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牧民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4 12:45:03

农牧民范文篇1

近年来,**县喀拉布勒根乡近年来农牧民人均收入一直处于地区乡镇排名的前列,连续三年被评为地区农牧民人均收入“十强”乡。在荣誉面前,喀拉布勒根乡党委、政府自加压力,从推广生产科技、调整种植结构、转变牧业发展思路、发展劳务输出经济四个方面积极入手,为确保农牧民增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积极推广农业生产新技术。喀拉布勒根乡党委通过请地、县农业科技专家进行讲课和依托乡、村两级电教室播放科技电教片的方式,努力提高广大农牧民的科技水平,通过组织农牧民前往外地县市参观学习科学种植、科学养畜的新模式,不断提高农牧民利用农业生产新技术的意识,使农业生产新技术在本乡得到了大面积推广。全乡农机标准化种植面积已经达到2万亩,占全乡总耕种面积的63%,不仅节省了劳力,降低了投入,还提高了产量,亩收入较以往的种植方式平均增加20元左右。同时,该乡的大马力农用机械数量也占到了全县80%,每年仅大马力农用机械赴临近乡镇作业,就可获得60余万元的收入。

积极调整农业种植结构。由于近几年食葵、打瓜籽等经济作物价格、效益连续看好,而该乡又具备充足的光热条件和优越的水土资源的优势,提出了“稳粮扩经”的农业种植思路。该乡依托农业标准化作业,采用大户承包,连片种植的方式,不断扩大食葵、打瓜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年,种植食葵、打瓜等经济作物2万余亩,占全乡总耕种面积的70%以上,预计仅千元田就可达1万余亩,使土地效益进一步得到挖掘。

积极转变畜牧业发展思路。受近两年牲畜价格的影响,牧民收入增收十分困难。为此,喀拉布勒根乡党委、政府看准当前驼奶、干酪素、酥油等奶产品成本低、价格好的时机,引导牧民积极发展奶产品,拓宽牧民增收渠道。目前已发展驼奶加工户10户,干酪素、酥油加工户120户,并发展牧家乐经营户6户;预计可使全乡人均增收120元。同时,乡党委还利用县委、县政府扶持奶牛养殖业的政策,鼓励农牧民积极引进良种奶牛进行养殖,现已引进良种奶牛96头,使农牧民的增收致富路更加宽阔。

积极发展劳务输出经济。乡党委抓住本乡境内土地开发和工程施工,交通运输及矿产开发需要大量的劳动力的有利时机,组织各村富余劳动力积极向外转移。**年,全乡转移富余劳动力约600人,占全乡总人口的10%以上,其中仅从事非农业劳动的长期务工人员就达到180余人,预计仅富余劳动力转移一项就可获得近400万元的收入,使全乡人均增收70元左右。

农牧民范文篇2

一、青海农牧民继续教育基本现状

青海省的情况与新疆、内蒙古、甘肃、宁夏、云南等省区有相似之处,而有别于全国其他省份,人口中除了占有比例较大的农民以外,还有相当数量的牧民。既有非常辽阔的草原牧场,也有半农半牧和纯粹的农业区域。2004年开始,由农业部、财政部、劳动社会保障部和科技部等国家多个部委共同组织实施“阳光工程”,通过对农牧民开展农业生产技能和二、三产业技能培训,为劳务输出和产业转移奠定基础。之后,从2006年开始,由农业部、财政部组织实施的主要针对农牧民开展的农业科技知识和实用技术培训项目,也让很多农牧民群众从中受益。他们学到了一定的养殖、种植新技术,学到了科学种田的理论,农作物产量、经济收入得到一定程度提高。可以说,这两项工程给青海省农牧区的老百姓带来了真正的实惠,一部分农牧民群众因此脱贫致富。最近几年,青海省农牧区的经济发展情况缺乏动力,后劲不足。其中一个主要原因便是缺乏农村科技人才。虽然对农牧区的教育、科技投入在逐年加大,但是相对于农牧区的生产和发展需要仍显不足,从而影响到农牧业的发展,农牧民收入增长也变得缓慢。另外,对农牧民继续教育的舆论支持不够,影响了农村科技人才的培养。提出的中国梦的实现涉及每一个中华儿女,只有大家共同致富奔小康,才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基础。因此,大力发展农牧民继续教育有着极强的现实需要性。通过开展农牧民继续教育,能够培养短、平、快的适用型和应用型人才,能够提高农村、牧区基层干部队伍和技术人员队伍的素质,增加群众接受教育的机会,从而提高农牧民人口的整体和综合素质。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政府主导力度不够。在农牧区开展继续教育离不开地方政府强有力的政策指导。从目前情况看,地方政府在农牧民培训方面政策指导力度不足。首先,在有关政策制定方面,没有能够结合时展特点及时出台新的有关农牧民培训的文件,过去的一些文件已经不符合当今农牧民生产生活需要,不能对当下的培训工作起到指导作用。其次,地方政府特别是县、乡两级政府在农牧民培训方面的投入力度也不足。(二)农牧民继续教育模式缺乏针对性。从全国来看,农民继续教育存在多种培训模式并存的局面。例如以政府为主体的农民培训、以涉农企业为主体的农民培训、以社团为主体的农民培训、以农业院校为主体的农民培训等;从农民继续教育的手段来说,依托信息技术手段特别是计算机互联网的新型培训模式非常普遍。培训模式的形成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并且受农民生活、生产需要所推动。普遍的培训模式有着更加广泛的培训基础和对象。从新疆、青海、西藏几个地区来看,对农牧民进行培训基本上都沿用其他地区的培训模式,缺乏一定的变化与创新,从培训效果上来看不是十分理想。因为主体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生活需要也存在一定差别,直接拿来套用显然存在问题。(三)农牧民继续教育的机制不够健全。农牧民继续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如果没有一个功能健全、运行良好、独立设置、效率较高的专门机构,便无法开展卓有成效的工作。以前,这项工作都是挂靠其他部门,管理和服务水平都不尽如人意。看似有人有机构,实则是缺乏效率,一定程度上延误了培训工作的开展。(四)用于农牧民培训的师资力量薄弱。目前,青海省承担农牧民继续教育的师资主要来源于青海大学、青海广播电视大学、青海省农科院和一些企业技术员、全省涌现出的种植养殖能手等。看似组成人员来源渠道广泛,实际上真正能够随叫随到、并且下得去讲得出、既懂得理论又掌握技术的“双师型”教师非常缺乏。每次开展培训工作,最头疼的事情不是资金问题而是培训教师和专家难以到位。(五)内容缺乏实用性和针对性。对于农牧民来说,接受培训的目的就是希望提高生产效率,改善生活环境和提高生活品质。从前几年的情况看,有些培训流于形式,有的培训内容没有考虑到当地农牧民的需要,个别培训甚至把内地和沿海一带的种植、养殖技术作为培训内容,殊不知地域差别之大。(六)农牧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农牧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根源在于他们没有体会到培训带来的好处,也不了解他人通过培训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改变了生活现状的实际。试想一下,接受过培训的农牧民如果掌握了一定的生产技能,因此收入多了,生活质量提高了,带动其他农牧民接受培训便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所以,调动农牧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至关重要。

