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品课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4 12:40:35

思品课范文篇1

我国已故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人类社会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那么,作为现代教育如何发掘每一个孩子蕴藏着的无限的潜在创造力而使他们成为创造之人呢?作为教师应注意选择好每一个"创造之地",把握好每一个"创造之时"来造就一个"创造之人"。小学思品课是实施小学德育的主渠道,在小学德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因此,努力改革思品教学,实施创造教育是大势之趋、刻不容缓。于是我在重视继承思品课传统的同时,注意了创造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区别,进行了思品课中实施创造教育的教改实验的探索。一、"抓纲务本",按时代要求,扣学科特点,确定教学目标内容。创造教育与传统教育不同之一在于教育目标的不同。小学思品课是让小学生比较系统地进行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的一门课程。本学科以"五爱"为基本内容,着重培养道德情感,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指导行为,使学生初步具有分辨是非的能力。较之以传统的思品教育来说,"以情明理,情理交融,注重能力"这本身就突出了思品课教学既重视知识积累,强调知识结构,还体现了其强调培养能力、强调教师要重视据大纲要求,扣教材本身,从思品教育的整体性、阶段性等多角度全面统一考虑教学目标,从而在思品教学中实施创造教育。例如:低段教材《今日事今日毕》要重视启发学生从生动形象、图文并茂的动物们在山羊老师处学习的不同态度及结果的故事中懂得今天的事今做的道理,从而养成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中段《什么是勇敢》要透过文字、结合图画的理解,教会学生分析懂得勇敢与逞强的区别,激励学生向真正的勇敢的人学习。高段《给小燕的回信》则应让学生在古今中外众多感人至深的尊师故事中去体验,激发情感的共鸣,从而深切体会到老师的崇高而伟大,他们应受到全社会的尊重。由于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制订好每一课的教学目标,学生"五爱"的思想情感和小主人的责任感得以激发,学生乐于学习这门课程,体现了学生变机械接受、机械模仿式的学习为接受与发现有机统一的创造性的学习。二、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创造志趣和创造能力。第多斯惠说过:一个不好的教师是奉送真理,而一个好的教师则是教人发现真理。创造教育与传统教育的不同之一还表现在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的不同之上。实践证明:树立全面的教学任务观,渗透创造教育的精神,深教学活动结构的改革和教法改革,是培养小学生创造志趣和能力的主渠道。1、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环节。一堂课总离不开开课、行课、结束三大环节。结合思品课明理、激情、导行的要求,我通常在思品课中安排新课引入、学文明理、指导行为、总结谈话四大环节。在教学中又注意了在课堂教学环节设置中激情激趣,以情明理,情理交融,水到渠成,指导行为,从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具体地说,即是:A:以景入情,引入课堂。教学中通过采用配乐、角色朗读、质疑、谜语、儿歌、启发谈话等生动的形式,达到"课伊始,趣即生的效果。例如《讲信用》一课中,我在开始设置了一请故事大王来讲故事的情节,学生情绪高涨。可急转直下,故事大王失约未来,师生一阵失望。就在这一起一伏的情感体验中,学生已初步感知到了不讲信用给别人带来的不快,为后面的学习铺下了感情基础。B:以情载理,情理交融。思品课本身感情色彩重,只有充分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促进学生情感内化,才能使其真正明理、导行、启迪良知。教学中我总是注意把握好"学文明理"这一重头戏,以激情作为载体,紧扣教材,突出学科性,讲究准确性,力求趣味性,注重实效性,丝丝如扣进行分析,以情载理,情理交融。提高教学质量。例如《不隐瞒错误》一课中,对于李芳错误这一部分,我紧紧抓住其心情变化为线索,带领学生分析理清了他犯错误的思想基础,紧接着扣住李芳的内心活动要学生设身处地体验李芳的内心情感及思想活动,最后泻染李芳承认错误后受到大家的赞扬的情景。学生边分析、边体会,最终发出了"承认错误是一件了不起的光彩的事"的结论,真可谓水到渠成,至今还今学生记忆犹新。C:以情导行,深化情感。思品课中学文是手段,激情是载体,导行才是目的。如何把握好导行这一"落脚点"至关重要。在教学中除了考虑课堂情感的延续处,感情的内化对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不容忽视。因此,我总是顺势而为,重视导行与学文的有机衔接,充分重视每个具体事例(包括想和做练习)的情景性,层次性以及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来调动学生情感,重视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学生置身于情景中去思考、解决问题并形成能力。例如《在不隐瞒错误》教学中,学生对正确对待自己的错误有一定认识后,我考虑补充了如何对待同学错误的练习,同样把它设置在文中李芳同的班上,利用前面铺垫的情感因素,使学生全面掌握了怎样才能做到不隐瞒错误这一正确观点。D:表达激励,结束全文。对全文的总结既是一堂完整好课的需要,更是思品课学生道德观念确认的需要。"化龙点睛"的结束语不仅能深化学生的认识,而且能因势利导,表达教师的激励、期待和良好祝愿,它同时是指导行为的有效方式。在《讲信用》一文结束时,我回扣开题,让学生再资助分析故事大王的错误,概述巩固了观点,提出希望。我的结束是这样的:师:老师希望你们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从小做讲信用的好孩子,长大成为言而有信的好公民,好吗?生:好!师:你们答应老师就该怎样做?生:讲信用!(指:课题板书)师:好!老师相信你们。三言二语,言简意咳,既是希望,更是对学生的鼓励和信任。"激励是创造的灵魂",这样的课堂结束语才具有其深层次的力度。2、重视发散思维的训练。在创造性思维的大家庭中,发散思维可谓是天之骄子,因为人们大部创造性设想都是通过发散思维得到的。在思品教学中,注意"抓纲务本",从教育的角度出发,处理好文内、文外的联想分析,是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有机结合点。例如《不隐瞒错误》一课中,在处理教材"李芳回到家里,心情乱极了"一节时,教师提出了"请同学们帮李芳分析一下,此时她可能面临着哪几种选择,后果怎样?"一石激直千层浪,学生兴趣高涨,展开了思维的翅膀,这为后文李芳作出唯一正确的选择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3、为学生提供"创造大舞台"。善于发掘环境中的有利因素,不断取得最进的支撑点,是创造活动取得成功的艺术。和谐、宽松、信息畅通、恰如其分的奖励,尤其是富于挑战的环境,对创造最为有利。基于这样的考虑,结合我校中高段学生的实际能力,在教学中,我注意把导行这一环节作为学生喜欢的"辩析讨论会"的形式出现,一改过去教师把持课堂为学生积极参与组织课堂。由"小主持人"带领同学们运用观点、分析解决问题,形成能力。而作为小主持人,本身的荣誉、锻炼的机会、竞争的动力,都促使学生尽其所能,在教师的点拨下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特别是讨论会中的"创造天地栏目",学生自由地通过朗诵、表演、讨论等形式展示自己对本课观点的理解和运用。实践证明,这是必要的,且是可行的,真可谓一举多得,在思品课创造教育的实施上迈出了勇敢的一步。"在思品课中实施创造教育"这一小小的实验课题是在学校"培养创造志趣和能力为特色的小学教育整改实验"成果大树上结出的一朵小花,实验还处于探索阶段。我愿为这朵小花越开越艳而辛勤耕耘……

思品课范文篇2

一、听课形式

本学期文综组优质课评选校内评选听课;参加县思品优质课评选推荐老师听课;参加县思品优质课评选活动;参加滨州市思品优质课评选听课活动;学校高效课堂名师观摩课听课活动;学校高效课堂达标听课活动;县教研室关于高校课堂调研听课活动。

二、听课中体会到的亮点

1、这些课中老师都经过精心设计,从教学三维目标的设计到课堂环节;从教学资源的选择到重难点的突破;从教学方法到教学评价;从教师的引导到学生的自主参与。授课老师的教育理念有了很大转变和提升,教学能力都有了很大提高。

2、教学方式实现新的突破:例如张春光老师的一节历史课中讲解第一届人代会中,导入采用了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和全国人大十一届三次会议的视频导入,看后问学生:第一届人大政协会什么时候召开的?内容是什么?很自然,同时做到了历史联系现实生活时事热点,是历史可有了新意。教学过程中提出:“假如你是人代会的新闻发言人,请你面对记者介绍一下第一届人代会召开时间、地点、主要议程;这种方式很新颖,盘活了课堂,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意识,把握住了学生的心理。体现了教师的教育理念有了很大提升。

