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富余劳动力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8 16:25:59

农村富余劳动力

农村富余劳动力范文篇1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充分认识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是农民奔小康的重要途径,是优化招商引资环境,缓解我县工业规模企业招工难的重要举措。想方设法加大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转移力度、引导力度和对接力度,积极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由跨省劳务输出为主向以县内工业规模企业就业为主的转变、由无序流动向有组织地到县内工业规模企业就业的转变、由谋生型转移就业到全面发展型就业的转变、由单纯就业向就业和创业并重的转变,切实激活劳动力市场,促进城乡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努力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创业方向的战略转移。

二、工作目标

1、联通一个网络。20*年底前,完成县级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数据库建设,统一全县数据系统。20*年底前,实现县、乡两级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互联互通。

2、完善一个平台。在全县现有21个乡镇劳动保障所的基础上,全县各行政村按省、市统一要求设立村级劳动保障协管员。20*年底行政村级劳动保障协管员设立率要达到30%,20*年底达到80%,2009年全部建立。村级劳动保障协管员以村委会会计为主,各乡镇协管员名单要报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备案。

3、签订两个合同。20*年底前,全县工业规模企业与乡镇签订用工合同和全县工业规模企业与培训机构签订定向培训合同均应达到50%。20*年全县实现两个合同全覆盖。

4、建立三个台帐。20*年底前,乡镇农村富余劳动力资源台帐,全县工业规模企业用工需求台帐,培训机构、职业学校管理台帐达到60%。20*年全县实现三个台帐全覆盖。

三、工作重点

1、加大宣传力度。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全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中心任务。县宣传、文化部门要通过电视、标语、墙报、广告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我县工业和产业基地发展的大好形势、招工优惠政策,广泛企业用工需求信息。切实转变农民就业观念,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

2、加强劳动力资源和工业规模企业用工需求的调查。各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要积极协助各乡镇对本辖区的劳动力资源状况进行全面摸底调查,造册登记,根据县工业规模企业用工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上门招工;县工业办、经贸委、个私办要协助投资创业服务中心和各产业基地,摸清各企业用工需求情况。

3、整合资源,开展定向订单培训。要进一步整合培训资金和资源,把劳动保障、财政、教育、农业、扶贫等部门的培训资金和资源整合起来,统筹安排,以政府主导、企业承接、社会参与的形式,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形成资金来源、培训主体、培训方式多元化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体制;按照工业规模企业的用工需要,签订好定向培训合同,通过县乡合作、乡企合作、校企合作,开展订单培训、定向培训,大力推行企业、劳动者、培训机构积极参与、有效衔接的“三位一体”培训模式,形成以培训为纽带,促进就业、加快发展的新机制。

各类职业培训机构要积极开展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培训合格并有60%以上实现就业且签订了一年以上劳动合同的,根据培训专业、培训时间,按规定标准给予培训补贴;对在职业培训机构培训合格,并在县内工业规模企业就业满一年以上(含一年)的学员,对其学杂费予以补贴。两项补贴资金,在上级各类培训资金中列支。

4、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凡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可作为招商引资项目,享受客商投资企业的同等待遇,劳动保障、工商、税务等部门要认真落实好返乡创业人员的优惠政策。在工业园区落户的返乡创业企业,其招用工、员工技能培训、技能鉴定和劳动合同鉴证,由劳动保障部门提供减免费用服务。

5、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自主创业。劳动保障部门要组建创业指导中心,经贸委、个私办、科技局等部门要积极支持,共同为进城务工人员免费提供项目开发、开业指导、创业培训和政策咨询等服务。进城务工人员自主创业,县小额贷款担保中心应为其提供担保支持,贷款额度可提高到5万元以内,贷款期限最长不超过两年,到期确需延长的可展期一次,展期最长不超过一年。

6、以完善的保障体制促进转移就业。凡在县工业规模企业工作满三年后与企业续签了三年以上(含三年)劳动合同且已转为非农户口的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可在社会保障、子女入学等方面享受城镇居民同等待遇,符合条件的低收入家庭还可申请购买经济适用住房和租住廉租房。

7、开展多种形式的扶持就业。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要继续开展“春节万人招聘活动”;县劳动服务保障中心要免费为县工业规模企业招工信息,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和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免费职业介绍服务;鼓励城乡各类职业介绍机构为进城求职的农村劳动者提供免费职业介绍服务,经其介绍成功就业的,按规定标准给予职业介绍补贴。

四、工作步骤

1、准备阶段。主要工作是成立领导小组,召开工作布置会,确定乡镇村级劳动保障协管员,加大对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宣传。

2、摸底阶段。主要工作是利用一个月时间,组织有关人员逐村、逐户、逐厂、逐校开展调查摸底,村级向乡镇上报的文字表格材料,村级要留底,实行动态管理。乡镇汇总文字表格材料后,要按要求录入微机,并按规定时间向县上报文字和表格材料和电子文本。

3、验收阶段。主要工作是按照省、市、县规定的标准,组织人员进行达标验收。

五、工作要求

1、加强领导。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学习省、市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会议精神,提高对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思想认识。县政府已成立了以分管副县长为组长的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各乡镇、各关部门也要相应成立领导小组,抽调专人、集中办公、明确责任和分工,认真做好此项工作。

2、强化调度。为确保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顺利开展,县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领导小组将定期召开调度会,总结前一阶段工作、部署下一阶段工作。同时,还将结合工作步骤和要求进行督查,对完成工作开展不利的单位、乡镇进行通报。

农村富余劳动力范文篇2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及分析

*县是一个典型的以农业为主的国家贫困县,全县总人口53.5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0.94万人,占总人口的95.1%;农村劳动力24万人,占总人口的44.8%,占农业人口的47.1%;农村剩余劳动力10.5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3.7%,据调查,每年还将以0.4万人的速度递增;有可耕地67.8万亩,人均耕地1.04亩。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突出,农民的生活也更加困难,大量的劳动力需要向外分流。许多农民为了生活和致富,不得不背井离乡,到经济相对发达的地方去打工挣钱,很多农民通过打工实现了致富的愿望,过上了富裕的生活。通过多年的努力,劳务输出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也是一项可挖掘的朝阳产业,现已建成了人力资源供给的后方基地,富余劳动力主要转移到昆明、广东、福建等多个城市,主要从事生产加工、包装、建筑、保安、纺织、服务等二三产业。截止目前,今年共转移农村劳动力10.2461万个,通过技能和适用技术培训转移3730人,创劳务收入2.88亿元。据统计,*年以来,累计3年已实现务工收入6.43亿元,年均劳务收入2.14亿元,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许多农民通过外出打工,不仅积累了资金,学到了知识和技能,而且更新了观念,开拓了视野,成为了能自主创业的新型农民。一部分靠打工先富的民工,有的在外地定居创办企业,有的引导带动他人外出打工,有的回乡办厂、办企业,成为致富路上的带头人,为地方创造了税收,解决了部分农民的就业问题,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当年外出打工的杨万华,如今投资兴办了云南万发选厂,并从家乡招聘民工,提供了200余个就业岗位,创收入220万元。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的重要途径,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要。通过几年艰辛的努力,*人力资源开发步入了良性发展轨道,转移工作更加规范、有序。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知识经济成为主流的今天,我们还应清醒地认识到,由于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还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去解决。

(一)仍存在较多制约因素。一是受自身文化素质的制约。据统计资料表明,在全县10.5万农村富余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学历的78750人,占75%,初中学历的23100人,占22%,高中及以上的3150人,占3%;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村劳动力占78.5%,从第一产业转移和输出的从业人员占21.5%。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从事建筑建材等行业的重体力劳动人员占90.2%,从事批零兼营和餐饮业的占6.7%,从事技能半技能的占3.1%。明显可以看出,农民普遍缺乏职业技能,基本素质普遍偏低,从事的工作多为重体力劳动,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还处于低质量、低效益、低层次的状态。二是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制约。有些农民出去怕担风险,小富即安,长期以来形成的“故土难离”、“在家千般好,出门万事难”的陈旧观念一时难以转变,常常将自己与先辈们比、与自己的过去比,有满足感。与其出去受罪,不如农闲打牌搓麻将,在家过安稳日子的好,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或者也想出去挣钱,却又怕庄稼没人管理、小孩老人没人照料。患得患失,总摆脱不了小农意识的束缚,导致了闲余劳动力资源的浪费。三是受干部思想认识的制约。一些干部没有引起高度重视,没有真正领会中央关于“三农”政策的精神实质,对劳动力培训输出作为支柱产业发展仍持怀疑态度,总认为劳动力转移是农民自己的事,不及时为农民提供信息,忽视了它的引导服务作用,工作马马虎虎、应付了事。四是受交通和信息的制约。一方面*地处边远山区,交通基础设施薄弱,出去难、难出去的现象仍然存在,不少农民家景贫困,他们确实有外出务工的愿望,但由于交通不便,外出费用过高,实在出不去;另一方面由于信息网络体系不健全,信息交流不畅通,不能及时提供有价值的务工信息,如果盲目出去,一时找不到工作,即使找到工作,条件也非常艰苦,报酬也很低,成为制约劳动力转移的瓶颈。

(二)技能培训形势仍不容乐观。一是没有建立和完善培训长效机制,硬软环境条件落后,技术型师资力量力较弱,职业教育水平不高,培训工作还以引导性培训为主;二是培训形式单调、不灵活,大多沿袭了普教型教学模式,采用传统的课堂授课,缺乏吸引力,培训效果不明显;三是培训时间短期化。*主要由职业中学承担培训任务,而职业中学又开办有普通初中班,培训条件不具备,以短期培训为主;四是培训导向模糊。没有以就业为导向,充分考虑用工需求,不知怎样培训、培训什么,用工单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三)财政经费投入仍然不足。近几年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了一些扶持。但是,由于每年仅3000多万财政收入的*,财政收支矛盾突出,根本无法在经济上给予大力支持,省、市投入的培训资金,管理严格、专款专用,只能用于培训,转移工作经费少,致使一些后续服务和维权工作难以开展。