三、农牧民继续教育发展对策探析

农牧民范文篇3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防大旱、抗大灾的思想,自力更生,同心协力,共抗旱灾,确保全区农牧民养殖户饲料安全,努力将灾情损失降至最低程度,维护农村牧区社会大局稳定。

二、补贴办法

由区内两家饲草料加工企业(即苏米图的维丽斯饲料生产厂和赛乌素绿洲草业公司)生产颗粒饲料,每吨饲料限价进行出售(配方标准由区农牧业局制定),政府给予每吨饲料400元补贴。

三、补贴范围和标准

本次补贴范围涉及全区6个镇的现在居住并从事农牧业生产的鄂区籍农牧民,约15000户,每户原则享受补贴饲料1吨,每吨补贴400元,合计补贴资金600万元,补贴资金从市区两级政府自然灾害救助资金中解决。

四、补贴程序

具体补贴工作由各镇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各嘎查村具体负责实施。补助分三个环节进行实施:嘎查村对补贴户进行登记造册、镇负责审核、受益农牧户凭嘎查村出具的证明就近到指定企业购买补贴饲料。

五、补贴时间

月日—月30日

六、工作纪律

各镇人民政府是落实抗旱饲料补贴政策的责任主体,镇负责人是第一责任人,要加强组织协调,严明工作纪律,确保抗旱饲料补贴工作顺利进行;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工作指导,强化监督检查,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将抗旱饲料补贴工作落实到位。

㈠严格执行“三不准”,即:各部门不准截留、挤占、挪用补贴资金;不准用于抵扣任何款项;不准以任何理由推迟兑付。

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名义虚报补贴对象,套取补贴资金。

农牧民范文篇4

关键词:农村金融发展;农牧民收入;VAR模型

一、前言

列政策性文件聚焦“三农”问题,因为“三农”问题一直是关系到国家整体发展的根本性问题,而农民收入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无论怎样提高农民的收入,都需要大量的资金积累和投入,都离不开农村金融的支持。青海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发展相对滞后,农牧民贷款难和小微企业融资环境尚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善,农牧区融资特别是基层农牧区融资难问题仍然较为突出。因此,必须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发展农村金融,着力增强金融服务“三农”的功能,为农牧民增收提供必要的金融支持,这对建设当代新农村、新牧区具有重要意义。

二、文献回顾

金融发展对农民收入影响,国内外学者对其作了大量的研究,主要分为以下观点:(一)产生正向的促进作用。Greenwood等(1990)直接讨论了金融发展与收入分配的关系,发现在金融发展初期,金融发展促进了经济增长,同时也扩大了收入差距。随着经济增长,这一差距将逐步缩小。[1]李鹤等(2019)利用1996—2016年我国东北的相关数据,建立了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分析了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的关系。研究发现,农村金融发展规模和人均固定资产投资水平,对农村居民非农收入具有长期正相关作用。[2](二)产生负向的抑制作用。Lee等(2000)认为,导致越来越大的贫富差距的原因在于金融资产越来愈多地集中到富人手中。[3]刘旦(2007)利用生产函数模型,通过1978—2004年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民增收有一定的负面影响。[4]从以上分析能得出,农村金融发展和农民收入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并且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民收入有很大影响。但是,许多研究忽略了区域的特殊性,特别是对于经济欠发达的民族地区,如何通过发展农村金融促进农牧民增收的研究成果较少。本研究以青海省为例,探讨农村金融发展与该省农牧民收入增长的关系,并提出了该省农村金融发展和农牧民增收的政策建议。

