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数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5 05:49:23

平均数

平均数范文篇1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初步了解统计知识是应用广泛的数学内容.

2.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3.当一组数据的数值较大时,会用简算公式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计算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培养学生认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2.渗透数学来源于实践,反地来又作用于实践的观点.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本课的学习,渗透数学公式的简单美和结构的严谨美,展示了寓深奥于浅显,寓纷繁于严谨的辩证统一的数学美.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平均数的概念及其计算.

2.教学难点:平均数的简化计算.

3.教学疑点:平均数简化公式的应用,a如何选择.

4.解决办法:分清两个公式,公式②的运用要选择一个适当的a.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与数据打交道,例如,电视台每天晚上都要预报第二天当地的最低气温与最高气温,商店每天都要结算一下当天的营业额,每个班次的飞机都要统计一下乘客的人数等.这些都涉及数据的计算问题.请同学们思考下面问题.(教师出示幻灯片)

为了从甲乙两名学生中选拔一人参加射击比赛,对他们的射击水平进行了测验.两人在相同条件下各射靶10次,命中的环数如下:

甲78686591074

乙9578768677

1.怎样比较两个人的成绩?2.应选哪一个人参加射击比赛?

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并可以分成小组讨论解决办法.

对于这个问题,部分学生可能感到无从下手,部分学生可能想到去比较两组数据的平均,让学生动手具体算一下两组数据的平均数结果它们相等在学生无法解决此问题的情况下,教师说明,这正是本章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写出课题).这样做的目的是教师有意创设问题情境、制造悬念,这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引起学生对所学课程的注意,还能诱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浓厚兴趣.

(二)整体感知

解决类似上述的问题要用到统计学的知识,统计学是一门研究如何收集、整理、分析数据并据之做出推断的科学,它以概率论为基础,着重研究如何根据样本的性质去推测总体的性质.在当今的信息时代,统计学的应用非常广泛,以至于它已渗透到整个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本章我们将学习统计学的一些初步知识.

(三)教学过程

这节课我们首先来学习平均数.

1.(出示幻灯片)请同学看下面问题:

某班第一小组一次数学测验的成绩如下:

869110072938990857595

这个小组的平均成绩是多少?

教师引导学生动笔计算,并找一名学生到黑板板演,讲完引例后,引导学生归纳出求平均数方法,这样做使学生对平均数的计算公式能有深刻的认识.

2.平均数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一般地,如果有n个数.

那么①

叫做这n个数的平均数,读作“x拨”.

这是在初中数学课本中第一次出现带有省略号的用字母表示的n个数相加的一般写法.学生对此可能会感到比较抽象,不太习惯,要向学生强调,采用这种写法是简化表示,是为了使问题的讨论具有一般性.教师应通过对公式的剖析,使学生正确理解公式,并掌握公式中各元素的意义.

3.平均数计算公式①的应用

例1一个地区某年1月上旬各天的最低气温依次是(单位:℃):

-6,-5,-7,-6,-4,-5,-7,-8,-7

求它们的平均气温.

让学生动手计算,以巩固平均数计算公式(一名学生板演)

教师应强调:①解题格式.②在统计学里处理的数据包括负数.③在本章中,如无特殊说明,平均数计算结果保留的位数与原数据相同.

例2从一批机器零件毛坯中取出20件,称得它们的质量如下(单位:千克):

210208200205202218206214215207195207218192202216185227187215

计算它们的平均质量.(用投影仪打出)

引导学生两人一组完成计算,然后一起对答案.由于数据较大,计算较繁,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答案.正好为下面提出简化计算公式作好铺垫.

教师提出问题:像例2这样,数据较大,计算较繁,因而容易出错,有没有较为简便的算法呢?引导学生观察数据有什么特点?都接近于哪一个数?启发学生讨论,寻找简便算法.

学生回答:数据都在200左右波动,可将各数据同时减去200,转而计算一组数值较小的新数据的平均数,至此让学生再一次两人一组用简便方法计算例2,并与前面计算的结果相比较是否一样.

讲完例2后,教师指出几点:常数a的取法不是惟一的;读作“x——撇——拨”;;简化计算的结果与前面毛算的结果相同.

通过学生的动手计算,若产生困难或错误,教师及时点拨,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对公式②的推导更容易接受.

3.推导公式②

一般地,当一组数据的各个数值较大时,可将各数据同时减去一个适当的常数a,得到

那么,

因此,

即②

为了加深学生对公式②的认识,再让学生指出例2的、、各是什么?(学生回答)

课堂练习:

教材P148中~P149中1,2,3

(四)总结、扩展

知识小结:1.统计学是一门与数据打交道的学问,应用十分广泛.本章将要学习的是统计学的初步知识.

2.求n个数据的平均数的公式①.

3.平均数的简化计算公式②.这个公式很重要,要学会运用.

方法小结:通过本节课我们学到了示一组数据平均数的方法.当数据比较小时,可用公式①直接计算.当数据比较大,而且都在某一个数左右波动时,可选用公式②进行计算.

八、布置作业

教材P153中1、2、3、4.

九、板书设计

教学设计示例2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了解加权平均数的意义,并会求加权平均数;

(二)会运用平均数的简化运算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会计算平均数及运用平均数的简化方法,会运用加权平均数公式.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新课

在初中一年级代数课本P106的“读一读”那一节,讲的是求平均数.有这样一例题:

女子排球队共有10名队员,身高(单位:米)分别为:

1.73,1.74,1.70,1.76,1.80,1.75,1.77,1.79,1.74,1.72.

求这个队的队员平均身高是多少?

解:求这个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有两个.

方法1:直接计算

方法2:简化计算

观察一下这些数都在1.75的上、下,这时,可以这样考虑:先计算各数与1.75的差,也就是先都减去1.75(为了不出现小数,不妨把单位换成厘米)得到-2厘米,-1厘米,-5厘米,1厘米,5厘米,0厘米,2厘米,4厘米,-1厘米,-3厘米.

计算这组数的平均数,得:

因为前面计算时,每个数都减去了175厘米,所以把这里的得数0加上175,就得出这个排球队全体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75厘米

在求一组数的平均数时,只要这组数都接近某一个数,就可以采用这种简化的计算方法.

以上例子告诉我们什么是平均数,怎样求平均数.如果这组数存在着大致在某一个数的上、下波动的情况,可以用简便方法计算.

二)新课

1.平均数

在统计里,平均数是重要概念之一,它是显示出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字,也就是说这组数据都“接近”哪个数.

上面的公式①,就是我们在求女排队员身高平均数的“直接算法”.

当一组数据x1,x2,…,xn的各个数值较大时,可将各数据同时减去一个适当

公式②就是我们在求女排队员身高平均数的“简便方法”

例1某食品厂为了加强质量管理,对某天生产的罐头抽查了10个,样本净重如下(单位:克)

342,348,346,340,344,341,343,350,340,342.

求样本的平均数.

解法2:把已知数据都减去342,得0,6,4,-2,2,-1,1,8,-2,0,

例2从一批货物中取出20件,称得它们的重量如下(单位:千克):

310,308,300,305,302,318,306,314,315,307,

295,307,318,292,302,316,285,327,287,315.

求样本的平均数(结果保留到个位)

即样本平均数为306千克.

解法2:

由于题中数据都较大,而且都在常数300上、下波动,把原数据都减去300,得:

10,8,0,5,2,18,6,14,15,7,-5,7,18,-8,2,16,-15,27,-13,15.

2.加权平均数

设有甲、乙、丙三种可混合包装的食品,它们的单价分别是1.8元,2.5元,3.2元,现取甲种食品50公斤,乙种食品40公斤,丙种食品10公斤,把这三种食品混合后每公斤的单价是多少?

答:混合后的单价为2.50元.这个答案是不对的,因为混合后的售价不仅与每种食品的单价有关,而且还与每种食品的重量(公斤数)有关.这些食品混合后的售价应该等于

这种平均数叫做加权平均数.

一般说来,如果在n个数中,x1出现f1次,x2出现f2次,……,xk出现fk次(这里f1+f2+……+fk=n),那么根据平均数公式①,这n个数的平均数可以表示为

计算加权平均数的公式③,与计算平均数的公式①,实际上是一回事.当一组数据中有不少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用加权平均数公式计算简便些.在公式③中,相同数据xi的个数fi叫做权.这个“权”,含有所占分量轻重的意思.fi越大,表示xi的个数越多,于是xi的“权”就越重.

