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费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1 15:12:35

生活费

生活费范文篇1

一、实施范围

从2007年起,扩大我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寄宿学生生活费补助范围,提高补助标准,基本解决农村贫困家庭学生上学难的问题。我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寄宿学生生活费补助实施范围,扩大到农村学校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寄宿学生和城市学校义务教育阶段农村户口贫困家庭寄宿学生。对藏区、7个人口较少民族、边境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寄宿学生及41所省定民族中小学和贫困县一中民族部学生给予重点保障。

二、经费筹集及分担

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寄宿学生生活费补助资金由省、州(市)、县(市、区)共同承担,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资金的经费投入机制。

各州(市)经费分担比例为:昭通市、文山州、德宏州、怒江州、迪庆州、临沧市所需补助经费全部由省级财政承担;保山市、丽江市、普洱市所需补助经费由省级财政承担80%,州(市)财政承担20%;楚雄州、西双版纳州、大理州所需补助经费由省级财政承担60%,州(市)财政承担40%;红河州、曲靖市所需补助经费由省级财政承担50%,州(市)财政承担50%;昆明市、玉溪市所需补助经费由市级财政全部承担。

州(市)财政承担的经费原则上由州(市)级财政负责。如确需建立州(市)、县(市、区)经费分担机制,由各地自行制定实施方案并报同级人民政府审定。

三、补助标准

我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寄宿学生生活费补助标准(每生每学年)为小学250元,初中350元,全省统一执行。

对7个人口较少民族寄宿学生按照(每生每学年)小学300元,初中350元的标准给予补助。

对41所民族中小学和贫困县一中民族部寄宿学生按照(每生每学年)小学300元,初中350元的标准给予补助。

对特殊教育学校寄宿学生按照(每生每学年)350元的标准给予补助。

对3个藏区县的学生,按照(每生每学年)1000元的标准给予补助。

四、资金管理

(一)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寄宿学生生活费补助资金纳入专户管理,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和名义截留、挤占、挪用生活费补助资金。

(二)中央财政安排的生活费补助资金,由省财政通过“零余额账户”直接拨入县级财政开设的“中央专项资金”特设专户;省财政安排的生活费补助资金,由省财政通过国库资金调度方式拨入各州(市),再由各州(市)将省级和本级承担的资金下达各县(市、区)开设的“地方专项资金”特设专户。

(三)农村中小学执行财务公开制度,确保资金使用规范、安全、有效。

五、明确责任,确保工作顺利进行

资助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完成学业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保证;是实施科教兴滇、人才强省战略,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开放和谐****的重要举措;是全面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切实减轻人民群众负担的重要内容。各地、各部门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出发,对此项工作予以高度重视,确保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一)省财政厅、教育厅负责制定《****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寄宿学生生活费补助资金管理办法(暂行)》;负责筹集资金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寄宿学生给予生活费补助,并对全省“两免一补”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负责统一印制《****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寄宿学生生活费补助券》(简称“补助券”),根据各地农村贫困家庭寄宿学生实际补助人数发放到各县(市、区)。

(二)各级人民政府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在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的同时,确保地方承担的农村贫困家庭寄宿学生生活费补助资金的落实;监督、检查专项资金的使用。

(三)县级人民政府要多渠道筹措扶困助学资金,积极发动社会各界开展扶困助学活动,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扶困助学机制。鼓励和支持农村中小学开展以种植、养殖为主要内容的勤工俭学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生活质量,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六、强化监督管理,确保资金安全

(一)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寄宿学生生活费补助实行补助券管理。享受生活费补助的学生(包括姓名、补助标准)要按照规定期限在学校内张榜公示,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

(二)各级财政、教育部门要密切配合,切实加强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寄宿学生生活费补助资金的监督检查。要重点检查补助资金是否按时拨付到位,特别是州(市)、县(市、区)承担资金是否到位,是否真正落实到符合规定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寄宿学生手中。

(三)各级教育、财政部门和学校要自觉接受纪检、监察和审计等部门的监督检查。对弄虚作假,骗取、挪用生活费补助资金等行为,除追缴专项资金外,要追究有关人员责任。

生活费范文篇2

在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健全的情况下,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一词是我国特有的概念。“下岗职工”一词的含义为:因企业生产和经营状况等原因,在原单位已无工作岗位,尚未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且未在社会上再就业的职工(简称“三无人员”)。受地缘关系与地方财政的影响,下岗职工生活待遇差别较大。效益好的企业可以保证下岗职工待遇的兑现,效益差的企业的下岗职工,生活保障基本无着落,甚至原有的养老、医疗保险也因此而中断。破产企业资产变现困难,更难保证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来源。为了保证下岗职工的再就业,许多地区采取了“财政拿一块,失业保险金砍一块,企业减人带资带一块,社会捐助一块”的做法,并制定了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发放标准。

1998年,中央进一步明确了“三三制”,即用于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的资金,企业负担1/3,政府财政负担1/3,各种社会保险、救济捐赠渠道负担1/3。政府根据目前下岗职工和登记失业人员的实际情况,对政府需要负担的必要支出作了优先考虑,1998年中央和地方此项预算支出175亿元,用于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和代缴社会保险费用是1997年的5倍,为实现国有企业三年改革和脱困目标创造了有利条件。而据1998年一季度不完全统计,全国下岗职工人均月生活费仅84元,2/3的下岗职工未领到基本生活费,1/3的下岗职工生活极度困难。究其缘由,是“三三制”一时难以落实,有许多大量下岗职工的国有企业,其本身就存在严重的生存危机,无能力发放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加之一些地方财力有限,社会保险基金收缴困难,捐赠渠道不畅,下岗职工再就业率不高,使得资金发放工作更是举步维艰。一些地方也因财政困难难以落实1/3的基金,以支持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的发放。

与此同时,又有相当一部分下岗职工和公开失业人员,没有与原单位解除劳动关系或者放弃失业人员的身份,属于隐性就业群体,既可得到隐性就业收入,又可从原单位获得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收入或失业保险金。天津市劳动局的一次调查表明:下岗职工70%自己找到了工作,公开失业人员中,也有不低于50%的人在从事着有报酬的劳动,而且报酬不低于一般的生活费标准,无怪乎不少下岗职工宁愿领取很少的生活费也不愿离开国企。据上海市城调队1999年2月对3000名下岗人员所进行的问卷调查,正在从事有劳动报酬工作的下岗人员有971名,而其中的672名属隐性就业者,占下岗职工再就业者的比重达69.2%,隐性就业率达24.9%。下岗职工为何隐性就业,除了可以以“下岗职工”的身份从原单位获得养老和医疗保险、并可每月领取下岗生活补贴以外,用工单位不愿与下岗人员签订劳动协议,其招聘和退聘就更为灵活,由此还可以减轻提供法定社会保险的费用,降低劳动成本。因而,下岗职工和新用人单位均有利益驱动,何乐而不为。

二、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发放的社会保障机制

市场经济国家,失业是个永恒的话题。从上述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保障机制看,由于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中、西部落后地区与许多中小城市职工再就业问题非常突出。今后几年,随着国企规模的缩小、人员进一步精简和政府机构改革,还将增加大量的下岗者或分流者,脆弱的财政支持与其他资金来源的相对拮据,维系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的长期供给犹如杯水车薪。

如何解决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问题,必须进行深层次的改革,排除体制障碍,沿着隐性失业公开化→扩大失业保险比率控制→建立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的改革思路,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的发放。同时理顺财政体制、劳动体制与社会保障体制。系统改革思路为:

(一)在隐性失业公开化改革的基础上,放松公开登记失业率的低比率控制,以发放失业保险金作为保证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发放的第一道环节。

非公开失业即隐性失业。国有企业隐性失业比率大约为25%左右,是我国隐性失业的主要群体。经济学家克里希拉对所谓隐性失业提出了时间、收入、意愿和生产力四种测量标准;另一经济学家埃德加·爱德华兹则把公开失业以外的劳动力利用不足分为就业不足、表面上有工作而工作量不足、职业损伤、不生产的工作四种形态。隐性失业以牺牲企业效率为代价,又是以行政调节为转移的,它不反映劳动力供求、不能自行调节劳动力配置、不形成企业合理的经营行为和劳动力成本、也不刺激并制约劳动者的行为。

