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写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8 10:51:24

说写范文篇1

一、加强学生口语训练。

大纲指出,低年级学生要能说一段完整的话、口述一件简单的事。这是作文的第一步。

1、在字词教学中,进行说话训练。教学生字词时,可进行词句的说话训练。如教学“马”字,学生组词“马上、马车、马背”等,教师可因势利导,让学生用这些词语说话。有的说:“我马上就可以回家了。”有的说:“马车上有许多货物。”这样训练下来,大大增加了学生说话的训练量,提高了表达能力。在学生练习说话时,要让学生明白,一个完整的句子,一般是“谁在做什么?”或“什么怎么样?”这种形式,帮助他们逐步建立完整的句子的概念。同时,还要花大气力矫正说话中方言、不良的口语习惯等,为口头语言顺利地转化为书面语言打基础。

学生口语有了一定基础后,为进一步增加训练量,可以让学生当“小老师”教生字,形式可以是面向全班的,也可以是小组同学之间的、同桌之间的互教。

2、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口语训练。低年级课文浅显易懂,富有儿童情趣。阅读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兴趣,采用复述、质疑、答问、议论等多种方法,尽可能地多创造学生说的机会。这样,学生既能很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发展思维,培养情感,又能较为规范地训练口语,一举两得。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说的话,要认真地听,及时纠正错误。对于说得好的,要表扬;说得有问题的,要鼓励。总之,要使学生感到,说话不难,从而更加大胆地说。课文教完后,还要根据课文内容,创造给学生说话的机会和内容。例如,回家把《丑小鸭》这个故事说给爸爸、妈妈听;狼扑向小羊以后怎样了呢?你能自己往下编个故事吗?这样,又把口语训练和以后的作文训练紧密联系起来了。

3、安排“说话课”进行专门训练。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儿童每天都要接触或见到一些他们认为“新鲜”的事物,他们通常把这些事物积淀在心里,有很强的诉说欲望。教师要给予他们说的机会。比如,早晨上课前,让2-3位同学说说自己的见闻或是心里话,既培养了学生说话能力,又活跃了课堂气氛。我还开辟出专门的“说话”课。“说话”课的内容大多由同学们自己课前商量,确定话题以后,给他们一个星期的准备时间,然后在说话课上和大家交流。交流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同桌间的、小组间的、面向全班的,也有自己找对象交流的,课堂成了孩子交流成长的大舞台。当然,由于学生认知和思维水平的不足,教师要在关键时刻问几个“怎么做”“为什么”,引导学生更流利更完整地表达。

二、加强写的训练。

这里的“写”,还是一种过度阶段的“写”,是以口语训练为基础的“写”。

1、写一句较长的话。

造句是低年级的训练重点,大部分同学能够较好的完成。为了加强写的训练,不妨把要求提高一下,让他们写一句较长的话。对于这句话,不但要求完整,还要尽量写得优美一些。开始的时候,对学生而言有一定难度,但这个要求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经过努力,是可以达到的。这种训练长期坚持下来,对学生谴词造句的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2、建立一个“童话体作文”训练序列。

童话体作文,就是通过丰富的想象,运用拟人、夸张等手法,塑造假想和象征的形象反映生活的作文练习。童话的基本特征——幻想,符合儿童的天性;童话的表现手法——拟人,符合儿童的思维;童话以贴切儿童生活实际的题材为内容,以接近儿童口吻的语言来叙述。从童话的这些特点看,儿童天生有写童话的本能,他们几乎能自发地以童话的形式来写童话。因此,让低年级学生写童话体作文,能使他们拥有广阔的天地,树立足够的信心,使他们快速起步,正确起步,在童话的世界里快快乐乐地去作文。

(1)大量阅读,打好基础

童话故事是儿童最喜欢的一种文学形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门户。对儿童来说,再没有比童话故事更吸引人的了,孩子们从幼儿到小学阶段,接触的各种动画片,连环画,故事,大都是童话。为了增加孩子们的阅读量,我鼓励他们课后多读童话,看完以后相互交换,进行交流。每天放学回家还可以看半小时的动画片让他们把最喜欢的故事写下来,展开比赛,看谁写得最好。同学们对于自己喜爱的东西总是特别感兴趣,慢慢地。教室里形成了一股看书、讲故事的热潮,这样一来,既增加了他们的知识,又锻炼了他们的记忆力和表达能力。并且使他们的思维张上了想象的翅膀,为学写童话打下基础。

(2)观察图画,编写童话

小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为主,选用既直观形象又充满童趣的图画,一下子就抓住了同学的心,让他们用童话来描写自己的想象和自己喜爱的事物,写起来自然轻松,愉快。

a、拼拼画画,展开想象

小朋友喜欢自己拼出或画出一些小动物,他们能利用自己听到,看到的加上自己的想象,把图案拼画的栩栩如生:小狮子、人熊猫。小猴子、青蛙、小白兔、……我运用他们平时对这些小动物形象的了解,加上自己的想象,编个小故事,小朋友这时来了劲,一个个议论纷纷。经过启发、引导,一个个精彩的故事出现了:《小猴于骑车子》、《小青蛙搬家》、《调皮的小狮子》……这一个个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让人仿佛置身于童话的海洋中。

b、利用图画,精心构思

利用图画来写童话有很多种方法,根据一幅图画发挥想象,看图作文,也可以是多幅图进行续编故事。如《小白兔采磨菇》、《小熊送伞》等,指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不拘泥于图画本身,要根据图画想到图画以外的东西,使情节更加丰富精彩。平时,经常对那些语言生动或想象丰富奇特的有个性的文章进行范读,并在班内展示。小朋友得到了鼓励和触动,对写童话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了。

(3)巧用语言,激发思维

学生的想象是丰富的,利用这一优势,我运用几个不相干的词语,让学生巧妙编排出一个有趣的故事。如一堂课上我用“小狗”,“阳光明媚”,“湿淋淋的”这几个词语让学生自己编故事。学生们看完词语后,不用讨论,就开始写了。看来用这几个词语来写故事并不难,同学们编写的故事也是五花八门,有的写小狗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星期天出去玩,结果下雨,把身上弄的湿淋淋的;有的写小狗太调皮,掉到河里弄湿了身上:有的写小狗为了救别的小动物弄湿的……甚至有的主人公不仅仅是小狗,还有小猫,小兔等放事编写得真是丰富多彩,看来只要巧用词语来激发学生的思维,他们的想象力会更进一步提高。

低年级是写作的基础阶段,让学生写童话,放飞想象的翅膀,自由表达,不拘形式让其自由自在地在作文的天地里驰骋,他们心中才会有说不出的快乐,从而产生欲望对作文萌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会有强大的内驱力,促使学生乐于写作,这样,既提高了学生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并为今后的写作打下良好基础。

