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生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0 17:04:17

农村学生

农村学生范文篇1

一、充分利用学校课程资源,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每所学校的课程资源都是丰富的,但不少教师却白白地浪费这些有用的课程资源。那么,教师怎样开发学校课程资源,使学校变成不只是学生读书的地方,而且是学生生活地方呢?

1、广开思路,开发有限设施的多种功能。

在新课程的改革过程中,教师应树立正确的课程资源观,根据各地和各学校的实际,广开思路,灵活多样,创造性地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开发有限资源的多种功能。以语文课程与科技活动课程为例,在科技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科技作品的多种功能。如,第十册《理想的风筝》这一课中讲到:他的风筝各式各样……于是老师把学生们在科技活动课上精心制作的风筝请上了课堂:有最简单的“屁帘儿”,也有三四米长的蜈蚣,最妙的是三五只黑色的燕子组成的风筝……。

2、激发热情,激活教材“二次生命”。

孩子们丰富的想象,独特的思维,独到的见解,已获验证的成功的学习方式,自己的游戏等都有可能成为教材“二次开发”的契机。如《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学完后,有个学生不解地问:“青蛙什么时候出来呀?”对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他们并不熟悉青蛙,但在农村青蛙是常见的“有益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于是,教师给学生布置课外兴趣作业:搜集有关“青蛙”的资料,可以亲自去田里看看,可以问爸爸、妈妈,也可以找找有关“青蛙”的图片、文字、故事、歌曲等。经过搜集,同学们不但了解了青蛙的生活特点,还知道了青蛙小时候是蝌蚪,是人类的好朋友,要好好保护它等等的知识。

3、结合实际,开展丰富的课余活动。

课标中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多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可见,新课程强调以活动教学为手段,由教室移向生活,使学生在主动参与的全体性活动中发展自己的情感、态度、知识和能力,在实际的环境中学语文、用语文。如我校积极创造条件,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红领巾实践基地”即是其中一项特色活动,其包括“红领巾小记者队、红领巾导游队和红领巾小摄影队”,为学生开拓了施展个性的空间。

二、合理利用家庭课程资源,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事物的存在同发展必然同其所在的环境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同样,学生的发展同其所在的家庭环境密切相关。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我们在使用学校资源的同时,还要发现、利用家庭课程资源。

1、结合农家中的课程资源,使学习语文与认识事物相结合。

孩子们生在农家,长在农家,对农家的蔬菜、水果、玉米、水稻、山芋等作物再熟悉不过了,对它们的外形特点和生长过程自然有深刻的印象,但对城里的孩子也许只停留在“熟悉的成品,陌生的原体。”的表面。记得去年我的表姐带着她12岁的女儿到乡下探亲,她女儿指着路旁的禾苗问道:“妈妈这些水草为什么长得这么整齐啊?”同行的人不禁开怀大笑,这也许是她从小到大一直生活在城里的缘故吧。而禾苗在我们乡村田野随处可见。当教到一册识字㈠第2课时,文中的“禾”就可以结合学生所见,让学生说一说他们的外形特点以及种植方法(为什么要“整齐”)等。实践告诉我们,乡村孩子的见闻也不少,乡村特有的生活和学习语文结合起来,就能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2、凭借学生的经历体验,使理解课文与切身感受相结合。

学生本身就是特殊的课程资源。他们有特殊的生活经历和家庭故事,如:旅游见闻、探险、急救,失学、父母打工、家庭离异,山崩屋塌……,也有做农活,捕鱼、逮鸟、种蔬果的体验和收获。这些经历和体验对学生兴趣的培养,能力的锻炼、合作精神的形成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教师要善于引导和利用,把学生的这些经验同课文的感悟结合起来。如第九册第5课《挑山工》一课中讲到“登山的时候,他们走的路线是折尺形的……每转一次身,扁担换一次肩。”城里的孩子对挑山工为什么这样做不易理解,农村的孩子有的做过活,挑过担,还能讲述自己是怎样做的,课堂上引导他们结合自己的实践谈一谈“这样曲折上登,才能使挂在扁担前头的东西不碰在石阶上,还可以省些力气”,就能体会挑山工这样登山的巧妙,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引发学生的纯真情感,使文本对话与心灵交流相结合。

乡村的人际交往相对城市而言更为纯真,更具有人性化。类似于《少年闰土》中“看瓜刺猹”的农趣,“乡村孩子”的农心,“锄禾日当午”的农活,无不隐藏着乡村学生纯真的情感,作为教师,就应当善于发现每一个可能涌流无限生机的“泉眼”,精心疏通,引流学生的真情实感。乡村里的人们有“桃花源”式的绿色交往、张扬人性的交往,学生可以敞开心扉纯真表达,因此更容易使文本的对话与自我的心灵碰撞融合,升华,在口语交际表达中更具“纯净”的语境优势。

三、积极开掘社会课程资源,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社会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与传统教科书相比,课程资源是丰富的、大量的,具有开放性的,它以其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和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等特点,给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调动学生各种感观参与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这是传统的教科书所无法替代的。

1、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用语文”的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是新课程的增长点,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至关重要。教师应鼓起热情,给予关注,给学生作现场引领,充分利用农村特有的资源,让学生实实在在去做,以实践代替想象。如在学习十一册口语交际《小记者》时,可让学生以小记者、小调查员的身份去对一些有特色的农民企业家、茶农茶王、菜农大户、教育世家等进行采访、调查和研究,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语文表达能力。采访茶王时,记录下茶业的现况和茶农对学生的寄语,并以小传记的形式写出茶王的坎坷的创业经历。这样让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就不是无源之水,就能切实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

2、开发利用农情农俗,培养学生爱乡情感。

作为农村小学,应当让学生了解并熟悉农业生产,培养学生热爱农民、关心农业、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每个地方的农业发展状况各不相同,这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报道空间。教师可组织学生拍摄富有“农情”的照片,撰写关于“农情”的报道。在深入农村生活、具有切身体验的基础上的作品,显示出十足的“农情味”,从中也锻炼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经济,文化等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比如教学《难忘的泼水节》时,教师可以“节”为点,引入到各种“节”或“俗”的面,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交流过节的习俗,学生发现这些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情还藏着这么多知识,他们表现了极大的学习热情。

3、积累运用农谚农语,提升学生表达能力。

新课程强调语言积累,积累语言的途径、渠道很多,农民群众的语言生动活泼,富有深刻的寓意。如谚语、歇后语等既通俗易懂,又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如在学习第八册《积累•运用八》“读读背背”,时,我们可以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让学生虚心地问长辈请教,收集这样生动的语言。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到阅览室图书馆查找,把“农语”抄下来。教师选择恰当的时机,组织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还会使学生的习作富有“农味”,具有个性特征和乡土色彩,进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努力开启自然课程资源,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课标》中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因此教师要增强资源开发利用的意识,让课程开发领域“宽”起来,地域优势资源“热”起来,活性的课程生长点“链”起来。

1、欣赏自然景观,培养美好情感。

千年古邑安溪,物华天宝,人文荟萃,素有“龙凤名区”美誉。境内名级文物保护单位七十余处,如景迹非凡的清水岩,巧夺天工的清风洞,气势恢宏的洪恩岩……其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完美整合,廓出一个生生不息的独特文化圈。这些都是新课程改革下最具优势的课程资源。如在学完《圆明园的毁灭》、《镜泊湖的奇观》等风景篇后,为进一步引导学生树立爱家乡、保护文物的思想感情,可作以下的课外延伸。将小镇划分为交通、旅游、田园风光等几个方面;再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运用图片、文章等形式分别对这几方面进行特写;最后让学生的作品张挂在校园的展台上或编写成特写集,通过小导游队进行交流、宣传。有学生介绍如下:“我校座落在蓬莱镇上,这里既有美丽的高山田野,清纯的小溪流水;还有远近闻名的优美景观——清水岩。清水岩,依山而建,面临深壑,气势磅礴,巍峨壮观,山水奇秀,风景幽雅,常在茫茫雾海行云之中,美如“蓬莱仙境”而蜚声海内外。现清水岩已被列为国家AAAA级风景旅游区。我真为此感到自豪。”这样充分开发和利用校外自然资源,结合校本课程,开展一系列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保护文物的思想感情,又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学生的鉴赏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2、开启矿产资源,了解资源状况。

我们都生活在地球上,地球的未来跟我们息息相关。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教师可结合课后习题,引导学生收集有关资料,了解我国资源状况,挖掘地方优势资源。如官桥美观耐用的石板材、剑斗丰富的煤矿资源……让学生收集资料,先说一说,谈一谈,再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亲身感受、体验它们的采集、加工、制作过程,最后以各种形式描述和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感受。这样既使为学生对地球的无私和矿产资源的有限深入理解,又能体验到社会劳动的价值及安全问题,认识到有限资源应有节制地开采,在开采矿产资源的同时注意保护生态环境,达到学习语文与关心人类发展状况相结合。

3、引用传说故事,感悟传说内涵。

农村学生范文篇2

一、辍学原因分析

1、教育自身原因。我认为,学生辍学的本质核心根源,主要还是教育本身的弊端,尽管我们也在不断的改革。我们的教育弊端主要表现在:教改措施落实不够,教育方式单一,实质上的应试教育导致学生学习无情趣;教师队伍不稳定,相当部分教师不同程度存在着无心从教、厌教、懒学等现象。

