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道滑坡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9 16:01:22

渠道滑坡

渠道滑坡范文篇1

【关键词】水利工程;渠道滑坡;防治措施

1引言

渠道输水基于农业水利工程而言意义重大。由此,我们可以得出,水利工程渠道质量的高低能够对整个农业水利工程的运行产生直接性的影响。在一些地质条件比较复杂,坡度比较大的山区,用于灌溉的渠道是比较多的,而且这些渠道大多具有线长、分布不集中等特点。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渠道滑坡所产生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所以,对于相关部门来说,必须要对渠道滑坡产生因素进行分析,并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来对科学、合理的措施进行应用,避免渠道滑坡问题发生,从而使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行得以切实保证,进而为人们日常生产与生活安全提供保障。

2水利工程渠道滑坡成因分析

水利工程的有效构建能够确保城市经济建设环境具备能源和水资源双方面可持续发展的优势,在后续功能体系应用过程中,能够为功能环境多元化提供丰富的促进条件同时,更能够基于水土环境治理确保城市体系功能稳定。但在水利工程长时间运作过程中,由于多方面外界因素影响,导致渠道工程内部质量开始下降,出现滑坡状况,不但严重影响了结构荷载传导条件,更促使渠道使用寿命大幅度下降。应当针对渠道滑坡成因进行有效分析,才能够确保后续防治工作落实完善。基于工程地理环境的影响,在实际水利工程功能运转过程中,能够基于岩土质量环境和地下水环境对功能周边环境产生影响,从而在土层环境中出现松散状况,促使渠道持力层环境不再稳定,如此自然会导致整体结构质量受到影响,并在渠道整体工程环境中出现沉降差异,造成滑坡问题出现。①基于地质结构条件,极有可能因为岩体分离不连续造成土层滑动情况出现,基于层面和断层发育的斜坡,自然便影响了渠道环境功能运转状况,从而出现水利工程内部滑坡状况。②由于地貌关系,在岩土质量和山坡环境影响下,也同样易造成坡度塌陷的情况,促使渠道环境内部出现滑坡隐患。③水文地质环境会造成土层密度和土体强度出现变化,在长时间的地下环境干扰工程中,逐渐影响渠道基础稳定性,同时更能够基于土体重量条件造成基础水土环境分离,如此渠道基础环境不再稳定,并在实际功能运作工程中,彻底丧失结构稳定性。④在工程设计和工程施工方面因为施工方法和施工技术落后,导致实际岩土质量环境难以具备稳定的基础前提,不但因为雨水环境等多方面外界因素影响了自身功能体系构建,更基于渠道构筑环境选用的差异性,促使水资源环境难以展开有效的排放工作,造成了渠道内部坡道的逐渐形成,甚至因为大部分水环境侵入基础内部,造成整体结构体系受到损伤。

3渠道滑坡处理措施

3.1基础材料更换。在基础选用上,应当采取有效的非膨胀性砂砾材料作为基础条件,在整体夯实工作完善之后,能够有效降低渠道环境出现变形趋势。3.2排水体系的构建。有效的排水体系构建能够确保实际滑坡现象能够被有效治理,既满足了地下水疏导方面的优势,更在排水体系修建过程中,提供了稳定防渗措施,确保了基础环境土壤具备稳定性前提同时,更巩固了自身渠道环境,为排水体系深度和坡度要求提供了完善的参考优势。3.2.1地表排水。对坡面表层的积水进行排出,则需要与其实际情况相结合来采取有效措施实现长期的问题防治。对该问题进行防御主要就是避免地表水流入到滑坡区之内,也就是说,相关工作人员可以在滑坡区10m范围之外的地区对环形的拦截水沟进行建设实现防水的目的。3.2.2地下导渗。对拦截水沟进行设置能够使坡外的地表水流入到滑坡区之内等问题得以切实避免,是一个可行且效果比较好的措施,其能够将水有效的导出到滑坡体之外。该种方法主要是对砌石护坡的方式进行利用,通过对水泥砂浆进行利用来进行勾缝,并且将排水的管道设置在底层中。3.2.3暗涵和渡槽。在某些地质条件比较恶劣,坡度比较陡峭的地区,或者是对于一些穿过很厚土质层的渠段来说,如果岸坡不稳定或者出现了滑坡问题的时候,相关人员可以将原来的明渠改造成为暗涵或者是对地下埋管的方式进行利用来避免滑坡事故的发生,并且采取上述措施还能够使工程量得以有效减少。3.2.4对渠道线路进行改变。现阶段,在我国,部分小型的水利工程在对渠道线路进行选择的时候,未按照有关要求来开展地质勘探工作,这样一来就使得水利工程渠道修建在了滑坡体的外面而非其内部,如此会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完工之后的渠道缺乏较高的稳定性。所以,为了能够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在对渠线进行选择之前,必须要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来开展地质勘察工作,或者是对渠线进行改变。

4水利工程渠道滑坡的防治措施

4.1设计与施工阶段的防治措施。为了避免渠道滑坡问题的发生,在工程设计阶段就应该对该问题进行全面的考虑,在工程施工之前,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对渠道所处地区的地质条件与水文条件等问题进行系统地掌握与了解,在施工过程中,要尽可能地将一些地质条件差的地段避开,假如确实没有办法避免,要对相关的技术手段进行应用来对地质进行一定的处理,或者对更加科学的渠道结构进行选择,从而使渠道的施工质量与安全得以切实保证。在工程施工阶段中,需要对渠道工程的施工质量进行保证,在平台开挖之后进行抽沟,与开挖之后的地质情况相结合来合理地修正设计方案中边坡过陡的区域,使边坡的稳定性得以切实保证。另外,在实际施工的过程中,如果发现有可能会发生滑坡的地段,应该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来对其进行解决,避免发生滑坡问题。4.2对渠道进行定期的维护与管理。对于任何工程来说,后期的维护管理工作是十分必要的,渠道工程也是这样的。所以,在水利工程渠道投入使用之后,相关工作人员应该对其进行定期的维护与管理。通常来说,渠道的维护与管理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工作内容:①对渠道是否存在裂缝问题进行检查,假如发现渠道出现了裂缝问题,应该对该裂缝的类型及其成因等进行分析,并与此相结合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来对其进行处理;②为了能够使渠道始终在正常的水位上运行得以切实保证,可以实行每日巡查制度,安排专人负责;③对排洪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仔细检查,如果排洪设备出现了问题,应该及时将有关问题报告给上级部门,并对专业维修人员进行邀请来开展维修工作,防止洪水灾害发出现的时候排洪设备无法发挥效能等问题的发生;④对渠道是否存在漏水问题进行排查,如果存在局部或者是大面积漏水的问题,首先需要对其成因进行分析,之后,对科学、合理的措施进行采取来对其进行解决,并且需要做好预防性渗透处理措施。总的来说,开展定期维护与管理工作,除了能够使渠道运行的正常性得以保证,而且对于渠道使用时间的延长也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5结语

总而言之,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水利工程的作用是非常大的,所以,必须要对水利工程的质量进行保证。水利工程渠道出现滑坡问题的影响因素是比较多的,只有对其发生原因进行掌握与了解,才能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对其进行有效的防治,进而使渠道滑坡问题得以切实避免,保障人们生产生活的安全。

参考文献

[1]王兴坡,张健,关林.试析水利工程渠道滑坡的成因及防治措施[J].河南科技,2013(12):214.

[2]王慧敏.水利工程渠道滑坡的成因和防治[J].水利科技与经济,2016(6):203.

