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政策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8 08:03:26

税收政策

税收政策范文篇1

关键词:财政税收;问题;深化改革

严格意义上说,财政税收并不是一个准确的定义,税收应该是财政政策的一部分,财政政策还包括财政投资政策、收入分配政策、财政转移支付政策等多个方面。但由于税收作为财政收入的最主要来源,与财政支出一起构成了同一个问题的两面。近年来,科技进步带来的经济社会巨变已经辐射到各个角落,产业之间、区域之间、各群体之间的收入和分配也发生了绝大变化。国家不仅要通过财政税收政策稳保经济发展的软着陆和转型升级,更要解决长期积累下来的社会问题,如区域发展差距扩大、收入差距扩大等。如何主次兼顾、有序推进,需要对当前经济社会形势有清醒的认识,对当前财政税收政策面临的问题要有务实的正视,进而才能科学地研究如何进行制度和政策的创新。

一、社会经济巨变给财政税收政策带来的挑战

财政税收包括税收征收和支出两个两面,税收收入不仅是国家建设和运行的资金来源,也是调节收入分配,协调各方利益的基础。无论是税收的征收,还是税收的配置利用,都必须以不断促进国家竞争力提升为终级目标,其中包括产业竞争力、技术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社会和谐保障等等。而这些目标的实现需要通过实体经济、科研投入、公共设施建设、保障体系建设来实现,在不同的时期下,如何让持续这些影响因素产生积极的影响,而不至于因短缺或过度供给而带来国家机器整体的健康运转,是财政税收政策的核心人物。从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无形的大手对社会进步的作用毋庸置疑,但它同样带来了副作用,我们同西方国家一样无法避免。诸如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扩大化、收入差距扩大、产能过剩、资产泡沫等等问题,就需要财政税收政策来制衡。而在不同时期,这些问题所呈现的状态以及解决的途径不同。近几年来,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国家层面的几轮刺激计划,买下的隐患已经完全暴露,一是如房地产泡沫、大宗商品产能过剩、要素价格飞升等问题,导致大量传统实体经济出现衰退迹象。国内生产要素成本的提高,以及海外发展中国家基础产业的成熟,大量产业转移到了国外,国内的传统就业机会减少;二是高房价、高物价给百姓生活带来巨大压力,而同时收入因为实体经济的疲软而得不到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下降;三是区域间的发展差距再一次拉大,中小城市、中西部地区受到的冲击更加严重,持续的时间更长。面对这些“副产品”,财政税收政策必须主动进行调整,逐步消除不健康的发展方式,促进和扶持新兴的发展方式。此外,各种新兴技术的出现和应用,也带来了大量的机遇和问题。以互联网+为主导的发展潮流,不仅重新组织了社会生产方式,也促进了大量新业态、新岗位、新模式的出现。财政税收政策面对这些新生事物,需要及时得更新版本,与时俱进。

二、现有财政税收政策存在的问题

1.税收水平和结构不合理现象仍普遍存在

首先,我国税收水平与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匹配,明显较高。从实际购买力上看,我国仍然处于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根据全球水平统计数据看,我国目前的税收水平已经超过了中上等收入国家。尽管我国在不断提高个人所得税的征收起点,但税收重头还是在于名目繁多的流转税。而这些流转税来源于企业的利润,因此最终会反映在群众的收入上。税收种类多,征收总体比例高,最终导致群众的工资收入得不到有效提高。而面对泡沫化的房地产市场,进而引发的物价上涨,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迟迟得不到显著提高也是情理之中了。其次,税制结构存在不合理现象。一方面是流转税和所得税的比例不合理,营业税、增值税等流转税占到税收的七成,而各类所得税仅占两成。因此,虽然流转税有利于国家财政的资金筹集,但在更深层次的分配领域,所得税的作用被抑制。而目前我国的许多社会问题都来源于分配领域,劳务和资本收入分配、城乡之间的分配、企业和员工之间的分配、区域之间的分配问题,直接关系到各利益主体的收入水平以及后续的发展动力;另一方面,税种设置不合理,税种交叉问题仍较为严峻。例如财产税、遗产税、社会保障税等涉及分配领域的税种迟迟得不到应用,而部分流转税的税种重合和交叉问题又得不到及时得解决。最终,主要税种与经济结构变化不匹配适应。例如增值税为例中的生产型增值税带来的行业间税负不均,资本比重高的生产型企业,大量的固定资产那购置税不能抵扣。资本的沉没成本很高,因而限制了资本在各行业之间的灵活流动,降低了产业结构调整的动力;消费税对高档消费品和不利于环境保护的消费品,没有纳入到消费税的征收范围中,或者征收的比例很小,起不到调节的作用。

2.财税支出体系不完善,资源配置不科学

从支出方面看,财政税收政策在资源配置上比税收征缴面临更大的挑战,用好每一分钱是财政税收政策的责任。从上文提到的诸多“副产品”可以看出,我国现有财政税收政策在支出方面存在的问题较为严峻。受到时代背景的约束,财政政策的实施周期已经赶不上时代的变化脚步,加上许多积累多年的问题暴露,使得原来优选的财政政策在如今看来并不尽如人意。也就是说在财政支出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方面,需要通过技术和人才等多个方面进行改革提升,确保在快速变化的时代中,能够灵活调整,跟上脚步;此外,财政支出的权、责、利关系协调和监督体制建设需要完善。诸如财政公开、省直管县等措施实施需要加大力度推行落地。

三、财政税收政策创新的措施建议

1.推进财政税收政策管理的技术和能力水平提升

任何一个财政税收政策的问题,都不是单方面的思考和解决的。财政税收的系统涉及领域十分复杂而又在不断变化。因此,如何为更好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需要有强大的管理技术和能力做支撑。财政税收的每一个动作都涉及大量的数据,包括资金数据、经济活动内容以及他们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而问题就隐藏在这些数据和关系中。如何高效地从这些活动和数据中挖掘出规律和本质,是财政税收政策创新最根本和最科学的依据。随着ICT技术的高度成熟,大数据和云计算的普及,财政税收政策的制定者和实施者,以及普通的人民群众,都应该借助这些高科技能力,去观察和分析财政税收政策的作用和影响。具体来看,一方面财政税收相关的组织应积极应用现代化的办公和管理工具,数字化和互联互通。将数据公开、流通和共享,背后的真相挖掘数来,并将成果分享出来。另一方面,应当加强队伍建设,提升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尤其是管理者,应具备一定的经济学造诣、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应用新技术的能力。

2.优化税收结构和水平

税收结构和水平的问题已经很明显,而且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制约影响。因此,对于明显的缺陷,需要及时地进行改进创新。首先,可以调整或合并性质类似或者存在交叉的税种。例如印花税与货物、劳务交易、证照合同相关,可以将其纳入行政事业收费,或者纳入房地产税等税种中;其次,开征必要的新税种,尤其是在收入分配领域。国家主导的财政政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并没有完全公平合理的在各个群体中得到分配。大量的垄断、资本优势拥有者,获取了经济发展最丰厚的果实,而作为基础的建设者的群众,不但没有得到公平合理的分配,却因为资本和垄断需要在支出领域为既得利益群体买单。例如遗产税、财产税等税种应当不遗余力地推广,才能从长远上协调社会问题。

3.加强财政税收转移支付的配置效率

区域间发展差异、群体间的发展差距的协调,最直接快速的方法是通过扶持和补贴的方式。落地地区和落后群体需要发展的资本,而一些需要淘汰的产业和组织也必须坚决地淘汰。将财政扶持从落后的领域从解脱出来,用于落后而又有潜力的地区的发展动力培育、用于新兴行业的支持,以及公共民生保障体系的建设上。同样的,财政税收转移支付的配置效率提升,不仅需要从上之下坚决贯彻法制规则,也需要各层级组织和从业者具备专业的能力和必要的工具。

作者:初咏春 单位: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财政局监督检查处

参考文献:

[1]白庆敏.当前财政税收存在的问题及深化改革策略分析[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14).

[2]张敏等.财政分权、企业税负与税收政策的有效性[J].经济学动态,2015(1).

税收政策范文篇2

[关键词]低碳经济;税收政策;改革

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已经成为国际上遥遥领先的能源大国,而经济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也是严重的。目前节能减排已经在税收政策的推动下有了很大的改进,同时也推动了低碳经济的发展,所以我国更要加快税收政策的改革,尽快推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税收政策,以此来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一、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

目前,全球变暖现象严重,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依靠更安全、可靠的能源供应,并且要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前提保证,以此来改善生态环境。我国的煤炭众多,许多的能源动力来自于煤炭,在这种高消耗的社会环境下,有大约96%的原料被当成垃圾排放到自然界中,破坏生态环境,给自然界带来了不可逆转的伤害。因此,在这样的国情前提下导致能源消费结构出现了不合理的情况,从而给我国能源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威胁。由于煤炭的需求量巨大,只有不断地去开采才能满足如此巨大的需求量,大量的植被也在开采中被破坏,使得环境被污染,生态被破坏,甚至对地质的变迁也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二、税收的改革

目前,我国的税收制度并不完善,还有很多方面没有涉及。因而政府要尽快对现有的税收政策进行改革,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相符合的税收政策。如果税收政策不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企业产品的价格空间,同时也会加重企业的经济负担,错误地引导人们的消费意识,同时也不利于培养人们的纳税意识。所以政府要尽快进行税收改革,从而使我国能够进入低碳经济社会。

三、加快税收政策改革、发展低碳经济的措施

国家对环保企业都应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引导企业树立低碳理念,并且对税收政策进行改革,让企业参与低碳经济下的税收奖罚财政政策。首先对环保投资企业,可以采取退税或所得税税前扣除的办法;其次对生产环保设备的企业可以免征关税和增值税;然后对废旧物资回收的企业可以实行免税政策;最后对采用污染控制技术的企业应允许加速折旧,使税收政策的改革来促进企业进行低碳经济和环保产业的发展。这样不仅可以使原本被废弃的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还能在企业资源回收的同时带动可再生资源技术的研发,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加入低碳产业,为社会带来低碳经济效益。同时大力宣传低碳产品的益处,促使民众认识了解并喜爱上低碳产品,从而去购买使用低碳产品,对购买低碳产品的消费者政府可以适当地给予补贴或税收优惠,进一步引导人们进行低碳消费。对于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国家也要引起重视,尽最大可能促进企业对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不仅可以保护生态环境,更是人们应对恶劣气候变化所采用的重要措施。但可再生能源在我国的利用率极低,远远低于国际上能源消费结构的平均水平,人们没有认识到可再生资源的重要性。因此,国家更要加多少强对可再生能源作用的宣传,使人们能够对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等这些生活中常见的可再生能源加以利用,同时不仅要推出更加实惠吸引人的税收优惠政策,也要在增值税和所得税上给予更多优惠,对可再生能源加大扶持力度,促进可再生能源在我国的推进与发展。在原有的税收优惠基础上,要适时推出新兴的税收奖惩政策,以此来适应低碳经济的发展。比如,我国目前就缺少针对碳税,它的缺失使税收对二氧化碳破坏环境行为没有调控的力度,从而使税收对环境保护失去了作用。如若征收碳税将会使化石能源产品的价格有所提高,通过原材料的价格上涨,企业为了节约成本将会对资源进行充分利用,最终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由此可见,碳税不仅有利于成本的节约,更会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我国的经济发展必须要走低碳经济的道路,对于低碳经济的转型要求要努力去适应,把低碳经济和税收政策结合起来,提高激励效率,引导低碳消费、生产和投资,对税收优惠政策充分利用,让民众明确政府的低碳发展导向作用。而对税收政策的改革,应该立足于我国国情,借鉴国际经验,使低碳经济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华.浅议企业的税务筹划[J].财会通讯(理财版),2007(1).

