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民政部活动计划

时间:2022-05-25 02:39:00

十二五民政部活动计划

民政工作是党和政府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依法管理社会行政事务,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权益和民主政治权利,服务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职责。为促进民政事业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使民政工作更好地服从服务于全市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根据《省“十二五”民政事业发展专项规划》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全市民政工作实际,编制《市民政事业“十二五”规划纲要》。

一、民政事业发展规划实施情况

(一)主要成效

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各级民政部门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核心理念,紧紧围绕“海西建设、先行”发展主线,认真履职,务实运作,顺利完成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全市各项民政事业迈上科学发展轨道。

——着力提升社会救助工作水平

基本建立以城乡低保制度为重点,以农村“五保”供养、自然灾害紧急救助、医疗救助、流浪乞讨和生活无着人员救助为主要内容,以临时救助制度为补充,与社会慈善事业相衔接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截止年12月底,全市共有144009万人(含五保对象12814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34280人享受医疗救助。累计救助流浪乞讨和遇困求助人员11553人次,资助返乡11496人次。

逐步建立以应急预案、应急指挥、物资保障和技术支撑为核心的灾害应急救援体系,进一步健全灾害管理体制、救灾投入增长机制、救灾款物发放使用监管和灾害应急社会动员机制,有效保障了受灾群众的基本生产生活。积极发挥农村住房统保和商业保险辅助功能,救灾补助标准不断得到提高。五年来,共投入救灾救济资金2.5亿元,救济654.15万受灾群众。加强避灾工程建设,不断提升我市应对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全市共建成2300个有标志明显、安全实用、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的自然灾害避灾点,形成全面覆盖县、乡、村三级的避灾网络。

——加快推进社会福利事业发展

大力开展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为重点的社会福利事业,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进一步加强民政基层设施建设,不断提升社会福利服务水平。期间,共新建公办福利院10家、乡镇敬老院61家、农村幸福园90所,启动建设四家县级社会福利中心。福利机构不断完善功能,认真做好孤残儿童的照料工作。末期,全市在机构内供养的孤儿有212人,由亲属监护抚养并由政府救助、社会资助的散居孤儿有839人。全市共有福利企业46家,共为1354名残疾人提供了就业机会。福利的发行工作稳步增长,五年来发行总量达37128.5万元,筹集社会公益金11138.5万元,为社会福利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有效落实优抚安置各项政策

认真落实各项优待抚恤政策,逐步提高优抚对象的生活待遇,切实维护优抚对象合法权益。在春节和“八一”期间,积极开展“爱心献功臣活动”,给重点优抚对象送去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组织重点优抚对象前往省荣军院进行短期疗养。妥善做好军休干部的接收工作,较好地落实军休干部的生活和政治待遇,全市民政系统现有六个军休所,共安置军队离退休干部427名。自年以来,全市共接收安置退伍士兵9679人,逐步建立以政策扶持就业和培训促进就业为主体、多种方式相结合的城乡一体化退役士兵安置制度,进一步深化退役士兵安置改革。不断筹集资金,进一步改善烈士陵园的瞻仰环境。积极探索军供站建设新模式,增强军政军民团结,为国防和军队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规范加强专项社会事务管理

围绕促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发挥作用”的工作理念,依法审批各类社会组织,坚持培育发展和监督管理并重的方针,促使社会组织步入良性发展轨道。加强殡葬基础设施建设,殡葬改革深入推进,殡葬管理逐步规范,殡仪服务水平稳步提高。目前,全市已建成殡仪馆8所;兴建经营性公墓8个,经营性骨灰塔1处,公益性骨灰楼堂(公墓)8个,服务区域覆盖全市所有县(市、区)。年以来,全市平均火化率达到95%以上,位居全省前列。推进婚姻登记规范化建设,婚姻登记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婚姻登记工作管理和服务水平上了新的层次。认真执行《收养登记工作规范》,依法开展涉外收养工作,提高收养登记规范化水平。