国有企业大量隐性失业是困扰企业深化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隐性失业公开化是减轻国有企业负担,提高经济效益的必然选择,也是搞好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关键。我们把国有企业隐性失业公开化的形式广义地理解为:将企业的富余人员从岗位中分离出来,通过企业内部的结构优化与再配置、企业外的再就业和公开失业等方式进行分流安置,以实现全社会的劳动力优化配置,保证富余人员的生活来源或基本生活水准。

受福利机制及诸多因素的影响,国有企业隐性失业公开化难度很大。据北京市劳动部门的调查,北京市国有企业对于富余人员的安置结构为:29.6%由企业设法安排岗位,57.3%由企业发放基本生活费用下岗,11.6%自谋职业,真正分流到社会且与企业脱钩的仅占1%左右。下岗职工进入市场难主要有两大原因:一是他们本身就业能力有限,成为职业搜寻过程的必然失败者;二是有可能丧失原有的养老、医疗等福利保障,承受制度变革的巨大成本。隐性失业公开化是改革的必然趋势,其形式是将富余职工分为与企业不分离和与企业分离两部分。因此,在隐性失业公开化改革的基础上,应该进行失业保险制度的配套改革,对国有企业一部分显性失业的下岗职工通过失业保险来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改革举措为:

1.放松公开登记失业率的低比率控制(1998年控制在3.5%),建议将公开登记失业率放宽为6~8%的水平(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一份报告分析,即使扣除下岗职工隐性就业的部分,实际失业率估计也在8%以上)。国务院要求1999年6月底参加失业保险的职工人数扩大到1.37亿人,全年增收150亿元失业保险基金。这不应只是参保人数规模的扩大和失业保险基金的扩张,而应当相应增加受益人数。因此,为配合隐性失业公开化的改革,应将从国有企业分离出来的显性失业和准备再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纳入到失业保险的范畴。将国有企业失业保险缴费率通过精算提高到相应的缴费水平,国有企业不再承担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的发放,政府财政负责的1/3的基本生活费归并到失业保险基金中发挥作用。

2.对于已有“暗岗”收入的失业人员,应根据实际情况,停发或部分停发失业保险金,以保证有限的失业保险基金真正用于需要救助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提高基金公平使用准则与发放的社会效率。上海市新的《失业保险办法》规定:如果失业者现在暂时不领取失业保险金,将来可领取的期限越长,领取金额越多。这一改革对于延缓失业保险基金的紧张局面和刺激居民消费,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3.为了缓解各地地方财政不平衡的问题,应建立相应的调剂基金,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宏观调控能力,解决一些地区“三三制”中财政拨付支持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部分份额的难题。

由于实行广义的隐性失业公开化,国有企业一部分下岗职工与企业分离,进人失业保险程序和再就业,失业保险基金中分割一部分用于再就业基金和政府财政预算中安排再就业基金两部分合成,在失业人员领取失业保险金不超过二年的有限期内,用于尽快促使失业人员通过就业培训或其它方式再就业。同时,如果隐性失业公开化改革中,部分下岗职工从企业中分离的时滞大大缩短,较迅速地进入失业程序,并能尽快实现再就业的话,他们原有的养老、医疗保险即使暂时中断,影响也不大。当然,考虑到部分下岗职工转化为失业人员的社会责任与个人思想情绪问题,政府应通过立法对划分部分国有资产作为企业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基金作出制度安排。今后,加大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步伐,使养老、医疗保险覆盖城镇全部用人单位,从国有企业分流出来的失业人员在任何用人单位再就业的养老、医疗保险待遇得以延续或恢复,将会减少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对旧体制的依赖。

(二)在失业人员再就业受阻并在失业保险期满的情况下,通过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作为保障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失业后基本生活的第二道环节,财税改革要通过负所得税制建立类似市场经济国家的制度性扶贫机制。

失业人员在失业保险期内未能实现再就业,意味着这一部分人将失去失业保险金。如果其家庭人均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将直接危及这部分人最基本的生活保障问题。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是其他社会保障措施无法替代的,也是维系社会稳定的最后防线。截止1998年底,全国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城市达到600多个,救济标准从50到270元不等,资金来源于地方财政和企事业单位,地区间经济发展与经济收入的差距,是决定社会最低生活保障线高低的关键。

我国大多数城市以“菜篮子法”划分最低生活保障线。具体测算前应考虑三个前提条件:一是生活必须品品种选择的准确性;二是价格指数的可靠性;三是贫困家庭及其消费特征选择的可代表性。此外,还应依据实际收入指数、货币购买能力指数与实有社会救济基金存量与增量,进行科学的测定。

在我国实行贫困线制度的城市,其基金来源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由地方各级财政按一定比例分级负担,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二是各方出力,财政保底。第一种形式将企业负责救济的对象纳入了社会保障的范围,第二种形式仅能作为一个过渡模式。近年来,为了力争在本世纪内消除绝对贫困,加大了中央与地方财政的投资力度。除此之外,一些城市还制定了配套政策,如对特困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房租、水电费、煤气费、学杂费等进行减免,甚至给予粮、油、糖之类的实物补贴,加大了政府每年访贫问苦的操作难度,难于有效地管理社会,不是长宜之计。其原因在于:1.财政统包将“企业保障”转变为“社会保障”,城市扶贫基金的投入强度直接取决于财政的收支状况。在财政拮据的情况下,难以形成一个稳定的、动态的社会救济发展机制。2.分别负担、财政兜底的资金形式,事实上意味着企业或单位承担着社会救济管理和资金筹措的责任,不利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在实际操作中,效益好的企业经费充裕,易于落实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而效益差的企业大多采取“量体裁衣”的办法,有多少钱办多少事,造成单位与单位之间,单位与民政部门之间在救济对象资格审定、救济金确定标准方面不统一、不公平的现象,有损于社会救济的公平性原则。

建立长期稳定的社会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必须稳定社会救济基金的主要来源。市场经济国家,个人收入所得税是社会保障基金的主要来源,我们应该借鉴市场经济国家以个人收入所得税调节贫富差距的例行作法。进行财税改革,通过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对过低收入者进行经济补偿,缩小高低收入者之间的差距,以此作为我国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的主要基金支持。

从个人收入所得税的情况看,世界发达国家个人收入所得税税率通常在40~50%之间,个人收入所得税约占国家财政收入的30%左右,而主要用于社会保障的公共支出约占国家财政支出的20~30%。从这个意义上说,是个人收入所得税大力地支持了社会保障支出。我国个人收入所得税拥有庞大的税源,每年却有近一半的应税流失,主要原因是征管法规不完善,征管手段落后,工作乏力,为数众多的纳税人末履行纳税义务。只要加快实现现代信用手段和全面储蓄实名制,扩大信用卡和个人支票的使用,改分税制为综合税制,全面推广实行个人申报纳税制,建立完整的税制体系,我国个人收入所得税预期每年可征收数百亿元,可以为建立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给于有力的财政支持。这符合个人所得税主要用于调节贫富差距的国际惯例,也符合邓小平同志关于征收所得税,调节贫富差距思想的初衷。

如何以划分最低生活保障线为标准,实施社会救济,凯恩斯主义主张对贫困家庭发给差额补助金,使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家庭都能达到最低生活水准,拉平处于“贫困线”以下家庭参差不齐的生活水平。货币主义学派则认为,高效率的经济运作导源于市场竞争规则的规范和有效作用,如果将低收入者的收入一律拉平到政府规定的某一条收入标准线,意味着实行了一种奖懒罚勤的非理性的救助活动,其结果是扼杀经济活力。凯恩斯主义者试图采取补差的办法,提高低收入者可支配收入的水平,强调公平收入分配。货币主义者主张以负所得税方法保证社会经济效率,以效率换取社会的良性运行。西方资产阶级学者的观点,对我国社会救济的改革是一个有益的启示,但难于与中国国情合拍。