渠道滑坡范文篇2

渠道滑坡是具有滑动条件的斜坡在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的结果,但对某一特定滑坡总有一或两个因素对滑坡的发生起控制作用,我们称它为主控因子,在滑坡防治中应着力找出主控因子及其作用的机制和变化幅度,并采取主要工程措施消除或控制其作用以稳定滑坡,对其他因素则采取一般性措施达到综合性治理的目的,如地下水作用引起者以地下截排水工程为主,因削弱坡体支撑力引起者则以恢复和加强支挡工程为主。具体的原因有:

(1)由于渠线经过地段地质、土壤条件较差,如有软弱土层、断层、风化土层,岩层倾向渠内,沿层面容易产生滑坡。

(2)改变滑带土的性状减小抗滑阻力的因素,如地表水下渗、地下水位变化、灌溉用水下渗、潜蚀和溶蚀作用等降低滑带土强度的因素。

(3)既增加下滑力又减小抗滑力甚至造成滑带土结构破坏(如液化)的因素,如地震和爆破震动等。

(4)施工方法不当,加大了边坡的滑动力,容易引起滑坡,或采用不适宜的爆破。

(5)新、老土(石)结合质量不好,引起结合料的滑动。

(6)改变坡体的应力状态,增大坡脚应力和滑带土的剪应力(即下滑力)的因素,如渠道坡脚人为大量挖土或水流冲刷淘空,导致滑坡等等。

2.渠道的滑坡处理

渠道滑坡的处理,首先应通过地质勘查,找出滑坡的原因,判断滑坡的稳定程度。提出滑坡的施工方案,因地制宜,寻找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容易实施的处理方法。整治滑坡处理贵在及时,力求根治,以防后患。

渠道滑坡的处理,常用的方法有排水导渗、削坡减载、支挡、暗涵(或埋管)、渡槽及改线等。

2.1排水导渗。排去地表水,疏干地下水是整治滑坡的首要措施,应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排水方法。

(1)地表排水:对滑坡体以外的地表水应以拦截旁引为主,即在滑坡围界5米以外修筑环形截水沟。要注意截水沟的深度和质量,力求做到滑坡体外的水不再渗入滑坡体内。对滑坡范围以内的地表水,应以防止下渗和引出为准。首先要把滑坡体内的多种裂缝回填夯实,防止地表水继续下渗,然后利用滑坡范围内的自然排水沟或新建的排水沟,把地表水迅速汇集排出滑坡体外。

(2)地下导渗:为了防止滑坡范围以外的地下水渗入滑坡体内,常用设置截水盲沟,将地下水导出滑坡体外。对滑坡外的排水,可以在坡面砌筑多种形式的导渗沟,或采用干砌石护坡,水泥砂浆勾缝,底层设导滤层或排水管。

(3)防止水下渗:对滑坡体大,又是深层的,无法治理,建筑物无法避开滑坡体,就采用减少地表水及杜绝渠道下渗水入渗,采用滑体上设排水沟,渠道水用钢管过渡。

2.2削坡减载。对推移式浅层滑坡,则采取“削坡减载”的方法。减小引起滑坡的滑动力,是最基本的也是最有效的办法。一般采用削缓边坡,当渠道外滑坡时,还可将上部削下土体反压在坡脚,从而达到稳定的滑坡的目的。当削坡减压后仍不能达到稳定滑坡的同时,常采用减压与支挡相结合的处理措施。

2.3支挡。在渠道已经塌方或将要塌方的地段,如受地形限制,单纯采用削坡方量很大的,则可根据具体条件,因地制宜采用多种支挡护坡措施。如加固坡脚砌挡墙,干砌护坡等,如渠道经过小溪岸坡,坡脚受洪水冲刷,可采用加固坡脚、浆砌石挡土墙,防止冲刷淘空;对渠道上侧滑坡可采用削坡减载重力式挡墙支挡的办法处理。另外当渠床为基岩时,可采用拱式或连拱式挡墙处理滑坡,等等。

2.4暗涵(或埋管)。由地上转为地下。当地质条件差,山坡又陡峻,或渠段穿过覆盖很厚土质层,岸坡难于稳定而出现严重滑坡时,从外面治理难度大的,应尽量避开滑体或转入地下,可考虑将原有明渠段改为暗涵或埋管形式较为安全可靠,同时可减少工程量。

2.5渡槽。山区渠道常在陡峻的山坡上开渠,往往容易产生山岩崩塌。因限于地形条件,要维护渠道稳定十分困难,可采取改建渡槽输水。

2.6改移线路。一般小型渠道工程,在选定渠线时基本上未做地勘工作,致使有的渠道修筑在滑坡体上,建成后渠道极不稳定,一旦雨水入渗,整个渠床都要发生大的位移和沉陷。当采取上述多种处理措施很难奏效时,最后只有采取改线,以避开滑坡地段。

上述是山区渠道滑坡常用处理措施,滑坡处理方法可因地制宜单独或综合采用。做到技术可行,经济合理,施工简单,彻底整治。

3.渠道滑坡防止

(1)渠道滑坡防止应从设计规划入手,摸清渠线地质结构情况,避开地质不良地段,无法避开时应采取切实可行工程措施以予防止。选择合理渠道结构和边坡,确保渠道稳定安全。

(2)施工阶段,应平台开挖后抽沟,开挖坡度根据开挖后地质情况,对设计边坡过陡给予修正,确保边坡稳定。对施工中发现可能滑坡的地段要及时处理,减少损失。

(3)在渠道日常维护管理中,渠道应严格控制在正常水位运行,要加强渠道巡视检查,检查排洪设施是否运行正常,渠道杂草淤积要及时清理,对局部渗漏破坏和集中漏水,应查明原因,堵死通道,做好渠道防渗处理。对于渠道裂缝,应查明裂缝类型并进行处理。对不太深的表层裂缝可采用开挖回填的办法处理,对较深的内部裂缝可采用灌浆法处置。

4.结论

对于渠道滑坡的处理,很可能几种方法同时采用,进行综合治理。尤其是排水措施,无论何种滑坡,都必须进行排水处理,水对滑坡体滑面有软化、加剧滑坡体发生的作用,所以大多数渠道滑坡都发生在雨季,须加强渠道巡视检查,争取做到长治久安。

参考文献

[1][美]R.L.舒斯特R.J.克利泽克.《滑坡的分析与防治》.1958年.

渠道滑坡范文篇3

渠道滑坡是具有滑动条件的斜坡在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的结果,但对某一特定滑坡总有一或两个因素对滑坡的发生起控制作用,我们称它为主控因子,在滑坡防治中应着力找出主控因子及其作用的机制和变化幅度,并采取主要工程措施消除或控制其作用以稳定滑坡,对其他因素则采取一般性措施达到综合性治理的目的,如地下水作用引起者以地下截排水工程为主,因削弱坡体支撑力引起者则以恢复和加强支挡工程为主。具体的原因有:

(1)由于渠线经过地段地质、土壤条件较差,如有软弱土层、断层、风化土层,岩层倾向渠内,沿层面容易产生滑坡。

(2)改变滑带土的性状减小抗滑阻力的因素,如地表水下渗、地下水位变化、灌溉用水下渗、潜蚀和溶蚀作用等降低滑带土强度的因素。

(3)既增加下滑力又减小抗滑力甚至造成滑带土结构破坏(如液化)的因素,如地震和爆破震动等。

(4)施工方法不当,加大了边坡的滑动力,容易引起滑坡,或采用不适宜的爆破。

(5)新、老土(石)结合质量不好,引起结合料的滑动。

(6)改变坡体的应力状态,增大坡脚应力和滑带土的剪应力(即下滑力)的因素,如渠道坡脚人为大量挖土或水流冲刷淘空,导致滑坡等等。

2.渠道的滑坡处理

渠道滑坡的处理,首先应通过地质勘查,找出滑坡的原因,判断滑坡的稳定程度。提出滑坡的施工方案,因地制宜,寻找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容易实施的处理方法。整治滑坡处理贵在及时,力求根治,以防后患。

渠道滑坡的处理,常用的方法有排水导渗、削坡减载、支挡、暗涵(或埋管)、渡槽及改线等。

2.1排水导渗。排去地表水,疏干地下水是整治滑坡的首要措施,应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排水方法。

(1)地表排水:对滑坡体以外的地表水应以拦截旁引为主,即在滑坡围界5米以外修筑环形截水沟。要注意截水沟的深度和质量,力求做到滑坡体外的水不再渗入滑坡体内。对滑坡范围以内的地表水,应以防止下渗和引出为准。首先要把滑坡体内的多种裂缝回填夯实,防止地表水继续下渗,然后利用滑坡范围内的自然排水沟或新建的排水沟,把地表水迅速汇集排出滑坡体外。(2)地下导渗:为了防止滑坡范围以外的地下水渗入滑坡体内,常用设置截水盲沟,将地下水导出滑坡体外。对滑坡外的排水,可以在坡面砌筑多种形式的导渗沟,或采用干砌石护坡,水泥砂浆勾缝,底层设导滤层或排水管。

(3)防止水下渗:对滑坡体大,又是深层的,无法治理,建筑物无法避开滑坡体,就采用减少地表水及杜绝渠道下渗水入渗,采用滑体上设排水沟,渠道水用钢管过渡。

2.2削坡减载。对推移式浅层滑坡,则采取“削坡减载”的方法。减小引起滑坡的滑动力,是最基本的也是最有效的办法。一般采用削缓边坡,当渠道外滑坡时,还可将上部削下土体反压在坡脚,从而达到稳定的滑坡的目的。当削坡减压后仍不能达到稳定滑坡的同时,常采用减压与支挡相结合的处理措施。

