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防御系统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7 14:10:45

侵权防御系统

侵权防御系统范文篇1

关键词:知识产权\软件\独创性\防御体系

上世纪80年代,国人在海外影视剧中看到了电子计算机,给人以高科技产品,遥不可及的感觉。上世纪90年代初,计算机普及课程进入了大众课堂。21世纪后,因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人们通过电脑进行网上购物、办公成为现实。电脑真正成为人类生产工具之无限延长。

现在,计算机已成为人类生活不可缺少之工具,从太空科研至日常生活,均有之身影,只是取决于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技术含量、内容不同罢了。

计算机由硬件和软件两大部分构成。前者由计算机外壳、PCB板、集成电路模块等构成;后者以集成电路模块、电子元器件等磁质媒介为载体灌输其中。硬件适用《物权法》及《专利法》保护。后者的保护至今仍存在争论,大致有以版权法保护、类专利法保护,或两者之结合等方式进行规范。当人们对之还争论不休时,如基因之自然进化,软件本身又分裂出一种边缘客体,即半软件(固化软件),设计者初衷为反盗版,将程序“固化”在硬件中。如此形成之软件,很难归类为受专利法保护还是版权法保护,就如难以将南美之鸭嘴兽归类为兽类或禽类。届时,定然会出现将之规范的法律,这也符合法律滞后于经济、科技的发展规律。软件是指计算机程序及其有关文档。软件产生初期,或者说是经济发展之产物,未见有法律保护规范。初期,软件所有者可以保密方式获得经济利益,实质上掌握着垄断权。随着技术的发展、普及,涉及程序的任何代码均可为专业人士所识别;在软件中预设之加密程序亦无一例外地会遇到“解密”的反措施,故此,用专门的法律来保护软件,就显得必要了。

1972年,菲律宾首先将软件纳入其版权法中,列为文学艺术作品中。经济利益的驱动,使得版权出口大国美国不遗余力地推动版权立法的进程。美国在20世纪50年代即成为《世界版权公约》的缔约国。

1988年底其正式加入《伯尔尼公约》。1985年,在美国的推动下,日本吸收了通产省和文部省的意见,将软件纳入版权保护范围,同时又吸收了通产省关于将之纳入“类专利”保护内容的意见[1]。

1991年,中国颁布了《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但作特殊处理,要点在于将“登记”作为诉讼的前提;保护期为25年,可续展一次等[2]。

但在1992年初的《中美知识产权谅解备忘录》中承诺删除,现在施行的《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已与国际接轨,有些特殊规定甚至走在了发达国家的前面。

一、自动产生权利之软件著作权

《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第五条规定:中国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其所开发的软件,不论是否发表,依照本条例享有著作权。第七条规定:软件著作权人可以向国务院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认定的软件登记机构办理登记。软件登记机构发放的登记证明文件是登记事项的初步证明。因著作权自动产生的特殊点,存在强弱不定的尴尬局面。一方面,因其无须登记产生,省却了行政许可环节,使作者在完成作品后随时可主张权利;另一方面,权利意识不强者会陷入因无法证实权利取得时间而败诉的困境,加之附着于高科技产品中,更令处理人员会产生玄乎、畏难等情绪。

二、著作权法保护作品,不保护其载体

可复制性乃软件与其他类型知识产权的共性。《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二条规定:著作权法所称作品,是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成果。米芾的《蜀素帖》,以之“狮子扑象”之势倾倒无数后人,有作为书法艺术进行欣赏的、临摹的,有复制于高档布料作装饰品的,也有刻制于紫砂杯上作修身养性用的。若该作品仍在保护期内,法律要保护的乃是附着于纸上、布料上、紫砂杯上的文字作品,而非附着文字的的载体。这样就不难理解文字、图案等作品可附着于不同的材质上,作者可以行使复制权而收取版权费。实践中,因不理解著作权法保护附着物上的形,而出现将某作品换载体而自认为不侵权的“假象守法”情况,例如将他人创作的美丽蝴蝶自T恤转至领带上的实例。当然,这与《著作权法》不像《婚姻法》那么大众化直接有关。上世纪40年代,郭沫若、、王若飞等人,均承认常书鸿先生的敦煌临摹作品为“创作”[3]。但他们并不知道常书鸿高超的绘画技巧是不受版权法保护的。因为,关于临摹作品,只是非接触性的复制,如果说要保护,法律保护的范围是临摹件与原作的不同部分,换句话说,临摹作品离原作越远,独创性成分就越高,受著作权法保护的范围就越宽,当然,离得太远就不是临摹了。

同类事物有其相同的本质,商标、专利、商业秘密,软件概莫能外。软件作品常规以集成电路模块、PCB板等元器件为载体,如要分析,理解其权利构成,完全可以把软件视为蝴蝶,而将电子元器件视为T恤。

随着科技的发展,软件作品的传播通过进化,又发展出相对无载体的情况,开始脱离“宿主”而独立[4]。其伴随作品数字化技术发展的出现,其销售过程与持U盘在计算机上复制文件的原理是一致的,只是拉长了距离,以有线或无线的方式进行。

三、法律保护独创性的软件作品

软件虽作为著作权法保护的一部分,但其是那么地与众不同,以致于立法者不得不将之单独立法,以规范特殊部分。关于此节内容,常规可表述为“著作权法保护作品的形,而非其神”,但如此归纳,对非标作品显然不合适,如软件作品,法律并非保护常人在屏幕上可欣赏的,而是源代码与目标程序。对此,非专业人士根本无法读懂,所以,也无法谈及作品的神韵问题。或者说,软件作品是不存在令人赞叹的神的,例如沙孟海书法作品中蕴含的遒劲之气。

相同的镜像显示内容可由不同的目标程序来实现。所以,单凭屏幕上的图文相似与否来断定是否侵权是不可靠的。如武松只有一个,但描述其形象的手法有许多。

独创性也称原创性或初创性,是指一部作品是作者独立创作产生的,是作者独立构思的产物,不是对已有作品的模仿、抄袭。对独创性应作以下理解:

独创性包含“独立完成”和“创作性”两个方面的内容。“独立完成”,即作品源于作者,是由作者通过独立构思、创作产生的,而不是来自模仿、抄袭他人的作品。“创作性”,即要有作者的个性,要有某种属于作者个人所特有的东西,或者说作品中存在有作者的取舍、选择、安排、设计等。不同的人,做法不一样,体现出了作者的选择、判断和个性。

独创性是指表达的独创性,即独创性存在于有作者的个性、有作者的取舍、安排的表达形式或者表达方式之中。在判断是否有独创性时,应从表达中寻找。

独创性高度的要求不高。只要具有稍许的个性、创造性,作品中体现出了作者哪怕是微小的取舍、选择、安排、设计,就应认为具有了独创性。

在有些情况下,有些表达的独创性是显而易见的,容易认定;但有时,则难以仅凭主张权利的客体本身直接做出判断。在这样情况下,从实践出发,可以通过分析是否存在多种表达的可能性,或者比较几种表达的差异性、表达是否有艺术性等几个角度来判断是否有独创性。即:通过分析,如果存在着多种表达的可能性,可以认定该表达具有独创性;通过比较,如果某一表达与其他表达相比存在着差异,可以认定该表达具有独创性;通过观察,如果表达显示出艺术性的,可以认定该表达具有独创性。

同时,在判断是否具备独创性时,应当将表达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而不应将表达割裂开来。因为,单独来看某一部分可能没有意义,但把不同部分组合起来就有可能产生新的“效果”[5]。

四、软件作品的邻接权

邻接权,更为确切的提法,应当是作品传播权。邻接权是从英文直译过来的版权术语。我国版权立法从德文之翻译,采用-有关权[6]。

早期的邻接权只保护表演者权,在德国首先得到保护。如果邻接权乃随着表演的出现而产生,我国应当是有文献记载最早产生的国家,例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滥竽充数等,至少可以证实,古代中国,集体和个人表演活动是普遍存在的。

邻接权分为表演者权,录制者权与广播组织者权。世界各国对之规范不一,大致分为仅保护一类和组合保护的,我国对之全保护。

具体到软件作品,就现有科技状态,出版、录像、电视台播放时可行的;表演、录像、广播电台播放暂不可行。

计算机语言供该专业领域使用,最终目的为可供机读,进而为人类服务。其不是为普通大众阅读、欣赏而创作,所以,有非专业人士不可识别的特点。如此一来,作为民法特别法中的特例,计算机程序至少在目前与传统作品有显著区别。

(一)可以享有之邻接权

无论是源程序或目标程序,在常人看来,与吐火罗文或西夏文字一致,就是无法阅读的文字,但专业人士例外。所以,传播此类符号对交流、学习提高此领域的专业水准也就显得必要了。

《著作权法》第四章第一节中规定的“图书、报刊的出版”对软件作品可适用,套用前述,只是将之改变载体而已。第三章中规定的录音、录像部分亦适用软件作品。该部分之权利形成大致分为:1、非接触性摄制(复制)软件作品。法律角度,类似《著作权法》第22条规定的非接触性复制、陈列在公共场所的艺术作品一致。2、摄制类似教导软件作品之场景。指类似教育方式的摄制,有直接摄制软件作品的情况,亦有人类传播、交流软件作品过程中发出的声音。

第三章第四节规定的电视台播放权形态与上述录音录像权类似,只是在目前的文明情况下,结合上述播放已摄制的类似教导软件作品之场景中,部分程序无法以言行来表达,故无法进行电视播放。

(二)目前无法享有之邻接权

在现有的法律框架下,除了上述几类邻接权外,对软件作品,暂不存在表演者权和广播权。

限于目前之技术,软件作品是机读作品,创设目的非人类欣赏作品,故无法进行表演和朗诵。

当然,随着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语言如成为普通大众可直接识别的语言,那是可能的。上述两类权利可无缝对接为软件作品的邻接权,可能要借助某种仪器,如红外线望远镜利用光学原理可以在夜间识别物体。但某类法律客体是否需要产生新的权利,就类似物竞天择,视经济发展及人类的实际需求而定,否则,只能停留在理论探讨,而无实践应用意义。

上述阐述,目的在于梳理软件作品的历史、权能。理解了作品与载体、法律保护独创性之作品、不保护构思、处理过程,操作方法等内容后,对照法条即不难知悉权利之所在,知其所以然后,才可谈及权利主张问题。著作权法作为舶来品,在新中国成立后,发展轨迹也就数十年,司法机构亦边学边用。如此,也就不难理解“窃书不为盗”的观念以及微软黑屏事件无果而终自然正常。在国家不断加大知识产权犯罪打击力度,乃至上升为强国富民的战略高度后,相信国民关于此领域的法制意识会不断提升,离人人喊打的日子不过是时间问题。从历史角度看待,几十年工夫不过一霎那而已。1949年10月1日至今,中国的法治进展有目共睹,知识产权方面的立法在入世以后,与发达国家是完全接轨的,软件作品保护方面甚至领先于欧美发达国家。不过,平心而论,一个国家的整体知识产权水准达到一定高度是有利于激励创新,推动国家整体文化的发展的。考察发达国家的发展过程,无不是从鼓励流汗到激励流智慧的。从万历年间的欧洲国家至1854年的日本被佩里准将叩开门户之时,当时,他们与中国并驾齐驱的,我们之所以暂时落后,与没有激发创新的制度有直接的关系。

五、软件侵权防御系统构建之思路

权利之所在、胜诉之所在。以上大篇幅地介绍法律关于软件作品的保护性规定,目的在于激活权利人的权利意识,就如练功得先扎马步、臂力的道理是一致的。有了一定基础后,才可谈及综合、有效地利用现有权利,设计保护体系。

(一)权利之固化

我国对著作权之取得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登记取得到自动取得的历史沿革。权利自动取得如无法律常识或操作经验的,容易陷入吃哑巴亏的境地。实践中,侵权人会抗辩权利人侵其权,因为原告难以证实权利取得的最初时间。而传统作品往往可以公开发表的资料来证实时间点。故软件作品相对于传统作品,关于权利取得的时间点,有着更不易固定的特点。

1、进行版权登记

实践中,部分权利人不知有此门道,得知后如获至宝。部分权利人明知而不为之,原因在于权利人为适应市场竞争,程序升级频率较高。对于后者,建议对首次完成的作品进行登记。对升级版可根据情况分段登记。据了解,虽然市面上的软件作品会隔时推出升级版本,但与原作相较,本质上仍为同一作品[7]。所以,结合司法实践,分段登记可达到证明权利取得、延续的商务和法律目的。

2、请公证机构进行保全

此法与版权登记可以起到一致的效果,不过法定效力及操作人员之专业程度定然小于前者。方式可采取较原始之物力封存形式。如发生纠纷,拆封比较源程序、目标程序即可。

(二)在源程序中嵌入权利要求

流汗的国家出口的是整船整柜的汇聚原材料、人力的产品,而对应换回的可能就是一块芯片,甚至就是几组数字、密码。知识产权的可复制性、价值型或竞争优势就此体现。当然,不是说“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不重要,只是落脚点和价值性不一样,袁隆平将水稻突破830斤/亩就是一个明证[8]。

具体做法为权利人在设计源程序中分段写入权利人特有的程序识别内容。具体到目标程序,输入特定字符可显示预设的特定内容,如企业名称,联系方式等限定性词汇,一旦发生侵权,亦为证实权利所在的有力证据。以上只是提供两段思路,希望编程领域的专业人士对此会有所启发。

(三)技术上设多道使用许可门槛

需在线使用或升级的的软件的反盗版方式日臻成熟,权利人会允许需求者下载软件,收费后发送一组数字给需求者作为钥匙。且该软件只允许特定范围内使用,这取决于约定。如果使用者破解保护措施后复制使用的,只要在线使用,权利人即可精确知悉被盗版的具体情况。

(四)综合利用现有权利,有效建立保护体系

如果说处理担保纠纷以打通任督二脉,横贯债法、物权法为前提,那么处理知识产权纠纷就好比打左右不同招式之通臂拳,对法律体系偏食者难以达到宏观地把握全局的效果。

以某一输入程序的集成电路模块为例,其就可能包含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用权、专利权、商标权、版权、商业秘密权等知识产权权利。所以设计反侵权防御系统及进行维权时,就应当全局考察自身拥有的权利,然后审时度势进行维权。

软件作品反侵权防御系统,大致可作以下布局,以达到反侵权及提高维权概率的目的。

1、硬件

该部分可申请专利保护,外壳可结合内在材料的状态作结合型的权利设计。如技术含量不能达到发明、使用新型层面的,建议将PCB板、螺丝座、接线端口等与外观设计较好地结合,以增加侵权难度的目的。

2、商标权

权利人如有商标的,且在涉及产品或服务上有注册的,建议尽可能多地、规范地使用商标标识。没有的,可补正。侵权人如印制或不印或反向假冒商标专用权的,均可构成侵权。

3、PCB板之编码

PCB板存在有或无编码的情况,后者可进行印制补充,前者应弄清编码的含义。对之进行登记后,如产生侵权的,可进行比对确定。

4、源代码之保密

源代码如符合《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条规定的秘密性、保密性、价值型(或带来竞争优势)的三性要求的,可确认为商业秘密。鉴于商业秘密的特点,一旦被泄露,价值或贬损甚至一文不名,故有必要对之采取相应的保密措施之保密可采取分段,在不同地点物理封存的方式,以增加他人获取的难度。

5、废品处理

该段布局犹如将圆圈切断,避免陷入循环往复被侵权的怪圈。实践中,曾出现软件权利人不注重主观上认为的废品(硬件、软件)而随意丢弃的事例。事后,与权利人解除劳动合同关系的技术人员就“废品再利用”,为终端客户进行维修而获利,而无法维权的境地。事先,如与用户签订强制售后协议的,会涉嫌垄断及存在显失公平的情况。

所以,为防止上述情况的发生,对可能复活的产品,建议做彻底毁灭性处理。虽然,暴力行为只能毁灭其宿主,但毕竟可多一道防火墙也。电影《变形金刚2》中,如美军事先将威震天作粉碎性处理,而非丢弃海底的,也不会霸天虎首领率众卷土重来的灾难了。

