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技推广站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8 22:29:14

农技推广站

农技推广站范文篇1

一、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政治理论水平

二、立足本职工作,全面完成各项工作目标任务

(一)农技推广工作。

1、完成农技体系改革工作:今年是我县进行农技基层体系改革的设施之年,我乡按照上级有关改革的具体要求,严格依照有关规定,至今年5月底,已全面完成体系改革,按照“整合资源,综合建站;统一协调,分块运作;三权归县,财政保障;双重管理,以县为主”的方针,组织成立了石城县乡农业技术推广综合站。综合站设有十个岗位,完成了各岗位的人员分公。

2、做好早稻集中育秧工作:根据县农粮局的要求,完成全乡今年的早稻集中育秧工作,按时高质量的上报育秧工作的各类表格数据等。

3、抓好石城县水稻高产示范区建设:早稻的高产示范区选在水南村秋口排组,现已全部收割完毕。晚稻选在村门前塅,二晚示范区面积为100余亩,辐射带动500余亩。示范区内种植同一品种,同时,要求统一时间播种、统一时间完成移栽、统一要求进行肥水管理,统一进行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严格按照高产示范建设要求进行操作,目前,该示范区水稻长势良好,我站人员正每天密切关注其生长的每个过程,确实加强田间管理,确保高产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4、认真抓了农业生产计划的落实,加强了农资市场的管理,对种子、农药、化肥、农机具等的农资商品进行了全面清理,并制定了明确的职责,确保了农资物品的价格稳定和农资市场的正常运转。

5、准确及时地抓好了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和防治工作,有效地控制了病虫害的危害。积极指导农民科学用药防治,做到及时、高效进行病虫害的综合防治,为今年的丰产丰收积极努力。

(二)驻村工作。

根据乡党委、政府的要求,认真落实好、完成好乡下达到村的各项工作任务。半年来,村各项事业正有序推进,相信在驻村领导和全体乡、村干部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完成好年初确定的各项工作目标,促进村各项事业的不断发展。

三、坚持遵章守纪,廉洁自律

农技推广站范文篇2

一、主要工作及成绩

(一)、水稻机插秧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今年,我们围绕粮食增产增收,把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示范推广工作放在首位,以实施科技兴粮为主战略,以创新农机推广方式为切入点,积极探索“标准化育秧、机械化插秧、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新路子,大力推广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今年新增水稻插秧机100台,实施整镇推进水稻育插秧机械化生产镇2个;整村推进水稻育插秧机械化生产村20个;连片推进水稻育插秧机械化50000亩;全市实现水稻育插秧机械化面积78000亩,其中早稻8000亩,全市水稻机插达17.8%。

1、搞好宣传发动

一是通过新闻媒体、宣传杂志、现场会等方式宣传报道水稻插秧机及其技术应用。在推广过程中,主要开展了两个阶段的集中宣传活动:一是任务落实阶段,利用春耕春播现场会,并结合送科技下乡活动,先后到问安、仙女、顾店、安福寺等乡镇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7场次,组织有关乡镇召开水稻机械育插秧现场会5场次,参观干部群众达3000多人。印发科技资料10000余份,接待农民咨询2000人次,向农民宣传购机补贴政策,展示适合本地农业生产的新机具,提供农机新技术咨询服务。改变了过去一年召开一次全市育插秧现场会,人少、面窄的被动局面。使广大农民进一步了解机插秧技术,争取农民对推广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二是狠抓了机械插秧阶段的集中宣传工作。我们先后通过电视台、科技等途径宣传报道10余次,机插新闻成为了我市夏种生产的重头戏,特别是在5月15日至30日的机插高峰期间,电视台天天可见机插画面,日日可听机插新闻,在广大农村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使推广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2、完善“五项机制”。

一是借助政府推动机制。今年,各级人民政府对机插秧推广工作高度重视,力担技术推广“倡导者”的责任,加大了技术宣传力度,并保证了人员到位、措施到位和任务落实。我们借助政府推动机制有效完成机插秧任务。二是项目联动机制。推行机插秧推广与水稻高产创建、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等农业发展项目联动机制,统筹规划,统一实施,既争取了领导重视和经费支持,也让老百姓乐于接受。三是合作社的服务机制。充分发挥农机专业合作社的作用和优势,按照“社会化服务、规范化操作、一体化管理”的目标,增加合作社的农机装备,规范育秧技术,注重播种质量,强化田间管理,从而增强了辐射带动效应,使我市的水稻机插秧工作取得了新的突破。四是效益驱动机制。通过对农户实行价格优惠,对机手提供“作业订单”的方式,让农户得到了实惠,让机手增加了效益;既调动了农民采用机插秧的积极性,也加快了插秧机具的发展速度。五是效果促动机制。针对往年机插秧推广过程中出现的“立枯病”难防、“漏插率”偏高的两大弊端,今年采取了一系列技术措施,保证了机插育秧质量和机插效果,从而使更多的农户接受机插秧技术。

3、实行“八个统一”

我们实行了统一育秧、统一机耕、统一机插、统一配方施肥、统一机防、统一机收、统一农资采购、统一田间管理的“八统一”推广模式,充分发挥农机专业合作社的主作用,由腾农农机专业合作社牵头,与农户签订机插秧合同,从备土、育秧、机插到后期管理等水稻生产全过程由合作社全面负责。同时,聘请机插秧农民专家龚祖明同志为组长的技术专班全程指导,机插秧技术指导小组人员分片负责,以集中育秧区域为重点,加强苗期观察,统一田间管理,通过采取一系列得力措施,使我市的机插工作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二)油菜生产机械化技术稳步推进

1、制定方案、明确思路

为了促进油菜生产机械化的发展,我站将油菜生产机械化技术纳入今年的主推计划,制定了油菜生产机械化技术推广的工作方案,先后在安福寺镇、董市镇建立示范基地,以油菜机械化精量直播、油菜机械收获为突破口,为了让农民接受油菜生产机械化技术,确定了以项目为龙头,以技术为支撑,以示范为载体,以点带面,梯度推进的工作思路,充分发挥各示范户和示范点的辐射带动作用,重点开展油菜精量直播和油菜机械收获技术的示范推广工作。

2、补贴推动、机艺融合

目前,我市的油菜生产机械化还处在示范推广的初级阶段,政府的支持和政策扶持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们充分利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引导农民购置先进适用的油菜生产机械。同时,与农艺部门密切配合,利用好油菜种植科技,大力推广适用的品种,共同研究形成适用的栽培模式,根据我市油菜生产的各个环节的特点,及时提出适合本地油菜生产机械化发展的技术路线,主推机型,和发展思路等。并通过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方式,提高农机作业水平,探索形成油菜生产机械化技术推广的长效机制。

3、试点示范、成绩斐然

今年,我站把发展油菜生产机械化作为工作重点,将推进油菜生产机械化工作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加大力度,精心组织,狠抓落实,从试点示范入手,先后在问安镇、安福寺镇、董市镇、仙女镇建立示范基地8个,以油菜机械化精量直播、油菜机械化收获为突破口,为了让农民接受油菜生产机械化技术,充分发挥各示范户和示范点的辐射带动作用,先后在问安、董市等乡镇召开油菜精量直播现场会6次,机械收割现场会4次,发放培训资料1000余份,现场培训油菜精量直播机手58人;油菜收割机手50人。经过对油菜机直播、油菜收割等机械化技术的反复试验示范,推广油菜直播机39台,完成油菜精量直播面积10000亩;推广油菜收割机18台,引进外地油菜收割机8台,机收油菜10700余亩。实现油菜生产全程机械化10000亩。农民对油菜生产机械化技术加深了认识,栽种油菜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三)、棉麦产区沟厢配套农机综合作业技术效果显现

我市有两个乡镇主产棉花和小麦,棉麦套种一直阻碍机械化发展。我站科技人员经过多年研究,创造性地开展了棉麦沟厢机械化配套技术试验示范,并取得成功经验,有效地解决了小麦机械播种、机械收割的难题,并分别在百里洲、、七星台两个乡镇大力推广,推广面积达3000多亩,

(四)、科技入户与技术推广紧密结合相互促进

我站农业科技入户工程以示范户示范村的建设为重点,以培育示范户的学习接受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为核心,以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为主要方式,以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油菜生产机械化技术和棉区厢沟配套农机综合作业技术为主推技术,先后在问安镇、安福寺镇、百里洲镇、七星台镇等四个乡镇31个村全面开展。

我们按照“专家进大户,大户帮小户,农户帮农户”的技术推广思路,围绕农业增收,农民增收这一主线,通过示范户示范带动,把科技入户工程办成实事工程,民心工程,样板工程。农机示范户李作孝,带动全村50多户,使1000多亩中稻实现机插。他在全省率先采用高效灭茬技术,为农户提供大田机耕整、机插秧一条龙技术作业服务,仅机插一项为农民节本20元/亩。安福寺镇科技示范户毛春,利用他自己购买的手扶式插秧机,除他自家30多亩水稻实现机插外,为本村农民机插300多亩,当年节本增效9000多元,截止到10月30日,全市农机科技示范户已达到182户。

(五)、落实政策,抓住机遇,新型农机具推广成为新的亮点

近几年来,随着购机补贴政策的出台,我站依靠政策,抓住机遇,引进本地农业生产和农民需要的农机产品,在当地进行试验示范,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效果。

1、精心组织,认真落实购机补贴政策

今年国家安排到我市的补贴资金额度为1100万元,为确保农民真正受益,按照省财政厅、省农业厅的有关要求,我们配合农机局认真落实购机补贴政策,坚持阳光操作,切实做到公开、公平、公正,让老百姓真正得到实惠。在操作工程中,我们认真做到六到位:即宣传到位、补贴指标分解到位、公示到位、执行到位、监督到位、服务到位。同时实行购机补贴申请制,补贴对象审核制,补贴机具管理监督制,并对享受补贴的机具逐一建档,进行严格管理,全方位监督,认真做好咨询服务工作,努力把农民的积极性引导好、调动好、保护好,使购机补贴真正成为一项推动我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惠民政策。

