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2 10:05:41

平均

平均范文篇1

报道说,日前结束的中共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明年将全面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因此中国有关部门开始酝酿工资调整方案。

加薪计划将列入明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和预算草案,明年三月提请全国人大审议。

中国“公务员法”将从明年一月一日起实施,据此改革和规范公务员工资,随着工资结构调整,级别工资标准水平也会适度上调。有关人士说,按照“公务员法”,明年中国公务员工资结构将被简化。

平均范文篇2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初步了解统计知识是应用广泛的数学内容.

2.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3.当一组数据的数值较大时,会用简算公式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计算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培养学生认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2.渗透数学来源于实践,反地来又作用于实践的观点.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本课的学习,渗透数学公式的简单美和结构的严谨美,展示了寓深奥于浅显,寓纷繁于严谨的辩证统一的数学美.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平均数的概念及其计算.

2.教学难点:平均数的简化计算.

3.教学疑点:平均数简化公式的应用,a如何选择.

4.解决办法:分清两个公式,公式②的运用要选择一个适当的a.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与数据打交道,例如,电视台每天晚上都要预报第二天当地的最低气温与最高气温,商店每天都要结算一下当天的营业额,每个班次的飞机都要统计一下乘客的人数等.这些都涉及数据的计算问题.请同学们思考下面问题.(教师出示幻灯片)

为了从甲乙两名学生中选拔一人参加射击比赛,对他们的射击水平进行了测验.两人在相同条件下各射靶10次,命中的环数如下:

甲78686591074

乙9578768677

1.怎样比较两个人的成绩?2.应选哪一个人参加射击比赛?

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并可以分成小组讨论解决办法.

对于这个问题,部分学生可能感到无从下手,部分学生可能想到去比较两组数据的平均,让学生动手具体算一下两组数据的平均数结果它们相等在学生无法解决此问题的情况下,教师说明,这正是本章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写出课题).这样做的目的是教师有意创设问题情境、制造悬念,这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引起学生对所学课程的注意,还能诱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浓厚兴趣.

(二)整体感知

解决类似上述的问题要用到统计学的知识,统计学是一门研究如何收集、整理、分析数据并据之做出推断的科学,它以概率论为基础,着重研究如何根据样本的性质去推测总体的性质.在当今的信息时代,统计学的应用非常广泛,以至于它已渗透到整个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本章我们将学习统计学的一些初步知识.

(三)教学过程

这节课我们首先来学习平均数.

1.(出示幻灯片)请同学看下面问题:

某班第一小组一次数学测验的成绩如下:

869110072938990857595

这个小组的平均成绩是多少?

教师引导学生动笔计算,并找一名学生到黑板板演,讲完引例后,引导学生归纳出求平均数方法,这样做使学生对平均数的计算公式能有深刻的认识.

2.平均数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一般地,如果有n个数.

那么①

叫做这n个数的平均数,读作“x拨”.

这是在初中数学课本中第一次出现带有省略号的用字母表示的n个数相加的一般写法.学生对此可能会感到比较抽象,不太习惯,要向学生强调,采用这种写法是简化表示,是为了使问题的讨论具有一般性.教师应通过对公式的剖析,使学生正确理解公式,并掌握公式中各元素的意义.

3.平均数计算公式①的应用

例1一个地区某年1月上旬各天的最低气温依次是(单位:℃):

-6,-5,-7,-6,-4,-5,-7,-8,-7

求它们的平均气温.

让学生动手计算,以巩固平均数计算公式(一名学生板演)

教师应强调:①解题格式.②在统计学里处理的数据包括负数.③在本章中,如无特殊说明,平均数计算结果保留的位数与原数据相同.

例2从一批机器零件毛坯中取出20件,称得它们的质量如下(单位:千克):

210208200205202218206214215207195207218192202216185227187215

计算它们的平均质量.(用投影仪打出)

引导学生两人一组完成计算,然后一起对答案.由于数据较大,计算较繁,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答案.正好为下面提出简化计算公式作好铺垫.

教师提出问题:像例2这样,数据较大,计算较繁,因而容易出错,有没有较为简便的算法呢?引导学生观察数据有什么特点?都接近于哪一个数?启发学生讨论,寻找简便算法.

学生回答:数据都在200左右波动,可将各数据同时减去200,转而计算一组数值较小的新数据的平均数,至此让学生再一次两人一组用简便方法计算例2,并与前面计算的结果相比较是否一样.

讲完例2后,教师指出几点:常数a的取法不是惟一的;读作“x——撇——拨”;;简化计算的结果与前面毛算的结果相同.

通过学生的动手计算,若产生困难或错误,教师及时点拨,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对公式②的推导更容易接受.

3.推导公式②

一般地,当一组数据的各个数值较大时,可将各数据同时减去一个适当的常数a,得到

那么,

因此,

即②

为了加深学生对公式②的认识,再让学生指出例2的、、各是什么?(学生回答)

课堂练习:

教材P148中~P149中1,2,3

(四)总结、扩展

知识小结:1.统计学是一门与数据打交道的学问,应用十分广泛.本章将要学习的是统计学的初步知识.

2.求n个数据的平均数的公式①.

3.平均数的简化计算公式②.这个公式很重要,要学会运用.

方法小结:通过本节课我们学到了示一组数据平均数的方法.当数据比较小时,可用公式①直接计算.当数据比较大,而且都在某一个数左右波动时,可选用公式②进行计算.

八、布置作业

教材P153中1、2、3、4.

九、板书设计

教学设计示例2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了解加权平均数的意义,并会求加权平均数;

(二)会运用平均数的简化运算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会计算平均数及运用平均数的简化方法,会运用加权平均数公式.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新课

在初中一年级代数课本P106的“读一读”那一节,讲的是求平均数.有这样一例题:

女子排球队共有10名队员,身高(单位:米)分别为:

1.73,1.74,1.70,1.76,1.80,1.75,1.77,1.79,1.74,1.72.

求这个队的队员平均身高是多少?

解:求这个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有两个.

方法1:直接计算

方法2:简化计算

观察一下这些数都在1.75的上、下,这时,可以这样考虑:先计算各数与1.75的差,也就是先都减去1.75(为了不出现小数,不妨把单位换成厘米)得到-2厘米,-1厘米,-5厘米,1厘米,5厘米,0厘米,2厘米,4厘米,-1厘米,-3厘米.

计算这组数的平均数,得:

因为前面计算时,每个数都减去了175厘米,所以把这里的得数0加上175,就得出这个排球队全体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75厘米

在求一组数的平均数时,只要这组数都接近某一个数,就可以采用这种简化的计算方法.

以上例子告诉我们什么是平均数,怎样求平均数.如果这组数存在着大致在某一个数的上、下波动的情况,可以用简便方法计算.

二)新课

1.平均数

在统计里,平均数是重要概念之一,它是显示出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字,也就是说这组数据都“接近”哪个数.

上面的公式①,就是我们在求女排队员身高平均数的“直接算法”.

当一组数据x1,x2,…,xn的各个数值较大时,可将各数据同时减去一个适当

公式②就是我们在求女排队员身高平均数的“简便方法”

例1某食品厂为了加强质量管理,对某天生产的罐头抽查了10个,样本净重如下(单位:克)

342,348,346,340,344,341,343,350,340,342.

