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评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6 17:21:20

四评范文篇1

一、活动目标

按照“五好五带头”要求,充分发挥局系统各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断巩固学习实践活动成果,进一步改进和提升讲质量、提效率、抓落实的作风和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本领,进一步形成勤履职、重管理、为民服务的创先争优新风气,努力使我局在解决群众关心的问题上取得新突破,在提高服务水平上取得新进展,在加强自身建设和管理创新上取得新成效。

二、组织领导

“四亮四创四评”活动在局党总支领导下进行,全体党员、团员、群众一同参与,具体工作以各党支部为单位结合实际抓落实。局机关党总支负责各科室及下属事业单位、党支部负责本单位,要求做好请示汇报工作。

三、活动内容

深入开展创先争优“四亮四创四评”活动,是在创建“五好”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争当“五带头”优秀共产党员基础上,全面开展亮身份、亮流程、亮职责、亮承诺“四亮”,创优质服务之星、创流动红旗标兵、创党员示范窗口、创人民满意支部“四创”和自己评、群众评、领导评、组织评“四评”活动,形成为群众诚心实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的浓厚创先争优氛围,让广大群众共享现代新昆明建设改革发展成果。

(一)四亮

一是亮流程。因我局不涉及窗口单位,所以我局要在办公室走廊设立政务公开宣传栏,把各岗位党员照片、职责等粘贴上墙;并通过政府信息公开网站公开工作流程和办事程序,在阳光政府四项制度网站及时公开重点工程工作进展。

二是亮身份。开展“党员示范窗口”、“党员先锋岗”、“党员责任区”等活动,通过摆放席卡、台签,佩戴党员标志牌、团微、胸卡、挂牌上岗等方式,实施“共产党员亮牌示范”工程,引导广大党员“把党员身份亮出来、让党员称号响起来、使党员形象树起来”,突出党员示范,接受群众监督。

三是亮职责。局机关要通过政务公开宣传栏、政府信息公开网站等,对工作职责、履职要求、工作时限进行公开;工作人员要亮明各自岗位职责和行业服务用语。

四是亮承诺。要把群众反映强烈的事项服务承诺内容、工作兑现要求及重大工程的进展等,通过公开栏、政府信息公开网站等形式进行公开。

(2)四创

一是创优质服务之星。按照“授旗评星”要求,每月评授“优质服务之星”。

二是创流动红旗标兵。实行“流动红旗标兵”动态评比制度,每月进行一次评选,对服务态度良好、工作作风踏实、服务质量较高的单位及个人授予“流动红旗标兵”。

三是创党员示范窗口。党员积极作表率、树标杆,在本职岗位上创一流业绩,积极争创“党员示范窗口”,争取打造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党员示范窗口”。

四是创人民满意支部。局党总支要带领工会、工青团、妇女组织不断提升为群众服务的能力,争创“人民满意党支部”、“人民满意工会”、“人民满意团支部”、“人民满意妇女组织”等。

(3)四评

一是自己评。每月要适时召开组织生活会、工作分析会、工作评议会等,查找存在问题和不足,对党员和工作人员的履职情况、承诺事项等进行评议,开展好自评和互评。

二是群众评。要通过发放评价表、问卷调查、社会满意度调查等,让人民群众能够及时、简便地对我局的工作质量进行评价,广泛征求群众意见。

三是领导评。要建立领导点评制度,按照实地论发展、当场议问题、集中评效果、整改抓落实等程序进行点评,实事求是肯定取得的成绩,指出问题,提出改进意见,明确努力方向。

四是组织评。要制定服务考核评价办法,通过开展“授旗评星”活动,探索建立月考、季评、年表彰的考核评价机制,努力形成党组织月比标兵、季评明星、年树典型,党员和工作人员“天天有行动、月月有动力”的创先争优生动局面。

四、活动实施

按照全面部署、重点推进原则,局机关党总支要率先推行,一季度要集中力量打造一批“示范点”(党员示范窗口),培育一批示范岗(党员先锋岗),并通过召开现场推进会、经验交流会、现场观摩会等方式积极推进面上的工作,确保在二季度全面展开。“四亮四创四评”活动纳入“领导点评”工作重要内容,做到每月一讲评、每季一点评、年终一考评。

五、工作要求

一是要大力推行“五办”作风、一线工作法和“工作成果倒逼法”,全面落实《首问首办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等三项制度,严格责任追究,着力营造优质一流的软环境。

二是要完善便民措施,健全联系群众制度,延伸为民服务范围,不断深化为民服务体系建设,竭尽全力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各党总支(支部)要进一步完善“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一次性办结、一条鞭管理”的工作机制,探索建立全程代办制、流动服务制、预约服务制和上门服务等便民利民新举措。

三是要创新工作方法,突出“一个行业一个特色、一个单位一个亮点”,切实增强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要注重总结好的经验,形成长效机制,推动全局各单位创先争优“四亮四创四评”活动全面开展。

四评范文篇2

一、目标要求

全局各部门要深刻认识在窗口部门深入开展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的重大意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县委的决策部署上来,把服务人民群众作为创先争优的一个突出重点,与贯彻落实为民服务五项制度十条措施、“三五”群众工作法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牢固树立民生为重、服务为先的向导,自觉把增强服务意识,改进工作作风,提高服务水平的理念渗透到各项工作中,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创先争优活动带来的新气象新变化,把创先争优活动办成群众满意工程。

服务意识明显增强。牢固树立群众观点,真正做到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为了群众,满腔热忱对待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切实增强服务意识,使为民服务成为自觉行动。

服务作风明显改善。要切实改进政风行风,积极倡导阳光服务、微笑服务、规范服务,切实解决一些单位存在的“庸、懒、散”现象和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问题。

服务效能明显提高。要坚持便捷、高效、优质原则,优化工作流程,规范服务标准,创新服务方式,健全服务体系,坚决防止办事拖拉、推诿扯皮、敷衍赛责等问题,不断提高服务效能。

服务能力明显提升。要主动适应人民群众的新要求,加强党性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技能培训,带动本单位本行业服务能力和水平的全面提升。

二、参与范围

参加窗口单位深入开展“四亮四创四评”活动的部门主要包括各分局、地籍科、耕地保护土地利用科、矿政地质环境科、规划科、国土资源事务所、办公室、信访接待室等窗口单位。

三、活动载体

根据中央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印发<关于在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深入开展“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的指导意见>的通知》、中共云南省委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印发<关于在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深入开展“四亮四创四评”活动的实施意见>》和中共弥勒县委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转发《印发<关于在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深入开展“四亮四创四评”活动的实施意见>的通知》精神,结合我局实际,在今后一段时间要把“四亮四创四评”主题实践活动作为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开展创先争优的主要载体和重要抓手,强力推进,扎实开展,不断推动创先争优活动向纵深开展。

(一)亮流程、亮身份、亮职责、亮承诺。

1.亮流程:通过摆放展板、设置电子屏幕、报刊、网站等多种形式对服务事项、工作流程、办结时限进行公开。

2.亮身份:通过摆放席卡、台签,佩戴党徽、团徽、胸卡等方式,亮出党员身份。

3.亮职责:通过电子显示屏、展板等方式对服务窗口和相关岗位人员的工作职责、履职要求进行公开,亮明岗位职责。

4.亮承诺:通过设置展板、公示栏、承诺卡、网络平台等方式,公布服务承诺内容,亮明承诺,接受群众监督。

(二)创优质服务之星、创流动红旗标兵、创党员示范窗口、创人民满意支部。

1.创优质服务之星:量化争创标准,制定争创办法,按照“授旗评星”要求,每季(月)评授“优质服务之星”。

2.创流动红旗标兵:实行“流动红旗标兵”动态评比制度,每季(月)进行一次“流动红旗标兵”评选,对服务态度良好、工作作风踏实、服务质量较高的单位及个人授予“流动红旗标兵”。

3.创党员示范窗口:党员积极做表率、树标杆,在本职岗位上创一流业绩,积极争创“党员示范窗口”,争取打造一批在全镇乃至全县有一定影响力的“党员示范窗口”。

4.创人民满意支部:党支部要带领工会、共青团、妇女组织不断提升为群众服务的能力,争创“人民满意党支部”、“人民满意工会”、“人民满意团支部”、“人民满意妇女组织”等。

(三)自己评、群众评、领导评、组织评。

1.自己评:通过每月组织开展自评互评会,查找存在问题,明确自身努力方向。

2.群众评:通过设置意见箱、安装服务评价器、摆放工作评价表等方式,让服务对象对服务质量进行评价。同时,采取邀请“两代表一委员”评议、开展社会满意度调查等方式,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及时整改问题。

3.领导评:建立领导点评机制,领导及时指出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意见。

4.组织评:党总支要制定服务窗口考核评价的具体措施和办法,定期对服务窗口和党员进行评议,帮助查找问题,提出整改意见。

四、推进措施

窗口部门涉及范围广、情况差异大,各部门要立足行业实际,积极拓展服务平台,提供服务场所,开设服务窗口,搭建方便快捷的为民服务平台。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部门责任。各部门要根据工作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个工作方案、提出一个具体目标,对不同领域、不同类型的窗口单位有具体措施,对不同行业、不同岗位的党员有不同要求。党员领导干部要做到工作重心下移、工作力量下沉,要建立领导干部服务窗口联系点,帮助基层解决困难和问题。要大力推行党员责任区,把党员责任区作为创先争优为民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和任务,作为服务群众的一项重要措施,切实把为民服务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要对群众最关注的服务态度、服务质量、承诺践诺、办事效率情况等方面,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新闻媒体以及服务对象担任监督员,要定期进行督促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及时通报。

(二)注重群众参与,抓好延伸拓展。要积极扩大群众参与面,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建立群众评议机制,组织群众对活动开展情况进行评价,让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活动的意义和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要深化党群共建。坚持党内带党外、党员带群众,共同推进“四亮四创四评”活动。要进一步创新服务方式,拓宽服务渠道,延伸服务,把为民服务从窗口延伸到后台,从一线延伸到机关,让更多的党员干部参与到“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中来。

四评范文篇3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围绕“一主四推”战略部署,以构建村干部队伍目标考核评价体系为核心,全面加强村干部的“执行力、创造力、公信力”建设。通过实行“四诺四评”制度,努力建设一支思想政治素质强、带富致富能力强、群众工作能力强、遵纪守法意识强的“四强”村干部队伍,为实现“五项翻番、四大跨越、三个阳新”的奋斗目标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