在思品优质课评选中李向飞老师再讲你了解自己的情绪中,在讲到情绪对人产生的不良影响中引用典故“笑死牛皋,气死兀术”中医学中提到“怒伤肝、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让学生听后很简单的就能理解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思品课范文篇3

关键词:思品课;情感;创境;生成;拓展

新课程理念下,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居于思想品德课程三维目标之首。教学实践中,教师越来越注重评价一节课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情况。其实,情感体验本就是思品学科的特性。但纵观传统印象中的思品课程,似乎一直与枯燥乏味联系在一起。思品课阐述的道理学生大多明白,却难以内化于心,更不必说真正外化于行了。究其根本,教学过程中情感教学艺术的缺失是不可回避的原因之一。教学呼唤以人为本的情感教育,情感上认同才能真正实现有效互动,才能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进而深化学生的道德认知,它就像是一架桥梁,连接着学生的知与行,有利于促使教学达到情理交融、知行统一的理想境界。本文从三个方面的意识培养探究情感教学艺术的新天地。

一、创境意识,从教材与生活资源探情感之源

再丰富的情感教育仍应立足于课程与教材,不能天马行空。这就要求老师在备课时从教材中探寻情感之源,培养创境意识,即努力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形成激发学生情感认同的场,这是激发学生情感的原动力。思品课程有机整合了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教材虽然不如语文教材那样具有强烈的情感色彩,但不乏丰富的情感元素。如教材中上述四大板块处处彰显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的关怀之情;在心理教育中,蕴含自尊自信、乐观向上、意志坚强等正能量;即使是在初三略显深奥的国情教育中,也不乏对祖国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心这样的情感元素。教师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首先要充分挖掘教材的情感元素,培养创设情境的意识,在课堂上寓“理”于“情”,创设有“理”的情境,激发学生思考、提升学生认知。翻开苏人版教材,你会发现教材中有许多名人名言、寓言故事、社会新闻、漫画图片、美文小品,等等,这些都是转化“理”创设“境”引发“情”的好抓手。特别在课堂,恰当采用多媒体技术呈现这些素材,辅以有效设问,能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之投入学习,投入互动。挖掘教材资源的同时,不应忘记思想品德课程本身正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的课程,生活这本教材中更有取之不尽的资源,教师注重关心学生生活,关注社会生活,将鲜活的生活与教材的有机结合起来引入课堂,这样的情境更能打动人。比如,教师在今年讲授“磨砺坚强意志”一课时,选用9月3日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阅兵式的视频素材,将士们英姿飒爽,步伐整齐,学生虽然可能在纪念日当天已经看过现场直播,但是重温视频时仍然能不由自主地被激发出敬佩之情,随后教师再出示将士们刻苦训练的图片,如长期训练鞋底被磨穿、用锋利的针尖辅助训练等图片,这样的情境创设来自最新热点,来自学生关注的生活,借助多媒体成功地将“坚强意志”诠释到位,也一定是触及学生内心深处的。这个课例中,教师捕捉到的正是情感之源,在教材与生活中探寻到了情感教学艺术的一个触发点,成功创设情境达到教学目的。

二、生成意识,从师生与生生互动中觅情感真谛

课堂是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课堂,再丰富的情感教育也是发生在人的互动中。师生或生生之间有对话互动,有情感与情感的交流。情感教学艺术应注重生成,让情感顺其自然地产生、发展、内化。老师自身的品格能感染学生,自身的素养能影响学生,适时选择或富有激情的演说或娓娓道来的讲述能拨动学生心弦;同学或主动踊跃的发言或不经意的插嘴都有可能引发思维碰撞,教师的课堂生成意识就必不可少,及时捕捉,能觅得情感教育最真之处。比如,在“勤奋学习、善于学习”一课中,有教师创设情境“为小明同学写一封信”,通过材料中小明学习生活中的若干表现引发学生思考学习的重要性。一名同学积极举手,回答时一开口就让人感受到了语文功底的深厚,他全程充满感情地朗读了他的回信。尽管从本学科而言,他作答的要点似乎并没有针对题目回答完整,但是那种真诚与投入打动了所有人。聪明的老师没有立即纠正他的答案,而是不失时机肯定了学生的认真,表扬了他作为班级一员的责任担当,表达了对班级孩子们三年以来不断成长的喜悦。随后提议班级中公认的“学霸”介绍学习心得,给同为初三的其他同学分享,最后才回归正题启发原先的思考中有无遗漏之处。这样的课堂插曲值得点赞,试想如果只是粗鲁地打断学生的发言,急于引导学生走向自己所要的答案,比起这种生成效果就一定会差很多,刻意限制课堂的演变也许一时间解决了知识点的习得,但并没有真情动人。我很欣赏这样的处理,我想这样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是真实的,这样的师生情感是真挚的,这样的氛围怎能不激发学生“勤奋学习”?注重顺其自然地生成,巧妙地将其中有价值的最可贵的演绎出来,是教师教学智慧的展现;不刻意限制学生的思维,及时捕捉生成的火花,其实更是重视人的资源价值的体现。意识到人在教学中的不可或缺,是教师教学使命所然,更是以人为本的情感教学艺术的真谛。

三、拓展意识,从明理与课后践行中显情感之魂

课堂中得到的认识要得到检验与确认,能力要得到巩固与提高,情感要得到延续与外化,都离不开明理践行。在明理与实践中才能更好地推动情感的进一步内化。因此,教师要具备拓展意识,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时,不局限于课堂与课本,这是成功地将情感教学落到实处的表现。跳出课本,可以恰当地进行知识拓展。比如教授“保持乐观心态”,不妨拓展到心理学“情绪ABC”理论,让学生认识到情绪的产生并不因为事件本身,而是个人对事件的看法引发了情绪变化,这样的拓展使得学生的认识更科学,更有深度,增强了学科的趣味性,更易被接受。走出课堂,情感的升华就有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可以通过走访、调查、讨论、交流等形式参与社会实践,从切切实实的见闻和体验中感悟课堂中收获的道理,更好地外化于行。比如,在学校举行的“暖爱列车捐衣活动”中,通过发动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号召他们把多余的衣物和文具捐给山区孩子,在实际行动中体会“授人玫瑰手留余香”的快乐,使学生真正懂得关爱他人的道理,增强社会责任感。比如,在“学习新天地”中,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自主探究“低碳生活”这一主题,感受三种学习方式的实际运用,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再如,“学会行使监督权”中,老师在课堂教学时,创设了情境“对无证流动摊贩问题的监管”,探究了行使监督权的方法、意义,但课堂并没有终止在下课铃响,而是让学生学以致用,学会针对生活中存在的某一问题,如道路拥堵、周边环境、公共设施人为破坏等,向有关部门写一封建议书,小小的活动让课堂的所思所得在行动中得以延伸。总之,“万水千山总是情”,思品课堂可以也应该是一门充满情感的诗意课堂,思品教师不妨从自身开始改变,告别枯燥乏味的面目,试着让自己的创境意识、生成意识、拓展意识发挥作用,恰到好处地演绎情感教学艺术,让思品课堂也流淌丰富的情感之泉。

参考文献:

[1]高帆,李秀华.名师营造课堂氛围的经典细节[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赵国忠,林安凡.课堂教学的亮点在哪里[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

[3]叶圣陶.如果我当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思品课范文篇4

一、重视创新,激发创新兴趣

初中思品课不仅是一门知识学科,而且是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学科,包含着丰富的创新内涵。在初中思品课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改变教学观念,深化教学方法。初中学生有他自己的个性,好奇,容易对各种事物提出疑问,作为初中思品课教师,我们要抓住学生的特点,激发他们对创新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在初中思品课教学中,我们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本身的内在乐趣,依据学生心理特征认识规律,挖掘初中思品课教材中的诱导因素。激发学生用自己的思维能力来体验探知的全过程,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有意识地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推动学习的进程。在初中思品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以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的身份投入学习的思维活动中,以求不断获得新知识,迸发创新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使用多种不同的方法来教导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思想品德课的最大特点就是阐明观点,怎么讲清观点呢,这是个教学艺术的问题。我们可以运用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设疑、情境、探究等方法,每种方法都有着不同的效果。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而灵活运用,应该认真挖掘教材中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最终使学生产生对学习的兴趣,诱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从而激发其解决问题的欲望和动机,进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活其思维,让他们自觉不自觉地融入到学习的情境中,达到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比如,笔者在讲解我国环境状况这个问题时,提出一个疑问:按目前情况,我们虽然生活在西江边,但是不久的将来,会望着滔滔西江水而无水喝。当学生对这个观点产生怀疑时,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我们这个小镇,有成千上万个家庭,每天向西江排放几万桶的生活污水和化粪池水,还有大量工业废水。加上游大小城镇所排放的污水,达到一定程度,河流失去了自净能力。我们就无水喝了。再启发学生提出创新的解决办法。学生非常有兴趣,并提出了许多新的解决方法。

