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兼修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4 12:32:20

身心兼修范文篇1

瑜伽体位法源于五千年前的印度,苦行者们从动物患病不经治疗却可以自然痊愈之现象所得之灵感,模仿学习并加以修正。运用到人身上治疗各种慢性病,此外,还配合呼吸调息,动静平衡,身心统一等要决,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

瑜伽有很多体系,较为普及常用的形式有:……

哈他瑜伽--身体洁净、呼吸、各种体格锻炼方法的体系。

八支分法瑜伽--包括姿势锻炼、呼吸、冥想等等的由八部分组成的瑜伽体系。

八支中之调身即做瑜伽体位法(姿势锻炼),借助各种不同的独特姿势,给予头脑、筋肉、内脏、神经、荷尔蒙腺体适度的刺激,可治疗、减缓身体不适的各种症状,增强免疫力,镇定神经,调整身体的平衡能力。

八支中之调息即呼吸控制法,能控制呼吸就能控制情绪,如果心理受到外界的干扰,致使呼吸不规律,则易引起气血不顺畅而致病。瑜伽呼吸控制法能调整自律神经,控制心跳的速率,缓和紧张情绪,尤其是深沉的腹式呼吸法,不仅能强化腹腔内脏器官,身心亦可自然统一安定。

冥想的目的在于获得内心的和平与安详,当一个人的思维持续不断的朝着一个方向走时,冥想就形成了。冥想能帮助我们释放内心的负担与杂念,使身体与自然亲近。当我们盘腿打坐时,下肢的血流会减缓,而使更多的血液流向上肢与大脑,刺激、活化、改善内脏器官及大脑的功能,使人感到安定、放松、清醒。

瑜伽休息术是一种极好的放松功法,做这种练习可以使你的身体得到彻底全面的放松休息。

注意事项:

1.保持空腹状态,餐后需待3-4小时方可开始练习。饮用流体30分钟之后才做练习。

2.穿着轻松舒适,去除各种饰物,以便身体自由活动不受拘束。

3.以赤足练习为佳,站立的姿势地上一定不要滑脚。坐、卧、跪可在垫或毯上进行。

4.最理想是空间流通、清新。且有足够空间伸展手足肢体的场地。

5.用心去体会每个动作所带来的身体感受。

6.如果你在保持某姿式时感到体力不支,身体颤抖,应停止练习,待身体状况较好时,再恢复练习。

7.量力而行,适可而止,不宜过度逞强,只要在个人极限的范围边界温和地伸展肢体即可。

身心兼修范文篇2

瑜伽体位法源于五千年前的印度,苦行者们从动物患病不经治疗却可以自然痊愈之现象所得之灵感,模仿学习并加以修正。运用到人身上治疗各种慢性病,此外,还配合呼吸调息,动静平衡,身心统一等要决,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

瑜伽有很多体系,较为普及常用的形式有:……

哈他瑜伽--身体洁净、呼吸、各种体格锻炼方法的体系。

八支分法瑜伽--包括姿势锻炼、呼吸、冥想等等的由八部分组成的瑜伽体系。

八支中之调身即做瑜伽体位法(姿势锻炼),借助各种不同的独特姿势,给予头脑、筋肉、内脏、神经、荷尔蒙腺体适度的刺激,可治疗、减缓身体不适的各种症状,增强免疫力,镇定神经,调整身体的平衡能力。

八支中之调息即呼吸控制法,能控制呼吸就能控制情绪,如果心理受到外界的干扰,致使呼吸不规律,则易引起气血不顺畅而致病。瑜伽呼吸控制法能调整自律神经,控制心跳的速率,缓和紧张情绪,尤其是深沉的腹式呼吸法,不仅能强化腹腔内脏器官,身心亦可自然统一安定。

冥想的目的在于获得内心的和平与安详,当一个人的思维持续不断的朝着一个方向走时,冥想就形成了。冥想能帮助我们释放内心的负担与杂念,使身体与自然亲近。当我们盘腿打坐时,下肢的血流会减缓,而使更多的血液流向上肢与大脑,刺激、活化、改善内脏器官及大脑的功能,使人感到安定、放松、清醒。

瑜伽休息术是一种极好的放松功法,做这种练习可以使你的身体得到彻底全面的放松休息。

注意事项:

1.保持空腹状态,餐后需待3-4小时方可开始练习。饮用流体30分钟之后才做练习。

2.穿着轻松舒适,去除各种饰物,以便身体自由活动不受拘束。

3.以赤足练习为佳,站立的姿势地上一定不要滑脚。坐、卧、跪可在垫或毯上进行。

4.最理想是空间流通、清新。且有足够空间伸展手足肢体的场地。

5.用心去体会每个动作所带来的身体感受。

6.如果你在保持某姿式时感到体力不支,身体颤抖,应停止练习,待身体状况较好时,再恢复练习。

7.量力而行,适可而止,不宜过度逞强,只要在个人极限的范围边界温和地伸展肢体即可。

身心兼修范文篇3

【关键词】生态环境建设;室内设计;室内绿化

随着室内空间功能的日益完善,人们停留在室内的时间越来越长,室内空间环境营造显得尤为重要。设计师专注于创造一个完美的空间形象,既要具有使用价值,在视觉表现上符合时代审美;同时也要体现空间所具有的环境气氛、建筑风格、历史文脉等要求。在此目标下,当前的室内设计空前繁荣,美轮美奂的室内空间形象比比皆是,但装修精致的室内空间,往往并不像表面呈现的那般美好,存在着各类的生态方面的问题,如施工过程产生的废气、废物;不当设计造成的声、光、色产生的负面影响;日益封闭的空间环境和密集的人群也导致了人们在生理和心理方面压抑。如此种种,都反映了室内设计并不那么简单,单一的审美和功能设计已经不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人们在强调环境的舒适程度的同时,对室内生态建设提出了要求,这一要求同时切合于当前政府提倡的生态环境建设背景,根据生态学的关联性原理,居于最底端的室内环境的生态建设影响着整体的人类生存环境的生态建设。因而,室内生态建设对整体的环境生态的提升有着重要的影响。[1]由此可见,室内空间不仅要遵循实用、经济、美观的原则,同时也要遵循环保、健康、节能的要求,设计中要坚持以人为本才能实现其可持续发展,这也是室内设计所要达到的内外兼修。室内环境的营造要实现这种内外兼修,就需要在设计过程中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室内装饰材料的合理使用

