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模式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0 17:22:40

目标模式

目标模式范文篇1

人类即将进入21世纪。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更加完善规范;中国的对外开放也将迈出新的实质性的更大步伐。确立面向21世纪的统计发展战略,必须在统计制度方法改革方面提出简单明确、具有可操作性的目标模式,才能逐步解决目前的诸多问题与弊端,促进统计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发展统计事业,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的四化建设。10年前,笔者曾在某统计刊物上撰文,将这种模式设计为“一套表+单轨制(即政府统计部门的在地统计)+计算机网络化”。这与10年来统计改革的发展趋势是基本吻合的。结合近些年的实践,我以为可以将这一模式补充完善为“单轨制+一套表+目录抽样法+计算机网络化+按工作流程设置的统计机构”。

一、关于“单轨制”

即建立在街乡基础上的政府统计部门终极在地统计。当今发达国家的统计管理体制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由政府统计部门负责如人口、资源等一些基本国情的统计,而经济发展情况特别是一些行业经营状况的统计往往由业务主管部门负责,如美国、日本等;二是主要国情国力、经济及社会发展情况的统计均由政府统计部门负责,其机构健全人员充足,其他部门基本不搞统计,如澳大利亚、加拿大、德国等。我国目前的状况是介于二者之间,但有些政府统计部门在做的事情,业务主管部门也在做。数据既不完整又交叉重复,基层负担沉重。

我们应该选择哪一种模式呢?我认为无疑应选择后者。因为在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需要对经济及社会发展进行宏观调控,需要没有部门利益的统计部门提供客观、公正、全面的统计信息。否则,统计数据有可能成为某些部门反映政绩的工具,统计的整体功能难以发挥,数据质量也会受到影响。实际上,随着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一些业务主管部门的职能正在弱化,很多下属企业划归在地管理,也难以再行使统计职能。

实行终极在地统计,要解决三个问题。首先,明确极少数业务上垂直领导、财务上统一核算且经营范围相对单一独立、专业性较强的部门,可实行部门统计,全国及地区性数字以部门统计为准;其次,对绝大多数反映社会经济发展基本情况、满足领导和各界需要的统计工作,要逐步从双轨制向单轨制过渡,主要依靠政府统计部门采集、加工、整理、提供统计资料,部门统计以满足自身管理需要为目的,且范围仅限于本系统内;第三,在政府统计系统,将统计对象按基本单位概念分解到街乡,由基层统计部门按地域进行统计,逐级上报,既避免重和漏,又能完整反映地域经济总况。那么,街乡统计机构能否承受最基础的工作任务呢?我以为有两个前提:一是坚持一套表的唯一性;二是按企业规模区别对待。这将在下面加以论述。

二、关于“一套表”

即反映各行业特点和宏观微观两个层次管理需要的基本单位一套表制度。目前的基层单位一套表仅限于政府综合统计部门执行,且还有部分对企业的调查如工业品出厂价格、施工价格、景气调查等没有纳入。因此,完善健全规范一套表,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完善政府统计部门的一套表。首先,要对现行的行业报表制度再进行细分,将服务业统计制度适当分解,并反映新兴行业、文化产业、知识经济的特点;其次,对不同行业的企业按规模区别对待,将一定规模以下企业的表式适当简化形成简表,有些行业甚至可设计一张表;第三,减少过时指标,不断增加反映企业发展变化如重组转制、多种经营、高新技术程度的指标;第四,将政府统计部门对基本单位进行的其他调查统统纳入一套表制度,必要时可增设新的指标群,限定部分企业填报。

2、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逐步将政府统计制度与部门统计制度合并。第一步,取消一些业务主管部门跨系统甚至跨行业的行业统计职能,将其统计报表纳入国家统计部门的基层表制度,如旅游、利用外资、城市公用事业等。只要精心设计,其业务管理所需的主要内容完全可在一套表中反映。第二步,将各业务主管部门系统内的报表与政府统计部门的报表合并成名符其实的一套表。可在满足政府综合统计需要的基础上,在各指标群间留出一定空间,以满足部门、企业从自身管理需要增设一些指标。

3、以一套表制度为基础,设计制订不同行业企业的统计台帐。使其既能与制度表式、指标相衔接,提高数据质量;又能满足企业自身管理需要,成为提高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手段。

采取了以上的改革措施,国家统计报表制度基层表可能由“七加一”套变成十几套甚至更多,报表表式、指标群及指标也会增加。但对基层单位而言,统计报表将只有一套,且没有指标间的重复。不同规模企业填报不同部分报表和指标,政府统计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各取所需,汇总出各种不同分组的综合资料。

三、关于“目录抽样法”

即建立以周期性普查为基础、以目录抽样法为主体的调查方法体系。通过普查,取得全面、详细的国情国力资料;通过目录抽样方法,取得日常的主要的或监控性的统计数据。

首先,要完善健全周期性普查制度。一是要特别突出基本单位普查的地位,使其发挥龙头作用,且基普已有的内容,其他专业普查应以此为准或不再调查;二是要完善第三产业普查的内容,既要反映总的规模速度,更要反映结构和不同行业的特点;三是建立建筑业普查制度,填补空白,使国家普查制度覆盖国民经济各个行业,统计数据能够配套使用。

其次,要大力推行目录抽样方法。一是要确定合理的规模界限,确保规模以上的企业能覆盖经济总量的绝大部分,反映经济发展趋势;确保规模以下企业占企业数的多数,减轻企业和基层统计部门负担。二是对规模以上企业建立超级汇总制度,政府统计部门掌握对主要数据的控制力,并可进行各种加工分析。三是在完善目前的小型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和工业等专业抽样调查的基础上,将抽样范围逐步向其他领域拓展延伸。此外,要在多种调查方法综合运用方面力争有所突破,弥补抽样调查的不足。

四、关于“计算机网络化”

即政府统计部门之间实现统计信息的网上传输(包括上报与反馈)。21世纪之初,国家统计信息工程“九五”规划将告完成。在此基础上,要继续加强统计信息化建设,努力实现国家、省(市、自治区)、地市、县四级政府统计机构计算机网络系统的有效联接;建成完整配套的数据库系统,并使之充分发挥作用。通过系统建设,使各级统计站点不仅能够根据自身需要对统计信息进行深度加工处理,还能使信息沿现代化网络系统快速传递,既可以及时满足上一级统计部门的工作需要,也可以向下一级统计部门反馈综合信息,并可以进行横向资料交换,还可以在网上公众需要的统计信息。要借助网络系统强化基本单位名录库的更新维护工作,力争实现即时的更新与维护,使其成为统一的动态的活库,能在统计管理和统计服务中充分发挥作用。

五、关于“按工作流程设置的统计机构”

即在政府统计部门内部实现按信息处理流程设置的工作机构和生产方式。这主要是指县级及以上统计机构而言。为发展统计生产力,提高信息的可利用程度,更好地满足多方面的需求,必须改革统计机构,使之与制度方法相适应,进而改进统计生产方式。在政府统计部门内部,按制度方法设计、信息采集处理、资料开发利用、后勤服务保障诸环节设置工作机构,规范工作流程,以实现设计统一配套、采集协调顺畅、开发全面系统、保障有力及时。当然,最后一个职能将来有可能以社会化的方式实现。通过以上改革,力争提高统计信息生产体系的效率和灵敏度,使其及时对社会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做出反映,满足对统计信息的多方面、不同层次的需求,使之能最大程度地发挥社会效益。

目标模式范文篇2

小学语文是一门综合的基础工具性学科,其课堂教学呈现为一种以课文为凭借,以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和发展智力为内容的综合性训练结构。这决定了小学语文目标教学的课堂模式在操作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前提测评,要做到集中测评和随机测评相结合,准确把握认知前提能力和情感前提特征,调控教学,及时补偿。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B·布鲁姆提出了影响教学效果的三个主要变量:认知前提能力、情感前提特征和教学的质。他认为,这三个变量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分别占50%、25%和25%。前提测评的目的,在于对学习新课的认知前提能力和情感前提特征进行诊断性检测,检测学生学习新课的知识、技能基础和情感基础,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补偿学习,使学生进入学习新课的最佳状态。小学语文教学的综合性训练结构,使得教学过程比较复杂。其它学科,如数学,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往往比较单一,要么集中于一个知识点上,要么是互相关联的几个知识点,前一个知识点是后一个的准备,而后一个知识点是前一个的发展,其前提测评集中进行比较好。

小学语文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总是好几个,涉及的训练点多、面广,既有词句段篇训练,还有听说读写训练。训练过程是以课文中心思想为中心的环形训练内容的推进,而在各个阶段又各有所侧重。这样,小学语文目标教学的课堂教学中,前提测评作为一个教学环节,往往不可能集中进行。因此,小学语文目标教学的前提测评,应该根据教学的需要,能集中的就集中进行,不能集中的就按教学进程分散安排,做到集中测评与随机测评相结合,及时进行补偿矫正。

