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工业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5 17:22:57

农机工业

农机工业范文篇1

荆州市是一个农机大市,农机拥有量在市(州)排名位列第二。目前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630万kW,农机具拥有量190万台(套),其中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16万台。多功能、高性能农机及生产薄弱环节机械得到加快发展,特别是植保无人机得到加速发展。目前荆州市农机发展已走过了“黄金十年”,在当前农村土地深入改革的新背景下又迎来了下一个“黄金十年”。在农机工业发展上,据初步调查摸底,目前荆州市拥有农机制造企业16家,主要涵盖机耕机整及其配套机具、植保和烘干等农业机械,全部为私营企业,企业主要农机产品全部为整机产品及其配套产品,企业产值5亿多元。特别是石首市首兴机械公司生产的机耕船、洪湖市生产的脱谷机、监利县凯利机械生产的耕播种机一体机、公安县双羽公司生产的旋耕机具、荆江农机生产的自走式喷杆喷雾机及其植保无人机等在地方市场具有了一定市场占有率和市场知名度,为满足市场需求、推动荆州市农业生产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是,荆州市农机工业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和短板,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机企业规模小,受市场影响波动较大;二是生产产品单一,技术含量不高,市场占有率低;三是农机工业人才匮乏,农机产品更新换代滞后;四是农机工业信息化推进缓慢,信息化、智能化推进不够,仍未打破传统销售模式,市场开拓十分有限。同时荆州市农机工业也没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较为长远的规范发展规划。这与荆州市农机大市和农机化进程加速推进不相匹配,是农机工业发展的软肋。针对当前农机工业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亟需拿出有效措施,补齐短板,厚积薄发,迎头赶上,为全市工业农业全面推进作出积极贡献,为乡村振兴添光增彩。

2发展农机工业的思路和对策

推动新时期全市农机工业发展,必须进一步健全完善发展规划,理顺发展思路,明确推进措施,加大推进力度,实现全市农机工业弯道超越和跨越式发展,做大做强农机工业,为全市工业农业稳步推进和农业强市建设发挥强有力的作用。

2.1突出龙头,着力狠抓规划引领

全市农机规划应有一个整体谋篇布局,突出规划龙头地位,制定出农机生产和流通交易市场区域性中长期发展规划,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扎实稳步有序推进。重点谋划荆州高新区华中智能农机产业园,规划占地2000亩(1hm2=15亩),打造全国智能农业装备制造中心,华中地区最大的智能农机交易平台,初步形成以荆州高新区华中智能农机产业园,引进一批生产大功率、多功能和复合型先进农机整机企业为龙头,如招商引进深圳大疆创新科技引领植保无人机发展,以石首市适合平原湖区的机耕船、公安和监利县旋耕机和配套机具、松滋市烘干机械以及城区植保无人机等为重点构架的农机产业体系,打造一条完整农机产业链;在交易市场布局上,要规范提升江陵县、洪湖市、松滋市农机交易大市场,加快建成中心城区(荆州高新区农机交易市场)、监利县和石首市农机交易市场,规划建设公安县农机大市场,健全完善区域性的农机交易流通体系。力争通过5~10年的努力,确保荆州市农机工业具有一定的起色和产业集群效应,推动江汉平原农机化发展走在全省全国前列。

2.2突出重点,着力狠抓招商引资

荆州市地处江汉平原腹地,属于南方不可多得的一块“黑土地”,物产丰富,规模经营成效明显,全市土地流转面积占比达到60%以上,推动农机化和农机工业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要充分利用好华中农高区这一金字招牌,紧紧围绕重点发展粮、棉、油等大宗粮食和经济作物育、耕、种、管、收、运、贮等主要生产过程使用的先进农机装备,采取多种措施和手段,着力资源优势,以商招商、以情招商,全力招商,着力引进一批大型拖拉机及其复式作业机具、大型高效联合收割机等高端农业装备及关键核心零部件的农机工业到荆州落地,发展兴业,体现农机大市的荆州样板和荆州作为。

2.3突出惠农,着力狠抓政策到位

2004年以来,全市共落实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5亿多元;2018年全市落实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03亿元。农机购置补贴资金逐年上升,有力促进全市农机化和农机工业发展。今后要继续坚定不移地把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报废更新补贴政策、深松整地政策以及秸秆综合利用补贴政策落实好,积极争取补贴资金规模,并向粮食主产区、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等倾斜;向购买大功率拖拉机、深松整地机、秸秆还田机、烘干机和绿色高效植保机具等农机具补贴倾斜。要像松滋市和监利县那样开展机耕道建设补助试点;像松滋市那样开展农机作业补贴试点;像监利县那样积极开展农机保险业务保费补贴试点。帮助本地企业,力争有更多的本地农机产品纳入农机购置补贴范围。同时,要积极争取国家及省财政投入力度,支持农机工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以及技术和智力引进。要通过这些政策落实,用足用活各项惠农补贴政策,激活全市农机市场,推动全市农机工业的大提速、大发展。

2.4突出生产,着力狠抓全面全程机械化

要坚持“技术集成带动机具推广、机具推广带动农机工业发展”理念,坚持农机农艺融合,大力实施早稻工厂化育秧、中稻集中育秧及机插秧、绿色高效植保,积极探索再生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模式,全面推广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全程机械化技术。同时,要借助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政策的实施,规范确权确地确股政策,规范土地流转行为,推动农村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机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的大发展,推动全面全程农业机械化发展进程,同时引领全市农机工业大变革、大提升。

2.5突出管理,着力狠抓素质提升

农机工业范文篇2

关键词:农机工业;农机企业;农业机械;分析

1农机工业发展历程

山西省忻州市的农机工业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1952年2月,在忻县北关诞生了忻州地区第一个国营机械厂即忻县农具制造厂(1983年改名为忻州地区通用机械厂),建厂初期有职工43人,拥有机床10台,当年生产解放式水车300台,完成工业总产值3.96万元。这就是忻州市农机工业的雏形和基础。在第一个和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陆续建起了神池县机械厂、五寨县阀门厂、五台县五一机械厂、繁峙县通用机械厂(1975年改为繁峙县汽车配件厂)、偏关县铁木业使用工厂(后改为偏关县通用机械厂)、保德县机械厂(后改为保德县机械修造厂)、河曲县城关机械厂(1981年改为河曲县水泵配件厂)和忻定县第二机械厂(1976年改为定襄县拖拉机电机厂)等农机企业,主要产品有解放式水车、山地犁、双轮双铧犁、畜力犁铧、犁镜、耧、耙、铁锨等小型农机具和铁制小农具,同时进行机械农具的修配。1971年,岢岚县、河曲县、保德县、偏关县、宁武县和繁峙县3个拖拉机站改为县营农机修造厂,“四五”期末,忻州市县营农机企业发展到14个,拥有固定资产548.7万元,职工达1401人,农机工业年产值达到440.52万元。1978年底,全市14个县营农机企业由机械系统转交农机系统归口管理。1979年后,由于市场变化,企业对产品结构进行调整,部分企业关停并转。“六五”期末,忻州农机企业萎缩到6家。到1990年,忻州农机产品主要有耕作机械、农产品加工机械、农用小拖车、平车铁器、拖拉机内燃机配件和农牧排灌机械配件等7个系列。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建立,忻州市绝大多数农机企业逐渐退出农机市场。到目前,全市原有农机企业仅存在2家,即繁峙县农机修造厂和原平市中阳机械厂。

2农机工业发展现状

忻州市农机制造业这几年经过艰难发展,目前全市仅有4家,即繁峙县农机修造厂、原平市中阳机械厂、五台县城园丰农机制造有限公司和原平市四维机械厂。固定资产2916万元,职工178人,主要生产铺膜播种机、谷物精密播种机、冷榨油机和碾米机等产品,2017年销售收入2940万元,实现利税336万元。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忻州市农机企业基础依然十分薄弱,突出表现在企业规模小、数量少、底子薄、财税贡献率低、抗风险能力弱和缺乏龙头带动力等方面,对地方经济的支撑作用也没有充分发挥。

3存在的问题及主要制约因素

3.1企业规模小。多数为小型企业,年产值上千万元的企业只有1家,多数企业工人都在50人以下。3.2产品科技含量低多数企业生产的产品还缺乏核心竞争力,如播种机、碾米机等产品科技含量还有待提高,市场竞争压力较大。3.3企业产品单一。多数企业生产的农机产品过于单一,只有1~2个品种,企业抗市场风险能力较弱。3.4创新能力不足。多数企业用于研发的资金较少,还缺乏高、精、尖科技人才,研发能力明显不足,产品升级潜力较小。同时,不少企业法人自身素质不高,缺乏现代管理知识和发展战略眼光。3.5融资困难,抗风险能力不足。银行出于对降低信贷风险的考虑,对企业申请贷款的条件较为严格,一般都要求贷款企业提供连带担保或财产抵押,又由于抵押财产变现难等风险因素,银行一般不接受财产抵押。信誉度较高的企业为了避免资产风险,大多不愿意提供贷款担保。加之农机企业规模小、实力弱和信用等级低等原因,一般很难找到稳定畅通的融资渠道,特别是个别老农机企业,像本市的繁峙县农机修造厂。从而造成了贷款难、融资难和担保难的问题。