首先,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群体的产生大部分归结为产品和产业结构调整的结果,也有一部分属于素质相对较低、在竞争上岗中处于劣势的职工。我国尚无足够的经济能力效法高福利国家给于下岗职工或失业者各方面的照顾,但至少应保障这些下岗职工和非自愿失业职工及其家属的基本生活,这是最基本的社会公平。

其次,我国社会最低生活保障线救济基金极为有限,不能简单地追求贫穷的公平,而应建立科学规范的贫困统计指标体系与调查制度,寻求公平基础上的社会效率,减轻社会救济基金紧张的压力。

生活费范文篇3

为认真做好我县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寄宿生生活费补助工作,根据省财政厅、教育厅《关于调整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有关政策的通知》(财教[2008]79号)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现就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提出如下贯彻实施意见:

一、补助对象

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寄宿学生,包括在学校住宿、在亲戚朋友家寄宿的和在社会上租房住宿的学生。优先资助孤儿、农村低保贫困家庭的寄宿学生、“三残”寄宿学生、因突发事件导致家庭经济困难的寄宿学生以及部分低收入家庭寄宿学生,尤其是低收入的三峡移民家庭的寄宿学生。

二、补助标准

(一)2012年春季学期,小学生每生每天补助3元,初中生(含特教)每生每天补助4元,按125天计算。

(二)2012年秋季学期,小学生每生每天补助3元,初中生(含特教)每生每天补助4元,按125天计算。

三、规范工作程序

(一)确定补助学生数。按上级下达补助经费和县财政预算安排的补助资金,根据镇情、民情和各校实际情况,确定全县各校享受贫困寄宿生生活费补助的学生数(见附表)。

(二)公开补助信息。县教育局将补助的条件、各学校的补助学生名额,申请补助程序等进行公告,同时学校将本校的补助名额、补助条件对象分学期在校内公开。

(三)抓好环节落实。

(1)申请。享受贫困寄宿生生活费补助的名额下达到学校后,各校立即组织人员根据规定的补助条件,认真摸排,确定对象,组织符合条件的学生填写申请报告、申请表格,申请表格要经所在的行政村(社区)盖章。

(2)评审。学校成立评审小组,评审小组组成人员为正副校长、教导主任、总务主任、工会主席、教师代表和学生家长代表。评审小组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担任评审组组长,对申请享受贫困寄宿生生活费补助的家庭困难程度进行逐一审核,拟定受助学生名单。评审小组会议要有规范、完整的会议记录。

(3)公示。学校将拟补助的学生名单要在校内及学生家庭所在村、镇范围内进行公示,公示期不得少于7天。公示可采用公示栏、墙报、广播等方式,公示内容包括受助学生的总数及名单、受助金额,同时公布县财政局、教育局设立的举报投诉电话。县财政局:;县教育局:

(4)上报。公示无异议后,学校要及时将受助学生名单、申请报告、受助学生基本情况登记表及评审公示情况上报县教育局审核确定。县教育局进行汇总审核。

(5)申诉。学生本人或家长(监护人)在公示期间内,可就公示名单或本人家庭应享受贫困寄宿生生活费补助的意见,向所在学校或县教育局提出申诉。

(四)做好发放工作。县教育局将受助学生基本情况登记表分类整理后报县财政局,县财政局将资金直接打入享受补助学生家长的“财政补贴农民资金专用存折”。

(五)做好档案管理工作。学校要将学生的申请报告、受助学生基本情况登记表、评审会议的会议记录等造册、归档保存,做到专人管理,保存三年。县教育局建立享受贫困寄宿生生活费补助的学生档案,将分配文件、申请报告、受助学生基本情况登记表等分学校登记造册,保存三年。

四、加强组织领导,严肃工作纪律,确保政策落实到位

(一)加强组织领导。县教育局、财政局负责全县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寄宿生生活费补助工作的组织实施,学校也相应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实行校长负责制,要按照县统一部署,深入细致地做好补助寄宿生生活费覆盖范围、补助对象界定等政策的落实和管理工作,确保应享受补助政策的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全部纳入政策范围。

(二)严肃工作纪律。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寄宿生生活费给予补助是一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工作,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困难群众的关怀,学校要提高思想认识,从关注民生的高度,切实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将补助资金用到最需要补助的贫困学生身上,不得因补助对象不准而引发矛盾,造成不稳定因素。县教育局、财政局将加强对贫困寄宿生生活费补助工作的监督管理,全程跟踪,对弄虚作假、徇私舞弊、虚报冒领贫困寄宿生生活费补助专项资金等违反政策的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决不姑息,并视其情节,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第二篇

根据《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2011年市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补助生活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南府办函〔2011〕76号)精神,为做好市2011年为民办实事项目教育惠民工程我县工作任务,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开展以补助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政策为重要内容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充分体现各级党委、政府对农村中小学寄宿生的关爱,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村义务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

二、工作目标

贯彻落实国家补助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政策,严格按照寄宿生生活费提高后的基本标准和自治区确定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比例,足额安排应由县级财政分担的寄宿生生活费补助资金,及时将补助资金下拨到财务独立核算的农村中小学,认真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在校寄宿生的遴选、公示、生活费的发放工作,确保国家资助政策落实到位。

三、工作内容

(一)补助对象。补助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的对象为在我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就读的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制学生。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的寄宿生,要按照学生家庭困难程度进行资助,优先资助特殊教育学生、农村特困群众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子女、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子女、因突发事件导致家庭经济困难的子女、孤儿、低收入家庭子女和独生子女。

(二)补助标准。小学每生每天补助3元,初中每生每天补助4元,学生每年在校天数按250天计算,即:初中寄宿生1000元/人·年;小学寄宿生750元/人·年。

(三)补助资金用途。补助经费专项用于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在校期间的伙食费补助。

四、经费筹措

落实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所需资金,由中央财政和自治区按5:5的比例分担,自治区承担的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资金,由自治区本级财政与县级财政按8:2的比例分担。

五、工作安排

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评选按民主、公平、公开的原则,每学年评定一次。

4月份:广泛宣传中央、自治区、市各项学生资助政策,让学生、家长、教师充分了解补助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的有关政策精神,做好前期摸底调查工作,动员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申请。

5—6月份:由学生本人提出申请,并填写《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申请表》,附上有关家庭经济困难的证明材料。学校根据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组成学校领导、学生家长、教师代表参加的评审小组,按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认定要求对申请补助学生的家庭贫困程度进行审核,并拟定受助学生名单。各校将拟推荐2011年春季学期享受项目资助的学生名单在学校公示5个工作日。自治区财政把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资金下达到市、县财政局、教育局,由县财政局、教育局将补助资金(含县级承担经费)拨付所属学校。由学校根据财政、教育部门核定的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名单和补助标准,以发放现金或转入学生银行储蓄卡(存折)的形式,及时将生活费发放到学生手中。

9月份:学校向学生宣传“为民办实事”教育惠民工程的政策,做好前期摸底调查工作,动员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申请。

10—11月份:各校将拟推荐2011年秋季学期享受项目资助的学生名单在学校公示5个工作日。自治区财政把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资金下达到市、县财政局、教育局,由县财政局、教育局将补助资金(含县级承担经费)拨付到各学校。由学校根据财政、教育部门核定的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名单和补助标准,以发放现金或转入学生银行储蓄卡(存折)的形式,及时将生活费发放到学生手中。

12月份:12月10日前全面完成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补助生活费发放工作。由县教育局、县财政局、县监察局等部门组织督查验收组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检查验收,并将验收结果总结上报县政府办督查科。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构。成立县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工作协调领导小组,组长由县政府分管副县长担任,副组长由县政府办分管副主任、县教育局局长担任,成员由县财政局、县民政局、县监察局等部门分管领导和各镇政府分管副镇长担任。领导小组负责项目的组织、计划和协调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教育局,具体负责日常工作,办公室主任由县教育局分管领导担任。

(二)明确责任,互相配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领导、统一部署下进行,各有关部门要明确责任、积极参与、密切配合。教育部门负责指导各学校对在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家庭情况进行调查摸底,负责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的审核汇总,资助工作的督导检查,资助专项资金的管理,资助政策的宣传工作;财政部门负责落实县本级财政性专项资助资金,并加强资助资金的统筹、归集管理,检查和监督资助经费的落实、使用情况;民政部门负责核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做好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农村特困群众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和家庭特困群众最低生活保障政策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家庭经济收入核实工作;监察部门负责专项经费依法依规拨付和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各镇政府负责督促本镇各学校做好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政策宣传工作,监督检查各学校资助资金发放情况。

生活费范文篇4

调查内容及结果:

一。贫困生主要来自相对落后的农村及西部地区

总人数为40人,被调查的该班级中。贫困生(向学生处递交特困生申请的学生)人数为7人,占了班级总人数的17.5其中来自农村的占了6名,所占比例高达86另外来自西部地区的有两名,占了贫困生的30由此可见,地区性的差异和城乡贫富差异在这里尤为突显.例如,其中刘某同学来自山东的一个农村,其父母均为农民,家庭经济来源主要依靠不足5亩地的产出,年收入不足3600元,另外还有一个弟弟也在读高中,哥哥被迫辍学在外打工,经济压力十分沉重,象该同学的这种情况在从农村来的贫困生中具有很大的普遍性,这也是农村问题的一个延伸。

二。消费的主要目的为解决基本生活需要.

