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生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2 19:09:10

硕士生

硕士生范文篇1

(一)“知识本位”的培养目标面临外在合理性与内在合法性危机

1.从社会需求的角度看,“知识本位”的培养目标面临外在合理性危机。我国的成人教育学硕士生培养一直以来采取的是“知识本位”的价值取向,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成人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现代学科在我国起步较晚,理论型人才相对缺乏,因而成人教育学硕士生教育在起始阶段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目标,促进了成人教育学的学科建设,有其合理性与必要性。但是,随着近几年成人教育研究生培养规模的扩大和层次的提高,社会对该专业硕士的需求发生了明显变化,由以成人教育教学、科研岗位为主转向以行政管理岗和教学辅助岗为主,这些岗位对就业人员的实际应用能力的要求远远高于学术能力,对目前成人教育学硕士生的培养目标提出了“能力本位”的要求。在此背景下,我国的成人教育硕士生培养仍旧采取“知识本位”的价值取向,所培养的人才便不能满足社会用人单位的需要,从而出现成人教育学人才供需不平衡、适销不对路的问题。因此,成人教育硕士生教育“知识本位”的培养目标面临着外在合理性危机。

2.从导师队伍现状看,“知识本位”的培养目标面临内在合法性危机。成人教育学硕士生“知识本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过程要求必须有足够的具有较高专业理论知识水平的师资队伍。然而,目前大多数承认教育学硕士点并不具备这一条件。一方面,我国80年代初才开始把成人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现代学科加以研究。相关的理论人才和师资本来就很缺乏;另一方面,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成人教育学硕士生培养规模迅速扩大,师资队伍更显不足,许多硕士培养单位不得不聘请大量兼职导师,以致兼职导师成了导师队伍的主体。兼职导师大多是学校各职能部门领导,他们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成人教育学专业理论知识水平不高。这种以管理和实践能力见长的应用型导师队伍现状与“知识本位”培养目标不相契合,从而使“知识本能”的培养目标面临着内在合法性危机。

(--)传统的培养模式使教育功能弱化

1.培养模式上的趋同性和封闭性。培养模式上的趋同性一是表现在课程设置上多以教育类课程为主,而与之相关的心理学类、管理类、经济类和社会学类课程较少,因而学生选择的范围较小;二是表现在培养方法上主要采用的是课堂讲授、学术报告等,而具有个性特征的实践教学、专题科研、导师指导等培养方法则成为点缀品。另外,当前的培养模式还具有封闭性特征,主要表现在研究生培养一般都是在所在学校内或学院内独立进行,很少让学生走进社会或与外单位联合培养。

2.学生需求的多样性。学生需求多样性的根源是学生来源和特征的多样性。首先,成人教育学研究生专业背景复杂多样,跨专业的多,教育专业的少,知识基础差异很大;其次,成人教育学研究生年龄差异大,从20岁到30多岁不等;再次,学生来源性质不同,应届生和有工作经验的学生同在,公费生、自费生、定向生和委培生共存;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学生的职业规划不同,有想直接就业的,有想继续学习深造的。正是这种学生来源和特征的多样性,导致了学生需求的多元化和多样性。

3.教育功能的弱化。多元化的需求必然要求有多样的教学方法、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与之相适应才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目前具有趋同性和封闭性特征的传统的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必然与学生多元化需求产生矛盾,从而使教育功能弱化。

二、成人教育学硕士生培养的现实回归

(一)回归“能力本位”的培养目标

面对“知识本位”的培养目标面临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危机以及培养功能的弱化现象,成人教育学硕士生教育应回归“能力本位”的培养目标,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首先,从其学科性质来说,成人教育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其次,从师资队伍现状来看成人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导师队伍多数是学校相关职能部门领导,属于以管理经验和实践能力见长的应用型导师队伍。最后,从社会需求的角度看社会对成人教育学方面的人才需求大多来自成人教育的行政管理部门、教学辅助部门与学生事务部门相关岗位对人才的应用性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知,坚持“能力本位”的价值取向,回归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具有外在的合理性和内在的合法性。在成人教育学初建时期,培养一部分硕士层次的学术人才以加强基础理论研究,促进学科发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当前成人教育学博士层次教育已有一定规模,学术型人才的培养应是博士层次教育的培养目标,而成人教育学硕士层次的培养就理应回归其应用性的学科性质,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

(二)坚持培养的多元化和开放性

多元化和开放性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两个方面。要实现培养的多元化,就必须实行培养的开放,而培养的开放则会保证和促进培养的多元化。坚持培养的多元化和开放性,是学生需求和社会需求多样性的现实诉求,也是实现成人教育学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然选择。具体来说,需要我们在培养过程中做到以下两个方面:

1.坚持课程体系的开放和多元。成人教育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应以培养具有较强管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因此,学生需要掌握大量心理学、管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多种与教育学相关的学科门类的知识和方法。而目前我国成人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多以教育类为主,没有真正走出教育的视域,也没有真正走进成人教育的城堡;学生学习的知识范围较小,课程学习上表现出相对的趋同性和封闭性特征,这与成人教育学的培养目标很不协调。因此,应该建立开放性的课程体系,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增强学生应用能力。一是要做到对现有课程进行合理整合,适当减少教育类课程数量,增加非教育类课程比例同时鼓励学生到其它学院或学校选修其它学科门类课程。为了不增加学生课程负担,可以采取灵活的学分计算方法。二是对现有的课程进行模块设置,以增强课程的多元性,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不同的模块进行学习,满足不同类别学生的需求。

2.坚持培养模式、方法的开放与多元。对于成人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来说,应用能力就是发现、分析和解决成人教育问题的能力,这里的成人教育问题不仅指成人教育管理实际中出现的问题,也包括成人教育理论研究和学习中的问题。因此,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首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因为“一切创新都始于问题的发现,而发现问题又源于强烈的问题意识。”而一切问题都来源于管理和研究的实践与对实践的思考,正如杨振宁所说“科学研究要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就必须面对原始的简单的物理问题,而不是别人的猜想”。所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必须让学生真正深入管理和理论研究的实践,直面原始问题,增强其对现实的思考。这就要求我们在对课程体系进行模块整合、开放设置的基础上,实现培养过程的开放,培养模式和方法的多元化。第一,坚持分类培养,多元指导。学徒式培养模式、专业式的培养模式与协作式培养模式相结合。第二,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式培养方法。“请进来”是指积极聘请校外甚至是国外的著名学者、专家、企事业管理者举行不同形式和内容的学术讲座,开展不同层次的学术交流活动以及合作指导学生的科学研究,拓宽学生的视野。“走出去”是指学生的培养不能只局限于校内或院内培养,可以积极走出学院,与不同学院合作培养;要敢于和善于走出校园,与其它各级各类学校、企事业单位、教育机构尤其是成人教育机构开展合作办学,安排学生顶岗实习或见习,进行联合培养。只有实行开放教育,学生才能深入实际、直面问题,才能真正提高应用能力,成人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也才能真正实现。

参考文献:

[1]姚远峰.成人教育学发展的代价研究[J].成人教育,2007(2):36—37.

[2]王永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问题意识[N].光明日报.2005—04—05.

[3]王永斌.高等教育学研究中的“问题”与“主义”[J].江苏高教,2007(4):21.

