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后原因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1 14:06:12

落后原因范文篇1

一、主要表现

一是人均收入不断减少,集体经济逐渐空虚,村班子“无钱办事”的问题日益突出。据调查,此类型的村共有8个,占先进变落后村总数的42.1%;二是班子在群众中的威信降低,决策能力、驾驭局势能力弱化,战斗力、凝聚力骤减。由于村干部能力素质低、班子软弱涣散造成先进变落后的村有5个,其中“两委”关系不协调的2个,村干部能力素质低的3个;三是不稳定因素、苗头性隐患潜滋暗长,不断出现群众集体访、越级访,稳定局面被破坏。因宗族派性致使先进变落后的村4个,遗留问题较多的2个。

二、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农业结构调整滞后,村域经济发展后劲不足。部分先进村党支部存在着小富即安思想,对已取得的成绩沾沾自喜,躺在功劳薄上睡大觉,没有开拓意识。张拔贡村在原支部书记张国庆的带领下,积极引进项目,发展苹果树200亩,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但在新一轮种植结构调整中,没有抓住机遇,该村在几年的时间就滑入了落后行列。有的先进村支部班子平均年龄稍大,群众威望较高,工作经验丰富,虽然一直处于先进行列,但只习惯于老经验、老方法,对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不懂不会,“第二次创业”的能力不足,逐渐被落在后面。有的先进村支部虽然十分注重特色农业发展,但没有做深入调查,对引进的种植项目缺乏科学论证,造成人力、财力投入过大,收益甚微,使经济出现下滑。例如,肖桥村班子为加快村域经济发展,贷款发展小拱棚韭菜500亩,但一年下来,基本没有盈利,该村被较重的债务渐渐拖跨。有的先进村集体经济主要集中在一两家村办企业,一旦企业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出现亏损或者破产,这些村便失去经济保障,迅速滑入后进村。还有个别先进村由后进转化不久,经济基础仍较薄弱,受到灾害后,复又变为后进。

二、农村干部整体素质不高,个别干部为政不廉。部分先进村的村干部习惯于行政命令,工作方法简单粗暴,尤其是个别村党支部书记虽然率民致富的能力很强,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办事、决策独断专行,作风不民主,造成诸多矛盾,留下很多问题。有的先进村的村干部善于处理复杂问题,化解矛盾,在群众中的威信很高,但开拓意识不强,“双带”能力较弱,使这些村的经济始终徘徊不前,甚至出现倒退。例如,张古风村以前该村比较稳定,但由于村干部整体年龄偏大,思想保守,观念陈旧,没有进行农业结构调整,逐渐被落在后面,群众不满。有的先进村村干部认为自己功劳大,村集体收入较多,吃点喝点没啥,一改过去艰苦奋斗的作风,在吃喝用行上奢侈浪费,互相攀比,甚至不顾经济条件具备与否,盖办公楼,买小汽车,激起民怨。还有的村干部为政不廉,办事不公,利用手中权力,为个人或亲属谋取私利,造成干群矛盾紧张。另外,个别先进村村支部书记或村主任因违纪违法案件被查处,村里又一时没有合适后备人选,致使班子不健全,村中各项事务无人管,出现混乱局面。

三、宗族派性严重,班子内部矛盾突出。一些先进村村干部摆位不正,认为自己当上村干部与本家族的支持有很大关系,于是把维护家族利益与履行岗位职责结合起来,一旦宗族派性之间利益发生冲突,则班子成员之间的矛盾也随之加剧。例如,刘奇村前两年发展了以冷棚、温室为主的100多亩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成为了全县远近闻名的科技示范村,该村支部书记崔景友也于2000年获得县长特别奖。可是该村张某一伙向来与崔景友关系不和,借打深井贷款一事上访告状,就这样一个红旗村因宗族派性而变为落后村。有的先进村家族派性平时矛盾并不突出,但到班子调整、村委会换届选举时,便你争我夺,到处拉选票,推出各自的利益代表,如果达不到目的,就无理取闹,上访告状,使本来战斗力很强的班子绞入宗族派性斗争中。个别新当选的村委会成员尤其是村委会主任认为自己是村民选举出来的,以全村“法人”自居,同党支部“平起平坐”,甚至不配合党支部的工作,唱“对台戏”,使“两委”关系紧张。

四、历史遗留问题逐渐暴露。个别先进村由于前两年在“三提五统”、土地承包、税费改革、计划生育等工作不彻底,或在上企业、办公益事业中,债务过多,或一些其他棘手问题没有得到及时解决,由前任留给下任,致使问题逐步恶化,更难以解决。

三、建议与对策

针对上述问题和原因,要从根本上防止村党支部由先进变落后,关键是建立健全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

一、要建立“样板”带动制度。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选树典型对于农村党支部上档升级,提高整体水平具有积极作用。适当地选择本地区几个集体经济发展较快、班子坚强有力的农业结构调整示范村作为“样板”村,并采取政策扶持、开展电视宣传报道等措施进一步培树宣传,增强“样板”村的示范带动作用,激发处于先进行列村党支部“比学赶超”的意识和“第二次创业”的热情。组织其他村包括先进村干部分批次到“样板”村参观学习,选派政治坚定、年富力强的农村后备干部到“样板”村挂职锻炼,培养村干部科学治村理念,提高村干部的素质,从而既防止了先进村“滑坡”,又培育出了一些经济强村、先进村。

二、要建立重大事项论证制度。由于村干部知识水平、学历层次都较低,加上农村信息闭塞,想问题、办事情只会拍脑袋,对重大事项决策缺乏民主性、科学性。因此,建立科学的论证和决策制度很必要,是防止村班子决策失误,保持村域经济持续发展、社会长期稳定的重要举措。村里在开党员大会讨论决定发展特色产业、上村办企业、办公益事业等重大问题前,要先召开论证会,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对上述重大事项进行科学评估,形成可行性报告。经评估确认是发展前景较好、利润较高的项目,再交党员代表大会、党员大会讨论决定,真正找到一条适宜的发展路子。

三、要建立村“两委”干部长期培训制度。实施“素质”工程,加强村“两委”干部的培训,是加强村级组织建设的治本之策。开展村干部教育培训,应着眼于长远,注重实效。要整合县乡培训机构资源,加强师资力量,提高乡镇党委长期培训村干部的能力。制定村“两委”干部长远培训规划,确定培训重点,增强针对性。实行村干部分类分批培训制度,对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由县委党校负责培训;对其他村干部由乡镇培训机构进行培训。县委要加大村干部培训投入,组织有关人员编制适合各类村干部学习培训的教材,增强培训的适用性,提高培训效果。

落后原因范文篇2

1.体育落后生的含义

体育成绩是学生在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中所取得效绩的总称。内容包括:学生在体育教学和体育锻炼中的行为表现,身体素质和运动项目的测验成绩,学习掌握运动与健康知识、技能的水平,群体活动取得的成绩等。体育落后生则指体育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他们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2.体育落后生的类型

(1)基础性体育落后生。这类学生体育基础较差,包括身体素质、运动能力、理解能力等方面。

(2)项目性体育落后生。指大学生在不同体育项目上有较大的差异性,例如有的同学立定跳远很好,但引体向上很差。

(3)心理性体育落后生。这类落后生主要是有一定的心理方面障碍,表现在教学实际中为怕对抗、怕困难、怕难度等等。

(4)生理性体育落后生。主要是指由于生理缺陷(如眼残、手残、腿残等)而形成体育落后生。

二、体育落后生的形成原因分折

造成体育落后生的形成原因很多,如智力因素、生理因素、情绪、环境因素,还有教育思想、教育体制等等,下面从5个方面分析。

1.思想观念落后,认识偏差。受重智力轻体育思想的影响,对体育课的学习、锻炼目的性和意义认识模糊,部分学生参加体育课只是为了混学分。

2.身体素质差。这部分学生缺乏掌握运动技能和提高运动成绩必要的身体素质,到大学后对体育存在不适应和陌生感,产生害怕情绪,从而造成体育成绩落后。

3.体育教育不公正待遇所致。如对体育落后生的冷遇、偏见等等消极教学因素。

4.教师的素质不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工作态度及工作作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体育能力的开发。

5.意志品质薄弱,不能吃苦耐劳。在上课过程中怕脏怕累,遇到困难就退缩,不能坚持。

三、教育转化体育落后生的方法

笔者在长期的体育教育与教学中发现,提高体育落后生的方法很多,作为体育工作者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

1.明确学习目的和意义,克服重智轻体思想

重智轻体的体育落后生,由于对体育锻炼的目的和意义不明确,从而对体育锻炼的兴趣淡薄。思想上严重地存在着重视专业文化课的学习、轻视体育锻炼的倾向。经常利用体育课做其它事情;课堂练习消极怠慢,该类体育落后生性格比较内向,女生多于男生。

