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对策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3 01:36:33

审计对策

审计对策范文篇1

[关键词]离任审计;问题;对策;建议

任审计属于经济责任审计的一种,是典型的事后审计,通过对审计对象各项经济指标的定量审查,形成定性结论,评价审计对象任职期间的总体工作表现,追究违法违纪行为经济责任,维护企业利益。

一、离任审计常见问题

一是审计独立性有待进一步提升。缺乏审计独立性,审计结论的客观公正性就难以保证。许多企业内部审计报告的独立性常常受到影响,缺乏独立性的审计报告本身就存在缺陷,无法对审计对象进行定论。二是审计人员认识有待提升。一方面,审计人员对新形势下企业运作的风险点认知不足。审计内容多样,要应对的企业风险也随着业务开展千变万化,即使只针对销售板块开展审计,也可能因缺乏一线工作经历不能充分掌握企业运作的风险环节,容易被一些表面现象蒙蔽。如果审计人员没有相关业务的工作经验,就无法了解各种业务的风险点,更无法从深层次发现问题。另一方面,审计人员对新事物敏感度不强。当前时代背景下,照本宣科、按部就班地开展离任审计已不能紧跟风险的快速变化。只有对新事物保持强烈敏感度,不断提升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以开放的心态和冷静的头脑分析新事物,才能不被时代抛弃。

二、新形势下离任审计对策

(一)建立总审计师制度,维护审计独立性。未建立总审计师制度是国企内部审计独立性不强的根本所在。2018年3月1日起施行的《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明确了审计的独立性:一是进一步健全有利于保障内部审计独立性的领导机制。规定“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机构或履行内部审计职责的内设机构应当在企业党组织、董事会(或者主要负责人)直接领导下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明确“国有企业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建立总审计师制度,总审计师协助党组织、董事会(或者主要负责人)管理内部审计工作”。二是建立健全内部审计人员独立性约束和保护制度,同时明确国有企业应建立总审计师制度。建立总审计师制度,就是为了提升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赋予其审计权力,将审计工作从千丝万缕的内部关联中剥离,不受内部制约,真正发现企业内部存在的问题。(二)开展跨级审计,确保审计质量。一是配备充足的审计人员,在企业各层级建立审计队伍,确保审计工作不受人力资源掣肘,提升审计工作质量。二是开展跨级审计,即省级审计市级,市级审计区级,逐级开展审计工作,有利于拓展离任审计范围及深度,同时提升审计质量。(三)开展跨任期审计,形成审计威慑。离任审计除了考察任期情况,还应进一步查看任前审查报告,对前期职务履职情况进行评估,查找薄弱环节,为任期审计提供指导。调阅领导干部任前工作情况资料,结合任前审查,开展跨任期审计,加大审计纵深,考察审计对象在不同职务间是否工作目标前后矛盾、是否全心全意为企业创造效益。参照领导干部管理的相关规定,采用往期责任追溯法,形成有力的制度威慑,促使企业干部无论何时何地,任何职务都要谨记法律法规及企业制度。(四)多头并举,培育素质过硬的审计队伍。为充分了解企业运作各环节的风险点,单纯依赖审计理论是不够的,审计人员要了解各环节的风险点,只有具备相关实践经验,深入实际,才能真正掌握发生风险的环节。培养一支熟悉整个企业运作流程的综合素质过硬的审计队伍,较为高效的做法是从各专业线条抽调业务人员,组成审计组。(五)提升思想认识,保持审计活力。快速跟上企业发展形势变化和新业务开展步伐,时刻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不断提升对新事物的认知和包容能力,摒弃抵触心态,防止思想僵化,保持审计队伍的活力和战斗力。销售企业在转型发展中,业务重心有所转移,油非互促、业务外包托管、合资合作等新盈利模式层出不穷。同时,互联网浪潮促使经营方法由“线下”逐渐变为“线上”,再加上新能源的兴起,要求审计手段也要随之快速变化,不断以新知识武装头脑,保持工作活力。

三、相关建议

审计对策范文篇2

一、审计保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审计机关是综合经济监督部门,监督对象涉及各行各业。审计机关在实施审计监督的过程中,涉及大量的商业秘密、国家秘密。审计机关在保密工作中处于较特殊的位置,审计工作中接触秘密多、存储秘密较集中、传递秘密频繁,因此保密管理范围广、难度大。审计保密工作不仅涉及众多被审计单位的商业秘密,更涉及审计机关经整理、提炼后新形成的工作秘密甚至国家秘密。持续做好审计保密工作,是保证审计机关依法独立开展审计工作的前提,是防范审计风险、保障被审计单位合法权益的重要工作。只有不断做好审计保密工作,才能提升审计监督工作的效果,保障审计事业的持续发展。

二、近年来审计保密工作出现的难点

(一)审计工作的信息化、电子化,要求审计保密工作同步实现电子化进程。近年来,审计工作呈现出较明显的信息化、电子化、网络化趋势,计算机审计已经成为审计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将在今后工作中不断得到更深入的发展。目前,计算机审计已经涉及审计工作的各个环节、领域,各种审计信息资料在加工、整理、传递、管理等过程中常常以计算机数据、电子文件等形式存储与传输,审计保密工作面临的资料不仅是书面的纸质文件,更多的是计算机数据等复杂格式的电子资料,同时,审计工作的网络化趋势也加大了审计保密工作的难度,如何有效加强审计保密工作是面临的新的任务。

(二)审计取证工作的复杂性不断加大,加大了审计保密的工作难度。近年来,各级审计机关不断加大审计取证工作的力度,不断提高审计证据的充分性、有效性。审计取证工作的复杂性也随之加大,审计人员需要取得更加全面的审计证据,延伸审计、取证的工作量不断增加,涉及的相关部门及单位也越来越多,审计取证的过程同时也是审计保密的过程,由于审计取证的范围的扩大及相关部门、单位数量的增加,也加大了审计保密工作的难度。

(三)审计组的机动性不断提高,加大了审计保密的工作难度。近年来,在审计工作中,时常出现审计机关派出审计组跨地域远程现场审计的情况,由于工作需要,审计组同审计机关之间需进行保密通讯,以相互传递有关的文件或信息;远程现场审计中,审计资料保管分散,集中管理难度大,审计人员变化频繁,经常临时组成具体审计事项的审计小组,根据工作需要开展审计工作,同时,各审计小组的机动性也不断提高。在某些关键环节、关键问题的审计工作中,审计小组之间的通讯及审计组同审计机关进行的通讯也需要在保密状态下进行,而目前尚缺乏这种保密状态下的通讯机制及渠道,也增加了审计保密的工作难度。

三、不断加强审计保密工作的对策

(一)不断加强审计保密教育和学习,提高全体审计人员的保密工作意识,切实增强做好审计保密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在审计取证过程中,同有关单位及个人的沟通、协调、交流过程中,时刻注意加强审计保密工作,在确保审计工作质量及审计取证充分性的同时,不断做好审计保密工作。

(二)进一步完善、细化相关规章、制度,深化审计保密工作。面对近几年审计保密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应不断完善、细化相关的保密工作规章、制度,使之更加有效地指导审计保密工作走向深入,促使审计保密工作不断适应审计环境、审计工作的变化,加速实现审计保密工作与审计工作的同步电子化。

审计对策范文篇3

【关键词】精准扶贫;绩效审计;现状;对策

一、精准扶贫绩效审计的研究背景

民生即民本,党的十八大提出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加强社会建设的重点所在。而扶贫项目作为一类民生项目,和社会的建设与发展息息相关。目前,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扶贫开发工作已经到了攻坚拔寨的冲刺时期。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三五”规划中,提出到2020年要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我国每年在扶贫开发工作中都投入了大量的财政资金,致力于改善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也取得了一定成效。1978年,我国有2.5亿的贫困人口没能解决温饱问题,截至2015年,贫困人口已经减少到5575万人,扶贫的成效明显。然而,通过查阅审计署和地方各级审计机关的审计结果公告,可以发现扶贫项目的绩效情况并不尽如人意,为了能够充分发挥扶贫资金效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各级审计机关应当积极开展精准扶贫绩效审计工作。只有通过不断加强对扶贫目标实现情况和扶贫项目绩效的考核,才能保证扶贫资金使用精准、落到实处,因此开展精准扶贫绩效审计工作的意义重大。