二、认定目标,要分层认定,贯穿教学始终,充分发挥其导向、激励、调控等作用。

“认定目标”这个环节,我们过去称为“展标”。为了更加准确地体现目标教学的特点,改用了“认定目标”。“认定目标”指的是学生知道自己在这一节课中学习的目标。这一环节,对学生自己来讲是一个认可的过程,是使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成为为自己学习定向的目标的过程。为了充分发挥认定目标对教与学的导向、激励、调控作用,我们认为认定目标可以按照这样几个层次进行:

1.起动认定,粗知目标。

就是在新课开始前组织认定目标。此时认定目标,学生只能是粗略地感知这一节课的学习目标,对这一节课的学习起定向作用。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一认定过程,激励学生为达标而学的信心,使之心中有数。

2.同步认定,细知目标。

就是随着新课的进程,适时告诉学生正在学习或将要学习的目标。这是进一步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的导向和激励,也可以根据同步进行的反馈活动,调控教学。这时的认定目标,已不是粗略的感知,而是与教学活动融合在一起的理性认识了。

3.小结认定,深知目标。

就是在教学结束前,结合教学小结,对照教学目标对学生达标情况进行一个简要的评价。这次认定目标,是从整体上对教学目标的概括,既是对本节课教学的再一次导向,又是对必要的矫正、补救活动的激励。小结认定应该实事求是,不走过常

三、导学达标,一要扎扎实实搞好语言文字训练,二要按学科特点构建学科达标模式,分段达标。

前一点是针对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弊端讲的。当前小语教学中教师讲得多,学生的语言文字训练少,严重影响了提高教学质量。

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工具学科,语言这个工具只有在语言实践中才能为学生所掌握。扎实搞好语言文字训练,是教学大纲的要求,也是提高民族素质对语文教学的要求。同时,目标教学以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要求95%以上的学生都能学会,都能达标。只有使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积极参与语言文字训练,才能达到这一要求。因此,依据教学目标的要求,从全体学生的实际出发,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扎扎实实搞好语言文字训练,是导学达标这一环节的出发点。

目标教学的课堂教学基本模式,体现了目标教学的理论,适用于各个学科。在具体操作上,基本模式的学科化和课型化,主要体现在“导学达标”这个环节上构建的学科达标模式。

构建小学语文学科达标模式,要遵循这样三个要求:

1.要以目标教学的基本理论为指导。这主要是:

——教育观。目标教学是义务教育的教学新体系。义务教育应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学生主动发展,使每个学生都能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应是创造适合于学生的教育。

——学生观。学生是有独立人格的、有巨大发展潜能的、有个性差异的人。人的智力存在着差异并呈正态分布,但是学生的智力水平与学业成绩之间不存在必然的正相关。能力倾向预示着学习速度,而不是可能达到的学习水平或复杂程度。因此,只要提供足够的时间与适当的帮助,95%的学生都能够学好,并达到掌握的水平。

非智力因素影响、制约学生的学习,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特别是情感、态度对达标有重要影响。后进生的出现,主要是由学习过程中失误的积累造成的。

——教学观。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要创造适合于学生的教学方法。我们的教学应由学生的学适应教师的教,转变到教师的教适应学生的学上来。用叶圣陶先生的话来讲,就是“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这是教学观的根本变革。

——评价观。教学评价的功能不只在于给学生评分、划等,而在于为改善和优化教学过程提供信息和依据,是改善教与学的手段。因而,教学评价重在评过程,不只在于评结果。

——质量观。教学质量不再是只看学生学业成绩的高低,而是主要看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与促进全面发展的程度。也就是要看实现后进生转化、中等生优化和优等生发展的情况,要看学生在认知、技能和情感诸方面的全面达标。

2.必须遵循小学语文教学的规律。这主要是:

——学生学习语言的认知规律。如阅读教学中学生阅读的“双向”心理过程:都要经过由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再由思想内容到语言文字两个阶段。再如,学生作文是由事物到认识,再由认识到表达的双重转化的心理过程。

——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统一规律。学习语言文字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把培养语言文字能力和发展智力统一起来,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培养能力、训练思维、发展智力,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核心。

——以“读”为基础,读写结合的规律。

——教与学统一规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统一于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之中。教师的教就是教学生怎么学,教要指导学,学离不开教。

3.小学语文达标模式宜简不宜繁,要依据小学语文教学的构成和教材课型的特点,集中概括为几种模式。小学语文的语言文字训练由汉语拼音、识字写字、听话和说话、阅读和作文五个方面构成,教材又编排为不同的课型。阅读和作文是最基本的训练和课型。人教版教材的教师用书对汉语拼音和各种识字课型的教学步骤提示得比较具体,本身就可做为达标模式,可以不再另行构建。所以,我们把小学语文教学构建为阅读(包括看图学文、讲读课文和阅读课文)、作文(包括说话、写话)和练习(包括写字和基础训练)三类达标模式。举例如下:

(1)阅读“三读”达标模式。

根据叶圣陶先生提出的“预习——讨论——历练”的语文教学过程观点,总结雁塔区教改经验,我们提出阅读教学达标模式是:“自读·感知——讲读·理解——练读·运用”,简称“三读”达标模式。

(2)作文“一五三”达标模式。

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根据多年作文教改研究的成果,提出了“一五三”作文达标模式。这种模式就是:一个核心:教学目标。五步程序:①写前准备;②独立试写;③质疑评议;④矫正练习;⑤总结评价。三个始终:①情感培养渗透始终;②因材施教体现始终;③反馈矫正贯穿始终。

(3)练习课“三步”达标模式。

我们提出的练习课“三步”达标模式是:“独立试作——评议指导——矫正练习”。这几种模式均可供参考。很明显,阅读和作文教学总要把学习一篇课文或完成一次作文练习分配到几节课中进行。那末,阅读“三读”模式和作文“一五三”模式就要按照教学的需要,安排到几节课中去。这就是分段达标。

四、形成测评,要形式多样,及时有效,及时矫正补救,调控教学。

与前提测评一样,小学语文目标教学的形成测评,往往是在教学过程中随着某个教学目标的达成同步进行的。因此,也就根据具体情况做到集中测评和随机测评相结合。

目标模式范文篇3

实施目标成本管理最大的一个优势就在于能够提升企业成本上的竞争力。作为市场竞争的关键之一,成本竞争显得非常的重要,只有在产品的成本管理上具有优势的企业,才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一定的领先地位。通过目标成本管理的实施巩固更好地管控成本,对资源进行更好地分配。第二个优势在于能够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目标成本管理作为一个全方面的、具有系统性的一种成本管理方法,涉及了企业当中的众多部门,通过目标成本管理,可以有效地对部门的各个环节做出控制,从而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第三个优势在于能够很好的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目标成本管理实现了对各个环节的成本的管控,强化了企业中各个环节的管理,从而更好地实现企业既定的战略目标。

二、目前企业目标成本管理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对于企业来说,既然目标成本管理如此的重要,那么就应该重点的去实施这个管理模式,但是在现实当中企业却存在很多问题。

1.涵盖部门不全面

目标成本管理涵盖了企业所有的部门与环节,但是目前大多数采用目标成本管理的企业其组织机构仅仅局限在财务部门,认为成本预算等方面只要财务做好,其他部门执行就好,严重缺乏其他部门与环节的有效参与,从而导致对于企业的成本控制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在这个过程中,例如采购部门,可以对企业原料等进行成本控制,使其符合或者较为贴近原先的目标成本。各个部门只有有效地参与到目标成本管理中去,才能够更好地提高企业效益。

2.目标管控不合理

企业在实施目标成本管理的时候,往往计划与实际结合不够紧密,不能够很好地制定出符合企业发展的管控方案,导致目标成本管理仅仅流于表面,没有形成系统性的方案或模式,使得各个部门实施起来也相对困难。这也更多地导致了企业对相关价值链管理的不全面,在整个目标成本管理的过程中将重点放在了企业内部的成本管控,没有或者忽略了外部条件的影响,这些都直接降低了目标成本管理模式对企业成本管控的效果。3.企业目标成本管理的体系和制度不完善企业在实施目标成本管理模式的时候,没有能够统筹全局的文件进行指导,导致各个部门在实施的时候各行其事,没有良好的协调性。同时对于整个模式也不够完善,不能够有效地激发各个部门在成本控制实施上的积极性,导致虽然在用目标成本管理但是整体效果不显著。

三、现代企业目标成本管理模式应用的建议

由于现代企业在目标成本管理模式上的不足,导致企业在整体的成本管控上效果不显著,如何有效地提高管理效率,提升企业在成本竞争中的优势,下面提出了一些目标成本管理模式应用的建议。

1.树立正确的目标成本管理理念

在当下市场经济竞争的浪潮中,对成本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企业在实行目标成本管理的时候,不能仅仅局限在少数的几个部门或环节,而是应该从全局出发,树立正确的目标成本管理理念,让每一个部门和环节都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入到这个模式中,让这种成本管理理念逐渐成为企业的一种文化。最终让成本管理不仅仅体现在局部,而是体现在整个企业的方方面面。无论是什么环节都能够严格考虑成本,综合考虑各种条件,最终形成企业自身的价格优势,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