说写范文篇2

新课标“第一学段对写话没有统一的要求,但强调了对写话有兴趣。”“从兴趣入手,首先让学生喜欢写,乐于写,为第二学段的自由表达奠定基础。”怎样从兴趣入手,对低年级孩子进行写话训练呢?我认为对低年级孩子的写话训练从游戏说话写话训练开始是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教师要善于根据儿童心理特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想说的兴趣和欲望。把低年级说话写话训练寓于游戏表演,能使低年级孩子在轻松欢愉的气氛中学会说话,练习写话。我把这种游戏说话写话概括成九个字:玩中想、想好说、说后写。低年级说话写话,就是要以发展思维和语言为中心,以观察为基础,着重训练智力技能(观察、想像、分析与概括)。玩是孩子的天性。训练低年级孩子的智力技能,我们应该从玩上下功夫。低年级孩子既然爱玩,对玩感兴趣。我们的的说话写话训练就应该从玩中开始,让孩子乐说爱写,逐渐对写作产生兴趣。低年级小孩子最喜爱观察活动和形象思维以及形象化的语言。东看西瞧、动手动脚、连听带摸,什么东西新鲜有趣,小孩子就爱看、爱听、爱摸、爱问。语言正是同五光十色的事物形象一起进入小孩子的头脑中的,使小孩子变得愈发聪明可爱,他们的语言也变得丰富多彩起来。作为低年级教师,要善于选择低年级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设计符合他们口语表达的情境,让孩子们有话可说。比如我给孩子们讲《乌鸦喝水》的故事后,他们无不佩服聪明的乌鸦。于是我就设计了这样一个语言训练游戏:《我的办法好》。我事先准备了一个乒乓球,一个瓶口与乒乓球直径稍大点的玻璃瓶,一根细棍,还有一壶水。我对孩子们说:小明和小刚玩乒乓球,小明不小心把乒乓球滚到了墙角的一个洞里(玻璃瓶当墙角的洞),看谁最聪明能够想出最好的办法把乒乓球从洞里取出来。做游戏前对孩子们提出要求:1。认真观察,游戏结束后,把游戏过程有顺序地讲给同桌听。2。游戏过程中同学的表情、动作要仔细观察。游戏开始了,孩子们跃跃欲试,边举手边蹦着喊:“我!我!……”有孩子说,伸手就拿出来了,我请想出这个办法的孩子上台试一试,因瓶口小手伸不进去。有孩子说,用小棍往外拨,我请这个孩子上台一试,他小心地往外拨着,台下孩子睁大了眼睛瞅着,可是弄了半天乒乓球也没出来。有的孩子喊起来“老师,把瓶子倒过来,一下子就出来了。”马上就有孩子反驳“墙角的洞能倒过来吗?这时一个最调皮的孩子做起了鬼脸冲我吐舌后,托起了下巴。原来他想的办法是把瓶子砸烂,取出乒乓球。教室一阵沉默,我适时提醒:聪明的乌鸦把小石子一个一个地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渐渐……我还没有把话说完,几个孩子异口同声地喊起来:“老师,水!”我故做诧异“水怎么啦?”“把水灌到洞里乒乓球就浮上来了。”我伸出大拇指赞扬了孩子们的动脑精神,找了一个孩子把准备好的壶里的水倒进透明的瓶子里,乒乓球随着水的升高真的浮上来了。孩子们不由地鼓起掌来。由于此时孩子的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我及时激趣,看谁能把做游戏的过程说得生动具体,让没有参加我们这个游戏的人听了,也好象参加了一样的开心。孩子先自己讲给自己听,然后讲给同桌听。最后再请同学到前边来讲给老师和同学听。到前边来讲游戏过程的孩子开始先叫语言表达能力强的,然后找一些语言表达能力相对较弱的孩子,这样能起到熏陶感染作用。为了保证每个孩子都有发言的机会,每个孩子都给本学习小组的人讲一遍,比一比看谁讲的最好。孩子只要能把游戏过程完整地说下来,就能把它用拼音夹汉字写下来。孩子的每次写话练习,老师要及时批阅,从欣赏的角度去看孩子的写话练习,用百分,超百分,小红花,小奖品及时鼓励,始终让孩子对说话写话保持浓厚的兴趣。只要有兴趣,孩子们的说话写话能力就会不断提高,这样才有可能为第二学段的自由表达奠定很好的基础。

说写范文篇3

20世纪即将过去,我们已经来到了新世纪、新千年的门口。新世纪将是一个信息时代,信息科技将成为与人们生活,与我们语文教学最为密切相关的领域。信息传播的多媒休、大容量、快节奏,使信息的接受与处理发生深刻变化。人们接受知识来自方方面面,不只局限于本本。大量信息摆在我们面前,有的稍纵即逝,几乎不让人们从容接纳、细细思量。

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不仅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读的能力、写的能力,同时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听的能力、说的能力,要听读说写“四项全能”。同时这也是语文教学自我完善的需要。

听读说写是相对独立的但又有着密切联系的四种语文能力,同属人类交流思想活动的范畴,是同一范畴的不同活动形式。

其一,听读说写都是通过口语或书面语言进行的。听和说是口头语言,读和写是书面语言;听和读是吸收,说和写是表达;吸收是表达的前提,而表达又是吸收的深化,二者相互促进,推移前进。

其二,听读说写都是有一定的思想内容的,都有表达方法、技巧问题。听和读能使学生扩大知识面,提高认识,陶冶情操,而这些正是学生表达的基础。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感情、认识之后,才可能有表达的要求,才谈得上说和写。因此,听和读是说和写的前提,对思想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而当人们要把自己头脑里形成的思想表达出来时,则无疑又可帮助加深听和读的理解,提高听和读的水平。

听和读是学习别人如何观察,如何表达;说和写是自己练习如何观察,如何表达。听和读可以给说和写提供表达的范例和表达技巧的样板,使学生在表达时有所借鉴,而学生通过说和写的实践,即加深了对各种表达技巧的特点及其作用的认识。

其三,听读说写训练都是以教材为依凭,在课堂上有计划地进行的。现行语文教材的选文,既是教学的范例,是学生增长知识、陶冶情操的依据,又是训练听读说写的依凭。编辑同志除了精心挑选文质优美的范文外,还精心设计提示和练习题,其目的就是为了充分发挥教材在训练能力方面的作用。同时,听读说写训练虽然有个课内外结合问题,但主要是在规定的时间内,在课堂里进行。

既然听读说写相互区别,又相互依属,我们就应从重读写,发展为听读说写一齐抓,做到“四项全能”:听能大量听记,读能快速积累,说能现想现说,写能下笔成文。

所谓听能大量听记,就是用耳吸收信息,用脑贮存信息的能力有所突破,解决多听多得的问题。训练学生具有耳听脑记十来个问题的能力,对连续提出的一连串问题,可不作记录,然后作一次性的回答。

所谓读能快速积累,就是用眼吸收信息,用脑贮存信息的能力有所突破,解决多读多得的问题。一篇课文快速读一两遍后能掌握作者如何围绕中心所写的一连串相关的问题,并做到边学边滚雪球。

所谓说能现想现说,就是口头输出信息能力有所突破,能先想后说,边想边说,不用讲稿说好一席话,用“腹稿”取代文稿,由几小点扩大到一连串相关问题。

所谓写能下笔成文,就是书面输出信息的能力有所突破,半节课能完成一篇言之有物有序的习作,通过“压时增次”解决“害怕写,写不出”的老大难问题。

“四项全能”不只是数量上的变化,而且是实质性的深化。

特点之一:由一进一出增加为二进二出。由读、写增加为听读说写四项全能,也就是由一进一出发展为二进二出。增加的听和说在人们语言活动中是最基础的环节,使用频率最高。教育心理学工作者观察的结果是:听占45%,说占30%,读占16%,写占9%。还有人经过研究得出:耳听为2,眼看为3,又听又看不为5,而是8以上。听读说写一齐抓,能起到相互印证、渗透、补充作用。

特点之二:由小进小出发展为大进大出。实践证明学生不仅要能吸收,还要能大量吸收;不仅要能输出,还要能大量输出,这样才能快速充实提高自己。所以强化听读说写四条渠道的功能十分必要,做到听能接受一连串问题,读能掌握一连串问题,说能讲出一连串问题,写能表达一连串问题。

特点之三:由慢进慢出改进为快进快出。采取高效速成的表现形式学习语文,使用语文,改变那种细嚼慢咽,只要学到手不管花多少时间都可以的老观念,使师生在花费较少的必要的时间和精力的情况下,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四项全能”也就是培养学生具有“过目入耳能掌握,出口下笔可成章”的才能。这样使语文教学更贴近生活,更好地跟上时展的步伐。

二、“统四而一”——开辟四项训练的新途径

实现“四项全能”,不可各自为战,分散兵力,而应“统四而一”,相辅相成。

听读说写四项是相异又是相通的,它们各有独自的特点,又统一于语文科这个整体之中。过去以读写为主,为了落实这两项教学,把每周语文课时划分为阅读课和写作课。现在听读说写一齐抓,决不可把每周有限的课时分割为听的课、读的课、说的课、写的课。能否“统四而一”是搞好四项训练的关键。

(一)用“问题”把四项统一起来

要“统四而一”,首先就要研究四项之间的相关因素,找准四者之间的结合点。

教学过程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经过长期探索,用“问题”把听读说写统一起来,是行之有效的。所谓“问题”,就是采用一定的表达方式,表达一个比较完整独立的内容,也就是课文中一层意思。听人一席话,学习一篇课文,就是接受他人如何围绕中心,说、写一连串相关问题;口头和书面作文,就是根据要求输出自己深思熟虑的一连串相关问题。“四项全能”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吸收与表达一连串相关问题的能力。如《想和做》一文写了以下问题:

一种只会“空想”的人;

一种只会“死做”的人;

评析两种人,突出不动脑筋的害处;

提出论点:想和做是分不开的,一定要联结起来;

以游泳为例,阐述想和做的辩证关系;

归纳怎样才能把想和做联结起来;

联系学校实际,论述学生应学会把二者联系起来;

再次强调开动脑筋。

又如《中国石拱桥》的问题有:石拱桥形式优美;石拱桥结构坚固;中国石拱桥历史悠久;石拱桥的典型赵州桥;又一典型卢沟桥;石拱桥取得光辉成就的原因;解放后我国桥梁事业和石拱桥的新发展。

再如《荔枝蜜》的问题有:写出事例,解释“我”不喜欢蜜蜂的原因;放下蜜蜂写荔枝树;由荔枝树想到荔枝果;引出荔枝蜜;吃到蜜,对蜜蜂动了向往之情;参观养蜂场;与老梁对话,对比,归纳蜜蜂精神;由物及人,赞农民辛勤劳动;梦见自己变成一只蜜蜂。

“言之无物”是长期以来学生在表达中存在的突出弱点。表达“无物”的根子在于吸收“无物”。主宰语文教学几十年的“时代背景—作者介绍—段落大意—主题思想—写作特点”的模式,教师与学生都游离于课文具体内容之外,学生得到的是空空洞洞的“物”。70年代末,加强双基教学,重视字词和分段读讲,扣紧了课文,这是一大进步。但是字词失之过小,像一堆没有组装的机器零件;段落与篇章又失之过大,给学生留下的是大而空的东西。如参观前,参观时,参观后;提出论点,展开论述,总结全文;故事的起因,故事的发展,故事的高潮,故事的结尾之类。

教《想和做》《中国石拱桥》《荔枝蜜》抓住上述一连串相关问题进行,就实在得多,学生受益也就大得多。

(二)组成“听—读—答”训练结构

每课书的一连串相关问题,如何变成学生的能力?不是要学生死记硬背,而是通过“听—读—答(说与写)”去转化。

为了使训练落实,实验班将每周课时划分为学课和习课。学课以接受教材为主,一两节处理一篇,直线前进;习课以运用教材为主,一节处理一两篇,周而复始,螺旋上升。一篇课文先经过学课,然后多次出现在习课上。学而时习,学懂习会。

学课上,听—读—答,先由教师介绍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认真阅读教材;后让学生口头回答问题,最后由教师精讲教材。

习课上,读—听—答,在学生进一步阅读、熟悉教材基础上教师进行提问,学生快速笔答。

为了加大训练力度,改一问一答为多题连问连答;改开卷为闭卷;改选人作答,为人人必答。教师提问加讲解的内容,加过渡、说明、提示性的话,不讲序号,连缀成“提问文”;学生不抄题目,答案里要反映出题目的要求,一题一节,连缀成“答问文”。

下面以《想和做》为例:

附图{图}

附图{图}

每课书要求掌握的问题可根据学生年级高低、训练时间长短而定。《想和做》定了八九个问题,也可划细些,增至十二三个,也可概括些,减少为五六个。如何通过提问帮助学生掌握这些问题呢?

一是正面直接提问。如:“文章下笔不是直接提出论点,而是先摆两种人,哪两种人?”(学生作答:文章下笔没有直接提出论点,而是摆出两种人,一种只会“空想”的人,一种只会“死做”的人。)

二是间接提问。如“以游泳为例,阐述想和做的辩证关系”不是直接问如何阐述,而是提出“第6节分析想和做的辩证关系,开头用了一句设问句,标志着议论的深入,请写出这个设问句”。

三是放到题目里面通过讲题目让学生掌握。如文章最后一节总结全文,再次强调开动脑筋的重要性。教师没有问这点,而是把它放到题目里——“文章最后一节再次强调开动脑筋的重要性。文章论述的是想和做两方面,为什么作结时只强调一方面呢?”

通过“听—读—答”,把听读说写统一起来;通过“听—读—答”,使学生吸收与表达一连串相关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与提高。

三、“一举四得”——以较少时间获取最好效果

多题连问连答是一种听读说写四项综合训练形式,必须充分发挥其“一举四得”之效,在每次运作过程中既要重视它的整体功能,又要注意有所侧重。

(一)多题连问,训练大量听记能力

听话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即边收入语言信息(声音符号),边理解语言信息(语言的含意),边储蓄语言信息(理解后经过加工的浓缩信息),这样循环往复的过程。要提高学生听的能力,必须提高他们的听话的注意力、语义理解力、信息记忆力,尤其是培养提高他们听话的注意力更为关键。

有人进行过调查,人们听话有70%以上变成了“耳旁风”,国外有很多人都在研究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听话的注意力属于听话的态度,受听话的心理因素支配,对听话的效果有直接影响。只有在听的过程中始终专注地倾听,才能准确地接受听话对象的语言信息,才能进一步发挥听的其他功能。

多题连问具有以下特点,大大强化了听的训练。

①不是一题,而是多题,是一连串相关问题,不是单一的题目,题目里还有讲解内容,有过渡、说明、提示性的话,这些都需要一一听清楚,分辨清楚。

②问题只讲一遍,不重复,不板书,听者不作记录,必须认真捕捉语言信息,在辨识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编码和贮存,使之尽量保留多些、久些,当需要时再提取,不可边听边丢。

③不是听完就完事。要进行口答和笔答,作“答问文”,并要求独立快速完成。

一位学生在描述答题情景时写道:“……眼睛盯着教师的嘴,耳里听着教师说出的题,手指数着题目多少个,脑子里加工作准备。像打仗,不能有闪失……”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学生专注地听的习惯自然养成,听话能力随之增强。从家长反映的一件事中得到证实:

一天凌晨3点,弟弟来说母亲发了心脏病,正在医院抢救,效果不好要转院。他去借车,要我与妻子在一个地方等候。弟弟走后,我俩都记不得了。正在相互责怪的时候,传来了睡在房里儿子的声音,把他叔叔的话重复了一遍,就连祖母的床号都记得。

同样都是在紧张的情况下听人说话,家长记不得,而这位学生却记得如此清楚,说明经过训练和未经过训练大不一样。我还多次进行比较,差生经过训练的听力可以达到没有经过训练的优生水平。

多题连问,主要是抓住听、训练听,由于读说写的互相辅助,提高了听的效果,同时读说写也得到了训练与提高。

(二)带题看书,训练快速积累的能力

读是摄取知识的基本途径之一,既能扩大学生的生活视野,提供广博的知识,又能通过间接经验,深化学生感性知识;书面语言和思想观念、道德情操有着深刻的内在关系,读在培养观念和陶冶情操方面的作用也是很大的;读是写的基础,读能武装学生观点,能给主题和素材方面的启示,能提供写作方法的范例,使学生多方面有所得。

读书如此重要,但学生读书效益很低,主要原因是读前无具体要求,读后难以检查。带题读书变微效劳动为高效劳动。

在学课上带题读书。学习一篇新教材,教师没进行讲解,就提出一连串问题要学生读后作答。由于任务具体,学生读起来自然认真,“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和浅尝辄止现象从根本上得到克服。

在习课上再次带题读书。这次是在进一步熟悉教材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师的问题由读前提出改到读后提出,因此学生必须全面准备。题目包括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同时要涉及与此有关的其他课文。学课上多用口答,习课上多用笔答,这样学生必须读得更仔细,更认真。

读书重在积累。今天的学习依赖过去的学习,学习新知识就是以过去知识为基础。我们不能脱离过去的知识经验来学习新东西,所以必须边学边积累,而不能边学边丢。实验把掌握一连串相关问题作为学习每篇课文的目标,对这些问题学生都经过读、听、思、记、说、写,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成为学生储备“仓库”里的财富。

(三)多题口答,训练现想现说的能力

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是社会建设者应具备的语言修养,同时培养和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可以促进思维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的发展,还有助于学生良好素质的养成。

