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基层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2 15:55:54

农村基层

农村基层范文篇1

党员队伍结构不合理

据笔者调查,当前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出现了“六多六少”现象,即年龄老的多,年轻的少;性别男的多,女的少;文化低的多,高的少;从事务农的多,经商办厂的少;经济穷的多,富的少;身份混同于一般群众的多,体现形象的少。笔者所在单位的花岩溪和仙池山两村共有党员66名,其中女党员4名,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党员6名,年龄在45岁以下的党员8名,分别占总数的6.3%、9.2%和12.1%。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党员素质参差不齐。这些党员分别在不同的时期入党,各个时期有各自不同的时代特殊性,时代背景决定党员的标准。在解放初期、时期和改革开放初期等不同年代衡量党员的要求就有明显差别。这是历史的原因。二是党建“新鲜血液”减少。

近些年来,农村青年纷纷外出务工或经商,很少有留在农村耕田种地的。据调查,2003年整个花岩溪有应届初高中毕业生28名,至今除一人在家里务农外均外出打工。农村年轻人和文化人的大量外出,导致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源头萎缩,内部新陈代谢减缓,也势必造成了整个组织结构的劣化。这是现实的原因。

理论学习氛围不浓厚

当前,我们有一部份党员淡化、漠视党的理论知识学习,放松了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改造,原因是多样化的。主观原因一是受理论学习“过时论”的影响。反反复复地学习无非就是老书本、老套路,那都是计划经济年代的事了,而今刻意重新来过没有任何新意,枯燥无味,一提进行党的理论学习就找理由逃避。二是受理论学习“无用论”的影响。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来自生存及工作的压力正逐步加大,人们在市场经济浪潮中竞争日趋激烈,如履薄冰。与其坐下来照本宣科学习老三样,倒不如抓紧时间办几件具体事实在。三是没有时间学。也还有一部份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平日身陷日常琐事、迎来送往,没有时间和精力静下心来搞学习,加之缺乏对他们有效的监督,即使学也只不过是蜻蜓点水,浮于表面,学与不学一个样。客观原因一是没有地方学。这个问题在村一级党组织中犹为突出。当前多数村都没有一个象样的党员学习室,即使有往往也是偏安于村级小学一角,但随着农村教育布局的调整,相当一部分村小被拆除、学校资产被处理后,党员学习室也随之消亡。笔者曾工作过的某乡镇共有20个行政村,现勉强算有党员学习室的仅5个。党员开会或学习往往“打游击”,今天在你家,明晚在他家,久而久之便流于形式或最后干脆连形式也没有了。就流动党员群体而言,由于缺乏有效管理,他们大多数游离于流出地与流入地党组织间,很少或者根本就没有机会参与党组织的学习生活。二是教育方式落后。目前多数农村基层党组织在组织理论学习时,仍停留于“台上一人读,台下多人听”的传统模式上,没有将现代科学文明及时地吸收、转化到党的教育方式中来。我区的党员干部现代知识远程教育目前也

还仅限于试点阶段。理论是时代精神的提炼与升华,理论上的成熟是一个政党成熟的标志。不断强化理论学习与思考能使我们迅速透过纷纭复杂的社会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理论学习事关全局,事关成败。无数实事证明:一些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出现摇摆或走向人民的反面,往往就是源于理论上模糊不清而造成的。

战斗堡垒作用相对减弱

说明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弱化的最直接表现就是党的威信下降,在农村写入党申请书、自愿向党组织靠拢的人越来越少。目前有的行政村一年两年没有发展新党员已成普遍现象,有的村甚至连续五六年没有发展新党员也不足为奇。分析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减弱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经济体制改革冲击。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转轨到市场经济体制后,市场主导了一切资源配置,国家鼓励并支持发展非公有制此经济,私有财产受法律保护,人们不再热衷于政治而专心于经济,党组织逐步退去经济建设工作直接调控一线,大量农村集体经济破产,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对党组织的依赖性和可依靠性相对减少。二是党组织自身建设不足。“中国要出问题,也是从我们党内出问题”,实事已证明了这一远见认识。由于近些年来我们对党的理论知识创新不快,对市场经济负面影响冲击思想准备不足,对党员管理新体制探讨不够等等,基层党组织建设、管理和创新滞后,诱发了许多新问题新矛盾。其主要表现形式有:极少数党员放松思想改造,理想信念动摇而褪色变质,生活、工作等作风滑坡,影响党群干群关系,损害了党组织的形象和威信;个别农村基层党组织长期处于瘫痪或半瘫痪状态,无力为民排忧解难谋福利;对农村流动党员管理滞后,当今社会人才在流动,党员也在流动,且流动速度在不断加快,队伍在不断扩大,这批流动党员多数为年富力强的中坚力量,由于我们传统的管理模式无法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对他们的引导、管理与培育不够,造成了巨大浪费和损失;组织建设跟不上经济社会发展步伐,有的地方、有的行业、有的领域出现了党组织建设“空白点”,或有党员无组织,或有组织无活动等等。三是工作重点定位偏差。“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农村基层党组织肩负着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任,两者都要兼顾而不能一手硬一手软。但由于诸多原因,目前多数农村基层党组织都陷入了抓物质文明建设硬而抓精神文明建设软的境地。同时,基层党组织在抓物质文明建设时,又以催义务工、收提留、缴税费的多,带头调整产业结构、搞科技扶持发展的少。少数地方的封建、宗族和邪教等势力趁机抬头甚至一时还呈蔓延之势,挤占了党组织传统的思想宣传教育阵地和生存空间。农村基层党组织在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过程中起着战斗堡垒作用,这一作用的弱化就意味着党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影响相对削弱,直接危胁到了党生存的根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我们党的一切工作若得不到人们的支持和社会各界的认可,就有政息人亡的可能。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中央1号文件精神的宣传者、组织者和推动者。针对对前广大农村基层党组织在自身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笔者认为:

一、要加强农村党员教育,提高党员适应新形势的能力

加强和改进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教育要先行,要通过狠抓教育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理论来武装党员干部头脑,指导实践、化解矛盾、推动工作。当务之急一是要丰富教育内容。不断拓宽教育广度、延伸教育深度,在重点抓好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的同时,要把专业技术、市场经济、法制道德等方面的知识纳入党员教育的内容,按照实际、管用的原则,使广大党员掌握知识精髓。二是要创新教育方式。由单一型教育向层次型教育转变;由过去单一的静态型教育向动态型教育转变;由单向引导型教育向双向交流型教育转变。三是要完善教育方法。集中培训与分散自学相结;正面示范教育与反面警示教育相结合;远程电化教育与大众传播媒介教育相结合;各级党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严格教育与关心帮助教育相结合。

二、要加快原有体制改革,探索新时期的党员科学管理模式

创新是加强和改进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灵魂。一是要积极拓展延伸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空间。一方面要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加强对他们的跟踪管理和监督教育有利于增强他们的历史责任感和政治荣誉感,从而坚定信仰和信念,面对纷繁复杂的形势和各种各样的诱惑不为威逼不为利诱,走到哪里就在哪里闪光发热。另一方面是要加强在非公有制经济实体内的党组织建设。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份。但在非公有制经济实体内创建党组织的工作还比较被动、滞后,普遍存有党组织建设率低、党的工作“空白点”等问题。当务之急就是要不断扩大宣传,加大工作力度,尽快建立健全党组织,引导、发挥好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建功立业,稳住阵脚,逐步发展壮大。二是要突出载体建设。通过在农村开展的“党员一帮一”、“结对扶贫”、“帮一联十访百户”、“争当好公仆”、“创建五好党支部”等活动,为广大党员活动搭建平台,用于发挥党员作用、体现党员价值、展示党员形象。三是要创新党员激励机制。对广大农村党员不能只一味强调义务而忽视激励。目前,我们第一、要建立健全权利激励机制。充分结合各种党员活动载体,既要求党员讲奉献、讲服务,同时赋予党员相应的权利,如重大事项的参与权、村组干部变动的建议权、村(厂)务公开的监督权和群众意见的反映权等。第二、要建立健全荣誉激励机制。要对发挥作用突出的党员,采取多种方式,大张旗鼓地进行表彰和宣传。第三、要建立健全政治激励机制。把党员发挥作用贡献情况作为评先评优和选拔各级干部的重要依据。

农村基层范文篇2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党的十七大强调基层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地位,要求“全面巩固和发展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着力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基础不牢,地动山摇”,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各党支部书记应按照党的十七大的要求,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方针,抓住关键,改进工作方式,创新工作内容,不断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使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成为服务群众、联系群众的模范,成为加快小康建设步伐,构建和谐社会的推动者和实践者。

一、加强教育,努力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理论素质和思想觉悟,提高带领群众发家致富奔小康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使党员真正成为牢记宗旨,心系群众的先进分子。使党员成为先进分子,必须加强教育培训力度,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武装头脑,确保党员干部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行动上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提高履行职责的能力,带领群众发家致富。通过教育,使广大党员干部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坚定信仰者、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实践者、社会和谐的积极促进者。教育要制度化,要把自学与经常性的集中学习结合起来,把学习党的知识与农村产业发展实用技术结合起来,把党委中心组学习与党支部组织学习结合起来。要利用党员电教对党员干部进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法律法规、市场经济和科技知识的培训,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素质和水平,不断提高带领群众进入市场发展经济的能力,不断提高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和方法。

