婷教师创建了在正确认知基础上基于情感体验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提出要重视教育精神,在思政教育方式、教育过程、生活情境涵蕴人类情感和美感,培养全面综合型人才。孔湘明教授提出,对于任何一所高校来说,艺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互相融合都是必然趋势。将培养完善人格的人才作为教育立足点,创建艺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互相融合的模式。艺术无形地融入到教学资源、课程内容、授课过程、教学互动中,使大学生能够更系统地总结出学科遵循的规律,从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陈联俊提出“在现代教育中,智育是指好奇心以及理想思考力的发展,而不是指纯粹的知识被动接受;德育是指精神追求的发展,而并不是死板地灌输道德规范;美育是指灵魂与生命力的灌溉,而不是指艺术技巧的灌输所。”“在思政教育中融入了德智美,是一种综合性较高的教育类型,而它最不平凡之处就在于突破了传统教育中被动式灌输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出新时代的优势,使艺术专业学习与思政教育学习进行融合,从而构建一种全新的教育体系艺。”[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教育的融合是一项系统性非常强的工作,它同时关系到两个不同领域的文化教育。其目的并不在于充分发挥艺术这一手段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也不仅融合两者的核心内容,而是通过艺术美、规则美建立全新的思政教育理念,将艺术中的审美精神注入思政教育中,使艺术教育与思政教育在目标、内容、手段等多方位融合。(三)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教育之间的相互融合的实践探索。1987年5月29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中就明确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与业务教学工作结合起来。”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近年上海市为了发挥思政课程和其他课程同向同行的作用,提出课程思政的建设。“课程思政”可以理解为一种整体性的课程观和工作理念,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专业教学和实践活动中,在知识讲授的同时要注重德性的内化,能力的提升。从这个角度,通过“课程思政”的建设,实现在价值引领中凝聚知识,在知识传播中引领价值内化。比如上海大学的近期开展的“国歌如何一路走来”“时代音画”通识课,就是在课程思政理念下,用文艺作品来讲述时代进程中的中国主题,将价值引领与专业知识相结合,使思政课堂更具艺术性、人文性和思辨性。在课程思政理念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艺术教育的融合,是打破了学科、课程之间的功能壁垒,通过创新的内容和、有效的平台和机制的构建,加强育人合力,协同合作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四、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教育相融合的教学策略思考

(一)教学原则。内容融合是根本。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教育结合是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一种创新形式,同时也是艺术教育创新后的产物。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十分复杂,其中所涵盖的内容是非常丰富,而艺术教育理论体系同样也是一种系统的学科,内容可谓是浩瀚无边,因此将两者组合在一起能够形成多种新形态,具有极大的创新空间。这需要思政教师和艺术教育教师通过集体备课、共同教研进行内容融合和课程设计,增加课程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手段创新是基础。将思想政治教育手段进行创新,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综合新媒体、网络平台,将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受教育者面前。比如可以充分利用通识课程等公共课程机制的建设,与思政课形成互补。借助微网络这一载体的优势,精心设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隐寓在这些微活动当中,促进微网络载体与教学内容的相互整合。教师可以在课后通过QQ、微信等平台为学生解答并指导,最后学生通过编辑微博日志、发朋友圈等方式来总结自己的活动感想,进一步巩固教学效果。实践创新是关键。针对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通过创新的教学实践,融合艺术资源于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红色文化等资源,弥合思政课浓厚的思想性、思辨性课程特点,增加课程人文性和趣味性。教师可以带领大学生走出校园,在艺术博物馆、革命根据地进行参观考察,开展社会调查活动,进行教学实践成果作品化。开通微博直播功能,借助微网络平台创新理论、正能量音频视频、美文美图等动态信息,讲课程内容和价值观教育深入到学生生活之中。还可以组织艺术类学生发挥专业特长到山区支教,关心弱势群体,丰富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经验,提升专业能力,提升青年大学是的社会责任感[5]。(二)机制构建。1.课程机制:加强公共艺术课程、通识课程体系的构建,与思政课形成教学互补在当前的高等教育系统当中,艺术教育具备独一无二的教育特征和教育使命。艺术教育融合在高校大学生德智体美的培养过程中,成为沟通、传播、引领真、善、美的情感桥梁。西方国家大多数高校都非常关注公共艺术教育和通识课程。教育部办公厅就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明确提出:“公共艺术课程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它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我国高校实现美育的重要渠道,同时也是高校开展艺术教育工作核心内容。”深挖教学价值,遵循艺术教育规律,将公共艺术课程升级改造成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德育课程之一,实现充分、有机的相互融合。2.融合机制:挖掘艺术资源的德育功能,进行多方面融合高校德育与艺术教育的相互融合不是短期工作,而需要通过长期的坚持和努力才可以实现,它是一项系统性较强的工程,关系到德育与艺术教育两块截然不同教育领域的相互交融,它的融合对象不是单一化的,而应体现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以及教育方法等各个方面。艺术审美精神是德育的核心灵魂,通过艺术灵魂以及美感规律来建立个体德育体系的活动,“使德育实践活动过程转化成为一个追求美与创新的过程。”[6]针对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通过创新的教学实践,将艺术资源与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红色文化等资源相融合,弥合思政课浓厚的思想性、思辨性课程特点。3.实践机制:开展丰富的文化实践活动通过课内外文化实践活动发挥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德育功能,需要注意形式和思想的统一,在形式上的创新和主导思想的坚持之间寻找结合点,必须深入发掘活动素材的内涵,避免千人一面的活动。在具体形式上注重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对活动品质的重视度,完善活动的开展形式,形成经典文化活动品牌。可邀请著名的国内外文化艺术领域的专家学者到校讲学、邀请高水平的艺术团体到校演出,用艺术作品背景解析,优秀经典的高雅艺术形式,增长知识、增强认同、提高审美、陶冶情操。还可以利用好当地的文化艺术资源,利用网络、多媒体资源等丰富的文化艺术资源,开展丰富的文化实践活动[7]。4.载体机制:建设美善和谐的德育环境校园文化是一种蕴含着丰厚内涵的隐性德育资源,校园公共艺术文化不仅是确保校园文化品位得到不断提升的基本载体,同时也是高校实施德育与艺术教育融合的前沿阵地。这里所说到的校园公共艺术指由人文、自然等静态景观以及师生在学校范围内所构建的一系生活图景。校园公共艺术中那些蕴含美感与创新的自然景观以及精巧实用的建筑物、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都充分彰显着每个高校不同的艺术文化,可以帮助学校师生更好地形成道德品质,使学生在无声无息中受到艺术的启发,灵魂得到净化,使学生的道德素质得到提高[8]。5.保障机制:加强配套教师队伍建设教学团队是支柱。必须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将校内教师资源的优势以及特色充分展现并发挥出来,实现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与思政教师的合力育人模式,形成育人的集成以全方位构建一个结构科学、层次分明、分工合理的教学师资队伍。6.评价机制:推进多元多层次评价指标一套科学的评价指标能够有效判断并推测载体、活动运行过程、要素配合、步骤关联中是否存在不合理现象,在此基础上推动教育工作朝着更有效、更高的目标迈进。课程思政的建设评价指标应由目标转化而来。就是否有利于受教者的专业学习和身心健康发展,是否提高受教者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否利于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是否坚定受教者的理想信念四个方面为梯级目标,并将各目标分解成为若干子目标,形成具有可行性的指标。借助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相关方法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实施具有价值的推断和评价判断[9]。

参考文献: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1).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胡飒.论对大学生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J].理工高教研究,2003,(5).

[4]陈联俊.“以问题为中心”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设计[J].思想教育研究,2011,(11).

[5]王棋.以活动为载体“活化”思想政治教育[J].西部素质教育,2016,(13).

[6]赵赟.普通高校艺术教育与大学生审美素养培养研究[D].兰州大学,2011.

[7]裴晓霞,张美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J].现代职业教育,2015,(4).

[8]张鹏.校园视觉文化中隐性价值的研究[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思想政治教育范文篇3

现代化不仅是生产的现代化,还包括人的现代化,而道德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是人全面发展的重要表现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支配个人行为,左右国家兴衰。良好的道德素养的形成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实现的。

因此,和邓小平对思想政治教育非常重视,在各个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目标和任务。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为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中心任务服务。在土地革命时期,革命的中心任务是巩固和发展苏维埃政权,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是:“苏维埃政权必须实行文化教育的改革,解除反动统治阶级加在工农群众精神上的桎梏,而创造新的工农苏维埃文化。”[1](P21)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心任务是“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2](P25)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服从这一中心任务,必须进行抗战教育和为抗战服务。解放战争时期,革命的中心任务是“打倒,解放全中国”。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是“动员各级学校以及一切社组织,发挥教育上的有生力量,直接或间接地为解放战争服务”。新中国成立后,党的中心任务发生转移,不再是搞急风暴雨式的群众运动,而是要恢复和发展生产,因此,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为工农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然而在的晚年,由于对当时的形势作出“左”的估计和判断,提出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路线,这一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进行阶级和阶级斗争观点的教育。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中心任务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并且实行改革和对外开放,时代的主题由冷战变为和平与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不再是阶级和阶级斗争观点的教育,因此,邓小平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方针。邓小平指出:“毫无疑问,学校应当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但这并不是说要把大量的课时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生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这不仅不排斥学习科学文化,相反,政治觉悟越是高,为革命学习科学文化就应该越自觉,越加刻苦。”[3](P104)也就是说,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必须是又红又专的人,而不是只红不专或只专不红的人。针对改革开放以后出现的崇拜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自由和否定社会主义的思潮,1989年邓小平深刻而尖锐地指出:“我们最近十年的发展是很好的。我们最大的失误是在教育方面,思想政治工作薄弱了,教育发展不够。我们经过冷静考虑,认为这方面的失误比通货膨胀等问题更大。”[4](P290)邓小平的以上论述,纠正了“”中、“”把政治推向极端的错误倾向和改革开放以来的一段时间内社会上出现的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潮。继承和发展了提出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的光辉思想。1992年邓小平南巡谈话中把思想政治教育标准作为选拔接班人的首要标准。他指出:要注意培养人,要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标准选拔德才兼备的人进班子。我们说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要长治久安就要靠这一条。邓小平进一步发展了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而且还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根本保证,并且把干部的品德如何作为提拔培养接班人的首要标准。

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很多,但环境不同,任务不同,其内容也不尽相同。进行共产主义思想的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应当扩大共产主义思想的宣传,加强马克思主义的学习,没有这种宣传和学习,不但不能引导中国革命到将来的社会主义阶段上去,而且也不能指导现时的民主革命达到胜利。”[5](P706)1942年我党开展的整风运动,实际上就是一个普遍的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运动。新中国成立后,仍非常强调共产主义思想教育。他要求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除了学习专业外,在思想上要有所进步,政治上也要有所进步,这就需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时事政治。

其次,还非常强调思想政治教育中要进行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教育。抗日战争时期,提出:文化教育“应以提高和普及人民大众的抗日知识技能和民族自尊心为中心”。并且号召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那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明确规定了“爱祖国、爱人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必备的公德。

第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在其著作《为人民服务》一文中,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观点,新中国成立后,在1963年3月5日向全国人民发出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