4农机工业发展目标规划

(1)针对本市现有农机工业的情况,在“十三五”期间,坚持地方农机企业围绕地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需求和特点,发展小而精、具有区域特色的农机产品,如丘陵冷凉山区地膜覆盖播种机械、小杂粮种植与收获加工机械、牧业收获及加工机械、旱作机械和园区管理机械等。到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农机企业实现销售收入7500万元,年均增长21%;实现利润600万元,年均增长15%。(2)铺膜播种机和小杂粮播种机械产量达到1万台、特色加工机械5000台和牧业收获及加工机械3000台;配套农机具与拖拉机的配套比达到1∶3。(3)组建区域特色农机技术研发中心。

5农机工业发展建议及对策

农机工业范文篇3

一、基本情况

南江县位于四川省东北部边缘,米仓山南麓,全境皆山,幅员面积3383平方公里,是典型的老、边、穷农业大县。辖48个乡镇、522个行政村、240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65万。2008年底,全县以农机大户为主的农机化服务组织22250个,农机从业人员90854人,农机原值14782万元,农机经营年产值39689万元,实现利税3969万元。

全县现有农机工业企业3家,即:南江县农业机械修造厂(全省科技创新企业)、南江县万向实业有限责任公司、南江县正直镇农机维修站,全部属于民营企业,主要从事农机新技术开发、农机生产、农机维修,其产品有电动风车、青饲料切碎机、石材机械、畜牧机械等。上述3家企业现有固定资产800万元,年产值200万元,职工23人,其中工程师1人,中级工仅4人。县属农机工业规模小、生产能力弱、结构不合理,只能生产简单的机具,农业生产耕、种、收等关键环节的农机具还未开发生产,还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南江县的农机工业曾有过辉煌的历史。在计划经济年代,原南江县农机厂有固定资产2000多万元,职工256人,承担了全县农机产品制造和维修业务,年产值达1000多万元。后来由于市场和产品结构原因,生产下滑,市场丢失,导致破产。

二、存在主要问题

1、生产经营规模小,产品结构单一

现有的三个农机工业企业,由于投入不足,生产能力不强,规模小,处于起步阶段,产品局限于简单的切碎机、电动风车、加工组合机等。家庭作坊式生产,规模上不去,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2、设施设备不齐,技术创新难度大

现有的3家农机工业企业,厂房不足,面积小,设备不齐不全,制约了农机工业的发展,影响农机技术创新,南江县农业机械修造厂的技术创新潜力较大,但由于受设施设备的制约,其创新能力未能得到全面发挥。

3、技术力量缺乏,发展后劲不足

全县现有的三家农机工业企业,人员结构不合理,知识、技术更新慢,技术素质较差,直接影响农机工业发展后劲。

三、发展对策

南江农机工业的发展方向要按照产业紧跟需求走,产品围着市场转的基本要求,从解决农村土地撂荒的角度出发,积极开发研制农业生产关键环节的耕作、提灌、种植、收获机械,为促进农业丰收,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机化事业做出贡献。即在能够实行机械化作业的耕地上,在主要农作物的主要生产环节中,以机器代替手工工具,以机械动力和电力代替人力和畜力达到规定比例,综合机械水平达到60%以上。

1、大力开发研制农作物主要生产环节的耕整、播种、收获、灌溉、植保机械产品

据预测,全县“十一五末”,提灌机械达到6000台套,微耕机达到3000台,高性能联合收割机达到120台,插秧机达到50台,机动喷雾机总量达到5000台。照这个市场容量计算,需求量是巨大的,农机产业发展潜力空前。

2、生产适销对路、科技含量较高的农机产品

目前,南江县农机工业企业生产的产品,仅局限于简单的加工产品,不能适应农村发展的需要。应该加大力度生产适销对路,科技含量较高的农机产品,针对南江实际,研制石材、银花、核桃加工机械等。抓住机遇,配套开发,为特色经济建设服务。立足山区实际,生产小型抽水、植保、收割机械,也大有市场。

3、加强与农机科研机构合作,研制山区适用的农业机械

南江的农机生产有一定的基础,要加强与农机科研机构合作,开发研制适应性强、技术先进、适用高效、安全可靠的农业机械。

4、横向联姻,拓宽市场,整合资源,加快农机产业发展

利用自身优势与外地农机企业或工业企业联姻,采取来料加工、组装分厂、生产分厂等形式发展农机产业。

5、加大政策对农机工业的扶持力度

一是从政策上给予扶持。在资金上政府可以加大工业发展基金的预算和支持力度;对银行贷款给予专项贴息;在税收上加大支持力度,对农机产品的生产可实行零税率,给企业予以扶持。

农机工业范文篇4

首先,推进农机工业化是黑龙江省打造农业强省的内在要求。黑龙江省的农机工业发展相对落后,全省的市场80%被外省和国外机械占据,这使得农业机械化方面更多的依赖于外部。农业机械的使用规模和使用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省的农业生产竞争力,因而要想加强农业强省地位,必须加快农机工业发展。其次,推进农机工业是建设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是农业机械化水平,而加强农业机械化的核心在于发达的农机工业,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就是要确保有足够的农业机械可供选择,以及保证农业机械的多样性和技术水平,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建设。再有,推进农机工业可以带动经济发展。农机工业是第二产业中的制造业,促进农机工业的发展可以带动钢铁制造、机械制造等产业的发展,除此之外,还可以带动相关服务业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这种关联效应极大地促进经济的发展。另外,农机工业发达可以提高农民收入,促进解决“三农”问题,农机工业化水平的提高也可以为农业发展提供更多的现代农业机械装备,有利于城乡的统筹发展。

二、农机工业发展的理论与因素分析

(一)理论依据分析

1.供给需求原理: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的决定因素,农机工业的发展在于产品的供求能得到平衡,既能满足潜在的市场需求,同时还要确保产品质量。农机产品的消费者是农民以及国有农场,农机工业能否顺利发展关键在于企业如何组织生产,根本上取决于市场供求关系,只有以市场为导向,才会促进农机工业的发展。2.规模化经营理论:农机工业的有效发展,很大程度取决于规模经营。一是要确保资源的有效利用,水平的提高不仅仅是规模的扩大或者产量的增多,更重要的是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实现效益最大化。二是水平的提高,还表现为规模的扩大,但却不是单纯的以加大投资、扩大规模为基本特征的粗放型经营方式,而是以提高生产力、管理水平为特征的集约化经营方式。3.市场竞争理论:对于黑龙江省农机市场来说,属于垄断竞争市场,在农机市场上,既有本土企业,也有其他省份的企业以及国外的企业,市场呈现多样化现象,因而要想在如此激烈竞争的环境下,发展农机工业,就要必须关注市场的趋势,充分利用竞争优势,振兴农机工业。

(二)具体制约因素分析

1.需求因素。农机工业面向的市场对象是农民以及国有农场,但国有农场所占比重较小,因此,制约因素重心在农民。首先,农民的收入成为制约农业机械化水平的首要因素,而工业产品的质量也制约着农机工业的发展。其次,传统的农业生产理念,使农民很少过多的关注农业机械高科技产品,限制了农业机械的销售,抑制了农机工业的发展。再有,从黑龙江省本身的产业结构来看,重工业发达,第三产业落后,尤其在农村中产业单一,导致剩余劳动力难以有效转移,农机的推广存在限制。另外,家庭联产承包制的生产,难以形成规模化经营,给机械的扩大使用带来不利条件;虽然黑龙江的耕地面积在全国处于首位,但人均只有十几亩的耕地,且分布比较分散,难以实现规模,限制了大型机械的应用,影响到农机工业的发展。2.供给因素。一是对于农机市场,价格对于供求的影响尤其明显。黑龙江省农民的年人均收入(没有扣除成本)仅有5000元左右,因而对农机产品的价格极其敏感,农业机械无论是大型还是中小型机械,对消费者来说,其价格都很高;同时,农机产品的性质也影响着农机产品,农机是一种能长期使用的产品,即使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快,其销售量也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农机产品的这种特点影响了农机工业的进展。二是从企业本身看,首先在国有企业改组之后,黑龙江省的农机企业开始衰退,市场逐渐被省外、国外的企业所占据;其原因主要在于企业管理机制落后,制度不健全,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其次从外来产品看(外省和外国的产品),占农机市场80%左右,外来产品的竞争优势远大于本地企业,减缓了本省农机工业的发展进程。3.政府因素。第一,产业政策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是巨大的。在上世纪90年之前,黑龙江省的农机产业尚且排在全国前列,但至此之后,农机工业衰退,目前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这很大程度上是省内相关产业政策的支持力度不够。第二,财政投入对于一个产业的发展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黑龙江省对于农机工业的财政投入与农机工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作用是远不成比例的,政府投入不足对于农机工业的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4.社会因素。一是外来投资少。任何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资金的投入,但从黑龙江省的投资环境看,不能吸引足够外资进入,这一方面与经济发展有关;另一方面,源于黑龙江省地处中国最北部,主要靠近俄罗斯、蒙古、朝鲜等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国家以及吉林、内蒙古等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省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外来投资量有限,影响着农机工业的发展壮大。二是技术制约。首先从黑龙江本省的农机科研机构看,与农业在国民经济占有的比重相比所占比重极低,而且科研院所的分布极其不均匀,大多集中在哈尔滨市;另一方面技术投入不够,在企业内部,技术创新投入没能得到重视,尤其是科研院所,在农机技术方面的资金投入也远远不足,限制着农机技术的进步。这两方面的作用导致了农机更新换代的速度降低。5.自然因素。黑龙江省适合使用机械进行农业生产,但是由于纬度较高,冬季时间要很长,农业机械的使用时间或者说是使用频率低,按照实际折旧计算,有两种情况:一方面使用频率低,则寿命长,那么农业机械使用的时间也区域经济64会相对更长久;另一方面,如果与使用频率无关,则会出现得不偿失,即所谓的农业机械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则消费者会谨慎购买。这两种情况,无论从哪一方面说,都会造成一种结果,即农业机械的销售量下降,进而制约农机工业发展。

