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调节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3 00:01:32

内部调节范文篇1

【关键词】IT环境销售业务内部控制

一、IT环境下销售业务主要流程分析

销售是业务是企业经营货物的中心,是企业生产经营的实现过程。销售部门在企业供应链中处于市场与企业接口的位置,其主要职能就是为客户提供产品及其服务,从而实现企业的资源周转并获取利润为企业提供生存与发展的动力。

IT环境下的企业销售业务主要依靠销售管理系统来完成。销售管理系统是提供对企业销售业务全流程的管理,它支持以销售定单为核心的业务模式,支持普通批发销售、零售、委托代销业务、直运销售业务、分期收款销售和销售调拔等多种类型的销售业务,企业可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构销售管理平台。同时因销售要实现收款、发出货物等相关联业务,所以要完成完整的销售业务还需要应收款管理系统、库存管理系统有存货核算系统进行相关处理。

一个完整的普通销售业务所涉及到的主要环节应该是先在销售管理系统接受购买方的价格咨询进行销售报价,接到对方购买预约时,开出销售订购单。到了约定的发货时期再由销售管理系统开出发货单,接着本发货单传递到库存管理系统,由库存管理系统审核此发货单发货,已审核过的发货单再接着传递到存货核算系统结转相关成本。在销售管理系统发货的同时要开据相应的销售发票,并进行发货结算,如果马上收到购买方的款项,可在销售管理系统中进行现结,否则就应到应收管理系统中确认收入及应收款项,并录入收款单到收款时核销收款单生成收款凭证。可用流程图的形式来描述这一销售业务的各环节所处的信息化阶段及所要完成的相关工作,如下图1所示。

图1销售业务处理流程图

二、传统手工环境下对销售业务的内控设计

在传统手工环境下销售业务流程主要包括向客户收受订购单,核准购货方的信用,装运商品,开具销货发票,核算营业收入与应收账款,记录现金收入等的业务。在此流程中一般会造成失控的情形主要有:销售成本与收入不配比;销售定价不合理,结算方式选用不当;销售信息反馈延迟或不畅,应收账款账情不清;应收账款坏账准备计提不合理等。为此,传统的手工环境下销售业务通常所进行内部控制设计为:(1)职责分工,如接受客户订单、批准信用、发运商品结算开单、收取货款、会计记录及核对账目等,必须由不同的人员分别负责。(2)审批人在授权范围内根据有关规定进行审批,不得超越权限。(3)发货凭证与销售发票控制,发货凭证至少一式三联,分别作为客户,销售部门和商。品发出部门的有效业务凭证。发票金额有错误,必须重开;其他需要更正的,加盖公章或更改人私章。发货人员必须根据加盖现金收讫章、银行收讫章发货凭证发货。(4)企业严格按销售合同进行生产和销售。(5)企业应正确制定信用政策,对客户在信用额度内进行赊销,并严格按信用等级加以管理。(6)实行严密的应收账款控制,如销售部门分别与财务部门和客户进行定期对账和函证,财务部门定期公布应收账款情况表和有关的财务会计报表;审计部门监控合同执行过程和结果,及时调整客户资信资料并将应收账款管理责任明确落实到相关部门和人员;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计提坏账准备。(7)会计部门检查发货单与销售发票的数量、金额是否一致,是否有遗漏,计算是否正确,并要及时地办理销售账务。(8)收款业务控制,企业应当按照《现金管理暂行条例》、《支付结算方法》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一货币资金(试行)》等规定,及时办理结算业务。

但上述的控制措施对于IT环境下的会计信息系统所处理的销售业务并不适应,是因为(1)在IT环境中许多业务处理程序被大大简化,如总账和明细账在记账后都会自动生成,但是大部分处理由计算机完成后,一些内部牵制措施无法执行,会计人员无法直接参与和控制。(2)IT环境中,操作环境的改变使传统的管理控制方式失去了原有的功效。(3)由于网络技术的应用使会计信息具有开放性、共享性、分散性,数据存储介质具有脆弱性等特点,并且有病毒、黑客的干扰,且软件自身也有缺陷等这一切都会会计的信息安全受到威胁。(4)单据电子化、货币电子化、网上银行和网上结算等,虽可加快资金周转速度,但也会给会计信息系统带来的空前的风险对内部控制设计也将是极大的挑战。那么,在新型的IT环境下对销售业务内控设计应该如何呢?

三、IT环境下销售业务的内控设计

IT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的组织管理控制、系统开发与维护制度、计算机操作制度、硬软件控制、系统安全控制、系统文档控制、计算机处理与数据文件的控制发生变化。面对新的环境原有的会计信息系统的内控制度已经不能适应新的要求,因此,针对这种影响,结合互联网的优势和特点,我们就销售业务这一会计事项探讨与完善其在IT环境下的内部控制设计。

1.建立科学长效的应收管理系统风险控制机制,强化风险意识

从上述的业务流程图可看出,销售业务的应收账款处理在“应收管理系统”中完成,因此要针对应收账款可能发生的坏账情况建立坏账风险评估的信号和指标体系,建立起一套坏账风险预警指标,以及时发现和评价所出现的坏账风险。健全坏账风险控制的运行体系,收到坏账预警信号后及时采取措施,以防止坏账风险的发生。建立坏账风险处理的快速反应部门,帮助企业迅速的对坏账事项作出反应,将坏账风险的损害降到最小,并通过对已发事件进行分析来监督同类事件,达到进一步防范坏账风险的作用。

2.建立明晰的岗位、权限分离制度

建立在IT环境下的会计信息系统是一种分布式处理结构,必须对原有会计机构作相应的调整,要增加网络管理与监控的岗位,对于销售业务各环节的岗位要明确职责分工,并对各类业务、财务人员制定岗位责任制度,各岗位都要得到一定的授权,并用密码控制。这样就有效地防止密码泄露、非法操作和越权操作系统。如销售订单的录入与审核应分属于不同的人员;销售发票与库存管理中的销售出库单应进行结算,以控制出库商品数量;收款单收到款时应及时核销以随时监控应收账款的余额及账龄等等。同时对销售业务中所涉及到的各系统的设计、开发和维护等工作的岗位设置要隔离。需要配置专门的独立与对信息系统进行设计、开发和维护等工作的监督人员。在IT环境下,信息在网络传送过程中的安全事关重大,因此还需设置专门的网络管理和监控人员。并独立于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测试、运行和维护工作。

3.建立网络安全管理控制制度,保证网络和信息系统的安全

在IT环境下,为了防止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遭到非法、恶意的软件程序的入侵,避免网络攻击破坏会计数据,应该实施一系列控制措施来保证网络安全。如安装专用的网管软件进行网络监控、采用专用内容过滤技术阻止各种恶意内容的入侵等,并通过对防火墙、扫描器、入侵检测等系统安全的支撑产品信息的采集,与信息系统的事故报告进行关联分析,以便于更准确地了解信息系统受到非授权访问或攻击的信息以及控制措施的控制效果,加强网络风险的防范。这就要求在技术上对整个会计信息系统的各个层次(通信平台、网络平台、操作系统平台、应用平台)都要采取安全防范措施,建立综合的多层次的安全控制体系。

4.销售环节中各系统操作控制

IT环境下,由于操作系统面向所有的用户,再加上自身所有的一些缺陷。因此它时刻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潜在威胁,包括系统内人员的滥用职权、越权操作和系统外人员的非法访问甚至破坏。要提高操作系统的安全可靠性,除了要尽可能地选用安全等级较高的操作系统产品,并经常进行版本升级外,在内部控制上可采取一些措施:(1)计算机资源授权表制度。明确规定每个用户的安全级别和身份标识,并分别定义具体的访问对象;(2)日志审计制度。对运行系统的事件类型、用户身份、操作时间、系统参数和状态以及系统敏感资源进行实时监视和记录,并对日志文件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和评估;(3)存取控制。对系统资源进行分类管理,并根据用户级别,限制系统资源的共享和流动。

5.系统数据库控制

IT环境下,一个销售业务是由许多会计事项交叉在一起的,如图一所示的销售发货单与销售发票业务就交叉在一起,再加上销售各环节中很多用户共事数据库,如果内部控制不严密,会直接影响到相关销售事项中各会计信息的准确。数据库系统是整个系统控制的主要安全目标。对数据库系统安全的威胁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系统内外人员对数据库的非法访问;二是由于系统故障、误操作或人为破坏造成数据库的物理损坏。针对上述风险,限于内控方面的措施可进行会计数据资源授权表制度,明确定义销售业务中每一用户对数据资源访问的范围和内容,并分别规定对数据库的查阅、修改、删除、插入等操作权限;明确数据备份和恢复责权分工,要定时进行数据备份并采取AB备份法以在系统故障时可进行数据恢复,要建立业务日志文件和检查点文件。

6.销售业务中产生的档案文件控制

在IT环境中销售业务档案包括存储在计算机中的相关数据(以磁性介质或光盘存储的数据)和计算机打印出来的纸质形式的相关数据。在销售环节中的信息是单位的绝对机密,一旦泄漏将给单位带来不应有的损失,如商品定价,商品成本等等,而磁性介质的可复制性又使会计信息极易泄漏与篡改而不易发现,因此,磁性资料与纸质资料均应由会计档案保管员专职负责保管;并且打印资料时要在系统的操作日志上进行记录,再(包括记录输出时间、文件页数及操作人员姓名)及时送达指定人手中;收件人要签收并注明收件日期、文件内容,以便日后备查。

四、结论

内部调节范文篇2

【关键词】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制度

一、企业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必要性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划分为内部管理控制制度与内部财务控制制度两大类。内部管理控制制度是指那些对会计业务、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的可靠性没有直接影响的内部控制。内部财务控制制度是指那些对会计业务、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的可靠性有直接影响的内部控制。企业单位制定内部控制制度的基本目的在于:保证组织机构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转,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与有效运用,提高经济核算的正确性与可靠性,推动与考核企业单位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尤其需要指出的是,企业财务管理系统电算化已经普及,但计算机信息失控、破坏情况日趋严重,从而造成责任不明、相互推卸等问题,其关键在于计算机核算软件存在着密码缺乏牵制性,常用的密码设置方法已不适应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管理和发展,所以财务管理电算化应提高会计信息的保密程度,避免信息泄漏及对实体信息破坏。内部控制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各个方面,只要企业存在经济活动和经营管理,就需要加强内部控制,建立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