有以上初步布局后,一旦发生侵权,对权利人而言,容易判断侵权内容,法律层面,多道防线可以产生多道防火墙。

发生侵权事件后,权利人可从外观判断侵权内容。第一,从外观上判断是否侵犯了专利权,是否侵犯了商标权。第二,拆开后,根据PCB板、集成电路块之编码,可判断PCB板是否被更换。如PCB板被更换,软件被违法复制的可能性较大。同时可以判断是否侵犯了PCB板上的商标权。第三,如出现外观设计不同,而功能类似(同)的产品,可检测其后门程序,看是否存在权利人事先嵌入之固化信息,以判断侵权事实。即在涉嫌侵权的产品上输入特定密码,即可出现权利人预设的信息。第四,即便目标程序被滥用,如源程序的保密工作到位的,可及时推出升级版本。

结论

以上论述为笔者近年来经办各类软件著作权案件后的思考。现在,知识产权法律体系确实够强大、超前。律师通过诉讼后,如有心研究,必然抽象出同类案件可能存在的薄弱环节。所以,律师如会攻击,还会构筑防御工事,会使自己的专业更全面,能更好地为当事人服务。

实践中,当事人通常把律师当做消防员,起火了,浇灭一下,如无预设的防御系统及成燎原之势后,恐企业已处膏肓境地也。

生活中,没有同样的两片树叶,原此文能给知识产权领域的同行提供借鉴,能给软件行业的主体提供思路。笔者相信,软件行业涉及的法律问题应该是同质的。

注释:

[1]郑成思著:《版权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8月第2版,第69-70页。

[2]参见1991年6月4日颁布,同年10月1日施行的《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第15条、24条。

[3]郑成思著:《版权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8月第2版,第172页。

[4]参见/file/2009061615227.html(中国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网),北川善太郎先生------旅日考察见闻拾零,作者岳利浩。

[5]参见《2008年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著作权案例要点及评析》(上),作者陈锦川。

侵权防御系统范文篇2

关键词:知识产权\软件\独创性\防御体系

上世纪80年代,国人在海外影视剧中看到了电子计算机,给人以高科技产品,遥不可及的感觉。上世纪90年代初,计算机普及课程进入了大众课堂。21世纪后,因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人们通过电脑进行网上购物、办公成为现实。电脑真正成为人类生产工具之无限延长。

现在,计算机已成为人类生活不可缺少之工具,从太空科研至日常生活,均有之身影,只是取决于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技术含量、内容不同罢了。

计算机由硬件和软件两大部分构成。前者由计算机外壳、PCB板、集成电路模块等构成;后者以集成电路模块、电子元器件等磁质媒介为载体灌输其中。硬件适用《物权法》及《专利法》保护。后者的保护至今仍存在争论,大致有以版权法保护、类专利法保护,或两者之结合等方式进行规范。当人们对之还争论不休时,如基因之自然进化,软件本身又分裂出一种边缘客体,即半软件(固化软件),设计者初衷为反盗版,将程序“固化”在硬件中。如此形成之软件,很难归类为受专利法保护还是版权法保护,就如难以将南美之鸭嘴兽归类为兽类或禽类。届时,定然会出现将之规范的法律,这也符合法律滞后于经济、科技的发展规律。软件是指计算机程序及其有关文档。软件产生初期,或者说是经济发展之产物,未见有法律保护规范。初期,软件所有者可以保密方式获得经济利益,实质上掌握着垄断权。随着技术的发展、普及,涉及程序的任何代码均可为专业人士所识别;在软件中预设之加密程序亦无一例外地会遇到“解密”的反措施,故此,用专门的法律来保护软件,就显得必要了。

1972年,菲律宾首先将软件纳入其版权法中,列为文学艺术作品中。经济利益的驱动,使得版权出口大国美国不遗余力地推动版权立法的进程。美国在20世纪50年代即成为《世界版权公约》的缔约国。

1988年底其正式加入《伯尔尼公约》。1985年,在美国的推动下,日本吸收了通产省和文部省的意见,将软件纳入版权保护范围,同时又吸收了通产省关于将之纳入“类专利”保护内容的意见[1]。

1991年,中国颁布了《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但作特殊处理,要点在于将“登记”作为诉讼的前提;保护期为25年,可续展一次等[2]。

但在1992年初的《中美知识产权谅解备忘录》中承诺删除,现在施行的《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已与国际接轨,有些特殊规定甚至走在了发达国家的前面。

一、自动产生权利之软件著作权

《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第五条规定:中国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其所开发的软件,不论是否发表,依照本条例享有著作权。第七条规定:软件著作权人可以向国务院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认定的软件登记机构办理登记。软件登记机构发放的登记证明文件是登记事项的初步证明。因著作权自动产生的特殊点,存在强弱不定的尴尬局面。一方面,因其无须登记产生,省却了行政许可环节,使作者在完成作品后随时可主张权利;另一方面,权利意识不强者会陷入因无法证实权利取得时间而败诉的困境,加之附着于高科技产品中,更令处理人员会产生玄乎、畏难等情绪。

二、著作权法保护作品,不保护其载体

可复制性乃软件与其他类型知识产权的共性。《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二条规定:著作权法所称作品,是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成果。米芾的《蜀素帖》,以之“狮子扑象”之势倾倒无数后人,有作为书法艺术进行欣赏的、临摹的,有复制于高档布料作装饰品的,也有刻制于紫砂杯上作修身养性用的。若该作品仍在保护期内,法律要保护的乃是附着于纸上、布料上、紫砂杯上的文字作品,而非附着文字的的载体。这样就不难理解文字、图案等作品可附着于不同的材质上,作者可以行使复制权而收取版权费。实践中,因不理解著作权法保护附着物上的形,而出现将某作品换载体而自认为不侵权的“假象守法”情况,例如将他人创作的美丽蝴蝶自T恤转至领带上的实例。当然,这与《著作权法》不像《婚姻法》那么大众化直接有关。上世纪40年代,郭沫若、、王若飞等人,均承认常书鸿先生的敦煌临摹作品为“创作”[3]。但他们并不知道常书鸿高超的绘画技巧是不受版权法保护的。因为,关于临摹作品,只是非接触性的复制,如果说要保护,法律保护的范围是临摹件与原作的不同部分,换句话说,临摹作品离原作越远,独创性成分就越高,受著作权法保护的范围就越宽,当然,离得太远就不是临摹了。

同类事物有其相同的本质,商标、专利、商业秘密,软件概莫能外。软件作品常规以集成电路模块、PCB板等元器件为载体,如要分析,理解其权利构成,完全可以把软件视为蝴蝶,而将电子元器件视为T恤。

随着科技的发展,软件作品的传播通过进化,又发展出相对无载体的情况,开始脱离“宿主”而独立[4]。其伴随作品数字化技术发展的出现,其销售过程与持U盘在计算机上复制文件的原理是一致的,只是拉长了距离,以有线或无线的方式进行。

三、法律保护独创性的软件作品

软件虽作为著作权法保护的一部分,但其是那么地与众不同,以致于立法者不得不将之单独立法,以规范特殊部分。关于此节内容,常规可表述为“著作权法保护作品的形,而非其神”,但如此归纳,对非标作品显然不合适,如软件作品,法律并非保护常人在屏幕上可欣赏的,而是源代码与目标程序。对此,非专业人士根本无法读懂,所以,也无法谈及作品的神韵问题。或者说,软件作品是不存在令人赞叹的神的,例如沙孟海书法作品中蕴含的遒劲之气。

相同的镜像显示内容可由不同的目标程序来实现。所以,单凭屏幕上的图文相似与否来断定是否侵权是不可靠的。如武松只有一个,但描述其形象的手法有许多。

独创性也称原创性或初创性,是指一部作品是作者独立创作产生的,是作者独立构思的产物,不是对已有作品的模仿、抄袭。对独创性应作以下理解:

独创性包含“独立完成”和“创作性”两个方面的内容。“独立完成”,即作品源于作者,是由作者通过独立构思、创作产生的,而不是来自模仿、抄袭他人的作品。“创作性”,即要有作者的个性,要有某种属于作者个人所特有的东西,或者说作品中存在有作者的取舍、选择、安排、设计等。不同的人,做法不一样,体现出了作者的选择、判断和个性。

独创性是指表达的独创性,即独创性存在于有作者的个性、有作者的取舍、安排的表达形式或者表达方式之中。在判断是否有独创性时,应从表达中寻找。

独创性高度的要求不高。只要具有稍许的个性、创造性,作品中体现出了作者哪怕是微小的取舍、选择、安排、设计,就应认为具有了独创性。

在有些情况下,有些表达的独创性是显而易见的,容易认定;但有时,则难以仅凭主张权利的客体本身直接做出判断。在这样情况下,从实践出发,可以通过分析是否存在多种表达的可能性,或者比较几种表达的差异性、表达是否有艺术性等几个角度来判断是否有独创性。即:通过分析,如果存在着多种表达的可能性,可以认定该表达具有独创性;通过比较,如果某一表达与其他表达相比存在着差异,可以认定该表达具有独创性;通过观察,如果表达显示出艺术性的,可以认定该表达具有独创性。

同时,在判断是否具备独创性时,应当将表达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而不应将表达割裂开来。因为,单独来看某一部分可能没有意义,但把不同部分组合起来就有可能产生新的“效果”[5]。

四、软件作品的邻接权

邻接权,更为确切的提法,应当是作品传播权。邻接权是从英文直译过来的版权术语。我国版权立法从德文之翻译,采用-有关权[6]。

早期的邻接权只保护表演者权,在德国首先得到保护。如果邻接权乃随着表演的出现而产生,我国应当是有文献记载最早产生的国家,例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滥竽充数等,至少可以证实,古代中国,集体和个人表演活动是普遍存在的。

邻接权分为表演者权,录制者权与广播组织者权。世界各国对之规范不一,大致分为仅保护一类和组合保护的,我国对之全保护。

具体到软件作品,就现有科技状态,出版、录像、电视台播放时可行的;表演、录像、广播电台播放暂不可行。

计算机语言供该专业领域使用,最终目的为可供机读,进而为人类服务。其不是为普通大众阅读、欣赏而创作,所以,有非专业人士不可识别的特点。如此一来,作为民法特别法中的特例,计算机程序至少在目前与传统作品有显著区别。

(一)可以享有之邻接权

无论是源程序或目标程序,在常人看来,与吐火罗文或西夏文字一致,就是无法阅读的文字,但专业人士例外。所以,传播此类符号对交流、学习提高此领域的专业水准也就显得必要了。

《著作权法》第四章第一节中规定的“图书、报刊的出版”对软件作品可适用,套用前述,只是将之改变载体而已。第三章中规定的录音、录像部分亦适用软件作品。该部分之权利形成大致分为:1、非接触性摄制(复制)软件作品。法律角度,类似《著作权法》第22条规定的非接触性复制、陈列在公共场所的艺术作品一致。2、摄制类似教导软件作品之场景。指类似教育方式的摄制,有直接摄制软件作品的情况,亦有人类传播、交流软件作品过程中发出的声音。

第三章第四节规定的电视台播放权形态与上述录音录像权类似,只是在目前的文明情况下,结合上述播放已摄制的类似教导软件作品之场景中,部分程序无法以言行来表达,故无法进行电视播放。

(二)目前无法享有之邻接权

在现有的法律框架下,除了上述几类邻接权外,对软件作品,暂不存在表演者权和广播权。

限于目前之技术,软件作品是机读作品,创设目的非人类欣赏作品,故无法进行表演和朗诵。

当然,随着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语言如成为普通大众可直接识别的语言,那是可能的。上述两类权利可无缝对接为软件作品的邻接权,可能要借助某种仪器,如红外线望远镜利用光学原理可以在夜间识别物体。但某类法律客体是否需要产生新的权利,就类似物竞天择,视经济发展及人类的实际需求而定,否则,只能停留在理论探讨,而无实践应用意义。

上述阐述,目的在于梳理软件作品的历史、权能。理解了作品与载体、法律保护独创性之作品、不保护构思、处理过程,操作方法等内容后,对照法条即不难知悉权利之所在,知其所以然后,才可谈及权利主张问题。著作权法作为舶来品,在新中国成立后,发展轨迹也就数十年,司法机构亦边学边用。如此,也就不难理解“窃书不为盗”的观念以及微软黑屏事件无果而终自然正常。在国家不断加大知识产权犯罪打击力度,乃至上升为强国富民的战略高度后,相信国民关于此领域的法制意识会不断提升,离人人喊打的日子不过是时间问题。从历史角度看待,几十年工夫不过一霎那而已。1949年10月1日至今,中国的法治进展有目共睹,知识产权方面的立法在入世以后,与发达国家是完全接轨的,软件作品保护方面甚至领先于欧美发达国家。不过,平心而论,一个国家的整体知识产权水准达到一定高度是有利于激励创新,推动国家整体文化的发展的。考察发达国家的发展过程,无不是从鼓励流汗到激励流智慧的。从万历年间的欧洲国家至1854年的日本被佩里准将叩开门户之时,当时,他们与中国并驾齐驱的,我们之所以暂时落后,与没有激发创新的制度有直接的关系。

五、软件侵权防御系统构建之思路

权利之所在、胜诉之所在。以上大篇幅地介绍法律关于软件作品的保护性规定,目的在于激活权利人的权利意识,就如练功得先扎马步、臂力的道理是一致的。有了一定基础后,才可谈及综合、有效地利用现有权利,设计保护体系。

(一)权利之固化

我国对著作权之取得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登记取得到自动取得的历史沿革。权利自动取得如无法律常识或操作经验的,容易陷入吃哑巴亏的境地。实践中,侵权人会抗辩权利人侵其权,因为原告难以证实权利取得的最初时间。而传统作品往往可以公开发表的资料来证实时间点。故软件作品相对于传统作品,关于权利取得的时间点,有着更不易固定的特点。

1、进行版权登记

实践中,部分权利人不知有此门道,得知后如获至宝。部分权利人明知而不为之,原因在于权利人为适应市场竞争,程序升级频率较高。对于后者,建议对首次完成的作品进行登记。对升级版可根据情况分段登记。据了解,虽然市面上的软件作品会隔时推出升级版本,但与原作相较,本质上仍为同一作品[7]。所以,结合司法实践,分段登记可达到证明权利取得、延续的商务和法律目的。

2、请公证机构进行保全

此法与版权登记可以起到一致的效果,不过法定效力及操作人员之专业程度定然小于前者。方式可采取较原始之物力封存形式。如发生纠纷,拆封比较源程序、目标程序即可。

(二)在源程序中嵌入权利要求

流汗的国家出口的是整船整柜的汇聚原材料、人力的产品,而对应换回的可能就是一块芯片,甚至就是几组数字、密码。知识产权的可复制性、价值型或竞争优势就此体现。当然,不是说“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不重要,只是落脚点和价值性不一样,袁隆平将水稻突破830斤/亩就是一个明证[8]。

具体做法为权利人在设计源程序中分段写入权利人特有的程序识别内容。具体到目标程序,输入特定字符可显示预设的特定内容,如企业名称,联系方式等限定性词汇,一旦发生侵权,亦为证实权利所在的有力证据。以上只是提供两段思路,希望编程领域的专业人士对此会有所启发。

(三)技术上设多道使用许可门槛

需在线使用或升级的的软件的反盗版方式日臻成熟,权利人会允许需求者下载软件,收费后发送一组数字给需求者作为钥匙。且该软件只允许特定范围内使用,这取决于约定。如果使用者破解保护措施后复制使用的,只要在线使用,权利人即可精确知悉被盗版的具体情况。

(四)综合利用现有权利,有效建立保护体系

如果说处理担保纠纷以打通任督二脉,横贯债法、物权法为前提,那么处理知识产权纠纷就好比打左右不同招式之通臂拳,对法律体系偏食者难以达到宏观地把握全局的效果。

以某一输入程序的集成电路模块为例,其就可能包含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用权、专利权、商标权、版权、商业秘密权等知识产权权利。所以设计反侵权防御系统及进行维权时,就应当全局考察自身拥有的权利,然后审时度势进行维权。

软件作品反侵权防御系统,大致可作以下布局,以达到反侵权及提高维权概率的目的。

1、硬件

该部分可申请专利保护,外壳可结合内在材料的状态作结合型的权利设计。如技术含量不能达到发明、使用新型层面的,建议将PCB板、螺丝座、接线端口等与外观设计较好地结合,以增加侵权难度的目的。