第四,强调革命纪律教育。早在土地革命时期,率领秋收起义的部队到达井冈山地区后,与等领导同志亲自动手,向部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其中包括进行红军纪律教育。向工农革命军颁发了“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在抗战时期,针对的分裂行为,提出:“必须对党员进行有关党的纪律的教育,既使一般党员能遵守纪律,又使一般党员能监督党的领袖人物也一起遵守纪律。”[5](P528)新中国成立后,多次阐述了民主与集中,自由与纪律的关系。指出:在人民内部,不可以没有民主,也不可以没有集中,不可以没有自由,也不可以没有纪律;这种民主与集中的统一,自由和纪律的统一,就是我们的民主集中制。

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有关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思想。首先,邓小平特别重视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和纪律教育,把理想和纪律作为人才素质的两个重要标准及“四有”新人的重要标准。由于邓小平所处时代与所处时生了变化,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多种所有制形式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多种文化的渗透和激荡,多种价值取向的存在,思想政治教育要克服过去单一运行模式,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先进性与广泛性相结合的原则,因此,邓小平在强调理想教育的同时,把它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结合起来,把理想分为实现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和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共同理想两个层次,使之符合我国的实际,既鼓励先进,又照顾多数,把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邓小平指出:“我们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在不同历史时期,又有代表那个阶段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奋斗纲领。因此,我们才能够团结和动员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叫做万众一心,有了这样的团结,任何困难和挫折都能克服。”[4](P190)

邓小平在强调理想教育的同时,把它与日常工作结合起来,把理想建立在踏实工作基础之上。邓小平指出:“青年应当有远大理想,又要十分重视任何细小的工作。要有远大的理想,才能永远保持前进的勇气和方向。而达到理想的道路是要由无数细小的日常工作积累起来的。”[6](P8)

邓小平把理想和纪律结合起来论述纪律的重要性。邓小平指出:“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在安定团结的条件下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我特别强调有理想、有纪律,就是这个道理。”[4](P111)邓小平认为,没有理想和纪律,建设四个现代化是不可能的。因此,要对青年进行理想和纪律教育,使他们懂得自由和纪律的关系,因为许多青年崇拜西方的所谓自由,但什么叫自由他们不懂。

其次,邓小平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注重对广大干部群众进行四项基本原则教育。邓小平根据时代的特点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教训,提出了“四项基本原则”这一科学概念,并且强调在思想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必须要加强四项基本原则教育。1980年12月,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的宣传工作还存在严重缺点,主要是没有积极主动、理直气壮而又有说服力地宣传四项基本原则,对一些反对四项基本原则的严重错误思想没有进行有力的斗争。”[7](P364)1989年邓小平又指出:四个坚持本身没有错,如果有错误的话,就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还不够一贯,没有把它作为基本思想来教育人民,教育学生,教育全体干部和共产党员。

第三,邓小平非常重视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并且赋予其时代的特征。针对改革开放以来,出现了种种崇洋媚外丧失民族自尊心的行为,邓小平指出:“中国人民有自己的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邓小平批评了把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相分离,宣扬抽象爱国论的错误观点。邓小平说:有人说不爱社会主义不等于不爱国,难道祖国是抽象的吗?不爱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的新中国,爱什么呢?港澳、台湾、海外的爱国同胞,不能要求他们都拥护社会主义,但是至少也不能反对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否则怎么叫爱祖国呢?至于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导下的每一个公民,每一个青年,我们的要求当然要高一些。邓小平在谈到爱国主义时,是把它和时代的特征联系在一起的。

针对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出现的拜金主义和个人利己主义思潮邓小平指出:“要批判和反对崇拜资本主义、主张资产阶级自由化倾向,批判和反对资产阶级损人利己、唯利是图、‘一切向钱看’的腐朽思想,批判和反对无政府主义、极端个人主义。”[6](P124)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对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尤为重要。

第四,非常强调民主和法制,但是他的晚年却没有坚持这一正确思想。邓小平总结了“”的教训,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注重民主和法制教育。邓小平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3](P168)特别是在国门打开后,西方的民主思潮通过种种渠道流入中国,引起人们思想上的混乱,邓小平指出:“我们一定要向人民和青年着重讲清楚民主问题。”[3](P161)邓小平还深刻阐明了社会主义民主和资本主义民主的区别以及为什么中国不能搞多党制和直接选举等问题。邓小平认为民主是和法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民主要坚持下去,法制要坚持下去。这好像两只手,任何一只手削弱都不行。”[3](P189)“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法制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如何加强法制?邓小平认为“加强法制重要的是进行教育,根本问题是教育人。”[8](P136)在邓小平倡导下,我国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普法教育,从小学开始进行文明礼貌教育的同时,也进行民主、法制教育,从而增强了社会主义的公民意识。

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原则

在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的同时,非常注重运用恰当的方法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倡导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首先,批评与自我批评相结合的方法。指出:“我们决不能一见成绩就自满自足起来。我们应该抑制自满,时时批评自己的缺点,好像我们为了清洁,为了去掉灰尘,天天要洗脸,天天要扫地一样。”[9](P935)在看来,自律是良好道德形成的内在因素。

其次,民主、说服、疏导的方法。认为“企图用行政命令的方式,用强制的方法解决思想问题、是非问题,不但没有效力,而且是有害的。”“一定要学会通过辩论的方法,说理的方法,来克服各种错误思想。”[10](P332、337)

第三,实践锻炼的方法。指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是在群众斗争中产生的,是在革命大风大浪的锻炼中成长的。应当在长期的群众斗争中,考察和识别干部,挑选和培养接班人。的这一观点至今仍有重要指导意义。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来说都必须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去,才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第四,榜样的教育方法。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树立榜样来教育全党和全国人民,这是倡导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方法。在抗战时期写下了《为人民服务》这一光辉著作,号召人民向张思德同志学习。在解放战争时期,为刘胡兰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伟大号召,雷锋精神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

邓小平继承了的这些正确思想,并且有所发展。首先,邓小平强调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在进行思想教育过程中,“一定要努力帮助群众解决一切能够解决的困难,暂时无法解决的困难,要耐心恳切地向群众解释清楚。”[6](P124)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提供感情共振的基础,使思想政治工作落实到实处,取得更大的实效,同时也体现了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其次,尊重、理解和关心群众是思想政治工作有效进行的前提。鉴于“”思想政治工作采取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这种大批判的做法,不仅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反而带来负面影响,削弱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邓小平在总结这一教训时提出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以尊重、理解和关心群众为前提条件。邓小平指出:“不仅要承认各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才能和品德的差异,并且按照这种差异给以区别对待,尽可能使个人按不同的条件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总目标前进。”[6](P62)邓小平的这一观点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求根据人们思想和行为的规律、特点、学会尊重人、理解人,爱护人,对于不同的观点甚至是不正确的倾向应采取说服教育的方法批判”。

第三,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以身作则。强调榜样的力量。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邓小平更强调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这样才能使思想政治工作产生“无声”的威力。如果教育者言行不一,思想政治工作就会缺乏说服力。因此,邓小平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要做得有针对性,细致深入和为群众所乐于接受。最重要的条件,就是凡是需要动员群众做的,每个党员,特别是担负领导职务的党员,必须首先从自己做起。”[3](P301)邓小平在1978年6月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政治干部更要强调以身作则,我们过去在战争年代就是这样。那时,你打仗不勇敢,怕死,你不同战士心连心,不联系实际,不联系群众,做政治工作就没有人听。政治干部不能说的是一套,做的又是一套。”邓小平的讲话对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综上所述,与邓小平在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原则等根本问题上是一致的,但由于时代主题发生了变化,同时中国在对外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出现一些不良现象,因此邓小平特别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要为现代化建设服务,提出以德为首,“四有新人”的人才标准,赋予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特征,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要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思想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丰富和发展了思想。

【参考文献】

[1]同志论教育工作[Z].

[2]选集(第1卷)[Z].

[3]邓小平文选(第2卷)[Z].

[4]邓小平文选(第3卷)[Z].

[5]选集(第2卷)[Z].

[6]邓小平同志论教育[Z].

[7]邓小平论文选(第2卷)[Z].

[8]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增订本)[Z].

思想政治教育范文篇4

关键词:;青年;思想政治教育

面对日益复杂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通过对青年群体社会运动的分析和思想政治教育方向的精准把握,揭示了青年群体如何在新时期统筹“四个伟大”,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主体性规律,以及如何应势而用,激发青年群体的主观能动性,树立“青年强则国强”的理念[1]。

一、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形成分析

(一)时代背景。任何时代的理论研究都是当时那个时代的经验总结,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思想与马克思主义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是一脉相承[1],同时又与时俱进的,能够有效解决新时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新问题。一方面,根据相关研究可知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为77岁,假设青年的阶段为15-34岁,青年的思想至少会被影响40年。因此,青年教育工作的正确把握,是为党和国家长远计、为民族复兴计[2]。目前中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道路上青年群体有广阔的实践空间。同时,互联网的普及,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每个群体基本都成了一个移动的自媒体,青年是一个人理想价值观念形成塑造的关键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各种思想对青年群体均能产生较大影响。因此,社会要对青年群体的理想信念教育投入更多精力,精心培育。另一方面,从全球发展的新态势观察,“国之交在于民相亲”。青年群体在国际教育、经济、文化以及旅游等方面属于桥梁纽带作用。深入国与国之间的沟通协作,促进“民相亲”,要从青年做起。鼓励青年群体在国际交流中,既要注重学习世界先进思想,又要善于预防西方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渗透,既要注重从本国文化中汲取营养,又要丰富家国一体的社会情怀,使之成为民族复兴大任的内生动力。所以,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是着眼于国内外大势,回应社会诉求的、科学的行动指南和方法论。(二)理论渊源。总结创新、批评和自我批评是中国共产党的一项重要品质。对青年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我党治国理政过程中一贯坚持的重点。早在马克思和恩格斯时代,两位先进思想者基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探索和认识,得出了青年群体的理想信念对社会发展前进方向的重要作用[2]。列宁也系统阐述了要实现真正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宏伟目标,必须组织社会多层次、多领域青年群体活动,要把青年活动组织起来的步调迈得更大。马列主义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聚焦激发青年人崇高奔放的激情,将培养青年社会命运共同体的理想信念,作为青年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旨向[2]。自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以及中国共产党人产生百年来,我党对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从未停止过。在我党成立之初便做出了“青年运动为本党重要工作之一”的专门论断。指出青年是革命的先锋队和排头兵,永久奋斗是中国青年群体优良的革命传统。“永久奋斗”的精神和传统也是我党的传家宝,各届领导人都在不同的场合中和方针政策制定安排上表达了对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关注,也是我们做好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遵循,是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思想从萌芽到不断丰富成熟的不竭理论源泉。通过对中国青年运动主题和方向的正确把握,结合自身十几年青年工作和学习的丰富实践经验,在承继中国共产党青年工作原则基础上,对新时期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新的论述和部署。从辩证发展的哲学角度,系统揭示了青年思想政治工作何去何从的问题,是新时期国家和社会全面把握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核心内蕴和工作路径的根本方针。

