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复习课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0 08:10:42

数学复习课

数学复习课范文篇1

关键词:深度学习;小学数学;复习课

如今,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复习课已经成为一种十分重要的课程。所谓的复习课,其实就是在学生已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再升华、再提高,是一种将以前零散的知识整理成知识网络的过程。在“深度学习”视域下,合理地开展小学数学复习课,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弥补知识的缺陷,并对其进行及时补救、归纳和整理,而且还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可以帮助学生更加系统化地掌握相应的知识结构,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一、关于小学数学复习课的教学现状

(一)教师所沿用的教学模式比较单一。从本质上来说,复习课和练习课本身就是两种不一样的课型。因此,在上课的过程中,教师也不能够将这两种课型混淆。虽然在很多复习课中需要练习一些数学题,但是这里的练习也并不是为了练习而练习,而是为了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加深他们对知识的印象。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一些教师在开展小学数学复习课的时候,会让学生机械地练量的数学题,将原本的复习课上成了单纯的练习课,没有体现出复习课的系统性。而且,在大量机械的练习中,学生的兴趣也会被磨灭,从而影响到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二)在内容上没有做好分配。从实际情况来看,一些教师在开展小学数学复习课的过程中认为这些知识都是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也就不再需要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正因为有这样的观念,所以这些教师在开展复习课的过程中就会过度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至于学生到底是怎么想的,他们又想怎样去完成复习工作,教师并没有去了解。在课堂中,教师也没有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导致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而且,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经常将自己整理好的重点、难点等直接灌输给学生,让他们去抄、去记,这种机械性的任务导致学生常常处于机械记忆的疲惫状态,提不起学习的兴趣。(三)没有体现出复习课的意义。在实际情况中,一些小学数学教师认为,复习课就是需要将以往所学习过的知识都整理出来,并且让学生记忆和理解。因此,在上复习课的时候,一些小学数学教师就会搞题海战术,或者会将以往学过的知识机械地重复,导致整个课堂的教学氛围比较枯燥,学生的学习负担过重,无法起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作用,也无法发挥出复习课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二、关于在“深度学习”视域下开展小学数学复习课需要注意的内容

(一)教师应该体现出复习课的新意。虽然复习课是对以往学习过的旧知识进行归纳和整理,是一个强化学生对旧知识进行理解和记忆的过程,但是在开展小学数学复习课的时候,教师不能仅仅只从片面的角度去理解复习课的意义,也不能仅仅只是在课堂上简单地重复以往学习过的知识,而是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在旧知识中获取新的信息。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上复习课时注重体现出新颖性。而这里的新颖性,其实就是“旧题新教”,将以前学过的旧知识以新的形式进行呈现,并且引导学生从全新的角度进行探索和学习。比如,在复习“小数近似值的精确度”这一节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换一个角度来设计教学。例如,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都知道,在小数的末尾,“0”是可以去掉的。那么如果小数末尾的“0”是题干中精确度中明确要求的,那么这里的“0”还能够去掉吗?现在,请大家先完成以下两道练习题,再来回答这个问题。(1)有这样一个两位小数,近似值为8,那么这个数最大是(),最小是()。(2)有这样一个两位小数,近似值为8.0,那么这个数最大是(),最小是()。毫无疑问,采用这样新颖的复习方式,可以让学生在具体运用的过程中从一个新的角度去理解相应的知识,而并不是简单地复习以前学习过的结论。(二)教师应该教给学生系统化的知识。小学数学的复习课,其实就是学生将自己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再次学习、整理以及归纳的过程,是一种可以深化数学知识的课型。而在这里,教师还需要明确的是,在“深入学习”视域下,针对小学数学的复习课教学,还应该将相关的数学知识进行合理的纵向整理、横向联系,从而让学生可以更好地对相关的知识进行理解和记忆,并且对其进行灵活应用。因此,在开展复习课的过程中,教师就应该将复习的知识纳入到已有知识体系中,并且分析出这些知识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便于学生进行记忆和理解。比如,在复习“除法、分数、比”这三方面的知识时,教师就可以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归纳到一个系统中,并且通过表格的形式来区分这三者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让学生可以对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有一个更深的认识,并且加强对这三方面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三)在布置练习题时需要注意分层设计,需要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深度学习”视域下,虽然不能够将复习课上成单纯的练习课,但是适当的练习也是不可缺少的。在设计练习题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来布置差异性的练习题。也就是说,在设计练习题时,教师要注重分层设计。若是学生的思维能力比较强,就可以让他们练习一些难度比较大的习题;若是学生的思维能力比较薄弱,就可以让他们做一些基础性的习题。采用这种方式,可以确保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得到发展,并且提高练习的有效性。

三、关于在“深度学习”视域下有效开展小学数学复习课的策略

(一)充分把握课堂教学的艺术,注重提高学生的积极性。1.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在小学阶段,数学对于学生来说,是一门比较难的学科。尤其是在复习课中,由于课堂上复习的知识都是学过的知识,所以进度比较快,所涉及的知识点也比较多。在这个过程中,若是小学生无法对其进行有效掌握和消化,那么很有可能对数学的学习产生畏惧的心理,从而弱化学习积极性。因此,为了提高小学数学复习课的教学质量,教师就应该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提高教学的趣味性。比如,在复习“人民币的认识”这一节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创设一种虚拟的购买商品的情境,让学生可以在购物的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这种方式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不仅可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而且还可以提高复习效果。2.合理地使用多媒体技术来进行教学。从“深度复习”的视域来看,在小学数学的复习教学中,若是可以合理地采用多媒体技术来进行辅助教学,那么就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多个感觉器官,让他们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来。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形成一种十分鲜明的感性认识,并且为理性认识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再加上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小学生很难理解,教师如果借助多媒体技术来将抽象的知识转变为形象化的知识,可以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比如,在复习“空间与图形”这一节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来为学生呈现大量的图像或视频,以此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到“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这种方式比教师单纯的理论讲解更加有效,而且还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二)在复习课中可以拉近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距离。数学本身就是一门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的学科。根据相关的研究可以得知,在数学教学中,若是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接近,那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就会更高。因此,小学数学的复习课教学也应该紧紧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经验出发,将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与鲜活丰富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在复习“图形与位置”这一节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出自己家到学校的路线,并且对其进行描述。对于学生而言,每天上学、放学的路线是十分清晰的,而如何运用自己以前所学习过的知识来绘制相应的示意图,就需要学生动脑思考,合理地确定比例尺、方向等。在这种情况下,可促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知识的应用,而且还紧贴学生的生活,可以让学生的兴趣更浓。(三)重视小组合作复习。从“深度学习”的视域来看,在小学数学的复习课中,合理地开展小组合作复习,要比学生自主复习或教师单方面的讲解更加有效。因此,在实际情况中,要想提高复习效果,教师也应该重视小组合作复习的方式。比如,在复习“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这一节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放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模式去探讨公式的推导过程,以此来加深印象。采用小组合作的复习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并且还可以形成一种良好的互帮互助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学会思考,并且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复习课的效率。

总之,在“深度学习”的视域下,小学数学复习课的教学应该要采取各种有效的方式来进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仅要关注各种知识点的系统性,也应该关注学生的发展,并且注重吸引学生的兴趣,体现出他们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提高复习课的效率,在真正的意义上达到有效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许霞.小学数学复习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J].学周刊,2016(12).