2.形成一套科学的目标成本管理制度

通过将成本管理精细化到每一个环节,从而让每个部门都参与其中,依据不同的部门与环节设立不同的流程,在以节约成本,形成自身价格竞争优势为前提下,制定一套符合企业实际发展的客观实际的具有一定科学性的目标成本管理制度。这样既能够科学合理地降低企业生产成本,获取更大的利润空间,还能够更好、更快地提高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扩大企业的影响力,提高企业整体的经济效益。同时通过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从制度的层面发挥企业人员与部门在目标成本管理中的主动性,从而让目标成本管理模式能够更快、更好地融入到企业中,得到更多的人的认可。

3.做好企业目标成本管理的培训与宣传工作

企业的目标成本管理模式要更深入的发展就必须要对企业内部的员工进行培训,作为企业的基石,只有让员工发自内心的去认同这一目标成本管理模式,该模式才能够在企业长足的发展下去。通过企业内部对员工的宣传与培训,让员工在潜意识中认可企业实施的目标成本管理模式,从而让越来越多的员工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企业成本管理中,让成本管理能够在企业中有序的发展,进而让目标成本管理发挥出最大的效用。

四、结束语

目标模式范文篇4

关键词:资产;管理体制;演变历程;目标模式;改革策略

资产即为以行使国家权利为基础、依照相关法律法规获得并认证的,或国家采用多样形式对企业投资及投资收益产生的各种财产与财产权利。[1]资产是国家资产的重要部分,其属于全体劳动人民所有。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初步形成,国有资产在发展过程中承担的压力不断增加。为保证资产保值增值,推行相关管理体制改革是有效渠道之一。

一、我国资产管理体制的演变历程

我国资监管风险管控体系日趋完善化,并积极建设了资产保值增值不流失的责任体系,其有助于完善资产结构与处理事业单位低效运营的问题[1]。本文以时间为分界点,对我国资产管理体制的演变历程做出如下分析。1.第一阶段———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形成的初期。自1978年起,我国相关部门对事业单位做出一系列调整,陆续推行了拓展企业自主权、以利益分红为主导的经济责任机制、利改税和承包营销责任机制等改革项目。1988年,国务院创设了国家资产管理局,明确了对中国境内外所有资产的管理职能,其目的在于强化国有资源管理的统一性,保证政府宏观经济调控与资产所有者各自职能的清晰度,并建设明显的对立关系。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做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议,促使事业单位改革,结束了承包责任制囚禁,进行了与产权相关的制度改革。在这一时期,事业单位市场竞争能力较弱,管理部门推行做好事业单位产业,提升经济水平的战略,在维护初有基本框架基础上,采用以下办法实现改革:(1)放权,即赋予企业管理层经营管理的自主权;(2)利润共享,允许企业管理层和职工与国家所有者共同分享企业创造的实际价值;(3)监管,加强党政机关对企业管理模式的监管力度;(4)增加投入,采用多样方式增加事业单位的资源投入额度。2.第二阶段———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完善时期。伴随着市场经济建设深度的拓展进程,“抓大放下”已经演变成事业单位改革的主要举措之一,调整国有经济部署形态进而迎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整体目标。采用的管理措施可概述为:(1)企业化,从1993年伊始就全力建设“现代企业制度”。企业化的目标之一是应用《企业法》限定政府在事业单位中的角色———股东,进而从源头上处理所有制与市场经济间兼容性的问题。(2)股权多元化。十五届四中全会上做出大多数大中型事业单位应建设以股权多元化为特征的现代企业制度这一提议,其目的是将一种制衡机制导入至事业单位发展进程中,不断强化政府角色的规范性,规避独资企业在发展中暴露的缺陷。(3)对中小型事业单位实施开放政策,其目的是减缩国有经济战线。(4)破产兼并。即一些事业单位因为经营不善而真正破产,一些事业单位被非事业单位兼并或收购旗下,以上举措均有助于减缩国有经济战线。在这一时期中,我国资产管理效果欠佳。例如在企业化方面,因为国家在大部分企业化的事业单位中持续掌控股权,资产管理制度改革进程体现出明显的滞后性,中央政府发挥“关火”的作用,而地方政府机关实施“纸上谈兵”、“各自持政”的策略,出现无中小企业推出、大部分进行制度改革的企业发展不规范、相关人员利益受损等多种恶性现象,促进并激化了社会矛盾,企业发展成本增加,电脑制度改革后绩效却没有明显增加。3.第三阶段———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发展时期。因为政府机关改革滞后性显著及各部门间利益冲突未及时化解,在1998年政府机关改革进程中,我国资产管理体制建设了由政府数个部门分别执行出资人职责的方法,被称之为“五龙治水”。尽管如此,资产管理方面面临的体制性障碍却没有真正解除,政府机关的社会公共管理职能和资产出资人职能存在交叉点,此时资产出资人职能有数个部门行使。在这样的发展局势下,导致资产出资人职能不能全面落实,政府机关对事业单位过度干涉,政企分离目标难以实现,现代企业制度在事业单位中的建设受阻,最后很可能造成资产流失与资产无效率现象共存的问题。

二、资产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分析

为促进我国资产管理体制的有效改革,明确资产的目标模式,重点是明确当下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中存在的不足:(1)政企分开和政资分开尚未实现;(2)授权经营企业投资主体的地位没有确定;(3)出资人所有权与企业法人财产权之间存在交叉。结合当下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已获得的成效与现状,笔者认为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是在严格遵守相关规则的基础上,以健全授权经营为着手点,完善相关管理法律体系,紧扣“三个分开”建设资产管理模式,为实现以上目标,应梳理如下几种关系。1.政府经济管理部门和国资授权经营企业。新时期下,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目标的实现,一定要确保政府经济管理部门和国资授权经营企业两者间不存有丝毫行政隶属关系,同时政府也不对经营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干预。此时政府机关的经济管理职能是规划经济发展目标,编制与落实宏观调控政策,落实基础设施建设及构建良好经济发展环境等,而授权经营企业不具备非资产经营职能。2.资产管理部门和政府经济管理部门。这是实现政资职能有效分离的重要举措之一。政府国资管理部门统一行使资产的全部管理职能,此时国资管理部门真正演变成资产所有权唯一代表的角色,并按照相关法律统一管控资产的资金流量。针对处于授权范畴中的资产,授权经营企业需要负责的对象仅是资产管理部门,同时依照法律承担起资产经营对应的责任。有效处理资产长时间被分割、资产流动和重组活动受限制、利润低下、资产被多方管理等问题。3.政府国资管理部门和授权经营企业这是确保国资管理职能与经营职能有效分离的重要保障。一定要确保国资管理部门与授权经营企业各自所属性质、功能与相互关系的明确化,前者属于专司资产管理机构,所执行的职权属于出资性;后者则是现实运营授权范畴中资产的特殊法人。前者尽管具备监督权力,但不能直接干预后者资金经营业务活动。

三、目标模式实现的有效策略

1.强化国资管理部门的职能。这是促使国资部门成为资产专司管理机构的最直接、有效办法。政府机关中的各个经济管理部门需把剩余的国资管理职能转交给国资管理部门,并使其具备运营监督、利润分配、重大投资决策审批与操作等众多职权。这样授权经营企业的资产在运转过程中,才会依照国资管理职能与经营职能分离的原则,在国资管理部门的统一领导与管理下进行[2]。只有优化国有资产管理和政府经济管理才能真正实现政治职能的分离。政府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统一行使国有资产管理的各项职能,使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真正成为国有资产所有权的唯一代表,依法统一管理国有资产。对授权范围内的国有资产,授权管理公司仅对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负责,并依法承担资产管理责任。这有利于改变国有资产长期分割,资产不能流动和重组,收入较低。有利于解决国有资产管理多元化、监管分散、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优化政府国资管理部门和授权经营,要严格界定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与被授权管理公司的性质、职能和相互关系。政府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作为国有资产的专业管理机构,行使出资权,不进行国有资产的行政管理。被授权管理公司是特定管理权限范围内的国有资产的特殊法人。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有权委派产权、资产计划,受益于资产和监督资产的操作,但不直接干涉授权管理公司资产管理业务和规范之间的权利和责任,政府和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授权的管理公司通过合同和法律法规进行监督。2.促使政府职能的有效转变。将政府机关细化为两大系统,即资产管理系统与社会经济管理系统,前者责任是落实和资产所有权相关的职能,后者是落实和行政权相关的普通社会经济管理与调控职能[2]。两者共同组建了政府经济管理和调控系统。3.建设健全行业协会。从性质上分析,行业协会属于一类中介机构,其在政府机关、经济市场与事业单位间发挥枢纽作用。身为推行整个行业管理的协会,其功能可做出如下分点描述:(1)编制行业发展方案;(2)为企业的创建、体制改革、重组与兼并、破产等行为提供决策咨询与服务;(3)参与和事业单位经营相关各种证件的管理与发放工作;(4)在各种行业技术标准编制中,提供有建树的意见;(5)推行全行业的统计工作。而全行业管理目标的实现绝非是一蹴而就的,要求行业协会积极发挥自律功能,树立自体权威,可通过建设统一的综合性地方行业协会总会,进而实现对各个行业协会业务行为与流程的科学、有效引导。

四、结束语

改革开放的40年来,我国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深度不断拓展,已经取得良好成效,新管理体制的雏形已初步确立。但是相关人员必须清楚的认识到,我国资产体制改革工作无止境,且管理体制改革期间暴露出很多现实问题。在实践中,应加强对资产体制目标模式的完善,以实现对资产的有效维护,并促进其增值,为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李晓慧,敖小波.国有资产监管:演变历程、理论逻辑与改革方向[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22(04):57~66.

