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健康规划范文10篇

时间:2023-11-10 17:15:46

身心健康规划

身心健康规划范文篇1

关键词:EAP;民办高校;和谐劳动关系;探索

民办院校与公办院校的劳动关系存在很大的差异,公办高校教师队伍待遇等是按照事业单位有关规定执行,而民办高校的劳动关系是按照国家劳动合同法相关法规执行。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在薪资水平、社会福利、社会地位,乃至于工作的稳定性都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不同程度成为了民办高校队伍的不稳定性因素。民办高校同样承担着教书育人的使命,教师队伍的稳定,劳动关系的和谐,不仅仅影响着劳资双方,更甚会影响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因此,构建民办高校和谐劳动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民办高校劳动关系不和谐因素分析

(一)理念认知缺失。长期以来,民办高校缺乏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导致双方无法形成共同的价值观。许多民办高校的管理经营者只注重教师经济和物质上的需求,忽视其对安全、社交的需求,更谈不上尊重、信任、关心民办教师本人的成长,使得民办教师对民办高校缺乏责任感和归属感,势必造成诸多不和谐现象。(二)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欠缺。民办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质量是和谐劳动关系的基础,也是高校得以长期发展的根本保证。民办高校要对教师管理机制不健全,培训机制不健全。相应的激励手段不明显,不能调动和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与创造性,阻碍了员工的发展,进而影响学校战略目标的实现。薪酬结构不合理、考核方式不健全等势必造成劳动关系不和谐现象的产生。(三)民办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不明确。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是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各个方面和各个阶段的设想和规划。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对民办院校教师的自身成长和专业发展具有指导作用,能让教师对自身现状有正确的认识和把握,通过对工作进行反思,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并主动加快自己专业发展的步伐。但是,现状许多民办院校管理者没有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培训,导致许多民办院校的教师没有认识到专业发展的重要性,没有为自己规划未来发展方向与目的,未能充分利用高效已有的资源和条件去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教师没有一个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不知道未来的发展方向,势必造成劳动关系的不稳定。

二、EAP视角下民办高校和谐劳动关系构建的探索

EAP(EmployerAssistanceProgram)员工援助计划是组织为员工设置的一套系统的、长期的福利与支持项目,通过专业人员为组织、员工提供诊断、评估、培训、专业指导与咨询,帮助员工自身及其家庭成员解决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帮助员工在组织中的工作绩效和身心健康,并改善组织氛围和管理效能。人本主义是EAP实施的基本出发点,EAP项目的实施可以更加关注员工身心平衡、职业生涯管理等,能有效的化解劳资矛盾,有利于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民办高校和谐劳动关系构建研究:身心素质健康指标、营造和谐校园氛围和建设和谐校园组织机构(一)身心健康素质健康指标。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提出,人的需求是有层次的,只有满足低层次的需求高层次的需求才具备激励和发挥作用,身心健康是较低层次的需求。民办高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承担了大量的教学任务,工作强度较大,每天加班加点的备课,完善教案等常规工作,于此同时,学校的各项考核制度严密,对教师的身心形成了巨大的考验。构建教师身心健康指标有利于改善劳动关系,对工作强度进行监控,定期的身体检查,心理疏导,定期的进行人际关系的维系改善,有利于民办教师和谐关系构建奠定基础。(二)营造和谐校园氛围。民办高校和谐劳动关系构建还要建立人文关怀与和谐的氛围。首先要创造幸福安全的工作环境,有利于教师更好的融入环境,提高教师的安全感、舒适感和幸福感。其次,采用民主参与式的管理机制,严格履行劳动合同管理制度,人性化的激励模式,尊重教师、关心教师等人本理念中去鼓励教师。再次,丰富民办教师的课外业余生活,部门之间进行充分的交流和合作,在不断人际交往中获得自信和尊重,形成和谐的人际环境,改善个体在组织中的生活状态,从而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三)建设和谐校园组织机构。在劳资关系中,用人单位明显具有优势地位。民办高校和谐劳动关系构建需要进一步完善高校组织机构相关职能,和谐校园组织机构的构建,有利于民办教师幸福感提升。首先,要建立科学的用人机制,对教师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将教师安排在最适合的岗位上,高校应该根据自身的发展状况制定薪酬激励、事业激励、环境激励、家庭激励等长效激励机制,确保能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优秀教师。其次,对高校教师,要关注教师的成长机制,关注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制定教师素质提升计划,构建教学型、科研型晋升渠道,推进教师与学校共同成长。

总之,民办高校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从EAP视角分析主要在于以人为本,从民办教师的身心健康状况、职业生涯发展渠道、合理合法的规章制度、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有利于民办高校教师幸福感的提升,进而改善劳资关系,实现双方利益共享。

参考文献:

[1]何红光,曹振杰.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新思路与方法探析——基于员工帮助计划(EAP)的维度[J].西部学刊,2014(02):5-7.

[2]何红光.员工帮助计划(EAP):中小企业和谐劳动关系构建的新视角[A].内蒙古财经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内蒙古中小企业发展研究基地.中小企业创业、集群与发展研究——第三届东北亚区域合作与管理论坛论文摘要集[C].内蒙古财经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内蒙古中小企业发展研究基地:2011:2.

身心健康规划范文篇2

关键词:城市规划;环境保护;问题;措施

1城市规划中存在的环境问题

1.1不合理的污水排放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各行各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工业方面更是呈现出飞速发展阶段。工业的快速发展使得各种大型的工厂建设数量随之增加,建设规模也不断扩大。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如果没能对这些新建工厂进行合理的规划,使得工厂产生的大量污水直接排放到河流之中,造成严重的城市水污染现象。同时在城市规划中,没有科学合理的设计生活污水排放系统,也会导致城市水遭受到污染。

1.2大气污染严重超标

近年来,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然城市大气环境却每况愈下,雾霾天气几乎成为危及人们身心健康的重要杀手。大气污染越来越严重,主要原因在于大量的重工业工厂排放的有害气体,诸如水泥厂、火电发电厂、大型燃煤锅炉厂等。同时私家车数量的迅速增加也使得大量的尾气直接排放到大气之中。此外,加油站中汽油若不小心泄漏到空气之中,经过蒸发之后会产生碳氢化合物,这种物质不仅会产生致癌作用,也会加剧大气的污染问题。

1.3城市垃圾污染日趋严重

在城市规划发展中,垃圾污染问题也日趋严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升,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必然会产生大量的垃圾,如果在城市规划中没能很好的对这些垃圾的堆放和处理进行规划。那么,垃圾随处堆放现象就十分普遍,进而造成垃圾严重超过城市的承受范围,严重危及到人们的身心健康,甚至还会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产生威胁。例如2015年12月20日深圳光明新区凤凰社区恒泰裕工业园后侧发生山体滑坡,主要原因就是堆放的渣土和建筑垃圾的堆积量大、堆积坡度过陡,导致失稳垮塌,造成多栋楼房倒塌。

1.4噪声污染问题

噪声污染也是当前城市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就当前城市发展来看,噪音的主要来源为娱乐业、特殊种类的工厂以及大型工程建设项目等造成的。一旦噪音超出了一定的范围,将直接影响到人们的听觉系统,促使人们的睡眠质量显著降低,严重危及人们的身心健康。

2城市规划中环境保护问题的解决之道

城市规划发展工作对于城市的延续和发展意义深远,然而长期以来,城市规划特有的环保局限,使得环境保护问题日趋严峻。因此在城市规划发展过程中,有必要明晰环境保护问题,并采取科学合理的解决之道。