二、加强以“一把手”为重点的班子建设,努力提高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是决定因素”,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要通过以村党支部书记为班长的一班人带领全体党员和广大群众来贯彻落实。党支部书记是农村党支部的核心,是发挥支部战斗力、凝聚力的关键,是带领群众发展主导产业,致富奔小康的带头人。乡镇基层党建工作只有把村支部书记这个“龙头”抓住了,才能带动广大群众这个“全身”。在班子建设中,要下力气建设好一把手队伍,选拔政治素质高,带头致富能力强,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能力强的优秀党员担任村党支部书记,这不仅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同时又对提高村级干部队伍的素质,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加快农村小康建设的步伐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培育和选拔政治素质高,带头致富能力强和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强的村干部,要选能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惠民政策,在党员群众中威信高、作风正派的人员;把那些带领群众面向市场,调整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党员选拔上来;把外出务工经商、退伍军人和有一定科技文化知识的青年作为后备干部对象重点培养,储备一批优秀的基层干部。

三、健全和完善机制,规范农村基层干部的行为。只有完善制度,加强民主监督运用惩戒手段,才能使农村基层党建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违法必究,才能使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行为得到规范。一要加强党内监督。党的十七大对党内监督提出明确的要求,发挥党组织和纪委的作用,用党的纪律来约束村级党员干部。二要加强民主监督,切实抓好党务、村务和财务公开,主动接受群众监督。三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建立村党支部年度目标责任和群众评议制度,把目标量化到项目、时间、人头,并在村务公开栏公布,接受群众的跟踪监督,接受群众的业绩评判。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坚持不懈地提高党员的素质,尊重党员的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探索扩大党内基层民主多样实现形式,要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关心和爱护基层干部。通过一系列的关爱活动,基层干部有盼头,有想头,干事有劲头,坚定了广大党员干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四、抓载体,拓宽党员发挥积极性的空间。十七大报告指出,要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新时期党的建设工作,面临许多新问题,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要采取丰富多彩的形式,才能增强党建工作的活力和效果。农村基层党组织只有开展一些结合农村实际,服务农村经济发展的主体活动,才能不断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为党建工作注入新的活力,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在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中,要以“三级联创”为载体,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更新观念,强化功能,改进方法,提高能力,落实责任,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成为人民群众信任和拥护的坚强战斗堡垒。

农村基层范文篇3

一、必须正视部分农村基层党员干部思想观念及工作方法与时展要求的差距

1.传统的小农经济思想观念与市场经济的竞争性不相适应。在我国,几千年来形成的小农经济思想根深蒂固,加之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固有的墨守成规的陈旧观念和求稳怕乱的传统意识,导致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感到茫然和无所适从。市场主体意识和市场行为能力相对落后,对改革开放的政策走向和必要的市场经济知识缺乏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从而导致行为上自觉与不自觉地偏离党和群众的要求。

2.现阶段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方式方法的落后性与市场经济的多元性不相适应。市场经济的多元性使得农村基层党员干部思想活跃,从业方式亦出现了多元性和流动性。然而,大多数农村基层党组织没有正视这些变化对农村党建工作带来的新挑战,仍然沿袭传统的工作方式和方法,于是便产生了三个方面的矛盾,即党组织对党员教育内容和方法的单一化与党员需要多样化的矛盾,管理模式的统一化与党员从业状况复杂化的矛盾、组织设置行政化与农村经济市场化的矛盾,其结果导致一些地方对党员教育的效果差,组织活动流于形式,使得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出现了很多空白点和薄弱环节。

3.现阶段农村基层工作的随意性和人治化倾向与市场经济的法治性不相适应。一方面表现为一些农村基层党员干部不能自觉利用党纪国法和村规民约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另一方面又不能很好地利用行政、法治的手段对群众的利益和行为进行调整,遇到难度较大的工作,要么随意采取强硬手段,要么对其放任自流,结果造成农村基层工作出现不良循环,影响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使得农村基层工作越来越难做。

二、新形势下大力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必须消除三种错误思想认识

1.必须消除轻视党建工作的错误认识。一些农村基层党员干部把“经济建设为中心”错误理解为可以“一俊遮百丑”,认为当前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任务繁重,特别是落后地区,经济建设困难很多,扶贫攻坚任务艰巨,要集中精力把经济搞上去,担心抓党建工作会分散抓经济工作的精力,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抓党建工作。这种片面认识必然导致思想上淡化党建工作,行动上放松党建工作。应当明确,党建工作和经济工作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经济是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显著特征。各级党组织必须充分认识到新形势下做好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性,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同坚持党的领导,搞好党的建设,发挥党组织作用的关系,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或忽视基层党建工作。

2.必须消除消极畏难情绪。一些农村基层党员干部认为,当前农村基层党建工作面临许多新的情况和问题,处理这些问题困难多,压力大,感到抓党建力不从心,解决问题无能为力;有的还认为,抓经济工作容易出成绩,抓农村党建工作成效往往不明显,因而对加强党建工作缺乏开拓创新意识,按部就班,就党建抓党建,内容空洞乏味,党组织缺乏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影响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对此,必须坚持看主流,树立信心,主动消除畏难情绪;坚持看积极效应,振奋精神,自觉消除负面影响;坚持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坚定抓好党建工作的信心和决心,保证把“虚”事做实做细,做出成效。只有这样,才能找准经济工作与党建工作的联结点和切入点,不断探索出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使党建工作与经济工作相得益彰,共同发展。

3.必须消除盲目乐观的心态。近年来,各级组织在加强基层党建工作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党建硬件建设均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必须看到,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带领群众发展经济的本领亟待提高;二是农村党组织和干部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亟待改进;三是如何建立常抓不懈的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机制,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由过去的运动式和突击式走上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也是一个必须认真研究的课题。这些问题必须引起各级党组织的高度重视并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

三、新形势下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必须抓住五个环节

1.抓教育,切实提高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思想觉悟及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能力。要重视加强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思想理论建设,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现代科技知识武装党员干部的头脑,确保广大党员干部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和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认真履行职责,全心全意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农村基层干部的教育要制度化,要把经常性学习与集中培训结合起来,把政治理论教育与实际工作技能培训结合起来,每年适当集中一段时间,对农村基层干部进行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教育,同时采取多种形式对他们进行法律法规、市场经济知识和先进适用技术培训,帮助基层干部不断提高思想素质和工作水平,提高带领群众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掌握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和方法。

2.抓班子,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一把手”队伍建设。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要通过以基层党支部书记为班长的一班人带领全体党员和广大农民群众来贯彻落实。其中支部书记的作用最大,他是农村基层党支部的核心,是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的关键,是带领农民群众实现共同富裕的带头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只有抓住了这个“龙头”,才能带动“全身”。因此,必须下工夫建设好“一把手”队伍。培养选拔带头致富能力强、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能力强的“双强”优秀党员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要求,对于有效地提高村级干部队伍的素质,激活村级经济,增强村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推动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培养选拔“双强”村干部,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农村政策,办事公道正派,热心为群众服务,党员和群众拥护为基本条件,同时要体现新形势、新时期、新任务对干部素质的要求,把那些有能力带领群众发家致富、发展农村经济、增强农民收入的党员选拔上来。对于那些政治素质好,具有一定文化科技知识,懂得经营管理的回乡知识青年、退伍军人、乡镇企业以及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中的优秀党员应作为重点对象加以培养,逐步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村级后备人才队伍。

3.抓机制,全面规范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行为。制约机制是一个包括制度规范、监督措施、惩戒手段三个部分的系统工程,这三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缺一不可。只有完善制度,加强民主监督,善用惩戒手段,才能使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违法必纠;才能使农村基层党员干部自觉将其行为纳入规范化的轨道。第一,加强党内监督,发挥党组织和纪委的作用,用党的纪律约束村级党员干部。第二,要加强村级民主政治建设,持之以恒地抓好村务公开和财务公开,接受群众的监督。第三,要努力推进村级规范化管理,根据农村工作的特点,建立一套比较齐全的村规民约,使农村工作有章可循。第四,建立健全激励机制,鼓励建功立业。要建立村“两委”班子成员任期目标责任制,把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人,并公布于众,让村民来监督、评判村干部。要制定考核奖罚办法,联绩计酬,奖优罚劣,考核结果与干部任用、评先评优结合起来,努力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充满活力的机制。

农村基层范文篇4

[关键词]农村基层;经济审计;对策

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基层经济审计工作,是促进农村基层廉洁履责的重要举措。新时代农村基层经济审计工作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正视并思考解决问题的对策,对于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1农村基层经济审计问题表现

一是农经机构撤并,导致经济责任审计功能弱化。乡镇农经职能并入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乡镇财政所等机构,导致自身经济审计工作难以开展。二是审计人员整体水平偏低,走形式问题突出。审计人员的分流带来审计困难增多,加之农村经济审计多与村级“两委”换届并行,导致审计时间紧,一些地方会走形式,抄数据、编报表,违反审计制度要求。三是审计内容难以顺应当前农村经济改革实际,如应充实村干部履职期间经济责任审计问题,对各项国家政策、决策部署情况进行审计。四是审计手段单一、质量不高。一些地方单纯依靠计算器、工作底稿进行审计,简单地查账、盘点库存、盘查物资、核算债权债务,缺失相应的审计外业调查和优化审计程序,碎片化审计难以形成完整的审计证据链;还有一些地方审计公示制度落实不到位,缺失财务公开、民主管理,导致群众监督职能无法发挥。五是审计结果未能发挥作用。农村基层经济审计结果多限于乡镇党委政府,鲜于对群众公开,对违规违纪问题查处少,警示教育、审计整改制度不完善,降低了审计效果。

