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方式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7 07:20:30

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范文篇1

关键词:现代生活方式;运动休闲;自行车

一、现代生活方式对运动休闲的呼唤

现代生活方式是指在现代社会中不同的个人、群体或全体社会成员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制约和价值观念指导下所形成的满足自身生活需要的全部活动形式与行为特征的体系[1]。科学技术在现代生活工作中的应用正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包括生活内容、生活领域、生活节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一方面,人们在充分享受着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带来的巨大满足:机械和技术手段的创新,极大地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和产量,缩短了工作时间和劳动强度;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使得人们接触到一个更为开阔和丰富的世界,生活变得多姿多彩;各种交通工具的革新和使用,改变了传统的步行方式,使人们的行动更加快捷和方便。另一方面,人们也为这些新技术、新发明的应用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气候变暖和环境恶化,对我们居住的地球构成了严重的威胁;饮食结构、工作方式的改变使人类的运动能力锐减,肢体力度和灵活性逐渐衰弱,各种“富贵病”、“生活方式病”给人类健康埋下隐患,尤其是青少年群体中的肥胖、近视、运动不足、精神障碍等问题让人堪忧;身处这样一个快节奏和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还要面对无时不在的噪音污染、交通堵塞、食品安全等社会问题,导致人们精神焦虑、易怒、抑郁等心理疾病频发,对社会和人生产生悲观和消极看法,严重影响了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在此背景下,既能锻炼身体又能愉悦心情的运动休闲进入了人们的视野。运动休闲是以运动为手段,通过直接参与或观赏,达到休闲的目的。其本质核心是“休闲”,运动是达到休闲的一种手段或途径[2]。“运动是一切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形式”、“生命在于运动”、“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等古谚都揭示了运动与修身养性的密切关系,在运动中不仅可以促使脑血循环、改善大脑细胞的氧气和营养供应,而且对缓解神经肌肉紧张、失眠、抑郁等心理疾病均有明显疗效。通过各种轻松的运动休闲活动,达到放松身心、娱乐消遣和发展个性的目的,满足现代人在余暇时间里对生命质量的追求,对身体健康水平的改善,对精神享乐和自我超越的关注,不断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改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这种运动休闲方式,就是要让人在运动中体验生活的乐趣,在运动中找到生命的意义。

二、运动休闲相关研究综述

西方著名休闲学家杰弗瑞·戈比认为:休闲是从文化环境和物质环境的外在压力中解脱出来的一种相对自由的生活,它使个体能够以自己所喜爱的、本能地感到有价值的方式,在内心之爱的驱动下行动,并为信仰提供一个基础。在我国,休闲学家马惠娣认为:休闲是一种现实存在,是一种文化,一种文明程度的标尺,一个意义世界[3]。现代意义上的运动休闲研究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美国,之后很快受到了其他发达国家众多学者的关注。学者们在运动休闲的定义和概念的理解上各抒己见,争论较多。国内学者对运动休闲的概念目前也没有形成一致的看法,对运动休闲概念的表述和阐释主要侧重于体育运动领域,对“运动休闲”、“体育休闲”、“休闲体育”等概念的界定比较模糊。翁风(2001)认为,休闲运动是以体育运动为主要形式的一种活动,是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下,人们利用余暇时间,主动地随意地体验各种以身体活动为基础的一种娱乐、健身的过程,是身体放松必不可少的一种运动[4]。赵卓鹏(2007)指出:休闲体育是指在现代文明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基础上,人们抱着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自觉态度,在闲暇时间里积极主动地追求和享受体育活动乐趣的一种现代行为方式[5]。郑向敏、宋伟(2008)对运动休闲、休闲运动与群众体育进行阐释与辨析,将运动休闲定义为人们在余暇时间里自主选择参与的以身体运动为主要形式的休闲活动,认为休闲属性是运动休闲的本质属性,它揭示了运动休闲是某种身体活动的休闲性的运动,运动休闲是指闲暇时间里的各种体育活动,是人们在闲暇时间里用于娱乐和休闲的各种体育活动[6]。栗燕梅(20008)认为,运动休闲是以运动为手段,通过直接参与或观赏,去达到休闲的目的[3]。

美国心理学家席克珍特米哈依(M.Csikszentmihalyi)1990年发表的专著《畅:最佳体验的心理学》,从心理学的角度对休闲体验的性质作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畅”(flow)的概念,即“具有适当的挑战性而能让一个人深深沉浸于其中,以至忘记了时间的流逝、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的体验。”“适当的”挑战指活动的难度与一个人所掌握的技能相适应,太难的活动会让人感到紧张和焦虑,而太容易的活动则会让人感到厌烦,都不能让人获得真正的休闲。所以,根据运动强度和娱乐性两个维度的特征,可以将运动休闲活动分为四类:核心类运动休闲活动、保健型运动休闲活动、趣味型运动休闲活动、惯常型运动休闲活动[6]。

三、运动休闲提升现代生活质量

随着休闲时代的来临,在健康和科学生活方式的呼唤和感召下,人们开始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重视自己的生活质量,主动去接受和寻求积极健康的休闲观念,改变以前不良的生活习惯和消极的休闲方式,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内心的和谐。而运动休闲正是实现这种和谐和平衡的科学有效的途径,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认可和喜爱,运动休闲作为一种健康的休闲方式,可以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能带来以下价值功能。

(一)增强身体素质,预防和治疗现代疾病

当今社会竞争加剧、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经常处于高度紧张、焦虑和压力状态之中,心灵的焦灼、精神的疲惫以及健康状况的每况愈下无不困扰着人们脆弱的神经。各种“现代生活方式病”、“富贵病”、“亚健康”症状不断涌现,更使得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质量。因此,积极引导人们走出家门,来到户外,通过运动和锻炼不仅能够预防疾病、增强体质,使人人精神振奋,体力充沛,还可以缓解神经肌肉的紧张,宣泄和排解不良情绪,将工作中的烦恼和抑郁在运动中合理发泄,保持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二)改善人际交往,促进沟通和社会和谐

现代“电脑综合症”的一个危害就是使人身体某些器官的功能减弱。人可以足不出户地完成很多事情,从而间接导致了人际交往机会的减少,人与人之间变得越来越淡漠、疏远,越来越不愿面对陌生人。人们完全沉浸在自己的虚拟世界中,自我陶醉,长此以往,会发现人际交流开始变得不自然和窘迫,于是转而又回到自己的个人世界中,形成恶性循环。而通过参与一些团体性的运动休闲活动,人们可以消除隔阂,弥补裂痕,体验和感受团队中那种积极向上、团结互助及公平竞争的体育精神,从而能够创造出一种良好和谐的家庭气氛和社会沟通环境,对于融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形成良好和谐的社会气氛是很有意义的。在团队中的合作和互助也将成为一种粘合剂和润滑剂,能起到凝聚和拉近人心的作用。

(三)规范休闲方式,养成科学健康生活方式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在面对快速的社会和文化变迁时显得无所适从,传统道德观念对人的约束力日益下降,历史转型时期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激烈震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冲击使得现代人们的休闲方式出现了异化:一掷千金、奢侈消费等炫耀性休闲;酗酒、、沉溺网络等成瘾性休闲屡屡见诸报端,反映了人们休闲行为的失范和扭曲。而运动休闲在提倡绿色环保、健康生活理念的当今社会,对培养和树立积极的休闲观念,调节人的心理状态和精神面貌,从而建立起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四、运动休闲在现代生活方式中的渗透和体现

美国历史学家福勒斯说:一个人选择自己的休闲方式,也就是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在当今提倡“健康第一”、“慢节奏生活”、“节能减碳”、“亲近自然”等生活理念的时代背景下,运动休闲日益被人们所接受和认可,并迅速渗透和融入到现代生活中去。如台湾盛行的自行车休闲文化、在青少年中大受欢迎的NBA文化、街舞、跑酷和各种极限运动,甚至诸如耐克、阿迪达斯、李宁、安踏等运动服装的热卖等都表明运动休闲这一休闲理念已深入人心,并成为现代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休闲运动中,人们发现自己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也在慢慢发生改变。

(一)休闲运动的参与,使人们更加适应快节奏的生活方式

世界卫生组织曾把“合理饮食、戒烟限酒、适当运动、心理平衡”称之为“健康基石”,足见运动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休闲活动的参与,不仅能够弥补人们在现代生活方式中的“运动不足”和解决“肌肉饥饿”问题,还可以提高人体各个系统的功能,尤其是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增强人体对快节奏生活的应变能力和耐受能力,帮助人们克服对快节奏生活的抵触、恐惧、厌烦和焦虑等心理障碍,更加适应现代快节奏生活方式[7]。

(二)休闲运动的参与,可以使情绪得到合理宣泄,缓解压力

通过运动可以使人从紧张的生活节奏和巨大的工作压力中获得解脱,在运动中宣泄消极情绪,尽情释放压抑等情感紧张力,使人感到舒畅和快乐,从而缓解和消除心灵的失衡。通过在运动中与他人的交往沟通情感,增进友谊,消除现代人的孤独感,恢复自信,使因工作或生活所引起的紧张情绪得到放松。在娱乐中感受和体验发自内心的愉悦和畅快,寻找人性的回归。同时,在体育运动中,人也会意识到自身潜能的巨大,在竞争中锤炼意志、砥砺品格、增强自信,感悟自身存在的意义,达到精神的升华。

