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专多能型器乐教学人才培养新模式

时间:2022-06-23 02:56:17

一专多能型器乐教学人才培养新模式

摘要:随着交响管乐团在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普及,社会对器乐教育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本文从高等师范院校的角度,剖析高师器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阐述“一专多能”型器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为中小学管乐团的建设与发展输送一批技术全面、能力突出的教学人才。

关键词:高师;管乐团;一专多能;器乐教学;人才培养

随着交响管乐团在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普及,社会对器乐教育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作为培育中小学音乐基础教育教学人才的摇篮,承担着为中小学输送一批具有一专多能、统筹兼顾的管乐团建设与教学人才的责任。笔者将从国内外学校交响管乐团的研究现状、国内中小学交响管乐团的教学现状、高师音乐专业器乐教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高师音乐专业器乐教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方案等几个方面展开分析,探究高师“一专多能”型器乐教学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可行性。

一、国内外学校交响管乐团的研究现状

笔者以“高等师范院校交响管乐团、中小学交响管乐团建立”等相关词汇通过维基百科以及中国知网(CNKI)等中文数据库进行检索,发现关于管乐团建立方案与刍议等研究文献共有56篇,其中关于高等师范院校管乐团建设与发展的相关文献仅有8篇、多为中小学管乐团建立的方案研究,其中有23篇中小学管乐团建设相关文献中涉及专业管乐教育人才短缺以及管乐团编制不齐等问题。由此可见,由于各个学校艺术类学科教师配备有限以及诸多片面认知的“冷门乐器”出现“无人教更无人学的恶性循环”等问题,对于“一专多能”型管乐教育人才的急需已是迫在眉睫。

二、我国中小学交响管乐团的教学现状

(一)基础教育的不重视

近年来,我国的中小学管乐团在快速的成长与发展,但与西方国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这主要体现在学校管乐师资匮乏、教师专业技能不足、管乐教育不受重视等问题上,导致学校的管乐团整体处于较为低下的水平。同时,在社会总体环境影响下,国人对基础音乐教育的理念都停留在钢琴、声乐、合唱、乐理的学习上,缺少或没有对管乐方面的基础训练和专业学习,导致大多数音乐教师无法胜任指导教学并组织管乐团建设,因此,基础教育的不重视,是导致管乐团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教师教学能力不足

由于大部分中小学音乐教师无法胜任管乐教学工作,有些学校选择外聘专业院校或社会上优秀的管乐老师进行教学,但多数学校仍会选择就地取材。目前大部分中小学管乐团的指导教师都是由本校音乐教师兼任的,导致了一些学校管乐团乐器基础课不系统、排练指挥不专业、乐团训练方法有偏差、学生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因此,教师能力不足,教学不专业是导致大部分管乐团发展缓慢甚至发展不起来的根本原因。

三、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器乐教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我们通过研究近年来各地中小学管乐团的建立、发展以及高等师范院校人才培养计划中发现,中小学不论是在建设管乐团的过程或师范院校管乐生的培养方面都存在着许多问题,导致如今我国虽在各类型管乐团普及度有所提高,但乐团的素养和水平却一直处在初级阶段原地踏步。究其原因是由于管乐器的普及度不高、稀缺管乐老师、管乐老师的教授乐器单一、高校音乐师范生专业的极端化。

(一)招生模式的局限性

目前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以联考成绩作为录取的唯一标准,大多数招生范围为省内生源和部分定向的省外生源,不单独设置单考或校考,这导致了学校无法面对考生进行双向选择,无法根据专业的办学特点和教学要求来选拔人才,无法控制与掌握每年学生的具体水平情况,这对乐团的建设与发展而言非常不利。

(二)各乐器声部师资配备不足

由于局限于高等师范院校的培养方向,许多师范院校不大可能各专业配备专业的指导教师,这就导致师范院校管乐学生无法有效的学习其他乐器,出现各乐器声部水平能力不平衡的现象。

(三)器乐编制不齐全

由于每年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招生人数相较于专业音乐院校而言,数量特别少,同时,因为无法进行学校单考招生,无法保证每一个器乐种类都能招到一定数量的学生,因此,会导致乐团某个声部缺编的情况。这就对乐团的建设、日常的排练与教学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在选曲上要考虑乐团现有的编制来进行,排练中要调整其中某些声部的分配,甚至要对总谱和分谱进行一定的改编来适应缺编的乐团。

