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牧年终总结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9 19:28:45

农牧年终总结

农牧年终总结范文篇1

一、农业和农村经济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1、粮食生产喜获丰收

今年全县农作物总播面积86万亩,其中粮食作物由上年的45万亩增加到今年的55万亩:玉米44万亩,其余为秋马铃薯、黍谷、豆类、小麦、莜麦等。玉米总产量1.66亿公斤,杂粮总产量1500万公斤,粮食总产1.81亿公斤,比上年的1.5亿公斤增加了20.6%。

2、经济作物收入保持稳定

全县经济作物31万亩,其中蔬菜20.56万亩,油料(葵花、胡麻、黄芥)54318亩,甜菜15590亩,瓜类(西瓜、甜瓜)24095亩,药材5934亩,烟叶280亩。

全县蔬菜种植面积与去年基本持平,总产量4亿公斤,总收入2.67亿元,加上其它作物收入,经济作物总收入3.06亿元。

3、农村经济总收入18.33亿元

4、农民人均纯收入2760元

今年全县种植业之所以夺得历史性的丰收,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中央1号文件和省、市出台的扶持粮食生产的一系列政策及优惠措施,充分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二是粮食、蔬菜等各类农作物市场价格上扬,销售渠道畅通,农业产业化不断推进,加速了农产品的转化增值;三是农业科技的进步、科技含量增加,提高了种植业的质量和效益;四是各行各业大打支农总体战,创造了良好的农业发展环境;五是今年雨量充足,自然灾害较少,老天帮忙;六是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民的非农收入。

二、发挥职能作用,创新工作思路,扎扎实实为“三农”服务,全力抓好五项工作

1、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抓好支农、扶农、服务“三农”的各项工作

中央1号文件下达之后,在县委、县政府的组织领导下,我局组织全体干部开展了学习、宣传、贯彻、落实活动,分赴各乡镇进村入户进行宣讲,并帮助农民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做到了政策宣传、调整结构、农资服务、农技培训、增收措施五到位。

首先,落实党和政府的优惠政策,抓好粮食直补工作。制定了实施方案和工作流程。并抽调21名工作人员,用了一个月时间,深入乡村开展了玉米面积核实工作,通过听汇报、查台账、看报表、实地测、搞调查的办法,严格核实,并按照规定程序和办法,把直补资金发放到农民群众手中。

其次,抓好支农、扶农工作。我局与其它有关部门密切配合,抓好春耕备耕工作,打好支农总体战,组织调运回玉米、马铃薯1200万公斤,化肥8万吨,春浇面积50万亩,积极争取支农贷款,解决了春耕春播中的困难。开展了农资打假活动,杜绝了假冒伪劣农资产品。今年6月份,我县42万亩农作物发生草地螟,我局无偿为群众下发3吨农药,组织购回10余吨农药和3000余台喷雾器,防治面积达40多万亩,使虫害降低到最低限度。

三是开展市场及信息服务工作

我局积极协助各乡镇搞好市场建设,向上级农业部门上报南河种蔬菜大市场以及其它农贸市场的有关资料,积极争取上级投资,协助搞好市场冷库、加工企业等配套设施建设。与工商、质监等有关部门抓好市场规范、活跃流通、监测检疫等项工作,注重收集并建立农村种养大户和农村经纪人档案,总结他们的经验,发挥他们在市场建设、信息传播中的作用。与各级新闻媒体联系,利用国家、市农业互联网,广泛收集农产品供求、价格、市场销售趋势等方面的信息,组织壮大以种养大户、经纪人为主的信息队伍,依靠他们把信息传到千家万户,以促进农民按照市场需求调整种植结构,促进增增收。

2、以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作物为重点,科技兴农显现新亮点,有了新发展

今年,我局把科技兴农的重点定位在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产品方面,突出抓好优质农产品标准化栽培、无公害蔬菜技术、科学施肥、重大病虫害防治、四位一体沼气大棚、牧草种植、经济林栽培等实用技术,引进、推广粮菜等优良品种30多个,开展了试验、示范项目12个。我局会同各乡镇举办各类技术班和专题讲座,邀请外地16位农业科技专家,巡回300余村开展了农业科技培训,接受培训的种养大户、科技示范户、青壮年农民群众共6万余人。我局还突出抓好无公害蔬菜示范园区建设,组织技术人员深入乡(镇)、村抓了宣传发动、技术培训、管理监测等项工作,帮助南河种镇2万亩青椒、胡萝卜获得国家农业部颁发的无公害产地、产品认证书。在窨子沟、周庄、冀家窑、北小寨村实施了4000亩玉米、马铃薯育程工程。在南沙城、曹娘村开展了高蛋白、高油玉米5个品种试验,在大临河试种了1000亩夏波蒂马铃薯。

3、开展了特色农业综合规划,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

为发挥我县土地类型多样、农副产品资源丰富的优势,发展特色农业,我局对全县的特色农业基地建设进行综合规划。基本思路为“南山脚下果林带,平川井区种蔬菜,两河灌区上畜牧,山区突出林草芪”。形成南山脚下30公里长,5万亩优质接李为主的林果生产带,涉及5个乡镇48个村;平川南部井灌区种植20万亩绿色蔬菜生产带,涉及8个乡镇63个村;桑浑两河灌区种玉米20万亩,牧草10万亩,形成养奶牛2万头、肉牛5万头,羊20万只的畜牧生产基地,涉及6个乡镇120村;山区、半山区造林种草20万亩,涉及5个乡镇100个行政村。在开展综合规划的基础上,我局经过充分的研讨,确立了全县农业产业化的总体思路,即加强玉米、蔬菜、奶牛、林果、牧草五大基地建设,扶持玉雄淀粉加工厂、南河种蔬菜大市场、万发生物质能有限公司、田仁乳业集团、长城园肉乳有限公司和蔬菜、草粕等一批龙头企业,形成四大产业:玉米产业,年种植玉米35——40万亩,可产玉米1.5亿公斤左右。玉雄淀粉厂投产后年处理玉米15万吨,拉动全县玉米产业上档升级。蔬菜产业,全县每年种植蔬菜20—25万亩,产蔬菜5—6亿公斤,加上预冷、加工、运销以及带动其它服务业,年总收入4—5亿元。畜牧产业,全县养奶牛3万头、肉牛10万头,肉羊30万只,猪15万口,农民出售鲜奶、肉类以及加工转化增值,畜牧产业年收入8亿元,林果产业,种植大接李为主的经济林5万亩,退耕还林、荒山造林、川区人民造林总面积达到45万亩。牧草产业达到15万亩,成为当地农民的一项致富特色产业。

实施特色农业综合规划,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是一项长期任务。我们必须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加强引导、逐步推进。

4、积极争取新项目投资,大力招商引资

在全县招商引资的热潮中,我局加强与上级农业部门的联系、沟通,积极争取项目投资,开展与省内外企业、各界人士的合作与交流,与我县各乡镇及有关部门协作,共同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全年争取上级投资项目和招商引资项目共21个,总额达6948万元,其中建成的11个,投资额3063万元,正在建设的5个投资额605万元,意向性的4个投资3280万元,计划项目投资6000万元。其中我局并实施的有5项:①国家农业部批准的旱作节水黄芪示范基地项目按计划、按规程在周庄村育苗500亩,在龙泉、席家堡、土巷村直播4000亩。②为培育南河种蔬菜市场发展壮大,我局与省、市农业部门多方联系,争取回国家农业部200万元的市场建设项目款。③山东平阴葡萄开发公司投资56万元在大临河乡留义村、罗庄村试种美国红黑提子两种葡萄已育苗100亩,如试种成功,可大面积发展,成为农民群众致富的一项特色产业。④全市“雁门关盐碱地治理和农业综合开发示范项目”涉及我县投资6000万元,治理盐碱地6万亩,预计在2006年开始实施。⑤申报并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投资。

各乡镇以及社会各界的农业投资项目有兴建的蓖麻加工厂、蔬菜加工厂3个,蔬菜恒温库、冷库7个,蔬菜市场1个,养殖场7个。

5、加强队伍自身建设,不断提高人员素质

我局按照“加强学习,提高素质,依法行政,接受监督,转变职能,搞好服务”的目标任务,不断加强队伍自身建设,提高为“三农”服务的能力和水平。首先加强“学习型”机关建设。进一步完善了学习制度,认真学习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党章和“两个条例”、党报党刊的重要文章;学习农业的一系列政策、法规、条例,重点掌握种子、农药、植物检疫等有关的法规、条例,并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执法管理和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实践中,有力地提高了全体人员思想的政治素质和文化业务素质。其次,加强了党风廉政建设,开展了纠正行业不正之风一系活动。完善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了制度建设。全局人员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无论是在本局或下乡工作,坚持做到了不搞享乐主义、不铺张浪费、不大吃大喝、不吃拿卡要、不加重基层负担。在纠正行业不正之风中,采取了上下联动,内外结合,评、纠、建相互促进的办法,召开了行风评议座谈会,开展行风评议问卷调查和行风征求意见卡,针对存在的行业不正之风进行了整改,增强全局人员的执法意识和服务意识、责任意识。三是从严从实抓好机关作风纪律整顿。从9月下旬以来,我局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安排,制定了整顿机关纪律作风实施方案,完善了考勤、请假、学习等规章制度,开展了学习理论,提高认识;对照检查,揭摆问题;整章建制,强化管理等三阶段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局干部的组织性、纪律性明显增强,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三、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制约因素及面临的困难

1、受农业环境条件的制约,农村生产力水平低及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仍为突出

在全县百万亩耕地中,保浇或半保浇、且能获得高效益的农田只占40%多,其余为中下等干旱地或重度盐碱地,而且农田水利设施基础薄弱,广种薄收,产量低、效益低,尤其抵御旱灾能力差,造成这些地方群众收入低。其次是山区与川区,土地多的与土地少的,科技化、市场化、产业化发展快的与慢的之间的差距。

2、受市场因素制约,农产品卖难的问题仍然存在

当前,由于农产品总量短缺问题已经解决,局部出现了农产品过剩,而且由于不少农民难以把握市场,生产带有盲目性和自然习惯,加上市场机制不健全,农民所产的粮食、蔬菜等价格不稳,不同程度出现贱卖、难卖问题。

3、受科技水平和思想观念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速度缓慢

当前,现代农业发展的主流是“绿色、生态、无公害”,但相当一部分农民思想不够解放,现代意识不够强,急功近利,不舍投资,优质、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发展还较缓慢。还基本停留在传统农业层面上。农产品品牌不突出,附加值低,效益不高。

4、受项目资金制约,农业工业化、市场化进程程度不高

由于受多种因素制约,发展农副产品加工项目缺资金、缺人才,现有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档次低、规模小,大量的农产品难以转化增值,只能出卖初级产品,不仅农民增收难,而且影响了全县经济发展。

5、受县域工业经济薄弱的制约,农村剩余劳力不能大量转移。由于我县工业经济薄弱,也牵涉到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空间小,农村不少剩余劳力难以转移到非农产业。

农牧年终总结范文篇2

一、开展情况

(一)12月8日在乡会议室召开了“人才支撑工作及依法治县”会议,全乡干部参加了此次会议。十二月着重从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社会法治三个方面开展工作,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干部群众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以推进依法治县进程为根本出发点,使我乡的依法行政行为更加规范,较好的完成了2020年度依法治县各项目标任务。这月结合“12.4”国家宪法日、两项整治、青少年双零犯罪、防范邪教等工作及系列会议精神召开群众大会及宣教会。

(二)会后强调,参会同志认真做好学习笔记,领会重要讲话精神。会上对脱贫攻坚、森林草原防灭火专项整治、市州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创建、疫情防控等重点工作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并要求各项工作实行联动机制,稳中求进,刚柔并济。会议强调:一是参会人员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将思想与行动合二为一;二是强化责任担当,雷厉风行抓落实,全力以赴做实功;三是行百里者半九十,抓实脱贫攻坚整改工作;四是预则立,不预则废,严格落实村两委换届程序,确保即用则优,即优则用。

农牧年终总结范文篇3

一、寺庙管理方面

(一)抓寺庙和信教群众管理纳入民主法治示范重点工作。我乡下辖、、、4座寺庙,各寺庙之间原本就固定下来了的信教区域与信教群众,一般以村为单位,我乡通过多次调研,结合各村、各寺庙实际召开村“两委”班子会议,组织村干部反复学习县委、政府关于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的相关文件,将此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及时成立了以乡党委书记为组长,乡长批为副组长,村委会班子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并落实组长负总责,副组长具体抓,其他成员分工负责的工作责任,切实做到开展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活动认识到位,组织到位,责任到位,切实解决村与村、牧民与牧民内部之间因宗教问题出现的“各自为政”、“拉帮结伙”内部消耗现象。

(二)落实敏感节点主体责任。一是全乡党员干部长期以来以高度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时刻将我乡宗教形式的严峻性和复杂性作为主体任务责任常抓不懈,切实保障了联防联控时效。二是严把输入关,对寺庙外来人员、重点人员、九类人员进行严防死守,安排专人盯控,适时对4座寺庙进行全面排查,确保对全乡僧侣的底数清、情况明。三是必要时取消或关闭所有佛事、大型聚集性群体礼佛活动,并加大监管力度。把全面贯彻州委、州政府、县委、县政府应对“3·14”、“6.20-7.20”工作部署要求作为落实乡党委、政府主体工作责任抓,严把寺庙维稳关。四是与辖区内四座寺庙签订维稳联防联控责任书,压实僧侣管控制度,进行相关稳控政策和知识宣传,对各寺在寺僧侣进行登记和归档,并定期对在外僧侣进行电话联系,切实掌握重点区域、人员的动态数据。

(三)开展宣传教育培训,积极营造舆论环境。我们把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农牧民群众的遵纪守法意识,作为治理和维护全乡治安秩序的有效措施来抓。围绕“3·14”、“6.20-7.20”等敏感节点开展治安大联防,深入各村农牧民家庭开展法制宣传、摸底排查33次,组织全乡群众大会11次,发放法制宣传资料2094余份,对全乡的重点人员进行走访帮教5次,开展各类普法培训班24次,通过“农牧民夜校”“”,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积极倡导和宣传先进思想和文化,同各种愚昧思想、迷信、伪科学开展斗争,从正面大力开展科普教育活动,有针对性地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的宣传教育,把普法工作渗透到村民的日常生活中去,提高公众识别迷信、伪科学和邪教的能力,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民主意识和法制意识,增强村干部依法管理、依法办事能力。

二、虫草采挖方面

(一)虫草采挖,交通先行。人口少、乡域广、人均草地面积大、服务和管理成本高一直就是我乡老大难的问题,近年来,随着外来采挖人员年复一年的增多,人员复杂程度明显增大,我们通过打通真达乡至色须镇通乡公路,真达乡至奔达乡沿江公路,9个行政村村内硬化达100%,通村公路牵通11个行政村,里程数达到72公里,地处偏远和地大人少带来的管控问题明显减少,农牧民人生地疏加大的管理成本明显降低,村干部因管理区域疲于应对、管控缺位现象弱化。