进一步规范区划地名、边界管理和公共服务工作。完成了东山县铜陵恢复建制镇的报批工作,指导各县(市、区)开展乡镇地名标志的设置工作;积极参与并圆满完成了省政府关于加快城镇化进程的调研任务;完成了《市行政区划图》、《地名图》的编制及协编工作并顺利出版发行,结束了我市自撤地建市23年来没有政区图的历史;积极做好市区道路命名、更名工作;完成了《政区概览》中市概况及十一个县(市、区)概述的编写工作,指导、推进各县(市、区)开展地名数据的采集和录入工作。平安边界建设全面纳入各地平安建设总体规划和综治考评体系,形成边界地区维稳长效机制。按时完成县界、乡界年底联检任务,进一步加强界桩委托管护、联检档案管理、界桩图片编辑等基础工作。

——稳步推进基层自治实践

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深入发展,顺利完成了年和年我市1651个村委会、225个社区居委会和1650个村委会、239个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市关于推进海峡西岸和谐社区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全面开展社区建设示范活动,发挥了示范单位的引导、辐射和带动作用。芗城区新桥街道、龙海市解放北社区被评为年度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单位。认真实施高校毕业生服务社区计划,、年共招募120名高校毕业生从事社区工作,实现了加强基层和促进就业的双重效益。

——不断加强民政部门自身建设

全面加强民政部门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廉政建设,不断提高民政干部的精神境界、道德情操和业务素质,培养和造就一支政治坚定、道德高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的民政工作队伍。从年开始,在统筹考虑民政重点工作和民政常规工作的基础上,本着科学、合理、可行的原则,经反复研究,制定出台了《市民政工作考评项目及评分标准》,对全市各县(市、区、开发区)民政局工作统一量化考核评定,有力推动了民政事业再上新水平。此外,我们还认真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创先争优活动和创建学习型党组织活动,全面加强了干部培训教育、机关党建、精神文明、纪检监察、行风评议、效能建设、依法行政、群众信访、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信息公开、新闻宣传、财务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全面促进民政事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民政事业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社会救助标准和保障面、救灾补助标准和补助项目、社会福利设施现状、部分救助对象和优抚对象的生活水平、民政经费投入等方面,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不相适应,社会对部分优抚对象的优惠优待还没有得到充分体现;民政管理体制和工作运行机制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还不相适应;民政法规体系建设滞后,执法手段尚不健全,依法行政意识不够强,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要求还不相适应;民政专业技术和技能人员队伍建设还不适应民政事业发展的需要;基层民政机构不健全,工作力量薄弱,工作手段的现代化水平不高,与日益繁重的发展任务还不相适应。以上困难和问题制约了民政事业的进一步发展,迫切需要在“十二五”期间采取更为有力的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十二五”期间民政事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一)发展机遇

1、政策机遇。年5月,国务院《意见》正式出台,对加快海西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海西建设,先行”迎来了新的机遇。同时,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战略从地区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厦泉大都市区同城化建设的有力推进,城镇化建设进程进一步加快,有利于我市民政事业不断拓展发展空间。

2、战略机遇。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推进以保障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战略部署,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更加注重完善社会管理和扩大公共服务,为民政事业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十二五”期间,正值我市的社会转型期及厦泉大都市同城化建设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解决全市社会发展方面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着力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社会服务是为维持社会正常运行,促进社会协调发展提供必要的服务,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迫切要求高度重视和大力发展社会服务事业。因此,“十二五”时期,既是社会服务事业面临着复杂形势及矛盾挑战的时期,同时也是其科学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3、形势机遇。改革开放30年来,我市经济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巨变,综合实力显著提升,为我市民政事业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和良好的工作基础。“十二五”期间,我市经济步入发展的新阶段,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财政收入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向更加富裕的小康社会迈进。随着两岸关系出现重大积极变化,有利于促进民政对台交流合作先行先试,有利于促进两岸之间紧密联系、互动联动、互利共赢,进一步开创两岸和平发展新局面,所有这些都为我市民政事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面临挑战

