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分析

时间:2022-11-21 02:50:22

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分析

摘要:绿色发展对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对维护边疆稳定、民族团结,建设美丽云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加快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则是实现绿色发展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路径之一。结合云南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绿色发展总结了践行绿色生活方式的意义及现状,分析了云南践行绿色生活方式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及原因,提出符合云南发展特点的绿色生活方式实施途径。

关键词:云南;绿色;生活方式;发展理念;路径;社会引导

党的报告指出,建设美丽中国“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绿色生活方式主要是围绕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进行的。五大发展理念中的绿色发展对于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其中,加快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则是实现绿色发展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路径之一。绿色生活方式是提倡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的消费习惯,倡导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1]。云南地处我国西南边陲,边疆地区、民族众多、山区地形、社会经济不发达是云南的最大省情。云南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禀赋,为促进云南的绿色发展提供了有利基础。与此同时,云南也面临着生态环境脆弱、经济贫困突出、发展任务繁重、人口综合素质急待提高等现实问题。云南要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实现绿色生活方式,必须改变原有的传统生活方式,科学引导广大民众践行绿色的生活方式。云南绿色生活方式的实现对培植云南内生发展动力,发挥自身优势,实现全省跨越式发展,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排头兵、辐射南亚东南亚中心、民族团结示范区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一、绿色生活方式与实现意义

生活方式是一个具有广阔理论内涵的多维概念,是个体与一定社会条件相互作用后形成的活动形式和行为特征,外显为个体生活状态及其所表现的活动、兴趣和态度模式等。具有差异性、动态交互性与综合性的特点。绿色生活方式就是生活方式的绿色化,是指个体始终将保护生态环境和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作为自身生活方式准则,以此准则为构建生活方式的基本前提。国际社会提出的绿色生活应遵循“5R”(即Reduce、Reevaluate、Reuse、Recycle、Rescue)原则,希望通过遵循5R原则能够达到资源节约、绿色环保消费、重复利用、分类回收及自然界万物和谐共生的目标,5R原则也为实现绿色生活方式指明了行动方向。我国环境保护部在2015年对生活方式绿色化给出的权威解释是“开展绿色生活行动,推动全民在衣、食、住、行、游等方面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式转变”[2]。在我国经济增速放缓、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功能退化、公众环境保护意识不断提升的现实背景下,实现生活方式的绿色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当国际社会一致遵循“绿色环保、节能减排”成为的文明理念时,倡导绿色生活方式、顺应世界潮流,对我国实现对外开放战略、融入国际社会、提升公民个体文明形象等具有重要意义;2)在党和国家带领全国人民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而努力奋斗的背景下,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对实现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有着积极的助推作用;3)在努力建设生态文明过程中,倡导绿色生活方式,能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坚实的社会和群众基础,也能为实现生产方式绿色化改造提供持续需求。云南地理位置相对特殊、生态环境相对脆弱,在云南推进并倡导绿色生活方式,能有效改善社会生活质量,维护生态环境良好,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实现跨越式发展。对维护边疆稳定、民族团结,建设美丽云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云南受山区农牧业、边疆地区、民族众多和社会生产力偏低的制约,影响了云南地区的社会发展,社会观念、生活方式和经济较发达存在一定差距。在云南地区以倡导绿色生活方式为突破口,可以助推云南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可提升云南地区民众的综合素质,实现建设稳定、和谐、文明、美丽云南的目标。