2完善农村基层经济审计的有效对策

2.1强化乡镇农经机构建设,落实基层经济审计职责。从推进农村基层经济审计目标来看,县乡机构改革应充分明确农经地位,切实与乡镇党委政府保持良好的沟通与协调,健全机构设置,细化审计职责,组织审计队伍。例如,确立农经审计办公地点、办公条件和经费保障,选聘农经审计人员,全面推进农村基层经济审计工作。同时,加强农村基层审计人员队伍建设,特别是通过专项培训学习,切实提升基层农经人员法律、法规、审计程序、审计方案和审计方法的应用水平。加强与纪检、监察、司法等部门的协作,围绕农村基层经济审计工作重点,突出对违规违法问题的审计。另外,财政部门也要细化各项惠农政策执行情况、资金管理情况的学习培训,提升基层审计水平。2.2切实考核评价基层干部,完善基层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内容。为推动新农村建设,针对村级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目标,建议完善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做好村干部履职相关项目的经济审计。在基层重要经济项目的决策中,需要提交村民代表会议民主讨论,并实施民主决策;对主要经济责任目标完成情况,包括农业生产总值、农民人均纯收入等指标进行审计;对年度经济工作任务完成情况以及农村医保、养老、生育等政策执行情况进行审计;对基层干部廉洁自律情况进行审计,有无虚报冒领、超标报销,在征地补偿中有无以权谋私等问题。二是加强农村“三资”管理,落实各项财务制度。基层村集体资产资源管理,包括明细账、土地承包台账,各项资产、资金、资源变动情况,是否存在低价出租、擅自出让资产资源的问题,是否存在随意处置资产和资源、破坏环境等问题;在土地征收方面要给予重点审计,包括补偿款落实工作,是否存在截留、贪污、挪用等问题;村集体财务信息公开情况、审批情况是否合法,是否存在乱收费、乱摊派、乱集资等问题。三是对各项惠农政策落实情况进行审计。针对基层村集体组织实施的扶贫、以工代赈、一事一议等项目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审计,有无虚报套取项目资金,有无挤占挪用项目资金,有无高估冒算、擅自改变项目建设内容;对涉农补贴发放情况进行审计,尤其是救灾、救济、危房改造、扶贫项目资金是否存在不符问题;对退耕还林、农机等政策性补贴落实情况进行审计,是否存在违反规程虚假冒领等[1]。四是对其他基层经济活动进行审计。例如,是否存在垫资代缴社会保险费、套取社保基金等问题,对群众举报及相关部门反映的经济活动进行核实等。2.3创新审计方法,提升基层经济审计质量。从当前农村基层经济审计工作中,要及时发现、查处各类违规违纪问题,需要从常规审计工作推进中创新审计方法,完善审计手段。例如,针对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要从问题的出现、矛盾、纠纷的根源着手;针对“两委”换届前村级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要力争提前完成,可以协同审计部门,加强人力资源整合,化解审计时间紧、任务重难题。加强审计硬件设施建设,特别是引入计算机、网络技术,提高审计信息化水平。优化审计流程,细化审计方案,积极学习和借鉴其他审计方法,创新基层审计新途径。例如,引入民主监督、财务公开、民主管理相结合的基层经济责任审计公示制度,对国家惠农资金、财政补贴、新农村建设等资金进行全面审计。另外,健全审计质量管理制度,细化审计质量控制标准,让基层审计工作更加完善、规范、有序。2.4突出基层审计结果的应用,优化农村治理结构。从农村基层经济审计结果的应用来看,要积极提升审计结果的应用效率,特别是在强化审计监督职责、完善农村基层社会治理上,借助审计结果应用制度来突显审计价值。例如,结合农村村务公开、民主理财制度,构建基层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公示制度,完善农村基层民主监督体系;依托“两委”会议,协同好村民代表会议、村务公开栏,对基层经济审计结果进行公示,对村级干部的履职情况、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进行公开,引入村民监督,保障基层群众知情权、监督权。同时,加大基层干部党风廉政建设,特别是对基层干部经济责任进行查处,围绕“惩前毖后,治病救人”,依法追究相关人的法律责任,树立风清纪明的党群环境。加强村级干部经济审计警示教育制度建设,对审计反映出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给予警示教育;对于审计反映出的问题干部,不得作为“两委”选举候选人。另外,完善审计整改制度,切实提升基层治理水平[2]。

3结语

农村基层经济审计工作任重道远。为落实国家相关审计政策,推进农村基层制度建设,需要从机构、经费、人员保障上,细化审计方案,创新审计方法,落实审计责任,化解基层审计难点、重点问题,为农村改革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李国祥.实现乡村产业兴旺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的若干重大关系[J].中州学刊,2018(1):32-38.

农村基层范文篇5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意见,纠正少数干部工作方法简单粗暴、作风不实、办事不公和损害群众利益等问题,督促广大基层干部不断增进与群众的感情,认真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县下发了《关于在乡村干部中实行“六要”目标管理的实施意见》,破解乡村干部作风不实的难题,以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凝聚人心、推动发展、促进和谐的作用。

1、明确“六要”目标管理的具体要求。《实施意见》对乡村干部提出了“六要三十条”的基本要求,一是服务本领要“强”,做到素质要高、方法要对、乡情要熟、思路要清、农经要精;二是亲民感情要“浓”,做到勤入农户、勤访民情、勤思民生、勤问民计、勤办民事;三是排忧解难要“快”,做到接访快、受理快、运作快、结案快、反馈快;四是为民办事要“公”,做到公开实情、公开事务、公开程序、公开依据、公开结果;五是工作业绩要“好”,做到促民富、保民安、助民乐、顺民意、赢民心;六是廉洁自律要“严”,做到手不伸、嘴不馋、利不占、名不抢,色不沾。通过对“六要”目标作出详细具体的规定,使乡村干部明确了在推进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中“要做什么”、“怎样去做”、“做到什么目标”,增强了加强农村基层干部作风建设活动的操作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为了使全县乡村干部熟悉“六要”内容,各乡镇结合当前乡镇场党员干部的思想实际,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工作和宣传发动工作,采取多种形式宣传在乡镇场干部中实行“六要”目标的指导思想、基本目标、主要内容和有关要求,重点是进一步熟悉“六要三十条”的基本内容,教育乡村干部克服各种消极情绪和思想顾虑,切实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六要”目标管理上来,增强践行“六要”目标管理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2、构建“六要”目标管理的互动机制。在实行“六要”目标管理的工作中,县委组织部统一印发了《农村基层干部“六要”日志》,分发全县乡镇干部人手一本,并构筑了干部与群众之间的双向互动机制。一方面,要求乡村干部为群众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服务。在加强学习的基础上,组织党员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和党章的规定,对照“六要”的标准,开展自查。重点开展“六比六看”的主题实践活动,一比素质,看服务本领强不强;二比作风,看亲民感情浓不浓;三比效率,看排忧解难快不快;四比思想,看为民办事公不公;五比业绩,看富民效果好不好;六比形象,看廉洁自律严不严。通过自查,对照检查自己在理想信念、宗旨观念、组织纪律、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等方面的表现,找准自己存在的差距和突出问题,剖析思想根源,明确努力方向,及时进行整改。在进村入户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的工作中,乡村干部都认真填写好《“六要”日志》中的“农户情况”、“反映主要事件”、“处理方法及结果”等内容,记录好乡村干部完成“六要”工作目标的数量、质量和效果。另一方面,实行了群众签字验收制,让群众对干部工作进行全方位的监督。定期采取群众代表评议和随机抽样调查等形式,对乡村干部执行“六要”目标的工作情况进行群众测评,对在实行“六要”目标管理中群众满意度不高的党员要重点帮助,引导其深入查找差距,重新进行整改。在《农村基层干部“六要”日志》每一页上都设有“农户签字”栏目,对乡村干部处理的每一个问题都要让群众签字,杜绝干部不下基层、不访民情的现象,杜绝弄虚作假,胡编乱造的不实行为。县委组织部通过调阅和召开签字群众座谈会,以此来检验干部一年内下了多少村,进了多少农户,为群众办了多少实事,解决了多少问题,从而来检验干部的作风“实不实”。

3、强化“六要”目标管理的督查考评。乡村党组织对实施“六要”目标管理法高度重视,并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抓好各项措施的落实,真正做到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各级党组织负责人、分管领导和班子成员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促一级的工作局面。为了促使乡村干部把“六要”目标管理落到实处,防止重部署、轻检查,重形式、轻效果的现象,县委建立了一套责任到岗、任务到人、定期检查、定期汇报、公开通报、考评奖惩等制度。县委组织部制定下发《**县乡村两级干部实行“六要”目标管理考评细则》,把“六要”目标管理作为考核干部的一个重要指标体系,实行千分制量化考评。乡村两级党组织每季对乡村干部工作情况进行一次评议,并形成书面材料;县委组织部每年或在干部考察前对全县乡村干部《“六要”日志》调阅、考评一次,评选出“六好”干部,作为干部使用的一个重要依据。同时,对考核不合格的予以通报批评,并实行末位待岗或离岗培训。