室内空间环境的营造离不开装饰材料。近年来,装饰材料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有目共睹,据有关资料统计,在环境总体污染中,与建筑业有关的环境污染占总比例的34%,在建筑业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中,有相当大的比例是因为室内装修材料的生产、施工与更新造成的。[2]随着室内装饰材料污染问题日趋严重,2001年,建设部《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B50325-2001],以及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的《室内装饰材料有害物质限量》的国家标准,都对装饰材料中的主要污染物做了严格的检测要求。虽然如此,在装饰材料不断更新的今天,室内空气的污染状况仍然让人担忧。《2019中国室内空气污染状况白皮书》进行一个分析周期(2018年3月到2019年3月),指出室内空气污染严重不合格比例高达74%,装修一年内空气质量合格者不足5%,三年内合格者不足半数;同时指出,“选用符合国家标准和污染小的装修材料是降低室内空气中污染物含量的根本”;但这样就能控制污染吗?装饰材料在二次加工过程中所产生的有毒物质和粉尘,也是造成室内空间空气污染的主要因素;另一方面,即便选用的装饰材料达到了国家的检测标准,但叠加的有害物质同样能够造成室内空气检测标准不符合要求。室内装饰工程完成后,往往将进行空气检测作为评定装饰工程完成质量的标准,但没有人会意识到,室内的软装项目同样能够造成空气污染,如室内家具就是最大的污染源。因而从室内设计的角度出发,想要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源,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1)在材料的选择中,在造价允许的范围内,尽量选用木材、石材等天然材料和环保等级高的室内装饰材料。(2)在室内设计方案中,简化硬质装修内容,去除复杂的造型和装修构建,尽量减少同一材料的大面积使用,保持空间的通透和开敞。

二、注意室内物理环境的营造

室内设计从来就不是简单的审美,应该有着扎实的科学基础。当前,很多的室内空间中,充斥着大量的光污染、声污染、电磁辐射等,在封闭的空间环境中,隐藏着看不到的生物污染;与空气污染不同,这些污染危害并没有被广大使用者普遍重视,如为了打造璀璨的空间环境,室内空间的天花上装饰着大量的照明灯具,照度已经远远超过了使用要求。研究表明:如果在强光或者彩光环境下持续地用眼用脑,会给人的心理和精神造成很大的压力(“光压力”)。[3]笔者见过很多会议室、宴会厅等大量使用大面积的照明灯具,由于这类灯具大部分采用的是LED灯管,白色的LED光源中的蓝色成分可能引起视网膜毒性和感光细胞的损伤,[4]更不用说不合理使用的彩色光源,其造成的危害不言而喻。虽然如此,但自然采光毕竟不能完全满足工作和生活的需求,人工照明仍然是当前主要的采光形式,明亮的室内空间能够扩大空间感觉,也能够掩饰设计中的缺陷,追求灯光璀璨“宁多勿少”的室内照明就成为室内设计的常态,大部分的室内空间的光照远远超过需要量,而解决浪费只通过一个双控或者多控开关就可以了。从室内设计的角度来讲,室内的物理环境的营造是室内空间设计的关键。营造一个完善的室内环境,需要设计师合理进行界面设计表象,结合建筑形式和自然生态元素,创建理想空间。舒适的自然光是我们的首选,现代建筑使得室内空间能够最大限度地引入自然光,光线变换成为空间的动感元素,强化了空间的表现力;同时,对人们的生理和心理建设方面也有着较好的治疗作用;阳光还具有抑菌除霉作用,能够净化空气,提高环境舒适程度。而对于人工照明,2014年6月1日施行的《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13)中,明确给出了绿色照明分概念,它就是“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有益于提高人们生产、工作、学习效率和生活质量,保护身心健康的照明”。并对室内照明在功率密度、照明质量、光源灯具的选择及控制方式等方面作出了具体的规定。室内绿化通过植物将室内环境、人与自然联系起来,成为一体,是一种经济可行的室内生态设计方式,也是环境营造的重要手段。一方面,绿化植物可以净化室内空气,具有生态美学的作用;另一方面,室内绿化可以和建筑的自然通风、采光相结合,改善室内外空间的隔离状态。当前,随着建筑绿墙的核心技术的成熟,室内立体绿化也悄然兴起并成为室内设计的热点,更具有生态价值与社会价值。室内声音系统也是室内物理环境生态化营造的内容之一。噪声是一种特殊的污染形式。当声音超过60分贝以上就会使人感到心情烦躁,90以上就会使听力受损。室内空间可通过有效的方式来降低噪声,如采用专业的隔音材料、墙面避免较高反射度等,室内绿化也是降低噪声的一个实用方法。

三、注意室内资源的节约和重复利用

相对来说,室内装修造成资源的浪费,如空间使用者的更迭、功能的更迭以及人们盲目追求的“时效性”,使室内装修处于不断的更新状态中,严重消耗了自然能源,破坏了生态环境。创建室内生态环境应该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前提下,对可再生自然资源进行有效利用,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以此创造出更为舒适的生活与工作环境,这就要求设计师从有效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的角度出发进行设计。现代室内空间生态环境建设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两方面内容:持续是对不可再生资源而言,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提高相关科学技术进步,促进不可再生资源的后期永续利用。如在室内空间中使用的天然石材,一些优质的石材资源面临枯竭,现阶段普遍采用与人造板材的结合使用等方式,在开采方面进行了相应的限制,引进现代的开采加工技术和工具,这些改进起到了保护资源、降低污染和噪声、提高成材率和经济效益等作用。发展是在不断提高的经济、社会与文化生活水平的基础上,与社会发展趋势相吻合,形成由低级到高级的进步。现代室内设计在经历了最初的粗浅装修到注重空间整体形象到现在的生态空间营造,形成了持续发展的过程。将生态观引入室内设计反映了室内空间设计未来发展的趋势,反映了人们对空间环境品质的追求,关注环境对人的影响和相互成就,对室内空间环境建设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综上所述,创建一个内外兼修的室内环境是当前室内设计的一个不可避免的新的发展趋势。在室内设计中,结合生态学和环境学的观念,将自身纳入到生态循环系统中的设计手法,是室内设计发展的未来趋势和必然路径。室内设计必须将生态要素贯穿于其中,与社会各产业的生态建设形成密切的联系和配合,才能创建完善的、符合时代和人们需求的空间环境。

参考文献:

[1]吴月淋,李晓霞.生态环境与室内设计[J].大舞台,2017.

[2]刘艺轩,刘平.浅析光污染对人体身心健康的危害[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17.

