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图书馆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9 14:42:42

数字化图书馆

数字化图书馆范文篇1

众所周知,“收集、收藏、整理、传播、研究”历代文献信息,最终为广大读者、学者服务,是各类图书馆的实质性和具体性工作。图书馆工作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逐步完善的,图书馆工作决不是表面的借、还、阅览、流通那么简单,而是有它工作内容知识化的必然性、可能性和进步性。

1数字化图书馆的发展

1.1随着社会进入数字化时代,各类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也势在必行,图书馆已从传统的馆内阅览、外借、文献复制、参考咨询等服务方式,转向大力发展网络化、数字化、外向、共享和信息服务为主导的新型图书馆综合服务体系[1]。当前最迫切需要研究开发,建立一整套针对数字化图书馆新型数字资源的管理体系和管理方法,并且这种体系能够充分有效地为数字图书馆对数字资源的管理和服务奠定坚实的基础。数据库之间有链的共享,才能较好地达到尽善尽美,最大限度地发挥数据库之间的使用程度和效率,满足数字图书馆和读者的需求。

1.2数字图书馆馆藏的多元化、网络化、动态化以及数字图书馆服务系统的纷繁复杂将数字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整合提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位置。这也就是数字图书馆存有可持续性发展的原因所在。同时实现高效跨库检索是目前各数字化图书馆建设中的最大课题。

2数字化图书馆的服务

2.1随着信息化事业的发展,各类图书馆信息化基础设施因投入力度增大普遍得到改善,数字化图书馆的目标逐步实现。对图书馆员的知识素质要有一定的要求,图书馆人必须认清形势,与时俱进,更新观念,勇敢地承担起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知识服务的职责[2]。在今天以知识经济和因特网为标志的时代,图书馆的服务发展方向和提升服务层次的知识管理与服务仍停留在理论阶段,分类与组织,知识存储与检索,知识传播与共享,无不以服务者扎实的学科知识和信息管理知识为基本前提。图书馆馆员的培养和管理问题,是新时代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需求。图书馆的工作内容之所以会发生知识化的深入,是因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推动了读者的需求的变化。在图书馆工作的馆员,就必须参加各类专业技能的评定。这就导致了馆员“知识人”的培养,价值观的更新,馆员的学者化和专业化就是不可缺少的了。这就要求图书馆人他不但要有图书馆专业知识,不断给自己充电,单位的定期培养,使馆员在知识方面不断更新深造后,每个馆员至少要具备一项专业学科的深层次的知识。这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就是各类图书馆目前的发展方向和图书事业与时俱进的象征。

2.2“一切为读者”是图书馆安身立命之本。培养高层次的馆员不但要付出体力劳动,更重要的是他作为知识的载体,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人格资源。馆员既能够著书立说,又能为读者用户解决知识检索、重组、使用等高层次问题。馆员要具有扎实理论功底,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有较强创新能力。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高校图书馆,它是办学主流文化之一,知识传播、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馆员更要做到勤奋敬业,努力进取,求真务实,想读者之所想,急读者之所急,杜绝与工作不符的网络行为,树立好良师益友的形象[3]。

图书馆馆员的综合素质直接反映图书馆工作的效益和质量,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图书馆数字化的势不可挡,数字化图书馆会以不断创新的服务理念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高凡.数字化时代与国家图书馆读者服务[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7,(5):60.

数字化图书馆范文篇2

关键词:图书馆;数字化管理

在信息化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图书馆在信息化管理技术方面也有了很大进步。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不再单纯的追求物质上的丰饶,也更多的去追求高层面的精神需求,走进图书馆的人越来越多,人们通过图书馆的知识海洋给自己的精神充电。这便使得公共的图书馆有了更加重要的传播与普及责任,同时也意味着知识文化的交流和传播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在图书馆变得越来越普及和重要,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时,如何科学合理的管理图书馆就成了一项重要的工作,发现传统管理的不足,认识到图书馆数字化管理的重要性,是能有效解决管理问题的关键和趋势[1]。

一、图书馆的出现和发展

在五六千年以前,人类就创造了文字,而自有文字开始就存在了记录事物的方法,这就是最早的“图书馆”,其实就是整理和记载的单一功能。随着时展,图书馆不断的演变,从最早期的国家档案机构,发展到现代公共图书馆,再普及到很多单位企业和学校,它最初的目的是没有改变的,随着时展的需求开拓出了更多有用的新功能。西方的图书馆发展轨迹是比较快速和典型的,早期的“藏馆”发展到现代的公共图书馆是一个相对快速的过程,而中国与西方国家不尽相同,中国的图书馆发展史相对更长久,最初的“藏书”主要是存在于官府、书院、宗教等地方,有极少的被私人收藏着。直到近代,在西方国家的影响下,中国才正式建立起图书馆并不断发展。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讯、网络技术迅速发展,信息高速公路建设和利用为大规模信息系统和数字化图书馆发展提供了条件和环境,“数字化图书馆”这一概念也被视为21世纪信息产业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

二、数字化图书馆的特点和作用

数字化图书馆是一门崭新的科学技术,是一项崭新的社会事业,它拥有多种媒体的数字化信息资源,能为用户提供更为便捷高效的信息化服务。数字化图书馆的特点主要有:(1)具有高效的计算机管理。数字化图书馆主要是通过计算机去管理各类的文献资料,有着强大的储存能力,能够相对简单方便的提取人们所需要的信息,提高自动化能力,省时省力。(2)拥有新型的存储技术。数字化图书馆内的信息资源存储形式多种多样,除了文字以外,还有图形、音频、图像、视频、动画等,这些丰富的内容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转换成各种信息代码,进行组织改进,提高用户检索的速度,大大加快资源表现力,同时也为降低各种维护费用打下了基础。(3)其组织形式不断的网络化。信息组织形式从线性方式转变成为网状组织形式。从原先传统的排列顺序,加以数字化技术进行代码转换,使信息个体可以组成有逻辑关系的互联网结构,连接全世界不同的数据库,用户能够更快速、更直观、更灵活的查找到所需信息[2]。(4)利用网络传输信息。数字化图书馆最重要的基础技术就是网络通讯,通过这个基础为用户提供广发的接口,再通过这些接口进行计算机终端人机界面,可以随时随地访问数字化图书馆上的信息。(5)以人为本的模式。用户通过计算机网络,查找信息资料没有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进行检索,从而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一切以人为本,不断扩大信息资源的范围和内容种类、形式,而其查询和获取方法也变得越来越便利。(6)高效的服务活动。用户对于服务的满意度是衡量和评价数字化图书馆服务的坐标。当用户进入数字图书馆遇到问题时,图书馆的管理员可以通过数字化图书馆向用户提供各种帮助,保证用户在使用过程中的有效性,体会到数字化图书馆最直观的优势,而用户也可以将自己遇到的问题迅速的反映到数字化图书馆客户端,这期间就有了互助和交流,使得图书馆数字化更加完善。数字化图书馆和传统图书馆的基本作用是相同的,都是储存文献资料和传递信息。在本质上来说,都是进行信息化的增值传递,只是在处理资料、表现形态、工作程序等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异。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在传统图书馆的基础上创新了处理模式和提取模式,是一个崭新的空间,数字化图书馆加上其组成的部分统称为图书馆,但其特点突出,不再需要既定的实体空间。数字图书馆在电子商务、远程医疗、文化教育等领域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数字化图书馆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的图书馆数字化管理工作发展迅速,取得了不错的成果,大部分的图书馆也已经建立了图书馆信息化处理工程,但一些方面仍然存在问题。图书馆的管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采用的传统人工式管理模式,传统管理模式下习惯性保留下来了很多较落后的管理观念,而在保留传统管理模式下进行图书馆的管理,必定会出现很多问题:规章制度缺乏科学严谨性、管理工作人员素质残次不齐、管理形式局限性等,造成了图书的整理工作相对繁琐,时效性较低,大大影响了图书馆的管理工作效率。同时,在图书馆的设备维护和检修方面也还存在着弊端,不能够及时的处理检修,将造成图书信息的损坏,甚至脱节,这严重影响到用户的使用。

四、优化数字化图书馆管理的措施

(一)建立一套科学严谨的管理制度。首先建立起一套科学严谨的管理制度,才能充分体现出数字化图书馆的管理优势。在图书向导、设备的管理、工作人员的考勤等方面都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国家相关部门已有不少关于图书馆管理方面的规范条例,要真正落实国家出台的相关规定,就必须要求管理工作的严谨性。对图书馆管理人员工作进行分类与量化的处理,要求管理人员管理图书的每一个环节都严格遵照相关规定手册,并且制定管理责任制,保证执行效力。对数字化图书馆中的所有电子设备的维护和检修制定完整的跟进团队,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和检修,发现问题时及时上报,并尽量不遗漏问题,做到“知道即处理”。整套的管理制度中也应该包括奖罚制度,对管理工作人员定期进行培训和考核,提倡奖罚分明,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以保证图书馆的使用及安全[3]。(二)建立一站式的服务平台。基于多元化管理理念,数字化图书馆应该建立起一站式服务。对管内的资源,通过共同建立知识库的方式,组建一个大型的资源集成平台,针对不同的用户提供其需求的个性化服务。一站式服务主要表现为用户的路径依赖,所查询的资源会首选最熟悉的路径或机构,作为知识库共建的基础。(三)加强相关人才的吸纳和培训。图书馆的管理人员是整个图书馆最关键也最灵活的部分,有着核心功能,也能够有更多的改变和创新。因此,图书馆的管理人才的吸纳和培训是很关键的项目,“以人为本”式管理是整个管理系统的基石。通过各种招聘途径,为图书馆注入新鲜血液,发现技术人才,促进图书馆数字化管理的不断创新发展。对于内部员工,定期进行相关培训,在管理的观念、技术、学习能力等各方面展开培训,提升管理人员的全面工作能力。同时,还应定期开展交流活动,鼓励员工之间的积极学习精神,互相交流想法和技术,通过交流学习到更多高效科学的管理方式,提升自我的能力才能够使图书馆的管理工作科学高效[4]。(四)多方面筹措资金,创新理念。图书馆要不断发展数字化建设,需要有充足的资金作为后盾,才能保障发展不脱节。对于资金的筹措,除了争取当地政府给予的资金支持以外,还可以选择更多别的筹措方式,譬如吸引一些企业和社会爱心人士对当地的图书馆进行投资,加大图书馆的文化宣传,达到融资的作用。也可以对于常用用户进行资金筹措发出互动式活动,用户可随机为数字化图书馆进行捐赠,提升图书馆资源和使用率。同时,通过图书馆与用户之间发出信息交流,利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数字化的使用体验、资源看法、设备建议等进行调查收集,结合用户的体验建议,进一步完善数字化图书馆。另外,还可以利用信息化技术的优势,开通网上预约、信息咨询、会员入驻等形式,提高服务效率。(五)馆际合作模式。图书馆馆际合作不仅是信息一站式搜索,更在于数字化文化资源的多方面合作共享。首先根据我国国情,考虑各方面的可行性,寻求合适的合作目标和模式。其次结合国外的图书馆信息,与国外资源进行有效的合作链接,丰富数字化图书馆信息资源,与国际接轨,累积更多的经验基础上,力求发现更多更好的管理技术,推动图书馆发展。