(三)通过休闲运动的参与,感受户外运动的乐趣,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

“休闲改变生活”——从2006年杭州世界休闲博览会的这一口号,足以看出休闲在人们生活的地位。北京奥运的举办,在全国掀起一股全民健身的旋风和热潮,因此,鼓励和引导人们走出家门,走到户外,接近大自然,呼吸新鲜的空气,通过运动消除现代科技和人类自身习惯给人性和人的生命带来的不利影响,在运动娱乐中强身健体,调试身心,发展自我,这不仅能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也有助于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生命质量。选择了运动休闲生活方式就是对健康生活方式的选择,它促进了运动休闲对现代生活方式的渗透[8]。

五、台湾自行车运动休闲发展现状

台湾素有“自行车王国”之美称。2007年“台湾体育委员会”将每年的5月第一个周六定位“台湾自行车日”(TaiWanBikeDay),5月为台湾自行车月。它将与“九月九日的重阳节登山日”和“十一月十一日的全民健走”活动并列为台湾三大全民运动体育活动[9]。2008年的台北国际自行车展参观人数更是达到了86000人次,创下了历史最高纪录。作为世界三大自行车展之一,亚洲最大的自行车展——台北国际自行车展的火热和成功,也反映了自行车运动在台湾的盛行。在台湾甚至还出现了下班后骑自行车兜风的夜骑活动,岛内很多县市民众通过各种方式自发组织起来,相约夜间伴骑,成为一种非常流行的休闲方式。

台湾自行车运动文化的风靡,最主要得益于近年来民众对健康休闲生活理念的关注,对休闲运动的崇尚和追捧。首先,骑自行车可以促进心肺功能、增强肌肉耐力及有效控制体重,这与当今提倡“健康生活”的理念不谋而合。同时,在骑行自行车过程中膝盖骨内会分泌一种特殊物质,可以润滑膝盖,保持膝盖的柔韧性和弹性。所以,每天早晨与傍晚,都会见到成群的市民穿上自行车专用的靓装,戴上风镜,驰行于自行车道上下班、购物、放松、聊天。自行车在台湾已经不是交通工具,而是时尚的休闲运动。其次,这也反映了民众休闲意识的增强,休闲质量的提升。在闲暇时间,约三五好友环岛观光,踩着轻快的自行车,沿着淡水河穿过红树林,一边骑车聊天一边欣赏水岸的美丽风光,或绕着盘山公路扶摇而上,置身于神秘宁静的大自然,体验自由的呼吸和心灵的畅快,感受悠闲自在的愉悦。通过在运动中放松,在放松中健身,陶冶身心,享受生活的美好。此外,自行车运动这一休闲方式也契合了当代社会“绿色环保”、“节能减碳”等可持续发展理念。2009年,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中国总理表示,中国到2020年要比2005年减排40%—45%。面对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和能源短缺,人们需要转变自己的生活消费方式,在生活中选择绿色无污染产品、清洁高效能源,尽量减少碳排放。而骑单车出行、购物、旅游正是一种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绿色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范文篇2

社会营销(socialmarketing)是营销学的一个分支,主要应用在改变人的不良行为和习惯,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个人、群体和社会的整体利益上。如美国加州通过居民对健康的重视来增加水果和蔬菜销售量的健康促进即“5Aday运动”,在我国,社会营销的理念已经被应用到计划生育服务中嘲等领域。社会营销在体育领域中应用的研究在国内尚不多见,笔者尝试探索这一领域,将社会营销理论引入到对体育生活方式的倡导上,希望通过社会营销的理论和营销学的一系列的方法来促使人们的体育生活方式的形成。

1社会营销的概念、方法及特点

1.1社会营销的概念

科特勒等2002年在其著作《社会营销一提高生活质量》(SocialMarketing:ImprovingtheQualityofLife)中吸收了理论界的研究成果,给出了社会营销的最新的定义:社会营销是为了个人、集团或社会整体利益,采用市场营销学的原理和技巧使得目标群体自愿地接受、拒绝、改变或者摒弃一种行为.从以上的社会营销概念的表述中可以看出,社会营销主要包括以下四个主要内容,即以市场营销的原理和方法为手段,以目标群体自愿行动为准则,以改变目标群体的行为为主线,以提高个人、集体和社会的整体利益为目标。

1.2社会营销的方法

社会营销的方法体系均是在市场营销学的基础上构建起来的,他包括营销环境分析,市场调查,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市场定位,营销4Ps的运用,营销活动的规则,执行和评估等方法。

1.3社会营销的特征

社会营销虽然借用传统的商业营销的方法和工具,与传统的商业营销不同,社会营销有着显著的差异性(见表1)。

2社会营销在体育生活方式推行中的作用和意义

2.1社会营销可以提升相关政府机关的执政能力和体育组织的活动能力。

以往集中的政治和经济体制在中国社会生活中一枝独秀,这使得政府在解决体育和健康问题时总是习惯于采取一些政府主导的强制性的措施。这就可能造成一些难以预料的负面影响。社会营销的目的在于让人们自愿接受某种观念和行为。如果政府组织在施政时适度引入社会营销,必将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其他推行体育生活方式的组织,如企业和某些非官方组织,由于社会营销应用市场营销中的市场调查、市场细分、产品开发和测试、针对性交流、鼓励手段等一系列的工具和手段,使体育生活方式这种产品更加符合目标群体的需求,这使得体育组织的活动针对性、有效性得到提高。

2.2社会营销有利于体育生活资源的优化配置。

体育生活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物质资源等一系列相关资源。漫无目的的开发和利用体育生活资源就不可避免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资源重复利用从而造成资源的浪费。采用社会营销方法,体育生活方式的推行者可以针对不同的目标群体的特点有选择的制定出策略、方法,有针对性的利用相关资源,从而避免体育生活资源的浪费,使得资源可以得到优化配置。

2.3社会营销为体育生活方式的推行提供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社会营销从策划到评估都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它是一个闭合的,不断循环的体系,每一阶段都有相应的信息反馈和评价,以便于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及时的调整,在一个周期结束后会进行到下一个周期,如此往复循环,直到达到营销目标。在对体育生活方式的推行中,社会营销的这种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必将在实践活动中得到不断的完善,这种模式也将在未来的工作中被固定下来,成为以后主导工作的方法。另外,体育生活方式的推行不是在短时间可以完成的,它是一项规模宏大的工程,这需要不断的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不断的进行研究。

2.4社会营销为体育生活方式的推行提供了一种更为人性化的方法。

营销的任务就是发现并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所以在策划体育生活方式的社会营销时会以“受众主导”为主导思想,这样就会充分考虑到目标群体的需要,从目标群体的实际需求出发。这种主导思想迎合了“以人为本”理念,使得消费者从内心深处接受体育的生活方式,目标群体就会更易于接受体育生活方式的观念,也利于体育生活方式的行成。

3社会营销在推行体育生活方式应用中的可行性分析

3.1对体育生活方式的推行属于社会营销的应用范围

社会营销主要应用于对目标群体的不良价值观念和生活习惯的改变,使目标群体接受和形成某种有益与个人和社会的固定的行为。体育生活方式作为一种健康的、文明的生活方式,隶属于生活方式的研究范畴,是生活方式理论在体育上的延伸。对某种生活方式的营销本身就属于社会营销的应用范围之内,当然也包括体育生活方式。在对体育生活方式的营销过程中,体育生活方式就可以被认为是“产品”,营销主体既可以是政府等官方组织,也可以是一些非官方组织,营销客体即“客户”可以是不同的对体育生活方式产生需要的群体,如大学生,工人,农民等。

3.2大众对体育的迫切需求使营销体育生活方式成为可能。

人对体育的需要是驱使人从事体育活动的动因。面对现代快节奏生活的挑战,人们的健康状况不断的发出“红色预警”,人们逐渐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与其将金钱都花在买药看病上,不如花在运动上,这种“花钱买健康”的思想逐渐在人们的意识中形成。体育运动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基本需要。李树怡等曾对我国不同社会阶层人口体育需求程度进行过调查研究,在对体育需求和对自己健康态度的调查结果表明,我国人口对体育需求和健康都表现出相当积极的态度。表示需要体育,甚至作为生活必须的人口占被调查人口的82.23%。表示关心自己健康的人口占被调查人口的92.65%t8]。营销的目的就是满足人们的需求,人们的这种对体育的需求满足了社会营销活动的必要条件,使成功的营销体育生活方式成为可能。

3.3体育生活化全面普及的客观条件已经形成嘲。在全球性的倡导体育生活方式的推动下,我国政府和体育组织相继推出了相关政策和法规,如《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等,,来支持全民健身的发展。这使得人民大众对体育生活的需要有了法律的保障。

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体系的完善,为群众体育培养了一大批推行体育生活的骨干力量,为体育生活方式的形成提供了优质的人力资源。