4、注重“六要”目标管理的实际成效。实行“六要”目标管理法,极大地促进了乡村干部转变工作作风,打造了“六型”农村基层干部。一是打造“能力型”干部。围绕着“素质要高、方法要对、乡情要熟、思路要清、农经要精”的要求,全县各乡镇场开展“人人讲学习”活动,平均每个干部撰写读书笔记1.5万字以上。从省市内外邀请41名专家学者讲授开放型经济和现新农村建设等新知识,选派236人(次)干部到浙江、上海、福建等地跟班学习,增强建设“三个文明”和为农民发展经济提供服务的本领。二是打造“人文型”干部。全县广大党员干部坚持以人为本,勤入农户,勤访民情、勤思民生、勤问民计、勤办民事。许多乡村干部采取“日访、夜访、田头访”的方式,开展“干部专心、工作方法新;群众放心,农村面貌新”的“双心双新”活动,与群众交心谈心,为群众排忧解难。全县1100多名科级干部共走访24500多户,每月在农户家中住宿平均达到6天。三是打造“高效型”干部。各乡镇健全为民办事的制度,设立为民办事服务窗口,公开为民办事程序,强化责任意识,提高办事效率,按照接访快、受理快、运作快、结案快、反馈快的“五快”要求,及时为群众排忧解难。四是打造“诚信型”干部。党员干部对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做到实情公开、事务公开、程序公开、依据公开、结果公开,以公开来促进各项工作的公正、公平和公道。五是打造“实干型”干部。全县围绕着“促民富、保民安、助民乐、顺民意、赢民心”的目标,做到“亲一方百姓、兴一方经济、富一方群众、保一方平安、建一方文明”。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全县180个试点村新建房屋116213平方米,路面硬化299.1公里,完成改水9412户,改厕10767户,改栏2400个,普及沼气1700余户,电话、手机11700余部,有线电视9000余户,太阳能885户,所有试点村的村容村貌和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广大农民的精神面貌不断提升。六是打造“清正型”干部。先后出台了《关于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实施意见》、《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执行情况考核办法》、《关于在职领导干部不准驾驶小汽车的通知》和《关于领导干部操办红、白喜事的规定》、《干部述廉评廉制度》等,对领导干部的从政行为、作风建设作了严格的限制,与党员干部约法“五章”,即手不伸、嘴不馋、利不占、名不抢、色不沾,从而加强自我约束意识,增强“廉洁自律无小事”的意识,增强拒腐防变能力。

农村基层范文篇6

一、必须正视部分农村基层党员干部思想观念及工作方法与时展要求的差距

1.传统的小农经济思想观念与市场经济的竞争性不相适应。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固有的墨守成规的陈旧观念和求稳怕乱的传统意识,导致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感到茫然和无所适从。市场主体意识和市场行为能力相对落后,对改革开放的政策走向和必要的市场经济知识缺乏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从而导致行为上自觉与不自觉地偏离党和群众的要求。

2.现阶段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方式方法的落后性与市场经济的多元性不相适应。市场经济的多元性使得农村基层党员干部思想活跃,从业方式亦出现了多元性和流动性。然而,大多数农村基层党组织没有正视这些变化对农村党建工作带来的新挑战,仍然沿袭传统的工作方式和方法,于是便产生了三个方面的矛盾,即党组织对党员教育内容和方法的单一化与党员需要多样化的矛盾,管理模式的统一化与党员从业状况复杂化的矛盾、组织设置行政化与农村经济市场化的矛盾,其结果导致一些地方对党员教育的效果差,组织活动流于形式,使得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出现了很多空白点和薄弱环节。

3.现阶段农村基层工作的随意性和人治化倾向与市场经济的法治性不相适应。一方面表现为一些农村基层党员干部不能自觉利用党纪国法和村规民约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另一方面又不能很好地利用行政、法治的手段对群众的利益和行为进行调整,遇到难度较大的工作,要么随意采取强硬手段,要么对其放任自流,结果造成农村基层工作出现不良循环,影响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使得农村基层工作越来越难做。

二、新形势下大力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必须消除三种错误思想认识

1.必须消除轻视党建工作的错误认识。一些农村基层党员干部把“经济建设为中心”错误理解为可以“一俊遮百丑”,认为当前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任务繁重,特别是落后地区,经济建设困难很多,扶贫攻坚任务艰巨,要集中精力把经济搞上去,担心抓党建工作会分散抓经济工作的精力,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抓党建工作。这种片面认识必然导致思想上淡化党建工作,行动上放松党建工作。应当明确,党建工作和经济工作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经济是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显著特征。

2.必须消除消极畏难情绪。一些农村基层党员干部认为,当前农村基层党建工作面临许多新的情况和问题,处理这些问题困难多,压力大,感到抓党建力不从心,解决问题无能为力;有的还认为,抓经济工作容易出成绩,抓农村党建工作成效往往不明显,因而对加强党建工作缺乏开拓创新意识,按部就班,就党建抓党建,内容空洞乏味,党组织缺乏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影响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对此,必须坚持看主流,树立信心,主动消除畏难情绪;坚持看积极效应,振奋精神,自觉消除负面影响;坚持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坚定抓好党建工作的信心和决心,保证把“虚”事做实做细,做出成效。

3.必须消除盲目乐观的心态。近年来,各级组织在加强基层党建工作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党建硬件建设均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必须看到,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带领群众发展经济的本领亟待提高;二是农村党组织和干部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亟待改进;三是如何建立常抓不懈的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机制,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由过去的运动式和突击式走上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也是一个必须认真研究的课题。

三、新形势下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必须抓住五个环节

1.抓教育,切实提高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思想觉悟及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能力。要重视加强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思想理论建设,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现代科技知识武装党员干部的头脑,认真履行职责,全心全意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农村基层干部的教育要制度化,要把经常性学习与集中培训结合起来,把政治理论教育与实际工作技能培训结合起来,每年适当集中一段时间,对农村基层干部进行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教育,同时采取多种形式对他们进行法律法规、市场经济知识和先进适用技术培训,帮助基层干部不断提高思想素质和工作水平,提高带领群众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掌握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和方法。

2.抓班子,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一把手”队伍建设。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要通过以基层党支部书记为班长的一班人带领全体党员和广大农民群众来贯彻落实。其中支部书记的作用最大,他是农村基层党支部的核心,是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的关键,是带领农民群众实现共同富裕的带头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只有抓住了这个“龙头”,才能带动“全身”。培养选拔带头致富能力强、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能力强的“双强”优秀党员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对于有效地提高村级干部队伍的素质,激活村级经济,增强村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推动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培养选拔“双强”村干部,要以办事公道正派,热心为群众服务,党员和群众拥护为基本条件,把那些有能力带领群众发家致富、发展农村经济、增强农民收入的党员选拔上来。对于那些政治素质好,具有一定文化科技知识,懂得经营管理的回乡知识青年、退伍军人及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中的优秀党员应作为重点对象加以培养,逐步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村级后备人才队伍。

3.抓机制,全面规范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行为。只有完善制度,加强民主监督,才能使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违法必纠;才能使农村基层党员干部自觉将其行为纳入规范化的轨道。第一,加强党内监督,发挥党组织和纪委的作用,用党的纪律约束村级党员干部。第二,要加强村级民主政治建设,持之以恒地抓好村务公开和财务公开,接受群众的监督。第三,要努力推进村级规范化管理,根据农村工作的特点,建立一套比较齐全的村规民约,使农村工作有章可循。第四,建立健全激励机制,鼓励建功立业。要建立村“两委”班子成员任期目标责任制,把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人,并公布于众,让村民来监督、评判村干部。要制定考核奖罚办法,奖优罚劣,考核结果与干部任用、评先评优结合起来,努力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充满活力的机制。

农村基层范文篇7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扩大农村基层民主,是当前农村工作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之一。最近,我们对当前扩大农村基层民主问题进行了调研。

我镇农村基层民主的基本经验和成效

近年来,各级党组织高度重视农村基层民主,在全面推进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上,取得明显成效。

一、基层民主选举的质量不断提高。通过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的召开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颁布实施,全镇普遍建立了村级民主选举制度,村委会班子更替步入良性循环,换届选举工作一届比一届规范,选举质量和民主化程度一届比一届提高。一大批思想好、作风正、有文化、有本领、真心实意为群众办事的人选进入村委会班子。上届村委会选举产生的新一届村委会成员平均年龄比上届下降2.6岁,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达60%以上,“两委”成员交叉兼职率平均在95%以上,选民参选率和选举成功率都明显高于上届。98%以上的村委会组织健全、制度落实、运转正常,得到群众拥护和支持。

二、基层民主决策的机制初步形成。各级组织建立健全了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按每五至十五户推选一人,或者由各村民小组推选若干人的原则,推选出符合法定人数的村民代表,建立起一支强有力的村民代表队伍。对村民代表会议的职责、议事程序、内容进行了规范。在民主决策的实现形式上,各村都紧密结合当地实际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全镇85%以上的村实行了村务大事由村民公决制度,重大事项决策由群众填写征求意见卡,同意率80%以上才能拍板定案。近两年有项村务交由村民公决,项顺利通过,多项根据群众建议进行了修改,项被否决。

三、基层民主管理工作日趋规范。一方面,建立了民主理财制度。98%以上的村以村民代表、退休干部或人大、政协代表为主,组成五至七人的村民理事会,参与村财管理,有效杜绝了财务混乱现象。制定了农村集体资产、承包合同、农民负担、土地、财务等管理制度,使农村经济发展和财务管理有了可遵循的准则。另一方面,建立健全了村务管理制度。我镇绝大多数村制定了村规民约,80%以上的村制定了村民自治章程和《村级工作规程》,对农村基层干部依法办事、规范管理作出具体规定。