三、各制约因素影响程度的实证分析及结果

(一)分析方法

综上,根据上述所分析的制约因素,我们对农机工业发展的影响因素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但是对于各种因素对农机工业化的影响程度没能说明。而且定性分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因而结果不明确,说服力较小。以下着重对影响程度分析。主要采用德尔菲法,最后根据相关的结果进行层次分析得出各制约因素的相关比重,层次分析法的因素选取。

(二)结果分析

如表1所示,第一,消费者因素在农机工业化中的影响最大,其次是产品因素和企业因素,这说明了供给和需求是市场上的决定因素,同时也是一个产业能否顺利发展的关键所在,对于加强黑龙江省的农机工业化水平,必须首先从市场出发,对市场的供需情况进行深入调查,然后才能进行合理的后续手段政策。第二,社会因素、政府因素和自然因素所占比重相对较低,但是对于农机工业化的实现的影响不可忽视。第三,制约农机工业化的因素不仅仅只是上述所列举的几个因素,其他相关因素也起到相应的作用,但是农机工业的发展是各个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三)结语

农机工业范文篇5

一、××市农机工业体系发展现状

××市是省著名的农机生产基地。1960年5月8日,××市便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农机城”建设。1970年,在××省委的直接领导下,山拖被列为全省七个重点“会战”工程之一,调集各方面力量组织“会战”,重新上马扩建。重点“会战”工程采取“边设计、边建设、边投产”的方式,翌年就生产出赣南——25型拖拉机300多台,1976年12月基建验收,企业正式投产,1979年已基本形成了中马力变型拖拉机万台的生产能力。

近年来,农机企业紧紧围绕农民需求,不断加大科研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逐步开发适应××农业生产的先进适用、安全可靠、节能环保的新型农机具。农机生产企业近35家。生产国家农机具补贴农机产品有6家。农机产品覆盖动力机械、水稻、林牧、蔬菜、设施农业、粮食粗加工等8大类100多个品种,年农机产品生产销售额达到近5亿元,解决劳动力就业15000余人,农机产业链不断延伸,逐步在全市形成了集科研开发、生产销售、示范推广、技术培训、售后服务、信息反馈为一体的新型农机工业体系。

二、××市农机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市农机工业体系基本形成,但部分迫切需要的农机产品有效供给不足、农机与农艺不配套的问题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农机品种、质量、性能、作业项目不适应结构调整需要和高效、安全要求,低端产品生产能力过剩与中高端产品生产能力不足,导致农机产品结构性过剩和高端产品对外依赖度较大的矛盾凸显。虽然××市农机生产企业较多,但是还没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农机知名企业和中国制造的农机知名品牌;低人工成本和低技术门槛的产品经不起市场风险,加快农机行业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生产中高端产品,实现由农机生产大市向农机生产强市转变的要求日益迫切。但如果作深层次产品分析,实质是农机工业自身存在以下诸方面与市场、农业发展要求不适应的问题在起主要作用。

(一)农机工业发展未能及时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有效供给不足,产品品种少,水平低、难以满足市场需要。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农机市场正在发生一个重大变化,这就是农机工业服务的主要对象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正在进行一系列重大战略调整。且调整力度之大、范围之广,是过去所少有的。这些为传统农机制造业带来的影响是十分重大和深远的。但我市不少企业却对这一情况研究重视不够,反应不快,仍然以老的思维方式和市场理念对待出现的新情况,或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及时开发生产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所需的新产品,不少企业在很长的时间里,还在那里等待观望,仍以一些老产品面对用户,而这些老产品又品种少,质量差,满足不了市场需要,所以理所当然的不被市场所接受。其直接反映就是产品滞销,企业效益下滑。

(二)行业整体素质不高,技术装备落后,开发能力薄弱,缺乏竞争力。现在农机企业设备老化,工艺落后是普遍现象。有的第一线生产设备甚至是五六十年代的产品,加工中心、柔性生产线和cad、cat、cam等仍未得到广泛应用。除少数企业外,大多数企业用于新产品开发的经费很少,科技人员待遇普遍偏低,使农机科研及产品存在着严重危机。总体上讲,我市农机产品在水平、性能等方面,要远远落后于时风、福田、一拖等企业,在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新型企业,这种差距还在加大。企业开发产品和市场能力薄弱,形成产业化的进度也十分缓慢。上述问题带来的直接后果是,一方面企业产品技术含量低,缺乏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一些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如大型拖拉机、大型联合收割机及新型设施农业设备等先进产品又生产不了,外省市农机产品大批进入我市。

(三)大部分企业危机意识不强,观念落后,管理粗放,机制不活,缺乏创新意识。我市除少部分企业外,相当多的企业观念跟不上形势,危机意识许多时候只是挂在嘴上,未能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以应对。不少企业管理方式粗放,短期行为十分普遍,对企业的发展特别是长远发展方向缺乏规划研究和明确定位,对一种产品从市场调研、组织人力物力研究开发直到市场的培育和开发,对知识产权如何保护,往往缺乏统一的策划和部署。行业内也未能真正形成优胜劣汰的有序竞争机制。优势企业不优不强,劣势企业无法退出市场或与优势企业进行有效重组,一批边沿企业既严重浪费资源又扰乱市场,企业参与竞争的方式,运用最多的是不顾知识产权照抄别人的热门成熟产品,最普遍的手段就是低价竞争。

(四)农机工业存在主要问题较突出。一是和全国先进水平相比,在品种、水平、技术、质量等方面都有较大差距,多数企业产品效益低,资不抵债,虽然经破产、资产重组、股份制改造等产权制度改革,但由于诸多深层次问题没有根本解决,企业仍举步维艰;二是受条块管理和分散经营的制约,行业优势难以形成,产品和工艺社会专业化难以推行,拳头产品的优势没有充分发挥;三是新产品开发、工艺攻关与技术改造脱节,人才流失严重,科技力量和检测手段落后,使企业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

三、发展对策及建议

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影响农机工业发展存在许多方面的问题,但问题的本质主要还是在行业自身,只是不同阶段外部环境有所不同,其表现激烈程度不同罢了。这实际上是内外部原因的综合反映,也是矛盾运动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那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只有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深化改革,同时统筹兼顾,采取综合措施,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农机工业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一)必须加大农机企业改革力度,加快机制转换,加强内部管理。一是要加速农机企业的股份制改造步伐。我市农机中小型企业居多,企业运行机制还不够完善,特别是那些机制不活、内部管理差、经济效益不好的大中型企业,要抓紧改组改制。改制企业要真正依法建立董事会、监事会,明确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各自职责,并切实做到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对那些产品没市场,且长期亏损的企业,要加大改革力度,采取措施帮助退出市场。

二是进一步鼓励外资、民营及其他多种经济成分投资或参股农机制造业,特别是欢迎国外及行业外优秀企业与现有农机企业开展不同形式的合作。在今后的农机工业制造体系中,无论是何种所有制形式的企业,只要在我市落地,遵纪守法,按时交税纳税,都要一视同仁,都将得到同样的发展机会。

三是要切实强化内部管理,进一步深化企业内部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真正形成经营者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新机制。同时,要采取多种形式,千方百计降低成本,向管理要效益。

四是要引导企业结构的调整。要对在市场竞争基础上成长壮大起来的企业或企业集团,给予必要的引导和支持。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要想使农机企业在强手如林的国际大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没有几家具有一定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领头,是难以有所作为的。

(二)加快产品结构的调整步伐,大力提高农机行业在国内外两个市场的竞争能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我国加入wto,总的讲会对农机工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但也必须清醒看到,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必然对传统农机市场带来影响;一些生产不对路产品或落后产品的企业不可避免地要出现产销量下降,效益下滑,甚至出现破产倒闭。另外,随着我国关税降低,更利于国外农机产品进口,必然进一步抢占一部分国内市场。还有,国外优质农产品的进口量增加,必然使国内种植业减少面积,客观上对国内农机市场带来冲击。