各类体育场馆、场地、设施的建设和开放为体育生活方式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科技的进步,生产能力的提高,使人们的余暇时间增多,这就为紧张的工作之余进行体育锻炼提供了时间上的保障。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国民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居民收入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质的改善,人们对体育的投入越来越大,这就为体育生活的方式的形成确立了资金上的保证。便利的体育活动条件为社会营销活动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社会营销提供了各种资源。社会营销在这种坚实的基础上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出自己的优势,可以以一种最有效的方式来调配各种资源。

3.4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社会营销在体育生活方式的推行提供了良机。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将对我国的体育产生极大的影响,体育也将成为人们平时讨论最多的话题。人们对体育的关注程度也将得到空前的提高。这样的社会环境为倡导体育生活方式的社会营销增添了一个不可多得的天然的传播工具,社会营销的组织者会毫不费力的将运动观念通过这次体育盛会传递给大家。借助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影响力,体育生活方式的营销活动必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营销体育生活方式的运作过程

体育生活方式的社会营销属于一种观念的营销,它的重点在于强化和保持目标群体通过参与体育运动来保持健康体魄的意识和行为,具体操作应分为以下五个步骤:分析社会营销环境,界定顾客与市场细分,拟定社会营销策略,规划社会营销组合以及组织、执行、控制与评估营销成果。

4.1分析社会营销环境阶段。每个社会营销活动在进行运作时首先要进行环境分析,了解营销环境。在对体育生活方式的营销过程中,首先对形成体育生活方式的自然环境、政策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等进行调查与分析,然后进行受众分析、基线调查,了解受众群体的不同体育生活,体育知识,体育习惯等。这些调查和分析为下一步的划分目标顾客群体,选择目标市场做好了准备工作。

4.2界定顾客与市场细分。在对体育生活方式的营销环境有了具体的认识之后,将具有相同需要的顾客划分为一个营销群体。由于自然条件、社会文化和自身情况等方面的原因,同一群体在许多方面有共同的地方,比如说需求,价值观,欲望,动机,生活方式等。不同的群体的对体育的需求是有差异的,根据《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中的数据表明,我国群众参与体育运动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分别有健身、消遣娱乐、交流、调整情绪、提高运动能力、感到运动不足、陪子女活动、美容健美等等。根据这些共性和差异,针对不同的群体制定出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由于对目标群体的深入了解,社会营销策略会更加细致,更加有效。

4.3拟定社会营销策略。营销策略多种多样,其中较为常用的策略是4Ps组合,即产品(product)、定价(price)、地~(place)和促销(promotion)的营销组合埘。对体育生活方式的社会营销要充分考虑到4Ps组合中的各个因素,拟定出最佳的组合策略这是营销活动成功的关键。

4.3.1体育生活方式的营销活动中的产品可以是一种通过体育促进健康的观念,也可以是通过体育来满足目标群体对体育的某种需求,对营销产品的策划一定要根据“受众主导”的原则,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是产品得以被接受的基础。

4.3.2在体育生活方式的社会营销活动中,消费者接受体育生活方式的观念并不需要支付实际的货币成本,他们所支付的是时间,改变旧有习惯的心里压力等非货币成本,所以在给体育生活方式这种商品定价时,要考虑到受众可以接受这种观念所愿意支付的成本制定出合理的“价格”。另外,在定价时也要从组织者的角度来考虑,要制定出投入和收益相平衡的计划。

4.3.3地点是指目标群体通过何种媒介来接受新的观念,对体育生活方式的传播除了广泛应用传统营销中的报纸、电视、广告标语等大众传媒以外,还可以利用体育赛事这个特有的传播工具。比如让坐在沙发上看足球比赛的观众把踢足球养成一种体育生活习惯等等。

4.3.4促销即举办一系列的活动来宣传体育生活方式,从不同目标群体对体育需求的不同人手,举办不同类型的促进活动,使得受众了解体育生活在自己生活中重要地位。

4.4规划社会营销的组织、执行和控制。当体育生活方式的社会营销策略制定之后,就要考虑如何来组织一场成功的营销活动。这是营销活动的关键部分,当营销活动在某一特定地区施行时,一定要根据该地区目标群体的不同的自身特点来组织和策划,充分考虑到应用中的实际情况,利用一切有效的手段来实现营销目的。

4.5评估营销成果。对营销成果的评估也是营销体育生活方式的重要一步。对营销活动的评估不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随时修改营销计划,而且可以为后续的营销活动提供参考。体育生活方式本身就是一种生活理念,通过一个时期的营销活动,目标群体会改变旧的不良的生活方式,形成健康的、文明的体育生活方式,然而要使目标群体保持这种生活方式,某一次的营销活动是办不到的,必须经过长期的努力来实现。所以,对某一次营销成果的评估可以为以后的营销活动打下基础,为后续的体育生活方式的营销铺平道路。

从以上社会营销应用的5个阶段可以看出,在对体育生活方式的推行中,每一阶段都是整个社会营销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阶段的内容和方法都不可替代,每一阶段的反馈信息都对下一阶段和整个营销活动的顺利进行有着重要的影响。

5营销体育生活方式的困难

当然,对体育生活方式的社会营销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而且此项领域尚处在探索阶段,所以在实际应用中可能会面对很多困难:(1)营销产品的复杂性,体育生活方式属于一种无形的生活理念,往往很难具体的描述体育生活方式的特征。人们在接受这种理念时可能会有一种盲目的感觉,这给营销活动带来很大的困难。(2)营销活动可能将面对来自多方面的“竞争”,在对体育生活方式的营销过程中,由于营销主体不同,难免会出现由于对体育生活方式的认识和营销目的上的不同而造成“社会营销冲突”(SocialMarketingconlficts)现象。其中某个营销主体的所作出的努力很有可能被其他活动者的营销活动所消减或抵消。(3)价格制定中的困难,由于要改变旧有的不良生活习惯,形成一种全新的体育生活方式,“消费者”所支付的成本不是货币成本,而是一些如付出时间、不方便、心里压力等很难用一个具体的标准来衡量非货币成本,这就给社会营销的定价策略带来了困难。

生活方式范文篇3

关键词:云南;绿色;生活方式;发展理念;路径;社会引导

党的报告指出,建设美丽中国“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绿色生活方式主要是围绕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进行的。五大发展理念中的绿色发展对于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其中,加快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则是实现绿色发展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路径之一。绿色生活方式是提倡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的消费习惯,倡导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1]。云南地处我国西南边陲,边疆地区、民族众多、山区地形、社会经济不发达是云南的最大省情。云南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禀赋,为促进云南的绿色发展提供了有利基础。与此同时,云南也面临着生态环境脆弱、经济贫困突出、发展任务繁重、人口综合素质急待提高等现实问题。云南要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实现绿色生活方式,必须改变原有的传统生活方式,科学引导广大民众践行绿色的生活方式。云南绿色生活方式的实现对培植云南内生发展动力,发挥自身优势,实现全省跨越式发展,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排头兵、辐射南亚东南亚中心、民族团结示范区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一、绿色生活方式与实现意义

生活方式是一个具有广阔理论内涵的多维概念,是个体与一定社会条件相互作用后形成的活动形式和行为特征,外显为个体生活状态及其所表现的活动、兴趣和态度模式等。具有差异性、动态交互性与综合性的特点。绿色生活方式就是生活方式的绿色化,是指个体始终将保护生态环境和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作为自身生活方式准则,以此准则为构建生活方式的基本前提。国际社会提出的绿色生活应遵循“5R”(即Reduce、Reevaluate、Reuse、Recycle、Rescue)原则,希望通过遵循5R原则能够达到资源节约、绿色环保消费、重复利用、分类回收及自然界万物和谐共生的目标,5R原则也为实现绿色生活方式指明了行动方向。我国环境保护部在2015年对生活方式绿色化给出的权威解释是“开展绿色生活行动,推动全民在衣、食、住、行、游等方面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式转变”[2]。在我国经济增速放缓、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功能退化、公众环境保护意识不断提升的现实背景下,实现生活方式的绿色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当国际社会一致遵循“绿色环保、节能减排”成为的文明理念时,倡导绿色生活方式、顺应世界潮流,对我国实现对外开放战略、融入国际社会、提升公民个体文明形象等具有重要意义;2)在党和国家带领全国人民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而努力奋斗的背景下,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对实现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有着积极的助推作用;3)在努力建设生态文明过程中,倡导绿色生活方式,能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坚实的社会和群众基础,也能为实现生产方式绿色化改造提供持续需求。云南地理位置相对特殊、生态环境相对脆弱,在云南推进并倡导绿色生活方式,能有效改善社会生活质量,维护生态环境良好,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实现跨越式发展。对维护边疆稳定、民族团结,建设美丽云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云南受山区农牧业、边疆地区、民族众多和社会生产力偏低的制约,影响了云南地区的社会发展,社会观念、生活方式和经济较发达存在一定差距。在云南地区以倡导绿色生活方式为突破口,可以助推云南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可提升云南地区民众的综合素质,实现建设稳定、和谐、文明、美丽云南的目标。