二、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思维的独创性是创新思维的核心,没有思维的独创性,也就没有思维的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思品教学中,我们应把书本观点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进行创造性学习,思品课的内容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思考、分析。比如“让一切财富源泉充分涌流”这个问题,结合本地的柑橘种植,技术越好的赚钱越多,无技术的要亏本。同样,我们也应该注意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离不开想象,创新必须以想象为基础,只有丰富的想象,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今天许多的新产品都是把前人的想象变为现实的。所以,在思品教学中应重视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联系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敢于想象,敢于创新,都必须与实际联系起来,才能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在现实的训练中,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改善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实现认识能力的飞跃和突破,让他们的创新思维更符合现实。

在思品课教学中还要培养学生的独创思维。大家知道,在平时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常常想了许多问题,也找到了许多解决问题的办法,但只有找到了最佳最妙的办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才能真正体现独创思维。中国之所以未成为创造大国,就因为欠缺独创思维,某厂生产的热水煲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很激烈,难以取胜,而该厂将热水煲的出水口的形状稍微改变,使它在水开时会发出响声,引人注意,从而提高了安全性,没有增加成本,却受消费者的喜爱,在竞争中取胜。因此,独创思维在现实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要积极主动地去培养学生的独创性思维。

三、容许质疑,鼓励创新

初中学生思维是最活跃的,教师应及时启迪引导,开拓其思路,诱导学生多思考,多质疑,以疑启思,提高思维的变通性,对同一问题、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和揭示,这时,教师放开让学生各抒己见,以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特别是学生在学习中,如果能自觉地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将对于其学业成绩以及素质的提升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例如,笔者在上九年级思想品德课中讲到中国革命和建设必须要一个领导核心,这个核心就是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成为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核心。有学生提出疑问:中国是否还有其它政党,其它政党是否也有能力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这个问题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内容,既然学生提出来就不能回避,向学生解释,新中国成立前国内有很多政党,他们曾经都试图领导中国革命,但都失败了,甚至国民党掌权20多年也无法使中国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命运。现在我国还有8个派与中国共产党肝胆相照,患难与共。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及时解答和鼓励。要有意识、有计划地去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并落实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比如要经常鼓励学生敢想敢说,对学生回答的问题不要轻易否定,教师要经过认真分析思考后才可以做出决断,哪怕学生回答的是错误的答案,也要对其学习的积极态度给予肯定和赏识,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否则,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将很快熄灭。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一切发现创新的基础。创新意识源自质疑,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启发,使学生置身于思考探索的气氛中。教师的点拨应尽可能将已知信息沿着不同的途径朝各种可能的方向扩展,从而引出更多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训练学生的思维变通性,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力,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

四、授人以渔,加强学法指导

思品课范文篇5

一、情感教育测评的意义和要求

(一)情感教育效果测评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小学德育目标的整体实施

小学思想品德课情感教育目标是小学德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非智力因素的核心内容。情感目标的测评与认知目标的测评一样,具有形成性、教育性和指导性作用。只有经常不断地开展情感教育目标效果的测试与评价,才能改变目前许多学校和教师只重视道德认识的形成,忽视道德情感培育的现象;才能对教师的情感教育效果作出较为科学的判定,对教师在思想品德课情感教育方面付出的辛勤劳动做出公正合理的肯定;才能督促教师认真实施情感教育。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小学德育目标的整体实施。

2.有利于促进学生道德情感的健康发展

在思品课教学中,广大教师已经普遍重视于道德认识的形成、理解、运用等,并把“是非判断法”、“事例分析法”、“故事说理法”等方法的研究作为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在道德情感教育的领域里,同样可以通过“入情体验”、“情感测评”、“自我情感保健能力”等的培养和研究,来提高学生自我情感的评价能力,促进学生情感的健康发展。

3.有利于增强人们对情感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在我国,凭认知目标来评价学校的教学工作,已有很长的历史了。学校和教师往往只根据学生学业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并以此把学生分成好、中、差、优劣等各种等级。那时,学校领导和教师很少有人认为,还要根据学生的兴趣、态度或性格等等来评定学生,才具有合理性。事实上,处在情感目标某一端的学生,可能受到学校和教师的惩罚;而处在另一端的学生,又可能博得教师的喜欢,得到各种奖励和荣誉。思想品德课教学工作也应如此,重视道德情感的培养,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能让情感教育处于可有可无或名存实亡的地位,要通过实施情感教育测评,来提高和强化人们对情感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二)情感教育测评的基本要求

实施情感教育测评,其基本要求是:

1.测评的方法,不仅要科学、准确,而且更要易于接受和操作。测评中的信息收集与处理必须简捷、明快、反馈及时。

2.测评的过程应该具有导向性、调性、激励性和促进性等功能。

3.测评的结果,要把定量与定性有机结合起来,既要有数据的量化,又要有显示内涵的意义表述。

4.测评的素材要规范、标准,以确保测评的可比性。

二、情感教育效果测评的基本方法

就测评的方法与技巧来说,情感领域比认知领域还显得贫乏和幼稚。从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这个原则出发,下列一些方法可供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师在情感教育效果测评中参鉴。

1.观察法

这种方法所采取的是对学生言行举止的直接观察。在较长时期内进行大量的不同类型的观察,能减少对情感发展状况作出不正确推论的可能性。运用观察法,要求教师能够系统地记录要使用的观察资料,记录学生的可观察行为和其发生的特定环境,这样就能增强测评结果的可信性。这种方法适合于重点观察少数学生。

2.报告法

通过问卷让学生把自己的情感行为作自我报告。分隐名式报告和署名式报告两种。隐名式允许学生不论采用何种测量手段,都可以不署名。其好处是可以阻止一些学生试图取悦教师,或喜欢作出他们认为在社交活动中受欢迎的回答倾向。这种形式可以准确测出那些带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署名式报告,是让学生在确信测量的结果是保密的,不受威胁的情况下署名,它可以准确辨认个别学生,掌握特殊情况。

3.会谈法

教师向学生询问精心准备好的一系列问题。分个别会谈和群体会谈。个别性会谈,便于推心置腹,足膝谈心。群体性会谈,便于广开言路,集思广益。无论采用哪种会谈形式,教师都应注意察颜观色,掌握学生答话的神情、姿态,记录学生答话的内容。会谈式的测评最忌学生的沉默寡言和对问题的歧义理解。前者,教师要费时多鼓励;后者,教师要费时多暗示、引导。

4.测验法

这是一种被普遍运用的测评方式。分诊断性测验和形成性测验两种。诊断性测验是教学前对学情的“诊断”(又称课前测试),它可以帮助教师掌握学生已有道德情感的原状,便于把学生分置在最有益的情感教育序列中。形成性测验,是教学后对情感教育目标达到度的检查。采用测验法,关键是围绕情感教育目标编制一套能够准确测出学生情感发展水平的题目。情感水平测试试题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是非题(又称正误题)。它是要求学生对一个陈述句或问句作出对或错判断的测题。这类题目中往往隐含着情感行为或态度,或者以第一人称出现,或者以第三人称出现,要求学生对题中的行为、态度表个态,对,是不对,从而看出学生对类似问题的情感水平。

②选择题。分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两种。要求学生根据题意在所提供的几个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的测题为单项选择题;要求学生根据题意在所提供的几个答案中选出几个正确答案的测题为多项选择题。选择题一般由题干和选项两部分组成。根据题干和选项组合的方式不同,选择题又可分为以下几种形式:

a、肯定式选择题:从测题中挑选出正确的答案。

b、否定式选择题:从测题中挑出错误的答案。

c、最佳式选择题:从测题中挑出最佳的答案。

选择题适用于各种性质和种种认识层次的材料,学生作答方便,选项越多(4-5个)猜测的机遇越小,所以,这种形式在情感教育测评中被广泛运用。

③情境题。针对情感教育目标,在测题中设置一个具体的情境,观察学生阅读、体验这个情境时的表现,然后记载下来。记载这件事最好不让学生知道。这种测题,与前两种相比,测出的情感水平更具有可信性。但困难的是,教师无法逐课、逐人进行,有时还需要班主任、科任教师、学生家长的配合。