二、云南倡导绿色生活方式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一)绿色生活方式现状。绿色发展理念在云南经历了较长时期的探索。在我国西部大开发背景下,云南地区凭借独特的资源、气候和区位优势,针对目前区域内基础产业薄弱、经济结构单一和综合素质偏低的劣势,提出分步推进绿色发展的目标。第一阶段,制定通过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大省和中国面向东南亚国际大通道的战略发展目标;第二阶段,到2009年,云南省委结合10年西部大开发成果,在八届八次全会提出“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的战略发展目标;第三阶段,2013年云南结合我国“一带一路”发展利好战略,依托地理位置优势,成为了“一带一路”战略的核心支点;第四阶段,2015年1月按照考察云南时提出的“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来,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三个定位指导,确立了绿色发展的目标。随着对云南绿色生活方式的稳步推进,绿色发展的地方性法律规章不断完善、绿色生活方式的推进节奏不断加快、绿色生活方式的理念渐次树立,云南地区绿色生活方式阶段目标得以逐步实现。1)制定和实施相关法规保护生态环境。云南省相继出台了《云南省环境保护条例》、《云南省珍贵树种保护条例》、《云南省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云南省陆生野生动物保护条例》、《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云南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规划》、《云南省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云南省湿地保护工程规划》、《云南省生态功能区划》等地方性法律法规和文件,为保护生态环境目标实现提供制度保障。2)加强顶层设计、管理为绿色经济强省保驾护航。云南省制定的《七彩云南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纲要》、《关于努力将云南建设成为中国最美丽省份的指导意见》等制度性文件,为将云南建设成为中国最美丽省份提供了政策支持。现阶段,云南省有15个州市、70个县市区步入开展生态州、县的创建工作,已建成10个部级生态示范区、16个部级生态乡镇、1个部级生态村和218个省级生态乡镇[3]。3)公民绿色生活理念渐次树立。传统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单纯向自然索取的生活方式正在改变,绿色消费和绿色出行逐渐成为云南民众日常生活的基本模式。以往衣、食、住、行的盲目消费、过度消费等状况得到改善,逐步向注重环保和节约的绿色生活方式演变,“每月少开一天车,出行首选公共绿色交通等”成为出行常态。(二)推进绿色生活方式面临的问题。1)确立绿色生活方式的观念有待培养。受地理位置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民众长期形成的传统生活观念需逐步改变。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全国范围内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进程中,传统“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生活观念已不合时宜。云南传统生活方式中的资源消耗大、浪费多、污染重,及盲目攀比、过度消费等情况,对于资源的循环再利用和绿色生活理念的树立不利。随着绿色生活理念在全国范围内渐次确立,如何在新形势下,在更大范围、更广人群中倡导践行绿色生活方式有待继续加强。2)倡导绿色生活方式的渠道有待拓宽,力度有待加强,持续度有待提高。云南地方政府积极通过制定实施地方性行政法规、相关政策,并广泛宣传等多种渠道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培养绿色生活方式。云南引导民众树立绿色发展理念、践行绿色生活方式的管道有限,推动力量稍显弱且持续性不强。如教育部门对有关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绿色生活等内容的教育相对较少,且不够系统;民间社会团体发挥的作用较小,影响范围相对较小;公民在家庭、社会生活中树立绿色消费理念,自觉践行绿色生活方式的意识不强。3)推动公民树立绿色发展理念、践行绿色生活方式的范围没有覆盖到全省。云南的省会城市、地州行政中心城市区已形成绿色生活方式的社会氛围,但农村地区受长期社会观念、文化程度和自然条件等因素影响,践行绿色生活方式的氛围尚未形成,一些与绿色发展、绿色消费相悖的意识和行为依然存在。(三)影响绿色生活方式践行的原因。分析导致云南倡导和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存在问题的原因发现:一方面,云南社会绿色理念树立范围与我国其他地区相比有待进一步扩大,民众树立绿色生活的观念和意识有待加强。借助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和文化氛围等优势省情,云南省的首要目标是快速发展社会经济、提高民众收入、减少绝对贫困人口数量;另一方面,云南社会未能在对民众绿色生活方式的引导上形成合力,社会力量的系统性协调性有待加强。云南各单位对中央、省委、省政府传达的相关文件精神领会不深、重视不够、执行不足,教育部门开设绿色教育课程不够全面、系统;民间团体宣传和带动民众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实践绿色生活方式的融入度不够;民众不能及时跟上社会发展速度,把实践绿色生活方式作为提高社会文明度的关键。