二、云南倡导绿色生活方式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一)绿色生活方式现状。绿色发展理念在云南经历了较长时期的探索。在我国西部大开发背景下,云南地区凭借独特的资源、气候和区位优势,针对目前区域内基础产业薄弱、经济结构单一和综合素质偏低的劣势,提出分步推进绿色发展的目标。第一阶段,制定通过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大省和中国面向东南亚国际大通道的战略发展目标;第二阶段,到2009年,云南省委结合10年西部大开发成果,在八届八次全会提出“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的战略发展目标;第三阶段,2013年云南结合我国“一带一路”发展利好战略,依托地理位置优势,成为了“一带一路”战略的核心支点;第四阶段,2015年1月按照考察云南时提出的“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来,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三个定位指导,确立了绿色发展的目标。随着对云南绿色生活方式的稳步推进,绿色发展的地方性法律规章不断完善、绿色生活方式的推进节奏不断加快、绿色生活方式的理念渐次树立,云南地区绿色生活方式阶段目标得以逐步实现。1)制定和实施相关法规保护生态环境。云南省相继出台了《云南省环境保护条例》、《云南省珍贵树种保护条例》、《云南省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云南省陆生野生动物保护条例》、《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云南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规划》、《云南省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云南省湿地保护工程规划》、《云南省生态功能区划》等地方性法律法规和文件,为保护生态环境目标实现提供制度保障。2)加强顶层设计、管理为绿色经济强省保驾护航。云南省制定的《七彩云南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纲要》、《关于努力将云南建设成为中国最美丽省份的指导意见》等制度性文件,为将云南建设成为中国最美丽省份提供了政策支持。现阶段,云南省有15个州市、70个县市区步入开展生态州、县的创建工作,已建成10个部级生态示范区、16个部级生态乡镇、1个部级生态村和218个省级生态乡镇[3]。3)公民绿色生活理念渐次树立。传统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单纯向自然索取的生活方式正在改变,绿色消费和绿色出行逐渐成为云南民众日常生活的基本模式。以往衣、食、住、行的盲目消费、过度消费等状况得到改善,逐步向注重环保和节约的绿色生活方式演变,“每月少开一天车,出行首选公共绿色交通等”成为出行常态。(二)推进绿色生活方式面临的问题。1)确立绿色生活方式的观念有待培养。受地理位置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民众长期形成的传统生活观念需逐步改变。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全国范围内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进程中,传统“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生活观念已不合时宜。云南传统生活方式中的资源消耗大、浪费多、污染重,及盲目攀比、过度消费等情况,对于资源的循环再利用和绿色生活理念的树立不利。随着绿色生活理念在全国范围内渐次确立,如何在新形势下,在更大范围、更广人群中倡导践行绿色生活方式有待继续加强。2)倡导绿色生活方式的渠道有待拓宽,力度有待加强,持续度有待提高。云南地方政府积极通过制定实施地方性行政法规、相关政策,并广泛宣传等多种渠道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培养绿色生活方式。云南引导民众树立绿色发展理念、践行绿色生活方式的管道有限,推动力量稍显弱且持续性不强。如教育部门对有关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绿色生活等内容的教育相对较少,且不够系统;民间社会团体发挥的作用较小,影响范围相对较小;公民在家庭、社会生活中树立绿色消费理念,自觉践行绿色生活方式的意识不强。3)推动公民树立绿色发展理念、践行绿色生活方式的范围没有覆盖到全省。云南的省会城市、地州行政中心城市区已形成绿色生活方式的社会氛围,但农村地区受长期社会观念、文化程度和自然条件等因素影响,践行绿色生活方式的氛围尚未形成,一些与绿色发展、绿色消费相悖的意识和行为依然存在。(三)影响绿色生活方式践行的原因。分析导致云南倡导和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存在问题的原因发现:一方面,云南社会绿色理念树立范围与我国其他地区相比有待进一步扩大,民众树立绿色生活的观念和意识有待加强。借助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和文化氛围等优势省情,云南省的首要目标是快速发展社会经济、提高民众收入、减少绝对贫困人口数量;另一方面,云南社会未能在对民众绿色生活方式的引导上形成合力,社会力量的系统性协调性有待加强。云南各单位对中央、省委、省政府传达的相关文件精神领会不深、重视不够、执行不足,教育部门开设绿色教育课程不够全面、系统;民间团体宣传和带动民众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实践绿色生活方式的融入度不够;民众不能及时跟上社会发展速度,把实践绿色生活方式作为提高社会文明度的关键。

三、云南践行绿色生活方式的路径

生活方式范文篇4

自2001年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很多乡村在国家的政策扶持和巨额资金投入下,通过积极挖掘和开发本地优势资源,大力发展地方经济,实现了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但生态环境却不容乐观,水资源短缺、自然灾害频繁、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退化等环境现象十分严重。此外,受一些传统习俗和观念的影响,农村还存在一些落后的、对环境不友好的生活方式,对生态环境构成隐患。因此,加大乡村绿色生活方式的研究,探索生态文明建设途径,促进乡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显得十分必要了。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中,农村环保意识的培养、生态伦理的建设、绿色生活习惯的养成也需要跟上。为了解决乡村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使生态环境较好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国家政府部门和许多国内外学者经过长期的实地考察和研究,在很多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主要集中在水资源供给、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实施等。总体上看,这些研究成果或多或少地触及到了四川乡村的生态环境问题,但是对于绿色生活方式的具体问题并没有进行完整的、系统的研究,在怎样依托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开创四川乡村人、自然与经济社会和谐健康发展,怎样使绿色生活方式在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经济发展落后的乡村地区得以实践等方面还缺乏系统探索。

2乡村绿色生活方式的困境

2.1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从生态环保发展的历程来看,农村是滞后于城市的。乡村的水利农田灌溉、农村饮水、垃圾处理等问题突出,必须加快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尤其是基础设施短板。需要规划来引领,按照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通盘考虑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居民点布局、人居环境整治、生态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编制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抓好垃圾污水处理、“厕所革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村容村貌提升;需要机制做保障,加大投入力度,创新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决策、投入、建设、运行管护机制,引导和鼓励各类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2.2生态环保意识薄弱。由于乡村很多人对生态环保知识以及政策法规缺乏了解,在抓好“硬件”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要提升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水平,大幅增加农村公共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不断提升“软件”基础设施的水平,提高乡村人民的生态环保意识。因此,要加大对污染危害、环境健康、生态保护、环境治理、绿色生活等方面科学知识的宣讲,提高生态环保知识的知晓率,引导村民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要加大对国家生态环保政策、生态环保法律法规及《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试行)》等规章制度的宣讲,让村民们自觉履行公民的环保职责;要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引导村民养成垃圾分类习惯、适度使用农药化肥,真正把知识变成能力,把环保变成习惯。

3乡村绿色生活方式的构建

构建乡村绿色生活方式,既要创建生态园区,建好生产方式绿色化的龙头;又要发展生态农业,做好乡村绿色发展建设的产业支撑;还需要全域规划,因地制宜,统筹农业、农村绿色发展、绿色生活的全局。只有注重解决当前突出问题,又着眼长远发展,多策并举、标本兼治,才能筑牢根基、行稳致远。3.1打造绿色生产方式。打造绿色循环的农村生产方式,要以党的精神为指引,贯彻绿色发展理念,以农民高收入为基础、生活好为标配、诗意栖居为追求、体面尊严为目标,使农村望得见星空、闻得到花香、听得见鸟鸣。适应农业废弃物低值化特点,以区域环境承载力科学布局农业、畜牧业规模,构建以人为本的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和循环体系,建立适应现代农业和现代生活的清洁生产方式,以“资源化、无害化、再利用”为核心着力点,集成研发“农牧结合、三业并举、三产融合、循环发展”的系统解决方案。3.2科学布局农村产业。根据环境容量、市场容量、人口密度科学规划农业循环区域、种养规模、种养结构,打通种养废弃物生态循环利用的技术环节、政策支持和组织体系。在经济可行的基础上,建设农业废弃物收贮、运输和无害化处理体系,建立农业废弃物肥料化、饲料化、基质化、原料化、燃料化多渠道利用途径,培育适度规模的农业废弃物利用和特色种养产业。3.3科学规划农村居住环境。以村镇规划为切入点,以自然村落为基础,建立农村公共环卫体系,设计适合农村分散起居的厨卫系统,合理布局农村污水排放管网和集中处理设施,建立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体系,优化农村绿化美化树种,因地制宜制定农村美化方案。3.4科学制定农村生态宜居政策。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推行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科学设计农村生态保护制度。通过三产融合等政策支持,盘活农村生态要素,调动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资源的生态功能,培育农村休闲、养老等生态产业,构建生态产业养护农村环境的良性循环机制,研究形成农村生态宜居的财政、金融、税收等政策支持体系。

参考文献: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1).

[2]周杨.美好生活视域下的绿色生活方式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9(1):85-91.