说比听读难度要大,实验安排了初级和高级两个训练层次。初级是多题口答,是教师领着学生走;高级是命题口头作文,是放手让学生自己找路、走路。

多题口答,就是训练学生“连题成章”的能力,解决言之有物和言之有序问题。同时帮助学生提高“腹稿”质量。由过去几小点,扩充为一连串相关的问题,使学生说话的定向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编码能力也很重要。根据话题的需要,迅速地扩展为内部语言,并对语言进行编码。多题口答就是组织一个个答案,也就是编码训练。要求把问题答对——编码的准确性训练;要求答案里无多余的话——编码的简洁性训练;要求立即完成——编码的敏捷性训练。

语言的表达能力就是将内部语言外化的能力。这种能力最直接地反映出说话者的水平,决定一席话的最终成功与否。表达能力强不强,与学生是否得到充分实践密切相关。据统计传统方法每个学生平均三节课回答一次提问,上讲台口头作文一个学期平均不到两次。实践机会这么少,自然难以提高。

实验加大了这方面的力度。多题口答,作“答问文”,每周近两次,口头作文平均3周一次。不管哪种形式,都是人人参与当主角。

(四)多题笔答,训练下笔成文能力

写作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是一种全面的综合训练,也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精神劳动。从书面表达中可以看出学生的语文程度、智力因素、思想水平,也可以看出语文教学的客观效果。

写作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写作是创作,要创作好,必须积累好,模仿好。写作能力的形成与发展要经过一个由积累到模仿到创作的过程。

1.多题笔答,有效积累。

实践证明没有大量的积累,要写出较好的文章是困难的,多题笔答任务之一就是帮助学生把每课书的内容最大限度地积累起来。这种积累的特点是:

一多。每课书都提出一连串相关问题,这些问题无所不包,词汇、句式、章法以及各种表达手法、技巧等等,日积月累,稳扎稳打。

二深。每点积累都经过“七过”——听过、读过、想过、议过、记过、说过、写过,深深地印在每人的脑子里,而不是浮光掠影、过眼云烟。

三活。在运用中积累,在积累中运用。我们不仅要多积累,还要活积累,“死”的东西积累得再多也无济于事。反对“读死书”,也就是反对“死积累”。要做到这点,只有坚持边实践边积累,为此答题规定,答案不能用一个字、词,而要写一节通顺的文字。如:“课文中的‘我’不大喜欢蜜蜂,是因为小时候上树掐海棠花时被蜜蜂刺了一下。书上不是用‘刺’,用的是什么?”老办法只写一个“蜇”字就行,而现在应答:“‘我’小时候掐海棠花时被蜜蜂蜇了一下,所以不大喜欢蜜蜂。‘蜇’与‘刺’意思相近,用‘蜇’比用‘刺’更准确,因为这个字专指蜂蝎等用刺刺人或其他动物。”

正由于多题笔答具有以上特点,它的积累功能很快显现出来。

学生初写议论文,在提出论点部分,往往孤单地提出论点。不到一个学期,就发生了根本变化,由一二句话扩展到一大段。座谈时他们都说得益于多题笔答。因为多题笔答进行了以下有效积累:

文章下笔先摆出青年中存在的理想和现实矛盾的问题,着重提出三种现象,哪三种现象?针对青年中存在的共同点,提出全文论点,论点是什么?(《理想的阶梯》)

课文用了三节讲道理,设比喻引出论题,论题是什么?然后再提论点,论点是什么?(《发问的精神》)

本文提倡节俭,论述节俭对于品德修养的意义。文章用一句假设的错误论调开头,这样下笔有什么好处?在分辨是非,表明浪费问题上我们的主张后提出怎样的论点?(《俭以养德》)

这篇短文分四部分,第一部分评析浪费人生的种种表现,再提出论点。文章列举了哪些表现?论点是什么?(《事业篇》)

2.多题笔答,有效模仿。

说写范文篇4

作者单位:天津市东丽区教研室

三想法指看图说话、写话过程中的三个阶段,也可以说是三个步骤。第一步:分想;第二步:联想;第三步:串想。因每步都有“想”字,故称为三想法。经过我们几年的实验研究,证明它是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好方法。

第一步,指导学生分想

分想指在看图说话、写话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初步观察、了解图的整体内容及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然后从图中找出说话、写话的内容和线索的过程就是分想。分想阶段可以分为四个小的教学步骤:导入新课,提出教学目标,完成第一个教学要求,完成第二个教学要求。

1.导入新课。下面,以“宁宁的针线包”(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第三册基础训练五的说话)为例谈谈我们是如何进行导入新课的教学设计的。教师说:“今天我们继续练习说话,请同学们打开书,读一读这次训练的要求。”学生读后,教师再问:“看图说话、写话教学分哪几步进行?”学生回答:“看图说话、写话教学分三步进行。第一步,分想;第二步,联想;第三步,串想。”

2.提出教学目标。教师边提问边展示这一步的教学目标:看图,了解图的内容,以及图与图之间的联系,按分想四要素说出图上画的是什么,从图中找出说话、写话的线索和内容。然后把这个教学目标分解成两个教学要求:第一个教学要求,按分想四要素概括地说出图的意思;第二个教学要求,从图中找出需要联想的画面,也就是说话、写话的内容和线索。

3.完成第一个教学要求。按分想四要素概括地说出图的意思,分想四要素指的是时间、地点、谁、干什么。下面,以小学《语文》第三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基础训练8的看图说话、写话《扫雪》为例予以说明(下同)。首先,提出教学要求:仔细看图,按分想四要素让学生说一说图中画的是什么?也可以让学生一一回答下面四个问题:①图中画的是什么时间(或季节),你从哪看出来的?②图中画的是什么地点(或地方),你从哪看出来的?③图中画的是谁,他们是什么关系?请你分别给他们起个名字,如果画中的人物多,也可在联想时再给他们起名字。④他们都在做什么?然后按分想四要素用一两句话概括,简略地说出这几幅图的意思。在学生一一回答这四个问题以后,再让他们用一句话说出图的意思。需要指出的是,这句话要把四要素的内容都包括在内。如可以这样说(仅供参考):“大雪后,老师和学生一起到学校清扫积雪。有的用小车把雪运走,有的扫雪,有的把雪堆到树根旁,有的听老师指挥清扫哪的雪”。这个教学要求强调的是表象的概括性和语词的提炼性。也就是说,学生感知多幅图后在脑中留下了图的印象(表象),经过大脑的加工,这种印象要转换成一两句话叙述出来。因此,这一步只要求学生把图的意思十分简练地表述出来,不要求学生用生动、形象的语词描述图的内容。

4.完成第二个教学要求。从图中找出需要联想的画面,也就是说话、写话的内容和线索。教师可向学生提出:“想一想,图中哪些地方需要再详细说说。”如上例,可以选出运雪、堆雪和扫雪做为一下步联想的内容,也可以选择其中一两项做为下一步联想的内容。再如,“宁宁的针线包”是这样设计的,教师边提问,边让学生观察这几幅图是什么意思。第一幅图的意思是:妈妈送给宁宁一个针线包;第二幅图的意思是:宁宁用它补袜子;第三幅图的意思是:宁宁给小弟弟钉扣子。最后引导学生说出这三幅的意思:妈妈给宁宁一个针线包,宁宁用它给自己补袜子,给小弟弟钉扣子。

在分想阶段要干脆利落,不要拖泥带水,要用最短时间完成这一步,这样可把时间用在联想与串想上。

第二步,指导学生联想

在分想的基础上,根据看图说话、写话的教学要求,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联想与想象把应该详说(或详写)的内容说(或写)得比较具体、形象、生动。小学低中年级看图说话、写话常犯的毛病是看图后说(或写)得干瘪、简短。从表面上看是学生语词少,实质是学生看图后储存在脑中的表象模糊、暗淡、零散。怎样才能使学生看图后储存在脑中的表象变得丰富、细腻呢?这就需要通过联想与想象启动学生脑中的表象(以往储存在学生脑中的客观事物的各种形象信息),使图在学生脑中的表象与以往储存在学生脑中的各种表象产生相互作用,即通过表象的深化、分解、组合等运动形式使图在学生脑中的表象丰富、细腻起来。由于学生脑中表象的丰富性、条理性、细腻性决定着他们语词的丰富性、条理性和细腻性。所以,通过联想与想象,学生就能在看图后说得(或写得)比较具体、形象、生动了。在联想阶段,教师边提问边展示教学目标:看图后,展开合理的联想与想象,把话说得具体、形象、生动。然后,根据教学要求和图提供的信息展开联想。一般来说,多幅图的内容都有一定的教育性,联想时应围绕图中人物的思想言行进行。教师可通过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联想:1.观察图中人物的表情和服饰;2.分析人物心里想些什么;3.猜想人物还说些什么;4.推测人物有哪些行动。