三、数据说明和模型设定

(一)模型介绍。向量自回归模型(以下简称VAR)自1980年由Sims发明后被广泛应用于宏观建模和政策分析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本研究使用Eviews8.0,运用VAR来检测农村金融发展对农牧民收入的影响。(二)指标选取。模型所需指标的选取,如表1所示:(三)数据来源与模型设定。本研究运用青海省1999—2017年相关数据,所有的标数据均来自《青海统计年鉴》,通过对相关数据进行相比等处理得出。设定的模型如下:LNY=C+λ1LNX1+λ2LNX2+λ3LNX3+λ4LNX4+μ其中:Y代表农牧民纯收入;X1、X2、X3和X4分别代表农村金融发展规模、效率、结构和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水平;C代表常数项;λ为各指标对农牧民收入的弹性,即影响程度;μ代表随机误差项。

四、实证分析

(一)单位根检验。单位根检验是检查时间序列中有没有单位根。如果时间序列中有单位根,则时间序列是非平稳的。然后对时间序列进行建模将导致伪回归现象。因此,在对时间序列建模时,首先要检验时间序列中是否存在单位根。本研究运用ADF检验,如若存在非平稳序列,就进行一阶差分处理,要是还不行,继续差分处理,直到平稳为止。如表2、表3所示:通过观察ADF的结果。从表2可以看出,虽然LNX1和LNX2表现平稳,然而数据LNY、LNX3、LNX4都非平稳,不满足同阶单整。因此需要一阶差分。从表3看出,经过一阶差分后,5个数据都平稳,接下来开始协整检验。(二)协整检验。通过Johansan协整检验,可以确定本研究自变量LNY与4个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的稳定关系。基于VAR模型的Johansan协整检验,在协整检验之初要最大滞后阶数的选取。统计结果,如表4所示:根据赤池信息标准(AIC)和施瓦茨(SC)的最小值进行确定,模型的最大滞后期是2。对建立的滞后期为2的VAR模型的稳定性进行检验,使用单位圆的方法,如图1所示:根据图1显示,所有的特征根都落在单位圆内,因此认为所建立的VAR模型是稳定的。随后,对变量进行协整检验,结果如表5、表6所示:从表5和表6的结果看出,当原假设为不存在协整关系时,在5%的置信水平下,P值小于0.05,拒绝原假设,即数据之间存在协整关系;综合迹统计量和最大特征值统计量综合来看拒接秩为1的假设,说明变量之间至少存在两个协整关系。如表7所示:根据表7的结果,协整关系式可以写为:LNY=-1.484013LNX1+1.085503LNX2+0.83306LNX3+0.377893LNX4通过协整方程式得出,农村金融发展效率(X2)、农村金融发展结构(X3)和农村固定资产投资(X4)系数为正,表明三者对农牧民收入影响程正相关关系。而农村金融发展效率(X2)的系数要比另外两者大,即农村金融发展效率对农牧民收入的促进作用更大;农村金融发展规模(X1)系数为负,表明其对农牧民收入成负相关关系,即农村金融发展规模对农牧民收入的提高起抑制作用。农村金融发展规模每增加1个百分点,农牧民纯收入就下降1.484013个百分点;农村金融发展效率每增加1个百分点,农牧民纯收入增加1.085503个百分点;农村金融发展结构每增加1个百分点,农牧民纯收入就增加0.83306个百分点;农村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每增加1个百分点,农牧民纯收入就增加0.377893个百分点。(三)格兰杰因果检验。被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数据之间的因果关系,如表8所示:由表8看出,在5%的置信水平下,LNX1和LNX4是LNY的格兰杰原因,LNX2和LNY互为格兰杰因果关系。而LNX3与LNY互不为对方的格兰杰原因。