二、精准扶贫绩效审计的现状分析

(一)精准扶贫审计的方法及问题归类

1.精准扶贫绩效审计的方法。科学评价扶贫绩效。2015年,庆阳市审计局提出,通过审查扶贫资金拨付到位率、用于扶贫项目资金的比率、扶贫资金发挥效益的比率以及项目决策、建设、运营等各个环节这四个方面,来关注扶贫资金绩效审计。2016年,长沙市市政府颁布了《长沙市县市区精准扶贫工作绩效考核办法》,针对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和精准脱贫这四个方面,依次提出各项具体的考核内容。结合其他审计类型。2015年,青海审计厅提出将扶贫工作与绩效审计以及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起来,督促各个部门落实精准扶贫的工作责任,“真扶贫、扶真贫”。2016年,安徽省黄山市黟县审计局在精准扶贫绩效审计方面,也提出了“三个结合”的理念,即精准扶贫绩效审计应当与经济责任审计、跟踪审计和财政审计相结合。2.精准扶贫绩效审计发现的问题。2016年,四川省审计机关在对连片贫困地区进行轮审时发现,一些扶贫项目的监管没有落实。截至2016年2月,60个县仍有8055户居民没有完成搬迁的任务,扶贫项目的绩效情况并不理想。2016年,审计署在对40个县区的财政扶贫资金使用管理情况进行审计后,发现部分基础设施建设类扶贫工程,存在着质量不达标、被闲置废弃或者改作他用等问题;部分种养殖类产业扶贫项目成活率较低,扶贫项目的绩效出现严重问题,涉及的资金高达2.27亿元。2016年,审计署在对第三季度国家重大政策措施贯彻落实情况跟踪审计时,发现32个扶贫项目因脱离当地实际,项目效益较差,没能达到预期扶贫效益,对扶贫资金造成严重的损失浪费。

(二)精准扶贫绩效审计的要求与方法构建

精准扶贫审计的本质是扶贫政策跟踪审计、扶贫资金查错纠弊审计和精准扶贫绩效审计的综合体。由于篇幅有限,本文主要围绕绩效审计的主线,通过对审计机关现阶段开展精准扶贫绩效审计的现状分析,构建精准扶贫绩效审计的要求与方法。一是需要着重关注扶贫开发的重点项目,揭示一些应实施未实施、应完工未完工等影响扶贫绩效的问题,并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查处扶贫项目的实施进程中是否存在因为扶贫项目管理缺位,扶贫资金是否存在严重损失浪费的问题。二是需要关注扶贫项目是否符合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以及贫困群众的真实需求。着重揭露没能实现预期扶贫效益,以及将扶贫资源倾斜给部分能人大户、龙头企业,忽视贫困群众切身利益等问题。三是需要关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等扶贫资金是否及时拨付到位,精准帮扶项目能否有效落实并且带动扶贫,是否存在部分个人或者企业为了扶贫的优惠政策,打着扶贫的旗号却只为自身谋取利益等问题。针对以上的具体要求,审计人员可以参考如下审计方法:1.基于各审计部门的实际情况,统筹调配审计资源。利用GPS技术、三维电子地图、谷歌地球、航空测绘技术、卫星遥感技术等创新型审计技术,对扶贫项目实际情况进行检测,和申报文书中的项目描述进行比对。2.建立并完善绩效评价体系。在考虑制定指标时,不能仅考虑经济效益,也要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等纳入指标考核维度,根据扶贫项目的综合效益来判断精准扶贫工作的部署是否科学。3.了解加强精准扶贫绩效审计与政策跟踪审计、财政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其他专项审计的衔接配合。其他审计中发现的涉及精准扶贫绩效方面的问题,审计报告中也要及时、充分反映。

三、精准扶贫绩效审计的对策

审计对策范文篇4

[关键词]会计核算粉饰报表会计造假及其危害

会计造假是指企业领导和财务会计人员在会计核算过程中,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准则制度,做假账和编制虚假会计报表的行为。

从会计信息反映的角度来看,会计造假表现为两种类型:会计事项造假和会计报表造假。会计报表造假是故意谎报某些财务价值,造成增强获利能力的假象,从而欺骗股东和债权人等利害相关人。会计事项造假通常旨在方便盗窃,或将公司的资产转变为个人所有或使用。

会计造假的危害性很大,具体表现在:

会计造假所制造的错误信息将严重误导各类决策者,从而导致各个市场行为主体乃至国家相关决策机构被误导而制订出错误决策,破坏市场运行机制;损害国家财经法律法规和会计制度的严肃性,扰乱社会经济秩序;侵犯公司股东、债权人、顾客及雇员的合法权益,使其蒙受巨大经济损失;通过隐匿收入、虚列支出偷逃国家税款,导致国家税收流失;助长个人贪污腐败行为的滋生;使尚未成熟的证券市场饱受虚假错误信息的冲击,严重误导证券投资者的行为,破坏市场游戏规则,加剧市场投机和市场波动,影响社会安定。

会计造假最后所导致的结果是国家受损失,少数人中饱私囊。

一、会计造假的形式

目前,企业会计报表造假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虚增资产,虚增利润;二是虚增负债,隐瞒利润。前者主要是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因为国有企业经营业绩的好坏,直接影响企业领导人的升迁;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公司股票价格的高低。后者主要是私营企业和个人出资的有限责任公司,因为这类企业不注重业绩,更关心的是如何逃避国家的税收,少接收政府有关部门的摊派。

1.资产虚增

(1)费用资产化

企业当期发生的费用应当计入当期产品生产(或商品经营)成本或期间费用。但有的企业却将部分应该计入当期的费用计入待摊费用、递延资产、无形资产等资产类会计科目,使得企业当期损益不实;有的企业待摊费用不及时足额摊销,而是长期挂账,将本属于期间费用的支出列作资产。企业通过将费用资产化,虚增了企业资产和所有者权益。

(2)存货不实

有些企业积压多年的货物,或已经淘汰过时应当报废的物资不做账务处理,或存货的现实价格(或可变现价格)已明显低于账面历史成本价值却仍按历史成本挂在存货账上,存货价值不实,违背了企业会计准则确认的谨慎性原则,虚增了企业存货价值。

(3)固定资产价值虚假

企业固定资产价值不实主要表现在折旧不足、技术进步后造成的无形损耗不计、已毁损及不可用或不需用固定资产不处置等,虚增(减)企业资产。

(4)递延及无形资产摊销不足

递延及无形资产应当按时足额摊销,已经淘汰过时的无形资产不应当再挂无形资产账而应当将摊余价值作为期间费用计入损益。而许多企业对已经没有使有价值或已经不可能再给企业带来预期经济利益的无形资产不做相应的财务处理,却仍然作为资产列账,虚增了企业资产。

2.负债不实

(1)应付款项高估

许多企业的应付款项不及时或每年与往来单位核对确认清理,一年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的应退未退、应付未付款项普遍存在,三年以上的应付款项(不包括长期应付款项)以及债权人已经不存在的仍挂账的也不少见,企业实际需付债务小于财务账面债务,企业应付款项高估。

(2)预提费用不实

许多企业为了调节当期损益,不按企业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要求预提费用,而是根据企业调节损益的需求预提,有的企业应提的不提或不应预提及多预提的不及时冲销,致使预提费用会计科目反映不实。

