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部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5 14:03:21

民政部范文篇1

这次民政部与*市政府联合召开的全国社区建设与和谐社会研讨会就要闭幕了,这次会议开得非常及时,会议组织得很严谨,研讨的内容很精彩,完全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下面我讲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谈几点体会;第二个问题,就是向学界的老师们提几点建议,第三个问题,就是向在座的各位领导和同志们通报一下我们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以保持信息沟通。

一、几点体会

参加这次会议,我感到非常高兴,收获非常多。这两天与同志们一起座谈,大家也反映这次会议开得非常好,很有成效,印象深的最起码有四点。

第一个,我们这个会议时机选得非常好,为什么非常好呢?中央领导同志对社区建设工作,特别是和谐社会建设非常重视,去年国庆节期间,总书记在北京视察了社区建设工作,10月2日与北京的基层干部进行了座谈,提出了五点希望,号召全党进一步重视基层工作。今年的国庆节,也是10月2号,总书记到天津,也到了社区,又对社区建设尤其是和谐社区建设作了很重要的指示。他指出:“加强城市社区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利益的重要途径。要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把服务群众、造福群众作为社区工作的主题,积极探索开展社区党建工作的新途径,进一步做好社区的服务、文化、环境、卫生、治安等工作,充分发挥社区在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联系,为群众创造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十届全运会期间,国务院总理同志在江苏南京及其它地方深入社区,对社区建设也作了很重要的指示。他说:“社区是我国城市的细胞,社区安宁,城市才能稳定。要为群众多办实事和好事,建设安全、和谐、文明、繁荣的社区。”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发展规划的建议,对和谐社区和谐村镇建设也有要求。在这么样一个大的背景下,我们*召开了这么一次和谐社区与和谐社会的研讨会,合上了时代的节奏,确确实实体现了对中央领导指示精神的贯彻,对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的贯彻,时机非常好。

第二个,地点选得非常好,这次研讨会为什么选在湖北*,湖北是中部,而*又在中部举足轻重。中央有关部门正在制定一个大的区域规划,推动中部崛起。中部崛起过去是一个概念,这个区域发展规划出台以后,这个概念将会变成具体的行动,湖北省在中央崛起中具有责无旁贷的地位和责任,*市在中部崛起中更应该一马当先,在中部崛起中起龙头和辐射作用。我们这个会,放在湖北*市开,也对我们下一步的社区建设和中部崛起将会起到很好的辐射作用,而且*市的社区建设“883行动计划”确确实实不仅辐射到湖北省,也对全国的社区建设作出了很好的贡献,从昨天到今天,大家谈的、看的、听的、议的,都感受到了这些方面的影响。

第三个,我们这次的会议准备得非常好,我们的参观点好、会议材料准备得好、会议服务得好、同志们吃得好。

第四个,我们讨论非常认真,今天上午集中讨论到了12点零3分,大家还有些话没有说完,这也说明会议的主题好,会议的话题非常抓人,也非常感人,那么我自己这两天也学到了很多东西,也开扩了不少视野,一些论文只读了一遍,我回去再继续消化,消化我们*的经验,消化我们各位专家的真知灼见。

二、给我们学界的同志们、老师们提一点建议

现在,和谐社区作为社区建设的一项重大任务后,中央领导同志和地方领导,都对社区建设作出指示。不久前我们召开了全国社区建设工作会议,对为什么要建设和谐社区,建设和谐社区的基本任务,保障措施都有了明确的规定,但这仅仅是一个开头,万里长征刚刚迈出小半步,我们需要研究的问题,需要解决的问题非常非常多。那么,建设和谐社区靠谁,我认为起码有四个方面的力量,党的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居民参与。社会协同就包括我们在座的各位专家,包括社会上的有识之士,包括一切热爱社区,有志于参与社区建设的同仁。学者在社区建设中有着独特的视角和功能,跟实际工作者不太一样,我们社区建设大的框架应该比较清楚了,但是也有很多思路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如果用什么是和谐社区;谁来建设这个和谐社区;依靠什么力量来建设和谐社区;怎样建设和谐社区这样一个思路去研究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找到专家发挥作用的地方。如果把建设和谐社区看作是一个系统工程,社区内部是一部分,社区外部又是一部分,我们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比如说,把社区内部作为一个子系统来看,那么社区内的党组织、社区内的居民自治组织、社区内的中介组织、物业组织、民间组织、社区家庭、楼院、包括每一个居民,还有驻社区单位,怎么在和谐社区建设中发挥作用,它的体制、机制、功能是什么,我们过去常常讲的共驻共建,这些问题需要我们的学者给予更多的帮助,拿出一些更有利于我们实际部门操作的一些东西。在社区外,那就更多了,因为我们的社区,是中国体制链条中的重要一环,它不是世外桃源,社区有很多事情不是自己能够决定的。比方说,刚才有一个教授说,社区有200多项任务,那么这些任务是从哪里来的?首先是从中央政府开始职能转变,企业职能分化,转变分化后都沉淀到社区了,而当社区内民间组织、中介组织不发达无力承担任务时,这些事情社区不去完成,谁去完成?我们该怎么办?所以总书记在今年二月份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研讨班上讲的几句话非常重要,那就是我们要把社区与社会紧密地联系起来,找到一个联结点,构建一个政府行政功能和社会自治功能互补,行政力量和社会的协调力量互联,行政职能和社会职能互动的这么一个社会管理网络,我们的自治就不是孤立的自治,我们社区的行政管理就不是孤立的行政管理。从中央政府到省政府、市政府、区政府,街道办事处,它们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职责,它们怎样为社区提供一些很好的服务,包括公共财政,如果没有公共财政的话,和谐社区怎么建立,它哪来财力呀?我们的公共卫生、公共治安,我们的社会保障,还有排在*“四到社区”第一位的就业问题,这些靠我们不同层次的政府来完成这些公共服务,只有这些东西建立后,我们社区的自治才可能有一个宽松的环境,所谓的居民委员会行政化的倾向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总而言之,要把政府的行政力量,市场的力量,居民互助的力量,资源共建共享的力量统统结合起来,共同建设和谐社区,无论是社区内,还是社区外,都有很多体制和机制的创新问题,我们的实践工作者需要我们的理论工作者的理论支持。特别是要建立公共财政,在一个城市,比方像*市这样并不是十分富裕的地区,它能够有“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这种理念,我们财政应该往哪里投?我们的市委书记、市长能够想到老百姓,就是“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具体体现。“883”的投入占财政总支出比重并不是很多,但是我们老百姓举双手高呼共产党万岁,说我们政府好。我敢说有些比*还富裕的地区,它并没有这种理念,它拿的钱搞什么,去搞大项目去,搞几个形象工程去,这就是政府的一个执政理念问题。在这种情况下,*的社区建设“883行动计划”,它的价值,它的示范效应对我们政府官员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是一个很好的示范。我们作为学者,要鼓励这种真正把财力用于民生、用于民本、为老百姓服务的一些地方,这样就会赢得更多的民心,夯实党的执政基础。

三、给同志们通报一下我们在想什么

我们民政部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有一个处是专门研究社区建设的,目前面对社区建设这么艰巨的任务,我们把长远目标和短期性的阶段性任务相结合,把应该做与能够做的相结合,目前正在做7件事情,饭是一口一口吃,地是一垄一垄犁,不能一口吃一个胖子。

第一件事情,做“***社区服务发展规划”,由我们司和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司牵头,这个规划最核心的,是打破我们过去将社区服务仅仅作为产业的做法,要将公共服务内容纳入进来,政府要为社区建立公共服务体系,使社区有生存发展的空间,过去我们对社区欠帐太多,一个社区一是规划要合理,二是基础设施配置要合理,三是让老百姓使用这个基础设施,让它发挥更大的功效,我们准备下一步推进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包括教育、文化,公共商业、社会福利等内容,我们必须在明年全国人代会议之前把它定下来。

第二件事情,修改《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就修改《居委会组织法》,大家提了很多建议,但是有些建议一时做不到,比如说搞《社区法》、《社区自治法》,这个东西目前做不到。因为《社区法》、《社区自治法》没有宪法依据。我们只能在《组织法》的框架内来完善,充实居民自治的内容,尤其是要将中办发23号文件下发以来,我们社区建设所取得的成绩充实进去。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时期,经常修改法律很正常,能够完善进去的,要尽量充实进去,这个法有望于20*年12月31日前通过。这个法出台前估计还要全面征求意见,希望到时候基层同志尽量把意见反映上去。

第三件事情,配合国务院办公厅要下发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这是开展社区服务工作以来第一部以国务院名义出台的规范性文件,在这里头,我们扩大了社区服务的概念,一句话,无论什么人,只要到社区,为社区居民提供生产、生活服务的行为,都可以称之为社区服务。分两类,一类是赢利性服务,一类是非赢利性服务,明确社区服务里头,政府要承担什么责任,居委会要承担什么责任,更重要的是我们在这方面引进了社区民间组织,要培育和发展社区民间组织,比如社区老年人协会,残疾人协会,还有救助组织如救助社,慈善超市;还有兴趣组织,如钓鱼协会、跳舞协会等。

第四件事情,是下发关于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文件,文件已下发,十个部委,这个很不交易,有4个省已经转发了文件,这是我们与发改委,财政部进行反复讨论后定下的,当前全国18%的社区无工作用房,18%的社区在50米以下,加起来36%。尤其是中西部地区,这个问题是非常严重的,下步要着重解决好。

像*这样千方百计改善社区设施包括社区工作用房,是非常明智的。第三批党的先进性教育,也提到加强农村基层组织的建设,*市正在实施的家园建设行动计划,也是很有远见的。

第五件事情,进一步改善新形势下城市社区的志愿者服务工作,大力推进城区社区志愿者队伍,义工队伍建设,从20*年开始,12月5日,每个省都要公布本行政区域内志愿服务的发展状况,同时,把志愿服务要引向农村,部里12月份要召开全国慈善大会。

第六件事情,按照温总理、回副总理的指示,正在做好农村撤销村民委员会,设立居民委员会的工作,程序应该是很清楚的,核心就是它的配套设施,千万不能在城乡结合部搞那个棚户区,我们与农业部,国土资源部经过了一年的调研论证搞了一些基本规定,这对我们社区建设将是一个很好的规范。

民政部范文篇2

一、研究课题范围

1.加强党对社会组织的领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发挥社会组织积极作用研究

2.社会组织在重大社会活动和重大突发事件中的作用研究

3、社会组织在应对当前全球金融危机中的作用与责任

4.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5.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研究

6.社会组织提供公共服务研究

7.社会团体发展与管理研究

8.民办非企业单位发展与管理研究

9.基金会发展与管理研究

10.城乡基层社会组织发展与管理体制研究

11.社会组织内部治理结构研究

12.社会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13.社会组织资金筹集研究

14.社会组织项目管理与评估研究

申报课题要围绕上述研究范围,参考附录中的研究方向,确定具体的研究对象和题目,也可以围绕社会组织发展与管理中的突出矛盾和主要问题选定研究题目。

二、课题申报及成果收集

课题需按要求填写《2009年社会组织理论研究部级课题申请表》,于2009年3月10日前报国家民间组织管理局(文本文件一式三份,加盖单位公章,同时发送电子邮件)。国家民间组织管理局专家咨询委员会对课题申请进行审核、论证,3月25日前将在中国社会组织网上公布立项名单,并发立项通知。

承担单位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相应课题的研究,于2009年10月10日前,以书面和电子邮件两种方式将研究最终成果寄至国家民间组织管理局,信封上请注明“社会组织理论研究课题”字样。国家民间组织管理局专家委员会将对收到的课题报告进行评审,对通过评审的报告分别给予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和鼓励奖,并发给部级课题结题证书,在中国社会组织网上公布。通过评审并结题的课题报告的著作权属于国家民间组织管理局。没有通过评审的课题报告不予结题。

三、研究要求及成果形式

以党的***精神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新时期社会组织建设与管理的重大任务,分析现状,解剖问题,提出对策建议,坚持理论指导实践,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增强指导社会组织建设与管理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预见性。研究课题要观点明确,内容翔实,文风严谨,行文规范,未公开发表,已获奖论文不得参加评奖,文字责任由课题作者负责。

研究课题的最终成果为书面研究报告。

(1)课题报告不少于1.2万字。

(2)课题报告必须有案例、实证、调研、数据分析,或者有国内外经验剖析,这些内容不少于报告总字数的1/4。

(3)课题报告必须有不少于2千字以上的对策建议。

(4)一般应为总报告形式。若有专题调研报告、重大问题研究分报告、相关研究资料等分报告,原则上每篇不超过5千字,且不计入总报告字数。

(5)课题报告有关版权、版式、注释及学术规范等要求参见《课题报告写作要求》。

四、经费资助

对通过评审且获得的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的课题报告,将分别给予2万元、1万元和0.5万元的经费资助。

民政部范文篇3

一、四级响应

(一)灾害损失情境

1.某一省(区、市)行政区域内,发生水旱灾害,台风、冰雹、雪、沙尘暴等气象灾害,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暴潮、海啸等海洋灾害,森林草原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自然灾害,一次灾害过程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

(1)死亡30人以上,50人以下;

(2)紧急转移安置10万人以上,30万人以下;

(3)倒塌房屋1万间以上,10万间以下。

2.发生5级以上破坏性地震,出现下列情况之一:

(1)死亡20人以上,50人以下;

(2)紧急转移安置10万人以上,30万人以下;

(3)倒塌和严重损坏房屋1万间以上,10万间以下。

3.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其他突发公共事件造成大量人员伤亡、需要紧急转移安置或生活救助,视情况启动本预案。

4.对敏感地区、敏感时间和救助能力特别薄弱的“老、少、边、穷”地区等特殊情况,上述标准可酌情降低。

5.国务院决定的其他事项。

(二)启动程序

按照以下工作流程,启动四级响应(见流程图1):