三、加速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思考

(一)统一思想认识,加大组织和政策扶持力度。各级各部门要高度统一思想认识,深刻领会中央关于“三农”政策的精神实质,把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调整经济结构、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重大战略举措和“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来抓,要纳入本单位重点工作议事日程,常研究、常布置、常落实;职能部门要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能人带动、信息先行、狠抓培训、有序输出”的思路,加强规划,落实责任,精心组织,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政府应对失地农民积极给予扶持,提供优惠政策和便利,帮助协调解决一些实际困难,促使快速创业。加大对用工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合作,拓宽就业渠道,尽可能开发就业岗位。既发展了企业,又解决了就业问题。

(二)广泛宣传发动,增强农民走出去的意识。宣传工作是做好转移工作的关键和前提。宣传到不到位、深不深入,直接关系到转移工作成效。干部首先要有跳出去的意识,要通过宣传解放农民的传统思想,要发动农民开展“如何致富奔小康”的大讨论,典型引路、现身说法,干部带头。

(三)加强基础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首先要从基础教育抓起,要继续巩固“普九”取得的成果,提高农村潜在劳动力的文化素质,使更多农村的孩子能通过升学跳出农门,不能升学者也有学习职业技能的基础。农民工子女在受教育方面应享受国民待遇,不应受到歧视,他们不能适龄入学主要是交不起高价学费。要充分整合和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大力发展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要加强务工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培训工作要以市场需求为向导,突出培训的针对性、适用性和科学性,市场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要注重三项培训。一是订单培训。政府职能部门在开展调查的基础上,要收集用工信息,联系输出单位,开展订单培训,做到培训一批,合格一批,输出一批,走培训、发证、输出“三位一体”的新路子。二是技术培训。建立有效的职工培训体系,开展职前、职中、职后的全方位培训。改变用工企业“重使用轻培养”的观念,为职工创造不断受教育的机会,实行企业培训和学校培养相结合,尽快培养一批企业急需的技术工人。三是转移培训。通过多种形式,有计划、分层次、多渠道开展农民教育,努力提高思想道德文化素质,大力推行创业培训,增强创业意识,掌握致富本领,提高创业能力,用知识和技能武装农村劳动力,改变依靠体力生存的状况。

(四)搭建劳动力转移平台,开拓用工市场和拓宽就业渠道。要帮助农民跳出去,向二三产业转移,首先要大力培育和扶持中介机构,让劳务输出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要走市场化运作之路,建立劳务输出服务公司,努力开拓国内外用工大市场,加大用工市场的调研力度,为农民工及时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成立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促进会,发挥社会力量和能人作用以及利用“三缘”关系,为农民工牵线搭桥,拓宽就业渠道,形成多元化组织输出的良好格局。

(五)推广驻厂联络员制度,建立健全跟踪管理服务体系。实践证明,驻厂联络员制度切实、可行,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特别是在与*有对接关系的福建莆田市秀屿区效果十分明显,应值得大力推广。进一步建立健全服务体系,强化后续跟踪管理。继续构筑“绿色通道”,健全回访制度,积极探索开展维权救助、互帮互助的有效措施,认真帮助农民工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及时为农民工排难解忧,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形成一套功能健全、制度完善、管理严格的跟踪管理服务体系。

农村富余劳动力范文篇3

一、xx县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结构及转移状况

(一)农村劳动力的资源与结构

从抽查的11个自然村来看,总人口为7092人,其中劳动力人数为4362人,占总人口的61.51%;从劳动力性别比例结构看:男劳动力占52.1%,女劳动力占47.9%;农村富余劳动力1441人,占劳动力资源数的33%,从农村富余劳动力性别比例结构看:男劳动力1035人,占71.8%,女劳动力406人,占28.2%;从农村富余劳动力年龄结构来看:16—35岁之间的男劳动力797人,占77%,36—60岁之间的男劳动力238人,占23%;16—35岁之间的女劳动力307人,占75.6%,36—50岁之间的女劳动力99人,占24.4%;从农村富余劳动力文化程度来看:初中文化以下1322人,占91.7%,高中、中专以上文化119人,占8.3%。

(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大城市、沿海开放城市等经济迅速扩张和县有关部门卓有成效的工作,推动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为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农民增收及城乡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据此次调查统计,从抽查的11个自然村来看,有1050人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得到了有效转移,占农村富余劳动力总量的73%。

从转移途径和方式看:中介组织推荐197人,占18.76%;自由外出(含老带新、亲朋好友引荐、广告信息引导和自发性结伴外出)853人,占81.24%。曾经参加培训的235人,占22.4%,未曾参加培训的815人,占77.6%。

从转移去向看:京津地区207人,占19.71%;长江三角洲地区207人,占19.71%;珠江三角洲地区147人,占14%;省内东部地区294人,占28%,其它地区195人,占18.57%。

从转移人员按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分类看:男777人,占74%,其中在16—35岁之间的577人,占74.3%,在36—60岁之间的200人,占25.7%;女273人,占26%,其中在16—35岁之间的207人,占75.8%,在36—50岁之间的,占24.2%。小学文化107人,占10.2%;初中文化856人,占81.5%,高中、中专及以上文化87人,占8.3%。

从职业、工种及收入分类情况看:建筑工229人,占21.8%,月收入1100元左右;电汽焊工54人,占5.1%,月收入1200元左右;电子231人,占22%,月收入1050元左右;服装31人,占3%,月收入860元左右;汽车驾驶26人,占2.5%,月收入1500元左右;保安22人,占2.1%,月收入850元左右;铁路施工7人,占0.7%,月收入1160元左右;缝纫25人,占2.4%,月收入750元左右;食品加工42人,占4%,月收入760元左右,机械(车工钳工)14人,占1.3%,月收入1100元左右;其它369人,占35.1%,平均月收入800元左右。

二、当前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几个特征

1、具有较强的裙带性。多数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是经亲朋好友的介绍或引路而实现,通过政府或社会职业中介服务机构组织劳务输出的人数不到流动总数的20%。特别是青年劳动力流动周期长,有的农村青年已完全摆脱了农业生产而长期在外从事流动就业,流动时间在5年以上的占外出务工人员总数的3%左右,举家外出的亦大有人在。

2、流动区域相对集中。xx县农村外出务人员遍及全国各地,近至邻县,远至中外边境。但是,流动区域相对集中在京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及省内东部等地区,其它地区不到20%。

3、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明显的兼业性特点。随着二、三产业的发展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有相当一部分农民既保留着土地的承包权,在农忙时种地,农闲时外出做工经商,属亦工亦农性转移。一般而言,农村家庭劳动力较多,从事劳务收入又较高的,在外工作时间就较长,反之则较短。据调查,xx县外出兼业劳动力占外出劳动力的比重超过50%以上。

4、从事纯体力劳动仍然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一个主要途径。由于当前绝大部分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偏低,技能单一,而就业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正向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快速转变,外出就业的空间逐渐缩减,外出的农村劳动力往往是工作难找,钱难赚,大部分只能从事劳动技能低、劳动强度大、危险性高的行业。据调查统计,从事此类行业的农村劳动力占外出劳力的70%以上。

5、外出务工劳动力的身份正由单纯的打工者向农业开发大户、个体私营业主转变。一部分外出务工人员走向管理阶层、技术岗位;还有部分外出务工劳动力,通过多年的实践积累,视野拓宽了,知识增多了,有了一定资金积蓄,他们便充分利用自己的有利条件,纷纷返乡搞各种开发,从而真正发家致富。

三、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方式上仍存在盲目性。自改革之初,自发性转移一直是农村外出人员最主要的方式,同时由于基层就业信息网络尚未健全,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缺乏足够的信息渠道和就业指导,导致盲目性很大。据初步调查统计,在农民外出务工过程中,经中介组织推荐的仅占18.76%。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无序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它给各级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劳动力宏观调控、开展有组织劳务输出和城乡统筹就业等工作增加了难度,降低了劳动力资源利用率。其次,增加了流动成本,一些急于实现流动就业的青年,不从自身条件或家庭条件出发,也不办理相关证件(如务工证、计生证),仅凭个人意愿或偏信虚假劳动信息而盲目外出求职,其结果是皆因各种原因或“无业”而返,或上当受骗,造成大量人力、财力、物力的浪费和不应有的损失。此外,无序化的流动也给输入地的社会治安、城市交通、住房建设、计划生育等方面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2、农村劳动力就业尚没有完全可靠的保障。由于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使农村劳动力在向二、三产业转移过程中面临诸多体制性、政策性障碍。如在就业机会上,与城市劳动力相比,农村劳动力在就业机会方面受到更多的限制,且就业也相对不稳定;在社会保障和劳保福利方面,由于缺乏相应的政策和法律保护及有效监督,使农民工在社会保障和劳保福利方面不仅大大低于城市职工,而且没有保障。近几年,尽管中央出台了一系列保护农民工权益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但有些地方并未完全落实。

3、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制约了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领域。农村劳动力素质低是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数量特别是转移层次提高的重要因素,突出表现在低学历的偏多,高学历的极少;体力型的偏多,经过专业培训的较少。据调查统计,初中文化以下的占农村富余劳动力总数的91.7%,高中文化、中专以上文化只占8.3%,经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只占22.4%。受农村劳动力素质、技能低的客观条件影响,因而难以进入较高层次的产业,而且从各地经济发展的长远看,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低素质劳动力的转移领域必将越来越窄。