二、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

(一)根本任务。以科学的理论基础和坚定的行动,从时代特征和新时期加强宪法实施与监督框架下的依法治国的实践要求出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则和方法论,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全局高度,深入考察当代中国青年发展运动的内在规律,明确提出了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深刻把握当代中国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提出的战略方位,核心要义:一是要以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专业人才为根本目标。面对当前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诸多严峻挑战,坚持规范原则开展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当前一段时间的重中之重。在一切工作中都不能放松对“立德树人”这一根本目标的追求。推动我国国情导致的应试教育不断向素质教育转化,实现教育公平,并使之成为全民教育的常态化原则。二是要以培育有信仰、真本领、敢担当的时代新人为具体目标。当前,国家开始了系统而又全方位的新一轮的革命,如何使青年群体在自己所处的时代背景中正确认识自我,投入实践,不仅是每个青年的自身问题,也是国家和社会为长远发展而始终关注的问题。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切实加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战略谋划。要结合实际、稳舵方向,统筹推进新时期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性原则。让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精神触及青年群体的灵魂,渗透思政教育和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二)基本内容。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承继历代共产党人青年工作观的基础上,总结国内外青年运动发展趋势和时代特点,旗帜鲜明地提出了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第一,全面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回答了在什么样的社会环境中培养青年何种价值观念,同时也回答了青年核心价值观形成与社会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具体要求。当前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交流日趋密切,青年的价值观很容易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使青年在奠定自身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可能出现迷惘、认识错误等问题,因此,必须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青年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工作的机制。青年要养成勤俭朴实、艰苦奋斗的品质,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修养,加强道德实践,做到“明德、明辨、笃行”。第二,不断深化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是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要义,也是激励青年努力奋斗的精神支柱。当前,对社会发展出现的新问题,我们应当把握新发展阶段,从青年教育观认识和把握青年发展新格局。最大限度地凝聚社会共识,鼓励青年群体敢担当、勇作为;强化青年群体主人翁意识;激发他们主动投身国家事业发展。关于青年思想政治教工作宣传落实的科学路径,要发挥社会多领域多层次合力,将青年培养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虔诚传播者、积极践行者。

三、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思想价值意义

(一)理论价值。第一,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作为新时期国家开展青年工作的总的指导思想,是我党针对社会发展阶段青年社会结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得出的专项思想指南和行动纲领。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就在他的著作、研究和学说中体现着对青年和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我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国家建设过程中,始终将青年工作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当今时代是一个奋斗的时代,所有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成果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通过不竭的努力奋斗出来的,鼓励青年以推动国家和民族发展为自己毕身的事业追求。第二,丰富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内容。作为一项不断丰富的全局政治工作,中国的问题能不能办好,关键在人。思想政治教育关系我们首先在意识层面就需明确把握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思想工作如何具体地内化为实践,去解决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因此要不断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进行经验总结,赋予其新的生机。自党十八大以来,我党始终重视中国梦的实践教育,尤其重视青年群体在实现中国梦实践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引导青年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人生态度,帮助青年提高处理各种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能力。(二)实践价值。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来源于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实践经验的总结,主要体现了两点实践价值。第一,新时期开展青年工作的行动指南。基于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通过对青年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新特点的正确分析,使得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所蕴含的理论和思想,以及将要解决的问题都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色。重视青年主体地位是正确认识和把握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前提。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想其所想,注重实际调查,切实制定符合青年成长成才的制度。将思想政治教育思想作为共青团开展青年活动的行动指南。以点带面,共青团组织青年工作的有序开展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事业不断发展,更好实现共青团青年教育工作的平台作用。第二,为青年群体成长成才提供科学指引。如何保障广大青年成为有理想、有抱负、敢作为、渴望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中贡献自己智慧和力量的全面发展人才,需要坚强的领导集体和先进的指导思想。传统的理念和观点已经不能满足现实需求。要正确认识青年的成长成才与祖国和民族发展的辩证关系。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所论述和部署的原则及方法等并不是孤立地只关注青年群体的发展,而是针对当前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普遍性问题,针对性地提出许多新方案与新思路,将青年的发展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渗透到国家和全球发展的大环境中去分析。青年群体承载着伟大时代使命,因此有必要用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丰富理论内涵,为更好地帮助青年群体成长成才提供科学指引。

四、推进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坚持知行合一教育。格物致知、知行合一是任何人探求真理、实现个人目标必须坚持的基本方法和正确态度。不登高山不知天高,不临深溪不知地厚。要想顺利有效实现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宏伟目标,就要做到知行合一。知行合一理念正是哲学中理论和实践的相互关系。对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知行合一,这既是青年群体成长成才的必经之路,也是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观点[1]。社会青年从事的实践总是不一样的,对青年学生来说,在各种教育机构和组织进行理论知识传授的过程中,不能仅让知识停留在学生的大脑里,真正的知识必然是要指导实践的。高校指导青年学生进行各种科研更需要明白,论文不是要写在纸上,而是要写在大地上。为什么有些同学的论文写作能力、科研能力很强,但是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却不能很好拿出解决方案,都不能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教育组织特别是各类高校将实践调研课作为一项重要课程纳入学生人才培养计划中。在知识教育的过程中,让青年学生养成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的优良品质。对已经从事各类工作的青年群体而言,在平时工作中更要善于总结,不断在工作中实现各类创新,提升技能,不断使青年群体在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实践中增长知识,明辨是非。(二)坚持以文化人、育人。中国传统文化包含丰富的内容,被历史不断沉淀净化而来的主要精神应当是爱国、明德、思辨、笃行等价值观念,它们是中国人的脊梁。新时代,思想的发展和个体意识的提升以及外国思想的传入,使得封建残余思想、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以及民族虚无主义和又有了抬头的趋势,牢固树立文化自信是我们在社会潮流中站稳脚步、高质量前进的思想根基。在当今社会,我们所倡导的不是三纲五常、君权神授,而是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立足点,对程朱理学、王阳明的心学等优秀思想理论进行符合社会发展思潮的新注解,让传统文化焕发时代新光,创新教育内容与形式。在青年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使他们明白应当具有“”先进青年们该有的民族担当,他们就是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能够挑起民族复兴大任的热血青年;使他们明白自己就是时常挂念、特别强调、重点发展的对象。将优秀传统文化理念渗透到青年灵魂深处,唯有此,才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三)坚持目标引领创新。伴随着网络与技术发展而成长的青年一代,他们的生活、学习、工作以及社会实践都与以往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以来,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进入新时代,基于民族复兴大任,明确了符合时展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和根本任务,为新时期青年思想运动有序开展指明方向。除了可以继续发挥课堂教育、专项实践教育等传统方式外,还可以立足宣传渠道,发挥互联网媒体传播速度快、青年群体受众广等优势。青年网民占全体网民总数的70.8%,使用频率最多的基本是电子信息软件。作为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思想指南——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要建设诸如学习强国等专题App,创新宣传形式,整合宣传内容,形成多功能、智能化的网络宣传模式。同时要加强对网络空间的调控与治理,开拓正向舆论宣传阵地,开展线上线下多领域相互交融、各青年群体多主体数据资源共享、形成生态化、多功能、集约高效的全方位宣传教育体系。

五、结语

从全局角度研究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时代价值是新时期我国青年发展现状的客观需要[1],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不断发展的内在要求。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思想蕴含对青年“以能立能达为体,以不怨不尤为用,立者,成就事业;达者,办事通达”的期望。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工作要不断地经过实践检验,并在实践中不断成熟丰盈。

参考文献:

[1]张祥.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研究[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硕士论文,2018.

思想政治教育范文篇5

现代化不仅是生产的现代化,还包括人的现代化,而道德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是人全面发展的重要表现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支配个人行为,左右国家兴衰。良好的道德素养的形成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实现的。

因此,和邓小平对思想政治教育非常重视,在各个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目标和任务。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为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中心任务服务。在土地革命时期,革命的中心任务是巩固和发展苏维埃政权,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是:“苏维埃政权必须实行文化教育的改革,解除反动统治阶级加在工农群众精神上的桎梏,而创造新的工农苏维埃文化。”[1](P21)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心任务是“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2](P25)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服从这一中心任务,必须进行抗战教育和为抗战服务。解放战争时期,革命的中心任务是“打倒,解放全中国”。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是“动员各级学校以及一切社组织,发挥教育上的有生力量,直接或间接地为解放战争服务”。新中国成立后,党的中心任务发生转移,不再是搞急风暴雨式的群众运动,而是要恢复和发展生产,因此,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为工农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然而在的晚年,由于对当时的形势作出“左”的估计和判断,提出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路线,这一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进行阶级和阶级斗争观点的教育。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中心任务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并且实行改革和对外开放,时代的主题由冷战变为和平与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不再是阶级和阶级斗争观点的教育,因此,邓小平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方针。邓小平指出:“毫无疑问,学校应当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但这并不是说要把大量的课时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生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这不仅不排斥学习科学文化,相反,政治觉悟越是高,为革命学习科学文化就应该越自觉,越加刻苦。”[3](P104)也就是说,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必须是又红又专的人,而不是只红不专或只专不红的人。针对改革开放以后出现的崇拜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自由和否定社会主义的思潮,1989年邓小平深刻而尖锐地指出:“我们最近十年的发展是很好的。我们最大的失误是在教育方面,思想政治工作薄弱了,教育发展不够。我们经过冷静考虑,认为这方面的失误比通货膨胀等问题更大。”[4](P290)邓小平的以上论述,纠正了“”中、“”把政治推向极端的错误倾向和改革开放以来的一段时间内社会上出现的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潮。继承和发展了提出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的光辉思想。1992年邓小平南巡谈话中把思想政治教育标准作为选拔接班人的首要标准。他指出:要注意培养人,要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标准选拔德才兼备的人进班子。我们说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要长治久安就要靠这一条。邓小平进一步发展了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而且还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根本保证,并且把干部的品德如何作为提拔培养接班人的首要标准。

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很多,但环境不同,任务不同,其内容也不尽相同。进行共产主义思想的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应当扩大共产主义思想的宣传,加强马克思主义的学习,没有这种宣传和学习,不但不能引导中国革命到将来的社会主义阶段上去,而且也不能指导现时的民主革命达到胜利。”[5](P706)1942年我党开展的整风运动,实际上就是一个普遍的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运动。新中国成立后,仍非常强调共产主义思想教育。他要求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除了学习专业外,在思想上要有所进步,政治上也要有所进步,这就需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时事政治。

其次,还非常强调思想政治教育中要进行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教育。抗日战争时期,提出:文化教育“应以提高和普及人民大众的抗日知识技能和民族自尊心为中心”。并且号召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那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明确规定了“爱祖国、爱人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必备的公德。

第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在其著作《为人民服务》一文中,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观点,新中国成立后,在1963年3月5日向全国人民发出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

第四,强调革命纪律教育。早在土地革命时期,率领秋收起义的部队到达井冈山地区后,与等领导同志亲自动手,向部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其中包括进行红军纪律教育。向工农革命军颁发了“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在抗战时期,针对的分裂行为,提出:“必须对党员进行有关党的纪律的教育,既使一般党员能遵守纪律,又使一般党员能监督党的领袖人物也一起遵守纪律。”[5](P528)新中国成立后,多次阐述了民主与集中,自由与纪律的关系。指出:在人民内部,不可以没有民主,也不可以没有集中,不可以没有自由,也不可以没有纪律;这种民主与集中的统一,自由和纪律的统一,就是我们的民主集中制。

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有关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思想。首先,邓小平特别重视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和纪律教育,把理想和纪律作为人才素质的两个重要标准及“四有”新人的重要标准。由于邓小平所处时代与所处时生了变化,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多种所有制形式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多种文化的渗透和激荡,多种价值取向的存在,思想政治教育要克服过去单一运行模式,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先进性与广泛性相结合的原则,因此,邓小平在强调理想教育的同时,把它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结合起来,把理想分为实现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和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共同理想两个层次,使之符合我国的实际,既鼓励先进,又照顾多数,把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邓小平指出:“我们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在不同历史时期,又有代表那个阶段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奋斗纲领。因此,我们才能够团结和动员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叫做万众一心,有了这样的团结,任何困难和挫折都能克服。”[4](P190)