五、结论和对策建议

农牧民范文篇5

(一)农牧民参与新农合的状况

1.农牧民参与水平及其原因

截至2007年底,调查样本乡镇(苏木)全部实施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率为100%,农村牧区居民参合率为89.15%,并且自愿参加新农合的比例超过了95%。这表明,农牧民对实施新农合制度存在着潜在的需求,新农合制度的推行得到了农牧民的基本认可,农牧民具有较高的参与积极性。尽管农牧民的新农合参与率较高,但仍有近10.85%的农牧民没有参加新农合。研究和探讨究竟哪些因素制约了这些农牧民参加新农合,对于新农合制度的推广和普及具有重要意义。根据调查表明,制约农民参加新农合的因素大体可以归为三类:一类是农民自身因素导致农民放弃参加新农合,另一类是新农合制度设计上的问题制约了农民参加,还有一类是其他原因。农牧民由于自身原因而放弃参加新农合的比例为36.96%(见表2)。其中,19.57%的农牧民因为平时比较健康、很少生病而放弃参加新农合,这部分农牧民的平均年龄在36岁。由此可见,在自愿参加的制度下,新农合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逆向选择行为,即身体健康的年轻人往往会放弃参加新农合;15.22%的农牧民因已经参加了公费医疗、学生意外伤害保险等其他健康保险而没有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只有2.17%的农牧民因为经济困难而没有参加新农合。相比之下,农牧民由于新农合制度设计不完善而未参加新农合的比例较大,达到45.65%(见表2)。其中,8.70%放弃参加新农合的农牧民认为报销手续太复杂,为了报销有限的医药费农牧民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成本,从经济上来说不合算。对上缴的新农合费管理不信任而不愿意参加的比例为4.35%,这主要是因为在以前的合作医疗实行时期,很多地方都出现了挪用农村合作医疗资金和农牧民交钱、干部吃药的问题,这严重损害了农牧民的利益,影响了农牧民对新农合的信任。还有2.17%的农牧民认为新农合指定的村诊所、乡卫生院或县医院的药品价格和医疗服务价格比其他医疗机构要高,虽然新农合对部分医药费进行报销,但最终从新农合受益的不是农牧民而是医疗机构。由于在外地打工或工作而放弃参加新农合的农牧民工所占比例最大,达到19.57%。这主要是由于大部分实施新农合地区规定仅补偿在本旗县内指定的旗县医院、乡卫生院或村诊所看病发生的医疗费用,到旗县外就医所发生的医疗费用需要旗县医院开具相应的转诊手续才能予以补偿。而农村牧区许多外出务工农牧民是到外旗县、甚至是到外省市务工,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另外,有17.39%的农牧民因为年龄太大、病情太重或因年龄太小不符合新农合医疗条件等原因没有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综上所述,农牧民不愿意参加新农合既有农牧民自身的原因,也有新农合制度设计上的原因,然而,新农合制度本身不完善则构成了制约农牧民参加的主要原因。

2.农牧民对新农合制度的认知程度

一项新政策实施的前提条件是参与各方对政策本身有充分的了解。新农合医疗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农牧民医疗开支的补偿来减轻农牧民由于医疗支出所带来的经济负担。因此,农牧民对新农合制度的认知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农牧民对新农合补偿范围的认知程度。农牧民了解新农合的主要途径是乡村干部的宣传,其次是电视、广播及报纸等媒体的宣传。调查发现,新农合制度在运行过程中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农牧民对本旗实行的新农合的补偿类型和补偿范围的理解与政策宣传的内容存在偏差。根据新农合的政策文件,在所调查的样本村中,参加新农合的农牧民可以报销门诊费和住院费。然而,根据对农牧户的访谈,7%的农牧民认为,他们参加的新农合仅能补偿门诊费;25%的农牧民认为,仅住院费能够报销;57%的农牧民回答,门诊费和住院费都可以报销;还有近11%的农牧民说不清楚合作医疗到底能补偿门诊费还是住院费(见表3)。由此可见,今后应该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宣传的效率。

(二)新农合制度对农牧民医疗行为的影响

将所有被调查农牧民分为两组:未参加新农合的农牧民和参加新农合的农牧民,对比新农合制度对农牧民医疗行为的影响。比较两组农牧民病重应住院而未住院的原因发现,未参加新农合的农牧民中,60%应住院而未住院的农牧民未住院是因为经济困难;而已经参加新农合的农牧民,因为没有钱而放弃住院的农牧民的比例为35%。这表明,新农合制度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农牧民减轻医疗支出负担,提高农牧民的就诊率和住院率。然而,在对参加新农合农牧民的医疗总支出的来源结构分析后发现,从新农合得到的补偿占农牧民医疗总支出的比例较小。从表4看出,参加新农合的农牧民人均的医疗总支出为953.94元,这其中绝大部分是靠自家收入或积蓄来支付的,占90%;靠借钱或贷款来支付的部分占6%;而从新农合报销的医药费平均每人只有约24元,仅占人均医疗总支出的2.52%。如果将报销费用额度最高的一个样本去掉后再平均,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平均每人仅能得到10元的补偿,这个水平与农民交纳的新农合费基本相当。造成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新农合制度处于起步阶段,为了避免新农合基金出险,使其可持续运行下去,各地严格控制报销额度,积累资金。然而,这种控制报销额度的做法使新农合对农牧民的补偿比例过小,长此以往,必将降低农牧民参与新农合的积极性,影响新农合的可持续发展。