2、社会原因。一方面,读书难以直接改变现实生活;另一方面,在经济利益或压力的驱使下,家长支持子女外出打工以增加收入,大量青少年也渴望像外出的民工一样,年终时腰包鼓鼓回家过年,因此便中途辍学而成为了低学历的从事一些简单工种的民工。我国自实施大中专毕业生国家不包分配、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之后,人们在心理上还难以适应。

3、家庭原因。有些农村家长,送子女上学只是为了跳出农门,想法简单而现实。子女如果学习成绩不好,估计跳不出农门,就干脆让其辍学,反正会识字、会算帐就够了。父母离异、病故及一些单亲家庭的子女,一般来说性格孤僻内向,加之学习成绩不佳,心理压力大,故选择辍学以求解脱。

4、学生自身原因。目前学生,独生子女居多,因娇生惯养,孩子大多缺乏吃苦耐劳精神,懒惰,不能克服自然、家庭、社会等方面的不良影响,自己放弃了学习。大多处于13至16岁的初中学生,正值青春发育期,生理和心理变化剧烈,个性突出,一般具有叛逆心理,心里素质差,加之有些家长和教师观念未转变或者是自身素质的因素,简单粗暴地惩戒学生频率较高,致使学生因受责骂而赌气,降低了学习积极性,厌学、逃学、最终弃学。

二、辍学应对策略

面对农村学生辍学现象,作为一名教师,我有些许思考和建议,把它说出来,但愿对改善现状有所裨益:

1、地方教育局综合评价农村初中学校时应把巩固率所占积分至少提高到60%,这也是把实质上的应试教育转化为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否则学校及教师为了保证教学成绩的积分而给学生所施加的压力(如"题海战术"等)会把更多的学困生"逼上梁山",即辍学。

2、落实素质教育政策,明确素质教育的概念和操作定义。改革中学考试制度,对部分课程实行开卷考试,切实取消百分制,实行等级制。除中考和其他大型的联考外,平时考试让代课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科学出题,让每一次平时考试都变成对学生自信心的加油和充电,力争充分发挥考试的激励机制;而我们现今的平时考试的客观效果并不是这样,可以说,依然是在反反复复地打击着大部分学生的自信心,等到没有了自信心,学生也就辍学了。现今的初中生大部分害怕考试、讨厌考试。期中期末考试时,学生因为不会做、又不能作弊、也不能交卷而如坐针毡,望着学生一双双怨恨的目光,有责任心的监考老师心如刀割,这种感受很多教师已经体味够了。

3、依法办校,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硬性规定不补课不上晚自习,向每星期五天里的白天课堂要效果,让学生多一点参加社会实践的时间、阅读的时间、观察生活的时间,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培养出有创新精神的人。这方面我们应该学习外国。教育办得好的国家,给学生的自由空间大,人家的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强,最终能真正为人类创造点东西出来,而我们的学生呢?这恐怕也是至今没有一个具有中国国籍的人荣获诺贝尔奖之原因吧。如果家长及社会有关部门因为怕麻烦,把对学生的晚上及节假日的管理也推给学校,那么,不仅对教师不公平,更重要的是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因为学生确实需要一片自由发展的蓝色天空啊!

4、建议在教师聘用制度上别搞花架子,要切实实行岗位制,定岗定资。对于多年实践证明有能力有责任心的教师,无论职称文凭的高低都要大胆使用,放在恰当的岗位上,以肯定其工作能力和质量,使之能体会到"多劳多得",只有用这种方法才能从根本上真正充分调动起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使教师能用平和的心态,正常的而不是扭曲的心灵去塑造学生的心灵。

5、强化班主任工作,是稳定学生防止辍学至关重要的举措。稳定的班集体,离不开积极能干的班主任。班主任必须由德才兼备的优秀教师担任而不是任何教师都可以硬性地让他担任。防止辍学现象需要班主任做大量的耐心细致的工作。

6、农村义务教育的顺利进行和圆满完成,只靠学校靠教师是不够的,它离不开家长及社会各部门的有效配合。

农村学生范文篇3

在实验过程中,抓住培养操作能力这个关键,可以有效带动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实验设计等其他各项实验能力的提高。实验操作虽然主要是手的动作,但离不开对实验过程的观察。因此在动手的同时要培养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提高了,学生就能进一步设想实验细节,进行实验过程的设计。尽管学生进入敞亮的现代化实验室表现得异常兴奋,产生了极大的热情及对新奇事物强烈的认知欲望。但在实验室不知如何操作实验仪器,畏首畏尾,丢三落四。常常不小心打翻实验装置或打碎实验仪器,以致有时会伤到自己。这源于对实验仪器的陌生和对基本操作的生疏,这可能会影响到实验操作的成败,以至于不想进实验室,不敢动手操作。鉴于以上原因,故在高一新生的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回顾初中常见仪器的使用方法,认识实验仪器,并耐心讲解每一种仪器的基本操作和用途,同时做相应的演示操作。随后让学生亲自动手练习仪器的使用方法,并熟练之。对仪器的使用要求不但要做到心中有数,更要达到手中熟练,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对实验仪器的操作能力。

二、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实验目的不是仅仅对仪器熟练使用,而且是对某一客观事实探究,故相对初中而言,难度有了很大提高。故在实验前精通理论知识必不可少,弄清楚探究实验的目的、原理、操作步骤及相应步骤必不可少的仪器。特别要结合生活生产实际,借鉴仪器的选用,操作的可行,方法的得当与否,始终要求从简到繁的过程。当然理论的要求也应由易到难,否则学生对原理难以理解,那么实验过程不可能顺畅。而探究的前提是对课本知识的熟练掌握,即理论知识的储备要丰富。当然也不能仅仅停留在课本上,而应扩大知识面和联系相关知识,才能在实验设计中不顾此失彼,尽管可能达不到十全十美,但我们要尽可能全面考虑对实验的影响。同时在实验设计过程中,由于多种因素干扰,难免在探究中存在缺陷,但我们更应注意数据分析。紧紧围绕理论指导,熟练正确分析误差大小。这样才能在实验操作中“错误而不糊涂”,清楚自己的失误,在操作中尽量规避这一缺陷。探究实验才可能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三、学生自我监控能力的培养

农村学生的管理是散养式的,比较自由开放。而这种行为方式在实验的整个过程中并不可取。自由散漫的行为方式由于环境的影响,自我难以约束、监管。在生活习惯中,尽管在行为方式上表现得并不文明或有礼貌,但并不会造成什么危害。但在组织实验的整个过程中,如果得不到监管,则将导致实验的错误或探究的无效。化学实验的过程就是解决化学实验问题的过程,整个问题解决过程中都贯穿着自我监控。对学生来说,一旦意识到初始状态不等于目标状态,二者之间存在差距,自我监控就开始了。但对不同的问题,不同的学生自我监控能力不同。从多年教学看,自我监控水平与化学实验总能力及各要素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性,表明自我监控水平是影响化学实验能力的重要因素。另外,在对学生化学实验能力的个体观察中,我们也发现自我监控无论是对实验问题的确认、问题的解析,还是对实验的设计、实验的操作都有较大影响。由此可见,学生对化学实验过程中即将出现的问题或已经出现的问题能否及时进行监控与调控,对化学实验的成败起到关键作用。它影响学生化学实验问题解决的全过程,影响其问题解决的质量和效率。同时,学生的化学实验问题解决中的自我监控水平也通过实验问题解决而得到提高。传统实验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即教师规定实验的方方面面和涉及的试剂仪器,实际是对已知实验的验证,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不到发挥。为提高自我实验能力,必须在任何实验过程中,监控自我操作与设计行为,也就是要多疑。每一步的操作始终考虑有缺陷吗?有错误吗?可能的缺失在哪里?在长时间的训练中,养成自我监控的习惯。即提高了学生科学探索能力。教学的目的,不是强迫,不是被动,而是主动学习。摒弃自我惰性,时刻考虑自我行为得失,对实验以至对社会造成的影响,不仅可以培养自我实验规范能力,科学的探索精神,而且对学生的成长有益。时刻反省自我。古人云:“静坐常思自己过,闲谈莫论他人非。”对描述自我实验能力的监控行为具有良好的指导作用,自我监控可防范可能的错误。而在实际问题中,误差的分析是问题的难点,而随着自我监控能力的提高,误差分析不再是难题。

四、结语

农村学生范文篇4

关键词:农村;初中;辍学;控辍

农村初中学生辍学问题研究课题自2002年立项后,在原有对部分县调查的基础上,又对中西部地区的河南、河北、吉林、黑龙江、宁夏回族自治区和内蒙古自治区进行随机抽样调查,涉及13个县区、130余所学校。

本课题的调查研究,以求真务实的精神,采用问卷、座谈、个案访谈等方法,深入农村,实地调查县教育局的领导及有关科室的工作人员、乡(镇)政府的领导、中学校长、教师、在校学生、辍学学生以及辍学生家长,尽其所能地掌握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的真实情况和相关数据,通过分析,解读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的真实原因,探讨解决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的对策。本课题的研究对于掌握农村初中生辍学问题,提高人们对控辍迫切性的认识及控辍的自觉性和责任感,推动农村义务教育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