二、适用范围

“四诺四评”制度的适用对象是:全县行政村“两委”班子成员、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社区、大队班子成员参照执行。

三、基本原则

1、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按照县、镇党委、政府的总体工作思路和工作部署,紧紧围绕推进“一主四推”、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等中心任务,明确工作重点,确定承诺事项。

2、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因人因事制宜,承诺事项要具体实在,简明扼要,切实可行,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结果。

3、坚持群众参与、接受监督。把发扬民主、依靠群众贯穿于落实“四诺四评”制度始终,坚持开门承诺、开门评议,真正做到让群众知情、让群众参与、让群众评价、让群众监督、让群众满意。

4、坚持重信守诺、务求实效。坚持诺必践、践必果,确保承诺事项落到实处,让群众看到变化,见到成效,防止大而化之,搞形式主义,坚决防止乱承诺、乱许愿和不作为、乱作为的现象。

四、主要内容

(一)“四诺”的内容:

1、竞职承诺。在换届选举中,候选人就遵守换届选举纪律、依法公平参选、杜绝不正当竞争行为等方面向党员、群众作出承诺。

2、创业承诺。在换届选举中,候选人结合本村实际,提出任期工作目标、主要措施,向党员、村民作出承诺。当选后,将换届选举中的创业承诺目标和内容进行细分,每年进行一次公开承诺,确保任期目标的实现。

3、廉政承诺。在换届选举中,候选人就当选后如何做到廉洁自律,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作出承诺。

4、辞职承诺。在换届选举中,候选人承诺如当选后出现履职能力差、工作作风差、党员群众满意度低、上级组织考核不称职、没有履行好竞职、创业、廉政承诺事项等情况的,主动提出辞职。

(二)“四评”的内容:

1、个人述评。村干部对照承诺目标和内容,以书面或口头形式,围绕目标完成情况和践诺情况进行述诺。一般在班子互评时,村干部以口头形式述诺;在群众测评和组织考评时,村干部以书面形式进行述诺。

2、班子互评。组织村“两委”班子成员,以会议形式,对照每位村干部的承诺目标和内容,围绕目标完成情况和践诺情况,开展互相评议。

3、群众测评。组织党员、村组干部、村民代表,以会议形式,对照村干部的承诺目标和内容,对目标完成情况和践诺情况逐人评议,并进行民主测评。

4、组织考评。镇(区)党委根据村“两委”班子成员确定的年度目标或任期目标,通过走访群众、实地核查等方式,对村干部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和践诺情况进行集中考评。

五、方法步骤

在村“两委”换届期间,组织开展竞职、创业、廉政、辞职四项承诺。在届中,按照年初定诺、月底评诺、季末议诺、年终考诺四个步骤进行:

1、年初定诺。每年年初,各村组织党员、村组干部、村民代表召开会议,在认真听取党员群众意见建议的基础上,依据任期创业承诺目标,结合经济建设、社会建设、社会管理服务和基层组织建设等实际情况,确定年度创业承诺目标,明确职责分工,每个村“两委”班子的年度创业承诺事项原则上不少于2项,报镇(区)党委审核把关后,签订《年度创业承诺书》。上级党委、政府确定的重点工程,涉及到村的,必须列为村级创业内容。由于宏观政策变化等不可抗因素导致创业事项无法落实的,经村“两委”研究,报镇(区)党委同意后,年度创业内容可作调整。《年度创业承诺书》一式三份,报镇(区)党委一份、村存档一份、在公开栏里公示一份。同时,村“两委”班子成员要重温任期廉政承诺和辞职承诺,并在公开栏再次公开。

2、月底议诺。每月下旬,由村党组织书记主持召开村“两委”班子成员会议,镇(区)驻村干部参加。所有村干部对照自己每月工作任务完成情况,以口头形式进行述诺。在此基础上,村“两委”班子成员进行互相评议,并以无记名方式填写《村“两委”班子成员月互评表》。

3、季末评诺。每季度最后一个月,由村党组织书记主持召开党员、村组干部、村民代表会议,镇(区)驻村干部参加。所有村干部对照自己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和践诺情况,以书面形式进行述诺。在此基础上,驻村干部、党员、村组干部、村民代表对村干部工作目标和承诺事项完成情况进行评议,并以无记名方式填写《党员群众季测评表》。

4、年终考诺。每年年终,镇(区)党委指派干部组成考评组,对村干部确定的年度目标以及德、能、勤、绩、廉情况,通过走访群众、实地核查等方式,进行综合考评。对照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和践诺情况,对评议内容逐项打分,填写《镇(区)党委年终考评表》。

六、工作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各镇(区)党委要站在加强干部管理、推进跨越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推行“四诺四评”制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把推行“四诺四评”制度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作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一项长效机制来抓。镇(区)党委书记是第一责任人,要亲自抓部署、亲自抓指导;分管党建工作的同志是直接责任人,要主动抓好工作落实;村党组织书记履行具体责任人职责,切实担负起具体组织干部群众参与“四诺四评”的重要任务,认真抓好“四诺四评”制度的落实。

2、健全工作机制。建立奖惩机制。镇(区)党委要将“四诺四评”情况与村党组织、村干部评档定级挂钩、与干部使用挂钩、报酬待遇挂钩。对表现优秀的村干部,要适当提高报酬待遇,并采取适当方式进行宣传表彰;对不称职干部要坚决按照辞职承诺的要求责令其辞职,对工作一般干部要限期整改。建立工作例会制度。各镇(区)党委要每月召开一次工作例会,了解掌握推行“四诺四评”制度情况和各村月互评情况,研究解决“四诺四评”制度执行过程中的新情况、新问题,落实推进工作的措施。建立谈心谈话制度。镇(区)党政领导班子成员每年与村主职干部谈话至少2次,与其他村干部谈话至少1次。对村干部思想、工作、作风、廉政等方面存在的各种问题,镇(区)党委要及时提醒、及早解决。村党组织书记也要经常与村“两委”班子成员交心谈心,及时沟通思想,了解情况,增进团结。

四评范文篇4

一、抓硬件和制度建设,“四亮四评”工作有保障

一是积极开展好“四评四亮”工作,制作“四亮”公示板13块。制作林业行政审批工作运行流程图公示板8块。

二是建立林业局优质廉政文化长廊,设立中国式廉政文化画框架15个,积极开展廉政文化建设,建立廉政文化一月定期集中学习一次制度,设立廉政文化书籍专柜。

三是制定林业局卫生值日制度和挂牌制卫生值日制度。确定由局办公室实施一日一督查制度。

四是编制《市林业局岗位职责说明书》,三是编制《市林地管理实施办法》、《水源林管理实施办法》。

二、继续深入开展领导点评工作

一是根据中共市委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抓紧做好领导点评工作的通知》精神,我局党组、局班子、局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高度重视,迅速行动,积极开展创先争优领导点评工作,努力做到领导点评工作全覆盖,确保每一名党支部书记、党员领导干部都开展点评,每个党组织和党员都被点评。激励全局干部职工树立远大理想,并以实际行动,不断推进我局创先争优活动健康发展。现将我局第三轮创先争优领导集中点评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取得阶段性成绩。2011年创森目标任务:新增绿化面积6074亩。其中:城市、城镇绿化面积225300平方米,面山绿化面积1575亩,五采区绿化面积281亩,村庄绿化面积3266亩,道路绿化面积397200平方米,河道绿化面积12000平方米。

实际完成:截至8月,新增绿化面积完成7073亩,完成率113.98%其中:城区、街道建成区绿化面积完成309950平方米,,面山绿化面积完成1824亩,五采区植被修复完成513亩,村庄绿化面积完成3808亩,道路绿化完成195200平方米,河道绿化完成13200平方米,坟山墓地绿化完成150亩。其他项目正在积极推进中。

四评范文篇5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为开展好“四亮四评”主题实践活动,经局党组研究,决定成立我局“四亮四评”主题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组成人员为: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特种设备监督管理科,由韩成武任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负责日常工作。

二、总体要求

我局作为推行“四亮四评”主题实践活动的窗口单位之一,领导关注,群众期盼。我局坚决按照县委和市局党组的安排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推动科学发展、构建和谐嵩明、维护边疆安宁、服务人民群众、加强基层组织”总体要求和“五个好”、“五带头”的主要内容,通过全面开展“四亮四评”主题实践活动,推行争创“四个一流”、做到“五个不让”、实施“一线工作法”的服务理念,即:“树立一流目标、追求一流水平、创造一流效能、干出一流业绩”,“不让工作事项在我这里延误、不让工作差错在我这里发生、不让不良风气在我这里出现、不让质监形象在我这里受损、不让服务对象在我这里受冷遇”,“决策在一线制定、工作在一线落实、问题在一线解决、创新在一线体现”。

三、主要任务

(一)四亮

1.亮流程。要设立便利的服务平台,并通过展板、便民服务手册、卡片以及网站公开工作流程和办事要件。要完善政务公开制度,优化审批程序,规范服务程序,提升服务标准,拓展服务内容,增强服务功能,改善服务环境,使流程更加明晰,便于操作,便民利民。

2.亮身份。要通过摆放席卡、台签,佩戴党徽、团徽、胸卡,将服务人员的姓名、职务等信息进行公开,增强党员意识,强化自我约束,激发创先争优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让先进的有光荣感,后进的有危机感,一般的有紧迫感。

3.亮职责。要通过展板、册子等,对服务窗口的工作职责、履职要求、工作时限等进行公开;窗口单位工作人员要亮明各自岗位职责和行业服务用语。明白职责才能明明白白工作、明明白白服务、明明白白将监督权交给群众,自觉接受广大服务对象、行政相对人和人民群众的监督。

4.亮承诺。要把单位和个人服务承诺、完成时限和兑现情况,通过公开栏、黑板报、广播、网站、承诺卡等形式进行公开。要简明扼要、重点突出,让人找得到你的位子,让自己明白身上的担子,让大家明确干工作将是什么样子。

(二)四评

1.自己评。要适时组织召开评比会、评议会,对工作人员的履职情况进行评议。要对照“五个好”、“五带头”的目标要求,结合岗位职责、承诺事项等,支部每月要组织开展一次自评和互评,认真查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明确自身努力方向和争创目标。

2.群众评。通过摆放工作评价表等,让服务对象及时、简便地对服务人员的工作质量进行评价。同时,采取邀请“两代表一委员”评议、开展社会满意度调查等方式,广泛征求群众意见,认真组织开展群众评议工作,注重做好群众意见的反馈和各项问题的整改,以实际效果取信于民。