2.1水体污染综合整治规划

就水体污染而言,可以采取如下解决措施:①全面深入的调查城市水体的污染程度,对水污染产生的原因进行仔细的甄别,然后才能针对性的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治理方案;②对当前工业企业生产中较为落后的生产方式进行更新,并制定出严格的污水排放标准,要求工业企业排放的污水应符合相关标准规定。取缔部分随意排放污水的工业企业,从而最大限度的降低工业企业中的污水直接排放到河流之中;③明确规定人们日常排放的污水和废水,合理规划污水排放系统,从而更好的实现对水污染问题的整治。

2.2城市大气污染综合整治规划

主要措施:①科学合理进行城市规划,诸如将城市中部分大型的、污染较为严重的工厂移出城区。同时应适当分散建立这些高污染的工厂,避免一个地区内的污染物严重超标;②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尽可能的将具备原料供应关系的化工厂规划到一起,以便于将部分工厂生产的废气进行回收再利用,用作其他工厂的原料进行再生产。这样一来,不仅有效节约了能源,还切实降低了废气的排放量,能够很好的解决城市大气污染问题;③合理规划城市当中的绿地系统,大量种植绿色植物,利用植物的吸附作用来降低空气中的灰尘含量,进而净化环境,降低大气污染问题。

2.3垃圾污染问题对策探析

垃圾污染问题也是当前城市规划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要内容,因此需要高度重视。首先,应通过各种宣传活动,提升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不随地丢弃垃圾,进而尽可能的降低生活垃圾的出现;其次,对于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垃圾提供专用装置,以便于将生活和生产中产生的垃圾分类放置;最后,针对部分可燃的但是无法回收的垃圾,可以采取焚烧发电的措施。而对于建筑施工中产生的德莱尼过垃圾,可以用于回填处理,对于部分有毒以及有害物质的垃圾,需要采取降解处理措施。目前关于垃圾回收处理的方法较多,需要结合城市具体状况,采取合理的措施予以处置,以便于降低城市垃圾的污染。

2.4噪声污染综合整治规划

由于噪声污染的来源众多,因此需要针对不同的噪音现象采取适宜的应对措施:①科学合理规划城市的各个功能区,以便于有效控制噪声污染的影响范围;②科学合理规划城市用地,对市政施工项目和城市建设项目进行有效协调,尽量减少夜间施工项目,避免噪音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③加强对部分娱乐场所的管控力度,诸如KTV等,以便于有效控制噪音的影响程度;④科学管控交通噪音,诸如可以设置降噪路面,在部分地区悬挂禁止鸣笛的警示牌等。还可以种植大量的绿色植物于道路两边,以便于有效降低噪音污染。

3结束语

总之,城市规划对于城市的长远发展十分重要,在城市规划中,不能盲目追求经济效益或者政绩工程,而是应该兼顾环境保护问题。妥善协调经济发展和城市环境发展关系,在不损害生态环境平衡的基础上,大力开展城市规划建设活动,确保为人们打造一个舒心的、美好的城市发展环境。

作者:石蕾 单位:山东华科规划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刘宇杰,李凤玉.城市规划中的环境保护问题研究[J].住宅与房地产,2017,(3):245.

身心健康规划范文篇3

一、目前学生品行现状

如今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从小生活在蜜罐里,依赖性比较强且心理比较脆弱。根据相关调查表明,近年来,青少年因诸多复杂原因而导致犯罪的呈逐渐上升趋势。当代学生心理不成熟,抵挡不了外来的诱惑和压力。他们对自我及其他人的人生表现出冷漠的态度,这不全都是学生本身的问题,传统的德育也有其欠缺的地方,班主任有效开展班级德育工作尤为重要。

二、学校开展班级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学校德育工作非常重视,陆续出台相关学校德育工作的政策、条例,指明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方向。要求学校的德育必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符合生产服务一线的需要。学校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场所,学校的组成人员都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引导者和指路人,尤其是班主任更应当担负着德育的重要职责。

三、班主任开展班级德育工作的相关思考

(一)确立关注学生身心健康的理念

班级是学校开展学生德育工作的最基层单位,班主任是学生形成健康身心的第一责任人。作为班主任要结合学生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遵循德育工作的发展规律,对全体学生做好教育工作,对个别学生施以比较特殊的教育,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才能够形成良好的班风。

(二)关注学生身心健康的相关策略

学生在自身心理和行为存有相关问题是正常的。但教师不能等闲视之,应当以积极的态度去应对。学生所存在的问题,有的就是德育本身的问题,有的就直接由自身的学习现状所导致。所以,作为学生的德育也不能去孤立地进行教育,应当去通盘考虑,尤其应当从智育与德育的关联上去考虑我们的班主任工作,尤其应当通过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去思考班主任的工作。

1.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竞争力

班主任对于一些有厌学情绪的学生要积极引导,疏导他们的不良情绪。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课堂上不断通过教学来渗透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课下组织学生交流学习心得并举办学习方法讲座等活动,系统传授给他们学习方法,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兴趣。班主任还应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竞争与合作理念。

2.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心理素质

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加强其挫折教育,提高学生的耐挫力,成为德育教育的重心。班主任要让学生正确认识挫折,建立正确的挫折观,遇到挫折积极应对。班主任应充分尊重学生,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及评价方式,让学生有更多的愉快体验,倡导学校要尽可能减轻学生学习压力和负担,避免给学生成绩排名次,以及体罚或变相惩罚学生,倡导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化,并关注个体差异。

3.加强学生的人生规划指导

以各类资料展示为基础,让学生正确认识人生的阶段性以及各阶段应担当的角色,用图画的方式展示生涯的知觉、准备进展过程;通过成功人士的生涯发展来展示生涯的选择种类;通过图片资料展示即将从事的工作领域的过去、现在、未来的状况,建立学生未来能够引领人生的理想。

4.利用网络开展德育教育工作

身心健康规划范文篇4

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贯彻执行情况的汇报

县人大检查团:

按照县人大通知要求,下面,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就我县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犯罪法》(以下简称“两法”)的情况,向县人大检查团作以下汇报:

一、基本情况和主要做法

全县有中小学校363所,其中小学329所,普通初中24所,职业初中5所,普通高中2所,职业高中1所,农职教中心1所,直属幼儿园1所。全县中小学校(园、班)在校学生107,779人,其中小学生68,823人、初中学生24,988人,高中学生4622人,学前在园(班)幼儿9346人。从年龄上看,在校生中95%以上都是未成年人。几年来,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的依法监督下,以强化学习,广泛宣传,不断增强法律意识为先导,以规范行为,创设条件,维护广大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为目的,以疏导为主,防教结合,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为根本,认真贯彻执行“两法”。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一)强化学习,广泛宣传,不断增强法律意识

随着“两法”的陆续颁布实施,我们及时组织开展了学习宣传活动,依法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积极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保障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一是制定普法规划。“三·五”、“四·五”普法规划都将“两法”纳入其中,各相关单位都成立普法领导组织,制定了各年度的普法计划,把“两法”作为年度工作重点,重点学习,重点宣传,花力气来抓,不断把普法工作引向深入。

