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青年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5 00:28:09

农村青年

农村青年范文篇1

关键词:农村青年边缘化社会制度

据统计,目前我国(大陆)总人口中居住在农村的人口占64%左右,而农村总人口中年龄在15至34岁的青年人就占36%,约3亿人。在我国青年群体中,农村青年的比例和绝对数量远远高于城镇青年。在相当大程度上农村青年的素质、形象、精神风貌以及未来发展不仅决定了整个农村的社会风貌和未来发展趋向,也深刻影响着整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在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历程中,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卫生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也大大提高了城市居民的数量和经济发展水平,而在这一整体性社会进步中,农民的社会地位不仅没有提高反而在不断下降,农村青年在社会发展的洪流中被不断边缘化。面对这种趋势,大众传媒并没有发挥“社会公器”的职能,为农村青年的发展鼓与呼;学术界也缺乏相应的学术敏感和关切,研究青年的学者往往会把关注的目光投向城市青年。本文拟谈谈农村青年的边缘化问题,以期引起社会对于农村青年予以更多的关注。

经济地位的边缘化

社会学理论认为,衡量个人社会地位高低的标准主要有三个:财富、权力、声望,其中财富即经济收入是首要标准,在当前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收入的重要性更加突出。纵向的看,我国农村居民的经济收入在不断提高,但从横向的角度来看,农民的经济地位却在不断下降。根据统计资料,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民的收入增长缓慢,1990年至1996年各年的收入增长幅度分别为1.8%、2%、5.9%、3.2%、5%、9%、4.6%,2000年全国农民的平均收入仅增长1.9%.2000年农村居民的收入构成如下:户均总收入2,254元,其中家庭经营农业收入为1,091元,工资性收入701元,第二、三产业收入338元,转移性财产收入124元。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仍是农业经营收入,收入结构较为单一。同时,城乡差距也在不断拉大。1978年时农民年人均收入与城镇居民收入相差209元,到1985年差距突破300元,随后几年每年再扩大100多元,到1992年差距突破1000元,1994年突破2000元,1997年突破3000元,2000年就突破了4000元。1978-1985年城乡收入差距每年扩大20-30元,1985-1992年每年扩大100多元,1992年以后每年扩大300~400元,最近两年每年扩大500元。1995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财产性收入90.43元,同期农民人均财产性收A38.15元,城乡之比为2.37:1;2001年城镇人均财产性收3,134.62元,农村是41.05元,城乡之比扩大到3.27:1。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的趋势在短时期内难以遏制。

当前,农民尤其是青年农民面临的经济环境并没有好转,在短时间内反而有恶化的趋势。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农业大国,城市化、工业化、市场化程度较低。由此带来的问题是,一是在农业现代化程度低、农业生产力水平不高的情况下,我国的耕地面积在不断减少,人均耕地不足1亩半,不到世界人均水平40%,从而造成了紧张的人地矛盾,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成为隐性失业者,以农村青年为主要成分的农村劳动力需要大量向城市转移;二是在国家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经济增长模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过程中,城市对于农村青年劳动力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其吸纳力是有限的,在短时间内部分地区可能会出现“民工荒”现象,但从长远来看,庞大的农村青年大军必然会处于艰难和尴尬的就业困境。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有关调查显示,今年各地使用民工的行业主要集中在建筑家装(48%)、纺织服装(20%)、机械电子(11%)、饮食服务(8%)等行业。这些企业大都对民工的素质提出了明确要求。文化水平方面,90%以上的岗位要求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员,其中20%以上的岗位需要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技术水平方面,80%的岗位需要达到初级工以上的水平,81%的岗位需要熟练工人。很显然,农村青年的整体素质与市场的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

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农村青年处于艰难的生存突围中。从农村走向城市,是为了摆脱土地的羁绊和命运的藩篱,获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然而事实上,城市只能是部分农村青年大展身手、搏击命运的天堂,对于更多的农村青年却是美丽的乌托邦。从城市回到农村,这对于大多数怀有城市梦想的农村青年则是一个残酷的社会现实。经济地位的日益边缘化使得他们不得不游离于城市和农村之间。

政治地位的边缘化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马克思也认为政治权利之于个人非常重要,是公民权利中不可剥夺的组成部分。在社会民主化的今天,国家权利的一部分在逐渐趋向社会化,公民的政治权利不仅仅是个人利益方面的权利,而且属于各种社会和公共利益方面的权利。随着社会政治民主化程度的提高,农村青年参与政治的渴望以及主张公民政治权利的意识在不断增强。然而事实上,农村青年除了在村民选举中可以行使自己的部分政治权利外,几乎很难享有或行使更多的政治权利。农村青年的政治地位的边缘化程度在提高。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然而在实践中,在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选举中,每一个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在农村、城市之间一直保持着八倍、五倍、四倍的不同比例。从历届全国人大的构成来看,第一届农民代表为5.14%、第二届5.46%、第三届6.87%、第四届22.9%、第五届20.59%、第六届11.7%、第七届与工人代表共23%、第九届8%。可以看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各种利益群体急剧分化,农民的政治话语权越来越小,参与国家事务、参政议政的机会有所减少。在各种利益群体的政治博弈中,农民的政治地位在下降;在以“老人政治”为主导的农村政治中,农村青年的政治地位更趋低下。

自20世纪80年代始,大量的富余农村劳动力纷纷从农村走向城市,从土地走向工厂,“离土又离乡”。据估计,1982年全国共有一年以上常住流动人口657万人,1990年上升到2135万人,1995年约为8000万人,2003年农村劳动力离乡外出就业的人数约为9900万人。其中,出生在20世纪80年代,年龄在20岁左右的农民工的比重越来越大。由于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制度对农民的制度歧视和排斥,农村青年在城市不能加入工会,没有自己的组织,在城市青年农民工几乎没有任何政治地位。当自己的合法权益遭到侵害的时候,青年农民工没有替自己伸张正义维护合法权益的组织、机构,没有自己的利益代言人。在青年农民工工作的单位,他们没有参与企业决策的权利;在城市社区,他们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地位的边缘化对于农村青年的发展将起着巨大的阻碍作用。

文化地位的边缘化

文化是作为社会的一个成员所获得的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音乐、风俗、法律以及其他种种能力的复合体。一般说来,文化大体上属于人类超越自然的创造物,是历史地积淀的类本质对象化,主要指文明成果中那些历经社会变迁和历史沉浮而难以泯灭的、稳定的、深层的、无形的东西。长期以来,以小农生产方式为基础的意识形态、道德意识、风俗习惯、行为方式等深深浸染着农民的心灵世界。自19世纪末开始而绵延至今的现代化历程,使得农村文化的外部形态开始裂变、分化。但与强调效率意识、公平意识、民主意识、平等意识、成就意识等为精神内核的城市文化相比,农村文化显然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在以工业化、都市化、市场化为推动力的现代化和全球化浪潮下,农村文化无疑则显得颤颤巍巍、弱不禁风。

农村青年是一个处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特殊群体。一方面,农村青年深受农村文化的熏陶,思想观念、道德意识、行为方式、生活习惯等带着明显的传统痕迹;另一方面,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电视的普及、大众传媒的勃兴、城乡文化的交流,农村青年又同时受到城市文化、现代文明的浸染。尽管这样,在急剧的社会发展期,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一日千里,知识呈几何级增长,新鲜事物层出不穷,理论思潮风起云涌,大众传媒无孔不入,等等,农村青年囿于经济条件、地理环境、交通设施、闲暇时间的限制以及个人接受能力的低下,致使农村青年所掌握的信息相比有减无增。“信息即权力”,在信息社会里,一个人掌握有效信息的多寡将直接影响其社会动员能力及文化地位。

令人遗憾的是,我们的城市,正前所未有地陷入“嫌贫爱富”的集体无意识中。而这样的“集体无意识”,正是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侵袭,是强者对弱者的歧视和嘲讽。随之而来的,便是对被歧视对象的肆意妄为。社会性歧视是制度性歧视的必然结果,是不合理的制度安排日积月累的集中体现,它比制度性安排更加丝丝入扣、无孔不入地广泛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比制度性歧视更隐蔽、更危险,也更难以控制。“在京民工长期性压抑一年多连续奸杀四名女子”、“七名民工爬塔吊为讨薪”、“为200多元工钱讨薪民工锤杀工头家人”、“因小摩擦大打出手一农民工受伤后称不值”等新闻,我们不时见到。在这类新闻中,“欺骗、自杀、跳楼、爬塔吊、、强奸、抢劫、讨薪、性饥渴、讹诈、偷窥、械斗、口吐秽言、不可救药、素质低下、馋嘴……”成为描述农民工形象的常用语。青年农民工的形象被不断“妖魔化”,而媒体在市场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为满足一部分受众的猎奇心理和表达一部分城市人对农民工的歧视和排斥情绪而不断的加速和助长社会性歧视的蔓延。造成这种畸形现象的深层原因在于,农村青年在强大的城市文化中其文化地位节节败退,他们并没有进行文化反抗的能力,话语权的丧失直接导致农村青年“沉默的大多数”,成为一个失语的群体。

社会制度的边缘化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长期实行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管理制度。户籍制度的存在不仅仅割裂了城乡之间的联系,阻断了合理的社会流动,更为严重和贻害深远的是黏附在户籍制度上一系列的城乡有别的带有“城市中心主义”制度倾向的法律、法规、政策。可以说,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制度使农村青年这一弱势群体的地位在市场竞争中更加边缘化。

从社会管理层面上,户籍管理制度阻碍了农村青年的社会流动。1958年,《户口管理条例》颁布,把我国公民严格划分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控制农业人口迁往城市。后来,我国又颁布了多部法律及地方法律法规、行政规章,将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划分为两种不同身份的阶层。户口管理使我国公民具有不同身份。户口划分为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常住户口与暂住户口,不同的户口有不同的待遇。体现最为明显的是流动人口,他们外出谋生求发展,不仅需要勇气和技能,而且必须带齐或办理名目繁多的证件,如办理暂住证,交纳外来人口管理费。即使如此,在诸多方面仍有别于常住人口。实践证明,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大瓶颈因素之一。户籍制度的存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民向城市的合理的社会流动。

从法律层面上,农村青年得不到平等的国民待遇。我国宪法赋予了每个公民平等的权利和义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事实上,诸如《劳动法》等国家法律以及地方行政法律法规,对于农民的权利予以了不同程度的限制甚至有的完全忽视、漠视了。例如《劳动法》中明确规定:“在中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和与之形成的劳动关系的劳动者都适用劳动法,所有劳动者都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但又把不具有城镇户口的农民排除在外,各地法律法规以及行政规章也明确限制农民工的职业选择,带有明显的歧视性和排斥性政策。另外,在同工同酬、休息权利等方面上,青年农民工无法享受和城市青年一样的待遇。

从社会保障层面上,农村青年成为社会保障制度的“真空”。改革开放前,城市居民一直享受着计划经济供给制社会保障,生、老、病、死、衣、食、住、行等无一不受到计划经济的厚待。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单位制逐渐被打破,但城市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却日益完善。在这一过程中,农民却始终被排斥在社会保障制度之外。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在设计上没有把农民纳入其中。具有农民身份的工人自然享受不到工伤保险、失业保险还是空白、缺乏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就助,更享受不到应得的单位福利和社区福利。尤其是大量农民进入城市打工谋生,面临各种风险日益增多,农民工的失业、医疗、福利等需要和城市居民一样得到有效的保障。

我们发现了一个正在进行艰难选择的社会群体,他们面临的甚至不是一个或者融入或者隔离的自由选择,而是一个悖论:为了融入被人们视为更加现代化更加美好的城市生活,他们在心理上永远地离开了自己的家乡,固执地在陌生的城市里寻找新的可能。但是他们的理性选择和社会行动的结果,却是让自己在城市里陷入另一个隔离的世界。青年是社会的未来。面对我国农村青年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不断边缘化的社会问题,党和政府正在千方百计探寻解决的良策,努力为农村青年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全社会也应为农村青年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真正关心农村青年的发展。谁赢得了青年谁就赢得了未来。

参考文献:

[1]郭玮.城乡差距扩大的原因与政策调整中国农村研究网。

[2]苏士红.张翔.王磊.当前中国农村青年思想状况分析e方网。

[3]李国武.影响农村青年进程的微观机制[J].社会,2003年第2期。

[4]《中国人口统计年鉴(2001)》。

农村青年范文篇2

农村青年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农村青年入党积极分子是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后备力量,**县多方采取措施,拓宽思路,从“源”头入手,抓好农村青年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建设,促他们早日成才,早日成为党组织的一员,早日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

重扩“源”,纳百川。**县侧重提高农村入党积极分子队伍中经纪人才的比例,把那些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承认党章、并愿意履行党员义务的农村青年人吸收到入党积极分子队伍中来;侧重从短期外出打工经商、搞经营管理的农村优秀青年中物色培养对象;侧重从身边发现培养人才,把农村中的优秀青年培养起来,使之脱颖而出。**县通过多方吸收农村青年入党积极分子,使得农村青年入党积极分子队伍不大断壮大,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储备了充足的后备力量。通过村委会换届把一些优秀的农村青年入党积极分子选入村委会,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增添新的动力,调动农村入党积极分子参与村级事务管理的积极性,激发农村青年入党积极分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的热情。

重培“源”,强素质。今年以来,全县7个乡镇、4个牧场通过基层党校分四批对151名农村青年入党方积极分子进行了党的基本知识的培训,加强对农村青年入党积极分子的理想信念教育,做到使一些因外出务工的积极分子离队而不掉队。通过集中培训和分散培训的形式,组织农村青年入党积极分子学习中央一号文件等相关法规政策,进一步加深入党积极分子对国家农业农村政策的了解,便于其今后在农村开展工作。推选出30名学习优秀的入党积极分子,发挥其示范作用,开展学习交流5次,设置讨论展示课堂,采用学教结合,帮教结合,学考结合,动脑与动手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把知识的学习融汇于农村实际生产生活中。通过加强对农村青年入党积极的培训与学习,明确了他们今后的努力方向,为农村青年入党积极分子注入了新的思想活力。

重活“源”,突“双带”。**县注重增强农村青年入党积极分子“双带”能力。**县引导农村青年入党积极分子热爱农村,踏踏实实在农村干事创业,克服急于求成、盲目浮躁的心理。鼓励农村青年入党积极分子外出务工,学习新知识、新经验,达到输出一批,带动一批,致富一批的目的。为农村实用技术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鼓励农村青年入党积极分子用自己的勤劳智慧创造美好生活。大力宣传优秀农村青年入党积极分子的在带动干事创业方面的能手和典型,在农村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积极创造有利于农村青年入党积极分子成长的环境。现如今**县已有43名农村青年入党积极分子成为带领农村脱贫致富的行家里手,更多的农村青年在入党积极分子的带动下逐步成长为建设新农村的主力军。