二、内部控制制度的主要内容

对会计政策和会计控制制度,应做出书面文字规定,这样,不仅有利于企业有关人员了解处理日常会计事项的政策和方法,也有利于企业会计政策的前后连贯。为此应做到:(1)明确规定处理各种经济业务的职责分工和程序方法。企业要健全和强化内部组织机构,它是企业经济活动进行计划、指挥和控制的组织基础,其核心问题是合理的职责分工。在一般情况下,处理每项经济业务的全过程,或者在全过程的某几个重要环节都规定要由两个或两个以上部门、两名或两名以上工作人员分工负责,起到相互控制的作用。(2)明确资产记录与保管的分工。规定管钱、管物、管账人员的相互制约关系,旨在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3)保证会计凭证和会计记录的完整性和正确性。(4)明确规定建立财产清查盘点制度。(5)明确规定计算机财务管理系统操作权限和控制方法。

三、建立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基本原则

(1)合法性原则,就是指企业必须以国家的法律法规为准绳,在国家的规章制度范围内,制定本企业切实可行的财务内控制度。这是企业建立内控制度体系的基础。(2)整体性原则,就是指企业的财务内控制度必须充分涉及到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的各个方面的控制,它既要符合企业的长期规划,又要注重企业的短期目标,还要与企业的其他内控制度相互协调。(3)针对性原则,是指内控制度的建立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针对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的中薄弱五一节,针对企业容易出现错误的细节,制定企业切实有效的内控制度,装各个环节和细节加以有效控制,以提高企业的财务会计水平。目前我们很多企业没有一套根据企业实际制定的财务会计制度与规范,从而造成会计工作薄弱,财务管理混乱。(4)一贯性原则,就是指企业的财务内控制度必须具有连续性和一致性,不能朝令夕致,随时变动,否则就无法贯彻执行。(5)适应性原则,指企业财务内控制制度应根据企业变化了的情况及财务会计专业的发展及社会发雇状况及时补充企业的财务内控制度。(6)经济性原则,是指企业的财务内控制度的建立要考虑成本效益原则,就是说在运用过程中,从经济角度看必须是合理的。(7)适用性原则,是指企业财务内控制度应便于各部门、各职工实际运用,也就是说企业财务内控制度的操作性要强,要切实可行。(8)发展性原则,制定企业财务内控制度要充分考虑宏观政策和企业的发展,密切洞察竞争者的动向,制定出具有发展性或未来着眼点的规章制度。

四、解决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难点

一是如何把握授权的度。企业经营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保证这个系统的正常运行,合理授权是必然的。对于企业法定代表人,既要保证其经营决策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又要保证其经济行为的效益性和廉洁性,权力的度量界定是关键一环。当今社会大凡出现重大舞弊经济案件的企业,基本是授权不当引起的,是授权多、权力过大,且控制不力的恶果。另一方面,对内部控制执行人员的授权也有“度”的学问,对不同的控制环节要有不同权力授予,才能使内部控制制度有效运行。不管哪个环节,在具体授权时,应先认真研究从而准确掌握,这样既能保证经营决策有效运作、管理制度有效贯彻,又能保证权力制衡得到落实。

二是如何提高被控对象的受控度。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对企业经营的现在所有环节和从事经营管理活动的所有个人实施全方位控制。这里就存在一个控制与反控制的问题。一般而言,内部控制的对象是企业的权力操纵者,是对权力操纵者的权力约束,也是对权力操纵者之问的权力制衡。这种独特的控制对象决定了提高受控度的艰巨性。

内部调节范文篇3

一、当前商业银行会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良好的会计内部控制环境尚未形成

1.对银行会计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部分银行管理人员认为内部控制就是整章建制,就是各种规章制度的汇总,就是稽核或管理层的事,与会计无关或关系不大,从而对内控在业务运行过程中环环相扣、监督制约的动态机制认识不够,对会计的职能作用没有充分认识;部分会计人员风险意识不强,对岗位之间的相互制约重视程度不够,甚至认为相关风险控制措施手续太繁琐,没必要,从而以相互信任代替制度制约。

2.未健全合理高效运转的岗位体系。内控管理往往存在分工不明、责任不清、控制低下的情况。在人员安排上,对会计人员的政治思想、业务素质要求不高,将一些学历低、素质差的人员调到会计队伍中来,而将一些熟悉业务的会计人员调配到信贷等部门,影响了会计工作的连续性和会计人员的稳定性,阻碍了内控制度的有效执行。

3.会计队伍整体素质与人员配备难以适应会计内部控制的需要。会计人员业务知识掌握不够,对业务的风险点了解不透,规范操作意识没有得到强化;会计人员技术应用能力较低,熟悉传统会计业务的人员多,熟悉新业务的人员少,熟悉单项业务的人员多,熟悉全面业务的人员少,熟悉人民币结算业务的人员多,熟悉外币结算业务的人员少。

4.商业银行人事激励机制未完全有效建立和运行。内控中对领导干部的权力缺乏应有的控制机制,个人决策行为、业务行为、责任行为没有操作性强、规范的制度制约。岗位轮换、职工轮岗、有效制约未得到切实落实。人员素质与道德修养、金融文化建设不能有效跟进。人力资源管理机制难以保证员工的诚信程度、工作态度、专业技能和知识结构等符合要求。

(二)缺乏适应会计业务发展需要的健全的会计内控制度体系

1.会计内控制度缺乏整体性。有关内控制度建设的具体要求散见于各种会计制度中,缺乏完整性,不利于会计人员对内控制度全面学习,不利于相关部门对内控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评价。随着衍生金融工具等新业务的不断涌现,相应的会计核算往往由相应业务主管部门自行规定、自行处理,各居一方,缺乏有机的结合,造成各部门会计内部控制各行其是,有的甚至相互抵触,严重削弱了会计内部控制的力度。

2.部分会计内控制度不切合实际。商业银行虽然制定了很多旨在加强会计内部控制的规章制度,但有些制度的可操作性及执行情况受到质疑,很大程度上成为应付上级行检查的一种摆设。

3.会计内控制度建设存在滞后性。计算机等高新技术的广泛运用,既推动了商业银行的发展,也带来了许多新风险。原有内控制度很大程度上已不能再适应计算机支持下的银行会计业务,如不能及时调整、健全和完善相应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不仅制约业务发展,而且容易形成风险隐患。

(三)缺乏对内控运行的风险测定机制和具体考核评价指标

银行风险是客观、普遍存在的,完全没有风险是不可能的,关键是如何有效地防范、控制和化解风险,将风险造成的损失控制在最小的可预见、可接受的范围内,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必须建立风险测定机制,健全内控评价指标。但内部预警系统建设滞后,却是商业银行的普遍现象。

(四)内部检查监督未充分发挥作用

1.会计检查辅导不到位。管辖行由于忙于应付各类各级检查活动,对本行检查辅导缺乏计划性、针对性,往往是上级布置,下级应付,不能及时发现存在的薄弱环节和漏洞。基层行(部门)虽然大多设立了专职或兼职会计辅导员,但运作中专职不专、兼职不兼的现象较为普遍。网点会计辅导岗位一般由会计主管兼任,但平时会计主管需履行管理职责,接待税务、稽核、央行及上级行等多方检查,还要不定期外出开会、学习、调研、临时代班等,造成每月正常的检查辅导不能按时到位,职责难真正落实。

2.内部稽核控制不到位。内部稽核作为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没有充分发挥对内部控制的自我诊断、自我完善、查差防弊的重要作用。主要原因:一方面,力量配备不足。在稽核人员配备上未按实际工作量进行配备,对稽核人员的综合素质也未作具体要求。另一方面,人员素质不能适应工作需要。对稽核人员缺乏系统培训,加之部分稽核人员平时不注重业务学习,不及时更新知识,导致政策法规水平和业务技能跟不上会计内控发展形势。

(五)银行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能力较低

1.部分会计内控制度不能适应会计电算化发展要求。由于金融业普遍运用计算机操作,原有的会计内控制度已经不适应计算机操作业务下的发展要求,一些明显陈旧的规章制度或业务操作规程没有及时清理、修订。特别是在电子控制技术深入运用于会计领域的形式下,没有及时调整、健全和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仅制约了业务发展,而且潜藏风险隐患。

2.利用信息技术对业务操作流程进行风险分析监控不够。虽然银行广泛采用了电子信息技术处理业务,但银行后台仍然难以及时梳理出可疑交易、违规交易信息,并进行实时预警和处理,对交易的监督控制和风险管理能力仍然不足。

二、商业银行会计内部控制风险防范策略

(一)改造控制环境,增强内控动力

1.树立正确的会计内部控制理念。首先,要重视会计内控文化的建设。在会计内部控制中体现以人为本思想,强调思想沟通和情感交流,变会计内部控制成为银行员工自愿的行为,实现员工自我控制,自我管理,自觉按照规范行事,共同实现银行内部控制目标。其次,要加强宣传交流。通过宣传、经验交流等方式,让员工对内部控制方式、方法与手段形成整体的认知。

2.健全合理高效运转的会计岗位体系。各级会计管理部门应根据有关规定,结合自身人员、设施等实际情况,对岗位进行合理有效地分工,明确各岗位的职责,确保内控有力。

3.切实提高会计人员整体素质。一要把好会计人员“准入关”。对会计人员的任用必须择优安排,做到不懂业务的不上岗、有劣迹的不上岗。对于不适合继续在会计岗位工作的人员,会计部门有责任向主管领导提出调换人员的建议。真正将政治素质好、有较强组织能力、精通会计业务、敢于以身作则、敬业爱岗的会计人员充实到会计队伍。二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道德与法制教育。增强会计人员自我约束的意识和能力,自觉遵守职业道德、执行金融法律法规。三要开展切实有效的业务培训。定期组织形式多样、针对性强的岗位培训和业务学习,让会计人员熟练掌握各项业务技能、提高业务素质,适应新形势下会计工作的需要。

4.完善科学有效的人事激励约束机制。建立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保证员工的诚信程度、工作态度、专业技能和知识结构等符合银行经营发展要求。