[2]马慧.税务筹划浅谈[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7(1).

税收政策范文篇3

关键词:节约型社会;绿色财政税收政策;意义;实施策略

一、基于节约型社会的绿色财政税收政策的重要意义

通常情况下,进行绿色财政税收政策,在极大程度上,可以更好的促进社会公共利益的实现。现阶段,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相应的环境问题逐渐凸显出来,并且逐渐成为社会公共问题,基于这一现状,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一般通过市场自我调节以及与宏观调控政策进行有机的整合,来应对存在的问题。根据相关的研究表明,这一方法具有显著的成效,除此之外,对于资金、环境而言,其是公共财产,通过使用相应的政策,能够对环境进行合理的保护,防止其受到不必要的污染,进而实现环境友好型社会,再者,通过这一政策,还能够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进而实现资源节约型社会。而且通过实施绿色财政税收政策,还能够加快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进一步促进自主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由于环保节约项目无法在短时间内获得收益,因此通过灵活运用绿色财政税收政策,加大对环保节约项目的扶持力度,增加企业与社会公众对环保节约项目的信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良性发展[1]。

二、绿色财政税收政策的内涵与作用

一般而言,对于绿色财政税收而言,其主要指的是:财政部门使用税收手段,来确保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确保其节约、高效、绿色发展,再者,其目的在于:保护自然环境,同时确保资源的高效使用,以便确保国家、社会的稳定发展。现阶段,对于财政税收体系而言,其仍旧比较传统,在具体的实行中,不易实现行业的绿色健康发展,通常情况下,会出现许多问题:资源过度开发,再者,有严重的能源浪费,因此,基于这一现状,使其与节约型社会的基本理念不相符,除此之外,对于绿色税收制度而言,其完善与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很好的对各行各业进行约束,进而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与此同时,还能确保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另外,还能使人们真正树立环保意识,进而在实际生活中进行有效的落实,这样一来,能够确保国家、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

三、我国绿色财政税收政策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节约资源的意识有待加强。现阶段,在具体的建设中,往往存在以下不足之处:节约意识还有待提升,与此同时,没有形成有效的消费理念,这样一来,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影响相关工作的稳定运行,再者,不利于体系的有效运行。(1)许多社会群众没有对节约型社会有全面的了解,进而没有全面的认知,在具体的经营中,还是使用以往的方式,没有对节约措施进行及时的完善与优化,进而其不能发挥有效的价值。因此,基于这一现状,为能够获取稳定的经济效益,与此同时,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相关部门要对相关措施进行及时的完善与优化,进而使这些措施发挥显著的成效。除此之外,一些企业使用法律空缺,进而对资源进行无节制的开采,与此同时,还会排放大量的污染物,这样一来,长此以往,不利于生态环境的稳定性[3]。(二)绿色财政税收的政策体系不健全。对于绿色财政税收体系而言,其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建立时间短,还是处于探索阶段,在具体的实施中,有以下不足之处:制度不合理、标准不统一,基于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这一体系的有效发展。通常情况下,对于绿色税收政策而言,其主要针对的是大型企业,与此同时,对于中小型高能耗企业而言,再者,加上家用电气设备,对这方面的制约不是很大,在一些地区还没有制定相应的对策。(三)绿色财政税收政策的激励效果不明显。再者,这一体系还有以下不足之处:奖罚制度还不够健全,这样一来,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激励效果。除此之外,对于社会群众而言,在相关政策方面,没有对其进行有效的关注,关注程度有待提升。因此,基于这一现状。就会影响这一体系的正常实施。(1)对于这一体系而言,其处罚标准不是很完善,通常情况下,对一些不良行为没有严格的处罚标准,如:对企业、个人方面的环境破坏,与此同时,加上一些资源浪费等行为,对于这些行为没有严格的处罚措施,这样一来,不利于对这些行为进行及时的整改,从而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再者,还会使得一些企业对处罚制度不够重视。(2)另外,在相关技术研发方面,以及优惠政策方面都比较少,这样一来,不利于节能产品的有效研发,与此同时,不利于对节能产品的有效选择,从而就会使企业更加倾向于选择高收益、高能耗的设备,进而不利于资源的节约,以及对环境的有效保护,从而不利于构建两型社会[4]。

四、基于节约型社会的绿色财政税收政策的实施策略

(一)完善现有绿色财政税收政策。由于现阶段我国这一政策还尚未健全,因此,其具体的作用还不能充分的体现出来,在当前两型社会的构建中,对这一政策进行及时的完善,显得非常重要。通过使用这一政策能够对资源进行相应的约束,进而确保资源的合理使用,以及保证环境不受污染。再者,在具体的工作中,对于企业生产而言,要对其进行严格的把控,严格控制废弃物的排放量,以及对企业的生产过程进行全面的监控,防止其大量排放污染物。除此之外,对于有些企业的正确行为要给予相应的奖励,如:通过将废弃物处理后在排放,这种行为进行奖励。相应的对于那些不正当的行为要进行相应的处罚[5]。(二)细化绿色财政税收标准。现如今,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以及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尽管人们开始重视绿色发展观念,但是这一理念还没有得到全面的普及,在实际的生产活动中,仍然有许多资源浪费的情况,这一现象不符合节约型社会的相关理念,因此,就会产生许多不利的影响。基于这一现状,相关人员要对税收政策进行有效的调整,进而发挥其有效的作用,以便能够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具体的实施中,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合理增加垃圾税,以及增加排污税,进而有效控制资源浪费的情况,以及减少环境污染的情况,通过使用这一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企业不正当的行为,进而尽快实现两型社会。在当前资源开发过程中,部分企业过于追求经济效益,开采行为存在较强的随意性,针对于这种情况下,还应增加资源税,有效的控制资源开采率。具体还要根据资源价格来对税率进行适当调整,以此来实现对资源开采的有效管控。另外,将高消耗和污染率较大的产业作为重点收税对象,并做好消费者绿色消费的引导工作[6]。(三)创新绿色税收管理机制。对于政府而言,要及时对税收管理机制实施有效的落实,与此同时,还应该进行有效的创新,再者,对各个地区的具体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并且研究其制约因素,从而针对性的采取措施制定有效的管理方案,以便使工作能够稳定的运行。除此之外,还应该定期对管理方案加以创新,确保其符合实际的发展情况,保证当地的可持续发展。在创新的过程中,要把绿色财政政策的实际标准作为基础,主要就是符合市场发展的实际情况。(四)增加绿色财政税收政策的激励效果。现阶段,尽管对构建两型社会,以及实施相应的政策,颁布了许多优惠方案,然而,因为其伴有一些不足之处,如:适用范围小、宣传单一等,基于这一现状,因此,给企业、公众带来的激励效果不是很明显。因此,在出台政策时,一定要保证执行力的可行性,尽量减少工作中存在的制约因素。现将主要的方法进行阐述:扩大其应用的范围,并且根据其执行的情况,对于一些不适用的政策要加以调整,进而保留一些有效的政策,加以充分的使用,与此同时,相关部门还应该对其进行及时的创新,以便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7]。

五、结语

通过上述的分析可知,要想保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要重视两型社会,并且将其进行有效的贯彻,与此同时,还应该制定有效的政策,以便能够对相关企业进行约束,防止其带来环境污染的现象,以及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通过这种方式,来优化市场经济,进而实现两型社会,确保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保证相关行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8]。

参考文献

[1]丘爱春,李莉,张琪.试论基于节约型视角下的绿色财政税收政策[J].财经界(学术版),2019(01):164-165.

[2]李龙,刘向阳,张辉.基于节约型社会视角下的绿色财政税收政策分析[J].纳税,2018,12(23):18-21.

[3]张燕,李强,王志波.浅析节约型社会视角下的绿色财政税收政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8(15):215.

[4]刘涛,降广有,蒙春霞.浅议节约型视角下的绿色财政税收政策[J].现代商业,2016(17):71-72.

[5]赵红,赵佳,周乐.节约型社会视角下的绿色财政税收政策分析[J].科技经济市场,2016(06):62-63.

[6]王环庆.论节约型社会视角下的绿色财政税收政策[J].财经界(学术版),2015(15):330-350.

[7]陈雪琴,任琴.节约型社会下绿色财政税收政策的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2(11):238.