针对该类体育落后生存在的问题,体育教师必须谆谆引导,使他们明确学习体育的目的和意义。并且,进一步了解到体育锻炼具有塑造健康体魄、促进心理健康、锻炼敏锐知觉等独特功能,还可以增强个人自信心、培养责任感、加强团队精神。2.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克服消极逆反心理

在体育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体育落后生对上课不感兴趣,消极应付,甚至根本不做动作练习,有对立逆反心理,这种情况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预防、制止,将会产生学习逆反情绪,就会影响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教学实践表明,体育落后生的逆反心理的产生主要原因有:(1)教学难度太大,不符合教学对象的实际水平;(2)运动负荷太大,学生身体难以适应;(3)教学方法、手段不合理,不能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4)教师的语言生硬、简单,学生难以接受等等。因此,教师要善于因材施教,适当调整教学方法、手段、练习强度,以增强体育落后生的练习信心;体育教师还应激励、指导和鼓励体育落后生积极参加练习,以克服他们的逆反心理和消极情绪;培养他们积极向上,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3.赏识体育落后生的优点,激发学习积极性

教育学家、心理学家曾多次论证过表扬激励法对于转化落后生的重要作用。体育落后生虽然存在着体育能力和身体素质的差异。但是,体育教师要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及时给予表扬,激发他们的兴趣并鼓励他们:只要积极科学地参加锻炼,动作技术和技能一定能掌握,身体素质一定会提高。

4.重视学生集体影响在体育教育中的作用

在教育实践中,如何教育转化体育落后生,是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比较棘手的问题。在实践中人们往往从教师角度着手寻找出路,而忽视了学生集体影响的力量。学生集体影响的合作学习就是:在一个班级内的教学中,使不同性别、不同水平的学生围绕具体目标进行实质性的交往和学习活动。它能让体育落后生平等地参与集体的学习活动,通过集体成员鼓励和帮助,增强了体育落后生自尊心和自信心,这也是转化体育落后生的一条重要途径。

5.合理调整体育成绩评价比例,鼓励他们的学习和进步

对体育落后生的学习成绩评价,应重视学习效果,把学生学习进步、积极参与纳入评价内容;并把改善心理状态,克服心理障碍,养成乐观的生活态度,体验运动乐趣和成功感觉作为课程基本目标的心理健康指标;同时,要适当降低考试项目的难度和标准,使体育落后生在体育课中感到:课有所练,练有所获。所以,教师在制定考核内容的标准时,要根据体育落后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制定出针对体育落后生的考核标准,以鼓励他们的学习和进步,提高他们学习和锻炼的兴趣。

普通高校体育落后生正呈上升趋势。如何转化体育落后生,使之健康的成长,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只要我们正确分析体育落后生的形成原因,采取有效的教育和教学手段,调动他们练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参与运动的自觉性,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才能有效地转化体育落后生。

参考文献

[1]周登嵩.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2]何玉芳.差生教育探索[J].职教论坛,2004(2):50.

[3]陈东,吴浩.高校“体育落后生”分析[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4,20(3):190-120.

落后原因范文篇3

关键词:西北;经济;市场

西北作为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这里曾经孕育了中华文明中的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起源地。从春秋战国到秦汉、再到开元盛世,西北一直作为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宋代以后,随着国家政治中心、政权中心的南移,西北不再作为中国的中心。1840年以后,西方列强用枪炮打开清政府的大门后,中国被迫拖入现代化发展的道路。而中国现代化的开始也最先出现在东南沿海等海上交通便利的地区,西北沦为经济边缘。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中心在沿海地区,西北经济再次又被拖入边缘。直到本世纪初,西部大开发的提出,才给整个西北的经济带来腾飞的可能。西部大开发政策的提出已经有十余年了,西北经济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但依旧明显落后于东南地区。

一、西北经济发展落后的原因

西北经济落后在全国看来已经是有目共睹的,但就其落后的原因来看又是复杂的。在中国的整体经济实力划块内,西北三省两区被列入同一个区域,但虽然在中国的整体经济实力划块中,西北三省两区被列入同一区域,但就其内部而言,发展水平是有显著差异的。陕西省整体经济实力特别是工业水平高于其他省区,新疆农棉等商品又高于其他省区。什肃、青海、宁夏落后的原困更偏重于耕地和工业的欠发达。但就西北五省整体而言,工业的单一和落后又是落后的共同原因。

1、生存条件极为恶劣。从自然条件看,大西北占据中国1/6以上的土地面积,其中,绝大部分地区属于荒山、沙漠、戈壁和雪域高原,缺雨的环境是其发展最大的阻碍,灌溉面积也只是围绕黄河或者祁连山的雪水来满足农作物的生长。在历朝历代的开发中由于违背了自然规律,过度开垦,使得土地、水、林草资源遭到严重破坏,自然环境逐渐恶化。其主要表现:一是自然界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水资源严重匮乏。西北地区曾是一个水草丰美的地区,但近代以来,干旱却成为开发的大敌,由于古代开发使天然水体遭到破坏,而人工水利工程又年久失修,加之战乱不断,使本已破烂不堪的水利设施更难维护,严重制约了开发的地域。二是土地的利用价值弱化。由于水资源的匮乏,土地沙化、盐渍化严重,加大了土地开发利用的难度。由于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导致了风灾、旱灾等自然灾害不断,自然灾害的频发,使本已不堪重负的农民进一步过垦过牧,形成了恶性循环,严重影响了开发的深度和广度。

2、政府对西北地区开发、扶持、创新难度高于南方地区。传统的经济管理体制依旧是指令性的管理方式,政府机构极为庞大。部门十分雷同,被动性的改革制约着这一地区始终无法主动改革,往往会出现“牵着牛鼻子走”的状况。和我国的南方地区相比,西北地区经济改革有三点不同。一是政府所承担的责任比东部要大许多,西北地区是“老、少、边”区的政府,必须把解决温饱、稳定边疆,协调民族关系、抓好安定团结做为政府职能改革的基本前提。二是西北的地方经济实力在改革初期就与东部地区处在不同的档次上,加上可开拓的市场空间远远小于内地,交通便利程度也远远小于内地。所以,即便能够在改革进度上与内地同步,也不可能取得同样的效果。三是改革所选择的突破口不同,东部的经济体制改革基本都是从市场要素最活跃的领域开始的,如乡镇企业、经济特区、股份制、民营经济、家庭企业等,最后才对国有企业实行改造,因此,政府对改革的承受力有一个适应和过渡期,而西北的改革别无选择。

3、管理体制落后,法律意识淡薄,教育落后。这些是西北经济发展落后的重要原因。西北的管理体制尤其是在地方上,依旧满足于低水平的管理方式,不重视管理方式的创新。用人机制多是用行政官员的方式来选拔经理、厂长。这些经理、厂长一般对经营理念、管理理论不关注,过多关注的是职位和金钱。法律意识淡薄也是西北经济落后的主要原因,法制观念淡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权大于法,情大于法的现象十分严重。这里的民众也不会自觉地拿起法律工具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宁肯吃亏也决不打官司告状,对法律机构没有足够的信任。教育发展严重滞后。西北教育事业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在于投资不足、师资力量薄弱和观念陈旧。近年来,由于地方财政日趋紧张,国家拨付的教育经费连保证教师工资和公用费用都很困难,使得学校无力对教学条件进行改造。一些县乡仅教师的工资就占据了全部教育经费的95%。有的学校的办公费每学期不到10元,教室的危房率高达50%。

二、解决西北经济落后的对策

西部大开发十年来,取得了一系列骄人的成绩。但西北经济特殊的政治、经济、社会原因、民族的原因,使西部大开发的任务依旧还没有完成,路途依旧任重道远。十年来,在兴修水利、交通运输、资源开发上取得了好的成绩。但在一系列基础措施逐渐完善时,合理利用这些措施才是最关键的致富办法。

1、可持续发展道路是西北经济的必然选择,回顾西北整个历史的发展进程,隋唐以后由于历代统治阶级的巧取豪夺,毁林开荒,连绵战争和大规模移民、屯田,这里逐渐成为童山濯濯、沙海茫茫的贫瘠地区,已成了千年历史伤痕的记载。这些都是西北发展过程中的历史教训。面对子孙和未来,可持续发展无疑是西北经济腾飞的基础和关键。为此,西北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环境的关系。必须合理用水节约水资源、必须治理风沙、不乱垦乱种、保护西北地貌的丰富性。