(二)完善控制体系,夯实内控基础

1.抓薄弱环节内控制度建设,促内控制度与业务同步发展。在目前银行业会计核算电子化应用和推广速度日益加快形势下,必须坚持“制度先行”原则,做到新业务、新产品的推出与会计核算制度规定和操作流程同步进行。

2.尽快形成一套全面、完整、环环相扣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对现有的各项会计内控制度进行认真梳理、清理归类,根据业务和环境的发展变化进行必要的修订和补充,逐步形成全面性、系统性、连续性、操作性强的会计内控制度。

(三)建立预警机制,及时预示风险

1.完善风险测量预警机制。充分发挥银行会计对风险的反映、监督、预测、分析等作用,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预警系统,以便业务开展前可以测定风险状况,实现对带有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的预测预报,业务发生之后,便于对风险状况进行跟踪监测,并在定量分析风险的基础上制订应对措施,规避或控制可能出现的风险损失。

2.健全会计内控评价指标。首先,构建有效的银行会计内控评价体系。只有建立一套完善的、符合实际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指标体系,才能对内控制度建设、执行情况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促进各机构内控制度建设和执行。其次,要积极借助外部评价。重视社会中介机构对内控制度的评价,听取他们对内控制度建设、执行效果、改进措施的意见和建议,促进会计内部控制的健康发展。

(四)加强监督制约,发挥监督作用

1.建立高效的会计检查监督队伍。要有效整合会计监督资源,培养一支以会计主管、会计检查辅导员、结算专管员、电算化专管员和出纳专管员为主要内控监督力量的会计检查团队,加强检查培训,提高检查水平,着力将会计内控存在的风险发现和解除在“第一道防线”中。

2.建立集中统一的稽核监督系统。要加强稽核队伍建设。安排熟悉金融法规和制度规定,具有丰富工作经验和综合分析能力的人员从事稽核工作,并保证对其实施继续教育和培训,使内部稽核部门成为查差防弊、加强会计内部控制的一支重要力量,彻底将会计内控存在的风险发现和解除在“第二道防线”中。

3.实施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对检查发现的违规违章行为要进行责任追究,对有关负责人要进行严厉的经济处罚或者纪律处分。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推动会计内控制度的贯彻落实。

(五)充分运用科技手段,强化会计内控管理

内部调节范文篇4

一、内部控制与财务管理的关系

内部控制的本质可以称之为内部控制结构,也就是构成单位内部运行规律要求的各种具有控制特性的管理制度的基本框架。其在单位财务管理中的作用主要为:

1.监督、检查、揭示和纠正内部任何部门、任何环节管理中的违法乱纪行为,保证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及单位内部规章制度在本单位得到贯彻执行。

2.规范单位会计行为,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真实地反映单位履行行政职能经费运作情况,便于科学合理地划分职责范围,建立相互协调、相互制约机制,发挥财政资金的最大效应。

3.有效监督和制约财产物资的采购、计量、验收等各个环节,防止并及时发现、纠正错误及舞弊行为,杜绝损失浪费,有利于保护国家资产的安全完整。

由此可见,内部控制是财务管理的形式,它融入财务管理的全过程,服从和服务于财务管理的需要。财务管理的变化为内部控制带来新的要求。行政单位内部控制建设是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

二、行政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在市场经济中,任何企业和个人在经营活动中都会考虑成本与效率,努力降低成本,以最小的耗费获得最大的收益。而行政单位履行职能活动的行政绩效要综合考虑有形和无形的、直接和间接的、眼前和长远的因素,行政绩效不易测量,绩效评估操作困难,易放松人们对行政成本的讲求,淡化对行政成本的约束。由于目前我国政府的成本效益理念尚未完全形成,成本控制机制还不完善,管理松懈、控制不严的问题时有体现,导致行政成本逐年攀升。目前行政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部门预算编制执行不力,缺乏有效、规范的控制机制,重支出轻管理的现象普遍存在。一是因为单位部门内设机构还未形成统一管理预算的部门,编制部门预算协调管理相当困难。二是虽然每年编制预算要求采用零基预算法,但在实际操作中,基数法仍普遍被采用,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了资金的使用效益。三是编制项目支出的细化程度不够,专项资金使用范围带有很大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缺少“度”的限定,为一些单位挪用资金、铺张浪费留下了隐患。四是项目支出预算不够严谨细致,存在一定的随意性,使得资金安排和应办的项目脱节,导致在预算执行过程中,追加预算时有发生。影响了预算的严肃性,无法体现预算的计划控制作用。

2.内部制约机制不健全。一个单位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备与否。有的单位在资金使用中,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界定不清,不专款专用,用项目支出弥补基本支出经费不足,用于维持日常公用支出;专项资金使用过程中,重拨款轻管理,重预算轻实绩;支出审批和报销程序不规范,控制不严,超支浪费现象严重;各类资产缺乏有效的管理监督等。这些管理中的漏洞不仅给腐败有可乘之机,而且严重影响了财政资金的安全、有效使用。

3.会计核算、财务管理监督急需完善。目前大部分行政单位财务实行会计集中核算。会计集中核算在规范会计核算行为,防止单位乱收乱支,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随着财政支出改革的深化,财政预算管理和各行政单位财务活动也发生了重大变革,会计集中核算不完善地方日益凸现。重点表现在管理模式上的缺陷:一是单位会计责任主体观念淡化,部门财务管理职能减弱;二是集中核算后,核算中心一人管多个单位的账,难以对统管单位实施全过程的会计监督,造成了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分离;三是一些单位专项资金使用混淆不清,专项经费核算失真,使会计核算数据与部门预算编报口径不一致,导致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可用性降低,也给项目的绩效考核带来一定的难度。

4.对国有资产重使用轻管理、管理意识淡薄,导致家底不清,资产闲置流失严重。由于行政单位资产以国家财政投入为主,单位无需付出代价,因此一些单位一方面不断申请新建或购置资产,追求高标准高品质,使资产提前更新、低效使用;另一方面,对已购入的资产管理不严,长期不清查盘点,处置随意,账外资产流失现象时有发生,导致账实不符。

三、强化内部控制,提高财务管理水平,降低行政成本

行政单位行政成本运作中存在的缺陷造成了财政支出不合理,加重了财政负担,因此加强财务管理,努力降低行政成本,越来越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本人认为,降低行政成本应从单位自身内部管理改革作为重要切入点,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机制,找出“关键控制点”,以利于实现管理目标。主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单位对内部控制重要性的认识。单位负责人在单位内部控制体系中居主导地位。按照《会计法》和《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的规定,单位负责人作为单位财务与会计工作的第一责任主体,对本单位内部控制的合理性、有效性应负主要责任。因此,要进一步强化对行政单位在内部控制方面的宣传培训,提高单位对内部控制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机制。

2.以预算为前提,强化部门预算约束力。预算化管理是现代财务管理的客观要求,实行以预算为前提的管理模式,关键是建立一套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预算管理体制。具体包括:严格界定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运用绩效预算来优化基本支出预算和项目支出预算;细化预算编制,完善预算支出标准,提高预算编制水平;建立专项支出项目库,做到专款使用,专项核算,防止随意调整追加预算以及超预算、扩大预算范围等行为的发生,从源头上为预算执行提供有效保证。

3.加强财务制度建设,建立有效的支出约束机制。行政单位要做到合理分配使用资金,最大限度地提高各项资金的使用效益,就必需建章立制,做到有章可循,有章必循。而建章立制关键是要理解经费开支标准、开支对象的内涵和外延,使内控制度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合理运行。所谓费用开支标准,是国家对行政事业单位进行工作、开展业务活动过程中,所制定的主要费用开支方面的统一规定,是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开展财务工作所必需的重要依据。它分政策性标准、统一性标准和指令性标准。行政单位必须掌握好政策,将费用开支标准运用得合理,执行得认真,才能兼顾好国家、单位、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具体操作中可建立分项管理制度:一是综合性的管理制度,如经费支出审批制度、经费开支报销程序、根据各部门职责加强经费预算、执行管理制度等;二是单项的管理制度,如办公费、电话费、邮资费、资产使用等管理制度;三是相关性的管理制度,如公务接待制度、车辆管理制度等。在确保制度科学、合理,符合实际的基础上,应落实部门责任制。只有严格按制度办事,才能堵塞漏洞,防止经费支出中的“跑、冒、漏”。

4.改进和完善会计核算,提高会计信息的及时准确性,适应公共财政改革和管理的需要。一是财政部门要按照公共财政管理的要求,建立规范统一的预算会计体系,为各单位加强管理提供有利的基础条件。二是加强对行政单位《会计法》的宣传学习,强化部门财务管理职能。三是进一步理顺核算会计与报账会计的责任关系,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培训,使其不仅懂得会计核算,更要懂得财务管理知识,善于理财。四是转变会计核算职能,强化会计监督。要从核算型会计向管理型会计转化,对经费支出内容及时进行分析,实地实时监督,杜绝不规范行为发生,有效发挥财务监管作用。五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确保会计数据的真实性、全面性及可利用性。使单位全面了解经费运作的真实情况,及时掌握实施内部控制所需信息,实行即时控制,提高内部控制效果。

内部调节范文篇5

关键词:内部控制;内部控制环境;人力资源政策

1人力资源政策及其内容

人力资源是指能够作为生产性要素投入到企业运作与社会经济活动中,并创造财富的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综合。人力资源是所有资源中最宝贵的资源,是一个企业生存、发展的原动力,是企业保持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影响因素。而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效率如何与人力资源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人力资源政策是包括人员选聘录用政策、培训与开发制度、员工激励制度、评估考核制度、奖金福利制度、劳动关系政策在内的政策和制度群。科学的人力资源政策能够保证企业所有成员具有一定水平的胜任能力和职业道德素养,是内部控制有效的关键因素之一。

2人力资源政策对内部控制环境的影响

2.1员工的聘任、辞退和培训对内部控制环境的影响

2.1.1员工的聘用对内部控制环境的影响

单位在招聘新员工方面,既要考虑学历、经验及过去的成就,还要考虑其操守和道德修养。不仅需要进行笔试,还要进行深度的面谈,甚至还把单位的历史、文化和经营风格等项目,向应征者作深入介绍,以暗示对新员工的期望和嘱托。在招聘管理人才时,会考察其是否具有前沿的、创新的管理思想和理念;能否将这种创新带入企业,使企业产生新气象等。招聘董事会与审计委员会(或监事会)成员时,会考察其是否具有独立的人格品性。招聘会计、出纳等易发生舞弊的岗位人员时,考查其职业道德素养高低等。合理有效的招聘方式,能够保证企业招聘到具有较高职业道德素质和足够胜任能力的人员。大胆的选拔人才并给予足够的资源,使其能够完成所分配的任务,这是建立控制环境的基础。如果企业的执行人不诚实或不能胜任工作,再好的控制程序也会失去作用,甚至会导致企业目标无法实施。