三、观察情境测量法

(一)观察情境的设置

观察情境设置得越自然,越巧妙,学生的情感流露得越直接越具体。如果围绕着某种具体的道德情感内容,设置类型不同,层次有别的观察情境,来测量学生的道德情感,其结果会比那种只凭单一的,无层次性的观察情境测量来的结果真实可信得多。

1.从观察情境的特性分,有动态情境和静态情境。

所谓动态情境,是指以活动、操作为主体的情境。情境的参与者总以动态出现。观察者教师通过情境中人物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测量其对某种事物的观点、立场和态度。动态情境的优点在于观察者容易观察和记载。设置动态情境要使参与者人人都有“动”的机会。

所谓静态情境,是指以观看、倾听为主体的情境。情境的参与者处于相对静止状态,实际上是明“静”暗“动”,参与者的内心实际上充满着激烈地矛盾运动。因此,设置静态情境,一定要考虑,是否能够把参与者引进“静思”的意境。

2.从参与情境的成员分,有个体情境和群体情境。

个体情境,只有一人参与,具有独立性和排它性。由于不受外来干扰,参与者呈无拘无束状态,所以,情感流露得较自然、真实。设置个体情境,便于准确把握学生的特殊情况。

群体情境,参与情境的是一个群体,是某个集体中的所有成员。设置这种情境最大的优越性在于:造成学生的心理平衡。在学生看来,教师的要求是对准我们大家的,不是针对我们少数几个人。设置群体情境准备工作要做充分,防止学生情感行为的“人云亦云”。

3.从设置情境的途径看,有直接情境和间接情境。

直接情境,具有直接性,设置者将学生直接带进生活现实,让他们接触社会,接触大自然,从中观察学生道德情感的具体表现。在教学实际中,经常用到的有参与活动、现场参观、调查访问等形式。

直接情境与间接情境相比,自然性较强,人为痕迹少。但往往受教学时间、空间的局限,观察情境不可能全部“直接化”,还有相当一部分要靠教师去设计、加工和创造,这样来的情境便为间接情境。设置间接情境要巧妙、自然,要独具匠心,还要尽量排除干扰因素,尽量减少“人为痕迹”,要让被试者感觉不到在被试,这样,他们的情感才会不受压抑,才不会出现为取悦测试者而作出违心的反应。

上述几种观察情境,是互相联系的而不是彼此孤立,绝然分开的。它们互相交叉,彼此渗透,融为一体。动态情境中有静态情境,静态情境中有动态情境,时而先动后静,时而先静后动;时而又动静结合。若干个体情境,可组成群体情境,群体情境中有个体情境。直接情境和间接情境,也可互为凭借,相互转化。所以,设置观察情境时,一定要注意考虑其联系性,用联系的观点来指导我们的测量工作。

(二)在观察情境中,测量学生道德情感的方法和技巧

在观察情境中测量学生的道德情感,具有以下三个环节:检测、量化和分析。

1.检测:是整个测量工作的第一个环节,也是关键性环节。它包括立标、观察、记载等内容。

立标:就是确立道德情感测量的目标。测量哪种道德情感,这种情感具有怎样的发展等级,怎样测量等工作,都需要在这个环节里考虑成熟。否则,下一步的“量化”工作将无法进行。确立目标时,一定要紧紧抓住《课程标准》和教材,围绕着教学目的来进行,切切不能偏离标准、教材的航线。

观察:从特设的情境中,审视学生的种种表现:神态、表情、言语、动作……。观察的方法有两种:直接观察式。教师作为情境的参与者与学生一道活动、对话和操作,从中直接观察学生的情感行为;间接观察式,教师作为情境的旁观者,或远离或隐蔽,远观学生的情感行为。不论采用哪种观察方式,最好不让学生知道有“观察者”在“观察”他们。“在较长时间内进行大量不同类型的观察,能减少对情感成果作出不正确推论的可能性”。

记载:对观察来的资料作详细的“原始”的记载。资料记载得多与寡、虚与实、真与伪,都与观察者观察时的细心、留神程度有关。观察者观察时,对观察的目标领悟得越准确,和在观察中越细心、越留神,得来的素材就越丰富。如果观察者事先不认真钻研和领会情感目标的内涵及外延,不学习和掌握学生情感表现的特点和规律,就会对某些很有价值的情感表现状态,如皱眉、叹气等,观而不察,察而不记。记载的内容不仅包括学生的可观察行为,而且还包括产生这种行为的特定环境。记载的方式有三种:一是表格式记载,把观察到的有关内容,填写在事先设计好的表格中,以示学生情感的发展变化状态;二是描述式记载,用语言文字直接勾勒学生的情感行为;三是表格式+描述式记载。不论采用哪种形式,其内容都应具有“原始性”,尽可能不加或少加主观色彩的词句。

2.量化:对学生情感行为的数量化。

对学生道德情感的量化,教师要首先主观规定学生道德情感的不同等级,并指派相应的数字。这是整个测量工作中最困难的事情:因为,学生的道德情感具有不稳定性,既抽象又易变,所以很难制定和使用情感等级。但是,只有我们深入实践,注重调查研究,善于搜集资料,全面掌握学生道德情感产生、发展的规律及其表现特点,就能够确立较为准确的量化法则。有了准确的量化法则,就能得到正确可靠的测量结果。

3.分析:对量化结果的定性与归因。

分析这个环节是很复杂的,也是很具体的。因为影响、制约着学生道德情感产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不是单一的。所以,分析时一定要准确把握学生的道德情感在各个年龄段产生、发展、变化的特点,把握准学生情感产生的现场环境,还要把握准测题及测法的可信度。

四、情感教育效果测评实施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加强学习,提高思想认识与理论水平

首先必须认真学习《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义务教育法》以及《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试行)》等文献,从理性上明确实施情感教育测评工作的重要意义,以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彻底更新旧的教学观念。同时还必须认真学习一些有关情感目标分类学,情感教育评价、情感教育论等理论书籍,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师的理论水平、研究能力。

2.熟练掌握情感目标参照表和情感教育测评的几种主要方法和操作程序

情感目标参照表,是情感教育达成和编拟测评试题的主要依据,而测评方法与操作程序,又是测评过程有机、有序、有效实施的关键之所在,所以必须熟练掌握。测评过程实施程序大致如下:

附图{图}

3.不断总结,开拓进取

实施小学思想品德课情感教育测评,是一项开创性工作,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这就要求思想品德课教师,具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开拓进取、百折不挠的奉献精神,以保证这项工作的长期进行。

[1]《教育评价》,布卢姆,华东师大出版社,1990年版。

[2]《教育测量》,王孝玲,华东师大出版社,1989年版。

思品课范文篇6

一、情感教育测评的意义和要求

(一)情感教育效果测评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小学德育目标的整体实施

小学思想品德课情感教育目标是小学德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非智力因素的核心内容。情感目标的测评与认知目标的测评一样,具有形成性、教育性和指导性作用。只有经常不断地开展情感教育目标效果的测试与评价,才能改变目前许多学校和教师只重视道德认识的形成,忽视道德情感培育的现象;才能对教师的情感教育效果作出较为科学的判定,对教师在思想品德课情感教育方面付出的辛勤劳动做出公正合理的肯定;才能督促教师认真实施情感教育。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小学德育目标的整体实施。

2.有利于促进学生道德情感的健康发展

在思品课教学中,广大教师已经普遍重视于道德认识的形成、理解、运用等,并把“是非判断法”、“事例分析法”、“故事说理法”等方法的研究作为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在道德情感教育的领域里,同样可以通过“入情体验”、“情感测评”、“自我情感保健能力”等的培养和研究,来提高学生自我情感的评价能力,促进学生情感的健康发展。

3.有利于增强人们对情感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在我国,凭认知目标来评价学校的教学工作,已有很长的历史了。学校和教师往往只根据学生学业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并以此把学生分成好、中、差、优劣等各种等级。那时,学校领导和教师很少有人认为,还要根据学生的兴趣、态度或性格等等来评定学生,才具有合理性。事实上,处在情感目标某一端的学生,可能受到学校和教师的惩罚;而处在另一端的学生,又可能博得教师的喜欢,得到各种奖励和荣誉。思想品德课教学工作也应如此,重视道德情感的培养,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能让情感教育处于可有可无或名存实亡的地位,要通过实施情感教育测评,来提高和强化人们对情感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二)情感教育测评的基本要求