学生联想时,可以四个问题同时进行,也可以各个问题分着进行。如果图中画的是动物,可采用拟人方法,按上面四个问题进行联想。对于景物,可从看到的、听到的、尝到的、闻到的和触摸到的几方面进行联想。由于通过视觉通道获得的信息占所有感觉通道获得信息总量的83%,所以,通过看到的产生的联想就非常重要。联想时,景物联想的线索可从景物的形状、颜色、大小、远近、状态、软硬、及质料等等方面进行。下面,以运雪为例说说怎样联想。运雪的学生有三个,推车的学生可叫小军,帮着推车的女学生可叫小莉,右手拿铁锨,左手帮着推车的学生可叫小亮。

小军的双手紧紧地攥住车把,使劲儿地推着车(动作)。满满一车雪,堆得像小山一样(形状)。小莉见了,心想:“这么多的雪、多重啊!”(心理活动)。于是,她也帮助推车。只见她双手紧紧地抓住车侧栏,用力地推着车(动作)。小亮见他俩费了这么大的力气推车,车行得还这么慢,也跑过来帮助推车(动作)。只见他右手拿着铁锨,左手使劲儿推着车(动作)。他们一边推车,一边高声喊道:“一二三,加油干”(言语)。他们推了一车又一车,校园里的雪越来越少,他们虽然很累,但很高兴。

教师指导学生联想可依次让学生说:他(或她)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做些什么。然后,再把这些连起来说几遍。

在这个阶段,教师可引导学生按下面的方法展开合理的联想与想象。

1.前后联想法。图是静止的,有些内容无法表现。通过前后联想法可以把静态的图变成动态的图。这样,浮现在学生脑中的表象就不仅仅是几幅孤立的图了,而是连在一起变成活动的图了,立体的图了。学生脑中的表象也就丰富了,细腻了。转换成语句表达出来也就具体了,形象了。

2.画面猜想法。画面上有些内容是无法直接表现的,如人的心理活动、语言等,这就需要让学生进行合理的猜想。如上例,宁宁和妈妈说了些什么,画面是无法表现的。只有通过画面猜想,才会使画面的内容生动、具体。

3.表象联系法。把图中某一局部画面在学生脑中形成的表象与以往储存在学生脑中的相类似的表象联系起来,就形成了多种色彩纷呈的新表象了。这样,转换成语句表达出来就形象生动多了。通过联想与想象,图在学生脑中已经由静止的变成了活动的,由平面的变成了立体的。这样,学生就可以把丰富多彩的表象转换成形象、生动的语句表达出来,就可以克服看图后说得干瘪、简短的毛病了。为了使学生能学会用更多的语句和表现方法描绘表象,教师可以从课文或文学作品(包括优秀的学生作文)中给学生选择一些文章片断供学生学习。这样做,还有利于表象与语句建立紧密联系和对应关系,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第三步,指导学生串想

在分想与联想的基础上,根据几幅图的内在联系进行取舍,有条理地把几幅图的内容按一定顺序组织成一段话或几段话表达出来的过程,就是串想。也可以这样说,通过分想、联想使图在学生脑中形成了鲜明的、丰富的、生动的表象(或表象群),再把它们按某一思路连在一起,形成一个有序的表象群并转换成相应的语句表达出来的过程,就是串想。通俗地说,串想就是把分想与联想阶段说的几段话串在一起表达出来的过程。串想阶段有两个要求:第一要有选择,不能把刚才说的话都说(或写)出来,而是要有取舍,做到详略得当;第二要有条理,按一定顺序(时间、空间或事情发展顺序)说(或写)出来。

说写范文篇5

听读说写四个方面中,读是前提。从前,人们习惯地把上学叫读书,读过书的、有文化的叫读书人。这一方面可以看出“读”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明知识从读中来(这里说的读包括下面要说的听)。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借助读来传授知识,学生通过读来获得知识,接受思想教育和感情熏陶。通过读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思维和创造能力。读给写提供内容,提供范例。一个有经验的语文教师,对读这一环是狠抓不放的。如果一堂语文课没有一点读,课前也未布置学生预习,教者对教材又不熟悉,那他很难完成这一堂课的教学任务。再说教师不读熟课文,就无法制定教学计划,也就无法上课。即使上课,也只能是无的放矢,乱说一通,学生会听得莫名其妙,教者应传授的知识传授不出来,学生应学的知识学不到,更谈不上对写作有多大的帮助、语言表达能力有多大提高了。当然,并不是说只有读过书的人才会说话,一般的人都会说话。一个人生下来后,只要不是天生的聋子哑巴,只要不是什么猪孩、狼孩,他到了一定的年龄都会说话。不过,一个未读过书,也未受过别的什么有关训练的人,能把话说得很好、很准确、没有语病、语效也高,这恐怕就很难了。教育家段力佩先生在他的语文教学法中,主张“读读议议,讲讲练练”,首先提到的就是“读”。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作者思有路,寻路识斯真。”就是说,作者写一篇文章,他都有一定的思路,读者只要顺着这条“路”,就能读懂文章的内容,明白文章的要旨。不读,怎么找到“路”?找不到“路”,怎么“识斯真”?读一篇课文的目的就是要“识斯真”,不读是不行的。

听,其实也是读,是读的另一种形式。读接触的是无声的语言,听接触的是有声的语言。读的对象是直观的书面语,听的对象是抽象的口头语。读是通过视觉接收文字符号,送入大脑储存;听是借助听觉接收声音,送入大脑储存。两者形式不同,实际上是殊途同归,最后的目的作用是相同的。听和读结合得好,可以扩大知识面,增加信息量。一个中学生,完全靠书面的读来获得知识,是不够的,因为视觉读的速度毕竟比较慢,同时要具备一定的条件,要有读物,要有适当的光线和场所。而听觉的“读”则不然。听的声音不分来处,可以是广播的,可以是说话的;听的声音不分形式,可以是悦耳的,可以是刺耳的,可以是文雅的,可以是粗野的;听的声音不受场所和光线的限制,坐能听,走能听,明处能听,暗处也能听。这些听大多是兴趣性的、欣赏性的,无教学意识。对中学生来说,除了这些听,更重要的是在老师指导下的有教学意识的听,那就是课堂里的听、学校里的听、听报告、听老师讲课、听别人发言、听集体讨论等。听可以减轻目读的负担,可以和目读互相调节、互相补充,有利于知识的积累,有利于增加知识的广度,为写提供更多的范例。以前有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是有道理的。读得多了,知识积累就多了,智力也就发展了,即所谓“见多识广”,这无疑是对写作有促进作用的。

教过中学语文的都知道,中学语文教学的内容实际上就是两个大方面,读是一方面,写是另一方面。两个方面都重要,但不好说谁比谁更重要。如果把人脑比成一个大水库,那么人脑里的知识就好比水库里的水,听读使知识进入人脑,就好比水流进水库。水储存在水库里,不是永久的,而是暂时的,是为了更有计划地、更合理地、更有效地利用,用于灌溉、用于发电、用于饮用等。知识储存在脑海里,也是暂时的,也是为了更好地利用。人们利用知识来观察事物、辨别事物、分析事物、反映事物,也就是所说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储存的知识越丰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越强。知识从人脑里输入输出,如水库里的水流入流出一样,只是水库里的水如果没有补充,流一点就会少一点,而知识从人脑里输出后,原知识不会减少。知识从人脑里输出的过程,就是利用的过程,就是说写的过程。人脑这个知识水库,是听读的归向,是说写的源头。

对中学生来说,写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指作业练习,一方面指写作。当然写作也是作业,这里我们不妨把它分开说。作业练习是对听读获得的知识的消化、巩固;而写作是对知识的运用,它对读起到深化作用,可以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知识进入人脑,只是作为信息储存起来,是死的,只有输出后才能活起来,才能起作用。写就是知识的输出。无论多么正确的观点、高明的见解或先进的发明创造,不说出来,不写出来,谁也不会知道,那等于没有。