(四)学生演奏能力参差不齐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在专业能力上大部分都是半路出家,只有少数拥有童子功,对于作品的选择只能做到现学现卖,因此,学生的演奏能力参差不齐,这也给乐团的教学与管理增加了难度,对于每首作品的排练而言提出了巨大的挑战。随着每年毕业生的离开和新生的加入,造成了乐团乐手具有流动性和不确定性,这种现实存在的矛盾问题,更加剧了乐团水平的不稳定。

(五)高师院校对器乐教学与乐团建设的重视程度较低

通过上述现状的分析可见,目前多数高师院校对器乐教学与乐团建设的投入和重视程度较低,没有专业排练和演出的场地,没有合理的器乐各声部的师资配比,导致学生的演奏教学能力停滞不前,乐团的发展受到制约。殊不知,器乐学生通过乐团的学习与实践,能不断积累丰富的演奏与教学管理经验,在管乐团的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学生的审美趣味与教学演奏管理能力也定会随之提高,这是为未来中小学基层学校的管乐团教学与建设培养一批有能力、有涵养的优秀教师做铺垫。

四、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器乐教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方案

(一)提高高师院校对管乐教育的重视

国内各个师范院校管乐团是隶属于音乐系的团体,但仍定义为业余大学生乐团。其特殊性从根源来看,各师范院校以各省音乐统考成绩进行招生,没有设置术科单独招生考试,所以管乐专业学生数量每年都不稳定,且基本上都为木管专业学生,使得乐团在招新时招不到铜管乐手。想必在各个乐团发展初期,都遇到只有木管乐器与打击乐组成的情况,由于缺乏低音声部,造成和声效果不均衡,大大限制了乐团的继续发展。如今师范院校以及中小学逐渐重视管乐教育以及管乐团建设,管乐团也成了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但因为地域,文化等差异我国管乐教育与管乐团建设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更是与其它国家有一定的差距。因此,笔者认为,需提高高师院校对管乐教学的重视,及时修改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以解决如今管乐在我国发展水平较低,管乐的普及度不高的问题,从而提高管乐的普及度以及在大众音乐中的影响力。

(二)拓宽学生的专业方向

师范院校音乐专业毕业的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负责开展中小学管乐团的组建与教学。但通过调查发现,许多中小学管乐团声部不齐全,甚至出现声部缺失的情况,这是影响管乐团发展的最大瓶颈,原因是学校缺少“冷门乐器”的教师,如:大号、长号、圆号教师等。许多高师院校培养管乐人才方案是走单一培养路线的,对专业有着严苛要求,忽略了学生乐器多样性的发展。因此,笔者认为要解决如今管乐专业出现的极端化,必须培养一专多能的管乐人才,拓宽学生的专业方向,从源头开始入手,鼓励管乐专业的同学在完善主专业乐器的前提下,辅修新的管乐乐器,同时鼓励非管乐专业的同学接触、了解、学习管乐乐器。让管乐专业生感受其他乐器的魅力,了解一个优秀乐团以及乐团排练教师所应具备的素质。同时也作为传承,探讨未来如何通过这种培养模式透过各个实施的阶段,将乐团组成的相关研究成果对高等师范院校进行辐射延展,产生社会效应,并且从学习者和教学者双边开展思考、训练学生对作品的解析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摸索较为科学合理的一套教学方法。

(三)“朋辈教育”模式的引入

由于受高等师范院校培养方向的局限,许多师范院校不大可能各专业配备专业的指导教师,这就导致师范院校管乐学生无法有效的学习其他乐器。朋辈教育就弥补了传统教育的不足,有利于师范生更早更快的介入教学场景的模拟,更快捷的实现思想和经验交互,增强教育的感染力和可接受性,解决不少毕业生进入工作岗位后出现“会演奏不会教学”的尴尬局面。“朋辈教育”是指具有相同背景或是由于某种原因使具有共同语言的人(年龄相仿)在一起分享信息、观念或行为技能,以实现教育目标的一种教育方法。在实践过程中,通常的表现形式为“学长制”,即通过学长对学弟、学妹进行各方面引导、帮助、教育的一种教育手段。实行乐器互助教学,对管乐专业的学生里面想尝试新乐器的同学加以指导教学,定期上课并检查练习成果,保证学习的质量与效率。实行乐器互助教学,采用了先进的朋辈教育的理念,帮助团员更快的掌握新的技能,从而达到一专多能的水准。对于冷门乐器,鼓励同学们外出找专业老师进行学习。