其中四名贫困生的月生活费在200元以下,调查中发现。再除去生活中必需的一些开支,如电话费约5元/月,水电费约10元/月,上网费5元/月,日用品费15元/月,偶尔添加衣物平均费用约30元/月,应对突发性事情的准备费用约20元/月)剩下的用于每天的伙食费不足四元钱,所以大部分贫困学生平时都很少吃荤菜,与普通学生的伙食费(早餐面包牛奶约3元,午餐一荤一素约3元,晚餐两素约2元,共约8元/天)对比之下相差近一倍,如果遇到生病之类的意外事情,则很难保证最基本的生活要求,其中一名同学讲到平时在寝室收集空的矿泉水瓶子,攒下的一点钱有时还能应付一下这样的突发事情,这在其他同学看来也许会觉得不可思议,但这正是发生在身边的事情,这也充分体现了贫困学生艰苦的生活状况,被问到"您的消费主要用于哪些方面"这一问题时5名(高达71同学回答是解决基本生活需要.被问到"您寒暑假是否回家"这个问题时,7名同学均表示暑假没有回过家(除非有特殊情况必须回去)3名同学寒假会回家过年,其余4名同学表示有时会回家但不是每次都回.回答"学费来源"这一问题时,有7名同学是通过贷款或是父母借债筹集,另外其中4名同学由于之前的学费没有争取到助学贷款而到至今拖欠未交,由此可见,贫困学生背负着相当重的经济债务负担.问到"您购物时考虑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这个问题时,几乎所有的同学回答是价格,其次有2名同学回答是质量,而回答品牌和款式的却很少.另外在调查中发现,贫困生当中使用手机的人数很少,尤其是低年级的.所调查的对象是属于即将毕业的班级,本班的贫困生也大都面临着找工作,但是被调查的7名同学中只有两名在本学期才刚开始使用手机,而且还都是买的二手的另外5名同学则表示到月底正式开始找工作时再考虑买手机的问题。

三。贫困学生中在学习方面反映出较严重的两极分化

但有少部分的贫困学生由于过为沉重的生活压力和精神压力,绝大部分的贫困学生都具有很强的积极进取精神。而导致无心学习,荒废了学业.另外贫困学生对成功具有较高的期望.调查数据显示,班内评比奖学金是按照班级人数的17.5比例来计算的也就是有7名同学可以获得奖学金的名额,就在这7名同学里有5名都是贫困生,这大大高于学校奖学金的发放比例.同时在获奖层次中,一,二等奖学金获得者中只有一名是非贫困生,另外在被调查的7名同学中有四名同学正在紧张的准备考研,一名同学也在努力备考注册会计师,其余两名表示由于家庭经济原因选择先工作,等经济状况有所缓解的时候再准备进一步深造.可见大部分贫困学生的成绩在各自班级都是较优秀的而且都很有进取心.调查中问到"您在业余时间主要干什么"这一问题时,5名同学回答是自习,两名同学回答是图书馆看书,可见,绝大部分贫困学生都是比较勤奋刻苦的.正是因为他贫困现状使他对成功产生了强烈的渴望,急切希望摆脱现在贫困的生活局面,进而回报父母改善他生活状况.而唯一可行途径就是努力学习,因此他学习日标非常明确,也就更加勤奋刻苦.其中来自河北的一名贫困生讲道,其他方面没有办法跟别人比,唯一一点就是要让自己在学习方面很出色,让其他同学在这方面认可她.但是也有的少数贫困生由于生活精神等各方面的压力,使他产生了很严重的自卑心理,对现实表现出逃避的态度,如,班内张某同学来自一个偏远的郊县,家庭经济情况很不好,故无法交纳高额的学费,那时贷款名额很紧张,最终他还是未能争取上,由于害怕被别人看不起而越来越自我封闭,并且经常逃课导致在期末考试中有四门没有通过,上到大二时便退学到外地打工去了.由此可见,贫困生在心理上反映出来的"贫困"更应该引起社会的关注。

四。但是有的同学由于心态不平衡,被人歧视等外界压力下抱负心理变成了报复心理

认为是种自强自立的财富.问及"家庭经济状况对自身发展的影响"时,被调查的7名贫困生中有5名同学在回答"您认为贫困是什么"这一问题时。有6名同学表示有一定影响,可见大多数贫困学生对于贫困,经济状况均有一种较为理性的态度,常言道"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贫困生相对一般的学生心理都更加成熟些.但在调查中,也仍有同学认为贫困是一种灾难,为自己的贫困出身而自卑,痛苦.被调查者中的赵某讲述由于她家里很穷,所以被她亲戚朋友们看不起,心里一直很压抑,觉得社会对自己太不公平,对有钱人产生仇恨,甚至怨恨自己父母,怨恨自己的家庭.一直很努力的学习成绩也很优秀,想以此让那些曾经看不起她家的人对她刮目相看,当她听说她其中一个亲戚出了车祸后心里感觉很高兴,有种报复的快感.由此折射出的一个问题就是贫困大学生中存在较严重的极端偏激,认为"为富必不仁"形成了扭曲的价值观.

五。但是人际交往能力不足.

6名同学回答是.表示从事勤工助学的目的主要是出于补贴学习和生活的费用,回答"您是否正在或曾经从事勤工俭学等实践活动"这一问题时。并且认为也是一种自我锻炼的机会.回答"您的生活费来源"这一问题时,有6名同学表示部分是由勤工俭学获得,这均体现贫困生较强的自立,自主意识.调查发现有4名同学表示现在主要交往的朋友以高中的好朋友为主,这体现了交际能力的不足和缺陷.压力大和自卑心理是造成贫困生人际交往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而这恰恰又是贫困所带来的直接负面效应。

六。高年级的贫困生相对与低年级的贫困生对贫困的认知有较大差异

大都表示在大一刚进大学校门时,被调查的贫困生中。对"贫困"一词非常敏感,自卑心理很强.被调查的七名同学均表示在上大学之前自己所有的经济条件,生活方式都与其他同学很相似,所面临的任务也很单一,只要刻苦读书久可以了但是面对现在多元化的大学校园,之间产生的反差让他一时无所适从,同学之间的贫富差距让他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压力,物质上的贫乏让他产生了羞耻感.不过随着年级的增长,心态渐渐趋于稳定和成熟,不再象以前那么敏感.即将毕业的贫困生当中都表示现在心态比大一的时候好的多,没有太大的由于贫困带来的压力.