(三)新农合制度对农牧民基本经济生活的影响

1.对消费及储蓄的影响被调查的参合农牧民储蓄目的主要是:为子女、养老、大病预防、盖房或其他。分析中发现,农牧民的储蓄目的“为子女”的比例高于“大病预防”的比例(见表5)。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农牧民的健康价值观相对低下,可能更关注解决常态基本生活保障。在关于农牧民参加新农合后的消费与储蓄问题上,65.00%和67.50%的人都没想过在参加合作医疗后增加其他消费、减少储蓄,这反映出有相当多的农牧民对新农合持观望态度,并认为新农合报销金额有限,不能解决自己看病的问题(见表5)。2.对家庭经济状况及收入的影响在“实施新农合后,你们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是否减少”这一问题上,有28%的人认为“是”,4.5%的人认为“否”,67.5%的人“不清楚”。在“您认为合作医疗能减轻、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吗?”有42%的人选择“能”,8%的人选择了“不能”,50%的人则选择了“说不清楚”(见表6)。这两项调查一方面充分说明目前有相当数量的农牧民对实施合作医疗的效果仍然抱持疑、观望的态度;另一方面也表明新农合要达到制度预期的主要目标———减少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仍需要不断完善新农合制度的建设,以保持新农合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

第一,在农村牧区,由于存在各种各样的需求群体,例如儿童、老年人、外出打工农牧民等,较之其它群体新农合的实施效果分析来说,外出打工农牧民的医疗卫生保障问题更加突出。对于这些农牧民来说,回乡就诊的成本较高,他们往往放弃参加新农合,而目前城市医疗保障体系又没有将其纳入保障范围内,从而他们被置于了医疗保障的真空地带。第二,农牧民对新农合医疗补偿政策的理解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偏差。第三,新农合的补偿比率较低,对农牧民的收入、储蓄及支出影响不显著,对减轻农牧民医疗支出负担的作用十分有限,长此以往,会削弱新农合制度对农牧民的吸引力,影响新农合的可持续性。

三、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议

(一)加大偏远农村牧区新农合制度的建设投入

农村牧区,存在对旨在减轻农牧民医疗负担的新农制度的需求。鉴于偏远农村牧区对新农合制度的需求较强,今后应当给予偏远贫困农村牧区更多的投入,加强其新农合制度的建设。在具体操作中,可以考虑在中央和省扶贫资金中划出一块专门解决贫困地区的合作医疗补助,解决农村牧区困难群体的参合。

(二)关注进城农民工医疗保障问题

对于外出打工农牧民工来说,目前城市医疗保障体系没有将其纳入保障范围内,医疗卫生保障问题非常突出。因此,今后应更加关注进城农民工的医疗保障问题,为农牧民工建立方便快捷的绿色通道。

(三)提高宣传效率,增强信息透明度

一方面要加强对新农合政策的广泛宣传和实施,提高宣传的效率;另一方面,应当不断增强新农合补偿信息的透明度,让农牧民对所享受的医疗服务真正消费了多少、新农合补偿了多少、新农合如何进行补偿等关键问题心中有数,从而使农牧民正确理解新农合的补偿机制,以使农牧民的切身利益真正得到保障。

(四)合理加大补偿力度

农牧民范文篇6

关键词:农牧民;社会保障制度;探析

在我国一些少数民族自治区域生活着大量的农牧民。近年来,我国在农牧民的社会保障权益层面、民族地区城乡分立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问题层面均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不仅会影响到我国脱贫攻坚战役的进度,还会对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要从城乡一体化的建设角度出发,通过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整合、完善相应的配套措施,切实地推进农牧民社会保障制度的革新。

1农牧民生活质量概述

现阶段,农牧民贫困人口问题仍然是打好脱贫攻坚战役中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据统计,我国农村、牧区的平均贫困人口数量为125万,在全区农牧业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为9.1%;其中,特困户人口共计40万人次,占全体贫困人口数量的32%。这一数据表明,就当前状况来看,农牧民脱贫项目仍有很长的路要走,这离不开当地政府部门、社会保障部门、慈善企业等社会机构的共同努力。值得欣慰的是,近两年,随着互联网扶贫产业的兴起,很多地区的农牧民生活水平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这不仅体现在当地农牧民的实际生活质量上,更体现在区域经济的结构优化上。例如,截至2020年三月,西藏农牧民的转移就业工作已完成年度目标的32.9%,有望突破2019、2018年创下的数据大关,实现就业转业的新突破。

2农牧民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现状

2.1制度建设稳步推进。农牧民社会保障制度是现阶段我国农村、牧区经济建设、生活水平改善的重点。为进一步改善农牧民的整体生活水平,切实地提高农牧民生活质量,国家推出了针对农户、牧民的社会救助计划。计划将重心放在了对农村牧区医疗救助、农村牧区特困户救助、五保户供养、农村牧区低保户救助等方面。在特困户救助方面,地方工作部门主要选用临时救助与定期定量相结合的救助办法,有效提升了社会救助工作的灵活性和高效性。此外,各区、各部门已经实现了对农牧区个性化低保制度的初步建设,并积极采取城乡一体化的建设思路,对各区各县的低保制度进行科学的补充。在一些经济发展极端落后、贫困现象极端突出的地区,省级政府、市级政府给予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支持,更新了当地的年救助最低标准,实现了150万人次共同获取临时救济的最新数据。2.2制度落实仍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战役的持续深入,各级政府高度关注农牧民的精准救助工作,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救助方针、救助策略。然而,农牧民大量聚居的民族自治区域,不具备发达的经济发展水平,再加上民族文化和自然地理环境的限制,系统、健全的农牧民针对性社会保障制度迟迟无法真正建立。与此同时,集体保障功能的弱化、自然灾害的频发、资源的逐渐短缺以及农牧民自身家庭架构的变化,加大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难度,出现了“多边难”的建设问题。此外,自治区内的医疗保健水平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善,这也是实现养老、医疗等基本生活质量保证过程中所必须解决的问题。