生活方式范文篇5

论文摘要:形成体育生活方式是解决健康问题的有效手段。本文着重分析了社会营销在倡导体育生活方式中的可行性,提出社会营销是大众形成体育生活方式的有效途径。

健康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要素,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是影响健康的最主要因素。为了解决人类的健康问题,就必须努力在全社会形成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这始终是各国体育和卫生行政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Ⅲ。体育生活方式就是指:在一定社会客观条件的制约下,社会中的个人、群体或全体成员为一定的价值观所制导的满足多层次需要的全体体育活动的稳定形式和行为特征(瑚。我国政府关于(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已明确指出:“体育事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组成部分,”“发展体育事业是关系到增强人民体质、提高社会生活质量的大事”由此可以看出,运动促进健康是健康促进的最新观点和发展动向,培养和形成全社会的科学的体育生活方式是世界卫生组织与我国政府最近所倡导的关于实现“人人健康”的重要途径。在人们认识到体育生活方式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之后,如何让人们接受、形成、保持体育生活方式成为我们要面对的首要问题。

社会营销(socialmarketing)是营销学的一个分支,主要应用在改变人的不良行为和习惯,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个人、群体和社会的整体利益上。如美国加州通过居民对健康的重视来增加水果和蔬菜销售量的健康促进即“5Aday运动”,在我国,社会营销的理念已经被应用到计划生育服务中嘲等领域。社会营销在体育领域中应用的研究在国内尚不多见,笔者尝试探索这一领域,将社会营销理论引入到对体育生活方式的倡导上,希望通过社会营销的理论和营销学的一系列的方法来促使人们的体育生活方式的形成。

1社会营销的概念、方法及特点

1.1社会营销的概念

科特勒等2002年在其著作《社会营销一提高生活质量》(SocialMarketing:ImprovingtheQualityofLife)中吸收了理论界的研究成果,给出了社会营销的最新的定义:社会营销是为了个人、集团或社会整体利益,采用市场营销学的原理和技巧使得目标群体自愿地接受、拒绝、改变或者摒弃一种行为.从以上的社会营销概念的表述中可以看出,社会营销主要包括以下四个主要内容,即以市场营销的原理和方法为手段,以目标群体自愿行动为准则,以改变目标群体的行为为主线,以提高个人、集体和社会的整体利益为目标。

1.2社会营销的方法

社会营销的方法体系均是在市场营销学的基础上构建起来的,他包括营销环境分析,市场调查,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市场定位,营销4Ps的运用,营销活动的规则,执行和评估等方法。

1.3社会营销的特征

社会营销虽然借用传统的商业营销的方法和工具,与传统的商业营销不同,社会营销有着显著的差异性(见表1)。

2社会营销在体育生活方式推行中的作用和意义

2.1社会营销可以提升相关政府机关的执政能力和体育组织的活动能力。

以往集中的政治和经济体制在中国社会生活中一枝独秀,这使得政府在解决体育和健康问题时总是习惯于采取一些政府主导的强制性的措施。这就可能造成一些难以预料的负面影响。社会营销的目的在于让人们自愿接受某种观念和行为。如果政府组织在施政时适度引入社会营销,必将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其他推行体育生活方式的组织,如企业和某些非官方组织,由于社会营销应用市场营销中的市场调查、市场细分、产品开发和测试、针对性交流、鼓励手段等一系列的工具和手段,使体育生活方式这种产品更加符合目标群体的需求,这使得体育组织的活动针对性、有效性得到提高。

2.2社会营销有利于体育生活资源的优化配置。

体育生活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物质资源等一系列相关资源。漫无目的的开发和利用体育生活资源就不可避免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资源重复利用从而造成资源的浪费。采用社会营销方法,体育生活方式的推行者可以针对不同的目标群体的特点有选择的制定出策略、方法,有针对性的利用相关资源,从而避免体育生活资源的浪费,使得资源可以得到优化配置。

2.3社会营销为体育生活方式的推行提供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社会营销从策划到评估都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它是一个闭合的,不断循环的体系,每一阶段都有相应的信息反馈和评价,以便于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及时的调整,在一个周期结束后会进行到下一个周期,如此往复循环,直到达到营销目标。在对体育生活方式的推行中,社会营销的这种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必将在实践活动中得到不断的完善,这种模式也将在未来的工作中被固定下来,成为以后主导工作的方法。另外,体育生活方式的推行不是在短时间可以完成的,它是一项规模宏大的工程,这需要不断的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不断的进行研究。

2.4社会营销为体育生活方式的推行提供了一种更为人性化的方法。

营销的任务就是发现并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所以在策划体育生活方式的社会营销时会以“受众主导”为主导思想,这样就会充分考虑到目标群体的需要,从目标群体的实际需求出发。这种主导思想迎合了“以人为本”理念,使得消费者从内心深处接受体育的生活方式,目标群体就会更易于接受体育生活方式的观念,也利于体育生活方式的行成。

3社会营销在推行体育生活方式应用中的可行性分析

3.1对体育生活方式的推行属于社会营销的应用范围

社会营销主要应用于对目标群体的不良价值观念和生活习惯的改变,使目标群体接受和形成某种有益与个人和社会的固定的行为。体育生活方式作为一种健康的、文明的生活方式,隶属于生活方式的研究范畴,是生活方式理论在体育上的延伸。对某种生活方式的营销本身就属于社会营销的应用范围之内,当然也包括体育生活方式。在对体育生活方式的营销过程中,体育生活方式就可以被认为是“产品”,营销主体既可以是政府等官方组织,也可以是一些非官方组织,营销客体即“客户”可以是不同的对体育生活方式产生需要的群体,如大学生,工人,农民等。

3.2大众对体育的迫切需求使营销体育生活方式成为可能。

人对体育的需要是驱使人从事体育活动的动因。面对现代快节奏生活的挑战,人们的健康状况不断的发出“红色预警”,人们逐渐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与其将金钱都花在买药看病上,不如花在运动上,这种“花钱买健康”的思想逐渐在人们的意识中形成。体育运动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基本需要。李树怡等曾对我国不同社会阶层人口体育需求程度进行过调查研究,在对体育需求和对自己健康态度的调查结果表明,我国人口对体育需求和健康都表现出相当积极的态度。表示需要体育,甚至作为生活必须的人口占被调查人口的82.23%。表示关心自己健康的人口占被调查人口的92.65%t8]。营销的目的就是满足人们的需求,人们的这种对体育的需求满足了社会营销活动的必要条件,使成功的营销体育生活方式成为可能。

3.3体育生活化全面普及的客观条件已经形成嘲。在全球性的倡导体育生活方式的推动下,我国政府和体育组织相继推出了相关政策和法规,如《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等,,来支持全民健身的发展。这使得人民大众对体育生活的需要有了法律的保障。

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体系的完善,为群众体育培养了一大批推行体育生活的骨干力量,为体育生活方式的形成提供了优质的人力资源。

各类体育场馆、场地、设施的建设和开放为体育生活方式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科技的进步,生产能力的提高,使人们的余暇时间增多,这就为紧张的工作之余进行体育锻炼提供了时间上的保障。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国民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居民收入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质的改善,人们对体育的投入越来越大,这就为体育生活的方式的形成确立了资金上的保证。便利的体育活动条件为社会营销活动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社会营销提供了各种资源。社会营销在这种坚实的基础上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出自己的优势,可以以一种最有效的方式来调配各种资源。

3.4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社会营销在体育生活方式的推行提供了良机。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将对我国的体育产生极大的影响,体育也将成为人们平时讨论最多的话题。人们对体育的关注程度也将得到空前的提高。这样的社会环境为倡导体育生活方式的社会营销增添了一个不可多得的天然的传播工具,社会营销的组织者会毫不费力的将运动观念通过这次体育盛会传递给大家。借助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影响力,体育生活方式的营销活动必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公务员之家

4营销体育生活方式的运作过程

体育生活方式的社会营销属于一种观念的营销,它的重点在于强化和保持目标群体通过参与体育运动来保持健康体魄的意识和行为,具体操作应分为以下五个步骤:分析社会营销环境,界定顾客与市场细分,拟定社会营销策略,规划社会营销组合以及组织、执行、控制与评估营销成果。

4.1分析社会营销环境阶段。每个社会营销活动在进行运作时首先要进行环境分析,了解营销环境。在对体育生活方式的营销过程中,首先对形成体育生活方式的自然环境、政策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等进行调查与分析,然后进行受众分析、基线调查,了解受众群体的不同体育生活,体育知识,体育习惯等。这些调查和分析为下一步的划分目标顾客群体,选择目标市场做好了准备工作。

4.2界定顾客与市场细分。在对体育生活方式的营销环境有了具体的认识之后,将具有相同需要的顾客划分为一个营销群体。由于自然条件、社会文化和自身情况等方面的原因,同一群体在许多方面有共同的地方,比如说需求,价值观,欲望,动机,生活方式等。不同的群体的对体育的需求是有差异的,根据《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中的数据表明,我国群众参与体育运动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分别有健身、消遣娱乐、交流、调整情绪、提高运动能力、感到运动不足、陪子女活动、美容健美等等。根据这些共性和差异,针对不同的群体制定出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由于对目标群体的深入了解,社会营销策略会更加细致,更加有效。

4.3拟定社会营销策略。营销策略多种多样,其中较为常用的策略是4Ps组合,即产品(product)、定价(price)、地~(place)和促销(promotion)的营销组合埘。对体育生活方式的社会营销要充分考虑到4Ps组合中的各个因素,拟定出最佳的组合策略这是营销活动成功的关键。

4.3.1体育生活方式的营销活动中的产品可以是一种通过体育促进健康的观念,也可以是通过体育来满足目标群体对体育的某种需求,对营销产品的策划一定要根据“受众主导”的原则,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是产品得以被接受的基础。