五、总结

数字化图书馆管理从开始发展到现在,从单纯的记载,到后来的藏书,再到近现代的信息资源库,一路进步完善,累积了强大的管理经验,是我们时代文明的结晶,更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着良好促进作用的项目。随着科技不断发展,数字化图书馆管理已经逐渐成熟,数字化为生活生产都带来了很多便利和强大的作用,成为了一个巨大的发展趋势,在各个行业和用户群体都得到了很好的认可。我们要紧跟时代脚步,善于利用时代成果,为数字化图书馆管理尽一份力,做好数字化图书馆管理,做好资源收集,提高服务体验,更大的促进图书馆体系的完善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蒋为.图书馆数字化信息化管理实践未来发展探索[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7,(3):112-112.

[2]谭宜敏.数字化时代背景下的图书馆管理[J].管理观察,2016,(8):127-129.

数字化图书馆范文篇3

【摘要题】信息资源建设与管理

【关键词】数字化/信息资源数字化/数字化内容/图书馆

【正文】

由于计算机技术、数字存储技术、现代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及有机结合,信息存贮和检索的地理界限已经被打破,人们能通过计算机网络,查询分布于世界各地的数据、图表、文献等信息。图书馆作为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存贮和交流的中心,要改变以往的工作模式,能够在任何空间、任何时间,准确、快捷地为任何用户提供所需信息,需要图书馆将自己的信息资源数字化,由于各图书馆资金有限,不得不对数字化内容进行选择。图书馆信息资源数字化内容选择是依据确定的标准进行相符性判断,将符合条件的原始资源遴选出来,继而进行数字化加工的一个过程。良好的选择原则有助于确保以尽可能低的成本将最重要和最有用的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避免知识产权纠纷,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尽可能高的投资回报。

1进行数字化内容选择的原因

数字化内容选择的原因有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1)存储空间的原因。数字化的产品是通过网络被广大用户存取利用,而大家都知道数字化产品是存放在磁盘阵列上的,磁盘阵列由服务器来管理,磁盘空间是有限的,服务器的能力也是有限的,不可能无限量地存入数字资源,这就需要我们对文献资源数字化内容进行选择。(2)解决数字化生产高成本和图书馆经费有限性之间矛盾的需要。几乎没有图书馆有充足的资源来对整个馆藏进行数字化,内容选择不可避免。(3)数字资源管理的需要。技术的快速发展使数字化项目所生成的数字资源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投入巨资进行数字迁移是延长数字资源生命的一个重要途径,昂贵的维护成本就必须考虑数字化的内容选择。(4)产权保护的需要。图书馆对绝大多数馆藏都缺乏产权的拥有,只能选择那些能够得到产权许可的馆藏进行数字化。(5)特殊文献的考虑。图书馆大都收藏一些对文化伦理乃至民族问题敏感的信息资源,对这些资源进行数字化就要考虑很多因素。(6)残缺文献处理成本的考虑。图书馆馆藏文献中有一部分是残缺不全的,对这些文献进行数字化之前就要进行补缺或作相应的说明,其费用较多。(7)图书馆信誉的需要。图书馆作为责任机构,要对所数字化且的信息资源的可靠性和准确性负责。

2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内容选择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不同的数字化项目其内容选择原则不尽相同,西南政法大学图书馆现在正在筹备两个数字化项目:一个是法律古籍的数字化;另一个是法律经典图书的数字化。选择这两个项目是因为这是一个政法大学的图书馆,它面对的读者是政法院校的学生,故选择的内容都是法律方面的。重庆大学图书馆选择的数字化内容主要是理工科类的和建筑类的文献资源;重庆师范大学选择的数字化内容是教育类的文献资源。无论哪个高校在数字化内容选择的时候都遵循了以下八个原则:

2.1原始文献知识价值原则

影响原始信息资源的知识价值因素有很多,但主要包括资源的唯一性、相关价值、对相关主题领域理解的重要性、对相关主题领域覆盖的广度和深度、实用性和准确度、特定主题领域中其他载体记录质量差的信息内容、具有强化项目实施的历史价值以及数字化产品潜在的长期价值等。另外,文献知识价值也可能包括管理价值、艺术价值、证据价值和市场价值,文献知识价值的判断具有很大程度的主观性。图书馆不同,对文献知识价值的判断也不相同,在国内,每个高校的图书馆都有自己的基本馆情,他们都积极对馆内自己认为有特色的东西进行数字化。例如,同样是法律文献,在政法院校的图书馆可能认为这些法律文献是很有价值的,数字化之后可以给更多学生访问下载。而法律文献不是理工科院校的重点,数字化的意义不大。

2.2知识产权原则

馆藏资源的产权状态识别与数字化项目实施和数字资源所在的国家地区有关,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学者针对图书馆信息资源数字化项目制订了产权状态识别模型,比如,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法律图书馆主任LauraN.Gasaway建立并维护的用于图书产权状态识别模型;康奈尔大学PeterHitle教授构建了用于手稿产权状态的识别模型;印第安纳州立大学和得克萨斯州立大学的产权管理中心也分别提供了图书馆信息资源产权状态识别框架[3,4]。馆藏资源的产权归属有四种情况:第一,馆藏文献是通过接收的方式,把原本属于国家所有的文献收进馆中,这种文献的所有权和著作权都属于国家所有,图书馆代为行使,在这种情况下图书馆在遵守有关法律的前提下,有权根据需要自主进行数字化。第二,图书馆通过购买集体或个人所有的受著作权保护的作品,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图书馆没有购买其著作权,则著作权仍属于原所有者,因此图书馆要对此类档案进行数字化,必须在征得原所有者的同意,并向其支付一定的报酬后方可进行,否则就构成侵权。第三,馆藏中的一些文献资源是通过受捐赠的方式得来的,这种情况下,捐赠人一般只是将文献实体所有权赠给图书馆,自己仍保留著作权,所以在数字化这类文献时,与通过购买方式得来的文献一样,同样要征得文献著作权人的法定许可,并向其支付一定的报酬后方可进行。但也有在捐赠时,声明将所有权和著作权一并捐赠给图书馆的情况,这种情况除外。第四,一些寄存在图书馆里的文献资源,寄存只是由图书馆代为保存,不发生所有权和著作权的转移,这种情况下,图书馆在进行数字化之前,必须征得文献资源所有者的同意,否则就侵犯文献所有者的权益[2]。目前数字化项目中保护产权的主要技术有:对每个数字图像添加可视水印或版权戳;给每个数字图像添加不可视水印,这种水印标志可以用来证实数字图像的版权身份,也可用来跟踪这个数字图像在因特网上的传播轨迹;对数字图像加密,并仅把密钥发送给注册用户,这种方法会限制公共存取;将公共浏览的图像限制在低分辨率;将公共存取限制在截取数字图像的一小部分之中,这种方法在一些项目中应用得非常成功;将图像的浏览权仅限定在一些注册或被授权的用户。

2.3能获得更多的用户原则

用户利用的本质就是馆藏文献的利用率,从理论上讲,图书馆信息资源数字化项目应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利用率高的资源的数字化上,但一些问题需特别关注:其一是要对利用率高的文献的原因进行分析,如果主要用户群体分布在本地,且类似文献又不存在,这类文献的利用率自然可能高,但数字化后在网络上,其利用率如何就比较难以判断,因为这时的用户就不仅局限于本地了。其二是文献的利用率有时与文献的知识价值并不一致,有些具有高知识价值的文献由于存放地点和图书馆存取方针的限制或目录的不完整等因素,可能导致利用率偏低,比如说,西南政法大学的法律外文图书,其实它对读法律的学生来说是非常有知识价值的,由于这些书经济成本很高,一般每本书就是几十上百美元,折合人民币就是几百上千,为了降低这些图书的丢失率和预防别人翻版这些外文图书,以至于这些图书只能复印,并且不用复印全本图书。其三是利用率也会与文献的物理状态有关,一些文献的物理状态限制了用户对其的访问,比如易碎载体的文献、古旧的手稿等。如西南政法大学图书馆的法律古籍,许多都是线装书,并且纸张都已经发黄,很容易被损坏,如果开放由读者随意借阅,会使这些珍贵的古籍被损坏,以致消失,这对西南政法大学图书馆乃至整个法律界都是一个不可估量的损失。其四是在多馆合作数字化项目中,一些大部头的系列文献分散在各成员单位,对这些文献的访问率可能较低,但数字化后可以形成完整的虚拟馆藏,其访问率可能就会提高。其五是一些技术因素不应该成为阻止一些文献数字化的原因,比如,一些文献的数字化文件的格式或像素导致在网上传播速度慢,乃至用户难以浏览,但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如带宽的不断提高)可能在数字化周期之内就能得到解决,另外文献数字化后的格式改变也是促进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因。