2.3支挡。在渠道已经塌方或将要塌方的地段,如受地形限制,单纯采用削坡方量很大的,则可根据具体条件,因地制宜采用多种支挡护坡措施。如加固坡脚砌挡墙,干砌护坡等,如渠道经过小溪岸坡,坡脚受洪水冲刷,可采用加固坡脚、浆砌石挡土墙,防止冲刷淘空;对渠道上侧滑坡可采用削坡减载重力式挡墙支挡的办法处理。另外当渠床为基岩时,可采用拱式或连拱式挡墙处理滑坡,等等。

2.4暗涵(或埋管)。由地上转为地下。当地质条件差,山坡又陡峻,或渠段穿过覆盖很厚土质层,岸坡难于稳定而出现严重滑坡时,从外面治理难度大的,应尽量避开滑体或转入地下,可考虑将原有明渠段改为暗涵或埋管形式较为安全可靠,同时可减少工程量。

2.5渡槽。山区渠道常在陡峻的山坡上开渠,往往容易产生山岩崩塌。因限于地形条件,要维护渠道稳定十分困难,可采取改建渡槽输水。

2.6改移线路。一般小型渠道工程,在选定渠线时基本上未做地勘工作,致使有的渠道修筑在滑坡体上,建成后渠道极不稳定,一旦雨水入渗,整个渠床都要发生大的位移和沉陷。当采取上述多种处理措施很难奏效时,最后只有采取改线,以避开滑坡地段。

上述是山区渠道滑坡常用处理措施,滑坡处理方法可因地制宜单独或综合采用。做到技术可行,经济合理,施工简单,彻底整治。

3.渠道滑坡防止

(1)渠道滑坡防止应从设计规划入手,摸清渠线地质结构情况,避开地质不良地段,无法避开时应采取切实可行工程措施以予防止。选择合理渠道结构和边坡,确保渠道稳定安全。

(2)施工阶段,应平台开挖后抽沟,开挖坡度根据开挖后地质情况,对设计边坡过陡给予修正,确保边坡稳定。对施工中发现可能滑坡的地段要及时处理,减少损失。

(3)在渠道日常维护管理中,渠道应严格控制在正常水位运行,要加强渠道巡视检查,检查排洪设施是否运行正常,渠道杂草淤积要及时清理,对局部渗漏破坏和集中漏水,应查明原因,堵死通道,做好渠道防渗处理。对于渠道裂缝,应查明裂缝类型并进行处理。对不太深的表层裂缝可采用开挖回填的办法处理,对较深的内部裂缝可采用灌浆法处置。

4.结论

对于渠道滑坡的处理,很可能几种方法同时采用,进行综合治理。尤其是排水措施,无论何种滑坡,都必须进行排水处理,水对滑坡体滑面有软化、加剧滑坡体发生的作用,所以大多数渠道滑坡都发生在雨季,须加强渠道巡视检查,争取做到长治久安。参考文献

[1][美]R.L.舒斯特R.J.克利泽克.《滑坡的分析与防治》.1958年.

[2](日)矢野义男等著;周顺行,李良义译《泥石流滑坡陡坡崩坍防治工程手册》河海大学出版社,1994.

[3]郑颖人等编著.《边坡与滑坡工程治理》.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年

渠道滑坡范文篇4

关键词:渠道;滑坡;成因;处理;防止

水利工程是农业发展的基础,其中渠道又是水利工程中重要组成部分。渠道和渠系建筑物运行的好坏,直接关系着渠道的正常输水和灌溉效益的充分发挥。山区地面起伏,坡度大,灌溉渠道多,渠线长,位置分散,渠道滑坡是渠道工程危害大,最常见的水毁形式。因此,探讨渠道滑坡的原因及对其处理和防止对搞好农业生产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1.渠道滑坡的成因分析

渠道滑坡是具有滑动条件的斜坡在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的结果,但对某一特定滑坡总有一或两个因素对滑坡的发生起控制作用,我们称它为主控因子,在滑坡防治中应着力找出主控因子及其作用的机制和变化幅度,并采取主要工程措施消除或控制其作用以稳定滑坡,对其他因素则采取一般性措施达到综合性治理的目的,如地下水作用引起者以地下截排水工程为主,因削弱坡体支撑力引起者则以恢复和加强支挡工程为主。具体的原因有:

(1)由于渠线经过地段地质、土壤条件较差,如有软弱土层、断层、风化土层,岩层倾向渠内,沿层面容易产生滑坡。

(2)改变滑带土的性状减小抗滑阻力的因素,如地表水下渗、地下水位变化、灌溉用水下渗、潜蚀和溶蚀作用等降低滑带土强度的因素。

(3)既增加下滑力又减小抗滑力甚至造成滑带土结构破坏(如液化)的因素,如地震和爆破震动等。

(4)施工方法不当,加大了边坡的滑动力,容易引起滑坡,或采用不适宜的爆破。

(5)新、老土(石)结合质量不好,引起结合料的滑动。

(6)改变坡体的应力状态,增大坡脚应力和滑带土的剪应力(即下滑力)的因素,如渠道坡脚人为大量挖土或水流冲刷淘空,导致滑坡等等。

2.渠道的滑坡处理

渠道滑坡的处理,首先应通过地质勘查,找出滑坡的原因,判断滑坡的稳定程度。提出滑坡的施工方案,因地制宜,寻找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容易实施的处理方法。整治滑坡处理贵在及时,力求根治,以防后患。

渠道滑坡的处理,常用的方法有排水导渗、削坡减载、支挡、暗涵(或埋管)、渡槽及改线等。

2.1排水导渗。排去地表水,疏干地下水是整治滑坡的首要措施,应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排水方法。

(1)地表排水:对滑坡体以外的地表水应以拦截旁引为主,即在滑坡围界5米以外修筑环形截水沟。要注意截水沟的深度和质量,力求做到滑坡体外的水不再渗入滑坡体内。对滑坡范围以内的地表水,应以防止下渗和引出为准。首先要把滑坡体内的多种裂缝回填夯实,防止地表水继续下渗,然后利用滑坡范围内的自然排水沟或新建的排水沟,把地表水迅速汇集排出滑坡体外。

(2)地下导渗:为了防止滑坡范围以外的地下水渗入滑坡体内,常用设置截水盲沟,将地下水导出滑坡体外。对滑坡外的排水,可以在坡面砌筑多种形式的导渗沟,或采用干砌石护坡,水泥砂浆勾缝,底层设导滤层或排水管。

(3)防止水下渗:对滑坡体大,又是深层的,无法治理,建筑物无法避开滑坡体,就采用减少地表水及杜绝渠道下渗水入渗,采用滑体上设排水沟,渠道水用钢管过渡。

2.2削坡减载。对推移式浅层滑坡,则采取“削坡减载”的方法。减小引起滑坡的滑动力,是最基本的也是最有效的办法。一般采用削缓边坡,当渠道外滑坡时,还可将上部削下土体反压在坡脚,从而达到稳定的滑坡的目的。当削坡减压后仍不能达到稳定滑坡的同时,常采用减压与支挡相结合的处理措施。

2.3支挡。在渠道已经塌方或将要塌方的地段,如受地形限制,单纯采用削坡方量很大的,则可根据具体条件,因地制宜采用多种支挡护坡措施。如加固坡脚砌挡墙,干砌护坡等,如渠道经过小溪岸坡,坡脚受洪水冲刷,可采用加固坡脚、浆砌石挡土墙,防止冲刷淘空;对渠道上侧滑坡可采用削坡减载重力式挡墙支挡的办法处理。另外当渠床为基岩时,可采用拱式或连拱式挡墙处理滑坡,等等。

2.4暗涵(或埋管)。由地上转为地下。当地质条件差,山坡又陡峻,或渠段穿过覆盖很厚土质层,岸坡难于稳定而出现严重滑坡时,从外面治理难度大的,应尽量避开滑体或转入地下,可考虑将原有明渠段改为暗涵或埋管形式较为安全可靠,同时可减少工程量。