2、试验示范,推广应用

随着农民购机热情的提高,我站根据本地农业生产和农民的需要,先后引进了东方红系列耕整机,洋马、富来威等半喂入联合收割机,碧浪、富来威、东洋插秧机,猛牛牌棉田管理机以及金驰牌机耕船等一系列先进的农机产品,在本市九个乡镇进行试验示范推广应用,并在全市范围内召开不同机具试验示范现场会8次,发放培训资料10000余份,培训农民机手2000余人,推广大中型耕整机82台套,插秧机100台套,半喂入联合收割机20台,油菜收割机18台,小型耕整机1000余台套,使我市的农机化水平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六)、谋求发展,体系建设初见成效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步入新的发展阶段,农机推广组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开年来,为了把农机推广工作认真落实到实处,我们从自身建设着手,认真抓好体系建设,按照年初的体系建设规划,由市农机技术推广站领办的农机专业合作社——腾农农机专业合作社于2012年3月18日正式挂牌,并在新机具和新技术推广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我市农机化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龚坪农机专业合作社荣获“全国十佳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光荣称号;吉隆、王家畈、高峰等十个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农机化装备水平快速提升,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服务理念进一步提升。同时,由市农机推广站主办的农机售后服务站——鑫昇农机服务站的建设也得到了完善,人员技术水平和设备配置都已达到要求。解决了全市农机用户的后顾之忧。一条以市农机推广站为龙头,以乡镇农机服务中心为依托、以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示范村、农机示范户为基础的金字塔式的农机推广服务体系正在形成。

二、存在的问题

农技推广站范文篇3

xx农科站于1987年成立以来,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之下,在上级相关部门的帮助下,全站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针,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全县农业产业发展新思路和云岭先锋工程的总体工作要求,紧紧围绕农科站“创温馨服务三农”的创建目标,以“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的管理理念,克难奋进,锐意进取,使农科站的各项工作逐步步入正轨,文明创建工作稳步前进。我所文明创建工作始终坚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三个文明”一起抓的方针,高标准、高质量地开展了各项工作,并取得了良好开局。现将我所创建县级文明单位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二、基本情况

xx乡农业技术推广站,做落在xx乡政府后面,现有职工7人,中共党员2人,女1人,农艺师4人,助理农艺师2人,见习期1人,大专6人,就读本科4人。主要承担全乡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和各种农用物资的配套服务,共有建筑4幢,1200平方米,其中门市8间,仓库7间,住房10套。

三、具体工作

主要以“云岭先峰”工程为主,结合全站实际,在巩固“双为”教育活动成果的基础上,围绕“五好五带头”工作目标,按照“党委推动,协会带动,典型促动,上下联动”的工作思路,突出抓乡带村促组,深入实施“云岭先峰”工程。在具体工作中,全力抓好“三个一”。即抓一项建设,建一个办会,搞一批典型。落实“四项活动”。即“六比六看”活动,“双培双带双新”活动、“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活动、“千个支部帮千村,万名干部下基层”活动。

定位问题,找准工作着力点。结合本村特点,围绕马铃薯产业,认真搞好产业结构调整,调强调大产业为依托,深入实施好“云岭先峰”工程。

为深实施“云岭先锋”工程,我站开展了“千个支部帮千村,万名干部下基层”活动,以“五个一”措施(搞好一次专题调研;制订一个目标责任书;建立一套档案;记好一本民情日记;上好一次党课),“三个一”活动(即每人提一条批评意见,每人出一个发展主意,每人推一个建设项目),落实“五个一”建设的要求,目前,全乡的帮村干部己深入挂钩村了解了村情、经济发展、党员干部队伍状况,分析了所帮村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对所帮村存在的问题按群众的呼声进行排队,理清发展思路,制定帮扶措施。经帮村干部与村党支部认真梳理,全乡群众需要解决的问题有45个,急需解决的问题的16个,结对的两个党支部己研究制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措施16条,首先解决群众急需解决的问题。乡党委同时制定了帮村干部的管理制度,与帮村机关支部签订帮扶目标责任书,明确机关支部、帮村干部和所帮村党支部的工作职责。在“三个一”活动中,全乡各村党支部要按“三个一”活动的要求,组织召开党员、干部及群众大会,开展好这项“问计于民”的活动,将收集到的意见、建议进行归纳、梳理,装订成《“三个一”活动成果册》,使之成为群众的智慧库、干部的镜子和为人民服务的项目库,全乡共提出批评意见32条,出发展主意153个,推发展项目165个。

二、建一个协会,落实“双培双带双新”和“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活动

我乡是马铃薯大乡,实施好“云岭先峰”工程,就是要把开展“云岭先峰”工程与发展支柱产业结合起来,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我乡实施好“云岭先峰”工程具有一定的条件。一是马铃薯支柱产业培育了一大批种植大户、营销大户。目前,全乡有年营销马铃薯100吨以上的营销大户150户,种植马铃薯10亩至20亩的3000多户。2003年,全乡种植4.8万亩马铃薯,产马铃薯13.5吨。二是在这些大户中,党员比例较大,思想基础较好,这些党员带领贫困党员和贫困群众共同致富的愿望和群众想致富的愿望都非常强烈。

协会对xx乡4.8万亩马铃薯实行“七统一”,即统一计划、统一种子肥料、统一栽植、统一生产、统一包装、统一品牌、统一销售,创出了规模效益,共生产无公害马铃薯11万吨,多增收780万元。原本对协会持怀疑态度的农民改变了看法,争着要入会。他们看准了营销协会组织纪律性强,营销网络遍布全国各地,覆盖面大,能盘活经济,靠得住,加入营销协会,为协会增添了新的活力。各村在协会的带动下,按照区位优势,分别种植具有本村特色的产品,如在王家山、凉水、者米三个村开发小春马铃薯和晚秋马铃薯,其他村在种薯和商品薯种植上下功夫,大力发展产量高、薯形好的合作88号和会—2号马铃薯。今年全乡共种植小春马铃薯3000亩,大春马铃薯45000亩。

目前我站建立了xx乡马铃薯经销协会,,全乡3万吨脱毒马铃薯种薯大部分是通过协会销到外地去的。达到了党委政府、协会、群众三满意。

三、以“龙头”为载体,深入开展“双培、双带”活动。

我站在“双培、双带”活动中,以马铃薯为重点,以协会为龙头,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具体做法是:一是以xx乡马铃薯经销协会为龙头,在政策上、法律上、服务上给予支持,使其发展壮大,要求他们多接纳贫困党员作为会员并加以扶持,带动党员致富,同时积极发动具备条件的协会会员入党,条件成熟时,在协会成立党支部。二是进一步加大农产品营销协会的发展,各村都结合自身的产业优势成立农产品营销协会,推荐一些能力较强的党员致富带头人担任协会会长和副会长,吸收有能力的党员和部份致富带头人加入协会,让党员帮助致富能手向党组织靠扰,让致富带头人传授党员致富的门路和技巧,从而达到壮大了党组织的力量,又实现共同致富的目的。

四、搞一个典型,落实“六比六看”活动

围绕“五好”目标,以争创“群众满意站所”为重点,以“党员示范岗”为突破口,认真开展了“六比六看”活动,通过党员示范岗和“比、看”活动,达到了“亮身份,比实绩,树形象”的目的,进一步强化了党员干部的宗旨意识、服务意识。

为认真实施好“云岭先峰”工程,经过认真研究,按照“四个一”的标准结对帮扶了5名贫困户,即结一个对子、出一个点子、找一条路子、办一件实事。为贫困党员和贫困,解决实实在在的困难。通过实施云岭先锋工程,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居住环境进一步改善,人的精神感面貌发生很大变化,马铃薯产业有了新发展。

创建文明单位活动是创建文明社会的基础性工作,是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重要内容,是推进服务“三农”工作全面开展,提高服务效能和水平的有效载体。为此,我站上下高度重视文明单位创建工作,创建工作成效显著:组织领导有力,出台《创建文明单位活动实施方案》,成立领导小组;全站职工团结协作,廉洁奉公,坚持理论学习,坚持民主生活会制度;团组织活跃,精神文明建设摆上议事日程,学习型单位创建活动有序开展,党团活动丰富多彩;服务业务成绩突出,开展了农用物资、马铃薯产业的市场营销等工作做到产、供、销一条龙服务,积极配合乡、村有关部门文明创建达10余次,与14个村、马铃薯销售大户建立联系制度,建立综合便民服务部室,在各村设立便民服务点;监督考核有序,对职工实施岗位目标考核量化考核,中职进行每年竞争评聘,实行职称可上可下,每月扣出200元做为绩效工资,统一考核后再发。考核评定并通报一次,形成行风监督员定期监督评议制度;软硬件环境逐步改善,办公设备逐步到位,政务公开栏、服务卡等便民措施也在逐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也逐步健全,建立了电脑使用、票据管理、物姿登记管理制度,推行首问负责制,思想道德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成立工会会员之家,观看了各类报告会、讲座、警示教育,组织参加各种文体比赛,不断提高队伍素质。

2005年创建文明单位活动要继续抓好以下几方面:

组织领导和发挥党团组织作用方面:切实落实《创建文明单位活动实施方案》,以“优质服务,优良秩序,优美环境,当好人民满意公仆”作为创建主题,加强组织领导,细分创建任务并落实到各个人具体负责,完善创建台帐,扎实有效的推进创建活动。要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制订年度工作计划和学习计划,建立政治学习日制度,每半年做好总结;继续坚持每月一次的民主生活会制度,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加强民主监督;继续狠抓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层层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开展各种党团活动,全站掀起学习创新的热潮,广泛开展“青年文明号”创建,大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青年志愿者活动,加强“青年之窗”宣传专栏和团讯等宣传阵地的建设。

职能履行方面:要根据xx实际,结合服务重点和群众反映的热难点,开展农用物资市场综合整治、毒鼠强整治、各项试验示范的数据整理、各项技术的培训专题。要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创新管理方式,继续探索完善责任人按照职称分级管理,建立马铃薯商品和种薯基地,建立职工亮相栏,完善便民服务室、服务点的工作。要继续配合乡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创建工作。

农技推广站范文篇4

1兵团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兵团各级政府的大力投入和支持,兵团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仍存在体系不健全,机构不完善,保障不足,农技队伍不稳定等问题。兵团农技推广站体系建设进展不平衡,公益性职能发挥不足:兵团各团场以农业为支撑,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很多团级农业技术推广站的资金来源有限,投入不足,农机推广站的建设进展很不平衡,难以发挥应有的公益性职能。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是国家设立的公益性服务组织,能有效促进农业科技进步的发展,是实现“科教兴农”的重要环节。目前,兵团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已初见成效,但是师团农技推广站的建设进展很不平衡,特别是团农技推广站的整体建设步伐缓慢,环境建设落后、人员队伍不稳、职责任务不明确、管理体制不顺等问题突出,这已成为制约农业科技推广的一大瓶颈。1)基础设施建设标准不一。由于推广站成立时间的早晚及机构改革的不同,师团农技推广站的机构设置及基础条件发展很不平衡。各师级农业技术推广站虽然有固定的办公场所,配有与人员配套的办公设施设备,但由于人员配置差异,办公业务用房、培训教室、硬件设施、交通工具、试验田建设参差不齐。团级农技推广站建设由于资金来源有限,现有的大部分团农技推广站业务用房建设标准低,仪器设备陈旧。2)人员配置不均衡。人员配置不均衡主要表现在人员数量构成和学历方面。从人员数量构成看,师级农业技术推广站共有推广人员没有达到编制数量。团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也在数量上没有达到要求。因此这农业技术人员上来说应该达到数量的要求。从学历上看,团级农技推广站与兵团、师级相比相差甚大,低学历层次的人数所占比例过大,专业知识与技能不足,影响推广效率。