[2]姜丽娟.植根生活,让小学数学复习课教学紧接地气[J].数学教学通讯,2016(28).

[3]吴杰.小学数学复习课中的五个“关注”———基于以学定教理念下的思考与实践[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6(16).

数学复习课范文篇2

关键词:初中数学;数学复习课;教学优化

一、引言

初三数学复习课以结合学生认知水平特征,帮助学生巩固掌握已经学到的知识,促进系统化知识的形成,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学目标。目前,初三数学复习课的课堂教学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本文针对初三数学复习课的课堂教学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数学复习课对引导学生梳理已学知识、培养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意识、促进学生逻辑思维的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二、初三数学复习课中学习过程的优化策略

(一)课前预习,培养学生主动意识

预习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基础,预习效果与教学效率直接相关。教师精心准备的“学案”中,预习部分主要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制定,学生按照“学案”中需要预习的内容开展学习能够引导学生提高主动学习意识。教师设计的“学案”质量决定着学生的预习质量,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认知能力、个性特征和教学大纲编写高质量的“学案”,既要照顾到不同层次水平的每一位学生,其内容又要有梯度地层层递进。对于初三数学复习课的“学案”设计来说,教师要将预习活动安排在课堂初期,严格控制预习时间和预习难度,一般情况下以十分钟左右为宜。如果复习课内容多、难度大,教师可以提前布置预习任务,使学生在课余时间做好充分的预习,进而节约课堂时间。经过预习,大部分学生对已掌握的知识点有了回顾,培养了主动探究学习的意识,在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了个人自学能力。由此可见,通过数学复习课的预习,学生可以完善数学知识的构建,在自主探究中掌握数学知识。

(二)互动讨论,培养学生质疑精神

课堂上的展示交流环节能够对学生的预习效果进行检验,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初三数学复习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将自己的预习结果进行展示。展示交流可以分组实施,利用成绩较好的助学者帮助遇到问题的学生,再将无法解决的问题集中讨论,由成绩一般的学生参与组间交流讨论,进而集中全体智慧共同解决。展示交流是优化初三数学复习课教学的重点环节,在学生之间分组讨论、互相帮助、取长补短的过程中增强学习效果,该环节针对性强、活动内容多。教师在为学生创造良好沟通交流环境的同时,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展示交流,使每位学生愿意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预习结果,勇于面对教师和其他学生的“纠错”,在师生、生生相互争论中获得自信。

(三)分组合作,培养学生团队精神

初三数学复习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全班学生进行分组,每个小组作为一个独立团体。每组包括8名学生:较强、中上、普通、较差各2名。小组内部每名成员都承担着分工角色,相互合作、沟通、帮助、促进,以实现小组共同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小组内成绩较好的学生可以帮助和指导成绩较差的学生,成绩中上和普通的学生想法也能启发强者,达到思维互补的目的。教师在布置学习任务时,要充分考虑每个小组中不同认知能力水平学生的学习需求,促使学生对小组合作产生兴趣,在相互转变角色中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积极鼓励成绩较差的学生发挥其在小组中的作用,使每名学生都能得到全面发展,同时又有了个性化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组间竞争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中体验到乐趣,帮助学生身心成熟发展。初三数学复习课的小组合作要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个性特征。

(四)课堂反馈,检测教师教学效果

初三数学复习课中的课堂反馈是检测教学目标是否达成的方法,更是对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一般情况下,检测时间以5分钟左右为宜,教师可以利用检测结果修改和补充学案,以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同时,教师要不断优化学习过程中的要素体系,采取独立自学、分组合作、共同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活动,这三种教学方式要能够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在数学复习课的延伸部分,教师可以采取考试的方式促进学生成绩水平的提高。教师根据中考考试大纲和命题原则设计考试试卷,试卷内要体现课程标准中的知识内容,不随意提高试题难度,不出偏题、怪题、难题,考试试卷难度控制在0.75以内。由此,教师需要不断研究考试大纲、课程标准中的内容,结合每名学生的成绩水平,在尽量减轻学生课业压力的同时,引导学生“高效”学习数学知识。

三、初三数学复习课优秀案例解析

初三数学复习课:图形的相似

(一)教学内容

初三数学复习课“图形的相似”是研究图形形状的教学内容,在对图形全等知识内容深化的同时,使学生掌握利用图形相似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教师安排学生仔细观察生活中存在的各种相似图形,总结归纳关于图形相似的数学概念,向学生呈现教学内容,使学生体会生活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在数学复习课中,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数学判定方法,讲述自己在预习中的解题过程,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在获得成功体验时树立自信心,加强主动克服困难的意识。尤其是在分组合作解决拓展问题中,敢于发表个人观点,从与其他学生交流互动中有所收获。

(二)教学目标

教师在复习课上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图形使学生对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和判定方法进行回忆,再归纳出一些常见的相似图形,引导学生自己体会相似图形在解决数学问题时的作用。对于成绩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向其布置拓展题(任务4),使学生在解题中发现问题,在体验与他人合作中解决问题。

四、结论

综上所述,复习课作为初三数学教学的重点内容,对教师实施的教学策略提出了更高要求。由于学生在初三时面临着中考压力,因此,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解题方法,为学生能够系统整合数学知识奠定基础。数学复习课的教学目标要注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在拓展训练中提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解题能力,体现数学复习课的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吴冬梅.初中数学单元复习课的知识梳理浅析[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4(12):15+190.

[2]袁泉清.基于案例分析的初中数学复习课问题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4(34):40.

[3]刘阳平.概念图的初中数学探究式复习课中的应用[J].教育导刊,2014(4):79-81.

[4]何金龙.浅谈在新课改背景下如何上好初中数学复习课[J].科技创新导报,2014(19):218.