一、农村初中学生辍学数字

调查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现象比较严重,个别县或学校辍学现象触目惊心,令人堪忧。吉林省A县1999级初中学生辍学率最低的学校其辍学率为6.88%,辍学率最高的学校其辍学率高达71.93%;B县2000级初中学生平均辍学率为48.5%。黑龙江省某县1999年入学的四年制初中学生总辍学率为67.86%,其中辍学率最低的学校其辍学率为34.7%,辍学率最高的学校其辍学率为80.85%。抽样调查河北省某地区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现状,辍学率最低的学校其辍学率为2.97%,辍学率最高的学校其辍学率为60.87%。随机抽取河南省某县三个乡镇1999年入学的初中学生,辍学率最低的为34.62%,最高的为64.31%,平均为42.68%。随机抽取宁夏回族自治区某县三所学校,辍学率最低的为7.6%,最高的为50%。内蒙古自治区某旗1999级初中学生总辍学率为22.921%。(本文数据均参见《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研究》,东北师大出版社出版,2003年版)

此外,农村初中还有为数不少的隐性辍学学生。这些学生中有的由于家长反对其离开学校等原因,而留在学校,但不追求完成学业,也不把学习当成自己的任务,而是只等着拿个毕业证。

这里显示的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状况,虽然只是我国部分县的部分学校的情况,但是其他许多农村学校,同这些学校处在同一环境中,有着大致相同的背景,这些数据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而应引起有关方面和社会的高度重视。

二、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分析

我们对农村初中学生辍学原因的调查和分析显示,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涉及社会、经济、教育、家庭、文化等各个方面,导致初中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分析如下。

(一)厌学

调查显示,厌学是导致农村学生辍学的最主要的直接原因。农村初中辍学生中,多数对学习产生一种厌恶的心理,由厌学走向辍学。学生之所以厌学,是“应试教育”给他们带来的极大压力,特别是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几乎构成一种威胁。

“应试教育”对农村影响比较突出,在调查中,73%的教师认为农村学校仍以升学为主,一切活动都围绕着升学率。学校的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的惟一指标也是升学率,多数县把各乡镇的中考升学率放在首位。追求升学率的后果之一就是学生压力加重。调查的辍学生中,多数认为自己学习负担很重或比较重。学习压力经常压得学生没有自由的喘息时间,除了晚作业外,很多学校都增加了午作业。对辍学生调查显示,由于考试压力而辍学的占89%,对在校生调查“学生辍学原因”时,认为考试压力大和学习太累失去了信心的,分别为89%和82%。

学困生受到老师、同学、家长的三重“歧视”,对老师和同学的态度、行为异常敏感,不仅易受伤害,而且极度自卑,在家中还会经常受到恨铁不成钢但教育方式简单粗暴的家长的伤害。对一个幼小的心灵来说,还有什么比离开学校更好的逃避方法呢?考试经常排名次,班主任评语措辞又很严厉,家长看到成绩后表现出失望和不满,致使学生压力过大,逐渐产生厌学情绪,最后没办法干脆放弃学业。

初中学生厌学的另一个原因是对学习没有兴趣。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后,学习的科目一下子增加到至少7科,学生无法快速的接受如此之多的学习任务。学生说,一科还没有学明白,其他学科的内容就又上来了,好像有学不完的内容在等着自己,时间长了对学习的兴趣逐渐减少,越来越觉得学习是—种负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最困难的科目是英语、代数、几何。调查发现,新的课程改革没有解决好农村中小学教育衔接问题,例如,新的课程改革要求的初中英语是在小学学两年英语的基础上进行的,但是很多地区几乎所有的村级小学和部分中心校的学生没有英语基础,升入初中后不能适应,学习很吃力。初中数学的学习是代数和几何分开进行的,许多学生不适应,认为代数和几何很难学。另外,农村师资质量不高,教师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是学生的兴趣逐渐减少的原因之一。

农村学校课程与农村儿童生活经验相疏远,偏重书本知识,忽视实践和技能操作,普通教育的内容与职业教育内容未能沟通与相互渗透,引不起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另外,据在内蒙某旗对在校生的问卷调查反映,有74%的学生认为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态度不好,唯书本、满堂灌、题海战术,这也是导致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而厌学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观念落后、错位

在农村,农民的观念并没有也不会随着农村的发展而同步改变。落后、错位的观念依然支配着他们的教育行为。长期落后、贫困的农村环境以及不平等的城乡待遇,作为父辈的农民,受尽了一辈子的煎熬,他们认为下一代改变这种命运的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好好读书,考上大学,脱离农村,这是多数农民教子读书的价值观,也是多数农村孩子的价值追求。但应试教育给农村孩子带来的伤害比希望大得多。农村教育质量差,升学的机会远远不能和城市相比,每年能上大学的寥寥无几。农民普遍认为,中学学的东西农村用不上,如果“考不上学,还上这个学有什么用”,“能看个报、写个信就行了”,“什么时候种地都是种地,早种比晚种强”。

高等学校扩招之初,农民对改变子女命运、跳出“农门”又有了一线希望,但随着高等学校的发展和人事制度的改革,这种希望又一次破灭。高等学校扩招后,毕业生大量增加,现有的就业市场,容纳不了这么大的就业人群,加之大学毕业生不包分配,实行双向选择,有相当数量的大学毕业生找不到或找不到理想工作,散落在社会无所事事,特别是家在农村的一些大学毕业生,家长无权无钱,找不到“后门”,只好赋闲在家。以前初中毕业后,如能考上中师、中专,也能分配,找到工作,现在连大专毕业生找工作都困难,何况中师、中专呢!因此,许多家长产生了供子女读书不划算的想法。农民认为,“既然上学学习已经不能改变子女的命运,何必再去读书”,还不如早点干活挣钱贴补家用。可以说,农民的这种观念,对初中学生辍学影响非常大,但也有不少农民,由于子女学习好,跳出农门的希望很大,就是举债供子女读书也是愿意的。

农民重男轻女思想仍比较严重,并有广泛的影响力。在男女孩间,男孩优先,女孩次之,认为女孩早晚都要嫁出去,是人家的人,供其读书无用,导致辍学学生中女童多于男童。

在这种环境下,有的农村地区“读书无用”、“文盲无害”的错误思想比较流行,致使某些家长不积极或拒送子女上学读书。对在校生问卷调查中显示,赞同“读书无用论”观点的占75%;对辍学生的问卷调查中,有68%的辍学生认为“读书无用”对它的影响很大和比较大;教师问卷中有62%的人认为现在“读书无用论”在农村很盛行。

从调查中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观念的弊障是农村初中生辍学的最重要的因素。

另外,长期以来,农村业余文化生活很少,农村文化处于贫困化状态。文化的贫困,强化了农村的落后观念,催化着与农村建设相错位观念的滋生,也造成了不少农村初中学生辍学,同时反过来,这种情况又会造成农村更加贫困的文化,进而又“催化”着新的初中辍学学生。这种循环还在恶性地进行着。

(三)农村教育缺失

农村学校教育还远没有离开应试教育,素质教育的理念还没有真正成为学校教育的指导思想,更没有成为教育的实际行为。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还是一句空话。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仍然以升学率作为衡量学校好坏的惟一尺度,作为奖惩学校和教师的基本依据。访谈时学生告诉我们,为了追求合格率和升学率,很多学校让教师动员学习不好的学生退学,有一些学生就是因为老师认为他们学习成绩不好,学校为了保证合格率和升学率而被劝退的。

农村学校教师整体素质偏低,时有伤害学生的行为发生。近些年农村教师学历有所提高,但是,教师的实际学识水平、能力和思想素质与其学历并不完全相称,这是相当普遍的一种现象。同时也有不少农村学校教师学历并不高,内蒙某旗有40%的初中教师取得大专学历,取得本科学历的教师只有8—9%,从专业技术职称看,初中拥有中高级职称的只占本旗教职工总数的32%,而城镇拥有中高级职称的占教职工总数的70%,农村初中初级职称占55%,城镇初级职称占28%。长期以来,农村送出去的本科生回不来,专科生分配回来的少,许多专任教师只能通过成人或自学考试取得合格学历。几乎有一半的教师所教学科与所学专业不对口,尤其是英语和信息技术课异常薄弱,大都是“半路出家”,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很多学生反映他们学校的教学质量不高,学习氛围差、教师教学方法简单、教学态度不好,学生普遍希望教师对待学生要平等、关心,不要讽刺、说难听的话,并且“不要为一点小事而惩罚学生”。在教师问卷中,有72%的教师认为“学校中存在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

调查发现,非人性化管理导致教师对工作失去热情和创造力。被调查的教师说:“管理太苛刻了,我们的工资有30%预先扣着……迟到、请假都要扣工资,而早来、晚归、加班却不加工资”;“我们的周末、假期被各种各样的考试、继续教育挤满,不管有没有用,不管有没有效,反正就要考你”;“学校要求教案必须按统一的格式写满四页,写得不满不合格,格式稍与规定有出入就不合格”。机械的评价方式,很难为教师的工作和学生的学习创造好的环境,大多数教师认为自己对工作的态度认真负责,但其付出与效果却不成比例。非人性化的管理和评价,使老师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关心带有很大的功利性。在对教师进行调查时,对“若有可能,你是否愿意调离教师工作岗位?”一题的回答,某地区被调查教师中竟有82%回答很愿意和愿意,只有6%的人愿意坚持留在自己岗位上。有一位教师说,“我们天天盼,盼快点到五十,到五十岁就能退休了”。管理上的弄虚作假也让教师无可奈何,调查时老师告诉我们:“上边一检查我们就变,现在我们讲课都是‘两张皮’,有人来听课一套讲法,实际上对学生又是一套讲法”;“学生练习册说是不让买,实际照买,做题时发给学生,做完就收上来……”。教师既要不停地变换“两张皮”,又要面对过于严格、规范的管理,同时还要应付各种各样的考试和培训,他们到底还有多少时间、精力和真心去面对学生?