(三)响应措施

1.人员值班保障

响应等级确定后,向分管副部长、部长报告,救灾处、备灾处24小时待班。

2.慰问电的

当因灾死亡人口超过30人时,视情况以民政部名义向灾区发慰问电(救灾处负责联系协调并报救灾救济司领导批准)。

3.灾情信息管理

由备灾处处长负责,具体工作是:

(1)从灾害发生开始,每日15时前要求灾区省级民政部门上报灾情动态信息,必要时可越级与受灾地级或县级民政救灾部门联系,直到灾害稳定。

(2)接到灾害信息2小时内编发《重要灾情》,报送民政部部长、副部长、党组成员,向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农业部、教育部、卫生部、地震局、水利部和气象局等部门通报;会同办公厅,编发《民政信息专报》上报中办、国办。

(3)当因灾死亡人口超过20人时,灾情发生后48小时内编发《中国灾情信息》,报救灾救济司领导签发,分送民政部新闻办、民政部外事司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京办事处以及外国驻华使领馆等机构,并在民政部网站。

4.开展紧急救助

由救灾处处长负责,具体工作是:

(1)灾情发生后24小时内,派出由减灾委办公室、全国抗灾救灾综合协调办公室领导带队的民政部救灾现场协调工作组赶赴灾区慰问灾民,核查灾情,了解救灾工作情况,了解灾区政府的救助能力和灾区需求,指导地方开展救灾工作。

(2)根据灾区省级政府或民政和财政部门申请,在灾情发生后48小时内制定中央救灾应急资金补助方案并商财政部,按照拨款程序及时下拨到灾区。

(3)灾情发生后48小时内协调备灾处完成向灾区紧急调拨中央救灾储备物资工作,协调落实有关救灾物资的调拨。

(4)监督基层救灾应急措施的落实和救灾款物的规范使用。

(5)灾情稳定后,根据受灾省份报告,结合灾情评估报告,制定中央恢复重建资金补助方案并商财政部,按照拨款程序及时下拨到灾区。

5.灾情评估

由救灾处处长负责,具体工作是:

(1)会同备灾处及时组织有关专家和工作人员赴灾区进行现场灾情和需求评估,必要时向国务院报告情况。

(2)灾情稳定后,会同备灾处组织召开灾情评估会,通报相关部门。

6.综合协调

由救灾处处长负责,具体工作是:

(1)及时与国务院救灾相关部门联系,沟通灾害信息;根据国务院指示或受灾省份请求,通过召开抗灾救灾综合协调会或发函形式,研究对灾区的抗灾救灾支持意见。

(2)视情况以全国抗灾救灾综合协调办公室名义向灾区派出工作组,指导地方开展救灾。

7.实时工作报告

由救灾处处长负责,会同备灾处完成。

灾情相对稳定和救灾工作开展后,向国务院报告灾情和救灾工作开展情况。

(四)响应的终止

灾情和救灾工作稳定后,由救灾处提出建议,救灾救济司司长确定四级响应终止,并报告分管副部长、部长。

二、三级响应

(一)灾害损失情境

1.某一省(区、市)行政区域内,发生水旱灾害,台风、冰雹、雪、沙尘暴等气象灾害,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暴潮、海啸等海洋灾害,森林草原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自然灾害,一次灾害过程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

(1)死亡50人以上,100人以下;

(2)紧急转移安置30万人以上,80万人以下;

(3)倒塌房屋10万间以上,15万间以下。

2.发生5级以上破坏性地震,出现下列情况之一:

(1)死亡50人以上,100人以下;

(2)紧急转移安置30万人以上,80万人以下;

(3)倒塌和严重损坏房屋10万间以上,15万间以下。

3.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其他突发公共事件造成大量人员伤亡、需要紧急转移安置或生活救助,视情况启动本预案。

4.对敏感地区、敏感时间和救助能力特别薄弱的“老、少、边、穷”地区等特殊情况,上述标准可酌情降低。

5.国务院决定的其他事项。

(二)启动程序

按照以下工作流程,启动三级响应(见流程图2):

(三)响应措施

1.人员值班保障

响应等级确定后,向部长报告,救灾救济司取消休假,实行24小时值班,部视频通信系统保证与灾区省份的畅通,以备急需。

2.慰问电的

当因灾死亡人口超过30人时,以民政部名义向灾区发慰问电;灾情发生24小时内,视情况向国务院提出发慰问电的建议(救灾处负责代拟建议稿,报送救灾救济司领导审核后,送部领导签发)。

3.灾情信息管理

由备灾处处长负责,具体工作是:

(1)从灾害发生开始,每4小时与灾区省级民政救灾部门联系一次,每日15时前要求灾区省级民政救灾部门上报灾情和救灾工作动态信息,必要时可越级与受灾地级或县级民政救灾部门联系,直到灾害稳定。

(2)接到灾害信息后2小时内编发《重要灾情》,报送民政部部长、副部长、党组成员,向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农业部、教育部、卫生部、地震局、水利部和气象局等部门通报;会同办公厅,编发《民政信息专报》上报中办、国办。

(3)当因灾死亡人口超过20人时,灾情发生后48小时内编发《中国灾情信息》,报救灾救济司领导签发,分送民政部新闻办、民政部外事司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京办事处以及外国驻华使领馆等机构,并在民政部网站。

(4)会同救灾处和部新闻办不定期组织召开新闻会,对外通报灾情和救灾信息。

(5)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分析、评估灾害损失情况,对灾害的发展进行预测。

4.开展紧急救助

由救灾处处长负责,具体工作是:

(1)灾情发生后24小时内,建议派出由部级领导带队的工作组赶赴灾区慰问灾民,核查灾情,了解救灾工作情况,了解灾区政府的救助能力和灾区需求,指导地方开展救灾工作。

(2)根据灾区省级政府或民政和财政部门申请,在灾情发生后48小时内制定中央救灾应急资金补助方案并商财政部,按照拨款程序及时下拨到灾区。

(3)灾情发生后48小时内协调备灾处完成向灾区紧急调拨中央救灾储备物资工作,协调落实有关救灾物资的调拨。

(4)监督基层救灾应急措施的落实和救灾款物的规范使用。

(5)灾情稳定后,根据受灾省份报告,结合灾情评估报告,制定中央恢复重建资金补助方案并商财政部,按照拨款程序及时下拨到灾区。

5.灾情评估

由救灾处处长负责,具体工作是:

(1)会同备灾处及时组织有关专家和工作人员赴灾区进行现场灾情和需求评估,必要时向国务院报告情况。

(2)灾情稳定后,会同备灾处组织召开灾情评估会,通报相关部门。

6.综合协调

由救灾处处长负责,具体工作是:

(1)当灾害损失较大时,在灾情发生后48小时内,协调有关部门组成全国抗灾救灾综合协调工作组赴灾区,指导地方开展救灾工作。

(2)及时与国务院救灾相关部门联系,沟通灾害信息;根据国务院指示或受灾省份请求,通过召开抗灾救灾综合协调会或发函形式,研究对灾区的抗灾救灾支持意见。

(3)及时落实国务院有关抗灾救灾协调工作。

7.开展救灾捐赠

由社会捐助(综合)处处长负责,具体工作是:

(1)每2日向社会公布灾情和灾区需求情况。

(2)公布接受捐赠单位和账号,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的救灾捐赠。

(3)必要时设立救灾捐赠热线电话,受理捐赠事宜。

(4)及时下拨捐赠款物,对全国救灾捐赠款物进行调剂。

(5)定期对救灾捐赠的接收和使用情况进行公告。

8.实时工作报告

由救灾处处长负责,会同备灾处完成:

(1)灾情发生后24小时内向国务院报告灾情,48小时内报告救灾工作开展的基本情况。

(2)按照国务院要求,定期向国务院报告救灾工作的开展情况。

(3)救灾工作结束后,向国务院报告灾害总体情况和救灾工作开展情况。

(四)响应的终止

灾情和救灾工作稳定后,由救灾救济司建议,分管副部长确定三级响应终止,报告部长。

三、二级响应

(一)灾害损失情境

1.某一省(区、市)行政区域内,发生水旱灾害,台风、冰雹、雪、沙尘暴等气象灾害,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暴潮、海啸等海洋灾害,森林草原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自然灾害,一次灾害过程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

(1)死亡100人以上,200人以下;

(2)紧急转移安置80万人以上,100万人以下;

(3)倒塌房屋15万间以上,20万间以下。

2.发生5级以上破坏性地震,出现下列情况之一:

(1)死亡100人以上,200人以下;

(2)紧急转移安置80万人以上,100万人以下;

(3)倒塌和严重损坏房屋15万间以上,20万间以下。

3.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其他突发公共事件造成大量人员伤亡、需要紧急转移安置或生活救助,视情况启动本预案。

4.对敏感地区、敏感时间和救助能力特别薄弱的“老、少、边、穷”地区等特殊情况,上述标准可酌情降低。

5.国务院决定的其他事项。

(二)启动程序

按照以下工作流程,启动二级响应(见流程图3):

(三)响应措施

1.人员值班保障

响应等级确定后,民政部有关司(局)取消休假和一般性出差,实行联合办公。民政部成立救灾应急指挥部,统一组织抗灾救灾工作。民政部视频通信系统保证与灾区省份24小时在线,专人值守。

2.慰问电的

灾情发生24小时内,以民政部名义向灾区发慰问电,并向国务院提出发慰问电的建议,由紧急救援(综合)组负责。

3.灾情信息管理

由灾害信息组负责,具体工作是:

(1)从灾害发生开始,每2小时与灾区省级民政救灾部门联系一次,要求灾区省级民政救灾部门每日15时前上报灾情和救灾工作动态信息,必要时可越级与受灾地级或县级民政救灾部门联系,直到灾害稳定。

(2)接到灾害信息后2小时内编发《重要灾情》,报送民政部部长、副部长、党组成员,向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农业部、教育部、卫生部、地震局、水利部和气象局等部门通报;会同办公厅,编发《民政信息专报》上报中办、国办。

(3)当因灾死亡人口超过20人时,灾情发生后24小时内编发《中国灾情信息》,报救灾救济司领导签发,分送民政部新闻办、民政部外事司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京办事处以及外国驻华使领馆等机构,并在民政部网站。

(4)会同救灾处和新闻办不定期组织召开新闻会,对外通报灾情和救灾信息。

(5)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分析、评估灾害损失情况,对灾害的发展进行预测。

4.开展紧急救助

由紧急救援(综合)组负责,具体工作是:

(1)组织协调向灾区派出救灾应急工作组(或救援队),协助灾区政府做好灾害抢险救援工作。

(2)根据灾区省级政府或民政和财政部门申请,在灾情发生后24小时内制定中央救灾应急资金补助方案并商财政部,按照拨款程序及时下拨到灾区。

(3)灾情发生后48小时内协调备灾处完成向灾区紧急调拨中央救灾储备物资工作,协调落实有关救灾物资的调拨,协调铁路、交通、民航等部门紧急调运救灾物资。

(4)监督基层救灾应急措施的落实和救灾款物的规范使用。

(5)灾情稳定后,根据受灾省份报告,结合灾情评估报告,制定中央恢复重建资金补助方案并商财政部,按照拨款程序及时下拨到灾区。

(6)及时落实国务院关于紧急救助方面的指示。

5.灾情评估

由灾害信息组负责,具体工作是:

(1)及时组织有关专家赴灾区进行现场灾情和需求评估,向国务院报告评估结果,向有关部门通报评估情况。

(2)灾情稳定后,组织召开灾情评估会,通报相关部门。

6.综合协调

由紧急救援(综合)组负责,具体工作是:

(1)灾情发生后24小时内,派出由民政部部级领导带队的抗灾救灾联合工作组赶赴灾区慰问灾民,核查灾情,了解救灾工作情况,了解灾区政府的救助能力和灾区需求,指导地方开展救灾工作。

(2)视情况建议国务院派出由国务院领导带队的全国抗灾救灾综合协调工作组或慰问团赴灾区,现场指导抗灾救灾工作。

(3)及时与国务院救灾相关部门联系,沟通灾害信息;根据国务院指示或受灾省份请求,通过召开抗灾救灾综合协调会,研究对灾区的抗灾救灾支持意见。

(4)及时落实国务院有关抗灾救灾协调工作。

7.开展救灾捐赠

由救灾捐赠组负责,具体工作是:

(1)向社会接受救灾捐赠的公告,组织开展跨省(自治区、直辖市)或全国性救灾捐赠活动。

(2)报国务院批准,向国际社会发出救灾援助呼吁。

(3)公布接受捐赠单位和账号,设立救灾捐赠热线电话,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的救灾捐赠。

(4)每日向社会公布灾情和灾区需求情况。

(5)及时下拨捐赠款物,对全国救灾捐赠款物进行调剂。

(6)定期对救灾捐赠的接收和使用情况向社会公告。

8.实时工作报告

由紧急救援(综合)组负责落实,具体工作是:

(1)灾情发生后24小时内向国务院报告灾情,48小时内报告救灾工作开展的基本情况。

(2)按照国务院要求,及时、定期向国务院报告救灾工作的开展情况。

(3)救灾工作结束后,向国务院报告灾害总体情况和救灾工作开展情况。

9.新闻报道

由宣传报道组负责,具体工作是:

(1)与国内各大新闻媒体联系,进行灾情和救灾工作的宣传,对救灾相关报道进行审核。

(2)救灾捐赠宣传。

(3)有关防灾、抗灾、救灾的知识和灾后卫生防疫常识宣传。

10.后勤保障

由后勤保障组负责,具体工作是:

(1)保障公文运转高效畅通。

(2)保障救灾工作用车、通讯畅通,以及救灾工作人员值班时的餐饮等服务工作。

(3)其他后勤保障工作。

(四)响应的终止

灾情和救灾工作稳定后,由救灾救济司建议,分管副部长审核,部长确定二级响应终止。

四、一级响应

(一)灾害损失情境

1.某一省(区、市)行政区域内,发生水旱灾害,台风、冰雹、雪、沙尘暴等气象灾害,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暴潮、海啸等海洋灾害,森林草原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自然灾害,一次灾害过程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

(1)死亡200人以上;

(2)紧急转移安置100万人以上;

(3)倒塌房屋20万间以上;