4.3.2在体育生活方式的社会营销活动中,消费者接受体育生活方式的观念并不需要支付实际的货币成本,他们所支付的是时间,改变旧有习惯的心里压力等非货币成本,所以在给体育生活方式这种商品定价时,要考虑到受众可以接受这种观念所愿意支付的成本制定出合理的“价格”。另外,在定价时也要从组织者的角度来考虑,要制定出投入和收益相平衡的计划。

4.3.3地点是指目标群体通过何种媒介来接受新的观念,对体育生活方式的传播除了广泛应用传统营销中的报纸、电视、广告标语等大众传媒以外,还可以利用体育赛事这个特有的传播工具。比如让坐在沙发上看足球比赛的观众把踢足球养成一种体育生活习惯等等。

4.3.4促销即举办一系列的活动来宣传体育生活方式,从不同目标群体对体育需求的不同人手,举办不同类型的促进活动,使得受众了解体育生活在自己生活中重要地位。

4.4规划社会营销的组织、执行和控制。当体育生活方式的社会营销策略制定之后,就要考虑如何来组织一场成功的营销活动。这是营销活动的关键部分,当营销活动在某一特定地区施行时,一定要根据该地区目标群体的不同的自身特点来组织和策划,充分考虑到应用中的实际情况,利用一切有效的手段来实现营销目的。

4.5评估营销成果。对营销成果的评估也是营销体育生活方式的重要一步。对营销活动的评估不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随时修改营销计划,而且可以为后续的营销活动提供参考。体育生活方式本身就是一种生活理念,通过一个时期的营销活动,目标群体会改变旧的不良的生活方式,形成健康的、文明的体育生活方式,然而要使目标群体保持这种生活方式,某一次的营销活动是办不到的,必须经过长期的努力来实现。所以,对某一次营销成果的评估可以为以后的营销活动打下基础,为后续的体育生活方式的营销铺平道路。

从以上社会营销应用的5个阶段可以看出,在对体育生活方式的推行中,每一阶段都是整个社会营销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阶段的内容和方法都不可替代,每一阶段的反馈信息都对下一阶段和整个营销活动的顺利进行有着重要的影响。

5营销体育生活方式的困难

当然,对体育生活方式的社会营销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而且此项领域尚处在探索阶段,所以在实际应用中可能会面对很多困难:(1)营销产品的复杂性,体育生活方式属于一种无形的生活理念,往往很难具体的描述体育生活方式的特征。人们在接受这种理念时可能会有一种盲目的感觉,这给营销活动带来很大的困难。(2)营销活动可能将面对来自多方面的“竞争”,在对体育生活方式的营销过程中,由于营销主体不同,难免会出现由于对体育生活方式的认识和营销目的上的不同而造成“社会营销冲突”(SocialMarketingconlficts)现象。其中某个营销主体的所作出的努力很有可能被其他活动者的营销活动所消减或抵消。(3)价格制定中的困难,由于要改变旧有的不良生活习惯,形成一种全新的体育生活方式,“消费者”所支付的成本不是货币成本,而是一些如付出时间、不方便、心里压力等很难用一个具体的标准来衡量非货币成本,这就给社会营销的定价策略带来了困难。

生活方式范文篇6

生活方式是指人们在生活上和活动上的较稳定的习惯、形式。大千世界,林林总总,人们的生活方式既多有不同,也多有相同,而备受关注的则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勤俭的生活方式;另一种是享乐主义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归根到底由生产方式决定,同时,也受传统习惯的强烈影响,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的价值取向、嗜好和追求。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会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这是历代有识之士和我们共产党人的选择;“穷其所欲,以俟于死”,“为美厚,为声色”,则代表了剥削阶级腐朽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就像一面镜子,它能照出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照出人的灵魂,照出人的美与丑。

倡导文明、健康、勤俭的生活方式,主要是指道德操守高尚,既勤奋又节俭。它大体上应该是:明礼诚信,崇荣拒耻,操守高洁,情趣高尚,家庭和美,富而勤俭,富而思进,自强不息,奉献社会。这样的生活方式,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都有益处,是共产党人和人民大众应该选择的生活方式,也是构建和谐社会之不可或缺。

倡导文明、健康、勤俭的生活方式之所以必要,还因为社会上确实存在着奢靡的生活方式,且有蔓延之危险。当前社会上,有些人包括一些党员领导干部,钱袋子鼓了,脑袋瓜子昏了,生活变奢侈了,其表现是:纸醉金迷,挥霍浪费,宅藏“二奶”,嗜赌成瘾等等。这样的生活方式害己、害家、害社会,是走向腐化堕落的温床,是社会发展的腐蚀剂。

生活方式范文篇7

1生活方式养成的相关性

1.1生活方式的养成。生态文明呼唤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是生活方式改革的指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养成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诸多的力量参与,需要考虑诸多因素的影响,比如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物质文明、社会建设、生态环境等都对公民健康文明方式的养成有影响,其中生态文明作为一种要求人类改变不文明行为的文明建设理念,对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呼唤更为强烈,指导更为直接管用。1.2生活方式的改善。生活方式的改善是贯彻与发展生态文明的应有之义,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与途径。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个宏大的概念,内涵与因子非常多,推动其建设的举措也多,比如公民的文明素质提升,政治文明建设为其提供政治与制度保障,经济建设为其提供物质基础,文化建设为其提供智力支持与精神动力,社会建设为其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秩序与风气等,其中每一个公民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养成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日常途径,能够将生态文明的理念、观念与行为要求外显于公民的文明行为举止。1.3共通性与不同性。从归属来说,两者都是彝族地区新村建设的内容、任务和课题,都是新村建设的组成部分;从侧重点来看,生态文明侧重乡村环境的建设,侧重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资源的协调发展,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侧重社会层面村民的日常生活习俗习惯与方式的改变;从范畴大小来看,生态文明建设范围大于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养成。另外,从理念、项目与内容、平台等方面来看还具有很多的相通相联之处。

2影响彝族地区农民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因子分析

2.1社会、环境与经济层面。彝族地区处于相对落后的地区,现代社会的先进文化融入不够,各种不良社会习俗与观念,比如信奉香火等观念引发其吸烟盛行的不良习气,为其不良生活方式的固化延续提供了现实土壤。从自然环境来看,彝族地区地处大山深处,水资源极其缺乏,这可能是引发彝族农民卫生习惯很难彻底改善的一个重要原因。从经济发展的层面来看,彝族地区农业不发达,工业落后,旅游尚处于发展之中,农民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养成的物质基础极其薄弱。2.2观念与文化层面。地处大山深处的彝族地区,传统的风俗习惯与观念浓厚,现代观念与文化落后,衣食住行、礼仪文明、婚丧嫁娶等进化显得非常不够;崇拜香火的习俗和观念,导致了吸烟的恶习难改,吸毒问题屡禁不止。2.3管理层面。地处大山深处的彝族地区,地方政府的管理水平、管理能力与发达地区相比,缺素现代化的管理能力,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养成推动不得力,具体方案执行落实力度不够。

3取得的成绩与问题

3.1取得的成绩。以基础建设为重心,生活条件切实改善,为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养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结合彝家新寨建设,大力实施“四通五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入资金800余万元,对金河、平川等15个乡镇21个村677户实施风貌打造;投入资金84.5万元,改造阿萨乡和平村和白乌镇街道农村风貌;新建、改扩建乡村公路48公里、便道60公里、水池120口。广泛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家庭”“巾帼携手齐行动,共建洁美新家园”“低碳家庭、时尚生活”等活动,彝区群众生活环境和条件得到切实改善。彝族地区开展了以“新彝区、新风尚、新环境”为内容,结合“三下乡”“法制宣传月”等活动,开展生动活泼的宣传教育,发放159余种、9.1万余份科普资料,5000余份图书,2000余册教辅,以包帮扶为切入点,以“板凳”工程为牵引,深入开展“七进农村”活动,发放生活用具2400件套,捐赠牙膏、牙刷等生产生活用品134万元,着力文明引导,改变随地乱坐、不讲卫生等生活习俗,破除“穷大方、薄养厚葬、高额婚价彩礼”等陈规陋习。通过这些措施,彝族地区农民生活方式的衣服、饮食、居住、婚姻、丧事、交往、卫生习惯等方面朝向更加文明化、现代化与健康化进步了很多。3.2存在的问题。环视目前彝族地区农民健康生活方式养成工作推进的现实场域,工作视域不开阔,大文明的理念融入不够;工作项目拓展不够,其中现代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力度、广度与深度不够;工作方式与平台上,网络平台开发利用不够,互联网络+生活方式的改变发展态势发展不够;社会环境、社会保障、社会各项基础建设等还存在各种问题,与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养成还存在一些距离。

4完善生活方式的养成机制

生活方式范文篇8

关键词:“低碳经济”低碳生活低碳饮食

现阶段太阳能发电的成本是煤电、水电的5—10倍,一些地区风能发电价格高于煤电、水电;作为二次能源的氢能,目前离利用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提取的商业化目标还很远;以大量消耗粮食和油料作物为代价的生物燃料开发,一定程度上引发了粮食、肉类、食用油价格的上涨。