邓小平在强调理想教育的同时,把它与日常工作结合起来,把理想建立在踏实工作基础之上。邓小平指出:“青年应当有远大理想,又要十分重视任何细小的工作。要有远大的理想,才能永远保持前进的勇气和方向。而达到理想的道路是要由无数细小的日常工作积累起来的。”[6](P8)

邓小平把理想和纪律结合起来论述纪律的重要性。邓小平指出:“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在安定团结的条件下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我特别强调有理想、有纪律,就是这个道理。”[4](P111)邓小平认为,没有理想和纪律,建设四个现代化是不可能的。因此,要对青年进行理想和纪律教育,使他们懂得自由和纪律的关系,因为许多青年崇拜西方的所谓自由,但什么叫自由他们不懂。

其次,邓小平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注重对广大干部群众进行四项基本原则教育。邓小平根据时代的特点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教训,提出了“四项基本原则”这一科学概念,并且强调在思想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必须要加强四项基本原则教育。1980年12月,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的宣传工作还存在严重缺点,主要是没有积极主动、理直气壮而又有说服力地宣传四项基本原则,对一些反对四项基本原则的严重错误思想没有进行有力的斗争。”[7](P364)1989年邓小平又指出:四个坚持本身没有错,如果有错误的话,就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还不够一贯,没有把它作为基本思想来教育人民,教育学生,教育全体干部和共产党员。

第三,邓小平非常重视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并且赋予其时代的特征。针对改革开放以来,出现了种种崇洋媚外丧失民族自尊心的行为,邓小平指出:“中国人民有自己的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邓小平批评了把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相分离,宣扬抽象爱国论的错误观点。邓小平说:有人说不爱社会主义不等于不爱国,难道祖国是抽象的吗?不爱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的新中国,爱什么呢?港澳、台湾、海外的爱国同胞,不能要求他们都拥护社会主义,但是至少也不能反对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否则怎么叫爱祖国呢?至于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导下的每一个公民,每一个青年,我们的要求当然要高一些。邓小平在谈到爱国主义时,是把它和时代的特征联系在一起的。

针对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出现的拜金主义和个人利己主义思潮邓小平指出:“要批判和反对崇拜资本主义、主张资产阶级自由化倾向,批判和反对资产阶级损人利己、唯利是图、‘一切向钱看’的腐朽思想,批判和反对无政府主义、极端个人主义。”[6](P124)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对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尤为重要。

第四,非常强调民主和法制,但是他的晚年却没有坚持这一正确思想。邓小平总结了“”的教训,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注重民主和法制教育。邓小平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3](P168)特别是在国门打开后,西方的民主思潮通过种种渠道流入中国,引起人们思想上的混乱,邓小平指出:“我们一定要向人民和青年着重讲清楚民主问题。”[3](P161)邓小平还深刻阐明了社会主义民主和资本主义民主的区别以及为什么中国不能搞多党制和直接选举等问题。邓小平认为民主是和法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民主要坚持下去,法制要坚持下去。这好像两只手,任何一只手削弱都不行。”[3](P189)“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法制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如何加强法制?邓小平认为“加强法制重要的是进行教育,根本问题是教育人。”[8](P136)在邓小平倡导下,我国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普法教育,从小学开始进行文明礼貌教育的同时,也进行民主、法制教育,从而增强了社会主义的公民意识。

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原则

在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的同时,非常注重运用恰当的方法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倡导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首先,批评与自我批评相结合的方法。指出:“我们决不能一见成绩就自满自足起来。我们应该抑制自满,时时批评自己的缺点,好像我们为了清洁,为了去掉灰尘,天天要洗脸,天天要扫地一样。”[9](P935)在看来,自律是良好道德形成的内在因素。

其次,民主、说服、疏导的方法。认为“企图用行政命令的方式,用强制的方法解决思想问题、是非问题,不但没有效力,而且是有害的。”“一定要学会通过辩论的方法,说理的方法,来克服各种错误思想。”[10](P332、337)

第三,实践锻炼的方法。指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是在群众斗争中产生的,是在革命大风大浪的锻炼中成长的。应当在长期的群众斗争中,考察和识别干部,挑选和培养接班人。的这一观点至今仍有重要指导意义。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来说都必须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去,才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第四,榜样的教育方法。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树立榜样来教育全党和全国人民,这是倡导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方法。在抗战时期写下了《为人民服务》这一光辉著作,号召人民向张思德同志学习。在解放战争时期,为刘胡兰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伟大号召,雷锋精神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

邓小平继承了的这些正确思想,并且有所发展。首先,邓小平强调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在进行思想教育过程中,“一定要努力帮助群众解决一切能够解决的困难,暂时无法解决的困难,要耐心恳切地向群众解释清楚。”[6](P124)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提供感情共振的基础,使思想政治工作落实到实处,取得更大的实效,同时也体现了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其次,尊重、理解和关心群众是思想政治工作有效进行的前提。鉴于“”思想政治工作采取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这种大批判的做法,不仅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反而带来负面影响,削弱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邓小平在总结这一教训时提出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以尊重、理解和关心群众为前提条件。邓小平指出:“不仅要承认各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才能和品德的差异,并且按照这种差异给以区别对待,尽可能使个人按不同的条件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总目标前进。”[6](P62)邓小平的这一观点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求根据人们思想和行为的规律、特点、学会尊重人、理解人,爱护人,对于不同的观点甚至是不正确的倾向应采取说服教育的方法批判”。

第三,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以身作则。强调榜样的力量。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邓小平更强调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这样才能使思想政治工作产生“无声”的威力。如果教育者言行不一,思想政治工作就会缺乏说服力。因此,邓小平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要做得有针对性,细致深入和为群众所乐于接受。最重要的条件,就是凡是需要动员群众做的,每个党员,特别是担负领导职务的党员,必须首先从自己做起。”[3](P301)邓小平在1978年6月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政治干部更要强调以身作则,我们过去在战争年代就是这样。那时,你打仗不勇敢,怕死,你不同战士心连心,不联系实际,不联系群众,做政治工作就没有人听。政治干部不能说的是一套,做的又是一套。”邓小平的讲话对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综上所述,与邓小平在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原则等根本问题上是一致的,但由于时代主题发生了变化,同时中国在对外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出现一些不良现象,因此邓小平特别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要为现代化建设服务,提出以德为首,“四有新人”的人才标准,赋予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特征,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要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思想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丰富和发展了思想。

收稿日期:2002-05-12

【参考文献】

[1]同志论教育工作[Z].

[2]选集(第1卷)[Z].

[3]邓小平文选(第2卷)[Z].

[4]邓小平文选(第3卷)[Z].

[5]选集(第2卷)[Z].

[6]邓小平同志论教育[Z].

[7]邓小平论文选(第2卷)[Z].

[8]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增订本)[Z].

思想政治教育范文篇6

1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价值与政治价值的生态特征

1.1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价值。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明确了思政教育的客观存在性,并阐明了其属于将社会教育实践活动用形态意识展现出来,同时,对于不同国家来说都有不同的社会条件,在这样不同的情况下马克思恩格斯所阐述的思政教育却成为共同出现的一种现象,而这种现象也成为我们常说的政治价值。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所阐述的思政教育来看,其价值在目前的价值形态中占据首要位置,在社会政治中保障社会的发展,并对社会发展进行维护。思政教育简单来说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其目的是将思想政治内容传授给人们,使人们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不断提拔品德高尚的政治人才,将建立和谐政治关系社会作为发展核心。将思政教育进行传播时,主要分为三个方面,首先是社会的精神生产价值;其次是政治关系再生产价值;另外是社会政治稳定发展,通过对以上三方面进行思政教育,将思政教育的价值体现出来。对于我国来说,经过漫长历史的变迁,尤其在中华民族复兴的阶段,思政教育将自身的价值充分地体现出来,借助教育的力量,实现舆论导向与社会政治稳定的维护。系统、深入的培养新一代青年树立共产主义信念,建立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道德观,使其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1.2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价值生态特征。思想政治教育政治价值生态:在思政教育实施阶段,想要使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以及人与政治之间呈现出平等和谐的状态,就要将思政教育作为基础,就是思政教育政治价值的生态。它能够促进人政治价值生态思想的建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并且对政治价值观念有明确的认识,同时还要清楚自己在社会中的政治责任;促进了先进政治思想给社会政治带来的影响,并将其重要的思想理念进行传播,保障社会的政治关系和经济步入可持续发展道路。思政教育中政治价值的生态特征:是思政教育政治体系本身的特征,而不是外在强加的内生性特征。具体来说,思政教育政治价值生态特征表现为:意识形态性;政治服务性;政治批判性三个方面。1.2.1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思政教育政治价值生态的首要特征。不具备意识形态性,也就失去了思政教育的政治价值。任何一个时代的思想体现的都是统治阶级的思想,统治阶级想要将自己的思想上升为社会主流思想,是必要借助思政教育,对人们的政治意识进行调节和统一。1.2.2政治服务性。思政教育以政治为核心,它属于上层建筑范围。其本身的特征中,就存在政府服务性。阶级社会中,思政教育为统治阶级服务,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会借助思政教育凝集统一的政治共识,稳定自身的地位。思政教育要以政治教育为核心,在“政治思想、政治信念、政治立场、政治观点”等方面的教育必须要落实到位、获得实效。将解决国家、阶级、社会制度等重大政治问题的立场、态度问题作为教育重点内容。由此可见,思政教育的政治动员力很强,其政治服务性鲜明。1.2.3政治批判性。政治批判性,是马克思主义对思政教育内在属性的要求,其具有批判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具体来说,马克思主义所提出的政治批判性是将一些不符合实际情况及实力理论等内容进行驳斥,特别在社会历史等方面出现相悖的意识形态,思政教育定会进行彻底批判。批判手段在思政教育的中运用,使思政教育占有了舆论主动权,增强了其教育说服力。

2思想政治教育政治价值的生态建设

第一,工作人员要树立高尚的政治理想。在开展思政教育的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务必要将理想信念教育作为主旨,一名优秀的思政教育工作者,自己首先要具备崇高的理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这样才能够做好理想信念教育与研究工作。从当前中国的形势分析,当下的思政教育将马克思主义精神作为引导路线,并以共产主义思想以及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作为思政教育所追寻的宗旨。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必须要站在历史与现实的角度,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强化理想信念教育,普及马克思主义思想先进性以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要坚信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相信未来的道路会更加坦荡。第二,工作人员要将政治方向进行明确。就政治方面的重要性来说,是人们在思想行动过程中的宗旨,因此,在确定政治方向的工作中一定要进行重视。方向决定了教育的成败。新的历史条件下,思政教育要克服重重困难,坚持正确的意识形态方向,秉持思政基本原则,积极开展和创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引领我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找到正确的方向,保证我国共产党领导的正确性,基于广泛而深入的讲解,实现时代主旋律与正义的传扬。第三,工作人员必须要稳定自己的政治立场。简单来说,政治立场是思政教育过程中的原则问题,也是人们在发生以及处理政治问题中的基本,相关工作人员在进行政治价值的生态建设过程中,一定要坚定自己的原则,将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作为出发点,将错误的观点进行分析,义正辞严地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顺利开展。第四,思想政治人员不但要自己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也要将正确的政治观点进行宣传。一个人是否具有正确的政治观点与人的思想道德品质有着紧密的关系。近年来我国信息技术有着稳步的提升,网络媒体也逐渐扩大,同时,网络传播已经成为目前传播方式中的主要趋势,而网络也有一定的弊端,就是在消息及发表个人意见等方面较为开放,因此在网络平台中会经常出现不良的传播内容,但是使用网络进行传播可以弥补传统传播方法对地域、群体、国界的限制。在网络环境中,由于其复杂性使其宣传内容缺少一定的科学性,然而在这样的情况中,思政教育工作人员必须要肩负重任,将思政内容以及党和国家的政策、制度等进行传播。想要将正确的政治观点进行弘扬,思政教育人员不但要正确认识中国制度、中国模式等内容,还要将错误的政治观点以及舆论等用正确的观点进行阐述,将不良内容进行反驳,占据网络的重要位置,用高尚的政治思想征服人们。

3结语

总之,明确思政政治教育的政治特征,并积极实现其生态构建,是当代思政教育工作者的根本任务,也是其实现自身价值和作用的根本途径。思政教育承担着维护社会政治意识形态稳定、促进国家和谐发展、引导正确舆论、弘扬时代主旋律等重大责任,在时代不断发展演变的过程中,思政教育政治特征生态特征也会发生变化,对其不断研究和挖掘,才能够更好地为国家发展、民族富强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徐春艳,项久雨.思想政治教育批判性的马克思主义求证[J].思想教育研究,2013(5):17-21.