实施情感教育测评,其基本要求是:

1.测评的方法,不仅要科学、准确,而且更要易于接受和操作。测评中的信息收集与处理必须简捷、明快、反馈及时。

2.测评的过程应该具有导向性、调性、激励性和促进性等功能。

3.测评的结果,要把定量与定性有机结合起来,既要有数据的量化,又要有显示内涵的意义表述。

4.测评的素材要规范、标准,以确保测评的可比性。

二、情感教育效果测评的基本方法

就测评的方法与技巧来说,情感领域比认知领域还显得贫乏和幼稚。从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这个原则出发,下列一些方法可供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师在情感教育效果测评中参鉴。

1.观察法

这种方法所采取的是对学生言行举止的直接观察。在较长时期内进行大量的不同类型的观察,能减少对情感发展状况作出不正确推论的可能性。运用观察法,要求教师能够系统地记录要使用的观察资料,记录学生的可观察行为和其发生的特定环境,这样就能增强测评结果的可信性。这种方法适合于重点观察少数学生。

2.报告法

通过问卷让学生把自己的情感行为作自我报告。分隐名式报告和署名式报告两种。隐名式允许学生不论采用何种测量手段,都可以不署名。其好处是可以阻止一些学生试图取悦教师,或喜欢作出他们认为在社交活动中受欢迎的回答倾向。这种形式可以准确测出那些带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署名式报告,是让学生在确信测量的结果是保密的,不受威胁的情况下署名,它可以准确辨认个别学生,掌握特殊情况。

3.会谈法

教师向学生询问精心准备好的一系列问题。分个别会谈和群体会谈。个别性会谈,便于推心置腹,足膝谈心。群体性会谈,便于广开言路,集思广益。无论采用哪种会谈形式,教师都应注意察颜观色,掌握学生答话的神情、姿态,记录学生答话的内容。会谈式的测评最忌学生的沉默寡言和对问题的歧义理解。前者,教师要费时多鼓励;后者,教师要费时多暗示、引导。

4.测验法

这是一种被普遍运用的测评方式。分诊断性测验和形成性测验两种。诊断性测验是教学前对学情的“诊断”(又称课前测试),它可以帮助教师掌握学生已有道德情感的原状,便于把学生分置在最有益的情感教育序列中。形成性测验,是教学后对情感教育目标达到度的检查。采用测验法,关键是围绕情感教育目标编制一套能够准确测出学生情感发展水平的题目。情感水平测试试题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是非题(又称正误题)。它是要求学生对一个陈述句或问句作出对或错判断的测题。这类题目中往往隐含着情感行为或态度,或者以第一人称出现,或者以第三人称出现,要求学生对题中的行为、态度表个态,对,是不对,从而看出学生对类似问题的情感水平。

②选择题。分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两种。要求学生根据题意在所提供的几个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的测题为单项选择题;要求学生根据题意在所提供的几个答案中选出几个正确答案的测题为多项选择题。选择题一般由题干和选项两部分组成。根据题干和选项组合的方式不同,选择题又可分为以下几种形式:

a、肯定式选择题:从测题中挑选出正确的答案。

b、否定式选择题:从测题中挑出错误的答案。

c、最佳式选择题:从测题中挑出最佳的答案。

选择题适用于各种性质和种种认识层次的材料,学生作答方便,选项越多(4-5个)猜测的机遇越小,所以,这种形式在情感教育测评中被广泛运用。

③情境题。针对情感教育目标,在测题中设置一个具体的情境,观察学生阅读、体验这个情境时的表现,然后记载下来。记载这件事最好不让学生知道。这种测题,与前两种相比,测出的情感水平更具有可信性。但困难的是,教师无法逐课、逐人进行,有时还需要班主任、科任教师、学生家长的配合。

三、观察情境测量法

(一)观察情境的设置

观察情境设置得越自然,越巧妙,学生的情感流露得越直接越具体。如果围绕着某种具体的道德情感内容,设置类型不同,层次有别的观察情境,来测量学生的道德情感,其结果会比那种只凭单一的,无层次性的观察情境测量来的结果真实可信得多。

1.从观察情境的特性分,有动态情境和静态情境。

所谓动态情境,是指以活动、操作为主体的情境。情境的参与者总以动态出现。观察者教师通过情境中人物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测量其对某种事物的观点、立场和态度。动态情境的优点在于观察者容易观察和记载。设置动态情境要使参与者人人都有“动”的机会。

所谓静态情境,是指以观看、倾听为主体的情境。情境的参与者处于相对静止状态,实际上是明“静”暗“动”,参与者的内心实际上充满着激烈地矛盾运动。因此,设置静态情境,一定要考虑,是否能够把参与者引进“静思”的意境。

2.从参与情境的成员分,有个体情境和群体情境。

个体情境,只有一人参与,具有独立性和排它性。由于不受外来干扰,参与者呈无拘无束状态,所以,情感流露得较自然、真实。设置个体情境,便于准确把握学生的特殊情况。

群体情境,参与情境的是一个群体,是某个集体中的所有成员。设置这种情境最大的优越性在于:造成学生的心理平衡。在学生看来,教师的要求是对准我们大家的,不是针对我们少数几个人。设置群体情境准备工作要做充分,防止学生情感行为的“人云亦云”。

3.从设置情境的途径看,有直接情境和间接情境。

直接情境,具有直接性,设置者将学生直接带进生活现实,让他们接触社会,接触大自然,从中观察学生道德情感的具体表现。在教学实际中,经常用到的有参与活动、现场参观、调查访问等形式。

直接情境与间接情境相比,自然性较强,人为痕迹少。但往往受教学时间、空间的局限,观察情境不可能全部“直接化”,还有相当一部分要靠教师去设计、加工和创造,这样来的情境便为间接情境。设置间接情境要巧妙、自然,要独具匠心,还要尽量排除干扰因素,尽量减少“人为痕迹”,要让被试者感觉不到在被试,这样,他们的情感才会不受压抑,才不会出现为取悦测试者而作出违心的反应。

上述几种观察情境,是互相联系的而不是彼此孤立,绝然分开的。它们互相交叉,彼此渗透,融为一体。动态情境中有静态情境,静态情境中有动态情境,时而先动后静,时而先静后动;时而又动静结合。若干个体情境,可组成群体情境,群体情境中有个体情境。直接情境和间接情境,也可互为凭借,相互转化。所以,设置观察情境时,一定要注意考虑其联系性,用联系的观点来指导我们的测量工作。

(二)在观察情境中,测量学生道德情感的方法和技巧

在观察情境中测量学生的道德情感,具有以下三个环节:检测、量化和分析。

1.检测:是整个测量工作的第一个环节,也是关键性环节。它包括立标、观察、记载等内容。

立标:就是确立道德情感测量的目标。测量哪种道德情感,这种情感具有怎样的发展等级,怎样测量等工作,都需要在这个环节里考虑成熟。否则,下一步的“量化”工作将无法进行。确立目标时,一定要紧紧抓住《课程标准》和教材,围绕着教学目的来进行,切切不能偏离标准、教材的航线。

观察:从特设的情境中,审视学生的种种表现:神态、表情、言语、动作……。观察的方法有两种:直接观察式。教师作为情境的参与者与学生一道活动、对话和操作,从中直接观察学生的情感行为;间接观察式,教师作为情境的旁观者,或远离或隐蔽,远观学生的情感行为。不论采用哪种观察方式,最好不让学生知道有“观察者”在“观察”他们。“在较长时间内进行大量不同类型的观察,能减少对情感成果作出不正确推论的可能性”。

记载:对观察来的资料作详细的“原始”的记载。资料记载得多与寡、虚与实、真与伪,都与观察者观察时的细心、留神程度有关。观察者观察时,对观察的目标领悟得越准确,和在观察中越细心、越留神,得来的素材就越丰富。如果观察者事先不认真钻研和领会情感目标的内涵及外延,不学习和掌握学生情感表现的特点和规律,就会对某些很有价值的情感表现状态,如皱眉、叹气等,观而不察,察而不记。记载的内容不仅包括学生的可观察行为,而且还包括产生这种行为的特定环境。记载的方式有三种:一是表格式记载,把观察到的有关内容,填写在事先设计好的表格中,以示学生情感的发展变化状态;二是描述式记载,用语言文字直接勾勒学生的情感行为;三是表格式+描述式记载。不论采用哪种形式,其内容都应具有“原始性”,尽可能不加或少加主观色彩的词句。

