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河道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7 16:35:14

农村河道

农村河道范文篇1

一、整治目标

以“水清、流畅、岸绿、景美”为总体目标,从2012年起,集中开展全区农村河道整治建设。通过整治,使全社会爱水、护水、治水意识得到明显增强,河道水质得到明显提高,河道生态得到明显改善,努力打造规划布局合理、功能设施完善、引洪排涝畅通、生态环境良好的河道水系格局。

二、整治任务

(一)整治范围

绕城线以外的全区农村河道。

(二)整治方法

农村河道综合整治以“一河一方案整治”为原则,主要分三类开展实施:

1、根据《区河道整治规划》确立八横八纵主要排灌河道为骨干河道。通过骨干河道整治,形成全区防洪排涝、调配水源的主通道。

2.结合新农村建设实施河道示范镇、示范村等河道综合整治示范亮点工程,把河道整治与村庄建设有机结合,树立精品亮点,打造整体环境优美、人水和谐的农村新环境。

3.以集镇、主干道周边为主,实施其它河道的综合整治。

(三)整治内容

1、护岸:通过新建、整修、补缺、提高、保护等措施,对整治范围内的河道按规划进行护岸、加固。根据河道输水要求和现有实际情况基本确定六种结构断面形式,即斜坡式护岸、叠砌式护岸、木桩式护岸、直立式条石饰面护岸(直立式护岸)、自然坡式护岸和老挡墙整修式等护岸加固形式。

2.绿化:河岸应根据实际情况布置绿化,根据条件可能,建设生态林带,布置休闲景观,修建沿河通河道路,努力使河岸绿树成荫,环境优美宜人。

3.清淤:根据河道功能需要和淤积情况,开展河道清淤工作,进一步增加河道蓄水量,提高行洪排涝能力。

4.清面:全面清除河道及岸边堆积的垃圾杂物,改善河容河貌,确保整治工程效益的充分发挥。

5.清障:清除河道内阻水障碍物和各类拦渔设施,保障水流畅通。依法制止沿河建房、倾倒建筑垃圾等行为,为河道建设、管理创造外部条件。

三、相关政策

(一)建设、管理主体

农村河道综合整治、维护、管养均由河道所在管辖范围的镇街、开发区(园区)、农场负责实施,区农水局负责编制全区农村河道综合整治年度实施计划以及工程建设管理、技术指导、监督检查等工作,并会同区发改局、财政局参与工程的设计方案会审和各项工程的竣工验收工作。

(二)资金筹措

农村河道综合整治建设工程费用实行区财政补助和河道所在镇街自筹相结合。工程前期政策处理费用均由所在镇街承担,工程主体建设费用根据区政府投资审价中心审价按比例补助。其中:

1、骨干河道由区财政补助80%;

2.示范点范围内河道由区财政补助70%;

3.其它河道整治由区财政补助60%;

4.对按期完成年度河道整治目标任务的单位按审核价增加10%补助奖励;

5.围垦指挥部管辖范围内的河道整治,工程主体建设费用原则上由区财政全额补助。

四、工作要求

(-)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各有关镇街和部门要建立相应的领导班子和工作班子,切实加强领导,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协调配合,切实完成河道整治任务。

(二)统筹规划,规范程序。镇街、开发区河道整治规划应根据实际情况,与全区河道整治总体规划和当地城镇规划相配套。要严格按照区政府关于政府投资项目管理的有关规定,对列入政府投资项目年度建设计划的河道应严格规范工程建设程序,必须做到统一设计和方案统一评审,最终方案经区农水局、发改局、财政局会审同意后,由区政府投资审价中心核定工程造价。工程完工经建设单位自验合格后,由区农水局、发改局、财政局组织工程联合验收,建设单位应提交规范完善的施工、监理和质监等工程资料。

(三)建立制度,扎实推进。建立河道综合整治工程例会和现场办公会议制度,及时督促工程进度,协调解决工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建立信息联络制度,及时通报工程进展情况。

(四)严格管理,专款专用。切实加强工程预决算和资金使用管理的审计与监察,严格实行专项核算、专款专用,确保河道整治工程成为廉政工程、放心工程。

农村河道范文篇2

关键词:治理;山区农村河道;漂浮物

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性资源,尤其是淡水资源。其中,河流是大地之脉,城市会因水而兴、农村会因河而美,人们都期待着家乡“山清水秀,岸绿景美”。但在山区农村地区,生态环境的不平衡很容易破坏山区河道生态系统。所以,我们不但要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更要为子孙后代保住那些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这样才能实现农村绿色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1]。

1河道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在人类发展的进程中,总会因思想意识、技术条件和自然条件等因素的影响而造成环境污染,人类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如山区农村河道,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当遭遇洪水塌方、滥砍滥伐和随意排污等灾害时,会出现河床淤塞、河床抬高、河流流动不畅和水体富营养化等现象。而目前,与河流相关的法律法规的立法工作相对滞后,且基层执法力度不足,这些现象都严重影响部分河流流域的生态环境。其具体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如下。首先,山区受自然因素的影响会导致河道淤塞和生态破坏等现象。一般情况下,山区河流流域数量较多而流域面积较小,河道比较大。所以,当遇到洪水时,水流速度会陡升,冲刷力增强,就会出现水土流失的现象,甚至是山体崩塌现象,而山体崩塌在我国南方的一些山脉地区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自然灾害。这是因为我国南方山脉地区的土壤类型较多,地形变化大,其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差悬殊,因此,在遇到山体结构松散,且每到雨季就容易出现山体崩塌现象,遇到洪水更是如此。其次,人为因素影响导致河流流动不畅和水体污染等现象。第一,我国人口众多,国民素质良莠不齐,而农村地区居民的思想意识会有一定局限性。因此,在山区农村,由于耕地较少,农民会采用粗放式的生产模式,从而破坏了生态平衡,当山洪暴发时,会出现河道淤塞,河床抬升等现象[2]。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和推进,山区农村的村民数量越来越少,而留守村民的生活水平又相对较低,且住得又较为分散,这就增加了生态环境保护宣传工作的难度。同时,在山区农村,农村污水管网、污水收集和污水处理等工作开展较难,这也导致了水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被破坏等现象。第二,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乱倒乱堆。近年来,粤北农村地区涌现出较多的自建新房,由于缺少规划,产生了较多的建筑垃圾。而部分村民为了节省建房成本,会把部分建筑废渣直接倒在河边甚至是河道里,严重阻碍了河道泄洪[3]。第三,在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中,生活污水处理厂没有达到预期的使用效果。在农村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大部分村级生活污水处理厂在建设初期就困难重重。而村里费尽周折建成的村级生活污水处理厂,却难以保障后续日常的运维资金。因此,这样的环保工程光有门面,没有达到可持续性发展的目的,属于“烂尾工程”。同时,山区农村的污水收集管网不完善,雨污分流不彻底,进水口污水浓度偏低,这些问题都会导致污水处理厂难于长期持续开展日常工作。而有些农村地区,更是把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流,致使河流富营养化,导致水葫芦和水花生等水生植物过度生长(如图1所示),最终导致河道阻塞,影响河道生态环境,形成恶性循环。最后,政策执行力不足,流域生态被破坏。一是在山区河流上游,小型水电站偏多,部分小型水电站是在旱季储水发电,严重影响了河流的生态流量、自净能力和生态发展。二是山区的桉树种植等历史遗留问题。桉树以生长速度快著称,其木材用途甚广。但因其生物学特性,桉树一直在林业圈颇受争议。这是由于桉树的生长过程需要大量的水分和肥力,而大面积高密度的种植会导致土壤保水能力降低,过度使用化肥则会导致土地板结甚至土壤沙化,所以,这些不合理种植的情况都会导致局部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目前,各级政府和广大民众已意识到了这种情况的严重性,其中部分种植不合理的桉树已开始清退了。三是河道砂石乱采滥挖现象。近年来,新农村发展较快,各地的砂石料需求量骤增,导致一些不法分子铤而走险,擅自采砂挖石,严重影响了河道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又因为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不够,导致“控源截污”无法控制。基于以上问题,自然资源、林业、水利和生态环境等相关部门执法力度不够,则“内源治理”无从谈起,并且,污染后的治理手段欠缺,则“生态修复”难于长治。综上,造成山区农村河道淤塞和生态失衡的主要原因有三种:一是客观因素;二是人为因素;三是政府因素。