目标模式范文篇5

关键词小学作文阅读导学模式

***

根据“九年制义务教育目标导学体系研究”的总设计,使单元课堂教学模式学科化,课型化,我们设计的“小学阅读导学”和“作文导学”两个亚模式,经过41名教师的一年多验证,证明该模式具有以下特点:1.概括性。该模式提练了小学语文教学的一般规律,抓住了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作文”两个重点。2.操作性。提出了教师的行动步骤,使教学活动开展有理有据。3.整体性。要求教师按照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把握年级特征,以单元和课时目标为依据教,不肢解课文,不搞串讲分析。4.针对性。针对目前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三个问题提出来的:一是课堂教学存在着较大的主观随意性;二是教学活动缺乏科学有序的管理常规;三是教学优劣缺乏科学的评价标准,教师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5.优效性。该模式从德育、学习能力、认知三个领域规定了单元和课时教学目标,比较全面地概括了小学语文教学的内容,任务和目的,体现了小学语文的工具性和思想性特征;模式还运用了目标导学理论,在操作程序上汇聚了众多成功的教学活动方式,养眼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其具有优效性。

一、对目标导学体系研究中教学模式的认识

目标导学教学模式,是教师根据一定教学目标组织教学活动,引导绝大多数学生掌握教学内容,以达到既定目标的一种教学基本范型。

(一)理论依据

小学目标导学体系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以及我国目标教学的丰富实践和理论探讨,现代认知心理学之认知理论的建构学说,元认知理论。

(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形成了认知、德育和学习能力一体化的教学目标体系。

(三)操作程序

1.单元教学操作程序是:设定单元目标→课时按标导学→形成性测验→矫正补救→单元达标测验。

2.课堂教学操作程序是:准备→示导→议练→诊断→评补。

(四)操作策略

教师在该模式中是目标的提供者和学生达标的组织者。教师安排每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分解各个单元的知识点,并用目标去准确界定它。教师按标施教,以标导学。

二、关于小学阅读教学目标导学模式的构建

(一)小学阅读教学的特点

1.小学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语言文字的训练过程。这一过程包含三个方面的因素,即发展认识,发展语言,发展思维。语文知识的基本特征具有教化功能和情感性,进行思想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是区别于其它学科的一个显著特征,让学生感知、理解、鉴赏、积累、运用语言是阅读教学的基本内容;就阅读教学来说,学生是凭借语言和文字思考的,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主要心理成分就是思维,所以发展思维是语言文字训练的内容。

2.阅读教学是一个整体,词、句、段、篇之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构成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思想性。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根据目标进行整体训练。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小学阅读教学,要通过词、句、段、篇的教学和朗读,默读,复述,背诵的训练,使学生掌握常用的词语;理解句子的意思;能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学习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思考问题和表答思想的;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比较熟练地默读课文,能背诵和复述指定的课文;能读懂少年儿童阅读的书报。

2.德育目标。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正确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提高认识,受到思想教育;教师指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3.能力目标。着眼于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习独立思考,学习怎样读书。

(三)操作程序

1.初读准备。初读全文,感知全文,了解全文大意;深入学习每个段落时要初读,承上启下。从而在认识上有所准备,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

2.精读示导。确定重点词、句、段作例子,进行导读;教师通过指导,诱导、引导、辅导,释疑解难,把握作者思路。

3.情境议练。以问题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议练;根据课文的特点,通过图画,生活,实物,声象,语言再现情境,引导学生听、说、议、练。

4.回讲诊断。学完每个段落后,可回讲重点词、句和段,诊断掌握情况,及时矫正;学会全文后可根据板书提示,问题脉络,图画情境进行回讲,诊断掌握情况,及矫正。

5.归纳评补。一般是每个知识点学习之后有小结,归纳,并视其掌握情况进行评补和补做;重点是在精读示导之后,情境议练之后,回讲诊断之后,一方面归纳梳理知识点,一方面要归纳总结存在的问题,从而再次补救。

(四)操作策略

一般地说,可以按照由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顺序进行教学。要从整体着眼,进行词、句、段的教学。要注意各个部分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对整篇课文有比较完整,深刻的理解。学生理解课文的过程,也是认识逐渐深入的过程。

(五)运用示例

课例:人教社九义教材第七册《蝙蝠和雷达》,第二课时。

执教:德阳市中区八角井镇小学教师黄沐洁,女,20岁。

本单元教学目标:通过对《捞铁牛》、《蝙蝠和雷达》、《新型玻璃》、《一项科技活动》的阅读,要在理解词句,读懂自然段,练习给课文分类的基础上,学习归纳段落大意,以便更好地掌握课文内容;同时受到爱科学、学科学、立志为祖国现代化作贡献的教育。

本课时教学目标:德育——使学生懂得人类可以从研究其它生物中得到启示,激发他们观察生活的兴趣,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教育他们爱科学,学科学。学能——练习归纳段落大意来理解课文的能力。认知——①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②“启示”是什么意思?③用一句话说一说1、2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以问题促读促议)。然后精读3—6自然段,并创设情境议练:①填表并说一说:科学家为了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做了几次实验,都是怎样做的?试验证明了什么?②“反复”一词表现了科学家怎样的品质?③看灯片说一说:蝙蝠是怎样用嘴和耳朵配合飞行的?④练习P105第3题,互评矫正。(精读示导,精境议练)。继续学习第7自然段,根据图法和板书说一说:①飞机和雷达的联系;②练习P105第2题,互评矫正。(情境议练)。最后总结全文:①出示1,2,3—6,7自然段的大意,并根据这个意思分段;②归纳概括段意的方法和全文的主要内容;③用“启示”“摹仿”“发明”3个词语,举例说一说人类仿来的例子。(归纳评补)

三、关于小学作文教学目标导学模式的构建

(一)小学作文教学的特点

1.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答出来。

2.小学作文教学既是培养学生用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能力,又是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的集合训练。

3.学生在作文训练过程中,可以将所学的知识加深,改造和系统化,并能进一步猎取自然和社会知识;在情绪体验中,可以陶冶审美感情,激发求知欲,发展个性,培养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逐步做到①有具体内容。②有真情实感。③有中心。④有条理。⑤有重点。⑥展开想象。⑦注意选词用语。⑧写完后要修改。

2.能力目标:逐步培养①观察、思维、表答密切结合的能力。②能从课文中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能力。

3.德育目标:要表答自己真实的感受,不说假话,思想健康,别人看了可以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三)操作程序

1.观察准备。在教师的引导下作有关人、事、景物的观察,准备作文的素村。

2.范例示导。结合单元的读写重点和本次作文要求,分析一两篇范文,引导学生揣摸作者的写法,迁移到本次作文中来。

3.口头议练。根据具体情况,可以引导学生口述片断、梗概,思路,脉络,也可以口述若干细节,可以口述开头,结尾,过渡部分,也可以口述全文。

4.试作诊断。在观察,范例示导和获得其他同学口述信息的基础上试评,进行自我诊断。

5.修改评补。经过试作之后,引导学生自改,互改,有针对性地集体评改,修正,适当重作,然后誊正。

(四)操作策略

指导学生作文从内容入手;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鼓励学生多练笔。

(五)应用示例

课题:人教社九义教材第七册《围绕一个意思写好一个片断》,两课时。

执教:东方电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子弟小学教师周建华,男,24岁。

目标模式范文篇6

[关键词]高校;集体承包;目标管理

辽东学院作为省属地方本科院校,坐落于中国最大的边境城市——丹东。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本地两所专科学校——辽宁财政高等专科学校和丹东职业技术学院合并,成为新建本科院校。学校成立伊始就加快后勤资源整合,出台了后勤社会化改革方案,实行甲乙方运行模式,学校后勤管理处履行甲方责任,向乙方——后勤服务总公司购买服务。2006年,公司通过了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2015年,学校内部机构调整,后勤管理处与后勤服务总公司合二为一,优化了人员配置,提高了后勤的工作效率。十几年来,后勤为学校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得到广大师生的好评。但同时,发展中的问题也逐步凸显,尤其是2017年突发事件,导致学校后勤职工积极性不高,服务水准下降,难以适应学校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建设发展的需要,为了进一步激发后勤活力,学校重新确立了甲乙方运行体制,开始推行“小机关——多实体”的集体承包性质的目标管理模式。