硕士生范文篇2

我是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2010级社会学专业硕士生新生。自从我2009年转入正式党员以来,我就一直想向党组织汇报我的思想状况。但是由于我的党组织关系从师范大学的本科生党支部转到大学的研究生党支部需要一段时间,因此,几个月来都没能向党组织汇报我的思想状况。现在终于有这个机会了,我想向党组织汇报下,近来我的思想变化。

经过我一年的努力,终于考上了我理想中的大学的研究生。这个目标支撑了我过去一年的学习生活。但在我达到了我的目标,拿着录取通知书踏入大学的校园时,我却迷茫了。我为何而来?我该走向哪里?我的下一个目标是什么?

社会学大师布迪厄的实践理论或许能真切的反映我现在的状况。生活根本不允许我为未来做任何的假设,唯有当下的一个一个问题需要我去解决,把我推向未来,推向了年末。回顾这如同车窗外的梧桐而匆匆退去的研一上学期,眼前浮出的是坐在图书馆阅读理论课的参考书目、对着网络课的英文文献而焦头烂额、凌晨一点钟还在做政府组织课的PPT展示文稿·····

不知不觉这一学期已近结束。我又问起了来时的问题。我为何而来?我该走向哪里?我的下一个目标是什么?公务员之家

虽然现在我的心中还没有一个完全清楚的答案,但有一句话已然铭刻在我心,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只要我认认真真的过好每一天,努力学习、生活、锻炼能力,那条路、那个目标不在飘渺的未来,它就在我的身边!

以上是我新学期入学以来对未来的一些思考,以及我的思想的细微的变化。我深知我在思想和行动上还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譬如说,我的人际交往能力还是挺差的,没有得到多少提高。这也是我下一步重点要提高的一个方面。新时期的党员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起到带头作用。而人际交往能力则是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我愿意接受党组织的批评监督!

此致

敬礼!

硕士生范文篇3

(一)“知识本位”的培养目标面临外在合理性与内在合法性危机

1.从社会需求的角度看,“知识本位”的培养目标面临外在合理性危机。我国的成人教育学硕士生培养一直以来采取的是“知识本位”的价值取向,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成人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现代学科在我国起步较晚,理论型人才相对缺乏,因而成人教育学硕士生教育在起始阶段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目标,促进了成人教育学的学科建设,有其合理性与必要性。但是,随着近几年成人教育研究生培养规模的扩大和层次的提高,社会对该专业硕士的需求发生了明显变化,由以成人教育教学、科研岗位为主转向以行政管理岗和教学辅助岗为主,这些岗位对就业人员的实际应用能力的要求远远高于学术能力,对目前成人教育学硕士生的培养目标提出了“能力本位”的要求。在此背景下,我国的成人教育硕士生培养仍旧采取“知识本位”的价值取向,所培养的人才便不能满足社会用人单位的需要,从而出现成人教育学人才供需不平衡、适销不对路的问题。因此,成人教育硕士生教育“知识本位”的培养目标面临着外在合理性危机。

2.从导师队伍现状看,“知识本位”的培养目标面临内在合法性危机。成人教育学硕士生“知识本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过程要求必须有足够的具有较高专业理论知识水平的师资队伍。然而,目前大多数承认教育学硕士点并不具备这一条件。一方面,我国80年代初才开始把成人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现代学科加以研究。相关的理论人才和师资本来就很缺乏;另一方面,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成人教育学硕士生培养规模迅速扩大,师资队伍更显不足,许多硕士培养单位不得不聘请大量兼职导师,以致兼职导师成了导师队伍的主体。兼职导师大多是学校各职能部门领导,他们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成人教育学专业理论知识水平不高。这种以管理和实践能力见长的应用型导师队伍现状与“知识本位”培养目标不相契合,从而使“知识本能”的培养目标面临着内在合法性危机。

(--)传统的培养模式使教育功能弱化

1.培养模式上的趋同性和封闭性。培养模式上的趋同性一是表现在课程设置上多以教育类课程为主,而与之相关的心理学类、管理类、经济类和社会学类课程较少,因而学生选择的范围较小;二是表现在培养方法上主要采用的是课堂讲授、学术报告等,而具有个性特征的实践教学、专题科研、导师指导等培养方法则成为点缀品。另外,当前的培养模式还具有封闭性特征,主要表现在研究生培养一般都是在所在学校内或学院内独立进行,很少让学生走进社会或与外单位联合培养。

2.学生需求的多样性。学生需求多样性的根源是学生来源和特征的多样性。首先,成人教育学研究生专业背景复杂多样,跨专业的多,教育专业的少,知识基础差异很大;其次,成人教育学研究生年龄差异大,从20岁到30多岁不等;再次,学生来源性质不同,应届生和有工作经验的学生同在,公费生、自费生、定向生和委培生共存;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学生的职业规划不同,有想直接就业的,有想继续学习深造的。正是这种学生来源和特征的多样性,导致了学生需求的多元化和多样性。

3.教育功能的弱化。多元化的需求必然要求有多样的教学方法、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与之相适应才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目前具有趋同性和封闭性特征的传统的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必然与学生多元化需求产生矛盾,从而使教育功能弱化。

二、成人教育学硕士生培养的现实回归

(一)回归“能力本位”的培养目标

面对“知识本位”的培养目标面临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危机以及培养功能的弱化现象,成人教育学硕士生教育应回归“能力本位”的培养目标,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首先,从其学科性质来说,成人教育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其次,从师资队伍现状来看成人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导师队伍多数是学校相关职能部门领导,属于以管理经验和实践能力见长的应用型导师队伍。最后,从社会需求的角度看社会对成人教育学方面的人才需求大多来自成人教育的行政管理部门、教学辅助部门与学生事务部门相关岗位对人才的应用性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知,坚持“能力本位”的价值取向,回归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具有外在的合理性和内在的合法性。在成人教育学初建时期,培养一部分硕士层次的学术人才以加强基础理论研究,促进学科发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当前成人教育学博士层次教育已有一定规模,学术型人才的培养应是博士层次教育的培养目标,而成人教育学硕士层次的培养就理应回归其应用性的学科性质,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

(二)坚持培养的多元化和开放性

多元化和开放性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两个方面。要实现培养的多元化,就必须实行培养的开放,而培养的开放则会保证和促进培养的多元化。坚持培养的多元化和开放性,是学生需求和社会需求多样性的现实诉求,也是实现成人教育学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然选择。具体来说,需要我们在培养过程中做到以下两个方面:

1.坚持课程体系的开放和多元。成人教育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应以培养具有较强管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因此,学生需要掌握大量心理学、管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多种与教育学相关的学科门类的知识和方法。而目前我国成人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多以教育类为主,没有真正走出教育的视域,也没有真正走进成人教育的城堡;学生学习的知识范围较小,课程学习上表现出相对的趋同性和封闭性特征,这与成人教育学的培养目标很不协调。因此,应该建立开放性的课程体系,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增强学生应用能力。一是要做到对现有课程进行合理整合,适当减少教育类课程数量,增加非教育类课程比例同时鼓励学生到其它学院或学校选修其它学科门类课程。为了不增加学生课程负担,可以采取灵活的学分计算方法。二是对现有的课程进行模块设置,以增强课程的多元性,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不同的模块进行学习,满足不同类别学生的需求。