2.5渡槽。山区渠道常在陡峻的山坡上开渠,往往容易产生山岩崩塌。因限于地形条件,要维护渠道稳定十分困难,可采取改建渡槽输水。

2.6改移线路。一般小型渠道工程,在选定渠线时基本上未做地勘工作,致使有的渠道修筑在滑坡体上,建成后渠道极不稳定,一旦雨水入渗,整个渠床都要发生大的位移和沉陷。当采取上述多种处理措施很难奏效时,最后只有采取改线,以避开滑坡地段。

上述是山区渠道滑坡常用处理措施,滑坡处理方法可因地制宜单独或综合采用。做到技术可行,经济合理,施工简单,彻底整治。

3.渠道滑坡防止

(1)渠道滑坡防止应从设计规划入手,摸清渠线地质结构情况,避开地质不良地段,无法避开时应采取切实可行工程措施以予防止。选择合理渠道结构和边坡,确保渠道稳定安全。

(2)施工阶段,应平台开挖后抽沟,开挖坡度根据开挖后地质情况,对设计边坡过陡给予修正,确保边坡稳定。对施工中发现可能滑坡的地段要及时处理,减少损失。

(3)在渠道日常维护管理中,渠道应严格控制在正常水位运行,要加强渠道巡视检查,检查排洪设施是否运行正常,渠道杂草淤积要及时清理,对局部渗漏破坏和集中漏水,应查明原因,堵死通道,做好渠道防渗处理。对于渠道裂缝,应查明裂缝类型并进行处理。对不太深的表层裂缝可采用开挖回填的办法处理,对较深的内部裂缝可采用灌浆法处置。

渠道滑坡范文篇5

渠道滑坡是具有滑动条件的斜坡在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的结果,但对某一特定滑坡总有一或两个因素对滑坡的发生起控制作用,我们称它为主控因子,在滑坡防治中应着力找出主控因子及其作用的机制和变化幅度,并采取主要工程措施消除或控制其作用以稳定滑坡,对其他因素则采取一般性措施达到综合性治理的目的,如地下水作用引起者以地下截排水工程为主,因削弱坡体支撑力引起者则以恢复和加强支挡工程为主。具体的原因有:

(1)由于渠线经过地段地质、土壤条件较差,如有软弱土层、断层、风化土层,岩层倾向渠内,沿层面容易产生滑坡。

(2)改变滑带土的性状减小抗滑阻力的因素,如地表水下渗、地下水位变化、灌溉用水下渗、潜蚀和溶蚀作用等降低滑带土强度的因素。

(3)既增加下滑力又减小抗滑力甚至造成滑带土结构破坏(如液化)的因素,如地震和爆破震动等。

(4)施工方法不当,加大了边坡的滑动力,容易引起滑坡,或采用不适宜的爆破。

(5)新、老土(石)结合质量不好,引起结合料的滑动。

(6)改变坡体的应力状态,增大坡脚应力和滑带土的剪应力(即下滑力)的因素,如渠道坡脚人为大量挖土或水流冲刷淘空,导致滑坡等等。

2.渠道的滑坡处理

渠道滑坡的处理,首先应通过地质勘查,找出滑坡的原因,判断滑坡的稳定程度。提出滑坡的施工方案,因地制宜,寻找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容易实施的处理方法。整治滑坡处理贵在及时,力求根治,以防后患。

渠道滑坡的处理,常用的方法有排水导渗、削坡减载、支挡、暗涵(或埋管)、渡槽及改线等。

2.1排水导渗。排去地表水,疏干地下水是整治滑坡的首要措施,应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排水方法。

(1)地表排水:对滑坡体以外的地表水应以拦截旁引为主,即在滑坡围界5米以外修筑环形截水沟。要注意截水沟的深度和质量,力求做到滑坡体外的水不再渗入滑坡体内。对滑坡范围以内的地表水,应以防止下渗和引出为准。首先要把滑坡体内的多种裂缝回填夯实,防止地表水继续下渗,然后利用滑坡范围内的自然排水沟或新建的排水沟,把地表水迅速汇集排出滑坡体外。

(2)地下导渗:为了防止滑坡范围以外的地下水渗入滑坡体内,常用设置截水盲沟,将地下水导出滑坡体外。对滑坡外的排水,可以在坡面砌筑多种形式的导渗沟,或采用干砌石护坡,水泥砂浆勾缝,底层设导滤层或排水管。

(3)防止水下渗:对滑坡体大,又是深层的,无法治理,建筑物无法避开滑坡体,就采用减少地表水及杜绝渠道下渗水入渗,采用滑体上设排水沟,渠道水用钢管过渡。

2.2削坡减载。对推移式浅层滑坡,则采取“削坡减载”的方法。减小引起滑坡的滑动力,是最基本的也是最有效的办法。一般采用削缓边坡,当渠道外滑坡时,还可将上部削下土体反压在坡脚,从而达到稳定的滑坡的目的。当削坡减压后仍不能达到稳定滑坡的同时,常采用减压与支挡相结合的处理措施。

2.3支挡。在渠道已经塌方或将要塌方的地段,如受地形限制,单纯采用削坡方量很大的,则可根据具体条件,因地制宜采用多种支挡护坡措施。如加固坡脚砌挡墙,干砌护坡等,如渠道经过小溪岸坡,坡脚受洪水冲刷,可采用加固坡脚、浆砌石挡土墙,防止冲刷淘空;对渠道上侧滑坡可采用削坡减载重力式挡墙支挡的办法处理。另外当渠床为基岩时,可采用拱式或连拱式挡墙处理滑坡,等等。

2.4暗涵(或埋管)。由地上转为地下。当地质条件差,山坡又陡峻,或渠段穿过覆盖很厚土质层,岸坡难于稳定而出现严重滑坡时,从外面治理难度大的,应尽量避开滑体或转入地下,可考虑将原有明渠段改为暗涵或埋管形式较为安全可靠,同时可减少工程量。

2.5渡槽。山区渠道常在陡峻的山坡上开渠,往往容易产生山岩崩塌。因限于地形条件,要维护渠道稳定十分困难,可采取改建渡槽输水。

2.6改移线路。一般小型渠道工程,在选定渠线时基本上未做地勘工作,致使有的渠道修筑在滑坡体上,建成后渠道极不稳定,一旦雨水入渗,整个渠床都要发生大的位移和沉陷。当采取上述多种处理措施很难奏效时,最后只有采取改线,以避开滑坡地段。

上述是山区渠道滑坡常用处理措施,滑坡处理方法可因地制宜单独或综合采用。做到技术可行,经济合理,施工简单,彻底整治。

3.渠道滑坡防止

(1)渠道滑坡防止应从设计规划入手,摸清渠线地质结构情况,避开地质不良地段,无法避开时应采取切实可行工程措施以予防止。选择合理渠道结构和边坡,确保渠道稳定安全。

(2)施工阶段,应平台开挖后抽沟,开挖坡度根据开挖后地质情况,对设计边坡过陡给予修正,确保边坡稳定。对施工中发现可能滑坡的地段要及时处理,减少损失。

(3)在渠道日常维护管理中,渠道应严格控制在正常水位运行,要加强渠道巡视检查,检查排洪设施是否运行正常,渠道杂草淤积要及时清理,对局部渗漏破坏和集中漏水,应查明原因,堵死通道,做好渠道防渗处理。对于渠道裂缝,应查明裂缝类型并进行处理。对不太深的表层裂缝可采用开挖回填的办法处理,对较深的内部裂缝可采用灌浆法处置。

4.结论

对于渠道滑坡的处理,很可能几种方法同时采用,进行综合治理。尤其是排水措施,无论何种滑坡,都必须进行排水处理,水对滑坡体滑面有软化、加剧滑坡体发生的作用,所以大多数渠道滑坡都发生在雨季,须加强渠道巡视检查,争取做到长治久安。

参考文献

[1][美]R.L.舒斯特R.J.克利泽克.《滑坡的分析与防治》.1958年.

[2](日)矢野义男等著;周顺行,李良义译《泥石流滑坡陡坡崩坍防治工程手册》河海大学出版社,1994.

[3]郑颖人等编著.《边坡与滑坡工程治理》.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年.