一、学校新一轮后勤改革的动因

辽东学院作为地方本科院校,办学经费主要依靠行政拨款和学费收入,资金来源单一。在最初后勤社会化改革时期,虽然设计愿景很好,但由于一些客观原因,实际运行中并没有迈出实质性的社会化步伐,由于核定的经费较为充足,后勤整体运行顺利。近几年,由于省内新设院校、生源减少等变化,教育部门依据相关指标削减了省内学校的招生计划数,辽东学院也不例外。在学校办学经费得不到增长的情况下,购买后勤服务的经费也难以增长。随着人工成本(地方最低生活保障工资几乎翻倍)、物资材料价格不断上升,后勤面临的经济压力逐渐加大,从原来的“好日子”变成了“苦日子”。由于历史原因,学校后勤人员包袱较重,在编职工基数较大,虽然经过15年的人员自然减退消化,但仍有108人,且年龄较大。这部分人员既难以胜任技术岗位,又难以适应后勤一线较为繁重的体力工作岗位,导致工作效率较低,后勤于是保留了相当数量的编制外员工。这两部分人员虽然劳动强度和劳动效率不同,但取酬却相反,在编职工相对较高。这导致内部人员相互间有隔阂,存在一定的人浮于事现象。2017年因客观原因停发超岗津贴后,很多岗位人员工作积极性急剧下降,不愿意加班普遍化,直接导致后勤服务水准下降,保障能力下滑,广大师生不满意,凸显了后勤运行机制的不足。后勤该向何处去成为学校党委高度关注的问题,并积极开展调查研究。2017年初,全省上下开展落实“三推进”精神,当年9月,《辽宁省教育厅等五部门关于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实施意见》(辽教发[2017]64号)出台,这为学校启动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提供了良好契机,综合相关情况,学校决定进行新一轮后勤改革,并调整了后勤管理处主要领导。

二、集体承包目标管理模式的初步建立

新一轮后勤改革首先要解决的是激发后勤活力,提高服务质量问题。学校党委高度重视后勤改革,多次组织相关部门进行论证,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最终确定了坚持“公益性投入与市场化运营”相结合、“事企分开、管办分离”和“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原则,建立责、权、利统一的激励机制,以服务师生为本,兼顾后勤职工利益,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妥善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为了解决原来经费包干拨款方式带来的规范运营问题,学校党委重新确定了甲乙方模式,学校国有资产管理处作为甲方代表,履行“管后勤”的职能,负责编制学校后勤保障服务规划和负责学校后勤保障服务等各项经费的测算、审核,与后勤服务总公司签订服务和经营合同,并负责监督检查和进行论证,报校长办公会审批。学校对后勤的管理主要通过签订合同和“购买服务”的方式来实现。按照企业化管理方式,学校后勤推行业绩与利益挂钩的绩效工资体系,建立奖勤罚懒和奖优罚劣“责权利统一”的动力机制,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同时,为了确保服务质量,学校设立一整套考评体系,对后勤服务进行年度满意度测评,测评结果与后勤公司可支配的绩效工资总额挂钩。至此,后勤目标管理模式相应转变,集体承包性质的目标管理模式走进后勤。学校在给予后勤公司相对独立的人财物管理权限和服务经营权限的同时,加强了对后勤公司的监管。按照测评体系,服务不到位直接影响后勤公司员工绩效,从而推动后勤不断改进服务作风,提高服务质量,合理收取费用,提供优质服务。在新的改革方案中,学校对后勤公司的干部管理、财务管理、资产、经营与招投标管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尽量为后勤公司企业化运作进行松绑。按照改革意见,后勤公司加快资源整合,实施组织结构调整,打破中间层间管理,设立了10个实体,按照“条块结合、分类管理”的原则,在进一步划小核算单位的基础上,实行“小机关——多实体”集体承包性质的目标管理模式。公司与各实体签订经济和服务“双目标”管理责任书,做实“项目制”和“包干制”的目标管理。

三、集体承包目标管理效能分析

集体承包意味着实体承包单位“责权利”的统一,新一轮后勤改革后,后勤员工面貌焕然一新,各实体主动作为,节约降耗,减员增效,提高劳动生产率。实行集体承包提高了服务质量。由于实行双目标管理,服务质量直接与年终绩效挂钩,倒逼各实体积极在提高服务质量上下功夫,在提升服务水准的同时,积极到服务单位走访,主动解决问题,将可能出现的矛盾堵在前面,减少投诉,获得广大师生好评。实行集体承包降低了廉政风险。虽然公司建立了完备的招投标制度、定点采购制度、出入库制度等,但从管理模式上还是由上到下的监管,具体实践中很难做到全覆盖无死角。实行集体承包后,盈余与承包集体的每个人利益息息相关,从而出现了人员互相监管,更好地规避风险。实行集体承包减少了岗位数量,实现了减员增效。在改革以前,部分正式工工作不积极,工作量不饱和,因此用人数量较多。改革后,正式职工积极性得到调动,多聘用一名人员就要从集体中多支出一份工资,也就意味着从大家的口袋里多掏出一份钱,自然在用人上比较慎重,有事大家商量成为共识,不是哪个人打招呼就可以用人了。实行集体承包增加了安全生产系数。在安全生产中,安全意识树立和工作流程规范是十分重要的。改革后,出现安全问题造成损失将从承包集体中扣除,促使各实体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原来有人不规范操作,现在有人提醒;重点部位各实体主动开展经常性检查,取得明显成效。实行集体承包降低了能源消耗,增加了新的利润点。集体承包后,校内的水电等降耗明显,长流水、长明灯等现象得到明显遏制,同时工人一些节约的好点子也较好实施。由于学校将校内市场经营权授予后勤公司,各实体在自己的业务内积极开动脑筋,一些方便师生同时能够产生经济效益的项目经向公司申报后依法依规设立,提升了公司在校内的美誉度。实行集体承包使问责机制和容错机制执行更为快捷。以往公司建立容错机制,实际工作中,经常由于责任人划分纠缠不清,导致执行效果打折。集体承包后,凡是业务范围内归属哪个实体,公司直接问责,追究的是承包主体,再由承包主体追究到个人,从而避免了问责不落地的情形。同时,容错机制的建立,使承包集体增强了灵活性,提升了个人的工作主动性。经过半年的运行,后勤职工面貌发生明显变化,主人翁意识明显增强;学校用水用电状况良好,尤其是节约用水明显;后勤在增加工作量同时,外聘人员减少15%,岗位工作饱和度得到提升;后勤保障学校事业发展能力有所加强,师生服务满意率显著提升;各实体日常支出控制规范,同期运行经费下降。

四、集体承包目标管理模式存在问题的思考

目标模式范文篇7

一、课程设计和实施的目标和原则

根据调查1、2项(如图1、2)我们可以看出:法律文秘专业的学生就业目标集中于基层或中小公司企业法务人员和律师,占调查人数两者对解决实际法律纠纷和问题的职业技能要求均非常高。尤其是前者,学生将来就业岗位绝大部分集中于此(律师要求本科以上学历并通过国家司法考试),基层或中小公司企业法务人员工作要求能够快速、恰当地处理基本法律纠纷和问题,复杂的,理论意义较强的问题基本不涉及,即技能的要求放在首位。因此,“刑法学”的课程设计和实施思路应紧紧围绕“能力培养”这一中心,以刑法犯罪与刑罚基本原理为主线,以我国刑法法律规定为重点,强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刑事案件的能力,为学生将来更好地从事相应职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具体来说,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应达到如下能力目标:掌握关于犯罪构成、刑罚适用以及具体类罪、种罪的判定和处罚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熟练地查找、运用规范性文件和法律文献,并为从事实际法律服务打下基础;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应达到如下素质目标:培养学生守法意识和从事法律工作的职业意识,树立依法定罪量刑的正确观念,养成良好的法律分析的习惯,培养严谨、规范、务实的工作作风,为人文素质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根据上述目标,刑法学的课程设计原则应注重学思做结合,促进教、学、思、做一体化,倡导启发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注重知行统一,坚持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坚持刑法教学与模拟法庭、社会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实际操作技能;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三个原则紧密结合,相互支持,相互促进,从而实现“六个变化”:把课程从知识讲授型为主,变成知识应用型为主;把课程从以理论思维为主,变成以能力训练为主;把课程从以知识、概念、定律、逻辑推导为载体,变成以完成模块任务为载体;把课程从学生被动听讲,变成学生主动参与操作,积极参与新知探索;5、把课程从教师讲解为主,变成由教师积极引导、创造学习的环境条件为主;把课程评价从“教师讲得好”、“老师讲过”、“老师完成了教学进度”为准,变成以学生学好(有兴趣、能力有明显提高)为准。