2.坚持培养模式、方法的开放与多元。对于成人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来说,应用能力就是发现、分析和解决成人教育问题的能力,这里的成人教育问题不仅指成人教育管理实际中出现的问题,也包括成人教育理论研究和学习中的问题。因此,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首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因为“一切创新都始于问题的发现,而发现问题又源于强烈的问题意识。”而一切问题都来源于管理和研究的实践与对实践的思考,正如杨振宁所说“科学研究要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就必须面对原始的简单的物理问题,而不是别人的猜想”。所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必须让学生真正深入管理和理论研究的实践,直面原始问题,增强其对现实的思考。这就要求我们在对课程体系进行模块整合、开放设置的基础上,实现培养过程的开放,培养模式和方法的多元化。第一,坚持分类培养,多元指导。学徒式培养模式、专业式的培养模式与协作式培养模式相结合。第二,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式培养方法。“请进来”是指积极聘请校外甚至是国外的著名学者、专家、企事业管理者举行不同形式和内容的学术讲座,开展不同层次的学术交流活动以及合作指导学生的科学研究,拓宽学生的视野。“走出去”是指学生的培养不能只局限于校内或院内培养,可以积极走出学院,与不同学院合作培养;要敢于和善于走出校园,与其它各级各类学校、企事业单位、教育机构尤其是成人教育机构开展合作办学,安排学生顶岗实习或见习,进行联合培养。只有实行开放教育,学生才能深入实际、直面问题,才能真正提高应用能力,成人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也才能真正实现。

参考文献:

[1]姚远峰.成人教育学发展的代价研究[J].成人教育,2007(2):36—37.

[2]王永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问题意识[N].光明日报.2005—04—05.

[3]王永斌.高等教育学研究中的“问题”与“主义”[J].江苏高教,2007(4):21.

硕士生范文篇4

编者按: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和三农政策的实施,农林业大学毕业生己成为一个热门专业,现拟一篇农药学硕士毕业生求职自荐信,希望会对您有所帮助。

我是Xx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20**届农药学专业的应届硕士毕业生Xx。素闻贵校任人唯贤,宽松的工作环境、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温馨的工作氛围令我神往。所以,怀着一颗激动的心和满腔热情,我向您走近!

我的信心来自多年学习和生活的积淀:良好的品格作风学习上认真刻苦、勤奋好学,生活上乐观、待人热情、性格开朗的我,有着诚恳严谨求实、踏实肯干、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和较强的团队协作精神。扎实的专业知识四年本科和三年研究生的踏实学习使我获益匪浅。本科期间,我全面学习了植物保护专业各方面的知识,研究生阶段则系统深入地学习了天然产物化学、天然产物农药、农药学原理、农药毒理学等专业方面的课程,成绩优秀,具有了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先后从事“丙烷脒合成工艺优化研究”、“丙烷脒杀菌作用机理研究”以及农药生物测定、田间药效试验等工作,锻炼了专业技能;同时,我学会了操作高压液相色谱仪、红外光谱仪、气相色谱仪、紫外光谱仪等大型仪器;发表一级期刊论文1篇,具备了较强的科研能力。公务员之家,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

广阔的知识体系英语和计算机是现代社会必备的工具。本科期间辅修了计算机专业课程,可以熟练运用Word、Excel、PowerPoint、Photoshop等软件;硕士期间,一直从事Xx农林科技大学无公害农药研究服务中心网站和无公害农药论坛的制作和维护工作。同时,英语“读、写、听、说、译”能力较强,已顺利通过Xx省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统考(GET)和全国大学英语六级考试(CET-6),具备了阅读英文专业书籍和运用专业术语的能力。丰富的社会经验我以“自己管理自己,自己培养自己,自己提高自己,自己养活自己”为标准,认真学习知识,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在校期间,我连续7年从事学生干部工作,有意识的锻炼和提高自己的工作和组织能力,组织并参加了学校及院上的各项活动,培养了我严谨求实、踏实肯干、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和较强的团队协作精神,组织管理、协作共事和独立工作的能力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同时,我还多次参加学校、班级组织的社会调查,做兼职家教,这些都丰富了我的社会经验。研究生期间还参加了“三下乡”服务队,深入XxXx进行社会调查,并完成了一系列科研工作。我渴望能够有一个舞台来展示自己的能力和知识,我将全力以赴为之奋斗,同团队一起进步,共创辉煌!诚挚祝愿贵校事业锦上添花,热切希望能够为贵校的事业添砖加瓦。恳切的等待贵校的回音!

硕士生范文篇5

硕士研究生党支部成立于200*年9月8日,在协理员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积极开展工作。现将成立近一年来的工作情况做以下总结并向组织汇报:

党支部成立以来,为了能够更好地开展工作,我们认真地分析了研究生的特点。同本科生相比主要有以下几点:

1、自主性、独立性增强;

2、思想较为成熟;

3、相对社会化程度比较高;

针对以上特点,党支部综合考虑党员所在专业和实验室等因素,成立了两个党小组以便于党员管理,同时还对党员的党建材料进行了重新整理并通过这些材料初步地了解了支部党员在原单位的表现等大致情况。党支部目前共有正式党员30人,入党积极分子21人,其中参加过党校培训并结业的有19人,另有3名同学已经递交入党申请书。支部委员4人,设两个党小组,每个党小组设党小组组长1名。年级人数74人,党员比例:41%;入党积极分子和已递交入党申请书的同学占非党员同学总数的近77%。

思想建设是党建工作的基础和灵魂。加强从思想上、理论上建党,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党员在组织上入党,只能说明他初步达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想在思想上继续成熟、觉悟继续提升,同时进一步加强党性修养,就还要有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特别是要加强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党的知识的教育,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艰苦奋斗的教育,唯物论的教育,在思想和言行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考虑到这一点,党支部平时以党小组为单位,切实地加强了党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及时收集重要评论并将《党的生活》、《明鉴》等党务期刊下发到支部党员手中;积极组织党员参加报告会,认真听取了十六大代表、校党委书记**同志的十六大精神传达报告和十六大精神中央宣讲团的报告;在支部会上由支部委员收集重要评论供大家讨论学习,同时还积极组织党员学习重要文件。此外,党支部要求支部党员以及积极分子认真书写学习心得与体会,使得支部党员能够及时地对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加深认识和领悟程度。与此同时,党支部按照学院党委有关要求,坚持支部民主生活会制度,无特殊情况下,每两周召开一次支部会,并由支部委员收集重要评论供大家讨论学习,同时还在支部会上积极组织党员学习重要文件。支部生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意见,支部会上就支部建设寻求同志们的意见,并认真分析同志们提出来的意见,择优采纳。同时,民主生活会也是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有效方法。支部会为支部党员提供了一个认真学习、加强交流、找出不足、总结自我的机会,也为支部党员创造了一个和谐、宽松、愉快的组织生活环境。

组织建设是党建工作的重中之重。党支部严格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要求,切实加强队伍建设,将入党积极分子和预备党员的培养工作落到实处,要求培养人按时认真地填写考察表,并在学习生活中对被培养人进行全面考察与帮助。对重点培养的积极分子按照党员标准要求,其中一部分同志能够积极主动地参加民主生活会。党支部成立以来共有8名预备党员按期转为中共正式党员,9名入党积极分子从学院党校培训班结业。在强化党员组织性、纪律性意识方面,支部要求支部会上杜绝迟到和缺席现象。支部会开始时间准确到分钟级,由组织委员点名,并通报迟到和无辜缺席名单。连续两次被通报者,将会被要求在会上公开陈述原因并在支部内对其进行通报批评。

