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乐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1 09:46:11

器乐

器乐范文篇1

关键词:高校音乐专业;器乐合奏课程;演奏水平;团队协作;优化教育资源

一、通过器乐合奏的技术性,提升学生们的演奏水平

通常情况下,器乐演奏技术需要经过一定的时间段才可以形成,首先,学生需要反复练习器乐演奏,学生在学习器乐的最初,需要进行不断的练习,熟练掌握动作技巧;其次,学生在经过反复的练习之后,能够掌握一些基本的技巧,教师需要对此加以指导,并将他们的演奏动作完成定型阶段;最后,在完成以上两个阶段之后,教师需要让学生们总结自身的演奏情况,发现问题需要及时解决,保证演奏技巧能够得以提升。由于乐器具有一定的技术性,所以,高校音乐专业中的器乐合奏课程有利于提升学生们的乐器演奏水平。在进行器乐合奏课程之前,乐队中的每一个队员都需要完成各自学习的乐器课程,并且通过了各种考试,演奏水平要在中等以上,这样才可以参与这项课程。在学习合奏课程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学习各种各样风格的作品,细细琢磨这些乐队的演奏风格,用心感受乐队音乐作品的艺术内涵和文化思想。与此同时,学生们不仅是要听这些乐队的演奏,还要练习多声部的听觉,训练自己的音乐听觉,提高音乐记忆水平,从而在倾听的过程中养成多声部听觉的思维习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在第一次进行合奏时,都会出现一些问题,很难有效的进行合奏练习,所以,器乐合奏课需要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具体来看,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中指导学生们进行演奏,还要分析经典作品中的合奏技巧,让学生们在演奏的过程中加强对乐器的了解,充分调动学生们的演奏热情,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

二、充分认识器乐合奏的协同性,培养学生们的团队合作意识

乐器合奏的过程中,需要将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融合在一起,有效的把不同的音色进行完美结合,所以,合奏乐队中的每一个成员都需要协同演奏的节奏和速度,从而使合奏能够成功进行。学生们在进行独奏的时候,往往发挥自身的演奏水平、表现出艺术情感等即可,但是合奏却不同,需要把水平不一的学生组合到一起,使器乐实现和谐统一,这是非常有难度的内容。器乐合奏的协同性非常关键,通常情况下需要在统一的指挥下进行演奏,每个演奏者不仅要完成自身的内容,还要共同合作实现演奏目的。所以,器乐合奏能够有效培养学生们的合作意识,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增强他们的责任担当,从而共同演奏出优秀的作品。在具体的教学之中,器乐合奏课程的协同性有两方面,一方面体现在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协同性。器乐合奏课程与其他的课程存在差异,对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协同要求也更高一些。具体来看,教师需要成为乐队的指挥人物,在合奏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保证各个乐器的发音都要准确。与此同时,教师还要根据学生之间存在的不同,采取相应的教育,做到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老师的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所以,在器乐合奏课中,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们在合奏中需要掌握的内容等,学生也要积极响应教师,结合自身的演奏情况进行发言,力求做到完美协作。因此,这样的器乐合奏课更能体现协同性,从而提升合奏水平。另一方面是学生之间的协同性。在进行器乐合奏的过程中,学生是合奏中的主体,是合奏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所以,学生们在进行合奏的过程中,不仅要把握住老师的指挥,还要用心倾听合奏中的器乐声,做到让自己的乐器声音可以融入整个合奏之中,发挥自身的演奏作用,提高合奏的协同水平,增强自身的责任意识和团队精神。在经过反复的合奏练习之后,每个学生的演奏技巧可以得以提升,同时,他们也能更加懂得团队协作的重要作用,提高合奏的质量。

三、遵循器乐合奏乐队的编制特点,优化配置教学资源

(一)合理配置音乐合奏的资源,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从目前来看,我国高校音乐专业在开展器乐合奏课程的过程中,还存在乐器处理不妥、乐队编制不合理的现象。由于学生们对于乐器的相关情况不够了解,所以导致在使用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问题。同时,在进行乐队编制的时候,并没有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对于学生们的个人意愿缺乏了解等。为此,这些问题不仅使乐器的应用受到影响,还会导致乐队的组建不够合理,从而为日后器乐合奏课程产生不利因素。针对这些问题,高校需要掌握教学规律,建立合理的运行管理机制。例如,在乐器配置工作中,小件的乐器可以由学生自己购买,大件的乐器由校方提供。同时,在使用大件乐器时,要严格按照乐器保管要求,使责任落实到具体的使用者身上。在合奏乐队分配乐器的过程中,乐队的指导教师要和学生们进行协商,在保证乐队编制要求有效执行的情况下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等个人因素,科学合理且不失人性化的进行团队规划。通过一系列的工作,使乐队得以有效的建立起来,并保证各项工作顺利进行,各项规范落实到具体教学之中,为器乐合奏课程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二)优化教师资源,打造优秀教师团队。在进行器乐合奏课程的过程中,教师资源是重要的内容,优化教师资源配置,能够推动器乐合奏课程的顺利进行。但是,由目前来看,在我国高校音乐专业之中,器乐类的教师普遍存在比重不大的情况,所以,面对器乐教师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优化教师资源是重要的工作,只有最大化的发挥教师资源优势,优化队伍结构,才能满足器乐合奏课程的教学需要,更好的展开器乐教育,以此培养更多优秀学生。一方面,通过多年以来的教学实践我们可以看出,高校音乐专业在打造师资队伍的过程中,必须符合音乐专业的发展内容,满足具体的规划要求,合理的配置器乐专业教师,使学生们可以得到有效的器乐教育。与此同时,在进行招聘教师的过程中,需要在考核内容里加入优先聘请能够胜任多种乐器教学的教师,选择复合型人才或是一专多强的人才,为高校培养音乐人才提供师资保障。另一方面,高校还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通过激励手段来鼓励教师拓宽教学研究范围,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掌握可以胜任多种教学乐器的能力。(三)提高学生们对于器乐合奏课程的认识,加强学生们的入学教育。从目前来看,很多新生在入学之前,并不是充分了解学校的课程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案。有些学生选择学习音乐,可能只是受到歌星偶像的影响,并没有深刻认识到音乐学习的意义,所以致使器乐学习的时候,会出现偏科很严重的问题,影响了器乐演奏水平的提升,外加在课下没有充分练习,从而影响了器乐合奏课程的整体效果。一方面,高校需要加强对新生的入学教育工作力度,保证所有学生通过入学教育明白音乐学习的意义,同时要使他们明白专业特长和多项音乐合奏之间的关系,以及拥有演奏才能的重要作用。

四、结语

分层走班教育教学是初中音乐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方案,能够让水平层次接近的学生走到一起,增加学生间竞争的可比性,同时还可以极大程度上提高课程教学效率,极具现实价值和超前理念,这样全新的教育教学策略也为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开启了新的窗口。初中音乐教师要切实认识到分层走班教育教学的优势,加大对分层走班教学的宣传推广和实践力度,充分践行因材施教,最大化的满足不同层次和不同学习需要学生的音乐学习需求,促进学生音乐素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文涛.高中选课走班制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科学论坛,2015,(11):51-52.

[2]吴献.中学教育分层教学的研究[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4,(10):4-5.

[3]高倩.高中音乐走班教学探索[J].亚太教育,2016,(35):220

.[4]刘茂祥.走班学习的组织形式与运行管理[J].教育评论,2016,(03):78-79.