二是深入学习“两法”。各乡镇司法所和法律工作者带头学习,大力宣传,把普及“两法”纳入工作日程,使“两法”普及走上社会化、法制化轨道。教育系统在每学期教材研究期间,都规定出一定时间,组织全体教育工作者全面学习“两法”,并将“两法”落实到学校和教师的工作计划之中。平时每月学习一次,每次一个专题,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求实效上下功夫。

三是广泛宣传“两法”。各乡镇的公共场所和文化娱乐场所,采取刷写墙字,张贴标语,散发宣传单等形式,重点宣传“两法”知识,预防和矫正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还通过致学生家长一封信等形式,让学生家长了解“两法”知识,了解“两法”内容,依法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二)疏导为主,防教结合,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一是坚持正面疏导,强化守法意识。全县各中小学普遍将法制课纳入教学计划之中,通过课堂上对法律条文的学习理解和邀请法律工作者开展法制专题讲座,使学生初步建立起法制观念。各中小学都组织开展了以“重礼仪,讲公德,告别不文明行为”、“孝父母、尊师长、爱同学”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感受到了良好的道德品质对于每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在正面教育上,内容突出针对性,形式突出灵活性,对象突出层次性,语言突出通俗性,把“两法”编成顺口溜,如“法律就在我身边,我与法律密相关,科技兴教最重要,国家安定民长安”。为了随时排解学生心理障碍,防止犯罪事件的发生,设立了心理咨询室和心理咨询信箱,责成有事业心、责任感、懂得学生心理排解方法的教师从事学生心理疏导工作,使学生有闷话可说,有委屈可诉,避免了犯罪事件的发生。

二是坚持预防为主,树立守法观念。一方面加大学校周边环境治理整顿力度。为了减少校园周边环境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县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强校园周边环境专项治理整顿工作方案》,要求学校主动采取措施,积极配合有关部门集中整治校园周边环境,为学生安全、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深入剖析反面事例。各校都聘请了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每学期都到校举行“以案说法”报告会。通过典型案例的剖析,使未成年人认识到犯罪后果的严重性,使其心灵受到震撼,从而自觉地遵法守法。

三是培养师德师风,全力抓好“控流”。县政府制定下发了《关于在全县中小学教师中开展为人师表活动的意见》和《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办法》,在全县中小学教师中开展了以“爱生、敬业、奉献”为主题,以“十讲十比”为主要内容,以“学、查、改、做、评”为主要形式的师德教育活动和行风建设大讨论,引导广大教师把关爱学生、尊重学生作为师德修养的核心内容,形成高尚的师德师风。为使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得到尊重,杜绝体罚、变相体罚或者侮辱人格尊严行为的发生,保证未成年人身心不受到伤害,保障其健康成长。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使学生的受教育权得到维护,使学生的身心得到保护,使学生恋校爱师情结越来越浓。每年的3月和9月是我县集中控辍活动月。在活动月中,学校都组织广大教师走街入户,深入未成年人家中,宣讲《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动员家长支持子女入学。还通过制定《校规师约》,落实包保责任等项措施,使未成年人在校的权利依法得到保护。目前,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初中学生辍学率也下降了3个百分点。

四是创设良好条件,维护学生权利。为了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学校不得使未成年学生在危及人身安全、健康的校舍和其它教育教学设施中活动”的条款内容,我们狠抓了危房改造和薄弱校建设工程。制定了《扶余县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实施方案》,积极向上争取资金。2002年共投资216万元,改造危房5162平方米,全县共改造薄弱校69所,争取外部投入资金120万元,有9所薄弱学校彻底改变面貌,其他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2003年寒假期间,一次性撤并学校34所,减少编制300个,每年节约资金百万元,优化了资源配置,提高了整体办学水平。

(三)加大力度,强化监管,集中开展专项整治活动。

恢复县制几年来,始终把加强文化市场的管理,保障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对图书音像经营单位实行统一的进货渠道,有效地防止可能对未成年产生不良影响的节目进入流通领域;严禁歌舞娱乐场所接待未成年人,规定了文化娱乐场所的营业时间,禁止在中小学校园周边200米内设立电子游戏经营场所,严禁电子游戏经营场所非国家法定节假日接待未成年人;除国家法定节假日8时至21时外,严禁18岁以下未成年人进入网吧,严禁14岁以下未成年人无监护人陪伴进入网吧;积极引导、扶持、培育有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场所。同时,坚持不懈地开展“扫黄打非”工作,每年县政府组织相关部门开展1---2次大规模的“扫黄打非”集中行动。定期将收缴的非法出版物进行集中销毁,把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作为工作的关键,尤其是加强了对涉及未成年人较多的娱乐场所、电子游戏经营场所、网吧的管理,针对我县娱乐场所的状况,制定了控制压缩娱乐场所总量的办法,并先后多次对文化娱乐场所进行了集中清理整顿,坚决严惩接待未成年人的文化娱乐经营场所。各相关执法部门集中开展了“扫荡社会丑恶现象、净化社会风气”专项治理工作,并对电子游戏厅、网吧等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场所出重拳。做到早发现、快解决,打击有力,决不手软。2002年,共对文化娱乐场所下发整改通知书16张,惩处了21家违法违纪文化娱乐场所。通过对全县文化市场的检查,有力打击了文化市场的非法经营活动,进一步净化了全县文化市场,为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存在的问题

几年来,我们在贯彻执行“两法”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工作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一些未成年人的监护人法律意识淡薄,不尊重未成年人的权利,对未成年人失之于教育,失之于管理,有的甚至剥夺了未成年人受教育权利。二是缺少适合于未成年人文化娱乐活动场所,未成年人活动场所建设与社会的发展不相适应。三是个别文化娱乐场所出于经济利益考虑,没有按照规定要求经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小陈老师工作室原创

三、下步工作

一是要加大宣传力度。要把“两法”的学习宣传贯彻纳入普法规划,并单独制定“两法”普及方案。宣传要向深度、广度扩展,要体现宣传效果,常抓不懈,要突出重点,扩大面上的普及宣传。要突出教育系统这个重点,把普及“两法”与普法结合起来,扩大到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街道,使“两法”及其它法律、法规的宣传面不断扩大。

身心健康规划范文篇5

关键词:新时代;核心素养;高校;学风建设

一、前言

2016年我国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研究成果,提出要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1]在该核心素养内涵标准的指引下,高校人才培养目的应明确为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人才培养的任务应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即涵养学生的文化基础,实现学生的自主发展,增强学生的社会参与。新时代要求高等教育落实立德树人任务,要求我国高校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并以此来带动高校其他工作。2018年8月,教育部了《教育部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2018年10月了《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这两个文件宣示了新时代中国的高校必须重视本科生的培养质量。学风建设是高校本科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识,更是本科生培养的重要手段,学风的好坏将直接决定高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是学生核心素养培育成败的关键内容。笔者结合多年从事高校学生工作的实践经验,认为高校的学风建设应该围绕学生需具备的核心素养,通过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模式,以全面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采取以下系列措施来促进学风建设。