渠道滑坡范文篇6

金乐干渠是云南省会泽县金乐水库(中型)的配套工程,渠道全长37.6km,引用流量为1.29m3/s。目前已建24.32km,地质破碎,山体倾角大,滑坡严重。下面就各段滑坡情况及治理分述如下:

(1)Ⅰ号滑坡体在3+515~3+660处,岩体为峨眉山组玄武岩,为单斜构造,顺向坡,山坡坡角为45°。山坡节理裂隙发育,又有软弱结构面,因修公路破坏了岩体结构,下渗水软弱了层面,增大了下滑力,使边坡失稳。由于该段渠道没有别的走向,故采取由地上转为地下的方法,在3+500处打一个1.5m×1.8m的门洞形隧洞189m,可避开此滑坡体。经处理后,一年多来,没有发现任何异常。

(2)Ⅱ号滑坡体在9+325~9+377处,山坡坡角为38°,滑坡体长53.6m、宽30m、厚12m,体积为1.9万m3。由于该段滑坡,用挡墙加暗涵60m。治理至今,未出现异常。

(3)Ⅲ号滑坡体在9+880~9+980处,长98m、宽70m、厚20m,滑体方量为13.7万m3,为三叠系峨眉山组玄武岩,破碎,整体性差,雨水及渠道下渗水极度侵蚀,软弱了层面,造成推移滑坡,下滑体为片状麻页岩。由于基础软弱破碎,用三面光无法解决,后经研究,采用1000mm的钢管100m过渡,同时,填平裂隙,周边做排水沟。至今安然无恙,效果很好。

(4)IV号滑坡体在10+460处,长40m、宽42m、厚15m,体积为2.5万m3,二叠系峨眉山组玄武岩。滑坡体沿向外倾斜的凝灰岩顶面滑动,滑床上擦痕明显,凝灰岩流层产状为北30°~38°,倾向东南,倾角为32°,凝灰岩为玄武岩块状,前缘松散,有小的坍滑。后经打了一长50m挡墙截堵,已稳定。

(5)Ⅴ号滑坡体在17+450处,山坡倾角为60°,滑坡体长48m、宽50m、厚3~5m,滑体方量为1.5万m3,属紫色砂页岩。滑体最上部达10余m厚,增大下推力,引起滑坡,用工程治理无法进行。后来用削坡减载的方法,搬掉滑体0.76万m3,再用三面光衬砌渠道80m,确保下渗水减小到最低程度。治理至今,未见异常。

(6)Ⅵ号滑坡体在19+880~19+920处,滑坡体长30m、宽40m、厚3~6m,滑体方量为0.5万m3的松散堆积体。为恢复渠道,在该滑坡体脚打两堵挡墙,合计长30m,把滑体部分推入挡墙后,增加压脚重量,减少滑体应力,治理至今,效果良好。

(7)Ⅶ号滑坡体在20+400处,长100m、宽100m、厚1~3m,总方量为2万m3。经地质分析,其稳定性能保证,近3年多,未见异常。

(8)Ⅷ号滑坡体20+570处,滑体长60m、宽100m、厚4~6m,方量约3万m3,滑坡体位于干渠底部,破坏整个渠道约30m。根据实际地形,往山坡内凿一小隧洞,绕过滑坡体。

二、渠道滑坡类型及特征

1.类型

一是按滑坡体厚度情况可分为:浅层滑坡(小于6m),如Ⅴ号、Ⅵ号、Ⅶ号、Ⅷ号滑坡体,占滑体总数的50%;中层滑坡(6~20m),如II号、IV号滑坡体,占滑坡体总数的25%;深层滑坡(20~50m),如Ⅰ号、Ⅲ号滑坡体,占滑坡体总数的25%。

二是按滑坡体受力作用情况不同可分为:牵引式滑坡,如Ⅰ号、Ⅱ号、Ⅳ号、Ⅶ号、Ⅷ滑坡体因下部切脚,切坡等下部先行动,而带动上部运动,运动速度相对较快,占该滑坡总数的62.5%;推移式滑坡,如Ⅲ号、Ⅴ号、Ⅵ号,滑坡体受力是上部先变形下滑,挤压下部随之移动,其滑动速度一般较慢,占该滑坡总数的37.5%。

2.特征

一是滑床倾角均在25°以上,且小于山体倾角;二是地质均破碎;三是均有不同临空面;四是受不同程度水作用;五是有不同程度的软弱结构面;六是浅层滑坡多于中、深层滑坡;七是牵引式滑坡多于推移式滑坡。

三、渠道滑坡治理方法

(1)由地上转为地下。对规模大且深层的,从外面治理难度大的,应尽量避开滑体或转入地下,如Ⅰ号、Ⅷ号滑坡体采用由明渠改为隧洞,绕过滑坡体。

(2)防止水下渗。对滑坡体大,又是深层的,无法治理,建筑物无法避开滑坡体,就采用减少地表水及杜绝渠道下渗水入渗,采用滑体上设排水沟,渠道水用钢管过渡,如Ⅲ号滑坡体。

(3)建挡墙。对小且易治理牵引式浅层滑坡情况,采取建“挡墙”,防止其下滑。如Ⅱ号、Ⅳ号滑坡体,该滑坡体顶部平缓,倾角25°偏大,由于修渠道,造成临空面大,诱发滑坡。

(4)削坡减载。对推移式浅层滑坡,则采取“削坡减载”的方法。如Ⅴ号滑坡体,顶部坡度大于滑坡体坡度,整个滑坡体显得头重脚轻,推移开始,顶部滑移明显大于滑体脚,而且滑坡体呈强风化状。

(5)保脚。牵引式浅层滑坡如果整体性好,且属弱风化,采取“保脚”的办法。如Ⅶ号滑坡体,整体性好,呈板壁状,根据东面滑下来的部分分析,若不破坏脚部,则稳定性可保证。

渠道滑坡范文篇7

[关键词]小型水利;水利工程;渠道设计;施工技术

1山区渠道施工的特点

从地理环境上来看,我国的山地面积很大,在地质风貌上也呈现出很大的不同,在水利工程的渠道建设的好坏上,直接影响到了成本投入,灌溉效果以及人民日常的用水情况,由于山区地面起伏,坡度大,灌溉渠道多,渠线长,加上人口位置分散,所以在水利工程的建设上以小型工程为主,在山区自身的特点上,进行渠道建设还存在以下问题:首先是渠道建设的复杂性。由于在建设中为了将水源充分地实现补给,需要很好地结合地势使水源完成全方位的覆盖,而山区本身的复杂地形让渠道的设计难度大大提升,比如需要结合坡度进行来回的迂回曲折设计渠道,还需要搭建高空引水渠实现跨山谷补给等等,这直接提升了工程的复杂性,增加了设计的成本,而设计师也需要在山区的引水渠道设计上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进行实地考察和渠道设计。然后就是渠道本身的不稳定性,由于山区出现滑坡泥石流的几率较大,这很容易导致渠道的供水中断,所以这也需要投入更多的维护成本。常见的水毁新式还有地下水反渗,随着渠道所在地降水的变化,渠道本身周边的土壤对于渠道的压力也出现了周期性的变化,这种变化对于渠道内部的混凝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从而降低渠道寿命。最后还有就是冻胀问题。由于山区的海拔一般都高于平原,收到海拔的影响较大,容易产生冻胀问题,特别是北方山区的冬天,频繁的冻胀会严重损害渠道的内部结构,让其板块之间的缝隙加大,导致渠道的渗透损失明显增加,其结果轻则降低渠道的运送效率,重则直接导致渠道的崩塌,引起引水中断,影响周边民众的生活质量,所以在山区的小型引水渠道建设中应当遵循本地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建设。