七。正面临着沉重的就业压力,都表示了对找工作的担忧

双向选择的就业市场中,由于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方面的原因。可能会使自己处于不利地位.因此,其中有4名贫困生选择了考研,以此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因为他都表示说"没有任何可依靠的只能靠自己的努力."言语中透漏出了对现实的不满情绪和无奈.不过他心态大都还是比较乐观的都表示只要努力付出了对自己的今后发展还是充满信心的.但是不可否认的一点是校期间的经济窘迫,以及激烈的就业形势,使得贫困生对前途没有把握,感到迷惘。

八。但也认为与期望有很大的差距,少数甚至有不满情绪

但现实却与理想有很大的差距,贫困生对于学校的贫困资助体系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不少同学对此很有意见,认为资助应该注重落实,而不应停留在形式上,另外资助力度也应该加大.根据被调查者的反映,上学年,学校便公布了每个贫困大学生都有每人每天4元钱的伙食补助费的通知,但是至今却仍未见实施,对次他表示了不满.另外反映学校所提供的勤工俭学机会较少,且在发放报酬方面也是存在问题,为了得到学校规定的每小时2元,每个月最高是150元的勤工俭学报酬,每天必须的要有至少4个小时用来从事勤工俭学.既要照顾自己的学业又要解决生活问题的双重压力下,使他感到很压抑很疲惫.可见学校的贫困资助体系并未很好地解决贫困学生的问题。

调查结果分析

贫困学生的现实生存状况不容乐观,1调查中我发现。因此学校应当对此引起重视,给他提供更多的勤工俭学的机会,让他能够在更加健康的环境下顺利完成学业,奖学金等具体奖励措施实施过程中,应优先考虑贫困生,尤其是农民子女.加大贫困生专项奖学金的发放力度,适当扩大贫困生受益面,减轻他精神压力.

2营造校园健康消费环境

高消费被视为一种时尚,当前大学校园里。贫富学生之间的消费有着巨大的差异,这不仅仅体现在吃穿好坏的区别上.学校的风气也受到这"时尚"风的负面影响,这给贫困学生造成了无形的精神压力,这也是造成他自卑心理的一个诱发因素.因此学校应当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一个重学术学识,轻奢华时尚的健康学术氛围.

生活费范文篇5

20*年12月31日前,经县工商行政管理局注册、未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城镇集体企业(包括乡镇集体企业)。

二、人员范围:

上述企业中于1995年12月31日前,经县劳动行政主管部门正式招工手续,在20*年12月31日前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未享受任何养老保险待遇的人员(不包括与原企业已经解除劳动关系人员)。

尚未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未参保城镇集体企业职工,要积极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对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参保有困难的,待其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后比照本实施方案执行,5年以后的新退休人员仍未参保的,生活费的发放标准按我县低保标准一定比例逐年递减。

三、生活费标准

生活费标准按我县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全额发放,并随我县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调整而调整,从审批的下月起执行。

按月领取的生活费应计入家庭收入。已退休人员领取生活费后,其家庭仍符合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条件的,可按规定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

四、申报、审批、发放程序

(一)申报

符合领取生活费条件的未参保城镇集体企业退休人员,由企业主管部门负责统一向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申报,企业主管部门申报时需提交下列材料:

1.企业营业执照原件及复印件,无原件的应提供县工商行政管理局盖章确认的书面证明。

2.县社会保险局出具的企业和个人未参保的证明材料。

3.符合申领生活费条件的人员名册、审批表。

4.申领生活费人员书面申请、居民身份证复印件、职工档案。

5.其他需要提交的材料。

(二)审核

各企业主管部门报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审核认定,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依据申报企业的证明材料对申报人员的资格审核认定。

(三)公示

审核通过的人员名单,由县民政局委托退休人员所在社区居民委员会张榜公布,公示期限为10天。

(四)报批

审核通过并经公示无异议的具备申领生活费资格人员报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批准,县财政局备案。

(五)发放

县民政局要对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批准的城镇集体企业享受该待遇的退休人员进行严格审核后,为其本人发放《未参保城镇集体企业退休人员生活费领取证》,并从批准下月起按我县低保标准为其本人发放生活费,实行社会化发放。

五、管理方式

《未参保城镇集体企业退休人员生活费领取证》实行年审制度,对领取生活费人员实行动态管理,对已死亡人员从死亡的次月起停发生活费,已死亡人员名单要及时上报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县民政局、县财政局。

六、资金来源

经费由县财政局负责筹集落实,并积极争取上级财政的补助资金。

七、明确责任,搞好分工

此项工作要在县政府领导下,统一部署实施。劳动、民政、财政、经济、工商、社保等部门和企业主管部门要各负其责,积极配合,搞好衔接,认真做好我县的生活费发放工作。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负责依据政策对申报领取生活费人员进行资格认定;县经济局负责对企业是否具有生产经营能力和基本养老保险缴费能力进行认定;县民政局负责生活费发放、相关资料汇总、报送以及制定资金计划和报批等工作;县财政局参与城镇集体企业退休人员资格审核,负责筹集和落实所需资金,并监督资金的使用管理;县工商行政管理局负责对企业资格进行认定;县社会保险局负责对企业和个人是否“未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进行认定;企业主管部门负责企业及申领生活费人员相关资料的申报等工作。

八、几点要求

(一)要严格执行相关政策。要把好审核、发放关,准确认定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和缴费能力,认真审查申报手续,把符合条件的人员全部纳入发放范围,同时要防止扩大范围;要把好进口关,建立动态管理网络,健全管理制度,落实各项管理责任。

(二)要抓紧完成摸底测算工作,加快审核进度,落实资金来源渠道,争取尽早实施,确保3月底前全面施行。

(三)要鼓励职工积极参加养老保险。尚未达到退休年龄的职工,可以比照个体劳动者基本养老保险有关规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按规定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并最迟从建立职工个人帐户时补缴基本养老保险费,原符合国家规定的连续工龄视同缴费年限。

(四)把维护群众利益摆在首位,搞好政策宣传,增加生活费发放工作的透明度,让群众充分了解和掌握政策,维护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要设立举报电话并向社会公开,接受群众的举报、监督。要积极做好社会稳定工作,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要制订相应预案,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和维护社会稳定。

要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健全有关监督管理制度,加强动态管理,杜绝虚报冒领,防止资金流失。对虚报冒领生活费的人员,要全额追回资金,并追究当事人责任。对徇私舞弊、违法违纪的人员,要依法依纪给予严肃处理。

生活费范文篇6

在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健全的情况下,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一词是我国特有的概念。“下岗职工”一词的含义为:因企业生产和经营状况等原因,在原单位已无工作岗位,尚未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且未在社会上再就业的职工(简称“三无人员”)。受地缘关系与地方财政的影响,下岗职工生活待遇差别较大。效益好的企业可以保证下岗职工待遇的兑现,效益差的企业的下岗职工,生活保障基本无着落,甚至原有的养老、医疗保险也因此而中断。破产企业资产变现困难,更难保证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来源。为了保证下岗职工的再就业,许多地区采取了“财政拿一块,失业保险金砍一块,企业减人带资带一块,社会捐助一块”的做法,并制定了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发放标准。

1998年,中央进一步明确了“三三制”,即用于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的资金,企业负担1/3,政府财政负担1/3,各种社会保险、救济捐赠渠道负担1/3。政府根据目前下岗职工和登记失业人员的实际情况,对政府需要负担的必要支出作了优先考虑,1998年中央和地方此项预算支出175亿元,用于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和代缴社会保险费用是1997年的5倍,为实现国有企业三年改革和脱困目标创造了有利条件。而据1998年一季度不完全统计,全国下岗职工人均月生活费仅84元,2/3的下岗职工未领到基本生活费,1/3的下岗职工生活极度困难。究其缘由,是“三三制”一时难以落实,有许多大量下岗职工的国有企业,其本身就存在严重的生存危机,无能力发放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加之一些地方财力有限,社会保险基金收缴困难,捐赠渠道不畅,下岗职工再就业率不高,使得资金发放工作更是举步维艰。一些地方也因财政困难难以落实1/3的基金,以支持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的发放。

与此同时,又有相当一部分下岗职工和公开失业人员,没有与原单位解除劳动关系或者放弃失业人员的身份,属于隐性就业群体,既可得到隐性就业收入,又可从原单位获得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收入或失业保险金。天津市劳动局的一次调查表明:下岗职工70%自己找到了工作,公开失业人员中,也有不低于50%的人在从事着有报酬的劳动,而且报酬不低于一般的生活费标准,无怪乎不少下岗职工宁愿领取很少的生活费也不愿离开国企。据上海市城调队1999年2月对3000名下岗人员所进行的问卷调查,正在从事有劳动报酬工作的下岗人员有971名,而其中的672名属隐性就业者,占下岗职工再就业者的比重达69.2%,隐性就业率达24.9%。下岗职工为何隐性就业,除了可以以“下岗职工”的身份从原单位获得养老和医疗保险、并可每月领取下岗生活补贴以外,用工单位不愿与下岗人员签订劳动协议,其招聘和退聘就更为灵活,由此还可以减轻提供法定社会保险的费用,降低劳动成本。因而,下岗职工和新用人单位均有利益驱动,何乐而不为。