(二)开发虫草资源,助力精准脱贫。各建制村原本就是按地域相近、历史延续和一定联系形成的生活共同体,而各个村虫草资源拥有程度不尽相同,虫草管理分红涉及的利益分配和安全隐患问题向来存在,各方对于开发虫草资源与否各执一词。为有效开发虫草资源,确保农牧民利益最大化,切实产生获得感,精准助力脱贫攻坚,我们采取有效措施实施每年的普法计划,按照普法办的要求,通过举办培训班、发放宣传资料、法制宣传栏等形式,向农牧民群众宣传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提高了村民的法律意识和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

农牧年终总结范文篇4

一、结对主体及结对对象

1、结对主体:乡机关党支部

2、结对对象:4个行政村党支部

二、结对共建方式

签订共建共创责任书。我乡机关党支部于7月24日前与结对的村党支部签订共建共创责任书,明确共建共创分年度目标和创建时间,落实党建工作指导员和双方联络员。党建工作指导员是我乡机关党支部书记。

三、共建目标

以“强组织、增活力,服务稳定发展”为主题,按照“抓落实、全覆盖,求实效,受欢迎”的总体要求,扎实推进基层组织“三分类三升级’’活动,以党建工作促群众工作,重点达到以下几个目标:

(一)党员干部政治立场进一步坚定。党员干部的政治意识,执政意识明显增强,反对分裂、维护稳定的决心更加坚定,永远与党同心,对党忠诚。

(二)党组织战斗力进一步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得到增强,党组织及党员特别是村“两委”班子在维护社会稳定、应对复杂局面、处理突发事件和领导群众发展致富中的战斗堡垒作用更加明显。

(三)党员干部作风进一步转变。党员干部工作任务明确,责任落实,务实精神、责任意识得到增强。党同群众的血肉联系进一步密切,基层群众对党组织及党员的认可度明显提高。

(四)党员队伍质量进一步提升。严把基层党员“入口关”,基层党员干部的日常教育和管理得到加强,基层党员队伍进一步纯洁,理想信念进一步坚定、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

(五)各项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制定并完善基层党组织各项长效机制,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核心领导地位,规范基层党组织工作运行方式,保证基层党组织作用的有效发挥,进_步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四、共建任务

(一)做到三个“帮带”。

1.帮带制定共建措施。机关党支部要组织精干力量到结对村开展党建工作问题大摸排,综合分析原因,制定结对共建措施。与后进村党支部结对的机关党支部,要带动结对村党支部制定针对性强的教育整顿措施;与一般村党支部结对队伍。机关党支部要充分发挥核心领导作用,切实加强,对一般干部职工的政治思想教育,动员优秀非党干部职工自愿参与、积极参加党支部结对共建活动,激励他们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关心基层、关注民生的热情,自觉、自愿向党组织靠拢,力争每年每个机关党支部培养1-2名入常积极分子。

(二)坚持三个“共同”。

1.共同晋位升级。我乡机关党支部要充分发挥机关党员的整体优势,帮助结对党支部制定整改提高和晋位升级措施,共同推进晋位升级。

2.共同发挥作用。围绕我乡机关党支部和各村党支部实际,给每名党员设岗定责,使其切实履行党员义务。切实转变机关干部职工工作作风,建立健全机关党员进村入户走访的常态机制,密切党和群众的联系。机关党支部党员每年至少2次深入结对村了解民情、体察民忧、解决民难。主体每半年要组织力量深入结对村开展1次以上爱国主义教育、法制宣传教育、感恩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引导广大群众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自觉遵纪守法,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旗帜鲜明地反对民族分裂:一心一意谋发展、专心致志搞建设。机关党支部所有预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也要全程参与到党支部结对共建共创活动中,在活动中增强党性修养和锻炼。

3.共同健全落实制度。共同建立健全落实党内活动制度,不断拓展活动内容,创新活动方式,做到相互学习、相互推动。党建工作指导员和联络人员参与村党支部活动每年不少于4次;邀请结对村农牧民党员列席机关党支部活动。帮助结对村建立健全务实、管用的村级班子工作运行、干部教育管理、发展党员、群众教育引导、村规民约等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

(三)抓好两项“关爱”。1.关心关爱贫困党员。结对主体要密切联系结对对象所在的乡党委,积极制定贫困党员帮扶计划和实施方案,真情关心关爱贫困农牧民党员,定期、不定期开展慰问帮扶,为贫困农牧民党员提供信息、项目、技术、法律等方面援助,多措并举助其脱贫致富,确保3年内贫困党员脱贫率至少达80%。各结对主体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尽最大的努力防止农牧民党员因病、因灾“返贫”现象的发生。

2.关心关爱“三老干部’’、离任村干。各结对主体每半年要走访慰问1次结对村“三老干部”、离任村干,虚心听取他们对基层党建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建议,并建立健全关心关爱长效机制,不断激发他们主动参与共建共创活动的热情。

五、相关要求

(一)责任主体。乡机关党支部党委书记是结对共建共创第一责任人,各村党支部书记是共建共创直接责任人。我乡机关党支部要高度重视共建共创工作,创新基层党建工作方式方法,做实、做深、做细群众工作。我乡机关党支部每季度必须深入结对对象开展1次以上的指导工作,记录好结对共建共创管理台账。

农牧年终总结范文篇5

二00六年,我单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在地区农牧局的正确领导下,公务员之家,全国公务员公同的天地在全体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以认真贯彻“预防为主,防检结合”和“加强领导,健全制度,齐抓共管,突出重点,治理整顿,建设队伍”的指导方针,紧紧围绕《山南地区农牧局2006年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管理责任书》的要求,切实完善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和目标管理责任制,落实各项综合治理工作制度,以内部秩序好,发案少,职工群众满意为宗旨,在抓治理、保稳定、促发展上做文章,收到了明显的效果,为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及稳定创造了良好的内部治安环境,为全地区社会稳定和创建“平安山南”作出了积极贡献。[网--一站在手,写作无忧!]

一、切实加强领导,落实目标责任制

加强综治工作的领导是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根本保证,落实责任是搞好综治工作的措施保障和具体体现:在和地区农牧局签订《综治管理目标责任书》后,我单位领导十分重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所长为单位第一责任人,实行“一把手”负总责,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列入本单位重要议事日程,层层建立责任制,明确责任,重大事情“一把手”亲自抓,明确了分管领导,指了定专人负责,做到责任明确,任务到人,建立完善综治工作责任体系,形成上下一心,齐抓共管的局面,完成了地委、行署和地区农牧局的各项综合治理工作。

二、健全制度,落实责任

为抓好综合治理工作,我单位制定了《山南地区动植物检疫监督所2006年度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管理责任书》,在责任书中明确了目标和任务,把综治工作纳入了全年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本单位第一责任人和单位各职工签订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管理责任书》,把综治工作作为干部考核政绩和晋级的重要依据,并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一是各负其责,定期自查。今年以来,单位各干部职工按照签订的责任目标,认真抓落实,定期自查,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及时整改。二是月检、季评,加强督办。为了有效的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工作,我单位坚持了月度安排,季度小结,年终总结的制度,重大节日、重大活动实行重点检查和全面检查相结合,并做好记录,发现问题加强督办。三是奖罚分明。对综治工作成绩突出的个人进行奖励,对综治工作不得力的进行通报和惩处,对出现的突出问题和不安全隐患采取措施及时整改,为我单位全年治安稳定工作奠定了基础。四是在对地区屠宰场检疫工作中存在的隐患进行整改的同时,制定和签订了《山南地区动植物检疫监督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进一步加大了检疫力度。

三、狠抓宣传教育工作,提高职工遵纪守法意识

我单位十分重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宣传教育工作,积极按要求参加上级组织召开的综治工作会议,及时传达贯彻会议精神,组织职工重点学习了《西藏自治区社会综合治理条例》、《地区农牧局社会治安综合管理目标管理责任书》、《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生猪屠宰管理条例》等。同时还以宣传栏的形式组织全体职工进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动物防疫法的宣传,并开展反分裂斗争教育。通过宣传教育,大大提高了干部职工遵纪守法的自觉性与防范意识,掀起了职工学法用法的热潮,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坚定、旗帜鲜明,从根本上起到了优化秩序净化周边环境的作用。今年以来,我单位未出现内盗案件、刑事案件等违法犯罪案件,也未出现重大治安灾害事故,为“平安建设”活动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四、狠抓基础工作,夯实防范措施

1、建立健全了安全保卫制度,强化保卫工作。严格按照2006年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要点及地区农牧局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有关规定,切实加强安全管理工作,确保我单位正常的办公、生产、生活秩序,使我单位今年的安全工作体现出“领导重视,制度健全,措施得力,效果显著”的特点。

2、加强防范措施,完善硬件设施。今年以来,为了消除各种事故隐患,我们先后更换了老化电线、配置灭火器、防盗门、安装防盗窗等,定期检查用电线路、消防设施,严禁私拉乱接电源等,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3、加强了市场食品卫生、消毒工作的力度,并对市场管理人员提出了需要整改的要求,并发放喷雾器、消毒药等,确保了我地区绿色食品工程的稳定建设。

农牧年终总结范文篇6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央、自治区、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安排部署今后一个时期全县新农村建设和20*年农牧区工作。会上,县委、政府将印发《关于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施意见》,各级各部门要认真学习,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围绕新农村建设讲几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坚定信心,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加强“三农”工作、更好地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举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不仅是宏伟的奋斗目标,更是生动的社会实践。一方面,全县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从四个方面理解和把握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自治区、市会议和主要领导讲话精神。一是深刻理解和把握新农村建设的全局性。要全面理解新农村建设的丰富内涵,自觉克服把新农村建设等同于新村庄建设的片面认识。二是深刻理解和把握新农村建设的时代性。目前我国已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县建设新农村,必须坚持城乡统筹,与经济转型战略相结合,努力实现以工业化促进城镇化、带动产业化,以产业化和城镇化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三是深刻理解和把握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要着眼长远,统筹规划,分步推进,将新农村建设作为一项重大的历史任务抓好抓实。四是深刻理解和把握新农村建设的实效性。要从农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找准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使新农村建设能够给农民真正带来实惠。

另一方面,综合分析我县新农村建设面临的形势,可以概括为任务艰巨,机遇难得。

从面临的艰巨任务看,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尽管我县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着力解决“三农”问题,农牧区经济社会实现了较快发展。但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农牧区发展仍然存在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农牧业基础还很薄弱,增长方式粗放,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农牧民收入依然偏低,增收渠道狭窄;农牧区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尚未建立,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能力弱;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滞后,村容不整等问题较为突出;长期影响农牧业和农牧区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没有完全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尚未改变等等。这些问题表明,我县农牧业和农牧区发展与独特的资源禀赋不相称,与全县跨越式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与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农牧区全面进步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从发展机遇和优势看,我县建设新农村条件有利,环境好,潜力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是今后一个时期农村工作的主线,也是保持农村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全面推进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对于我县这样的农牧业大县,开展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占全县总人口近60%的农牧民生产生活问题,再造农牧业新优势,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和谐磴口建设,更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我们可以看到,随着今年中央1号文件的出台和国家、自治区支农惠农政策力度的逐步加大,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而且,相对而言,我县建设新农村又具有一定优越条件:一是农牧业基础较好。我县具有利用黄河水资源的优先条件,灌溉便利,土地资源丰富,土质肥沃,光热充足,农牧民具有精耕细作和科学种养的经验,收入较为稳定,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较强。我县又是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物产丰富,产出量高,种养结构调整、加工转化潜力较大。二是工业及城镇的支持能力逐步增强。农畜产品加工、化工等工业发展迅速,工业化已经步入跨越式发展的快车道,城镇化步伐加快,工业反哺农牧业,城镇支持农牧区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三化互动”的良好格局正在形成。三是具有区位优势。我县是巴彦淖尔市的“西大门”,鄂尔多斯、乌海、巴彦淖尔能源金三角的连接点;横贯全境的包兰铁路、京藏高速公路、110国道三条大动脉使我县成为“呼—包—银—兰”经济带的重要支点,有利于各种经济要素转化和聚集。同时,我县又属西部欠发达传统农牧业地区,可以赢得国家和自治区更多的项目和资金支持。因此,我们完全有条件、有理由、有信心在新农村建设中,走在全市、全区前列。全县上下一定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建设新农村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抓住机遇,发挥优势,凝聚力量,乘势而上,扎扎实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县“十一五”乃至更长一个时期农牧区工作的主题。总的要求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工业反哺农牧业、城镇支持农牧区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以农牧业产业化为中心,以农牧民增收为目标,以保持秀美田园风光为突破口,以建立农牧区工作新机制为重点,促进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推动农牧区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发展道路。“十一五”时期的主要目标是:一产增加值年均增长

%,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通过几年努力,使农牧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基本消除脏乱差现象,科教文卫、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水平有新的提高,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城乡差距明显缩小。为此,要抓好以下重点工作:

(一)以农牧民增收为目标,提高农牧区生产力水平。实现全面小康的重点难点在农牧民致富,建设新农村的核心环节在农牧民增收。我县“十一五”期间农牧民收入的平均增幅在10%以上。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坚持“双轮齐动”。一个轮子是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向农牧业本身要效益,走内源挖潜经济发展路子;另一个轮子是转移剩余劳动力,发展非农产业,走外延拓展经济发展路子。

在发展现代高效农牧业问题上,要把握三个重点。一是继续调整优化农牧业结构。要进一步巩固畜牧业主体产业地位,加快发展奶牛养殖业,着力抓好饲草料生产、牲畜改良、疫病防治、舍饲圈养等基础性工程,坚持自繁与外购相结合,进一步实现量的扩张和质的提高。“十一五”末,力争畜牧养殖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