落后原因范文篇4

2003年,宁波市GDP总量为1787亿元,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5。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占GDP比重为56.03%,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三。相比之下,服务业成为宁波经济发展中的一条“短腿”,2003年宁波市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只有37.7%,低于长三角地区40.5%和浙江省39.7%的平均水平,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倒数第一。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与宁波经济总量名列前茅的“身份地位”显得极为不称。

一、宁波服务业的现状及问题

(一)城市化水平的落后,导致了服务业的有效需求不足

从需求的角度看,城市化水平的落后也制约了宁波服务业的发展,2003年,全市户籍总人口是549.07万人,而其中的非农人口仅占30.74%,在副省级城市中排名最后,目前,宁波市服务业的发展主要是为满足占总人口不足31%的市镇非农人口的需求,2003年,市区出租车数量和公交车数量均处于15城市落后的位置,市内公交车客运量也排在末位。城市化水平的落后严重降低了人口、资本、资源、市场的聚集效应,弱化了城市功能,极大地限制了服务业的发展空间,使服务业的有效需求不足。

2003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数量仅为99.7万,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也处于副省级城市末位,而且与其他同类型城市相比有很大差距,这也说明在目前居民的消费观念影响下,生产企业形成了重生产轻服务的观念,尚没有把服务业作为企业发展的新增长点加以培育,这也是制约宁波市服务业大力发展的因素。

(二)传统物流仍占主要地位,港口优势还未充分发挥

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讯业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先导性的影响,2003年宁波交通运输、邮电仓储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6.40%,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11位,与广州、厦门以及青岛、沈阳、哈尔滨等城市还有很大差距,这与宁波市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要求不相适应。

宁波地处铁路线的末端,铁路运输受到制约,铁路客运量在15城市中排名倒数第二,铁路客运占客运总量的比重则排在末位,仅为1.76%。铁路货运量占总货运量的比重为8.32%,排名第十一位,与其他副省级城市差距十分明显。

宁波拥有天然的港口优势,2003年宁波港货物吞吐量超1.85亿吨,仅次于上海港居中国大陆港口第二位;但从集装箱吞吐量来看,2003年宁波沿海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为277万标箱,青岛则为424万标箱,广州335万标箱,与深圳的差距则更大,仅为深圳集装箱吞吐量的不到1/3。集装箱运输所占总港口货运量的比重仅为1.49%,在同比五个城市中处于末位,与深圳的9.49%、厦门的6.84%以及青岛的3.00%差距十分明显。这说明宁波的运输业中传统物流还占有很大的比重,现代物流还需要大力发展。目前宁波港已初步形成高速公路、铁路、航空和江海联运、水水中转等全方位立体型的集疏运网络。但是运输网络的辐射度还很有限,水运、公路和铁路覆盖范围仅限于华东地区及经济发达的长江流域,跨区域辐射全国的运输网络还没有形成。另外,与这些城市相比,由于宁波高校资源缺乏,在物流人才培养方面也处于劣势,现代物流技术和信息化水平还比较落后,发展现代物流所需要的人才和技术都有待改善。

近年来,宁波互联网发展迅速,互联网用户由2002年的104293户增加到2003年的835674户,增加了701.3%,增速居15城市之首位。但宁波市的邮电通讯业却仅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邮政业务总量居12位,电信业务总量居第10位,固定电话和手机普及率处于中等水平。发展现代经济所需要的信息技术平台尚未完全建立,运输、邮电业要超前于其他行业,建成运输方式相协调的、便捷的现代化综合运输网络和以数据程控自动交换为主的技术先进、功能齐全、灵敏的现代化综合通讯网络。

(三)市场化程度不高限制了金融保险服务业的发展

虽然宁波是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但服务业发展的市场化程度仍然不够,竞争也不够充分,部分行业的垄断仍然存在。服务业的企业化运作不够,严重抑制了服务业的发展,使一部分潜在服务业需求不能得到实现。2003年,宁波的金融保险服务业在15城市中排名第10的位置,而浙江省会城市杭州则排名第3。比较15城市反映资金供给量的金融机构年末贷款余额,宁波居第9位,从保险业务保费收入来看,宁波2003年保费收入为38.36亿元,在15城市中居第10的位置。2003年杭州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为4439.5亿元,为宁波的1.69倍,保险业务收入为宁波的1.74倍。宁波金融保险业规模尚小,而且行业内仍然存在政企不分以及垄断经营的现象,中小企业所需的资金信贷环境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风险投资业在宁波也比较落后,这些都是制约宁波金融保险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四)服务业内部结构仍不合理

目前,传统行业仍占较大比重,新兴行业的发展水平仍然偏低。2003年宁波市从事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及居民生活服务及其他服务业的人数达到77.2万人,占整个服务业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72.4%,成为全市服务业的主导。而从事信息咨询服务业、房地产、计算机应用服务业、金融保险等新兴服务业和科学研究等新技术服务业的人数为8万人,在全部服务业从业人员中仅占少数。并且这些新兴的和搞技术服务业法人单位在营业收入的规模上也比较小,绝大部分的年营业收入在千万元以下,年营业收入超过5000万元的法人单位比例很小,总体实力比较弱小。

二、发展宁波服务业的对策建议

(一)加快城镇化进程,增加服务业从业人员比重

前面分析指出,宁波服务业发展滞后与城市化水平低有很大关系。服务业提供的服务产品具有非贮存性,生产、交换、消费同时性等特点,只有生产要素和人口集聚到相当规模,产生对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强大的市场需求,才足以支撑服务行业的不断产生和独立化。所以,要形成一定的人口聚集效应,达到一定的人口密度,城镇化是最佳选择。

分散在农村的人口在城镇化过程中,向城镇聚集,规模化的交易和运输就会形成。此外,这部分人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也会慢慢改变,消费结构也随之改变。以上种种情况,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空间。虽然宁波户籍制度历经多次改革后,目前户籍门槛已较低,但在各县(市)之间以及宁波与县(市)之间门槛还较高,对于外来打工人口落户宁波的门槛更高,户籍制度已成为宁波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一大障碍,也是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政府应该政策和法律上加大改革力度,建立起以居住地划分城镇和农村户口的户籍登记制度以及规范统一、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使进城务工经商人员和城市居民一样享受“户籍居民待遇”,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更大的需求空间。

实践证明,服务业是最有力的吸纳就业人员的行业,2003年宁波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比例为25.8%,而在服务业比较好的杭州市,早在2000年服务业的就业人数就超过了第二产业,三次产业的从业人员比例达到28.78:35.16:36.05,去年广州、深圳、武汉、南京以及沈阳等城市更是超过了40%的比例。所以要大力拓宽服务业的发展领域,以领域拓宽带动就业增长,近期宁波应该在社会中介服务业、社区服务业、金融保险服务业等方面加快拓宽发展领域。另外,要在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上的政策力度加大力度,同时要加快培养、引进各种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和紧缺急需人才。

(二)做大做强港口经济,借势大力发展服务贸易,进一步提高交通运输业占GDP的比重

在世界经济日益一体化的背景下,港口已从传统意义上的交通枢纽成为国民经济中举足轻重的战略物资,具有基础行业和服务行业的二元属性。20世纪80年代以后,以经济一体化和集装箱运输革命为大背景,一些港口凭借地处国际航运干线、具有水深优势、腹地广阔、集疏运系统完备及大城市为强力依托,逐渐发展为全球性综合物流服务基地、商品物资集散地和金融贸易中心。港口自身成为了世界贸易基地,说明了港口经济对一个城市及地区服务贸易的作用。

港口是宁波最大的优势资源。宁波市发展服务业,首先要充分发挥港口优势和产业优势。宁波港集装箱吞吐量增幅已连续6年居大陆主要港口首位,所以宁波完全可以借助港口对内对外双向开放的特点,利用港口与世界许多大港交流往来的优势及集散货物、汇集信息等特有的功能,结合宁波市现代物流发展的实际,以港口为龙头,以国际物流为重点,以物流园区建设为载体,在北仑、镇海、慈溪、宁海等地区现有物流发展的基础上,系统整合,优化配置,建立健全物流市场体系和现代化物流服务网络体系,实现规模化、专业化和规范化经营,着力打造功能强大、运作高效的国际化现代物流体系,把宁波建设成浙江省主要综合物流中心和东北亚国际物流枢纽。

另外,还要充分利用公路、铁路、水、空、海的联运优势,拓展联运网络,实现交通集疏运一体化,专业运输、综合运输和运输市场一体化,建成多种形式的运输方式协调配套的快速客运系统和货运系统,提高交通智能化程度及其科技贡献率,进一步提高交通运输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三)降低准入门槛,扩大服务业就业规模