身心兼修范文篇4

关键词:“和”文化;体育文化;文化建构

体育作为人类早期文化现象,其产生和发展与整个人类文明进步有着密切的联系。体育所表现出的形态特征,无不带有特定社会历史与民族文化的印记。由于各个国家、社会的历史文化影响,形成了不同国家、民族体育的本质特征。我国体育文化根植于博大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之中,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国体育文化形成的本源,其丰富的内涵和特质对中国体育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深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对构建和谐体育文化的作用,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传统“和”文化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其中有关“和”的人文思想,构成了中华文化最为亮丽的瑰宝。数千年来,“和”的观念在凝聚中华民族过程中一直起着“轴心”的作用,辐射到中国人生活的各个层面,逐渐泛化为中华民族普遍的社会心理。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和”是一种理想境界,是人生的极致。它蕴含了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思想理念,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修养、哲学思想和政治理想。

1天人合一

我国古代文化将“天人合一”作为人与自然关系的最高境界。“合”即和合、和顺。《庄子·天道》说:“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与天和者也。所以均调天下,与人和者也。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老子《道德经》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礼记·中庸》讲:“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都是讲人与自然万物相和以生的道理2营魄抱一

即主张身心之和。道家认为完美的人格形态应是形体与精神的合一,主张通过修身养性达到人的肉体与精神臻于和谐的境界,使人的本性与道的本体相契。老子在《道德经》中说:“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儒家主张以“中节”制约自我,达到内心之和,进而融入天地之和,形成人与万物的自然和谐。《礼记·中庸》讲:“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佛家主张超脱世俗,追求心空万物的超然人格,主张通过修行达到身心平衡及其与外部环境的平衡,从而进入自由世界。

3尚中责和

“尚中”、“贵和”是中华儒文化的传统精神。《国语》最早提出“和合”理念。《国语·郑语》记载,周幽王八年,太史史伯向郑桓公讲述“兴衰之故”和“死生之道”时说:“虞幕能听协风,以成乐万物生者也。夏禹能单平水土,以品处庶类者也。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认为万物的产生是善于“和合”金木水火土五种自然界的基本元素,从而能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孔子首倡“中庸”学说,视“中庸”为“至德”,提倡“中节”之“和”、“中和之美”。他说《关雎》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即体现了中正、中和。又说:“礼之用,和为贵”,以“和”作为治国之本和为人处事之道。

4相应相济

《说文解字》说:“和,相应也。”相,相互也,即不是一味地顺应,而是主动的、能动的相适相和,是以“执中”消解太过与不及的“中节”、“中和”,是阴阳互补、刚柔相济的相互融合,是和而不同、求同存异、仇必和而解的辩证统一。这种和谐理念,是积极、务实、友善的,充分表现出中华民族宽厚、包容、大气的民族性格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

二、“和”文化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影响和渗透

中国传统“和”文化所体现的和谐理念,形成了中国独特的体育价值观。建立在以人为本基础上的中华文化的和谐精神,成为中国体育文化的精髓,促进了中国传统体育的创造性发展,使中国传统体育呈现出一种融道德教化、竞技娱乐、强身健体、讲求事功于一体的综合文化形态。

1崇尚礼仪

中国古代儒文化对于礼仪的注重,“礼之用,和为贵”,“克己复礼”,将“礼”作为社会秩序的规范。这种理念对古代体育的影响,突出表现在重视体育活动的程式,崇尚礼仪,以此进行教化。如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射箭中的“射礼”,其作为一种竞技运动,同时亦是朝廷统治者进行礼仪道德教育的形式,有一套严格的礼仪程序和等级规定。这种礼仪规范的特征,在我国古代体育的输出项目——日本的弓道中至今仍然保留着。

2表演娱乐

中国古代文化中原始朴素的和谐思想、中和融通的宽和精神,影响到中国古代体育,突出表现在其并不追求竞技中的强烈刺激和对抗,而是将体育活动的竞技性与娱乐性融为一体,追求在竞技表演中自娱娱人的文化氛围。这也成为中国传统体育的一个特色。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古代体育项目逐渐突破礼仪的束缚,出现了娱乐化的趋势,许多富有技巧表演性、游戏性、趣味性和观赏性的项目大量出现。如蹴鞠,就包括有表演性和竞赛性两种形式。其中表演性的蹴鞠,就是在鼓乐伴奏下进行踢控球技巧的表演,是以“蹴鞠舞”的形式出现。再如武艺中的诸多器械演练,也多是以舞的形式表现,如剑舞、刀舞、戟舞等。尤其在民间流传而演变成的中华武术,其所显示出的造型美、体态美、节奏美、韵律美、和谐美、意境美,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体育的表演性的独特魅力。

3修身养生

“和”文化孕育了中华民族清静淡泊、顺乎自然的性格。受中国文化修身养性、形神兼备理念影响,重视养生成为中国传统体育的又一个特征。产生了采用控制呼吸等方法以达到祛病强身目的的体育活动,如五禽戏等气功导引术。通过调理自身,“合于阴阳,调于四时,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使人的身体与天地自然和谐,与四季变化相适,达到与“天、地、神”相通的境地。在修身养生中培养自我特殊的生存能力和对外部世界的调理引导能力,追求生命的和谐与质量。

4文武事功

受中国文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务实精神和人与社会和谐互动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体育具有立足现实、讲求事功的特征。中国古代文化要求个体身心兼修是要达到“文武兼备”,以表现出“君子”的风采,进入或“仁”或“圣”的状态,从而为社会、为国家建功立业。体现在古代传统体育中,便是许多体育项目是以适应战争需要的练武强兵为目的。如一些球类、武艺、田径运动,多与军事训练有密切关系。

三、中西体育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人类社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两种不同的体育文化——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体育文化和以奥林匹克为代表的西方体育文化。两种体育文化在理论基础、价值取向、表现形式、体育手段及功能结构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

1文化差异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植根于“天人合一”、“身心一元”理论之中,强调内外兼修,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及身心统一;西方体育文化基于西方哲学思想,重外在分析,重与自然斗争,侧重“竞争”与“超越”,追求竞技性、惊险性、刺激性、功利性是它的特征。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重整体观,重人体的自身协调及与外部的平衡,带有某种经验、直觉、模糊性质;西方体育文化重科学实验,是解剖学、生理学、医学等现代科技的综合运用。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重节奏、韵律、神韵、内涵、和谐美,重朦胧、抽象、含蓄美;西方体育文化重阳刚、力量、速度美,重外在、形体美。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注重个人修养,使体育形成以追求“健”和“寿”为目的的内向发展,融进身心合一、动静结合的导引养生、武术的发展,从而削弱了体育运动中的竞争性;西方体育文化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使体育始终向着竞争、惊险、公开、健美、趣味方向发展。并形成规范和体系。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主张通过身体锻炼的以外达内、由表及里、由形而上的身体有形活动来促成无形精神的升华,从而实现理想人格的塑造,透射出十分明显的重人格倾向;西方体育文化则重人体胜于重人格,注重人体本身的价值,更讲究从人体的培养上体现体育的价值,通过人在肌肉的运动中、在各种力的交汇中去实现完美人体的塑造,进而实现理想人生。

2互补融合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体育文化在相互发展交流的同时,势必吸收融合相互文化中的精粹部分。