%以上,农牧民人均来自养殖业的收入占到总收入的

%。要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实施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兴农战略,着力培育一批牵动力强、辐射面广的龙头企业,发展和壮大乳、肉、番茄、果蔬、脱水菜、酿造等产业,全面提升农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档次,形成适应市场需求的名优产品和优势产业。重点要加强对泰顺番茄系列、食为天雪花粉、植物油系列、新源华达绵白糖、乌兰布和乳制品系列、日健和沙金古泉苁蓉酒系列等一批地方知名品牌的培育和推介,加快产品认证步伐,积极培育自治区级以上的驰名品牌,从根本上提高市场竞争力。“十一五”末,全县所有农畜产品实现无公害化生产,努力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或“多村一品、多乡一业”的现代农牧业发展新格局。要依托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畜产品加工业发展。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兴办原料基地,与农户构建双赢机制,结成利益共同体,建立稳定的原料供应基地。二是提高农牧业科技含量。始终把科技兴农兴牧做为发展集约型、现代化农牧业的重大战略举措,进一步调整完善思路,推动农牧业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要建立健全农牧业科技服务体系,创新服务机制,研究探索更为成熟有效的技术路线,充公调动企业、农技推广队伍和农牧民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农牧业的科技含量。特别要加强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建设,围绕农牧业提质增效、资源综合利用,重点推广种养业良种、测土配方施肥、标准化种植养殖、节水灌溉、保护性耕作等适用技术,千方百计提高优良品种的覆盖率、先进技术的到位率、科技的贡献率、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努力做到从品种到产业,从投入到产出,从产地到市场都能正确引导农牧民,从比较中选择良种,从比较中选择产业,从比较中选择效益的最大化,走出一条优质、低耗、高效的农牧民致富的新路子。三是加快农牧区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坚持“以农牧民为主体、为农牧民服务”的基本方向,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健全完善各类公共服务组织,围绕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等环节,大力发展科技服务型、市场营销型及综合服务型的行业协会、农民协会和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断壮大经纪人队伍,做到乡村主导产业都有行业协会或专业合作社,切实提高农牧民的组织化程度,降低农牧业市场和经营风险,增强市场开拓能力,真正通过产业化促进农牧民增收、财政增税。按照发展循环经济、生态农业的要求,积极开展以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生产为主要内容,以沼气为中心的生态农牧业建设。同时,努力抓好农牧业市场信息、加工流通、质量安全、防灾减灾、配套机械、生资保障及资金扶持各方面配套服务,保证农牧业健康、稳定发展。

在转移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上,要着重采取三项措施。一是提升素质促进就业。建设新农村,首先要造就新农民,要造就新农民,必须加强对农牧民的教育培训,全方位提高农牧民的综合素质。要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适用性,企业需要什么培训什么,农民想干什么培训什么,采取分片设点、免费培训、就近办班等多种形式,为剩余劳动力提供各类职业技能和知识培训。通过培训,使走出去的劳动力有较强的务工技能,留下来的劳动力能掌握先进的农牧业技术;通过培训,让先进文化占领农牧区这块阵地,弘扬文明风尚。二是拓宽渠道引导就业。坚持就地转移和异地转移并举,既挖掘城镇服务业和县外输出的空间和潜力,强化劳务输出挂钩协作,扩大规模,建立基地,更面向县内企业的用工需求,进一步强化就业部门与企业的对接、镇企对接、村企对接,在转移劳动力的同时缓解县内企业的招工难题。三是优惠政策鼓励创业。要优化农牧民创业环境,尤其是优化审批、金融、税收等环境,取消针对农牧民进城就业创业的歧视性政策,降低农牧民创业门槛,放活农牧民创业政策,切实帮助农牧民解决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真正让群众无障碍创业、无障碍发展。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建立有效的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和发放监督管理制度,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二)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主要途径,着力改善农牧区生产生活环境。一要积极推进新村镇建设。以撤乡并镇为契机,按照“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整洁、村貌美化”的目标,编制好新村规划。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不搞一个模式,不搞齐步走。要有计划、有步骤组织引导农牧民群众迁村并点,建设集中的农民新村。对位于城区的“城中村”,实行撤村建居、撤村建街,建成城镇新型社区,全面实现城镇化;对城乡结合部规模较小的村社,通过土地整理置换等办法,按照城镇住宅标准建设农民新村,实行市民化管理;对较为偏远且规模较小的村嘎查,实行撤村并点、异地搬迁,推动其逐步向乡镇和交通便捷的地区集中,逐步减少自然村,扩大小城镇规模。今年,要实施好牧区生态移民工程,牧区生态移民工程领导小组各组室要各负其责、各尽其职,通过深入调查,拿出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集中安置方案和分散安置方案,按照方案有步骤地推动集中安置和分散安置同步实施,年内完成山区和部分沙区牧民异地生态搬迁扶贫工作。要根据现实条件,重点开展以“五改(改水、改电、改圈、改厕、改院)、五建(建新房、建青贮窖、建沼气池、建温室大棚、建养殖小区)、三通(通油路、通有线电视、通电话)、三化(庭院净化、巷道硬化、村庄绿化)”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家园建设,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能搞什么搞什么,实现户户有变化,村村有进步,逐步提高新农村配套建设水平。到“十一五”末,30%分散居住的自然村落,集中规划建新房,实现村组集聚;80%的农户有卫生厕所;多数农牧户实现人畜分院,饲草和秸秆统一规划置放场地;25%以上的农户建有温室和沼气池;70%的养畜户建有标准化棚圈和窖池;80%的村镇基本实现村庄绿化、村内巷道硬化、庭院净化。从而使农牧区基础设施进一步强化,村容村貌明显改观。二要全力改善农牧区生态环境。继续坚持保护与建设并重,保护优先的方针,加快推进沿山牧区、乌兰布和沙区的全面禁牧、休牧,稳步增强生态环境的自我修复能力。要积极实施山区剩余贫困牧民的异地搬迁,争取实现全面封禁,逐步恢复山区和沙区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功能。要继续清理整顿乌兰布和沙区土地市场,建立沙区地下水补给的长效机制,用严格的经济手段加强地下水、土地和湿地资源的综合管理,最大限度地保持沙区地质原貌。从今年起,严禁任何企业和个人在沙区打深井、推沙开发;并要尽快制定出台《关于切实加强磴口县水资源管理的实施意见》,依法加强沙区地下水资源管理,用价格机制引导企业和经营户引黄灌溉,减少对地下水的开采。年内,实施60万亩退牧还草工程,完成33万亩的日元贷款风沙源治理、2万亩黄河边缘生态治理、3*华里防沙林带加宽补缺、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等重点项目,加大沙区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和投入力度。到“十一五”末,森林覆盖率达到24.23%。三要切实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在积极争取国家投资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农牧民投资、投劳、投工的积极性,实施好中低产田改造和农田配套。大力推广节水措施,合理配置水资源,加快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大力发展设施农牧业,提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

(三)以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为导向,大力发展农牧区公共事业。使农牧民在教育、卫生、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城镇居民享受同等待遇,是缩小城乡差别、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难点和重点。要坚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切实加大对农牧社会事业的投入,不断提高农牧区公共服务水平。一要进一步强化农牧区教育事业。全面落实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把义务教育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确保事业经费和学校公用经费足额到位;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结合实验中学新校区建设、撤乡并镇和农管局学校划归地方管理的实际,进一步调整完善县内中小学校布局,推进农牧区撤点并校和全县学校资源整合;加大投入,努力在中小学危房改造、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农牧区教师待遇、推行寄宿制等方面迈出较大步伐。二要积极改善农牧区医疗卫生条件。按照新的苏木镇布局,要整合农牧区医疗卫生资源,加强对城乡公共卫生防疫经费的保障,保证每个苏木镇、办事处有一所卫生院和防疫站;卫生部门要尽快制定配套扶持卫生经费与卫生院业绩相挂钩的奖励机制,充分调动卫生院长的积极性,配置完善的医疗设施,开展好疾病预防、保健、传染病筛查和基本医疗等服务,满足农牧民一般性的检查和治疗;要认真组织好城镇医生对口支援农牧区工作,选派具有较高业务水平的专业人员下沉到基层卫生院,实行传、帮、带,为基层和农牧区提供较好的医疗服务,培养农牧区医务人员,促进城乡医疗卫生机构的共同发展;要通过政府拨款和社会捐助等多渠道筹资,不断完善农牧区医疗救助制度,对农牧区五保户、特困户、老复转军人及不享受公费医疗的伤残军人,给予适当救助;争取启动农牧区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用两年的时间解决广大农牧民的医疗保障问题。三要建立健全农牧区社会保障体系。本着“低标准起步、逐步拓展”的原则,从今年起,实行农村牧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农牧区人均年收入低于625元和牧区人均年收入低于825元的贫困农牧民,给予每人每年不低于360元的生活费补助,民政、各苏木镇要严格把关,真正将那些因病返贫、老弱病残等特困农牧民纳入最低生活保障;继续实行计划生育家庭养老补助和困难救助;以政府公共财政为引导,多渠道投入,探索实行农牧区养老保险制度;要特别注意解决好城镇化、工业化过程中无地、无业、无收入“三无”农牧民的生活出路问题,对失地农牧民,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安置就业,另一方面要逐步纳入城镇低保,并多方筹资参加养老保险;要切实关注弱势群体,积极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逐步建立灾害救援、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捐助和社会慈善事业相结合的长效救助体系,努力使城乡弱势群体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弱有所助、困有所济,得到更多的实惠。四要繁荣农牧区市场。规划建设好农牧区商业网点,引导现代流通方式向农牧区延伸。特别要抓住实施“万村千乡”等工程的契机,引导和鼓励品牌商业企业在农牧区发展中小型超市等专业连锁店,为农牧民提供优质、安全、放心、廉价的商品和服务。积极搞活农畜产品流通,结合苏木乡镇撤并后的实际,根据区位条件、辐射半径、农畜产品丰富程度等因素,在扩大现有农畜产品市场规模的同时,争取兴建2—3个辐射面广、吞吐量大的综合性、现代化农畜产品交易市场,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同时配套发展好餐饮、住宿、仓储、运输、信息、文化娱乐等第三产业,促进农牧区物流环境的改善,拓展农牧民就业增收的空间。五要强化农牧区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农牧区广播电视网络“村村通”工程和苏木镇、嘎查村文化站室建设,扩大有线电视覆盖面,经常性地开展农牧区文体娱乐活动,丰富农牧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满足农牧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继续开展创建文明户、文明村镇、建设五好家庭活动和机关、企事业、军警等单位与村镇精神文明共建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科技下乡”活动,加强农牧民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农民树立新风,破除陋习,远离迷信,自觉养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四)以巩固税费改革成果为主要内容,构建农牧区经济发展的支撑体系。一要不断深化农牧区综合配套改革。乡镇机构改革方面,在妥善做好干部职工分流安置工作的基础上,加快乡镇政府的职能转变,由政府主导向市场引导转变,由为民作主向让民作主转变,由管理农牧民向服务农牧民转变,把工作重点放在为农牧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上,放在营造经济发展环境、保障农牧民利益、维护农牧区社会稳定上,努力提高乡镇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广大基层干部要积极转变工作作风,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找准工作切入点,努力提高建设新农村的能力和水平,切实解决好农牧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当好农村政策法规的宣传员、矛盾纠纷的调解员、引导农牧民致富的信息员、新技术推广的指导员、维护农牧民利益的监督员、为农牧民排忧解难的勤务员。县乡财政体制方面,全面推行“乡财县管”和“村财民理乡代管”制度,探索乡镇苏木成立会计事务中心,统一管理村级财务。农村义务教育方面,建立政策责任明确、财政分级投入、经费稳定增长、管理以县为主的农牧区义务教育体制。继续做好农牧区中小学布局调整,探索建立城乡教师交流制度,提高教育资源使用效益。二要建立土地流转和公用设施建设管理新机制。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建立健全土地草场使用权流转机制,鼓励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健全完善土地征用制度,明确界定政府土地征用权和征用范围,完善征用程序和补偿机制。及时处理好农牧区土地纠纷,尽快解决非农非牧人员占用耕地、草场问题,坚决制止圈占、乱占、滥用耕地草场,保护农牧民合法权益。同时要深化供销社、信用社等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改革,不断增强其自身实力和为农牧民服务的能力;推进粮食流通体制、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和林权制度等改革,允许社会资金购买、租赁、承包已建成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允许社会资金新建农田水利工程,并享受土地占用、税费、信贷方面的优惠。通过配套改革增强活力,促进发展。三要积极创建多元化的农牧业投入机制。要不折不扣落实好国家和自治区的各项扶持和补贴政策。抓住国家财政投向“三个高于”(财政支农资金增量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高于上年,其中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高于上年)和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重点转向农牧区的政策机遇,积极争取国家、自治区和市委、市政府的资金和项目支持,做到凡是国家有投向的资金,我们都要有相应的项目支撑。并切实加强项目资金管理,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各级各部门一律不得挪用、截留再分配项目资金,要依法规范操作,发挥项目应有效益。按照存量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合理调整县财政支出结构,整合支农资金,滚动增加政府可以统筹支配使用的新农村建设资金规模,实行捆绑使用,集中解决新农村建设中的大事、难事。加大对农牧区投入力度和农牧区金融支持力度。今年,要集中捆绑使用农业综合开发、水利、扶贫等支农资金,变直接投入为以奖、先建后补、多筹多补,坚持县财政资金向农牧民投工投劳、建设力度大的工程项目倾斜,哪个项目农牧民投工投劳多,县财政资金就匹配多,以此充分调动农牧民的积极性,使其逐步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同时,要实行规费减免政策,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所涉及办理规划、建设、土地、房产等行业规费原则上能减则减、能免则免,各类审批收费标准严格控制并向农牧民和全社会公布。

(五)以增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为核心,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一要进一步加强农牧区基层党组织建设。继续巩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深化“双链双推”活动,选好配强乡镇、村领导班子,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核心领导作用,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服务人民群众、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水平,努力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要创新党的组织形式和工作模式,按照地域相邻、行业相近、优势互补、便于管理的原则,积极探索党支部或党小组建在协会上的组织形式,把党组织活动和协会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二者良性互动。二要不断健全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认真落实好民主选举,全面实行“两推一选”。进一步完善“一事一议”、村务公开、村民议事制度及村民会议等制度,依法落实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全面公开村嘎查财务开支、征用土地审批、计划生育指标等重大村务,建立健全年终总结报告制度、村民评议党员干部制度、财务管理公开监督制度等,不断扩大民主监督范围,保障村民对新农村建设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全面提高基层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水平。三要加强农牧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妥善处理农牧区各种社会矛盾,完善排查调处机制,制订和完善村规民约,增强农牧民群众的法律意识、诚信意识,打击“黄赌毒”等违法行为,创建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

三、加强领导,狠抓落实,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实效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惠民、富民的系统工程,也是推动农牧区自身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涉及面广,内容丰富,任务艰巨,必须加强组织领导,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农牧区各项工作取得扎实成效。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工作机制。要尽快成立由县四大班子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和各苏木镇、办事处、有关部门组成的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统一指导协调新农村建设工作,制定出台全县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建立相应的工作协调机制,明确职责任务,实行专项推进。各级各部门要根据实际,建立健全相应的组织机构,制定具体的工作规划和实施细则,具体组织实施新农村建设工作,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有效机制。要科学制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工作评价体系,把农牧业和农牧区工作业绩作为考查干部的重要依据,把解决“三农”问题的成效作为检验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能力及工作水平的重要内容,推进新农村建设全面深入开展。

二要做好规划部署,扎实稳步推进。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和谐村镇的角度出发,制定统一科学的总体规划、全面系统的实施方案,指导新农村建设工作规范有序开展。当前,要由城建局牵头,各涉农部门参加,深入调查研究,在全县“十一五”规划的指导下,尽快编制完成全县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明确工作思路、目标和措施,统筹安排各项任务。在全县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因地制宜,结合各自的职能职责,编制地区和行业配套规划。在具体编制中,要坚持适度超前的原则,把握好镇村的发展走向和发展趋势,保持规划的高起点;要坚持体现特色的原则,每个村庄的村容村貌、主导产业、形态布局都要尽可能体现特色和个性,切忌百村一面;要坚持开放设计的原则,既广泛听取专家学者的建议,保证规划的水平;又充分尊重群众的意见,保证群众的认可度,使规划更具科学性、民主性和可行性。要认真组织好第二次农牧业普查,为有效指导“三农”工作,制定完善新农村建设规划提供科学、准确、详实的依据。