3.领导评。要建立领导点评机制,按照当场议问题、集中评效果、整改抓落实等程序进行点评,实事求是肯定取得的成绩,客观公正指出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意见,明确努力方向。领导评不能只写操行评语,说好话,说不痛不痒的话,而要严格、有针对性,重点点评服务态度、服务效率、服务质量、窗口形象以及帮助群众办实事解难题等创先争优情况,敢于接触问题,认真解决问题,力求点出动力,评出实效。

4.组织评。要制定服务考核评价办法,实行支部一季一评比、党组一年一表彰,并对优秀个人和集体授予荣誉证书、流动红旗等,形成评比工作标兵、树立示范窗口等创先进、争优秀长效机制。评比表彰涉及个人和集体荣誉,要严谨细致、注重程序、形成共识。

四、方法步聚

我局开展“四亮四评”主题实践活动,要根据市局党组和县委的有关要求,按照以下方法步骤,扎实有序推进。

(一)全面部署。制定下发《实施方案》,对全面开展“四亮四评”主题实践活动作出安排部署,明确活动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方法步骤和基本要求。

(二)重点推进。“四亮四评”主题实践活动,在全面启动的基础上、采取重点推进的方式。集中力量打造质监窗口示范点,培育党员先锋岗。

(三)整体达标。注重总结、提炼试点单位开展“四亮四评”主题实践活动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好典型,使之形成一整套简便易行、务实管用的长效机制,推动我局“四亮四评”主题实践活动全面深入开展。确保在年月日前达标。

五、工作要求

(一)要准确把握“四明四严四创”活动要求。开展“四亮四评”主题实践活动,要严格按照市局党组提出的“四明四严四创”活动要求,抓出特色,抓出亮点,确保活动不落空、不走样。一是推行“四明”,激发党员内动力,即:流程要明晰,身份要明白,职责要明确,承诺要简明。二是做到“四严”,提高群众满意度,即:自已评要严查,群众评要严肃,领导评要严格,组织评要严谨。三是开展“四创”,促进活动见实效,即:创学习创新标兵,创岗位先锋模范,创群众满意窗口、创优质服务品牌。

(二)要明确工作重点。窗口要按照“四亮”要求,着力营造优质一流的服务环境。一是要全面落实问责制。大力推行立即办、主动办、上门办、跟踪办、公开办的“五办”作风,做到主动服务不推诿、协调服务不扯皮、高效服务不拖拉、廉洁服务不设卡,确保工作任务落实。二是要大力实施“工作成果倒逼法”。以“效能嵩明”建设活动为突破口,进一步优化工作流程,加快工作节奏,提高办事效率,细化分解目标,实行最严格的目标倒逼管理,推进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工作全面提速增效。三是要全面落实首问首办责任制。彻底改变“群众跑来跑去、领导批来批去、部门转来转去、开会议来议去,最后问题还是哪来哪去”的状况。四是要全面推行服务承诺制,把服务内容、收费标准、办事时限、办事程序、办事人员等公开,并对公开内容作出服务承诺,健全完善“定诺”、“示诺”、“践诺”、“督诺”、“评诺”工作措施。五是要深化为民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一次性办结、一条鞭管理”的工作机制,探索建立全程代办制、流动服务制、预约服务制和上门服务制等便民利民新举措。六是推进党务、政务公开,进一步拓展党务、政务公开的广度和深度,扩大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切实解决公开质量不高等问题,切实做到党组织有争先进位指标、党员有具体工作目标、群众有监督评议平台、工作推进有科学规范机制,着力营造便捷高效的服务环境。

四评范文篇6

一要防止阿谀逢迎放“礼炮”倾向。表现为,一是以表扬代替批评。讲成绩不怕讲过头,就怕讲不够;讲问题不怕讲不够,就怕讲过头。二是以提希望代替批评,批评时先歌功颂德、摆一番成绩,然后再说几句赞美、奉承的“惠言”,最后提一点希望了事。三是找借口掩盖过失。对有关领导的问题、失误,不但不严肃批评,反而想尽办法帮其找借口,为其说好话。

二要防止避免避实就虚放“空炮”的倾向。比如在开展党内批评时,只谈问题不谈根源,只谈现象不谈实质,只谈客观不谈主观,只谈共性不谈个性,只揭远不揭近,只揭虚不揭实,甚至只在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上兜圈子,对政治思想上、遵纪守法上的问题轻描淡写,避而不谈。

三要防止避免事不关己放“哑炮”的倾向。在开展党内批评时,信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知不对、少说为佳的哲学;或话到嘴边留一半,或干脆守其口、节其言,甘当“瞎子”、“聋子”和“哑巴”,或顾虑重重,怕这怕那,应付差事,“装聋作哑”一言不发。

四要防止避免隔靴搔痒放“高炮”的倾向。把党内民主生活会变成歌功颂德的评功摆好会;变成赞美之声不绝于耳的奉承会;变成对问题视而不见,以提希望代替批评的和气会。

化解党内批评存在的“四炮”倾向,关键须倡“四要”。

一、认识要高。各级领导要充分认识到,积极开展党内批评是我们党的重要法宝之一,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是我们党保持先进性的本质要求,是抵抗各种政治灰尘和政治微生物侵蚀我们同志思想的有效方法,是加强对党员干部教育管理监督的有效手段,是我们党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必然要求。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如同人需要空气和水一样重要,作为各级领导干部,应当很好地运用好这一思想武器。

二、党性要强。要本着对事业负责、对同志负责的态度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真正做到,讲党性不讲面子,讲党纪不讲私情,讲原则不讲关系,讲要害不讲枝节,讲真话不讲套话。敢于揭短亮丑,敢于严抠、深挖,敢于坦诚相见,对存在的问题不保留、不怕丑、不护短、不怕痛。解决自我批评谈情况、相互批评提希望等问题,力求做到不在非原则的鸡毛蒜皮上较真,不在一些枝节细小事情上纠缠,不在评功摆好上费力。

四评范文篇7

一、督查内容

(一)各医疗卫生单位、局机关各股室“五讲四评三服务”活动进展情况。

(二)针对“五讲四评三服务”活动安排表和文件中所列重点活动内容、进度进行调研。

(三)各单位领导重视情况,职工参与度、配合度和活动相关资料整理存档情况。

二、督查组成员

组长:

成员:

三、督查方式

(一)统一督查与分组督查相结合。督查组将按照活动进度,定期对所有医疗卫生单位进行统一督查;各具体工作责任人可按照安排表分工,自行安排时间,对具体工作进展情况进行督查。

(二)定期督查与随机督查相结合。按照活动安排表所列重大活动时间和具体工作任务开展时间,督查组将对各医疗卫生单位进行定期督查;针对各项具体工作任务,督查组和相关负责人还将不定期到各医疗卫生单位进行随机督查。

(三)明察与暗访相结合。明察主要采取听汇报、看资料、调查问卷和座谈交流的方式,主要检查活动任务进展情况。暗访主要采取实地察看、走访群众、现场巡视等方式,掌握各单位工作作风、日常工作进展和重点活动开展情况,暗访事先不发通知。

(四)一般督查与重点督查相结合。一般督查,主要督查活动方案中所提的基本要求、基本任务;重点督查,主要督查活动进行到某一阶段时重要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和进展情况,以及各项年度重点工作的开展情况。

(五)实行督查通报制度。每次督查结束后,督查组要将督查结果及时反馈给局党委,并形成督查通报,在卫生网进行公示,督促各单位将存在问题迅速整改,确保活动取得预期效果。

四、督导原则

(一)实事求是原则。督查组到各医疗卫生单位要以资料和事实为依据,及时了解各单位活动进展情况,客观记录督查结果,对存在的问题和检查结果,要及时反馈给局党委和各医疗卫生单位,实事求是,杜绝弄虚作假。

(二)突出重点原则。紧紧围绕“五讲四评三服务”活动实施方案中的重要工作部署和重点工作安排开展督查工作。

(三)厉行节约原则。督查组到各医疗卫生单位督查时,要尽量在用餐时间赶回,到距离较远的单位督查时如需用餐,要用工作餐,坚决不给各单位增加负担。

(四)注重实效原则。督查工作要注重实效,督查的目的是为了落实工作,要把注重实效、强化落实作为督查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及时将督查结果整理反馈给各医疗卫生单位,各单位要及时拿出整改方案,有效解决存在问题,努力使督查事项落到实处,防止走过场、搞形式。

五、督导要求

(一)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各医疗卫生单位要充分认识开展“五讲四评三服务”活动的重要意义,按照活动方案安排,扎实、有效地开展各项重点工作,并按照方案要求填写活动台账,做好图文资料存档,落实好各项迎查准备工作。

四评范文篇8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省、市、县有关作风建设要求,以加强学习提高素质,以落实制度规范行为,进一步激发干部职工服务企业、服务基层、服务发展的激情,强化廉洁自律意识和依法行政意识,切实解决少数干部职工存在的服务态度不好、自我要求不严、法纪观念不强等突出问题,努力提升企业对环保工作的满意度,为企业转型升级、推进国家东部公园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二、整改措施

1、加强教育学习,切实提高干部职工的综合素质。

一是加强廉政教育。组织干部职工学习《全国环保系统六项禁令》、环境监察人员“六不准”、环境影响评价行为“八不得”、全市环保系统“五个严禁”“三个不准”,以及《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规定》等内容,进一步强化干部职工的纪律意识。开展示范和警示教育,以先进典型引导党员干部崇尚廉洁,管好自己,清白从业;以反面案例警示党员干部引以为戒,常思贪欲之害,做到警钟长鸣。

二是加强业务学习。坚持集中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开展环保法律法规专题培训,不断提高干部职工的业务素质,增强为企业服务的能力的水平。

2、严格履行承诺,确保践诺到位。

组织全局干部职工开展廉政承诺回头看,主要围绕到企业调研、检查、执法、监测和服务中是否存在“吃、拿、卡”问题进行自查,明确自身践行承诺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重温承诺内容。同时,局纪检组要加强对干部职工践行廉政承诺情况的督察,不定期检查廉政承诺落实情况,确保干部职工践诺到位。

3、抓好制度落实,进一步增强制度的执行力。

组织干部职工认真学习局制定的《县环保局工作人员行为规范》、《县环保局工作人员廉政守则》、《县环保局行风建设守则》、《县环保局责任追究制度》,以及《中共县环境保护局党组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实施办法》,进一步强化干部职工的制度意识。强化制度执行力,用制度规范工作行为。局纪检组要加强对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严肃查处违反制度的行为。