2搞好兵团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充分实现公益性职能

2.1抓落实促推广。农业技术推广涉及面广,投入量大,难以通过市场调节配置技术资源,需要政府履行好公益性职责,发挥主导作用。加快兵团农业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步伐,政府应做好兵团农技推广站及相关科研院所的基础设施建设、机构建设和人员配置工作,健全和完善兵团农技推广体系,尤其是加快团级农技推广站的基础设施建设。配置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相适应的设施设备,整合不必要的机构,划清各农技推广机构的权属关系,以便提高农技服务效率,做到各农技推广机构的平衡发展。同时,政府应该积极引进先进的农业科技人员,并鼓励其深入到基层进行技术试验和实地锻炼,通过实实在在的技术示范带动周围农牧团场的农业发展,积极创建“科技示范连”。同时,也奠定了农业技术推广的基础性和保障性作用。2.2提升农业技术者的素质。对于聘用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应保障其农业知识水平的专业性以及科学理论的全面性,确保其在上岗前能接受农业技能专业培训,这样才能够更好地解答农户的疑惑,满足农民的切实需求。目前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并非单纯理论上的讲解,还应根据农民的切实需求以及对农业发展上的疑惑,面对面进行解答,让农民真正了解到农业技术推广为自己带来的利益。当地政府需提升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职业素养,并纳入专业人才,保证推广工作顺利开展。2.3多元化推广与加大资金投入。加大兵团团场推广工作大多由派遣推广人员下乡到户的方式来完成。在推广渠道方面可实施多元化及创新化,例如,深入田间地头现场示范新技术的优势;利用手机等载体展开针对性推广,可将当地农民分为养殖类、果蔬种植类、粮食种植类等,通过定向发送信息的形式推广相应的专业性农业技术;可逐渐降低对广播、报刊等传统推广形式的依赖性,成立推广小组,在调查农民切实需求的前提下,安排更具针对性的推广项目;还可设计宣传资料及海报,加大对农业技术推广的优势宣传。另外要求相关部门加大对农业推广的资金投入。

3结束语

总之,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在兵团团场农业发展中处于重要位置,通过新技术的应用,能够提升农业效率及职工的收入。目前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方面存在着一定问题,当地有关部门重视对农业技术推广方面的经济及人才投入,不断完善当地农业经济结构,提升农民对农业新技术的接受及应用程度,让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对当地农业的发展切实作出贡献。作者简介:苏生伟,1969年生,石河子农学院大专植物保护专业,农艺师,新疆第六师芳草湖农场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研究方向:农业技术指导。

参考文献

[1]周彦,王迎春,赵鲜.健全农技推广体系的方法探讨[J].农民致富之友,2016(08):195.

农技推广站范文篇5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形成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村经营体制经历了深刻变革,这使得不同历史时期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历程。这一发展过程大致分为以下五个时期。

1.推广体系探索形成阶段(1951—1960年)

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生产的恢复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推动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立。1951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互助合作的决议》规定:“每个县至少有一至两个农事试验性质的国营农场,一方面用于改进农业技术和使用新式农具,另一方面按可能的条件给互助组和合作社以技术上的援助和指导。”按照该决议,国家率先在东北、华北地区试办农业技术推广站,开始进行农业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指导。1953年,农业部颁布了《农业技术推广方案》,要求各级政府设立专业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并配备专职人员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工作。1954年,农业部正式颁布《农业技术推广站工作条例》,对推广工作的性质、任务等做出了具体的规定。1955年,农业部又颁布了《关于农业技术推广站工作的指示》,要求应在县以下的行政区划设立农业技术推广站,综合推广站的主要业务包括:耕作技术、作物良种、病虫害防治、土壤肥料、新式农具、灌溉排涝、水土保持、畜牧兽医和会计辅导等。到20世纪50年代末,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中央、省、县、乡四级农业技术推广网络。

2.推广体系低谷徘徊阶段(1961—1977年)

这一时期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先后遭受了两次重大冲击。第一次冲击是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国家由于严重的经济困难,被迫实行机构精简。1959年,全国农业技术推广站被精简了1/3,人员减少了2/3,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基本解散。1962年,国民经济实行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再次受到重视。1962年12月,农业部下发了《关于充实农技推广站,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指示》,对农技站的任务、工作方法、人员配备、生活待遇、奖励制度等再次做出了明确规定。各地根据这一指示对农技推广站进行了整顿和充实,推广体系得到了恢复和加强。推广体系遭受的第二次冲击是在“”期间。大部分推广机构被撤销,农技员被下放到农村插队。但是,农业生产需要科学技术,广大农民迫切需要技术指导。在这种形势下,一些地区开始自发探索农技推广组织,聘请农技员进行指导。例如,1969年,湖南省华荣县创办了县办农科所、公社办农科站、生产大队办农科队、生产队办农科小组的“四级农业科学实验网”,并被迅速推广到全国。1974年开始,各地逐步建立健全“四级农科网”,通过专业农技员广泛开展群众性科学实验活动,运用试验、示范、宣传等方式进行农技推广[1]。到1975年,全国“四级农科网”已达到1100万人。

3.推广体系恢复发展阶段(1978年至20世纪80年代末)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这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也是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发展历程的重大转折点。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和的解体,“四级农科网”也相应解体,“五级一员一户”的农技推广体系(即在中央、省、市、县、乡设立推广机构,村设农民技术员和科技示范户)随之逐步建立。1979年,农业部在全国29个省开始试点由国家和县共同投资的县级农技推广体系中心,整合种植业各专业站,初步实现了推广资源由分散向综合转变。1982年,农业部成立了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总站。1983年,农业部颁发了《农业技术推广条例(试行)》,对农技推广的机构、任务、编制、队伍、经费和奖惩等做出了具体规定。1984年农业部又颁布了《农业技术承包责任制试行条例》,进一步扩大了农技推广服务的范围,用以调动农技员的工作积极性。1989年,国务院了《关于依靠科技进步振兴农业,加强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工作的决定》,提出了农技推广部门要实行“技物结合”的原则,大力加强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建立健全各种形式的农技推广服务组织,进一步稳定和发展农村科技队伍[2]。至此,我国逐步形成了国家农技推广体系与群众性农村科普组织和农民专业合作技术服务组织相结合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3]。

4.推广体系巩固提升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至20世纪末)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农业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为了巩固和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1991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通知》,明确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方向,强调应当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第一线服务,把乡级技术推广机构定为国家在基层的事业单位,其编制名额和所需的经费,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需要和财力自行解决。1992年,农业部、人事部联合颁发了《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人员编制标准》,明确乡(镇)要建立农技、畜牧兽医、农机、水产、经管五站,实行农技员“三定”(定岗、定编、定员)工作。这一标准成为稳定充实乡镇推广队伍的政策依据。1993年7月,《农业技术推广法》正式颁布,这标志着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开始走向法制轨道。1998年,农业部成立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领导小组,统筹协调种植业、畜牧兽医、农机化、水产和农村经营管理五个系统的建设。到2000年底,共有24个省(区、市)的人大常委会颁布了《〈农业技术推广法〉实施办法》,依法管理推广事业的局面在全国初步形成。

5.推广体系改革创新阶段(进入21世纪以来)

进入新世纪,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计划经济特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的发展目标逐渐不相协调,国家对农技推广体系进行了重大改革。2001年,国务院了《农业科技发展纲要(2001—2010年)》,提出积极稳妥推进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大力调动农民、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农业技术推广,逐步形成国家扶持和市场引导相结合、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2002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02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中指出:“继续推进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改革,逐步建立起分别承担经营性服务和公益性服务职能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2003年中央一号文件又进一步提出深化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改革,加快形成国家农业推广机构和其他所有制推广组织共同发展、优势互补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此外,农业部、科技部和财政部还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试点工作的意见》,提出逐步将国家农技推广机构承担的经营性服务分离出去,按市场化方式运行。在推广机构的设置上,提出了建立区域站的思路,将相近行业的推广机构适当合并成综合的农技推广区域站。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试点工作全面开展。2004—2006年中央1号文件,都对农业技术推广改革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2008年10月12日,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做出了战略安排,要求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创新管理体制,提高人员素质。2011年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加快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积极培育多元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

二、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特点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属于行政型一类,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具有执法和行政管理、中介服务、经营性服务及公益性服务四项职能。在纵向层次上,形成了国家、省、地、县、县级以下五个层次,各级推广机构有各自的职能分工,上下级之间的联系具备行政指导和业务指导两条主线,信息的传递是自上而下的单向传输方式。在横向职能上,按照专业分设了畜牧兽医站、水产技术推广站、农机化技术推广站、农业经营管理站和限于种植技术的农业技术推广站五个相互独立的体系。以种植业技术推广体系为例,其推广体系组织结构如下图所示。在长期的发展中,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逐步形成了以下几个特点:(1)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由政府农业行政部门主管,推广机构与农业行政管理部门一一对应。政府负责制定农业推广政策,对国家推广机构的人、财、物进行管理,并直接负责农业推广项目的计划和实施。国家财政是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主要经费来源。(2)组织管理具有“双重性”,各级农技推广部门一方面服从农业行政部门的直接领导,同时又接受上级推广机构的业务指导。(3)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按照专业划分成畜牧兽医站、水产技术推广站、农机化技术推广站、农业经营管理站和限于种植技术的农业技术推广站五个体系,以各专业为基础,分别开展各自的推广工作。(4)农业科研、农业教育和农业技术推广归政府不同部门管理,相互独立,通过政府的协调和组织,分别承担农业科研和推广项目。这些特点使得我国以政府农业部门为基础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在推广应用农业新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主力军作用[4]。但这种推广体系自上而下,组织管理“双重性”以及各部门之间分散独立等特点也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出现了如下几个方面的突出问题:(1)推广体系职能定位不清。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设置不顺,中央各部门间矛盾多,关系协调困难,宏观管理薄弱。公益性技术推广、执法监督管理、经营性服务混为一体。(2)各地区推广机构的隶属关系比较混乱,农技员经常忙于“催粮、催款”、计划生育、民事纠纷等行政事务,难以顾及推广工作。(3)农业技术推广经费短缺、基础设施薄弱。推广投资强度低,投资机制不健全,资源供给渠道单一、狭窄。(4)农技推广内容狭窄、覆盖面小,为农民提供产前生产计划制订、经营决策咨询、产后加工和销售指导等服务工作相对较少。(5)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年龄结构失调、专业结构失调、数量分布失调[5]。推广人员长期缺少参加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教育方面的培训,知识老化,整体素质不高[6]。