3.虚报盈亏

(1)多计收入、少计费用

有的企业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将未实现的收入作为收入入账,如在服务或工程未提供完毕之前,就确认收入实现;有些企业虚构客户虚开销售发票,虚列销售收入和应收账款;一些企业对已经发生的支出不计入成本,或在结转成本时不按配比原则,故意少转成本,导致企业生产成本及库存商品的账面金额远远大于实际库存金额;有的企业则将有关费用支出单据压在银行未达账中,利用“未达账项”弄虚作假,调节利润。(2)少计收入、多计费用

企业为了达到少缴或不缴所得税的目的,将正常的销售特别是一些不需要增值税发票的销售,不按收入确认的条件进行确认,而是长期挂在预收账款或其他应付款科目中且金额不变;有的企业则采取虚列预提费用,多提多摊费用的方法,达到虚减盈利的目的。

(3)在建工程长期挂账,应计入损益的借款费用予以资本化

企业在自行建造固定资产时,对借入资金需按期计提利息,这部分借款利息在在建工程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应予以资本化。有些企业工程早已完工,仍长期挂账,借款利息仍计入在建工程成本,从而使当期财务费用减少,同时又可以少提折旧,从两个方面来虚增利润。

(4)随意调整报表

一些单位为了达到一些不法目的,随意调整报表金额,人为地加大资产调整利润;或为了逃税,避免检查而加大成本费用,减小利润,如为了增大管理费用,直接在损益中多计管理费用,并在资产负债表中同时增大应收账款和坏账准备金额,造成表账不符。

二、审计时应采取的对策

审计人员针对会计造假的不同形式,应采取不同的审计方法。

1.存货不实的审计方法

督促被审计单位按照会计制度的规定规范会计核算,做好存货基础工作;根据审计准则的规定,严格履行存货监盘程序。实施监盘前,充分与被审计单位沟通,做好具有可操作性的详尽计划;尽可能安排在被审计单位组织年终盘点时进行监盘工作,以减少工作量和时间性差异;实施监盘时,不仅要核对存货数量,还要关注其质量状况。

2.虚构销售,虚列应收账款的审计方法

一是检查企业的年度生产能力和生产规模,对照企业的销售量看是否出现销售总量大于生产能力的异常情况;二是检查企业年末、季末的销售合同和发货凭证、出库记录等原始凭证,看其有无出库凭证,其手续是否完整,是否有异常情况;三是对客户单位发询证函进行函证,向销售部门索取客户明细台账和对账单,将之与财务上提供的客户欠款明细表进行核对,以确认对方单位是否欠款。

3.少转成本,虚增利润的审计方法

少转销售成本会导致企业库存商品的账面金额远远大于实际库存金额。对这种造假手段的审计方法,一是检查其成本结转方法是否遵循一贯性的原则;二是通过计价测试,看企业的期末存货单价是否异常;三是通过抽查盘点,对企业实际存货的数量和金额与账面存货的数量和金额进行比较,看是否有差异。

4.销售收入不入账,做其他应付款或预收账款而隐瞒利润的审计方法

对此在审计中应采取的对策:一是检查进货数量及期末库存数量并与账面数量进行核对,看是否有异常;二是抽查原始凭证,看其人账依据是否合理、充分;三是对一些金额较大并长期不动的预收账款进行函证,以便对其真实情况进行确认。

5.当期费用不计入损益,虚增利润的审计方法

企业将当期发生的经营费用、管理费用,虚列在待摊费用,递延资产、无形资产、其他应收款等科目中,不计人损益。对此,审计时主要检查“待摊费用”、“递延资产”、“其他应收款”的列账依据是否充分、合理,是否按收益期限进行摊销。

6.通过变更固定资产折旧方式操纵利润的审计方法

一是要检查固定资产账面原值及净值是否与使用年限相适应,如有些企业的房屋建筑物已经到了报废的年限,而账面反映的净值还有相当大的数额;二是要检查企业固定资产折旧的计提是否遵循一贯性原则,是否有随意改变折旧年限和折旧方法的行为。

7.通过变更投资核算方法进行利润操纵的审计方法

在被投资企业盈利的情况下,将投资收益核算方法由成本法改为权益法,一方面可以虚增当期利润,另一方面却无须为这些增加的利润缴纳所得税。对这种造假手段的审计对策是检查投资企业的股权占被投资企业的股权百分比,按有关会计制度的规定,占被投资企业25%以上的股权时方可采用权益法核算投资收益。

8.应计入损益的借款费用资本化,虚增在建工程支出,虚增利润的审计方法

在实际工作中,有的单位将无力消化的固定资产的借款费用虚列在固定资产或在建工程支出中。对此,审计时要按照会计准则规定的条件,核查企业的在建工程是否达到可使用状态,以此来判定借款费用的处理是否正确。

审计对策范文篇5

关键词:审计风险;审计收费;审计意见;审计师变更;优序选择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步入增速放缓的新常态时期,企业面临的经营下行压力也日益增大[1],部分企业出于维持经营业绩、融资等各种需求和目的,财务舞弊的动机较为强烈,导致审计师进行财务审计时所面临的审计风险随之加大[2-3]。为了将审计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的范围内,审计师是更愿意采用扩大审计范围、揭示信息风险等积极应对策略,还是采用放弃客户等消极应对策略?在不同风险水平下,审计师是否存在风险应对策略偏好或优序选择?审计师为企业提供服务会收取一些费用,即审计收费,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风险的大小(高雷等,2010)[4]。通常,若客户单位存在较大程度上的审计风险,并且这种风险很可能会被审计师所感知,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审计师会增加工作时间或增加更多的审计流程,进而提高审计费用[5-6];此外,韩维芳[7]和DeFond等[8]认为,当面临较高审计风险时,他们也可能会出具非清洁意见;但是,若审计风险过高,超过了审计师可承受的合理范围,审计师可能会主动从风险较高的业务中退出[9]。那么,为什么处在高风险的情况下,审计师会出现不同的反应呢?对审计师而言,审计师采取不同的决策对应的成本是不同的。首先,提高审计收费虽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企业的费用支出,但也会使审计师与企业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从而增加审计意见购买的可能性[10]。其次,审计师采取出具非清洁意见的审计报告来降低审计风险的同时也会给企业带来负面的市场反应[11],并提高企业的资本成本[12]。最后,对于第三种策略而言,一旦审计师选择辞职,则意味着审计师与企业关系的彻底破裂。总的来看,作为理性经济人,审计师应该会考虑每一种应对策略的相对成本。所以,上述三种应对方式之间很可能出现一定的优序选择。但在已有研究中,这些策略通常被视为审计风险上升所产生的经济后果[13],且没有以审计风险水平的大小为出发点研究相应应对措施,且只探讨了审计师应对审计风险增加的单一策略。那么,审计师究竟会采用何种策略系统的应对审计风险水平的上升?这个问题有待进一步的实证检验。鉴于此,本文以中国资本市场为背景,探讨了审计师面对审计风险上升所采取的系统应对策略,我们认为,随着审计风险水平的上升,审计师会优先选择提高其服务收费;当风险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时,审计师才会选择出具非清洁审计意见;当审计风险水平超过了审计师的承受能力时,审计师才会选择辞职,并引发审计师变更。换言之,面临审计风险上升,审计师所采取的应对策略存在一定的优序选择。为了验证上述论断是否成立,以2010—2019年中国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样本,检验了审计风险水平对审计收费、非清洁审计意见和审计师变更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排序Logit模型,进一步探索了上述三种行为是否存在优序选择。研究发现,随着审计风险的增加,审计收费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审计师出具非清洁审计意见和审计师变更的概率也随之上升,且审计师的应对策略呈现出一定的优序选择特征。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审计风险与审计师的应对策略