农村青年范文篇3

一、乡农村青年基本情况

乡地处阆中西北部,与镇接壤,幅员面积42平方公里,全乡共辖6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总人口8670人,2631户。该乡有青壮年3250人左右,在本地创业的青年有39人,根据调查汇总分析可知,从年龄上看,30到45岁这一年龄段相对集中,受自然、交通等条件影响,学历不高仍是一大现状,大部分为高中、初中学历,大专以上学历极少,知识不够丰富成为制约青年创业的“瓶颈”。

在对39位青年本地创业者调查中发现,创业项目相对集中,侧重于养殖业和种植业,如养猪、养鱼、养蜂和发展有机蔬菜。这些项目的特点是:一是投资少,效果明显。二是技术少,操作容易。因项目基本上属于“农活儿”,对土生生长的本地青年来讲,就没有过多的技术要求,一点就通、一学就会;三是人为少,季节决定。从事养殖业,受自然因素、气候变化影响较大,通常均为年初放养,年底贩卖,规律性强。这此项目大多数所需资金不多,两三年之内都基本上能收回成本,但由于项目过于单一、重复,产业特色不够明显,对争取政府和民间资金政策支持缺少一定的吸引力。

从全乡范围看,农村青年创业尚处于起步摸索阶段,绝大多数创业者还属于个人单干和夫妻双干,聘请2名以上人员共同创业的除有机蔬菜方面其他的很少。这就为实现以点代面,产生规模效应,继而推动全村乃至全乡经济发展带来了难度。

二、青年农民创业过程中面临的几点主要问题

通过走访问卷调查分析总结得出我乡农村青年创业难的原因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创业资金不足。“创业开头难,资金是保障”,创业初期,青年创业者虽然手头有一定的资金,但投入到产业后,手中的“活钱”就不多,同时收回成本还需一段时间,这期间如果要扩大产业规模、改进技术,资金自然捉襟见肘,一位养鱼专业户在调查中反映,他将全部个人积蓄用来购买鱼苗,鱼苗长大可以出售,需要很长一段时间,这期间如果想买更多的鱼苗,扩大规模,手中就没有余钱,只好向金融部门申请贷款,但贷款需要担保人,自己的亲戚不是在外面打工,没有固定职业,就是自家还承担着部分生产经营,自己朋友又担心风险,不敢担保,只好原地踏步。资金问题已成为农村青年创业最大的拦路虎。

2、缺乏一定技术。随着新农村建设的蓬勃发展,农村青年眼界进一步开阔,创业热情得到提高,他们愿意因地制宜,改变传统产业,引进新技术,发展新产业。但因地处山区,信息相对闭塞,交通不便,对相关技术的掌握存在一定难度,无论请师上门还是外出学艺,资金和时间就成为他们的头痛问题。

3、创业引导不够。因本地创业尚属于新生事物,无论是当地党委政府还是相关部门对引导青年创业的办法还不是很多,青年农民由于缺少经验,导致创业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往往是道听途说,头脑一发热,就开始行动,因对创业的前瞻性思考不足,缺少信息渠道和相关的成熟技术,结果造成中途夭折或举步艰难的现象比较常见。

三、几点建议

1、利用多种形式加大对青年创业的资金支持。主要是降低信贷门槛,减少审批程序,进一步扩大农村青年创业申请贷款可用于担保的财产范围,对创业贷款利率在同等次的基础上,实行优惠。同时积极发挥党员联保制度,对符合年龄、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有创业愿望的农村青年,乡村两级的党员干部在其申请创业小额贷款时,充当好担保人角色。通过这些措施,力争解决农村青年创业的资金瓶颈问题,提高农村青年初次创业的成功率。

农村青年范文篇4

古代罗马时期的园林没有大的造作。直到15至17世纪,随着文艺复兴,园林才焕发了生机,西方园林形成了意大利、法国、英国三种风格。

意大利盛行台地园林,秉承了罗马园林风格。如意大利费蒙的耐的美狄奇别野选址在山坡,园基是两层狭长的台地,下层中间是水池,上层西端是主体建筑,栽有许多树木。台地园林是意大利园林特征之一,它有层次感、立体感,有利于俯视,容易形成气势。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家马尔伯蒂在《论建筑》一书提出了造园思想和原则,他主张用直线划分小区,修直路,栽直行树。直线几何图形成为意大利园林的又一个特征。

法国园林受到意大利园林影响,法国人在16世纪效仿意大利的台地园林。到了17世纪,逐渐自成特色,形成古典主义园林。园林注重主从关系,强调中轴和秩序,突出雄伟、端庄、几何平面。法国的凡尔赛宫园林是其代表作。凡尔赛宫园林分为三部分,南边有湖,湖边有绣花式花坛,中间部分有水池,北边有密林。园中有高大的乔木和笔直的道路,王家大道两旁有雕像,水池旁有阿波罗母亲雕像和阿波罗驾车雕像,表明这座宫廷园林的主题歌颂了太阳神,是积极进取的。这时期的园林把主要建筑放在突出的位置,前面设林荫道,后面是花园,园林形成几何形格网。法国古典主义园林的集大成者是勒诺特尔,他开创了法国园林的特色和新时代。法国园林是西方园林的一种风格和流派。

英国园林突出自然风景。起初,英国园林先后受到意大利、法国影响。从18世纪开始,英国人逐渐从城堡式园林中走出来,在大自然中建园,把园林与自然风光融为一体。早期造园家肯特和布良都力图把图画变成现实,把自然变成图画。布良还改造自然,如修闸筑坝,蓄水成湖。他创造的园林景观都很开阔、宏大。18世纪后半期,英国园林思想出现浪漫主义倾向,在园中设置枯树、废物,渲染随意性、自由性。

欧洲园林是人类文化的宝贵遗产,欧洲园林大多是方方正正,重视几何图案,不太重视园林的自然性,即没有下功夫去模拟自然,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他们修花坛、造喷水池,搞露天雕塑,都体现了人工性,具有理性主义色彩。如1712年英国作家丁?艾迪生撰文指出:英国园林师不是顺应自然,而是尽量违背自然,每一棵树上都有刀剪的痕迹。树木应该枝叶繁茂地生长,不应该剪成几何形。这段话虽有些偏颇,但指出了西方园林太注重人工雕凿这个特点。

二、东方园林古代东方有悠久灿烂的文明。尼罗河、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印度河、黄河、长江诸流域都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古埃及、巴比伦、印度、中国都在园林艺术方面有巨大成就。

古代西亚也有花园。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位于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流域的巴比伦王国十分强盛,国王尼布甲里撒二世为他的妃子建造了巴比伦空中花园。这座花园早已毁灭,但希腊历史学家斯特拉博和狄奥多罗斯对它作了记载。据说,该园建有不同高度的台地,越往上的平台越小,每个台层都有石拱廊支撑,并且种植各种树木花草,顶部设有提水装置,用以浇灌植物。远处观看,它宛如空中花园,故人们称之为“架空花园”或“悬空花园”。

古代西亚园林被称为世界三大园林系统之一,与古希腊、中国园林相比较,西亚园林的辉煌时间较短,对后世的影响较小,今人对它的研究也不够。

古代印度对世界文化有卓越贡献,园林艺术也很有特色。公元7世纪,中国的玄奘到印度曾见过一些花园。

古代中国园林的内容非常丰富,对东亚、南亚各国园林的影响很大,堪称东方园林的代表。

在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遗产中,古典园林艺术以其完全不同于西方园林的空间原则和美学品味而具有特殊的魅力。不论是北方园林中的苍岩深壑、碧水浮天,还是南方园林的小桥流水、粉垣低蜿,都给人以不尽的艺术享受。

中国古典园林主要可以分为四种类型:皇家园林、文人园林、寺院园林和自然郊野园林。这四种园林虽然相互交织和影响,但是总的来说,其中还是以皇家园林和文人园林的地位最为重要,艺术造诣也最为突出。皇家园林的地位显赫、规模巨大、气度非凡;私家园林的卜筑自然、诗情画意,构筑成了中国古典园林史的活丹青……

在江南其他地方和北方地区,至今也保存着一些著名的古典园林,北京的颐和园和北海,以及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就是北京地区最著名的古典园林。不论是南方的还是北方的古典园林,也不论是封建帝王的皇家宫苑,还是官僚、地主、富商的私人花园,尽管由于地区和园主在政治、经济上所处的地位不尽相同,而在园林的规模、风格等方面表现出各自的特点,但是,它们都是为满足封建统治阶级的享乐生活而建造的,在园林布置和造景的艺术手法上有许多共同之处。这些共同之处,构成了具有浓厚的诗情画意的中国古典园林艺术。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社会的开放程度提高,人口流动的规模越来越大。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全国现住地与户口登记地不一致的有14439万人。除去市区内的人户分离人口2332万人,全国流动人口达到12107万人。

近20年来,我国人口流动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大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流动人口的规模变动及流动人口的特征、人口流动的原因、人口流动对流入地和流出地的社会经济影响、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后的生存状况和他们能否融入城市社会等方面。本文主要探讨农村青年(本文从年龄上界定为15-35岁的人口)流动对婚姻的影响。

一、农村青年流动现状

从“五普”数据看,我国人口流动的总体状况主要有以下特点:

1、从年龄看,青年人是流动人口的主体

流动人口对年龄具有很大的选择性。在乡—城流动人口中,15~35岁的人口占64.65%。25~29岁是进入城镇的峰值年龄组。一些流入人口集中的地方,年轻人占的比重更大,如2000年广东省15-39岁的流动人口占85.79%,其中20-29岁组占到48.54%。14岁以下和40岁以上流动人口分别占6.13%和8.08%。[1]由此可见,流动人口年龄结构年轻,青壮年人口占绝大多数。这可能是年轻时迁移成本低所致。

2、从性别看,女性占较大比重

流动人口总体上女性多于男性,性别比约为90.9。但在不同年龄组的性别结构差异明显,在0~15岁与30~65岁阶段,男性多于女性,而在15~30岁及65岁以上则是女性多于男性。在15~30年龄段的流动人口中,有近60%是女性,其原因一方面是女性在这一阶段的婚姻迁移比例较大,在中国传统中,女性有通过婚姻来改变命运的文化传统,在婚姻迁移中,有88.9%的比例是女性,其中15~24岁年龄段的婚姻迁移中女性高达96%以上。婚姻迁移占整个人口迁移的比例为12.02%。[2]另一方面,是寻找职业方面的原因,年轻女性更容易在服务行业中找到工作,经济发达地区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最快的是第三产业。

3、从流动原因看,经济原因是最主要的,但婚姻原因占较大比重

从流动原因看,在省内流动人口中,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拆迁搬家(占19.48%),务工经商(占18.58%)和婚姻迁入(14.36%)。其中男性流动人口中务工经商占23.52%,排在首位,婚姻迁入只占3.49%;女性流动人口中婚姻迁入排在首位,占23.65%。

在跨省流动人口中,务工经商占64.17%(其中男68.62%,女59.30%),所占比重最大,其次是随迁家属,占9.35%(男7.05%,女11.88%),婚姻迁入占5.59%(男1.13%,女10.47%),排在第三位。

4、从流向看,主要从农村流向城市,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

在12107万流动人口中,从城镇流出的3267万,占27.0%,从农村流出8840万,占73.0%。我国流动人口中,既有农村人流入城镇,也有城市居民流向农村,但前者占绝大多数。2000年全国流入城镇的9012万,占74.4%,流入乡村的3095万,占25.6%。

人口的流动从流向上还呈现出人口由经济不发达或不太发达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的特点。“五普”资料显示:跨省流动人口中,有67.82%的人是流入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6省、市,而其相对应的流出人口只占11.02%。江西、安徽、河南、湖南、湖北、广西、四川等6省、自治区流出人口占全国流出总人口的61.46%,但这些省、自治区的流入人口数只占全国的6.25%。

二、农村青年流动对婚姻的影响

农村青年外流对婚姻的影响表现在多个方面,既有对婚配机会的影响,也有对自身婚姻稳定性的影响。

1、农村未婚青年流动对自身婚配的影响

有研究表明,农村外流青年的平均初婚年龄高于农村人口的平均初婚年龄。“五普”资料也显示,农村外流人口中,15岁以上未婚者占有较大比重,约占20.3%,高于城镇和农村常住人口的17.6%和19.4%的比例。其中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流动人口未婚比例高达29.2%。[3]对这一现象的解释,一般认为是农村青年流入城市后,受城市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影响,逐步改变了早婚早育的婚育观念。其实,这只是原因之一。外流青年择偶观念的变化,以及理想配偶形象和现实择偶条件的矛盾,可能是导致农村外流青年晚婚的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或者说,农村外流青年的晚婚,是“自愿”和“无奈”共同作用的结果。

由于远离父母,这些被城里人称为“外来人口”的农村青年,在当地缺亲少友,他们中的大多数社交圈子狭窄,有强烈的孤独感。他们的工作性质有明显的“同性聚集”的特点,如男性主要集中于建筑等行业,女性主要集中于轻纺、食品加工和家政服务等行业,工作环境中的性别比严重不平衡制约了他们与异性的交往。再加上工作时间长,挣钱压力大,所以他们的闲暇时间很少,而且,他们没有钱或舍不得花很多钱来进行社交活动,他们交流的圈子较小,这也限制了他们的择偶范围。

从农村出来的打工妹,一方面,城市便利的生活条件、丰富的文化生活和各种各样的新鲜事物吸引着她们,她们不愿意再回到农村重复他们的母亲走过的路,不满足于“嫁汉嫁汉,穿衣吃饭”;另一方面,他们又很难真正融入城市,很难改变“外来妹”的身份,很难走入城市男性青年择偶者的视野,这种理想和现实的巨大反差成为她们择偶和婚姻中的一大障碍,这也是导致打工妹中未婚比例高的重要原因。据20世纪90年的一次调查,无锡4.9万打工妹中,未婚比例高达81%,而当地14.5万同行业女工中,未婚比例仅为23%。[4]

打工妹择偶的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导致了一个新的婚姻现象,这就是国外有学者称之为“准婚姻关系”(quasimaritalrelationships),国内称之为“包二奶”的现象。一些进城打工的女子不愿合同期满返回故里,或期望有升迁的机会,她们与工厂有权男子建立准婚姻关系或做情妇(有时出于被迫)会有更多的机会。[5]。有人推算,在经济相对较为发达,港商投资较为集中,也是外省流入人口集中的广东省,仅在这里投资或工作的香港男子“包二奶”的就不下1万人,出现了所谓的“跨境一夫多妻”(cross-borderpolygyny)。[6]