三、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改革方向

农技推广站范文篇6

一、美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背景及历史沿革

(一)农业科技推广的全球背景农业科技推广隶属于农业推广的一种,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它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把农业科技的供给与需求连接起来。全球农业推广体系可分为五大类:1.以政府农业部为基础的农业推广体系。这类推广体系的特征是,推广体系隶属政府农业部门的直接领导,农业部下属的推广局和推广站(中心)负责组织、管理和实施全国的农业推广工作,如我国的农业推广体系。2.以大学为基础的农业推广体系。这类推广体系的典型代表是美国,其特点是农业教育、科研、推广三位一体,大学建立农业推广站(中心),大学的推广部门负责组织、管理和实施基层推广工作。一些曾接受过美国援助的国家,如菲律宾、印度等也采用了这种推广体系。3.附属性的农业推广体系。4.非政府性质的推广体系。如英国、法国等的一些农药、化肥、种子生产企业为推销产品而成立的推销部。5.其他形式。

(二)美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历史沿革

美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建立,是与赠地大学教育体系的建立密不可分的。19世纪中叶,几乎85%的美国人都住在农场或小城镇和乡村,农业是当时的主要产业。当时美国的教育机构效法欧洲大学的做法,侧重于文科,科学教育不受重视。为了推进农业科学、自然科学等知识的传播,1857年莫瑞尔议员在国会提出了赠地法案的第一个版本,但被布坎南总统否决;1861年,法案修改之后,被林肯总统采纳。法案的基本内容为:以每位众议员和参议员30,000英亩的比率将联邦政府拥有的土地赠与一些州和领地。作为得到联邦赠与土地的一个条件,该法案要求这些州和领地建立赠地教育机构,出资维持其运转,并为这些机构提供房舍。随后出台的莫瑞尔第二法案、哈奇法案和史密斯—莱沃法案基,以及其他有关法律,对赠地大学教育体系的构筑起到了不断完善的效果。在以上的这些法案中,赠地大学的构想不断完善,建立了各州的农业实验站;规定美国农业部在赠地大学建立农业推广站;还建立了包括全美3000多个县的合作推广办公室网络,将农学、家政学以及相关学科发展所带来的收益推广到全国。从此之后,美国逐渐建立了自己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其特点是:以赠地大学为依托,由联邦、州、地方的农业部门为指导,教育、科研、推广有机结合的“三位一体”的推广模式。

二、美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基本情况

(一)推广机构美国农业科技推广机构由联邦农业推广局、州农业推广站和郡农业推广站三个层次组成,统称为合作推广体系。1.联邦农业推广局联邦农业部是农业推广的管理机构,设置农业推广局,负责管理、协调全国农业推广工作。推广局的主要任务是确保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一个有效的农业推广体系,并以先进的知识、良好的教育和实际的项目满足农民的需要,从而体现联邦政府的利益和政策。2洲农业推广站美国各州都设有州立大学,在州立大学(一般是赠地大学)农学院下设立农业推广站,站长由农学院院长兼任。农学院既负责农业教育、科研,又要负责全州的农业推广工作,从而把农业教育、科研和推广三者紧密联系在一起。推广人员由农学院各系、各学科教授组成,教授们根据各自的专业特长参与到相关的项目组,具体负责制订推广计划,设计推广方案,实施推广项目。目前,全美60个州有农业推广站,覆盖了全美50个州(个别州不止一个农业推广站)。3.郡农业推广站郡推广站是州推广站的派出机构,推广人员由州推广站雇用,其中绝大多数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推广员的大部分时间是访问农场、农户,诊断农场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农民寻找解决办法,向农民提供信息、咨询服务,解决有关农业科技推广方面的问题。如明尼苏达州有87个郡,每个郡各有一个农业推广站,推广人员均由州立大学即明尼苏达大学派出,经费则由联邦、州、地方政府共同承担。

(二)推广内容1.农业科技服务这是美国农业技术推广的基础和重心,通过举办农业科技讲座和短期培训班,以及提供经济技术咨询等,向农场主传播最新农业科技成果,服务活动主要针对农村成年男子而开展。通过科技服务帮助农户利用现代化的生产技术和企业经营管理知识,有效地从事农业生产,确保农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效率,不断开发新的农产品。2.家政服务这是为农村妇女开展的农业推广活动,主要目标是通过家庭示范和家务咨询等帮助农村妇女学习有关料理家务、饮食营养、服饰衣着、美化环境等方面的知识,改善农民家庭生活条件,提高生活水平。3.“四健”青年服务这是为农村青少年开展的推广服务活动。“四健”(脑健、手健、心健、身健)青年服务是通过组织20岁以下的农村男女青年学习农业知识,给他们提供参加社会生产活动的机会,培养他们对农业生产经营的兴趣,增长实践知识,发展实用技能,成为全面发展的新型农民。4.自然资源和农村地区开发这方面服务主要是指导农民合理规划、利用土地,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搞好资源综合利用,减少农村化肥用量,防止水资源的污染,开发社区经济和人力资源。

(三)推广途径美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宗旨

是为农民和消费者服务,从农民的利益和全社会的效益出发,以为农民和消费者提供信息为主,常用的推广途径有:1.农业推广会一般以农业行业划分,例如花卉、蔬菜、果树和苗木等。例如蔬菜推广会议,内容从选种,田间实验结果,病虫害的综合治理,农药的安全使用与管理,直到市场与价格,以及劳工问题和法规等。农业推广会议有的是全州的,有的是跨州的,也有一些是区域性的。2.农业推广现场会现场会一般安排在傍晚时间,不占用生产时间,通过实地操作与指导,给农民和种植者提供另一个获取农业技术信息和知识的机会。3.利用郡会郡会如同中国的庙会,这是农业推广的好机会,可以把大学和农业实验站的研究成果,新品种的田间实验结果,防治病虫害的途径,环境保护常识以及农业安全等技术与信息,在很显眼的位置,展示给农民和消费者。4.其它推广途径利用电视与广播、录像带、CD光盘、报刊文摘、简报和小册子,将信息和知识传递给农民和消费者。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在美国被广泛应用于农业推广中,尤其是计算机网络的普及,远程教育、电子邮件、互联网资讯等方式有效运用,使得科技知识的普及和推广更为快捷和方便。在农业推广过程中,赠地大学推广中心与农协会、政府和州的其他部门如农业局、环保局、公共健康局、水土保持委员会、行业协会、私营企业等都有广泛的合作,有许多推广教育项目是与这些部门和机构联合主办的。

(四)推广经费来源及使用美国农业推广的资金,主要由联邦、州和县的财政提供。在国会农业立法中规定,各州应提供与联邦赠款数额相等的资金用于该州的农业推广,这就从法律上保障了农业推广所需资金。另外还有社会上各种私有基金会、工商企业和农场的捐款,以及农业部推广教育基金和广大自愿者的服务。

三、我国农业科技推广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一)背景与意义我国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由建国后开始建立,主要依托各级农业政府,在70年代普遍建立了至乡镇一级的推广机构。但随着我国步入市场经济,传统的科技推广模式渐渐失去活力。此外,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将面临农产品全球化竞争,绿色壁垒和技术壁垒将极大地限制我国农产品的出口。农业科技推广的效率高低,将会影响到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并直接与广大农民的收益联系起来。在当前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科技需求多样化的形势下,完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立农技科技供给与农户之间需求的沟通机制,促进科技供给与需求均衡发展,是提高科技供给有效性,发挥科技对农业增长的乘数效应的必然要求。

(二)我国目前农业科技推广存在的主要问题1.机构设置过多过细,管理体制不顺目前,我国县乡一级的农技推广机构大都是按行业设置的,在乡镇设有农技站、农机站、畜牧站、水利站、水产站等,在县级则分别归口农业、农机、畜牧、水利、水产等部门管理。这种按行业、过多过细的机构设置,由于相互间难以协调和配合,通常是铁路警察各管一段,很难为农业增产、农业增效提供综合、配套和全面的技术服务。从管理体制看,目前的乡镇农技推广站,除了极少部分仍作为县直有关部门的派出机构实行“条条”管理外,绝大部分已实行“块块”管理,人、财、物权均下放到乡镇政府管理,县乡推广机构间的有机联系被人为分割,影响到农技推广工作的开展。2.人员配备不合理,知识断层和知识老化严重主要表现在:一是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偏低。目前,县乡两级的农技推广队伍中,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只占一半左右,非专业技术人员过多已经严重影响到农技推广作用的发挥。而且,这一问题还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二是技术人员的专业结构不合理,知识断层和知识老化问题突出。据调查,目前全国县乡两级农技推广人员中,农业生产急需的水产养殖、经济作物、园艺等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均不到4%,难以为畜牧水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等发展提供技术咨询和服务。3.政府推广投入偏低,业务经费严重不足财政投入是农技推广经费的主要来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农技推广投入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平均只有0.2%,大大低于发达国家1%和发展中国家0.5%左右的水平,农业科技推广投入不足的问题相当突出。表现在:一是农技推广人员的收入偏低。二是业务经费严重不足。严重影响到农技人员开展农技推广的积极性,制约着农技推广工作的开展。4.推广方式落后,推广效率需要进一步提高一是基层农业科技推广部门的推广动力明显不足。只是按照上级的要求,满足于完成任务和应付检查。二是农民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农民是市场竞争的主体,也是农业技术的最终需求者。自上而下的推广方式,常常会出现政府推广技术与农民需求技术错位的问题,即政府推广的可能不是农民真正需要的,这就会直接影响到农技推广的效果。