近几年,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革新,审计作为一项集聚复杂性和专业性的工作,其中要面临的风险问题也随之增加。已有学者研究表明,审计风险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会取决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在被审计企业信息质量较低的情况下,审计人员面对的审计风险会上升[14]。为了补偿自身所承担的审计风险,审计师可能会向被审计企业收取更多的审计费用[15];Hribaretal.[5]还认为当被审计客户公司的会计质量较低时,审计师的应对策略有以下两种,一是付出更多的审计努力,比如实施进一步的审计程序,延长审计时间,或者增派经验更丰富、专业性更高的审计成员参与审计工作;二是收取更高的审计风险费用来弥补风险。此外,通过出具非清洁审计意见,若事后被审计企业或者审计师被起诉,审计师可以增强自身已经勤勉尽责的抗辩能力,减少所承担的法律责任,来应对企业因盈余操纵导致会计信息质量较差所引起的审计风险[16];类似的,DeFondetal.[8]认为若被审计公司存在重大错报但不愿意改正,或者限制了审计师的审计范围,审计师会通过出具非清洁审计意见来降低风险。但是,Krishnanetal.[17]发现,企业盈余管理所带来的审计风险若在可容忍的范围内,审计师更有可能收取更高的异常审计费用来降低风险,但若盈余管理所带来的审计风险过于严重,乃至超出审计师的容忍范围,则审计师可能会辞职,通过放弃该项工作以避免风险。因此,我们认为,面临客户信息质量较差而引起的审计风险上升会导致审计师提高审计收费,出具非清洁意见审计报告,也会有可能引起审计人员发生变换。鉴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假设1: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面对审计风险的上升,审计师会收取更高的审计收费假设2: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面对审计风险的上升,审计师更有可能出具非清洁意见的审计报告假设3: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面对审计风险的上升,审计师更有可能主动辞职,并引发审计师变更

(二)审计风险与审计师应对策略的优序选择

尽管审计风险的上升既有可能导致审计师提高审计收费,出具非清洁意见的审计报告,也有可能引起审计人员变换,然而,上述三种行为往往不是同时发生的。换言之,审计师对面临审计风险上升的应对策略可能存在一定的优序选择。DeFondetal.[18]认为,审计师具有双重目标。一方面,审计师希望稳定与被审计公司之间的关系,来持续赚取服务收费;另一方面,作为独立于股东和管理层的第三方,基于降低委托成本的需求,审计准则要求审计师应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并将审计风险控制在合理水平。因此,面对审计风险上升,提高审计费用无疑是审计师首先采用的应对之策。审计收费上升会降低审计师的独立性[19],导致审计师对客户的依赖程度上升,也不会对企业带来太大的负面影响。故在审计风险较低的情况下,审计师不会出具非清洁意见,也不会选择辞职。但是,随着审计风险的进一步上升,审计师提高审计收费而获取的收益最终也难以弥补审计风险上升所带来的损失,此时,理性的审计师才有可能出具非清洁审计意见。这是因为,审计师给企业出具非清洁意见将带来负面的市场反应,导致企业融资成本上升,债务违约的可能性增加[20],一旦出示非清洁意见审计报告,则意味着审计人员与客户之间的关系很可能已经破裂。若审计风险继续增加,并最终超过审计师的承受能力,则审计师才会选择辞职,并引发审计师变更。总之,面对审计风险的不断上升,审计师在选择应对策略时应该考虑到每种策略的相对成本[21]。对审计师而言,对比各种风险应对策略,提高审计收费的成本较低,对财务报告出具非清洁审计意见的成本较高,审计师辞职的成本最高。鉴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假设4: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面对审计风险的不断上升,审计师会首先选择提高审计收费,其次选择出具非清洁意见的审计报告,最后才会选择辞职,从而引发审计师变更

三、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与样本选取

本文选取2010—2019年深沪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同时删除了金融行业、数据不全、资产负债率小于0或者行业年度观测值小于12的样本,最终得到了14247个观测值。为了消除极端值的影响,本文对连续型变量进行了上下各1%的Winsorize处理。考虑到变量之间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本文将全部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都滞后一期以降低影响。因此,被解释变量的样本区间为2010—2019年,而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的样本区间为2009—2018年。本文全部数据都来自国泰安CSMAR数据库。

(二)变量定义

(1)审计风险。被审计企业的盈余管理程度常被用作审计风险的替代变量。已有学者发现,企业盈余管理行为会伴随着审计风险的上升[2-3],为了降低风险,审计师可以采用增加审计费用、出示非清洁意见审计报告[8]以及放弃高风险客户[9]三种应对措施。由此看来,若企业盈余管理程度较高,审计师的审计风险也就越高,盈余管理程度代表着审计风险水平高低,盈余管理程度可用作审计风险的替代变量。而应计盈余管理是最为广泛的盈余管理方式,因此,本文采用应计盈余管理作为审计风险的替代指标。通常,审计风险水平会随着应计盈余管理程度的提高而上升。故本文以应计盈余管理表示不同审计风险水平的情景,以揭示不同审计风险水平下,审计师应对策略的优序选择。关于应计盈余管理程度的度量,借鉴Billsetal.[22]的研究,分别采用修正Jones模型和DD模型来衡量企业应计盈余管理程度,模型(1)、模型(2)所示。(2)其中,Ta表示总应计利润,A表示资产总额,吟Rev为营业收入增加额,吟Rev为应收账款增加额,Ppe为固定资产,CFO为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盈余管理程度分别为上述两个方程的回归残差的绝对值Absda1(修正Jones模型)和Absda2(DD模型)。(2)审计师应对策略。本文选取审计师应对策略的变量如下:审计收费的对数值;非清洁审计意见:若审计师出具了非清洁意见的审计报告则为1,否则为0;若审计师发生了变更则为1,否则为0。(3)控制变量。根据Billsetal.[22]的文献,考虑到影响审计收费的一些因素,分别控制以下变量:审计师特征(Big4)、公司规模(Size)、业务复杂度(Inv、Rec)、偿债能力(Lev,Liq)、经营状况(Roa,Loss)。本文同时控制了行业和年度固定效应。具体的变量定义详见表1。

(三)模型构建

为了检验假设1,假设2和假设3,本文构建以下模型:Yi,t=茁0+茁1Absdai,t-1+茁Controlsi,t-1+着i,t(3)其中,被解释变量Yi,t分别为以下3个变量:(1)Infeei,t:审计收费的对数值;(2)Maoi,t:审计师是否出示了非清洁意见;(3)Changei,t:审计师是否发生变更。Absdsi,t-1表示可操纵性应计的绝对值。Absdsi,t-1数值越大,代表着审计风险更高。若假设1,假设2和假设3成立,则应该显著大于0。为了检验在审计风险不断上升的情况下,审计师行为是否存在优序选择(假设4),本文构建如模型(3)所示的排序Logit模型:Responsei,t=茁0+茁1Absdai,t-1+茁Controlsi,t-1+着i,t-1(4)模型(4)中的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与模型(3)相同,但模型(4)的被解释变量Responsei,t是一个离散的排序变量,表示审计师行为的严重程度。Responsei,t取3意味着审计师改变了,取2意味着审计师没有改变,但审计师出具了非清洁意见;取1意味着审计师并没有发生改变,也没有出具非清洁意见,但收取了较高的异常审计费用(审计费用模型的残差大于等于行业年度中位数);取0意味着审计师并未发生改变,也未出示非清洁意见,且只收取了较少的异常审计费用(审计费用模型的残差小于行业年度中位数)。若假设4成立,则茁1应该显著大于0。意味着在审计风险上升的情况下,审计师收取的费用逐步上升;若审计风险继续上升,则审计师会出具非清洁意见的审计报告;但当审计风险水平上升超过审计师的承受能力时,才会发生审计师变更。