2、商标权

权利人如有商标的,且在涉及产品或服务上有注册的,建议尽可能多地、规范地使用商标标识。没有的,可补正。侵权人如印制或不印或反向假冒商标专用权的,均可构成侵权。

3、PCB板之编码

PCB板存在有或无编码的情况,后者可进行印制补充,前者应弄清编码的含义。对之进行登记后,如产生侵权的,可进行比对确定。

4、源代码之保密

源代码如符合《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条规定的秘密性、保密性、价值型(或带来竞争优势)的三性要求的,可确认为商业秘密。鉴于商业秘密的特点,一旦被泄露,价值或贬损甚至一文不名,故有必要对之采取相应的保密措施之保密可采取分段,在不同地点物理封存的方式,以增加他人获取的难度。

5、废品处理

该段布局犹如将圆圈切断,避免陷入循环往复被侵权的怪圈。实践中,曾出现软件权利人不注重主观上认为的废品(硬件、软件)而随意丢弃的事例。事后,与权利人解除劳动合同关系的技术人员就“废品再利用”,为终端客户进行维修而获利,而无法维权的境地。事先,如与用户签订强制售后协议的,会涉嫌垄断及存在显失公平的情况。

所以,为防止上述情况的发生,对可能复活的产品,建议做彻底毁灭性处理。虽然,暴力行为只能毁灭其宿主,但毕竟可多一道防火墙也。电影《变形金刚2》中,如美军事先将威震天作粉碎性处理,而非丢弃海底的,也不会霸天虎首领率众卷土重来的灾难了。

有以上初步布局后,一旦发生侵权,对权利人而言,容易判断侵权内容,法律层面,多道防线可以产生多道防火墙。

发生侵权事件后,权利人可从外观判断侵权内容。第一,从外观上判断是否侵犯了专利权,是否侵犯了商标权。第二,拆开后,根据PCB板、集成电路块之编码,可判断PCB板是否被更换。如PCB板被更换,软件被违法复制的可能性较大。同时可以判断是否侵犯了PCB板上的商标权。第三,如出现外观设计不同,而功能类似(同)的产品,可检测其后门程序,看是否存在权利人事先嵌入之固化信息,以判断侵权事实。即在涉嫌侵权的产品上输入特定密码,即可出现权利人预设的信息。第四,即便目标程序被滥用,如源程序的保密工作到位的,可及时推出升级版本。

结论

以上论述为笔者近年来经办各类软件著作权案件后的思考。现在,知识产权法律体系确实够强大、超前。律师通过诉讼后,如有心研究,必然抽象出同类案件可能存在的薄弱环节。所以,律师如会攻击,还会构筑防御工事,会使自己的专业更全面,能更好地为当事人服务。

实践中,当事人通常把律师当做消防员,起火了,浇灭一下,如无预设的防御系统及成燎原之势后,恐企业已处膏肓境地也。

生活中,没有同样的两片树叶,原此文能给知识产权领域的同行提供借鉴,能给软件行业的主体提供思路。笔者相信,软件行业涉及的法律问题应该是同质的。

注释:

[1]郑成思著:《版权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8月第2版,第69-70页。

[2]参见1991年6月4日颁布,同年10月1日施行的《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第15条、24条。

[3]郑成思著:《版权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8月第2版,第172页。

[4]参见中国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网,北川善太郎先生------旅日考察见闻拾零,作者岳利浩。

[5]参见《2008年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著作权案例要点及评析》(上),作者陈锦川。

侵权防御系统范文篇3

关键词:知识产权\软件\独创性\防御体系

上世纪80年代,国人在海外影视剧中看到了电子计算机,给人以高科技产品,遥不可及的感觉。上世纪90年代初,计算机普及课程进入了大众课堂。21世纪后,因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人们通过电脑进行网上购物、办公成为现实。电脑真正成为人类生产工具之无限延长。

现在,计算机已成为人类生活不可缺少之工具,从太空科研至日常生活,均有之身影,只是取决于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技术含量、内容不同罢了。

计算机由硬件和软件两大部分构成。前者由计算机外壳、PCB板、集成电路模块等构成;后者以集成电路模块、电子元器件等磁质媒介为载体灌输其中。硬件适用《物权法》及《专利法》保护。后者的保护至今仍存在争论,大致有以版权法保护、类专利法保护,或两者之结合等方式进行规范。当人们对之还争论不休时,如基因之自然进化,软件本身又分裂出一种边缘客体,即半软件(固化软件),设计者初衷为反盗版,将程序“固化”在硬件中。如此形成之软件,很难归类为受专利法保护还是版权法保护,就如难以将南美之鸭嘴兽归类为兽类或禽类。届时,定然会出现将之规范的法律,这也符合法律滞后于经济、科技的发展规律。软件是指计算机程序及其有关文档。软件产生初期,或者说是经济发展之产物,未见有法律保护规范。初期,软件所有者可以保密方式获得经济利益,实质上掌握着垄断权。随着技术的发展、普及,涉及程序的任何代码均可为专业人士所识别;在软件中预设之加密程序亦无一例外地会遇到“解密”的反措施,故此,用专门的法律来保护软件,就显得必要了。

1972年,菲律宾首先将软件纳入其版权法中,列为文学艺术作品中。经济利益的驱动,使得版权出口大国美国不遗余力地推动版权立法的进程。美国在20世纪50年代即成为《世界版权公约》的缔约国。

1988年底其正式加入《伯尔尼公约》。1985年,在美国的推动下,日本吸收了通产省和文部省的意见,将软件纳入版权保护范围,同时又吸收了通产省关于将之纳入“类专利”保护内容的意见[1]。

1991年,中国颁布了《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但作特殊处理,要点在于将“登记”作为诉讼的前提;保护期为25年,可续展一次等[2]。

但在1992年初的《中美知识产权谅解备忘录》中承诺删除,现在施行的《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已与国际接轨,有些特殊规定甚至走在了发达国家的前面。

一、自动产生权利之软件著作权

《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第五条规定:中国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其所开发的软件,不论是否发表,依照本条例享有著作权。第七条规定:软件著作权人可以向国务院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认定的软件登记机构办理登记。软件登记机构发放的登记证明文件是登记事项的初步证明。因著作权自动产生的特殊点,存在强弱不定的尴尬局面。一方面,因其无须登记产生,省却了行政许可环节,使作者在完成作品后随时可主张权利;另一方面,权利意识不强者会陷入因无法证实权利取得时间而败诉的困境,加之附着于高科技产品中,更令处理人员会产生玄乎、畏难等情绪。

二、著作权法保护作品,不保护其载体

可复制性乃软件与其他类型知识产权的共性。《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二条规定:著作权法所称作品,是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成果。米芾的《蜀素帖》,以之“狮子扑象”之势倾倒无数后人,有作为书法艺术进行欣赏的、临摹的,有复制于高档布料作装饰品的,也有刻制于紫砂杯上作修身养性用的。若该作品仍在保护期内,法律要保护的乃是附着于纸上、布料上、紫砂杯上的文字作品,而非附着文字的的载体。这样就不难理解文字、图案等作品可附着于不同的材质上,作者可以行使复制权而收取版权费。实践中,因不理解著作权法保护附着物上的形,而出现将某作品换载体而自认为不侵权的“假象守法”情况,例如将他人创作的美丽蝴蝶自T恤转至领带上的实例。当然,这与《著作权法》不像《婚姻法》那么大众化直接有关。上世纪40年代,郭沫若、、王若飞等人,均承认常书鸿先生的敦煌临摹作品为“创作”[3]。但他们并不知道常书鸿高超的绘画技巧是不受版权法保护的。因为,关于临摹作品,只是非接触性的复制,如果说要保护,法律保护的范围是临摹件与原作的不同部分,换句话说,临摹作品离原作越远,独创性成分就越高,受著作权法保护的范围就越宽,当然,离得太远就不是临摹了。

同类事物有其相同的本质,商标、专利、商业秘密,软件概莫能外。软件作品常规以集成电路模块、PCB板等元器件为载体,如要分析,理解其权利构成,完全可以把软件视为蝴蝶,而将电子元器件视为T恤。

随着科技的发展,软件作品的传播通过进化,又发展出相对无载体的情况,开始脱离“宿主”而独立[4]。其伴随作品数字化技术发展的出现,其销售过程与持U盘在计算机上复制文件的原理是一致的,只是拉长了距离,以有线或无线的方式进行。

三、法律保护独创性的软件作品

软件虽作为著作权法保护的一部分,但其是那么地与众不同,以致于立法者不得不将之单独立法,以规范特殊部分。关于此节内容,常规可表述为“著作权法保护作品的形,而非其神”,但如此归纳,对非标作品显然不合适,如软件作品,法律并非保护常人在屏幕上可欣赏的,而是源代码与目标程序。对此,非专业人士根本无法读懂,所以,也无法谈及作品的神韵问题。或者说,软件作品是不存在令人赞叹的神的,例如沙孟海书法作品中蕴含的遒劲之气。

相同的镜像显示内容可由不同的目标程序来实现。所以,单凭屏幕上的图文相似与否来断定是否侵权是不可靠的。如武松只有一个,但描述其形象的手法有许多。

独创性也称原创性或初创性,是指一部作品是作者独立创作产生的,是作者独立构思的产物,不是对已有作品的模仿、抄袭。对独创性应作以下理解:

独创性包含“独立完成”和“创作性”两个方面的内容。“独立完成”,即作品源于作者,是由作者通过独立构思、创作产生的,而不是来自模仿、抄袭他人的作品。“创作性”,即要有作者的个性,要有某种属于作者个人所特有的东西,或者说作品中存在有作者的取舍、选择、安排、设计等。不同的人,做法不一样,体现出了作者的选择、判断和个性。

独创性是指表达的独创性,即独创性存在于有作者的个性、有作者的取舍、安排的表达形式或者表达方式之中。在判断是否有独创性时,应从表达中寻找。

独创性高度的要求不高。只要具有稍许的个性、创造性,作品中体现出了作者哪怕是微小的取舍、选择、安排、设计,就应认为具有了独创性。

在有些情况下,有些表达的独创性是显而易见的,容易认定;但有时,则难以仅凭主张权利的客体本身直接做出判断。在这样情况下,从实践出发,可以通过分析是否存在多种表达的可能性,或者比较几种表达的差异性、表达是否有艺术性等几个角度来判断是否有独创性。即:通过分析,如果存在着多种表达的可能性,可以认定该表达具有独创性;通过比较,如果某一表达与其他表达相比存在着差异,可以认定该表达具有独创性;通过观察,如果表达显示出艺术性的,可以认定该表达具有独创性。

同时,在判断是否具备独创性时,应当将表达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而不应将表达割裂开来。因为,单独来看某一部分可能没有意义,但把不同部分组合起来就有可能产生新的“效果”[5]。

四、软件作品的邻接权

邻接权,更为确切的提法,应当是作品传播权。邻接权是从英文直译过来的版权术语。我国版权立法从德文之翻译,采用-有关权[6]。

早期的邻接权只保护表演者权,在德国首先得到保护。如果邻接权乃随着表演的出现而产生,我国应当是有文献记载最早产生的国家,例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滥竽充数等,至少可以证实,古代中国,集体和个人表演活动是普遍存在的。

邻接权分为表演者权,录制者权与广播组织者权。世界各国对之规范不一,大致分为仅保护一类和组合保护的,我国对之全保护。

具体到软件作品,就现有科技状态,出版、录像、电视台播放时可行的;表演、录像、广播电台播放暂不可行。

计算机语言供该专业领域使用,最终目的为可供机读,进而为人类服务。其不是为普通大众阅读、欣赏而创作,所以,有非专业人士不可识别的特点。如此一来,作为民法特别法中的特例,计算机程序至少在目前与传统作品有显著区别。

(一)可以享有之邻接权

无论是源程序或目标程序,在常人看来,与吐火罗文或西夏文字一致,就是无法阅读的文字,但专业人士例外。所以,传播此类符号对交流、学习提高此领域的专业水准也就显得必要了。

《著作权法》第四章第一节中规定的“图书、报刊的出版”对软件作品可适用,套用前述,只是将之改变载体而已。第三章中规定的录音、录像部分亦适用软件作品。该部分之权利形成大致分为:1、非接触性摄制(复制)软件作品。法律角度,类似《著作权法》第22条规定的非接触性复制、陈列在公共场所的艺术作品一致。2、摄制类似教导软件作品之场景。指类似教育方式的摄制,有直接摄制软件作品的情况,亦有人类传播、交流软件作品过程中发出的声音。

第三章第四节规定的电视台播放权形态与上述录音录像权类似,只是在目前的文明情况下,结合上述播放已摄制的类似教导软件作品之场景中,部分程序无法以言行来表达,故无法进行电视播放。

(二)目前无法享有之邻接权

在现有的法律框架下,除了上述几类邻接权外,对软件作品,暂不存在表演者权和广播权。

限于目前之技术,软件作品是机读作品,创设目的非人类欣赏作品,故无法进行表演和朗诵。

当然,随着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语言如成为普通大众可直接识别的语言,那是可能的。上述两类权利可无缝对接为软件作品的邻接权,可能要借助某种仪器,如红外线望远镜利用光学原理可以在夜间识别物体。但某类法律客体是否需要产生新的权利,就类似物竞天择,视经济发展及人类的实际需求而定,否则,只能停留在理论探讨,而无实践应用意义。

上述阐述,目的在于梳理软件作品的历史、权能。理解了作品与载体、法律保护独创性之作品、不保护构思、处理过程,操作方法等内容后,对照法条即不难知悉权利之所在,知其所以然后,才可谈及权利主张问题。著作权法作为舶来品,在新中国成立后,发展轨迹也就数十年,司法机构亦边学边用。如此,也就不难理解“窃书不为盗”的观念以及微软黑屏事件无果而终自然正常。在国家不断加大知识产权犯罪打击力度,乃至上升为强国富民的战略高度后,相信国民关于此领域的法制意识会不断提升,离人人喊打的日子不过是时间问题。从历史角度看待,几十年工夫不过一霎那而已。1949年10月1日至今,中国的法治进展有目共睹,知识产权方面的立法在入世以后,与发达国家是完全接轨的,软件作品保护方面甚至领先于欧美发达国家。不过,平心而论,一个国家的整体知识产权水准达到一定高度是有利于激励创新,推动国家整体文化的发展的。考察发达国家的发展过程,无不是从鼓励流汗到激励流智慧的。从万历年间的欧洲国家至1854年的日本被佩里准将叩开门户之时,当时,他们与中国并驾齐驱的,我们之所以暂时落后,与没有激发创新的制度有直接的关系。

五、软件侵权防御系统构建之思路

权利之所在、胜诉之所在。以上大篇幅地介绍法律关于软件作品的保护性规定,目的在于激活权利人的权利意识,就如练功得先扎马步、臂力的道理是一致的。有了一定基础后,才可谈及综合、有效地利用现有权利,设计保护体系。

(一)权利之固化

我国对著作权之取得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登记取得到自动取得的历史沿革。权利自动取得如无法律常识或操作经验的,容易陷入吃哑巴亏的境地。实践中,侵权人会抗辩权利人侵其权,因为原告难以证实权利取得的最初时间。而传统作品往往可以公开发表的资料来证实时间点。故软件作品相对于传统作品,关于权利取得的时间点,有着更不易固定的特点。

1、进行版权登记

实践中,部分权利人不知有此门道,得知后如获至宝。部分权利人明知而不为之,原因在于权利人为适应市场竞争,程序升级频率较高。对于后者,建议对首次完成的作品进行登记。对升级版可根据情况分段登记。据了解,虽然市面上的软件作品会隔时推出升级版本,但与原作相较,本质上仍为同一作品[7]。所以,结合司法实践,分段登记可达到证明权利取得、延续的商务和法律目的。

2、请公证机构进行保全

此法与版权登记可以起到一致的效果,不过法定效力及操作人员之专业程度定然小于前者。方式可采取较原始之物力封存形式。如发生纠纷,拆封比较源程序、目标程序即可。

(二)在源程序中嵌入权利要求

流汗的国家出口的是整船整柜的汇聚原材料、人力的产品,而对应换回的可能就是一块芯片,甚至就是几组数字、密码。知识产权的可复制性、价值型或竞争优势就此体现。当然,不是说“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不重要,只是落脚点和价值性不一样,袁隆平将水稻突破830斤/亩就是一个明证[8]。

具体做法为权利人在设计源程序中分段写入权利人特有的程序识别内容。具体到目标程序,输入特定字符可显示预设的特定内容,如企业名称,联系方式等限定性词汇,一旦发生侵权,亦为证实权利所在的有力证据。以上只是提供两段思路,希望编程领域的专业人士对此会有所启发。