三、整改要求

1、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各科室、直属单位负责人要切实履行本部门整改第一责任人的责任。

四评范文篇9

范文例举1:关注民生先要倾听民声

关注民生、改善民生先要知道群众需求什么,这就需要多倾听民声。老百姓的需求通常都是通过民声、民谣来表现。执政者要善于听声,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通过民声摸准基层百姓的需求。

作为执政者,为百姓办好事一要尽心尽力。对群众要言之倾心,行之尽心,时刻把民生问题记在心上,重视民心民意。不做表面文章,不为“形象工程”,踏踏实实地做一些看得见、摸得着、信得过的实事。二要满腔热情。要融入自己的感情,在感情上贴近群众,亲民爱民,要从民众的实际情况出发,不能不切实际,贪大求洋。三要抓好结合。要把解决当前群众亟待解决的生计问题和解决群众长远的生计问题有机结合起来。在解决好群众最期盼、受益最直接的诸如就医、入学、就业、社保等民生问题,还要做好诸如送温暖、献爱心和给钱给物的个案处理工作,解决好群众的燃眉之急。

改善民生要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当前,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是个热点,但我们的头脑不能发热;在解决民生问题上要快马加鞭,但不能急于求成。解决好民生问题,需要我们耐住性子、脚踏实地,绝不能盲目攀高,片面追求“高、大、亮、全”。在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的工作上,条件好的地方,制定的目标高一些,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大一些无可非议。但如果经济还没有发展到这一程度,条件还不允许,我们就要从实际出发,以科学的决策避免和化解风险。绝不能超越自身发展现实,搞“”式的民生工程。

改善民生要统筹兼顾、合理规划。某地为了改善交通状况,准备修建一条公路,受到了群众的欢迎。但这条公路修建后,隔三差五就要忍受“开膛破肚”的痛苦,今天要铺设地下电缆,明天又要接自来水管道,后天准备铺暖气管道……,如此一来,好好的民生工程变成了劳民伤财工程,弄得怨声载道。因此,作为执政者,不能靠拍脑袋出政策、拍胸脯定决策,一定要审时度势,科学推进。确定一项民生工程,要深入到基层和群众中去,察民情、听民声、纳民智、悟民意;要通过深入调研,充分论证,从长计议;要立足眼前,着眼长远,谋定而后发。这样才能在改善民生的过程中少走弯路,避免走回头路;才能使工作决策真正得民心、顺民意、有实效;才能防止换一个领导换一个规划,甚至“换个领导,连垃圾筒也要换”现象的发生;才能确保民生工程的延续性,不让任何一项有利于改善民生的制度因人事的调整而改变,使惠民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范文例举2:关注民生是根本

为了应对全球性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波动,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成为了今年必须完成的三项重大任务,我们对其中的任何一项任务都不能掉以轻心。但有越来越多的同志在实践中自觉地把工作重心放在了保民生上,还有更多的同志从理论上呼吁所有发展都要围绕民生展开,社会群众更是从感情上对民生建设寄予了很大的希望与期待。为什么呢?因为无论是体现发展目的还是破解发展难题乃至走出经济困境,关注民生都是关键、是核心、是根本。

首先,关注民生是体现发展目的,保证人民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试金石。来源:考试大的美女编辑们

我们承认,没有一定速度的经济增长,就没有相应的物质财富的增加和社会就业的解决,民生的保障就无从谈起;没有相对的社会稳定,就没有发展所需要的基本环境与前提条件。但再重要、再不可少,这些都只是为了民生问题的真正解决与民生水平的切实提升这一目的服务的工具,是属于手段层面的内容。

人类社会不论干什么事情,目的与手段都不能等量齐观,更不能颠倒过来。发展当然是如此。如果处理不好这一关系,就会出现有增长而无发展,有GDP的不断攀升而没有民生的改善与提升。这种状况在过去一些地方的一些发展过程中已经有前车之鉴乃至令人痛惜的教训。而这种我们不愿意看到的情况之所以产生,就在于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发展的异化,增长本身成为了目的,稳定本身成为了目的,结果我们很多同志为增长而增长,为稳定而稳定,干了不少活,费了不少劲,不仅事倍功半、得不偿失,甚至还种下了苦果,留下了隐患。所以,在今年的工作部署中,我们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这就是,我们的增长是为了保障民生的增长,我们的稳定是为了更好民生的稳定。

其次,关注民生是破解发展难题,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治本之策。

在目前经济形势不乐观的情况下,保增长、保稳定的紧迫性与必不可少性是毋庸置疑的。一方面,中国三十年来平均经济增长速度在9.6%以上,近些年来更是屡屡突破10%甚至12%,这么高速的经济增长突然嘎然而止,会对中国社会经济层面乃至社会政治层面产生巨大冲击。我们承受不了这样的冲击,也不愿承受这样的冲击。因而通过有效行为保增长,保证一定的增长速度是必须的选择;另一方面,在经济繁荣期,各种社会问题容易被顺水推舟在不经意间解决而使得社会能相对稳定,一旦经济滑坡,泡沫退去,各种问题就会凸现出来,在不能得到比较妥当解决的情况下,社会不稳定现象就会出现,产生一系列威胁。为了消除可能的隐患,未雨绸缪的保稳定同样不容忽视。

但我们一定要记住,这些都只是权宜之计,虽然可以称之为是必不可少的权宜之计。因为,在整个世界经济大气候不景气的背景下,在我们宏观调控成效尚未真正巩固的环境下,在产能过剩和结构低下问题没有真正改观的情况下,保增长并不是想保就能保得了的。如果把握不好度,甚至容易引发经济更剧烈的下滑;同样,在我们不能从本质上消除不稳定深层原因的情况下,保稳定也不是想保就能保得了的。过于刚性的行为,简单捂盖子的思维会招致更大的不稳定。

而只有通过保民生,扩大内需,让群众有工作可挣钱,有钱可花,有钱敢花,才会消除现有的产能过剩,才可能使得经济运行中生产与消费这一最基础的过程呈良性循环。更进一步看,当需要工作的人有岗位可做,当需要消费的人有能力可消费,当群众心平气顺的时候,经济增长速度肯定不会低,社会也肯定不会不稳定。更何况,在目前的经济环境下,民生领域的建设本身就是很好的实现经济增长的优质项目。

再次,关注民生是走出经济困境,战胜经济困难的信心的沃土、力量的源泉。

越是经济困难时期,越要有战胜困难的信心;越是经济困难时期,越要有战胜困难的力量。但信心何来,力量何在。老去喊要有信心是不行的,信心不是喊出来的;鸵鸟策略,回避困难、装作看不见困难,也装不来真实的信心。力量亦是如此。单靠政府赤膊上阵不是没有做为,但能有多大作为需要谨慎乐观。毕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下,还要依靠更加广泛的市场主体。尤其是,当我们把眼光放得更深远一些,社会发展规律告诉我们,推动历史进步的真正力量还是广大的人民群众。考试大整理

那么如何能让群众有信心,如何能把群众的力量调动起来,这又依赖于我们对民生问题的切实解决。当我们通过政策的安排、利益的调整、措施的完善,改革的深化,把教育、医疗、收入分配、就业、社会保障等等事关民生的各项工作都做好,做到位,真正做到了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群众能对我们的经济发展没有信心吗?能对我们的社会没有信心吗?同样,他们能不支持、拥护我们政府为做到这一切所采取的政策与所付出的努力吗?他们能不信心百倍、全力以赴、心甘情愿投身保增长、保稳定的各项工作中去吗?

所以,为了2014年中国经济能先于世界经济实现复兴,为了2014年中国社会能有又好又快的发展,让我们带着使命去关注民生,带着理性去关注民生、带着感情去关注民生吧。

申论材料新类型例举:“来信选登”——百姓关注两会五大民生热点

全国“两会”召开在即,老百姓十分关心,企盼很多,特别是有关民生问题,希望“两会”予以关注和解答。(新东方刘源注:本专题三篇文章全部由上海新东方刘源老师选编自《半月谈》历期文章。)

一就业:新形势,老问题

北京读者刘思齐来信说:“我是一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上的学校还算不错,按往年的经验,找工作应该不成问题。可现在都过了春节了,面试通知却没有收到几个,心里特别着急。现在,每个招聘会我都尽量参加,有时还得跑到外地,希望我的努力能换来一份好工作。”

的确,受金融危机影响,今年就业形势异常严峻。这其中,大学生和农民工是受冲击最大的两个群体。针对这一情况,中央和地方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帮助寻找就业门路,鼓励自主创业,开展技能培训等等,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压力。

然而矛盾并没有根本解决,相反,当前的困难形势凸显出长期存在的问题。

甘肃读者张闯说:“我是一名农村学生,找工作对我来说就更加难了。我周围发生的一些事,让我觉得,就业难这种情况,只存在于没钱、没权、没关系的家庭,因为我没见过也没听说过,哪个官员的子女或哪个有钱人的子女没找上工作!”

山西读者抱怨道:“想要自己创业,可资金是个问题,银行贷款难,没关系根本贷不到。”

重庆读者说:“大家为什么挤破脑袋要考公务员、要进国企、要到大城市?为什么不愿意到人才紧缺的基层去、农村去?光讲奉献不行,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生活好一点。如果基层、中小企业的条件有改善,我想不用号召,大家也会去。”

来信来电中,读者表达了对中央关注就业的感激之情,希望一些好政策、好措施在落实的过程中不要走了样,更期盼当前就业困难暴露出来的一些老大难问题能得到重视,从根本上为就业、创业提供一个公平的环境。

二教育:免费之后,任务仍然艰巨

近年来,国家逐步免除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对于这一政策,读者来信给予很高评价。成绩应该肯定,但同时还要向前看。免费之后,教育领域的新老问题还有不少,任务仍然艰巨。

河南读者韩进来信说,公立学校免费之后,老百姓得到了很大实惠。“可是,私立学校的高薪也拉走了许多优秀教师,使公立学校人才流失严重,特别是许多农村公立学校名存实亡。学生无奈只能转学到私立学校,缴纳更加高昂的学费。”

湖南读者罗理力说:“教育界流行一句玩笑话:爷爷奶奶教小学,叔叔阿姨教初中,哥哥姐姐教高中。玩笑归玩笑,但也反映出一些实际情况。由于农村小学条件差、教师待遇低,很难留住青年教师,尤其在许多村小,基本上都是‘民转公’的老年教师。因为农村小学教师编制紧,许多老教师一人包一个班,教学总感到力不从心,加之知识结构相对老化,对英语教学更是无从下手。”

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许多读者的来信都沉痛提及,而在城市,存在同样的问题,这导致择校风屡禁不止,变成公开的秘密。

重庆教师田意献来信说:“一学年即将结束时,我总会看到一些并不富裕的家长,为了让孩子毕业后能进一所重点学校而忙碌:找关系、托人情、积极筹备‘赞助费’……一位家长心有余悸地对我说:‘想去的实在太多了!我为孩子能进重点学校,托人找关系,还提前交了2.5万元的赞助费。如果交迟了或没有关系的话,就是抱着钱也进不了大门。’”

三医疗:冀望医改解民忧

看病难、看病贵就像一座大山,压在全国老百姓的身上。江西读者彭润英来信说:“去年2月初,我老公查出得了皮炎癌,在上饶治疗花了七八万元,把家里的积蓄都用光了。医生说,得了这病不能操心,不能心烦气躁,可治病吃药都得花钱,这让我们如何不着急?”