通过写可以发展需要,使听读更有针对性和选择性。任何一个中学生都是从小学生过来的。从语文课来说,小学注重的是读书识字。根据其特点,在三四年级才有简单的作文练习,到五六年级才有初步的成篇的作文。到了初中一年级,已经具备了独立阅读的能力,读的范围扩大了,对读物的内容的领会也比以前深刻了。从知识的积累和模仿、想象、表达能力的提高来看,是开始练习写比较复杂的作文的时候了。但是,刚开始,还未形成这种能力,这就要认真引导,使学生从以读为主逐步过渡到读写结合方面来,逐步养成在老师指导下独立作文的能力。中学的写作训练主要以记叙、说明、议论为主;按其难度大小是先记叙文,再说明文,后议论文。中学的写作训练就是按照这个顺序进行的,中学的语文教材读的内容也是按照这个顺序安排的。不难看出,读和写是相互结合、同步进行的。这就要求语文老师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并掌握这些内容,学习其写法,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写作训练。

随着写作能力的不断提高,欣赏能力也会不断提高,学生在写作上逐渐形成特长和爱好。在这种情况下,单靠教材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阅读需要,他们还会自己去寻找课外读物来阅读。这时教者就应因势利导,给他们创造条件,帮他们选择读物,激发他们的写作积极性,引导他们进行写作训练。

选择读物的目的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内容好、思想性强的,通过阅读,起到加强思想教育的作用;二是艺术形式好、对学生有感染力、规范又典型、有模仿价值的,学生只有通过写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任何一种艺术品,最先受到感染的都是作者自己。学生从读中受到教育,从写中可以进一步深化读中受到的教育。

说写范文篇6

由面到点——观察要仔仔细细

《小鸭子得救了》这课共有三幅图:第一幅是小鸭子掉进洞里;第二幅是小花猫和小白兔往洞里倒水;第三幅是小鸭子得救了。我们认为:要教好“看图说话写话”这类课文,看图是前提,是关键,只有充分运用好“看图”的手段,才能达到“说话写话”的目的。于是要求学生运用“面——点——面”的方法去观察三幅图,看懂弄通图意,仔细看清画面上的背景、色调与人物,根据先后顺序,由说到写编成一个有声有色的小故事,并告诉人们这样一个道理:遇事要动脑筋,想办法,要团结友爱,乐于助人。首先我们引导学生反复读懂课后的要求,明确学习任务,然后依次出示三幅投影灯片,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故事情节。我们提示学生带着问题在观察中思索,在思索中观察。思考图上画的主要人物是谁?发生了一件什么事?结果怎样?学生的直观感觉得到投影画面的启发,从而“三点成一线”,对画面内容进行了初步理解,为下一步说话打下了良好的基矗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我们化整为零,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一幅图一幅图看清楚,说明白,要说出完整句子和上下连贯的意思。针对第一幅图上的内容,我们设计了以下问题,并用拼音和汉字同时映出:图上画的是什么季节?什么地点?哪些人物?在学生明白了图上画的是小白兔、小花猫与小鸭子之后,我们进一步提示:小鸭子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小花猫和小白兔又在干什么?同学们透过幻灯片想问题,七嘴八舌地议论开来。有的说:星期天,小花猫和小白兔在草地上玩,忽然远处传来了小鸭子喊救命的呼叫声。有的说:春天来了,小花猫、小白兔和小鸭子在树林里捉迷藏,小鸭子不小心掉进大树洞里,它吓得大喊:“救命啊!救命啊!”这下可把小花猫和小白兔急坏了。由于借助拼音与投影片帮忙,学生把句子说得完完整整,意思表达得有条有理。

第二幅图反映了课文中的小花猫、小白兔端水倒进洞里救小鸭子的内容,这是重、难点。

在“教”完第一幅图内容的基础上,我们采取了“扶”的方法。我们同样出示拼音与汉字的思考题:小花猫和小白兔是用什么办法救出小鸭子的?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们不是采劝讲”的简单办法,而是改进投影片,克服平面图不能直观反映出来的弱点,设计了一幅抽拉片,从灯片上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水“涨”鸭“副的情形。由于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克服了空间的限制,小花猫和小白兔的神态、动作都清晰地呈现在学生脑海里,学生都能准确地、具体地说出第二幅图的内容来。

有的学生说:小花猫和小白兔听到小鸭子的呼救声,飞快地跑过去一看,小鸭子边喊救命,边使劲往上蹦,可是洞太深了,怎么办呢?突然小花猫猛地一拍脑袋说:“有了,我有一个好办法。”于是,它们飞快地跑回家去。不一会儿,小花猫端来满满一盆水,小白兔也提来了一桶水,它们把水倒进洞里,由于小鸭子是凫水的能手,随着水的不断上涨,小鸭子浮出了洞口。还有的说:小花猫和小白兔看见小鸭子掉进洞里后,它们说了一阵悄悄话就留了。小鸭子见了气得骂它们见死不救,太不够朋友了。后来当小花猫和小白兔倒水进洞,救出小鸭子,小鸭子才恍然大悟,明白了是怎么一回事,后悔自己错怪了好朋友。理解第二幅图意虽然很难,但是,由于教师运用了抽拉投影,即使不讲,放手让学生思维想象,他们不仅能完整地表述图意,而且还有所创造。

第三幅图的内容较为简单,我们采取了“放”的方法,只设计了两个问题,出示投影片后稍加点拨,学生很快就理解了小鸭子得救后的情景,从而明确了团结友爱、助人为乐的道理。

在采劝教、扶、放”的教学方法,将三幅图的内容全部看清楚说明白后,我们指导学生把故事完整地、连贯地说出来。然后我们让学生听老师自编自演的配乐故事,边播边配上灯片、音像同步进行,直观新颖,生动有趣,由于形、声、光、色的综合演示,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学生模仿老师的语言、动作、神态,很快地口述出完整的故事内容。

说写范文篇7

要知道,在英语中考试卷中,英语写作占有很大比例的分值,如果学生写作的能力提不上去,要想获得一个好的考试成绩就很困难。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呢?我的做法是让学生背诵并记住大量优秀的范文。我花时间搜集大量的在中考中涌现出来的满分作文,并进行详细的分类,比如,写人的、写景的、写家庭的、写学校的、写活动的等等,给学生打印出来,分发给学生,让学生去背诵并记牢。在这个过程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和互助体制,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检验记忆的效果,并不断提升自己的水平和能力。比如,在讲到人物的外貌时,我就给学生整理汇总了七八篇英语范文,按一定的次序排列后,打印出来,发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学生遇到不认识的单词时,自己动手解决,然后通过不断的默读、诵读、给同桌读、在小组内公开读给他人听等方法,不断感受、强化自己的记忆。我还让学生对比几篇范文,分析学习每一篇中的精彩之处并牢记在心。通过这样的训练后,在遇到相同类型的写作时,学生就不再感到陌生,脑子中就会涌现出大量的范文,然后根据写作的具体要求,将词汇重新做一个排列组合,一篇篇优秀的文章就会脱颖而出。在十几年的教学生涯中,我的这种做法一再得到检验,学生在考试中,作文不再令他们头疼,英语总体成绩也有很大提升。

二、给学生演讲的舞台,让学生大胆地表达,提高学生“说”的能力

英语是一门学科,同时是一门语言,让学生学习英语,不能仅停留在应试的角度,让学生在书面考试中获得一个好的成绩就满足了。教师应该让学生真正掌握这门语言,真正地运用到生活中去,这才是我们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如果学了若干年英语,遇到一些外国客人,或是出国旅游时,我们还不能和他们进行简单的交流,这样的英语教学,我想是走偏了、失败了,即使学生考得再高的分数,再好的成绩,也不能说英语教学是有效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十分注重对学生说的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把课堂作为一个舞台,让学生在这个舞台上大胆地表达,消除学生不敢说的心理,把英语当做一个有用的工具学好。

三、结语

说写范文篇8

1、更新传统观念,做到四个转变。

教学观和学习观的转变是同步的,是师生的共同任务。首先要求教师(1)从传授知识为目的向培养学生能力为目的转变;(2)教学方法也由讲授为主向训练为主转变;同时要求学生在学习观上(1)从上课听讲(被动、客体)向课上思考(主动、主体)转变;(2)从向老师要知识向课上要学习方法和能力转变。