(三)技术上设多道使用许可门槛

需在线使用或升级的的软件的反盗版方式日臻成熟,权利人会允许需求者下载软件,收费后发送一组数字给需求者作为钥匙。且该软件只允许特定范围内使用,这取决于约定。如果使用者破解保护措施后复制使用的,只要在线使用,权利人即可精确知悉被盗版的具体情况。

(四)综合利用现有权利,有效建立保护体系

如果说处理担保纠纷以打通任督二脉,横贯债法、物权法为前提,那么处理知识产权纠纷就好比打左右不同招式之通臂拳,对法律体系偏食者难以达到宏观地把握全局的效果。

以某一输入程序的集成电路模块为例,其就可能包含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用权、专利权、商标权、版权、商业秘密权等知识产权权利。所以设计反侵权防御系统及进行维权时,就应当全局考察自身拥有的权利,然后审时度势进行维权。

软件作品反侵权防御系统,大致可作以下布局,以达到反侵权及提高维权概率的目的。

1、硬件

该部分可申请专利保护,外壳可结合内在材料的状态作结合型的权利设计。如技术含量不能达到发明、使用新型层面的,建议将PCB板、螺丝座、接线端口等与外观设计较好地结合,以增加侵权难度的目的。

2、商标权

权利人如有商标的,且在涉及产品或服务上有注册的,建议尽可能多地、规范地使用商标标识。没有的,可补正。侵权人如印制或不印或反向假冒商标专用权的,均可构成侵权。

3、PCB板之编码

PCB板存在有或无编码的情况,后者可进行印制补充,前者应弄清编码的含义。对之进行登记后,如产生侵权的,可进行比对确定。

4、源代码之保密

源代码如符合《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条规定的秘密性、保密性、价值型(或带来竞争优势)的三性要求的,可确认为商业秘密。鉴于商业秘密的特点,一旦被泄露,价值或贬损甚至一文不名,故有必要对之采取相应的保密措施之保密可采取分段,在不同地点物理封存的方式,以增加他人获取的难度。

5、废品处理

该段布局犹如将圆圈切断,避免陷入循环往复被侵权的怪圈。实践中,曾出现软件权利人不注重主观上认为的废品(硬件、软件)而随意丢弃的事例。事后,与权利人解除劳动合同关系的技术人员就“废品再利用”,为终端客户进行维修而获利,而无法维权的境地。事先,如与用户签订强制售后协议的,会涉嫌垄断及存在显失公平的情况。

所以,为防止上述情况的发生,对可能复活的产品,建议做彻底毁灭性处理。虽然,暴力行为只能毁灭其宿主,但毕竟可多一道防火墙也。电影《变形金刚2》中,如美军事先将威震天作粉碎性处理,而非丢弃海底的,也不会霸天虎首领率众卷土重来的灾难了。

有以上初步布局后,一旦发生侵权,对权利人而言,容易判断侵权内容,法律层面,多道防线可以产生多道防火墙。

发生侵权事件后,权利人可从外观判断侵权内容。第一,从外观上判断是否侵犯了专利权,是否侵犯了商标权。第二,拆开后,根据PCB板、集成电路块之编码,可判断PCB板是否被更换。如PCB板被更换,软件被违法复制的可能性较大。同时可以判断是否侵犯了PCB板上的商标权。第三,如出现外观设计不同,而功能类似(同)的产品,可检测其后门程序,看是否存在权利人事先嵌入之固化信息,以判断侵权事实。即在涉嫌侵权的产品上输入特定密码,即可出现权利人预设的信息。第四,即便目标程序被滥用,如源程序的保密工作到位的,可及时推出升级版本。

结论

以上论述为笔者近年来经办各类软件著作权案件后的思考。现在,知识产权法律体系确实够强大、超前。律师通过诉讼后,如有心研究,必然抽象出同类案件可能存在的薄弱环节。所以,律师如会攻击,还会构筑防御工事,会使自己的专业更全面,能更好地为当事人服务。

实践中,当事人通常把律师当做消防员,起火了,浇灭一下,如无预设的防御系统及成燎原之势后,恐企业已处膏肓境地也。

生活中,没有同样的两片树叶,原此文能给知识产权领域的同行提供借鉴,能给软件行业的主体提供思路。笔者相信,软件行业涉及的法律问题应该是同质的。

注释:

[1]郑成思著:《版权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8月第2版,第69-70页。

[2]参见1991年6月4日颁布,同年10月1日施行的《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第15条、24条。

[3]郑成思著:《版权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8月第2版,第172页。

[4]参见/file/2009061615227.html(中国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网),北川善太郎先生------旅日考察见闻拾零,作者岳利浩。

[5]参见《2008年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著作权案例要点及评析》(上),作者陈锦川。

侵权防御系统范文篇4

关键词:知识产权\软件\独创性\防御体系

上世纪80年代,国人在海外影视剧中看到了电子计算机,给人以高科技产品,遥不可及的感觉。上世纪90年代初,计算机普及课程进入了大众课堂。21世纪后,因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人们通过电脑进行网上购物、办公成为现实。电脑真正成为人类生产工具之无限延长。

现在,计算机已成为人类生活不可缺少之工具,从太空科研至日常生活,均有之身影,只是取决于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技术含量、内容不同罢了。

计算机由硬件和软件两大部分构成。前者由计算机外壳、PCB板、集成电路模块等构成;后者以集成电路模块、电子元器件等磁质媒介为载体灌输其中。硬件适用《物权法》及《专利法》保护。后者的保护至今仍存在争论,大致有以版权法保护、类专利法保护,或两者之结合等方式进行规范。当人们对之还争论不休时,如基因之自然进化,软件本身又分裂出一种边缘客体,即半软件(固化软件),设计者初衷为反盗版,将程序“固化”在硬件中。如此形成之软件,很难归类为受专利法保护还是版权法保护,就如难以将南美之鸭嘴兽归类为兽类或禽类。届时,定然会出现将之规范的法律,这也符合法律滞后于经济、科技的发展规律。软件是指计算机程序及其有关文档。软件产生初期,或者说是经济发展之产物,未见有法律保护规范。初期,软件所有者可以保密方式获得经济利益,实质上掌握着垄断权。随着技术的发展、普及,涉及程序的任何代码均可为专业人士所识别;在软件中预设之加密程序亦无一例外地会遇到“解密”的反措施,故此,用专门的法律来保护软件,就显得必要了。

1972年,菲律宾首先将软件纳入其版权法中,列为文学艺术作品中。经济利益的驱动,使得版权出口大国美国不遗余力地推动版权立法的进程。美国在20世纪50年代即成为《世界版权公约》的缔约国。1988年底其正式加入《伯尔尼公约》。1985年,在美国的推动下,日本吸收了通产省和文部省的意见,将软件纳入版权保护范围,同时又吸收了通产省关于将之纳入“类专利”保护内容的意见。

1991年,中国颁布了《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但作特殊处理,要点在于将“登记”作为诉讼的前提;保护期为25年,可续展一次等。

但在1992年初的《中美知识产权谅解备忘录》中承诺删除,现在施行的《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已与国际接轨,有些特殊规定甚至走在了发达国家的前面。

一、自动产生权利之软件著作权

《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第五条规定:中国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其所开发的软件,不论是否发表,依照本条例享有著作权。第七条规定:软件著作权人可以向国务院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认定的软件登记机构办理登记。软件登记机构发放的登记证明文件是登记事项的初步证明。因著作权自动产生的特殊点,存在强弱不定的尴尬局面。一方面,因其无须登记产生,省却了行政许可环节,使作者在完成作品后随时可主张权利;另一方面,权利意识不强者会陷入因无法证实权利取得时间而败诉的困境,加之附着于高科技产品中,更令处理人员会产生玄乎、畏难等情绪。

二、著作权法保护作品,不保护其载体

可复制性乃软件与其他类型知识产权的共性。《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二条规定:著作权法所称作品,是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成果。米芾的《蜀素帖》,以之“狮子扑象”之势倾倒无数后人,有作为书法艺术进行欣赏的、临摹的,有复制于高档布料作装饰品的,也有刻制于紫砂杯上作修身养性用的。若该作品仍在保护期内,法律要保护的乃是附着于纸上、布料上、紫砂杯上的文字作品,而非附着文字的的载体。这样就不难理解文字、图案等作品可附着于不同的材质上,作者可以行使复制权而收取版权费。实践中,因不理解著作权法保护附着物上的形,而出现将某作品换载体而自认为不侵权的“假象守法”情况,例如将他人创作的美丽蝴蝶自T恤转至领带上的实例。当然,这与《著作权法》不像《婚姻法》那么大众化直接有关。上世纪40年代,郭沫若、、王若飞等人,均承认常书鸿先生的敦煌临摹作品为“创作”。但他们并不知道常书鸿高超的绘画技巧是不受版权法保护的。因为,关于临摹作品,只是非接触性的复制,如果说要保护,法律保护的范围是临摹件与原作的不同部分,换句话说,临摹作品离原作越远,独创性成分就越高,受著作权法保护的范围就越宽,当然,离得太远就不是临摹了。

同类事物有其相同的本质,商标、专利、商业秘密,软件概莫能外。软件作品常规以集成电路模块、PCB板等元器件为载体,如要分析,理解其权利构成,完全可以把软件视为蝴蝶,而将电子元器件视为T恤。

随着科技的发展,软件作品的传播通过进化,又发展出相对无载体的情况,开始脱离“宿主”而独立。其伴随作品数字化技术发展的出现,其销售过程与持U盘在计算机上复制文件的原理是一致的,只是拉长了距离,以有线或无线的方式进行。

三、法律保护独创性的软件作品

软件虽作为著作权法保护的一部分,但其是那么地与众不同,以致于立法者不得不将之单独立法,以规范特殊部分。关于此节内容,常规可表述为“著作权法保护作品的形,而非其神”,但如此归纳,对非标作品显然不合适,如软件作品,法律并非保护常人在屏幕上可欣赏的,而是源代码与目标程序。对此,非专业人士根本无法读懂,所以,也无法谈及作品的神韵问题。或者说,软件作品是不存在令人赞叹的神的,例如沙孟海书法作品中蕴含的遒劲之气。

相同的镜像显示内容可由不同的目标程序来实现。所以,单凭屏幕上的图文相似与否来断定是否侵权是不可靠的。如武松只有一个,但描述其形象的手法有许多。

独创性也称原创性或初创性,是指一部作品是作者独立创作产生的,是作者独立构思的产物,不是对已有作品的模仿、抄袭。对独创性应作以下理解:

独创性包含“独立完成”和“创作性”两个方面的内容。“独立完成”,即作品源于作者,是由作者通过独立构思、创作产生的,而不是来自模仿、抄袭他人的作品。“创作性”,即要有作者的个性,要有某种属于作者个人所特有的东西,或者说作品中存在有作者的取舍、选择、安排、设计等。不同的人,做法不一样,体现出了作者的选择、判断和个性。

独创性是指表达的独创性,即独创性存在于有作者的个性、有作者的取舍、安排的表达形式或者表达方式之中。在判断是否有独创性时,应从表达中寻找。

独创性高度的要求不高。只要具有稍许的个性、创造性,作品中体现出了作者哪怕是微小的取舍、选择、安排、设计,就应认为具有了独创性。

在有些情况下,有些表达的独创性是显而易见的,容易认定;但有时,则难以仅凭主张权利的客体本身直接做出判断。在这样情况下,从实践出发,可以通过分析是否存在多种表达的可能性,或者比较几种表达的差异性、表达是否有艺术性等几个角度来判断是否有独创性。即:通过分析,如果存在着多种表达的可能性,可以认定该表达具有独创性;通过比较,如果某一表达与其他表达相比存在着差异,可以认定该表达具有独创性;通过观察,如果表达显示出艺术性的,可以认定该表达具有独创性。

同时,在判断是否具备独创性时,应当将表达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而不应将表达割裂开来。因为,单独来看某一部分可能没有意义,但把不同部分组合起来就有可能产生新的“效果”。

四、软件作品的邻接权

邻接权,更为确切的提法,应当是作品传播权。邻接权是从英文直译过来的版权术语。我国版权立法从德文之翻译,采用-有关权。

早期的邻接权只保护表演者权,在德国首先得到保护。如果邻接权乃随着表演的出现而产生,我国应当是有文献记载最早产生的国家,例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滥竽充数等,至少可以证实,古代中国,集体和个人表演活动是普遍存在的。

邻接权分为表演者权,录制者权与广播组织者权。世界各国对之规范不一,大致分为仅保护一类和组合保护的,我国对之全保护。

具体到软件作品,就现有科技状态,出版、录像、电视台播放时可行的;表演、录像、广播电台播放暂不可行。

计算机语言供该专业领域使用,最终目的为可供机读,进而为人类服务。其不是为普通大众阅读、欣赏而创作,所以,有非专业人士不可识别的特点。如此一来,作为民法特别法中的特例,计算机程序至少在目前与传统作品有显著区别。

(一)可以享有之邻接权

无论是源程序或目标程序,在常人看来,与吐火罗文或西夏文字一致,就是无法阅读的文字,但专业人士例外。所以,传播此类符号对交流、学习提高此领域的专业水准也就显得必要了。

《著作权法》第四章第一节中规定的“图书、报刊的出版”对软件作品可适用,套用前述,只是将之改变载体而已。第三章中规定的录音、录像部分亦适用软件作品。该部分之权利形成大致分为:1、非接触性摄制(复制)软件作品。法律角度,类似《著作权法》第22条规定的非接触性复制、陈列在公共场所的艺术作品一致。2、摄制类似教导软件作品之场景。指类似教育方式的摄制,有直接摄制软件作品的情况,亦有人类传播、交流软件作品过程中发出的声音。

第三章第四节规定的电视台播放权形态与上述录音录像权类似,只是在目前的文明情况下,结合上述播放已摄制的类似教导软件作品之场景中,部分程序无法以言行来表达,故无法进行电视播放。

(二)目前无法享有之邻接权

在现有的法律框架下,除了上述几类邻接权外,对软件作品,暂不存在表演者权和广播权。

限于目前之技术,软件作品是机读作品,创设目的非人类欣赏作品,故无法进行表演和朗诵。

当然,随着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语言如成为普通大众可直接识别的语言,那是可能的。上述两类权利可无缝对接为软件作品的邻接权,可能要借助某种仪器,如红外线望远镜利用光学原理可以在夜间识别物体。但某类法律客体是否需要产生新的权利,就类似物竞天择,视经济发展及人类的实际需求而定,否则,只能停留在理论探讨,而无实践应用意义。

上述阐述,目的在于梳理软件作品的历史、权能。理解了作品与载体、法律保护独创性之作品、不保护构思、处理过程,操作方法等内容后,对照法条即不难知悉权利之所在,知其所以然后,才可谈及权利主张问题。著作权法作为舶来品,在新中国成立后,发展轨迹也就数十年,司法机构亦边学边用。如此,也就不难理解“窃书不为盗”的观念以及微软黑屏事件无果而终自然正常。在国家不断加大知识产权犯罪打击力度,乃至上升为强国富民的战略高度后,相信国民关于此领域的法制意识会不断提升,离人人喊打的日子不过是时间问题。从历史角度看待,几十年工夫不过一霎那而已。1949年10月1日至今,中国的法治进展有目共睹,知识产权方面的立法在入世以后,与发达国家是完全接轨的,软件作品保护方面甚至领先于欧美发达国家。不过,平心而论,一个国家的整体知识产权水准达到一定高度是有利于激励创新,推动国家整体文化的发展的。考察发达国家的发展过程,无不是从鼓励流汗到激励流智慧的。从万历年间的欧洲国家至1854年的日本被佩里准将叩开门户之时,当时,他们与中国并驾齐驱的,我们之所以暂时落后,与没有激发创新的制度有直接的关系。

五、软件侵权防御系统构建之思路

权利之所在、胜诉之所在。以上大篇幅地介绍法律关于软件作品的保护性规定,目的在于激活权利人的权利意识,就如练功得先扎马步、臂力的道理是一致的。有了一定基础后,才可谈及综合、有效地利用现有权利,设计保护体系。