2河道治理的有效措施

山区河道承担着农田灌溉和防洪排涝的重要任务,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河道工程已成为农业生产的命脉,也是一方经济发展的基础保障和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载体,同时,更与“乡村振兴”的发展密切相关。在针对以上山区农村河流的具体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后,我们一直在探索符合山区农村实际河流治理的长效管理机制。

2.1加大宣传力度,解决意识问题,形成氛围

山区河道治理工作预防大于治理,从根源上控制是必不可少的环节。由此,在实际工作中,加大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是重中之重。同时,要充分利用镇级村级等最基层的管理单位,充分提高山区居民的“保护生态就是保护自己生存的家园”的意识。一是充分利用微信、朋友圈、微博等新的宣传方式,广泛宣传河道功能,增强全民“爱河、护河”意识;二是做好公益广告、标语、宣传栏建设,切实做到有村民的地方就有宣传;三是开展卫生健康和生态环保等综合宣传模式,并倡导科学文明的行为规范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2.2统筹规划,综合治理

河道综合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是山区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和基础。因此,在规划治理工作中,要因地制宜,综合考察上下游、左右岸、整个流域的相互关系,做到整个行政区域甚至是与相邻行政区域“一盘棋”谋划,从而有效推进山区农村的协调发展。同时,山区河道治理还可以结合“河长制”发展生态水利模式,一方面要在流域内确保水土保持政策的落实,另一方面要结合“乡村振兴”的目标,以此来建设美丽河道。

2.3明确责任,规范管理

河道的广泛性、流动性决定了河道治理工作必须上下联动,多方配合。目前,各级政府都实现了“河长制”,成立了河道专项治理领导小组,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要做到明确河长责任,严格执行河长制度,认真履行河长职责,以此形成县、镇、村(居)共同配合的良好工作局面。同时,县、镇、村(居)各级河长要积极履行职责,创新工作方法,如:水面漂浮物打捞拦污浮筒(如图2所示),有效减少了打捞水葫芦等漂浮物的工作量;还要加强镇、村级生活污水的处理工作,不能只上项目,不顾日常维护;要打通污水管网最后一公里,达到污水“不处理,不入河”的效果。

2.4加强执法力度,形成综合执法效果

在执法工作中,要加强相关立法顶层设计,要让相关部门“有法可依”。因此,对于小型水电站,水务部门要科学布置,合理整治,确保山区河流的生态流量,有效改善河流的自净能力,提升河流的环境容量,要做到“有法必依”;而对于乱采乱挖砂石现象,相关部门要加大执法监管力度,做到“执法必严”;对于桉树种植,林业部门要计划统筹安排,合理、分步清退部分桉树,不搞一刀切,要在保障生态平衡的前提下改善桉树的种植情况;对于农村乱倒乱堆乱排现象,生态环境部门一定要制定相应的管理机制,并出台相应的奖惩措施,做到“违法必究”。

3结语

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资源,其中,淡水资源就更为重要。因山区森林是集雨区,所以山区河道就是集雨区的通道,就是生态屏障,也是改善生态环境,发展流域下游城镇建设的重要保证。对此,我们要加强生态环境意识,转变生态环境理念,标本兼治,有效改善山区的生态环境,为实现“山清水秀,岸绿景美”的生态目标作出努力。

参考文献:

[1]孙公谨,孔宁.浅谈农村河湖存在的问题与治理[J].城镇建设,2020(6):11-12.

[2]王成.农村河道现状及综合整治措施[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18,36(8):61-62+65.

农村河道范文篇3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农村河道管理。

本办法所称的农村河道是指本市行政区域内市级、镇级和村级引排河道,包括湖泊和沟溏。

第三条市水利局是本市农村河道管理的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市级河道的日常管理工作。

第四条各镇人民政府、区管委会协助市农村河道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辖区内的市级河道的管理工作,并负责本辖区内的镇(区)级河道日常管理工作,及时制止各类侵占、破坏河道及其配套水工程设施的行为。

第五条村(居)民委员会负责本辖区内的村级河道日常管理工作,及时制止各类侵占、破坏河道及其配套水工程设施的行为。

第六条各镇人民政府、区管委会及村(居)民委员会应严格履行农村河道管理职责,接受市农村河道行政主管部门的业务指导,定期汇报管理情况。其管理职责如下:

(一)负责对所管辖的镇级、村级河道及其配套水工程设施建设、管理和维护。

(二)制止侵占、破坏河道及其配套水工程设施的行为。

(三)对本辖区内需要依法查处的违反河道管理法律、法规、规章的行为,及时上报市农村河道行政主管部门。

第七条市各有关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农村河道管理工作。

第八条各类河道的管理范围:

(一)市级河道管理范围:河槽、滩地、迎水坡的坡面、青坎,有堤防(含堆土区)的包括堤防(堆土区)至背水坡脚外不小于5米,无堤防(堆土区)的青坎不小于10米。

(二)镇级河道管理范围:河槽、滩地、迎水坡坡面、青坎,有堤防(含堆土区)的包括堤防(堆土区)至背水坡脚外不小于3米,无堤防(堆土区)的青坎不小于5米。

(三)村级河道管理范围:村级河道及两侧各3米。

第九条各镇人民政府、区管委会及村(居)民委员会应当按照“清洁水源、清洁田园、清洁家园”的总体要求,将河道逐条、逐段落实管护责任人,做好河道的日常保洁和维护工作,做到河面清洁、水体干净、河坡完整、无侵占河道等现象。

第十条禁止在河道管理范围内损坏涵闸、排灌站等各类建筑物及机电设备、水文、通讯、供电、观测等设施。

第十一条禁止在堤坝、河坡及河道保护范围内取土、扒口、挖坑、建窑、扒翻种植和毁坏护坡、护岸林木及草皮等行为。

第十二条禁止在行洪、排涝、送水河道内设置影响行水的建筑物、障碍物以及种植高杆植物。

第十三条禁止向河道管理范围内倾倒垃圾、废渣、农药,禁止排放油类、酸液、剧毒废液以及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禁止排放的其他有毒、有害的污水和废弃物。