(四)经济困难

我国农村经济无论从相对的角度,还是从绝对的角度说都是落后的。虽然有的地方比较富裕,但就农村的整体来说,多数农村经济落后,农民生活水平低。

农民家庭主要经济来源靠种地得到的收入,由于土地有限,而且多数靠传统方法耕作,收入更有限。据在内蒙、吉林调查,2002年很多农民家庭年收入在2000元左右,而同年供一个初中生读一年初中的费用是400多元。在内蒙,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家庭年收入在1000元以下,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的约占辍学人数的71%。困难的家庭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父母的身体健康状况不好,常年患病,家中没有劳动力;另一类是家庭耕地少导致收入少,供孩子上学有困难。尽管学校对贫困的学生有一定的补助和减免措施,但是学校的资助能力有限,而家庭困难的学生比例较大,有的学校需要补助的困难学生占学生总数的60%多,学校对学生的补助很多是轮流的,今年给这一部分学生补助,明年给另一部分学生补助,没有能力把所有应该补助的学生一补到底,有相当一部分接受过补助的学生也因经济困难而辍学。有的学生家里年年靠借钱交书费、杂费,今年借,明年还,一些初中学生不想让家庭再负债而走上辍学之路。

广大农村多子女的家庭不在少数,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不少家庭子女都比较多,在相同经济收入的情况下,生活相对比较困难,负担多子女上学读书几乎不可能。据调查,在内蒙、宁夏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初中辍学生多是多子女家庭中的成员。辍学生中,家庭兄弟姐妹在三人以上的占80%左右。在内蒙,我们走访的一个辍学生,家中有6口人,除父母外有三个女孩,一个男孩,家里一贫如洗,仅有6床破旧的棉被,一个破饭桌,一个14英寸的黑白电视,母女衣衫褴褛。在农村,靠种地维持生活并供一个孩子读书就已不轻松,多生、超生,导致家庭贫困加重,也是学生辍学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国农村长期处于贫困落后状态,农民家庭经济基础薄弱,经不住突发事件的冲击。正常年景可以维持生计,一旦遇上天灾人祸,家庭温饱问题难以维持,更没钱供孩子读书。有一部分学生就是因为家庭出现变故而被迫辍学。

三、控制农村初中学生辍学对策探讨

(一)落实“三农”政策,强化教育扶贫力度

“三农”政策是解决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基本国策,只有认真落实这一政策,才能加强农村社会主义建设,促进农业发展,才能全面提高农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质量,实现农村小康。同时,落实“三农”政策,也是解决农村教育和控制农村学生辍学的最根本措施。从教育这个角度说,落实“三农”政策,就是要强化教育扶贫力度,要像开发西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一样,既要有声势,又要有具体措施。这些措施包括:高等师范院校要招收农村定向生,学校可以减免部分或全部学费,或者地方政府补助部分或全部学费,毕业后回到农村中学从教;也可以像组织西部支援者那样,组织高等学校毕业生到农村任教数年,数年后给与某些的优惠政策;还可以有计划地组织有条件的农村中学教师带薪到高等师范院校脱产进修;建立城市中学教师到农村中学任教数年的制度,并作为考核、晋升的重要依据之一。各高等学校和有条件的城市中学,要从图书、微机、实验仪器等方面支援农村中学建设,使其物尽其用。各级政府要积极吸收社会教育捐助,建立困难学生资助基金,做到严格管理,专款专用等等。

(二)依法治教,加强政府责任

政府要依法行政,按照《教育法》规定,依法保证义务教育投入的“三个增长”。要对近几年来财政教育拨款增长情况进行一次全面分析,按照法条衡量,找出存在的问题,制定具体措施,把“三个增长”落到实处。要研究制定教育经费定期报告制度和教育经费统计公告制度等有关制度,监督和保证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同时,要依照《教育法》规定,改革教育经费管理体制,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努力争取做到事权与财权统一,教育经费单独列项。

要依法保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对各种违反国家规定,侵犯少年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权的行为,随意改变教学计划、削减思想品德课、体育课的行为,非法印制复习资料、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的行为,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行为,传播、贩卖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印刷品和音像制品的行为等等,进行重点监督和查处。

要依法保证农村教师待遇的落实。要依照教育法律的有关规定,积极制定和建立正常的教师工资增长机制和教师工资水平监控制度,完善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制度。对于拖欠教师工资的违法典型,认真追究责任。

依法规范义务教育收费行为。按照教育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建立健全收费审批制度、收费公开制度、收费使用管理制度、收费监督检查和违纪处罚制度等一系列制度,明确收费程序和办法,规范收费行为,严禁学校擅自扩大收费项目,尤其对实行“一费制”的地区,严禁提高收费标准,并努力做到向社会公开,使收费行为走上规范化轨道。

依法防止初中学生辍学,实行乡镇政府目标责任制,将控辍任务落实到乡、村一级,依法健全和完善辍学生报告制度。县、乡镇和学校建立详细的学籍档案,各中学定期向乡镇和县报告辍学情况。一经发现初中在校学生辍学,立即查明原因,查明后由当地政府和学校针对具体问题帮助解决,动员学生复学。

对实施义务教育漠不关心、不作为的政府及其官员,进行教育和依法查处。

(三)加快农村中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弘扬素质教育理念,坚持素质教育方向。农村基础教育是义务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使每一个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教育,是提高整个民族素质的教育。农村教育要坚持素质教育的方向,首先要大力宣传素质教育理念,不仅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和各学校负责人要知道,教师要知道,而且所有的学生,包括辍学学生、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各界人士都要知道,要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深入人心;其次,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学校领导的决策,必须始终坚持素质教育的原则和方向,各种教育改革举措必须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革除应试教育对素质教育的侵袭和干扰;第三,素质教育不能只挂在口头上,必须落在实处,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各个学校,都要狠抓落实,一抓到底。

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建设一支具有良好的思想和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改革和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村教育教学质量、解决学生辍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就目前农村教师队伍的实际情况,主要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第一,提高农村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增强教师的责任意识和能力,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教师自觉地尊重学生的人格、情感、个性差异,自觉爱护学生,保护学生的积极性。第二,实施教师网联计划,快速提高现有农村教师专业素质。教育部袁贵仁副部长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准备高质量专业化的教师》一文中,提出实施“区域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建设计划,为广大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的终身学习提供服务的思路。按照教师教育改革总体思路和“教育部关于实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的指导意见”以及2002年《教育部关于加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的意见》精神,积极整合县级教师培训、教研、电教等相关部门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构建“小实体、多功能、大服务”,上挂高等学校,下连中小学校的新型县级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成为农村教师接受现代远程教育的工作站和教学点,为教师研修学习提供必要的服务与支持。充分借助现代远程教育手段,打破时空阻隔,大规模开展高水平的教师培训,使不同地区的教师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是大幅度提高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第三,培养农村教师运用现代化教学设备的能力,使每一个教师都能根据学科特点,积极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进行创造性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提高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

改革农村课程设置。从增强农村初中课程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以及学生就业需要出发,对农村初中课程进行调整、改革:第一,增加选修课。当前农村初中课程,选修课所占比例太低,需要随着年级的提升而逐步增加,而且实用性的技术课程,职业性选修课程应占相当的分量;第二,增强普教内容与职业教育内容的相互渗透性。普教和职业教育内容的相互渗透是教育发展的趋势之一,在农村,要把普通文化课程的教学与学生未来职业联系起来,与当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结合起来,要开展多样化的活动,使学生有更多机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高他们实践的能力;第三,要充分利用地方教育资源,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智力;第四,结合当地实际,有选择地把“绿色证书”课程内容纳入到农村初中课程之中,农村初中毕业生实行“双证制”;第五,农村学校增加劳动课,增加职业技术课,从而使学生能在心理和技能上适应就业的要求,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改善农村学校管理。首先,改变管理观念,实行人性化管理。农村教育需要有现代素质的管理人才,能理解、尊重教师,为教师和学生创造一个愉快的工作和学习环境。开放而有效的管理为老师注入活力和热情,激发他们的工作智慧;同时也会打破沉闷的学校生活,让学生离教师、离课堂更近,而不是辍学。其次,改变教育评价体制。以成绩、排名为基础的传统评价方式既害学生又害教师。还有什么比排名次更能打击、伤害大多数学生?还有什么比以考试分数为评定标准更能误导教师的教育方向?发展性的教育评价不仅会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具吸引力的学习氛围,也同时引领教师不断地追求真知、提高能力并勇于参与到教育变革的实践中来。第三,提倡严肃诚实的管理风尚。管理态度、方法、风气都会直接影响教育部门的风尚也直接影响教师的职业态度和素养。诚实的精神面貌是现代的楼房和设备所换不到的。不诚实、不务实,再大的财力投入也改变不了教育力量的苍白。在教育管理上,要实事求是,坚决摒弃弄虚作假等腐败的行为,这是养成教师和学生诚信的基本条件。

(四)建立大区域农村教育管理体制,发挥大区域的管理优势

以县为主的农村教育管理体制的建立,是农村教育改革的重要推进,但这一推进的重点是以“三个确保”(保工资、保运转、保安全)为主要内容。从体制改革的立意来看,“三个确保”仅仅是从稳定角度出发的考虑,然而这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采取多元化的发展模式”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完全实现农村的义务教育。从农村教育发展的角度考虑,应该建立以地(市)为主的农村教育管理体制,并逐步过渡到建立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这一管理体制能对教育提供较多的财力、物力和人力资源,提供较大的科学化、人性化的管理空间,有利于在全地区范围内合理调配和使用教育资源,有利于发挥优质学校教育资源的辐射作用、示范作用,有利于加强对薄弱校的支持力度,也有利于各类学校教育的整合和协调发展。推动区域教育符合区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同时更易筹集社会资金支援教育,建立贫困学生资助基金制度等。