硕士生范文篇6

硕士研究生党支部成立于××年月日,在协理员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积极开展工作。现将成立近一年来的工作情况做以下总结并向组织汇报:

党支部成立以来,为了能够更好地开展工作,我们认真地分析了研究生的特点。同本科生相比主要有以下几点:

⒈自主性、独立性增强;

⒉思想较为成熟;

⒊相对社会化程度比较高;

针对以上特点,党支部综合考虑党员所在专业和实验室等因素,成立了两个党小组以便于党员管理,同时还对党员的党建材料进行了重新整理并通过这些材料初步地了解了支部党员在原单位的表现等大致情况。党支部目前共有正式党员人,入党积极分子人,其中参加过党校培训并结业的有人,另有名同学已经递交入党申请书。支部委员人,设两个党小组,每个党小组设党小组组长名。年级人数人,党员比例:;入党积极分子和已递交入党申请书的同学占非党员同学总数的近。

思想建设是党建工作的基础和灵魂。加强从思想上、理论上建党,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党员在组织上入党,只能说明他初步达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想在思想上继续成熟、觉悟继续提升,同时进一步加强党性修养,就还要有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特别是要加强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党的知识的教育,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艰苦奋斗的教育,唯物论的教育,在思想和言行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考虑到这一点,党支部平时以党小组为单位,切实地加强了党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及时收集重要评论并将《党的生活》、《明鉴》等党务期刊下发到支部党员手中;积极组织党员参加报告会,认真听取了十六大代表、校党委书记××同志的十7大精神传达报告和十7大精神中央宣讲团的报告;在支部会上由支部委员收集重要评论供大家讨论学习,同时还积极组织党员学习重要文件。此外,党支部要求支部党员以及积极分子认真书写学习心得与体会,使得支部党员能够及时地对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加深认识和领悟程度。与此同时,党支部按照学院党委有关要求,坚持支部民主生活会制度,无特殊情况下,每两周召开一次支部会,并由支部委员收集重要评论供大家讨论学习,同时还在支部会上积极组织党员学习重要文件。支部生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意见,支部会上就支部建设寻求同志们的意见,并认真分析同志们提出来的意见,择优采纳。同时,民主生活会也是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有效方法。支部会为支部党员提供了一个认真学习、加强交流、找出不足、总结自我的机会,也为支部党员创造了一个和谐、宽松、愉快的组织生活环境。

组织建设是党建工作的重中之重。党支部严格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要求,切实加强队伍建设,将入党积极分子和预备党员的培养工作落到实处,要求培养人按时认真地填写考察表,并在学习生活中对被培养人进行全面考察与帮助。对重点培养的积极分子按照党员标准要求,其中一部分同志能够积极主动地参加民主生活会。党支部成立以来共有名预备党员按期转为中共正式党员,名入党积极分子从学院党校培训班结业。在强化党员组织性、纪律性意识方面,支部要求支部会上杜绝迟到和缺席现象。支部会开始时间准确到分钟级,由组织委员点名,并通报迟到和无辜缺席名单。连续两次被通报者,将会被要求在会上公开陈述原因并在支部内对其进行通报批评。

硕士生范文篇7

一、经济管理类专业硕士“校企协同”培养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一)校企协同趋于形式化

纵观北部湾经济区承担经济管理类专业硕士培养的高校院系与经济区内物流、贸易等行业企业的合作,形式过于简单,企业参与或重视“校企协同”程度不高、合作深度和广度不够,校企合作甚至浅尝辄止、有名无实,企业与高校经济管理类院系互动性较差、双方合作制度缺少规范性,致使经济管理类专业硕士人才培养不能得到企业的有效支持和反馈,经济管理类专业硕士生在企业生产运营中并没有实际参与其中,使校企合作与协同培养趋于形式化。经济管理类专业硕士生进入企业实习时,很难适应企业管理模式,不能满足岗位要求。更为重要的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硕士生被局限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商业经验之外,其科研成果缺少企业生产经营的商业实践项目支撑,不能实时了解物流、贸易等情况,难以达到经济管理类职业发展要求,并未真正做到“产教融合、校企协同”的实践育人。

(二)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不合理

经济管理类专业硕士的培养方案本应由专业硕士点所在学院、校内外导师与经济管理类专业硕士生共同制订。然而,现实中北部湾经济区多数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硕士培养方案仅由学院主要领导(团队)制订,缺少了校内外导师及经济管理类专业硕士生的参与,既不能全面考虑“校企协同”培养目标的要求,也不能顾及经济管理类专业硕士生的意愿。在经济管理类专业硕士课程设置环节,又往往存在“重理论课、轻实践(实训)课”、缺乏行业企业或区域产业特色等问题,仍设置较多的经济管理类理论基础课,仅设置少量企业生产经营实务类课程,基本没有商业实践(实训)课,并且缺乏中国(广西)自贸区发展、北部湾港航物流和中国—东盟产业转型升级等特色课程。尤其是部分高校的一些软硬件设施,如经济管理类专业师资力量、校内外实践基地及资源配置等尚不完善,未完全达到经济管理类专业硕士培养方案制订和实施所应具备的要求。此外,受传统教育特别是学术硕士人才培养的影响,大部分北部湾经济区高校经济管理类院系在进行校企协同时,未能树立正确的专业硕士培养理念,过于注重理论研究,没有重视校企协同的重要性,而且经济管理类专业硕士生往往处于被动状态,与导师之间的沟通也不顺畅。

(三)导师指导规范缺失

目前,很多北部湾经济区高校在经济管理类专业硕士的培养中实行双导师制,即为每位专业硕士生各安排一位校内导师(又称第一导师)和校外导师(又称第二导师,一般来自行业企业)。然而,调研发现,虽然设置了校外导师,但是没有对两位导师的分工进行明确界定,且两位导师“各自为战”甚至不认识,不利于“协同”指导。一方面,校外导师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硕士生的校内学习情况掌握较少,且用于指导的时间有限。有的经济管理类专业硕士生甚至从进校到毕业从未见过校外导师,校外导师“形同虚设”,并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高校经济管理类院系对校外导师的遴选、激励约束特别是奖惩规范不严格,校外导师能力“参差不齐”,尽责培养奖励少,不尽义务损失小,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硕士生的指导全靠“自律”和“情怀”,缺乏指导的主动性、积极性。在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作用下,经济管理类专业硕士生接受的信息比较“学术”,不利于挖掘其“接地气”或者“解决行业企业生产经营问题”的应用研究的潜力。

二、经济管理类专业硕士校企协同长效机制的构建路径

(一)优化校企协同机制

经济管理类专业硕士校企协同就是要集聚社会资源投入经济管理类专业硕士人才培养,实现经济管理类专业硕士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需求的有效对接。一方面,高校经济管理类院系需要加强与区域行业企业之间的沟通与联系,形成利益共同体,以便更好地了解和掌握不同岗位(职业)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硕士生的基本要求,并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采用的新方案和新理念有所了解和掌握,并将其纳入日常的课堂教学和学位论文选题中,以确保人才培养能满足经济管理类专业硕士生的未来岗位(职业)需求。另一方面,地方政府要发挥“校企协同”的“桥梁”作用,构建高校经济管理类院系与行业企业之间的沟通机制,同时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出台一系列包括经济管理类专业硕士在内的校企协同的政策法规和管理办法,并尝试着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硕士等校企协同育人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减免税负等优惠政策。