二、教学内容选择和教材建设

调查的第4、6、9项(如图3、4、5)告诉我们,学生更渴望获得系统的刑法知识以用于解决刑事案件中的问题,他们的苦恼是不知如何将所学加以运用。据此,我们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就应该坚持“实用、任务驱动和案例分析相结合”原则,打破目前刑法教学中以刑法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为主,根据学生学习认识的发展和刑法理论体系,循序渐进地组织教学内容的构建体系模式,而是根据实际工作过程确定体系,即以工作任务过程在时间上的发展为主线,根据不同的任务阶段设计教学内容。如:以刑事案件的审理过程“定罪——量刑——执行”为主线,打破传统刑事理论模式,根据工作任务,将课程整体建立13个能力模块,涵盖我国《刑法》法条主要内容。同时以“模块-任务-子任务”树型结构为载体,建立刑法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整体课程内容框架。第一部分不再是刑法概念,性质的介绍,而是直接为《刑法》法条第一章的法律规定,总则和分则不再严格分开,可以将分则中传统的犯罪类型糅合在总则内容的学习中。当然,体现每部分工作任务及完成方案的,是一个个相互关联而又相当独立的案例,这些案例呈阶梯式,将达到能力目标的全部内容分为一系列知识点,通过一个个循序渐进,承前启后的案例去具体实现教学目标。

刑法课程任务以案例为主,案例选择是否恰当,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在精选案例时,尽量选择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案例,而且应当是没有争议的定案,这是和本科教材案例的一大重要区别,另外,这些案例最好是和时代紧密结合、和学生生活学习息息相关的、学生比较关注的现实热点问题,比如,“醉驾入罪”的案例、“药家鑫故意杀人案”、关于“校园犯罪”问题,都非常受学生欢迎。

笔者认为,我们应该根据高职高专的发展特点,对刑法的教材进行改革,突出“任务驱动的案例教学”模式。每单元可以按照“任务设计——演练指导——归纳与点拨—复习与练习——拓展阅读”的顺序谋篇布局。大致可分为:任务设计:给出案例,指出任务(学习)目标,如任务是分析处理什么问题,通过该任务,要掌握哪些技能与知识;演练指导:给出完整的任务完成步骤,在涉及新的知识点和法律规定的地方用标注的方式给以醒目的提示。该部分的重点在于启发和指导学生完成指定的任务,因此,工作的步骤相对于知识点的学习更为重要,必须详细、具体,过程清晰,所需的刑事法律规定、法律文件也要标明;归纳与点拨:归纳任务涉及的知识点,包括概念解释和理论分析,以实现学生对所学内容由感性到理性的升华,归纳的内容紧紧围绕完成实际任务必要的、常用的、重要的知识,以“够用”和“通说”为度,不做过多蔓延。点拨主要针对案例处理的技巧进行简单和系统的指导,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复习与练习:以多种形式的案例进行知识和技能的巩固,使学生在反复的演练过程中能够举一反三,养成积极思考,用独立的探求式学习方法去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习惯;拓展阅读:该部分为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或者计划继续继续本科学习的部分学生设计,提供该单元相关的理论热点和书籍、文章。

三、教学模式改革

(一)课堂教学上,我们应坚持“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改变整体教学中先集中理论,再综合实践、单元教学中先教后用的模式,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实现知识、理论、实践紧密结合、相互支持、相互促进。

1、介绍授课目标和考核要求,说明课程安排。以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刑事案件入手,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然后再根据刑法课程培养目标介绍本次课程的学习内容、网络课程资源内容和考核要求。

2、操练深化能力、归纳知识,介绍本模块目标,找到案例中诉的关键问题及应适用何原则规定。再结合案例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分析,再次对本次课重点归纳,学生参与课堂讨论较积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教师引导作用。

目标模式范文篇8

一、关于“单轨制”

即建立在街乡基础上的政府统计部门终极在地统计。当今发达国家的统计管理体制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由政府统计部门负责如人口、资源等一些基本国情的统计,而经济发展情况特别是一些行业经营状况的统计往往由业务主管部门负责,如美国、日本等;二是主要国情国力、经济及社会发展情况的统计均由政府统计部门负责,其机构健全人员充足,其他部门基本不搞统计,如澳大利亚、加拿大、德国等。我国目前的状况是介于二者之间,但有些政府统计部门在做的事情,业务主管部门也在做。数据既不完整又交叉重复,基层负担沉重。

我们应该选择哪一种模式呢?我认为无疑应选择后者。因为在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需要对经济及社会发展进行宏观调控,需要没有部门利益的统计部门提供客观、公正、全面的统计信息。否则,统计数据有可能成为某些部门反映政绩的工具,统计的整体功能难以发挥,数据质量也会受到影响。实际上,随着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一些业务主管部门的职能正在弱化,很多下属企业划归在地管理,也难以再行使统计职能。

实行终极在地统计,要解决三个问题。首先,明确极少数业务上垂直领导、财务上统一核算且经营范围相对单一独立、专业性较强的部门,可实行部门统计,全国及地区性数字以部门统计为准;其次,对绝大多数反映社会经济发展基本情况、满足领导和各界需要的统计工作,要逐步从双轨制向单轨制过渡,主要依靠政府统计部门采集、加工、整理、提供统计资料,部门统计以满足自身管理需要为目的,且范围仅限于本系统内;第三,在政府统计系统,将统计对象按基本单位概念分解到街乡,由基层统计部门按地域进行统计,逐级上报,既避免重和漏,又能完整反映地域经济总况。那么,街乡统计机构能否承受最基础的工作任务呢?我以为有两个前提:一是坚持一套表的唯一性;二是按企业规模区别对待。这将在下面加以论述。

二、关于“一套表”

即反映各行业特点和宏观微观两个层次管理需要的基本单位一套表制度。目前的基层单位一套表仅限于政府综合统计部门执行,且还有部分对企业的调查如工业品出厂价格、施工价格、景气调查等没有纳入。因此,完善健全规范一套表,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完善政府统计部门的一套表。首先,要对现行的行业报表制度再进行细分,将服务业统计制度适当分解,并反映新兴行业、文化产业、知识经济的特点;其次,对不同行业的企业按规模区别对待,将一定规模以下企业的表式适当简化形成简表,有些行业甚至可设计一张表;第三,减少过时指标,不断增加反映企业发展变化如重组转制、多种经营、高新技术程度的指标;第四,将政府统计部门对基本单位进行的其他调查统统纳入一套表制度,必要时可增设新的指标群,限定部分企业填报。

2、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逐步将政府统计制度与部门统计制度合并。第一步,取消一些业务主管部门跨系统甚至跨行业的行业统计职能,将其统计报表纳入国家统计部门的基层表制度,如旅游、利用外资、城市公用事业等。只要精心设计,其业务管理所需的主要内容完全可在一套表中反映。第二步,将各业务主管部门系统内的报表与政府统计部门的报表合并成名符其实的一套表。可在满足政府综合统计需要的基础上,在各指标群间留出一定空间,以满足部门、企业从自身管理需要增设一些指标。

3、以一套表制度为基础,设计制订不同行业企业的统计台帐。使其既能与制度表式、指标相衔接,提高数据质量;又能满足企业自身管理需要,成为提高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手段。

采取了以上的改革措施,国家统计报表制度基层表可能由“七加一”套变成十几套甚至更多,报表表式、指标群及指标也会增加。但对基层单位而言,统计报表将只有一套,且没有指标间的重复。不同规模企业填报不同部分报表和指标,政府统计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各取所需,汇总出各种不同分组的综合资料。

三、关于“目录抽样法”

即建立以周期性普查为基础、以目录抽样法为主体的调查方法体系。通过普查,取得全面、详细的国情国力资料;通过目录抽样方法,取得日常的主要的或监控性的统计数据。

首先,要完善健全周期性普查制度。一是要特别突出基本单位普查的地位,使其发挥龙头作用,且基普已有的内容,其他专业普查应以此为准或不再调查;二是要完善第三产业普查的内容,既要反映总的规模速度,更要反映结构和不同行业的特点;三是建立建筑业普查制度,填补空白,使国家普查制度覆盖国民经济各个行业,统计数据能够配套使用。

其次,要大力推行目录抽样方法。一是要确定合理的规模界限,确保规模以上的企业能覆盖经济总量的绝大部分,反映经济发展趋势;确保规模以下企业占企业数的多数,减轻企业和基层统计部门负担。二是对规模以上企业建立超级汇总制度,政府统计部门掌握对主要数据的控制力,并可进行各种加工分析。三是在完善目前的小型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和工业等专业抽样调查的基础上,将抽样范围逐步向其他领域拓展延伸。此外,要在多种调查方法综合运用方面力争有所突破,弥补抽样调查的不足。

四、关于“计算机网络化”

即政府统计部门之间实现统计信息的网上传输(包括上报与反馈)。21世纪之初,国家统计信息工程“九五”规划将告完成。在此基础上,要继续加强统计信息化建设,努力实现国家、省(市、自治区)、地市、县四级政府统计机构计算机网络系统的有效联接;建成完整配套的数据库系统,并使之充分发挥作用。通过系统建设,使各级统计站点不仅能够根据自身需要对统计信息进行深度加工处理,还能使信息沿现代化网络系统快速传递,既可以及时满足上一级统计部门的工作需要,也可以向下一级统计部门反馈综合信息,并可以进行横向资料交换,还可以在网上公众需要的统计信息。要借助网络系统强化基本单位名录库的更新维护工作,力争实现即时的更新与维护,使其成为统一的动态的活库,能在统计管理和统计服务中充分发挥作用。