例3某班有50名学生,数学期中考试成绩90分的有9人,84分的有12人,73分的有10人,65分的有13人,56分的有2人,45分的有4人,计算这个班学生的数学期中考试平均成绩(结果保留到小数点后第一位).

在例1~例3的求平均数问题中可以看到,平均数能够反映出数据的集中趋势.

(三)课堂练习

若4,x,5的平均数是7,则3,4,5,x,6五个数的平均数是______.

(四)小结

1.用样本平均数去估计总体平均数,这是学习平均数的目的.

2.平均数计算公式,平均数简化计算公式,加权平均数计算公式都很重要,应根据具体情况,恰当选取哪个公式

(五)作业

1.数据15,23,17,18,22的平均数是________.

2.5个数据的和为405,其中一个数据为85,那么另4个数据的平均数是______.

(1)105,103,101,100,114,108,110,106,98,102;(共10个)

(2)4203,4204,4200,4194,4204,4210,4195,4199.(共8个)

4.在一个班的40名学生中,14岁的有5人,15岁的有30人,16岁的有4人,17岁的有1人.求这个班学生的平均年龄.

5.抽查了一个商店某月里5天的日营业额,结果如下(单位:元):

14845,25306,18954,11672,16330

(1)求样本平均数;

(2)根据样本平均数估计,这个商店在该月里平均日营业额约是多少?

6.在一段时间里,一个学生记录了其中8天他每天完成家庭作业所需要的时间,结果如下(单位:分):

80,70,90,70,60,50,80,60.

在这段时间里,该学生平均每天完成家庭作业所需要的时间约是多少?

作业答案与提示:

1.19.

5.(1)样本平均数是17421元;

(2)根据上面计算结果,可估计在该月里平均日营业额约为17421.

根据样本平均数,可估计该学生平均每天完成家庭作业所需时间约为70分.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1.平均数是统计中的重要概念之一,通过样本平均数来估计总体平均数.样本容量取得越大,则用样本平均数估计的总体平均数越精确,也就是所表示的总体平均的变化趋势越集中于准确值.作业中的第5,6两题就是为体现这种思想而设计的.

2.这一节课的目标是要弄清两个概念(平均数、加权平均数),三个公式(求平均值公式,求平均值的简化公式和求加权平均数公式).

平均数范文篇2

(一)进一步理解求平均数的意义,掌握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二)通过题目设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三)培养学生灵活计算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求平均数的意义及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用具

教具:电脑软件、投影片。

学具:判断卡。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口算。

①小明有12本书,小军有20本书,小明和小军平均每人有几本书?

②五(3)班做好事28件,五(4)班做好事36件,平均每个班做好事多少件?③五年级一班分成3组投篮球,第一组投中28个,第二组投中33个,第三组投中23个,平均每组投中多少个?

由学生自己解答(列式计算)针对第③题提问:

①说出这道题的问题是什么?

②求平均数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③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板书:投中总个数÷组数。

(二)学习新课

1.出示例1:

五年级一班分成3组投篮球,第一组10人,共投中28个;第二组11人,共投中33个;第三组9人,共投中23个。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

读题后,学生分组讨论思考题。(投影片)

①例1和准备题③比较,题目有什么异同?(从条件和问题两方面考虑。)②要求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必须先知道什么条件?

在学生回答基础上,板书:投中总个数÷全班总人数。

教师:投中总个数和全班总人数题目中给了吗?怎么办?

②投中总个数和全班总人数知道之后,怎样求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

尝试自己列式,然后讨论订正。

板书:

(1)全班一共投中多少个?

28+33+23=84(个)

(2)全班一共有多少人?

10+11+9=30(人)

(3)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

84÷30=2.8(个)

教师:综合算式怎样列?(学生试列式,再讨论订正。)

板书:(28+33+23)÷(10+11+9)=2.8(个)

答:全班平均每人投中2.8个。

教师:对比例1和准备题③你能发现解答方法有什么异同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同的情况?

2.出示例2:(投影片)

下表是五年级二班3个组投中篮球情况统计表。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教师:例2和例1比较,有什么异同?

明确:例1和例2的问题一样,但已知条件不同。

教师:要求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要知道什么条件?(学生试做,然后说出自己的列式和思路,充分讨论,如果有不同意见互相交换,最后弄清怎样是对的。)

板书:

(1)全班一共投中多少个?

2.5×12+3×11+3.2×10=95(个)

由学生完成。

(2)全班一共有多少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全班平均每人投中________个。

教师:你能列出综合算式吗?

板书:(2.5×12+3×11+3.2×10)÷(12+11+10)。

讨论:对比例2和例1有什么不同?解答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教师:求平均数时,有时不能除尽,这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取近似值。

(三)巩固反馈

1.做一做:

小亮读一本书,前4天平均每天看6.25页,后3天平均每天看8页。小亮这一星期平均每天看多少页?(先说思路,再列式计算。)

2.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①小李加工一批零件,前2时加工28个,后3时加工36个,平均每时加工多少个?

[]

A.(28+36)÷(3+2);

B.(28×2+36×3)÷(3+2);

C.(28+36)÷2。

②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前5时平均每时行60千米,后3时平均每时行56千米,这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平均每时行驶多少千米?

[]

A.(60+56)÷(5+3);

B.(60+56)÷2;

C.(60×5+56×3)÷(5+3)。

(四)课堂总结(学生总结)

教师:解答求平均数应用题应注意哪些问题?

①明确问题求的是什么平均数;

②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五)布置作业课本P15:1,2,3,4,5。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较简单的求平均数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并巩固平均数的意义以及求平均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其中加权算术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是难点。通过准备题与例1的对比突出重点,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让学生充分讨论、尝试例2,培养学生独立解答问题的能力,从而突破了难点。

本节新课教学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教学例1,加深对平均数应用题的解题方法的理解,共分3层。

第一层:由准备题与例1对比,找出异同点;

第二层:由问题出发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三层:列出分步和综合算式。

第二部分:教学例2,强调根据题意确定算法,可分3层。

第一层:出示例2,审题找出与例1的异同点;

第二层:分组讨论解题方法;

平均数范文篇3

1.进一步理解求平均数的意义,掌握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培养学生灵活计算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求平均数的意义及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口算【演示课件“求平均数”】

①小明有12本书,小军有20本书,小明和小军平均每人有几本书?

②五(3)班做好事28件,五(4)班做好事36件,平均每个班做好事多少件?

③五年级一班分成3组投篮球,第一组投中28个,第二组投中33个,第三组投中23个平均每组投中多少个?

针对第③题提问:

①说出这道题的问题是什么?

②求平均数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③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板书:投中总个数÷组数

二、学习新课【继续演示课件“求平均数”】

(一)出示例1:五年级一班分成3组投篮球,第一组10人,共投中28个;第二组11人,共投中33个;第三组9人,共投中23个.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

学生分组讨论思考题:

1.例1和准备题③比较,题目有什么异同?(从条件和问题两方面考虑.)

2.要求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必须先知道什么条件?

板书:投中总个数÷全班总人数.

3.投中总个数和全班总人数知道之后,怎样求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

板书:

(1)全班一共投中多少个?

28+33+23=84(个)

(2)全班一共有多少人?

10+11+9=30(人)

(3)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

84÷30=2.8(个)

综合:(28+33+23)+(10+11+9)=2.8(个)

答:全班平均每人投中2.8个.

教师提问:对比例1和准备题③你能发现解答方法有什么异同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同的情况?

(二)出示例2:下表是五年级二班3个组投中篮球情况统计表.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各组人数

12

11

10

平均每人投中数

2.5

3

3.2

教师提问:例2和例1比较,有什么异同?(问题一样,但已知条件不同)

要求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要知道什么条件?怎样列式?

板书:

(1)全班一共投中多少个?

2.5×12+3×11+3.2×10=95(个)

(2)全班一共有多少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全班平均每人投中________个.

教师:你能列出综合算式吗?

板书:(2.5×12+3×11+3.2×10)÷(12+11+10)

教师强调:求平均数时,有时不能除尽,这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取近似值.

三、巩固反馈【继续演示课件“求平均数”】

1.小亮读一本书,前4天平均每天看6.25页,后3天平均每天看8页.小亮这一星期平均每天看多少页?

2.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①小李加工一批零件,前2时加工28个,后3时加工36个,平均每时加工多少个?

A.(28+36)÷(3+2)();

B.(28×2+36×3)÷(3+2)();

C.(28+36)÷2().

②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前5时平均每时行60千米,后3时平均每时行56千米,这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平均每时行驶多少千米?