(四)加强基本功训练

音乐教育专业管乐团建设的现实意义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中小学管乐团培养师资人才、储备力量,而这些师资力量则能够培养更多更专业与热爱音乐的管乐人才,不断推动我国管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提高各管乐团的演奏水平,在世界管乐界有一席之地。因此,学生在空余时间除了练习排练曲目外,音阶,琶音等基础练习不可落下。每位演奏者的基本功决定着乐团演奏水平的高低,这里的基本功包括对乐器的熟悉程度,对音色、力度与速度的把控能力等方面,只有掌握扎实的基本功,才能在演奏作品时真正的诠释作品中的音乐内涵。

(五)协调专业性与兴趣培养的侧重比

培养基础教育人才、提升中小学交响管乐团教师的专业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对学生所掌握的管乐实际演奏技能的指导;另一方面是从指挥的角度出发,让学生了解一个管乐团的基本编配与基本的指挥法,了解如何管理一个乐团,如何在合奏时指挥乐团,从而获得一定的演奏与教学管理经验。这需要建立在一个科学、系统、合理的知识体系与良好的教学方式上,并需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实践机会,在实践的过程中传授理论。对于中小学管乐团的教学与管理而言,大部分中小学生乐团的排列都安排在放学后的时间,如何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充分、完整地掌握管乐的理论知识与演奏方法,可以通过实践演奏的方式,让学生感悟管乐、体验合奏的乐趣,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高效的传授演奏技巧。同时要进行严格的音准和节奏训练、加强团员的背谱与视奏能力的培养。在时间足够的情况下,还可以在排练曲目容易出错或者音效不够的地方每个声部进行检查。培养高等师范院校学生的专业演奏能力时也要注重对于其他乐器的兴趣培养,要以兴趣为核心,通过兴趣培养知识,开阔眼界,提升技能。首先在成员选拔时就可以吸纳对管乐有一定基础或有一定兴趣的同学,将具有一定兴趣的同学团体进行统一组织和着力培养,这样既提高了知识传播的效率,又尊重和利用了学生的兴趣,同时可以在乐团选曲上挑选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音乐进行排练演奏,例如动漫和电影主题曲,或者是比较富有激情、有感染力的曲目。

(六)设置梯队乐团及乐手晋升制度

乐团是合奏的艺术,要提高学生乐团的艺术能力,就要提高乐团的合奏能力。合奏能力指演奏中融入乐团的能力,包括乐句的气口,每个声部的进出以及每个乐器需要的音色、音量以及音准等方面的控制能力。因此,对每一位乐手的演奏能力都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由于铜管与木管乐器材质和制作原理上的差异,加上每个团员的音乐素质、音乐领悟能力上的差别,都可能造成乐团在合奏音高上的不统一,这就需要教师要无时无刻观察乐团演奏时音高不统一的问题,并及时发现、纠正,在训练和排练时要及时指导团员作必要的检查和调整。因此,通过结合《西洋管乐排练课程》吸纳除管乐主专业以外的同学成立B乐团,有利于解决毕业生和毕业乐团青黄不接的状况,也利于A/B团成员的互助教学与梯级晋升制度的制定,良性循环优胜略汰,择优进入A演奏团,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积极性。

五、结语

综上所述,“一专多能”型管乐教学人才的缺失是当今我国中小学管乐团亟需解决的突出问题,高师音乐专业的管乐教育培养目标是为社会输送优质的管乐教学管理人才,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笔者提出,通过提高高师院校对管乐教育的重视、拓宽学生的专业方向、引入“朋辈教育”模式、加强基本功训练、调整专业性与兴趣培养的侧重点、分专业层次水平建设梯队乐团的方法,有望提升学生全面的专业素养,能胜任中小学管乐团的管理与教学工作,带领音乐基础教育往更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美]弗兰克·L·巴蒂斯蒂,孙卫东编译.美国学校管乐团发展概要[J].管乐世界,2006(02).

[2]赵瑞林.欧洲铜管乐在中国的发展[J].演艺设备与科技,2005(02).

[3]陆佳音.从国外管乐团的发展看中国管乐团进校园[J].大众文艺,2016(11).

作者:蒋佳良 单位:广东第二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