西方竞技体育所表现的竞争观念,与现代社会的发展及形态相吻合,正被中华民族所认可和接受,并被吸收和体现在现代体育运动的开展和发展中。“更高、更快、更强”,这一体现现代体育力与美的普世价值理念,随着奥林匹克运动的普及,也成为中国体育运动的追求和目标。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所体现的生命观、健康观和与此相适应的养生保健体育,蕴含着有关人体科学的丰富内容。其注重身心统一、内外协调、动静结合的辩证思想,对指导当今的人类健身和体育活动,仍具有重要的价值和作用。深入研究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中的人文理念,是对“人文奥运”理念的拓展和延伸。西方一些知识分子已开始对东方体育文化精神进行研究,试图从东方文化的处世之道和养生学说中,重新认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东西方相互移植优秀运动项目。如气功、武术、龙舟竞渡、踏青、放风筝、秋千等东方古老的体育项目,开始向西方移植,使西方竞技体育一统天下的局面融入这种寓动于静的因素,而别开生面。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中华武术这一中国古老体育项目首次列入奥运会的竞赛项目,从而使东方体育在国际舞台展现。而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田径等源于西方的竞技运动项目,早已深入中国各民族体育生活之中,而为中国人所热衷。乒乓球甚至成为我们的“国球”,而统揽国际赛事的大多数金牌。

现代体育文化所展示出来的和谐本身不会是静止状态,而是包含着运动和变化。“现代体育文化不是一个脱颖而出、具有全新特质的文化,而是吸取了中西体育文化各自优良的特质,并在未来的文化运作中进行有效合作,形成互补,建立平衡、和谐而又富于创造性张力的体育文化生态系统。”

3异化走向

过度追求物质,忽视人文精神。现代社会经济高度发展,人们对物质文化高度关注,伴随而来的是忽视人类社会的终极目的——对人本身的关怀,忽视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和谐与良性循环,忽视和谐秩序对人类行为和生活的意义。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繁荣的背后同样存在危机,主要表现为:体育赛事过度商业化造成体育运动本身的人本价值的缺失,经济利益驱动导致运动员职业道德异化,体育过度政治化、功利化抹杀了奥林匹克的人文精神。在“金牌至上”体育价值观影响下,中国体育也出现相应的异化和扭曲。

文化霸权与文化弱势。由于西方文明在经济等领域的巨大优势,今天的全球化相当程度上表现为西方化。“在体育领域,伴随着奥林匹克运动的全球化过程,西方体育文化逐渐成为世界的主导,世界各民族的体育文化都在向西方看齐。”无论是体育的内容、形式,还是体育的价值观和意识,都深深地打上了西方文化的烙印。东方文化正面临被弱化和蚕食的危险。全球化的趋势必然导致统一性的增强,但在融入全球化的进程中,不应以牺牲民族化为代价,而应以民族化进一步发展的形式体现出来。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认为,随着现代化的推进,回归民族自己固有的文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现代化可以加固现存的传统文化,使文化间的差异永远共存。当今在文化多元发展的世界背景下,我们应守护自己的民族文化,在文化融合中发展民族文化,进一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体育文化资源与内涵,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使之纳入整个世界文化体系。

四、“和”文化对和谐体育文化建构的启示

历史文化的传承,影响着社会政治、经济、精神意识等各个领域,对文化的发展与走向也起着重要作用。中国传统“和”文化所体现的原始朴素的人文精神和和谐理念,为构建现代和谐体育文化的设想与实践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1人与自然和谐

生态环境恶化,是威胁当今人类生存发展的三大问题之一。体育的发展已被置于生态环境和体育自身这个参照系中,是对当代体育发展提出的新课题。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成为各国在申办奥运、承办大型赛事的利弊权衡中的两大重要指标。自然环境净化指标成为竞办奥运会等大型运动会的重要条件。现代化、大规模的体育竞赛,需要人与自然和谐的氛围和条件。1994年奥林匹克运动百年大会把环境保护纳入自身健康发展的议题,使现代体育的发展不再危及承载人类生存的自然,以求得人与自然的和谐。在体育发展高度商业化的今天,提倡依附自然、保护自然、美化自然、回归自然的绿色体育思想和行为,是实现体育运动中人与自然和谐的宗旨和目标。

2人与人和谐

体育精神是人与人和谐的理想支柱。参与体育的和平目的及友谊、团结、竞争、公平精神,是东西方体育的共同宗旨。奥运会的目标是“让世界人民彼此相爱”。体育所体现的人类和谐精神,已成为东西方体育共同的精神财富,进而激发起超越体育自身的人类精神的高扬。

体育的创造力成为人与人和谐的凝聚力。现代体育已成为人类社会规模最大、影响最深广的国际文化,构成人与人和谐的最大时空网络和通道。调查表明:体育已成为现代青年的第二语言。体育的公平性是人与人和谐的催化剂,体育开创的公平性原则已泛化成社会和谐发展的精神准则。

21世纪的中国文化将是一种以大众文化为主流的文化。在充分体现大众文化的社会体育和全民健身活动中,中国传统体育活动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扭秧歌、耍龙灯、踩高跷、踢毽子、气功、武术、太极拳等是城乡居民体育活动的首选项目。大众体育运动成为一种居民自发、自觉的公共活动,在活动中创建和增进了人与人关系的和谐。

3人与自我和谐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将人类带入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工业文明,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人类从未经历过的现代文明综合症。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工作的单一化,使人的神经承受着日益加重的高压。生活水平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多,促使人们寻求另一种生活方式来缓冲现代生活节奏。体育活动成为人们释解压力的最好方式。人们越来越渴望回归大自然,向往那种与山水为伴的生活方式。一些传统的体育项目日益获得人们的青睐。与现代体育相比,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喜欢身心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乐意在公园内、林荫旁练武术、打太极,崇尚在崇山峻岭中远足、攀登,在江河中泛舟,调节身心,缓解压力,修身健体,享受大自然,提高健康素质和生活质量。

4人与社会和谐

积极推进“全民健身计划”,大力开展以居民喜闻乐见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社区体育,不仅有利于促进社区居民的身心健康、体格健美,而且有利于构建幸福和谐的社区文化生活。它不仅关系到社区居民个人的身心愉悦、身体健康,享受快乐、长寿与幸福的生活,也直接关系到国民社会福利与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以及全社会的稳定,乃至整个国家富裕强盛和中华民族的兴旺发达。同时,个体在参加集体活动中,势必进一步加强人的社会化趋势,促进人的社会化与现代化。“在强调和谐的现代社会,传统体育文化的和谐意蕴潜藏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对于推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遏止竞技体育出现的不和谐现象,引导人们形成身心和谐发展的整体健身观有着积极的作用。”