2.1.2员工的辞退与辞职对内部控制环境的影响

企业中因人设岗现象的存在造成了组织结构的臃肿,那么辞退不具备胜任能力以及闲置冗余岗位的员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优化精简组织结构。保证企业信息的顺利流通,使内部控制的执行渠道得以改善。

2.1.3员工的培训对内部控制环境的影响

培训是保证和提高员工职业素质和专业胜任能力的重要方式。对新员工训练的目的,是为了向员工说明单位对员工的要求,以及员工应达到的目标和应遵循的行为标准,即告诉新员工未来将扮演的角色及责任。对管理层员工的后续培训可以更新其现有管理思想、理念,从而更新其管理方式。对基层员工的培训,可以提高其技术技能、处理问题能力等,以保证其能够胜任相应的工作岗位。对全体员工在企业价值观方面的培训,能够使企业文化渗透到每个人的思想当中,使每个人在企业价值观上都有一种认同感。通过培训能够使员工了解应遵循的工作职责、行为要求及业务流程,帮他们熟悉应该掌握的岗位技能、工作内容和工作标准,使其更好地履行职责。后续教育能帮助提升员工适应发展中的环境的能力。这样能够提高员工对内部控制措施执行的自觉性,也就有助于推行企业的计划,达成企业的目标。如果员工的业务胜任能力和道德素养低下,其理解和执行内部控制措施的能力就差,就会影响到内部控制措施的效果。

2.2员工的薪酬、考核、晋升与奖惩对内部控制环境的影响

绩效考核结果是企业员工积极工作成果的一个体现,科学有效的考绩机制,可以使员工的工作成果被充分认可。在员工绩效的基础上,根据绩效结果有区分的确定其薪酬并对其进行适当的激励,则员工的积极性、满意度就会得到提高,其对企业的忠诚度和归属感也会增强。反之,如果员工看不到自己对企业的贡献,又得不到应有的优待,找不到对于企业的归属感,人才自然流失频繁。另外,对违反预期行为者进行惩戒,并且将不予姑息的信息传达到全体员工,可以从反面加强对所有员工的内部控制教育和道德培养。

2.3关键岗位员工的轮岗制衡对内部控制环境的影响

从企业内部控制角度看,企业内部各岗位中尤以内部审计部门最为关键。内部审计是设在企业内部的监督部门,行使独立的监督责任。要使内部审计人员始终保持独立性,除了适时的培训和严格的制度规定外,实行定期的岗位轮换是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内部审计也是内部控制环境的组成要素之一,关键岗位员工轮岗制度是保证内部审计独立性的有效方法。

2.4对掌握重要商业秘密的员工离岗的限制性规定对内部控制环境的影响

商业秘密是企业投入了一定的时间、资金和精力而得来的,对企业具有实际的或潜在的经济价值和竞争优势。该商业秘密被他人不正当地披露或使用,就会给企业的合法权益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害,甚至可以导致企业经济效益的直线下降而最终破产。为保证商业秘密不被侵犯,从内部控制的角度而言,就需要在人力资源政策上加以规制。对掌握重要商业秘密的高级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和其他负有保守商业秘密的人员,一方面要求其在本单位任职期间履行对企业的忠诚义务,保守企业的商业秘密,不得在与本单位竞争的企业兼职或任职;另一方面,应当依法约定掌握重要商业秘密的员工在离职后的特定时间和特定地点内不得从事与原从事业务相同或相近的业务,或创建与原单位竞争的企业。对掌握商业秘密的员工离岗的限制性规定本身就属于企业内部控制的一个方面,而且其与内部控制环境要素中的权责分配相联系。

3建立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政策,优化内部控制环境

一个系统、科学的人力资源政策能够促生一个高效的内部控制环境,无效的人力资源政策则可能导致内部控制环境的其他组成要素失效,使内部控制无效。要建立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政策需要从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主要环节入手。

首先,把好选人关。企业应有完善的招聘与选拔方针及操作性程序。应当制订详细的人力资源需求计划,并定期在组织内部进行岗位职位分析,确保各岗位都能配备有足够胜任能力的人员。选拔和聘用员工要严格全面考核其德、才等综合素质,尤其要重视其道德素质和再学习能力。

其次,做好培训和后续教育。培训的目的是提高员工的素质和技能,使员工能适应问题的变化、新问题出现及问题复杂程度提高等方面的变化。无论采取什么样的训练方式,均要使员工有能力与发展中的环境相适应。

内部调节范文篇6

内部控制基本概念

内部控制是指一个单位为了实现其经营目标,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的正确可靠,确保经营方针的贯彻执行,保证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而在单位内部采取的自我调整、约束、规划、评价和控制的一系列方法、手续与措施的总称。

内部控制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等五个相互联系的要素。控制环境是基础,包括治理结构、组织机构设置与权责分配、企业文化、人力资源政策、内部审计机制、反舞弊机制等;风险评估是重要环节和内容,包括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控制活动是具体方式和载体,包括职责分工控制、授权控制、审核批准控制、预算控制、财产保护控制、会计系统控制、内部报告控制等;信息与沟通是重要条件,包括信息的收集机制及在企业内部和与企业外部有关方面的沟通机制等;监测是重要保证,要进行持续性监督检查,提交检查报告并提出改进措施。

内部控制理论文献综述

吴水澎、邵贤弟、陈汉文等人探讨了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与启示。作者在研究了内部控制理论当时的最新进展,即COSO报告之后,提出该报告对构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综合框架的启发和借鉴意义体现在五个方面,即完善企业的控制环境、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设立良好的控制活动、加强信息流动与沟通、加强企业的内部监督;同时建议有关部门和团体制定企业内部控制准则或指南,为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提供一个框架和参考依据。

陈关亭讨论了企业内部控制的假说,并着重分析了如下几个问题:第一,风险管理与管理的关系。作者认为管理包括机会管理和风险管理两个方面。机会管理主要是增加价值,而风险管理主要防止价值减少。第二,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关系。作者认为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并不是包含关系,而是完全等价的。第三,内部控制与财务报告的关系。作者认为,既然企业可以作假帐,那么就同样可以超越内部控制,内部控制很难防止虚假财务报告。第四,企业层面控制与业务层面控制的关系。认为企业层面控制应贯通业务层面控制。第五,COSO框架与我国内部控制现状。在COSO框架评价下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远未取得预期的效果。

杨雄胜则指出传统的内部控制理论已面临来自研究对象、控制立足点及前提条件三方面的挑战。控制对象已不再是权力制衡、结构稳定的组织,内部控制成为组织全力制衡的机制,应使组织具有学习型特征。必须把基于权力控制的内部控制转变为基于信息观的内部控制。

潘琰与郑仙萍则注重对内部控制理论构建的基本假设进行了探讨。他们在界定内部控制基本假设的内涵和厘清内部控制基本假设的特征之后,提出内部控制的四个基本假设:控制实体假设、可控性假设、复杂人性假设和不串通假设。

谢志华则探讨了内部控制的本质和结构。作者指出企业组织关系包括设立关系和运行关系,这两种关系决定了企业内部控制的本质和结构。在企业组织关系中,在发起设立时会形成平等的契约关系,以此为基础所形成的企业内部控制的本质是制衡。而在运行时会形成科层的等级关系,以此为基础所形成的企业内部控制的本质是监督。制衡和监督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内部调节范文篇7

关键词:企业;信息失真;风险防范;内部控制

由美国房地产泡沫过度膨胀产生的次贷危机,导致信用衍生产品本金与利率倒置,使金融产品风险在短时期内急剧扩大到一定程度后,使整个价格体系崩盘而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愈演愈烈的金融危机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全球经济的健康发展,从华尔街到全世界,从金融界到实体经济,各国政府都在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危机,那么。从这一次危机中我们能够看到什么?面对外部世界特别是跨国公司的激烈竞争和全球经济发展的变幻莫测,给中国企业的压力越来越大,面I临的挑战越来越严峻。因此,如何提高企业自身竞争力,如何以一种更积极的状态参与到国际竞争的潮流中去,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企业就必须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要求,加强内部控制建设.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才能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中有效规避风险,进而得到发展。

1学习《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体会

基本规范共七章五十条,各章分别是:总则、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和附则。通过学习,新《规范》有以下特点:

1.1科学界定了内部控制的内涵,强调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有利于树立全面、全员、全过程控制的理念。

1.2准确定位了内部控制的目标,要求企业在保证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的基础上,着力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

1.3合理确定了内部控制的原则,要求企业在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全过程中贯彻全面性原则、重要性原则、制衡性原则、适应性原则和成本效益原则。例如,在企业一线“供产销”全过程中融人相互牵引、相互制约的制度,建立以防为主的监控防线。有关人员在从事业务时,必须明确业务处理权限和应承担的责任,对一般业务或直接接触客户的业务,均要经过复核,重要业务均要实行联鉴制度,禁止单个人单独处理业务的全过程。在具体业务处理过程中,要根据重要性原则抓大放小。

1.4统筹构建内部控制的要素.有机融合世界主要经济体加强内部控制的做法经验,构建以内部环境为重要基础、以风险评估为重要环节、以控制活动为重要手段、以信息与沟通为重要条件、以内部监督为重要保证,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五要素内部控制框架。

1.5开创性地建立了以企业为主体、以政府监管为促进、以中介机构审计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内部控制实施机制。要求企业实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制度.并将各责任单位和全体员工实施内部控制的情况纳入绩效考评体系;国务院有关监管部门有权对企业建立并实施内部控制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明确企业可以依法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对本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出具审计报告。

2我国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现状及其影响

2.1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现状

2.1.1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体制不顺。会计岗位设置和人员配置不当,业务交叉过杂,会计人员兼职过多,职责不明。会计的事前审核、事中复核和事后监督流于形式;有相当一部分企业没有建立内部审计机构,已建立内部审计机构的企业也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内部审计工作得不到应有的支持和重视。