2、城市外来婚嫁女的婚姻问题

尽管乡村女青年“上嫁”城市存在许多观念上的甚至是制度上的障碍,但仍有一些能够如愿以偿。如前所述,城市外来女青年大多来自贫困或边远地区,迫于巨大的生存压力和对城市物质生活条件的向往,她们希望通过婚姻这条途径在城市扎根。然而,门当户对的观念(其中也受长期的户籍制度的影响)使城市家庭经济条件和自身条件好的男青年不愿意娶“乡下女”,通常只有那些家庭和自身条件较差的城市男青年才会将“乡下女”纳入他们的择偶范围。外来女嫁到城市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改善生活质量,许多人一开始与男方并无多少感情基础。她们初婚时年龄偏小,与其配偶年龄差距较大。为了达到快速结婚、迁移户口目的,“城乡联姻”者中大部分婚前恋爱时间短,相互了解程度差,婚姻基础不牢固,为婚后的生活留下了隐患。调查表明,外来婚嫁女的婚姻生活质量低,离婚率高。[8]

3、贫困地区女青年婚姻迁移导致当地男青年成婚困难

贫困地区大量外流女青年不愿意回嫁家乡或本地女青年通过外嫁流出本地,这种人口的流动带来的婚姻问题是本地男青年择偶难。

作为全国592个贫困县之一的湖北省长阳县,集老、少、山、穷于一体。该县共有438个村,大龄男性农民未婚者比比皆是,据统计,一个村有10-20名大龄男性未婚者有150个村,30-45名大龄男性未婚者有70个村,45名以上大龄男性未婚者有15-20个村,有的村甚至成了“光棍村”。[8]这种现象并非个别,在中西部许多农村地区都不同程度的存在。[9]这些地方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这就是:地处偏僻,交通不便,生产、生活困难较多;地方经济落后,家庭难于致富;教育发展缓慢,男青年受教育程度不高等。无论从大的环境因素,还是家庭背景、个人条件,这里的男青年在婚姻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在地方开放程度增加的情况下,“山里的(姑娘)想出去,外面的(姑娘)不进来”。婚姻迁移的一般规律是女性的“梯级迁移”。[10]一些贫困山区的青年男性就成为婚姻挤压的承担者,他们的择偶就也受阻于这种“婚姻迁移”。

婚姻迁移中还有一个值得特别关注的现象,这就是异地族际通婚。由于历史原因,我国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在自然条件差的山区,经济发展缓慢,发生在这些地区的上述“婚姻迁移”,使得未婚男性除了呈现区域聚集的同时,还表现出民族聚集的特点。如拉祜族和佤族是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生活在云南西南部边境山区的少数民族。其中2000年人口普查拉祜族人口43万,佤族人口37万。长期以来,佤族和拉祜族出生性别比基本正常。可是,1990年人口普查,佤族的未婚人口性别比为154,拉祜族更达到189,远高于汉族(汉族同年为144)。拉祜族和佤族未婚人口性别比高的主要原因是女性的外流。在云南以外的拉祜族为3199人,其中242为男,2957为女,性别比为8.18;佤族为4217人,其中477为男,3740为女,性别比为12.75。其中的男性有一部分可能是她们的孩子,还可以假定有很多的婚姻迁移妇女没有报告她们的民族身份。[11]

农村女青年按特定流向的婚姻迁移,打破了人口的地域性别比平衡。在总体婚姻挤压的情况下,农村女青年一定规模的向城镇婚姻迁移不会导致严重的城市女青年成婚难的问题,但必然造成流出地区的人口性别比严重失调,并可能导致严重的生活问题。从近期看,是部分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山区男青年成婚难。大量的单身男性存在往往成为地方的不安定因素。从长远看,农村女子呈“级差型”外嫁,一些本来很有作为的男青年,因为找不到老婆,只好脱离本土,迁居他乡,致使本地劳力丧失精锐。长期的农村较高素质者外流,使滞留在村庄里的人口长期处于同时期的“素质凹地”,对地方的发展愈益不利。而且,未来大量单身家庭的出现,可能引发养老危机。如今一些农村地区出现“光棍村”,若干年以后,是否会演变成“五保户村”?

4、农村已婚青年流动对婚姻稳定性的影响

从夫妻双方行为的角度看,农村已婚青年的流动可以分为以下四种形式:

一是夫妻固守型。即夫妻双方均没有发生流动,而是留在家乡,或倾力于责任地的劳作,或从事其他的生产经营活动。当前在许多农村地区,这一类型的年轻夫妻甚至成为少数。

二是内外分工型。即夫妻一方外出务工经商,另一方留守在家,承担家庭的种植、养殖等生产活动和侍侯老人、养育孩子等家庭责任。我们不妨将留守家乡的夫妻一方称为“留守妻子”或“留守丈夫”,或概称为“留守爱人”。近年来有关“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的问题开始引起学者的关注,但“留守爱人”的问题似乎还没有进入学者们的视野。

三是比翼双飞型。即夫妻双方一同外出,在同一目的地共同劳动、生活,有的甚至带上孩子举家外流。在这种形式的流动中,家庭各种功能的发挥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

四是老燕分飞型。即夫妻双方都离乡背景,但天各一方,各自忙碌于自己的事情,很少有机会见面和交流。

上述四种类型中,第一和第三种同属于夫妻团聚型,第二和第四种则属于牛郎织女型。

一些研究表明,已婚青年的流动,特别是“牛郎织女型”的流动,对其婚姻的稳定性带来了一定的影响,离婚的情况明显增加。据在河南省部分农村的调查,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今离婚情况明显增多,特别是90年代以来,离婚数量占到解放后50年离婚总数的近50%。[12]2002年,在江西南丰县人民法院审理的民事案件中,离婚案占1/3,其中有一半是因夫妻双方至少有一方在外面打工后而引起的,并且绝大多数离婚诉讼由女方主动提出。[13]在湖北省松滋市,2003年该市法院审理的570件离婚案件中,女方起诉达420件,占74%;2004年审理的714件离婚案件中,女方起诉所占比例高达75%以上,今年1季度审理177件离婚案件中,女方起诉占了150件,所占比例高达82%以上。起诉的女方中,有九成以上都是外出打工后要离婚的。[14]在流出人口最多的四川省,部分农村因为夫妻在外打工而导致的离婚率已经高出城镇水平,在一些乡镇,外出务工已婚者离婚率竟高达50%以上。[15]

为什么农村已婚青年外流会影响到婚姻的稳定?主要原因在于:

第一,流动青年婚姻观发生了变化。在中国,传统的超稳定形态的婚姻并不一定是幸福美满的婚姻,延续了几千年的男尊女卑思想观念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夫为妻纲的封建宗法观念和习俗,使妻子在家中处于从属地位。妻子即使在家里受到丈夫的虐待,也自认命苦,“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但一些走出封闭农村的已婚女性,她们在城市里耳闻目睹,认识到男女平等,主体意识和独立人格意识觉醒,她们不满足于逆来顺受的生活,要追求婚姻中的平等地位,追求个人的幸福。而且,农村外出女青年从城市女性那里学来通过离婚摆脱不满意婚姻的办法。

当然,婚姻观念的变化也包括一些进城青年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利已主义等思想的影响,这些不健康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一些人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从而导致了婚姻的动荡与不稳定。一些女性将婚姻的变动作为追求物质享受的捷径,弃夫“傍大款”,一些有了钱男性抛妻“求新欢”,由此导致离婚增加。

第二,农村外流女青年经济独立性的获得。她们进城务工经商,有自己独立的经济来源,这是她们婚姻自主的经济基础。

第三,流动导致农村青年夫妻的差异性增加。这里的差异性包括知识技能、收入能力和收入水平、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思想观念等方面。这些差异的增加都可能为夫妻双方的情感交流形成障碍,进而带来婚姻危机。

第四,长时间两地分开以及交际关系的扩大也为婚外恋的发生提供了条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的研究表明,人与人的交往是和人与人之间的精神和情感沟通相联系的,二者成正比关系。情感交流不仅可以增进夫妻之间的感情,还可以缓解快节奏的现代生活给夫妻双方带来的压力,是保持婚姻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相反,夫妻之间交流减少,就会成为夫妻离异的隐患和原因。农村已婚青年外流,特别是牛郎织女型的情况,空间距离的扩大阻碍了夫妻情感的交流和沟通,甚至增加了双方的相互猜疑,感情危机随之产生。另外,流动也为一些已婚农村青年接触优秀异性的机会增加,客观上为那些自认为当初没有找到理想配偶的人提供了重新选择的机会。

三、几点思考

1、关心大龄未婚打工仔和打工女的婚姻问题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婚姻被看作是个人人生中的一件大事。但如果一个阶层或群体中的相当多的人成婚遇到困难,那么这就不仅仅是一个个人问题了。

关心大龄未婚打工仔和打工女的婚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谁来关心,二是如何关心。我认为,大龄未婚打工者比较集中的企业、公司的管理者,以及这些单位的工会、党团组织,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关心员工的切身利益。事实上,员工的利益得到了很好的关心和保障,员工的劳动积极性就会更高,队伍更稳定。要坚决执行《劳动法》,不能随意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要保证员工必要的闲暇时间。企业内部或企业之间,可以组织青年员工开展一些联谊活动,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扩大大龄未婚打工者的社交范围,为他们婚恋提供一定的环境和条件。同时,政府要整顿和规范婚介机构,发挥婚介机构的作用。

2、肃清“城乡婚姻”的观念和制度障碍

长期的户籍管理和城乡隔离,导致城乡之间通婚存在很大的障碍。子女户口性质随母的户籍管理规定,使一些城市男青年不愿或不敢娶农村女青年。尽管当前户籍制度有所松动,但其作用和影响并没有彻底清除,人们长期以来的思维惯性仍发挥作用。城乡联姻在城乡的融合中具有积极的作用。当然,城乡婚姻的自由选择,首先,应根除一切与“户籍歧视”相关的制度和各种规定;其次,要引导人们改变那种视农业户口者为“二等公民”的观念。

3、辨证地看待当前农村中因人口流动导致的离婚增加的问题

对于当前农村离婚的增加,特别是打工女“休夫”现象,应该辨证的看待。一方面,在目前社会转型阶段,农村进城打工女性在逐渐城市化过程中,自我意识日益觉醒,她们不再仅仅看重婚姻的形式,更追求婚姻的质量;再加上这些女性家庭经济地位的提高,使其在婚姻中的自主权增强。这些,都成为女方主动提出离婚的重要原因,应当说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我们同时也要看到,由于受社会上某些不健康思想的影响,一些农村外流青年(既包括男青年,也包括女青年)的婚姻价值取向发生了偏离,有的道德观念淡薄,缺乏社会责任感,追求以物质享受为基础的“实惠婚姻”,这也是造成婚姻破裂的原因之一。

4、关注农村单亲家庭中的孩子

离婚率的上升,意味着单亲家庭增加。有些农村地区单亲家庭已占到很大比例。如在松滋市一些乡镇小学,有的班级中单亲家庭的孩子竟占了一半。他们双亲中的一方离开了这个家庭去追求自己的“幸福”,另一方或忙于生计,或再婚成家,将孩子扔给爷爷奶奶照管,造成不少孩子从小失去双亲的爱,心理受到影响,学业被耽误。[16]

对此,我们一方面要加强农村外流已婚青年的道德建设,让他们树立责任意识,对子女负责,对社会负责,减少草率离婚及其对孩子的伤害;另一方面,即便离婚不可避免,离婚父母对子女的健康成长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同时,社会(如学校、社区等)要给予单亲家庭子女更多的关爱。

5、关注婚姻迁移导致的贫困农村地区“弱势累积”问题

在我国婚育年龄人口总体上男多女少,婚姻挤压日益严重的情况下,婚姻“梯级迁移”的结果是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和边远民族地区就成为婚姻挤压的直接受害区。这些地方经济落后,教育发展缓慢,现在又面临“婚姻资源”的流失,出现“弱势累积”。从“五普”分年龄性别和文化程度的婚姻统计我们能大致看出这种弱势累积的情况。根据“五普”资料,我国不同性别、不同受教育程度大龄(30-34岁)未婚人口占同龄人口的比例,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者中,男性为13.14%,女性为0.81%;受中等教育者中,男性为5.39%,女性为1.49%;受高等教育者中,男性为6.67%,女性为4.14%。大龄未婚现象在低文化程度(往往也是低收入水平)的男性中表现突出。

婚姻上的弱势累积现象不仅表现在未婚单身问题上,还表现在离婚单身问题上。一些贫困家庭的已婚男子一旦被抛弃,他们再婚的机会更少。同样以“五普”资料为例,2000年全国25-29岁、30-34岁青年人口中,处于离婚状态的人口性别比分别是128.25和154.38,而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者的该统计值分别为161.23和275.01,远高于全国同年龄组平均水平。

一些农村大龄未婚单身或离异单身男青年往往会自卑、沮丧、自暴自弃、愤懑,如果找不到渠道宣泄、疏导,极易成为影响当地社会安定的隐患,特别是当这种大龄未婚单身或离异单身现象出现聚集的时候。

从长远看,解决这类问题的思路一是尽快降低出生性别比,使婚姻挤压的情况逐步得到缓解;二是促进城乡和区域间的均衡发展,特别是国家和各级政府应采取积极的措施,促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和教育发展。从近期看,政府要关心弱势单身青年(包括大龄未婚单身和离婚单身),帮助他们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困难。

参考文献:

[1]胡英.从农村向城镇流动人口的特征分析.人口研究2001.6,9-15.

[2]马京奎,于弘文.我国劳动力迁移流动的特征张为民.统计研究2004.6,3-6.

[3]胡英.从农村向城镇流动人口的特征分析.人口研究2001.6,9-15.

[4]黄润龙,仲雷,杨来胜.江苏外来女婚恋观念和婚育现状的比较研究.人口学刊2000.2,60-65.

[5]Browne,A.1993."BossesBedisMeanstoEscapeFactoryFloor,"SouthChinaMorningPost,March18.

[6]GraemeLang,JosephineSmart.Migrationandthe"secondwife"inSouthChina:Towardcross-borderpolygyny.TheInternationalMigrationReview.NewYork:Summer2002.Vol.36,Iss.2;pg.546,24pgs.

[7]黄润龙,仲雷,杨来胜.江苏外来女婚恋观念和婚育现状的比较研究.人口学刊2000.2,60-65.