数学复习课范文篇3

关键词:学测背景;中职;数学;复习课

一、引言

中职数学复习课作为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是中职课堂教学中常见的一种课堂教学形式。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复习,对自身已学到的知识进行系统完整地分析和归纳以便于形成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进一步巩固,从而更好地迎接学业水平测试。基于此,本文就学测背景下对中职数学复习课进行了如下几点分析。

二、精心备课,巧设情景

苏霍姆林斯基所提倡的“教师必须用一生去备课”这一教学理念体现出备课在教学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中职数学复习课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加强巩固已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而备课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使复习课能够起到合理预期的作用。在备课过程中,首先目的要明确。所谓目的要明确即中职数学复习课的教学目的的目的性、指向性必须要明确,其目的性在于将学生所学知识连接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其系统化以便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和巩固基本技能,提高逻辑思维能力、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选取的教学内容和采用的教学方法都是根据教学目的而定的,因此目的明确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其次要求要具体。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和整理,使其知识体系更加系统化、结构化。提出的要求要避免笼统,应细化,具有一定的针对性。最后,措施要落实。对于整个复习过程中制定的相关措施应予以落到实处,脚踏实地方能取得良好的复习效果。合理地创设情境是开展一堂课的重要环节之一,情景设置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能否激起学生复习数学的兴趣。尤其是在复习课中,已经学过的知识对于学生而言更显枯燥,巧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够使复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中职数学复习教学中应做到精心备课,巧设情景。

三、优化教学,提高复习效率

优化教学要注意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学测背景下中职数学复习教学的教学内容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夯实基础,抓好运算技能。良好的运算技能是学好数学的关键基础,在复习课上,在对学生的基础知识进行夯实的同时还应该加大对运算技能的提升。第二,注意归纳题型和解法,培养触类旁通的能力。学好数学的关键在于掌握方法,学生学会举一反三便能够解决各种类似问题。第三,把握练与考,提升应考能力。练习或考试是检验学生在复习阶段掌握知识的真实情况的方法,教师可以根据练习或考试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复习计划进行调整。教师可以通过以上几个方面对学生的数学复习进行指导和加强,从而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优化教学。同时,随着现代信息技术走进教学课堂中,中职数学复习教学的方法也进一步变得多样化,使教学发生了质的变化。比如多媒体教学使一些原来比较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具体,既能使教材的内容活起来,又能让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得以再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科学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让教学方法变得多样化便成为优化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四、构建合理的教学步骤

为了在中职数学复习课中取得较好的复习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记、练、思”的教学步骤用以教学。记即梳理教材,熟记考点。在复习过程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监督管理,让学生熟记教材中的知识点和常见考点,熟练掌握典型例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熟记并掌握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练即精练习题,强化考点。复习的容量大,数学题目数量多,显然题海战术是不可取的。那么,在复习阶段可以对习题进行精挑细选,从每个考点中的习题中选出一部分具有代表性的题目进行精炼,既为紧张的复习节省了时间又达到了强化考点提高复习效率的目的。思即反思得失,升华认知。一方面,在每一个复习阶段教师应对本阶段复习的内容和效果进行反思。包括知识难易程度的把握是否合理、练习的习题是否符合考纲要求设计、选用的复习方法是否恰当等,通过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可以为今后的复习提供宝贵的经验以便能够更为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复习效率。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反思学习方法是否恰当、复习策略是否合理、导致失误的原因等等,使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并进行改正从而使其应考能力得到提升,认知结构得到升华。只有避免不恰当的教学步骤,构建并运用合理的教学步骤才能为复习教学提高效率带来较好的复习效果。

五、以人为本,情感教学

中职学生对于数学学习普遍存在着厌学或抵触情绪,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尊重并理解学生。学生们的成长道路上可能会遇见各不相同的问题,教师不仅仅要教给学生们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努力克服他们的畏难情绪,鼓励并帮助学生跨越心理障碍、自主学习。因此,教师在整个数学复习教学课程中融入情感,以人为本,如此一来也许在其不经意间的点拨之下就能对学生的复习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与此同时,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明确教师“教”的任务和学生“学”的方向,力争做到教与学的结合,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人为本,尽最大的可能提高复习效率。

六、小结

总之,学业水平测试背景下的中职数学复习教学能让学生进一步强化巩固教学过程中已学的方式方法和技能技巧,同时教师能够结合所学的内容来总结提炼出新的教学思维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使其在学业水平测试取得更为优异的学习成绩。因此,中职数学教师应该在教学实践中去探索新的优秀的数学复习教学课程理念并从中总结经验,为复习阶段有效地提高复习效率,提升学生的应考能力。

参考文献:

[1]董依丽.“私人订制”中职数学复习课———基于中职生特点的知识回顾式复习课教学模式的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6(9):140.

[2]廉盼盼.中职数学教学的几点思考[J].中国高新区,2017(17):96.

数学复习课范文篇4

一、出示复习目标(以下简称亮标)(2分左右)

上课开始,教师直接出示复习课题,接着把预先写在小黑板上的复习目标挂出来。出示的复习目标应注意如下三点:

1.目标要全面。所谓“全面”,就是指按照数学教学大纲上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在知识、能力和思想品德三方面提出复习要求,不能厚此薄彼,甚至只提出知识方面的复习要求,把能力与思想品德丢在一边。例如,统计表和统计图的复习,除了应当掌握的知识外,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应变能力也要得到发展,同时还要注意训练学生一丝不苟的认真态度、追求美观整洁的爱美情操和习惯等。

2.目标要准确。即针对性要强。一是目标中知识、能力、思想品德各方面的要求要准确,二是三者之间不能混淆。如统计表和统计图的复习,复习的目的是:将学过的统计表和统计图强化和分化,防止相关或相似知识的互串。学生易混的问题是:如何确定单位长度?(共性)为什么折线统计图中横标目的间隔要按实际年份留空?(个性)学生最容易遗忘的是:制图后忘掉写数据,或把标题与图表分开等等。在复习课上制定复习目标时,应注意和这些新授课后发现的问题结合起来,以利于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

3.目标要具体。不要提一些抽象或空泛的口号,诸如“通过复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粗一听很具体,细一想太空泛,到底培养学生的哪些习惯不得而知。其实一堂课只能按实际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某一方面的素质,太多会适得其反。

教学目标不仅是向学生提出的,也是对教师提出的。复习课上教师应紧紧围绕着目标组织教学,就像写文章不能“跑题”一样,复习课也不能“离标”,而应有的放矢。

二、回忆(8分左右)