(二)合理设置人才培养方案

一方面,经济管理类专业硕士校企协同就要共同制定经济管理类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标准,成立经济管理类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指导委员会,邀请一定比例的行业和企业专家参加,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硕士生课程建设、教学改革与管理、教学研究及质量评价、监控等方面提出意见,深入经济管理类专业硕士教学一线开展调查研究和评估检查,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硕士生教学全过程进行监督与指导。另一方面,校企协同应通力制订经济管理类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健全校企协同阶段性培养步骤:第一阶段,高校经济管理类院系与行业企业根据双方科研合作项目以及行业企业生产经营需要,确定协同培养经济管理类专业硕士人才的目标和计划,即经济管理类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研究方向,行业企业根据实际情况选派中高层管理者赴高校经济管理类院系进行行业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讲授工作。第二阶段,经济管理类专业硕士生利用进企业参加实践的机会,促进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第三阶段,在校内外导师共同指导下,经济管理类专业硕士生将前两阶段的知识学习和实践经验进行“融合”创新,撰写并完善学位论文。此外,经济管理类专业硕士课程评价的内容应强调知识、技能与素质的综合考核评价。考核内容既有必要的知识,又应体现专业实践能力与经济管理类专业硕士的素质修养、职业道德等方面。

(三)规范校内外导师指导

校内外导师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硕士“校企协同”培养的两大支撑和保障,既要发挥校内导师在理论知识传授方面的知识传承作用,也要发挥行业企业中高层管理者在生产经营技能(经验)方面的培养作用。要通过进一步完善激励约束机制,促进导师指导工作规范化、机制化,探索“高校经济管理类院系+行业企业+经济管理类专业硕士”+“校内导师+校外导师”的三位一体“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双导师具体分工是:校内导师主要负责经济管理类专业硕士生整个学业规划制订和全面培养,包括培养计划设计、理论环节指导。同时,协助校外导师完成经济管理类专业硕士生实践环节培养以及学位论文研究等工作。校外导师主要负责经济管理类专业硕士生实践环节的指导工作,也适当参与经济管理类专业硕士生学业规划和学位论文的研究工作。

三、经济管理类专业硕士校企协同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建立经济管理类专业硕士校企协同保障政策法规体系

一方面,应积极借鉴国外经济管理类研究生教育尤其是国内经济管理类专业硕士教育发展的经验,制定有利于推动北部湾经济区高校校企协同发展的系列政策法规,应明确参与校企协同是北部湾经济区行业企业的责任和义务,把开展经济管理类专业硕士校企协同办学纳入北部湾经济区行业企业发展规划中。即:支持引导行业企业深度参与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硕士教育教学改革,多种方式参与高校专业规划、教材开发、教学设计、课程设置、实习实训,促进行业企业需求融入经济管理类专业硕士人才培养环节。另一方面,通过设立经济管理类专业硕士校企协同专门机构(或部门)以及经济管理类专业硕士校企协同(育人)基金等方式,从组织协同以及资金保障两方面入手,促进经济管理类专业硕士校企协同长效机制的政策法规体系逐步发展。

(二)健全经济管理类专业硕士校企协同保障多方联动体系

经济管理类专业硕士校企协同是一个系统工程,其多方联动体系一般由“政府—高校—行业企业—经济管理类专业硕士和导师”等组成,其中政府教育部门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硕士校企协同保障多方联动(战略联盟)的牵头部门。政府、高校、行业企业、经济管理类专业硕士和导师作为一个整体,共同制定经济管理类专业硕士校企协同运行机制、校企协同(育人)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建立稳定长效的联络机制,致力于保持校企之间良好的协同关系,保证经济管理类专业硕士校企协同工作正常进行。更为重要的是,应尽快建立健全高校(经济管理类院系)理事会制度,鼓励引入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社会组织等多方参与经济管理类专业硕士人才培养联动与保障。

(三)推进经济管理类专业硕士校企协同保障多证服务体系建设

在经济管理类专业硕士校企协同模式的培育与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应积极构建校企协同制度的配套机制,构建起校企协同(育人)的动力源泉,作为高校专业硕士教育(办学)制度设计的立足根基。行业企业作为推动者,需要积极配合高校(经济管理类院系)开展经济管理类专业硕士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专业硕士培养试点,鼓励“跨界、跨专业、跨区域”合作,积极支持各类行业企业通过挂牌“经济管理类专业硕士校企协同(育人)创新实践基地”等形式举办专业硕士联合教育,积极推进学位论文、学历证书和经济管理类职业资格证书等“一文多证”制度,让经济管理类专业硕士做到学以致用。同时,开展面向经济管理类专业硕士的行业企业职业资格技能培训及实践项目。此外,还应加强经济管理类专业硕士国际教育合作与交流,开设国际性资格培养(培训)实验班,积极探索培养理论扎实、面向世界、具有全球视野并拥有善于处理全球性问题的素质与能力的经济管理类专业硕士人才。

四、结语

硕士生范文篇8

自1895年WilhelmRoentgen发现X射线以来,人类对生命规律的每一次重大揭示几乎都离不开核医学技术的应用,如证实DNA为遗传物质、验证半保留复制假说、DNA→mRNA的观察、遗传密码的发现以及细胞周期、胆固醇的合成与代谢研究等。由于仪器设备和放射性药物研发的不断进步,现代核医学已经从体外放射分析技术和单纯的器官功能测定,发展到利用SPECT/CT和PET/CT进行功能融合显像阶段,并与分子生物学相结合形成了分子影像学。可以说,当今核医学技术已涉及几乎所有的基础和临床学科,并在肿瘤个体化治疗、心血管以及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治和研究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因此,无论从提高医学硕士生的临床实践能力,还是培养其科研创新思维方面,对跨专业医学硕士生进行核医学教育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目前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普遍存在“本科化”倾向,具体表现为专业理论基础知识仍占教学内容的大部分,部分专业基础课与本科教育阶段相重叠,不少研究生读研之后又重新学习本科阶段的课程,并且其教学内容也相差不大。具体到研究生的核医学教学中,许多院校沿袭了多年不变的教学内容,侧重于核医学专业基础知识的介绍,与本科阶段的核医学课程近似,而核医学技术的应用及最新进展讲授不足;教学内容依然来源于现成的教材,适用于研究生的核医学教材缺乏,多为十年以前所编撰,如《实验核医学与核药学》和《实验核医学》等,欠缺近期文献资料的支撑;在授课教师方面,部分教师自身知识更新较为滞后,过度偏重于基础研究或临床应用的某一方面,难以从学科交叉的角度进行讲解。这些不足限制了跨专业医学研究生对核医学技术的了解和掌握,从而不利于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2整合多重教学内容以适应跨专业医学硕士生的培养要求