目前,宁波市服务业许多领域还未开放,市场化程度不高,部分像邮电、金融业等由国家垄断经营或基本垄断经营的行业,市场准入限制很严,透明度很低。政府对服务业的管理应顺应服务业的变化趋势,摆正位置,放宽市场准入条件,按市场资质和服务标准,逐步形成公开透明,管理规范,全行业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促进多种经济成分的现代服务企业发展。积极鼓励非国有经济在更广泛的领域参与服务业发展,对非国有经济实行与国有经济同等的待遇,要放宽外贸、教育、文化、通信等行业的市场准入资质,提高服务业的市场化程度。积极支持服务业各行业拓宽服务领域,开拓新的就业渠道,对就业潜力大的行业,尤其是社区服务等更要创造宽松环境扩大就业规模。

积极培育和扶持中介服务机构,消除运行机制中存在的障碍,规范中介服务行为,充分发挥中介服务机构的作用,促进中介服务业快速发展,初步形成种类齐全、分布广泛、运作规范的中介服务体系。

(四)优化产业结构,促进新老服务业和谐发展

按照宁波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和第三产业发展的现状,宁波市服务业要在巩固提高传统服务业的基础上,积极扶持新兴服务业,对商贸流通、交通运输、金融保险等传统服务业要不断提高其服务业水平,拓宽服务领域,探索新的经营方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要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业,发展和完善全国性和区域性专业市场,批发零售贸易企业、餐饮业和仓储业要大力推行制,配送制和连锁经营等现代流通方式及电子商务等新型交易手段。对信息服务、通信、旅游、社会服务等新型服务业更是要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投入力度。可以大力发展城镇社区服务业,鼓励创办便民利民的社区服务企业;积极发展会计、法律、价格、咨询等社会中介服务,加快城市交通、供水、供气、供热、绿化及其他公共服务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宁波市统计局.宁波统计年鉴2004[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2]第二十届统计信息交流会秘书处.直辖市、副省级市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统计资料汇编(2003)[A].出版地不详,2004.

落后原因范文篇5

牧区脱贫既有优势,也有难点。为此,要走扶贫济困之路,走开发式扶贫之路,走科技教育扶贫之路,走稳定发展畜收业、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之路.

一、中国牧区经济状况

贫困是整个世界性的难题,中国有贫困,但是中国贫困的比例不算高.

中国现有贫困人口7000万,占总人口的5%多一点。全世界现有贫困人口12亿,占总人口的20%。而我国牧区的贫困人口的比例相对较高,牧区旗县贫困人口比例大多在10%到40%之间。较大的贫困覆盖面已成为牧区实现小康目标的障碍.

牧区经济的现状及特点:一是产业结构单一;二是基础建设不足;三是贫困面大。贫困程度高,扶贫难度大.

内蒙古24个牧业旗有11个是贫困旗县,牧区旗县贫困面为46%。牧区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20%。牧区贫困的地域分布特征呈现为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并存:地带性贫困人口居住条件的共同特点是自然条件差,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地处偏远,交通不便,文化教育相对落后,生活和生产条件相对恶劣,地带性贫困人口中特困户居多,扶贫难度大;非地带性贫困多是因牧民个体素质差异及体制转轨所致。牧区贫困的文化特征表现为愚昧性与叛逆性并存;牧民因其贫困会失去许多参与社会、参与政治的机会,便渐渐地处于远离社会中心的社会边缘的地位,则容易对主流社会产生离心力,其结果一方面是产生对社会变化反应迟钝、漠不关心的愚昧性;另一方面形成叛逆性,即穷则思变,有变富的可能,也难免有变乱的可能,事实已十分清楚地告诉我们,富国与穷国之间是国际安全问题,富区与穷区之间是地区安全问题.

二、中国牧区经济贫困的原因

自然条件、经济基础、社会文化等是造成牧区贫困的客观因素,富裕程度偏低是一种必然。但是必须看到牧区贫困的经济原因很多,主要表现在:

(一)自我积累能力十分有限

2003年到2008年期间,牧民的纯收入来源主要是来自家庭经营的纯收入,不低于83%,最高达到96%,说明这一期间牧民的生活主要靠自己的家庭经营收入,一般牧民的家庭经营主要是草原畜牧业,而草原畜牧业主要受到自然灾害和市场两方面的影响.

牧民收入渠道单一是影响牧民增收直观而显著的因素。内蒙古草原自然环境恶劣,牧区基础设施不健全,单一的收入渠道很容易使牧民的收入来源受阻。牧民从第二、三产业得到的收入、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比重既低于内蒙古农民,又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由于牧民收入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出售牧业产品的数量和价格,牧业产品的数量和价格又受自然灾害和畜产品市场价格的双重影响,因此其中任何一个变动,都会造成牧民收入的波动。此外,单一的传统产业难于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如不加以改变,对今后牧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十分不利.

(二)牧区内在的脱贫致富动力不足

一方面由于主、客观条件部分干部仍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另一方面,由于传统贫困文化的习俗化,对外部进步性的作用具有排斥性,致使贫困牧户内在脱贫动力不足。这成为改变贫困地区面貌的侄桔.

(三)扶贫资金短缺

国贫、区贫旗县有相应的扶贫资金,但贫困比例不低的面上的贫困,国家、自治区无扶贫款,况且牧区扶贫成本比农区高。如,以流动畜群形式扶持一个贫困户需50只羊,每只按200元计价需1万元,而在农区1万元可扶持5到6个贫困农户。国家配备扶贫款夫考虑这一因素。而面上的贫困原则上由地方自筹资金扶持,牧区旗县尚为“补贴财政”,自然无力“自筹”款来扶贫.

(四)其它障碍

如,贫困牧区生态环境脆弱,土地承载能力低;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推动扶贫成本上升;素质高的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干部缺乏等等.

总之,牧区摆脱贫困的任务十分艰巨,帮助贫困地区尽快脱贫致富是我们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对于少数民族聚居的牧区实现脱贫致富,是关系到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政治和经济问题,必须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三、解决牧区经济贫困的对策分析

(一)走扶贫济困之路扶贫济困是中国政府的一贯政策,国家对西部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倾斜是不可少的,也是完全可以奏效的.政府这方面的意图已十分明确,但力度还不够。政府对牧区的投资倾斜应着重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贫困牧区基础设施建设。贫困牧区基础设施建设要以解决人畜饮水、通电、通路、通邮为重点。牧区生态建设关系到牧区草地资源能否永续利用和草原生态系统能否为内陆提供生态屏障的基础性国土建设问题,这项宠大的工程无政府的资助难以进行;三是发展牧区文化教育卫生事业。以提高牧区人口素质,为其创造社会实践、政治参与的机会;四是培殖牧区的主导产业。当然,贫困牧区不能单单依赖国家的过度倾斜.

(二)走开发式扶贫之路牧区贫困就贫在市场经济不发达。帮助牧区摆脱贫困,首要的是帮助贫困牧区发展市场经济,让贫困牧区长出一个又一个经济生长点。我国地域辽阔,发展不平衡,资源、资金、人才等配置不平衡,有差异就有互补。从目前看,东部的人才、资金、技术、信息优势明显,有较雄厚的生产力基础。而牧区最大的优势是资源丰富。贫困牧区和富裕地区只有开展优势互补,才能缩小贫富差距。牧区和富裕地区要在市场上见面,在市场上接轨,在市场上搞双向投资,双向参股,相互支撑,联合开发,走合作之路,把全国经济的统一性与牧区经济的特色结合起来。在政策导向上,要变单纯的地区倾斜为产业政策的倾斜,要帮助贫困牧区加快市场化、现代化的进程,包括加快牧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步伐。走开发式扶贫,走联合、合作之路包括:一是鼓励“南企北上,东厂西移”,东部有远见的企业家,近两年纷纷到中西部寻找合作伙伴;二是组织贫困牧区劳动力东进,可以为贫困牧区带来资金、技术和经验;三是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的非公有制经济;四是推动牧区市场的国际化,以吸引大批外商投资.

(三)走教育、科技扶贫之路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

这是已被世界各国证明了的一条成功的反贫困战略。愚昧是摆脱贫困的最大障碍,经济扶贫只能解决燃眉之急,不能拔掉穷根,而要使中国牧区摆脱贫困,必须提高牧区人口素质,必须发展教育和科技,通过走教育、科技扶贫之路,贫者能脱贫,脱贫之后能巩固,并能打破贫困人口再生产的链条。贫困牧区的教育投入严重不足,教学环境欠佳,师生都在流失。针对牧区教育现状,首先应抓好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职业教育要以向社会输送有一技之长的合格劳动者为目标,而牧区基础教育和义务教育,不能以追求升学率为目标,而应把重点放在提高受教育者的道德、文化、技能和体质等整体素质上,以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并为困难户、特困户子女上学解决实际问题。牧区摆脱贫困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来推动,针对牧区自我积累能力低的实际,要通过技术改造提高传统部门的积累能力和扩张能力,为此,牧区旗县科技工作的重点应从科技培训入手,进行关键性、实用性生产技术措施的普及推广,形成科技进步与扶贫开发紧密结合的新格局。为实现上述目标,要增加牧区科技投入,提高科技成果的推广率和转化率;并同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加强合作,开展技术开片、科技培训、超前研究等,以提高决策的科学水平.