回忆,就是要求学生将学过的旧知不断提取而再现的过程,这是学生独立联想的有利时机,应尽最大可能让他们独立完成。如果是低年级,可让他们先看书本再回忆并说出来;中高年级也可让学生提前一天预习,这样课上会节省一些时间。当然,回忆过程也离不开教师的启发辅助。我们常采用如下策略:

1.独立地默写。

2.同桌相互说。

3.启发得结果。

如要求学生用“组词”或“造句”等方式回忆出学过哪些“数”?哪些“形”?哪些“式”?哪些“量”?也不失为一种较好的“联想”式回忆的办法。

回忆过程中一般只要求学生写出或讲出“是什么”,不追问“为什么”或“怎么样”,以便一气呵成地将所有旧知“拉出来”,提高回忆的效率。因此,学生回忆时,教师不要过多地“插手”或“插嘴”,而是让学生七嘴八舌地说,龙飞凤舞地写,这时只有一个目的:把有关旧知回忆出来。例如,让学生回忆: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角”?只要学生讲出锐角、直角、平角……所有的角的名称,不必追问其意义和区别,也不用管这些角的序列。

回忆既是提取旧知的过程,同时也是进一步强化记忆的过程,还是互相启发获得联想结果的过程。

如果学生的回忆不完整,这时可让其他学生或由教师补充,也可暂时放一放,之后在“梳理”中完善。

三、梳理(10分左右)

梳理,就是将旧知识点按一定标准分类。因此,梳理是复习中的重点。梳理要完成两项任务:一是将知识点联接起来(求同),二是把各知识点分化开来(求异)。这些工作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准备好,否则上课时会造成混乱。梳理往往同板书联系起来,使视听融为一体,增强复习效果。根据复习内容的异同,通常采用:

1.边梳理边板书。即梳理与板书同步进行。

2.先梳理再板书。即师生先一起将旧知的异同点输出,然后出示板书。

3.先板书后梳理。这在低年级比较适用。运用时也可在挂出板书的同时,边看板书边梳理。

梳理过程,实质上是将知识条理化、系统化的思考过程,其间应用的思考方法主要是“分类”,即根据一定的标准将知识分化。如四边形,根据对边关系可分成两类: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平行四边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梯形)。在小学里,一般应根据学生实际学习的内容及所达到的思维程度来教学,不必拘泥于完全科学性原则而把小学数学知识太宏观化,这就是作为“学科数学”与作为“科学数学”的区别之一。像四边形,严格地讲,应把两组对边都不平行(不规则四边形)作为一类,小学数学不研究它,也没有必要让学生“多此一举”。一定要注意:我们的分类,是将已学过的知识分类,而不是将学生还没有学过的知识分类。其实,分类标准本来就是人为的,更何况对有些分类目前专家们也争论不休,如三角形按边分类就有两种情况:一是分成两大类——不等边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把等边三角形作为等腰三角形的特例;二是分成三类——不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这就要看给“等腰三角形”怎么下定义了。到底是分得细一些好,还是粗一些好,可看复习内容的多少来定,复习的内容多要粗分,反之则细分为宜。

四、沟通(10分左右)

沟通是复习课的鲜明特质。因为新授课的主要目的是将知识点分化,把握单个知识的本质属性,一般很少也不可能同后继知识发生关联。复习课中,正好就是将所学知识前后贯通、沟通起来,这就是所谓知识点的泛化。

沟通不同于知识之间的简单联结,而是知识本质上的融合。因此,沟通不仅要在异中求同,而且也要在同中求异,这是知识结构转化为认知结构的重要环节。这就是前面谈到的,回忆阶段只求“是什么”,而这里“沟通”时还要追求“为什么”问题。如约分与通分,它们的意义不同,但本质和操作却是同一个理论根据,即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具体化。操作过程也有差别,约分一律运用“同时缩小相同倍数”,而通分则一般运用“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

沟通时,既可让学生提出疑问,也可由教师出示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还可采用板书填空的形式,这要看具体运作情况而定。

沟通的目的也不仅仅是求同与求异,更重要的是为了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数学问题,进而拓展学生的思维。

五、练习(10分左右)

复习课中的练习与新授课或练习课中的练习都有明显不同。新授课中的练习主要是为了巩固刚学过的新知,因此其练习成分是基本习题占70%左右,侧重于知识方面;练习课中的练习则是为了技能向能力转化,侧重于数学能力的形成;复习课上的练习侧重于知识结构转化为认知结构,因此应出示综合性较强的习题让学生练习。

数学复习课范文篇5

一、出示复习目标(以下简称亮标)(2分左右)

上课开始,教师直接出示复习课题,接着把预先写在小黑板上的复习目标挂出来。出示的复习目标应注意如下三点:

1.目标要全面。所谓“全面”,就是指按照数学教学大纲上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在知识、能力和思想品德三方面提出复习要求,不能厚此薄彼,甚至只提出知识方面的复习要求,把能力与思想品德丢在一边。例如,统计表和统计图的复习,除了应当掌握的知识外,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应变能力也要得到发展,同时还要注意训练学生一丝不苟的认真态度、追求美观整洁的爱美情操和习惯等。

2.目标要准确。即针对性要强。一是目标中知识、能力、思想品德各方面的要求要准确,二是三者之间不能混淆。如统计表和统计图的复习,复习的目的是:将学过的统计表和统计图强化和分化,防止相关或相似知识的互串。学生易混的问题是:如何确定单位长度?(共性)为什么折线统计图中横标目的间隔要按实际年份留空?(个性)学生最容易遗忘的是:制图后忘掉写数据,或把标题与图表分开等等。在复习课上制定复习目标时,应注意和这些新授课后发现的问题结合起来,以利于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

3.目标要具体。不要提一些抽象或空泛的口号,诸如“通过复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粗一听很具体,细一想太空泛,到底培养学生的哪些习惯不得而知。其实一堂课只能按实际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某一方面的素质,太多会适得其反。

教学目标不仅是向学生提出的,也是对教师提出的。复习课上教师应紧紧围绕着目标组织教学,就像写文章不能“跑题”一样,复习课也不能“离标”,而应有的放矢。

二、回忆(8分左右)

回忆,就是要求学生将学过的旧知不断提取而再现的过程,这是学生独立联想的有利时机,应尽最大可能让他们独立完成。如果是低年级,可让他们先看书本再回忆并说出来;中高年级也可让学生提前一天预习,这样课上会节省一些时间。当然,回忆过程也离不开教师的启发辅助。我们常采用如下策略:

1.独立地默写。

2.同桌相互说。

3.启发得结果。

如要求学生用“组词”或“造句”等方式回忆出学过哪些“数”?哪些“形”?哪些“式”?哪些“量”?也不失为一种较好的“联想”式回忆的办法。

回忆过程中一般只要求学生写出或讲出“是什么”,不追问“为什么”或“怎么样”,以便一气呵成地将所有旧知“拉出来”,提高回忆的效率。因此,学生回忆时,教师不要过多地“插手”或“插嘴”,而是让学生七嘴八舌地说,龙飞凤舞地写,这时只有一个目的:把有关旧知回忆出来。例如,让学生回忆: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角”?只要学生讲出锐角、直角、平角……所有的角的名称,不必追问其意义和区别,也不用管这些角的序列。

回忆既是提取旧知的过程,同时也是进一步强化记忆的过程,还是互相启发获得联想结果的过程。

如果学生的回忆不完整,这时可让其他学生或由教师补充,也可暂时放一放,之后在“梳理”中完善。

三、梳理(10分左右)

梳理,就是将旧知识点按一定标准分类。因此,梳理是复习中的重点。梳理要完成两项任务:一是将知识点联接起来(求同),二是把各知识点分化开来(求异)。这些工作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准备好,否则上课时会造成混乱。梳理往往同板书联系起来,使视听融为一体,增强复习效果。根据复习内容的异同,通常采用:

1.边梳理边板书。即梳理与板书同步进行。

2.先梳理再板书。即师生先一起将旧知的异同点输出,然后出示板书。

3.先板书后梳理。这在低年级比较适用。运用时也可在挂出板书的同时,边看板书边梳理。

梳理过程,实质上是将知识条理化、系统化的思考过程,其间应用的思考方法主要是“分类”,即根据一定的标准将知识分化。如四边形,根据对边关系可分成两类: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平行四边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梯形)。在小学里,一般应根据学生实际学习的内容及所达到的思维程度来教学,不必拘泥于完全科学性原则而把小学数学知识太宏观化,这就是作为“学科数学”与作为“科学数学”的区别之一。像四边形,严格地讲,应把两组对边都不平行(不规则四边形)作为一类,小学数学不研究它,也没有必要让学生“多此一举”。一定要注意:我们的分类,是将已学过的知识分类,而不是将学生还没有学过的知识分类。其实,分类标准本来就是人为的,更何况对有些分类目前专家们也争论不休,如三角形按边分类就有两种情况:一是分成两大类——不等边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把等边三角形作为等腰三角形的特例;二是分成三类——不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这就要看给“等腰三角形”怎么下定义了。到底是分得细一些好,还是粗一些好,可看复习内容的多少来定,复习的内容多要粗分,反之则细分为宜。

四、沟通(10分左右)

沟通是复习课的鲜明特质。因为新授课的主要目的是将知识点分化,把握单个知识的本质属性,一般很少也不可能同后继知识发生关联。复习课中,正好就是将所学知识前后贯通、沟通起来,这就是所谓知识点的泛化。

沟通不同于知识之间的简单联结,而是知识本质上的融合。因此,沟通不仅要在异中求同,而且也要在同中求异,这是知识结构转化为认知结构的重要环节。这就是前面谈到的,回忆阶段只求“是什么”,而这里“沟通”时还要追求“为什么”问题。如约分与通分,它们的意义不同,但本质和操作却是同一个理论根据,即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具体化。操作过程也有差别,约分一律运用“同时缩小相同倍数”,而通分则一般运用“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

沟通时,既可让学生提出疑问,也可由教师出示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还可采用板书填空的形式,这要看具体运作情况而定。

沟通的目的也不仅仅是求同与求异,更重要的是为了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数学问题,进而拓展学生的思维。

五、练习(10分左右)

复习课中的练习与新授课或练习课中的练习都有明显不同。新授课中的练习主要是为了巩固刚学过的新知,因此其练习成分是基本习题占70%左右,侧重于知识方面;练习课中的练习则是为了技能向能力转化,侧重于数学能力的形成;复习课上的练习侧重于知识结构转化为认知结构,因此应出示综合性较强的习题让学生练习。

数学复习课范文篇6

一、出示复习目标(以下简称亮标)(2分左右)

上课开始,教师直接出示复习课题,接着把预先写在小黑板上的复习目标挂出来。出示的复习目标应注意如下三点:

1.目标要全面。所谓“全面”,就是指按照数学教学大纲上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在知识、能力和思想品德三方面提出复习要求,不能厚此薄彼,甚至只提出知识方面的复习要求,把能力与思想品德丢在一边。例如,统计表和统计图的复习,除了应当掌握的知识外,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应变能力也要得到发展,同时还要注意训练学生一丝不苟的认真态度、追求美观整洁的爱美情操和习惯等。

2.目标要准确。即针对性要强。一是目标中知识、能力、思想品德各方面的要求要准确,二是三者之间不能混淆。如统计表和统计图的复习,复习的目的是:将学过的统计表和统计图强化和分化,防止相关或相似知识的互串。学生易混的问题是:如何确定单位长度?(共性)为什么折线统计图中横标目的间隔要按实际年份留空?(个性)学生最容易遗忘的是:制图后忘掉写数据,或把标题与图表分开等等。在复习课上制定复习目标时,应注意和这些新授课后发现的问题结合起来,以利于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

3.目标要具体。不要提一些抽象或空泛的口号,诸如“通过复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粗一听很具体,细一想太空泛,到底培养学生的哪些习惯不得而知。其实一堂课只能按实际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某一方面的素质,太多会适得其反。

教学目标不仅是向学生提出的,也是对教师提出的。复习课上教师应紧紧围绕着目标组织教学,就像写文章不能“跑题”一样,复习课也不能“离标”,而应有的放矢。

二、回忆(8分左右)

回忆,就是要求学生将学过的旧知不断提取而再现的过程,这是学生独立联想的有利时机,应尽最大可能让他们独立完成。如果是低年级,可让他们先看书本再回忆并说出来;中高年级也可让学生提前一天预习,这样课上会节省一些时间。当然,回忆过程也离不开教师的启发辅助。我们常采用如下策略:

1.独立地默写。

2.同桌相互说。

3.启发得结果。

如要求学生用“组词”或“造句”等方式回忆出学过哪些“数”?哪些“形”?哪些“式”?哪些“量”?也不失为一种较好的“联想”式回忆的办法。

回忆过程中一般只要求学生写出或讲出“是什么”,不追问“为什么”或“怎么样”,以便一气呵成地将所有旧知“拉出来”,提高回忆的效率。因此,学生回忆时,教师不要过多地“插手”或“插嘴”,而是让学生七嘴八舌地说,龙飞凤舞地写,这时只有一个目的:把有关旧知回忆出来。例如,让学生回忆: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角”?只要学生讲出锐角、直角、平角……所有的角的名称,不必追问其意义和区别,也不用管这些角的序列。