三要坚持典型引路,积极探索实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新的重大课题,没有现成的经验和固定的模式可以借鉴,需要我们结合自身实际,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我们要紧紧抓住全区将确定100个村(嘎查)为新农村建设试点的有利时机,用足用好自治区的政策、资金等支持,争取将我县确定的自治区级试点村协成桃来村抓出成效。各苏木镇、办事处要结合实际,以探索机制为重点,按照“政府发动、群众讨论、村里申报、综合评估、县乡审批、动态管理”的原则,选择试点,树立典型。既要选择一批交通区位好、经济基础强、产业化水平高的村镇,还要考虑偏远牧区、生产生活条件落后的村社进行试点,不搞一刀切,坚决防止在农牧区人为制造出两极分化,使得“好村”越来越好,“差村”越来越差。同时,各苏木镇、办事处和涉农部门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全面铺开、稳步推进的原则,充分考虑农牧民的切身利益和发展要求,区分轻重缓急,突出建设重点,做到“七个不”,即不急于求成,不等待观望,不强迫命令,不搞一个模式,不统一标准,不搞“面子工程”,更不能通过加重农牧民负担和增加乡村负债搞建设,保证建成一批,巩固一批。力争每年为农牧民实实在在办几件大事实事,做到新农村建设从每一件具体事情做起,从每一个新农户新村庄抓起,真正把新农村建设办成惠及广大农牧区群众的好事、实事。

农牧年终总结范文篇7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央、自治区、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安排部署今后一个时期全县新农村建设和20*年农牧区工作。会上,县委、政府将印发《关于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施意见》,各级各部门要认真学习,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围绕新农村建设讲几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坚定信心,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加强“三农”工作、更好地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举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不仅是宏伟的奋斗目标,更是生动的社会实践。一方面,全县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从四个方面理解和把握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自治区、市会议和主要领导讲话精神。一是深刻理解和把握新农村建设的全局性。要全面理解新农村建设的丰富内涵,自觉克服把新农村建设等同于新村庄建设的片面认识。二是深刻理解和把握新农村建设的时代性。目前我国已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县建设新农村,必须坚持城乡统筹,与经济转型战略相结合,努力实现以工业化促进城镇化、带动产业化,以产业化和城镇化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三是深刻理解和把握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要着眼长远,统筹规划,分步推进,将新农村建设作为一项重大的历史任务抓好抓实。四是深刻理解和把握新农村建设的实效性。要从农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找准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使新农村建设能够给农民真正带来实惠。

另一方面,综合分析我县新农村建设面临的形势,可以概括为任务艰巨,机遇难得。

从面临的艰巨任务看,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尽管我县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着力解决“三农”问题,农牧区经济社会实现了较快发展。但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农牧区发展仍然存在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农牧业基础还很薄弱,增长方式粗放,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农牧民收入依然偏低,增收渠道狭窄;农牧区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尚未建立,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能力弱;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滞后,村容不整等问题较为突出;长期影响农牧业和农牧区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没有完全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尚未改变等等。这些问题表明,我县农牧业和农牧区发展与独特的资源禀赋不相称,与全县跨越式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与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农牧区全面进步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从发展机遇和优势看,我县建设新农村条件有利,环境好,潜力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是今后一个时期农村工作的主线,也是保持农村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全面推进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对于我县这样的农牧业大县,开展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占全县总人口近60%的农牧民生产生活问题,再造农牧业新优势,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和谐磴口建设,更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我们可以看到,随着今年中央1号文件的出台和国家、自治区支农惠农政策力度的逐步加大,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而且,相对而言,我县建设新农村又具有一定优越条件:一是农牧业基础较好。我县具有利用黄河水资源的优先条件,灌溉便利,土地资源丰富,土质肥沃,光热充足,农牧民具有精耕细作和科学种养的经验,收入较为稳定,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较强。我县又是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物产丰富,产出量高,种养结构调整、加工转化潜力较大。二是工业及城镇的支持能力逐步增强。农畜产品加工、化工等工业发展迅速,工业化已经步入跨越式发展的快车道,城镇化步伐加快,工业反哺农牧业,城镇支持农牧区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三化互动”的良好格局正在形成。三是具有区位优势。我县是巴彦淖尔市的“西大门”,鄂尔多斯、乌海、巴彦淖尔能源金三角的连接点;横贯全境的包兰铁路、京藏高速公路、110国道三条大动脉使我县成为“呼—包—银—兰”经济带的重要支点,有利于各种经济要素转化和聚集。同时,我县又属西部欠发达传统农牧业地区,可以赢得国家和自治区更多的项目和资金支持。因此,我们完全有条件、有理由、有信心在新农村建设中,走在全市、全区前列。全县上下一定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建设新农村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抓住机遇,发挥优势,凝聚力量,乘势而上,扎扎实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县“十一五”乃至更长一个时期农牧区工作的主题。总的要求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工业反哺农牧业、城镇支持农牧区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以农牧业产业化为中心,以农牧民增收为目标,以保持秀美田园风光为突破口,以建立农牧区工作新机制为重点,促进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推动农牧区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发展道路。“十一五”时期的主要目标是:一产增加值年均增长

%,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通过几年努力,使农牧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基本消除脏乱差现象,科教文卫、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水平有新的提高,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城乡差距明显缩小。为此,要抓好以下重点工作:

(一)以农牧民增收为目标,提高农牧区生产力水平。实现全面小康的重点难点在农牧民致富,建设新农村的核心环节在农牧民增收。我县“十一五”期间农牧民收入的平均增幅在10%以上。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坚持“双轮齐动”。一个轮子是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向农牧业本身要效益,走内源挖潜经济发展路子;另一个轮子是转移剩余劳动力,发展非农产业,走外延拓展经济发展路子。

在发展现代高效农牧业问题上,要把握三个重点。一是继续调整优化农牧业结构。要进一步巩固畜牧业主体产业地位,加快发展奶牛养殖业,着力抓好饲草料生产、牲畜改良、疫病防治、舍饲圈养等基础性工程,坚持自繁与外购相结合,进一步实现量的扩张和质的提高。“十一五”末,力争畜牧养殖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

%以上,农牧民人均来自养殖业的收入占到总收入的

%。要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实施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兴农战略,着力培育一批牵动力强、辐射面广的龙头企业,发展和壮大乳、肉、番茄、果蔬、脱水菜、酿造等产业,全面提升农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档次,形成适应市场需求的名优产品和优势产业。重点要加强对泰顺番茄系列、食为天雪花粉、植物油系列、新源华达绵白糖、乌兰布和乳制品系列、日健和沙金古泉苁蓉酒系列等一批地方知名品牌的培育和推介,加快产品认证步伐,积极培育自治区级以上的驰名品牌,从根本上提高市场竞争力。“十一五”末,全县所有农畜产品实现无公害化生产,努力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或“多村一品、多乡一业”的现代农牧业发展新格局。要依托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畜产品加工业发展。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兴办原料基地,与农户构建双赢机制,结成利益共同体,建立稳定的原料供应基地。二是提高农牧业科技含量。始终把科技兴农兴牧做为发展集约型、现代化农牧业的重大战略举措,进一步调整完善思路,推动农牧业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要建立健全农牧业科技服务体系,创新服务机制,研究探索更为成熟有效的技术路线,充公调动企业、农技推广队伍和农牧民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农牧业的科技含量。特别要加强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建设,围绕农牧业提质增效、资源综合利用,重点推广种养业良种、测土配方施肥、标准化种植养殖、节水灌溉、保护性耕作等适用技术,千方百计提高优良品种的覆盖率、先进技术的到位率、科技的贡献率、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努力做到从品种到产业,从投入到产出,从产地到市场都能正确引导农牧民,从比较中选择良种,从比较中选择产业,从比较中选择效益的最大化,走出一条优质、低耗、高效的农牧民致富的新路子。三是加快农牧区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坚持“以农牧民为主体、为农牧民服务”的基本方向,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健全完善各类公共服务组织,围绕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等环节,大力发展科技服务型、市场营销型及综合服务型的行业协会、农民协会和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断壮大经纪人队伍,做到乡村主导产业都有行业协会或专业合作社,切实提高农牧民的组织化程度,降低农牧业市场和经营风险,增强市场开拓能力,真正通过产业化促进农牧民增收、财政增税。按照发展循环经济、生态农业的要求,积极开展以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生产为主要内容,以沼气为中心的生态农牧业建设。同时,努力抓好农牧业市场信息、加工流通、质量安全、防灾减灾、配套机械、生资保障及资金扶持各方面配套服务,保证农牧业健康、稳定发展。

在转移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上,要着重采取三项措施。一是提升素质促进就业。建设新农村,首先要造就新农民,要造就新农民,必须加强对农牧民的教育培训,全方位提高农牧民的综合素质。要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适用性,企业需要什么培训什么,农民想干什么培训什么,采取分片设点、免费培训、就近办班等多种形式,为剩余劳动力提供各类职业技能和知识培训。通过培训,使走出去的劳动力有较强的务工技能,留下来的劳动力能掌握先进的农牧业技术;通过培训,让先进文化占领农牧区这块阵地,弘扬文明风尚。二是拓宽渠道引导就业。坚持就地转移和异地转移并举,既挖掘城镇服务业和县外输出的空间和潜力,强化劳务输出挂钩协作,扩大规模,建立基地,更面向县内企业的用工需求,进一步强化就业部门与企业的对接、镇企对接、村企对接,在转移劳动力的同时缓解县内企业的招工难题。三是优惠政策鼓励创业。要优化农牧民创业环境,尤其是优化审批、金融、税收等环境,取消针对农牧民进城就业创业的歧视性政策,降低农牧民创业门槛,放活农牧民创业政策,切实帮助农牧民解决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真正让群众无障碍创业、无障碍发展。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建立有效的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和发放监督管理制度,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二)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主要途径,着力改善农牧区生产生活环境。一要积极推进新村镇建设。以撤乡并镇为契机,按照“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整洁、村貌美化”的目标,编制好新村规划。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不搞一个模式,不搞齐步走。要有计划、有步骤组织引导农牧民群众迁村并点,建设集中的农民新村。对位于城区的“城中村”,实行撤村建居、撤村建街,建成城镇新型社区,全面实现城镇化;对城乡结合部规模较小的村社,通过土地整理置换等办法,按照城镇住宅标准建设农民新村,实行市民化管理;对较为偏远且规模较小的村嘎查,实行撤村并点、异地搬迁,推动其逐步向乡镇和交通便捷的地区集中,逐步减少自然村,扩大小城镇规模。今年,要实施好牧区生态移民工程,牧区生态移民工程领导小组各组室要各负其责、各尽其职,通过深入调查,拿出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集中安置方案和分散安置方案,按照方案有步骤地推动集中安置和分散安置同步实施,年内完成山区和部分沙区牧民异地生态搬迁扶贫工作。要根据现实条件,重点开展以“五改(改水、改电、改圈、改厕、改院)、五建(建新房、建青贮窖、建沼气池、建温室大棚、建养殖小区)、三通(通油路、通有线电视、通电话)、三化(庭院净化、巷道硬化、村庄绿化)”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家园建设,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能搞什么搞什么,实现户户有变化,村村有进步,逐步提高新农村配套建设水平。到“十一五”末,30%分散居住的自然村落,集中规划建新房,实现村组集聚;80%的农户有卫生厕所;多数农牧户实现人畜分院,饲草和秸秆统一规划置放场地;25%以上的农户建有温室和沼气池;70%的养畜户建有标准化棚圈和窖池;80%的村镇基本实现村庄绿化、村内巷道硬化、庭院净化。从而使农牧区基础设施进一步强化,村容村貌明显改观。二要全力改善农牧区生态环境。继续坚持保护与建设并重,保护优先的方针,加快推进沿山牧区、乌兰布和沙区的全面禁牧、休牧,稳步增强生态环境的自我修复能力。要积极实施山区剩余贫困牧民的异地搬迁,争取实现全面封禁,逐步恢复山区和沙区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功能。要继续清理整顿乌兰布和沙区土地市场,建立沙区地下水补给的长效机制,用严格的经济手段加强地下水、土地和湿地资源的综合管理,最大限度地保持沙区地质原貌。从今年起,严禁任何企业和个人在沙区打深井、推沙开发;并要尽快制定出台《关于切实加强磴口县水资源管理的实施意见》,依法加强沙区地下水资源管理,用价格机制引导企业和经营户引黄灌溉,减少对地下水的开采。年内,实施60万亩退牧还草工程,完成33万亩的日元贷款风沙源治理、2万亩黄河边缘生态治理、3*华里防沙林带加宽补缺、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等重点项目,加大沙区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和投入力度。到“十一五”末,森林覆盖率达到24.23%。三要切实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在积极争取国家投资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农牧民投资、投劳、投工的积极性,实施好中低产田改造和农田配套。大力推广节水措施,合理配置水资源,加快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大力发展设施农牧业,提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