为适应医学生培养模式的转变,近年来,大多数国内高等医学院校参照国外医学教育模式,在临床医学本科各专业中逐步推行医学课程整合,并取得了较大的成果。我们认为可以突破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界限,加强学科与专业间联系的教学模式,以进行跨专业医学硕士生的核医学教学改革,并为此构建了新的硕士生核医学教学内容体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与博士研究生不同,硕士研究生应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而非需要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和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作出创造性的成果。所以,在新的教学内容体系中,我们以核医学技术在科研与临床中的应用为中心,分为核医学实验技术及科研应用、核医学技术临床应用和应用中的辐射防护三大模块。由于核医学课程同样为医学本科生的必修课,因此,在上述硕士生教学模块建设中,我们更加侧重于核医学技术应用的教学,基础知识不作为重点内容。为满足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要求,核医学实验技术及科研应用模块侧重于进行基础研究中各项核医学技术的应用介绍,并在各项技术的介绍中贯穿应用原理的讲述。考虑到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生今后的临床实践应用,核医学技术的临床应用模块又分为核医学诊断技术的临床应用和核医学治疗技术的临床应用2个子模块。在子模块中以系统为中心,突出核医学技术在具有诊治优势的疾病中的应用介绍。应用中的辐射防护模块则充分兼顾实验室安全和临床应用安全的两方面问题,整合了放射生物效应、辐射防护的特点、实验室和临床科室放射性安全管理以及多个相关国家法规和标准进行讲解。这种基于核医学技术在科研与临床中的应用为中心的教学内容整合形式,提取并精炼了相关内容,突出了核医学的技术优势,体现了核医学在不同专业中的适用范围,对于跨专业医学硕士生了解并应用核医学技术具有较大帮助。

3不断补充和更新核医学技术的进展内容以提高硕士生的创新能力

研究生教育的宗旨在于培养具有科学精神和原始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而加强交叉学科的知识教育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这就要求医学硕士生能够将先进的医疗技术手段应用于本专业疾病诊治,并且从不同的专业角度研究和探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规律。因此,熟悉和了解核医学技术的最新进展,并应用于本专业的研究之中,能够提高跨专业硕士生的创新能力。近年来,出现了一门新的边缘性交叉学科,即分子影像学,其主要内容就是将分子生物学技术与核医学显像结合形成的核医学分子成像,这项技术在研究不同系统的复杂性疾病中正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利用核医学分子成像进行肿瘤多药耐药的研究和评估;通过不同的放射性乏氧显像剂研究心肌细胞、肝实质细胞或中枢神经元的缺血损伤等。通常情况下,这些新近的研究进展仅见于各类文献报道,而现行的教材中几乎没有体现,成为研究生核医学教学内容改革的重点。在我们的教学改革中,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解决这一问题:

①各教学模块中,在介绍常用的核医学技术之后,均安排3个学时讲解该部分的新近研究进展,包括核医学技术在科研中的应用进展、核医学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进展以及核技术医学应用中的辐射防护进展。其中2个学时为教师授课,1个学时由学生就核医学技术的应用进展展开答疑,也可以就本专业某个方面如何与核医学进行交叉研究,提出自己的初步思路和考虑,授课教师最后进行点评。

②具体教学过程中,不再以现成的教材作为主要授课内容,提炼多种工具书的相关内容,综合近期的文献报道,制作PPT。同时,根据每年选课研究生的专业分布、人数,进行PPT内容的修改、完善,课后将PPT的内容提供给学生拷贝,以供其进一步复习理解。

③在本门课程的最后一次教学中,授课教师将核医学应用方面的常用检索式传授给学生,并进行核医学技术在不同专业应用进展的国内外文献检索示范,使跨专业研究生能够在后续的自主学习、科研和临床工作中,不断更新知识,逐步加强自身的创新能力。

4优化教学体系,合理配备师资力量,传授较为全面的核医学应用知识

核医学既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也是一门连接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的桥梁学科,其内容分为实验核医学和临床核医学两部分,具有明显的学科特点。近十多年来,国内许多医学院校将核医学教研室与临床核医学科进行合并,由核医学科兼具教学和科研功能。这种模式可能较为适合于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的教学工作,而对跨专业研究生的教学,尤其各基础专业研究生对实验核医学技术的学习,存在一定的缺陷。与其他兄弟院校不同,目前我校的核医学教学工作则主要由学校的核医学教研室和3所附属医院的核医学科以及PET中心共同承担,教学计划统一安排。核医学教研室主要承担实验核医学的教学与科研;核医学科开展临床核医学部分教学;PET中心主要进行部分PET/CT应用的教学工作。此种模式的优点在于各教学单位具有明显的教学侧重点,既能够体现出各单位的优势,也可减轻临床核医学科室的工作负担。我校的核医学学科为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学位点和放射医学学位点。既往研究生的核医学教学工作主要由教研室专职教师承担,侧重于实验核医学和辐射防护理论知识的传授,对提升各临床学科硕士生的核医学技术应用能力帮助较小。因此,当时该课程多为部分基础医学专业和药学专业硕士生选修。在目前的教学内容改革过程中,我们综合考虑核医学技术应用范围与发展趋势,以及我校各教学单位的特点和优势,增加核医学技术的临床应用内容。教学师资配备上,不再设置主讲教师,而是依据每位教师不同的研究领域,各负责一部分相关的教学内容,以讲座的形式授课。授课教师既包括教研室的专职教师,也有临床学科的兼职教师,均为本学科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其中多数为硕士研究生导师,长期关注核医学的应用发展趋势,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学术造诣。同时,组织研究生授课教师每年参加国内外教学和科研的各种学术交流,将最新的研究思路和教学方法应用于教学当中。这样能够体现授课教师各自的专长,并将每位教师的科研和临床优势融入教学之中,使学生能够获得更加全面的核医学应用知识。

硕士生范文篇9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图书情报学专业迅速发展起来,但无论是从办学机构数量或是质量方面,发展水平还是明显低于国外发达国家。图书馆学教育硕士点的设立,一方面有利于图书馆参与研究生培养教育,与院系培养相辅相成,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培养选拔,也为图书馆提供了优质的人才。

2高校图书馆学教育硕士点人才培养模式及现状分析

2.1图书馆学教育硕士点培养模式

目前,图书馆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三种,独立培养、联合培养、参与培养。独立培养是图书馆硕士教育的主要方式。

2.1.1独立培养

独立培养是学校承担硕士生的招生、管理、培养的全部工作,这类型招生单位主要有天津工业大学图书馆、复旦大学文献信息中心、河南科技大学图书馆等。另外,有一些高校图书馆学教育的硕士点依托研究所作支持,如北京大学图书馆的数字图书馆研究所、东南大学图书馆的情报科学技术研究所等,旨在发挥图书馆研究机构的优势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积极构建国际先进水平的现代化教学服务模式。

2.1.2联合培养

联合培养主要是指学校联合院系或图书馆研究所共同培养硕士生的过程。目前,采取联合培养的图书馆学教育比例是30%左右,在人才培养模式中也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据国务院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了解到,“图书、情报、档案”作为一级学科,在“管理类”门类下分,其下设“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3个并列二级学科类目。图书馆学和情报学作为“管理类”的分支之一,在知识结构上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学科交叉点较大,与企业管理和经济管理又比较偏离。所以,图书馆在与学院联合培养时,应注重吸收彼此的长处、取长补短。