4、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压力日渐增大。一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一些大中城市对流动人口的控制以及生产力水平飞速发展,对素质较低的纯体力型民工做了一些限制,对劳动力整体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对外来劳动力需求量减少。二是近几年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部分工矿企业不景气,乡镇企业发展缓慢,接收农村富余劳动力数量日趋减少,同时下岗工人和失业人员大幅增加,城市面临安排待业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双重压力。

四、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和建议

1、健全组织,搞好服务。无论是现在乃至今后一定时期内,转移就业仍将是解决就业问题、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为保护广大劳务人员合法权益不受侵害。首先,要与司法等部门联合加强劳动法、社会保险等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的宣传,以提高广大劳务人员的自我防范能力。其次,要积极寻求驻外办事机构的支持,采用多种方式和途径,在流动人员相对集中的地区或城市建立相应的管理、服务组织或机构,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相关法律政策咨询、劳务信息、就业指导等一系列的就业跟踪服务,帮助他们具体解决工作和生活上所遇到的各种实际困难,如劳资纠纷、劳动争议、突发事件处理等等。

2、下大气力搞好农村教育和职业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农村劳动力素质与转移的速度和层次成正比例关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增长方式的转变,社会各方面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各级政府和劳动教育机构要加大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力度,在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的教育和培训体系,按照市场需求,扩大社会办学的范围,积极发展职业教育、电视教育、函授教育等多样化的继续教育项目,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和培训,鼓励和帮助农民学习掌握新技能,提高劳动力的素质,提升人力资本含量。

3、积极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农村内部转移。在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一是要进一步推进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业,不断拓宽生产新领域,提高农业综合开发能力,向农业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增加大量的劳动力就业机会。二是要进一步推进农业组织结构调整,着力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扶持、发展、壮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努力实现企业发展壮大和安排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农民增收的“双赢”目标。三是要进一步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乡镇企业的发展,加大乡镇企业的扶持力度,扩大企业规模和效益,充分发挥好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渠道作用。四是要进一步推进城乡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城市化建设,促进产业和人口向城镇转移和集中,带动房地产业、商贸业及各类服务业的发展,吸引更多的农民到城镇就业和居住。

农村富余劳动力范文篇4

一、加强郊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

切实加强对郊区农村富余劳动力,特别是青年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不仅是为建设新郊区、新农村培育一大批合格的劳动者,而且也是促进他们向非农就业转移的重要举措。

20**-20**年,本市每年要通过为5万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建立职业培训补贴个人帐户,调动其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职业技能和实现素质就业;要依托中职学校和有条件的培训机构,实施校企合作定向培训的方式,每年开发一批就业需求量较大的定向培训项目,充分发挥培训对促进农村青年就业的作用。

要充分利用和整合社会资源,根据郊区发展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的需求,在休闲服务、水产养殖、蔬菜栽培、绿化养护等方面开发符合区域发展特点、适合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特点的培训项目和实训项目,并将其纳入区域性补贴培训目录。

要针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对职业技能培训的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指导工作,重点指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参加市场急需且符合自身条件的培训项目,帮助申领“职业培训帐户卡”、选择培训机构和办理培训报名手续。

要积极组织开展郊区远程培训,利用市区优质培训资源跨地域为郊区培训服务。

二、优化郊区农村富余劳动力开业环境

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创业的资金扶持。农村富余劳动力以个人和家庭名义进行自主创业的,可以根据不同情况申请3万元以下的小额创业贷款担保,对按期还款并符合相关规定的,可获得贷款利息的补贴,期限一般为3年。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和服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参照本市非正规就业的劳动组织的相关规定申请开业贷款担保。

要根据创业者的需求,结合区域实际,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自行落实符合条件的场地从事创业活动的,要积极给予引导和扶持,进一步拓展郊区创业的场地资源。

要进一步扩大郊区开业指导专家分团的规模,优化开业专家结构,积极组织“开业生涯”系列讲座进郊区活动,为有创业意向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有针对性的开业指导服务,提升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创业能力,培育农村新型创业带头人。

三、鼓励郊区农村富余劳动力跨区就业

对就业困难的郊区偏远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实施就业补贴政策,鼓励他们到经济发展较快、岗位较多的地区就业。

凡实现跨区就业的郊区农村富余劳动力,与单位(劳务输出公司、非正规就业的劳动组织和公益性劳动组织除外)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从事全日制非农岗位且月工资收入较低,并按规定在本市劳动保障部门办理就业登记手续和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在就业期间,可根据其收入高低、工作路途远近等不同情况,按月给予一定的岗位补贴。

补贴标准由区县自主确定,所需资金原则上由市、区县共同承担,其中,市失业保险基金拨付的最高补贴限额为每人每月140元。补贴期限最长为三年。

要进一步加强对各类单位用工需求的调查,摸清供需缺口情况,千方百计开发适合就业困难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的岗位,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对这部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岗位推荐、职业指导等就业服务,为促进其跨区就业积极创造条件。

要鼓励经济发展较快、用工需求量大的区县,与就业困难人员较多的郊区区县实行对口帮扶机制,引导用人单位招用就业困难的农村富余劳动力。

四、加强对郊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援助

要在积极巩固现有“万人就业项目”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郊区“村级河道保洁”、“农村环境卫生保洁”等“千百人就业项目”,帮助郊区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稳定就业。

要结合新郊区、新农村建设的需要,重点在郊区生态环境保护以及适应新农村服务需要的领域,加大开发公共服务类“千、百人就业项目”的力度,重点安置郊区农村富余劳动力中的就业困难人员。

五、强化郊区公共就业服务的针对性

要加强对基层劳动保障工作人员以及就业援助员的业务培训,并依托郊区基层工作队伍,建立郊区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状况定期调查制度。要通过调查,充分掌握郊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状况与求职意向,并在此基础上加强动态管理和跟踪服务,落实就业援助责任,要重点为就业困难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针对性的就业服务。

农村富余劳动力范文篇5

加快劳动力转移步伐

—某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调研

要建设惠及十几亿人的全面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农民增收,加速小康社会进程中,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推动城镇化进程是关键。

一、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是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现实需要

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调整农村就业结构,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也是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高城镇化水平的大战略。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和跨区域流动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取得了重大进展。目前,农民工已成为我国新一代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富余劳动力跨区域流动就业,既为城镇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活力,促进了城镇经济和社会的繁荣,又开辟了农民增收的新渠道,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但随着农业技术进步,乡镇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农业和农村内部对劳动力的需求逐渐减弱,农村富余劳动力问题越来越突出,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也给农村社会治安的稳定埋下了隐患。当前,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农民增收,成为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刻不容缓的重大任务。

二、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和特点

(一)发展现状

我县是一个典型的热区农业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近年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化,全县农村富余劳动力数量增长较快,至2004年9月,全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达12500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高速增长,使加快推进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任务更加艰巨。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始终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作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农民增收的重要环节来抓。通过加大劳务输出宣传力度,逐步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加大劳动力培训力度,多方寻找用工信息,加强信息反馈和跟踪服务等切实有效的措施,使全县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得到了快速发展。

至2004年9月止,全县共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6524人(累计数),占全县剩余劳动力总数的52.2%,仅2004年1至8月,全县共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3616人,其中,境外3人,省外456人,省内430人,县内2727人。

(二)主要特点

1、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主要集中于加工业和服务业。从转移的行业和领域来看,加工业和餐饮、批发零售等服务业成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方向。全县6524名外出务工人员中,从事加工业和服务业的人员居多数。

2、省内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地区。因受农村富余劳动力素质、就业机会和就业观念的限制,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集中于省内。全县6524名外出务工人员中,在国外实现就业的有7人,占总数的0.1%;在省外实现就业的有1652人,占总数的25.3%;省内州内实现就业的有4865人,占总人数的74.6%。

3、兼业性的短期转移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方式。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以兼业性的短期转移为主。农忙务农,农闲外出务工经商,转移的时间长短因家庭劳动力的多少与外出务工收入的高低密切相关。在县内务工的人员大多属于此类。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转移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随着国家对教育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逐步得到了提高,但从整体来看,农村劳动力的素质还很低,与劳务市场的需求不相适应。全县6524名外出务工人员中,高中、中专以上学历者有755人,占总数的11.6%;初中文化有5069人,占总数的77.7%;初中以下学历者有700人,占总数的10.7%。

(二)有组织转移的劳动力比重不高。目前由于我县劳动力市场还不完善,中介组织也不够健全,加上组织引导工作不到位,使得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形式比较单一,通过政府部门、单位及中介机构组织输出的比重小,经过亲朋好友介绍或自主转移的外出务工人员占有很大比例。特别是在县内实现就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大多是自发的、分散转移,由劳动部门和其他机构组织转移的人员所占比例不高。

(三)从业结构单一,层次低。从全县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所从事的行业看,大部分选择批发零售等服务业及加工制造。从业结构简单,就业面狭窄,且层次较低,外出务工人员多集中在以手工操作为主,技能较低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工作量大,工作条件差,报酬低。

(四)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发展不平衡。受就业观念和经济纯龅挠跋欤馗飨缯蚺┐甯挥嗬投ψ乒ぷ鞣⒄共黄胶狻>孟喽月浜蟮纳角缯蚺┐謇投ψ平峡欤媒戏⒋锏陌忧缯蚺┐謇投ψ坡V?004年9月,农村劳动力转移快的乡镇已达1189人,而转移慢的乡镇只有108人。