[2]白显良.论思想政治教育的马克思主义立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11):94-97.

思想政治教育范文篇7

现代化不仅是生产的现代化,还包括人的现代化,而道德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是人全面发展的重要表现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支配个人行为,左右国家兴衰。良好的道德素养的形成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实现的。

因此,和邓小平对思想政治教育非常重视,在各个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目标和任务。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为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中心任务服务。在土地革命时期,革命的中心任务是巩固和发展苏维埃政权,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是:“苏维埃政权必须实行文化教育的改革,解除反动统治阶级加在工农群众精神上的桎梏,而创造新的工农苏维埃文化。”[1](P21)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心任务是“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2](P25)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服从这一中心任务,必须进行抗战教育和为抗战服务。解放战争时期,革命的中心任务是“打倒,解放全中国”。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是“动员各级学校以及一切社组织,发挥教育上的有生力量,直接或间接地为解放战争服务”。新中国成立后,党的中心任务发生转移,不再是搞急风暴雨式的群众运动,而是要恢复和发展生产,因此,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为工农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然而在的晚年,由于对当时的形势作出“左”的估计和判断,提出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路线,这一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进行阶级和阶级斗争观点的教育。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中心任务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并且实行改革和对外开放,时代的主题由冷战变为和平与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不再是阶级和阶级斗争观点的教育,因此,邓小平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方针。邓小平指出:“毫无疑问,学校应当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但这并不是说要把大量的课时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生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这不仅不排斥学习科学文化,相反,政治觉悟越是高,为革命学习科学文化就应该越自觉,越加刻苦。”[3](P104)也就是说,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必须是又红又专的人,而不是只红不专或只专不红的人。针对改革开放以后出现的崇拜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自由和否定社会主义的思潮,1989年邓小平深刻而尖锐地指出:“我们最近十年的发展是很好的。我们最大的失误是在教育方面,思想政治工作薄弱了,教育发展不够。我们经过冷静考虑,认为这方面的失误比通货膨胀等问题更大。”[4](P290)邓小平的以上论述,纠正了“”中、“”把政治推向极端的错误倾向和改革开放以来的一段时间内社会上出现的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潮。继承和发展了提出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的光辉思想。1992年邓小平南巡谈话中把思想政治教育标准作为选拔接班人的首要标准。他指出:要注意培养人,要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标准选拔德才兼备的人进班子。我们说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要长治久安就要靠这一条。邓小平进一步发展了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而且还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根本保证,并且把干部的品德如何作为提拔培养接班人的首要标准。

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很多,但环境不同,任务不同,其内容也不尽相同。进行共产主义思想的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应当扩大共产主义思想的宣传,加强马克思主义的学习,没有这种宣传和学习,不但不能引导中国革命到将来的社会主义阶段上去,而且也不能指导现时的民主革命达到胜利。”[5](P706)1942年我党开展的整风运动,实际上就是一个普遍的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运动。新中国成立后,仍非常强调共产主义思想教育。他要求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除了学习专业外,在思想上要有所进步,政治上也要有所进步,这就需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时事政治。

其次,还非常强调思想政治教育中要进行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教育。抗日战争时期,提出:文化教育“应以提高和普及人民大众的抗日知识技能和民族自尊心为中心”。并且号召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那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明确规定了“爱祖国、爱人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必备的公德。

第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在其著作《为人民服务》一文中,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观点,新中国成立后,在1963年3月5日向全国人民发出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

第四,强调革命纪律教育。早在土地革命时期,率领秋收起义的部队到达井冈山地区后,与等领导同志亲自动手,向部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其中包括进行红军纪律教育。向工农革命军颁发了“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在抗战时期,针对的分裂行为,提出:“必须对党员进行有关党的纪律的教育,既使一般党员能遵守纪律,又使一般党员能监督党的领袖人物也一起遵守纪律。”[5](P528)新中国成立后,多次阐述了民主与集中,自由与纪律的关系。指出:在人民内部,不可以没有民主,也不可以没有集中,不可以没有自由,也不可以没有纪律;这种民主与集中的统一,自由和纪律的统一,就是我们的民主集中制。

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有关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思想。首先,邓小平特别重视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和纪律教育,把理想和纪律作为人才素质的两个重要标准及“四有”新人的重要标准。由于邓小平所处时代与所处时生了变化,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多种所有制形式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多种文化的渗透和激荡,多种价值取向的存在,思想政治教育要克服过去单一运行模式,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先进性与广泛性相结合的原则,因此,邓小平在强调理想教育的同时,把它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结合起来,把理想分为实现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和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共同理想两个层次,使之符合我国的实际,既鼓励先进,又照顾多数,把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邓小平指出:“我们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在不同历史时期,又有代表那个阶段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奋斗纲领。因此,我们才能够团结和动员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叫做万众一心,有了这样的团结,任何困难和挫折都能克服。”[4](P190)

邓小平在强调理想教育的同时,把它与日常工作结合起来,把理想建立在踏实工作基础之上。邓小平指出:“青年应当有远大理想,又要十分重视任何细小的工作。要有远大的理想,才能永远保持前进的勇气和方向。而达到理想的道路是要由无数细小的日常工作积累起来的。”[6](P8)

邓小平把理想和纪律结合起来论述纪律的重要性。邓小平指出:“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在安定团结的条件下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我特别强调有理想、有纪律,就是这个道理。”[4](P111)邓小平认为,没有理想和纪律,建设四个现代化是不可能的。因此,要对青年进行理想和纪律教育,使他们懂得自由和纪律的关系,因为许多青年崇拜西方的所谓自由,但什么叫自由他们不懂。

其次,邓小平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注重对广大干部群众进行四项基本原则教育。邓小平根据时代的特点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教训,提出了“四项基本原则”这一科学概念,并且强调在思想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必须要加强四项基本原则教育。1980年12月,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的宣传工作还存在严重缺点,主要是没有积极主动、理直气壮而又有说服力地宣传四项基本原则,对一些反对四项基本原则的严重错误思想没有进行有力的斗争。”[7](P364)1989年邓小平又指出:四个坚持本身没有错,如果有错误的话,就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还不够一贯,没有把它作为基本思想来教育人民,教育学生,教育全体干部和共产党员。

第三,邓小平非常重视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并且赋予其时代的特征。针对改革开放以来,出现了种种崇洋媚外丧失民族自尊心的行为,邓小平指出:“中国人民有自己的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邓小平批评了把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相分离,宣扬抽象爱国论的错误观点。邓小平说:有人说不爱社会主义不等于不爱国,难道祖国是抽象的吗?不爱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的新中国,爱什么呢?港澳、台湾、海外的爱国同胞,不能要求他们都拥护社会主义,但是至少也不能反对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否则怎么叫爱祖国呢?至于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导下的每一个公民,每一个青年,我们的要求当然要高一些。邓小平在谈到爱国主义时,是把它和时代的特征联系在一起的。

针对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出现的拜金主义和个人利己主义思潮邓小平指出:“要批判和反对崇拜资本主义、主张资产阶级自由化倾向,批判和反对资产阶级损人利己、唯利是图、‘一切向钱看’的腐朽思想,批判和反对无政府主义、极端个人主义。”[6](P124)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对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尤为重要。

第四,非常强调民主和法制,但是他的晚年却没有坚持这一正确思想。邓小平总结了“”的教训,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注重民主和法制教育。邓小平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3](P168)特别是在国门打开后,西方的民主思潮通过种种渠道流入中国,引起人们思想上的混乱,邓小平指出:“我们一定要向人民和青年着重讲清楚民主问题。”[3](P161)邓小平还深刻阐明了社会主义民主和资本主义民主的区别以及为什么中国不能搞多党制和直接选举等问题。邓小平认为民主是和法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民主要坚持下去,法制要坚持下去。这好像两只手,任何一只手削弱都不行。”[3](P189)“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法制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如何加强法制?邓小平认为“加强法制重要的是进行教育,根本问题是教育人。”[8](P136)在邓小平倡导下,我国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普法教育,从小学开始进行文明礼貌教育的同时,也进行民主、法制教育,从而增强了社会主义的公民意识。

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原则

在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的同时,非常注重运用恰当的方法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倡导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首先,批评与自我批评相结合的方法。指出:“我们决不能一见成绩就自满自足起来。我们应该抑制自满,时时批评自己的缺点,好像我们为了清洁,为了去掉灰尘,天天要洗脸,天天要扫地一样。”[9](P935)在看来,自律是良好道德形成的内在因素。

其次,民主、说服、疏导的方法。认为“企图用行政命令的方式,用强制的方法解决思想问题、是非问题,不但没有效力,而且是有害的。”“一定要学会通过辩论的方法,说理的方法,来克服各种错误思想。”[10](P332、337)

第三,实践锻炼的方法。指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是在群众斗争中产生的,是在革命大风大浪的锻炼中成长的。应当在长期的群众斗争中,考察和识别干部,挑选和培养接班人。的这一观点至今仍有重要指导意义。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来说都必须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去,才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第四,榜样的教育方法。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树立榜样来教育全党和全国人民,这是倡导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方法。在抗战时期写下了《为人民服务》这一光辉著作,号召人民向张思德同志学习。在解放战争时期,为刘胡兰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伟大号召,雷锋精神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

邓小平继承了的这些正确思想,并且有所发展。首先,邓小平强调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在进行思想教育过程中,“一定要努力帮助群众解决一切能够解决的困难,暂时无法解决的困难,要耐心恳切地向群众解释清楚。”[6](P124)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提供感情共振的基础,使思想政治工作落实到实处,取得更大的实效,同时也体现了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其次,尊重、理解和关心群众是思想政治工作有效进行的前提。鉴于“”思想政治工作采取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这种大批判的做法,不仅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反而带来负面影响,削弱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邓小平在总结这一教训时提出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以尊重、理解和关心群众为前提条件。邓小平指出:“不仅要承认各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才能和品德的差异,并且按照这种差异给以区别对待,尽可能使个人按不同的条件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总目标前进。”[6](P62)邓小平的这一观点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求根据人们思想和行为的规律、特点、学会尊重人、理解人,爱护人,对于不同的观点甚至是不正确的倾向应采取说服教育的方法批判”。

第三,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以身作则。强调榜样的力量。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邓小平更强调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这样才能使思想政治工作产生“无声”的威力。如果教育者言行不一,思想政治工作就会缺乏说服力。因此,邓小平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要做得有针对性,细致深入和为群众所乐于接受。最重要的条件,就是凡是需要动员群众做的,每个党员,特别是担负领导职务的党员,必须首先从自己做起。”[3](P301)邓小平在1978年6月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政治干部更要强调以身作则,我们过去在战争年代就是这样。那时,你打仗不勇敢,怕死,你不同战士心连心,不联系实际,不联系群众,做政治工作就没有人听。政治干部不能说的是一套,做的又是一套。”邓小平的讲话对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综上所述,与邓小平在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原则等根本问题上是一致的,但由于时代主题发生了变化,同时中国在对外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出现一些不良现象,因此邓小平特别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要为现代化建设服务,提出以德为首,“四有新人”的人才标准,赋予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特征,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要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思想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丰富和发展了思想。

收稿日期:2002-05-12

【参考文献】

[1]同志论教育工作[Z].