第十四条禁止擅自在河道管理范围内建房、圈围墙、堆放物料、开采砂石料、埋设管道和电缆或者兴建吊车、码头及其他建筑物;禁止擅自填塞河道。

第十五条禁止任意平毁和拆除、变卖、转让、出租河道工程设施;禁止擅自转让河道管理范围内的土地。

第十六条禁止在区域性河道和市骨干河道内设置鱼罾、鱼簖等阻水捕鱼设施。

第十七条禁止擅自圈围河滩、湖荡。河道管理范围一经确定,管理权属河道主管机关,任何单位和个人均不得擅自占用、损毁设施,妨碍或危害河道工程安全运行。

第十八条凡违反本办法的,由市农村河道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予以处罚。

第十九条各镇人民政府、区管委会及村(居)民委员会应在确保河道功能正常发挥的前提下,依法合理开发利用水面、河坡资源,增加收益,用于河道的管理。

第二十条应建立农村河道长效管理机制,因地制宜,推广以水养河、以树养河、以渔养河等管护新模式。

第二十一条农村河道管理经费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由市、镇(区)、村三级负担,主要用于河道巡查、保洁人员的报酬、河道工程日常的维修养护以及考核奖励等。

市级河道管理经费由市财政安排,按每年3000元/公里的标准进行补助。

镇级河道管理经费以镇(区)财政为负担主体,市财政按每年1000元/公里的标准进行以奖代补。

村级河道管理经费由村自筹,市、镇两级财政给予适当补助。市财政按通南地区每年每村补助7000元、里下河地区每年每村补助4000元的标准进行以奖代补。

补助资金待市组织考核验收合格后发放到位。

第二十二条市农村河道行政主管部门应建立经常性检查制度,对农村河道管理工作进行考核。

检查应采用定期检查与随机抽查相结合的方法,考核结果与补助经费挂钩。具体办法由市农村河道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制订。

农村河道范文篇4

一、治理范围

1、列入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重点村的村内、村外所有河道,共71条。

2、列入我市年民生重点工程的河道治理项目,共20条。

二、治理措施和具体任务

1、列入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重点村的村内河道,主要进行河道清淤和浆砌筑坝;村外河道进行清淤筑坝。共需治理63.5公里,其中浆砌河道23.3公里,完成土石方63.4万方,投资3274万元。

2、列入我市年民生工程的河道,主要进行清淤、护砌、拦蓄、绿化。共需治理35公里,投资1409万元。

三、完成时限

所有工程于年6月底前完工。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领导,健全机构。为加强对此项工作的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由分管市长任组长,水利、环保、城建、交通、考核办、农工办等部门负责人任成员的河道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水利局。各镇街要把河道治理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靠上去抓,倒排工期、倒查进度,切实落实主体责任,确保治理工作扎实推进。有包村任务的部门和单位要把帮助包扶村治理河道作为包村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积极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二)广开渠道,加大投入。农村河道治理工作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各镇(区)、街道要通过“财政投一块、市场引一块、群众筹一块、部门帮一块”等多种形式,拓宽融资渠道,加大投入力度,强化资金保障。市里对工程进度快、效果好的,采取“以奖代补、先干后补”的形式,优先给予补贴和奖励。

农村河道范文篇5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农村河道管理。

本办法所称的农村河道是指本市行政区域内市级、镇级和村级引排河道,包括湖泊和沟溏。

第三条市水利局是本市农村河道管理的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市级河道的日常管理工作。

第四条各镇人民政府、区管委会协助市农村河道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辖区内的市级河道的管理工作,并负责本辖区内的镇(区)级河道日常管理工作,及时制止各类侵占、破坏河道及其配套水工程设施的行为。

第五条村(居)民委员会负责本辖区内的村级河道日常管理工作,及时制止各类侵占、破坏河道及其配套水工程设施的行为。

第六条各镇人民政府、区管委会及村(居)民委员会应严格履行农村河道管理职责,接受市农村河道行政主管部门的业务指导,定期汇报管理情况。其管理职责如下:

(一)负责对所管辖的镇级、村级河道及其配套水工程设施建设、管理和维护。

(二)制止侵占、破坏河道及其配套水工程设施的行为。

(三)对本辖区内需要依法查处的违反河道管理法律、法规、规章的行为,及时上报市农村河道行政主管部门。

第七条市各有关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农村河道管理工作。

第八条各类河道的管理范围:

(一)市级河道管理范围:河槽、滩地、迎水坡的坡面、青坎,有堤防(含堆土区)的包括堤防(堆土区)至背水坡脚外不小于5米,无堤防(堆土区)的青坎不小于10米。

(二)镇级河道管理范围:河槽、滩地、迎水坡坡面、青坎,有堤防(含堆土区)的包括堤防(堆土区)至背水坡脚外不小于3米,无堤防(堆土区)的青坎不小于5米。

(三)村级河道管理范围:村级河道及两侧各3米。

第九条各镇人民政府、区管委会及村(居)民委员会应当按照“清洁水源、清洁田园、清洁家园”的总体要求,将河道逐条、逐段落实管护责任人,做好河道的日常保洁和维护工作,做到河面清洁、水体干净、河坡完整、无侵占河道等现象。

第十条禁止在河道管理范围内损坏涵闸、排灌站等各类建筑物及机电设备、水文、通讯、供电、观测等设施。

第十一条禁止在堤坝、河坡及河道保护范围内取土、扒口、挖坑、建窑、扒翻种植和毁坏护坡、护岸林木及草皮等行为。

第十二条禁止在行洪、排涝、送水河道内设置影响行水的建筑物、障碍物以及种植高杆植物。

第十三条禁止向河道管理范围内倾倒垃圾、废渣、农药,禁止排放油类、酸液、剧毒废液以及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禁止排放的其他有毒、有害的污水和废弃物。

第十四条禁止擅自在河道管理范围内建房、圈围墙、堆放物料、开采砂石料、埋设管道和电缆或者兴建吊车、码头及其他建筑物;禁止擅自填塞河道。

第十五条禁止任意平毁和拆除、变卖、转让、出租河道工程设施;禁止擅自转让河道管理范围内的土地。

第十六条禁止在区域性河道和市骨干河道内设置鱼罾、鱼簖等阻水捕鱼设施。

第十七条禁止擅自圈围河滩、湖荡。河道管理范围一经确定,管理权属河道主管机关,任何单位和个人均不得擅自占用、损毁设施,妨碍或危害河道工程安全运行。

第十八条凡违反本办法的,由市农村河道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予以处罚。

第十九条各镇人民政府、区管委会及村(居)民委员会应在确保河道功能正常发挥的前提下,依法合理开发利用水面、河坡资源,增加收益,用于河道的管理。

第二十条应建立农村河道长效管理机制,因地制宜,推广以水养河、以树养河、以渔养河等管护新模式。

第二十一条农村河道管理经费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由市、镇(区)、村三级负担,主要用于河道巡查、保洁人员的报酬、河道工程日常的维修养护以及考核奖励等。

市级河道管理经费由市财政安排,按每年3000元/公里的标准进行补助。

镇级河道管理经费以镇(区)财政为负担主体,市财政按每年1000元/公里的标准进行以奖代补。

村级河道管理经费由村自筹,市、镇两级财政给予适当补助。市财政按通南地区每年每村补助7000元、里下河地区每年每村补助4000元的标准进行以奖代补。

补助资金待市组织考核验收合格后发放到位。

第二十二条市农村河道行政主管部门应建立经常性检查制度,对农村河道管理工作进行考核。

检查应采用定期检查与随机抽查相结合的方法,考核结果与补助经费挂钩。具体办法由市农村河道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制订。