税收政策范文篇4

新中国的殡葬业,是在旧中国一穷二白的殡葬业废墟中发展起来的,在党和政府的领导关怀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拥有上万多名职工的新兴特殊服务行业。然而,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特别是加入WTO后,WTO的原则使传统的中国殡葬服务业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殡葬业不适应社会发展的表现越来越突出,人民群众对殡葬服务的不满情绪越来越强烈,殡葬服务机构因违规违纪和服务事故被媒体曝光的越来越多,特别是殡葬行业的暴利,使得百姓不堪一死,岂不让人苦笑、悲哀!因此,研究殡葬服务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探索改革的道路。当然,殡葬业的改革是需要各级政府及全体公众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的。因此,笔者尝试利用税收的经济调节作用,从税收的角度来规范殡葬行业的管理,弱化其暴利程度,使其走上健康有序的发展道路。

二、理论依据

(一)和谐社会理论。所谓和谐社会,其本质内涵是文明、公平、公正、共富、共享、安定、有序和团结,核心是公正,而公正是一种“均衡”或“应得”——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应得到与其行为相应的待遇。显然,只有每个人都得到了他应得的东西,或者这个社会达到了某种均衡的状态,和谐才是可以期待的。而当前殡葬业的暴利现象,使得百姓“怕死”——当前的丧葬费用高的远远超出了百姓的承受能力。这种现象是与和谐社会格格不入的,因此弱化殡葬业的暴利非常必要。

(二)税收产权理论。税收从表面上看,其课税对象为所得、商品和财产,但税收真正的目的物是产权。因此,公共部门可以依据产权是否存在确定税收边界。在产权明晰存在的地方,税收或税收权力应当介入,否则,会导致税收真空;在产权不存在或不明晰存在的地方,税收或税收权力就不应当介入,否则就导致税收或税收权力滥用。因此,针对殡葬业这个特殊行业,应以税收产权理论为依据,调整殡葬行业税收政策,以规范当前混乱的殡葬市场,实现殡葬行业的自我发展。

三、制定殡葬业合理发展的税收政策思路

(一)殡葬业税收政策调整的原则

1、从实际出发原则。调整殡葬行业税收政策必须根据经济、文化发展的客观需要,既不能被某些条条框框所束缚,也不能盲目抄袭别国的税收政策模式,在此基础上,丰富殡葬方面的税收理论,完善殡葬行业税收政策体系,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2、公平公正原则。调整殡葬业税收政策一定要体现公平原则。所谓公平,就是要丧主、殡葬服务机构、殡葬监察机构合理承担各自责任原则。

3、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调整殡葬业税收政策应该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一方面保证国家殡葬业税收政策能够贯彻执行,维护群众的切身利益,服务收费方面体现公益性;另一方面服务价值又通过市场经营来体现,通过建立完善的适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经营机制,实现殡葬行业的自我发展。

(二)制定殡葬业发展的税收政策思路

1、实现殡葬管理部门政企分开,淡化管理部门作为殡葬业的经营主体,提高殡葬服务行业的效率。殡葬管理部门的职能同政府其他部门的职能是一致的,主要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如规范殡葬市场秩序、保护殡葬消费者的权益,进行调查研究、协调指导,对相关殡葬的税负、价格、赔偿、执业资格、准入审批等的政策进行协调等行政职能服务;殡仪服务公司负责直接与丧属洽谈,根据丧属的合理需求提供系列化服务,也就是“量体裁衣”,而不像我们现在普遍采用的由丧属在现有服务项目中选择的方式;然后,殡仪服务公司再同殡仪馆联系,可以提供接运遗体、整容、化妆、防腐、悼念等服务,殡仪馆可设置在城区内,方便丧属进行治丧活动;最后,再到近郊的火葬场火化遗体,继而选择公墓安葬或是采用其他方式处理骨灰。丧属只需同殡仪服务公司洽谈好,其他环节由殡仪公司进行联系。

2、根据殡葬业主体服务单位的性质,调整并制定税收政策,达到公平殡葬。殡葬业一般包括殡仪馆(服务中心)、火葬场、骨灰公墓。火葬场是公益性事业单位,殡仪服务的过程就是政府部门履行殡葬管理职责的过程,其性质就具有政治性、公益性和公共服务性,建议继续对具有公益性质的殡葬服务机构给予免征营业税、所得税的特别待遇。殡葬服务产业市场化以后,对以盈利为目的的殡葬服务机构要有别于公益性质的殡葬服务机构。国家的税负政策应该注意到这种区别,可以考虑征收火葬税。对火化以外的殡仪服务部分应待条件成熟后,逐步调整现有的税收政策,根据殡仪服务的特点,制定税收政策,确定税种、税率,使殡仪服务规范化。骨灰公墓可分两类:一类是经营型的;一类是公益型的。对经营性的公墓应征税,但应考虑墓地所在地区的各种有关土地方面的税,以这些为依据实行有差别的公墓税,使贫者能够正常安葬,富者得以厚葬。公益性公墓应免税。对殡葬设备、丧葬用品制定行业标准,以行业标准进行征税,对比较敏感的骨灰盒市场销售可考虑建立丧葬用品超市,进行整体市场管理,保证殡葬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

3、制定墓葬方面的税收政策,引导其合理发展。全国各地公墓迅速发展,每年消耗的土地数量非常可观,因此国家通过制定法规限定墓穴面积、限定墓穴的使用周期,在必要时应该征收限制消费的墓地税金;同时,通过税收政策鼓励开发利用不占地或少占地的骨灰安置方法,海葬、树葬、塔葬、壁葬和室内葬;鼓励各地殡仪馆自觉限制木制棺木的使用,转向采用再生和速生材料的替代材料制作棺材。随着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作用的正常发挥,资源在殡葬活动中的消耗才会自觉地维持在适当的水平上。

税收政策范文篇5

自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我国的税收收入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年均增收1400多亿元。其中,税收收入从1994年的5126亿元到1999年的1万亿元,用了5年的时间;而到2001年税收收入突破1.5万亿元仅用两年时间。不难看出,我国税收增长呈现出加速之势。

从理论上来讲,在实行比例税率的流转税制下,税收(T)等于税基(Y)乘以税率(t),即T=Y·t,从而税收增长取决于税基和税率的变动,即ΔT=ΔY·Δt。因此,税收增长无外乎以下三种可能途径:

第一,在其他条件不变(如维持现有税制和征管水平)的情况下,随着经济的增长,税基或税源(Y)自然扩大导致税收增长,我们称之为税收的“自然性增长”。由于在实行比例税率的流转税制下,通常税收弹性系数小于1,因此这种自然性增长尽管导致税收的增长,但不会导致税收的超常增长。

第二,通过调整或改变现有税制,如提高税率(t)、增加税种以及扩大征收范围(Y)等,实现税收增长,我们称之为“制度性增税”。它可能会导致税收的超常增长。

第三,在既定的税制框架下,由于加强税收征管、政策等因素变化而引起税基(T)的扩大,从而实现税收增长,我们分别称之为税收的“管理性增长”、“政策性增长”。它们通常会导致税收的超常增长。

结合我国的实际,首先,我国实行的是以商品税为主体税种、采用比例税率的流转税税制结构,1998年,增值税、消费税和营业税三个税种的收入便占了整个税收收入的近70%,尽管2001年这一比例有所下降,但也达到了65.42%。因此,“自然性增长”导致我国税收超常增长的可能性很小,尽管有关测算表明2001年经济增长引起的税收增长部分约占税收总增收额的50%。其次,自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政府基本上没有采取“制度性增税”措施,仅仅是恢复了属于个人所得税范畴的利息所得税的征收,以及把原有的车辆购置费变为了车辆购置税。前者的数量很小,到2001年利息税才有279亿元;而后者看起来似乎是增设了一个税种,实际上是“费改税”的一项措施,与“增税”无关,应属于政策性因素。此外有必要强调的是,我国在没有实施“制度性增税”的同时采取一系列政策性减税政策。最明显的是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还有企业采用国产设备的技术改造可以抵免企业所得税等等。由此看来,实现税收超常增长的“制度性增税”可以忽略不计。

至此,我们应该把探寻税收超常增长因素的目光转向“管理性增长”和“政策性增长”因素。长期以来,我国存在着大量的偷逃税现象,造成大量税收流失。这几年通过完善征管体系,强化征管力度,减少了税收流失。据有关方面测算,2001年税务系统加强征管增收近700亿元左右,约占全年税收增收总额的26%。例如,1999年打击走私,关税猛增800多亿元,占了当年税收增量的一半多。就“政策性因素”而言,主要是“费改税”和以前出台的各种优惠政策到期、恢复征税从而带来了税收增长。如1994年实行增值税改革时,确定一个优惠措施,即企业已经入库的商品存货可以抵扣进项税,平均每年抵扣约200亿元,随着时间的推移,可以抵扣的存货不断减少,到1999年几乎没有可以抵扣的库存了。又如三资企业超税负返还和校办企业优惠政策到期,以及打击走私带来关税增加等。这些政策性因素都会带来税收的增长。据测算,2001年“费改税”等政策性、一次性因素增加了大量税收,约为700亿元左右,约占总增收额的30%。

综上基本可以确定,导致税收超常增长的主要是“管理性增长”因素和“政策性增长”因素。

二、减税在我国的适用性判断——是否可以减税?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减税指的是通过调整或改变既有税制而减少政策税收,从而降低企业或居民税收负担的一种税收政策。这说明减税首先是一种规范化的调整或改变税制的行动,如削减税种、下调税率、缩小税基;其次,减税的这种制度性安排是个长期的过程,着眼于长期。据此定义,可以发现许多关于减税的争论中,首先在为调整或改变既有税制下的带有非规范化行政色彩的减税政策,不属于减税;其次,在既有税制框架内,任凭偷、漏、欠税的蔓延而不加以阻止,不属于减税,同样通过加强征管清缴欠税等行动而实现的税收增长不属于增税。

1.减税在我国适用性的一般判断。一般而言,减税的政策主张无非出于减税的需求扩张效应和供给效应。无论是扩大需求还是增加供给,减税的作用机理都是建立在所得税税制的基础上,同时,减税政策主要在实行所得税制的国家得到较多应用,主要出于某种或某些长远的考虑。例如,20世纪80年代美国里根政府减税主要在于创造有利于私人投资的制度环境,新世纪的减税浪潮主要出于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国际竞争加剧和世界性经济增速减缓。

结合我国目前现状而言,首先,我国现行以流转税为主、所得税为辅的税制结构模式,制约着减税对扩大内需、增加供给的有效性。2001年,增值税、消费税和营业税三税的比重高达65.42%(含海关的两税),而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相加仅占税收收入的24.91%。在这样的税制下,减税作用机制迂回、间接,税收的最终归宿不易把握,从而不适合作为政府调节经济的工具。其次,减税作为一种税制调整或改革不能仅因为应对通货紧缩,应着眼于长远之虑。经济周期是有规律性的,当前的通货紧缩只是其一现象,不能简单地将具有长期性、稳定性的税制设计同临时性应付通货紧缩捆绑在一起。