教育大区域管理,要建立相应的区域性教育评价制度。区域性教育评价,必须以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核心内容,其评价的原则和方法等必须以素质教育为理念,通过评价引导社会和人们转变观念,冲破应试教育的束缚,矫正农村教育培养目标错位,使农村义务教育健康发展。

区域教育评价具有重大的导向作用,是学校教育的指挥棒和驱动器。评价要制度化,增强实效性,不能为评价而评价,敷衍了事,走过场,而是真正成为区域教育行政部门落实素质教育,管理和指导农村学校办学,提高办学质量,促进学校发展,升华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措施和手段。

参考文献:

农村学生范文篇5

物理学科作为一门自然科学,是联系日常生活的学科。对于农村学生来讲,在进入初中之前多数时候接受的教育都是灌输式的,学生很少能有真实的体验,所以学习对于大部分农村学生来讲是老师怎么教的就怎么学的过程,小学阶段接触过物理学科相关知识的人很少,但是很多物理现象是人们在生活中都见到并体验过的,比如说冰块受热会融化成水、物体达到一定的温度能燃烧等。进入初中之后,通过老师的讲解,将一些生活中的现象用物理知识解释。比如通过对光的折射和反射、电流与电压等物理知识的了解,知道了自然界中的现象是可以用物理知识说明的,不是人们空想的,以此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学习特点。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并学会用物理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所以在初中入学时期,教师的重要任务是将学生意识里想当然的现象用物理知识解释。

二、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性格

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地实验过程,借助实验情景再现,容易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对于农村学生来讲,受教学设备和教学条件的影响,实验课是比较陌生的,学生第一次走进实验室甚至都不知道应该怎样做实验,作为指导教师在实验之前要讲清实验课的重要性、上实验课的重要意义以及实验课程对理论学习的影响等。在实验过程中团队合作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在实验之前指导教师应按照实验过程的复杂程度将学生分成几组,并建议每组成员里,有的学生要准备实验设备,有的学生要观察实验过程,还有的学生要负责记录实验数据等。只有通过团队合作才能更好地将整个实验完成。使学生在学习和实验过程中相互配合,互相帮助,共同完成学习项目和内容。指导教师每次在实验之前将每一个成员的任务都明确分工,并在实验结束后总结每一个环节,让学生意识到团队合作的意义和重要性,也为培养学生具有团队意识的性格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在不断地学习中培养学生具有理性思维的性格

农村学生范文篇6

关键词:培养良好习惯农村学生

在多年的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我深深感到农村学生由于生活环境较城里孩子差,他们在学习环境上得不到足够的信息与指导、帮助,一开始就处于劣势,因此大多数学生都没有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上了初中以后,由于知识复杂程度与难度加大,大多数学生都感到学习十分吃力。俗话说"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良好的习惯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影响人的一生。国内外教学研究统计资料表明,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习的好坏,20%与智力因素相关,80%与非智力因素相关。而在信心、意志、习惯、兴趣、性格等主要非智力因素中,习惯又占有重要位置。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将使人受益终生。近年来,我和我们古城九年制学校初中语文组的同事们在学习鉴借同行的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实践,在农村初中学生如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方面做一些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受到了学校领导的表彰和上级部门的重视,现将我们的探索做一总结。

一、农村初中学生学习习习惯方面存在的问题

农村初中学生学习习惯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不善于合理安排时间,缺乏有计划学习的习惯;缺乏预习和课前准备的习惯;没有形成良好的听、说、读、写的习惯;不善于做笔记,有的甚至没有作笔记的习惯;不善于使用工具书,缺乏查资料和课外阅读的习惯;上课精力不集中,沉迷于幻想的习惯;学习懒散,缺乏认真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不善于温故知新,有的甚至没有自觉复习的习惯等等,这些问题既造成了学生学习效率低下,使他们很难适应终身学习和今后工作的需要,势必影响到他们一生的发展。

二、农村学生不良习惯的原因分析

(1))家庭因素。现在农村很多学生的父母都外出务工了,留在家里的学生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居住在亲戚朋友监管。这些监护人由于他们本身文化水平低,对孩子教育缺乏应有的知识,通常把重点放在吃饱穿暖、不出安全事故上,对于孩子的学习通常是不过问,顺其自然,长此以往,随着问题的日积月累,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也逐步丧失。

(2)学生自身因素。现在的初中生一般都是独生子女,一部分学生从小就养成了懒惰,怕吃苦、不爱动手动脑,没有平时的点滴积累,良好的学习习惯肯定难以形成。

(3)学校教师方面的因素。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现在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是知识教育重于方法与能力教育,对学生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教育的指导跟进督促不足。

三、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1、养成合理安排学习时间的习惯

学会制订学习目标,学习计划(天、周、月、学期计划);做事按事情的轻重缓急有先后次序之分;学习时应专心致志。

2、养成上课认真听讲和认真思考的习惯

上课要集中注意力,专心听讲,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认真听老师讲解,注意看老师演示、板书和表情、动作,仔细想老师提出的问题和讲解的内容,认真做好笔记;注意听同学们的发言,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积极参加课堂上的讨论活动。

3、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

通过看注释等、读课文,从音、形、义三个方面熟悉生词和词组;细读课文,初步掌握大意;了解新知识和已学知识之间的联系;理出内容和知识等方面的重点、难点和疑点;利用课后练习,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4、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习惯

观察老师在课堂讲课中一言一行、轻重缓急的观察以便更好的理解知识掌握重点;在平常的练习中观察、发现知识间的规律与联系以便更系统地掌握知识结构与体系等等;在观察中认真思考,边观察边思考。

5、养成正确又良好的听、说、读、写的习惯

听要"五到"。就是指耳、眼、口、手、脑都要动起来,多种感觉器官并用,多种身体部位全部参与听课活动,眼到是指看课本、看老师的表情、看板书、看优秀同学的反应。口到是指口说,包括复述、朗读、回答问题。手到是指做笔记、圈重点、批感想、做练习。脑到是指动脑筋,心力集中、积极思维。耳、眼、脑、手、口齐用,做到侧耳静听,以目助听,以思导听,以写促听。做到边看边听,边思边听,边记边听,专一聆听。

说要准确把握"说"的状态、注意说话的仪表仪态;清晰的思路:说谁?说什么?怎么说?说话之前应该想好,有条理、有重点;注意语速、语调,要紧扣话题,言简意赅。

读要大声朗读、背诵。要读准字音,要用普通话语音朗读,不读错字、不丢字、不拉腔唱读,按照标点符号掌握停顿的位置和停顿时间的长短。;书写姿势正确,格式、词距、标点规范;书写工整,字迹清楚,作业整洁,卷面整洁,格式正确。

6、养成独立完成作业和自我检查、自我改错的习惯

独立思考问题、独立完成作业;先复习后做作业、先审题后作答;敢于提出自己的疑问,并追根问底,不懂的一定多方求证弄懂;在解题、讨论或研究问题时,从不同角度多方面的思考问题,寻求出创造性的解题方法;作业做完后还应仔细检查,注意教师的批改,及时找出错误原因订正错误。

7、养成练后反思、课后复习、单元总结的习惯

农村学生范文篇7

一、农村学生家庭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父母进城务工,留出子女情感教育的空白

父母进城务工会造成两类家庭教育的问题,一是将子女带去打工地,留在身边的情况,即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有研究表明,由于农民工的城市边缘群体地位影响了其子女的教育,如农民工子女在学校受排斥的现象,极易因心理落差产生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囿于自身条件,农民工一般不能及时发现孩子进城后的心理变化,通过孩子的具体行为,如要求买新衣服、要求换学校等方面的表现得出孩子“不听话”“不懂事”的错误判断,其实质是孩子生活环境变化引起的自卑心理的外在表现,而在此过程中父母对子女心理调适或心理支持却表现出“无助”,农村学生本不该出现的这些问题很可能因为得不到家长的心理支持而影响其健康成长。二是将子女留在原籍由长辈抚养,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无论是父母双外出或单外出,都会造成孩子情感教育的问题。首先,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留孩子在长辈身边抚养或教育,隔代教育难以替代子女对父母情感的需求,尤其是处于情感形成与发展关键期的中小学阶段,缺失父母情感关注的农村中小学生极易造成偏执型人格,或将现实情感的缺失转换为对网络虚拟世界的依赖,农村留守儿童表现出的孤僻、学习困难、自卑等问题与情感教育的缺失有一定的关系。其次,出于对孩子生活等方面照顾的考虑,农村家庭往往会考虑父母一人外出务工,另一人留在家里,从而形成了隐性的单亲家庭。由于受“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思想和习惯的影响,父亲选择外出务工,母亲选择留在家里的可能性更大。这种模式使得农村家庭教育存在隐患:第一,琐碎的家务和繁重的田间劳动使得留守母亲身心俱累,导致她们在子女教育方面力不从心,缺乏与子女沟通与交流的耐心,这对儿童的健全人格的形成是不利的。第二,单方的情感关注和情感传输存在弊端,对于心理、生理发育期的男孩,父子的情感交流有益于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可以为其树立“男子汉气概”和懂得担当的“男人”形象,这种情感的教育和影响是母亲难以替代的。有研究认为,父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特别是对其健全人格的塑造具有重要的作用,父亲能帮助孩子建立自信,教他们学会控制消极情绪,抑制冲动,培养他们勇敢、果断等良好性格特征。但长年在外打工的父亲难以满足孩子成长过程中父亲角色的心理需求。