四、村务公开和民主监督工作成效显著。村务由少数人管理转向多数人管理,镇村两级层层发动,形成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组织经管、民政等有关部门共同参与、上下左右各司其责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和完善,基本做到了凡是涉及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都能公开,公开内容不断充实,公开针对性不断增强。通过建立党员议事会、民主议事日、民主理财小组、村务公开监督小组等组织,民主监督机制进一步健全。整合村民代表议事会、党员议事会、民主理财小组等3个村级配套组织,建立了与村委会同级的村民监事会,精减了干部职数,加大了监督力度。

五、乡镇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各乡镇通过设立政务公开栏、政务公开厅、公开电话、建立互联网站等形式,在政策、办事、财务、收费、服务、廉政等六个方面实行了公开。采取政务公开日、干群访谈日、民主监督日、书记镇长接待日等形式,使政务公开定期化、经常化。推行听证会、公示制、印发明白卡、召开征求意见会、工程项目公开招标等,让群众参与到重大决策中来。在民主监督方面,我镇推行了双向评议(乡评村、村评乡)、为民服务部门服务态度评议等制度,设立了监督窗、投诉箱、意见簿。在转变乡镇职能、改进领导方式方面,整合纪检、信访、司法、民政等部门职能建立了为民服务中心,设立镇中心接待室和村便民服务员;我镇向村级派出25名联村干部,从政策、法律、发展经济等方面为村级提供咨询服务。

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加强,激发了广大农民参政议政积极性,凝聚了农村群众的聪明才智。在第七届、第八届村委会换届选举中,全镇农村参选率达90%以上。促进了农村基层干部的作风转变,提高了村级工作效率。许多村干部表示:十几年解决不了的问题,实行了民主就解决了;农村工作千难万难,把决策权交给群众一切都不难。化解了农村矛盾,维护了社会稳定。通过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等措施,给了群众一个明白,还了干部一个清白,消除了不必要矛盾。黄赵公路工程在施工前,就招标方案、资金管理与工程质量监督召开了三次理事会成员会,满意率达95%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加强,也促进了农村干部的廉洁勤政,村干部担子重了、责任大了、危机感重了、事业心强了,拿工资不干事、公款吃喝、铺张浪费等现象得到遏止。全市近三年来农村招待费用平均年递减25%以上,绝大多数村(居)委会实现“零招待费”,干群关系更加融洽,村级组织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当前农村基层民主中存在的问题

在村级民主上。一是一些村民民主意识和参与意识不强,有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连选举会也不愿参加;个别人把选票当作谋利工具,谁给好处就选谁。有的村干部认为民主选举意味着干部“当不牢”,对选举抱抵制态度。二是选举制度不够完善,种族、不法势力干预选举和贿选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三年一次换届,选举成本高,容易出现“一年看,二年干,三年等换届”的问题。村干部任职条件缺乏具体界定,破坏选举现象惩处难。三是村务管理的群众参与度不够,村务管理制度粗疏,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的约束力不强。村务决策程序不规范,执行不力,“一言堂”问题有所存在。四是村干部监督力度不大。上级监督有力度,但看不见;群众监督看得见,但无力度。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监督作用难以有效实现。五是党支部和村委会关系难摆。个别村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没有“一人兼”,两套班子有时会出现矛盾;有些村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一人兼”,操作不好容易出现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互相取代的问题。

在乡镇民主上。一是现有民主选举制度和法律架构尚未完全实现,乡镇人大代表候选人的提出、选举的组织不够科学。二是多数干部群众对乡镇直选期望值不高。问卷调查仅有25%的人认为乡镇长直选符合农村实际,农村群众持这种认识的比例仅为16.%。三是乡镇多采取党委会或党政骨干会的形式进行决策,决策权相对集中在党委,容易造成党委事无巨细样样抓,影响出思路、抓大事的精力,人大、政府作用发挥相对不够。五是乡镇政务公开有待加大力度,因群众感到听党委传达政策不如看电视来得快;乡镇党委在农民身边,感觉却距离较远。

在乡村关系上。一是在农村民主选举中,乡镇党委、政府主要从村干部能力、有利于村级发展、配合乡镇工作等方面考虑村“两委”人选,而村民主要从人品、人缘甚至从种族方面考虑人选。二是在村务决策管理中,乡镇加强对农村决策的宏观管理、指导和监督是必要的,但有时也管得过宽或过严,如安排工作签订责任书、财务管理“村财乡管”等。三是乡镇党委、政府处在政策结合部,特别是承担了一些本应专门机关承担的防疫、信访、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等任务,处在矛盾焦点,加上职能错位,容易与群众愿望或利益发生冲突。

其原因分析:一是制度和法律方面,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相关规定不完善、不配套。如村委会组织法在选民资格、候选人条件、贿选、干扰破坏选举的界定和处理、村民申诉、罢免等规定太笼统。在法律和制度建设上,存在重选举、轻选举后的管理监督,重实体、轻程序的倾向。二是主体方面,由于村级经费紧张,村干部吸引力不高,群众参与民主的积极性不够高。由于选举本身的局限性和农民素质的局限性,选出的村干部知识水平、文化修养和个人能力素质不适应民主管理的要求。三是乡村关系方面,法律规定乡镇政府“对村民委员会的工作给予指导、支持和帮助,但是不得干预依法属于村民自治范围内的事项”。但事实上乡镇许多工作乃至党和政府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最终通过村委会等村级组织贯彻落实,村委会扮演着村民当家人和政府人的双重角色,不可避免发生角色和身份冲突。

推进和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对党的建设的影响:一是对改革党的领导体制和领导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党的领导如何实现,党的政策、主张如何实现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统一;如何探索建立使党的组织、党员干部、党员和广大群众广泛参与的竞争机制,使民主参与、民主竞争、民主选举和民主管理真正体现大多数人的意愿;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如何发挥团结群众、宣传群众、动员群众和凝聚群众的作用,等等。研究并解决好这些问题,对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具有重要意义。二是对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提出了新挑战。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前进的不竭力量,战胜了各种困难和风险,取得辉煌成就。扩大基层民主,保证基层群众依法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等民主权利,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也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根本途径。三是对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新考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加强,农村基层组织的执政能力建设面临许多新问题、新挑战:群众对农村基层组织的依赖性在降低,对农村干部素质的要求在提高;农村整体发展步伐推进较快,区域发展差距缩小缓慢;等等。面对种种挑战,农村基层组织和农村基层干部必须强化民主意识、提高综合素质、改进民主作风,在推进和扩大基层民主中不断提高执政能力,以提高执政能力的实践进一步推进和扩大基层民主。四是对新时期加强农村干部队伍建设、转变干部作风、做好群众工作提出了新课题。当前广大农村基层组织和干部队伍的主流是好的,但确有一些农村干部作风上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在群众中造成了不好的影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村基层民主管理不落实,对农村基层组织和干部不能实施有效民主监督,农民群众的权利得不到很好保障,造成党群干群关系紧张。解决这一系列新的课题,必须在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下进行,依法保障广大农民充分享有民主权利,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民主意识、法律意识和农村社会经济管理的法治化水平。同时,必须紧紧围绕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推进和扩大基层民主,创造性地制定和落实好政务财务公开、民主理财、工程招投标等方面制度,运用制度的力量加强对干部的约束和监督。

进一步推进村民自治,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第一,进一步深化基层党员干部和群众对扩大农村基层民主重要意义的认识,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的能力。要引导基层党员干部充分认识扩大基层民主对理顺党群干群关系、推进“三个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牢固树立群众观念,提高扩大基层民主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要切实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的执政能力和驾驭、领导农村基层民主的能力,改进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提高做群众工作和依法办事的本领。采取生动活泼、入情入理、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深入搞好宣传教育,调动群众参与“四个民主”的积极性。

第二,紧密结合农村实际,稳妥推进基层民主选举工作。进一步完善选举制度和办法,延长村委会任期,防止村干部的短期思想和短期行为。严格候选人资格条件,规范候选人的参选行为。对违反选举办法的行为依法严肃惩处。统筹安排好党支部和村委会的选举,积极稳妥地推行交叉兼职,把尊重党员意志和和尊重群众意愿有机结合起来。因地制宜,一村一策,不搞“一刀切”。积极鼓励素质高、能力强的党员参选村委会主任,确保选出政治素质过硬、能力较强的村干部。

第三,运用表决、诉讼、行政等手段,建立科学的民主决策、管理和监督机制。进一步抓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相关规定的落实,发挥好村民代表会议、村民大会等组织的作用。重大事项一律经过全体村民或村民代表表决通过。健全村级工作制度、全面推行工作规范化。加大村级决策和村规民约的落实力度。

农村基层范文篇8

——党员队伍的结构。截止**年一季度,全县共有中共党员8172名,其中农村党员4935名,占60.38%;党的基层组织1086个,其中农村基层党委10个、占43.5%,党总支5个、占27.78%,党支部159个、占39.3%,党小组472个、占73.6%;**年发展预备党员187名,其中农村预备党员125名,占66.8%。从农村党员队伍构成来看,全县农村共有女党员495名,占农村党员总数的10%;少数民族党员39名,占0.08%;具有高中以上学历的党员1477名,占29.9%,其中,大专以上学历的党员占22%;35岁以下的党员838名,占17%;36岁至59岁的党员2881名,占58.4%;在农村党员中,建国前入党的有8名,建国后至“”前入党的814名,“”期间入党的1464名,粉碎“”至党的十四大入党的1253名,党的十四大以来入党的1396名。