2.发生5级以上破坏性地震,出现下列情况之一:

(1)死亡200人以上;

(2)紧急转移安置100万人以上;

(3)倒塌和严重损坏房屋20万间以上。

3.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其他突发公共事件造成大量人员伤亡、需要紧急转移安置或生活救助,视情况启动本预案。

4.对敏感地区、敏感时间和救助能力特别薄弱的“老、少、边、穷”地区等特殊情况,上述标准可酌情降低。

5.国务院决定的其他事项。

(二)启动程序

按照以下工作流程,启动一级响应(见流程图4):

(三)响应措施

1.接到灾害发生信息后,2小时内向国务院和减灾委主任报告,之后及时续报有关情况。响应等级确定后,民政部成立救灾应急指挥部,统一组织抗灾救灾工作,民政部全员参加灾害救助工作。民政部视频通信系统保证与灾区省份24小时在线,专人值守。

2.灾情发生24小时内,以民政部名义向灾区发慰问电,并向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发慰问电的建议。

3.灾情发生后24小时内,派出由民政部部级领导带队的抗灾救灾联合工作组赶赴灾区慰问灾民,核查灾情,了解救灾工作情况,了解灾区政府的救助能力和灾区需求,指导地方开展救灾工作。建议国务院派出由国务院领导或减灾委主任、副主任带队的全国抗灾救灾综合协调工作组或慰问团。

4.灾害发生后24小时内商财政部下拨中央救灾应急资金,协调铁路、交通、民航等部门紧急调运救灾物资。

5.建议由减灾委主任主持会商,减灾委成员单位参加,对灾区抗灾救灾的重大事项做出决定。

6.及时收集、评估、报告灾情信息,每日向减灾委主任报告一次灾情和救灾工作动态信息,重大情况随时报告。

7.每日14时前汇总减灾委成员单位提供的灾害信息,向国务院报告。

8.组织开展跨省(自治区、直辖市)或者全国性救灾捐赠活动,统一接收、管理、分配国内、国际救灾捐赠款物。

9.建议以减灾委名义对外通报灾情,呼吁国际救灾援助。

10.协调发展改革、财政、金融等部门,确保抗灾救灾资金及时到位,协调气象、地震、海洋、水利、国土资源等部门负责灾害的监测、预报,协调发展改革、商务、粮食等部门协助做好灾区粮食、食品等救灾物资的筹措工作,协调铁路、民航、交通等部门负责抗灾救灾人员交通和物资运输,协调卫生部门负责灾区的防疫治病,协调解放军、武警部队等武装力量做好抢险救灾,协调信息产业部门提供通讯保障,协调外交、商务等部门协助做好对外通报信息和国际救灾援助工作,协调公安部门负责灾区社会治安,协调红十字会协助开展灾区医疗和生活救助工作。

11.及时协调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抗灾救灾的指示。

(四)响应的终止

灾情和救灾工作稳定后,部长提出建议,减灾委主任(国务院副总理)确定一级响应终止。

民政部范文篇4

一、认真贯彻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确保中央政令畅通

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以及第***中央纪委第三次全会和国务院第二次廉政工作会议精神,召开民政系统反腐倡廉建设工作视频会议。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加强对政治纪律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民政系统党员领导干部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加强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情况的监督检查,重点开展对灾后重建资金物资管理使用情况的检查,认真落实受灾群众灾后安置和恢复重建等政策措施。对民政部门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项目开展监督检查。强化对大额度资金分配、大宗物资采购、重大项目招投标情况的监管,确保中央政令畅通。

二、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确保领导干部廉洁从政

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对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监督检查,规范考核内容,完善考核方式。根据中央文件精神,修订民政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规定,制定完善配套制度。加强对落实党员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和民主生活会、述职述廉、诫勉谈话和函询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

认真落实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各项规定,禁止领导干部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谋取不正当利益。今年重点对以下5个方面的行为进行清理登记和纠正:(1)领导干部违反规定收送现金、有价证券和支付凭证,收受干股等问题。(2)领导干部配偶和子女从业、投资入股、因私出国(境)、到国外定居等有关事项报告登记情况。(3)纠正领导干部违反规定发放住房补贴、多占住房、以明显低于市场价格购置住房或以劣换优、以借为名占用住房等问题。(4)领导干部利用和操纵招商引资项目,为本人或特定关系人谋取私利。(5)领导干部相互请托,违反规定为对方的特定关系人在就业、投资入股、经商办企业等方面提供便利,谋取不正当利益。

三、加强领导干部党性修养,进一步树立和弘扬良好风气

加强民政领导干部党性修养,增强宗旨观念,切实做到立党为公;提高实践能力,切实用党的科学理论指导工作实践;强化责任意识,切实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树立正确政绩观,切实按照客观规律谋划发展;树立正确利益观,切实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着力增强党的纪律观念,切实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发扬求真务实精神,牢固树立“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理念,真心真意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认真执行中央有关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规定,规范公款接待,严禁用公款大吃大喝和进行高消费娱乐活动,坚决纠正奢侈挥霍等不良风气。压缩出国(境)经费、团组数量和规模。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作风状况的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民政领导干部在作风方面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

四、加强党风廉政教育,增强反腐倡廉自觉性和主动性

结合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开展政治纪律教育、示范教育、警示教育和岗位廉政教育,提高党员干部拒腐防变能力。把党风廉政建设纳入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的专题学习内容。坚持部党组成员和部直属机关各单位主要负责人讲党课制度。把反腐倡廉教育纳入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和教学计划。在领导干部任职培训、干部在职岗位培训、新录用人员初任培训中开设廉政教育课程。不断巩固和完善民政部反腐倡廉“大宣教”格局,充分发挥部管媒体阵地作用,加大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力度。推进廉政文化进社团、进社区。

五、加强民政行风建设,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

开展民政系统行风建设示范单位创建活动试点工作,研究制定测评办法和示范标准,召开民政系统行风建设示范单位创建活动座谈会。深入推进民政基层单位民主评议行风活动,重点治理婚姻登记、殡葬管理等民政公共服务行业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加强对行业协会的监管,规范行业协会服务和收费行为,引导行业协会在职能、机构、工作人员、财务、办公场所等方面与政府及其部门、企业事业单位彻底分开,完善社会组织评估体系和执法机制,加大对违法违规社会组织和非法社会组织的查处力度。加强对救灾资金和城乡低保救助、城乡医疗救助、五保救助、社会捐助、生活无着人员救助等民政救济资金的监管。配合有关部门继续做好清理评比达标表彰工作。

加大执法监察力度,重点开展对2008年度优抚安置资金的专项执法监察工作,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社会效益。积极探索效能监察,总结基层民政部门经验和做法,规范行政管理,提高行政效率。

六、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深化治本抓源头工作

(一)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等有关法规,认真清理民政部公务员管理相关制度,修订《民政部公务员管理暂行办法》。进一步规范领导干部竞争上岗程序和办法,健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约束机制,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完善干部监督工作机制,建立健全人事部门和财务、审计、纪检等部门共同参与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完善年度考核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检查考核相结合的工作机制。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完善部机关和直属事业单位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办法。

(二)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动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民政行政管理体制,努力构建依法、科学、民主的民政行政决策机制和决策责任追究机制,建立健全决策跟踪反馈和决策效果评估机制。

(三)推进财务制度改革。根据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及时修订和完善民政资金管理和国有资产管理等有关规定。修订《民政部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制定《民政部差旅费管理办法》。完善网上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建立重大开支预警机制。进一步加强对部机关和直属事业单位非税收入的监督和管理,严格银行账号管理。加强政府采购工作管理,建立国有资产网上监管系统。加大内部审计工作力度,积极开展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四)推进民政惩防体系建设。按照中央《工作规划》要求和部党组贯彻落实《工作规划》实施办法,抓好各项任务的落实工作,重点推进拒腐防变教育体系建设和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建设,完善配套规章制度,推进民政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

(五)推进政务公开和政府信息公开。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党务公开有关要求,推进党务公开。深化政务公开,建立和完善政务公开制度,不断创新政务公开和政府信息公开的方式方法。加强民政政务公共平台建设,加快民政历史档案数字化步伐。做好民政领域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措施过程中的政务公开。深入推进民政事业单位办事公开,研究制定推进民政事业单位办事公开的实施意见。加强对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

(六)推进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深化村务公开,进一步健全村民自治组织和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完善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为主要形式的民主决策制度,加大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难点村”的治理整顿力度,指导各地将农村财务、土地使用情况等纳入村务公开的内容,切实保障农民群众对村级事务的知情权、监督权。完成县级村务公开目录编制工作。修订《村委会组织法》,督促省级单位修订、完善《村务公开办法》《村委会选举办法》等。探索建立乡镇政务公开和村务公开联动机制,制定《乡镇人民政府指导村委会工作规则》。配合有关部门推进农村党风廉政建设。

民政部范文篇5

市委、市政府和上级民政部门的正确领导下,一年来。民政系统各位同志的真诚支持下,能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的有关规定,现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对全市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行考廉的暂行办法》有关要求,将本人一来年党风廉政建设方面的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打牢拒腐防变的思想基础一、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学习教育。

采用集中学习和个人自学的方法,抓好学习教育是加强廉政建设的基矗一年来。认真学习党的届中、四中全会精神,学习省廉政工作会议精神,多次学习了民政干部的楷模周同志的先进事迹,原原本本地学习了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等党规党纪。通过学习,深感民政部门虽不是热点部门,但也掌管着救灾救济金、低保金、抚恤金等款物,还有一定的行政许可、行政审批权,这些钱,体现着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的关爱,救急救命的钱,高压线;这些权,落实党和政府为人民群众办实事的神圣职责。作为局主要负责人,加强廉政建设责任重大,必须警钟常鸣,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正确看待和使用手中的权力,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经得起诱惑,抗得住腐蚀,清清白白从政,踏踏实实做事,堂堂正正做人。

坚持把系统党风廉政建设的学习教育放在首要位置,抓好自身学习的同时。利用各种教育方式,及时开展有针对性的专题教育,局机关形成了浓厚的教育和监督的氛围。一年来,认真组织学习了三个《条例》不断加深了对三个《条例》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的认识,增强了贯彻这三个《条例》自觉性和紧迫感。组织观看反腐倡廉警示教育片和泰州市检察院《预防职务犯罪提高执政能力》电视讲座,全系统上下开展了向周同志学习的活动。通过学习教育,不断提高了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接受监督和严格执行党的纪律的自觉性,筑起了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

推进领导班子廉洁自律工作二、落实党风廉正建设责任制。

系统党委按照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要求,1抓好责任分解。年初。将党风廉政建设纳入年度目标管理考核体系。根据市委《年泰兴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责任分解意见》和我局实际,印发了泰兴市民政局年度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分别由主要负责人与分管负责人,各分管负责人与职能科室、下属事业单位的主要负责人签订责任状,进一步明确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内容和工作目标,形成了全局上下联网,齐抓共管的格局。

针对一些热点、难点问题,2坚持制度建设。依靠制度预防腐败是加强廉政建设的根本途径。根据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和用制度管人管事的理念。制定了各项规章制度,并狠抓制度的落实。比如在城乡低保和农村草危房改造工作中,坚持严格按章办事,目前城市低保对象1399户3134人,农村低保对象2921户7271人,年新增748户1962人,这方面的工作虽然是热点问题,但没有一封人民来信。福利院基础设施建设上,严格执行招投标、质量监理、工程决算审计和定期向办公会通报等制度。三年多来,共投入近1000万元,总体上运作规范,质量优良,也没有一封人民来信,走出了工程上去了干部倒下来”怪圈,形成了让干部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氛围。

民政部范文篇6

(一)切实保障困难群体、特殊群体、优抚群体权益

民政工作面向全体社会成员,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但最直接的服务对象还是三类群体:一是受灾群众、贫困人口、流浪乞讨人员等困难群体;二是老年人、残疾人、孤儿等特殊群体;三是烈军属、在乡老红军、复员退伍军人、伤残军人、军队离退休干部等重点优抚群体。保障好这“三个群体”的切身利益,是各级政府的责任,也是民政工作的重要职责。2006年,在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方面,扎实有效地实施了台风、洪涝、干旱等各种自然灾害的应急救助,明显提高了综合减灾救灾能力;继续完善城市低保制度,实现了农村五保供养由农民互助共济向财政保障为主的转变,加快了建立农村低保制度的步伐;全国普遍建立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稳步开展城市医疗救助试点工作;切实加强了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出台了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综合性文件,社会救助体系框架基本建立,救助水平有新的提高,城乡绝大多数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了有效保障。在改善特殊群体福利待遇方面,全面落实《农村五保供养条例》,使五保供养有了制度保障;深入开展养老服务社会化示范活动,有效推进了老年人社会福利服务社会化;通过完善救助、社区康复、福利企业集中安置残疾人就业等多种方式,切实保障了残疾人合法权益;与有关部门联合制订政策,实现了孤儿救助从养教到关注全面健康发展的重大制度性转变,继续实施“明天计划”,使福利机构的2万多名具有手术适应症的残疾儿童得到了手术康复。福利发行管理工作成效显著,截止到11月20日,共发行福利425亿元,市场占有率达到61%。在维护优抚群体合法权益方面,深入开展拥军优属活动,大幅度提高了重点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联合有关部门出台了残疾军人医疗保障的办法,制订了解决复退军人有关生活困难问题的政策,向国务院和中央军委上报了退役士兵安置改革的方案,在争取中央财政列支安置补助金上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完成了军休干部年度交接任务。

六中全会《决定》确定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目标,提出了完善城市低保、农村五保供养、特困户救助、灾民救助、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等制度的任务。明确了逐步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发展社会医疗救助、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的要求。指出了发展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为重点的社会福利和发展老龄事业、开展多种形式的老龄服务的方向。提出了完善优抚安置政策、加大退役军人就业指导和服务、深入开展双拥共建工作、巩固军政军民团结等要求。