(四)走稳定发展畜牧业、推动乡镇企业蓬勃发展之路

落后原因范文篇6

关键词:农村信息缺失成因对策

当前,中国的国民经济有着突出的二元结构特点,城市和农村发展不平衡。从传播的角度来研究,中国媒介市场的这种“二元”结构更典型。由于城市经济发达,市民收入高,文化传播机构也主要分布在城市,所以,城市理所当然地就成了媒介关注的焦点和传播的主要市场;而对于占全国人口比例56%的农村,媒介无论是在覆盖率和传播内容上,其成了“弱势”群体。

我们在思考农村经济发展滞后、教育水平不高、媒体入户率低等诸因素的同时,也应当检视“二元”媒介市场结构下媒体在利益因素下的不作为,还有广大农民受众对自身“被放逐”身份的不自觉。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加以研究,以寻求解决的路径。

一、农村信息传播现状

以2000-2005年《当代传播》《新闻界》《新闻大学》以及《新闻记者》这四家新闻学术于物为参照,它们关于传媒三农报道的研究内容、深度以及力度等方面,一定程度可以反观新闻传播学界对农村信息传播问题的关注。

下表中所列数据为这些年所发表文章总数(不包括不署名文章,比如预告、简讯、传媒链接等)与涉及农村信息传播的研究文章之比:

显然,无论是《当代传播》《新闻界》《新闻记者》这样的新闻业界的刊物,还是《新闻大学》这样的学院派刊物,对这方面的研究始终处在零星而分散的状态。这与传媒运作的现实状况也是相吻合的。

根据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张海涛副局长2005年4月3日在全国广播电视服务“三农”高层论坛上讲话时公布的数据,全国城市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已达100%,有线电视基本普及(用户数1.15亿),城市居民能看到30套左右的电视节目;而广大农村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只有92.4%和94.3%,70%以上的农村人口只能通过无线方式接收广播电视节目,节目套数很少,通常只有2-3套。

广播的历史较悠久,本应可在农村大行其道,但现实情况亦不容乐观。到2003年底,我国共开办广播节目1800多套,电视节目2200多套,但开办专业对农频道的电视台只有吉林、山东两家,广播也只有陕西、山东两家。在省级电视台中,只有大约十五六家开办了农村专栏,与368家注册的各种电视媒介相比,开办率仅有4%。广播内容的“去农村化”现象也越来越严重,音乐、购物、医药、体育等离农村现实生活较远的节目占据了广播节目的大部分时间。调查显示,“几乎每天听”和“每周有几次听”广播的受众均仅为5.6%,在农村受众接触媒体频率中,排在了电视、书籍、报纸、杂志之后的第五位。

报纸,在发行成本、读者兴趣、广告市场等多方因素的作用下.原来以农村发行量为主的报纸多数也在逐步退出农村市场,迅速向城市集中,更使得农民几乎“无报可读”。在一项调查中,“几乎每天”都读报纸的受众仅10.4%,平均每天仅9.5分钟。农村有的地区读报活动,已经排在了看电视、串门聊天、走亲访友、体育锻炼、读书等闲暇时活动之后。

至于宽带Intemet网络.绝大部分农村还是空白,与城市还不具备可比性。

据CNNIC的第十七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乡村网民数量只是城市网民数量的1/5,普及率仅是城市网民普及率的1/6。

如果说在覆盖和接收上的城乡失衡还只是中国媒介产业市场“二元”化的一个侧面.那么从频道和节目内容的构成上来看,这个问题就显得更为严重。例如2005年全国的电视剧题材规划:第一批批准立项的304部8136集现实题材的电视剧中,农村题材只有23部392集,分别占7.5%和4.8%;第二批到第四批比例也不高。

二、农村信息传播缺失原因探析

目前,中国农村的大众传播事业尚不发达,存在诸多原因,具体如下:

1、经济制约

2002年,全国农村入均收入低于630元以下的绝对贫困人口有2927万.人均收入低于872元的农村人口有6102万。两者合计.农村贫困人口和低收人人口有9029万,其中西部12省区就有5535万,占61.3%。

此外,长期以来政府对农村公共物品提供不足,尤其是文化消费类公共物品。统计显示,2004年,国家对文化产业的财政投入中,对城市的投入占73.5%.高出对农村的投入47个百分点;而人口占全国人口70%强的广大农村地区。仅获得投入的26.5%。

由于贫困和投入不足,使得农村居民普遍信息消费能力较低。2003年我国农村居民的文化消费支出为235.68元/人,仅占总消费的12.13%,其中大部分还是教育等刚性消费支出,而文化娱乐类支出不到100元,用于信息类的消费支出就更是微乎其微。

2、媒体忽视农民

按照传媒吸聚受众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大众化传媒和主流传媒。主流传媒就是“以吸聚最具社会影响力的受众(主要指那些具有较高的决策话语权、知识话语权和消费话语权的社会成员)作为自己市场诉求的传媒”,也就是以质取胜的传媒。而主流媒体一个重要的参照就是主流受众。所谓主流受众是指:掌握消费的话语权(他们的消费能力较强);掌握管理的话语权(也就是说他们握有一定的经济政治权力);掌握知识话语权(他们属于文化精英类,至少接近这个社会阶层);掌握时尚话语权的媒体受众。在这样的标准下,主流媒体的主要受众不是农民。

农民受众在大众媒体中地位如何?《北京青年报》曾以《读你》为标题亮出了自己的“标准读者像”:他(她)是一位36岁左右较为成熟的年轻人.拥有高中或大专以上的学历,供职于政府机关、科教文卫单位或企事业单位的公务员、专业人士或“白领人士”,他(她)是拥有较高经济收入和消费投资决策能力的、对于流行时尚敏感的、享有最多的高档和豪华生活用品的城市人㈣。上海的新生代报纸,也纷纷争夺收入较高的“白领”和有预期消费能力的学生群体l1引。可见,农民受众也被排除在了大众媒介之外。

3、利益的诱惑

媒体组织的经济收益决定着媒体的价值取向。市场理论指导下的媒体要经过两次售卖,而版面、频道、频率等资源的售卖又是维持和发展媒体的决定性因素,也是媒介拥有者首要考虑的因素。媒体要生存,要发展,必须有广告市场的支撑。广告主在投放广告时。除了考虑发行量、视听率之外,媒体的受众构成和商品的目标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是重点考虑的。媒体要在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必须把眼睛紧盯在广告商身上,尽量报道能引起具有消费能力的群体注意的新闻,农村地区商品经济相对落后,因此,大众传播媒介忽视农村。再加之农村地域广大,居民分散交通不便,通讯不畅,大众传播媒介要到农村采集信息,制成节目,需要比城市更高的经济成本,也促使大众传播媒介忽视农村。

4、被“放逐”后的不自觉

被主流媒体和大众媒体“歧视”的农民受众自身并没有引起重视,这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农民群体有意无意的被置放在社会注意力的边缘地带,由于获取信息量不均等而产生知识鸿沟。农民的精神意识形态和文明素质的发育明显滞届于城市居民。

其次。农村消息闭塞,大多数人安于现状。即使他们有接触外界的机会也会由于缺乏相应的意识而放弃。

三、农村信息传播落后的对策

1、政府的引导和扶持

(1)发挥引导作用

目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已经由执政党意志转变成国家发展战略。政府可以通过组织化的传播将一些重要信息直接传递给农民;政府还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媒体传播和人际传播向着积极的方面发展。如果政府设置农村传播奖励制度,或者给予优秀选题资助,予以专业媒体政策优惠等办法,也可以不同程度地推动农村传播事业的发展。

(2)发挥扶持作用

鉴于农村相对落后的客观条件,政府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从政策上推动传媒进军农村的步伐。“农村传媒设施的建设是个投入高、周期长、回报低的工程,光靠媒体自身很难完成,政府要从宏观角度认识改善农村传播状况、提高农村传播效果对于发展‘三农’的重要性,对开拓农村市场的媒体给予政策倾斜。”

2、媒体发挥建设作用

在新农村建设的语境下,媒介理所当然在营造舆论氛围和提供精神动力方面承担着重大的社会责任。媒体不能仅从事一般的沟通消息.而是要为改变农村落后的观念意识提供理性力量。公务员之家