器乐范文篇2

在这大的世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中国音乐发展道路有了全方位的认识和更理性的关注。或许在多元化的局面中要“守”住我们的传统特色和民族文化是一项艰巨的工程;但也正是多元化的刺激和各种文化参照的增加使我们更加清醒地意识到中国音乐的特性,这或许比“固守”传统要来得更为真实和积极。因此,2000年11月12日、13日,由瞿小松策划组织的、在上海商城剧院上演的多媒体剧场音乐会《秋问》正可以被看作为一次有意义的尝试。

《秋问》音乐会的成功与否,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秋问》所引起的争议却值得我们关注。在这两场音乐会中,演出曲目其古之“古”,新之“新”在以往的音乐会中亦实不多见。诚如杨燕迪所言:“传统曲目和当代创作的并列,自然而然造成艺术史理论中常说的‘想象中的博物馆’的效果。”

刻意把没有经过现代人“西化污染”的“原味”传统曲目和学院派大胆的现代技法作品同时并置于音乐会上,显示了主办者独具的匠心。不可否认,综观20世纪西方音乐的介入深刻地影响了中国音乐的发展进程,有的人选择了“全盘西化”,有的人执着于“国粹主义”,但更多的人在近乎莽撞的“中西融合”中,迷失了对传统音乐最真实的认识。而瞿小松及他的伙伴们则希望通过对古曲尽量“本真”的演绎,最大程度地“复原”中国传统音乐的本来面目,从而为受到大量西方音乐影响的现代人展现传统音乐中的精髓。

随着瞿小松“追问”的过程和《秋问》音乐会上《鹧鸪飞》、《陈杏元和番》、《行街》、《寒鸦戏水》、《锦鸡出山》等古曲的启发,不由让人逐渐体味出中国传统音乐中种种精妙的意味。在这其中,中国器乐音乐所表现出来的“即兴之美”尤为让我有所体会。

让我们感受一下《鹧鸪飞》中不经意中完成的“起”和“落”;《陈杏元和番》中微妙游移的“张”和“弛”;《行街》中千变万化的“分”与“合”;《寒鸦戏水》中神闲气定的“即”与“离”;“即兴”的特点可谓是无处不在,而“即兴”的美却又是表现得如此丰富和引人入胜。

需要说明,本文并不是《秋问》音乐会的听后感,同时也无意评判这两场音乐会的水准。而正如副标题“从‘秋问’谈起”所言,《秋问》两场音乐会是引发笔者对中国音乐精髓思考的一个原因,而这样的思考在这多元文化发展的今天或许显得尤为重要。瞿小松试图通过音乐本体来表达他对中国音乐精髓的“问”;而作为一个理论学者,也许正可以从中敏锐地寻求关于中国音乐精髓的“答”。

体会变化的过程是东方人的审美和哲学。正如李泽厚先生所言:“中国线条中的美是‘有意味的形式’,它是活生生的、流动的、富有生命暗示和表现力量的美。”

这正是中国器乐中无穷变化的即兴美。和中国书法中每一篇、每一幅、每一字都是包含着即兴创作的意味一样,在中国器乐音乐中,对即兴之美的关注始终成为中国音乐文化中的重要部分。总的来说,依我浅见,中国音乐的即兴之美主要表现以下四个方面:“音腔变化”、“加花演奏”、“节奏的渐变”和“循环与终止”。

一、音腔变化

沈恰在他的“音腔论”一文中认为“音腔是一种包含有某种音高、力度、音色变化成分的音过程的特定样式。”

音腔所代表的具有丰富独立意义的“单个音”在中国音乐的各种品种中广泛地存在。不论惊诧于它的游移或不确定,还是陶醉于它的细微之美,凡是接触过中国音乐的人对此或多或少地都有着微妙的感受。音腔变化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中对音响细节的追求,而追求细节美的最小单位便体现在单个音的进行过程,即“音腔”中。音腔本身所特有的构成形式决定了它在演奏中的即兴性,因此被称为“活的乐音”。

对同样一个音,根据不同的理解,不同的需要,每个演奏者可以做出不同的处理,而陶醉于种种限于一个音单位里的无穷变化是演奏者和听众所共同关注的。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

A、演奏者可以即兴处理音高和力度。

如在笛子名曲《妆台秋思》中,为了表现宫女幽怨的情绪,笛子多处在长音的地方做了特殊的处理,运用气息的变化造成音高上的游移和力度上的改变。

谱例1《妆台秋思》:

4/41=G22356|2353212|6165635|676—|6—|60||

最后的“6”是一个长音,为了表现出和番出塞的宫女极度无奈的思乡之情,随着力度的减弱,音高也渐渐降低,好象内心深深的叹息。虽然就是这一个音,但在余音袅袅之间,音内部的微弱变化显示了神奇的魅力。这种变化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尽管我们无法在记谱上把它的即兴性表述出来,但若是在演奏中缺乏这种即兴的思维,缺乏对音腔变化的敏锐感受,恐怕就无法完成乐曲所要表达的深层意境吧。而这种即兴的音腔变化却又是难以用语言、概念或者名称来定义,它更多地体现了演奏者心灵深处一种直观的感受及由此表现出来的一种创造能力。

弦乐器在表现音腔的即兴性中似乎更有优势。看着简单的乐谱,你几乎不能想象耳中听到的音乐会如此地丰富和迷人。如琵琶曲《飞花点翠》的开头第一句中,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刘德海的演奏与上海音乐学院附中的副教授张铁的演奏就有着一定的差别:

谱例2《飞花点翠》(曹安和演奏谱):

4/41=D56|7..661111|6116543|5—

从对刘德海和张铁的演奏中,我们不难看到,两位演奏者在对于乐曲中几个重要音(均用着重号标出)的处理各有特点。他们利用左手按弦及右手弹弦的各种可变化手法创造了各自对同一个乐句及音的不同理解。同样是第一小节中的“7”,刘德海的左手按弦稍重,琴弦由此变紧,音略有偏高,似是表现了一种跌宕环回的情绪;而张铁在这个音的处理上却使用了“淡化”的手法,反而是在弹随后的第二个“6”时用“揉”,产生了类似“颤音”的效果,象是表现了初春里一股灵动、秀美的气息。又如在第二小节中,刘德海在处理“4”时运用“”(擞),而张铁却着重在后面那个“3”使用“”(拉),改变了原来的音高,并由此造成力度上的加强。这些对局部细节的细致处理既不是偶然情况,也不是笔者夸大其词,而是任何一个对中国音乐在音腔中的即兴美有所感受、有所认识及有所研究的人都有所体会并为之着迷的。

B、演奏者对音色的即兴处理更具有中国音乐的特点。

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用“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形容琵琶重叠错落的音色;而中国古代周朝以金、石、土、木、丝、革、竹、匏等制作材料来划分乐器种类,称为“八音分类法”;这些都显示了中国人对音色的独特偏爱。如古琴中的“吟、揉、绰、注”就是音色即兴处理的完美体现。同样是一个音,各种弹奏方法可以表达各色的韵味;而同样是一种手法,却在不同演奏者的手中还有着不同的风姿。同样是琵琶曲《飞花点翠》中的一个音,演奏者所使用不同的力度、手腕幅度大小、指甲触弦深浅、触弦位置的上下、触弦角度的正斜、左手按弦的松紧等等各种原因都会造成音色上的不同。反观西方音乐对作品结构及整体构造的重视,音响细节的意义、一个音内部的活动对于中国音乐而言显得更为重要,甚至可以超越整体结构而单独存在。甚至可以这样说,如果忽视无数单独音的独立表现能力、忽视演奏者在处理这些单独音的即兴特点,那么我们忽视掉的就不仅仅是那些单独的音,而是忽视了中国音乐中由单独音色的美所表现出来的整体上的神韵。

二、加花演奏

加花演奏在中国各种音乐体裁中都使用得十分广泛。如在江南丝竹、广东音乐中,加花变奏几乎是音乐发展最重要的手法之一。就《秋问》音乐会中所选用的江南丝竹《行街》为例,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加花演奏在江南丝竹等音乐中的普遍性及由此造成的魅力所在。

谱例3《行街》:

4/41=D11236153|6123165365|

谱例4《慢行街》

4/41=D126512352315|61231276563257|

器乐范文篇3

在这大的世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中国音乐发展道路有了全方位的认识和更理性的关注。或许在多元化的局面中要“守”住我们的传统特色和民族文化是一项艰巨的工程;但也正是多元化的刺激和各种文化参照的增加使我们更加清醒地意识到中国音乐的特性,这或许比“固守”传统要来得更为真实和积极。因此,2000年11月12日、13日,由瞿小松策划组织的、在上海商城剧院上演的多媒体剧场音乐会《秋问》正可以被看作为一次有意义的尝试。