(一)权利之固化

我国对著作权之取得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登记取得到自动取得的历史沿革。权利自动取得如无法律常识或操作经验的,容易陷入吃哑巴亏的境地。实践中,侵权人会抗辩权利人侵其权,因为原告难以证实权利取得的最初时间。而传统作品往往可以公开发表的资料来证实时间点。故软件作品相对于传统作品,关于权利取得的时间点,有着更不易固定的特点。

1、进行版权登记

实践中,部分权利人不知有此门道,得知后如获至宝。部分权利人明知而不为之,原因在于权利人为适应市场竞争,程序升级频率较高。对于后者,建议对首次完成的作品进行登记。对升级版可根据情况分段登记。据了解,虽然市面上的软件作品会隔时推出升级版本,但与原作相较,本质上仍为同一作品。所以,结合司法实践,分段登记可达到证明权利取得、延续的商务和法律目的。

2、请公证机构进行保全

此法与版权登记可以起到一致的效果,不过法定效力及操作人员之专业程度定然小于前者。方式可采取较原始之物力封存形式。如发生纠纷,拆封比较源程序、目标程序即可。

(二)在源程序中嵌入权利要求

流汗的国家出口的是整船整柜的汇聚原材料、人力的产品,而对应换回的可能就是一块芯片,甚至就是几组数字、密码。知识产权的可复制性、价值型或竞争优势就此体现。当然,不是说“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不重要,只是落脚点和价值性不一样,袁隆平将水稻突破830斤/亩就是一个明证。

具体做法为权利人在设计源程序中分段写入权利人特有的程序识别内容。具体到目标程序,输入特定字符可显示预设的特定内容,如企业名称,联系方式等限定性词汇,一旦发生侵权,亦为证实权利所在的有力证据。以上只是提供两段思路,希望编程领域的专业人士对此会有所启发。

(三)技术上设多道使用许可门槛

需在线使用或升级的的软件的反盗版方式日臻成熟,权利人会允许需求者下载软件,收费后发送一组数字给需求者作为钥匙。且该软件只允许特定范围内使用,这取决于约定。如果使用者破解保护措施后复制使用的,只要在线使用,权利人即可精确知悉被盗版的具体情况。

(四)综合利用现有权利,有效建立保护体系

如果说处理担保纠纷以打通任督二脉,横贯债法、物权法为前提,那么处理知识产权纠纷就好比打左右不同招式之通臂拳,对法律体系偏食者难以达到宏观地把握全局的效果。以某一输入程序的集成电路模块为例,其就可能包含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用权、专利权、商标权、版权、商业秘密权等知识产权权利。所以设计反侵权防御系统及进行维权时,就应当全局考察自身拥有的权利,然后审时度势进行维权。

软件作品反侵权防御系统,大致可作以下布局,以达到反侵权及提高维权概率的目的。

1、硬件

该部分可申请专利保护,外壳可结合内在材料的状态作结合型的权利设计。如技术含量不能达到发明、使用新型层面的,建议将PCB板、螺丝座、接线端口等与外观设计较好地结合,以增加侵权难度的目的。

2、商标权

权利人如有商标的,且在涉及产品或服务上有注册的,建议尽可能多地、规范地使用商标标识。没有的,可补正。侵权人如印制或不印或反向假冒商标专用权的,均可构成侵权。

3、PCB板之编码

PCB板存在有或无编码的情况,后者可进行印制补充,前者应弄清编码的含义。对之进行登记后,如产生侵权的,可进行比对确定。

4、源代码之保密

源代码如符合《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条规定的秘密性、保密性、价值型(或带来竞争优势)的三性要求的,可确认为商业秘密。鉴于商业秘密的特点,一旦被泄露,价值或贬损甚至一文不名,故有必要对之采取相应的保密措施之保密可采取分段,在不同地点物理封存的方式,以增加他人获取的难度。

5、废品处理

该段布局犹如将圆圈切断,避免陷入循环往复被侵权的怪圈。实践中,曾出现软件权利人不注重主观上认为的废品(硬件、软件)而随意丢弃的事例。事后,与权利人解除劳动合同关系的技术人员就“废品再利用”,为终端客户进行维修而获利,而无法维权的境地。事先,如与用户签订强制售后协议的,会涉嫌垄断及存在显失公平的情况。

所以,为防止上述情况的发生,对可能复活的产品,建议做彻底毁灭性处理。虽然,暴力行为只能毁灭其宿主,但毕竟可多一道防火墙也。电影《变形金刚2》中,如美军事先将威震天作粉碎性处理,而非丢弃海底的,也不会霸天虎首领率众卷土重来的灾难了。

有以上初步布局后,一旦发生侵权,对权利人而言,容易判断侵权内容,法律层面,多道防线可以产生多道防火墙。

发生侵权事件后,权利人可从外观判断侵权内容。第一,从外观上判断是否侵犯了专利权,是否侵犯了商标权。第二,拆开后,根据PCB板、集成电路块之编码,可判断PCB板是否被更换。如PCB板被更换,软件被违法复制的可能性较大。同时可以判断是否侵犯了PCB板上的商标权。第三,如出现外观设计不同,而功能类似(同)的产品,可检测其后门程序,看是否存在权利人事先嵌入之固化信息,以判断侵权事实。即在涉嫌侵权的产品上输入特定密码,即可出现权利人预设的信息。第四,即便目标程序被滥用,如源程序的保密工作到位的,可及时推出升级版本。

结论

以上论述为笔者近年来经办各类软件著作权案件后的思考。现在,知识产权法律体系确实够强大、超前。律师通过诉讼后,如有心研究,必然抽象出同类案件可能存在的薄弱环节。所以,律师如会攻击,还会构筑防御工事,会使自己的专业更全面,能更好地为当事人服务。

侵权防御系统范文篇5

(1)概念。计算机软件是计算机运行系统当中相关程序及文档的总称,在计算机运用、满足人们操作需要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程序是一系列特定的数码编制,文档由一系列的数据资料组成,主要是给用户看,不需要装入机器运行,而程序必须装入机器才能运行。

(2)类型。就类型来看,计算机软件包括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系统软件指的是各种维护计算机运行所必须的操作系统,对计算机的正常运行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具体包括数据库管理、编译器、文件系统管理、驱动管理等。应用软件主要是为了具体应用,以完成特定的任务,其类型多种多样,例如,管理软件、游戏软件、工具软件、控制软件等。

2计算机软件安全问题分析

(1)软件的质量问题。由于受到技术、人员等因素的限制,计算机软件不可能万无一失,多少会存在着一定的安全漏洞,从而影响软件的安全性,给其正常运行带来一定的威胁。

(2)非法复制。目前市场上软件的非法复制十分普遍。计算机软件开发是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作,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是不法分子在利润的驱动下,对计算机软件进行任意复制,严重侵害正规计算机软件的知识产权,也严重威胁着计算机软件的安全。

(3)黑客攻击。这是影响计算机软件安全的重要因素。网络具有虚拟性,网监人员也不能及时定位和发现黑客,难以对黑客的违法犯罪行为进行查处。

(4)软件跟踪。计算机软件开发出来后总有人对其进行跟踪,窃取软件源码,实现对软件的动态破译。软件跟踪比较常见的形式是静态跟踪和动态跟踪,不仅影响计算机软件的正常运行,也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

(5)计算机软件病毒。计算机病毒具有突发性、传染性、破坏性等特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病毒的种类也越来越多,传播速度和方式更为隐蔽,破坏性也更大,给计算机运行和软件的安全保证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6)内部权限混用。计算机软件用户账号一般只能由本人使用,如果给他人用,可能会出现安全配置不当的情形,形成系统上的漏洞,为黑客攻击提供了便利。

3计算机软件安全问题的成因分析

(1)系统自身方面。软件安全设计落后于破译技术,难以有效防止不法入侵和破坏,导致计算机软件泄露和损坏。另外,设计人员在编程中总留有后门和窗口,给软件的安全留下隐患。

(2)人为方面。用户缺乏安全意识,不懂得安全防护技术,给非法入侵提供了便利,影响计算机软件的安全。

(3)软件传输信道方面。传输信道的设计不完善,缺乏信号和设计屏蔽措施,容易被不法分子接收,进而对数据进行破坏,影响计算机软件的安全。

(4)其它方面。例如,安全管理体制不完善,安全防范技术落后,没有严格按照规定进行软件操作等,都会导致计算机软件安全问题的出现。

4计算机软件安全问题的防御措施

(1)做好计算机软件的安全设计工作。为了确保计算机软件的安全,在软件设计的时候就需要对软件安全问题进行全面考虑,并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具体需要做好以下工作:重视系统安全漏洞的检测设计,设计人员需要对软件系统漏洞进行定期扫描设计,这样一来,用户在使用的时候对存在的问题能够及时发现,并立即采取措施进行修复;重视对用户访问的认证和设计,对软件关键部分的访问路径进行用户名和密码加密,重视采取管理员身份验证手段,从而加强对目录、文件、设备等进行访问与操作的限制;重视源代码的保密设计工作,设计人员需要对源代码进行加密,确保计算机软件的安全。

(2)完善计算机软件相关的法律法规。有关部门需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采取法律手段确保计算机软件的安全。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大对盗版软件、软件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各级行政主管部门需要积极履行自己的职责,整顿和规范计算机软件市场,确保整个计算机软件市场规范和有序运行。同时还需要建立有效的监督体系,通过网上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及时发现存在的计算机软件盗版侵权现象,并立即查处,减少盗版和侵权现象的发生,净化整个计算机软件市场体系。

(3)提高计算机软件的安全保护意识。用户要学习相应的技术知识和法律法规,提高自身的软件安全意识,并在计算机软件的日常操作中严格遵循相关的规定。用户应该定期进行计算机软件系统的备份,日志的更新和恢复,做好软件日志系统的管理和控制工作,要时刻关注自己计算机的软件安全情况。在系统的提示下,对系统漏洞进行及时修复,并做好系统的升级工作。同时还需要定期查杀计算机病毒,确保计算机软件和整个系统的安全。

(4)做好计算机防火墙的设计工作。设计好防火墙能够有效地防御黑客的攻击,并能够形成一道有效的屏障,对进入到内部网络的数据流量进行监测,从而实现对计算机软件的有效保护,确保其安全运行。目前运用的是第三代防火墙技术,其工作原理是通过截获来自某个接口的数据包,对其中的信息进行检测,从而判断请求被允许或者被拒绝。该防火墙技术先进、检测速度快、安全性能高、配置和操作简单,适应了维护计算机软件安全问题的需要,在实际工作中有着广泛的运用。

(5)重视计算机软件的操作管理工作。为了确保计算机软件的安全,用户在进行软件操作的时候,必须严格遵循相应的规范,按照相关的规范和要求进行操作,以保障计算机软件的安全。与此同时,相关的管理部门还需要重视管理队伍建设,加强软件管理队伍的培训,提高他们的安全监测意识和安全控制技术,做好日常工作,确保计算机软件的安全运行。管理人员需要对软件系统日志进行全面的管理,确保数据库的完整性,定期审核和评估计算机软件系统的安全状况,实现对其运行的实时监控,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确保计算机软件的安全。

(6)加强计算机软件的实时监控工作。尽管防火墙能够实现对计算机软件的有效保护,但它是被动的防御系统,对病毒攻击的防御能力不强,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为了弥补这种缺陷,在计算机软件系统当中有必要设置实时入侵检测系统,从而实现对计算机软件的实时监测和控制。该软件实现了人工神经软件与专家系统的结合,是一种有效的软件入侵检测手段,能够对计算机软件的安全行为作出主动的监测和控制,对软件的情况实时记录,从而进一步保证整个计算机软件的安全。

5结束语

侵权防御系统范文篇6

一、侵权事实

由于奥林匹克运动的深远影响和巨大商业价值,兼之国际域名注册的完全开放性,针对中国奥林匹克运动的恶意国际域名注册与使用十分猖獗。

1、大量恶意注册与使用与奥林匹克与北京2008年奥运会等相关的各类国际域名

根据初步查证,含有“chinaolympic”(表示“中国奥林匹克”)的国际域名就多达65个,从“”(表示“中国奥林匹克”)到“”(表示“联合抵制中国奥林匹克”)不等。而含有“beijingolympic”(表示“北京奥林匹克”)的国际域名就多达134个,从“”(表示“北京奥林匹克”)到“”(表示“联合抵制北京奥林匹克”)不等。而含有“beijing2008”(表示“北京2008”)的国际域名更多达155个,从“”(表示“北京2008”)到“olympic-games-”(表示“奥林匹克运动会北京2008”)不等。上述域名的恶意注册人来自全球数十个国家或地区,其中以美国、韩国和中国为多。这些恶意抢注者对所注册的域名不是长期闲置,就是刊载与奥林匹克毫不相干的商业内容。

2、大量非法高价售卖被恶意抢注的与奥林匹克及北京2008年奥运会相关的各类国际域名

根据初步查证,通过各种方式,特别是利用国际互联网,正在被公开恶意售卖的与奥林匹克及北京2008年奥运会相关的各类国际域名多达一百多个,且索价惊人,最高报价竟达到一千万元人民币。举例如下:

二、侵权后果

域名抢注者的上述行为显系恶意侵权。在政治上严重损害了中国切实维护奥林匹克知识产权的庄严形象,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国际影响;在法律上严重违反了中国的法律法规和相关国际法律规定,侵害了奥林匹克相关权利人的知识产权;在事实上严重损害了奥林匹克相关权利人的无形资产,并已经造成难以估量的巨大损失;在后续影响上,损及了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组织准备工作。具体危害如下:

1、严重损害了中国切实维护奥林匹克知识产权的庄严形象

中国早就向全世界庄严承诺切实维护奥林匹克知识产权,并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而上述恶意抢注行为严重损害了中国切实维护奥林匹克知识产权的庄严形象,已经且仍在造成极为恶劣的政治影响。

2、严重妨碍了奥林匹克权利人的全球网络战略

在当今网络时代,利用网络技术来宣传奥林匹克精神早就成为惯例。而按照国际惯例,各国奥林匹克委员会企业在选择域名时通常将国别和“OLYMPIC”作为其域名的重要组成部分。如美国奥林匹克委员会(USOLYMPICCOMMITTEE)就注册了“USOLYMPIC”、“USOLYMPICCOMMITTEE”等各类后缀数十个国际域名。各届奥运会也习惯上将主办城市和主办年份组成其官方网站的域名。而前述恶意抢注行为已经严重阻碍了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和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组织委员会等奥林匹克权利人通过与“OLYMPIC”和“BEIJING2008”标识相同或相关的域名在互联网络上展示该标识。

3.面临难以估量的威胁

若任何别有用心者(包括现在的域名抢注者)获得上述域名,将能随时利用上述域名开通网页或网站,进而登载故意混淆奥林匹克权利人工作的内容,或登载贬低、毁损奥林匹克权利人信誉的内容,甚至登载反动黄色的内容,这都将在全球范围内给奥林匹克权利人造成难以估计且无法挽回的重大信誉损失。例如,开曼岛的公司就利用域名提供包括网上在内的搜索服务。而北京的某公司就利用其注册的和域名公开声称该域名为“体育,文化,旅游等相关产品宣传及营销的最佳电子商务网址,域名一目了然,商机无限。诚征合作伙伴,寻求各种方式的合作”。

4.严重侵害了奥林匹克权利人的知识产权

奥林匹克权利人所有的的标识“OLYMPIC”和“BEIJING2008”等,经过奥林匹克权利人多年的精心培育,已经形成法律意义上的驰名商标权、特殊标志权和重大商誉权等知识产权。实践证明,知识产权已经成为奥林匹克运动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支柱。上述恶意抢注行为已经严重侵害了奥林匹克权利人的知识产权,并直接威胁到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举办。

5.奥林匹克权利人将蒙受直接的经济损失

域名抢注者抢注域名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向奥林匹克权利人出售、出租或其他任何形式转让域名,以谋取巨额不当利益,这将给奥林匹克权利人造成直接的经济损失。

三、域名争议解决机制简述

由于国际域名的最终管理权在美国,美国以外的国家所属法院就国际域名归属的判决均存在能否有效执行的问题。这也是国际域名恶意抢注如此猖獗的重要原因。

鉴于域名纠纷的全球性、网络性及司法救济的缺陷,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与国际域名管理组织(ICANN)于1999年12月共同推出了强制性域名争议解决机制,有效地保护了在先知识产权人的合法权利。该仲裁机制具有应用的广泛性、仲裁的公正性、管辖的强制性、仲裁的快捷性、执行的高效性等明显优势。在已经裁决的5000多件案件中,仲裁庭基本都支持了在先知识产权人的要求,裁决将被抢注的域名转让回在先知识产权人,并得到了及时有效的执行。