[8]吴开荣.关于山区农村婚姻、家庭和生育控制的原因分析与对策思考.人口研究1996.11,74-76.

[9]伊秋雨.海南究竟有多少“光棍村”?南国都市报2003.1.18;李旭东.两个“光棍村”的调查报告.山西晚报2005.4.1.

[10]王宗萍.高度集中的婚姻挤压最令人担忧.人口研究2003.5.

[11]马健雄.性别比、婚姻挤压与妇女迁移——以拉祜族和佤族之例看少数民族妇女的婚姻迁移问题.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4.4,88-94.

[12]尚会鹏,何祥武.乡村社会离婚现象分析.青年研究2000.12,1-7.

[13]龚宇菁.打工夫妻离婚调查./n514/ca314188.htm,2005-05-23.

农村青年范文篇5

健全青年创业体系,为整合青年创业资源。解决青年创业融资难。共青团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建立农村青年创业基地,通过提供就业导航、信息服务、技能培训、资金支持等,扶持农村青年创业发展。那么,这种集信息平台、项目平台、培训平台、资金平台为一体的成长平台,否能有效解决青年创业难题,成为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兴力量。

一、农村青年创业基地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重要性

广大青年是创业就业的主体力量,创业就业是民生之本。推动青年创业就业是青年最具体、最紧迫的现实问题,也是共青团组织团结凝聚青年、引导青年有效的载体和途径。农村青年创业基地的建立,不仅为青年创业提供融资、培训、项目等,更重要的还是为青年创业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发展环境。

农村青年创业基地在各级政府部门及企业界人士的关心支持下,目前。得到全面发展,积极作用毋庸置疑,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引导自主就业。农村青年创业基地的建设,1搭建创建平台。最为核心的理念一是教育青年人自食其力,针对不同群体定制不同的培训内容,引导青年树立自主择业、灵活就业、自主创业;二是有利于创业人才和项目库的建设,为创业工作搭建一个丰富的资源平台,基地能把具有创意的项目和掌握一定创业技能的人纳入到这两个资源库中,争取造就一批符合地方产业模式的新项目。

解决融资难题。创业能带来更多的就业岗位,2争取财政支持。这是解决就业的重要渠道之一,也是现阶段国务院高度关注的民生问题。农村青年创业基地的建立,能为创业青年提供有效支持,这其中包括政府拨款、税收减免、SIYB创业培训。特别是青年融资难问题越来越受到政府关注,建立基地有利于金融机构全面系统的解辖内青年创业情况和资信等级,针对性地做好创业贷款的发放工作。

获得资源共享。农村青年创业基地以乡镇为单位筹建,3实现优势互补。实现辖内不同行业集中管理,使青年创业者共同拥有一个创业致富平台。该种模式的运用,最大限度的实现资源和信息的共享,一方面有利于创业青年分享经验、汲取教训,实现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创业青年及时获得市场信息,提供一个信息交流平台,从而实现辖内青年自主创业、以老带新,做好传、帮、带,引领地方百姓共同致富。

二、制约农村青年创业基地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其发展过程中,农村青年创业基地作为解决农民劳动力就业的重要成果。既存在着诸多优势和机遇,也必须遭遇各种条件的制约。

经营存在风险。尽管有不少部门表示,1管理成本较高。会响应团组织号召,积极支持农村青年创业,筹建农村青年创业基地。但是企业在重视社会效应同时,也时刻关注着成本支出。由于农村地域广阔,有创业需求的青年较为分散,要将他实现集中管理,必须要有一个固定的经营场所,这期间涉及水费、电费、场地租赁、办公经费等各项费用支出,这些费用由谁来承担,以及今后维系基地正常运转的资金由谁提供,这都是事先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授信额度偏低。金融机构出于风险考虑,2融资渠道单一。发放贷款往往要求提供住房等抵押物,农村青年虽有创业热情,但处于起步阶段,没有财富积累,加上部分青年家庭实力有限,又难以提供有效担保。虽然在信贷支农过程中,农村信用社因地制宜推出了农村青年创业贷款这一专项金融产品,但是授信额度相对偏低,5万元信贷资金虽能解决简单种养业需求,倘若遇到科技创新型项目,则也只能杯水车薪。

影响基地建设。银行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3存在惧贷心理。信贷资金投放以风险可控为前提,但是一些基层信贷人员指出,农村青年创业基地建设过程中,大学生创业贷款项目的风险程度是最高的一缺有效抵押物,二缺实践能力,一旦产生风险,吃亏的肯定是银行。另外,大多数信贷人员又实行的模拟利润考核,对小额农业贷款实行包收、包放、包管理,绩效薪酬直接与资产质量挂钩,这也使得他存在惧贷心理,从而影响基地建设。

制约规模扩张。农村就业问题是国务院重点关注的民生问题,4政策支持不足。如何发挥基地作用,凝聚团员青年力量,引领新时代农民致富、奔小康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因此,扶持农村青年创业基地建设,这不仅仅是团组织和金融部门的工作任务,成长更离不开政府及各级部门的关心支持。目前,基地部分产业项目虽获不少优惠政策,但是多数以部门为单位针对项目设定,缺少对整个创业基地的专项扶持政策。这些原因直接导致优秀青年创业项目难以落户,基地抗风险能力不足。

缺少科技支撑。农村青年创业基地作为一种新型的创业模式,5人才难以引进。不仅需要在摸索中发展完善,更需要有专业技能的优秀人才参与。但是多数基地地处农村偏远地区,交通不便,信息不畅,且创业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风险。如何能够引入优秀产业项目,留住那些具有专业技能和执业经验的人才,也是关系基地建设成败的一项因素。

三、促进农村青年创业基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对于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具有积极作用。但不可忽视的发展初期也同样面临着各种不利因素的制约,农村青年创业基地建设成败事关农村青年就业、创业。那么如何实现在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呢?

落实筹建资金。创业就业是民生问题,1统一思想认识。农村青年创业基地的建设对于引导青年自主就业,实现农业产业现代化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为此,政府各级部门应从构筑和谐社会,促进农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角度出发,来正确对待基地建设。关于基地资金的筹集,笔者认为有以下三种途径:一是企业冠名。邀请县域优质企业出资冠名,由其承担基地首期资金投入,配合乡镇团组织做好基地筹建,或能引进项目、解决销售。二是政府出资。由地方政府部门或所在行政村在转让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同时,对部分资金予以留成,用于维系基地正常运作。三是青年缴纳。基地对青年创业者的作用显而易见,作为基地创业主体的青年理应分摊一部分基地费用,确保其有序运作。

解决融资难题。创业难,2创新担保模式。难点更在融资。农村青年创业者由于缺少财富积累,初期阶段大多缺少资金,又无有效抵押物,借贷肯定碰壁。因此,如何解决贷款担保难问题是基地创建成败的关键,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方面予以解决:

政府财政拨款、企业或成功人士出资冠名赞助、县农业担保中心划出专项资金、农村创业青年共同筹集。担保基金可按1∶5比例承担风险责任,1设立农村青年创业担保基金。基金资金来源主要由四部分组成。由县农业担保中心负责具体事项运作,但考虑农村青年经济承受能力,建议担保中心免费为农村青年创业提供担保。

采用集中授信、随用随贷原则,2建立农村青年创业联保贷款。青年创业联保贷款可由5名以内员工组成。由乡镇团组织根据基地青年资信等级情况推荐,并完成初评估。由于创业项目在基地内实行集中管理,辖内创业者的生产经营情况相互了解,采用互保模式,大大增强了风险可控性。同时,不同行业联合重组,允许种植户、贩销户和养殖户相互担保,也降低了因季节性因素而导致的经营风险,增强了风险抵御能力。

支持农村青年创业基地建设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认为,3推进丰收小额贷款卡业务。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主力军。作为地方性金融机构的信用社必须创新流程、简化手续,特别是对10万元以下的支农项目,可以通过发行丰收小额贷款卡等形式,实行“额度一次核定,担保、抵押一次落实,贷款分次发放使用”真正做到随用随贷,周转使用,主动为青年创业者提供资金服务。

农村青年范文篇6

现状

一、思想政治积极,能够用理性的态度面对社会

调研中感到,我省大部分农村青年在政治观念上相对以前的那种盲从、狂热和偏执,逐步变为理性、务实。我省农村青年思想政治上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关注社会问题。

当代农村青年处于个性养成之中,由于知识素养的提高和传播媒介的发展,他们的视野得到了极大的开拓,大部分农村青年表现出一种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热情,对社会问题有一种强烈的参与愿望。

表一:您认为当前社会最严峻的问题是?

从表一可以看出,跟农村经济有关的社会问题获得关注率最高,这说明经济活动在农村青年生活中很重要,已成为农村青年证明自身价值的一个主要领域,也是影响农村青年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座谈中,我们了解到农村青年对经济问题极为关注,表明他们放弃了社会生活泛政治化的倾向,经济利益的获取与个人事业的成功成为农村青年的主要奋斗目标,这就在逻辑思维上出现了由国家发展向个人发展到个人发展向国家发展的位移。出现这样一种思维方式的变化并不意味着农村青年放弃了对国家的责任,这只是为国效力途径上的差异,并且他们认为后一种途径更能激发人的积极性,客观效果更好,对国家和个人而言是双赢。

2、法制意识增强。

本次受调查的青年大都是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受惠者,文化素质有了一个较大的提高,民主意识苏醒,自主意识增强,鉴别力和自控力都得到了显著提高。当被问及“当您的正当权益受到侵犯后,您首先想到的是”时,选择“找当地党委政府有关部门请求解决的”占29.03%,选择“找法院打官司讨回公道”的占25.73,选择“自己单独与对方解决”和“找几个朋友帮忙”的占6.15%。这说明两点:一是我省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措施和排解措施比较得力,有超过50%的农村青年遵循在法律范围内通过正常途径积极解决问题的原则。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实施已经对农村政治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农村青年的民主意识逐渐被唤醒,通过选举来实现当家做主的权利将日益成为农村青年的共识;二是法制观念普遍确立,农村青年大都寻求法律的、非暴力的手段来解决问题,但农村普法教育仍需进一步强化,确保农村青年通过合法的渠道保障权益、解决问题。

3、对基层团组织期望和要求提高。

农村基层团组织在青年心目中的形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对我们党的看法,并最终形成他们的政治取向。

表二:共青团组织对您是否有吸引力?

从以上几项数据中,我们可以得到如下信息:一是共青团组织作为党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有着光荣的历史,对当代青年仍有一定的吸引力,但随着社会生活经济化程度的加深,如果团组织不改变工作方式和方法,将逐渐失去凝聚力和吸引力;二是目前团员两极分化比较严重,一部分团员青年能够积极参加团的活动,在青年中起到了较好的带头作用,相反还有一部分团员青年团员意识淡薄,把自己混同于普通青年,对团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不强,不参加团的活动,游离于团组织之外;三是青年对团组织的期望和要求不断提高,当代青年不仅需要一些传统的文化体育活动,更需要团组织为其提供发家致富的资金、政策、培训、维权等与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服务。

二、直面知识经济的挑战,渴望高质量的学习文化生活

本次调研活动中,我们将科技和教育作为一个重要的分课题来进行研究,根据回收的问卷情况看,我省农村青年已经感受到知识经济带来的巨大挑战,不少青年正在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以期跟上时代的步伐。

1、求知欲望强烈。

有56.17%的受调查者表示对现有的教育程度不满意,80.13%的受调查者愿意继续接受教育。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我省高校较多,加之这些年推行的对人才的优惠政策吸引了各地人才来吉工作,本地农村青年也感受到了很大的竞争压力;二是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我省的产业层次在逐步提升,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相应提高;三是高校的扩招逐渐形成了一个素质较高的待业人群,整体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本次受调查的农村青年中小学学历为8.44%,初中学历为29.53%,高中和中专学历为43.25%,高中以上学历为18.78%,总体表现为两头小、中间大,高中以上学历拥有者比例偏低,这与我省农村社会发展要求存在较大差距,低学历青年如不加强学习,很难在知识经济时代有一个良好的就业岗位。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竞争压力和发展的要求成为激发农村青年学习的最直接动机。以学历为表征的素质正日益成为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如表五所示,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年希望重返课堂,农村成人教育市场潜力巨大。

表五:如果您继续学习主要通过何种方式或途径?

2、学以致用目的性明显。

出于对知识的渴求,农村青年踏上了漫漫的求索道路。53.27%的受调查青年对接受与现在所从事职业相关的技能培训表示了浓厚的兴趣,21.67%的青年正在接受相关的短期技术培训,“学以致用”、“艺多不压身”是农村青年的普遍观点。与此相对应,对于农技部门推出的新技术,敢第一个尝试的只占25.67%,“先看看别人使用的效果再说的”占47.88%,这说明我省农村青年还缺乏一些冒险和尝试精神。

3、渴望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生活。

享有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是现代人生活的一个标志。尽管我省农村物质文明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业余文化生活总体状况与其他发达省份相比仍显得单调和贫乏,这从以下几组数据便可看出。如选择“村里有文化站或图书室”的为23.53%,选择“村里或村附近有体育活动场所”的为29.45%,而选择村里有青少年活动室的仅为9.47%。为数不多的文化体育设施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使用频率不高,文化室变为会议室,篮球场变为晒粮场,不少活动场所已经名存实亡。因为缺乏必要的活动设施和活动空间,所以当被问及“在您或您家庭的文化活动中,您认为哪几种活动最重要”时,排在前三位的是电视广播(61.32%)、读书看报(55.56%)、体育锻炼(28.52%),由此可见农村青年的业余文化生活基本上被局限在狭小的空间,形式单一,交流对象范围也很窄,拥有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生活正日益成为农村青年的渴求。

三、就业选择多元化,自身素质尚需提高

由于近几年我省大力倡导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极大的改变了农村的就业结构,农村青年在大规模流动的情况下,显现出农村青年不从农的整体特征。务工、经商、从农的多元选择表明农村青年在职业选择上有较高的自由度,协调好青年择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需求之间的关系,是我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重要前提。

1、农村青年就业不从农。

受调查的青年中,专业从事农业者15.4%,本职工作是其他行业,兼职从事农业者55.7%。与此相对应,农业收入并不是农村青年的主要收入来源,20%农村青年农业收入占总收入的43.2%,50%的农村青年农业收入占总收入的27.4%,农业正在成为大多数农村青年的副业,除了一张户口簿还维系着他们的农民身份,他们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离农业越来越远。