5与世界和谐

身心兼修范文篇5

1深化终身体育意识

终身体育主要是指人们要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等活动,其中主要从两个方面分析终身体育的含义,一方面是指人要自始至终参与体育锻炼,通过体育锻炼的方式增强自己的体质、维持身体健康,使体育锻炼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另一方面是指人们要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要知道体育锻炼对于一个人的健康的重要性,并且端正自己锻炼身体的态度,有节奏的、系统的参与到体育锻炼过程中去,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作为一名高校学生更要认识到体育锻炼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进入大学之后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放松警惕,平时的学习生活越来越不规律,在饮食方面也是过于随意,甚至连最重要的早餐也会忽视,这样的生活习惯对于大学生的健康而言非常有害,因而在高校体育教育过程中要加强终身体育的意识,同时要在大学校园里宣传传统养生对健康的重要作用,双管齐下,对大学生的健康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传统养生主要是指通过调节饮食、睡眠、心态等内在的方式对健康起到积极的作用,结合体育外在锻炼形式,通过内外兼修的方式让身体保持健康的状态。深化终身体育意识也要让学生明白除了体育锻炼之外也要通过调节身体内在保持健康,了解传统养生以及体育锻炼对于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性。高校可以借助于网络平台或者学校宣传栏进行传统养生重要性方面的宣传,并给出建设性的意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让学生意识到问题的重要性,从而树立起终身体育的意识,积极的锻炼身体的同时也注重生活节奏方面的调整。

2改革教学方法和内容

传统的体育教学主要是注重对学生的身体素质的锻炼和提升,大学生群体中对传统养生的重要作用以及方式方法缺乏了解,对传统养生的重视性不高,这种观念非常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因而学校需要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教学,在体育教学中加入传统养生的知识内容,提高学生对传统养生的重视程度。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高校大学生的信息来源更多的依赖于网络,因而学校要在充分分析大学生身体素质、作息时间、饮食习惯等问题的具体情况下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案,加入到体育教学过程中去,通过网络宣传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常识,掌握正确健身的科学方法。同时学校可以聘请养生方面的专家,在学校内开展相关讲座,不仅要让学生意识到传统养生的重要性更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养生,通过学校宣传栏做出养生方面的宣传海报也是很好地传播传统养生专业知识的有效方法。传统的体育教学主要是依赖于户外的各种运动,增强学生的体魄,并不是特别重视传统养生方面知识的传授,这是有一定的弊端的,若想让学生更好的增强体魄、锻炼身体、身心健康必须从两个方面入手,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此过程中要讲究方式方法,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借助于多媒体设备宣传各种传统养生的优点以及方式方法,从而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健身观,实现传统养生和体育健身有机结合。

3创编实用养生教材

当代大学生对于传统的养生越来越不重视,对于养生的作用、方式方法也不太了解,因而学校有必要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加入养生的内容,并且编制实用的养生教材供学生学习。养生主要是指运用一定的自我调养的方式方法去保养生命,达到延年益寿的效果。我国的传统养生之道有许多,总体来讲主要有精神、调气、食养、固精等内容,传统的养生方式也会涉及到许多种,高校要在充分分析学生的特征基础上,结合学生的身体素质以及作息习惯等问题创编使用的养生教材。首先,教材内容可以包括传统医学方面的神志养生,主要是通过人的思想、精神等意识层面的内容调节心态,从而达到内心的平静,以此调节自己的身心,保持健康长寿。其次,教材内容还可以包括饮食养生法,高校学生对于吃比较感兴趣,但却不太清楚怎样能吃的健康,因而学校在创编传统饮食教材时要涉及一些饮食养生方面的内容,让学生既懂得怎么吃的美味又懂得怎么吃得健康。高校在体育教学中要穿插一部分的传统养生的内容,让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的同时讲究相应的养生,无论是食谱方面还是睡眠方面亦或是心态方面都要给予一定的指导,让学生知道怎样做才对健康最有帮助、怎样做才能保持良好的心态,从而保持自己身心健康。

4提高体育教师素质

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传统的教学只要求体育教师掌握一定的户外活动的技巧,帮助学生适应各类体育运动,对教师是否掌握传统养生等知识要求不高,如果体育教师没有掌握良好的专业知识,学生在课堂之上就不会有更多的收获。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不仅要学习更多专业的体育技能更要掌握丰富的养生知识,以更好的调节自身,保持健康。因而高校要对体育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无论是教学方式还是教授内容都应该与时代接轨,满足学生的需求,提高教学质量。体育教师既要掌握足够的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各类健身的技巧,通过课堂教学传播更多知识,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保持健康。因而体育教师要时刻保持进取心,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各项能力,同时自己也要努力锻炼身体、专注养生,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要逐渐打破体育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界限,借助于生物学、医学等常识为学生讲解相关理论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注重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让学生在课堂之上学到更多实用的技巧,以应用到自己的健身过程当中去。

5结语

总之,高校体育教学属于终身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的阶段,主要是要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更好的锻炼学生的体魄,让学生养成健身的良好习惯。传统养生在体育教学中非常的重要,在体育教学中要注重与传统养生的结合,体育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让传统养生进入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通过传统养生和体育锻炼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作者:王世强 单位:白银矿冶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春兰.民族传统养生走进高校体育课堂的探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2,10:152~153.

[2]陈樨.形神兼顾,动静相及———浅谈中华传统养生思想对高校体育教育的启发[J].当代体育科技,2012,31:76~78.

身心兼修范文篇6

1.初中学校实施生活化德育管理,有利于培育高尚品德的“活人”

鼓励学生开展生活化德育管理,以生活促进品德教育的均衡发展。坚持“生活教学”理念现行,始终将品德教育与生活相互交融。在学校教育中,品德教育内容的承载主体是课本,但德育管理不是局限在课本中,而应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鲜活的素材相融合,加强学生的品德素质培养,有利于培养高尚品德素养的“活人”。

2.初中学校实施生活化德育管理,有利于培养头脑灵活的“智人”

品德教育由于其自身的特点担负着培养学生情感意志的重要任务。以前人们多关注于品德教育对学生思想产生的影响,而忽视了其促进智育的重要作用。而实际德育管理过程中,高效的德育管理,不仅有利于淡化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界限,促进良好品德素养的养成,同时有利于构建相对开放的德育环境,打造教学共同体,促进智育富有成效地开展,培养善于头脑灵活的“智人”,奏响德育最强音。

3.初中学校实施生活化德育管理,有利于塑造内外兼修的“真人”

初中时期,学生们品德发展水平的总体状况基本一致,但因为学生的家庭生活环境和社区生活环境相互之间并不相同,所以每一个学生个体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品德价值观念,其品德品质的发展水平也会有所差异。因此,在改革传统德育过程中,立足中国教育现实,将生活教育与品德教育相融合,以关注学生个性禀赋为精髓,注重调整教学目标。在立足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的同时,按照时展的要求,设计具有差异化的教学目标,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使教学目标能够集学生个性发展需求与社会发展需求于一身,实现品德认知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对接,培养具有个性禀赋的“真人”。

二、初中生生活化德育管理的实施路径探究

1.采用生活化的德育素材,播撒兴趣的种子

现如今,德育素材仍然来源于生活,对学生进行德育,是为了学生未来能够更好地生活。学生生活的现实世界蕴藏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德育工作者要在学生的现实生活中选取那些能满足学生情感需要和影响品德品质发展的德育内容,与学生当前的生活经验相结合,才能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和认同感,给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便利条件。例如,教师可以将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好人好事与学生进行讨论,利用学生熟悉的典型人物进行实例剖析,播撒品德修养的种子。