事实上,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及其他奥林匹克权利人就成功利用上述机制夺回了被恶意抢注的域名。

值得特别说明的是,经ICANN授权,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和香港国际仲裁中心合作成立了“亚洲域名争议解决中心”(ADNDRC)为全球第四家、亚洲第一家的国际通用顶级域名争议解决机构,并已于2002年2月份正式开始对外受理案件。这无疑为包括中国奥林匹克权利人在内的亚洲乃至全球的饱受域名抢注之苦的在先权利人提供了新的选择。

四、国外有关奥林匹克域名法律保护的成功经验

国外各有关组织在数年的实践中,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奥林匹克域名战略,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他们的基本做法:一是将有关商标商号和域名通盘考虑,使用统一的识别符,以实现网络时代的企业识别系统(CIS)的整合。二是首选国际通用顶级域名,这不仅显得大气简洁,而且可彰显奥林匹克运动的全球化理念。三是强化域名的防御性注册,以防范于未然。

1、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与都灵2006年冬季奥运会组委会

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简称“IOC”)与都灵2006年冬季奥运会组委会(简称“TOROC”)高度重视与都灵2006年冬季奥运会有关的网络域名的法律保护。都灵2006年冬季奥运会组委会首先就(表示“都灵2006”)有关域名进行了防御性注册,如国际顶级域名和意大利国内域名等。同时,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与都灵2006年冬季奥运会组委会分别就国际顶级域名、和向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提起国际域名仲裁。2001年6月和8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分别认定上述3个域名的注册与使用为恶意,侵犯了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和都灵2006年冬季奥运会组委会的知识产权,并裁决将上述3个域名强制转让给侵犯了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和都灵2006年冬季奥运会组委会。

2、美国奥林匹克委员会

美国奥林匹克委员会(简称“USOC”)十分重视与其有关的域名的法律保护,先后于2000年和2001年分别就国际顶级域名(表示“美国奥林匹克在线商店”)、(表示“奥林匹克在线商店”)和(表示“美国奥林匹克商店”)等向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提起国际域名仲裁,并大获全胜。

3、盐湖城2002年冬季奥运会组委会

美国奥林匹克委员会和盐湖城2002年冬季奥运会组委会十分重视与盐湖城2002年冬季奥运会相关的域名注册与使用。他们不仅注册和开通了以和为主域名的盐湖城2002年冬季奥运会的官方网站,还大量进行了防御性域名注册,有效地防止了恶意域名抢注。仅在NSI公司注册的国际顶级域名就有十余个,如(表示“盐湖城2002”)、(表示“盐湖城2002运动会”)等。

实践证明,充分利用域名争议解决机制已经成为保护奥林匹克权利人网络权益的有利武器,并已经形成国际惯例。

五、案例简介

为进一步阐述域名争议解决机制,笔者特选择了两个涉及奥林匹克的典型案例。而案例在域名争议解决机制的实务中具有判例的法律价值。

1、和域名案

(1)概要

美国奥林匹克委员会(以下简称“USOC”)诉美国TriB-U-NEco.ProjectTriB-U-NEco.Project有关和域名仲裁案(案卷号D2000-0435)中,USOC在2000年5月15日向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提起仲裁,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仲裁员理查德(RichardG.Lyon)于2000年7月13日认定被诉人构成恶意域名抢注,并裁决将和域名强制转让到投诉人。

(2)诉辩主张

投诉人USOC诉称,依据美国《奥林匹克和业余运动法》(TedStevensOlympicandAmateurSportsAct,简称OASA),投诉人系一家经美国国会特许的享有奥林匹克词汇和标志商业性使用专有权的非赢利性的机构。投诉人拥有含“US”、“USA”和“OLYMPIC”组合的多项注册商标权,而最早的商业性使用始于1896年。被诉人注册诉争域名的时间为2000年3月。被诉人未经投诉人许可,利用诉争域名开通的网站广告销售奥林匹克商品、纪念册和纪念品,这严重影响了投诉人通过许可他人使用奥林匹克标志以获得收益的计划。被诉人还曾就诉争域名向投诉人索价3万美圆或2万5千美圆加5张2000年悉尼奥运会的门票。被诉人的上述明显恶意行为侵害了投诉人的商标权和商誉权,造成了投诉人的实质性损失,并违反了OASA,故请求将诉争域名强制转让给投诉人。

被诉人辩称,被诉人对诉争域名享有合法的权利。被诉人开通网站的目的是销售2000年悉尼奥运会的照片。被诉人曾同意撤除网站上投诉人的标志以避免造成公众的误导。被诉人并未造成与投诉人商标的混淆,因为被诉人的网站上专门设置了“否认声明”,即“本网站与任何官方的奥林匹克组织无关”。OASA并不适用于网络环境,对本案不具有约束力。被诉人从未向投诉人出价销售过诉争域名,投诉人的诉称完全是欺骗。而投诉人许可第三人销售官方性的奥林匹克商品违反了OASA的规定。

(3)裁处

根据《统一域名争议解决政策》(以下简称“UDRP”)的规定,仲裁庭裁处域名案件应当考虑三项要件,即被诉人的域名与投诉人享有的商标的相似性;被诉人对域名本身权益的正当性;域名注册与使用是否均为恶意。

(a)两个诉争域名均含有词汇“OLYMPIC”,其中一个域名还含有“US”一词,这与投诉人所享有的商标相似。诉争域名还含有“ONLINESTORE”(表示“在线商店”)一词,这显然造成与投诉人网站的混淆。特别是投诉人在邮购和零售类别上注册了“U.S.OLYMPICSPIRIT”商标,这与诉争域名所要提供的服务极为近似。这也使希望通过互联网购买经合法授权的奥林匹克商品的用户错误地访问被诉人的网站。尽管被诉人在其网站上张贴了“否认声明”,但其域名中所含的“OLYMPIC”一词足以误导网络用户。另外,被诉人所承认的其销售与奥林匹克运动相关照片的事实表明其确有从投诉人商标所隐含的商誉中获利的主观动机。

(b)被诉人从未获得以包括域名在内的任何方式使用投诉人商标的授权。被诉人使用诉争域名销售奥林匹克商品的行为违反了OASA。被诉人并未对诉争域名合法的非赢利性或合理使用,也未因该域名而为公众熟知。被诉人的行为构成对投诉人商标的商业性使用。

(c)被诉人以赢利为目的,利用网站提供奥林匹克商品,误导网络用户以为该网站及其商品与投诉人具有特殊联系,这已构成故意对投诉人商标的混淆。被诉人所述提供奥林匹克照片的行为,不论是否确实事实,均侵犯了投诉人的商誉。OASA为投诉人提供了特殊的法律保护,被诉人违反了OASA。被诉人高价出售域名的行为也表明了其恶意。

综上,仲裁庭裁决将和域名强制转让给投诉人。

2.域名案

(1)概要

都灵2006年冬季奥运会组委会(简称“TOROC”)与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简称“IOC”)诉瑞士人皮特(PeterH.Hufschmid)有关域名仲裁案(案卷号为D2001-0604)中,TOROC和IOC在2001年4月27日向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提起仲裁,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仲裁员卡曼(KamenTroller)于2001年6月14日认定被诉人构成恶意域名抢注,并裁决将强制转让到投诉人。

(2)诉辩主张:

投诉人IOC和TOROC诉称:IOC为夏季和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监督者和组织者。1999年6月,IOC认定意大利都灵市为第20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主办城市。意大利奥林匹克委员会随即组成都灵2006年冬季奥运会组委会(即“TOROC”)。投诉人在美国、加拿大、瑞士、意大利、国际等国家或全球范围拥有或正在申请多项有关“TURIN2006”和“TORINO2006”的商标权。TOROC同时拥有国际域名和意大利域名。IOC还诉称其享有有关奥林匹克标志、旗帜、格言、颂歌和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全部权利。诉争域名与投诉人的商标完全相同。被诉人对诉争域名不享有任何合法的权益。被诉人未从投诉人处获得任何合法的授权。被诉人并未使用诉争域名的事实表明其没有也不准备善意地利用诉争域名提供商品或服务。被诉人的目的过出售等方式谋求不当利益,并阻止投诉人在诉争域名上体现其标识的目的。故投诉人要求将诉争域名强制转让给投诉人。

被诉人皮特未在规定的期限内答辩。

(3)裁处

仲裁庭认为,根据UDRP的规定,投诉人应当同时举证满足以下三种情况:被诉人的域名与投诉人享有的商标或服务标识相同或混淆性相似;被诉人对域名本身并不享有正当的权利或合法的利益;被诉人对域名的注册与使用均为恶意。

(a)在诉争域名注册之时,投诉人已经享有“TURIN2006”和“TORINO2006”的多项注册商标权。诉争域名与投诉人商标的区别是域名在“TURIN”和“2006”两词间没有空格。诉争域名含有“COM”的后缀,但这主要是技术性的需要。“TURIN”一词在英语、法语和德语中指意大利城市都灵(即意大利语中的“TORINO”)。故仲裁庭认定诉争域名与投诉人的商标相同或混淆性相似。

(b)被诉人并未使用诉争域名,且无任何证据证明被诉人将为合法的商业目的或非赢利性的目的使用诉争域名。被诉人并未因“TORINO2006”而为公众所周知。被诉人并未居住于意大利,与都灵市无特别的联系。故仲裁庭认定被诉人对诉争域名并不享有正当的权利或合法的利益。

(c)被诉人通过著名的域名交易网站“”公开出售诉争域名,以其谋取超过其原始注册费的利益。被诉人在注册域名后数年内未使用的事实,表明他对域名本身并不感兴趣。筹办中的2006年冬季奥运会是项著名的赛事,意大利的都灵和瑞士的锡永(SION)都是申办城市。而被诉人还注册了的域名,这表明被诉人故意试图从2006年冬季奥运会中谋取不当利益。故仲裁庭认定被诉人对诉争域名的注册和使用均为恶意。

综上,根据UDRP和本案事实,仲裁庭裁定诉争域名强制转让给到投诉人。

六、对策建议

结合国外的经验和我国的实际,笔者建议可考虑如下措施:

1、在立法方面,在现行的行政法规《奥林匹克标志保护条例》修订完善或升格为法律的时候,对域名侵权现象给予专条明确规范。鉴于域名侵权的特殊性,可以借鉴美国《反域名抢注消费者保护法》的立法技术,将对域名的法律规范的效力追溯到侵权域名(包括各类国内及国际域名)注册之时,以确保法律效力的覆盖度。

2、在行政和司法方面,对中国境内的域名恶意抢注者及协助者依法采取坚决的法律措施。对域名恶意抢注者可依据《商标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奥林匹克标志保护条例》及最高人民法院的有关域名纠纷的司法解释等法律规范给予行政或司法裁处。对那些为域名恶意抢注者提供域名策划、出售、拍卖、推广等活动的公司或个人亦应追究其法律责任。

3、对中国境外的域名抢注者,利用域名争议解决机制处理,以切实保证生效法律文书得以有效执行。根据《统一域名争议解决政策》的规定,前述针对中国奥林匹克运动的被抢注的域名完全同时符合裁处域名纠纷的三要件,完全具备胜诉的条件。

(1)被诉人的域名与投诉人享有的商标或服务标识相同或混淆性相似

前述与“奥林匹克”或“北京2008年奥运会”相关的域名,其实质部分显然与国际奥委会和北京2008年奥运会组委会已经或正在注册的“OLYMPIC”、“BEIJING2008”等商标相同或混淆性相似。

(2)被诉人对域名本身并不享有正当的权利或合法的利益

前述域名注册人注册与“奥林匹克”或“北京2008年奥运会”相关域名时,均未获得有关权利人的许可,其不享有正当的权利或合法的利益。

(3)被诉人对域名的注册与使用均为恶意

前述域名注册者行为证明其注册域名的主要目的:为了向商标或服务标记的所有者或所有者的竞争者出售、出租或其他任何形式转让域名,以期从中获取扣除了与你方持有域名的相关费用之后的额外收益;为了阻止商标和服务标记的持有人通过一定形式的域名在互联网络上反映其商标;以赢利为目的,故意以连接源、赞助者或联接者的形式造成与投诉人所持有的商品或服务标记间的混淆,从而误导互联网络用户访问其网站。这些行为均构成“恶意”。

另外,由于仲裁庭在裁处域名案件时遵循判例原则,因此前文所述已生效的与奥林匹克有关的域名裁处均得有效引证。这样就有关中国奥林匹克域名的胜诉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鉴于裁处的便利和文化的融合,可考虑将“亚洲域名争议解决中心”做为处理有关中国奥林匹克域名的唯一域名争议解决机构。

4、进一步加强有关奥林匹克的防御性域名和商标注册工作

侵权防御系统范文篇7

关键词:电子信息;档案管理;风险分析

如今社会中,各行各业都开不开电子信息技术,纸质记录管理渐渐被取而代之,电子信息档案管理,随之因运而生。电子档案信息的安全是指保护该档案、保护该档案的核心内容、数据文件,不受到破环、丢失和窃取。与传统纸质记录比较,电子信息档案管理显得更加方便。但是在带来巨大快捷的同时,电子信息档案管理也存在着很大的风险隐患。

一、电子信息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风险

可是就我国目前来说,电子档案系统的构建才刚刚开始属于萌芽阶段,自身存在着很多缺陷,电子信息档案管理的风险重在于对其的预防措施太单薄,很难去规避风险,不知道该如何加强信息保护,问题往往出现在电子信息管理人员缺乏科学技术,该管理人员对于电子信息的保护意识不够清晰,没有加大管理力度。管理中缺乏信息反馈。电子档案信息的风险主要来源于网络黑客或其它网络病毒,一旦受到攻击和传染,那么电子档案信息的安全将无从谈起,这种风险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信息反馈,导致就算经历了恶意网络攻击传染后,也并没有及时加强管理补救措施,并未对电子信息档案系统定期及时更新升级,导致系统老化,容易被袭击。在传统的管理方式落后的状态下,新的管理模式仍然还尚未研究、补救、总结、反馈,使得风险系数大大提升。未及时缓解突然风险。在电子信息档案的管理中会存在很多方面的因素,导致原本简单的风险防御系统失效,电子信息档案的管理本身就自带不安全性,而在面临突然情况时,如果稍有疏忽那简单的防御就会彻底崩盘,许多企业在选择了电子信息档案管理的同时,也做好了风险转移的准备,而往往也有大多数企业管理人员未能及时采取措施,未能及时发现风险、未能解决风险[1]。

二、电子信息档案管理中应对风险的对策

(一)设置访问权限,减少泄漏风险。诸多企业都存在着蓄意或者非蓄意的人为疏失,有关企业部门并未严格执行人员个体确认,因为档案工作管理人员,都曾或多或少的接触过不同层次的档案实体,该工作人员包括,企业人员异动、岗位调换、退休、离职等因素,都很有可能造成电子信息档案泄漏的风险。该风险需要靠企业落实到个人,对其个人设置访问权限以及在有效期内个人可以对某部分区域的电脑进行管控和掌握使用权,这样可大大减少人为泄漏的风险。所谓的电子信息档案泄漏风险,除了人为泄漏因素外、还包括病毒泄漏。各个企业不光要大力宣导信息安全的观念,更是要投入科学技术防护,安全观念提醒我们,防毒措施以及相关资料备份的重要性。网络这个大载体中可以无形间夹带着病毒侵入电脑中,造成电子档案信息系统的感染,导致电子信息资料可能会被某病毒摧毁或者泄漏。与此同时,档案部门应该建立更好的防毒环境。将重要资料尽可能备份在光碟中,让备份可以工作法智能化。从而以保证电子信息档案的安全。(二)维护信息档案,规范操作流程。在各个企业档案部门向外提供档案资料的同时,尽可能的采用电子邮件或者网页浏览的方式进行传递操作,在信息档案发送前应进行强力扫描杀毒,该内容使用过滤方式循环阻隔其它普通网页的侵入,以此来保证信息档案的安全,监督保持杀毒扫描前后原件数量是否一致,维护发送信息档案的原件未受到恶意损坏或丢失,并组织确保已经发送后的系统网页攻击事件的出现,以及被他人侵权或盗用其他用途的可能。在当下科技发展如此飞快的社会,电子信息档案的操作也需要不断的更新学习,不光防控防病毒这一单方面,在信息系统维护上也要加大学习力度,不能一直停止在一个阶段,维系着已经过时的病毒库,新的病毒体已经出现,就需要档案部门操作人员及时更新,研究对策,不能持续“以不变应万变”的思想,应该多方面掌握信息安全的资料,重点关注,就电子信息档案的管理人员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对电子信息档案的每个环节能有严格把控、缜密的的分析、迅速的决定。而多年来,档案工作都普遍存在着“轻管、重用”的问题[2]。(三)完善培训计划,统筹管理风险。控制风险作为损失缩小的最佳方法,加强培训防御措施不但能够有效的控制风险,更能降低风险的可能性。学习引进最先进的防御系统,不被外界其它网络网页肆意侵略,确保电子信息档案的安全性能,学习对于电子信息技术进行加密处理。档案部门人员可以再通过学习培训制定实施应变计划、灾难恢复计划、以及各个电子信息档案所相关资产的重新布置等计划。管理中的黄金定律就是预防胜于治理,通过培训做到把风险预防放到首位,当风险真的出现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风险缓解和风险转移,尽可能降低各种风险所带来的危害,这才是最为关键的[3]。