2.量化:对学生情感行为的数量化。

对学生道德情感的量化,教师要首先主观规定学生道德情感的不同等级,并指派相应的数字。这是整个测量工作中最困难的事情:因为,学生的道德情感具有不稳定性,既抽象又易变,所以很难制定和使用情感等级。但是,只有我们深入实践,注重调查研究,善于搜集资料,全面掌握学生道德情感产生、发展的规律及其表现特点,就能够确立较为准确的量化法则。有了准确的量化法则,就能得到正确可靠的测量结果。

3.分析:对量化结果的定性与归因。

分析这个环节是很复杂的,也是很具体的。因为影响、制约着学生道德情感产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不是单一的。所以,分析时一定要准确把握学生的道德情感在各个年龄段产生、发展、变化的特点,把握准学生情感产生的现场环境,还要把握准测题及测法的可信度。

四、情感教育效果测评实施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加强学习,提高思想认识与理论水平

首先必须认真学习《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义务教育法》以及《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试行)》等文献,从理性上明确实施情感教育测评工作的重要意义,以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彻底更新旧的教学观念。同时还必须认真学习一些有关情感目标分类学,情感教育评价、情感教育论等理论书籍,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师的理论水平、研究能力。

2.熟练掌握情感目标参照表和情感教育测评的几种主要方法和操作程序

情感目标参照表,是情感教育达成和编拟测评试题的主要依据,而测评方法与操作程序,又是测评过程有机、有序、有效实施的关键之所在,所以必须熟练掌握。测评过程实施程序大致如下:

附图{图}

3.不断总结,开拓进取

实施小学思想品德课情感教育测评,是一项开创性工作,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这就要求思想品德课教师,具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开拓进取、百折不挠的奉献精神,以保证这项工作的长期进行。

[1]《教育评价》,布卢姆,华东师大出版社,1990年版。

[2]《教育测量》,王孝玲,华东师大出版社,1989年版。

思品课范文篇7

从素质教育的观点来看小学各门功课都是基础课都很重要没有所谓的“主科”“副科”之分学生尚且不应该偏科学校领导和教师更不应该“偏科”针对思品课政治思想性强的特点应挑选政治思想好、责任心强的专职教师来承担思品课教学任务以保证教学任务按质按量完成思品课教师应该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师德高尚不仅要在课堂上正确地向学生宣讲、灌输课文所表达的观点和哲理而且要在课后和日常生活中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做到既言教又身教让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和熏陶我校多年来安排党员教师和学校领导上思品课且做到任课人员和任课班级相对稳定防止了将思品课作为“搭配科目”随意搭配和挤占的错误做法既有利于任课教师的教研教改又有利于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与办学效益的提高

二、深钻教材认真挖掘教材的思想因素

遵循“激情”“明理”“导行”的教学原则认真备课、上课每上一课教师要先受教育要以饱满的情绪、生动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从具体的事例中明白事理、接受观点教师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通过精心设计的行为模拟、事例辨析、例证比较及听、说、看、想、议、做等教学形式引导学生用所学的事理指导自己的行动如教学第九册第二课自觉维护祖国的尊严时教师为了强化国格教育列举多种正反两个方面的事例让学生辨析启发学生联想和议论:与外国人交往时在什么场合应怎么做?同时让学生联系自尊自爱珍惜名誉等课文使学生明白一个道理:祖国尊严至高无上作为一个中国人要讲究国格人格处处为国争光维护祖国尊严进而树立一个观点:热爱祖国为国争光是行为美、心灵美的最高境界要从小自尊自爱维护国格人格为国争光思品课的教学重在明理更重在导行只要教师引导得法、不断巩固长此以往学生势必懂得道理多而随着思想境界的不断提升他们的行为也会日趋规范

三、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深入进行教研教改

教师要依据教材紧密结合社会和学生实际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教育因材施教从思想认识和行为习惯上引导学生去恶从善、去伪存真塑造他们美的心灵教师结合教学让学生辨析比较社会上一些人为追逐金钱不择手段与一些人拾金不昧的两种行为强化学生拾金不昧的观念引导学生做有益于人民的人不做拾物归己、自私自利的人任课的学校领导还利用开家长会、办家长学校之机向学生家长宣讲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要求家长树立育人为本的思想正确教导孩子的成长在理论联系实际方面教师不仅要抓学生的品德教育而且要花大力气抓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落到实处

四、与对学生实际表现的考核相结合

强化对学生日常行为的指导促进养成教育一方面将思品课成绩的考核评定与学生“德”的表现及操行等级、劳动分数、重大好事或错误等联系起来要求学生不仅课本知识要学得好而且思想表现要好行为要合格凡发现损坏公物、打架骂人、小偷小摸等不端行为思品课教师都主动协助班主任做好教育疏导工作引导学生去恶从善鼓励他们做不仅课本知识成绩合格而且行为表现也合格的好学生

五、思品课课堂的“小气候”要紧密联系学校

思品课范文篇8

一、"抓纲务本",按时代要求,扣学科特点,确定教学目标内容。创造教育与传统教育不同之一在于教育目标的不同。小学思品课是让小学生比较系统地进行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的一门课程。本学科以"五爱"为基本内容,着重培养道德情感,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指导行为,使学生初步具有分辨是非的能力。较之以传统的思品教育来说,"以情明理,情理交融,注重能力"这本身就突出了思品课教学既重视知识积累,强调知识结构,还体现了其强调培养能力、强调教师要重视据大纲要求,扣教材本身,从思品教育的整体性、阶段性等多角度全面统一考虑教学目标,从而在思品教学中实施创造教育。例如:低段教材《今日事今日毕》要重视启发学生从生动形象、图文并茂的动物们在山羊老师处学习的不同态度及结果的故事中懂得今天的事今做的道理,从而养成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中段《什么是勇敢》要透过文字、结合图画的理解,教会学生分析懂得勇敢与逞强的区别,激励学生向真正的勇敢的人学习。高段《给小燕的回信》则应让学生在古今中外众多感人至深的尊师故事中去体验,激发情感的共鸣,从而深切体会到老师的崇高而伟大,他们应受到全社会的尊重。由于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制订好每一课的教学目标,学生"五爱"的思想情感和小主人的责任感得以激发,学生乐于学习这门课程,体现了学生变机械接受、机械模仿式的学习为接受与发现有机统一的创造性的学习。

二、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创造志趣和创造能力。第多斯惠说过:一个不好的教师是奉送真理,而一个好的教师则是教人发现真理。创造教育与传统教育的不同之一还表现在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的不同之上。实践证明:树立全面的教学任务观,渗透创造教育的精神,深教学活动结构的改革和教法改革,是培养小学生创造志趣和能力的主渠道。

1、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环节。一堂课总离不开开课、行课、结束三大环节。结合思品课明理、激情、导行的要求,我通常在思品课中安排新课引入、学文明理、指导行为、总结谈话四大环节。在教学中又注意了在课堂教学环节设置中激情激趣,以情明理,情理交融,水到渠成,指导行为,从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具体地说,即是:

A:以景入情,引入课堂。教学中通过采用配乐、角色朗读、质疑、谜语、儿歌、启发谈话等生动的形式,达到"课伊始,趣即生的效果。例如《讲信用》一课中,我在开始设置了一请故事大王来讲故事的情节,学生情绪高涨。可急转直下,故事大王失约未来,师生一阵失望。就在这一起一伏的情感体验中,学生已初步感知到了不讲信用给别人带来的不快,为后面的学习铺下了感情基础。

B:以情载理,情理交融。思品课本身感情色彩重,只有充分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促进学生情感内化,才能使其真正明理、导行、启迪良知。教学中我总是注意把握好"学文明理"这一重头戏,以激情作为载体,紧扣教材,突出学科性,讲究准确性,力求趣味性,注重实效性,丝丝如扣进行分析,以情载理,情理交融。提高教学质量。例如《不隐瞒错误》一课中,对于李芳错误这一部分,我紧紧抓住其心情变化为线索,带领学生分析理清了他犯错误的思想基础,紧接着扣住李芳的内心活动要学生设身处地体验李芳的内心情感及思想活动,最后泻染李芳承认错误后受到大家的赞扬的情景。学生边分析、边体会,最终发出了"承认错误是一件了不起的光彩的事"的结论,真可谓水到渠成,至今还今学生记忆犹新。