退一步来说,即使在流转税制下减税能够起到与所得税制下的同样的扩张效应,刺激消费和生产,促进经济增长,那还必须假设税收是制约当前消费和投资的一个主要因素,微观主体对税收十分敏感。这个假设在一些西方国家是成立的,在这些国家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完善、收入分配状况已经改善或稳定,税收主要是直接税,而且主要来自于家庭部门,一旦减税,就增加了个人的可支配收入,这对消费需求的扩大有较大的刺激作用。同样西方国家的制度比较完善,减税能有效提高企业投资的边际收益,增加企业投资,进而促进整个经济回升。然而,当前我国通货紧缩的特殊性表明这样的假设在我国是很难成立的。由于我国的通货紧缩具有经济体制变革过程中发生的特殊性,这就决定了引导居民消费行为和企业投资行为的主要因素不在于税收。实际上,我国宏观税负水平到2001年也只是上升到15.8%的水平,低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水平,如果微观经济主体在这么低的税负水平下仍然不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说明现实条件下微观主体对税收并不十分敏感,进一步减税对国民经济的刺激作用不会很大。

2.潜在的支出需求与现有收入状况的矛盾。建立公共财政体系要求以支定收,然而当前环境下起码有几方面的支出变化是必须注意的,比如科教支出、国防支出以及债务支出,类似上述急需财政提供保障的支出还很多,如支持国企改革支出等。尽管有学者认为通过精简政府机构可以大大减少行政管理费支出,事实也的确如此,但是与上述多方面支出的增长势头相比,整体的财政支出恐怕还有增无减。

其外,税收为实施政府职能提供财力保障,减税政策的实施必须是在实现政府职能所需财力有所保障的前提下进行的,否则财政的可持续性必将受到威胁。也许此时有人会说这不用担心,减税不但不会减少税收反而会增加税收。我们并不否认在长期内减税可能具有这种功能,但短期内税收收入的减少不可避免。因此,减税必须在税收拥有可调节余地或支出可削减的前提下进行,然而现实的财政状况使得这种前提不大可能。

3.以增加政府支出为主要着力点的积极财政政策未能如愿地实现政策目标,并不意味着减税就可以。纵观我们面临通货紧缩的政策实践可以发现,当东南亚危机波及我国时,动用了货币政策,当货币政策显得力不从心时,中央便决定了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增发国债、扩大支出为主的积极财政政策使得政府面临越来越多的财政风险时,减税的呼声又响起。事实上,我国近年来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性减税政策。最明显的是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从1999年7月1日起按税率减半征收,2000年暂停征收。另外,还有企业技改时的国产设备投资可以抵免企业所得税等等。因此是否应该减税必须取决于减税的成本与收益对比,而不能因为积极财政政策难能如愿就采取减税。

从减税的理论依据、实践经验到当前我国的税制结构与投资、消费行为的特殊性,又到现时中国的财政收支状况,再到减税的客观背景,我们可以发现:将减税可能取得的收益和因此而付出的成本相比较,当前在我国实行减税恐怕得不偿失。

三、在当前环境下税收的政策选择

通过前述对减税得失的分析,当前环境下我们不宜全面减税。但是面对通货紧缩的国内形势和全面减税的世界潮流,税收并不是无用武之地。相反,税收由于其独到的功能特点和作用机制,当前环境下税收应结合“费改税”、制度创新、财政体制改革而进行结构性调整。

1.积极推进“费改税”。我们已经强调过这几年的税收超常增长严格来说不算作政府的增税之举。在既有税制的框架内所进行的任何加强征管的行动,尽管其结果是税收的相应增加,但不属于增税。但是,企业的参照系并不是既有税制,而是以往的税负。在他们眼中,只要今年比去年或前年缴纳的税款增加了,就是增税,所以站在企业的角度并从实际的数字看,这两年企业税负确有加重之嫌。然而细究发现,在税收占GDP比重仍较低的情况下,造成企业负担过重主要在于规范性的税收外还存在着大量的非规范性的收费。这几年来非税负担的增长速度不亚于正税,到2000年我国税费负担已占GDP的25.1%。因此,从切实减轻企业负担、维护市场公平竞争出发,必须整顿非税收入,降低税外负担,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推进“费改税”。

税收政策范文篇6

一、部分国家支持中小企业的税收政策

1.所得税方面

美国对中小企业的所得税优惠:

(1)纳税方式的可选性:如果一个企业符合美国税法中有关中小企业的规定,便可以从下面两种纳税方式中任选一种:①一般的公司所得税,税率为5%-46%的超额累进税率。②合伙企业的纳税方式,合伙企业的所得不用缴纳公司所得税,而是根据股东应得的份额并入股东的个人所得之中,缴纳个人所得税。

(2)降低税率:通过1981年的《经济复兴法》将涉及中小企业的个人所得税税率下调了25%。

(3)减轻对企业投资的税收:①投资抵免,凡购买新的设备,若法定使用年限在5年以上的,其购入价格的10%可直接抵扣当年的应付税款;若法定使用年限为3年者,抵免额为购入价格的6%;甚至某些不动产以及某些购入的旧设备,也可以获得一定程度的税收抵免;小型企业的应纳税款如果少于2500美元,这部分应纳税款可百分之百用于投资抵免。②亏损结转:中小企业的股东从公司得到的损失可以用来对抵从别的来源所得到的收入,如从别的公司得到的工资收入。对中小企业的股东从公司分摊的损失,扣除数额不能超过股东的基值,超过部分要结转到以后年份,结转的期限没有限制。对损失数额超过股东基值的部分,按比例从股东其他收入项目中进行损失扣除。

(4)鼓励中小企业加大科研力度的政策:①通常的研究开发费用如果在课税年度超过过去3年的平均发生额,其超过部分的25%给予免税;②在从事基础研究时,把各税收年度的研究开发费的65%作为非课税对象。同时还实行企业科研费用增长额税收冲减。

日本对中小企业的所得税优惠政策:

(1)降低税率:对资本金在1亿日元以下的中小企业的年度所得,分两部分征税,对总所得在800万日元以下的部分按28%的税率征税,超过800万日元的按37.5%税率征税;而对具有公益性质的中小企业的年度所得均按27%的税率征

(2)鼓励中小企业增加科技开发投入的政策:规定中小企业的试验费的6%可以从法人税或所得税中扣除(扣除额不能超过当年法人税或所得税的15%)。企业为提高技术能力而购入或租借的机器设备,在使用的第一个年度里或是作30%的特别折旧,或是免缴7%的所得税金。

(3)准备金制度:日本建立了多种特定准备金,针对中小企业设立了中小企业改善结构准备金。对于提取的准备金款项,不计入当年的应税所得,年度终了使用有结余时交回再提。

法国对中小企业的所得税优惠政策:

(1)鼓励创办中小企业方面:中小企业在创办当年及随后4年;可从其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占其50%的费用或者可在创办当年及随后2年,对再用于经营的利润全部或部分免税。

(2)有利于中小企业转型方面:从1997年起对中小企业转为公司时所确认的资产增值暂缓征税,并允许原有企业的亏损结转到新公司。

(3)鼓励再投资方面:中小企业如用一部分所得作为资本再投资,该部分所得将按降低的税率(19%)征收公司所得税。

(4)鼓励发明创新方面:中小企业以专利、可获专利的发明或工业生产方法等无形资产投资所获利润增值部分可以推迟5年纳税。

2.其他税收支持措施

加拿大:

(1)对于收入少于20万加元的小企业,提供更长期的缴税宽限期;特别小的企业,并不需要按日缴纳税款。

(2)支持小企业雇员与雇主之间设立期货式的股权合约,企业股票出售时雇员优先购买。如果股票被持有两年,按其收益的75%计税。

德国:

(1)在落后地区新设立中小企业可以免缴营业税5年。

(2)对落后地区的中小企业使用内部留存资金进行投资的部分免缴财产税。

(3)增值税方面,凡上年销售额或劳务费低于25万马克的中小企业,可以采用实收实缴法,以实际当期收到的销售额或劳务费计算上缴。

二、上述国家的有益做法,完善我国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

1.所得税方面

(1)借鉴日本的做法将目前按利润多少来确定企业所得税税率的做法改为按企业的规模(资本金)确定税率。

(2)鼓励中小企业加大科研力度方面:借鉴美国的做法,如果中小企业课税年度的科研投入超过过去3年的平均水平,超过部分的50%可以从应纳税额中扣除。

(3)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方面:取消以是否设在高新区为标准来决定是否给子税收优惠的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所得税优惠政策,改为仅以是否符合高新技术产业标准为标准的税收优惠政策。

(4)提高折旧率:可回比许中小企业采用加速折旧的方法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

(5)鼓励投资的措施:①对中小企业的经营利润用于再投资的部分,给予免税;对于已征税的部分;给予退税。②中小企业购买机器设备的支出可以按一定比例从应付税款中扣除,若企业当年发生亏损,则允许向后和向前结转,可以结转的期限与亏损结转的期限一致。

(6)亏损结转:中小企业的亏损可以延长结转期,建议后转至10年,同时增加前转的优惠,建议可以前转3年。

(7)与鼓励增加就业机会相结合的政策:①对积极吸纳残疾人,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的中小企业给予所得税优惠。②对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创办的小企业,给予适当的减免税,并提供一定的税收宽限期。

2.其他支持措施

税收政策范文篇7

关键词:经济发展;税收政策;节能减排

一、我国现行节能减排税收政策的现状及不足

1.节能减排的税收政策过于零散。我国现行的与节能减排相关的税收政策缺乏总体把握和系统考虑,较多的过于零散地分散于财税部门的各种通知、具体规定中,大都体现在消费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以及资源税等税种中,且只是作为其中的税目来体现,本身具有不稳定性,效力级别较低,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节能减排税收体系,相互之间的协调配合作用难以充分发挥,缺乏前瞻性、系统性和指导性,难以发挥实际效果。并且,目前我国现阶段还缺乏环境税、碳税、废弃物处置税等专门针对节能减排的税种,对能源耗费行为的调控大多还是通过收费的形式进行约束,完善的节能减排税收体系尚未真正构建,难以发挥合力,使得我国节能减排的成果难以巩固,弱化了税收在节能减排方面的作用,这既不利于发挥税收政策对节能减排工作的引导和促进作用,也不利于全社会节能意识的普遍提高。