求样本的平均数.

解法2:把已知数据都减去342,得0,6,4,-2,2,-1,1,8,-2,0,

例2从一批货物中取出20件,称得它们的重量如下(单位:千克):

310,308,300,305,302,318,306,314,315,307,

295,307,318,292,302,316,285,327,287,315.

求样本的平均数(结果保留到个位)

即样本平均数为306千克.

解法2:

由于题中数据都较大,而且都在常数300上、下波动,把原数据都减去300,得:

10,8,0,5,2,18,6,14,15,7,-5,7,18,-8,2,16,-15,27,-13,15.

2.加权平均数

设有甲、乙、丙三种可混合包装的食品,它们的单价分别是1.8元,2.5元,3.2元,现取甲种食品50公斤,乙种食品40公斤,丙种食品10公斤,把这三种食品混合后每公斤的单价是多少?

答:混合后的单价为2.50元.这个答案是不对的,因为混合后的售价不仅与每种食品的单价有关,而且还与每种食品的重量(公斤数)有关.这些食品混合后的售价应该等于

这种平均数叫做加权平均数.

一般说来,如果在n个数中,x1出现f1次,x2出现f2次,……,xk出现fk次(这里f1+f2+……+fk=n),那么根据平均数公式①,这n个数的平均数可以表示为

计算加权平均数的公式③,与计算平均数的公式①,实际上是一回事.当一组数据中有不少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用加权平均数公式计算简便些.在公式③中,相同数据xi的个数fi叫做权.这个“权”,含有所占分量轻重的意思.fi越大,表示xi的个数越多,于是xi的“权”就越重.

例3某班有50名学生,数学期中考试成绩90分的有9人,84分的有12人,73分的有10人,65分的有13人,56分的有2人,45分的有4人,计算这个班学生的数学期中考试平均成绩(结果保留到小数点后第一位).

在例1~例3的求平均数问题中可以看到,平均数能够反映出数据的集中趋势.

(三)课堂练习

若4,x,5的平均数是7,则3,4,5,x,6五个数的平均数是______.

(四)小结

1.用样本平均数去估计总体平均数,这是学习平均数的目的.

2.平均数计算公式,平均数简化计算公式,加权平均数计算公式都很重要,应根据具体情况,恰当选取哪个公式

(五)作业

1.数据15,23,17,18,22的平均数是________.

2.5个数据的和为405,其中一个数据为85,那么另4个数据的平均数是______.

(1)105,103,101,100,114,108,110,106,98,102;(共10个)

(2)4203,4204,4200,4194,4204,4210,4195,4199.(共8个)

4.在一个班的40名学生中,14岁的有5人,15岁的有30人,16岁的有4人,17岁的有1人.求这个班学生的平均年龄.

5.抽查了一个商店某月里5天的日营业额,结果如下(单位:元):

14845,25306,18954,11672,16330

(1)求样本平均数;

(2)根据样本平均数估计,这个商店在该月里平均日营业额约是多少?

6.在一段时间里,一个学生记录了其中8天他每天完成家庭作业所需要的时间,结果如下(单位:分):

80,70,90,70,60,50,80,60.

在这段时间里,该学生平均每天完成家庭作业所需要的时间约是多少?

作业答案与提示:

1.19.

5.(1)样本平均数是17421元;

(2)根据上面计算结果,可估计在该月里平均日营业额约为17421.

根据样本平均数,可估计该学生平均每天完成家庭作业所需时间约为70分.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1.平均数是统计中的重要概念之一,通过样本平均数来估计总体平均数.样本容量取得越大,则用样本平均数估计的总体平均数越精确,也就是所表示的总体平均的变化趋势越集中于准确值.作业中的第5,6两题就是为体现这种思想而设计的.

2.这一节课的目标是要弄清两个概念(平均数、加权平均数),三个公式(求平均值公式,求平均值的简化公式和求加权平均数公式).

平均范文篇3

关键词:平均主义研究

所谓平均主义,就是指对生产的最终成果进行平均分配的一种思想。纵观历史,平均主义是对人类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的一种意识形式。从目前中国的现实看,平均主义倾向仍有各种不同程度的表现,并在深层次仍然不同程度的制约着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所以,分析并研究平均主义问题意义仍然十分重要。

一、为什么会产生平均主义

为什么会产生平均主义?国内较多学者认为根源是小农经济。笔者曾在《内蒙古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对小农经济的两点新思考》一文中指出:生产力水平落后是产生平均主义的深层根源。经过进一步的深入思考,笔者认为:平均主义产生的根源应是总体性的。

首先,从人性的角度看,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是产生平均主义的人性前提。每个人在一生中都要面对两种局面:一种是确定性;一种是不确定性。对于确定性,有一部分人,会倾向于平均主义。对于不确定性,有更多的人会倾向于平均主义,因为这是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的一条有效途径。假设一个社会由n人组成,每个人一生的总效用水平分别是U1、U2、U3、……Un。其中,每一个人的总效用水平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来自确定性,分别记为Q1、Q2、、Q3、……Qn;另一部分来自不确定性,分别记为B1、B2、B3、……Bn。则有:

……

对于每个人而言,其追求的最终目的就是使U1、U2、……Un尽可能的最大。

对于来自确定性的Q1、Q2、……Qn,由于其对每个人的效用值是确定的,所以对其平均化的努力因人而异。一般而言,Q值的大小与其平均化的努力正反比例。Q值越小,其平均化的努力越大;Q值越大,其平均化的努力越小。因为对于Q值较小者,平均化可有效增加其Q值,从而可有效增加其自身的效用水平。所以,Q值较小者,其平均化的动力也就较大。而对于Q值较大者,由于经平均后有可能减少其Q值,从而有可能减少其效用水平,所以,对于Q值较大的个体,其平均化的动力也就较小。由于对一个社会而言,Q1、Q2、……Qn的值不可能完全相同,其中总有一部分Q值较大,有一部分Q值较小,所以,相对于确定性的效用水平Q1、Q2、……Qn而言,总会一部分人倾向于平均主义。至于是更多的人倾向于平均主义,还是更少的人倾向于平均主义,其结论取决于Q1、Q2、……Qn中是有更多的较小值,还是有更多的较大值。由这种确定性产生的平均主义,我们可称之为派生的平均主义。其中影响确定性的因素有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对于来自不确定性的效用水平B1、B2、……Bn而言,大多数人倾向于追求E(B),这里E(B)表示B1、B2、……Bn的期望值水平。因为在不确定性的条件下,如果综合考虑风险等因素,E(B)就是每个人的B值的效用最大化值。而在不确定的条件下,有:

所以,对于不确定的B1、B2、……Bn而言,会有更多的人或者是绝大多数人倾向于平均主义。对于这种来自不确定性的平均主义,我们可称之为本能平均主义或原始平均主义,因为这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本能存在。

综合上述两种情况,我们可以看出:对于确定性而言,会有一部分人倾向于平均主义;对于不确定性而言,有大多数人倾向于平均主义。同时,由于不确定性是每个人都要必须面对的情况,所以,对于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的人类而言,对平均主义会有一种必然和本能的需求。