2山区小型水利引水渠道渠道施工的管理

在山区建设小型水利工程的引水渠道时,需要认真分析本地的地表风貌,地质特点,土壤形态,地下水层分布甚至是本地的气温降水情况,然后分析出本地容易出现沉降、滑坡的高发地段,进行有针对性的建设,这是进行山区小型水利引水渠道建设的重要关注点,在具体的操作上可按照以下步骤进行:2.1排水导渗。分析显示,地下水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地表的稳定性,大量的地下水渗透很容易导致出现滑坡问题,所以进行排水渗透,是保证引水渠道安全建设的第一步。根据当地的水源分布,常用的排水技术分为地表排水、地下导渗和防渗处理三种基本技术,所谓地表排水操作相对简单,即是在滑坡五米以外的地段修建截水沟,让水源不再流经容易出现滑坡的地段,从而保证斜坡土壤的相对稳定性,所谓地下导渗的和地面排水原理基本一样,只不过用于截水的一般是截水盲沟,还有采用设置滤层和排水管的方式进行节流,其目的也是保证渠道的稳定性。而至于防水渗透,就是在无法避免的渗透中,通过直接在渠道周边设置排水沟或者通过钢管导流的方式减少渗透对于渠道的直接影响。2.2削坡削减。在山区的水利渠道建设中为了减少滑坡问题,还常用的一种方式就是采用削减坡度的方式达到对于滑坡问题的控制,其原理很简单,但是在操作上需要根据实际的工程量和工程难度进行取舍,该方案可用于一些较为低矮而陡峭的小坡度,在施工中可通过一边削减边坡,一边夯实坡脚的方法同步进行,但是该方案对于高坡甚至悬崖来说操作难度较大,而且当高坡下存在人口聚集时具有较大的不可行性,所以削减坡度需要根据具体的施工环境择优而选。2.3支挡。在山区的坡度削减建设中,常用的一种与之搭配的方法就是支挡方案,所谓支挡方案就是建设一系列的阻挡滑坡的加固坡脚或者土墙以及横沟等手段,让滑坡产生的土壤被阻拦,从而降低滑坡产生的危害,在正常的坡度削减过程中,在下部建设一些列的支挡设施,也有利于保障施工的安全性,根据地形的不行,可采取的支挡建设方案也很众多,比如在面对水源冲刷的地段,要建设加固型的支挡设施,而在基岩上,采用拱式或连拱式挡墙处理滑坡则是较好的选择。2.4暗涵和埋管。暗涵和埋管是山区渠道建设中的一种常用方案,它的特点就是对于滑坡的高发地段,直接将地上渠道转为地下渠道,直接减少渠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从而提升渠道的稳定性。该方案适用于地质条件差,山坡陡峻,或渠段需要穿过覆盖很厚土质层时的优质方案,该方案在建设上的成本相对地表渠道的成本要高,但是其受到环境影响更小,后续的维护成本会大大降低,这是一种待选的优质方案。2.5改移线路。线路设计一般是在设计的初期阶段完成的,但是在实际的施工中,具体的施工环境可能比预期的更恶劣,比如滑坡地段比预期的更长,发生危害的可能性更大,所以为了降低渠道施工的成本,往往在施工过程中改线,采取更优质的设计保证渠道的设计稳定性。改线设计是山区渠道设计中常面临的局面。

3山区引水渠道的维护技术

除了建设中的技术外,关注维护中的施工技术对于保证山区的引水渠道也有很重要的意义。在进行渠道维护时,首先可以从渠道的设计规划图入手,通过世界的运行效果和设计规划效果进行比对,可发现很多潜在的不安全因素,确保渠道的稳定安全。在渠道的日常维护管理中,要详细记录观察渠道水位的运行情况,加强对于渠道的巡视检查,保证排洪设施的正常运转,像是淤泥清理、杂草清理等流程都需要定期执行,当出现了渗透问题后,需要查明原因,采用开挖回填或者灌浆法堵死渗透通道,强化渠道的防渗处理,保证渠道的正常运转。在必要阶段,对于渠道的滑坡处理可采用多种方法同时进行的方式进行强化,关注天气变化,尤其是在雨季,要进一步加强对于滑坡风险问题的监测的处理,只有落实了维护施工,才能保证引水渠道的应用的长久性。

参考文献

渠道滑坡范文篇8

连城县地处福建省西部山区,位于闽江、汀江、九龙江三江分水岒地带,海拨在300~1800m之间,是暴雨频度高、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匀的地区。境内年平均降雨量1600~2200mm,年平均气温13.8~19.5℃,最高气温34~37℃,最低气温-2.0~-5.0℃。连城县的主要自然灾害有洪、涝、旱、雹、台风、暴雨及山体滑坡泥石流和岩崩,而以洪涝灾害最为频繁,灾情最重。仅2005年就连续遭受到6月22~23日暴雨洪水,第5号、第9号、第13号台风,第10号热带风暴引发的洪水袭击;2006年遭受“5•31”、“6•1”和“6•18”洪水侵袭。全县累计就有1420处水利工程水毁,占工程总数的31.3%。其中,渠道802处、小山塘146座、拦河坝226处、防洪堤153处、水闸31处、人畜饮水工程50处、水库附属设施12处,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1亿元。因此,从水毁工程的类型中寻找原因,提出针对性的处理措施和对策,以提高工程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使灾害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是十分必要的。

2水毁工程类型

(1)水源工程。包括水库、山塘、山地水利蓄水池等。常发生坝体渗水、渗漏、管涌、滑坡、塌陷、漫溢决口、溢流设施冲毁、蓄水池墙毁坏等。(2)渠首工程。包括径流引水拦河坝、无坝引水进口建筑物、拦河闸、引水闸等。常发生坝体、水闸基础淘刷、倾斜、开裂、位移、闸门扭曲、启闭机失灵,甚至塌陷、决口、拦河坝垮坝或护坦、护岸、坝身冲毁等。(3)灌溉渠道。常发生山体滑坡堵塞渠道或冲毁渠道,渠道滑坡、塌陷、决口、冲毁,淤积等。(4)渠系建筑物。渡槽、倒虹吸管、涵洞涵管、跌水、陡坡、排水闸、排沙闸等渠系建筑物常发生基础淘刷、位移、倾斜、沉陷、开裂,甚至冲毁。(5)提水工程。常发生泵房进水被淹,机电设备浸水损坏,电气设备被淹、绝缘下降,无法使用;泵房位移、倾斜、垮塌;上水池的池体或山体边坡塌陷、底板冲毁、管涌、出水管道损坏等。(6)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常发生水池、输水和配水管道、支墩、镇墩等设施冲毁等。

3水毁原因

3.1自然因素

暴雨、台风和热带风暴引发的“历时短、强度大、暴涨暴落、冲击破坏力强”的洪水,以及久旱不雨之后的暴雨、汛中连续强降雨等诱发的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灾害,是水利工程遭受水毁的主要自然因素。另外,位于海拨800m以上的山区水利工程,冬季遭遇霜雪天气,冻融破坏的隐患不及时消除,次年夏汛极易导致工程水毁。

3.2社会因素

流域内森林植被遭人为破坏,造成水土流失,植被保水、保土能力下降,以致暴雨引发的洪水灾害及山地灾害的隐患增加。

3.3工程自身因素

(1)工程设计标准偏低。如地处连城县城郊盆地的李彭村,现状排水沟的排洪标准不到2年一遇,每年汛期因排水不畅容易发生内涝灾害。(2)工程设计有缺陷。如大石岩水库灌区盘山干渠全长25.4km,原设计为了考虑多灌些农田,渠底坡降放得较缓,仅1/2000~1/4000,且全是土渠,造成运行过程中出现输水流速偏慢(约0.30m/s),小于不淤流速,致使渠道淤积十分严重。(3)工程施工质量差。如揭乐乡丘坑水库溢洪道设计的侧墙砌石砂浆不饱满,2006年6月1日溢洪道泄洪时,由于侧墙渗水造成溢洪道侧墙及其末端溢洪道底部山体滑坡塌陷,消力池也被冲毁。又如林坊乡的一座山塘因为坝肩与山坡结合部处理不好,溢洪道又设在左端坝身上,因溢洪道泄洪时产生渗流破坏而导致决口而水毁。(4)工程设施不配套。曲溪、赖源、莒溪等乡镇地处丘陵山区的盘山渠道缺少防洪、避洪措施极易被山洪泥浆淤积或冲毁。(5)工程自身老化,抗灾能力下降。多数工程修建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个别工程修建于清朝,由于建设年代早,缺乏维护经费,维修管养跟不上,工程自然老化加剧,以致带病运行,功能和效益下降,经不起大洪水的考验而致毁。

3.4工程管理因素

有些工程管理不善,责任不落实,管理人员没有及时掌握雨情、水情和工情,疏忽工程检查。暴雨洪水来临前,对水利工程未及时采取避洪措施,如暴雨前对渠首工程未及时关闭进水闸,渠道上未及时拉开排水闸,导致过量的洪水涌入渠道,造成渠道大量泥沙淤积、渠道冲毁、渠水漫溢决堤的后果。

4修复和重建的措施

发生水毁后,修复水毁水利工程领导小组要迅速展开工作,研究制定修复方案和筹资办法,按照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防洪抗旱并举及先生活后生产、先重点后一般的原则,对严重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影响群众饮水安全、严重影响夏收夏种的水毁工程先行抢修。措施如下。