2、加大训练量,提高学生说、读、写的能力。

说、读、写的能力,就是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写作)表达能力合二而一的综合能力,关系到学生的生存能力和前途命运。传统的教学弊病:学生终日呆在课堂上,埋在作业里,很少有说话训练机会,很少有阅览课外书籍机会,使学生几乎成了只会“叫”、不会说的“小绵羊”。至于作文水平,也仅仅依靠每学期的六、七次正规作文练习,更是可怜之至。因此,必须加大训练量。具体做法如下:(1)把说话引进课堂,给学生课上说话的机会。如每堂课除有意识地提问学生回答问题、多给学生说话机会外,还应抽出时间让学生三一伙、两一组的组合起来进行说话训练或口头作文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集中、条理,准确、通顺的语言能力。

(2)、把教材中所有的阅读篇目都放在课上来处理,保证教材阅读量。因为阅读能力的形成与提高,同样离不开量的积累。关于课文内容,学生理解的坚决不讲;有的课文就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文章的最妙之处、最感人之点就行了。

同时,针对学生课外阅读少得可怜的现象,把课外阅读纳入语文教学,让学生堂堂正正地读课外书刊。

说写范文篇9

[关键词]课程思政;SPOC;英语

一、案例综述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注定今年非同一般,非比寻常。疫情牵动着我们每个人的心,也促使我们反思和成长。在社会“战疫大课堂”里,“吹哨人”的勇敢担当,美丽“逆行者”的舍己牺牲,平凡“志愿者”的努力付出,无一不撼动心灵,鼓舞人心,让我们切切感受温情大爱,享生命华美绽放,知岁月静好不易,惜居家隔离时光。“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教师学子,响应号召,线上学习,不负春朝。本案例基于社会“战疫大课堂”的背景,利用英语课人文性和工具性优势特点,关注非常时期教与学的变化,关心学生的情感动向,实践在《体验式英语视听说写》线上SPOC的“战疫小课堂”里如何“三合”统一,“三位”一体,“以有意义的学习目标”构建课程思政内容,在潜移默化的教学活动开展中,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立德树人,促学生温情成长,以满足国家、社会、学校、专业对学生综合素养的诉求。

二、案例解析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指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而英语课因其受众面广,又具有人文性,工具性和思辨性等特点,是课程思政的重要阵地。与时俱进,英语课程改革已从过去注重语言输出的英语教学走向了注重培养学生英文素养的英语教育。《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17版)》明确指出大学英语的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使学生在学习、生活和社会交往和未来工作中能够有效地使用英语,满足国家、社会、学校和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新时期新形势下,如何实现课程思政与英语教育的有机、有意、有效融合?(一)思路与理念。1.理念:坚持“三合”统一“三合”统一是指合目的性,合规律性与合必然性的统一。合目的性是指课程思政要目标导向,始终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和英语课程目标展开。合规律性是指课程思政要想达到预期的育人结果,一定要使教育教学实践符合思想工作的规律(言之有物,言之有理),符合教书育人的规律(立足学生身心发展,接地气),符合学生成长规律(以学生为中心)。合必然性是指课程思政要重视人、环境、教育的相互影响,实现三者协调配合,共同建构,达到育人目的。“抗疫”时期,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环境改变了,师生不能齐聚教室耳提面命,教师成为线上“主播”,教学方式改变了,学生线上预习、上课、提问、作业,学习方式改变了,经历着“全民抗疫”,同时我们的身心接受洗礼。这个时期,从课程思政育人的价值本位出发,坚持“三合”统一,是实现课程思政与英语教育有机、有意、有效融合的契机。2.思路:以“有意义的学习目标”构建课程思政内容为英语教学带来了很大挑战,教师积极地做着各种改变来应对突如其来的教授方式的改变,同时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方式的革命。以美国教育家L·迪·芬克的“有意义的学习目标”为导向,增加渗透社会“抗疫大课堂”的鲜活思政元素(如fightforcoronavirus的鲜活语言事例和素材,居家隔离的学习和生活体验等等),言之有物,言之有理,符合学生学习和发展规律,使学生在学会英语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应用技能,锤炼思维,关心关注自己与他人,学会担当,学会学习,从而构建“有意义的学习经历”,于潜移默化中助学生成长,实现课程的育人目标。(二)设计与实施。《体验式英语视听说写》以《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为导向确定课程目标,分解知识点,形成系统框架结构,每个话题单元的每个知识点小目标同向同行向大的教学目标迈进,以达到促进学生知识内化吸收和英文素养的培养。疫情期间,结合社会热点,增加融入抗疫思政元素,应对新学情和英语教学情境的新变化,通过增强学生对真实生活英语交流的体验与感知,育人育心,立德树人。1.“三位”一体的课程思政设计:以具体知识点为依托,增加融入课程思政元素“三位”一体的课程思政设计模式为;以具体的知识点为依托,以美国教育家L·迪·芬克的“有意义的学习目标”为导向,设计知识点主题相关或与教学情境相关的具有课程思政意义的教学活动,并增加此教学活动的反馈和评估手段,用反馈和评估结果与“有意义的学习目标”进行比对,看是否达成本知识点的育人目标,教学活动还可以作哪些设计优化,以达到更好的反馈和评估结果,实现更有效的有意义学习目标,如此循环反复,闭环精进,向立德树人的总目标迈进。2.实施。为了能较充分展现“三合统一”,“三位”一体的课程思政理念,现选取抗疫期间本课程相关案例加以陈述。A.知识点片段课程思政元素实施举隅新学期英语热身课思政元素:中国传统文化自信;防疫鲜活语言和人物素材习得。思政元素习得目标:描述春节习俗,属相,理解感受春节家人团聚的节日氛围;掌握防疫英文知识及防疫方法,坚定信心抗击病毒;书写表达特殊寒假的人和事,言之有物,于叙述中收获成长感悟。教学活动:课前学生学习短视频:春节习俗;舞狮,调查学生最喜欢的新年习俗;课中教师点拨重难点;头脑风暴学生的属相以及家人经常做的新年活动。课前学习coronavirus的英文介绍视频,学唱FighttheVirus的抗病毒之歌,课中教授重点语言点,问卷调查学生对防疫知识了解多少。课后作文:MyWinterVacationinCoronavirusPeriod语言输出特殊寒假的人和事以及自己的经历和成长。反馈&评估:云课堂反馈评价学生相关活动参与,及时指证有表达问题的地方;线上连麦学生跟唱fighttheVirus,以歌声表达心声;作文批阅了解学生语言运用和心声,为学生提供特殊时期表达的outlet。有的学生在作文中写道:Itisveryim-portanttobeself-discipline,表达了自己要自律,体现了学生内心的成长。B.单元课程思政元素实施举隅知识点片段的课程思政元素的增加和融入主要关注“战疫课堂”里学生的情感表达和温情成长。在教学单元中,除此之外,以“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为指挥棒,让教与学不打折,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线上自主学习能力和职业英文素养。以Invitation单元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实践为例。基础知识部分,除重点单词如invite的派生及用法和邀请,接受邀请,拒绝邀请的重点表达外,在课程思政目标里融入理解婉拒whitelies和应邀送礼的文化差异,以此设置相应的教学活动(如互动点拨+云课堂测试+思维导图总结作业,知识点互动讲授+云课堂测试+思维导图总结,互动点拨+云课堂头脑风暴+讨论等);评估手段以云课堂后台数据分析和老师主观评阅相结合。语言应用时,课程思政目标以培养与专业相结合的语言应用能力为导向,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利用钉钉平台直播拍语言交流视频,并设计请柬,学会写邀请信及其接受邀请和拒绝邀请的回信。评价评估手段以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和作业展为成果评定方式,增加学生获得感和成就感。对于学会学习部分,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指点。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上,通过教学平台课前课中课后导学督学,和钉钉平台的百词斩打卡活动实现。对于学习方法,教师在教学活动设计时学会做个懒老师,鼓励学生探究答案。评估和反馈则以荣誉证书小奖品等鼓励学习之星和进步之星。另外师生相互关心,通过社交媒体答疑聊天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情况,师生共同聆听彼此心声,怀念美好,珍惜当下,增进师生感情,增加课程黏度。(三)实效与经验。1.实效。在扎实的实践和探索中,《体验式英语视听说写》的“战疫课堂”教与学不打折,课程思政元素的增加和融入取得了一定的实效。A.学生阶段性测试成绩逐步提高(U1平均分72.99,U2提高到82.13),语言基础技能得以掌握。B.学生学习成果体现着教学目标的达成度,高质量的作业证明了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综合素养的提高。作文及电邮交流体现了防疫期间学生心智的成长;知识点总结思维导图作业,请柬和餐单设计作业,学生解锁了很多思维导图工具(如WPS-mind,Xmind,爱莫)和ps软件的应用,开拓了学习实践的渠道,展现了语言能力和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学生的个人发展以及专业诉求也在相得益彰中精进,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在一步步实践中彰显成效。C.学生自学能力和学习习惯逐渐养成。“战疫”课堂需要学生自律并有一定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后疫情时代,当我们重返学校,一切都将不同,但自学能力和自律仍将是终身学习的法宝。在战疫课堂中培养学生自律自学能力很有必要。在本SPOC课程,除了通过“云课堂”常规的导学督学手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外,借助钉钉学习圈,开展百词斩打卡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也取得了一定效果,学生已集体坚持打卡30天。D.课程思政增强了课程的黏合度,学生对课程满意度高。课程思政元素的增加与融入不仅能使课程育人目标有了明确清晰的呈现,学生也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自己的成长和改变,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成就感,增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课程之间的黏合度。从学生对课程的评价来看,91%的同学英语学习很有成就感,对课程的满意度高。2.经验。A.理念先行,搭好行动的脚手架教师是“课程思政”生成的关键因素。教师自身对“课程思政”理念的理解和接受程度,直接关系到课程思政的执行力和执行效果。因此要提升英语课程思政的效果,教师需积极学习领会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的精神,学习优秀的英语课程思政理念和案例,搭好行动的脚手架,把思想力转化为行动实践力,挖掘自身课程的思政元素,精心设计,耐心引导,细心实践,用心总结反思。B.“以有意义的学习目标”构建课程思政内容“有意义的学习目标”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中心,围绕“有意义的学习目标”构建课程思政内容,更容易“三合”统一,贴合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挖掘出教材中适合学生并受学生欢迎的显性的或隐形的思政元素,于“润物新无声”中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从而达到英语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C.学习成果展激励,荣誉成就感促奋发成长人是社会的一分子,不是孤立的存在,学习成长过程中来自教师、同伴及同学的鼓励和赞许会让进步同学备受鼓舞,继续努力,做更好的自己。其他同学看到进步同学的成长也会反思自己的问题所在,积极追赶,形成积极的学习成长生态圈。以微信公众号展示学生的优秀学习成果,让荣誉成就感促进更多学生奋发成长,积极迈向“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三、案例反思