贯彻落实六中全会精神和十二次民政会议工作部署,20**年要着眼于促进社会的公平和稳定,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放在首位,以健全体系、完善制度、搞好衔接、狠抓落实为着力点,以创新管理方式和增强财力支撑为推进手段,切实保障“三个群体”的基本生活权益。

一是进一步健全覆盖城乡、制度健全、相互衔接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力争明年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性文件,使社会救助体系框架全面建立,有效保障困难群体基本生活。实施国家灾害应急救援重点工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灾害应急救助管理体制,完善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灾害应急管理机制,进一步提高灾害应急救助能力,加强减灾机构建设和科技研究应用,并结合灾后恢复重建,研究解决农村特困群众危房改造问题。继续完善城市低保制度,巩固应保尽保、推进分类施保、强化动态管理。要加快农村低保制度建设步伐,抓紧把农村困难群众纳入最低基本生活保障。深入贯彻《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认真落实供养资金,着力解决好五保老人住房、医疗问题,切实做到应保尽保、按标施保。在巩固既有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农村医疗救助,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城市医疗救助。切实加强对流浪乞讨人员中的危重病人、精神病人救助管理,特别是加强对流浪未成年人的救助保护。完善临时救助制度,帮助低保边缘群体、低收入群体解决特殊困难。注意加强各项救助制度之间,尤其是与教育、住房、司法等救助制度之间的衔接配套,形成强大的整体推进合力,提高社会救助资源利用的效能,努力满足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需求,让困难群体得到更多的实惠和帮助。

二是大力发展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为重点的社会福利事业。要以加强社会福利制度建设为重点,针对老年人、残疾人、孤儿(弃婴)不同群体的特点,健全各项制度,完善服务设施,逐步扩大惠及范围。老年人社会福利要以应对人口老龄化,努力满足养老服务需求为着力点,对无依无靠的孤寡老人要强化政府保障责任,启动实施面向农村五保对象的“霞光计划”。对社会老人则以服务需求为导向,以优惠政策为牵引,动员整合社会资源,积极探索推进多种形式的养老服务方式,加快发展社会化养老服务事业。儿童社会福利要认真贯彻15部委《关于加强孤儿救助工作的意见》,全面落实养育、教育、医疗、康复、住房、就业等各项政策;继续实施、按时完成“明天计划”,并建立制度化、经常化、社会化的长效机制;启动“儿童福利机构设施建设蓝天计划”,明年完成四分之一地级城市儿童福利机构建设改造任务;认真做好涉外收养与国际公约的接轨工作,确保涉外收养工作健康有序开展。残疾人社会福利要与社会救助、慈善事业相衔接,推进福利企业税收优惠政策改革试点工作,促进残疾人集中就业和分散按比例就业。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努力建立以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社会福利服务体系。认真做好福利发行管理工作,切实加强销售网络、技术系统、诚信体系、管理制度和人才队伍建设,确保完成发行量增长10%的任务。进一步完善公益金使用管理办法,确保公益金全部用到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上。

三是继续完善和全面落实优抚安置政策。以全国双拥模范城(县)命名表彰为契机,推进各项优抚安置政策的完善和落实,切实保障广大优抚对象的合法权益。继续提高重点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加快优抚医疗保障制度建设步伐,确保重点优抚对象生活水平与社会生活水平同步增长。力争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早日出台《退役士兵安置改革方案》,完善相关配套法规政策,总结推广各地在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就业方面的好做法,不断深化退役士兵安置改革。继续做好军休干部的接收安置工作,稳妥推进军休干部住房、医疗改革,提高军休服务水平,落实好军休干部政治待遇和生活待遇。

(二)着力建设城市和农村社区平台

城乡社区这“两个平台”,是加强基层社会管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又是服务城乡居民的重要载体,在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有序参与社会管理和互助服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006年,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认真研究解决民主选举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有力推动了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顺利进行。召开全国深化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座谈会,对加强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了部署,命名表彰了一批“全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单位”。以创建和谐社区为主题继续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社区居委会换届直接选举率稳步提高。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明确了社区服务目标任务,提出了社区服务政策措施,有力推进了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学习宣传了“社区工作者楷模——谭竹青”的先进事迹。继续开展万家社区图书援建和万家社区读书活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六中全会《决定》要求全面开展城市社区建设,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完善基层服务和管理网络,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效、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完善居(村)民自治,支持居(村)民委员会协助政府做好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工作,实现政府行政管理和社区自我管理的有效衔接,政府依法行政和居民依法自治良性互动。完善社区公共服务,开展社区群众性自助和互助服务,发展社区服务业。

贯彻落实六中全会精神和十二次民政会议工作部署,20**年要着眼于扩大基层民主,以推动和谐社区建设为目标,以完善城乡基层管理和服务网络为着力点,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全面开展城市社区建设,加快建设管理有效、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新型城乡社区。农村社区建设要在试点基础上总结经验,加强探索,积极推进,以党组织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为重点,继续加大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完善的力度,合理整合社区资源,积极引导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卫生、科技、教育、文化、劳动、法律等服务进农村社区,建立健全有效覆盖、有序参与的农村基层服务和管理网络。城市社区建设要从大中城市向小城镇全面推进,扩大社区直接选举范围,开展居务公开、民主评议,提高居民自治功能,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启动国家社区服务重点工程,切实加强以社区综合服务为主体、各类专项服务相配套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拓展社区服务领域,建立健全功能完善、质量较高的城市基层服务和管理网络。积极配合有关部门研究制订和谐社区建设的文件,明确城乡和谐社区建设的目标任务、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有步骤地开展城乡和谐社区创建活动,进一步激发城乡社区活力。

(三)切实增强民间组织服务社会的功能

民间组织是党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是政府连接市场和社会的纽带,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支重要力量。认真做好民间组织发展和管理工作,对于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和人民群众参与经济社会事务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06年,民间组织工作坚持培育发展和管理监督并重,进一步加强了分类指导。继续加大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行业协会、社区民间组织和公益性民间组织的培育发展力度,积极支持和引导民办非企业单位发展。认真研究和落实涉外民间组织登记管理工作机制。启动了民间组织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活动,继续推进民间组织自律与诚信建设。建立健全民间组织有关信息公布制度和年检制度。加强民间组织信息化建设,积极开展民间组织评估体系研究和试点工作。总体上看,民间组织布局得到调整,结构不断优化,质量有所提高,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显现。

六中全会《决定》较为详细地阐述了社会组织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任务,提出要坚持培育发展和管理监督并重,完善培育扶持和依法管理社会组织的政策,发挥各类社会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提高自律性和诚信度。核心要求是健全社会组织、增强服务社会功能。

贯彻六中全会和十二次民政会议工作部署,20**年要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以增强民间组织服务社会功能为着力点,继续坚持培育发展与监督管理并重的方针,依法管理、分类规范、正确引导、发挥作用,加快形成管理规范、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到位、作用明显的民间组织发展格局。要继续完善培育扶持行业协会、商会、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在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社会福利等领域兴办民办非企业单位,规范发展各类基金会。深入开展“民间组织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民间组织自律与诚信建设”活动,发挥各类民间组织的积极作用。建立健全政府指导、社会参与、独立运作的民间组织综合评估机制。加强执法监督检查,及时有效查处民间组织违法行为和非法民间组织,维护社会稳定。

(四)不断提升专项社会行政事务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

区划、地名、界线、婚姻、殡葬等社会事务工作,是政府社会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体现着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水平。2006年专项社会事务管理,加强了行政区划调整的调研,审慎报批了县以上行政区划调整、变更、驻地迁移及更名事项。组织开展了11条省界线、1500余条县界线的联检工作,进一步健全和落实纠纷应急处理机制、界线管理联席会议制度、难点排查机制,及时调处了界线纠纷。地名公共服务工程按计划和要求稳步实施,地名设标工作继续推进,地名信息化服务不断拓展。继续推动婚姻登记工作规范化,深化了对涉台婚姻、边民通婚等新问题的研究,加强了对婚介机构的指导、管理和监督。殡葬改革有新的进展,殡仪服务有新的提高。

六中全会《决定》明确了到2020年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的目标,提出了创新公共服务体制、完善公共服务政策、改进公共服务方式、提高公共服务质量的要求。

贯彻落实六中全会和十二次民政会议工作部署,20**年要着眼于区域发展和社会文明,以规范管理为着力点,以文明服务为目标,继续拓展服务领域,进一步健全工作标准,不断提升专项社会行政事务管理和服务水平。一是强化区划讲科学、地名讲文化的意识,审慎稳妥做好行政区划调整的审批工作,加强中长期行政区划研究,积极服务区域发展和城镇化建设;二是组织开展县界联检工作,积极促进和谐平安边界创建活动,稳妥调处界线纠纷,维护边界地区社会稳定;三是继续实施“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全面推进县乡镇地名设标和地名数据库建设工作,不断提高地名公共服务的水平;四是按照创建“和谐家庭”的要求,深化婚姻登记规范化建设,创建文明和谐的婚姻登记机关,不断提高婚姻登记服务水平;五是深化殡葬改革,改进丧葬方式,提倡绿色殡葬,进一步规范公墓管理,不断提高殡仪服务水平。

(五)加强政府主导,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

民政工作是在党的领导、政府主导下进行的,政府主导是推动民政工作的主体力量,这种主导包括法规政策、发展规划、监督管理、财政投入、体制保障等,没有政府主导,民政工作寸步难行。社会参与是推动民政工作的又一支力量,包括社会组织、社会资源、社会互助、社会慈善等,没有社会参与,民政工作就没有生机活力。实现行政力量与社会力量互动,政府工作与社会工作互补,走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的道路,是开展民政工作的方向。2006年,在继续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更加注重了发动社会力量参与。深入贯彻中华慈善大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指导纲要》,慈善理念日益普及,慈善组织不断发展,政府支持慈善、社会关注慈善、公众参与慈善的局面初步形成。社会捐助工作站(点)和“慈善超市”建设继续加强,广泛开展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的送温暖、献爱心社会捐助活动。通过开展养老服务社会化示范活动,有力调动了社会资源,推进了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但由于种种原因,社会力量参与不够,社会资源利用不够,影响和制约着民政事业的发展。

六中全会《决定》提出了促进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要求,明确了发展慈善事业、增强全社会慈善意识、完善社会捐赠免税减税政策的任务。这对我们动员社会力量、推动民政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贯彻落实六中全会和十二次民政会议工作部署,20**年要在进一步强化政府职能的同时,充分动员和依靠社会力量,以发展慈善事业、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开展社会互助等工作为突破口,积极探索社会力量参与民政事业发展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加快形成政府与社会两种力量的互联、互动和互补。必须看到,民政工作是社会建设和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使社会服务惠及到社会公众,覆盖到困难群体、特殊、优抚群体,特别是有效地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巨大挑战,仅仅依靠政府的努力是不够的,必须充分动员社会力量参与。还应该看到,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人们的慈善意识和社会参与意识不断增强,企业社会责任逐步觉醒,我国具有和潜在着巨大的社会资源。民政工作发展的优势在于社会服务,民政工作发展的动力在于社会动员。只要我们认识到位,政策到位,工作到位,就能够有效地动员社会广泛参与。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指导纲要》,坚持党委领导、政府推动、法律规范、政策引导、民众参与、慈善组织实施,大力培育和增强全社会的慈善意识,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减免税政策,大力培育和发展城乡各类慈善组织,重点培育提高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和劝募能力,开展形式多样、富有成效的慈善公益活动。要继续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在认真落实现有规划、建设、税收、用地、用水、用电等优惠政策的基础上,继续研究和制订促进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新举措,积极完善“民办公助”、“公办民营”办法,进一步促进社会力量兴办社会福利事业,开展社会福利服务,努力在投资主体多元化、服务对象公众化、运行机制市场化、服务方式多样化等方面迈出实质性的步伐。要加大福利宗旨和公益性的宣传,进一步提升福利良好的社会形象,吸引更多的群众关注和支持福利事业,为社会福利事业筹集更多的社会资金。要认真做好社会互助工作,进一步健全社会捐助接收站(点)网络,大力兴办“慈善超市”,广泛开展经常性的送温暖、献爱心活动。要充分发挥民政部门管理民间组织的优势,引导和支持社会慈善、社会公益性民间组织参与发展民政事业,尤其是对民政部门直接主管的民间组织,要通过理顺关系、整合资源、做大作强,使之切实发挥作用。要继续完善和落实专家咨询、社会听证、社会公示、舆论监督和公众参与的五项制度,进一步加大社会开放度、增强社会透明度、扩大社会参与度。总之,在动员社会参与上要有新举措,在利用社会资源上要有新政策,在依靠社会力量上要迈出新步伐。

(六)、高度重视民政职工队伍、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和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

民政干部职工队伍是从事民政工作的行政机关公务员,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从事社会服务职业的专业人员,社会志愿者队伍是参与社会互助的自愿人员。这“三支队伍”性质不同,作用也不同,分别代表着行政力量、专业力量、公众力量。加强这“三支队伍”建设,对发挥政府行政主导作用、专业服务职能作用、社会公众参与作用,都将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和效应。近年来,通过加强能力建设和开展先进性教育,民政干部队伍“为民”理念不断深化,“为民”责任普遍增强,“为民”实践逐步深化,依法行政、开拓创新、综合协调、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和领导班子带队伍的能力逐步提高。在深入开展城市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同时,联合12个部委制订了在农村基层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特别是,民政部与人事部今年联合制订了《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和《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有力推动了社会工作者制度的建立。

六中全会《决定》要求进一步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领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本领,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立与政府服务、市场服务相衔接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