4.1工程措施

(1)水源工程修复要充分考虑工程质量安全。水库、山塘的挡水、溢流和输水设施的修复方案,一要防止坝体滑坡、塌陷、漫溢决口;二要满足溢流设施防洪标准和防冲、消能的要求;三要防止输水涵洞等输水设施及拦河挡水坝体漏水,确保建筑物的安全。(2)渠首工程的修复要完善抗冲、防淤等设施。对径流引水拦河坝、无坝引水进口建筑物、拦河闸、引水闸等修复方案要充分考虑防止基础淘刷、倾斜、开裂、位移,防止垮坝,提高闸门的刚度和强度,改善或更换启闭设施,增设进口拦污、排沙设施等工程措施,以防渠首受到淤堵,影响渠道引水。(3)渠道工程的修复重建要充分考虑防洪设施的完善和配套。山区盘山渠道,沿途山坡地表坡降陡,暴雨汇流时间短,山洪破坏性大,因渠道断面未衬砌牢固,又缺乏避洪设施,极容易发生水毁。其修复、重建对策如下:1)盘山渠道除制定修复方案外,要根据现场检查情况,分析研究是否要增设避洪措施,如开挖避洪沟(即俗称“天沟”)和新建排洪渡槽或渠下涵等,以防止山体滑坡和洪水直接涌入渠道造成渠堤溃决、滑坡和渠堤水毁。2)可在渠道适当位置增设排洪排沙闸,也可在地质条件好的地方增建渠堤上的溢流堰,以减少水毁事故发生。3)填方渠道下方的排水涵洞,修复方案要充分考虑汇流面积和洪水标准,保证冲沟、山涧排水通畅,防止涵洞过洪能力不足,导致洞口上方壅水,造成渠堤渗透破坏、塌方或溃口。(4)渠系建筑物的修复重建方案要满足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要求,考虑因素如下:1)渠系建筑物要滿足防洪要求。如横跨溪沟的渡槽和农桥,在确定方案的结构型式时,其跨下泄洪断面应满足过洪要求;在渡槽进口前端除考虑拦污、沉沙和排淤外,还要在合适的地方增设溢流堰,限制渡槽输水水位。2)渠系建筑物要消除受“冲、淤、堵、塞”等水毁的不利因素。如涵闸、隧洞、涵洞、渡槽、倒虹吸管等建筑物进出口要设置适当型式和足够长度的渐变段,渡槽还要考虑进口抬高值和出口降低值,以保证水流平顺、通畅;消能建筑物型应选择适合当地水流消能条件的消能形式。3)渠系建筑物要切实提高抵御水毁的能力。如,经运行观察虽然有避洪设施,但仍然多次发生滑坡的深挖方渠道,可将深挖方渠道改用浆砌石拱涵的型式,以消除滑坡隐患。又如,受山洪毁坏的高填方渠道,修复方案可考虑采用渡槽或倒虹吸管代替。(5)提水工程要有避洪设施及措施。电灌站、泵站的泵房地处溪河旁,设计时除了考虑泵房内水泵、电机的安装高度要满足要求以外,还要满足防洪要求,如建泵房的防洪墙、筑变压器台,使之避开大洪水的影响;地下水机井泵房周边要设排洪沟或挡洪墙,防止洪水侵害。(6)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的防止水毁措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的水池、输水和配水管道、支墩、镇墩等设施水毁修复,应考虑管道埋深是否在冻土层以下,防止洪水冲刷处、支墩和镇墩应考虑基础地质要求,镇墩设在管道转弯处,支墩间隔合理布置。水池基础应考虑是否落在坚实而承载力满足要求的基础上,水池结构计算安全度也要充分考虑。(7)山区水利工程要防止冻融破坏。位于山区寒冷地带的灌溉排水建筑物要防止冬季发生冻融破坏,其建筑物的基础务必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基础底面落在当地平均冻土层以下1.0~1.5m;二是基础和地基的承载力要在允许范围内。工程一旦发生冻融破坏,要及时将冻融破坏部分的土料置换成砂或高含砂量率的土壤并夯实,以及用混凝土或浆砌石回填等办法进行除险加固,防止存在冻融隐患的建筑物次年夏汛时被暴雨洪水冲毁。

4.2非工程措施

(1)灾后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首先要迅速组织工程技术人员深入现场勘察,分析研究造成水利工程设施水毁的根本原因。再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修复或重建的总体实施方案。(2)连城水灾类型多、灾情重、水毁工程数量大,要根据水毁程度和影响的效益以及修复难易程度等情况,采取轻重缓急统筹安排、分期分步骤实施的办法,将与恢复生产关系密切的工程放在首位。有些损毁严重、投资大、修复时间紧、一时来不及修建的工程,可采用临时措施先抢修,使之能在确保度汛安全的前提下维持排水或灌溉的基本功能,待汛末或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有利时机,再采取切实可行的永久性工程措施修复,以提高工程抵御洪水灾害的能力。(3)水利工程修复重建方案要服从流域、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及防洪规划的统一要求。长期达不到设计规模的水利工程,要重新进行水资源量的供需平衡分析,合理调整设计规模,或采取节水灌溉工程措施,以谋求水量供需平衡,实现工程设计效益。(4)在莲峰、隔川、北团、揭乐、文亨、林坊、庙前、姑田镇等乡(镇)缺水地区的灌溉工程修复重建,要按照节水灌溉的要求重新确定设计标准和规模,逐步建成标准高、抗灾能力强的节水型灌区。(5)数量较多的田间农渠、毛渠,及田间小型建筑物,应尽量积极推广和采用先进实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采用定型设计和装配式结构,提高水利工程的施工工艺等技术水平,如在田间可推广铺设预制的混凝土U形或D形槽;渠道上设置的排水、排沙闸的闸门,可统一使用预制的钢筋混凝土或钢、木闸门等。(6)水利工程水毁修复,要与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相结合。有条件的地方应增设量水测水设施,为灌区科学灌溉、合理计量管理创造条件。(7)重点水利工程水毁修复重建要实行“五制”,即项目业主负责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竣工验收制,以确保工程质量。(8)修复重建完的水利工程,要建立管护机制,如组建灌区管委会或灌区水管协会及用水合作组织和农民参与管理等机构,以加强水利工程设施管护。同时要贯彻“水利产业政策”的有关规定,加快灌溉排水水费改革,提高水费计收到位率,实现“以水养水”。还可采取“股、卖、包、租”等形式,搞活经营管理,实现工程良性循环运行,发挥可持续效益。

5结语

渠道滑坡范文篇9

1.存在问题

1.1每年均做一次可行性研究和一次初步设计,节水改造项目才能实施。

目前,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每年都要做一次可研和一次初设,项目才能实施。这种做法不但浪费人力物力,而且严重影响项目的实施。即使投资几百万的项目,设计单位也要折腾两三个月才能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报告。因为仅仅是地质和测量外业工作就要花个把月时间了,而且初步设计还要等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后才能做,中间又要等一两个月。这样一来,几百万的项目就要等上半年时间才能实施。难怪审批部门总是指责前期工作时间滞后,建设主管部门也总是埋怨设计进度太慢。

1.2可行性研究报告要按下达的投资额和工程规模做。

目前,上级有关部门总是先下达投资额和工程规模,设计单位再按要求去设计。如投资额×××万元,完成渠道防渗××km,渠系附属建筑物加固××座……。

这种“量好嘴巴烙烧饼”的做法在实施过程中很难操作。因为并非所有渠道断面尺寸均千篇一律,所用的防渗材料不尽相同,采取的工程措施也都各异。还有一些特殊渠段需要特殊处理(如滑坡、塌方等)。渠系附属建筑物加固也然,不是每座建筑物的规模均相同。因此,用同样的投资额,在不同的灌区或同一灌区不同渠段,要做同样的防渗长度及相同数量的建筑物加固,似乎是不大可能的。如果说可能,那是不符合实际的。目前的实际情况是下达的投资额不足以完成下达的工程规模。在这种情况下,设计单位只好通过减薄厚度的办法来保证完成下达的防渗长度。一些本应彻底处理的滑坡或塌方,只好简单处理,达不到应有的加固和防渗效果。同样,渠系附属建筑物要保证完成下达的数量,也只好挑规模小、工程量小的实施,有些本应加固的规模大、工程量大的建筑物只好不做了。故笔者认为,这种按下达投资额和工程规模搞可研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1.3实施一段,勘测设计一段