[2]选集(第1卷)[Z].

[3]邓小平文选(第2卷)[Z].

[4]邓小平文选(第3卷)[Z].

[5]选集(第2卷)[Z].

[6]邓小平同志论教育[Z].

[7]邓小平论文选(第2卷)[Z].

[8]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增订本)[Z].

思想政治教育范文篇8

现代化不仅是生产的现代化,还包括人的现代化,而道德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是人全面发展的重要表现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支配个人行为,左右国家兴衰。良好的道德素养的形成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实现的。

因此,和邓小平对思想政治教育非常重视,在各个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目标和任务。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为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中心任务服务。在土地革命时期,革命的中心任务是巩固和发展苏维埃政权,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是:“苏维埃政权必须实行文化教育的改革,解除反动统治阶级加在工农群众精神上的桎梏,而创造新的工农苏维埃文化。”[1](P21)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心任务是“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2](P25)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服从这一中心任务,必须进行抗战教育和为抗战服务。解放战争时期,革命的中心任务是“打倒,解放全中国”。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是“动员各级学校以及一切社组织,发挥教育上的有生力量,直接或间接地为解放战争服务”。新中国成立后,党的中心任务发生转移,不再是搞急风暴雨式的群众运动,而是要恢复和发展生产,因此,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为工农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然而在的晚年,由于对当时的形势作出“左”的估计和判断,提出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路线,这一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进行阶级和阶级斗争观点的教育。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中心任务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并且实行改革和对外开放,时代的主题由冷战变为和平与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不再是阶级和阶级斗争观点的教育,因此,邓小平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方针。邓小平指出:“毫无疑问,学校应当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但这并不是说要把大量的课时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生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这不仅不排斥学习科学文化,相反,政治觉悟越是高,为革命学习科学文化就应该越自觉,越加刻苦。”[3](P104)也就是说,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必须是又红又专的人,而不是只红不专或只专不红的人。针对改革开放以后出现的崇拜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自由和否定社会主义的思潮,1989年邓小平深刻而尖锐地指出:“我们最近十年的发展是很好的。我们最大的失误是在教育方面,思想政治工作薄弱了,教育发展不够。我们经过冷静考虑,认为这方面的失误比通货膨胀等问题更大。”[4](P290)邓小平的以上论述,纠正了“”中、“”把政治推向极端的错误倾向和改革开放以来的一段时间内社会上出现的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潮。继承和发展了提出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的光辉思想。1992年邓小平南巡谈话中把思想政治教育标准作为选拔接班人的首要标准。他指出:要注意培养人,要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标准选拔德才兼备的人进班子。我们说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要长治久安就要靠这一条。邓小平进一步发展了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而且还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根本保证,并且把干部的品德如何作为提拔培养接班人的首要标准。

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很多,但环境不同,任务不同,其内容也不尽相同。进行共产主义思想的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应当扩大共产主义思想的宣传,加强马克思主义的学习,没有这种宣传和学习,不但不能引导中国革命到将来的社会主义阶段上去,而且也不能指导现时的民主革命达到胜利。”[5](P706)1942年我党开展的整风运动,实际上就是一个普遍的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运动。新中国成立后,仍非常强调共产主义思想教育。他要求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除了学习专业外,在思想上要有所进步,政治上也要有所进步,这就需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时事政治。

其次,还非常强调思想政治教育中要进行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教育。抗日战争时期,提出:文化教育“应以提高和普及人民大众的抗日知识技能和民族自尊心为中心”。并且号召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那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明确规定了“爱祖国、爱人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必备的公德。

第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在其著作《为人民服务》一文中,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观点,新中国成立后,在1963年3月5日向全国人民发出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

第四,强调革命纪律教育。早在土地革命时期,率领秋收起义的部队到达井冈山地区后,与等领导同志亲自动手,向部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其中包括进行红军纪律教育。向工农革命军颁发了“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在抗战时期,针对的分裂行为,提出:“必须对党员进行有关党的纪律的教育,既使一般党员能遵守纪律,又使一般党员能监督党的领袖人物也一起遵守纪律。”[5](P528)新中国成立后,多次阐述了民主与集中,自由与纪律的关系。指出:在人民内部,不可以没有民主,也不可以没有集中,不可以没有自由,也不可以没有纪律;这种民主与集中的统一,自由和纪律的统一,就是我们的民主集中制。

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有关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思想。首先,邓小平特别重视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和纪律教育,把理想和纪律作为人才素质的两个重要标准及“四有”新人的重要标准。由于邓小平所处时代与所处时生了变化,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多种所有制形式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多种文化的渗透和激荡,多种价值取向的存在,思想政治教育要克服过去单一运行模式,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先进性与广泛性相结合的原则,因此,邓小平在强调理想教育的同时,把它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结合起来,把理想分为实现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和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共同理想两个层次,使之符合我国的实际,既鼓励先进,又照顾多数,把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邓小平指出:“我们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在不同历史时期,又有代表那个阶段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奋斗纲领。因此,我们才能够团结和动员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叫做万众一心,有了这样的团结,任何困难和挫折都能克服。”[4](P190)

邓小平在强调理想教育的同时,把它与日常工作结合起来,把理想建立在踏实工作基础之上。邓小平指出:“青年应当有远大理想,又要十分重视任何细小的工作。要有远大的理想,才能永远保持前进的勇气和方向。而达到理想的道路是要由无数细小的日常工作积累起来的。”[6](P8)

邓小平把理想和纪律结合起来论述纪律的重要性。邓小平指出:“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在安定团结的条件下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我特别强调有理想、有纪律,就是这个道理。”[4](P111)邓小平认为,没有理想和纪律,建设四个现代化是不可能的。因此,要对青年进行理想和纪律教育,使他们懂得自由和纪律的关系,因为许多青年崇拜西方的所谓自由,但什么叫自由他们不懂。

其次,邓小平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注重对广大干部群众进行四项基本原则教育。邓小平根据时代的特点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教训,提出了“四项基本原则”这一科学概念,并且强调在思想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必须要加强四项基本原则教育。1980年12月,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的宣传工作还存在严重缺点,主要是没有积极主动、理直气壮而又有说服力地宣传四项基本原则,对一些反对四项基本原则的严重错误思想没有进行有力的斗争。”[7](P364)1989年邓小平又指出:四个坚持本身没有错,如果有错误的话,就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还不够一贯,没有把它作为基本思想来教育人民,教育学生,教育全体干部和共产党员。公务员之家

第三,邓小平非常重视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并且赋予其时代的特征。针对改革开放以来,出现了种种崇洋媚外丧失民族自尊心的行为,邓小平指出:“中国人民有自己的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邓小平批评了把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相分离,宣扬抽象爱国论的错误观点。邓小平说:有人说不爱社会主义不等于不爱国,难道祖国是抽象的吗?不爱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的新中国,爱什么呢?港澳、台湾、海外的爱国同胞,不能要求他们都拥护社会主义,但是至少也不能反对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否则怎么叫爱祖国呢?至于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导下的每一个公民,每一个青年,我们的要求当然要高一些。邓小平在谈到爱国主义时,是把它和时代的特征联系在一起的。

针对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出现的拜金主义和个人利己主义思潮邓小平指出:“要批判和反对崇拜资本主义、主张资产阶级自由化倾向,批判和反对资产阶级损人利己、唯利是图、‘一切向钱看’的腐朽思想,批判和反对无政府主义、极端个人主义。”[6](P124)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对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尤为重要。

第四,非常强调民主和法制,但是他的晚年却没有坚持这一正确思想。邓小平总结了“”的教训,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注重民主和法制教育。邓小平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3](P168)特别是在国门打开后,西方的民主思潮通过种种渠道流入中国,引起人们思想上的混乱,邓小平指出:“我们一定要向人民和青年着重讲清楚民主问题。”[3](P161)邓小平还深刻阐明了社会主义民主和资本主义民主的区别以及为什么中国不能搞多党制和直接选举等问题。邓小平认为民主是和法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民主要坚持下去,法制要坚持下去。

这好像两只手,任何一只手削弱都不行。”[3](P189)“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法制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如何加强法制?邓小平认为“加强法制重要的是进行教育,根本问题是教育人。”[8](P136)在邓小平倡导下,我国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普法教育,从小学开始进行文明礼貌教育的同时,也进行民主、法制教育,从而增强了社会主义的公民意识。

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原则

在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的同时,非常注重运用恰当的方法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倡导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首先,批评与自我批评相结合的方法。指出:“我们决不能一见成绩就自满自足起来。我们应该抑制自满,时时批评自己的缺点,好像我们为了清洁,为了去掉灰尘,天天要洗脸,天天要扫地一样。”[9](P935)在看来,自律是良好道德形成的内在因素。

其次,民主、说服、疏导的方法。认为“企图用行政命令的方式,用强制的方法解决思想问题、是非问题,不但没有效力,而且是有害的。”“一定要学会通过辩论的方法,说理的方法,来克服各种错误思想。”[10](P332、337)

第三,实践锻炼的方法。指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是在群众斗争中产生的,是在革命大风大浪的锻炼中成长的。应当在长期的群众斗争中,考察和识别干部,挑选和培养接班人。的这一观点至今仍有重要指导意义。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来说都必须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去,才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第四,榜样的教育方法。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树立榜样来教育全党和全国人民,这是倡导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方法。在抗战时期写下了《为人民服务》这一光辉著作,号召人民向张思德同志学习。在解放战争时期,为刘胡兰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伟大号召,雷锋精神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

邓小平继承了的这些正确思想,并且有所发展。首先,邓小平强调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在进行思想教育过程中,“一定要努力帮助群众解决一切能够解决的困难,暂时无法解决的困难,要耐心恳切地向群众解释清楚。”[6](P124)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提供感情共振的基础,使思想政治工作落实到实处,取得更大的实效,同时也体现了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其次,尊重、理解和关心群众是思想政治工作有效进行的前提。鉴于“”思想政治工作采取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这种大批判的做法,不仅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反而带来负面影响,削弱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邓小平在总结这一教训时提出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以尊重、理解和关心群众为前提条件。邓小平指出:“不仅要承认各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才能和品德的差异,并且按照这种差异给以区别对待,尽可能使个人按不同的条件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总目标前进。”[6](P62)邓小平的这一观点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求根据人们思想和行为的规律、特点、学会尊重人、理解人,爱护人,对于不同的观点甚至是不正确的倾向应采取说服教育的方法批判”。

第三,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以身作则。强调榜样的力量。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邓小平更强调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这样才能使思想政治工作产生“无声”的威力。如果教育者言行不一,思想政治工作就会缺乏说服力。因此,邓小平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要做得有针对性,细致深入和为群众所乐于接受。最重要的条件,就是凡是需要动员群众做的,每个党员,特别是担负领导职务的党员,必须首先从自己做起。”[3](P301)邓小平在1978年6月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政治干部更要强调以身作则,我们过去在战争年代就是这样。那时,你打仗不勇敢,怕死,你不同战士心连心,不联系实际,不联系群众,做政治工作就没有人听。政治干部不能说的是一套,做的又是一套。”邓小平的讲话对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综上所述,与邓小平在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原则等根本问题上是一致的,但由于时代主题发生了变化,同时中国在对外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出现一些不良现象,因此邓小平特别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要为现代化建设服务,提出以德为首,“四有新人”的人才标准,赋予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特征,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要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思想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丰富和发展了思想。

【参考文献】

[1]同志论教育工作[Z].