二、通过关心督学和文化辅学,教学生学会学习和夯实学生的人文底蕴,使其具备扎实的文化基础

(一)关心督学:将学生学习动机外化。为具体行动,提升其自主学习意识,教学生学会学习良好学风的培养,需要老师尤其是辅导员、班主任老师对学生的关心、教育和督导,在教育实践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1)指导学生制定学期、学年、大学阶段的学习目标和规划,定期检查规划实施情况,并督促引导学生完成规划、实现目标。(2)实行低年级早晚自习制度,并由辅导员、班主任负责督促检查学生利用早晚自习时间进行晨读晚学的情况。(3)辅导员、班主任实行听课制,做好听课记录,汇总学生课堂学习情况,针对个别学习困难学生进行单独指导。(4)定期或不定期走访学生宿舍,关心了解学生公寓内学习生活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努力营造寝室良好学习风气。(5)在学期中和学期末,各学生班组织召开考风考纪主题班会,认真学习学校考试违规处理办法,加强诚信教育;考试时,辅导员、班主任配合监考老师严格考试纪律,对考试作弊学生进行严肃的教育,并给予相应的处分。从生活到学习,再从学习到考试;从宿舍到教室,从教室到校园,再从学校到社会。学校应高度重视对学生学习的指导、督促和关心,将学生学习动机外化为具体行动,再通过外在学习目标引领、督导,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二)文化辅学:将文化底蕴融于学生活动,拓宽学生的见识度和知识面,增强学生的人文底蕴。为繁荣校园文化,拓宽学生的见识度和知识面,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促进学生多维度发展,高校各院系可结合专业特色开展系列活动。(1)举办常规文化节活动,如中英文演讲比赛、写作比赛、书法比赛、诗歌朗诵比赛等,加强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基础文化修养。(2)举办系列高水平学术讲座,让学生聆听大师,与大师为伍,借此充分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和文化素养。(3)结合专业特点举办系列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专业文化知识,增进学生对专业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强化专业文化培养。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形成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不仅能培育优良学风,还可以陶冶学生情操、启迪学生心智,更可以实现增强学生人文底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三、通过健康促学和考研深学,鼓励学生健康生活和培养学生科学精神,使其具备持续的自主发展能力

(一)健康促学:将学生学习心理障碍和困难及时消除,保障其健康成长,教会学生健康生活身心健康是学习的本钱,注重学生身心健康的培养是高校学风建设的基础,可组织开展以下一系列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1)组织学生开展晨跑、晚跑运动,坚持锻炼,提高身体素质,保证充沛精力投入学习。(2)各学生班每周定期开展1-2小时班级体育运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同时加强班级凝聚力,为营造优良学风奠定坚实基础。(3)结合学校特色,举办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形成优良学风保驾护航。(4)实施学习心理辅导,由各院系党政领导、班主任和班级心理委员组成学习心理辅导小组,定期召开主题班会进行团体学习心理辅导;针对个别学生,进行“一对一”心理辅导和咨询,帮助缓解学习压力,解决学习困惑,调整心态,轻松学习。身心健康得到保障是学生正常学习和生活的必备条件,教会学生健康生活是大学的基础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长时间保持充沛的精力和蓬勃的朝气,为优良学风的营造夯实基础。(二)考研深学:将学习的目标继续分化和延伸,助推其升级人生志向,教会学生修炼科学精神考研已成为当代众多大学生的追求目标,高校应重视学生考研工作,从以下几方面努力,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激励,既可以帮助学生升级人生志向,提高学生考研成功率,又可以修炼其科学精神,实现考研梦想。(1)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结合时展趋势、就业形势进行职业规划教育。引导大一学生“志存高远、追求卓越”;指导大二学生开展“梦想就在不远处”的职业生涯规划,树立适合自己的人生志向;帮助大三学生升级人生志向,对考研意向群体深入开展坚定信念、确定专业、制定规划等帮扶工作。(2)举行考研经验分享会,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优秀考研学生做专题报告,以榜样的力量鼓舞低年级学生坚定考研志向,树立信心,奋发拼搏。(3)实行考研导师制,各院系党政领导牵头挂帅,选拔优秀专业老师组成考研导师团队,给考研学生进行“一对一”备考指导。(4)邀(聘)请校内外专家和知名培训机构针对考研学生集中开展政治、英语、专业课等相关考研专题系列培训和讲座。通过分阶段、分层次对学生进行指导,培养学生修炼科学精神,用坚强的意志和刻苦努力将学习的目标继续分化和延伸;整合各方考研资源,积极搭建交流平台,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努力方向,强化考研深学信心,助推高校优良学风的形成。

四、通过榜样领学和践行思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担当和鼓励学生积极进行实践

创新,使其具备自信地进行社会参与的行为(一)榜样领学:将学习目标转化为典型榜样,激励学生好学乐学,彰显其榜样的责任与担当“榜样是看得见的力量”。高校可采取相应措施,塑造榜样,彰显榜样的责任与担当,激发学生向榜样学习的热情和动力。1.三好标兵将成绩好、能力强、素质高的学生选拔出来,通过校园网络媒体宣传他们的优秀事迹,在全校学生中起到榜样示范作用,鼓励广大学生向标兵看齐,努力学习,争当优秀。2.星级示范寝室评选出卫生、自律、学习、文化、党员等星级示范寝室并进行表彰,号召各寝室向示范寝室看齐,做好卫生、学会自律、勤奋学习、追求进步、共创和谐。3.优秀学生干部将思想过硬、品学兼优、素质全面的学生干部选拔出来,通过开展专题讲座、经验交流等系列分享活动宣传优秀学生干部的典型事迹,在学生干部中起到榜样示范作用。4.优秀大学毕业生在全校范围内邀请省优大、校优大中的杰出代表做专场报告,以强大的榜样力量鼓舞学生努力拼搏、勇争卓越。通过树立各种榜样和模范来呈现成人成才的社会标准,从真人真事入手,让榜样就在身边,用责任与担当去教会学生好学乐学,不断浓郁高校的优良学风。(二)践行思学:将学习的知识与技能应用到社会实践之中,并鼓励学生积极进行实践创新和反思改进“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高校要鼓励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引导学生了解新时代的社情和国情,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和创新创业训练,让学生践行思学,客观地认识和评估自我,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1.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结合专业需要,进行专业实践,到相应工作岗位见习、实习,将所学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训练,提升就业技能和职业竞争能力。另一方面,利用假期,尤其是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契机,指导、鼓励学生结合专业特点,围绕相应主题开展活动:结合教育下乡开展义务家教便民服务;结合文化下乡开展文化和艺术慰问活动;结合科技下乡开展创新实践活动;结合社会调查开展法律宣传与咨询活动等,使学生在应用所学专业的过程中更快更真地了解当下中国新时代的社情和国情对人才的要求,反思自身的学习和学识现状,不断地进行调整和改进。2.开展创新创业训练在制定适合学校特点和专业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同时,开展创新创业训练,以赛促练,赛练结合,从校级项目选拔,重点打造培育,推送优秀项目参加市级、省级、部级乃至国际级竞赛。用校级竞赛站稳根基,从市级竞赛磨炼实学,通过省级赛事培养团队合作及突破,在部级赛事和国际性赛事中实现个人能力的飞跃和蜕变。[2]在这样一系列竞赛中引导并鼓励学生结合社会实际需要对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独立思考和团队讨论,加强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践行思学能培养学生积极进行实践创新和反思改进的优秀习惯,最终使其具备自信地进行社会参与的行为,在鼓励学生不断践行思学的过程中逐渐升华和塑造高校独特的校风和学风。

【参考文献】

[1]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6(10):1-3.

[2]郭超龙,肖佩娟.“以赛导教,以赛促学”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8(12):1-2.

[3]戴静.“核心素养”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导向作用[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8(1):201-202.

[4]左群,邱斌.核心素养视野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生职业素养培育[J].教师教育论坛,2017(9):57-63.