A.(60+56)÷(5+3)();

B.(60+56)÷2();

C.(60×5+56×3)÷(5+3)().

四、课堂总结.

解答求平均数应用题应注意哪些问题?

①明确问题求的是什么平均数;

②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五、布置作业.

1.五年级两个班参加植树活动.一班37人,共植树132棵;二班35人,共植树120棵.五年级平均每班植树多少棵?五年级平均每人植树多少棵?

2.先锋号机帆船出海打鱼.上半月出海13天,共捕鱼805吨;下半月出海14天,每天捕鱼64吨.这条船平均每天捕鱼多少吨?

平均数范文篇4

学生对统计的相关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在二年级学习了关于平均分的知识,但在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学习中,学生还是第一次接触平均数。建议通过人数相同及人数不同的两场比赛,发现人数不同时用总数比较输赢的方法不公平,从而寻求更好的方法----求平均数。学生对“平均分”已有一定的认识,通过小组讨论,以得出平均数的意义及求平均数的方法。

目前学生对可能性的学习已有所掌握,本单元的学习只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加以丰富,并对知识掌握的要求有所提高,本知识点建议以学生活动为主,通过猜测—实验—修正猜测的方法进行学习。

二、单元学习目标

1、通过丰富的实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为整数)。

2、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和同伴交换自己的想法。

3、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4、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描述,并和同伴交换想法。

三、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

三、教学重点:

1、读懂统计图表,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为整数);

2、进一步体会有的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大些,有的可能性小些。

四、教学难点:

了解平均数的意义。

五、各小节教学目标及课时安排

本单元计划课时数:4节

教学内容学习目标计划

课时授课

日期

《比一比》(认识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

2、能读懂简单的统计图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生活的实际问题中学习统计和求平均数的知识,使学生认识平均数对社会生活中各种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的作用。1

《比一比》(认识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练习课1、继续练习和巩固读懂简单的统计表,并利用平均数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动脑思考的能力。1

《猜一猜》(可能性)1、经历可能性的试验过程,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2、能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3、培养学生仔细思考和推理判断的能力。1

单元测试1

测试情况

反馈

合计

第1课时:比一比

教学内容:

课本第69~70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

2、能读懂简单的统计图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生活的实际问题中学习统计和求平均数的知识,使学生认识平均数对社会生活中各种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的作用。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圆片

教学重、难点:在生活中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及其必要性。学会求简单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活动内容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设计意图时间

分配

一、情景引入

二、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三、巩固练习

四、全课总结森林里好热闹阿,原来一年一度的森狂欢节又到了,每年的狂欢节森林里都有丰富多彩的节目和比赛,今年也不例外,首先让我们去看看集体项目“家庭钓鱼比赛”,经过激烈的竞争,有两个家庭进入最后的决赛,他们就是虎虎三兄弟和花花四姐妹。

出示钓鱼决赛成绩:

虎虎队花花队

大虎二虎小虎大花二花三花小花

7条2条6条3条6条2条5条

1、学生独立看图、独立思考,自己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2、讨论

3、质疑

刚才听了同学们的一些想法,有个问题我还拿不定注意,能不能根据每个家庭钓鱼的总数多少来颁奖呢?请大家发表意见。

讨论达成一致意见:奖牌要发给人均投得多的小组。平均数怎样算呢?大家都算一算,试一试。通过讲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注意力很快投入到平均数的学习中去。

矛盾引发的争论,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解决问题中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认识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并能深刻感受到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

4、摆圆片求平均数

师:怎样求平均每人钓多少条鱼呢?用圆片来摆一摆虎虎三兄弟平均每人钓了几条鱼。

(1)学生摆圆片

(2)学生汇报(可能会出现以下情况):

方法一:把多的移给少的,直到每个人的鱼都同样多。

方法二:先把三个人钓的鱼合到一起,再平均分给三个人。

5、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用算式表示先合并再平均分的方法。

(7+2+6)=15(条)15÷3=5(条)

这5条鱼是大虎、二虎、小虎三人钓鱼的平均数。

6、小结求平均数的方法

1、完成教材72页的“试一试”。

2、想一想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3、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师:现在老师遇到了一个问题,看看小朋友能不能运用今天学到的知识帮我解决。

(2)老师不会游泳,上个星期六老师来到游泳馆准备学游泳,管理员告诉我:游泳池的平均水深是1.5米,我的身高是1.6米,我直接跳下去会有危险吗?

(3)小组讨论。汇报。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把平均数的知识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与生活,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第2课时:比一比练习课

教学内容:

课本第71~72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继续练习和巩固读懂简单的统计表,并利用平均数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动脑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巩固练习用平均数求统计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活动内容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设计意图时间

分配

一、激趣导入

二、练习

三、回归生活

四、课堂评价同学们,“少年宫的评委组听说我们班同学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强,也想请大家来帮忙,你们愿意吗?

好,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儿童歌首大奖赛成绩统计表吧!

1、完成课本71页练一练的第1题。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3)把评分统计表填写完整。

(4)学生反馈、交流。

2、完成课本71页第二题。

(1)看统计表,你看懂了什么?

(2)同桌交流。

(3)说一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的?

(4)全班交流、反馈。

3、完成课本71页的第3题。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小组讨论: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3)学生反馈,全班订正。

4、做课本72页第二4题。

先学生独立思考,再全班交流。

1、实践活动

调查小组同学的身高,列成表格。

计算小组同学的平均身高,写出计算过程。

说一说自己完成的作品的优点。

作品展示,比一比谁的统计表做得好。

2、数学故事。

看清图意,讲一讲。

略。

学生经历了观察、调查、制表的过程,会对表中的情况有更为深刻的理解。通过说一说、比一比可以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第3课时:猜一猜

教学内容:

课本第73~74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经历可能性的试验过程,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2、能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3、培养学生仔细思考和推理判断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能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教学准备:

转盘、纸杯、箱子、球(各种颜色)、练习纸。

教学过程:

活动内容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设计意图

一、谈话导入

二、小组合作探究

三、小结

四、实践作业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几个转盘,你们想来转一转吗?

在这几个转盘的身上还隐藏着许多秘密,让我们一起来讨论研究一下吧!

游戏一:转转盘

1、猜一猜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转盘,想一想如果转动转盘,指针停在哪种颜色的可能性大。

(2)小组讨论,说一说你的想法和理由。

(3)反馈交流。

2、试一试。

每组拿出版界个转盘及早张表格(如下图),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转动转盘游戏,每个人转动5次并将指针的指向记录在表格里。

指针指向次数

合计

甲乙丙丁

黄色

蓝色

红色

实验结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

3、抛纸杯活动。

(1)以小组为单位做“抛纸杯“的试验。

(2)观察纸杯落地后的情况,并记录下来。

(3)同桌交流,说一说可能出现哪几种结果,并写在题纸上。

(4)通过试验你发现了什么?

4、做“摸球“游戏。

(1)猜一猜

任意摸出一个球,有几种结果?摸到哪种球的可能性大,摸到哪种球的可能性小。把自己的猜测填写在书上。(并说一说你是怎么判断的?)

(2)验证

指名到讲台前摸球验证。

(3)师:在箱内再放入场个红球)现在任意摸出一个球,有几种结果?摸到哪种球的可能性大,哪种球的可能性小,有可能摸到黑球吗?

(4)讨论

(在箱内放入2个白球和2个黄球)

①师:一次摸出2个球,可能出现几种结果?

②小组讨论。

③全班交流反馈。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做了这么多的游戏,你们都学到了什么?