目前,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实施总是每年安排施工哪一段就安排设计哪一段。

这样做法不利于全面考虑问题。如渠道水面线计算,这种每年计算一段的做法就不准。因为渠道水面线要整个渠道一起计算,且从下游往上游推算才比较准确。原因是下游壅水会对上游产生影响。目前大型灌区节水改造渠道防渗一般从上游往下游实施建设,故渠道水面线是每年度计算一段,从上游往下游逐年增加。这种计算无法预知下游壅水对上游的影响。若本年度渠道防渗长度正好到某一渠系附属建筑物(如渡槽、反虹吸、涵闸等)之前,则其壅水将对本年度渠道水面线产生影响。但由于此建筑物未纳入本年度设计内容,其水面线计算自然不在计算之列。况且测量工作也未做,想计算其壅水影响也无从计算。

1.4同一渠道的断面形状及尺寸变化较大

大型灌区渠道原设计大多为梯形断面土渠。经过几十年的运行,有些渠段出现塌方或滑坡。故在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实施过程中,渠道防渗设计一般用浆砌石挡土墙处理。若挡土墙断面为内坡垂直,则渠道断面即变成矩形(双侧设挡土墙时)或直角梯形(单侧设挡土墙时)。同时必须扩大渠道底宽,才能保证过水断面与原来一致。这就使得节水改造防渗设计后的渠道断面形状与原设计的不一致,尺寸变化较大,造成水流不畅。

1.5渠道安全设计未引起足够重视

渠道防渗后,边坡平滑,糙率降低,对于水流而言,自然是好事。但一旦人畜掉入,就很难爬上岸。尤其是大型渠道,水面宽,水深大,更具危险性。某些大型灌区渠道防渗后已发生过小孩掉入渠道被淹死的事故多起。究其原因,除人为因素外,渠道的安全设计未引起足够重视也是原因之一。

2.建议

2.1减小设计频度,节省人力资源,加速工程上马。按3~5年的实施计划做一个可行性研究报告,报批后,再做初步设计。初步设计审批后,逐年安排实施。不必每年做一个可研和初设。

2.2安排足够的前期经费,以便整个渠道的测量工作一次完成。

2.3同一渠道的水面线计算工作应在该渠道首期防渗工程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中一次完成,不应每次计算一段。

渠道滑坡范文篇10

关键词:水土流失灌溉工程防治措施

1我国水土流失现状调查

洪灾是破坏生态环境等因素形成的一种世界性自然灾害。全球因洪灾每年损失在200多亿美元,洪涝影响面广、危害程度之重、经济损失惨重,已成为破坏自然而形成灾害的第一天敌。进人90年代,中国遭受洪水袭击,不仅次数越来越多,而且范围越来越大在世界各国少见。1998年7-8月,长江在湖北沙市至江西湖口820公里的范围内,几次洪峰水位超历史最高水位0.4-1.2m的记录,但洪峰流量却比厉史最大值小几千万到一万,直至二万千多立方米每秒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多方面的,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还有江河潮洪水遭遇。同时与近代生态环境的破坏密切相关,特别是近几十年来,植被的破坏降低丁水源涵养能力,降水直接形成的地表径流,加大河流的行洪压力。同时,植被破坏导致r严重的水土流失,长江流域1957年水土流失面积约为36.38万km2,占流域面积31.5%。30余年水土流失面积增加了56.6%。90年代长江每年经三峡的泥沙量高达7.2亿t,仅次于黄河。人们长期以来对长江变为第二条黄河的担心已成为事实。

2水土流失对农田灌溉危害

由于水土流失造成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自然灾害也因此频繁发生。灌溉工程水土流失非常严重,降低了工程的标准,加速程老化。工程效益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渠系利用率低,水费逐年增高影响了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渠系淤积,标准降低水土流失,灌排渠道淤积,过水断面减少,灌排能力的下降,使渠道满足不了灌溉的要求。防洪、排涝渠道未达到设计标准,致使汛期铁甲水库常常淹没田地,粮食减产农民怨声载道。仅1989年和1990年灌区35.5km2的干渠泥沙淤积就达到30万m3。平均淤高0.5m左右,断面平均减少8.5m2。全区内排水干沟共12条,泥沙淤积达165万m3,排水渠系渠底淤高0.2-2.0m。如果清除这些淤沙使防洪排涝标准达到设计要求,需100万工日,投资2000万元。经过40年的运行,干、支渠决口毁堤近百次,冲毁耕地1.4hm2,造成直接间接损失三百万元。铁甲灌区每年用于堤岸治理及清淤资金近五十万元。水工建筑物遭到严重的破坏泥沙淤积不仅使灌排渠系排水不畅,而且辖区内的水工建筑物也遭到了破坏,据水利部门统计,灌区渠系内的桥、涵、闸共1535座,被泥沙淤积毁坏的就达到126座,每年必须进行维修的有775座,灌区每年用于桥、涵、闸工程维修的物质资金达80余万元。同时,由于悬移质对抽水站工作参数的影响。随着水中泥沙含量增大,水泵流量减小功率增大,效率下降,水中夹杂的泥沙对水泵的叶轮、叶片产生严重的磨损大大缩短了水泵设备的使用寿命。据调查,全区内沿沟设有灌溉抽水站65座,设备除每年正常维修外,每三年还要大修一次,用于设备维修更新、改造达70万元。

3水土流失与泥沙堆积原因分析

3.1降雨侵蚀灌区多年平均降雨量为967mm,全年降雨多集中在七、八月份,占全年降雨量80%左右而且降雨强度大、历时长,铁甲大干渠及沟系堤坝边坡均在1:1.5-1:2.0之间,坡长均在7.0-11.0m之间。在雨季,堤坝长时间受雨水的浸润,边坡土壤含水量逐渐达到了饱和使坡面形成泥沙浑浊的薄水层,顺流而下,若遭遇到强降雨,就会严重冲刷坡面,造成坡面侵蚀。

3.2风浪侵蚀铁甲灌区北依丘陵山脉,南邻黄海,受海洋气候的影响,风速较大,夏季多南风,多年平均风速3.2m/s,最大风速24.6m/s,风期较长六级以上大风全年平均60d左右。大风使渠道内水面形成波浪冲刷堤坝边坡,沿坝体坡脚向上侵蚀,特别是渠道凹岸遭受波浪及流速的双重作用,侵蚀较为严重。重力侵蚀灌区浅层土质大部分为黄灰色淤泥质亚粘土,一般深度为1.5m左右。灌溉排水堤坝的坡面由于土质松散以及坝体填筑质量较差,长时间的持续降雨使坝坡土体达到饱和,增加了滑动力矩,土体在自重及雨水冲击等作用下产生滑坡。

4水土流失与泥沙淤积的防治

4.1保护现有森林资源以水土保持林为主的生物措施,具有良好的草灌草植被,一方面可以截留部分降水,一般截留率10%-30%,另一方面,改良了土壤的抗蚀力,防止雨滴击溅土壤。四川省从1998年9月1日起,连续13年拨款4.8亿元,用于重点林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营造生态公益林108万hrn2,森林覆盖率由现在的19.4%提高到23%,使川西基本绿化,这项工程,利在当健,功在千秋,要抓实抓好,使长江的生态环境得以改善,提高森林改善气候、涵养水源、净化空气、美化环境之功能。将原林业系统职能从以伐树改为植树造林,放下手中的斧、锯,由砍树人变成植树人,管理森林资源,防止乱砍滥伐。划定采樵区,严禁乱砍烧柴。

4.2对滑坡、塌岸的轻重应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泥沙淤积对灌排渠系危害最大的是滑坡和塌岸侵蚀,它能在很短时间内削减堤坝断面威胁堤坝安全。因此,对滑坡、塌岸的轻重应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轻者采用土工织物袋装土固脚,上部土层重新回填夯实,回填土要控制含水量。滑坡部位要切成阶梯状,使新老土有效结合。重者采取干砌石固脚、护坡、固脚深0.8-1.0m,护坡厚0.3-0.5m,采用土工织物作反滤层,施工简便易行,减少了砂子碎石的运输堆放等工序,省工又省力,施工进度快,灌区近几年利用此法处理堤坝滑坡五十余处,效果很好。

4.3调整农业结构,改进耕作制度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农业生产是防洪的又一措施在水土流失严重的易涝区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调整种植业和养殖业,注意旱生和水生作物的比例,使之减轻在洪灾发生过程中的最小损失,在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的低洼易涝区,可种植菱藕或养鱼,挖出的土可填高周围农田,再种庄稼。可选用易涝品种调整作物播栽时间,改平播为垄作,便于排水散墒,增施有机肥,改善土壤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