其次,生产力水平落后,是产生平均主义的经济根源。有的同志认为:小农经济是产生平均主义的根源。从经济层面看,如果将小农经济等同于落后的生产力水平,这种观点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但产生平均主义的深层经济根源,应当是生产力水平的落后。首先,在落后的生产力条件下,小农经济表现为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一家一户独立生产,要想获得好的收获,一方面要靠自己的努力劳动,另一方面又主要靠老天的恩赐,在这种情况下,你获得了好的收成,可能更多地是来自老天的恩赐,所以别人从心理上会更倾向于平均你的收获,因为老天应对大家是公平的。其次,小农经济有不同的形式,有古典形式、宗法形式、商品形式和现代形式。建立在现代经济基础上的现代小农并不具有天然的平均主义倾向。只有建立在落后的生产力基础上的小农形式才会容易产生平均主义情结。目前,存在于一些发达国家的现代小农形式代表了很高的生产力水平,其平均主义的需求已大为减弱。再次,在生产力水平落后的条件下,由于人对自然的不确定性很大,人类的众多需求不能得到有效满足,为了维持人类的基本生存,人们在生产成果的分配上,必然会更加倾向于平均主义。第四,虽然人们会有一种对别人的意外所得有一种平均分享的心理,但这种心理会随着个人收入和财富的增加而减少。所以,如果将小农经济等同于生产力水平落后,则认为小农经济是产生平均主义的根源的观点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但问题是:小农经济并不必然代表落后生产力水平。小农经济本身可在不同的生产力水平条件下存在,并相应取得不同的小农经济形式。小农经济是外壳,生产力水平是实值。所以,准确的说法应当是:产生平均主义的深层经济根源是生产力水平的落后,而非小农经济。

再次,封建的等级特权体制是产生平均主义的政治土壤。在这种体制下,资源分配的基本原则是等级制。一方面,级别越高,其分到的资源总量就越多;另一方面,级别越高,其掌握的权力也就越大,从而为其利用权力谋取更多的资源分配提供了更大可能性。这种体制导致财富的分配结果是:越上越富,越下越贫。由于处在不同级别的人其财富的占有量不同,从而处在不同级别的人其平均主义倾向的程度也就不同。一般而言,级别越高,其平均主义的倾向程度越轻;反之,级别越低,其平均主义倾向的程度就越重。即级别与平均主义的倾向程度是成反比例的。对于在社会中的每个个人而言,要么其处于上级的位置,要么其处于下级的位置,但从总体看,处在下级的人数要远远多于处于上级的人数。所以,在一个充满等级特权制的社会里,人们会更强列地表现出一种平均主义倾向。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封建的等级特权制既造就了一小撮极富者,又同时使更多的人处于贫困边缘。这种不对称的权利与义务体系最终使社会财富的分布呈严重不均衡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平均主义在中国的泛滥并演化为中国人的一种深层心理结构,也就有了一定的客观必然性。

第四,具有平均主义倾向的文化,又会进一步促生人们的平均主义意识。平均主义一旦产生,就会又渗透到人类的文化基因中,从而使平均主义具有了一种遗传的特征。一般而言,如果产生平均主义的客观条件越雄厚,其文化中的平均主义倾向就会更为浓烈。在中国封建社会,一方面,落后的小农生产方式和封建等级体制促生了旺盛的平均主义,这种平均主义倾向经历史长期的演绎而逐渐固化为中国人的一种深层心理结构,并表现为一种文化现象;另一方面,这种表现在中国人深层心理结构中的平均主义文化基因又进一步助长了中国人的平均主义行为。一般而言,由于不确定性是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所以,追求平均主义,也是人类的一种潜伏在深层的普遍心理,这种平均主义我们可称之为原始平均主义或本能平均主义或原生平均主义。另外,由于特定的客观条件如生产力水平的落后等原因,可进一步促使原生的平均主义进一步再生长,这种再生长部分的平均主义我们可称之为再生的或派生的平均主义。平均主义的总量等于原生的平均主义加派生的平均主义。在人类的文化基因中,原生的平均主义是较为顽固的,它对人行为的影响是持久的和不易消除的;而派生的平均主义则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是随着客观条件变化而变化的,其影响是不持久和可以消除的。

第五,在社会转型期,由于竞争程序的紊乱,容易诱发人们的平均主义心态。一般而言,当社会正处在转型期时,由于旧规则尚未完全破坏,新规则又尚未完全建立,这时社会呈现出一定程度的竞争无序,在竞争无序的状况下,人们对财富的分配结果会容易产生不满心理,这种不满心理就容易导致平均主义。在竞争无序的情况下,社会受益者毕竟是少数,而更多的将是受害者,在一个受害者占优而受益者又较少的社会条件下,这时人们的社会心理会更多的呈现一种平均主义倾向。因为受害者的平均倾向是十分浓烈的,如在旧中国,辛亥革命推翻了皇权,但新的体制和秩序直到新中国成立才建立起来,在这期间,人们的平均主义倾向就会比其他年代更为强烈,从而带有平均主义色彩的口号也就会更有号召力。在中国封建社会,每逢社会动乱时,平均主义总会呈现出较大的扩张空间,农民起义中的平均主义倾向也是这一现实的直接反映。目前,中国社会也正处在一个转型阶段。一方面,传统的计划体制并未完全退出历史舞台,在这样一个转型阶段,社会发展的不均衡加剧了人们的平均主义心态,尤其是一些弱势群体和一些受害者,其平均主义倾向更浓。同时,对于受益者而言,也有一个受益不均的问题,有些受益大,有些受益小,受益小者会更加倾向于平均。所以,如果在一个社会转型期,若不能保证竞争的公平性,则很容易加剧人们的平均主义心态。二、平均主义的利弊

平均主义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客观现象,既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也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

其合理性表现为:1、是人类面对不确定的一种本能反应,这种反应有利于人类对自身保护的加强。2、有利于保护社会竞争的弱者。3、有利于受害者。4、有利于穷人。5、有利于社会结构的均等化。6、有利于懒人。

其负面影响主要有:1、减弱了社会发展的风险创新意识。在平均主义状态下,社会主体更不愿冒风险创新,因为创新的收益并不能得到有效保证,其结果是人们更愿意偷懒和坐享其成,而不愿使自已的成果让别人白白享受。2、不利于私有财产的有效保护。平均主义淡化了人们的产权观念,从而使人虽然想富,但又怕露富,其结果是:富者哭穷,穷者也哭穷。另外,这种淡化是一种社会性的,即每个人对自己的财产都具有一种强烈的产权意识,但对别人的财产权利却具有一种十分不尊重的意识,从而导致整个社会成员整体地呈现一种产权保护意识的普遍缺乏。3、不利于社会竞争中的强者。人怕出名猪怕壮、枪打出头鸟、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等现象的存在,其根源与平均主义是密切相关的。所以,在平均主义泛滥的情况下,个体持“中”是一种最佳策略。4、不利于富人。5、不利于受益者。6、不利于勤快者。7、平均主义不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在平均主义泛滥的条件下,一方面富者深受平均主义之苦,所以这种情况很容易形成富者仇视穷者的心理,富者既使有钱,也很难形成同情穷人的心态;另一方面,平均主义又使穷人和懒汉的不良个性得到张扬。所以,平均主义很容易破坏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关系,不利于社会形成人尊重人的氛围,大家都互相提防着。这样,一些正直的人只能是: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另外,平均主义也容易诱使嫉妒人格的形成。大家都差不多,我心里才舒坦,你比我强,我就心理不舒服。“不平则鸣”,导致一些人总要做另一些人的文章,背后施诡计,想方设法破坏别人的事。