二、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发放的社会保障机制

市场经济国家,失业是个永恒的话题。从上述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保障机制看,由于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中、西部落后地区与许多中小城市职工再就业问题非常突出。今后几年,随着国企规模的缩小、人员进一步精简和政府机构改革,还将增加大量的下岗者或分流者,脆弱的财政支持与其他资金来源的相对拮据,维系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的长期供给犹如杯水车薪。

如何解决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问题,必须进行深层次的改革,排除体制障碍,沿着隐性失业公开化→扩大失业保险比率控制→建立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的改革思路,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的发放。同时理顺财政体制、劳动体制与社会保障体制。系统改革思路为:

(一)在隐性失业公开化改革的基础上,放松公开登记失业率的低比率控制,以发放失业保险金作为保证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发放的第一道环节。

非公开失业即隐性失业。国有企业隐性失业比率大约为25%左右,是我国隐性失业的主要群体。经济学家克里希拉对所谓隐性失业提出了时间、收入、意愿和生产力四种测量标准;另一经济学家埃德加·爱德华兹则把公开失业以外的劳动力利用不足分为就业不足、表面上有工作而工作量不足、职业损伤、不生产的工作四种形态。隐性失业以牺牲企业效率为代价,又是以行政调节为转移的,它不反映劳动力供求、不能自行调节劳动力配置、不形成企业合理的经营行为和劳动力成本、也不刺激并制约劳动者的行为。

国有企业大量隐性失业是困扰企业深化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隐性失业公开化是减轻国有企业负担,提高经济效益的必然选择,也是搞好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关键。我们把国有企业隐性失业公开化的形式广义地理解为:将企业的富余人员从岗位中分离出来,通过企业内部的结构优化与再配置、企业外的再就业和公开失业等方式进行分流安置,以实现全社会的劳动力优化配置,保证富余人员的生活来源或基本生活水准。

受福利机制及诸多因素的影响,国有企业隐性失业公开化难度很大。据北京市劳动部门的调查,北京市国有企业对于富余人员的安置结构为:29.6%由企业设法安排岗位,57.3%由企业发放基本生活费用下岗,11.6%自谋职业,真正分流到社会且与企业脱钩的仅占1%左右。下岗职工进入市场难主要有两大原因:一是他们本身就业能力有限,成为职业搜寻过程的必然失败者;二是有可能丧失原有的养老、医疗等福利保障,承受制度变革的巨大成本。隐性失业公开化是改革的必然趋势,其形式是将富余职工分为与企业不分离和与企业分离两部分。因此,在隐性失业公开化改革的基础上,应该进行失业保险制度的配套改革,对国有企业一部分显性失业的下岗职工通过失业保险来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改革举措为:

1.放松公开登记失业率的低比率控制(1998年控制在3.5%),建议将公开登记失业率放宽为6~8%的水平(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一份报告分析,即使扣除下岗职工隐性就业的部分,实际失业率估计也在8%以上)。国务院要求1999年6月底参加失业保险的职工人数扩大到1.37亿人,全年增收150亿元失业保险基金。这不应只是参保人数规模的扩大和失业保险基金的扩张,而应当相应增加受益人数。因此,为配合隐性失业公开化的改革,应将从国有企业分离出来的显性失业和准备再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纳入到失业保险的范畴。将国有企业失业保险缴费率通过精算提高到相应的缴费水平,国有企业不再承担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的发放,政府财政负责的1/3的基本生活费归并到失业保险基金中发挥作用。

2.对于已有“暗岗”收入的失业人员,应根据实际情况,停发或部分停发失业保险金,以保证有限的失业保险基金真正用于需要救助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提高基金公平使用准则与发放的社会效率。上海市新的《失业保险办法》规定:如果失业者现在暂时不领取失业保险金,将来可领取的期限越长,领取金额越多。这一改革对于延缓失业保险基金的紧张局面和刺激居民消费,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3.为了缓解各地地方财政不平衡的问题,应建立相应的调剂基金,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宏观调控能力,解决一些地区“三三制”中财政拨付支持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部分份额的难题。

由于实行广义的隐性失业公开化,国有企业一部分下岗职工与企业分离,进人失业保险程序和再就业,失业保险基金中分割一部分用于再就业基金和政府财政预算中安排再就业基金两部分合成,在失业人员领取失业保险金不超过二年的有限期内,用于尽快促使失业人员通过就业培训或其它方式再就业。同时,如果隐性失业公开化改革中,部分下岗职工从企业中分离的时滞大大缩短,较迅速地进入失业程序,并能尽快实现再就业的话,他们原有的养老、医疗保险即使暂时中断,影响也不大。当然,考虑到部分下岗职工转化为失业人员的社会责任与个人思想情绪问题,政府应通过立法对划分部分国有资产作为企业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基金作出制度安排。今后,加大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步伐,使养老、医疗保险覆盖城镇全部用人单位,从国有企业分流出来的失业人员在任何用人单位再就业的养老、医疗保险待遇得以延续或恢复,将会减少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对旧体制的依赖。

(二)在失业人员再就业受阻并在失业保险期满的情况下,通过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作为保障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失业后基本生活的第二道环节,财税改革要通过负所得税制建立类似市场经济国家的制度性扶贫机制。

失业人员在失业保险期内未能实现再就业,意味着这一部分人将失去失业保险金。如果其家庭人均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将直接危及这部分人最基本的生活保障问题。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是其他社会保障措施无法替代的,也是维系社会稳定的最后防线。截止1998年底,全国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城市达到600多个,救济标准从50到270元不等,资金来源于地方财政和企事业单位,地区间经济发展与经济收入的差距,是决定社会最低生活保障线高低的关键。

我国大多数城市以“菜篮子法”划分最低生活保障线。具体测算前应考虑三个前提条件:一是生活必须品品种选择的准确性;二是价格指数的可靠性;三是贫困家庭及其消费特征选择的可代表性。此外,还应依据实际收入指数、货币购买能力指数与实有社会救济基金存量与增量,进行科学的测定。

在我国实行贫困线制度的城市,其基金来源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由地方各级财政按一定比例分级负担,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二是各方出力,财政保底。第一种形式将企业负责救济的对象纳入了社会保障的范围,第二种形式仅能作为一个过渡模式。近年来,为了力争在本世纪内消除绝对贫困,加大了中央与地方财政的投资力度。除此之外,一些城市还制定了配套政策,如对特困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房租、水电费、煤气费、学杂费等进行减免,甚至给予粮、油、糖之类的实物补贴,加大了政府每年访贫问苦的操作难度,难于有效地管理社会,不是长宜之计。其原因在于:1.财政统包将“企业保障”转变为“社会保障”,城市扶贫基金的投入强度直接取决于财政的收支状况。在财政拮据的情况下,难以形成一个稳定的、动态的社会救济发展机制。2.分别负担、财政兜底的资金形式,事实上意味着企业或单位承担着社会救济管理和资金筹措的责任,不利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在实际操作中,效益好的企业经费充裕,易于落实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而效益差的企业大多采取“量体裁衣”的办法,有多少钱办多少事,造成单位与单位之间,单位与民政部门之间在救济对象资格审定、救济金确定标准方面不统一、不公平的现象,有损于社会救济的公平性原则。

建立长期稳定的社会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必须稳定社会救济基金的主要来源。市场经济国家,个人收入所得税是社会保障基金的主要来源,我们应该借鉴市场经济国家以个人收入所得税调节贫富差距的例行作法。进行财税改革,通过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对过低收入者进行经济补偿,缩小高低收入者之间的差距,以此作为我国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的主要基金支持。