2.节能减排的税收政策形式单一。我国现行节能减排税收政策中包含的有利于节能减排的税收优惠政策,大多以低税率、减税、免税等直接优惠方式为主,虽然简单易行,但与纳税人经营活动关联度小,容易刺激纳税人以虚假名义骗取税收优惠,促使纳税人行为短期化;而如投资抵免、加速折旧、提取准备金等可以引导纳税人调节生产经营活动的间接税收优惠措施却没有充分利用,节能减排税收优惠政策多是针对某一个企业或某一类产业,而较少针对具体的科技开发活动或高新技术项目来适用优惠政策,形式过于单一。另外现行节能减排的税收政策作用方式多以激励支持为主,而缺少必要的约束限制,即对采用先进技术、节约能源、符合投资导向的企业予以税收支持,但对技术水平低、污染量大的企业未进行有效的约束,未使税收激励支持与约束限制有效结合,对能耗高、污染大的行业企业和产品实行惩罚性的税收政策,引导企业节能减排的效果有限。

3.节能减排的税收政策覆盖面小。尽管目前我国现行的三十余项促进能源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税收政策涵盖了节能减排的方方面面,但与《可再生能源法》、《节约能源法》以及《清洁生产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还远未达到这些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节能减排税收政策覆盖面较窄使得很多资源被廉价甚至是无偿使用,导致资源的过度浪费以及使用的低效。如增值税方面对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支持政策,仅对可再生能源中的垃圾发电、风力发电、水力发电等予以支持,而对在我国潜力巨大、对改变我国能源消费结构有着重要的意义的可再生能源中的太阳能、地热能以及生物质等方面却缺乏必要的税收支持政策。又如在税收优惠较为集中的所得税方面,其政策设计中往往存对节能减排的税收优惠覆盖面太窄的问题,尤其是在当前企业节能减排投入力度不断加大的情况下,造成税收的助推和激励作用不够明显。

二、完善我国节能减排税收政策的建议

1.优化整合税收政策,建立健全节能减排税收政策体系。针对目前节能减排税收政策过于零散的现状,建议统一管理和节能减排税收政策,可考虑将分散于各个相关部门的涉及节能减排的税收政策,统一由财政、税务等相关部门,并使之成为对所有行业、所有企业都适用的公共政策,在总体上形成一整套有利于能源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节能减排税收政策体系;同时还要理顺不同能源税收政策之间的关系,减少政策冲突,增强政策配套性。这样既可以使各项能源税收政策形成合力,提高节能减排税收政策的系统性、可操作性,又便于基层税务机关执行政策时准确把握。

2.扩大政策覆盖范围,加大节能减排税收政策优惠力度。改变原有税收优惠政策内容过多地局限于某地域、某行业、某企业、某项目等不足,调整流转税、所得税等现有税种的优惠政策,按照《可再生能源法》、《节约能源法》和《清洁生产法》等相关法律的规定,进一步扩大税收政策的支持范围,要建立覆盖能源生产、消费和回收全部过程的税收项目。要重点扶持促进能源结构优化、节能减排高科技产品研发、使用等,对高能耗、高污染的重点行业,如钢铁、电力、造纸、化工、煤炭等,可考虑分行业制定节能减排的税收激励政策。对必须加以保护的资源,如土地、海洋、森林、草原、滩涂、淡水和地热等纳入征收范围,并可考虑将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税、矿产资源管理费、水资源费等税费并入资源税。同时进一步扩大消费税征税范围,强化其节能环保方面的调节作用。如对饮料容器、电池、塑料包装物、一次性纸制品、高档建筑装饰材料及会对臭氧层造成破坏的氟利昂产品等,可根据其消费对资源的耗费情况纳入消费税的征税范围,以强化消费税对节能减排的支持力度。

3.多种税收政策并举,有针对性地使用税收优惠手段。要充分利用税收政策对节能减排的巨大推动作用,建立科学合理的税收优惠政策,坚持直接手段与间接手段配合,灵活运用税收优惠政策促进环境保护,全方位支持节能减排,除了对环保产业或节能降耗成绩显著的企业实行直接税收减免外,还应该在减税、免税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加速折旧、投资抵免等手段对原有税收优惠政策进行完善,鼓励企业投资环保产业、开发和使用节能减排设备和绿色能源。同时,应根据节能减排项目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重点支持的环节和手段,使用相应的税收优惠手段,增强税收优惠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从而提高政策支持效果。在作用方式上,要强化税收手段的约束作用,对能耗高、污染大的行业和产品实行重税政策,运用零税率甚或财政贴息的方式鼓励发展低能耗、无污染的行业和产品,建立有利于资源节约与合理开发的约束机制和补偿机制,更好地发挥税收政策在促进资源配置、引导生产消费、促进资源节约和有效利用等方面的作用。

税收政策范文篇8

一、江苏加工贸易出口现状和出口退税政策情况分析

加工贸易出口相对于一般贸易的直接出口而言是一种间接出口,即有进出口经营权的出口企业从境外进口料件,经加工生产后,将产品再出口国际市场的一种外贸出口方式。我省现行外贸出口享受退(免)税政策的外贸出口方式为加工贸易出口(包括来料加工贸易出口和进料加工贸易出口)、一般贸易出口、易货贸易、寄售代销贸易出口等,在各种外贸出口方式中,加工贸易出口和一般贸易出口方式占据主导地位,约占全部货物贸易出口的98%以上,以2007年省统计局网站数据为例,在全部外贸出口中加工贸易出口占64.08%,一般贸易出口占34.61%,我省的加工贸易出口比重高于全国加工贸易比重约10个百分点。国家近两年出口退税政策调整虽然主要针对一般贸易,但对加工贸易也有影响。

1、加工贸易出口在我省外贸出口中占据主导地位。江苏吸引外资多年来处于全国前列,大量外资又集中投向加工贸易,根据省统计局网站统计数据,多年来加工贸易发展一直快于一般贸易,近几年来,我省加工贸易出口比重基本保持在65%左右,一般贸易出口基本保持在34%左右。从2004年至2007年4年情况看起伏不大,加工贸易出口占全省外贸出口比重分别为65%、67%、66%、64.08%,大体占到外贸出口的三分之二,而一般贸易出口分别为34%、32%、33%、35%,约占全部外贸出口的三分之一。

2、加工贸易出口方式中又以进料加工贸易方式为主。根据省统计局网站统计数据,从2004年至2007年,进料加工贸易占整个加工贸易的比重为82%、74%、73%、73.84%,大体占到加工贸易的近四分之三。而近三年进料加工贸易比重略有下降的主要原因还是国家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退税率下调。由于进料加工实行免抵退税而来料加工贸易实行的是免税政策,受到的影响较小,一些加工企业将原来按进料加工方式的改为了来料加工贸易方式,以规避外贸成本上升,从而导致近几年进料加工贸易出口比重略有下降,但总体格局未变,来料加工贸易占加工贸易比重约四分之一左右。

3、加工贸易出口经营主体为外资企业。根据省统计局网站数据,在2007年外贸出口总值2036.72亿美元中,外资企业出口总值为1537.07亿美元,约占75.46%;国有企业出口175.8亿美元,约占8.63%;集体企业出口58.26亿美元,约占2.86%;私营企业出口265.09亿美元,约占13.01%。从中可以看到,我省外贸出口总值的75%为外资企业,而外资企业主要从事加工贸易,加工生产大量贴牌产品,一方面享受我国出口退(免)税政策,另一方面又纳入我国进出口统计范围,而加工出口的是其他国家的品牌产品,这也是形成贸易顺差的最重要因素。由于外资企业进出口需求不受国内市场影响,而更多的取决于国际市场,从而导致我国对外贸进出口的宏观调控难以施加影响,产生调控失效或缺位现象。所谓的“中国制造”其中很大一块是跨国公司在中国制造他们需要的产品。

4、加工贸易主要集中在我省苏南发达地区,产品种类也相对集中。从有关统计数据看,我省苏州、无锡、南京等市开展加工贸易出口比重较大。其中苏州占73%、无锡为10%、南京为8%,三市的比重约占全省加工贸易出口总额的90%以上。从采用料件看,三市的加工贸易进口料件占出口额的比重高达近80%,增值额20%剔除加工费实际使用国产料件的比重很低。从加工贸易出口产品种类看,主要为自动数据处理类产品、液晶装置和光学仪器以及IT产品的部件、配件等,以上三大类产品分别占加工贸易产品出口的22%、13%和10%,基本以散件进口、组装出口、全进全出的贴牌产品。

5、现行加工贸易出口的税收政策与一般贸易出口税收政策原本并无多大出入。但由于近几年国家较大范围调整出口退税和加工贸易出口税收政策,对东部沿海省市实行保证金空转改为实转等,并多次下调出口退税率,从而导致两种外贸出口方式税收负担发生改变,但总体上加工贸易出口退税政策还是优于一般贸易出口,主要问题在于加工贸易进口料件实行免税政策,出口时按进口料件金额乘以出口货物的征退税率之差部分准予从应纳税额中扣除,而一般贸易出口则没有相应的优惠政策,在连续数次较大范围下调出口退税率以后,出口退税平均退税率已从15%下降至10%左右,征退税率之差突显,大约占到已征税款的近三分之一,两种不同贸易出口方式税收负担差异明显,为出口企业选择不同贸易方式出口提供了机会,且加工贸易占得税收支出方面的优势。

6、加工贸易中深加工结转的税收政策不一致。一直以来,国家对加工贸易中深加工结转业务的国内环节的流转税政策未加以明确规定,造成各地在征税还是免税上存在两种不同的处理办法:一种是按一般贸易出口相关规定实行退(免)税管理,即道道结转,道道征税;另一种是按加工贸易相关规定进行退(免)税管理,道道结转,道道免税。我省目前也存在两种处理方式,一是结转料件开具出口发票,如本企业加工后再结转下游企业继续加工,本企业免税,如下游企业加工后直接出口,则按不同贸易方式处理,如系来料加工复出口实行免税,如系进料加工复出口则实行免抵退税;二是结转料件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如本企业加工后再结转下游企业继续加工,本企业征税。如下游企业加工后直接出口,按现行加工贸易来料加工复出口实行免税,进料加工复出口则实行免抵退税。在具体执行中,全省95%左右的深加工结转采取免税方式。