(三)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措施,大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当今世界经济格局中,看一个企业是不是强大,是不是具有竞争力,并不是看你目前规模多大,人员有多少,关键在于有没有核心竞争力。什么叫核心竞争力?它主要是指你与竞争对手相比,能更有效地进行管理和满足用户需求,具有特别的持续发展能力。这种能力是对手难以超越和模仿的,也是独一无二,不可能通过市场交易获得。我们的企业在未来的发展和市场的竞争中,要想能站住脚,不具备核心竞争力是不行的。因此,要采取切实措施培育发展企业这种核心竞争力。它不仅包括核心技术(含产品设计技术、制造工艺技术、市场开发技术),也包括企业内部一些特殊的规则和管理制度,还有特殊的团队精神。在这方面,我们的一些大型企业集团应该作出表率。

(四)积极贯彻“走出去”战略,大力开拓国际市场。我市农机产品已开始走向国外市场,这对于企业来说应该是利好走向。在这方面,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出口额绝对数还不是很高,占全国农机工业总产值比例仍然较低;二是出口产品品种还不是很多,仍然有很大的潜力可挖。今后要抓住加入wto的机遇,进一步加大力度巩固和开拓国际农机市场。已经走出去或有能力出口的企业,都要认真研究国外市场发展战略,根据不同国情作出近期和长远市场发展规划,作长远打算,尤其要根据国外特定市场区域的农业和农民需求改进产品提高质量。另外,为了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和扩大国外市场占有率,要积极向国外转移目前国内已经成熟产品的生产能力。以技术输出带动产品出口。

(五)采取积极措施,规范企业行为,引导市场进行健康有序的竞争。要采取措施改变农机市场长期以来存在的竞争无序和主要靠低价竞争的不正常局面。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有关技术法规、标准体系来引导市场,规范市场秩序。企业也应该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必须按大家公认的规则办事。尤其是要尊重别人的知识产权。我们可以采取和吸收别人成功经验和成果,但是要按市场规律和价值规律办事,自觉维护好健康有序的竞争环境。

农机工业范文篇6

一、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省农业机械化促进条例》和《省农业机械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按照“发展大农机、服务大农业、建设新农村”的总体要求,以推进农村各业机械化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创新发展方式,调整优化装备结构,着力提高农机化发展综合效益为重点,通过实施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提升工程、经济作物机械化推进工程、设施农业机械化发展工程、林果生产机械化推广工程、畜禽水产养殖机械化工程、农业生态环保机械化工程,进一步提高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质量和效益;通过加强农机工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进一步提升农机工业装备制造水平;通过强化政策支持,建立推进农机化持续、健康发展的保障机制,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发展目标。到2015年,全区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22万千瓦,比“十一五”末增长13.22%,农机总值达到1.7亿元,比“十一五”末增长9.28%,农机服务总收入达到0.6亿元,比“十一五”末增长9.89%,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5%以上,其中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继续提升,达到90%以上,重点经济作物关键生产环节机械化实现新突破,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5%以上,设施农业、畜牧业、林果业和农产品初加工业机械化得到全面发展。加大农机工业技术改造与自主创新力度,推进农机工业产品结构优化升级,增强农机企业的盈利能力,壮大农机企业的生产规模,形成以农机大型企业为龙头、中小企业相配套的比较完善的农机制造产业体系和产业集群。到2020年,建成以农用排灌机械、畜牧养殖机械生产为主,在国内具有一定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的现代农机装备制造基地。

二、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实施示范园区工程,提升有机农业机械化水平。结合我区建设整建制有机农业区的实际,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要任务在于提升有机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机械化水平、促进有机农业持续健康发展。以我区发展有机农业的重点池上、源泉、、石马四镇为依托,积极推广“公司+基地”、“公司+合作社+农户”等多种产业化发展模式,建设一批高标准有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其中重点建设10个有机农业农机化示范基地,培育10个规范化农机专业合作社。加大对先进实用、节本增效农机新技术的引进、推广力度,加速农机新技术与农业生产的有机结合,引导农民和农业生产合作组织引进、使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使农业机械对有机农业区建设的支撑能力明显增强,有机农业机械化程度显著提高,满足我区高效生态有机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

(二)实施农机装备结构优化工程,促进农机化转型升级。认真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进一步扩大农机补贴资金规模和补贴范围,着力调整大中型机械与小型机械、动力机械与配套机械、种植业机械与农村其他各业机械的比例,提高大中型农机具配套比例。加大对技术性能先进、安全性高、节能环保的大型高效复式农机装备的补贴力度,加快淘汰耗能高、作业质量差的老旧农机设备。对农业生产急需、增产增收效果显著和替代劳动力作用明显的农业机械进行重点补贴。对有机农业区、粮食主产区、畜牧蔬菜及林果优势农产品区、农机专业合作社和具有一定规模的农机大户、种粮大户、畜牧养殖大户进行重点扶持。

(三)实施经济作物及设施农业机械化推进工程,加快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应用。以经济作物、设施农业机械化为重点,积极推进机具和技术创新,着力解决制约农业生产关键环节机械化发展的“短板”问题。到2015年,建立区级经济作物及设施农业机械化生产创新示范基地10个。依托示范基地,搞好相关机具的试验选型定型,总结提炼适合不同作物机械化生产的技术路线和生产模式,示范带动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大面积推广应用。

(四)实施农机专业合作社培育壮大工程,创新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推进农机服务组织创新,加强对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指导、扶持和服务,按照农机专业合作社“五有”建设标准,发展一批设施完善、装备齐全、管理科学、效益显著的农机专业合作社。鼓励发展农机专业大户和联户合作,促进农机服务主体多元化。“十二五”期间,全区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到20个以上,平均每个镇达到3个,建设达到省级标准的农机专业合作示范社2个。依托各类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大力组织开展跨区作业、合同作业、订单作业、“一条龙”作业等农机服务,提高农机服务组织化程度和社会化服务水平。

(五)实施农机实用人才培养工程,完善农机教育培训体系。建立完善以区农业机械化学校为骨干、农机技术推广机构和高等院校为依托,社会培训机构为补充的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体系,多层次、多渠道培养农业机械化专业人才。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农业机械化培训机构规范化建设,创新教育培训内容,改进教育培训方法,整合教育培训资源,优化教育培训队伍,提高教育培训质量,注重对农业机械化管理人才、科技人才和实用人才的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教育培训,为促进农业机械化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六)实施农业机械化公共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健全完善农机公共服务体系。积极支持农机技术推广、质量监督、教育培训、安全监理、修配网络和信息服务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农业机械化公共服务能力。着力推进农机化技术推广机构建设,建立机构健全、职责明确、运行高效、服务到位、支撑有力的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农机化技术推广体系。加强农机安全监理装备能力建设,提高装备水平和监管能力,推进农业机械安全监理方式转变。加强农机作业质量监管,建立健全农机作业质量标准体系。加强农机市场监管,完善农机质量投诉网络,严格农机产品“三包”规定。规范农机维修服务市场,实行农机维修行业准入制度,严格农机修理者从业资格和维修网点开业技术条件。开展“星级文明农机维修网点”创建活动,“十二五”期间创建四星、五星级文明农机维修网点3个。加强农机服务信息化建设,构建以区农机信息网为龙头,镇村农机信息网为主干的农机公共信息服务体系,提高信息宣传服务能力。

(七)实施“平安农机”创建工程,完善农业机械安全监管体系。贯彻落实农机安全法规和制度,强化农机安全监督管理,建立农机安全应急管理体系,深入开展“平安农机”示范创建活动,形成农机安全监管的长效机制。理顺农机安全监理体制,加强农机安全监理队伍正规化建设,坚持依法行政,规范执法行为。加强农机安全科技创新,推动农机安全监管现代化、信息化。建立与公安、工商、安监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工作机制,加强对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和电动卷帘机等农业机械的安全监督检查,严格牌证核发,努力提高农业机械挂牌率、年检率和驾驶员持证率水平,预防和减少农机事故发生。

三、促进农机工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以市场为导向,推进产业组织结构调整。鼓励和引导农机骨干优势企业采用技术改造、兼并重组、改革改制等方式向技术水平高、生产规模大、市场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集团发展。扶持引导中小

企业走“专、精、特、新”的路子,实现产业分工的细化、深化和专业化,进一步提升农机产业集中度和专业化分工协作水平,形成以大型企业为龙头、中小企业相配套的农机产业体系和产业集群。

(二)调整优化产品结构。以先进、高效节能环保、多功能、智能化、经济型农机装备为主攻方向,着力发展现代农业生产急需的农机装备。依托泵类产业优势,重点研发农田节水灌溉机械;大力发展经济作物机械,重点研发生产设施农业机械、林果生产机械;加快发展畜牧机械,重点研发挤奶器、固液分离机械、有机肥制作等畜产品采集加工机械、饲料加工机械和饲养机械;积极发展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机械,重点研发农作物秸秆固化和碳化机械、秸秆颗粒饲料加工机械。