四、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表2是本文描述性统计的结果。可以看出,无论采用修正Jones模型计算的的均值大于中位数,并且采用DD模型计算的的均值也大于中位数,表明部分企业大量的采用了应计盈余管理方式操纵盈余。的均值为0.070,说明仅7%的企业聘请四大进行审计,即四大在我国占据的审计市场份额较小。的均值为0.150,表明样本中有15.0%的企业处于亏损状态。的均值仅为0.050,说明仅有5%的企业被审计师出具了非清洁意见,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国审计市场的整体审计质量偏低。

(二)回归分析

(1)审计风险与审计师的应对策略。表3为研究假设1-假设3的检验结果。第(1)和(2)列的结果显示,无论是在修正Jones模型还是在DD模型中,和的系数均为正,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表明随着审计风险的上升,审计收费呈现出增加趋势。上述结论支持了研究假设1,说明为了应对审计风险的增加,审计师会增加审计成本的投入或者收取一定的风险补偿,从而导致审计收费的上涨。控制变量中,均显著为正,说明与本土事务所相比,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能收取更高的审计费用。其余控制变量的符号也都符合预期。第(3)和(4)列的回归结果显示,在因变量是非清洁审计意见的情况下,和的系数均为正,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表明随着审计风险的增加,审计师出具非清洁审计意见的概率加大,研究假设2得到了支持。相应控制变量符号、显著性都大概符合预期。当因变量是审计师变更时,在第(5)列中,系数为正,且在1%的水平下显著;而在第(6)列中,的系数为正,但不显著(t=0.86)。结果表明,审计风险的上升会在一定程度上引发审计师发生变更。总体来看,回归结果基本支持了假设3。(2)审计风险与审计师应对策略的优序选择。为了验证研究假设4,本文构建了如模型(3)所示的排序Logit模型,顺序变量衡量了审计师行为的严重程度。从表4中可以看出,1和2均大于0,且分别在1%和5%的水平上显著。结果表明,在审计风险的上升后,审计师会系统的应对。当审计风险上升幅度较低时,审计人员倾向于收取更高的费用;在审计风险上升幅度较高的情况下,审计师才会出具非清洁意见审计报告;当审计风险过高并且超过审计师的承受能力时,审计师与管理层的冲突会加剧,为了规避风险,审计师会选择辞职,这最终导致了审计师变更。因此,面对审计风险的上升,审计师的应对策略确实存在一定的优序选择。

(三)稳健性检验

为了证明文章结论的稳健性,分别采取以下的稳健性检验方法:第一,对模型(3),当因变量为Mao和Change时,采用Probit进行估计,并对模型(4)采用排序Probit模型加以估计。结果显示,无论采用修正Jones模型还是DD模型作为审计风险的衡量,Absda的系数仍然为正,且至少在10%的水平上显著,剩余变量的符号及显著性也大概保持一致。第二,Huang等[23]指出,客户议价能力能够影响审计收费。鉴于此,我们在模型(3)中加入客户议价能力(Power),重新估计审计收费模型,结果显示,无论采用修正Jones模型还是DD模型作为审计风险的衡量,Absda的系数都为正,且至少在5%的水平上显著。第三,以前研究发现,内部控制质量能够影响应计盈余管理的水平[24],也能影响审计收费的高低。鉴于此,本文采用迪博公司编制的内部控制指数(ICscore)作为企业内部控制质量的替代衡量标准。将ICscore作为控制变量加入模型(3)和(4)并重新估计上述模型,研究结论基本不变。第四,我们改变了可操纵性应计的度量方法,采用传统的Jones模型来衡量审计风险,并重新估计全部模型,研究结论基本不变。

五、研究结论

审计对策范文篇6

关键词:财务欺诈审计对策对策研究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经济水平在不断提高,在很多企业和公司都出现了财务欺诈的行为,这样的情况不管是对投资者还是对于企业都是一个错误的做法。这样的行为发展下去,很容易使投资人员的财产受到损失,同时也会导致企业公司陷入运营情况停滞不前的现象,很多投资者表示对企业出现财务欺诈的事情很难以接受。并且频繁出现财务欺诈的行为,不仅仅会使投资者无法了解企业财务的情况,引导投资者做出错误的决定,企业和投资者二者之间都受到了难以估计的损失。所以,本文认为当下财务欺诈的危害出现的消极影响,还需要积极避免,以此保证投资者和企业之间的良好合作关系。本文针对公司财务欺诈的问题展开分析,提出相关的审计对策,以期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一、公司财务欺诈形成的条件与原因

(一)财务欺诈产生的条件

公司中出现财务欺诈的主要有三点:第一点就是三角理论;第二点就是GONE理论;第三点就是企业舞弊风险因子理论。其中第一点三角理论指出在企业财务舞弊以及生产过程中还需要压力、动机,以及自我合理化等条件的帮助。而压力就是指公司的财务中出现舞弊者,该舞弊者的做事动机,财务的舞弊者也能够明白财务欺诈过程中出现的风险,但是却愿意寻找理由给自己的舞弊行为做出合理的解释。第二点GONE理论指的也是出现财务舞弊情况中的几点要素,舞弊者对于金钱的贪婪,以及对于钱财都具有很强的需求,因此会出现不计后果的舞弊行为。第三点企业舞弊风险因子理论中认为,一般风险因子以及个别风险因子所组成。总而言之,发生舞弊的情况还需要一定的条件,当舞弊者受到一定的压力的时候,组织的内部控制不能够给予其机会,并且惩罚力度不够的时候,就很容易发生财务舞弊。

(二)财务欺诈形成的原因

财务欺诈的成因一般情况下在财务欺诈三角理论的框架之下予以分析,但是对于公司的财务欺诈主要都是报告的类型,首先就是管理层出现的财务压力,这一点对于公司中的管理层来讲,出现财务舞弊的主要压力就是,公司发展的条件,很多公司为了满足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通过公司财务造假以达到最终的要求。其次就是公司在发展的过程中会承担很多压力,并且国家对于公司的发展也提出了很多要求,企业为了保证自身业绩,以及国家的要求,做出财务欺骗的行为来蒙蔽股东。最后就是公司的监管结构不合理,很多公司的比重和结构都不合理,部分企业还在其公司内部设立董事会,工资情况都由董事会决定,这样也给了公司员工舞弊的机会,同时形成了财务欺诈的情况[1]。

二、公司财务欺诈的后果

(一)导致财务状况恶性循环,影响企业经营

在财务欺诈的行为中,一般情况下公司会出现提前挪用经费,以及使用下一阶段公司发展费用的情况,并且使用借口推脱掉当前应该使用的费用支出,这样使用公司财务,在一段时间之内能够保证公司内部的财务状况良好,并且投资者在公司的发展中看到希望,公司也会在目前的阶段盈利非常多。但是随着公司的继续发展,下一个阶段一旦出现盈利亏损的情况,这样还需要把下一个阶段的费用挪用补充,这样长此以往,公司很容易出现财务崩溃的情况。一旦开始挪用资金,企业就会周而复始,恶性循环,最终导致公司破产。

(二)对企业小股东的危害性较大

根据以往的经验,纵观世界各国,每一个国家都会出现公司财务欺诈的情况,例如:美国安然公司就曾经出现过公司财务欺诈的事件,在公司的这一行为被发现以及暴露之后,投资者对公司的信任急速下降,甚至导致公司的股票都严重下跌,这样的行为不仅仅给公司带来危害,同时也给投资者带来了巨大的危害。企业中的股东有大有小,财务欺诈的行为对于很多大股东来说影响并不严重,但是对于小股东就会面临着破产的情况,由此可见,财务欺诈情况对于小股东的危害相对比较严重。

(三)威胁和波及会计事务所的信任度

在公司财务管理工作执行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信任事件,如果公司的财务工作出现欺诈的情况,就会严重的威胁和波及会计事务所的社会信誉程度,影响公司和企业未来的发展,导致实际的公司和会计事务所的名誉双双受损,而出现全面瘫痪的情况。公司财务欺诈问题的后果非常严重,不但影响到自身经济事业的发展,还会给为公司服务的会计事务所出现严重的发展阻碍情况,威胁会计事务所经营,或者波及会计事务所信任度的情况,都会造成会计事务所经济的巨大损失,以及名誉的严重损毁[2]。