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社会形势,以及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进程,民政工作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由于贫困和低收入群体长期存在,社会特殊群体的社会救助、优抚对象的优待和安置、特殊困难儿童的关怀和教育、推广适度惠普型的社会福利事业等任务依然艰巨。城乡基层组织和社会组织面临的形势更趋复杂,自治与服务功能亟须进一步提升。城市流动人口和农村留守人员大量增加,人民群众的服务需求更加多样,社区服务设施建设急需完善。民政公共服务设施不全、资金不足、人员缺乏等问题更加突出。各类灾害多发频发,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和灾害应急救助能力建设仍需加强。这些问题都要在“十二五”期间着力加以解决。

三、“十二五”民政事业发展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根据民政事业面临的形势和民政工作的职责,“十二五”期间我市民政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上级民政部门的工作部署,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以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创业创新活力,又富又美幸福”为总目标,不断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着力民生民心,加强基层基础,认真履职,精心运作,在保障民生中增强惠民实效,在服务发展中谋求更大作为,推进全市民政事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二)基本原则

1、保障民生、服务社会。紧紧围绕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以基本社会服务均等化为目标,致力于发展社会服务事业。建设服务型政府,认真做好养老、灾民救助、城乡社区、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婚姻家庭和殡葬等各项社会服务工作,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各类社会服务需求,让广大人民共享改革成果。

2、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坚持城乡、区域、人群间社会服务协调发展,加大对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的社会服务帮扶和基础设施建设扶持力度,统筹各项社会服务工作,科学规划社会服务事业发展总体布局,整体推进社会服务事业健康发展。

3、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在坚持政府在推动民政事业发展中基础性作用的同时,积极推进民政事业社会化改革,探索建立新型民政事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凝聚各种社会力量,形成促进民政事业发展的整体合力。

4、依法行政、规范管理。树立现代民政管理和服务理念,按照法制化、规范化的要求,认真贯彻相关法律法规,加大民政法制建设力度,规范社会事务管理,加强自身建设,全面提升民政工作部门工作效能和服务质量。

(三)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民政事业发展的奋斗目标:到“十二五”期末,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城乡社会救助、灾害应急救助体系,基本形成覆盖城乡、分布合理、功能健全、便利群众的民政公共服务设施网络,逐步实现城乡、区域和不同群体之间的民政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社区服务能力显著提高,社会组织发展规范有序,优抚安置保障扎实有力,社会事务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人民群众基本生活权益得到有效保障,民政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人才队伍素质显著提高,为构建和谐作出积极贡献。

——社会福利事业更趋全面。基本形成全市养老和儿童福利服务体系和服务网络,基本实现养老服务全覆盖,到2015年,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各类养老床位数达到30张以上。稳步推进新型孤儿、残疾人特殊群体福利服务和保护体系建设,实现特殊群体福利适度普惠。

——民政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全面完成市和县级社会福利中心建设,原则实现一乡镇一敬老院目标。自然灾害避灾场所全市县、乡、村三级覆盖率达到100%;乡镇标准地名标志设置完成率达到85%以上。

——城乡社会救助实现全面覆盖。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临时救助制度全面建立,救助标准和水平逐步提高,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切实保障。全市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超过30%。

——优抚群体生活权益得到切实保障。优抚安置制度逐步完善,优待优惠原则得以充分体现,保障能力和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推进,服务优抚安置对象的能力显著增强。

——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地名公共服务体系完善,界线管理体制和纠纷应急处理机制健全。婚姻登记规范化建设扎实推进,实现县(市、区)集中登记。建立殡葬救助保障制度,逐步提高殡葬服务均等化水平,全市平均火化率保持在97%以上。

——社会组织服务社会的能力不断增强。社会组织发展和管理体系健全完善,结构不断优化,自身素质不断提高,社会组织解决就业效果逐步显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民政工作者队伍素质显著提升。按照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要求,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民政队伍。初步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

四、“十二五”民政事业发展主要任务

新时期的民政工作,要放到建设“创业创新、又富又美新”大背景下来思考,放到推进厦泉大都市区同城化进程中来筹划,放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历史任务中来部署,履行好政府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责,把发展经济与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好地统一起来,进一步突出为民惠民,切实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各项工作,在保障民生、发展民主、服务社会的任务中,重点做好以下七个方面工作。