(三)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提升农机工业制造水平和产品质量。坚持自主开发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农机工业技术创新体系。鼓励和支持骨干企业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建立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加大农机制造企业技术改造力度,改善企业研发和生产条件,应用先进加工设备和制造技术,全面提高农机制造工艺、装备水平及产品质量。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在人才、技术、信息、科研等方面的优势,整合科技资源,实施联合协作创新,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四、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一)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财政部门要加大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资金投入,建立促进农机化发展的长效机制。对农机事业单位履行公益性和执法性管理职能所需的各项工作经费,财政部门应纳入预算。严格落实各项惠农政策,重点支持农机装备结构优化、先进农机具创新示范和农机规模化作业等,鼓励支持各级农机部门和农机专业合作社建立各具特色的现代农业机械化示范园区,引导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者使用先进农机装备和技术。按照省统一部署实施好保护性耕作、土地深松、秸秆还田、高效植保、节水灌溉等农机作业补贴试点,按要求落实好配套资金。财政部门要支持农机工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科技成果产业化和技术、智力引进,对农机工业技术改造给予重点扶持。按规定落实好中小农机企业享受国家和省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

(二)加强和完善金融服务。鼓励支持金融机构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大力发展农机小额信贷,积极开展农业机械抵押、质押贷款业务,推广农户联保、农户互保、农机专业合作社为成员担保等信用方式,以优惠利率为农民购置大中型农业机械提供信贷支持政策。对符合产业政策、信贷原则的农机制造企业技术改造、新产品研发和农机流通设施建设给予信贷支持。

(三)切实落实农机税费优惠政策。按照国家规定,对从事农机机耕、排灌所得收入免征营业税,对企业从事农机作业和维修服务所得免征企业所得税;继续落实好农机批发和零售免征增值税政策;对农机专业合作社申办工商登记和年检,不收取证照工本费和年检(审)费;对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农机生产企业,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进一步落实农机企业研发投入税前扣除政策。

(四)加强农机基础设施建设。政府要加大对农村机耕道路建设、排灌抗旱设施更新改造的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农机作业、通行条件,增强抗旱排涝能力。按照国家关于新增农资综合补贴资金集中用于粮食基础能力建设的规定,优先支持农机深松作业。组织实施好农业机械化推进工程,加大对农机科研、安全监理、技术推广、教育培训、农机维修等公益性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增强农业机械化公共服务能力。鼓励支持农机新技术新机具试验示范基地和产业园区建设,扩大示范效用。根据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关于完善设施农用地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落实好农机专业合作社场地(库、棚)建设用地政策。将农机流通纳入农村市场体系建设规划,支持农机流通基础设施建设。

农机工业范文篇7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和全区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回顾总结“”全区农机工作,明确“十二五”全区农机工作的基本思路和工作目标,对年的农机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刚才,同志对我区“”期间的农机工作进行了回顾总结,对“十二五”及今年的农机工作作了具体安排,并与各县(市、区)农机服务中心签订了年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及农机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书。下面,我讲三个方面的意见。

一、认清形势、统一思想,切实增强抓好农机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是我区农机事业发展极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全区上下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农机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要部署,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对毕节试验区支持力度和“4.14”、“6.28”会议的历史机遇,努力克服全球经济危机、特大雪凝灾害和干旱灾害等不利因素带来的困难,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大力推进现代农机事业发展进程,全区农机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一是农机总量持续增长。“”期间,全区农机总动力达224.3万千瓦,年均递增12.06%;挂牌拖拉机达2.57万台,年均递增3.05%;农产品粗加工动力机械达58.98万千瓦,年均递增6.92%;农用排灌动力机械达9.3万千瓦,年均递增3.25%。配套机具、大型复式及多功能机械发展加快,农机装备结构进一步优化。秸秆粉碎还田机、化肥深施机、提灌机等农机具普及力度进一步加大。二是机械化综合水平明显提高。“”期间,全区机耕面积达87.44万亩,占可耕地面积的15.65%,年均递增39.2%;机收面积达4.8万亩,年均递增81.05%;机灌面积达26.4万亩,年均递增10.36%;机械化和半机械化脱粒粮食达23.02万吨,年均递增5.23%;农业运输、农田作业项目的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率达16.4%,比“”期末提高了近六个百分点;全区每年平均有10万台(次)农机具参加农业抢收抢种、植保病虫害防治、抗旱排涝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三是农机安全生产实现“零责任事故”。“”期间,全区田间、场院农机生产未发生死亡事故,实现了“零责任事故”的目标。四是助农增收成效明显。“”期间,全区农机服务总产值达6.93亿元,完成计划数6亿元的115.5%,年均递增19.49%;实现利润3.73亿元,完成计划数3亿元的124.33%,年均递增16.57%;农机为全区农民人均实现纯收入45.56元。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正视我区农机工作面临的问题。一是农机装备水平不高,尤其是装备结构比较单一;二是农机作业水平较低,与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三是农机服务组织建设较为滞后,产业化和社会化服务水平急需提升;四是依法管理工作还需加强,农机队伍建设需要强化。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要在下步工作中认真研究,切实加以解决。应当看到,当前,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区农村劳动力结构快速变化,农业生产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农民群众对农机作业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农业对农机应用的要求越来越高,农业机械化在建设现代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中的支撑作用越来越重要,加之中央和省对农业机械化工作越来越重视、支持力度越来越大。因此,全区各级各有关部门必须认清形势,切实把握各种有利条件和良好机遇,认真贯彻落实好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国发〔2010〕22号)和省委书记、省政府赵克志省长在今年省委农村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抓好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的落实,进一步加大农机工作力度,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不断加快全区农业机械化发展进程,为促进试验区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作出积极贡献。

二、理清思路、明确目标,努力开创“十二五”农机工作新局面

“十二五”时期,是我区实现“强区升位、跨越发展”目标的战略机遇期,也是我区向绝对贫困发起“总攻”的重要时期,更是加快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实现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工作目标十分必要,以便真正把全区上下的思想统一到发展上,把心思集中到发展上,把力量凝聚到发展上,进一步把加快农机事业发展、提升农业生产的水平和效益作为事关全局的大事来抓,努力推动全区农业机械化水平。

(一)总体思路。“十二五”期间,我们将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省委、省政府“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总体要求,围绕地委、行署“强区升位、跨越发展”的战略部署,紧扣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和建设现代农业这个中心,切实抓住国家加大农机购置补贴及农机重点项目建设力度的有利时机,认真落实国家各项强农惠农政策,进一步优化农机装备结构,拓宽农机作业覆盖面,拓展农机服务领域,着力抓好关键农时、重点作物、主要环节的农机化生产,积极推广普及适宜山区耕作和本地产业特点的先进实用农机具,重点发展中小型节能、环保、高效的农机具,切实加强农机安全生产监管,全面提升农机装备、农机作业、农机服务和农机安全水平。

(二)工作目标。到2015年,全区农业机械装备水平进一步提高,农业机械总量稳定增长,农机作业质量有效提升,农机更新力度进一步加强、结构进一步改善。力争全区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25%以上,农业机械总动力达285万千瓦,比2010年增加60万千瓦,年均递增5%;拥有拖拉机3.2万台,年均递增5%;拥有联合收割机30台以上,年均递增5%;农用排灌动力达到12万千瓦,年均递增5%;农产品加工机械达到70万千瓦,年均递增5%;机耕面积100万亩,年均递增5%;机灌面积27.5万亩,年均递增3%;机收面积达6万亩,年均递增5%;机械脱粒粮食30万吨,年均递增5%;机械加工农副产品65万吨,年均递增5%;农机运输6亿吨公里,年均递增5%;农机专业户2.5万个,年均递增5%。畜牧、养殖和农产品深加工机械化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农业机械化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农民增收的贡献和投入产出效益明显提高。市场对农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明显增强,以农户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农业机械化格局进一步巩固和加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农机化市场体系初步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农业机械化管理体系、推广体系、社会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全区上下必须紧紧围绕上述总体思路和工作目标,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地委、行署对农机工作的总体安排部署上来,真正形成上下联动、左右协调、全民参与的工作格局,努力开创我区“十二五”农机工作新局面。

三、突出重点、强化措施,全力推进年农业机械发展工作

年,是“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扎实抓好今年的农机工作,对于顺利推进“十二五”各项工作开好头、起好步,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因此,全区各级各有关部门要紧扣新增农机总动力5万千瓦、机耕服务面积达90万亩、机械脱粒粮食24万吨、培训农机操作人员4.5万人次、新训拖拉机手2500人、培育农机服务组织2个、农机安全生产责任事故和农机重特大事故为零的工作目标,采取切实有效的工作措施,着力抓好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着力加快农机化结构调整步伐。全区各级各有关部门要紧紧抓住深入贯彻落实《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和《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快又好发展的意见》的良好机遇,抢抓农业部、省农机办对我区增加农机购置补贴力度的机遇,充分发挥农机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优势,切实推进农机化发展。工作中,要以提高效益为中心,按照“适应市场、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发挥优势、注重效益、促进发展”的原则,不断优化农机化技术装备结构和区域布局结构;要以推进农机具更新和优化组合配套为重点,提高全区农机装备质量和技术水平;要以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机械化推广和服务为关键,实现全区农机“量”和“质”的双重提升;要以增加配套作业机具和农机作业量为抓手,积极盘活现有农机存量,努力提高农机利用率和作业质量。同时,要紧密结合各地自然、经济、市场和技术等特点,有针对性地调整区域农机布局结构,切实构建黔西北山区各具特色的农机化布局。