落后原因范文篇7

一、品德形成滞后的原因

1.品德形成的过程性

品德形成的基本过程是:主体的认知系统、情意系统和行为系统相互作用,和谐发展,达于主观特征和行为的稳定的统一。只要三系统的相互作用导致三系统的和谐发展,最终导致主观特征和行为的统一,品德就必然形成。在这个意义上说,品德形成过程是一个具有规律性的内容。

从三个系统考察,学生获得知识,即使是极富于教育性的知识,也不等于学生的思想,只有当学生用知识表明自己的态度、观点、主张时,知识才融入学生的思想,或曰转变为学生的思想。思想是在人们思考问题时产生的,问题本身和主体的价值关系不是纯然单一的,正价关系和负价关系同时存在,使主体产生肯定性的、否定性的双重思想,因而思想具有分散性和不稳定性。和思想相联系的情感、意志和行为也同样具有分散性和不稳定性。然而正是这种分散的、不稳定的思想、情意和行为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使主体获得不同体验,通过自我评价和外部评价的比较和对认知与行为的调节,逐步走向集中和稳定形成信念。信念不是别的什么,信念就是坚信不疑的思想。信念具有集中性和稳定性,和信念相联系的情意和行为同样具有稳定性和集中性,这样主体的主观特征和自身的行为系统稳定地统一起来,主体便形成了特定的品德。

品德形成的过程性决定了品德的形成落后于知识的掌握,使品德形成具有滞后性。这是产生品德形成的滞后性的内部原因,即根本原因。

2.价值观念多元化的影响

现代社会的发展形成了复杂的社会结构,也使人们的价值观念多元化,不同的个体拥有不同的价值标准和价值取向,对同一对象往往产生彼此不同的评价,甚至很难发现两个个体的价值观念是完全相同的,这是现代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必然现象。当然,只要社会的个体之间存在着共同的利益、共同的文化,也就必然存在共同的价值观,对于这个群体的存在与发展,有的是积极的,有的是消极的,因而必须随着社会的发展调整自己的价值观念。在世界范围内,随着国际交往,经济上彼此渗入,产生了诸多“接轨”现象,不同的价值观产生激烈碰撞,使重视传统的国家努力昂扬民族精神。然而价值观念多元化业已成为现实。

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对于学生品德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使学生本来就分散、不稳定的思想,更加难以集中、稳定而形成信念。这是产生品德形成滞后性的外部原因。忽视或过分强调这个方面的原因,都会贻误德育工作。

3.教学中存在着认识脱离实际的基因

任何品德的形成,都要经过实践炉火的冶炼,然而在我们的教学中,存在着认识脱离实际的基因。因为教学是以知识为认识客体的,是以知识为基础的,通过学习知识来推动学生的发展。学生在教学中的认识过程是特殊的认识过程,在教师主导作用下,通过教与学的相互作用,实现学习目的。因此,教学必须有自己的特殊环境。教学环境的特殊性要求将自身和社会大环境相对脱离开来,否则,教学就无法存在。因而在我们的教学里也就必然存在着认识脱离实际的基因。这样在教学中,一方面是品德认识的迅速积累,另一方面是品德行为的“匮乏”,结果是坐而论道。品德是在行为过程中形成的,又是通过行为表现的,在这个意义上说,没有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就没有品德的形成。只有使学生的认知系统、情意系统、行为系统相互作用,才能和谐发展,才能达于稳定的统一。在德育工作中,要克服认知主义和行为主义的弊端,就必须坚持理论联系的原则。

如果说品德形成的过程性和价值观念多元化的影响,是产生品德形成的滞后性的一般原因,那么教学中存在着认识脱离实际的基因,则是学校德育工作中,产生品德形成的滞后性的特殊原因。

二、合理地缩短品德形成的“滞后期”

1.品德形成的“滞后期”

品德形成的“滞后期”是指从学生获得品德认识始直到品德形成的时期。从认知系统的发展来看,“滞后期”包括知识转化思想和思想转化为信念的时间之和。

研究品德形成的滞后性,不只是为了使教育者在理性高度上承认滞后的必然性,更不是为德育工作中的“无可奈何”的心态寻找理论根据,而是把最大限度地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尽可能地、合理地缩短品德形成的“滞后期”作为研究的基本出发点。品德形成的“滞后期”的长短,是一个弹性很大的量。首先表现在不同个体形成同一品德的过程长短不同;其次还表现在同一个体形成不同品德的过程长短不同。“滞后期”作为一个弹性过程,向我们证明了如下结论:品德形成的“滞后期”是可以缩短的;但“滞后期”本身是不能消除的。

2.努力缩短品德形成的“滞后期”

缩短品德形成的滞后期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因为品德形成的“滞后期”的缩短,意味着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提高学生的品德水平,实现德育目标,意味着提高德育工作的效率。但缩短品德形成的“滞后期”又是有条件的。

第一,提高德育工作者的素质

德育工作者在学校德育中起主导作用,德育工作者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学校德育工作的效率。要缩短品德形成的“滞后期”,德育工作者必须有坚定的信念,有献身于德育工作的热忱,有透视、研究种种德育现象和把握本质的能力,能处理好一元导向和观念多元化这一矛盾的认识准备,有勇于创造,开拓新局面的探索精神,否则,缩短品德形成的“滞后期”,至多是一个良好的愿望。

第二,克服软化德育工作的不良倾向

在升学机制的作用下,不少学校的德育工作被严重软化。“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是人们对德育软化的通俗概括。在德育严重软化的氛围中,德育机构形同虚设,德育活动也只是走过场和应付上级检查,德育工作总结也有一套应变之术,把学校方方面面的“典型事例”都作为德育工作成果的佐证。用“累累硕果”掩盖了软化德育的现实。在这样的环境中,品德形成的“滞后期”只会延长,而难以缩短。“升学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为克服软化德育的倾向带来新的契机,我们应当努力实现这一转变。

第三,把握品德的三维结构

主体的认知系统、情意系统和行为系统,是形成品德的三维结构。我们的德育过程要成为一个卓有成效的过程,就必须符合三维结构特征的要求。“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这一德育实践的三维性正确地反映了品德形成的三维性。但在现实的德育工作中,依然存在两种不良倾向,一是偏爱认知,片面强调品德知识的传授,忽视必要的行为引导,甚至忽视情感的激发。坐而论道,也许能培养出品德的鉴赏者,但很难培养出品德的践行者。这种倾向主要存在于德育课程的教学中。二是忽视认识引导,简单规范行为。学生在没有对行为意义产生内心体验时,就不得不接受行为要求,时常产生一种被教师强迫的感觉。这很难培养出自觉的品德践行者。这种倾向主要存在于班主任的教育工作中。两种倾向虽各执一端,但它们之间是能够彼此互补的,然而由于教育内容不同、组织系统不同,往往班主任不知任德育课程的老师在讲什么,德育课程教师也不知班主任在干什么,即使彼此沟通,也难以充分互补。只有克服上述现象,德育实践结构才能符合品德形成结构的要求。公务员之家

第四,突出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地位

落后原因范文篇8

我国体育电影发展历程在中国的电影发展史上,体育题材的电影也对我国体育文化传播和体育事业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纵观新中国体育电影史,我国体育电影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20世纪50到70年代,这一时期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初见端倪,体育电影虽数量不多但体现了不俗的艺术品质,如《女篮5号》《冰上姐妹》《水上春秋》等。作为该时期的代表作之一,《女篮5号》采用对比手法,讲述了新旧中国对发展篮球事业的迥异态度,反映了新旧两代人的别样人生,该片不仅真实再现了篮球比赛的紧张、生动场景,而且对年轻运动员的心理情感刻画细腻,不愧为中国体育电影银幕上的经典之作,曾获得“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这一时期电影主要以弘扬民族主义和为国争光的精神,在社会上曾引起过强大的反响,也成为我国体育电影初步发展的基本模式。

2.20世纪80年代,这一时期中国体育题材电影开始深入挖掘,将体育精神与人生意义相结合。代表作是《沙鸥》,影片中沙鸥为实现自己个人生命价值———夺得金牌,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健康,同时推动中国排球事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该片通过对中国女排姑娘训练、比赛、生活的真实描写,反映了中国女排历经风雨终见辉煌的艰辛历程。此时,中国尚处于改革开放初期,各种思想潮流涌动,许多国人处于迷茫阶段。影片中女排姑娘心怀对祖国母亲、对排球运动的热爱,不畏失败,不怕挫折,永不言败的拼搏精神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女排精神,为国人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感召着千千万万的中国人积极进取,努力奋斗。此外还出现了《加油———中国队》《京都球侠》《一个女教练的自述》等一批体现爱国主义的电影。而体育故事片的佼佼者当推《一盘未下完的棋》《棋王》,两部电影以“棋”为媒介,揭示了不同的文化寓意。前者政治色彩较浓,体现了历经磨难,中日人民之间依然保持友好的政治主题。后者主要展现了象棋的文化内涵,通过对主人公“棋呆子”痴迷于棋的性格刻画,表现出主人公“贫贱如乞却又心融万汇,行于浊世而又超然物外”的处世哲理。它揭示了“十年浩劫”带给人们的精神创伤,是一部在当代中国电影史上具有某种经典意义的艺术片。[1]