2.1.3参与培养

参与培养是指图书馆参与各学院教学和管理工作,图书馆只是辅助作用。例如,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的图书馆学硕士点的部分导师是由图书馆人员担任,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学硕士点也有图书馆参与,还有青岛科技大学等。目前,很多高校都通过聘请图书馆工作人员参与硕士生培养教育工作,以提高图书馆学硕士点的教育质量和人才优势。除此之外,图书馆人员在达到一定层次后,还可以申请成为学院硕士点导师。

2.2高校图书馆学教育硕士点培养现状分析

笔者选取了8所比较有代表性的高校图书馆硕士学位授予点进行分析调研,以研究生培养的研究方向、课程设置、培养目标等作为调查的切入点,对高校图书馆硕士点培养现状进行分析研究。这8所高校分别是:北京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山东大学、河南科技大学、云南大学。

2.2.1入学考试科目

研究生入学考试是招生录取的主要方式,也是考察人才选拔的重要门槛,入学考试是招生的关键和基础。对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进行分析研究,有利于考生更好地了解图书馆,也能够帮助考生尽快地熟悉所报考专业内容。笔者通过“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选取了国内8所院校,搜索2014年“硕士专业目录查询”得到了最新的高校入学考试科目信息。调查显示,图书馆学硕士教育比较注重对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知识的考察,主要考试科目是图书馆学基础和图书馆学。情报学硕士教育更加注重实际,对学生数学的要求比较高,考察学生的信息检索和信息分析能力。当然,思想政治理论和外语水平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

2.2.2培养目标

研究生培养目标是指研究生培养机构为本机构培养研究生所需要达到的质量标准。通过对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分析和了解,可以更好地把握研究生的培养方向,也能够更好地反映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程度和社会发展的整体趋势。通过调查发现,这8所高校的培养目标基本集中在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和专业素养等方面,充分反映了社会对于德才兼备与专业水平要求的体现。1981年和1998年我国颁布了关于对硕士生教育相关要求的法例和条例,分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其中详尽阐述了对授予硕士学位的学术水平要求和教育内容的相关条例。除此之外,高校图书馆硕士生的培养还应加强学生的科研能力和教学能力。

2.2.3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是研究生培养阶段的核心内容,也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前提和保障。调查硕士点的研究方向,有利于更好地了解硕士点发展动向,也反映了该硕士点学科优势及人才培养需求。笔者列出了上述8所高校图书馆学教育硕士点最新的研究方向,以便分析与研究。图书馆理论和数字图书馆是图书馆学硕士点主要的研究方向,其研究方向偏重于理论知识。情报学硕士点主要的研究方向是情报研究、知识挖掘与数据分析、信息计量以及信息检索等,研究内容偏重于实际。

2.2.4地区分布

笔者通过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查询得到,全国41个图书馆学硕士点和62个情报学硕士点的地理位置和所处区域分布是:华北27%、华东20%、西南20%、华中15%、东北8%、西北7%、华南3%。华北、华中、华东等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所占比重最大,其他地区图书馆学教育硕士点分布比较少。图书馆学和情报学作为“管理类”门类下的二级学科,无论是从考试科目、培养目标以及发展方向,相互间有较高的学科关联度,它们的发展方向也会逐渐趋同。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图书馆学教育硕士点的迅速壮大,也必将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3高校图书馆学教育硕士点培养现状的思考与建议

3.1继续加强图书馆学教育硕士点的宣传与建设

近几年,随着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信息的要求越来越高,图书馆作为信息资源中心,它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出来。近5年来,我国于2006年和2011年分别授予了第10批和第11批的硕士点和博士点,申请图书馆学和情报学硕士点的院校也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值得一提的是,情报学所占比例越来越突出,发展速度已经超过图书馆学。高校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注重将图书馆与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不断加强和改进教学质量与教学设施。一方面,加强对图书馆学教育硕士点的宣传与普及,让越来越多的人熟悉和了解本校图书馆学和情报学硕士点;另一方面,加强高校对图书馆的重视和建设。笔者认为,图书馆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高校应加强对其投入与建设,以便推动图书馆学教育的不断发展。

3.2图书馆培养硕士生要注重与具体应用和实践相结合

图书馆员在长期的实践工作中形成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一定的理论基础,通过他们的参与培养,提升了图书馆学教育硕士点的教学质量和人才优势。图书馆员根据自身的实际经验和本馆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各具特色的研究方向,这是其他硕士点不可比拟的。图书馆中蕴藏着丰富的信息资源,是信息的集散地。它的硬件设施和环境培养了大量的专业人才,馆员头脑中拥有海量的隐性知识。与此同时,图书馆也可以作为硕士生的大课堂,他们可以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以便尽快地熟悉图书馆的各项工作,真正做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主要包括用户信息需求分析、用户需求调查、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参考咨询等核心问题。例如福州大学图书馆,在学生学习阶段把参与信息检索课教学作为一门课程教给学生,一方面,充分考察和了解学生的理论学习情况,另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这种模式不但提高了硕士生的自身素质,对图书馆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3新的研究方向与原有研究方向相结合,协调发展

20世纪80、90年代,我国图书馆学教育培养有了极大的转变,随着计算机科学、网络技术的普及、信息学、计量学、经济学等其他学科的渗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图书馆的传统知识和核心知识,造成了图书馆学科的发展方向不明确,新的研究方向层出不穷等现象。“8所高校图书馆硕士生研究方向”调查可以看出,图书馆理论和数字图书馆是图书馆学硕士点主要研究的方向;情报学硕士点主要的研究方向是情报研究、知识挖掘与数据分析、信息计量以及信息检索。当然,美国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未来的震荡》一书中曾经说过:“人类已经从工业时代进入信息时代。”新的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应用在图书馆中也是时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对其进行研究与分析是责无旁贷的。但是,新的研究方向应与原有的研究方向相衔接,不能肆意地挤占原有的研究方向和课程,一味地追求新的研究理念。这必将淡化图书馆学的学术成分,导致图书馆学的知识增长速度缓慢甚至停滞不前。

3.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硕士点建设的基础,导师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硕士点的办学质量和标准。所以,图书馆学教育硕士点应积极、主动地调动导师的积极性,加强导师队伍建设。通过制定合理的建设目标,并制定相应的对策来提高导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重点围绕创新平台、基地建设和学科发展,切实提高师资的学历层次,并引进国内外著名高校的博士生、硕士生和复合型人才等。同时,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制定专门的计划和目标,提高他们的知识视野和知识结构。并通过参加专项学术交流会、出国访问、参加专业培训等方式,积极主动地培养优秀的中青年教师、科研骨干,构建合理的导师队伍。

4结语

硕士生范文篇10

[关键词]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选题

一、选题缘由及样本选取

自1983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起,高等教育学作为教育学二级学科,正式建立了学位点[1]。从厦门大学1984年正式开始招收高等教育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至今已有35年,其间,高等教育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作为高等教育学研究领域活跃的一支重要力量,每年都会有一定数量的学位论文产出,其中一些成果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显现出当前高等教育领域学科研究的繁荣。对近三年的研究成果进行统计与分析,不仅有助于较为全面地反映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与学术水平,也能把握高等教育学的学科研究的前沿和发展趋势,为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二、选题概述及分析