2.1.2企业内部控制不完善,执行不得力。目前,相当一部分企业对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不够重视,内部控制制度残缺不全或有关内容不够合理。更多的是有章不循,将企业已订立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印在纸上、挂在墙上”,以应付有关部门的检查、审计,而不管内部控制执行情况如何,遇到具体问题总是多强调灵活性,使内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失去了应有的刚性和严肃性。

2.1.3会计人员素质相对较低,难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近几年来,会计队伍迅速扩大,但对会计人员的思想教育、业务培训没有跟上,有些培训流于形式,根本起不到提高会计人员素质的作用。突出表现在:一些根本不具备从业资格,靠人情关系混进会计队伍的人员,仍然呆在会计岗位上,这些人只凭长官意志办事,法律、准则、制度懂得不多,但却没有不敢造的报表,没有不敢花的钱。还有部分会计人员无视财经纪律,为了个人利益,顺从领导意图办事,甚至为讨好领导,在弄虚作假上帮着出点子,造成会计信息失真,财务报表被歪曲等。

2.1.4内部审计监督机构不健全。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一个企业内部经济活动和管理制度是否合规、合理和有效的独立评价机构,在某种意义上是对其他内部控制的再控制。多年来,我国内部审计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多数企业及上市公司成立了内部审计机构,但仍存在很多问题:不具有进行监控所必需的权力.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个别企业的内部审计监督人员甚至根本不具备最基本的财务会计常识,企业的内部审计流于形式。此外,由于企业内审部门都是在总经理或分管财务副总经理的领导之下,独立性不强,其监督力度也大大受到限制,尤其对高级管理人员的舞弊行为常常是无能为力。从“三九事件”等一系列例子可以看出,内部审计监督的职责缺位,导致未能有效防止违规和错弊的发生,从而造成无端的损失。

2.1.5整体环境不容乐观。在我国,对内部控制要求较多的是上市公司,但从实际情况看,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也不容乐观。据《沪市上市公司2007年内部控制报告分析》显示,沪市共有146家上市公司出具了公司内部控制报告,占沪市披露2007年年度报告上市公司总数的17%,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报告及其审核意见的数量较少。

2.2由于内部控制的缺陷造成的影响

2.2.1会计信息失真。近年来,企业由于会计工作秩序混乱、核算不实而造成的信息失真现象较为严重。如常规性的印单(票)分管制度、重要空白凭证保管使用制度及会计人员分工中的“内部控制”原则等得不到真正的落实;会计凭证的填制缺乏合理有效的原始凭证支持;人为捏造会计事实、篡改会计数据、设置账外账、乱挤乱摊成本、隐瞒或虚报收入和利润;资产不清、债务不实。企业为了调节利润,把应由本期成本负担的支出悬挂在库存材料、在产品、代摊费用等科目;或将用于建造固定资产的支出挤列成本费用;或虚开各种支出项目发票,列入成本支出;或无依据虚提成本悬挂“其他应付款”科目等,根据利润指标随意调节成本。

2.2.2费用支出失控,乱挤乱列成本的现象层出不穷,潜在亏损增加。如某些企业为了搞活经济,允许部门经理开支一定比例的业务费用,但对这部分费用的适用无明确规定,更无约束监督机制,导致部门经理大手大脚,挥霍浪费,使本来微利的企业出现亏损,本来亏损的企业雪上加霜。有的企业由于财产物资内部控制管理薄弱.物资购销制度松弛,存货采购、验收、保管、运输、付款等职责未严格分离,存货的发出未按规定手续办理,也未及时与会计记录相核对,对多年的毁损、报废、短缺、积压、滞销等不作处理,致使巨额潜亏隐藏在库存中,再加上经济往来中审查制度不健全等。造成国有资产大量流失。

2.2.3违法违纪现象时常发生。如有的企业主管财务的领导、业务经办人员、财会人员利用内部控制的漏洞大量收受贿赂、贪污公款,挪用、盗窃资金,或与企业外部不法商人相勾结,利用虚假发票,非法侵占企业资金等。

3加强内部控制建设的途径

3.1加强对内部控制行为主体“人”的控制,把内部控制工作落到实处

企业内部控制失效,经营风险、会计风险产生,行为主体全是人(这里所指的人是指一个企业从领导到有关业务经办人员)。只有上下一致,及时沟通,随时把握相关人员的思想、动机和行为,才能把企业内部工作做好。具体讲.除单位负责人本身应以身作则起表率作用外.还应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3.1.1要及时掌握企业内部会计人员思想行为状况。企业内部业务人员、会计人员违法违纪,必然有其动机,因此。企业领导及部门负责人要定期对重点岗位人员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分析,掌握可能使有关人员犯罪的外因,以便采取措施加以防范和控制。

3.1.2激励与约束并举。在企业中.会计人受是会计行为的主体,居于至关重要的作用。又由于会计人员一般受制于企业领导.追求个人收人最大化的本性,在缺乏激励或监督不力时,就会与其他内部人一起把私人利益放在企业利益之上,侵蚀所有者权益。所以,这种会计内部人从其本性来讲具有两重性,他们价值观的取向决定于企业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激励有余而约束不足时.他们可能会不满足于已得的利益,利用所占有的会计信息等优势来谋取更大的利益;激励不足而约束有余时,他们会一走了之或者动用自己的智力,想方设法弱化约束,“堤内损失堤外补”;只有当激励和约束都有效存在,即存在既能使会计人员获得与其付出的努力和责任相匹配的报酬和授权,又可以从制度和程序上限制会计人员“越轨”行为这样一种机制时,才能使会计内部人趋向循规蹈矩,并发挥会计的监督功能,为企业管理层提供会计控制的正确信息。

3.1.3增强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修养,加大对会计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培训力度。职业道德是对会计人员的最基本要求,会计人员作为会汁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其道德水平的优劣、业务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会计工作的开展和会计信息的质量,会计人员既要有良好的业务素质,也又要有较强的政策观念和职业道德水平。目前,随着会计核算的日益健全,新法规、新准则陆续出台.对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必须保证会计人员有足够的学习时间,会计人员后续教育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同时,由于会计工作身处企业收支第一线.要求会计人员经手现金绝不能有分毫非分之念,需牢记国家利益,坦坦荡荡做人,老老实实办事。

3.2提升企业会计管理水平

如我国内部控制规范征求意见稿中对内部控制的定义所述,它是为了合理保证经营的效率效果、资产的安全完整、法律法规的遵从,甚至是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等多重目的的控制活动,而不仅仅局限于财务部门或财务人员。作为反映企业经济活动的重要载体,会计将不仅仅局限在提供决策信息的作用上,它将伴随着内部控制的推动和实施,逐步渗透、融合到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因此,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将对会计管理水平起到很好的提升作用。例如,要实现信息沟通的目标,就需要提供更加及时、真实的会计信息;要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就需要从内部环境的改善、公司治理结构的健全、信息系统的改进等方面入手。本人认为,还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第一,明确会计应承担的法律责任。职业赋予会计人员更多的责任和义务。会计法律责任应该包括:会计人员的素质文化、职业道德、会计诚信、法制观念。只有具备这些基本条件后会计人员才能成为三种人:经济人、道德人、复合人,才能忠实、公允、中立、完整地承担和履行职责。第二,强化推行会计信息网络化系统。在当前形势下,发挥会计信息系统的作用,推进会计信息系统网络化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由于四级会计核算组织机构要求,下级层层上报,决策层层下达,职能部门林立,横向法人独立,这种情形现在已远远无法适应信息时代瞬息万变的市场实际,只会坐失商机,或造成利益分割、效益低下。如果通过有效的会计系统网络管理,使企业实现信息网络化管理,网络要覆盖企业内部全部的资金流动、关键控制点、重要环节等方面信息。在有效管理的基础上,规避会计报告抵销、调整、合并、汇总所带来的影响,使游离在外的经济实体在统一组织协调过程中真正做到规范经营,自负盈亏。通过会计信息网络系统的信息提供,也将会使经营者管理视野大大拓宽,经营者的需要被满足。同时,通过资源优化配置、优势互相弥补,必将能够产生强大的经济合力和经济效益。

3.3强化内部审计地位,积极探索内部审计外包方式,为内部控制提供自我约束机制

要从地位上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保障其充分独立性,以更好地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目前,内部审计的领导体制主要有以下几种:隶属于董事会;隶属于总经理;隶属于财务负责人;隶属于监事会。理论上讲,内部审计隶属于最高权利机构其独立性最能得到保证.但股东大会是非常设机构,所以,合理的选择是隶属于董事会.受董事会的直接领导,与公司经理层相对独立,涉及到经理层的审计事项直接汇报给董事会。由于董事会是决策机构,对内部审计所反映的问题和提出的建议能及时采取措施。就我国目前情况来说,分析利弊及成本考虑,国内的中小型国有企业因其可以接受严密的监管.加上外包成本较高,不大适用于内部审计外包。而进入海外的国有企业及上市公司其被监管的可能性小,母公司不会频繁地收到其财务报表、证监会更不会到海外对其监控、外部审计间隔时间太长、内部审计独立性相对较弱,基于这些原因的考虑,我们或许可以试点大型国有企业、上市公司及海外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外包。

3.4强化风险防范意识,提高风险防范水平

内部调节范文篇8

【关键词】内部人控制委托产权人力资本

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国有企业实现公司制改造的过程中,内部人控制企业已是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由此导致的“内部人控制”失控问题已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

一、内部人和内部人控制——概念的规范化

(一)、内部人概念的外延

内部人的概念最早体现在关于内部人控制的定义中,内部人控制是指从前的国有企业(SOE)的经理或工人在企业公司化的过程中获得相当大一部分控制权的现象(青木昌彦,1994)。因此这里的内部人主要指的是经理(管理人员或经营者)和工人。但是,这种沿着所有权与经营者相分离或最终控制权和实际控制权相分离的思路是有其局限性的。它不利于正确而全面的理解内部人控制的作用及其效果。随着内部人控制问题在公司治理过程中的日益彰显,以及对内部人控制问题研究的深入,更加宽泛的内部人概念得以提出,内部人是指直接参与企业的战略决策以及具体的生产经营决策的各个行为主体(席酉民,2001)。但是,内部人概念的外延一直没有得到规范的分析确认,本文将从公司的治理的一般架构中定义内部人的外延。如下图,阴影部分即为可能出现的内部人。