从个人收入所得税的情况看,世界发达国家个人收入所得税税率通常在40~50%之间,个人收入所得税约占国家财政收入的30%左右,而主要用于社会保障的公共支出约占国家财政支出的20~30%。从这个意义上说,是个人收入所得税大力地支持了社会保障支出。我国个人收入所得税拥有庞大的税源,每年却有近一半的应税流失,主要原因是征管法规不完善,征管手段落后,工作乏力,为数众多的纳税人末履行纳税义务。只要加快实现现代信用手段和全面储蓄实名制,扩大信用卡和个人支票的使用,改分税制为综合税制,全面推广实行个人申报纳税制,建立完整的税制体系,我国个人收入所得税预期每年可征收数百亿元,可以为建立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给于有力的财政支持。这符合个人所得税主要用于调节贫富差距的国际惯例,也符合邓小平同志关于征收所得税,调节贫富差距思想的初衷。

如何以划分最低生活保障线为标准,实施社会救济,凯恩斯主义主张对贫困家庭发给差额补助金,使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家庭都能达到最低生活水准,拉平处于“贫困线”以下家庭参差不齐的生活水平。货币主义学派则认为,高效率的经济运作导源于市场竞争规则的规范和有效作用,如果将低收入者的收入一律拉平到政府规定的某一条收入标准线,意味着实行了一种奖懒罚勤的非理性的救助活动,其结果是扼杀经济活力。凯恩斯主义者试图采取补差的办法,提高低收入者可支配收入的水平,强调公平收入分配。货币主义者主张以负所得税方法保证社会经济效率,以效率换取社会的良性运行。西方资产阶级学者的观点,对我国社会救济的改革是一个有益的启示,但难于与中国国情合拍。

首先,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群体的产生大部分归结为产品和产业结构调整的结果,也有一部分属于素质相对较低、在竞争上岗中处于劣势的职工。我国尚无足够的经济能力效法高福利国家给于下岗职工或失业者各方面的照顾,但至少应保障这些下岗职工和非自愿失业职工及其家属的基本生活,这是最基本的社会公平。

其次,我国社会最低生活保障线救济基金极为有限,不能简单地追求贫穷的公平,而应建立科学规范的贫困统计指标体系与调查制度,寻求公平基础上的社会效率,减轻社会救济基金紧张的压力。

生活费范文篇7

各有关单位:

为进一步提高镇管集体干部的生活待遇,参照高政字(96)第89号及其他有关调资文件精神,经镇党委研究决定,对镇管集体干部的工资和退休镇管集体干部生活费作如下调整。

一、适用对象

镇所属集体单位的镇管集体干部、镇所属集体单位的退休集体干部及镇机关临时用工人员。

在职镇管集体干部的工资计算及本次工资调整的办法

在职镇管集体干部的工资总额由职基工资(基础工资+职务津贴+职基工资历次调整累计额)+工龄工资+各项补贴历次调整累计额+奖励工资调整累计额组成。

职基工资:

(1)基础工资:120元/月。

(2)职务工资:①正职干部满1年工龄9元;

②副职干部满1年工龄6元;

③一般干部满1年工龄3元。

(3)职基工资历次调整累计总额(见表一)。

(4)本次职基工资调整办法(见表二)。

工龄津贴标准:1元/年,跨年度自然增长。

各项补贴标准:历次调整累计为

(1)正职干部143元;

(2)副职干部132元;

(3)一般干部123元。

奖励工资标准:(见表三)。

镇管集体干部的退休办法及已退休集体干部本次生活费调整的办法

退休办法:在职镇管集体干部到退休年龄退休,按养老保险部门的要求由本单位自行办理退休手续,其退休金由养老保险部门核准。其退休金的调整由养老保险部门负责。镇组织部门只核定退休,不再核准其退休金及其退休金的调整。

已退休的集体干部办理养老保险金的,其退休金由养老保险部门负责发放和调整。

已退休的集体干部未办理养老保险金的,其退休金调整由原单位参照养老保险部门的养老保险金调整办法,相应调整。

已退休的集体干部办理养老保险金的,其除有养老保险部门发放养老保险金外,还有补差的,从本文件执行之日起,其补差部分调整按照养老保险部门调整养老保险金的文件相应调整。执行之日以前的补差一律不再调整。

本次镇管集体干部生活费调整,为

(1)正职干部增40元/月;

(2)副职干部增35元/月;

(3)一般干部增30元/月。

镇机关临时用工人员本次生活调整,为每月增加40元。

执行时间:2005年11月1日

其他说明:

工龄计算办法以党委、政府任命后的在职在岗干部时间为准。包括党委、政府同意进机关工作(未任职)的人员的工作时间。符合以上条件的,有的可去中间加两头。

在职干部的职基工资中职务津贴不实行滚动,调资频率参照有关政策另行确定。

本意见实施后,以前有关工资方面的政策与本意见有矛盾的,一律以本意见为准。

凡条例调资的对象,收各单位统一领表、统一填表,组织部门审核批准执行。

各单位的其他职工调资由单位自行安排。

希各单位接到通知后,认真做好本文件的贯彻执行。

二00五年十一月二十日

表一职基工资历次调整累计额

单位:元/月

1-5年6-10年11-15年16-20年21年以上

正职干部95101109115123

副职干部8692100106114

一般干部10597918377

注:此表是本次调整以前的历次职基工资调整累加总额。

表二本次在职镇管干部增加职基工资对照表

单位:元/月

1-5年6-10年11-15年16-20年21年以上

正职干部3035404550

副职干部2530354045

一般干部2025303540

表三奖励工资对照表

单位:元/月

职务工作年限现标准

正职干部1-5年70

6-10年80

11-20年90

21年以上100

副职干部1-5年65

6-10年75

11-20年85

21年以上95

一般干部1-5年45

6-10年55

生活费范文篇8

月生活费差异:民办高校学生月生活费在500元以下、500~800元之间、800~1000元、1000~1200元、1200~1500元、1500元以上几个区间段的比例分别为12%、25%、20%、25%、10%、8%。公办高校学生月生活费500元以下、500~800元之间、800~1000元、1000~1200元、1200~1500元、1500元以上几个区间段的比例分别为11%、51%、18%、11%、7%、2%。从以上数据对比明显看出民办高校的学生生活费消费区间比较分散,而公办高校的学生的生活费消费区间比较集中在较低的水平。在民办高校中,存在部分生活费500元以下的学生,然而同时也存在生活费在1500元以上的同学。但是,民办高校中500元以下的学生和1500元以上的比例分别是12%和8%,大于公办高校中的11%和2%。民办学院学生的生活费消费区间没有趋近于任何一个生活费消费区间,不同的是,在公办高校中,他们的学生比较集中在500~800的消费区间内,高消费和低消费的比例都低于民办高校的学生。由此可以看出,在大学生的消费状况中存在着严重的两级分化的现象,而这种现象在民办高校中更为明显。生活费来源比较,86%的民办高校学生的生活费都是由父母寄送的,14%的民办高校的大学生的生活费来源是勤工俭学。在公办高校,71%的学生的生活费来自父母的寄送,29%的公办高校的大学生的生活费来源是勤工俭学。也就是说,民办高校的学生勤工助学的比例要低于公办高校。

购买商品时考虑因素比较,民办高校30%的学生在购买商品时会考虑商品的价格,50%的学生会考虑商品的实用性,8%的学生会考虑商品的品牌,2%的学生会随大流,另外还有10%的学生会选择其他方式。而在公办高校中相应比例是25%、61%、6%、8%。表明民办高校的学生相比其他普通高校的学生购买商品时更多考虑价格、品牌等因素,而考虑实用性的比例低于其他高校的学生。民办高校的学生在购买商品时考虑价格的因素更多,而公办高校的学生在购买商品时考虑实用性更多,由此可以得出,民办高校的学生更注重于价钱,有攀比的倾向;而公办高校学生更注重商品的实用性,消费较为理性。理想生活费来源比较,民办高校中27%的学生理想的生活费来源是父母给予,37%的学生理想的生活费来源是勤工助学,36%的学生的理想生活费来源是奖学金。公办高校19%的学生理想生活费来源是父母给予,47%的学生理想的生活费来源是勤工助学,34%的学生的理想生活费来源是奖学金。公办高校学生选择勤工助学的人数比例远远高于民办高校。民办高校学生希望奖学金和父母给予是最理想的生活费来源的比例为63%,而公办高校的是53%,可见民办高校学生希望奖学金和父母给予的意愿要大于公办高校的学生,公办高校的学生更希望通过勤工助学的方式来作为理想生活费来源。相对而言,公办的高校学生对父母的依赖性小,经济自主性强。