[5]钟启泉.真实性核心素养的精髓[N].中国教育报,2019-6-20(007).

身心健康规划范文篇6

一、营造良好的舆论、文化和法制环境。

我局一直把妇儿工作放在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精心组织部署,电台、电视台利用自身优势和特色,从各个角度、各个层面宣传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和儿童优先原则,及时发现在妇儿工作中涌现出的典型,用电波荧屏将她们的事迹加以总结推广,在广大受众中间引起了良好反响,有效促成“保护妇女儿童、消除性别歧视”的舆论氛围。

此外,我们积极部署、督促各媒体及时报道公安、文化、工商部门严厉打击淫秽书刊光盘的专项斗争、报道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活动、报道查处黑网吧、非法电子游戏室。在增强未成年人维权意识和安全感方面加大宣传支持的力度。

什邡的公安、文化、教育、工商等部门通力协作,加上我们媒体的宣传报道,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妇女儿童、爱护妇女儿童、关心妇女儿童、帮助妇女儿童的良好舆论、文化法制环境。

二、制播有益于妇儿身心健康的广播电视节目。

自国家广电总局出台了一系列“禁播令”之后,我局按照国家广电总局的要求,严格限制凶杀、暴力、情色影视节目的播出,禁止在广播电视节目中对妇女儿童形象的污辱性宣传。同时,严格审查制度,领导把好播出审查关,决不让国家禁止的广播电视节目在玉溪电波荧屏出现。

什邡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近年来,每天都在下午6点左右,即孩子的“黄金时段”播出一档少儿节目,或是动画片、或是学习英语的节目,还开设了热线电话,让观众参与到其中答题抽奖,极大地调动了观众的积极性,从而收视率有了很大提高。这些有益于少儿身心健康的电视节目集知识性、娱乐性、趣味性、教育性于一体,为什邡的广大未成年人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精神食粮。

此外,在三八妇女节、六一儿童节期间,媒体都会制作一批相关主题的专题片,涉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妇女在各领域取得成绩,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三、积极探索宣传的新方式、新途径。

一直以来,我们都把向未成年人提供更好的精神食粮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努力为未成年人开阔眼界,为他们提供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精神园地而努力探索宣传的新方式和新途径。

在节目制作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资金,力求打造一批优秀的节目,不断扩大在受众中的影响力;在节目播出中,我们积极扶持国产动画片,把一批具有民族特色、适合未成年人特点,又能展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动画片系列带给什邡广大的未成年人群体。公务员之家

身心健康规划范文篇7

一、营造良好的舆论、文化和法制环境。

我局一直把妇儿工作放在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精心组织部署,电台、电视台利用自身优势和特色,从各个角度、各个层面宣传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和儿童优先原则,及时发现在妇儿工作中涌现出的典型,用电波荧屏将她们的事迹加以总结推广,在广大受众中间引起了良好反响,有效促成“保护妇女儿童、消除性别歧视”的舆论氛围。

此外,我们积极部署、督促各媒体及时报道公安、文化、工商部门严厉打击淫秽书刊光盘的专项斗争、报道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活动、报道查处黑网吧、非法电子游戏室。在增强未成年人维权意识和安全感方面加大宣传支持的力度。

什邡的公安、文化、教育、工商等部门通力协作,加上我们媒体的宣传报道,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妇女儿童、爱护妇女儿童、关心妇女儿童、帮助妇女儿童的良好舆论、文化法制环境。

二、制播有益于妇儿身心健康的广播电视节目。

自国家广电总局出台了一系列“禁播令”之后,我局按照国家广电总局的要求,严格限制凶杀、暴力、情色影视节目的播出,禁止在广播电视节目中对妇女儿童形象的污辱性宣传。同时,严格审查制度,领导把好播出审查关,决不让国家禁止的广播电视节目在玉溪电波荧屏出现。

什邡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近年来,每天都在下午6点左右,即孩子的“黄金时段”播出一档少儿节目,或是动画片、或是学习英语的节目,还开设了热线电话,让观众参与到其中答题抽奖,极大地调动了观众的积极性,从而收视率有了很大提高。这些有益于少儿身心健康的电视节目集知识性、娱乐性、趣味性、教育性于一体,为什邡的广大未成年人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精神食粮。

此外,在妇女节、儿童节期间,媒体都会制作一批相关主题的专题片,涉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妇女在各领域取得成绩,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三、积极探索宣传的新方式、新途径。

一直以来,我们都把向未成年人提供更好的精神食粮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努力为未成年人开阔眼界,为他们提供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精神园地而努力探索宣传的新方式和新途径。

在节目制作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资金,力求打造一批优秀的节目,不断扩大在受众中的影响力;在节目播出中,我们积极扶持国产动画片,把一批具有民族特色、适合未成年人特点,又能展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动画片系列带给什邡广大的未成年人群体。

身心健康规划范文篇8

关键词:高等院校;传统茶文化;体育教学;融合

从某种意义上看,中国传统茶文化是中国人本质的体现,也是我们作为人类与动物之间精神表达层面的本质区别。茶文化和高校体育教学可有机融合,可从物质表象可以深入的挖掘出其中所蕴含的精神力量。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国民经济收入的快速增长,国民生活状态发生了巨大地改变,主要表现在工作时间减少而导致空余时间的增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而导致的“亚健康”,这两个方面都是影响人类的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下文以传统茶文化与高校体育教学相融合的角度出发,提出与“茶”相关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

1传统茶文化教育发展的条件与目的

1.1发展条件

中国传统茶文化是一种处于特定时代产出文化形式,极具东方中华民族色彩,且旨求和谐清雅,基儒道,倚佛缘,奉道法,同时也与现阶段提出的健康教育理念密切相关。德育教育是高校教育的核心内容,上世纪二十年代初期有关健康教育的概念初步形成,但至今仍未得到准确的定位。上世纪二十年代初期健康教育的概念首次由美国的一所儿童健康机构提出,当时涉及高等教育的管理部门专门针对健康教育的概念进行了界定:高等是一切影响到个人、群体和社会有关的健康知识、方式和态度的经验整体。世界卫生组织正式文件中每年都有记录有关高等方面的理解:“健康教育与一般教育差不多,也是对人们知识、行为方式和态度的转变有关。”具体来说,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引导人们养成有益于自身身心健康的良好生活习惯,使身心保持健康。我国众多学者也对高等教育的概念给予一定界定。比如,贾庆山等人在《高校学生高等教材》中对高等教育定义为是通过有组织、有结构、有系统的社会教育活动,让人们在生活中自觉地养成维持健康的行为和习惯,减少不利于自身健康的危险元素,防止疾病,增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并对高等教育产生的效果作了分析。高等教育的核心应该是培养人们建立健康观念、增进人们改变不良的行为习惯,培养成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不利于自身健康的危险因素。理由是人们对高等教育的理解与认识,让他们能够清楚的认识到不良生活习惯对人身健康的影响,且引导人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

1.2发展目的

1.2.1使个人或群体维持身心健康;1.2.2促进人际交往和增进个人修养,引导和鼓励人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鼓励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1.2.3深刻人的高等思路与理念,维持良好的身心素质。笔者认为,良好的高校教育应该利用社会组织对人们在生活中所面临的问题有计划、有系统、有针对性的社会教育活动,让人们在生活当中有一个健康的心态和强壮的体魄,提高人们在生活中质量。引导人们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方式,摒弃不良生活习惯。