(三)以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为导向,大力发展农牧区公共事业。使农牧民在教育、卫生、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城镇居民享受同等待遇,是缩小城乡差别、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难点和重点。要坚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切实加大对农牧社会事业的投入,不断提高农牧区公共服务水平。一要进一步强化农牧区教育事业。全面落实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把义务教育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确保事业经费和学校公用经费足额到位;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结合实验中学新校区建设、撤乡并镇和农管局学校划归地方管理的实际,进一步调整完善县内中小学校布局,推进农牧区撤点并校和全县学校资源整合;加大投入,努力在中小学危房改造、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农牧区教师待遇、推行寄宿制等方面迈出较大步伐。二要积极改善农牧区医疗卫生条件。按照新的苏木镇布局,要整合农牧区医疗卫生资源,加强对城乡公共卫生防疫经费的保障,保证每个苏木镇、办事处有一所卫生院和防疫站;卫生部门要尽快制定配套扶持卫生经费与卫生院业绩相挂钩的奖励机制,充分调动卫生院长的积极性,配置完善的医疗设施,开展好疾病预防、保健、传染病筛查和基本医疗等服务,满足农牧民一般性的检查和治疗;要认真组织好城镇医生对口支援农牧区工作,选派具有较高业务水平的专业人员下沉到基层卫生院,实行传、帮、带,为基层和农牧区提供较好的医疗服务,培养农牧区医务人员,促进城乡医疗卫生机构的共同发展;要通过政府拨款和社会捐助等多渠道筹资,不断完善农牧区医疗救助制度,对农牧区五保户、特困户、老复转军人及不享受公费医疗的伤残军人,给予适当救助;争取启动农牧区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用两年的时间解决广大农牧民的医疗保障问题。三要建立健全农牧区社会保障体系。本着“低标准起步、逐步拓展”的原则,从今年起,实行农村牧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农牧区人均年收入低于625元和牧区人均年收入低于825元的贫困农牧民,给予每人每年不低于360元的生活费补助,民政、各苏木镇要严格把关,真正将那些因病返贫、老弱病残等特困农牧民纳入最低生活保障;继续实行计划生育家庭养老补助和困难救助;以政府公共财政为引导,多渠道投入,探索实行农牧区养老保险制度;要特别注意解决好城镇化、工业化过程中无地、无业、无收入“三无”农牧民的生活出路问题,对失地农牧民,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安置就业,另一方面要逐步纳入城镇低保,并多方筹资参加养老保险;要切实关注弱势群体,积极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逐步建立灾害救援、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捐助和社会慈善事业相结合的长效救助体系,努力使城乡弱势群体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弱有所助、困有所济,得到更多的实惠。四要繁荣农牧区市场。规划建设好农牧区商业网点,引导现代流通方式向农牧区延伸。特别要抓住实施“万村千乡”等工程的契机,引导和鼓励品牌商业企业在农牧区发展中小型超市等专业连锁店,为农牧民提供优质、安全、放心、廉价的商品和服务。积极搞活农畜产品流通,结合苏木乡镇撤并后的实际,根据区位条件、辐射半径、农畜产品丰富程度等因素,在扩大现有农畜产品市场规模的同时,争取兴建2—3个辐射面广、吞吐量大的综合性、现代化农畜产品交易市场,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同时配套发展好餐饮、住宿、仓储、运输、信息、文化娱乐等第三产业,促进农牧区物流环境的改善,拓展农牧民就业增收的空间。五要强化农牧区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农牧区广播电视网络“村村通”工程和苏木镇、嘎查村文化站室建设,扩大有线电视覆盖面,经常性地开展农牧区文体娱乐活动,丰富农牧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满足农牧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继续开展创建文明户、文明村镇、建设五好家庭活动和机关、企事业、军警等单位与村镇精神文明共建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科技下乡”活动,加强农牧民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农民树立新风,破除陋习,远离迷信,自觉养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四)以巩固税费改革成果为主要内容,构建农牧区经济发展的支撑体系。一要不断深化农牧区综合配套改革。乡镇机构改革方面,在妥善做好干部职工分流安置工作的基础上,加快乡镇政府的职能转变,由政府主导向市场引导转变,由为民作主向让民作主转变,由管理农牧民向服务农牧民转变,把工作重点放在为农牧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上,放在营造经济发展环境、保障农牧民利益、维护农牧区社会稳定上,努力提高乡镇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广大基层干部要积极转变工作作风,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找准工作切入点,努力提高建设新农村的能力和水平,切实解决好农牧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当好农村政策法规的宣传员、矛盾纠纷的调解员、引导农牧民致富的信息员、新技术推广的指导员、维护农牧民利益的监督员、为农牧民排忧解难的勤务员。县乡财政体制方面,全面推行“乡财县管”和“村财民理乡代管”制度,探索乡镇苏木成立会计事务中心,统一管理村级财务。农村义务教育方面,建立政策责任明确、财政分级投入、经费稳定增长、管理以县为主的农牧区义务教育体制。继续做好农牧区中小学布局调整,探索建立城乡教师交流制度,提高教育资源使用效益。二要建立土地流转和公用设施建设管理新机制。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建立健全土地草场使用权流转机制,鼓励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健全完善土地征用制度,明确界定政府土地征用权和征用范围,完善征用程序和补偿机制。及时处理好农牧区土地纠纷,尽快解决非农非牧人员占用耕地、草场问题,坚决制止圈占、乱占、滥用耕地草场,保护农牧民合法权益。同时要深化供销社、信用社等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改革,不断增强其自身实力和为农牧民服务的能力;推进粮食流通体制、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和林权制度等改革,允许社会资金购买、租赁、承包已建成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允许社会资金新建农田水利工程,并享受土地占用、税费、信贷方面的优惠。通过配套改革增强活力,促进发展。三要积极创建多元化的农牧业投入机制。要不折不扣落实好国家和自治区的各项扶持和补贴政策。抓住国家财政投向“三个高于”(财政支农资金增量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高于上年,其中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高于上年)和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重点转向农牧区的政策机遇,积极争取国家、自治区和市委、市政府的资金和项目支持,做到凡是国家有投向的资金,我们都要有相应的项目支撑。并切实加强项目资金管理,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各级各部门一律不得挪用、截留再分配项目资金,要依法规范操作,发挥项目应有效益。按照存量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合理调整县财政支出结构,整合支农资金,滚动增加政府可以统筹支配使用的新农村建设资金规模,实行捆绑使用,集中解决新农村建设中的大事、难事。加大对农牧区投入力度和农牧区金融支持力度。今年,要集中捆绑使用农业综合开发、水利、扶贫等支农资金,变直接投入为以奖、先建后补、多筹多补,坚持县财政资金向农牧民投工投劳、建设力度大的工程项目倾斜,哪个项目农牧民投工投劳多,县财政资金就匹配多,以此充分调动农牧民的积极性,使其逐步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同时,要实行规费减免政策,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所涉及办理规划、建设、土地、房产等行业规费原则上能减则减、能免则免,各类审批收费标准严格控制并向农牧民和全社会公布。

(五)以增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为核心,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一要进一步加强农牧区基层党组织建设。继续巩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深化“双链双推”活动,选好配强乡镇、村领导班子,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核心领导作用,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服务人民群众、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水平,努力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要创新党的组织形式和工作模式,按照地域相邻、行业相近、优势互补、便于管理的原则,积极探索党支部或党小组建在协会上的组织形式,把党组织活动和协会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二者良性互动。二要不断健全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认真落实好民主选举,全面实行“两推一选”。进一步完善“一事一议”、村务公开、村民议事制度及村民会议等制度,依法落实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全面公开村嘎查财务开支、征用土地审批、计划生育指标等重大村务,建立健全年终总结报告制度、村民评议党员干部制度、财务管理公开监督制度等,不断扩大民主监督范围,保障村民对新农村建设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全面提高基层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水平。三要加强农牧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妥善处理农牧区各种社会矛盾,完善排查调处机制,制订和完善村规民约,增强农牧民群众的法律意识、诚信意识,打击“黄赌毒”等违法行为,创建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

三、加强领导,狠抓落实,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实效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惠民、富民的系统工程,也是推动农牧区自身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涉及面广,内容丰富,任务艰巨,必须加强组织领导,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农牧区各项工作取得扎实成效。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工作机制。要尽快成立由县四大班子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和各苏木镇、办事处、有关部门组成的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统一指导协调新农村建设工作,制定出台全县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建立相应的工作协调机制,明确职责任务,实行专项推进。各级各部门要根据实际,建立健全相应的组织机构,制定具体的工作规划和实施细则,具体组织实施新农村建设工作,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有效机制。要科学制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工作评价体系,把农牧业和农牧区工作业绩作为考查干部的重要依据,把解决“三农”问题的成效作为检验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能力及工作水平的重要内容,推进新农村建设全面深入开展。

二要做好规划部署,扎实稳步推进。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和谐村镇的角度出发,制定统一科学的总体规划、全面系统的实施方案,指导新农村建设工作规范有序开展。当前,要由城建局牵头,各涉农部门参加,深入调查研究,在全县“十一五”规划的指导下,尽快编制完成全县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明确工作思路、目标和措施,统筹安排各项任务。在全县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因地制宜,结合各自的职能职责,编制地区和行业配套规划。在具体编制中,要坚持适度超前的原则,把握好镇村的发展走向和发展趋势,保持规划的高起点;要坚持体现特色的原则,每个村庄的村容村貌、主导产业、形态布局都要尽可能体现特色和个性,切忌百村一面;要坚持开放设计的原则,既广泛听取专家学者的建议,保证规划的水平;又充分尊重群众的意见,保证群众的认可度,使规划更具科学性、民主性和可行性。要认真组织好第二次农牧业普查,为有效指导“三农”工作,制定完善新农村建设规划提供科学、准确、详实的依据。

三要坚持典型引路,积极探索实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新的重大课题,没有现成的经验和固定的模式可以借鉴,需要我们结合自身实际,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我们要紧紧抓住全区将确定100个村(嘎查)为新农村建设试点的有利时机,用足用好自治区的政策、资金等支持,争取将我县确定的自治区级试点村协成桃来村抓出成效。各苏木镇、办事处要结合实际,以探索机制为重点,按照“政府发动、群众讨论、村里申报、综合评估、县乡审批、动态管理”的原则,选择试点,树立典型。既要选择一批交通区位好、经济基础强、产业化水平高的村镇,还要考虑偏远牧区、生产生活条件落后的村社进行试点,不搞一刀切,坚决防止在农牧区人为制造出两极分化,使得“好村”越来越好,“差村”越来越差。同时,各苏木镇、办事处和涉农部门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全面铺开、稳步推进的原则,充分考虑农牧民的切身利益和发展要求,区分轻重缓急,突出建设重点,做到“七个不”,即不急于求成,不等待观望,不强迫命令,不搞一个模式,不统一标准,不搞“面子工程”,更不能通过加重农牧民负担和增加乡村负债搞建设,保证建成一批,巩固一批。力争每年为农牧民实实在在办几件大事实事,做到新农村建设从每一件具体事情做起,从每一个新农户新村庄抓起,真正把新农村建设办成惠及广大农牧区群众的好事、实事。

农牧年终总结范文篇8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央、自治区、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安排部署今后一个时期全县新农村建设和2006年农牧区工作。会上,县委、政府将印发《关于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施意见》,各级各部门要认真学习,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围绕新农村建设讲几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坚定信心,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加强“三农”工作、更好地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举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不仅是宏伟的奋斗目标,更是生动的社会实践。一方面,全县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从四个方面理解和把握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自治区、市会议和主要领导讲话精神。一是深刻理解和把握新农村建设的全局性。要全面理解新农村建设的丰富内涵,自觉克服把新农村建设等同于新村庄建设的片面认识。二是深刻理解和把握新农村建设的时代性。目前我国已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县建设新农村,必须坚持城乡统筹,与经济转型战略相结合,努力实现以工业化促进城镇化、带动产业化,以产业化和城镇化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三是深刻理解和把握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要着眼长远,统筹规划,分步推进,将新农村建设作为一项重大的历史任务抓好抓实。四是深刻理解和把握新农村建设的实效性。要从农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找准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使新农村建设能够给农民真正带来实惠。

另一方面,综合分析我县新农村建设面临的形势,可以概括为任务艰巨,机遇难得。

从面临的艰巨任务看,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尽管我县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着力解决“三农”问题,农牧区经济社会实现了较快发展。但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农牧区发展仍然存在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农牧业基础还很薄弱,增长方式粗放,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农牧民收入依然偏低,增收渠道狭窄;农牧区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尚未建立,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能力弱;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滞后,村容不整等问题较为突出;长期影响农牧业和农牧区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没有完全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尚未改变等等。这些问题表明,我县农牧业和农牧区发展与独特的资源禀赋不相称,与全县跨越式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与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农牧区全面进步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从发展机遇和优势看,我县建设新农村条件有利,环境好,潜力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是今后一个时期农村工作的主线,也是保持农村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全面推进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对于我县这样的农牧业大县,开展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占全县总人口近60%的农牧民生产生活问题,再造农牧业新优势,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和谐磴口建设,更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我们可以看到,随着今年中央1号文件的出台和国家、自治区支农惠农政策力度的逐步加大,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而且,相对而言,我县建设新农村又具有一定优越条件:一是农牧业基础较好。我县具有利用黄河水资源的优先条件,灌溉便利,土地资源丰富,土质肥沃,光热充足,农牧民具有精耕细作和科学种养的经验,收入较为稳定,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较强。我县又是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物产丰富,产出量高,种养结构调整、加工转化潜力较大。二是工业及城镇的支持能力逐步增强。农畜产品加工、化工等工业发展迅速,工业化已经步入跨越式发展的快车道,城镇化步伐加快,工业反哺农牧业,城镇支持农牧区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三化互动”的良好格局正在形成。三是具有区位优势。我县是巴彦淖尔市的“西大门”,鄂尔多斯、乌海、巴彦淖尔能源金三角的连接点;横贯全境的包兰铁路、京藏高速公路、110国道三条大动脉使我县成为“呼—包—银—兰”经济带的重要支点,有利于各种经济要素转化和聚集。同时,我县又属西部欠发达传统农牧业地区,可以赢得国家和自治区更多的项目和资金支持。因此,我们完全有条件、有理由、有信心在新农村建设中,走在全市、全区前列。全县上下一定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建设新农村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抓住机遇,发挥优势,凝聚力量,乘势而上,扎扎实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县“十一五”乃至更长一个时期农牧区工作的主题。总的要求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工业反哺农牧业、城镇支持农牧区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以农牧业产业化为中心,以农牧民增收为目标,以保持秀美田园风光为突破口,以建立农牧区工作新机制为重点,促进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推动农牧区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发展道路。“十一五”时期的主要目标是:一产增加值年均增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通过几年努力,使农牧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基本消除脏乱差现象,科教文卫、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水平有新的提高,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城乡差距明显缩小。为此,要抓好以下重点工作:

(一)以农牧民增收为目标,提高农牧区生产力水平。实现全面小康的重点难点在农牧民致富,建设新农村的核心环节在农牧民增收。我县“十一五”期间农牧民收入的平均增幅在10%以上。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坚持“双轮齐动”。一个轮子是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向农牧业本身要效益,走内源挖潜经济发展路子;另一个轮子是转移剩余劳动力,发展非农产业,走外延拓展经济发展路子。