四、美国农业科技推广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一)推广机构的改革进一步加强教育—推广、科研—推广之间的联系,建立科研、教育、推广三者统一管理机制,提高农业农技推广率和增加农业技术在农业增长中的比重。我国建立的是以农业部为基础的农业推广体系,这种上级对下级的推广机构仅行使业务指导,推广体系分散,科研、教育、推广各成一体,同时推广人员素质低,推广效率低,使先进的科学技术很难迅速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不但大学的研究成果和信息传递给用户更为困难,而且推广人员也失去了许多了解最新研究成果的机会。同样,农校里的学生也很少有从推广人员那里了解现实情况的机会。通过授予农业大学和科研机构一定的推广职能,利用他们的科研与教学优势,能够更有效地连接科研成果与实际需要,使得最新的成果能够更快地传递到农户手中。我国拥有70余所农业院校,各省市地区还有自己的农业科研院所,科研实力比较雄厚,如果能够授予他们部分推广的职责,以及充足的经费,他们完全能够成为农业推广工作中的中坚力量。此外,我国县乡一级的农业推广机构设置过多过细,导致工作重叠交叉,效率低下。如能将农技站、林技站、农机站、畜牧站、水产站等农业科技推广部门合并为农业科技推广中心,统一使用经费与人员,垂直管理,推广中心的人员可由农林院校、科研机构的教授及研究人员兼任,这样,有助于提高推广效率,减少人员的浪费。此外,统一使用经费与垂直管理的办法,也有助于改变目前推广人员人、财、物权下放到乡镇政府而造成的“线断网破人散”的局面。

(二)提高农业科技推广经费投少、美国农业发展证明,农业推广工作是农业发展的桥梁和纽带。推广工作就是把知识和科技传播给农民,使之转化为生产力。近年来,美国在农产品大量过剩、农产品销售难的情况下,确保了推广所需的经费,确保了推广人员的待遇,促进了推广手段的现代化建设。我国农业推广部门经费严重不足,办公手段落后,推广人员待遇偏低。目前,市(地、州)、县正在进行机构改革,“脱钩”、“转制”呼声很高,推广队伍士气不高,推广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为此,农业部门一方面应积极向有关部门呼吁,力保各级推广部门在机构改革中不受冲击或削弱;另一方面要按照《农业法》、《农业技术推广法》的要求,努力争取资金,加大农技推广资金投入,逐步实现推广手段的现代化,改善和提高推广体系内工作人员的待遇。应学习和借鉴美国的经验,参照国土、工商、税收等部门的做法,将基层推广人员纳入国家公务员系列管理。各级政府要为农技推广工作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提高其社会地位,鼓励推广人员科技创新、服务创新,围绕农业、农村、农民及农村经济发展拓宽服务领域,开展全方位的社会化服务。要对推广工作成效突出者予以重奖。激励基层推广人员深入农业第一线,稳住人心,保住队伍,促进全国农业推广体系的健康发展,促进农业生产率和效益的提高。

(三)不断拓宽推广领域,改进推广方式

我国农业推广机构过去偏重于提供农业生产中的科学技术服务,现在农民要发展商品经济、进入市场,不但要求产中的技术服务,还需要产前的农业科技信息、农用物资,产后的农产品储藏、保鲜、运销、加工等社会化系列服务;我国农村现在农业科技水平很低,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是文化层次较低的农村妇女;农村住宅结构布局不够合理;农村自然资源得不到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农村青年学习环境差、缺乏学习兴趣,轻农思想严重。针对这些农村社会经济问题,农业推广部门需采用多种手段如广播、电影、宣传手册等拓宽推广领域。在不断以示范、教育为主推广农业科学技术的同时,加强农村妇女、农村青年农业科技知识培训,开展农村家政服务,教育、引导农民合理规划、利用土地,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搞好资源的综合利用。我国的农业推广手段还十分落后,有些地方还仅仅停留在几块教学板和宣传单上,其推广难度大、效果差。因此应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工具,在较发达地区,采用多媒体技术、网络、远程教育,配合传统的广播、电视、杂志、报纸等大众媒体,形成形式多样、种类丰富、立体交叉的农业推广架构。其次,还应借鉴美国的推广建议委员会形式,定期了解农民推广需求与问题,由农业专家作出答复。

农技推广站范文篇7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建立松嫩、三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决定》精神,切实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理顺管理机制,创新推广方式,充分调动农技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公益性职能,扎实开展技术服务,围绕现代农业发展,推进“六化”目标实现,提高发展现代农业的支撑能力。

二、基本原则

坚持大胆探索、先优先试的原则;坚持专业对口,精干高效的原则;坚持机构设置合理,人员编制齐全,科学管理有关财权和人员使用权,优化调整队伍结构的原则,坚持合理配置农业技术推广资源,有效履行公益性职能的原则。

三、主要目标

进一步强化公益性推广机构的能力建设与条件建设力度,通过明确职能、理顺体制、优化布局、调整人员、创新机制等一系列建设,逐步建立以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为主导,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指导站为基础,村级服务室为辐射,吸纳专业种植大户为补充,农业科研院校等单位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广泛参与、分工协作、服务到位、充满活力的多元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力争用五年时间,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服务农业生产的利益补偿机制和调动广大农业科技人员积极性的激励机制。

四、主要任务

(一)建立健全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为正科级单位,设1名正科级主任,2名副科级副主任,内设水稻站、经作站、植保站、推广站、土肥站、环保站、测报站、办公室、财务室、化验室和站务管理站。将乡(镇)专业农业技术人员的业务工作从乡(镇)农业服务中心由分离出来,独立设置,恢复农业技术推广站,为股级单位,人、财、物三权上收,由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归口管理,专职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核定全市农技推广人员编制总数为55名,其中市农业技术推广口心35名,驻乡(镇)推广站20名。在全市8个乡(镇)建立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驻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广站,确保全市每个乡(镇)至少有1名大专以上学历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试验、示范、推广、科技培训、技术指导,实现农业技术推广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驻乡(镇)推广站的人员具体核定为:八面通镇、镇、河西乡、兴源镇事业编制各3名,镇、乡、镇、共和乡事业编制各2名。对市、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财政供养人员按编制定人员,实行财政支付。按照人员招聘制度,坚持公开、平等、公正的原则,选用有技术服务专长的农技人员充实到主干线,非专业人员不得进入。通过层层遴选,配备本专业的、有多年从事农技推广工作的技术指导员20名,不足人员将从农业大专院校毕业生中逐年补充。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有2——3名专业技术推广人员,有独立的办公场所,配备微机、电话等办公设施,业务由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统一指导。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的专业技术人员的调配使用权考评考核、职级晋升等,由市农业局、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和各乡(镇)共同负责,并充分听取所服务区域农民群众的意见。

(二)进一步明确农技推广公益性职能

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承担的公益性职能主要是关键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年不低于15项,推广项目不低于10项,推广项目积累计达到400万亩次以上,增产10%以上;农作物病虫害及农业灾害的监测、预报、防治和处置;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安全检测、监测和强制性检验;农业资源、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投入品使用监测;农业信息和培训教育等。制定完善农技推广责任制度,明确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乡(镇)农技推广站、首席农技推广专家、农技指导员和技术员的责任,通过定期培训、现场指导、专家大院、农技110等形式,开展技术指导、试验示范、病虫害防治、灾情防治等项服务工作,提高农业生产科技含量和科技贡献率。

(三)加速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建设农业科研院校——农技推广专家——技术指导员——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科技示范户(土地规模流转大户)——农民“多位一体”的新型推广模式,以农业科研院校为依托,以市级农技推广专家为龙头,市乡农技人员为骨干,以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牵动,以科技示范户(土地规模流转大户)为辐射,以农民为基础多级联动的新型农技推广队伍体系。选任农技推广专家10人以上,市乡技术指导员51人,科技示范户1000个,辐射引带农民标准化生产。充分发挥农业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科技力量强的优势,加强院市共建,积报探索科技大集、科技示范场、科技园区、技术承包等推广形式,通过“三直接”(即科技人员“直接到户”、科技成果“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等办法,提高农业技术推广的服务水平。严格实行专家负责制度、技术指导员包村联户制度、科技示范户辐射引带制度,形成广泛参与、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式”农技推广体制,逐步构建起以相互补充和互惠互利为主,国家扶持推进为辅的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发展模式。

(四)探索建立农业科技人员开展农业技术服务的利益分配机制

充分调动广大农业科技人员、农产品加工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各方面的积极性,鼓励农技人员与和平粮油、凯飞食品、恒利食品等农产品企业及稻米协会、凌河源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康天源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进行合作,农技人员在农产品加工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的基地建设方面提供技术指导和培训服务,或者以技术入股,参与龙头企业或合作组织利益分成,一方面提高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基地生产建设水平,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农产品质量,提高龙头企业和基地农户生产效益;另一方面农技人员获得一定收益,增强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去。每名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至少要联系1个龙头企业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充分发挥联系农民和龙头企业的桥梁纽带作用。

(五)积极探索完善农业科技人员聘用机制

制定《市农技人员骋用上岗实施方案》,建立农技人员竞争流动上岗机制,对全员实行三年一骋(国家和省对聘期另有规定的按上级规定执行),逐步建立起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转变,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的人事管理新机制。制定《市农技推广人员职业资格准入制度管理办法》,充分利用乡(镇)现有技术人员资源,坚持公开、平等、公正的原则,实行考试与考评相结合,竞争上岗、择优聘用。参加竞争上岗的在编人员应具备竞聘岗位相应专业学历或取得国家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聘用在编在岗农技推广人员和农技推广机构的编外人员。

(六)探索村级农业科技服务室和村级农民科技示范户队伍建设的方式方法

强化以物化服务为主,兼承技术推广桥梁作用的村级科技服务室建设,作为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延伸,强化服务。全市每个村选聘1名编外农业技术推广员,每个屯选出2个科技示范户。乡、村给予科技示范户优先承包集体机动地、优先享受农机补贴等相关扶持政策。每个村对科技示范户可提供10亩左右的科技示范推广田,按当地承包价格的80%计算,村级服务室以民办为主,接受市、乡(镇)业务部门技术指导,在生产关键季节,采取进室坐诊服务,提供技术支持、并可为农民提供农资供应服务,通过技物结合,以物化服务收入解决科技室费用。支持成立农业科技服务协会,建档管理,实行跟踪服务。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要积极吸纳村级农业技术推广员和科技示范户为基地成员,优先收购生产的农产品,可将村级农业技术推广员和科技示范户作为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的科技示范田,为其筛选符合要求的专用优良品种和专项生产技术。

(七)积极探索实践、总结完善基层农业科技人员待遇政策

在核定的编制内,根据区域产业特点和改造公益性职能的需要,科学设定技术岗位,实行岗位目标责任制。制定《农技推广工作考评制度》,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实行年度考评和任期考评制度,并逐步完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积极探索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乡(镇)政府和服务对象共同对一线农业技术人员考核的新机制,制定目标管理考评细则,由市农业局成立考评小组,通过调阅工作日志,向所服务乡村领导、科技示范户,部分农民代表等服务对象发放服务评议卡等措施进行年终评比;由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采取日常抽查、业务知识考试、半年考察等方式,对农技人员履职情况和绩效等进行综合考评,并把考核结果和晋职晋级,续聘和继续教育等挂钩。改革分配制度,将农技人员的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挂钩,按岗定酬,以绩付酬,变“养人”为“养事”。完善农技人员定期培训制度,由市农业局和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分层级制定培训规划,完成技术培训和知识更新,提高服务能力。进一步完善农技人员技术职务评聘制度,促进整体素质的提高。