《秋问》音乐会的成功与否,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秋问》所引起的争议却值得我们关注。在这两场音乐会中,演出曲目其古之“古”,新之“新”在以往的音乐会中亦实不多见。诚如杨燕迪所言:“传统曲目和当代创作的并列,自然而然造成艺术史理论中常说的‘想象中的博物馆’的效果。”

刻意把没有经过现代人“西化污染”的“原味”传统曲目和学院派大胆的现代技法作品同时并置于音乐会上,显示了主办者独具的匠心。不可否认,综观20世纪西方音乐的介入深刻地影响了中国音乐的发展进程,有的人选择了“全盘西化”,有的人执着于“国粹主义”,但更多的人在近乎莽撞的“中西融合”中,迷失了对传统音乐最真实的认识。而瞿小松及他的伙伴们则希望通过对古曲尽量“本真”的演绎,最大程度地“复原”中国传统音乐的本来面目,从而为受到大量西方音乐影响的现代人展现传统音乐中的精髓。

随着瞿小松“追问”的过程和《秋问》音乐会上《鹧鸪飞》、《陈杏元和番》、《行街》、《寒鸦戏水》、《锦鸡出山》等古曲的启发,不由让人逐渐体味出中国传统音乐中种种精妙的意味。在这其中,中国器乐音乐所表现出来的“即兴之美”尤为让我有所体会。

让我们感受一下《鹧鸪飞》中不经意中完成的“起”和“落”;《陈杏元和番》中微妙游移的“张”和“弛”;《行街》中千变万化的“分”与“合”;《寒鸦戏水》中神闲气定的“即”与“离”;“即兴”的特点可谓是无处不在,而“即兴”的美却又是表现得如此丰富和引人入胜。

需要说明,本文并不是《秋问》音乐会的听后感,同时也无意评判这两场音乐会的水准。而正如副标题“从‘秋问’谈起”所言,《秋问》两场音乐会是引发笔者对中国音乐精髓思考的一个原因,而这样的思考在这多元文化发展的今天或许显得尤为重要。瞿小松试图通过音乐本体来表达他对中国音乐精髓的“问”;而作为一个理论学者,也许正可以从中敏锐地寻求关于中国音乐精髓的“答”。

体会变化的过程是东方人的审美和哲学。正如李泽厚先生所言:“中国线条中的美是‘有意味的形式’,它是活生生的、流动的、富有生命暗示和表现力量的美。”

这正是中国器乐中无穷变化的即兴美。和中国书法中每一篇、每一幅、每一字都是包含着即兴创作的意味一样,在中国器乐音乐中,对即兴之美的关注始终成为中国音乐文化中的重要部分。总的来说,依我浅见,中国音乐的即兴之美主要表现以下四个方面:“音腔变化”、“加花演奏”、“节奏的渐变”和“循环与终止”。

1、音腔变化

沈恰在他的“音腔论”一文中认为“音腔是一种包含有某种音高、力度、音色变化成分的音过程的特定样式。”

音腔所代表的具有丰富独立意义的“单个音”在中国音乐的各种品种中广泛地存在。不论惊诧于它的游移或不确定,还是陶醉于它的细微之美,凡是接触过中国音乐的人对此或多或少地都有着微妙的感受。音腔变化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中对音响细节的追求,而追求细节美的最小单位便体现在单个音的进行过程,即“音腔”中。音腔本身所特有的构成形式决定了它在演奏中的即兴性,因此被称为“活的乐音”。

对同样一个音,根据不同的理解,不同的需要,每个演奏者可以做出不同的处理,而陶醉于种种限于一个音单位里的无穷变化是演奏者和听众所共同关注的。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

A、演奏者可以即兴处理音高和力度。

如在笛子名曲《妆台秋思》中,为了表现宫女幽怨的情绪,笛子多处在长音的地方做了特殊的处理,运用气息的变化造成音高上的游移和力度上的改变。

谱例1《妆台秋思》:

4/41=G22356|2353212|6165635|676—|6—|60||

最后的“6”是一个长音,为了表现出和番出塞的宫女极度无奈的思乡之情,随着力度的减弱,音高也渐渐降低,好象内心深深的叹息。虽然就是这一个音,但在余音袅袅之间,音内部的微弱变化显示了神奇的魅力。这种变化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尽管我们无法在记谱上把它的即兴性表述出来,但若是在演奏中缺乏这种即兴的思维,缺乏对音腔变化的敏锐感受,恐怕就无法完成乐曲所要表达的深层意境吧。而这种即兴的音腔变化却又是难以用语言、概念或者名称来定义,它更多地体现了演奏者心灵深处一种直观的感受及由此表现出来的一种创造能力。

弦乐器在表现音腔的即兴性中似乎更有优势。看着简单的乐谱,你几乎不能想象耳中听到的音乐会如此地丰富和迷人。如琵琶曲《飞花点翠》的开头第一句中,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刘德海的演奏与上海音乐学院附中的副教授张铁的演奏就有着一定的差别:

谱例2《飞花点翠》(曹安和演奏谱):

4/41=D56|7..661111|6116543|5—

从对刘德海和张铁的演奏中,我们不难看到,两位演奏者在对于乐曲中几个重要音(均用着重号标出)的处理各有特点。他们利用左手按弦及右手弹弦的各种可变化手法创造了各自对同一个乐句及音的不同理解。同样是第一小节中的“7”,刘德海的左手按弦稍重,琴弦由此变紧,音略有偏高,似是表现了一种跌宕环回的情绪;而张铁在这个音的处理上却使用了“淡化”的手法,反而是在弹随后的第二个“6”时用“揉”,产生了类似“颤音”的效果,象是表现了初春里一股灵动、秀美的气息。又如在第二小节中,刘德海在处理“4”时运用“”(擞),而张铁却着重在后面那个“3”使用“”(拉),改变了原来的音高,并由此造成力度上的加强。这些对局部细节的细致处理既不是偶然情况,也不是笔者夸大其词,而是任何一个对中国音乐在音腔中的即兴美有所感受、有所认识及有所研究的人都有所体会并为之着迷的。

B、演奏者对音色的即兴处理更具有中国音乐的特点。

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用“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形容琵琶重叠错落的音色;而中国古代周朝以金、石、土、木、丝、革、竹、匏等制作材料来划分乐器种类,称为“八音分类法”;这些都显示了中国人对音色的独特偏爱。如古琴中的“吟、揉、绰、注”就是音色即兴处理的完美体现。同样是一个音,各种弹奏方法可以表达各色的韵味;而同样是一种手法,却在不同演奏者的手中还有着不同的风姿。同样是琵琶曲《飞花点翠》中的一个音,演奏者所使用不同的力度、手腕幅度大小、指甲触弦深浅、触弦位置的上下、触弦角度的正斜、左手按弦的松紧等等各种原因都会造成音色上的不同。反观西方音乐对作品结构及整体构造的重视,音响细节的意义、一个音内部的活动对于中国音乐而言显得更为重要,甚至可以超越整体结构而单独存在。甚至可以这样说,如果忽视无数单独音的独立表现能力、忽视演奏者在处理这些单独音的即兴特点,那么我们忽视掉的就不仅仅是那些单独的音,而是忽视了中国音乐中由单独音色的美所表现出来的整体上的神韵。

2、加花演奏

加花演奏在中国各种音乐体裁中都使用得十分广泛。如在江南丝竹、广东音乐中,加花变奏几乎是音乐发展最重要的手法之一。就《秋问》音乐会中所选用的江南丝竹《行街》为例,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加花演奏在江南丝竹等音乐中的普遍性及由此造成的魅力所在。