抛出一枚图钉,可能出现什么结果?试一试,并列举出来。通过谈话来营造一种和谐气氛,减轻学生的压力,让学生跟平常一样轻松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平均数范文篇5

一、基础指标部分

⒈结收案比。本院结收案比为%,相对于全市基层法院平均数%,本院此项指标在全市排第名。本院全年收结案比指标走势如下图:

从图示看,除因审判人员旧有的“前松后紧”和春节期间休整的习惯思维及做法造成月、月指标偏低外,从月起除三个月外本院结收案比均在%以上。从该指标含义看,当报告期内结案数大于收案数时,审判工作才能形成良性循环。对于三个月结收案比的下降,虽然影响因素很多,但也说明在保持审判工作的稳定性上还需加以努力,进一步挖潜,提高审判效率,改进工作方法、勇于改革创新,从而争得审判工作的主动性。当然这与我院的报结案时间截止日期在月日也有一定的因素,年月我院收案件,结案件,所结案件大多数为以上几个月的收案,月的收案不同程度地给全年的收结案比打了折扣。

⒉案件平均审理天数。本院案件平均审理天数为天,相对基层法院平均数天,本院此项指标在全市排第名;我院审判效率情况较好,不仅在全市是第一,而且低于全省基层法院天的省均值。主要原因在于一是我院的领导层对审判质量效率指标体系的高度重视,一直强调审限管理,时刻关注案件审理进度,使审判人员既有了压力,又有了动力。二是全体审判人员在压力面前注重了审限意识,着力提高效率、缩短审理周期。还有就是我院对办公自动化的大量投入,审判人员的办公自动化水平越来越高,结案节奏加快,这也使审理天数减少。

⒊法定正常审限内结案率。本院法定正常审限内结案率为%,相对基层法院平均数%,本院此项指标在全市排第名;基层法院依法延长审限、中止审限、中断审限、暂停审限未结案率。本院四项未结案率为%,相对基层法院平均数%,本院此项指标在全市排第名;个月以上未结案数,各个法院均无此类案件。综观上列三项指标,虽然我院在案件平均审理天数在全市乃至全省都是不错的,但法定正常审限内结案率在全市排名却是第,客观上审判工作中有一些疑难复杂、审理周期较长的案件,虽然这类现象在每个法院都是普遍存在的,但我院的排名与系数高于其它法院,说明我们有些审判人员的审限意识仍停留在“不能超审限”上,还没有完全做到在保证案件质量的基础上快审快结,及时为当事人化解纷争。虽然我院无超审限未结案数,但对于法定正常审限内结案率这个指标,欠缺“第二就是落后”的认识,在审判中应坚决杜绝有超审限未结案件,否则,就是违法!去年法院系统开展的清理积案、百日办案竞赛等活动以为真正实现零超审限未结案件提供了实现基础,应始终保持超审限结案数为“零记录”。

⒋民事案件调解率。本院为%,相对基层法院平均数%,本院此项指标在全市排第名,略低于全省基层法院%的平均数。虽然各审判人员的在调解工作上做了一定的努力,但调解意识还有待进一步加强,调解方式还有待进一步改进,庭前调解的运用还没有能真正得到发挥;充分利用外界因素的感化式调解、信任式调解还有待实践。总的而言,调解的潜力大有可挖。我们要充分学习和理解最高院关于人民调解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的精神内涵,调解工作定能有所拓展。

⒌上诉率。本院案件上诉率为%,相对基层法院平均数%,本院此项指标在全市排第名;被改判发回率。本院被改判发回案件数为件,被改判发回率为%,相对基层法院平均数件和%,本院此项指标在全市排第名。无论从案件数还是发改率均高于其它基层法院的平均数。上诉率、被改判发回率高说明我们的法律文书的论证推理能力和审判质量还需进一步提高。两个指标,前者虽然体现的是当事人的诉权,但如果裁判文书的说理通彻,支持与否的理由推理到位,使当事人通过看裁判文书就能一目了然,应该说上诉率的下降是有基础的。为什么我们有的审判人员的上诉率极低,一是说明其调解结案率高,二是其法律文书的说理性功底强,减少了上诉的不必要。对于后者更是衡量一个法院审判质量的重要指标。因此,要真正保持好的指标水平,必须提高办案质量,力争降低被改判、发回案件,真正体现“公正”与“效率”并存。对于本院年被改判发回的件案件,在后面的通报中还将着重分析。

⒍执结率。本院执结率为%,相对基层法院平均数%,本院此项指标在全市排第名;执行标的额到位率。本院为%,相对基层法院平均数%,本院此项指标在全市排第名。这两项指标在全市均是落后,从客观上分析,一方面我们在统计数据上注重了实事求是,不含水分,体现了真实性。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我们的不足和其它法院在执行工作上的成绩,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研究执行工作规律,改进执行工作思路,转变执行工作理念,创新执行方法,为提高执行案件的执结率、执行标的额到位率作出努力,力争从根本上解决“执行难”,切实维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

二、分析指标部分

⒈基层法院一审、再审收、结案件数。我院收案件,结案件,未结案件,相对于全市件,我院未结案数还是比较高的,尽管月份的收案时间短,难以快结,影响了比率的上升,但指标的考核并非特指我院而言,是一个共性的概念。应该说以收结案比指标是能够准确反映一个法院审判效率状况的。作为该项指标,应着重比较收、结案进度,只有当结案进度快于收案进度时,结案逐渐减少,审判工作才能实现数量上的良性循环,我们只有时时绷紧快审、快结、快执这根弦,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否则,结案压力越来越重,审执人员忙于清理结案,审判、执行质量势必受到影响。

⒉投诉率。向本院向上级法院投诉件数为件,被投诉率为%,相对基层法院平均数件和%,本院此项指标在全市排第名;执行案件投诉率。本院被投诉的执行案件件数为件,被投诉率为%,相对基层法院平均数件和%,本院此项指标在全市排第名。投诉率高一是说明案件的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如何让当事人息讼服判是我们共同追求的目标;二是执行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和执行方式。

⒊申诉率。本院申诉案件数为件,申诉率为%,相对基层法院平均数件和%,本院此项指标在全市排第名。此项指标反应了对案件不服,除通过上诉途径救济外,还通过申诉途径救济,这与我们案件质量发改率系数较高是相一致的。

⒋当庭结案率。本院当庭结案率为%,相对基层法院平均数%,本院此项指标在全市排第名,应保持和发扬。

⒌民事案件撤诉率。本院民事案件撤诉率为%,相对基层法院平均数%,本院此项指标在全市排第名;行政一审案件撤诉率。本院行政案件撤诉件数为件,撤诉率为%,相对基层法院平均数件和%,本院此项指标在全市排第名;申诉复查案件撤诉、和解率。本院为%,相对基层法院平均数%,本院此项指标在全市排第名。说明我院审监庭在调解工作上做出了努力,成绩的取得与他们的深入细致的工作是分不开的。

⒍申诉复查案件再复查率。本院为%,相对基层法院平均数%,本院此项指标在全市排第名。

⒎各庭案件平均审理天数。此数据指标的公布目的在于要求各庭在成绩面前总结经验,更上一层,差距面前,找出原因,迎头超赶。立案庭案件平均审理天数。本院立案庭结案总数件,平均审理天数为天件,相对基层法院平均数件和天件,本院此项指标在全市排第名;刑事审判一庭平均审理天数。本院刑庭结案总数件,平均审理天数为天件,相对基层法院平均数件和天件,本院此项指标在全市排第名;民事审判一庭平均审理天数。

本院民一庭结案总数件,平均审理天数为天件,相对基层法院平均数件和天件,本院此项指标在全市排第名;民事审判二庭平均审理天数。本院民二庭结案总数件,平均审理天数为天件,相对基层法院平均数件和天件,本院此项指标在全市排第名;行政审判庭案件平均审理天数。本院行政庭结案总数件,平均审理天数为天件,相对基层法院平均数件和天件,本院此项指标在全市排第名;审监庭案件平均审理天数。本院审监庭结案总数件,平均审理天数为天件,相对基层法院平均数件和天件,本院此项指标在全市排第名;执行局案件结案天数。本院执行局结案总数件,平均结案天数为天件,相对基层法院平均数件和天件,本院此项指标在全市排第名;人民法庭案件平均审理天数。

平均数范文篇6

×年,我院共新收案件件,已结件。其中,诉讼案件件,旧存件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计件,结案数件,结收案比受理数同期相比上升,结案数同期相比上升了;执行案件收案件,结案件。案件平均审理天数天,法定正常审限内结案率,民事案件调解率,上诉率,被改判发回率执结率,执行标的额到位率向上级法院投诉率,申诉率,执行案件投诉率,当庭结案率,民事案件撤诉率,行政案件撤诉件数为件,撤诉率为%,立案庭案件平均审理天数为天件,刑庭平均审理天数为天件,相对基层法院平均数件和天件,民事审判一庭平均审理天数为天件,民事审判二庭平均审理天数为天件,行政审判庭案件平均审理天数为天件,审监庭案件平均审理天数为天件,执行局平均结案天数天,院人均结案数件,院审判人员结案数件。

关于审判质量效率指标

一、基础指标部分

⒈结收案比。本院结收案比为%,相对于全市基层法院平均数%,本院此项指标在全市排第名。本院全年收结案比指标走势如下图:

从图示看,除因审判人员旧有的“前松后紧”和春节期间休整的习惯思维及做法造成月、月指标偏低外,从月起除⒎⒏三个月外本院结收案比均在%以上。从该指标含义看,当报告期内结案数大于收案数时,审判工作才能形成良性循环。对于⒎⒏三个月结收案比的下降,虽然影响因素很多,但也说明在保持审判工作的稳定性上还需加以努力,进一步挖潜,提高审判效率,改进工作方法、勇于改革创新,从而争得审判工作的主动性。当然这与我院的报结案时间截止日期在月日也有一定的因素,××年月我院收案件,结案件,所结案件大多数为以上几个月的收案,月的收案不同程度地给全年的收结案比打了折扣。

⒉案件平均审理天数。本院案件平均审理天数为天,相对基层法院平均数天,本院此项指标在全市排第名;我院审判效率情况较好,不仅在全市是第一,而且低于全省基层法院天的省均值。主要原因在于一是我院的领导层对审判质量效率指标体系的高度重视,一直强调审限管理,时刻关注案件审理进度,使审判人员既有了压力,又有了动力。二是全体审判人员在压力面前注重了审限意识,着力提高效率、缩短审理周期。还有就是我院对办公自动化的大量投入,审判人员的办公自动化水平越来越高,结案节奏加快,这也使审理天数减少。

⒊法定正常审限内结案率。本院法定正常审限内结案率为%,相对基层法院平均数%,本院此项指标在全市排第名;基层法院依法延长审限、中止审限、中断审限、暂停审限未结案率。本院四项未结案率为%,相对基层法院平均数%,本院此项指标在全市排第名;个月以上未结案数,各个法院均无此类案件。综观上列三项指标,虽然我院在案件平均审理天数在全市乃至全省都是不错的,但法定正常审限内结案率在全市排名却是第,客观上审判工作中有一些疑难复杂、审理周期较长的案件,虽然这类现象在每个法院都是普遍存在的,但我院的排名与系数高于其它法院,说明我们有些审判人员的审限意识仍停留在“不能超审限”上,还没有完全做到在保证案件质量的基础上快审快结,及时为当事人化解纷争。虽然我院无超审限未结案数,但对于法定正常审限内结案率这个指标,欠缺“第二就是落后”的认识,在审判中应坚决杜绝有超审限未结案件,否则,就是违法!去年法院系统开展的清理积案、百日办案竞赛等活动以为真正实现零超审限未结案件提供了实现基础,应始终保持超审限结案数为“零记录”。

⒋民事案件调解率。本院为%,相对基层法院平均数%,本院此项指标在全市排第名,略低于全省基层法院%的平均数。虽然各审判人员的在调解工作上做了一定的努力,但调解意识还有待进一步加强,调解方式还有待进一步改进,庭前调解的运用还没有能真正得到发挥;充分利用外界因素的感化式调解、信任式调解还有待实践。总的而言,调解的潜力大有可挖。我们要充分学习和理解最高院关于人民调解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的精神内涵,调解工作定能有所拓展。

⒌上诉率。本院案件上诉率为%,相对基层法院平均数%,本院此项指标在全市排第名;被改判发回率。本院被改判发回案件数为件,被改判发回率为%,相对基层法院平均数件和%,本院此项指标在全市排第名。无论从案件数还是发改率均高于其它基层法院的平均数。上诉率、被改判发回率高说明我们的法律文书的论证推理能力和审判质量还需进一步提高。两个指标,前者虽然体现的是当事人的诉权,但如果裁判文书的说理通彻,支持与否的理由推理到位,使当事人通过看裁判文书就能一目了然,应该说上诉率的下降是有基础的。为什么我们有的审判人员的上诉率极低,一是说明其调解结案率高,二是其法律文书的说理性功底强,减少了上诉的不必要。对于后者更是衡量一个法院审判质量的重要指标。因此,要真正保持好的指标水平,必须提高办案质量,力争降低被改判、发回案件,真正体现“公正”与“效率”并存。对于本院××年被改判发回的件案件,在后面的通报中还将着重分析。

⒍执结率。本院执结率为%,相对基层法院平均数%,本院此项指标在全市排第名;执行标的额到位率。本院为%,相对基层法院平均数%,本院此项指标在全市排第名。这两项指标在全市均是落后,从客观上分析,一方面我们在统计数据上注重了实事求是,不含水分,体现了真实性。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我们的不足和其它法院在执行工作上的成绩,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研究执行工作规律,改进执行工作思路,转变执行工作理念,创新执行方法,为提高执行案件的执结率、执行标的额到位率作出努力,力争从根本上解决“执行难”,切实维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

二、分析指标部分

⒈基层法院一审、再审收、结案件数。我院收案件,结案件,未结案件,相对于全市件,我院未结案数还是比较高的,尽管月份的收案时间短,难以快结,影响了比率的上升,但指标的考核并非特指我院而言,是一个共性的概念。应该说以收结案比指标是能够准确反映一个法院审判效率状况的。作为该项指标,应着重比较收、结案进度,只有当结案进度快于收案进度时,结案逐渐减少,审判工作才能实现数量上的良性循环,我们只有时时绷紧快审、快结、快执这根弦,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否则,结案压力越来越重,审执人员忙于清理结案,审判、执行质量势必受到影响。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

⒉投诉率。向本院向上级法院投诉件数为件,被投诉率为%,相对基层法院平均数件和%,本院此项指标在全市排第名;执行案件投诉率。本院被投诉的执行案件件数为件,被投诉率为%,相对基层法院平均数件和%,本院此项指标在全市排第名。投诉率高一是说明案件的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如何让当事人息讼服判是我们共同追求的目标;二是执行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和执行方式。

⒊申诉率。本院申诉案件数为件,申诉率为%,相对基层法院平均数件和%,本院此项指标在全市排第名。此项指标反应了对案件不服,除通过上诉途径救济外,还通过申诉途径救济,这与我们案件质量发改率系数较高是相一致的。

⒋当庭结案率。本院当庭结案率为%,相对基层法院平均数%,本院此项指标在全市排第名,应保持和发扬。

⒌民事案件撤诉率。本院民事案件撤诉率为%,相对基层法院平均数%,本院此项指标在全市排第名;行政一审案件撤诉率。本院行政案件撤诉件数为件,撤诉率为%,相对基层法院平均数件和%,本院此项指标在全市排第名;申诉复查案件撤诉、和解率。本院为%,相对基层法院平均数%,本院此项指标在全市排第名。说明我院审监庭在调解工作上做出了努力,成绩的取得与他们的深入细致的工作是分不开的。

⒍申诉复查案件再复查率。本院为%,相对基层法院平均数%,本院此项指标在全市排第名。

平均数范文篇7

1.进一步加深对统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2.进一步加深对求平均数问题数量关系的理解,熟练掌握解答方法.

3.学会分析统计表中包括的内容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掌握编制和检查一个统计表的方法.

教学重点

本节课整理和复习平均数、统计表、统计图三项内容.通过学习掌握平均数的数量关系、解题关键和方法,进一步明确统计表包括的内容及数量关系,掌握编制、填充、检查统计表的方法.

教学难点

综合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分析解答有关求平均数问题的应用题,编制和检查统计表.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演示课件“简单的统计”】

1、教师提问导入.

同学们,记忆是智慧之母,你们谁的记忆最好呢?提个问题考考大家:在小学阶段都学了哪些统计知识?都是在哪册书上学的?

2、学生汇报.

在第十册的第一单元学习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求平均数;

在第十二册的第四单元学习了统计表和统计图.

二、归纳整理.

(一)加深对统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1、学生讨论汇报.

2、教师说明:统计知识在生产、工作、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应用非常广泛.我们要认真学好统计知识,提高统计能力.

(二)整理复习求平均数.【继续演示课件“简单的统计”】

例1.某初级中学七个班的学生人数如下:

初中一年级:一班40人,二班38人;

初中二年级:一班40人,二班40人;

初中三年级:一班41人,二班38人,三班36人.

1、学生读题,分析条件和问题.

2、独立解答.

3、教师提问:在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时,必须先求出什么?

例1的平均数是按什么平均?

如果已知七个班的平均人数,求这七个班的总人数该怎样计算?

4、启发思考:求平均数的关键是什么?

关键:先求出一组数的总数量,再知道平均分成几份.用总数量除以要分的总份数就等于平均数.

5、练习.

在一堆小麦中取样五次,每次测得小麦的千粒重是:32克、34克、36克、35克、38克.这五次测得的小麦千粒重平均数是多少?

6、学生独立解答例2.