据调查,目前我省真正从事农业的农村青年可分为以下几个类别:一心希望在土地上创业者,这部分人大多是农业院校毕业生或部分素质较高的有志青年;学历较低,就业困难,无奈从事农业者;部分原乡镇企业职工和手工艺者,因为企业减员或收入减少,转而不得不从事农业者。除第一部分是主动之外,其他均是被动从事农业者,客观上也就影响了从业者的整体素质和农业的整体效益。

2、农村青年素质与现代农业要求还不相适应。

近年来我省提出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全面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素质和效益,特别是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后,我省农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以建设现代农业为重点,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支撑,以深化农村改革为动力,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为保证,突出工业拉动、城市带动、城乡统筹、和谐发展,着力建设好具有吉林特色的高效创新型农业。发展创新型农业是一项系统工程,包含土地、资金、政策、人才等多方面要素。目前我省务农青年保持在15%左右的水平,为农村土地使用权的集中创造了条件;国家的政策、资金扶持和乡镇企业的发展为农村发展提供了一定资本;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在政策上也给予了相当的倾斜。我省农业发展具备了土地、资金、政策三方面的要素,如表六所示,目前制约发展的主要瓶颈问题就是从业人员的素质,农业人才资源的匮乏,必然使现代农业发展动力和后劲不足。

表六:吉林农村青年文化程度

四、现代生活方式占主流地位,但传统习俗仍有一定的影响

我省农村青年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相对于城市青年,他们比较多的受到传统“闯关东”思想的影响,显得不想赚小钱和小富即安;相对于外地农村青年,他们又具备东北人的豪爽,不乏闯劲和实干。他们的生活和消费观念从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看成是吉林农村生活的一个映影。

1、现代的婚恋观占据主导地位。

一个时期的青年婚恋观受制于该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是各种社会观念的缩影。由于近年来我省外出务工青年较多,传统的以社会家庭利益为重的婚姻模式的影响日渐式微,农村青年在决定婚姻时当事人的意见占主导地位。受调查的农村青年中只有2.03%是家庭包办婚姻,其它均是各种形式的自由恋爱,但家长的意见对他们有重要的参考作用。值得注意的是,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第一代独生子女婚龄期已经到来,一种新的婚姻模式正在逐渐形成。传统的婚姻模式是“娶媳妇”或“招女婿”,然而当男女双方均为独生子女时,双方商定的婚姻模式既不同于“娶媳妇”,也不同于“招女婿”,两家都设新房,轮流住。如果男女双方都在镇上工作,那么在镇上还要买房。当小夫妻过二人世界时,就是典型的核心家庭,当他们与父母住时,又变为主干家庭。

2、顺应市场经济的理性消费观念。

青年的消费观是指青年在消费问题上所持的基本观点和态度,它对青年的消费行为有重要的影响。尽管在本次调查问卷中,我们并没有列举类似的选项,但在几次座谈会上不少农村青年都就此问题提出了他们的观点,这说明如何消费是农村青年生活中一个比较重要的话题。从座谈中可以看到,当代农村青年大多能够勤俭持家,消费日趋理性。相对于前几年不少青年盲目追求名牌的举动,如今的青年更学会全面衡量一件商品的价值。而对于在城市青年中日渐升温的超前消费,农村青年中鲜有响应。

思考与探索

共青团组织肩负着团结和带领广大青年的历史使命,要引导和鼓励广大农村青年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广泛参与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全面提高整体素质,不断学习知识和增长才干,勇做时代的开拓者。广大农村青年是农村经济建设条线上的生力军和突击队。农村共青团工作要紧握时代脉搏,不断加强工作研究,保证农村共青团工作与时俱进。

首先要解决农村共青团工作的定位问题,确定农村共青团工作的基本工作空间,以便使农村团的工作方式和农村青年的分布相适应;其次要解决农村共青团工作的资源配置问题,以便使基层团的工作能力与农村青年的发展需求相适应;再次是共青团的各级领导机关要牢固树立服务基层的思想,尤其是团的领导干部要经常深入基层,与农村青年保持最密切的联系。

1、构建新型的农村基层团组织网络,增强团组织的向心力。

无庸讳言,当前全国农村基层团建都面临一定的困难,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的共青团组织网络滞后于经济领域发生的深刻变化,农村基层团建也面临一个调整、巩固、提高的问题。我省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要高于其他省份,农村基层团建受市场经济的冲击相对较大,不少行政村青年持续外流,团组织逐渐失去青年基础。团组织要承担教育引导青年的职责就必须加强团的组织建设,强化小城镇团委的主体地位,不断探索团组织设置方式,按照“哪里有团员青年,哪里就有团组织”的原则,创新团建方式,让团旗在每一个团员青年活动的领域高高飘扬。

同时,为满足青年心理归属的要求,要切实加强团的组织建设,扩大共青团工作的覆盖面和影响面。寓教育于服务之中,潜移默化影响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一般青年和团员青年都能感觉到团组织的存在和作用,增强团组织的亲和力和向心力。

2、研究新情况,加强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整个社会呈现出经济主体多元化、经济形式多元化、社会组织多元化的局面,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农村青年的价值观也呈现出日益明显的多元化趋势。原先的诚实、本份、勤劳已不足以涵盖农村青年的整体特征,发展个性、追求生活方式的多样性正日益成为农村青年价值观的新内容,这无可厚非,但值得警惕的是随之衍生出的虚无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狭隘主义等亚主流的价值观逐渐开始腐蚀部分青年的心灵。例如一些农村青年过分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从而漠视国家利益的存在;一些青年只看现象不看本质,对国家发展的方向感到迷惘,甚至淡化了共产主义的理想;一些青年抱着“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思想,小富即满甚至未富先懒。

我省青年的整体精神面貌是积极向上的,但对于他们思想层面上涌动的暗流我们要早加研究,未雨绸缪。农村青年还处于性格养成之中,属于“易感”人群,把握青年的思想脉搏,采取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工作措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可以帮助他们塑造更完整的人格、形成更科学的价值观。当前主要是加强团员意识教育,使农村青年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以振兴吉林为己任;加强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教育,引导农村青年摆正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在国家发展过程中实现个人的价值;加强“吉林省十大杰出青年农民”等优秀农村青年群体的宣传与支持,发挥他们的典型示范作用;优化青年的创业环境,鼓励农村青年参与创业行动,激发他们参与改革的热情;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鼓励健康的生活观念和消费观念,祛除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的影响。

3、营造良好的农村青年文化氛围,提高农村青年的生活质量。

我省农村青年的生活水平与城市青年相差不多,但生活质量仍有不小的差距,前文所述的业余文化生活状况,正反映了这个差距的一面。随着工作时间的减少,农村青年出现“有闲化”趋势,如果我们不用先进的文化去占领农村青年的空余时间,那么腐朽的文化势必趁虚而入,这也是目前少数地区黄赌毒现象抬头的一个重要原因。

农村青年对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有着本能的渴望,他们有交流、运动、展示和提高自身的愿望,各级团组织有义务为青年提供一个交流的空间、一个展示的舞台、一个有效的活动载体。在这方面已经有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如各地举办的“乡村青年文化节”由于节目来自青年、贴近农村生活,深受农村青年的欢迎,已发展成为农村青年文化生活的精品栏目。实践证明,成功的活动形式要大力推广,使之正常化。不仅团干部要积极参与,还要调动团员青年和一般青年的积极性;不仅依托组织(各级团组织)开展活动,还要依托阵地(青年中心)开展活动。通过扎实稳妥的措施做到阵地有形化、活动正常化,早日形成自成系统、自成特色的我省农村青年文化。

农村青年范文篇7

在这洋溢着蓬勃生机、充满无限希望的美好季节,我们在全国著名花灯之乡、渝东南片区明珠——秀山县召开20*年度*共青团农村工作会暨“建功新农村、建设新库区”农村青年转移就业鸿雁行动推进会。本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以及市委、团中央的一系列会议精神,认真总结20*年农村共青团工作,研究部署20*年工作任务,进一步统一思想、找准定位、突出重点、打造亮点、真抓实干,努力推进全市农村共青团工作实现新突破。刚才,泽洲书记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充分体现了秀山县委和各级党政领导对共青团工作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团中央常委、青农部部长陶宏同志一行不辞辛劳,专程从北京赶到秀山,出席这次会议,并将作讲话,指导工作。市农办的谢金峰主任、市农业局龚天荣局长分别将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劳动力转移为主题,为团干部们作专题讲座,希望大家认真学习,深入领会。借此机会,我代表团市委向一直以来对*共青团和青少年事业发展给予高度重视,大力支持的各级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向辛勤耕耘、默默奉献在农村基层工作一线的广大团员、团干部以及热情参与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位朋友表示亲切的问候!向受到表彰的20*年度的农村共青团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

下面,我就*共青团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以及推进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村共青团和青年工作讲三个方面的意见。

一、把握形势,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做好新形势下农村共青团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一)党中央的重要指示精神赋予共青团组织新的使命

今年3月7日,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十届五次会议的工会、共青团、青联、妇联的全国政协委员并参加联组讨论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指出工青妇组织是党开展群众工作的重要力量,要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充分发挥组织群众的作用,动员广大职工、青年、妇女群众踊跃投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充分发挥引导群众的作用,努力在广大群众中形成牢固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充分发挥服务群众的作用,多为广大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充分发挥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的作用,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诉求,为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和谐社会作出积极贡献。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进一步明确了共青团组织在新的历史阶段的职能和作用,为共青团组织参与和谐社会构建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3月8日,总书记在参加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代表团审议时,发表了重要讲话,明确了*未来发展的三大定位,即努力把*加快建设成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提出了一大目标,即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交办了四大任务,即加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力度,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步伐;着力解决好民生问题,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加强城市建设,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也就是对*发展作出了“314”的总体部署。总书记的讲话高屋建瓴,充满信任,充满期待,明确了站在新起点的*的战略定位、战略目标和战略任务,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在*直辖十周年之际,对中西部唯一的直辖市的高度重视和对*人民的亲切关怀,具有很强的战略性、针对性和指导性,是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必将推动新*更好更快地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是当前全市共青团工作的首要任务,对于我们进一步完善思路、真抓实干,加快推进共青团事业发展,团结带领广大团员青年在促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的进程中充分发挥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特别是总书记在讲话中明确指出,要着力加强对现代农业的支持、着力加强对农民增收的支持、着力加强对农村建设的支持、加快建立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机制,加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力度,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做好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这篇大文章。这为全市农村共青团工作明确了工作的聚焦点、结合点和着力点。全市广大农村共青团组织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要把广大团员青年的智慧和力量引导和凝聚到为实施“314”总体部署建功成才、做贡献上来。要紧紧围绕“314”总体部署的实施,进一步突出共青团的工作重点,明确目标任务,制定具体措施,使共青团工作更加有效地服务中心、服务大局,更好地开创农村共青团工作的新局面。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的征程开创共青团组织新的舞台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艰苦浩大的系统工程,需要一代代青年倾情参与、无私奉献。20*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明确提出了发展现代农业的总体思路和目标。今年1月召开的市人大二届五次会议将“以发展现代农业和增加农民收入为首要任务,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全市20*年10个方面重要工作的第一项工作,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今年3月初,市委、市政府专门召开农村工作会议,制定了《关于以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为首要任务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渝委发[20*]16号)。中央、市委和市政府关于农业农村工作的一系列重要部署,为我们做好农村共青团工作,引领农村青年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宽广舞台。全市广大团组织特别是农村共青团组织要秉承“党有号召、团有行动”的优良传统,积极在引导农村青年拓展农业产业领域、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创新产业组织形式、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转变共青团服务方式上大做文章;在深入开展送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倡树文明和谐社会新风、引导农村青年学用先进技术、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大显身手;在引导农村青年积极发展各类青年产业、行业、技术协会,建立市场中介服务组织,创建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开拓国内外农产品市场中大有作为,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征程中充分发挥团员青年的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

(三)*共青团事业的新发展对农村共青团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近年来,全市农村共青团组织坚持“科学发展、争创一流”的目标,以“建功‘十一五’、建设新农村”青年行动和共青团助推三峡库区发展行动为统揽,以帮助农村青年增收为核心,以推动农村面貌改变为关键,扎实推进农村青年增收成才行动、保护母亲河行动、乡村青年文化节活动、农村青年中心建设以及大学生志愿服务计划、百院系百社区、百院系百村结队共建城乡互助等农村共青团重点工作项目,全市农村共青团工作在继承中开拓局面、在创新中赢得发展、在服务中凝聚青年、在实践中锻炼队伍,得到了市委、市政府和团中央以及农村基层党政的充分肯定,赢得了广大农村青年的广泛认可。今年,我们结合实际,确定把“建设新农村,建功新库区”农村青年转移就业鸿雁行动作为全团五项重点工作之一,整合全团力量,服务农村青年增收成才,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得到了基层团组织和团员青年的广泛参与。今年以来,我们举办的农村青年转移就业服务月和向外出务工青年大拜年活动、青年就业招聘会、乡村青年文化节活动等都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市委副书记邢元敏同志多次批示予以肯定,前不久,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长马正其同志就团市委关于农村青年转移就业服务工作还专门作出重要批示指出:“‘党有号召、团有行动’是共青团的光荣传统,团市委开展的农村青年转移就业服务活动很好。农村劳动力转移,绝大多数是青年,共青团有特有的组织优势,大有可为,希望能把这项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真正为农村青年转移服务。”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建中同志、市政府副市长吴家农同志在出席全市团组织开展的农村青年转移就业服务有关活动时,对此项工作都给予了高度评价。今年以来,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日报》、*卫视等主流媒体宣传报道农村青年转移就业“鸿雁行动”达60余次。

在正视可喜成绩、看到有利因素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农村共青团工作仍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是农村青年的自身能力和素质亟待提高,广大团员青年尤其是农村团员青年要承担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力军和突击队的重任还需要进一步增强能力、提高素质;二是农村青年增收成才仍然面临着大量的实际困难,共青团组织服务青年成长发展、创业兴业的能力亟待增强;三是面临农村青年结构分布的特殊性、社会流动的多样性以及组织化程度较低的新情况,农村基层团组织、青年组织的建设亟待加强。特别是按照总书记关于*发展要“率先”和“加快”的要求来定位,按照中西部唯一直辖市的使命来衡量,按照*共青团事业“科学发展,争创一流”的目标来检验,我市农村共青团和青年工作虽然取得一些创造性的突破、具备难得的发展条件,但仍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全市农村共青团工作还需要进一步明确定位、整体提升水平,还需要进一步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全市各级团组织特别是农村共青团组织要切实增强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完善发展思路,找准工作的发展定位和努力方向,努力推进农村共青团工作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突出重点,打造亮点,切实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0*年是*共青团的建功之年,全市共青团要紧紧围绕“青春建功、共创和谐”这一主题,谋划工作,开展活动,发挥作用。各级团组织特别是区县团委要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农村基层,以“青春建功新农村行动”为统揽,以“农村青年转移就业鸿雁行动”为重点,推动我市青农工作不断实现新发展,开创新局面。