2.4原始文献存在状态原则

在数字化内容选择过程中,需要考虑的与原始文献存在状态相关的问题有:原始文献的存在状态是否有利于数字化?其内容是否能被目前的数字化技术完全和充分地抓取?物理材质和形状是否会对数字化过程构成障碍?是否有保存良好的替代品(如缩微胶片)?最常见的物理材质有一般纸张、牛皮纸、草纸、微缩胶片、光学材料、三维物体、玻璃器皿、记录音频的盒带光盘和磁带、视频等。不同物理材质的文献需要不同的技术进行数字化,比如,一般纸张可以采用数字扫描,但三维物体只能采用数码拍照。存在状态对其内容的充分抓取也有重大影响,比如,一般纸张中内容的抓取要比草纸充分得多,甚至,有些物理材质的内容数字化目前还难以实施。所以,只能选择那些当前技术条件下适合于数字化的载体材质馆藏资源,载体的物理尺寸也是影响内容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比如,常见扫描设备对大型地图和海报进行数字化很困难,这时,也许对其替代物(如照片)进行扫描是一种较好的选择[1]。载体的健壮性对数字化内容选择也会产生影响,比如,一些珍贵或易损的资源需要在特殊环境中数字化。牛津大学的“难民研究数字化项目”和耶鲁大学的“开放图书项目”支持资源载体的拆分,以提高数字化设备的吞吐量。健壮性的另一个体现是对数字化处理的特殊要求,如牛津大学的“塞尔特语和中世纪手抄本数字化项目”要求设计一种特殊的保护托架来放置手稿。

2.5对文献资源进行保存原则

为了保存的需要,数字化内容选择的原则之一是安全数字化(safedigitiza2tion),包括原始信息资源的状态允许被完全数字化;数字化实施过程需要搬运原始资源时,其状态适合于搬运;尽可能扫描原始资源的替代品(如照片),从而减少对原始资源的损伤;数字化的产品必须建档,并制订由于时间和技术变化等因素导致的长期维护策略。数字保存的另一层含义是保护易碎载体的原始资源,数字资源的本身就是原始资源的新版本,可以代替原始资源供用户访问,并由此减少对原始文献的操作从而使其得到保护。如对古籍来说,由于它极其容易被损坏,从这个原则上来讲它是应该拿来数字化的,但在数字化过程中,特别要注意不要将这些珍贵的图书损坏,这也将对数字化带来很多麻烦。

2.6经济效益原则

馆藏文献的数字化成本受众多因素影响。分辨率越高的图像所需的成本也越高,彩色图像的成本要比黑白图像的成本高,数字化生成纯文本文件有助于全文检索,且占用较少的存储空间,但需要OCR识别,并需要大量的人工校对,如果生成带标记的文本文件(如XML文件),虽然有助于各种分析乃至纳入数据库管理,但成本必然增加。成本也取决于数字化过程,比如,单页扫描比装订在一起扫描成本要低,保存状态良好的资源扫描要比保存状态差的资源扫描所需成本要低,因为后者需要更多的人工处理。从效益角度看,受益最大的是用户。另外,数字化也便于图书馆管理人员对馆藏资源的管理,并能更高效地提供服务,尽可能提高成本效益是数字化内容选择的宗旨。实现相同功能而采用不同方法的成本会有所不同,比如,数字化生成文本文件与生成图像文件,后者加入元数据与图像文件链接,两种方法得到的效果可能差不多,但很明显后者的成本要低些。另外,规模很大的项目单件数字化成本要低,长期保存的费用也会降低。

2.7避免重复数字化原则

对于已有数字化版本的馆藏避免再次数字化是目前内容选择的一个基本原则。目前,都觉得数字图书馆有利可图,于是国家图书馆、各地区各行业图书馆甚至是一些企业,都一哄而上,从自身利益出发,纷纷建立自己的数据系统,在内容上缺乏明确的分工,相互之间在技术上、数据格式和标准并不兼容,往往好大喜功,力图“最大”、“最全”,无法实现资源共享,实际上形成一种“信息割据”的局面[5]。但要考虑已有数字化版本的质量、记录状况和功能是否能够满足用户的需要,以及获取数字化版本的条件,甚至还要评估获取数字化版本与重新数字化两者所需费用。一般来讲,自己再数字化的成本要比获取数字化版本的费用要高,如果我们确实需要这部分数字化资源,我们可以向这部分数字化资源的所有者购买使用权。这样就可以节省自己图书馆的开支,也达到了目的。在其它条件都允许的情况下,最好不要重复数字化,因为重复数字化,是对金钱、时间、人力、物力的一种浪费。

2.8技术条件限制原则

数字化内容选择将受现有技术条件的限制,我们在选择数字化内容的时候必须要考虑现在的技术是不是能够顺利地把这个内容数字化。考虑的主要因素有:数字化过程中对原始资料识别技术方面的问题,会导致数字技术生成的文献数字版与原始文献包含信息相比出错率很大;数字资源显示在用户终端的质量;图书馆支持的现行平台和网络环境对数字资源的存取能力;数字资源网络传播速度的合理性;对未来用户使用先进设备的预测,以免日后需重新扫描;搜索引擎对图书馆数字资源的索引能力。另外,还要考虑一些特殊资源数字化的技术可行性,如,需要超高分辨率的文献资源、颜色至关重要的原始资源、超大尺寸的资源、三维形态的资源以及易读性很差的资源载体等。

图书馆在进行数字化内容选择的时候,只有满足了以上的原则,数字化才有价值,才能给图书馆和读者都带来好处。

【参考文献】

[1]臧国全.图书馆信息资源数字化内容选择原则研究.图书情报知识,2006(1):21-24

[2]向立文.档案数字化建设中若干问题的研究.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3]CopyrightManagementCenter.[2005-07-30].www.copyright.iupui.edu/

[4]CopyrightCrashCourse.[2005-07-30].www.copyright.iupui.edu/

数字化图书馆范文篇4

关键词:小学教育;图书馆;数字化管理;策略

积极应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优化图书馆数字化管理,能使小学生的借阅、阅读、学习过程变得更加便捷、有效,享受图书馆现代化服务方式的同时,也体验了新型的学习、获取学习新途径,增添了无限乐趣,培养了获取、处理信息的能力。

1加强书目数据建设

图书书目建设是图书馆数字化管理和建设的前提,书目数据建设是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基础工程。优化图书馆书目数据建设将为图书文献资料信息和书目的检索提供了极大便利。我们加强图书馆书目数据建设,要系统整理文献资料信息,积极利用图书馆管理相关软件,建立图书书目数据库和全文数据库,这样,学生就可以利用图书馆中的任何一台电脑,非常便捷地查询到具体图书的数据信息和细致位置。同时,努力完善图书馆书目数据库信息,将为不同学校的校际联机检索提供了便利。当然,图书馆书目数据建设还只是基础,只有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保证后续图书馆工作能更好地顺利进行。

2加强专题数据库建设

优化加强图书馆专题数据库建设将为小学师生查阅相关资料提供了便利支持,使小学生可以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查询学习,满足他们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同时也为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支持和帮助。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建设:

2.1语文教学教研数据库

将教师和学生得研究成果,如结题报告、探究资料以及其他资料等,保存到数据库中,学生与教师可以随时查阅,这里见证了教师和学生的努力和成功。

2.2名师教学教法典例数据库

本数据库累积了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的高效学习方法,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效率,进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数据库会随时更新国内外教育教学动态和教学成果,教师可以随时学习相关内容,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2.3云课堂教学资源数据库

通过数据库将本校的优秀教育成果和经验保存下来,提升学校知名度,扩大名师效应,使更多的学生慕名前来,让更多得学生受到良好教育。

2.4英语课程教学数据库

在图书馆网站上设置“英语角”,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学习英语,为学生的英语学习提供了便利,丰富的多媒体资料使英语学习变得生动有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汲取知识,提高了学习效率。同时互联网成为学生了解外面世界的窗口,通过互联网学生可以了解西方文化、风俗习惯等,开阔学生视野,使学生的英语表达更加准确。

2.5课题研究成果数据库

主要是将国家课堂或地市课题进行整理汇总,然后在此基础上建立数据库,为师生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提高教学质量。

2.6学校研究性学习数据库

学校重要的研究资料,如结题报告、信息资料、学术报告、研究成果等都会以数据库的形式储存下来,保证重要资料的完整性,同时为年轻教师的借鉴与学习提供了便利,从而提升年轻教师的教学水平。在此,专题数据库应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学生和教师可以根据具体需求快速查找资料,提高工作效率,节约了大量时间。同时数据库的专题资料使师生的学习更加具有针对性、重点性,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提升教学水平,实现师生共同进步。专项数据库的建立符合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其可持续发展,将来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3加强多媒体数据库建设

多媒体数据库建设主要是指通过数据库将图像、文字、声音、动画效果等多媒体资料进行整合、利用,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多媒体资料的作用,实现其教育教学价值。图书馆管理员可以在图书馆网站上设置国学、诗歌、科技、舞蹈、美术、音乐等多个版块,采用小学生都喜欢的多媒体表现形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使其全面发展。此外,管理员要做好准备工作,尽量上传小学生喜欢的形式的学习资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化被动为主动,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图书馆的数字化管理实现了学生学与乐的结合,推动了课堂教学的变革,其不但为课堂教学提供了补充,而且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使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生动有趣。同时,图书馆的数字化管理实现了资料的随时更新,保证教师查阅到最新教育教学资讯,从而提升教学水平,提高教育质量,促使学生不断进步。如,在图书简介中插入图像、图形或者声音,并辅助以显示介质,如,光盘、磁带、录像带等,从而使图书更加形象生动,具有立体性,能够直观的获取图书内容,降低学习难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这对教师的教学有很大的帮助。此外,学校可以在服务器中放置一些网络点击率比较高的教师的讲课,实现资源共享,使学生快速获取学习资料,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和学生可以在学校电脑中获得小学图书馆的数字化管理是未来发展趋势,顺应时代的潮流,才能不被时代遗弃。