振华小学六年级学生做玩具小熊.一班48人,共做267个;二班50人,共做292个;三班47人,每人做6个.六年级学生平均每人做多少个?

7、思考:结合两道例题的解答过程,能试着概括出一个关系式吗?

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三)整理和复习统计表.

1、指导看书.

2、教师提问:统计表中横向有几栏,纵向有几栏,分别表示什么?

制作一个统计表,一般包括哪些内容?

3、分析统计表中各数据之间的关系,根据已填的数据,把空缺的数据填满.

4、教师说明:统计表的内容是根据统计的实际需要而确定的.在编制和分析统计表时关键要弄清各栏目、各数量之间的关系.

5、练习.

(1)下面记录的是某班女生1分钟仰卧起坐测验的成绩(单位:次)

25333128133630293221

32292530192731352628

根据上面的成绩填写下表,再算出这班女生测验的平均次数.

参加测验人数:总次数:平均次数:

(2)下面是育新小学六年级两个班学生上学期体育成绩统计表.

①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回答下面的问题:

②两个班各有多少人?(百分号前面保留一位小数)

(四)整理和复习统计图.

1、指导看书.

下面的两幅统计图,反映了某市电子仪器一厂、二厂两个方面的情况,请你看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从折线统计图中可以看出,哪个厂的产值增长的快?

(2)从条形统计图中可以看出,哪个厂的工人人数多?哪个厂的技术人员多?

(3)你认为哪个厂的生产搞得好?为什么?

2、比较【继续演示课件“简单的统计”】

3、练习.下面是某班上学期美术成绩统计表.

根据表中的数据制成条形统计图.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整理和复习了哪些内容?解答求平均数问题和编制统计图表的关键是什么?

四、随堂练习.

1、口述解答求平均数问题的关键和方法.

2、口述统计表包括的内容,检验统计表的方法.

3、口述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五、布置作业.

1、甲乙两港相距140千米.一艘轮船从甲港驶往乙港用了4.5小时,返回时因为逆水比去时多用了1小时,求这艘轮船往返的平均速度.

平均数范文篇8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理解众数与中位数的意义.

2.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计算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培养学生认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2.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服务于实践的思想.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本节课对众数、中位数的比较,精辟的分析、形象的讲解,不断揭示数学中美的因素,也渗透了一组数据对称的数学美.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求一组数据的众数与中位数.

2.教学难点:平均数、众数、中位数这三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3.教学疑点:学生容易把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的次数当做众数.应通过对众数概念的剖析,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众数的概念.

4.解决办法:(1)众数由所给数据可直接求出.(2)求中位数时,首先要先排序(从小到大),然后计算中位数的序号,分数据为奇数个与偶数个两种来求.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教师提出问题:1.怎样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2.平均数反映了一组数据的趋势.3.平均数与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均有关系吗?(学生回答,教师纠偏后引出课题).

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学习另两个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众数和中位数.

这样引入新课,能使学生的心理活动指和和注意力集中于特定的教学内容,尽快进入课堂学习状态.

(二)整体感知

平均数、众数及中位数都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但描述的角度和适用范围有所不同,平均数的大小与一组数据里的每个数据均有关系,其中任何数据的变动都会相应引起平均数的变动,众数着眼于对各数据出现的频数的考察,其大小只与这组数据中的部分数据有关.当一组数据中有不少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其众数往往是我们关心的一种统计量,中位数则仅与数据的排列位置有关,某些数据的变动对它的中位数没有影响.当一组数据中的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可用它来描述其集中趋势.

(三)教学过程

(用幻灯片出示引入例)请同学们看下面问题:

一家鞋店在一段时间内销售了某种女鞋30双,其中各种尺码的鞋的销售量如下表所示:

鞋的尺码

(单位:厘米)

22

22.5

23

23.5

24

24.5

25

销售量

(单位:双)

1

2

5

11

7

3

1

在这个问题里,鞋店比较关心的是哪种尺码的鞋销售得最多.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表格,并思考表格反映的是多少个数据的全体.(30个),表中上面一行反映的是什么?(学生回答是出现的数据).下面一行反映的是什么?(学生回答是相应的数据出现的次数.)表中反映出哪一种尺码的鞋销售得最多?(学生回答23.5厘米的鞋销售了11双,是销售得最多的).接着教师强调,在这个问题中,我们通常不大关心所销售的鞋的平均尺码,而是关心各种尺码的鞋的销售情况,特别是关心哪种尺码的鞋销售得最多.这时掌握市场需求情况和确定今后进货量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在学生明确了研究众数的必要性后,教师给出众数定义.众数: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教师在剖析众数定义时应强调:1.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是一组数据中的原数据,而不是相应的次数.在这一点上,学生很容易混淆.2一组数据中的众数有时不只一个,如数据2、3、-1、2、1、3中,2和3都出现了2次,它们都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引例中的众数是什么?是(23.5厘米),有的学生会误将23.5厘米的鞋的销售量11当作所求的众数,教师要注意纠正.

下面我们来学习怎样根据众数的定义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看例1(幻灯出示)

例1在一次英语口试中,20名学生的得分如下:

708010060807090508070

80709080908070906080

求这次英语口试中学生得分的众数.

教师引导学生用观察法找出这组数据中哪些数据出现的频数较多,从而进一步找出它的众数;也可仿照引例画表格找出众数.

例1在上面数据中,80出现了7次,是出现次数最多的,所以80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答:这次英语口试中,学生得分的众数是80(分).

教师应强调一下这个结论反映了得80分的学生最多.

课堂练习:教材P159中1

学生做完练习后接着讲解中位数定义.请同学看下面问题:

在一次数学竞赛中,5名学生的成绩从低分到高分排列庆次是:

5557616298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在这5个数据中,前4个数据的大小比较接近,最后1个数据与它们的差异较大.这时如果用其中最中间的数据61来描述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可以不受个别数据较大变动的影响.通过这个引例,不仅使学生对中位数的意义有了了解,又加深了对中位数概念的理解.

中位数定义:将一组数据按大小依次排列,把处在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教师剖析定义时要强调:1.求中位数要将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而不必计算,顾名思义,中位数就是位置处于最中间的一个数(或最中间的两个数的平均数),排序时,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都可以.2.在数据个数为奇数的情况下,中位数是这组数据中的一个数据;但在数据个数为偶数的情况下,其中位数是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它不一定与这组数据中的某个数据相等.

教师引导回答引例的中位数是什么?

例2(用幻灯出示)10名工人某天生产同一零售,生产的件数是:

15171410151917161412

求这一天10名工人生产的零件的中位数.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后,让学生自解.

解:将10个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得到:

10121414151516171719

左右最中间的两个数据都是15,它们的平均数是15,即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15(件).

答:这一天10人生产的零件的中位数是15件.

例3(用幻灯出示)在一次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上,参加男子跳高的17名运动员的成

绩如下表所示:

成绩

(单位:米)

1.50

1.60

1.65

1.70

1.75

1.80

1.85

1.90

人数

2

3

2

3

4

1

1

1

分别求这些运动员成绩的众数,中位数与平均数(平均数的计算结果保留到小数点后第2位).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表格,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表中共有多少个数据?其中哪个数据出现的次数最多?这组数据的众数是什么?说明什么?2.表里的17个数据可看成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其中第几个数是最中间的数据?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多少?说明什么?3.可选用哪个公式求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所求得的平均数能说明什么?

这样分析例题,可使学生加深理解平均数、众数、中位数的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体会到这三个量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时的不同角度.

教师范解例3.

解:在17个数据中,1.75出现了4次,出现的次数最多,即这组数据的众数是1.75.

上面表里的17个数据可看成是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其中第9个数据1.70是最中间的一个数据,即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1.70;

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

答:17名运动员成绩的众数、中位数、平均数依次是1.75(米)、1.70(米)、1.69(米).

课堂练习:教材P159中2、3

(四)总结、扩展

1.知识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众数、中位数的概念,了解了它们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时的不同角度和适用范围.

2.方法小结:通过本节课我们学会了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及中位数的方法,求众数时不需要计算只要观察出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即可.求中位数时,先要将这组数据按顺序排列出来,再找出最中间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并算出它们的平均数.

3.知识网络:平均数、众数、中位数都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只是描述的角度不同,其中以平均数的应用最为广泛.

布置作业

教材P160A1、2、3、,B

板书设计

14.2众数与中位数

1.定义例1例2例3

众数:

中位数

教学设计示例2

一、教学目的

1.理解众数与中位数的意义.