四、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原因分析

(一)城镇化总体水平较低,综合效益差。城镇化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进程。受地理环境、社会环境及历史传统等多种因素影响,我县城市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城镇化水平低,2003年,全县城市化水平仅为22.47%,低于全州23.82%的水平,导致城镇集聚和辐射功能弱。加之,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城市下岗失业人员增加,使得城镇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能力减弱,延缓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步伐。

(二)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减弱。发展乡镇企业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也是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重要载体。但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企业竞争日趋激烈,乡镇企业进入了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的转折阶段,处于“二次创业”的关键时期,机制有所弱化,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减弱。

(三)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与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的要求不相适应。全县5976名农村富余劳动力资源中,高中、中专以上学历者只有719人,仅占总人数的12%;初中学历者有4946人,占总人数的82.2%;初中以下学历者有311人,占总人数的5.2%。受过专业技术培训,具有专业技术特长的则更少。农村劳动力资源的低素质状况,与社会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的要求不相适应,使得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领域和转移面越来越窄,转移难度加大。

(四)农村劳动力市场和中介组织发展滞后。从目前情况看,由于我县劳动力转移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城乡劳动力的就业渠道不通畅,各种劳动力专业市场和职业中介组织不完善,为农民外出务工服务的信息反馈、中介服务和管理工作薄弱。加之,由于务工信息宣传传播方式单一,渠道不畅,农民不知道哪些地方有就业岗位,需要劳动力,对劳动力的素质有何要求等,外出务工还存在一定盲目性。

五、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一)加快乡镇企业个体私营经济“二次创业”,推动工业化进程,吸纳富余劳动力。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加速工业化进程,增加更多的就业机会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途径。乡镇企业个体私营经济在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要按照“两结合、一提高”的要求,加快乡镇企业个体私营经济“二次创业”步伐,依靠技术进步和体制创新,加大结构调整和改制力度。进一步抓好绿色食品加工园区建设,引导乡镇企业个体私营经济从传统单一的服务行业中突破出来,转向创新性、开发性的农产品精深加工、贮藏保鲜、包装运输上来,竭力开辟发展的新途径和新领域。把企业做大做强,吸纳更多农村富余劳动力。

(二)加强小城镇建设,推动城镇化进程。通过城镇化的发展带动产业的发展,促进中小城市规模升级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根本出路。要充分利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和省、州把元谋作为次级城市发展的重要机遇,科学布局,合理规划,逐步建成以县城为中心,重点城镇为区域经济次中心,各具特色的小城镇建设体系。最大限度发挥城镇辐射和集聚功能,不断开辟新的就业领域和岗位,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同时,改革小城镇户籍制度,放宽农民迁入小城镇居住的限制,允许农民自主进城定居,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创造条件。

(三)培育劳动力市场,加快信息网络建设。要按照“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的目标,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网络互联、资源共享、分级使用、分步实施”的原则,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逐步建立起统一、完备、规范的现代劳动力市场,保证劳动力流动的灵活性,使劳动力资源的配置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要加快县、乡两级信息网络建设,畅通信息来源渠道。充分发挥外出务工人员点多、面广、信息渠道宽的优势,努力建成政府、中介组织和个人相结合的多元化信息渠道网络。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劳动就业中介组织,加强就业信息、咨询、职业介绍、培训等在内的社会化的就业服务体系。健全和完善保障就业者权益的法律法规和制度。

(四)加强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要根据劳务市场需求变化,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样化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突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坚持“市场引导培训、培训促进就业”的原则,充分利用县职业中学、成人技校和各级各类专业技术学校现有资源和设备,以技能培训为主,相关经济、法律常识培训为辅,培养出一大批具有专业技术特长、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劳动者,不断提升元谋劳务品牌,增强元谋民工的竞争能力。制定和完善农村教育长远规划,从抓好基础教育入手,落实好农村教育“两基”工作,提高农村后备劳动力的文化水平和层次,从根本上改变低素质、低层次的格局,使未来的劳动者成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型劳动者。

农村富余劳动力范文篇6

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调整农村就业结构,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也是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高城镇化水平的大战略。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和跨区域流动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取得了重大进展。目前,农民工已成为我国新一代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富余劳动力跨区域流动就业,既为城镇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活力,促进了城镇经济和社会的繁荣,又开辟了农民增收的新渠道,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但随着农业技术进步,乡镇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农业和农村内部对劳动力的需求逐渐减弱,农村富余劳动力问题越来越突出,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也给农村社会治安的稳定埋下了隐患。当前,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农民增收,成为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刻不容缓的重大任务。

二、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和特点

(一)发展现状

我县是一个典型的热区农业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近年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化,全县农村富余劳动力数量增长较快,至2009年9月,全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达12500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高速增长,使加快推进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任务更加艰巨。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始终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作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农民增收的重要环节来抓。通过加大劳务输出宣传力度,逐步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加大劳动力培训力度,多方寻找用工信息,加强信息反馈和跟踪服务等切实有效的措施,使全县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得到了快速发展。

至2009年9月止,全县共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6524人(累计数),占全县剩余劳动力总数的52.2%,仅2009年1至8月,全县共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3616人,其中,境外3人,省外456人,省内430人,县内2727人。

(二)主要特点

1、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主要集中于加工业和服务业。从转移的行业和领域来看,加工业和餐饮、批发零售等服务业成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方向。全县6524名外出务工人员中,从事加工业和服务业的人员居多数。

2、省内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地区。因受农村富余劳动力素质、就业机会和就业观念的限制,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集中于省内。全县6524名外出务工人员中,在国外实现就业的有7人,占总数的0.1%;在省外实现就业的有1652人,占总数的25.3%;省内州内实现就业的有4865人,占总人数的74.6%。

3、兼业性的短期转移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方式。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以兼业性的短期转移为主。农忙务农,农闲外出务工经商,转移的时间长短因家庭劳动力的多少与外出务工收入的高低密切相关。在县内务工的人员大多属于此类。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转移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随着国家对教育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逐步得到了提高,但从整体来看,农村劳动力的素质还很低,与劳务市场的需求不相适应。全县6524名外出务工人员中,高中、中专以上学历者有755人,占总数的11.6%;初中文化有5099人,占总数的77.7%;初中以下学历者有700人,占总数的10.7%。

(二)有组织转移的劳动力比重不高。目前由于我县劳动力市场还不完善,中介组织也不够健全,加上组织引导工作不到位,使得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形式比较单一,通过政府部门、单位及中介机构组织输出的比重小,经过亲朋好友介绍或自主转移的外出务工人员占有很大比例。特别是在县内实现就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大多是自发的、分散转移,由劳动部门和其他机构组织转移的人员所占比例不高。

(三)从业结构单一,层次低。从全县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所从事的行业看,大部分选择批发零售等服务业及加工制造。从业结构简单,就业面狭窄,且层次较低,外出务工人员多集中在以手工操作为主,技能较低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工作量大,工作条件差,报酬低。

(四)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发展不平衡。受就业观念和经济纯龅挠跋欤馗飨缯蚺┐甯挥嗬投ψ乒ぷ鞣⒄共黄胶狻>孟喽月浜蟮纳角缯蚺┐謇投ψ平峡欤媒戏⒋锏陌忧缯蚺┐謇投ψ坡V?009年9月,农村劳动力转移快的乡镇已达1189人,而转移慢的乡镇只有109人。

四、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原因分析

(一)城镇化总体水平较低,综合效益差。城镇化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进程。受地理环境、社会环境及历史传统等多种因素影响,我县城市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城镇化水平低,2003年,全县城市化水平仅为22.47%,低于全州23.82%的水平,导致城镇集聚和辐射功能弱。加之,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城市下岗失业人员增加,使得城镇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能力减弱,延缓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步伐。

(二)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减弱。发展乡镇企业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也是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重要载体。但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企业竞争日趋激烈,乡镇企业进入了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的转折阶段,处于“二次创业”的关键时期,机制有所弱化,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减弱。

(三)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与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的要求不相适应。全县5976名农村富余劳动力资源中,高中、中专以上学历者只有719人,仅占总人数的12%;初中学历者有4946人,占总人数的82.2%;初中以下学历者有311人,占总人数的5.2%。受过专业技术培训,具有专业技术特长的则更少。农村劳动力资源的低素质状况,与社会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的要求不相适应,使得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领域和转移面越来越窄,转移难度加大。

(四)农村劳动力市场和中介组织发展滞后。从目前情况看,由于我县劳动力转移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城乡劳动力的就业渠道不通畅,各种劳动力专业市场和职业中介组织不完善,为农民外出务工服务的信息反馈、中介服务和管理工作薄弱。加之,由于务工信息宣传传播方式单一,渠道不畅,农民不知道哪些地方有就业岗位,需要劳动力,对劳动力的素质有何要求等,外出务工还存在一定盲目性。

五、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一)加快乡镇企业个体私营经济“二次创业”,推动工业化进程,吸纳富余劳动力。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加速工业化进程,增加更多的就业机会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途径。乡镇企业个体私营经济在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要按照“两结合、一提高”的要求,加快乡镇企业个体私营经济“二次创业”步伐,依靠技术进步和体制创新,加大结构调整和改制力度。进一步抓好绿色食品加工园区建设,引导乡镇企业个体私营经济从传统单一的服务行业中突破出来,转向创新性、开发性的农产品精深加工、贮藏保鲜、包装运输上来,竭力开辟发展的新途径和新领域。把企业做大做强,吸纳更多农村富余劳动力。

(二)加强小城镇建设,推动城镇化进程。通过城镇化的发展带动产业的发展,促进中小城市规模升级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根本出路。要充分利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和省、州把元谋作为次级城市发展的重要机遇,科学布局,合理规划,逐步建成以县城为中心,重点城镇为区域经济次中心,各具特色的小城镇建设体系。最大限度发挥城镇辐射和集聚功能,不断开辟新的就业领域和岗位,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同时,改革小城镇户籍制度,放宽农民迁入小城镇居住的限制,允许农民自主进城定居,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创造条件。