器乐范文篇4

关键词:民族器乐作曲思维开放题材开拓手法丰富文化彰显

民族器乐作曲是民族器乐演奏的基础与前提,也是整个民族器乐的艺术支撑。因此,民族器乐作曲作为“一度创作”,不仅直接关系到民族器乐演奏的“二度创作”,而且关系到全部民族器乐艺术。可以说,民族器乐作曲是整个民族器乐中的重中之重、核心的核心、关键的关键。

那么,民族器乐作曲本身,又有哪些要点呢?依笔者所见,主要有以下几点,兹分别论述。

一、创作思维的开放

民族器乐作曲,面对开放多元的世界和改革开放的国内大趋势,首先必须具有开放性和创作思维。

不可否认,民族器乐同整个民族音乐一样,具有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传统,但是,这些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传统不应是封闭的、僵化的、保守的,而应是开放的、鲜活的、创新的。也就是说,要在保持本体审美特征的基础上,勇于吸纳,大胆创新,以广收博采、标新立异的思维方式,使民族器乐作曲进入一个新境界,攀上一个新高峰。

创作思维是创作实践的先导,只有创作思维的开放,才能有创作实践的开放,因为创作思维影响、制约、决定着创作实践。

思维是伴随着人类社会实践一起产生的,它既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又具有强烈的时代性;既需要继承保护,又需要开放发展。人类进化的历史表明、人类思维能力的提高与思维方式的改变,是与人类的劳动实践能力的提高和社会意识形态的改变成正比的。

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从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正式形成并迅速发展,经秦汉“大一统”的思维方式到宋明“理学”思维,从内容到形式,从原则到方式,都被定型为一套系统的程式,诸如稳定性、整体性、规范性、和谐性等等。这种传统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中国民族音乐的创作思维,如中正平和、天人合一、简约适度、蕴蓄婉曲等等。

而民族器乐作曲创作思维的开放,是指在保持上述这些民族传统思维内涵与民族传统音乐创作思维内涵的基础,以“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思想意识,用发展的眼光,以改革开放的理念,拓宽思路,全方位、系列化、深层次地开放,把一切有益的东西全部都“拿来”为我所用。例如民族器乐作曲家,大胆吸收借鉴了西洋作曲法中的有益成分,丰富和提高了民族器乐的艺术水准,这就是创作思维开放的结果。

二、创作题材的开拓

一切艺术创作都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开拓,才能不断繁荣,不断发展。民族器乐作曲同样如此。

面对改革开放的中国和21世纪新时代的全球一体化,民族器乐作曲首先应在创作题材上进行开拓,关注新时代的新事物,谱写新人物新精神的新乐章。在这方面,有许多成功的范例。例如冯少先作曲的月琴独奏曲《铁人之歌》,就反映了重大题材,弹响了时代的“主旋律”。题材是文艺创作的原始材料,对于作品的优劣成败,作用巨大,虽然“题材决定论”与“题材选对了,就成功了一半”的说法,未必正确,但是,谁也无法否认题材的重要性。所以歌德才说:“还有什么比题材更重要呢?离开题材还有什么艺术学呢?如果题材不适合,一切才能都会浪费掉。”

三、创作手法的丰富

民族器乐作曲,还要在创作手法的丰富性上下工夫。不仅要有写意手法,还要有写实手法;不仅要有抒情手法,还要有叙事手法;不仅要运用传统的“气韵生动”“韵律”“意境”等手法,也要运用西洋音乐作曲法中的和声、复调等手法。在这方面,也有许多成功的范例。例如二胡曲《兰花花叙事曲》,就吸收借鉴了西乐奏鸣曲式的作曲法,分为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三部式结构,并融合了我国传统戏曲音乐板腔体套腔结构的手法,形成线性思维特有的艺术张力。

四、民族文化的彰显

近年来,面对全球范围的“文化热”,民族器乐作曲也同所有的文艺创作一样,以民族文化的彰显作为主攻目标,这无疑是正确的艺术选择。在这方面,也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最具代表性的例证,当推刘文金创作的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这部作品从创作灵感的产生到整个作品的完成,始终以民族文化的彰显力贯穿红线。上世纪70年代初,作曲家与二胡演奏家闵惠芬访美时,参观联合国大厦,面对悬挂万里长城的壁毯,激发起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萌生了以饱经沧桑的长城为背景,叙述中华民族兴衰、歌唱不屈、自强的民族精神的创作灵感。整个作品赋予长城的音乐形象以民族文化的深刻寓意,使长城成为民族文化的象征。全曲共分四大乐章,正好符合民族传统艺术的起、承、转、合的结构方式。第一乐章《关山行》,表现巍峨雄伟的长城和倾怀历史的情感,内涵丰富,文化意蕴深邃,这是对历史文化的反思;第二乐章《烽火操》,表现由烽火台联想到的民族战争史,彰显中华儿女“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凶奴血”的爱国主义情怀和英雄气概;第三乐章《忠魂祭》,表现对为中华民族而牺牲的烈士和祭奠之情,抒发了“青山处处埋忠骨,长城内外皆英雄”的民族豪情;第四乐章《遥望篇》,表现春光融融的中华大地,响起了振兴奋进的呼唤,歌颂了民族崛起的朝气与活力。全曲以展现民族魂魄、歌颂民族性格、彰显民族文化为特点,堪称民族器乐曲的“精品”。

参考文献:

[1]张慧元.全国二胡(业余)考级作品集诠释[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1996.

[2]汪毓和.中国现代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器乐范文篇5

关键词:民间器乐曲独奏曲合奏曲道教乐曲

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是广大人民群众在漫长的岁月中创造的宝贵财富,其历史之悠久,品种和曲目之丰富,为世界音乐文化所罕见。国家文化部、中国音乐家协会、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于1979年做出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民族民间音乐的采集、整理工作,并于1984年经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将民族民间音乐的收集整理工作列为国家艺术科研重点项目。

本文仅以松阳汉民族的民间器乐曲为出发点,初步论述了本地民间器乐的类型、乐种与基本特征,为进一步探索研究本地区民族民间音乐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松阳县是浙南的一个文明古县,出土的石斧、石箭头等证明:早在新石器时代(约一万年—四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

松阳民间器乐的历史相当久远,传统民间艺术活动中的器乐演奏,从古至今已形成一种习俗。《松阳县志》记载:“乡俗于清明之前,卜吉设西焦于城隍庙,斋戒极盛,鼓吹呼拥,迎城隍神,温太保神,周巡城乡,所以逐疫。装扮台阁前导,颇极巧妙,男女云集景观,仿佛古傩意志。”①(“迎傩”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娱乐活动形式,与唐朝所流行的歌舞几乎一样)民间这种迎城隍神、温太保神的活动一直延续至建国初,扮台阁活动至今仍有。在这些场面中的器乐演奏,多以清锣鼓为主,有的以唢呐高奏,有的还加入竹笛、二胡、三弦等乐器。有些民俗活动还邀请人戏班、傀儡班演出,场面非常壮观。南宋诗人王子敬在其诗作《花村戍鼓》中,生动地描绘了当时器乐演奏的盛况:“红巨翠陌连西东,软尘十里吹香风,尝春醉归吟未毕,耳根厌听鼓冬冬。吟成独衣阑干立,雷撼霆轰鸣转急,须臾挝尽寂无声,唯见月高花露湿。”②

古代流传下来的松阳民间器乐曲,可分为独奏曲、合奏曲、道教乐曲三种类型,各个类型还可分为不同的器乐曲品种。就本人的调查、分析和研究,现将松阳民间器乐曲的类型、乐种及基本特征初步论述如下。

独奏曲

本地器乐独奏曲一般是指由笛、二胡等管弦乐器及打击乐器演奏的乐曲。其中由单一打击乐器演奏的锣鼓曲,即当地人称的“清锣鼓”最具特色。

清锣鼓有独奏和合奏两种形式。独奏的清锣鼓,由三面造型一致,但大小、音高不同,均用金属铜制造的锣加一大鼓组成,由1人演奏,用于喜庆场面,表示吉祥如意。如少用一面锣,则作用相反。这种独奏形式的清锣鼓,其演奏形式、乐曲进行的速度、旋法等自古以来相沿成习,均保持传统的模型;其曲调进行稳健,恰似铜钟鸣响;大鼓的演奏,可稍加花,但仍保持节奏的统一。如例一《冬当渡》。③