4结语

优化小学图书馆数字化建设,通过借书证将数字技术与图书馆的借阅系统结合起来,减少错误率,提高图书馆工作效率。同时,图书馆的海量资源帮助教师不断进步,提升自身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成长对国家有用的人,真正成长为祖国的建设者。

作者:何丽娇 单位:福建省屏南县光华小学

参考文献:

数字化图书馆范文篇5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特征

以数字化为前导的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发展一日千里,令人目不暇接。数字化的生存正引着自人类有史以来一场最为广泛而深刻的技术革命,网络已深深融入到日常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伴随着数字化和网络化大潮的推进,作为知识的殿堂——传统高校图书馆正面临着一次全方位的技术革新,一个集信息储藏、加工、交互与传播于一体的崭新载体——数字图书馆,正脱颖而出。数字图书馆替代传统图书馆,已是势之所趋。当前,如何加快地方高校图书馆的数字化改造,主动跨入数字化时代,是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1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技术融合是现代图书馆发展的主体方向

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的区别只是图书馆在发展阶段上的区别,并不是本质意义上的区别。因为计算机的大规模普及和Internet的畅通为数字图书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而传统图书馆的馆藏、分类、编目、查询、资源共享、传递等固有的模式,则是数字图书馆产生与发展的坚实基础,没有传统的图书馆,就没有日后的数字图书馆。

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的这种既有区别又具有内在发展联系使图书馆人认识到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技术融合是现代图书馆发展的主体方向。图书馆务必要适应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充分应用各类信息技术和网络环境进行技术革新和服务创新,这样,才能焕发蓬勃的生机与活力。高校数字化建设也应把握这一主体方向,进行全方位的技术革新和服务创新。

2人力资源是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关键

人力资源,即数字图书馆的专业人员、管理人员及其后续储备人才,是建设数字图书馆的关键。建设数字图书馆必须确立“以人为本”。传统图书馆时代的工作人员的工作基本模式是人与书的结合,或者说是以书为媒介与读者的结合,也就是人与人的结合。而数字图书馆时代图书馆员工作的基本模式是人与计算机的结合,也就是所谓的“人机结合”,工作人员得通过计算机和计算机通讯网络来获取或提供信息服务。因此,数字时代图书馆员既要有扎实的传统图书馆学知识,又要兼备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知识,并要通晓知识产权(版权)保护和网络安全维护知识,即是通才、复合型的人才。美国报刊曾称:电脑图书馆管理员、对答网络技术人员是21世纪头10年将问世的10种兴起职业中的两种稀缺人才。而在我国由于图书馆数字化起步较晚,计算机在全社会普及率不很高,目前,各类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图书馆尚囿于传统的馆藏、借阅工作模式。工作人员中的“两多”和“两少”现象较为普遍,即低学历者多,非图书馆专业毕业者多;图书馆学专业者少,懂信息技术者更少。因此,高校图书馆要实施数字化建设,首先要解决人力资源这条“短腿”问题,必须注重对现有人员的信息素质培养,突出图书馆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专业教育,使之紧跟信息化的发展步伐。同时,要花大力气进一批能驾驭计算机开发、运行管理和维护的专业人才,并配备若干名知识产权方面的专业人才,为图书馆的数字化改造、信息化发展和网络化管理作好人力资源的准备。

3数字化资源是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前提

数字化资源建设是发展数字图书馆的前提条件,不然,图书馆的数字化发展犹如无米之炊、无本之木。数字化资源建设要立足于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馆藏资源数字化;二是社会资源馆藏化。

馆藏资源数字化,就是根据各高校的学科特点、科研方向和日后的发展规模,建立个性化的数据库,实现目录检索、主题检索和全文检索;同时,还可根据教学和科研的需要,对相关的教学参考书、学术期刊作数字化技术处理,在此基础上建立全方位搜索引擎,实现网上轻松阅读和下载。

社会资源馆藏化,指对社会上已数字化的信息资源进行收集、整合和利用,大力拓展网上资源,通过对信息的搜索、跟踪和过滤,将有关资源分门别类地加以组织,供教师、学生使用。如根据学校教学的需要开通相关镜像站点,有用Web方式提供网上检索服务。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数字化是一项关联度较高的工程,鉴于图书馆又是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政府部门务必在政策上给予特别的扶持,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在这一方面,国内一些地方高校已有所动作,据黑龙江省图工委自动化专业委员会的调查,目前,该省29所高校图书馆已有23所通过了自动化工作的评估,自动化建设的总经费达1855万元,购置各种硬件设备共计1317台(件),自动化应用集成系统计23套。在软件应用方面,采访子系统应用的有22所高校;流通子系统应用的有21所高校;查询子系统应用的有19所高校;期刊子系统应用的有18所高校;文献开发系统应用的有12所高校。21所高校拥有校际局域网,联入Internet的有18所高校。其中,哈尔滨工程大学图书馆建立了中国船舶文献等5个专题数据库,存储14万多条数据。此外,东北农业大学的大豆专题数据库和大庆石油学院的中国石油网页也颇具特色。

4组织模式创新是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保证

数字图书馆是一种崭新的图书馆形态。建设数字图书馆,必须要构筑一个能与之相匹配的新的组织模式。对此,我们通常可以从三个层面去理解:一是从数字图书馆构成要素去理解,即数字资源、网络化存取和分布管理;二是从技术层面去理解,主要包括用户接口、预处理系统、查询系统和对象库等基本构件;三是从社会组织系统方面去理解,作为社会整个的数字图书馆与行为个体的高校数字图书馆之间各自的组织结构及相互关系。

从宏观角度去探析数字化后的高校图书馆,它仅仅是日后社会广义数字图书馆众多节点的一个点,是狭义的数字图书馆。目前,学术界对狭义数字化的高校图书馆机构设置(组织模式)观点各异。笔者倾向于按主题来设置和划分高校图书馆的工作部门:

1)人文科学部门。负责人文科学方面数字信息的采集、整合、咨询、传播等工作。

2)自然科学部门(可根据各高校的科学设置状况,设置若干小组加以细分)。负责自然科学方面数字信息的采集、整合、咨询、传播等工作。

3)数字系统维护部门。负责软、硬件的维护,网络系统运行安全,数据保存备份等工作,兼管知识产权(版权)保护及诉讼工作。

4)管理部门。保障图书馆内部信息的通畅,负责管理指令的下达、执行和反馈,进行上下沟通业务联系及馆际间横向协作等工作,并对图书馆的总体发展方向、管理目标,作出科学、前瞻性的规划。

按主题进行部门设置、工作分工的数字图书馆组织模式,是对传统图书馆时代组织模式的创新,大大精简了传统的庞大工作部门,便于按学科,按工作性质加以划分,着重、着力于对信息的采集、整合、传播,突出信息咨询服务,有利于优

化人员结构配置,降低管理成本,提升管理效能。按主题进行图书馆组织创新,实质是充分发挥专家型馆员的学科“领头羊”作用,同时也迎合了数字图书馆各项业务之间相互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

同时,还要注重图书馆人员的素质提高。日后数字化高校图书馆的人员结构应加大高级专业人员的比重,按数字化的发展建设进程,逐步增加既具图书馆专业知识,又有信息学、计算机系统运行管理方面一技之长复合型人才的比例;要加大现有工作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力度,使之知识结构能适应数字化的发展要求。

5改善硬件是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基础

目前,高校图书馆大多在筹划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尽管起点不尽相同,但都还属转型发展期。数字化发展,硬件先行。硬件建设要有前瞻性,要建立一套先进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和灵活的结构化布线系统,这样,才能为日后数字化建设留足发展空间。考虑到高校数字化图书馆以数据处理和应用为主,最大限度地满足全校师生访问馆藏资源、网上资源的需求,因此在选择技术和产品时应选择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可即时扩展,且易于维护。总之,高校图书馆的硬件条件改善要突出能创造开放式的信息环境,重点要抓住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建设高性能、高可用性的图书馆网络及服务系统。目前,各地高校相继建设校园局域网,建议网络主干采用千兆以太网,同时配备1000M高速以太模块为主干的交换机和交换集成器,使图书馆局域网骨干带宽达到1000M的能力,能基本满足日后数字信息包括多媒体信息传输和交换的容量之需。

——多媒体阅览室建设。多媒体阅览室的开设满足师生多样化信息需求的有效服务手段。各校的多媒体阅览室建设要立足高起点、富规划,有条件的可配备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网络系统,同时,能为读者提供扫描、拷贝、打印等系列化配套服务,实现文献检索课程的网上教学、人员培训。

——书(刊)厅电子化建设。随着数字图书馆时代的来临,馆内电子资源占馆藏资源的比重将日益增大,单一的印刷型载体书厅难以满足读者需要。就地方高校图书馆而言,随书磁盘、光盘的量将会逐年递增,而现行的图书入书厅,光盘归电子检索室的做法,给师生入库查阅带来诸多的不便。若采用磁盘和光盘上网、电脑入书厅的方法,且在书厅配备一定数量的联网工作站(开通节点),那么厅便兼具了电子阅览的功能,实现印刷型、电子型文献资源及网上资源的综合查阅,使用户在同一时点便可获取多媒体的信息,满足多方面的信息需求。