(二)着力加大先进适用农机化技术推广应用力度。要本着引进先进农机化技术和装备、遵循农机与农艺有机结合的原则,以企业为主体,逐步形成“产、学、研”联合攻关的工作格局,努力争取国家农业部和省级科技攻关计划和跨越计划项目,精心组织实施,切实加大农机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要进一步完善农机化技术推广体系,认真贯彻落实稳定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政策和措施,确保农机技术队伍稳定发展。要大力推进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林果业、畜牧业、渔业及农产品初加工等产业的机械化,积极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成熟、安全可靠、节能环保并适宜山区特点的先进农机具,进一步抓好关键农机化技术的示范推广,积极探索适应我区特点的农机化推广应用技术,逐步建立高效率转化科技成果的农机化技术推广机制。要进一步加大农机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工作,充分发挥农机培训学校的作用,加强各级各类农机管理和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切实提高农机服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同时,要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办法措施,着重搞好对广大农民群众的农机适用技术培训,不断提升农机在农业生产中的作业水平和效率。

(三)着力落实农机具购机补贴政策。购机补贴政策是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区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严格执行国务院“三个严禁”的要求,始终坚持“五项制度”,和“八个不得”的规定,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提高政策执行的透明度和公正性,切实加大各种违规违纪行为的查处力度,真正做到企业得利益、农民得实惠、政府得人心,确保各项农机补贴政策不折不扣地兑现到广大农民群众手中。

(四)着力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机制。要紧紧围绕“春耕”、“三秋”生产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进一步加强基层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培育多种经济成份、多种经营形式的农机作业服务组织。要大力扶持农机专业合作社,进一步提高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化程度和质量效益,有效推动农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和产业化发展。要进一步拓宽投入渠道,充分配置农机资源,把农户、农机作业市场和农业产业化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构建以质量求生存、求发展的农机社会化服务工作机制,组织好机耕专业队和有机户为无机户开展服务,做好各类农机具的储备供应和检修,为夺取全区农业丰收作出积极贡献。

(五)着力提高农机执法水平。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做好农机政策法规的宣传教育和监督管理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切实强化农机监督管理,不断加强农机安全监督管理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建设,深入开展“文明监理、优质服务”示范窗口创建和“平安农机”创建活动,坚持抓好以禁止“乱收费”、“乱罚款”、“乱检查”为主的专项治理,切实维护广大农民群众的利益。要进一步加强农机产品监督检验工作,有效提高技术检测手段,建立完善农机产品监督机制,促进农机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加快技术改造,严防假冒伪劣产品进入农机市场,切实保护农机用户和生产厂家的合法权益。

(六)着力加强农机安全监管工作。要高度重视农机安全监管工作,进一步建立健全“关口前移、重心下沉、源头治理”的农机监管机制,牢固树立“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安全第一”的理念,制定周密的监管工作方案,采取强有力的监管工作措施,扎实抓好农机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严格把好农机登记关、检验关、农机手培训关和考试办证关,真正从源头上遏制农机事故的发生,确保农机生产安全。

农机工业范文篇8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近年来,农业机械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市农业机械化取得了长足发展,年底,全市农业机械原值达16.6亿元,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208万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2%农业生产实现了由人畜力作业为主向以农业机械作业为主的历史性转变。农业机械化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全市不同作物之间、不同区域之间农业机械化发展不平衡,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公共服务能力不足,农机运用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问题,影响了全市农业机械化发展进程。当前,市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对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各地、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推进全市农业机械化。

二、进一步明确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目标任务

全市农业机械原值达到28亿元,年。农机装备总量增加到400万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5%特色经济作物、林牧渔业以及农副产品加工业机械化取得突破性发展。沿江地区要重点发展水稻育插秧机械化,基本普及水稻收获机械化,加快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加大油菜直播机械和联合收获机械推广力度,基本解决油菜种植和收获机械化技术问题,积极发展油菜生产机械化。血防疫区加快实施“以机代牛”推进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丘陵山区全力普及机耕、大力发展机收、努力突破机插机播,重点推广应用轻便、耐用、低耗的中小型耕种收和植保机械,加快推进丘陵山区主要粮油作物和特色农产品生产机械化。

(一)加快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新机具推广步伐。重点推广水稻机插秧技术。力争全市水稻插秧机保有量达到3000台以上,机插秧面积达到150万亩,机插水平达到30%以上,积极推广水稻低温烘干及精米加工成套设备,推进水稻生产向全程机械化、标准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大力示范推广小麦精少量播种机、开沟机、秸秆还田机和化肥深施机等节本增效显著的技术和机具,加大力度积极推广应用油菜全程机械化的新技术、新机具,年,力争油菜全程机械化面积达到50万亩;大力发展高效特色农产品机械化生产,各县(市、区)要结合本地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的特点,建立特色农产品生产机械化示范基地,加快花生、蔬菜、板栗、茶叶和园艺作物、畜牧业、水产业生产以及农产品冷藏、保鲜、加工等机械化新技术、新机具的示范推广,促进特色主导产业的发展,年,力争在每个山区县(市)建设5-7个高效特色农业生产机械化示范基地,沿江县(市、区)要积极创建水稻、油菜万亩农业机械化示范基地,丘陵山区县(市)建成5000亩以上农机化示范基地。各地要依据特色,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农业机械,加快推广应用节水、节药、节肥、节能、节种等新型农业机械。推动农业机械化装备升级换代,积极发展高性能、多功能复式作业农机装备,逐步淘汰落后农业机械,积极探索精准农业机械化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运用。

(二)加强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要按照“以钱养事”政策。积极推动、引导、服务农业机械化发展。积极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金进入农机化服务产业,扶持发展农机大户,鼓励基层农机技术人员及乡村在职和退职人员创办、参办各类农机化服务组织。创新农业机械服务组织形式,以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为重点,引导农民通过机具、技术、劳动、资金等要素的合作,建设农机专业协会、合作社、股份制专业服务公司等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引导农机服务组织创新服务机制,大力发展跨区经营、订单作业、一条龙服务,实施品牌战略,提高服务水平和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逐步做大做强农机服务产业。积极培育、规范农机销售、作业和维修市场,培植发展1-2家销售收入在亿元以上的区域性农机综合销售服务市场。大力发展农机服务中介组织,鼓励、支持农机跨区作业,提高农业机械使用效率。年,全市农机作业年收入达到30亿元,扶持和发展200个固定资产总值在100万元以上的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发展壮大2000个农机大户,沿江县(市、区)耕、种、收总面积达万亩以上的农机专业合作服务组织达到10-15个,山区县(市)达到5-7个。加强机耕道路建设,改善农机作业、通行条件。保障重要农时农机作业、排灌及抗旱用油。

(三)加强农业机械化人才队伍建设。要联合高等院校、农业机械化(农业)技术学校。市、县(区)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要通过“阳光工程”和“雨露计划”实施岗位培训、技能培训、远程教育等,大力培养农机作业和维修能手。积极推进农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大力实施资格证书制度,将农机职业技能鉴定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和现代农民教育工程结合起来,为实现农业机械化发展目标提供人才保障。定期对农机推广、农机监理和农机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升农业机械化公共服务水平。

(四)加强农机产品质量监管和农机安全生产。工商、质监、农业机械化等部门要建立健全农机质量投诉和质量调查工作机制。加大执法检查力度,规范市场秩序,维护广大农民和农机生产企业的合法权益。工商、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要依法加强农机维修网点管理工作,落实好农机维修技术合格证审核发放,农机修理工就业准入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确保机具的维修质量。各地要将农机安全生产工作纳入安全生产目标考核内容,严格落实农机安全生产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认真贯彻《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配备农机流动执法检测设备,保障农机监理机构依法履行职责的工作经费,强化农机行政执法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平安农机”创建活动,用三年时间,全市创建1-2个部级“平安农机示范县”10个省级“平安农机示范乡镇”100个市级“平安农机示范村”1000个县级“平安农机示范户”各乡镇、村要建立农机安全协管员制度,明确工作职责,加强农机安全监督。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要积极开展农机安全宣传教育,切实加强对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农业机械及驾驶、操作人员的监督管理,有效提高农机列管率。农机、公安、交通、安监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经常性地开展农机安全生产检查和专项整治活动,排除事故隐患,防止和减少农机事故发生。