2.使学生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与中位数.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通过练习掌握众数与中位数的概念.

难点:在一组数据中有两个居于中间的数的平均数做为中位数时的判定方法.中位数、众数的意义的解释.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什么叫做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2.一组数据的计算方法有哪些?

引入新课

在对一组数据分析研究过程中,往往要了解某个数出现的最多,某个特定的数处于什么特定位置.那么这些数应如何称呼,如何利用?这节课我们来进行探讨,

新课

教材售鞋一例即一家鞋店在一段时间内销售了某种女鞋30双,其中各种尺码的鞋的销售量如下表所示.

哪种尺码的鞋销售得最多?介绍完之后,可再介绍如下实例.某面包房生产多种面包,在一天内销售面包100个,各类面包销售量如下表:

在这个问题中,店主最关心的是哪种面包售量最好.从表中可见,椰茸面包销售情况最好,达到30个.

接下来向学生介绍: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教材中的例子中,23.5(厘米)出现的次数最多,称这组数据的众数;而我们举的例子中,椰茸面包销售情况最好,占100个中的30个,它是这组数据中的众数.

讲到此处,要强调众数的功能,即“当一组数据中不少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常用众数来描述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例1在一次英语口试中,20名学生的得分如下:

70801006080709050807080709080908070906080求这次英语口试中学生得分的众数.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后,指出80出现了7次,确定80分是学生得分的众数.(可多请几位学生说一说观察情况.)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P163中间一段文字.即看数学竞赛一例,即在一次数字竞赛中,5名学生的成绩从低分到高分排列依次是5557616298前四个数据的大小比较接近,最后一个数据与它们的差异较大,得出学生成绩最中间的数据为61,它可以用来描述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可以不受个别数据的较大变动的影响.

由此给出定义:将一组数据按大小依次排列,把处在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接下来指出61是上述一组数的中位数.

要特别指出: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4个数据0.5,0.8,0.9,1.0中,最中间的两个数据的平均数是0.85,它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要使学生注意,这组数有“偶数个”.

例210名工人某天生产同一零件,生产的件数是

15171410151917161412求这一天10名工人生产的零件的中位数.

教师应请一位学生将此例中的一组数据在黑板上从小到大按顺序排列,启发学生找出中位数是15(件).

还可顺势问一下,这组数据中的众数是哪些?(引导学生答出:14,15,17.)

例3在一次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上,参加男生跳高的17名运动员的成绩如下表所示:

分别求这些运动员成绩的众数,中位数与平均数(平均数的计算结果保留到小数点后第2位).

通过此例的练习,使学生巩固对众数、中位数与平均数概念的认识和理解.

小结

众数、中位数与平均数从不同的角度描述了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其中,又以平均数的应用最为广泛.在讲述过程中需强调:

(1)平均数的大小与一组数据里的每个数据均有关系,其中任何数据的变动都会相应引起平均数的变动.

(2)众数着眼于对各数据出现的频数的考察,其大小只与这组数据中的部分数据有关.当一组数据中有不少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其众数往往是我们关心的一种统计量.

(3)中位数则仅与数据的排列位置有关,即当将一组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后,最中间的数据即为中位数,因此某些数据的变动对它的中位数没有影响.当一组数据中的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可用它来描述其集中趋势.

练习:选用课本练习

作业:选用课本习题

平均数范文篇9

1.使学生理解众数与中位数的意义.

2.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计算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培养学生认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2.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服务于实践的思想.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本节课对众数、中位数的比较,精辟的分析、形象的讲解,不断揭示数学中美的因素,也渗透了一组数据对称的数学美.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求一组数据的众数与中位数.

2.教学难点:平均数、众数、中位数这三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3.教学疑点:学生容易把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的次数当做众数.应通过对众数概念的剖析,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众数的概念.

4.解决办法:(1)众数由所给数据可直接求出.(2)求中位数时,首先要先排序(从小到大),然后计算中位数的序号,分数据为奇数个与偶数个两种来求.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教师提出问题:1.怎样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2.平均数反映了一组数据的趋势.3.平均数与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均有关系吗?(学生回答,教师纠偏后引出课题).

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学习另两个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众数和中位数.

这样引入新课,能使学生的心理活动指和和注意力集中于特定的教学内容,尽快进入课堂学习状态.

(二)整体感知

平均数、众数及中位数都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但描述的角度和适用范围有所不同,平均数的大小与一组数据里的每个数据均有关系,其中任何数据的变动都会相应引起平均数的变动,众数着眼于对各数据出现的频数的考察,其大小只与这组数据中的部分数据有关.当一组数据中有不少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其众数往往是我们关心的一种统计量,中位数则仅与数据的排列位置有关,某些数据的变动对它的中位数没有影响.当一组数据中的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可用它来描述其集中趋势.

(三)教学过程

(用幻灯片出示引入例)请同学们看下面问题:

一家鞋店在一段时间内销售了某种女鞋30双,其中各种尺码的鞋的销售量如下表所示:

鞋的尺码

(单位:厘米)2222.52323.52424.525

销售量

(单位:双)12511731

在这个问题里,鞋店比较关心的是哪种尺码的鞋销售得最多.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表格,并思考表格反映的是多少个数据的全体.(30个),表中上面一行反映的是什么?(学生回答是出现的数据).下面一行反映的是什么?(学生回答是相应的数据出现的次数.)表中反映出哪一种尺码的鞋销售得最多?(学生回答23.5厘米的鞋销售了11双,是销售得最多的).接着教师强调,在这个问题中,我们通常不大关心所销售的鞋的平均尺码,而是关心各种尺码的鞋的销售情况,特别是关心哪种尺码的鞋销售得最多.这时掌握市场需求情况和确定今后进货量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在学生明确了研究众数的必要性后,教师给出众数定义.众数: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教师在剖析众数定义时应强调:1.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是一组数据中的原数据,而不是相应的次数.在这一点上,学生很容易混淆.2一组数据中的众数有时不只一个,如数据2、3、-1、2、1、3中,2和3都出现了2次,它们都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引例中的众数是什么?是(23.5厘米),有的学生会误将23.5厘米的鞋的销售量11当作所求的众数,教师要注意纠正.

下面我们来学习怎样根据众数的定义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看例1(幻灯出示)

例1在一次英语口试中,20名学生的得分如下:

708010060807090508070

80709080908070906080

求这次英语口试中学生得分的众数.

教师引导学生用观察法找出这组数据中哪些数据出现的频数较多,从而进一步找出它的众数;也可仿照引例画表格找出众数.

例1在上面数据中,80出现了7次,是出现次数最多的,所以80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答:这次英语口试中,学生得分的众数是80(分).

教师应强调一下这个结论反映了得80分的学生最多.

课堂练习:教材P159中1

学生做完练习后接着讲解中位数定义.请同学看下面问题:

在一次数学竞赛中,5名学生的成绩从低分到高分排列庆次是:

5557616298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在这5个数据中,前4个数据的大小比较接近,最后1个数据与它们的差异较大.这时如果用其中最中间的数据61来描述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可以不受个别数据较大变动的影响.通过这个引例,不仅使学生对中位数的意义有了了解,又加深了对中位数概念的理解.

中位数定义:将一组数据按大小依次排列,把处在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教师剖析定义时要强调:1.求中位数要将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而不必计算,顾名思义,中位数就是位置处于最中间的一个数(或最中间的两个数的平均数),排序时,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都可以.2.在数据个数为奇数的情况下,中位数是这组数据中的一个数据;但在数据个数为偶数的情况下,其中位数是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它不一定与这组数据中的某个数据相等.

教师引导回答引例的中位数是什么?

例2(用幻灯出示)10名工人某天生产同一零售,生产的件数是:

15171410151917161412

求这一天10名工人生产的零件的中位数.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后,让学生自解.

解:将10个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得到:

10121414151516171719

左右最中间的两个数据都是15,它们的平均数是15,即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15(件).

答:这一天10人生产的零件的中位数是15件.

例3(用幻灯出示)在一次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上,参加男子跳高的17名运动员的成

绩如下表所示:

成绩

(单位:米)1.501.601.651.701.751.801.851.90

人数23234111

分别求这些运动员成绩的众数,中位数与平均数(平均数的计算结果保留到小数点后第2位).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表格,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表中共有多少个数据?其中哪个数据出现的次数最多?这组数据的众数是什么?说明什么?2.表里的17个数据可看成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其中第几个数是最中间的数据?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多少?说明什么?3.可选用哪个公式求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所求得的平均数能说明什么?