农村河道范文篇6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乡村振兴战略以及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相关部署要求,以“河道通畅、水体清澈、岸坡绿化、景色优美、管护到位”为目标,系统推进农村生态河道建设,构建水系相连、河网相通的健康水循环体系,切实提升农村生态河道覆盖率,为打造“四个”提供水环境支撑保障。

二、目标任务

2021—2024年,全区累计建成农村生态河道216条,总长706.17公里,农村生态河道覆盖率不低于50%。具体建设任务如下:

(一)2021年建设任务:全区累计建成农村生态河道63条,总长201.33公里。其中,区水利局牵头实施15条、总长62.31公里;乡镇(街道)负责实施48条、总长139.02公里(具体河道类型为:建设农村生态河道45条、总长135.02公里;整治村级沟塘3条、总长4.0公里)。

(二)2022年建设任务:新建成农村生态河道66条,总长219.82公里。其中,区水利局牵头实施7条、总长61.1公里;乡镇(街道)负责实施59条、总长158.72公里(具体河道类型为:建设农村生态河道50条、总长144.62公里;整治村级沟塘9条、总长14.1公里)。

(三)2023年建设任务:新建成农村生态河道52条,总长177.26公里。其中,区水利局牵头实施5条、总长54.82公里;乡镇(街道)负责实施47条、总长122.44公里(具体河道类型为:建设农村生态河道40条、总长107.24公里;整治村级沟塘7条、总长15.2公里)。

(四)2024年建设任务:新建成农村生态河道35条,总长107.76公里。其中:区水利局牵头实施5条、总长23.3公里;乡镇(街道)负责实施30条、总长84.46公里(具体河道类型为:建设农村生态河道25条、总长75.06公里;整治村级沟塘5条、总长9.4公里)。

三、实施步骤

全区农村生态河道建设工程自2021年9月开始,至2024年10月底结束,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动员发动(2021年9月)

动员部署全区农村生态河道建设工作,明确任务,落实责任。深入宣传发动,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第二阶段:组织实施(2021年10月—2024年10月)

2021年10月30日前,各乡镇(街道)根据区级下达的农村生态河道建设任务,制定年度具体实施计划,并报区水利局备案,启动农村生态河道建设,每月10日前将农村生态河道建设进展情况报区水利局,2021年度工程按照两批分别于11月15日、12月30日前完成,2022-2024年度工程最迟于每年度10月底前全面完成。具体进度要求如下:

1. 2021年农村生态河道建设工程需于10月下旬进场施工,11月15日前完成农村生态河道24条70.35公里,12月30日前全面完成2021年度农村生态河道建设任务。

2. 2022—2024年农村生态河道建设工程。第一季度需完成方案编制及招标工作,第二季度工程开工建设,完成总体工程量的50%,第三季度完成总体工程量的65%以上,每年度10月底全面完成工程建设任务。

第三阶段:考核验收(每年10月—11月)

农村生态河道建设主要考核区级下达的2021—2024年农村生态河道建设任务。对建成的农村生态河道,各乡镇(街道)要根据《省农村生态河道建设标准(修订)》《省农村生态河道评分细则》等文件要求,于每年10月底开展农村生态河道建设自评,自评达标的,及时报区水利局申请复核,区级复核通过后,于每年11月份申报省级最终认定,经最终确认的年度达标农村生态河道建设长度将作为上级财政安排各乡镇(街道)补助经费的重要依据。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成立全区农村生态河道工程建设总指挥部,由区政府主要领导任总指挥,分管领导任副总指挥,区政府办、水利局、财政局、公安分局、交通运输局、住建局、行政审批局、资规分局、城管局、工信局等部门相关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组织协调、技术指导、督查考核等工作;各乡镇(街道)相应成立分指挥部,负责做好本辖区方案制定、组织实施等工作。

(二)强化宣传引导。各乡镇(街道)和区有关单位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刊、微信等媒介加大宣传,着力引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农村生态河道建设工作,积极宣传农村生态河道建设成效和先进典型,同时对一些破坏河道环境的反面典型进行曝光,努力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治水的良好氛围,不断巩固和提升农村生态河道治理成果。

(三)强化责任分工。区农村生态河道工程建设总指挥部牵头做好农村生态河道建设组织协调、技术指导、标准制定、协调服务、督查考核等工作;各乡镇(街道)要严格落实属地主体责任,整合多方资源,系统推进本辖区农村生态河道建设;各成员单位要根据部门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通力协作、密切配合,确保农村生态河道建设工作有序推进。

农村河道范文篇7

【关键词】农村河道;治理;责任分工

农村河道对于农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它在农村中扮演着浇灌土地、泄洪防汛以及向农村居民提供生活用水等多重角色。但是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升级,诸多工厂将厂址搬移到农村河道旁肆意排放工业废水,加上周边居民产生的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河道中纯净的水资源逐渐被污染,亟需对其进行综合整治。

1当前有关农村河道治理的法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1.1没有专门的单行立法

查询国家层面中涉及农村河道治理的法律可以发现:并没有直接的单项立法,个别法律中只是涉及农村河道治理的问题,如《宪法》、《环境保护法》、《水法》等。行政法规、规章中规定的更具体,且有专门针对河大管理的条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等。虽然我国当前已经初步形成了有关农村河道治理的法律体系,涵盖了多部门、多层级的规定,但是体系较为零散,而且相关规定大多只是在提及保护环境及水治理中提到,缺乏对农村河道治理的专门立法。

1.2以柔性条款为主,缺乏强制力

相较于城市中的大中型河流,农村河道的污染比较复杂,涵盖多种属性的物质材料。政府针对农村可能出现的各种污染问题颁布规章或者规范性文件予以治理,虽然政府已经明确知道之前的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会对农村河道造成污染,但是扭转当前的方式不能一蹴而就,如果过于强硬,会影响我国的粮食产量,这关乎民生,不利于社会稳定,所以规范中的条款比较柔性,只是提出一些建议指导居民较少对河道的污染,缺乏强制力,所以效果并不突出。

1.3地方性的法律文件位阶较低,实施受阻

主管农村河道的责任部门较多,不仅包括行政主管部门,还包括环保、农业、城管等专门部门,这些部门根据自己的职责出台了一些与农村河道治理相关的政府规章,这些文件是从具体的污染种类入手进行规范,是一种可行有效的源头防治行政立法。各地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和政府在上位法的基础上,会发挥地方特色,出台适宜本地河道治理的地方性法规、条例,各地的管理条例中都包含了农村河道管理的标准和实施细节。然而,地方性法规及规范性文件可以发挥地方特色,更具针对性,但是地方性的法律文件法律位阶较低,强制性较弱,缺乏针对农村河道主管管理部门违规如何追究责任的规定,这使得法律的实施受到阻碍。