到目前为止,几乎所有经历过或正处于转轨经济的国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了这种现象。在俄罗斯和东欧国家,内部人主要是通过股权认购证私有化在法律上获得了企业的控制权。南斯拉夫和波兰在企业控制上唱主角的是工人,俄国的企业则主要由经理人员所控制,而捷克和匈牙利等国的许多企业的控制权则为经理人员和工人合谋而获取。而我国情况与以上国家迥然不同,在国企改革的不同阶段,曾经出现不同内部人主体,内部人呈多元化态势。

(二)、内部人控制问题的多角度分析阐释

青木昌彦(1994)认为,在私有化的场合,多数或相当大量的股权为内部人持有,在企业仍为国有的场合,在企业的重大战略决策中,内部人的利益得到有力的强调。而费方域(1996)则是根据剩余控制权或剩余索取权的标准界定内部控制。他对古典管家理论到哈特的成本理论的分析中,发现内部人控制在转轨经济和发达市场经济中有类似的地方。席酉民(2001)定义的内部人控制是指在企业的运作过程中,内部人的地位和作用占据主导的一种现象。这一定义虽然具有很强的覆盖性,但是仍过于抽象而难以有直观的把握。

内部人控制问题最早是从对转型经济中的公司治理问题中引发出来的,虽然目前对公司治理问题仍没有标准的解释,但是对下面的观点是存在共识的。公司治理结构是一种旨在对公司内部各利益相关者的相互关系和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以实现公司经营目标的制衡机制。公司治理的核心是一种制衡关系,当这种制衡关系偏向于内部人而使这种制衡关系被打破时,内部人控制问题就随之产生了。

另外从企业的利益特征来看,企业在某种程度上是由多个利益主体组成的利益组合,该企业或控制其现金流量的利益主体就总是有可能通过剥夺一个或多个利益主体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而谋取私利,即使在利益总量既定的情况下,也存在人为地改变利益分配结构的潜在可能。当这种人为地控制来自于内部人时,内部人控制问题将不可避免。

二、内部人控制的产生机理

(一)、基于委托理论的根本因素分析

现代企业的基本特征是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国有企业在向现代企业制度的转轨过程中,出现了资产的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特定的委托—关系。在这一前提下,由于存在所有者和经营者目标不一致、信息不对称、责任不对等,导致“内部人控制”问题产生。产生于西方经济社会的委托理论实际上揭示了内部人控制之所以成为一种内生现象的本质原因,也说明了不管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内部人控制都会成为一个相当普遍的因素而存在。

委托

国有企业特有的委托链

1、所有者与经营者目标不一致。所有者即国家的目标是单一的,即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而经营者的目标是多元的,既追求收入,也追求在职消费、经理王国的权利等,因此,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利益并不一致。当两者利益不一致时,经营者就有可能会放弃所有者的利益转而追求自己的利益。从多层委托广西中的权力中心——国家而言,它的目标是双重的:一是努力降低界定、谈判和实施作为经济交换基础的合约所引起的交易成本,实现社会总产值的最大化;而是通过形成产权结构的竞争与合作的基本规则使执政者的垄断租金最大化。而与初始委托人和国家不同的是,对具体行使国有产权的自然人——政府官员而言,他们的效用函数可能包含了新税、津贴、声望、权力、庇护、机构的产出、边各级管理机构的便利性等(杨瑞龙,1997)。由于政府官员使国有公司的直接控制者,因而他们的长菜单般的效用函数必将影响国有公司的治理和运作。

2、所有者与经营者信息不对称。国家作为所有者是“外部人”,由于不参与实际经营,除非付出高昂的成本,否则,无法获得企业经营过程的真实信息。而经营者拥有关于企业经营过程中收入和费用的全部信息。这种信息不对称,也使得经营者有可能会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采取机会主义行为损害所有者的权益。由于企业经营的不确定性决定了经理人员的工作性质,从而赋予经理人随即处置权,以及权力主体与经理人员相互之间不利于强者的依赖关系,是作为者的经理人取代作为权力主体的所有者成为企业经营实践中的权力主宰。

3、所有者和经营者对企业经营结果所承担的责任也是不对等的。中央政府对于国有企业的管理一般是通过中间人(主要是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和各级主管部门)来进行的。中间人相对于上一级来说是人,相对于下一级或企业来说又是委托人,这样就形成了一条委托-链。但是,在这个委托链中,各个主体的权利和义务都不对称。首先中央政府代表全国人民享有绝大部分的剩余索取权,但它却并不直接承担监控国有企业的任务。中间人则相反,他们享有的剩余索取权远远不能和其拥有的决策权相匹配。由于现存的制度未能对中间人构成强有力的约束,所以中间人会千方百计地为地区和部门利益瓜分企业的剩余,同时还涌现出了大量的“政治创租”和“抽租”现象(McChesney,1988)。而对于企业内部人来说,他们享受的是近乎固定的报酬,企业剩余的多寡和他们自身利益关系甚微,这种激励机制显然不能调动其经营积极性。但他们认为可以把企业的利益转化为更多的自身利益时,内部人便会利用自己手中的决策权和信息优势,再辅以对政府官员寻租,不遗余力地谋求对企业的控制。

(二)、基于产权理论的制度因素分析

1、国有企业的初始委托人是全体人民,但实际上全体人民作为一个整体无具体行为能力,特别是企业的剩余索取权与初始委托人不相干,以致他们缺乏监督的动力。这就是国有产权“人人都有、人人都没有”的现象。结果,谁也不愿意用自己富裕的时间、额外的精力为国有资产操心,谁也没有动力对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负责和监督,从而造成大量的国有资产流失。

2、在传统的经济体制下,尽管国家作为全体人民的代表行使国有产权,但国家也是不明确的概念,最终又要依赖各级政府,结果是地方和部门都有权管企业,但不同的部门(财政、国有资产管理、企业主管和综合经济管理部门)都是从不同的角度管企业,其结果造成了国有企业事实上的“产权主体缺位”。虽然说话管事的人不少,但真正承担责任的人没有。就是说,到底谁最终代表国家并对国有产权负责仍不清楚。

3、政府代表国家管理国有企业,由于政府本身也无具体行为能力,只能由官员代表政府管理国有企业。官员以政府的名义按照法律授予的权力管理与控制国有企业,可国有资产并非为这些人所有,而且为人民利益工作只是官员价值取向的一部分,除此以外,官员还有这样或那样的欲望。这样,他们就会利用某种消费的增加补偿另一种消费的降低,官员效用函数中金钱与权力的转换就产生了大家都知道的“廉价投票权”现象。从理论上说,只要得到的收益大于预期的损失,就有可能诱使官员损害国家(人民)的利益。

4、独特的企业权力结构。国有企业的权力结构比较特殊,表现在行政干预下的内部人控制。政府对企业的人事任免拥有绝对的权威,其它投资机构拥有的权力十分有限。但是,政府对经理人员的任免、奖惩标准不仅仅是企业经济绩效,还包含政治和其它因素,这必然使得经理人员的行为目标函数偏离企业财富最大化的目标。前面提到过,政府由于自身的局限性,没有能力监管好众多的国有企业,因此经理人员的行为偏差很难得到及时、有效地校正。随着企业内部决策权的不断增加,内部人对企业的控制能力越来越强。

(三)、基于人力资本理论的人为因素分析

根据现代企业理论,企业是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一个特殊合约。经营者的人力资本与所有者的货币资本本质上处于同等地位。长期以来,非人力资本所有者拥有历来应有的剩余索取权,人力资本所有者却未被明确赋予这一权利,也即人力资本没有得到相应的收益。从这个意义上说,内部人控制问题实际上是人力资本贡献的一种“回报机制”。我国公司国有股独大、产权主体缺位的历史背景更是为这种回报机制提供了实现的环境。

我国国有企业在向股份制改造过程中,虽然初步改变了原有单一的所有格局但国有股权仍然占很大的比重,其他所有者所占的比重大低,且比较分散。据统计,深沪交易所1104家上市公司中,第一大股东平均持股比例高达45%,而第二大股东平均持股仅有8%。很多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在80-90%以上。即使是国有企业中的上市股份公司,国有股、法人股不流通,股票流动性差,削弱了“用脚投票”对经营者实施“退出”威胁的能力(2000年底我国上市公司非流通股占到总股本的63%)。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资本市场发育程度仍处于低级阶段,难以形成对职业经理人的有效约束。同时也尚未形成完善的经理人市场,国有公司不能象民营公司那样采用各种激励政策对经理进行奖励,使经理人的剩余控制权与其剩余索取权匹配。经理人作为人力资本价值的所有者。其人力资本收益率和增值率还不完全取决于公司资产的营运状况。因而也难以形成对经理个人实行自我约束机制。

(四)、基于外部经营环境理论的外因分析

1、外部市场机制不完善。公司制作为一种有效的现代企业制度,是以充分竞争的市场作为运行基础的。市场评判是监督和约束经营者行为的主要依据,市场机制则为这种监督和约束的实现创造了前提条件。在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中,企业之间的竞争会形成一种平均利润或平均成平,与这种平均利润或平均成本进行比较,即可以使企业经营状况的信息得到充分反映。所有者只要通过企业的利润率就足以对企业的经营绩效进行评价和监督。在这个前提下,进一步形成资本市场和经理人员市场。这两个市场的作用是,依据企业的经营绩效对经营者进行奖惩,因而使所有者与经营者的激励变成相容的。对照我国的国有企业,传统体制下由于没有市场和竞争,国家作为所有者不可能通过利润率获得关于企业经营好坏的充分信息。为了防止经营者利用信息不对称而侵权,相应的治理结构就是剥夺企业一切经营自主权,由国家直接掌握企业经营的全过程。改革后国有企业有了一定的自主权和独立的经济利益,但由于仍然承担一系列传统发展战略和体制遗留下来的政策性和社会性负担,缺乏与其他类型的企业公平竞争的条件。