思品课范文篇9

我国已故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人类社会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那么,作为现代教育如何发掘每一个孩子蕴藏着的无限的潜在创造力而使他们成为创造之人呢?作为教师应注意选择好每一个"创造之地",把握好每一个"创造之时"来造就一个"创造之人"。小学思品课是实施小学德育的主渠道,在小学德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因此,努力改革思品教学,实施创造教育是大势之趋、刻不容缓。于是我在重视继承思品课传统的同时,注意了创造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区别,进行了思品课中实施创造教育的教改实验的探索。一、"抓纲务本",按时代要求,扣学科特点,确定教学目标内容。创造教育与传统教育不同之一在于教育目标的不同。小学思品课是让小学生比较系统地进行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的一门课程。本学科以"五爱"为基本内容,着重培养道德情感,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指导行为,使学生初步具有分辨是非的能力。较之以传统的思品教育来说,"以情明理,情理交融,注重能力"这本身就突出了思品课教学既重视知识积累,强调知识结构,还体现了其强调培养能力、强调教师要重视据大纲要求,扣教材本身,从思品教育的整体性、阶段性等多角度全面统一考虑教学目标,从而在思品教学中实施创造教育。例如:低段教材《今日事今日毕》要重视启发学生从生动形象、图文并茂的动物们在山羊老师处学习的不同态度及结果的故事中懂得今天的事今做的道理,从而养成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中段《什么是勇敢》要透过文字、结合图画的理解,教会学生分析懂得勇敢与逞强的区别,激励学生向真正的勇敢的人学习。高段《给小燕的回信》则应让学生在古今中外众多感人至深的尊师故事中去体验,激发情感的共鸣,从而深切体会到老师的崇高而伟大,他们应受到全社会的尊重。由于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制订好每一课的教学目标,学生"五爱"的思想情感和小主人的责任感得以激发,学生乐于学习这门课程,体现了学生变机械接受、机械模仿式的学习为接受与发现有机统一的创造性的学习。二、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创造志趣和创造能力。第多斯惠说过:一个不好的教师是奉送真理,而一个好的教师则是教人发现真理。创造教育与传统教育的不同之一还表现在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的不同之上。实践证明:树立全面的教学任务观,渗透创造教育的精神,深教学活动结构的改革和教法改革,是培养小学生创造志趣和能力的主渠道。1、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环节。一堂课总离不开开课、行课、结束三大环节。结合思品课明理、激情、导行的要求,我通常在思品课中安排新课引入、学文明理、指导行为、总结谈话四大环节。在教学中又注意了在课堂教学环节设置中激情激趣,以情明理,情理交融,水到渠成,指导行为,从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具体地说,即是:A:以景入情,引入课堂。教学中通过采用配乐、角色朗读、质疑、谜语、儿歌、启发谈话等生动的形式,达到"课伊始,趣即生的效果。例如《讲信用》一课中,我在开始设置了一请故事大王来讲故事的情节,学生情绪高涨。可急转直下,故事大王失约未来,师生一阵失望。就在这一起一伏的情感体验中,学生已初步感知到了不讲信用给别人带来的不快,为后面的学习铺下了感情基础。B:以情载理,情理交融。思品课本身感情色彩重,只有充分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促进学生情感内化,才能使其真正明理、导行、启迪良知。教学中我总是注意把握好"学文明理"这一重头戏,以激情作为载体,紧扣教材,突出学科性,讲究准确性,力求趣味性,注重实效性,丝丝如扣进行分析,以情载理,情理交融。提高教学质量。例如《不隐瞒错误》一课中,对于李芳错误这一部分,我紧紧抓住其心情变化为线索,带领学生分析理清了他犯错误的思想基础,紧接着扣住李芳的内心活动要学生设身处地体验李芳的内心情感及思想活动,最后泻染李芳承认错误后受到大家的赞扬的情景。学生边分析、边体会,最终发出了"承认错误是一件了不起的光彩的事"的结论,真可谓水到渠成,至今还今学生记忆犹新。C:以情导行,深化情感。思品课中学文是手段,激情是载体,导行才是目的。如何把握好导行这一"落脚点"至关重要。在教学中除了考虑课堂情感的延续处,感情的内化对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不容忽视。因此,我总是顺势而为,重视导行与学文的有机衔接,充分重视每个具体事例(包括想和做练习)的情景性,层次性以及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来调动学生情感,重视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学生置身于情景中去思考、解决问题并形成能力。例如《在不隐瞒错误》教学中,学生对正确对待自己的错误有一定认识后,我考虑补充了如何对待同学错误的练习,同样把它设置在文中李芳同的班上,利用前面铺垫的情感因素,使学生全面掌握了怎样才能做到不隐瞒错误这一正确观点。D:表达激励,结束全文。对全文的总结既是一堂完整好课的需要,更是思品课学生道德观念确认的需要。"化龙点睛"的结束语不仅能深化学生的认识,而且能因势利导,表达教师的激励、期待和良好祝愿,它同时是指导行为的有效方式。在《讲信用》一文结束时,我回扣开题,让学生再资助分析故事大王的错误,概述巩固了观点,提出希望。我的结束是这样的:师:老师希望你们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从小做讲信用的好孩子,长大成为言而有信的好公民,好吗?生:好!师:你们答应老师就该怎样做?生:讲信用!(指:课题板书)师:好!老师相信你们。三言二语,言简意咳,既是希望,更是对学生的鼓励和信任。"激励是创造的灵魂",这样的课堂结束语才具有其深层次的力度。2、重视发散思维的训练。在创造性思维的大家庭中,发散思维可谓是天之骄子,因为人们大部创造性设想都是通过发散思维得到的。在思品教学中,注意"抓纲务本",从教育的角度出发,处理好文内、文外的联想分析,是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有机结合点。例如《不隐瞒错误》一课中,在处理教材"李芳回到家里,心情乱极了"一节时,教师提出了"请同学们帮李芳分析一下,此时她可能面临着哪几种选择,后果怎样?"一石激直千层浪,学生兴趣高涨,展开了思维的翅膀,这为后文李芳作出唯一正确的选择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3、为学生提供"创造大舞台"。善于发掘环境中的有利因素,不断取得最进的支撑点,是创造活动取得成功的艺术。和谐、宽松、信息畅通、恰如其分的奖励,尤其是富于挑战的环境,对创造最为有利。基于这样的考虑,结合我校中高段学生的实际能力,在教学中,我注意把导行这一环节作为学生喜欢的"辩析讨论会"的形式出现,一改过去教师把持课堂为学生积极参与组织课堂。由"小主持人"带领同学们运用观点、分析解决问题,形成能力。而作为小主持人,本身的荣誉、锻炼的机会、竞争的动力,都促使学生尽其所能,在教师的点拨下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特别是讨论会中的"创造天地栏目",学生自由地通过朗诵、表演、讨论等形式展示自己对本课观点的理解和运用。实践证明,这是必要的,且是可行的,真可谓一举多得,在思品课创造教育的实施上迈出了勇敢的一步。"在思品课中实施创造教育"这一小小的实验课题是在学校"培养创造志趣和能力为特色的小学教育整改实验"成果大树上结出的一朵小花,实验还处于探索阶段。我愿为这朵小花越开越艳而辛勤耕耘.