回忆既是提取旧知的过程,同时也是进一步强化记忆的过程,还是互相启发获得联想结果的过程。

如果学生的回忆不完整,这时可让其他学生或由教师补充,也可暂时放一放,之后在“梳理”中完善三、梳理(10分左右)

梳理,就是将旧知识点按一定标准分类。因此,梳理是复习中的重点。梳理要完成两项任务:一是将知识点联接起来(求同),二是把各知识点分化开来(求异)。这些工作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准备好,否则上课时会造成混乱。梳理往往同板书联系起来,使视听融为一体,增强复习效果。根据复习内容的异同,通常采用:

1.边梳理边板书。即梳理与板书同步进行。

2.先梳理再板书。即师生先一起将旧知的异同点输出,然后出示板书。

3.先板书后梳理。这在低年级比较适用。运用时也可在挂出板书的同时,边看板书边梳理。

梳理过程,实质上是将知识条理化、系统化的思考过程,其间应用的思考方法主要是“分类”,即根据一定的标准将知识分化。如四边形,根据对边关系可分成两类: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平行四边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梯形)。在小学里,一般应根据学生实际学习的内容及所达到的思维程度来教学,不必拘泥于完全科学性原则而把小学数学知识太宏观化,这就是作为“学科数学”与作为“科学数学”的区别之一。像四边形,严格地讲,应把两组对边都不平行(不规则四边形)作为一类,小学数学不研究它,也没有必要让学生“多此一举”。一定要注意:我们的分类,是将已学过的知识分类,而不是将学生还没有学过的知识分类。其实,分类标准本来就是人为的,更何况对有些分类目前专家们也争论不休,如三角形按边分类就有两种情况:一是分成两大类——不等边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把等边三角形作为等腰三角形的特例;二是分成三类——不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这就要看给“等腰三角形”怎么下定义了。到底是分得细一些好,还是粗一些好,可看复习内容的多少来定,复习的内容多要粗分,反之则细分为宜。

四、沟通(10分左右)

沟通是复习课的鲜明特质。因为新授课的主要目的是将知识点分化,把握单个知识的本质属性,一般很少也不可能同后继知识发生关联。复习课中,正好就是将所学知识前后贯通、沟通起来,这就是所谓知识点的泛化。

沟通不同于知识之间的简单联结,而是知识本质上的融合。因此,沟通不仅要在异中求同,而且也要在同中求异,这是知识结构转化为认知结构的重要环节。这就是前面谈到的,回忆阶段只求“是什么”,而这里“沟通”时还要追求“为什么”问题。如约分与通分,它们的意义不同,但本质和操作却是同一个理论根据,即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具体化。操作过程也有差别,约分一律运用“同时缩小相同倍数”,而通分则一般运用“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

沟通时,既可让学生提出疑问,也可由教师出示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还可采用板书填空的形式,这要看具体运作情况而定。

沟通的目的也不仅仅是求同与求异,更重要的是为了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数学问题,进而拓展学生的思维。

五、练习(10分左右)

数学复习课范文篇7

一、出示复习目标(以下简称亮标)(2分左右)

上课开始,教师直接出示复习课题,接着把预先写在小黑板上的复习目标挂出来。出示的复习目标应注意如下三点:

1.目标要全面。所谓“全面”,就是指按照数学教学大纲上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在知识、能力和思想品德三方面提出复习要求,不能厚此薄彼,甚至只提出知识方面的复习要求,把能力与思想品德丢在一边。例如,统计表和统计图的复习,除了应当掌握的知识外,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应变能力也要得到发展,同时还要注意训练学生一丝不苟的认真态度、追求美观整洁的爱美情操和习惯等。

2.目标要准确。即针对性要强。一是目标中知识、能力、思想品德各方面的要求要准确,二是三者之间不能混淆。如统计表和统计图的复习,复习的目的是:将学过的统计表和统计图强化和分化,防止相关或相似知识的互串。学生易混的问题是:如何确定单位长度?(共性)为什么折线统计图中横标目的间隔要按实际年份留空?(个性)学生最容易遗忘的是:制图后忘掉写数据,或把标题与图表分开等等。在复习课上制定复习目标时,应注意和这些新授课后发现的问题结合起来,以利于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

3.目标要具体。不要提一些抽象或空泛的口号,诸如“通过复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粗一听很具体,细一想太空泛,到底培养学生的哪些习惯不得而知。其实一堂课只能按实际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某一方面的素质,太多会适得其反。

教学目标不仅是向学生提出的,也是对教师提出的。复习课上教师应紧紧围绕着目标组织教学,就像写文章不能“跑题”一样,复习课也不能“离标”,而应有的放矢。

二、回忆(8分左右)

回忆,就是要求学生将学过的旧知不断提取而再现的过程,这是学生独立联想的有利时机,应尽最大可能让他们独立完成。如果是低年级,可让他们先看书本再回忆并说出来;中高年级也可让学生提前一天预习,这样课上会节省一些时间。当然,回忆过程也离不开教师的启发辅助。我们常采用如下策略:

1.独立地默写。

2.同桌相互说。

3.启发得结果。

如要求学生用“组词”或“造句”等方式回忆出学过哪些“数”?哪些“形”?哪些“式”?哪些“量”?也不失为一种较好的“联想”式回忆的办法。

回忆过程中一般只要求学生写出或讲出“是什么”,不追问“为什么”或“怎么样”,以便一气呵成地将所有旧知“拉出来”,提高回忆的效率。因此,学生回忆时,教师不要过多地“插手”或“插嘴”,而是让学生七嘴八舌地说,龙飞凤舞地写,这时只有一个目的:把有关旧知回忆出来。例如,让学生回忆: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角”?只要学生讲出锐角、直角、平角……所有的角的名称,不必追问其意义和区别,也不用管这些角的序列。

回忆既是提取旧知的过程,同时也是进一步强化记忆的过程,还是互相启发获得联想结果的过程。

如果学生的回忆不完整,这时可让其他学生或由教师补充,也可暂时放一放,之后在“梳理”中完善。三、梳理(10分左右)

梳理,就是将旧知识点按一定标准分类。因此,梳理是复习中的重点。梳理要完成两项任务:一是将知识点联接起来(求同),二是把各知识点分化开来(求异)。这些工作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准备好,否则上课时会造成混乱。梳理往往同板书联系起来,使视听融为一体,增强复习效果。根据复习内容的异同,通常采用:

1.边梳理边板书。即梳理与板书同步进行。

2.先梳理再板书。即师生先一起将旧知的异同点输出,然后出示板书。

3.先板书后梳理。这在低年级比较适用。运用时也可在挂出板书的同时,边看板书边梳理。

梳理过程,实质上是将知识条理化、系统化的思考过程,其间应用的思考方法主要是“分类”,即根据一定的标准将知识分化。如四边形,根据对边关系可分成两类: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平行四边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梯形)。在小学里,一般应根据学生实际学习的内容及所达到的思维程度来教学,不必拘泥于完全科学性原则而把小学数学知识太宏观化,这就是作为“学科数学”与作为“科学数学”的区别之一。像四边形,严格地讲,应把两组对边都不平行(不规则四边形)作为一类,小学数学不研究它,也没有必要让学生“多此一举”。一定要注意:我们的分类,是将已学过的知识分类,而不是将学生还没有学过的知识分类。其实,分类标准本来就是人为的,更何况对有些分类目前专家们也争论不休,如三角形按边分类就有两种情况:一是分成两大类——不等边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把等边三角形作为等腰三角形的特例;二是分成三类——不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这就要看给“等腰三角形”怎么下定义了。到底是分得细一些好,还是粗一些好,可看复习内容的多少来定,复习的内容多要粗分,反之则细分为宜。

四、沟通(10分左右)

沟通是复习课的鲜明特质。因为新授课的主要目的是将知识点分化,把握单个知识的本质属性,一般很少也不可能同后继知识发生关联。复习课中,正好就是将所学知识前后贯通、沟通起来,这就是所谓知识点的泛化。

沟通不同于知识之间的简单联结,而是知识本质上的融合。因此,沟通不仅要在异中求同,而且也要在同中求异,这是知识结构转化为认知结构的重要环节。这就是前面谈到的,回忆阶段只求“是什么”,而这里“沟通”时还要追求“为什么”问题。如约分与通分,它们的意义不同,但本质和操作却是同一个理论根据,即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具体化。操作过程也有差别,约分一律运用“同时缩小相同倍数”,而通分则一般运用“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

沟通时,既可让学生提出疑问,也可由教师出示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还可采用板书填空的形式,这要看具体运作情况而定。

沟通的目的也不仅仅是求同与求异,更重要的是为了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数学问题,进而拓展学生的思维。

五、练习(10分左右)

数学复习课范文篇8

1初三数学复习课存在的问题

1.1初三复习内容缺乏足够的广度和深度。有些初中数学教师在开展初三数学课程的设计中,设置的复习内容较少,他们对于教材内容的研究不够深刻,从而导致学生在复习效果不明显。1.2就地取材式的思维盛行。部分初中数学教师常常采用让学生做历年中考习题的方式,开展初中数学的复习。这种复习方式的弊端在于教师不能合理地将中考题的难度与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相匹配,进而造成以下两种结果:第一种,因为中考题较为简单,学生能够轻易取得高分,从而产生盲目自信的心理。第二种,由于中考题过于复杂,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产生强烈的挫败感。以上两种结果会对初中数学复习教学产生不利的影响。1.3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在初中复习的过程中,有些初中数学教师常常采用传统的复习方式开展授课,不注重从学生的认知出发,创设复习计划。更有甚者完全忽视学生的学习的主观反应,只是盲目地依照自身的教学计划开展授课,而这样的复习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1.4重技巧,轻素养。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有些教师注重对学生讲授数学解题的规律和技巧,让他们进行死记硬背,而不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从而导致整体的数学教学效果差。

2初三数学复习课的思考和解决策略

2.1巧借学情,创设科学性的复习策略。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从多个角度进行考虑,从而增强复习策略执行的科学性。初中数学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执行。第一方面,制作复习策略的标准性。初中数学教师应深入研究新课程标准内容和中考的具体要求,并在此基础上加大对教材的研究力度,从而让学生的复习更具有方向性。第二方面,贴近学生的学习区域。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寻找他们学习的最近区域,考虑他们的具体学习情况,预测他们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从而制定相应的解决策略,提升整体的初中复习质量。第三方面,注重培养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整体把握能力。比如,在讲授单个知识点时,初中数学教师可以针对这个内容进行延伸,从而寻找与其对应的知识内容。而在讲授多个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些内容进行加工,进而找到这些知识点之间的相似性和不同之处,增强学生对整体知识的把握能力。2.2步骤性设计,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开展初中数学课程的过程中,数学教师可以遵循一定的步骤,由浅入深地开展数学教学,从而让学生在提升数学学习自信的基础上,激发他们的数学思维,提升整体的初中数学复习质量。初中数学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阶段进行设定:第一阶段,对于学生熟悉但是不能深化的数学知识。针对这个教学问题,初中数学教师可以从宏观的视角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并引导学生对此知识进行关联性的思考,激活他们原有的数学知识,从而将新旧知识进行连接和综合运用,进而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把握能力。第二阶段,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培养他们运用知识的灵活性。初中数学教师可以从班情出发创设具有层次性的策略,从而让不同成绩层的学生能够掌握相对应的教学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对学生的思维方式进行引导,从而让他们可以通过思考的方式挖掘在数学中的深层次思维,让学生的解题思路更具有灵活性。2.3在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复习不是单纯地进行知识的“复读”,而是在复习的过程中,让学生加深对原有知识的理解力,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联系,从而让他们数学知识的学习更具有系统性和层次性。比如,在进行相关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初中数学教师创设具有通性方法的几道习题,让学生进行练习,并在此过程中,鼓励他们从多个角度进行解析。通过学生对于解题思路共性和个性的分析,可以帮助他们掌握数学解题的思维,增强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促进他们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

3结语

“万剑不离其宗”是初中数学教师常用的一句话,这句话也说明了提升学生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其也成为中考题目的设置原则。在现阶段的中考数学试题中,大部分注重培养他们的基础知识,减少了难度题的设置数量。因而初中数学教师要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培养他们对于知识整体的把握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解题思想,使他们在不断的练习和学习中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提升初中复习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印广印.新课标下初中数学复习课教学模式探究[J].文理导航,2016(5):35-36.

数学复习课范文篇9

二、趣浓情深,提高复习课解题教学的艺术性

在复习时,由于解题的量很大,就更要求我们将解题活动组织得生动活泼、情趣盎然.让学生领略到数学的优美、奇异和魅力,这样才能变苦役为享受,有效地防止智力疲劳,保持解题的“好胃口”.