三、平均主义的消除

从上面的讨论中,我们可以看出,平均主义产生的根源是总体性的。平均主义的存在,既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也有其许多严重的负面影响。所以,社会的发展需要一定程度的平均主义,但应将其保持在合理的限度内,应坚决防止平均主义的泛滥,并应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平均主义倾向应日渐其弱,才是合理的。如何逐步消除平均主义,手段应是总体性的。

首先,应大力发展科学知识,增加人类的理性扩张力,努力减少人类社会的不确性,这是消除原生平均主义的一条有效途径。

其次,在大力发展科学知识的同时,应努力构建社会的信仰体系,通过信仰体系来消除人类精神中的不确定性恐惧,这可有效缓解人类意识中平均主义的原生张力。

再次,应努力建设一个竞争有序的社会。竞争必须体现公平原则。只有公平的竞争,才是有效率的竞争,没有公平就没有效率,或者只能是低效率的。建立在公平基础上的竞争会产生长期效益和整体效益,而不仅仅是短期效益和局部效益。如果一个竞争既充满公平又充满效益,则平均主义心态也就无法泛滥和扩张。

第四,大力发展生产力水平。生产力的发展可不断为满足人们的需要提供物质保证,从而会使更多的人脱离生存困境而走向发展困境,在生存困境人们会更多的倾向于平均主义;而在发展困境,人们会更多的关注机会均等,而不是结果均等的平均主义。

平均范文篇4

(一)进一步理解求平均数的意义,掌握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二)通过题目设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三)培养学生灵活计算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求平均数的意义及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用具

教具:电脑软件、投影片。

学具:判断卡。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口算。

①小明有12本书,小军有20本书,小明和小军平均每人有几本书?

②五(3)班做好事28件,五(4)班做好事36件,平均每个班做好事多少件?③五年级一班分成3组投篮球,第一组投中28个,第二组投中33个,第三组投中23个,平均每组投中多少个?

由学生自己解答(列式计算)针对第③题提问:

①说出这道题的问题是什么?

②求平均数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③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板书:投中总个数÷组数。

(二)学习新课

1.出示例1:

五年级一班分成3组投篮球,第一组10人,共投中28个;第二组11人,共投中33个;第三组9人,共投中23个。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

读题后,学生分组讨论思考题。(投影片)

①例1和准备题③比较,题目有什么异同?(从条件和问题两方面考虑。)②要求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必须先知道什么条件?

在学生回答基础上,板书:投中总个数÷全班总人数。

教师:投中总个数和全班总人数题目中给了吗?怎么办?

②投中总个数和全班总人数知道之后,怎样求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

尝试自己列式,然后讨论订正。

板书:

(1)全班一共投中多少个?

28+33+23=84(个)

(2)全班一共有多少人?

10+11+9=30(人)

(3)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

84÷30=2.8(个)

教师:综合算式怎样列?(学生试列式,再讨论订正。)

板书:(28+33+23)÷(10+11+9)=2.8(个)

答:全班平均每人投中2.8个。

教师:对比例1和准备题③你能发现解答方法有什么异同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同的情况?

2.出示例2:(投影片)

下表是五年级二班3个组投中篮球情况统计表。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教师:例2和例1比较,有什么异同?

明确:例1和例2的问题一样,但已知条件不同。

教师:要求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要知道什么条件?(学生试做,然后说出自己的列式和思路,充分讨论,如果有不同意见互相交换,最后弄清怎样是对的。)

板书:

(1)全班一共投中多少个?

2.5×12+3×11+3.2×10=95(个)

由学生完成。

(2)全班一共有多少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全班平均每人投中________个。

教师:你能列出综合算式吗?

板书:(2.5×12+3×11+3.2×10)÷(12+11+10)。

讨论:对比例2和例1有什么不同?解答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教师:求平均数时,有时不能除尽,这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取近似值。

(三)巩固反馈

1.做一做:

小亮读一本书,前4天平均每天看6.25页,后3天平均每天看8页。小亮这一星期平均每天看多少页?(先说思路,再列式计算。)

2.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①小李加工一批零件,前2时加工28个,后3时加工36个,平均每时加工多少个?

[]

A.(28+36)÷(3+2);

B.(28×2+36×3)÷(3+2);

C.(28+36)÷2。

②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前5时平均每时行60千米,后3时平均每时行56千米,这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平均每时行驶多少千米?

[]

A.(60+56)÷(5+3);

B.(60+56)÷2;

C.(60×5+56×3)÷(5+3)。

(四)课堂总结(学生总结)

教师:解答求平均数应用题应注意哪些问题?

①明确问题求的是什么平均数;

②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五)布置作业课本P15:1,2,3,4,5。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较简单的求平均数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并巩固平均数的意义以及求平均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其中加权算术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是难点。通过准备题与例1的对比突出重点,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让学生充分讨论、尝试例2,培养学生独立解答问题的能力,从而突破了难点。

本节新课教学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教学例1,加深对平均数应用题的解题方法的理解,共分3层。

第一层:由准备题与例1对比,找出异同点;

第二层:由问题出发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三层:列出分步和综合算式。

第二部分:教学例2,强调根据题意确定算法,可分3层。

第一层:出示例2,审题找出与例1的异同点;

第二层:分组讨论解题方法;

平均范文篇5

【关键词】公平理论平均主义比较分析

公平与平均常常联系在一起,是否公平就是平均,或者平均就是公平呢,其实不然。我们举一个例子:有一块蛋糕,你和我吃;应该一人一半才公平。如果是我出的钱,应该我多吃;如果是你去买的,应该你多吃;如果你是女孩,我应该让着你,于是你多吃;如果我是男孩,本来饭量大,于是我多吃;如果你一天没吃饭了,应该你多吃;如果我缺营养,应该我多吃;如果我是你哥哥,你得尊敬长者,于是我多吃;如果你是弟弟,我得爱护幼小,于是你多吃;如果今天是我生日,应该我多吃;如果今天是你第一次吃蛋糕,应该你多吃。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平均有时公平,有时不公平,所以厘清公平理论与平均主义的区别和联系十分必要。

1理论渊源不同

对公平的研究,从哲学意义上可以追溯到柏拉图和苏格拉底,但组织行为学中对组织公平感的探讨始于亚当斯的公平理论。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心理学教授斯塔西·亚当斯通过对工资报酬分配的合理性、公平性等给职工积极性带来的影响进行了长期的调研,从认识失调论出发,于1965年提出了公平理论。公平理论是研究人的动机和知觉关系的一种激励理论,它的心理学依据就是人的知觉对于人的动机的影响关系很大。公平理论认为:一个人不仅关心自己的所得和所失,还关心与别人所得所失的关系。人们是以相对付出和相对报酬来全面衡量自己的得失。如果得失比例和他人的相比大致相当,人们的心理就会平静,他会认为这是公平合理的;比别人高会兴奋,会产生有效的激励,但有时过高会带来心虚和不安全感;低于别人,人就会产生不平静的心理,甚至怨气,不努力工作,消极怠工。