消费状况比较,民办高校的学生“只要够花就行”的比例为30%,“能订出较细的消费计划”的为20%,“让每个月有盈余,可供自己支配”的50%。而公办高校的学生。“只要够花就行”的比例为33%,“能订出较细的消费计划”的为22%,“让每个月有盈余,可供自己支配”的43%。理财能力比较,民办高校的学生“没有平常有记账或编制预算的习惯”的比例为54%,“有,但并没有认真地按预算执行”的为38%,“有,并且实际支出基本与预算一致”的8%。而公办高校的学生“没有平常有记账或编制预算的习惯”的比例为72%,“有,但并没有认真地按预算执行”的为17%,“有,并且实际支出基本与预算一致”的11%。调查中发现,民办高校的学生会月生活费消费计划性更强,公办高校管理剩余生活费的能力比较差。调查中民办高校学生的月消费支出更合理,“让每个月有盈余,可供自己支配”的占50%以上,而公办高校学生“让每个月有盈余,可供自己支配”的比例在43%,明显低于民办高校的学生;在记账或编制预算的习惯方面,民办高校的学生有预算和计划性的比例更高,可见民办高校的学生消费更有计划性。从民办高校的学生与公办高校的学生在消费状况及平时的记账或编制预算的习惯方面的差异中可以看出民办高校的学生理财能力要强于公办高校学生的理财能力。

二、结论

生活费范文篇9

为加强对孤儿基本生活费专项补助资金管理,落实孤儿保障制度,建立孤儿基本生活费最低养育标准自然增长机制,按照省民政厅省财政厅《关于提高我省孤儿基本生活最低养育标准的通知》,省财政厅省民政厅关于转发财政部民政部《关于印发<孤儿基本生活费专项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的通知文件要求,现将我县2014年度孤儿基本生活费专项补助资金管理使用情况汇报如下:

一、2014年我县孤儿基本生活费发放情况。

为确保我县孤儿基本生活费按标准及时足额发放,提高我县孤儿基本生活最低养育标准,严格按照财政部、民政部的要求,认真做好孤儿保障工作。2014年纳入孤儿保障人数213人,(其中:社会散居孤儿188人,月标准678元/人,集中供养孤儿25人,月标准1130元/人),共计发放孤儿基本生活费195.20万元。

二、具体做法

一是提高我县孤儿基本生活最低养育标准,社会散居孤儿最低养育标准每人每月678元,集中供养孤儿最低养育标准每人每月1130元;二是认真落实孤儿生活费所需资金。2014年度上级补助109.95万元,县级财政统筹安排85.25万元,确保了孤儿生活费按标准及时足额发放;三是严格按照政策规定发放基本生活费。强化动态管理,对纳入孤儿基本生活费发放范围的发放对象进行核实,登记造册,健全纸质和电子档案,并录入儿童福利信息系统。并坚持动态管理、定期核查,切实做到“应保尽报、应退尽退”,确保资金发放对象与全国儿童信息管理系统孤儿录入情况一致;四是切实加强监督管理。孤儿基本生活费做到专款专用,由民政局统一到县邮政银行开存折,孤儿基本生活费保障资金实行专项管理制度,加强监督检查,坚持专帐核算,确保专款专用、按时发放,从未挤占挪用。按照规定及时报送孤儿基本生活费发放情况季度报表和年度报表。

生活费范文篇10

第二条本暂行办法适用于曾在我市各级工商行政部门注册,未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已经没有生产经营能力且无力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以下简称未参保集体企业)。

第三条未参保集体企业职工中,同时符合以下条件的,可按月享受生活费补贴(以下简称按月享受生活费补贴人员):

(一)经原县以上劳动部门办理正式招工录用手续或有符合国家规定计算连续工龄的原始依据;

(二)**年12月31日(含)前,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0周岁;

(三)具有本市城镇户口。

第四条未参保集体企业职工中,**年12月31日(含)前,男未满60周岁,女未满50周岁,且符合参保条件的,应按现行政策规定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不属于本暂行办法的实施对象。

第五条按月享受生活费补贴人员,由企业原主管部门负责统一向企业工商营业执照注册地(以下简称企业所在地)区县(自治县、市)劳动保障部门申报;无企业原主管部门的由企业所在地区县(自治县、市)经委或中小企业局(以下统称企业主管部门)负责统一向企业所在地劳动保障部门申报。申报材料如下:

(一)企业营业执照原件,无原件的应提供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盖章确认书面有效证明。

(二)县级以上地方税务部门盖章认定企业已经没有生产经营能力且无力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证明。

(三)企业主管部门审核符合条件的未参保集体企业按月享受生活费补贴人员花名册。

(四)按月享受生活费补贴人员本人书面申请、《居民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本人城镇居民户口(原件及复印件)、近期1寸登记照两张、《职工档案》等原始资料。

第六条各区县(自治县、市)劳动保障部门对企业主管部门申报按月领取生活费补贴人员的资格条件进行审核;审核合格的,由企业主管部门在企业所在地显著位置张榜公示合格人员情况;经公示无异议的,由区县(自治县、市)劳动保障部门确认后发给按月领取生活费补贴资格证(以下简称资格证,由市劳动保障局统一印制)。确认合格人员情况由区县(自治县、市)劳动保障部门汇总送区县(自治县、市)财政部门,同时,报市劳动保障部门、市财政部门备案。

第七条生活费补贴标准按以下办法执行:

(一)生活费补贴标准按企业所在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全额发放。

(二)生活费补贴标准随企业所在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调整办法调整。

(三)生活费补贴从按月享受生活费补贴人员死亡的次月起停发。

(四)按月领取的生活费补贴应计入家庭收入。职工领取生活费补贴后,其家庭仍符合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条件的,可按规定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

第八条经劳动保障部门确认合格的,本人凭资格证,按月到企业所在地街道(镇)、乡社会保障工作机构领取生活费补贴。本人因身体状况或异地居住等原因不能到街道(镇)、乡社会保障工作机构领取的,由街道(镇)、乡社会保障工作机构上门或委托发放。

街道(镇)、乡社会保障工作机构应按月将发放情况报当地劳动保障部门汇总,经当地财政部门审核后,作为申请下月发放资金的依据。

第九条按本暂行办法规定发放生活费补贴所需资金,由市和区县(自治县、市)各承担50%,具体办法由市财政局、市劳动保障局另行制定。

第十条企业主管部门具体负责企业资格和按月享受生活费补贴人员资格的审核和相关资料的申报等工作;税务部门负责企业是否具有生产经营能力和基本养老保险缴费能力的认定工作;劳动保障部门负责对企业未参保情况进行认定,未参保集体企业按月享受生活费补贴人员进行资格确认和核发资格证,负责相关资料汇总和报送,以及生活费补贴发放资金计划报批等工作;财政部门负责筹集和落实所需资金,并监督资金的管理使用;街道(镇)、乡社会保障工作机构负责按月发放生活费补贴和报送发放情况等工作。

第十一条对未参保集体企业职工实施生活补贴,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情况复杂,不仅直接关系到未参保集体企业职工的切身利益,还直接关系到社会稳定的大局。全市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大政策引导力度,确保社会稳定。

全市各级政府按照属地管理和实事求是原则,组织协调各相关部门,落实各项工作职责,强化监管机制,严格把关。劳动保障、财政、税务、企业主管部门、街道(镇)、乡社会保障工作机构等,按照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共同做好资格确认、生活费补贴发放和管理工作。

第十二条对于徇私舞弊、弄虚作假的工作人员,视情节给予相应的党纪、政纪处分。触犯法律的,依法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对于采取不正当手段骗取生活费补贴的人员,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取消其领取生活费补贴资格,追回骗取的生活费补贴。涉嫌犯罪的,移交当地司法机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