在发展现代高效农牧业问题上,要把握三个重点。一是继续调整优化农牧业结构。要进一步巩固畜牧业主体产业地位,加快发展奶牛养殖业,着力抓好饲草料生产、牲畜改良、疫病防治、舍饲圈养等基础性工程,坚持自繁与外购相结合,进一步实现量的扩张和质的提高。“十一五”末,力争畜牧养殖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以上,农牧民人均来自养殖业的收入占到总收入的%。要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实施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兴农战略,着力培育一批牵动力强、辐射面广的龙头企业,发展和壮大乳、肉、番茄、果蔬、脱水菜、酿造等产业,全面提升农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档次,形成适应市场需求的名优产品和优势产业。重点要加强对泰顺番茄系列、食为天雪花粉、植物油系列、新源华达绵白糖、乌兰布和乳制品系列、日健和沙金古泉苁蓉酒系列等一批地方知名品牌的培育和推介,加快产品认证步伐,积极培育自治区级以上的驰名品牌,从根本上提高市场竞争力。“十一五”末,全县所有农畜产品实现无公害化生产,努力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或“多村一品、多乡一业”的现代农牧业发展新格局。要依托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畜产品加工业发展。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兴办原料基地,与农户构建双赢机制,结成利益共同体,建立稳定的原料供应基地。二是提高农牧业科技含量。始终把科技兴农兴牧做为发展集约型、现代化农牧业的重大战略举措,进一步调整完善思路,推动农牧业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要建立健全农牧业科技服务体系,创新服务机制,研究探索更为成熟有效的技术路线,充公调动企业、农技推广队伍和农牧民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农牧业的科技含量。特别要加强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建设,围绕农牧业提质增效、资源综合利用,重点推广种养业良种、测土配方施肥、标准化种植养殖、节水灌溉、保护性耕作等适用技术,千方百计提高优良品种的覆盖率、先进技术的到位率、科技的贡献率、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努力做到从品种到产业,从投入到产出,从产地到市场都能正确引导农牧民,从比较中选择良种,从比较中选择产业,从比较中选择效益的最大化,走出一条优质、低耗、高效的农牧民致富的新路子。三是加快农牧区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坚持“以农牧民为主体、为农牧民服务”的基本方向,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健全完善各类公共服务组织,围绕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等环节,大力发展科技服务型、市场营销型及综合服务型的行业协会、农民协会和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断壮大经纪人队伍,做到乡村主导产业都有行业协会或专业合作社,切实提高农牧民的组织化程度,降低农牧业市场和经营风险,增强市场开拓能力,真正通过产业化促进农牧民增收、财政增税。按照发展循环经济、生态农业的要求,积极开展以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生产为主要内容,以沼气为中心的生态农牧业建设。同时,努力抓好农牧业市场信息、加工流通、质量安全、防灾减灾、配套机械、生资保障及资金扶持各方面配套服务,保证农牧业健康、稳定发展。

在转移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上,要着重采取三项措施。一是提升素质促进就业。建设新农村,首先要造就新农民,要造就新农民,必须加强对农牧民的教育培训,全方位提高农牧民的综合素质。要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适用性,企业需要什么培训什么,农民想干什么培训什么,采取分片设点、免费培训、就近办班等多种形式,为剩余劳动力提供各类职业技能和知识培训。通过培训,使走出去的劳动力有较强的务工技能,留下来的劳动力能掌握先进的农牧业技术;通过培训,让先进文化占领农牧区这块阵地,弘扬文明风尚。二是拓宽渠道引导就业。坚持就地转移和异地转移并举,既挖掘城镇服务业和县外输出的空间和潜力,强化劳务输出挂钩协作,扩大规模,建立基地,更面向县内企业的用工需求,进一步强化就业部门与企业的对接、镇企对接、村企对接,在转移劳动力的同时缓解县内企业的招工难题。三是优惠政策鼓励创业。要优化农牧民创业环境,尤其是优化审批、金融、税收等环境,取消针对农牧民进城就业创业的歧视性政策,降低农牧民创业门槛,放活农牧民创业政策,切实帮助农牧民解决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真正让群众无障碍创业、无障碍发展。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建立有效的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和发放监督管理制度,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二)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主要途径,着力改善农牧区生产生活环境。一要积极推进新村镇建设。以撤乡并镇为契机,按照“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整洁、村貌美化”的目标,编制好新村规划。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不搞一个模式,不搞齐步走。要有计划、有步骤组织引导农牧民群众迁村并点,建设集中的农民新村。对位于城区的“城中村”,实行撤村建居、撤村建街,建成城镇新型社区,全面实现城镇化;对城乡结合部规模较小的村社,通过土地整理置换等办法,按照城镇住宅标准建设农民新村,实行市民化管理;对较为偏远且规模较小的村嘎查,实行撤村并点、异地搬迁,推动其逐步向乡镇和交通便捷的地区集中,逐步减少自然村,扩大小城镇规模。今年,要实施好牧区生态移民工程,牧区生态移民工程领导小组各组室要各负其责、各尽其职,通过深入调查,拿出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集中安置方案和分散安置方案,按照方案有步骤地推动集中安置和分散安置同步实施,年内完成山区和部分沙区牧民异地生态搬迁扶贫工作。要根据现实条件,重点开展以“五改(改水、改电、改圈、改厕、改院)、五建(建新房、建青贮窖、建沼气池、建温室大棚、建养殖小区)、三通(通油路、通有线电视、通电话)、三化(庭院净化、巷道硬化、村庄绿化)”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家园建设,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能搞什么搞什么,实现户户有变化,村村有进步,逐步提高新农村配套建设水平。到“十一五”末,30%分散居住的自然村落,集中规划建新房,实现村组集聚;80%的农户有卫生厕所;多数农牧户实现人畜分院,饲草和秸秆统一规划置放场地;25%以上的农户建有温室和沼气池;70%的养畜户建有标准化棚圈和窖池;80%的村镇基本实现村庄绿化、村内巷道硬化、庭院净化。从而使农牧区基础设施进一步强化,村容村貌明显改观。二要全力改善农牧区生态环境。继续坚持保护与建设并重,保护优先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的方针,加快推进沿山牧区、乌兰布和沙区的全面禁牧、休牧,稳步增强生态环境的自我修复能力。要积极实施山区剩余贫困牧民的异地搬迁,争取实现全面封禁,逐步恢复山区和沙区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功能。要继续清理整顿乌兰布和沙区土地市场,建立沙区地下水补给的长效机制,用严格的经济手段加强地下水、土地和湿地资源的综合管理,最大限度地保持沙区地质原貌。从今年起,严禁任何企业和个人在沙区打深井、推沙开发;并要尽快制定出台《关于切实加强磴口县水资源管理的实施意见》,依法加强沙区地下水资源管理,用价格机制引导企业和经营户引黄灌溉,减少对地下水的开采。年内,实施60万亩退牧还草工程,完成33万亩的日元贷款风沙源治理、2万亩黄河边缘生态治理、308华里防沙林带加宽补缺、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等重点项目,加大沙区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和投入力度。到“十一五”末,森林覆盖率达到24.23%。三要切实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在积极争取国家投资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农牧民投资、投劳、投工的积极性,实施好中低产田改造和农田配套。大力推广节水措施,合理配置水资源,加快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大力发展设施农牧业,提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

(三)以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为导向,大力发展农牧区公共事业。使农牧民在教育、卫生、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城镇居民享受同等待遇,是缩小城乡差别、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难点和重点。要坚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切实加大对农牧社会事业的投入,不断提高农牧区公共服务水平。一要进一步强化农牧区教育事业。全面落实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把义务教育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确保事业经费和学校公用经费足额到位;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结合实验中学新校区建设、撤乡并镇和农管局学校划归地方管理的实际,进一步调整完善县内中小学校布局,推进农牧区撤点并校和全县学校资源整合;加大投入,努力在中小学危房改造、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农牧区教师待遇、推行寄宿制等方面迈出较大步伐。二要积极改善农牧区医疗卫生条件。按照新的苏木镇布局,要整合农牧区医疗卫生资源,加强对城乡公共卫生防疫经费的保障,保证每个苏木镇、办事处有一所卫生院和防疫站;卫生部门要尽快制定配套扶持卫生经费与卫生院业绩相挂钩的奖励机制,充分调动卫生院长的积极性,配置完善的医疗设施,开展好疾病预防、保健、传染病筛查和基本医疗等服务,满足农牧民一般性的检查和治疗;要认真组织好城镇医生对口支援农牧区工作,选派具有较高业务水平的专业人员下沉到基层卫生院,实行传、帮、带,为基层和农牧区提供较好的医疗服务,培养农牧区医务人员,促进城乡医疗卫生机构的共同发展;要通过政府拨款和社会捐助等多渠道筹资,不断完善农牧区医疗救助制度,对农牧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区五保户、特困户、老复转军人及不享受公费医疗的伤残军人,给予适当救助;争取启动农牧区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用两年的时间解决广大农牧民的医疗保障问题。三要建立健全农牧区社会保障体系。本着“低标准起步、逐步拓展”的原则,从今年起,实行农村牧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农牧区人均年收入低于625元和牧区人均年收入低于825元的贫困农牧民,给予每人每年不低于360元的生活费补助,民政、各苏木镇要严格把关,真正将那些因病返贫、老弱病残等特困农牧民纳入最低生活保障;继续实行计划生育家庭养老补助和困难救助;以政府公共财政为引导,多渠道投入,探索实行农牧区养老保险制度;要特别注意解决好城镇化、工业化过程中无地、无业、无收入“三无”农牧民的生活出路问题,对失地农牧民,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安置就业,另一方面要逐步纳入城镇低保,并多方筹资参加养老保险;要切实关注弱势群体,积极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逐步建立灾害救援、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捐助和社会慈善事业相结合的长效救助体系,努力使城乡弱势群体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弱有所助、困有所济,得到更多的实惠。四要繁荣农牧区市场。规划建设好农牧区商业网点,引导现代流通方式向农牧区延伸。特别要抓住实施“万村千乡”等工程的契机,引导和鼓励品牌商业企业在农牧区发展中小型超市等专业连锁店,为农牧民提供优质、安全、放心、廉价的商品和服务。积极搞活农畜产品流通,结合苏木乡镇撤并后的实际,根据区位条件、辐射半径、农畜产品丰富程度等因素,在扩大现有农畜产品市场规模的同时,争取兴建2—3个辐射面广、吞吐量大的综合性、现代化农畜产品交易市场,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同时配套发展好餐饮、住宿、仓储、运输、信息、文化娱乐等第三产业,促进农牧区物流环境的改善,拓展农牧民就业增收的空间。五要强化农牧区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农牧区广播电视网络“村村通”工程和苏木镇、嘎查村文化站室建设,扩大有线电视覆盖面,经常性地开展农牧区文体娱乐活动,丰富农牧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满足农牧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继续开展创建文明户、文明村镇、建设五好家庭活动和机关、企事业、军警等单位与村镇精神文明共建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科技下乡”活动,加强农牧民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农民树立新风,破除陋习,远离迷信,自觉养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四)以巩固税费改革成果为主要内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容,构建农牧区经济发展的支撑体系。一要不断深化农牧区综合配套改革。乡镇机构改革方面,在妥善做好干部职工分流安置工作的基础上,加快乡镇政府的职能转变,由政府主导向市场引导转变,由为民作主向让民作主转变,由管理农牧民向服务农牧民转变,把工作重点放在为农牧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上,放在营造经济发展环境、保障农牧民利益、维护农牧区社会稳定上,努力提高乡镇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广大基层干部要积极转变工作作风,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找准工作切入点,努力提高建设新农村的能力和水平,切实解决好农牧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当好农村政策法规的宣传员、矛盾纠纷的调解员、引导农牧民致富的信息员、新技术推广的指导员、维护农牧民利益的监督员、为农牧民排忧解难的勤务员。县乡财政体制方面,全面推行“乡财县管”和“村财民理乡代管”制度,探索乡镇苏木成立会计事务中心,统一管理村级财务。农村义务教育方面,建立政策责任明确、财政分级投入、经费稳定增长、管理以县为主的农牧区义务教育体制。继续做好农牧区中小学布局调整,探索建立城乡教师交流制度,提高教育资源使用效益。二要建立土地流转和公用设施建设管理新机制。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建立健全土地草场使用权流转机制,鼓励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健全完善土地征用制度,明确界定政府土地征用权和征用范围,完善征用程序和补偿机制。及时处理好农牧区土地纠纷,尽快解决非农非牧人员占用耕地、草场问题,坚决制止圈占、乱占、滥用耕地草场,保护农牧民合法权益。同时要深化供销社、信用社等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改革,不断增强其自身实力和为农牧民服务的能力;推进粮食流通体制、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和林权制度等改革,允许社会资金购买、租赁、承包已建成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允许社会资金新建农田水利工程,并享受土地占用、税费、信贷方面的优惠。通过配套改革增强活力,促进发展。三要积极创建多元化的农牧业投入机制。要不折不扣落实好国家和自治区的各项扶持和补贴政策。抓住国家财政投向“三个高于”(财政支农资金增量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高于上年,其中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高于上年)和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重点转向农牧区的政策机遇,积极争取国家、自治区和市委、市政府的资金和项目支持,做到凡是国家有投向的资金,我们都要有相应的项目支撑。并切实加强项目资金管理,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各级各部门一律不得挪用、截留再分配项目资金,要依法规范操作,发挥项目应有效益。按照存量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合理调整县财政支出结构,整合支农资金,滚动增加政府可以统筹支配使用的新农村建设资金规模,实行捆绑使用,集中解决新农村建设中的大事、难事。加大对农牧区投入力度和农牧区金融支持力度。今年,要集中捆绑使用农业综合开发、水利、扶贫等支农资金,变直接投入为以奖、先建后补、多筹多补,坚持县财政资金向农牧民投工投劳、建设力度大的工程项目倾斜,哪个项目农牧民投工投劳多,县财政资金就匹配多,以此充分调动农牧民的积极性,使其逐步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同时,要实行规费减免政策,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所涉及办理规划、建设、土地、房产等行业规费原则上能减则减、能免则免,各类审批收费标准严格控制并向农牧民和全社会公布。

(五)以增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为核心,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一要进一步加强农牧区基层党组织建设。继续巩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深化“双链双推”活动,选好配强乡镇、村领导班子,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核心领导作用,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服务人民群众、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水平,努力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要创新党的组织形式和工作模式,按照地域相邻、行业相近、优势互补、便于管理的原则,积极探索党支部或党小组建在协会上的组织形式,把党组织活动和协会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二者良性互动。二要不断健全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认真落实好民主选举,全面实行“两推一选”。进一步完善“一事一议”、村务公开、村民议事制度及村民会议等制度,依法落实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全面公开村嘎查财务开支、征用土地审批、计划生育指标等重大村务,建立健全年终总结报告制度、村民评议党员干部制度、财务管理公开监督制度等,不断扩大民主监督范围,保障村民对新农村建设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全面提高基层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水平。三要加强农牧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妥善处理农牧区各种社会矛盾,完善排查调处机制,制订和完善村规民约,增强农牧民群众的法律意识、诚信意识,打击“黄赌毒”等违法行为,创建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

三、加强领导,狠抓落实,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实效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惠民、富民的系统工程,也是推动农牧区自身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涉及面广,内容丰富,任务艰巨,必须加强组织领导,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农牧区各项工作取得扎实成效。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工作机制。要尽快成立由县四大班子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和各苏木镇、办事处、有关部门组成的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统一指导协调新农村建设工作,制定出台全县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建立相应的工作协调机制,明确职责任务,实行专项推进。各级各部门要根据实际,建立健全相应的组织机构,制定具体的工作规划和实施细则,具体组织实施新农村建设工作,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有效机制。要科学制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工作评价体系,把农牧业和农牧区工作业绩作为考查干部的重要依据,把解决“三农”问题的成效作为检验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能力及工作水平的重要内容,推进新农村建设全面深入开展。