3.20世纪90年代,我国体育电影主题呈现多元化趋势。《女帅男兵》中,人物形象多面化,性格刻画真实,还涉及了体育竞赛中的一些黑暗现象,如假球等。此外,爱国主义的影片有《黑眼睛》;群众题材的影片有《赛龙夺锦》《我的九月》;残疾人体育题材的电影有《赢家》《跆拳道》,等等。[2]这一时期,借北京亚运会东风,体育开始逐渐影响到社会各行各业,中国体育电影人物开始多样化,不再仅仅局限于关注专业运动员,电影《我的九月》,围绕一群即将参加亚运会开幕式的小学生展开故事,通过他们的喜、怒、哀、乐展现了体育对青少年成长的教育价值。

4.21世纪初至2008年,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广州亚运会的举办,全国电影工作者以饱满的创作激情和热忱的爱国情怀,精心策划拍摄了一批以迎接奥运为主题的体育题材影片,向北京奥运会献礼,如《一个人的奥林匹克》《买买提的2008》等。这一时期可谓是体育电影的繁荣时期,体育与电影相辅相成,电影使体育传播更加广泛,体育使电影银幕更加绚烂瑰丽,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心理需求。近年来,体育电影出现了很多如《女足九号》一类的优秀影片,但是因为在人物性格刻画及命运把握上不够深入和立体,所以这些影片的问世在社会上并没有引起很大的反响,主要原因是电影主题不够深入。纵观中国体育电影,其内容大多是运动员遭遇挫折,但是经过自己的努力拼搏,最终战胜困难,勇夺金牌,对人物性格、命运、影片主题没有做深入的挖掘,只是一味关注竞赛的最终结果,忽略了电影中一条主要的法则:讲述故事过程往往比告诉大家故事结果更有感染力。[1]我国体育电影发展现状纵观我国体育电影的发展,也曾有过辉煌,但是与世界体育电影相比,显得单薄许多。

体育题材影片数量少,优秀作品不多,与我国电影事业的发展及体育文化的兴盛很不协调。其发展滞后的原因主要呈现以下几个方面。

1.主题挖掘不够,缺少好的剧本创作。体育电影往往含有励志的成分,这是它兴盛的一个主要原因:主人公在比赛中经历种种磨难,却并不退缩,经过顽强拼搏,最终战胜困难,取得胜利,夺得荣誉。这是大多体育电影的老套路,由于过分强调主角面对困难迎难而上,不屈不挠,最后获胜这一主题,而在对人物命运的把握上没有很好地设计,对人物性格刻画也不够深入:人物扁平化、主题统一化、模式固定化,成为大多体育电影的缺点。而这些方面,国际优秀影片向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如《百万宝贝》向我们展示了“追求生命过程本身远远比追求其结果有更大的意义”这一深刻道理。剧中麦琪笃信命运是自己主宰的,命运是可以靠自己改变的,只要你拥有生活的信念和不泯的激情,充分体现了体育电影励志的一面。麦琪在其事业高峰期,在一次比赛中被对手偷袭而成为全身瘫痪的植物人,由于无法承受要求安乐死,最后其教练弗兰基含泪拔下输氧管,麦琪面含微笑地安详逝去,让观众看到了体育电影中人性的光芒。好的剧本创作是电影成功的重要条件,也是电影主题深入人心的根本,我国的《一个人的奥林匹克》虽然继续民族主题,但是对个人价值的展现,对体育运动极限的挑战深得人心,堪称一部优秀的体育题材影片。但是这么优秀的题材竟然被埋没如此之久,这在美国体育政治体制下是不可能发生的,体育是美国文明与政治的象征,而我国体育政治体制未能充分认识体育电影在传播文化及政治文明上的重要作用,在政治层面上失去了繁荣发展体育电影的驱动力,体育题材剧本创作也就被边缘化,好的体育题材剧本就更是少见。

2.电影制作人员及演员专业技能欠缺。电影制作人在体育电影各个项目方面缺乏专业的认识,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影片在画面和细节上的描写和刻画,冲击力不够强,感染力也大大削弱。体育明星演技不够优秀,非专业演员的体育技能又不够专业,这些因素容易造成细节失真。同时,粗糙的情节设计,离谱的体育场景描绘也会影响电影质量。体育电影要的就是一种紧张的比赛氛围,强大的视觉冲击力,选手眼神动作传达出的内心情感,现场观众的积极反应等。所以在体育电影中对体育素质和体育精神要求相当高。我国的体育运动员更多地把体育当做一个职业来看,体育人生活的世界成为一个被隔离的区域,一般大众对其环境规格并不熟知,这在体育电影拍摄上需要极大的投入,才能为观众展现一种竞技的冲击力,强大的感染力,而我国电影界缺乏这样的电影制作人,作为非专业演员的技能训练也并不长久。美国《百万宝贝》电影女主人公在拍摄电影前每天技能训练三小时,持续长达5个月,最后拳击技能达到能与中量级冠军对决的水平,这为我国体育电影人树立了学习的榜样。[3]

3.我国对体育电影的研究不够重视。体育电影发展至今已经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展现,更多的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个人精神、体育精神甚至民族精神。体育电影在美国作为一种与政治文明挂钩的项目来展现,据不完全统计,在100多年的电影历史当中,体育题材的影片高达3000多部,而对体育影片的研究也是层出不穷。但是在我国,回顾电影史,至今让人们津津乐道的还停留在《女篮5号》《沙鸥》等20世纪50年代及80年代的作品,中国体育电影市场低迷,体育电影数量不多,优秀影片更是甚少,自古“弱国无外交”,而中国如今俨然已成为世界强国,也是公认的体育大国,但体育电影的发展却相对滞后,这不但不利于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对我国屹立世界也是一个不利因素,电影研究对2008年前后学术界调查结果显示,体育电影研究在2008年达到一个顶峰,有二十多篇,而在其前后每年均为个位数,甚至少到只有两篇,由此看出,体育电影作为一项传播民族文化弘扬体育精神的载体并没有被中国大众乃至学术界认可,更没有得到其应有的重视。这将成为我国电影学研究的一个缺陷。

落后原因范文篇9

1.体育落后生的含义

体育成绩是学生在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中所取得效绩的总称。内容包括:学生在体育教学和体育锻炼中的行为表现,身体素质和运动项目的测验成绩,学习掌握运动与健康知识、技能的水平,群体活动取得的成绩等。体育落后生则指体育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他们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2.体育落后生的类型

(1)基础性体育落后生。这类学生体育基础较差,包括身体素质、运动能力、理解能力等方面。

(2)项目性体育落后生。指大学生在不同体育项目上有较大的差异性,例如有的同学立定跳远很好,但引体向上很差。

(3)心理性体育落后生。这类落后生主要是有一定的心理方面障碍,表现在教学实际中为怕对抗、怕困难、怕难度等等。

(4)生理性体育落后生。主要是指由于生理缺陷(如眼残、手残、腿残等)而形成体育落后生。

二、体育落后生的形成原因分折

造成体育落后生的形成原因很多,如智力因素、生理因素、情绪、环境因素,还有教育思想、教育体制等等,下面从5个方面分析。

1.思想观念落后,认识偏差。受重智力轻体育思想的影响,对体育课的学习、锻炼目的性和意义认识模糊,部分学生参加体育课只是为了混学分。

2.身体素质差。这部分学生缺乏掌握运动技能和提高运动成绩必要的身体素质,到大学后对体育存在不适应和陌生感,产生害怕情绪,从而造成体育成绩落后。

3.体育教育不公正待遇所致。如对体育落后生的冷遇、偏见等等消极教学因素。

4.教师的素质不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工作态度及工作作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体育能力的开发。

5.意志品质薄弱,不能吃苦耐劳。在上课过程中怕脏怕累,遇到困难就退缩,不能坚持。

三、教育转化体育落后生的方法

笔者在长期的体育教育与教学中发现,提高体育落后生的方法很多,作为体育工作者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

1.明确学习目的和意义,克服重智轻体思想

重智轻体的体育落后生,由于对体育锻炼的目的和意义不明确,从而对体育锻炼的兴趣淡薄。思想上严重地存在着重视专业文化课的学习、轻视体育锻炼的倾向。经常利用体育课做其它事情;课堂练习消极怠慢,该类体育落后生性格比较内向,女生多于男生。