2.采用学生化的德育方式,尽享品德认同的甘露

德育方法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相互施加影响的媒介,服务于德育的内容,随着内容的变化而及时地做出改变,德育方法是完成德育任务的重要路径。我国初中德育的工作方法大多都比较陈旧,以灌输法和说教法为主。陈旧的教学方式限制了德育内容的展现,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初中阶段,学生身心发展变化十分迅速,他们的生活经验会越来越多,而且随着经验的丰富,对事物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也会不断地提高。因此,德育工作者要以生活逻辑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依据,有效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按照由近及远和从具体到抽象的原则组织德育内容。从学生特有的理解生活和参与生活的方式入手,沿着学生身心发展以及经验丰富的路径,与学生建立起“我一你”的对话关系,构建师生间的对话德育模式,层层深入地进行德育管理,使德育共同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尽享品德认同的甘露。

3.构建多元化的德育环境,聆听品德修养花开的声音

在德育管理过程中引入生活元素,就是要着重帮助学生树立生活化的品德理念,培养学生生活化的品德意志。而传统德育过程中往往过多地关注理论知识的灌输。因此打破教师与学生的二元对立格局,构建多元化的德育环境,有利于促进学生品德认知与品德实践的统一。例如,笔者带领本班的学生在周末到火车站做义务志愿者,为外出旅行的陌生人指引道路,为清洁工人送上一杯温暖的茶水。同时,在品德教育过程中,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家长和学校能够时时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随时随地地疏导、解决孩子的思想问题,实现快捷方便的心灵对话、及时高效品德教育,为家长、学生、学校构建“三位一体”德育环境开辟广阔之路。因此,学校、家庭、社会应共同重视学生的品德主体地位,实施“三位一体”协作管理,为学生构建更加长效、更加和谐的德育环境,使学生从品德实践中学习,在品德实践中成长,进而增强社会、家庭的德育功能,促进学生在生活领域里真正明白生活化德育的内涵,探寻品德的真谛,聆听德育花开的声音。

作者:董宏伟 单位: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美加外国语学校初中部

参考文献:

[1]姚晓琳.初中德育生活化研究[D].鲁东大学,2013.

身心兼修范文篇7

一、自身存在的问题

在师德师风推进年整改活动中,认真做好师德心得体会、学习阶段总结,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做到学以致用,用理论指导自己工作。并认真对照自己的言行,进行了深入的自查自纠,从根本上杜绝严重损害师德师风的行为,树立起良好师表形象和教育形象。然而,在师德师风方面仍然存在着缺陷和不足:

1.专业知识不够完善,教育技术技能依然需要继续学习改进。

2.教育事业不够坚定,遇到困难不能知难而进,有时有任其自然的松懈思想。在教学实践中不能放手地开展工作。

3.对学生的思想及原有素质等动态了解得还不够,因此在解决学生的一些问题上不能得心应手。

4.加强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可持续发展的潜力还不够。

5.进一步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即自身的素质建设。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

针对以上不足,仔细审视、深刻反思,究其原因。我认为应该归结为:在教学活动中缺乏自主创新和不断进取的精神,在以往的学习和实践中轻视政治理论学习,在生活与事业中缺乏理想信念,没有过多强调道德修养与品行陶冶等问题,虽然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但个人认为不够坚定。

三、整改措施

对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和加强学校常规管理的要求,特为自己拟定以下整改措施:

1.专业知识和教育技术技能方面

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我要树立“边学边干、边干边学、终身学习”的思想观念,与时俱进,紧跟当代知识和技术的反展步伐。要做好这一点,我必将要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强化自己的专业知识,将教育技术与专业课程更好的整合在一起,让学生能从身边、从生活中学习,并且教会他们如何更好的学以致用。

2.教育思想方面

在开展师德师风推进年活动之前,我对教育事业认识的不够彻底,思想意志不够坚定,可能会存在“教书匠”的自我称谓。既然学习了教师道德规范等法律法规,我就应该有了新的认识,所以在今后的教育事业中,我一定会做到:爱岗敬业,尽职尽责,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坚守岗位,尽心竭力,无论遇到任何困难,都会锲而不舍,执著追求,锐意创新,一丝不苟,出色地完成本职工作;进一步培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敬重自己从事的事业,专心致力于事业,千方百计将事情办好。

3.师生情感方面

一位成功的教师更多的是注重与学生情感的融合。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我会更加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热爱学生、诲人不倦、克服自己的不良情绪、杜绝不良的行为。对学生的人格保持尊重,平等地看待每一位学生,关爱每一位学生,严格要求每一位学生;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独立性、创造性,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的潜力得到充分发展。平时注重心灵的沟通,让我和每一位学生都感到身心愉悦、心灵舒展。在生活和学习中,我会时刻做到关心学生,把握学生的心理动向,因材施教。

4.自身方面

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精湛的业务素质,“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具有一桶水”。业务不精的教师只能是误人子弟。所以在今后的教学活动和实践中,我会进一步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拓展自己的视野,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用科学的发展观来看待学生的学习状况,做到学高为师,终身学习,时刻受教。

5.“德”“风”方面

身心兼修范文篇8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全面发展;当代大学生

当今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大学生不仅仅要掌握自己的专业知识,还应该注重自己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努力做到成为一个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做一名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知识分子。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提高对于其人生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甚至终身受用,我们可以通过教育和自我教育两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从两个方面来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做一个“内外兼修”的新时代的当代大学生。

一、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涵义

有学者认为“素质是指个体在先天禀赋的基础上,通过后天对知识和技能的内化升华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品质和素养的总称。”[1]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包括“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科学技术与创新创业、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技能培训等五个方面引导和帮助广大学生完善智能结构,全面成长成才。”[2]我们可以将这几个方面素养概括为“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的协调统一的发展,它们的涵义、地位、作用各有不同,同时又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德指的是大学生的品德的培养,中国有句古话“要成才,先成人!”我国一直都非常重视人才的道德的培养。要培养当代大学生形成较为稳定的心理特点、思想倾向和行为习惯,必须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使其成为促进社会发展、对社会有用的而非阻碍社会发展、危害社会的人才。当今出现了一些犯罪分子利用自己掌握的高科技技术危害社会的等行为,被社会成为“高智商犯罪”,便是思想政治教育缺失的表现。智主要指大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等。在这一点上对当代大学生的培养各个的高校发展的都比较迅速,无论是学生的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有了很大提高,智育与德育同样重要,它决定了当代大学生的终身发展的方向,是衡量我国当代大学生发展情况的重要指标。尤其是在我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国家战略下的要求下,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知识文化水平意义非凡,同时对于提高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综合国力同样有着重要作用。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有好身体才能更好地学习和生活这一点无可非议。目前大学生们的课外时间自觉参与锻炼的时间更少,大学生要加强锻炼身体。美育方面当代大学生也存在普遍缺失,即使有同学愿意学习一些美学知识也仅仅是出于自己的兴趣。劳主要指的是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参加一些社区活动,参加专业技能培养或者参加专业实习等。在这方面因为当代大学生所处的阶段等现实情况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课内外实践活动的种类和方式都比较丰富。但是,现在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当代大学生的实践活动大多集中于专业技能方面的实践活动,社区服务活动和志愿者服务活动之类的实践活动则参加的不多。对于老师要求、学校要求的活动参加的多,自愿报名的实践活动参加的少。众所周知“高等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创新科技成果的重要基地,”[3]大学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德、智、体、美、劳方面的综合素质的水平。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提高不仅是其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当今社会和时代对他们提出的更高的要求。