五、具体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在省改革试验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成立田市长为组长、主管农业副市长为副组长,市委组织部、市农业局、市发展和改革局、市财政局、市监察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部门和各乡(镇)为成员单位的市农业技术推广体制改革领导小组,负责协调、指导、有效推动全市农业技术推广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农业局,负责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改革日常工作。

(二)加大投入力度

保证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制的财政投入,包括人员经费和工作经费,市财政每年拨付给示范乡(镇)试点经费8万元,并纳入财政预算。市发展和改革局要将农业技术推广事业统筹纳入国民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并积极争取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加大农业技术推广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为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配置办公室和信息采集、科研等设备、设施,逐步提高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的工作条件和工作待遇。加强市、乡、村三级农技推广机构与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的合作,农技人员提供技术指导服务,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在推广经费、办公设备方面给予支持,实现优势互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导,有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社会力量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三)制定激励政策

大专以上农业院校毕业生,经招聘赴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工作的,按照《省委、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引进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实施意见》精神,享受相关政策。对在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技术职称评审工作要向农业技术推广一线倾斜,还要注重推广业绩。

农技推广站范文篇8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性服务的要求、深化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着力解决体制不顺、机制不活、队伍不稳、保障不足等问题,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效服务和技术支撑。

(二)总体目标

着眼于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积极、稳妥、有效地深化改革,建立起机构健全、职责明确、保障有力、素质优良、服务到位的乡镇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二、机构设置、职能配置、人员编制和管理体制

(一)机构设置

根据我市农业特点和满足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的技术需求,遵循有利于业务指导、有效管理和公益性职能履行的原则,设置公益性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按乡镇(办事处)设置20个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加挂乡镇农产品质量监管服务站牌子),新设置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为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

(二)职能设置

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性服务的要求,确定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职责。

其主要职责是:宣传贯彻国家有关农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参与制定农业技术推广计划并组织实施;组织开展农业技术培训,提供农业技术、信息服务;负责种植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负责农作物病虫害及种植业灾情的监测、预报、防治和处置;指导社会服务组织及人员的农业技术推广活动;负责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协助市农业行政执法机构开展农业行政执法工作。

(三)人员编制

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履行公益性职能的人员编制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综合考虑财政保障能力、服务区域规模及产业发展、乡镇从事公益性的人员编制总量(按与乡镇行政编制总额1.2:1的比例确定)和乡镇其他事业单位改革的编制需求等因素,按照乡镇类型核定。

全市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共核定公益性全额拨款事业编制72名。在年已解决23名基础上,从农技推广队伍有编人员中择优解决农技推广员、植保员、农产品质量监管员等三员全额事业编制49名。

(四)管理体制

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实行市业务主管部门和所在乡镇人民政府双重管理,以市业务主管部门为主管理的体制。

三、竞聘上岗和人员聘用

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在新核的人员编制数额内,由市业务主管部门统一按照科学合理、精简高效的原则设置岗位,实行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此次改革聘用人员从原乡镇农技服务机构现有在编人员中选聘。今后新进人员面向社会公开招聘。

(一)竟聘上岗和人员聘用工作基本原则

1、坚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原则。

2、坚持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

3、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竞争、择优的原则。

4、坚持全市统聘、统分的原则。

5、坚持群众路线的原则,保障竟聘人员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

6、坚持工作需要和依法办事、依法行政的原则。

(二)竟聘上岗人员资格和条件

未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人员,具备竟聘上岗资格:

1、原乡镇农技服务机构事业编制内的在编国家正式职工。

2、原属乡镇农技服务机构职工且经市改革领导小组依据有关政策规定认定的其他情形人员。

应聘人员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遵纪守法,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

2、健康状况能适应岗位工作要求。

3、聘用岗位要求的其他条件。

(三)竞聘上岗程序和办法

制订和公布方案。由市业务主管部门在广泛征求职工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具体方案,经市人事编制和纪检监察部门审核后予以公布,且公示期不少于30日。其内容包括竟聘的岗位及其职责、聘用条件、竟聘上岗的程序和办法等。

四、未聘人员安置和分流

为保持改革政策的连续性,根据我市实际,对接近法定退休年龄的人员,原乡镇农技术服务机构在编且参加此次竞聘上岗落聘的人员(简称原在编落聘人员),原乡镇农业技术服务机构2002年改革时分流的待岗人员和停薪留职人员(简称原改革分流人员),以及其他编外人员和临时人员,分别采取不同的安置和分流途径及办法。

(一)接近法定退休年龄人员

原乡镇农技服务机构在编人员中,对男年满55周岁以上(含55周岁),女年满50周岁以上(含50周岁)的干部和全民合同制工人。

1、本人自愿,在竞聘上岗报名截止日之前书面申请,经批准直接订立至退休的聘用合同后离岗待退,不占编制,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后,再办理退休手续。离岗待退期间,年度考核视为合格;享受国家规定的在职人员工资待遇;连续计算工龄;按正常晋升工资的有关规定晋升工资并计入个人档案。退休以后,享受改革后农业技术推广站受聘人员退休的同等福利待遇。

2、达到上述年龄,在竞聘上岗报名截止日之前本人未提出书面申请,参加竞聘上岗落聘的人员,不享受离岗待退和离岗休息的政策待遇。

(二)原有编落聘人员

1、保留身份。原在编人员竞聘上岗落聘后,均可与所在乡镇站签订有关保留原有身份和人事工资关系的协议,明确权利义务(简称保留身份人员)。如约履行协议义务的,按协议保留原有身份和人事工资关系,按事业单位人员正常晋升工资的有关规定晋升工资进入档案,参加所在站养老、医疗和生育等社会保险。

2、创办实体。保留身份人员在乡镇创办农业经营性服务实体的,初次办理经营证照所需费用由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给予补助。

此次改革以后,农技推广服务站岗位空缺公开招聘人员时,保留身份人员均可参加应聘,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聘用。受聘后,其创办农业经营性服务实体、外出务工、自谋职业、待岗期间计算连续工龄。

3、辞职辞退。竞聘上岗落聘人员,本人自愿,可以提出辞职,进入人才市场自主择业或自谋职业,其人事档案交市人才流动服务机构管理。对辞职人员,按照国家关于聘用制事业单位辞聘人员经济补偿标准给予经济补偿。今后被机关事业单位录聘用的,其辞职前、保留身份期间和录聘用后的工作年限,合并计算为连续工龄。

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人员,解除其原单位的人事工资关系,并按规定办理辞退手续,人事档案移交市人才流动服务机构管理:①符合保留身份条件,经市农业主管部门书面告知后,不与农技推广服务站签订有关保留原有身份和人事工资关系协议的;②符合保留身份条件,书面放弃保留身份的;③保留身份人员连续两年不如约履行协议关系,且已被书面告知的;④保留身份人员与协议单位失去联系两年以上的;⑤符合辞退规定其他情形的。

(三)其他编外人员和临时人员

其他编外人员、临时雇用人员原则上应予以清退。已经签订劳动合同的,履行合同期满后不再续签。合同期内,其养老等社会保险按劳动用工人员的有关规定办理。

五、财政保障和社会保障

(一)财政保障

农业技术推广站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经费和履行公益性职能的必要经费及补助工资等纳入市财政预算,其经费来源参照国土资源局、林业局管理办法执行。

(二)社会保障

1、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公益性人员编制内受聘人员,参加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执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编制外人员统一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执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2、原来参加和已参保欠缴基本养老保险费,单位欠缴部分由市财政补齐,个人欠缴部分由个人补缴。单位补缴部分计算至本人退休之日。

3、农业技术推广站退休人员待遇按照“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原则执行。即改革以前退休和未聘用人员中保留身份至法定退休年龄退休的,均执行改革前原有身份的退休待遇政策,改革以后受聘人员退休的,其退休费待遇按照我市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的相关规定执行。

六、农业技术推广运行机制

市业务主管部门在组织实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的同时,要研究制订与配套的运行管理机制,建立健全绩效考评机制和指标体系,实行人员动态管理制度,改革工资分配制度,调动乡镇农业技术人员工作积极性。

七、组织领导和纪律监督

成立乡镇农业推广体系改革领导小组,由市政府市长任组长,市政府常务副市长、主管农业的副市长任副组长,市政府办、市农村办、市农业局、市财政局、市编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纪检监察局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市农业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地点设在市农业局,负责改革的具体日常工作。

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由市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实施。市业务主管部门负责农业技术推广站的具体实施细则,乡镇人民政府、市改革领导小组其他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做好改革工作中的相关工作。

严明改革纪律。改革工作由市纪检监察局全程监督,一经举报或发现违反改革政策的行为,严肃查处,以确保改革的顺利进行和社会大局的稳定。

八、其他

(一)本实施方案仅适用于此次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

农技推广站范文篇9

伽师县农业资源丰富、农副土特产富饶,因特产伽师瓜而得名,并被誉为“中国伽师瓜之乡”,以此带动了相关农产品和农业经济的发展。在发展农业经济的迫切需求下,我县积极开展农业技术创新,并在各基层乡镇积极推广农业技术,形成农业技术推广站,2012年成立基层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项目建设领导小组,确保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高效、高质、高标准运作。从管理体制方面看,基层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由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直接管理,同时受乡镇政府管理。县政府对所有的农业技术推广站统筹规划,并由县级各领导负责相关事务或监管。而在人员技能方面,各农技站的站长和工作人员均为掌握农业技术专业知识的人员。能够负责好县域内的农机新技术和新机具的引进、示范、应用和推广,因此可以为广大农户提供知识服务和技能培训指导。2013年,农业部下发《2013年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实施指导意见》后,伽师县着眼县域内农民的科技需求,进一步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一方面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对经济落后乡镇提供农技设施设备,并联合企业进行招标,解决了当地设备缺乏、农业生产落后的问题。另一方面,组织农业技术推广专业人员给广大农户进行知识培训,在农村设置专栏宣传农业技术,并深入农田讲解技术要领,推广农业技术,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2存在的问题

2.1整体文化素质偏低

对于农业生产主体的农村劳动力,绝大多数是未受过教育的传统经验型农民,有一半为文盲半文盲及小学文化程度,几乎没有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对新技术的学习能力差,对新型设备的应用能力也较差。甚至有些人固守传统的观念和习惯,不愿意学习新技术,这对于农业技术的推广起到了阻碍作用。而对于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站的工作人员而言,掌握的专业性知识同样缺乏,仅会基本的新型农技设备的操作,无法充分发挥设备的功能,新设备新技具的应用效率低,对农户的综合服务能力低。因为伽师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工作条件较差,待遇相对低,难以吸引和留住大学毕业生或专业人才,人才队伍得不到充实,因此出现了人员文化素质低、人才紧缺的问题。