2各行政主体在农村河道治理的职能划分

2.1地方环保部门

一方面需要负责的是农业种植污染,它给河道带来的主要危险是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蓝藻肆虐是主要表现。根据《环境保护法》第33条的规定,应当由各级人民政府负责农业环境的恶化,但是此条规定的责任主体太广泛,只能从部门政府规章中寻找合适的条款,以《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第5条为例,它明确规定了农业的发展由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主要负责农业的发展以及监管;乡镇人民政府负责其行政区域的污染防治工作。其罚则也明确界定了由环保部门对违反本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造成的污染问题的追责权力。所以当地的环保部门是农业种植污染的责任主体之一,需要在已经造成污染时,采取相关举措治理农村河道。另一方面需要负责的是企业生产污染。早期农村集体企业由于缺乏环保意识和废水处理技术,直接将工业废水排放到河道,因此造成了河道的污染。根据《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主体责任部门应为地方环保部门,重点需要检查企业内部是否设置了废水处理设施,并对排放的废水成分进行检验,合格后予以排放。

2.2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

自然条件下河道不断冲刷会形成很多淤积,如若不及时清理,会影响河道的速度和水质,这也是当前农村河道治理面临的重点问题之一。这种清理淤积的责任不能光靠村民自愿,需要政府部门承担起责任,是哪个部门负责,又没有明确的规定。首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第4条可以知道,地方水行政管理部门是河道管理的主管机关;再看地方性法规或者政府规章也是沿用以上的规定,由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承担清理淤积的责任。

2.3各级政府

农村居民生活垃圾污染,通常包括固体废弃物和和生活污水。我国《固体污染物防治法》并没有规定如何处理农村生活垃圾,根据《环境保护法》第51条的规定,各级政府要负责农村居民生活垃圾的处理,这些不仅包括排放后污水的处理,还包括为农村建设相关设施,即设置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点和建设废水排放下水道等,并要对随地倒水或者直接向河道排放的行为进行教育监管,注意宣传教育,培养村民的环保意识。综上所述,对于农村的河道治理地方人民政府应负第一责任,但是具体各项管治工作分散在政府各部门,同时还需要列明责任主体各自的权责清单,促进农村的河道治理。

3对农村河道治理的全方位规制

3.1完善不同责任主体的权责清单

从以上分析可知,主要是区县和乡镇两级政府和部门负责农村河道的清淤监管、污染源治理,主管部门集中于基层,但是我国目前只制定三级的权责名单,并没有把乡镇的权责列明公布,所以针对农村河道的治理,需要将乡镇的职权纳入到权责名单中。另外,由于法律法规、政府规章等规范性文件规定的比较宏观,所以在编制权责清单时也应该将市县镇各级的“三定方案”及相关的规范性文件作为参考性准则,因为三定方案是根据乡镇区县专门制定,可操作性强,以此为依据编制,能使部门权责更分明,更好的促使农村河道治理。农村河道治理的责任主体涉及多重不同级别的行政部门,因此导致各部门的权力纵横交错,权限不清晰,甚至职权出现交叉重叠的情况。因此需要采用专项责任清单的方式来规定对农村河道的治理。北京市已经率先开始制定环保类专项权责清单,效果良好。但是制定专项权责清单时也要注意内容和程序的合理合法,一定要以出台的法律行政法规为依据,并注重程序公开透明,在公布之前通过座谈会、网络平台以及专家提供意见等方式征询民众的意见,以正当程序制定和公布有关农村河道治理的专项权责名单。

3.2加强对权责清单中主体的监管

构建系统的追责和监察机制的基础是要先对清单自身进行核查。主要的审查的内容包括权责清单的合法性以及主管部门的履行情况,合法性审查是看清单的规定是否符合法律行政法规,履行情况可以按照“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的标准,看主管部门是否将农村河道治理落实到实处。另外还要对责任主体进行监督评价,构建严格、全面、系统的考核评估机制;内部监察、审计、纪检结合外部社会力量监督的全方位立体化的监管体系,加大对责任部门违反权责清单追责的强度和广度。

3.3提高日常法律宣传的力度与广度

日常的宣传工作目的是要培养村民的环保法律意识,所以要借用新闻媒体的力量,在媒体上投放环保的公益广告及法治宣传片,各村镇要定时开展环保意识宣讲会,公告栏及时换新,张贴生活垃圾处理的相关事项,并将其挨户通知到,定期在喇叭中宣传垃圾种类的常识;企业入职培训加入环境保护、河道防护的内容。学校以及教育部门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在学校中开设专门课程从小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4结语

对农村河道进行治理可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维护乡村美丽环境,发展乡村经济,所以必须要列明各个事项的责任主体,厘清权力主体的职权边界,并建立系统的监察评估体系,定期审查是否落实权责清单的内容,促进农村河道治理的有效发现。

参考文献:

[1]邹卫中,芮金.农村河道治理主体的权责清单与实现路径[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9(04):33-40.

[2]熊敏瑞,李昭阳.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水污染防治法律制度探析[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1(05):11-22.

农村河道范文篇8

关键词:生态文明;农村河道;综合治理;水环境;山东省德州市

德州市地处鲁西北平原,黄河下游,境内有流域面积在300km2以上的一级支流13条,100~300km2的主要支流43条,30~100km2的支流96条,小于30km2的151条,河网密度达0.32km/km2。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市和产粮大市,德州市的农业生产和社会进步离不开农村水利事业的发展,而分布众多的农村河道在农田灌溉、调蓄分洪等方面更是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农村河道一般属于中小河流的支流及末端河道,分布广泛,不仅承担着灌溉排涝、调蓄分洪等功能,也是农村地区生态环境的重要载体,对农业生产、农村生态、农民生活等有着重要的影响。然而,由于长期以来生态意识淡薄、治理保护投入不足,农村河道普遍存在淤塞严重、河道萎缩、水体污染、生态退化等诸多问题,直接影响到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亟需进行生态治理,这是广大农村居民的迫切愿望,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障社会稳定、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农村河道的问题现状

1.1河道淤积,功能弱化。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土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侵占、挤占河道的现象日益增多,不少农村河道被分割或挤压成不能贯通的断头河,水域面积锐减。部分河道因雨季涝水难排或灌溉尾水长期浸泡导致的岸坡坍塌,造成河势不稳定,河道偏移;黄河流域农村河道灌溉期间水源含沙量大,导致河床淤积严重,致使河道不断缩窄,水流不畅,调蓄涝水和灌排功能弱化。1.2水体污染,生态破坏。农村河道水体污染具有鲜明的“农村特点”,相较于城市河道以工业污水为主的污染,农村河道在污染物上具有特殊性,污染源以农村的生活垃圾、农药化肥、农作物秸秆以及家禽粪便等为主,少数河道存在工业污水。由于农村河道水量较小,水体流动性差,河道自身净化功能弱,无法对污染物进行及时有效降解,造成河道生态系统的破坏,导致部分农村河道变成垃圾场、臭水沟。沿岸居民生产、生活用水的水质难以保证,人居环境质量也严重下降。1.3河道功能单一。许多农村河道治理理念陈旧,缺乏兼顾防洪、生态、景观等综合效益的理论指导。为提高防洪安全,盲目采用裁弯取直、硬化河岸、加高堤防等工程手段,致使河道渠化、硬化、白化严重,造成河道水流条件单一,破坏了水生动植物的栖息环境,也破坏了河流的自然美感[1]。大多数的农村河道功能单一,只考虑灌溉、防洪等单一目标,使很多河道被人为的渠化、硬化,失去了原有的蜿蜒、柔美、生态的特性。1.4河道管理薄弱,投资有限。由于农村河道点多面广,上下游涉河各村难以协调,多数处于管护无主体责任、无制度保障、无经费支撑的状态,管理现状不容乐观。同时在资金投入方面,由于政府投入过少,使得民众投工投劳的积极性严重降低,农村河道的治理出现严重的滞后现象。