2传统茶文化与高校体育教学相融合的研究

2.1教学目标

高校体育教学融合中国传统茶文化指定学年目标应该说是整个教学管理体系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内容,既是教学的起点,也是教学的归宿。科学合理的学习规划是完成学习任务的保证,是促使学生努力学习的动力。因此,学生设置合适的体育学习目标,对体育学习效果会产生积极作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内容明确指出,转变学生机械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富有个性地进行学习,获取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如何让学生形成的健康学习的意识,以下是具体的实施措施。一般来说,能力较强的学生,老师可以引导该生制定设置具体的、高水平的、且具有挑战性,但又可以完成的学习目标,能力较差的学生,老师可以帮助共同设置短期的、易完成的目标。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和高校体育教材的特点,一步一步地引导高校学生指定适合自身能力的学习目标,并参照如下三方面依次展开:2.1.1高校学生选择适合自身能力的学习目标高校学生体育学习目标的类型可多样化,学生可以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在不同时间内,用不同的方法和速度完成。因为指定或选择在实现上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如“武术套路五步拳的学习”,总体目标是教师提出的掌握五步拳的动作要领。协调能力较差,对武术接触较少的学生,制定的目标就是基本步法和基本手型的掌握,能独立的完成单独的动作,适当降低要求;有些同学协调能力比较好,有一定的基础,以协调流畅性为学习目标,要求动作到位、有力。2.1.2由老师牵头引导学生寻找相关学习资料由老师牵头引导学生寻找相关学习资料,如场地器材、书本、体育比赛、网络等。同时,引导学生学习时能合理利用体育资源进,培养学习兴趣,拓展视野,提高体育个性化学习的能力。此外,教师首先要从思想上肯定音乐个性化学习的特征,不能盲目地、一厢情愿地组织教学,忽视学生主动学习的权利。2.1.3设置具体的阶段性的学习目标设置具体的阶段性的学习目标,既可按照课时安排,又可按照学期安排,阶段并无约束。学生可按照自己的学习程度、能力情况和适应性,确定学习的重点与难点,合理的安排时间,调整学习方法,选择学习内容等等。教师也可以通过介绍教学计划、场地的应用与音乐器材等方面让学生对体育学习具有初步的认识与理解,由此在观念方面有所改观。

2.2教学策略

中国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最为精华的一部分,深层次的挖掘中国传统茶文化,我们可以领略到中国传统茶文化蕴含的精神。笔者认为,传统茶文化与高校体育教学相融合的教学策略可归纳为如下六个方面:2.2.1引发高校学生的饮茶动机行为动机是高校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参与饮茶活动的前提条件。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应针对高校学生身心特点,提高高校学生在进行饮茶质量,适度改变饮茶价格,满足高校学生求实求廉的动机;还有针对高校学生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动机,可以通过社团组织,激励高校学生自主参加自己感兴趣的体育项目;最后根据高校学生对新事物好奇好学的动机,学校可以适当的开发、引荐一些新兴体育活动形式,如越野田径、攀岩爬山等。2.2.2引导高校学生养成良好的休闲活动习惯行为习惯的形成往往因长时间持续练习与巩固自然而然固定下来的生活方式。良好的休闲活动习惯则是特定情境刺激(如运动环境等)与个体之间经长期的练习和重复形成的。行为习惯一旦形成,若情境因素出现便可自动表现,即习惯成自然。引导高校学生养成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良好习惯,参与休闲体育活动就会从有意识变成无意识的习惯方式。2.2.3改观高校学生的休闲饮茶态度改观高校学生休闲饮茶态度积极的意义重点在于推动高校学生积极参与休闲体育活动和休闲饮茶,这一过程中必须保持良好的积极的饮茶态度。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融合中国传统茶文化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让他们深刻认识到人的健康不仅限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同样重要,而参与休闲体育活动和休闲饮茶则是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方法。同时,改观高校学生的休闲饮茶态度也需高校学生对休闲饮茶的理解与认识,让他们通过休闲饮茶活动取得健康的生活方式。2.2.4增进高校学生对体育活动和休闲饮茶的兴趣与爱好兴趣是鼓动高校学生积极参与体育学习的原始驱动力。倘若学生对体育运动充满了兴趣和热情,他们便会主动地参与到各项体育活动中,从参与过程中获得自我满足和积极情绪。体育兴趣是高校学生参加休闲体育的基本之一,它影响着高校学生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激情和强度。许多高校学生刚开始进行休闲体育活动兴趣很高,但缺乏休闲体育运动的知识和技能的了解往往是他们对休闲体育活动失去信心的重要一点。因此,体育运动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是影响高校学生养成良好的休闲体育运动习惯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也说明我们在高校公共体育课中应加强对高校学生体育运动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当然,也可以针对高校学生体育兴趣的寻求而针对性的开展体育运动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如此一来,便可以真正让高校学生投入到体育学习中去。2.2.5提高高校体育老师的基本要求高校体育老师作为“传道授业”的引导者,他们是组织高校体育教学的至关因素。高校体育老师同样也是高校学生与高校体育教学之间的纽带。仅仅通过学生自主参与是不够的,高校体育老师的自身知识水平、职业素养和品性将直接对高校学生学习体育的思路造成影响。笔者认为,高校体育老师应该不断创新并自主完成如下几点要求:(1)不断扩宽掌握理论知识的阈值,时刻注意德性、修养的培育,并深谙当今社会主流体育项目和了解高校学生的兴趣方向;(2)面向高校学生,加大体育教学的宣传力度,引导高校学生树立明确的体验观念;(3)汲取课余时间充分组织各项体育活动,让高校学生自主选择参与进来;

3结束语

中国传统茶文化是一种处于特定时代产出文化形式,极具东方中华民族色彩,与现阶段高等教育理念可相互融合。高校的体育文化必然以校园为基础,以高校学生为主要对象,以不断丰富各项体育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而中国传统茶文化与高校体育教学相融合则是将休闲体育内容正式引入,目的在于让他们通过参与体育活动培养健康的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维持良好的身心健康。

作者:万绪鹏 牛健壮 单位:西安理工大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黄坤锦.大学通识教育的基本理念和课程规划[J].北京大学教育论坛,2016(3):31-33.

[2]张旋,姜洪雷,孙立芹.基于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通识选修课教学模式的创新[J].中国校外教育,2014(4):75-77.

[3]黄春雷,赵旭.茶文化与大学生文化素养剖析[J].福建茶叶,2016(9):43-44.