(三)培育劳动力市场,加快信息网络建设。要按照“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的目标,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网络互联、资源共享、分级使用、分步实施”的原则,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逐步建立起统一、完备、规范的现代劳动力市场,保证劳动力流动的灵活性,使劳动力资源的配置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要加快县、乡两级信息网络建设,畅通信息来源渠道。充分发挥外出务工人员点多、面广、信息渠道宽的优势,努力建成政府、中介组织和个人相结合的多元化信息渠道网络。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劳动就业中介组织,加强就业信息、咨询、职业介绍、培训等在内的社会化的就业

服务体系。健全和完善保障就业者权益的法律法规和制度。

(四)加强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要根据劳务市场需求变化,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样化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突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坚持“市场引导培训、培训促进就业”的原则,充分利用县职业中学、成人技校和各级各类专业技术学校现有资源和设备,以技能培训为主,相关经济、法律常识培训为辅,培养出一大批具有专业技术特长、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劳动者,不断提升元谋劳务品牌,增强元谋民工的竞争能力。制定和完善农村教育长远规划,从抓好基础教育入手,落实好农村教育“两基”工作,提高农村后备劳动力的文化水平和层次,从根本上改变低素质、低层次的格局,使未来的劳动者成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型劳动者。

(五)加强管理,完善服务,推动劳动力转移工作健康发展。加强管理,完善服务是做好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关键。要充分发挥劳动部门在劳动力转移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制定转移输出计划,分解下达各基层组织,使我县劳动力转移工作步入有领导、有组织、秩序井然、高效运作的轨道。要建立健全县乡劳务输出组织机构,强化对外输出功能。重视并做好社会劳动力管理基础性工作,继续搞好全县劳动力资源的调查、预测和登记,准确了解掌握劳动力资源状况。要

农村富余劳动力范文篇7

今天的会议,主要任务是认真总结我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面临的形势,贯彻落实全省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现场会议精神,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区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刚才,朱伯崇、邓望兴两位同志已对全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请大家认真抓好落实。下面,我再强调几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重大意义

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既是重大的经济问题,又是重大的政治问题;既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又是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改善民生,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和谐的根本要求。

(一)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是农民奔小康的重要途径。提高全区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是我们工作的主要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民。促进农民奔小康,必须突出抓住两个关键:一是进一步大力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高农业规模效应,提高农业附加值,提高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的能力。这是农民增加收入奔小康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也是把稳定农业生产与提高农民收入有机结合起来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二是在提高向沿海发达地区劳务输出水平的同时,积极有序地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就业。这几年我区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2006年,我区跨省劳务输出18.9万人,今年我区到沿海的务工人员已经超过年初确定的15.8万人的目标,达到19万人。现在农村生活水平比较好的、房子比较新的家庭,一般都有1-2个人在外务工。因此,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对改善和提高农村生活水平、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各乡镇、各有关部门必须继续加大力度,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加大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临川(抚北)工业园区、向新兴产业转移就业的力度,尽最大努力使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农村富余劳动力都实现转移就业。

(二)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是扩大招商引资、促进工业园区发展的迫切需要。工业园区是我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对促进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区委、区政府依托园区办工业,引导产业集聚发展,园区经济呈快速发展之势,为加速全区工业化进程增添了强大的后劲。工业园区大量企业的进驻和投产,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为扩大就业特别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提供了强健的产业载体。随着我区工业化进程的加快,随着招商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和全民创业的深入推进,我区许多工业企业、工业园区已经开始出现“招工难”问题。现在工业园区和企业的发展、招商引资的竞争,不仅仅表现在优惠政策、环境的竞争,更重要的表现在劳动力资源的竞争、技能人才的竞争。各乡镇和有关部门必须下大力气,在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就业方面取得突破。一方面要继续巩固和提高向沿海发达地区输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水平,而不是简单的扩大规模。更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要通过我们强有力的组织引导,让更多经过培训、素质较高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向工业园区企业转移,向新兴的工业产业转移,实现由跨省就业到市区内外就业并重的战略转变,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紧迫的、突出的战略任务。今天我们在这里开动员会,就是重点围绕这个中心任务,研究采取一些更好的办法措施,实现这个战略转移,形成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创业与工业园区、企业用工相互依托、相互促进的机制,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更好地在农村龙头企业和工业园区的就业。

(三)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近年来,我区城乡联系显著增强,但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机制没有真正建立,农民的就业问题尚未纳入正常的管理渠道,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农村富余劳动力没有充分就业是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一是消除就业歧视,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让农村劳动力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和途径。二是打破制度壁垒,消除二元经济结构的障碍,大力推进户籍制度、农村土地制度、教育卫生制度的改革,重点做好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三是统筹城乡发展,把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推进城乡就业一体化做为当前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内容,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规划,做到有序流动,稳步推进、协调发展。

二、结合实际,强化措施,着力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

就业是政府的“一号工程”,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更多更快更好地转移就业,尤其是向本地企业、工业园区、新兴产业转移就业是我们面临的紧迫任务。各乡镇和有关部门要围绕农村富余劳动力更多更快更好地转移就业这个中心,突出促进农村富裕劳动力在本地企业、工业园区就业这个战略任务,按照围绕一个中心、签定两个合同、加强三项管理、建立四个对接机制、落实五项激励政策的工作思路来开展工作。

(一)围绕一个中心。就是要紧紧围绕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就业这个中心来开展工作。农村富余劳动力更多更快更好转移就业,要看成效、看成果,要实现“四个转变”:由跨省劳务输出为主向市区内外转移就业并重转变;由无序流动向有组织有引导到工业园区就业转变;由谋生型转移就业到全面发展型就业转变;由单纯就业向就业和创业并重转变。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关键是要做到“加大三个力度”。一是要加大就业转移的力度。就是要把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更多更快更好地转移出来就业,这既是我区经济发展、工业园区发展、最大限度利用劳动力资源的客观需要,也是推进农村建设、全面提高农民收入的需要。二是加大就业引导的力度。就是要适应市场规律、运用政策杠杆、增强组织凝聚力,有力地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工业园区、向企业、向新兴产业、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转移就业。要鼓励经过长期在外务工、训练有素的外出务工人员回本土创业,把先进的经营理念、管理经验、技术特长用于临川,成为本土创业的“领头羊”。三是加大就业对接的力度。搞好就业服务、积极牵线搭桥,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与工业园区就业实现对接,实现就地就近转移就业。

(二)签订两个合同。一个合同就是要组织引导我区工业园区和企业与农村富余劳动力签定就业招聘合同,这项工作必须牢牢抓住不放,由区人劳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牵头落实。第二个合同就是工业园区企业、工业企业与职业学校、就业培训机构签定的定向就业培训合同。这项工作由区人劳和社会保障部门、教育部门、中小企业局具体负责落实。区内的职业学校、各类培训机构,要按照企业和工业园区的用工需要,开展订单培训、定向培训和校企合作培训,大力推进企业、劳动者、培训机构“三位一体”的培训模式。

(三)加强三项管理。一是要建立乡镇农村富余劳动力资源台账。这是一项基础性工作,是我们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前提,是我们贯彻落实促进劳动力转移政策的基础。要以乡(镇)为单位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登记,建立台账,加强管理,提供服务。同时,要加快乡(镇)劳动保障服务平台建设,完善我区劳动保障体系建设。按照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乡镇开展劳动保障事务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文件精神,在我区全面建立乡镇劳动和社会保障事务所。区人劳和社会保障部门和各有关乡(镇)要按照区政府《关于在全区各乡(镇)全面建立劳动和社会保障事务所的实施方案》要求,严格抓好各项建设工作的落实,为促进我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及推进其他劳动保障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二是要建立工业园区和企业用工需求台账。就是要求工业园区企业和工业企业,还包括其他企业,都要建立好劳动用工和管理需求台账,在我区建立的劳动保障网络平台上定期用工需求信息。要通过建立台账,做到三个“清清楚楚”:需要转移就业的劳动力清清楚楚,企业和工业园区用工需求清清楚楚,定向培训要求清清楚楚,然后实行有针对性的用工服务。三是要建立职业培训机构管理台账。现在我们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不少,有很好的培训能力和资源。但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培训与本区就业需求脱节。为培训而培训,而不是培训与促进本区富余劳动力就业相结合。二是培训资源浪费。培训资源没有在有效促进就业中发挥更好的作用。因此,要整合现有的培训资源,实现信息共享、联通、挂钩,捏紧拳头,形成合力,提高定向培训、促进就业的能力和实际效果。区内的各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的培训专业、培训能力和培训资源都要有序地建立台账,实现信息化管理。教育和劳动保障部门要履行管理职责,引导职业学校和就业培训机构,根据企业、工业园区的产业特点和企业用工需求,合理设置培训工种(专业)、培训时间和培训计划,提高培训的及时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并及时向网络服务平台培训信息。