6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应量力而行、因“校”制宜

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是社会信息化工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一项子工程,不应搞“小而全”、“大而会”,应遵循整体性原则,各馆的数字化馆藏资源必须各具特色,不必搞人为地重复。笔者以为,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原则取向是:因“校”制宜、科学规划、准确定位、特色鲜明、逐步推进。互联互动,网络资源共享,是社会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原则,高校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无疑也要遵循。目前,国家教育部正在实施的CALIS项目,是高校图书馆数字建设的总体规划,是总纲,各高校图书馆要在服从CALIS规划的前提下,从地方性、办学特色性及用户需求个性等因素出发,量力而行,使有限的人力、财力资源和硬件条件在建设网络信息资源中发挥的效能达到最大化,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吴志荣.数字图书馆——从理论走向现实.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10

数字化图书馆范文篇6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特征

以数字化为前导的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发展一日千里,令人目不暇接。数字化的生存正引着自人类有史以来一场最为广泛而深刻的技术革命,网络已深深融入到日常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伴随着数字化和网络化大潮的推进,作为知识的殿堂——传统高校图书馆正面临着一次全方位的技术革新,一个集信息储藏、加工、交互与传播于一体的崭新载体——数字图书馆,正脱颖而出。数字图书馆替代传统图书馆,已是势之所趋。当前,如何加快地方高校图书馆的数字化改造,主动跨入数字化时代,是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1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技术融合是现代图书馆发展的主体方向

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的区别只是图书馆在发展阶段上的区别,并不是本质意义上的区别。因为计算机的大规模普及和Internet的畅通为数字图书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而传统图书馆的馆藏、分类、编目、查询、资源共享、传递等固有的模式,则是数字图书馆产生与发展的坚实基础,没有传统的图书馆,就没有日后的数字图书馆。

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的这种既有区别又具有内在发展联系使图书馆人认识到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技术融合是现代图书馆发展的主体方向。图书馆务必要适应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充分应用各类信息技术和网络环境进行技术革新和服务创新,这样,才能焕发蓬勃的生机与活力。高校数字化建设也应把握这一主体方向,进行全方位的技术革新和服务创新。

2人力资源是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关键

人力资源,即数字图书馆的专业人员、管理人员及其后续储备人才,是建设数字图书馆的关键。建设数字图书馆必须确立“以人为本”。传统图书馆时代的工作人员的工作基本模式是人与书的结合,或者说是以书为媒介与读者的结合,也就是人与人的结合。而数字图书馆时代图书馆员工作的基本模式是人与计算机的结合,也就是所谓的“人机结合”,工作人员得通过计算机和计算机通讯网络来获取或提供信息服务。因此,数字时代图书馆员既要有扎实的传统图书馆学知识,又要兼备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知识,并要通晓知识产权(版权)保护和网络安全维护知识,即是通才、复合型的人才。美国报刊曾称:电脑图书馆管理员、对答网络技术人员是21世纪头10年将问世的10种兴起职业中的两种稀缺人才。而在我国由于图书馆数字化起步较晚,计算机在全社会普及率不很高,目前,各类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图书馆尚囿于传统的馆藏、借阅工作模式。工作人员中的“两多”和“两少”现象较为普遍,即低学历者多,非图书馆专业毕业者多;图书馆学专业者少,懂信息技术者更少。因此,高校图书馆要实施数字化建设,首先要解决人力资源这条“短腿”问题,必须注重对现有人员的信息素质培养,突出图书馆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专业教育,使之紧跟信息化的发展步伐。同时,要花大力气进一批能驾驭计算机开发、运行管理和维护的专业人才,并配备若干名知识产权方面的专业人才,为图书馆的数字化改造、信息化发展和网络化管理作好人力资源的准备。

3数字化资源是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前提

数字化资源建设是发展数字图书馆的前提条件,不然,图书馆的数字化发展犹如无米之炊、无本之木。数字化资源建设要立足于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馆藏资源数字化;二是社会资源馆藏化。

馆藏资源数字化,就是根据各高校的学科特点、科研方向和日后的发展规模,建立个性化的数据库,实现目录检索、主题检索和全文检索;同时,还可根据教学和科研的需要,对相关的教学参考书、学术期刊作数字化技术处理,在此基础上建立全方位搜索引擎,实现网上轻松阅读和下载。

社会资源馆藏化,指对社会上已数字化的信息资源进行收集、整合和利用,大力拓展网上资源,通过对信息的搜索、跟踪和过滤,将有关资源分门别类地加以组织,供教师、学生使用。如根据学校教学的需要开通相关镜像站点,有用Web方式提供网上检索服务。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数字化是一项关联度较高的工程,鉴于图书馆又是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政府部门务必在政策上给予特别的扶持,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在这一方面,国内一些地方高校已有所动作,据黑龙江省图工委自动化专业委员会的调查,目前,该省29所高校图书馆已有23所通过了自动化工作的评估,自动化建设的总经费达1855万元,购置各种硬件设备共计1317台(件),自动化应用集成系统计23套。在软件应用方面,采访子系统应用的有22所高校;流通子系统应用的有21所高校;查询子系统应用的有19所高校;期刊子系统应用的有18所高校;文献开发系统应用的有12所高校。21所高校拥有校际局域网,联入Internet的有18所高校。其中,哈尔滨工程大学图书馆建立了中国船舶文献等5个专题数据库,存储14万多条数据。此外,东北农业大学的大豆专题数据库和大庆石油学院的中国石油网页也颇具特色。

4组织模式创新是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保证

数字图书馆是一种崭新的图书馆形态。建设数字图书馆,必须要构筑一个能与之相匹配的新的组织模式。对此,我们通常可以从三个层面去理解:一是从数字图书馆构成要素去理解,即数字资源、网络化存取和分布管理;二是从技术层面去理解,主要包括用户接口、预处理系统、查询系统和对象库等基本构件;三是从社会组织系统方面去理解,作为社会整个的数字图书馆与行为个体的高校数字图书馆之间各自的组织结构及相互关系。

从宏观角度去探析数字化后的高校图书馆,它仅仅是日后社会广义数字图书馆众多节点的一个点,是狭义的数字图书馆。目前,学术界对狭义数字化的高校图书馆机构设置(组织模式)观点各异。笔者倾向于按主题来设置和划分高校图书馆的工作部门:

1)人文科学部门。负责人文科学方面数字信息的采集、整合、咨询、传播等工作。

2)自然科学部门(可根据各高校的科学设置状况,设置若干小组加以细分)。负责自然科学方面数字信息的采集、整合、咨询、传播等工作。

3)数字系统维护部门。负责软、硬件的维护,网络系统运行安全,数据保存备份等工作,兼管知识产权(版权)保护及诉讼工作。

4)管理部门。保障图书馆内部信息的通畅,负责管理指令的下达、执行和反馈,进行上下沟通业务联系及馆际间横向协作等工作,并对图书馆的总体发展方向、管理目标,作出科学、前瞻性的规划。

按主题进行部门设置、工作分工的数字图书馆组织模式,是对传统图书馆时代组织模式的创新,大大精简了传统的庞大工作部门,便于按学科,按工作性质加以划分,着重、着力于对信息的采集、整合、传播,突出信息咨询服务,有利于优化人员结构配置,降低管理成本,提升管理效能。按主题进行图书馆组织创新,实质是充分发挥专家型馆员的学科“领头羊”作用,同时也迎合了数字图书馆各项业务之间相互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

同时,还要注重图书馆人员的素质提高。日后数字化高校图书馆的人员结构应加大高级专业人员的比重,按数字化的发展建设进程,逐步增加既具图书馆专业知识,又有信息学、计算机系统运行管理方面一技之长复合型人才的比例;要加大现有工作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力度,使之知识结构能适应数字化的发展要求。

5改善硬件是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基础

目前,高校图书馆大多在筹划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尽管起点不尽相同,但都还属转型发展期。数字化发展,硬件先行。硬件建设要有前瞻性,要建立一套先进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和灵活的结构化布线系统,这样,才能为日后数字化建设留足发展空间。考虑到高校数字化图书馆以数据处理和应用为主,最大限度地满足全校师生访问馆藏资源、网上资源的需求,因此在选择技术和产品时应选择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可即时扩展,且易于维护。总之,高校图书馆的硬件条件改善要突出能创造开放式的信息环境,重点要抓住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建设高性能、高可用性的图书馆网络及服务系统。目前,各地高校相继建设校园局域网,建议网络主干采用千兆以太网,同时配备1000M高速以太模块为主干的交换机和交换集成器,使图书馆局域网骨干带宽达到1000M的能力,能基本满足日后数字信息包括多媒体信息传输和交换的容量之需。

——多媒体阅览室建设。多媒体阅览室的开设满足师生多样化信息需求的有效服务手段。各校的多媒体阅览室建设要立足高起点、富规划,有条件的可配备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网络系统,同时,能为读者提供扫描、拷贝、打印等系列化配套服务,实现文献检索课程的网上教学、人员培训。

——书(刊)厅电子化建设。随着数字图书馆时代的来临,馆内电子资源占馆藏资源的比重将日益增大,单一的印刷型载体书厅难以满足读者需要。就地方高校图书馆而言,随书磁盘、光盘的量将会逐年递增,而现行的图书入书厅,光盘归电子检索室的做法,给师生入库查阅带来诸多的不便。若采用磁盘和光盘上网、电脑入书厅的方法,且在书厅配备一定数量的联网工作站(开通节点),那么厅便兼具了电子阅览的功能,实现印刷型、电子型文献资源及网上资源的综合查阅,使用户在同一时点便可获取多媒体的信息,满足多方面的信息需求。