从世界范围看,预计到2030年太阳能发电也只能达到世界电力供应的10%,而全球已探明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炭储量将分别在今后40、60和100年左右耗尽。因此,在“碳素燃料文明时代”向“太阳能文明时代”(风能、生物质能都是太阳能的转换形态)过渡的未来几十年里,“低碳经济”“低碳生活”的重要含义之一,就是节约化石能源的消耗,为新能源的普及利用提供时间保障。特别从中国能源结构看,低碳意味着节能,低碳经济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

“戒除嗜好,面向低碳经济”的环境日主题提示人们,“低碳经济”不仅意味着制造业要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推进节能减排的科技创新,而且意味着引导公众反思哪些习以为常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是浪费能源、增排污染的不良嗜好,从而充分发掘服务业和消费生活领域节能减排的巨大潜力。

转向低碳经济、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戒除以高耗能源为代价的“便利消费”嗜好。“便利”是现代商业营销和消费生活中流行的价值观,不少便利消费方式在人们不经意中浪费着巨大的能源。比如,据制冷技术专家估算,超市电耗70%用于冷柜,而敞开式冷柜电耗比玻璃门冰柜高出了20%。

由此推算,一家中型超市敞开式冷柜一年多耗约4.8万度电,相当于多耗约19吨标煤,多排放约48吨二氧化碳,多耗约19万升净水。

上海约有大中型超市近800家,超市便利店6000家,如果大中型超市普遍采用玻璃门冰柜,顾客购物时只需举手之劳,一年可节电约4521万度,相当于节省约1.8万吨标煤,减排约4.5万吨二氧化碳。

转向低碳经济、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二,是以“关联型节能环保意识”戒除使用“一次性”用品的消费嗜好。今年6月全国开始实施“限塑令”。无节制地使用塑料袋,是多年来人们盛行便利消费最典型的嗜好之一。要使戒除这一嗜好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单让公众理解“限塑”意义在于遏制白色污染,这只是“单维型”的环保科普意识。其实“限塑”的意义还在于节约塑料的来源——石油资源、减排二氧化碳,这是一种“关联型”节能环保意识。据中国科技部《全民节能减排手册》计算,全国减少10%的塑料袋,可节省生产塑料袋的能耗约1.2万吨标煤,减排31万吨二氧化碳。关联型环保意识不仅能引导公众明白“限塑就是节油节能”,也能引导公众觉悟到“节水也是节能”(即节约城市制水、供水的电能耗),觉悟到改变使用“一次性”用品的消费嗜好与节能、减少碳排放、应对气候变化的关系。

转向低碳经济、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三,是戒除以大量消耗能源、大量排放温室气体为代价的“面子消费”、“奢侈消费”的嗜好。国内人们无节制地使用私家车成了炫耀型消费生活的嗜好。有些城市的重点学校门口,接送孩子的一二百辆私家车将周围道路堵得水泄不通。由于人们将“现代化生活方式”含义片面理解为“更多地享受电气化、自动化提供的便利”,导致了日常生活越来越依赖于高能耗的动力技术系统,往往几百米的短程或几层楼的阶梯,都要靠机动车和电梯代步。另一方面,人们的膳食越来越多地消费以多耗能源、多排温室气体为代价生产的畜禽肉类、油脂等高热量食物,肥胖发病率也随之升高。而城市中一些减肥群体又嗜好在耗费电力的人工环境如空调健身房、电动跑步机等进行瘦身消费,其环境代价是增排温室气体。

生活方式范文篇9

有氧运动,顾名思义就是在有氧气参加下的新陈代谢下所做的运动。人体在活动时用作提供能量的热能物质在医学上称为ATP(三磷酸腺苷),其预存量大约只能维持人体运动15秒钟。有氧运动是人体吸入的氧气供求相等,达到生理上的平衡状态。其特点是:强度中等,有节奏,持续时间长,每日3-5次,持续时间30-40分钟以上。运动形式可以多样化,如:步行,快走,慢跑,游泳,气功,太极拳等项目。

如何判断自己的运动是有氧运动呢?心率与呼吸是判断运动是否合适的金标准。一般60岁以下的人运动后的心率为120次/分,60岁以上者为110次/分(也可以用运动时的心率=170-实足年龄),运动后呼吸应保持在24次/分,这说明运动适量。对于体力很好的人,心率也可以调整到140次/分。因为以上范围的心率数和呼吸(24次/分)时心脏血液的搏出量和肺的吸氧量最大,是人体的最佳状态,有利于刺激和增强循环和呼吸两大系统的作用。如果锻炼过后3-10分钟,脉率过速或过缓或胸闷气短等,说明运动过量,应予停止。相反,运动未达到以上的呼吸及心率数,说明运动量不够,可以增强或延长运动时间。

2戒烟限酒

吸烟是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烟叶中尼古丁成分会使血压一过性升高。长期大量吸烟促进大动脉粥样硬化,小动脉内膜逐渐增厚,使整个血管逐渐硬化。中度以上的饮酒被公认为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血压水平及高血压患病率与各种饮酒剂量是正相关,随饮酒量的增加而升高。因此,高血压患者应该戒烟限酒。

3超重,肥胖者减重

超重和肥胖不仅是高血压发病的危险因素,同时也是冠心病和脑卒中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疾病谱也随之改变。

近些年来人群的体重指数均值及超重率增长速度快[2],现在已经公认超重和肥胖是引起高血压病独立的危险因素,尤其向心性肥胖。体重(BMI)和腰围(WC)是衡量肥胖与向心性肥胖的两个公认的而且容易获得的指标,与人群血压有相互独立的关系,保持二者在正常范围是预防高血压的有效措施。肥胖者高血压患病率是体重正常的2-6倍,对于高血压病人必须关注其是否超重,并对其进行减轻体重和控制体重的生活方式指导。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对我国24万人群的汇总分析显示,BMI≥24.0和BMI≥28.0者的高血压患病率是BMI<24的2.5和3.3倍。男性腰围≥85cm,女性腰围≥80cm,其高血压患病率是腰围正常者的2.3倍[3]。限制总热量和脂肪摄入量是控制体重的基本措施。同时增加身体活动并进行规律的体育锻炼,增加有氧代谢运动。

4膳食结构调整

低钠高钾减少动物脂肪膳食对血压调节有益。膳食钠的摄入量与血压水平有显著相关性。WHO建议每日钠盐摄入量在6g以下。DASH-Sodium研究提示,降压饮食和低盐饮食,能有效治疗高血压。多项研究证据表明膳食高盐是中国人群高血压发病的重要因素,而低钾,低钙及低动物蛋白的膳食结构又加重了钠对血压的不良影响。

5保持健康心理

生活方式范文篇10

关键词:行为引导;环保意识;环境友好;产品设计

城市商业街、步行街是体现一个城市文明、形象的重要场所,通常人流量大、人群频繁更替,热闹非凡。但近年来,步行街垃圾随意丢弃造成严重污染的现象让政府部门、附近居民都头痛不已。垃圾横飞、油污遍地、地上散发着难闻的气味等已是很多城市步行街普遍的病态。如何引导提高市民的自觉性、环保意识和自身素质有待考量。共同维护周边环境,给居民带来健康舒适的生活体验仍是现今需要关注的重点。

一、城市商业街道环境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关于造成小吃街环境零散垃圾。随意丢弃问题有以下几方面因素:1.人流量大、从众心理驱使:通常在晚上、周末、黄金时段,是市民逛步行街的重要时间,节假日更是人流量剧增,街上十分拥挤。市民食用过食品之后的垃圾随之产生,随着步行街的小贩纷纷摆摊售卖、人流持续密集,人们在拥挤的人群中行走不便,一些市民觉得在这样的情形下寻找垃圾桶是没有必要和浪费时间的,于是开始随手乱扔垃圾。而在从众行为驱使下,乱扔垃圾的人也越来越多。2.地面环境差,污染严重:随处可见各类垃圾,烧烤用的竹签、一次性饭盒、纸巾、果皮、果壳碎屑、甘蔗渣,以及遍地的油污、汤渍、食物残羹,都是很常见的。这些垃圾长期暴露在空气中,含有几百种污染物,包括辣椒碱、醛类、酮类等,长期吸入会对人的皮肤、呼吸系统造成很大的损害。3.环卫工人巨大的清洁工程:步行街上产生的垃圾源源不断。在街上,虽然每隔十米左右都会有一个塑料垃圾桶,并且配备有专门的清洁员,但还是很快便盛满了垃圾。节假日是环卫工人们最忙的时候,一条街上的垃圾需要清理数小时,可以装满好几车,地面油污等食物残羹垃圾需反复清理。4.市民强烈不满:各种垃圾汇集,老人、小孩有时走在路面上会被地上的果皮滑倒,地面散发的刺鼻味道让人无法忍受,市民反映每天站在窗前看到的就是小吃街狼藉一片的景象。很多市民投诉要求对环境做出改善。5.影响市容和城市旅游业的发展:步行街是一个城市具有情怀的地方,承载着很多人不同的经历和故事。小吃街的不堪直接影响城市面貌和外来游客对该城市的印象。6.公民素质和环保意识堪忧:在人流量大的场合,多数市民存在从众行为。而环保意识需要每个人共同保持,共建文明的城市是公民的责任。步行街上的杂乱差环境和随意丢弃垃圾的行为导致部分市民养成不好的习惯,素质较低下,在公共场合缺乏环保意识。(二)主要问题分析。1.垃圾桶的放置和分布具有规律性,但由于不能被及时清理而处于垃圾堆满外泄的状态。步行街或小吃街上垃圾桶的量比较少,定点不合理,大部分人在逛街的时候不太喜欢去寻找垃圾桶,如果增加垃圾桶的量,既占空间,又增加成本,不是一种可行的方案。2.情境和行为分析:步行街、小吃街的商家零售食品类别大多为坚果、水果等,产生的细碎垃圾较多。人们大都喜欢方便一点,不想随时随地走到垃圾桶旁边去扔垃圾,而且垃圾桶一般比较脏,如果街道上的人群带着还没吃完的食物接近垃圾桶,会有些不情愿,条件反射地回避。3.商贩和街道设施供应商的考虑:商贩在售卖食品时,一般以自身所获得的最大利益为主要侧重,然而在食品的包装、后期垃圾如何有效合理地处理问题上,考虑欠缺。同时政府相关部门对街道由食品垃圾产生的隐患也没有做出有效的、实质性的整改措施。