贯彻落实六中全会和十二次民政会议工作部署,20**年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民政干部职工、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三支队伍”建设,形成以行政力量为主导、专业力量为支撑、公众力量为基础的民政工作人力资源保障格局。要着眼于造就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民政干部职工队伍,从深化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入手,深入开展学习周国知、谭竹青和“孺子牛”等先进人物的活动,加强民政干部职工社会建设理论、社会政策的学习研究和教育培训,培养民政干部职工胸怀全局、心系群众的工作责任,树立心诚、心重、心善的职业道德,不断提高民政干部职工尤其是领导干部管理社会事务、协调利益关系、开展群众工作、激发社会创造活力、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本领;要着眼于建立一支数量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从专业培训、岗位设置和职业制度建设入手,建立健全以培养、评价、使用、激励为主要内容的政策措施,制订社会工作者职业守则、水平评价证书登记管理办法和继续教育管理办法,确定职业规范和从业标准,率先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区建设、残障康复、公益类民间组织和家庭生活服务等领域设置社会工作者岗位,多渠道吸纳社会工作人才,提高民政工作领域专业化社会服务水平;要着眼于培育一支参与面广、服务功能强、作用发挥好的志愿者队伍,从宣传教育和建立机制入手,增强公民参加志愿服务、回报社会、回报社区、回报邻里的理念,探索建立统一的志愿者注册登记、服务认证和志愿服务考评制度,健全城乡社区志愿服务组织,壮大志愿服务队伍,深入开展方式灵活、形式新颖、内容丰富、效果实在的社会志愿服务活动。

(七)积极推进民政直属事业单位建设、管理和改革

民政直属事业单位是社会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政部门为民服务、为民解困的重要载体,关系民政部门乃至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近年来,紧密结合“十五”和“十一五”规划的实施,认真落实和加大各级财政投入,辅以社会捐助和公益金投入,尤其是2006年突出面对“两孤”的“两院”建设,敬老院、福利院、光荣院、优抚医院、救助管理站、精神病人福利院等福利优抚事业单位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为实施社会福利、抚恤优待和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提供了有效的服务保障,在维护老年人、残疾人、孤残儿童、流浪乞讨人员和复员退伍军人、伤残军人基本生活权益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六中全会《决定》提出要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健全公共财政体制,调整财政收支结构,把更多财政资金投向社会公共领域,加大财政在社会保障等方面投入,不断增强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贯彻落实六中全会和十二次民政会议工作部署,20**年要以深化改革、整合资源、规范管理、完善设施、强化服务为着力点,内塑精神、外树形象,使民政直属事业单位面貌有一个较大较快的改观,在社会公共服务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由于服务需要和管理体制的原因,民政部门有一大批直属事业单位,这些事业单位有些是履行政府职能所必需的,有些需要在推进社会化的进程中发挥示范作用,也有些通过改革可以实行公办民营。现有的民政直属事业单位多数发展是好的,但也有一些直属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设施功能与市场经济体制和服务需求不相适应,有的生存都成了问题。因此,必须要把加强直属事业单位的建设、管理和改革提上议程。要紧密结合“十一五”规划的实施,积极争取和落实各级政府投入,辅之以社会捐赠和福利福利金合理使用,切实加快民政直属事业单位建设改造步伐,尤其要紧密结合“爱心护理工程”等国家重点工程和“蓝天计划”、“霞光计划”的实施,集中力量,新建、改建、扩建一批社会福利、优抚、救助等事业单位。要加强民政直属单位设备设施的科学管理和综合利用,合理整合现有事业单位的资源,完善基层民政服务网络,进一步提高民政直属事业单位的服务效率。要根据国家有关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部署和要求,有步骤地分类推进民政直属事业单位改革、改制,探索社会化的实现方式和途径。要完善和规范直属事业单位内部人事、用工和分配等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约束、竞争、激励、监督相结合的机制。尤其是,民政直属事业单位要把优质服务作为的管理目标,进一步拓展服务领域、改进服务方式、规范服务标准,为人民群众提供高质量、高标准、高效率的服务,在社会公共服务领域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带动辐射作用、文明窗口作用。

(八)继续加强基层民政建设

民政工作的对象在基层、根基在基层、优势在基层、实效也体现在基层,党和政府的关怀温暖需要基层落实,各项民政政策法规需要基层实施,繁重的民政工作任务需要基层完成。归结为一句话,基层是民政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重要基础。近年来,我们高度重视和加强基层民政建设,一些地方抓住了农村税费改革、乡镇机构改革和新农村建设等机遇,积极主动争取党委、政府重视,工作力量有所加强,工作条件有所改善,促进了各项民政工作任务在基层的落实。但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地方仍然存在基层民政机构不健全、工作力量薄弱、工作手段简陋等实际问题,与日益繁重的工作任务不相适应。基层民政建设的任务依然十分的艰巨,需要我们继续高度重视、切实加强。

六中全会《决定》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心在基层”,要求加大对城乡基层组织建设的投入、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紧紧依靠广大基层干部做好基层基础工作。

贯彻落实六中全会和十二次民政会议工作部署,20**年要思想上倍加重视基层、感情上牢牢贴近基层、工作上紧紧依靠基层、行动上一切为了基层,千方百计为基层办实事、解难题、打基础,确保各项民政工作任务在基层得到全面的落实。在机构编制和工作人员配置上,要与国家机构改革的大思路和人事制度改革相适应,充分利用参与乡镇机构改革的有利时机和条件,积极争取党委、政府解决基层工作力量不足的问题。在工作经费上,要根据工作量、资金投入量的一定比例测算,努力争取通过财政预算来解决基层民政工作经费不足的问题。在工作手段上,各级民政部门要充分利用国家低保信息系统建设的契机,积极争取当地立项和投入,把信息化建设延伸到城乡基层民政,同时救灾装备要优先安排基层民政,不断提高基层民政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在学习培训上,为更多的基层民政干部职工提供机会、创造条件,不断提高他们的素质和本领。同时,要为基层干部排忧解难,完善和落实考评激励、待遇保障等制度措施。要严格要求、真心爱护基层干部,积极帮助他们解决住房、就医、子女入学、家属就业等方面困难。

(九)抓紧抓好民政工作制度建设

制度是规范,也是保障,具有根本性、全局性和稳定性,决定着工作的长效。要使民政工作的实效在实践层面体现,必须依靠制度安排。近年来,党中央、全国人大、国务院就社会救助、社区建设、村民自治、优抚安置、民间组织管理、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婚姻登记等工作,制定颁布20多个条例和规范性文件。各地也结合实际情况,抓紧了实施细则和配套政策法规建设。民政工作制度建设迈出了重大步伐,业务政策日益增多,管理体制日趋健全,运行机制日渐完善,初步建立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民政法律法规体系,为民政部门履行职责、民政工作发挥作用提供了有力保证。

六中全会《决定》突出强调了制度建设和创新对促进社会和谐的重大作用,并对完善公民民主政治权利、推进社会事业、健全社会保障、社会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建立提出了明确要求。

贯彻落实六中全会和十二次民政会议工作部署,20**年要高度重视民政工作制度建设,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着力点,注重制度的整体安排和创新,注重长效机制的形成和长效机制作用的发挥。部里要认真做好已经在全国人大、国务院立项的法律法规研究起草工作,抓紧制订社会救助法、慈善法和灾害救助条例等法规,加快修订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残疾人保障法、烈士褒扬条例、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行政区划管理条例、地名条例和殡葬管理条例等法规,积极推动和配合兵役法修订工作。地方在一些创新性工作上,要积极探索,取得突破,认真总结经验,并上升到地方政策法规,进而推动全国性法律法规的制订。整体民政工作上要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在民政系统内要健全“分级实施,各负其责,上下配合,相互协调”的工作机制。具体业务工作上充分发挥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全国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国家减灾委员会、全国村务公开协调小组、中央联席会议复员退伍军人问题工作小组和全国地名公共服务工程领导小组、国务院勘界联席会议的作用,努力形成任务明确、责任到位、上下配合、相互协作的工作局面。在工作安排上要形成制度规范,把整体布局与计划安排相互契合起来,切实做到中长期有规划、年度有计划、年初有布置、年中有分析、年末有总结、日常有督查、全年有评估,提高工作的计划性、程序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保证各项民政工作有条不紊地推进。

(十)深入开展民政政策理论研究和宣传工作

加强政策理论研究,是民政工作需要长期坚持的“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加强民政宣传,是营造良好社会舆论氛围的重要手段。推进新时期民政事业发展,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迫切需要我们深入开展民政政策理论研究,不断用新的理论成果指导实践,不断通过舆论的力量宣传民政,动员社会支持。近年来,我们高度重视和加强民政政策研究工作。部里和一些地方民政部门成立政策理论研究工作协调小组,加强了对研究工作的统筹和指导。每年公布民政政策理论研究课题指南,面向社会公开征集研究成果。坚持举办一年一度的“民政论坛”,精心打造民政政策理论研究平台。成立专家咨询委员会,作为民政部门决策程序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健全民政政策理论研究网络,合理整合民政系统研究力量。取得了一批质量较高的研究成果,为完善有关政策法规,解决重点难点问题,为民政事业长远发展和年度工作安排部署,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我们高度重视舆论宣传工作,部里和一些地方建立了新闻制度,通过各种主流媒体广泛宣传民政。建立了多媒体的民政宣传阵地,向社会主动介绍民政。特别是成功推出周国知、谭竹青等重大典型,有力地树立了民政形象,扩大了民政的社会影响。

六中全会《决定》要求加强对社会建设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提高政策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解决好本地区本部门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要坚持正确导向,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舆论氛围。

民政部范文篇7

一、自选课题

(一)围绕保障和改善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从扩大范围、健全制度、衔接配套的角度,研究如何进一步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

(二)围绕提高老年人、残疾人、孤儿等特殊群体的福利服务水平,从加速福利社会化和向适度普惠型方向发展的角度,研究如何进一步完善社会福利服务体系。

(三)围绕提升自然灾害紧急处置能力,从健全体制机制、强化技术支撑、完善物资储备的角度,研究如何进一步完善自然灾害救助应急体系。

(四)围绕保障优抚安置对象合法权益,从完善政策法规、深化调整改革、提高保障水平的角度,研究如何进一步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优抚安置服务保障体系。

(五)围绕筑牢基层社会管理平台,从深化基层自治实践、完善社区服务的角度,研究如何进一步健全基层群众自治机制,统筹推进城乡社区建设。

(六)围绕增强社会自治功能,从健全制度、提升能力、加强监管的角度,研究如何进一步加强作用有效发挥的社会组织建设。

(七)围绕营造和衷共济、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社会环境,从弘扬慈善文化、培育慈善组织、规范募捐市场的角度,研究如何进一步健全政府支持、社会举办、公众参与的慈善事业发展格局。

(八)围绕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从改进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的角度,研究如何进一步加强地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提高婚姻、殡葬、收养等社会事务管理服务水平。

(九)围绕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从岗位开发、职业评价、完善政策的角度,研究如何进一步加快造就一批训练有素、职业化、专业化的社工人才队伍。

以上选题面向党政军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欢迎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倡导民政系统踊跃提供论文。

二、委托研究课题

(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民政事业改革创新研究。

(二)新中国成立60年来民政工作发展规律研究。

(三)民政工作铸造社会平衡稳定机制研究。

(四)民政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

(五)健全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研究。

(六)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事业探索研究。

(七)加快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研究。

(八)城市社区服务体系研究。

(九)农村社区建设研究。

(十)社会组织培育监管政策研究。

委托研究课题主要面向全国民政系统。委托研究课题给予适当资助。自公布之日起至2009年3月30日接受委托研究课题申请。

三、研究要求及成果形式

1.研究要求

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党的***、***三中全会精神,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为民政工作科学决策服务,为新起点上民政事业科学发展服务。

(1)选题控制在上述方向内,其他选题原则上不予采用。

(2)观点明确,内容翔实,文风严谨,行文规范。

(3)课题报告书的编排格式为:一级标题:宋体,三号,居中;二级标题:宋体,四号;三级标题及正文:宋体,小四号。正文文字间距:固定值25磅。正文中注释:采用页面下方脚注形式。参考文献附文后,宋体,五号。

(4)研究成果未公开发表,力求原创性、开拓性、实用性;已获奖论文不予评奖,文字责任由课题作者承担。

(5)来稿务必注明作者姓名、工作单位、通信地址、电话、电子邮件等信息。

2.成果形式

研究课题的最终成果为书面研究报告。

民政部范文篇8

一、民政事业发展规划实施情况

(一)主要成效

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各级民政部门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核心理念,紧紧围绕“海西建设、先行”发展主线,认真履职,务实运作,顺利完成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全市各项民政事业迈上科学发展轨道。

——着力提升社会救助工作水平

基本建立以城乡低保制度为重点,以农村“五保”供养、自然灾害紧急救助、医疗救助、流浪乞讨和生活无着人员救助为主要内容,以临时救助制度为补充,与社会慈善事业相衔接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截止年12月底,全市共有144009万人(含五保对象12814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34280人享受医疗救助。累计救助流浪乞讨和遇困求助人员11553人次,资助返乡11496人次。

逐步建立以应急预案、应急指挥、物资保障和技术支撑为核心的灾害应急救援体系,进一步健全灾害管理体制、救灾投入增长机制、救灾款物发放使用监管和灾害应急社会动员机制,有效保障了受灾群众的基本生产生活。积极发挥农村住房统保和商业保险辅助功能,救灾补助标准不断得到提高。五年来,共投入救灾救济资金2.5亿元,救济654.15万受灾群众。加强避灾工程建设,不断提升我市应对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全市共建成2300个有标志明显、安全实用、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的自然灾害避灾点,形成全面覆盖县、乡、村三级的避灾网络。

——加快推进社会福利事业发展

大力开展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为重点的社会福利事业,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进一步加强民政基层设施建设,不断提升社会福利服务水平。期间,共新建公办福利院10家、乡镇敬老院61家、农村幸福园90所,启动建设四家县级社会福利中心。福利机构不断完善功能,认真做好孤残儿童的照料工作。末期,全市在机构内供养的孤儿有212人,由亲属监护抚养并由政府救助、社会资助的散居孤儿有839人。全市共有福利企业46家,共为1354名残疾人提供了就业机会。福利的发行工作稳步增长,五年来发行总量达37128.5万元,筹集社会公益金11138.5万元,为社会福利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有效落实优抚安置各项政策