五、关于“按工作流程设置的统计机构”

即在政府统计部门内部实现按信息处理流程设置的工作机构和生产方式。这主要是指县级及以上统计机构而言。为发展统计生产力,提高信息的可利用程度,更好地满足多方面的需求,必须改革统计机构,使之与制度方法相适应,进而改进统计生产方式。在政府统计部门内部,按制度方法设计、信息采集处理、资料开发利用、后勤服务保障诸环节设置工作机构,规范工作流程,以实现设计统一配套、采集协调顺畅、开发全面系统、保障有力及时。当然,最后一个职能将来有可能以社会化的方式实现。通过以上改革,力争提高统计信息生产体系的效率和灵敏度,使其及时对社会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做出反映,满足对统计信息的多方面、不同层次的需求,使之能最大程度地发挥社会效益。

综上所述,如果我们能在下个世纪前10至20年的时间内实现上述目标模式,就能建立基本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统计制度方法体系,并以相对稳定的状态及时反映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经济状况。当然,就当前来看,明确方法制度改革的方向或者说朝着改革的目标模式迈进,尚存在诸多障碍。首先,人们对改革的理解和认识还难以一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统一思想需要一个过程;其次,省及省以下机构改革如果采取“一刀切”的办法,有可能对统计机构产生较大冲击,削弱统计队伍,使其连目前的职能也难以胜任;第三,目前统计机构特点是基层统计机构信息化程度还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统计工作的效率;第四,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部分地方政府或政府职能部门的领导依然沿用传统方法进行管理,这种状况一时间难以从根本上改变。

目标模式范文篇9

(一)教学目标缺乏针对性。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大多从事幼儿教学工作。在幼儿歌唱教学中,通常以朗朗上口的儿童歌曲为主,此类歌曲大多旋律、节奏比较简单,且音域较窄,主要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与基本唱歌能力。在幼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中,教学对象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他们之前从未或很少接触过系统的音乐训练,音乐素养比较薄弱。例如,幼师学前教育声乐教材中的《嘎哦丽泰》《龙船调》《北京颂歌》等美声、民族、通俗以及幼儿歌曲,对学生来说不易接受,且部分曲目难度较大,不符合学生的基本学情,也不适合运用到其毕业后的幼儿歌唱教学中。因此,此类曲目可作为鉴赏对象简化在音乐素质课中。(二)课程设置过于繁杂。幼儿教育是一门对教师综合素质要求较高的职业,由于岗位的特殊性,其涉及到多门学科知识,不仅需要心理学、教育学、卫生学等知识作为理论指导,教师还要掌握一定的音乐、美术等技能,这对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据统计,幼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每天的课程不低于6节,声乐课是每周两节集体课。课业较为繁重的文化课以及美术、舞蹈、钢琴艺术类等课程占据了学生的大部分时间,导致他们没有充足的时间练习声乐演唱,声乐训练也只是每周声乐课上的集体演唱,这使学生的声乐演唱水平难以得到有效提升,甚至失去对声乐学习的兴趣。(三)课堂形式较为单一。幼师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普遍采用班级集体授课的形式,上课人数达50多人,一周两节课的时间平均分配到每个学生只有2至3分钟,教师一般采用齐唱或分组齐唱的上课形式。这种较为单一的教学形式与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幼儿歌唱教学相脱节,缺少对学生感受音乐、鉴赏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等能力的培养,使音乐失去了愉悦性,偏离了艺术教育寓教于乐的目的。另外,可供学生演唱的曲目量较少、歌曲风格单一,学生难免觉得课程枯燥、乏味。从当下幼师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的教学来看,其教学内容不能满足学生毕业后从事幼儿歌唱教学所需,必须在原有教学基础上,积极探索更加符合幼儿歌唱教学活动的声乐教学目标与教学模式。

二、幼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要有针对性。正确区分幼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与幼儿歌唱教学的本质与任务是关键。幼师学前教育专业以培养幼儿教师为主,学生毕业后的主要教学对象是3至6岁的幼儿;幼儿音乐教育主要是培养幼儿对唱歌的兴趣。幼儿歌唱教学与幼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有着本质区别。在幼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中,教师往往重技能训练,缺乏与幼儿歌唱教学的对比研究,使得二者之间的关系处于独立、脱节的状态。从事幼师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教师,大部分毕业于专业音乐院校或高师音乐院系,他们接受的音乐教育不同于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学实际。在幼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课上,教师往往以音乐院系声乐演唱方向的标准培养学生,在授课过程中经常把歌唱的感受和方法通过比较抽象的语言传授给学生,这种教学方式对学生日后从事的幼儿歌唱教学来说缺乏针对性。(二)组合并优化教学内容。为了更好地实现幼师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的教学目标,准确设计教学内容是有效途径。考虑到该专业学生音乐基础比较薄弱,教师应从实际出发,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手段和形式,制定符合学生具体情况的教学计划与内容。例如,将视唱练耳、乐理以及幼儿歌唱教学等理论知识与声乐课相结合,向学生讲授发声器官的构造、歌唱的姿势、呼吸、发声、共鸣以及歌唱的咬字、吐字等声乐基础知识;让学生通过声乐理论基础的学习,更加清晰地理解如何运用正确的方法进行歌唱,以及如何教授并指导幼儿歌唱。另外,可以扩大选曲范围,广泛涉猎各种风格和类型的独唱、重唱等声乐作品。各地区、各民族优秀的儿歌、民歌、戏曲,或是当前具有代表性且符合人们审美品位的通俗歌曲都可以纳入声乐教学。不同风格的声乐作品既能丰富教学的曲目量,又能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其学习声乐的积极性。(三)注重声乐教学的知识与方法。幼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声乐基础起点较低,学生大多还停留在“声乐课就是唱歌课”的观念上,声乐教师在教学中常用的“找位置”“找感觉”等抽象词语,对学生来说比较难理解。该专业学生学习声乐的主要目的是掌握声乐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声乐演唱技巧,以适应幼儿音乐教学。因此,在声乐课堂上,教师应化繁为简,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创作能力,遵循音乐教育审美性这一基本原则,将专业的声乐知识尽量通俗化、简单化、口语化,用最简单、直接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声乐训练,提高其理解与表现音乐的能力。

三、“唱、弹、跳与游戏活动设计结合”的教学模式

(一)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吕氏春秋•古乐》中记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由此可以看出,人类早期的音乐活动是歌、舞、乐三位一体的。3至6岁的幼儿活泼好动,单一的歌唱课不能有效激发其对音乐的兴趣。在幼儿早期的音乐学习中,音乐课多采用载歌载舞,并与游戏相结合的综合课堂模式。这种生动活泼、类似于玩乐性质的音乐课更加适合幼儿的身心特征。因此,幼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应转变观念与模式,采用“唱、弹、跳与游戏活动设计结合”的教学模式。首先,该模式贴近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幼儿音乐教学工作,对于学生来说更加具有实用性和针对性。其次,该模式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其对器乐演奏、声乐演唱、舞蹈编排以及学前儿童游戏活动设计都有一定的要求,能够很好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最后,在“唱、弹、跳与游戏活动设计结合”的教学模式中,音乐游戏活动需要学生之间的相互配合才能完成,这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其学习兴趣。(二)具体实施策略。幼师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的声乐、钢琴、舞蹈、律动、儿童游戏活动课程,是分科目对学生进行授课的。然而在幼儿音乐教学中,需要将说、唱、弹、跳、演结合在一起,才能很好地完成一堂学前儿童音乐课。在幼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训练中,学生可凭借自己的音乐才能充分发挥想象,在歌曲的演唱中加入适当的乐器弹奏、舞蹈或律动,或根据歌曲内容编排设计有趣的游戏,将枯燥、单一的声乐课变成边唱边跳、边奏边演的“歌、舞、乐”综合教学模式。例如,歌曲《孤独的牧羊人》选自音乐剧《音乐之声》,属于欧洲约得尔调民歌风格,节奏轻快明朗、旋律诙谐有趣、歌词朗朗上口。歌曲中出现的人物有在山谷里歌唱的牧羊人、城堡中的王子、路上挑担的农夫、正在用餐的人们、坐在路边喝啤酒的男人、年轻的姑娘以及姑娘的妈妈。声乐教师可以根据该曲的故事情节与人物特征,结合学生的嗓音条件及其在器乐、舞蹈等方面的能力,分配适合的角色给学生,由此编排歌曲《孤独的牧羊人》的音乐活动。

综上所述,幼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必须与幼儿音乐教学接轨。实现二者无缝对接的关键在于,从事该专业声乐教学的教师如何转变教学观念与教学方式。以培养音乐院校声乐演唱方向人才的方法,培养从事幼儿音乐教育的学生,显然不符合幼儿音乐教学工作的特殊要求。声乐教师应遵循幼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基本特征,结合幼儿音乐教育所需,转换教学观念,积极探索适合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声乐教学内容与模式,同时有机结合幼儿歌唱课的具体情况,促进我国幼儿音乐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长玲.增强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实效性[J].美与时代(下),2015(9).