(二)父母合分草率,造成子女家庭教育的缺失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进城农民工越来越多,近几年外出打工人员的家庭破裂现象已引起各方关注。由于外出务工,致使夫妻长期两地分居,他们缺乏经常性地心理沟通和思想交流,造成彼此情感疏远,中国农业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农村留守妇女长期处于性压抑状态,导致了她们情绪消极。其中,69.8%的留守妇女经常感到烦躁,50.6%的留守妇女经常感到焦虑,39.0%的妇女经常感到压抑。长期处于这种负面情绪,久而久之使得婚姻难以维持。而处于同一城市或同一单位的打工人员,也容易因为生理、情感的需要而走到一起。除了单方外出引起的“体制性寡妇”、离婚率上升的问题外,夫妻双方由于在不同地打工亦会因为各种需求而分道扬镳,其原因多源于情感和性压抑。农村外出打工出现的工友同住、“临时夫妻”等最终引起的夫妻离异,造成了子女家庭教育的缺失。许多离异的父母没有意识到离异和离职可以是独立的两件事。没有顾及到离婚后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对孩子心理的影响。盖笑松等人曾经对十二年来国内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系统回顾与总结,发现几乎所有研究都报告了父母离异对其子女的心理发展有消极影响。

(三)父母身为独生子女,带来子女心理教育的缺陷

目前,“80后”一代大多已步入婚姻殿堂,成为家庭结构里的中流砥柱。身为人父人母的“80后”其生长环境较为安逸,且多为独生子女,父辈对其“独苗”的成长倾注了太多热情和心血,对“80后”一代的质疑一直是社会各界讨论的热点。如今已成长起来的一代对其子女的教育又呈现出新的特点,他们既渴望按自己的意愿教育孩子,又迫于没有养育经验而依靠其父母帮忙。典型的“421”的家庭结构也决定了一个孩子多种教育的混杂现象,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和长辈对孩子的隔代教育,易出现问题。一是管教方式的分歧。如对待孩子犯错,有的要打有的要护;对待孩子生活习惯,有的要规范有的要放纵;对待孩子兴趣,有的要让孩子自然形成有的要强行报班培训等。教育观念上的差别时常引发家庭矛盾,尤其当孩子面互相责备或争吵,让孩子无所适从。二是隔代教育的放纵。由于父母无暇顾及,子女完全由长辈抚养教育,即隔代教育。隔代教育易出现过度呵护的问题,过分宠爱,对孩子百依百顺、放纵、疏于管教,唯恐孩子受委屈,怕跌伤、撞伤,不让孩子与别的孩子玩耍,过分照顾,吃饭要人喂,事情由长辈代办等,这些现象在隔代抚养的家庭中较为常见。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与心理,如自私、任性、不尊重长者,孤僻、胆小、不合群,对周围环境缺乏信任和安全感,不爱惜财物和不尊重他人等问题随之产生。三是多方宠爱的脆弱。成长于“温室”中的“六一”儿童,即一个儿童有六位长辈的关爱,他们得到父母的百般呵护,受到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千般疼爱,生活中长辈的包办代办使得孩子较少经风历雨,遇到挫折极易产生放弃的心理或以消极心理予以应对。如因受老师、家长的批评,同学的冷眼,采取逃学、出走甚至轻生的极端者屡屡见报,这是平时对孩子耐挫折能力培养不够的结果。

二、农村学生家庭教育的应对策略

研究和解决当前农村学生家庭教育中所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不仅是每个农村学生家庭共同的愿望,而且是我们整个社会教育和事业的重要方面。探索解决这些农村学生家庭教育问题,必须从农村、农村学校、农村家庭、农村家长的实际情况出发,才能找到有的放矢的解决方案。

(一)农村家长应当努力提升自身的教育素养

由于农村学生家长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因而限制了农村学生家庭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他们或者没有意识到全面发展对子女健康成长的重要性;或者没有认识到自己有教育孩子的责任义务;或者由于缺乏必要的家庭教育知识,无法担当家庭教育的重任;或重视家庭教育,却在教育方式上存在问题,对孩子进行错误的教育和导向,等等。这就要求农村学生家长努力提升自身的教育素养。一要更新传统的教育观念。转变陈旧的轻德重智的教育观念,充分认识孩子的全面发展对其一生的重要性,改变以分数定优劣、以成绩看发展、以金钱为目标的片面教育观念,要重视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重视培养孩子自信、自强、自立和敢于担当的个性特征,教会孩子怎样做人,养成不断进取、热爱生活、健康向上的良好心态。二要学习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农村家长要尊重孩子的人格,不能用打骂代替教育,不能粗暴干涉孩子的言论、行为,要为孩子创造一种和谐、民主、平等的家庭成长氛围。要学会借助学校丰富的教育知识和资源、科学的教育观念,积极配合学校、社会,努力改进家庭教育。三要注重言传身教。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孩子对家庭环境中的一切耳濡目染,父母的言谈举止、人品个性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发展。不难想象如果父母整天沉迷于打扑克、搓麻将,却要求孩子刻苦学习,孩子能做到吗?农村家长要以身作则,凡是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要带头做到,要求孩子不做的,自己一定不做,用自己的良好品行、正面言论影响孩子,使孩子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心智受启迪,心灵受陶冶。

(二)农村学校应当重视发挥家庭教育的应有作用

由于农村学校没有很好地发挥与家长的联系和沟通作用,致使农村学生家庭教育出现“异化”或空缺现象。所谓“异化”主要表现为家庭教育学校化,即把家庭当作“第二学校”,把辅导孩子的学习作为家庭教育的主要目标。为了让孩子提高考试成绩,不惜把孩子“囚禁”家中,剥夺他们休息和闲暇娱乐时间,随意增加孩子的作业量。本应以“有益补充”形式出现的家庭教育,成了学校教育的“辅助机构”,不仅没有发挥家庭教育的积极作用,反而与学校教育所倡导的科学育人方法背道而驰。因此,学校应当重视发挥家庭教育的应有作用。一要扮演好家校合作中的角色。现在许多学校的领导和老师都认为家校必需合作,但在他们的心目中,往往把家长当作学校工作的支持者和志愿者,而没有发挥家长的决策者作用。学校自身则更多扮演的是指导角色而非服务角色。家校合作是一种家庭和学校的双向互助活动,家长与孩子接触时间最长,对孩子的了解较为全面,学校应当把家长作为一种教育资源,充分发挥他们在家校合作中的作用。学校自身应当配合家庭做好家庭教育的服务工作。应将学生的日常生活习惯、道德品质、优良传统等方面的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一是校本课程开发应包括青少年学生道德意识培养、行为品质形成、生活习惯养成等内容,使知识学习与非智力能力的发展融于课程;二是课外实践活动有意识地与农村学生的基本的道德礼仪、基本的动手能力、基本的学习习惯相结合,培养他们的“三基”素养;三是学科教师日常教学要尽量结合社会现实,如语文、历史、科学等课程都可选用现实案例作为教学素材,有益于培养农村中小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分辨是非的能力。二要向农村学生家长传授科学的家教知识。农村学校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资源优势,定期组织家长开展家庭教育论坛等灵活多样的培训活动。目的是培养农村家长更新家庭教育理念,掌握现代的家庭教育知识和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形式可包括家教知识讲座、家长发言提问、互动交流经验等;内容要有系统性,至少应该包括孩子健康成长家庭环境的创建;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道德品质的培养;引导孩子参与家务劳动;指导孩子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等。此外,学校还要做好以下工作:进一步做好宣传发动工作,特别是动员留守老人参加家教培训活动;利用节假日,对回乡探亲的家长进行集中培训;积极开展农村家庭的“亲子活动”,将理论知识培训与实践教育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最终实现提高农村家庭教育质量的目的。

(三)媒体应当积极宣传科学的农村家庭教育的理念和方法

充分发挥各种社会媒体的作用,积极宣传科学家庭教育的理念、知识和方法,引领舆论导向,营造良好社会氛围,通过有效地宣传,逐步使农村家长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一要宣传家庭教育的意义与价值。利用公益广告的社会效益性、主题现实性、表现号召性等特点,倡导家长关注孩子的成长。家庭教育公益广告正面的宣传可以实现与公众的平等交流,以现实的例子引起家长的共鸣。像“保护环境资源”“家人盼望你安全归来”“珍惜假期时光”“孩子,不要加入烟民的行列”等,都是值得点赞的具有教育意义的公益广告。二要宣传家庭教育的科学方法。通过电视剧、电影、访谈节目等人们日常生活中接触较多的媒体展现现实案例,使家长在剧情中对家庭教育的方法有所感悟。像以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为主题的《穷孩子富孩子》、以父母与子女沟通为主题的《小孩不笨》、以亲子关系为主题的《狐狸与孩子》等,都是对当今家庭教育问题的深刻反映。三要提供家长学习交流的网络平台。借助网络强大的传播效应,建立家长交流和学习的信息平台。如“中国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在线”都是关于家庭教育研究、家庭教育案例介绍、家庭教育知识传授为主题的学习网站,这些网站专门设立定期定时的家庭教育问题在线研讨、提供家庭教育在线咨询等,对家庭教育研究和服务所作的努力值得效仿和称赞。