(一)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提升社会保障能力

1、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规范城乡低保分类施保措施,实施救助对象不同需求差别化救助,切实提高我市城乡低保规范化管理水平。在巩固动态管理下“应保尽保”的基础上,建立城乡困难群众临时救助制度,落实低保与最低工资标准、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把困难群众纳入最低基本生活保障,做到科学定标,按标施保,逐步提高城乡低保补差水平,提高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和重病患者的保障水平,落实各项补助政策,规范家庭收入核算,形成“低保对象有进有出,补助水平有升有降”的良性运行机制。

2、不断提高农村五保供养水平

深入贯彻落实农村五保供养政策法规,实现应保尽保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农民人均生活水平的提高,适时提高五保供养标准,坚持分散供养与集中供养相结合的原则,认真落实供养资金,着力解决好五保老人的住房问题。继续实施农村五保供养服务设施建设“霞光计划”,按照“一乡(镇)一敬老院”的基本布局,每年新建、改建一批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继续推进农村幸福园建设,力争“十二五”末期建成一批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管理规范的以提供五保供养服务为主,社会养老、社会救助为辅的养老服务机构,形成多层次、较完善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

3、切实增强城乡医疗救助效能

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加强医疗救助与医疗保障制度的衔接,探索改进城乡医疗救助方式,简化申请审批程序,建立健全资助参保(参合)、大病医疗救助、日常医疗救助、临时医疗救助、慈善医疗救助相结合的医疗救助运行机制,全面落实医疗救助政策,不断提高医疗救助的效率和效果。要适当扩大救助对象,根据省里的统一部署,将城乡低收入家庭中60周岁以上老年人、重病患者纳入城乡医疗救助范围,实行分类救助,加快医疗救助“一站式”服务体系建设。

4、规范和加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

要进一步加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完善救助管理机构市、县(区)、街道(乡镇)三级网络体系建设,推进救助管理机构规范化建设,加大救助管理机构基础设施更新改造建设力度,拓展救助管理服务功能和领域,全面提升救助管理服务水平。探索未成年人特殊教育、长期滞留受助未成年人户籍管理,完善长期滞留人员安置工作。加大“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规范化建设和城市生活无着的“四无”人员安置点建设。积极推进救助工作方式、内容、手段、机制的创新和完善,切实为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和流浪未成年人提供救助、保护、教育、培训、医疗、安置和回归社会等方面服务。

5、完善社会救助协调联动机制

注重各种救助制度和救助资源的整合,进一步完善以城乡低保为基础,以医疗、教育、住房等专项救助为辅助,以临时救助、社会帮扶为补充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确保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加强部门协同和社会参与的联动,努力实现经常性救助与临时性救助、政府救助与慈善救助的有机结合,增强社会救助的整体效能。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配合,明确责任分工,落实好重度残疾人生活和医疗救助政策。广泛开展经常性的“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弘扬扶危济困、和衷共济的良好社会风尚。

(二)建立救灾应急体系,提高救灾减灾能力

1、健全灾害应急救援机制

进一步完善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灾害分级管理体制。进一步规范救灾补助标准和救灾资金分级负担的保障机制,完善救灾工作规程,确保在自然灾害发生后,受灾群众得到及时有效的救助。进一步完善全市救灾预案制度,在市、县两级灾害应急救助工作预案基础上,修订完善社区、乡村灾害应急救助工作预案,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县、乡、村三级灾害应急救助工作预案体系,预案编制率达到95%以上。

2、加强防灾减灾基础建设

加强应急救灾物资储备能力建设,建立完善各级政府救灾预备金制度。加快市、县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按照规模适度,布局合理,功能完备,设施先进的要求,“十二五”期间,建立完善设区市和易灾频灾县、乡救灾物资储备库(点)建设,形成全市救灾应急物资储备网络,同时增强城乡基层防灾减灾能力,在灾害多发易发地区继续推进自然灾害避灾工程建设。同时,积极推进自然灾害公众责任保险,为当地群众人身安全提供风险保障和损失补偿。