二、通过产品引导用户行为的设计思路

(一)行为引导。行为引导是通过研究行为引导相关规律,帮助人们获得解释社会关系中的各种行为现象、预测社会关系事件发展趋势的能力,并在自己的身边引导特定的人的行为以获得利益满足和企图心的一门学问。(二)通过产品设计引导用户行为。我们按照人的行为操作过程来分析产品对人做出行为引导的不同实现方式:行动前对用户传达出积极的、美好的产品理念,鼓励人们去做出某些行为;行动中运用产品的语义规范并引导用户合理的操作行为,从而保护了自身和公共的利益;行动后对用户做出反馈,在用户心理产生譬如成就感、正义感、富有爱心的感觉,从而使得用户获得满足,并反过来促进以后继续实现这样的行为。多数情况下这些过程是一体的,并相互影响,用户往往是在完成这几个阶段体验之后,对产品做出综合判断。要了解用户,必须先了解他们的行为习惯:他们通常喜欢便捷轻松的体验方式。步行街或小吃街的食品所产生的垃圾比较多,但垃圾桶分布是规律性的,这对于人群密集的街道,很难避免垃圾乱丢的状况。通过分析街道上的人群行为,设想出合理的处理垃圾的方案,以此来引导人们将垃圾扔到可以扔的地方,这样既解决了用户的困扰,又可使环保意识在用户心中根深蒂固,养成良好自觉的习惯。(三)引起用户行为的发生或改变的因素。为了促使一个特定的行为发生或改变,必须有三个元素同时存在,它们是“激励,能力和触发物”。假定人们在有能力去执行某个动作的前提下,当他们受到最有效的激励,并且有触发物提醒他们去执行的时候,人们最有可能去执行这个动作。比如说你现在手中有一些细碎的垃圾想要扔掉,但是找不到垃圾桶,你脑海中可能不会立刻跳出将垃圾扔在地上的想法,而是先有意识地寻找解决办法,如暂时装进口袋或者捏在手里等等。此时恰好身边有一样工具可以帮你处理好这些垃圾,你会毫不犹豫地去尝试,当你感到结果满意和舒适时,你会记住它,在下一次遇到类似情形,你会下意识的重复之前的行为。(四)设计思路。1.实现“可移动的垃圾桶”:从用户的行为出发,一部分年轻人在闲暇时间里会约朋友逛街,当然这个过程中少不了购买食品。设想一下有这样一个场景:大家边走边聊天,又同时在吃东西,刚开始还会去找找垃圾桶,之后就会觉得整个过程都在找垃圾桶扔垃圾的过程中徘徊,后来看到地上也有垃圾,就直接跟风扔了。这样的行为很不雅观、不文明。从商家角度出发,垃圾桶少,增加垃圾桶的量也显得不妥,既占地方,又不经济;从商贩出发,商贩给的食品包装袋,功能比较单一。由此,可以从外包装袋着手,对包装袋空间进行分隔,既可以放食品,又可以临时丢垃圾,不影响食品的卫生,可以更方便地处理垃圾,最后将垃圾一起扔到垃圾桶。2.产品的体验:主要从这种“分隔工具”的易用性和产品语意来实现用户良好的体验过程。首先,现在的人们在出行时总会带一些必用品,然而单一的功能若不是有很强的针对性,就难以使用户自然地使用并形成习惯。由于处理零散垃圾的问题非常常见,却也是有偶然性,因此要实现产品的易用性,使用户更好地利用产品满足其需求,就应与日常行为习惯结合,尽可能在强化主要功能的基础上,结合其他实际的使用功能。其次,在使用“分隔工具”的过程中,“如何分隔”是产品设计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方面要实现它的适用性,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让用户快速得知操作方式,并对其更好的使用。(五)设计意义分析。1.使用灵活高效,比单独携带垃圾袋更加环保,节省资源,并且弥补了很多公共场合定点设置垃圾桶的不足。2.间接改善城市街道的形象,提高市民的素质。减少人们在人流量较大的商业街等场合随手扔零散垃圾的状况,引导人们养成好的行为习惯,共同维护所在城市的街道环境。3.减少商业街路面的食物残羹、油渍等污渍,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污渍腐败变质散发到空气中污染环境以及影响周边居民的生活环境的状况。4.节省了劳动力,为环卫工人的清洁工作带来便利。5.产品循环使用,在包装袋上做文章,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没有产生新的垃圾,环保且节约资源。

三、产品设计方案

(一)从食品袋包装问题考虑。对食品包装袋进行空间的简单划分,使它可以具备不同的功能,前面的手风琴式口袋通过自由的变换空间大小来临时盛装废弃的果壳等碎屑垃圾(如图1)。(二)以独立分隔工具的形式展开(如图2)。此食品垃圾分隔工具,以常见的夹子为造型基础,对色彩、造型等方面进行改进和创新。主要以一种“分隔工具”为主展开设计,在造型上突出细节,同时更加简洁化,材质和工艺方面在考虑成本的前提下,决定减少工具分支部分的材质组成种类,在功能方面进行主要功能的最大化体现和筛选删减一些不必要的附加功能,使产品的特性变得更有针对性,使用方式更加简单方便(如图3)。使用方法:使用方式多样灵活,可根据包装袋的形状、垃圾的丢弃情况,进行调整使用。1.结构与造型:简单易识别、使用灵活结构设计来源:包装袋的材质以及造型、现有的分隔工具、用户使用的安全系数以及夹子的灵活多用和便携程度。最终呈现:夹子的夹持面将设计成波浪形的曲面,利用曲折的缝隙将袋子回折,可以顺利地夹住袋子,并且防滑落,达到分隔袋子的目的。为了可以灵活地分隔多种类型的食品包装袋,同时为了达到便携的目的,整体产品要保证小巧、便于随身携带,分隔夹为可折叠结构,分支部分180°旋转之后可以将原本闭合状态下的夹子伸长一倍。即可根据袋子的种类不同随意变换夹子的状态,使之分隔出需要的零碎垃圾暂存空间。2.材质:实现舒适感的体验分隔夹,有一部分地方,需要去夹住或者去吸住包装袋。这块部分分隔工具体现分隔功能最重要的地方。可以选择采用吸铁将接触部分牢牢吸住,可避免从袋子上滑落或偏移。外壳造型负责美观以及方便使用,所以采用塑料材质,质量轻,手感舒适,有一定的弹性和韧性,能够灵活地适应厚度不同的袋子。3.其他功能拓展:实现可用性,并强调主要功能夹子本身就有很多种用途,在其他闲置情况下:第一种,手机支架。第二,可以用来整理一些常用电子产品的外接线路。此外,分支部分的吸铁结构便于收纳,在室内,可将夹子吸在冰箱门等有吸附力的表面上,可作便签条的磁贴,同时防止夹子丢失。

步行街是人流量频繁更替的场合,食品垃圾随意丢弃的现象随处可见。造成的环境给周边居民、环卫工人带来极大不便,对城市形象、公民素质有着直接的影响。通过产品设计,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垃圾丢弃的问题,满足群众更方便地处理零散的食品垃圾。倡导优质的生活方式以及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和谐的共存模式,引导人更为合理的行为方式,这些需要每一个设计者和全人类做出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陈梦川,胡伟峰.基于情境体验的用户需求挖掘研究[J].设计,2016,29(7):64-65.

[2]吕明,沈海泳,丁晓雯.解析工业设计应用材料的质感[J].设计,2016,29(3):60-61.

[3]张琳玉,刘时燕.艺术设计与人类生活的进步[J].设计,2016,29(7):48-51.

[4]章梓博.基于可持续设计理念的情趣化日用品设计研究[J].设计,2016,29(8):130-131.

[5]苏建宁,王鹏,张书涛等.产品意象造型设计关键技术研究进展[J].机械设计,2013,30(1):97-100.

[6]周海林.可持续发展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503-505.

[7]张越.城市生活垃圾减量化管理经济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197-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