3完善农牧民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思路

3.1健全农牧民社会保障体系的法律法规。在经济推动背景下,农牧民社会保障体系的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但是,部分管理制度、组织机构等发展不健全,缺乏完善的法律支持体系。从内部允许机制不完善以及日常运作不够民主,直接导致决策失误以及全局掌控不利等情况出现。农牧民社会保障体系在内部控制等方面,存在监督体系不健全,沟通不充足等影响因素。对于农牧民社会保障体系,政府没有因地制宜来制定科学的政策,国家很多的优惠政策没有得到有效的实施。在这些因素等方面,直接影响了农民享受社会保障制度带来的福利。虽然针对农牧民社会保障体系制定了相关的政策,但是受扶持力度不大、传播范围不广、受益面积小等因素的影响,直接影响了农牧民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康发展。想要健全现有的农牧民社会保障体系,首先要加强该领域的法律建设,让社会保障工作有法可依。各级、各区政府要坚持以强制性作为法制建设的基本原则,从普法、立法、落实这三个角度出发,结合自治区内的实际发展情况,在充分贯彻国家层面法律规定的基础上,实现对地方性法规、农村牧区社会保障单项条例的基础性建设,为我国农牧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提供制度性的保证。3.2加强农牧民社会保障体系人才队伍建设。人才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力量源,在农牧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中也极需要专业化的人才,人才的引进可以更好地解决在农牧民社会保障体系中出现的专业性问题,所以我们需要从各大高校和科研院所吸收高级专业人才,为他们提供各种优惠政策、财政补贴等,使他们能够扎根基层、服务群众,为农牧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和人才培养贡献一份力量。人资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在农牧民社会保障体系发展中,需要专业的人才体系,在人才发展中,要充分提高农牧民社会保障体系的专业性,在各大高校和科研院所要积极引进先进的人才,为其提供优惠的政策,加强财政补贴,并且在基层扎根。应该加强人才体系建设,并且选拔优秀干部来进行工作,进而完善农牧民社会保障体系,从农牧民社会保障体系进行分析,以保障农牧民社会保障利益为核心,积极鼓励采纳有益建议,积极学习和储备先进的管理手段,从而提升农牧民社会保障体系的专业水平。对于一些优秀的人才,要积极给予奖励和物质方面的激励,通过引进人才来促进农牧民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3.3拓宽农牧民社会保障筹资渠道。建设农牧民社会保障体系并非容易之事,需要结合国家宏观层面、地方政府中观层面以及农牧民微观层面的多重努力。国家相关部门要更加密切地关注农牧民生活的实际需求,并对其加以分析,出台更多高效的改进方针;当地政府要紧紧把握公共财政支出向农牧区倾斜的关键时机,加大支付转移的力度和广度,积极联合当地、外地的大型企业,建立多元化的筹资渠道;微观个人层面的工作,也依靠政府的大力支持。总之,要加强对农民脱贫的思想建设工作,积极调动农牧民投保积极性,并对有特殊情况的特困家庭提供一定的政策减免帮助。以农牧民社会保障筹资渠道进行投资包括一系列的经济行为,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经济活动,它不仅需要对筹资渠道进行资源评估,也需要对当地的资源进行评估,满足筹资条件,同时研发一系列与当地相适应的农牧民社会保障产业,发展当地经济的同时,为当地带来大量的就业机会和社会保障资源。所以发展农牧民社会保障筹资渠道,一定要建立起投资融资服务平台,将当地的农牧资源公开向社会开发,充分展现农牧资源的可投资性和规范性,为后续的社会保障提供强有力的经济支持。

4结语

综上所述,受到民族文化和自然地理环境的限制,农牧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始终是受到全社会范围广泛关注的热点。现阶段,农牧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全国基本保持一致,但制度的落实情况不容乐观,还需要对其进行针对性、地方性的调整完善,确保有效改善他们的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于存海.牧区社会政策建构的需求约束及适应路径分析———以内蒙古牧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为例[J].内蒙古社会科学,2008(02):104~108.