身心健康规划范文篇9

[关键词]农村;学校布局;学生;人身安全;身心健康

目前,全国范围内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正在深入推进和更广泛铺开。这项工作自2001年实施以来,确实收到了一定的成效,改善了一部分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使农村中小学的办学资源得到一定程度的整合与优化配置,对促进农村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起到相应的积极作用。然而,这项工作在开展过程中却引发了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其中之一就是给广大农村中小学生的健康和人身等方面的安全带来极大的风险。这个问题目前日益凸显,在农村中小学校近年来布局调整之后因交通、住宿等引起的重、特大学生人身伤害事故时有发生,给学生及其家庭带来巨大的伤痛,给学校和国家造成重大损失和不良社会影响。

一、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中引发的问题

(一)人身安全问题

人身安全的问题是指可能造成的危及学生生命安全和肌体健全方面的事故风险。这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1、交通安全

由于这次布局结构调整,各地是将那些偏远、贫困的村校或教学点撤掉,合并集中到交通较为便利、经济条件较好的乡镇中心学校,那些偏远、贫困村的学生大的十几岁、小的只有六七岁就要到远离居住地的中心学校去上学,很多学生或步行、或乘坐交通工具每天来回往返。由于距离中心校路途很远,路况往往又较差,在往返的路途中极易发生学生人身伤害事故。比如:小学低年级学生在来回步行的过程中,因为路途坎坷难行,很容易造成摔伤、碰伤、被车辆刮伤等事故,或天气不好时因为遇到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造成伤害,在山区则可能会遇到野兽出没等情况。有些学生乘坐交通工具来回往返,但由于农村经济条件较差,学生们乘坐的交通工具往往安全系数很低(或是农用三轮车,或是其他车辆,但这些交通工具往往质量都较差),而且经常是严重超载,容易引发恶性交通事故。可以说,交通安全是目前农村中小学校合并调整后的第一威胁。

2、住宿安全

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后,离家太远的农村学生不得不选择住宿,或住在校内,或住在校外。以住在校内的情况来说,由于目前很多农村寄宿制学校相应的配套设施建设远远不到位,住宿条件还十分简陋,各种应有的安全保障措施跟不上,很容易引发学生人身伤害事故。比如:有的学校宿舍十分拥挤,几十个学生挤在一间屋子里,两三个学生挤在一张床铺上;很多学校宿舍附近没有厕所,晚上学生上厕所要跑很远;很多住宿的学生年龄小,缺乏自理能力,需要细致周密的照顾和管理,而目前大多数学校因为编制的问题都无法设置专门的宿舍管理人员或生活教师来照顾和管理学生,只是由专职教师兼任,限于这些教师精力和体力的问题,导致住宿管理上的漏洞往往很大。以上这些情况都容易造成学生人身安全事故的发生

3、饮食安全

那些家不在中心校所在地的农村学生不能回家吃饭,他们只能在学校食堂集体就餐,或在校外摊点解决吃饭问题,而这就存在严重的饮食安全隐患。很多农村学校的食堂卫生条件有限,食物安全有时很难得到保障,而校外的摊点食物卫生更难以保障,这很容易引发食物中毒事故。近年来学生食物中毒事故频繁发生,呈上升趋势,仅2008年就有四川、新疆、甘肃、安徽、吉林等地相继发生学生食物中毒事故,造成学生伤亡。

4、中心学校拥挤带来的安全隐患

由于受校舍、师资等办学条件所限,不少合并后的中心学校学生爆满,班额超大,很多学校班额达到70人以上,甚至有的达到百人以上。教室、校园、楼道、宿舍、食堂等学生学习、生活的场所常常很拥挤,而由于教师数量不足又管理不到位,极易发生学生的碰伤、撞伤、摔伤、踩伤等伤害事故。

(二)健康安全问题

健康安全问题是指可能对学生们身体、心理机能的良好状态造成破坏和损害的风险。这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睡眠不足,经常处于高度疲劳状态,影响身体正常发育

中小学生正处于身体的生长发育时期,需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然而,布局调整后,很多农村地区学生上学的路途都十分遥远,据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在贵州、宁夏、甘肃等地的调研表明:有近1/3的学生每天上学单程超过3公里,近1/8的学生单程则要走5~10公里。有些农村地区的学生一天往返的路程甚至有三四十公里。很多学生为了上学不迟到,早晨天不亮就摸黑赶路上学,晚上黑天才能回到家,两头不见天,睡眠严重不足。有的孩子才七八岁,每个星期日下午都要背着书包,拎着够一个星期吃的米和菜,翻过几个山头,到十多里外的乡中心小学上学。遥远的上学路使很多农村中小学生每天往返奔波,身心处于高度疲劳的状态。据有关调查统计,布局调整后很多学生每天至少需减少睡眠两个小时。即使是住校的学生,因为很多学校的住宿条件比较差,需几个学生挤住在一张床上,学生们每天根本不能得到充分休息。这些情况既严重影响孩子们的身体健康发育,又容易引发人身安全事故。

2、营养不良,缺乏生活上的照顾,容易患上疾病,影响身体健康生长

布局调整后,很多农村学校受资金限制无力配备食堂,学生只有在学校附近简陋的饮食摊上吃饭或买吃盒饭,有的则从家里把一周口粮都带上,在教室外蒸饭吃,遇上刮风下雨就只能忍饥挨饿,而天天带饭的孩子有时夏天吃馊饭,冬天常常吃冷饭。有些学校建了食堂,但由于经济条件所限,食堂的饭菜质量较低,学生很少吃到新鲜蔬菜;一些学校宿舍附近没有厕所,晚上上厕所都要跑百把米,致使有的学生为少上厕所干脆下午就不喝水,尽量吃水份少的食物。这些都使学生们身体生长所需营养得不到保障。很多农村中小学生尤其是小学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身体抵抗力弱,离开父母的悉心照顾,加之营养不良、睡眠不足、饮食不洁等诸多因素,很容易患上疾病,影响学生健康成长。

3、过早离开父母亲友独立面对陌生的环境,容易引发心理危机

很多农村中小学生尤其那些年龄幼小的小学低年级学生。到中心校就学后,需要独立面对新的陌生环境,由于过早地离开父母、亲友和平日熟悉的环境,自身适应新环境的能力还很低弱,又缺乏必要的心理引导和悉心关照,因而容易产生自卑、害怕、孤独等很多心理问题。不少孩子因为恋家,情绪情感极不稳定,甚至因此而厌学、逃学。二、由问题引发的思考

学生安全问题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过程中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不仅严重威胁着广大农村中小学生的生命健康,而且产生了更深远的消极影响。

第一,造成新的学生流失,农村义务教育普及率下降。巨大的安全风险,再加上布局调整还造成很多农村家庭的经济负担过重,使得很多农村学生或者因经济困难上不起学,或者害怕发生人身危险而不上学。这就造成新的农村中小学生辍学率的上升,农村义务教育普及率的下降,严重削弱了农村义务教育的普及成果,很大程度上冲销了布局调整应有的良好社会效益,甚至造成尖锐的社会矛盾。

第二,造成巨大的家庭创伤,严重影响社会和谐与安定。发生的学生人身伤害事故给学生及其家庭带来巨大创伤,其损害是难以描述的,严重影响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农村的社会安定,制约着农村义务教育持续、健康发展,这与布局调整政策的初衷是相违背的。

第三,造成更加严峻的农村学生安全问题,使布局调整地区学生安全事故的发生面临常态化趋势。如果说过去学生安全事故的发生属于非常态的、意外的,那么,布局调整后,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存在,学生安全事故的发生随时都有可能,具有向常态化发展的趋势,导致农村地区的学生安全问题更加严峻。

第四,造成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的下降,不利于民族素质的提高。学生健康方面的问题如果长期持续下去,将造成一代人甚至几代人身心健康水平的降低,最终导致民族健康素质的下降,其影响将是深远的。