合奏曲

本地器乐合奏曲,品种丰富,形式多样,色彩斑斓。其乐种按传统可分为丝弦乐、丝竹乐、丝竹锣鼓乐、吹打乐、锣鼓乐五类。

丝弦乐,曲目甚多,代表性的有《佛头》、《道河》、《三番十二郎》、《十思蛤蟆》、《美貌娇容》等④。其中《佛头》、《道河》两曲均用在祭神、拜佛等场合。两曲演奏时,二胡按5-2定弦,三弦按151定弦,均以F定调。

丝竹乐,一般以簧、二胡为主奏乐器,有些还加入笙、三弦或琵琶等乐器。代表性的曲目有《行街四合》⑤。丝竹乐早时用于迎太保、酬神等活动,现多用于熬鱼彩灯、马灯、扮台阁、桂花亭等的巡游演出或走村串户的歌舞表演等。

丝竹锣鼓乐,长期以来一直流行在松阳各乡镇,其中著名的乐曲《住花园》⑥用于华龙灯、赶庙会、求太保等场合。《住花园》曲调以五声音阶为基础,以级进构成旋律线,节奏平稳。乐曲所奏乐器以丝竹为主,锣鼓为副;用梆子并同时加板鼓定拍,击梆的力度比较强,击梆者与敲板鼓者同是乐队的指挥;演奏者需八人以上组成。坐着演奏时,打小镲者可兼打叫锣,行走时还可加一人打叫锣;坐着演奏时,二胡可增加一人或数人,若是两把二胡,则一把二胡以1-5定弦,另一把则以6-3定弦;以6-3定弦的演奏方法通常用食指定位法,高、中、低音皆用中音(即基本音级1、2、3、4、5、6、7)替代,合奏时有八度音重叠的效果。乐曲雅致而清新,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吹打乐,以当地流行的《十番》⑦曲为代表(见例二,选自《十番》中“翠花园”的一段)。《十番》曲由“起马条”“三吉昌”“红金秀鞋”“小书番”“采茶条”“翠花园”“路林”“大岑头”“堂二别妻”“杨州八打”等曲牌联辍而成的套曲。演奏《十番》时需十人左右,打扁鼓者兼打板鼓与夹板;行走时人员可以增加一人打扁鼓。乐器有笛、唢呐、小胡琴或京胡、小锣、大锣、叫锣、小镲、大镲等总共十一件。《十番》曲适用于马灯、采茶灯及婚庆喜事等场合。锣鼓乐,属清锣鼓中合奏的演奏形式,以乐曲《竹溪锣鼓》⑧为代表。《竹溪锣鼓》由“锣鼓头”“转鼓”等锣鼓调组成,乐器有大鼓、板鼓、大苏锣、大镲、小镲和小锣等,演奏者需五人组成。

合奏曲是松阳民间器乐曲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历史悠久,故足见其珍贵。

道教乐曲

自唐代开始,松阳演奏道教音乐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据传是唐玄宗时道教大法师叶法善(松阳人)所传⑨。至今,演奏道教乐曲仍遍及全县的每一个角落。松阳的道教乐曲对松阳民间器乐曲的形成和发展、对松阳高腔的影响极为密切,是当地民间器乐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道教乐曲用于不同形式和场合的祭祀仪式或节日娱乐活动中。它有独奏和合奏两种演奏形式。独奏形式一般由法师一人打铃或打镲吟经,或为迎接客人到来时用笛或唢呐吹奏;合奏形式一般用于接客、接神、念佛经等场面较大的场合,且都有规定的程序,演奏的曲目也都不相同。

《月宫调》⑩(如例三)是道教乐曲代表性的曲目,当地民间艺人称它为古典乐曲,为何缘故?原因有三:一是《月宫调》既可用于道教场合,又可适用于佛教场合;二是《月宫调》由唐代法师叶法善所传,并代代相传,从古至今传承极为严格;三是《月宫调》为当地道教乐曲的母调,一切道教乐曲均与《月宫调》有渊源关系。故民间艺人视《月宫调》为珍宝,既称之为古典乐曲,又称之为道教乐曲。

《月宫调》风格古朴优雅,属主曲体的反复变奏形式。演奏的乐器有:至少两支笛、数把二胡、一只大鼓、两面冬锣(一面中音锣,一面低音锣),再有两块长2尺1寸、宽2寸的竹板敲击定拍。二胡以1—5与6—3定弦。坐着演奏时,锣鼓在前,丝竹在两边或后面,打竹板者在中间。行走演奏时,鼓在中间,打竹板者在鼓的右面,锣在鼓的左边,丝竹在后,丝竹一般各立一排。演奏者至少七人。

综上所述,松阳民间器乐曲,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宝库中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可以预料,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份文化遗产必将越来越显示出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同时,我们还要不断地对各地的民族民间音乐进行挖掘、探索和研究,使之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为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开辟更加广阔的天地。

注释:

①光绪年间编纂的《松阳县志·艺文卷》P86.

②光绪年间编纂的《松阳县志·艺文卷》P90.

器乐范文篇6

关键词:民族器乐;传统;文化;艺术指导

一、民族乐器艺术指导的重要性

我国的民族器乐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是世界上较早的发展音乐的国家。我们的民族音乐代表着民族的文化与传统,这些音乐大多来自于人民的生活以及劳动,每样民族器乐都具有自己典型的曲目,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特征,也反映了当时劳动人民的热情以及生活特点。因此,学习民族器乐可以在掌握基本音乐知识的同时,了解当时民族文化的特点,了解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1]。在进行民族乐器教学指导过程当中,教师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能够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巧的同时,培养学生精神和内涵,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民族乐器的艺术指导,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来培养自身的音乐内涵,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可以不断地拓宽学生的事业,让学生了解我国多种民族乐器以及悠久的历史文化。与此同时,在学习民族乐器的过程当中,学生可以通过民族乐器的曲目来丰富自身的文化内涵,了解音乐魅力。

二、当前我国民族器乐艺术指导中出现的问题

(一)学习的功利性太强。学习民族器乐的主要目的是陶冶情操,感受不同的生活方式的趣味。但是,当前民族器乐的学习都是在应试教育的情况下开展的,多数家长强制学生学习器乐,从而能够为自己加大竞争的砝码。但是,学生都在学习的过程中处于功利的目的,对民族器乐缺乏兴趣,缺乏学习的动力,从而导致学生在学习民族器乐的过程中被生活所束缚,无法真正地融入到民族器乐的学习当中。在学习民族器乐的过程中,人们应该对民族器乐感兴趣,深入到民族器乐的学习当中,感受名族器乐的魅力,从而能够在民族器乐领域中学习知识,并且不断地陶冶自身的情操。(二)教学者不负责。正是由于学生功利性学习的目的,教学者在教学的过程中处于功利的目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无法对民族乐器进行专业的指导[2],其教学课程主要集中在考试技巧方面,忽视了学生的艺术修养教学。有些指导教师的指导方法过于简单,缺乏专业的教师精神,其指导的范围集中在考试方面,忽视了学生的素质教育。这种教学方法,使得教师的教学质量严重下降,并且对学生的个人发展存在一定的阻碍作用。