(五)积极促进农机农艺协调推进和地方农机工业发展。制定科学合理、相互适应的机械作业规范和农艺标准。有针对性推广一批适合机械化作业的品种和种植模式。完善农业机械化、种子、土肥、植保等推广服务机构紧密融合的工作机制,组织、引导农民统一农作物品种、播期、行距、行向、施肥、植保,为机械化作业创造条件。各地要紧密结合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需求和本地农机工业发展的实际,盘活盘大盘强现有的农业机械制造企业,通过产权制度改革、优化产权结构、资产重组、承债式转让等改革办法不断增强发展活力,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积极发展适合当地需要的中小型轻简化农机和特色农机。要运用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引进一批外地农机制造工业企业,鼓励、引导社会民间资本投入农机工业发展。全市催生一批新的农业机械制造企业,努力提升农机工业制造水平和产品质量。年,每个县(市、区)应当有1-2家农机制造企业,全市农机工业产值达到5亿元。

三、着力完善扶持农机化发展的政策措施

(一)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各级财政对农机化的投入要逐年增长。加大农机安全监理装备、农机化技术培训设施建设力度,积极改善全市农机安全监理基础条件,保障各级开展“平安农机创建”工作经费,逐步提高全市农机安全监理能力。地方各级财政部门要积极支持和参与农机购置补贴资金落实和监督工作,增加资金投入,并在年度本级财政部门预算中安排必要的组织管理和推广经费。

(二)完善农机购置补贴制度。按照科学、公开、公平、高效的原则。及时公布年度实施方案和补贴资金等,提高政策实施的透明度和公平性。要完善经销商管理制度,由企业推荐经销商的基础上严格经销商资格审查,将售后服务能力作为选择经销商的重要标准。根据国家政策补贴范围与标准,稳定粮食生产机械补贴的基础上,要不断拓展补贴机具种类,对关键生产环节的新型实用农机产品要适当提高补贴标准,对秸秆还田、机械插秧、油菜的机播机收等重点环节农机作业实行作业补贴。积极探索农机以旧换新补贴办法,建立农机报废更新制度,加快淘汰老旧及高耗能农机。

(三)加强金融信贷支持。进一步加大对农民和农机服务组织的信贷扶持力度。简化贷款手续,贷款种类、额度、利率、期限、担保等方面给予最大限度优惠,支持农机专业合作社等服务组织发展。保障信贷资金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推动农机抵押贷款业务,合理审慎确定抵押率,采取灵活的贷款期限与还款方式,为农民和农机服务组织多元化融资提供便利。对符合产业政策和信贷原则的农机制造企业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和农机流通设施建设,给予信贷支持。中小型农机制造企业可享受国家和我市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扶持发展农机互助合作保险,支持各地结合实际创新农机保险和服务方式。

(四)切实落实税费优惠政策。免征农机机耕和排灌服务营业税、农机作业和维修服务项目的企业所得税。对跨区作业的联合收割机、运输联合收割机(包括插秧机)车辆免收车辆通行费。进一步落实关于企业研发投入税前扣除政策。对生产国家支持发展的新型、大马力农机装备和产品。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属于国家重点扶持高新技术企业中的农机制造企业,按照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减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按照现行规定对批发和零售的农机实行免征增值税政策。

(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各地发改、农业、国土、水利、扶贫、规划部门要将基层农业机械化推广体系、机耕道路、排灌及抗旱设施等建设内容纳入相应规划。统筹组织实施。符合乡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对农机具停放的场库棚用地,按农业用地对待。要把区域性农机销售维修市场纳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将农机流通纳入农村市场体系建设规划,加强现代农机流通体系建设。建立重要农时农机加油“优先、优质、优惠”制度,支持流动加油车等设备发展,保障农机作业用油。

四、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农机工业范文篇9

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和全区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回顾总结“十一五”全区农机工作,明确“十二五”全区农机工作的基本思路和工作目标,对2011年的农机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刚才,学杰同志对我区“十一五”期间的农机工作进行了回顾总结,对“十二五”及今年的农机工作作了具体安排,并与各县(市、区)农机服务中心签订了2011年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及农机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书。下面,我讲三个方面的意见。

一、认清形势、统一思想,切实增强抓好农机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十一五”是我区农机事业发展极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全区上下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农机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要部署,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对试验区支持力度和“4.14”、“6.28”会议的历史机遇,努力克服全球经济危机、特大雪凝灾害和干旱灾害等不利因素带来的困难,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大力推进现代农机事业发展进程,全区农机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一是农机总量持续增长。“十一五”期间,全区农机总动力达224.3万千瓦,年均递增12.06%;挂牌拖拉机达2.57万台,年均递增3.05%;农产品粗加工动力机械达58.98万千瓦,年均递增6.92%;农用排灌动力机械达9.3万千瓦,年均递增3.25%。配套机具、大型复式及多功能机械发展加快,农机装备结构进一步优化。秸秆粉碎还田机、化肥深施机、提灌机等农机具普及力度进一步加大。二是机械化综合水平明显提高。“十一五”期间,全区机耕面积达87.44万亩,占可耕地面积的15.65%,年均递增39.2%;机收面积达4.8万亩,年均递增81.05%;机灌面积达26.4万亩,年均递增10.36%;机械化和半机械化脱粒粮食达23.02万吨,年均递增5.23%;农业运输、农田作业项目的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率达16.4%,比“十五”期末提高了近六个百分点;全区每年平均有10万台(次)农机具参加农业抢收抢种、植保病虫害防治、抗旱排涝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三是农机安全生产实现“零责任事故”。“十一五”期间,全区田间、场院农机生产未发生死亡事故,实现了“零责任事故”的目标。四是助农增收成效明显。“十一五”期间,全区农机服务总产值达6.93亿元,完成计划数6亿元的115.5%,年均递增19.49%;实现利润3.73亿元,完成计划数3亿元的124.33%,年均递增16.57%;农机为全区农民人均实现纯收入45.56元。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正视我区农机工作面临的问题。一是农机装备水平不高,尤其是装备结构比较单一;二是农机作业水平较低,与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三是农机服务组织建设较为滞后,产业化和社会化服务水平急需提升;四是依法管理工作还需加强,农机队伍建设需要强化。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要在下步工作中认真研究,切实加以解决。应当看到,当前,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区农村劳动力结构快速变化,农业生产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农民群众对农机作业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农业对农机应用的要求越来越高,农业机械化在建设现代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中的支撑作用越来越重要,加之中央和省对农业机械化工作越来越重视、支持力度越来越大。因此,全区各级各有关部门必须认清形势,切实把握各种有利条件和良好机遇,认真贯彻落实好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国发〔2010〕22号)和省委书记、省政府赵克志省长在今年省委农村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抓好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的落实,进一步加大农机工作力度,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不断加快全区农业机械化发展进程,为促进试验区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作出积极贡献。

二、理清思路、明确目标,努力开创“十二五”农机工作新局面

“十二五”时期,是我区实现“强区升位、跨越发展”目标的战略机遇期,也是我区向绝对贫困发起“总攻”的重要时期,更是加快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实现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工作目标十分必要,以便真正把全区上下的思想统一到发展上,把心思集中到发展上,把力量凝聚到发展上,进一步把加快农机事业发展、提升农业生产的水平和效益作为事关全局的大事来抓,努力推动全区农业机械化水平。

(一)总体思路。“十二五”期间,我们将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省委、省政府“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总体要求,围绕地委、行署“强区升位、跨越发展”的战略部署,紧扣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和建设现代农业这个中心,切实抓住国家加大农机购置补贴及农机重点项目建设力度的有利时机,认真落实国家各项强农惠农政策,进一步优化农机装备结构,拓宽农机作业覆盖面,拓展农机服务领域,着力抓好关键农时、重点作物、主要环节的农机化生产,积极推广普及适宜山区耕作和本地产业特点的先进实用农机具,重点发展中小型节能、环保、高效的农机具,切实加强农机安全生产监管,全面提升农机装备、农机作业、农机服务和农机安全水平。

(二)工作目标。到2015年,全区农业机械装备水平进一步提高,农业机械总量稳定增长,农机作业质量有效提升,农机更新力度进一步加强、结构进一步改善。力争全区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25%以上,农业机械总动力达285万千瓦,比2010年增加60万千瓦,年均递增5%;拥有拖拉机3.2万台,年均递增5%;拥有联合收割机30台以上,年均递增5%;农用排灌动力达到12万千瓦,年均递增5%;农产品加工机械达到70万千瓦,年均递增5%;机耕面积100万亩,年均递增5%;机灌面积27.5万亩,年均递增3%;机收面积达6万亩,年均递增5%;机械脱粒粮食30万吨,年均递增5%;机械加工农副产品65万吨,年均递增5%;农机运输6亿吨公里,年均递增5%;农机专业户2.5万个,年均递增5%。畜牧、养殖和农产品深加工机械化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农业机械化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农民增收的贡献和投入产出效益明显提高。市场对农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明显增强,以农户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农业机械化格局进一步巩固和加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农机化市场体系初步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农业机械化管理体系、推广体系、社会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全区上下必须紧紧围绕上述总体思路和工作目标,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地委、行署对农机工作的总体安排部署上来,真正形成上下联动、左右协调、全民参与的工作格局,努力开创我区“十二五”农机工作新局面。