7、加工贸易形成的贸易顺差是全部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统计数据看,2005年全国贸易顺差为1020亿美元,其中加工贸易形成的顺差为1425亿美元;2006年贸易顺差为1775亿美元,其中加工贸易形成的顺差为1889亿美元;2007年贸易顺差为2622亿美元,其中加工贸易顺差为2492.6亿美元。如果不是外贸进口逆差的抵消,贸易顺差的总额还将扩大。而江苏加工贸易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十个百分点,近几年加工贸易形成的贸易顺差占全部贸易顺差的80%以上。

二、对现行加工贸易出口税收政策的改革思考

现行加工贸易出口税收政策优于一般贸易出口税收政策,造成不同贸易方式出口的税收负担产生差异,从而导致加工贸易比重过高,外贸结构不合理,还引发贸易顺差增长过快,出口商品比重失调等问题。加工贸易税收政策调整必须走出过去盲目“招商引资”怪圈向“选商择资”转变,税收政策扶持更多的要鼓励跨国公司将高技术含量的研发、生产等环节向我国转移,要从简单组装到复杂组装到零部件制造再到零部件研发到最终产品研发直到自有品牌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加工贸易的发展方向是加快从贴牌加工(OEM)到委托设计生产(ODM)到自有品牌营销(OBM),税收政策导向上应逐步取消对一般性制造业特别是“两高一资”(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的加工贸易出口退税,使加工贸易出口规模逐步下降,结构不断优化。

1、必须进一步规范加工贸易出口税收政策,使加工贸易出口税收政策与一般贸易出口税收政策基本一致。这也是控制加工贸易顺差扩大的关键所在。在当前出口退税率下调较多造成征退税率不一致,产生征退税率之差问题,可以对加工贸易使用免税进口料件部分也按征退税率之差征税,就是不予计算进口料件部分的不予抵扣税额抵减额,这样可使两种不同外贸出口方式的税收负担基本一致,从而逐步扭转加工贸易发展过快的势头,推动一般贸易与加工贸易的协调发展。

2、尽快统一加工贸易中来料加工与进料加工贸易出口的税收政策。由于现行加工贸易税收政策中来料加工实行免税政策,而进料加工则实行免抵退税,在征退税率基本一致情况下原本税负差别不大,在近几年连续较大范围下调出口退税率之后,拉大了征退税之差额,带来税收负担明显不一致问题。建议适时取消来料加工免税政策,统一实行免抵退税政策,使加工贸易两种不同加工出口方式税收政策和税收负担基本一致,而且与一般贸易生产企业出口的免抵退税政策和负担也趋于一致。

3、尽早明确深加工结转税收政策。由于国家对深加工结转税收政策不明确,造成各地在税收管理上的不一致,也不利于增值税链条的完整性,随着深加工结转业务的不断扩大,结转环节的增多,这一问题应当引起高度重视。特别是转厂加工的上下游企业,都在我国境内,此种深加工结转完全符合增值税“境内销售货物行为”的定义,应当按内销征税。同时,根据增值税专用发票的使用规定,在结转时可以按规定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下游企业据此作为进项税额的抵扣凭证,从当期的销项税额中抵扣,深加工结转的复出口货物,按一般贸易规定给予全额退(免)税,这样就保持了增值税征退税的衔接和链条的完整性。

税收政策范文篇9

1999年的税收政策的变化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鼓励社会投资,拖动经济增长的税收政策规定。

1、关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

⑴由1999年7月1日起至1999年12月31日止,对实际完成的投资额,按规定税率减半征收,2000年1月1日起暂停征收。

⑵现行规定税率根据不同的投资类别,分为零税率、5%、10%、15%、30%五档。

⑶在征收时应注意:

①1999年7月1日前实际完成的投资额照章权额纳税;

②按照权责发生制,按照合同约定实现销售收入的,在1997年7月1日前已经收到的销售收入(如房地产开发企业的预收房款、定金等),也不能减半征收。

③由于各种原因上半年和下半年的投资额划分不清的,由税务部门确定。

2、关于储蓄利息收入所的这个征收个人所得税。

这一征收新领域的开辟,意义非常重大,纳税户一举增加了数十倍,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⑴利息税并不是一个单独的税种或新的税种,而是个人所得税的一小部分,征收范围是在我国境内存储人民币和外币所得的利息。

⑵税率为20%.计算方法为:应纳税额=利息金额×税率

⑶征收时间从1999年10月1日期,此日期前产生的利息不征税。

⑷由银行代缴。

3、调整房地产市场若干税收政策。

⑴营业税。对个人购买并居住超过1年的普通住宅,销售市面征营业税;不足1年的,对销售价格减去购入价以后的差额征收营业税。个人自荐自用的普通住宅,销售时免征营业税。企事业单位按照房改成本价、标准价出售的普通住宅,销售时免征营业税。

⑵契税。个人购买自用普通住宅减半征收契税;积压空置的商品房,2000年以前销售的,免征营业税和契税。积压空置商品房,指1998年以前已经建成,到1999年7月31日以前仍然没有销售的。

⑶土地增值税。居民个人所有的普通住宅,转让时免征土地增值税。

上述政策从1999年8月1日起执行。

二、关于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技术改造、科技成果转化、科研机构转制方面的税收政策。

1、中关村科技园区。

对中关村科技园区的税收优惠,粗看和别的地方无关,但由于有明显的政策突破,意义和作用都十分重大。

软件开发生产企业有关税收政策。

⑴园内一般纳税人销售自行开发生产的计算机软件产品,可以按照建议办法,按6%的征收率计算缴纳增值税,同时,可以开具增值税发票,允许购入单位抵扣。

⑵对软件开发企业实际发放的工资总额,在计算企业所得税时允许全额扣除。

2、科技成果转化。

有关税收政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成果转化发》制定。

⑴科研机构的技术转让收入免征营业税,高等院校的技术转让收入从1999年5月1日期免征营业税。

⑵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技术培训、技术转让、技术服务收入,免征企业所得税。

上述政策从1999年1月1日期开始执行,没有时间限制。

3、科研机构转制。

有关政策根据国务院办公厅有关文件制定,解决国家部委管理的10个国家局所属242个司局及科研机构专职的有关问题。

⑴营业税。从1999年起到2003年年底止,5年内免征技术转让收入的营业税。

⑵土地使用税。免征科研开发自用土地的土地使用税,没有规定时间。

⑶企业所得税。从1999年起到2003年年底止,5年内免征企业所得税。

4、鼓励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税收政策,有关文件于1999年12月2日颁布。

⑴增值税。

①计算机相关企业销售自行开发生产的软件产品按17%征收,对实际税负超过6%的部分,既征既退。

②生产企业的小规模纳税人,按照6%征收率计算缴纳;商业企业的小规模纳税人,按照4%征收率计算缴纳。均可以由税务部门待开增值税发票。

⑵营业税。对单位和个人,不论内资、外资、个人,从事技术转让、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另外,有关文件对本条税收政策在执行中牵涉的审批环节和名称解释有详细规定。

⑶企业所得税。

①对社会力量包括企业、事业、社会团体、个体共户、个人资助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科技研究的,发生的开发费用,可以在应纳税所得额中全额扣除。本条规定突破了现行税法的规定。(现行税法规定,允许由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的捐赠只能是公益救济性的,而且不得超过当年应纳税所得额的3%)。

②软件开发企业实际发放的共额,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准予全部扣除。

⑷外商投资企业、外国企业所得税。

资助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科技研究的,发生的开发费用,可以在应纳税所得额中全额扣除。(和内资企业不同的地方在于,外商投资企业、外国企业的公益救济性捐赠原本就没有3%的限定。)

⑸关于进出口税收。

①对企业为生产产品而进口所需的自用设备和技术(包括配件),可以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

②对列

入科技部和外经贸部高新技术出口目录的产品,凡是退税率没有达到征收率的,可以按照17%退税(例如征收率为15%,也按17%退税)。但需要经过国家税务总局的批准。

5、支持技术改造。(中共中央已决定,但文件还没有,因为操作上还需要解决一些细节问题)。

企业使用国产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对国产设备的价值可以在税前扣除40%.例如,1999年技术改造使用国产设备1亿元,则4,000万元可以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①计算基础是技术改造使用国产设备价值的40%.

②具体操作很难,技术操作办法已经拟定并报国务院审批。倾向性意见是当年一次扣除,不用分年扣除。

③考虑到实际情况,已经建议以今年应纳税所得额为基数,既扣除本条规定的40%以后,应纳税所得额不得低于1999年的数额。

④等文件正式以后才执行。

6、技术开发费。

1999年3月25日已经了《企业技术开发费税前扣除办法》。

①企业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允许在缴纳所得税前全额扣除。

②如果技术开发费比上年实际增长10%以上,按照实际发生额再加上50%税前扣除。例如:1998年技术开发费实际发生额为100万元,1999年为120万元,税前可以扣除180万元,即120+120×50%.

三、关于鼓励外贸出口方面的税收政策。

1、提高出口退税率。

提高出口退税是一条国际惯例。在我国,出口退税经历了很艰难的过程,刚改革开放的时候是征多少退多少,1995年调整退税政策,退税率由原来的17%、3%改为9%、6%、3%,降低幅度非常大。由于改变以后出现了外贸滑坡,1998年调整为11%、8%、5%,1999年再次提高,大约达到13.8%,退税额可能增加好几百亿。

⑴出口税率。1999年1月1日起,机电、纺织、化工、轻工、机械及设备、电子及仪器仪表的出口退税率提高为17%,农机、纺织原料、钟表、水泥的出口退税率提高为13%,有机化工原料、涂料、燃料的出口退税率提高为11%.调整当时还执行6%出口退税率的,一律提高到9%.农产品出口退税率提高到5%.

⑵随着加强征管,骗取出口退税的现象明显减少,1999年7月1日起,再一次大幅度提高。调整以后,大部分产品的出口退税率改为17%(包括服装),一部分产品改为15%(调整前执行13%、11%的),原来执行9%的,提高到13%.农产品仍为5%.