2生态文明背景下的德州河道综合治理理念

2.1治理理念。生态文明的核心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水生态文明应当正确处理人与水的关系,使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水资源能支撑、水环境能容纳、水生态受保护的基础上。在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下,对于河道的治理也不应仅仅只关注防洪、污染防治等某一方面的单一治理,而是兼顾防洪、水资源、水质、水生态、水景观、水文化和水经济的综合系统治理。基于该理念,河道治理应当考虑社会要求和河道的自然属性,在采取必要的防洪抗旱措施的同时,充分考虑河道治理工程与河流自然规律、动植物生息环境的协调性,最大程度发挥河流综合效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2.2治理目标。在生态文明理念指导下,以“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作为河道综合治理目标。通过河道清淤疏浚、堤防加固等措施,使主要河道保持水流通畅,河势与岸坡稳定,防洪排涝能力明显提高。通过水系沟通工程,改善河道水动力条件,维护河流的整体性、连续性和流动性。通过建设植物护坡,清除岸边垃圾,结合农村环境治理保护,使河道环境状况明显改善。通过河道两岸废污水处理、垃圾集中清运等措施,达到水面清洁,水质明显改善。通过建设滨水景观、打造亲水空间,营造有利于居民休闲娱乐、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亲水环境。

3综合治理措施

德州市在开展农村河道治理过程中,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综合采取多种治理技术,对农村河道进行综合治理,主要有以下几项措施。3.1清淤疏浚。清淤疏浚工程针对农村河道淤积严重、行洪不畅、调蓄能力弱化、水质较差等实际问题,对河道内阻水的淤泥、砂石、垃圾等进行清除,疏通河道,达到恢复和提高行洪排涝能力,增加灌溉供水量,提高河道水体的自净能力,增强水体流动性,改善水质的目的。为保护原有生态系统,不宜将底泥全部挖除或挖除过深,清淤疏浚前应基于防洪和生态保护的需要进行施工规模的论证。3.2岸坡整治。岸坡整治不仅要稳定河道、防止冲刷,而且要根据不同河段的特点,考虑护岸工程的亲水性和便民性,因地制宜地采取合理的堤岸护坡形式,优选生态护岸形式。生态护岸能避免水土与其他生物隔离、阻止河道与河畔植被的水气循环,将水、河道与护岸、河畔植被连成一体,构成完整的河流生态体系。常见的生态护岸形式有斜坡式浆砌石生态护岸、斜坡式鹅卵石生态护岸、直立式浆砌石护岸、自然植被护岸等。对于农村河道的岸坡整治应以生态护岸为主,兼顾景观需要,尽量保持河道弯曲、平顺、生态、自然的形态。3.3水系连通。水系连通工程是为打通断头河、拓宽引排河道卡口段,增加水体流动性,提高防洪排涝能力。对水体流动性差、循环受阻的水源干涸的河段和沟渠,实施必要的水系连通工程,保持水流通畅,可使“死水”变“活水”,提高水体流动性,增强水系防洪排涝作用,同时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和抵抗水旱灾害能力。3.4堤防加固。堤防加固工程是对防洪堤采取防渗、加高、加宽等加固措施保护村镇、农田的安全。农村河道的堤防加固可采用流域防洪规划或县市的河道整治规划的已有成果,避免过度加固,防止河道渠化。必要的新建堤防要进行充分论证,确定合理的行洪断面,并符合相关规划,严禁占用水域和缩小河道断面。3.5河道清障。河道清障是为了恢复河道的过流能力,恢复河道行洪除涝能力,通过清除河道内障碍物以及侵占河道或岸坡的废弃物,使河流原来的面貌和风景得以保全。河道清障的主要工作是清理河道行洪断面范围的造成阻水的灌木、乔木等树木,违章开垦和种植的农作物、丢弃的废弃物、违章占用河道滩地的建筑物等。德州市针对全市范围内的河道开展了多次清违清障专项行动,通过集中攻坚,拆除河湖违章建筑、清除河湖乱堆垃圾、拆除违规搭建的养殖棚、回填违法挖建的鱼塘、清理河道渔网、清理违法种植树木、苗圃等,有效恢复了主河道及广大农村河道的过流能力和行洪能力。3.6水污染治理。对于农村河道的污染治理,需根据不同地域的污水特点、处理规模以及当地的实际条件,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理措施。一是控制污染源,对于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等污染源采用垃圾集中收集、污水集中处理;对于农药、化肥等污染源采用倡导绿色农业、合理使用肥料、作物轮作等措施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二是采取生态修复措施,如构建人工湿地、生态塘等生态系统,改善河道水质,美化河道周边环境,提升农村环境质量。3.7农村水生态景观建设。结合美丽乡村和水利风景区建设,从传统的功能性建设向功能与景观兼顾转变。在满足农村河道功能治理的同时,通过水道、荷塘、水岸步道、绿道花海等景观建设,打造水清景明的生态景观,着力构建村中有水、水畔有村的生态家园。德州市临邑县深入推进生态河湖治理,依托环城绿廊、凤鸣湖湿地公园、红坛寺森林公园等资源,突出地方特色,与历史古迹、民俗风情等人文景观充分结合,串联起1条市级河道、4条县级河道、6条村级河道,沿河道建设高标准绿化带,建设9个特色主题公园,融入花田设计,形成“绿色生态、体育运动、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的多功能亲水休闲生态绿廊,让百姓享受到实实在在的绿色福利。