——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创新模式。近年来,农村基层党组织,立足实际,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紧扣第一要务,认真开展“三民”好班子和“三培两带”活动,把加强和改进农村党建工作中的组织建设、思想建设、制度建设、作风建设、执政能力建设同农村经济发展及农民增收致富相结合,较好地发挥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保垒作用和党员的先进模范作用。第一,葛源镇力创“三民”好班子。一是镇党委将新形势下党员教育与革命时期的党纪教育结合起来,组织党员干部学习时期的《支部大纲》和《红军纪律歌》,让全体党员找到了差距,也找到了动力。二是在全镇推行每周工作六天、在单位住宿不少于五天、学习一个晚上的“六五一”工作机制,充分利用镇党校、村党员活动室和电教室等教育阵地,开展理论、业务学习;三是在开展“察民心、记民情、帮民困、解民优”为主题的“四民”活动中,要求党员干部做到常登百姓门、常坐百姓凳、常记百姓苦和勤解百姓愁、勤办百姓事的“三常两勤”一线情感工作法;在经济发展上,葛源镇党委班子立足于红色旅游和葛根开发,抓住岑葛公路改造之机,下大力气改善全镇交通状况,硬化了枫林、黄溪、考坑等三条村级之络,修建了港背、清湖两座大桥,改造扩建了农贸市场。同时,大力扶持农户发展订单农业,仅清湖村就种植了300余亩大棚反季节蔬菜,预计户平收入7000余元;在开发葛根种植上,帮助种葛大户蒋木生联系好葛根种苗邮寄业务,上半年,向四川、河南、湖北等地邮寄优质葛苗2万多株,获纯收入2.7万余元。四是把建立一支稳定、高素质的村级后备党员队伍建设作为加强村级组织建设的重要一环抓实抓好。积极把有一定素质的务工返乡青年、退伍军人、高中毕业生培养成党员或村级后备干部,通过民主推荐、组织考察、党委确定、培养教育、建档管理等环节,每个村都确定了3-5名后备党员干部对象,明确培养联系人,定期对后备党员干部进行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及独挡一面开展工作能力等方面进行培训,有重点地进行培养。通过有计划的培养教育,使之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提高政治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目前,通过层层筛选,严格考察,镇里确定村级党员后备干部20余名,已有10余名农村致富能手和外出务工能人被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优化了基层党员队伍结构,活力大增。

第二,莲荷乡实施双“百、十、千、万”工程赢民心。〖HTF〗中央1号文件出台后,莲荷乡党委组织全乡党员干部成立了12支支农服务队,采取挂点帮扶、联户服务等措施来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困难。为把工作落到实处,该乡向每位党员干部发放民情日记本,向挂钩联系户发放干群连心卡。春耕夏收时节,广大乡村党员干部纷纷下田头,深入农户攀“穷亲”,上门送技术、送资金、送信息,及时解决群众的燃媚之急,比如,黄柏墩村民张水仔今年返乡承租了13亩农田种植蔬菜,却一直为种苗无着落而发愁,乡党委得知这一情况,当即与县农业局、扶贫办联系并取得支持,第2天,乡村党员就免费为他送去了黄瓜苗。像张水仔一样,自双“百、十、千、万”工程实施以来,全乡共有57名党员干部与570余户贫困群众结成“亲戚”,帮助解决实际困难610余次,新上致富项目50个,联系发放小额支农贷款3万余元。

第三,新篁乡创新行业党小组设置模式。新篁乡位于县域北部山区,人口近万人,由于村庄零星分布,农户居住分散,党小组无法正常开展活动,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基本处于瘫痪状态。近年来,乡党委根据这一实际,破除了“条件论”,针对全乡大多数党员都以油茶、药材、毛竹生产经营的现状,按行业把全乡党员划分为油茶、毛竹、药材、外出务工党小组,一举改变了原来按行政地域划分党小组的传统模式。如今党员过组织生活时,党员参与的积极高了,不仅学文件、学理论,还一起讨论各行业实用技术和经营方面的门道,相互传经送宝。行业党小组的设置,促进了农村民间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该乡先后成立油茶、毛竹、药材协会,加入行业协会的农户达50%。去年,乡里油茶协会成立后,全乡油茶生产统一经营、统一管理,并在包装与深加工、创品牌上下功夫,进一步开拓了市场,仅此一项,为油农增收120万元,户平增收千余元。去年,县里积极推广新篁乡设立行业党小组的做法,先后在全县农村基层党组织中建立了葛根、油茶、毛竹、蔬菜、生猪等23个农产品位域120个行业党小组,促进了农村党员“双带”作用发挥和地域经济的发展。

第四,司铺乡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强服务,“双向选择”明责任。〖HTF〗乡党委采取行业党小组领办、招商引资创办、种养大户和无职党员帮扶联办等形式建立了黄瓜、花卉、红芽芋、果树等农业示范基地。全乡共设4大类31个岗位,选派了116名无职党员岗,占具备上岗条件党员的84%。通过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既增强了上岗党员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又让一些暂时没有上岗的党员受到极大的触动,无职党员由无位、无责变为有位、有责、有为,让群众看到了党员的先进性,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比如,刘家村黄瓜种植党小组有党员11名,党小组看到本地农民有种植蔬菜的传统,但因缺乏科学技术和销售市场,一直没有形成地方特色,党小组11名党员主动承担职责,由党小组组长童谭发牵头成立了蔬菜合作社,与峰饶食品公司签订了销售黄瓜订单,统一购买黄瓜良种,无偿提供给农户种植,实行统一播种、统一管理、统一收购、统一销售。今年,该村种植黄瓜订单面积达600余亩,收获黄瓜近500万公斤,获利达80万元,每户种植黄瓜农户平均增收3000余元;宋村党支部从浙江、宁波引进客商郑善岳投资170万元,租赁80余亩土地建立了花卉种植基地,产品远销上饶、南昌等地,去年获利120余万元,并带动了30余户村民加入了种植花卉致富行列。司铺乡党员中有30余名种养大户,乡党委积极发挥他们有文化、有技术、有经济头脑的优势,通过集中办班、分类施教、现场示范等方式,辐射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司铺村无职党员张小平,有大专文化和养殖技术,乡党委、村支部得知他有扩大养殖规模的想法,主动为他提供场地和资金扶助,张小平在养兔、养猪的基础上,建立了水产、家禽、果业为一体的综合养殖基地,去年产值达210万元,获利30万元,辐射带动50余户农民发展综合养殖业。同时,乡党委突出“变”字转作风,针对部分党员干部存在作风不实、宗旨意识不强等实际问题,在党政干部包村、领导分工、岗位定员工作中实行了“双向选择”措施规定,每年年初召集由村“两委”干部、村民代表和全体乡干部开会,由村“两委”干部、村民代表根据群众意愿挑选包村的乡党政领导和岗位党员的人选,并每年对全乡干部的工作情况进行民主测评两次,在测评中,得分倒数第一、第二名的实行待岗半年,发70%的工资。这样,极大地调动了领导和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使全乡形成了一种勤政高效的工作氛围,进一步增强了领导干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五,港边乡构筑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新机制。〖HTF〗去年来,乡党委把发展壮大劳务输出产业作为农民增收和财政增长的“重头戏”来唱,实施流动党员持证式管理和定时向所在支部汇报联系制度,使流动党员“离乡不离党”,有效地破解了人员流动性大给党员管理难带来的新课题。一是根据乡里外出务工人员中流动党员多的特点,在外出务工和流动党员相对密集的浙江慈溪逍林镇成立了全县第一个驻外党支部——港边乡驻慈溪流动党员党支部。截止目前,驻外党支部共为乡亲解决劳资纠纷3起,接受和解答法律咨询100余人次,为外出务工人员挽回直接经济损失40万元,流动党支部被外出务工人员亲昵地称为“驻外大使馆”。二是进一步规划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乡党委健全了以“一证一卡一册”为主要内容的管理机制,向外出党员发放了《流动党员活动证》、《流动党员联系卡》、《港边乡外出务工人员手册》,记载了流动党员目标管理、党员基本情况、党组织及其负责人联系方式等内容,方便了党组织和与流动党员的思想沟通。三是充分利用外出党员分布广、信息灵、组织纪律性比较强的优势,选贤任能、设岗定责,建立流动党员“创业五员”,即创业指导员、特产促销员、形象推介员、致富信息员、就业联络员。去年以来,流动党员在慈溪等地开展创业宣传、商品推介等活动8场次,帮助联系247名本乡务工人员就业,引导了11名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

农村基层范文篇9

一、当前我市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现状

我市共有75个乡镇党委,2286个农村党支部,4735名乡镇干部,10724名村干部,68984名农民党员。乡镇党委中达到“六个好”的45个,占60%;优秀党支部1**9个,占44%。