(一)选题概况。以CNKI“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作为检索数据主要来源,设置关键词“高等教育学”,检索时间段为2016年~2018年,选定“硕士学位论文”选项。经仔细筛选去除重复的论文篇数后,检索出全国在该时间段内共有32所上传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的高等学校,共计1181篇硕士学位论文,由于数据库的原因,输出结果不齐全,有效样本为1178篇,具体情况如下页表1所示。(二)研究领域。对于高等教育这一研究领域而言,当前国内外学术界仍缺乏一套公认可信的范式。文中所用的高等教育研究领域分类,是基于别敦荣教授[2]、李均教授[3]等多位学者的分类方法,综合分类后作出的界定,包括高等教育基本理论、高等教育体制与结构、高等教育课程与教学、高等教育内部治理、高等教育外部治理等18个领域,据此得出表2。从表2看,可将18类选题分为四个方阵。第一方阵主要包括课程与教学、内部管理、国际与比较高等教育,都在100篇以上,比例均超过10%;第二方阵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高等教育体制与结构、高等学校德育、教师教育、考试招生与就业、高等教育基本理论,都超过60篇,比例在5%至9%之间;第三方阵为高等教育史、高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经济与财政,篇数均超过20篇,比例在2%至4%之间;第四方阵为民办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政策与法律、成人高等教育、非高等教育选题、高等教育学科建设以及其他选题等6类,比例均低于2%。(三)分析与讨论。从论文研究主题类别分布来看,2016~2018年,我国高等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选题相对集中的研究主题分布在第一方阵的高等教育课程与教学、高等教育内部管理、国际与比较高等教育3个主题类别中。这3个主题的学位论文量在整个学位论文总量中占比接近50,说明这3个主题是近3年我国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比较重视的研究领域,是研究的主流;而第二方阵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高等教育体制与结构、高等学校德育、教师教育、考试招生与就业、高等教育基本理论等几大主题研究成果也相对比较丰富;但在第三方阵和第四方阵中,高等教育史、高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经济与财政、民办高等教育、非高等教育选题、成人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等主题的研究相对薄弱。此外,从选题的另一种层面上说,其中不少篇幅对各科类高等教育(如高等工程教育、高等师范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医学教育等)也给予了一定关注。1.第一方阵分析。高等教育课程与教学这一主题的学位论文所占比例最大(为17.23%),说明这一重要领域受到了高等教育学硕士生的重视。在高等教育学的发展与改革中,教学管理与质量保障、教学理论、学科与课程建设、教学评估与评价、本科生和研究生学习、各学科教学也受到不少硕士研究生的重视。需要说明的一点是,高等职业教育、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民办高等教育这三个选题领域中,共有7篇论文是研究课程与教学方向的。据此可知,在高等教育学硕士点中,以“教学改革”为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与关键已是不争的发展趋势。高等学校内部管理领域的研究论文共189篇,在近三年的高等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分布中排名第二。经分析,其中教师管理和教师队伍建设、学生管理、高等学校管理理论、科研与学术管理等方面都受到了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关注和重视。对这一主题进行总结,可以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研究选题集中在现代大学制度、学术权力与学术自由、内部治理结构等方面。高等教育的改革离不开地区间、国际间的比较。从这三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学硕士生研究的选题看,有关国际与比较高等教育的学位论文占到了10.35%,表明介绍国外高等教育的文章近三年在逐渐增加。中国高等教育学科始终持一种开放的姿态,注重借鉴国外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2.第二方阵分析。自1999年我国研究生迈开扩招的步伐起,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便逐渐受到学界的关注。近年来,全国研究生招生规模一直在不断扩张。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对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方面的研究篇幅虽然不占主流,但也逐渐引起了关注,其选题主要涉及到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生教育质量、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研究生导师、研究生招生,还有关于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学术诚信、就业问题等。高等教育体制与结构在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中,体制与结构是一个关键环节,有宏观、微观两个方面。在所分析的学位论文选题中,研究的问题有:关于层次结构、布局结构的研究;关于招生制度、教育政策法规(例如免费师范生政策)的研究;关于高等教育结构优化的研究;关于高等教育全球化、国家化的研究;关于教育评估、高校目标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研究;关于后勤管理、学院制管理的研究等。高等教育德育论文,近三年选题篇数近90篇,在整个高等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选题中占比7.39%。经分析发现,高等教育德育这一主题的研究热点相对其他领域较分散,其中有17篇为德育理论研究选题,除此之外,其他集中在当前的高校德育实践问题研究、德育队伍建设两个领域。另由于“互联网+”浪潮的影响,相关网络德育问题研究也相对较热门。近三年间,关于教师教育与教师发展主题的学位论文比例是6.28%。从其研究主题上看,有关教师的专业化、教师聘任、教师流动、教师继续教育、教师评价、教师培养、新教师的入职培训、教师职称评聘、教师教学等方面问题的研究受到了高等教育学硕士生一定程度上的重视。高等教育改革需要高等教育理论研究,高等教育理论研究推动高等教育改革。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高等教育基本理论研究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越来越为学者们所认识。从上述表格中统计的数据上看,理论方面的研究基本围绕高等教育中的科学主义取向、德育过程问题研究、通才教育、专业设置研究、人才培养目标、大学理念、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的问题,作为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对高等教育理论工作仍要进行艰苦地探索和不懈地钻研。3.第三方阵分析。第三方阵的选题中,相对而言,高等教育史、高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经济与财政等三个领域所占总数比例不大,但随着当前“双一流”和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浪潮,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步伐不断深入,此方阵中相关选题的数量与关注热点的范围持续扩宽。高等教育史这一主题的研究主要涉及高等教育家的思想和高等教育制度史料的研究,共42篇,占的比例不多,“论从史出”高等教育学硕士生应注重考察高等教育发展历史,并从中获得启示和论据。高等职业教育研究论文占比不多,仅30余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在其中是研究的重点。此外,高职发展政策和师资队伍建设也受到硕士研究生们的一定关注。自20世纪80年代,教育经济学引入我国以来,高等教育经济研究发展最为迅速,进而有了高等教育经济与财政这门分支学科,主要是对高等教育投资与效益的研究。虽然近三年这方面的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并不太多,但涉及面广,高等教育财政、高等教育投资、高等教育产业化、人力资本、教育投资效率研究、高等教育中的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高等教育个人需求、高校负债经营等问题,都是从高等教育经济学角度进行研究的。4.第四方阵分析。第四方阵共包括6类选题。高等教育学既是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也是一门尚未成熟的学科。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不只是指高等教育学一门学科,也包括各个分支学科群的建设问题。而近三年高等教育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却并未将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问题作为重要问题给予关注。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可能是因为高等教育学硕士生的理论功底不够深厚,对高等教育学性质、对象、体系、方法等基本理论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时显得力不从心。综上可知,2016~2018三年间,高等教育硕士论文的选题多数集中于丰富多彩的实际问题研究领域。从第四方阵中的民办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政策与法律、成人高等教育等选题备受冷落的情况来看,这些重要领域选题仍未引起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足够重视。需要特别说明的一点,在1178篇样本学位论文中,存在12篇非高等教育选题的学位论文(占比1.02%)。这表明近三年来,部分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的关注领域在逐渐扩大,并不局限于高等教育问题,研究范围还包括基础教育、教育基本原理、教育史、教育研究方法等领域。除此之外,还有19篇为研究教育领域之外的其他选题(占比为1.61%),如《穿越“次元壁”———大学动漫文化现状调查与策略研究》《河北省大学生消费现状及理性引导研究》等。

三、小结与发展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