4长效管护机制探讨

农村河道治理完成后,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巩固治理成果,形成长期有效的农村河道管理和维护机制。为保护和维持农村河道的持续健康,德州市在实践中逐步摸索出一套河道管护长效机制,对提高农村河道管护水平,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4.1出台政策,建章立制。为加强河道管理,保护河道生态环境,发挥河道综合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和《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办法》,德州市出台了《德州市河道管理办法》。规定了本市河道实行统一管理和分级管理相结合的原则,明确了市、县、乡各级政府和水行政主管部门在河道管理中的责权义务。规定了农村河道的具体管护范围、组织领导、监督检查等事项,建立健全管护制度,层层落实管护责任制和责任人员,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管护机制,确保农村河道的完整和功能发挥。4.2健全管理机构,分级负责。构建“政府牵头、部门合作、责任明确、河长管理”的管理框架。市、县、镇各级政府均成立了农村河道管理办公室,安排专门人员负责各项工作,确保农村河道长效管理工作有序开展。同时,在实际工作中全面落实河长制,县(市、区)、乡镇(街道)设立农村河道总河长,农村河道分级分段设立河长。总河长由本行政区域内政府一把手担任,组织协调解决河长制落实过程中的重大问题,组织督促检查、绩效考核和问责追究。各级河长负责相应河道的管理、保护、治理等工作,开展河道巡查,协调解决管护中的问题。4.3政府牵头,建立长效工作机制。河道的综合治理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牵涉面广、涉及部门多,过去的农村河道治理都是治标不治本,“九龙治水”各管一块,往往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不高、职责不明、管理不到位。要解决农村河道问题,必须加强统筹和协调配合。为此德州市推广实行了“三个三”工作机制,即“三长”联动(河长、警长、网格长)、“三员”保证(巡河员、保洁员、网格员)、“三理”相融(清理、治理、管理)的工作机制,确保河道管护问题不反弹。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各县级人民政府是本行政区域内农村河道长效管护的责任主体,全面统筹辖区内的农村河道管护工作,协调财政、生态环境、自然资源、水利、农业农村等有关部门建立多部门联动机制,按照职责分工协调配合,综合解决农村河道治理、经费落实、垃圾清运、河道保洁、巡逻执法、涉河项目管理等事项,形成推进工作“一盘棋”的新格局。4.4严格执法,加强管护。强化水行政监督和水事违法案件查处力度,充分借力公安和当地政府的力量,严厉查处违章种植、涉河建设、污染河道等违法行为。在加强河道管理执法的同时,把工程管护纳入河道管理执法的日常管理工作中。成立河道治理办公室,制定相关管理办法,组建管护员队伍,落实管护责任,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宣传与管护服务网络。4.5强化考核,严格奖惩。建立三级考核体系,由市政府对县政府、水利主管部门进行考核;由水利主管部门对各管理单位进行考核;由县政府对各分段河长,管理单位对工作人员、保洁公司进行考核。通过逐级考核,将管护长效机制落到实处。在具体考核方面,由考核单位成立专门的河道管护工作考核小组,将管护工作列为年度考核的主要内容[2],制定考核细则,并将考核结果向社会公布,对于按标准完成任务的单位或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未完成任务的,按规定对相关责任人问责。4.6市场主导,加强监督。引入市场化机制鼓励市场在河道管护机制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公司化运作向受益居民、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收取保洁费用;或通过政府投资向社会发包,通过市场竞争机制确定工程管护单位[3];“以河养河”也是值得探索的市场为主导的管护新模式。在实施市场化运作的同时,要加强群众监督,将管护内容、标准等信息向社会公示,接受群众监督。4.7示范带动,广泛宣传。河道管护工作应紧紧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取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引导群众积极投身到管河、护河、爱河的行动中来,营造美丽生态环境人人关心、人人参与的浓厚氛围。一方面利用报纸、电视、标志牌、宣传手册等媒介,宣传水环境、水生态的保护知识。二是在河道上设立河道管理警示标语、禁止和限制标志等。三是通过开展“美丽乡村”等活动,评选出一批管理到位、成效显著的农村河道,引导老百姓树立讲文明树新风,培养自觉维护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四是开展科普教育,推广绿色生活方式,引导农民科学使用农药、肥料等农业投入品,合理处置畜禽粪污等农业废弃物。4.8开展监测,掌握动态。建立监测系统是保障河道治理效果的重要手段,开展水文、水质、水生态等反映河流治理效果指标的跟踪监测,了解和掌握河流治理效果和存在的问题,及时提供地表水环境、水生态动态,可为各级政府实施水面管护提供依据。

5结语

面对日趋紧张的水环境形势,在生态文明理念指引下,我们必须推动传统的工程治河理念向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治河理念转变,使“生态治河”“治河先治污”“预防为主,保护优先,防治结合”等现代治水思路以及先进治河经验得到有效推广,同时建立健全农村河道的长效管护机制。通过农村河道的水环境综合治理,重现农村河道“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美好景象,最终实现人与水、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共存。

参考文献:

[1]刘树坤.刘树坤访日报告:河流整治与生态修复(五)[J].海河水利,2002(5):64-66.

[2]陈永吉,许健,王根宏,等.建立姜堰市农村河道长效管护机制的调查与思考[J].江苏水利,2011(7):46-48.

农村河道范文篇9

同志们:

今天召集各镇党委书记、县级机关相关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再次对河道整治这项工作进行推进,主要目的是在前一阶段工作的基础上,咬定目标不动摇,进一步加大推进力度,确保5月底前全面完成河道整治任务。今天,我们花了一天的时间,对袁庄以外的14个镇的农村河道整治工作进行了观摩,大家应该看到了人家的长处和好的做法,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也应该看到本镇这项工作在全县所处的位置。刚才,于县长就前一阶段河道整治工作进行了点评,对如何做好下一步的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实事求是地讲,前段时间,各单位对河道整治这项工作比较重视,组织推进比较有力,与往年相比,花了几倍的精力,投入了几倍的资金,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目前已经完成了土方工程1480万方,占全部目标任务的82%;农村河道环境整治完成367条,占43%。但是对照5月底前全面实现“三年任务一年完成”的目标,还有不小的差距,还需要我们加倍努力。下面,在于县长讲话的基础上,我简要强调三点意见:

一是认识要再提升。完成河道整治任务是县委、县政府确定的必成目标。去年11月18日,县委、县政府召开的全县新农村建设工作会议,把这项工作列为我县新农村建设的“十大工程”之一。今年初的县委全委会和县“两会”,再次提出“三年河道整治任务一年完成”的目标要求,这是一项必成目标,是一项硬任务。完成河道整治任务是抢抓农时、确保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我县是一个农业大县,水稻种植面积很大。当前,即将进入水稻育苗插秧季节,保证河道畅通对确保夏熟作物的生长,尤其是生产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要切实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全面快速推进河道整治,为农业生产提供必要条件。完成河道整治任务是推进农村环境革命的根本举措。农村河道整治是农村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城乡面貌三年大变样、打造“青山绿水”人居环境的应有之义。去年6月份,因为水系不畅导致部分地区水质较差,既严重影响了农村水环境,也造成了农作物的大面积死亡,导致老百姓多次上访,使我们的工作陷于被动,这个教训实在是太深刻了。因此,必须咬定目标,咬紧牙关,坚定不移,坚持不懈,扎实推进农村河道整治工作,确保圆满完成任务。

二是进度要再加快。刚才,于县长对全县农村河道整治情况进行了通报,目前还有18%的河道整治工程量和57%的河道环境整治任务没有完成。当前距离5月底只剩下20天左右的时间,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各地、各部门要统筹谋划,切实把河道整治作为当前党委、政府工作重中之重的工作,不断抓紧抓好,抓出成效。不管压力有多大,难度有多高,任务有多重,全县所有的河道整治工作必须按照序时节点,加快推进,务必要赶在5月底前全面完成。在这个问题上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更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希望各地、各相关部门在仅有的20天时间内,进一步整合力量,加快推进,确保河道整治任务按照序时目标全面完成。

三是责任要再明确。自从去年11月18日以来的短短几个月,县委、县政府已就河道疏浚整治工作多次召开推进会议,这充分表明了县委、县政府对推进这项工作的态度是坚决的,这样的力度也是空前的。如果说招商引资召开多次会议加以推进的话,还说得过去,因为这项工作的不确定因素很多,主动权不掌握在我们手中,我们只能努力争取。但对于农村河道整治这项工作,我认为也难也不难,这项工作技术含量并不高,关键在重视,关键在组织。目前之所以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只能说明一个问题,相关镇、相关单位的思想还不够重视,责任心还不够强,标准还不够高,推进还不够有力,这是一个工作态度的问题。希望各地、各相关部门要进一步明确责任,包干负责,加快推进,层层落实责任制,细化目标任务,层层抓好落实,确保河道整治工作各项目标任务保质保量完成。同时,要建立长效管护机制,真正把河道整治、管护工作列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重要内容,确保农村河道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农村河道范文篇10