三、云南践行绿色生活方式的路径

(一)教育部门需增加有关绿色发展理念的教育内容。学校作为公民接受系统教育的场所,对系统、持续性地提升民众综合素质有重要意义。学校将倡导绿色生活方式纳入到教学体系和评价体系,推动社会习惯绿色生活方式。1)学校可结合实际情况,设立有关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理念和绿色生活方式的相关课程。教师注重对学生绿色生活意识的培养,帮助受教育者建立起爱护自然、节约资源、环保出行等观念;学校重视自然、地理等与绿色发展有关的课程,适当开设与生活实际相关的生态文明实践课程,培养受教育者的绿色素养和绿色生活习惯;学校应注重受教育者对生态文明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实践能力的提高。2)学校应帮助受教育者形成绿色的思维模式、树立期绿色的价值观、养成绿色的生活习惯。培养受教育者摒弃传统生活方式和不良思维观念,养成使用新理念和新方法分析问题,形成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新思维模式。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应从生活实际出发,养成保护环境、节能减排的生活习惯,养成自觉绿色消费和绿色出行意识。3)学校需建立、完善的生态文明教育考核和评价体系。对应开设的生态文明理念和绿色生活方式实践课程,通过建立考核机制和评价机制巩固教育成果。形成多方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实现多方面、全方位的考核。(二)企事业单位应树立起绿色发展的理念。云南企事业数量众多,2016云南企业100强单位虽实现了营业收入达10792亿元[4],但也发现少数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现象。为营造有利于践行绿色生活方式的氛围,云南的企事业单位有责任和义务树立起绿色发展理念并坚持绿色生产经营方式。良好多样的生态资源为云南绿色发展提供了基础,企事业单位的绿色生产和经营活动为确保云南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保障,为在云南践行绿色生活方式提供了动力。云南企事业单位须树立绿色发展理念,遵循节约优先、保护优先原则,坚持走集约型的发展道路,才能实现生产方式绿色化的转变。(三)民间社会团体应发挥良性引导作用。云南民间社会团体数量、种类众多。民间社会团体作为一支重要力量,在云南的环保、慈善、扶贫、戒毒、医疗救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形成了和政府之间的良性互动。云南民间社会团体在倡导践行绿色生活方式中也能发挥巨大作用,帮助社会民众树立起绿色理念并践行绿色生活方式。1)借助云南民间社会团体的影响力,加强践行绿色生活方式的宣传和倡导。民间社会团体特别是环境保护组织与机构,在云南的环境治理、自然保护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并产生了持续性的影响。云南民间社会团体可依据中央文件精神和相关生态文明建设指导意见和方案,帮助实现树立绿色生活理念和践行绿色生活方式。2)深入基层推广绿色生活方式的经验。借助民间社会团体志愿者的亲和力,深入基层宣讲绿色理念和绿色生活方式、推广先进经验和典型实例,帮助民众深化绿色生活理念、践行绿色生活方式,扩大实现绿色生活方式的覆盖面。3)设置服务点帮助民众早日树立绿色生活观,引导民众践行绿色生活方式。依据云南人口的分布特点,民间社会团体可在典型区域设置服务点倡导民众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宣传和实践绿色生活方式,推广绿色理念和绿色生活方式影响范围。(四)多种平台方式宣传绿色生活方式。利用现代网络发达、交流渠道多、信息传播平台多样的便利宣传并倡导民众实施绿色生活方式。通过新闻媒体、广播电视、信息出版等单位的传播优势,营造出有利于绿色生活方式形成的社会氛围。1)加强绿色生活方式倡导的宣传力度。广播电视、新闻媒体等单位可利用自身信息传播便利优势,向民众宣传生态文明理念和绿色生活方式。新闻媒体单位应将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和中央、省市的重要文件精神及时传播给社会,并进行解读;信息出版单位可配合出版有关宣传生态文明和绿色生活的理论和实践丛书,为绿色生活方式的倡导奠定基础;广播电视单位可紧密结合云南省情编排主题节目,引起当地社会关注;信息网络平台可通过设置生态文明专栏等多种宣传形式,向民众倡导践行绿色生活方式的意义。2)结合云南生物多样性和自然资源丰富的特点,制作与生态文明、绿色生活相关专题记录片,加大对生态文明和绿色生活的宣传力度。通过在公共场所、公共电视频道、公共网络平台播放高质量、高水准的,以生态文明、绿色生活为主题的专题片、纪录片途径,广泛开展建设生态文明、倡导绿色生活的理论研讨和征文活动。3)构建促进绿色生活方式形成的平台。利用互联网传播信息具有及时性、便捷性的优势,构建有利于绿色生活方式形成的平台。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网站倡导绿色生活专栏,并及时推广先进经验和典型案例。(五)引导民众自觉践行绿色生活方式。生活方式绿色化需要社会公民树立绿色生活理念、形成绿色生活习惯、实行绿色消费。1)民众需改变传统生活观念,树立绿色生活理念。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强调,要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此破解中国发展中的难题、顺利实现“十三五”经济社会的发展目标。云南传统的生活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代生活的要求,只有及时改变传统生活观念,树立长期绿色的生活理念,才能推动民众绿色生活方式的实现。2)摈弃不良生活习惯,培养绿色生活习惯。在云南社会长期发展过程中,当地民众形成了既定的生活习惯。倡导绿色生活方式需要继承和弘扬良好的生活习惯,改进或抛弃不良习惯,并在衣食住用行等方面注重勤俭节约、绿色低碳和文明健康,培养绿色的生活习惯。绿色生活习惯非一朝一夕能够养成,民众需要不断提高认识,加强修养,才能为绿色发展作出贡献。3)拒绝过度消费,倡导绿色消费行为。绿色生活方式是与绿色消费相辅相成的,实现了生活方式与绿色消费的循环互动就能实现生活方式绿色化的转变。转变价值观是实现绿色消费的价值基础,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也提高,物质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给人以“乱花渐欲迷人眼”的错觉,产生“追求美好生活就是要超前消费、超额消费”的错误观念和认识。倡导积极、健康、适度、理性的消费方式,需培养民众的环保意识,引导其自觉接受生态文明教育,并学会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切实强化和巩固自身环保意识,生活中做到言行一致。转变传统消费模式,树立绿色消费理念需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引下,培养公民的集约意识,才能养成适度消费和理性消费的绿色生活习惯。

作者:王海亭 单位:西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