(一)要着力帮助农村青年自主创业

农村青年自主创业,是农村青年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对于改进农村生产、经营和生活方式,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各级团组织要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村二、三产业,在促进农村青年转移就业上做文章,在提高农村青年技能上下工夫。要各级联手,以乡镇为基础,围绕当地支柱产业,每个乡镇重点扶持5至10名有条件的农村青年发展现代农业或农村二、三产业,帮助他们选准创业项目,筹集创业资金,提供创业信息、技术等支持,走上自主创业的道路,创建命名一批农村青年创业示范基地。要充分发挥共青团优势,联合农业部门、科研机构、金融行业,通过创业项目示范引导、技术辅导扶持、设立创业基金、开展小额贷款等方式,为农村有志青年提供帮助。

(二)要着力扶持农村青年带头人

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在我市广大农村涌现出一大批有一技之长、具有较强致富能力和带动能力的农村青年带头人,成为带领广大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领头雁。对于农村青年而言,这些带头人的经验切合农村的实际,容易为农民所接受,他们致富的成功经历可以起到示范和带头作用。他们了解村情民意,可以发挥其在青年中的影响,带动农村青年增长才干、积极作为。培养新型农民,培养农村青年成长成才、促进农村青年人才发展是共青团的重要职责和优势。因此,培养新型农村青年带头人既是共青团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开发农村青年人才资源的有效途径。我们要抓住培养、服务、凝聚、举荐、配置等关键环节,大力扶持一批新农村建设带头人、创业致富带头人和转移就业带头人,带动更广大的农村青年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要着力倡树乡村青年文明新风

建设新农村,很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要倡树文明新风,而青年素有开风气之先的优势。加强乡村青年文化建设是促进乡村文明新风形成的重要内容,不仅可以为新农村建设营造积极向上的浓厚氛围,而且能够有效凝聚和感染青年。各级团组织要充分发挥青年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排头兵作用。要倡导文化的主流方向,引导农村青年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自强不息、开拓开放的人文精神,用科学理论构筑农村青年的精神支柱;要倡导文化的群众方向,结合农村青年的生产生活,大力开展“乡村青年文化节”等活动,用喜闻乐见的活动方式丰富农村青年的文化生活;要倡导文化的教育方向,深入开展“我与祖国共奋进,我与*同发展、青春建功314”主题教育、保护母亲河行动、创建“青年文明乡镇”和“青年文明示范村”等活动,促进和谐文化在乡村的传播,引导乡村青年文化贴近时代、贴近实际、贴近青年、贴近生活,健康发展。

(四)要着力建设农村基层青年组织

团的基层组织是推进各项工作的基础和保障。一方面,我们要抓住今年是建团85周年的契机,认真贯彻落实全市党建带团建工作推进会精神,着力巩固和扩大增强共青团员意识主题教育活动成果,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团组织建设,大力加强“两新”组织和园区的团建工作,充分发挥共青团联系青年的桥梁纽带作用,切实巩固党在农村的青年群众基础。另一方面我们要认识到,培育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提高农村青年组织化水平,对于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延伸团的工作手臂、扩大团的组织覆盖面和工作覆盖面的有效形式。因此,我们要主动适应农村产业结构、劳动力结构和团员青年分布结构的变化,依托产业、协会、学校等多种方式灵活设置农村团组织,创造性地建立一批农村青年科技协会、青年产业协会、青年经纪人协会等农村青年社团组织,提高农村青年的组织化程度。特别是近年的实践表明,农村青年中心是新时期吸引农村青年、凝聚农村青年、组织农村青年、服务农村青年和动员农村青年的有效载体。我们要在全市已成立的183个农村青年中心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农村青年中心建设,充分发挥农村青年中心在提高农村青年组织化程度、服务农村青年增收成才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构建起“基层团委+青年中心+协会”的新型农村基层青年组织网络和服务网络。

(五)要着力培育农村建设新军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一批又一批青年人才大军,成为有生力量。我们一方面要引导农村青年走出去,离土离乡转移就业,去学技术、学观念、学管理,带回技术、资金、信息、项目建设新农村;另一方面还要大力引进来,面向城市引进人才、智力支持,城乡互动推进农村建设。要加强以大学生志愿者为重点的青年人才队伍的引进,20*年要进一步深入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结合全市“千村推进、百村示范”的工作部署,在20*年招募300名大学生志愿服务*计划的基础之上,新增招募200名大学生志愿者到全市100个新农村建设推进村和100个社区担任村两委会助理或者团支部副书记。总结一年的实践经验,这种方式非常有效,农村基层非常欢迎,大学生志愿者在其中经受了锻炼,促进了大学生志愿者受教育、长才干。因此,团市委决定20*年扩大招募大学生志愿者的规模,来推进新农村的建设和和谐社会的建设。

各级团组织要高度重视,继续深化“百院系百村,百院系百社区”的结对共建、城乡结对共建的活动,要善于整合各类资源,积极主动加强联系,争取支持,在结对共建的有形化上做文章,通过建立有形的项目、有形的阵地、有形的帮扶措施,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实效。各乡镇、村的团组织要主动加强和结对单位的联系,争取城市更多的支持和资源落户农村基层,推动所在乡镇、村的建设。

三、城乡互动,真抓实干,不断开创农村共青团工作新局面

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面对农村青年工作的新情况,要进一步做好农村共青团工作,全体青农战线的同志们一定要沉心静气,不断探索,认真研究我市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情况,吃透上情、吃透下情,找准突破口和结合点;一定要有超常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模式,创造性的开展工作,赋予传统项目和品牌新的内涵;一定要树立“自强不息,开拓开放”的精、气、神,攻坚克难,奋发有为。在这里,向大家提几点具体要求和希望。

(一)坚持贴近中心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解决好“三农”问题的必然要求,也是增强城市发展后劲的必然选择。锦涛总书记在*代表团的重要讲话中,首次提出了“把*建设成为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这一定位,这是全市农村共青团工作的根本指南。全市各级团组织特别是区县团组织在农村共青团工作中要紧紧围绕党政农村工作重点,找准位置、拓展思路,把工作重心放在农村基层,明确主战场,善抓主阵地,立足新农村建设设置和创新工作项目,使农村共青团工作融入党政工作中心。

(二)始终服务青年

青年是共青团服务的对象,是共青团组织存在的基础。农村共青团工作只有着眼当前农村青年的实际需求,想青年之所想,急青年之所急,才能得到农村青年的真心拥护和鼎力支持,才能赢得农村青年的积极参与;也只有满足青年的需求,才能调动青年的积极性,团结广大农村青年积极参与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来,发挥出青年在服务大局、解决“三农”问题、建设新农村中的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今天在座的每一位青农战线的团干部都要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学习者、实践者、倡导者和推动者,要着力基层,多到基层宣讲新农村建设和党和政府农村工作的思路、政策、部署,与基层团干部一起出谋划策、明确重点,找准路子,指导基层开展好各项工作,不仅要调动农村团员青年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让基层、让农村青年从中受益。

(三)善于整合资源

各级团组织和广大团干部要善于借力,统筹资源,积极争取党政资源、社会资源,实现资源动员、利用和效率的更大化,从而更好地推动共青团事业的发展。要不断增强适应社会变革的本领,积极动员、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形成有利于共青团工作的发展平台、合作模式和协调机制;要跳出农村看农村,针对农村急需的人力、物资、项目,善于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方法和举措,面向城市争取资源,充分利用社会化、市场化、事业化的手段,为农村共青团工作优化环境、提供条件,吸引社会各界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来。

(四)积极开拓创新

农村的情况千差万别,农村团的工作不可能一个模式一刀切。各地团组织要加强调查研究,因地制宜,抓出特色,用创新的方式来推进工作项目。特别要尊重基层的首创精神,及时发现、总结和推广基层的新鲜经验,善于从中受到启发,汲取营养,指导农村共青团工作和青年工作取得新突破。今年团市委将“建功新农村、建设新库区”农村青年转移就业鸿雁行动作为全团的重点行动,大家要齐喊一个口号,共奔一个目标,同绘一张蓝图,同创一个品牌,确保“鸿雁行动”取得实效,推动全市农村共青团工作壮大声势、打造精品、形成品牌。

(五)务求工作实效

农村青年范文篇8

在这洋溢着蓬勃生机、充满无限希望的美好季节,我们在全国著名花灯之乡、渝东南片区明珠——*县召开20*年度*共青团农村工作会暨“建功新农村、建设新库区”农村青年转移就业鸿雁行动推进会。本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以及市委、团中央的一系列会议精神,认真总结20*年农村共青团工作,研究部署20*年工作任务,进一步统一思想、找准定位、突出重点、打造亮点、真抓实干,努力推进全市农村共青团工作实现新突破。刚才,泽洲书记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充分体现了*县委和各级党政领导对共青团工作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团中央常委、青农部部长陶宏同志一行不辞辛劳,专程从北京赶到*,出席这次会议,并将作讲话,指导工作。市农办的谢金峰主任、市农业局龚天荣局长分别将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劳动力转移为主题,为团干部们作专题讲座,希望大家认真学习,深入领会。借此机会,我代表团市委向一直以来对*共青团和青少年事业发展给予高度重视,大力支持的各级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向辛勤耕耘、默默奉献在农村基层工作一线的广大团员、团干部以及热情参与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位朋友表示亲切的问候!向受到表彰的20*年度的农村共青团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

下面,我就*共青团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以及推进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村共青团和青年工作讲三个方面的意见。

一、把握形势,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做好新形势下农村共青团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一)党中央的重要指示精神赋予共青团组织新的使命

今年3月7日,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十届五次会议的工会、共青团、青联、妇联的全国政协委员并参加联组讨论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指出工青妇组织是党开展群众工作的重要力量,要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充分发挥组织群众的作用,动员广大职工、青年、妇女群众踊跃投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充分发挥引导群众的作用,努力在广大群众中形成牢固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充分发挥服务群众的作用,多为广大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充分发挥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的作用,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诉求,为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和谐社会作出积极贡献。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进一步明确了共青团组织在新的历史阶段的职能和作用,为共青团组织参与和谐社会构建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3月8日,总书记在参加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代表团审议时,发表了重要讲话,明确了*未来发展的三大定位,即努力把*加快建设成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提出了一大目标,即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交办了四大任务,即加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力度,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步伐;着力解决好民生问题,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加强城市建设,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也就是对*发展作出了“314”的总体部署。总书记的讲话高屋建瓴,充满信任,充满期待,明确了站在新起点的*的战略定位、战略目标和战略任务,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在*直辖十周年之际,对中西部唯一的直辖市的高度重视和对*人民的亲切关怀,具有很强的战略性、针对性和指导性,是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必将推动新*更好更快地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是当前全市共青团工作的首要任务,对于我们进一步完善思路、真抓实干,加快推进共青团事业发展,团结带领广大团员青年在促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的进程中充分发挥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特别是总书记在讲话中明确指出,要着力加强对现代农业的支持、着力加强对农民增收的支持、着力加强对农村建设的支持、加快建立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机制,加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力度,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做好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这篇大文章。这为全市农村共青团工作明确了工作的聚焦点、结合点和着力点。全市广大农村共青团组织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要把广大团员青年的智慧和力量引导和凝聚到为实施“314”总体部署建功成才、做贡献上来。要紧紧围绕“314”总体部署的实施,进一步突出共青团的工作重点,明确目标任务,制定具体措施,使共青团工作更加有效地服务中心、服务大局,更好地开创农村共青团工作的新局面。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的征程开创共青团组织新的舞台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艰苦浩大的系统工程,需要一代代青年倾情参与、无私奉献。20*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明确提出了发展现代农业的总体思路和目标。今年1月召开的市人大二届五次会议将“以发展现代农业和增加农民收入为首要任务,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全市20*年10个方面重要工作的第一项工作,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今年3月初,市委、市政府专门召开农村工作会议,制定了《关于以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为首要任务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渝委发[20*]16号)。中央、市委和市政府关于农业农村工作的一系列重要部署,为我们做好农村共青团工作,引领农村青年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宽广舞台。全市广大团组织特别是农村共青团组织要秉承“党有号召、团有行动”的优良传统,积极在引导农村青年拓展农业产业领域、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创新产业组织形式、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转变共青团服务方式上大做文章;在深入开展送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倡树文明和谐社会新风、引导农村青年学用先进技术、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大显身手;在引导农村青年积极发展各类青年产业、行业、技术协会,建立市场中介服务组织,创建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开拓国内外农产品市场中大有作为,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征程中充分发挥团员青年的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

(三)*共青团事业的新发展对农村共青团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近年来,全市农村共青团组织坚持“科学发展、争创一流”的目标,以“建功‘十一五’、建设新农村”青年行动和共青团助推三峡库区发展行动为统揽,以帮助农村青年增收为核心,以推动农村面貌改变为关键,扎实推进农村青年增收成才行动、保护母亲河行动、乡村青年文化节活动、农村青年中心建设以及大学生志愿服务计划、百院系百社区、百院系百村结队共建城乡互助等农村共青团重点工作项目,全市农村共青团工作在继承中开拓局面、在创新中赢得发展、在服务中凝聚青年、在实践中锻炼队伍,得到了市委、市政府和团中央以及农村基层党政的充分肯定,赢得了广大农村青年的广泛认可。今年,我们结合实际,确定把“建设新农村,建功新库区”农村青年转移就业鸿雁行动作为全团五项重点工作之一,整合全团力量,服务农村青年增收成才,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得到了基层团组织和团员青年的广泛参与。今年以来,我们举办的农村青年转移就业服务月和向外出务工青年大拜年活动、青年就业招聘会、乡村青年文化节活动等都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市委副书记邢元敏同志多次批示予以肯定,前不久,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长马正其同志就团市委关于农村青年转移就业服务工作还专门作出重要批示指出:“‘党有号召、团有行动’是共青团的光荣传统,团市委开展的农村青年转移就业服务活动很好。农村劳动力转移,绝大多数是青年,共青团有特有的组织优势,大有可为,希望能把这项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真正为农村青年转移服务。”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建中同志、市政府副市长吴家农同志在出席全市团组织开展的农村青年转移就业服务有关活动时,对此项工作都给予了高度评价。今年以来,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日报》、*卫视等主流媒体宣传报道农村青年转移就业“鸿雁行动”达60余次。