针对该类体育落后生存在的问题,体育教师必须谆谆引导,使他们明确学习体育的目的和意义。并且,进一步了解到体育锻炼具有塑造健康体魄、促进心理健康、锻炼敏锐知觉等独特功能,还可以增强个人自信心、培养责任感、加强团队精神。

2.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克服消极逆反心理

在体育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体育落后生对上课不感兴趣,消极应付,甚至根本不做动作练习,有对立逆反心理,这种情况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预防、制止,将会产生学习逆反情绪,就会影响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教学实践表明,体育落后生的逆反心理的产生主要原因有:(1)教学难度太大,不符合教学对象的实际水平;(2)运动负荷太大,学生身体难以适应;(3)教学方法、手段不合理,不能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4)教师的语言生硬、简单,学生难以接受等等。因此,教师要善于因材施教,适当调整教学方法、手段、练习强度,以增强体育落后生的练习信心;体育教师还应激励、指导和鼓励体育落后生积极参加练习,以克服他们的逆反心理和消极情绪;培养他们积极向上,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3.赏识体育落后生的优点,激发学习积极性

教育学家、心理学家曾多次论证过表扬激励法对于转化落后生的重要作用。体育落后生虽然存在着体育能力和身体素质的差异。但是,体育教师要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及时给予表扬,激发他们的兴趣并鼓励他们:只要积极科学地参加锻炼,动作技术和技能一定能掌握,身体素质一定会提高。

4.重视学生集体影响在体育教育中的作用

在教育实践中,如何教育转化体育落后生,是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比较棘手的问题。在实践中人们往往从教师角度着手寻找出路,而忽视了学生集体影响的力量。学生集体影响的合作学习就是:在一个班级内的教学中,使不同性别、不同水平的学生围绕具体目标进行实质性的交往和学习活动。它能让体育落后生平等地参与集体的学习活动,通过集体成员鼓励和帮助,增强了体育落后生自尊心和自信心,这也是转化体育落后生的一条重要途径。

5.合理调整体育成绩评价比例,鼓励他们的学习和进步

对体育落后生的学习成绩评价,应重视学习效果,把学生学习进步、积极参与纳入评价内容;并把改善心理状态,克服心理障碍,养成乐观的生活态度,体验运动乐趣和成功感觉作为课程基本目标的心理健康指标;同时,要适当降低考试项目的难度和标准,使体育落后生在体育课中感到:课有所练,练有所获。所以,教师在制定考核内容的标准时,要根据体育落后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制定出针对体育落后生的考核标准,以鼓励他们的学习和进步,提高他们学习和锻炼的兴趣。

普通高校体育落后生正呈上升趋势。如何转化体育落后生,使之健康的成长,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只要我们正确分析体育落后生的形成原因,采取有效的教育和教学手段,调动他们练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参与运动的自觉性,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才能有效地转化体育落后生。

参考文献

[1]周登嵩.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2]何玉芳.差生教育探索[J].职教论坛,2004(2):50.

[3]陈东,吴浩.高校“体育落后生”分析[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4,20(3):190-120.

[4]刘波.浅谈普通高校体育落后生的教学技巧[J].山东体育科技,2002,24(3):50-51.

落后原因范文篇10

1.体育落后生的含义

体育成绩是学生在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中所取得效绩的总称。内容包括:学生在体育教学和体育锻炼中的行为表现,身体素质和运动项目的测验成绩,学习掌握运动与健康知识、技能的水平,群体活动取得的成绩等。体育落后生则指体育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他们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2.体育落后生的类型

(1)基础性体育落后生。这类学生体育基础较差,包括身体素质、运动能力、理解能力等方面。

(2)项目性体育落后生。指大学生在不同体育项目上有较大的差异性,例如有的同学立定跳远很好,但引体向上很差。

(3)心理性体育落后生。这类落后生主要是有一定的心理方面障碍,表现在教学实际中为怕对抗、怕困难、怕难度等等。

(4)生理性体育落后生。主要是指由于生理缺陷(如眼残、手残、腿残等)而形成体育落后生。

二、体育落后生的形成原因分折

造成体育落后生的形成原因很多,如智力因素、生理因素、情绪、环境因素,还有教育思想、教育体制等等,下面从5个方面分析。

1.思想观念落后,认识偏差。受重智力轻体育思想的影响,对体育课的学习、锻炼目的性和意义认识模糊,部分学生参加体育课只是为了混学分。

2.身体素质差。这部分学生缺乏掌握运动技能和提高运动成绩必要的身体素质,到大学后对体育存在不适应和陌生感,产生害怕情绪,从而造成体育成绩落后。

3.体育教育不公正待遇所致。如对体育落后生的冷遇、偏见等等消极教学因素。

4.教师的素质不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工作态度及工作作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体育能力的开发。

5.意志品质薄弱,不能吃苦耐劳。在上课过程中怕脏怕累,遇到困难就退缩,不能坚持。

三、教育转化体育落后生的方法

笔者在长期的体育教育与教学中发现,提高体育落后生的方法很多,作为体育工作者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

1.明确学习目的和意义,克服重智轻体思想

重智轻体的体育落后生,由于对体育锻炼的目的和意义不明确,从而对体育锻炼的兴趣淡薄。思想上严重地存在着重视专业文化课的学习、轻视体育锻炼的倾向。经常利用体育课做其它事情;课堂练习消极怠慢,该类体育落后生性格比较内向,女生多于男生。

针对该类体育落后生存在的问题,体育教师必须谆谆引导,使他们明确学习体育的目的和意义。并且,进一步了解到体育锻炼具有塑造健康体魄、促进心理健康、锻炼敏锐知觉等独特功能,还可以增强个人自信心、培养责任感、加强团队精神。

2.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克服消极逆反心理

在体育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体育落后生对上课不感兴趣,消极应付,甚至根本不做动作练习,有对立逆反心理,这种情况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预防、制止,将会产生学习逆反情绪,就会影响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教学实践表明,体育落后生的逆反心理的产生主要原因有:(1)教学难度太大,不符合教学对象的实际水平;(2)运动负荷太大,学生身体难以适应;(3)教学方法、手段不合理,不能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4)教师的语言生硬、简单,学生难以接受等等。因此,教师要善于因材施教,适当调整教学方法、手段、练习强度,以增强体育落后生的练习信心;体育教师还应激励、指导和鼓励体育落后生积极参加练习,以克服他们的逆反心理和消极情绪;培养他们积极向上,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3.赏识体育落后生的优点,激发学习积极性

教育学家、心理学家曾多次论证过表扬激励法对于转化落后生的重要作用。体育落后生虽然存在着体育能力和身体素质的差异。但是,体育教师要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及时给予表扬,激发他们的兴趣并鼓励他们:只要积极科学地参加锻炼,动作技术和技能一定能掌握,身体素质一定会提高。

4.重视学生集体影响在体育教育中的作用

在教育实践中,如何教育转化体育落后生,是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比较棘手的问题。在实践中人们往往从教师角度着手寻找出路,而忽视了学生集体影响的力量。学生集体影响的合作学习就是:在一个班级内的教学中,使不同性别、不同水平的学生围绕具体目标进行实质性的交往和学习活动。它能让体育落后生平等地参与集体的学习活动,通过集体成员鼓励和帮助,增强了体育落后生自尊心和自信心,这也是转化体育落后生的一条重要途径。

5.合理调整体育成绩评价比例,鼓励他们的学习和进步

对体育落后生的学习成绩评价,应重视学习效果,把学生学习进步、积极参与纳入评价内容;并把改善心理状态,克服心理障碍,养成乐观的生活态度,体验运动乐趣和成功感觉作为课程基本目标的心理健康指标;同时,要适当降低考试项目的难度和标准,使体育落后生在体育课中感到:课有所练,练有所获。所以,教师在制定考核内容的标准时,要根据体育落后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制定出针对体育落后生的考核标准,以鼓励他们的学习和进步,提高他们学习和锻炼的兴趣。

普通高校体育落后生正呈上升趋势。如何转化体育落后生,使之健康的成长,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只要我们正确分析体育落后生的形成原因,采取有效的教育和教学手段,调动他们练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参与运动的自觉性,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才能有效地转化体育落后生。

参考文献

[1]周登嵩.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2]何玉芳.差生教育探索[J].职教论坛,2004(2):50.

[3]陈东,吴浩.高校“体育落后生”分析[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4,20(3):190-120.

[4]刘波.浅谈普通高校体育落后生的教学技巧[J].山东体育科技,2002,24(3):50-51.