2、国有企业的非经济义务过多。国企承担一系列政策性、社会性负担,缺乏与其他类型的企业公平竞争的条件下,即使企业的产权关系是清晰的,国有产权有人负责和监督,国家作为所有者恐怕也是很难对经营者进行有效考核和监督的。而且,由于代表国家充当国有产权主体的政府及其官员本身也需要考核和监督,在国企经营绩效难以考核和评价的情况下,他们不但缺乏足够的动力(压力)对企业经营者进行有效考核和监督,反而很可能会与企业经营者妥协甚至合谋损害国家(人民)的利益。

3、预算约束软化。预算软约束是导致国有企业效率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亚诺什科尔奈)。但预算约束软化时,企业的经理、雇员和其他人往往将资源运用于钻预算约束的空子,而不是用来去提高公司的经营效益。例如,当对债权人的保护很薄弱时,公司只要简单的陶废银行债务就能获得利益,而这时银行债务也就成了为一种事实上的隐性政府补贴,因为应行的损失早晚要从政府预算得到补偿。当一些企业发现在股票市场上剥夺小股东比废逃银行债务更容易时,企业上市就会起到软化而不是硬化预算约束的作用。

(五)、基于内部人控制财务理论的外显因素分析

从对西方分权化企业制度演进与财会制度和审计制度演进的历史轨迹考察发现,现代公司制度(特别是股份公司)作为典型的分权化企业组织形式是与现代财会制度、审计制度相伴而生、互相促进而发展起来的。

我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尽管在逐步地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和企业改革需要的财会制度,但是,一方面,财务制度的改革严重滞后于经济改革实践的需要,另一方面对于已建立起来的财务制度执行不力。财务制度不健全尤其是执行不力,使得财务活动未能对企业经理人员真正起到应有的监督约束作用。财务软约束,使得经理人员可以任意地操纵企业账目。在这种财务制度下,必然产生“内部人控制”失控现象。

我国企业财务能够被操纵主要是由于财务活动本身缺乏独立性和规范性造成的。财会人员受制于经理人员,势必形成经理人员操纵控制财务以致扰乱财务秩序的现象。因而,在公司制度发达的国家,由注册会计师职业团体规范成员的会计活动,并为会计成员的合法权益提供保障,形成了对各企业经理人员的抗衡机制。独立的财务活动、公正不受干扰的审计活动是分权化企业财务活动有序进行的必要条件。企业经理人员干预财务或与财务人员合谋做假账,必定造成所有者权益的损失。例如近期的美国安然、安迪生、惠普、微软这些世界知名大公司均由于财务操纵,官司缠身。国内沸沸扬扬的郑百文、银广厦也莫不如此。

【参考文献】

1.青木昌彦、钱颖一等。《转轨经济中的公司治理结构——内部人控制和银行的作用》[M],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

2.何浚,《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1998(5)

3.费方域.《控制内部人控制》[J].《经济研究》,1996,(6):31-39.

4.鲁桐、王巍,《公司治理改革:中国与世界》[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9

5.吴淑琨、席酉民,《公司治理与中国企业改革》[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5

内部调节范文篇9

1引言

自力式调节阀是一个新的自力式调节阀种类。相对于手动调节阀,它的优点是能够自动调节;相对于电动调节阀,它的优点是不需要外部动力。应用实践证明,在闭式水循环系统(如热水供暖系统、空调冷冻水系统)中,正确使用这种阀门,可以很方便地实现系统的流量分配;可以实现系统的动态平衡;可以大大简化系统的调试工作;可以稳定泵的工作状态等。因此,自力式调节阀在供热空调工程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由于这种阀门在我国出现时间不长,所以对其适用条件还研究不够,本文试作一些分析,算作参加对这个问题的讨论。

按照自力式调节阀的控制参量可以分为四类:①控制网路中某个部分的流量;②控制网路中某个部分的压差;③控制热交换装置的出水温度;④控制供暖或空调房间的温度。本文以前两种自力式调节阀为讨论对象。

2验自力式调节阀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2.1自力式流量控制阀

自力式流量控制阀的作用是在阀的进出口压差变化的情况下,维持通过阀门的流量恒定,从而维持与之串联的被控对象(如一个环路、一个用户、一台设备等,下同)的流量恒定。自力式流量控制阀的名称较多,如自力式流量平衡阀、定流量阀、自平衡阀、动态流量简称阀等。各种类型的自力式流量控制阀,结构各有相异,但工作原理相似。这里以ZL47型自力式流量控制阀为例,介绍其结构和工作原理。

图1ZL47自力式流量控制结构示意图阀

ZL47型自力式流量控制阀从结构上说,是一个双阀组合,即由一个手动调节阀组和自动平衡阀组组成,如图1所示。手动调节阀组的作用于设定流量,自动平衡阀的作用是维持流量恒定。

对于手动调节阀组来说,流量,式中KV为手动调节阀阀口的流量系数,P2-P3为手动调节阀阀口两侧的压差。KV的大小取决于开度,开度固定,KV即为常数,那么只要不变,则流量G不变。而P2-P3的恒定是由自动平衡阀组控制的。比如进出口压差P1-P3增大,则通过感压膜和弹簧的作用使自动平衡阀组关小,使P1-P2增大,从而维持P2-P3的恒定;反之P1-P3减小,则自动平衡阀组开大,使P1-P2减小,维持P2-P3的恒定。

手动调节阀组的每一个开度对应一个流量,开度和流量的关系由试验台试验标定,并配有开度的显示和锁定装置。

2.2自力式压差控制阀

自力式压差控制阀的作用是维持施加在被控对象上的压差恒定。这里介绍ZY47型自力式压差控制阀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ZY47型自力式压差控制阀按照安装在供水管还是回水管上,分为供水式结构和回水式结构,二者不可互换使用。这种阀门由阀体、双节流阀座、阀瓣、感压膜、弹簧及压差调整装置组成。图2a为回水式结构示意图,图2b为其安装位置示意图。

(a)

(b)

图2ZY47型自力式压差控制阀回水式结构及安装示意图

当网路的供回水压差P1-P3增大,则感压膜带动阀瓣下移,使得P2-P3增大,从而维持P1-P2(施加于被控环路的压差)恒定;反之,P1-P3减小,则阀瓣上移,P2-P3减小,使P1-P2不变。

若P1-P3不变,而图2b所示的环路内部阻力发生变化,比如某一支路判断,则环路的总阻力增大,在这个瞬间P2减小,

P1-P2增大;但随之感压膜的受力平衡被打破,阀瓣下移,压差控制阀的阻力增大,而使P2又回升到原来的大小,即P1-P2不

变。可见,无论是网路压力出现波动,还是被控对象内部阻力发生变化,自力式压差控制阀均可维持施加于被控对象的压差恒定。

3系统的运行调节方式与自力式调节阀的选择

(1)当系统的运行调节采用热源主动进行的集中量调节(比如随室外温度的变化而改变流量)时,不能采用自力式调节阀。因为这种调节是通过改变水量实现的,因而调节时改变了系统的水力工况,所以若采用自力式调节阀,势必造成有的阀能正常工作,但被控对象流量过大(超过此时的热负荷所对应的流量),有的阀全开仍达不到流量要求,有的阀因两端压差达不到启动压差而不能正常工作,即再现流量分配的混乱。显然,由于自力式调节阀的存在而造成了系统集中调节的不能实现。

这里若采用手动调节阀(比如平衡阀),则系统总流量增减时,各支路、各用户的流量可以同比例增减,即系统的集中调节可以传达至每一个末端装置。

(2)当系统的运行调节为抽调节时,可以采用自力式流量控制代和自力式压差控制阀,因为这种调节方式只改变供水温度,而与系统的水力工况无关,即在不改变系统的水力工况的情况下,把调节传达到每个用户和设备,采用自力式流量控制阀,可以吸收网路的压力波动,维持被控负荷载的流量恒定。采用自力式压差控制阀可以吸收网路的压力波动,以及克服内扰(被控环路内部的阻力变化),以维持施加于被控环路上的压差恒定。

(3)当系统采用分阶段改变流量的质调节时,虽然每个阶段流量不变,但若采用自力式调节阀,每个流量阶段要对控制流量或控制压差进行设定,给运行管理带来很大不便,所以不宜采用。

4点被控对象的内部调节与自力式调节阀的选择

4.1有内部调节

如图3所示,在一个环路入口处装设自力式流量控制阀,则环路流量恒定,那么环路中的一个支路进行流量调节,其调节量必然全部转移到其他支路上去。比如支路2关闭,则支路1和支路3的流量增大,两支路的流量增量即原支路2的流量。显然,装设自力式流量控制阀使各支路间出现较大的调节干扰;环路的水力稳定性很差。

图3自力式压差控制阀与电动二通阀的配合使用

而若如图2b所示,在环路入口处装设自力式压差控制阀,由于可以保持环路的压差(即P1-P2)恒定,将大大减弱各支路间的调节干扰。如果环路中干管的阻力相对于支路的阻力可以略不计,则可把干管视为静压箱,各支路的调节互不干扰,即一个支路的流量调节对另外支路的流量不产生影响。实际上,由于干管阻力的存在,例得各支路间的调节干扰不可避免,比如一个支路关小,其它支路的流量均将程度不同的有所增加。但在设计合理的情况下一步,这种干扰是微弱的。系统设计时对于被控环路的干管采用相对较大的管径,且在干管上不再装设其它阀门尽可能减小干管的阻力,可以使各支路间的调节干所降到最低程度,使环路具有较好的水力稳定性。

对于分户热计量的供暖系统,强调用热调节的自主性,而又必须从设计上考虑尽可能减轻各用户是的调节干扰,所以家采用自力式压差控制阀。

4.2无内部调节

在被控制对象无内部调节时,因为内部阻力不变,所以压差恒定必然流量恒定,因而装设自力式压差控制阀和装设自力式流量控制阀,具有同样的效果,都可以起到吸收网路的压力波动,保持被控对象流量恒定的作用。这种情况下,二者可以互

换。

对于采用集中质调节的供暖系统,一个支路上连接多个用户,无疑在支路入口处可以装设自力式压差控制阀。但如果各用户的调节是不经常的、无规律的以及相对于支路的总流量来说调节所产生的影响是轻微的,则也可以把支路的流量视为恒定,采用自力式流量控制阀。