2、“以产顶进”钢材予以退税。

指宝山钢铁厂已经可以生产的、原来依赖进口或因不能出口退税而应影响价格等因素继续进口甚至同一产品先出口再进口的钢材品种,在国内销售以后视同出口给予退税优惠。

3、计划内出口原油实行退税。

四、关于外商投资企业给予鼓励的税收政策。

1、设在中西部地区的外商投资企业,从1999年起,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⑴在现行优惠政策执行期满后三年内,减按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档同时由若干个优惠政策同时实行时,优惠税率最低到10%.

⑵上述优惠政策从2000年1月1日起施行。但要注意:

①若“两免三减”到1999年12月31日正好结束,则不能享受上述优惠政策。

②只有“两免三减”的期限跨过2000年1月1日,才可以享受上述优惠政策。

③政策联合生效时,优惠税率最低不得低于10%.

2、使用国产设备退税(流转税)。

使用国产设备除前述企业所得税的优惠以外,还可以扣除增值税,1999年9月1日起执行。需要注意下列问题:

⑴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

①必须是以货币购进的、没有使用过的国产设备,投资方的实物投资和无形资产投资不退。

②必须在核定的投资退税总额内才可以扣除。既要扣除进口设备免税部分,公式:

核定的投资退税总额=(总投资额-国外免税设备价值)×17%

⑵退税额的确定:

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金额×17%

这项税收优惠征财在征管操作方面的要求很高。

3、使用国产设备技术改造的所得税优惠(所得税)。

同本文第二点第5款的说明。

4、从事能源、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外商投资企业从事能源、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按15%征收企业所得税。本优惠政策原来仅限沿海经济开发区、经济特区、经济开发区所在老城区执行,现在扩大到全国范围。

5、技术开发费比上年增加10%以上时的税收优惠政策,外商投资企业也同样适用。需要注意的是,不能超过当年应纳税所得额。

五、关于国有企业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方面的税收政策。

1、下岗工人从事社区服务的。

⑴三年内免征营业税。

⑵三年内免征个人所得税。

⑶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也一起免征。

⑷上述政策优惠为了让所有从事社区服务的下岗职工都可以享受到,执行到2003年12月31日。

2、还有一些其他的相关税收优惠政策,限于篇幅,不一一详述……

六、其他方面的税收政策。

1、关于计税工资问题。

1999年10月9日,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文进行调整,由550元/人。月调整到800元/人。月,个别地区可以在不高于20%的幅度内再行上调,报财政部和税务总局批准后执行。明确规定下列三种情况不能列入计税工资:

⑴与企业解除劳动合同的企业原职工的工资总额。

⑵虽然未与企业解除劳动合同,但基本工资和养老保险都已经不实际支付的。

⑶职工福利费和养老保险费支付的工资不得计入。

本规定从2000年1月1日起执行。

2、“四金”(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金、基本养老金、

失业保险基金)个人账户免征个人收入所得税。

3、关于国务院各部门机关后勤部门体制改革给予的税收优惠政策。

2000年12月31日前,对机关服务中心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企业所得税。但对外服务取得的收入不在此列。本规定从1999年11月22日起执行。

4、关于保险企业所得税。

有关文件于1999年9月14日。

⑴保险企业支付的手续费可在不超过业务实收保费8%的范围内据实扣除。

⑵保险企业在当年支付的佣金可在不超过业务实收保费5%的范围内据实扣除。

⑶保险企业实际发生的固定资产修理费,可以据实扣除。

⑷保险企业发生的“防预费”,不超过实际保费收入的1%的部分可以据实扣除。

⑸寿险业务和长期健康保险业务的“防预费”,不超过8‰的部分,可以据实扣除。

⑹业务宣传费不超过营业收入的6‰的部分,可以据实扣除。

⑺业务招待费不超过营业收入的3‰的部分,可以据实扣除。

5、北京市对部分中介机构的有关税收政策。

会计师(审计)事务所和律师事务所按照业务收入的11%计算应纳税所得额。

所得税额=应纳税所得额×33%=营业收入×3.63%

七、2000年税收政策变化动向

根据经济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国家税务总局在税制的进一步改革方面还有进一步的考虑与研究,估计将在2000年出台的税收政策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扩大和改革增值税。

1、扩大增值税征收范围。

为了改变增值税征收环节出现“断链”的情况,准备尽快将交通运输和施工、房地产开发企业列入增值税系统。

2、改“生产型增值税”为“收入型增值税”或“消费型增值税”。

目前我国实行的是生产型增值税,固定资产包含的增值税不能抵扣,这不利于企业技术改造和远期发展。另外,原材料和固定资产都是企业向外部购进的,区别主要在于价值补偿的方式不同,原材料是一次性补偿,固定资产是分期渐次补偿,只允许原材料抵扣,不允许固定资产抵扣很不公平,事实上加大了企业的税负。收入型增值税允许将固定资产当期发生的折旧进行抵扣,消费型增值税则允许在固定资产购进时一次性扣除,从而可以较好的解决上述问题。但是,收入型增值税的操作难度很大,消费型增值税又有一个以往购进的固定资产不能得到抵扣的问题,因此,尽管思路已经大致确定,但具体方案在1999年没有能够出台。

二、两个企业所得税的统一。

两个企业所得税,是指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的企业所得税。由于使用的法律不一样,纳税人也有区别(内资企业是法人,外资企业是外商和企业),因此,税率不一样(内资企业分为33%、27%、18%,外资企业为30%加3%、预提税率为20%),优惠政策和征收管理也不一致。这样,外资企业没有真正享受到国民待遇,导致假外资企业越来越多,国家税款流失越来越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尽快统一两个企业所得税,就显得十分必要。

三、个人所得税的改革。

1999年对利息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是这种改革的一部分。但是,个人所得税的改革还远没有完成,现行税制还无法充分体现税收对个人收入进行调节的作用。但个人收入所得税的改革有赖于两个制度的建立,即银行存款“实名制”和私人财产评估制度。

四、地方税的改革。

1、城乡维护建设税。

⑴目前以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的税额为计税依据,有些像附加税,没有形成独立的体系。

⑵目前的征收率分别是城市7%、县城5%、乡镇1%,和实际支出不成比例,不能满足需要。

⑶农村与城市差距过大,带来一系列副作用,如县改市等。

⑷外商投资企业不征收,不够公平。

⑸改革思路:和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脱钩。征收依据可以是销售收入,也可以是固定资产原指,最大的可能是以销售收入为计征依据。方案已经上报。

2、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

这两个税种加起来相当于外商投资企业的房地产税,内外资企业不统一,计税方法不科学(如房产税为:①房产原值减去最高不超过30%后的金额的7%、②按租金收入的12%计征),还不同程度的存在征管不力的现象。改革方案正在研究和制定中。

3、车船使用税。

这个税种可以并入其他税种,2000年可能会有一个结论性的意见出台。

五、关于费改税的问题。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的收费项目有6800多项,全国收费总额将近5千亿,大约为财政收入的一半,这种情况是由国家的实际情况决定的。由于几乎所有的部门都在收费,有的部门甚至每个职能单位都在收费。由于收费严重失控,企业和人民不堪重负,财政遭受重大损失,扰乱分配关系,滋生不正之风,已经到了不能不改的地步。在具体改革步骤上,选择交通作为突破口,在交通和车辆收费上先动手。

1、燃油税。

⑴由于改养路费为燃油税应该先修改《公路法》,必须通过全国人大审议批准,由于各种原因,先后三次表决才获通过,进度有一段延迟。

⑵征税范围确定为汽油和柴油。

⑶税额约为现行油价的50%,北京地区汽油的价格可能由3,000元/吨变成4,500元/吨。

燃油税可能很快就会开征,当然,还有很多相关的问题需要妥善解决。

2、车辆购置税。

改现行的车辆购置费为车辆购置税。

六、关于遗产税。

关于遗产税的各种研究探讨已经进入关键时刻,问题的焦点已经变成了什么时候出台。由一种意见认为没有什么必要,因为目前大多数中国人还没有什么遗产的问题,因此税额小,难度大。另一种意见则认为正因为现在没多少人有遗产问题,涉及面比较窄,正是出台的好时机。开征遗产税的必要性主要表现为:

①有助于提倡勤劳致富,不提倡不劳而获。

②灰色收入的纳税问题可以得到解决。

③由于是所

有者身后的问题,比较容易解决。

但估计在实际执行中困难很多,可行性由一些问题:

①由于财产法律制度没有建立起来,征收遗产税显得先天不足。

②由于私有财产评估制度没有建立起来,征收技术难度非常大。

③和赠与税有些重复。

遗产税的税率和起征点各国不一样。税率高的达到90%,但普遍大于50%.目前倾向性意见是将遗产税税率定在50%~70%.起征点是目前争议的焦点意见不一致,有人提出20万元起征,有的提出50万元起征,也有的提出100万元起征。但不低于100万元起征的意见,是经济学家和税务专家都认可的。

七、证券交易税。

这个税种已经酝酿了很长时间,由于相关的财政问题比较复杂,一直没有出台。主要是证券交易所集中在上海、深圳两处、而股民分布在全国各地矛盾难以解决。目前执行的相关税收政策是交易双方各按交易额的4‰贴缴印花税。

八、社会保障税。

税收政策范文篇10

一、南通市农业龙头企业基本情况

我市现在共有农业龙头企业19户,其中:部级重点龙头企业4户,重点农产品批发市场1户,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4户。这些龙头企业主要分布在我市北部三县(市)——海安县、如东县和如皋市,三地均有部级别的重点龙头企业。经我们实地调查,有的企业已经发展到相当的规模,发展形势令人欣喜。如我市海安县鑫缘丝绸集团公司已初步形成了栽桑养蚕、蚕茧收购、加工、缫丝、织绸、服装、服饰、家纺产品“一条龙”,现有13家子公司,22家分公司和82家茧收购站。该公司在蚕茧基地面积、带动农民户数、拥有名牌产品数量,以及免检产品数量等方面,均居全国同行业第一,正在申报全国“驰名商标”。集团公司拥有资产总额5.56亿元,2005年实现销售收入达10.28亿元人民币,出口创汇3458万美元,是全国丝绸工业“十强”企业,已经形成了颇具规模、在国内有较大影响的茧丝绸特色产业群,整个产业群年产值30亿元,年上缴税费超亿元,较好地解决了11.4万农户增收和5万农民就业的问题。据统计,截至2006年3季度,我市农业龙头企业主营业务销售收入达19.2亿元,其中部级的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5.4亿元,重点农产品批发市场实现产品年交易额达10亿元,其他14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实现销售年收入13.8亿元。同期,龙头企业完成增值税税收为1381万元,企业所得税为95万元;享受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为8231万元,增值税税收优惠为4005万元,税收优惠政策带动效应明显。