这样分析例题,可使学生加深理解平均数、众数、中位数的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体会到这三个量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时的不同角度.

教师范解例3.

解:在17个数据中,1.75出现了4次,出现的次数最多,即这组数据的众数是1.75.

上面表里的17个数据可看成是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

列的,其中第9个数据1.70是最中间的一个数据,即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1.70;

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

答:17名运动员成绩的众数、中位数、平均数依次是1.75(米)、1.70(米)、1.69(米).

课堂练习:教材P159中2、3

(四)总结、扩展

1.知识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众数、中位数的概念,了解了它们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时的不同角度和适用范围.

2.方法小结:通过本节课我们学会了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及中位数的方法,求众数时不需要计算只要观察出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即可.求中位数时,先要将这组数据按顺序排列出来,再找出最中间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并算出它们的平均数.

3.知识网络:平均数、众数、中位数都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只是描述的角度不同,其中以平均数的应用最为广泛.

布置作业

教材P160A1、2、3、,B

板书设计

14.2众数与中位数

1.定义例1例2例3

众数:

中位数

教学设计示例2

一、教学目的

1.理解众数与中位数的意义.

2.使学生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与中位数.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通过练习掌握众数与中位数的概念.

难点:在一组数据中有两个居于中间的数的平均数做为中位数时的判定方法.中位数、众数的意义的解释.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什么叫做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2.一组数据的计算方法有哪些?

引入新课

在对一组数据分析研究过程中,往往要了解某个数出现的最多,某个特定的数处于什么特定位置.那么这些数应如何称呼,如何利用?这节课我们来进行探讨,

新课

教材售鞋一例即一家鞋店在一段时间内销售了某种女鞋30双,其中各种尺码的鞋的销售量如下表所示.

哪种尺码的鞋销售得最多?介绍完之后,可再介绍如下实例.某面包房生产多种面包,在一天内销售面包100个,各类面包销售量如下表:

在这个问题中,店主最关心的是哪种面包售量最好.从表中可见,椰茸面包销售情况最好,达到30个.

接下来向学生介绍: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教材中的例子中,23.5(厘米)出现的次数最多,称这组数据的众数;而我们举的例子中,椰茸面包销售情况最好,占100个中的30个,它是这组数据中的众数.

讲到此处,要强调众数的功能,即“当一组数据中不少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常用众数来描述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例1在一次英语口试中,20名学生的得分如下:

70801006080709050807080709080908070906080求这次英语口试中学生得分的众数.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后,指出80出现了7次,确定80分是学生得分的众数.(可多请几位学生说一说观察情况.)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P163中间一段文字.即看数学竞赛一例,即在一次数字竞赛中,5名学生的成绩从低分到高分排列依次是5557616298前四个数据的大小比较接近,最后一个数据与它们的差异较大,得出学生成绩最中间的数据为61,它可以用来描述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可以不受个别数据的较大变动的影响.

由此给出定义:将一组数据按大小依次排列,把处在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接下来指出61是上述一组数的中位数.

要特别指出: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4个数据0.5,0.8,0.9,1.0中,最中间的两个数据的平均数是0.85,它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要使学生注意,这组数有“偶数个”.

例210名工人某天生产同一零件,生产的件数是

15171410151917161412求这一天10名工人生产的零件的中位数.

教师应请一位学生将此例中的一组数据在黑板上从小到大按顺序排列,启发学生找出中位数是15(件).

还可顺势问一下,这组数据中的众数是哪些?(引导学生答出:14,15,17.)

例3在一次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上,参加男生跳高的17名运动员的成绩如下表所示:

分别求这些运动员成绩的众数,中位数与平均数(平均数的计算结果保留到小数点后第2位).

通过此例的练习,使学生巩固对众数、中位数与平均数概念的认识和理解.

小结

众数、中位数与平均数从不同的角度描述了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其中,又以平均数的应用最为广泛.在讲述过程中需强调:

(1)平均数的大小与一组数据里的每个数据均有关系,其中任何数据的变动都会相应引起平均数的变动.

(2)众数着眼于对各数据出现的频数的考察,其大小只与这组数据中的部分数据有关.当一组数据中有不少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其众数往往是我们关心的一种统计量.

(3)中位数则仅与数据的排列位置有关,即当将一组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后,最中间的数据即为中位数,因此某些数据的变动对它的中位数没有影响.当一组数据中的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可用它来描述其集中趋势.

练习:选用课本练习

作业:选用课本习题

平均数范文篇10

1.进一步加深对统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2.进一步加深对求平均数问题数量关系的理解,熟练掌握解答方法.

3.学会分析统计表中包括的内容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掌握编制和检查一个统计表的方法.

教学重点

本节课整理和复习平均数、统计表、统计图三项内容.通过学习掌握平均数的数量关系、解题关键和方法,进一步明确统计表包括的内容及数量关系,掌握编制、填充、检查统计表的方法.

教学难点

综合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分析解答有关求平均数问题的应用题,编制和检查统计表.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演示课件“简单的统计”】

1、教师提问导入.

同学们,记忆是智慧之母,你们谁的记忆最好呢?提个问题考考大家:在小学阶段都学了哪些统计知识?都是在哪册书上学的?

2、学生汇报.

在第十册的第一单元学习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求平均数;

在第十二册的第四单元学习了统计表和统计图.

二、归纳整理.

(一)加深对统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1、学生讨论汇报.

2、教师说明:统计知识在生产、工作、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应用非常广泛.我们要认真学好统计知识,提高统计能力.

(二)整理复习求平均数.【继续演示课件“简单的统计”】

例1.某初级中学七个班的学生人数如下:

初中一年级:一班40人,二班38人;

初中二年级:一班40人,二班40人;

初中三年级:一班41人,二班38人,三班36人.

1、学生读题,分析条件和问题.

2、独立解答.

3、教师提问:在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时,必须先求出什么?

例1的平均数是按什么平均?

如果已知七个班的平均人数,求这七个班的总人数该怎样计算?

4、启发思考:求平均数的关键是什么?

关键:先求出一组数的总数量,再知道平均分成几份.用总数量除以要分的总份数就等于平均数.

5、练习.

在一堆小麦中取样五次,每次测得小麦的千粒重是:32克、34克、36克、35克、38克.这五次测得的小麦千粒重平均数是多少?

6、学生独立解答例2.

振华小学六年级学生做玩具小熊.一班48人,共做267个;二班50人,共做292个;三班47人,每人做6个.六年级学生平均每人做多少个?

7、思考:结合两道例题的解答过程,能试着概括出一个关系式吗?

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三)整理和复习统计表.

1、指导看书.

2、教师提问:统计表中横向有几栏,纵向有几栏,分别表示什么?

制作一个统计表,一般包括哪些内容?

3、分析统计表中各数据之间的关系,根据已填的数据,把空缺的数据填满.

4、教师说明:统计表的内容是根据统计的实际需要而确定的.在编制和分析统计表时关键要弄清各栏目、各数量之间的关系.

5、练习.

(1)下面记录的是某班女生1分钟仰卧起坐测验的成绩(单位:次)

25333128133630293221

32292530192731352628

根据上面的成绩填写下表,再算出这班女生测验的平均次数.

参加测验人数:总次数:平均次数:

(2)下面是育新小学六年级两个班学生上学期体育成绩统计表.

①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回答下面的问题:

②两个班各有多少人?(百分号前面保留一位小数)

(四)整理和复习统计图.

1、指导看书.

下面的两幅统计图,反映了某市电子仪器一厂、二厂两个方面的情况,请你看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从折线统计图中可以看出,哪个厂的产值增长的快?

(2)从条形统计图中可以看出,哪个厂的工人人数多?哪个厂的技术人员多?

(3)你认为哪个厂的生产搞得好?为什么?

2、比较【继续演示课件“简单的统计”】

3、练习.下面是某班上学期美术成绩统计表.

根据表中的数据制成条形统计图.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整理和复习了哪些内容?解答求平均数问题和编制统计图表的关键是什么?

四、随堂练习.

1、口述解答求平均数问题的关键和方法.

2、口述统计表包括的内容,检验统计表的方法.

3、口述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五、布置作业.

1、甲乙两港相距140千米.一艘轮船从甲港驶往乙港用了4.5小时,返回时因为逆水比去时多用了1小时,求这艘轮船往返的平均速度.

2、李小春、王芳、张强三个人的平均体重是43千克.其中李小春重44千克,王芳重40千克,张强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3、根据下面的统计图,编制成一个统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