即使不得大病,平时有个头疼脑热的,也可能花上数百元。重庆读者秦定云认为,医院自定药价,药价混乱虚高,是看病贵的直接原因。“一般卫生院都是开单提成,以药养医,出售药品的利润在50%以上”。

医院的企业化运作,导致了医疗机构的两极分化。部分大中型医院不断积累优势资源,做大做强;而广大基层卫生机构则资金短缺,难以为继。考试大编辑整理

江西读者李诗彪来信沉痛地指出:“在广大农村地区,村级卫生所是最基层的医疗机构,也是离老百姓最近的医院。村级医务人员用简单、实用、廉价的治疗技术解除了广大农民的病痛。然而,他们的工作待遇却不容乐观——没有财政补贴,没有养老保障,相当一部分人平均月工资不足600元。如今,村级卫生队伍的补充存在不小的困难,有不少村级卫生所已经关门停办。”

问题的关键在于投入太少。即将推出的医改新方案,重申了政府职责,明确政府在提供公共医疗服务中应发挥主导作用,让人充满期待。安徽读者魏成全说:“国家计划投入8500亿元进行医改,让我们看到了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希望。”

与此同时,不少人也表达了对政策落实的担忧,呼吁加强监管。重庆有位农村读者来信说:“到医院看病,接诊医生总是先问是否参加了‘新农合’。参加了的和没参加的,医治方法、检查程序、开的处方和用的药都不同。看同一个病,参加‘新农合’的花费要比没参加的高许多。”

四收入差距:期待合理公平

广西读者来信说:“我们企业退休职工的工资太低了,每月只有750元,今年国家给长了80元,吃饭都紧巴巴的,还要供小孩读大学。我很迷茫,不知日子该咋过。太难了!给我们提高一点工资吧!”

辽宁省盘锦市某农村学校的一名公办教师说:“农村教师10年教龄的工资约1400元/月,每月还要从工资中扣大约7%的养老保险和1%的失业保险,还有2%的医疗保险,农村教师也没有住房公积金等,生活费所剩不多。”

与此同时,一些国企高管的工资却高得惊人。河北一名企业职工来信说:“让我感触最深的是,现在企业领导和普通职工的工资差距,何止十几倍,几十倍、上百倍都有,太不合理了!”

而在各个行业之间,垄断行业的工资又明显过高。福建读者陈志强来信说:“尽管已经采取了措施,但垄断行业工资收入水平依然过高,与其他行业职工工资收入差距仍有扩大趋势。政府应该高度关注。”

另外,一些企业正式工、临时工、农民工的收入差距极大,虽然干同样的工作,却得不到同样的工资和待遇。湖南读者李小华来信说:“我是一家大国企的临时工,平时脏活累活干得最多,但拿的工资却与正式职工没法比。不是讲‘同工同酬’吗?为什么不实行?”

江西读者李芬说出了她的期盼:“工资制度需要改革,现在有关部门已经着手这方面的工作,我希望能够公平、合理地取得收入,尤其要杜绝以权谋私、官商勾结等不良现象。现在社会上有仇富心理,有不满情绪,主要也是眼见耳闻的不公平、不合理现象太多。只有好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真正建设和谐社会。”

五食品安全:应有长效机制

近年来,食品安全是个大问题。什么“苏丹红”、“劣质奶粉”、“三聚氰胺”等,危害人们生命健康的食品、药品层出不穷,让老百姓吃尽了苦头。安徽读者李泽芳来信说:“今年食品安全问题,能不能让我们放心,这是我关注的,老百姓不需要那么多宏伟的口号,只希望国家有关部门能够脚踏实地地管好奶粉、面粉、大米等等食品。这个要求不过分吧?”

广西读者洪亮反映:“现在农村小学附近小摊小贩云集,出售的全部是劣质的小食品,无生产厂家、无检测结果、无成分说明,包装极其简陋,一般都是个体或者私营小厂暗地生产的。这些低劣食品在学校很畅销,严重残害了孩子们的身体,真该好好管管了!”

还有的读者来信说:“现在电视、报纸等媒体的广告严重浮夸,尤为严重的是电视直销广告和医疗广告,简直就是黑心广告,希望引起高度关注,如果继续放任的话,说不定哪天又会出现一个震惊国内外的事件!”

四评范文篇10

【关键词】电视批评;四个阶段;电视理论建设

几十年来,中国的电视批评伴随着电视实践和电视理论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即萌芽阶段、起步阶段、发展阶段、自觉阶段。电视批评每一个时期的进步都是同这一时期的社会文化背景与历史条件紧密相关的。同时,每一个进步都为下一时期的进步留下经验与教训,并推进着中国电视理论的建设。

一、电视批评的萌芽阶段

20世纪50年代末期到70年代后期是中国电视批评的萌芽时期。1958年5月1日晚上7时,一幅以中央广播大楼为背景,映衬着“北京电视台”台名的画面展现在电视屏幕上,新华社电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已在5月1日开始试验广播。”这天晚上播出的节目有先进生产者和农业社主任的谈话,新闻纪录影片《到农村去》、科教片《电视》以及诗朗诵和舞蹈。第一次节目播出后,没有引起人们对节目的更多评论,大家都沉浸在播出成功的喜悦中。同年9月2日转为正式播出后,每周播出4次,每次2~3小时。电视台每次坚持开播前会和播后会,对播出的节目进行分析、评论。

当时党中央提出:“电视台应根据自己的特点,担负起宣传政治、传播知识和充实群众文化生活的任务。尽可能反映当前国家和人民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事件,报道社会主义的成就,宣传科学技术知识以及介绍各种优秀剧目和艺术影片,并为少年儿童准备一定数量的节目。”这是当时的电视台的工作方针,也是评价电视节目的指导思想。播出一年后,中央广播事业局编委会讨论北京电视台的工作,认为“一年来,电视台已摸索到一些电视宣传经验,但节目花色不多,内容单调,编、导、演、摄、播、装饰工作粗糙,思想水平和艺术水平低,经常出错”。1961年8月3日,当时的北京电视台播出了《笑的晚会》,内容全都是相声,播出后收到了100多封来信,对这个节目进行评价,表示支持,并希望以后再办。1962年1月20日,举办第二次《笑的晚会》,同样受到观众的欢迎。1962年国庆节前夕,举办了第三次《笑的晚会》,这次晚会引起了一定的争议,晚会改变以往国庆晚会的习惯做法,标新立异,着重表演,减少说唱。这次节目播出后,一位署名为“对你们的节目表示愤怒的一位观众”来信说:“国庆前夕《笑的晚会》中,大部分节目是多年来在机关、团体内部举办的小型晚会上司空见惯的、不登大雅之堂的非艺术性的、迫不得已在朋友面前耍耍活宝,以博得谅解的一笑洋相,想不到居然在国庆前夕,在参加庆典的外宾如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的电视节目中播出,简直难以想象。这纯粹是以廉价的方式向小市民趣味讨好。”这封来信反映了一些观众对电视节目相当郑重的看法。这时期,观众来信成为电视批评的一种最直观的形式。

此时,一些带有对电视节目研究和探讨性质的文章在刊物上发表,使处于萌芽状态的电视批评在更大范围内产生影响。1955年10月创刊的全国性理论刊物《广播业务》到1964年底,共出版85期,先后发表了研究广播电视理论的业务文章和有关材料1456篇,其中有261篇是研究电视的文章。如《足球和足球比赛中的实况转播》、《电视广播宣传中的几种方式方法》、《电视报道的人物选择和刻画》、《电视经济新闻的出路》、《电视新闻不能表现过去怎么办?》、《电视剧可否采用象征性的背景》、《试评诗朗诵<海誓>的电视播出》、《电视节目<告别山城>观后》等。

也有一些著名文化人参与了此时的电视批评。1959年反映青年参加建设人民大会堂等首都十大建筑的电视剧的《新的一代》在工程竣工时播出,著名剧作家田汉在《人民日报》上著文称“电视剧是文艺战线的轻骑兵”。这一期间,裴玉章、康荫、许欢子、李子先等一批广播电视人针对当时的电视实践,写出了不少评介文章,可以说,他们是中国电视批评的奠基人。

总的看来,萌芽阶段的电视批评还比较稚嫩,这有多方面原因。其一,电视影响太小。真正能看到电视的只是少数人,社会影响不大,因而也没有引起理论批评界的重视。其二,电视还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艺术特征,因而对文艺批评的借鉴也无从谈起。其三,电视尚未出现典范节目。没有产生震撼人心达到较高审美层次能引起社会强烈反响的作品,因而这一时期也就没有给理论界提供更为典型的对象。加之1966年爆发“”,电视台一度中断播出,以后恢复播出后,整个电视也就是为“”服务,电视批评工作也就几乎中断。

二、电视批评的起步阶段

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中期是中国电视批评的起步时期。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电视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电视节目的内容形式、数量与质量等诸多方面都得到很大的提高和发展。丰富的电视实践为电视批评提供了研究对象,中国电视批评开始步入起步阶段,其显著标志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刊物、批评文章大大增加

1978年以来,研究刊物逐渐增加,公开发行的有《北京广播学院学报》、《新闻广播电视研究》;广播电视部《广播电视战线》;电视艺术委员会《电视文艺》;天津《广播电视杂志》;浙江《大众电视》;湖北《电视月刊》;北京《电视文艺》;福建《中外电视》等。到1984年底,全国已有地方性广播电视研究刊物54种,还有相当一部分的新闻期刊也分别辟有电视专栏。中央电视台1984年8月开始筹划《电视业务》刊物。1985年初正式创刊。