二、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提升的意义

我国改革开放的几十年里,高等教育培养了各种人才为社会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目前依然存在学校“相对忽视了全方位能力的综合素质人才的培养,所培养的学生既不具备基本的实践技能,也不愿意深入基层工作,造成了人才培养与使用需求脱节,”[4]的问题。首先,当代大学生作为掌握高知识技能的人才对生产力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积极力量,因此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当代大学生们未来也关系着“中国梦”得实现,作为高级知识分子应该发挥自己的重要作用,为实现“中国梦”不断努力。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是学校为了适应国家和社会的需要,具有思想道德修养的“十”字型人才相对“一”字型人才在市场竞争中处于绝对性的优势地位,全能型人才的培养对于学校的发展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当代大学生个人来说,思想道德修养的的提高不仅仅代表自身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的提高,也是自身人生发展的需要。要培养自己的外在气质使自己成为一个“有气质,积极进取,阳光向上”内外兼修的人才,在人生的道路上综合素质的提高也将使你受益终身,一个“内外兼修”的人才会受到更多人的尊敬,也可以在职场中更好的发挥自己的各方面的才能,但是怎样才能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呢?

三、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提升的途径和方法

一方面学校要加强相关课程的设置和相关学科的设置,完善相关的基础设施。大学生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同时努力学习基础知识,加强专业知识学习促进“智育”的发展。在学习的同时也不能忘记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尤其是增强身体素质的活动,目前当代大学生的日常锻炼时间非常的少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我们要注重自己对美的培养和追求,培养自己高雅的情操,最后要积极地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在实践中要重视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因为创新人才培养是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必然和根本的诉求。另一方面,学校基础设施和相关配套设施以及相关制度的建设也是发展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当代大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学校的相关的实践活动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如大学生就业活动中心的设立对于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当代大学生通过在就业中心见习工作或参加活动中心的举办的各种活动,在活动中学生们不仅锻炼了自己的交往能力和实践能力,也可以达到提高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目的。学校还可以完善相关的制度体系来促进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如制定相关的促进学生就业、创业的政策,制定针对当代大学生的奖学金和助学金的政策。这些都是能够促进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具体举措。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评价机制。构建一个有现实意义又可行的评级机制制定相关的奖惩措施和对推动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重要影响。一个公平、公正具有科学性的评价体系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的提高有重要意义。我们可以根据思想道德修养的要求分成五个部分,然后分别进行评价。采用“五点一线”的评价体系。

总而言之,当代大学生还应该把自身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要坚定地为人民服务,为国家服务。国家繁荣发展的过程中知识分子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他们将自己的青春投身于祖国的建设当中,并取得了让人骄傲的成绩。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强调自主创新的过程中,进一步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其实质是长期以来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一个延伸。

参考文献

[1]张振福,陈伟,陶丽萍.大学生素质评价体系研究报告[J].武汉工业学院学报,2000(3).

[2]诸峰,陈崚,李忠祥.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内涵与测评[J].扬州大学学报,2004(6).

[3]刘光明.丰富学习需要内涵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J].河南社会科学,2001(3).

[4]张骞.试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问题与对策[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0(4).

身心兼修范文篇9

关键词:书法;教学;素质;作用

2011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汉字和以汉字为载体的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书法教育有助于学生书写能力、文化品质和审美能力的提高,其与素质教育密不可分,能很好地体现素质教育的主要涉及内容。”中国汉字历史悠久,中国书法以汉字为表现对象,笔走龙蛇,异彩纷呈。书法教学是一项科学严谨的系统工程,教师必须从理论入手,结合实践让学生真正感受、了解书法的学问和魅力,教学过程须由浅及深,由易到难,指导学生把字写得正确、规范、端庄、整洁、美观,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书法教学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书法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书法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就要求教师持之以恒地去培养。培养学生正确的双姿,做到“八”个字、三个“一”,即“头正、身直、臂开、足平”“一尺、一拳、一寸”“提笔就是练字时”,这些是写字教学的基本要求。现在一年级的小学生,大部分双姿都不正确,因此在写字过程中,教师应时刻提醒,不断矫正、强化,并给姿势正确的同学表扬与鼓励,还应教育学生爱惜文具及注意书写环境的整洁等,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和态度。

二、书法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让学生学习写字,也是教育其如何做人。要把字写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生必须具有坚毅的品质。笔者在多年的书法教学中,经常向学生讲述古今名家的生平事迹或趣闻轶事。如王羲之以墨当酱,欧阳询睡碑读帖等,学生在其影响下,兴趣大增。“字无百日功”,因此,教师要及时引导和鼓励,培养学生迎难而上的意志。

三、书法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中小学书法教育包括硬笔书写和毛笔书写教学。硬笔与毛笔兼修,审美与实用并重。书写是人们用手创造美、用眼睛欣赏美、用心体会美的一个细腻过程,鲁迅先生曾说:“我国文字有三美,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所以书法教学是美育的有效手段。从最初的甲骨文、金文,发展到篆书、隶书,再到草书、行书、楷书,浩瀚长河中涌现出许多书法大家,如王羲之、赵孟頫、吴昌硕等,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喜欢雄浑的学生写《勤礼碑》,喜欢严谨险峻的学生学《九成宫醴泉铭》等。在长期的写字训练中,学生耳濡目染,心追手摹,其审美能力将逐步提高。

四、书法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

情感是人类在长期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步培养起来的内心体验,包括爱的情感、荣誉感、道德感、责任感等。如低年级小学生刚接触硬笔写字时,能“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欣赏书法作品,要留意书法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如过春节时家家写春联、贴春联。通过欣赏经典碑帖,初步感受不同字体的美。这种情感体验不是孤立的,是伴随着书写活动油然而生的,教学中应注重情感体验。如在练字时,教师可以放一些古典音乐、轻音乐等,让学生在优美乐声中体会汉字的线条美、结构美,体验写字的乐趣;在课堂上讲述书法家爱国的故事,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五、书法教学有益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现代生命科学研究表明,人类健康的最大对手是自身无尽的烦躁。而学习书法恰可以使人们摆脱这种不良情绪。自古以来,大部分书画家都可以颐养天年,享长寿之乐。郭沫若先生也曾在《人民教育》中题词:“总要把字写得合乎规格,比较端正、干净、容易认,这样养成习惯有好处,能够使人细心,容易集中意志,善于体贴人。草草了事,粗枝大叶,独行专断,是容易误事的,练习写字可以逐渐免除这些毛病。”写字之所以让人静心、专心,是因为书法是细腻的、融入情感的。学生长期学习书法,可以从中感受到“静”之美,从而慢慢沉淀内心的躁动与不安,养成恬淡的性格,这对其他课程的学习也是有益的。总之,科技在进步,计算机、手机的普及改变了人们的交流、学习方式,现代中小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下降。因此,重视书法教育,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精粹,在书法中提升素质,领悟古人哲思,学生才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作者:陈文建 单位:攀枝花市第三十一中小学