几年来,市委高度重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始终坚持把这项工作作为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确保农村稳定的基础和关键来抓,根据中央和省委的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确定了“围绕一条主线(发展农村经济),落实两个责任(县区委关键责任、乡镇党委直接责任),建好三支队伍(农村干部、党员、组织员队伍),突出四个重点(三级书记“素质工程”、后进乡镇党委和后进村党支部整顿转化、农村干部规范化管理、三级创建),努力实现四增一保目标(增强乡镇党委总揽农村工作全局的能力、增强村党支部凝聚力和战斗力、增强农民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自觉性、增加村级集体收入和农民纯收入,确保农村稳定)”的工作思路,指导全市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健康稳步发展。(一)加强领导。市委适时谋划、部署、调度、考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市委主要、主管领导和市级党员领导干部带头深入联系点调研,形成了强大的推动力。全市28名市级领导、170多名县区领导都建立了党建联系点,并帮助联系点解决实际问题。(二)实施以点带面。近年来,全市紧紧抓住后进乡村整顿、乡镇党委建设、素质工程三项重点工作,持续推进。(三)完善激励机制。从99年开始,市委每年在全市范围内,评选出部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县和优秀乡镇党委、村党支部和党员,开展“三级创建”活动。通过明确新思路、丰富新内容、探索新方法,健全完善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常抓不懈的工作机制。(四)以“学教”活动促整体进步。从2**0年冬开始连续两年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以改进基层干部作风为重点,以“干部受教育、农民得实惠”为目标的“学教”活动,使农村基层干部思想觉悟有了新提高,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有了新转变,农村党群干群关系有了新改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有了新加强,主要表现在:一是村党支部建设得到加强,战斗力有较大提高。近几年通过集中整顿、开展村级学教活动、农村党支部换届选举等,采取多种形式,对农村党支部班子进行了全面调整,支部班子的年龄、文化结构得到较大改善。支部书记平均年龄由98年的47.2岁,下降到现在的45.7岁;初中以上文化的人数由98年的77.4%增加到现在的88.5%。村党支部书记队伍的整体素质有了较大提高,大多数班子比较团结,能够独立完成日常工作任务,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增强。

二是村干部素质不断提高,在农村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实施“素质工程”,全市建立健全了市、县、乡三级领导培训体系,多层次、多形式对农村干部进行轮训。3年来90%以上的乡村干部接受了理论、政策、农业实用技术等的学习,近30%的乡村干部参加了正规化学历教育,大部分农村党支部书记取得任职资格证书,80%以上的农村干部掌握了1-2门实用技术。在农村“学教”活动中,广大农村干部积极率领农民选路子、搞调整、跑销路发展农村经济,深入群众解民忧、排民困、帮民难,一大批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得到解决,深受农民拥护和赞誉。

三是农村党员队伍健康发展,先锋模范作用明显。全市连续3年不发展党员的问题在大部分乡镇得到解决,农村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到9237人。各县区农村党员的教育管理逐步规范化、制度化,完善了农村党员的“”、目标管理等制度,开展了“双学”、争当优秀党员等活动,党员的素质得到较大提高。全市近一半以上的农村年轻党员成为致富能手,90%以上的农民党员较好地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并涌现了一批在全省有影响的先进典型。

四是乡镇党委抓基层党建的“主角”和“龙头”作用发挥较好。全市各乡镇党委能够发挥“第一责任人”的作用,认真落实各项责任制,普遍建立了党委成员包村、工作例会、调度检查等项制度,做到定时开会、定时检查、定时解决难题。通过每年倒排5%的办法对后进村进行整顿,逐村排查,逐村达标,确保了后进村达到了“有人管事,有钱办事”,促进了村级组织建设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

五是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得到加强,形式更加规范。全市农村村务公开程序比较规范,“五规范一满意”的村达到95%以上,已经初步建立起民主管理新体制,组织体系健全率达1**%。全市2286个村均建立了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广大农民参政意识普遍增强,参与民主议政的人数不断增加。仅今年1月10日和7月10日的议政日活动参加人员就达25万人次,提出事关群众生产生活的意见建议达1.2万余条。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加强,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稳定和经济发展。

六是围绕中心工作抓党建,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县、乡党委把抓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与抓农村经济工作结合起来,“围绕经济抓党建,加强党建促发展”已成为大家的共识。近几年来各县乡党委围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全市农业产业化总产值达130亿元,农业产业化率达57%,产业化经营吸纳农户69%。集体经济不断增强,目前全市4县3区有集体经济的村达到2090个,占93.2%,其中集体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的346个,在5--10万元之间的460个,分别占16.6%和22.0%。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加强,带来了全市农村的可喜变化。目前全市农村安定团结,党的威信日益提高,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农民收入稳步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形成了安乐祥和、蒸蒸日上谋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新形势下我市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农村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一是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增强,特别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农业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二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成份、利益格局、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形式、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多样化日趋明显,农村人民内部矛盾也表现出纷繁复杂的局面;三是随着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深入推进,如何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村有机地统一起来,是亟待解决的新课题。四是农民增收缓慢是当前农村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需要加快和着力解决。这些,都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

面对新形势,我市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还有许多不完善和不相适应的地方,主要是:

1、少数乡镇党委履行“主角”作用不到位,自身建设有待加强

一是一些乡镇党委抓党建工作的自觉性不强。部分乡镇对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认识尚未完全到位,基层党建的经常性工作比较薄弱。有的乡镇对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任务部署多,认真抓落实不够。有的只强调经济工作,把经济工作与党建工作割裂开来。二是有的乡镇抓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措施不得力。一些乡镇工作不深入,对村级组织建设的现状底数不清,症结摸不准,抓不住关键,因此制定不出切合实际的目标。三是有的乡镇组织员队伍不健全,难以保证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各项任务的落实。四是有的乡镇党委书记开拓意识和进取精神不太强,缺乏发展经济的能力,还有的民主意识不强,工作作风不扎实。

2、村级班子建设中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新老问题

一是有些村班子不强。有的村党支部缺乏谋划发展思路、带领农民致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只知道按部就班,被动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成了“维持会”。个别村支部书记还后继乏人,出现了全体党员“轮流坐庄”的现象。二是有的“两委”关系难协调。一些村主任与支部书记合不来,职责很难履行到位。一些村支部工作包揽过多,使村委会不能有效发挥作用,引起矛盾。有的村支部在发挥领导作用方面缺乏有效的手段和措施,核心作用不明显,造成支部和村委会工作“两张皮”现象,形不成合力。三是遗留问题难清理。一些村遗留问题时间长,情况复杂,村班子往往怀有畏惧心理不愿管,或想息事宁人,不去触及。有的村班子有决心处理遗留问题,但自身能力有限,解决起来难度较大。四是一些村干部缺少各项保障。有的村村干部工资不能按时兑现。如昌黎、抚宁、青龙3个县共有72个村村干部连续2年没有拿到工资。有的村支部书记反映干了二、三十年,担心退下后没有经济来源,要求应给予相应生活补贴。另外,个别村还出现了由于工作的原因使村干部的人身和财产受到伤害的现象。

3、村干部队伍素质仍需进一步提高

一是进取意识和服务观念不强。部分村干部思想观念陈旧,缺乏创新意识、市场意识,工作打不开局面,不知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带领农民群众闯市场、发家致富,缺乏指导群众调整种、养殖结构的能力。一些干部服务意识不到位,不深入群众,仍然带着计划经济时期的工作作风。二是民主意识有待提高。一些新上来的村干部,不懂农村基层工作程序,认为村民自治就是所有事情都是村委会说了算。有些村干部民主意识不够强,群众观念还比较淡薄,不重视村务公开。部分村干部习惯于个人说了算,有的单纯依靠行政命令,方法粗暴,群众难以接受。三是少数人法制观念淡薄,不懂也不会实施依法治村。

4、党员教育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

一是各县区党员队伍老化。如卢龙县的27个村的795名党员中,56岁以上的318名,占到40%,35岁以下的有80名,仅占10%。北戴河区农村党员1339名中,60岁以上的达406人,占30%。少数乡镇连续3、4年没有发展党员。二是一些党员宗旨观念和模范作用淡化,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得不明显,有的甚至混同或落后于一般群众。三是有些党员参加组织生活不积极,开展集体活动难。究其原因,主要是:

一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抓党建工作的机制创新慢,办法少。由于农村社会组织形式变化较大,农村工作难度加大,一些干部还没有摆脱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工作模式,思想观念、工作方法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二是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生产力水平低是制约农村党建工作的“瓶颈”。实践中可以看到,凡是集体经济发展快的地方,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就相对过硬,反之则相对薄弱。

三是对乡镇、村干部的培训力度不够,再加上自身不注意学习,使得一些农村干部党员的观念、知识、技能等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既不能带领群众发家致富,更不能有效地开展工作。

三、加强和改进全市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对策建议

**报告指出,发展要有新思路,工作要有新举措。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改革的精神探索新时期做好农村基层组织工作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精神为指导,以实现“五个好”支部、“六个好”乡镇党委为目标,紧紧抓住提高党员和干部素质这个中心环节,坚持突出重点与整体推进相结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大胆突破,努力探索,不断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上台阶。

1、继续坚持和完善党委管党建的责任制,努力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领导水平

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必须坚持领导抓,抓领导。树立“党委和书记不抓党的建设就是失职,抓不好党的建设就是不称职”的思想,并以此作为衡量和考核县级领导班子水平和功绩的标尺。一是抓县区委主管领导,切实发挥“第一责任人”的作用。二是县区委每季至少要研究一次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制定指导工作的具体方案。三是县级党员领导干部每人分包一个后进村,帮助抓班子、促转化,联系点每年一轮换。四是建立县区各部门齐抓共管的机制。五是完善转后工作制度,继续采取倒排5%的办法,整顿后进村,实行“一年帮带、三年有责”责任制。六是建立和完善领导干部抓基层党建的目标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

2、加强和推进乡镇党委的自身建设,充分发挥其抓农村基层组织的主角作用

一是每年分别对乡镇党政一把手、乡镇班子成员进行集中培训。二是结合对乡镇班子的考察,每年年终对乡镇干部进行一次作风纪律整顿。三是充分利用各种培训机构,加强乡镇干部学历教育,力争乡镇干部在三年内90%达到大专以上学历。四是加大干部交流力度,对在同一地同一岗位上工作三年以上的乡镇领导,进行异地交流。同时每年有计划地选调少数乡镇干部到发展较快的地方锻炼。五是落实目标考核制度,每年年初由县区委制定出对各乡镇班子和个人的考核目标,年终实施严格考核,落实奖惩措施。六是健全激励机制,使乡镇干部安心工作。七是探索新的管理体制,加强对驻乡镇单位干部的领导。