亚当斯的公平理论提出之后,在西方企业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于调动工人劳动积极性、提高劳动效率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该理论存在一定的缺陷,使其实际应用只是停留在一般的分析上。1977年,美国组织行为学家约翰·B·迈纳博士进一步研究了公平理论的“效度和实用性”。1975年,瑟堡特和沃尔克研究了法律程序中的公平问题。1980年,莱温瑟尔等人把程序公平的观点应用到组织情境中。1986年,毕斯和牟格研究分配结果反馈执行时人际互动方式对公平感的影响。

平均主义的思想渊源,通常认为始于孔子的“不患寡而患不均”以及儒家的“大同”理想。《论语·季氏》中有“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但有学者[2]认为中国平均主义思想渊源应是道家学说创始人老子。老子尊道贵德,主张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不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扔之。故失德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认为以仁义为核心的道德教化以及以等级名分为主要特征的礼制规范是有为的表现,它只会带来人心迷失吗,贫富不均与社会动乱。有为即有欲,因而必须以道制欲,拨乱返正、“道恒无名,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辱。不辱以静,天地将自正。”在老子看来只要返朴归真,万事万物就能自化自正。基于这种认识,在经济上老子否定社会等级占有制度与孔子及儒家的等级分配观,主张实行平均主义。老子及道家的无为思想及平均主义主张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征战不息,社会动荡,赋役繁重,民不聊生状况的一种反思。

2实质不同

公平理论认为,人能否受到激励,不但由他们得到了什么而定,还要由他们所得的与别人所得的相比是否公平而定。即一个人不仅关心自己收入的绝对值(自己的实际收入),而且也关心自己收入的相对值(自己收入与他人收入的比例)。每个人会不自觉地把自己付出的劳动和所得报酬与他人付出的劳动和所得报酬进行社会比较,也会把自己现在付出的劳动和所得报酬与过去的劳动和所得报酬进行个人历史的比较[3]。

公平理论的方程式:

式中:QP代表一个人对他所得报酬的感觉;

IP代表一个人对他所做投入的感觉;

QO代表这个人对某比较对象所获得报酬的感觉;

IO代表这个人对比较对象所做投入的感觉;

当等式成立时,人就会觉得公平,否则,就会觉得不公平。如果左边小于右边,会产生比别人吃亏或今不如昔的情绪。如果左边大于右边,则会因为投入少、得到多而产生负疚感。

公平具有道德原则,具有相对性。在阶级社会里,人们对财产占有的不同,是人们不公平的基础。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商品等价交换,要求交易双方进行平等的交易,公平交易充斥整个社会。商品交易原则为资本主义的自由、平等、民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如此看来,资本主义社会是以往最公平的社会,但共产主义要推翻的恰恰是资本主义。公平属于历史范畴,绝对的公平只是一种理想,在不同是社会背景下,公平的形式是有差异的,而且受个人感受、价值取向等多方面因素影响。

中国传统的平均主义思想明显地体现在历代农民起义中。东汉末年黄巾起义打着太平道的旗号,北宋王小波起义提出“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辈均之”,南宋钟相起义主张“等贵贱,均贫富”,明代李自成起义以“均田免粮”号召民众,近代太平天国起义倡导“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他们都是把平均主义作为组织和发动农民起义的有效手段以及改造社会的基本目标。中国封建社会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平均主义思想在下层人民中流传甚广,有着十分深厚的群众基础。当然,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以及平均主义固有的缺陷,在农民起义队伍中不能贯彻到底,最终只能流于空想。因为他们在取得一定的权力后,就逐渐把平均主义忘在脑后。平均主义只能是农民阶级反抗封建剥削与压迫的思想武器,不可能成为农民起义的最终目标。平均主义的主要价值在于它对封建剥削与压迫的否定与反抗,而不在于它所带来的社会实践成果。平均主义在我国的影响十分深远,它更多强调的是人人均等。而往往有时打着公平旗号的平均,是最大的不公平。

3二者相辅相成

公平分配是市场经济的主要法则,平均分配是计划经济的重要特征。建立在公平基础上的分配,能够促进生产力的进步,但由此也会引发贫富差距而产生社会动荡。而平均分配对于发展生产力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但对于社会稳定有着一定的作用。解决现阶段贫富差距过大的问题,必须依托公平,适当的平均可以缓和社会矛盾。依靠公平来发展生产,依托平均来维护稳定,社会才会不断向前发展。公平是人类千百年来追求的目标,人们研究公平理论、平均主义,究其根本,是实现人类的和谐发展。公平与平均二者相辅相成,才能实现社会的真正和谐。

参考文献

[1]孙伟黄培伦,公平理论研究评述[J].科技管理研究,2004年第4期:102-104.

平均范文篇6

“实验:测平均速度”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

1.会使用表、刻度尺测量平均速度.

2.正确观察和测量平均速度.

情感目标

1.通过实验养成认真细致的行为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2.通过实验养成和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教学建议

"实验:测平均速度"教材分析

教材设计实验来巩固平均速度的知识,练习用钟表测时间,用刻度尺测长度,选用的器材简单,木块、斜面和小车,在斜面的中间放上铁片,用来划分两段路程,在小车或小球撞击到铁片上时能记录时间,两段时间之和就是小车在斜面上的总路程所通过的时间.

教材要求学生计算前半程、后半程、总程的平均速度,应当严格按照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计算,在计算中复习物理计算的步骤.

"实验:测平均速度"教法建议

用实验法教学,观察实验仪器,看各部分的在实验中的作用,并分析实验的过程中需要测量的物理量和如何测量该物理量,实验表格中的数据对应着哪步的测量结果.

要分小组做实验,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小组可以有发令成员,负责使小组各位准备完善后统一进行实验.有手持小车准备实验的成员,当听到发令后进行实验,有记录成员,当小车到达铁片时,听到撞击声就记录钟表所用的时间,并记录在表格中,三个成员共同完成本实验.

还可以在条件较好的学校、学生中使用其他的方法,例如可以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的过程,只要能完成测量平均速度的目的就可以采用.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

教学设计示例

“实验:测平均速度”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单元分析】

实验要求学生会用钟表和刻度尺正确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同时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对于实验器材可以自行选择.

将数据填入表格中,计算三个阶段的平均速度,如果用停表计时,可以用教材中的表格,如果用钟表计时,应当将运动时间改为三个栏目“计时开始、计时结束、运动时间”,再分别计算出运动时间.

对于时间的测量,应当进行适当的练习,经过几次实验,时间就会测得准确些.

【教学过程分析】

一.实验指导

小车的坡度要很小,小车在斜面的运动时间就会较长,测量时间增长,最后结果的误差就会减小.金属片放在斜面的中间,测量出斜面的总长,则前半程、后半程和全程的距离都可以得到.

二.表格设计

提供一个表格供参考

路程

运动时间

平均速度

计时开始

计时结束

运动时间

s1=

t11=

t12=

t13=

v1=

s2=

t21=

t22=

t23=

v2=

s=

t=

v=

三.实验过程辅导

测量平均速度的原理、实验器材可以让学生说明,指出长度、时间的测量可以用测量工具直接测量,而速度测量需要测量长度和时间再根据速度公式计算,所以实验原理是速度的公式,由公式也可以看出实验器材是钟表和刻度尺.