6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应量力而行、因“校”制宜

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是社会信息化工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一项子工程,不应搞“小而全”、“大而会”,应遵循整体性原则,各馆的数字化馆藏资源必须各具特色,不必搞人为地重复。笔者以为,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原则取向是:因“校”制宜、科学规划、准确定位、特色鲜明、逐步推进。互联互动,网络资源共享,是社会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原则,高校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无疑也要遵循。目前,国家教育部正在实施的CALIS项目,是高校图书馆数字建设的总体规划,是总纲,各高校图书馆要在服从CALIS规划的前提下,从地方性、办学特色性及用户需求个性等因素出发,量力而行,使有限的人力、财力资源和硬件条件在建设网络信息资源中发挥的效能达到最大化,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资源共享。

(来稿时间:2001年9月)

参考文献:

1.吴志荣.数字图书馆——从理论走向现实.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10

2.范晓鹏.关于我国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的探讨.图书情报工作,2001(3)

数字化图书馆范文篇7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特征

以数字化为前导的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发展一日千里,令人目不暇接。数字化的生存正引着自人类有史以来一场最为广泛而深刻的技术革命,网络已深深融入到日常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伴随着数字化和网络化大潮的推进,作为知识的殿堂——传统高校图书馆正面临着一次全方位的技术革新,一个集信息储藏、加工、交互与传播于一体的崭新载体——数字图书馆,正脱颖而出。数字图书馆替代传统图书馆,已是势之所趋。当前,如何加快地方高校图书馆的数字化改造,主动跨入数字化时代,是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1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技术融合是现代图书馆发展的主体方向

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的区别只是图书馆在发展阶段上的区别,并不是本质意义上的区别。因为计算机的大规模普及和Internet的畅通为数字图书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而传统图书馆的馆藏、分类、编目、查询、资源共享、传递等固有的模式,则是数字图书馆产生与发展的坚实基础,没有传统的图书馆,就没有日后的数字图书馆。

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的这种既有区别又具有内在发展联系使图书馆人认识到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技术融合是现代图书馆发展的主体方向。图书馆务必要适应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充分应用各类信息技术和网络环境进行技术革新和服务创新,这样,才能焕发蓬勃的生机与活力。高校数字化建设也应把握这一主体方向,进行全方位的技术革新和服务创新。

2人力资源是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关键

人力资源,即数字图书馆的专业人员、管理人员及其后续储备人才,是建设数字图书馆的关键。建设数字图书馆必须确立“以人为本”。传统图书馆时代的工作人员的工作基本模式是人与书的结合,或者说是以书为媒介与读者的结合,也就是人与人的结合。而数字图书馆时代图书馆员工作的基本模式是人与计算机的结合,也就是所谓的“人机结合”,工作人员得通过计算机和计算机通讯网络来获取或提供信息服务。因此,数字时代图书馆员既要有扎实的传统图书馆学知识,又要兼备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知识,并要通晓知识产权(版权)保护和网络安全维护知识,即是通才、复合型的人才。美国报刊曾称:电脑图书馆管理员、对答网络技术人员是21世纪头10年将问世的10种兴起职业中的两种稀缺人才。而在我国由于图书馆数字化起步较晚,计算机在全社会普及率不很高,目前,各类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图书馆尚囿于传统的馆藏、借阅工作模式。工作人员中的“两多”和“两少”现象较为普遍,即低学历者多,非图书馆专业毕业者多;图书馆学专业者少,懂信息技术者更少。因此,高校图书馆要实施数字化建设,首先要解决人力资源这条“短腿”问题,必须注重对现有人员的信息素质培养,突出图书馆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专业教育,使之紧跟信息化的发展步伐。同时,要花大力气进一批能驾驭计算机开发、运行管理和维护的专业人才,并配备若干名知识产权方面的专业人才,为图书馆的数字化改造、信息化发展和网络化管理作好人力资源的准备。

3数字化资源是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前提

数字化资源建设是发展数字图书馆的前提条件,不然,图书馆的数字化发展犹如无米之炊、无本之木。数字化资源建设要立足于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馆藏资源数字化;二是社会资源馆藏化。

馆藏资源数字化,就是根据各高校的学科特点、科研方向和日后的发展规模,建立个性化的数据库,实现目录检索、主题检索和全文检索;同时,还可根据教学和科研的需要,对相关的教学参考书、学术期刊作数字化技术处理,在此基础上建立全方位搜索引擎,实现网上轻松阅读和下载。

社会资源馆藏化,指对社会上已数字化的信息资源进行收集、整合和利用,大力拓展网上资源,通过对信息的搜索、跟踪和过滤,将有关资源分门别类地加以组织,供教师、学生使用。如根据学校教学的需要开通相关镜像站点,有用Web方式提供网上检索服务。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数字化是一项关联度较高的工程,鉴于图书馆又是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政府部门务必在政策上给予特别的扶持,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在这一方面,国内一些地方高校已有所动作,据黑龙江省图工委自动化专业委员会的调查,目前,该省29所高校图书馆已有23所通过了自动化工作的评估,自动化建设的总经费达1855万元,购置各种硬件设备共计1317台(件),自动化应用集成系统计23套。在软件应用方面,采访子系统应用的有22所高校;流通子系统应用的有21所高校;查询子系统应用的有19所高校;期刊子系统应用的有18所高校;文献开发系统应用的有12所高校。21所高校拥有校际局域网,联入Internet的有18所高校。其中,哈尔滨工程大学图书馆建立了中国船舶文献等5个专题数据库,存储14万多条数据。此外,东北农业大学的大豆专题数据库和大庆石油学院的中国石油网页也颇具特色。

4组织模式创新是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保证

数字图书馆是一种崭新的图书馆形态。建设数字图书馆,必须要构筑一个能与之相匹配的新的组织模式。对此,我们通常可以从三个层面去理解:一是从数字图书馆构成要素去理解,即数字资源、网络化存取和分布管理;二是从技术层面去理解,主要包括用户接口、预处理系统、查询系统和对象库等基本构件;三是从社会组织系统方面去理解,作为社会整个的数字图书馆与行为个体的高校数字图书馆之间各自的组织结构及相互关系。

从宏观角度去探析数字化后的高校图书馆,它仅仅是日后社会广义数字图书馆众多节点的一个点,是狭义的数字图书馆。目前,学术界对狭义数字化的高校图书馆机构设置(组织模式)观点各异。笔者倾向于按主题来设置和划分高校图书馆的工作部门:

1)人文科学部门。负责人文科学方面数字信息的采集、整合、咨询、传播等工作。

2)自然科学部门(可根据各高校的科学设置状况,设置若干小组加以细分)。负责自然科学方面数字信息的采集、整合、咨询、传播等工作。

3)数字系统维护部门。负责软、硬件的维护,网络系统运行安全,数据保存备份等工作,兼管知识产权(版权)保护及诉讼工作。

4)管理部门。保障图书馆内部信息的通畅,负责管理指令的下达、执行和反馈,进行上下沟通业务联系及馆际间横向协作等工作,并对图书馆的总体发展方向、管理目标,作出科学、前瞻性的规划。

按主题进行部门设置、工作分工的数字图书馆组织模式,是对传统图书馆时代组织模式的创新,大大精简了传统的庞大工作部门,便于按学科,按工作性质加以划分,着重、着力于对信息的采集、整合、传播,突出信息咨询服务,有利于优化人员结构配置,降低管理成本,提升管理效能。按主题进行图书馆组织创新,实质是充分发挥专家型馆员的学科“领头羊”作用,同时也迎合了数字图书馆各项业务之间相互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

同时,还要注重图书馆人员的素质提高。日后数字化高校图书馆的人员结构应加大高级专业人员的比重,按数字化的发展建设进程,逐步增加既具图书馆专业知识,又有信息学、计算机系统运行管理方面一技之长复合型人才的比例;要加大现有工作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力度,使之知识结构能适应数字化的发展要求。

5改善硬件是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基础

目前,高校图书馆大多在筹划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尽管起点不尽相同,但都还属转型发展期。数字化发展,硬件先行。硬件建设要有前瞻性,要建立一套先进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和灵活的结构化布线系统,这样,才能为日后数字化建设留足发展空间。考虑到高校数字化图书馆以数据处理和应用为主,最大限度地满足全校师生访问馆藏资源、网上资源的需求,因此在选择技术和产品时应选择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可即时扩展,且易于维护。总之,高校图书馆的硬件条件改善要突出能创造开放式的信息环境,重点要抓住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建设高性能、高可用性的图书馆网络及服务系统。目前,各地高校相继建设校园局域网,建议网络主干采用千兆以太网,同时配备1000M高速以太模块为主干的交换机和交换集成器,使图书馆局域网骨干带宽达到1000M的能力,能基本满足日后数字信息包括多媒体信息传输和交换的容量之需。

——多媒体阅览室建设。多媒体阅览室的开设满足师生多样化信息需求的有效服务手段。各校的多媒体阅览室建设要立足高起点、富规划,有条件的可配备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网络系统,同时,能为读者提供扫描、拷贝、打印等系列化配套服务,实现文献检索课程的网上教学、人员培训。

——书(刊)厅电子化建设。随着数字图书馆时代的来临,馆内电子资源占馆藏资源的比重将日益增大,单一的印刷型载体书厅难以满足读者需要。就地方高校图书馆而言,随书磁盘、光盘的量将会逐年递增,而现行的图书入书厅,光盘归电子检索室的做法,给师生入库查阅带来诸多的不便。若采用磁盘和光盘上网、电脑入书厅的方法,且在书厅配备一定数量的联网工作站(开通节点),那么厅便兼具了电子阅览的功能,实现印刷型、电子型文献资源及网上资源的综合查阅,使用户在同一时点便可获取多媒体的信息,满足多方面的信息需求。