三、公司防范财务欺诈产生的审计对策

(一)增强企业财务欺诈风险防控意识

强化企业财务欺诈的风险防范和控制意识,是在安全隐患发生危险变化之前最为有效的审计预防和管理措施。在强化企业财务欺诈风险管理的前期,应该找到工作关注的重点,针对企业审计的比较大型的项目进行相关费用的审核,并且切实有效的关注企业经济的收入和支出内容。在财务管理体系中,适时的应用财务管理手段,进行账目的对比、审核等操作,归纳总结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难点和焦点问题,采取集思广益的方式收集审计部门专业人员的解决意见,进行欺诈产生前的维护和管理维护工作。所谓防患于未然也是要求企业财务部门自身不断的自我完善,针对可能出现的欺诈情况具有一定的防御能力。虚拟的交易方式也是企业财务部门审计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重点,避免与不具备实际能力的相关行业进行合作与交流。

(二)国家和行业完善对企业的监督职能

避免公司财务欺诈问题,还需要优化监督和管理的环境条件,在公司自身制度规范的基础上进行国家和行业的干预管理,从根本上完善对公司和企业的职能监督,保证审计工作的准确进行。营造一个良好的财务工作氛围需要国家和行业的科学引导,培养一个优化的执业空间才能有助于财务审计工作的稳定进行。国家和行业的需要对公司和企业的财务工作提出准确要求,需要坚持的基本原则就是公正和公开,降低可能出现财务欺诈的现象。国家和行业也需要对公司财务人们进行严格的制度控制和要求,要求工作人员能够富有责任感的完成自己的工作,并且秉承着客观、严谨的工作态度对待公司的财务审计和管理内容。

(三)企业提升内部审计意识

针对公司企业发生的财务欺诈行为进行严格的管控,需要关注到企业自身的内部审计制度和工作责任意识。通过提升企业内部的审计意识能够有效地完善企业的内部监管和控制,能够让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更好的适应我国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模式。完善企业内部的监督和管理职能,就需要从根本上科学、认真的评价自身的财务内部管理体制,针对工作中出现的缺失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希望通过改革完善工作中的不足,并且达成企业财会工作的既定目标。内部监管不善导致企业出现审计问题,主要是源于管理层对出现问题的情况进行掩盖,导致错过解决时机。提升企业内部的审计意识完善内部监管,才能够在第一时间解决企业面临的财务问题,进而实现企业的经济收益目标。

(四)企业完善审计与核算制度

在避免公司遭遇财务欺诈风险的过程中,需要不断的完善公司和企业的审计与核算制度,完善的工作内容涉及到方方面面,无论是内部职能还是后续审计工作都需要做到同时的提升。目前实施的审计和核算工作内容还存在漏洞,如何完善和提升成为未来的工作重点。提升和完善的方式可以在原本的基础上进行审计和核算制度的强化制度制定,比如可以增加后续的审计制度帮助审核最初的财务数据信息,通过进一步细致的核算发现原始财务信息中的问题,并且积极的选择解决问题的方式,保障财务工作的稳定进行。审计的内容也在不断增加,不再简单是审核原本的工作内容,还需要关注到财务信息更改和变动的真实性和有效性,确定针对财务信息采取最为科学的解决方案。

(五)建立科学的财务审计管理体系

建立一个科学的财务审计管理体系,也是保障公司财务管理工作质量的有效途径,如何科学地解决公司内部的财务问题,通过完善的审计管理体系实现降低公司财务欺诈的情况。建立审计管理体系的前提是完善公司法人的系统,伴随时代的不断发展变化企业的法人结构,也是优化企业管理的有效途径,通过公司所有人之间的相互监督和鼓励制度,可以不断的完善工作的质量,同时也增强了企业的工作力度,在一定基础上实现了降低公司财务欺诈风险的目标。不断的培养财务管理工作人们的职业素养,也是完善审计管理体系的重要工作内容,实现了行业的规范[3]。

四、结论

综上所述,针对公司出现的财务欺诈情况进行审计对策的研究,需要充分的了解和掌握公司财务欺诈形成的条件与原因,在财务欺诈产生的环境条件下追求其形成的原因,并且关注财务欺诈严重的后果,才能够清醒地认识到审计管理的重要性。由于公司和企业出现财务欺诈情况,导致公司和企业的实际财务状况出现恶性循环,逐渐就会影响到企业的经营,进而出现严重的经济损失。公司的财务欺诈情况对于公司和企业的小股东危害性比较大,威胁和波及会计事务所的信任度,造成公司和企业不可挽回的损失。针对公司防范财务欺诈采取的审计对策包括增强企业财务欺诈风险防控意识,通过国家和行业完善对企业的监督职能,要求企业提升内部审计意识,通过企业完善审计与核算制度,建立一个科学的财务审计管理体系,实现对公司财务的优化管理。

作者:帅全伟 单位:佳木斯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刘静,闫佳惠.上市公司财务欺诈的根源及治理对策——以南京纺织品进出口股份有限公司为例[J].会计之友,2015,12:116-117.

审计对策范文篇7

关键词:审计风险;内部审计;防控对策

内部审计作为会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审计风险直接影响到企业能否健康发展。《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对审计风险有如下定义:审计风险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误和漏报,而出现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意见的可能性。

一、审计风险的特征

(一)客观性。审计风险在整个审计业务全过程中是客观存在的,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的审计工作并不能完全杜绝审计风险,将财务报表的错报现象可能性降为零,仅仅可以降低审计风险到可以接受的低水平。作为专业的鉴证业务其通过合理有效的审计方式来使财务报表出现重大错报和漏报的可能性降到最低,将风险控制在可控范围内。(二)普遍性。审计结论与期望之间经常会有偏差。多种因素引起的期望偏差和审计结果之间的差异会导致审计风险。在审计业务过程中,每个节点都有审计风险,每个节点的风险原因也不同,因此普遍性是审计风险的重要特征。每个节点因素的偏差都会导致审计风险的增加。(三)可控性。审计风险不因人的意志转移或消失,审计工作有潜。在的各种可能性,但在审计工作的实践过程中可以选用恰当的审计方法,通过注册会计的主观努力来抑制、降低审计风险,所以审计工作在一定范围内是可控可化解的。

二、审计风险的成因

(一)审计环境及对象复杂多变。新时代的经济形式不断变化,使得经济市场也变得越发复杂,导致审计工作的难度也不断增加,带来了很多不确定的因素以及风险。在常见的经济活动中例如承包、破产、重组以及兼并、收购中,需要多方关联交易的活动中都离不开审计工作者,但涉及商业机密以及很多重要的资料文件是不能完全由注册会计师翻阅参考的,导致财务报表缺乏合理的数据支持,影响其正确判断及评价,进而导致审计风险增加。(二)审计范围以及审计责任增加。审计是经济活动的一部分,审计单位在拥有法律赋予审计权力的同时,也受国家法律以及有关规定来规范以及制约。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不断推进,审计对象从财务责任扩展到管理责任以及经营责任;审计职责由经济监督转化为以监督为基础而进行的经济鉴证和经济评价。在社会经营活动中,审计的社会影响力正不断增加,其所担负的职责越来越多,使得审计风险也在逐年增加。(三)审计措施不合理。在审计单位中,从业人员往往使用电算化来进行会计工作,抽样检查是审计工作中采用最多的检查方法,这些审计措施使得审计结果容易产生误差。在现在的审计单位中,从业人员往往面对着巨量的审计资料来进行工作,工作越发庞大以及复杂,在众多资料中取得关键审计证据的难度也不断增加使审计成本不断增加。抽样调查往往受限于审计人员的经验水平,易造成误判,不可避免地增加了审计风险。