三、优化民族乐器艺术指导的方法

(一)教师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教师是影响教学水平的直接人员,其自身的专业素质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在从事民族乐器指导时,需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对民族器乐进行熟练的掌握,并且不断的优化自身的民族器乐水平。随着互联网科技的发展,民族乐器在不断地发展,并与现代化科技进行融合,从而产生了更加先进的理论知识以及音乐技巧。因此,教师需要了解这些先进的音乐知识以及创新的方式,从而能够将自身的专业素质传递给学生,让其掌握民族乐器的最基本的内涵。为了提高学生整体的素质,教师必须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并且领悟到民族乐器的内涵以及精神,从而能够做一个合格的培养艺术家。(二)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不同的民族器乐有着不同的教学方式,同时不同的学员音乐能力不同,对音乐的感知也会有较大的差异。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进行教导。教师在进行教学之前,必须要了解教学生的基本能力,从而能够对其基础知识进行教育,并且培养学生的兴趣,不断地提高学生的音乐技巧和专业能力。(三)借助现代化技术进行教学。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帮助教师能够更加灵活地展现艺术教学的方式。科学技术与民族器乐之间的结合,可以体现现代的特点,也可以将民族器乐的传统特征全面展现出来。教师在进行器乐教学的过程当中,可以通过音频、视频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并且通过最新的3D立体音效,将传统的民族期曲目转换成现代化的音乐。因此,为了展现民族器乐的艺术特征,教师需要通过现代化的科技将民族器乐的特征更加立体地展现,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提供帮助,同时学生在欣赏民族器乐的同时可以感受民族器乐与现代化结合的特征,对民族传统的乐器进行传承和创新。

四、结语

传统民族器乐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学生在学习民族器乐的过程当中可以感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也需要不断地对文化进行传承发扬,从而能够使得民族器乐与时代进行相结合,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与创新。因此,教师作为民族器乐的教学者,应该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专业技巧,提升学生的音乐内涵和精神。

作者:孙 晶 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器乐范文篇7

关键词:器乐教学;音乐情感;兴趣

音乐情感直接影响甚至决定了学生对器乐学习的兴趣、接受程度,也与学生对相应知识和技巧的理解及掌握能力有着重大关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音乐情感是影响学生能否学好器乐演奏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在器乐教学中培养音乐情感十分有必要。

一、器乐教学和音乐情感的内在联系

1.音乐情感概述。所谓音乐情感,是指人对音乐所产生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情感培养十分重要,器乐教学中也不例外。通常来说,器乐教学中的音乐情感可以划分为审美情感和学习情感两大类,前者主要是指学生对器乐的认知和理解,只有具备一定器乐认知基础和鉴赏能力,才能形成相应的审美情感,否则反而会认为器乐是无端的噪音。而学习情感则主要指学生对学习器乐的态度和理解,是决定学生能否学好器乐的关键因素。2.音乐情感是器乐教学的主导和基础。声音与表演都只是音乐艺术的外在形式,从本质上来说,音乐艺术是情感的艺术,是以情感表达为核心的艺术形式。因此,对器乐教学来说,占据主导地位的不是器乐知识教授和演奏技巧传授,而是音乐情感的培养。音乐情感是器乐教学的基础和前提,也是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的重要内容,在缺乏良好音乐情感的情况下,学生可能会丧失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也可能难以理解音乐艺术的深刻内涵和意义,从而导致教学活动难以正常展开。因此,以音乐情感驱动学生来进行器乐学习,是当前器乐教学活动中受到普遍认可的基本方式。3.器乐教学和审美情感的关系。顾名思义,审美情感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情感,是建立在人类对音乐的认知、理解基础上而形成的情感。不同的审美情感,决定了人类对同一音乐的不同感受。例如同一首钢琴曲,部分人对其旋律、节拍和表达的情感有着深刻认知和理解,从而能够与之形成情感共鸣,进而愿意深入了解该钢琴曲。然而,由于审美情感的不同,有部分人可能不喜欢该钢琴曲的节拍与速度,从而无法欣赏该钢琴曲的表现形式。进一步而言,对该钢琴曲要表达的情感认知不足,或者不认同其要表达的情感,则会使人无法与之形成情感上的共鸣,更遑论深层次的审美。因此在器乐教学中,审美情感的培养十分有必要,让学生养成正确、合理、丰富的审美情感,可以帮助其充分理解器乐演奏的表现形式和情感表达,从而强化其与器乐之间的情感联系,使其能够更加简单、高效地进行学习。4.器乐教学和学习情感的关系。学习情感主要是指学生在器乐教学过程中与学习相关的情感,诸如学习兴趣、态度甚至师生关系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审美情感是决定器乐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而学习情感则是影响器乐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简单来说,学习情感可以看作学生对学习这一活动或过程的情感,只有在良好的情感驱动下,学生才有可能主动、积极地进行学习。否则,学生可能会对器乐教学活动产生负面情绪,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阻碍器乐教学的正常进行。学习情感又可以广泛地划分为意志、气质和态度三方面。其中意志情感决定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意志力,是关乎学生能否排除困难、坚持学习的关键。而气质情感则更多地与学生自身状态相挂钩,譬如部分学生更加安静,而部分学生更加活泼,那么他们在器乐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也将截然不同。至于态度情感则是指学生对器乐教学相关内容的态度,包括对教师的印象、学习器乐的动机等,如果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必然会导致器乐教学活动难以正常进行。

二、器乐教学中音乐情感培养方法探析

1.教师以身作则,引导学生感受音乐情感。在器乐教学中,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尤其是教师的言传身教往往是学生模仿、借鉴的主要内容。因此,教师需要以身作则,引导学生去感受音乐情感,进而为音乐情感的培养打下良好基础。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向学生传递相关的音乐情感。例如:在讲解钢琴演变历史时,教师可以将自己对钢琴的个人情感融入知识讲解之中,向学生充分展示自身对钢琴的热爱之情,同时融入一些自己对钢琴演奏的看法。这样一来,学生在耳濡目染下也会对钢琴及钢琴演奏产生类似于喜爱的情感,有利于音乐情感的培养。2.灵活运用多种方法,注重情感培养。在器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音乐情感,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加以应用,从而充分强化学生与音乐之间的情感联系。其中,情感体验法是最简单也最为有效的方法,值得各位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普遍应用。所谓情感体验,就是直接通过器乐演奏来让学生体验其中的情感,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第一感觉对器乐演奏做出理解。例如:在课程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先让学生听一段《F大调大圆舞曲》,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经验、知识等对此进行分析和理解,同时让学生体验这段钢琴曲中蕴含的情感。在此基础之上,教师再对其中的旋律、节奏、节拍等进行深入讲解,并对其要表达的情感进行简单分析,从而帮助学生进行理解,强化学生审美情感。与此同时,教师还需要对该钢琴曲的演奏技巧进行详细讲解和演示,让学生能够通过学习进行简单演奏,从而有利于学生学习情感的培养。3.融合演奏技巧与音乐情感。虽说音乐情感是器乐教学的重要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演奏技巧就不重要。事实上,不管是演奏技巧,还是音乐情感,都是器乐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且二者均贯穿了整个教学过程。因此,在器乐教学中,教师必须将演奏技巧传授和音乐情感培养加以深度融合,使二者成为统一的整体。只有这样,演奏技巧的传授与音乐情感的培养才能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为器乐教学的质量及效率提供有效保障。4.审美情感的培养。培养审美情感自然需要从审美入手,而且应当做到循序渐进。审美是建立在理解和一定知识层面上的,因此教师需要先从器乐演奏的基础入手来对学生的审美情感加以培养。只有在学生充分掌握了器乐演奏的基础技巧后,其才有可能透过形式去感悟音乐艺术的本质。否则就像空中楼阁一样,过于虚幻。换句话说,器乐演奏的审美情感是以理论知识和实践演奏为重要基础的,脱离了这两点来体验音乐的情感,很容易被个人的主观意识所误导,就像不同的听众在听器乐演奏作品时,往往是以自身喜好和意识进行评判。在学生具备了基础知识和技巧的审美能力后,教师再致力于引导学生体验器乐演奏要表达的情感,让学生以自身所学来对音乐作品的情感进行体验式、理论式、实践式的全方位感受,从而准确感受音乐作品情感。5.学习情感的培养。在器乐教学中,学习情感的培养往往需要从多个方面同时展开,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端正学生学习态度,让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其中,最为关键的在于态度、意志和气质三面。所谓态度就是引导学生形成对器乐教学的良好态度,让学生能够认真、积极地进行学习。这就需要教师尽量从学生感兴趣的角度出发,以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式、内容等展开教学,避免学生产生厌烦等负面情绪。而从意志的角度来看,教师需要合理控制器乐的学习难度,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艰苦奋斗来达成相应目标,但也要避免难度过大使学生萌生厌学情绪。而气质则重在因材施教,不同气质的学生在学习器乐演奏时表现出来的特征、状态皆有所不同。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深入了解每位学生的实际情况,并以此为依据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让学生能够在适合的方式下完成教学任务,从而强化学生对器乐学习的情感联系。

总之,在器乐教学中,音乐情感的培养十分重要,其与演奏技巧的传授一样,是器乐教学不可或缺的基础部分。与此同时,音乐情感和演奏技巧二者更是统一的整体,只有二者相互促进,共同作用,才能确保器乐教学的有效展开。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当对音乐情感的培养加以高度重视,需要以身作则、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将音乐情感培养和演奏技巧传授相融合。与此同时,教师还需要对审美情感及学习情感加以重点培养,从而有效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音乐情感。

参考文献:

[1]崔冬霞.浅论民族器乐教学中学生情感因素的培养[J].中华少年,2017,(24):199.