三、结论

侵权防御系统范文篇8

在全市上下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加快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的新形势下,市政府召开全市实施品牌战略和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工作会议,对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促进企业壮大,增强我市经济实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全市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一定认真贯彻和落实杨佩钦副市长的重要讲话精神,紧密联系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实际,大力推进商标战略,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正确认识我市推进商标战略的重要性,增强加快推进商标战略的紧迫感

**是中华民族第一件商标----“白兔”商标的诞生地。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法制日益健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市场经济架构日臻完善和大力发展省会经济、坚持走工业强市之路的新形势下,全市广大企业的商标法律意识和商标战略运用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市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自觉站在服务全市经济发展的高度,坚持把为优化发展环境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贯彻落实“以人为本,从严治队,规范管理,全员培训,争优创新,永葆先进”的管理理念,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引导和推进企业大力实施商标战略,指导帮助企业争创全省著名商标和全国驰名商标,促进了企业发展,提高了**知名度,收到明显成效。

(一)注册商标数量不断增长。全市各级工商机关以提高全社会商标意识为己任,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商标法律法规宣传和培训,促进了企业商标法律意识的增强。目前,我市注册商标总量已达1.4万件,较1983年的350件增长了40倍。自2000年以来,注册商标的上升趋势更为明显,平均每年增长40%。尤其是实现了我市证明商标零的突破,“章丘大葱”在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成功注册证明商标,成为全国蔬菜类第一件证明商标,提高了其市场竞争力。

(二)著名驰名商标崭露头角。在著名商标和驰名商标制度确立后的十多年来,全市各级工商机关积极主动地为广大企业争创著名和驰名商标献策献力。平阴工商分局与**玫德铸造有限公司结成帮扶对子,从“迈克”商标创意、设计、申请注册、正式公告到成为**省著名商标、中国驰名商标,凝聚了企业与工商机关共同的智慧和辛勤的汗水,经权威机构评估,“迈克”商标权、商誉无形资产价值超过30亿元。目前,全市拥有迈克、轻骑、小鸭、鲁能等驰名商标4件,著名商标48件。其中,将军、鲁能、重汽、济钢、力诺、迈克等,已成为在全国乃至国际市场具有一定竞争力的注册商标。

(三)商标专用权保护力度加大。全市工商机关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和国家工商总局、省工商局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部署要求,认真组织开展保护商标专用权行动,坚持专项整治与日常监管紧密结合,严厉打击冒充注册商标、假冒他人注册商标等违法违章行为。去年以来,查处各类商标侵权案件292起,捣毁制假销假窝点179家,没收、销毁各类商标侵权的商品2.3万件、商标标识41万件。去年亚足赛期间,全市工商机关积极维护亚足联和企业的知识产权,把依法查处商标侵权等违法行为作为重点,有效维护了亚足赛期间的市场秩序。亚足赛后,亚足联向我局颁发了“公平公正地保护2004中国亚洲杯知识产权”牌匾。

(四)商标战略研究取得初步成果。按照市委、市政府“发挥省城优势,发展省会经济”的部署,我局把推进商标战略作为全市工商机关服务和保障经济发展的重点工作之一,积极争取市政府研究室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先后采集了全国副省级城市和省内16市实施商标战略的有关资信情况,对我市推进实施商标战略工作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对比分析了全市推进实施商标战略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提出了下一步的工作建议,及时向市政府呈报调研报告,引起市政府领导的高度关注。

当前,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市的商标战略推进工作与省内外的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一是著名和驰名商标数量少且含金量低。我市驰名商标拥有量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仅居中游,落后于杭州、宁波、青岛、深圳、广州等城市;著名商标数量列全省第6位,落后于淄博、青岛、烟台、潍坊和威海。二是对注册商标的认识存在误区。全市有三分之一的企业其产品装潢不突出注册商标;很多企业的字号名称与注册商标不一致,既不便于宣传,也不利于维权;部分企业擅自改变注册商标的文字图案组合、注册人名义和地址,扩大使用范围等;有的不善于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其商标专用权。三是商标无形资产流失难以弥补。有的企业改制后,商标不确权,在资产重组中未纳入评估体系,造成资产流失;有的不重视国际注册、防御注册和服务商标注册,如“趵突泉”的服务类商标已让南方企业抢注,令人惋惜。许多“老字号”商标未得到充分开发利用,与我市悠久的商标历史不相和谐。

我们把这些问题和差距摆出来,就是要进一步正确认识我市推进商标战略的重要性,放眼未来,奋发图强,进一步增强加快推进商标战略的紧迫感。我们有信心而且也一定能够与广大企业同心协力,推进商标战略的深入实施。

二、全市工商机关要立足实际,在推进商标战略中充分发挥职能作用

全市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要进一步牢固树立商标工作为经济发展服务的指导思想,推进商标战略的深入实施。

(一)加强推进商标战略的宏观指导。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尽快制定《全市工商行政管理系统推进商标战略指导纲要》,切实明确推进商标战略的指导思想、工作重点、方法步骤和具体措施。各分局、工商所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制定切合实际的推进商标战略计划,进一步加强对商标法律法规的宣传,通过各种途径,宣传《商标法》和企业成功实施商标战略的经验,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讲座、培训、论坛等提高企业的商标意识,营造推进商标战略的良好氛围。

(二)加强对推进商标战略的指导服务。一要摸清底数、掌握基础资料,落实监管服务责任。全市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尤其是基层工商所,要通过落实区域经济监管服务责任制,摸清本辖区内企业使用商标的基本情况,丰富完善经济户口书式档案和电子档案,为加强监管奠定基础。二要逐步探索建立“著名驰名商标培育库”。将经营状况和发展前景较好企业纳入培育库,市局、分局和基层工商所通过结对子等形式,建立帮扶制度,经常深入企业,掌握经营和发展状况,认真指导,为争创著名商标和驰名商标打下坚实基础。三要加强联络沟通,及时为企业提供信息指导服务。要加强与全国工商部门的联系沟通,及时掌握外地的商标新政策,并认真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召开通报会、座谈会等形式及时向企业通报,为其实施商标战略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服务。四要积极做好著名和驰名商标的推荐工作。当前著名和驰名商标的推荐认定工作已经全面展开,要加强与省局和国家工商总局的联系沟通,力争使我市越来越多的商标进入著名和驰名商标行列。

(三)依法保护注册商标专用权。一要对著名和驰名商标企业跟踪维权。针对著名和驰名商标容易被别人假冒、侵权的实际,对被认定为著名和驰名商标的企业实行跟踪维权,增强商标维权工作的及时性和有效性。二要开通打假维权“绿色通道”。发挥环淮海商标保护协作网的作用,利用联络员等沟通渠道,主动与企业联手打假,及时帮助企业打假维权,切实保护商标权利人的合法权益。三要深入开展保护注册商标专用权行动。根据国务院和国家工商总局保护知识产权行动方案的安排,重点查处侵犯驰名商标、证明商标和集体商标专用权案件。有计划、有目标地对国内外知名商标进行全面保护,将重点放在电子产品、汽车配件、服装鞋类、皮具箱包、建筑材料、装饰材料、灯具用品等方面,把保护知识产权工作引向深入。四要探索建立商标维权长效机制。深化区域经济监管服务责任制,充分发挥基层工商所的作用,促进日常监管职能到位;整合全系统商标广告监管执法队伍,在集中整治或查处重大案件时协同作战,形成优势互补的内部协作机制;建立大型商场、超市商标备案制度。实行商标监管关口前移,探索在各大商场、超市设立专职或兼职商标审查员,对进货商品的商标进行审查把关,并到工商部门备案,从源头上减少或杜绝假冒商品进入流通领域。

(四)加强商标监管服务能力建设。深入开展监管服务能力建设年活动,着力加强全市工商系统商标监管服务人员的能力建设,引导干部职工切实增强推进商标战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推进实施“人才兴局、装备强局、强所精兵”达到更高水平,大力开展岗位练兵活动,增强商标监管服务人员的“适岗”能力,努力造就一支具有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的商标监管执法队伍。

三、认真实施《商标法》,帮促企业积极争创著名和驰名商标

企业作为推进商标战略的主体,必须从贯彻落实《商标法》和促进企业长远发展的高度,正确认识实施商标战略对企业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通过实施商标战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企业形象。

一要依法使用注册商标,切实维护合法权益。要规范商标的使用,将象征企业理念、文化内涵的商标设计好并及时注册,将其使用置放于显著位置;要加强防御性商标注册,防止“傍名牌”行为的发生;要提高警惕,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主动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品牌信誉;要及时了解市场情况,当发现自己的商标专用权被侵犯时,要及时采取措施,采取警告侵权人停止侵权行为、寻求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维权帮助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等形式,维护好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要注重商标的广告宣传,提高商标知名度。企业要成就品牌,为相关公众所知晓和熟悉,就必须进行深入、广泛、持久和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宣传。广大企业要高度重视并突出商标品牌的广告宣传工作,通过合法的渠道和形式,切实把企业的注册商标、产品和服务质量宣传出去,营造良好的市场氛围,让广大消费者和经营合作伙伴通过牢记你的注册商标,永远选择和信赖你的产品及服务。

三要明确认定程序,为争创著名和驰名商标创造条件。企业申报著名商标或驰名商标必须按程序进行,最基本的前提是通过中介机构或者直接到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依法取得商标注册。著名商标是全省范围内相关公众中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注册商标;驰名商标是全国范围内相关公众中具有广泛影响并在国际上通用的高知名度商标。著名商标和驰名商标的认定,均由企业提出申请,通过市级工商机关逐级向上申报或推荐。著名商标由省工商局每年一次认0定;驰名商标由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随时认定或中级人民法院个案认定。企业要在了解这些程序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争创意识,在法院、工商和中介组织等多种渠道的合力帮促下,确保顺利实施好商标战略,不断提高企业商标的知名度,创造更加丰厚的经济效益。

侵权防御系统范文篇9

关键词:知识产权保护;农产品;国际贸易;专利权;商标权

从未来的农产品国际贸易发展趋势来看,高技术和高附加值农产品的在国际贸易中的占比会逐步提高,相应的农产品知识产权问题也会越来越多,农产品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以及农产品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将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农产品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因此,基于知识产权保护视角出发探究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促进策略,对于进一步提升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知识产权保护对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影响

(一)提高农产品出口竞争力

随着我国经济的复苏和发展,知识产权相关制度也得到了逐步完善,同时也实现了与发达国家的接轨。为了更好地保护知识产权,国家出台并修订了《专利法》,明确了申请专利的相关事宜和专利保护期限,为我国农产品贸易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据不完全统计,仅在过去的五年间,我国种子出口贸易总额就增长了五倍,这样的发展离不开相关技术人员的努力,同时更离不开知识产权保护的促进作用。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如果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较为薄弱,那么我国农产品知识产权侵权问题就会频频出现。就我国与日本而言,近十年来,两国已经形成了农产品的利益互补格局,但是早在二十年前,中日曾出现过贸易不利的阶段。在这一时期,日本提高了对育种者和农业知识产权的重视程度,同时修改了相关关税法律,这使得中日农产品贸易面临着窘迫的局面。从日本的修正案方面看,其涉及的农产品品种主要包括谷物、蔬菜和水果,在修正案实施期间,由于我国未能采取与之对应的措施,导致我国对日本出口总额上升缓慢。由此可见,日本的修正案对于我国贸易发展产生了极强的抑制作用,严重影响到了我国农产品的出口收益。因此,我国也应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加强对农业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如此才能有效提升自身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二)优化农产品出口贸易结构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中国拥有着大量的特色农产品,同时也是农产品出口大国,因此,我国农产品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国家出台的农产品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法律不仅能够为我国农产品产业发展注入全新动力,还能有效提升我国农产品的产业竞争力,从而实现对农产品进出贸易结构的优化和重组。以国内食用菌产业为例,基于食用菌种植与气候、温度、土壤之间的关联性,国家从法律层面对食用菌原产地注册、标注以及食用菌商标的注册和审核程序做出了明确规定,同时还完善了食用菌生产、加工等环节的专利申请和相关保障工作,从而实现了对食用菌产业的全方位保护。在这样的现实举措下,我国食用菌进出口贸易额实现了飞速增长,食用菌出口品种数量也实现了质的提升。据不完全统计,仅在2014年,我国食用菌出易金额就达到了20亿美元,总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位,这些成果和成绩都离不开相关法律条例对出口贸易结构的优化作用。

二、知识产权保护视角下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困境

(一)农产品专利权缺乏保护

第一,从政府职能层面看,我国高新技术专利权保护的立法进程较为缓慢,部分法律条款还没有实现与国际相关法律的对接,执法人员的业务和素质也存在参差不齐的现象,缺乏专门的执法监督部门,也没有相关不按标准执法的责任追究以及相关赔偿机制;第二,从农产品专利申请者的层面看,当事人自身缺乏权益的保护意识,没有通过正确的方式申请专利,也没有对所申请专利的类型进行仔细甄别,因而难以获得全面的保护;第三,专利申请者对申请日期选择的重视程度不足,没有对国家相关法律进行全面了解和深入研究,也没有对涉及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专利进行国际专利申请,因而难以无法实现对自身权益的全面保障;第四,专利申请者的防御手段较为单一,缺乏占领技术市场的意识,没有对竞争对手的技术壁垒展开深入研究,也没有通过寻求贸易合作伙伴提高自身防御能力,因而无法很好地抵制各类侵权行为。

(二)植物新品种权缺乏保护

一方面,政府疏于植物新品种权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一是缺乏相关扩大保护范畴、下放查惩权力的措施,无法实现侵权管理的全覆盖和相关法律的震慑力提升;二是疏于对农产品行业种权保护意识的强化,缺乏植物新品种保护法规政策的相关学习活动,没有在全社会形成尊重、保护知识产权的良好氛围;三是对植物新品种权的保护渠道较为单一,没有向当事人明确权益保护的渠道,这也导致当事人的损失无法得到及时挽回。另一方面,各地疏于科研集体和机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增强,没有把握好植物品种权申请、保护等关键环节,因而也无法帮助科研集体和机构增强维权意识和能力。

(三)农产品商标权缺乏保护

首先,农产品专利权所有者对于具有独特品质农产品的认识程度不够深入,没有根据产品的独特性选择注册证明商标,这也直接降低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其次,对于不具备独特品质的普通农产品,农产品专利权所有者没有组织当地经营商户共同建立集体组织,不符合国家出台注册集体商标的条件,因而无法形成一定规模,也无法获得较高的社会知名度;最后,农产品专利权所有者在商标注册前没有对相关法律、规定进行全面、深入研究,误将农产品功能、用途、数量、特征作为商标,因而难以获准注册。

(四)农产品地理标志权缺乏保护

第一,政府的立法工作较为缓慢,缺乏科学、完整、全面的法律法规系统,没有与国外贸易大国签订原产地标志保护的双边协议,也没有对国外的立法经验和模式进行深入研究,因而难以实现对原产地标志的全面保护;第二,农产品地理标志注册、审核和登记制度不够完善,缺乏及时的司法和行政补救策略;第三,政府及相关农业管理部门解决原产地产品归属问题的规范化程度不足,各管理部门存在严重的管理冲突问题,相关责权和分工也不够明确。