3、以大力推行“一制三化”为重点,着力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制度建设

一是抓好“一制三化”管理办法内容的培训学习,争取一年内让所有的村干部全部掌握“一制三化”管理办法内容,并懂得操作实施。二是完善和落实村委会定期向党支部报告工作制度,重大问题或重要事项要及时向村党支部请示报告,定期组织学习,定期召开民主生活会。三是完善对不称职村委会的约束机制。赋予乡镇人大监督和罢免权,对工作不称职、不服从支部正确领导或者乡镇政府对其半年考核连续三次不合格的村委会干部,分别由村党支部或者乡镇政府提请村民代表会议或乡镇人大,对其进行罢免。四是全面落实农村党支部成员“两推一选”制度。即在村党支部换届选举中,实行“党员推荐、群众推荐、党内选举”的做法。五是提倡村“两委”成员依法交叉任职。结合年底村“两委”换届之际,按照上级有关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鼓励农村党员竞选村主任,再由当选的党员村主任竞选村书记,或者由村书记竞选村主任,逐步实现村书记、村主任一人兼,尽量避免因体制造成的“两委”矛盾,真正使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村有机地统一起来。六是建立村干部待遇和人身安全保障制度。积极推行农村养老保险制,逐步实行村干部结构工资制,对工作多年现在年老而退的村干部,要根据村情每年给予一定的补助。制定相应办法,对因主持村里正常公务而遭受人身、财产、精神损害的村干部,乡镇、民政部门和村集体要给予适当的补偿。

4、延伸“素质工程”,切实提高农村干部实践“三个代表”的能力

一要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加大对农村干部的培训力度。各县、乡要有计划对村干部进行培训,并根据实际需要扩大村干部专业素质培训的数量和规模,同时适时对新调整的农村党支部书记和全体村委会主任进行任职资格培训。二要积极推行“一村两委班子成员中一名大学生”的正规化学历培训工作。利用农广校举办农村干部及农村后备干部大专班,通过二到三年的时间,每村培养1名专科以上的农村干部或农村后备干部。三要每年开展一次集中学习教育整顿活动。每个县区都要选树一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红旗村,注意总结他们的典型经验,组织全县区农村干部学习讨论,力争使村干部在领导方式、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上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5、加大教育和管理力度,不断强化农村党员队伍建设

一是进一步强化党员综合素质教育。要认真组织党员深入学习党的“**”精神。同时要继续抓好“”等基本制度的落实,重点推广农村党员集体活动日和党课教育日制度。扎实开展农村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增强党员的荣誉感和责任感,调动党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继续做好农村党员发展工作。注重从村委会和村民代表、大中专毕业生、退伍军人中发展党员,并注重发展35岁以下青年党员。三是严格整顿党员队伍。要坚持党的民主生活会制度和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对于那些在新形势下不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党员,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教育,对那些屡教不改者,视情况以组织处理,充分体现从严治党的思想。四是完善管理制度。要坚持党员责任区、党员窗口、党员联系人等制度,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活力。用各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开展争当优秀党员的活动,对优秀党员要大力表彰。要特别注意加强对离乡外出务工经商党员的管理,建立由亲属定期向组织汇报情况和本人返回后及时向组织汇报制度。

农村基层范文篇10

一、农村基层干部培养和选拔工作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各级十分注重农村基层班子建设和农村干部整体素质的提高,使基层班子战斗力、凝聚力明显增强,为改革、发展、稳定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但由于种种原因,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以春江镇为例:

1、文化层次低、年龄大。从村级班子带头人41名村党支部(总支、党委)书记的统计情况来看,村党支部(总支、党委)书记年龄大、文化层次低的人占绝大多数,35岁以下的1名、占2.44%,36-45岁的10名、占24.39%,45-50岁的11名、占26.83%,51-55岁的17名、占41.46%,56岁以上的2名、占4.88%;初中文化的20名、占48.78%,高中以及同等文化的14名、占34.15%,大专文化的7名、占17.07%。

2、选人渠道窄。绝大部分村干部来源于本村,从农民中选拔,这本身就带有很大的局限性,再加上村干部这个位置又不具有政治和经济上的吸引力,有能力、有头脑的人都纷纷出外"闯"事业,特别是那些相对比较落后的行政村,最终选农村干部只能从矮子里头挑将军,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选任干部的“资源危机”,从而导致农村干部整体素质偏低,即使那些比较好的行政村,村干部办企业不会引资、引资不会谈判的现象普遍存在,很难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要求。因此,提高农村干部素质,加强农村班子建设已成为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

3、政治地位和经济待遇低。过去集体管理时,村干部说话管用,在村里呼风唤雨,地位很高。现在,当村干部政治上权力不大,事情不少,工作偏重,难度很大,有的村干部曾戏言,现在我们在群众中的处境是“有吃有用不靠你,市场经济不求你,有了事情就找你,处理不依我就骂你,无违规违法要告你”。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各项任务最终还要依托村干部去做。经济上收入偏低,有时还难以兑现,有的村干部辛辛苦苦整一年,忙于村里工作耽误功夫不说,有时村民不理解还受气不少。有的村干部曾调侃说:“爹妈给我两张皮,一个肚皮管吃饭,一个肚皮管受气”。特别是在贫困村,脆弱的集体经济导致村干部在开展各项工作中缺乏经济支撑,前几年靠“卖”,卖干了后几年靠“贷”,这几年贷不上靠“债”,有时谈论起来,都感到骑虎难下,苦不堪言,这是图个啥?只好得过且过,不思进取,处于维持状态。现任干部都这样,何况那些农村老干部的安置待遇等问题更无法解决落实,这直接影响村干部的情绪。现在,有相当部分人对农村工作失去了一定的积极性。

4、监督管理难到位。由于村干部大多数来源于农民,基础素质较差,组织纪律松驰,原则性不很强,决策不够民主科学,议事不按规定办,再加上村民自治意识淡薄,致使民主监督不到位,再加上少数干部以权谋私、作风霸道等,群众意见很大。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地影响了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贯彻落实,影响了农村干部的威性和形象,影响了领导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影响了干群关系。

5、后备人才匮乏。有相当数量农村班子不注重后备人才的培养,且干部队伍结构不很合理,常常出现断档现象,既制约农村各项事业难以发展,也严重阻碍着农村干部队伍整体结构的改善和素质的提高。

二、农村基层干部培养和选拔工作的思考

1、抓住关键,健全基层农村基层干部的选任机制。培养和造就一支思想观念新、开拓创新能力强的新型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一项基础工程,也是一个关键环节。要把坚持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衡量和选拔使用基层干部的根本标准,通过外部引进、内部选拔、机关事业单位下派、面向社会公开考录等方法,建立春江镇村级后备干部人才库,把那些年纪轻、素质高、懂经营、善管理,能组织和带领群众致富,愿意扎根基层的优秀人员选进村“两委”班子,努力建设一支年富力强的基层干部队伍。对村党支部(总支、党委)书记人选,采取“两推一选”的办法选拔出党员和群众满意的带头人。提倡村党支部书记通过选举担任村委会主任,实行一肩挑;提倡村党支部和村委会成员按照规定的选举程序交叉任职。要着眼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长远需要,及早发现苗子,积极稳妥地发展农村党员,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对那些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文化知识水平较高,致富能力较强,具有奉献精神的农村青年,要作为后备干部重点培养,切实解决村干部后继乏人的问题。

2、拓宽用人视野,促进人才脱颖而出。农村基层干部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前沿,直接与群众接触,尤其是在当前经济和社会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时代的特征要求广大农村干部应具备较高的素质,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为此,在选拔农村干部中,应拓宽村干部的用人视野,采取“内选、外返、上培、下派、横挂、纵联”等多种形式、多渠道选贤任能,如退伍军人、回乡青年、大中专毕业生、国家干部、异村能人、企业负责人都可以担任村干部,还可以实施“包村帮带”工程,组织乡镇机关事业单位干部到经济薄弱村任职,这样,既有利于拓宽农村干部来源,又能培养锻炼机关干部。

3、加大培训力度,多渠道、大规模地对农村干部进行素质教育,完善基层干部的教育培训机制。首先要抓住难点,要创新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着力建立适合农村实际的教育培训体系。利用区、镇党校进行系统性培训,利用农业示范服务基地进行实践性培训,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进行开放性培训,以大中专院校为依托进行提高性培训,以党员电化教育为载体进行普及性培训,组织广大农村基层干部认真学习党的十六大精神和市场经济、农业科技知识,努力提高基层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其次是高起点开展正规化学历教育,以常州市党校为依托,用3至5年时间,使农村领导班子主要成员基本达到中专以上学历。第三是搞好专业培训和岗位培训,围绕种、养、加开展专业技术培训,按照分工负责的原则对村干部实施任职资格培训。第四是多渠道加强实践锻炼。穷村与富村之间交流任职,到发达地区进行学习考察等,以此丰富村干部的阅历,开阔村干部的视野,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开展了“三培三带”活动,即把农村党员培养成致富能人、把致富能人培养成党员、把党员致富能人培养成村干部,着力提高农村党员干部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带动农村社会全面进步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