三、突出重点、强化措施,全力推进2011年农业机械发展工作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扎实抓好今年的农机工作,对于顺利推进“十二五”各项工作开好头、起好步,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因此,全区各级各有关部门要紧扣新增农机总动力5万千瓦、机耕服务面积达90万亩、机械脱粒粮食24万吨、培训农机操作人员4.5万人次、新训拖拉机手2500人、培育农机服务组织2个、农机安全生产责任事故和农机重特大事故为零的工作目标,采取切实有效的工作措施,着力抓好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着力加快农机化结构调整步伐。全区各级各有关部门要紧紧抓住深入贯彻落实《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和《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快又好发展的意见》的良好机遇,抢抓农业部、省农机办对我区增加农机购置补贴力度的机遇,充分发挥农机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优势,切实推进农机化发展。工作中,要以提高效益为中心,按照“适应市场、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发挥优势、注重效益、促进发展”的原则,不断优化农机化技术装备结构和区域布局结构;要以推进农机具更新和优化组合配套为重点,提高全区农机装备质量和技术水平;要以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机械化推广和服务为关键,实现全区农机“量”和“质”的双重提升;要以增加配套作业机具和农机作业量为抓手,积极盘活现有农机存量,努力提高农机利用率和作业质量。同时,要紧密结合各地自然、经济、市场和技术等特点,有针对性地调整区域农机布局结构,切实构建黔西北山区各具特色的农机化布局。

(二)着力加大先进适用农机化技术推广应用力度。要本着引进先进农机化技术和装备、遵循农机与农艺有机结合的原则,以企业为主体,逐步形成“产、学、研”联合攻关的工作格局,努力争取国家农业部和省级科技攻关计划和跨越计划项目,精心组织实施,切实加大农机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要进一步完善农机化技术推广体系,认真贯彻落实稳定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政策和措施,确保农机技术队伍稳定发展。要大力推进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林果业、畜牧业、渔业及农产品初加工等产业的机械化,积极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成熟、安全可靠、节能环保并适宜山区特点的先进农机具,进一步抓好关键农机化技术的示范推广,积极探索适应我区特点的农机化推广应用技术,逐步建立高效率转化科技成果的农机化技术推广机制。要进一步加大农机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工作,充分发挥农机培训学校的作用,加强各级各类农机管理和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切实提高农机服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同时,要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办法措施,着重搞好对广大农民群众的农机适用技术培训,不断提升农机在农业生产中的作业水平和效率。

(三)着力落实农机具购机补贴政策。购机补贴政策是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区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严格执行国务院“三个严禁”的要求,始终坚持“五项制度”,和“八个不得”的规定,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提高政策执行的透明度和公正性,切实加大各种违规违纪行为的查处力度,真正做到企业得利益、农民得实惠、政府得人心,确保各项农机补贴政策不折不扣地兑现到广大农民群众手中。

(四)着力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机制。要紧紧围绕“春耕”、“三秋”生产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进一步加强基层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培育多种经济成份、多种经营形式的农机作业服务组织。要大力扶持农机专业合作社,进一步提高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化程度和质量效益,有效推动农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和产业化发展。要进一步拓宽投入渠道,充分配置农机资源,把农户、农机作业市场和农业产业化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构建以质量求生存、求发展的农机社会化服务工作机制,组织好机耕专业队和有机户为无机户开展服务,做好各类农机具的储备供应和检修,为夺取全区农业丰收作出积极贡献。

(五)着力提高农机执法水平。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做好农机政策法规的宣传教育和监督管理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切实强化农机监督管理,不断加强农机安全监督管理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建设,深入开展“文明监理、优质服务”示范窗口创建和“平安农机”创建活动,坚持抓好以禁止“乱收费”、“乱罚款”、“乱检查”为主的专项治理,切实维护广大农民群众的利益。要进一步加强农机产品监督检验工作,有效提高技术检测手段,建立完善农机产品监督机制,促进农机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加快技术改造,严防假冒伪劣产品进入农机市场,切实保护农机用户和生产厂家的合法权益。

(六)着力加强农机安全监管工作。要高度重视农机安全监管工作,进一步建立健全“关口前移、重心下沉、源头治理”的农机监管机制,牢固树立“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安全第一”的理念,制定周密的监管工作方案,采取强有力的监管工作措施,扎实抓好农机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严格把好农机登记关、检验关、农机手培训关和考试办证关,真正从源头上遏制农机事故的发生,确保农机生产安全。

农机工业范文篇10

关键词:科技创新策略;农机工程;研究分析

对一个国家而言,农业机械化就是农业向着现代化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内容,同时也是农业科技的先进应用和推广的载体之一,农机工程的科技水平越高,就越能降低农业生产耗费的成本,同时在较大程度上提升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继而有效提升我国的农业综合性生产水平以及农业产业化的整体水平等。

一、当前农机科技现状

农机科技,即是将科学技术同农机生产进行有效融合(或是对于农村经济当中需求的产品发展加工技术和生产手段),科技往往是第一的生产力,也是在劳动生产的时候,人们维持自身发展的一项手段。将劳动生产同科学技术相互融合起来,能够令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和丰富。

(一)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我国的农机工程水平不断地提升,在针对农机工程进行科研的工作上也有比较理想的成果,不过大部分成果都没能和农业生产相结合,自然就无法获得实际性的经济收益以及社会效益。目前我国依然强调生物科技的发展,因此农机工程的发展尚且没能受到充分重视,而且人才、物力支持也相对比较薄弱。

(二)技术水平滞后

目前针对农机工程的技术研究以及实际应用都相对落后,虽然我国已经开始重视农机工程的基础性建设,不过就实际情况来看水平依然相对较低。虽然农业机械化的水平在逐渐地升高,不过农产品的加工技术和农机装备水平依然处在发展阶段,加上农产品的运输制度也不是非常完善,经常会出现滞销情况,针对农村地区的经济情况形成了一定的损伤。与此同时,我国的工业化水平飞速发展,导致农作物的生长、生产环境都受到了破坏,也会对农机工程发展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

(三)培养人才以及评价机制不够完善

因为我国目前还处于农机工程科学发展的阶段,因此技术性人才比较匮乏,很难满足现代化农业的经济发展实际需求。另外,农机工程会涉及到很多领域的科学知识,和生物学、机械学等都有比较密切的联系,这都会对农机工程的从业人员提出更严格的要求。再加上农机工程行业当中对于人才的待遇比较差,很难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进入到该领域当中,形成一个人才断层,不利于农机工程的发展和创新。

二、如何创新

(一)建立并完善现代化产业管理系统

从整体上来看,农业生产和基础性设施、机械设备等存在非常密切的联系,农机工程得以发展,将会对农业生产力产生比较重要的影响。相关政府部门需要尽快针对实际情况制定出农机工程的科技发展你知道思想,提升资源优化配置的力度,借助农机生物技术和工程技术优势来带动农机产业发展,有效推进农机工程的科技创新水平。另外,还需要形成系统、规范化的研究机制,有效拉动现代化农机的基础性设施建设事业,开发新技术,形成比较完善的产业管理系统。

(二)完善现有评价体系

目前我国已经拥有的农业生物技术的研究力度要远远超过农机工程技术的研究力度,仅强调育种以及种植工艺等方面的问题,并将其作为科技创新内容,令农机工程的基础性设施很难满足当前农业经济的发展要求。需要提升对于农机工程的技术进行研究和支持的力度,给农机工程相关的科研项目适当的经济支持,确保其能够顺利完成。另外,针对农机工程的科研成果进行评价的机制也需要进行适当的构建和完善,有效拉动农机工程的具体科研成果以及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相互融合,提升现代化农机工程技术在理论性上的发展水平。

(三)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

任何企业单位进行发展的过程当中人力资源都是比较重要的一种,农机工程学科当中,人才也是能够有效促进其科技创新性的发展的力量之一,我国当前阶段急需提升农机工程的学科教育力度,培养出一些专业性的科技人才,在一些重点的高校当中设置专门针对农机工程进行学习的专业或者是科研项目等,组建拥有较高专业水平农机工程的优秀人才团队。比起一些比较先进的国家来说,我国的农机工程学科还处在发展的早期阶段,农机工程的人才培养机制尚且不是非常完善,所以还需要国家对其进行扶持,并关注农机工程。比方说,可以实行校企合作的形式,将一些储备人才直接安排到企业当中工作,并且鼓励一些核心技术人员定期到学校当中进行适当的技术交流,资源共享、利益共享,实现全面的双赢。结语:总的来说,农机工程实现高度科技性,能够促进农业的发展,目前我国的农机工程在技术理论的研究以及应用上都比较滞后,培养人才以及评价的机制都不是非常完善,要提升对其进行重视的程度,建立起完善的管理制度,培养出优秀的人才,促进农机工程更好地发展。

作者:邢湘琴 郭春华 单位:黑河市逊克县干岔子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