三、审计风险防控措施

(一)提高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我们应该建立和完善一套完整的内部审计制度,使每个人都清楚自己的职责和履行职责;减少其他部门对审计部门的工作干扰,确保审计机构的独立性,使审计结果更加客观可靠,准确合理地反映实际财务状况和业务问题,降低审计风险。(二)健全企业内控制度。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是进行准确有效审计工作的基本前提,内控制度要与企业的发展进度相结合,合理科学地涉及企业管理和运行的全过程,为审计工作提供有效的依据;同时审计人员应针对工作中易出现问题的过程薄弱点,在内控制度中制定更详尽的审计方法,来保证审计工作可以顺利开展。(三)在报表中附注风险信息。在审计人员为企业制定财务报表的过程中,应附录一张关于企业风险的附表,通过数据披露企业所面临的主要风险,使管理人员据此制定出相应的规避措施,来减少审计风险对企业管理的影响以及经济损失。

四、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企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监督机构,审计部门对企业风险管理及控制具有积极作用。审计人员高质高效地运用专业技能规避审计风险,才能确保企业稳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审计对策范文篇8

[关键词]政府效益审计;效益审计的必要性;效益审计对策

20世纪90年代,一些发达国家的审计行业完成了从传统财务审计为中心向绩效审计为中心的转变。绩效审计是对政府事业、项目、组织是否经济、高效率、有成果运作的情况进行独立评价和检查,目的是为公共措施的执行和后果提供相关信息。长期以来,我国的政府审计主要以真实和合法性审计为重点,已远远落后于世界审计的发展。面对这种情况,审计署已经做出实行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性审计与效益审计并重,并逐年加大效益审计分量的战略决策。我们国家的效益审计,相当于西方国家的绩效审计,但又不完全等同于西方的绩效审计。由于条件所限,我国的效益审计主要是审核国家财政资金使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搞全面的效益评估。为了推进我国的效益审计,必须跳出就审计论审计的思维模式,从更加广阔的领域深刻认识我国开展政府效益审计的必要性,并探索出我国开展政府效益审计的对策。

一、深层次理解开展政府效益审计的必要性

(一)开展效益审计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

我国国家审计恢复至今,国家的政治、经济、法律和文化环境都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特别是近几年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政府的职能逐步转变。同时,公众对政府行为也提出了公开、公正、公平的要求。

因此,审计机关不但要在规范财经纪律、促进廉政建设、创建高效率的市场环境、健全宏观管理体制方面发挥作用,也要在确保社会公平、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强化对权力的有效监管、保证公众权力的正确使用等方面有所作为。这就要求我们根据变化了的审计环境,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原则,研究我国经济社会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按照审计发展的一般规律,积极开展效益审计,实现审计监督重心和审计目标的转移。深入开展效益审计正好适应了这种要求。

(二)开展效益审计是克服官僚主义的需要

根据公共选择理论,政府官员更容易犯官僚主义的错误,其原因在于:

1.政府官员头脑中已没有利润的概念,再加上所受约束比私人企业所受约束要小得多,因而在追求个人利益时,其自由度要大得多。这种条件使得政府官员在许多活动中不计成本,使其为社会服务的费用超过社会本应付出的限度。

2.由于政府官员有着强烈的追求个人威信和政绩的强烈动机,因而使得政府部门具有提供过多公共服务的倾向,造成公共资源的浪费。

3.由于对政府部门和官员的工作业绩进行监督的机构和人员所需的信息通常是由被监督者提供的,因而很容易使真实情况被掩盖起来,从而使监督者的监督行为常常无效。同时,由于监督者不一定是被监督者所提供公共服务的消费者,因而监督者对于监督政府工作质量缺乏热情。

4.政府行为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爱做表面文章,其决策的着眼点往往不是去增进公众的实际利益,而是去扩大自身的影响。

官僚主义的实质是滥用权力,其结果是资源利用效率的低下,对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消极影响。因此,常规的真实、合法、合规性审计已不能满足对官僚主义实施有效监督的要求,需实行效益性审计,从根本上挖掘官僚主义的弊端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整改建议。

(三)开展效益审计是建立高效廉洁政府的需要

审计对策范文篇9

一、技术对策:革新审计技术手段,建立健全内控制度

(一)适应知识经济的特点和要求,开发新的审计程序和方法。知识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审计的目标、对象、方法、技术、实务、审计准则和依据、评价标准、审计人员和审计理论等产生重大变化。审计目标由揭露会计错弊转向包括揭露错弊、指出其根源与后果的多元化目标了发展;就地审计方式将逐步消失;审计主体和客体只需在约定时间通过媒体见面进行审计,否则事过境迁,无案可查面对无书面记录的经济业务,审计重点将由原来审计线索的审核与查找,边境证向系统分析、设计过程等。未来的审计将成为数据库的审计,审计师的主要精力将集中于采集、保存和确保数据库的程序上。

(二)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革新审计技术手段。审计作为一项以会计信息为对象的社会经济活动,客观上要求彩采用现代化的信息处理工具加快信息处理的速度,提高审计质量。因此,在知识经济社会,审计处理手段由手工操作进步到电算化处理,已不公是一种要求,也日益成为现实。如今,计算机已经成为相当多的企业会计操作的主要工具,电算化会计系统在处理和提供会计信息上和稳定性、及时性和可靠性已得到共识,由“利用计算机审计”代替“绕过计算机审计”和“穿过计算机审计”已成必然。网络化的发展,电子商务和网上实体的出现,使经济交易、资本决策可在瞬间完成,这也给我们的会计核算和审计工作提出了挑战:一方面,电子商务的出现使无纸贸易成为现实,如何加强对这种审计线索电子化或无书面记录经济业务的审计,是新时期给人们审计工作者提出的挑战;另一方面,众多“网上公司”、“网上银行”及远距离多主体的网上合作体的涌现,出现了会计上所谓的“虚拟主体”,这种网上实体的主要资产就是知识及其载体人力资源,如何对这种“虚拟主体”进行审计,又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一项重要任务。

(三)建立健全现代信息技术下的内控制度。国际上近代审计都是以系统为基础的审计,即审计师要对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审查和评价,作为制定审计方案和决定抽查范围的依据。由于现代信息技术在会计中的应用和会计电算化的不断发展,传统会计岗位职责被打破,内部控制制度发生了变更和转移,再加上未来以数据库为基础的实时审计的发展,必然引起内控制度复杂化,产生新的审计风险。因此,我们必须建立全新的内控制度,制定更为周密的审计计划,开发更科学的测试内控制度的技术,以适应这变化。

二、业务对策:拓展审计领域,审计服务广泛化和国际化

(一)拓展审计服务领域。审计的服务对象主要是物质资源生产、销售和]分配领域,在审计系统中,审计处理的对象也主要是会计核算提供的物质资源的价值。而在知识经济时代,审计的服务对象、会计处理对象都将发生重大变化。

(1)会计对人力资源、知识产权、信息等无形资产的处理在会计系统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由此势必拉动审计的重点由物质经济下重视存货等的审计向重视智力资源和知识产权的审计转变;

(2)知识经济是多元经济,它不公要求审计越来越多地处理与物资源有关的业务,还要处理与非物质资源有关的业务,包括对信息的收集、加工、传递和提示的要求越来越高;

(3)信息流动将影响审计人员的所有方面,包括如何和何时产生信息、加工信息、储存信息、提炼信息、传输信息、报告信息以及解释信息;

(4)审计咨询、公证服务将会得到很在发展;

(5)以服务为主导的三次产业、以信息为主导的四次产业的审计问题也成为审计的新领域。

(二)在力开展知识产权、人力资源审计及管理咨询业务。知识产权具有无形、专有性、地域性、时间性和可复制性五大特点,我们在对知识产权进行审计时,应从知识产权的取得、保护、使用、创新等方面生产方式手,审查其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