今天我们在区召开这次全市农村水利建设座谈会会议,目的主要是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不断提高农村水利建设管理水平,为改善民生提供良好的水利基础设施。刚才,国清同志作了一个很好的报告,通报了当前农村水利建设的行动情况,明确了下一阶段工作要求,讲得很全面,我完全同意,希望大家结合本地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把农村水利建设扎扎实实的开展起来。下面,我再强调三点。

一、客观分析,正确看待我市农村水利取得的成绩

近几年来,我市各级领导切实把农村水利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改善民生、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不少地方党政一把手亲自落实工程建设项目、亲自抓农村水利建设的组织发动工作,强化组织领导,增加资金投入,落实各项措施,我市的农村水利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今年农村水利建设投入将达8亿元,是近几年来投入最多的一年,工程进展也是最快的一年,效益也是最明显的一年,为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

1.河道疏浚整治标准高、质量好、进度快。自1997年3月,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加大河道整治力度,推进农村基本现代化建设进程”的议案后,全市开展了多轮河道疏浚整治工作,并逐步形成了农村河道的轮浚机制。自1998到现在,全市已疏浚整治各级河道2.9万条、2.41万公里,疏浚土方2.3亿立方米,全市农村河道基本疏浚了一遍。特别是在第三批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全市各地把疏浚整治农村村庄河道,改善农村生活环境、作为为民办实事的重要举措来抓,加快河道疏浚步伐,并做到疏浚一条河道、盘活一片水系、增加一块绿地、清洁一个村庄、复耕一块土地,充分发挥河道疏浚的综合效益,得到了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的肯定。

2.新农村建设乡镇水系规划基本完成。为切实保护农村河网水系,合理布局农村河道水系格局,规范开发建设过程中涉水工程的依法管理,我市在全省率先开展了新农村乡镇水系规划编制工作。各地根据市局下发的新农村建设乡镇(片区)水系规划编制大纲要求,在六个试点乡镇成功的基础上,落实规划经费,委托专业规划设计部门,全面开展了乡镇水系规划工作。到目前为止,全市60多个乡镇(街道)的水系规划工作已基本完成,大部分乡镇已通过专家论证。通过统一规划,综合整治,分期实施,有序推进,将实现河道“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总体目标。

3.畅流工程建设加快实施。全市针对河道填、堵、束较严重的现状,编制了河道畅流工程建设规划,加快了水系沟通步伐,计划拆坝5029座,建桥(涵)4214座,拓宽束水河段159公里,改造束水建筑物428座。为尽快实现全市河道全面畅通,水质明显改善,各地加快畅流工程的实施步伐。2007年全市拆除各类坝埂1088处,建桥(涵)770座。2008年度全市计划拆除坝埂865处,建桥(涵)775座,计划任务都已落实到位。

4.长效管理工作逐步规范。2002年以来,全市针对河道管理缺失,水环境状况日趋恶化状况,为巩固河道疏浚整治成果,维护河道功能,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在全市范围内展开了河道长效管理工作。到目前,全市建立各级管理机构290个,聘请保洁员8329人,落实农村河道长效管理经费近8000万元,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管理网络。全市河道长效管理工作不断深入推进,逐步推开市场化运作模式,增加管理经费,改善管理装备,加强宣传教育,强化检查考核,河道长效管理效果明显提高。

5.节水灌溉建设加快推进。全市按照中央1号文件及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现代农业的意见》的要求,从建设现代农业和服务“三农”入手,稳步推进农田整治工作,加快推进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全市结合产业结构调整,提高经济作物的灌溉质量,以喷、滴灌为代表的,科技含量较高的节水灌溉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到目前,全市建设喷、滴灌、低压管道灌溉等节水灌溉面积近3万亩。

我市农村水利建设取得很大的成效,但我们也要清醒的看到,对照新农村建设和苏州实现“两个率先”的目标,还有不少差距:市(区)与市(区)工作不平衡,河道整治、水系沟通、畅流工程建设的任务还十分繁重;河道长效管理还存在弱点盲点,水环境状况没有得到实质性改变;圩区工程老化失修,防洪排涝仍然存在隐患;机制与体制的创新不够探索不够、投入不足等问题,这些都要在今后的工作中逐步解决。

二、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农村水利工作的重要作用

农村水利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农民生活质量、改善农村水生态环境的基础设施,也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程。中央自2004年以来,连续五年制定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这说明中央高度重视农业和农村工作,高度关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特别强调了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是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紧迫任务,对狠抓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大力发展节水灌溉等工作进行了明确部署。苏州经济社会发展到今天,经济总量很大,一旦受洪涝灾害,社会经济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将蒙受重大损失,苏州任何地方淹不起、也淹不得。因此各地一是要认清形势,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充分看到农村水利建设在经济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它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保障,是改善民生、促进农民增收的民心工程。既要看到农村水利建设取得的成绩,增强搞好农村水利建设的信心,又要清醒地认识当前面临的严峻形势,正视当前推进农村水利建设的实际困难。二是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不动摇,不仅要通过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来提高抗灾能力,而且要求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要求通过改善生产条件增加产品的生产能力,而且人民的生活质量的提高,迫切要求改善生活环境,把人水和谐作为治水活动的重要目标,通过综合治理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三是要明确任务,突出重点,落实措施,增强责任意识,树立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新时期的治水方针,咬住目标不放松,扎扎实实搞好我市农村水利建设工作,为新农村建设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更好服务和保障。

三、研究对策,切实抓好农村水利建设中的关键问题

农村水利建设政策性、季节性、群众性强,必须在组织发动、资金投入、管理监督、队伍建设等多方面落实措施。

1.要善于研究农村水利建设新问题。我们要把党的十七大精神作为谋划水利建设、促进水利发展、深化水利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紧紧围绕实现“两个率先”的目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的治水思路。各地要根据可持续发展的治水理念,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反骄破满,分析当前农村水利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措施。要进一步研究如何加强农村水利的建设管理,争创农水工程一流水平、一流业绩、一流标准;研究如何创新河道长效管理机制,真正做到河道长效管理市场化运作和全覆盖;研究如何完善河道疏浚及验收办法,使河道疏浚达到省级达标县验收标准;研究如何完善圩区建设管理制度,推开圩区的标准化管理;研究如何完善小型泵站建设规划,加快小型泵站的更新改造步伐等,把我市农村水利建设提高到新水平。

2.要积极争取农水建设资金。各级要创新机制,增加投入,不断拓宽水利建设的投资渠道,保证工程建设的资金需要。一要认真落实好、执行好省政府有关文件规定,将当年本级财政可用财力2-4%用于水利建设,认真落实土地出让金15%用于农业土地开发及水利建设的政策。二要按照“谁受益、谁投资”、“谁投资、谁经营”的原则,运用市场机制,鼓励各种社会资本投入农村水利建设和管理。三要努力争取省部项目和资金,要根据中央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补助项目(民办公助)及节水灌溉项目的申报要求,积极争取省部项目和资金。

3.要全面规范建设管理工作。近几年农村水利建设项目投资规模越来越大,加强建设管理,完善监督机制非常重要。一定要按照“工程安全、资金安全、干部安全”的要求,抓紧完善项目立项审批制度、建立法人负责制度、实行工程招投标制度、施工合同管理制度、建设监理制度和竣工验收制度,通过严格管理,规范运行,真正做到农村水利建设为人民群众办事,对人民群众负责,受人民群众监督,让人民群众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