器乐范文篇8

关键词:高职音乐;器乐教学;方法讨论

高职音乐的教育模式需要发展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对于器乐方面的学习,有些同学是具有基础的,但是更多的同学的基础比较薄弱,或者仅仅对于一两种的器乐能够操作,但是音乐是思想的学习,器乐更是对于方法的学习,学会核心的方法就需要学生自己探究,对于不同器乐的内涵进行解读,找到不同的方法来破解并且能够熟练应用,高职的音乐课程主要分为课前教师发放资料,对于课程进行提前规划,让学生对于课程内容进行初步的理解和预习,在课堂上对于重难点问题进行突出解答,要突出能力的培养和小组讨论的重要性,可以采用结对子的形式宣传合作共赢的理念,让学生通过互帮互助的模式来加深感情并且互相提升技术[1]。

一高职音乐教育中器乐教学模式的制定与分析

高职音乐教育中器乐教学模式采用综合素质培养的模式,对于现阶段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培养有益于思维的开放化和能力的提升,现阶段社会上需要的人才是综合能力突出的,不需要只能够读书的书呆子,因此对于学生的器乐培养可以在小组的基础上定时的训练,并且以日常小测来督促学生对于器乐进行学习,这种方法只能作为初步激发学生养成好习惯的开始,要进一步利用实践的方法和思想的引导来逐步替代强制的要求,强制的模式下可能会限制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只有对于事物的看法是全方位多角度的才能够将音乐融入生活和思想。很多音乐界的大师并不是一味的靠操作性的练习和应付考试,他们是对于音乐思想的理解和内化,有位音乐家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说到:"对于音乐这个词汇或许我并不认为它是一门学科,他更像是我的一个亲人,我的每一次演奏都是在和他交流,将彼此的思想进行交换,这样才能让我沉醉在音乐的殿堂。"这句话也是点醒了更多在音乐殿堂门口徘徊的人,很多人靠着训练已经走到了音乐的大殿前,但是他们却没有能够发现音乐之门的眼睛和灵感,因为从基础课程培养的时候就已经固化了学生的思维,他们的思想仅仅的想到的是曲子能不能弹好吹好,而不是对于音乐的探索和改进,如果理解美的理念就能够在生活中发现美和改造美,不能够仅仅依靠前者总结的经验来循规蹈矩,要在遵循大规矩的状态下发展创新,高职院校之前大多是为了对口的培养幼儿园,小学或者中学一些院校的音乐老师,而一味的培养其专业能力和教育能力,但是对于思想素质的培养却造成一定的缺失,教师作为直接接触青年少年的职业,要重视多元化思想的培养,不能够仅仅的在意知识的培养,更是核心素养的培养,这样才能够在社会的优胜略汰中保留下来发展自己。做好器乐教育的改革工作对于音乐教育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音乐思想的内化。提出优化改革音乐器乐发展的具体举措,对于学生的全方位培养是必要的,因此从实际的角度出发,对于实际措施进行改革,争取实现高职音乐教育中器乐教学模式更加适合学生的发展。

二高职音乐教育中器乐教学方法途径的分析

(一)采用小组教学模式进行课上教学。很多人不理解器乐的学习课程中如何开展小组模式,其实小组教学是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培养模式,能够在交流中将思想相互融合,让组内成员更加的进步,小组教育的模式可以采用内个组的成员的器乐都是各不相同的,在合奏的时候可以各有所长,在日常的学习中每个组都可以有一个"指导员",对于组内成员的基础知识和动作进行指导,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更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树立积极的自信心和责任感,提前接触教师这个角色,也能够为学生日后的素质和技能进行一个初步的训练,教师对于学生的分组要把握一个度,更要全面的了解组内成员的动向和发展情况,如果成员间发生一定的矛盾一定要及时的调解和分析,并根据学生的吸收能力调整教学计划,高职院校的教学计划主要为知识与技能,方法与途径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这也是三个维度。从小组教学方法出发,能够将三个维度更好的进行链接,及时的发展问题和解决问题,提学生对于问题的分析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团队之间定期开展组会,也能够通过开会过程中分析的问题来改进下一阶段的目标,对于目标的制定是这个小组短期发展的动力,也是对于长期发展的一个规划,教师一定要培养学生有计划有规律的进行学习对于一些重点难点问题要以小组的形式进行突破。器乐教学是音乐教学的一部分,利用小组模式进行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教师定期组织评比可以让组内成员按时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训练,这样的规划能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进而发展成为一种品质。小组的模式下可以采用取长补短的形式,让成员之间通过交流来发展自身的长处并不断的改进缺点和不足,小组内讨论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转化,对于某一个具有争议的问题进行讨论,可以通过"学生"和"老师"的角色转化建立更高效的课堂模式[2]。(二)自主学习模式是当代音乐课堂选择的一个发展模式。自主学习指的是在教师将重难点提点过后,对于基础知识和一些课堂上老师没有讲到的知识进行补充学习,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学生步入社会的过程中更多的考验自主学习和创新的能力,现代青年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由于基础知识点不仅仅要从书本上获取,更要重视学习方法对于学生思维的培养,对于工作或者生活中发生的一些突发事件要及时的想到解决方法,教师要结合教材和各种资源在学生上课之前提供相关资料来指导学生学习,随着年龄的增大,教师也可以逐步的引导学生练习自主寻找资源的能力,现阶段网络发展迅速,因此对于网络资源的应用和开发也是逐步发展和完善的,网络上对于器乐的方法指导和发声的训练动作都能够检索到,因为教师不仅要保证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更要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可以采用轮流值班制度和轮流组长制度,发展学生对于自身素质的培养,对于基础知识要及时的进行应用,教师也可以定期举办竞赛,促进学生之间的良性竞争,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可以让学生对于一些音乐谱子提前的在网上搜索并进行聆听,音乐是需要手与耳的配合,就是可以在自主学习的前期对于乐器的手感进行摸索,教师也可以利用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初步的了解自主学习的概念,进而培养和引发其自主学习的兴趣和意志,可以以日常"拍皮球"为例来对于架子鼓敲打的频率进行初步的练习,对于学生在自主学习阶段表现良好的,教师也可以采取一定的奖励政策,来激发其继续探究的积极性,维持其在知识的海洋中学习的动力。(三)开展实践训练是对于音乐器乐教学的一种创新模式。学习器乐就是能够打击相关的乐器让他在自己的操作过程中发出具有美感的声音,能够通过手和脑之间的配合碰撞出音乐的火花,在音乐殿堂的大门前需要打开音乐的大门,音乐的教学模式主要是通过教师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真正的实践中感受到音乐的魅力以及创新技能的培养,模式改变了以往枯燥无味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反馈。教师以更加贴近生活的训练作为教学计划,直到这一学年或者半学年的教学目标达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发散性思维培养以及对于音乐基本兴趣点的寻找。现阶段很多院校存在的问题就是由于经济成本的考虑而硬性的规定,让学生实践某几种或一种乐器,但是在实际的训练中应该对于学生有兴趣的器乐统一进行教学,给学生一个发展的机会让学生选择,让学生了解自己对于有一种或者某几种乐器的学习是能够进行下一步发展的,不实践就不能达到进一步发展的目的,也不能够说明自己能力的培养,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对于音乐能力的考量具有一定标准,让学生对于自己有一个明确的定位。能够了解自己,才能够进一步发展自己,才知道自己要努力的方向和动力,学习模式下的探究方向才能够进一步的进行明确。