管理咨询是一种知识性活动,业务覆盖面广,包括设计会计制度、担任会计顾问、财务诊断与经济分析、经济财会政策法规咨询、企业策划、投资评估、经营预测等,可以说几乎包揽了企业所有的商务活动。因而给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使其服务面覆盖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角落,充分发挥注册会计师审计在市场经济中的决策支持功能。

(三)审计市场国际化。随着世界范围内经济活动的复杂化和高级化,社会各方面对审计公证服务的要求也琥来越强,审计的服务领域也越来越宽。经济活动的日益国际化对审计服务的国际化提出了要求,一方面准许国外会计公司进入中国审计市场,承认国外会计公司的注册资格和身份,参与国内会计审计师事务所也要积极走出国门,进军国阳光会计市场,承揽跨国公司及其外国公司的审计业务。对此,首先要解决国际间会计、审计师注册资格的相互认可问题,其次要加强注册会计师的行业自律和政府监管,使注册会计师的工作规范及质量要求与国际惯例接轨,使会计这一通用的“国际经济语言”在世界范围风的流通成为可能。

三、人才对策:更新观念,培养创新意识迎接知识经济,人才是关键,审计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必须有一大批掌握丰富知识和先进科技的审计人才。

(一)更新审计监督观念,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的“助推器”作用。审计监督对宏观经济管理和微观经济管理均能发挥制约和促进作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审计监督在我国经济监督体系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在促进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过渡中的起着“助推器”作用。其一,审计监督的重点要实现从重有形资产的审计到重无形资产的审计、重智力资源和知识产权的审计转变;其二,加大传统工业改造的审计力度,通过审计揭示其存在的弊端;其三,强化高新技术产业处于起促进其快速成长和发展。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处于起步阶段,在发展在不可避免会出现一系列问题,审计通过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监督力度,可以及时遏制我国在发展高新技术方面的消极因素。

(二)加强舆论宣传,树立面向知识经济的竞争观念。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谁掌握了丰富的知识、先进的科技,谁就在历史进展中掌握主动权、优先权。目前审计人的认识还相当贫乏,认为知识经济还很遥远,更谈不上如何迎接挑战,变挑战为机遇。因此,应提高审计人员对知识经济的认识,树立面向知识经济的竞争观念,培养敏捷的能力和大胆创新的意识,积极探索适应知识经济灵活、高效的审计模式和方法。

审计对策范文篇10

关键词:绩效审计;问题;对策

我国政府绩效审计起步较晚,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还面临许多的困难和问题,开展政府绩效审计是完善政府审计,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完善经济制度的必然选择。

一、政府绩效审计的内涵

绩效审计与财务审计虽然都是审计,但区别却很大。财务审计,是对财务收支的审查,审核其真实性与合法性,主要是解决资金支出的合理性、合法性问题。绩效审计考查的是资金支出的最终效果如何,是解决那些拍着脑门定政策,拍着大腿做决策问题的。政府绩效审计是针对政府及其所属部门的经济活动效果的审计,其主要包含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及资金使用效益等方面,是财务审计的再提高,再升级。

二、政府绩效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审计体制不利于绩效审计工作。审计部门是典型的行政型体制,地方各级审计机关业务受上级审计机关领导和行政上受地方政府领导。在实际工作中,审计机关的人权、财权在同级政府,上级审计机关的业务领导作用通常不强。审计机关是政府的组成部门,这也意味着绩效审计实质上是“自己审计自己”。这样的工作模式难保审计机关的审计独立性,审计的客观性、审计的公正性,审计的权威性受到了严重的干扰。审计机关出具审计报告前须接受同级政府审查,批准后方可公布审计报告,这就降低了审计应有的公信力,制约了审计的发展。(二)审计处罚措施缺失。审计制度只能发现问题,如何解决问题很大程度上依赖司法监督和行政监督。于是,心存侥幸的人多了起来,经济违规事件更频繁、更隐蔽了,无形中增加了审计部门的工作难度。审计部门与政府部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实际审计中难免会有雷声大雨点小、虎头蛇尾的情况。在政府层面上自身通常难以发现自己的问题,审计部门作为政府的所属部门,对政府绩效审计时,理所当然的会存在人为修饰、隐瞒、美化的情况,“审计难,审计处理更难”就不奇怪了。(三)审计人员的专业性不强。审计是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但是因为体制的原因,很多非专业人员参与到审计工作中来,他们缺乏相应的审计知识和实际审计经验,实际审计中,难免出现无法胜任审计工作的情况,即便是审计经验丰富的同志也会因为情况的发展变化,自身知识更新跟不上而面临诸多审计难题,加之对审计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这些都制约了审计质量及审计效果。(四)政府绩效审计的标准问题。评价标准是绩效审计的短板。目前,国家还没有权威的、普遍公认的绩效审计标准,其实出台这样的标准也是比较困难的。政府绩效审计对象众多,对象间差异巨大,衡量标准也就难统一,一刀切式的做法肯定行不通。经济效益可以通过量化赋分来解决,但是社会效益这种情况就不灵了,有些影响深远的,短时间难以显现的社会效益难以评价,需要定性评价,结合具体审计对象综合评定。因此,没有公认的尺度衡量,一则造成了审计困难,二则影响了审计质量与审计结论的公信力。

三、政府绩效审计问题的对策

(一)健全完善法律法规。审计机关的审计监督职责是法律赋予的,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新审计准则通过一系列的标准、规则来规范政府绩效审计的程序。但同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要求契合度差。因此,需要在现有法律法规基础上做好绩效审计立法工作,健全完善政府绩效审计的顶层设计,从法律上予以规范,程序上予以明确,标准上予以界定,以维护政府绩效审计的权威性。(二)完善审计监督机。制审计是否起到了应有的作用,主要看审计结论是否被执行,是否能防止再次出现类似问题,让其他单位都引以为戒。审计机关要贯彻实施两大制度——结果公告、责任追究。让百姓参与监督,晒在阳光下有助于扩大审计影响,强化审计监督作用。以往审计检查出问题,大多依赖经济处罚,处罚对象多以单位为主,对个人的处罚比较少见,以后,要将责任主体向个人延伸,追责到个人,通过同个人诚信档案、经济处罚、职务升迁相挂钩,加大惩处力度,不断提升制约力。(三)建立绩效审计评价标准。建立定性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短期和长期相配比、绩效审计和财务审计相同步、效率和公平相兼顾的审计评价标准,充分体现经济、社会、人之间的协调关系,强化评价指标的短期性和长期性,既要保持效益和公平的独立性,又要兼顾二者的联系。标准未尽的绩效审计评价,审计人员要切实做好审计标准和程序的规划工作。(四)抓好人才培养,引进工作。绩效审计是审计在财务审计基础上的发展与提高,是审计发展的高级阶段,必然对审计人员的能力、素质有着高要求,打造一支知识结构合理的审计队伍是提高政府绩效审计效能的必要条件。审计人员以前多以财务审计为主,对财务精通的审计人员较多,但是在经济管理、信息技术、法律法规等方面的人才相对匮乏,对政府绩效审计工作显得力不从心。要切实抓好审计人才的培养、引进工作,多渠道、多形式加大培训、引智力度,尽快建立起合格的审计专家队伍。

四、结语

加强政府绩效审计工作,将有力推动政府转变工作职能,特别是在当前经济转型、政府简政放权时期,作用突出。我国政府绩效审计起步晚,还存在诸多的不足需要完善,但是只要勇于实践和探索,政府绩效审计工作终将大步向前,助力创建人民满意的政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添力加劲。

参考文献:

[1]张浩.我国政府审计独立性缺失与补救[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2):166-167.

[2]吴蒙.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5:4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