平均速度测量,实验难点是计时结束以听到撞击声为准,即听到声音的同时记录结束时刻,注意学生区分时刻和时间的概念,时刻是结束或开始时刻在时间轴上的位置,而运动时间是这两个时刻之间的在时间轴上的长度,所以表格中的t13=t12-t11,t23=t22-t21.

平均速度的计算,注意物理量的对应,.而决定不能认为,可以让学生分析两个问题以加深理解:

1.某运动过程中,行驶的路程前半程的速度是10m/s,后半程是20m/s,计算全程的平均速度.

2.某运动过程中,前半段时间行驶的速度是10m/s,后半段时间行驶的速度20m/s,计算全程的平均速度.

对于问题1,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对于问题2: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课题】

调查在交通规章制度中,对速度的限定

【组织形式】

学生小组

【教师辅导参考方案】

1.我国不同的公路、铁路(两者都分不同的级别)中对速度的要求.

2.对于同一种路面,各个国家的规定是否相同,分析其特点.

3.其他相关的问题,例如某路面超速的处罚是什么.

【评价】

1.从网上学习的小组,列出学习过程.

平均范文篇7

知识目标:

1.知道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定义、公式.

2.知道速度的单位“米/秒”和“千米/秒”及换算关系.

3.变速运动和变速运动的平均速度.

能力目标:

1.思维能力:从日常生活中比较物体运动快慢来建立速度的概念,并思考比较快慢的两种方法.

2.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用于实践,并初步了解物理计算的解题思路和规则.

情感目标: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规范解题步骤,养成认真细致的学习习惯.

教学建议

"机械运动"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通过三个问题使学生领会要比较运动的快慢必须同时考虑运动的时间和通过的路程这两个因素.在此基础上直尺速度的定义.在实验设计中,由学生自行提供三个玩具通过测量时间和路程计算速度,并给出了速度的公式.

教材用实际示例来建立学生一般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的观念,并给出了速度的单位,米/秒是国际主单位,而常用单位还有千米/时,并分析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平均速度的概念还是由实践建立的,因为实际的需求而产生的变速运动和其平均速度,平均速度的公式没有作强调,仍沿用速度的公式,只是其符号的意义发生了变化.最后由想想议议来使学生知道一些物理量是比值物理量.

"机械运动"教法建议

速度的概念,应当从一个实际问题入手,为了能区别物体的运动快慢应当如何处理,可以分学生小组讨论得出,教师总结两种方法.快慢用物理量速度表示,进而引出了速度的概念,在此基础上用学生提供的玩具来实际测量速度,并给出了速度的公式.速度公式也可以由学生根据实验的结论得出.

速度的单位,应当联系实际,提供大量的图片,展示不同的物体运动的一般速度,建立速度的物理图景,并提供一些视频资料,展示现代科技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关于速度单位换算,应当在长度的换算的基础上,用同样的等量代换的方法明确两个单位的换算,并让学生记住两个单位的换算关系.

平均速度,上一节内容是匀速直线运动,本节让学生思考实际情况,实际的运动都不是匀速的,但是我们需要作粗略的计算,所以引进了平均速度,最好让学生自行思考出这个思路.在此基础上用具体的例题来形成学生的解题规范.

教学设计示例

“速度和平均速度”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单元分析】

速度的概念,从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入手,正确的引出速度的概念,应当先从比较物体运动快慢分析,认识到比较速度的意义进而用单位时间的路程表示速度.

速度的公式和单位,速度的单位是由时间、长度的单位合成的,是物理中第一次遇到的复合单位,速度的计算要认清路程和时间的对应.

【教学过程分析】

一.速度概念的引入

思考教材中提出的三个问题,从这三个问题中分析出比较速度的方法:用相同的时间,看运动的路程;运动相同的路程,看所用的时间.而比较不同的时间和路程的方法是用相同的时间衡量通过的路程.

对于基础较好的学校和学生可以提供图片资料、视频资料,使学生认识到比较速度的必要性,也可以直接由学生想象速度比较的意义,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说清用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这是速度的物理意义,结合小学的知识,得出速度的概念,可以由学生总结概念.

二.实验:速度的计算

学生在课前就应当准备玩具小车,进行课本上的实验,把实验中的数据添入表格中,就得到了计算速度的公式.

本内容的教学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学生可能设计成使小车通过1米的路程,记录下所用的时间,进而比较小车的速度的大小,教师应当予以鼓励.

三.速度的单位

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应当提供大量的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让学生比较和认识不同物体的速度,适当选取科技新闻,使学生联系实际和科技的学习,也可以用课外实践活动使学生接触更多的信息,建立自然界速度的物理图景和养成从信息中学习的习惯.

可以提供的资料有:步行的速度、游泳的速度、骑自行车的速度、汽车速度、列车速度、飞机速度、卫星速度、地球运动的速度等.

速度的单位可以用对比法学习,对比长度的单位换算和速度的单位换算,然后应当找到最简单的方法进行换算.见副板书1.

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学生观察出特点:单位进行等量代换、单位用字母表示.

四.平均速度

可以提供图片、视频资料使学生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的运动都是变速运动,而我们一般都是不要求很精确的情况下,做粗略研究用平均速度,例如列车从广州到北京的平均速度等.所以引入平均速度概念,平均速度的计算是路程和所用时间的比值,日常所说的速度,多数情况下都是指平均速度(实际上指的是平均速率).

计算平均速度的例题,例题如副板书2

形成作题的规范步骤:已知列出已知条件,一般换算成求所需的单位,用字母表示;求列出所求的物理量;解的过程是公式、代入数值和单位、得结果;答结果的内容.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课题】

速度单位的资料

【组织形式】

学生小组

【教师辅导参考】

1.可以在网上查找各国的速度的单位.

2.各个速度单位的换算关系.

3.相同时期各地速度的单位.

【评价方法】

1.网上的资料可以列出学习记录.

平均范文篇8

关键词:博弈;市场平均薪酬;薪酬管理

一、在政府未公开市场平均薪酬信息的情况下的博弈

设这些企业中提供最高薪酬的公司为Wh,提供最低薪酬的企业为Wk,1≤h≤n,1≤k≤n,1≤s≤n。每个企业的可选策略为(公开,不公开),因此对企业的策略进行分析。首先分析最高工资的企业的策略选择。Ws为薪酬第二高的企业。在薪酬透明的情况下,即每家企业都知道自己的薪酬在市场中的次序。收益为正是因为自己是高薪酬的,公布具备优势,在其余公司公布的时候最高薪酬公司不公布的话在招聘市场会让劳动者误以为这家公司薪酬不行,所以为负。因此可以得出最高薪酬水平的公司肯定会公开自己的薪酬。因此Wh公司是所选的策略是(公开)。在Wh肯定会公开自己的薪酬的情况下,因此薪酬第二高的企业的策略集合为(Wh公开,Ws公开),(Wh公开,Ws不公开),也就是它的选择会是在最高薪酬的企业已经公布了的情况下进行的。下面对收益函数做出说明,在其余公司都不公布自己薪酬的情况下,由于自己的工资比较高,因此会吸引到劳动者,因此收益为1,但在最高薪酬公司公布了自己薪酬的情况下,劳动者已知自己是第二高薪酬的公司,因此公布所带来的收益会是0.8,但如果在其余人都公布的情况下,自己不公布会被劳动者用逆向归纳法推断出自己是薪酬极低的公司,因此收益会是负的,同理所有公司在市场上都不公布自己的薪酬,自然没有收益,收益会是0。下面对博弈做出分析,上一个博弈已经推出薪酬最高的公司肯定会公布自己的高薪酬,因此第二薪酬高的公司的最优策略就变成了(Wh公开,Ws公开),也就是说这个博弈的均衡会是最高薪酬的公司公开自己的薪酬,第二高薪酬的公司也会公开自己的薪酬,以此类推,第三薪酬高的公司也会推出自己的薪酬,最后所有的企业都会在这个情境下公开自己的薪酬。