农牧民范文篇7

今年来,县委、政府把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不断完善政策、强化服务,五原县转移就业和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今后的五年,我们将加大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力度,按照县委、政府提出的“种植创新、养殖突进、工业强兴、三化推进”的整体发展战略,按照对外输出和就地转移的原则,使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得到充分就业,现将“十一五”期间我县农牧民转移和培训规划制定如下:

一、指导思想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加快推进我县城乡劳动力统筹就业的市场就业机构,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和“政府扶持、齐抓共管、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创新机制、按需培训、注重实效”的原则,开展我县的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和培训工作,为农牧民就业创造宽松环境。

二、主要目标和任务

“十一五”期间,全县农牧区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占农牧区富余劳动力的50%以上;农牧区劳动力培训占转移就业人数的60%以上。进一步加快城镇化步伐,实现人口进城、工业入围、产业集中和要素聚集,积极引导农牧区富余劳动力向城镇有序转移,通过职业技术培训实现就业,逐步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农,城乡协调发展的新格局,预计到2010年,全县城镇率达到53%以上,为有效吸纳农牧区富余劳动力统筹城乡就业,构建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走好第一步。

三、主要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

对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和培训工作要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摸清情况、统筹安排,把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和培训列入当地发展计划目标,层层分解,作为考核各级政府工作的主要内容。同时要及时总结推广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和培训工作的经验,分析解决存在的问题,积极推进城乡劳动力统筹就业工作。

(二)加快发展经济,努力扩大就业渠道

发展经济是解决城乡劳动者的根本出路。要把经济发展与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结合起来。在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同时,鼓励发展家政服务业;鼓励发展个体、私营、民营、股份合作等多种所有制经济扩大就业,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依托我县新兴的重化工等龙头企业和特色市场以及工业园区、商业区和生活区的建设,促进农牧区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最大限度地实现农牧区劳动力就业的规模效益。

(三)逐步完善城乡劳动力市场体系

要改革城乡分割的就业管理体制,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为所有求职的城乡劳动力提供就业服务,完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提升农牧民工的职业素质,严格实行就业准入,执行“先培训、后上岗、先培训、后就业”的规定,规范企业招工行为,消除一切制约农民工就业的障碍,维护农牧民工的合法权益,建立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

各级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全方位地为农牧民开放,实行免费职业指导、政策咨询、职业介绍、就业训练等一系列就业服务。全县利用五年的时间完成镇(街道)劳动保障平台的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信息网络建设,使全县的镇(街道)办事处的劳动保障平台真正达到符合“六到位”的标准。

(四)建立城乡一体化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

建立以职业技术学校、技工学校等各类职业院校和就业训练中心为主体社会力量和民办培训机构为补充的城乡职业技能培训体系。要积极采取措施,引导和鼓励农牧民参加职业技术培训。鼓励用人单位、各类职业教育机构和民办培训机构开展农牧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充分发挥各级就业训练中心的作用,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培训。大力推进先进适用技术和农牧区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培训。对农牧区外出务工的劳动力开展以就业政策、法律法规知识、怎样找工作、劳动合同、福利待遇、社会保险、劳动安全、维护权益和城市生活常识为主的引导性培训。还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订单式定向培训,使更多的农牧区劳动力掌握专项职业技能,对职业培训结业的农牧区劳动者要进行职业技能鉴定,考试合格者发给相应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实行“市场引导培训,培训带动鉴定,鉴定促进就业”的机制。

(五)加快农牧民的社会保障制度

根据农牧民工的特点,实行相关的社会保险措施,用人单位和农牧民工要依法缴纳社会保险。城镇企事业单位要按照《失业保险条例》为其招用的农牧民合同制工人办理参加失业保险手续,由单位履行缴费义务,终止解除劳动合同后,应当为符合条件的发放一次性生活补助金。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全县所有用人单位都要按《工伤保险条例》规定为农牧民工参加工伤保险。

逐步要为不稳定就业的农牧民工建立大病医疗保险,探索和建立适合不稳定就业农牧民工特点的过渡性养老保险制度。

(六)建立和完善进城就业农牧民权益保障制度

劳动保障监察机构要进一步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切实解决企业在安全生产设施、劳动保护条件、职业病防治、使用童工等方面的问题。特别是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加强对用人单位在履行劳动合同、参加社会保险、支付工资和兑现福利待遇等方面的执法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对违反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的要依法严肃查处。

(七)取消限制农牧民进城务工的一切不合理规定

各有关部门应对现行有关政策进行清理,对不利于农牧民进城务工的限制性政策应坚决取消。要进一步疏通农牧民进城务工的渠道,改善农牧民进城务工的环境。单位用工、子女入学、管理监督都要一视同仁。

农牧民范文篇8

本次培训主要根据广大青壮年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需要,从普通话语音知识、汉语拼音认读、普通话口语技能训练、语言与文化、宣传语言文字法律法规等方面开展了培训。主要目的是提高全市农牧民普通话普及程度,使青壮年农牧民的普通话水平有所提高,语言口语表达能力明显增强,在日常交流中能自觉运用普通话,为我市青壮年农牧民说好标准的普通话奠定基础,为外出务工的青壮年劳动力提供交流平台,为推广规范的普通话做铺垫。

主要培训了汉语拼音的“声调”、“方音辩证”、“话题即兴演讲训练”、“普通话水平测试模拟训练”等内容。日常口语的培训内容主要是普通话口语说话培训。本次普通话培训按照集中培训与自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采取学员集中讲解、学员自学,再集中辅导方式开展培训工作。