6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应量力而行、因“校”制宜

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是社会信息化工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一项子工程,不应搞“小而全”、“大而会”,应遵循整体性原则,各馆的数字化馆藏资源必须各具特色,不必搞人为地重复。笔者以为,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原则取向是:因“校”制宜、科学规划、准确定位、特色鲜明、逐步推进。互联互动,网络资源共享,是社会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原则,高校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无疑也要遵循。目前,国家教育部正在实施的CALIS项目,是高校图书馆数字建设的总体规划,是总纲,各高校图书馆要在服从CALIS规划的前提下,从地方性、办学特色性及用户需求个性等因素出发,量力而行,使有限的人力、财力资源和硬件条件在建设网络信息资源中发挥的效能达到最大化,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吴志荣.数字图书馆——从理论走向现实.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10

数字化图书馆范文篇8

所谓数字化图书馆就是对包括历史文献在内的,对有高度价值的文本、图像、声像、软件和科学数据等信息进行收集、加工、保存、研究并利用现代电子技术在广域网上高速跨库连接,为读者提供现代信息服务的图书馆。它是社会信息基础结构中信息资源管理、存储和传输的基本组织形式,拥有丰富的超容量多种媒体介质的数字化信息资源,依托国际互联网或其他网络而存在,并通过网络为信息需求者提供高效、快捷的数字化信息服务,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资源共享。

数字图书馆除了收藏纸介质的书刊资料外,还收录其它一切可以数字化的信息,可以满足读者的多种需求。利用数字化图书馆的用户可以不同图书馆的工作人员直接见面,而只通过网络与图书馆联系,扩大了读者的范围,解除了地理位置的限制,允许人们在任何地方、任何身份进入图书馆自由查询。

自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图书馆的自动化、网络化基本实现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开展了若干数字图书馆项目,促进了他们对历史和文化的文献的整理和利用。自1996年国家图书馆提出了中国试验型数字式图书馆项目并成为国家重点科技项目以来,“数字图书馆工程”已经被列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2001—2005年)的重点建设项目。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高等学校图书馆作为我国图书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随之拉开了数字化发展的序幕。

北京清华大学图书馆与IBM合作,正在创建“中国职业技术学院学位论文联机服务系统”,用户可在国内15所联网学校和国外互联网上进行透明的、无国界的信息寻检。上海交通大学正在创建一个数字化图书馆的现实模型,将其拥有的300GB数字化馆藏(包括联机目录,电子参考书如索引和摘要、辞典、百科全书、电子全文杂志和会议录,多媒体有声读物,影视片、动画片和计算机软件等,约占实际使用馆藏文献的25~30%)提供网络服务,在交大校园网内甚至可以提供VOD服务。中国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将与许多著名的大学图书馆共同联合建设中国数字化图书馆示范系统。

虽然我国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起步较晚,但发展相对较快,整体水平也较高,不少图书馆基本实现了业务管理功能由传统手工操作向计算机管理过渡,开始步入校园网络建设时期,为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向数字化发展打下了基础。

二、我国高校数字化图书馆建设中遇到的问题

从现阶段来看,虽然我国高校在数字图书馆研究和建设上已经起步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在数字图书馆建设过程还存在许多需要克服和解决的问题。

首先,是基础理论建设问题。数字化图书馆的概念是西方发达国家提出的,我国图书馆数字化的基础理论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模仿西方,包括概念、模式、框架、发展方向等都直接从西方引进。在理论准备不是很完善的情况下,开始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直接导致高校图书馆在建设之初就存在着先天不足的缺陷。在各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过程中,多种理论并存、多种模式并生,显然制约我国图书馆特别是高校图书馆的数字化发展进程。

其次,是信息资源数字化问题。资源数字化的手段,有传统的手工操作、键盘输入、数码成像技术、图片扫描数字化保存等几种形式。在我国,一般高校图书馆都购进了光盘数据库,这便于教学和科研,但对于本校图书馆资源的挖掘和使用以及文献资源数字化上却发展缓慢,因而不能满足读者需求。

第三,是信息资源的统一标准问题。目前,由于我国的高校网络信息资源缺乏统一标准,各高校所建的网络信息资源不仅在数据库结构上不兼容,并且用户检索界面、检索语言等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必须建设一批高质量的、大规模的、易用的中文数字资源库,积极研制并引进国外网络信息资源建设的标准和规范,使我国高校的网络信息资源走上规范化的轨道。

第四,是信息资源重复建设问题。目前,在我国高校的网络信息资源建设中由于缺乏一个全国性的宏观规划,重复建设问题非常严重。这样不仅浪费了存储空间,而且还浪费了信息资源建设者的时间,且没有给网络用户带来更多的更有用的信息。

第五,是知识产权问题。建设的核心是信息资源。信息资源建设中遇到的首要问题就是信息资源的知识产权问题,诸如馆藏数字化所引发的复制权问题,开发数据库所涉及的著作权问题等等。

三、加强高校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的路径选择

1.加强高校数字化图书馆理论研究

要对现有的图书馆数字化理论框架加以全面的评估,尽快建立一套适合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发展的较为权威的理论系统。在此过程中,除了一些研究机构、权威部门外,还应广泛吸收一些有代表性的、有丰富的数字化发展经验的、有一定的数字化发展基础的高校图书馆参与讨论和共建,并充分考虑现阶段数字化发展实情、我国国情、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发展的独有特点,前瞻性地考虑未来的图书馆的建设发展,使所建立的理论系统对图书馆的数字化发展能起到理论指导和规范发展的作用。

2.加强高校数据库建设

数据库建设是在建设数字图书馆的具体操作过程中的一项不可忽视的基础工作。高校图书馆之间联网后,数据库将成为读者查询文献的重要资料库。

但是,如果上网打开某馆的一个数据库,所提供的信息仅仅是文献线索,这显然是不够的。今后的读者决不会满足所需文献在何处的信息,而是想直接获取所需文献的内容。这就要求图书馆一方面抓紧做好按类回溯建库工作,实现馆藏书目数字化;另一方面建设各种专题数据库,根据各种专题类型分门别类,制作全文数据库,让信息资源尽快转化为生产力,为实际工作服务。

3.加强协调合作以实现资源共享

数字图书馆与传统的图书馆不同,传统的图书馆主要目的是收藏,并为一定范围内的读者服务;而数字图书馆必须实现资源共享,这是由它的特点所决定的。高校数字图书馆必须在与其他图书馆联网的基础上,继续加强高校图书馆的馆际交流与协作,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几个由核心高校牵头的、覆盖全国的、有专业特色的核心数字平台,并形成资源库的跨库无缝链接,而不是全国高校图书馆群雄割据。

4.加强人才培养以适应数字图书馆要求

传统图书馆工作的基本形式是图书馆员与书结合,图书馆员以书为媒介与读者结合,也就是“人与人”的结合。这是传统图书馆工作的两种基本形式。因此,图书馆员被看成是藏书保管员、加工整理员、流通阅览管理员。而在数字图书馆中,由于信息高速公路、互联网的发展,使得它的工作方式变成为图书馆员与计算机相结合,通过计算机及其网络去实现图书馆的目标,完成图书馆的任务。“人与机”结合,将产生数字图书馆管理员、对答网络技术人员,并要求所有图书馆员都成为“信息向导”,这就要求图书馆馆员必须是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孙承鉴,刘明.中国数字图书馆建设的起步与发展.国家图书馆学刊,2000,(3).

[2]俞菲,徐敏刚.美国数字图书馆启动计划概述.情报科学,2000,(2).

[3]孟凡强.美国数字图书馆首倡计划第二阶段研究述评.图书馆杂志,2000,(5).

[4]杨沛超,魏来.论中国数字图书馆发展战略.情报资料工作,2001,(3).

数字化图书馆范文篇9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特征

以数字化为前导的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发展一日千里,令人目不暇接。数字化的生存正引着自人类有史以来一场最为广泛而深刻的技术革命,网络已深深融入到日常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伴随着数字化和网络化大潮的推进,作为知识的殿堂——传统高校图书馆正面临着一次全方位的技术革新,一个集信息储藏、加工、交互与传播于一体的崭新载体——数字图书馆,正脱颖而出。数字图书馆替代传统图书馆,已是势之所趋。当前,如何加快地方高校图书馆的数字化改造,主动跨入数字化时代,是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1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技术融合是现代图书馆发展的主体方向

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的区别只是图书馆在发展阶段上的区别,并不是本质意义上的区别。因为计算机的大规模普及和Internet的畅通为数字图书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而传统图书馆的馆藏、分类、编目、查询、资源共享、传递等固有的模式,则是数字图书馆产生与发展的坚实基础,没有传统的图书馆,就没有日后的数字图书馆。

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的这种既有区别又具有内在发展联系使图书馆人认识到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技术融合是现代图书馆发展的主体方向。图书馆务必要适应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充分应用各类信息技术和网络环境进行技术革新和服务创新,这样,才能焕发蓬勃的生机与活力。高校数字化建设也应把握这一主体方向,进行全方位的技术革新和服务创新。

2人力资源是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关键

人力资源,即数字图书馆的专业人员、管理人员及其后续储备人才,是建设数字图书馆的关键。建设数字图书馆必须确立“以人为本”。传统图书馆时代的工作人员的工作基本模式是人与书的结合,或者说是以书为媒介与读者的结合,也就是人与人的结合。而数字图书馆时代图书馆员工作的基本模式是人与计算机的结合,也就是所谓的“人机结合”,工作人员得通过计算机和计算机通讯网络来获取或提供信息服务。因此,数字时代图书馆员既要有扎实的传统图书馆学知识,又要兼备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知识,并要通晓知识产权(版权)保护和网络安全维护知识,即是通才、复合型的人才。美国报刊曾称:电脑图书馆管理员、对答网络技术人员是21世纪头10年将问世的10种兴起职业中的两种稀缺人才。而在我国由于图书馆数字化起步较晚,计算机在全社会普及率不很高,目前,各类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图书馆尚囿于传统的馆藏、借阅工作模式。工作人员中的“两多”和“两少”现象较为普遍,即低学历者多,非图书馆专业毕业者多;图书馆学专业者少,懂信息技术者更少。因此,高校图书馆要实施数字化建设,首先要解决人力资源这条“短腿”问题,必须注重对现有人员的信息素质培养,突出图书馆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专业教育,使之紧跟信息化的发展步伐。同时,要花大力气进一批能驾驭计算机开发、运行管理和维护的专业人才,并配备若干名知识产权方面的专业人才,为图书馆的数字化改造、信息化发展和网络化管理作好人力资源的准备。