思品课范文篇10

摘要:思品教学开放式实践心得

综观当前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我们不难发现,教师生硬灌输的多,学生主动求索的少,学生盲目接受书本的观点多,自己独立思索形成结论的少,尤其是部分教师唯书至上,不顾学生思想实际,照本宣科,脱离实际,强迫学生接受一些生硬的道德观点,形成一些唯心的道德熟悉,致使学生违反道德良知,说些假话,大话、空话,严重影响了学生人格发展,大大降低了思想品德的实效性。基于以上熟悉,我们从改革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着手,实行了适应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发展的小学思品课开放式教学。

所谓"开放式教学",指在教学指导思想上冲破"闭合式"教学的怪圈,冲破课堂约束,参和社会实践,打破课程局限,做到各科相互渗透,形成学校、社会、家庭全方位育人网络。以思想品德课的内容确立教育的中心主题,围绕这个主题,开展系列活动教育,各科配合,突出主题思想,通过课内活动和社会实践实现知行统一,使思想品德课教学实现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的有机统一。同时根据思品课内容确定教育主题,引入观点,拉开序幕,提出目标,并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纵向沟通,就是围绕教育主题,开展系列活动,分解、内化,加深理解,体验情感。横向沟通,小学各学科协调配合拓展主题教育思想,深挖内涵,深化主题。发展沟通,通过以上各条教育途径相互联系,通过课内活动和社会实践,指导学生品行并及时得到反馈,进而强化主题教育,促进学生品行深入发展。思品课只有实行开放,和其它学科、和家庭、社会、和外界进行信息交换,才能成为一池活水,才能得到有序发展。几年来,经过我对小学思品开放式教学的探索和实践,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摘要:

一、更新教育观念,做开放型的现代教师。

现代媒体往往把师生关系的比喻为"一桶水和一杯水"或"一条小溪和一杯水",都只强调教师对于学生的单向给予,而忽视了学生的能动性。因此我更欣赏"灯芯和煤油"的比喻,从某种程度上教师更依靠于学生。正如我的学生所设想的师生关系体是由教师的经验和学生的好奇和热情组成股份公司。现代解释学也认为,人们的思维和行为的模式正由"主客模式"向"互主体模式"转变,教学相长,学生也是老师,"向学生学习"是一种时代的新理念。打破教师万能、唯我独尊的观念,容纳不同意见,尊重并强调学生的个性。教学过程中学生以探究者的身份参和包括发现探索在内的获得知识的全过程,教师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应该扮演好欣赏者、主持人、学习者……去为学生服务。

1、扮演欣赏者的角色。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年级的升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不断提高,参和教学活动的能力也不断增强。为了充分调动学生自学、自励的积极性,我逐渐扩大了学生参和教学活动的程度。非凡是到了五、六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了较高的认知基础和道德修养,对于每一篇课文,经过教师的指导和自己的努力,能够有一个较全面的理解、较准确的把握。为了最大限度地组织学生参和教学活动,我选择和学生生活联系密切以及学生易于把握的课文,辅导学生学习课文、领会要点、上台讲课,而自己作为欣赏者,则由前台转到了幕后。如教学《敬礼!五星红旗》一课时,上课前,我向一学生明确教学目的要求和教学要点,让他查看、搜集有关资料,听取家长和同学的意见,然后给同学上课。该同学在讲课中,结合课文内容和相关资料,用学生的语言、情感,解释了祖国尊严的表现和重要意义,学生听了倍感亲切,很受鼓舞。学生的参和意识很强,发言热烈,提出的观点、讲述的内容大都符合课文要求。最后,教师总结升华,画龙点睛,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

2、扮演主持人的角色。

《实话实说》、《人生A、B剧》等之类的电视节目,不知大家看没看过?这些节目有相当高的收视率,同样也深受广大的高年级学生欢迎,由此,我想到摘要:我们的思品课堂上是不是可以多一些这样的创意,开放我们的课堂,转换我们的脑筋,把课堂变成展示学生思想、情感和行为的舞台,老师只不过是一个主持人--课堂教学的主持人,组织引导学生在课堂这个在舞台上尽情地展示自己的思想,展示自己的情感世界,展示自己的道德行为,并让他们在主动参和、充分展示的过程中,在心灵上有那么一点触动,在情绪上有那么一点感染,在情感上有那么一点体验。例九册《参加正当有益的课余活动》一课时,我以主持人的角色参加,让学生畅所欲言,把自己想说的说出来,并让学生展开讨论、分析哪些是正当有益的课余活动?最后老师总结学生的发言,提出要求。

3、扮演学习者的角色。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知识更新的速度在不断加快,获取信息的渠道在不断拓展。学校和教师显然已经不是唯一的知识来源,各种超文本的知识信息通过各种媒体充斥着社会各个社会化场所,新的交往形式,例如通过网络和外界的交流,大大地拓宽了一代人的学习和交往空间。在这样一个高度信息化的社会中,一个教师假如不学习,那么他过去所拥有的知识或许就不能成为今天"传道、授业、解惑"的资本。确实,有些现代信息,我们的学生比我们老师知道得多,看新问题也现实得多。他们提出的有些新问题相当敏锐,凭我们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很难令学生满足的接受,把自己当作是一个学习者,在和学生的合作、交流中,共同学习,共同受教育,共同陶冶情操。因为只有当我们把自己看作是和学生共同受教育的学习者,在能够想学生所想,感学生所感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我们的教育也才能真正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留下烙印。如教学十册《科学技术神通广大》一课,我以学习者的角色,让学生把搜集到的基因工程、电子网络、"神舟号"飞船……向大家介绍,学生早有预备,热情很高,充分激发了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喜好。

二、沟通课本内外,学开放型的教学内容。

时代在变,学生在变,教法在变,教学内容岂能不变?因此,我们在使用手中的课本时,就应该非凡注重创造性地使用,既善于利用课本,又敢于跳出课本。其实课本只是一个蓝本,非凡是思品课,三分得于课内,七分得于课外。我们的课堂应既包括课本内容,又布满生活内容、现实内容和时代内容。因此,对现有部分教材内容必须灵活变换。

1、教材内容由大变小。根据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情况,对于他们的品德教育尚处在学会最起码的做人道理、养成最初步的道德行为阶段,因此教育内容要由大变小。如十二册《让世界布满爱》一课,培养学生的国际主义精神,对小学生来说,白求恩、罗盛教这些英雄人物离他们生活实际太远,因而目标太大。为贴近学生实际,可补充现实材料,使学生对重大国际事件关注了解;对世界各国小朋友生活状况能关心;热爱世界和平等,让学生从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

2、教材内容由繁变简。从认知、思维、记忆的角度来说,只有探究对象越具体,人的熟悉才会越深刻。如九册《神州巨变》一课,课文从1949年-1990年我国钢、原煤、发电量、原油产量各增长了几倍等这些方面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繁多,学生印象不深。在教学中,可重点选其中学生较熟悉的一项--体育,从奥运会金牌零的突破到奥运会金牌名列第四,亚运会第一位等相关内容作生动具体的描述。这种介绍更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起到教育的功能。

3、教材内容由虚变实。教学内容运用故事、寓言等的目的是摘要:将抽象的道理通过浅显通俗的形式使之更形象化,有助于学生理解。但有时其内容和学生实际相脱节。如《古人刻苦学习的故事》一课,是用古人陈正之、苏秦、孙敬……刻苦学习故事作为教材内容的,和我们现代的生活实际已经有较远距离。这可补充班内优秀生介绍是怎样合理利用时间刻苦学习的内容。

三、创新课堂结构,建开放型的教学模式。

教学改革关键是教学观念的更新。教育即是自由,"呼唤人的主体精神是当代时代精神的最核心的内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必须在自主、和谐的气氛下才能进行,因此,构建开放型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1、体验领悟模式。所谓体验领悟式学习,是一种建立在体验的基础上的,而不是通过书本或者别人的传授而获得知识的方式。体验领悟式学习需要学习者更多地发挥主动精神,主动地参和到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通过自主性的活动,以"发现者"的身份,浸润在对人类间接经验和知识再度发现的体验中。体验领悟式学习强调主体的亲身体验,这和任何体验一样,是内在的,是学生的一种自主活动摘要:即自主选择、自主判定、自主内化的活动。这种体验的积聚,生成为一种自我意识,进而转化为一种主体的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能力。比如讲尊重残疾人,不如让学生坐上轮椅驱车爬坡;讲拾金不昧,不妨让学生换位体验,体验失主的心情,这样更能增进对残疾人、失主的理解和同情。

2、解决新问题模式。波利亚认为,"对你自己提出新问题是解决新问题的开始","当你有目的地向自己提出新问题时,它就变作你的新问题。"而"假使你能适当地应用这些(怎样解题表)问句和提示来问你自己,它们可以帮助你解决你的新问题。假使你能适当地应用这些同样的问句和提示来问你的学生,你就可以帮助他解决他的新问题。"我们认为,波利亚的"怎样解题表"提供了"解决新问题"策略的理论依据。例十二册《信科学不迷信》一课教学时,学生就提出新问题摘要:既然封建迷信是骗人的东西,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人相信它呢?这新问题提得好,真正达到了"投石冲破水底天"的境界。这下学生的思维活跃了,他们结合自己的感受,谈了自己的想法。"搞封建迷信活动的人往往缺乏科学知识,信以为真""一般搞封建迷信活动的人都是生活上、事业上碰到一番周折的,而封建迷信的东西往往都去迎合人们的心理,把人弄得神魂颠倒。"……通过讨论,学生们揭下了封建迷信的假面具,思想熟悉得到了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