(四)教育行政部门应当研究和解决农村家庭教育问题

农村家庭教育的实践性、多变性和特殊性决定了农村家庭教育研究的方向和内容,尤其是农村所特有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流动儿童家庭教育、隔代家庭教育等问题,需要政府制定政策、给予经费支持、研究解决对策。一要研究农村家长家庭教育观念及其形成机制。农村家庭教育问题多源于家长的教育观念陈旧落后,研究农村家长家庭教育观念的形成过程、影响因素和路径等问题,对提出提升农村家长家庭教育质量的对策和建议具有较大价值。二要研究农村中小学生在强压式、命令式家庭教育影响下的心理问题。农村家长普遍存在功利性教育观念和教育无为的教育观,在此观念主导下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农村中小学生可能产生心理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危害程度、表现形式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农村中小学生内心的真实世界,其研究成果可作为农村家长的学习资料,必将对其心灵的促动更为深刻。三要研究“社区-学校”协同服务农村家庭教育模式与机制。当前对于家庭教育而言,以建立家长学校、学校提供培训的方式传授家长家庭教育方法的建议居多,此种模式在城市学校或社区实现的可能性较大,且已有成功经验。对于农村地区而言,学校不像城市地区那么多,尤其是一些市县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后,一个乡镇一所中学一所小学,学校资源匮乏,承担相关的家长教育需要其他力量的支撑,因此,如何协同发挥农村社区学校、农村中小学等各方面教育力量的优势值得研究,包括资源统整的方式、农村家长学校的运行模式、管理模式等研究对于切实提升农村家长教育素养、普及家庭教育知识均具有现实的意义。这些问题的研究和解决,还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政策加以引导和监督,投入经费加以支持和保障。为了有效解决当前农村家庭教育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不仅需要每个农村家庭的努力,而且需要农村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和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

作者:戴斌荣单位:盐城师范学院

第二篇

一、农村学生家庭教育现状及特殊性

1.农村学生家庭教育的现状。农村地区生源逐年减少。原因有三:一是国家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的日益富裕,学生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也愈加重视,为了给孩子寻得良好的教学环境和优质的教学资源,越来越多的家长把孩子送进城镇读书。二是不少农民工子女随进城务工的父母一起,在父母务工的城市就读。三是偏远山区辍学现象严重。偏远山区家长教育观念落后,比起孩子的教育,他们更关心家庭生活的经济来源。当孩子还很小的时候就帮助大人分担家庭重担,导致偏远地区的大部分孩子放弃学业,外出务工。农村学校教育软硬件设施设备落后。目前农村学校一是师资力量薄弱,教师队伍老龄化严重;二是教学科目资源短缺;三是学校硬件设备陈旧,教学环境与城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加之农村地区经济相对贫穷,难以留住人才,特别是年轻的优秀教师。

2.农村学生家庭教育的特殊性。优越的自然环境。在农村特殊的自然环境里,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性格更加活泼,更亲近自然,有益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在这种环境长大的孩子,更善于与他人分享,也更有担当,更能服务于人民群众和社会建设。单纯的成长环境。农村学生家庭教育没有高楼大厦的环绕,也没有各类玩具的诱惑,师生之间的互动限于感情的交流和知识的传播,是一种天然的回归教育本真的环境,农村孩子受应试教育价值取向的影响弱于城市孩子,拥有单纯的学习和成长环境。空间上呈“文化孤岛”。由于地域空间与城市的隔离,农村学生家庭教育显得较为孤立,使得农村子女的知识面、视野较窄,在信息网络时代,农村子女与现代化社会的交流、沟通存在很大障碍。

二、农村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1.家庭教育意识和观念畸形。残留的重男轻女意识。美国著名自然教育家斯特娜夫人说过,中国虽然是最早开设学校的国家,但他们的文明落后了,这是因为他们没有认识到妇女教育的必要性。殊不知母亲文化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家庭教育的科学性、有效性。受旧的文化传统的影响,农村地区重男轻女的思想依旧非常严重,女孩受教育的程度普遍低于男孩,而且普遍早婚,这将直接影响母亲的文化素质,间接影响下一代孩子的家庭教育,不利于农村学生家庭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功利化趋势凸显。城市取向下的应试教育逐渐改变农村子女读书识字的求学态度。农村家庭以自己“种地”和城市白领的“坐办公室”作比较,以城市生活作为教育的最终目的。认为教育是学校和老师的责任。农村地区受教育程度低的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时间和精力投入少,认为进了学堂教育就是老师和学校的事了,忽视家庭教育。部分家长明白家庭教育对孩子身心发展的重要性,却出现了“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窘境,索性把家庭教育放置一边。

2.家教内容和方法不当。过分重视书本知识,缺乏实践锻炼。随着农村生活条件的改善,一些从农村地区出来的孩子五谷不分,四肢不勤。所谓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在农村家庭里缩减为智力和知识的增长。这样的家庭教育出来的孩子一缺动手能力,二却社会经验。成年后,无论是放到农村还是城市里,都难以独立成功地生活下去。隔代教育的弊端严重。新时期农民的生活压力不断加大,许多家长为了保证孩子后期的教学经费及家庭的收入,把孩子留给爷爷奶奶在家带,自己进城务工。孩子们在爷爷奶奶的溺爱下,性格难以独立,且与父母感情疏离,自信心不足。业余生活简单粗陋。受文体设施等条件的限制,农村家庭的娱乐方式比较单一,呈现出提高性活动少于消遣性活动,低俗消遣活动多余高雅消遣活动的特点。而且农村孩子很少参加周末兴趣班,假期辅导班的学习,更谈不上出门旅游增长见识。

三、发挥农村学生家庭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1.转变观念。提高自身的素质,转变观念。我们都知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也自然懂得蓝的水平决定青的层次。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父母素质的提高是孩子素质提高的前提,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特别注意自身的言行,帮助孩子养成好的行为习惯,配合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2.回归本质。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回归本质。教育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教育的发展方向,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提高,农村地区的教育受城市应试教育的影响也越来越严重,这严重违背教育的本质,偏离教育发展的方向,也日渐脱离农村生活。父母要多与孩子进行沟通,了解孩子心理的发展变化,让孩子从小感受到来自家庭的安全感,培养孩子的意志力,引导其树立科学的“爱农”思想,增加孩子“爱农”的积极体验,使其具备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3.科学定位。科学规划父母在家庭中的角色定位是家庭教育至关重要的部分。父母各自所应扮演的角色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所谓的言传身教,最初就是始于家庭教育。严父慈母是最好的角色分配,在这种角色定位的过程中,孩子不仅有所畏惧,也有所慰藉,父母一方适当的厉声言辞,另一方恰到好处的主动交流,陪伴与关怀,才能给孩子营造一个温暖、融洽的家庭氛围。

四、结语

农村学生范文篇8

一、加强英语教师自身素质的培养

要想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首先要加强老师自身素质的培养。英语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可以先采用双语教学,老师带头说英语,才能够带动学生一起说英语。刚开始,学生可能不适应这样的教学方法,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他们就会适应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大概听懂老师的意思,慢慢学会用英语回答问题,逐渐学会张口说英语,发音也会越来越标准,从而渐渐地提高口语能力。例如,九年级英语的第一篇课文是《阿基米德与金皇冠》,这篇文章的故事性比较强,老师可以采用新的教学方式,先用英语给学生讲一遍阿基米德的故事,再用中英文结合一句一句地讲解一遍,最后鼓励学生尝试用英语讲解这篇故事。在讲完这篇课文的语法之后,老师可以组织带动学生用自己的话将这篇课文用英语讲解一遍,或者让学生分别扮演里面的角色,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这样学生讲完一遍后,不仅学会了语法,也得到了相应的口语练习。这样的练习能使学生大胆地用英语发言,逐渐提高开口说英语的自信。在英语口语和听力的学习中老师要起到引领的作用,带领学生用英语回答问题。老师应认识到语法和口语在英语学习中同样重要,让学生认识到不能只为了考试而学习英语。只有老师不断要求学生张口说英语,积极用英语回答问题,才能够让学生慢慢地开口讲英语,最终获得学习口语的良好效果。

二、激发学生兴趣,消除学生紧张心理

很多学生不敢开口说英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发音不标准,怕被其他同学嘲笑。所以如果想要让学生开口说英语,就要让他们消除这种紧张心理,敢于张口说,敢于站在讲台上说。学生在刚开始开口说英语的时候,要允许他们犯错误,对于他们说得好的地方,要给予及时的鼓励;对于他们说得不好的地方,也应及时进行指导和纠正;对于存在的语法错误,老师要及时指正。学生在发言的时候,老师最好不要打断,因为那样可能会让他们更紧张,渐渐失去开口说英语的信心。例如,九年级英语的第三篇课文是《两位天才》,人名和地名是英语中比较难读的部分,课文中天才(geniuses)的读音比较难,学生在读的时候就会有很大的困难,在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很容易读不标准。因此,学生在读的时候老师应该对读得好的学生进行鼓励,对于读得不太好的学生也不能打击,应该细心地教导学生如何正确地发音,这样才会让学生逐渐敢于大声地发言。学生只有不害怕在大家面前发言,才能在口语方面有进步,所以老师不要轻易指责学生存在的发音问题,而应该对他们进行耐心的指导,让他们增加自信心,这样才会让学生的英语口语学习逐渐取得进步。