认真落实各项优待抚恤政策,逐步提高优抚对象的生活待遇,切实维护优抚对象合法权益。在春节和“八一”期间,积极开展“爱心献功臣活动”,给重点优抚对象送去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组织重点优抚对象前往省荣军院进行短期疗养。妥善做好军休干部的接收工作,较好地落实军休干部的生活和政治待遇,全市民政系统现有六个军休所,共安置军队离退休干部427名。自年以来,全市共接收安置退伍士兵9679人,逐步建立以政策扶持就业和培训促进就业为主体、多种方式相结合的城乡一体化退役士兵安置制度,进一步深化退役士兵安置改革。不断筹集资金,进一步改善烈士陵园的瞻仰环境。积极探索军供站建设新模式,增强军政军民团结,为国防和军队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规范加强专项社会事务管理

围绕促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发挥作用”的工作理念,依法审批各类社会组织,坚持培育发展和监督管理并重的方针,促使社会组织步入良性发展轨道。加强殡葬基础设施建设,殡葬改革深入推进,殡葬管理逐步规范,殡仪服务水平稳步提高。目前,全市已建成殡仪馆8所;兴建经营性公墓8个,经营性骨灰塔1处,公益性骨灰楼堂(公墓)8个,服务区域覆盖全市所有县(市、区)。年以来,全市平均火化率达到95%以上,位居全省前列。推进婚姻登记规范化建设,婚姻登记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婚姻登记工作管理和服务水平上了新的层次。认真执行《收养登记工作规范》,依法开展涉外收养工作,提高收养登记规范化水平。

进一步规范区划地名、边界管理和公共服务工作。完成了东山县铜陵恢复建制镇的报批工作,指导各县(市、区)开展乡镇地名标志的设置工作;积极参与并圆满完成了省政府关于加快城镇化进程的调研任务;完成了《市行政区划图》、《地名图》的编制及协编工作并顺利出版发行,结束了我市自撤地建市23年来没有政区图的历史;积极做好市区道路命名、更名工作;完成了《政区概览》中市概况及十一个县(市、区)概述的编写工作,指导、推进各县(市、区)开展地名数据的采集和录入工作。平安边界建设全面纳入各地平安建设总体规划和综治考评体系,形成边界地区维稳长效机制。按时完成县界、乡界年底联检任务,进一步加强界桩委托管护、联检档案管理、界桩图片编辑等基础工作。

——稳步推进基层自治实践

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深入发展,顺利完成了年和年我市1651个村委会、225个社区居委会和1650个村委会、239个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市关于推进海峡西岸和谐社区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全面开展社区建设示范活动,发挥了示范单位的引导、辐射和带动作用。芗城区新桥街道、龙海市解放北社区被评为年度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单位。认真实施高校毕业生服务社区计划,、年共招募120名高校毕业生从事社区工作,实现了加强基层和促进就业的双重效益。

——不断加强民政部门自身建设

全面加强民政部门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廉政建设,不断提高民政干部的精神境界、道德情操和业务素质,培养和造就一支政治坚定、道德高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的民政工作队伍。从年开始,在统筹考虑民政重点工作和民政常规工作的基础上,本着科学、合理、可行的原则,经反复研究,制定出台了《市民政工作考评项目及评分标准》,对全市各县(市、区、开发区)民政局工作统一量化考核评定,有力推动了民政事业再上新水平。此外,我们还认真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创先争优活动和创建学习型党组织活动,全面加强了干部培训教育、机关党建、精神文明、纪检监察、行风评议、效能建设、依法行政、群众信访、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信息公开、新闻宣传、财务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全面促进民政事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民政事业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社会救助标准和保障面、救灾补助标准和补助项目、社会福利设施现状、部分救助对象和优抚对象的生活水平、民政经费投入等方面,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不相适应,社会对部分优抚对象的优惠优待还没有得到充分体现;民政管理体制和工作运行机制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还不相适应;民政法规体系建设滞后,执法手段尚不健全,依法行政意识不够强,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要求还不相适应;民政专业技术和技能人员队伍建设还不适应民政事业发展的需要;基层民政机构不健全,工作力量薄弱,工作手段的现代化水平不高,与日益繁重的发展任务还不相适应。以上困难和问题制约了民政事业的进一步发展,迫切需要在“十二五”期间采取更为有力的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十二五”期间民政事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一)发展机遇

1、政策机遇。年5月,国务院《意见》正式出台,对加快海西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海西建设,先行”迎来了新的机遇。同时,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战略从地区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厦泉大都市区同城化建设的有力推进,城镇化建设进程进一步加快,有利于我市民政事业不断拓展发展空间。

2、战略机遇。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推进以保障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战略部署,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更加注重完善社会管理和扩大公共服务,为民政事业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十二五”期间,正值我市的社会转型期及厦泉大都市同城化建设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解决全市社会发展方面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着力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社会服务是为维持社会正常运行,促进社会协调发展提供必要的服务,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迫切要求高度重视和大力发展社会服务事业。因此,“十二五”时期,既是社会服务事业面临着复杂形势及矛盾挑战的时期,同时也是其科学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3、形势机遇。改革开放30年来,我市经济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巨变,综合实力显著提升,为我市民政事业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和良好的工作基础。“十二五”期间,我市经济步入发展的新阶段,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财政收入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向更加富裕的小康社会迈进。随着两岸关系出现重大积极变化,有利于促进民政对台交流合作先行先试,有利于促进两岸之间紧密联系、互动联动、互利共赢,进一步开创两岸和平发展新局面,所有这些都为我市民政事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面临挑战

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社会形势,以及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进程,民政工作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由于贫困和低收入群体长期存在,社会特殊群体的社会救助、优抚对象的优待和安置、特殊困难儿童的关怀和教育、推广适度惠普型的社会福利事业等任务依然艰巨。城乡基层组织和社会组织面临的形势更趋复杂,自治与服务功能亟须进一步提升。城市流动人口和农村留守人员大量增加,人民群众的服务需求更加多样,社区服务设施建设急需完善。民政公共服务设施不全、资金不足、人员缺乏等问题更加突出。各类灾害多发频发,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和灾害应急救助能力建设仍需加强。这些问题都要在“十二五”期间着力加以解决。

三、“十二五”民政事业发展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根据民政事业面临的形势和民政工作的职责,“十二五”期间我市民政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上级民政部门的工作部署,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以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创业创新活力,又富又美幸福”为总目标,不断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着力民生民心,加强基层基础,认真履职,精心运作,在保障民生中增强惠民实效,在服务发展中谋求更大作为,推进全市民政事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二)基本原则

1、保障民生、服务社会。紧紧围绕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以基本社会服务均等化为目标,致力于发展社会服务事业。建设服务型政府,认真做好养老、灾民救助、城乡社区、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婚姻家庭和殡葬等各项社会服务工作,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各类社会服务需求,让广大人民共享改革成果。

2、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坚持城乡、区域、人群间社会服务协调发展,加大对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的社会服务帮扶和基础设施建设扶持力度,统筹各项社会服务工作,科学规划社会服务事业发展总体布局,整体推进社会服务事业健康发展。

3、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在坚持政府在推动民政事业发展中基础性作用的同时,积极推进民政事业社会化改革,探索建立新型民政事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凝聚各种社会力量,形成促进民政事业发展的整体合力。

4、依法行政、规范管理。树立现代民政管理和服务理念,按照法制化、规范化的要求,认真贯彻相关法律法规,加大民政法制建设力度,规范社会事务管理,加强自身建设,全面提升民政工作部门工作效能和服务质量。

(三)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民政事业发展的奋斗目标:到“十二五”期末,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城乡社会救助、灾害应急救助体系,基本形成覆盖城乡、分布合理、功能健全、便利群众的民政公共服务设施网络,逐步实现城乡、区域和不同群体之间的民政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社区服务能力显著提高,社会组织发展规范有序,优抚安置保障扎实有力,社会事务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人民群众基本生活权益得到有效保障,民政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人才队伍素质显著提高,为构建和谐作出积极贡献。

——社会福利事业更趋全面。基本形成全市养老和儿童福利服务体系和服务网络,基本实现养老服务全覆盖,到2015年,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各类养老床位数达到30张以上。稳步推进新型孤儿、残疾人特殊群体福利服务和保护体系建设,实现特殊群体福利适度普惠。

——民政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全面完成市和县级社会福利中心建设,原则实现一乡镇一敬老院目标。自然灾害避灾场所全市县、乡、村三级覆盖率达到100%;乡镇标准地名标志设置完成率达到85%以上。

——城乡社会救助实现全面覆盖。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临时救助制度全面建立,救助标准和水平逐步提高,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切实保障。全市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超过30%。

——优抚群体生活权益得到切实保障。优抚安置制度逐步完善,优待优惠原则得以充分体现,保障能力和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推进,服务优抚安置对象的能力显著增强。

——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地名公共服务体系完善,界线管理体制和纠纷应急处理机制健全。婚姻登记规范化建设扎实推进,实现县(市、区)集中登记。建立殡葬救助保障制度,逐步提高殡葬服务均等化水平,全市平均火化率保持在97%以上。

——社会组织服务社会的能力不断增强。社会组织发展和管理体系健全完善,结构不断优化,自身素质不断提高,社会组织解决就业效果逐步显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民政工作者队伍素质显著提升。按照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要求,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民政队伍。初步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

四、“十二五”民政事业发展主要任务

新时期的民政工作,要放到建设“创业创新、又富又美新”大背景下来思考,放到推进厦泉大都市区同城化进程中来筹划,放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历史任务中来部署,履行好政府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责,把发展经济与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好地统一起来,进一步突出为民惠民,切实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各项工作,在保障民生、发展民主、服务社会的任务中,重点做好以下七个方面工作。

(一)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提升社会保障能力

1、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规范城乡低保分类施保措施,实施救助对象不同需求差别化救助,切实提高我市城乡低保规范化管理水平。在巩固动态管理下“应保尽保”的基础上,建立城乡困难群众临时救助制度,落实低保与最低工资标准、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把困难群众纳入最低基本生活保障,做到科学定标,按标施保,逐步提高城乡低保补差水平,提高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和重病患者的保障水平,落实各项补助政策,规范家庭收入核算,形成“低保对象有进有出,补助水平有升有降”的良性运行机制。

2、不断提高农村五保供养水平

深入贯彻落实农村五保供养政策法规,实现应保尽保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农民人均生活水平的提高,适时提高五保供养标准,坚持分散供养与集中供养相结合的原则,认真落实供养资金,着力解决好五保老人的住房问题。继续实施农村五保供养服务设施建设“霞光计划”,按照“一乡(镇)一敬老院”的基本布局,每年新建、改建一批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继续推进农村幸福园建设,力争“十二五”末期建成一批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管理规范的以提供五保供养服务为主,社会养老、社会救助为辅的养老服务机构,形成多层次、较完善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

3、切实增强城乡医疗救助效能

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加强医疗救助与医疗保障制度的衔接,探索改进城乡医疗救助方式,简化申请审批程序,建立健全资助参保(参合)、大病医疗救助、日常医疗救助、临时医疗救助、慈善医疗救助相结合的医疗救助运行机制,全面落实医疗救助政策,不断提高医疗救助的效率和效果。要适当扩大救助对象,根据省里的统一部署,将城乡低收入家庭中60周岁以上老年人、重病患者纳入城乡医疗救助范围,实行分类救助,加快医疗救助“一站式”服务体系建设。

4、规范和加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

要进一步加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完善救助管理机构市、县(区)、街道(乡镇)三级网络体系建设,推进救助管理机构规范化建设,加大救助管理机构基础设施更新改造建设力度,拓展救助管理服务功能和领域,全面提升救助管理服务水平。探索未成年人特殊教育、长期滞留受助未成年人户籍管理,完善长期滞留人员安置工作。加大“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规范化建设和城市生活无着的“四无”人员安置点建设。积极推进救助工作方式、内容、手段、机制的创新和完善,切实为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和流浪未成年人提供救助、保护、教育、培训、医疗、安置和回归社会等方面服务。

5、完善社会救助协调联动机制

注重各种救助制度和救助资源的整合,进一步完善以城乡低保为基础,以医疗、教育、住房等专项救助为辅助,以临时救助、社会帮扶为补充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确保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加强部门协同和社会参与的联动,努力实现经常性救助与临时性救助、政府救助与慈善救助的有机结合,增强社会救助的整体效能。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配合,明确责任分工,落实好重度残疾人生活和医疗救助政策。广泛开展经常性的“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弘扬扶危济困、和衷共济的良好社会风尚。

(二)建立救灾应急体系,提高救灾减灾能力

1、健全灾害应急救援机制

进一步完善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灾害分级管理体制。进一步规范救灾补助标准和救灾资金分级负担的保障机制,完善救灾工作规程,确保在自然灾害发生后,受灾群众得到及时有效的救助。进一步完善全市救灾预案制度,在市、县两级灾害应急救助工作预案基础上,修订完善社区、乡村灾害应急救助工作预案,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县、乡、村三级灾害应急救助工作预案体系,预案编制率达到95%以上。

2、加强防灾减灾基础建设

加强应急救灾物资储备能力建设,建立完善各级政府救灾预备金制度。加快市、县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按照规模适度,布局合理,功能完备,设施先进的要求,“十二五”期间,建立完善设区市和易灾频灾县、乡救灾物资储备库(点)建设,形成全市救灾应急物资储备网络,同时增强城乡基层防灾减灾能力,在灾害多发易发地区继续推进自然灾害避灾工程建设。同时,积极推进自然灾害公众责任保险,为当地群众人身安全提供风险保障和损失补偿。

3、加强综合减灾能力建设

积极开展以社区为重点,以“5•12”防灾减灾日宣传活动等形式为载体的灾害宣传教育,普及减灾知识,增强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提高防灾避险的能力。推进减灾社区示范工作,健全城乡社区减灾救灾工作机制,加强社区灾害监测预警和灾情统计报告能力建设,开展社区、学校、商场等场所减灾演练,提高人民群众防灾减灾意识和技能。

4、加强农房统保规范化运作

按照省里的统一部署,认真总结经验,完善实施方案,加强规范运作,协调保险机构做好勘灾理赔工作,确保受灾群众及时得到合理补偿,提高农民灾后自救和恢复重建能力。

(三)加快福利事业发展,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1、积极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