二要做好规划部署,扎实稳步推进。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和谐村镇的角度出发,制定统一科学的总体规划、全面系统的实施方案,指导新农村建设工作规范有序开展。当前,要由城建局牵头,各涉农部门参加,深入调查研究,在全县“十一五”规划的指导下,尽快编制完成全县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明确工作思路、目标和措施,统筹安排各项任务。在全县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因地制宜,结合各自的职能职责,编制地区和行业配套规划。在具体编制中,要坚持适度超前的原则,把握好镇村的发展走向和发展趋势,保持规划的高起点;要坚持体现特色的原则,每个村庄的村容村貌、主导产业、形态布局都要尽可能体现特色和个性,切忌百村一面;要坚持开放设计的原则,既广泛听取专家学者的建议,保证规划的水平;又充分尊重群众的意见,保证群众的认可度,使规划更具科学性、民主性和可行性。要认真组织好第二次农牧业普查,为有效指导“三农”工作,制定完善新农村建设规划提供科学、准确、详实的依据。

三要坚持典型引路,积极探索实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新的重大课题,没有现成的经验和固定的模式可以借鉴,需要我们结合自身实际,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我们要紧紧抓住全区将确定100个村(嘎查)为新农村建设试点的有利时机,用足用好自治区的政策、资金等支持,争取将我县确定的自治区级试点村协成桃来村抓出成效。各苏木镇、办事处要结合实际,以探索机制为重点,按照“政府发动、群众讨论、村里申报、综合评估、县乡审批、动态管理”的原则,选择试点,树立典型。既要选择一批交通区位好、经济基础强、产业化水平高的村镇,还要考虑偏远牧区、生产生活条件落后的村社进行试点,不搞一刀切,坚决防止在农牧区人为制造出两极分化,使得“好村”越来越好,“差村”越来越差。同时,各苏木镇、办事处和涉农部门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全面铺开、稳步推进的原则,充分考虑农牧民的切身利益和发展要求,区分轻重缓急,突出建设重点,做到“七个不”,即不急于求成,不等待观望,不强迫命令,不搞一个模式,不统一标准,不搞“面子工程”,更不能通过加重农牧民负担和增加乡村负债搞建设,保证建成一批,巩固一批。力争每年为农牧民实实在在办几件大事实事,做到新农村建设从每一件具体事情做起,从每一个新农户新村庄抓起,真正把新农村建设办成惠及广大农牧区群众的好事、实事。

农牧年终总结范文篇9

今天,召开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动员全县上下迅速行动起来,创新措施,掀起跑项目、争资金的新高潮,努力实现2011年度我县跑项目、争资金工作的新突破。刚才,财政、发改、招商分别通报了2010年跑项目、争资金和招商工作完成情况及2011年跑项目、争资金和招商工作任务分解情况,建设、水务、交通、农牧、项目办就如何做好今年跑项目、争资金以及招商工作,作了表态发言,目标明确、思路清析,措施具体,要抓好落实。下面,我就跑项目、争资金工作讲三点意见。

一、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跑项目、争资金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项目和资金是发展的基础和关键,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主抓手。争取项目和资金是迅速扩张地方经济总量、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改革开放以来,凡是长期保持快速发展态势的地区,一个关键因素就是他们高度重视跑项目、争资金工作,对上对外联络频繁,信息灵通,跑项目、争资金的思路开阔,办法灵活,措施得力,争取到了国家大量项目和资金扶持。分析我县发展现状,做好跑项目、争资金工作是解决我县经济建设资金严重不足问题的关键。大家都知道,目前,县财政形势严峻,可用财力十分有限,建设资金严重不足,债务负担也十分沉重,是标准的“等米下锅”型财政,保运转、保稳定的压力很大。做好跑项目、争资金工作不仅可以大大缓解财政压力,有效突破资金瓶颈制约,还可以极大地增强经济发展后劲,提升发展速度,提高发展质量,有力的确保社会大局的稳定。从长远发展来看,要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就必须靠大量的项目带动和资金注入,借船出海,借助外力求发展,实现资源资金的高效整合,积蓄后劲,为实现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完成县委第十二次党代会各项任务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尤其是这两年来,县委、政府高度重视跑项目、争资金工作,每年都列为县委、政府重点工作,各部门也能立足实际,积极包装项目、联络各方关系,跑项目、争资金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10年共争取到各类项目546个,实际到位资金5.2亿元,其中无偿资金4.05亿元,有偿资金1.17亿元,有力地支持了各项事业的发展。这其中,县财政局、水务局、项目办等部门跑项目、争资金成效突出。因此,在年终总结表彰大会上予以重奖,以示鼓励、鞭策后进。这些单位不仅值得表彰,他们的经验和做法也值得其他部门、单位好好学习,尤其是县财政局的做法和经验值得在全县各部门借鉴和推广。今后,凡是在跑项目、争资金上做出显著成绩的,县委、政府就要重奖。反之,对那些无所作为的单位,将在全县通报批评,做到奖罚分明。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县跑项目、争资金工作还十分滞后,从国家、自治区、市每年下拨的项目资金总量分布来看,我们争取到的资金,与兄弟县、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分析原因,最根本的还是部分部门和领导思想不够解放,对跑项目、争资金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等、靠、要”思想还依然存在,缺乏“拼、争、抢”的意识,缺少主动性,不思考、不跑动、不联系,许多项目往往跑一跑、停一停,遇到挫折就收兵,半途而废,前功尽弃。2010年县委、政府确定了96项重点项目,引领我县经济快速发展,2011年各项重点续建工程和项目建设进入了关键时期,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元月份已过去了一半,时间不等人。可是有些部门,不是如何谋划跑项目、争资金,而是等着过年。如果这样等待下去,只能眼睁睁的看着项目和资金从身边溜走,被别人争抢过去,影响整个大局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树立抢抓机遇意识,理清思路,明确重点,主动出击,奋力拼抢。机遇对任何地方都是平等的,项目资金各地都在争,各地都有各自的优势,关键要看谁争取的力度大,谁的脑子活、点子多、办法新,对这一点我们要特别清醒。要通过各种办法,各种渠道争,最大限度地提高我县资金争取总量。各部门要树立强烈的争取意识,把主要精力放在跑项目、争资金上,及时捕捉信息,掌握投资动向,精心包装项目,积极争取资金,努力在全县上下形成合力,迅速掀起跑项目、争资金工作的新高潮。

二、强化措施,不断创新跑项目、争资金的思路和方法

2011年的任务十分艰巨,各部门务必要强化“发展靠项目,项目靠资金,资金靠争取”的观念,创新方法、强化措施的落实。

(一)加强政策研究,把握投资方向和重点。只有摸清国家投资政策和自治区投资方向,跑项目、争资金才能有的放矢。要加强研究国家、自治区投资政策,准确把握国家在西部大开发和自治区在各方面的总体部署,善于把我县的重点建设与国家和自治区投资方向有机结合起来,以支柱产业、旅游产业、环保产业、城镇基础设施、农业产业化、新农村建设、能源循环利用及生态水产业建设为重点,对口包装项目,积极努力争取。要利用报刊、网络等多种途径,伸长触角,增强敏锐性,及早判断投资政策的走向,有针对性的采取对策,筛选上报项目,提高争取项目和资金的成功率。

(二)加强对上联络,强化信息沟通。各部门要积极与区、市对口部门建立信息沟通渠道和长期联系机制。与上级部门要保持经常性接触和紧密联系,既要加强工作和业务联系,更加注重感情联络和培养,建立长期深厚的友谊。常汇报工作、多交流感情,尽可能多地邀请上级部门的领导来我县作客、检查、指导工作,尽好地主之谊,靠我们的诚心和热情来赢得上级领导和部门的重视关心和支持。特别是发改、财政、农林、水务、文化旅游、农发办、民政、农机、环保等部门,一定要主动出击,积极跑动,增进感情,了解信息,为向上争取资金创造良好的条件。要充分利用元旦、春节等传统节日,在休息之余,不忘工作,多打几个电话,多拜访亲友,加强与各方面的联系,尽可能多地捕捉信息,多做些基础工作。各部门主要领导要善于放权,充分发挥副职助手的作用,把主要精力放在跑项目和争资金工作上,要与国家各部委、区属各大厅局之间多联系、多转转、多看看,善于发现,善于钻研。

(三)精心包装项目,做好前期准备工作。项目是争取资金的前提,项目只有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方向,前期准备工作成熟,才能可能争取到手。一是要做好项目的前期谋划。要按照不求多而求精,谋划一个成一个的原则,精心谋划,认真挑选,要注重当前开发建设项目与长远发展后备项目的结合。二是要做好项目的包装。从项目的筛选、编制项目建议书到可行性研究报告、设计方案等必须按照国家有关政策依据和项目管理程序,达到一定的深度和审批要求,必要时还可邀请项目管理单位专家进行指导,使项目符合产业政策和投资方向。三是做好项目前期各项准备工作。在项目前期工作上要舍得投入,而且要抓早、抓实、抓紧、抓细,要让项目等资金,不能让资金等项目。四是要加强项目库建设。要注重项目梯度,清理过时项目和开工建设项目,补充调整新项目,抓好高档次项目建设,不断提高入库项目的质量。同时,要加大对入库项目的推介力度,积极主动全方位的向外、向上推介,使入库项目尽快变成资源,引来资金。

(四)拓宽视野,面向社会争资金。要坚持县内外、区内外资金一起争,构筑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引资金格局。要学会多条腿走路,既要向上向外争取,还要向社会争取,无偿资金要争取、银行贷款也要争取;国内外的要争,政府民间的也要争取。尤其是充分挖掘民间资本潜力,激活民间投资。要充分发挥知名人士和非经济实体的力量,政治上给待遇、经济上给奖励,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动用多种关系,参与家乡建设。要营造支持有实力的非公企业参与城镇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以及生态环境治理的良好环境。

三、加强领导,建立健全跑项目、争资金的工作机制

一要建立工作责任制。政府各分管领导要亲自抓分管部门的“双争”工作。各部门的主要负责人为本单位、本部门跑项目、争资金第一责任人,切实负起领导责任,把跑项目、争资金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安排好、组织好、落实好,要做到肩上有压力,心中有动力,围绕目标任务,制定措施,落实专人负责,明确工作责任,形成层层有指标,人人有责任的格局。

二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2011年是县委确定的执政效能革命年,各部门要结合执政效能革命活动地开展,更新观念,有破有立,振奋精神,大干快上。要始终保持奋发有效的精神状态,以旺盛的工作热情,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树立事事争第一的观念,克服等、靠、要思想,迈开双腿,走出机关,主动出击,大力开展跑项目、争资金。对待跑项目、争资金工作,要持之以恒,锲而不舍,要有跑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历尽千辛万苦、想尽千方百计的精神和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韧性,不论遇到多大困难,要坚定信心和决心,务求跑项目、争资金工作取得成功。

三要完善通报考核制度。县委、政府督察室及县考核办,要根据年度任务,逐步完善通报和考核制度,加强对各单位、各部门跑项目、争资金工作完成情况的督查,定期进行通报,使县委、政府及时掌握工作动态,督促和指导基层抓好落实。

农牧年终总结范文篇10

一、主要做法

今冬农村基层组织集中整建工作,我们紧紧围绕一个大局(理清发展思路,维护社会稳定的大局),狠抓一个主题教育(江总书记“七一”讲话和十五届六中全会精神为主题的学习教育),切实搞好两项评议(乡村干部述职评议、党员民主评议),认真落实三项任务(后进村党支部整顿建设任务、“学教”整改措施的落实任务、今年经济计划的落实任务),依法组织四项换届选举(乡党委、乡人民代表大会、村党支部和第四届村民委员会的换届选举),由于思想高度重视,工作重点突出,精心组织,确保了这次农村基层组织集中整建的工作效果,达到了理清发展思路、提高党员干部素质,建好乡村两级班子,增强发展动力和信心的目的,为抢抓“三大机遇”,实施“三大战略”,加快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1、加强领导,精心部署。县委把基层组织集中整建工作作为当前农村工作的一件大事,克服黑河节水工程建设任务重、时间紧的困难,早动手,早安排,先后两次召开常委会对此项工作专题研讨,并于2001年11月2日召开动员大会,全面安排部署了整建工作,配套下发了整建工作、乡村换届选举、村党支部“两推一选”等《实施意见》。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组长的农村基层组织整建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各乡镇党委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专门负责落实整建工作。县委从县乡两级共抽调231名干部组成12个工作组分赴各乡镇、村帮助开展工作,确保每个乡镇有一名县级领导、每个村有一名科级干部和1—2名一般干部抓落实。同时,县委进一步明确了县乡领导联系点制度,加大督查和舆论宣传力度,以编印简报的形式及时反映沟通情况,促进了整建工作各项任务的落实。

2、广泛宣传,舆论引导。整建工作开展以来,县乡村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标语、板报、横幅等宣传媒介,通过召开两委会、党员会、团员青年妇女会、群众会的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发动,着力引导党员干部群众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整建工作上来。重点宣传了地县基层组织整建工作会议精神,乡人民代表大会、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实施方案,《党章》、《宪法》、《组织法》、《选举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一章四法”,使全县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掌握了这次农村基层组织整建和乡村换届选举工作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方法步骤、时间要求,充分理解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明确了自己享有的民主权利和法定义务,激发、调动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参与整建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据统计,全县各乡(镇)、村共悬挂横幅216幅,张贴标语872张,出墙报496期,以村召开动员会248场(次),两委会1082场(次),群众会662场(次),参加118750人(次),举办广播讲座117期,骨干培训班251期,参加7530人(次),为基层组织集中整建和换届选举工作营造了良好的宣传舆论氛围。

3、认真调查,掌握实情。为确保整建工作有的放矢,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基层组织整建工作一开始,全县各乡镇程度不同地开展了这样几个方面的调查,即2001年农民收入方面的调查、群众对现行政策形势思想反映方面的调查、农村致富典型调查、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情况的调查、群众对今后发展农村经济、加强党建工作意见建议的调查、“学教”整改措施落实情况的调查、村级班子运行情况和群众满意程度的调查。在调查活动中,各乡镇党委主要领导和地县工作队员深入农户边宣传发动讲政策,边寻计问策搞调查,真心实意和群众交朋友、听意见、摸实情、办实事,共走访农户1216户,走访县乡人民代表212人,走访贫困户322户,及时发现了一批致富典型,总结了他们的致富经验,摸清了村级班子运行情况,倾听了群众意见建议,为今后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学习教育和选准产业富民带头人奠定了基础。