[2]选集(第1卷)[Z].

[3]邓小平文选(第2卷)[Z].

[4]邓小平文选(第3卷)[Z].

[5]选集(第2卷)[Z].

[6]邓小平同志论教育[Z].

[7]邓小平论文选(第2卷)[Z].

[8]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增订本)[Z].

思想政治教育范文篇9

现代化不仅是生产的现代化,还包括人的现代化,而道德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是人全面发展的重要表现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支配个人行为,左右国家兴衰。良好的道德素养的形成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实现的。

因此,和邓小平对思想政治教育非常重视,在各个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目标和任务。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为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中心任务服务。在土地革命时期,革命的中心任务是巩固和发展苏维埃政权,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是:“苏维埃政权必须实行文化教育的改革,解除反动统治阶级加在工农群众精神上的桎梏,而创造新的工农苏维埃文化。”[1](P21)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心任务是“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2](P25)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服从这一中心任务,必须进行抗战教育和为抗战服务。解放战争时期,革命的中心任务是“打倒,解放全中国”。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是“动员各级学校以及一切社组织,发挥教育上的有生力量,直接或间接地为解放战争服务”。新中国成立后,党的中心任务发生转移,不再是搞急风暴雨式的群众运动,而是要恢复和发展生产,因此,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为工农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然而在的晚年,由于对当时的形势作出“左”的估计和判断,提出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路线,这一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进行阶级和阶级斗争观点的教育。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中心任务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并且实行改革和对外开放,时代的主题由冷战变为和平与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不再是阶级和阶级斗争观点的教育,因此,邓小平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方针。邓小平指出:“毫无疑问,学校应当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但这并不是说要把大量的课时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生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这不仅不排斥学习科学文化,相反,政治觉悟越是高,为革命学习科学文化就应该越自觉,越加刻苦。”[3](P104)也就是说,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必须是又红又专的人,而不是只红不专或只专不红的人。针对改革开放以后出现的崇拜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自由和否定社会主义的思潮,1989年邓小平深刻而尖锐地指出:“我们最近十年的发展是很好的。我们最大的失误是在教育方面,思想政治工作薄弱了,教育发展不够。我们经过冷静考虑,认为这方面的失误比通货膨胀等问题更大。”[4](P290)邓小平的以上论述,纠正了“”中、“”把政治推向极端的错误倾向和改革开放以来的一段时间内社会上出现的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潮。继承和发展了提出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的光辉思想。1992年邓小平南巡谈话中把思想政治教育标准作为选拔接班人的首要标准。他指出:要注意培养人,要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标准选拔德才兼备的人进班子。我们说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要长治久安就要靠这一条。邓小平进一步发展了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而且还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根本保证,并且把干部的品德如何作为提拔培养接班人的首要标准。

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很多,但环境不同,任务不同,其内容也不尽相同。进行共产主义思想的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应当扩大共产主义思想的宣传,加强马克思主义的学习,没有这种宣传和学习,不但不能引导中国革命到将来的社会主义阶段上去,而且也不能指导现时的民主革命达到胜利。”[5](P706)1942年我党开展的整风运动,实际上就是一个普遍的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运动。新中国成立后,仍非常强调共产主义思想教育。他要求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除了学习专业外,在思想上要有所进步,政治上也要有所进步,这就需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时事政治。

其次,还非常强调思想政治教育中要进行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教育。抗日战争时期,提出:文化教育“应以提高和普及人民大众的抗日知识技能和民族自尊心为中心”。并且号召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那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明确规定了“爱祖国、爱人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必备的公德。

第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在其著作《为人民服务》一文中,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观点,新中国成立后,在1963年3月5日向全国人民发出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

第四,强调革命纪律教育。早在土地革命时期,率领秋收起义的部队到达井冈山地区后,与等领导同志亲自动手,向部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其中包括进行红军纪律教育。向工农革命军颁发了“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在抗战时期,针对的分裂行为,提出:“必须对党员进行有关党的纪律的教育,既使一般党员能遵守纪律,又使一般党员能监督党的领袖人物也一起遵守纪律。”[5](P528)新中国成立后,多次阐述了民主与集中,自由与纪律的关系。指出:在人民内部,不可以没有民主,也不可以没有集中,不可以没有自由,也不可以没有纪律;这种民主与集中的统一,自由和纪律的统一,就是我们的民主集中制。

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有关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思想。首先,邓小平特别重视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和纪律教育,把理想和纪律作为人才素质的两个重要标准及“四有”新人的重要标准。由于邓小平所处时代与所处时生了变化,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多种所有制形式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多种文化的渗透和激荡,多种价值取向的存在,思想政治教育要克服过去单一运行模式,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先进性与广泛性相结合的原则,因此,邓小平在强调理想教育的同时,把它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结合起来,把理想分为实现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和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共同理想两个层次,使之符合我国的实际,既鼓励先进,又照顾多数,把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邓小平指出:“我们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在不同历史时期,又有代表那个阶段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奋斗纲领。因此,我们才能够团结和动员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叫做万众一心,有了这样的团结,任何困难和挫折都能克服。”[4](P190)

邓小平在强调理想教育的同时,把它与日常工作结合起来,把理想建立在踏实工作基础之上。邓小平指出:“青年应当有远大理想,又要十分重视任何细小的工作。要有远大的理想,才能永远保持前进的勇气和方向。而达到理想的道路是要由无数细小的日常工作积累起来的。”[6](P8)

邓小平把理想和纪律结合起来论述纪律的重要性。邓小平指出:“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在安定团结的条件下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我特别强调有理想、有纪律,就是这个道理。”[4](P111)邓小平认为,没有理想和纪律,建设四个现代化是不可能的。因此,要对青年进行理想和纪律教育,使他们懂得自由和纪律的关系,因为许多青年崇拜西方的所谓自由,但什么叫自由他们不懂。

其次,邓小平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注重对广大干部群众进行四项基本原则教育。邓小平根据时代的特点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教训,提出了“四项基本原则”这一科学概念,并且强调在思想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必须要加强四项基本原则教育。1980年12月,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的宣传工作还存在严重缺点,主要是没有积极主动、理直气壮而又有说服力地宣传四项基本原则,对一些反对四项基本原则的严重错误思想没有进行有力的斗争。”[7](P364)1989年邓小平又指出:四个坚持本身没有错,如果有错误的话,就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还不够一贯,没有把它作为基本思想来教育人民,教育学生,教育全体干部和共产党员。

第三,邓小平非常重视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并且赋予其时代的特征。针对改革开放以来,出现了种种崇洋媚外丧失民族自尊心的行为,邓小平指出:“中国人民有自己的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邓小平批评了把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相分离,宣扬抽象爱国论的错误观点。邓小平说:有人说不爱社会主义不等于不爱国,难道祖国是抽象的吗?不爱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的新中国,爱什么呢?港澳、台湾、海外的爱国同胞,不能要求他们都拥护社会主义,但是至少也不能反对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否则怎么叫爱祖国呢?至于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导下的每一个公民,每一个青年,我们的要求当然要高一些。邓小平在谈到爱国主义时,是把它和时代的特征联系在一起的。

针对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出现的拜金主义和个人利己主义思潮邓小平指出:“要批判和反对崇拜资本主义、主张资产阶级自由化倾向,批判和反对资产阶级损人利己、唯利是图、‘一切向钱看’的腐朽思想,批判和反对无政府主义、极端个人主义。”[6](P124)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对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尤为重要。

第四,非常强调民主和法制,但是他的晚年却没有坚持这一正确思想。邓小平总结了“”的教训,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注重民主和法制教育。邓小平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3](P168)特别是在国门打开后,西方的民主思潮通过种种渠道流入中国,引起人们思想上的混乱,邓小平指出:“我们一定要向人民和青年着重讲清楚民主问题。”[3](P161)邓小平还深刻阐明了社会主义民主和资本主义民主的区别以及为什么中国不能搞多党制和直接选举等问题。邓小平认为民主是和法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民主要坚持下去,法制要坚持下去。这好像两只手,任何一只手削弱都不行。”[3](P189)“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法制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如何加强法制?邓小平认为“加强法制重要的是进行教育,根本问题是教育人。”[8](P136)在邓小平倡导下,我国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普法教育,从小学开始进行文明礼貌教育的同时,也进行民主、法制教育,从而增强了社会主义的公民意识。

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原则

在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的同时,非常注重运用恰当的方法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倡导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首先,批评与自我批评相结合的方法。指出:“我们决不能一见成绩就自满自足起来。我们应该抑制自满,时时批评自己的缺点,好像我们为了清洁,为了去掉灰尘,天天要洗脸,天天要扫地一样。”[9](P935)在看来,自律是良好道德形成的内在因素。

其次,民主、说服、疏导的方法。认为“企图用行政命令的方式,用强制的方法解决思想问题、是非问题,不但没有效力,而且是有害的。”“一定要学会通过辩论的方法,说理的方法,来克服各种错误思想。”[10](P332、337)

第三,实践锻炼的方法。指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是在群众斗争中产生的,是在革命大风大浪的锻炼中成长的。应当在长期的群众斗争中,考察和识别干部,挑选和培养接班人。的这一观点至今仍有重要指导意义。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来说都必须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去,才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第四,榜样的教育方法。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树立榜样来教育全党和全国人民,这是倡导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方法。在抗战时期写下了《为人民服务》这一光辉著作,号召人民向张思德同志学习。在解放战争时期,为刘胡兰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伟大号召,雷锋精神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

邓小平继承了的这些正确思想,并且有所发展。首先,邓小平强调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在进行思想教育过程中,“一定要努力帮助群众解决一切能够解决的困难,暂时无法解决的困难,要耐心恳切地向群众解释清楚。”[6](P124)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提供感情共振的基础,使思想政治工作落实到实处,取得更大的实效,同时也体现了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其次,尊重、理解和关心群众是思想政治工作有效进行的前提。鉴于“”思想政治工作采取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这种大批判的做法,不仅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反而带来负面影响,削弱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邓小平在总结这一教训时提出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以尊重、理解和关心群众为前提条件。邓小平指出:“不仅要承认各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才能和品德的差异,并且按照这种差异给以区别对待,尽可能使个人按不同的条件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总目标前进。”[6](P62)邓小平的这一观点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求根据人们思想和行为的规律、特点、学会尊重人、理解人,爱护人,对于不同的观点甚至是不正确的倾向应采取说服教育的方法批判”。

第三,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以身作则。强调榜样的力量。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邓小平更强调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这样才能使思想政治工作产生“无声”的威力。如果教育者言行不一,思想政治工作就会缺乏说服力。因此,邓小平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要做得有针对性,细致深入和为群众所乐于接受。最重要的条件,就是凡是需要动员群众做的,每个党员,特别是担负领导职务的党员,必须首先从自己做起。”[3](P301)邓小平在1978年6月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政治干部更要强调以身作则,我们过去在战争年代就是这样。那时,你打仗不勇敢,怕死,你不同战士心连心,不联系实际,不联系群众,做政治工作就没有人听。政治干部不能说的是一套,做的又是一套。”邓小平的讲话对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综上所述,与邓小平在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原则等根本问题上是一致的,但由于时代主题发生了变化,同时中国在对外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出现一些不良现象,因此邓小平特别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要为现代化建设服务,提出以德为首,“四有新人”的人才标准,赋予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特征,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要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思想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丰富和发展了思想。

【参考文献】

[1]同志论教育工作[Z].