3、加强综合减灾能力建设

积极开展以社区为重点,以“5•12”防灾减灾日宣传活动等形式为载体的灾害宣传教育,普及减灾知识,增强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提高防灾避险的能力。推进减灾社区示范工作,健全城乡社区减灾救灾工作机制,加强社区灾害监测预警和灾情统计报告能力建设,开展社区、学校、商场等场所减灾演练,提高人民群众防灾减灾意识和技能。

4、加强农房统保规范化运作

按照省里的统一部署,认真总结经验,完善实施方案,加强规范运作,协调保险机构做好勘灾理赔工作,确保受灾群众及时得到合理补偿,提高农民灾后自救和恢复重建能力。

(三)加快福利事业发展,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1、积极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

要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全市各级民政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方针,逐步完善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力量主办、福利机构自主经营的社会福利事业发展机制,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服务对象公众化、运行机制市场化、服务方式多样化、服务队伍专业化的社会福利事业。根据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机构的意见》,大力提倡民办公助、公办民营,发展民办社会福利机构。

2、积极推进慈善事业发展

建立以民政部门为主的社会慈善事业管理体制,形成政府倡导、社会支持、群众参与的社会慈善事业发展机制,培育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继续推广“慈善超市”、“爱心超市”等社会救助形式,建成覆盖全市城乡的社会捐助接收网络,创新慈善服务项目。推动慈善组织的建立和完善,促进我市慈善事业的发展。

3、认真做好福利的发行工作

坚持“扶老、助残、救孤、济困”的发行宗旨,以规范管理、安全运行、扩大发行为重点,进一步健全管理机制,完善制度,不断开发市场,加大布点力度,完善票种结构,拓展销售渠道,扩大营销宣传,规范运作,实行高效优质服务,不断提高服务水平,继续做大做强,不断提高我市福彩的市场占有率,为我市社会福利事业发展筹集更多的资金,促进民政事业的发展。

4、不断完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为应对老龄化社会的需求,坚持政策引导、政府扶持、社会兴办、市场推动的原则,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重视以“六助”(助餐、助洁、助急、助浴、助行、助医)为主要内容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对居家养老的补充作用,巩固居家养老服务在养老服务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充分发挥社区在养老服务体系中的依托作用,整合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对居家养老服务的支持。

5、加快社会福利中心建设

强化社会福利服务载体支撑,加快社会福利服务设施建设,按照“一市一县(市)一中心”的基本布局,坚持“长远规划、相对集中、科学设计、因地制宜、逐年投入、分步实施”的基本思路,建设一批以提供养老服务为重点,集孤老供养、孤儿养育、优抚保障、社会救助、精神卫生、社会养老等功能于一体的社会福利中心。“十二五”期间,全面完成市和县级社会福利中心建设,缓解老年人入住福利机构的供需矛盾。

6.大力发展儿童、残疾人社会福利事业

建立以发放孤儿基本生活费用为核心的儿童福利制度,探索建立独立面向孤儿等困境儿童的福利保障制度。规范儿童福利机构的管理服务标准,加强家庭寄养各项制度建设。实施“残疾孤儿手术康复明天计划”、“贫困家庭唇腭裂儿童手术康复计划”,为具有手术适应症的残疾孤儿和贫困家庭儿童进行手术康复。

稳步推进残疾人社会福利。加强民政精神卫生机构建设,提高服务对象供养水平;规范福利企业资格认定,促进社会福利企业健康发展;实施“肢残助行工程”,为全市贫困家庭肢体残疾人免费装配假肢矫形器具或助行器。推进社区助残服务,大大提高具备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就业率。

(四)巩固优抚安置工作成效,提升优抚保障水平

1、全面落实优抚保障政策

以维护优抚对象合法权益为着力点,完善和提高优抚对象的生活待遇,确保相关人员的抚恤补助、医疗保障、住房保障、生活救助等待遇全面落实到位,切实解决重点优抚对象的突出问题。加大优抚对象危房改造力度,加强优抚事业单位建设,强化烈士纪念设施管理保护。