4、切准脉博,集中开展学习教育。各乡镇在整建过程中,根据走访调查的结果,紧密结合群众的思想实际和政治经济形势,主要采取乡镇举办骨干培训班、以村组织党员会、以社组织群众会的形式认真学习讨论。在学习内容上重点突出了三个重点:即中国加入WTO后的重大意义及对农村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江总书记“七一”讲话和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精神,《党章》、《宪法》、《选举法》、《组织法》等乡村换届选举的有关法律法规。在学习教育的保障措施上做到了“五有”,即党员群众学习有点名册、有学习制度、有记录、村社干部党员有专门的学习笔记、有宣讲辅导材料,确保村社干部有效学习时间达到50小时以上,党员有效学习时间达到40小时以上,群众有效学习时间达到30小时以上。在学习方法上,各乡(镇)注重把学习与讨论紧密结合,精读原文与专题宣讲相结合,通俗易懂地向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讲解了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分析了当前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和加入WTO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紧迫性、重要性,讲清了江总书记“七一”讲话、十五届六中全会的精神实质和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讲明了党员、群众享有的民主权利、法定义务和关于换届选举工作的有关法律法规,使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对地委关于“抢抓三大机遇、实施工业强区、产业富民、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战略部署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提高了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坚定性和积极参与选准产业富民带头人的思想认识。如巷道乡党委为深化学习教育效果,寓教于乐,组织开展了“六个一”活动,即召开了一次有老党员、老干部、县乡人大代表参加的民情恳谈会,召开了一次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致富经验交流座谈会,组织了一次村社干部、典型农户参加的县内外致富典型参观学习活动,举办了一次学习“七一”讲话、十五届六中全会精神为主题的知识竞赛和一次机关干部转变作风、爱岗敬业为主题的演讲比赛,编印了一本本乡致富典型汇编,下发到村社学习推广。合黎乡党委在干部群众中开展了六个方面的教育,即解放思想、加快发展的教育,适应形势、以质取胜的教育,惩恶扬善、维护稳定教育,“三德”教育,法制教育和科技知识教育。据统计,全县共举办科技讲座292场(次),参加87200人(次),组织参观学习96场(次),参加4260人(次),组织收看电教片427场(次),参加14600人(次),组织知识竞赛、演讲、演唱活动52场(次),参与群众42500人(次),通过这些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工作,切实增强了学习教育的效果。

5、严格把关,搞好两项评议。我们把认真搞好党员民主评议、乡村干部述职评议当作总结全年、促进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抓在手上,抓出了成效。全县135个农村党支部的5053名党员参加了民主评议,占应参评党员数的96.5%。评议中对2001年的4803名与支部签订责任书的党员进行了责任书考核,并与5120名有实践能力的党员签订了2002年党员目标责任书。通过个人自查、民主评议,共评出优秀党员390名,占党员总数的7.8%;评出合格党员4545名,占90.4%;评出基本合格党员81名,占1.6%;评出不合格党员8名,占0.2%。对8名不合格党员给予了党内除名,对81名基本合格党员进行了批评教育,限期改正。各乡镇党委在对村干部任期目标和年度目标进行全面考核的基础上,共组织全县429名村两委干部分别在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上述职,从严开展了述职评议,共评出优秀村干部122名,占28.4%;称职干部304名,占70.9%;基本称职干部3名,占0.7%;对基本称职的3名村干部进行了严肃的批评教育,帮助制定了限期整改措施。在抓好农村党员民主评议和村干部述职评议的同时,各乡(镇)结合年终总结、公务员考核,采取个人自查与民主评议相结合的办法,对乡(镇)干部一年来的思想、工作作风以及完成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进行了全面的评议,共评出优秀干部39名,占7.2%;称职干部499名,占92.8%。在“十星级文明农户”评选活动中,经过自我评议、邻里互评、村上审评、乡镇批准,有8627户农户评为“十星级文明农户”,占总农户的25.6%,比去年上升2.8个百分点。

6、结合实际,落实整改措施。各乡镇党委把农村基层组织整建作为巩固落实“学教”整改措施的有利时机,进一步梳理问题,明确责任,突出重点,狠抓中长期整改措施的落实。针对“学教”活动期间干部群众提出的农民增收缓慢,隐形负担较重;农民手中可支配现金少,税费收缴困难;缺少可靠的市场销售信息,种植盲目,结构调整难;部分村干部重权利轻义务、理事、管事能力弱等热点难点问题,各乡镇工作队员认真学习政策,反复调查研究,加以妥善解决。一是组织群众搞增收。在抓好组织建设的同时,各乡(镇)工作组积极动员群众抓好劳务输出、畜禽补栏、温室农业生产,多方面增加农民收入。共协调联系劳务输出点38个,输出劳力9424人,实现劳务收入520万元;动员农户补栏仔畜禽4.2万头(只),新种植温室大棚526座。二是帮助群众搞农产品外销。巷道乡党委充分发挥贩销大户的作用,外引客商,内拓市场,使群众的蔬菜产销两旺;罗城乡常丰村针对温室蔬菜销售难的问题,村干部外出寻找销路,与新疆一客商达成了长期包销合同,解决了群众发展温室蔬菜的后顾之忧。三是引导农民调结构,少种粮食,多种番茄、药材、棉花、油料、花卉瓜菜制种等经济作物。全县已有7个乡(镇)把2002年经济作物比例调到60%以上。四是切实为民办实事。各乡(镇)党委切实转变作风,先后为群众办实事好事48件,帮扶资金物资282420元,慰问困难群众296户,送去化肥、种子12.4万公斤。盐池乡针对“学教”活动中群众提出的硫化碱厂尽快复产发挥效益的意见建议,乡党委多方协调机关单位、企业、村社对硫化碱厂给予设备、劳务等方面的支持帮助,并协调资金17万元,使停产近两年的硫化碱厂顺利复产。针对乡村盐硝企业货款拖欠、资金周转困难的问题,乡党委派出两名科级领导配合企业营销人员集中清欠,一个月内收回货款16万元,兑清了群众当年的劳务费。针对村办企业拖欠群众历年劳务费严重,部分群众生活困难、情绪不稳定的情况,采取冷冻硝抵顶群众劳务费的办法,使企业原拖欠群众的160多万元劳务费减少到16万元,极大地缓解了部分群众生活困难的问题。针对全乡产业结构单一、群众增收困难的乡情,乡党委立足盐硝生产,拓展农牧产业,在深沟滩打井开荒1000亩、确保口粮田的基础上,筹资10万元计划在双丰滩打井开荒300亩,全部用于种植饲草,发展畜牧业,受到了群众的好评。五是采取思想说服、评议促进、法制推进的办法,收交历年尾欠的统筹提留141万元,收交当年的“三提五统”228万元,分别占应交数的82%和54%。六是结合村班子换届、村干部评议,切实加强村干部党性宗旨教育、素质教育,强化村干部的责任心,培养他们为民办事、依法办事的能力。

与此同时,各乡(镇)、各村社在半年财务、村务公开的基础上,认真开展了全年村、政务公开和财务清理工作。12个乡(镇),135个村均对一年来的财务收支情况进行了全面清理审计,对查出的问题及时纠正处理,对不规范票据进行更换整顿,并将审计结果采取召开群众会议通报、张榜公布等形式公开,使村级财务收支件件有着落,笔笔有交待,给了群众一个明白,还了干部一个清白。据统计,全县乡村两级共清理出有问题资金38.85万元,其中拖欠21.08万元,挪用15.8万元。贪污1.7万元,目前已收回拖欠资金21.08万元,收回挪用资金13.4万元,退赔贪污资金1.7万元。

7、充分发扬民主,开展乡村两级班子换届选举工作。乡村两级班子换届选举是整个整建工作的重中之重,为建好班子,切实解决“有人办事”的问题,我们通过认真学习法律法规,领会精神实质,深入调查摸底,精心组织测评等途径,按照充分发扬民主,严格依法办事,加强党的领导,合理配备,增强活力的原则,分别组织制定了乡村两级班子配备方案,并讨论出台了《村党支部“两推一选”换届选举实施办法》。通过扎实细致的工作,乡村两级换届选举工作圆满完成,乡村领导班子进一步优化,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全县12个乡镇党政班子平均年龄35.2岁,比上届下降了0.2岁;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42人,占60.8%,35岁以下的36人,占52.2%,分别比上届上升了19.2和12.5个百分点,其中党政一把手平均年龄37.5岁,比上届下降了0.6岁,大专以上的18人,占75%,35岁以下的7人,占29.2%,分别比上届上升了25和4.2个百分点。11个乡镇领导班子中配备了女干部,占91.7%。全县135个村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后,共调整村党支部书记43人,占32%,副书记4人;调整村委会主任62人,占45.9%,副主任44人。真正把一批想干事、敢干事、会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农村能人选进了村两委班子。换届后,村两委班子平均年龄35.9岁,比上届下降了1.5岁,其中村党支部书记平均年龄42.3岁,比上届下降了0.8岁;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56人,占41.2%,35岁以下的19人,占14.1%。村委会主任平均年龄38.6岁,比上届下降了0.8岁;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77人,占57%,35岁以下的66人,占48.8%。有18个村党支部采取“两推一选”的办法开展了支部换届,既选出了群众放心、党员满意的带头人,又为支部民主选举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此同时,相应开展了村级配套组织的整顿建设,共调整村民兵组织62个,妇女组织10个,共青团组织13个。至目前,全县12个乡镇党委已有8个达到了“六好”标准,“五好村”达到了121个,占89.6%,另有7个村经初步评估,已达到“五好”村标准。在“四好”党小组建设中,2001年各乡镇党委已命名709个,在基层组织集中整建期间,经严格审查,又命名37个,使95.6%的党小组达到了“四好”标准。

8、理清思路,制定发展规划。全县上下以整建工作为契机,以学习讨论为动力,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重新认识县情、乡情,理清了明年经济发展的思路。县委按照“调优结构、调显特色、调大规模、调低水耗、调高效益”的思路,提出了大力发展蔬菜产业、加快发展草畜产业、壮大做强番茄产业、着力推进制种产业、积极发展酿酒葡萄产业的农村经济发展战略,力争在2002年农业增加值增长6.8%,达到518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60元,达到3118元。各乡镇均根据各自实际,认真组织党员干部讨论制定出了今年农村经济发展的目标、任务,为各项工作开了好头。如巷道乡结合整建,联系实际,提出了“优化产业结构富民,发展无公害蔬菜增效,壮大草畜产业规模增收,加快二、三产业发展增税”的工作思路,力争形成“东片蔬菜西片猪,环城发展个体户”的良好经济格局。正远乡抓住养殖业做文章,确定了“基地建设抓龙头,良种推广抓引进,规模养殖抓典型,专业村社抓达标”的发展思路。罗城乡充分发挥本乡资源优势,突出棉花、番茄、制种、药材、牧草种植,确定今年在种植业上落实“2345”目标,即落实制种2000亩、番茄3000亩、牧草4000亩、棉花5000亩。南华镇从抢抓“三大机遇”,实施“三大战略”的高度出发,提出今年农村经济工作要在日光温室上求突破,大村建造温室150座,小村建造温室50座;在草畜产业上求突破,力争种草10000亩;在水利建设上求突破,改造渠道150公里;在招商引资上求突破,引进资金400万元;在财政税收上求突破,力争达到300万元;在环境建设上求突破,增加绿地面积2000平方米。此外,各乡镇还紧密结合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以创新和提高为重点,从提高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强化对基层干部的规范化管理、建立和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等五个方面认真讨论确定新目标、新措施,进一步补充完善了《2001——2003年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规划》、《2001——2005年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规划》和《2001年——2005年农村基层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对三个《规划》的年度实施情况进行了认真地总结和查漏补缺,寻找了差距和不足,明确了今后努力的目标和方向。

二、主要成效

今冬农村基层组织集中整建工作,由于指导思想明确,任务具体,安排周密,力量集中,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了以下初步成效:

1、深刻领会了江总书记“七一”讲话和十五届六中全会精神。通过江总书记“七一”讲话的学习讨论,使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进一步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和目标要求,纷纷表示要争做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模范、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模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模范,要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带头创建文明家庭,带头维护国家利益和广大群众的利益。通过开展十五届六中全会精神和政策形势教育,使广大党员和干部明确了抢抓“三大机遇”,实施“三大战略”,加快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调动和激发了广大群众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高效优质农业的积极性;教育基层党员干部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勤政为民,廉洁奉公的责任意识、大局意识。通过开展法律法规教育,进一步稳定了社会治安,增强了农民群众学法、知法、守法、护法的自觉性和正确行使民主权利,履行神圣职责的意识;通过开展农业科技教育培训,提高了农民群众的科技素质,掌握了农业结构调整的有关信息,为今年农业生产奠定了基础。

2、进一步加强了基层干部队伍作风建设。通过学习教育,使基层干部进一步明确了“八个坚持,八个反对”和转变作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性、紧迫性。结合干部述职和年终总结评议,针对基层党员干部思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认真开展了自查剖析整改,乡村两级干部以新的面貌、新的作风积极投入农村各项工作,改善和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维护了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合黎乡党委在基层组织建设期间,乡领导干部身先士卒,在深化“走百访千,扶贫帮困”活动的基础上,乡机关及乡属各单位干部共捐款3000多元,对六二村二社郑尚录小孩先天性疾病治疗予以救助,并对25户特困户进行慰问。对各村提出的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由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出面协调解决,先后解决了六三村日光温室配套建设电路未通、低压管道未铺埋、温室蔬菜得不到灌溉的问题,七坝村尾欠工料清欠的问题,六四村一社群众长期架不通程控电话的问题,五一村日光温室种植技术指导和效益上不去的问题,五一、五三村修秸杆气化站和村委会负债的问题。红崖子乡针对蚕豆、洋芋品种退化快的问题,组织农技人员赴青海调运“青海9号”大瓣蚕豆10吨,赴渭源调运“渭薯8号”品种20吨,解决了群众缺少优良农作物品种的问题。南华镇多方协调资金17万元,兑付了河南鑫种子公司拖欠大庄、智号等村农户达一年之久的玉米制种尾欠款。所有这些,都是基层干部队伍作风转变的具体表现。

3、进一步增强了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班子的整体效能。通过对村党支部、村委会干部的述职评议和民主选举,较好地解决了部分村干部中存在的“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错误思想和思想守旧,精神不振,发展劲头不足、服务意识不强等方面的问题,使村干部责任意识、发展意识更强,思想进一步解放,思路更加清晰,增强了克服困难、加快发展的信心和决心,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选举后的新一届农村党支部、村委会班子纷纷表示要积极带领广大党员和群众面向市场调结构,努力向共同富裕的目标迈进;积极带领广大党员和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争创文明村、十星级文明农户;积极带领广大党员更好地为群众服务,做群众利益的维护者。

4、提高了党员队伍素质。通过培训和学习教育,党员的理论政策水平、市场经济知识水平、科技知识应用能力、法律知识理解和应用能力进一步提高,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县50岁以下中青年党员掌握3门以上实用技术的占到了95%,全县手持“绿卡”(农民技术员证书)的党员1651人,占农民技术员总数的56%。新发展的183名党员中,98%是懂科技、有文化、有培养前途的新型青年农民,对改善党员年龄结构和文化素质结构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5、进一步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在基层组织集中整建期间,通过广泛开展“十星级文明农户”评选活动,激发了农户争创“十星级文明农户”的积极性。连续四年的评选,已使全县农村的环境面貌、文化氛围和人们的精神面貌发生了较大转变,打架、、封建迷信等一些社会不良现象得到遏止,民事纠纷明显减少,保证了社会秩序的进一步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