这些刊物的涌现,为电视批评提供了发表阵地,使电视理论的研究成果有了载体。比如:《<丝绸之路>为中日友谊锦上添花》,《电视新闻纪录片杂谈》、《电视报道的可信性与权威性》、⒂《电视新闻要讲可视性》、《论电视新闻的现场感》、《一篇受欢迎的电视评论》、《试论电视片创作中的情感问题》、《谈议电视专题节目的解说词》、《论童国平的电视片创作》、《电视评论写作技巧》、《论陈汉元的解说词创作》、《用镜头说话》等等,一批具有一定理论水准的电视批评著述相继问世。这些刊物或就电视基础理论进行研究,或就新闻、社教、文艺、服务类节目进行探讨,表明人们对电视理性的思考进入了深层次领域,电视批评开始透露出理性的光影。如中央电视台1980年7月创办的第一个评论性专栏《观察与思考》的播出,引起理论批评界的关注,《电视作为一种审美文化》的文章认为:“《观察与思考》、《热门话题》,还有一些电视片,只要抓住了群众利益攸关的敏感话题,就惹人注目。这些片子的成功之外足以说明,社会学规律是怎样支配着观念对电视文化的需要,因此,电视节目的制作者应当自觉地运用这一规律,把最充分地发挥它的社会政治影响作为它的社会审美功能。”这一时期的电视批评表现了中国电视丰富的实践,可供研究的对象多起来了,对扩大电视对观众的影响,推动电视文化的进一步发展,甚至对奠定中国电视基础理论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2.各种研讨活动的开展

这一时期,我国电视各类研讨得到了全面展开。从中央到地方各级电视台、电视学术组织,积极组织各种选题开展学术研讨活动。特别是1983年召开的全国第11次广播电视工作会议,较为系统地总结了30多年广播电视工作的经验和教训,概括了广播电视的理论和任务,提出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和直到2000年的奋斗目标。这次会议提出了“以新闻改革为突破口,带动广播电视宣传的全面改革”。

这一时期,全国召开的一些有影响的电视研讨活动如:

1981年2月,全国电视剧编导经验交流会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对《凡人小事》等一批优秀电视剧的创作进行了讨论,提出了对观众加以引导的重要意义。

1981年4月,全国电视新闻工作座谈会在山东青岛召开,会议针对《新闻联播》等新闻节目进行了研讨。

1981年5月,全国电视“文化生活”专题座谈会在昆明举行,与会人员就文化生活节目的题材范围、表现形式等进行了研究。

1982年2月,全国电视台部分专题节目讨论会在广西阳朔召开,与会代表讨论了办好政治性专题性节目以及加强电视评论的重要意义。

1983年1月,全国电视剧导演艺术理论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会议提出加强电视剧的研究和评介工作。

1983年8月,全国电视对外宣传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就对外电视宣传节目提高思想性和针对性等进行了讨论。

1984年5月,全国电视文艺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就如何办好电视文艺节目进行了讨论。

1984年12月,全国广播电视新闻改革座谈会在西安召开,会议围绕节目改革的内容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研讨。

1985年3月,全国电视农村宣传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主要讨论如何搞好农村电视报道。

1985年10月,全国提高电视剧质量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就电视新闻的基本规律、真实性等问题展开了研究。

此外还有一些具有一定影响的区域性电视研讨活动。这些活动都针对电视节目中所反映的问题进行研讨,每次研讨会后,都有一批较强理论性、学术性的电视批评文章问世,这对于推动电视批评的开展和电视理论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电视节目的评奖活动逐步开展起来

1981年,开始举行全国性的电视节目评奖活动。少儿节目从1992年起单独评选,命名为“金童奖”,由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和中央电视台承办。电视剧“飞天奖”始于1981年,电视文艺“星光奖”始于1987年,1988年纳入政府奖范畴,由中国广播电视学会和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组织。对外报道电视节目奖1992年作为部级政府奖,由中央外宣办和原广播电视部合办。

每次电视评奖活动既是对节目的评价,也是一次认真的经验总结,更是一次理论的提升。评奖本身就是一次电视文化价值的判断评价和选择的过程。评奖以后,就会有一批针对电视节目评奖的评论文章问世。

在评奖过程中,大家从不同角度分析研究了作品所体现的思想性价值和艺术性价值,肯定作品成绩的一面,指出作品存在的问题。各类电视节目评奖活动的开展,促进了电视批评多种形式的发展。

这一时期,我国电视刊物增多,理论性文章的不断问世,各种研讨活动和评奖活动纷纷开展起来。可以看出,电视界开始重视电视理论研究、电视批评的重要作用。

三、电视批评的发展阶段

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是中国电视批评的发展时期。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整个电视事业无论在深度还是广度上都得到了很有成效的发展。全国各省、地(市)级电视台纷纷建立,部分县(市)也建立了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到1986年时已开办了3套电视节目,丰富的电视实践急切需要电视理论、批评给予指导。电视实践的需要使电视批评得到了较好发展。其标志主要为:

1.批评队伍扩大,学术交流活动增强

电视研究机构的建立,为电视批评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条件。为了适应电视事业的发展,1986年,中国广播电视学会成立,电视批评有了机构与组织的保障。各级电视媒体、电视教育部门都成立学会分支机构,因而由此派生出电视运行中各环节的分支机构,全国性电视评奖和学术研讨活动进入常规化状态。除在电视台系统有专门研究机构以外,中国社科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广播学院、复旦大学、四川大学等科研机构及院校也建立了相应的电视研究机构。各类电视研究机构的建立,团结了一大批有志于从事电视批评的理论工作者,使电视批评队伍迅速扩大。

电视批评队伍不仅有科研部门和各类高校中的研究人员,还有来自社会学、文化学、艺术学、心理学、教育学、语言学、文学等众多专家学者;不仅有电视宣传的管理者,而且还有电视实践的从业人员。据有关方面统计,这一时期经常以报刊为载体,开展电视批评的专兼职批评家近百人,其他还有大量不固定对电视节目进行分析研究的人员。他们以各自的视角关注、审视、读解电视,取得一批电视批评的可喜成果。

电视批评者不仅包括职业批评家,还包括兼职批评家;不仅包括一般的观众,而且还包括一些特殊观众——一些党和国家领导人,他们关心中国电视事业的发展,重视电视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李铁映观看了中央电视台1992年奥运会转播的节目后,评价说:“转播很成功,很精彩,前方后方都搞得不错。我从电视转播中了解了很多情况并及时与前方取得联系,如提醒获金牌的运动员在升国旗、奏国歌中注意表情等。《奥运沙龙》换了一些新面孔,很好,开始一段不太熟练,后来也就好。奥运报道中的好经验可以运用到其他节目中去,如文艺、文化、体育、经济节目。”《光明日报》还刊登陈俊生关于电视剧《一村之长》的评论文章,文章说:“《一村之长》从3个方面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1.敢于反映现实,触及矛盾,解决矛盾;2.以充分事实说明,广大农村基层干部绝大多数是好的;3.艺术的趣味性和深刻的思想性紧密结合。希望电视台多放一些像《一村之长》这样的好电视剧,以推动农村工作。”1992年中央电视台开办了《经济信息联播》,邓小平几乎是一天不漏地观看节目。他说:“《经济信息联播》的时间虽不长,只有30分钟,但每期内容丰富,节奏明快,信息量大,对我国的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育,将会起到积极作用。”邓小平还说:“播音员的播音速度太快,能否适当慢一点,以利于收看。”

研究机构的建立、研究队伍的扩大,电视批评的学术交流活动大大增加,电视批评的视野同原来比较更加开阔,更加深入,围绕电视新闻、社教、文艺、信息服务四类节目,召开了大量多种形式、不同范围的研讨会。每年由中央电视台有关部门牵头,召开全国地方台行业电视理论研讨会,如新闻类、社教类等。1987年3月在太原召开了“全国电视剧美学研讨会”。会议结合我国电视剧创作探讨了电视剧的美学特征、电视剧美学研究方法以及未来电视剧美学的走向,从而拓宽了我国电视剧理论的发展道路,促进了电视创作者走向理论的自觉意识。1988年11月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筹备组织召开了“革命历史题材和当代人物传记电视剧研讨会”,会议评价和审视了近年来此类题材的创作情况,阮若琳针对创作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从观众反映来看,这方面的创作不够理想,抓得好的剧目比较少,艺术质量偏低的居多。”1991年中央电视台《神州风采》100期研讨会,《地方台30分钟》研讨会、电视艺术片研讨会、首届中国电视节目展播评选、《望长城》研讨会、全国经济宣传工作座谈会等一系列研讨会,批评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及时总结电视传播中的经验,并将其又升华为科学理论来指导电视的传播。这些重要的学术交流活动,将电视批评大大往前推进了一步。

此间,全国围绕电视新闻的真实性、新闻纪录片创作、专题片创作等举行了大量的研讨活动。中国的专题片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其创作已经过迅速发展并迈向成熟期。80年代中后期,是电视专题的发展期。这一时期我国电视专题节目创作人员在与电视文艺、电视新闻和电视教育节目的竞争中努力寻求电视专题片的特点和规律,题材选择广泛,风格形式多样化。这一现象引起了电视批评家们的关注。他们举行各种批评活动寻求突破,并认为,系列专题片的崛起,侧重于对题材的文化内涵的开掘和透视,注重对时代重大课题的分析研究,充分利用电视的各种技术与艺术手段以提高专题片的信息量与表现力,获得了较大成就。通过实践——理论——实践这样一个不断批评,不断选择的过程,使电视专题迈向成熟阶段。

学术活动蓬勃开展,使平时在电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得到较好处理,大大推动了电视批评的发展,据有关方面的不完全统计,1986年到1992年的七年时间,全国性的电视新闻、社教、文艺、电视剧等方面的研讨活动达110多次,另外,还有大量区域性以及各省、市举办电视研讨会。这些活动的开展促进了电视批评质量的提高,使电视批评从发展进入正常轨道并开始走向自觉的阶段。

2.批评的领域拓展,取得了一定批评学术成果

批评领域是随着电视实践、电视节目的丰富而变化的。电视工作者努力探寻各种表现形式,使电视节目的品种类型大大增加,加之各种先进的制作技术的运用,给电视批评提供了更多的批评对象。