要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全市各级民政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方针,逐步完善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力量主办、福利机构自主经营的社会福利事业发展机制,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服务对象公众化、运行机制市场化、服务方式多样化、服务队伍专业化的社会福利事业。根据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机构的意见》,大力提倡民办公助、公办民营,发展民办社会福利机构。

2、积极推进慈善事业发展

建立以民政部门为主的社会慈善事业管理体制,形成政府倡导、社会支持、群众参与的社会慈善事业发展机制,培育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继续推广“慈善超市”、“爱心超市”等社会救助形式,建成覆盖全市城乡的社会捐助接收网络,创新慈善服务项目。推动慈善组织的建立和完善,促进我市慈善事业的发展。

3、认真做好福利的发行工作

坚持“扶老、助残、救孤、济困”的发行宗旨,以规范管理、安全运行、扩大发行为重点,进一步健全管理机制,完善制度,不断开发市场,加大布点力度,完善票种结构,拓展销售渠道,扩大营销宣传,规范运作,实行高效优质服务,不断提高服务水平,继续做大做强,不断提高我市福彩的市场占有率,为我市社会福利事业发展筹集更多的资金,促进民政事业的发展。

4、不断完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为应对老龄化社会的需求,坚持政策引导、政府扶持、社会兴办、市场推动的原则,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重视以“六助”(助餐、助洁、助急、助浴、助行、助医)为主要内容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对居家养老的补充作用,巩固居家养老服务在养老服务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充分发挥社区在养老服务体系中的依托作用,整合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对居家养老服务的支持。

5、加快社会福利中心建设

强化社会福利服务载体支撑,加快社会福利服务设施建设,按照“一市一县(市)一中心”的基本布局,坚持“长远规划、相对集中、科学设计、因地制宜、逐年投入、分步实施”的基本思路,建设一批以提供养老服务为重点,集孤老供养、孤儿养育、优抚保障、社会救助、精神卫生、社会养老等功能于一体的社会福利中心。“十二五”期间,全面完成市和县级社会福利中心建设,缓解老年人入住福利机构的供需矛盾。

6.大力发展儿童、残疾人社会福利事业

建立以发放孤儿基本生活费用为核心的儿童福利制度,探索建立独立面向孤儿等困境儿童的福利保障制度。规范儿童福利机构的管理服务标准,加强家庭寄养各项制度建设。实施“残疾孤儿手术康复明天计划”、“贫困家庭唇腭裂儿童手术康复计划”,为具有手术适应症的残疾孤儿和贫困家庭儿童进行手术康复。

稳步推进残疾人社会福利。加强民政精神卫生机构建设,提高服务对象供养水平;规范福利企业资格认定,促进社会福利企业健康发展;实施“肢残助行工程”,为全市贫困家庭肢体残疾人免费装配假肢矫形器具或助行器。推进社区助残服务,大大提高具备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就业率。

(四)巩固优抚安置工作成效,提升优抚保障水平

1、全面落实优抚保障政策

以维护优抚对象合法权益为着力点,完善和提高优抚对象的生活待遇,确保相关人员的抚恤补助、医疗保障、住房保障、生活救助等待遇全面落实到位,切实解决重点优抚对象的突出问题。加大优抚对象危房改造力度,加强优抚事业单位建设,强化烈士纪念设施管理保护。

2、深化退役士兵安置制度改革

深化退役士兵安置制度改革,完善“自谋职业为主、安置就业为辅、积极扶持就业”的退役士兵安置制度。构筑退役士兵教育培训和就业服务平台,加大退役士兵技能培训力度。落实优惠政策,拓宽安置渠道,引导支持退役士兵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建立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自谋职业一次性经济补助标准调整机制。做好伤病残军人退役安置工作,搞好政策衔接,按时完成年度安置任务。

3、创新军休安置管理服务

认真落实军休干部的政治待遇和生活待遇,确保完成军休干部和无军籍退休退职职工的接收安置任务。着力推动军休服务管理机构维修改造,改善军休服务机构的办公条件。创新政府保障与社会化服务结合的服务管理模式,积极引进社会服务资源,推广社工进所,为军休干部提供社会化、专业化服务。加强军供站正规化建设,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全面提升军供服务保障能力。

(五)强化专项社会事务管理,完善社会服务功能

1、健全规范社会组织管理

坚持培育发展和监督管理并重的方针,紧紧围绕促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发挥作用”的工作理念,着力构建社会组织“发展、管理、党建”三位一体建设新格局,加强社会组织规范化管理,着力解决制约社会组织发展的突出问题,充分发挥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为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认真落实党和国家鼓励和引导民间组织发展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积极培育市场需要、社会需求、群众欢迎的各类新社会组织。加强分类指导,按照市场化原则改革和发展行业协会、商会,加大扶持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各类民办非企业单位,支持发展城乡社区社会组织,引导和规范科、教、文、卫、体等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加强对社会组织党组织建设的指导,继续深入开展社会组织自律与诚信建设,探索建立民间组织自我发展、自律管理机制和诚信评估社会监督体系。

2、推进地名区划管理规范化

根据民政部的统一部署,结合我市实际,抓好规划与方案制定,完成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试点工作;加快市、县级地名数据库建设,提高地名规划、地名设标和地名文化建设水平,争取乡镇标准地名标志设置完成率达95%,并逐步向农村延伸。全面贯彻《行政区域界线管理条例》,依法管理行政区域界线,健全界线纠纷应急处理机制,规范行政区域界线联合检查,深化平安边界创建活动,维护边界地区长期和谐稳定。重点培育一批平安边界建设示范点和建设一批平安边界建设联络点。

3、加大殡葬改革力度

持续加大殡葬改革与管理力度,继续巩固和提高火化率,加强殡葬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殡葬服务设施改造和殡仪服务中心配套建设。强化为民服务理念,加强殡葬行业内部管理,不断提高殡葬服务质量和水平。建立长效机制,继续开展专项治理乱建坟墓工作,推进设区市和设在城区人口稠密县区所在地殡仪馆火化设备环保设施建设。督促完成平和县新建殡仪馆项目建设,提高殡仪馆殡仪服务质量,建立覆盖城乡的殡葬服务网络,满足群众基本殡葬需求。

4、不断规范婚姻、收养登记工作

按照婚姻登记规范化建设标准,加强婚姻登记机关工作场所和网络信息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芗城、龙文、龙海、平和4个未达标地区的婚姻登记规范化建设进度,到“十二五”期末全部实现规范化登记管理。加强收养法规政策宣传和登记员培训工作,创新婚姻登记和收养登记服务模式,提高服务质量,探索建立便民、利民的服务措施,全面提高婚姻登记和收养登记服务水平。

(六)深化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构建和谐社区村镇

1.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

建立健全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全面落实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为核心的村民自治制度,不断扩大社区居民委员会直接选举覆盖面,提高基层民主化程度,进一步规范村级事务的民主决策、管理和监督程序,建立农村户代表会议制度,成立村民监督委员会,全面推行村务公开和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大力促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2.统筹推进城乡社区建设

加强社区服务设施建设,构建布局合理、功能互补、运行规范的社区服务设施网络。加大资金投入,力争“十二五”末城市社区综合服务站建设面积平均达到200平方米,实现“三有一化”目标,解决社区办公用房租借及面积不足100平方米的问题,全面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确保社区建设各项工作有效开展,扎实推进。全面开展社区建设示范活动,发挥示范单位的引导、辐射和带动作用。按照“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总体目标,积极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平安型、环境友好型和自我管理型社区。按照省《海峡西岸和谐社区建设示范活动指导意见》要求,在全市深入开展和谐社区示范单位创建活动,进一步完善社区服务功能,提升和谐社区建设水平。加强村级综合服务场所基础设施和配套建设,按照新农村建设要求,强化村民自治功能,整合资源,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努力建设富裕、文明、民主、和谐的新型农村社区。

(七)推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助力构建和谐

根据《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20年)》,培养造就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社会工作者人才队伍。启动实施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工程,加强继续教育和专业培训,大力提高现有社会工作从业人员的职业能力和专业素质。把体制内岗位设置和体制外服务购买结合起来,多渠道、多领域地开发设置社会工作岗位,为社会工作人才发挥作用提供平台。在社区中设置社会工作岗位。培育发展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重点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慈善公益、社区服务、减灾救灾等领域开展政府向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购买服务试点工作。逐步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人才评价、考核、激励制度。探索建立社会工作人才和相关志愿者队伍联动服务机制,以社工带领义工,提高志愿服务专业化水平。发挥社会工作中介组织的作用,引导各类人才积极参与社会工作。

五、保障措施

(一)完善政策法规建设

认真贯彻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做好与保障民生、发展民主、服务社会等有关的民政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制定和修订工作。推动制定《市实施<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办法》、《市行政区域界线管理办法》、《市地名管理办法》等法规规章,推动《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办法》、《市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市<军人抚恤优待条例>实施办法》、《市殡葬管理办法》等法规规章的修订,形成衔接配套的民政法律法规制度体系。建立民政综合执法体制,全面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完善行政执法人员资格及证件管理,规范民政执法行为,完善民政法制监督,加强民政法制宣传和普法教育,提高民政法制工作水平。

(二)拓展民政事业资金筹措渠道

构建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民政事业发展资金筹措机制。充分发挥福利发行、慈善捐赠、经常性社会捐助募集资金的辅助作用。大力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推出一批民政优势精品项目,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和吸引民间资本进入社会福利和社会服务领域。加大对社会福利、社会救助、救灾救济、优抚安置等民政事业的财政支持和资金投入。

(三)加强民政部门自身建设

坚持“班子坚强、制度规范、关系和谐、运转协调、工作高效、务实为民”的总体目标,全面加强民政部门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廉政建设。建立健全民政干部分级培训制度,大幅度改善民政干部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不断提高民政干部业务素质和依法行政的能力。强化制度保障,加强专业培训,吸收优秀的社会工作人才参与到民政事业发展中来,提高民政工作的专业化社会服务水平。切实加强民政组织机构尤其是基层组织机构建设,在人员编制、工作经费及办公设施等方面加大保障力度,确保各项民政工作在基层得到全面落实。

(四)推进民政科技创新

加强民政社会服务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围绕防灾减灾、康复辅具、殡葬、地名等社会服务科技领域,加速民政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其对民政事业发展的贡献率,不断满足广大民政对象和社会的服务需求。加强民政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信息技术在民政领域的应用,加强福利信息系统研究开发,构建全市统一的民政公共服务综合平台,完善信息公开信息化网络,推进民政工作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

(五)强化项目资金监管力度

民政部范文篇9

20**年民政工作的取向是:坚持把维护和发展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落脚点,切实履行维护民利、解决民生、落实民权的基本职责;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推动民政事业全面协调发展;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加强协调、增进配合、强化合力,促进民政工作顺利开展;加快法律法规建设,加强政策理论研究,加大开放度、增强透明度、扩大参与度,提高科学行政、民主行政和依法行政水平。

20**民政工作的主要目标是:初步建立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实现退役士兵安置改革突破,开创慈善事业发展新局面,启动“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完成240亿元福利发行任务,争取国务院出台《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五保供养条例》,完成《城市居委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选举法》、《假肢和矫形器机构管理条例》、《殡葬管理条例》、《社会捐助管理办法》等5部法规草案的起草修订工作,上报国务院。

围绕建立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加强各项为民解困工作。灾民救助要进一步健全救灾工作分级负责、救灾经费分级负担的管理体制,全面落实国家和地方政府救灾应急预案,加强灾情预警、监测和评估,有效实施灾害紧急救助,认真做好灾区恢复重建工作,完善社会动员机制,加快救灾物资储备和装备建设,开展城市灾害紧急救助试点和示范开展,建立健全各级地方政府减灾机构。城市低保要做好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推进和完善“分类施保”,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加强资金管理,保证低保金及时足额发放到低保对象手中。农村五保供养要稳定资金来源,切实解决“应保未保、不按标施保”的问题,以及敬老院和分散供养五保户的房屋修缮、医疗等困难。农村特困户救助要建立稳定的资金投入机制,认真实施定期定量救济和临时救济办法,有条件的地方积极探索建立农村低保制度。农村医疗救助制度要在县级普遍建立,城市医疗救助要进行试点、逐步推开。社会互助要健全覆盖全国县(市)街道和社区的社会捐助接受站点,广泛开展经常性社会捐赠活动,大力推广“扶贫超市”、“爱心超市”做法。慈善事业要健全和创新组织形式,充分发挥各类慈善组织的作用,积极开展有声势、有实效的慈善活动,表彰激励社会慈善团体和慈善人士,研究制订慈善资金募集政策,开创慈善事业发展新局面。

围绕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发挥城乡群众自治组织和民间组织作用。村民自治要以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为重点,建设好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发挥好村务公开监督小组和村民民主理财小组的作用,协调好村委会与村党组织之间的关系,健全村务公开制度、完善民主决策制度、规范民主管理制度、严格民主监督制度,积极开展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示范活动,并切实做好18个省份的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社区建设要完善居委会工作制度,强化居委会自我管理功能,加强社区服务设施建设,研究制订社区服务政策,引导好卫生、科技、劳动、教育、法律等服务进社区,拓展社区服务领域,开发社区就业岗位,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尤其是困难家庭人员在社区实现就业,并继续开展“万家社区图书援建和万家社区读书活动”。民间组织工作要继续完善登记管理机关、业务主管单位为主,相关部门共同配合的管理体制,积极培育发展行业协会、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公益性民间组织和社区民间组织,探索建立民间组织评估机制,指导民间组织建立健全以章程为核心的各项规章制度,确保民间组织在法律法规范围内自主开展活动,坚决依法查处违法违纪民间组织,并高度重视和加强民办社科研究机构的管理登记工作。