(四)建立四个对接机制。一是建立劳动用工的对接机制。通过乡镇建立农村富余劳动力台帐和工业园区企业用工需求台帐,采取有效措施,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与工业园区和企业用工的有效对接。二是建立定向培训的对接机制。根据工业园区和企业的用工需求,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开展定向培训和订单培训,并做好培训后的就业对接。三是建立资金、资源、政策整合的对接机制。就是要通过资金、资源、政策的整合,把资金、资源和政策真正用好,用到真正促进转移就业上去,用到定向就业培训上去。要整合好培训资源,把劳动保障、财政、教育、农业、扶贫等部门的培训资源整合起来,开展农村劳动力定向技能培训;培训机构要实行定点授牌,按照用工需求,开展有针对性、实用性且就业率高的专业定向培训;要把各类培训资金整合好,防止资金分流,防止资金分散,不要搞小而散、小而低的重复建设。要整合政策,建立鼓励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政策平台。四是建立就业培训绩效评估对接机制。现有的政策、资源、资金对定向培训就业的实际效果要进行绩效评估。财政资金用于就业培训要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实际效果挂钩,并作为下一年度政策延续还是紧缩的依据。财政部门、教育部门、劳动保障部门、农业部门和扶贫部门要联合建立职业技能培训的绩效评估制度,评估和考核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政策落实、资源配置、资金使用的实际效果,不断完善工作机制,提高工作水平。

(五)落实和健全五项激励政策。要进一步建立完善引导就业、激励就业、扶持就业、对接就业的政策措施,重点对我区企业、工业园区企业招收本区农村富余劳动力,各类培训机构按企业用工需求进行定向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就业等,实行政策倾斜重点支持。一是要落实好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工业园区转移就业的政策。要通过政策的杠杆的作用,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工业园区和企业就业。二是要建立鼓励用人单位使用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政策。工业园区和企业招用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在政策资助定向培训上,在中小企业的担保基金使用上、在扶贫资金的使用上、在银企挂钩合作的选择推荐上、在有关税费政策的优惠上要给予倾斜。工业园区和企业要增强自身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着重解决“留不住”的问题,要合理确定企业员工的工资报酬待遇,依法参加社会保险,改善员工生产生活环境,培育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满足员工的精神需求。三是建立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政策。对返乡创业的区外务工人员可享受小额担保贷款政策,返乡创业投资的可作为招商引资项目。四是要健全和完善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创业政策。有创业意向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可以在就业服务机构获得免费创业指导和创业培训,对自筹资金不足的可以享受小额担保贷款政策。五是要制定和落实鼓励培训机构开展定向订单式培训的政策。认真实施金蓝领工程、阳光工程、雨露计划,进一步用好、落实好就业培训的激励扶持政策。鼓励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开展委托培训、定向培训、合作培训,在政策上实行优惠倾斜。就业培训学校要引入竞争机制,对培训学校的培训质量优劣要有激励和处罚办法,对培训学校的资金投向要有区别和倾斜,着重用好现有教育资源。

三、强化领导,扎实工作,大力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

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是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措施。各部门要真正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放到全局工作中去认识、去部署,切实强化领导,不断提升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水平,实现就业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促进社会和谐。

(一)强化领导,明确责任。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按照省、市的要求,我们已经建立了“临川区签订‘两个合同’、建立‘三个台帐’,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全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进行研究、部署和协调。各相关部门要齐心协力,密切配合,共同完成好这项工作。各乡镇党委、政府要把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纳入乡镇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并作为考核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结合工业化、城镇化、新农村建设,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就地、有序、有效转移。二是建立相互配合、紧密衔接、齐抓共管的工作运行机制。区人劳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切实抓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统筹规划、组织协调、督促落实,要形成一套工作网络,实现省、市、区、乡(镇)劳动力促进就业的信息网络互联互通。区农业部门要发挥自身职能优势,及时调配农村有效资源,主动为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创造良好环境和优质服务。区发改委、财政、工商、公安、税务等部门要加强协作,各尽其职,落实好有关优惠政策,支持和帮助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三是建立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目标考核制度。对劳动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就业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要求,并落实责任制,加强目标的考核评估。区人劳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任务及时进行分解,年终要对各目标责任单位进行考核。2007年,在我区工业园区新增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总人数要达到9000人以上。

(二)强化措施,务求实效。促进和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关键要看成效。这个成效就是,农村富余劳动力得到积极有序有效的转移就业,农村群众在就业中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和改善,全区工业园区、新兴产业“招工难”的现象得到有效缓解。各乡镇和有关部门要紧紧围绕这一要求,抓紧制定针对性和操作性强的配套措施和实施意见,不断完善符合我区实际促进转移就业的政策体系,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提供更加有力的制度保障。各项政策的重心要向鼓励本区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招工单位招收和定向培训本区富余劳动力,培训单位订单式定向培训本区富余劳动力倾斜。要建立情况通报制度、部门领导联系挂点制度、部门信息通气制度、工作进度督促检查制度、绩效评估制度等,特别是要把政策激励、督促检查、绩效评估制度落实好,用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果来检验我们执政能力和工作水平。

(三)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维护合法权益。要认真贯彻落实有关劳动保障政策法规规定,加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工作的规范和管理,督促用人单位依法用工,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并使其参加社会保险。要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构建和谐平安江西的要求,在全区开展创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工业园区活动,不断优化工业园区就业环境,维护企业和劳动者双方的合法权益,促进工业园区的健康发展。

农村富余劳动力范文篇8

英国圈地式的强制性转移模式

英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始于15世纪末,止于19世纪中叶。从转移模式看,英国选择的是圈地运动式的强制性转移模式。

英国的农村劳动力在圈地运动的暴力方式下被迫转向非农产业。英国是一个岛国,国土面积狭小,耕地面积所占比重在西欧各国中也是最小的。随着英国非农产业的发展,从15世纪开始,一直延续到18世纪,甚至在个别地方延续到19世纪初期,英国经历了用暴力驱赶小农的大规模圈地运动。

圈地运动造成了大量农业人口背井离乡,这些农业人口不得不受雇于手工工场,从而解决了毛纺织业对劳动力需求问题。

英国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不是建立在农业高速发展的基础上的。从某种意义上讲,英国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是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的。英国在人口城镇化过程中所需要的粮食和作为原料的农产品主要来自国外。18世纪60年代,英国生产的粮食可以满足城市人口日益增长的需要,而且还可以出口。然而,随着英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城镇化的推进,英国消费的粮食、肉类和农业原料越来越依靠从外国进口。

英国农村富余劳动力在经历了资本积累初期的困苦后,其转移逐步步入正轨。特别是在20世纪初期以后,农村富余劳动力持续、缓慢地向工业、第三产业转移。

美国自由迁移式的转移模式

从转移时间看,美国从19世纪2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从转移的具体模式看,美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属于自由迁移模式。从转移方向看,吸收农村劳动力的部门基本为大城市的工业部门和包括商业和服务业在内的第三产业部门。美国农村富余劳动力由农村向城市的流动具有地域转换先于职业转换的特点。

美国的农村劳动力在大规模工业化条件下自发地转向非农产业。美国地多人少,在工业化初期并未集聚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相反,城镇化和工业化却面临劳动力不足的问题。美国是一个劳动力短缺的国家,在工业化初期,其农业劳动力占社会总劳动力的比重为63%。但美国在19世纪末就实现了工业化。一方面,工业的快速增长提高了农业的机械化水平,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解决了地多人少的矛盾;另一方面,由于机械化而分离出来的部分农村富余劳动力也被快速的工业化所消化。

美国在工业化的同时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农业为工业发展解决粮食、提供原料和广大的国内市场,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得以畅通无阻。由于农业的迅速发展,美国的农业劳动力在工业化后期大量转向城镇非农产业。这种转移是以农业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为前提的。这表明,在美国农村劳动力迅速转移的进程中,农业不但未衰落下去,而是继续飞速发展。

“交通革命”在幅员广大的美国的工业化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交通运输业的繁荣不仅吸纳了大量劳动力,而且降低了农村劳动力的迁移成本,使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自由迁移更加方便。对农村劳动力转移起关键作用的还是铁路的建设。到1887年,全国数以万计的大小城镇已由铁路网连接起来。铁路运输不仅适应了工业革命的物流需要,也促进了人口向城镇转移的进程。

日本“跳跃式转移”和“农村非农化转移”相结合

日本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模式是发达国家劳动力转移成功模式的又一典范。日本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用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日本政府针对本国人多地少、资源短缺的特点,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进行了有效干预,走出了一条“跳跃式转移”和“农村非农化转移”相结合的道路。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农村富余劳动力范文篇9

一、充分认识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重要战略意义

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既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既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又是落实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和谐的根本要求。

(一)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是农民奔小康的重要途径。提高全省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是我们工作的主要目标。现阶段*与全国一样,都面临着带领全省人民奔小康的历史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民。促进农民奔小康,必须突出抓住两个关键:一是进一步加大力度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高农业规模效应,提高农业附加值,提高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的能力。这是农民增加收入奔小康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也是把稳定农业生产与提高农民收入有机结合起来的重要手段和途径。要通过农业规模化经营,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提高农业的效益来增加农民的收入。二是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出来,促进就业。只有通过农民的转移就业,才能更好的促进农民增加收入,为奔小康提供重要的经济基础。这几年我省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年,我省跨省劳务输出562.9万人,实现劳务收入540亿元。今年预计我省到沿海的务工人员会超过年初预定的560万人目标,达到600万人。现在农村生活水平比较好的、房子比较新的家庭,一般都有1-2个人在外务工。因此,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对改善和提高农村生活水平、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各级党委、政府必须继续加大力度,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加大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省内工业园区、向新兴产业转移就业的力度,尽最大努力使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农村富余劳动力都实现转移就业。