三结语

高职音乐教育中关于器乐教学模式的探究对于今后的音乐课堂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对于音乐这门课程的发展要重点的分析,根据实际情况制订了一系列的发展方向,让学生及时的制定计划和目标,对于目标可以分为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让学生对于自己的思想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发展,对于学生的三观进行培养,积极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和素质观念,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全面发展的模式。高职院校对于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改进可以将小组教学,自主学习模式和实践能力培养等进行全面分析,将一些适合学生发展的模式进行推广,对于各地区的音乐教育都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推进,基础进程的推进让音乐教育的发展逐步向前。

参考文献

[1]康良生.高职院校音乐欣赏课的教学创新[J].音乐时空,2014,(5):89-90.

器乐范文篇9

关键词:“以学生为中心”;器乐课堂教学;模式改革

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本次学校教学改革突出的主题是“以学生为中心”,这样的改革理念可以进一步引申为“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学”来转变。要做到这点,教学改革应先做好顶层设计,从教学大纲制定、课程教学设计、实施、评价都要细致考虑。教师应更多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方式、态度及效果,教学评价导向不再只是关注教师讲得多精彩,而更要看学生学得多投入,学了什么,学会什么,学好了什么。

一、器乐课堂教学模式现状分析

器乐是音乐表演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总学时220,学分14,周课时2,授课形式小组课,小组人数3人。目前器乐课堂教学模式为四段式:1.教师检查评价作业完成情况;2.教师开展新内容教学;3.教师进行课堂小结。4.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这样的教学过程设计突显教师的绝对主导地位,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缺乏积极探究与合作学习过程,教学活力不足,学生学习成效有限。

二、器乐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思路

器乐教学的最大特点是实训性和生成性相互统一。实训性表现为以学习乐器演奏方法和技术为主,以练习曲和作品演奏检验演奏方法和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生成性则表现为学生课堂学习和课后学习是有逻辑关系的学习过程,是一段要靠大量实践去切身体会、调整、巩固和形成正确理念、方法及技术的生成过程。正是基于这样的把握和认识,我对器乐课堂教学提出新的教学模式改革思路,其突出特点是:突出学生对于学习过程的体验和表达,引导学生关注学习,思辨学习,开展探究性合作学习。改革后器乐课堂教学模式由之前的“四段式”变为“六段式”。1.学生自述(汇报课下自主学习情况)。2.成效展现(以现场演奏为主)。3.质量评价(围绕学习成效开展自评与互评)。4.新课教学(充分体现师生的教学互动)。5.课堂小结(学生总结与师生点评)。6.作业布置(体现量和质的双重要求)。以上教学时间安排并非固定不变,教师可根据具体教学情况作适当调整。

三、器乐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保障措施

器乐课堂教学改革方案的贯彻执行离不开有力的保障措施。为此,须认真做好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教师要严谨治教。教学活动既要体现学生主体性,又要做好教师主导性。加强教师严谨治教,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树立科学教学观,态度端正,持续开展学情、课情研究,重点围绕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来开展。二是加强学生课下自训学习督导。没有有效练习就无从谈起有效教学。方法技术能力的获得离不开大量的自主练习,这是乐器演奏学习的基本规律。任课教师要利用各种手段督导学生每日练习,从外部施力过渡为内驱生力。严格要求学生每日自训练习不低于2学时。三是加强教研交流。鼓励教研活动多开展同行交流切磋,开展听课、评课,示范课、公开课、课堂教学比赛等活动提升教师执教水平,统一认识,形成共识。四是加强应用平台建设。学习强调目标效果导向,人才培养强调应用能力主线。校内可以通过教学展演、舞台表演、艺术指导等途径为学生搭建展示学习成果的机会,校外可以通过艺术比赛和社会实践继续加强。这些平台建设有些是集体组织的,但是也需要师生共同开创建设。五是加强持续改进。方案只是初步的理论预设,执行起来和实际情况还会有各种变数,这就要求我们要时刻做出矫正和改变,符合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成长规律,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使器乐课堂教学不断得到优化改进。

[参考文献]

[1]李思源.以学生为中心课堂教学模式的探讨[J].科教导刊,2012,03:10-11+35.

[2]严彩梅.以学生为中心的三阶段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J].大学教育,2017,05:142-143.

器乐范文篇10

在课程教学中,学生在接受教师一段时间的技术训练后,教师应倡导鼓励学生的自创自演能力,这一步骤可在大二学生中进行,在实施时,教师首先辅导学生完成简单乐曲的乐器主旋律演奏,在学生完成较好时,在辅导学生利用所学作曲理论知识将主旋律配以伴奏和声,然后再由学生演奏主旋律,教师在旁配以学生自主创作的伴奏旋律,并可将其配合不当的和声伴奏旋律加以修正。待作品完整后,有两个学生组织配合,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整个作品。当然这种声部创作还可以增加,不局限于用同一种乐器,可采用不同种类多件乐器进行曲目的演绎,教师应鼓励学生拓展思维进行创作,多声部可使音乐作品完整而丰满。这种教学方法是目前笔者认为达到课程最佳效果的教学方法根据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特点,学生毕业后能真正从事音乐演奏的人数很有限,而针对中小学基础教育或乐队的简单排练则是有可能的,因此以上教学方法在实践中,教师应注意选择的乐曲不能太难,基本程度应在声乐作品中较为熟悉的民歌或儿歌为最佳。作为教师应注意在这门课程中主要目的是开发学生创作的潜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而达到提高专业综合能力的目的。

二、教学改革

1.器乐选修课程中,教学方法中的创新,离不开理论的支撑。因此,在此课程中,教师还要将相关知识有意识进行整合。例如对一首音乐作品要进行全面了解,我们不仅要了解作品的内在结构,还有必要去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历史条件等等这样的学习之后,我们才有可能将音乐作品进行完整而准确的演绎。而这些都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正确的引导,甚至有声有色的讲解。

2.在教学中,欣赏内容的渗入给学生的想象力、模仿力、创造力带来无限的力量。因此,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不仅改善了教学环境,还会给课堂带来意想不到的美妙感受。教师选用音频、文字、视频等资料,形象生动的向学生传授知识,会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授课内容的理解,更快速地提高教学质量。

三、实践教学

器乐选修课的教学实践最直观而有效地途径就是组织排练演出,而这一环节也是此课程最终达到教学目的所必经的重点。学生在舞台实践中可培养良好的排练演奏习惯,学会在演奏中相互配合、彼此照应的良好作风。最重要的是舞台实践无疑是对整个教学过程一个完整的总结,学生在在这一实践中不仅得到心智的训练,审美的提高。还会在表现音乐作品的同时,对自己的演奏能力有清晰的认识,增强自信。从而更坚定的学习。由此,我们也看到器乐选修课的实践教学是知识与技能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课堂教学的延伸。

四、教学误区

在目前的高师音乐教育器乐教学中,教师们容易对学生的技术程度过于重视,而往往忽视对音乐审美与欣赏能力的培养,教师们习惯于让学生掌握足够多的演奏技能后,再去强调音乐中美的塑造。在这种现象下,学生往往由于技术达不到练习曲目的程度,寻求不到理想中的声音,而丧失了本身学习此门课程的兴趣,最终导致产生逆反心理,放弃学习。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和方法,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措施,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对于演奏作品要有全方位的知识了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由此可见,加强与各科之间的必要联系,也是器乐选修课学习过程中不可逆转的总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