2、深化退役士兵安置制度改革

深化退役士兵安置制度改革,完善“自谋职业为主、安置就业为辅、积极扶持就业”的退役士兵安置制度。构筑退役士兵教育培训和就业服务平台,加大退役士兵技能培训力度。落实优惠政策,拓宽安置渠道,引导支持退役士兵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建立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自谋职业一次性经济补助标准调整机制。做好伤病残军人退役安置工作,搞好政策衔接,按时完成年度安置任务。

3、创新军休安置管理服务

认真落实军休干部的政治待遇和生活待遇,确保完成军休干部和无军籍退休退职职工的接收安置任务。着力推动军休服务管理机构维修改造,改善军休服务机构的办公条件。创新政府保障与社会化服务结合的服务管理模式,积极引进社会服务资源,推广社工进所,为军休干部提供社会化、专业化服务。加强军供站正规化建设,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全面提升军供服务保障能力。

(五)强化专项社会事务管理,完善社会服务功能

1、健全规范社会组织管理

坚持培育发展和监督管理并重的方针,紧紧围绕促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发挥作用”的工作理念,着力构建社会组织“发展、管理、党建”三位一体建设新格局,加强社会组织规范化管理,着力解决制约社会组织发展的突出问题,充分发挥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为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认真落实党和国家鼓励和引导民间组织发展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积极培育市场需要、社会需求、群众欢迎的各类新社会组织。加强分类指导,按照市场化原则改革和发展行业协会、商会,加大扶持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各类民办非企业单位,支持发展城乡社区社会组织,引导和规范科、教、文、卫、体等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加强对社会组织党组织建设的指导,继续深入开展社会组织自律与诚信建设,探索建立民间组织自我发展、自律管理机制和诚信评估社会监督体系。

2、推进地名区划管理规范化

根据民政部的统一部署,结合我市实际,抓好规划与方案制定,完成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试点工作;加快市、县级地名数据库建设,提高地名规划、地名设标和地名文化建设水平,争取乡镇标准地名标志设置完成率达95%,并逐步向农村延伸。全面贯彻《行政区域界线管理条例》,依法管理行政区域界线,健全界线纠纷应急处理机制,规范行政区域界线联合检查,深化平安边界创建活动,维护边界地区长期和谐稳定。重点培育一批平安边界建设示范点和建设一批平安边界建设联络点。

3、加大殡葬改革力度

持续加大殡葬改革与管理力度,继续巩固和提高火化率,加强殡葬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殡葬服务设施改造和殡仪服务中心配套建设。强化为民服务理念,加强殡葬行业内部管理,不断提高殡葬服务质量和水平。建立长效机制,继续开展专项治理乱建坟墓工作,推进设区市和设在城区人口稠密县区所在地殡仪馆火化设备环保设施建设。督促完成平和县新建殡仪馆项目建设,提高殡仪馆殡仪服务质量,建立覆盖城乡的殡葬服务网络,满足群众基本殡葬需求。

4、不断规范婚姻、收养登记工作

按照婚姻登记规范化建设标准,加强婚姻登记机关工作场所和网络信息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芗城、龙文、龙海、平和4个未达标地区的婚姻登记规范化建设进度,到“十二五”期末全部实现规范化登记管理。加强收养法规政策宣传和登记员培训工作,创新婚姻登记和收养登记服务模式,提高服务质量,探索建立便民、利民的服务措施,全面提高婚姻登记和收养登记服务水平。

(六)深化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构建和谐社区村镇

1.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

建立健全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全面落实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为核心的村民自治制度,不断扩大社区居民委员会直接选举覆盖面,提高基层民主化程度,进一步规范村级事务的民主决策、管理和监督程序,建立农村户代表会议制度,成立村民监督委员会,全面推行村务公开和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大力促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2.统筹推进城乡社区建设