(二)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是扩大招商引资、促进工业园区发展的迫切需要。工业园区是我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对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各级党委和政府依托园区办工业,引导产业集聚发展,园区经济呈高速发展之势,为加速全省工业化进程增添了强大的后劲。工业园区大量企业的进驻和投产,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为扩大就业特别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提供了强健的产业载体,使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成为可能。随着我省工业化进程的加快,随着招商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和全民创业的深入推进,省内许多工业企业、工业园区已经开始出现“招工难”问题。现在工业园区和企业的发展、招商引资的竞争,不仅仅表现在优惠政策、环境的竞争,更重要的表现在劳动力资源的竞争、技能人才的竞争。各级政府必须下大力气,在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就业方面取得突破。一方面要继续巩固和提高向沿海发达地区输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水平,而不是简单的扩大规模。更重要的一方面,是要通过我们强有力的组织引导,让更多经过培训、素质较高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向工业园区企业转移,向新兴的工业产业转移,实现由跨省就业到省内省外就业并重的战略转变,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紧迫的、突出的战略任务。所以我们在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今天,一定要实现这个重大的转变,由过去主要注重向沿海输出农村劳动力向省内省外就业并重的战略转移,并尽可能通过培训,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在我省工业企业、工业园区、新兴产业、城市产业就业,形成青壮劳力、技能人才留在家乡,更好发展的局面。我们各级政府、职能部门一定要引导好、组织好、政策扶持好、对接好。今天召开这个现场会,就是紧紧围绕这个中心任务,研究采取更好的办法措施,实现这个战略转移,形成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创业与工业园区企业用工相互依托、相互促进的机制,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更好的在工业园区,在企业,也包括在*新兴城市产业、农村龙头企业的就业。

(三)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近年来,我省城乡联系显著增强,但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机制没有真正建立,农民的就业问题尚未纳入正常的管理渠道,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在扩大。据统计,*年我省城乡居民收入比例为2.7∶1。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农村富余劳动力没有充分就业是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一是消除就业歧视,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让农村劳动力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和途径。二是打破制度壁垒,消除二元经济结构的障碍,大力推进户籍制度、农村土地制度、教育卫生制度的改革,重点做好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三是统筹城乡发展,把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推进城乡就业一体化作为当前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内容,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规划,做到有序流动,稳步推进、协调发展。

二、完善政策措施,着力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着力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省内企业、工业园区转移就业

就业是政府的“一号工程”,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更多更快更好地转移就业,尤其是向本地企业、工业园区、新兴产业转移就业是我们面临的紧迫任务。各地要围绕农村富余劳动力更多更快更好地转移就业这个中心,突出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在本地企业、工业园区就业创业这个战略任务,按照围绕一个中心、签订二个合同、加强三项管理、建立四个对接机制、落实五项激励政策的工作思路来开展工作。

(一)围绕一个中心。就是要紧紧围绕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这个中心来展开工作。农村富余劳动力更多更快更好转移就业,要看成效、看成果,要实现四个转变:由跨省劳务输出为主向省内省外转移就业并重转变;由无序、自发流动向有组织有引导到工业园区就业转变;由谋生型转移就业到全面发展型就业转变;由单纯就业向就业和创业并重转变。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关键是要做到“加大三个力度”。一是要加大就业转移的力度。就是要把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更多更快更好地转移出来就业,这既是我省经济发展、工业园区发展、最大限度利用劳动力资源的客观需要,也是推进新农村建设、全面提高农民收入的需要。二是加大就业引导的力度。就是要适应市场规律、运用政策杠杆、增强组织凝聚力,有力地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工业园区、向企业、向新兴产业,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转移就业。要鼓励经过长期在外务工、训练有素的外出务工人员回本土创业,把先进的经营理念、管理经验、技术特长用于*,成为本土创业的“领头羊”。三是加大就业对接力度。搞好就业服务、积极牵线搭桥,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与工业园区就业实现对接,实现就地就近转移就业。

(二)签订二个合同。一个合同就是要组织引导本地工业园区和企业与农村富余劳动力签订就业招聘合同,这项工作必须牢牢抓住不放,并请各地的劳动保障部门负责牵头落实。第二个合同就是工业园区企业、工业企业与职业学校、就业培训机构签订的定向就业培训合同。这项工作也请劳动保障部门、教育部门、中小企业局具体负责落实。省内的职业学校、各类培训机构,要按照企业和工业园区的用工需要,开展订单培训、定向培训和校企合作培训,大力推行企业、劳动者、培训机构“三位一体”的培训模式。

(三)加强三项管理。一是要建立乡镇农村富余劳动力资源台账。这是一项基础性工作,是我们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前提,是我们科学制定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政策的基础。要以县、乡(镇)为单位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登记,建立台账,加强管理,提供服务。二是建立工业园区和企业用工需求台账。就是以县为单位,工业园区企业和工业企业,还包括其他企业,都要建立好劳动用工和管理需求台账,在相应的网络平台上定期用工需求信息。省、市、县都要建立这样的用工需求信息网络和工作平台。要通过建立台账,做到三个“清清楚楚”:需要转移就业的劳动力清清楚楚,企业和工业园区用工需求清清楚楚,定向培训要求清清楚楚,然后实行有针对性的用工服务。三是要建立职业培训机构管理台账。现在我们的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不少,有很好的培训能力和资源,也有很好的经验。但存在两个问题:一个是培训与本省就业需求脱节。为培训而培训,而不是培训与促进本省富余劳动力就业相结合。另一个是培训资源浪费。培训资源没有在有效促进就业中发挥更好的作用。有些地方、有些部门存在自成体系,重复建设的问题。因此,要整合现有的培训资源,实现信息共享、联通、挂钩,捏紧拳头,形成合力,提高定向培训、促进就业的能力和实际效果。省内的各类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的培训专业、培训能力和培训资源都要有序地建立台账,实现信息化管理。各级教育和劳动保障部门要履行管理职责,引导职业学校和就业培训机构,根据企业、工业园区的产业特点和企业用工需求,合理设置培训工种(专业)、培训时间和培训计划,提高培训的及时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并及时向劳动力市场培训信息。

(四)建立四个对接机制。一是建立劳动用工的对接机制。通过乡镇建立农村富余劳动力台账和工业园区企业用工需求台账,采取有效措施,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与工业园区和企业用工的有效对接。二是建立定向培训的对接机制。根据工业园区和企业用工需求,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开展定向培训和订单培训,并做好培训后的就业对接。像吉安、苏州等地的一些技工培训学校在这方面就做得比较好,员工由企业招聘后发工作服进入技工学校订单培训,出来后就成了抢手人才。我们搞定向培训,如果能像他们一样,有“工作服”的培训,就是成功的、有水平的定向培训。三是建立资金、资源、政策整合的对接机制。就是要通过资金、资源、政策的整合,把资金、资源和政策真正用好,真正用到促进转移就业上去,用到定向就业培训上去。要整合好培训资源,把劳动保障、财政、教育、农业、扶贫等部门的培训资源整合起来,开展农村劳动力定向技能培训;培训机构要实行定点授牌,按照用工需求,开展有针对性、实用性且就业率高的专业定向培训;要把各类培训资金整合好,防止资金分流,防止资金分散,不要搞小而散、小而低的重复建设。要整合政策,建立鼓励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政策平台。四是建立就业培训绩效评估对接机制。现有的政策、资源、资金对定向培训就业的实际效果要进行绩效评估。财政资金用于就业培训要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实际效果挂钩,并作为下一年度政策延续还是紧缩的依据。财政部门、教育部门、劳动保障部门、农业部门和扶贫部门要联合建立职业技能培训的绩效评估制度,评估和考核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政策落实、资源配置、资金使用的实际效果,不断完善工作机制,提高工作水平。

(五)落实和健全五项激励政策。要进一步建立完善引导就业、激励就业、扶持就业、对接就业的政策,重点对本地企业、工业园区企业招收本地农村富余劳动力,各类培训机构按企业用工需求进行定向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就业等,实行政策倾斜重点支持。一是要落实好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工业园区转移就业的政策。要通过政策杠杆的作用,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工业园区和企业就业。继续实行由政府资助的技工学校招生定向培养计划,制定和落实优惠政策,鼓励订单培训、鼓励职业学校和技工学校毕业生到工业园区和企业就业。二是要建立鼓励用人单位使用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政策。工业园区和企业招用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在政策资助定向培训上,在中小企业的担保基金使用上、扶贫资金的使用上、在银企挂钩合作的选择推荐上、在有关税费政策的优惠上要给予倾斜。工业园区和企业要增强自身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着重解决“留不住”的问题,要合理确定企业员工的工资报酬待遇,依法参加社会保险,改善员工生产生活环境,培育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满足员工的精神需求。这项工作请省中小企业局牵头负责制定政策措施,并抓好落实。要合理确定我省工资最低保障线。工资最低保障线不要太低,否则留不住人,但是也不要太高,要合理。工资最低保障线要调整,但不能调整地太频繁,两年调一次差不多。最低工资水平类型要分得细一点,多一点。要对员工关怀,报酬不够精神补,培养良好的企业文化同样能够留住人、吸引人。三是建立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政策。对返乡创业的省外务工人员可享受小额担保贷款政策,返乡创业投资的可作为招商引资项目。四是要健全和完善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创业政策。有创业意向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可以在当地就业服务机构获得免费创业指导和创业培训,对自筹资金不足的可以享受小额担保贷款政策,在创业孵化园创业的可以享受税费优惠政策。五是要制定和落实鼓励培训机构开展定向、订单式培训的政策。认真实施金蓝领工程、阳光工程、雨露计划,进一步用好、落实好就业培训的激励扶持政策。鼓励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开展委托培训、定向培训、合作培训、订单培训,在政策上实行优惠倾斜。就业培训学校要引入竞争机制,对培训学校的培训质量优劣要有激励和处罚办法,对培训学校的资金投向要有区别和倾斜,着重用好现有教育资源。总之,我们的各项政策就是要让到工业园区、企业就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得到实惠,让各类培训机构得到实惠。