一道好的数学题,即便具有相当的难度,它却像一段引人入胜的故事,又像一部情节曲折的电视剧,那迭起的悬念、丛生的疑窦正是它的诱人之处.“山重水覆”的困惑被“柳暗花明”的喜悦取代之后,学生又怎能不赞叹自己智能的威力?我们要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课堂上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设情境,激发热情,有这样一些比较成功的做法:一是运用情感原理,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二是运用成功原理,变苦学为乐学;三是在学法上教给学生“点金术”等等.

三、讲究讲评试卷的方法和技巧.

复习阶段总免不了要做一些试卷,但试卷并不是做得越多越好,关键在于做题的质量好坏和收益的多少.怎样才能取得好的讲评效果,要做好以下几点:

①照顾一般,突出重点

在讲评试卷时,不应该也不必要平均使用力量,有些试题只要点到为止,有些试题则需要仔细剖析,对那些涉及重难点知识且能力要求比较高的试题要特别照顾;对于学生错误率较高的试题,则要对症下药.为此教师必须认真批阅试卷,对每道题的得分率应细致地进行统计,对每道题的错误原因准确地分析,对每道题的评讲思路精心设计,只有做到评讲前心中有数,才会做到评讲时有的放矢.

②贵在方法,重在思维

方法是关键,思维是核心,渗透科学方法,培养思维能力是贯穿数学教学全过程的首要任务.通过试卷的评讲过程,应该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悟性得到提高,对问题的化归意识得到加强.训练“多题一解”和“一题多解”,不在于方法的罗列,而在于思路的分析和解法的对比,从而揭示最简或最佳的解法.

数学复习课范文篇10

(一)通过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的应用题和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应用题对比,学生更好地掌握它们的分析思路和解题方法.

(二)初步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通过分析,找出这两种应用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难点:明白两种应用题都是用减法计算,但它们所表示的意义并不一样的道理.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口算.

26+3027-940-437+10

60-4038+656+440+28

2.按要求摆圆.

师:第一排摆6个圆,第二排摆4个圆.想一想,可以提什么问题?怎样列式?

学生经过思考以后,可能提出这样的问题.

(1)两排一共有多少个圆?6+4=10.

(2)第一排比第二排多几个或第二排比第一排少几个?6-4=2.

(3)第一排去掉几个和第二排同样多或第二排再添上几个和第一排同样多?6-4=2.

(二)学习新课

出示例7.

(1)有红花9朵,黄花6朵,黄花比红花少几朵?

(2)有红花9朵,黄花比红花少3朵.黄花有几朵?

1.指名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师:从哪句话知道红花多,还是黄花多?

生:第(1)题从问话“黄花比红花少几朵?”第(2)题从第2个已知条件“黄花比红花少3朵”都能知道红花比黄花多,黄花比红花少.

2.解答第(1)题.

(1)让学生用红花和黄花摆出条件和问题,教师出示意图:

②分析:

师:这道题的问题是求什么?

生:这道题要求黄花比红花少几朵?

师:这个问题与已知条件有什么关系呢?

生:分析这个问题,可以知道黄花少,红花多,要求黄花比红花少几朵,必须知道黄花有几朵,还要知道红花有几朵.

师:既然红花的朵数多,我们应该把红花的朵数怎么办呢?请同学们边摆边说.(学生操作完,请一名学生叙述)

生:黄花比红花少,红花多.红花的朵数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跟黄花同样多的,另一部分是比黄花多的,从红花的朵数里去掉跟黄花同样多的部分,剩下的就是红花比黄花多的部分,也就是黄花比红花少的朵数.

师:用什么方法计算?

生:用减法计算.

③列式计算:(教师板书)

9-6=3(朵)

口答:黄花比红花少3朵.

3.解答第(2)题.

①让学生把刚才摆的第(1)题图,改变成第(2)题图.(事先给每位学生准备一张纸条代表问题放到6朵红花下面)教师先出示有9朵红花的图.

②分析

师:这道题的问题是求什么?(黄花比红花少几朵)

生:黄花有多少朵?黄花比红花少3朵.

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黄花少,红花多.

师:红花的朵数多,我们就可以把红花的朵数怎么办?

生:把红花的朵数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和黄花同样多的朵数,另一部分是红花比黄花多的朵数,也就是黄花比红花少的朵数.(让每位同学边摆边说)

教师在学生说的基础上把红花的朵数分两部分,并让学生指一指哪一部分是同样多的朵数,哪一部分是黄花比红花少的朵数,哪一部分是所求的黄花的朵数.教师根据学生说的,完成示意图,把图中各部分标出.

生:从红花的朵数里去掉红花比黄花多的,得到红花和黄花同样多的,也就是黄花的朵数.

师:用什么方法计算?

生:用减法计算.

③列式计算:(教师板书)

9-3=6(朵)

口答:黄花有6朵.

4.分组讨论.

师:刚才我们解答的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教师在学生叙述的基础上加以概括:

相同点:

①第一个已知条件相同,都是有红花9朵.

②两道题都是已知黄花比红花少,也就是红花多.红花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跟黄花同样多的,另一部分是比黄花多的.

③都是用减法计算.

不同点:

①有一个已知条件不同,第(1)题知道有黄花6朵,第(2)题知道黄花比红花少3朵.

②要求的问题不同,第(1)题的问题是求黄花比红花少几朵?第(2)题的问题是求黄花有几朵?也就是第(1)题的第二个已知条件是第(2)题的所求问题.第(1)题的所求问题是第(2)题的一个已知条件.

③虽然都是用减法计算,但它们所表示的意义不一样.第(1)题求黄花比红花少几朵,要从红花的朵数里去掉和黄花同样多的部分,剩下的就是比黄花多的部分,也就是黄花比红花少的朵数.第(2)题求有多少朵黄花,要从红花朵数里去掉比黄花多的部分,剩下的就是和黄花同样多的部分,也就是黄花的朵数.

④所列算式不同,结果不同.

第(1)题:9-3=6(朵)

第(2)题:9-6=3(朵)

(三)巩固反馈

1.教科书第105页“做一做”.

(1)让学生自己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2)教师提示,学生思考.

师:第(1)题求象比熊少几只怎样想?第(2)题求象有几只怎样想?

(3)同桌同学互相说说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4)做在书上,及时订正.

2.根据本班男、女生人数仿例7编题后解答.

3.课堂作业.

(四)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两种应用题的对比,解题的关键是注意分清楚题里的数量关系,找到那个较大的数,再做进一步分析,最后解答.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这节课讲授两种应用题的对比,重点是在正确解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两种应用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