[2]选集(第1卷)[Z].

[3]邓小平文选(第2卷)[Z].

[4]邓小平文选(第3卷)[Z].

[5]选集(第2卷)[Z].

[6]邓小平同志论教育[Z].

[7]邓小平论文选(第2卷)[Z].

[8]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增订本)[Z].

思想政治教育范文篇10

【关键词】爱育;思想政治教育;应用意义

古往今来,爱是人们永恒的话题,就如同人类把幸福作为人生终极目标一样,任凭时光的洗礼,它们依旧闪烁着光芒,指引着人们前进。光是谈“爱”既能作诗又能著书,理解爱是爱育的前提和基础。马克思主义教育长远的目标是具有爱的教育,是为了促使人的全面发展。爱育能调动人的情感,将爱育应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能达到很好的效果,能够使理论如沐春风,沁入人心。

一、爱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蕴

传统意义上的“爱育”指的是关于爱的教育,也是字面的意思。具体而言,爱育是既有爱的科学理论又富有爱的情感,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和塑造人的品格,使人懂得如何付出爱,获取爱、创造爱和享受爱,从而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和物质生活质量,使人得到全面发展。[1]爱育就是培育表达和实践爱的过程,只是它在不同场域下所起的作用不同而已,所赋予的价值也是不同的。爱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被赋予了不一样的内涵,它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具有阶级性、辩证性、实践性。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爱育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的爱是全人类的爱,仅限于人这一存在物。马克思主义的唯物性决定了爱也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与西方的寓言故事里爱的起源是不同的。西方关于爱的起源主要有两种影响较大的说法,一是《圣经•旧约》里的爱源于亚当和夏娃的寂寞,二是源于《会饮篇》里对自我完整性的追求。尽管在今天看来,确实有着一定的道理。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爱是社会意识,因此什么样的社会存在也就决定了什么样的爱和爱育思想。这个理论就明显地将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爱”与宗教的爱、浪漫主义的爱和理性主义的爱等区分开来。正如马克思批判费尔巴哈将人的本质视为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且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停留在感性的理论层面。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因此,爱不是感官的抽象物,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纷繁而复杂,不仅仅是停留在费尔巴哈抽象的理论领域中的关系。因此研究爱,还是要回归到社会存在中去,回到人与人的关系中去。(一)具有阶级性的爱。思想政治教育的爱是具有阶级性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把这个问题讲得言简意赅,“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存在决定意识,就是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客观现实决定我们的思想感情。但是我们有些同志却把这个问题弄颠倒了,说什么一切应该从“爱”出发。就说爱吧,在阶级社会里,也只有阶级的爱,但是这些同志却要追求什么超阶级的爱,抽象的爱,以及抽象的自由、抽象的真理、抽象的人性等等。”[3]在没有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之前,我们的爱只能是代表无产阶级的,还不能超越阶级,我们思想工作所做的一切还是为无产阶级政权服务的。因为爱的说教在阶级社会里并不能使人们摆脱剥削和不受奴役。当然这并不是否定无阶级的爱,而是在实现共产主义理想之前仍旧需要保持阶级性的爱。(二)具有辩证性的爱。思想政治教育里的爱同马克思主义一样具有辩证性。爱作为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着一定的能动作用,影响是正向还是负面取决于社会的引导。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爱亦是如此。付出爱和感受爱都对不同主体有着不同的要求,就如同你要享受艺术就必须拥有一定的艺术修养。马克思指出,你跟人和自然界的一切关系,都必须是你的现实的个人生活的、与你的意志的对象相符合的特定表现。[4]正因为如此,爱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人也在事物的普遍联系中发生着变化。我们必须辩证地看待爱,不能盲目地爱,而是具有科学方法地去传播爱和创造爱。就如同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不能不管不顾毫无关爱,同样也不能过度宠爱溺爱。(三)具有实践性的爱。思想政治教育里的爱具有实践性,产生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社会意识总是以不同的形式反映了社会存在。爱和爱育的思想也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产生的情感诉求。脱离了社会实践,一切关于爱的思想都只是空中楼阁,没有实际意义。只有在实践中,人们才能真切地感受爱和付出爱。马克思在中学论文中就深刻地将职业的选择同人类的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生活的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我们的幸福属于千千万万人。[5]马克思正是有着为全人类谋幸福的爱,才促使他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为我们后代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由此可见,爱不是挂在嘴上的甜言蜜语,而是在实践中创造爱,在奋斗中实现幸福。

二、爱育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具体体现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对学生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和影响,使学生参加符合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政治思想品德的教育实践活动。而爱育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理论,它贯穿教育学始终,它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方面共同构成完整的教育体系。爱育贯穿整个教育始终并在一定程度上爱育凌驾于教育其他各个方面之上,但它又无时无刻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着重要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与爱育更是有着密切的关系,从教育对象到目标都体现了爱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一)爱拉近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距离。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重心和对象都是人,想要实现教育目标和政治影响就离不开有说服力的理论。思想政治工作最初是凝聚人心,调动人的积极性的一份工作,今天依旧如此。而爱则是调动人们积极性的最有效最有说服力的力量。就如同同志一样深入到群众中去,才能了解群众,才能团结群众。只有站在教育对象的角度思考,去了解他,这才是爱的起点。爱育能让教育者去了解受教育者,能因材施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顺利进行的关键在于能够亲近人,了解人,才能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而爱能拉近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距离,爱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全身心地去研究人的思想状态,受什么因素影响,在社会关键时期应该避免哪些问题,如何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三观。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爱育里体现为爱世界、爱生活、爱社会、爱自我和他人。爱育能让思想政治教育更快地进入人的精神世界,让人们在情感和理论的教育下更快地认识自我,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二)爱育让理论传播得更彻底。从目标和任务来看,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从内容上看,思想政治教育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除此之外,还有政治观、道德观、法制观的教育。因为人的思想观念是随着社会存在而发生变化的,而爱是永恒的,用爱将科学的理论传授,才能真正进学生的头脑,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思想。一直以来,思想政治课都或多或少地被学生评论为是“枯燥乏味”的课程,不少学生认为理论传播太枯燥,上课几乎很难听进去。爱育能调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积极性,爱会使人调动自己的情感力量,这种内在的力量会使人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时,能够以个人的方式对其内容加以吸收理解和掌握。爱育让理论的传播更接地气,更彻底。(三)爱育让课程效果更生动。爱育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起着调节作用,能够调节教育主客体之间的人际关系,能够加深两者对彼此的理解和信任。当受教育者通过教育者的行为来清楚地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时,教育主客体之间的信任关系就确立了,教学效果也会有很大的提升。在这个过程中,受教育者会将自己的行为同教育者的行为进行对比,会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后进行自我反省和自我审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会在因受教育者的改变受到激励,在教学中会投入更多的激情和精力,从而让教学效果变得更好。以爱为原动力的教学,教学效果一定不会太差。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往往会因为爱而变得亲近,变得能彼此信任。爱育在教育主客体双向互动下得到升华,思想政治教育也会伴随着爱育,将理论真正内化为人的一种信念、一种品质、一种准则、一种责任和一种习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会因此变得不那么冷漠,社会就多了一些创造温暖的人。

三、爱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可或缺

爱育主要包括了爱人、爱自然、爱社会三个方面的内容,而这三个内容同样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一个人价值观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爱育不仅仅情感的培养,更是对人行为的培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是如此,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方法培育人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一)爱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困境中的选择。我们的思想教育工作当前面临着许多困境,比如理论与实践的脱离、教育效果不明显、教育者的素质良莠不齐等等。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人们不重视爱育,对爱育缺乏正确的认识,对爱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认识不清。正是因为如此,爱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较少,这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导致教育目的的迷失,人际关系的淡漠,甚至产生一些导致社会不稳定的现象。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体系中扮演的角色是特殊的,它不像其他学科一样是具体科学知识的学习,更多的是政策话语,思想的传达。将一个数学公式或化学原理讲明白只需要实验验证就可以的,但思想政治教育不行,许多方法和道理都是需要历史实践去验证,教学过程是一个思想交流的过程。在表达这些理论思想的时候,如何避免陷入理论脱离实践的困境,就要充分调动情感因素。(二)爱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助力器。爱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当着助力器的作用,能给人以强大的动力,推动着人奋发前进。爱育就像起跑线上的助跑器,撑跳高时的支撑点,能让人跑得更快,跳得更高,以更好的成绩越过障碍,抵达终点。爱育对于教育者来说是一种教学技能,更是一种职业道德。对于受教育者来说,爱育是一种学习方法和体验,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树立三观的路径,是实现人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能力。爱是人在人生中不可缺少的能力,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学会认识爱,理解爱,表达爱,实践爱等能力,而这些都会使我们的社会和世界变得越来越美好。当然,爱育也并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部,更多的是一种使教育目标和内容能更好实现的方法。爱育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义和价值更凸显,能够培养更多为社会做出贡献,找到自己人生价值所在的人才。(三)爱育是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必备素质。爱既是每位教育者理应具有的素质,更应该是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必备素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和目标的特殊性决定了爱育的重要意义。爱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的前提条件离不开教育者本身的素质,首先教育者得具备爱的能力,才能在教育过程中运用爱,表达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在自己充满爱的能力时才能将科学的理论与爱育相结合,才能使理论传播得更彻底,使课堂效果更生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做得更好。只有让思想政治教育者散发着爱的光芒,爱育才能温暖每一个受教育者。在实施爱育的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者不仅作为爱的付出者,同样也可以是爱的享受者,这份爱来源于受教育者对教育者的信任和肯定。

四、结语

爱育在任何教育领域都是不可或缺的,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意义更是值得肯定。当然爱育并不能代替思想政治教育所有的方法,但在情感上却是独一无二的。两者都不能互相替代,思想政治教育更是不能离开爱,爱在教育工作中是最有效的力量。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善于发挥爱育在教学中的作用,要使受教育者在教育中感受和享受爱,并且学会付出爱和创造爱。在爱的氛围中塑造人高尚的品格。教育方法是多样的,但必须要保持其本质必须是爱。爱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的作用是润物细无声的,但却是最有效的精神力量。

参考文献:

[1]崔德华.爱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33.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57.

[3]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52.

[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