本期培训共计培训我市片区各乡镇青壮年农牧民200人,其中镇39人,镇30人,乡9人,乡38人,乡12人,乡25人,镇18人,乡12人,乡17人。

农牧民范文篇9

半年以来,县科知局充分利用“科普宣传月”、“科技活动周”、“知识产权日”等宣传活动,加大向农牧民群众宣传种植、养殖、知识产权等各方面科普知识,进一步提升了广大农牧民群众科技文化知识水平。

1、以“科技之春”科普宣传活动为契机,加大科普知识宣传力度。3月27日县科知局与县科协在休闲广场开展了以“助力脱贫奔康推进乡村振兴”为主题,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通过发放资料、科普宣传等形式进行了宣传。同时邀请了县农业、畜牧专家进行现场咨询、解答种养殖方面的问题。活动中,发放藏汉双语的《食用菌栽培手册》、《科普》、《科普好玩》、《牦牛养殖技术》、《地震应急知识》、《知识产权100问》、《地球与环境》、《科学与生活》等农牧业科技实用技术知识书籍共16种1200余册,咨询人数达150人次。

2、切实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宣传力度。4月26日由县科学技术和知识产权局牵头,联合县食药监局、县文体广新局开展了以“倡导创新文化,尊重知识产权”为主题的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此次宣传周活动以《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法》和《知识产权法》等法律法规宣传为主要内容,并以发放图片资料、播放影像资料等方式进行,共计发放宣传资料500多份。通过此次宣传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保护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加大了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对维护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起到了积极作用。

3、切实做好科普宣传周宣传教育工作。2018年5月,为切实做好科普宣传周宣传教育工作,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技知识,倡导科学生活。我局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以“科技创新强国富民”为主题的科技活动周宣传活动。在休闲广场悬挂宣传横幅,全体机关干部发放宣传单、宣传册2000余份,接受群众咨询100余人次,广泛宣传科技创新知识。在科技周期间,利用部门优势,加强协作,强化宣传,营造声势,进一步扩大了科技周活动的影响,有力地促进了科技活动的开展。

二、加大农牧民实用技术培训,超额完成民生工程任务我局通过“沉下去”、“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加

大了对农牧民实用技术的培训,上半年完成全县1900余人次的农牧民实用技术培训。一是为进一步优化提升和运行科技扶贫在线平台建设项目。5月9日-20日,县科知局工作人员到乡、乡、乡、乡、龙藏乡等19个乡镇35个贫困村对“科技扶贫在线平台”的信息员进行平台业务培训。各村信息员下载注册并学会使用“科技扶贫在线平台”app,对各信息员平台app使用方面进行帮助解答。为扶贫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将科技扶贫工作落到实处。真正实现“专家帮扶、产业示范、成果转化、科普培训、信息服务”二是以项目实施为依托,加大“请进来”的技术培训力度。长期聘请广元青川县土专家韩平高。通过“以劳代训”的方式,在乡对农牧民群众实施天麻、食用菌种植、青杠黑木耳采摘等技术进行现场培训。

三是上级领导实地调研,提升项目实施效果。5月17日-18日,州科知局阿旺副局长一行到科研项目基地(腾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大黄秦艽育苗基地、哇多铁棒锤种植基地、川贝母种植基地)进行实地调研,对县科知局和相关企业所做得工作及创新作出肯定。并对科知局和项目企业提出项目管理的宝贵经验和意见。6月5日,由欧阳梅副州长、州科知局张险峰局长、阿旺副局长等五人组成的调研组到县对中藏医药产业发展现状、面临形势和存在问题进行调研。调研组对基地贝母种植情况、数据标准化管理等情况进行了详细、深入的了解。同时还对种植基地下一步发展方向和助农增收等方面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意见。

三、开展农牧民实用技术培训人次:

1、完成农牧民推广技术培训356人次;

2、农牧实用技术培训1439人次;

3、完成实用技术骨干培训162人次;

农牧民范文篇10

一、上半年工作情况

年初制定了工作计划,成立了领导小组,主要开展了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对全县的13个农资网点进一步规范,制作统一的标识标牌,货物明码实价,挂牌服务;二是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牧民的春耕生产工作,引导农民正确使用农肥,特别是复合肥使用方法等进行宣传;三是切实做好农资补贴工作,让种植农民直接受益。

通过以上几方面的扎实开展,农资网点经营进一步强化。今年共销售各类肥料294吨,其中磷肥236吨,其它各类农资58吨,供销社会同工商质监部门深入农资市场开展检查,有力的维持了市场秩序,有效地遏止了伪劣农资的进入,主导了市场价格,让农民买得起用得起放心农资。

二、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一)农资网点经营的肥料品种单一,跟不上农民所需,特别是蔬菜、果树所需的有机微肥没有组织供应,农药方面抗病毒药物不足。

(二)无储备仓库,遇到货物紧张或道路交通中断,不能及时保障供应,

(三)农业农村人才缺乏。“人才兴则事业兴”,人才是供销社改革发展的根本保证和缺乏技术支撑。县供销社目前共有在职在编人员4人,人员老化,缺技术与管理人才,与当前供销社综合改革和社会发展不相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