这些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很多地方布局调整的步子迈得过急过快,不能科学、合理、因地制宜地执行国家的布局调整政策。很多地方政府部门片面追求当地中小学办学的集中和办学规模的扩大,试图以此尽快摆脱中小学办学条件差、办学经费不足、办学质量低的困难局面,实现当地教育的全面改观,因此盲目过度地撤并和缩减当地农村中小学校,在条件还不具备的情况下就把很多本应有必要继续存在的村小学和教学点撤掉,引发了各种问题尤其学生安全问题。这也反映出某些地方政府作为国家政策的执行者、地方教育的举办者,在开展这一工作时,更多的是从政府自身利益角度出发来考虑问题,而缺乏对接受教育的一方——学生及其家庭的实际困难和根本利益的充分考虑,没有充分关注到学生及其家庭为此所要付出的代价。甚至不排除个别地方政府为了追求政绩而完全忽略学生及其家庭的合法利益,置学生的安全、百姓的根本利益于不顾来实现工作目标。从根本上说,这是不符合党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义务教育法的有关规定的,也背离了国家开办教育、普及义务教育的根本目的。

当前我国农村中小学校发展和生存的现状确实存在布局结构调整的客观需要,但绝不能以牺牲义务教育的普及成果,尤其更不能以学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为代价来换取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的改善和办学效益的提高,否则结果将是取得了所谓的办学经济效益但却损失了社会效益,得到了眼前的表面利益而失掉了长远的根本利益,这是本末倒置、得不偿失的。在教育的问题上应当永远坚持社会效益优先于经济效益的原则,这是符合国家根本利益的。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

就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的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及自然环境状况来说,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不可能一步到位,全面调整;而应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区别对待,分步推进,妥善安排。从学生的人身安全和身心健康角度来考虑,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可以考虑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制订一条布局调整的最高原则和基本底线——即保障学生的生命安全、身心健康及农村义务教育的入学率和普及率。

第二,分学段进行调整:小学高年级(四年级或五年级)以上可以进行集中办学,小学低年级(四年级或三年级)以下学段实行分散办学。

第三,实行集中办学的学段,初中以上的学校可以实行寄宿制,但要建立健全相应的安全保障措施,包括制度、设施、人员配备等,建设符合安全标准的校舍、宿舍、食堂、浴室、厕所等学习和生活设施,设立专门的学生生活管理人员,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和身心健康;小学生不宜实行寄宿制,因为小学生各方面的自理能力和行为能力都很低下,需要更多的注意和监护,以不脱离父母的日常监护为宜,因此小学高年级学生可以每天往返上学,但政府有义务采取稳妥的措施来保证学生途中的交通安全,如免费提供合格的、安全的交通工具,或安排专人负责来回接送等措施。除此之外学校还要想方设法保证集中就读的学生们的饮食安全和营养问题,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第四,实行分散办学的学段,村小达到相当规模的可以保留,达不到的可建立小型村校或教学点,人数特别少的可采取教师走教的办法,给走教的教师予以相应的福利补贴。

身心健康规划范文篇10

关键词:拓展训练;初中体育;方法;策略

拓展训练起源于二战后OutwardBound的管理培训,并于70年代中期被正式引入中国,其实训环节分为:体验、分享、交流、整合、应用。而这些环节的设置又与初中体育教育的新课程目标有着异曲同工的效果,教育部对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的规划原则主要包括:教育性与发展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科学性与可行性、健身性与文化性、统一性与选择性。将拓展训练有机地融入到初中体育课堂中,对整个体育教学发展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应用内容——因时因地制宜

围绕“学生主体,健康第一”的教学指导思想,在拓展训练内容的选择上,既要满足学生对体育运动课程的渴望度,又要保证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后身心健康得到长足的发展。拓展训练主要包括“海陆空”三类,因此,在课程内容选择上还要考虑时间、地点的制约因素。水上类拓展,游泳、跳水、皮划艇等项目,只能在夏季进行,其它季节水温较低,场地选择有限,不便于拓展活动的顺利开展。新课程纲要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达到全面锻炼身体、增进身心健康、掌握基本技能、提高体育与健康意识的结果,因此,在拓展内容的选择上主要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依时间、地点和课标而定;在体育课程的时间规划上,春秋季节以团体户外活动为主,如踏青、春秋游、中长跑接力拉练等拓展训练内容都是比较合适的。夏季以水上活动的选择较为适宜,如游泳、龙舟。冬季以户外冰雪活动为主,考虑到户外冰冻严寒的情况,可将拓展训练场所安排在室内,进行团体互动心理游戏训练。二是依教师所掌握的拓展课程而定;不论哪位教师,在课堂之外都会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擅长的活动项目,在拓展内容的选择上,体育教师应该尽可能挑选自己熟悉的活动项目进行,既能考察和总结活动带来的实际效益,也能在活动中检验教师掌握活动细节的程度。三是依学生年龄、心理特征而定。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而当下独生子女较多的背景环境下又极容易形成“早熟”的心理状态,他们渴望去接触异性又为此种行为感觉到害羞和难堪,纠结的心理状态势必会影响到他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针对学生特定的心理发展状态,或者拥有特殊心理问题的学生群体,制定面向全体学生的团体体育课程教案,将有针对性的拓展训练穿插其中,在体育课进行的过程中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从而达到教学与心理疏导的双重作用。

二、应用方法——因人因材而异

如何将拓展训练应用到初中体育与健康课堂上,其中,在课程规划设计上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一是拓展内容为主线,体育课程为目标。在这一类型的课程设计中,拓展训练占据整个课程的全部内容,拓展的目的又是围绕着新课程大纲目标而进行的。如拓展训练中有名的“求生墙”活动,在没有任何器械协助的情况下要求团队中的某一位成员顺利翻越4米高的围墙。在这个活动项目中,课程的目标是建立自我管理、甘于奉献、乐为人梯的团队协作精神。二是课堂为主线,拓展为穿插;这种应用方式是把拓展训练带到体育课堂上来,如:在一节篮球训练课中,教师可以适当穿插“三人双脚”的拓展项目,以此来协助学生建立团队间默契的人际关系,使得学生在篮球练习赛过程中形成相互信任、团结互助的局面,从而实现锻炼加学习的双重教学目标。三是以解决特殊学生群体心理问题为主线,体育活动为穿插。这类拓展训练主要是发挥集体的力量去解决少部分学生的心理困难。如破冰之旅这样的项目,可以适当运用在解决性格孤僻内向、沉默寡言学生问题的解决中。以达到心理疏导、锻炼学习的双重目的。

三、应用意义——传承于创新并举

将拓展训练融入到整个初中体育与健康课堂上去,主要能带来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使体育课程的内容和形式变得丰富多彩,符合新课程大纲“多样化”的要求。传统体育课包括“理论讲解和实践操作”两个方面。尽管这些内容依然能体现出它强大的推动力和进步力。但21世纪新时期的教师团队面对的是数字化、信息化环境下成长的新型学生,采用多种多样的课程实施方法,给学生带去不一样的课程体验,对于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良好的运动习惯,具有重要意义。二是给中学体育课的授课教师们带来了一种新的教学授课方式,通过对拓展训练地深入研究,并将此类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进行总结推广,将推动整个体育教育事业在21世纪的中学校园里更好地开展下去。

著名心理学家费茨和波斯纳将人类学习动作技能的过程概括为三个阶段:认知、联系形成和自动化。“6+1”家庭结构下的中学生,在拓展训练的过程去认知和掌握体育运动的知识技能,树立团队协作的思想观念,培养形成自动化模式的行为习惯,对当代中学体育与健康教育意义深远。

作者:庞波 单位:重庆市綦江南州中学校

参考文献:

[1]郑厚成.体育与健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季浏,孙麒麟.体育与健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