在正视可喜成绩、看到有利因素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农村共青团工作仍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是农村青年的自身能力和素质亟待提高,广大团员青年尤其是农村团员青年要承担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力军和突击队的重任还需要进一步增强能力、提高素质;二是农村青年增收成才仍然面临着大量的实际困难,共青团组织服务青年成长发展、创业兴业的能力亟待增强;三是面临农村青年结构分布的特殊性、社会流动的多样性以及组织化程度较低的新情况,农村基层团组织、青年组织的建设亟待加强。特别是按照总书记关于*发展要“率先”和“加快”的要求来定位,按照中西部唯一直辖市的使命来衡量,按照*共青团事业“科学发展,争创一流”的目标来检验,我市农村共青团和青年工作虽然取得一些创造性的突破、具备难得的发展条件,但仍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全市农村共青团工作还需要进一步明确定位、整体提升水平,还需要进一步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全市各级团组织特别是农村共青团组织要切实增强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完善发展思路,找准工作的发展定位和努力方向,努力推进农村共青团工作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突出重点,打造亮点,切实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0*年是*共青团的建功之年,全市共青团要紧紧围绕“青春建功、共创和谐”这一主题,谋划工作,开展活动,发挥作用。各级团组织特别是区县团委要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农村基层,以“青春建功新农村行动”为统揽,以“农村青年转移就业鸿雁行动”为重点,推动我市青农工作不断实现新发展,开创新局面。

(一)要着力帮助农村青年自主创业

农村青年自主创业,是农村青年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对于改进农村生产、经营和生活方式,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各级团组织要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村二、三产业,在促进农村青年转移就业上做文章,在提高农村青年技能上下工夫。要各级联手,以乡镇为基础,围绕当地支柱产业,每个乡镇重点扶持5至10名有条件的农村青年发展现代农业或农村二、三产业,帮助他们选准创业项目,筹集创业资金,提供创业信息、技术等支持,走上自主创业的道路,创建命名一批农村青年创业示范基地。要充分发挥共青团优势,联合农业部门、科研机构、金融行业,通过创业项目示范引导、技术辅导扶持、设立创业基金、开展小额贷款等方式,为农村有志青年提供帮助。

(二)要着力扶持农村青年带头人

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在我市广大农村涌现出一大批有一技之长、具有较强致富能力和带动能力的农村青年带头人,成为带领广大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领头雁。对于农村青年而言,这些带头人的经验切合农村的实际,容易为农民所接受,他们致富的成功经历可以起到示范和带头作用。他们了解村情民意,可以发挥其在青年中的影响,带动农村青年增长才干、积极作为。培养新型农民,培养农村青年成长成才、促进农村青年人才发展是共青团的重要职责和优势。因此,培养新型农村青年带头人既是共青团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开发农村青年人才资源的有效途径。我们要抓住培养、服务、凝聚、举荐、配置等关键环节,大力扶持一批新农村建设带头人、创业致富带头人和转移就业带头人,带动更广大的农村青年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要着力倡树乡村青年文明新风

建设新农村,很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要倡树文明新风,而青年素有开风气之先的优势。加强乡村青年文化建设是促进乡村文明新风形成的重要内容,不仅可以为新农村建设营造积极向上的浓厚氛围,而且能够有效凝聚和感染青年。各级团组织要充分发挥青年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排头兵作用。要倡导文化的主流方向,引导农村青年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自强不息、开拓开放的人文精神,用科学理论构筑农村青年的精神支柱;要倡导文化的群众方向,结合农村青年的生产生活,大力开展“乡村青年文化节”等活动,用喜闻乐见的活动方式丰富农村青年的文化生活;要倡导文化的教育方向,深入开展“我与祖国共奋进,我与*同发展、青春建功314”主题教育、保护母亲河行动、创建“青年文明乡镇”和“青年文明示范村”等活动,促进和谐文化在乡村的传播,引导乡村青年文化贴近时代、贴近实际、贴近青年、贴近生活,健康发展。

(四)要着力建设农村基层青年组织

团的基层组织是推进各项工作的基础和保障。一方面,我们要抓住今年是建团85周年的契机,认真贯彻落实全市党建带团建工作推进会精神,着力巩固和扩大增强共青团员意识主题教育活动成果,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团组织建设,大力加强“两新”组织和园区的团建工作,充分发挥共青团联系青年的桥梁纽带作用,切实巩固党在农村的青年群众基础。另一方面我们要认识到,培育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提高农村青年组织化水平,对于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延伸团的工作手臂、扩大团的组织覆盖面和工作覆盖面的有效形式。因此,我们要主动适应农村产业结构、劳动力结构和团员青年分布结构的变化,依托产业、协会、学校等多种方式灵活设置农村团组织,创造性地建立一批农村青年科技协会、青年产业协会、青年经纪人协会等农村青年社团组织,提高农村青年的组织化程度。特别是近年的实践表明,农村青年中心是新时期吸引农村青年、凝聚农村青年、组织农村青年、服务农村青年和动员农村青年的有效载体。我们要在全市已成立的183个农村青年中心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农村青年中心建设,充分发挥农村青年中心在提高农村青年组织化程度、服务农村青年增收成才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构建起“基层团委+青年中心+协会”的新型农村基层青年组织网络和服务网络。

(五)要着力培育农村建设新军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一批又一批青年人才大军,成为有生力量。我们一方面要引导农村青年走出去,离土离乡转移就业,去学技术、学观念、学管理,带回技术、资金、信息、项目建设新农村;另一方面还要大力引进来,面向城市引进人才、智力支持,城乡互动推进农村建设。要加强以大学生志愿者为重点的青年人才队伍的引进,20*年要进一步深入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结合全市“千村推进、百村示范”的工作部署,在20*年招募300名大学生志愿服务*计划的基础之上,新增招募200名大学生志愿者到全市100个新农村建设推进村和100个社区担任村两委会助理或者团支部副书记。总结一年的实践经验,这种方式非常有效,农村基层非常欢迎,大学生志愿者在其中经受了锻炼,促进了大学生志愿者受教育、长才干。因此,团市委决定20*年扩大招募大学生志愿者的规模,来推进新农村的建设和和谐社会的建设。

各级团组织要高度重视,继续深化“百院系百村,百院系百社区”的结对共建、城乡结对共建的活动,要善于整合各类资源,积极主动加强联系,争取支持,在结对共建的有形化上做文章,通过建立有形的项目、有形的阵地、有形的帮扶措施,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实效。各乡镇、村的团组织要主动加强和结对单位的联系,争取城市更多的支持和资源落户农村基层,推动所在乡镇、村的建设。

三、城乡互动,真抓实干,不断开创农村共青团工作新局面

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面对农村青年工作的新情况,要进一步做好农村共青团工作,全体青农战线的同志们一定要沉心静气,不断探索,认真研究我市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情况,吃透上情、吃透下情,找准突破口和结合点;一定要有超常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模式,创造性的开展工作,赋予传统项目和品牌新的内涵;一定要树立“自强不息,开拓开放”的精、气、神,攻坚克难,奋发有为。在这里,向大家提几点具体要求和希望。

(一)坚持贴近中心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解决好“三农”问题的必然要求,也是增强城市发展后劲的必然选择。锦涛总书记在*代表团的重要讲话中,首次提出了“把*建设成为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这一定位,这是全市农村共青团工作的根本指南。全市各级团组织特别是区县团组织在农村共青团工作中要紧紧围绕党政农村工作重点,找准位置、拓展思路,把工作重心放在农村基层,明确主战场,善抓主阵地,立足新农村建设设置和创新工作项目,使农村共青团工作融入党政工作中心。

(二)始终服务青年

青年是共青团服务的对象,是共青团组织存在的基础。农村共青团工作只有着眼当前农村青年的实际需求,想青年之所想,急青年之所急,才能得到农村青年的真心拥护和鼎力支持,才能赢得农村青年的积极参与;也只有满足青年的需求,才能调动青年的积极性,团结广大农村青年积极参与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来,发挥出青年在服务大局、解决“三农”问题、建设新农村中的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今天在座的每一位青农战线的团干部都要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学习者、实践者、倡导者和推动者,要着力基层,多到基层宣讲新农村建设和党和政府农村工作的思路、政策、部署,与基层团干部一起出谋划策、明确重点,找准路子,指导基层开展好各项工作,不仅要调动农村团员青年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让基层、让农村青年从中受益。

(三)善于整合资源

各级团组织和广大团干部要善于借力,统筹资源,积极争取党政资源、社会资源,实现资源动员、利用和效率的更大化,从而更好地推动共青团事业的发展。要不断增强适应社会变革的本领,积极动员、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形成有利于共青团工作的发展平台、合作模式和协调机制;要跳出农村看农村,针对农村急需的人力、物资、项目,善于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方法和举措,面向城市争取资源,充分利用社会化、市场化、事业化的手段,为农村共青团工作优化环境、提供条件,吸引社会各界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来。

(四)积极开拓创新

农村的情况千差万别,农村团的工作不可能一个模式一刀切。各地团组织要加强调查研究,因地制宜,抓出特色,用创新的方式来推进工作项目。特别要尊重基层的首创精神,及时发现、总结和推广基层的新鲜经验,善于从中受到启发,汲取营养,指导农村共青团工作和青年工作取得新突破。今年团市委将“建功新农村、建设新库区”农村青年转移就业鸿雁行动作为全团的重点行动,大家要齐喊一个口号,共奔一个目标,同绘一张蓝图,同创一个品牌,确保“鸿雁行动”取得实效,推动全市农村共青团工作壮大声势、打造精品、形成品牌。

(五)务求工作实效

农村青年范文篇9

【关键词】农村;青年教师;效应;成长

一、引导青年教师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

农村中小学的青年教师,部分生于农村长于农村,他们身上继承的是乡村教育的血脉,能用心从事乡村教育,他们才真正是乡村教育值得信赖的薪火。农村青年教师的健康成长事关我国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引导青年教师树立正确的职业倾向,培养他们敬业的职业情感,能深情关注农村教育事业,做一名坚定不移的乡村教育守望者。也只有这种牢固专一的职业情感,才能激发教师美好的教育情愫,把献身农村教育当作职业,当作事业,当作艺术,不断激活他们潜在的智慧,最大限度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成就学生学业的同时成就自己的人生梦想。

二、引经据典巧用“效应”是关键

1.树立信心,应用鲶鱼效应。挪威一船长在装满沙丁鱼的鱼槽里放进了一条以鱼为主要食物的鲶鱼。鲶鱼进入鱼槽后,环境陌生,便四处游动。沙丁鱼见了鲶鱼十分紧张,左冲右突。这样一来,一条条沙丁鱼欢蹦乱跳地进入了市场,人们便可以吃到鲜嫩可口的沙丁鱼,是为“鲶鱼效应”。由于青年教师缺乏经验,面对新课程出现的一系列新问题,往往急躁,无所适从,让年轻教师在短暂的激情过后感觉像一桶拥挤的沙丁鱼一样,缺乏热情和动力,在这个时候,他们迫切地希望得到指导和帮助。用这一效应的过程中,特别提醒的是,在对青年教师的培养过程中,不要担心年轻教师不会做或者犯错误,只要尽力做了,能不能跳到适当的高度又是另外一回事。古语有云:“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同时使他们树立信心,就能青年教师们端正工作态度,把握住方向,克服困难,较好地适应教学工作。2.把握关键,应用蝴蝶效应。一只在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煽动几下翅膀,可能在两周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其原因在于:蝴蝶翅膀的运动,导致其身边的空气系统发生变化,又会引起它四周空气或其他系统产生相应的变化,最终导致其他系统的极大变化。这个效应说明,事物发展时初始条件的极小偏差,将会引起结果的极大差异。特别是在成长的关键期内,那些与课堂专业生活相关的“关键性事件”“关键性人物”“关键性活动”极有可能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我们都知道人才的培养有其必然的规律性,把握人才成长的关键环节,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青年教师的培养中要讲究一定的策略。处于入职适应期的青年教师更需要从小处着眼,夯实基础,抓住机会,积极锻炼,为将自己快速成长做好充分的准备。3.典型引路,应用印刻效应。1910年,德国科学家海因罗特在实验过程中发现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刚刚破壳而出的小鹅,会本能地跟在它第一眼看到的自己的母亲后边。但是,如果它第一眼看到的不是自己的母亲,而是其它活动物体,它也会自动地跟随其后。后来被另一位德国科学家洛伦兹称为“印刻效应”的现象。将动物发展的“关键期”概念引入心理学研究的领域,在某一时期个体错过这个“关键期”,个体心理某方面潜能的发展将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即使额外付出很大的代价仍达不到应有的发展水平。所以,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应采取“入校拜一位教师”的方法。学校选中的老师应该是师德的表率、教学的骨干,用乡村教师特别能吃苦特别讲奉献的精神感染自己的徒弟,为其终身发展提供可贵的精神和技能支持。还要珍视青年教师的入职适应期,学校可以采取每周完成一套高考试卷、每学期参加一次专业知识测试、每学期交一本进修笔记、每年参加一次高考体验的做法,并且校领导要及时予以鼓励,增强其信心。

三、学习和反思有效结合促成长

一位教师只有对自己获得的经验不断地进行深入地学习思考,对获取的知识进行更新打磨,才能使之得以提炼和升华,教学经验才可能成为一种更加理性和睿智的力量,来促进教师的健康成长。青年教师亦如此。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适应社会变革,才能求得自身生存和发展。新课程对教师的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我们的广大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把学习和实践结合起来,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同时把学习和反思结合,为新课程改革在农村的顺利扎实推进做出贡献。青年教师是一所学校的宝贵财富,也是学校发展的后劲和源泉所在。高度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让青年教师明确成长目标,磨练教学技能,使其成为充满教学智慧和洋溢教学热情的现代型教师。

参考文献:

农村青年范文篇10

一、我省农村青年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省农村青年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呈逐年上升趋势,且发展速度迅猛,许多地区已由自发的松散型发展到有组织和规模化。广大青年农民进城务工、经商的越来越多,有的已经举家迁到小城镇或大、中城市居住。根据有关部门提供的资料和我们调查推算,目前,我省进城就业或定居的农民约有160万人,占全省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5%,40岁以下的青年达136万人,占进城务工人员总数的85%;进城务工青年总收入年均134.3亿元,人均年收入8884.6元;进城的农村男青年为65.4%,女青年为34.6%。各地青年农民进城的情况是:

1、年龄结构。进城务工青年的年龄大多处于16-28岁之间,这部分人约占55%,而16岁以下的只占3%,28-40岁约占27%,41岁以上的仅占15%,表明进城务工人员中青年占绝大多数。