围绕服务国防和军队建设,落实政策,深化改革,做好双拥工作。抚恤优待要在现有法规政策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按自然增长机制及时提高抚恤补助标准,确保优抚对象的生活水平达到或略高于当地群众的生活水平,并努力将重点优抚对象优先优惠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城乡医疗救助体系,力争从根本上解决重点优抚对象医疗难问题。退役士兵安置改革要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等领导同志批示精神,充分发挥深化退役士兵安置改革协调小组作用,抓紧论证改革总体方案,实现退役士兵安置改革新突破,同时要继续完善退役士兵就业、就学、培训等方面的优惠政策,积极探索多渠道、多形式安置退役士兵办法。军休安置要切实做好2万名军休干部的接收安置任务,积极探索推进军休服务管理社会化和无军籍职工接收安置改革的途径办法,认真落实军休干部的政治待遇和生活待遇。

围绕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大力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社会福利社会化,要积极探索鼓励社会力量兴办社会福利事业的政策,制订“民办公助”和“公办民管”办法,加快公有福利事业单位和福利企业改革步伐,充分发挥“星光老年之家”作用,开展养老服务社会化示范活动,同时要采取社会收养、集中供养,公民助养、家庭寄养等多种形式安置孤残儿童,关注、关爱艾滋病患者遗孤。“明天计划”要充分发挥民政部门主导作用,加强与有关部门协作,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多种渠道落实所需资金,确定医疗机构,保证手术成功率。福利开展要坚持“扶老、助残、救孤、济困”的发行宗旨,注重抓规范、保安全、树诚信、促发行,重点抓好技术系统、营销体系、管理制度和销售组织建设,修订公益金管理使用办法,力争今年销售实现240亿元。

民政部范文篇10

20**年,重点抓好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从解决困难群众实际问题出发,着力制度的完善和实施,加快推进社会救助体系建设

20**年,社会救助工作,要进一步健全制度、抓好实施、提高水平、加大投入,加快推进和完善体系建设。

着力健全实施各项救助制度。灾害救助,要继续落实《国家自然灾害应急救助预案》,健全灾害管理体制,完善救灾减灾协调机制和灾情会商机制,重点规范省、市(地)、县灾害应急响应程序;加强救灾装备、物资储备和减灾卫星应用系统建设;有条件的地方结合灾后倒房重建改造“茅草土坯房”,改善特困群众的住房条件;继续开展社区减灾平安行活动,全面提高灾害应急救助能力和综合减灾能力。城市低保,要在规范管理、“应保尽保”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分类救助”,研究提高低保标准和补差金额。农村低保,要在有条件的地方积极建立制度,尚不具备条件的地方,继续健全推行特困群众定期定量和临时救济制度。农村五保,要认真做好五保供养条例修订出台后的贯彻落实工作,尽快把符合条件的孤老对象全部纳入保障范围,切实做到“应保尽保”和“按标施保”。医疗救助,城市要继续试点、积累经验,农村要加快推进、建立制度。流浪乞讨人员救助,要研究配套政策,积极主动救助、分类救助,加强流浪儿童救助保护机构设施建设,切实保护流浪儿童合法权益。同时要做好临时救助工作,对城乡低收入人群中有特殊困难者给予及时帮助。

适度提高困难群众救助水平。结合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综合考虑经济发展水平、物价上涨因素和各地实际情况,认真研究,科学测算,适时提高受灾群众的口粮和倒房补助标准,提高城乡特殊困难群众的低保标准和补差金额,提高农村五保对象和孤儿的供养标准,其他救助对象生活补助也要适度调整提高。要注意保持与最低工资、失业保障等工作之间的衔接,形成合理梯次结构,并有利于促进再就业。

加大社会救助资金投入。各地要积极主动地向党委和政府汇报情况、提出建议,多与有关部门沟通协商,争得理解支持,提高社会救助在公共财政支出中的比例,特别是救助对象人数多、本级财政预算安排不足的地区,要加大工作力度落实救助资金。注意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广辟救助资金筹集渠道。突出资金投入重点,在继续加大灾害救助、城市低保等资金投入力度的同时,重点落实农村社会救助的急需资金。加强救助资金管理,严格实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严禁挤占挪用,确保“活命钱”及时足额地发放到困难群众手中。

(二)从倡导社会互助的新风尚出发,着力动员社会力量,推进慈善事业蓬勃发展

20**年,要按照中华慈善大会的要求,认真实施《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指导纲要》,坚持政府推动、民间实施、社会联动、形成合力的原则,健全组织、完善法规、加强宣传,大力支持和推动慈善事业发展。

开展慈善宣传活动。通过媒体广泛宣传慈善理念、慈善人物,营造有利于慈善事业发展的浓厚社会氛围。推动慈善文化进社区、乡村、机关、企业和学校,培养和增强公众慈善意识。组织开展“中华慈善奖”和地方各级慈善奖评比表彰活动,发挥典型的示范和导向作用。推动扶贫济困、诚信友爱、互帮互助、奉献社会的良好社会风尚形成。

扶持各类慈善组织。着力发展城乡各类慈善服务机构,重点培育提高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和劝募能力,开展形式多样、富有成效的慈善公益活动。健全覆盖全国街道和社区的社会捐助接受站点,开展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的送温暖、献爱心社会捐助活动。积极培育志愿服务组织,广泛开展为困难家庭和弱势群体提供帮助的志愿服务活动。推广“慈善超市”、“爱心超市”,精心打造有竞争力的慈善服务品牌。

完善和落实税收政策。积极协同相关部门,全面贯彻《公益事业捐赠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启动慈善事业立法工作,进一步重点推动捐赠款税前列支办法的制订。落实好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和减免进口关税、进口环节增值税等方面的优惠政策,简化减免税程序,充分发挥税收政策的激励和引导作用。

(三)从加强社会和谐的基础出发,着力研究新问题,推进城乡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创新

20**年,村民自治和社区建设工作,要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完善自治功能、拓展服务领域,推进建设和谐社区,提高城乡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水平。

推进村民自治。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紧扣“管理民主”做实工作,引导农民群众正确行使民主权利,理性表达利益诉求,自觉维护社会安定。配合做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修订工作,完善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依法完成7个省的村委会换届选举,加强村委会、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建设,充分发挥自治组织作用。深化村务公开、民主管理,重点完善财务管理、民主理财、村干部离任和任期审计、责任追究等制度,保障农民群众的民主权利。积极应对城镇化进程中的新情况,认真做好“撤村设居”工作。认真研究农村税费改革后的新问题,拓展服务功能,开展农村基层志愿服务活动。

深化社区建设。按照建设“和谐社区”的要求,着力建设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配合做好《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修订工作,为建设和谐社区提供法制保障。牵头制定《建设和谐社区实施纲要》,把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真正落实到社区基层。扩大社区直接选举,加强居委会建设,推进城市社会民主,完善居民自治功能。认真贯彻国务院即将下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发挥行政机制、互助机制、志愿机制和市场机制在社区服务中的作用,加强社区组织服务用房和社区公益性服务设施建设,为社区居民提供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继续开展社区志愿服务和“万家社区图书室援建活动和万家社区读书活动”,启动农村社区图书援建活动。

(四)从促进政府力量同社会力量互联互动出发,着力规范和管理,推进民间组织健康发展

20**年,民间组织工作要继续坚持发展与管理并重的方针,分类指导、加强管理、依法行政,促进政府管理力量同社会调节力量互联互动的社会管理体系的形成。

加大监督管理力度。做好不同类型民间组织的登记管理工作,扶持发展行业性、公益性、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等类民间组织,充分发挥他们在社会建设和管理中的积极作用。依法查处违法、违纪的民间组织。做好新修订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出台后的贯彻落实工作,制定配套措施,研究基层民间组织备案办法。会同有关部门依法稳妥地做好涉外民间组织的登记管理。继续与有关部门研究行业协会、商会的发展思路,进行行业协会改革试点。建立政府指导、社会参与、独立运作的民间组织综合评估机制。

健全内部管理制度。指导各类民间组织以章程为核心,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完善财务管理制度、重大事项报告制度,推进自律与诚信建设活动,加强民间组织能力建设,建立工作人员行为准则和职业道德规范,重视党建工作,形成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运行机制。

加强登记管理机关建设。开展登记管理机关的服务窗口建设和规范化服务,改善登记服务场所和设备条件,健全机构、充实力量。加强行政执法检查力度,提高执法手段和紧急处置能力。建立工作交流和重大情况报告制度,做好信息沟通和宣传工作,逐步形成全国联网的登记管理信息系统。加强与业务主管单位以及政府有关部门的联系,形成依法管理的合力。

(五)从促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出发,着力改革和完善,推进优抚安置对象基本权益的全面落实

20**年,拥军优抚安置工作要重点推进退役士兵安置改革,调整抚恤补助政策,加快军休人员和伤病残人员的接收安置进度,开展双拥模范城(县)创建开展,巩固军政军民团结。

扎实推进退役士兵安置改革。抓紧论证和出台《退役士兵安置改革方案》,积极推动《兵役法》的修订,认真研究和解决安置方式不适应、就业渠道不宽泛、培训服务不配套等问题。认真做好伤病残退役士兵特别是患精神病士兵的接收安置工作,切实为部队减压卸负。

积极调整抚恤优待政策。结合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提高重点优抚对象医疗补助标准、“三红”人员定补标准和一至四级伤病残退役士兵住房补助标准。形成抚恤金标准调整提高、伤残抚恤管理、优抚事业经费管理的长效机制。认真落实一至六级伤残军人医疗保障办法,研究其他优抚对象医疗保障意见。做好《烈士褒扬条例》修订出台工作,组织红军老战士参加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相关活动。

加快军休人员安置进度。在落实好军休干部“两个待遇”的同时,继续重视军休干部住房、医疗等问题,加强与军地有关部门协商,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研究制定军休服务管理、军休干部交接办法,做好20**年度2万名军休干部、2.8万名无军籍退休退职职工的接收安置工作。

深入开展双拥工作。围绕服务军事斗争准备,支援重点军事工程建设,配合部队完成军事训练和演习任务。着手修订双拥模范城(县)命名管理办法,扎实开展新一轮全国双拥模范城(县)、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评选活动。继续做好“援建军营图书室、共建学习型军营”工作。

(六)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福利需求出发,着力建设“两孤两院”,加快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的进程

20**年,社会福利工作,要加快“两孤两院”建设步伐,健全和规范政策,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加强福利发行管理工作,加快推进居家为主、依托社区、机构补充的社会福利服务体系建设。

加强“两孤两院”建设。紧密结合“十一五”规划的实施,切实做好孤儿和孤老福利机构建设立项工作,落实和加大各级财政投入,辅以社会捐助,集中财力建设好“两孤两院”。尤其要制定儿童福利机构建设规划,有条件的地级以上城市,都应建有儿童福利机构。完善孤儿救助政策,采取集中养育、助养、代养、寄养和国内外收养相结合的孤儿养育方式,提高孤儿养育水平。继续精心实施“明天计划”,认真落实手术所需资金,严把定点医院的资质条件,确保手术安全。提高孤老供养标准,认真做好孤寡老人生活照料服务。制定社会福利机构国家标准,发挥国有社会福利机构的示范作用。

加快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要在办好国有社会福利机构的同时,进一步完善“民办公助”“公办民营”政策,推动慈善事业和社会福利事业良性互动,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更多地兴办社会福利事业。积极开展全国养老服务社会化示范活动,制定创建标准,广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居家养老服务。会同有关部门尽快调整福利企业税收减免政策,保障残疾职工合法权益,加强福利企业内部管理,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及时研究国内外收养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政策指导,促进收养工作健康发展。

保证福利稳定持续健康发展。高举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的旗帜,坚持“扶老、助残、救孤、济困”的宗旨,坚持公益性、伦理性、群众性、娱乐性相统一的社会主义特色理念,致力于营造寓募于乐、多人少买、安定有序的市场氛围,努力服务和谐社会建设。各级民政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福利工作领导,管好用好福利公益金,指导发行机构搞好销售网点、技术系统、诚信体系、管理制度和人才队伍建设。积极稳妥地扩大福利发行市场,确保发行安全运行,争取保持10%以上的增长速度。要切实加强社会福利金的管理,使用的重点要逐步投放到“两孤两院”建设上。

(七)从促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出发,着力拓展服务领域,加强专项社会行政事务管理工作

20**年,各专项社会行政事务管理工作,要继续推进工作方式向“服务型”转变,进一步拓展服务领域,规范各项工作标准,在提高专项社会行政事务管理和服务水平上有所进步。

稳步实施“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全力推进地名数据库建设,力争地级以上城市全部启动建库工作,积极开展以地名网站、问路电话、电子地图、触摸屏为主要内容的地名信息化服务,省会城市要力争全部开通地名网站。推进农村地名设标,以县城为重点,力争半数以上的县城完成设标任务,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同时兼顾乡镇。启动地名规划,地级以上城市要先行一步。加快修订出台《地名管理条例》,完善地名管理和服务的各种规章标准,规范地名管理,严格命名更名,开展地名资料补查更新,搞好海岛地名规范试点工作。

稳妥调整行政区划。行政区划管理要坚持慎重审核报批,加强沟通协调,严格论证咨询,重点解决突出的结构性矛盾,继续加强对各地撤并乡镇村工作的指导。切实加强规划,推动出台行政区划管理新法规,拟订设镇指导意见,审慎稳妥地进行探索县城管理体制、省管县体制和城市内部精简行政层次等改革创新试点工作。

依法加强界线管理。继续深入贯彻《行政区域界线管理条例》和国办发《关于加强行政区域界线管理工作的意见》,实行依法管界,加强界线联合检查,认真完成11条省界线和1500余条县界线的联检任务。健全纠纷应急处理机制、界线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和难点排查机制,促进多方合作,建设平安和谐的边界。

加强婚姻登记服务规范化建设。要继续贯彻《婚姻登记条例》,推动婚姻登记工作规范化。认真研究涉台婚姻、边民通婚、自愿婚检等新问题,加强对婚介机构的指导、管理和监督,不断提高婚姻登记服务水平。

推动殡葬改革和管理服务。力争修订出台《殡葬管理条例》,制定配套规章,继续倡导移风易俗,改革丧葬方式,提倡绿色殡葬,推动生态墓地建设,推进骨灰处理多样化,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