三、加强领导,扎实工作,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

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是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措施。各级政府要真正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放到全局工作中去认识、去部署,切实加强领导,不断提升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水平,实现就业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促进社会和谐。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把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并作为考核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省政府已建立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由省政府孙刚副省长为召集人,负责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进行综合规划和协调。各级政府也要建立相应的联席会议制度,结合工业化、城镇化、新农村建设,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就地、有序、有效转移。二是建立相互配合、紧密衔接、齐抓共管的工作运行机制。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切实抓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统筹规划、组织协调、督促落实;要形成一套工作网络,实现省、市、县、乡劳动力促进就业的信息网络互联互通。各级农业部门要发挥自身职能优势,及时调配农村有效资源,主动为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创造良好环境和提供优质服务。发展改革、财政、工商、公安、税收等部门要加强协作,各尽其职,落实好有关优惠政策,支持和帮助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三是建立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目标考核制度。要对11个设区市、99个县(区)进行考核,对劳动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就业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要求,并落实责任制,加强目标的考核评估。2007年,在我省工业园区新增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总人数要争取达到20万人以上。

(二)强化措施,务求实效。促进和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关键要看成效。这个成效就是,农村富余劳动力得到积极有序有效的转移就业,农村群众在就业中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和改善,全省工业园区、新兴产业“招工难”的现象得到有效缓解。各级政府要紧紧围绕这一要求,抓紧制定针对性和操作性强的配套措施和实施意见,不断完善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政策体系,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提供更加有力的制度保障。各项政策的重心要向鼓励本省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招工单位招收和定向培训本省富余劳动力,培训单位订单式定向培训本省富余劳动力倾斜。要建立情况通报制度、领导联系挂点制度、部门信息通气制度、工作进度督促检查制度、绩效评估制度等,特别是要把政策激励、督促检查、绩效评估制度落实好,用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果来检验我们执政能力和工作水平。

(三)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维护合法权益。要认真贯彻落实有关劳动保障政策法规规定,加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工作的规范和管理,督促用人单位依法用工,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并使其参加社会保险。各地要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构建和谐平安*的要求,在全省开展创建工业园区和谐劳动关系的活动,不断优化工业园区就业环境,维护企业和劳动者双方的合法权益,促进工业园区的健康发展。

农村富余劳动力范文篇10

(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创造农村劳动力就业岗位。近年来,我县把招商引资作为推动县级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常抓不懈。积极在土地、税收、服务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努力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吸引了一大批规模企业来投资建设。等企业相继落户。截止目前,全县共引进农业开发、石材、工业加工、旅游开发等企业85家,这些企业的引进为我县农村劳力提供了众多的就业机会,吸纳农村劳动力760余人。

(二)大力发展特色种植,围绕龙头企业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努力开辟农民劳务空间。我们把特色种植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狠抓了龙头企业和基地建设,按照抓大扶强的原则,重点扶持了等特色农业综合开发企业,已成为部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几年的发展,这些龙头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在农民增收中的作用日益显现,企业与农户之间逐步建立了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今年,全县以葡萄、番茄、辣椒为主的特色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到3.8万亩,占总播面积的21.7%。带动农户986户,吸纳农村劳动力235人。

(三)大力发展畜牧业,努力拓宽农村劳动力输出渠道。近年来,我县坚持把畜牧业做为调整农业结构、实现农民增收的重大战略举措,制定优惠政策,进一步加强引导和资金扶持力度,突出发展农区畜牧业,促进了畜牧业健康快速发展。预计到今年末,全县各类牲畜饲养总量将达到20.2万头(只),同比增长6.82%,年内出栏牲畜10万头(只)。肉类总产3390吨,增长17.43%,奶类产量600吨,增长40.85%,禽类产量898吨,增长10%,各种禽类出栏30万羽。农区牲畜达11.66万头(只),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畜牧业产值在大农业产值中的比重达到24%,畜牧业收入占农牧民人均增收的30%以上。通过畜牧业发展,为全县1546名农民提供了就业岗位。

(四)依托旅游、石材等新兴支柱产业,拓宽农民外出劳务收入。随着我县旅游业、石材业的迅速兴起,围绕旅游业、石材业参与二三产业经营的农民越来越多,对吸纳转化农村劳动力起到了积极作用。通过积极鼓励引导农民从事加工销售、储藏保鲜、运输、餐饮娱乐、社区服务等渠道,加快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村第三产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2002年全县从事二三产业的户数达到2511户,从业人员3127人,其中54%来自农村;私营企业31户,其中26%来自农村。总收入达到4056.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11元,占全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21.1%。

(五)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努力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认真贯彻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加大科技文化普及的投入和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农村人口的综合素质、劳动技能和适应能力。组织农业科技人员、示范户、农村青年经纪人,把先进的技术、实用的技能以及新观念、新意识送到农民家中。通过科技之冬、科技下乡、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等形式,使全县农村青年受教育面达80%以上,为农民掌握新技能,增强市场竞争力和适应能力创造了有利条件,提高了农民的综合素质。

我们虽然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方面做出了一些成绩,但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内在要求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村城镇化建设、乡镇企业发展缓慢,无法吸纳数量众多的富余劳动力。二是农村劳动力转移仍以短期外出为主,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这些短期外出的劳动力绝大多数保留着对农村土地的承包经营权,每年除外出务工外,农忙季节都要回乡从事农业生产,属亦工亦农性转移,季节性还体现在劳动力转移存在一定间隔性和随意性,今年外出而明年可能不外出。三是农民就业观念尚未转变,习惯于传统农业的粗放耕种。部分农村富余劳动力宁愿在农村闲着也不愿外出寻找就业出路,造成劳动力资源浪费。四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组织程度不高,劳动力市场发展迟缓。大部分农民外出都是自发的,处于无序状态。缺乏对农村劳动力的总需求、总供给的调节和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组织与指导。五是一些农民与外界接触少,缺乏沟通,信息不灵,找不到挣钱门路。农民外出打工,也常常出现拿不到工资,不给签合同,任意延长劳动时间,缺乏基本的劳动保护,没有劳动保障等问题。六是劳动者素质较低,缺少外出就业的手艺。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中大部分是初中毕业生,有些只具备小学文化,甚至是文盲,无专业技术特长,难以向非农领域和第三产业转移。七是培训服务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

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成本低、风险小、见效快的农民增收渠道,为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和后劲。虽然,我们在工作中取得了初步成效,但还有大量的劳动力沉积在农村,农民增收还面临严峻的考验,面对“富民强县”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采取有力措施,把农村劳动力转移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003年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目标是:实现2003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收400元,其中外出劳务增收85元,富余劳动力转移40%以上的目标。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必须因地制宜,采取有效措施推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

(一)进一步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强化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要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重视农村青年外出务工工作,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进程。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作为一项重要新兴产业纳入经济发展规划之中。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劳务开发工作的领导,成立县乡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具体责任和工作人员,研究制定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方针、政策、工作目标及优惠政策,统筹安排,加大投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健康快速发展,逐步做大做强劳务输出产业。同时,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先进典型经验的宣传力度,帮助农民拓宽思路,消除顾虑,使外出务工,增收致富成为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

(二)大力发展一、二、三产业,加快小城镇建设,实施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战略。一是要大力发展各类企业,通过招商引资、资源开发,来创办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的发展,要在资金和政策上给予扶持;通过盘活现有企业存量资产,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断扩大企业规模,吸纳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二是要大力发展私营个体经济。借助于私营经济的积聚效应,进一步提高私营经济在农村经济中的比重。引导有条件的农民从第一产业进入商贸、餐饮、旅游、娱乐等服务行业。三是要以小城镇建设为依托、促进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加快我县经济基础好、地处交通枢纽和商贸集散地镇的小城镇建设。把小城镇建设发展与旅游业结合起来,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带动农村小城镇的繁荣,增加农民的就业门路。四是要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通过等农产品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建设,带动千家万户从事专业化生产,吸收农村劳动力。同时,加快农村经纪人队伍建设,拓展农副产品销售,转移剩余劳动力。

(三)建立完善的劳务供求信息网络。逐步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劳务信息服务网络。及时准确地劳务信息,引导农民有目的、有效益地输出劳务,避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盲目性。要加强与经济发达地区的联系,及时了解劳动力需求情况,建立密切稳固的劳务协作关系。各乡(镇)要定期调查了解可输出的农村劳动力状况,准确掌握可输出资源的年龄结构、文化程度、技术特长、求职意向等信息,建立本地劳动力资源的有效信息库。及时了解和通报劳动力需求和务工情况,劳动力供求信息,畅通劳动力资源信息共享渠道。进一步提高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为劳务输出转移搭桥铺路,加强对外出劳务人员的引导、服务和管理,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性,为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搞好各项优质服务。

(四)鼓励兴办农村劳务中介服务组织。在完善现有劳务服务机构基础上,支持涉农服务部门、各类经济实体、群众团体和社区组织兴办农村劳动力输出和输入中介服务机构,结合机构改革,鼓励有条件的机关干部、科技人员、农村能人和大中专毕业生领办创办农村劳务中介机构,形成开放有序,管理规范的劳动力转移社会化服务体系。小陈老师工作室原创

(五)加强培训,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员综合素质。目前,劳动力市场已由单纯的体力型向专业型、技能型转变,企业对劳动力的专业技能要求逐步提高。加大农村外出务工青年技能培训力度,成为劳务输出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要进一步加强对外出务工农民就业技能的培训工作,提高农村青年的文化、技术水平。要大力发展定向培训、订单培训,根据劳动力市场对民工的技能要求,投入必要的资金,依托县农广校、示范户、致富能手、经纪人等,积极创办农村青年外出务工基地,突出加强农村青年的职业技能培训,在农民外出前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使其在短期内获得实用技术,提高他们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