三、知识产权保护视角下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促进策略

(一)农产品专利权的知识产权保护策略第一,2010年6月,农业部颁布了《农业知识产权战略纲要(2010—2020年)》,明确了我国农业领域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从政府职能部门的角度看,要想实现对农产品专利权的全方位保护,就应加快农业高新技术专利权保护的立法进程,努力实现我国专利法与国际专利法的完美对接,这样才能为各类农产品专利的研发提供安全的保护环境。与此同时,政府还应从执法人员的素质入手,不仅要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和培训,还要加大对立法、司法以及执法的监督力度,组建专门的监督部门,同时还要出台不按标准执法的责任追究以及相关赔偿机制,这样才能为农产品知识产权保护营造一个严格的法律氛围。第二,2020年4月,中国农科院农业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的《中国农业知识产权创造指数报告(2020)》显示,我国农业企业知识产权创造主体地位相对弱小的特征仍然非常明显。从农产品专利申请者的角度看,要想使自身权益不受到侵害,就应充分利用法律手段对自身权利进行全面保护。对此,农产品专利申请者可以通过相关机构申请,也可以自己直接向当地专利管理机构提出申请。需要注意的是,申请者在提出申请前,一定要对所申请的专利类型进行仔细甄别,这样更有利于结合自身专利特质选择最为恰当的专利保护。第三,申请者应重视申请日期的选择。我国相关法律规定:专利申请者在专利申请后,不得对专利进行超出原有说明书记载范围的修改。对此,专利申请者应在自身发明已经完成、完善后,再进行申请,同时要明确自身专利所要受保护的范围。第四,专利申请者应全面利用多样化的专利防御手段。首先,专利申请者要树立专利申请抢先意识,优先占领技术市场,这样才能获得全方位的保护,对于容易被他人仿制的技术以及同行同时研发的技术,权利申请者更应该重视抢先申请的重要性;其次,专利申请者应深入研究竞争对手的技术壁垒,找出对手技术中的不足和缺陷,同时组织自身力量展开深入研究,努力在对手技术基础上实现突破,从而形成自身技术优势;再次,对于对方技术的制约,申请者应在对方权利保护范围外寻求相关替代技术,从而合理绕开对方专利,一定要避免侵权的情况出现;最后,专利申请者要根据自身专利特点寻求贸易合作伙伴,这样不仅可以将专利转化为效益,还可以为自身专利寻求更为全面的保护,从而更好地发现和抵制各类侵权行为。

(二)植物新品种权的知识产权保护策略

一方面,政府应从法律层面努力完善植物品种专利的保护工作。具体举措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政府应秉承与国际接轨的原则,逐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一是要降低新品种申请的准入门槛,借助多元化举措激发新品种权的申请意愿;二是要及时扩大相关保护范畴,从市场发展的角度衡量保护名录,同时还要树立超前公布意识,对各类科研机构以及技术人员进行科学引导,鼓励他们选准目标、早出成果,从而获得植物新品种的专利权;三是要适当下放部分权力,赋予县级以上主管部门查惩违法侵权行为的权力,这样不仅有利于各类违法行为的及时、快速、全面查惩,还能增强政府管理覆盖面,进而提升相关法律的震慑力。其二,政府应努力强化农产品行业的种权保护意识,加强植物品种权相关法律政策的宣传和教育,让大众有机会了解到相关保护制度的内容和特点,从而促进全民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形成。其三,各地应努力拓宽植物新品种权保护渠道,全面保护相关创新人员的合法权益,具体可分为两种途径:一是行政保护途径。当事人的权益受到侵害后,可向当地农业行政部门提出申诉,由相关负责部门查明事实后,借助行政执法、行政管理等职能对受害人的权益实施保护。二是司法保护途径。当任何拥有知识产权的个人或集体受到权利侵害时,都可以向当地法院机关提起诉讼。这两种途径都能有效保护植物新品种的知识产权,目前,大多数侵权事件都借助行政执法渠道解决,这种方式不仅便捷、快速,而且具有较高的办案效率,因此成了当事人的第一选择。另一方面,各地应加强科研集体和机构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努力提高自身的维权意识和能力,对此,科研集体和机构应主要把握好以下两个环节:一是植物品种权的保护。科研集体和机构应努力激发科研人员的自主保护意识,引导他们在品种授权后,主动进行新品种的市场跟踪和监测,这样更有利于及时发现和解决各类侵权问题。二是植物品种权的申请。首先,科研人员应考量新品种申请的必要性,综合考虑新品种的市场价值,预估品种未来的经济收益,从而对新品种的可行性进行综合考量;其次,科研人员应考虑新品种授权条件的具备情况,同时根据植物的种属对其进行命名。当发现侵权情况时,当事人可直接向法院提起诉讼,也可以向当地行政管理部门申请处理侵权行为。

(三)农产品商标权的知识产权保护策略

近年来,关于农产品商标权的侵权案件频频出现,例如,2016年,山东临沂一家米业公司生产、销售标有“东北大米五常特产”等字样的大米,被法院判决侵犯“五常大米”的原产地商标专用权;2018年,中粮集团、益海嘉里旗下公司多款面粉产品应用了“河套”品牌,因而被内蒙古恒丰集团诉至法院。这主要是由于目前农产品商标权的知识产权保护不足。对此,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首先,对于具有独特品质的农产品,农产品专利权所有者应选择注册证明商标,其原因在于这类农产品品种由特殊地理环境和气候决定且不能移植,这也直接决定了这类产品的无可替代性。基于这样的市场竞争优势,农产品专利所有者应借助证明商标加强对自身专利产品的保护,同时也能有效提升自身产品的社会知名度和认可度。其次,对于不具备独特品质的普通农产品,农产品专利权所有者应组织当地经营商户共同建立集体组织,同时以组织的名义注册集体商标。这类商标具有使用广泛、商品规模宏大等特质,更容易实现市场的拓展和广告优势的扩大,同时也更有利于促进社会知名度的提升。最后,农产品专利权所有者在商标注册时,应注意不能以农产品通用品种以及图形为商标,同时也不能以农产品的功能、用途、数量等文字和其他特点作为商标。在实际申请时,例如鲜、优、抗、高等字眼,由于涉及农产品特征、特质术语,很难获得注册许可,因此,专利所有者应尽量避开这些问题,从而提高商标准注册的成功率。

(四)农产品地理标志权的知识产权保护策略

其一,政府应尽快完善立法工作,构建科学、完整、全面的法律法规系统,主动与国外贸易大国签订原产地标志保护的双边协议。与此同时,我国还应充分借鉴国外的立法经验和模式,结合国内基本情况努力修补法律空白,提高自身法律、法规的覆盖面,努力将原产地标志保护纳入保护范畴,必要时也可以出台专门法律,从而实现全面保护。其二,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应尽快完善农产品地理标志注册、审核和登记制度,赋予地理标志与普通商标同等的权利待遇。与此同时,各地行政执法部门也要督促执法者加强对地理标志使用的管理和监督工作,一旦发现假冒、虚假使用等侵权行为,一定及时借助行政和司法手段采取补救,从而帮助专利所有者挽回部分损失。从行政补救方面,作为行政补救的主体,行政管理部门要及时停止违法者的侵权行为,同时还要根据侵权情况责令违法者给予受害者一定程度的经济补偿;从司法补救方面,主要分为刑事和民事两方面制裁,司法补救由司法机关主管,根据侵权情节的严重性,对受害者提出的民事诉讼和刑事诉讼进行审理,最终实现对原产地标志使用的全面化监督。其三,政府及相关农业管理部门应努力规范原产地产品的归属问题,提高相关行政和司法机关的办事效率,从法律层面妥善解决好这类问题。对此,为了有效杜绝管理机关之间的关系空白和冲突,各地政府应明确当地行政管理部门的权责和分工,同时设立原产地标志保护的主管部门,全面负责原产地标志的注册、审核、登记和批准工作。

参考文献

[1]金花.农产品国际贸易变化的影响与对策研究[J].价格月刊,2019(07):46-50.

[2]魏征.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国际竞争力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8(23):128-131.

侵权防御系统范文篇10

关键词:知识产权知识产叔信托法律关系

一、知识产权信托概述

近年来,由于知识产权人本身资金缺乏、知识产权市场交易信息不对称,尤其是中介服务市场不健全等原因,企业、个人手中拥有着大量的闲置专利而没有转化为生产力,这从一个侧面反应了我国知识产权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知识产权的转化急需找到一个新的突破口。其实,中国知识产权产业化的现状并不复杂,只要在知识产权中介市场做足功夫,健全知识产权交易体制,产业化程度就会明显提高。这就是引入知识产权信托制度,知识产权人通过信托方式委托信托机构经营管理其知识产权,不但可以让知识产权人享受其智力成果带来的丰厚利益,而且也不用负担管理之责。

所谓知识产权信托,是指知识产权权利人,为了使自己所属的知识产权产业化、商品化以实现其增值的目的,将其拥有的知识产权转移给受托人,由信托投资公司代为经营管理、运用或处分该知识产权的一种法律关系。

二、信托制度在知识产权中应用的价值

信托制度作为一种现代财产管理制度,为何可以用于知识产权的利用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点:

1.知识产权人缺乏专业的推广其知识产品的经验。一方面,知识产权人往往是作品或者发明的创造者,让他们抛弃创作或发明而从事专业的推广活动.这无疑会导致社会人力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知识产权价值的无形性、不易确定性等特点会让其转让增加不少难度,并且还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对于发明创造者而言,他们并不具有推广、宣传、谈判等市场经验,这也会让他们在交易中处于不利地位。此时信托乃是他们的最佳选择:由一个专业的信托机构来完成交易,这既保障了知识产权人的经济利益,又节省了大量的时间精力,何乐而不为呢?

2.信托制度是一种高效的财产管理制度。专业的知识产权信托机构对于知识产权成果的有效管理能够实现以下功能:

首先,信托制度能够为知识产权人防御风险。我们知道,知识产权不同于其他财产权,它必须通过投入市场、完成转化才能实现其价值。然而,山于知识产权的特殊性,其权利人在保有、维持知识产权方面存在着许多风险:知识产权的维持成本高昂,使得权利人面临着经济枯竭的风险:知识产权产品价值的不确定性,便得其权利人存在着评估失误风险:知识产权人在拥有其权利的同时也伴随着各种侵权行为发生的风险:在其许可他人使用或转让过程中也存在着对方当事人违约的风险。在引入了信托制度以后,这些风险就会随之降低,甚至排除.在知识产权信托制度中,一方面,信托财产转移后,风险即转移给受托人,由有经验和能力的信托机构来防御和处理管理中的风险。另一方面,信托机构拥有一流的专家团队、评估系统和后续防御措施,能够专业化的为知识产权人管理和利用其知识成果产出收益。

其次,信托制度能够实现知识产权的保值增值。信托制度具有保值与增值功能,其与知识产权结合后,不仅能够有效的防止知识成果价值的丧失与减少,还可以通过其专业化的运作流程将知识产权商品化、产业化,实现成果增值,获得商业利润。

3.知识产权信托为知识产权转化提供了新途径。我国的知识产权人往往是自然人,知识产权的许可、转让主要通过权利人与需求者单项交易的方式实现。这一交易方式必然导致的后果是:一方面,知识产权人拥有大量的发明专利而苦于寻找实施途径或者造成知识产权的闲置,别一方而,许多企业需求专利等知识产权,却不知从何处得到。’引入信托制度后,当委托人把知识产权交给受托人时,并不需要对该知识产权的价值进行评估,而信托机构不仅具有较强的市场操作能力、丰富的推销经验、一流的专业团队,还掌握着大量的市场需求信息,与数量庞大的生产企业(即知识产权需求方)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信托机构能够轻松的实现供需之间的互通,这必将成为知识产权权利人和需求知识产权的企业之间的桥梁。

三、信托在知识产权应用中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我国《信托法》第7条规定:“设立信托,必须有确定的信托财产,并且该信托财产必须是委托人合法所有的财产。本法所称财产包括合法的财产权利。"2001年I月10日颁布的《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第21条的表述就更为明确,该规定明确将知识产权信托纳入信托投资公司的经营范围。2007年I月23日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重新《信托公司管理办法》,该法第16条规定:“信托公司可以申请经营下列部分或者全部本外币业务:(一)资金信托:(二)动产信托:(三)不动产信托:(四)有价证券信托:(五)其他财产或财产权信托……。”《信托公司管理办法》重新回到《信托法》的起点,用“财产权”概括了包括知识产权在内的财产性权利。可见,虽然我国法律未明确规定信托公司可以经营知识产权信托业务,知识产权信托在立法七仍未引起官方的重视,但知识产权信托在法律上是站得住脚的。

2000年9月,武汉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率先在全国开展了专利信托业务,为专利权人期待以久的专利信托机构终于诞生,但仅仅是昙花一现,不到两年的时间便宣告失败,其中原因不得不另人深思:理论研究上的缺陷和实践中各种配套设施的不健全都会使得知识产权信托这一制度在现实条件下实施起来相当困难,这必将成为我们再次构建知识产权信托机构应当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目前我国知识产权信托制度在实践中主要面临的困难有:权属不明,这使得作为委托人的知识产权人和作为受托人的信托机构法律定位不明确,不能够正确的履行自己的权利:大部分知识产权都有一定的权利期限,在知识产权的权利期间内存在着各种法律风险,如专利无效、期限届满等,这也可以说是知识产权信托首当其冲的风险;知识产权信托登记制度不完善,尤其是登记机关不明确,登记制度的无章可循会使知识产权信托当事人的利益保障受到威胁。

钊对我国知识产权信托在实践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笔者认为应该对症下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

(一)明确权属

知识产权信托的运行机制应为,权利人将其知识产权转移到信托公司名下,信托公司即享有信托财产的所有权继而成为法律上的权利人,委托人即原权利人成为受益权人,签订信托合同后,应当在知识产权局进行登记。这种割裂信托财产权的管理属性和利益属性的制度设计大大提高了信托管理的效率。武汉市专利信托业务开展时,我国还没有出台《信托法》,所以当时关于信托财产的归属问题并不明确。武汉市专利信托机构采取的是以合同的形式明确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关系,并将此合同交由当地专利行政管理部门登记备案,来保证此信托行为生效。不难看出这种合同形式使专利“所有权”并没有在法律上予以转移,这样造成的后果是:一方面受托人没有有效的专利处置权,所以在专利的转化实施中无法以专利权人的名义去谈判转让或许可实施事宜。另一方面委托人扔然拥有专利所有权。这使他们很难尊重信托投资公司对专利的经营管理,他们可以撇开信托公司,借助信托效应进行私下交易。这极大的影响了专利信托的顺利进行。

(二)完善知识产权信托风险防范体系

知识产权信托风险,主要是指知识产权管理过程中由于种种问题带来的收益不确定性以及给受益人、受托人带来损失的可能性。在知识产权信托过程中,知识产权侵权、被诉无效、知识产权不能转化等情况几乎难以杜绝,这些都会使信托无法达到预期收益,受托人也要承受巨大的诉讼费用。笔者认为,要防范各种风险,最重要的是提高受托人对知识产权的鉴别能力。知识产权就像金融资产一样,有时是价值大而风险小,有时却是价值诱人但风险更大,受托人在受理知识产权信托时,应谨慎选择、认真挑选知识产权项目。但是,百密一疏,谁都不可能是商场上的常胜将军,因此,有必要引进保险制度,也就是信托公司与保险机构共同设计知识产权信托保险,当知识产权信托遭遇因各种原因引起的损失时,由信托公司和保险公司共同进行承担的一种风险分散机制。

〔三)完善信托登记,确立信托登记机关

知识产权登记制度的不完善是困扰知识产权信托实践急需解决的问题,一套完善的信托登记制度是必不可少的。信托登记制度的建立是一种法律制度的构建,所涉及的内容也方方面面,如信托登记机关、登记范围、登记内容以及登记效力等,在这些内容当中,最核心的就是知识产权信托登记主管机关的确定。有不少学者建议建立一个独立的知识产权信托登记机关,但笔者更赞同在原有知识产权登记机关下进行信托登记。

首先,基于信托公示制度的需要。知识产权信托登记包括知识产权财产的转移登记和信托登记。在整个知识产权信托运行过程中,只有信托财产的转移登记是不够的,还需要向第三人表明其财产已信托的事实,即信托公示,与是信托登记应运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