三、设计形式多样的课内交流活动

英语口语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学生和老师每天都强化练习。因此,可以在上课前五分钟让学生轮流进行一次英语演讲,演讲的内容由学生自己决定,可以是他们喜欢的食物、体育项目和动物等等;活动形式可以由老师指定,不止演讲一种,也可以是由几个学生共同表演一个话剧或者情景剧。每天利用上课前的几分钟时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锻炼,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上台发言的能力,也能加强他们的口语练习,而且还会让学生对语法学习有更进一步的巩固加深。例如,老师可以根据学习的内容给学生指定不同的题目,选择复习每天学习的课文内容。比如《曹冲称象》这篇课文,可以让学生设计成一个情景剧来进行表演,刚开始让学生将自己要讲的内容抄到一张纸上,忘记的时候可以看一看,到了后期鼓励学生渐渐地脱离纸稿,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对课文有进一步的加深理解,还能让他们的口语得到一定的训练,一举两得。所以,提高英语口语能力的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多听多练,只有多练习,每位学生有练习的机会,他们的英语口语能力才会逐步提高。所以,老师要多给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在每节课上都能得到相应的训练,久而久之,班级整体的英语口语水平就会有明显的提高。

四、结语

农村学生范文篇9

关键词:课外阅读;广博;有序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7-9年级学生“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这充分体现现代社会以人为本,为学生将来的发展着想的指导思想。因而有效地开展课外阅读是我们初中语文教学最基本的任务,但是,受各方面原因的影响,农村初中生课外阅读的实施和落实,并非像人们想象的那么简单、那么美好。目前的阅读现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功利主义思想当头。06年中考开始,徐州市为促进学生的课外阅读,把课标附录上的十部文学名著列入中考考试范围,但没想到的后果却似给农村学生划定了一个阅读的范围,受农村图书资源、家庭条件的制约,农村学生不能享受城市学生充足的“借阅”“买阅”条件,让阅读变成了为了提高中考考试成绩的目的,实在事与愿违。曾经我班级中有位学生,据说他对《水浒传》读得“很熟”,我便想试探个究竟,几个小问题后,发现该同学对书里的情节先后、人物的事件烂记于心,说得条理分明,但经不起细致追问,再问问细节方面的内容,却是一片空白,最后才知道这位同学硬是把回目背了个差不多,但对真正内容却是囫囵吞枣,这与以考试促阅读的本来目的确实大相径庭。

2.随意性阅读突出。我曾经在班级中组建图书角,可同学们第二天拿过来让大家交流阅读的书着实让人大吃一惊,80%的图书是供消遣性阅读的书籍,这也从一方面反映出阅读的现状,大部分学生读的是小说、故事类书籍,特别是武侠小说、港台流行小说、神话演义小说等,甚至有些是言情、刺激性极强的“地摊书籍”。而科技类、社会科学类、百科知识类书籍很少问津。一部分学生还把漫画、卡通书以及金庸的武侠小说和琼瑶的言情小说作为阅读的主要对象,更有甚者,部分同学没有选择地读,得到哪本读哪本。

3.无痕迹式阅读普遍。我去年对初中二年级学生做调查,你阅读过哪些书籍?竟然有很多同学思考好久答不出来哪怕一本。可见他们读书没有计划,阅读缺乏系统性,几乎没有任何效率、效果,很少有几个同学有写读书笔记的做法,这种走马观花,缺少深入理解和整体把握的阅读在他的头脑中没有留下任何痕迹。

针对以上现象,如何能让农村初中生课外阅读更有效?我作了以下探索。

一、以课堂导向课外

课堂是教学的永远的主战场,在课堂上,老师如能激发起学生课外去“寻阅”的兴趣,这是解决问题的最根本的、最有效的途径。例如,初中语文教材《滕野先生》、《智取生辰纲》、《杨修之死》、《香菱学诗》这些课文,在讲解内容时或学完课文后,设置几个问题,如:鲁迅到先生小时候在家庭中有何经历才促使他去学医?参与智取生辰纲的这几位梁山英雄的故事你能讲多少?曹操打这次仗是在怎样的背景下的?香菱怎样进的大观园,能讲一讲她以前的生活经历吗?

这些问题,无疑是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的,从而自觉地去寻找答案,阅读这些小说。因为是长篇小说,教师可指导学生定期阅读,不宜心急,并可在一段时间后,以讲故事、你问我答等方式在班级内互相交流。

二、以时文导向广博

农村学生受家庭经济条件的制约,对于期刊、书籍的购买能力是有限的,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分散购买,阅读后集中互相交流。交流过程中,教师可结合教材,设立主题,如成长脚印、亲近文学、走近自然等等不一而足,让学生归类推荐自己阅读到的时鲜美文,分享共同阅读的成果,也让学生的阅读更广泛、更博深。公务员之家

三、以氛围营造有序

农村学生范文篇10

关键词:农村初中英语教学

如今,教改工作正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展开,新课标实施已有几个年头,改革旧的教学方法,提倡素质教育,提倡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已在教育界达成共识。由于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现已收到了一定的效果。然而,许多农村学生仍然认为学习英语太难,太苦,太累,“哑巴英语”现象十分突出,初二两极分化严重,厌学情绪蔓延,严重制约着英语学习的深入和成绩的提高。如何帮助农村初中学生解决外语学习上的困难,使他们充分发挥各自的学习潜力,提高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成绩,是全面提高农村中学外语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当前外语教学法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笔者从事农村中学英语教学工作已有二十多年,对这种现象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常在夜深人静之时,分析原因,寻找对策。

一、树立远大理想,理想是自主学习的航标

人是要有理想的,要成就一番事业,会遇到方方面面的困难和挫折。就英语学习来讲,有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有客观环境方面的制约,但更重要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否有目标,有理想。没有理想,就没有动力,就会在挫折前丧失信心,从而放弃。有了理想,就会自主学习,做学习的主人,就会想要自强,那么,首先要树立坚定的理想。有了理想,就有了前进的方向,有了方向,就会朝着目标奋进。因此,要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克服困难,自强不息,勇往直前。

二、坚韧的意志是自主学习的前提

很多学生英语成绩不理想,不是因为不聪明,而是因为缺乏坚强的意志。怕苦,怕累,不懂回报,不思进取,依赖性强是“独一代”的共同特点。因此,要帮助学生磨练意志,培养吃苦耐劳的品质。首先,应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目标,督促他们从小事做起,把“今日事,今日毕”作为座右铭,而且说到做到,同时教育他们善于管理自己,每做一件事之前,先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然后按计划实行,持之以恒,坚持到底。在困难面前,学习苏秦的“悬梁刺股”,齐白石的“化石为泥”精神,不抛弃,不放弃,积极地调节自己的不良情绪,控制自己的言行,不灰心,不动摇,不焦躁,以顽强的精神,百折不挠的毅力,迎难而上,勇攀高峰。

三、让小组合作走进课堂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小组合作学习是解决农村初中学生英语基础参差不齐的较好方法之一,即让基础较好的学生帮助基础较薄弱的学生,使得大家共同进步。从新学期开始,笔者就做了一个调查,深入了解情况,然后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做小老师,帮助同一小组中没有学过英语的学生。这样,学过英语的学生由于肩负着帮助别人的重任,学好英语的自信心特别强,学起来就特别认真,自然也很乐意帮助其他同学。这样先进助后进,既减轻了教师负担,又培养了学生的团结互助,虚心学习的精神,增强了集体意识,提高了合作的能力和水平。

四、因材施教,逐个解决

基础差的学生大多有厌学的情绪,并且没有毅力。但是他们更需要老师的关心和帮助。笔者除了让学习好的学生和学习差的学生结对子外,还利用课外时间和基础差的学生谈心,发展情感教育,交流思想,从生活上关心他们,学习上经常抽查,帮他们查漏补缺,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树立学好英语的信心。当他们遇到困难时,要耐心地开导他们,帮助他们战胜困难。除此之外,笔者还根据各个学生的能力,每周都出相对应的习题,点名要求学生做。这样,得到点名的学生会认为得到老师的重视,学习劲头更大了。

五、学习方法是自主学习成败的关键

实践出真知,方法出效益。在学习英语过程中,学习普遍存在恐惧心理,有的学生“金口难开”,有的学生“事倍功半”,其主要原因就是只把英语当作一门知识来学,违背了语言学习的规律。因此,必须改变学习方法,以提高成绩。

首先,要克服害羞、恐惧心理,大胆参与语言实践活动,走出误区。语言知识只有转化为语言技能,才能发挥它的作用。这个转化过程就是学生进行语言练习和实践的过程。这就要求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操练语言项目,积极参与互动,大胆开口,大胆尝试,克服胆小,怕出错等干扰因素,寻找各种机会使用目标语言,让语言走进生活,让生活丰富所学语言,学生只有在实践中练习,在练习中实践,语言才能发展,才能熟练地掌握并运用。当然,教师要率先示范,做好榜样,尽可能用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课堂内外敢于用英语与学生交流。

其次,增加阅读量,加强听力训练。城市学生见多识广,他们有较好的英语学习氛围,走出校门也能有机会听到别人说英语,暑假有各种各样的英语培训班,兴趣班。农村的学生除了课堂以外,英语信息的输入几乎是零。为了帮助学生扩大知识面,增加阅读量,笔者坚持督促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同时,利用校园广播系统在休息时间播放教材配套或难度相当的录音带,不断给学生增加英语信息的输入,刺激他们的听觉神经,获得感性认识,培养语感。

六,赢得家长支持,起到配合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