二、政府已公开市场平均薪酬信息的情况下的博弈

当劳动部门公开了市场平均薪酬信息的时候,由于此时高于市场平均薪酬信息的企业的动机都是利用高于市场平均薪酬这个信息来获取招聘优势,市场平均薪酬水平的企业则是为了被避免误认为低于市场平均薪酬而公开薪酬水平。而低于平均市场薪酬信息的企业主要动机有两个,第一个是被避免误认为薪酬最低的企业,因此具有公布的动机;第二是由于低于市场平均薪酬,又由于劳动者肯定会优先选择高于或者等于市场平均薪酬水平的企业,因此这样的企业可能会选择隐瞒自己的薪酬水平,此时又具备不公开的动机。当第一个动机带来的收益大于第二个动机的时候,模型可以直接变成劳动部门没有给出市场平均薪酬水平的模型,但当第二个动机造成的收益大于第一个动机所带来的收益的时候,此时低于市场平均薪酬水平的企业往往不会公开自己的薪酬。因此下面这个博弈讨论的是第二个动机大于第一个动机的情形。设政府部门给出的公共信息中含有企业该岗位的平均薪酬为W,当地具有n家企业,各个企业相同岗位的工资分别为W1,W2,W3,W4…Wn,高于平均薪酬的企业为Wh,均薪酬的企业为Wa,低于平均薪酬的企业为Ws,企业Wh具有两种策略,分别是公开薪酬信息和不公开薪酬信息。收益值的来源逻辑为:等于或者高于市场平均薪酬水平的企业如果在其余类型的企业都不公布自己薪酬水平的时候不公布自己的薪酬信息,此时劳动力市场上不流动任何薪酬信息,此时收益会是0。但是一旦有等于市场平均薪酬的企业或者高于市场平均薪酬的企业公布了自己的薪酬信息,那么此时如果不公布就会被劳动者误以为是低于市场平均薪酬水平的企业,此时收益将会为负。由逆向归纳法可知,高于平均市场薪酬的企业肯定会向招聘市场公开自己的薪酬水平,同时平均薪酬水平的企业在知道高于平均薪酬水平的企业肯定会公开自己的薪酬水平后,为了防止被错认为低于市场平均薪酬水平的企业,肯定也会公开自己的薪酬水平。因此可以得出这个模型的纳什均衡为(不公开,公开,公开)。

三、管理启示

就模型一看来,市场上最多有一家也就是薪酬最少的那一家不会公布自己的薪酬,其余的都会工会。就模型二看来,低于市场平均薪酬水平的企业或多或少的都有可能不会公布自己的薪酬。这种平均薪酬信息造成了市场薪酬的不透明化,那么政府为什么还要公布呢?因为这还会影响到劳动者的选择以及企业与企业的博弈,劳动者与企业的博弈,因此会在这个博弈过程中增加劳动者的薪酬水平。下文将会就此展开分析。对于企业而言的话,即时获取市场薪酬信息是十分重要的,因为这不仅会成为劳动者选择这个企业的重要因素,与此同时也会跟员工的离职率有关。所以必须随时关注市场的薪酬信息,尤其是政府一直在大力宣传的市场平均薪酬水平信息。同时企业还应根据自身的薪酬水平针对这个信息做出相应的反应,如果是高于或者等于市场平均薪酬水平的企业,往往应该尽量将自己的薪酬水平在市场上予以公布,这样会获得较大的收益,例如华为,阿里巴巴等的面向市场公布的分级制度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在这样的环境下,如果不公布自己的薪酬水平,高薪酬的企业所付的高薪酬反而在招聘上显得没有任何价值,甚至会被劳动者误以为这家公司薪酬实在太低,因此不敢在劳动力市场上予以公布。对劳动者而言,可以借由逆向归纳法进行推演,高于市场平均薪酬的企业或者等于市场平均薪酬的企业,肯定会将薪酬信息在各自的渠道上予以公布,如果没有公布的话,那么肯定会是低薪酬的企业。

对于政府而言,不能一概而论,在低薪酬的第一个动机更强的情形下,政府公布市场平均薪酬信息对薪酬的透明化是没有影响的,但如果第二个动机对低薪酬企业影响更大的情况下,那么低薪酬的企业就会对自己的薪酬开始保密了,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影响薪酬的完全透明化。当然对政府而言,此时公布的效果带来的往往不会仅是这样,当市场平均薪酬信息的公布后,高低薪酬的员工都会产生对此产生不同的反应,并且开始与企业的博弈行为。

参考文献:

[1]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1-122.

[2]布莱恩•阿瑟.复杂经济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8:1-188.

[3]杜塔.策略与博弈[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1-300.

[4]王君玲.中国集体谈判困境的博弈分析[A].黑龙江社会科学,2018.113.

[5]肖燕,李登峰.不完全信息情境下三方相互威慑讨价还价模型[N].系统工程学报.2017:4.

平均范文篇9

1.进一步理解求平均数的意义,掌握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培养学生灵活计算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求平均数的意义及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口算【演示课件“求平均数”】

①小明有12本书,小军有20本书,小明和小军平均每人有几本书?

②五(3)班做好事28件,五(4)班做好事36件,平均每个班做好事多少件?

③五年级一班分成3组投篮球,第一组投中28个,第二组投中33个,第三组投中23个平均每组投中多少个?

针对第③题提问:

①说出这道题的问题是什么?

②求平均数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③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板书:投中总个数÷组数

二、学习新课【继续演示课件“求平均数”】

(一)出示例1:五年级一班分成3组投篮球,第一组10人,共投中28个;第二组11人,共投中33个;第三组9人,共投中23个.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

学生分组讨论思考题:

1.例1和准备题③比较,题目有什么异同?(从条件和问题两方面考虑.)

2.要求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必须先知道什么条件?

板书:投中总个数÷全班总人数.

3.投中总个数和全班总人数知道之后,怎样求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

板书:

(1)全班一共投中多少个?

28+33+23=84(个)

(2)全班一共有多少人?

10+11+9=30(人)

(3)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

84÷30=2.8(个)

综合:(28+33+23)+(10+11+9)=2.8(个)

答:全班平均每人投中2.8个.

教师提问:对比例1和准备题③你能发现解答方法有什么异同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同的情况?