[2]朱婕平.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课中开展音乐欣赏活动的必要性[J].音乐时空,2015(11).

[3]倪序.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声乐集体课教学改革探析[J].广西教育,2013(43).

[4]李媛.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演唱中的“混声”训练[J].当代音乐,2017(19).

[5]金瑞峰.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刍议[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13).

[6]雷励.关于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研究[J].艺术评鉴,2017(11).

[7]许春蓉.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考试现状思考与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6).

[8]额尔登其木格.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幼儿舞蹈编创能力的教学策略[J].大众文艺,2017(6).

目标模式范文篇10

关键词:工业企业;企业会计目标;成本管理模式

一、工业企业对财务会计目标成本管理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一轮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工业企业发展有了新的机会,各企业也通过引进新技术来发展壮大,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因此,虽然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会使各工业企业迎来了迅猛的发展势头,但也意味着将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主要原因如下,一方面,伴随着工业企业的发展,环境污染问题的解决也是重中之重,为了顺应新政策,必须对排放出的气体进行有效控制,导致了企业的成产加工成本有所提高,另一方面,由于公开性的价格采购模式出现导致的原材料的短缺,也是增加生产成本的原因之一。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降低不必要的损失,使得企业能顺应当前的经济环境,能够在这样严峻的条件下占的一席之地,并且有能力防范各种风险,采取正确的财务会计目标成本管理的就显得特别重要。伴随着现阶段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若想使企业保持原有的发展速度,必然会以消耗大量的成本作为支撑,因此,企业要想提升自身的竞争优势,就必须拥有足够的资金来保持平时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运行,而一个企业若是拥有一个有效的会计目标成本管理,会使企业的资本在运行中不被浪费,实现资源的最优化利用,可为企业的发展运营提供资金来源。由此可见,企业的会计成本管理在工业企业的发展中体现出了其重要的地位。

二、工业企业在财务会计目标成本管理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

(一)系统性原则。所谓的系统性原则指的是一个企业在财务会计的工作进行目标成本管理时,需要结合自身企业的实际状况,以及通过对消费者的了解程度,针对不同的消费者层级,以及时间段的划分来制定相应的目标成本管理。之后,再针对不同的目标成本管理工作做出不同的引导方式,使得企业可以实现有计划的有规律的成本管理的工作。(二)实用性原则。该项原则主要体现在实际的成本管理工作里,在制定该目标时,企业应该通过大量的调查以及分析,来取得市场上消费者的需求与偏好,再结合自身的发展情况以及现阶段所取得的成果,联系实际市场环境,来制定出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成本管理目标,并且预测其在未来一定时间内能通过调整及有效措施来实现企业制定的该项成本管理目标。(三)稳定性原则。在整个目标成本管理的过程中,稳定性原则是其最重要的一点,它指的是企业在进行成本管理控制的过程中,此项工作需是建立在该企业的财务会计的日常管理工作及基础之上,由此来保证财务会计工作的稳定和有效[1]。通常情况下,该企业一旦确定了成本控制目标之后,便不得随意变更或者替换。

三、工业企业对企业财务会计目标成本管理的模式分类

(一)交叉模式。企业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以人为本的理念应贯彻始终,人作为企业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应在管理中理顺管理流程,建立清晰的管理理念,形成符合企业自身发展的一套管理模式[2]。人与事的交叉管理在企业中是很常见的一种模式,但是这种模式的管理会出现职责不清的问题,在工作中,工作人员在处理问题时会受主观能动性的影响选择优先处理对自己有利的事件,这就造成了出现问题时互相推诿,互相埋怨,从而造成工作混乱影响工作效率。(二)分散模式。在目前阶段,分散型管理模式是当前工业企业常用的管理模式,在会计核算方面的财务人员和财务工作往往受控于责任单位,而不去考虑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当会计人员自身的利益与责任单位的利益相冲突时,经常会出现会计人员会为了自身利益而不顾会计制度去处理业务,或者有些会计人员会在领导的胁迫强令下,不能坚持原则而违背会计制度,从而使会计的监督职能不能取得有效的执行。这样的分三管理模式,最大的弊端就是会使各单位之间不能默契配合,某些紧急事件不能得到及时处理,导致企业的工作效率降低,甚至会使企业的经济利益蒙损。(三)统一模式。统一型模式在前两者的基础上加以总结分析,旨在直接对财务人员的工作和业务进行管理,相对于分散模式和交叉模式具有更明显的优点,能够使其更好地发挥会计的作用和职能。实现了计划、资金、制度与管理等方面的协调与发展,如此一来,可提高成本核算的准确性,财务人员会由此来提高专业技能,使会计的监督职能得到充分发挥。在统一管理的模式下,企业应考虑建立健全员工的激励机制,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制定业绩评价和成本管理的有效结合,争取使企业取得利益最大化[3]。

四、提高工业企业财务会计目标成本管理模式有效性的措施

(一)实现创新的财务会计目标成本管理的理念。在当前竞争激烈的社会,若想使企业在行业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中能使企业经济稳步增速,具备创新意识的管理理念是其首要任务。企业的成本目标管理关系到企业的健康发展以及经济利益,若要想自身的管理理念得到广泛认可,就要寻求一个符合企业自身发展的,可实施的新型创新管理理念,这样才能在管理和运营过程中及时的,有针对性的找出企业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首先,对于企业原有的守旧的成本管理模式进行改进,通过创新性的管理模式来提高工作效率,增加企业经济利润。其次,在建立了新的管理理念的同时,在工作的过程当中,根据企业的投入与产出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价,再次,配合对员工的激励机制,调动员工积极性来节省目标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利益,总而言之,新的管理理念可以在工业企业中发挥重要作用,使企业受益。(二)健全目标成本管理控制的过程。成本控制的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首先,事前控制,即在产品投入使用前进行控制,财务人员可根据事前的规划,预测来计算与分析出该阶段可能花费的人工成本以及产品的投入成本,并在该阶段对不必要的花费进行控制,由此来节约成本。之后,事中控制,在各项产品使用过程中,发生的费用要做好收集整理的工作,并将其中偏差及时的反馈给责任者,以此来有针对性的查出差错并及时纠正,减少加工过程中的不必要浪费。最后,事后控制,完成产品的成本确认后,及时查出造成成本差异的原因,并通过分析与管理来确认造成此种原因的责任归属及认定,这样一来,也有利于下一阶段成本控制。除了阶段性的控制以外,时间也是企业进行成本控制管理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应在满足内部及外部的各项要求的基础上,提高生产和销售的速度,控制生产周期循环,一个企业若是拥有一个良好的过程控制,该企业的经济活动才会有效进行。(三)提升企业财会人员的整体素质。在现阶段,有许多企业的财务人员对只是对财务方面的基础做账有简单的了解,而对成本管理方面的控制几乎没有太多接触与学习,或者更多的财务人员只是安于现状,做好本职工作,对企业的成本控制管理具有抵触心理,由上都可导致企业目标的管理工作得不到有效进行。因此,企业应定时开展财务人员的培训工作,帮助财务会计人员能够及时了解现阶段的成本目标管理的新政策和新形势,提升管理水平。除此之外,对参加培训的财务会计人员进行培训内容方面的考核应成为检验培训方案的可行性的一个有效措施,经过这一系列的措施,能够使企业的财务会计人员更加明确自己的责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使其能够更加顺利的开展工作。(四)加强网络信息化建设,建立信息化平台。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不断深入在工作生活中,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企业为了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在企业运营及管理的过程中,也应加强其信息化建设。尤其是在财务会计部门,为了加强与其他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财务数据之间的高效衔接,提高财务信息的共享度,并且利用网络信息化平台来进行目标的管理与控制工作,建立一个完善的信息化平台在一所企业中就变得至关重要。有了这样的信息化平台,各工作人员之前的沟通不但更加方便,而且企业领导也可借助该平台对企业的资金进行集中管理,并及时掌握最新的财务数据,对其中的有效信息做出正确的决策。也可使管理人员可以看出其对目标成本控制的成效。网络信息化平台建立之后,安全问题也是随之而来的,所以,每个企业应该配备相应的工作人员对网络信息安全进行管理,防止企业内部的财务信息及数据被非法分子盗取或毁损,提高网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也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一项有效措施。

五、结语

综上所述,工业企业对我国的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当前各行业之间激烈竞争的大环境下,若要想保持企业长足的竞争力,控制目标成本是关键,应得到企业的高度重视。因此,在企业目标成本的管理过程中,应实现管理模式的创新,健全控制过程,提高财务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同时紧跟社会潮流,构建完善的信息化平台[4]。加强管理模式的有效性,从而理顺企业的管理流程,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戴雪梅,李芳,李春林.企业财务会计[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7:35.

[2]董欣欣.论以人为本的思想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实施[J].管理学家,2011:10-11.

[3]曾颖.刍议企业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的创新[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6(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