二、主要税收优惠政策对农业龙头企业影响分析

部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享受的税收政策主要有:财税字[1997]49号《关于国有农口企事业单位征收企业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及国税发[2001]124号《关于明确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所得税征免问题的通知》规定,从企业被认定年度起,对企业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农林产品初加工取得的所得,免征企业所得税。除此之外,龙头企业还享受一般农业企业依条件享受的增值税优惠,主要有农业生产者销售农业产品免征增值税以及生产资料产品增值税免征或先征后返的税收优惠。但省市级重点龙头企业并不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

经调查,农口企业普遍反映,农业龙头企业认定标准过高,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比如在农业龙头企业本身条件上,加工、流通企业的总资产规模,东部地区在1亿元以上;固定资产规模方面,东部地区在5000万元以上;年销售收入方面,东部地区在1.5亿元以上,以上条件,鲜少有农业企业达到条件。同时要求,企业的总资产报酬率应高于同期银行贷款利率,企业应保证不亏损等条件。而事实上,农业本来就是弱势与微利产业,门槛过高导致绝大多数企业被拒之门外,这与中央支持“三农”的力度要求是不相称的。另外,在企业认定与审批方面,程序较为复杂,最终要农业部、发改委等联席委员会审批,要花费企业的一定精力、财力和时间。此外,自2005年以来,没有再认定新的部级的农业龙头企业。

现行税制对龙头企业发展的局限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税政目标不明确,针对性不强。从上述例举的税政措施来看,并没有从农业龙头企业本身的特殊性考虑,对龙头企业在“三农”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缺乏应有的关照。在具体税收政策制定上,没有完全从龙头企业的实际出发,没有充分服从服务于中央“三农”政策导向。如农产品的初加工与深加工税收政策差异极小,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农产品深、精加工企业廖廖无几,更谈不上发展壮大;由于农产品无法充分增值,农民增收(增产却伤农)就受到限制。因为按现行增值税政策,企业税负较重,即便企业为零利润,也须负担1.5%左右的“增值税”。

二是税收政策手段单一,支持力度小。我国关于龙头企业的有关税收规定仅仅局限于企业所得税方面,并且只提供了降低税率和减免税方式,无法适应不同情况的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诉求;并且税收优惠的程度也有限。目前规定,只有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而且必须是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农林产品初加工取得的所得,才能享受免征所得税优惠,除此之外的农产品,以及产品的深精加工等,都不能享受到税收优惠。省市级的重点龙头企业并无特殊所得税税收优惠政策。针对农业龙头企业的税收优惠只有所得税,而当前大部分农业龙头企业为亏损,或利润微不足道,所得税政策大抵只是水中月,企业无法真实享受实际税收优惠。由于政策效应不明显,对企业发展并无大的推动,也无法真正取得带动地方农业产业的作用。如我市农业龙头企业,不论是部级的,还是省市级的,能够享受所得税政策的优惠税额有限,增值税也几乎为零。

需要指出,由于农业龙头企业本身的税收优惠政策不多,部分农业龙头企业就存在着利用其他身份,享受其他身份(如中外合资)可享受的如国产设备投资抵免等税收优惠。其他未能享受其他身份税收优惠的部分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则劣势明显,对企业发展存在影响。

据调查,我省农业龙头企业远赶不上山东等农业强省的支农、培育力度,我省的龙头企业无论在企业规模,还是在企业数量、产品开发、市场占有、品牌知名度方面,都有很大的差距。地方政府应从财政、基金、费用优惠以及运用“参股”等多层次与形式来培育发展农业企业。

三是农产品加工企业增值税税负过高。目前农产品收购环节增值税进项抵扣率为13%,而销售环节增值税率为17%,二者“高征低扣”相差4%左右,再加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基本为劳动密集型企业,毛利一般在10%左右,本身风险很大;劳动工资占销售额一般为25-35%,而劳动工资不能抵扣进项税额;产品简易加工多,利润很少。据调查,农业企业在这一环节的实际税负要高于一般工业企业2倍。因此,有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尽量以出口业务为主,以出口退税来弥补税负过重的现实。

四是行政管理责任部分转移,企业难以承担。当前,税务机关的征管力量有限,为保证农副产品收购环节不出问题,出台了规范收购环节开具发票的很多具体规定,而企业只能做到不虚开,其他规定实际上很难做到。基层税务机关也普遍感觉为难,一方面不想教条地执行政策,但又不能违反规定;另一方面如果严格执行政策,结果必然导致农业龙头企业对农业企业可以享受的增值税优惠都无法享受或大量增加企业收购费用,如鑫源丝绸公司在生产经营旺季时间需要200多人开具票据凭证。

实践中发现,现在农产品收购凭证管理中存在以下主要问题:(一)农副产品收购凭证的真实性很难鉴定,集中体现在身份证号码可以随意编写;地址、姓名可以随便编造;是真收购还是假收购,查核时费工费时费力,工作量巨大,再加上收购凭证是由纳税人自购自开自行计算,无法做到适时适地监控。(二)对象上难以区分,由于收购环节多、品种多、范围广、不定时、季节性强等特点,收购凭证使用的对象应是农业生产者个人,现在存在着通过中介人、农民经纪人,或商贩来完成收购,或以虚设的聘请手续,作雇佣工处理,把中间人收购化为本厂派员收购。农民经纪人问题已经成为税务机关日常管理中的难题。(三)产品数量上难把关,由于各企业的管理水平有差距,单位耗料没有统一标准,耗损也不一样,很难如实盘点。(四)收购价格上难以核实,由于收购质量的不同,价格有高低,市场有变化,难以控制。(五)收购凭证开具方面不规范,农业产品生产经营单位销售农业产品,销售单位不开销售发票,购买单位开具农业产品“收购发票”,作为进项税额抵扣。(六)税收检查方面难取证,收购环节面对的是“千家万户”,是否存在虚开、代开、多开、扩开,都需要有原始的证据,单靠笔录、询问,证据上不过关,难以定案处理。

以上政策管理规定与中央解决三农问题“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有一定的出入,特别是增值税纳税人的发票管理规定,与农业产业化的进程的要求不尽相符,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加工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的发展。实际上,从事农副产品流通的风险极高,运输、存储不易,市场变化快,利润微,但是对企业的可持续生产和发展,对解决农民“物贱伤农”损失却有很大的意义。

五是农业龙头企业认定管理与税收管理相脱节。税务机关和农业龙头企业认定管理部门沟通较少,税务机关只负责征收,缺乏与认定管理部门的信息沟通,实际处于一种“各扫门前雪”的状态,管理很难到位。农业龙头企业由政府的农业局、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多部门管理,税务机关必须和多个部门打交道,不能通过某一个部门掌握全面的信息。

三、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税收方面的建议

支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必须加强政策倾斜,优化服务,强化部门协作,才能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我们对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政策方面的建议如下:

1、降低农业龙头企业标准

降低农业龙头企业标准、降低准入门槛,能够有力地推进农业产业化大发展。如降低部级重点龙头企业标准,对加工、流通企业总资产规模、固定资产规模、年销售收入适当降低。同时建议对龙头企业的审批权力下放至省级,并进一步简化优化审批程序,方便企业申请,减少企业申请成本和精力。

2、适当放宽农业龙头企业税收优惠面

可以考虑将企业所得税优惠实施放宽至省级重点龙头企业,主要由地方财政负担。从国际视野看,美国、欧盟都对农业有相当多种、形式多样的补贴;从地区比较看,山东等农业强省早年就有支持农业发展的地方系列政策。江苏省近年来的经济社会发展,为支持农业、反哺农业提供了有力的财政基础。

二是建议对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农林产品初加工取得的所得免征所得税优惠放宽至深加工企业,乃至更为广泛的与农(林)业有关的行业,进一步扩大优惠范围。当前,我国农(林)业产品深加工程度很低,不到两成。加工业落后直接导致的是农民增产并不增收,不符合“新农村建设”的安排。现在支持农业加工业发展并不需要承担多大的财政支出,但效果事半功倍。我们应该像支持集成电路等国家高新技术产业那样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

三是应制定有利于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增值税方面的政策安排,如龙头企业直接向农户收购并进行加工、销售的农产品,依简易征收税率减半计征增值税,超税负的部分由企业所在地同级财政(或国家财政)补贴;新办农业龙头企业进行初级加工依法缴纳的增值税地方留成部分,地方政府可以先征后返等。

四是鼓励重点龙头企业加快技术创新,提高市场竞争力。如提高企业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在企业所得税前加成扣除的幅度,政策可比照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政策,如各项费用增长幅度在10%以上的企业,可再按实际发生额抵扣应税所得额;建议对龙头企业取得的财政补贴,凡用于技术进步、扩大再生产、新品研发、环境保护等方面可实行免税优惠。

3、加强税收管理与服务

涉农龙头企业大多势单力薄,抗风险能力不高。农业产业化普遍推广“公司+农户”模式,龙头企业发展不好,连累的就是农民,因此需要政府主导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企业现在反映比较强烈的是税务收购发票管理方面的问题。我们通过调研,倾向性意见是在农产品流通环节,可以直接免税;在农产品加工环节,可以实行核定征税的政策。流通环节免税是因为:一来可以从根本上去除目前农产品流通环节存在的虚开发票、经纪人征管难题等税收问题,同时减少管理成本;并且中间流通环节和农民手中的免税粮在对象上是一致的。同时,流通体制改革是提高农民收入重要的一环,给予政策支持也是应该的。加工环节采取核定征税管理是因为:一来加工环节相对于流通环节而言更为集中,且某类型的加工企业,“原料”相对固定;同时加工环节的成本利润关系相对易于控制和计算。而且这样确定政策以后,税务机关可通过加强农民经纪人等环节的管理,加强发票与凭证代开的管理等方法,做好农产品流通中的税收管理与服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