(二)出示例2:下表是五年级二班3个组投中篮球情况统计表.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各组人数

12

11

10

平均每人投中数

2.5

3

3.2

教师提问:例2和例1比较,有什么异同?(问题一样,但已知条件不同)

要求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要知道什么条件?怎样列式?

板书:

(1)全班一共投中多少个?

2.5×12+3×11+3.2×10=95(个)

(2)全班一共有多少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全班平均每人投中________个.

教师:你能列出综合算式吗?

板书:(2.5×12+3×11+3.2×10)÷(12+11+10)

教师强调:求平均数时,有时不能除尽,这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取近似值.

三、巩固反馈【继续演示课件“求平均数”】

1.小亮读一本书,前4天平均每天看6.25页,后3天平均每天看8页.小亮这一星期平均每天看多少页?

2.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①小李加工一批零件,前2时加工28个,后3时加工36个,平均每时加工多少个?

A.(28+36)÷(3+2)();

B.(28×2+36×3)÷(3+2)();

C.(28+36)÷2().

②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前5时平均每时行60千米,后3时平均每时行56千米,这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平均每时行驶多少千米?

A.(60+56)÷(5+3)();

B.(60+56)÷2();

C.(60×5+56×3)÷(5+3)().

四、课堂总结.

解答求平均数应用题应注意哪些问题?

①明确问题求的是什么平均数;

②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五、布置作业.

1.五年级两个班参加植树活动.一班37人,共植树132棵;二班35人,共植树120棵.五年级平均每班植树多少棵?五年级平均每人植树多少棵?

2.先锋号机帆船出海打鱼.上半月出海13天,共捕鱼805吨;下半月出海14天,每天捕鱼64吨.这条船平均每天捕鱼多少吨?

平均范文篇10

1平均电价的管理的重要性

平均电价是一段时间内电费综合除以电量的数值,虽然这个数据的计算方式非常简单,但是在很多重要的意义。首先这个数据能够显示这个时期的供电用户的构成和用电量的情况。平均电价能够帮助供电企业分析出一个季度或者一年的用电走向,是重要的供电数据。它的数据直接影响着供电企业的供电量,以及线路电量消耗量等信息,对电力调配和供电有着重要的意义。

1.1平均电价是供电企业调整经营策略的重要依据

供电企业与电力生产部门不同。供电企业主要面临的是一个个用户,所以工作更加复杂,数据资料繁杂。但是为了给用户提高更好的供电服务,就形成有计划,有策略的供电计划,在供电的过程中因为用户的用电量是改变的,所以信息处理起来更加复杂。对于用户用电的分析上一般采用先整体再局部的方式,现对整体的用电情况有一个清除的认识,而反应整体用电最良好的数据形式就是平均电价。通过平均电价能够快速的计算出供电企业利益的增减现象。技术的更改营销策略能够很好的避免供电企业的亏损的情况。我国电力的单价是国家指导,地方政府更具居民生活质量和支出水平制定的,而其中供电企业的意见只能在很小的一部分,所以一般而言,供电企业的主旨是服务群众,企业盈利的目标为其次。我国的不少供电企业因为要进行供电设施和设备的维修工作,所以经常出现亏损的现象。供电企业毕竟是企业,是需要自给自足的,不能依靠政府的补助存活。所以要及时的改变营销策略,提高实现企业的盈利,同时不能忽视对用户高效的服务。

1.2有利于政府的宏观调控

我国电价是由政府的宏观调控,我国的电价是采用阶梯的收费方式,而具体的收费阶梯式是由政府制定的,而制定的依据的重要参数就是平均电价,通过平均电价来观察阶梯收费是否合理,如果平均电价变低,就可以缩小阶梯的空间,实现增加收费的目的。另一方面如果在平均电价的值过高就说明阶梯制定的不合理,收费太高,需要调整,通过消费的调整让居民的用电支出下降,维护社会得安定。所以平均电价对于政府的宏观调控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我国的供电的发展中,要保持一个电费价格相对合理,积极维护我国供电企业和电厂的利益,也不影响居民的日常生活,不让电费成为居民日常支出的巨大负担。让整个电力企业朝着稳定进步的方向发展。

2平均售电单价的分析方法

为了清晰直观的反应电力企业销售状况,在以下平均售电单价分析中,电费总收入里剔除了由电力企业的各项政府性基金及附加。平均售电单价分析主要从售电结构和售电单价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2.1售电结构变化的分析。售电结构变化对售电收入的影响=(本期售电分类比例-基期分类售电比例)*(基期分类售电单价-基期总平均售电单价)。售电结构变化对平均电价的影响=售电结构变化对售电收入的影响/本期总售电量。

2.2售电单价变化的分析。售电单价变化对售电收入的影响=(本期分类售电单价-基期分类售电单价)*本期分类售电量。售电单价变化对平均单价的影响,可以从售电收入的组成上进行进一步的分解。从目前的销售电价执行政策中,可将售电单价分解为电度单价,基本单价,峰谷单价,功率因素调整单价。对平均单价进行分析时,应从最基础的统计单价分析进行。即从不同用电类别的电压等级分析,然后求和得出这一用电类别对平均单价的影响情况。

3平均售电单价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对策

3.1对售电单价分析工作认识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平均售电单价分析工作,由浅入深的全面开展。人们对这项工作的认识也不断的提高和加深,但与营销管理大发展要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直到现在还有相当一部分从事这个专业人员对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认识不上去,错误的认为这只是营业管理工作中属于一种统计分析的专业工作问题。实际上平均售电单价分析工作意义很大。这项工作是供电企业利润分析的主要渠道之一,通过分析及时掌握售电单价增减的原因及供电企业收益的影响,仅而制定出正确的销售策略。

3.2售电单价分析技术方法较落后

售电单价分析工作具有精度要求高、涉及范围广等特点,当前很多供电企业的售电单价分析工作还在采用手工或半手工的方式进行,工作效率较为低下,且无法保证工作质量,在工作中往往只采用单一的定量分析的方式,工作量较大,工作方式不灵活。为使售电单价分析工作更好地为供电企业的营销工作服务,应当采用更加先进的技术手段以及更灵活的工作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可充分应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对电量等信息进行精确的采集,不仅提高工作效率和精度,而且便于供电企业的管理。第二,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将数据统计与现场调研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使分析结果更具可信度,另一方面提高了工作效率。

4结论

平均电价是一项供电情况的基本数据,在计算上也非常容易,但是却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在电力企业的营销活动以及政府宏观调控上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供电企业根据平均电价来及时调整供电的侧重方向及时做好设备的维护工作。国家机关通过平均电价技术居民用电的支出情况,让居民的电费支出维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及时调节阶梯的数值,实现合理化的收费。所以在平均电价的管理上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减少漏算、多算的现象,同时在计算上要精确的一个合理的地步,因为本身电价的数值就在一个较小的范畴内,要尽可能保留更多的有效数据。

作者:张蕾 李大勇 成颖 柳智端 王惠 单位:国网哈尔滨供电公司客服中心哈西分中心  国网哈尔滨供电公司客服中心群力分中心

参考文献:

[1]李胜利,任军.电力营销管理信息系统结构设计及实现技术[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3(10).

[2]廖志凌,刘国海,贾洪平,白雪.一种改进型谐波与无功电流检测方法的仿真研究[J].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