批评路子的拓宽,首先得益于电视形式的多样化。在新闻、社教、文艺、服务四大类节目形态中,几乎每一种形态都包括若干种形式,就以新闻类形态的节目而言,它就包括了消息类电视新闻、影像新闻、口播新闻、图片新闻、字幕新闻、现场报道、连续报道、系列报道、专题类电视新闻、杂志型电视新闻节目、新闻直播、专题新闻、专题报道、电视专访、电视新闻记录片、电视新闻评论、评论员评论、论坛型评论、答问型言论、座谈型言论等等。这对电视新闻的批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教、文艺、服务类节目也同新闻类节目一样,一种节目形态包含了若干种形式。

文艺类节目发展很快,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新的表现形式,包括有:电视小说、电视散文、电视诗、电视报告文学、电视风光艺术片、电视舞蹈艺术片、电视风情艺术片、电视音乐艺术片、电视专题艺术片、电视文献艺术片、电视民俗艺术片;电视小品、电视短剧、电视单本剧、电视连续剧、电视系列剧;电视综艺晚会、电视戏曲节目、音乐电视等等。电视文艺形式的多样化为电视批评提供了发挥才能的舞台。

电视批评路子拓宽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批评的理性思维有了加强。这一时期的电视批评开始从电视艺术的审美特征出发,研究和分析电视艺术表现出的语言和思维方式及创作风格。通过对这类作品的鉴赏、评价,使人们在接受电视文化的消费时,在思想认识上,在艺术感受上有一个较高层次的起点。批评家把强烈的思维特征、浓重的文化意识和深刻的审美意识作为评判电视艺术作品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这种现象表明电视批评朝深度方向发展,批评家在思考批评对象时头脑要变得复杂得多,不仅是简单地指出作品的优劣,而且还从哲学的、艺术审美的、历史文化的高度去解释某一现象,去评论某一主题。长篇室内电视连续剧《渴望》的出现,引起了批评家的关注,在这一电视剧播出的前后一段时间,全国各报刊杂志就编发了大量评价文章,据对当时公开出版的11家刊物统计,在同一期号上就发表了18篇文章,就《渴望》产生的意义、创作风格、艺术表现力等进行分析研究。这种现象表明电视批评已走向立体化的批评方法,走向了更高层次。

拓宽批评路子,还表现为给一些在电视创作上取得成就的著名记者、编辑、艺术家召开个人创作研讨会。如1990年4月《当代电视》杂志社等单位联合举办的“胡连翠戏曲电视剧导演研讨会”,1991年6月中央电视台研究室主持召开的“黄一鹤电视艺术研讨会”,同年11月召开的“邓在军电视艺术研讨会”等。研究艺术家个人创作风格和艺术特色,是电视文艺批评走向成熟的标志,它推动了整个电视理论的建设。

丰富的电视实践,促进了电视批评活动的开展。一批优秀的电视批评成果在电视界内外引起较大反响,不断地更新着电视文化观念,推动了电视的改革。

电视新闻在整个电视节目中占据着重要位置,较长一段时期里,新闻节目存在着官话套话多、不及时、冗长全面、浅而不深、题材表现程式化的弊病。此时,各电视新闻类刊物发表了《关于深度报道与动态新闻》(夏之平)、《80年代我国电视新闻报道方式的改革》(吴杰)、《<新闻联播>析论》(张翔升)、《论电视评论》(冯建增、周江)、《着力表现电视新闻的思想深度》(马超曾)、《电视深度报道的节目形态》(叶子)、《现场新闻同期声刍议》(肖竹乔)等一系列文章。这些批评围绕电视新闻实践中出现的诸多“热点”,强调电视新闻的重要地位,杜绝假大空报道,以保证电视新闻的真实性和党性原则;强调电视新闻的时效性,提倡多档滚动性播出;强调电视新闻的短平快特点,加强其针对性与深刻性,强调新闻报道内容与形式的变革,扩大报道内容,增加连续报道、系列报道和现场采访报道等。

电视社教专题在这一时期取得突破性的成就,在思想内涵的表达与艺术形式的创新等方面都达到了相当高度,对于电视社教专题的批评此时也十分活跃。如《试论电视纪录片纪实风格的新发展》(张俊德)、《电视纪录片及其社会作用初探》(徐炳才)、《电视专题界说》(陶皆良)、《电视专题节目刍议》(张建堂)、《从专题节目的发展看专题节目的界定》(秦素芬)、《电视专题片探微》(刘文俊)、《电视专题片刍议》(张家滨)、《专题节目的综合性》(张哲西)、《专题节目也是一种节目类型》(林杰谦)、《电视纪录片界定和创作》(任远)、《电视纪录片与电视专题片界说》(高鑫)、《电视纪录片特征辨析》(钟大年)、《从昨天到今天——谈纪录片的观念及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与走向》(路海波)等一大批有影响的电视批评,对于推动中国电视社教专题节目起了相当作用。

电视文艺是为广大观众喜闻乐见的电视节目样式。关于电视文艺的批评此时代表性的文字有《寻找与观众深层的心理对应》(彭加瑾)、《关于电视文艺的几点思考》(宋春霖)、《光、色与电视美学》(王若芳)、《论电视文艺的编排艺术》(欧泽纯)、《春节晚会与春节文化》(孟繁树)、《电视艺术中的几个美学问题》(曹利华)、《试论邓在军电视导演艺术风格》(范建国)、《音乐电视节目的选择》(陈志昂)等。

电视文艺批评中,电视剧批评是十分突出的。这首先表现在对电视剧的批评开始深入到电视剧艺术构成的各个领域,诸如儿童电视剧、改革题材电视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戏曲电视剧、室内电视剧、行业电视剧等。《儿童电视剧漫谈》(徐家察)、《童心、美育、宏观目标——谈儿童电视剧创作中的三个问题》(蔡骧)、

《儿童意识与审美创造》(徐宏)、《论表现儿童心态的三个语言特征》(邹嘉仁)、《如何提高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水平和艺术质量》(阮若琳)、《怎样把辉煌的革命历史变为辉煌的艺术》(王愿坚)、《论戏曲电视剧》(孟繁树)、《在屏幕上再现戏曲艺术》(安葵)、《对“地域”特色的几点看法》(钟艺兵)、《地域特色电视剧与地域文化》(高鑫)、《<渴望>的轰动效益及其思考》(周金华)、《幽默对大家都宽容》(童道明)、《谈行业电视剧的进步意义》(陈慧娟)、《双重文化语境中的中国大众文艺》(陶东风)等等。

这一时期电视批评成果集中体现在电视文化理论得到了迅速发展,出现了一批电视批评专著。比如中央电视台在此期间出版的著作有《屏前点评录》、《电视的采编与创作》、《话说电视节目主持人》、《电视剧论集》、《电视专题论集》、《电视声画论集》、《电视制作论集》、《电视经济宣传文选》、《屏前点评录》(第二集)、《黄一鹤的艺术道路》等。电视剧批评文集有:《电视剧的探索》(徐宏著)、《王云缦荧屏艺术文集》(王云缦、果青编)、《“飞天”与“金鸡”的魅力》(仲呈祥著)、《荧屏内外》(朱汉生著)等。其他电视艺术理论著作有:《电视文化学》(田本相)、《电视剧艺术论》(宋家玲著)、《电视剧通论》(壮春雨著)、《电视剧美学》(路海波著)、《电视剧导演创作与理论》(高洋、汤恒著)等。中国广播电视学会每年还出版电视节目评奖中获奖作品评析的著作。

80年代中后期,电视片《河殇》的出现,在电视批评界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并诱发了关于《河殇》的争鸣。提出了怎样评价中国的传统文明,在电视片创作中,我们应该坚持什么样的政治观、历史观等问题。出版了《重评<河殇>》、《<河殇>的批判》等批评著作及文集。《河殇》的讨论,不仅涉及到创作手法,还涉及到创作理念、指导思想等一系列有关电视创作思想性、艺术性方面的问题,其讨论十分必要。通过争鸣,大家更明确了电视创作,特别是纪录片创作应该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创作态度,以弘扬中华优秀民族文化为己任的方针。有批评家认为,《河殇》的讨论是批评界思想的一次解放,通过这次讨论,批评家的批评意识的自觉性进一步得到加强。总览这个时期电视批评成果,有着鲜明特征。首先是电视批评理论文章和专著大量增加。这说明电视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化形态,正越来越多地引起理论界的重视。其次,涌现了大量的电视批评新观念。随着日益丰富的电视实践,能动促进电视批评的发展,许多新的观念涌现出来。再者,批评领域日益扩展。此期间电视批评领域,不仅日益深入,而且其批评的范围和领域逐渐扩展,涉及电视文化的方方面面。这一时期电视批评的发展也正是中国电视理论全面建设阶段,电视批评的开展推动了整个电视理论的发展。

四、中国电视批评的自觉阶段

20世纪90年代初到现在是中国电视批评的自觉阶段。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以后,中国开始了新一轮改革开放,电视事业也开始了腾飞,进入了前所未有的最好发展时机。中国丰富的电视实践,给电视批评提出了挑战,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电视理论,迫切需要大量的经验总结,迫切需要建立在电视实践基础上的电视批评。中国电视批评形式多样化、规模化,争鸣意识和创新意识增强,进入了自觉阶段。

1.电视批评形式多样化、规模化是这时期中国电视批评的基本特点

相当长一段时间,电视批评手段是单一的,基本上都以文章的形式出现,开始时仅以报刊作为载体。尔后随着电视批评的发展,开始有了新的形式,以至到90年代末期,批评形式表现更加多样化。

论文仍是这一时期主要的批评形式。这些论文大都围绕各类电视节目、栏目展开鉴赏、评价、探讨、研究。批评的开展分两种形式:一是自发的,作者各就某一个节目、栏目展开批评;二是组织的,由组织者组织部分专兼职批评家或就某一电视热点问题、或某一节目、或某一栏目展开批评,以便对问题研究更加深入。以论文形式的电视批评或在各刊物上发表,或在研讨会上发言,总之,通过不同的载体传播出去。此期间,全国诸如《中国广播电视学刊》、《现代传播》、《电视研究》、《中国电视》、《当代电视》等专业刊物已发展到40多家,一些科研院校办的刊物里也辟有电视批评方面的栏目,社会上各种报刊杂志也给予电视批评以极大的关注。各种传播媒介的发展,使以论文形式的电视批评有了载体,进一步推动着电视批评的开展。每年全国各报刊杂志刊登的电视批评理论文章难以用数字来统计,据1999年的不完全统计,仅电观众来信、观众调查是电视媒体了解观众对电视意见的一种方式,也是观众开展电视批评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尽管简单,但它却是办好节目的一个最好依据。目前各电视媒体都十分注意通过观众来信、观众调查等形式了解人们对电视节目的看法和意见,并建立了相应机构来处理观众来信,并实施新的管理办法,将来信进行综合分析处理,将新的情况反馈到编委会,然后分流到有关部门、有关栏目,将其作为改进节目的参考。从1994年到1998年,中央电视台连续5年对《春节联欢晚会》进行观众调查。在“香港回归”报道中,央视调查咨询中心进行了四次电话调查,为分析这次大规模的电视直播的传播效果提供了依据。各省市地方电视传媒也将观众来信、群众调查作为电视批评的一种基本形态。