加强社区服务设施建设,构建布局合理、功能互补、运行规范的社区服务设施网络。加大资金投入,力争“十二五”末城市社区综合服务站建设面积平均达到200平方米,实现“三有一化”目标,解决社区办公用房租借及面积不足100平方米的问题,全面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确保社区建设各项工作有效开展,扎实推进。全面开展社区建设示范活动,发挥示范单位的引导、辐射和带动作用。按照“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总体目标,积极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平安型、环境友好型和自我管理型社区。按照省《海峡西岸和谐社区建设示范活动指导意见》要求,在全市深入开展和谐社区示范单位创建活动,进一步完善社区服务功能,提升和谐社区建设水平。加强村级综合服务场所基础设施和配套建设,按照新农村建设要求,强化村民自治功能,整合资源,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努力建设富裕、文明、民主、和谐的新型农村社区。

(七)推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助力构建和谐

根据《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20年)》,培养造就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社会工作者人才队伍。启动实施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工程,加强继续教育和专业培训,大力提高现有社会工作从业人员的职业能力和专业素质。把体制内岗位设置和体制外服务购买结合起来,多渠道、多领域地开发设置社会工作岗位,为社会工作人才发挥作用提供平台。在社区中设置社会工作岗位。培育发展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重点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慈善公益、社区服务、减灾救灾等领域开展政府向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购买服务试点工作。逐步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人才评价、考核、激励制度。探索建立社会工作人才和相关志愿者队伍联动服务机制,以社工带领义工,提高志愿服务专业化水平。发挥社会工作中介组织的作用,引导各类人才积极参与社会工作。

五、保障措施

(一)完善政策法规建设

认真贯彻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做好与保障民生、发展民主、服务社会等有关的民政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制定和修订工作。推动制定《市实施<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办法》、《市行政区域界线管理办法》、《市地名管理办法》等法规规章,推动《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办法》、《市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市<军人抚恤优待条例>实施办法》、《市殡葬管理办法》等法规规章的修订,形成衔接配套的民政法律法规制度体系。建立民政综合执法体制,全面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完善行政执法人员资格及证件管理,规范民政执法行为,完善民政法制监督,加强民政法制宣传和普法教育,提高民政法制工作水平。

(二)拓展民政事业资金筹措渠道

构建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民政事业发展资金筹措机制。充分发挥福利发行、慈善捐赠、经常性社会捐助募集资金的辅助作用。大力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推出一批民政优势精品项目,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和吸引民间资本进入社会福利和社会服务领域。加大对社会福利、社会救助、救灾救济、优抚安置等民政事业的财政支持和资金投入。

(三)加强民政部门自身建设

坚持“班子坚强、制度规范、关系和谐、运转协调、工作高效、务实为民”的总体目标,全面加强民政部门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廉政建设。建立健全民政干部分级培训制度,大幅度改善民政干部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不断提高民政干部业务素质和依法行政的能力。强化制度保障,加强专业培训,吸收优秀的社会工作人才参与到民政事业发展中来,提高民政工作的专业化社会服务水平。切实加强民政组织机构尤其是基层组织机构建设,在人员编制、工作经费及办公设施等方面加大保障力度,确保各项民政工作在基层得到全面落实。

(四)推进民政科技创新

加强民政社会服务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围绕防灾减灾、康复辅具、殡葬、地名等社会服务科技领域,加速民政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其对民政事业发展的贡献率,不断满足广大民政对象和社会的服务需求。加强民政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信息技术在民政领域的应用,加强福利信息系统研究开发,构建全市统一的民政公共服务综合平台,完善信息公开信息化网络,推进民政工作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

(五)强化项目资金监管力度

把实施项目带动作为推动规划实施的重要手段,进一步落实分级管理责任,健全和完善项目储备管理制度,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工程监理、合同管理、招投标和政府采购等规定。完善项目专家咨询和评估论证制度,提高项目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严格实施重大项目稽查和审计制度,切实加强资金监管,建立严格、透明的项目管理制度和财务审计制度,规范建设资金使

用,确保把民政公共服务项目建成“优质工程”、“放心工程”、“廉洁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