参考文献:

身心兼修范文篇10

关键词:武术教学;身体健康;心理素质

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子孙,至今都是学校体育项目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受高校整体教学环境的影响,南宁学院武术课在教学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方面与其他高校基本相同,但在学校建设应用技术型大学的新时期,武术教学也应适当进行改革,以服务于学校的人才培养,使课程特色突出,让学生学有所用。

一、南宁学院武术运动开展现状分析

南宁学院无武术专业及体育特招学生,几乎所有学生从未接触过武术运动,更没有具有武术功底的学生。体育课是在校生接触武术运动的主要途径,南宁学院体育课均为公共体育课,现开设的武术项目有初级长拳(第三路)和二十四式太极拳,面向全校本、专科学生,教学方法以教师讲解、示范、教授学生套路为主,考试成绩主要依据学生完成套路的技评。近几年每学期开设12~18个教学班,每个教学班每周2个学时课程,共15周。南宁学院武术课整体情况与其他同类高校基本一致。此外,学生可通过武术社团、校武术队等方式接触并参与到武术运动中。南宁学院武术协会创办已有15年,无论是总体规模、会员人数、活动质量、管理规范性及获得荣誉等都在南宁学院学生社团中名列前茅,位于体育类社团之首。协会曾多次获得广西高校优秀大学生社团、校五星级社团等荣誉。社团每年定期举办的武术文化艺术节已成为学校品牌活动,曾被评为广西高校社团精品活动,反映出学生对于武术运动较高的热爱度和参与度。校武术队作为校级高水平运动队,经常参与校内外武术比赛及演出活动,取得过较好成绩,在营造校园氛围,武术推广和宣传上起到特殊作用,但受选拔严格、训练强度较高等因素影响,注定只有极少数学生能参与其中。

二、武术运动对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

(一)有利于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展,提高学生心理素质。良好的体魄是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基础,也是创造价值的根本。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运用需要大脑、神经、肢体等多系统协调完成。健康发展的身体与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基础,在这方面,体育运动所起到的作用是特殊的。学生经常从事体育锻炼,不仅能够强身健体,也能调节心理,学生促使身心全面发展,为工作和劳动创造良好的物质基础。(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进取精神。应用技术型人才多要深入一线实践,难免会遇到艰苦甚至恶劣的工作环境,因此,具备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应用技术型人才适应社会、立足社会必不可少的条件。同时,合格的应用技术型人才不仅要能吃苦耐劳,还必须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不断进取,创造新的价值。强烈的进取心是成功的要素,武术运动在培养人的意志品质和进取精神上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如武术基本功中的扎马步、站桩、平衡等技术,看似简单的动作却需要强大的毅力和耐心反复苦练。武术在对学生意志力、耐心、恒心、进取心等优秀品质的培养上,起到了其他课程难以替代的作用。(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应用技术型大学人才培养的关键之一就是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也是有别于传统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一大特点。体育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课程,需要学生亲身参与到各项体育活动及体育比赛中,从而有效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弥补理论课程教学的局限性。这与应用技术型大学的人才培养方向一致,有利于应用技术型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南宁学院武术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对策

(一)丰富武术教学的内容与形式。由于高校武术教学长期形成一套固定模式,且受“唯套路论”和搏击运动危险性高等思想的影响,武术套路成为主流,技击功能弱化,令武术的许多特性和价值无从展现。武术套路健身价值虽高,但有别于学生心中的武术形象,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武术套路在武术技术体系中属高级复杂、难学难练的技术,而学校体育课课时有限[1],难以保证教学效果,出现了学生选课积极,上课吃力,学习为应付考试,考完立刻忘光的现象。尽管武术运动在南宁学院的开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总体还不够细致和深入,偏形式化,需进行改革。首先应改变格斗性武术危险性高的思想,淡化套路内容,并在教学内容的选编上既体现武术运动本质,同时也要符合学生的需要,动作简单、实用、易学、易练,使课程既保留健身价值,又充分体现武术的技击性,同时具有传统性[2],让学生真正学有所获。(二)创新武术教学的方法与手段。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信息更迭快,武术教学如按传统的“三年一小成,五年一大成”“月棍、年刀、一辈子枪”等观念,只能令大多数初学者望而生畏。现代高校普遍存在武术教学体操化,教学特色不明显的情况,课堂仅是教师讲解、示范、领做,学生练习,周而复始、形式单一、枯燥乏味、学生兴趣不高。例如,武术中的站桩、拆招等训练方法,武术所侧重的柔韧、灵敏、反应、平衡等身体素质,很少在教学中体现。因此,要适应学校乃至时代的发展,武术教学必须向简明、实用、速成、灵活的方向发展[3],在引入传统武术训练方法的同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以教为主的教学课转变为精讲多练的训练课,教师不再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在课堂上拼命地向学生灌输知识。教师的职能应逐步由教授转变为指导、组织和引导[4],学生则逐步由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体会、领悟和创新。(三)突出武术的应用功能。武术讲究内外兼修,在南宁学院建设应用技术型大学的新形势下,武术教学也应突出实际应用的特性,从内至外发挥育人功能。因此,教师要结合课程特点和学生实际,因材施教,在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基础上,突出武术的防身功能,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和生存能力,并在技能学习的同时,融德育、智育、美育于一体,提高自身的修养,塑造全面的人格。通过武术技能的练习、武术动作的创编、强化武术中的运动美,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发展、开发学生智力和创新力、陶冶学生艺术情操;同时,通过武术文化的传播,促进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体育文化的学习,使学生真正实现内外兼修,从而推动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

四、结语

在南宁学院建设应用技术型大学的新时期,武术课程应顺应学校发展,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应用性、实践性、实用性的特征,使课程成为以攻防技击为根本,以套路教学和格斗教学相结合的基本形式,以武术基本动作练习为手段,充分发挥武术的健身与防身功能,并融合武术理论知识和民族体育文化为一体的体育实践课程。

作者:刘奕 单位:南宁学院

参考文献:

[1]杨建营,邱丕相.浙江工业大学武术选项课教学内容改革的反思[J].体育学刊,2015(5):92-97.

[2]蔡仲林,施鲜丽.学校武术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强调应用[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1):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