运用对话评议形式进行批评,这是电视进入迅速发展阶段后的一项经常性工作。对栏目、节目定期进行评议。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宣传部、各电视传媒机构,大多成立电视评议组,一般一周,或一个月,或一季度,或定期不定期地对全台节目、或某一栏目,或某一节目进行评议。参加评议的大多是经验丰富的老同志。如中央电视台1993年开始建立栏目评议制度,内容包括有专家评议意见、收视率、一般观众意见、领导意见四个部分。专家评议一般由台内离退休老同志组成,每季度评议一次,评议结果反馈给台编委和各节目部门,供改进节目参考。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从1999年元月起,从局属各单位抽出部分专家学者,集中收看各台节目,每周定期进行评议。

以电视手段研究电视,这是一种新的尝试。中央电视台1997年创办了《精品赏析》栏目,每次节目都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专家、电视编导、剧组人员、观众等,对有较高价值和艺术特色的电视节目进行认真分析和探讨。在播放节目片断的同时,电视主创人员介绍自己的创作体会艺术经验。这种以电视手段研究电视的批评形式可以把创作者、评论者、电视观众聚合在一起,面对面地讨论节目的创作问题。创作者可以直接听到批评家、观众对自己节目的评价,批评家也能听到创作者对自己批评的意见,观众则从节目的赏析中提高欣赏水平和审美能力。这种批评形式对主办这种节目的主创人员是一个从实践到理论的提高过程,对编导人员也是一个学习和交流的过程。这种手段是欣赏和评析的完美结合,能直观形象地揭示创作规律,对推出精品起到促进作用。

以专著形式开展电视批评,是电视理论建设、电视批评日益走向成熟的标志。它至少向社会昭示:电视有学,电视批评有学,电视理论建设已达到一个较高层次。以专著形式开展电视批评就其深度和高度上讲是其他批评形式不可比拟的。此一时期,我国电视批评学理论已开始形成,这同大量以专著形式开展批评是分不开的,诸如《电视艺术学》(高鑫)、《电视传播理论研究》(叶家铮)、《电视意识论》(刘炘)、《中国电视观念论》(胡智锋)、《电视声画艺术》(张凤铸)、《电视美的探寻》(胡智锋)、《世纪转折时期的中国影视文化》(尹鸿)、《中国电视史》(郭镇之)、《中国电视剧发展史》(吴素玲)、《电视新闻研究》(叶子)、《电视专题研究》(高晓虹)、《纪录片创作》(钟大年)、《电视画面语言》(朱羽君)、《电视新闻摄影》(任金洲)、《电视新闻写作》(张静滨)、《电视节目主持》(赵淑萍)、《影视构图艺术》(高廷智)、《电视文化学》(陈默)等一大批电视理论著作。这些著作相当部分属于基础理论研究,但是其中更多的涉及到对电视节目的鉴赏和评介。中央电视台在台庆40周年推出的系列丛书中《中国电视论纲》、《电视新闻集》、《电视专题文集》、《电视文艺文集》和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的《中国应用电视学》,对中国电视批评理论的建设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以互联网形式研究电视使电视批评更拓宽了视野,这种形式的运用是电视批评趋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表面上看来,互联网只是为传统媒体提供了一种新的信息载体,似乎不会对内容的取舍有重大影响,事实上,互联网带来受众空间,面对的是全球受众,上网媒体所提供的内容有了更多更大的范围内的潜在用户。这样电视批评的内容即可在更大范围得到传播。

电视批评手段的多样化,是电视实践发展的需要,是电视理论建设的需要,是电视文化发展的必然。随着电视理论建设的加强和日趋成熟,还将会有更多的电视批评手段出现,特别是基础理论的发展,将会使电视批评更加科学化。

2.争鸣意识和创新意识增强是中国电视批评进入自觉时期的重要标志

争鸣意识增强是90年代以来电视批评的一大特点。争鸣的重点围绕电视本质和电视创作两个方面进行。通过争鸣,大家的认识统一到:中国电视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必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不断提高引导水平;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在报道中要坚持真实性原则,不搞假大空;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坚持电视节目的政治思想性、群众性、民族性、当代性、综合性,发挥电视新闻传播、社会教育、文化娱乐、信息服务的功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通过争鸣,人们对电视文化的品位问题有了更新的认识,从理论上弄清楚了“大众文化”、“通俗文化”、“雅俗共赏文化”、“主流文化”、“精英文化”与电视的关系。

对纪实性的发现和追求是电视批评争鸣意识的重要表现。90年代初,纪录片《望长城》的成功获得观众赞美,其创新在批评界引起广泛注意和热烈的争鸣。当时,北京广播学院的师生认为,《望长城》具有现代纪录的纪实品格,它质朴而深情地表现中国人,给人以内在的审美享受,它是真正意义上的纪录片。(30)也有批评家认为,“电视设备的先进性放纵了《望长城》的随意性”,长镜头的盲目性削减了《望长城》的整体信息含量。(31)《望长城》引起了人们对纪实作品的赞美,也引起了对某些写意式作品——如对《西藏的诱惑》的批评。《西藏的诱惑》以浓墨重彩,从自然、宗教、艺术、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揭示出缕缕情思与一种境界,该片的文学美、哲理性受到电视批评家高度赞扬。这个纪录片的成功说明“画面配解说”的纪录片已走出“初级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由对《望长城》所开启的纪实主义潮流的热烈赞美变成了更为冷静的探讨和追寻。

在电视创作方面,电视批评争鸣气氛表现得更加浓郁,新的电视观念表现得更为突出。电视新闻节目和电视专题节目的研究和探讨值得一提。电视新闻发展已有几十年历史了,那么怎样认识电视新闻的类型,这是电视新闻实践经常碰到的问题。90年代初,中国广播电视学会电视学研究委员会就开始对这一问题进行讨论,经过3年多的探讨与研究,终于对电视新闻的分类与界定有了统一的认识。20多位专家学者结合大量电视新闻实践,阐述了电视新闻的分类与意义,列出了70多个关于电视新闻的词条。这一理论的总结,从电视新闻实践中来,用于指导电视新闻传播。1992年11月,中央电视台研究室牵头,开展了“专题节目”的界定的争鸣,经过3年的讨论,参与研讨的专家学者结合我国专题片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对分类条目及定义逐条逐目地解析、丰富,使之更加准确化、规范化、科学化。界定中,大家集思广益,将各家意见综合起来,使分类涵盖尽量达到周全,以充分体现中国电视专题节目的精髓。专题界定条目不仅具备美学价值,更重要的是有实用价值,充分展示了中国电视专题特色,并对实践起指导借鉴的作用。整个界定过程也是一种批评过程,也是一种专题价值的文化选择过程。

90年代,电视批评还对“纪实”与“真实”展开过大讨论,对电视新闻改革、电视纪录片、电视栏目改版、电视节目主持人、电视剧美学等也展开过讨论与争议。90年代中前期,电视界围绕主流文化与市民文化的融合有过一些讨论。讨论的背景是:改革开放打破了旧的格局,改革的目的就是调整不合理的社会结构,打破那种单纯的政治挂帅的局面。市场经济的建立意味着政治活动与经济活动的分离。社会的主流由政治社会向市民社会进化,相应的市民阶层进入社会舞台。市民文化也从原来的大一统官方文化中分离出来,官方文化、主流意识形态也开始修正自己。在这样的态势下,市民文化在夹缝中求生,就必须在自己的游戏规则中,同官方文化形成化合,使之既符合官方要求,又符合市民口味。这时,电视连续剧《渴望》的播出,成功地向社会昭示了这一观点。这部电视剧以传统的人伦情感既迎合了市民的传统心理又同官方文化的要求默契。有关方面围绕着这一现实的主题,邀请10名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剧组人员等进行讨论,争鸣中一种创新电视艺术观——电视剧的娱乐性出现了。此时,在电视剧领域出现两种观念:一是电视剧艺术论。这种观念强调“艺术品格”,注重“审美”理念。二是电视剧通俗论。这种观念注重通俗性,倡导大众化,强调“娱乐”功能。这些电视剧理念的出现,孰是孰非,难以比较,难下结论。但它至少说明一点,电视批评的争鸣中新的观念不断出现,这无疑对繁荣荧屏大有益处。

电视综艺节目如何走向?这是90年代以来电视文艺界人士关心的话题。1996年11月,中央电视台研究室组织开展了“春节联欢晚会与电视综艺节目特色及走向的论题研究”。此论题向北京、天津等城市发出1000份调查问卷,召开了全国部分电视台参加的研讨会。根据调查问卷统计数字,研究室组织撰写了课题报告,对《春节联欢晚会》的传播效果,进行了统计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方位的科学分析,提示了电视综艺性节目朝民族化、娱乐化、大众化、品格化方向发展的趋势。这一论题的研究对如何办好电视综艺性节目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使关于电视综艺节目的批评理论得到一次大的提升。公务员之家

电视批评争鸣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增强,还有一个较为重要的因素就是研讨工作有人抓、有人管,电视研究队伍发展壮大。除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量有规模、有水平、有组织的研讨外,有意识、有针对性地选准课题成了各电视台研究工作的首要任务,从1996年起,由中央电视台研究室牵头,每年举办一届理论研究工作研讨会。到1998年,全国有省级或省级以上电视台32家,已有15家电视台成立了电视理论研究机构,专门从事理论研究工作的人员有186名,其中有副高以上专业职称者105名,已有21家电视台有理论刊物,全国电视台系统初步形成一支力量较强的电视理论研究队伍。组织保证是90年代以后电视批评进入自觉阶段的重要保证。

注释:

①《当代中国的广播电视》<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3月。

②《中央电视台大事记》7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7月版。

③《中央电视台简史》53页,北京出版社1998年8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