(一)创新之处。1.“三合”统一,有机融入,无缝对接在全国“战疫大课堂”的时代背景下,本“战疫”SPOC,“三合”统一为指导思想,挖掘鲜活的战疫素材,有机融入到点滴线上日常教学中去,或关注语言素材,或关注疫情期间学生的心声倾吐和情感交流,或线上教学不打折,扎扎实实,以一个个“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活动,层层递进,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英文素养,充实的学生头脑和心灵,共迎美好。2.“三位”一体,闭环设计疫情期间,本SPOC实践,紧扣本校学情,以“有意义的学习目标”构建课程思政内容,设计相应的线上翻转课堂教学活动,并将课程思政内容以头脑风暴,讨论以及主观作业等多种方式加以反馈评估,以便促进“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达成,为进一步精进课程思政教学活动设计和反馈评估手段提供依据和经验,如此目标———教学活动———反馈评估三位一体,循环反复,闭环精进,向立德树人的总目标迈进。3.关心关注,共同成长疫情期间,线上授课互动,屏幕隔阂,随时关心关注彼此,增进师生情感,爱自己,爱他人,共同成长。课前热身时和学生一起聊聊家常,聊聊身边的事儿。学生想学校了,就发起“Whatdoyoumissaboutthecampus?”的头脑风暴,和学生一起用英文来回忆学校里的小美好,释放心情,感悟生活。作为平凡人,“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情,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一些小事情”,珍惜当下,自律自爱,做好自己的本职学习和工作,就是“疫情时代”对自己最好的交代。(二)下一步改进措施。课程思政理念下的课程大纲优化以及现有教学素材的成体系开发课程混合SPOC实践后,深感课程思政理念对课程建设的重大意义,故下一步需结合已有实践,提高理论和实践深度,对课程大纲从课程思政目标到课程思政教学活动设计再到课程思政反馈与评估手段加以优化精进,并在新课程思政理念下的课程大纲的引领,对现有的教学素材进行精进开发,让本课程的课程思政内容体系化,实现和新的课程大纲的对接,以课程思政内容提高课程的黏合度,提高学生英文素养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参考文献:

[1]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7):10-14.

[2]L·迪·芬克.创造有意义的学习经历:综合性大学课程设计原则[M].胡美馨,刘颖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说写范文篇10

一年级新生识字不多,会说不会写,使表达能力受到了阻碍。为此,我教他们用汉语拼音做拐棍,要说的话用汉语拼音写下来,提高他们写的兴趣。首先介绍他们自己家庭的成员,在哪儿工作?家庭住址等等。班里很多同学都能介绍得很清楚。接着教他们讲心里话:“你喜欢我们学校和班集体吗?”“喜欢老师吗?”“你有什么话想对老师说?”等等。孩子们一看,汉语拼音用处真大呀!群情振奋,写的欲望强烈了,纷纷给老师写他们的心里话。我也顺着他们的情绪,因势利导,紧抓不放,也用拼音给他们写回话、评语等,促进了提前读写。别看他们小,写出的内容可丰富了。事实证明,这种做法为孩子们提前写话打开了闸门。

二、汉字夹拼音“扶”着写话

在孩子们学完拼音,利用汉语拼音识字教学时,为了巩固所学汉字,并同时巩固汉语拼音,我采取了这样的做法:用当堂学的生字先口头组词,再用组的词口头造句,然后将造的句子写出来。写句时,会写的、学过的字一定要使用汉字,不会写的字则用拼音代替。这种拼音夹汉字,汉字带拼音的方式孩子们很喜欢,写句的劲头很大,不但巩固了所学拼音和汉字,提高了造句能力,而且养成了学生动手、动脑的好习惯,为作文起步奠定了良好的基矗三、激发兴趣爱说乐说作文实际上就是写在纸上的话。因此,要想写好作文,首先得学会说话。对一个一年级学生来说,说话并非一件简单的事。有相当一部分孩子,怕在老师、同学面前讲话,声音小得几乎听不见,有的紧张得结结巴巴……。这就需要培养、扶植,给予引导。我的做法有三:

一是利用说话课,给孩子们提供说话的机会。例如让学生介绍自己身边发生的事。介绍时要求态度要大方,声音要响亮,要有条理。我班的小班长朱俊达同学人前不拘谨,讲话干脆、利落,我就让他先说。然后启发、调动不会说、不敢讲的学生,动员他们说。声音小的鼓励他放大声音重说一遍。第二遍明显就比第一遍声音响亮了,态度也大方了。这样,胆小的也敢说了,一个带动一个,课堂的发言逐渐踊跃起来。在此基础上,再紧紧抓装看图说话”等机会让学生练说,全班同学的说话水平便逐步提高了。

二是采用多样化方法,给学生创设说话的情境。在学生的生活里,看电视的机会很多,于是我就抓住这一点,布置他们看动画片“成语动画廊”“人与自然”等电视节目,看后在班上利用课前的几分钟时间讲出来;再如:早上,让学生把自己做的梦有顺序、有条理的讲出来。你讲一个,他讲一个,同学们的说话热情也高了,说话也逐渐有条有理有顺序了。三是训练学生学会说完整的话。在培养学生说话能力的同时,要逐渐培养学生会说完整的话。低年级的孩子不懂语法,更不能过早地向他们讲语法,那么怎样才是一句完整的话呢?我就告诉他们:完整的话就是说话的时候,一定要告诉别人,你说的是“谁”?是“什么?”“他(它)们怎么样了?”“干什么?”等等。在学生们明白了“完整话”的概念后,我就让他们在课堂上,大量地反复练习,并放手让学生评议。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普遍提高,个别同学还真有些“出口成章”的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