对于二者均可采用的场合,推荐采用为自力式流量控制阀,因为流量控制阀可以直接设定和显示流量,且无需连接导压

管。

5自力式压差控制阀与电动二通调节阀的配合使用

电动二通调节阀的选型应遵循两个原则:①系统为设计工况时,阀门全开的流量稍大于设计流量(有的文献[1]认为应在开度90%时为设计流量);②阀权度足够大,文献(1)认为不能小于0.3,文献(2)认为不能小于0.5。对于第①个条件往往难以满足,因为同一种电动阀相邻两种口径的流通能力(即全开时的流量系数)大约相关60%,所以往往找不到流通能力恰好符合要求的口径,而只好选偏大的口径。那么对于口径偏大的电动阀,一是可能造成较多的时间阀在较小开度甚至接近于关闭的状态下工作,使阀的控制不稳定和不精确;二是全开状态不可避免(比如系统启动时,以及大的扰动出现时),而全开将使被控环路出现过流,同时使其他环路流量不足。

对于这种情况,一个简单的解决办法是与电动阀串联一个平衡阀,消耗一部分压差,从而使电动阀在接近全开时流量为设计流量。但这样处理又可能使阀权度过小,即不符合第②个要求。如图4a所示,负载(可以是一个环路,一个用户,一台设备等)入口压差为80Kpa,设计流量为8.5T/h,设计工况下负荷的阻力损失为40Kpa。则所选电动阀在设计工况下的压降应为40Kpa,流通能力应为

图4自力式压差控制阀与电动二通阀的配合使用

根据文献[1]中给出的ZAP型电动阀的参数表,ZAP-32B的流通能力为12,ZAP-40B的流通能力为20,所以只能选ZAP-40B,流量特性按线性考虑,则设计流量对应的开度只有68%。如图4b所示,串联一个平衡阀,使二通电动阀在全开时达到设计流量(为了分析和计算的方便,这里姑且以全开时达到设计流量考虑),则由可算得,此时电动阀门压降为ΔP=18Kpa,平衡阀的压降为80-40-18=28Kpa,电动阀的阀权度为显然阀权度太小。阀权度过小将导致阀工作时的压差变动范围较大,阀的工作特性严重偏离理论特性,使控制的精确度变差。此时可如图4c所示,与电动阀串联装设一个自力式压差控制阀(此图是ZY47型压差控制阀供水式结构的连接方法)。压差控制阀既可以代替平衡阀的作用,使电动阀在接近全开时达到设计流量,又可以保证电动阀上的压恒定,即阀权度接近于1,阀的工作特性与理论特性基本吻合,使电动阀工作稳定,控制精确。本例中仍按电动阀全开达到设计流量考虑,电动阀的设定压差应为18Kpa。压差控制阀可以保证电动阀始终在这个压差下工作,剩余压差、网络的压力波动及负载的压和变化,均由压差控制阀吸收。

6平衡阀与自力式调节阀的配合使用

一般而言,装设了自力式调节阀的地方,不需再装设手动平衡阀,但在如下两种情况可以考虑二者串联装设,配合使用。(1)每一种自力式调节阀都有其可以正常工作的压差范围,超出这个范围,就不能很好发挥应有的功能,甚至不能工作所以当作用于自力式调节阀的压差过大时,可串联一个平衡阀,吸收一部分压差,以保障自力式调节阀的正常工作。

(2)手动平衡阀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可以进行流量的测定(实际上是测压差结合阀的特性算流量),所以手动平衡阀可以说是一个"诊断"工具。因而对流量的精确程度要求较高的系统,为了监测被控对象的流量,监测自力式调节阀的工作是否正常,从而做出相应的调整,可以与自力式调节阀串联一个平衡阀。并且,平衡阀的判断和泄水功能也是自力式调节阀所不具有的。

7结论

(1)对于质调节系统可根据恒定流量和恒定压差的需要,选用自力式流量控制阀和自力式压差控制阀。

(2)对于热源处主动进行集中量调节的系统,因运行调节时改变了系统的水力式工况,所以不能采用自力式调节阀。这时,若采用手动平衡阀,系统总流量变化时,各支路、各用户、各末端装置的流量同比例变化,即系统的集中调节可以传达至每一个末端装置。

(3)当被控对象有内部调节时,装设自力式流量控制阀,将使被控对象内部的各支路间出现较大的调节干扰。而装设自力式压差控制阀,既可吸收网路的压力波动、又可以使被控对象内部各支路音质调节干扰大大减弱。因而被控对象有内部调节时,可装设自力式压差控制阀,不可装设自力式流量控制阀。对于分户热计量的持调节供暖系统,在一个向多户供暖的支路入口处,宜装设自力式压差控制阀。

(4)被控对象无内部调节时,装设自力式流量控制阀和自力式压差控制阀,具有相同的效果,二者可以互换。当二者均可采用时,推荐采用自力式流量控制阀。

(5)自力式压差控制阀可与电动阀配合使用,以维持电动阀上的压差恒定,从而使电动阀工作稳定,控制精确。

(6)有时平衡阀与自力式调节阀可串联装设,配合使用。

参考文献

内部调节范文篇10

关键词:税务管理;企业运营;重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趋向逐步创新,企业资源开发趋向也正向着最优化层面转变,尤其是企业金融管理中的税务管理,更是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由此,为了充分把握企业经营资源规划要点,就必须对其实际要点进行归纳。

一、税务管理

税务管理,是指企管理者为了实现经营利益最大化,企业结合我国经济调控管理的相关理论,做好企业经营收益结构调控的方法。一般来说,企业税务管理包括国家税收管理法规、政策的分析与应用,也包括企业结合自身业务,开展缴税业务体系的规范化管理两部分。企业通过税务管理调节,能够避免企业经营期间,由于缴税结构规划不合理出现的资金规划漏洞,对企业整体或者内部员工利益产生影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程度逐步加深,企业税务管理工作的实践作用越来越突出,它不仅成为企业金融资本管理的重要分支,也与企业降低经营风险,协调效益与资本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

二、税务管理在企业运用中的重要性

(一)税务管理是企业经济管理体系的分支

现代企业经营,主要分为资金统筹管理、生产经营、投资调控、以及利润整合四大部分,税务管理,作为企业合法经营利益收益调节的主要参照标准,与企业经济管理的各个部分都有着密切联系。

(1)企业资金统筹管理环节的税务管理,主要是通过分析企业资金统筹渠道、方式,对是否合法、是否会给企业经营带来较大的负担进行探究。若企业通过商业银行贷款获得经营资金,则除了要缴纳经营增值税外,还应缴纳一定的信贷资金报酬;若企业是通过合伙人进行资金统筹,则要缴纳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企业为了降低经营资本,可依据实际情况进行资金统筹管理与调节。

(2)生产经营环节的税务管理,是指企业采取个体经营,或者企业联合经营,抑或是跨国联合等经营方式,均需按照不同标准进行税务管理。此时,企业管理者,就会按照企业状态,确定一种相应的税务统筹管理。

(3)投资调控环节的税务管理,主要是从企业经营期间的扩大生产方式层面,探究企业经营中可能增加的税收缴纳因素。如,企业为了拓展经营规模,利用国家提出的“中小企业经营优惠政策”开发市场。此时,企业就需通过税务管理,分析企业经营中政策应用需缴纳的税收比重,进而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应用策略。

(4)利润整合环节税务管理,是企业经营期间,最基础的税务管理环节。该部分的税务管理,一部分是结合企业经营总体收益情况,做好企业经营增值税缴纳比重的就算,确保企业经营过程中,不出现偷税、漏税等违法情况的出现。如,企业内部税务管理与国家税务管理部门定期进行税务缴纳情况核对等。另一部分,是指税务管理需按照企业内部经济管理体系,建立起企业经营资金结构分配模式,确保企业资源实现可靠、协调的调节与分配,科学调控企业经营资本。

(二)税务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体系调节的标准

企业税务管理,与企业内部建立良好的资本调控体系之间有着密切关联,如,企业税务管理与企业员工个人薪酬缴纳规范管理相互承接,是企业内部资源分配的依据。从这一层面来说,企业税务管理,也在企业财务管理体系调节中发挥着杠杆的作用。

(1)财务管理因素调节的保障。企业税务管理体系的建立,需涉及企业、个人的资产管理,它按照国家税务法等标准的税收缴纳比重,实行税收资源调节。若企业长期处于这种循环协调式的资金管理状态下,企业财务管理账目记录、核对、以及因素调配等方面,均能够按照财务管理标准进行资产调配。由此,建立与其相互匹配的信息传输模式,在企业内部建立了资金调控监管标准,企业处于良好财务资金管理状态,自然也就有效规避了资金调控应用的怪圈问题了。

(2)内部收益差异调节条件。企业税务管理在企业财务管理体系中作用,也体现为它能够缩小企业内部收益差距。企业员工与各个层级的管理人员,均要在达到国家个人所得税标准的前提下,应用税务管理标准,进行相应的税收缴纳比重调节。这种企业内部税务资金调节方法的运用,避免了企业员工收益差异过大,造成的企业经营内部人员分配体系不均衡,人才分配结构失衡、人员流动性较大的问题。这一点也能够体现出税务管理在企业运营中的重要性特征。

(三)税务管理是企业经营风险调控的要素

企业税务管理,在企业运营中的重要性,也体现为其是企业经营风险调控的主要方法。随着市场经济开发程度逐步加深,企业创新经营的市场空间也逐步扩大。有时,企业为了获得更加充足的经营利益,往往只考虑其经营利润,忽视经营风险。此时,企业管理人员可在规划企业需缴纳的税收资金的角度上,重新进行市场开发投资比例,进而最大限度的缩减扩大经营所产生的税收缴纳负担,企业降低经营成本的过程中,自然也就缩小了企业拓展经营中的风险。

三、结语

综上所述,税务管理在企业运营中的重要性探究,是整合企业现有资源,实现企业资源综合开发的理论归纳,为企业良性经营提供了参考。在此基础上,为了充分发挥企业税务管理在资源调节中的作用,就要准确定位税务管理是企业经济管理体系的分支、税务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体系调节的标准、税务管理是企业经营风险调控的要素三方面重要性。因此,浅析税务管理在企业运营中的重要性,将为企业新一轮资源调节规划提供新视角。

参考文献

[1]廖君洪.企业税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优化对策[J].中国商论,20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