2.2硬件建设与服务手段落后

基层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设在各乡镇,硬件设施简陋,办公条件落后。财政支持力度毕竟有限,没有合适的场所组织人员到农业技术推广站进行培训宣传学习。同时缺乏相应配件,用于办公的打印机等都无法满足,更是缺乏技术宣传所需的设备,而且,很少拥有新型农技设备用以示范操作。因此,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手段较为落后,很少运用多媒体技术对农户进行培训,而主要是以现场报告会的形式口耳相传,辅以发放一定纸质资料,农户在学习的过程中难以形成空间想象,理解与接受能力差。此外,现代信息服务系统建设落后,农户利用网络学习农业新技术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因此,这些问题阻碍了伽师县基层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发展。

2.3机构设置与管理机制落后

在经济落后地区,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仍产生着其影响力,而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机构设置和管理机制同样存在诸多弊端。专业化分工设置使各部门缺乏相互的沟通和协调,因此农业推广隶属农业部管理下的机构,与科研教育机构不能形成有效的联结,无法实现为农户进行综合知识教育和农业技术推广。其次,层级的设置和多头管理使信息的传递不够及时或出现信息无法传递、错误传递的可能。农业部门包括农业局、农机局、农垦局、农科院、农广校等部门,存在职责重叠、分工不明确的现象,而对于相关项目的申请,难以分清谁负责谁办理,实施起来较困难。因此,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缺乏一个分工明确、层级精简、相互协调、统一管理的运行机制,阻碍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发展。

3改革措施和建议

3.1提高整体文化素质,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普及农户文化知识,加大培训力度,广泛学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有区别的传授农业技术。利用广播、报刊、知识手册、宣传栏进行宣传。广泛传播现代农业技术,改变农户传统观念和习惯。定期到农田了解情况,定期走访农户切实解决他们的问题。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人员应加强自身知识学习和更新,由上级部门统一组织进行技能培训,提高农技人员的综合服务能力。利用对口援疆机制的机遇,引进农业技术专业人才,创造良好的条件,吸引大学生来站所就业,发挥知识优势和年轻的热情,积极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建立专业知识强,综合服务水平硬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才队伍。

3.2加大财政投入,提升硬件、软件水平

加大公益性财政预算支出,对于贫困地区,财政投入做适度倾斜,尽量改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站的条件设施,提供适宜的办公条件,这也是留住人才的必要措施。引进相应的设备设施,能有效的开展农机的示范应用。构建通信网络系统,更新宣传推广手段,更加全面、立体的为农户作介绍。

3.3改善管理机制,加大监察力度

农技推广站范文篇10

赴美农业技术推广管理干部培训考察报告

为了学习、借鉴美国农业推广方面的经验,提高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管理干部工作水平,促进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持续发展。经农业部和国家外专局批准,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组织派出以梁志杰同志为团长,江西、上海、贵州、湖北、山西、天津、湖南等省市和辽宁省大连市、锦州市、四川省双流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中心)有关负责同志参加的农业技术推广管理干部培训考察团一共14人,于1995年11月4日至12月2日执行赴美国培训考察任务。

培训考察团由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M.S.U)农业及自然资源学院负责接待。密西根州立大学成立于1855年,是全美第一所根据赠地法成立的州立(公立)大学。学校位于密西根州首府──兰辛市,规模宏大,景色秀丽,下设14个学院,共有4000多名教员,设有200多门专业学科。在校注册学生4.1万人。其中本科生3.2万人,研究生9060人,外国留学生近3000人,来自112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中国留学生900人。学校总面积21.2平方公里,校园占地8.5平方公里,试验农场和农业教学、科研基地12.7平方公里。农业和自然资源学院为大学里历史最为悠久、师资力量最强的学院,在全美属于最好的十大农学院之一,作为典型的赠地法案学院,农学院实行教学、科研、推广三结合的体制,负责全州农业科研和推广工作。州政府不再设立科研和推广机构。美国所有州都实行这种体制。在行政管理上,农学院分为四大部门:即主管教学的学术和学生事业部,主管科研的农业试验站,主管推广的州立大学农业技术推广站和主管国际交流的国际农业研究所。具体负责这次培训考察活动的是学校国际农业研究所和农业技术推广站等单位。在20多天的培训考察工作中,全团受到美方的热情接待,密西根州立大学副校长、农学院院长Fred·Poston博士会见并宴请了代表团。整个培训考察日程紧凑,工作紧张,组织有序,内容丰富,方式活泼。代表团先后听取了学校二十多位具有博士学位的农业推广专家、教授的讲课和情况介绍,访问了拜伊(Bay)县、埃力那克(Arenac)县、麦森(Mason)县等三个县级农业技术推广站,考察了11个不同类型的家庭农场,4个农产品加工厂,一个生产资料公司,二个职业中学,二个农产品收购站,一个蔬菜水果批发市场,参加了埃力那克县农场主协会主席举行的情况报告会,走访了9个美国人家庭,其中:农场主家庭5个,大学教授家庭2个,中学教师家庭1个,推广站长家庭1个。应美方邀请代表团向有关专家、教授和部分外国留学生介绍了中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取得的成绩等情况,就有关问题与美方朋友进行了研究、探讨,得到美方好评。本次培训考察,内容涉及美国农业立法的沿革,推广经费预算与使用,赠地大学体系,农业推广理论和原则,农业推广体制、管理、项目计划和评估,农业推广手段和方法,农业发展政策,现代通讯技术信息传播设施在农业上的应用,及美国朋友的家庭生活等诸多方面。同志们认为,本次培训考察收获不小,对美国特别是密西根州的农业和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现状,发展趋势,有了一定的了解,达到了预期目的。

美国是当今世界农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据介绍现有人口2.6亿,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仅占2%左右,一个农民一年生产的农产品可满足128个人的生活要求。

密西根州位于美国的东北部与加拿大隔湖相望,气候条件和我国东北近似,是全美玉米、奶牛(牛奶)的主要生产区,全州现有人口940万,面积17万平方公里,地广人稀,务农人口仅占总人口的2.2%,农业生产具有以下特点:

(一)农业生产以家庭农场为主,农场规模越来越大。无论是种植业,还是养殖业,都以家庭为单位,实行规模经营,从发展趋势看,规模将会越来越大。全州前几年有5.2万个家庭农场,现在下降到5万个。家庭农场分两种类型,一种为专业性农场,一种为兼业性农场。中等专业性农场一般耕种2000?000亩地。无论专业性农场还是兼业性农场,都以自己耕种为主,农忙时雇请部分临时工,劳动生产率水平很高。

(二)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耕地、播种、施肥、喷药、收刈、脱粒、加工、运输、精选、烘干、贮存、畜牧业上料、挤奶、消除栏圈全部实行机械化。我们参观的一些农场主无不拥有多种机械,这些机械性能良好,用途广泛,有的可以一机多用,如种植机械从整地、播种、施肥、喷药和收刈、脱粒、秸秆粉碎可一次完成。农产品加工,只要一按电钮全部自动完成,机械化自动化程度惊人。由于机械化、自动化程度很高,规模小一些的农场主大都是主营农业,兼营其它。

(三)商业性意识越来越强。农业生产以市场为导向,按市场需求进行,我们访问的农家,大都拥有电脑终端和州立大学农学院及其他信息中心联网,随时掌握市场供求信息,决定自己的生产经营。州立大学和其它信息提供者只负责提供市场信息,帮助农场主分析,利用信息,生产什么,生产多少,都由农场主取决市场自主经营。

(四)社会化服务十分发达。各农场与社会的各涉农部门和商业公司都保持着密切联系,农场所需的良种、化肥、农药、机械、饲料等生产资料,农产品的运输、销售、贮存,以及其它需要解决的问题,只需打个电话,有关单位便及时登门服务。

(五)劳动者素质较高。50%左右的农场主是大学毕业生,有的还是硕士甚至博士毕业生,农民的平均学历达到中专以上。

农业的发展与农技推广工作是密切相关的,自1914年美国建立农业合作推广体系以来,农业技术的推广一直促进着农业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农业科技的进步,而高素质的农场主又对农业推广工作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密西根州立大学农技推广站和全美一样,对农场主的需求及时变换着推广方法、范围等,以适应社会的需求。通过培训和考察,我们认为美国的农业推广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农业教育、科研、推广紧密结合。美国的农业推广以州立大学为核心,实行教育、科研、推广紧密结合,这种形式是依据美国的法律规定逐步形成的,1862年美国国会颁布的《摩里尔,赠地学院法》,由国家划出大片土地,在每个州各建立一所赠地学院,为农民培养农业和农机专门人才。1887年颁布《汉奇,农业试验站法》规定在赠地大学建立试验站,开展农业科研。1914年又颁布《史密斯,里沃,合作推广法》,授权赠地学院的农业推广可以得到联邦政府农业部的合作和支持。上述三个法案是根据不同的历史时期农业发展需要提出的,它奠定了美国农业发展的基础。三个法案是一个整体,它规定了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并由州立大学组织实施,使州立大学逐步成为本州农业教育、科研、推广的结合体,既是教育中心,又是科研和推广中心。农业推广以州立大学为中心虽然有其历史特殊性,但创造的教学、研究、推广紧密相结合的成功经验,则有普遍意义。为了保证教学、科研、推广紧密结合,学校采取了以下措施:

1、教师既承担教学任务,又承担科研和推广任务,多数为教学──推广,科研──推广,教学──科研双重任务,或教学──科研──推广三重任务。

2、科研任务来自生产实际,根据推广工作,提出的问题,确定科研项目计划,成果一经确认,即向社会公开,不搞技术垄断。

3、教学、科研人员作推广人员的后盾,负责解决推广工作中的疑难问题。

4、对推广人员采取在职和定期离岗进修的办法,更新知识,取得硕士、博士学位。

5、召开教学、科研、推广人员研讨会,共同探讨解决新问题的途径和办法。

(二)多种社会力量合作办推广。农业推广是一项重大的社会公益活动,美国政府动员社会各界支持农业推广,从而逐步形成了一种多层次、多方面合作进行推广工作的机制。一是国家和地方合作办推广。农业部和州、县推广机构各司其职,互相合作,经费由联邦和地方政府共同负担。1995年密西根州立大学推广经费为4000万美元,其中:联邦拨款1000万美元,州政府拨款2000万美元,县政府拨款1000万美元,另外还有特殊推广项目经费和社会各界捐款800万美元。二是政府和社会合作办推广。州县两级推广机构中都设有政府代表,都成立有州立大学、有关部门、专业协会农民代表参加的农业推广顾问委员会(协会),负责推广工作的项目审定、经费筹集、人事安排和工作评估。三是以专职人员为骨干,专职、兼职和志愿人员合作办推广。兼职人员主要在州立大学,他们既搞推广又搞教学、科研,志愿人员主要在县和县以下以推广顾问委员会和参加“四健”(4H)会的人员为主。埃力那克县推广站只有5名专职推广人员,顾问委员会有12名,志愿人员多达几千名,面向群众的推广工作,许多是依靠志愿人员完成的,推广课题是由顾问委员会根据生产和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提出,项目方案由农业教学、推广人员在深入调查,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联合制定,项目的实施,除推广、科研、教学人员参加外,多种社会力量,包括政府机构、群众团体、大众宣传媒介、涉农企业和一些大型农场主,也积极配合,有的农场主还出钱、出地,带头实施推广项目,承担试验示范任务。

(三)农业推广队伍的素质高。密西根州1994年共有州、县农业推广人员445人,其中州农业推广站150人,县和区域推广站295人。150名州推广专家都是博士、教授,县和区域推广人员中70%为硕士,25%具有博士学位,无论是州推广专家,还是县级推广人员知识面都很宽,学识比较渊博,都会操作现代化的仪器设备。州、县农业推广站,全部实现了办公通讯现代化,所有推广人员都拥有电脑终端,与州立大学及其他信息中心联网,美国能形成这样高科技、高学历层次的农业推广队伍,一是高科技发展迅速,农场主的科技文化程度越来越高,自身素质差,很难再胜任推广工作。二是州立大学设立了农业推广教育系,在本科毕业的基础上着力培养农业推广方面的硕士和博士,形成了培养高级推广人员的教育体系。三是州立大学对推广人员的职位有严格的要求和招聘程序,招聘上岗后试用六年,方可聘为正式推广员,不管什么人,如果不能胜任工作,随时都有被解聘的可能。

(四)农业推广领域广泛,内容丰富。美国的农业推广是全方位、面向农村、农业和农民的,只要农村、农业和农民需要的,都是农业推广的领域和任务。工作范畴已远远跳出单纯农业技术本身,涉及整个农业和所在农民的种、养业、流通、农村文化、家庭教育、人际关系、协调指导等诸多方面,以满足农民的高层次需求。农业推广人员涉及和实施的项目分三大类:

1、农业技术和自然资源类:涉及农户利用现代化生产技术和企业经营管理经验,有效地从事农业生产,确保农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农场利润,开发新的农产品,参予国内外市场竞争,注重食品卫生,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及农民群众的多种需求和心理培训、法律和公共政策的咨询等。

2、“四健”青年俱乐部项目。四健是指健康的心、健康的脑,健康的身体和健康的手,“四健”是为农村开发农村青年资源而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为农村青年提供理论、实践环境,培养他们关心公共事业,实现自我控制,增长知识才干,提高领导、管理能力,试一试、干一干,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

3、家政推广项目。家庭是农村发展、生活的基本单位,指导农村家庭生活、消费,健康发展是美国农业推广的重要任务。这类项目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培训等活动,强化家庭的作用,制止家庭分裂,减少青少年犯罪,提高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促进家庭的稳定发展和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项目的主要内容有:(1)进行公共事业、社区活动和法律的培训,教育农民处理好家庭与社区、政府的关系;(2)进行有关食物与营养方面的教育,使其懂得营养和健康、生长发育之间的关系,注意营养、膳食和烹调技术;(3)进行卫生和健康方面的培训,指导农民搞好家庭保健,改善家庭卫生和设施,爱护公共卫生及设施;(4)帮助农民家庭进行住房需求评估,推荐家庭住房设计式样,提供房屋修膳和管理知识;(5)指导新婚夫妻和青年夫妇有效地履行自己的义务,尊敬长辈和抚育好小孩;(6)指导农民搞好家庭预算,用好家庭资金;(7)进行家庭生产经营管理知识的培训和指导,提高家庭农场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五)推广方式灵活,推广手段先进。农业推广单位都拥有电子计算机、卫星联网电话、电视、录放设备等现代化推广工具,推广人员将各种知识信息输入计算机内,农民需要什么信息只要拨个电话或打开计算机终端就可获取有关答案,十分便捷,我们走访的农户中,大部分都和州立大学计算机系统联网,无论是芝加哥的农产品市场价格,还是天气变化情况等,都可做到“秀才不出门,可知天下事”,州立大学除常用的宣传培训设备外,庞大的计算机系统除和各县推广站、农户计算机联网外,还与国内外有关重要部门联网,有关的技术信息可及时交流、传递。州立大学还设有6套电视节目,无线广播电台定期向农民播放农业知识技术和信息,利用卫星远距离教学也在应用中。

美国的农业推广方式,分直接推广、间接推广。直接推广是指推广人员走访到户,面对面帮助农民解决问题;间接推广方法是指借助印刷品、电话、电视、广播、电子邮件等进行推广宣传。目前,运用直接推广方法服务的约占农户数的25%,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大都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如小组培训、参观、示范等,必要时还进行个别咨询、个别访问。各种农业推广方法,都体现了民主的,说服教育的原则,排除了任何形式的强迫命令。而且,绝大多数推广项目都是无偿的。

(六)队伍管理严格。在长期实践中,美国的农业推广成了一套严格的管理办法。

l、农业推广人员由州立大学直接管理,州推广专家由学校聘任,基层推广员由大学下属的州推广站聘任,并发工资,地方政府不干预推广工作。

2、基层推广人员由州立大学负责培训,每人每年回校培训时间不得少于20天,以更新知识,提高综合素质。

3、根据推广人员的特长,分别参加州推广站的推广项目。推广员带着问题回学校与专家教授共同研究,制定方案,再回去组织实施。

4、对推广人员的工作进行评估,如不称职,随时辞退。

美国根据本国的国情和农业资源,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对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的进步发挥巨大作用,它的一些作法和经验可供我们借鉴。为此,我们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法律、法规。农业技术推广是一项公益事业,需要政府强有力的支持,需要法律预以保护。我国人大常委会经过多年酝酿讨论,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颁布了我国第一部农业推广法,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这无疑将对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产生深远的历史影响。但从推广法颁布两年来的实施情况看,由于法律条文太原则,操作性差,难以落到实处,建议尽快制订《农业技术推广法》实施细则,使法律更加完善,特别是在维护农技推广机构合法权益,国家保障措施等方面要具体、明晰,具有可操作性。

(二)改善农技推广部门的装备,促进农业科技信息、网络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科技和经济信息,显得越来越重要,信息已成为一项重要财富,谁先得到它,谁就可以取得经济上的主动权。美国农业推广部门把信息传递作为向农民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大的农场主也十分注意收集农业科技和市场信息,他们都装备了先进的信息传播设备,建立了完善的信息传递系统。目前,我国农技推广部门普遍装备落后,信息传递慢,渠道单一,适应不了农民发展商品生产的需要。建议国家增加投入,改善农技推广部门的装备,重点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农业科技广播电视台。我国幅员辽阔,交通不发达,广播电视的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它不受交通便利与否的影响,同时利用广播配以电视,更加形象、生动,适合我国农民文化水平低的实际,是传播农业科学技术的一种好方法,国家应把它作为科技兴农战略的一件大事来落实。二是逐步建立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计算机的发明和普及应用,促进信息事业的发展。世界发达国都把计算机的普及推广和网络化,作为经济建设中的一件大事来抓,建议国家在“九·五”期间安排一定的专项经费,采取与地方联合投资的办法,在每个省确定若干个地、县农技推广部门,开展计算机网络建设的试点,同时,组织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开展计算机软件开发。争取用一、二个五年计划,把全国县级以上农技推广机构都用计算机网络起来。三是增加农业科技读物出版发行,使农民比较容易得到自己需要的资料。

(三)加快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的步伐,提高农业推广人员的业务素质。我国农技推广机构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内部分工过细,人员过多,业务素质普遍偏低。可借鉴美国的经验,逐步将推广机构内服务性的专业站(室)向专业性服务公司(肥料公司、药械公司、果品公司等)发展,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应逐步向综合性、宏观性方向发展。从重点进行生产技术指导,逐步转向农业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与评价,农业环境保护等方面发展。二是采取切实措施加快对现有农技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他们的素质。各级政府要增加农业技术培训经费,农业部和人事部门组织制定农技推广机构岗位任职标准,以调动在职科技人员参加学习、培训的积极性。三是继续抓农业内部的“三农”协作。我们认为,“三农”协作重点是省一级,省一级“三农”分属不同的三个系统协作难度大,农业部喊了多年成效不大,建议农业部对几年来“三农”协作情况;进行一次调查,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就“三农”协作的组织形式,协作内容和方式,以及经费开支等做出具体规定,充分调动三家的积极性。

(四)增加农业投入,引导农业逐步向规模化、集约化农业发展。农业只有达到一定规模实现集约化经营,才能创造出更好的经济效益。我国目前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无疑是一种好的制度应长期坚持,但是,在乡镇企业发达,劳力向工业大量转移的地方及东北、西北等耕地面积大的地方,可以根据群众意愿,引导农民把土地向农业大户集中,建立家庭农场,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国家应增加投入为这些家庭农场提供一些中长期(10?0年)的贷款,帮助他们购买生产加工方面的机械设备,大幅度提高劳动效率,使之成为农业现代化的样板。

(五)改革农村教育。目前我国不少地方的中学教育存在着主要为了升学的偏向,在教育内容、教学方式上与农村需要脱节,根据我国实际,农村学校应以培养新型农民为主要目标,中、小学在教学内容,课程安排及对学校的考学率上都应围绕这一目标进行,只有这样才能培养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加强农业技术推广管理干部培训考察团人员

团长:梁志杰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处长高级农艺师

翻译:聂闯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副处长高级农艺师

团员:杨庚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高级农艺师

王晓鸿江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副站长高级农艺师

刘希文上海市综合农业技术服务中心

副主任推广研究员

高登祥贵州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站长推广研究员

王银元湖北省农业厅粮油处

处长高级农艺师

姚永久山西省农业技术推广站

高级农艺师

康瑞昌山西省农业技术推广站

站长推广研究员

姚振凡天津市农业技术推广站

站长推广研究员

江勤友湖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科长高级农艺师

张贵彬辽宁省锦州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站长高级农艺师

沙世同四川省双流县农技推广中心

副主任农艺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