2、文化结构。大部分进城务工青年的文化程度都是初中毕业,约占53%,具有高中(含技校、中专)学历的约占21%,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4%,而小学毕业的约占17%,还有5%是文盲、半文盲。调查表明,文化程度较高的劳动力进城的比例较高,文化程度较低的劳动力进城比例较低。

3、就业情况。从事建筑、餐饮、环保、搬运、保安、家政服务等普通工种的进城务工青年约占67%,技术工人约占10%,专业人员约占9%,管理人员约占8%,表明大部分进城务工青年所从事的都是城市居民很少有人做的最基础的工作,而且是临时打工或到企业应聘的较多,自己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较少。

4、收入情况。进城务工青年的收入是社会关注的重点。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进城务工青年与原来在农村相比,收入还是很可观的。每月收入在300-500元的约占36%,500-800元的约占37%,800-1000元的约占9%,1000-1500元的约占5%,1500元以上的还有1%。

5、进城地域。我省农村青年劳动力进城的地域比较广泛。在省内务工的青年约113万人,占进城务工青年总数的83%,其余的都到省外务工。有到北京、沈阳等中心城市打工的,有到深圳、宁波等沿海开放地区“闯市场”的,也有到西安、兰州等西部大开发地区“淘金”的,另有少部分青年农民出国到韩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家,占进城劳动力总数的7.3%,延边州则是最大的输出地。

二、我省农村青年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带来的变化

省委书记王云坤同志多次强调:只有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实践证明,农村青年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切实增强了农村经济活力。从调查结果和统计分析看,我省各地农村青年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已对农村和城市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增加了青年农民的收入,提高了他们的生活水平和自我发展能力。白城市自1998年遭受特大洪灾之后,又连续3年遭到严重旱灾。为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该市把发展劳务输出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他们按照“跳出农村发展农村,跳出农业发展农业,跳出农民致富农民”的工作思路,采取深入思想发动、政府组织牵动、树立典型带动、开发关系引动、经纪能人拉动、优惠政策促动等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截止去年末,全市已有28.7万人外出打工,占农村总人口的24%;创收5亿元,仅此一项人均增收416元。榆树市光明乡,属浅丘陵半山区,交通闭塞,土地贫瘠,经济基础薄弱,1999年人均纯收入只有1778元。为了带领农民真正走上富裕之路,该乡探索出一条“劳务群体化输出,土地集约化经营,经济合作化发展,社会整体化进步”的新路子。2001年全乡外出打工人员达12068人,占全乡人口总数的55%,人均纯收入达到3000元,劳务输出一项增加收入占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的17.3%。一些进城务工青年在城里完成资本原始积累后,回乡投资创业,带动了周围青年致富。镇赉县某乡青年农民王秀印,1989年外出打工,共赚钱50多万元。*年,她回乡投资创办了华兴特种养殖总场,饲养新西兰、伊普吕等特种种兔,年创利润10万多元。她还采取公司加农户形式,发展养兔户30户,养蝎户50户,户均年收入都在5000元以上。

2、提高了青年农民素质,促进了他们思维方式和生存方式的转变。各地农业、劳动及共青团等部门,依托技工、农民中专等学校,建立培训基地,对进城务工青年进行输出前培训。一些城市用工单位对招聘的进城务工青年实行岗前和上岗后培训,大大提高了农村进城务工青年的劳动和技能素质。从调查看,青年农民走出土地到大城市务工经商,不仅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收入,而且经受了现代化市场经济和工业生产方式的洗礼,潜移默化地接受了都市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从而开扩了视野,增长了见识,锻炼了才干,掌握了专业技能,提高了经营水平,从昔日的打工仔,成为今日城市企业的技术骨干、高层管理人员和民营企业家,彻底改变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成为一名真正的城里人。长春市川王府酒店除了3名经理外,其余1190名员工,全部都是进城务工青年农民。5个连锁店都实行了军事化管理和进行免费培训,特别是通过开展“先立业、后成家”、“家庭不能选择、命运可以改变”等活动,使青年受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

3、加速了土地有序流转,促进了农业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应对入世挑战,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发展,发挥农业的比较优势,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关键在于农业产业化的进展程度如何,而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前提是实行土地的规模经营。一些乡镇在加速土地有序流转工作中作了大胆探索,制定了劳务输出土地流转有关政策。有的乡镇明确提出了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最长可一次性买断26年的使用权,欠款户可用土地流转金偿还集体陈欠;外出打工回来后,可用现金赎回转包的土地。以榆树市某乡为例,2001年,全乡土地流转户达1120户,流转土地面积1320公顷,分别占总户数和土地总面积的20%。土地流转后,规模种植名、优、新、特品种的大户达500户,增加收入400多万元。

4、加快了城市化进程,促进了城市经济的繁荣。一是为城市各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农村青年大多能吃苦耐劳,安分守己,他们十分珍惜在城里找到的合适工作,而他们所从事的岗位又大部分是城里人不愿意干的脏活、苦活、累活,如建筑、家政服务、餐饮、清洁、搬运等等,促进了城市的分工分业。二是自主经营了一些与城市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业。全省大中城市的理发店、食杂店、小吃部和蔬菜、百货、食品摊床等,有相当一部分是由进城青年农民开办的。长春市绿园区景阳农贸市场,卖水果、蔬菜的业主有62.8%是进城青年农民。三是为小城镇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我省多数地方小城镇建设的主体是青年农民,一些青年农民通过进城完成原始积累后,开始回到小城镇投资办厂,有的还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开发。以公主岭市为例,98年以来,全市青年农民带资进城搞建设和开发总投资达3.1亿元,占小城镇建设开发资金总额的36.3%。四是进城青年农民成为大中城市和建制镇消费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省城市、城镇的流动人口有50%以上是进城青年农民,增加了城市人口数量,扩大了城市规模,有效地拉动了大中城市和小城镇的消费需求,对发展第三产业和民营经济,缩小工农差别、城乡差别,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农村青年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问题。一是个别进城务工青年一时找不到合适工作,赚不到钱,感觉无颜回去见家乡父老,于是就选择偷盗、抢劫、制假贩假、传播淫秽制品等违法手断谋生,导致城市犯罪率有所增加,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稳定。在我们下发的调查问卷中,当问到“您在城里找不到工作怎么办”时,有7.1%的人选择了挺而走险。二是由于大量农村青年劳动力进城务工,增大了解决城市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的难度,使从事体力劳动的城市下岗职工在某些行业和某些领域,更难找到合适的工作。目前我省城市化水平不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够完善,难以容纳大量的农村青年劳动力,城市住房、交通等方面都面临很大压力。三是由于农村青年劳动力的转移,部分村庄出现“空壳”现象,不少土地被废弃。

三、我省农村青年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制约因素

农村青年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受主客观各方面因素的制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受农村青年自身素质制约。一是文化素质偏低。进城务工青年大多是初中以下学历,文化程度较低,即使是同等学历,由于受师资力量、教学设备及环境等方面影响,他们的实际知识水平比城市青年劳动力要差。二是专业技术技能较差。目前我省农村受过正规职业技能教育的青年农民很少,据我们下省的统计问卷推算,目前全省农村青年劳动力受过中专以上教育的约占农村青年劳动力总数的25%,多数人没有一技之长,在城市劳动力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只能从事苦、脏、累、险等普通工种,很难被专业技术岗位聘用。调查中约83%的人认为找不到合适工作或担心失业(下岗)的主要原因是缺少文化和技术。他们认为目前最需要学习和掌握的知识是科技知识(22%)、法律知识(28%)和与工作相关的业务知识(33%)。三是诚信度低。我省进城青年农民诚信度不如南方青年农民,很多人认为他们不能吃苦,责任心不强,在同等条件下城市居民和企业用工愿意找南方青年民工。

2、受农村传统思想观念制约。长期形成的老守田园的封闭保守观念和小农意识,严重束缚了进城务工青年的手脚,“在家千事好,出门万事难”的思想,使他们缺乏走出去闯市场的信心和勇气。突出表现为“六怕”,即怕无门路、怕上当受骗、怕吃苦受累、怕学坏变坏、怕有伤体面、怕“后院”添乱。一些青年存在小富即安、稍富即满思想。我省土地资源丰富,劳均耕地高出全国平均水平,而且土质肥沃,绝大多数农民都可以靠耕种土地解决温饱问题,特别是前几年粮食价格看好时,多数青年农民都在土地上获得了较丰厚的收入,没有外出谋生的紧迫感和危机感。在我们这次问卷调查中,尚有21.2%的青年农民认为生活过得去,用不着外出打工。受上述思想和观念的影响,我省进城务工青年与四川、湖南、安徽、贵州等省相比,无论在人数还是在规模上,都相差很多。许多进城务工青年还没有彻底摆脱对土地的依赖,有的将土地交给父母或亲属耕种,有的只是当年或近几年发包,总想给自己留条后路。

3、受城市用工能力的制约。目前我省处于工业化发展中期阶段,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工业化、城市化水平还不高,第三产业和民营经济发展的速度还不够快,乡镇企业萎缩,小城镇建设缺少产业支撑,限制了城市尤其是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吸纳农村青年劳动力进城务工的能力。而城市下岗职工的逐年增加,外省市青年农民挤入我省抢占就业岗位,再加上每年新增加的城市劳动力,使劳动力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一些自发进城的务工青年,很难马上找到合适工作。调查结果表明,约39%的人没有固定职业。一些用工单位趁机自行提高用工标准,抬高了农村青年进城务工的门坎。

4、受现行政策法规制约。本次调查我们发现,目前我国城乡二元管理体制和相关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青年农民进城务工经商。一是用工政策限制。有些地方采取地方保护主义,制定了“先市内后市外,先省内后省外,先城镇后农村”的歧视性就业规定。在调查中,约29%的人认为城市有排外思想,不能完全接受外来工,在企业中有43%的人感到有歧视现象。二是户籍制度限制。进城青年农民工作生活的很多困难都是因没有户口派生出来的,如子女上学问题等等,在调查中,青年农民强烈要求修改现行户籍制度,降低他们到城市安家落户的门坎。三是城市管理限制。虽然国家计委和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全面清理整顿外出或外来务工人员收费的通知》,但受部门利益驱使和政府监督执行的不利,一些地方乱收费、多收费、搭车收费的现象仍比较严重。在调查中,约46%的人认为务工城市收取了国家规定的免收7项费用中的全部或部分。

5、受业余文化生活制约。进城务工青年远离家乡和亲人,上班工作繁重,生活圈子极窄,容易产生孤独感和失落感。调查数据显示,约57%的人认为业余文化生活枯躁无味,发出“苦闷”、“无聊”的呼声。一方面上班时间多,精神十分疲乏;另一方面,工厂采用封闭管理,限制外出活动时间,工厂文化娱乐设施极少,甚至没有。调查结果表明,我省非公有制企业建团遇到的困难较大,只有约35%的非公有制企业建立了团组织,仅有约37%的进城务工青年参加过团的活动。尽管几年来我们加大了非公有制企业建团工作的力度,但受多方面因素制约,非公有制企业建团工作仍然任重道远。

6、受缺乏权益保障措施制约。在进城务工青年中,只有约30%的人与用工单位签订了劳动合同,约19%的人参与了社会保险,约23%的人基本了解《劳动法》。在私营企业尤其是建筑施工企业中,拖欠工资、借故克扣或拒发工资的现象相当严重,约65%的企业有上述情况。约27%的企业老板对员工有打骂或侮辱现象,严重侵犯员工的人身权利。进城务工青年的劳动保护和工作条件较差,超时疲劳工作现象十分严重。他们经常加班加点,约72%的人每天工作10-14小时,47%的人几乎没有休息日,大部分用工单位不给加班工资,大多数伤残民工得不到及时治疗和经济赔偿。约33%和53%的人认为劳动就业权和人身安全最需要得到法律保护。某些企业主法制观念淡薄,一些部门为了本地经济发展对进城务工青年受侵犯案件监督不力,进城务工青年缺乏必要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是其权益屡受侵害的症结。

四、共青团组织加速我省农村青年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主要对策

《全省农民增收行动计划若干问题的意见》提出,到“十五”末期,力争农村劳动力转移达到50%以上。搞好农村青年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实现上述目标的重要途径。

1、建立组织体系,加强农村青年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工作的指导。进城务工人员绝大部分是青年,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农村青年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就是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各级团组织应该把农村青年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工作,作为落实十六大会议精神,实施农民增收行动计划,推进我省经济跨越式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切实落到实处。要根据实际制定进城务工青年发展计划,把其作为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重要工作抓实、抓好。要充分发挥各种合作社、经济协会、用工代办处、劳务输出市场及劳务输出经纪人等各类中介组织的作用,让他们牵线搭桥,使劳动力转移由无序流动变为有序活动。

2、大力宣传引导,形成有利于青年农民向城市转移的良好舆论氛围。在这项工作中,各级团组织应充分发挥自己的组织、宣传优势,利用新闻媒体,大力宣传进城务工青年的先进典型,引导农村青年树立“开放、自强、创业、求富”意识,增强走出去闯世界的信心和勇气。各级团组织要联合相关部门建立激励机制,定期开展杰出(优秀)进城务工青年评选活动,树立先进典型,推广先进经验,并给予晋升、提资、入户等奖励,激励广大进城务工青年树立荣誉感和使命感。要联系有关新闻媒体,充分发挥监督作用,大胆揭露侵害进城务工青年合法权益的企业和行为。要组织动员青年文艺工作者以进城务工青年生活为素材,创作出好的文艺作品,反映弱势群体的喜怒哀乐,苦辣酸甜,引导城市居民正确认识和客观评价进城务工青年对社会的积极贡献。

3、加强教育培训,提高进城务工青年在城市就业中的竞争力。要突出抓好进城务工青年进城前和进城后两方面培训。农村要结合百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由农业部门牵头,团组织等部门配合,依托农广校、农业大中专学校和相关行业技术推广与培训部门组织好农村青年劳动力进城前非农职业的培训,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和城市用工需求接轨。城市除对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实行“谁用人、谁培训”原则外,对进入小型分散用工单位的进城务工青年,应由劳动部门联同共青团等社会力量,对其进行分层次、多渠道的系统培训。建立学习、考核、发证、上岗等四位一体管理机制,将培训与就业挂钩,确保培训工作的权威性和有效性。要着眼于进城务工青年的不同需求,依托职业技术学校、企业职工夜校、青少年宫等阵地,动员行业和社区力量,重点进行实用技能培训。同时要联合中等、高等教育院校开展教育、培训,帮助进城务工青年参加自学考试、成人高考、网络教育等,为他们获得学历证书和职业证书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