3数字化资源是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前提

数字化资源建设是发展数字图书馆的前提条件,不然,图书馆的数字化发展犹如无米之炊、无本之木。数字化资源建设要立足于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馆藏资源数字化;二是社会资源馆藏化。

馆藏资源数字化,就是根据各高校的学科特点、科研方向和日后的发展规模,建立个性化的数据库,实现目录检索、主题检索和全文检索;同时,还可根据教学和科研的需要,对相关的教学参考书、学术期刊作数字化技术处理,在此基础上建立全方位搜索引擎,实现网上轻松阅读和下载。

社会资源馆藏化,指对社会上已数字化的信息资源进行收集、整合和利用,大力拓展网上资源,通过对信息的搜索、跟踪和过滤,将有关资源分门别类地加以组织,供教师、学生使用。如根据学校教学的需要开通相关镜像站点,有用Web方式提供网上检索服务。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数字化是一项关联度较高的工程,鉴于图书馆又是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政府部门务必在政策上给予特别的扶持,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在这一方面,国内一些地方高校已有所动作,据黑龙江省图工委自动化专业委员会的调查,目前,该省29所高校图书馆已有23所通过了自动化工作的评估,自动化建设的总经费达1855万元,购置各种硬件设备共计1317台(件),自动化应用集成系统计23套。在软件应用方面,采访子系统应用的有22所高校;流通子系统应用的有21所高校;查询子系统应用的有19所高校;期刊子系统应用的有18所高校;文献开发系统应用的有12所高校。21所高校拥有校际局域网,联入Internet的有18所高校。其中,哈尔滨工程大学图书馆建立了中国船舶文献等5个专题数据库,存储14万多条数据。此外,东北农业大学的大豆专题数据库和大庆石油学院的中国石油网页也颇具特色。

4组织模式创新是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保证

数字图书馆是一种崭新的图书馆形态。建设数字图书馆,必须要构筑一个能与之相匹配的新的组织模式。对此,我们通常可以从三个层面去理解:一是从数字图书馆构成要素去理解,即数字资源、网络化存取和分布管理;二是从技术层面去理解,主要包括用户接口、预处理系统、查询系统和对象库等基本构件;三是从社会组织系统方面去理解,作为社会整个的数字图书馆与行为个体的高校数字图书馆之间各自的组织结构及相互关系。

从宏观角度去探析数字化后的高校图书馆,它仅仅是日后社会广义数字图书馆众多节点的一个点,是狭义的数字图书馆。目前,学术界对狭义数字化的高校图书馆机构设置(组织模式)观点各异。笔者倾向于按主题来设置和划分高校图书馆的工作部门:

数字化图书馆范文篇10

【关键词】图书馆数字化现代化信息服务

当今的时代是一个充满“数字”的时代,数字地球、数字家庭、数字城市、数字地图、数字鸿沟……“数字”无处不在。图书馆人也在谈论“数字”,“数字图书馆”建设已被列入21世纪的种种规划之中,人们也不时读到某某图书馆已建成“数字”的报道,但怎样才能充分发挥数字图书馆的优势,为读者提供更新、更快、更广泛、更方便的信息服务,这就要求数字化图书馆也必须以人为本,提高服务意识,调整服务方式,从而使图书馆的数字化在现代化信息服务中体现出应有的价值。

1图书馆数字化是现代化信息服务的基础

1.1上网≠数字图书馆

戴尔公司总裁迈克尔.戴尔曾说过:“如果你将一家企业放到了网上,它仍然是一家槽糕的企业,它只不过是变成了一家槽糕的网上企业”。同时,如果你将一个槽糕的图书馆放到了网上,它仍然是一个槽糕的图书馆,只不过是变成了一个槽糕的网上图书馆。

1.2人们衡量图书馆数字化的指标

人们衡量图书馆数字化的指标大致有三:一是信息基础设施,也就是“路”的问题;二是数据,也就是“货”的问题;三是图书馆内部的主要业务活动,如书刊借阅、采访、分编等,从纸面作业转为数字作业。那么,具备以上基本条件的图书馆是否就可以称之为数字图书馆了呢?

1.3图书馆数字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我们的失误就在于把网络变成了一堆冷漠的机器和一种纯粹的技术,以为只要有了设备、各种技术,数字图书馆就指日可待。由于没认真规划,图书馆多立足于本馆现状制定数字化计划,各自选择自己认为合适的软件与硬件,由于相互封闭、互不联通、无法进行馆际互借之间的交流,所谓的“数字图书馆”演变成一个新的孤岛,成为数字化发展进程中又一瓶颈。数据库的建设也没有统一规划与合理分工,选题重复、数据分散、数量少、不具规模,仅旅游数据库就多家图书馆在建,加之网络通道不畅,访问者苦苦等待却又无可奈何,且大多数有用信息乃有偿服务,使不少读者望而却步。电子图书馆每天都在以数10万页的速度增长,而真正上网查阅书刊的读者却不多,据《电子商务资讯网综合报导》年龄在16—21岁的网民网上消费的占了绝大部分,他们主要在网上聊天(61%),或在一些报纸的网络版上发表见解(44%),或在网上看书(29%),或看最新影视节目(22%),或看现场直播(14%),动辄上千、数百万的投入,并没有使大多数读者真切体会到数字图书馆带来的好处。

1.4数字图书馆应是一个多层次的网络

数字图书馆同时应是一个多层次的网络,所谓多层次网络,即不仅要链接现有的几大系统图书馆网,还要考虑企业、社区和家庭等,应该说,数字图书馆是一个极为广泛的概念,是一个互相链接的图书馆网群,是图书馆共享的一种新模式,它将改变传统图书馆的书本式文献服务模式,实现多媒体自由存取,远程网络传输,智能化检索与跨库无缝链接,创造出超时空服务的新境界,各图书馆之间的互联、互通、互动、共享是数字图书馆的基本特征。

2读者的需求是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基本出发点

倾听读者意见,调查与预测网络时代读者的结构组成、行为特点、阅读偏好等,对政府制定关于数字化建设的相关政策及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有重要的意义。探寻项目的深层价值,可能会导致行动缓慢,但急功近利可能会带来无穷后患。

雅虎之所以能成为世界上最著名、最受欢迎的网络公司,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始终不渝地满足客户的需求。因此,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也必须以读者的需求为基本出发点。

3现代化信息服务是图书馆数字化建设最高目标

“普遍服务”是图书馆数字化的最高目标,“服务”是体现网络“存在”的主要方式。那么在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过程中如何来调整我们的服务方式呢?

3.1“虚”、“实”结合服务读者

网络相对于传统图书馆最大的优势是“馆藏”的无限,“虚”、“实”结合就是要在阵地服务与在线服务之间创造一种“无缝链接”,只要读者需求,就应充分利用有形资源和数字资源,提供“无所不有”的借阅服务,发挥互联网的服务优势,真正实现图书馆阵地服务与在线服务的互补,实实在在地从过去的“馆藏”服务转向“超馆藏”服务,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用最便捷的方式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是数字图书馆真正的灵魂所在。

3.2突破传统图书馆地域距离和时间的限制,实现图书馆服务的“无限制”与“无边界”

由于图书馆地域的分布不均匀与城市中心化发展趋势,在没有图书馆和远离城市中心的地方,人们仍然无法享受图书馆的服务,数字图书馆的特征之一就是渗透性强、涵盖面广,这种渗透性决定了信息化发展的普遍服务原则。这一原则的基本目标就是让每个社会成员都有权享用信息化发展的成果,从而彻底改变现状,让远离图书馆的民众实实在在地享受到图书馆的各种服务。

访问外国网站的突出感觉是,每个网站都不是信息孤岛,一个具大、雄厚的幕后网络化信息资源体系与各个网站链接,并支撑着成百上千的网站运行,几乎每个网站背后都有一个行业网站群,每类行业网站链接十几个乃至成百上千的同类信息网站,其在专业信息方面的强大优势同时也决定了其在服务方面的优势,这也是他们服务成功的秘决。

3.3关注“重要的少数”

80/20定律认为,在任何一组之中,最重要的通常只占一小部分,尽管目前利用网络进行学习与学术研究的只占其少数,但极具潜力。曼旦大学一教授在“回顾20世纪我国自然科学基础研究之艰难历程”一文中,针对建立国家科学研究支撑体系中文献资源匮乏的现状,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影印刊全面停刊的现状,呼吁增加图书拨款,并指出了网络利用不便等问题。他认为,有些领导强调国际互联网上有大量在线期刊资料,却不提大多数有用信息乃信息有偿服务,不敢放手让学生上网,就是因为计算机网络收费不在高处统一解决,而是往下层层加码,但对学界读者采取特殊优惠服务却是可以做得到的。在英国国家图书馆的敦煌文献阅览室,与开放式阅览毗邻而设的就是现代化专家研究室,通过营造空间传达一种全新的服务理念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4结语

基于互联网优势开展图书馆服务是一项十分有前途的工作,致力于开发全新的网络服务,才是图书馆数字化的价值所在。当然,数字图书馆不是图书馆发展的唯一和最终的形式,它只是图书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一种形态、变化。发展是永恒的主题,图书馆必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化不断发展、变化,图书馆的服务也会在变革中获得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杜克主编.文献信息开发与工作.2001年3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